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的方法范文
时间:2023-06-05 18:00: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课堂教学的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兴趣 口语训练 模仿 信心 自学
一、多措并举,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初中生年龄小,活泼好动,影响他们学习的因素更是多种多样。相对于智力来说,兴趣和爱好更能促进学生勤奋学习,它是学好英语的首要条件。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创设情境,给学生实践的权利和机会,做到兴趣活动育才能、培养兴趣露才能、创造条件展才能,使兴趣、才能、成果紧密结合在一起,让学生置身于一个生动活泼、充满情趣的学习氛围中,体会用另一种语言表达的喜悦,从而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运用英语的浓厚兴趣。
1、教师要热爱自己的事业和学生。要把自己对英语、对生活的爱和理解传授给学生;要把自己最真实、最美丽、最健康、最阳光、最富有激情的东西展现给学生、感染学生,让其产生共鸣,从而激起他们内心深处对语言、对生活的热爱和激情,从而转化为学习动力。
2、改革传统的教学手段,将教材所设置的情景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声音、文字、图像等直观手段,可以化静为动,化难为易,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其在具有游戏性、趣味性、探索性、竞争性等各种活动中获得乐趣,增长知识。
3、对学生进行成功教育,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一个人只要体验过一次成功的喜悦,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成功愿望,在课堂教学中争取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成功的体验,使每个学生快乐地学习。
二、加强口语训练,创设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
外语的学习语言离不开环境。但学生在学校接触真实英语语境的机会非常有限,学习的主要场所就是课堂。因此,作为英语教师,要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口语训练的时间,要让学生进行语言实践,充分利用教材的优势,组织并设计好各种口语活动,创设一个近似自然的语言环境。创设与生活相关的情境进行对话,如聚会、拜访、打电话、看病、购物、体育活动等,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把生活引入课堂,再把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延伸到生活,这样学生无时无刻不在感受英语,锻炼英语,突破口语屏障,在乐趣中学习,在娱乐中获益。
三、打好基础,让学生善于模仿
英语的学习,具体来说,首先是一种模仿。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播放录音、影像资料等手段,让学生充分接触真正的英语,让学生在听、说的过程中模仿英语的发音。要刻苦模仿,掌握好每一个音节。要突破语音关,先要搞清单个音素的发音方法,在此基础上把握连读、弱读等语音现象,进而练习语调和节奏。练习时最好模仿原声录音,有条件的还应录下自己的发音,与原声进行对比,这样容易发现自己的不足。纠正发音是一个枯燥的过程,但唯有耐心、细心和恒心,不断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才会有进步。
四、坚定信心,激励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习一门语言,是一个缓慢、长期的过程,需要在听、说、读、写、译方面付出辛勤汗水。越学到后面越需要更多的努力,越需要挑战毅力。在这个过程中会遭遇无数次的失败,承受许多压力。比如记一个单词,背了很多遍都没有记住,最后花了好大的功夫终于勉强记住了,可没隔几天又忘得无影无踪。一次次的失败,带给学生极大的失望。此时此刻,学生最需要的不是老师的专业知识或者一道题的标准答案,而是点亮他们心中的希望,用精神去感染他们,用希望去激励他们坚持下去。帮助他们明确目标,懂得失败是成功之母的道理;帮助他们建立自尊心,树立信心,从而更积极地再次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五、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力,加强学生的自学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先给学生布置一定的任务,可以给学生一个预习提纲,即要把预习的内容概括成几个问题或知识点,再辅以一定的参考资料,要求学生根据问题或知识点做好预习并作好笔记,课堂上释疑。在学生具有一定的预习能力的基础上,围绕着教材,师生共同确定预习的内容,学生自己寻找有关的资料,记好预习笔记,课堂上讨论、释疑。每一周我都用一节课的时间和学生们共同确定这一周上课的内容,学生利用字典等工具书解决一部分难点,课堂上运用以某组主讲、其它各组提问的教学方式,这样学生间相互动起来了。教师讲学生之所想,做到了有的放矢,听课效果明显改善。可以“以课本为依托”辅以一定的参考资料,学生自己确定重点、难点,在有关的参考书中寻找答案,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释疑,相互补充,教师总结,检测预习效果。通过以上方法,学生已经能够自主地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篇2
一、复习引入
《教学论》中说:“复习不是为了修补倒坍的建筑物,而是添建一座新的楼房。”古语说:“温故而知新。”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面对一种新的教学情境,学习者一般会根据已有的旧知识进行选择,那些能与旧知识建立联系的知识往往能更好地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事实上,生物学科的知识,都有其严密的逻辑联系,也就是说各种新知识都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因此,在复习旧知识同时寻找到新旧知识的关联处,能使新旧知识形成一个初步的体系,起到了“架桥铺路”的作用。例如,在讲“减数分裂”有关内容前,可以先简要复习“有丝分裂”有关内容,指出减数分裂是一种特殊方式的有丝分裂,然后导入新课。
二、由实验引入
通过做实验引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帮助学生对教材文本内容的理解和领会。在教《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一课时,学生做了膝跳反射的实验,做完实验后,有的学生问:“我的小腿为什么不受大脑控制?再怎么克制,小腿还是要跳起来?”学生猜想、交流、各抒己见,此时我水到渠成引入了“反射”这一课题。
三、从熟悉的生活情景引入
日常生活中蕴含了大量的生物学知识,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入新课,可以使他们对生物学产生亲切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在学习“动物社会行为中的信息交流”时,从生动的问题入手:当你吃的面包不小心掉到地上,如果有一只蚂蚁发现了,接着会发生什么现象?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会有一群蚂蚁出现……”选择这个既简单又生活化的问题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引出了课题,使得学生能紧跟教师的思路思考下面的问题:后面的蚂蚁是怎么得知食物的地点的?……小事情,大学问,将生物教学与生活结合起来,在生活实例的“引领”下,学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就会习惯地去留意观察身边的生活,探知欲会成为学生探究科学奥秘、学好生物学的“引子”,从而培养科学嗅觉。
四、利用诗词谚语,引导学生去品味生活、感悟生物学知识
生物学教学中,有时巧借一句俗语,会增加几分诙谐,学生倍感轻松;妙用一句诗词,课堂会变得更加形象生动、趣味无穷。如“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分别说明了温度和光照对生物的影响。谚语是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总结出来的经验结晶,将其引入教学可唤起学生对生活经验的回忆,促使他们更好地理解生物学知识。如“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是讲解食物链的最好素材;“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是变异的形象表述。在生物学教学中适时引用诗词和谚语,学生津津乐道,久久难忘,它不仅能让学生深刻理解其中蕴含的生物学道理,还能促使生物学知识的迁移,同时能大大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五、故事导入
利用生动的故事,能激发学生的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轻松愉快地进入学习状态。在教《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这一课时,我讲了《三人看戏》的故事。即甲乙丙三人同去看戏,边看边评论戏演得好坏。甲说:“今天的戏唱得很好,不过行头不好。”乙却说:“你说的不对,其实今天的戏行头很好,可惜唱的声音太小。”丙听了甲乙两人的话后说:“你们都说错了,今天的戏不仅唱得很好,而且行头也很好看。”如果三人都是健全人,他们会有哪方面的生理缺陷?从故事引入感知,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便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六、悬念和布障引课法
悬念,就是一种悬而未决的问题或现象。俗话说:“好奇之心,人皆有之。”所以悬念引课可以使学生产生一种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使学生注意力能够迅速集中到课堂讨论中来。例如,在讲“人类遗传病”时,教师告诉学生:在大西洋的林伊索斯岛上,曾住着300多户居民,他们喜欢月亮怕见日光,因此人们称他们为“月亮女儿”,原来该岛居民由于近亲结婚而致使绝大多数人患上了白化病。由此引出遗传的悬念,导入新课便顺理成章。
布障就是教师在讲授新知识之前有意设置一些小小的障碍,使学生产生“愤”、“悱”的心理状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探求真谛的欲望。例如,在学习“原核生物”有关内容时,教师布障:“前面我们学习了叶绿体,它是光合作用的场所。那么能够光合作用的蓝藻,体内就应该有叶绿体了吧?”学生往往回答“当然”,答案刚好相反,在学生的一片“嘘……”的怀疑声中,教师引出“原核生物”。
七、音乐导入
音乐,不仅可以给人以美的享受和艺术的熏陶,还能激发人的情感。如在上《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一节时,播放歌曲《一个真实的故事》:“有一个女孩她从小爱养丹顶鹤,在她大学毕业以后她仍回到她养鹤的地方,可是有一天她为救那只受伤的丹顶鹤,滑进了沼泽地就再也没有上来……”而后让学生谈谈对徐秀娟救鹤献身的看法,由此引入新课。
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竞赛、辩论、游戏、表演等方式来引课;还可以引用古今中外现成的寓言、诗词、对联、名人名句导课;通过谜语和极其形象的谜底导课;还可以利用歌曲、歌谣、戏曲、舞蹈等音乐形式来导课,同样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
篇3
关键词:伤科按摩 理论知识 临床实践 多媒体应用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8.303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8-0269-01
作为从事中医按摩教学十年的教师,这些年不断的积累自己的教学经验,持续提高教学质量,始终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按摩教学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近年来随着学生就业压力的增大,原有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现阶段的市场竞争,特别是作为骨伤类中职学校重头戏的《伤科按摩学》,学生掌握的好坏直接关系着以后从事按摩行业的发展和潜力,因此如何找出既能满足现阶段伤科按摩学教学的需要,又能增强学生走入社会后的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方法是当务之急,以下是笔者在《伤科按摩学》教学方面的一些看法。
1 摸透教材,找准“教”与“学”的着眼点
《伤科按摩学》是以讲解伤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为主的一门课程,每节课都分为解剖生理、病因病机、临床表现、检查、鉴别诊断、手法治疗和注意事项等七部分内容。这些内容教材中都有详细的讲解。但由于伤科疾病的特殊性,教师在讲解同一部位的不同疾病时,要分析疾病的特征,找准着眼点,让学生有着清晰明确的学习目的。如:颈肩部最常见的疾病《颈椎病》和《落枕》两节课中,颈椎病作为伤科按摩三大主病之一,在临床上具有发病广,分型多,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的特点,并且该病的分型常混合出现,按摩手法治疗对不同分型的治疗效果也存在很大差异,所以在讲解该课时,如果按照教材中所写的内容按部就班的去讲解,学生只能接触颈椎病表面的东西,无法深入了解该病。因此我在讲解该病时,以颈部的生理解剖为切入点,特别是跟颈椎病相关的骨骼、肌肉、韧带、血管、,神经它们之间的关系,作为重点来讲解,并根据不同的分型去分析什么样的病理变化能造成该型颈椎病的发病,发病后对这些组织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是影响到神经还是影响到血管等等。再具体到神经和血管的名称,根据受影响的组织让学生分组讨论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这样通过解剖生理的学习引出本课的全部内容。而对落枕的讲解则相反,由于落枕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大部分学生都有过落枕的体会,因此让学生从临床表现入手,通过落枕典型的临床表现来分析该病的病因和病机,找出落枕牵扯到的肌肉,再从临床表现最重要的疼痛和活动障碍两方面,让学生分析治疗的重点在哪里,应采取什么样的手法,并通过分组互相尝试治疗。另外,在讲解完颈部的常见病以后,再让学生将颈部所有的疾病整理到一起,分析他们的特点,找出他们的不同处,从而让学生以后在临床中对该部位疾病不发生混淆,以免误诊和误治。
2 以练补学,充分体现“做中学”和“做中教”
伤科按摩课是一门临床学科,因此检验学生是否掌握该课知识的最重要两点是学生能否诊断和治疗软组织损伤。特别是治疗方面,同样的手法要求“持久,有力,均匀,柔和,深透”言简意赅,却很难在操作过程中体现出来,即使学生的手法操作达到了临床诊治的标准。但由于手法的个体特异性,也会造成治疗效果的不同,需要学生长期反复的练习和体会,所以在我的课上,在详细讲解病证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我会给学生充足的手法练习时间,并在练习的过程中,不断的指导学生,调整疗效,在操作中实现更好的师生互动学习。在指导学生时,遵循以下几方面的原则:①法之所施,力求规范,操作时必须规范手型,动作要领;②法之所施,须守其神,即要求学生集中注意力,在手法操作过程中始终处于最佳的状态;③法之所施,因证适宜,不同的个体,手法刺激量要适宜,手法选用也要适合,特别是不同的伤科疾病,要求学生手法操作要有针对性和创新性,不要单纯的照搬教材中的操作手法和步骤,多动脑思考,在练习中加深印象。
3 贴近临床,让理论与实践真正的结合
理论结合实践已经是老生常谈,但对本门课程的学习,最好的方式依然是理论与实践同步进行。以我之前的按摩课堂教学来看,由于中职教育条件的不足,学生学习理论和实践大多都是在学校内进行,不论是诊断还是治疗都是以学生互相分组为基础,模拟临床,时间长了,学生肯定不能代替临床病例,并且互相之间已经熟悉,很多疾病的特点体现不出来,导致没有实践来验证学生掌握的知识点是否正确,让学生觉得很枯燥,逐渐失去对理论知识学习的兴趣。有时为学生创造条件去接触临床,由于时间关系,经常将多个不同病例集中在一起,如颈椎病,肩周炎,冈上肌肌腱炎等等,学生需要复习的知识量过大,极易混淆,虽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了诊断和治疗,但往往还处于迷糊状态,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等到上理论课时对这些知识点彻底掌握后,再想回来体会一下临床患者的实例,也没有机会了。为了解决这种情况,所以在我的课上每当我需要讲解一个新的病证时,我都通过多种渠道请到一些患有该伤科疾病的患者,现场教学,先让学生自主学习该病的理论知识,再让他们分组跟患者接触,询问病情,跟理论知识对照,分析病情,确诊后再让学生探讨治疗手法,并现场应用治疗,观察疗效,从而实现真正的理论与实践结合,让学生充分的感受临床氛围。
4 多媒体辅助,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教师的引导作用
多媒体软件作为现代教育重要辅助工具,在伤科按摩学中依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伤科按摩学》在本校的教学安排为一学年,因此我在我的课堂上,整理了一部分著名按摩大师的视频,如李墨林老先生的按摩手法,张钊汉先生原始点松筋疗法等,针对学生课上可能出现的“审美疲劳”现象,在适当的时机,播放出来,用名家的手法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伤科按摩课的兴趣,学生观看视频时,能够自主模仿视频中的手法,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同时,多媒体课件的应用,是对教师的一种“解放”,能够让教师用更多的时间去指导学生,引领学生走上正确的道路,更好的驾驭课堂。
以上,是笔者在《伤科按摩学》课堂教学上的一些见解,通过上述方法,可以在课堂上给学生更大的发展空间,拓宽他们的思路,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以后笔者还会针对学生特点不断的探索,找出按摩学科课堂教学中更行之有效的方法,希望广大同仁多提宝贵意见。
参考文献
[1] 胡建锋.《浅议提高手法疗效之法》.广东:《按摩与导引》,2012:VOL.18.No2
篇4
1 中等职业学校数学课堂教学现状
中职数学是中等职业学校重要的文化基础课之一,是学生学好专业课程的基础.然而对于中职学校的学生来说,因其数学基础薄弱,数学思维不够活跃,抽象复杂、过分形式化的数学逻辑推导和结果令他们谈之色变,对数学学习失去信心.再加上不良的学习习惯,致使中职数学课堂教学难以组织,学生上课趴睡、开小差,课后抄作业等现象俯拾皆是.如何改变这一状况,提高中职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笔者在实践中发现积极开展数学实验,让学生动手实践,引导学生在“玩数学”、“做数学”中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能有效降低数学学习难度,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自信,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中职数学教与学的有效性.
2 数学实验在中职数学课堂教学的应用
伽利略指出:“科学的真理不应该在古代圣人的蒙着灰尘的书上去找,而应该在实验中和以实验为基础的理论中去找.一切推理都必须从观察与实验得来.”在中职数学教学中开展数学实验教学,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猜想、归纳,让学生亲历数学建模过程,逐步掌握认识事物,发现真理的方式、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观察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是学生正确理解、掌握数学概念和发现数学规律及本质的有效途径;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探索、研究新事物的创造精神和科学态度,有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下面笔者就自己的教学经历谈几点拙见,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之效果.
2.1 游戏实验,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克纳说:“最好的学习动力莫过于学生对所学知识有内在的兴趣,而最能激发学生这种内在兴趣的莫过于游戏”.中职学生具有爱玩、好奇心强等特点,对游戏有着浓厚的兴趣.在中职数学教学中,如果教师能根据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结合教学内容引入适宜的游戏实验,将知识在潜移默化中传授给学生,就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率,同时也会使课堂教学变得活泼有趣,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频率与概率的教学中,可组织学生做如下游戏实验:课前教师制作面值100元、 50元、10元、5元、1元的游戏币若干,学生每人制作面值2元的游戏币5张.上课时,要求学生四人一组开展掷骰子游戏.游戏规则是:每次掷两颗骰子,计算掷得的点数之和,若掷得的点数之和等于12,得一等奖,奖游戏币100元;若掷得的点数之和等于10或者11,得二等奖,奖游戏币50元;若掷得的点数之和等于8或者9,得三等奖,奖游戏币10元;若掷得的点数之和等于2,3,4,5,6,7等情况时,负游戏币2元. 游戏后提问学生:出现各个数值的可能性是否是同等的?中奖和不中奖哪种可能性大?接着进行分组实验检验学生的猜想是否正确.本节课通过游戏实验,让学生体验“玩中学、学中玩”的数学学习乐趣,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2 直观操作实验,建立数学表象,加深学生对概念、定理的深入理解
我国着名心理学家林崇德教授指出:“儿童掌握数学概念和运算过程.是从直观感知过渡到表象,再过渡到抽象的过程.实现这一过渡,表象是关键”.在中职数学教学中加强直观实验教学,让学生参与实验探索活动,有利建立数学表象,加深学生对数学概念、定理的本质属性理解.
例如在教授平面的基本性质3时,笔者让学生如下实验:首先在桌面上放一颗图钉,让图钉尖朝上,在图钉上放置一块硬纸板,观察一颗图钉能否将硬纸板架起来;接着在桌面上放两颗图钉,让图钉尖朝上,在两颗图钉上放置硬纸板,观察两颗图钉能否将一块硬纸板架起来;然后在桌面上并排放三颗图钉,图钉尖朝上,在图钉上放置一张硬纸板,观察并排成直线的三颗颗图钉能否将硬纸板架起来;最后在桌面上放不成直线的三颗图钉,让图钉尖朝上,在图钉上放置一张硬纸板,观察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颗图钉能否将硬纸板架起来.通过上述实验学生就能清楚地理解平面的基本性质3: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个点,可以确定一个平面.
2.3 开放性数学实验,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着名的数学教育家G?波利亚指出: “只要数学的学习过程稍能反映出数学发明的过程,那么就应让猜想合情合理地占有适当的位置.”由此可知在中职数学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合理开设相应的数学实验,引导学生细心观察,动手实践,大胆设想,把教学重点放在发现问题和证明方法的探究上,有助于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例如:在 “圆锥体积公式”的教学中笔者设计了如下的教学实验:课前将学生进行分组,每组自制等底等高的圆柱形纸筒和圆锥形纸筒各一个、直尺一把、细沙一小袋.上课时让学生利用这些工具探寻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方法.学生在分组实验、探讨交流过程中,发现如下一些方法,并顺利得出了圆锥的体积公式.
方法1 将圆锥形纸筒装满细沙,倒入圆柱形纸筒,用直尺分别量出圆柱形纸筒的高度和沙子在其内的高度,通过两个高度的比,推得圆锥的体积与圆柱的体积的关系,用圆柱的体积公式推求圆锥的体积公式.
方法2 将圆锥形纸筒装满细沙,倒入圆柱形纸筒,重复数次,通过统计重复的次数,推得圆锥的体积与圆柱的体积的关系,用圆柱的体积公式推求圆锥的体积公式.
方法3 将圆柱形纸筒装满细沙,倒入圆锥形纸筒,计算细沙装满圆锥形纸筒的次数,通过统计重复的次数,推得圆锥的体积与圆柱的体积的关系,用圆柱的体积公式推求圆锥的体积公式.
2.4 数学信息化实验,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突破教学难点
数学信息化教学实验是将信息化技术与数学课程教学有效整合的一个重要手段. 在中职数学教学中,学生最头疼的是作图和复杂的计算,引入信息化教学软件,借助功能强大的操作软件,可以帮助学生进行复杂的画图、计算,降低课程学习难度,突破教学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效果.
2.5 生活实验,让数学走进生活,展示数学魅力
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关系的精彩描述.在中职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数学生活实验,把数学知识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连结起来,可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魅力,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例如,在教学“数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时,针对当前流行的购物分期付款潮流,笔者设计如下生活实验:首先将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利用课佘时间到商场、银行了解相关产品的售价及分期付款方式,记录不同付款方案的期限和计息利率.上课时指导学生利用调查的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并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选择最优分期付款方式.通过这样的生活实践活动,为学生创设了与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学习情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主动性.
综上所述:在中职数学课堂教学中,合理科学地开展数学实验教学,让学生亲自参与数学建模与实践,依托数学实验向学生揭示数学的本质和学习规律,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带领学生步入数学殿堂大门的行之有效的数学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孟男,朱兴涛.浅谈生命教育下初中数学课堂实验教学.科教文汇(下旬刊),2012(8):122-124
[2]吴响铃.重视数学实验教学对学生的影响.基础教育课程, 2011(5):57-58
[3]曹一鸣.数学实验教学模式探究.课程·教材·教法,2003(1):46-48[4]陈耀忠.关于数学试验教学的实践和思考.中学数学杂志,2004(6):19-22
[5]戴志生.数学实验教学的认识与实践.数学通讯,2003(1):5-6
篇5
庞卡莱说:“所有的数学家时时体验着数学美感。”的确,独特的数学美感对数学创造来说,具有重大价值。数学是思维的体操,作为一门研究数量关系与空间形成的科学,数学不仅有着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而且具有广泛的应用性。数学的高度智力训练价值以及学科本身所具有的特点,为培养学生的数学美感提供了极大的空间。多年的教学实验表明,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卓有成效的。
对于小学生而言,培养他们的数学美感,能维持他们对数学的热情,提升他们的数学才能,如何让小学生共同体验数学的美感呢?心理学认为:美感来源于现实,是对客观现实美的反映。因此,培养数学美感的源泉是数学的美,数学的美是丰富的,培养小学生数学美感的策略就是在数学教学中带领学生走进数学教学中的美,使小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美。
一、走进数学的层次美
数学的概念问题只有多问几个为什么,才能学得深,兴趣也会更大。教材上的有些内容看似简单,但往往隐含着丰富的内涵,教师应适时地提出一些有待深化的问题,以使学生把前后知识联系起来。
可以在课堂提问中体现。课堂提问要结合不同层次的目标进行分层设计。教师应从实际出发,较简单的问题让A组学生来回答,使他们也有机会和教师、同学进行交流;如果是稍难一点的问题,就让B组的同学回答;C组的同学的问题要有一定的难度。如,在分数应用题的复习课时,有这样一道题:粮店运来大米15吨,面粉30吨。提问A组学生的问题是“大米的重量是面粉重量的几分之几?面粉的重量是大米重量的几倍?”提问B组学生的问题是“大米的重量比面粉少几分之几?”提问C组学生的问题是“你还能提出那些问题?”。学生可以各显所能,各取所需。总之,有针对性地设计不同层次的课堂提问,让各层次的学生都积极参与、思考,力所能及地回答问题,经常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课堂上保持最佳的学习状态。这样必将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甚至可以让学生“情绪高涨”地投入到下一步的学习中去。
还可以在教学设计中体现。如,在小学第十二册“比和比例”这一单元中,教材中先出现比的概念,然后由比组成比例,引出比例的基本性质。接下去分两个层面:一个层面为正比例关系,另一个层面为反比例关系。弄清了定义后,再深入地讨论正、反比例应用题的解法,可谓一步深入一步,步步紧扣,教师在教学中进行有针对性的总结,能使学生体会到层次的美,内容安排的严密性和逻辑性。
二、走进数学的相似美
数学教学中的具体内容和形式之间的相似现象构成了数学的相似美,如,相似的数式、相似的图形、相似的解法。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运用具体事例,展现相似美,并且启发学生进行相似联想、大胆猜想,以引发学生的美感体验。如,可以设计这一组计算题:
12345679×9=?
12345679×18=?
12345679×27=?
12345679×36=?
12345679×45=?
12345679×54=?
……
学生一开始就感受到算式的相似美,着手计算两三道题后,很快又发现结果的相似性,即是一个相同数字组成的九位数,随后同学们依靠类比直接写出答案,并从中发现了隐含的规律。
在数学教学中,还常出现相似的图形,如,设计这样一组练习题:
等学生理解后,教师追问一句:你有没有发现数角、数三角形与前面的数线段的内在联系?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有联系,方法相似,有着同样的规律,学生得意之情溢于言表,这不正是强烈的美感体验吗?
三、走进数学的简明美
小学数学中许多定义、公式都体现着简洁的特征,主要是语言的简洁,这在教学中应予以提示。如,在教学小学数学第十册“奇数、偶数”时,先让学生观察能被2整除的数的特征,然后通过比较得出奇数、偶数的定义:能被2整除的数叫偶数,不能被2整除的数叫奇数。这是多么无可挑剔的简明啊!这种数学语言的简洁美给人以明快、精炼之美感。
数学的简洁美还体现在数学技巧上,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追求简洁的品质,在多种解法中选择“美的解法”。如,在几种算法中揭示:7+7+7+4+7+7+7=7×7-3=46的算法是多么简单明了!这种数学技巧的简洁美给人强烈的美感体验。
我们在教学中经常可以看到,许多定义、公式都体现着简明的特征,主要是语言的简明。这种数学语言的简明美给人以明快精炼之美。教师在教学中培养了学生追求简明的品质,使学生体会到这种解法的“美”,给学生以强烈的美感体验。
四、走进数学的猜想美
牛顿曾经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明。”猜想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手段。如,在教学“体积单位及进率”这一节时,我先让学生说出学过的常用的长度单位、面积单位有哪些及相邻单位的进率是多少后(板书),接着问今天我们要学的常用体积单位又有哪些?相邻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呢?大家猜猜看。这样在新授教学中创造某种情境,引导学生在已有的事实和知识经验基础上,猜想所讨论问题的结论,然后共同并设法验证其正确性。又如,一年级“认识人民币”一单元中,编排了“每个足球48元,我的钱正好买了一个足球,你猜我最多有几张10元的钞票?”等,在猜的过程中增强了一年级小朋友的数感,且培养了利用生活经验去判断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再如,四年级教材中有一道这样 的习题:a/3、b/4、c/6是三个最简真分数,如果这三个分数的分子都加上C,则三个分数的和为6,求这三个真分数。解题时我们引导学生猜想,a/3、b/4、c/6是三个最简真分数,所以a/3只能是1/3或2/3,b/4只能是1/4或3/4,c/6只能是1/6或5/6,而且这三个分数的分子加上C后,三个分数的和为6,即可猜想这三个真分数仅可能是最大的2/3、3/4、5/6。再验证其正确性:(2+5)/3+(3+5)/4+(5+5)/6=6。
我们知道,科学中的重大发现、发明无不需要大胆的猜想,所以我们每一个数学教师,应尽可能地利用教材,培养学生的猜想意识,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培养出具有创造性的人才。
五、走进数的灵活美
一位数学家曾经说过:“数学习题好比磨刀石,使学生思维越磨越锋利。”现在的六年制教材中设计了许多富有启发性和灵活性的开放式题型,为学生构建了一个开放的思维空间,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非常有促进作用的,如,第九册练习册上有这样一题:“用12个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木块,可以拼成几种不同形状的长方体,动手拼一拼并画出来,再算一算它的体积是多少?”在这种题型的教学中,让学生拿出教材中配好的相关学具,动脑、动手、思考操作,还可以让学生动口讨论,交换不同意见,培养合作意识。还有这样一道题:“把长、宽、高分别为12厘米、9厘米、3厘米的长方体木块平均分成三块小长方体有几种分法,木块表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厘米?”同学们一看题目,愣住了,多抽象啊,看来光靠一支笔就能准确算出这道题是很难的。于是,有的拿出来长方体学具,有的画图,大家不约而同地三个一堆,四个一伙凑到一起,那气氛、那场面,不亚于科研基地。像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他们能有意识地把现实问题数学化,这样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使学生明白学习数学的现实意义。
六、走进数学的惊奇美
“思维从惊奇和疑问开始”,小学数学的惊奇美主要表现在逻辑运算和思考方法的奇异上。在数学教学中,我经常给学生创设一个个问题情景。我在关键处设疑,或在小处设疑,既正面强调,又反面激励,引导学生认真分析,抓住关键,出奇制胜,暴露思维过程,找出错误原因,使学生找到灵感,指出正确的思考和解题方法。我们不难发现,当学生做出漂亮的、意想不到的正确解答后,学生的眼睛闪耀着光芒,微笑地搓着双手,请别人来赞赏他独特的、奇异的、优美的解法,学生的表情已明确地证明他们正在享受数学的美感。
七、走进数学的趣味美
趣味是一种美。我们经常发现,一个学生在数学上虽有能力,却少有兴趣,数学成绩就不突出。数学兴趣重在培养,要做到以趣育趣。数学知识本身蕴涵着一定的吸引力,这就是教材本身的趣味因素。在教学中要善于挖掘这些因素,学生就会被有趣的数学知识所吸引,继而发生兴趣迁移,迁移到数学学科的兴趣上,体会到学习数学的美。如,教师可设计这样一个趣味题:下面算式中用不同的汉字代表不同的数字,请你将算式中的汉字换成恰当的数字,使其计算结果是2001,试试看,你行吗?
老师×祝你+新年好=2012
练习后,学生不光从知识的理解中获得美感,还能从老师的祝语中获得美感,这难道不是强烈的美感体验吗?
八、走进数学的统一美
我们从教学中可以看出,许多知识蕴涵着数学的统一美,特别是有些几何形体的计算公式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形成一个具有统一美的严密系统。如,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梯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都存在一个共同的统一体,可以互相推导转化。又如,分数、除法、比三者的概念,虽然叙述不同,但内涵统一,在教学中能注意这些,就有利于小学生理解、感受数学的统一美。
新的课程标准下,新的数学教育形势下,我们必须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培养小学生的数学美感,引领他们体验美感,使之形象地反映出来,以不断地、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使他们逐步发展数学美感,促进数学能力的发展,然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促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有所成就。
何处有美?处处皆美。数学的抽象美、符号美、结构美、概括美、技巧美……只要我们充分挖掘和体现各种美,改革开放课堂教学,就能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激起心理愉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极大兴趣。总之,当你醉心于课堂时,课堂便呈现给你一种美景,那就是活生生的数学。
篇6
一、课堂教学的创新性
现行的高中英语教科书为了使学生更易于理解和掌握,将原本复杂的语法知识进行了细化处理。把一个语法结构设置成了两个或三个课时来处理,并且在每一模块设置成了两个语法部分,那么,教师在处理这一部分教学任务时,就可以根据所教学生的英语水平或者自己教学环节的实际需要来进行重新的教材整合处理。在教学实践中,本人就每一堂课的实际情况会把听力与日常用语、语言功能部分整合到一个课时内来处理,有时也会把语法一和语法二整合到一个课时内。再者,在对每位教师或者每一堂课作出评价时,不要拘泥于某一种或几个固定的模式,要适当的允许“创新”的存在。
学生对英语的喜欢程度很大部分取决于教师课堂教学的生动性。新课程要求教师课堂授课言语生动、形象、富有情趣、幽默,能像磁石一样吸引学生。英语语言课堂教学的生动形象性要求教师在教学时多使用大众化语言,如谚语、歇后语、习语,多用比喻性词语,充分发挥语言的直观功能,具体逼真地描述事物,力求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高中学生具有一定的思想性,英语教师要顺利驾驭课堂,让课堂充满生机、活力、生动有趣,这首先要求教师:(1)必须知识渊博,思想深刻。(2)授课语言幽默,讲解深入浅出。(3)教师的表演要动情感人。
二、课堂教学的专业性
随着新课标对教师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英语教师应当具备语音学、句法学、课堂设计、语法分析、社会学、心理学、语言和文化等系统的专业知识。英语教师不仅要有使用语言的能力,还应当知道如何教好英语。要知道如何教好英语,不仅要掌握一定的语音学理论,还要知道语言是什么,知道语言与文化的关系,知道语言交际有哪些特点,更要知道英语学习与母语学习之间有何异同。在每一模块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的把两个语言学科进行比较、鉴别和欣赏,并以此来不断增强学生学习的乐趣。
三、课堂教学的多面性
在高中英语新课标教学理念下,课堂教学的多面性具体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它们不是孤立的,也不是简单生硬的加法关系,而是一个不可割裂的目标整体。知识与技能目标只能在学生的积极反思、大胆批判和实际运用过程中才能实现经验性的意义建构,它是实现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载体。过程与方法目标只有学生以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动力,以知识与技能目标为适用对象,才能体现它本身的价值。关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则需伴随着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反思、批判与运用,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结合恰当的方法形成和发展,因此,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课堂教学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升华。
四、课堂教学的真实性
所谓真实性指的是课堂教学评价,特别是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强调在真实生活情景下对学生的发展进行评价,在真实评价中应该包括有真实性任务即某一具体领域中专家可能遇到的那些真实的生活活动、表现或挑战。
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他们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趣参与课堂活动,并成为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多样性、丰富性和随机性。因此,课堂教学绝不是课前设计和教案的展示过程,而应是教师不断思考、调节、更新、生成的过程。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而且是“体验课程”,教师与学生都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他们共同参与课程开发的过程,从而使课堂教学的实施操作成为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教师传授,学生接受的过程,而是教与学交流互动的过程。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
良好的课堂教学评价方法必然会产生良好的作用,课堂教学评价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课堂教学评价能反映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能力。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作出一系列的判断和决策,需要对学生的动向、能力趋向、学业成就、态度、价值观、学习潜能等进行全面和深入的了解,这就需要应用到相应的教学评价手段和技术。对于教师而言,掌握课堂教学评价的方法和技术有助于教师获取以下三方面的信息:一是能够诊断学生的优势和不足,了解这方面的信息,能够为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提供帮助,而且学生的不足也是教师在今后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二是监控学生的进步,教学评价能够帮助教师判断学生是否取得了预期的进步。课堂教学评价的功能之一就是评判学生是否正朝着令人满意的预期的教学目标迈进,这样可以为是否进行教学调整提供信息,可以说能否及时监控学生的进步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三是评估自己的教学,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评估中的表现来评估自己的教学效果,帮助教师决定是保留现行教学方案还是进行修订。
篇7
关键词: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作为学习高中政治的主要渠道,优化课堂教学、深化改革对提高高中政治教学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必须根据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接受能力,优化教学方法,保障教学成果。
一、优化课堂教学,做好课堂引导
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大部分教师使用的是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虽然也有一定的教学成效,但是这种死板僵硬的教学方法严重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与创新思维的培养。随着新课改的实行,优化教学方法要求抛弃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在精讲的过程中,充分展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习热情,将被动学习转换成主动学习。在这个过程中,精讲要求具有很好的逻辑性,在教学内容准确无误的同时,抓住教学关键、重点、难点。例如,在讲解“奴隶社会是历史的进步与倒退的象征”时,涉及很多内容,只要抓住生产力,就能明确历史发展,说明它是进步的。
为了优化课堂教学成果,在引导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做好质疑、训练、方法、方向与思想工作,在抓住教学契机的同时,抓住教材关键内容以及重要环节。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都存在着学习刻苦,成绩却提不上去的现象,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学习方法。因此,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必须做好引导工作。首先,必须注重学习模式,通过课前预习,从源头上做到心中有数,在认真听讲的同时,做好课后复习,巩固已学知识与训练过程。其次,在课堂训练中,必须做好习题训练,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二、做好课堂引思工作
在高中政治教学中,为了开拓学生思维,必须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在单一或者多元思维的过程中,寻求知识点与差异,从而明确学习目标。例如,在“私有制、阶级、国家”怎样产生的这个问题中,为了明确共同点,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根据教材找出共同点,也就是生产发展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这样就能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运用,也能提高教学质量。
高中政治教学作为一项长期性工作,教师必须不断优化理论水平,在丰富自身知识的同时,不断发挥主体功能;在学生对相关知识进行探索的过程中,发散学生思维,进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篇8
一、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现状
在当前的生物课堂教学中,仍有许多老师忽略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思维和学习目标等问题。为了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安排了大量探究活动,一味地让学生探究,使生物课显得枯燥、无趣,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能力,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导致课堂气氛不活跃,学生的生物学思维比较肤浅,影响生物学教学质量。其次,学生的探究活动缺乏正确的指导。许多老师在教学活动中没有考虑到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在布置完探究活动后不及时指导,导致学生遇到问题不能自己思考和解决。并且在小组交流中一些学生不愿意主动发言和参与活动,老师如果没有及时给予指导,就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方法
1.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某一学科产生兴趣时,他们就会积极主动地学习这门学科。要提高学生在生物课堂上的学习主动性,必须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
(1)教师主动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
教师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所以初中生对教师都比较信服,都会认真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但是在课堂上主动提问的学生很少,课堂气氛不活跃,这时教师就应该主动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在学生思考过程中,营造轻松、愉快的气氛,以免学生回答问题时产生压力。教师在课堂上想要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就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及时加以表扬或纠正,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加强生物实验教学。
生物这门学科主要以实验为基础,各种实验为学生提供了学习的背景。初中生好奇心比较强,用实验的方式教学,通过有趣的实验将书上枯燥的知识形象化,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多地获得生物学基础知识,获取基本的实验技能,了解生物学发展的前景,激发学习生物学知识的热情。还能让学生产生提出问题的冲动,并且可以通过实验操作解决这些问题,从而既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出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又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提高生物教学实效。
2.创新课堂教学,丰富学习内容
生动有趣的引入是一节课良好的开端,可以让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投入到学习中。因此,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教师就要突破传统的备课中理解、掌握、了解等教学目标,设计新颖的可以吸引学生眼球的教学内容。如在“生物适应环境”这节课中,首先应创设环境,用多媒体播放一段自然界中生物适应环境的视频,以此吸引学生的眼球。然后做一个小游戏,让同学们把课前制作的不同颜的小鸟放在不同的位置上,每组选个代表,让代表寻找蝴蝶,最后让同学分析,哪种蝴蝶容易被找到,什么样的很难被找到。通过这个游戏引入新课,导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
3.增加学生的课外活动,让他们接近大自然
初中生物学习应该与生活联系起来,教师应经常组织有趣的课外活动。初中生对任何事都充满好奇心和探究心理,教师可以在周末或者课后让学生自己去公园观察各种生物的生长形态和在不同的生活环境下会有怎么样的变化,掌握生物的生活习性、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分类、遗传、进化和生态的基础知识,并了解这些基础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让同学们在探究的同时,从中自主学习,获得更多知识,在有趣的生物学习中得到锻炼。
4.以学生为本,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
生物教学要面向每一个学生,致力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科思维,健全人格。在传统的生物教学中,老师总是把知识讲得很细,讲得很全,其实这是一种误区。这样的教学模式下,不仅学生的思维权利被剥夺了,而且学生无法发挥创新能力。因此,教师必须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空间和时间,为学生提供表演的舞台,通过学生的讨论和分析获得正确的认识,使学生得以全面发展,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和创新能力。
5.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
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参与者、实施者和推动者,教师队伍的发展和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保障。所以,要想让初中生学好生物知识,教师就要有强烈的责任意识,这样才能发挥引导作用,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地发现问题,并锻炼在课堂上向老师提出问题的能力。现在仍然有一些教师采用陈旧的教育理念,忙于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等日常教学工作,忽视了系统学习、研究生物课标和生物教材。老师应加强对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的系统学习,积极参加学科培训,在持续学习中更新教育思想,给学生自主思考的空间,让学生更好地进行课堂思考,增强自主学习意识。
6.提高教学资源利用的有效性
篇9
【关键词】课堂教学方法;选择教法;处理教材
时下,高中语文教学面临一个较为尴尬的境地,“以高考为核心的考试文化遮蔽了教育的原生性目的”,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功利性思想。由于学科特点的原因,高考语文成绩得高分不易,考分差距也不是很大,加之其它原因,高中语文学习在学生心理的地位堪忧。如何改变现状,让学生重新热爱学这门学科,这是摆在当前语文教学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难题。要解决它,需要从多方面努力。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从激活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的角度试作一些探索。
一、精心选择教法,激活学习兴趣,让学生想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因斯坦如是说。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所授教材内容特点,结合学生的知识,能力基础,采用适当的方式,让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学生想学,甚至主动去学,从而收到极佳的课堂教学效益,。
1、巧置悬念,以疑激趣。针对学生的好奇心理,巧妙地在课前或课中设置悬念,提出疑问,激发学生兴趣味,让学生主动去探索其原因,那么课堂教学定会活起来。高中语文小说教学《群英会蒋干中记》时,预习之后,设置悬念,是蒋干中记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产生争论,不是蒋干,还会是谁呢?进入课文,学生分析后便得出答案,并能理清小说中人物之间的关系即情节了,进而对人物性格的分析也就水到渠成了。
2、创设情境,以境致趣。现代课堂教学可采用多种手段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此情此境下受到感染熏陶,以境来达到激趣的目的。具体可以采用多媒体手段。笔者曾执教市级赛课《荷花淀》,利用多媒体展示出美丽的荷花,美丽的荷花淀。并以之贯穿教学的始终。让学生因美而产生学习兴趣,因美而震撼心灵:荷花的美就是家乡的美,就是祖国的美。丈夫们有如此美丽的祖国,有如此美丽的家乡,而如此美丽的家乡却正在遭受日本侵略鬼子的蹂躏,为了美丽的家乡,为了美丽的祖国,荷花淀的普通人民甚至女人逐渐成长为坚强的抗战游击队员。进而学生便不难理解荷花淀人如荷花一样的美好品质了。他们善良纯朴,他们热爱生活,他们向往和平……也理解了反侵略、保家卫国的小说的重大主题,以及充满诗情画意的小说的艺术描绘。
教学情境的创设还可以利用教师精美的语言,借助美术手段等多种方法达成。
3、利用朗读,以读促趣。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是读。课堂上恰当运用读的方式教学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样以《荷花淀》课堂教学为例,在品味“夫妻话别”段中人物的性格,思想感情的时候,我让学生分角色朗读:男同学读水生的语言,女同学读水生嫂的话,教师旁白。声情并茂的朗读,把人物性格演泽得淋漓尽致:学生沉浸其中,课堂气氛活了,学生理解加深了,学生兴趣味浓了……
当然,读的方式很多,还可以有诵读,表演读等等。
二、灵活处理教材,激活课程资源,让学生爱学
高中语文课文历来就吸引学生,高中语文文学作品更是占了很大比重,它们承载着传播文化的重任,其人文性更能引起读者(学生)共鸣,“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必然吸引学生,让学生喜爱语文,喜欢上语文课。
1、用活教材资源,使学生在“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中驰骋。针对学生的基础,以及学生的发展方向和学习需求等实情,灵活处理教材,发挥教材本身的吸引力,“拓展学习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既注重语文运用,又重视语文与生活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在《胡同文化》的教学中,在理解“胡同建筑”方正,网络,四和院的特点之后,才能体会到北京市民胡同文化“封闭”,“忍”的精义。正是有了“胡同文化”的这一内涵,才能体会作者对于传统的“胡同文化”复杂的思想感情,品出“再见吧,北京胡同”所蕴涵着的汪曾祺特有的感情。学生习得了分析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到现实生活中去寻找当地的建筑,生活习惯等等所包孕的传统文化内涵,给学生提供研究的课题:茶馆文化、饮食文化、农家乐文化……让语文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延伸到生活中。还可开办学生喜欢的讲座,举办学生喜爱了的语文课堂活动诸如课本剧表演,诗歌朗诵,演讲比赛,辩论会等,学生驰骋于开放的语文教学中,享受语文带来的快乐。
2、灵活处理教材内容,使学生在不断思维中轻松地提高语文素养。教材是《课标》的载体,是课程目标实现的手段。因此,教材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应用活教材这个例子,而不是把它当作死材料。
用活教材内容,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应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提高自己驾驭教材的能力。教学《促织》分析到文章结尾时,一位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老师,我认为文章结局太圆满,削弱了鞭策的力度,是个败笔,应该删去。”问题一出,课堂热闹了,我将同学分组讨论,几分钟后,一个或稚嫩或成熟的闪烁着思维火花的看法登场了。有人认为“魂化促织”,尔后“裘马过世家”是不可能的,是用荒唐写社会黑暗。但马上有人站起来反对这个结局有因果报应的思想,是宿命论的体现。又有人认为,作者只是心有美好的愿望而已。给小人物一个美好结局何尝不可,任何中国古典文学总是喜剧多过悲剧,即便是悲剧,也往往是悲极转喜,如《窦娥冤》尚可昭雪,《梁祝》不也化蝶双双飞了吗?一个同学补充:“现实生活中找不到人生存的空间,只好把愿望寄托于虚幻的东西上。”另一个同学得到启发,“让我想起了前边学过的卡夫卡的《变形记》,人为了活下去竟然心甘情愿是去做一只小小的蟋蟀,这是人的自我否定。不仅否定了自己的生命,而且连人的价值,尊严也一起否定了,有什么比这可悲的?”“是啊,貌似喜剧的结局,难道不是人生悲剧,社会悲剧,时代悲剧吗?”……
篇10
结果我们会发现,许多观摩课中的不少环节就是为迎合评课标准而设计的。但是我们的教师有没有想过,课堂教学既然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就必须围绕学生在学习中的实际需要来设计,其目的是使所有的学生都真正地参与到学习中,获得知识和能力的发展。
传统的评价标准所存在的弊端和局限性使得我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一种好的、值得倡导的课堂教学究竟应该是怎样的,或者说一堂好课的评价标准应该包含哪些方面?为此我们首先考查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
一、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有效的教学应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当学习者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学习目标并形成与获得所希望的成果相应的预期时,学习才可能是成功的。为了让学习者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我们强调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习者参与目标或子目标的提出及确立。可是并不是所有的课,总目标都能由学生自己提出。许多课是需要教师在备课时事先设计出各种任务、课题,但应该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自己确立这些任务或课题中所包含的各个子任务,明确自己要解决的问题,也就是由学生自己来确立子目标,教师再引导学生去寻找达到各个子目标的方法和途径。与此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启发和鼓励学生根据学习的需要,对初始的目标进行分解或将其转化为其他目标。
(二)让学习者在“做”中进行学习。目标一旦确立,学习者在进行主动建构的过程中必然要借助一定的操作对象,也就是说总是要有一定的事情让孩子们去做。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鼓励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在活动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学习。
先鼓励学生去做,在做中学。因为在学生做的过程中,学生要综合运用原有的知识经验,甚至可能还要查阅有关的资料,从而作出合理的综合和推论,分析、解释当前的问题,形成自己的假设和解决方案。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便可以建构起与此相应的知识经验。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进行提炼和概括,使得学习者所建构的知识更明确、更系统。
(三)有效的教学应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保持有效互动的过程。
如果只是教师讲,学生听,那么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是单向的。教师们应该认识到学习不仅仅是个人的行为,还是一种社会性的行为。个人根据自己的经验所建构的对外部世界的理解是不同的,也存在着局限性,通过意义的共享和协调,才能使理解更加准确、丰富和全面。
因此,在学生学习中的交流就应该是多向的,教学过程不仅包括师生之间的互动,还应包括学生与其他学生之间的互动。也就是说,知识是合作掌握的,学习是学习者、教师和其他学习者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师生之间的关系也应该是合作的,而不是权威型的命令或控制。教师在教学中应始终充当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和合作者。
(四)主动有效地为学生提供学习材料、时间以及空间上的保障。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的知识建构提供充足的时间保障。因为在学习者面对一个新问题时,必然先要求他们用自己的头脑独立思考,在有了一定的想法和努力方向之后,开始尝试用一些方法对该问题展开探索。根据尝试后的结果,学习者还需准备自己在小组中需要交流的信息,必要时写出书面的提纲。
在小组交流讨论时,一方面学习者需要让别人理解自己的解题策略,另一方面还要努力理解他人的解题策略,并不断回顾和反思自己与他人在解题策略上的正确与错误、相同与不同,对正确的需给出证据和阐述理由,对错误的需找出错误的原因,对都正确但方法不同的解题策略,需比较不同方法之间的特点,优化解题策略等等。
这些环节是学生进行知识建构的必要环节,教师必须给予时间上充足的保障,这样学生知识建构的质量才会提高,反之常常会流于形式。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的知识建构提供空间上的便利。这里的空间主要是指学生座位的安排。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往往是插秧式地编排座位,每个孩子被安排安静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努力去理解黑板、教材或教师提供的学习内容和材料,这使得学习常常被视为孤立、个体化、相互存在竞争的活动。
如果我们把孩子们编排成一些工作小组,从空间上给予一定的调整,孩子们会十分乐于彼此进行交流、倾听、解释、思考他人的观点以及自我反思,从而更有效地完成对知识的建构。形成一个小而精的工作小组是非常必要的,因为从理论上讲,每个学生积极参与的机会是随着小组人数的扩大而减少的。与此同时,整个班级中的小组人数也应该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从这个角度讲,适当减小班级规模是应该引起重视的一个问题。
(五)有效的教学旨在使学习者形成对知识真正的理解。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真正的理解,而不是表面上的理解。这样在课堂上教师想通过提问“你们懂了吗?”或“你们还有什么问题?”来判断学生是否真正理解,就会变得毫无意义。
学生是否形成了深层次的理解大致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判断:
1.能否用自己的话去解释、表达所学的知识。
2.能否基于这一知识作出推论和预测,从而解释相关的现象,解决有关的问题。
3.能否运用这一知识解决变式问题。
4.能否综合几方面的相关知识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
5.能否将所学的知识迁移到实际问题中去。
这些方面,教师通过有效的课堂提问和练习是可以判断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和掌握情况的。而要做到这些方面,教师在教学中则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还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因为只要理解和关注学生是怎样学习的,才能促进学习者形成对知识真正的理解。
(六)有效的教学必须关注学习者对自己以及他人学习的反思。
学习不是简单地让学习者占有别人的知识,而是学习者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形成自己的见解,所以在学习过程中要求学习者要不断监视自己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判断自己的进展与目标的差距,采取各种增进和帮助思考的策略,而且学习者还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推论中是否包含逻辑错误等等。
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培养学生反思的习惯,即培养反省认知的意识,引导学生思考:“我怎么想的?”“为什么这么想?”“我的解题途径是否最佳?”“是否还有更好的解题途径?”“今天学的这些知识(或研究的这些问题)之间有何联系?”等等,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逐步养成反思的意识和习惯。
有人甚至将一个人是否具有反思习惯作为一个人是否聪慧的指标。由此可见,在评课时教师对学生进行自我监控与反思能力的培养无疑是一项重要的评价指标。
(七)有效的教学应使学生获得对该学科学习的积极体验与情感。
学生在学习某门学科时,总是带有一定的情感的。这种情感的投入与学生学习该学科过程中所获得的体验密切相关。积极的体验会使学生不断产生浓厚的兴趣和需要,对学习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并从学习中获得兴奋和快乐。而积极的体验建立在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之上,建立在学生感受到知识的力量之上,建立在不断的成功与进步之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错误应该得到允许和理解,而不是排斥和打击,学生的创造性应该得到尊重和保护,而不是忽略和抹杀。现代的教学观表明教师对学生的积极评价有极大的鼓舞作用。因而这种评价不能简单地形式化为一种肤浅的表扬。
二、语文课堂教学评价
评价一节课堂教学,应该从教师组织学生活动的角度去观察,从引导教师关注活动的直接效果――学生是否能够实现有效学习,有多少学生在多大程度上实现有效学习的角度去设计活动、组织教学,这样才会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积极导向作用,也才能促进课堂教学评价自身的健康发展。
作为对一种活动过程的评价,应该从活动的目的、活动的过程、活动的效果、活动的氛围、活动的特色等方面来加以评价,在制定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时,应主要考察以下六个方面的指标:
(1)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2)师生、生生之间保持有效互动。
(3)学习材料、时间和空间得到充分保障。
(4)学生形成对知识真正的理解。
(5)学生的自我监控和反思能力得到培养。
(6)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当然,以上这些指标在具体实施时,还可以进一步细化和量化,比如对学生的主动参与可以考虑如下两个方面。
其一,学生个人参与的时间和广度。包括学生主动活动的时间、独立思考和个别学习的时间以及回答问题与示范的人次。
其二,学生与他人的合作。包括参与小组学习的时间、小组交流和讨论的实效性等。
- 上一篇:高血压营养防治原则
- 下一篇:高血压的预防和注意事项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课堂提问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