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学会独立思考范文
时间:2023-06-05 18:00: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如何学会独立思考,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对独立思考能力的认识
独立思考的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表明个体能面对不同的情景,运用不同的思维方式、方法和技巧解决所面临的问题。要培养这种能力,首先必须让学生参与到具体的活动过程中去,并尽可能提高其参与度;其次是帮助学生逐渐掌握思维的方法和分析问题的方法;最后着眼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水平决定了其独立思考的程度具有相对性。一般地,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活动能力不断提高,其思考问题的独立性也就不断增强。也就是说,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必须经历一个长期的过程,才能逐步培养、构建并发展起来。
独立思考并不排斥同学之间的合作互助,但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个体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对于一个具体的问题,倘若没有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就急于与人合作和会话,必定会影响思维的主动性,从而影响思维能力的提高。可以这么说:没有独立思考,也就没有合作学习的本质内容,合作讨论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而合作也就只能流于形式。
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教学途径
1.分类指导,提出独立思考的要求;教育学生,强化独立思考的意识。
通过问卷调查、学生座谈,以及统计、分析和判断,我们发现,独立思考与学习效果具有正相关关系。一般地,越是优秀的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就越好,而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渐又转化为一种能力,从而为独立思考活动提供支撑和保证。为了形成这种良性循环,教学中对各类学生只有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才能逐步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2.引导学生,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创设情境,教会学生独立思考。
独立思考不是异想天开地胡思乱想,必须遵正确的规律与方法。科学的思维方法,不是游离于获得和运用知识这个过程之外,而是贯穿、渗透在这个过程之中。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只告诉学生结论,而要让学生了解得出结论的过程和方法,知道知识的来龙去脉及相互联系。通过学习知识的过程,同时学会正确地思考,逐步构建起思想方法的体系,为真正意义上的独立思考做准备。以“复数有关概念”的教学过程为例,随着学生在课上的讨论不断深入,师生共同构建起复数概念的知识结构,并在此解决的过程中提炼出一些思想方法。
3.留有余地,激发学生独立思考;推迟判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教师讲解不宜过细,要给学生留有思考、探究和自我开拓的余地。否则,看似讲透,实则难以内化为学生的观点,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也无法形成,因此,教学过程中,对于最基本、最主干的东西要讲清,以利于知识迁移;而对于一些扩展性问题、简单的推导和论证、前后知识对比及区别和联系,对知识和方法的归纳、总结等,可以给学生留出余地,激发学生自己去钻研思考。
4.提倡开放式教学,提高独立思考的品位。
要学生独立思考,教学方式首先要提倡开放式,决不能“一言堂”,否则这种独立性很快会受到极大的限制。其次,努力培养学生善于独立地提出问题。因为能够独立地提出问题,不经过独立思考是做不到的;而问题提得好,又恰恰表明了思考的深度。
三、确立思考对象,提高独立思考的有效性
1.对知识形成的背景、过程及作用作思考。
以“函数周期性”的教学为例,我们列出了以下背景材料供学生思考:什么叫周而复始?地球自转的周期是多少?地球公转的周期是多少?物理中是怎样定义周期的?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回顾正弦函数图像的作法(单位圆等分后移动描点法),并通过多媒体演示,让学生思考图像出现不断反复的物理意义及数学表示,逐步抽象出函数周期性的定义。
2.对解题的策略作思考,对解题后的回顾作思考。
根据波利亚的“怎样解题表”,我们常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1)本题的条件是什么?结论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又有什么差异?(2)你知道什么与本题有关的问题吗?如何想出一个更特殊的问题?一个更一般的问题?一个类似的问题?(3)能否找到一个解决计划并实施这一计划?在教学中,我们用这些问题向学生发问,诱发学生独立思考,因而不少学生也逐步学会了如何寻求解题策略的方法。
通过解题回顾,可以提高学生的元认知能力,使思维不断走向深入,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如解题完毕后向学生发问:(1)能检验你的结果吗?能说出你解题过程中走过的弯路吗?(2)能否用其他方法得出结果?(3)能否用这一结果或方法迁移到别的问题上去?(4)能否把结果或方法加以推广?学生一旦养成这种自问自答的习惯,对独立思考能力形成的促进作用无疑是很大的。
3.对学习中的错误作思考。
对错误的解法作思考,不仅是为了找到改正的依据,而且有着更深层的作用:其一,它是正确思路得以产生的“母机”,错误根源的暴露往往伴随着正确认识的产生,导致正确思路的出现;其二,对各种可能思路的研究充分暴露了学生的思维过程,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全方位、多角度思考,可使解题方法不断优化,在培养发散思维的同时,增强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其三,在纠错的过程中,学生必须竭尽全力,寻找漏洞,构造反例,调整策略,即学生必须经历复杂的心理变化,才能达到纠错的目的,因而其过程本身是独立性很强的思考活动。
4.对数学思想方法作思考,对知识的纵横联系作思考。
篇2
关键词:培养;小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5-0153-01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一个人到学校里来上学,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主要的还是为了变得更聪明,因此,它的主要的智慧努力就不应当用到记忆上,而应当用到思考上去。”我们知道,思维是人的重要特征,而思维的灵魂在于它的独立性。独立思考是学生学好数学知识的重要前提,一个人没有经过独立思考就不能真正掌握生活中必须的知识和技能。因此,我们小学数学教学面临的重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为孩子们插上今后能在社会上这个大舞台翱翔的翅膀。那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呢?可做以下尝试:
一、巧思妙想、创设学生乐于独立思考的情境
“思维起于直接经验的情境”。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他感到宽松、愉悦的情境中,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因此作为老师,要想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在教学中一定要巧思妙想,适时、适量地为学生创造各种情境,让他们的思维个性得以自由张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例如我在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折扣》的教学中,针对六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以他们熟悉的商家促销手段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课前自学并收集材料,在课堂上创设现实生活购物情境,并让学生提出问题,通过学生个人独立思考,全班交流,初步感知“几折”、“打折”的意义。然后,通过百分数应用这一知识的迁移、转化的教学思想方法,创设循序渐进的练习活动,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打折问题。教学中,学生思维积极地参与整个学习过程,使课堂充满了生机和活力。事实证明,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大大地拓宽了学生们独立思考的空间。
二、多种途径,培养学生数学独立思考的方法
在数学学习中要使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独立思考,最主要的就是要指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式。
1.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一句话说得好:“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敢于并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具有问题意识。我们在讲解题目的时候,都应给他们足够的思考空间和时间。教学中不要放过每个有价值、关键的问题,并使注重启发学生发现各个问题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在课堂上不仅学会课本知识,还提高他们的问题意识,逐步养成乐于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
2.指导学生思考的策略。有序思考是解决问题的重要策略,其就是要着力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有序思考能力。在解决问题中,要认真审题,特别是对解题起关键作用的隐含条件、关键字等要学会挖掘、理解。另外还组织学生学会用列表、画图、一一列举、对比辨析、倒推、假设、替换、转化等策略帮助思考,不断优化学生思考问题的策略。
例如我在教学比和比例时,为了避免学生对这两个不同概念的混淆,指引学生应用对比辨析策略思考问题。先让学生观察比和比例的式子,然后独立思考,接着展开了一场讨论。师:比和比例里面都有比,可是很多同学还是搞不清楚,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两种这两个不同概念吗?请每位同学安静地想一想。几分钟后,学生汇报并归纳出结论:比是由两个数组成,是一个式子,表示两个数相除。而比例是由四个数组成,是一个等式,表示两个比相等。这一学习过程,学生参与面广,思维活跃,意义深远。
三、重视实验操作,提供学生独立思考的平台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教师如果能多提供机会让学生动手操作,尽可能地让他们在活动中通过摆一摆、看一看、想一想、画一画,亲身体验,去理解、感悟,就可以进一步开拓学生思路,使他们既掌握了知识,又提高了实践能力和思考能力。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为了让学生弄清为什么同样的分数(分率)对应的具体数会不一样,我让让学生自己操作,用实物(铅笔)分一分、想一想、填一填,说一说。学生的具体操作为:
1.(1)把6枝铅笔平均分给2位同学,每位同学得到的铅笔数是这些铅笔的( )/( ),是( )枝。
(2)把8枝铅笔平均分给2位同学,每位同学得到的铅笔数是这些铅笔的( )/( ),是( )枝。
(3)把10枝铅笔平均分给2位同学,每位同学得到的铅笔数是这些铅笔的( )/( ),是( )枝。
2.想一想为什么同样的分数二分之一对应的铅笔数不一样呢?
最后让学生自己通过实验分析得出结论:因为单位“1”的不同,导致同样的分数对应的具体数据就会不同。这一环节的设计对学生更进一步理解分数的具体意义,开拓学生思路,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提供了理想的平台。
四、积极评价,给学生独立思考的动力
篇3
一、在自主探索中,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
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和推断等探索性和挑战性的活动,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教师一手包办的方式,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积极地投入到数学探索和交流的活动中。而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相信学生,大胆放手,不要害怕学生的突然提问会扰乱自己的教学计划。因为现阶段的学生追求知识的欲望比较强,好奇心也比较强,所以他们愿意探索。因此,教师要学会适时地放手。
如在学习“图形的拼组”一节时,为了能够使学生的探究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得到锻炼,让学生体会平面图形的一些特征,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用一张正方形的图形对折,得到一个长方形,让学生自己总结出长方形的特征,探索我们除了在正方的基础上折出一个长方形之外,我们还可以怎么样证明长方形的长边相等,短边相等。让学生去探索,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独立探究意识,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水平。
二、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
数学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对学生应用数学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能够在应用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如学习“认识人民币”的时候,我就让学生在模拟的超市中感受人民币的使用和兑换,使学生体会和母亲去逛超市的情境,让学生感到真实,并让学生在下次和妈妈逛超市的时候,可帮助计算。让学生在成功交易后,获得喜悦之情,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欲望和兴趣,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
篇4
关键词 训练培养 小学数学 小组合作 学习技能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是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应当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合作学习技能指导与训练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重要的一环。技能是完成某种任务的一种活动方式,学习活动由学习技能构成,每一种学习活动往往包含一系列的具体技能。如果不具备一定的学习技能,学习是难以进行的。要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必须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技能。
在小学数学小组活动中,让学生掌握合作规则,学会倾听,学会讨论,学会表达与交流意见,学会组织和评价,是小组合作学习的主要技能与方法,要坚持不懈地引导学生掌握合作学习的方法,并形成必要的合作学习技能。下面浅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1熟练掌握合作规则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小组合作也不例外。一般情况下的小组讨论,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未等其他学生发言,就把自己的意见说出来,这样一来,那些学困生相当于走了个形式,没有经过大脑思考便得到了现成的答案,结果,好的更好,差的更差。这时就需要教师事先作好安排,讲清合作规则,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合作技能:包括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在小组中如何开展讨论,如何表达自己的见解,如何纠正他人的错误,如何汲取他人的长处,如何归纳众人的意见等。
因此,可在小组合作前这样规定:讨论前,小组成员先独立思考,把想法记下来,再由小组长安排,各个成员各自说出自己的想法,其他人倾听,然后讨论,形成集体的意见后由记录员将其整理出来。这样,每个人都有了思考的机会和时间。
2在合作中学会倾听
在开始合作时,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具有个人心理优势,一节课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过短,对于自己的发言比较认真,不容易接纳别人的意见,而对于同学的发言,却不重视。为此,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学会三听:一是认真听每位同学的发言,眼睛看着对方,要听完整,认真思辨,不插嘴;二是要听别人的发言要点,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三是听后须作思考,并做出判断,提出自己的见解,提高W生反思、评价的能力。在这样要求下训练,引导学生学会反复琢磨、体会,善于倾听同学意见,不随意打断别人发言,提供学生发表不同见解的空间,以达到相互启迪、帮助的功效,学生不但养成了专心听的习惯,调动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而且培养了学生相互尊重的品质,能体会他人的情感,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
3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
语言表达是人与人交往的基础,也是自己实际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合作学习需要每个成员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互相了解对方的观点。教师重点要对不会表达的学生有意识进行示范指导,而全班汇报展示成果时,让更多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让别人听懂你的见解,不光是优生要会表达、善表达,那些性格内向,不善言辞的学生也要学会表达,整体提高学生的表达技能。为此,教师要深入到小组中,调动这些学生的参与欲望,培养他们敢说的勇气,把一些基础较差、思维能力弱、不善言谈的学生也有表现自我和获得成功的机会。
因此,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提供机会让学生多表达自己的观点,给学生的讨论提供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敢说、会说,培养学生善于倾听、思考、判断、选择和补充别人意见的好习惯,一旦发现问题及时给予指点,使学生逐渐学会用语言准确表达出自己的想法。
4在合作中学会讨论
讨论交流是合作学习解决问题的关键。每个成员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后,意见不统一、理解不一致时,这就需要通过讨论、争辩,达成共识,解决问题。教师指导时,按一定的步骤和方法进行,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逐步学会讨论交流问题的技能。合作学习中,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通过共同讨论、相互启发,从而达到合作的目的。学生讨论问题后,各组由一人汇报自学或独立思考的内容,其他成员必须认真听,并且有自己的补充和见解。最后,还应将各自遇到的问题提供给全组成员讨论,对达成共识和未能解决的问题分别归纳整理,得出正确的结论。通过这样的讨论,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考、分析、判断和表达能力。
5在合作中学会组织
听、说技能是合作学习的基本技能,组织技能就是合作学习的重要技能。组织技能是听、说技能和独立思考的前提。合作讨论的成败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小组内的组织者,具体做法是:指导组织者进行组内分工、归纳组内意见、帮助别人评价等,另外,为了体现小组内的主体性,可定期培训、及时更换组织者。通过训练不但提高了合作学习的效率,而且为学生今后立足于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篇5
在小学数学小组活动中,让学生掌握合作规则,学会倾听,学会讨论,学会表达与交流意见,学会组织和评价,是小组合作学习的主要技能与方法,要坚持不懈地引导学生掌握合作学习的方法,并形成必要的合作学习技能。下面浅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熟练掌握合作规则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小组合作也不例外。一般情况下的小组讨论,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未等其他学生发言,就把自己的意见说出来,这样一来,那些学困生相当于走了个形式,没有经过大脑思考便得到了现成的答案,结果,好的更好,差的更差。这时就需要教师事先作好安排,讲清合作规则,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合作技能:包括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在小组中如何开展讨论,如何表达自己的见解,如何纠正他人的错误,如何汲取他人的长处,如何归纳众人的意见等。
因此,可在小组合作前这样规定:讨论前,小组成员先独立思考,把想法记下来,再由小组长安排,各个成员各自说出自己的想法,其他人倾听,然后讨论,形成集体的意见后由记录员将其整理出来。这样,每个人都有了思考的机会和时间。
二、在合作中学会倾听
在开始合作时,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具有个人心理优势,一节课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过短,对于自己的发言比较认真,不容易接纳别人的意见,而对于同学的发言,却不重视。为此,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学会三听:一是认真听每位同学的发言,眼睛看着对方,要听完整,认真思辨,不插嘴;二是要听别人的发言要点,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三是听后须作思考,并做出判断,提出自己的见解,提高学生反思、评价的能力。在这样要求下训练,引导学生学会反复琢磨、体会,善于倾听同学意见,不随意打断别人发言,提供学生发表不同见解的空间,以达到相互启迪、帮助的功效,学生不但养成了专心听的习惯,调动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而且培养了学生相互尊重的品质,能体会他人的情感,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
三、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
语言表达是人与人交往的基础,也是自己实际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合作学习需要每个成员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互相了解对方的观点。教师重点要对不会表达的学生有意识进行示范指导,而全班汇报展示成果时,让更多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让别人听懂你的见解,不光是优生要会表达、善表达,那些性格内向,不善言辞的学生也要学会表达,整体提高学生的表达技能。为此,教师要深入到小组中,调动这些学生的参与欲望,培养他们敢说的勇气,把一些基础较差、思维能力弱、不善言谈的学生也有表现自我和获得成功的机会。
因此,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提供机会让学生多表达自己的观点,给学生的讨论提供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敢说、会说,培养学生善于倾听、思考、判断、选择和补充别人意见的好习惯,一旦发现问题及时给予指点,使学生逐渐学会用语言准确表达出自己的想法。
四、在合作中学会讨论
讨论交流是合作学习解决问题的关键。每个成员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后,意见不统一、理解不一致时,这就需要通过讨论、争辩,达成共识,解决问题。教师指导时,按一定的步骤和方法进行,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逐步学会讨论交流问题的技能。合作学习中,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通过共同讨论、相互启发,从而达到合作的目的。学生讨论问题后,各组由一人汇报自学或独立思考的内容,其他成员必须认真听,并且有自己的补充和见解。最后,还应将各自遇到的问题提供给全组成员讨论,对达成共识和未能解决的问题分别归纳整理,得出正确的结论。通过这样的讨论,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考、分析、判断和表达能力。
五、在合作中学会组织
听、说技能是合作学习的基本技能,组织技能就是合作学习的重要技能。组织技能是听、说技能和独立思考的前提。合作讨论的成败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小组内的组织者,具体做法是:指导组织者进行组内分工、归纳组内意见、帮助别人评价等,另外,为了体现小组内的主体性,可定期培训、及时更换组织者。通过训练不但提高了合作学习的效率,而且为学生今后立足于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篇6
关键词: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科书二年级下册53页中例4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学会用色条图(线段图的雏形)分析数量关系,渗透数形结合思想,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2.在分步列式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学会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3.经历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找出中间问题的方法解决需要两步解决的问题。4.培养学生认真观察、 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目标解析:创设“烤面包”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同时学会利用色条图来分析数量关系,在解法比较中体会小括号的作用,并引导学生在“算法多样化”的基础上实现“算法最优化”。
重点难点:利用色条图分析数量关系,掌握两步计算法;找出隐藏的问题,并合理利用小括号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
同学们,你们喜欢吃面包吗?那你们一定想知道面包是怎么烤出来的,请看视频。
(一)课件出示例4主题图的左半部分(如图1):
1.引导学生观察,从图中获得哪些信息?
2.收集信息,根据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3.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尝试列式解答。
(二)导入新课
你能用学过的知识解决问题吗?下面我们一起学习今天的课程。(板书: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此处简化了例3,仅提供两个条件让学生提问解答,既回顾了以前学习的一步计算解决的问题,又为后面寻找隐藏的中间问题埋下伏笔。
二、解决问题
(一)提出问题
1.n件出示第53页例4情境图:(如图2)
2.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预设问题:(1)一共要烤多少次?(2)已经烤了几次?(3)剩下的还要烤几次?
(二)解决“剩下的还要烤几次”的问题。
1.想一想:要知道剩下的还要烤几次,需要知道哪些信息?
2.画一画: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画出简易色条图。
小结:从色条图中我们对题目的意思一目了然,如果你掌握了这种图析的方法,对你今后解决问题会有很大的帮助。
(三)尝试解答,体会方法
1.议一议:应该如何列式解答?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合作交流。
2.说一说:要求还要烤几次,知道剩下多少个需要烤。
3.学生独立思考,列式解答。
(四)交流汇报,形成板书。
1.学生汇报不同的解答方法。
方法一 方法二 方法三 方法四
90-36=54(个)
54÷9=6(次) (90-36)÷9
=54÷9=6(次) 90-36÷9
=54÷9=6(次) 90÷9-36÷9
=10-4=6(次)
2.比较方法二和方法三。
(1)小组交流这两种解法的不同之处。
(2)你同意哪种方法?为什么?
(3)方法二为什么要使用小括号?加上小括号后就是先求什么?
3.若有学生说出方法四,及时鼓励并请他说出想法。
(五)检验反思,归纳总结
1.问题的结果作为已知条件进行检验,进而判断计算结果的合理性。
2.小结:遇到问题,敢于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如果一个问题需要多个步骤才能解决,要想好先答什么,再答什么。列综合算式要根据四则混合运算合理使用小括号。
(六)知识拓展,培养能力
1.课件问题:一共要烤多少次? 已经烤了多少次?
2.学生选择信息独立完成,教师指导。
3.全班交流,解决问题的思路。
设计意图:结合课前简化的问题,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在合作交流中积累基本经验,学会画色条图,渗透数形结合、演绎、归纳等思想,使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策略,让学生知道如何合理使用小括号。
三、巩固运用,深化理解
(一)基础练习。(课件出示教材第54页“做一做”的情境图)
面包已经烤好,同学们很想品尝,组长帮助同学们去买,买面包时遇到什么问题呢?
1.先独立思考,再同桌交流,说说遇到哪些问题。
2.学生汇报同时比较两种方法。方法一:3×9-3×6 方法二:3×(9-6)
(二)智慧大比拼。
1.第一关(教材55页第1题图)
(1)想知道用20元钱买票够不够?(2)要求买票所用的钱,需要哪些条件?(3)学生独立思考后尝试解决。
2.第二关(课件出示教材第55页第2题)
(1)学生读题后指定学生说先求什么,再求什么。(2)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
3.第三关(课件出示教材第55页第4题的情境图)
(1)学生读题后指定学生说说先求什么,再求什么。(2)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讨论如何正确使用小括号?
设计意图:使用“智慧大比拼”,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引导学生在“算法多样化”基础上实现“算法最优化”。正确使用小括号,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总结,梳理知识
今天我们学会用不同的方法解决数学问题,你有什么收获?在解决问题时要注意什么呢?同学们,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如果你用数学的眼光去发现问题,用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去解决问题,那你将会拥有更多的聪明才智。
参考文献:
[1]杨秋红. 多媒体教学环境下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方法探讨[J]. 读写算:教师版, 2016(36):232-232.
[2]刘凤琴. 多媒体教学环境下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方法探讨[J]. 俪人:教师, 2016(10):27-27
[3]顾晓华. 层层推进认识的提升――《解决问题的策略――从条件想起》教学设计与说明[J]. 教育视界, 2015 (20):38-40.
[4]刘健. 在自主探究中领悟策略――“解决问题的策略(列举)”教学设计与说明[J]. 小学数学教育, 2015(22): 50-51.
篇7
关键词:初中;数学;提问能力;提升
在要求施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教育赋予初中数学课堂的意义不仅仅只有向学生传授数学知识,而且还要求数学教师在数学课堂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传统数学教育中课堂上,一直采用的都是老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学,在数学课堂上忽视了对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使得在初中数学课堂上无法形成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数学教师无法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学生也没办法解决自己的疑问,达到真正的掌握知识的目标,这对学生日后的发展不利。所以我们要对学生的提问能力进行培养,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提升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语言等表达能力。
一、营造轻松活跃的数学课堂氛围
由于数学这个学科的本身具有严谨周密的特点,这会让初中数学课的气氛显得比较沉闷,而传统教学方式也会大大的影响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使他们无法积极的参与到数学课堂中,导致他们不愿意在课堂上大胆的进行发言和提问。所以数学教师要在教学中建立起一个以学生主体的初中数学课堂和平等的师生关系,树立起充当学生学习道路上的引导者的教学观念,在平常的数学教学中营造出一种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在这种氛围下,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独立思考,去发现自己的困惑点,产生在课堂上向教师提问并且解决自己疑问的欲望。
二、授之以“渔”,让学生掌握提问的方法
当学生有了强烈的提问欲望之后,身为他们的导师还要让他们懂得如何对自己的疑问进行准确的表达,学会如何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这就要求数学教师在平时的数学课上需要指导学生学会怎么去分析问题,怎样结合自己的所学的知识,准确的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并以此为切入点进行深入的思考并且准确的找到自己的疑问点,提出有质量有思考价值的问题。那么我们该如何做才能达到这个目的呢?在初中数学课堂上可以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对学习中存在疑问的地方进行自由讨论,让他们在讨论中进行独立的思考,逐步学会该如何找到问题的关键,慢慢的在讨论中学会如何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三、帮助学生克服畏惧,使其勇于提问
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一大阻碍是学生对提问这件事本身的认知不正确,在学生想要向教师提问时往往会受到自身心理因素的影响,让其打消提问的想法。这是因为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在人生中的青春期,在这个阶段的学生内心世界比较敏感,具有强烈的自尊心。他们害怕自己提出的问题在别人看来是不值一提的问题,自己提出这么简单的问题会招来同学的嘲笑,于是他们将自己不懂的问题深深的藏起来,长此以往学生就无法打下扎实的数学基础,导致他们的数学成绩下滑。所以数学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对待提问的正确态度,让他们明白提问是一件有利于他们自身发展的事情,善于提问的人是值得人尊重和表扬的。正是因为有疑问所以才会让人们进行积极的探索,疑问促进了数学学科的发展,让学生懂得进行独立思考、提出问题并且解决问题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和发展自身能力的道理。让学生拥有正确的态度,在求学时实事求是心无旁骛的提出自己的疑问,从而提高他们的提问能力。
四、耐心的回答学生的疑问
教师面对学生提问时的态度,会直接影响到学生提问的积极性,所以在学生主动提问时数学老师应该耐心的进行答疑。有很多学生不想向教师提问的原因是他们在第一次向教师提问时,教师表露出不耐烦的神情而且在解答时没有十分认真的与学生进行交流,这会在初中学生原本敏感的内心中产生负面影响,从而导致学生对提问产生抵触心理,大大的削弱了学生提问的积极性。让学生把在数学学习中产生的问题都闷在心里,不愿意与教师进行交流,而初中数学的知识点一环扣一环,学生的数学基础不牢导致他们在学习数学时觉得力不从心,让他们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并且数学成绩下滑,陷入一种越不懂越不想学的恶性循环中。所以在学生主动提问时,我们要十分认真的耐心与他们进行交流,让他们在我们的言行中感受到我们对的他们尊重,让他们体会到教师与他们之间在进行平等的交流,不要带给他们心理负担,慢慢的让学生养成有疑必问的习惯,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提问能力。
五、总结
初中阶段的学习是每个学生学习生涯承前启后的阶段,在初中阶段培养起学生的提问能力将会对学生以后的个人发展有莫大的好处。所以身为学生引导者的我们也应该不断的从自己的数学教学实践中汲取养分,逐步提高自己数学水平和教学水准,在平时的数学课堂上培养他们的提问能力,借此逐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他们日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作者:郑增益 单位: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万全镇郑楼中学
篇8
一、学生独立思考出现困难时进行合作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提出的问题往往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学生独立思考出现困难是很正常的一件事。因此,教师在小组合作实践问题上,要尽量设计一些:一人操作不便,只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才能操作完成的内容,这时宜采用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之间展开讨论,教师适时指导,使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解决过程,更能有效的促进学生获得对数学知识的真正理解。比如在学习笔算加法时,通过对几个学生的板演评价完之后,在有了一定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小组内讨论“笔算加法应注意什么”。这时小组每个成员都会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探讨交流,互相补充,让学生自己总结归纳出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这是学生自觉获得的知识,因此会记忆深刻。
二、学生仅靠个人的思考不全面时进行合作
数学内容是较为抽象和深刻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有时是由于学生个人认识问题的局限性,单靠一个人往往很难将问题回答全面,这时可以考虑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组内的几个成员相互讨论、互相补充,从而对数学问题认识得更加深入和全面。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从别的学生那里,看到解决问题的另一个角度。培养了学生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拓展了解决问题的思路。例如教学二年级上册第58页的第4题,可先让学生看图,然后问学生:“你能解决沙滩上一共有多少人这个问题吗?”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把自己的想法讲给小组同学听,这时学生的解决方法有:3×4+3;4×4-1;5×3。通过这种交流让学生了解不同的思维方法,互相促进,形成互动的学习氛围。
三、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时间后再进行合作
篇9
一、互动学习中教师应注意角色的转变
新课程的启动,学习方式的变化,呼唤着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在互动学习中教师要做到三种角色的转变。即: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由传统的教学支配者、控制者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由传统的静态知识占有者成为动态的研究者。
在互动学习中建立互动型的师生合作关系,要求教师以新角色实践教学,与学生建立人格上的平等关系,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与交流。因此,教师在学生互动学习的过程中,时刻要变换自己的身份,时而是一个促进者,时而是一个合作者,时而是一个帮助者,时而是一个激励者。
二、互动学习中教师应注意学生习惯的培养
为了有效地开展高互动学习,保证“互动学习”在实践中取得较高的效率,在互动时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不论是“互动”、“合作”、“交流”,都必须以独立思考为前提,以独立思考为基础。互动前,学生要有自己的思考,自己的想法。没有独立思考的互动,只是一种形式上的“互动”,互动的效率、效果都要大打折扣;没有独立思考的交流,只是单向的信息传递,就不能产生碰撞,不会产生共鸣,不能受到启发。互动学习不是自己不用动脑筋,大家一块儿解决问题,而应是学生在自己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参与互动,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独立思考是互动的基础,引导有深度地独立思考和探究是进行互动的基础,更是建立自主、合作、互动等探究方式的核心。
(二)培养学生善于表达,认真倾听的习惯
交流是互动学习中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学生在互动中得出的知识、方法、结论,都要通过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注意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在互动学习中,教师还应培养学生认真倾听他人发言的习惯。 一个人会不会“听”是有很大区别的,那种时刻想说而不愿听别人讲的人,永远体会不到“倾听”的快乐,更体会不到“倾听”所带来的收获。此外,这种少数人在“互动”中独霸课堂的现象,不仅不利于信息的多向交流、破坏“互动”的氛围,而且最终也将影响合作学习整体目标的实现。所以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不仅是互动学习中必要的习惯养成,也是在人际交往中学会与他人进行交流的必要步骤。因此在互动学习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表达自已的观点,养成会说的习惯;更要让学生会听,能够听出别人说的重点、问题,才能重视并采纳他人意见,达到优势互补,共同提高。
三、互动学习中教师应注意时机的选择
在互动学习中,教师要恰如其分地把握好时机,真正让互动学习体现其价值,而不是为了互动而互动。那么教师如何准确把握互动的时机呢?(一)在需要探究时进行互动。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对“一知半解”的事物更容易产生探究的欲望。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让他们在“新旧知识的结合点”上产生新的问题,并把此作为探究点,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导学生进行互动学习(二)个人探索有困难,需要帮助时进行互动。多用在出现了新知识,新难点需要处理时。选择学生有困难需要帮助时进行互动,这时的互动学习定能取得预期的效果。(三)意见不一,有必要争论时进行互动。可以让持相同意见的学生一起合作,与对方争辩,在辩论中明晰正误。
除此以外,在人人都需要内化知识时;当学生举手如林,为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时;当学生获得成功的乐趣,需要与人分享时,也是互动学习的有效时机。
四、互动学习中教师应注意评价的多元性
篇10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思考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10-0092-01
根据新课程要求反思小学数学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积极开动脑筋的习惯,成为了小学数学教师当前的重要任务之一。因此,教师应该加强课堂教学互动,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引导学生手脑并用,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一、重视课堂教学互动
新课改之前,小学数学课堂都比较单一和沉闷,学生通常都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这种教学方式根本让学生提不起兴趣,更别说去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发展,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课堂互动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教师们应该自觉了解新课改理念,一改过去旧的教学模式,增加课堂互动环节,帮助学生打好数学基础。比如以“毫米的认识”为例,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对“毫米”概念的理解并不是很清楚,因此笔者先让学生想“厘米”的概念,小组同桌之间相互拿出量尺,然后对学生说他们的书本的长、宽、厚是多少,这并在小组上进行相互交流,最后在班上进行交流。让他们通过动手测量实际长度来感受毫米的概念,并学会正确使用长度单位。[1]
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数学问题
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有效掌握一部分源于教师的善教,另一部分则源于学生的善思。学生的知识学习不是被动而机械的,是独立而自主的。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主,引导他们参与课堂学习,让他们了解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由此来培养他们正确的学习习惯。并且还要让学生学会自己提问、自己解决、共同合作,把静态的学习过程变成动态的思考过程。以周长的概念教学为例,学生明白,周长就是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可是在实际运用中却不是要将所有的边长都计算出来。如长方形的菜地,长14米,宽8米,菜地有一面是靠着墙,那么需要多长的篱笆才能围成这个菜地?题目中菜地3条边的总长度就是篱笆的长度。但是,对于学生来说,怎样通过3条边来计算篱笆的长度,他们还难以理解。因而教师可以把他们分成四人一组,利用文具盒和书来当作篱笆,利用教室的墙面去围成模型,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证实该题的道理,通过动手实践进行自主思考,并学着自己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注重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新课改的最大变化就是要求教师应该高度重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教师只是课堂教学的合作者、参与者、引导者,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翁。因而课堂教学中师生的关系是平等的,师生之间应该平等相待,相互尊重,这样才能够真正实践新课改的教学要求。以往那种教师至上的理念已经不能适应新课改的发展要求。学生能够得到教师的尊重,课堂学习环境才会变得真正和谐、融洽,高效教学课堂才能真正建立起来。以往的数学课堂也有师生合作互动的情况,不过一般都是教师问、学生答,学生答、教师评的机械合作方式。这种教师主导的教学课堂,并不能完全反映出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或者说根本就没被教师所看重。在新课改持续发展的今天,小学数学教学也越来越注重学生表现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师生之间应该秉承平等原则,努力构建和谐、高效的教学环境。
四、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小学数学教师要想帮助学生实现独立思考,积极开动数学脑筋,就应该让他们学生正确的数学学习方法。最重要的是让他们在数学知识学习中要懂得如何去观察数学现象,了解数学规律,掌握数学本质,发展数学思维能力。小学数学教师应该结合教学经验,加强与学生之间的平等交流,以合作互助的形式提高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例如在三角形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设置一些互动环节。教师手中拿一个三角形并用手挡住,只露出三角形的一角,然后给学生介绍三角形的种类,让学生猜测教师手里是什么三角形。学生们各抒己见,课堂氛围也变得浓厚了。教师通过此类互动教学设计,不但让学生对三角形有了更多的认识,还更好的掌握了相关知识,这样的课堂互动教学才是有效的。现在,因为新课改的影响小学数学教师更加注重课堂平等教学。不过,这有值得反思的地方。例如,部分地方的小学数学公开课与示范课,尽管表现得丰富多彩,其实不过是在走形式主义。故而小学数学教师应该要引以为戒,必须加强高效课堂建设,以明确、高效、优质的课堂教学来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帮助他们学会独立思考,为将来的数学知识的深入学习而埋下铺垫。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小学数学教师要想教会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开动脑筋的良好习惯,就需要以新教学思维,构建平等、互动的高效课堂,提升教学质量,正确处理课堂教学的关系。教师一定要让学生积极配合,在平等互动中构建愉悦的教学氛围,实现师生的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