企业经营思想范文

时间:2023-06-05 18:00: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企业经营思想,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企业经营思想

篇1

一、概述

(一)工业企业经营管理的概念

工业企业经营管理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狭义的管理仅是指工业企业经营管理。工业企业经营活动和生产的所有的活动。经营活动是计划主要品种,处理企业和所发生的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它具有外向性的特征,其基本要求是使企业的生产,技术,经济活动以适应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根据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变化,确定企业的目标,战略,策略,规划,组织和实施,使企业获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生产活动主要是指企业内部的变革,即原材料到成品的一系列活动中,具有一定的向导性,其基本要求是充分利用企业内部的人力,物质资源,财政资源,技术和其他条件,以高质量的产品,最有效的方法,效率高,低消费的生产。根据这种观点,工业企业管理包括两个部分即经营管理和生产管理。

一般来说,在中国的宏观经济管理领域,大部分学者认为经营管理是广义的,即生产和管理;我国在微观经济管理领域里,经营管理的大多数是指狭义的,即是指管理经营活动,不包括生产管理里面。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营管理的思想在工业企业的管理中日益得到重视。中国企业以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营管理在工业企业管理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而其核心所在在于经营决策。这是一个普遍的真理是由大量的企业管理实践证明的。它解释了经营管理的重要性,同时也指出了管理决策是管理的关键环节。

(二)经营思想

在工业企业的整个生产活动中其经营思想是贯彻始终的。它是对高层管理人员必须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发生的所有方面的知识和态度的总和。在国外,一般不具备“指导”,“管理”这种提法,如日本用经营理念;在美国则多用企业哲学,“信念”等。

工业企业经营思想是指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根本方向,就像一辆车的方向盘。同时,它也是企业哲学。因此,在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正确的管理理念,引导企业顺利成功;错误的管理理念,把企业引入歧途。

二、工业企业经营思想的作用和确立依据

(一)工业企业经营思想的作用

经营思想是引导和指挥企业人员及管理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基本方向,而如果经营思想是寻求未来的竞争优势,那么企业就会专注于长期投资,注重的方面可能是对于产品的长期改进,对于新产品的创新也比较重视,对于人才也会有相应的培养机制,在产品质量和企业的长期信誉等方面非常重视。也就是说,工业企业的管理和企业行为,直接取决于不同的经营理念,结果也截然不同。

企业经营思想是最高管理层估计在未来的市场需求和市场竞争的情况,中与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方式和其他综合因素的一种思维产物。目的是为了确定企业未来的命运。在符合正确的事物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实现正确的企业经营指导。它能引导企业成功。

经营理念可以培养员工,统一员工的思想和行为,从而增强企业的凝聚力,提高员工士气。从这个角度看,管理思想是企业管理的核心,是企业的灵魂。企业要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使该公司的员工的信心倍增,齐心协力,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行为,有很强的能力来实现企业的目标。应该指出的是,树立正确的管理理念是重要的。

(二)确立工业企业经营思想的依据

工业企业应当根据什么确定其经营理念?在本质上,应根据企业管理工作规划的双重性原理,即在的社会属性决定的商品生产的特殊要求,商品的一般要求要符合工业企业的管理理念。

1、商品生产的一般要求

这是管理的本质所决定的,而不是因为企业和国家的社会制度和不同而发生改变。还必须满足商品生产社会化和市场经济体制的一般规律。它包括以下具体思路:面向市场,满足用户的需求;优生劣汰,适者生存;寻求长期竞争优势;创新思路,以新获取胜利;降低成本,价格低廉;勇于竞争,善于竞争;努力提高科学技术水平,使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加;适度规模;服务至上,顾客满意;组团经营管理风险;随机应变,灵活操作;审时度势,基于长期的平台;与用户分享利益;一步一步,促进稳定;不随大流,创新经营等。

2、社会属性决定的特殊要求

它的企业所有权和国家的社会制度是密切相关的。国有工业企业和民营工业企业(个体和私营工业企业)有一个根本的不同。国有工业企业是国民经济的命脉,其经营理念是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要充分的体现国家利益,树立整体观念,严格,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法律、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等等。

而民营工业企业不同的是,他们的经营理念是在合法经营的范围内,首先它的自身利润是在第一位的。对于资本主义企业的经营理念,要对其言行进行观察,他们的经营理念是为资本增值的斗争。

(三)确立工业企业经营思想的原则

1、高瞻远瞩,立足于长远

一方面,企业经营理念的确立,审时度势,从长远来看。这是面向功能的管理思想的要求。它也是衡量高级管理人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看其有没有战略眼光和勇气。关注的中心问题是企业如何生存和成长。另一方面,管理层应该有长期稳定的经营思想,没有因业务上的变化而发生变化。这是很容易在民营企业中做到的事情,而对国有企业来讲,却有一定的难度,因为高层管理者将被取代。这将是稳定国有企业则要依靠,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来对其经营理念进行维持稳定。

2、体现行业特点和企业的个性

在企业管理思想的形成,我们必须把握行业特点,并找到的克敌制胜的关键。抓住了主要矛盾,其他业务问题就迎刃而解。每个企业都有每个企业的优势和问题,管理应充分考虑各企业的个性,别人无法复制。企业的管理思想是解决关键问题的指导思想,寻求长期的优势。它对一个企业来说,是一个最有效的动力,也是最大能量。

3、顺应时代和市场需求趋势的变化趋势

企业管理思想是高层管理者的主观思维和谋划的产物,但只有当它符合时代潮流和市场需求趋势,那么才会是有效的,并取得良好的效果。总之,企业管理人员的管理理念,建立使用他们的大脑思维缜密,而且集思广益,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才能产生好的经营理念。

三、反映现代工业企业经营思想的主要观念

(一)创新观念

如今,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一个企业要想生存和发展,必须打破陈腐观念,因循守旧的观念也不能有,只能树立开拓思路,充分发挥创新能力。因此,企业不应该满足现状,总是看“明天”,努力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资源,新的市场和新的管理方法等。只有这样,企业才将繁荣的存在着。

(二)市场和竞争的概念

市场的概念随着发展在逐渐演变。通常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生产为中心型,以生产企业为中心,是卖方市场,以产量来决定销售;第二阶段是面向消费者为中心型,其特点是以消费者为中心,是买方市场,以营销来决定生产;第三阶段是动态平衡,其特征是企业不仅要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努力创造新的需求的消费者,生产者和用户的交互,并达到一个动态平衡。显然,第三阶段是市场的新概念。

市场竞争是社会资源合理配置的基本手段,它通过适者生存法则,迫使企业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管理者应该时刻关注市场竞争状况和发展趋势,并不断提高竞争力。

(三)开发和时间观念

现代管理必须有很强的时间观念,任何资源的开发必须快速,准时。把握市场趋势和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快,新产品开发速度要快,产品的更新换代速度更要快,更快的流动资金周转,要使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速度。有些工作要准时:准时生产,按时交货,按时上市,准时的服务等。这样做,你可以成为时间的主人,可以在市场形势的剧烈的变化时,进行主动的竞争。”时间就是金钱,效率生命,这句话是完全适用于企业生存和经营的。

(四)全局和效益的观念

工业企业必须树立整体观念,这是企业的本质做出决定。工业企业必须把人民的利益和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政策,接受的宏观经济管理部门的指导和监督。一般来说,企业和国家的利益是统一的,有时会出现矛盾,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局部利益,必须要服从于国家的整体利益。

从一般的理论来讲,企业获得越来越多的利润,就会交纳更多的税,这对社会的贡献也是巨大的。因此,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这三者之间是是统一的,并不是对立的。如果有冲突和矛盾,企业应自觉接受产业结构的宏观经济调整,放弃某项产品中所实现的利润,即停止生产。企业的管理者应该坚持“三者统一”的利益观,使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经济效益这三者达成有机统一,缺一不可。

篇2

创业初期依靠“资本主义式市场管理”和“封建家长式的企业管理”取得了原始积累。为什么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时,却很难驾驭,不能再创新高?主要是企业缺乏普遍性与个性化相结合的管理思想,不能将企业的经营理念与社会、股东、员工、客户联系在一起。很多管理者是商人心态不具备企业家作风,不能将企业家理想和企业目标凝练成具有高度的管理哲学。企业缺乏做事、做人的管理标准;企业愿景缺乏震撼力、感召力和穿透力;员工不知道为什么工作,为谁工作。

2、大多数中国企业缺乏心理契约

忽略了人的需求和个性化特征。过多地强调管理手段对人的管理,用合同管人、用人管人、用制度管人、用绩效考核管人、360度等全面考核。而制度、奖惩都是浮在水面以上的冰山,在水面以下的冰山是真正的心理契约,是诚信、认同、尊重、实现。是真正的目标一致、利益共享。没有心理契约就不能荣辱与共,不能同心同德。

3、过多强调合作和信任、忽略利益分配机制的建立

我们的许多管理者愿意强调合作和信任,也习惯要求下属这样做。自己也能以身作则,对同事关心倍至、嘘寒问暖。但是在利益机制的建立上要么忽略,不以为然,要么小气斤斤计较。用人的感情、奖励凭感觉、标准只有老板自己知道。当企业发展壮大时老板和员工都认为是自己的功劳,老板认为给多了,员工认为给少了,心理都不平衡。中国企业创业容易,守业难就是难在人的管理上,难在平衡多方利益需求者的利益关系上。长久的合作必须建立在长久的、合理的、明确的利益分配基础上。如果没有好的分配机制,信任能维持多久?

4、缺乏合理、公平、竞争的企业环境

企业员工的竞争意识是企业环境造就的。很多企业缺乏合理、公平、竞争的企业环境。文化不正向、不健康、不阳光、不上进。工作的标准是什么?优劣的尺度是什么?什么样的员工是企业的榜样?那些行为是公司倡导的?我们应该奖励什么?处罚什么?这些都需要在企业中明确,在员工心目中形成共识,并且成为企业共识。没有公平的环境、竞争的机制。有德有才的留不住,无德无才的不愿走。

篇3

(一)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挑战随着近些年以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政治体制的改革也在不断的加强,任何企业都需要提升自身的实力和创新能力,才能保证企业平稳健康的发展。在经营管理运营中将党的思想政治理念渗透在生产经营管理人员的意识中,是对企业文化精神的一种变革。在新时期,经营管理中融合党建思想,就要紧密团结企业基层的党务工作人员、生产经营管理者和广大职工群众,在思想上加强教育工作和指导,从多个角度对企业的发展问题进行细致的讨论和分析,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升企业内部全体人员的素质和内涵,从而整体促进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党政建设工作要适应市场经济的新形势在市场经济形势下,有的企业经营管理者忽略了党建思想政治文化的重要性,没有切实考虑到企业长期发展的重要性,只注重生产,这种现象很明显不利于企业发展。原因就是企业缺乏明确的党建指导,煤矿企业基层的党建思想政治工作者缺乏在市场经济形势下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指导和教育制度,对市场形势和环境没有明确的认知,思维方式和观念没有做到与时俱进。为了成功将党建思想政治和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相互结合,就要首先加强职工对于市场经济变化的敏感度,及时了解市场变化,分析市场形势,基层管理者更要着重引导职工认清市场形势,不仅有利于实现自身的理想,也有利于企业的长久运作。

二、企业党建思想政治工作与生产经营管理结合的思考

(一)加强企业管理者对思想政治工作的认识企业的经营管理者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要协同全体职工共同努力,将实现企业和职工的利益最大化作为最终目标。在生产经营中,企业管理者一定要全面贯彻党的政策和方针,把握企业发展方向,并结合企业生产的实际情况,协调好企业内部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和工作职责,支持与配合企业党建工作部门,加强党建思想政治教育,提升职工在政治、文化、思想等方面的素养。企业只有在思想上和行为上统一认识和行动,才能发挥骨干分子在工作中的示范作用,才能调动和发挥全体职工的集体智慧,完成好企业经营的目标。

(二)找好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的切入点企业的党建工作者要充分发挥引领作用,明确企业生产经营的方向,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扎实的理论指导,保障企业经营管理的有效性。党建工作的施展要找到正确的切入点,不能仅流于形式,要将思想政治内容融入到生产经营管理工作中,才能确保企业的发展定位不会出现偏差。要浅谈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生产经营管理的融合张涛贵州水矿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大河边煤矿摘要:煤矿企业的基层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和生产经营管理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同时也存在着区别。随着近些年以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政治体制的改革也在不断的加强,任何企业都需要提升自身的实力和创新能力,才能保证企业平稳健康的发展,才能实现思想政治工作和生产经营管理的完美融合。关键词:基层党建思想政治经营管理充分认识到煤矿企业基层党建工作的难点和重点,提前制定好突况的解决方案,在生产经营的具体实践中不断解决企业发展的弊端,推动企业更平稳健康的发展。

三、企业党建思想政治工作与生产经营管理结合的举措

(一)正确认识企业基层党建工作者与生产管理者之间的关系企业的工作效率和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者的思想认识和执行力是否能够到达一致,是否能够有效的配合。对于煤矿企业基层而言,管理者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方式的决策、管理和执行上都处于主导地位,有着显著的作用。在贯彻落实生产经营管理制度之前,应听取企业基层党建工作骨干的想法和意见,要通过交流和沟通尽量得到大部分人的支持与认可,这样明确的管理方式才会符合党政建设的基本要求,使工作顺利平稳的发展。

(二)重视基层党支部的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受到传统经营观念的影响,现代煤矿企业在实际的生产经营管理中并没有按照党政建设的基本要求,充分融合党建思想。所以基层党支部要充分考虑到生产经营的具体需要,逐步将思想政治活动和工作的精神要领渗透和融合在实践生产中。

(三)明确基层党支部工作的载体在以往的党建思想政治工作模式下,陈旧的思想和方式已经不能更好的适应时展的要求,为了促使党建工作能够更顺利的适应形势,党支部工作的载体必须进行相应的调整,同时要制定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年度计划,提出具备新颖性和创新性的方案才能使党支部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篇4

关键词:房地产企业;多元化;企业绩效;上市公司

中图分类号:F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4-0075-02

前言

1999年实行货币分房制度以来,中国的房地产业得到了飞速发展,并在国民经济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关于是专业化经营还是多元化经营的争论在房地产业内从未停止过,那么中国房地产企业中有多少家在多元化经营呢?他们的绩效又如何呢?本文以在沪深两市上市的房地产企业为研究对象,以赫芬达尔指数度量企业多元化程度,以EVA(经济增加值)度量企业绩效,并引入企业规模等控制变量构建线性回归模型,研究房地产上市公司多元化经营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一、文献综述

国内外诸多学者研究了多元化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但由于研究范围、方法等的不同,对这一问题至今没有得到统一的结论。学者们的主要观点有多元化造成企业折价、与企业绩效没有相关关系、造成企业溢价等。

(一)多元化造成企业折价

Berger通过比较经营单元应有加总价值与公司价值,揭示出在1986―1991年间,多元化经营平均带来13%~15%的损失;黄海波的研究结果显示,多元化水平与财务绩效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1];王兵以50家房地产企业为研究对象,以ROE、EPS、资产负债率和速动比率等财务指标来度量企业绩效,结果显示房地产企业多元化程度与盈利能力呈负相关关系[2]。

(二)多元化与企业绩效没有相关关系

哥特通过产业数量、专业化比率来衡量多元化的程度,分析了1947―1957年美国111家大公司的情况,研究结果显示,多元化与利润率之间基本不存在相关性;刘力分析了中国上市公司中21家纺织产业企业和29家电器产业企业的财务数据,对他们的多元化状况与企业绩效、公司价值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他分析得出的结论是“企业多元化经营程度与企业的经营效益和资产负债率之间基本上不存在相关关系”[3]。

(三)多元化造成企业溢价

洛梅尔特分析了246家多元化企业的利润绩效,他的研究指出实施多元化战略,且能将其活动严格限制在企业“核心能力和技能”范围内的企业,比其他企业拥有更好的绩效;赵素姣、方培基等通过对中国上市的105家企业各种数据的实证调研,以托宾Q值度量企业市场绩效,研究得出结论:多元化经营程度与公司的市场绩效之间呈正相关关系[4]。

纵观国内外这一领域的研究,大多数学者都采用传统的会计指标来度量企业绩效,例如,ROA、ROE、EPS等。传统的会计指标较易计算,但会计利润高估了企业的真实利润。孙永样、黄祖辉认为,ROE指标容易被人为操纵,其衡量方法也没有考虑到资本杠杆、经营风险等因素。部分国内学者参考国外研究,以托宾Q值来度量企业绩效,但是使用这一指标的前提是股票市场有效率,股价能反映企业的真实价值,中国股票市场暂属于弱势有效,显然使用托宾Q值难以反映企业的真实价值。思腾斯特公司倡导的EVA管理方法在这方面具有独特优势,首先,EVA考虑了全部资本成本,股东资本不再是免费的,管理者在决策时必须要考虑资本成本,引导管理者作出正确的决策,提高资本使用效率;其次,EVA对会计失真事项进行了调整,以经济利润取代会计利润,并且考虑了资本的时间成本,能够真实的反映企业绩效。

综上所述,我们决定使用EVA来度量企业绩效,以研究房地产企业多元化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二、实证分析

(一)变量设定与研究假设

1.因变量。本文以EVA来度量企业绩效,将EVA的自然对数设为因变量(EVA为负值的先取绝对值再取自然对数,最后在自然对数前加负号)。EVA的计算公式如下:

EVA=税后净营业利润-资本费用

=税后净营业利润-资本总额×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率

2.自变量。本文选用赫芬达尔指数来度量多元化。赫芬达尔指数计算的公式如下:

HI=1-P2i

其中,Pi为企业第i个部门的销售收入占总销售收入的比率,n为企业的经营部门数。HI取值介于0~1之间,且与企业多元化程度呈正相关,HI值越大多元化程度越高。本文研究的是上市公司的行业多元化,并且以中国证监会2002年颁布的行业分类标准为划分原则。

3.控制变量。(1)企业规模。本文把企业规模作为控制变量,以总资产的自然对数度量。(2)第一大股东性质。本文将第一大股东性质分为国有股股东和非国有股股东两类。用二值变量来表示企业第一大股东性质。其中,第一大股东为国有股的企业用数字“1”表示;否则用数字“0”表示。

(二)样本选择与数据搜集

1.样本选择。本文以在上交所和深交所上市的房地产企业为研究对象,并按照如下原则进行筛选:(1)不得缺少当年度的与本研究相关的数据;(2)剔除被ST或PT的上市公司;(3)剔除有异常变动的上市公司。最后符合研究要求的公司有60家。

2.数据搜集。本文使用的是所选择的房地产上市公司2008年度的数据,数据均来自房地产上市公司所公布的年报,或者是以年报中的数据为基础计算得出。

(三)模型设定

本文拟建立如下模型:

lnEVAi=β1+β2HIi+β3lnAsseti+β4Dummyi+μi

其中,Ln(EVA)=EVA的自然对数;HI=企业多元化程度;Ln(Asset)=企业资产总额的自然对数;Dummy=第一大股东性质;第一大股东为非国有股股东时D=0;第一大股东为国有股股东时D=1。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1.模型运行结果。运用软件Eviews3,将所取得的数据进行最小二乘法估计,得到的主要结果(如下表所示):

表1模型运行结果

2.模型检验与修正。

(1)统计性检验。从运行结果看,模型虽然能通过α=0.1的F检验,但是变量HI、Dummy的系数的p值未能通过α=0.1的t检验。将变量Dummy剔除之后,模型修正为:

lnEVAi=β1+β2HIi+β3lnAsseti++μi

在Eviews3中运行后,变量HI的p值为0.078、LnAsset的p值为0.020,分别能够通过α=0.1和α=0.05的t检验,F检验的p值为0.019,模型整体也能通过α=0.05的F检验。

(2)多重共线性检验。对变量HI、LnAsset进行相关分析,其相关系数约为0.06,根据经验,我们认为两之间的共线性很弱,且修改后的模型不受其明显影响。

(3)自相关检验。在本模型条件下查DW统计表得:dL=1.51,dU=1.65。则4-dU=2.35,而修改后模型中DW=1.997,所以dU

(4)异方差检验。运用怀特检验法对模型进行异方差检验,构建的辅助回归模型的R2=0.12,则nR2=60×0.12=7.2,查卡方分布表得χ20.1(2)=9。21,所以nR2

综上所述,本研究的模型最终估计结果为:

Y = - 85.23-15.84*HI + 4.32*LnAsset

3.结果讨论与分析。变量HI的系数在1%的置信水平下显著不为0,与Y呈负相关关系,即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中国房地产上市公司的多元化程度与企业绩效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多元化经营使得企业增加用于协调的管理成本和成本。高度多元化经营的企业必然进入在生产、技术研发、营销等方面不同的行业,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对这些行业未必都能了如指掌,信息不对称使得高层管理者在配置资源时难以真正抓住净现值为正的项目,造成资源配置的低效率。

变量LnAsset的系数在5%的置信水平下显著不为0,与Y呈正相关关系,即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中国房地产上市公司的规模与企业绩效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企业规模越大,其企业绩效越好。市场对企业绩效的评价可能会因为其规模大而认为其对市场变化的反应慢,从而认为其绩效差,但是撇开这一点,单从企业自身角度考虑,规模大使得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更强,竞争力更强,这是带给企业高绩效的基础。

哑变量的系数在原模型中不显著,说明企业第一大股东的性质与企业绩效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这可能是因为国有控股企业虽然较之其他企业能够拥有更多的资源,但是国有企业的利润主体和责任主体不明,使得国有企业追求企业绩效的动机不是很强烈。

结论

本文以60家在沪深两市上市的房地产企业为研究样本,分析了中国房地产上市公司多元化经营对其绩效的影响。通过对样本企业2008年度相关数据的实证分析得出结论:中国房地产企业的多元化经营程度与企业绩效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房地产企业规模与企业绩效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房地产企业的第一大股东性质与其企业绩效之间并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

本文的研究结论显示,中国房地产企业进行多元化经营可能会损害企业绩效,因此我们建议,为避免造成主业不强辅业还拖后腿的尴尬局面,中国房地产企业应尽量进行归核化发展,集中主要资源发展房地产开发业务,在壮大主业的基础上,视自身实力与机遇选择房地产相关业务,如物业管理等,进行扩张。

参考文献:

[1]黄海波.中国房地产类上市公司多元化与企业绩效的实证分析[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2]王兵.房地产企业多元化经营绩效实证研究――以房地产上市公司为例[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9.

篇5

【关键词】 跨国公司全球竞争 标准组件形式 购买者主导商品链 生产者主导商品链

当今世界,跨国公司的业务直接涉及世界生产总值的50%、国际贸易的60%、国际直接投资的90%、国际技术贸易的60%、国际技术转让的80%和近90%的世界R&D,跨国公司已经发展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推动力。世界经济体系中的生产与贸易基本上都和跨国公司的竞争有联系,跨国公司的竞争已扩大到全球范围,形成了跨国公司的全

球竞争。

一、跨国公司全球竞争下的组织与职能

1、跨国公司全球竞争的范围

20世纪80年代以来,交通运输技术和通讯技术的革命性创新突破了生产和消费的时空局限,从而为跨国公司全球竞争提供了技术基础和支撑条件。同时,中国、印度、东欧、原苏联等国家和地区相继采用了对外开放的市场经济发展模式,为跨国公司开展全球竞争提供了世界范围的平台。

广义上跨国公司的全球竞争是指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贸易、投资、经营、技术研发和转让等活动中的相互竞争。这种全球竞争既包括同一部门的公司之间的竞争,也包括相关部门的公司之间的竞争;既包括跨国垄断公司与非垄断公司之间的竞争,也包括竞争中跨国公司之间的合作与协调。

2、跨国公司新的组织形式和职能

(1)标准组件形式或生产环节。指跨国公司将自身职能分为多个、单个的组件或一个生产链的多个环节,这些组件和环节能够迅速地从一个企业中分离出来,并加入到另一个企业中去,其本身可能是独立的公司,也可能是其他企业的子公司。在组织上,每个组件或环节为了能够独立与其他组件或环节从事自身的日常经营活动即生产与销售,它们的财务职能须在公司总部这个更高的组织层次上来履行。对于多样化经营的联合公司来说,这些新的组件或环节是理想的组合部件,体现了组织的革命性变革。公司总部并不参与下属构件的日常经营,只是将利润向上汇集到跨国公司总部。

在世界范围内,跨国公司总部可以根据条件和机会丢弃一些组件及其产品,或者增加一些组件及其产品。尽管作为利润中心的组件仍然为特定市场生产特定产品,它们进入或退出某个市场会有一定困难,但对于标准组件形式的跨国公司来说,进入或退出某个市场却变得十分容易,只需购买从事该部门经营的组件或环节就可进入某个市场,出售在该部门的组件或环节就能退出某个市场。作为一个总体,跨国公司并不完全依赖于任何具体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从而个别市场难以对其构成任何有效的社会约束。因此,跨国公司的权力在于它的总体而不是任何单个市场,它已经变得比它所属的任何市场都更有力。这种超市场权力从美国通用电器这种大型跨国公司的经营中可见一斑。1987年3月美国《福布斯》杂志登载的长篇报道中说明,20世纪80年代前6年,通用电器公司通过重组公司证券资产而发生急剧变化,兼并了338个企业和产品种类,耗资111亿美元;同时又出售了232个企业,价值59亿美元。购买和出售企业的事件随时可能发生,一切都取决于跨国公司的总战略。

(2)积累和分配金融资本的职能。实际上,公司总部不仅决定公司的总政策和长期战略,还决定所有进行经营的组件所应达到的财务目标,并监控它们的财务履行情况。与以往不同的是,公司总部现在要计算的是下属组件产生的利润,而不是它们所生产的产品或服务。在这些公司看来,商品不过是一种达到目的的手段,货币的增多才是最终目标。货币是美国跨国公司管理的混合语(lingua franca),货币和如何创造货币成为现代跨国公司管理的通行本质。这就赋予了现代制造业跨国公司积累和分配金融资本的新功能。现实中,英美公司往往将股东利益最大化作为公司的目标,股东的红利和股价上涨所带来的收益被看作是投资回报、利润盈余或周转资金。

3、跨国公司全球竞争下的生产特征

面对迅速形成的全球市场,一批跨国公司开始调整企业发展战略,吸纳整合全球最优资源,打造全球商品链。跨国公司的全球商品链主要为:一系列相关产业连接起来的产品、服务和资源的附加值链;在全球不同水平上生产和销售网络的地理分布,由不同规模和类型的企业构成;企业之间权威和力量关系的支配结构决定了金融、原料和人力资源如何在链内分配和流动;一个制度框架中的地方、国内、国际形势和政策如何在链内的每个阶段构成全球化进程。全球商品链的独到之处不在于经济活动的跨国界扩展,而在于全球化水平上包括决策和经济网络的工商企业使得国际生产与贸易变得日益有机化。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出现了两种不同类型的支配结构,即生产者驱动商品链和购买者驱动商品链。

(1)生产者驱动的商品链。指某些产业,在这些产业中跨国公司和其他大型一体化工业企业发挥着控制生产系统的关键作用。这种方式还被称为“总厂方驱动”,其活动由跨国公司母公司的行政管理部门直接控制。该种商品链是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企业的突出特点,如汽车、计算机、飞机制造和重型机械产业等。生产者驱动商品链的利润来自规模经济、产量和技术水平的提升,批量生产是生产者驱动商品链的主要生产模式。

(2)购买者驱动的商品链。该商品链常出现在劳动密集型消费品工业中,如鞋类、玩具、电子消费品等等,是由贸易引导的工业化形式。在这些产业中,大型零售商、品牌拥有者和贸易公司在各出口国,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建立分散的生产网络起到关键性作用。在购买者驱动的商品链中,跨国公司总部的核心工作是控制好这些生产和贸易网络,并确保所有的经营部件能组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与生产者驱动的商品链不同的是其利润来自高附加值的研发、设计、销售和金融服务的独特组合,主要生产模式为机动生产。

(3)三角形生产关联。所谓三角形的生产关联起始于上世纪70年代,指买方(如美国)向新兴工业化国家(如韩国)的制造商订购产品,而这些新兴国家再将部分或所有订单转移到自己在低薪国家(如中国)的附属工厂。这种三角形生产关联将新兴工业国和地区制造商的地位从发达国家零售商和品牌商的供应方,变成了买方驱动商品链的“中间人”。新兴工业国的制造商拥有的资产是他们与国外客户之间的长期的信任关系。由于买方缺乏生产经验,他们在业务中更愿意信任与其有长期业务往来的新兴工业国的制造商,以确保其订购的产品能够符合客户的要求。20世纪80年代,东亚新兴工业国加速向三角形生产关联的转变,原因在于该地区工资逐步上涨、劳动力短缺以及本币升值的压力。如今东亚新兴工业国已将其附属工厂扩展到更具成本优势的亚洲其他地区、拉丁美洲和非洲。

4、跨国公司全球竞争下的资源垄断

21世纪伊始,世界市场上就出现了矿产资源的供需博弈。一边是资源供给者强调自然资源的不可再生,阻挠大幅度增产。一边是资源需求者苦于资源替代技术的有限性,国内需求难以全面抑制。这种供求双方的博弈造成了世界能源价格的大规模上升(见表1)。

二、跨国公司全球竞争对我国企业发展的影响

1、全球商品链加大了我国企业技术引进的难度

如前所述,在购买者主导的商品链中,实力雄厚的零售商、品牌销售商和大型跨国贸易公司在发展中国家建立分散的生产网络发挥着关键作用。这些公司依靠海外生产转包商的多层网络完成产品销售所需的产品采购任务。由于跨国公司在购买者主导商品链中的核心任务是控制产品的生产和贸易网络,其利润来源于产品研发、设计等生产,所以这种商品链本身并不掌握核心技术,其中的核心公司也就不可能直接促进东道国供应商的技术水平提升。表面上生产者主导商品链的利润来自规模经济、产量和技术水平提升,而实际上发展中东道国是想以与跨国公司建立合资公司为途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由于核心技术都被跨国公司总部牢牢控制,东道国的技术自主创新会因为技术产品的销售市场不健全和技术人员跳槽进入跨国公司而受到阻碍。

2、容易滞留在产品价值链的低端

跨国公司全球竞争中的新职能――货币生产而不是物质产品生产的特征,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呈现出强化的趋势。这种特别注意公司利润率的做法不仅驱使跨国公司到劳动力成本低廉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进行生产外包,还使跨国公司到全球最具优惠政策优势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设立子公司,并在遍布全球的子公司网络内部使用内部转移价格达到公司整体利润最大化、成本最小化和纳税支出最小化。这样,中国大陆就成为了世界多家跨国公司全球投资的首选地之一。跨国公司的大量直接投资使中国境内企业(包括跨国公司在华子公司)成为出口生产的基地,由于经济运行是基于静态比较优势的理论,过度地利用了中国大量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最终有可能会使中国陷入静态比较优势的陷阱难以自拔,这就违背了中国引进外资发展本国经济的初衷。

3、迫使企业发展战略转型

世界能源价格的长期性暴涨,对资源进口依存度很高的发展中大国的经济收益带来了极大的威胁。这是跨国公司一种特殊的全球竞争和垄断,对世界经济和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产生着巨大影响。资料表明,由于进口价格上涨,2004年,中国为原油、成品油、铁矿砂、钢材、大豆、氧化铝和塑料原料进口多支付了大约256亿美元。2005年,中国又为原油等进口商品价格上涨多支付了250亿美元。资源价格猛涨的严峻形势迫使中国宏观经济调控机构下决心改变经济发展模式,停止和抛弃20余年始终在实行的扭曲资源价格和要素价格的做法,压低一切要素价格的现象必将逐步改观。从积极意义上说,跨国公司对世界能源供给的垄断,为中国经济新模式的形成创造了条件,促使中国企业致力于节能减排和绿色生产,有利于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我国企业应对跨国公司全球竞争新态势的对策

1、进行以自主创新为目标的技术引进

跨国公司全球竞争的形成证明了发展中国家通过跨国公司投资引进先进技术的美好预期是不切实际的。理论研究表明,国际化大生产是一条“微笑曲线”,处于两个高端的是品牌和技术,而处于低端的是加工组装。由于决定品牌价值的往往是技术含量,所以没有核心技术,就意味着只能停留在国际大分工和全球价值链的低端。因此,我国企业应采取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而引进技术的做法,培育出自己的技术创新能力。在核心能力构建中,形成一个以若干关键环节为主导,对各种要素不断进行有机整合的机制。这种整合机制不但表现为关键能力、有效能力的集中,而且表现为多余、落后、无关机制、程序和技能的消除,并由此产生1+1>2的增值放大效应。这种整合机制可分为四个层面:程序整合,是在企业内部进行的,以某一个或两个关键程序为操作点的整合;并购整合,以多元化战略跨入新领域,找到一个新且优越的关键能力为目标的整合;技术整合,这是由关键技术的突破、领先带来整个核心能力体系重组的整合;文化整合,是企业在文化层面上进行的整合。最终的结果是达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2、更新经营模式参与全球竞争

21世纪以来,由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推动的国际企业间战略合作和并购现象日益增多,从而不可避免地对全球竞争产生深远的影响。为应对竞争的全球化和日新月异的技术创新,国际大企业往往选择战略合作的方式来降低成本、减少风险和不确定性,相关产品的大厂商联合使该行业呈现垄断的性质。然而,21世纪的垄断已非传统的垄断,而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网络型垄断。这种垄断由单个企业转变为网络成员的方式组成。垄断网络的成员试图在动态背景下,管理和监控行业内部或跨行业知识的变化,确立行业未来发展的界限、技术变动轨迹和内部竞争规则,并通过并购和战略技术合作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新成员,以加强和巩固该网络型垄断地位。半导体、电信、计算机等行业都表现出以知识为基础的网络型垄断特征。这些以知识为基础的企业网络,围绕新的标准和新的技术组合来确立新的行业界限,创造出新的市场,改变原有的竞争环境。这种国际竞争的新变化要求中国跨国公司经营模式的快速升级,以跨国并购和战略联盟等新模式替代传统经营模式,尽快进入行业的国际网络结构中,参与国际竞争。如中国联想集团和娃哈哈集团已经成为全球并购较为成功的先行者,为我国跨国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参考。

3、大企业集团积极向全球公司转型

跨国公司全球竞争中,更多的跨国公司转型为全球公司,它们在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范围吸纳和整合资源,在全球范围形成产业链发起全球竞争。这就需要我国的企业尽快适应全球化时代最新的变化,考虑如何利用全球资源来参加全球竞争,如何吸纳整合跨国公司的资源为我所用。我国企业应当从民族国家视野扩大到全球视野;应当从民族工业思维上升到全球工业思维,在全球范围吸纳整合资源。我国各个产业的龙头企业,特别是中央所属的大型企业集团应充当所在产业的系统集成者,积极推进我国产业重组。与此同时,应允许来自国外的具有全球责任理念的全球企业参与国有企业的并购,通过外资企业并购促进竞争,我国企业就近学习跨国并购,积累经验。因此,中国企业只有和其他国家的企业在全球范围合作竞争才能成长为全球公司。只有出现了一大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全球公司,我国经济才能够持续发展。

(注:本文系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资助项目TJY08-2-034资助。)

【参考文献】

[1] UNCTC.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 in World Development: Trend and Prospects [M].New York:UNCTC,1988(92).

[2] 张岩贵:跨国公司全球竞争与中国[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3] Caves M.Multinational Enterprise and Economic Analysi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

篇6

[关键词]精益成本管理油品销售 应用

一、引言

现代企业之间的竞争,早已不仅是产品或服务的竞争,实质上已表现为企业供应链之间的竞争。成本管理的目标不再由利润最大化这一短期性的直接动因决定,而是定位在更具广度和深度的战略层面上。从广度来看,已从企业内部的成本管理,发展到供应链成本管理;从深度上看,已从传统的成本管理,发展到融合精益思想的成本管理。

二、精益成本管理的特征

1.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精益成本管理模式,要求将顾客需求及客户订单作为生产、采购的拉动力,以控制资金占用成本。一些企业称为订单经济,就是通过建立ERP、CRM等信息技术支撑体系,设计更具弹性的生产能力,以市场需求为企业经营的向导。这种成本管理模式还要求企业的产、供、销等经济活动都要适时、适地、适量,从而减少存货资金占用费用、仓储费用以及存货损失和价值损失。

2. 以为客户创造价值为前提,以供应链成本最小为目标

精益成本管理以客户价值增值为导向,融合精益采购、精益设计、精益生产、精益物流和精益服务技术,把精益管理思想与成本管理思想相结合,形成了全新的成本管理理念―――精益成本管理。它从采购、设计、生产和服务上全方位控制企业供应链成本,以达到企业供应链成本最优,从而使企业获得较强的竞争优势。

3. 成本管理活动具有预见性

精益成本管理的思想就是要使成本管理活动开始于产品设计阶段,从而影响未来的成本定位。产品设计对产品性能、采用材料、工艺流程和成本都有关键性的影响。企业的产品设计也决定了企业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据估计,产品的成本有60%~80%在产品设计阶段就已确定,产品投入生产后,降低成本的潜力并不太大。因此,成本管理模式的重心应在产品设计阶段。为了最大限度地压缩成本,产品设计必须着眼于目标成本和目标利润。

三、精益成本管理在油品销售企业中的应用

1. 精益采购成本管理

采购成本支出是油品销售企业比例最大的费用,因此应依赖科学合理的销售预测,及时按需安排采购。在油品销售企业的成品油采购环节,应重点关注成品油的供应时间和交货的便利性,并与油品调运企业建立沟通机制。这样,在保证成品油的供应时间前提下,降低成品油采购价格,从而降低成品油的采购成本,同时还能缩短交货期,降低成品油的库存及其成本。成品油作为人们的日常消费用品,其价格机制十分透明,主要容易受到国际油价形势、国内经济走势以及发改委价格政策等的影响,因此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应充分利用价格调整时间差来平抑原材料价格上涨带来的采购成本上涨。

2. 精益市场营销成本管理

市场营销是油品销售企业最具特色的地方,行业特点决定其销售费用一直是油品销售费用的主要组成部分。市场营销策略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产品的存亡。但是市场营销除赠品和返利外,普遍被消费者认为是不创造价值的环节。因此精益的市场营销策略一定要保持其有效性,一方面通过营销让顾客更好地了解产品,加强顾客的品牌忠诚度;另一方面要通过营销让顾客更便利地得到该产品。为保证对营销结果的跟踪和分析,大客户开发分析及客户忠诚度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3. 精益物流成本管理

物流成本在油品销售企业供应链成本中占有较高的比重。物流成本主要包括运输成本、存货成本、仓储成本和管理费用等。在保证客户价值需求的情况下,追求物流成本最小,这是精益物流成本管理的根本目标。精益物流成本管理融合在精益物流之中,实现了物流的准时、准确、快速、高效、低耗,同时达成了物流成本管理的精益化。我国油品销售企业的运费高、运输时间长、库存储备超量、物流信息处理技术低、物流环节多是普遍现象。精益物流成本管理首先要精益物流,去掉不必要的物流环节,然后在必要环节中进行成本的再精益。在精益物流成本管理中可采取以下措施:(1)精益物流环节,去掉不创造价值的浪费环节。(2)公司生产设施合理布局。(3)提高和推广先进的物流技术,以便提高物流作业系统的运作效率。(4)加强和深化物流管理,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管理,以提高效率,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5)健全物流信息系统,从整体上对各活动做出统筹安排,适时控制,并根据反馈的信息做出迅速调整,实现物流成本管理的精益化。

例如,从优化运输组织上控制成本,实现运营成本的“零损耗”。优化运输组织的根本目的是通过挖掘内部潜力、盘活存量资产、提高运输效率来实现效率、效益最大化。从我国油品销售企业目前的情况看,运能利用率不高。要强化运输生产过程中投入产出的分析,在优化运行图、运用方案等方面下苦功夫。建立精益的运输组织管理体系,以市场需求指导运输组织,根据市场行情和运输效益状况,精细地配置点、线运力资源。要改变传统的运输计划、统计及运输组织办法,科学合理地安排运输能力,实现运营成本的“零损耗”。

四、结语

综上所述,精益成本管理是在对企业供应链成本分析的基础上,以客户价值增加为导向,实现整个供应链成本最小的成本管理新理念,它突破了传统的以利润为导向的成本管理模式,为成本管理开创了崭新的思维空间。由于精益成本管理和精益物流、精益生产、敏捷制造等现代化的生产和管理方法相联系,对企业的经济环境、技术条件和人员条件要求较高,实施精益成本管理是要受到一定条件限制的。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民营企业;企业家背景;多元化战略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23X(2013)03-0000-00

一、引言

民营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水平。自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家鼓励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支持下,民营企业已逐渐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在度过企业发展的生存期后,民营企业家以其对政策动向的敏锐嗅觉和对机会的准确把握能力,带领所创立的企业走多元化发展的道路。伴随着上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的多元化经营浪潮,学术界对多元化战略的研究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有着相当数量的理论和实证分析。然而,由于我国实行市场经济体制时间不长,国内学者对多元化的研究还在起步阶段,仅限于多元化战略对企业绩效的影响[7](P77),而有关管理者与多元化战略之间关系的研究还较少,本文将从这一角度来进行实证研究。

企业家是企业制定发展战略的主导者和发起者,然后通过自上而下的沟通机制把战略意图传达给每个员工,从而转化为公司集体的行动方向和前进动力。然而,西蒙的有限决策理论告诉我们,管理者在实际进行决策时,只能基于客观事实根据自己的判断,做出相对理性的选择。因此,战略规划的制定过程充满了行为的成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决策者的价值观[2]。中国实行市场经济时间不长,公司治理还不够规范,企业的发展方向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关键人物的战略决策,民营企业尤甚。企业采取怎样的发展战略,是否实行多元化等重大问题无不渗透着企业家的意志,研究民营企业家的背景特征对企业多元化战略影响的价值就在于此。

本研究将从有限理性决策理论和高阶理论的视角,以中国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为基础,通过实证分析来研究企业家背景特征与多元化战略之间存在的关系。本文在有限理性决策理论和高阶理论的基础上来构建研究课题的理论框架和研究假设,导入民营或自然人控股的制造业企业2009-2011年的年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有限理性决策理论是西蒙于1956年提出的。在此之前,学术界对于管理者行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绝对理性决策,认为管理者完全依靠经济模型、财务数据等硬性指标进行决策,而事实上,人是情感动物,其决策就不可能是绝对理性的。有限理性的前提条件是:人们处理信息的能力有限;决策者开发出的备择方案也有限;决策者的背景、经验、偏好等会使其有选择地处理所接收的信息;过去的经验也会对当前决策产生影响。

基于有限理性的假设而提出的高阶理论认为,管理者对外界的认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从掌握不够全面的与企业相关的信息到主动地选择性接收信息,再结合自身知识结构以个人的方式去处理信息。管理者的知识结构反映了其对备择方案的偏好,如并购、多元化、产品组合策略等,通过对一系列决策的选择,间接决定了企业的战略方向、收益增长等指标。高阶理论的提出让学术界对多元化战略的研究有了新的突破点——把决策者的影响作为一个重要考量因素加入研究范畴。此后,逐渐分化为两个部分:一是讨论高管团队(TMT)对企业发展的作用,二是研究企业家对企业的影响。而在有着两千多年封建文化影响的中国,“一言堂”现象仍然普遍存在,因此,研究企业家背景特征对企业多元化战略的影响更现实。本研究的分析中包含了企业家的性别、年龄、学历和任职企业数目与多元化战略的关系。

(一)企业家的性别

从生理学的角度来讲,生理结构上的不同导致在面对同样的问题时,男性与女性往往会选择不同的处理方式,男性倾向于运用逻辑和理性去决策,女性则倾向于依靠感觉判断;男性一般会愿意承担较高的风险,女性则注重未来的稳定性。一项关于美国企业的调查显示,女性企业家经营的企业总体上比男性经营的企业存续时间更长[1]。这也证实了,相较于男性而言,不管身处何位,女性偏好稳定的选择。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

假设1:企业的多元化程度因企业家的性别不同而各异。

(二)企业家的年龄

年龄的高低代表着一个人阅历是否丰富,经验积累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更多。但是,企业家的认知能力也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会变得更保守。同时,年龄大的企业家对风险的规避意愿也更强,便会以多元化的方式来避免“把所有鸡蛋放到同一个篮子里”。有学者对中国的企业进行研究后发现企业家的年龄与多元化正相关,并认为得出这种结论的原因可能是年长的企业家拥有更多的资源,尤其是社会网络的资源。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

假设2:企业家的年龄对企业的多元化程度有正影响。

(三)企业家的教育背景

教育背景能反映出人的知识和技能基础,接受正式教育的程度越高,对于信息的搜集和处理能力就越强。具有高学历的企业家更容易接受新思想和新事物,对环境的适应时间也更短。学问的不断增长,使企业家获取决策所需知识的能力亦随之增强,也会以更加理性的思维去考虑战略问题。相关实证研究发现,在多元化经营环境中,高社会认知复杂度有助于企业家对企业的精准定位,选定更适合企业发展的道路,因此,企业家学历高的企业多元化程度越高,也越容易发生战略变革[8],实行企业经营的多元化。由以上分析可知:

假设3:企业家的学历与其所掌管企业的多元化程度呈正相关关系。

(四)企业家的任职背景

由于多数企业家有着丰富的任职经历,在成为董事长或创业之前一般经历过岗位轮换,职能背景较为复杂,因此,本研究主要讨论企业家任职的企业数目对企业多元化的影响。企业家创业之前在多个企业工作过,或正在多个企业任职,其视野也越开阔,对企业实施多元化战略有推动作用;同时,多个企业的任职经历会给企业家积累大量宝贵的资源,而这些不同类型的资源恰是多元化经营的原始资本。反之,如果任职经历单一,企业家的战略眼光可能会因此受限,看不到本企业以外的机会或资源,也就减少了多元化扩张的机率。综上所述,本研究提出:

假设4:企业家任职的企业数目越多,企业多元化经营的程度就越高。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由于制造业的业务单元可辨识度高,本研究的样本选择制造业上市公司,研究区间为2009--2011年,同时依据以下原则对样本公司进行筛选:(1)排除ST类上市公司;(2)剔除上市公司第一大股东为国有独资、国有控股、中外合资、外资等性质的企业,只选取经济性质为民营或自然人控股的企业;(3)剔除信息披露有误或不全面的公司。最终用于研究的样本总量是279家公司,三年合计837个观测值。

本文使用的数据包括公司主营业务收入、管理者背景特征、公司资产负债率、公司历史,其中多元化战略编码的原始数据取自Wind数据库,企业家背景特征、公司资产负债率和公司历史的信息来自于锐思(RESSET)数据库,缺失部分通过巨潮资讯网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

(二)变量定义与测量

1变量的定义

各变量的定义如下表:

变量名称11简写11定义年龄11Age11企业家的年龄=样本年份-出生年份性别11Gender111-男性,0-女性。学历11Education11企业家受教育的程度,1-博士、2-硕士、3-本科、4-大专、5-中专、6-高中及以下。任职企

业数目11NEO11除本公司外,企业家所任职企业的数目。广义多元

化指标11BSD11企业2码SIC行业的数目。非相关多

元化熵指数11DU11企业业务单元间的不相关多元化程度。多元化

类型11DT11企业多元化的类型,1-单一业务型、2-主导业务型、3-相关多元化型、4-非相关多元化型。

2自变量的测量

在民营企业中,董事长一般都是企业的创始人或实际控制人,对企业发展战略的制定拥有绝对的话语权,而不像国有企业那样更容易受到政府意志或其它政治因素的影响,把民营企业作为研究对象具有更大的实际意义,因此,本文以董事长的背景特征作为本研究的自变量,包括年龄、性别、学历和任职企业数目四个变量,具体定义如表1中所示。

3因变量的测量

基于“标准行业分类体系”的连续性测量和定性战略分类法是主流的多元化测量方法,为使研究结果更具说服力,本研究同时采取这两类测量方法常用的三个指标对公司的多元化进行测量。

广义多元化指标,即BSD:根据企业异质市场增加数量进行测量,以标准行业分类(SIC)为基础测量多元化程度。本文以证监会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为依据,对样本企业的2码业务按照制造业门类中的大类进行编码,得到所研究企业的BSD指标。非相关多元化熵指数(DU)指标:以2码行业及该2码行业内的4码行业为区分方式,按程度不同将多元化分成行业间多元化和行业内多元化,熵指数越大,企业的多元化程度越高。多元化类型(DT)指标:是利用相关性来衡量企业的产品组合、技术和市场程度的测量方法。利用专业化比率(SR)和相关度比率(RR)将多元化战略分为四种类型:SR≥95% 为单一业务型;70%

4控制变量的测量

国内外的学者关于企业多元化战略的研究中,大多将行业、财务状况、公司历史作为控制变量[5](P35)。考虑到中国非民营企业所处的特殊情况,本文把企业的经济性质也作为一个控制变量对样本数据加以控制。

(1)行业:从上市公司中筛选出制造业企业作为研究样本。

(2)经济性质:所选取企业的实际控制人都是民营企业或自然人。

(3)公司历史:公司历史的计算以样本年份减去公司成立年份得到。

(4)财务杠杆:选取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作为财务杠杆的代表,并与因变量存在一年的滞后期。

四、实证结果及分析

(一)变量描述统计与相关系数分析

1变量描述统计

本研究的样本企业平均历史在9年以上,大多数的企业有10年的历史,公司成立在5—15年的企业占72.60%的比例,说明样本企业都已经度过初创期,进入了相对稳定的经营阶段,而这正是企业实行战略转型或变革的关键时期,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背景特征变量与多元化各指标的描述统计显示,样本企业中,企业家平均年龄为50岁,最年轻者仅26岁,最长者已84岁;性别统计中,众位数是1,即男性占据多数,均值为0.946,意味着我国民营企业中男性企业家比例很大;学历统计显示,民营企业家的平均学历在本科以下;从任职企业数的统计看,有的企业家仅在本公司任职,而个别企业家同时任职企业数达到25家之多,平均而言,样本企业的董事长都在3家以上的企业有任职经历。从多元化三个指标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企业的广义多元化指标平均为3.729,表示样本企业的2码业务多数超过了3个;非相关多元化熵指数最大为1.768,均值是0.612,说明多数企业都实行了多元化战略,然而非相关多元化程度并不高;多元化类型指标的统计表明,样本企业的多元化类型以主导业务型和相关多元化为主。

2相关系数分析

企业家的背景特征和各多元化指标的Peason相关系数矩阵如表2所示,从中可知,年龄与多元化的三个指标显著负相关,企业家的学历与多元化的三个指标也呈负相关关系,任职企业数目与多元化的三个指标均有较强的正相关关系。同时,企业家背景特征变量相互间有显著相关关系,为减少多重共线性的影响,各自变量将分别进入回归模型做回归分析。

(二)实证分析结果

在本研究的回归分析中,采取了时间序列数据(2009—2011)和民营上市公司的截面数据相结合一起进入回归分析模型的方法,可以较好地克服时间序列分析受多重共线性的困扰,为分析提供更多的数据,提高分析的准确性。

利用一般性回归模型对样本企业进行分析的结果见表3、4、5,每个被解释变量的回归模型有5个,其解释变量依次为企业家的性别、年龄、年龄的二次方、学历和任职企业数目。从回归分析结果看,各回归模型均高度显著;模型调整后的整体R2最低为0.689,最高为0.867,说明模型的拟合优度很好。

从回归的结果来看,企业家的性别与多元化战略正相关,部分通过检验,假设1得到支持,说明男性企业家比女性企业家所经营企业的多元化程度更高。对此的合理解释是男性企业家对风险的承受能力高于女性企业家,当企业发展到一定高度后,追求企业多元化发展的诉求也更强烈。

在年龄和年龄的二次方与多元化战略指标的回归分析中,均未通过检验,假设2没得到支持,这与一些学者研究得出的结论——年龄与多元化战略呈“U”型关系不同。可解释为民营企业多是家族式经营,部分已由家族继承人接手管理,而在此之前企业的战略格局已经固定下来,所以在研究中,企业家的年龄并没有呈现出对多元化的显著相关性。

企业家学历与多元化战略的回归都在0.01的显著水平上通过了检验,两者呈正相关关系,假设3成立,即企业家的学历越高,其所掌管企业的多元化程度也越高。随着教育程度的提高,企业家对事物的认识更深,对信息的获取、处理能力均会显著增强,使更加敏锐地识别外部环境变化所带来的商机成为可能,也增加了多元化经营的可能。

企业家的任职企业数目与多元化战略的回归分析中,全部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假设6成立,表明企业家任职企业的数目多了,其经营的企业多元化程度也会更高。同时,由于企业家可能在不同行业的企业中任职,这一经历使得其积累下的资源也丰富多样,有研究表明,在市场机制不完善的情况下,企业对获取资源的非市场机制如关系网络的依赖性较强[7]。在不同企业中获得的独特资源随着关系网络的扩大而增多,企业家也因此会更倾向于实行多元化。

五、结论

本研究基于中国民营控股上市公司面板数据,做了企业家背景特征与多元化战略关系的实证分析,得到了能够反映我国民营企业家与其所掌管的企业间真实联系的结论,对今后的研究具有相当的借鉴意义。本文的创新有以下几点:一是样本的选取是以身份独特的民营企业为研究对象,使本研究所得出的结论更具有实用性;二是样本数据及时更新,本研究所用数据均采集自上市公司最近更新的年报所披露的数据,增强了分析的信度;三是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多元化测量方法,提高了测量的效度,也增加了实证分析的稳定性。

然而,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制约,本研究存在着样本容量不足够大和研究时间跨度较短的局限。随着管理科学化、决策民主化的不断推进,企业的战略制定也越来越多是由高层共同商讨,因此,研究高管团队的背景特征与多元化战略的关系作为本文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将会具有更广泛的意义。

[参考文献][1]Boden R.J. & Nucci A.R.,“On the Survival Prospect of Men's and Women's New Business Ventures:[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00,15(4).

[2]Cyert R.M. & March J.G.,“A Behavioral Theory of the Firm”[J].Englehood Cliffs, NJ:Prentice-Hall,1963.

[3]Jensen M. & Zajac E.J.,“Corporate Elites and Corporate Strategy: How Demograhpic Preferences and Structural Position Shape the Scope of the Firm”[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4,25,(6).

[4]Nonaka I. & Konno N.,“The Concept of Ba: Building a Foundation for Knowledge Creation”[J].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1998(4)

[5]孙俊华,刘海建. 多元化战略测量方法及其在中国情境下的应用研究[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1).

篇8

跨国公司是国际直接投资的主要载体,也是推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重要力量,主导了当今世界的国际分工。跨国公司的国际化经营及其对外投资方式的选择,主要基于公司的全球性最大利益,并不把东道国发展的利益置于优先地位。通常情况下,外国直接投资可以帮助一个国家更好地参与全球化,获得更多的全球化的利益,促进东道国的经济发展。但在某些情况下,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可能对东道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甚至出现危及国家经济安全的情形。

这里所谓的危及国家经济安全,主要表现在跨国公司高度控制了东道国的重要经济部门,致使东道国政府高度依附于跨国公司,丧失了独立制定经济发展政策的主动权和空间。经济安全可以细分为:技术安全、金融行业安全、战略和敏感部门安全、产业安全。前三类安全,要么无可奈何,要么已经实施了各种规制措施加以防范。近年来,国内有关国家经济安全争论的焦点是产业安全,亦即我国的经济部门特别是制造业,在多大程度上已被外国跨国公司所控制。

本文以装备制造业为例,深入分析了跨国公司对我国装备制造业的直接投资和行业控制情况,旨在全面评估我国装备制造业所面临的安全风险。由于装备制造业行业细分上并不存在,本文研究的装备制造业主要包括通用设备制造业和专用设备制造业。内容包括两部分:上篇研究跨国公司对通用设备制造业的投资和影响;下篇研究跨国公司对专用设备制造业的投资与影响。

本文上篇包括六部分:首先总结了通用设备制造业吸引FDI的总体趋势与特征;第二,从资产、营业收入等指标分析了外资对通用设备制造业的控制情况;第三,探讨了跨国公司在我国通用设备制造业的独资化倾向;第四,研究了外资在我国的投资动机与出口导向;第五,在行业细分层面上,分析了我国通用设备制造业的市场结构;最后部分是结论性评述。本文资料来源于中国外资统计和国家统计局有关统计资料。

通用设备制造业(C35)包括9个三级部门和33个四级部门(表1)。为了节省篇幅,文中大部分使用了行业代码,具体对应见表1。

二、通用设备制造业利用FDI情况

(一)总体趋势

1992―2006年底,我国通用设备制造业累计利用FDI项目9581个,合同外资总额223.1亿美元,投资总额399.6亿美元。从发展趋势看,2001年以前,通用设备制造业吸引跨国公司的投资处于较低水平。2002-2005年,该行业利用的FDI规模迅速上升。近两年来,基本保持了平稳态势(图1)。

2005年,通用设备制造业吸引外资项目2013个,占当年外资项目总数44321个的4.54%;合同外资71.29亿美元,约占全国合同外资1486.42亿美元的4.80%。

2006年,通用设备制造业吸引外资项目1789个,约占我国外资项目总数42301个的4.2%,合同外资68.3亿美元,约占当年全国总量1519.1亿美元的4.5%。

(二)行业分布

从FDI具体行业分布来看,1992-2006年通用设备制造业利用FDI主要集中在C3529,累计利用合同外资35.1亿美元,占同期该行业利用FDI总量的15.7%;C3579行业吸收FDI 28.1亿美元,所占比例为12.6%;其次是C3591行业16.1亿美元,占7.2%;C3523行业14.2亿美元,占6.4%;C3551行业13.9亿美元,占6.2%;C3583行业13.2亿美元,占5.1%;C3589行业11.3亿美元,占5.1%;C3573行业10.5亿美元,占4.7%。由于C3529和C3579行业分别代表其他属加工机械制造和其他通用设备制造,内含许多细分部门,这表明通用设备制造业利用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的行业分布较为分散(图2)。2006年通用设备制造业吸引的FDI行业格局,类似于累计FDI存量的分布(图3)。

(三)FDI来源地特征

从FDI的来源地分析,在我国通用设备制造业吸引的FDI中,1992-2006年期间,来自香港的FDI存量为57.4亿美元,占该行业利用FDI总量的25.7%。其次是韩国,FDI累计存量42.7亿美元,占19.1%;美国22.5亿美元,占10.1%;日本19.2亿美元,占8.6%;台湾19.1亿美元,占8.6%;英属维尔京群岛9.5亿美元,占4.3%;德国7.3亿美元占3.3%;其他来源地均较少(图4)。

(四)FDI的区位分布

从FDI的区位分布看,我国通用设备制造业吸引到FDI,主要集中与山东51.3亿美元占23%,江苏49亿美元占22.2%,浙江34.9亿美元占15.7%,辽宁30.6亿美元占13.7%,上海、天津分别是12.2亿美元和7.1亿美元,各占5.5%和3.2%,详细分布见图5。

通过以上总结可以看出,跨国公司对我国通用设备制造业投资的总体趋势和特征:2002-2005年是跨国公司对我国通用设备制造业投资的高峰时期,投资总量约占我国利用外资总量的4.5%左右,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外资两个最重要的来源地是香港和韩国;投资的行业较为分散;主要投资地区分布于山东、江苏和浙江。下面重点分析这些业已存在的跨国公司投资对我国通用设备制造业的影响,特别是对国家经济安全的影响。

三、跨国公司对我国通用设备制造业的控制力透视

从产业安全的角度,跨国公司对我国经济安全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其在行业内的影响力和控制力。本文选取资产总额和营业收入两个指标,从资产控制和市场控制透视跨国公司的影响力。

本文将跨国公司的控制力划分为:(1)不具影响力行业:10%以下;(2)具有影响力行业:10-30%;(3)具有重要影响力行业:30-50%;(4)控制行业:50-70%;(5)高度控制行业:70%以上。

(一)资产控制

根据2006年规模以上企业统计,在四级行业细分基础上,跨国公司对我国通用设备制造业的资产控制情况见表2。结果表明:3542行业是被跨国公司控制程度最高的行业,资产控制比例为52.4%。其次分别是3530行业48.7%、3574行业48.4%、3577行业 45.9%、3582行业 42.8%、3524行业41.2%。

在通用设备制造业33个四级行业目录上,跨国公司具有控制力的只有1个行业,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有14个行业,具有一定影响力的17个行业,不具有影响力的1个行业(表2)。

从动态趋势来看,跨国公司对我国通用设备制造业的资产控制总体情况是2000年为19.8%,2006年上升到29.2%,虽然控制能力有所提高,但总体水平较低。在细分行业层面上,C353的资产控制力最高,2006年达到48.7%(表3)。

(二)市场控制

在四级行业细分基础上,跨国公司对我国通用设备制造业的市场控制最高的行业是3542,达到53.2%;其次是3574为50.5%;较高的其他行业还有3577行业48.4%、3530行业47.0%、3560行业42.3%、3573行业 41.4%(表2)。

概括起来,在通用设备制造业33个四级行业目录上,跨国公司的具有控制力的有2个行业,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有10个行业,具有一定影响力的20个行业,不具有影响力的1个行业。

从跨国公司对我国通用设备制造业的市场控制发展趋势看,2000年平均水平为22.1%,2006年提高到27.8%。市场控制能力最高的是2004年,达到29.5%。在细分行业层面上,C353的市场控制力最高,2006年达到46.5%,其次是356控制比例为42.3%(表4)。

四、跨国公司对我国通用设备制造业直接投资的独资化趋势

跨国公司对我国经济安全的影响,不仅与总体的资产控制和市场控制有关,还有跨国公司的投资方式有密切联系。同样的控制水平,不同的投资方式选择,其对我国经济安全危险的内含意义是不同的。近年来,跨国公司加深对我国产业影响力的一个方面,就是独资化倾向日益明显。1998-2006年期间,累计独资、合资、合作三种投资方式项目数分别占64.9%、30.2%和4.7%,实际使用外资额分别占58.%、30.2%和10.0%。2006年,独资、合资、合作分别占外资投资项目数的72.7%、24.6和2.5%,实际使用外资额的73.4%、22.8%和2.9%。

根据规模以上企业统计,跨国公司对我国通用设备制造业的投资,独资化趋势也较为明显(表5)。2003年以前,合资方式是跨国公司投资的主要方式,2004-2006年,独资演变成为重要的方式选择。2006年,通用设备制造业3279家跨国公司中,独资企业1719家,所占比例为52.4%,合资企业1398家占42.6%。但与其他行业相比,独资化水平显著低于其他行业。

虽然跨国公司的独资企业对我国通用设备制造业的投资趋于增加,从主要经济指标分析,独资企业的总体影响水平仍未过半。2006年,独资企业的资产额占所有外资企业资产总额的比例为43.0%,营业收入占43.1%,出口占51.2%(表6)。

五、跨国公司对我国通用设备制造业的投资动机与市场导向

跨国公司对国家经济安全的影响,与跨国公司对华投资的动机有关。从市场角度,投资动机可分为国内市场导向和国际市场导向。2006年,跨国公司在华生产产品的出口比例占其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为34.4%。具有出口业绩的跨国公司有1980家,出口总额为1271.62亿元,占其主营业务收入的43%。这表明,跨国公司在通用设备制造业的投资,主要目的是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

为了便于对通用设备制造业跨国公司对华投资的市场导向进行分析,本文根据企业产品的市场分布划分为五个档次:(1)高出口导向,跨国公司产品销售的80%以上用于出口;(2)出口导向,指跨国公司产品的出口比例占其销售的50-80%;(3)市场平衡导向,指企业出口比例占30-50%;(4)国内市场导向,指企业出口比例为10-30%;(5)高国内市场导向,企业产品以满足国内市场为主,出口比例占其销售总额的10%以下。根据上述标准,通用设备制造业跨国公司对华的市场导向见表7。

由表7可见,在3279家外资企业中,高出口导向企业725家,占22.1%;高国内市场导向1644家,占50.1%。其他三类市场导向的外资企业,所占比例均较小。2005-2006年,跨国公司在华的市场导向格局没有显著变化。

从外资企业的大型投资项目来看,2006年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亿元的跨国公司有704家。其中,以强出口导向152家,出口导向的77家,市场平衡的53家,国内市场导向的110家,强国内市场导向的312家。在这704家大型跨国公司中,出口额占其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为34.1%。由此可见,无论是中小型外资企业或者跨国公司的大型投资项目,对华直接投资主要动机是占领国内市场,约近四分之一企业是利用国内的生产要素优势,作为生产和加工基地,生产满足国际市场的产品。

六、通用设备制造业的市场集中度分析

国家经济安全受到威胁的前提条件是市场结构偏向垄断,并且是被外资垄断。下面,就进一步分析我国通用设备制造业在跨国公司进入和控制下市场结构的状况及其变化趋势。市场结构通常包括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异化和准入门槛,其中集中度是最核心指标。

衡量市场集中度通常有两种方法:绝对集中度和相对集中度。前者主要是指集中度(CRn);后者是指赫希曼―赫芬达尔指数(HHI)等。市场集中度与CRn 的对应关系如表8

赫希曼―赫芬达尔指数是用某特定市场上所有企业的市场份额的平方和表示。其参考标准如下:

研究表明,我国通用设备制造业三位细分行业的市场集中度如表9。四位细分行业的市场集中度见表10。

可见,通用设备制造业市场的绝对集中度较低,市场结构属于原子型。销售CR8超过40%的只有C356行业,低集中寡占型。从资产集中度看,C351行业分别在2004、2005年CR8超过40%。相对集中度方面,HHI均大大小于500,市场结构属于竞争型。

在四位行业细分基础上,表10可以看出,绝对集中度3511、3519、3521、3542、3571、3576、3581、3589行业属于中(下)集中寡占型,3513、3514行业的市场结构属于中(上)集中寡占型。从相对集中度看,3511、3514、3519行业的市场结构属于竞争Ⅱ型,3513行业为竞争Ⅰ型。

总之,无论是从三位行业还是四位行业细分,是静态还是动态考察,是绝对集中度还是相当集中度比较,是资产还是销售分析,都表明我国的通用设备制造业市场结构竞争性较强,只有非常少的细分行业,呈现出弱寡占型。因此,在一个竞争比较充分的市场内,跨国公司对我国通用设备制造业的高度控制或垄断几乎是不存在的。

七、结论性评述

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是:

第一,通用设备制造业利用FDI的总体水平不高。

第二,通用设备制造业的市场结构呈现较高的竞争性。

第三,跨国公司的投资动机以满足国内市场需求为主,四分之一的外资企业将中国作为其出口加工基地。

第四,跨国公司在通用设备制造业的投资越来越青睐于独资方式,但独资化水平低于国内其他行业的平均水平。

第五,跨国公司对我国通用设备制造业的控制,特别是资产控制和市场控制处于较低的水平上,由此而带来对跨国公司的过度依赖及对国家经济安全的威胁尚不存在。

2004年以来,在我国利用的FDI中,跨国并购所占比例逐年上升,但2007年,并购方式所占比例出现了近年来新低。这可能与近期国内关于国家经济安全的激烈争论,尤其是凯雷并购徐工所引发的风波。

对跨国公司的国际化经营及其大规模的跨国并购,应当置于全球经济一体化日益加强的背景下客观理性地看待。

跨国公司在东道国的投资是其国际化经营的策略行为,其投资与经营方式的选择,取决于跨国公司的自身利益。客观上,跨国公司与东道国政府并不是利益对立的双方,通常情况下,二者的利益是一致的,但有些情况下存在冲突。

从过去十多年来全球跨国并购的情况看,绝大多数国家仍将跨国并购作为其国家外资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采取了更加自由化的措施,并提供形式各样的激励政策。无论是制造业还是服务业,主要发达国家多是跨国并购的出售方,而且是涉及重要的行业。服务业是跨国并购的最集中行业,其中金融业跨国并购占主要部分。研究表明,无论是跨国并购还是新建投资,对东道国经济发展的影响途径和方式有所不同。长期来看,这两种进入方式对发展的影响几乎是一样的(UNCTAD,2000)。

近年来,伴随着跨国并购成为全球FDI的主导方式,围绕着跨国并购引发了众多纷争,全球性的保护主义有所抬头,核心问题集中于国家安全和就业方面。虽然争论持续进行,但跨国并购中无论是交易规模还是交易次数都呈现持续增长态势。

跨国并购是准入问题,经济安全是投资后的管理问题,不应将二者混淆起来。不能因为规制不当或缺乏规制所可能造成的对国家经济安全的威胁,而否定跨国并购投资方式的准入。

由企业引发的国家安全和行业国家安全应加以区分。行业层面过于泛化,即使是最敏感的战略行业,也包括许多无足轻重的非敏感企业;即使是无关紧要的行业,也内含关系国家经济安全的个别企业。所以,谈及国家经济安全不应基于行业层面,而应针对具体企业。通常,这样的企业数目极其微少。因此,不能因为一个行业内的少数企业对国家具有战略意义和安全价值,而藉之以对整个行业施加保护或准入限制。

任何一个国家都不是对外开放所有的行业和部门,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放任跨国公司的并购行为。基于国家安全、公众健康、就业和环境保护的理由,许多国家都会对外资准入和并购实施审查和管理,特别是对国内重点敏感产业领域,实行严格的并购审查,防止恶意并购,有些行业甚至禁止外资准入。关键是对国家经济安全的跨国并购审查不要泛化,而应置于一个法定的程序内。

篇9

专用设备制造业(C36)包括9个三级细分行业和51个四级细分行业。文中大部分使用的是行业代码。

一、专用设备制造行业利用FDI情况

(一)总体趋势

1992~2006年底,我国专用设备制造业累计利用FDI项目9691个,合同外资总额220.1亿美元,投资总额380.0亿美元。从发展趋势看,2002年以前,专用设备制造业吸引跨国公司的投资处于较低水平。2003-2006年,该行业利用的FDI规模保持了较快的增长态势。

2005年,专用设备制造业吸引外资项目1890个,占当年外资项目总数44321个的4.26%;合同外资65.4亿美元,约占全国合同外资1486.42亿美元的4.40%。利用外资最多的细分行业有:C3625行业650个项目,合同外资21.76亿美元;C3699行业161个,合同外资额5.21亿美元;C3689行业122个项目,合同外资额3.75亿美元;C3662行业外资项目91个,合同外资额3.27亿美元;C3651行业项目58个,合同外资额3.38亿美元;C3613行业95个外资项目,合同外资额4.3亿美元;C3691行业77个外资项目,合同外资额3.26亿美元。

2006年,专用设备制造业吸引外资项目1936个,约占我国外资项目总数42301个的4.58%;合同外资77.15亿美元,约占当年全国总量1519.1亿美元的5.08%。其中,C3625利用外资项目648个,合同外资25.7亿美元;C3699行业196个占,合同外资7.12亿美元;C3691行业106个占5.5%,合同外资5.28亿美元;C3613行业96个,合同外资6.28亿美元。3651行业55个,合同外资4.27亿美元;3662行业83个项目,合同外资4.37亿美元;3689行业86个项目,合同外资3.08亿美元。

(二)行业分布

从FDI具体行业分布来看,1992-2006年专用设备制造业利用FDI主要集中在C3625(模具制造),累计利用合同外资60.83亿美元,占同期该行业利用FDI总量的27.6%;C3699行业吸收合同外资15.0亿美元,所占比例为6.8%;其次是C3691行业15.0亿美元,占6.8%;C3613行业14.5亿美元,占6.6%;C3662行业11.7亿美元,占5.3%。

2006年专用设备制造业吸引的FDI行业格局是,C3625合同外资25.6亿美元,占行业总量的33.3%,648个外资项目;C3699行业有196个项目,合同外资占9.2%;C3613有96个项目,所占比例为8.1%;C3691行业106个项目,合同外资占6.9%;C3662有83个项目,外资所占比例是5.7%,其次是C3651、C3689、C3612和C3661。

(三)FDI来源地特征

从FDI的来源地分析,在我国专用设备制造业吸引的FDI中,1992~2006年期间,来自香港的FDI存量为58.1亿美元,占该行业利用FDI总量的26.4%。其次是韩国29.9亿美元,占13.6%;台湾省23.5亿美元,占10.7%;日本18.8亿美元,占8.6%;美国17.9亿美元,占8.2%;英属维尔京群岛14.4亿美元,占6.6%;新加坡9.1亿美元,占4.1%;萨摩亚、加拿大、德国、澳大利亚、意大利和英国分别为6.7、5.2、3.9、3.8、2.9、2.8亿美元。

2006年,对我国专用装备制造业投资的重要来源地第一是香港,合同外资所占比例为29.7%;其次是台湾12.8%;其余分别是韩国11.5%,日本7.1%,新加坡5.4%,维尔京群岛5.0%,萨摩亚4.8%;美国投资项目135个,合同外资3.58亿美元,所占比例为4.6%。

(四)FDI的区位分布

从FDI的区位分布看,我国专用设备制造业吸引到FDI,主要集中于江苏60.2亿美元占27.3%;山东36.4亿美元占16.5%;辽宁30.9亿美元,占14.1%;浙江20.7亿美元,占9.4%;上海16.8亿美元,占7.6%;广东15.2亿美元,占6.9%;北京、天津、福建、河北、湖南、江西专用装备制造业吸引的合同外资分别为9.9、4.7、3.6、3.2、2.8、2.2亿美元。

2006年,我国专用装备制造业吸引的外资主要集中于江苏,外资项目602个,合同外资额31.9亿美元,占该行业利用外资的比例为41.3%;其次是辽宁,外资项目148个,合同外资额12.5亿美元,所占比例为16.2%;山东148个外资项目,外资额6.9亿美元,比例为9.0%,其他比较重要的地区还有广东、浙江、上海、天津等省市。

概括起来,跨国公司对我国专用设备制造业投资的总体趋势和特征是:2005~2006年是跨国公司对我国专用设备制造业投资的高峰时期,投资总量约占我国利用外资总量的5%左右;模具制造行业是我国专用装备制造业吸引外资的最集中行业;两个最重要的外资来源地是香港和韩国,台湾、日本和美国也是主要的来源地之一;江苏、山东和辽宁是我国吸引专用装备制造业的重要地区,特别是江苏,利用外资快速增长。下面分析专用装备制造业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产业安全的影响。

二、跨国公司对我国专用设备制造业的控制力透视

(一)资产控制

研究表明:被外资最高控制的行业为3686,资产控制比例为71.8%。达到控制程度的行业分别为3625行业65.6%、3685行业65%、3674行业60.6%、3694行业60.4%、3652行业54.4%、3689行业52.5%、3645行业50.7%。

在专用设备制造业的51个四级行业目录上,跨国公司具有高度控制力的有1个行业,具有控制力的有7个行业,具有重要影响的有15个行业,具有一定影响的有16个行业,不具有影响力的有12个行业。

从总体上看,跨国公司对专用设备制造业的资产控制2003年为16.8%,2006年上升到25.7%,体现出逐年上升趋势,但是总体水平较低。在细分行业上,C362最高,2006年为49.2%;其

次为C368,2006年为45.3%。

(二)市场控制

在四位细分行业基础上,2006年,跨国公司对我国专用设备制造业市场控制最高的行业为3686,市场控制比例达到84.2%。达到控制的行业分别为3674行业70.1%、3681行业61.2%、3625行业60.9%、3685行业60.7%、3675行业57.8%、3662行业56.6%、3652行业51.2%、3689行业50.0%。

因此,在市场控制上,51个四位细分行业中,具有高度控制力的有2个行业,具有控制力的有7个行业,具有重要影响的有13个行业,具有一定影响的有16个行业,不具有影响力的有13个行业。

总体上,市场控制比例2003年为21%,2006年上升到26.9%,总体水平较低。细分行业层面上,C368市场控制力2005年达到最高,为55.2%;市场控制力次高的行业为C362,2006年达到44.0%。

三、跨国公司对我国专用设备制造业直接投资的独资化趋势

2000年以来,跨国公司对我国专用设备制造业投资的独资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与此同时,合资和合作方式跨国公司比例不断下降;而股份公司基本上保持在1%的水平左右。根据规模以上企业统计,2000年,独资方式的企业数占全部专用设备跨国公司的29.7%,而合资和合作企业分别占60.42%和8.24%,合资为主要投资方式。2006年,全部2273家外资企业中,独资方式的跨国公司1440家,所占比例为63.4%,合资方式的跨国公司为721家,所占比例为31.7%,而合作企业比例则降低到不足4%水半。

四、跨国公司对我国专用设备制造业的投资动机和市场导向

根据上篇的分析,跨国公司对国家经济安全的影响与跨国公司对华投资的动机有关。本篇同样根据企业产品的市场分布划分五个档次:高出口导向、出口导向、市场平衡导向、国内市场导向和高国内市场导向,详见表6。

2005~2006年,跨国公司在华市场导向格局无显著变化。2006年,专用设备制造业中高出口导向的跨国公司为353家,占全部外资企业2273家的15.53%;高国内市场导向的跨国公司为1277家,占56.18%;其他的几类市场导向比例都不大。

从外资企业的大型投资项目上看,2006年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亿元的跨国公司一共有420家。其中,高出口导向82家,占19.52%;出口导向43家,占10.24%;而国内导向和高国内导向的分别为62和188家,两类约占60%。420家大型跨国公司中,2006年出口比销售收入为33.6%。

再从三位细分行业上看,C366具有最高的高出口导向比例30.11%;其次是C368行业29.69%。在五类市场导向中,高国内市场导向在9个三位细分行业中比例都是最大的;同时,所有三位细分行业中,高出口导向和出口导向比例之和都小于50%。

综上所述,跨国公司在华直接投资的主要动机是占领国内市场;只有少数跨国公司对华投资是以建立出口加工基地,生产满足全球市场产品为目的。

五、专用设备制造业的市场结构分析

本篇继续采用集中度(CRn)和赫希曼一赫芬达尔指数(HHI)两个指数来研究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市场结构,判断标准详见上篇。

专用设备制造业四位细分行业基础上的市场集中度情况如表9所示。研究表明,四位行业基础上的专用设备制造业部分行业存在寡占市场结构。存在寡占结构的细分行业可能是被内资企业所垄断,也可能是外资企业所控制,因此,在集中度的初步判断基础上必须进行进一步研究。

上表中销售CR8和资产CR8都超过40%的行业有29个。为了进一步研究,本文引入两个比例:行业前八名企业中,外资企业的份额占前八名企业的比例(R1)和前八名企业中,外资企业的份额占整个行业的比例(R2)。销售R1超过50%的行业有八个:最高为3686行业96.8%;其次3685行业为80.7%;其他的六个行业在50~70%之间,依次是3675、3645、3674、3652、3659和3695。从销售R2来看,外资垄断最高的行业为3686行业76.3%;其次是3674行业65.3%;次之为3675行业51.1%;比例在30~50%之间的行业有四个,分别为3685、3673、3645和3652。

资产垄断上看,资产R1超过50%的行业有八个:最高为3686行业95%;其次3685行业为90.7%;其他的六个行业分别为 3645、3652、3694、3674、3675和3643。而资产R2超过50%的行业有:最高为3686行业61.1%;其次3674行业54.1%;次之3685行业54%。比例在30~50%之间的行业有六个,为3694、3643、3652、3645、3675和3629。

由此可见,在四位细分行业的基础上,我国专用设备制造业有四个行业存在着外资寡占,分别为3686、3674、3675和3685。在这四个行业中,比较重要的外资企业包括:楼氏电子(苏州)有限公司、喜来健医疗器械有限公司、高唐双龙养殖设备有限公司、瑞声达听力技术(中国)有限公司、文登三养钓具有限公司、微创医疗器械(上海)有限公司、青岛丽可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等。

六、主要研究结论

第一,类似于通用设备制造业,我国的专用设备制造业利用外资的总体水平不高。

第二,专用设备制造业的市场结构三位细分行业上表现出竞争性市场结构;但在四位细分行业基础上,有部分行业出现寡占市场结构,少数行业存在外资寡占现象。

第三,跨国公司的投资动机同样以满足国内市场需求为主,约五分之一的跨国公司将我国作为出口加工基地。

篇10

论文摘要:边疆企业要改变过去陈旧的经营思想,创立营销新观念。新经济时代边疆企业经营思想应以个性化的价值认知为导向;以全方位的资源整合为手段;以核心竞争力的不断创新为动力;以多元化的价值增值为源泉,以跨部门的流程管理为特征。企业必须进行组织系统的重构,建立起以信息管理为基础的管理体系,更新观念,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创建积极的企业精神,增强竞争意识,以适应新经济时代各种经营方式的变革。

21世纪,中国加入了世贸组织,中国经济进入了全新的时代,国民经济得到迅猛的发展,综合国力得到了快速提升。按共同富裕的战略思想,国家把西部列为重点开发的地区,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西部地区发展的优惠政策。西部边疆地区应该抓住这一难得的机遇,大力振兴,发展边疆企业,实现充分就业,促进边疆的繁荣稳定和发展。

目前企业的经营管理思想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开拓市场和占有市场的思想;二是筹措资金和运用资金的思想;三是人才开发与培养的思想;四是构建企业精神,创立企业文化的思想。这些思想的确定与实施,使企业有了一定的发展,在市场中得了一席之地。

国企改革经过三年的“深水作业”,已经到了深化、完善的阶段,百分百的流通企业完成了改制,企业产权得到了明晰,实现了一般领域的国退民进,产权主体实现了多元化,职工身份得到了置换。由于企业产权主体的变更和经营模式的改变,边疆企业在乘势发展的同时,也要面对新经济时代的挑战,改变过去陈旧的经营思想,创新营销观念。

市场营销学本职上是一种经营哲学,其主要表现为企业经营者因企业内外经营环境的变化而导致的经营思想的变化,工业革命促使了劳动生产率的高速增长,使成本导向型的经营思想占据了主导地位;以生产过剩为特征的经济危机暴发,使需求导向型的营销观念得以产生;全球化竞争势头的不断加剧,使竞争为导向营销新观念得以发展;而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网络技术对各领域的全面渗透,又推进了企业经营思想的根本性变革。

新经济时代,边疆企业经营思想应有如下变化:

一、对需求的理解:趋向以个性化的价值认知为导向

市场营销观念产生以后,企业开始重视从市场需求的满足为导向来开展企业的经营,但是在以制造产品为基础的旧经济时代,企业主要研究的是顾客对产品的功能性需求,如顾客买手表是为了计时,买汽车是为了代步,买化妆品是为了美容,所以需求同质性的一面比较突出,虽然市场细分和目标市场的策略,强调了对需求差异性的满足,但主要也是体现为对产品功能价格,形态和服务等方面的差异。而且屈从于企业规模经济的需要,只能对各种具有类似需求的群体提供差异化的满足,而不可能对个别的顾客提供个性化的满足。

要对以个性化的价值认知为导向的需求进行满足,就必须强调对顾客需要的价值探索。其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一是不能停留于对顾客功能性需求了解,而必须对其整体的价值设计进行把握;二是必须了解需求的个性化差异,并尽最大可能予以满足。

二、对资源的理解:趋向以全方位的资源整合为手段

资源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历来被视为企业的内部要素,企业资源的规模和质量决定了企业的经营能力。即使涉及到对企业外部资源的利用,一般也是首先将其转化为可控的内部资源然后再加以利用。所以在传统的经营活动中,企业必须直接拥有同其经营活动有关的全部资源,由其来完成全部的生产和经营活动,从而导致经营成本居高不下和经营规模难以迅速扩张,企业也曾不断探索通过外部的协作来降低经营成本和扩大经营规模,但沟通与协调上的不便经常会导致管理成本的上升和对市场快速反应能力的下降。

要做到以全方位的资源整合为手段,关键是要做好三件事:一是要对企业的内外资源整合的经济性进行客观评估,对利用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的合理结构进行系统设计;二是要建立以信息、管理为基础的供应键系统,使内外资源得以有效衔接;三是进行全方位的关系管理,即对于形成企业资源的各方面关系(客户、员工、协作公司和相关团体等)进行全面管理,协调各方利益,稳定协作关系,提高协作效率。

三、对竞争的理解二趋向以核心竞争力的不断创新为动力

核心竞争力的提出,曾经使人们对竞争优势的认识趋于具体化,即企业能否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并不一定取决于它的整体实力和全方位的素质提高,而往往依赖于在某一竞争要素上的领先优势和不可代替性,这就使各类企业都可能建立其核心竞争优势。所以对核心竞争力追求成为企业经营目标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要能促使企业核心竞争的不断创新,必须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密切关注顾客需求的变化趋势,主动发现顾客的递增需求,以不断提高对顾客需求的满足程度,紧紧跟踪顾客的变异需求,以新的价值创造并予以满足;二是应保持核心竞争力的延续性,即新的竞争优势应成为传统竞争优势的延续,突出其系列性和相关性,以形成企业在核心竞争力方面的基本特色。

四、对利润的理解:趋向以多元化的价值增值为源泉

对利润的传统认识是企业经营收入扣除其经营成本之后的差额。这一认识角度将企业的利润来源主要集中在其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和销售上,从而使企业的经营活动也主要集中于此。提高销售收入和降低生产成本是企业增加利润的唯一途径,所以导致一些企业为了追逐利润甚至不惜损害顾客的利益和合作者的利益。

以多元化的价值增值为企业的利润源泉,就必须综合考虑,企业的经营决策对企业的各种价值增值源所可能带来的正面或负面的影响。因为各价值增值源相互之间可能会有一定的冲突,如前所述,若为了提高交易的收入而过分损害中间商或顾客的利益,应有可能会对分销网络及忠实顾客的价值增值带来负面影响,而使企业的长期利益受损;同时品牌资源,分销网络等非直接的利润来源也可能变现。在必要的情况下,企业可能将它们出售以转化为现实的利润。所以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必须全面整合形成企业利润的各种要素,促使整体利润水平的持续增长。

五、对管理的理解:趋向以跨部门的流程管理为特征

分工与专业是管理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所以长期以来,企业的经营业务一直是通过各个不同的职能部门来完成的,各部门的职能分工促使了功能的专业化,从而使各种功能的运作效率达到了最高水平。在以制造业管理为基础的经营时代,注重规模生产和低成本经营。所以功能管理为特征的分部门管理是与之相适应的。但是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调也会因此而形成障碍。

企业跨部门的流程管理主要表现为企业根据市场个体化的需求形成产品研发和价值创造流程,订货分销和价值传递流程,客户维护和价值评估流程,以及货款回流和利润核算流程等一系列流程,形成企业由价值探索、价值发现、价值创造、价值传递和价值评估等功能所构成的完整的价值链,并以信息管理的方式使之紧密衔接,高效运转,这就必须打破部门的隔篱,使之根据流程运转的需求形成工作团队。但这并不意味着企业各职能部门的消除,而主要是强调从团队的形式对流程的管理形成统一的计划,并要求各部门必须以统一计划为指导,加强相互的协调,信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则能保证对各职能部门的统一协调得以实现。

新经济时代市场经营环境和企业经营要素的变化导致了企业经营思想所发生的这些重大变革,体现了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适应。这也对企业的经营实践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第一,企业必须建立完善的管理信息系统,探索市场需求变化进行经营要素分析,整合各种内外资源,实施业务流程管理的重要平台。新经济因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导致了经济活动诸要素及其组合方式的全面变革。企业生产方式方面,数字化控制技术己经使得生产过程趋于柔性化,能根据个性化的需求实现制定化的生产;在交换方式方面,互联网的发展己使得市场空间得以大发展,交换的透明化程度也大大提高;在管理方式方面,信息化管理技术的发展己使各种资源的整合变得更加容易,系统优化的目标能真正得以实现;在竞争方式方面,信息及其传输网络的控制己成为竞争的焦点,对信息的掌握程度及对市场的反应速度己成为竞争优势的主要构成部分。:

第二,充分发挥边疆企业的优势,努力开拓市场

开拓和占领市场是企业永恒的主题,边疆企业受人才、技术、管理水平、交通、资本等诸多因素的制约,为了争取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首要的任务就是从它所要达到的经营目标和战略思想来适应市场的变化。在对市场进行科学预测的基础上,制定企业计划,组织生产,指导企业经营。为此企业需做到:加强质量管理,开拓流通市场。名牌产品是企业的生命线,关系到企业的成败,企业必须加强质量管理,提高信誉,开办自己的名牌,力争社会的承认。要保证产品质量,就要从原材料抓起,在生产过程中严格管理,引进先进的设备,采用先进的技术,实现生产体系的先进性。以价格低廉增加市场,建立起广泛的销售网络,采用灵活的销售技巧,扩大市场占有率,产品销路的好坏,不仅要看销路的多少,还要看销路是否畅通。在这方面,云县澜枪江集团的做强、做大,为边疆企业作出了榜样。

第三,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观念陈旧、思想不解放是边疆企业的通病,企业要发展,必须痛改之,要解出肥水不流外人田的陈旧观念,选好对象,结好联盟,打破封闭向外走,搞好招商引资。靠政府投资来拯救企业的日子己一去不复返。企业必须建立同顾客及合作者最为便捷的沟通方式,使各种信息能迅速在企业与他们之间进行传递,是协调合作关系和提高市场反应能力的基本前提。

第四,营建企业精神,创立企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