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开放概念股范文
时间:2023-06-05 18:00: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金融开放概念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回顾笔者上周推荐品种,互联网平台概念股最为出彩。生意宝本周喜获四涨停、最大涨幅48%。上海钢联,本周涨幅接近32%。此外,生物医药概念股中智飞生物、香雪制药、金花股份也有不错的涨势。
互联网支付概念股是本周市场最美丽的风景。“中国互联网金融论坛”消息称央行再发27张支付牌照,其中外资公司的出现是一种行业开放的信号,刺激了本周移动支付、4G概念股、电子商务概念股联袂走强。以腾邦国际、号百控股为龙头的在线旅游概念股、以深圳华强、深赛格为代表的电子商务概念股,以中科金财为代表的电子支付概念股,以富春通信、日海通讯、邦讯技术为龙头的4G概念股涨幅居前。
移动互联网产业驱动性事件层出不穷。百度宣布将全资收购网龙控股子公司91无线,总价为19亿美元,百度风暴加剧了中国移动互联网社交平台的激战,以天音控股、恒信移动为代表的股票获得市场追捧。Canalys公司最新报告中表示,到2014年包括苹果,谷歌,微软和三星都将推出新一代智能手表,预计出货量将呈爆炸性增长,以九安医疗、丹邦科技、内蒙君正为三剑客的智能穿戴前期龙头股卷土重来,涨势凶猛。此外,阿里巴巴研发互联网电视盒子,华数传媒连续涨停。
篇2
“具体来看沪自贸区”指数从8月13日启用以来,到现在只有13个交易日,从走势图来看,该指数在近期盘整8个交易日之后,出现连续三次向上跳空的走势,从股市20年的历史来看,板块指数能够有这样的走势是罕见的,那么我们看看“沪自贸区”为什么会出现连续的上涨行情?
上海自由贸易实验区的建设是中国又一次升级版的改革开放,意义深远。如果能够顺利推进,一定能够为全国性的改革破局,会带来新一轮改革的巨大的示范效应。其核心就是“金融”改革,由此带动贸易自由化、税制改革、外资开放、经济结构调整、政府职能转变等一系列变更……
在上海自贸区,试点法人的人民币资本项目的自由兑换、利率市场化、开放外资银行、民营银行。无疑是在革现有银行的命,更加市场化、自由的金融机构,无疑可以丰富企业的融资渠道;而老百姓的投资渠道也活了,目前金融界的“影子银行”等问题也就能解决。
贸易更加自由化,无疑会促进交易,与其让老百姓越洋跨海去扫货,钱被外国人赚去了,还不如在国内,让国内的企业赚钱,虽然关税减免了,但是可以收企业所得税。更重要的是推进了政府职能的转变,从许可、监管,调整转变为服务、促进,这样,政府才是服务市民的机构。
篇3
记者告诉他,某些“业内人士”的话并不是讲给投资者听的,他们对上不对下,比的是谁的声音更大,谁的理论更深奥。其实,资本市场理论与日常生活同源,了解国际板并不难。
打开一扇半掩的门
国际板“狼”来了,市场恐慌了,投资者困惑了。“我听说过主板、中小板和创业板,也听说过金融板块、高科技板块,甚至新疆板块、海南板块等。这些板都是咋回事?”股民小张被股市中层出不穷的概念给搞昏了头。
此板非彼板
同样是板,含义存在差别。部分原因在于中文的博大精深而造成的理解不易,放在英文中就好理解了。主板、创业板和国际板属于同一类概念,英文分别译作main board、second board和international board;板块则被译作sector,如高科技板块就是high-tech sector。
Board强调异质性,板与板之间存在着不同的特征,如主板和创业板对上市企业的资质和条件做了不同的规定;Sector强调同质性,同一板块内具有某一共同特征。
在股市中,板块是指具有某一共同特征的股票,被称为XX板块或XX概念股,它们因相同的特征而在价格走势中呈现较大的联动性。板块的划分是多样的,如按行业划分,有钢铁板块、水泥板块等;按地域划分,有边疆概念股、首都概念股等;按经营状况,有绩优板块、亏损板块。一家上市公司往往因为其不同题材而归属于若干个不同的板块。如四川长虹,既属于绩优板块又属于家电板块。根据划分范围的大小,板块之间也存在交错关系,如生物制药板块中的个股,理所当然包含在高科技板块之列。
境外企业搭板上岸
国际板指境外企业在国内发行上市的板块。这些境外企业在国内上市后,因其“境外”性质而被划分为“国际板”。
中国的资本市场发展至今仍是个半封闭系统,遵循了“以我为主、中心突破”的发展原则,境内企业可以走出去(红筹股是一种典型形式),境外企业却走不进来(如果不算三资企业)。在这个大学堂中,先是官办了大学(主板),随后是中学(中小板和创业板),下一步到底是小学(新三板)还是留学研究生院和博士后流动站(国际板),一度颇为踌躇。现在看来似乎国际板已抢占了先机。
资本无国界,市场应该为全球的资本和企业服务。国际板开通,将打开中国资本市场之门。微软、可口可乐等全球著名公司就可以在中国挂牌上市,中国人得以真正成为这些公司的股东。
争论何时休
在推出之前,对国际板的争论将不会停止。纵览两个月来的呼声,有实事求是之辩,也有局部利益之争。在创业板花落深交所后,国际板被深深地打上了上交所印记。为在建设国际金融中心中抢占有利位置,上海媒体频频采用“凝成共识”和“呼之欲出”等字眼,急切态度可见一斑。同样表现积极的,还有事关切身利益的国内外投行。
国际板“招生”开张,焦点不外集中在几方面:是成立专门的留学研究生院和博士后流动站,还是作为大学中的留学生院?生源有哪些?以汉语还是以英语授课?是自主招生还是接受委托培训?入学门槛有多高?
国际板还是国际板块
如果是国际板,那将是地位平行于主板的存在,并特指上海国际板。对上市公司的资质以及上市程序等方面做出专门规定,有新的发行规则和不同的监管制度,以区别于主板和创业板等。如果是国际板块,显然是主板的一部分,各方面要求与主板同,也就是说,赋予了境外企业在中国上市的国民待遇。
谁是上市主体
高盛5月30日研报称,国际板将会集中在红筹股、恒生指数成分股和重要的跨国公司股。报告援引彭博社、路透社等媒体报道称,目前对国际板表现出兴趣的公司包括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国移动、中信泰富、汇丰银行、长江实业、沃尔玛、通用电气和联合利华。另有消息人士透露,首批在国际板上市公司将以大型跨国公司为主,从中国香港和新加坡回归的红筹公司可能成为第二批。
综合来看,重要的跨国公司股和红筹股均被认为是国际板的“招生对象”,至于谁将成为第一批“留学生”,尚存在争议。最终的结果可能演变成国际板的第一股给跨国公司,显得名正言顺;红筹股在国际板的发展前期占据多数,这更符合中国实际。
重要的跨国公司股从国际惯例来看,国际板主要定义于蓝筹板、大市值板,主要为世界一流的跨国公司提供二次甚至多次挂牌上市的机会,因此应先让公认的、位于世界500强之列的优秀大公司挂牌,重点是全球主要经济体以及与中国有重要经贸往来的国家和地区的优质企业。
红筹股红筹股这一概念诞生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中国香港证券市场。中国在国际上有时被称为红色中国,相应地,中国香港和国际投资者把在境外注册、在香港上市的那些带有中国大陆概念的股票称为红筹股。红筹股是特殊时期中国企业走出去寻求境外融资的产物,具有“白皮红心”的双重概念,多为资质优良的大国企和著名民营企业。在金融市场发展到一定阶段,可借国际板顺势回归。
发行方式:IPO还是CDR
国外企业在国际板上市可以有两种方式:首次发行上市(IPO)或发行存托凭证(CDR)。CDR是指在境外上市公司将部分已发行股票托管在中国保管银行,在上交所上市、供境内投资者买卖的投资凭证。
CDR制度的核心是基础股票和存托凭证之间的相互转换,这不可避免地涉及到货币兑换问题,而中国资本项目的外汇管制将导致CDR与基础股票无法相互替代,最终可能出现A股和H股市场上相同公司股价、市盈率出现巨大差异的情况,易于引发套利行为。此外,CDR发行属于存量发行,市值也不计入交易所,无法通过扩大总市值和交易量来提升金融中心的地位。
换言之,CDR相当于美国大学招了学生,然后通过签定委托协议的方式让这些学生在中国大学接受留学教育。这显然只是一种初级和补充形式,不能成为主流。监管部门及潜在的上市企业都倾向于采取IPO形式。
计价方式:美元还是人民币
部分学者认为,国际板以美元计价交易等于在国内建立了一个庞大的“美元蓄水池”,有利于从藏汇于国到藏汇于民转变,并为人民币资本项目下的自由兑换创造条件。但以人民币计价的呼声显然更高。
证监会官员曾明确表示,国际板发行的是以人民币计价的股票,而非以外币计价的股票。外国留学生在中国,授课时用英语还是汉语?答案显而易见。文化教育领域尚且如此,市场权力更要分毫必争。任何一个国家的市场,都必须有自主的定价权。用美元计价,中国就会拱手让出市场定价权。著名财经评论员、本刊编委叶檀说得好,“用人民币计价,起码是把人民币国际化推进了一大步,而用美元计价,则是一大退步。如果藏汇于民后,民众手中拥有的美元增加,我们应该让美元与人民币更自由地兑换,而不是来替美联储操心,为美元推出更多的区域化投资理财产品。”
上市门槛
上海证券交易所国际发展部总监石晓成表示:“规则的制定将参照国际通行的一些做法,对想要挂牌的公司设置一定的门槛,比如会对公司的资产规模、在行业领域中的竞争地位等做出一些规定。交易所会考虑世界500强或者200强的企业。”
在具体的财务要求方面,根据证监会此前披露的草案,在国际板上市的公司市值在人民币300亿元以上;公司发行前3年净利润总计要达到人民币30亿元以上;公司发行前最近1年净利润在人民币10亿元以上。这些上市门槛均指向大型跨国公司。
据了解,国际板将实行审批制度,公司挂牌后也将实行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并统一采用国际会计准则进行会计核算。
国际板海外发展
发展无定式
在世界上很多地方的交易所都是对国际开放的,并没有在法律法规上明确区分境内、境外企业。全世界最早的金融交易所是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它最初是为了促进与亚洲进行贸易提供融资平台而存在。发展到19世纪,美国开发西部修铁路也要去阿姆斯特丹融资,通过在阿姆斯特丹发行证券然后上市。
篇4
一些怀揣淘金梦想,纷纷赶赴海外上市的中国企业,本以为可以在广阔的全球资本市场乘风破浪,没想到却搁浅在了沙滩上。
日前,国内首家多品牌经济型酒店汉庭连锁酒店在纳斯达克证券交易所上市。上市首日收于13.92美元,较发行价12.25美元上涨13.63%,融资金额达1.1亿美元。成为2010年在纳市登陆的首家中国公司。
然而,并非所有中国企业的赴美之路都一帆风顺。原定于今年1月在纽交所上市的江西上饶晶科能源无限期推迟了IPO(首次公开募股)计划。而此前,重庆大全新能源以及深圳创益科技也先后宣布延后登陆纽约股市计划。
或许那些未上市的企业反倒应该庆幸,因为在海外投资人眼里,中国概念股的金字招牌不那么吸金了。据《华尔街日报》报道,纽约股市上的“中国概念股”分化趋势明显,只有少数受投资者极度追捧,大多数则是无人问津、几无交易。同样的情形也发生在新加坡等其他国家的证券交易所。
海外上市到底是福是祸。其中一些勇闯海外的企业是不是本应固守本土呢?
海外淘金
“5年之内一定要上市!”江苏宝缦卧室用品有限公司董事长陆维祖让人把这几个字绣在西服内侧,以随时提醒自己“上市是头等大事”。
资本市场的“魔力”让人无法抗拒。上市给企业开辟了一条持续、稳定和高效的融资渠道,一旦搭上资本市场的“引擎”,要飞起来也就指日可待了。于是“上市”成了许多企业家的梦想。而到资本更加充裕的海外上市,则是那些实力型企业的梦想。
“当时我们花费了整个上市融资额近7%的成本,才成功上市。”辽宁万得汽车董事、财务总监袁辉对《IT时代周刊》表示,“而现在,我们对美国资本市场越来越熟悉,最近一次我们仅花了5%的成本就在市场上成功融资7500万美元。”
境外上市一本万利的资金诱惑,国内上市审批过程的不稳定,加上近年来海外交易所频频向中国企业抛出“橄榄枝”,中国企业又一次涌起了海外上市的。
清科数据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2009年前11个月,共有62家中国企业在海外9个市场上市,合计融资203.17亿美元。与2008年同期相比,上市数量增加25家,融资额则增加了1.94倍。今年一季度,中国企业赴美上市热潮继续,包括大连星源船舶燃料有限公司、21世纪不动产等公司先后在纽约股市进行IPO。此外,纳斯达克、香港主板和香港创业板今年的IPO“成绩单”分别是8家、40家和7家,而去年分别只有3家、23家和1家。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境外资本市场上市的中国公司有1000多家,市值超过6000亿美元(约合4万亿元人民币)。其中,在美国主要市场(纽约交易所、纳斯达克交易所以及两个场外交易市场)中,具有中国背景的上市公司已达约500家。中石油、中石化、中医电信、中国移动等在香港上市的大型中国国企,在美只是以存托凭证(ADR)方式上市,其他中国概念股主要以中小型公司为主。
现实跟理想总有一定的距离。企业漂洋过海赴美上市是瞄准了美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资本市场,但市场残酷,很多公司上市后的股价长期低迷,无法得到美国市场的足够重视。这让花费了巨额佣金上市的中国企业颇为感慨。
得意者寡 失宠者众
本刊记者查看近一年来的美股交易情况及各大分析机构的股票评级,发现500家赴美上市公司中只有百度、新浪、网易、搜狐、盛大、无锡尚德、新东方、携程、分众传媒等为美国投资者所熟悉,交投活跃,其余绝大多数不在美国投资者的视线范围之内.它们的股票乏人问津。
更为惨淡的是,今年初美国投资公司Pali oapital发表分析报告称,广而告之、掌上灵通、橡果国际、九城、侨兴环球、九城关贸6只在美国上市的中国概念股目前市值已经低于净现金头寸(指股票净现金值)。这意味着部分在美国上市的中国概念股完全不被美国投资者看好。
业内人士分析,按照美国市场的投资习惯,5美元通常是一道槛,一只股票股价一旦跌破5美元,就很少有机构关注,交易量也会很小――这些公司的股票很可能长期徘徊在一个较低的价位上。
另外,由于美国《萨班斯法案》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有严格要求,这也致使九城、华奥物种、昆明圣火药业、晶澳太阳能以及台湾医疗设备公司Aceumy等正遭集体诉讼,官司缠身,股价下滑。而以万得汽车、哈尔滨电机、中国阀门等企业为代表的中小市值型公司,本来就被业内称为“半死不活”的上市公司,它们在行业内具有的竞争实力有限,在国内就很少有人关注,更何况海外投资人。
财经评论家周俊生认为中国概念股在海外成交量稀少属于正常现象。首先,金融危机发生以后,全球股市一直萎靡不振,就目前美国等国家的股市来看,部分股票没有什么成交量也是常态;其次,对于投资者来说,总是挑自己熟悉的股票来买卖。由于信息披露不够完善,海外投资者对中国企业有隔膜,对于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股市的投资者来说,中国的公司是陌生的,交易清淡,或者说不及他们的本土股票交易活跃,这都是正常现象。
但是,数据显示,在美上市的中国公司真正有交易量的只有150家,几无交易的比例反倒高达60%。业内正在努力,试图挽救这些半死不活的上市公司。因此,在北京和纽约两个隔太平洋相望的城市,最近不约而同成立了两个关于中国海外上市公司的行业协会(北京的中国海外上市公司协会和纽约的中美上市公司总裁协会)。两家协会成立的目的出奇地一致――帮助在美国上市的诸多中国公司或者是正在谋求在美上市融资的中国企业,解决遇到的问题、瓶颈与困惑。
由此可见,上市是一剂良药,但并非适合每一家企业。
海外上市需谨慎
一般而言,在一个高度开放的市场,企业在哪一个地方上市,不必作太多考虑。但是,中国股市还不是一个完全开放的市场,因此,中国企业是选择在海外上市,还是在国内上市,就应该有谨慎的考量。
周俊生认为,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企业应该在国内上市,其他企业必须考虑在哪里筹资更方便。就目前来说,由于中国作为一个新兴市场在流动性方面更有活力,特别是对海外热钱更有吸引力,因此在国内上市可能反而能够筹集到更多的资金。企业上市,最重要的应该看这个企业的经营方向在哪里。“我国一些海外上市股票之所以交易冷清,与这些企业在海外并无业务开展也有很大关系。”周俊生说。
另外,企业上市之后也不能从此高枕无忧,只等着收钱,还要进行积极的自我营销。
“成功上市只是一个起点,而不是终点。”投资者关系公司Dragon Gate行政副总裁朱丽洁说,“美国的投资者离得远,无法想象中国公司的实际情况,对公司的包装和营销就变得特别重要。”她还建议,在上市前后,对公司股份的营销应该是非常系统的。从公司的简介资料到财务数据指标、业务模式和增长方式,都需要精心修订,再系统并有针对性地向相应子行业的投资基金进行推介。
而那些自我营销不够积极,或者没有很好地用资本市场可以理解的语言来进行沟通的中国企业,其真正价值就常常不会被投资者所了解,从而造成其股价的长期低迷。
此外,当中国的CEO面对美国基金经理的时候,财务习惯、金融体系、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带来了更多的困难和疑惑。而且,很多中国的CEO并非财务出身,他们所报出来的一些数据,很有可能是严谨的分析师所无法接受的。
篇5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迄今为止的汇改对于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贡献斐然,这也是为了与中国作为世界经济大国的地位相称。至于未来的汇改方向,还是在于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让市场在汇率形成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中国目前还不是世界强国,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金融业的对外开放度还不高,因而,中国在现阶段还是在汇率未完全与市场接轨的“人工呵护”下成长的经济大国。长远来看,人民币汇率改革的目标是大势所趋一一只有能够自由买卖,汇率随市场波动且币值稳定才能成为人们愿意持有的硬通货。
汇率机制僵化和外汇储备持续大幅增加使人民币升值预期挥之不去,无风险的单边投机行为,又造成了预期的自我实现。因此,进一步增加人民币汇率弹性,让市场在汇率形成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将成为下一阶段汇改的重点。
尽管从长期来看,人民币汇率将向参考一篮子货币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迈进,但短期由于受制于各种因素,仍不宜操之过急。事实上,正是由于我们没有盲目追求汇改速度,而是强调汇改质量和效果,特别是通过人民币的小幅渐进式升值,逐步增强汇率弹性的做法,才使得我国在国际金融危机后赶超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从大方向上看,汇改的确是一个正确选项,是符合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之需要的,但汇改过程一定要讲求天时、地利。目前,由于银根紧缩,很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目前正在亏损甚至已经关门,特别是东南沿海地区的出口企业经营更加困难。与此同时,包括欧美日等国家和地区在内的国外市场目前的境况比我们想象的要坏得多,国际市场需求复苏比较缓慢。在此情况下,人民币汇改的操作一定要轻拿轻放,千万不能够出岔子。
一旦人民币升值过快,将对相关产业造成很大影响。更为严重的情况是,一旦升值过快,很可能会导致人民币又突然贬值,将引起大量外资出逃,后果不堪设想。况且,最近一段时间在纽约证券市场上,一些中国概念股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被有意做空,一些投资者则开始买入中国概念股票的看跌期权。我认为,国外投行似乎在为看空中国经济而磨刀霍霍。实际上,在金融衍生品交易日益发达的今天,国外金融资本“多翻空”至少在技术上是没有什么
障碍的。13年以前,国际金融投机大鳄索罗斯就曾经针对泰铢下过如此狠手,并由此连累到韩元、港币、新加坡元等周边货币汇率的稳定。
目前,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确要有防人之心,但也不必草木皆兵,只需要防止极端化即可。人民币升值是可以的,但不能够总是“升升”不息。尽管都在提增强人民币汇率浮动弹性,但不少人更多地是把它理解为升值,认为升值的幅度还不够。
事实上,真正的方向应该是有上有下,有升有贬,过于单边化的升值过程也不一定符合汇率形成的规律。当然,这个道理谁都明白,但实现起来受到的制约却很多。
篇6
解读
国企涉足的大部分都是国家经济命脉部门,能放开让外资进来,是国家的对外开放的进步。而与此同时,有望提高入股公司的活力,混改概念股无疑将受市场关注,重点关注银行、证券、汽车制造、电网建设、铁路干线路网建设、连锁加油站建设这些对外资放开的领域。
问:老师,您曾在博文中提到,近期有300多只个股启动了超跌反弹,约占全部上市公司的十分之一。原因在于,超跌股的技术意义强大,无需大多市场背景,且跟风资金众多。并将此类超跌严重的个股在启动之后归纳为“绝地反击”。那么,您能否我们详细的解读一下,这种高胜算的盈利模式呢?
答:最近走势的一个现象是超跌反弹的个股非常多。为什么会产生超跌反弹,机会如何把握呢?我在多年的实战中归纳出来的盈利模式叫做“绝地反击”,所谓绝地反击就是股价走到跌无可跌的“绝地”时候启动“反击”。“反击”的重要标志就是放量长阳线或者涨停板。
从两个方面来讲,一是市场背景,从大盘的市场背景来看,今年上证指数从3587点跌下来,二三月份出现反弹,然后继续下跌到四五月份反弹,五月份之后加速下跌,整体跌幅超过20%。
篇7
从已经公布三季报的地产公司的业绩来看,业绩延续了中报上升趋势,既然业绩无忧,那是什么因素导致地产股疲软呢?
首先,房价高企,让人担心后续4季度销售受阻。其次,9月份以来,随着银行体系资金面的持续偏紧,银行资金利率的上行传导至房地产市场,促使房贷利率大幅上调。房贷利率提高将首先抑制房地产销售。继而导致房地产投资增速下滑。第三,本周一公布的CPI已达3.1%,由于通胀率变动滞后于经济增长,因此通胀仍将继续上行,央行将继续维持银行体系资金面偏紧的局面。市场担心在目前政策不做任何改变的情况下,今年四季度到明年一季度经济将呈现“经济下、通胀上、货币紧”的“类滞涨”局面。
将成三中全会议题 概念股疯炒
一方面主流地产行业前景不明朗;另一方面,发端于土地流转改革而引发的主题概念炒作却喧嚣尘上。二级市场上,随着十八届三中全会的临近,“土地流转”概念愈发炙手可热。据统计数,10月以来,海南橡胶的最高涨幅就达到了30.8%,紧随其后的辉隆股份、亚盛集团、永安林业、北大荒最高涨幅分别为25.34%、20.06%、20.04%、12.67%。
农地实现直接流转是长期趋势,有利于房地产市场更健康的市场化进程,但目前农地流转弊端重重,改革迫在眉睫,不出意外,土地流转改革将列入三中全会的议题,而土地流转或可能创造数以万亿的机会。市场投机者也因此趋之若鹜。
风起于青萍之末
五年前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曾为土地流转流转制度改革指明了正确的方向,但五年以来未能得到深入贯彻。不过,国务院研究中心课题组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夕,推出了具有顶层设计色彩的《新一轮改革的基本思路和行动方案》,将“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列为新一轮改革重点领域之一。
最近一些地方的动向也佐证了这一改革。10月7日,央视经济信息联播以“农民变股东沙县土地流转新尝试”为题,对福建沙县推行土地信托、推动土地流转率大幅上升的案例进行了介绍,主要涉及耕地流转。福建省委近期下发了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流转的通知,推广沙县开展土地信托流转的模式;安徽省合肥、淮北、淮南、马鞍山4市2013年度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方案获国务院批准。而前不久,有消息称,农村进程的重要文件已下发至河北、辽宁、吉林等18个省市。本周中信信托土地流转信托计划产品获批,成为第一单土地流转信托业务产品。
三大试点模式初步形成
存量巨大、闲置严重的农村建设用地是未来城市建设用地的主要来源。从总量上看,农村建设用地存量巨大,2011年农村建设用地面积为1661万公顷,为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的4倍。从利用率来看,1996年以来近2.5亿农村人口进入城市,但农村居民点面积不降反增,由此导致农村建设用地闲置浪费严重。以农村人均减少50平米建设用地测算,可节约325万公顷建设用地,满足未来近十年的城市建设用地需求。
部分区域以“农村土地流转”为突破口已经开展试点,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三大模式分别是:1、重庆地票模式:将农村建设用地转化为耕地,换取“地票”,再新增城市建设用地;2、嘉兴两分两换模式:宅基地和承包地分开,以承包经营权换社会保障,以宅基地换城镇住房;3、广东三旧改造模式:对旧城镇、旧厂房、旧村庄土地进行分类处置和改造,缓解城市用地紧张、供需矛盾。
关注两类标的股
土地流转将创造百万亿的投资机会,这将远大于当年的国企改革和金融领域开放。在此背景下,“土地流转”概念股在市场必然还会持续受市场的追棒,并将具有深远影响。
篇8
近几个月来的中国决策层几乎一致地对外资进入中国证券市场保持着高调,同时,无论是券商还是投资者,都同决策者一样,希望外资能给中国证券市场带来一种全新的感觉。外资并购对于推动国内上市公司按照国际规则形成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与管理,实现中外企业在经营管理上的更好渗透以及企业文化更高层次上的融合,都将起到一定作用,同时也给投资者带来了一个新的投资机会。
塑造重组新概念
进入中国证券市场的跨国公司,其最终目的是实现在中国的本土化,这对中国的上市公司来说就存在着一个强强联合或者资本运作的潜在机会,也促使我们原先的“土重组”进入“洋重组”时代。
一段时期以来,我们的一些上市公司的资产重组基本上是一种游戏,特别是上市公司与控股股东及关联企业之间的重组,基本上属于自我交易,无论是收购、出售或资产置换,普遍存在资产评估不实、出资不实、债务抵偿或转移不实等问题,也就是说,这样的资产重组,基本上是属于纯粹的资本运作游戏。而外资并购比之于国内重组来说更具体体现了原汁原味的重组原则,外资参与的上市公司重组显得更为实在、更为真实。外资并购的重组意义在于:
第一,外资并购对于规范上市公司重组行为、理顺公司治理结构、振兴公司主营业务、提高公司经济效益将发挥牵动作用。外资并购有助于推动上市公司开展实质性和战略性的重组,进而在一定程度上阻止虚假资产重组的发生,改变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的短期行为。
第二,外资并购投入的都是黄金白银。格林柯尔收购20477多万股科龙电器法人股,出资5.6亿元;拜尔公司与氯碱化工的聚碳酸脂合资项目总投资3.4亿美元,拜尔出资90%,氯碱化工拥有10%的股份;法国米其林集团与轮胎橡胶达成协议,双方将投资2亿美元建一个橡胶合资公司。可以说资金到位是重组到位的前提。
第三,并购是以强强联合为目标。格林柯尔主席顾雏军说,格林柯尔入主科龙电器的“惟一目标就是赢利”。格林柯尔作为世界制冷领域三大巨头之一,主要是看中科龙的制冷设备制造能力和它的销售网络,它们在制冷领域的优势互补性,将有助于实现格林柯尔重整产业链的战略意图。
外资目前最关注哪些行业
一般说来,外资关注的行业与国内政策保持着“门槛效应”,即越是门槛高的行业或企业,越引起外资的高度注意。
首先是目前关税程度较高的行业。例如汽车行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众购车的欲望日益增强,我国巨大的汽车市场一直以来受到高关税和进口限量的双重保护。汽车行业开放时间表为,2005年1月1日取消配额和许可证管理等非关税保护措施;2006年7月1日起,轿车关税税率降至25%,零部件税率降至10%,轿车及相关零部件基期准入量为60亿美元,并以15%的增长率递增。
汽车行业与外资的合作在入世之前就已经展开,通过一系列的合作,国内的汽车制造业在规模和质量上都上了一个台阶,树立了外资成功介入中国企业的范例。目前上市公司中类似题材的个股有一汽金杯、江铃汽车、长安汽车、华晨集团等。
除汽车行业外,我国化工行业中某些重要产品的非关税壁垒也很高,例如化工行业的燃油等产品目前仍采用进口配额制度。
二是目前政策禁止或严格限制外商投资的服务行业。包括公用事业、商业、金融服务业、电信业及其它服务业等。外商青睐这些行业,因为中国本身有巨大的市场,而且电信、金融等行业都是利润很高的行业,零售商业则是流通领域中的关键一环。
我国电信领域有巨大的利润空间,一向是外商虎视眈眈的肥肉,而我国的电信运营业目前仍禁止外商投资。我国承诺入世后2年内逐步取消所有传呼和增值服务的地域限制,5年内取消对移动电话的限制,6年内取消对国内电话线路的限制。近年来,国际上知名的通信公司纷纷与我国通信类上市公司如大唐电信、东方电信、南京熊猫等合资合作。非上市公司方面,阿尔卡特控股了上海贝尔,并将该公司改建为上海贝尔阿尔卡特,这一举动打破了我国电信领域外资不能控股的禁令,同时也突破了我国政府原来对外资持股比例的限制。
金融行业与电信行业十分类似,利润空间巨大,而国内产业的发展尚很幼稚,国内的企业与国外的同类企业的规模实力相差悬殊,国内企业也基本不具备直接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对于该行业中的国内企业,首先应通过与外资的合作与合营提高竞争力,因此,该行业的中外合作在未来几年也将成为热点。
零售商业领域是中国入世后最先向外资全面开放的领域,由于该领域市场进入门槛较低,国内企业布点较多,具备了一定优势,因此将会产生较多的外资并购案例。目前已有第一百货、西单商场等并购案。
除百货零售业外,成品油的批发和零售领域、医药商品的零售领域也是外资十分青睐的,而这几个领域目前都有国家严格的限制外资投资政策,要到2003年和2004年才能逐步放开,因此目前这些领域都有国际著名企业与国内企业在合作和谈判。例如我国的成品油市场目前是由中国石化和中国石油集中统一管理,外资想进入中国成品油市场就必须同中国石化或者中国石油合作。因此国际的三大石油公司埃克森美孚、壳牌和英国石油纷纷认股成为中国石化的战略投资者,英国石油和中国石油也开始合作,国际石油企业都是要在政策限制开放之前做好充分准备,尽可能大地获得未来市场占有率。
我国的医药流通领域也是一个极具潜力的市场,我国巨大的人口基数以及人口结构的变化决定了该领域对外资的吸引力。由于医药流通企业的运行需要渠道、物流等多方面的基础,因此外资进入初期主要采取与国内公司合作合资的方式。目前已有多家国际性大型连锁零售药店正在国内寻找合作伙伴,有的已进入最后阶段的谈判,很快就会进入国内医药零售市场。
在新兴的物流行业,由于入世后我国许诺给予外资公司完全的分销和贸易权,这将导致外企直接进入运输、批发和零售等领域,而国内原本效率低下、缺乏竞争力的物流体系将受到冲击,整个物流业的格局也会因外资进入而发生重大的变革。
哪些行业最可能发生外资并购
根据海通证券研究所外资并购概念股汇总的情况来看,截至2002年7月底,我国证券市场中具有外资并购概念的上市公司共有42家,其产业分布的具体情况如下:机械制造业8家、旅游业3家、港口1家、电器器材制造业1家、化学纤维制造业3家、化学原料制造业6家、商业5家、汽车及摩托车制造业3家、合成材料制造业1家、通信设备制造业1家、公用事业1家、商业银行1家、轮胎制造业1家、化学药品和化学制造业2家、化学农药制造业1家、非金属矿物制造业1家等。
可见,外资通过并购方式已经成功地介入了我国多个行业的上市公司,并且外资将会继续利用其显著的竞争优势涉入我国更多的领域。
首先,横向看行业。目前外资并购案例主要集中于第二产业中的制造业,而在服务行业中,民航业的步伐很快,银行、电信等行业目前更多的外资进入方式是合作。外资最终选择所进入的行业是与其动机密切相关的:一是看好中国市场巨大的容量和发展潜力;二是看好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前者,有诸如汽车、金融、电信、航空等行业领域;后者则主要是制造业领域,外商在中国建厂后,往往这些厂都成为外商全球重要的生产基地。当然外资并购的两种动机之间也存在重叠的情况。
其次,纵向看时间。这与中国的开放进程息息相关。短期内一些政策开放早、开放力度大的行业,例如商业零售业、民航业等行业中并购行为较多,而汽车、电信等行业的外资介入则较多表现为合资或合作。当然,在外资进入的过程中,合资与合作完全可以理解为并购的前奏曲。随着我国开放程度的加深,电信、金融、公用事业、物流等行业都会有外资的深层次介入。
第三,介入公司的类型。从收购方式看,最有可能实施并购的外商大多是规模较大的国际著名跨国公司,例如三菱电机、美国杜邦、福特、摩托罗拉、法国阿尔卡特等。这些大公司、大财团往往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并购我国龙头企业。从营业收入来看,规模较大的跨国公司主要在银行业、石油精炼业、汽车及汽车零件业、贸易业和电子与电气设备业;从净利润看,规模较大的跨国公司主要在银行业、石油精炼业、电信业、电子与电气设备业和制药业。这些行业的跨国集团对我国行业企业实施并购的可能性非常大。
外资并购最青睐什么样的公司
外资并购上市公司,通常要考虑并购的限制、并购成本和潜在收益等因素。那么在未来的外资并购浪潮中,哪些企业可能成外资垂青的对象呢?
首先是行业里的龙头企业容易成为外资青睐的目标。如青岛啤酒、四川长虹、深万科、上海医药、南方航空、第一百货等。外资并购和以前的上市公司重组不同,后者多围绕壳资源进行,外资并购则强强联合居多。
其次是具有一定品牌优势或核心竞争力的公司。如青岛海尔、中兴通讯等。
第三是拥有较完善的本土营销网络或进入许可的公司。如上海医药、中国石化、上海石林等。
第四是稀缺资源类公司。如红星发展(碳酸钡)、益鑫泰(蓖麻)等。
第五是目前已经与外资建立合资或战略合作关系的上市公司。由于国内市场在完全开放之前有3至5年的过渡期,外资涉足中国市场的程度必然是逐步加深的,与国内企业的合资与合作往往是外资并购的序曲,因此那些已经与外资建立了合资关系的企业或有良好战略合作关系的上市公司很容易成为收购目标,这样的企业有熊猫电子、东方通信、海南航空、轮胎橡胶等。
第六是在许多其它条件都相似的背景下,外资通常偏好治理结构规范、经营管理透明的上市公司。
凸现炒作新题材
今年以来的沪深股市热点似乎散乱多变,比如曾出现过强势股深深房、深康佳、江铃汽车、深科技、四川长虹、宏源证券等,强势板块包括家电、汽车、航空、港口、金融等,但外资并购概念正好使这些热点巧妙地联系起来了,这些个股或板块或隐或现透露外资并购概念的炒作色彩。
人们已经看到,由国家民航总局、外经贸部和国家计委联合制定的《外商投资民用航空业规定》8月1日正式实施,外商将可以通过购买航空企业股票等新的投资方式和“其它经批准的投资方式”投资我国民用航空业。据了解,其他行业的相关规定也会陆续出台,政策上已经给外资并购大开绿灯。可以预见,外资企业或外资并购将会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国内资本市场上。整体上看,逐步细化的对外开放政策将反复刺激外资并购概念。国有股权的对外开放,很显然将会给沪深股市带来一个更加丰富多彩的外资参与型的资产重组题材。
当前,证券市场已出现一个汇集了近百家上市公司的外资购并概念板块,这些上市公司及相关企业在外资并购程度、外资控股意图、外资公司实力以及对外资吸引力上各有不同,其中一些比较典型的案例,一度并将继续赋予资本市场丰富的想象和内容,带动股市进一步活跃。
一是热点突出。外资题材符合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进一步改革开放的时代趋势,对国民经济的影响持续而深远,有利于股市内部的题材。同时,外资题材覆盖了我国绝大多数行业,几乎涵盖了证券市场各类上市公司,通过以点带面,可以迅速地将热点扩散,从而激发整个市场的活力。
二是想象空间大。从相关个股的蓄势状况以及相关基本面的配合上考察,外资并购概念将进入全面启动期。在某一个角度上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最大的意义在于推进国内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对于沪深股市而言,通过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合资合作,将全面提升上市公司的经营质量,从而使人们对外资并购公司的发展产生良好预期。
三是概念多多。在并购领域逐渐拓展,并购热点复杂多变,市场容量急剧扩大的同时,市场内涵也更加丰富。外资并购概念覆盖了绝大多数行业和上市公司,机构和市场主力可以根据不同时期不断变换市场热点,制造题材相对容易,这为市场炒作创造了空间。
热点能否持续展开
随着近几个月来我国政府对外资进入中国的有关政策与法律的频繁松动,证券市场上外资并购的题材也成为了热点板块,并受到市场的追捧和青睐。从证券市场来看,外资并购板块是最有潜力的板块,该板块在未来的2-3年都可能是持续的热点。
首先,外资并购有极好的机遇。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协定,中国承诺逐步开放市场,因而外资在并购中国企业方面的限制也必定会随着市场的逐步放开而解除。由于各行各业的开放步调不一样,因此在2005年全面开放之前2年多时间内,外资并购的热点将随着各个行业的外资准入政策限制逐步取消而逐级展开、蔓延。在那些目前限制并购或限制持股比例的行业中,外资将首先以合资或合作的形式出现,然后再过渡到控股。因此,预计在2到3年的时间里,外资并购会是持续的热点。
与此同时,我国一方面面临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另一方面国内的企业也面临着全球化的压力和市场开放的压力,必然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主动寻求与外资的合作与合资,籍此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其次,外资并购给资产重组概念注入了新的内涵,资产重组不再仅仅意味着买壳,它还意味着强强联合,意味着竞争力的极大提高。由此,重组的广度和深度大大提高,新重组概念股将成为证券市场持续的热点。
再次,从被收购方上市公司来看,外资并购后必将通过资金、技术、品牌等优质资产的注入,使上市公司的基本面出现大的好转,从而带动股价上涨。
最后,外资并购这一热点的展开与相关政策环境的成熟息息相关。实际上,目前多个行业内的不少大中型企业都在紧锣密鼓地准备着与外资的合作与合资,等相关行业外资准入的政策一出台,外资并购的事件必然喷薄而出,并掀起阵阵并购浪潮。
需要投资新理念
作为证券业对外开放的重要举措,外资并购将成为证券市场与国际接轨的一个重要标志。外资并购的概念是一个全新的题材,需要投资者更新投资理念。
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已是我国证券市场发展的既定方向,中国股市将从庄家时代快速转变为机构对机构、机构合规资金对机构不合规资金的博弈。今年以来,我国证券市场开始进入机构博弈时代,证券价值的重新定位酝酿着新的市场机会。随着外资并购有关规则和细则的颁布与实施,国际股市成熟的理论和技术将在中国股市中不断体现:一是中外合作资产管理、基金管理业务将直接带来投资新理念。外资参股证券机构对市场的号召力不容忽视,其独特的品牌与信誉、规模优势以及成熟的运作经验,将吸引投资资金进入市场,并形成新的投资理念。二是外资参股证券机构的设立,将通过推动境内机构的重组与改革进而间接改善证券市场的投资风格。三是引进外资参股证券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也就引进了境外先进的投资管理技术与经验,引进了成熟市场的投资理念,中国证券市场的主流投资理念有可能出现与国外趋同之势,投资者需密切关注。四是随着外资并购的大规模发生,上市公司的基本面和业绩将有可能得到明显改善,投资者炒作机会减少,投资机会增多,投资者需将投资理念由习惯性地炒作向真正的价值投资转移。
外资进入中国证券市场基本模式
1、是外商独资企业通过IPO进入A、B股市场的模式;2、是合资企业作为发起人参与国内企业的改制与上市的模式;3、是外资收购国内上市公司股份成为大股东,上市公司变成合资公司的模式。
篇9
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彻底降低了“联网”的设备、技术和时间、空间门槛。从社交沟通、资讯获取到移动购物、移动办公,移动互联网逐步覆盖生活的每个侧面在众多场合,“低头看屏”已成风景。以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为终端的移动互联网爆发式增长,我国移动互联网用户总数已超过8亿,这一数量在2014年还将继续高速增长,并进一步向三、四线城市和农村用户渗透。
随着用户群的扩大和使用习惯的养成,移动互联网的市场空间将大为拓展。此前的应用主要为社交沟通、资讯获取类,日常生活、移动办公类应用预计今年将有突飞猛进的发展。智能手机、平板电脑这样的移动“小屏幕”,不再只是通讯、娱乐工具,也将成为生活工具、生产工具。
伴随而来的将是移动互联网创业潮的进一步火热。各移动系统平台为优化“系统生态”,都为创业者提供了便捷的开发工具。而移动互联网基于位置的服务特性,更个性化的服务需求,为创业者的生长提供了沃土。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移动终端尤其是手机“接管”我们的生活,对个人隐私加强保护将更加迫切。
猜想二:大数据将掀起新浪潮?
大数据的“深水区”在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领域。2014年,各地将以大数据应用为基础,以智慧城市和城镇化建设为中心,出现多元化创新发展格局
大数据将成为宏观调控、国家治理、社会管理的重要信息基础。大数据拓宽了政府公共数据信息的搜集渠道,提高了统计数据质量,开拓了数据应用的新方式和新领域。智慧城市建设将提上2014年多地政府的议事日程。政府可加大公共信息资源开放的力度,这将给相关产业创新带来新的便利和动力。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生态化建设将因大数据革命而加速转型和融合。
2014年,刷手机和二维码将成为新时尚。电子支付、手机钱包、二维码、一卡通等成为金融服务新领域,在城市居民的衣食住行等公共缴费方面得到广泛使用。科教文卫体等行业,也将可能率先实现传统信息资源和大数据的大规模结合与应用。社会民生、行政审批和信息公开等方面,大数据资源和技术将发挥巨大的价值,提高政府管理效能。另外,大数据在社会治安、舆情管理和行业安全预警方面,将在不少中心城市发挥作用,出现集成化智慧管理平台。
猜想三:网络法治能否告别“丛林法则”?
随着互联网立法日益完善,网络逐渐告别“丛林法则”,“负责任的网络自由”日趋成为社会共识
当前,互联网领域法律虽然还存在着立法层级不高、部分领域尚缺少专门立法等问题,但互联网法律基本规则和框架已逐步浮现。司法成为推动网络法治的有效力量,并通过司法解释等形式对互联网法律形成有效的补充和注解,为未来统一网络立法提供依据。
未来一年,滥用网络自由等导致的恶性事件仍有可能发生,引发社会对互联网伦理的新思考。与此同时,打击网络谣言,仍会成为舆论关注的热点;如何处理好网络版权人权利与网络自由之间的关系将再次引发争议;而平衡好网络自由与金融安全之间的关系,进一步规范互联网小额金融,也将成为金融监管部门亟须解决的难题。
尽管目前绝大多数该类案件都能在法律原则和相关法律中找到依据,司法解释也扮演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互联网专门立法的呼声将日益高涨,一些相应的网络专门立法也将颁布。未来一年,“负责任的网络自由”将逐渐成为社会共识。
猜想四:4G能否遍地开花?
4G的全面普及需要一个过程。在中心城市和新潮人群中,2014年将会有一波“尝鲜”热潮。4G遍地开花,还有赖于三大电信运营商早日提供更普及的网络与更低廉的资费如果说3G时代,中国追赶世界;那么,4G来临后,中国正赶超世界。
2013年12月4日,工信部正式发放4G牌照,中国4G网络商用时代就此正式开启。“一秒钟下载一首歌,两分钟下载一部电影”的高速体验,终于可以在中国移动互联网上实现。
从3G时代的经验来看,4G普及首先需要运营商提供更广泛覆盖的网络,以及更多可供选择的手机终端,才能激发用户升级热情。而从“用上4G”到“用好4G”,还需运营商提供更清晰明了、适应用户需要的网络资费标准,不仅是降价,还包括调整套餐结构。在“流量如流水一般”的4G时代,不要让用户“望网兴叹”。
对中国的电信运营商、手机生产厂商和手机软件设计者们来说,4G是赶超世界的难得契机。由我国主导的4G国际移动通信标准TD—LTE,也将摆脱3G时代TD—SCDMA的尴尬局面。
猜想五: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如何融合发展?
传统媒体将进一步感受市场寒意,新媒体也需寻找更脚踏实地的实现路径。融合发展,将是以新媒体思维促进传统媒体升级,而不应割裂成“新旧”媒体间的恶性竞争。2013年底,新成立的上海报业集团有两大动作:一是推出新媒体阅读产品《上海观察》;二是旗下《新闻晚报》2014年起休刊。一生一死,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境遇对比强烈。新的一年,传媒界的变迁仍将继续。
新媒体在传播力、渗透力、广泛性上的强烈冲击,经由微博、微信、新闻客户端等呈现,广为人知,但作为媒体核心竞争力的新闻生产,有其客观规律和科学方法。无论从制度设计还是现实运作看,传统媒体仍将是新媒体的主要内容源泉。尤其是一些由自媒体产出、在新媒体中流行的“乌龙新闻”,也让公众反思:无论何种媒体形式,真实准确始终是第一生命线。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不是简单的“报道上网”和“网评见报”,既要坚持新闻传播的专业素养,更要借助新媒体的技术手段和传播优势,全面更新“武器”。变迁不断,传媒不死。这一年,我们或将看到更多不必深究其“新旧”归属的媒体形式、品牌和产品。
猜想六:政务微博、微信当大V?
各级政府正加速深度融入互联网。在政务信息方面,将在继续用好传统媒体的同时,更加充分地运用互联网上的各种渠道与网民互动交流。近年来,各级政府与互联网的融入保持着敏锐的加速度。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下属中国软件评测中心数据,2013年政府网站绩效评估部委移动客户端拥有率达到25%。
从在政府网站晒出“三公”经费,到开通微博、微信与民互动,再到APP、微视等新平台,自媒体时代,政府部门一改以往神秘面貌,直面网民。尤其是面对日益多元的诉求,政府部门需要在讲求互动交流的网络平台上,主动消息,公示信息,也要有积极回应热点甚至质疑的勇气和智慧。
坦诚与公开,在助推政府作风转变的同时,也将为各级政府赢来众多粉丝。新的一年,会有更多政务微博、微信因此加入大V行列。与粉丝群体显著增长形成良性互动的是,网上政务、网上新闻会和听证会、网络受理等有望实现常态化。互联网将由意见集散地演变为政事咨询台,成为政府部门听民情、知民意、疏民怨、汇民智、暖民心的重要行政工具。
猜想七:下一个“走出去”的是谁?
对跟在国外企业身后走了20年的中国互联网企业而言,“走出去”是一直的梦想,全球移动互联网浪潮的到来让中国互联网企业看到了“圆梦”机会
在过去的两年中,微信的爆发式增长成为“走出去”这个全球化梦想的催化剂——2013年8月中旬,微信海外版用户已超过一亿,覆盖超过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微信快速海外“攻城略地”的同时,中国互联网领域会出现它的同行者吗?会是谁?会发生在哪个领域?
会是浏览器吗?2013年,UC浏览器拿下印度第一,成为中国首家在海外获得市场份额第一的互联网企业,全球覆盖超过150多个国家和地区。会是手游吗?如今,在苹果、安卓等应用商店里,来自中国的游戏APP已成为一支重要力量,“完美世界”网游已在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自己的重要市场。会在一个大家都预测不到的领域吗?毕竟,互联网创新常会在意外之处带来惊喜。全球移动互联网浪潮给了我们“弯道超车”的机会,中国互联网能否跨越“加拉帕戈斯岛综合征”,站上全球之巅?2014年,值得期待。
猜想八:BAT会有挑战者吗?
根据调查,互联网百强企业中六成以上运营时间超过8年——超稳定的结构开始形成,新的创业公司发展比较困难。这一趋势,预计将在2014年得以持续
与美国互联网巨头们后浪不断推倒前浪的发展曲线不同,在中国,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三巨头近年来一直稳坐潮头,且有越来越大之势。
中国互联网协会的报告显示,2012年,腾讯、阿里巴巴、百度三家企业营收之和逾千亿,占当年互联网百强企业营收的一半。2013年,三家一系列大手笔的收购再次验证了自己的实力和“通吃天下”的野心,也让中国的创业者倍感“压力山大”。但另一方面也不能忽视,随着中国互联网从PC向移动时代的迈进,一些变数正在产生,一些具有了挑战气象的公司正在崛起,如被业界称为“三小虎”的京东、小米和奇虎360,它们在2014年的发展同样令人期待。
值得期待的还有创业团队的作为。随着推出开放平台、招揽第三方开发者已成为巨头们共同的选择,这些平台上,近百万的开发者中能否诞生中国互联网的新未来?
猜想九:互联网企业能否担起中国概念股?
上市并不是终点,上市后的表现更为重要:在概念之外更为实质的内容,财务和运营的透明,诚信与业绩的展现
2013年9月,腾讯公司成为首家股票市值进入千亿美元俱乐部的中国互联网企业。不出意外的话,阿里巴巴一再推迟的上市问题将在2014年落定,在经历了2013年“双十一”350亿元的交易狂欢之后,对其股价和市值的猜想也就更加令人关注。阿里巴巴能否借富有中国特色的商业模式攀上千亿美元市值甚至更高峰,成为有待2014年回答的一个问号。
经过了2011年下半年至2012年的冷冻期,以及浑水、香橼等做空机构的“猎杀”之后,进入2013年特别是下半年,58同城、去哪儿、500彩票、汽车之家等相继登陆美国股市,再次激发了人们对于中国概念股的想象和期待。2014年,这一态势能否继续延续?UC优视、盛大文学、迅雷、大众点评、京东等早有上市规划的公司能否顺利走上上市路?触控科技等新生力量能否登上美股,中国概念股能否告别近年来的颓势,赢得投资者信心?人们拭目以待。
猜想十:网络安全何时能够不再“雾里看花”?
篇10
如果说上海自贸试验区更强调可复制、可推广的试点意义,那么新设立的粤闽津三地自贸园区地域性更为鲜明,要么临近港澳台,要么临近日韩,三地在获得自贸区资格时,更像是在强化既有的地域合作。
比如,广东凭借临近港澳的优势,自贸园区被视为深化粤港澳合作的战略平台,前海提出的全国首个针对香港的整体合作方案称“将向香港企业出让不少于三分之一的土地”。福建自贸园区则主打“海西”牌,对接台湾。天津作为中国北方经济中心之一和京津冀一体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兼顾着“中日韩自贸区建设的窗口地区、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以及中日韩产业融合发展新基地”的国际定位。
但是,在货物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已被较为充分挖掘的当下,尤其是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相比区域贸易合作来说,投资议题更为吸引眼球。2013年12月,在天津滨海新区考察时就提出希望天津“积极探索促进投资和服务贸易便利化综合改革试验”。这也是官方设立自贸区最大的初衷――改革现有投资和贸易体制,促进金融自由化和便利化,而非简单的跨区域经济合作。
那么,粤闽津三地自贸园区能否在体制改革,尤其是外资领域发挥显著作用呢?
以先行者上海自贸区的经验为例,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曾就上海自贸试验区议题对1017名中外资企业高管展开调查,其在2014年5月披露的第四届《中国商业年度调查》显示,国企最为积极,而外企最为理性。50%的外资企业认为上海自贸试验区缺乏足够信息让公司做出决定,56%的外资企业对上海自贸试验区期待感一般。
而外资企业最为关注的领域,如自由金融政策和减少跨境投资限制方面,上海自贸试验区的实质成果也被广为诟病。在外资准入领域,2013年出台的“负面清单”几乎是已有《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的翻版,尽管2014版本较2013版本缩短51条,仍然难以满足外界期待,且远未达到目前正在进行的中美双边投资协议谈判要求。备受瞩目的金融改革更是成为上海自贸试验区综合改革的最短板。
另据上海自贸试验区公布的数据,截至2014年6月底,上海自贸试验区累计新设企业10445家,其中,新设外资企业1245家,来自中国香港、美国和中国台湾的企业数位居前三。可以看到,相较于热衷“卡位”的国内企业,外资企业多处于“观望”状态。只有少数外资企业表面上已经获取到区内红利,如上海自贸区允许区内的外国电子游戏机生产商向国内销售产品,此举为微软与本土互联网企业合作并面向中国玩家销售Xbox游戏机提供了便利。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金融创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