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贸易的特点范文
时间:2023-06-05 18:00: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一般贸易的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民办;公办;区别;联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2-0177-03
这次去辽宁对外贸易学院考察学习,可以用“不虚此行,受益颇多”来形容。当天,给我最直接的教育,归纳成一句话就是:让我改变了对民办高校的印象。我从1995年上大学,到如今工龄达到了18年,在学校工作了八年。但我从没有实际考察过一所民办学校。我只知道现如今的幼儿园很多都是私人开办;我只了解,有位邻居,作为工商局退休员工,在北京一所民办大学任辅导员,也出去跑招生……经常在网上看到这样的舆论:国外的知名大学都是私人开办,比如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美国斯坦福大学。这些学校一直以来,是我们中国清华、北大顶尖学子继续深造的首选之地。它们也确确实实为自己本国培养了无数栋梁之才,成为国家科学、教育的前沿阵地,科学家、政治家的摇篮。我是河北外国语职业学院的一员,我们学院是省属国办外国语高等学校。我说的以上感觉,不是说我们国办学院就不如民办学院了,只是,我想从这个根本区别上(虽然现在辽宁对外贸易学院已经全部捐献给了国家),来谈谈我们需要和对方学习的地方。
一、十年的课桌没有任何污迹
大家都知道,没有参加工作的孩子是不知道父母挣钱的艰辛的。也就是说,只有花自己辛苦挣的钱买的东西,你才更能够珍惜。所以,最初,在桌椅的维护上,出资方――学校董事长才能一天去检查九次。所以,我最初在国企工作时,就听说周边的和我们生产同样产品(电机)的私企的管理,掉在地上的一根导线都要捡起来。成由节俭败由奢,就是这个道理。
二、校园建筑物的风格厚重无比
看辽宁对外贸易学院的校园环境之后,我感觉我们自己学院的校园就像一杯白开水,平淡。他们学院因为依山而建,很有立体感,这个就像大连、旅顺的地理环境一样,多山,葱葱翠翠,自然,浑然天成。而我们秦皇岛地势多平坦。我们学院的房子看起来不稀奇,没有风格各异的外表,看起来是少了些魅力。但回来后,我想,我们学院多年来一直重视内涵建设,也许,几年来,房子里面的各方面的提升更值得欣慰。至于房子的外表没有如愿倒不要太遗憾,因为,想改变房子的外表并不难,可以外部重新包装,只是要有足够的资金支持。
三、工作者的理念非常先进
最重要的是,学习对方学院工作者的理念。我想,这才是学院各级领导积极为我们联系考察单位的真正出发点。
1.关于环境。从董事长到学生,都传递着这样一种理念:这是我们学习和生活的地方,是我们一锹土、一棵树建造起来的家。我们要像爱惜自己的孩子一样爱惜这个校园里的一草一木,使她永葆生命力。另外,从“对外贸易”以及学习外语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对自身的要求就不能低。那些年,曾经有“外国的月亮都是圆的”的“崇洋”的嫌疑。但是,据我了解,一些发达国家的环境确实给我国很多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比如,走在美国的大街上,一天下来,皮鞋不沾灰尘,大街小巷都是石板铺路;同事去过瑞士、德国的,看他们在外拍的照片,背后的湖水就像画中的景色一样,湖边还有大鹅;我们单位的英国员工,不放心我们的水质,总是用矿泉水刷牙,那还是10年前。所以,我们中国的环境保护真是迫在眉睫的一件大事。今年,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说法,是我们每一位国人都要切实执行的时候了。环境保护造福子孙万代,是利国利民的头等大事。如果我们每一位市民都充分重视环保,那么一代一代相传下去,每一位大学生在头脑里,在骨子里,都刻下重视环境建设、爱护美好环境的理念,就不会造成学生上了大学后,还学不会环境保护,还要老师催着、看着做卫生维护。我们每一位国人,心中不但要有小家,还要有国家,有作为中国人的尊严,不让别的国家看不起我们的国民素质。这是教育的根本。现在,很多家庭物质条件优越,如果没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理想,大量孩子也许就会因为没有奋斗目标而迷失了方向。
2.关于教学。1997年,董事长王万义提议并实施异地办学的时候,已经有了人才培养的计划方向,即“出于所在地区对于此方面人才的实际需要”。吕院长在最近的一次工作会议上,还在强调“要进一步增强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石家庄的河北外国语学院专升本何以成功?我在看了他们学院的宣传片后,得出了答案。那就是,他们学院所在的省会石家庄有这个人才需要。他们的学生有参加省各项会议翻译的,有参加省各项活动翻译的,等等。只有结合社会、地方经济需求努力,才能取得成功。我想,当时的省教育厅厅长刘永瑞支持这个学院,主要还是基于省里各项工作需要的原因。辽宁对外贸易学院办学的成功,不是建立在个人的投资上,不是建立在个人的追求利润上,也就是并不在于是民办还是公办上,而是植根于辽宁省对外经济贸易形势的需求上。所以,辽宁对外贸易学院虽然已经升为本科院校,它还是那么重视实践教学,那么重视学生的实习和实践能力培养,重视学生的就业工作。这些都是与当初的“服务地方经济需要”的理念一脉相承的。
3.关于教师素质。教师要和学院各级领导紧密团结在一起,为了学生的成才、学院的长久发展,在业务上精益求精,在做人的思想品质上不断检视自己,真正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要求自己。(1)视教师责任神圣不可侵犯。有多余的精力搞些副业很正常,如果对教学育人任务有促进更好。但是,是把公职当主业,还是当成稳定收入的副业,就要“照照镜子,正正衣冠”了。学生对于老师的给予最清楚,付出的少,得到的却多,这样的生意到哪里都谈不成。何况我们面对的是意气风发的大学生,还有背后千千万万位家长。(2)工作从实际出发,及时发现问题并高效地解决问题。执行领导和学院的部署,一是坚决执行,不打折扣;二是要从实际出发,中间及时反馈信息,根据不同的地和苗,决定培育方法。首先,不能充分领会领导的政策措施的,不应该;其次,取悦领导,不尊重客观实际,只为了追求场面上的漂亮,凡事一刀切,用绝对化否定差异化,更不足取。最后,出了问题,无视责任,甚至把责任推到领导身上,这样的执行力,坚决不足取。(3)和同事、上级之间,不推脱工作,不推诿责任。做工作投机取巧,不能尽心尽力;惹了麻烦后,把责任推给别人;只顾自身利益,不尊重他人的员工,就是思想品质不过关。如果只看说得好,不看做的效果,把培养学生当作简单的管理,稍不服管理者,则清退回家,这样的员工不配做教育者。只能算作是懒惰的不负责任的人。把问题学生推向社会,反过来,社会负担加重了,还是会影响到我们每一个人。你图清闲,我图清闲,大家都轻轻松松赚钱,那么,还会有家长、学生来和我们谈生意吗?
4.关于学生管理。学院的任何一个部门的工作都不是割裂式的,我们学生管理工作,如果不考虑学生的学习,不关注学生的就业,不关心学生的生活,那么,就会造成“管而不服”的现象。如果我们及时出现在学生需要我们的地方,我们想到学生所想的前面,我们解决了学生迫切关注的问题,那么,不管则已能服人。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就少了很多细小的琐事处理。有一句话可以借用:“家有贤妻,夫不出横祸。”一位贤德的管理者,一定会赢得学生的信任,最终获得安全稳定的局面。营销学上有一种说法:一个有问题的产品,给单位造成的不好声誉,会得很快;而好的产品,相对来说,口碑效应则较慢。所以,1000位学生满意,领导可能看不到效应;但是,一位不满意的学生及家长,却会造成周边几百人很快知道我们的缺点。我们作为一名学生管理人员,最重要的是爱心和责任心。看快男比赛,一个道理,各色各样的年轻人,水平参差不齐,但是,就算你一听,他就不行,我们也一定要让他唱完,而不能中间把他轰走。我们谁又知道,他从这个舞台下去后,能否在另一个舞台成功呢?如果,我们对待学生像对待自己的孩子那样,没有瞧不起之说。这才称作是教育者。否则,就谈不上叫做老师。
5.关于我们自己。我们在要求学生禁烟的同时,我们能先戒吗?我们在要求学生不要酗酒的同时,我们能不把喝酒当成朋友交流的一个重要方式吗?辽宁对外贸易学院的老师不戒烟就开除。我们即使不这样绝对,但也要有这个理念,我们要求学生了,我们老师们务必坚持做到是最好的。我们在家作为孩子的家长,深知言传身教的巨大作用。那么,我们想要学院上一个台阶,提升质量,我们作为其中的一位工作者,首要的是要提升自身素质。
篇2
关键词:后危机时代;福建省;外贸增长方式
1福建省外贸发展新特点
1.1一般贸易进出口额和增长率高于加工贸易,且进口增长率高于出口增长率
从2000年以来,福建省各种贸易方式的进出口总额均比较大,且出口总额大于进口总额,处于贸易顺差。2000~2004年一般贸易出口小于加工贸易出口总额或者持平,加工贸易出口额自2000年超过50亿美元以来,呈增长趋势且增长速度比较快,在2004年达到148亿美元,年均增长速度高达118%。但是自2005年起一般贸易出口总额反超加工贸易出口总额,而2007年起一般贸易进口总额也高于加工贸易进口总额,自2005年开始,一般贸易的贸易总额超过加工贸易的贸易额,并且差距越来越明显。加工贸易外向型依赖性程度过高,易受世界经济的影响,这在金融危机蔓延的2008年和2009年体现得相当明显,一般贸易无论是出口还是进口都大大地超过加工贸易。从二者进出口变化速率来看,2008年之前,一般贸易出口增速高于进口增速,加工贸易除了个别年份亦是如此,而进入2008年,加工贸易出口增速、进口增速出现了负的增长,而无论是一般贸易还是加工贸易,进口的增速远大于出口增速。
因此,可以看出金融危机后福建省外贸发展的一个新变化是一般贸易进出口额和增长率高于加工贸易,且进口增长率高于出口增长率。
1.2与欧盟、东盟两大出口市场的经贸往来愈加密切和频繁
欧盟是全球贸易保护色彩较为浓重的地区之一,贸易壁垒层出不穷。尽管如此,欧盟作为世界贸易增长的重要一极,其市场容量和贸易潜力不容小觑。福建省越来越注重对欧盟市场的开拓,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2008年以后,欧盟取代美国跃居福建省第一大贸易伙伴和第一大出口市场。
随着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的不断发展,福建与东盟的经贸关系也将日益密切,经贸合作将呈现持续升温的发展趋势。2009年,东盟市场的出口额已经占据了福建省出口总额的第三位。从福建省与东盟各国的双边贸易情况来看,进出口产品结构具有较强的互补性,二者是重要的贸易伙伴。
1.3外商投资企业仍占主导地位,但私营企业比重逐年上升
虽然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仍占主导地位,但私营企业进出口比重逐年上升,且在2008年增幅达10年来最大。从出口方面来看,2009年外商投资企业出口比重为51%,相比较2008年下降了6个百分点,为10年来下降幅度最大值;而与此相对的,私营企业出口比重自2000至2008年平均增幅为2至4个百分点,而2009年的增幅达到8个百分点。
从进口方面来看,外商企业进口比重逐年下降,2009年下降了9个百分点,达到10年来最大降幅。而私营企业进口比重逐年上升,2009年上升了5个百分点,也是10年来上涨幅度最大的一年。外商企业大都为“成本驱动型”,且贸易方式以加工贸易为主,而较多的私营企业从事的是一般贸易。随着加工贸易增速的大幅度下降,与从事一般贸易为主的民营企业相比,外商投资企业往往对于国际市场的波动更为敏感,进出口的比重下滑的趋势更为明显。经济危机爆发后,外商投资企业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往往采取抽离资金、企业倒闭等方式进行“自保”和“逃命”,因此表现出较弱的稳定性。而私营企业不同,它们往往是扎根于本土,在稳定性和抗震性方面表现较好。
1.4工业制成品贸易额所占比例远远大于初级产品
对福建省历年统计年鉴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在进出口商品中,工业制成品贸易额所占比例远远大于初级产品。从出口来看,工业制成品一直维持在90%以上,并且逐年增加,在2008年达到94.02%。进口方面,工业制成品在2000年为88.42%,从2003年开始有所降低,2009年这一比例达到74.43%,工业制成品的进口比例下降,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国自主生产工业制成品的能力在上升。但是,工业制成品的进口额增速均有所放缓,2009年工业制成品出口比上年下降7.52%,进口比上年下降8.15%。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受到的影响更大,其中,机电产品出口和进口分别比上年下降17.62%和15.08%;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和进口分别比上年下降17.42%和11.85%。工业制成品当中,劳动密集型产品占据了较大的比重,由于受到经营成本上升和外部需求减弱等因素的共同影响,导致了工业制成品出口增速大幅回落。
2福建省外贸增长方式调整的对策建议
2.1优化贸易方式,做强一般贸易,提升加工贸易
后危机时代,福建省的贸易模式发生了较大变化,单纯依靠加工贸易来拉动外贸发展,不是最优的贸易方式。只有以一般贸易为基准,提升加工贸易的层次,辅助发展其他贸易模式,形成贸易模式的稳固金字塔。通过加工贸易的转型以及实行品牌战略,引导集约型贸易发展来提高加工贸易的层次。为此,需要从以下方面进行努力:进行有效的战略规划,并以技术作为有效的支撑,推动加工贸易转型;政府充分发挥在推动加工贸易转型方面的积极作用,发展配套设施和创造良好的环境,提高承接产业转移能力;在确保产品质量过关的基础上,适当地对加工产业链加以延长,创造更多的价值;提高产业层次和加工深度,发挥加工贸易的技术溢出效应,促进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对处于较低层次的加工贸易规模进行有效的控制,淘汰效益较差、实力较弱的加工贸易企业,引进较为先进和高级的产业链。
2.2区分市场结构,拓宽市场广度并同时挖掘市场深度
市场的多元化和拓展应包涵两层含义,一是降低市场过于集中的风险,二是在拓展市场的同时注意改善市场结构。继续开拓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市场,如欧盟、美国、日本等市场,同时不失时机地开拓一些具有潜力的市场,如东盟、新兴市场国家等。通过形成合理的有层次的多元化市场格局,抵抗市场过于集中带来的冲击和风险,提高对外部冲击的反应能力。针对不同国家和地区市场的特点,开拓政策也应该有所区别。对于具有潜力的新兴市场,做好调研工作,根据其市场需求,灵活组织适销对路的产品出口;对于发达国家传统出口市场,通过双边磋商,消除贸易壁垒,扩大国际市场占有率,稳定出口市场。注意有重点地挖掘市场,在已有的市场上通过市场细分、产品延伸和多元化经营等手段,研究和了解市场国家的贸易法规和商业惯例,充分利用先进的基础设施和经销网络,提高市场深度,占领更多的细分市场。
2.3优化主体结构,注重私营企业规模和效益的提高
一方面,要因势利导,对私营企业的进出口贸易加以扶持和鼓励。积极营造良好的氛围,促进私营经济规模的扩大和水平的提高。对于外贸绩效突出的私营企业,采取物质奖励和荣誉奖励手段相结合的方式,鼓励其产品“走出去”,积极与国际标准接轨,努力缩短与竞争能力强的国际大企业的差距,朝着大型跨国公司的目标迈进。
另一方面,要建立起为私营企业服务的行业协会或者其他中介组织。行业组织应当成为政府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企业与外部其他机构之间沟通和联系的桥梁。该行业组织可以以产品为基础,以服务协调为主,为企业争取更多的利益,真正实现中介服务功能。此外,加强行业组织内部企业与国外企业的交流与合作,推动私营企业走规模化、国际化道路,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篇3
1.1商务英语的含义
商务英语一般是指在进行国际贸易中用到的英语。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商务英语的范围不断扩大,不仅包括在国际贸易中可能用到的英语,还包括在国际交流和交往中经常使用的英语,因此,商务英语的含义应该包括国际贸易和对外交流两部分。商务英语不同于一般英语,学习商务英语课程,不仅要求学院提高英文水平和交流能力,更多的是向学员传授西方经济贸易相关的知识,如西方的企业管理理念、工作心理和工作方式,以便学员可以掌握如何正确合适的与外国人打交道,促成经济合作或经济贸易。商务英语所坚持的文化理念都源自于国际贸易,因此商务英语是在一般英语的基础上,结合经济贸易的特点发展而来的,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针对性,商务英语要求英语基础知识扎实、口语能力强等。
1.2商务英语的特点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商务英语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和更广阔的外延,其主要特点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首先,商务英语的专业性很强。商务英语用到的场合很多,包括国际金融、国际营销、经济等领域,甚至包括与国际经济活动相关的法律体系等。因此,商务英语需要用专业术语和专业语法将复杂的贸易活动和对外交流表达清楚。这同时也该外行业理解商务英语带来了困难,一个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词语或语法,在商务英语中会有不同的含义。如“drug”的日常含义是“品”,但是在商务英语中是指“滞销品”的含义,这是因为品不能在市场上公开出售。又如“country”的本义是指“城市、农场”等,在商务英语中,取其外延含义用来形容距离的遥远;其次,商务英语文化之间的差异非常显著。全球化的交流常遇到的困难就是文化的差异带来的交流困难,有时甚至因为文化背景的差异而产生冲突或矛盾。如“dragon”一词,在我们中国的文化中,我们都是龙的子孙,龙被认为是一种至高无上的、代表吉祥幸福的神物,而在西方国家中的意思却恰恰相反“,dragon”一词含有恶魔、邪恶的意思;再次,商务英语语言简单易懂,且语言多缩略。对此具有代表性的解释是发过语言学家马丁内的语言经济原则,该原则认为:经济原则的前提条件是保证语言交际功能的顺利完成,同时人们对语言活动中的能量耗散要符合经济的要求。也就是说在进行经济活动中,人们所使用的语言要简介凝练,这样可以极大地节省工作时间和精力,提高生产效率,符合经济活动的要求。典型的例子是:外汇一般用“forex”代替完整的表达“foreignexchange”;最后,商务英语一般语言规范且正式,这与经济活动的严肃、谨慎特点密切相关,经济活动一般涉及交易双方的利益,这些经济活动要求用于严谨规范、具有法律效力,不能使用容易产生误解或歧义的词语,以免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或经济损失。所以,商务英语中一般少口语性词语,如表达“买”的意思时会用“purchase”而不是“buy”。
2、如何在国际营销过程中正确使用商务英语
基于商务英语自身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在国际营销中要合理正确的使用商务英语要综合考虑三个方面,即背景知识、交际技巧、语言决策。
2.1背景知识
使用商务英语时要充分考虑商务英语所使用的背景知识,贸易双方的工作人员要对自己及对方的文化知识和环境内容进行充分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游刃有余的在国际营销中使用商务英语。在了解对方的背景知识时,要了解对方的、忌讳或避讳的习俗或习惯、所处的地理环境、生活环境等,揣摩对方的心理特点,尽量避开双方都敏感的话题,避免交易的失败。针对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要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和表达技巧,这样才能更加顺利的完成交易。
2.2交际技巧
在适当场合运用合理的交际技巧,往往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国际营销中,除了要充分了解对方的背景知识,做出正确的语言决策外,还要善于运用合适的交际技巧,灵活展现语言的艺术和魅力,调节现场尴尬的气氛从而促进双方愉快的交流。因此,在使用商务英语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使用合理的措辞,当面对不同的交流对象时,要在第一时间根据其背景知识对其思维习惯、心理特点等作出判断,然后运用合适的交流技巧,提升自我的交际能力。
2.3语言决策
对商务英语进行正确的决策,才能促进双方的交易活动顺利进行。商务英语在国际营销的应用中,背景知识是基础、语言决策是内容,交际技巧是手段和工具,只有正确合理的运用这三者,才能更好的发挥商务英语在国际营销中的重要作用。
3、商务英语在国际营销中的重要作用
商务英语以其独特的商务知识和商务文化理念区别与一般英语,又以其较高的专业性和实用性在国际营销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3.1商务英语是进行国际营销的前提改革开放打开了我国对外开放的大门,在加入WTO之后,我国对外的经济贸易不断增加,在经济全球化的进行,进展方向的正确性以及企业财产的安全性。
3.2提高财务人员的素质
哪怕是再好的制度,也需要人去执行和把关的,企业财务控制系统的主体是人,其也是控制内部财务的客体,所以,决定工作质量的因素就是人员素质,同时也是落实财务控制制度的条件,对人员进行控制的核心。企业在对用人进行选择时,应当对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责任心、业务水平以及交流沟通水平等综合素质进行考核,让工作人员意识到自己的企业责任。企业应当合理的对奖励激励机制进行设置,对财务人员学习专业会计知识的积极性进行鼓励,对人员的培训和进修进行组织,对行业知识进行更新,尽可能的对操作技能以及爱岗敬业的心理素质进行提高。
3.3建立严密的控制制度
对财务内部控制系统进行完善的基础是要有一套完整的财务控制制度,它是标准、是依据。在对国家财富进行创造的过程中,企业是执行者,所以,国家就制定了许多有关的法律条文,故而,企业在建立财务控制制度时要根据国家相关的法律规章。在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引导下,企业根据建立内控制度要点、目标以及原则的要求对本单位的财务内控制度完备的进行建立。企业的财务内控制度具体包括下面七个基本的控制财务会计的制度:适用适时的监督考核制;定期资产盘点的制度;合理科学的预算制;合理的会计程序以及会计政策;严格的核对制;完整的簿记制;可靠基本的凭证制。企业应当按照财务内控制度的体系框架进一步的对相关的内控制度进行加强和健全,让各个企业的职员对自己的义务和责任进行明确,明白什么不该做什么该做以及做了之后应该负什么样的法律责任。
3.4对规范控制程度更好的进行提升
篇4
20世纪90年代,劳工标准问题成为国际贸易领域的热点问题。作为描述一国关于劳工状况的劳工标准一般有三个层面的含义:经济福利、生产环境和劳工权利。劳工标准问题从一开始就和国际贸易联系在一起。本文就劳工标准的性质和特点展开分析,从经济学角度揭开劳工标准的神秘面纱。
一、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与劳工标准问题
20世纪80年代以后,经济全球化浪潮席卷了世界上大多数的国家,加强了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提高了相互依赖程度,日益将各国经济联系成为一个整体。进入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贸易自由化、生产国际化、金融全球化、科技全球化,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大大加快了。经济全球化促进了世界范围内的资金、技术、产品、市场、资源、劳动力有效合理的配置,加速了技术转让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进程,为世界各国人民提供了选择物美价廉的商品和优质服务的好机会。但是,经济全球化也被批评为加剧了世界经济的不平衡,拉大了贫富差距,增加了世界经济的不稳定性,并使全球生态环境加速恶化。
贸易自由化是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和特征。早在十八、九世纪,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就提出:贸易使各国在具有相对较高生产力的领域进行专业化生产,将有助于提高各国的福利。这为自由贸易的持续与深化提供了理论基础。如今,大大丰富了的贸易实践使贸易理论得到丰富与发展。国际贸易理论一般坚持贸易的利大于弊,认为自由贸易能形成双赢或多赢的局面。然而,在贸易谈判桌上,各国代表并不是那么积极地签订贸易协定。在国际贸易政策上,非关税壁垒取代关税壁垒成为最流行的贸易限制手段。
20世纪90年代,劳工标准(labor standards)问题——一个曾经在国际会议上提出但并未带来强烈反应的话题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成为国际贸易领域的热点话题。其实,早在1984年生效的美国《加勒比海经济振兴方案》中就包含了一些有关劳工的条款。1993年,在关贸总协定部长级会议第8轮“乌拉圭回合”谈判的马拉喀什会议上,美国等发达国家提出在国际贸易规则中设立“社会条款”。1994年实施的作为北美自由贸易协议(nafta)辅助协议之一的《北美劳工合作协议》包含了明确劳工权益方面的条款。1996年,世界贸易组织(wto)首届部长级会议通过的新加坡部长会议宣言中,“核心劳工标准”作为新议题被明确列入宣言内容之中。此外,在发达国家在给予发展中国家出口制成品和半制成品关税优惠(普惠制)中和若干双边贸易协定中都有劳工条款。虽然在后来的世贸会议上,由于南北力量达到暂时的平衡,劳工问题一度沉寂,但贸易与劳工问题不仅不会销声匿迹,而且会继续存在下去。劳工标准问题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涌出水面并非偶然。经济全球化加剧了各国的经济、社会摩擦,南北劳工差距在贸易自由化中被凸显出来。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的差异,各国的劳工标准是不同的。随着全球化的深入,不同的劳工标准的碰撞愈加剧烈。
关于劳工标准的一系列问题,学术界仍存在争议,本文将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探讨劳工标准的性质、特点和影响因素。
二、劳工标准的性质
一般认为,劳工标准包含政治性和经济性双重内容。比如,劳工权利就涉及非经济问题,而劳工的经济福利和工作环境就属于经济问题。
劳工标准,是与劳工直接联系在一起的。劳工,就是生产过程中付出劳动并以此为标准获得收入的人。与劳工相对的,是企业(firm)或雇主(employer)。国内外文献对劳工(labor)和工人(worker)不加以区别,这里的工人并不是只是工业工人,只要是在企业中按劳付酬的劳动者就是劳工。劳动力要素跟资本等其它要素不同,后者并不与其所有者一同参与生产,但劳动力的所有者就是劳工本人。
劳工的社会权利主要由一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习俗决定,受到劳工经济福利变化的影响,也受到劳工力量在政治舞台上活动的影响。故影响劳工社会权利的因素是很复杂的,并且,各国的情况都不一样。
劳工的经济福利其实就是劳动力的全部回报,在劳动力市场上,由劳动力的价格决定,而劳动力的价格又主要由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因素共同决定。劳工的经济福利可以区分为工资福利和非工资经济福利,也可以将其收入划分为货币福利和非货币福利。如果按后一种方法划分,那么一般来说,劳工倾向于取得货币形式的福利,因为它更易于支配。但是,货币福利和部分非货币福利是可以转化的,因为它们都能带给劳工以满足感。如果两者能完全替代,那么可以从效用论的角度得到两者之间的均衡。如图1,直线ab表示劳工经济福利的预算线,由于工资和非工资福利的边际替代率递减,代表劳工效用水平的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其中有一条与ab相切于e点,可以证明e点是均衡点。
工资和非工资福利之间的均衡图
对企业而言,劳工标准意味着劳动力的全部成本,包括工资和非工资成本。在完全竞争和完全信息条件下,劳工标准的成本由劳动力回报完全弥补。假设每个劳动力无差别,劳动者的数量无限,且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劳动的边际收益就等于劳动的边际成本。劳动的边际收益由边际产品价值(vmp)来衡量,它等于边际产品乘以产品价格。这时,劳动的边际成本——工资和非工资成本可以衡量单个劳工的劳工标准。从经济意义上来说,如果不考虑生产环境和劳工权利,那么劳动力的价格就等于劳工标准。在劳动力市场中,劳工标准是由劳动的供给和需求共同决定。劳动的需求受到劳动的收益和成本的共同影响,劳动的供给受到劳动所得和劳动的机会成本(闲暇的收益)的共同影响。在劳动的供求图中,我们常将工资作为劳动力价格。但是,国际劳工标准问题往往还涉及着劳工权利的内容。
转贴于
三、劳工标准的特点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国劳工标准将逐步趋于一致。当然,这个过程是漫长的。下面,我们可以归纳劳工标准的一些特点。
1.外来性
劳工标准其实有两种含义:一种是制度含义,但是全球性的劳工标准制度尚未建立;另一种是状态含义,即劳工在生产活动中的状况。对我国而言,劳工标准一词是外来的。
2.外部性
经济学者普遍认为,劳工状况的改善不仅仅给企业带来更多效用,还会超出劳动力市场给社会带来更多效用。这类外部效用表现为:劳工的素质提高使社会更加文明,人文气象更加改善;劳工子女从劳工状况的改善中收益;在劳工收入与其他职业收入差距较大的情况下,(最低)标准的提高将虽缩小工资差距,从而减少了社会犯罪的可能性,也有利于社会稳定。
3.最低性和弹性
在讨论劳工标准时,我们一方面要观察一般情况,另一方面也应该注重较低下的劳工状况。这是研究劳工标准与研究劳工收入最根本的区别。此外,无论是最低情况还是一般情况,劳工标准都是可以变化的,且其变化情况应该也是可以衡量的。
4.与国际贸易相关性
劳工标准的现实背景是,各国尤其是南北的劳工状况差距较大。劳工标准的支持者所持的理由之一,就是劳工标准的差距引起贸易的不公平。关于劳工标准的种种讨论或方案,无不与国际贸易有着深刻的联系。
5.理论上的趋于一致性
从理论上讲,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应该有趋同性。按照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在没有规模效应,没有运输成本、贸易壁垒的条件下,贸易最终将使各国产品的价格完全相等,而生产要素的价格也完全相等。因此,不同国家相同生产率的劳工的收入最终将达到一致。如果不考虑生产率的差别,各国劳工标准的差距最终将缩小为零。当然,现实中的许多情况都不满足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的假设前提。
四、影响劳工标准的因素
虽然劳工标准和国际贸易紧密联系,但是劳工标准的变化可能不全是贸易因素直接造成的。除了贸易因素外,许多因素都可能改变一国的劳工标准,下面简要分析影响劳工标准的若干因素。在分析单个因素的时候,均假设其它条件不变。
1.投资
投资又分为国内投资与外商投资,无论哪一种投资的增加,都将使更多的资本与劳动相结合,企业的生产能力因此而提高。由于劳工将生产更多的产品,劳工回报当然提高,于是收入增加,劳工标准提高。相反,净投资的负增长将导致劳工标准的下降。因此,资金短缺将不利于劳工标准的提高。
2.技术
技术进步主要是指生产工艺、中间投入品以及制造技能等方而的革新和改进。技术的进步可以缩短生产过程、节约生产成本、生产新的产品,直接导致劳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在短期内,技术可能由于知识产权等原因出现倒退,而导致劳工标准的下降。但长期来说,技术一般不会流失,技术的改变对劳工标准的影响是非负的。
3.人力资本
除了技术的创新外,通过其它方式,也能提高单位劳工劳动生产率。比如,劳动者受到教育(再教育)、培训、实践经验(干中学)、人才引进(移民)、保健等方面的投资而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的积累,这种方式可以看作是资本与劳动力的结合,一般称之为人力资本的提高。这种方式具有一般投资所不具备的优点,越来越受到投资者的重视。它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提高劳工标准。
4.生产环境的改善
生产环境的改善指与生产有关的卫生、健康、安全设施等生产环境建设和维护。按照原始的分类,它应该属于一般投资,而且由于其占总投资额的比例较小而往往被忽略。它的两个特点使我们不得不单独分析:第一,生产环境的建设与维护与劳工是密切相关的。如果能够非劳动要素代替劳动进行生产,或者将一部分生产包给其它企业,这方面的投资也不需要。从该意义上看,生产环境方面的投资其实也可以看作是人力资本的一部分。并且,企业投资人力资本越多,也越愿意改善生产环境。因为后者的投入—产出效应比前者更快、更明显。第二,它本身就是劳工标准第三个层面的内容。它产生的影响可以看作是劳工标准现状对未来产生的影响。生产环境的改善能够提高劳工的生产积极性,减小工作危险度和疾病的可能行,有利于人力资源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总之,生产环境的改善将直接提高劳工标准,而且还有利于将来劳工标准的提高。
5.劳资双方力量对比
对于典型的劳动力市场,不得不承认劳工标准是由劳动力的供求决定的。劳工的团结程度固然能够影响劳工标准,比如集体谈判虽然以增加失业人数为代价,但有利于提高谈判者的福利。但是,劳动的供求还是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在一个劳动力稀缺和一个劳动力丰裕的经济体中,前者的劳动标准往往高于后者。其原因可能并不是前者的劳动力多么集中、工会组织多么紧密、工会谈判代表多么有口才,而可能仅仅是由于合适的劳工数量较少,企业没有太多的选择。而在如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许多行业的劳动力供给是过剩的,个别劳动者的为了工作而接受较低薪酬的行为将很快打破劳动者集体谈判的筹码。
6.国际贸易
国际贸易的发展也能提高一国的劳工标准水平。从stolper-samuelson(s-s)定理(1941)和jones(1965)关于产品价格和要素价格的“放大效应”理论可以推论出,国际贸易通过改变产品价格和行业规模而直接提高发展中国家的劳工标准。许尧明(2004)、徐天云(2005)的研究表明,随着本国投资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出口额的增长,货币工资也呈现出稳定增长的趋势。王铂(2010、2012)的研究表明,国际贸易不仅直接对中国劳工标准有正的影响,而且还通过促进中国生产力的发展来间接提高中国劳工标准。
以上分析表明,一国的劳工标准可能受到许多国内和国际因素的影响,其变动可能是一个或者若干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篇5
据海关统计,2013年1~9月四川累计实现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460.4亿美元,比去年同期(下同)增长7%,低于同期全国7.7%的整体进出口增速。其中出口总值为298亿美元,增长6.7%,同期全国整体出口增长8%;进口总值为162.4亿美元,增长7.4%,同期全国整体进口增长7.3%。
1~9月四川外贸进出口总值列全国第11位,其中出口总值列全国第11位(1~11位省份先后为:广东、江苏、上海、北京、浙江、山东、福建、天津、辽宁、重庆),进口总值列全国第12位(前11位省份先后为:广东、北京、上海、江苏、山东、浙江、天津、福建、辽宁、河北、黑龙江)。
特点一:一般贸易增长,加工贸易下降,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物流货物激增
1~9月四川以一般贸易方式进出口204.3亿美元,增长7.6%,高于全省7%的整体增速,拉动全省整体外贸增长3.4个百分点,占全省整体外贸的44.4%;同期以加工贸易方式进出口186.7亿美元,下降5.3%,拉低外贸增速2.4个百分点,占比为40.5%;以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物流货物方式进出口41.3亿美元,激增3倍,拉动全省整体外贸增长7.2个百分点,占比为9%。
特点二:与东盟等新兴经济体贸易快速增长,与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贸易萎缩
1~9月四川与东盟双边贸易额为83亿美元,增长31.1%,占全省外贸总值的18%;与美国79.8亿美元,下降10.8%,占比为17.3%;与欧盟68.7亿美元,下降8.6%,占比为14.9%;与香港36.1亿美元,增长1倍,占比为7.8%;与日本26.3亿美元,下降22.6%,占比为5.7%;与韩国24.8亿美元,下降5.3%,占比为5.4%;与台湾省16.9亿美元,增长13.2%,占比为3.7%。
特点三:全省外贸以成德绵城市群为主,成都独占鳌头,另有6市外贸规模超过5亿美元
1~9月四川21个市州中,成都以358.5亿美元的进出口额独占鳌头,增长4.5%,占全省整体外贸的比重高达77.9%。同期,德阳外贸规模为25.9亿美元,增长11.9%,位列全省第二;绵阳为19.9亿美元,增长22%,居第三位。此外,另有广安(8.8亿美元,增长22.8%)、乐山(8.2亿美元,增长16.9%)、自贡(6.7亿美元,增长3.6%)和宜宾(5.4亿美元,下降8.1%)等外贸规模超过5亿美元。
特点四:综保区占四川外贸近四成
1~9月,成都高新综合保税区进出口总额为182.2亿美元,增长4.7%,占全省外贸总值的39.6%。其中出口总值为107.4亿美元,增长9.8%,拉动全省整体出口增长3.4个百分点。其中高新园区出口87.6亿美元,双流园区出口19.8亿美元。
特点五:工业制成品比重上升,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
1~9月四川出口初级产品5.5亿美元,下降11.7%;出口工业半制品42.2亿美元,下降0.8%;出口工业制成品250.3亿美元,增长8.6%。四川初级产品、工业半制品和工业制成品出口的比例关系为1.9∶14.1∶84,相较于去年同期2.3∶15.2∶82.5的该比例关系,工业制成品比重明显上升,初级产品和工业半制品比重下降,结构进一步优化。
1~9月四川出口以便携式电脑、集(下转第37页)(上接第40页)成电路等为代表的机电产品合计185.3亿美元,增长6.1%,占全省整体出口总值的62.2%,拉动全省整体外贸出口增长3.8个百分点。
1~9月,四川六大类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54.8亿美元,增长8.5%。其中,出口服装及衣着附件15.3亿美元,增长40.3%;出口鞋靴10.2亿美元,增长5.6%;出口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9.2亿美元,增长13.8%;出口家具及其零件8.8亿美元,增长1.1%;出口塑料制品6亿美元,下降21%;出口旅行用品及箱包5.4亿美元,下降4%。
篇6
本文先分析国际贸易物流的特点,接着分析国际贸易物流面临的风险,最后基于风险管理视角,提出创新国际贸易物流的对策,希望能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二、国际贸易物流的特点
具体而言,国际贸易物流具有以下一系列特点:1.高运输能力众所周知,国际贸易属于跨国交易,涵盖大范围的领域,国际物流是促进国际贸易顺利开展的重要手段,需要依靠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最大程度地保证进出口产品的安全,这就要求国际贸易物流要具备高运输能力,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2.高信息化国际贸易物流需要国与国之间的密切联系与合作,物流公司最关注的话题就是如何节约成本、降低费用,有鉴于此,国际贸易物流需要强大有力的信息系统和信息透明度,加强各个主体之间的协调,这对完善物流过程控制有着深远意义。3.高标准化国际贸易物流包括的主体有很多,各个国家制定的物流标准各不相同,为了促进国际贸易的顺利开展,制定统一的国际物流标准刻不容缓,这样才能顺利实施商品的运输、仓储和配送。高标准化是国际贸易物流的重要特点之一。
三、国际贸易物流面临的风险
国际贸易物流有着显著特点,同时也面临着各种风险,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物流成本风险。物流企业面对的重要问题就是商品在运输过程中的成本与安全。从某种角度而言,物流成本越高,物流公司面临的风险就越大。据调查显示,我国当前的一般工业品的物流费在商品总价中占据50%的比重,生鲜产品占70%左右。能否控制好物流风险,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盈利。2.费用控制风险。库存成本与运输成本是国际贸易物流包括的主要成本。前者涉及商品的库存、保管等费用,后者包括各种运输费用和货主费用等。运输费用是铁路、公路、水运等方式形成的各种费用,货主费用是指产品在运输中产生的处理和装卸费用。能否及时有效地获取费用,能否及时收回资金,都会对国际贸易物流企业的长远发展构成一定风险。3.服务落后风险国际贸易物流企业要想获得长远发展,必须不断改善服务质量,提升自己的信誉,如果难以做到这一点,将会影响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如今,我们已经迈入了信息技术时代,国外很多发达国家已经开始使用高级物流技术,反观我国,目前依旧在使用POS机和条形技术,这明显比较滞后,再加上一些物流企业的服务理念没有与时俱进,没有做到客户第一,这直接影响了企业的长远发展。
四、基于风险管理视角创新国际贸易物流改革的对策
根据上文分析可以看出,国际贸易物流确实存在各种风险,要想为国际贸易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国际贸易物流必须加强改革创新,具体要做到以下几点: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在国际贸易中,如果企业遇到物资无法正常流动的情况,会直接影响自身发展。有鉴于此,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可以为国际贸易物流正常运行提供必要的保障。从宏观角度来说,物流企业要加强物流基础设施规划与建设,实现与国际标准的无缝对接。社会上的科研院校也要发挥应有的作用,与物流企业加强联系与合作,帮助物流企业提升生产经营和管理能力,尤其在海上运输方面,不仅要加强运输集装箱化,同时还要规范大批量散装资源的装卸,要充分利用先进技术,提升物流效率。2.加快培养第三方物流人才。在国际贸易活动中,拥有大批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可以积极防范物流风险,因为物流涉及到很多因素,如果没有专业的高级管理人才,物流企业一般无法在短时间内从容应对复杂的国际贸易物流环境。同时,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加强人才培养是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的事情,根据现状,笔者认为要引入第三方专业物流公司,使其充分发挥网络化和专业化优势,为客户提供策划设计、改善管理等方面的综合服务。物流企业还要对员工加强岗前培训和在岗培训,改善他们的工资待遇,使他们全心全意为国际贸易物流服务。3.实现国际物流标准化。企业要想超越行业发展,必须加强信息化和标准化建设。国际贸易物流与一般物流不同,必须具备相应的技术标准,才能跟上国际发展的步伐。笔者认为,国际贸易物流企业的当务之急是要加快制定物流基础设施、管理流程、技术装备和信息网络的技术标准,建立和谐统一的物流技术标准化体系。还要尽快构建健全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统,通过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全球卫星定位技术等先进技术的应用,快速识别、分拣、装卸货物,以此提升物流运作效率。另外,企业在对内管理和对外沟通方面,也要实现网络化建设,及时在内部网上显示物流信息,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
五、结语
总而言之,物流是国际贸易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基于风险管理视角,我们要注意防范各种物流风险,通过采取先进手段,实现国际贸易物流的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张莹.基于物流保险发展的几点思考[J].物流技术,2013(8):105-106.
[2]戴小芳.浅谈降低物流成本的途径[J].涟钢科技与管理,2008(1):60.
[3]邓敏.国际贸易实务与融资[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4]方光罗.现代物流学[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5]侯方淼.现代物流:国际贸易的加速器[J].财经科学,2008.
篇7
关键词:广东;外贸强省;路径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23198(2013)13004902
1 外贸强省的特征
外贸强省是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广阔的综合性概念。目前学术界对外贸强省这个概念的界定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还没有明确、统一的界定标准。但学者们普遍认为外贸强省是既有“外贸大省”进出口总额排名居国内前列的特点,又有贸易结构合理,进出口附加值高,且具有稳定的可持续发展特征的省份。其具体特征如下:
(1)贸易总量大。外贸强省应该具有“量”方面的优势,即具有较大的贸易规模指标,该指标以进出口额的高低以及占全国总进出口额的比重来反映贸易对国内经济的影响力和推动力。
(2)内资企业为贸易主体。内资企业中的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和私营企业应该成为省域对外贸易的主体,其比重约占70%左右,外资企业占30%左右。
(3)贸易市场多元化、分散化。贸易市场多元化、分散化有利于分散风险和促进贸易的长期发展。“外贸强省”对前三位贸易伙伴的进出口占其进出口总额的40%左右。
(4)贸易结构以服务贸易为主导。外贸强省应该以进口初级产品,出口高附加值、低污染、低耗能、低排放的服务产品和资本密集型产品。服务产品出口占外贸出口总额的25%左右。
(5)具有丰富的贸易方式。外贸强省既要有加工贸易方式又要有非加工贸易方式,而且非加工贸易方式所占比重约为60%,大于一般加工贸易方式。
(6)具有宽松的贸易环境。对外贸易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贸易环境,以促进对外贸易持续、稳定的增长。
2 广东与外贸强省的差距
近十年来广东省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不断攀升,从2002年的2210.92亿美元,上升至2011年的9133.34亿美元,连续多年居全国前列,“量”的优势已经形成,是名副其实的外贸大省,但离真正意义上的外贸强省还有一定差距。
(1)内资企业依然处于次要地位。
通过对相关数据整理可以看出,广东省对外贸易大幅度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的快速增长。2011年广东省外贸总额9133.34亿美元,其中出口额5317.93亿美元,进口额3815.41亿美元。在当年的出口额中外资企业出口总额为3247.63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为61.1%,超过了广东省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和私营企业之和。在进口方面,从金融危机前的2007年至2011年,外资企业的进口额一直在2000亿美元左右,而国有企业的进口额只有500亿美元左右,甚至国有企业占总进口的比重也由2007年18.9%下降至2011年的12.3%。
(2)贸易市场集中化。
2011年,广东省前三位出口贸易伙伴是:欧盟、美国、中国香港,向前三位贸易伙伴的出口额占到广东全年出口总额的67.8%,同比增长13%。同年,广东省前三位进口贸易伙伴:日本、东盟和韩国,占广东省全年进口总额的比重为37%,同比增长11.3%。可见广东省贸易市场相对集中,对个别贸易伙伴的依赖性较强,无疑降低了贸易市场多元化和分散化的程度。
(3)对外贸易结构的总体层次较低。
外贸强省必须拥有以服务贸易和高技术产品为主导的贸易结构。2011年广东省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为884.9亿美元,在广东省对外贸易总额中的比重只有9.7%左右,这与外贸强省要求服务贸易所占比重应超过50%的标准还有很大的差距。同年,广东省高技术产品贸易额为3632.2亿美元,占全省外贸总额的比例为39.8%。可见广东省对外贸易结构的总体层次较低。
(4)加工贸易仍是广东省的主要贸易模式。
2011年广东省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的进出口额分别为4055.8亿美元和5077.5亿美元,一般贸易额与加工贸易额的比例为0.63:1,所含附加值、科技含量较低的加工贸易所占比重依然较大,而一般贸易比重较低。可见广东省的贸易方式仍然以加工贸易方式为主,这与外贸强省一般贸易的比重大于加工贸易的情况截然不同。
(5)贸易环境不断恶化。
我国是贸易制定和规则的接受者,在国际争端中处于低端地位。据统计资料表明,我国已经连续17年成为全球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而广东的主要贸易伙伴是以欧美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他们对广东省出口产品进行调查的主要发起人。2011年广东省出口的机电、轻工、农产品、纺织品、虾、家具、彩电、鞋等产品共遭受来自17个国家(地区)发起的90起贸易摩擦案件,其中每个涉案金额都超过1亿元,涉案企业上百家。贸易摩擦案件数量呈现上升趋势,涉案产品的范围也不断扩大。
3 广东向外贸强省跨越转变的路径分析
(1)采取有力措施,进一步推动贸易主体发展多元化。
一方面广东省政府要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通过改制、重组、集团化发展,整体推进国有外贸企业的改革,加快国有资产向优势企业集中,促
进国有外贸企业成为扩大外贸出口的主要动力。另一方面,政府通过营造良好氛围以及鼓励、扶持、引导等措施,促进民营出口企业加速成长壮大,加快走向国际市场。
(2)实施贸易市场多元化战略,构建均衡合理的贸易市场格局。
重新审视和调整原有的市场多元化战略。鼓励大型企业通过在海外设立研发中心,有条件的中小企业通过对外投资等方式开拓全球市场。在重点开拓贸易发达国家和地区市场的同时,还要有选择地开拓新兴市场,在全球形成合理、多层次的多元化格局,以分散风险,适应广东外贸不断扩张的需求。
(3)大力发展服务贸易,优化贸易结构。
服务贸易的高速增长是外贸强省的突出特点和重要标志。一方面协调好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的发展关系,积极发展传统与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贸易出口效益。另一方面要研究制定有利于发展服务贸易的政策。在基础设施建设、税收、资金支持等方面,优先考虑发展服务业和服务贸易,促进广东服务贸易发展。第三,建立一个有效的、完善的、可靠的市场体系,完善管理规则,为服务贸易在竞争中有序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4)加快发展一般贸易,实施加工贸易本土化策略。
一般贸易的整个产业链都在国内,其涉及和辐射的地区广泛。加工贸易以简单的加工组装为特征。加工贸易在现阶段对广东贸易结构升级帮助不大,对外贸经济的贡献十分有限,而且加工贸易的大量出口容易造成贸易摩擦。所以现阶段要合理协调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的比重,大力促进一般贸易的发展。并通过强化技术创新,加快培育自己的名牌产品和自主技术,不断扩大一般贸易出口比重。另外,要转变加工贸易的发展战略。通过实施加工贸易本土化策略,让外来企业逐步成为植根于本地的企业,使加工贸易由“两头大、中间小”的状态逐步演变为“中间大、两头小”的格局。
(5)完善贸易促进体系,创造良好的外贸发展环境。
政府应进一步加大服务力度,通过营造良好的外贸发展环境,支持外贸企业做大做强。为此,政府应通盘规划构建贸易促进体系,在对外贸易中获取更多的比较利益。一是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改革外经贸体制。既要建立一个统一、稳定、规范和高效的贸易管理和服务促进机制,又要加快外经贸法规的修改、完善工作。二是促进产业、企业和贸易有机结合。政府从扶持为主转变为营造良好的贸易环境,简化进出口审批程序,为外贸企业提供便捷通关服务。 三是进一步探索建立和逐步完善进出口协调机制的可能性。主要是对国内产业形成重大影响,并且在国外容易引起贸易报复、摩擦的机电、轻工、农产品、纺织品及鞋等产品。四是提早考虑应对国际摩擦的对策。针对具体的敏感性商品,在可能遭遇摩擦的情况下,建议采取临时出口调节税办法,抑制出口数量过快增长。
参考文献
[1] 朱慧强.广东从外贸大省向外贸强省过渡的几个问题的思考[J].南方经济,2001,(9):6768.
篇8
关键词:国际贸易实务;教学方法;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一、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重要性
(一)专业性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内容决定了该门课程的专业性。一方面,课程讲授的专业知识,特别是所涉及的专业术语和外贸单据,并非一般的经济常识,与理论类课程有很大的差异,非专业人士很难看懂;另一方面,课程内容与时俱进,必须与国际市场同步更新。比如,课程中讲解所引用的国际惯例与公约、行业规则等,基本上与国际上新规则的出台同步更新。
(二)实用性
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的学生以就业为主,而作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来说,进入外贸公司是其主要的就业去向,因此,《国际贸易实务》这门课程作为学生的就业保障,不管是学生求职面试,还是真正走上工作岗位,都是非常实用的一门课程。
(三)基础性
基础性是就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整个课程体系与教学计划来说的。根据一般院校的安排,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一般会安排两类课程,一类是理论类基础课程,如国际贸易、货币银行、国际金融、财政学等,一类是实务类课程,如《国际贸易实务》、《外贸函电》、《商务英语》、《国际结算》、《货运》、《报关报检》、《单证实务》、《进出口操作模拟》、《商务谈判》、《商务礼仪》、《中外文化》等,而《国际贸易实务》是实务类课程的基础课程,也就是说,只有完成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其他实务类课程才能得以开展。
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内容与特点
(一)对现行教材的选择与分析
从内容结构来看,现行教材的特点是基本内容一致,结构略有不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主体内容是以“合同”为主线,围绕这一中心,我们把《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内容分为三大块:合同条款、合同磋商与签订以及合同的履行。现行的实务教材在内容以及结构的安排上也会略有不同:
1.从内容来看,一些教材别出心裁,会安排一些“特色内容”,如有的教材会安排一些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政策、世界贸易组织(WTO)介绍、国际市场营销以及管理学等方面的内容。从理论上说,这些内容作为实务课程的有益补充也是可以的,但囿于实务课本身课时有限,通常的情况是这些内容基本上是作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材料,课堂上并不作为讲授内容。
2.从结构来看,现行教材的结构安排基本上按照合同条款、合同磋商与签订、合同履行的顺序展开内容,但也有教材作了另外的安排,情况主要有这样两种:第一,有教材将合同磋商与签订、合同的履行安排在合同条款前面,如易露霞的《国际贸易实务双语教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会发现合同磋商与签订、合同的履行这部分内容根本无法开展,因为学生没有前期必备的合同条款知识,所以根本无法理解合同履行的内容。课程内容结构顺序失当,将会使教学内容难以开展,增加了学生在学习时的困惑,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第二,在合同条款的结构安排上,现行的教材在价格条款上也有两种结构安排方式:一是首先安排商品条款,接下来再安排价格条款;二是首先安排价格条款,再安排商品条款。前者以吴百福教授主编的《进出口贸易实务教程》为代表,后者以黎孝先教授主编的《国际贸易实务》为代表。这两种安排各有用意,也各有优点:前者的用意在于遵循合同本身的条款顺序,在讲授时也可循序渐进,因为商品条款的内容较为接近日常生活,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容易,从商品条款过度到价格条款也比较合乎逻辑;而后者的用意则在于将实务课程最为重要的部分——贸易术语放在最前面讲授,容易引起学生的重视。
(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内容的特点
1.涉及面广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既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务类课程的基础课,同时也是理论类课程的延伸与拓展。《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与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金融、国际经济法、国际商法、管理学、市场营销、国际商务、社会文化等课程都有着很强的联系。在课程内容讲授时,我们应注意以下关系:
(1)注意与其它实务类课程的关系。前面我们讲到,其它实务类课程主要分为三类:环节精讲型课程、能力加强型课程、拓展补充型课程。《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不仅应该为这些课程做好充分的前期知识准备工作,而且应该在该课程讲授中建立起学生对整个实务类课程体系的认识。因此,在讲授中应做到详略得当,把握尺度。
(2)注意与其它理论及相关学科课程的关系。学生囿于本身的知识素养与社会经验,对理论类课程的评价往往是大而空,对实务类课程的评价是庞而杂。因此,我们在讲授《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时,可以根据内容引入相关的理论课程内容,让学生感受到学以致用的乐趣。
2.内容多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从开设至今,从内容上已经几经拓展。改革开放初期,在我国出口导向型经济的导向下,《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内容几乎完全以讲授企业如何做“出口”为主。进入21世纪,国家外贸战略有所调整,不再抑制进口,国内对进口商品的消费需求旺盛,很多外贸企业开始大量从事进口业务,因此,《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内容也从单纯讲授“出口”,到“进口”、“出口”业务内容并重。同时,我们的外贸企业也在不断地借鉴国外的业务经验与方法,贸易形式开始多样化,外贸公司的业务不再仅仅局限于“出口”和“进口”,经销、、招投标、融资租赁、甚至拍卖、期货等贸易方式也成为一些贸易公司的日常业务,因此,《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内容也随之拓展,从单纯地讲授“进出口”业务,拓展到需要讲授各种贸易方式的形式、方法、特点与利弊。
篇9
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最初的贸易形势早已不适合现在的国际贸易,单一的贸易或者投资模式,无法满足当前国际贸易,经过国际贸易形势不断调整,贸易投资一体化的形式逐渐出现,这对于促进国际贸易发展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对于贸易投资一体化和当前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也是极为必要的。本文主要介绍了在贸易投资一体化形式下,国际贸易突出的竞争优势,国际贸易格局的改变,以及这种模式所带来的利益提升。
关键词:
贸易;投资;一体化;国际贸易
一、前言
最初国际贸易,比较成本是获利的根本理论,在这种理论模式下,国家独自发展自己具有竞争优势的、成本较低的产品,而且别的国家是不能利用这种优势的。在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国际投资不断地加大,带动了全球经济的增长。在经济学家的分析研究下,得到了贸易和投资的一致的特点,比如说地理区域和产业分布上、产品结构的转变等。这种一致性,也是贸易投资一体化的根本所在。
二、贸易投资一体化使得国际贸易突出竞争优势
在一般情况下,比较成本才是国际贸易理论的主流发展方向,比较成本主要观点就是,只有国家生产成本较低的商品参与国际贸易,不仅生产该产品的国家本身可以获得巨大的利益,与之进行贸易的国家也会获得利益。瑞典的经济学家在分析了比较成本出现利益差额的原因之后,认为劳动力丰富、资本丰富、综合国力较强、具有较多资源的国家,出口是非常多的,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出口量比例非常大。但是随着贸易投资一体化的出现,传统的比较成本由于要基于各国之间的不可流动特点,这种特性导致出现了成本额的差异,使得各国想要获得利益就要通过分工合作的方式,有效的利用和分配资源,所以这种比较成本已经不能满足当代的国际贸易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大企业逐渐在国际贸易中体现了竞争能力,企业在国际贸易中显现的优势不再是单一贸易优势或者投资优势,变成了贸易投资一体化的形式,竞争能力凸显。而且国内的企业也可以趁着国际全球化时机,适时的抢占国际贸易中的先机,增强企业自身的竞争能力。比较成本的方式逐渐改变,某一国家已经不能独自应用自身的比较优势获得利益,别的国家也是可以运用的。只要国家拥有的资源丰富,资本较大,人才多,有着自己成本上的优势,技术上的优势,产品上的优势,管理上的优势,具有强烈的竞争优势,那么就能在贸易投资一体化的新形势下抢占先机,获得利益。
三、贸易投资一体化改变了国际贸易格局
贸易投资一体化的发展,使得企业的内部格局发生了改变,公司逐渐将内部业务转变为跨国公司的业务,增加了产业链,在以前的比较成本形式下的贸易中,贸易是以产业内部为主的,国际贸易是在不同的产业之中进行。因为在最初的贸易理论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的国家之间的国际贸易,需要依靠不同的产业,生产各种不同的产品,将这些不同产品进行贸易交换,产品的流向较为固定单一,对于各国的发展其实是极为不利的。但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国际贸易的份额不断加大,科技水平的发展速度不断提升,单一定向的国际贸易已经不符合经济全球化下各国的贸易情况,发达国家的产品数量增多,新产品日新月异,国际贸易的比重加大,使得贸易的形式不断的进行调整变化。一般情况下认为产业内部的贸易是在比较成本的情况下由于各种产品之间的差异,产业内部贸易可以最大化生产利润,所有才出现了这种产业模式。但是现在,虽然产业内部的贸易仍然有一定的发展,但还是有了一些改变,这就体现在了跨国公司的贸易上,跨国公司将原先一些公司内部的产业逐渐移交到了跨国公司之间,其实这也是一种贸易投资一体化的具体表现形式。现在跨国公司为了提升自己公司的整体水平,壮大公司规模,提高企业利润,一般采取并购的方式,围绕主流产业开展多项产业结构,比如美的最初是以电器为自己主要的生产产品,但是经过企业不断的发展,美的集团现在除了生产电器之外,还涉足物流、地产等领域。为了一直保存自己的竞争优势,跨国公司采用了垂直管理的方式,降低了生产的成本,保护了自己技术领先的优势。
四、一体化方式使得贸易利益提升
国际贸易的一般优势体现在利益、就业、技术上等各种的进步。在比较成本中,只要国家各自在自己的优势上发挥出全部作用,就会获得不少的利益,会促进整个国家的利益发展。在贸易投资一体化的方式下,国际贸易应该向新的方向转变,首先是国际投资收益会慢慢超过贸易的利益,国际投资优化了全球的资源分配模式,带动了资源的整合。外汇额度也成了国家经济收入的一部分,国家的进出口额度都表现在了外汇收入的增加和支出上,国家之间的贸易差额可以全面的体现国家之间的贸易形势。在一体化的条件下,动态利益成为了跨国企业以及国家之间的主要追求,其中包括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使得各个国家的企业成为了国际贸易的一部分,国际贸易中流通的产品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本国的产品了,产品的多样化更是促进了贸易的不断进行,一个企业可以将自己的出口利润外汇到别的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在不发达国家内建设的子公司,这种形式更为明显。但是这种情况导致了不发达国家的利益受损,因此动态的利益就成为了不发达国家企业所追求的主要利益。也是吸引投资者的主要因素。
五、结束语
贸易投资一体化已经是当前非常符合国际贸易的一种新型的模式,一体化的方式,不仅使得企业内部的分工模式转变,突出了资源整合的各种竞争优势,而且改变了国际贸易的格局,公司的产业链有了突破性的转变。在一体化的模式下,动态利益逐渐成为了主题,而且在这种模式下,由于保护的对象和效果不能确定,极大的适应可当前的全球化发展的需要,相信在这种体制下,国际莫伊将会有极大的创新。
参考文献
[1]张二震,马野青.贸易投资一体化与当代国际贸易理论的创新[J].《福建论坛》,2013.(11):32-35.
[2]魏浩,贸易投资一体化与当代国际贸易理论的创新[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3.(05):61-63.
[3]韩志涛,论国际分工影响国际贸易的考究探析[j]《商场现代化》2014.(11):112-113.
[4]杨冰,贸易投资一体化程度与贸易保护问题研究[j]《时代经贸》2016.(02):51-52.
篇10
关键词:宁波市;加工贸易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F713.32
一、宁波地区加工贸易发展现状
1.加工贸易稳步发展,然而规模有限
宁波地区的加工贸易始于1987年,经过20多年由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加工贸易一直呈现平稳,快速的增长势头,其贸易额从2004年的53.34亿美元到现在的179.55亿美元。继2008的金融危机后,宁波市的加工贸易在2010,2011年再次蓬勃发展增速接几接近百分之20,分别达到了21.2%,19.17%,尤其在2011年加工贸易的增长速度超过了全地区的贸易进出口增长速度,其总额达到了188.16亿美元创历史新高,其中出口额为116.9亿美元,进口额为71.2亿美元。但是其在整个宁波市的对外贸易中所占的比份一直徘徊于20%,在2008年,其份额达到了最大值,将近27%,然而自金融危机以后,其份额又开始回落,在2012年,其份额只有18.59%
尤其是在进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更是远远落后与其经济规模相似的地区,以2009年为例,深圳市的加工贸易总额为932.亿美元,占其对外贸易总额的58%,同比全国当年的加工贸易额所占比重约为47.6%,然而宁波市的加工贸易所占比重仅仅只有22.97%,虽然其对外贸易总额也达到了608亿美元,然而其加工贸易水平只有深圳市的39.7%,跟全国水平相比也远远落后,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这直观的展现出了宁波市的加工贸易发展速度的滞后。
2.一般贸易发展优于加工贸易发展,加工贸易发展模式以进料加工为主
2012年宁波市的外贸出口由于受欧债危机的影响,从而出现了下降的趋势,但是一般贸易出口同比增长2.8%,进口同比下降3.6%,均好于全市平均,占全市比重分别提高1.4和1.7个百分点,达到80%和69.8%;加工贸易出口、进口同比分别下降5%和3.9%。在加工贸易内部进料加工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来料加工虽有了稳步的增长,但是仍然不能动摇进料加工的巨大优势。在2008年来料加工仅仅占了6.57%,在2009年以后份额虽有了一定程度的增长,但从总体而言其发展速度仍然落后于进料加工贸易的发展,进料加工的份额也是远远大于来料加工。
3.加工贸易中外资企业占据主导地位,私营企业增长迅速
宁波市的加工贸易在近年有了较大的幅度的增长,外资企业仍然起着主导的作用,民营企业也迎头赶上。以2009年为例,外商投资在宁波市以加工贸易方式进出口114.3亿美元,下降了24.1%,但其占全市加工贸易进出口总值81.8%,尤其是一些大型的跨国外资公司,如三星重工业(宁波)、奇美电子、阿尔卑斯电子,它们在很大程度上支撑着宁波市的加工贸易发展。另一个方面,这些大型的外资公司掌握着的关键技术,其在中国进行的步骤仅仅是一些资源消耗大,技术水平低的初级加工阶段,这又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宁波市加工贸易的进一步发展。
4.加工贸易仍以传统行业为主,高新技术产品正在起步
宁波地区的加工贸易主要分布在纺织,机电,服装,塑料制品等传统行业,其主要加工原料仍然是原油,羊毛,机械零件。同时,以保税区、科技区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群正在起步。保税区,科技区已经初步形成了以集成电路、计算机,液晶光电为主体的电子信息产业,这些是确保宁波市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关键所在。在2012年,宁波市的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达到了179.55万美元,而机电产品和纺织业产品分别占到了41.3%和19.7%的比例,比上年分别有了1.9%和0.2%的降幅,而作为高新技术产品中的代表产品液晶显示板的出口则增加了10.9%。
5.宁波市的加工贸易地区呈现梯度分布
在宁波市的加工贸易区域分布中,出口加工区始终占据着绝对的主导地位,另外慈溪,开发区,北仑,鄞州等经济发达的地区的加工贸易业务量也比较大,因为这些地区的配套设施较为健全,有一定的加工贸易基础,从而形成了加工贸易产业群。而江东,海曙,大榭的加工贸易发展则十分的滞后,从2010年上半年来看,这三个地区的加工贸易额仅仅只有0.59亿美元,而出口加工区的加工贸易总额达到了22.31亿美元,慈溪,开发区,鄞州,北仑的加工贸易总额列第2~5位,其贸易值为25.61亿美元。
二、宁波市加工贸易问题的原因分析
1.政府对加工贸易引导力度不够,偏重于一般贸易的发展
宁波市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力争于一般贸易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针对一般贸易的优惠和鼓励政策,其中的出口退税和出口补贴政策极大的刺激了当地一般贸易的发展。然而对于加工贸易,宁波市自1987年加工贸易发展以来,直到2004年宁波市政府才制定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已优化结构为主线,以推进加工贸易发展为重点"的对外贸易发展方向,相比较广州、深圳、江苏等加工贸易较为发达的地区而言,无论从其在资金,还是技术方面的支援,都要大幅度的落后于这些地区,同时宁波市对于加工贸易的优惠政策,扶持政策也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企业发展加工贸易的积极性,延缓了加工贸易的发展。
2.加工贸易企业民营企业较多,规模效应较弱
根据规模效应理论,在企业的生产规模扩大后,变动成本同比例增加而固定成本则不变,这对降低企业产品的价格,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宁波市的外贸经济较为发达,其加工贸易企业绝大多数都是乡镇企业,经营规模较小,技术水平低下,缺乏良好的管理发展模式,同时由于这些企业协作意识较为薄弱,无法充分的进行资源整合,宁波市虽也有一些大型的外企,但数量较少,外资企业在宁波市的加工贸易中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虽然民营企业的数量正迅猛增长,产生的效益增幅仍然较小。早在2009年,宁波市的民营加工贸易企业数量已突破了5万家,但在当年加工贸易总额中所占的比例只有19.2%。
3.加工贸易配套展业发展程度缓慢,产业链利用效率低下
宁波市虽然拥有众多的优良港口,外向型经济也较为发达,然而其口岸环境和配套设施仍然较为落后,已经无法满足宁波市现阶段的加工贸易发展。加工贸易涉及对外经济合作局、海关、外汇管理局等部门,职责不同,相关规定不一致,管理中遇到问题认识不统一,办理程序十分繁琐,因而在办理程序这方面的难易程度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进行加工贸易生产的积极性。另外由于一些企业未能充分利用区域优势进行资源的整合,从而导致宁波市加工贸易产业链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虽然宁波市近几年的加工贸易产业链已经形成,但宁波市的大多数上游公司的原料仍选择出口外地,而一些处于下游的公司更倾向于向国外直接采购原材料,从而导致加工贸易产业链始终无法充分发挥作用。
4.产业结构的调整,导致加工贸易政策优势减弱
加工贸易特点是市场两头在外,政策优势是进口料件关税可实行减免。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和宁波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近10年来宁波市加工贸易企业的生产能力和生产技术水平有了巨大的进步,可以利用更多的国产原料进行加工贸易生产,而且由于国产原料在运输成本和价格上有着巨大的优势,因而进口需求有了一定程度的下降;同时由于技术进步所推动的深加工能力的加强,企业对于产品的出口和销售渠道选择增多,从而导致直接出口的数量减少,因而企业更倾向于利用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共同发展的模式替代原来传统的加工贸易模式。另外,随着全球贸易自由化的进程加快,产业链进一步的扩展,各国进出口关税都进行了一定幅度的下调,加工贸易的主要优势进口料件关税减免优势被进一步削弱,这导致了以机电、机械零件、服装等产品为主的宁波市加工贸易发展更为艰难。
5.加工贸易技术水平较低,产品的附加值不高
宁波市加工贸易企业主要集中于产业链的低端,对一些初级工业品进行生产和加工,或者对最终产品进行组装,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生产模式。在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生产研发、关键设备的组装等环节,一直被一些大型外资公司所掌握,因而加工贸易中关键零部件和原料仍然严重依赖进口,产品的附加值始终无法有革命性的提高。虽然近几年宁波市在液晶电视等高兴技术方面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由于缺乏关键技术和各种高素质技术人才,导致宁波市一些高新技术企业在生产上仍然存在加工过程短、增值率较低等问题,其加工贸易结构无法有效突破传统加工贸易的限制。
三、宁波市加工贸易现状及发展对策
1.政府应加大对加工贸易支持力度,确立加工贸易的战略地位
宁波市政府应该在思想观念上有所抓转变,将加工贸易是一般贸易附属的地位上提升到和一般贸易同一级别,甚至是加工贸易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优于一般贸易的发展,将加工贸易的发展放在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上。通过政府宣传、专业培训、媒体的信息传递等多种方式来更新企业经营理念,推动加工贸易发展。同时宁波市政府应该成立处理加工贸易业务的专门政府部门,适量减少有关审批环节,简化审批手续,创新管理手段,提高办公效率。
2.加快本土企业集团化步伐,增强规模效应
宁波市有着数量众多的中小型民营企业,推进这些民营企业集团化可以有效的整合其生产资源和人力资源,扩大企业规模对于企业生产效率,产品竞争力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一些大型龙头企业可以通过吸收兼并的方式将众多的中小型企业纳入自己旗下,或者通过加盟等方式组建区域性集团企业,整合生产加工链中的各种生产资源,扩大自身在人力,资源等各方面的优势,提升宁波市加工贸易的整体效益。在大力支持龙头企业的同时,还要注意其对配套企业的带动作用,加强其和中下游企业有之间的联系,形成更为健全的产业链,以此达到区域经济的规模效应。
3.优化加工贸易发展环境,构建物流服务体系,推进其配套产业的发展
优化投资环境无疑使吸引外资的一个重要途径,为此应该建立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同时应重点加强物流环境建设,尤其是对第三方物流的建设,因为加工贸易生产销售中涉及到货物的进出口,深加工结转,外发加工等物流流转配送环节,发展第三方物流对方便这些环节的流通起到重要的作用。企业根据自身的生产销售特点在物流方面有着许多个性的要求,单凭企业自身无法克服这其中的问题,需建立一个专门的物流体系,为这些企业提供更为详细,专业的咨询,培训,转运等服务,提升加工贸易企业的流转效率。据此,宁波市政府不仅要完善加工贸易的各项配套服务设施,而且要扩展宁波市铁路运输,海路运输,航空运输等各种物流方式,充分发挥第三方物流的作用。
4.培育中间产业,延长地区内的加工贸易产业链
宁波市加工贸易发展滞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未能建立健全的加工贸易产业链,从而导致宁波市地区的加工贸易企业的整合能力较差,而中间产业则是加工贸易产业链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因而对于中间产业的建设刻不容缓。为此应该加强中间产业的加工规模和技术水平,提高其对于上下游企业的衔接配套能力,积极支持和引导中间产业开展深加工结转渠道,形成完整的加工贸易产业链,不断提高宁波市地区加工贸易企业的整合能力。在建立完整的基础之上,努力向产业链条上游发展,提升企业的生产研发能力和产品设计能力,积极拓展国际物流运输和配送能力,在产业链的下游开拓新的业务,开拓产业链配套服务,将产业链条横向扩展。
5.优化加工贸易区域结构,促进加工贸易合理分工
随着宁波市加工贸易区,慈溪,开发区,北仑,余姚等地加工贸易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其在劳动力成本,土地资源开发成本方面都有了较大的上升,而在江东,海曙,大榭等地尤其经济的相对落后,不管在劳动力价格,还是土地资源开发成本方面相对与加工贸易区,北仑等地而言都有着巨大的优势,因此宁波市政府应该积极引导一些初级加工贸易向这些地区转移,这不仅可以减缓加工贸易区,北仑等地的土地压力,而且可以推动江东等地的经济发展,为当地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加工贸易区,北仑等地的加工贸易企业相比较而言已经拥有了一定的生产研发能力和创新能力,劳动力的综合素质也较高,因而其加工贸易可以逐步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转变,重点发展液晶,精密机械零件等技术,资金密集型产业。同时一些初级加工贸易产业,比如服装,初级机械零件加工生产等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可以向大榭,江东等地转移。
6.加大技术研发投资力度,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技术落后是影响宁波市加工贸易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技术优势的竞争是加工贸易高新技术化的根本点,只有不断提升加工贸易企业的生产技术水平,提升产品的附加值,才能从根本上发展宁波市加工贸易水平。宁波市政府应该鼓励一些大型外资企业将技术含量高的制造和服务环节向当地转移,给予更多的政策优惠和资金支持,支持其在宁波开展科研开发活动。为此,宁波市政府可以制定相应政策给予外资加工贸易企业在技术创新和研发上支持,比如对研发成本进行税金抵赖,技术创新给予资金奖励。引导加工贸易企业积极参与高新技术产品的研发,生产,推进加工贸易产业结构升级,从劳动密集型的产业结构向技术,资金密集型的产业结构转变。
参考文献:
[1]童春良,李淑贞.宁波加工贸易的发展状况及对策[J].北方经贸,2006,255(2):22-23.
[2]吴朝蓉,唐绍祥.宁波市加工贸易的现状与发展对策[J].经济丛刊,2006(3):36-38.
[3]邵金菊.基于全球化产业链的宁波加工贸易升级研究[J].特区经济,2008(1):43-45.
[4]鹿鹏.对中国加工贸易与产业结构提升的探讨[J].经济问题探索,2005(4):4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