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策略范文
时间:2023-06-05 17:59: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历史教学策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情景模式
从目前我国高中历史教学效果来看尚不理想,因此改变目前的教学效果变得异常重要。就此,本文将对话教学策略融于高中历史教学中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1 高中历史教学中对话教学的重要性
从传统教学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改变传统教学所存在的弊端应该先从传统教学所存在的理念进行,从而改变传统教学所存在的不足,从整体上提升教学效果。在构建对话教学策略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主动学习中,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和解决实际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模式和实践能力,这对于学生的知识的积累和身心健康的发展有一定的益处。从学生的角度进行分析,通过交流将历史中的知识点转变成为自身的知识点,从而学会倾听不同的观念,弄明白在历史教学中不同观念所代表的含义,深层次地理解历史教学中复杂的知识点,从而理性地思考自身对历史学习的认识。对于正确的观念进行保留,针对错的观念进行改进,在不断改进的过程中,对提升学生自身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够有积极影响。从教师的角度进行分析,采取这样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能提升教师对教学的认识和感知,改变教师传统教学的理念和宗旨,从根本上提高教学的优势。
2 对话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构建
在进行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构建对话教学对教学效果的提升和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有积极影响。那么,如何构建有效的对话教学值得探讨,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首先,构建情景模式烘托对话教学的和谐氛围。在进行对话教学的过程中,要强调师生平等和民主,在进行高中历史对话课堂中,应该坚持师生平等和民主的理念,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将学生放置到主置当中,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信任学生,了解学生。让学生能够积极融入到课堂氛围中,从而更好地进行学习踊跃发言,发挥出学生的优势。并且,在构建情景模式的过程中,一定要选择主题鲜明,内容较为复杂的历史教学内容,从而能够通过内容构建出丰富的历史素材,有效地推动情景模式的发展。
其次,完善对话方式和话题的选择。在进行内容的选择和对话选择的过程中,一定要深思熟虑,根据学生的对教材内容的学习情况和学生知识面的了解情况,决定选择哪一种对话方式和话题。生的思考能力和反应能力,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对历史的总体感知。
最后,巧妙进行教学的引导和调控。在进行对话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主置,强调师生平等的理念,从根本上注重教师的引导和调控作用。在师生对话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当一个引导者和指引人的角色,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在适当的时候提出问题,尽量在学生思路不明确以及出现偏差的时候提出,从而保障对话能够顺利地进行。同时,教师还可以适当引导学生,通过引导给予学生一定的提示,为学生提供背景材料从而帮助学生提出一定的问题,消除学生思维停顿的现象,顺利进行对话的构建和分析。
3 高中历史教学对话模式的构建
为了完善和全面地构建高中历史教学话,提升其教学效果以及保障高中历史教学对话模式有效性,提出了完善高中历史教学对话模式构建的策略。
首先,在尊重学生并且将学生放在主置的前提下进行教学,保障学生和教师之间是以平等的身份进行知识的传输和教学,从而提升学生的主置,保障教学效果。高中历史教学在进行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做好身份的调整工作,不仅要做学生学习道路上的引导者,并且还应该融入学生群体中将学生当成朋友,以学生的眼光看待问题和分析问题,并且积极地倾听和建议。与此同时,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还应该以教师的身份对问题进行准确的点评,做好对话教育工作的结尾工作,保障对话教学的有效性和全面性。
其次,把握好教学的方向和目标。在进行对话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好教学内容的方向,保障其内容不和教学的方向脱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出现讨论话题偏移的现象是较为正常的现象。但是,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和出现,教师在学生进行对话构建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当好引导者和辅助者的角色,从总体上烘托教学氛围,加强学生的学习感知力和认知力,从整体上调整教学方向。
再次,深化教师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从教师的角度进行分析,在深入了解课程内容和掌握课程内容的深意之后,辅导学生进行对话教学,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完善教学目标的目的。因此,在构建教学对话之前,作为教师一定要深入了解教学内容,整体上掌握教学内容所隐藏的深意。在学生进行讨论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挖掘内容的深意,从而更好地进行教学,达到改变传统教学效果和提升教学质量的目的。
篇2
【关键词】生活化教学 教学理念 高中历史
“教育回归生活,课程回归生活”是当今世界教育改革发展的一大趋势,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本轮改革非常重视教育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于是生活化教学理念、教学策略的研究就成为各科教师研究的重要内容。如果高中历史教师仍然沿袭过去单纯地注重学生对历史知识点的记忆,将会降低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不利于历史教学效率的提升。基于此认识,我们历史教师在教学时应充分体现历史教学的时代性,采取生活化教学策略,使课堂教学贴近学生生活,从而提升历史教学效率,并有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
一、生活化教学的含义
生活是知识和经验的源泉,任何脱离生活的教学活动必然是无源之水。因此,生活教学就是要求我们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多体现我们生活的方式和内容,多体现教学的引导作用,使教学与生活紧密相连,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针对历史学科,我们一定要发挥好自己的教育职责,处理好历史和现实生活之间的关系,充当好“引路人”角色,使学生能够通过历史课堂这座桥梁,深刻地体验生活和感受生活。
二、高中历史生活化教学的实施策略
1.教师要树立生活化教学的理念
高中历史课程内容是历史积淀的结果,也是人们生活经验的总结;我们的学生是活在现实生活中的人,他们每天都要与生活打交道。因此,我们的课程和学生都不能脱离生活而存在。这就要求我们历史教师在教学时认识到:我们的课程教学要回归学生的生活,树立生活化教学理念,即只有回归生活的教学才能对学生未来的生活有所帮助,才能体现出历史学科的价值。以往我们在进行历史教学时,都是通过教师单方面向学生传授而完成的,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并且学习过程缺乏生活经验的支撑,结果使得学习过程枯燥乏味,学生也不能真正地理解有关历史知识,教学效率低下。我们树立起生活化教学理念后,注重结合学生生活经历或背景,使学生通过生活活动或人际交往增强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2.教师要制订生活化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我们教师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我们课堂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或主观愿望,对我们教学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目前,我们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维度。为了使教学目标体现出生活化教学理念,我们在制订教学目标时应使其生活化,要“以生为本”,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重点培养学生生活的能力,使其情感得到升华。如我们在学习“百家争鸣”内容时,可将知识与能力维度的目标设定为:(1)知道百家争鸣局面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意义;(2)了解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基本观点;(3)了解儒、墨、道、法等学派思想的现实意义;过程与方法维度的目标可设定为:通过对诸子百家思想的学习,比较诸子百家各学派思想的不同,并能够运用儒、墨、道、法等学派的思想看待现实问题,为现实生活拟定标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的目标可设定为:通过对诸子百家思想的学习,体会古人的智慧,能够正确看待各学派的思想,并在生活中学会尊重他人的观点,树立自主创新的意识。生活化教学目标的制订,能够为高中历史生活化教学指明方面,为实施生活化教学奠定基础,从而让高中历史的教学更加鲜活、丰富多彩。
3.教师要采取生活化的教学方式
高中历史教学的生活化,可通过以下几种途径实现:一是教师采取生活化的语言进行教学活动。语言是一门艺术,生活化的语言更容易使学生接受和理解,更容易与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二是教师多开展一些生活化的教学活动。如我们可以让学生走出课堂,让学生通过实践加强对历史知识、历史文化的理解,也可以针对某个话题让学生们进行辩论或演讲,从而活跃课堂气氛,也可以为学生播放一些历史记录片供学生观看,从而让学生能够比较直观地感受历史发展进程。
4.教师要布置生活化的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科学、合理的课后作业能够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拓展视野、升华情感,但目前很多历史老师布置的作业内容枯燥、形式单一,学生困于题海之中,为扭转这种局面,我们应为学生布置一些生活化的课后作业,将着眼点放在学生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升上,作业的形式应生活化、实践化和多样化。如我们学完“宗法制”后,可让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查看自己姓氏的由来,或向长辈询问家谱,在学完“工业革命”后,可让学生观察身边的事物,列出属于工业革命产物的部分,在学完“美国联邦制度”后,可让学生回看特朗普竞选总统的过程,解释美国政治制度。通过布置生活化的作业,能够使学生对历史的学习更贴近生活和现实,让历史课后作业不再成为学生的负担,只有这样才符合新课改要求,并提高历史教学效率。
结束语
总而言之,历史是一门研究人类历史进程的课程,我们只有将历史知识的与生活实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学生才能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将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以及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最终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和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策略
高中历史教学不是为了培养历史专业人才,而是要通过历史
这门课程的学习来提高高中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最终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高中历史的教学目标主要是通过历史课堂教学来完成的,因此高中历史教师的工作重心需要从单一的“传道授业解惑”转向塑造学生的人格和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的培养。
一、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新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已经展开,在新课改的大潮下涌现出的新鲜事物让人眼花缭乱。在这种情况下,高中历史教师必须保持清醒头脑,冷静分析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采取切实有效的教学策略改进高中历史教学。
1.高中历史教师教学观念存在的问题
观念是行为的先导,历史教师的教学行为必然要以一定的教育观念作为内在依据和基础。然而,当前许多教师的教育观念还很陈旧,对新历史课程的教学宗旨领会不深,依然采取保守的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历史知识的获得、历史思维的养成和健全人格的塑造。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深刻领会新课改的理念,将观念内化到自己的意识中,体现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
2.高中历史专题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将高中历史教学分为选修课和必修课,这两种课程都采用了专题的方式来组织设计教学,例如,必修课程历史Ⅰ就为九个专题:内容涉及政治制度、近现代对外战争、近现代民主革命、当代经济建设等,将最具代表性的历史内容加以整合编排,从而体现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规律性和线索性,不仅可以避免和初中学习的重复,更重要的是视角也不同,能够将抽象的理论知识与丰富的史实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历史教学的目标。但这种教材的设计往往脱离历史发展的现实情况,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带来了挑战。
3.高中历史教学传统与现代关系存在的问题
不可否认,传统的历史教学方法,曾经非常有效,但已经不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了。高中历史新课程提及的许多教学方法,例如鼓励学生在探究历史问题时交流合作,值得推广和借鉴,也符合现代社会发展潮流。在传统与现代教学方法的交锋中,许多教师在历史教学中盲目求新求异,几乎全盘否定传统的教学方法,使得高中历史教学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例如,采用现代的教学方法后,一堂历史课看似热热闹闹,大家积极参与讨论合作,但是一堂课结束后,学生真正掌握的知识有限,教学目标也没有达到。
二、高中历史新课程的教学策略
1.改变高中历史教师旧的教育观念
应试教育这一传统的教学观念体现的教学模式就是灌输式,这一教育观念非常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高中历史新课程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必须彻底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顺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采用探究式、讨论式和问题式教学模式,力求构建适合新课程的教学模式,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变被动的接受学习为主动的探究学习。教师需要多角度设计历史问题,既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也要培养学生的聚合思维能力。通过多种思维训练,提高学生历史思维的能力。
2.创新高中历史专题教学形式
如前文所述,高中历史专题教学存在诸多问题,因此需要创新高中历史专题教学。教师在进行历史专题教学时不仅要立足于“教”,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学”,而且是“会学”,让学生从被动听讲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的学习主体。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历史专题教学中,教师不能做“传声筒”“复印机”,应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应在专题教学时,为学生设计各种喜闻乐见的历史探究形式,如研讨会、辩论会、座谈会、演讲赛,也可以是历史剧、小品、影视、实地参观,撰写历史小论文等,创新高中历史专题教学形式。
3.协调教学方法中传统与现代的关系
如前文所述,许多高中历史教师几乎全盘否定传统的历史教学方法,盲目照搬照抄现代的教学方法,这是十分不可取的。要实现高中历史教学的优化,就需要将传统教学方法和现代教学方法有
机结合起来。事实上,在传统和现代之间并没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在传统历史教学中也是有精华的,我们要继承和发扬,新的历史教育理念,我们要接受和实践。我们需要将两者很好地结合起来,对待过去的历史教学方法不能全盘抛弃,而应该吸收符合新课改
的部分,继续使用。比如,高中历史新课改的教材采用专题式教学,跳跃性比较强,其中有一些知识线索被弱化,给学生理解教材、掌握知识造成一定的障碍。这个时候,就可以利用传统教学中梳理知识结构的方法来弥补其不足,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
高中历史新课程的实施,需要高中历史教师的努力,更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关怀和支持。为了加快新课程实施的步伐,为了实现历史教学的有效性,更为了学生能够快乐、健康地成长,需要全体高中历史教师努力提高自身的历史专业知识,虚心向同行与专家请教,提高课堂设计的能力,力求尽快在实践中探索出高效率的适合新课程的历史教学新策略。
参考文献:
[1]陆丽丹.谈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及对策[J].新课程研究,2009.
篇4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情境;生活;表演;多媒体
现代素质教育理念下,情境教学法在高中历史学科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所谓情境教学法即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创设与所教学历史知识点密切相关的形象情境,并在该情境中最大限度地诱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在调动其浓厚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实现对具体历史知识点深刻认知与理解的一种先进教学法。那么,如何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更好地创设出良好的教学情境呢?笔者认为可以尝试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借助生活创设高中历史教学情境
生活是一切学科知识的根本来源,高中历史学科同样也不例外。实质上,在社会生活中就蕴含有丰富的历史学习资源。鉴于此,高中历史教师应当具备一双“慧眼”,充分而合理地挖掘高中阶段学生已经经历的现实生活中所蕴含的历史学习元素,精心打造贴合学生生活实际的高中历史教学情境。如,在教学“改革开放”这节内容之前,笔者首先向学生布置了一项任务:向身边父母辈、祖父母辈等年龄阶段的人打听,改革开放后社会生活所产生的巨大变化。待到课上,笔者又鼓励学生踊跃表达自己的调查结果。如有的学生说:“70年代,手表、自行车、缝纫机是结婚必备的‘三大件’;80年代,冰箱、彩电、洗衣机是结婚必备的‘三大件’;90年代,空调、音响、录像机是结婚必备的‘三大件’;到了21世纪,房子、车子、票子则成为了结婚必备的‘三大件’。从结婚‘三大件’的变迁中,我们就能看出改革开放后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学生们发言的积极性格外高涨,都想将自身调查得出的结论展示给他人,课堂氛围因此变得活跃而融洽。如此,通过不同学生所展示出的生活实际调查成果,便营造出了一个贴近其社会生活实际的历史学习情境。在该情境中,“改革开放”历史知识距离他们不再遥远,而是与其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而这些都为学生实现对“改革开放”这一历史内容的更深刻认知与了解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借助表演创设高中历史教学情境
正所谓“实践出真知”,引导学生进行大量的实践,有利于其真正得到全面而深刻的学习认知。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实践的方法众多、形式纷繁,笔者较为常用的是“表演实践法”。即带领学生进行分角色扮演的实践活动,促使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丰富自身的主观体验与认知,以此对表演背后所蕴含的历史知识点形成更准确、更周密的理解。教育实践表明,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活动中进行角色扮演的表演实践可切实取得以上所描述的理想教学效果。如,在教学“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与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这节内容时,笔者就带领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了一次分角色的表演实践活动。情景一:秦汉时期,君王端坐上位,宰相坐在下属向君王启奏政事;情景二:宋元时期,君王端坐上位,宰相站在下属向君王启奏政事;情景三:明清时期,君王端坐上位,宰相跪在下属向君王启奏政事。待到学生的表演结束之后,笔者又向他们提出了一个问题:“从上述表演活动中,你们最鲜明的感受是什么?”“宰相的地位越来越低,因为经历了一个由坐着、站着到跪着的过程。”“这从侧面说明了什么?”“宰相的权利越来越少,从侧面表明皇权的逐渐增强”……如此,通过生动形象的表演实践活动就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良好的历史学习情境,帮助他们透过自身的表演真正感悟到了“在中国古代皇权与相权的斗争中,总的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这一历史认知,而这正是“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与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这节内容的主要教学观点所在,教学反响良好。这表明,借助学生表演创设高中历史教学情境存在着切实的可实施性与实践意义。
三、借助多媒体创设高中历史教学情境
现代信息化的背景下,现代信息技术被广泛地运用在了学科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之中,为学科技教学带来了诸多新鲜发展活力。多媒体教辅设备具备直观化、形象化的特点,对于营造良好的高中历史教学情境有着极为积极的意义及作用。笔者在自身的教学活动中就会对多媒体教辅设备进行积极地尝试与实践,并都切实取得了预期中的理想教育效果。如,在教学“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遗迹及明清的宫殿、皇家园林”这节内容时,笔者就利用多媒体教辅设备向学生展示了我国各个时期的著名历史文化遗迹。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注意力集中,都沉醉于了历史文化遗迹所营造的魅力场景之中。如此,就巧妙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良好的历史学习情境,在对其加强民族自尊心、荣誉感教育的同时,很好地将“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遗迹及明清的宫殿、皇家园林”这节历史教学内容落实到了实处。情境教学法在高中历史学科教学的运用使得学生充分体会到了历史学习的乐趣,历史课堂变得更加生动、形象而灵活,教学效率也因此变得更加高效。为此,我们高中历史教师应当结合具体的历史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情境教学策略,为学生创设丰富多样的历史学习情境。以上仅为笔者个人的粗浅见解,不当之处还望广大历史教学同仁多多指正,若能如此,实乃笔者之大幸。
作者:拉巴旺堆 单位:林芝市第二高级中学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高中历史;有效性;教学效果;新课程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8-0-01
新课改以来,如何提高课堂的有效性成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教师关注的重要内容。在新教材引领下,教师的教学理念已悄然发生了很大变化。新的教学手段和技术的使用,也使得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得到很大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存在很多问题,如:课堂教学只重视形式而忽视学生心灵的感触,备课、授课完全按课本编排而不考虑教学实际,课堂提问缺乏一定的启发性等。这些都已严重了学生学习的提高,阻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使得教学有效性降低。一些教师花费的时间也许很多,但教学效果却一般,这就是因为忽略教学的有效性。本文针对新课改下高中历史“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从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展开讨论,提出了以下几点策略。
一、教学准备策略
要想保证高效的教学质量,必要的教学准备是不可缺少的。“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就是要求高中历史教师,精心备好课,做好教学计划,以保证教学目标能够良好的完成。高中历史教学准备可以从了解学生情况、明确教学目标、合理利用教材等方面入手,以保证教学的有效性。
(一)了解学生情况。“有效的教学是逐步成为外部控制,学生自我实现意义建构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教师在教学准备时不能“唱独角戏”,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的调整教学计划和方法。了解学生状况包括其知识水平、学习需要、个体差异等。
(二)明确三维目标。新课程强调教学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三维教学目标。学生获得的不仅是知识,还有技能以及情感的提高,价值观的改善。如在准备讲授“十月革命”内容时,教师可以设计疑问,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在教师的“求教”下学生解疑,并学习到了知识,会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合理利用教材。高中历史考试中,一般会设置材料分析题,这是考察学生综合知识能力的一种有效方式。教师可以将其运用到教学中去,在课前准备一些相关的材料和案例,以跟好多辅助教学。如,在讲解古代文化时,展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图片,播放一些纪录短片等。
二、课堂教学策略
实施有效的教学,课堂教学过程是至为关键的环节。教师要根据课前准备和预设,对灵活多变的课堂随时做有效的调整,对课堂教学进行有效的掌控。根据教学经验,总结出以下几种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
(一)创设良好教学情境。历史讲授的是过去发生过去的事情,对学生来说都是陌生的,如何能让学生迅速的融入学习中,需要教师采取合理有效的手段。创设教学情境,带领学生跨越时空去了解当时的历史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通过利用图像史料创设历史情境、利用虚拟故事创设历史情境、文字史料创设历史情境。例如,在讲诉“”时,可以通过播放多媒体资料,让学生不仅了解了当时的知识背景,更能对其进行情感教育。类似的教学内容都可以采取此种方法,会取得聊好多教学效果。
(二)密切联系生活实际。针对课本内容联系生活实际,从课本延伸到生活,再从生活还原回课本。不仅会加深学生印象和理解方式,对其思维发展会有很大益处。例如,必修三中《百家争鸣》对儒家、道家、法家和墨家思想的理解可以联系生活中的现象,如迟到、破坏公物、打骂长辈等,分别利用各家的思想进行教育分析,让学生自己分析讨论,会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引用生活中的时例时要注意保证事例要真实典型,具有一定的震撼力,对学生有吸引力,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此外,还要有助于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掌握,能够完成课标要求。
(三)合理开发课程资源。《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程标(实验)》中指出,“凡是对实现目标有利的因素都是课程资源。历史课程资源既包括教材、教学设备、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以及历史遗址、遗迹和文物等物质资源,也包括教师、学生、家长以社会各界人士等人力资源。”课程资源不仅仅之来源于教材,教师要注重乡土资源、网络资源等。如,在讲诉“”、“”、“抗美援朝”内容时,可以结合当地乡土人情进行讲解。一些生动、感人的人文事迹往往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学习有关历史很有帮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知识,而且有助于完成课堂教学的情感目标。
三、教学评价策略
教学评价是依据测验目的和测量结果,对学生行为变化或倾向变化给予价值判断的系统过程。教学评价不断提供教学的反馈信息,有助于教师及时地调整和改进教学,以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和教学的有效性。健全良好的教学评价制度,利于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行及时评价提高。
新课程对此作了明确规定:“遵循既注重结果,也注重过程的基本原则,灵活运动各种科学有效的评价手段,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做出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评价。”在新课程普及的今天,教师应该根据历史课程标准的评价要求,重构教学评价体系,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具体化,以保证教学的有效性和促进学生持续和谐地发展。
新课程改革对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中历史要合理调整教学策略以保证教学的有效性。做好课前准备、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联系生活实际、开发有效的教学资源并建立有效的教学评价制度,这些都会对教学的有效性起到很好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赵亚夫.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
篇6
【关键词】 高中历史;教学策略;研究
作为义务教育衔接初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重要环节,高中教育应该更加注重学生全面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长期坚持不懈的利用这些创新教学方法,本文从自己多年的高中历史教学实践出发,对于如何更好地改进历史教学策略方面的几点看法,希望在与众多同仁之间的探讨和交流中,促进高中历史教学的健康发展。
一、多种方式激发学习兴趣
让学生全方位地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能够很好地维护课堂秩序,是一种吸引学生注意力的重要方法。这里所说的积极参与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态度,也是一种情感问题。学生一旦做到积极参与课堂过程,就能够杜绝打瞌睡和开小差等不好的现象,从而保证了课堂学习和教学效率,取得很好的效果。所以我们可以把学生学生是否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当作课堂教学管理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呢?兴趣是学生学习最重要的内在驱动力,他们的热情和积极性都来源于此。所以教师应该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入手,实现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目的。
(1)根据学生实际生活经验设计教学内容。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把历史学习与实际生活经历相结合,让他们体验到历史就在身边,生活中随时随地都能体现历史的影子。比如在学习工业革命相关内容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现在的“五一”、“十一”假期中人们外出旅游所选择的交通工具来加深理解。这种方式能让学生感觉到教材所学的知识其实并不遥远,而是密切联系现实生活,进而从思想生引起他们的共鸣,产生进一步深入学习的兴趣。
(2)重视将教材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
在进行“一国两制”内容的学习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古代史上的台湾与祖国的关系和二战中通过的明确规定台湾是中国一部分的国际法等内容,培养他们使用历史的眼光看待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3)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各种时事热点透视。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处于高中阶段的学生从身心发展上一定程度上已经拥有了一个热血青年应该具备的各种条件,他们非常愿意和渴望关注社会和国家的发展情况。但受紧张繁重的学习任务的影响,他们的信息和资料相对闭塞和匮乏,无法及时了解当前的时事热点。因此,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适当穿插正在发生的或者近期发生的与教材知识相关的时事热点,让相对枯燥的历史课堂富有现代气息,进而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4)适当穿插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的内容。
各种历史材料和历史故事是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内容,特别是那些重要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都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把枯燥、沉闷的历史知识变得鲜活、生动,改变学生过去认为历史毫无实际用处的错误看法。
二、注意创设问题教学情境
让学生从学习中获得成功与快乐,是教育心理学所揭示的提高学习效率的秘诀之一。因此,教师应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进行自主阅读、思考和探究学习。比如,考虑到历史地图是一种利用地图语言表达和反应各种历史现象、事件状态的形式,能够既形象直观,又简洁生动地体现历史现象和事件的发生区域、发生位置以及发展态势,是一种很好的辅助历史学习的重要工具。单幅地图能够反映特定历史现象的稳定状态,多幅地图则能够反映历史现象的发展趋势。在综合分析历史地图时,可以从一些基本的历史要素入手,也可以从生活的不同领域来进行。因此,在进行高三阶段专题复习时,可以专门开辟一个“图说历史风云”的专题训练课,训练学生利用所学历史知识分析各种历史图表资料中所蕴含的历史信息。
三、进行情感教学强化训练
历史学科一个非常突出的优势特点就是它的内容中蕴含了丰富的情感,我们所倡导的道德、理智、审美和爱国主义情感因素都能从历史学科中得以体现。那些历史事件、人物以及著名言论都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表达,各种历史创作和文学名著都能折射出我们中华民族生存的智慧,近代中国人不屈抗争的坎坷征程则能够激发我们中华儿女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主义情愫。所以,教师要在教学中注意发掘和利用上述各种情感因素,进行情感教学。比如通过讲故事或说道理来吸引学生注意力,让他们带着热情和兴趣主动认识历史,提升自己的情感境界与操守。除此之外,情境教学也是教师采用的一种好的教学方式。通过各种历史实物、情境的再现,化非情感信息为情感信息,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体验。这个过程中要注意发挥教师的情感因素。有研究指出:教师教学的热情和激情能够很大程度上影响教学效果。优秀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能够对学生产生情感方面的影响。这就是“亲其师而信其道”的道理。教师要通过自身情感魅力的展示来感染学生。比如利用语言艺术与表达技巧来引起学生情感上的认同;利用特定的历史事实来启发学生情感;转化角色,以参与者的身份进行历史知识的讲授,把学生引入创设的历史情境中,进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总之,历史教学策略的研究是一个不断前进发展的过程,我们历史教育工作者要结合基础教育改革工作的开展,坚持新课改的基本教育理念和要求,从实际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思考、总结、探究更科学的历史教学策略,在不断完善发展的过程中促进历史教学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白月桥.历史教学问题探讨[M].教育科学出版社
[2] 刘综绪.历史新知识创新能力培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 杨风英,舒励.问题探究式历史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与反思[J].内蒙古大学学报
篇7
关键词:高中历史;有效教学;讲评课
目前的高中历史试卷讲评课,有些教师教学方法使用单一,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出现课堂由“满堂灌”转向“满堂问”的倾向,只是单纯和学生对答案;有的又讲得过细,效率不高,常常起不到它该有的作用,在某种程度上考试和复习就失去了它的意义。因此,探讨高中历史讲评课的有效教学策略势在必行。
1 及时进行讲评,提高讲评效果
及时性原则是试卷讲评课中实现有效教学的首要前提。为了保证试卷点评的有效性,教师应当贯彻及时性原则,及时反馈信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想学”。控制论认为,所谓学习,就是学习者吸收信息(学习知识和方法)并输出信息(回答问题等),通过反馈(回答问题、作业、测试等)与评价(评分与评语)知道正确与否的整个过程。反馈信息是构成学习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关键性因素。而且,反馈要及时并随时进行,反馈越及时,学习效果就越好;而能随时反馈,信息流通频率就越高,对知识矫正、能力提高作用就越大。
在每次做完习题或者参加完考试之后,学生总是习惯于相互询问答题情况,有些同学甚至因为答案而不停争论,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一般会将疑难问题请教老师,来验证最终的结果。这种情况表面,学生们都总是希望第一时间知道题目的答案。在这个时候,如果老师能够及时地给学生讲评,就能及时地开启师生交流,就能启发学生解题的新方法和新思路,从而激发学生深入探究的思维火花。相反,如果老师不能及时进行讲评,那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很容易淡化掉,学习积极性可能会大打折扣,再进行讲评的效果可想而知。
试卷讲评一般都要在学生完成了有关的训练后,马上安排。从教师的角度出发,应该及时地帮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课堂上做的练习,争取课堂上马上讲评。比如可以利用实物投影,马上反映学生答题情况,全班同学加以分析、评分和完善。这样坚持课堂上及时评价、即时反馈,对知识矫正、能力提高的作用就越大。此外,当天做的练习,比如限时训练,老师当天改好,收集学生情况,做好第二天讲评的准备。同时,利用张贴答案的形式及时公布答案,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情况。总之,在试卷讲评课中,要贯彻及时性原则,畅通信息反馈渠道,提高信息流通频率,抓紧一切有力时机,及时让学生获得反馈信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促进学生“想学”,这是提高高三历史讲评课有效性的途径之一。
2 进行师生互动,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由于史学知识的确定性,加之以固定章节为主的教学内容,以考查知识点为重的评价方式,导致一直存在着以教师教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的弊端,忽略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因而使高中历史讲评课显得机械、生硬,缺乏活力。由于历史学科具有人文学科色彩浓郁和抽象性的特点,因此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相对其它学科更为重要。新课程理念下的历史教学关系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交往互动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合作建构,在互动协作中分享知识建构的意义和乐趣,合作学习在促进教学关系转变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教师的态度要友好而平等,语言生动富有激励性;学生发言人数要多、次数要多,同桌讨论、集体回答次数要多。教师的语言要具备启发性和鼓励性,所提问的题目难度要适度,使学生在经过充分思考的情况下能够答得上来。在课堂上,教师要采用多种方式让学生参与其中:如个别回答、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要利用学生的合作与竞争心理,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营造出一种师生平等互动的气氛。在讲评时,老师应打破“一言堂”的授课习惯,引导学生参与到讲评之中。对于较为典型的题目,可以让答题比较出色的同学讲述一下自己的答题思路,为其他同学提供示范。对于比较典型的错误题目,也可以让出现这种错误的同学讲述一下当时的思维模式。
3 总结经验和规律,指点解题方法
在“能力立意”的要求下,近几年的历史考试呈现出题海无涯的现状,这就要求老师在讲评的时候绝不能就题论题,而是要对解题规律进行总结。因此,在高中历史讲评课上,老师应着眼于结合具体事例分析解题技巧和,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解题能力。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评讲试卷不能仅仅停留在给学生正确答案的肤浅层面,更应该教给学生正确解题方法。如近年来高考题大多采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提出新问题,这一类题目学生容易失分,教师讲评时应该对学生进行解题指导。首先,教会学生根据题意提取有效信息;其次,教会他们转换信息,将从材料中提取的有效信息与所学知识建立链接,思考答该题需要调动和运用哪些知识点;再次,要教会学生整合信息,把材料信息、书本知识、主题立意等有机结合起来,找出正确答案。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悟出解题的一般步骤和方法;也只有这样,才能把每一次的试卷讲评变成学生进步的阶梯。
另一方面,通常在课堂上,授课教师主要是对学生解题中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讲评,而个别学生在答题中的特殊问题,往往无法得到老师的关注。这就需要老师在课后与学生进行一对一的交换意见,进行个别辅导,分析学生在答题思维上的缺陷,并予以纠正。讲评结束,并不意味着学生可以一劳永逸。只有加强指导学生做好总结和反思,做到触类旁通,才能突出实效性。
讲评过程尊重针对性原则,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针对性原则是指教师在客观地分析学生答卷的基础上,对准学生在答卷中所反映出来的症结所在,恰当地选取讲评材料,并有所侧重地进行讲评。这样,教师不仅有效地控制了讲评材料的数量,而且使讲评更具针对性,更利于学生去识记,从而直接提高了讲评的质量。在试卷讲评课前,老师要做好成绩统计与分析工作,特别是电子阅卷机提供的试卷客观题的一系列数据,应该作为确立讲评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的重要依据。老师对平均分、得分率、难度、区分度、标准差、各项选肢的分布等数据,要做一个全面而详尽的分析,哪些题目不必讲?哪些题目应该重点讲?学生存在哪些问题和薄弱之处?非选择题暴露了哪些突出的问题?应该渗透哪些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学生下一阶段复习的重点和应采取的策略等等,课前必须要充分准备,目标明确,切忌面面俱到,逐题讲评。
以上是老师对全班学生答题情况的总体分析,远不能有效地解决所有学生的个体差异性问题,还必须指导学生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对试卷进行自我分析和自我反馈,及时查缺补漏。每个学生所需要的反馈信息都不尽相同,讲评课必须要体现学生学习的个体差异性。只有了解学生的需要,才能更有针对性地提高课堂的效率。
4 结语
课堂教学在高中历史讲评课中处于真正落脚点的位置,关系到课程改革的成败。在新的课程理念下,“历史课不是为了学科而存在,而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存在”。因此,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的探讨成为教学改革的主流。以评讲课为契机,推进有效教学改革,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黄牧航.历史教学与学业评价[M].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
篇8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方法;教学效率;策略
国民素质的高低关系综合国力的强弱,国民素质的提高依靠基础教育的实施。历史作为一门基础学科,要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人文素养较高的人才。《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目标在于让学生认识历史、尊重历史,学习人类文明成果,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并在学习中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完成教学目标就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更新教学观念,研磨教材
对于长期从事历史教学的教师来说,传统的教学观念改变起来较困难,但是教师的思想一定不能松懈、懒惰,安于现状。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要有更强的责任心,积极地寻找提高历史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并在实践中检验、改进,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新时期素质教育的要求。
1.改变教学观念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教师要改变以往以说教为主的课堂,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等方式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起指引作用,向学生传授学习方法,引导学生探索历史,使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得到提高。
2.“吃透”教材
教材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依据和物质载体,教材中的每一项内容都有其存在的意义,教师应当仔细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资源,发现教材编排的合理性,并利用教材完成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假如教师对教材的了解不够深入,又怎能教好学生呢?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兴趣关系着学习动机和学习积极性,也间接影响到课堂学习效率。很多高中生对历史课缺乏学习兴趣,甚至在历史课上学习其他科目。因此,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成为教学中的重点问题。
1.构建和谐课堂
历史教师给学生的印象是严肃、刻板,历史学科给学生的印象也是枯燥、乏味,这样的历史课堂谁会喜欢呢?因此,教师要构建和谐课堂,改变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印象,增加历史课的趣味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优点,利用人格魅力吸引学生,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和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并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丰富的教学手段让学生感受历史课的乐趣所在。这样,学生就能自由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
2.利用趣味导入
导入的好坏关系一堂课的成败。无导入或者无效的导入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心情和注意力的集中,进而影响教学效率。教师可以利用教材中的小故事导入,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也可以利用多媒体导入,从感官方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
1.问题教学法
问题教学法就是课堂教学活动以问题作为线索,促使学生不断思考,并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方法。问题教学法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师要在研读教材的基础上,用生活情境或者重大事件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素材,让学生从中发现历史问题,提出问题。教师也可以根据教材内容,提出预习的提纲,让学生回答提纲里列出的问题,从而理清教材脉络,获得知识。其中,提纲列出的问题要有层次性,由简到难。在运用问题教学法时,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能力要求,争取让每个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体验成功的喜悦,这样,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才能提高,学习积极性才会得到激发。如,讲授“的崛起”时,笔者将“新民主主义崛起的历史条件有哪些”这个问题分解为几个问题:(1)中国当时的具体国情如何?(2)世界局势如何?(3)新民主主义能适应时代要求吗?为什么?这样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逐层推进,不仅顺利解决了问题,也有利于学生的理解。
2.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是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媒体或者语言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课堂活动参与中获得历史知识,培养历史情感。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提供纪实性照片、图片或者影视资料,让学生直观形象地认识历史,并对历史现象产生初步的看法。如,在教学“”的有关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播放等史料图片或者影片激起学生对日本侵略者的愤怒、仇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从而达到课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目标,提高教学效率。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高中历史课堂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要从教育理念、教学方法上进行创新,并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高中历史;多元开放教学;策略构建应用;实践与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06-0035-02
“过去教科书是课程活动的全部内容,如今社会生活则是课程活动的教科书。”新课程理念在确立“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新兴教学关系的同时,还提倡开展以认知为基础、以能力为核心和以情感为灵魂的“三维目标”教学活动。这是对新形势下各类课程教学活动做出了战略性指向和战术性指导。理论和实践表明,那种“用普通话套讲八股文”的传统课程模式已不再适应教学改革与发展,而开放性教学恰似“一枝红杏”,越发显现出一种强大的生命力。
开放性教学有哪些基本特点,又要如何构建高中历史开放性教学的策略呢?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简析高中历史开放性教学的基本特点
1. 教学思想的开放性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没有开放性的教学思想,也就没有开放性的教学行为。教师要勇于冲破传统束缚,转换观念、与时俱进,不断树立现代教学观念,即全面发展的教育观、以生为本的主体观、素质发展的质量观和面向世界和未来的人才观;要努力摒弃“霸教弱学、以教促学”的陈旧思想,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不断地“充电”,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不断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
2. 教学目标的开放性
以学生发展为本是开放性教学的核心。它决定了教学目标不应局限于知识和技能领域,要更加关注学生在各个方面的可持续发展。
3. 教学资源的开放性
历史课程资源不仅包括基础教材、教学设备、图书馆、博物馆以及历史遗迹(遗址)、文物等物质性资源,还包括师生、家长以及社会人士等人力性资源。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创造性地开发与利用这些资源,尤其要创新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培养学生的学习创造能力。
4. 教学内容的开放性
历史知识包罗万象,研究领域十分广泛,并且实践性特别强,这就要求我们在教材基础上进行拓宽和加深。既要把书本和实践结合,又要把历史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结合,更要密切联系社会热点、焦点事件,将其渗透到教学内容中去。
5. 教学评价的开放性
在开放性教学中,我们应本着“以生为本、以学为主”的指导思想,努力打造个体群体相结合、师生共同参与的多元化评价模式,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对高中历史开放性教学策略的构建与应用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我们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勇于实践、善于创新,获得良好效果。
1. 以促进学科优化整合为切入点
“历者,经历也;史者,记录也”,所谓“历史”,简单地说,就是人类经历的社会活动的记录。其范围广深博大,内容包罗万象,是其他任何基础学科难以比拟的。虽说历史是一门相对独立的基础学科,却具有高度综合性和深度融合性的特点,与双语、数理化、音体美等学科之间始终存在相辅相成的关系。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应本着“合则共荣、分则互损”的思想原则,努力通过各类途径和方法,积极开展多种学科之间的整合与优化活动,从中攫取“1+1>2”的综合教学效益。俗话说“文史不分家”,在教学“百家争鸣”时,可结合语文教材中有关孟子、荀子的文章来予以深化;在教学“秦朝灭亡的原因”时,可利用语文教材中的《过秦论》《六国论》等课文来予以探析;在教学“”时,可引用诗词来加深对的理解。再如,可着力构建以史、政、地为核心的“大文科”教学体系,这也是目前高考文科综合的主要考察形式。
2. 以开发利用课程资源为切入点
课程资源开发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大特色和亮点。自新课标施行并纵深推进以来,随着人们的认识和理解程度不断提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问题得到普遍地重视。理论和实践充分表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仅有利于激发课程学趣、深化学生情感、丰富课程内容、拓展教学视野,而且有利于革新广大师生的教育理念,切实体现学生学习主体地位,改变课程活动模式,在培养学生学科素养的同时促进教学相长。就高中历史而言,除了上文所述的学科整合之外,课程资源的开发途径和方式还有很多。比如,通过观看《郑成功》《》《甲午风云》等历史音像资料,从中了解中华民族革命先哲的伟大事迹;通过参观革命烈士陵园等历史遗迹,深切缅怀为解放事业做出重大贡献的革命先烈,以此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人生态度,承继民族传统,塑造健全人格;通过走进图书馆、资料室、文化宫,帮助学生在学探结合和知行统一中不断地丰富知识、增长才干、提升素养。
3. 以优化教学手段方法为切入点
众所周知,教学手段和方法是课程活动体系中最为活跃的因素,也是影响教学质量和效益最为直接的力量。在学校教育中,我们应努力摒弃“用普通话套讲八股文”的传统授课模式,根据实际内容和学生发展需要,积极开展丰富多元的开放性教学活动,为优化课程教学和提升n程质效注入活力。以多媒体技术优化为例,在教学世界史“美国的霸权政策”内容时,可首先播放一组美国攻打伊拉克的录像资料,引发学生的心理共鸣;接着,因势利导地播放二战胜利阶段的几组重要镜头,再次将学生拉回那个时代,让他们在身临其境中展开对已学知识的联想;然后打出幻灯片――“二战后的欧洲政区划分”,并且提出如下问题:二战最深刻的影响是什么?在二战中哪一国家不但没有被削弱,反而是实力大增?为什么会这样呢?最后,出示《二战期间美国实力增长情况简表》。既有效地激发了课堂学习情趣,又在自然过渡中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让他们顺利地完成由已知知识到未知知识的递进迁移。
4. 以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为切入点
“学生是唯一且不可代替的学习主体,教师应充分发挥组织、主导和推动作用,切实构建和谐教学关系,真正实现教学相长。”高中生既有自主学习的强烈欲望,又有自我发展的能力条件,这是开展自主教学的内在需求和客观基础。如教学“”时,首先播放、帝国主义狂潮等音像片段;接着围绕目标、情境和内容等设计问题:①变法背景如何?②什么是维新思想?有何特点?有哪些代表人物?重要主张有哪些?意义如何?③维新派是通过哪些途径来传播维新思想并建立维新理论和纲领的?④变法标志是什么?有哪些主要内容?这些内容有什么积极性和局限性?⑤变法失败的标志和原因是什么?如何看待谭嗣同的死和这场改良运动?一个人应如何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观?⑥变法有什么历史意义与教训? ⑦试比较资产阶级维新派与洋务派的异同点、改良与革命的区别。然后让学生以此为主要线索,积极开展自主性学习和探究活动,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科基本素养。
综上所述,积极开展多元化开放教学活动,是一项集思想理念和行为创新于一体的艺术性实践课题。只要善于从“促进学科整合”“课程资源开发”“教学过程优化”和“学生能力培养”等方面着手,并且不断地丰富、完善和发展,定能构建切实可行的基本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 陈荣荣.高中历史有效课堂教学实施策略与方法研究[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09).
篇10
关键词: 高中地理 探究式教学 教学策略
在新课标的要求和推动下,地理教学的革新对于较多的地理教师而言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因为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灌输式”、“填鸭式”教学已经在教师的思维中形成较为深刻的影响。因此,如何重新构建教学理念、改变教学方法等均成为教师当下的重大课题。探究式教学是新课标要求下一个重要的教学法,是让学生在学习相关知识概念及原理时,通过阅读、分析、探究、思考、讨论等活动获得知识概念的理解及掌握、运用,从而促使学生真正掌握教学知识和学习能力,为培养学生成为自主学习、会学习的人奠定基础。下面笔者以高中阶段的地理教学为例,分析探究式教学的策略和意义。
一、分析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师为了顺利、有效地展开教学而设定的教学活动方向和教学预期值,其中包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一切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正所谓“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设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可以正确地引导教师和学生有效地参与教学活动。据相关调查分析发现,传统的教学活动主要围绕在教师的“教”,因此教师会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进行教学,并相信通过自身的经验教学促使学生掌握预期的知识,但是教师在课堂上往往会出现漫无边际的交谈,甚至是脱离课堂知识讲解等现象,极其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及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学生掌握课堂知识,这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要求设定明确的教学目标,从而步入教学探讨的“轨道”。
以《气压带和风带》一课为例,教师可以通过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行教学目标的设计,例如可以将该篇课文的目标设计为:(1)掌握大气环流概念、三圈环流的形成原理、全球的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2)通过绘制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示意图分析大气的运动规律,利用假设和成因分析的方法引导学生探究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规律;(3)培养学生抽象思维的空间图形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积极探究生活的态度。教师可以从设定的教学目标中确立教学方向,避免教学过程偏离轨道。
二、重视学生体验
地理这一学科囊括自然、人文和经济等方面,具有抽象性等特点,仅仅通过教科书进行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是很难使学生理解的。据相关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仅局限于教科书、试题上,而没有将之运用到实际生活中,造成学生只会“纸上谈兵”。据相关心理学分析表明,人们通过体验后得到的感悟、情感、体会等一系列活动均较抽象体会来得真实,并在人的大脑里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教师课上应充分重视学生的体验,根据教学内容合理地安排课堂活动,让学生通过自身体验获得更深刻的知识认识,从而真正促使学生学到和运用地理知识,摒弃传统教学中只重视教师本身的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
如正在展开“楼间距”的课程学习时,教师可以先提问学生,如“你们生活的房子,楼与楼之间的距离是多少”、“阳光是否可以照射到你们的房间,为什么有的房间里有阳光,有的却没有”,提高学生探究的兴趣,激起好奇心,然后可以以学校的教学楼为例,带领学生对学校教学楼之间的距离进行测量,分析优缺点,然后鼓励学生课下回到自己所在的住处进行楼与楼之间的测量,为下节课学生分析及感悟“楼间距”做好充分的准备,从而顺利教学,充分激发学生对地理知识实际运用的兴趣,培养其运用的能力。
三、重视小组作用
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如今的课堂教学对学生的小组讨论极为重视,并逐渐演变为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小组讨论是一种让学生之间通过互相分享、探究、质疑等活动获得学习的解决思路和达到学习目的的方法,不仅可以培养每个学生善于思考的习惯,而且对学生的学习、同学之间的关系、解决问题的心态等方面均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为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奠定坚实的基础。传统的教学课堂因为只是将教师作为课堂的主体,导致学生失去积极主动的参与兴趣,束缚学生的思维能力,将学生局限于自我的“不解-思考-不解-放弃”恶性循环模式中,降低学生的学习质量。
以《城市化》一课为例,教师可以课下让学生对自己所在区域、街道的规划进行观察,然后提出一个问题,如“假设你是这个城市的城市规划设计人员、交通管理人员、环保局局长等,你会怎么规划这座城市?”然后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人数进行分组,让每一个小组成员分析其中一个点,如街道的走向、店面的分布、环境的设施等,然后让学生之间进行讨论,分析其中的缘由和优缺点,鼓励学生大胆进行城市规划的猜想,待学生经过一番探析之后,再让小组之间进行分享,分析其中的重点难点,纠正学生的错误,从而促使学生真正了解城市规划的定义和规律性、合理性、条件性等。
总之,地理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涉及内容的广泛性、抽象性、深度性等,因此教师需要以探究性教学中渗透的优点为依据,从而设计相关策略引导学生、鼓励学生,帮助学生真正掌握地理的理论知识,强化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梁蓉.地理实践活动课程的构建与实施[J].宁德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04).
[2]廖小芳,郭颖.愉快教学在高中地理的应用策略研究[J].亚太教育,201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