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课题研究的意义范文

时间:2023-06-05 18:00: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研课题研究的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科研课题研究的意义

篇1

自2008年10月长春市教育学会发出《关于征集小课题研究成果的通知》以来,很多中小学校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积极开展小课题研究并上报成果。但是,就总体情况而言,区域之间很不平衡,研究还有待深入。为了全面深入地开展小课题研究,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要进一步明确小课题研究的含义和特点

小课题研究是校本科研的一种形式,指的是以中小学一线教育工作者为主体、以教育教学过程中发生的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以问题的解决为研究目标的课题研究。小课题研究的针对性和时效性非常明显,对解决制约学校教育教学发展中的问题、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小课题最突出的特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研究微观问题。小课题研究的对象是每一位教师身边的教育问题、教学问题和学生发展问题,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亲身体会到的具体、真实、有价值的问题;二是周期短且灵活。小课题研究可以根据研究过程的需要及时调整时间,周期短见效快。三是成果形式多样。在小课题研究中,研究者所研究的问题得到了解决,其结果就是成果。小课题研究的成果主要是学生和教师的成长和发展,这个成果可以用多种形式来表述,如课题研究报告、教育叙事、教育案例、教学课例和反映研究过程的各种资料。

二、小课题研究要注重过程

小课题研究要落到实处,必须关注过程。小课题研究的过程与行动研究的过程是一致的,即可分成问题、设计、行动、评价四个阶段。在问题阶段要明确“有哪些实践问题需要解决”;在设计阶段要回答“应该怎样解决所面临的问题”,即提出解决方案,明确采取什么行动措施将得到什么效果;在行动阶段要保证“是否按解决方案采取了有效的行动措施”;在评价阶段要分析“所采取的行动措施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解决问题的情形及还有什么问题”等。然后,根据评价的结果开展下一步研究。

在这个过程中,明确问题至关重要。问题的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教育教学工作中出现的具体问题;二是学校已确定的科研课题的分解。

选择教育教学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作为研究课题要遵循真实和有价值两个标准。真实指问题确实来自于研究者自己的实践;有价值指问题是制约自身教育教学发展的关键要素。这些问题的解决能够推动教育教学工作,促进教师自身发展,可以提炼出带有规律性的成果,用于指导今后的工作。

在把学校的科研课题分解成小课题的过程中,要让教师根据自身实际确立相应的小课题加以研究,调动广大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积极性和自主性,才能保证学校的大课题取得成效。

小课题研究要注重在研究过程中积累资料,每一个环节和步骤都要积累相关的过程材料,通过方案、计划、总结、教育叙事、案例、课例、研究日志、学习笔记、资料摘记、随笔和相关学生作品等多种形式翔实地记录研究过程。这些记录过程的资料也是撰写课题研究报告的依据和展现课题成果的主要内容。

三、推进小课题研究的要求

1.各县(市)、区教育局和教育学会要高度重视在中小学校开展小课题研究工作,将此项工作纳入到总体科研规划中,小课题研究作为今后一个时期群众性科研工作的重要载体,建立由教育学会会长牵头的小课题研究工作领导机构和指导机构,认真组织各学校和广大教师开展好研究。

2.各县(市)、区教师进修学校和教育学会要认真学习农安县教师进修学校、农安县教育学会、汽车产业开发区教师进修学校、汽车产业开发区教育学会等单位组织指导开展小课题研究的做法和经验,教师进修学校和教育学会牵头,调动科研部门、教研部门、电教部门等通力合作,加强指导。县(市)、区教育学会要制定开展小课题研究的实施方案,组织有关人员深入基层学校,注意发现先进典型,总结好的经验,推广优秀成果。

3.各中小学校要认真学习汽车产业开发区第七小学开展小课题研究的做法和经验,认真组织广大教师开展此项工作。学校领导要带头开展小课题研究;学校科研室要定期组织开展培训,适时组织研讨和经验交流,提高研究质量和水平;学校要提供条件使教师能够针对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开展个体研究,根据需要组织教师开展群体研究。各学校要从实际出发,制定小课题研究实施意见,建立健全小课题管理机构与相应的管理制度,建立小课题研究档案。

4.长春市教育学会要针对小课题研究中的问题定期组织有关单位开展研讨交流活动,征集小课题研究成果,对开展小课题研究的先进个人和单位进行表彰,优秀成果将在《长春教育学院学报》、《实践新课程》等杂志上开辟专栏发表或结集出版,从而推动小课题研究顺利开展。

长春市教育学会

篇2

关键词:体育艺术表演;课程设置

新疆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有运动训练、体育教育、表演(体育艺术表演)三大专业,其中,体育艺术表演专业于2009年申报成功,2010年9月第一批新生入校学习,直至2013年已有四届在读学生,2010级学生已完成8周的教育实习。整体来说,本校所开设的表演(体育艺术表演)专业处于起步阶段,该专业的独特性与培养模式设置的合理性等方面仍在不断的改进和完善中,在当今社会不同人才的需求趋势下,充分考虑地域特征、气候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等客观因素,本文应用相关学科知识,从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中的课程设置现状出发,对本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进行研究,以期通过课程设置的实践改革与创新,不断优化和丰实以形成更为完善、合理的本专业课程设置结构,有利于该专业学生的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一、研究方法

本文在大量查阅体育表演方向课程的相关资料及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来提高分析的深度与广度,增加研究的科学性。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专业“基础”课程设置

现有八门专业基础课有六门为理论课,两门为实践课,专业基础课实践课较少,大部分学生希望增加实践课程种类;而在保持现有的实践课现状上,希望校方能够考虑增加这两门实践课程的课时数;或者以音乐学院《芭蕾基训》课程为模式,将《形体训练》和《芭蕾基础训练》课程的教学内容糅合。大多数学生认为在学习过芭蕾基训课程后能够提高自身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对帮助提高表演专业(体育表演方向)所开设的各门专业课程中的技术动作来说尤为重要,需要借鉴芭蕾基训课程中的练习来帮助提高本专业学生的技术动作;另外,芭蕾基训课程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综合舞蹈能力和专业的素质要求,还能激发学生的表现意识。

(二)专业“核心”课程设置

该专业核心课的课时数需增加,依次为:《专项理论与实践》、《艺术体操》、《基础乐理试唱练耳》、《体能类项目实践》、《文体表演创作与编排》,可见已经修学过专业核心课程的学生仍然不满足目前专业核心课程的课时数的安排。尤其在《专项理论与实践》学习中,普遍学生认为大学一年级应该根据个人再次选择来确定大学的专项方向开课;《艺术体操》仍需要继续开设,使之成为体育学院的特色课程;《健美操》单独作为一门课程来开设与《专项理论与实践》不冲突,可以体现体育学院课程特色。

(三)专业“选修”课程设置

该专业选修课程设置纵向维度倾斜于理论性,实践课程的可选范围较小,多数学生认可《民族舞蹈》作为二选一课程内容之一来设置,发现将新疆民族舞蹈融入到体育艺术表演课程当中,通过对新疆民族舞蹈的音乐选择、动作编排、道具使用、服饰应用来充分肯定新疆民族舞蹈价值,不仅能有效发挥高校传承和保护民族民间文化的功能,使高校成为重要载体,有利于该专业课程体系的科学构建,增强专业办学特色;还有助于舞台创作与表演艺术实践,有效培养师生的创新能力和表演水平、掌握艺术表演的创作规律,丰富艺术素养、为该专业学生的创作与表演实践奠定基础。

(四)专业“综合实践”课程设置

大部分学生认为综合实践课的设置考虑增设《基本功考核》是非常有必要的;希望实习周期延长到16周;喜爱的实习地点多集中在文工团、群艺馆、俱乐部、私人表演团体,以及学校。学生都认可“体育表演作为研究方向”的教师的论文指导水平,指导教师应该由学院给出指导教师名单,学生自由选定,并可以调剂;有将近一半的学生认为“实习汇报演出”应该属于专业实习内容之一。

三、结论与建议

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需要进行二次修订,尤其在课程设置需要进行大幅度地调整。本着科学化原则来调整本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核心课、选修课和综合实践课四大结构,应当考虑在总课时数不变的基础上,调整横向与纵向维度结构,例如:专业基础课、核心课、选修课和综合实践课的课时数的重新分布,专业基础课中的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比例协调,基础课和;应该完善专业实习环节,与就业趋势接轨,通过2010级学生的实习汇报,及对实习点的调研,来研究出更加合理化的实习方案,有利于提高下一届该专业学生的实习效果,例如:学院可以把每届大四的专业学生推荐到地方、或是内地兄弟院校去进行教学实习,这是对自身在校期间学习的一个考核和检验,同时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进而也促进了双边学校的交流。

针对表演(体育艺术表演)专业的需求,应该建立专业的精品课程,充分发挥精品课程的示范与辐射效应,带动其它课程的建设与发展,以精品课程建设来带动精品专业建设,从课程体系的整体角度出发,优化结构,精选内容,突出个性,注重实践,形成特色。(作者单位:新疆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篇3

摘要 运用社会调查法和文献资料法,以养生保健为例,探讨医学院开发医疗体育校本课程的实验研究,对开发医疗体育提出了改革的基本思路,旨在为高等医学院校体育教育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 医学院 体育 养生保健

一、前言

体育和医学都是为人类的健康服务的,体育以预防、保健和康复为主,医学以治疗为主,体育与医学相结合,两者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相互促进,这是现代体育和现代医学发展的重要特征,也是新形势下医学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传统保健体育通过姿势调整、呼吸锻炼、意念控制,使身心融为一体,达到增强人体各部分功能,诱导和启发人体内在潜力,起到防病、治病、益智、延年的作用。它是中国古代的养生学说与强身健体的锻炼方法相结合的产物。”医学院校是以医学为专业特色的学校,一切课程的配置都应围绕为社会主义培养合格的医务人员进行重组设计,不能只站在体育的角度开展教学,而应根据医学专业课程建设的需要去挖掘医疗体育的课程资源,“养生保健体育”课程主要开设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瑜伽养生术、导引保健功和太极拳等内容,课程体系新颖。突出以“医体”结合的教学模式,其以全新的课程理念在医学院校深受学生和教师的欢迎。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对长沙医学院2009级养生保健体育选项课的本科临床四班、护理四班和影像一班共计12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研究学生对该课程的基本看法和课程实施情况。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有关资料,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2.问卷调查法。发放问卷120份,收回问卷120份,筛选不完整和无效问卷2份,有效问卷118份,有效问卷率98%。

3.访谈法。对从事医学院校体育教学多年的老教师和医学专业教师进行访谈,了解他们对开设该课程的建议。

4.统计法。将回收的118份有效问卷用Microsoft Excel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和处理,并对数据进行归纳、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一)对养生保健的认知度调查

图1学生对养生保健的了解程度图

从图1调查的数据来看,有77.1%的学生对该课程只是了解一点,有24.6%的学生不了解,只有0.8%的学生非常了解,12.7%的学生比较了解,有少部分同学对养生保健了解程度较高,但大部分的学生对养生保健了解不是很全面,可以看出对养生保健了解得不够深入,需要引起学生对养生保健教学的重视,并广泛宣传其意义,才能深入开展医疗体育的教学。

(二)学生了解养生保健的途径

图2学生了解养生保健的途径图

从图2调查中得知,55%的学生是在课堂上学习养生保健的,有16%的学生是在电视和网络上看到的,可见,大部分学生是从课堂上了解养生保健的,另外电视网络等媒体也是了解养生保健信息的重要渠道,这也告诉我们在重视媒体宣传的同时更应该抓好养生保健课堂教学和训练,毕竟学校的体育课是开展养生保健的第一课堂,这样更有助于医疗体育的普及。

(三)学生进行养生保健的情况

在调查的这120人中,56%的同学都是在自己宿舍进行锻炼,76%的同学每周都会进行1-2次,基本上每次都不少于30分钟。83%的同学喜欢这一运动并会在课余继续进行,认为只要学校提供好的场地,有专业的教师指导肯定能吸引更多的同学参与其中。

(四)开展养生保健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120名开课学生的调查发现,养生保健课堂对场地的要求很严格,目前学校缺乏安静舒适的场地。在课程的设置上还需多增加些趣味性的知识点,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作为医学院校的体育工作者,应致力于对传统保健体育的挖掘、整理和探讨,这样才能使所有的学生都感受到医疗体育的巨大魅力。

四、结论

通过调查发现学生认为作为医学院校学生在学习医学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通过传统保健体育运动的学习,更能够加深对医学知识学习的广度和深度。从教学内容上来看,八段锦、导引保健功和太极拳等传统养生保健的教学内容能教会学生一门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并用的临床技能,医学院开设养生保健体育教学是建立在公共基础课程与医学专业课程结合的“体医”教学模式,而以养生保健为主的医疗体育课程是一门运动技术较强的实践课程,也是体育教师的专业特长,把医疗体育与临床康复护理职业技能紧密结合在一起,根据临床康复护理工作过程,选择医疗体育知识模块,形成以中医理论知识为指导,医疗体育锻炼为载体的课程标准,结合学校实际,共同研究开发医疗体育的功能,并积极探索开展医疗体育锻炼的途径,为医学院校体育教学改革拓展新的道路。

参考文献:

[1] 陈胜.养生保健体育[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3.

[2] 成明祥.体医结合:医学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模式[J].体育文化导刊.2006.14(5).

[3] 李永明等.高等中医药院校中国传统保健体育教学现状与模式研究[J].武术科学.2008.2(5).

篇4

关键词:高校体育;公共课程;礼仪教学

随着社会经济结构不断调整,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从理论技能衡量转化为综合能力的考量。高校体育公共课是相对专业课程教学的重要补充,有效开展这一课程教学,能够有效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综合素养。

一、高校体育公共课设置礼仪课程的作用与意义分析

自古以来,我国就特别重视开展礼仪培养和教学。而随着中西融合进一步加剧,当前所开展的礼仪课程教学,实际上就是对中国传统礼仪的继承和对西方礼仪的借鉴和吸收。同时也是学生应对社会竞争的必然要求。因此,在高校体育教育过程中,开设礼仪课程,实际上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首先,开设礼仪课程,能够有效培养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礼仪规范和行为要求,从而帮助学生在求职、参与工作中都能有较为良好的表现,避免不必要的损失。而好的礼仪风貌,能够为刚入职场的学生提供有效帮助。其次,良好的礼仪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心态,以及承受社会压力的能力。当前很多大学生,缺乏与社会实际的沟通交往,往往很容易在刚刚进入社会生活、工作中遭受挫折,但自身又很难以接受。长此以往,实际上阻碍了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以及适应社会的能力。

此外,开展礼仪课程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人文素养,而这也是培养综合素养人才的关键和重点。当前高校学生主要是“90后”群体,这些学生中多数是独生子女。而该学生群体的主要问题就是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必要的规范和礼仪,可以说,其礼仪知识是缺失的,因此,在高校体育公共课程中设置礼仪课程,能有效培养学生缺失但必须要具备的人文素养。

二、高校体育公共课设置礼仪课程的可行性分析

1.符合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要求

高校体育公共课设置礼仪课程是否合理,其关键点之一在于是否符合当前体育教学规范的必然要求。随着高校体育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培养人才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知识和技能教学,培养人才的综合实力是教学改革的基本要求。礼仪知识作为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内容,正是以往体育教学中所缺失的内容,也是改革的趋势。因此,从课程改革的要求来说,设置这一课程是符合教学要求的。

2.符合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的核心和关键是学生,学生也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体。随着各种传播媒介的迅速发展,当前学生了解其他知识和信息的渠道逐渐丰富,学生也希望能够通过课堂学习到一些能提升自身软实力的内容,而包含礼仪知识在内的文化教学课程都是学生追逐的重点。检验和决定任何课程是否设置的重点是学生能否接受,这是最关键的。符合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一课程就有开办的意义。

3.符合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

人才培养是一项体系化、系统化的过程,任何一个环节都不可缺少。在高校体育公共课程设置礼仪课程是充分结合了人才市场需求、综合人才培养目标之后的结果。因此,这一课程的设置符合全面人才培养的重要要求,也能满足学生适应就业需求的客观要求。同时也必然会被学生所接受。教学的终极目的就是培养社会需求的人才,因此,设置礼仪课程正是人才培养终极目的的重要要求。

4.符合课程设置的基本要求

想要成功开办某一课程,其关键就是看其是否可行。设置礼仪课程,是完全能够成功落地的。首先,其教学内容是体系化的。无论是传统礼仪知识,还是西方现代知识,礼仪知识都具有完备的知识架构体系。其次,其教学资源是丰富的。教育学生掌握一门知识,不仅需要理论化的知识,还要有相应的实例。礼仪知识教学是最能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课程,学生可以一边学习,一边检验。最后,其教学方向是切合实际需求的。教学活动与市场需求的匹配度高低是决定这一课程价值和意义的重要指标。毋庸置疑,礼仪知识教学,能够很快与市场需求相对接。

总之,礼仪教学是一种潜在的教育素养,是与人交往最基础的要求。学生一旦具备了良好的礼仪素质,可以使其学习和工作得到巨大帮助。因此,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加上人才培养内涵逐渐丰富,开展这一课程有着巨大意义。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宾客满意度

酒店 宾客投诉处理

随着国际酒店管理公司的不断涌入和国内外资本的投入,我国酒店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酒店间的竞争也不断加剧。在这种形势下,即使高星级酒店对宾客的依赖性也日益明显。提高宾客满意度,培养宾客忠诚度已成为酒店竞争的核心。因此,优质的产品是酒店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酒店产品的生产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酒店、员工和宾客等诸多因素,任何一个环节衔接不当都会影响产品质量。当产品质量不能令宾客满意时,投诉就不能避免。但是,投诉的出现并不代表宾客对酒店产品评价的终结,若投诉处理结果令宾客满意,他们会重新对酒店产品做出评价。因此,研究如何通过投诉处理来提高宾客满意度十分具有现实意义。

1.酒店宾客满意度

酒店宾客满意度是宾客消费酒店产品后所获得的心理满足程度。它是宾客心理状态的一种反映。酒店产品多由无形服务组成,再加上其独有的特征,宾客在购买产品之前无法准确知道其质量优劣。为降低购买风险,宾客会在消费之前通过各种渠道获得产品信息,形成消费前的预期。宾客满意度则源于这种预期与消费时实际感受间的关系比较。当宾客预期超过实际感受,宾客会不满意,不但不会重复购买,还会进行负面宣传;当宾客预期等于实际感受,宾客没有满意也没有不满意,今后是否购买则不确定;当宾客预期不及实际感受,宾客会满意,差距越大,宾客的满意度会越高,他们不但会重复购买,还会在不断购买中强化对酒店产品的认可,形成宾客忠诚。由此可见,酒店宾客满意度是一个相对概念,也是一个变动目标,这使得酒店通过处理投诉把宾客的不满意转化为满意成为可能。

2.酒店宾客投诉必然性

首先,酒店产品自身特点决定了投诉发生的必然性。1、构成综合性。任何酒店产品的生产都由多个岗位或部门参与,质量难以统一把握。2、生产和消费同时性。酒店产品必须在宾客消费的同时才能生产,不但产品生产完全在宾客的监视下完成,而且由于宾客的参与,服务员难以完全自主,提高了操作难度。3、服务质量显现短暂性。酒店服务是由内容不同的具体服务组成的,它们的使用价值只有短暂的显现过程,不能储存,不能返工,一结束,留下的只是宾客的感受。4、对员工素质依赖性。酒店产品是在有形实物的基础上通过员工的劳务服务创造并表现出来的,其质量优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员工的即席表现,这种表现又很容易受到员工素质和情绪的影响。

其次,宾客自身原因。酒店宾客千差万别,众口难调,酒店不能百分百满足所有宾客的每个需求。另外,酒店产品是一种公开销售的服务产品,宾客有权对产品的质量进行评论,而这种评价又具有强烈的主观性。同时,随着宾客消费和维权意识的增强,他们对酒店产品质量的要求日益增强甚至苛刻,他们清楚自己支付的费用应该享受的服务程度,当获得的服务程度与期望存在落差时,在求尊重、求发泄或求赔偿心理的驱使下,投诉也自然发生了。

最后,不可抗力也是宾客投诉的原因之一。不可抗力的发生是酒店无法预料和控制的,当不可抗力带来酒店产品的质量问题时,不理解的宾客也会选择投诉。

3.两者间的关系研究

宾客投诉作为宾客对酒店产品质量不满的一种情绪发泄,无论对酒店还是宾客本身都是一件令人不快的事情。一方面,说明宾客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另一方面,说明酒店产品没有令宾客满意。当投诉发生时,宾客对酒店的满意度可想而知。但是,投诉仅表明宾客对酒店产品产生了暂时的不满意。根据westbrook(1987)的研究可知,有效地投诉处理能获得宾客第二次满意;Etel和Silverman(1988)的研究也指出,相较第一次服务满意,宾客在投诉处理后得到的第二次满足,会带来更强的宾客忠诚度。[1]同时,宾客投诉使酒店发现产品存在的问题,通过有效的投诉处理,不仅维系了良好的宾客关系,而且酒店产品质量在一次次修复中也会得到质的提升,从而获得更多宾客更高的满意度。当然,若对宾客投诉处理不当,宾客的满意度就无从谈起,还会带来更坏的影响。在酒店企业中,没有什么比消极的口碑宣传更具杀伤力,学者 RobertC.Lewis和 Richard E.Chambers在酒店宾客投诉研究中提出,最忠诚的宾客是由投诉而被满意解决的宾客发展而来的,这样的宾客愿意把此事告诉其他人,为饭店做积极的口碑宣传[2]。所以,处理宾客投诉与提高宾客满意度之间就是这么一种微妙的关系,善于把握和运用这种关系,酒店就会获得更多的宾客满意和丰厚的利润。

4.通过处理投诉提高宾客满意度的途径研究

(1)建立“追求宾客完全满意”的酒店企业文化[3]

酒店企业文化是酒店内部共同的价值观和规范的集合,它赋予所有员工一种信念,向员工提供酒店的行为准则。所以,在酒店内部形成“追求宾客完全满意”的酒店企业文化,不仅使员工在思想上重视宾客满意度,也使员工注重坚持以该理念来处理所有的宾客问题,包括处理宾客投诉,实现宾客最终满意。

(2)制定系统的投诉处理程序和标准,鼓励宾客投诉

完善的宾客投诉处理程序是酒店进行有效投诉处理的前提,它不仅是员工进行投诉处理的依据,也是整体投诉处理服务质量的保证。当然,制定系统的宾客投诉处理程序很关键,员工能否按照既定的程序处理投诉更重要。同时,酒店要设计方便宾客投诉的程序,保证投诉渠道畅通,鼓励和引导宾客投诉。

(3)加强员工培训,建立高效处理投诉的团队

酒店的每位员工都可能成为宾客发泄不满的对象。同时,坚持“首问制”,不仅投诉处理的效果最好,付出的成本也最小。这就要求酒店要加强员工积极处理宾客投诉的意识、能力和技巧的培训,使每位员工都具有按照程序独立有效地处理客人投诉的能力。而对于那些一时难以解决的投诉,最好交由大堂副理解决,所以,建立一支大堂副理牵头的高效处理宾客投诉的团队也至关重要。

(4)及时处理投诉,做好与宾客沟通

投诉处理及时与否不仅关系着酒店解决投诉的成本,也关系着宾客的满意度。客人投诉最终是为了解决问题,因此,对于客人的投诉应立即着手处理,处理的时间越早效果越好,反之时间越长,宾客的忠诚度就会受到严重的考验,还会造成宾客不满升级,越难以处理。Ritz Carlton酒店有条称作“24/48/30的规则,即 24小时内承认错误,48小时内承担责任,30天解决问题。[4]该规则能及时地回复客人,有效地帮助客人解决问题,更好地提高宾客的忠诚度。因此,及时处理投诉至关重要。同时,在投诉处理的过程中要时刻保持与宾客的沟通,告知处理的进度或结果,以平复其情绪,体现酒店对其重视度,获得宾客满意。

(5)做好经验总结

学者 Christopher H.Loveloek、Paul G.Patterson和 Rhett Walker提出了有效服务补救系统的构成为:一次就把工作做好+有效处理抱怨=提高满意和忠诚,其中有效的抱怨处理包含识别抱怨、有效解决抱怨和从修复中学习经验三步[5]。因此,酒店有效地处理宾客投诉可以按照此理论进行。首先,对宾客投诉按轻重缓急进行初步分析归类,识别其原因。其次,采取有针对性的有效措施解决投诉。最后,做好记录,事后对投诉进行统计分类,分析原因,总结经验教训,防止类似事情再次发生。同时,建立宾客投诉档案库,研究和改进处理投诉的技巧,并归纳处理措施,把多发问题的处理方法系统地整理成册,以便员工学习。随着处理宾客投诉经验的不断丰富,酒店的产品和服务质量会逐步提升,宾客满意度和忠诚度也会日益增强。

参考文献:

[1]彭建军.酒店顾客抱怨之诱因、行为及其补救研究[D].2005:12-76.

[2]Robert C.Lewis,Richard E.Chambers.饭店业营销案例[M].东北: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00:52—53,74—75.

[3]殷正强.酒店行业对宾客抱怨的管理[D].2005:14

[4]李肖楠.基于酒店形象树立的宾客投诉处理研究[J]. 科技经济市场, 2011(11): 136

[5]C.Loveloek,J.Wirtz,ServicesMarketing:People,Technology,Strategy[M]Pearson Prentice Hall,2004:207—361.

篇6

摘要

通过研究分析超声医学影像科患者的心理特点和就诊需求,对不同患者给予针对性的护理措施,营造温馨的就诊环境,减轻或消除患者的不良心理因素,彻底改善了患者的就医体验,提高了超声检查工作效率、护理质量及患者的满意度。

关键词

超声医学影像;心理;就医体验;延伸护理

超声医学影像检查因具有操作简便、安全、无创、诊断准确率高等特点,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1]。我院超声医学影像科承载着各种疑难疾病的诊治任务,每天承接2000~3000名来自各地的患者的诊疗工作。为认真贯彻落实优质护理方针,持续改进护理服务,改善患者就医感受,本研究针对行超声检查的门诊患者进行需求调查,通过满足各类人群的不同需求,制定了一系列的解决措施,使患者在良好的心理状态下接受超声检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选择2015年2月至5月于我院门诊行超声检查的患者,包括老年人、妇女、儿童、孕妇、残疾人、疑难杂症的患者等,共308例。

1.2调查方法本研究采用统一的调查问卷,问卷根据《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对护理服务质量的若干要求自行设计。调查前由超声科护士向调查对象说明调查目的,并承诺对调查资料保密。在调查对象知情同意后,发放问卷并匿名填写后现场收回。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就诊环境、服务态度、服务流程、隐私保护4个方面的就诊需求,共计20条。调查人员为本研究参与人员,熟悉问卷的内容和意义,保证现场问卷的真实性和数据录入的准确性。

2结果

2.1不同患者的就诊需求老年人的就诊需求:老年人感知觉、注意、学习记忆、思维、语言等各种认知能力下降[2],加之患病时身体健康水平下降,常使其烦躁焦急、恐惧,希望得到医护人员的关注、尊重和安慰。儿童及家长的就诊需求:超声检查虽然是无创检查,但患儿因恐惧而出现不配合检查的抵触心理,或因空腹、饥饿而哭闹,家长则因心疼孩子会出现焦虑,甚至暴躁情绪。妇女的就诊需求:女性患者做某些检查(如阴式超声、乳腺超声)时,尤其是遇到异性检查医师时,常常出现害羞、紧张的心理,同时对隐私的保密性要求非常高。孕妇的就诊需求:孕妇本身怀孕期间心情焦虑,尤其是对孩子的健康问题更是关注,检查时会出现更多的担忧、紧张情绪。残疾人的就诊需求:盲人、聋哑人和肢体缺失的残疾人会有恐惧、焦虑、紧张的心理。还有些患者因活动不便,需要他人提供帮助。久治不愈的慢性病、疑难病患者的就诊需求:某些疑难病、慢性病患者因病情复杂、病程长,对治疗和医生缺乏信心,希望得到经验丰富、医术高超的名医准确快速的诊治[3],导致患者时常出现悲观、忧虑、紧张和求名医心理。

2.2患者对医院的要求患者对超声科医疗技术、医疗设备等硬性条件要求必须过硬,同时对服务环境、就诊条件、细节服务要求也很高。包括隐私保护、超声检查流程说明、配合事项、检查前准备工作等细节。

3护理

根据不同患者的需求,我科通过改善服务流程,创新方便群众就医的措施,从患者的就医体验、心理需求等方面为患者提供了满意的服务。

3.1提高医护人员自身素质和服务水平加强医护人员自身的道德修养,了解超声检查的前沿知识,掌握与患者沟通技巧[4],树立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思想,从而赢得患者的信任。

3.2优化诊区设施布局,营造温馨就诊环境为了给前来检查的患者营造温馨舒适的就诊环境,我科做了如下改造:提供温馨的检查室、宽敞的候诊环境,保持整洁、安全、舒适;执行“一室一医一患一陪同”诊查制度,在诊室门口设置私密性保护设施;在每个楼层的电梯口都设有导诊台和超声科标牌,设置就诊区域建筑平面图,以防患者因找不到位置而急躁;在候诊大厅配备了舒适的候诊椅和清晰的LED大屏幕电子叫号系统,根据不同人群需求设置哺乳专区、儿童玩具区、孕妇候诊专区等;为患者提供饮水机、纸杯、轮椅等便民设施。

3.3合理调配超声资源,有效分流患者实现分时段预约,合理安排患者的检查时间,尽量缩短等候时间。根据门、急诊检查患者病种,科学安排各专业检查医生数量,增设专家出诊人次,确保出诊医师的数量和质量。对于特殊患者开放绿色通道,安排机动人员进行检查。

3.4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改善患者就医体验在保障患者隐私的前提下,通过告示板、微信平台、告知单等多种形式提供提示服务。利用微信平台对门诊检查的患者开展延伸服务,包括检查注意事项、准备工作、心理指导等,为患者提供了全新的就医体验,使患者足不出户就可以了解专业的超声检查事项。

3.5持续改进护理服务,实现个性化护理服务针对不同患者的心理需求、病情,提供个性化护理服务,从而消除患者焦虑、紧张、烦躁的心理。为老年患者检查时,允许2名家属陪伴。对于行动不便者,提供轮椅,并安排专人扶老人上、下检查床。轻音乐能调节大脑边缘系统和脑干网状系统的功能,起到镇静、调整血压及心率的作用[5],故在检查室内播放轻音乐。让患者提前2min进入检查室,向其耐心解释检查的目的、方法,帮助患者摆好,让患者握住护士的手,进行深呼吸等[6]。对于儿童患者,带其熟悉检查环境和仪器,并通过做游戏、讲故事等方式舒缓其焦虑的情绪。对于接受有空腹、憋尿等特殊要求的检查的患儿,尽量安排在上午10:00之前完成检查。检查时安排家长在场陪伴,以增强患儿信心。

对于女性患者进行检查时,要求家属陪伴,尽量安排女性医生操作,异性医生诊室内一定安排女性打字员,以缓解患者紧张和害羞的心理[7]。为就诊孕妇设置候诊专区,检查时家属陪同,避免紧张。对于检查结果有问题的情况,医生应尽量避免和孕妇直接交待,以免影响孕妇的心情。对于残疾人,护士除了给予特殊的关爱外,还为其提供检查绿色通道,提供沟通板、扩音器等,并多采用肢体语言进行沟通。对于慢性病、疑难病的患者,除了常规护理外,尽量安排经验丰富、沟通能力强的医生为其检查,并安排多名家属陪同。

综上所述,超声医学影像检查是门诊常见的检查方式,在检查中,医护人员应了解不同人群的需求,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并通过微信平台等新型信息技术手段的推广使用,实现医院与家庭的无缝隙延续护理,使患者足不出户即可获得超声检查的相关知识,提高患者检查的依从性,降低检查的重返率,提高患者的综合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徐娜.护理美学在超声门诊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护理研究,2014,28(9):3418-3419.

[2]黄莉.老年人认知功能影响因素的研究[J].吉林医学,2015,36(6):1129-1130.

[3]程利辉.关于超声医学影像科门诊患者的心理特点研究[J].现代医用影像学,2014,23(3):315-316.

[4]李凤娣,曾映琼,邓玉泉,等.心理护理干预在中期引产未婚患者中的运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4,9(13):241-243.

[5]陈莉华,陈建林.潘倩萍,等.心理干预加音乐疗法在普通胃镜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4,9(23):242-244.

[6]汪志梅.1207例胃镜检查患者心理干预护理对策的分析[J].吉林医学检验医学与临床,2012,9(3):358-359.

篇7

[作者]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

[内容]

 <?XML:NAMESPACE PREFIX = O />

《人民教育》杂志连续几期发表汉字识字教学改革的专题介绍,这种情况并不多见,足以说明这是一个值得重视的研究课题。为什么?我认为至少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

翻开人类社会发展史,无论是中世纪的欧洲文明还是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的发展,如法国、英国、日本等国家都曾经与民族语言文字的改革和普及联系在一起。在我国历史上,经济文化发展鼎盛时期,远自秦汉后至唐宋,乃至少数民族统一中国的清朝康熙、乾隆时期,也都和汉语言文字的统一、革新与普及相联系。其根本原因是,语言文字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基本工具,语言文字的普及是经济文化交流的必要条件。当我们即将跨入21世纪---这个被世人看好中国的时代,不仅国人,就是外国人也必然需要汉字,与汉字文化交流。

特别是我国这样人口众多、文化还相对较落后的大国,自身的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将直接决定我们在未来的世纪竞争大潮中---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地位。民族文化素质问题说到底是识字水平问题,我国在本世纪末要基本实现普及义务教育的奋斗目标说到底首先是要解决识字问题。不解决这个最基本的文化工具问题,便谈不到建立吸收现代文明的渠道;,也就不可能实现两个文明建设的总目标,中华民族就没有希望!

中国教育改革近半个世纪,取得了举世瞩目、史无前例的辉煌,但是,两个基本的难题一直困扰着我们,一个是校门内的“学业负担过重”问题;一个是校门外的新文盲“屡扫不止”问题。当然,问题不止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也十分复杂,但是,从文化教育根源的自身分析,说到底还是识字问题解决得不好。何以见得?因为我们自己没有下功夫从根本上想办法去解决汉字难认,汉语难学的难题。这一点可以从小学四年级识字2000个,五年级达到2500个这一语文教学目标得到佐证。换句话说,只有到四五年级才脱盲。这就带来两个直接的不良后果,其一是,错过了培养阅读兴趣、掌握阅读方法、养成阅读习惯的最佳期,以致于大多数孩子进了初中仍然没有独立的阅读能力---这就是学业负担重的根本原因。小学三四年级和初中一二年级学生分化的产生的文化原因就是看不懂相应的教科书内容(前者如数学应用题,后者如平面几何和物理课本等)。其二是,孩子上学多年识字不多,迟迟没有解决渴求知识、认识大千世界的需求问题。在广大农村,特别是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家长,辛辛苦苦供孩子读书二三年还不能发挥索取生产信息和现代生活信息的助手作用,挫伤了供孩子上学的积极性。这样,就不可避免地为辍学、为新文盲的产生提供了条件。要解决这个问题,最基本的仍然是识字问题。识字问题不解决势必会影响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拖现代化的后腿。简言之,识汉字少慢差费的状况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

给后代一个像样子的交待应该承认,尽管作为世界上最古老文字之一的汉字文化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东方文化,尽管多少代人也曾经做过种种尝试,但是,汉字难认,汉语难学的问题始终没有较好地解决方法与途径问题。直到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教育科学研究的发展与普及,使我们可以骄傲地说,我们这一代人结束了汉字难认,汉语难学的历史。能够在一二年内使学生轻松地突破2000个常用字的大关,具有初步阅读能力,终于有了给后代一个像样子的交待。

这个交待来之不易,有些探索已近40年之久,两三代人的心血倾注其中。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为了这项事关民族振兴大业的小课题,多方、反复研究与实验,并于1993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作全面调查,促成了1994年小学汉字识字教育国际研讨会的召开,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题词:国民识字率是一个国家教育、文化、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quot;会后我们总结了当时全国现存的全部20种识字方法的改革经验,并在掌握全面资料的基础上,展开了比较研究,探索了汉字识字教育基本的规律性认识,归纳如下:

1.小学汉字识字应作为小学低年级教学重点,大多数新教学方法的识字量能达到1700-2000个。

2.识汉字要从汉字固有的特点出发,按照汉字识字规律,综合汉字音、形、义三个信息源的内在统一性,设计相对集中识字的方法。

3.识字本身不是目的,识字最直接的作用是学会阅读。早期阅读兴趣的培养,阅读习惯的形成是小学教育的关键。因此,必须把识字同阅读、写作联系起来作系统的课程、教材改革,才能发挥好的识字教学方法的优势。

4.小学识字不是孤立的识字问题,所有新教学方法都重视以教育学、心理学、汉字学、语音学的基础理论作指导,从汉字象形、会意等特点出发,把识字过程设计成为识字教育过程。

在上述共识的基础上,我们又根据体系完整、操作简捷、效率高、负担轻等几条基本原则对20种方法做了筛选,重点考察、测试了一些实验,又相继支持了字族文识字、韵语识字教学实验,然后重点对韵语识字尽早阅读循序作文教学实验进行了修订教材、完善体系、改进教法、调整进度、组织教研、扩大实验等一系列工作,目前正着手开展区域性实验,扩大效果。与此同时,针对一些发展潜力较大的识字教学法存在的问题加强科学的、规范性的指导,支持新的发明创造的探索。

篇8

一、以课程为核心的教学体系利弊分析

1.以课程为核心的教学体系的优势。以课程为核心的教学体系是选课制与学生制的结合体。这一教学体系的出现既有利,也有弊。以课程为核心的教学体系在实际应用中淡化了专业方面的限制,强化了学生在课程中的地位,并且突出了教学课程。从教学共性与教学差异的角度出发,注重高校人才培养的多元化以及人才个性化发展。该种教学体系最突出的优势在于灵活性,其实现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灵活组合。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类型的学生,制订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学生也能够在灵活多变的课程安排中,优化自我知识体系,从学习兴趣出发,提升学习积极性。

2.以课程为核心的教学体系的弊端。该种以课程为核心的教学体系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如教学模式对学习的约束力降低,导致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随之降低。部分学生在选择课程时,会选择比较容易拿到学分的课程,其学习计划会发生变化。在学生缺乏自我约束力的背景下,最终导致学生自身的知识结构存在缺陷。

二、构建以课程为核心的教学体系的建议

1.确定主干课程。在高校教学体系中,要在每一专业中设置必修课程,必修课程须保持在5~10门。主干课程的设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案:第一,主干课程内容不变,沿用原有的专业必修课程;第二,教育专家确定专业主干课程;第三,在原有专业课程的基础上,适当增加主干课程。课程内容的确定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根据高校学生在主干课程上的意见反馈进行优化。

2.优化自主课程的选择。在以课程为核心的高等教学体系中,学生是课程建设的基础,在自主课程的选择上需要进行优化处理,保障学生能够选择到愿意学习的知识,并实现专业课程均等化分配。为了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学院还为学生设立了很多具有特色的非专业课程,将这类课程总结为开放课程,其与学生的专业联系不大,但却属于高校教学体系中的课程。这类课程的应用实际上就是为了向学生提供开放、自由的学习环境。

3.加强课程建设。要以教学发展为基础,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为目标,创设相应的教学课程。开放式课程形式能够通过灵活的方式确立教学专业的功能定位,同时彰显相应的教学特色。加强课程建设中包含了以下内容:第一,制订课程的基本框架,如课程标准、编号、学时、学分以及学费等情况;第二,通过教学内容的拓展,丰富课程内容;第三,将课程开放的范围扩大,为学生提供多种选择机会;第四,组织制作相关的教学课件,为学习者提供?o助学习的优质资源,并推进精品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应用。

篇9

关键词:遗产税;可行性;社会公平

当前,我国公民收入愈发悬殊,社会矛盾增加,社会公平问题受到严峻挑战,为了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可以将遗产税的开征作为调解国民收入差距悬殊的一项重要立法措施。

一、遗产税的基本问题

(一)概念。大部分国民对遗产税还是比较陌生的。本杰明・富兰克林曾说过,世界上只有两件事情是不可避免的,一是死亡,二是税收。而遗产税即是死亡与税收结合的产物。所谓遗产税就是是对公民死亡时遗留的所有财产(包括动产、不动产)进行征税。 在《牛津法律辞典》中定义如下:遗产税是指“在联合王国,表示为充分性税收的目的,对死者全部财产所征收之税的一般用语。根据1994年财政法的规定,对死者的全部财产――不动产或动产、永久性的或非永久性的、附带的或推定的资本价值――进行税收。”刘剑文教授认为遗产税是以财产所有人死亡之后所遗留的财产为征税对象,向死亡者的继承人征收的一种税。我国学者刘悦观点是,遗产税是对被继承人死亡时所遗留的财产课征的一种税。关于遗产税的定义,每个学者给出的说法不一,但却都有着相同的要素,如该税种的课征对象、纳税人的范围等。我认为遗产税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对公民死亡时留下的个人所有合法财产,向遗产的承继人,如继承人或遗产管理人,课征的一类税种。

(二)性质。那么遗产税到底是属于税法上的流通税还是财产税呢?各国学者对此也各执一词。第一种看法是遗产税属于流通税。因为流通税以产品的生产流通及服务的流通数额作为课税对象进行征收。而遗产税仅对流转财产的行为课税,不涉及财产的所有权。此外,不同看法是遗产税属于财产税性质。纳税的主体为财产所有权人,财产所有权人的所有动产和不动产作为征税对象。以上两种观点,我更倾向于第二种观点。财产包括动产、不动产、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而遗产税的课税客体正是被继承人去世后所遗留的各种形式的财产,故财产税制度中必然包括遗产税。

(三)功能。从理论上说,遗产税的开征有很多意义。比如直接调整公民之间的财产量,加大中央和地方政府部门的财政收入和保证社会稳定发展等。

(1)遗产税具有社会调节功能。我国社会性质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消灭剥削,消灭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随着经济发展,贫富差距悬殊,公平矛盾激化,这种情况将严重影响公民的劳动积极性。遗产税对增加财政收入、调节人们的投资消费有一定作用,但它的社会功能远远大于经济功能。(2)遗产税的开征影响消费和投资。开征遗产税势必影响人们的投资和消费。在中国人传统观念当中,为了子孙后代的幸福生活,人们更多选择将收入大量存入银行,避免不必要的消费。开征遗产税是以财产所有人死亡时的所有遗产作为课征对象,人们为了减少缴纳税金和降低税率,会将手中的收入更多的进行投资和消费,享受生活。开征遗产税有利于改变公民的传统的消费和投资观念,促使人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和投资观。(3)遗产税有利于补征偷、漏税款,加强公共意识。征收遗产税可以一次性对财产所有者的遗产进行一次大清理,弥补纳税人生前偷漏的税额,起到补征的作用。对于富豪阶层,征收遗产税使得他们面临两种选择,一种是向国家缴纳遗产税,另外一种是将财产对公益事业进行捐赠。面对两种选择,显然后一种对他们而言是更好的。因为,征收遗产税的财产范围会扣除对捐赠的数额。从国内富豪阶层捐赠的数额来看,以个人名义进行捐赠的很少、数目也不高,这正是制度缺失导致的。在美国,热心公益的富人很多,比尔盖茨已经捐出了自己60%的财富,这不得不说和美国征收遗产税赠与税制度相关。

二、我国遗产税的现状分析

(一)开征遗产税的现实背景。在我国是否开征遗产税,国内学者有不同看法。有学者认为,遗产税是对公民私有财产的粗暴侵犯,不存在开征时机成熟与否的问题,永远都不应该有遗产税。这种观点认为公民的私人财产有权利遗留给自己的子女,一个文明的政府理应对此加以保护,而不是主动加以破坏。对私人财产及遗产的尊重是物质文明和经济繁荣的基石,从长远来看,对所有人都有害。没有储蓄和投资,就不会有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就不会有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对经济发展潜力的破坏性巨大;另一方面,开征遗产税也不可能机会平等,关键是要给予每个公民平等的机会,尊重每个人追求幸福的权利。另一个观点认为,目前我国开征遗产税的条件已经成熟。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物质生活极其丰富、水平得到极大提高。在多种所有制经济体制下,私人财富明显骤增,社会财富高度集中,社会贫富差距日益悬殊。遗产税的纳税主体是富豪阶层,其开征集中作用于这一群体的财富,能够有效平均社会财富、缩小贫富差距。遗产税最早产生于4000多年前的古埃及,开征的最初目的是军费筹集,到20世纪,遗产税逐步成为一个固定的税种,主要目的也由增加政府财政收入转变为了调节社会成员之间的贫富差距。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薛刚教授指出:“征遗产税存在一定的必要性,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的实现;从完善税收体系方面,到2013年为止,已在百余个国家征收遗产税,可调节收入分配,完善税收体系”。无论学术探讨观点怎样,遗产税最终是否开征最终取决于我国国情,与其紧密联系的就是社会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体制等实际状况。我认为,为了公平财富分配,保证社会公平与正义,应结合我国的实际征收环境,在合理设计税率、征收管理等方面完善立法制度,开征遗产税。

(二)我国开征遗产税的现实困境。我国开征遗产税还存在着一些现实困难。首先是税源,遗产税纳税主体―富豪阶层群体总量还不多,税源有限,且这一群体的财产状况相对分散和隐蔽,难以掌握他们真实详细的财产状况。王德祥教授指出,到2013年为止,中国尚未实行统一的个人财产登记制度,纳税人所拥有的房产、股票、机动车数量等数据,税务机关很难掌握。这对遗产税的开征产生很大阻力。其次,社会上还有很大一部分群体对遗产税的意识还很淡薄,对遗产税的概念比较陌生,没有真正理解遗产税以及开征遗产税的重要意义。最后,在征收管理水平方面,还存在很多漏洞。一方面,是征管力量不足,另一方面由于监管不到位,必然会导致征收的可操作性和实效不强。征管过程的长期性和容易“得罪人”,势必会影响到税务人员的工作热情和效率。

三、我国开征遗产税的可行性对策

在研究、制定任何一项法规政策时,应全面考察各种现实要素、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可行性的对策,构建科学合理的税收制度。首先,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依照法律纳税的义务”。 其次,遗产税的开征必须以国家承认私有财产的存在为前提。我国宪法承认了公民合法的私有财产权及保护私有财产的继承权。《婚姻法》、《继承法》等民事法律对继承人、遗产范围及分割等等做出相关规定,为遗产税的实施提供必要的法律环境。2007年10月起实施的《物权法》明确了物的归属关系,为遗产范围的界定提供了法律前提。最后,随着网络管理体系的完善,税务机关征管水平大幅度提升,我国公民的纳税意识逐步增强,加上世界各地实施遗产税的实务经验、理论可供借鉴。我国已基本具备征收遗产税的法律环境。除此之外,还应加快解决以下问题:

(一)全面宣传,在全社会营造对遗产税的统一认识。人们对遗产税的概念、功能及意义了解不多,应该在全社会予以广泛宣传和教育。让公众对遗产税有统一认识,在社会上形成共识,有利于遗产税的开征实施。

(二)开征初期,合理划定纳税人的范围。开征初期,合理划定纳税人的范围,征收面不应该设置范围过宽,起征点也不能简单以国民的工资收入进行划分。要综合考量当前现代人社会成员的收入结构特点,充分考虑非工资收入部分占总收入的比重。起征点也不应定的过低,主要征收有巨额资产的社会成员的遗产,排除遗产税起征点不达标的公民,解决税收征管可能遇到的难题。

(三)税率应采取累进税。中国遗产税可采取逐步推进办法,先制定相应的立法框架,逐步细化规定,在条件成熟的基础上,再推广到全国各地。

(四)建立个人资产价值评估与档案管理制度。遗产税这一税种是世界普遍认为征收难度最大的税种。要征收遗产税,前提是要要了查明个人遗产的多少、是否属于征收的范围、遗产所属地等。这就是需要税务机关准确掌握公民的财产数额,完善交易中心的票据管理。对无合法交易票据的一定价值以上的资产,均认定为非法财产。此外,还应制定包括评估资产、评估周期、评估对象、价值认定等内容的个人财产评估办法。

(五)建立防止巨额财产向国外转移的监控制度。若遗产税开征后,可能导致大量资本的转移国外。目前,我国对遗产税的纳税主体―富裕阶层缺少有效的财产监管,而恰恰是这一部分群体最有可能将巨额资产转移到外国。针对这一现象,有必要加强这部分群体的海外资本监管,防止其资本大量外逃。

参考文献:

[1] 刘剑文主编.财政税收学[M].法律出版社,2004:334.

篇10

【关键词】课程体系 探索 仪表类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28-0063-02

随着科学技术尤其是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仪器仪表的内涵已发展为具有信息获取、存贮、传输、处理和控制等综合功能的测控系统。现代测控技术是建立在电子、通信、计算机、测量及控制等多学科基础上的一门高新技术,是信息科学的重要分支,它与多个信息学科技术紧密结合,正走向微型化、集成化、虚拟化、自动化、智能化、网络化。

检测技术及仪表课程主要包括温度、湿度、压力、流量、流速、物位、热量等热工参数的检测、显示;热工仪器仪表的选型、校验、安装、使用;测量结果处理以及测量误差的分析;计算机在热工参数检测中的应用及全过程控制等内容。在理论上涉及测量技术、材料技术、电工技术、传感器技术、信号处理技术、控制理论和控制设备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等多个学科。

一 研究的主要目的

仪表课程体系中课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但由于开课时间各异,时间跨度大,体系中的每门课程自成体系,使得体系中课程间的联系变得比较松散。比如说传感与测试技术可以学到将物理量信号转换为电信号等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微型计算机原理及接口技术可以学到如何将电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然后再进行处理;检测技术及仪表可以学到不同参数的检测方法、误差分析及对策等知识。然而这些课程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该如何联系起来做到融会贯通则一直是困扰许多学生的问题。更新观念,重新构建仪表类课程体系,目标是使学生建立起整体的概念,集信号的测量、采集、处理、显示于一体,构成真正的仪表体系,让学生在“实战”中培养兴趣,将所学知识贯穿起来,在“实战”中得到锻炼。

二 研究的主要内容、特色及创新点

以突出实践能力为导向,以“一实两创”为特色,以检测技术及仪表实验室、科技创新实验室为依托,以现代教学和传统教学相结合为手段,本着巩固理论、加强实践、服务应用的宗旨,紧跟课程改革的步伐不断更新课程教学内容和实验教学内容,使学生真正学会仪表类课程理论及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培养出具有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创业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1.主要内容

第一,确定课程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通过调研,了解学生对所学课程的理解、困惑及需求。理顺课程间的关系,协调各课程的教学目标,重新规划总体目标,使学生真正建立起工程的概念,具有独立设计和开发智能化仪表的能力。立足锻炼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体会到成就感。

第二,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和培育。仪表类课程体系建设,做到以理论教学为基础,以具备过程检测技术领域的核心知识、主流技术与基本技能为培养重点,以辐射和连接检测技术系列实验为基本要求,逐步形成单独的实验教学体系,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既适度配合又相对独立。将课内实践教学活动与课外科技活动相结合,以提高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为目标,构建一个由基本要求、提高和开放性实验三部分组成的涵盖基础型、综合型、设计型、创新型等不同层次实验内容的课

――――――――――――――――――――――――

* 东北电力大学教改项目资助

程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性教学主要加强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对传感器与自动检测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培养学生良好的知识应用能力、扩展能力和创新能力。

第三,设置科学系统的实验项目。在实践教学活动设计中,特别强调对学生能够熟练利用过程检测技术相关知识的综合实践和应用能力的培养,从信息类理工科院校的人才培养体系出发,完善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分层次、多模块、相互衔接的科学系统的实验教学体系。合理地调整实验项目设置,精选经典内容,增加先进新颖的内容,展示本领域现代科技发展的水平,增加系统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充分考虑实践实验环节的知识覆盖性、技术覆盖性、能力锻炼覆盖性。

2.特色及创新点

第一,本项目与“272”工程及学校“一实两创”建设紧密配合。

第二,科学合理的课程结构,注重课程体系前后的相互衔接。将传感与测试技术、微型计算机原理及接口技术、检测技术及仪表等课程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建立起完整的仪表概念。

第三,注重课程内容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更新课程内容,突出讲授内容的实用性、典型性,注重对学生的实际动手、创新能力的培养,建立了课堂教学、实验教学的培养体系,把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融入教学之中。

三 研究的主要思路、方法和实施步骤

1.研究的主要思路、方法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采取以教育理论作为指导、教学实践作为行动、反馈意见作为参照的研究方法;采取资料搜集、市场调研、数据整理分析、综合性实验项目的探索等技术路线。通过网络、调研等途径了解其他高校检测技术及仪表课程内容和实验的设置情况。

2.实施步骤

第一,调研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对课程的理解程度以及需求。

第二,调研国内其他高校相关课程的教学体系。

第三,调研国内相关用人单位对人才技能的需求。

第四,探讨整合传感与测试技术、微型计算机原理及接口技术、过程检测技术及仪表等课程的教学内容,规划总体目标。

第五,设立仪表技术的综合性试验项目,进行探讨和研究并给出可行性报告。

第六,给出建立仪表类课程体系的研究报告。

四 课程体系建设具备的条件

学院目前有一个省级示范中心、一个检测技术及仪表实验室、一个微型计算机原理及接口技术实验室、一个电厂参数及化学参数检测实验室以及学生创新实践基地,为我们开展课程体系的建设提供了必要的保障。

五 结论

通过本项目的研究,可以很好地建立课程整体的概念,使课程内容更加合理、联系更加紧密,使学生能够清楚地认识到前后课程相互间的关系。通过设计的多层次、多模块综合性实验项目的实施,建立起包括传感器、A/D、微处理器、数据处理算法、检测信号的显示、信号的输出等一系列过程的整体仪表的概念,使学生的学习目标更加明确、学习兴趣更加浓厚,而且利于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建立自信心和成就感,对学生以后的就业、创业和成长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程道来、王清成.“自控与热工仪表”课程教学与实践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0(18):102~104

[2]郭锦涛.提高“检测技术与仪表”课程教学质量的方法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下),2010(8):83~84

[3]李邓化、高晶敏.自动化专业智能检测技术及仪表课程教学改革[J].计算机教育,2010(15):123~126

[4]陈立军、冯玉昌、韩晓菊等.测控专业实践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3(11):82~83

[5]张玉财、王建国、陈立军.深化《检测技术与仪表》课程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J].科教文汇,2007(11):127

[6]陈立军、王建国、沈继忱.《检测技术与仪表》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东北电力大学学报,2006(5):6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