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数字教育平台范文

时间:2023-06-05 18:00: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小学数字教育平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小学数字教育平台

篇1

[关键词] 数字校园2.0 数字化教学 信息技术

随着下一代互联网IPV6的走进校园及国家大力投入资金建设CERNET 2,数字校园2.0也逐渐成为各大学建设的主流。由此数字化校园进入了系统、应用、信息的集成阶段。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现代教育技术为支撑的数字化教学环境,首当其冲成为我国高等院校数字校园2.0建设的主要方面。同时应用数字化教学环境所进行的远程教育、网络教学等新的开放式教学模式已逐渐成熟、系统。数字教育资源的共享与利用也在改变着我国整个高等教育的面貌。

一、数字化教学环境与平台建设的基本内容

高校在综合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根据自身教育教学的特点,在已有系统基础上构建“一体化数字化教与学平台”,构建适合高校推广应用的数字化教学系统,可概括为一个门户,将应用集成起来为用户提供单一访问点的个性化服务;一个考核,对进入教学平台的教师教学情况和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考核;一个管理,是对整个教学环境中的教师和学生进行管理;N个应用,是指各个教学系统信息的采集、加工和使用,是数字化教学平台建设的支撑。构成如图见下:

二、数字化教学平台建设方案

为达到上述整合目标,我们需要进行如下三个建设:环境建设、队伍建设、机制建设。

1.环境建设

环境建设主要是以校园网、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等为基础的硬件构成的环境。主要是由支持数字化教学的硬件设备构成,包括校园网、多媒体投影教室、多媒体网络教室、精品课程录播教室等。

(1)校园网

校园网是数字化教学硬件环境的核心,是数字化教学的基础支撑平台。校园网主要由服务器、网络互联设备和网络传输线路等构成其基本功能是为学校的教学、管理和科研服务,用户可共享校园网内部和互联网上的各种信息资源由于校园网在数字化教学环境中的基础地位。

(2)多媒体投影教室

多媒体投影教室主要由数字化投影机、视频展示台、多媒体计算机、录音机和校园网接口等多种媒体设备组成。它是数字化教学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学生与数字化教学环境相互作用的重要终端平台,分布广泛,利用率高,已成为高校目前主要的课堂教学环境。

(3)多媒体网络教室

多媒体网络教室是由一定数量的电脑组成的小型局域网,通过网络设备实现教师机与学生机之间的通信,并且具有多种辅助教学管理功能的教学系统。在多媒体网络教室中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多媒体教学,师生的实时交互性是其重要的功能特点。多媒体网络教室连接校园网后,可方便地开展网络教学。

(4)精品课程录播教室

精品课程录播教室是实时多媒体教学直播、转播系统,可以作为实时视频直播教学的主播场所,还可以满足全校N个校区范围内的视频会议和视频教学的需要。

2.队伍建设

提高广大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教学活动的水平和素质,是实现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重要保障。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旨在通过教育技术基本理论的学习、基本技能的实际训练和优秀教学案例的示范研讨,促进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增强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3.机制建设

网络教学、多媒体课件、精品课程等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应用是保证高校数字化教学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方式去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因素。

(1)网络教学开展机制建设

根据高校目前的实际情况,在网络教学的开展上要重视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以及学生参与该课程的情况上面;通过学校立项,推进网络教学平台的广泛应用,使网络教学平台成为积累教学资源的重要手段;通过立项建设课程学习网站:选择特色优势学科中的优质课程,以及基础较好的新兴学科中的重点课程,立项扶持这类课程的学习网站建设。

(2)多媒体课件开发机制建设

多媒体课件开发上应重点放在全校公共基础课的课程制作上,把它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在校有关部门的组织规划下,对全校公共基础课实行按顺序制作的计划,确定媒体采用的形式和手段,然后再进一步分工。对所要制作的课程进行论证,共同设计、开发,并要有相应的政策,形成统一的规划、投入、管理、设计、开发、试用、反馈、修改、评审、推广等工作。从而建立全校公共基础课程多媒体教材建设和课件开发机制与科学的质量体系,为将来的公共基础课逐步实现网络化教学奠定坚实基础。

(3)精品课程网络化机制建设

精品课程必须实现网络化教学且教学互动良好,要求申请校级以上精品课程的教师必须提前一年建立网络课程,并使用网络教学平台进行与学生的互动,且效果良好,参加每学期的网络教学评定与评比且二等奖以上才具备评校级以上精品课程资格。

篇2

1.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搭建安全、稳定的数字化教育环境

建设完成了近千公里的覆盖全市的北京教育信息网高速光纤骨干网络,并通过各区县中心联通全市2000多所教育教学单位。在全国率先实现了三层网络结构、主干万兆、覆盖全市教育单位的教育专用网络, 网络地址资源位于全国前列。

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建成了不同规模的校园网络;宽带网络进入全部教室;师生人机比、多媒体教室、网络机房等基础设施极大改善;推进各级各类教育教学、科 研、管理现代化发展的硬件基础条件已经具备。

2.教育信息资源和应用建设全面启动,拥有丰富的优质、特色网络教育资源

搭建了北京市中小学资源平台,全市中小学师生均可在网上自主选择近450万条 资源,日访问量超万人。

开发了职业教育重点专业网络课程,建设了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库。

建设了北京高校网络图书馆和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该系统现有成员高校41所 ,全文电子期刊达4万种,中外电子图书达百万种,形成了网上文献资源的重要 补充来源。

3.运用信息技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育教学改革

搭建了中小学远程教学平台,促进了城乡优质课程资源的共享,提升了农村教育教学质量。中小学数字德育平台在网上开展的冬、夏令营活动已经成为首都德育 的品牌栏目。

全市开展“学习型城市”建设,利用广播电视及各种远程教育手段为学生和广大市民提供开放式的远程教育服务。

4.教育管理信息化稳步提升,电子政务快速发展

“十一五”期间北京市教育全面实现了教育管理信息化。建成北京高校教师党员在线学习平台,覆盖60所高校6万多名高校在职教职工党员和两委一室全体干部 ,完成学习37万学时。

通过北京市教委网站的改版,提升北京教育行政机构的形象,完善对全市教育政务信息的公开;通过完善政务管理平台,增强教育管理的能力,提高教育电子政 务的安全水平。

5.拓宽信息技术教育渠道,提升教师的信息化技能

开通了北京教师研修网,向全市中小学及教研机构提供新课程数字化资源,设立 专家和名师博客上千个,开展网上教研活动,为教师提供跨学校、跨学科、跨区 域的个性化交流服务平台,帮助教师专业成长。

启动了北京市中小学校园网管理教师培训项目,搭建网管教师网上学习平台。

6.建设“北京数字学校”,创新公共教育服务体系

2012年,北京市提出建设义务教育阶段“名师同步课程”暨“北京数字学校” 政府实事工程,将中小学全部科目的课程以视频的形式提供给每个学生,在丰富教育供给,改善公共教育服务做出新的尝试和突破,是加快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全覆盖,探索现实学校与虚拟学校的无缝衔接,构建在信息时代背景下,具有北京市特色的基础教育公共服务新模式。

7.建设100所数字校园示范校,引领中小学信息化建设

“十二五”期间,全市范围内计划建成100所数字校园示范校。

总的来说,近两年来,全市的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呈现以下趋势:第一是更加关注服务,为学生成长和教师发展提供服务支撑;第二是更加关注环境和资源建设,基于现实学校和教育的延展和拓宽;第三是关注多元与渗透,综合协同和深度融合成为主流模式。

二、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实验项目总体介绍

北京数字校园是从2009年6月18号了关于启动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的通知,当时的一个初衷是希望能够进一步激发中小学校在校园建设的潜力和创造力,所以把主动权交到了学校,所以在全市两千多所学校中选取了100所学校分三批进行数字校园的实验项目,当时的工作原则是“以人为本、应用导向、机制创新、深度融合、集约推进”。指导方针是“特色引领、集约推进、双向融合、内涵发展”,希望实验校建设的数字校园与办学理念相符,将自己学校的成果和理念普及到中小学,起到引领作用;集约化的建设是整个数字化建设的总潮流总趋势,所以希望大家提前做好部署,不要是一个学校一个数字校园,应该从区级层面、市级层面做好集约推进工作;双向融合,就是要与核心理念与技术要恰当融合;内涵发展就是在建设数字校园时要结合办学理念、结合者最核心需求做好规划与发展。实验项目工作要求,就是:

(1)注重业务导向,强化顶层设计。数字校园建设以推动教与学方式变革为导向,强化顶层设计,从学校实际需要和特色出发具体设计系统、资源和应用架构。

(2)突出建设重点,服务办学特色。数字校园建设应围绕学校办学特色,以信息化教学、数字化学习与学生成长、数字德育、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师教学能力发展、高效管理类等应用为重点,挖掘校本特色的教育信息化应用。

(3)聚焦课堂教学,促进深度融合。通过深化课堂教学及其他各类教学系统建设,使教育信息化建设面向主课堂、服务主课程,实现深度融合,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4)构建长效机制,保障常态应用。应结合学校实际,积极推进学校各类信息系统、资源和基础设施的常态化应用,推动全体师生教育信息化素养的形成,促进师生学习、生活、工作数字化,构建长期运维和改进升级的综合支撑机制。

就当前的北京数字校园建设给大家做一个简单的汇报,第一批29所实验校现在10月19号已经完成评估工作,第二批是预计到明年的六月份进入验收阶段,第三批33所实验校即将启动建设。

三、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实验项目服务体系

服务体系主要是引领探索、考核、公共支撑,还有培训服务。引领方面,从2009年内提出到2013年出台的实施指导意见,评估指标体系,都是市教委遵循了各个区县的各个学校的一些特征出台的关于数字校园业务方面的一些引领。培训也是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进行的。而公共支撑,我们提供的一个平台(http://)可供大家了解第一批数字校园的所有成果,我们给每一个学校都提供了一个自己成果的平台。这个平台的目的不在于用,而在于向大家展示第一批的成果。以视频、图片等形式向大家呈现,这也是我们构建数字校园的一个前身。

四、在云平台集约模式下推广普及数字校园

最后,我们还要说一下如何推广集约化建设,主要是通过云服务的模式。我们从100所实验校推广到2000所,将第一批实验校的成果进行抽取、封装和展示、体验、服务,最后通过服务的方式将这些成果凝练成一套套在线服务产品,向全市推广。这一块的建设目标主要是面向全市基础教育信息化需求,利用云服务技术构建数字校园云服务平台;将实验成果产品化,形成应用服务资源池,并全市推广实现共的云平台获取;探索建立中小学数字校园集约化建设模式探索形成数字校园发展的绿色生态体系(包括政府、学校、企业)。建设内容是1站、1池、1平台、2保障。1站就是面向学校的云服务门户网站,1池是指应用资源池,1平台就是云服务支持平台,包括身份认证、数据交换等,两个保障就是建设指南,以此实现集约统筹和应用服务。

具体在云平台的建设过程中,大家集中关注的问题我们也做了简单的总结:(1)云服务的选取问题;(2)云服务系统与学校系统的数据融合问题;(3)云服务接入技术规范问题;(4)应用系统的知识产权保障问题;(5)系统和数据安全保障问题;(6)推进步骤设计的问题。

就数字学校云服务的选取问题,基础性的服务由教委主导建设,共性的服务由教委引导建设,学校可以参与建设,个性化的服务由学校主导建设。而就云服务系统与学校系统的数据融合问题,主要是通过云服务和学校系统进行数据互通。

篇3

【关键词】数字化;中小学数字图书馆;泛在学习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017)03-0039-0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教育部《中小学图书馆(室)规程(修订)》中提到了建立数字图书馆的工作要求。2013年教育部等九部门了《关于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当前几项重点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推动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普遍应用。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普遍应用是推进教育公平化、均等化的关键举措”。为全面贯彻落实相关文件精神,推进教育均衡化,满足教育教学信息化的要求,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委托北京市教育技术设备中心于2014年对“北京市中小学数字图书馆”(建于2005年)进行改造,将其打造成服务于全市中小学师生教育教学的公益性阅读资源平台。

建设中小学数字图书馆是“互联网+”时代的必然选择

“数字图书馆”一词源于英文的Digital Library。英文的library,可以引申为“资源”和“参考”,因而就不是单纯指传统图书馆馆藏的数字化,还应该包括资源库和参考性知识材料的汇集整理,以及信息资源的有效查找、整合与利用。对于什么是数字图书馆,目前学界尚无准确定论。但大家普遍认同的一种说法是,数字图书馆是保存以数字格式存储的电子文献,并通过计算机和网络传递所藏信息。同时,对网上信息进行虚拟化链接并提供服务的实体性或虚拟性的信息机构或信息机构群。数字图书馆是基于网络环境而建设的虚拟的、没有时空限制的、囊括海量资源的、可共享的知识网络系统。数字图书馆的功能包括:数字化资源的存储和管理、传送与、组织有效的访问和信息查询等。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国内外相关专家提出了泛在学习(U-Learning)的理念。泛在学习,指的是人们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利用手边的科技设备和工具有效地查询和获取到信息的4A(Anyone,Anytime,Anywhere,Anydevice)学习。泛在学习是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必然结果。科技的发展为我们带来了便捷的新设备、日新月异的新技术,以及海量的信息,这些都为泛在学习提供了客观条件,也激发了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观意识。泛在学习的目标就是创造可以随时随地利用任何终端进行学习的教育环境,实现真正以人为本的学习。

在这样的形势下,中小学教育教学环境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学生的学习习惯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已经远远不再局限于课堂和实体图书馆,传统的学校教育在继续保持其优势的同时,也渐渐不能够满足师生对自主性学习的渴求,数字化资源的灵活性、智能性为越来越多的师生接受和使用,很多学校在应用的电子书包,就是这方面的有益尝试。另一方面,数字信息的海量和内容的驳杂,也给师生有效获取信息增加了困难。要在庞大的互联网信息流中简单快捷地找到教育和学习信息,尤其需要一定的信息引导和帮助。在这种条件下,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和应用成为了泛在学习环境下教育教学的必然选择。

泛在的学习环境、存储的虚拟化、自由化和数字资源可多人共用的特点,决定了数字图书馆的资源共享性和可交流使用性。

北京市中小学数字图书馆的特色

以北京市中小学数字图书馆为例,由于目前全市各中小学数字图书馆缺乏宏观上的调控,许多图书馆都在搞自己资源的数字化,数字图书馆存在着重复建设多、高水平数据库少、内容结构不合理、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数字图书馆的标准化程度不高,影响了它的规模化效应。针对这些问题,北京市教委委托北京市教育技术设备中心,于2014年对数字图书馆进行改造。改造的思路是让阅读不仅成为获取知识的一种手段,更要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和人格品质的养成方式。目前,北京市中小学数字图书馆有如下特点。

1. 工作模式

如上图所示,数字图书馆后台由应用服务器、数据服务器和存储服务器构成支撑,经过交换机,在防火墙的保护下,通过联网服务于中小学师生用户和家长。网站管理员负责基本的网络平台维护、系统安全、稻菘獍踩和用户信息的反馈。

2. 学习的平台,辅助教学的素材库

北京市全体师生均可以在校内外通过IP地址或个人ID账号登录北京市中小学数字图书馆,免费使用。家长和其他关心中小学教育的人士也可以通过简单的身份证注册形式,获得登录权限。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在数字图书馆免费查找阅读经典名著、绘本,收听、收看音频视频等。根据中小学生年龄段和学段的认知特点,分别在小学馆和中学馆设立方便学生查找图书的导航栏;各学科教师除了可免费使用数字图书馆内的电子书、视频资源之外,还可以利用“师范教育专题数据库”,在教育理论、教学策略、教育技术、教学案例等方面,通过观看视频的方式进行学习,也可查询万方数字资源提供的各种微课视频、试卷、在线组卷,教学类参考期刊,以及学位、会议论文等;购买了龙源期刊和读秀的使用权限,学生、教师和家长可以一次登录,免费使用。各学科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学科特点,在数字图书馆找到能够辅助自己学习和教研用的书籍和数据库。

3. 馆藏资源丰富,涵盖电子书、音视频等各种形式

北京市中小学数字图书馆的资源包括:电子图书、期刊杂志、高清图片库、视频资源以及合作数据库资源。其中,电子书库包含正版电子图书10万多种,电子期刊库1个,高清图片库6个,视频资源库3个。此外,还可以一次登录读秀知识库和万方中小学数字图书馆等合作数字资源库。

北京市中小学数字图书馆存在的问题和远期指向

王波在《可爱的图书馆学》中提到,大学图书馆的三大任务“一是资源搜索百度化,二是基于关联数据的资源推送,三是实现资源的语义搜索”。我认为,这三大任务对中小学数字图书馆也同样适用,是中小学数字图书馆的努力方向。

1. 资源搜索更加智能化

目前的北京市中小学数字图书馆资源搜索还停留在简单搜索,库与库的壁垒还没有打通,搜索结果也存在不准确的情况。搜索工具过于简单,关联性不够,不能够过滤同形词与同义词,也不能够提供相应的下位词或相关词供用户选择,更没有与教学和科研结合起来,达到以教材或者课文、主题分类联想的程度。这种状况造成了搜索用户体验度差,读者粘性差的后果。未来数字图书馆要得到长远发展,必须要改进这种搜索工具过于简单的现状。

2. 服务供给更加个性化

读者使用数字图书馆有自己的习惯、偏好和倾向性,因而为了更加充分地使用数字图书馆资源,我们将为使用者提供个性化的服务。通过“信息找人”的方式,根据读者的访问历史和特征,主动发现读者的兴趣点和信息关联。在数字图书馆设置“微书评”环节,加强读者用户间的沟通和交流,通过读者书写短评的形式,发现好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使人人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并能与他人进行交流。此外,在每本书都加入标签选项和个性化收藏,个性化服务能够方便读者形成自己的读书笔记,通过尽可能少的操作,更加方便、准确、快捷地获得所需要的信息。

3. 信息供给更重共享性

未来数字图书馆将不仅仅作为中小学师生和家长查询利用信息资源的一个宝库,还要成为全市中小学图书馆相互学习和交流的一个窗口。目前全市中小学图书馆的发展尚不均衡,部分学校图书馆已经有较为完备的馆舍和比较先进的管理,但也有很大比例的中小学数字图书馆因为各种原因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建设与管理。由于各学校图书馆老师平时都有自己的工作,缺乏时间考察调研其他学校的图书馆建设情况,缺少横向交流学习的机会,因而我们在数字图书馆设置“图馆圈子”栏目,展示全市多所优秀图书馆的建设情况,以及名校的馆办报纸等,给大家提供一个交流和展示的平台,促进各学校图书馆学习适合自己的办馆理念和办馆先进经验。

4. 资源供给更以人为本

数字图书馆的生命在于面向中小学校,面向一线教师,提供他们急需的信息和服务。经过多次对中小学图书馆调研,我们发现目前的中小学图书馆阅读课和美术课等,常常需要一个班同读一本书或同欣赏一幅画。如果没有电子化资源,那么就需要学校图书馆采购大量的副本,数字图书馆的使用轻松解决了中小学大量副本的问题。只要有电脑可以连接到网络,师生都可以免费同时共读一本书。为此,我们就需要积极了解一线教师的需求,了解任课教师目前需要的资源有哪些,有的放矢地进行采购和推荐。

为了应对目前移动设备的使用越来越普及的趋势,以及人们对移动设备的使用率越来越高的现状,我们还开发了北京市数字图书馆APP,转换EPub格式的数字资源,方便大家在泛在的学习环境下,更加便捷地浏览数字图书馆。

关于数字图书馆发展保障的思考

北京市中小学数字图书馆要在未来得到长足稳步的发展,需要多方面的保障。

在人才队伍方面,需要图书馆管理人员、各中小学图书馆老师、教研人员、一线教师和学生积极为数字图书馆建设献计献策。尤其是中小学图书馆老师,更应该做好一线师生与数字图书馆管理人员之间的沟通纽带,通过馆员反映师生和家长的需求,促进数字图书馆更好地服务学校和师生。

在数字资源方面,需要出版传媒公司能够获得更多高质量的图书电子版权,充实数字图书馆的数字资源,并做到及时更新;同时也需要管理人员能采购高质量的电子信息数据库,既要有综合性数据库,又要有目前国内外知名的论文库和音频、视频资料库,多种形式充实馆藏。

在活动推广方面,我们要采取“鼠标+水泥”“线上+线下”活动形式,以数字图书馆为纽带和平台,开展主题阅读、读书社读书交流等多种活动,促进数字图书馆的应用。

(作者单位:北京市教育技术设备中心管理科)

参考文献

王波. 可爱的图书馆学[M]. 北京:海洋出版社,2014:195.

王洪. 面向教与学过程的中小学数字图书馆系统架构设计研究[D]. 首都师范大学,2008.

篇4

一、什么是数字化校园

数字化校园的概念,最早由美国克莱蒙特大学的教授凯尼斯。格林在其1990年发起并主持的一项大型科研项目“信息化校园计划”中提出的[1]。具体来说,数字化校园就是学校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以网络为基础,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实现对学校教学、教科研、管理和生活服务有关的所有信息资源进行全面的数字化,并用科学规范的管理对这些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和集成,以形成统一的用户管理、统一的资源管理和统一的权限控制[2]。通过实现从环境(包括设备、教室等)、资源(如图书、讲义、课件等)到应用(包括教学、管理、服务、办公等)的全部数字化,在传统校园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空间,以拓展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提升传统校园的运行效率,扩展传统校园的功能,最终实现教育全过程的信息化,从而达到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的目的[3]。

笔者在对文献的研究中发现,数字化校园的应用模块一般包括网络基础服务、教学应用系统、教务管理系统、资源管理平台、网络办公系统(OA)、数字图书馆、综合门户系统、校园一卡通系统、档案人事财产类等其他系统。就数字化校园的规模而言,各中小学校因各区信息化建设所处的阶段、学段特点及学校规模等的不同而产生一定的发展差异。随着教育信息化的纵向发展,数字化校园的建设进入由上至下与由下至上相互糅合的阶段,不同规模、不同层次的学校根据自身发展需求设置数字化应用模块。目前应用的模块主要有网络办公系统(OA)、校园网站(属综合门系统)、学籍管理系统(教务管理系统)等。但建设教学应用系统、资源管理平台的学校比较少,应用常态化的就更少了。因此,我们既要加强对数字化校园面向教育教学应用模块的研究,也要加强学校师生使用其模块的应用设计活动。

二、什么是中小学教师的信息能力

1.什么是信息能力

信息素养包含技术和人文两个层面的意义,它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这四方面。其中,信息能力是整个信息素养的核心,从狭义方面讲,包括信息技术操作能力和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信息和信息资源的搜索、评价、获取、利用、表达、交流和创造的能力[4](如图1所示)。

2.中小学教师的信息能力

中小学教师的信息素养具有其职业的独特性,它指向教育教学实践,教师具备信息技术知识和信息技能、形成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教学实践的能力是教师信息素养的关键。其着眼点是教师通过对教育教学信息资源的搜索、评价、获取、表达、交流和整合加工以优化教学,促进学生学习以及自身职业素质和能力的提高[5]。

三、中小学教师信息能力培训现状

十多年来,教师接受信息技术类培训课程经历了基础操作、办公软件应用、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三个阶段,在培训方式上也经历了校本培训、模块化考试、瀑布式培训、远程学习等方式。在这些培训中,比较多的课程设计仍然沿袭计算机操作观的培训,主要是面向软件使用的教学,而缺乏面向信息素养观的、基于问题解决的策略性技术课程。而且培训的组织实施缺乏长效机制和有效的评估机制及应用支持体系.因此,虽然时间和精力没少花,但是培训效果不明显[6]。在学校调研、信息能力比赛、教师课件比赛等活动中,都可以看到教师信息能力仍然不能满足当前的教学需求。

笔者对近几年的市教师继续教育信息技术类课程进行质性分析,以2011年的1102期市继续教育课程为例(见表1),面向各学科教师的公共技术课程有11门,其中针对一线教师的急需培训的课程只有多媒体素材在教学中的处理和应用一门。从培训方式来看,基本都是通过网络课程和远程教育进行,对于技能性课程来讲,这无疑是纸上谈兵。事实上,教师需要实战式的课程内容,需要教练式的技能传授,需要案例式的点拨指导。可见,针对教师信息能力方面的课程内容和培训设计等急需纳入培训工作。

三、中小学数字化校园环境下教师的信息能力

菲利普?纳尔认为,能力是“活动的动态组织结构”,情景是能力的源泉和标准,教师的能力需要在情景中体现和发展[7]。因此,笔者基于中小学数字化校园环境,分析教师应该具备的信息能力组成结构及层次。

1.中小学教师信息能力的组成

中小学教师信息能力,包括通识部分和专长部分。通识部分,由计算机基础操作、办公软件基本运用、因特网基本运用、网络平台运用技能、信息核心技能组成。专长部分,由数字化系统应用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专长能力组成,具有一定的个性和特色。一方面,是指面向不同学校的个性化的系统应用,例如基于交互白板、专题学习网站、Moodle网络校本学习课程等的教学以及一对一数字化学习模式的运用等。另一个方面,是指面向教师个体的个性化应用能力,例如利用动画软件制作教学积件对教育教学进行诠释,多用在理化生等学科,进行微观世界学习探究;或利用超级画板等专用软件对数理关系形成过程进行演绎。在通识部分可以忽略掉中学和小学的应用差异;在专长部分,不同学段和不同学科对技术应用的需求各有侧重。

2.中小学教师通识信息能力的层次

篇5

高青县实验中学位于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青城路88号,创办于1976年,地处黄河之滨,沐浴黄河文化,校园绿树成荫,风景秀丽。学校现有学生3400余人,建筑面积27000平方米,设施齐全,设备先进,基本实现了教育教学管理现代化。近年来,对信息化的探索与应用让学校插上了“数字化”的翅膀并展翅翱翔!

学校信息化特色经验

1.加强现代教育技术装备,建设先进管理平台

学校坚持以加强现代教育技术装备、建设先进管理平台为先导,全力推进学校的信息化建设,信息化发展一年一个台阶。学校先后建起了现代化的智能录播室、高标准的办公管理平台、电子书法教室,为所有教室配备了计算机智能应用系统、投影仪、交互式电子白板等多媒体教学设施,学生人手一台平板电脑,全校实现无线网络全覆盖。

2.全员参与NOC活动,全面提升师生信息化素养

信息化学校成熟的标志不在于学校的信息化设备如何齐全先进,关键在于学校在拥有了信息化设备以后能不能有效地开发利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效益。学校组织教师参加了上海易教一对一数字化教学培训及资源建设研讨会,组织微课制作比赛,建立了高质量的以导学案、课件、微课为主体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全国中小学NOC活动突出创新,重在实践。学校通过鼓励师生参加该活动的教学实践评优、网络教研团队、班主任信息化技能评优、人形机器人舞台剧展演等赛项,有效提高了师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创新思维能力、课堂教学实践能力。学校还积极结合全国中小学NOC活动,开展微课程制作、数字化平台应用等培训,提高了师生信息化应用水平。

3.立足“一对一数字化平台”,打造自主高效智能课堂

学校信息化发展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教学的信息化,教学的信息化成功的关键在课堂。学校为提升教育教学效益,打造教育品牌,让高青的孩子享受到先进的教育,以建设“一对一数字化教学实践班”为突破口,积极打造数字化自主高效智能课堂,创新应用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项目,让课堂实现了师生“一对一”式学习。

篇6

重庆市技装中心自成立以来,结合工作职能职责要求及重庆市教育信息技术与装备事业发展需要,科学地设置了综合部、信息技术部、资源建设部、条件装备部、教研培训部、远程教育部、电教制作部、大学城信息中心。目前,技装中心已拥有业务熟练、素质过硬的工作人员82名,为重庆市教育信息技术及装备建设工作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智慧与汗水。为此我刊专访了技装中心书记兼副主任余跃同志。

问:余书记,重庆作为中国西南部发展的龙头城市,近年来得到了长足发展,但是,不可否认,重庆尚是一个年轻的城市,特殊的地理环境、历史积淀和文化氛围赋予重庆了不同于其他城市的显著特点,您能结合重庆的发展,给我们介绍一下重庆普教系统教育技术装备的发展现状么?

答:重庆是一个有着特殊地理环境、历史积淀和文化氛围的城市。近年来,随着西部开发的不断深入,重庆各方面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新农村的建设及“五个重庆”建设的开展,为我市的教育信息技术与装备工作的深入提供了良好的契机。自2008年9月技装中心成立以来,部门及人员得到了优化,经过部门同事的共同努力,教育信息技术、教育装备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2009年,市教委赋予市技装中心“六大职能”与“六大任务”,明确了技装中心的教育信息系统化建设与管理,教育信息资源建设,教育技术装备建设,教育信息技术教研、科研和培训,指导、推进全市教育系统信息技术及教育装备工作,大学城资源共享网络平台的管理、运营、维护和后期建设发展等工作职能。突出了探索建立以教育信息化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机制,加大教育信息化硬件、远程教育、教育资源三大平台建设,加强教育城域网、校园网、校园数字化建设,推进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促进城乡教育资源共享,加大全市中小学教育装备标准化建设,把重庆建设成西部地区教育信息化示范区和全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应用试验区的目标等六大工作重点。结合重庆市相关工作的具体情况,市技装中心迅速确立了“中心一盘棋,服务为宗旨,工作求效益,创新求发展,构建和谐中心”的工作思路。并明确了“2255”目标,即“两区、两库、五大平台、五大体系”。通过资源库、教育数据库建设,借助网络、资源、数据、管理、服务五大平台,利用网络互通、资源共享、应用服务、运行保障、人才支撑五大体系,将重庆建成为西部地区教育信息化示范区、全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应用实验区。在具体工作中,以“管理一流、服务一流、设施一流、技术一流、教研一流、贡献一流”为要求,全面开展具体工作。

目前,在教育网络平台建设方面,通过先后投资2000余万元,购置了硬软件设施设备,开通了100M互为备份的互联网出口,初步建成了具有教育中心和数据中心的市级机房。全市33个区县已建成教育城域网,占全市总数的61%。全市有2848所普通中小学建成校园网或校园局域网,覆盖率达到32%;全市生机比达到18:1,958所中小学,15444个班实现了“班班通”。覆盖率达到15%;建成中小学计算机网络教室5630间,多媒体教室4830间。2009年通过市县两级财政补助为义务教育阶段专任教师配备笔记本电脑2万台。

在教育资源平台建设上,通过建设重庆市教育信息技术与装备网、重庆市教育资源网、重庆教师研修网、重庆职业教育网、大学城资源共享平台和重庆教育网络电视台,基本奠定了教育系统各类教育资源共享平台。

在教育数据平台上,建设了全市远程教育基础数据库、中小学设施设备基础数据库、校园信息化数据库、重庆市中小学学生学籍档案管理信息化系统,为教育管理、决策、公共服务提供了数据支持。

教育管理平台已构筑了OA办公平台、教育教学管理平台、远程教育应用监测与管理平台,基本实现了管理的网络化、及时化。

近年来,我市教育装备工作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截至2009年12月,我市累计建设实验室与音、体、美、卫等多功能室33312间;建设藏书室6235间,电子阅览室1069间,藏书5552万册,生均为小学7.5册、初中10.3册、高中12.5册;中小学各科教学仪器设备配齐率分别达到90%和94%。

在以往的工作中,我市实施的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意义非常重大。农远工程的建成,克服了重庆地区的地理条件限制,实现了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共享与教育的互动。截至2009年底,国家和地方共计投入建设资金3.04亿,建设了教学光盘播放点4822个,卫星教学收视点6137个,计算机教室1551间,直接使全市350余万师生受益。呈现出“一机三用”“资源互动”“光盘普及”“资源整合”“服务三农”等创新应用模式和研究机制。得到了教育部领导及中央电教馆领导的肯定。国家总督学顾问、教育部原副部长张天保视察我市农远工程后,也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问:随着“五个重庆”的深入建设,技装中心将怎样借助这一契机,推进普教教育技术装备的发展?

答:围绕“五个重庆”建设,我市开展了“五个校园”建设工作。要将我市校园建设成“平安校园”“健康校园”“绿色校园”“数字校园”及“人文校园”。技装中心围绕“数字校园”建设,开展了系列工作。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建设“五个校园”的意见》和市教委、市经信委、市科委组织制定的《重庆“数字校园”建设实施方案》要求,技装中心分别制定了针对小学、中学、大学的“数字校园”建设模式和技术实现方案,加强建设推进过程中的技术业务指导。2010年,我市提出基础教育“数字校园”建设目标是主城9区的市级重点中学和30%的中小学,其他区县10%的中小学建成“数字校园”。最近,市教委正式印发了《重庆市义务教育学校教学设备基本配备标准》,从2010年开始,到2015年,用6年时间全面推进我市义务教育学校的标准化建设。

问:重庆部分地区地理环境恶劣,经济条件落后,譬如秀山、巫溪、城口等区县,针对这些偏远山区的教育技术装备工作,技装中心有哪些具体的工作方案?

答:偏远山区经济落后是暂时现象。但是,教育落后会使山区永远落后!为改善农村教育条件及加速农村教育发展,技装中心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出台了经费保障机制文件,推进区县教育信息技术与装备持续建设。重庆自直辖以来,经费严重制约着全市教育信息化与装备现代化建设。技装中心经过多方努力,2009年我市以市教委、市财政局联合下发了教育信息技术与装备经费保障机制文件。文件中明确要求各区县、市教委直属中小学要根据学校设施设备和信息技术装备建设的专业性、技术性和特殊性,将教学设施设备和信息技术装备购置、更新、维护、运行和人员培训所需资金纳入义务教育保障经费预算。这样以来,教育经费来源明确,得到支持重大。目前,已经有20多个区县按照文件精神,从“义保经费”中按一定比例预留经费,统筹安排,集中使用。据预算,每年将统筹近2亿资金用于教育信息技术与装备建设,尤其是农村教育信息化与装备现代化建设中,保障了教育信息化与装备现代化建设的正常、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是开拓创新,加强应用、研究和培训。建设是基础,应用是核心。应用引领发展!通过“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示范学校”和“重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应用研究试验区(校)”等创建活动,创建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25所、市级信息技术教育示范学校88所、远程教育应用研究实验区15个、远程教育应用研究市级实验学校100所、区县级实验学校400所。加强了全市尤其是区县的教育信息技术和远程教育的应用。

为充分发挥好教育信息技术与装备的运用效益,技装中心加强了对教师队伍的培训。先后组织教师参加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国家西部教师远程培训、微软(中国)携手助学项目培训、网络工程师双认证培训、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整合培训、远程教育项目培训等500多次,培训教师50万余次,校长2万人次,支教20多个区县。保证区县、农村教师对现代教育手段的应用,实现城市、区县、乡镇教育同水平、共发展。

三是“三借、三联”,服务教学。技装中心按照整合资源、联合开发、互惠互利、共谋发展的思路。在整合农远工程卫星教学资源、教育部基础教育资源中心资源、市与区县地方教育资源、地方教材教学资源、名校名师资源到市基础教育资源中心的基础上,通过借力、借智、借牌,联合高校、联合区县、联合有关公司,优化资源配置,加速服务教学。在过去几年里,我们通过与西南大学合作,开发了390G,143万张光盘,内容广泛涉及西南师范大学版新课标教材小学语文、数学远程教学光盘、主题资源和小学信息技术和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材。至2009年底,各种整合资源已经达到5000G。以满足市、区县、农村的教师教学需要。

总体而言,在现代教学设施设备建设的基础上、在教师教育信息技术能力水平的提高情况下,在社会各界的协助下,重庆市农村教师的教育能力得到广泛提升,城乡教育差距再进一步缩小。

问:为促进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的深入开展,技装中心举办了一系列的活动。您能简单介绍一下组织开展活动的情况吗?

答:活动不是目的,只是一个手段。借助活动,技装中心会较全面的了解教师对教育信息技术和现代装备的掌握程度及使用水平,也利于技装中心工作的科学开展。同时,通过一系列类活动的开展,也能够更好地激发广大教师积极提升自我能力。今年我们除了组织师生参加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电脑制作竞赛活动、多媒体教育软件大赛、自制幼儿优秀教玩具评选、校园电视节目评选等活动外,还将由市教委发文组织全市教育技术科研成果评选活动和教育技术征文活动。一系列活动进行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目前,全市有近1000篇教研论文、教学案例在国家、省(市)级电教、信息技术等报刊杂志上发表,并获得全国一等奖348个,二等奖611个,三等奖790个,获省(市)级一等奖3037个、二等奖5607个、三等奖6179个。

问:请您介绍一下技装中心2010年的工作重点。

答:2010年,技装中心将继续在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的领导下,以“数字校园”建设为中心,以实施义务教育学校设备配备标准化建设为契机,着力建设重庆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技装中心将坚持以服务为宗旨,重点开展“数字校园”建设与教学设备配备标准化建设。创新“数字校园”建设模式、远程教育“班班通”建设模式与“信息技术促进课程改革”模式,做好加强教育网络建设工作,搭建重庆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工作,教育信息化示范区和远程教育应用实验区建设工作,大学城网络平台建设工作,重庆“校安工程”信息系统平台搭建工作,学籍管理系统工作,做好重庆职业教育信息平台搭建工作,重庆教育宣传工作,区县技装自身建设指导工作以及做好市技装中心自身建设工作。概括起来,也就是坚持一个“宗旨”,突出“两个重点”,创新“三个模式”,做好“十项工作”。

问:请您和读者分享一下您的工作经验与心得体会。

篇7

关键词:数字化;信息化;网络环境建设

中图分类号:TP315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19-0072-02

自2012年国家召开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确定“三通两平台”建设目标以来,宁夏回族自治区及各地政府加大资金投入,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大幅加快。截止2014年底,宁夏中小学校80%实现了宽带互联网络接入、60%中小学的班级安装了多媒体信息化教学设备、20%中小学的教师开通了网络学习人人通空间。大武口、惠农区、贺兰县、灵武市等县区的所有学校实现了互联网光纤接入“校校通”,辖区所有学校的教室都安装了多媒体信息化教学设备并网络连通,实现了网络教学资源“班班通”,所有教师每人配备了1台计算机设备,学校基础信息化教学设备和网络建设已全部完成。下一步,这些地区的学校将进入数字化校园的建设阶段。

数字化校园是以数字化信息和网络为基础,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上建立起来的对教学、科研、管理、技术服务、生活服务等校园信息的收集、处理、整合、存储、传输和应用,使教学资源得到充分优化和利用。通过实现从环境(包括设备,教室等)、资源(如图书、讲义、课件等)到应用(包括教、学、管理、服务、办公等)的全部数字化,在传统校园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空间,以拓展校园的时间和空间,提升传统校园的运行效率,扩展传统校园的业务功能,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达到提高办学质量和管理水平、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和能力。

那么具体到一所学校该如何实施数字化校园的建设,笔者根据长期从事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经验,认为宁夏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不要面面俱到、全面实施,而应讲究策略、重点突破,具体如下。

一、掌握国家教育信息化建设方针政策

掌握国家教育信息化建设方针政策的目的,是为了学校在建设数字化校园的工作上少走弯路、避免重复建设和资金浪费。按照国家“三通两平台”建设的整体安排部署,教育资源平台和教育管理平台由国家和自治区(省)级建设,中小学校不进行教育资源平台和教育管理平台的建设。目前,宁夏已初步建设了“宁夏数字化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正按照国家要求进行不断完善服务功能,免费为宁夏中小学校提供数字教育资源、教师个人学习空间、学校综合服务空间、优质教育资源交易等服务。同时,按照教育部的安排,建设了“宁夏教育数据中心”,全面部署教育部的各项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目前已部署了学生学籍系统、学校安全信息系统、学前教育管理系统、学生资助管理系统等6项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其他教育管理系统也在逐步安排部署之中。

掌握和了解了国家以及自治区(省)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方针政策和内容,学校在实施数字化校园建设时,一方面可避开国家或自治区计划建设的项目,避免重复建设和资金浪费。另一方面,在国家和自治区教育信息化建设整体规划下,实施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不仅可以少走弯路,还可争取国家和自治区的政府资金支持。例如:学校在数字化校园建设时,就不再进行教育资源平台、个人学习空间、行政办公OA等系统的建设。

二、量体裁衣,数字化校园建设要有针对性

尽管中小学校具有太多的共性特点,但就每个具体的学校而言,学校与学校之间依然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性特点,因此,制定学校数字化校园实施方案时,学校必须清楚地知道自己的特点、特色、优势和长处,以及不足之处。中小学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不一定面面俱到,但一定要有重点、有针对性,其重点是发扬学校的优势和特色,使其亮点更亮。例如:兴庆区回民二小的办学特色是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他们在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重点依然是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即实施“数字化(魔方)科技体验中心”建设项目,以体验教学为主,融入电磁、声光电、力学、能源、人工智能、自然等新奇趣味元素,使学生通过实物与多媒体鲜明的感官刺激,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高,通过数字化校园的建设进一步扩大学校的优势,使学校的亮点更亮。因此,学校数字化校园的建设重点要放在完善校园网络内外部环境、围绕课堂教育教学、围绕学校最具特色的亮点工作而开展。而在大数据存储、与其他学校相比共性特点较强的教学管理应用方面,就要考虑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有可能统一建设和部署。

三、以一线教师为中心,开展数字化校园建设

教师是学校的灵魂,是学校发展的助推器,同时也是数字化校园的直接使用者和应用者,数字化校园应用工作开展的好坏,关键在教师。所以,学校开展数字化校园建设,必须以学校教师的实际为基础,广泛征求和听取他们的意见与建议,尤其是一线教师的意见。只有这样,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才更贴近实际,建成后的效果才最好。以固原市实验小学为例,该校在第一次设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方案中,面面俱到、包罗万象,后经学校教师专题讨论商议后,学校对方案进行重新调整:以发挥学校优质师资优势(学校拥有“塞上名师”1名、自治区级骨干教师4名、固原市级骨干教师4名)为中心,在完善学校内部网络环境的同时,重点建设名师工作室和学校数字化微课堂教室,以发挥骨干教师引领示范作用,用数字化手段不断提高本校教学质量的同时,通过网络帮扶固原市山区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提高。这样既可调动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也可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广泛服务的作用。

四、数字化校园建设要面向学校实际,具有可操作性

数字化校园建设不是务虚、不是理论研究,而是实实在在的务实,用信息化手段、用网络解决实际问题、达到实际效果。此类问题具有普遍性,学校开始实施数字化校园建设之初经常容易出现此类问题。例如,某中学,千人左右学生无住宿生(全部走读),学校没有公车、有1间会议室等等,而在学校的数字化校园实施方案中,却看到以下建设内容:住宿学生管理系统、车辆管理系统、会议室管理系统等等。这种典型脱离学习实际情况、盲目准备建设的案例,在实际工作中、尤其是在现阶段经常会遇到,因此笔者在此加以强调: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一定要结合学校的实际,不要贪大、贪全。希望其他学校加以注意,避免出现类似问题。

五、数字化校园建设要向企业学习,尝试校企合作

篇8

1 发展现状

信息化基础设施体系全面构建 县域内校园网络覆盖率达100%,率先实现了浙江省教育计算机专网的改造升级,实现了“千兆网络到校”;多媒体进教室完成率达100%,全县所有班级实现标准多媒体或交互式电子白板的配备;教师机普及率100%,师机比达1:1;全县中小学生生机比为每3.54人/台(小学为4.12,中学为3.01),初步形成了校园网、计算机教室、多媒体教室、远程主播教室“一网三室”的教育信息化基础环境框架。

信息化应用不断深入 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中,涌现出了实验中学的“校本OA办公管理系统”、向阳小学的“校园物联网智能管理平台”、三毛小学的“网络研修平台”、实验小学教育集团的“教师办公博客”、天宁小学的“一品三特网”、滨海中学的“Moodle网络教室”、六里小学的“ITtools教学平台”等一批特色信息化应用平台。海盐教师博客、海盐教育装备网、海盐教研网、海盐教师优视网等各专题网站应用效益显著,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网络学习平台,实现了教学资源下载、课程研讨、磨课交流、互动评价等的网络化。

信息化管理成效初显 学校图书馆数字化管理率达100%,所有学校开通了图书信息管理系统,并建有县域图书WEB查询系统。建立了县域OA办公平台,加快政务公开和管理规范化进程,管理效率提升明显。建立完善的网络信息安全运行维护保障体系。随着信息化教育教学环境的不断完善和智慧教育、智慧校园、智慧管理等信息化应用的不断深入,海盐县信息化水平从局部应用为主的初级阶段,逐步迈入集成应用的中级阶段,实现教育管理和教育教学的网络化,为构建新型教与学模式,推动海盐县教育改革与发展服务。

2 实践与收获

观念先行,是教育信息化实践获得成功的前提。应用落地,是教育信息化建设得以成功实践的关键。

固本强基,重视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

1)先进理念引领发展。海盐教育信息化领先发展的关键在于理念先行,教育行政部门对教育信息化发展有超前意识,整体规划,分步实施,融合发展。通过积极构建数字化教学环境、数字化科研环境、数字化管理环境以及数字化生活环境,全方位推进面向县域所有中小学的信息化建设,为实现教育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服务保障。早在2001年海盐县教育信息化建设起步之时,就明确了正确定位,适度超前的要求,从“建、配、管、用、研、效”多维度,综合性、系统化、全方位地推进教育信息化,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

2)舍得投入奠定发展。基础设施投入是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的基础,结合省市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的实施,海盐县加大对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十二五”期间,共投入装备经费近7500万元,其中70%经费都用于信息化建设。2013年投入1500余万元,重点建设“三通两平台”数字校园工程,建设“人人通”教师空间平台,实现教育信息化基础建设、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教育信息化科学发展机制四大突破,在全省超前完成100%中小学校千兆到校、百兆到班和教师办公室的宽带接入的目标。2014年投入近600万元用于电子白板推进工程,共装备电子白板347套,计划用三年时间实现班班装备电子白板的目标。

3)项目推进保障发展。以项目为抓手,推进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相继完成了县教育城域网升级工程、标准多媒体进教室工程、学生机房改造工程。信息化建设任务分布实施,集中力量为学校办实事。如2011年全力实现班级多媒体普及项目,2012年重点实施教师计算机全配备,2013年全面铺开“海盐教育智慧云”建设项目,重点实施了LED显示屏进校园全覆盖工程、电子书包试点工程、机器人实验室建设工程,推进课堂信息化实践教育,2014年重点推进了电子白板进教室工程。

攻坚克难,推进教育信息化应用服务

1)深化融合,信息化应用环境初步建成。目前海盐县教育信息化已经具备了跨越发展的物质基础,在硬件方面,由先前的“二机一幕”的普及,跃升为“一电一机一幕一通”的普及;教师办公则从“一笔一纸”,跃升为“一电一通”。在软件方面,从无到有,呈现多元化趋势:校校有网站,科科有基地、人人有博客……教育信息化已经进入出品牌、出精品的时代,融合发展,全面推进“智慧教育”建设,尽早实现课堂教学数字化、学校管理系统化、教学资源云端化、校本教研网络化。

2)应用驱动,信息化发展载体丰富。推进可持续能力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科学发展的重要举措,而应用是关键环节。海盐县十分注重学校信息化应用,聚焦信息化应用研究,重视对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的研究和探索,逐步推进教育信息化从“应用阶段”向“融合阶段”发展,推动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实现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

一是通过信息化的课题研究,探寻信息化建设的新路子,提升研究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工作能力。在2012―2014年,海盐县有2个课题获国家级课题立项,4个课题获省教育技术研究规划课题立项;24个课题获市教育技术专项课题立项。大批量课题的立项研究,推进了海盐县信息化科研发展。

二是实施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组织举办了全县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大赛、交互式电子白板课堂教学应用培训活动、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和智能机器人比赛,不断提升师生信息技术应用水平。

三是重视对信息技术的应用研究,不断提高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应用与融合。积极搭建各种平台,丰富活动载体,不断提升海盐教师博客、海盐教育装备网、海盐教研网、海盐教师优视网等专题网站服务师生成长的能力。每年组织开展各种论文评比、课例评比、网站制作等活动,充分发挥信息化建设的服务效益。

3)示范引领,数字校园建设成效显著。建立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管理长效机制,出台《数字校园建设指导意见》《数字校园建设实施方案》《数字校园建设标准》《海盐县数字化校园考核评估考核细则(试行稿)》等政策文件。量化数字化校园建设标准,细化管理要求,强化对学校管理和应用的考核。实施教育装备管理先进考核,通过各类考核评创,抓实抓好常规管理,提升信息化建设与管理绩效。积极培育典型,通过发挥样板学校的示范引领作用,努力实现“高标准、规范化、示范性、实效性、有特色”的发展目标。目前,海盐县大规模基础设施投入成效初显,共有国、省、市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14所,国家级百所数字校园1所,省级示范性数字校园3所,市级数字校园16所和市级示范性数字校园3所,有20多所学校通过县市级数字校园评估。

4)注重积累,资源建设特色鲜明。重视网络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通过行政主导、多方参与,基本形成了“时时、处处、人人”都能享用优质教育资源的信息化环境。资源建设重过程,重积累。海盐教师博客集成了12万余篇的教学资源,为教师日常教学研讨提供了便捷的网络平台;海盐教师优视积淀了800多个精品课堂教学实录。积极引导用好省教育资源网应用平台,开展人人通空间专题培训,积极推进教师人人通空间建设。积极配合教研室,大力推进学科资源建设,至2014年底,所有中小学学科都建有学科基地和本地化的各类课程资源库。

5)创新管理,积极推进数字化管理。2011年底,改版完成海盐教育网,进一步完善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搭建一个以海盐教育网为中心,涵盖教育装备、海盐德育等子网在内的绿色、安全、高效的教育信息支撑体系,向师生开放优质教育资源,服务学校教育教学。2012年,购置了网络版教育装备管理软件,全县各中小学的教育装备采购申报、采购执行、采购结算、实验室管理和专用教室管理等全面实施信息化管理,提升管理的效率和质量。2013年,全面升级OA办公系统,实现无纸化办公。2014年,我们进一步深化数字化办公,拓展网络办公、行政许可、政务公开、意见反馈等功能模块。

点面结合,加快教育信息化机制建设

1)队伍培养目标明确。以人文本,提高信息化服务能力。信息化队伍的素质决定了信息化应用与发展的优劣成败。海盐县队伍建设培养目标明确,教育信息化工程的推进,不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不仅要拥有一支“具有较高素养和技能”的教育信息化队伍,注重“成长型”教育信息化人才的培养,还要培养一批“专家型”的教育信息化人。提出从“做有技术的教育信息化人”到“做有智慧的教育信息化人”,再到“做有文化的教育信息化人”转变的队伍培养目标。

2)健全专业成长机制。创新教师专业成长培养方式,联合县教研室、教师进修学校开展教师专业成长培养和岗位培训工作,利用教师博客、网络研训平台等,不断加快专业队伍素质提升。充分利用好专业人员优势,组建学科中心组、现代教育技术服务小组、图书中心组等,利用QQ群、学科中心组网站等平台,“传帮带”到校,努力达到通过一支队伍带动一个群体的目标,建立健全队伍培养内涵发展机制,提升整个信息化队伍素质。

3)专业队伍梯队管理。专业人员分三个梯队,第一梯队为以嘉兴市名师、名校长为核心的信息化建设“核心小组”;第二梯队为以嘉兴市级学科带头人为骨干的校级信息化建设“骨干小组”;第三梯队为以海盐县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为主体的信息化建设“应用小组”。三级梯队小组依托不同的层次,逐层推进信息化建设工作,从建设到应用、从管理到培训、从教学到科研,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

篇9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统筹规划、分类要求、分步实施、注重实效、适度超前”为原则,以学校网络及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为基础,以教育资源、信息交换平台和应用软件建设为重点,以教育教学信息化应用为核心,以管理体制机制和队伍建设为保障,以全面改革学校教育教学手段、创新教育模式、提升教育质量为目的,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构建城乡教育一体化机制和服务社会的终身教育体系,为实现我区教育现代化奠定基础。

二、建设目标

(一)总体目标

力争用5年时间,完善我区教育信息化“五大体系”建设,即建立覆盖全区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学校及社会的教育网络互通体系;建设基础教育、中等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相互融通的资源共享体系;建立面向现代化教育、科研、管理、社会服务的各类应用服务体系;建立有利于教育信息化持续健康发展的运行保障体系。力争到2015年,使我区成为优质教育资源输出地,教育信息化主要指标达到库区领先、全市一流水平。最终将全区各级各类学校建设成为“数字校园”。

(二)具体目标

到2012年,全区各级各类学校“数字校园”建设合格率达到85%以上,并实现以下目标:

——基础设施建设。初步建成区教育骨干网,95%的学校接入教育骨干网;中小学校园网建设达到70%,中职学校校园网建设达到90%,中小学“班班通”和职业学校“室室通”建设率达到80%以上;学校上网率达到95%;中小学校学生计算机比达到12:1,中职学生计算机比达到6:1。

——资源库建设。初步建成基础教育、中职教育、终身教育和教师教育四大资源库,教学资源对学校的覆盖率达100%,教学资源对学科的覆盖率达80%,其中优质资源占30%,资源库的使用率达95%以上,并与市区图书馆等社会公共服务机构互联互通,实现城乡教育资源共享。

——教学应用水平。建设网络辅助教学系统、多种教学模式的数字化自主学习环境等各类教育教学应用系统,使各级各类学校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率达到95%。

——信息化人才培养。着力加强师生信息素养和教育技术专门人才的培养。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率达到100%,全区教师接受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达100%。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合格率达到95%。培养造就一大批信息化人才。

——管理与服务水平。建立区级教育数据中心。实现区和各级各类学校间管理信息分级共享。建立教育政务系统和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电子政务平台覆盖学校率达95%,学校实现电子校务管理达90%。基本实现教育系统信息化管理和教育信息化服务。

到2015年,全区各级各类学校“数字校园”合格率达到100%。并实现以下目标:

——基础设施市内一流。建成连接全区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机构的教育骨干网,学校上网率达到100%;学校信息化设施设备齐备,中职、中小学校学生计算机比均高于市平均水平,校园网建设达到100%,中小学“班班通”和职业学校“室室通”建设率达到100%;学校信息化设施设备达到市内领先水平。

——优质资源市内一流。建立教育教学信息资源库,开发、引进一批高水平的基础教育、职业教育优质数字化教学和学生学习资源,实现全区教育资源共建共享。

——信息化应用市内一流。引进、开发一批教育教学和管理应用系统,使各级各类学校信息化应用率达到100%,教育教学、管理、科研、服务等信息化应用水平达到市内领先。

——管理服务市内一流。建设全区教育系统电子政务和电子校务管理系统,实现全区教育行政管理、校务管理信息化;搭建教育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打造政府为民服务的网上窗口,实现教育信息化服务。

——信息化人才质量一流。加强师生信息素质培养和教育技术专门人才的培养,探索并实施信息化环境下教师教育培训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努力提升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实施教学的能力和水平,提高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质量,为我区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使我区教师、学生信息化应用能力名列全市前列。

三、主要任务

主要任务是实现“基础设施、教育资源、教育管理、教育服务、校园信息安全”五个一体化建设。

(一)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

构建覆盖全区各级各类教育的骨干网,使信息资源通畅到达管理和教学终端。包括:区教育城域网升级;学校校园网建设;学校“班班通”、“室室通”建设;学校计算机网络教室、多媒体教室、模拟实验室、电子阅览室建设;区数据中心建设,社区数字学习港建设等。

(二)教育资源一体化建设

建设全区教育资源共享体系;基础教育、中等职业教育优质教学资源建设;社区及继续教育优质教学资源建设;教师继续教育培训资源建设;数字图书馆,虚拟实验室,虚拟博物馆,虚拟艺术馆、教育动漫建设等。

(三)教育管理一体化建设

建设覆盖全区各级各类学校的育电子政务平台和电子校务平台,包括教育机构管理、学生管理、教师管理以及其他教育业务管理等;建设基础教育、中等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的网络教学支撑系统。

(四)校园信息安全一体化建设

以区“校安系统”为基础,构建覆盖学校的统一的应急反应系统、网络信息安全系统和校园监控系统。

(五)教育服务一体化建设

建设教育质量监控与评估系统;建设在校学生数字化学习系统;建设区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体系;建设全民学习、终身教育网络服务系统。

四、创建规划

我区“数字校园”建设将用5年时间逐步完成,初步规划:

――年:全区20%的中小学、50%的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市级重点中学建成“数字校园”;

――2011年:全区50%的中小学,100%的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市级重点中学,70%的中等职业学校建成“数字校园”;

――2012年:全区80%的中小学、90%的中等职业学校建成“数字校园”;教师进修学校建成“数字校园”;

――2013年:全区85%的中小学建成“数字校园”;

――2014年:全区90%的中小学建成“数字校园”;

――2015年:全区各级各类学校全部建设成为“数字校园”。

五、评估验收

区“数字校园”评估验收工作每年举行一次,验收合格的学校由区教委、区经信委、区科委联合授予“区数字校园合格学校”称号,并在合格学校的基础上,评选全区20所区级数字校园示范学校。每三年对合格学校和示范学校进行一次复查验收,复查不合格的,根据情况分别给予黄、红牌警告直至摘牌(具体办法另行规定)。

区“数字校园”考评指标体系分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进修学校、幼儿园五大类,考评内容包括组织机构与保障、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资源库与资源建设、信息化教学应用水平、师生信息素养培养、教育电子政务及管理信息化水平六个方面,总分值为100分,学校得分在80分以上认定为区“数字校园”合格学校。

六、工作措施

“数字校园”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包含区级信息化建设和学校信息化建设两个层面,涉及基础设施、信息资源、重大应用、标准规范、法律法规、人才培养、技术攻关等各个方面,渗透各级各类教育管理、教学、科研的各个环节,影响和决定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全局与走向。为此,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超常规的发展思路予以推进,才能保证目标任务的完成。

(一)加强领导,健全组织机构

区教委、区经信委、区科委等有关部门将联合成立“区数字校园建设领导小组”和“区数字校园建设专家指导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教委,负责制订实施方案和工作计划,开展检查指导,组织评估验收等工作。“专家指导组”负责数字校园建设的技术指导、咨询服务和人员培训工作,参与“数字校园”评估验收工作。“数字校园”建设日常工作由区教育信息技术中心负责。

各学校应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工作机构,切实把“数字校园”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加强统筹领导,落实工作责任,扎实有效推进。学校校长要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建立层层目标工作责任制,切实担当起教育信息化和“数字校园”建设任务。

(二)加大投入,保障建设需要

积极争取市对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支持。并逐步加大“数字校园”建设资金投入力度,设立“数字校园”建设专项资金,重点实施教育城域网升级及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教育信息资源建设与共享工程、教育电子政务及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工程、中小学“班班通”、中职学校“室室通”工程、信息化人才培养工程、网络教育及终身学习服务体系建设工程、校安工程、重大技术攻关工程等工程,加快推进各级各类学校“数字校园”建设。

各学校应将“数字校园”建设、维护和运行经费,纳入教育事业年度预算,并设立“数字校园”建设专项资金。各校在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可采取政府投入、银行贷款、市场运作、社会捐赠、单位自筹、设备租赁等多种方式解决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积极探索建立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的机制,通过体制、机制、手段和政策的创新,“以市场换资金”、“以政策换投入”,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参与,拓展融资渠道。

(三)强化管理,保证建设质量

“数字校园”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学校多,资金投入大,技术要求高,需要统筹规划、分类指导、统一标准、分步实施。必须加强管理,确保资金使用效益,确保工程建设质量,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或超标准盲目建设造成浪费。为此,各学校在推进“数字校园”建设时,要建立“重大项目建设决策制度”、“学校信息化项目立项、监理、初验、终验的全过程项目监管制度”、“招投标及纪律制度”、“目标责任制度”和“表彰奖励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形成完整的管理制度体系。各学校“数字校园”建设实施方案、重大项目建设方案、年度工作计划,需报“区数字校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学校“数字校园”建设方案由区技术管理部门和学校共同制定,并由区技术管理部门组织专家团队评审通过,区教委立项建设。

(四)加强培训,打造人才队伍

“数字校园”建设成败的关键在人。各学校必须高度重视信息化人才队伍的建设,采取切实措施加强对干部、教师、技术人员的培养培训工作,要将人员的培训情况纳入教师年度考核之中,纳入评先评选和职称评定之中,用制度促进人才成长。各学校要特别重视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的建设,吸纳优秀大中专毕业生、高级管理维护人员进入学校。同时,要妥善解决好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待遇,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为确保学校信息化设施设备的正常运转,原则上,每所学校有1—5名高水平信息技术人员。

(五)强化责任,建立奖惩机制

篇10

“我们的家乡鸡心岭位于我国北纬31.5°,东经109.5°,正好是位于中国雄鸡版图的心脏处……”在湖北省竹溪县丰溪镇洞宾教学点,柏万银老师正在用“班班通”设备给留守孩子们讲解鸡心岭的地理位置。

近年来,竹溪县通过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标准实施,全县义务教育中小学教育装备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教师教育技术运用能力明显增强,教育装备管理与应用逐步规范,有效助推了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1夯实基础教育装备水平全面升级

2014年7月18日,汇湾镇中心学校新建理化生实验室设备安装完毕,至此,竹溪县今年新建的24个标准化初中理科实验室建设任务圆满完成。近年来,竹溪县不断加大投入,依托项目建设,夯实发展基础,教育技术装备标准化建设水平全面升级。

自2012年起,竹溪县组织实施薄弱学校改造项目,投入资金2 322万元,为56所中小学校623个班级安装“班班通”设备,新建计算机教室、电子备课室50个,实现完全小学以上学校“班班通”设备全覆盖。投入216万元资金为59所中小学配备了体育、音乐、美术教学设备,装备图书93 464册,新建图书室10个。通过学校自筹和县级统筹资金的方式,添置标准课桌椅20 837套,学生床铺2 696架,洗浴设备设施501位。

组织实施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春雨工程”、“红领巾书屋”等项目,新建校园网20个,建设计算机网络教室40个、多媒体教室14个、教学卫星接收系统157个、教学光盘播放点76个。组织实施“阳光体育”建设项目,为全县66所中小学配备标准化篮球架、乒乓球桌和电子钢琴。为全县72个教学点统一配备数字教育资源接收和播放设备,配送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实现了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同时,依托“三通两平台”建设提升信息化水平。与电信公司合作,为学校提供宽带网络接入条件,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全县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水平明显提升。

2学以致用教育技术应用能力不断提升

“有了数字教育资源,课堂教学更直观形象、生动活泼,学生兴趣盎然、积极主动,课堂的容量增大了,学生学习效果好了。”谈起数字教育资源的教学效果,中峰镇汤家坝教学点59岁的教师徐光沛赞不绝口。

近年来,竹溪县教育局以教育信息化作为开展均衡教育工作的突破口,先后实施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学习空间“人人通”,优质资源“班班通”,改变了“一支粉笔一本书”的传统上课手段,逐步改变了全县中小学校的教学模式,让城乡学生都能享受优质教育资源。标准化的理化生实验室的配备,变以往课堂上“背实验”为学生分组动手“做实验”。 体育、音乐、美术教学设备配套齐全,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动手实践能力等综合素养得到全面提升。

为提高全县中小学教师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能力,该县对全县中小学教师先后进行了一系列信息化技术能力培训,使每一名教师都能熟练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装备。2011年以来,依托乡镇中心学校建立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基地15个,组织各种形式的信息技术能力培训5 155人次,全县教师参训率达100%,教师培训考试合格率达100%。同时,依托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积极组织教师建立网络学习空间,成立名师工作室,会员达800余人。

以活动引领为抓手,提高教育装备完好率和使用率。组织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竞赛”、“英语口语竞赛”、“中国教育电视优秀教学课例评选”等活动,使教师队伍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水平不断提升,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3强化管理教育装备管理水平逐步提高

2014年7月21日,竹溪县各乡镇中心学校和县直各学校校长28人在十堰市参加为期3天的“校长教育信息化专题培训”,这是该县提升教育信息化领导能力和管理水平的一个缩影。

竹溪县教育局先后制订了《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管理规范》、《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设备管理制度》等相关管理制度,以构建网络安全管理系统、设备维护系统、教育资源管理系统为载体,教育装备管理规范化水平明显提高。

为强化网络安全管理,全县安装“网络哨兵”47个,建立以“防火墙”网络安全技术为支持的校园网防护系统,使校园网络配置正版杀毒软件,过滤不良信息,校园网络安全得到保障。加强设备维护,采取“1+1+1”模式,即1名设备供应商专业维护人员,加1名教育装备管理人员,再加1名学校骨干技术人员,组成设备维护专班,及时处理设备故障,定时对设备进行维护,设备使用效率得到提升。建立集资源共享、在线课件传输、联机备课、学科信息、交互交流等功能于一体的教育资源应用平台,采取网络传输和硬盘拷贝两种模式,实现中小学教育信息资源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