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思考的问题范文

时间:2023-06-05 18:00: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独立思考的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独立思考的问题

篇1

世界尽头,悄无声息的围墙,深不可测的森林,终年不化的积雪,美丽孤独的独角兽,划过天空的飞鸟,还有那给人安心之感的南水潭…..。主人公“我”是科学试验的人,试验失败,被博士告知24小时后即将完全丧失自我意识而进入另一个世界——“世界尽头”,博士强调,这不是死,而是“永恒的生”。

2、《杀死一只知更鸟》。

这本书交给了人们勇气、教养、平等,但是他也像人们传达了一个更加深刻隐晦的信息,这世上永远不要放弃的一种东西就是:自我。如果指鹿为马不再是一个小概率事件时,那么你会怎样说出自己的判断与观点?正如父亲告诉阿蒂克丝斯说:“杀死知更鸟是一种罪过。而亲手扼杀自我,更是一个人对生命最大的背叛。”

3、《乌合之众》。

篇2

关键词: 沥青; 平整度; 因素; 施工; 措施

前言

提高沥青路面平整度的关键问题是路面施工,因此,要提高路面的平整度,必须采用先进的施工设备、先进的施工工艺、先进的施工方法,同时要有科学的管理,严格控制每个施工工序,认真把好每一道关,精心施工。在高速公路建设中, 由于沥青路面具有表面平整、行车舒适、耐磨抗滑、低噪声、维修简便等特点而被广泛使用。若力求沥青路面平整度达到标准, 主要从以下进行控制。

一、沥青混合料的拌和、运输的质量控制问题分析

1、沥青混合料拌和过程中应严格按照最佳配合比拌和。

2、清除热仓料超尺寸颗粒, 检查振动筛, 调整冷料仓上料速度。

3、清除混合料中的花白料, 升高集料加热温度或增加拌和时间。

4、清除湿料, 对含水量大于 7% 的细集料禁止使用。

5、消除混合料无色泽, 严格控制沥青加热温度在 160- 170℃。

6、拌和设备的规格决定, 为了保证连续、不间断摊铺, 一般应经常保持在摊铺机前有 4- 5车沥青混合料待卸。

7、为了减少换车卸料, 应选用载运量大于 15吨的自卸汽车, 为了防止离析, 向自卸汽车放料时应采用前、后、中的放料模式, 同时自卸汽车应有保温措施。

二、摊铺机的施工控制问题分析

摊铺机是沥青面层施工的主要机具设备, 其本身性能操作水平对摊铺平整度影响很大, 具体表现为: 摊铺机结构参数选择不当; 摊铺机基准线控制不当; 摊铺的快慢速度不均; 摊铺机在操作中猛烈起步和紧急制动以及供料系统忽快忽慢,这些都会造成面层的不平整和波浪。

1、摊铺机结构参数选择不当。熨平板组合宽度不对称以及下表面不平直, 机具易走偏, 并在混合料的惯性作用下使熨平板前后的混合料压力不一致, 造成横断面厚度的差异。组合后的熨平板下表面若不成平面, 也将形成摊铺厚度不均匀。熨平板初始工作角不一致将造成摊铺层同一横断面内厚度不一致或出现台阶, 直接影响平整度。熨平板前后拱差值选择不合适, 会使整个摊铺层结构不均匀, 密实度不一致。如前拱过小, 摊铺层中部会出现松散结构, 摊铺层两侧会出现明显刮痕。当摊铺厚度较大, 骨料粒径较大和要求密实度较高时,若螺旋分料器与熨平板前缘距离过小, 满足不了摊铺厚度时,会使摊铺层出现波纹, 使路面平整度下降。

2、摊铺机基准线控制不当。如果基准控制不好, 如基准线因张拉力不足或支承间距过大而产生挠度, 则会使面层出现波浪。挂线高程不准, 量线失误或桩位移动都会通过架设在钢丝线上的仪表反映在相应的路段上, 造成路面高低起伏, 影响平整度。

3、摊铺机的摊铺速度。在摊铺沥青混合料的过程中, 随意变更摊铺机的摊铺速度, 使摊铺速度快慢不匀, 也会导致面层出现粗糙不均匀。此外, 当摊铺机中途停机时, 因混合料温度下降会引起局部不平整, 而且纵向调平系统在每次起动后, 自动水平装置仍需行驶3- 8m 后才能恢复正常, 也易造成摊铺厚度不均匀。

4、摊铺机操作不正确。摊铺机操作者操作不熟练, 在摊铺机前进中, 一旦纠偏过猛就会出现凸楞, 使路面不平整。在正式摊铺前, 熨平板未充分预热, 造成混合料粘结和熨不平。运料车在倒车时撞击摊铺机, 会造成摊铺机扭曲前行 ,使路面出现凸楞; 或是料车停在摊铺机前待卸料和卸料过程中使用制动增加了摊铺机的牵引负荷以及卸料过猛, 使摊铺机的速度发生变化, 使路面形成波动或“搓板”。在摊铺中, 熨平板处于浮动状态, 如果供料系统失常,料位高度不稳定, 就会使进入熨平板下的拌和物密度变小时,支撑熨平板的浮力变小, 摊铺厚度减小; 反之, 熨平板被抬起,摊铺厚度增加, 导致路面出现”波浪”。因卸料而散落在下层的混合料未及时清除影响了履带或轮胎的接地标高, 而殃及摊铺层的横坡及平整度。

三、碾压对平整度的影响及措施分析

沥青面层铺筑后的碾压对路面的平整度有着重要影响, 需认真选择碾压机具、碾压温度、速度、路线、次序及接缝的碾压等。

1、压路机型号, 如采用低频率、高振幅时, 会产生“跳动”夯击现象破坏路面的平整度

压路面初压吨位过重会产生推挤变形。一般初压用 6-8T 双轮振动压路机, 复压: 16T 以上的轮胎压路机, 终压: 静力双轮压路机。

2、碾压温度、速度的控制。初压温度过高压路机的轮迹明显; 沥青料前后位移大, 不易稳定。初压温度控制在 120- 140℃。复压温度过高会引起胶轮压路机粘结沥青细料、小碎片飞溅, 影响表面级配; 温度过低则不易 碾压密实和平整, 复压 温度一般控 制在 90 -120℃, 终压温度不应低于 70℃。压路机碾压速度不均匀, 急刹车和突然启动, 随意停置和掉头转向, 在已碾压成型的路面上停置而不关闭振动装置会引起路面堆拥。在未冷却的路面上停机会出现凹陷。一般初压速度控制在 1.5- 2km /h, 复压速度控制在 3.5 - 4.5km /h,终压速度控制在 2.5-3.5km / h。

3、碾压的作业顺序。为保证各阶段的碾压作业始终在混合料处于稳定的状态下进行, 碾压作业应按下述规则进行:由下而上 (沿纵坡和横坡 );先静压后振动碾压;碾压时驱动轮在前, 从动轮在后;后退时沿前进碾压的轮迹行驶;压路机的碾压作业长度与摊铺机的摊铺速度相平衡,随摊铺机向前推进;压路机折回去不在同一断面上, 而是呈阶梯型。

4、接缝的碾压。横向接缝的碾压, 应先用双轮压路机进行横向碾压, 碾压时压路机主要位于已压实的混合料层上, 伸入新铺混合料宽度不超过 20cm, 接着每碾压 一遍向新铺混 合料层移动20cm, 直到压路机全部在新铺层碾压为止。然后进行正常的纵向碾压。纵向接缝的碾压, 压路机先在已压实路面上行走, 同时碾压新铺混合料 10- 15cm, 然后碾压新铺混合料, 同时跨过已压实路面 10- 15cm将接缝碾压密实。

四、接缝处理欠佳影响问题分析

接缝包括纵向接缝和横向接缝两种, 接缝处理不好常容易产生的缺陷是接缝处下凹或凸起, 以及由于接缝压实度不够和结合强度不足而产生裂纹甚至松散, 从而引起路面的不平整。接缝处理施工中不可避免的工作缝 (横缝 )对于平整度有较大的影响, 因此, 施工中应注意接缝的处理。采用直接接缝(平接缝 ), 可用切割机划线切割。第二次摊铺时宜将第一次摊铺接头预热, 并与第二次摊铺接头一起碾压, 要求横向碾压 3- 4遍, 以保证碾压效果。接缝应在各结构层位置错开, 一般不小于 50cm。在沥青路面混合料施工中, 要想提高路面平整度, 在注意以上各方面的事项的基础上, 更应该重视机械能力和机械配套水平, 可以说, 沥青路面平整度是施工队伍水平、人员素质、管理水平的综合体现。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对策;思考

阅读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具有积极的意义和作用,重视和培养小学生语文阅读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经验,认真深入分析了培养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方法与途径,并提出了行之有效的对策和措施。

一、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作用,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获得全面发展,也是形成阅读个性化的行为之一。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尊重学生,相信他们的智慧,适时鼓励学生进行创设性学习,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面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才会主动进行探索学习。然而,这需要教师主动引导学生,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其实,朗读过程就是和课文中的人物对话的过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学生阅读时,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动权,使学生能够有充分的读书空间。同时教师也要加强对学生的朗读指导,用不同的阅读方式,让学生不但会读书,而且读懂书。当前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很难再看见学生用心读书的场景下,语文教学中串讲串问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不再有读书时间,40分钟的课堂里,朗读课文往往是匆匆而过,没有在学生脑海中留下任何痕迹。比如在预习时要求学生朗读,通过朗读课文,增强学生对生字、新词的把握,但是有部分学生还未读完这篇课文,老师就立即转入下一个教学程序。教师没有根据教材特点、年级、学情来安排每节课的朗读时间,让平时的讲讲、问问、答答占据了学生的读书时间,不能切实把书读到位,无法使学生达到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就不能让学生真正感受与作者对话情感。教师要不断地为学生提供相关的背景资源、创设情境,让学生融入课文感受身临其境的境界,充分激发学生的经验背景,与文章中的情感产生共鸣,这样学生在阅读课文时才能流露出感情。

二、营造学生阅读的良好氛围

提高小学语文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阅读习惯,是小学语文教学重要的一个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关键。当前学生在阅读上存在诸多问题,为提高学生的阅读效果,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我们必须从学校、社会、家庭、学生、教师等因素思考,极力引导学生大胆思考,敢想、敢问,营造学生阅读的良好氛围。这对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给学生创造一个愉快、轻松的教学情境,在课堂上学生对提问感到胆怯时,教师要及时鼓励学生大胆提问,不管提出的问题质量如何都要给予鼓励,让学生建立自信。在学生提出富有思考性的问题时,可以采取团组讨论等方式进行合作交流,在不能解决的情况下,教师引导学生找明原因。学生在共同探讨钻研,获得知识的同时,学习上得以积累。由此可见,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质疑、提问,勇于挑战困难,做到想问、敢问,使思维能力不断得到提高。

三、创设学生阅读的情境

有过教学实践的教师都只知道,创设教学情境是让小学生对语文教材产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点,积极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大力激发学生积极主动进行阅读。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因素,根据学生思维的特点,积极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对教师创设的问题产生兴趣,产生通过对教材的阅读,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寻找到确切的答案欲望。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要立足于全方位、多角度,抓住中心和重点,紧紧抓住学生的所思所想,“对症下药”,激发其阅读的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阅读。另外教师还要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情境,让学生对学习和阅读没有思想负担,把阅读当做一种享受。只有这样学生才愿意上语文课,才愿意进行阅读,也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得到更多的收获。长此以往,学生的阅读意识会不断增强,阅读能力会得到不断地提高。但要做到这一点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教师坚持不懈的努力。

四、及时点拔学生阅读的困惑

及时点拨学生阅读的困惑,是提高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会有很多新发现和新问题,有很多的困惑,有的问题能通过和同桌或小组的其他同学进行交流讨论,获得问题的答案,但是仍有一些问题,通过小组集体交流讨论还是解决不了,这时就需要教师对学生遇到疑难问题及时进行引导、解释、分析,让学生获得正确、准确的答案。教师在为学生解疑释惑时,要采取恰当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巧妙的引导,争取让学生在获得疑难问题答案的过程中,掌握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以后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会极大地得到提高,换言之,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独立审计;审计收费;因素

审计收费是指会计师事务所提供审计服务后向被审计单位收取的费用。审计收费是由风险状况、损失的分担机制、会计师事务所的生产函数和会计师事务所的规模等因素决定的。我国独立审计准则规定:“CPA的服务是一种有偿服务,但收费的多少应当以服务性质、工作量大小、参加人员层次的高低等为主要依据,按照规定的标准合理收费。”

一、我国独立审计收费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的数量增长较快,尤其以中小型事务所居多。审计市场需求不足、供给过剩,事务所之间压价竞争现象普遍存在。许多事务所为占一席之地,普遍采纳“低价进入式审计定价策略”招揽审计业务,引发审计市场的价格战争。低于政府定价的审计价格招揽审计客户行为的审计回扣有时高达40%~60%。因中小事务所林立,特别是有限责任制组织形式的事务所数量多、规模小、水平低、业务范围窄,赔付能力有限,较少考虑预期损失费用的因素,相应地给出更低的审计定价,造成审计收费秩序混乱。有些事务所缺乏长远目光,专注于以低价招徕客户,使事务所陷入恶性竞争的旋涡之中。市场集中度低,市场竞争激烈;中外事务所收费差距很大,造成国内事务所低价恶性竞争。另外,我国独立审计收费制度实行政府定价模式。事务所的客户一般呈现地域性分布,而很少会出现跨地域的审计行为。事务所如果和被审计单位不在同一地区,审计收费会高于两者在同一地区的收费。在我国审计收费存在收费地区级差,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审计收费普遍高于西部不发达地区。所以事务所的本地客户占据相当大比例,从而导致事务所变动率不高。

二、我国独立审计收费问题成因分析

(一)审计收费和审计行为监管制度不严

当前我国对审计行为、审计收费监管存在的缺陷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注册会计师行业监管体制不健全,监管职能错位;行业监管法规政策尚不健全;政府监管政出多门,监管效果差;行业自律机制薄弱,惩戒不力,监管效率低。我国加入WTO后,要求注册会计师行业协会真正成为行业自律管理组织,应充分发挥其统一监管、服务及协调的职能。但由于立法明显不足、监管体制不顺、政府转变职能不到位等原因,各级协会一直未真正建立行业自律机制,而是集政府监管与行业自律职能于一身,导致对会计师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执业中严重造假问题的监控滞后,惩治不力。

(二)审计收费法律法规不够完善

对于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收费,我国《注册会计师法》没有明确规定。目前我国审计收费基本政策依据是2007年1月施行的《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规范指导意见》,只是对审计收费作了一些原则性规定。根据我国《价格法》和《中介服务收费管理办法》规定,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收费实行政府指导价,审计收费标准由各省级财政部门会同物价管理部门制定,价格标准采取“固定价±浮动百分比”、“固定价格”、“根据资本和时间定价”等方式。各地虽原则相同,但实际缺少一个统一的收费标准,客观上给评价事务所审计收费情况造成困难。

(三)审计市场有效需求不足

供求关系决定商品价格。审计市场的供给方是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市场的需求方一般为提供会计报表的一方,其最终需求是来自报表使用者。另外,管理者也可能为改善单位的管理产生对外部审计的直接需求。以投机为主的投资者不会给报表的需求方带来高质量审计服务的动力,而依据注册会计师审计意见作出决策的成熟型的投资者、债权人则会提供高质量审计需求的经济源动力。目前中国证券市场仅达到弱势有效,证券投资者多为投机型投资者,对审计报告质量要求不高,不能对上市公司形成有效制约,这就使得审计市场缺乏有效需求。目前我国4800多家会计师事务所,在数量上使我国审计市场的供给远远大于需求。按照市场规律,当供给大于需求时,审计服务的均衡价格势必会下降。

(四)注册会计师执业环境的恶化

在我国企业企业经营规模扩大、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经济秩序喜忧参半,不讲信用、商业欺诈的现象时有发生。尽管上市公司聘请事务所须经股东大会批准,但在内部人控制下,真正聘任事务所的是经营管理者。经营管理者由被审计人变成了审计委托人,并决定着审计机构的聘用、续聘、收费等事项,这就造成了注册会计师执业环境的恶化,导致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不能完全客观、公正地出具审计报告。

三、解决我国独立审计收费问题的对策

(一)完善与审计收费相关的法律法规

首先,要确定科学、统一的审计收费标准。审计费用收取应遵循市场化原则,可借鉴国际惯例,以审计工作小时为基本依据来制定全国统一的审计收费标准,根据公司实际状况和所处行业会计处理复杂程度等因素,预测工作量和审计人员配备及不同级别审计人员小时收费标准,确定最终审计费用。其次,通过第三方介入改变现行审计收费模式。现行审计收费模式是由事务所直接向被审计单位收取费用,导致事务所与被审计单位形成财务依存性。因此应设立审计收费监管机构,在审计费用支付流程中加入独立第三方的监管环节。另外,要改善审计收费自律机制,建立政府监管和行业自律之间的伙伴关系,强化行业协会建设,建立专业委员会,引入专家指导制度;实施审计收费备案制度;建立和完善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信用档案制度,并配以信息反馈制度。

(二)加强对审计收费的监管力度

首先,要严惩低价收费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政府监管部门应加强监管,严格处罚超低价收费的不当竞争行为。其次,强化监管,加大对会计师事务所违法违规惩治力度,形成一个完善的关于CPA的法律责任方面的规范,加大CPA的法律责任,强化赔偿责任。另外,应适当限制与审计业务不相容的多元化服务。通过法律法规形式明确咨询业务和审计业务的关系,要求CPA把为客户提供的咨询服务和审计服务分开,在形式上和实质上提高CPA的独立性。

(三)做大做强会计师事务所

首先,要促进事务所之间的兼并联合,提升市场竞争力。其次,要优化会计师事务所组织形式,可引进融有限责任与无限责任与一体的新型合伙制形式――有限责任合伙制。在该形式下,事务所以全部财产对其职务承担责任,各合伙人对其个人执业行为承担无限责任,它克服了合伙制连带责任给无过错合伙人造成的不公平这一缺陷,在防范业务竞争和职业责任风险方面能力也较强。

(四)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

审计作为一个专业性很强的领域,在现代学习型社会里,更应该加强审计人员的学习观念,要把学习作为提高人员素质的重要手段,积极倡导终生学习的思想理念,在审计机关内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鼓励审计人员从实践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弘扬爱岗敬业精神与激励机制的统一,教育审计人员树立正确价值观,提高审计人员谈话沟通交流能力。

参考文献:

[1]伍利娜.盈余管理对审计费用影响分析[J].会计研究,2003(12).

[2]戴娴.对我国审计收费制度现状及根源的思考[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3(3).

篇5

关键词:建筑工程 政府监督 质量监督

1 现阶段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工作的几个方面

现阶段,对建设工程质量阶段监督管理是从建设工程质量形成的先后顺序描述质量监管部门对其形成过程的各阶段质量行为和活动结果的监督管理,是以建设工程的实体质量是否形成为界线将其分为施工前的质量监督管理、施工中的质量监督管理和竣工后的质量监督管理三个方面,是实现全面、全过程质量监督管理思想的具体体现。

1.1 建筑工程之前的监督工作 主要是对有关设计、勘察文件审查的监督管理以及对设计、勘察单位的质量行为和活动结果的监督,重点放在对设计、勘察文件的审查监督把关上。一旦发现其违反有关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的设计和勘察文件,可以通过直接的经济处罚和法律制裁,使直接责任主体承担由其失误疏忽或有意所造成的质量责任。

1.2 建筑工程过程中的监督工作 施工中的质量监督管理应围绕三大部分的现场监督,开展事前、事中和事后巡回监督管理,三大部分即地基基础、主体结构工程质量和环境质量。在对工程质量的关键环节进行监督检查中,重点是地基基础、主体结构等影响结构安全的主要部位。现场实体质量的检查方式应采用科学的监测仪器和设备,提供准确可靠、有说服力的数据,增强工程质量监督检查的科学性和权威性。通过监督抽查,保证强制性标准的贯彻执行,保证建筑法律、法规和规范的贯彻落实,从宏观整体上把握建设工程质量和结构使用安全。另外,在加强程序管理的同时,必须加强技术控制。

1.3 建筑工程竣工后的监督工作 竣工后的质量监督管理是建设工程投入使用的把关监督管理。首先要保证不符合质量标准要求的工程不能投入使用,避免低劣工程对国家、企业和公共使用者造成直接的危害和影响。其次是把装修、维修和维护的质量监督纳入建设工程全过程质量监督管理的范畴;要杜绝或减少由于装修、维护过程中的违规行为对已有建设工程地基基础、主体结构和环境质量的破坏,引发质量事故;避免由于维修、维护的质量达不到要求给国家和公众用户的生产生活环境造成直接损失。大力提倡和推行工程质量保险,将工程质量管理纳入经济管理的范畴,以解决工程交付使用后发生的质量问题,特别是解决找不到责任方的后顾之忧。

2 如何加强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的措施

2.1 建立健全建设法律体系 纵观发达国家成功的建设管理经验可发现,在发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对建筑业的管理主要体现在完善建设法律体系上。健全的建设法律体系是建筑市场高效有序运作的根本保障,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各国的建设法律体系一般包括基本法律、法规条例、规范标准三个层次。基本法律作为国家建设法律总则,具有最高法律效力;法规条例属于基本法律的实施细则,构成行政法规;规范标准由专业部门或专业协会、学会制定,具体结合不同专业特点,指导限定各种技术活动。

2.2 实行施工许可和使用许可制度 施工许可制度和使用许可制度是当前很多企业对于建筑工程质量微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德国、美国、新加坡等施工企业都是实行两种许可制度的代表国家。通过施工许可和使用许可的具体实施,既避免了不具备条件的工程项目盲目上马,给工程建设参与各方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又杜绝了质量不合格的建筑工程交付使用,给国家和使用者合法权益带来不必要的损害。在这些发达国家,竣工验收由建设单位、承包商及中介机构负责完成,建设主管部门并不直接参与具体的竣工验收工作,也没有核验工程质量等级的任务,颁发使用许可证是在竣工验收之后。我国《建筑法》确立了施工许可制度和竣工验收制度,工程质量监督机构需要介入竣工验收并核验工程质量等级,笔者认为,借鉴国际通行做法,建立使用许可制度,已经成为大势所趋。本着“谁设计谁负责”、“谁施工谁负责”的国际惯例原则,工程质量监督应由核验工程质量等级转变为监督竣工验收工作。

2.3 加强社会监督与监理单位的管理 要进一步树立监理的权威,现在的工程监理有相当多是建设单位说什么,他们就干什么,权威性不够。当然,监理公司是受雇于建设单位,代表建设单位来管好工程,要听建设单位的。但监理公司必须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设计文件和合同规定,独立地行使自己的职责,对社会负责,对工程本身负责。因此,要强调监理公司对工程监理独立行使职能的权利有待加强。

其次,还要推进监理公司整体素质的提高,加强对监理单位的管理。监理公司在人才结构上要自觉进行调整,缺乏的人才要尽快补上去。监理公司应该是有综合能力的,应储备各种人才。在工程建造过程中,社会监督与社会舆论起到重大的主导作用,现阶段可以靠社会监督来推进工程质量诚信体系建设。市场经济既是法制经济,也是信用经济。加强对建设工程质量责任主体和有关机构的不良记录管理,建立工程质量诚信体系,提高各类市场主体的信用意识和信用水平,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工程质量监督保证机制的重要内容。

2.4 集中管理投资工程项目的组织实施 国际上,政府投资工程项目的组织实施主要分为全部政府管理、部分政府管理、全部委托管理等几种形式。在德国,凡是政府投资的公共工程项目,均由联邦、州建设部或地方建设局发挥主导作用,进行统一筹建,而不是由最终用户担任主要角色。新加坡政府投资的公共工程主要由新加坡公共工程局、陆路交通管理局、电信管理局、海事港口管理局等主管部门根据工程性质负责组织实施。在我国,一方面,现阶段的建筑工程绝大多数仍属各级政府投资的公共工程,管好政府投资的公共工程十分重要;另一方面,相当数量的建设单位并不真正具备工程项目管理能力,已经成为导致建筑市场混乱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对于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投资的公共工程,应由国家建设部和各级地方建设部门设置专门的工程项目管理机构,从可行性研究、设计委托、施工发包到竣工验收,实施全过程的集中管理,工程竣工后移交给工程项目的所有单位或使用单位,工程项目的所有单位或使用单位不能直接参加工程项目的组织实施。这些工程项目管理机构属于非盈利性常设组织,既代表政府行使业主职权,又在工程项目上行使政府的管理职能,其行为接受计划、财政、审计、监察等政府有关部门的监督。这种做法可以先行组织试点,取得一定经验后,再推广应用。除此之外,对于国家投资的重大工程项目,政府应该坚持实行稽察特派员制度,强化政府对于重大工程质量的监督控制。

2.5 严格内部管理,树立执法人员形象,严格工程质监人员的执法行为 要促使工程质监人员正确依法履行职责,即工程开工前由监理部门向开发建设单位递交工作联系卡,公布工程质监员姓名、岗位证书编号、业务职责,廉政纪律,以求得社会各界的监督、支持和评价。实行工程质监管理情况的定期书面汇报制度,努力做到监督记录制度化、规范化,即各专业质监员和所有监管工程管理人员,对于发现的重大问题必须立即报告,不得拖延,当日工作当日记,周末集中报送工程主管部门审查签署意见后反馈本人,月度工作要于当月末写成总结,以书面形式报送工程主管部门审查并对工作情况和有关问题签批意见,也可采取工程例会等各种载体发挥作用,使工程质监工作做到勤检查、勤督促、记录及时、台账健全、考核到位,保证高质量工程的全面竣工。

3 结束语

随着建设行政工作法制化的推进,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在不断建立健全行政管理、技术管理和质量监督制度,严格遵循质量监督程序,充分发挥各方责任主体的主导作用,依靠先进的建筑施工技术、质量管理技术和信息网络技术,充分运用经济和法律手段监督管理工程质量活动,不断探索和实践适应新时期要求的质量监督管理新模式,建立起规范的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制度。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字:高校教学;教学管理制度;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2-0009-02

在现阶段的高校工作中,教学管理作为其中最重要的一个话题已经逐渐受到了高校的重视。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在高校中加强管理,从各个方面让教学的管理制度得到完善已经显得十分重要。现阶段,随着社会的进步,高校管理业必须要具备很鲜明的时代性和现实性,才能让该项工作的效率得到提升。在高校工作中,必须明确高校管理质量与办学质量、学生的发展息息相关。那么,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才能让高校教学管理效率得到提高?笔者在本文中主要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和思考,对这一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议。笔者认为,完善高校教学管理制度,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

一、建立健全高校各级管理机构,正确处理教学与其他工作的关系

在高校的教学管理工作中,如果该项工作搞得不好,教学的工作就会处于混乱之中。在很多高校,由于没有建立起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教学管理部门的职责不明确,提高教学质量难上加难。因此,在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中,必须建立健全高校各级管理机构,正确处理教学与其他工作的关系,这是提高教学管理工作效率的根本保证。正确处理好校、系、教研室三级教学管理之间的关系是十分重要的。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高校办学的自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这三级之间的关系,必须正确处理,各级的本职工作也必须得到规范性的划分。校级和教研室的工作也不能放松,对于教学管理的设计、检查、监控、评估、反馈功能都要达成一定的分配比例,才能让这项工作得以强化。

二、在教学管理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在高校的教学管理中,强调以人为本,是高校教学管理理念的基础。在现代教育中,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理念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体现。以人为本即是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要做到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依靠人。以人为本还要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教授为核心。在这点,笔者认为以人为本最重要的是要以学生为本,一切管理为学生服务,从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出发,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锻炼,全方位促进学生成才。在这个过程中还要相信学生、尊重学生、爱护学生、激励学生、依靠学生、发展学生,合理利用学校的教育管理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等,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率,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可靠的学习保障,设置出符合学生实际的管理制度,将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作为教学管理改革的根本,并充分把握好教学管理中的每一个环节,切实解决好教学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推动各项工作的发展,利用新思路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推动教学管理工作的不断发展。

三、树立科学的人才发展观,全面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素质

当今国际竞争日益激烈,一切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培养关键在于教育。因此,培养一支勇于为教育事业献身的、奋力拼搏的、忘我勤奋的、乐于奉献的教学管理队伍尤为重要。树立科学的人才发展观,全面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素质,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第一,提高教学管理队伍的政治修养。高校作为思想文化传播的重要园地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示范区,肩负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光荣使命。因此,教学管理人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觉悟水平,忠诚于党,在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的前提下认真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用正确的思想去感染学生。第二,要有扎实的管理理论及相关知识。教学管理人员必须具备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管理学等方面的知识,才能掌握高等教育的教学规律,为教学管理服务。第三,要具备一定程度的创新思维能力。在工作中不断地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打破解决问题的传统常规方法,利用新思路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推动教学管理各项工作的不断发展。

四、采用激励政策,优化考核机制,提高教学管理效率

不论是哪一个岗位上的工作者,都希望能够在工作中得到肯定和赞扬,这样有助于他们在工作中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积极投入工作。教学管理人员也不例外。在教学管理中,要想提高教学管理效率,让管理工作者都积极地投入到教学中,就必须在高校内部建立起一种激励性的评价政策,全面提高管理者的工作信心,优化教学管理。另一方面,教学管理的考核机制是对教学质量的强有力的监督和控制,是提高教学管理质量的重要保证。在教学管理中,高校可以先通过采用激励政策,在教学管理中坚持多鼓励、少批评、多奖励、少体罚的机制,形成有效的评价激励机制,调动教职管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让他们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来。除此之外,在考核的过程中,不能用单一的考核形式,要从根本上保证评估和考核的公平性,可以通过扩大教学管理评估队伍,以一种考核形式为主多种考核形式为辅的评估形式进行考核,保证评估的广泛性,合理组织评估人员。激发全校的教学管理人员都能对工作保持热情,积极地投身于教学管理工作,为提高高校教学管理效率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总而言之,在高校的教学管理工作中,要想完善教学管理制度,从根本上提高教学管理效率,仅仅依靠某一种方法是难以实现的。笔者认为,高校应建立健全各级管理机构,正确处理教学与其他工作的关系,在教学管理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树立科学的人才发展观,全面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素质,采用激励政策,优化考核机制,结合高校的实际情况,融入一些其他的教学管理制度,让高校的教学管理效率得到更大程度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谭晓曙.论高校教学管理创新[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5).

[2]王玉国.高等教育人本化管理理念解读[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2).

[3]彭旭庆.试论目标管理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有效实施[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3).

[4]孙刚成,杜学元.以人为本的高校人才资源管理探讨[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5).

篇7

关于股份制改组企业审计经营业绩编制问题

对于股份制改组前三年经营业绩审计,总的要求和做法应当是:分年审计,先近后远;实事求是,严守制度;统一调整,前后可比;工作底稿,翔实可信;审计结论,依据严密;对外公布,无懈可击。前已述及,其审计内容分为符合性、实质性审计(第一步审计或称合法性、真实性审计)和可比性审计(第二步审计或称模拟性审计)。符合性、实质性审计类同于一般年度会计报表审计,即注册会计师以原企业执行的财务会计制度为审计基准,按照《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准则》规定,审查原企业近三年的会计报表,验证其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的合法性、公允性和会计处理的一贯性。在此基础上,还应实施可比性审计(第二步审计),进行会计政策的调整和企业资产重组结构调整的审计,使股份制改组企业对外披露的财务资料和会计信息符合《企业会计准则》和《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的要求,以增强财务资料和会计数据的可比性。

因此,股份制改组企业前三年经营业绩调整编制内容只能是会计政策的追溯调整和企业资产结构的假设调整。任何经营业绩的假设编制都应当建立在合法合规合理的基础之上,不得为了提高前三年经营业绩作一些不切实际的人为包装,虚置资产、虚设交易、虚拟业绩。

关于会计误差调整的方法

对股份制改组企业会计误差调整差异,要否纳入改组企业先前的会计记录之中,即要否调整当年账簿记录的问题,也一直困扰着一些注册会计师。我们的主张是会计误差变更调整的方法是对前二年调表不调帐;对最近一年,要结合资产评估、折股方案和对发起人投入股份公司净资产的验证工作调表又调帐。之所以对前二年调表不调帐,理由有三:

一是从审批财务决算的权限事实上看,企业原年度财务决算已经财政或主管部门逐年审批,注册会行师并不拥有否决或变更财政或主管部门财务决算审批之权限。

二是从调帐的实务操作的可行性上看,前二年帐簿记录均已结清,现对当时帐簿记录调整,实务操作上不具有可行性。

三是从最近一年调帐情况的实际功能看,以前年度利润的会计误差通过列入最近年度的末分配利润科目(在各年的利润表上仍列入相应损益项目),调整计入最近一个年度的帐上,事实上也作了追溯调整。

关于政策性调整的内容

股份制改组企业前三年经营业绩审计的调整内容,应当包括三部分:一是会计误差调整,二是企业结构性调整,三是会计政策性调整。通过这三类调整,改组企业对外披露的财务资料和会计信息才会符合《企业会计准则》和《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的要求,从而达到增强财务资料和会计数据的可比性。

最近一段时间来,对会计政策变更调整要否调整改组企业基本会计报表又有新的争议。我们认为,会计政策变更调整,之所以要调整到基本会计报表数据之中,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根据国际会计准则第8号《本期净损益、基本错误和会计政策的变更》的规定,“使用者需比较企业在一个时期内的财务报表,以判断其财务状况、业绩和现金流量的趋势。因此,通常每期都应采用相同的会计政策”,“会计政策的变更应采用追溯法”,“追溯应用法导致对各事项和交易采用新的会计政策,并如同过去一直在使用那样。因此,新会计政策应从这些项目的初始日开始应用。”二是与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意见相吻合。在改组审计报告中,注册会计师所发表的审计意见是“企业会计报表,符合《企业会计准则》和《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如果不把改组企业按《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厘定的会计政策所调整的业绩计入基本会计报表之中,势必导致审计意见与后附会计报表相悖谬。

政策性调整,应当理解为会计政策变更调整。不属于会计政策变更的内容,包括原材料和能源的供应和价格、产成品或服务的销售和价格,税收政策的变动,以外汇购置的资产计价,员工的聘任和工资,产品或业务专营与垄断情况等等,系属于环境、经济政策变动的范畴,不构成股份制改组审计中的会计政策调整的内容。

如上所述变更调整的范围,应限于改组企业按照《企业会计准则》和《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厘定的企业会计政策与改制前企业实际执行的会计政策的差异。即假设在整个报告期(三年又一期)内已一致地采用了公司改制后的会计政策。从看,会计政策变更调整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点:外币折算汇率的选用,坏帐准备的计提,发出存货的计价方法,对外长期投资的核算方法,合并会计报表的方法,固定资产折旧政策,无形和递延资产的摊销政策,按销售收入一定比例计提的各种基金(例如技术开发费、商业网点建设基金、补充流动资金等)。上述会计政策差异的发生有的是现行会计法规制度允许的,有的是地方政府为支持重点骨干企业作出的单项规定造成的。

关于会计政策变更调整的内容,这里尚有一个比较特殊的问题值得讨论,即股份制改组的主体企业(例如入网电厂)原来只作为一个内部核算单位(即不是一个完全意义上的会计主体,只是一个成本中心),对一些主要产品的销售、原材料的供应,实行内部结算价格与市场脱离的情况下,其经营业绩如何确认的问题。我们认为,对这类情况可以按照改制后物价部门审定的购销价格,并假设前三年又一期已一致地执行相关价格,调整其经营业绩,以反映企业的真实面貌,增强财务资料和会计数据的可比性。这可以看作是收入实现标准调整的一个特殊延伸。

关于结构性调整问题

股份制企业改制组建,通过合并、分立或部分资产剥离,实行资产重组,应当对三年又一期的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按改制方案所确定的相同资产结构口径进行调整。这已取得各方共识。

值得讨论的是改组企业最近一期(改制基准日之前)购买一家或几家51%以上股权的控股子公司,其前期会计报表的编制调整问题。目前做法不一,有的按原有投资比例核算投资收益,既不调资产负债表,也不调利润表;有的按现有投资比例倒推前期资产、负债和损益,既调资产负债表,又调利润表。前者维护了真实性,但缺少可比性;后者求得了可比性,但又失却了真实性。为增强经营业绩的可比性,在前三年经营业绩中,应当假设这些子公司在该等会计期间业已存在,同口径计入。但对该子公司的少数股权是否同口径调整,即资产负债表要否进行同口径调整,我们认为,资产负债表涉及企业净资产,在缺乏真实性的情况下,不应同口径调整。

关于期初余额审计问题

股份制改组企业报告期(三年或三年又一期)内一致地采用由企业自己厘定的,符合《企业会计准则》和《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要求的会计政策,从而作出会计政策变更的调整,以求得财务资料和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同时,进行会计误差调整,求得合规性,无疑是正确的。然而,现实问题是这种调整是否应追溯至报告期期初?因为客观上,会计报表报告期期初数影响到报告期期末数,而报告期期初的资产、负债和权益余额又是企业自成立之日起逐年积累起来的,这就为股份制改组审计出了一道难题:注册会计师是否还要对报告期期初的有关帐项按照企业厘定的现行会计政策进行调整?

国际审计准则第28号《初次接受委托——期初余额》中规定:“审计人员将需要考虑期初余额是否能反映恰当的会计政策的运用,以及这些会计政策在当期财务报表中得到一贯的遵循。当会计政策或对它的运用存在任何变更时,审计人员应该考虑这是否合适以及是否得到适当的说明和充分的披露。”据此,我们认为,从简计议,政策性调整审计中不应追溯报告期期初(三年前),只要将这种变更调整在会计报告中予以说明和充分披露即可。当然,在会计误差调整审计中,按照已掌握的审计重点领域,期初余额仍应作适当的有限度的审阅或审核。

关于审计调整重要性原则的运用

注册会计师审计一般都采取抽查而不是详查的方法。对于抽查范围和抽查标准的确定,以及查出问题是否进行调整或披露的决定,常常取决于其对被审计单位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程度。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反映的是企业持续经营能力、偿债能力以及获利能力,这些通过资产、负债、权益和收益的总量来反映,而不在于所记录和报告的会计数据是否分厘不差。这就要求注册会计师对调整项目的判定应根据重要性原则。审计上所谓重要性原则,是指在会计报表所提供的信息中存在可能导致报表使用者改变其决策的重大遗漏或错误。因此,根据这一要求,审计中不是看一项经济业务或一个报表项目的绝对数的大小来决定是否要对其查验或调整,而是看其占资产总额或净利润的百分比来确定其重要性。在会计误差调整、会计政策变更调整和资产结构调整审计中,注册会计师应遵守重要性原则,以减少审计成本,提高审计效率。

根据国际审计实务经验,判断重要性的一般数量标准是:

(1)净利润5-10%(净利润较小时用10%,净利润较大时用5%)。

(2)资产总额的0.5-1%。

(3)权益的1%。

(4)总收入的0.5-1%。

应当指出,具体执行时,运用上述重要性数量标准尚需注意以下四个问题:

第一、考虑被审计单位面临的特定环境。不同企业面临不同的情况,因而判断重要性的标准也不同。

第二、关注已审计会计报表的使用者对信息的要求。会计报表使用者对会计报表披露要求越高,同一规模的情况下,注册会计师对重要性水平掌握就应越严格。

第三、要联系审计特定性质。在某种特定目的的审计中,例如对发起人投入资本和公发资本的验证,要出具无保留意见的验资报告的前提条件,必须是投资人按规定足额交入出资额,不存在一个重要性水平的估价问题。

第四、上述重要性数量标准,应当理解为对总体会计报表可允许存在的误差金额。

关于税收问题

1、前三年重大会计误差调整影响利润额,对当年应交所得税是否调整。笔者认为,前几年的重大误差而引起的重大差异,如偷漏税等情况,稳妥起见,应当向税务部门请示裁定,并取得书面证据,或调整计税,或不调整计税。

2、由于政策性调整影响的利润额,对各该年度的所得税,一般均不作调整,以维护所得税的真实性。前已述及,税收政策并非会计政策,对企业而言不具有可选择性,因此不存在调整问题。

至于拟发行股票公司按前三年每股净利润乘以一定市盈率核定发行价时,按照中国证监会现行政策规定,前三年每股净利润要按公司上市后之税收政策(例如税率为15%)重新各年净利,对此可在会计报表附注重要事项中予以揭示。

3、流转税以前年度有减免的,应取得省级以上税务部门的核准文件。

4、上市之后所得税减免,须由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出具文件,方为有效。地方财政部门对上市公司所得税实行全额征收,比例返还政策的,公司在编制年报时,对会计科目的处理,也要书面征得省级财政部门的同意。

关于股份制改组会计报表体系和时效性问题

《招股说明书的内容与格式》规定,“发行人在招股说明书财务会计资料一节中应提供不少于最近三年的利润表,不少于最近两年末的资产负债表以及不少于最近一年的财产状况变动表或现金流量表数据。最近一期会计数据的有效期为六个月。”

关于利润表,应提供三年或三年又一期的数据,如该等公司原已为股份公司的,则还应提供利润分配表;如该等公司由其他企业改组而来,由于会计调整包括了会计误差调整、会计政策调整和资产结构调整因素,利润分配表就失去了编制的真实基础,在这种情况下拟应只编制利润表,不编利润分配表。

关于资产负债表,在三年又一期的情况下,由于审计不仅对损益项目作了三年又一期的审计,而且对资产负债项目也作了三年又一期的审计。因此,所附资产负债表既可以三年又一期,也可以二年又一期。在实务工作中,多与利润表时期相匹配。

关于财务状况变动表,在三年又一期的情况下,我们认为也只要编制最近一个年度的财务状况变动表,至于最近又一期,则可不需要编制财务状况变动表。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财务会计数据的有效性问题。前已述及,最近一期会计数据的有效期为六个月。按照中国证监会的规定,报送至证监会申报材料的有关财务会计数据有效期不得少于二个月,否则不予受理。

九、关于会计信息的备考

哪些会计信息不需要在基本会计报表中反映而作为备考会计报表予以揭示,据目前规定,只有一项,即中国证监会证监(1997)13号文规定的,“按资产评估结果调整后的最近一期资产负债表作为备考会计报表,与会计报表注释一并提供”。除此以外,我们认为还有税收备考、与关联公司重大业务重新按现行政策影响损益(例如对往来款计提利息)的备考、土地使用费(或场地使用权摊销)影响成本费用的备考等。也就是说,除了会计误差调整、企业结构调整、会计结构调整、会计政策变更而相应调整基本会计报表以外,其他一些重大事项的假设性调整,为了单纯的可比,都应该列入备考。

单就资产评估资料备考来看,尚有以下几个问题需要明确:1、资产负债表备考提供,前期的利润表是否按评估资料重新厘定经营业绩作为备考资料,我们认为不需要;2、基准日后,因受会计资料有效性的限制,有时需要相应追加又一期的审计。在此情况下,其基本会计报表要否从基准日后按评估结果进行调帐,并确认损益。我们认为,不需要。因为追加的又一期仍具有不确定性,资产评估结果是否调帐,取决于该股份公司是否正式成立。

至于所得税政策按现行政策重新厘定前期所得税和净利润,应当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所得税”及“净利润”项目之下予以双重披露,作为备考资料。

十、关于拟定的被收购企业会计资料有效性问题

中国证监会证监(1997)13号文规定,1997年新改制企业申报材料的附件尚需报送;被收购兼并企业的资产评估报告、被收购兼并企业前一年和最近一期的资产负债和利润表及其审计报告。为了满足预选材料要求,审计工作面广、量大、时间紧,公司改制方案稍有变动,又须追加审计。很难保证在有效期的三个月前上报。为此,我们希望上述拟定被改购企业的财务资料有效期,不受六个月的限制。也就是说,在整个改制上市过程中,对拟定的被收购兼并企业的会计报表审计,只做一次即可。

《上市公司》(199801)

股份制改组审计若干问题的思考

浙江会计师事务所 胡少先

股份制改组审计是我国注册会计师一项新的业务领域,工程庞大,内容复杂,涉及面广,专业性强。同时,法规制度建设相对滞后,国家有关部门至今尚未颁布企业股份制改组会计调整规定和企业股份制改组审计操作规范指南,致使企业会计无章可循,给股份制改组会计审计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加之改组企业千差万别,情况各异,特点不同,在具体做法上有许多问题值得商榷,借此提出,求教同仁,以期推进股份制改组工作规范化。

关于股份制改组企业审计经营业绩编制问题

对于股份制改组前三年经营业绩审计,总的要求和做法应当是:分年审计,先近后远;实事求是,严守制度;统一调整,前后可比;工作底稿,翔实可信;审计结论,依据严密;对外公布,无懈可击。前已述及,其审计内容分为符合性、实质性审计(第一步审计或称合法性、真实性审计)和可比性审计(第二步审计或称模拟性审计)。符合性、实质性审计类同于一般年度会计报表审计,即注册会计师以原企业执行的财务会计制度为审计基准,按照《中国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准则》规定,审查原企业近三年的会计报表,验证其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的合法性、公允性和会计处理方法的一贯性。在此基础上,还应实施可比性审计(第二步审计),进行会计政策的调整和企业资产重组结构调整的审计,使股份制改组企业对外披露的财务资料和会计信息符合《企业会计准则》和《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的要求,以增强财务资料和会计数据的可比性。

因此,股份制改组企业前三年经营业绩调整编制内容只能是会计政策的追溯调整和企业资产结构的假设调整。任何经营业绩的假设编制都应当建立在合法合规合理的基础之上,不得为了提高前三年经营业绩作一些不切实际的人为包装,虚置资产、虚设交易、虚拟业绩。

关于会计误差调整的方法

对股份制改组企业会计误差调整差异,要否纳入改组企业先前的会计记录之中,即要否调整当年账簿记录的问题,也一直困扰着一些注册会计师。我们的主张是会计误差变更调整的方法是对前二年调表不调帐;对最近一年,要结合资产评估、折股方案和对发起人投入股份公司净资产的验证工作调表又调帐。之所以对前二年调表不调帐,理由有三:

一是从审批财务决算的权限事实上看,企业原年度财务决算已经财政或主管部门逐年审批,注册会行师并不拥有否决或变更财政或主管部门财务决算审批之权限。

二是从调帐的实务操作的可行性上看,前二年帐簿记录均已结清,现对当时帐簿记录调整,实务操作上不具有可行性。

三是从最近一年调帐情况的实际功能看,以前年度影响利润的会计误差通过列入最近年度的末分配利润科目(在各年的利润表上仍列入相应损益项目),调整计入最近一个年度的帐上,事实上也作了追溯调整。

关于政策性调整的内容

股份制改组企业前三年经营业绩审计的调整内容,应当包括三部分:一是会计误差调整,二是企业结构性调整,三是会计政策性调整。通过这三类调整,改组企业对外披露的财务资料和会计信息才会符合《企业会计准则》和《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的要求,从而达到增强财务资料和会计数据的可比性。

最近一段时间来,对政策变更调整要否调整改组基本会计报表又有新的争议。我们认为,会计政策变更调整,之所以要调整到基本会计报表数据之中,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根据国际会计准则第8号《本期净损益、基本错误和会计政策的变更》的规定,“使用者需比较企业在一个时期内的财务报表,以判断其财务状况、业绩和现金流量的趋势。因此,通常每期都应采用相同的会计政策”,“会计政策的变更应采用追溯法”,“追溯应用法导致对各事项和交易采用新的会计政策,并如同过去一直在使用那样。因此,新会计政策应从这些项目的初始日开始应用。”二是与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意见相吻合。在改组审计报告中,注册会计师所发表的审计意见是“企业会计报表,符合《企业会计准则》和《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如果不把改组企业按《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厘定的会计政策所调整的业绩计入基本会计报表之中,势必导致审计意见与后附会计报表相悖谬。

政策性调整,应当理解为会计政策变更调整。不属于会计政策变更的,包括原材料和能源的供应和价格、产成品或服务的销售和价格,税收政策的变动,以外汇购置的资产计价,员工的聘任和工资,产品或业务专营与垄断情况等等,系属于环境、经济政策变动的范畴,不构成股份制改组审计中的会计政策调整的内容。

如上所述变更调整的范围,应限于改组企业按照《企业会计准则》和《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厘定的企业会计政策与改制前企业实际执行的会计政策的差异。即假设在整个报告期(三年又一期)内已一致地采用了公司改制后的会计政策。从看,会计政策变更调整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点:外币折算汇率的选用,坏帐准备的计提,发出存货的计价,对外长期投资的核算方法,合并会计报表的方法,固定资产折旧政策,无形和递延资产的摊销政策,按销售收入一定比例计提的各种基金(例如技术开发费、商业网点建设基金、补充流动资金等)。上述会计政策差异的发生有的是现行会计法规制度允许的,有的是地方政府为支持重点骨干企业作出的单项规定造成的。

关于会计政策变更调整的内容,这里尚有一个比较特殊的值得讨论,即股份制改组的主体企业(例如入网电厂)原来只作为一个内部核算单位(即不是一个完全意义上的会计主体,只是一个成本中心),对一些主要产品的销售、原材料的供应,实行内部结算价格与市场脱离的情况下,其经营业绩如何确认的问题。我们认为,对这类情况可以按照改制后物价部门审定的购销价格,并假设前三年又一期已一致地执行相关价格,调整其经营业绩,以反映企业的真实面貌,增强财务资料和会计数据的可比性。这可以看作是收入实现标准调整的一个特殊延伸。

关于结构性调整问题

股份制企业改制组建,通过合并、分立或部分资产剥离,实行资产重组,应当对三年又一期的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按改制方案所确定的相同资产结构口径进行调整。这已取得各方共识。

值得讨论的是改组企业最近一期(改制基准日之前)购买一家或几家51%以上股权的控股子公司,其前期会计报表的编制调整问题。目前做法不一,有的按原有投资比例核算投资收益,既不调资产负债表,也不调利润表;有的按现有投资比例倒推前期资产、负债和损益,既调资产负债表,又调利润表。前者维护了真实性,但缺少可比性;后者求得了可比性,但又失却了真实性。为增强经营业绩的可比性,在前三年经营业绩中,应当假设这些子公司在该等会计期间业已存在,同口径计入。但对该子公司的少数股权是否同口径调整,即资产负债表要否进行同口径调整,我们认为,资产负债表涉及企业净资产,在缺乏真实性的情况下,不应同口径调整。

关于期初余额审计问题

股份制改组企业报告期(三年或三年又一期)内一致地采用由企业自己厘定的,符合《企业会计准则》和《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要求的会计政策,从而作出会计政策变更的调整,以求得财务资料和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同时,进行会计误差调整,求得合规性,无疑是正确的。然而,现实问题是这种调整是否应追溯至报告期期初?因为客观上,会计报表报告期期初数到报告期期末数,而报告期期初的资产、负债和权益余额又是企业自成立之日起逐年积累起来的,这就为股份制改组审计出了一道难题:注册会计师是否还要对报告期期初的有关帐项按照企业厘定的现行会计政策进行调整?

国际审计准则第28号《初次接受委托——期初余额》中规定:“审计人员将需要考虑期初余额是否能反映恰当的会计政策的运用,以及这些会计政策在当期财务报表中得到一贯的遵循。当会计政策或对它的运用存在任何变更时,审计人员应该考虑这是否合适以及是否得到适当的说明和充分的披露。”据此,我们认为,从简计议,政策性调整审计中不应追溯报告期期初(三年前),只要将这种变更调整在会计报告中予以说明和充分披露即可。当然,在会计误差调整审计中,按照已掌握的审计重点领域,期初余额仍应作适当的有限度的审阅或审核。

关于审计调整重要性原则的运用

注册会计师审计一般都采取抽查而不是详查的方法。对于抽查范围和抽查标准的确定,以及查出问题是否进行调整或披露的决定,常常取决于其对被审计单位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程度。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反映的是企业持续经营能力、偿债能力以及获利能力,这些通过资产、负债、权益和收益的总量来反映,而不在于所记录和报告的会计数据是否分厘不差。这就要求注册会计师对调整项目的判定应根据重要性原则。审计上所谓重要性原则,是指在会计报表所提供的信息中存在可能导致报表使用者改变其决策的重大遗漏或错误。因此,根据这一要求,审计中不是看一项经济业务或一个报表项目的绝对数的大小来决定是否要对其查验或调整,而是看其占资产总额或净利润的百分比来确定其重要性。在会计误差调整、会计政策变更调整和资产结构调整审计中,注册会计师应遵守重要性原则,以减少审计成本,提高审计效率。

根据国际审计实务经验,判断重要性的一般数量标准是:

(1)净利润5-10%(净利润较小时用10%,净利润较大时用5%)。

(2)资产总额的0.5-1%。

(3)权益的1%。

(4)总收入的0.5-1%。

应当指出,具体执行时,运用上述重要性数量标准尚需注意以下四个问题:

第一、考虑被审计单位面临的特定环境。不同企业面临不同的情况,因而判断重要性的标准也不同。

第二、关注已审计会计报表的使用者对信息的要求。会计报表使用者对会计报表披露要求越高,同一规模的情况下,注册会计师对重要性水平掌握就应越严格。

第三、要联系审计特定性质。在某种特定目的的审计中,例如对发起人投入资本和公发资本的验证,要出具无保留意见的验资报告的前提条件,必须是投资人按规定足额交入出资额,不存在一个重要性水平的估价问题。

第四、上述重要性数量标准,应当理解为对总体会计报表可允许存在的误差金额。

关于税收问题

1、前三年重大会计误差调整影响利润额,对当年应交所得税是否调整。笔者认为,前几年的重大误差而引起的重大差异,如偷漏税等情况,稳妥起见,应当向税务部门请示裁定,并取得书面证据,或调整计税,或不调整计税。

2、由于政策性调整影响的利润额,对各该年度的所得税,一般均不作调整,以维护所得税的真实性。前已述及,税收政策并非会计政策,对企业而言不具有可选择性,因此不存在调整问题。

至于拟发行股票公司按前三年每股净利润乘以一定市盈率核定发行价时,按照证监会现行政策规定,前三年每股净利润要按公司上市后之税收政策(例如税率为15%)重新各年净利,对此可在会计报表附注重要事项中予以揭示。

3、流转税以前年度有减免的,应取得省级以上税务部门的核准文件。

4、上市之后所得税减免,须由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出具文件,方为有效。地方财政部门对上市公司所得税实行全额征收,比例返还政策的,公司在编制年报时,对会计科目的处理,也要书面征得省级财政部门的同意。

关于股份制改组会计报表体系和时效性问题

《招股说明书的内容与格式》规定,“发行人在招股说明书财务会计资料一节中应提供不少于最近三年的利润表,不少于最近两年末的资产负债表以及不少于最近一年的财产状况变动表或现金流量表数据。最近一期会计数据的有效期为六个月。”

关于利润表,应提供三年或三年又一期的数据,如该等公司原已为股份公司的,则还应提供利润分配表;如该等公司由其他企业改组而来,由于会计调整包括了会计误差调整、会计政策调整和资产结构调整因素,利润分配表就失去了编制的真实基础,在这种情况下拟应只编制利润表,不编利润分配表。

关于资产负债表,在三年又一期的情况下,由于审计不仅对损益项目作了三年又一期的审计,而且对资产负债项目也作了三年又一期的审计。因此,所附资产负债表既可以三年又一期,也可以二年又一期。在实务工作中,多与利润表时期相匹配。

关于财务状况变动表,在三年又一期的情况下,我们认为也只要编制最近一个年度的财务状况变动表,至于最近又一期,则可不需要编制财务状况变动表。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财务会计数据的有效性问题。前已述及,最近一期会计数据的有效期为六个月。按照中国证监会的规定,报送至证监会申报材料的有关财务会计数据有效期不得少于二个月,否则不予受理。

九、关于会计信息的备考

哪些会计信息不需要在基本会计报表中反映而作为备考会计报表予以揭示,据目前规定,只有一项,即中国证监会证监(1997)13号文规定的,“按资产评估结果调整后的最近一期资产负债表作为备考会计报表,与会计报表注释一并提供”。除此以外,我们认为还有税收备考、与关联公司重大业务重新按现行政策影响损益(例如对往来款计提利息)的备考、土地使用费(或场地使用权摊销)影响成本费用的备考等。也就是说,除了会计误差调整、企业结构调整、会计结构调整、会计政策变更而相应调整基本会计报表以外,其他一些重大事项的假设性调整,为了单纯的可比,都应该列入备考。

单就资产评估资料备考来看,尚有以下几个问题需要明确:1、资产负债表备考提供,前期的利润表是否按评估资料重新厘定经营业绩作为备考资料,我们认为不需要;2、基准日后,因受会计资料有效性的限制,有时需要相应追加又一期的审计。在此情况下,其基本会计报表要否从基准日后按评估结果进行调帐,并确认损益。我们认为,不需要。因为追加的又一期仍具有不确定性,资产评估结果是否调帐,取决于该股份公司是否正式成立。

至于所得税政策按现行政策重新厘定前期所得税和净利润,应当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所得税”及“净利润”项目之下予以双重披露,作为备考资料。

篇8

关键词:文言文阅读;能力;做法

我校提高初中生课外文言文阅读能力研究工作从2014年12月开始,历时两年,其间我们开展调查访问、教学研讨、教学实践、资料整理等工作,逐步形成了一套适合我校乃至全县的教学实施及评价体系,并在此后的教学实践中加以推广运用,不断完善。现就研究中的做法和经验做出如下思考。

一、开展初中生课外文言文阅读现状调查分析

(一)开展文言文阅读现状问卷调查

本次问卷调查以山河初中2015年九年级九班、十班,八年级九班、十班学生为对象,对学习中的动机、兴趣及意志品质等心理方面进行一些调查和探讨,共发放问卷149份,其中有效问卷140份,无效问卷9份(包括写姓名及答题不全两种情况)。通过入班无记名调查分析发现以下现象:(1)学生学习文言文目的动机较为功利:应付考试;(2)学生学习限于死记硬背,缺乏运用;(3)学生愿意学习文言文,但不够努力;(4)对文言文缺乏兴趣、对文言文课堂教学“不满意”的学生较多。同时发现,大多数初中生具有相当强的意志力,他们愿意克服在文言文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

(二)近距离接触部分学困生,了解他们的学情

我们利用课余时间走访学困生,发现这些学生学习文言文是迫于外在升学压力,所以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就大打折扣。文言文学习使学生有压力,导致情绪不稳定,同时他们对当前的文言文课堂教学满意度不高,认为太难,老师要求过高。

二、对提高初中生课外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措施的可行性分析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乐学文言文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新课标指出:“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创造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针对调查研究发现的问题,我们主要通过创新教法来调动兴趣。(1)通过新颖奇特的方法导入新课,激发兴趣。(2)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激发兴趣。(3)运用多媒体,激发兴趣。(4)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兴趣。

(二)加强文言文的朗读训练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对于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有很大帮助,多朗读有助于理解文章内容。在教学时,可听录音,可教师范读,亦可组织学生齐读,或指定学生朗读,或小组竞赛,为学生创设情境,使其进入学习古诗文的最佳状态,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为此,我们组织了“朗诵经典诗文,传承民族文化”为主题的朗读比赛。在悠扬的古韵之中,全校师生沉浸在中华民族悠久文化的博大精深之中,品味着唐诗宋词的思想之深刻,语言之优美,用词之绝妙。琅琅的吟诵声响彻整个校园,气势恢宏,催人振奋,使学生在受到诗歌语言魅力的熏陶、感受祖国语言文字之美的同时,也学到了很多知识,提高了阅读理解能力。

三、展开提高初中生课外文言文阅读能力的策略试验及研究

(一)重视归纳、整合、延伸

要提高古诗文阅读能力,还要探索、归纳古诗文语言的规律,领悟、总结解x方法,引导学生在生活、学习中运用文言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也可以对古诗词进行梳理,摸索规律,形成方法,这样能够有效地提高古诗文阅读能力。

据此,我们课题组编写了《山河初中文言文阅读训练十五篇》《历年中考语文古诗文命题分析》《山河初中经典古诗文朗诵推荐篇目》《经典古诗文中的人文教育研究》《文言文教学优秀课例》等校本教材,利用每周的师生共读课,对学生进行反复训练。通过努力,学生的文言词汇积累、句子释义、质疑问难的能力有了明显提高,同时探索出切实可行的语文教学评价措施。我校在学生背诵古诗文方面给学生划定了必读篇目和选读篇目,并实行背诵等级彩色评定措施,极大地激励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热情。

(二)开展各类文言文教学竞赛和知识竞赛

为充分调动教师教好文言文,学生学好文言文的积极性,我们组织各类观摩课、公开课、同课异构活动,并于2015年5月组织了一次初中文言文阅读竞赛,由于组织严密,激励措施到位,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实践教学中录制了一部分效果良好、有推广价值的课例。其中古诗文活动课《话说千古风流人物》、古文教学《三峡》在2015年全县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观摩大赛中分别被评为一等奖和三等奖。

(三)组织教师开展专业培训、教学论坛、论文评选等活动,不断提高教师专业素养

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先后外出学习10余次,请名师进课堂授课,不断提升教师业务能力。组织教师开展学术交流,撰写心得体会,通过努力,论文《提高初中生课外阅读质量的策略》在2015年全省陇原名师工作室优秀论文(案例)评选中获二等奖;论文《提高初中生课外文言文阅读能力的策略》发表于《新课程》2016年5期。

通过两年时间的研究,我们逐渐形成了一套切实可行、操作性强的策略与做法,从2016年9月份开始,我校进入了“提高初中生课外文言文阅读能力的策略”的全校推广及实践阶段。截至目前,这项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参加与此相关的活动,均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受到县教研室、兄弟学校及“陇原名师徐彩梅初中语文工作室”的一致好评。

参考文献:

[1]孙涛.文言文阅读训练教学浅谈[J].文学教育(下),2009(9).

篇9

一、建立企业内部会计制度的必要性

(一)建立企业内部会计制度是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的客观要求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统一会计规范的刚性约束力,导致企业只能不折不扣地按统一的要求组织和开展会计工作,不容许也没有必要自行设计会计制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迫切需要建立以“产权清晰、权责分明、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基本特征的现代化企业制度,使企业真正成为独立自主、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在这里,要使企业明确产权关系、保证产权清晰,必须建立相应的财产核算和管理制度,尤其是科学合理的会计核算和会计管理制度;要保证权责分明,必须通过会计处理好经济责任受托及利益分配关系;要做到政企分开,必须明确会计人员的单一身份,强调会计应把企业作为其服务主体;要实现管理科学,必须建立和完善包括会计制度在内的企业内部各项管理制度,以保证其生产经营活动能够有序、健康、灵活地运行。可见,建立科学合理的企业内部会计制度是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的客观要求。

(二)建立企业内部会计制度是适应会计改革、完善会计规范体系的需要

会计规范即会计工作应遵守的规矩。它是处理各项经济业务、进行会计核算和实施会计监督的准绳。目前,我国会计规范由《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和行业会计制度组成。企业的会计核算是按照行业会计制度实施的。但从我国会计改革的方向看,在会计理论、会计规范、会计教育等方面,根据自身的国情结合国际惯例,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适应现代化制度要求的会计法规体系,即建立以《会计法》为主导,以会计准则(包括基本会计准则和具体会计准则)为中心,以企业内部会计制度为基础的会计法规体系。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后,政府应还财权和会计制度制定权于企业,特别是在“两则”颁行以及具体会计准则陆续公布之后,企业完全可以依据会计准则结合本企业生产经营的特点和管理要求,自行制定内部会计制度来规范会计核算工作。

(三)建立企业内部会计制度是贯彻落实具体会计准则的基本前提

在我国,随着会计改革的深化,建立以会计准则为核心内容的会计规范体系已是大势所趋。然而,已开始并将陆续出台的具体会计准则,由于受自身固有的概括性、抽象性、可选择性等特征的制约,为了满足不同企业会计核算的需要,其主要规范都带有一定的跨度,使不同企业的会计人员在运用会计政策、进行会计估计时,有较大的选择余地,但这也会引发会计人员会计行为的随意性。因此,具体会计准则出台后,要保证和提高会计准则的实施效果,企业必须在具体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建立符合企业会计核算要求的内部会计制度。从而,可在制度中明确选择适合本企业的会计政策、会计估计等会计核算方法以指导会计实践,保证会计工作按规范运行。

二、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建设的现状

(一)很多经营管理者不了解内部会计制度的真正内涵

当前,很大一部分企业的经营管理者轻视内部会计控制,习惯于行政指挥,家长制管理现象还普遍存在。很多企业还未意识到内部会计控制的重要性,甚至对内部会计控制还存在着许多误解。

(二)管理的控制弱化,控制执行不得力,违法违纪现象时有发生

有不少企业已建立了相关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但它缺少一定的方法和措施,致使有章不循,以应付有关部门的检查、审计,而不管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执行情况如何,遇到具体问题多强调灵活性,使内部会计控制流于形式,失去了应有的刚性和严肃性。

(三)内部会计制度环境弱化,控制体系不完善

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涉及一个单位的人事管理、生产管理、财务管理、购销业务管理、重大投资和资产处理等各个部门的管理,涉及面广,是企业管理的一个系统工程。因此,内部会计控制的体系应该是科学而严密的。但许多企业是各部门控制各成一块,各管各的,互不衔接;许多小型企业,其内部牵制机制尚未建立,更别谈内部会计控制的履行;还有一些企业通过并购、分立或地区事业部的建立等组织机构调整,使组织机构和授权方式发生了变化,原有的内部会计控制部分或全部失效,致使某些当事人或部门游离于内部会计控制之外,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三、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完善要实现从客观“要我做”到主观“我要做”的转变

要使内部会计控制成为企业内在需求,主要取决于两点:一是会计信息是否决定着企业的决策;二是企业是否通过提供真实的会计信息让社会准确利用。这两点目前许多企业都未做到。这种现象从表面上看好像是领导认识不高,对财经纪律了解不深所造成的,实际上是许多领导明知故犯的结果。“对财经纪律不了解或了解不深”只是借口而已,这背后存在着更深层次的原因,就是产权制度和问题。因此,必须通过产权制度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让企业真正成为“产权明确,职责清楚,科学管理”的市场竞争主体,使企业领导者、决策者的行为、作为与企业兴衰成败息息相关。

(二)坚持以人为本,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由人制定的,也是靠人去执行和完善的。人既是内部会计控制的主体,也是内部会计控制的客体,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加强对人力资源的管理和控制。这就要,一是严把用人关,对重要岗位的会计人员配备和会计主管人员的选拔,应全面考察其德、能、才、绩等综合素质,确保各岗位人员的素质要求;二是要多层次、多方位地加强岗位和在职人员的培训,切实提高会计人员的政治和业务素质;三是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教育员工自觉遵守和执行各项会计内控制度,形成以自我控制为主、自检自律为主要手段的会计内控制约机制。

(三)实行严格的奖罚制度

大多企业领导的法制观念淡薄,不重视财务制度、财经纪律的强制性和严肃性,加上企业财务管理薄弱,财会人员素质不高,又受制于领导,无法进行正常的财务监督,以致会计账目不清,信息失灵,偷逃国家税款。违法成本太低,处罚力度不够,也是财务管理混乱的另一个方面。好多地方政府受地方保护主义的影响,出了问题往往以罚款了事,治标不治本,如果能做到违法必究、执法必严,这种状况将会得到很大的改观。对企业财务管理基础工作的检查考核,应从原始凭证、会计分录、科目应用、账册设置以及财务收支等方面进行,要求规范化、制度化,同时,对材料、工时、动力等是否定额管理进行审核,建立健全分析考核制度,以达到人、财、物的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

篇10

【关键词】高校财务制度 高职院校 教育经费管理

近年来,我国的高等院校发展逐渐加快,国家在高校的教育经费投入上也进行了大量的强化工作。虽然教育经费的总量已经得到明显加强,但是在各大高校自身的经费总量上仍然具有显著的短缺现象,因此在新的高校财务制度下,各高校需要从自身实际出发,强化教育经费的管理水平,优化配置,这是值得所有教育经费管理者思考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发展中的教育经费管理特点

在我国的高职院校中,教育经费的管理一直是一项薄弱的环节,众多工作上的不周到带来了整体教育资金使用不够科学合理,根据近年来在经费管理上的工作现状,具有这样几方面的特点:

1.总量扩大。如今我国政府对教育行业的资金投入力度越来越大,各大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在发展教育的过程中获得了大量的教育经费支持,总量呈现了快速增长的势头。另外,为了增加学校的经费投入,学校自身还积极联系各类社会企业,与银行、研究所、IT公司等各类单位合作,不断引资投入学校的人才教育,使整个教育经费总量突飞猛进。

2.内容丰富。在高职院校规模迅速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学校内部的经费项目来源及消耗也呈现出丰富的局面。传统的教育经费来源主要是政府的拨款,如今,学校的来源已经丰富到各类企业赞助、产学研合作、银行贷款等多种项目。同时,在学校的教育经费支出上也呈现出了越来越多的类型,各种经费不再仅仅用于办公用品、奖助学金及岗位工资,而是发展到购买图书、仪器、教育基础设施及人才引进等工作,全面丰富了经费的用途。

3.职能多元化。传统的高职院校在经费的使用性质上只是简单的收入和支出等功能,如今已经增加到包含管理、经营、规划等用途性质,因此在教育经费的管理上需要能够密切与国家最新的法律法规相联系,同时也要与各类企业、政府等单位密切联系以获得更多的经费来源,另外还需与物价部门等单位合作,接受政府部门的监督与考察。

二、现阶段高职院校教育经费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我国现阶段高职院校教育经费总量的不断增长不仅体现教育的蓬勃发展,随之而来的也会带来一些潜在的问题。

1.人均经费不足。虽然我国在高职院校的教育投入经费上实现了较大程度的增长,但大量高职院校的建设带来了更大规模生源的产生,这导致了人均在教育经费上的实际投入反而有所下降,尤其是因为地域因素的影响,东部与中西部的教育投入明显不够匹配,在欠发达的地区人均经费更是大量削减,并不能够保证生源的教学质量与传统相比有所提高。

2.院校还贷压力大。大规模教育经费的来源并不仅仅靠政府与社会的投入,更有一部分高职院校采取了向银行贷款的方式以增加教育经费,目前在规模扩大后的平稳时期,众多高职院校逐渐普遍开始偿还贷款,由于大量基础教育设施的建设需要资金投入,因此在还贷工作上处于极大的压力。

3.制度不够健全。如今不少的高职院校仍然处于建设的初期阶段,没有形成一套成熟的适合院校自身发展特色的规章管理制度,这就带来了众多工作开展没有规章条例可遵循、教育经费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需要提高、整个工作的管理风格有待统一、在各种财务上的激励措施也未能积累形成等一系列问题。

三、高职院校教育经费管理的有效加强途径

面对现阶段越来越庞大的高职院校规模与高职院校教育群体,还有越来越丰富的教育经费来源,如何在多元化的管理环境中寻求科学有效的管理方式,是值得高职院校的财务管理人员所思考的,在具体方案的实施上可以以遵循下几项原则:

1.坚持政府主导。我国的高职院校内部所有资产均为国家所有,因此在教育经费的管理上仍然需要坚持以国家政府财政拨款为主导地位的思想,如今不少高职院校就是因为忽视了国家财政的主导地位盲目向社会进行贷款,带来了沉重的债务问题,而坚持政府主导,可以在实际的经费管理上既要能够通过适当的借贷方式增加自身的教育经费总量,又要能够提高对院校内部学生的教育环境与质量。

2.健全财务制度。在现有高职教育发展的背景下,需要尽快建立健全各个高职院校的办学规划,在财务上尤其是教育经费的投入与使用上尽快出台健全的财务制度,以科学的经费活动制度来规范高职院校的教育经费使用。在针对图书、基础设施建设、物品的采购上要积极引入社会资源,采用招标的方式增加自身教育经费收入,避免个别单位与部门出现的小金库现象。

3.积极用活政策。在现有国家针对高职院校的财务制度下,高职院校需要通过自身的思考灵活采用各种方法为教育经费赢得更多的来源,在科研上要积极向各类单位和国家申请项目课题。同时,还可以利用社会人脉资源拓展经费渠道,将高职院校的食堂、宿舍、后勤等部门通过企业经营的方式来实现。

4.引入政府管理。政府能够控制好教育经费的财政投入,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教育经费投入,帮助高职院校尽快解决现阶段普遍出现的债务问题。同时,督促高职院校加强对办学质量的评价工作,提高对高职院校教育的控制能力,严格遏制铺张浪费、乱用经费等现象,让教育经费能够在高职院校中发挥出最大的效能。

参考文献:

[1]陈从吉.规范教育经费管理促进学校均衡发展[J].武汉: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2(15):74-76.

[2]张营广.加强高校教育经费管理研究----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有感[J].武汉:教育财会研究,2011(4):9-13.

[3]郦解放.高校经费问题刍议[J].上海:教育发展研究,2008(13):122-124.

作者简介:

吴冬霞(1981.1―),女,安徽蚌埠人,硕士,讲师、经济师、会计师,主要从事财会与经济研究。研究方向:财务管理、财务会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