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评价制度范文
时间:2023-06-05 17:59: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风险评价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4.04.746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4-2404-01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龄化现象的日益增长,从而人们对服务医疗行业越来越重视。同时各大医疗机构为了适应当下日益增强的社会竞争压力,以及保障未来医院的可持续性发展,从而加强对高风险医疗技术的管理,以及人员资质的正确应用,进一步提高医疗手术的安全系数,缩小高风险技术操作的安全隐患。本文主要通过对医院的高风险手术操作技术实施授权定期评价的管理制度,以及再授权管理体制的详细解说、分析,不仅为各医院带来了有效的发展运行管理制度,同时也给其他具有高风险技术操作的行业,带来有效的管理制度参考价值。
1 针对医院中高风险诊疗技术操作建立实施相应的实行授权资格体系
1.1 医院选取相关资深的高风险诊疗技术的专业人士,和相关医护管理部门人员组成一个对高风险诊疗技术的授权定期评价以及再授权管理人员的,考察、分析、评价的专业团队组织。
1.2 对医院医疗管理相关部门,建立提供需要资格许可授权的医疗诊治操作项目的具体常规的操作流程以及考核评价的标准范围,同时对此开始实施相关知识的培训和教育[1]。
1.3 通过医院专业考评团队,对其操作高风险技术的医护人员的专业理论水平以及在具体诊疗项目中的操作常识和实践操作技能,进行严格的考察评价,参加考评的相关医护操作人员自身必须具备熟练的高风险诊疗技术掌握。
1.4 医院内专业的考评团队,对具体操作人员资格考评的标准参考资料,必须是具有超强的可信度的,是以书面形式正确、详细记录保存下来的,是可以随时查阅证明的。
2 对医院操作、实行高风险的诊疗技术的授权定期评价以及再授权管理制度的具体实施方案
医院为了强制规范相关医护人员在高风险手术临床操作过程中正确、合理的手术操作行为,针对高风险手术操作制定一定的授权许可范围,其内容是:医院所有具备进行本次诊疗操作技术有从业执照资格证明的医生以及医护人员。对高风险技术不具备操作权的个人,在一般情况下是绝对不允许其参加本诊疗操作,如果有紧急、特殊原因,在正当合理的原由下可对此进行酌情处理。同时医院相关部门要对手术操作难度系数大,对患者生命威胁性高的高风险手术,应制定合理、明确的手术资格授权范围,对手术中每一个部分的具体操作流程,制定相对应的正确操作手法,提供具备精确价值的数据参考标准,医院的各科科室的医护人员,必须严格执行其制度。
医院要对相关科室的高风险诊疗技术,实行有效的追踪管理,对开展了高风险诊疗技术的相关科室从项目开始实施的那一日起,规定该科室每年都必须对其高风险诊疗技术的开展情况进行总结,然后将总结的报告送到医务科进行备案[2]。同时医院必须要对高风险诊疗技术的资格许可授权实行动态的管理模式,每两年进行一次复评,对达不到高风险诊疗技术操作许可授权所必须要的资格认定的符合标准的新人,和在高风险技术操作过程中多次明显故意违反操作规定的操作人员,以及对操作人员的实际完成质量评价后,经过证明其操作并发症的发生率超过了高风险诊疗技术的操作标准规定范围的操作人员[3]。对出现以上这一不正当行为现象的高风险诊疗技术操作医护人员,医院将会立即取消或降低其操作人员对高风险诊疗技术的操作资格[4]。在进行实际操作高风险诊疗技术的操作人员中,一般情况下都是由具备授权资格的医师完成的,除非是在有正当理由的危急情况下,一般人是不可以从事高风险诊疗技术操作的[5]。
3 结 语
通过高风险技术操作在各相关医疗机构的定期评价和具体授权范围的一系列管理体制,从而有效的证明了对高风险技术操作实行合理、规范的管理制度,是有利于医院未来发展的。由此可见对高风险技术操作的社会各领域实行授权定期评价以及在授权管理的体制是一种非常合理有效的运行、管理制度,应在社会发展存在高风险技术操作领域中大力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郑建芳.邮政企业应建立授权管理制度[J].中国邮政报践,2009(7).
[2] 张少士.法人授权管理制度探析[J].农村金融研究,2009(9).
[3] 卫莉,李光.论信任与公众对风险技术的认知与接纳[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10(5).
篇2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GRACE风险评分;红细胞分布宽度;预测价值
[中图分类号] R576[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3-7210(2014)06(b)-0034-03
Value of GRACE risk score combined with the peripheral distribution of red blood cell width in prediction of short-term mortality risk in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ZHAO Ping1 WANG Yunqiang2 HU Jiangtao3
1.Department of Cardiology, the Second Hospital of Qinhuangdao City, Hebei Province, Qinhuangdao 066600, China; 2.Blood Center of Qinhuangdao City, Hebei Province, Qinhuangdao 066000, China; 3.Department of General Surgery, the Second Hospital of Qinhuangdao City, Hebei Province, Qinhuangdao 0666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value of GRACE risk score combined with the peripheral distribution of red blood cell width (RDW) in prediction of short-term mortality risk in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 Methods 280 patients with AMI from January 2013 to January 2014 in Emergency Department of the Second Hospital of Qinhuangdao City were selected as study objects, they were divided into death group and survival group according to the treatment outcome. The standard GRACE score was conducted on patients of two groups, automatic blood cell analyzer was used to determine RDW, differences of GRACE score and RDW of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 (ROC) and area under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 (AUC) were used to predict the individual prognosis. Results The GRACE score and RDW in the death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survival group, the differences of two group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The AUC of GRACE scores and RDW of AMI patients died due to cardiovascular disease (CVD) within 30 days were 0.825, 0.621 respectively, there was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difference between GRACE scores and RDW (P < 0.05). AUC of GRACE combined with RDW was 0.905,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single application of GRACE score (P < 0.05). Conclusion The RACE score combined with RDW can improve the predictive value in patients with AMI died of CVD within 30 days.
[Key words]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GRACE risk score; Red bloo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 Predictive value
随着社会老龄化及工作、生活、饮食习惯的改变,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已成为中年人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全球每年超过800万人死于AMI,且大多死于发病的急性期,故早期及时预测其死亡风险已经成为当代研究的热点和难题[1-2]。全球急性冠状动脉事件注册(GRACE)被认为是最有效的预测冠状动脉综合征死亡风险的工具[3-4];红细胞分布宽度(red bloo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RDW)是反映血液循环中红细胞形态可变性的一个指标,近年来发现,RDW与冠心病、心肌梗死等也有关[5]。但是RDW是否是GRACE预测AMI死亡风险的补充指标目前还不清楚,本研究旨在探讨GRACE风险评分联合RDW对AMI近期死亡风险的预测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l月~2014年1月秦皇岛市第二医院急诊科就诊的AMI患者280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或择期行冠状动脉造影术明确诊断;AMI的诊断均符合欧洲心脏病学会(ESC)的诊断标准。其中男152例,女128例,年龄42~81岁,平均(64±12)岁。急性非ST段抬高型和急性ST段抬高型AMI分别为88例(31.4%)和192例(68.6%)。排除标准:严重的心律失常、扩张型心肌病、心包积液、安装心脏起搏器、呼吸系统疾病、恶性肿瘤。本研究符合医学伦理学标准,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相关检查及指标检测均由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1.2.1 GRACE评分记录患者的一般情况、既往病史、生命体征、入院检查、治疗用药等基线资料,应用标准GRACE危险积分对患者进行评分,包括Killip分级、收缩压、心率、年龄、血肌酐、ST段改变、是否有已知心脏事件、心肌酶标志物8个参数,总分2~383分。
1.2.2 病死率及预后判断实际病死率计算以发病30 d内因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死亡的患者为准。以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下面积(area under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AUC)来表示对个体预后的判断。
1.2.3 RDW检测抽取患者入院第2天的空腹静脉血3 mL,加入乙二胺四乙酸二钾(EDTA-K2)抗凝管内,37℃水浴静置30 min,3000 r/min离心5 min,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RDW。
1.3 统计学方法
SPSS 15.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预后情况
280例患者中,因CVD死亡49例,病死率为17.5%。
2.2 两组GRACE评分及RDW水平的比较
死亡组GRACE评分及RDW水平均显著高于存活组患者,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表1 两组GRACE评分及红细胞分布宽度比较(x±s)
注:GRACE:全球急性冠状动脉事件注册;RDW:红细胞分布宽度
2.3 GRACE评分及RDW水平对AMI患者30 d CVD的预测能力
GRACE评分及RDW对AMI患者发病30 d内因CVD死亡的AUC分别为0.825、0.621,两者AUC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说明GRACE评分对AMI患者发病30 d内因CVD死亡的预测价值大于RDW。GRACE联合RDW的AUC为0.905,高于单独应用GRACE评分(P < 0.05),说明两者联合应用可提高对AMI患者30 d CVD的预测价值。见图1。
图1 GRACE评分及红细胞分布宽度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30 d心血管疾病预测能力的ROC分析
3讨论
在临床实践中,对AMI不仅要进行及时诊断和救治,还要对其严重程度和预后进行早期危险分层,以降低AMI的病死率。目前有数种评分系统用于CVD患者的危险评估,如TIMI评分,PURSUIT评分等,但对于评估ACS均有一定的局限性[6-8]。GRACE评分被认为是能最准确地预测AMI患者住院期间死亡风险的工具,这项由Granger等创立的危险积分方法,所依据的指标(年龄、心肌梗死史、心力衰竭史、心率、收缩压、ST段改变、血肌酐、心肌酶谱、是否接受再灌注等)很容易获得,其预测效能已经过多个国家的临床验证[9]。RDW是反映血液循环中红细胞形态可变性的一个指标,RDW越高,表明外周血中的红细胞大小不一程度越明显,临床上常应用RDW联合红细胞平均体积来诊断或鉴别诊断各种不同类型的贫血等[10]。近年来的研究表明,RDW 与心肺疾病的诊断、心肌梗死和心力衰竭等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密切相关,发生率及全因病死率相关,被用于心力衰竭、心肌梗死患者中再住院率及全因病死率的预测等方面[11-12]。
本研究考察了GRACE风险评分联合RDW对AMI近期死亡风险的预测价值,结果显示,GRACE评分和RDW对AMI患者发病30 d内因CVD死亡的预测均有一定价值。RDW与CVD作用机制的研究目前并不多见,RDW在CVD中升高的机制尚不明确[13-14]。目前主要认为RDW的升高可能反映了一系列潜在的病理学进程,如慢性炎性反应、氧化应激和神经激素通路的激活等,而目前认为,炎性反应参与了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斑块的破裂及血栓形成的全过程,炎性应激可导致心力衰竭的发展,而RDW的升高与经典的炎症因子IL-6有密切的联系,IL-6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重要标志物之一[15-16]。
总之,GRACE风险评分联合RDW可提高对AMI近期死亡风险的预测价值,有利于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相应的治疗策略,降低患者的病死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且本方法简单、实用、易操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本研究样本量较小,观察时间较短,也未能进一步探讨其机制,这些有待于今后大样本、更长时间的多中心研究来证实。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不稳定性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诊断与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7,35(4):295-304.
[2]Agarwal S. Re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inflammatory markers and cardiorespiratory fitness:results from the 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 survey [J]. mIndian Heart J,2012,64(4):380-387.
[3]吉春玲,周厚荣,彭春红,等.GRACE、APACHEⅡ及REMS 3种评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近期死亡风险预测价值的比较研究[J].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2013,25(11):660-663.
[4]魏庆民,周彬,王晓纲,等.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水平与GRACE危险评分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3,(2):144-146.
[5]徐磊,潘文志,弭守玲,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红细胞分布宽度与N末端脑钠肽前体的关系研究[J].中国临床医学,2011,18(5):621-624.
[6]魏洪杰,芦涤,金鹏.急诊冠脉介入治疗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血浆N末端B型利钠肽原与GRACE评分的相关研究[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3,17(11):15-17.
[7]Cavusoglu E,Chopra V,Gupta A,et al. Relation between red bloo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RDW)and all-cause mortality at two years in an unselected population referred for coronary angiography [J]. Int J Cardiol,2010,141(2):141-146.
[8]张清,卢辉和,,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外周血红细胞分布宽度变化与临床预后的关系[J].广东医学,2011,32(5):634-635.
[9]曲延钕,于聪元,任法新.丹红注射液对不同GRACE评分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近期疗效的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11(11):1321-1322.
[10]Uyarel H,Ergelen M,Cicek G,et al. Re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 as a novel prognostic marker in patients undergoing primary angioplasty for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J]. Coron Artery Dis,2011,22(3):138-144.
[11]蔡鼎男,许开祖.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红细胞分布宽度与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的关系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1, 14(8):862-863.
[12]Eren NK,Ertas F,Yukesk U. Additive prognostic value of NT-proBNP over TIMI risk score in intermedlate-risk patients with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J]. Arch Turk Soc Cardiol,2009,37(1):1-8.
[13]王琦,王岚峰.红细胞分布宽度在冠心病患者中的研究进展[J].心血管病学进展,2013,34(6):791-794.
[14]Makhoul BF,Khourieh A,Kaplan M,et al. Relation between changes in re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 and clinical outcomes in acute decompensated heart failure [J]. Int J Cardiol,2013,167(4):1412-1416.
[15]Isik T,Kurt M,Ayhan E,et al. Relation of re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 with presence and severity of coronary artery ectasia [J]. Clin Appl Thromb Hemost,2012,18(5):441-447.
[16]Alen LA,Felker GM,Mehra MR,et al. Validation and potential mechanisms of re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 as a prognostic marker in heart failure [J]. J Card Fail,2010,16(3):230-238.
篇3
新修订的《会计法》第27条明确规定:“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本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是一个企业为了保护其资产的安全完整,保证其经营活动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内部规章要求,提高经营管理效率,防止亏损,控制风险等目的,而在企业内部采取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制度和方法。
如今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强化企业内部控制,我国企业内控制度体系的框架也已敲定,提上日程,我国政府开始重视内控评价的规范化建设。笔者认为,企业内部控制建设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据以和同行共同探讨。
一、注重内部控制环境
所谓内部控制环境是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实施有重大影响的因素的统称。控制环境的好坏直接决定着企业内部控制能否实施或实施的效果,影响着特定控制的有效性。内部控制环境主要包括以下因素。
1.管理决策者。管理决策者是内部控制环境中的决定性因素,管理决策者的领导风格、管理方式、知识水平、法制意识、道德观念都直接影响内部控制执行的效果。因此,管理决策者本人应加强自身约束,同时通过民主集中制、党政联席会等制度加强对其的监督。
2.员工的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在内部控制每个环节中,各岗位都处于相互牵制和制约之中,如果任何一岗位的工作出现疏忽大意,均可以导致某项控制失效。
3.内部审计。内部审计是企业自我评价的一种活动,内部审计可协助管理当局监督控制措施和程序的有效性,能及时发现内部控制的漏洞和薄弱环节。
影响内部控制环境因素还很多,如组织机构、授权及分配责任的方法等等,要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就必须改善其控制环境。
二、明确职责分工和程序方法,勾画业务流程图,设置关键控制点
企业要健全和强化内部组织机构,它是企业经济活动进行计划、指挥和控制的组织基础,其核心问题是合理的职责分工。岗位分离控制是将不相容岗位分别由不同的人负责,以达到相互牵制、相互监督的作用的一种控制方法。
根据《规范》的总体要求,可以按照本单位的业务流程画出业务流程模型图,找出哪一个环节问题最多,就定位为关键控制点,设置重点控制;对不易出问题的业务环节定位为面的控制,这样形成的内部会计业务流程模型控制图直观、醒目,在管理控制中重点突出,点面结合,科学有效,简单易行。把控制融于办业务的过程中,使其发挥最佳控制实效。
1.资产记录与保管要分工。规定管钱、管物、管账人员的相互制约关系,旨在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如管钱、管物、管账人员因故离开工作岗位或调动工作时,规定要由主管领导指定专人或接替,并监督办理必要的交接手续或正式移交清单。另外,现金收付的复核制,物资收发的复秤制、复点制等,也都是防错防弊的内部控制制度。
2.保证会计记录的完整性。对各种自制原始凭证,在格式、份数、编号、传递程序、各联的用途、有关领导和经办人签章、明细数同合计数及大小写数字一致等方面做出规定;对各种账簿记录,要求账证的一致或保持一定统驭关系的规定等。
3.建立财产清查盘点制度。为了保证财产物资的安全和完整,除规定物资保管员对每项物资进行收付后,都要实行永续盘存办法核对库存账实外,还要规定财产物资的局部清查和全面清查制度,以保证账与物相符或及时处理发生的差错。
4.加强审核审计工作。通过对物资采购、资金支付、产品赊销、现金管理、记账凭证、增值税申报的审核,以确保企业财产物资的安全与完整、确保企业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发挥内部审计机构的作用,其不仅包括审核会计账目,还包括稽查、评价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完善和企业内各组织机构执行指定职能的效率,并向企业最高管理部门提供报告,从而保证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更加完善严密。
三、内控建设,应逐渐从细节控制转向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给管理当局和企业会计部门提出了新的管理思路。即让会计部门在企业的会计处理过程中融入风险意识,并使企业管理层在研究企业成本过程中还要考虑风险对企业经营活动的潜在影响。这就要求企业各相关人员在各自的职能范围内考虑风险所可能带来的成本。主要有以下方面的考虑:(1)回避风险。风险具有客观性,企业是不可能只通过决策者发挥主观能动性而消除风险,只能通过回避风险来减少企业的损失,对超过企业风险承受能力的财务活动加以规避;(2)分散风险。如果风险无法回避,就可以采取分散风险的手段,把风险成本降低到比较低的水平;(3)抑制和转移风险。企业可以通过会计信息系统的优势,在信息处理过程中通过监控和有效的信息传递而预先获得警报信息,并采取有效措施抑制风险;( 4)风险的保险和补偿。要在管理中融入风险意识,可以相应地建立一个职能体系,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衡量、风险控制和风险管理四个过程。在企业进行风险识别时,管理会计提供信息支持;在进行风险衡量时,可充分利用会计的评价方法、评价技术,以增强风险识别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在进行风险防范与控制过程中,管理会计通过自身的防范体系和控制手段,化解和减小风险损失;在风险管理实施过程中,强化风险的业绩评价体系;在进行风险成本控制与管理时,可利用会计管理和参与风险决策的职能,为有效地控制风险成本发挥重要作用。
但是也应看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经济活动的复杂化,为了适应企业管理的要求,会计信息系统也在不断的改进之中,虽然风险管理是新兴的研究领域,但其思想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渗透到了企业的管理之中。对于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我们可以通过财务杠杆和经营杠杆的计算才减少其对企业的损失。在现代企业的对外报表披露上也体现了风险成本的运用,即对预计负债的披露问题。预计负债它是企业承担的现时义务,它的履行很可能导致企业经济利益流出企业,可以看到预计负债并不是现在就发生的它很可能在企业将来的某一天发生,但是企业根据它的发生可能性来决定它是否要在会计报表中披露,这种对未来不确定性的处理充分体现了风险意识。
四、内控的监督:应从关注内控建立转向内控运行和评价
我国很多企业有内控管理上设计得很完善,规定了相应的审批程序和各级管理人员的权限,也建立了风险防御机制,通过环环相扣、层层把关的制衡措施来强化公司的风险管理,使风险管理日常化、制度化。在设计内控时,是花了相当大的精力的,但在如何保证实施制度方面,却缺乏应有的措施。因此,内控必须要有一定的措施及监督机制来促使它的执行。
要开展意识教育,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更新观念,提高对内控管理的认识,要加强员工教育,健全岗位培训,把管理水平、操作技能、规章制度、职业道德、法律知识等方面的培训有机地给合起来,实施科学的管理,从“人”的主观上防范风险。
要把内控管理看成一个动态的、连续的过程,对原有的规章制度要不断的修改和完善,要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总结并逐步建立新的内控制度。
实行制度管理人性化,严格落实到人、到岗。在实际工作中,应按照员工的素质高低、能力大小、性格特点等将其安排到合适的岗位上,使之与内部控制的要求相适应,做到有章必依,执章必严,坚决反对“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错误倾向。三是要强化对重要岗位、部位和环节的控制,加强对新兴业务的控制,实行重点环节与全过程控制相结合的内控制度,建立起风险防范体系。四是要把内控制度的执行情况与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的考核挂钩,凡内控制度有明显漏洞或因执行不力而使内控制度流于形式的,无论是否造成资金或财产损失,都应追究其高级管理人员相应责任。五是要把内控制度执行情况和防范微观风险密切结合起来,把内控制度建设执行情况作为防范风险的主要措施之一,纳入年度考核内容,以加大监管力度促内控制度建设执行到位。
在ERM框架中,内部审计人员在监督和评价成果方面承担重要任务。他们必须协助管理层和董事会监督、评价、检查、报告和改革ERM。
内部审计是企业自我独立评价的一种活动,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它本身在企业中不直接参与相关的经济活动,处于相对独立的位置,但同时又处在各项管理活动中,对企业内部的各项业务比较熟悉,对发生的事件比较了解。公司的内部审计,应向审计委员会报告工作,接受审计委员会的业务指导,并直接对董事会负责,任何重要的审计决策由审计委员会提出方案,并经董事会批准。这既保证了公司内部审计的相对独立性,又保证了其权威性。在这样的前提下,内审部门通过对内控的审查和评价,可以从中找出控制薄弱点,发现内部控制不尽完善和执行无力之处,进而提出改进意见和措施,以监督其他控制政策和程序的有效执行。
同时还要及时注重内部控制评价,及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吸取教训。
内部控制评价是指对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实施和运行结果独立开展的调查、测试、分析和评估等系统性活动。
内部控制评价包括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过程评价是对内部控制环境、风险识别与评估、内部控制措施、监督评价与纠正、信息交流与反馈等体系要素的评价。结果评价是对内部控制主要目标实现程度的评价。
企业应建立并保持系统、透明、文件化的内部控制体系,定期或当有关法律法规和其他经营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时,对内部控制体系进行评审和改进。
篇4
建设铁路安全风险评估机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科学性原则。以铁路基本法律法规、安全政策和技术规章、管理制度为基础,遵循铁路安全发展的基本规律。安全风险评估要有科学的程序,在安全风险评估过程、环节中要做到有法可依、有规可依、有据可依,对每一种可能出现的风险都要制定严密、可靠的控制措施,并对实施情况进行有说服力的量化评价,达到流程化管理、闭环化控制、数量化评价。(2)系统性原则。一是建立统一的风险管理平台,即政策平台和系统平台。以政策平台明确组织与个人在处理风险中的原则、角色和责任,以系统平台规范日常管理工作流程与业务活动实践。二是在危险源辨识中,通过主动对铁路系统硬件、软件、人员、环境及其相互之间的影响进行系统和持续分析,梳理铁路系统组织结构、运行环境、运行过程、程序、人员、设备及设施资源等状况,为准确识别铁路系统和工作运行中的主要问题及潜在不安全因素提供全面、科学的依据。三是安全风险评估坚持发生概率与损失程度相结合的系统评价原则。一种危险源(点)导致的事故、问题发生概率虽然较低,如果损失后果较严重,也一定要重点予以评估和控制。在对风险发生概率的判断上,既要重视历史经验、数据分析,还要重视技术进步、规章变化、环境突变等带来的潜在威胁,以及由此带来的后果损失程度变化,做到系统研判、准确评价。(3)公平性原则。保证风险评估从过程到结果的公平公正性,坚持统一、公正的分析和评判标准,保证评估过程、结果的权威性,保证安全风险评估机制的公信力不被人为降低或减弱。(4)透明性原则。坚持广泛参与、主动接受监督的透明性原则,充分调动广大干部职工的参与热情,体现现代安全风险管理更加信任和尊重员工的基本思想。
铁路安全风险评估机制构成及其运行体系
铁路安全风险评估应基本遵循“制定风险政策系统和工作分析风险源(点)辨识风险评估原因分析控制选择风险沟通采取行动监督进度控制与报告”的科学流程。从铁路安全风险评估机制的构成来看,主要包括3个部分:安全风险政策评估机制、安全风险源(点)辨识与研判评估机制、安全风险考核评估机制。各构成部分及其运行体系如下。
1建立安全风险政策评估机制
铁路局安全生产委员会作为安全风险管理最高决策机构,负责制定铁路局安全风险政策、办法,建立安全风险政策平台和操作平台,履行安全风险管理决策、组织协调、监督检查和评价考核、责任追究等职责。定期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安全风险管理工作,确定全局重大安全风险源,从资金投入、设备改造、制度完善等方面组织协调解决重大安全风险源。铁路局运输、客运、货运、机务、工务、供电、电务、车辆、建设等各专业部门是系统安全风险管理的主体,负责本系统安全风险管理,制定、健全本系统安全风险管理办法和制度,分析系统安全风险源和风险点,建立风险控制数据库,定期指导、评价系统各单位加强安全风险管理,从资金投入、设备改造、规章制度完善等方面组织协调各单位解决安全风险源的控制措施,降低或消除安全风险点。铁路局安全监察室负责安全风险管理协调,加强监督检查,督促各部门、各单位落实安全风险管理制度和措施。铁路局总工程师室、劳动和卫生处、职工教育处、财务处等综合部门要在规章制度建设、人力资源配置、业务技能培训、资金安排、生产生活设施建设、物资供应、宣传教育和引导等方面积极做好服务和保障工作,满足安全生产需要。各站段是安全风险管理的落实主体,负责制定本单位安全风险管理的制度和实施细则,动态分析安全风险源和风险点,建立安全风险控制数据库。明确各生产岗位技术标准、作业程序、风险处置流程和控制责任,做好职工的培训教育,增强全员安全风险意识,提升职工业务技术素质。定期对车间、班组的安全风险管理进行检查、评价,规范现场安全风险管理,强化安全风险点控制。车间、班组是安全风险控制的实施主体,要针对现场存在的安全风险点,把作业标准、作业办法、应急处置和风险控制责任落实到各岗位和作业环节,严格抓好落实,促进岗位作业、设备质量达标,使现场各岗位、各个作业环节、设备质量安全风险点得到有效控制或消除。
2建立安全风险源辨识与研判评估机制
铁路局安全风险源按系统分为车务、客运、货运、机务、供电、工务、电务、车辆、建设管理等系统安全风险源。安全风险识别主要按照线路、机车车辆、通信信号、牵引供电、路外安全及行政执法等领域,针对设备设施、施工作业、人员因素、自然环境和治安环境等方面进行识别。识别出风险后,根据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程度,铁路局安全风险等级原则上分为高度、中度、低度3个级别,实行分级分层管理。高度、中度安全风险等关键安全风险点必须采取针对性、具体的风险控制措施加以控制。高度风险指风险程度高(不可接受),可能导致的后果严重或是灾难性的,需立即采取措施解决。一般指具有突发性的或易发性的、源头性的、系统性的且导致严重后果的风险事件。由铁路局安全生产委员会分析、确定,并由铁路局主管业务部门牵头,组织系统站段采取措施予以防范。中度风险指风险程度一般(不可接受),可能的后果较大,需适时采取措施解决,通常是渐近发展或局部性的风险事件。由铁路局主管业务部门指导,以各站段为主体予以防范。低度风险指风险程度较低(可接受),可能的后果较小,通常是缓慢发展或个别性的风险事件,但需继续观测风险事件的发展,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尽可能采取措施解决。由各站段负责督导,车间、班组加强现场作业标准化落实予以防范。铁路局安全生产委员会分析影响安全的风险因素,对安全管理、规章制度、职工素质、自然灾害、设备质量等方面可能出现的重大安全风险源进行研判,确定全局重大安全风险源和高度、中度安全风险,检查并审核风险降低策略,提出专业意见,以铁路局1号文件形式对全局公布。对新增安全风险源或阶段、季节性的高度、中度安全风险,分别以铁路局月度安全生产分析会会议纪要、安全百日风险目标管理文件等形式公布下发。铁路局运输、机务、工务、供电、电务、车辆、建设等专业部门建立系统日、周统计分析和月度、安全百日、年度研判制度,定期收集和掌握各系统事故故障、监测检测、日常检查等信息,按照铁路局确定的各等级安全风险,通过风险问题数据统计分析、研判,按月度、百日、年度对系统存在的或潜在风险源和风险点进行全面分析,明确系统安全风险源和高、中度安全风险点,以系统文件形式公布。各站段建立日、周统计分析和月度、安全百日研判制度,定期收集和掌握本单位事故故障、监测检测、日常检查等信息,按照铁路局、系统确定的安全风险源和风险点,按月和安全百日自下而上分析、识别本站段存在的及潜在的安全风险点,按等级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利用月度安全例会、专题安全分析会等会议对本站段风险管理进行综合分析,评价风险源和风险点控制情况,动态调整安全风险等级,并以文件形式在本站段公布。
3建立安全风险评估考核机制
铁路局以周、月、百日、年为周期,对安全风险过程控制及管理效果评价考核。通过修订和完善安全周对话会、安全风险预警、月度安全工作考核、干部“五定三率”考核、安全百日评价考核、百日综合动态检查、年度安全评比等制度,分阶段评价各业务部门、各站段安全风险点控制效果,加强对高风险岗位和作业环节的掌控,提高安全风险管理效能。(1)每周安全对话。铁路局实行周安全对话会制度。每周五由安全监察室主持,主管安全副局长参加,召开全局安全对话会,对一周来全局发生的事故、故障和本周铁路局机关部门现场检查发现的关键安全风险点控制问题进行分析,并与问题责任站段对话。主管安全副局长点评各系统、各站段关键安全风险点管控情况,确定周安全风险管理较好单位和较差单位,部署下一周全局安全风险控制重点工作。(2)月度工作考核。各专业部门、各站段每月以确保动车、客车安全为核心,突出人员、设备、管理3大要素,围绕设备质量、业务技能、规章制度、职工作业、安全环境及施工质量等关键问题,严格落实干部“五定三率”、“十五三”对规、跟班作业3项制度。紧盯高速铁路、客车、宝成线秦北高坡、包西及太中新线、防洪防断、行车设备、现场作业、营业线施工、劳动安全、治安环境、春暑运、自然灾害等高安全风险源控制。铁路局建立月度安全风险考核制度。铁路局人事处、安全监察室每月对局机关各业务部门落实安全风险控制措施、风险管理质量及成效等进行评估,各专业部门对本系统站段安全风险控制情况进行评价,确定优秀及较差单位和部门,对风险管理存在问题的相关单位进行黄色、橙色、红色三级安全预警,纳入月度安全风险考核。(3)安全百日评价。铁路局建立安全百日风险评估制度。一是在每个安全百日实现前,铁路局主管安全、工电、机辆副局长带队,各业务部门参加,开行由工务检查车、电务试验车、接触网检查车、红外线检测车组成的综合检查列车,采取地面检查和动态检查相结合,对全局各条线路的线桥隧涵、通信信号、牵引供电、安全防护设施等主要行车设备技术状态,以及各站段的安全风险管理情况进行综合检查和评价。二是安全监察、人事、劳动卫生、职教等综合部门成立运输客货、机辆供电、工电建设3个综合评价检查组,按照《铁路局安全百日风险评价考核办法》确定的评价考核内容和标准,对运输、客运、货运、机务、工务、供电、电务、车辆、建设等专业部门打分排序。总结安全风险控制好的做法,分析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对优秀专业部门和站段给予奖励,通报和考核安全风险控制不力的专业部门和站段,部署下个百日安全风险控制重点。(4)年度先进评比。铁路局每年末对年度安全风险控制工作进行全面总结,推广和交流车务、机务、工务、供电、电务、车辆等各系统、各站段在安全风险管理方面的成功经验,评选安全风险控制先进单位、集体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不断提升全局安全风险管理水平。
铁路安全风险评估机制建设应避免步入的误区
误区一:认为铁路安全风险评估机制是新生事物。实际上,铁路安全风险评估机制不是新生事物,以往铁路安全管理属于安全风险评估的范畴,只是概念、形式有所不同。以往的铁路安全管理是一种传统安全管理,而安全风险评估是一种现代安全管理,在体系的深度、参与管理的范围、隐患超前预防控制、企业文化建设等方面更具前瞻性、科学性、合理性。误区二:认为安全风险评估管理过程的形式很重要。其实形式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在铁路局、系统、部门、单位中找到关键的危险源(点),然后找到正确、恰当的控制措施,明确责任部门和责任人,追踪监督措施落实,并对最终的控制效果进行准确评价。对铁路局来说,对日常容易发生的事故、严重问题进行分类,按照系统、部门、单位等不同层次,分析问题成因,制定控制措施,明确责任,采取监督检查等形式促进落实,并对措施实施效果评价才是真正意义的风险管理。误区三:将安全评价打分作为安全风险过程控制的重点。安全评价打分不是安全风险过程管理的重点,应将重点放在确保安全风险控制措施有效和落实上。误区四:认为安全风险控制措施中投入资源、卡控层面越多越好。这是不正确的,尤其是安全控制措施中如果涉及到人,一定要评价措施的操作性是否可行。
铁路安全风险评估机制建设需完善的方面及展望
(1)完善安全风险数据库。在安全风险评估中,有必要对每类事故或较大风险源,重大或惯性、倾向性安全隐患建立数学分析模型,而关键是建立基于事故调查或现场检查的安全风险管理数据库。既有安全问题信息管理系统承担此功能,但尚缺少事故环境数据信息。应在现有数据库基础上,进一步增加事故环境数据。根据事故数据本身空间特性,建立事故空间数据库,详细分析可能面临的安全风险因素,有效反映不同区域、时期、线路的事故发生特性、规律及铁路交通安全状况。进一步构建以预警主体、风险预警内容与形式、预警级别划分等为主要项目的安全信息预警体系,为有效降低事故发生率,减少事故损失,为安全监督和管理提供数据支撑。(2)加强安全风险动态管理。铁路局、站段、车间在原有旬、月度、年度定期安全分析制度基础上,应根据阶段任务、季节特性、技术规章变化、劳动组织变革等,分别确定不同周期,对安全风险控制措施实施情况进行定期与动态相结合的全面分析和鉴定,完善风险评估手段,掌握一定时期、特殊环境下的安全风险规律、发生概率等,为风险管理提供针对性和有效性的保障。(3)突出“以人为本”的安全文化建设。高度重视、扎实推进安全文化建设,用风险管理文化的力量激发和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铁路局安全发展、科学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加强“人-设备-环境”3要素相互关系研究,突出人在其中的核心、关键作用,重视人为因素研究。在不低估科技风险的前提下,采取措施重点防范人的失误可能造成的风险、事故。日常加强全员风险培训,提高全员风险意识。使职工逐步自觉形成“不愿出事故”、“不能出事故”、“出不起事故”的基本愿景和认知,达到全员积极参与、主动作为、超前防范安全风险的目的。
篇5
论文关键词:内部审计;公司治理;作用
论文摘要:内部审计已经成为公司生存和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该文着重论述了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
随着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建立、发展以及企业间日趋激烈的竞争,内部审计制度作为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用也日益凸显。内部审计已经成为公司生存和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大力提高审计工作的层次和水平,是新形势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必然要求。
1.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的定位
西方国家内部审计是经营者的高级参谋和助手,已经由“独立评价活动”的财务审计,发展到“以增加价值和改进公司经营为目的的确认和咨询活动”的现代审计。现代内部审计不再过分强调内部审计人员作为监督者的身份,而更多地强调他们是咨询顾问、风险的控制者、以及改革的推动者。
2.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
2.1评价并改善风险管理。风险影响组织的生存能力和竞争能力,也影响其产品、服务及员工的整体素质,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相随相伴。日常的内部审计包括评价企业的有形资产、无形资产、人力资源、应收账款、现金流量、举债质量的安全性和完整性,从侧重财务和战略管理角度揭示短期行为,预测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及其可能造成的损失,预先对影响方针目标实现的各种不确定性事件进行识别与评估,针对企业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和措施。通过这些活动将公司运做中的风险影响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或最低程度,同时为领导提供决策依据。
2.2评价并改善内部控制。内部控制是公司治理中内部管理的监控系统,是公司法人正确处理各相关者利益关系的重要手段。日常的内部审计是运用测试和主观判断,对企业人、财、物,及牵涉到供应、生产、销售、财务、人事、技改、后勤等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进行管理与控制,同时稽查损失浪费,查明错误弊端,从侧重业务流程内部管理和经济效益两个角度评价控制强点和弱点,从独立客观的角度论证内部控制系统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把发现的漏洞、盲点、盲区和执行中的薄弱环节及时客观地向企业高层反馈,最终应用审计活动中所掌握的信息来帮助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认识内部控制环境。
2.3评价并改善公司治理。公司治理从企业内部而言,是机构和制度有机结合形成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日常的内部审计可以通过对规章制度、报告程序、授权控制、组织机构分工、人力资源管理的审查,来评价其健全性和有效性,并判断管理缺陷,追究经济责任。同时客观地披露公司治理的空白、滞后、冲突、落空,揭示和评价职能部门的运作效率和工作实绩,最终形成约束机制,促进监督机制、激励与约束机制的有效建立和公司治理不断完善。
2.4帮助组织实现目标。内部审计人员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会具有高度的责任感,通过他们的努力可以为企业股东和管理层提供更好的服务,以达到促使企业目标实现的目的。日常的内部审计工作是通过审查和评价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来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的。其所有工作都以实现企业目标为出发点,帮助企业管理层在考虑短期利益的同时更多关注企业的长远利益,促进企业各项管理活动规范、高效、经济地运作,共赢实现近期和远景目标。
3.更好地发挥公司治理中内部审计的几点建议
3.1内部审计应通过咨询服务的方式,积极协助公司风险管理过程的建立。风险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一个组织内部应当明确职责分工,各司其职。董事会负责制定战略目标,高层领导各负责一个方面的风险管理责任,其他管理人员由管理层分配给一部分工作,操作人员负责日常监控,而内部审计人员则负责定期评价和保证工作。如果管理层提出建立风险管理系统的要求,内部审计部门可以协助,但不能超出正常的保证和咨询范围,以免损害独立性。内部审计师可以促进、协助风险管理过程的建立,但不负风险管理的责任。
3.2内部审计应通过将风险管理评价作为审计工作的重点,以检查、评价风险管理过程的充分性和有效性。
内部审计主要从两个方面评估风险管理过程的充分性和有效性。
3.2.1评价风险管理主要目标的完成情况。主要表现在评价公司以及同行业的发展情况和趋势,确定是否可能存在影响企业发展的风险;检查公司的经营战略,了解公司能够接受的风险水平;与相关管理层讨论部门的目标、存在的风险,以及管理层采取的降低风险和加强控制的活动,并评价其有效性等。
3.2.2评价管理层选择的风险管理方式的适当性。每个公司应根据自身活动来设计风险管理过程。一般说来,规模大的、在市场筹资的公司必须用正式的定量风险管理方法;规模小的、业务不太复杂的,则可以设置非正式的风险管理委员会定期开展评价活动。内部审计人员的职责是评价公司风险管理方式与公司活动的性质是否适当。
3.2.3内部审计应积极持续地支持并参与风险管理过程,对风险管理过程进行管理和协调。
篇6
关键词:电力公司;营销安全;风险评价;管理体系;研究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营销管理体系的建立是电力公司发展的必然选择,因为在电力市场中,各个电力公司如果没有制定相应的规避风险的对策,其在市场竞争中终会被淘汰,因此说对电力公司来说,营销安全风险评价非常重要,但是建立营销管理体系更重要。营销管理体系包含很多内容,从管理机构的建立到流程优化,都需要相关人员认真的完成,以此保证管理体系的科学合理。
一、电力公司营销安全风险评价
电力公司营销是市场竞争的需要,但是营销本身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在电力公司进行电力产品营销时,首先要明确其存在的风险,之后对这些风险进行评价,按照评价标准来决定选择哪种适合的营销策略,以便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最大的营销效益。其安全评价体系如下:
1市场风险评价。市场风险是电力公司营销面临的最重要的风险问题,因为随着电力市场环境的改变,电力公司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比如某些政策发生了变化,或者电力公司在面临市场需求时没有对此做出正确的分析评价,所以出现了供不应求或者供大于求的现象。市场环境中,电力公司需要考虑很多问题,比如消费群、市场信息以及国家的与之相关的政策变化,尤其是贷款政策的变化等,这些因素是电力公司需要对市场风险进行评价的关键点,只有掌握关键点,才能保证市场安全风险评价准确,为公司领导制定决策提供依据。
2经营操作风险评价。任何形式的经营操作都存在一定程度的风险,有些安全风险能够为公司带来发展的契机,但是有些风险则会使电力公司陷入困境,这是对经营操作风险进行安全评价的主要原因,如果经营操作风险已经超过了电力公司自身的经营的承受力,则需要尽可能的避免。其中有些经营操作风险存在的安全隐患非常突出,比如用户信息安全隐患、用电检查等问题,这些操作带来的风险具有累积效应,一旦累积到一定程度,将会使电力公司陷入绝境,因此需要对此进行预先评价。
3电费安全风险评价。电能是电力公司主要的电力产品,也是主要经济收入,但是在电费管理期间,因为管理人员没有按照要求规范进行管理,比如抄核收电表等,进而产生了电费管理风险,除此之外,某些电力公司并没有认真执行国家电费政策,所以用电用户与公司之间出现了很多的电费纠纷,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电力公司的形象,因此在电力公司领导制定决策时,要尽可能避免这些风险,但是也需要将这些风险考虑进去,并且做好相应的应对策略。
4供电服务风险评价。电力公司的营销就是希望能够为用户提供更多更优良的服务,但是我国的一部分电力公司却没有服务的意识,这是产生供电服务风险的根本原因,因为没有相应的意识,所以其服务的质量难以保证,而且没有建立相应的服务体系,因此出现了很多风险,其中最常见的就是客户投诉等。
二、电力公司营销管理体系研究
正是因为电力公司存在上述各种风险,导致其营销效果并不佳,为了能够在营销管理中将风险控制在公司可以承受的范围内,则需要建立营销管理体系,针对风险类型进行营销管理,将风险发生的机率降到最低,其主要采取的措施如下:
1建立并且完善营销安全管理机制。任何一个公司企业的营销管理都存在一定的风险,而风险管理是一件非常复杂的工作,因此需要建立一定的管理机制,将各个管理细节部门明确规定,从风险管理条款制定到风险管理具体的执行,都需要在管理机制体现出来。安全管理机制的制定需要结合电力公司的实际情况,不能脱离实际去制定。要想制定的条款能够非常明确的落实下去,则需要建立专门管理机构,并且给予其一定的权利,提高其执行力。
2优化管理流程。电力公司营销安全风险管理不仅需要质量,更需要效率,尤其是在面对突发的风险,需要具有快速有效的解决能力,否则风险就会变为现实,而提高管理效率的重要措施就是优化管理流程,一些不必要的流程要省略掉,既要明确责任,有要保证责任效率,动态管理与静态管理相结合的方式,全方位、全角度对其进行管理。从纵向上方法进行优化,指的是整合垂直工作,对营销安全风险管理的实施步骤进行安排,对那些不必要的监督和控制环节进行减少,提高工作效率;横向上指的是整合水平工作,促使各个责任部门的工作人员可以对自己工作范畴内的风险进行有效的处理和控制,集中分散的资源,减少不必要的沟通。
3供电营销安全风险管理制度标准保障。要想促进企业更好的发展,提高管理的规范化程度,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进行制度建设。对于电力公司营销安全风险管理也是一样的道理,需要构建相关的制度标准,在构建的时候,需要遵循这些原则,首先是完整性原则,指的是保证安全风险管理制度可以对公司经营管理的各个层面实现覆盖,保证全体工作人员都可以积极参与进来,将控制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其次是合理性原则,指的是要充分结合目前的管理体系以及公司具体情况,来优化和改善现有制度,对相关原则进行优化和细化,更加合理的制定风险管理制度,提高制度的可操作性。
结语
综上所述,可知对电力公司营销安全风险评价与管理体系进行研究非常必要,尤其是在电力市场发展的今天,对其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从电力营销的角度来说,我国电力公司面临的最要风险就是供电服务风险,而产生这种风险的主要是因为电力公司没有服务的意识,以此经常出现服务纠纷,这对电力公司的发展来说非常不利,因此在营销管理时,要尽量的规避这些风险。
参考文献
[1]李轶敏.工业企业营销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及综合评价方法[J]. 时代经贸(下旬刊),2007(02) .
篇7
(一)审计证据“事前评价”过程中的风险。在对被审计单位实施审计以前,审计人员需要充分考虑达到审计目标所需审计证据的证据量,这就需要审计人员对审计证据做出“事前评价”,以制定审计计划,选择相应的审计方法。但是由于受时间限制,审前调查不够细致全面,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和有效运行情况了解不充分,在制定审计计划时对审计项目的重要性和风险性可能判断不准确,被审计单位外部情况的不稳定性可能被忽略,由此而导致风险。
(二)审计证据收集过程中的风险。现代审计在审计证据收集过程中多采用抽样审计方法,从繁多的证据中抽取部分为样本进行审查,以此来推断总体,这就存在着重大错误不被发现的可能性;另外,审计人员在运用审计方法和执行审计程序上可能不够妥当,收集证据时未能发现经济业务和会计记录中存在的重大错误。这些都会使收集到的证据产生不确定性而导致风险。
(三)进行证据评价时的风险。审计人员在收集到一定量的证据后,必须对其进行评价,以判断其是否必要和充分,并根据评价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一步明确审计证据再收集的范围。由于个别企业管理部门为夸大其经营业绩或取得银行贷款,采用种种不正当手段掩饰其管理不善或偿债能力不强的问题,所提供的财务、会计资料的完整性和真实性较差,使审计人员难以在短时间内做出准确无误的评价,加之审计人员存在着素质上的差异,在进行评价时有可能接受错误信息,致使对审计证据的评价不正确而产生风险。
二、审计风险的控制
(一)确定恰当的风险水平。为取得较好的审计效果,减少审计所需的人力、时间和费用,必须科学确定风险水平和可能造成损失的程度。审计风险水平的确定,一般需要完成以下三个步骤:一是了解和描述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二是初步评价控制风险;三是进行风险的符合性测试。确定了恰当的风险水平,审计人员就可以安排实质性测试的审查范围,确定审计取证时应抽查的样本量和收集的审计证据量,以利于提高审计质量,控制审计风险。
(二)适时调整审计证据评价程序。预先制定审计程序是为了使审计工作有计划、按步骤、高效率的进行,保证审计证据评价质量。在进行审计证据评价时,要经常进行符合性测试,使审计工作在审计证据收集、评价、再收集、再评价过程中得到展开。审计程序的相对不变与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的复杂性之间的矛盾会引起审计工作的偏差,增大审计风险,因而要随着符合性测试和对审计证据评价的不断进行,合理调整审计程序,以降低风险。
(三)正确选用评价依据。评价依据是审计人员据以判断、评价审计证据,提出处理、改进意见的根据,如各种法规、制度和文件等。在具体选用审计评价依据时,必须注意以下三点:一是依据的层次性。评价依据因其制定单位管辖范围和权威性大小不同而有着不同的层次,如:国家制定的法律、法规,地方政府制定的法规、制度,部门制定的计划、下发的指示等。为降低审计证据评价时的风险,所用依据彼此发生矛盾时,以上一级规定的依据为准;二是依据的时效性。审计证据的评价依据都有一定的时效性,在审查过去的经济业务时,应以当时的法规、制度、规范作为评价依据,反之亦然;三是依据的地域性。审计证据的评价依据受地域限制,在选择评价依据时,要充分考虑被审计事项所处行业、地区的具体情况,以降低审计风险。
(四)提高审计人员的自身素质。审计证据评价过程中的风险大小与审计人员的思想、业务素质高低密切相关,审计人员素质高,审计质量就高,产生的审计风险就小。因此加强审计人员业务培训,强化思想道德教育,不断提高审计机关群体素质和个体素质,是有效地控制审计风险的一项关键性措施。审计机关应不断提高业务人员的政策水平,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提高专业技能和理论水平,从根本上降低审计风险。
(五)审计机关加强内部质量控制制度建设,提高工作质量,降低风险。
篇8
1建筑施工安全风险来源分析
从客观原因上讲,建筑施工安全风险因素包括作业环境、地质条件、环境特点、设备材料、人员等5个方面。某研究对建筑安全风险管理研究显示,安全风险可以归纳为意识不足、制度不全、监督不到位、技术欠缺、培训滞后等5个方面。各种风险因素并非独立存在,而是相互交叉作用。管理人员对风险因素的控制管理工作不到位导致风险因素不断增加,安全事故是安全风险的具体外在表现[1]。从根本上讲,建筑施工安全风险主要与人和物存在的不安全因素有关。在实际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物的危险因素多来源于高空作业、地质环境条件、机械设备技术水平、材料质量。
2风险评价方法
认识风险来源后,还需对风险来源及承受程度进行分析,以便采取针对性应对措施。由于安全风险程度存在差异,因而还需评价风险的级别。风险评价内容包括风险发生的可能性等级和损失等级(严重性等级),风险评价时需要根据风险对施工安全的影响以及可能导致的事故后确定风险的级别,根据风险带来的后果或损失确定风险损失等级,最后综合可能性等级评价结果和损失等级评价结果最终确定风险的级别。
2.1安全风险基本评价方法
建筑工程风险级别评价方法包括定量、半定量和定性评价,基本评价方法主要包括定性评价和半定量评价两种。具体操有以下几种。(1)直接判定评价法。评估人员根据既往经验,将本工程施工情况与历史工程建设施工情况进行对比,判定当前工程的安全风险级别。(2)安全检查列表法。该方法要求建立各级安全检查表,检查表应尽可能涉及所有施工环节,再由各级安全风险评估人员根据安全检查表意义评价各个环节的风险级别。(3)故障树分析法,该方法以将故障、事故、时间作为起点,依据逻辑关系依次分析可能产生后果的原因、失效状态[2]。
2.2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LEC)法
该方法用于评价员工在某潜在危险环境下施工作业的危险性,并通过打分方式确定各个风险因素的风险级别,再根据各个风险因素的风险级别确定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的风险级别。建筑施工安全风险采用LEC计算,L代表事故或危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E代表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率,C代表危险严重程度,L、E、C三个指标乘积越大,安全风险级别越高。
3风险等级确定
风险评价以后,可得出反映评价对象发生事故危险性大小的相对风险值。通过风险值反映风险程度,还需要明确风险程度分级和分级标准,将风险值与风险程度分级进行对照比较,才能根据风险值确定具体风险程度,并得出判定施工安全事故存在的具体标准[3]。风险分级和分级标准首要求将评价对象依据一定原则分为若干小评价对象或单元,例如某隧道工程瓦斯爆炸风险评估,需根据挖掘作业面和普通工作面作为原则分为2个评价单元,分别得出2个单元的风险值,再将2个单元的风险值相加得出整体风险值。该方式虽有一定科学性,但是风险值精确度较低。另一种评价方法为确定各个评价单元的风险等级后,以最高风险等级作为整体评价对象的风险等级。该方法的缺陷在在于无法反映单元越多、风险相应增加的情况,但是精确性更高。基于两种方法的优点和缺点,可将两种方法相结合,以方法一为主,方法二为辅,解决多评价单元的建筑工程施工安全风险评价等级的确定。具体方法如下:(1)将所有评价单元的风险值相加,得出整体工程项目施工安全的相对风险评价值,再对照风险分级标准,确定评价对象的第一个安全风险等级。(2)使用方法二对各个评价单元的安全风险值进行评价,依据风险等级划分标准分别确定各个评价单元的风险等级,取最高级别风险等级,作为评价对象的第二风险等级。(3)对比两个风险等级,将风险等级最高的结果作为评价对象的最终风险等级。
险控制措施
4.1加强安全责任制落实及考核
建立安全责任制度,并严格制度的落实,明确责任主体,增强责任主体的责任意识,促使相关人员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度。首先,建立完善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实行岗位负责制,实现安全生产工作与施工工作同步。建项目总包单位要督促分包单位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监督分包单位落实安全工作[4]。其次,建立安全责任考核机制。各层管理人员依据本单位管理职责执行安全责任工作,并定期考核安全责任制度落实情况。将考核结果与工资薪酬挂钩,激发人员落实安全责任制度的积极性。
4.2加强安全教育培训
安全教育培训的目的在于提高安全意识和安全防护技能,在完善用工制度上,应招聘成建制的劳务队伍,加强劳务人员的培训力度,加强重点施工环节、技术项目负责人员的培训教育工作。提高底层行业人员的地位和素质。授权安全专家对工程进行监督检查,稳定安全管理队伍,加大检查力度[5]。
4.3加强安全生产技术
(1)有计划实施安全技术开发或安全技术改造工作,建设有效的安全预防体系,形成标准化、规范化的安全防护设施。(2)改革生产工艺,提供施工技术,减少设备故障引起安全事件的几率,从根本上改善建筑工程恶劣的劳动环境。(3)加强安全风险评估技术。管理人员应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度工程伤亡事故进行分析和预测,增强预见性。
4.4制定风险应急预案
风险应急预案主要针对可能发生的安全事故,明确事中、事前和事后发展进程。当事故发生后,应急预案能够快速反应,有序、迅速的控制事故[6]。同时,应急预案还应包括抢救措施,以便在事故中快速实施救援和抢救,保障人身安全。具相关研究数据统计,风险应急预案在应急救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及时的应急救援最大限度的减少了人员伤亡,降低事故等级和损失。如2010年昆明机场“1•03”事故,因工作人员及时采取应急措施,使事故得到及时控制,人员得到及时救治,事故才没有进一步升级。
4.5购买工程保险
购买工程保险的作用在于转移和减少公共企业的安全风险,随着我国建筑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各类新式建筑材料和工艺的出现,购买工程保险转移风险已成为建筑施工企业有效规避风险的有效途径。当前我国多数地区开展了多种类型的建筑工程险,如建筑工程一切险、施工人员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在减少和转移建筑施工企业风险中起到了一定作用。发生安全事故后,保险公司依据合同内容进行赔付,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建筑施工企业的损伤,降低了安全事故后对人员伤亡的赔付压力。
5结语
篇9
【关键词】 模糊综合评判法;高校财务风险;评估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教育经费也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而增加。如何在努力增加投入,缓解高校发展经费不足的同时,加强财务管理,提高经费使用效益、减少浪费和损失,已成为当前特别需要关注的问题。高校办学多元化、筹资渠道多元化、经济事项复杂化的发展趋势,导致高校贷款管理不够严格、收费行为不够规范、对外投资不够慎重、违反财经法规等财务问题逐渐凸现,面临的财务风险不断加大和复杂化。在这种形势下,设计高校财务风险评估指标体系、构建合适的风险评估与预警模型,对加强高校财务风险管理、提高财务管理水平,确保高校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模糊综合评判模型的建立
模糊综合评判以模糊数学为基础,应用模糊关系合成的原理,将一些边界不清、不易定量的因素定量化,从多个因素对被评价事物隶属等级状况进行综合性评价。具体来说,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建立过程如下:
(一)确定评判的因素集
根据评价指标体系的一级指标的性质特征,确定评价关系中因素集为:U={u1, u2, u3...un}。
(二)确定评判的评价(评语)集
确定评判的评价(评语)集为:
V={v1, v2, v3...vn}。这实际上是对被评价事物变化区间的一个划分。
(三)确定指标权重
因素的权重分配集A可以看成是因素集U上的一个模糊集,记为:A={a1,a2, a3... an},ai满足归一化条件,且0
(四)通过统计调查建立从U到V的单因素评判矩阵R
对每个因素ui(i≤n)作出单因素评价,由于有m种不同的评价等级(或评语),对每一因素的评价结果ui为评价集V上的模糊集,写成模糊向量为Ri=(ri 1,ri 2,ri 3...ri n)(i=1,2,...,n),上述评价结果满足归一化条件。所有单因素评价构成 U 到 V 的模糊关系即:R=(ri j)m×n
(五)作出评判结果和评判结论
按M(・,+)模型计算,用指标权重向量与单因素评判矩阵R相乘得评判结果:B=A ?莓R,对B集作归一化处理,即用B集中各分量之和去除B集中的各个分量。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用B中隶属度最大者所对应的那个评判等级作为评判对象的等级,这即为综合评判的结论。
二、高校财务风险评估指标体系设计
相关研究表明,由于高校在很长时间内处于国家预算的约束下,不需要考虑财务风险管理的问题,导致高校领导层和财务管理人员风险责任意识不强,对财务风险不够重视,没有有效地开展对财务风险的监测与防范。由于高校财务风险产生的领域涉及投资、融资、资金管理和收入、结算分配等,其牵涉对象包括学校各部门(院系)、各二级单位以及校领导、教职工等。因此,必须从决策、内控制度、财务人员和财务业务等方面对高校的财务风险进行整体和全面的评估。设计高校财务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具体来说应该包括决策风险、内部控制风险、财务业务风险和财务人员风险四个方面。
(一)决策风险
决策风险主要是高校高层领导对学校重大经济事项决策过程中由于缺乏科学的监督机制和决策程序而导致的系列问题。如天津大学在校办企业“运作上市”的决策过程中,既没有进行科学论证,又缺乏必要的民主程序,少数领导一拍脑袋就定了下来,导致校办企业的一亿元资金被不法分子套牢;南开大学下属允公集团公司的4亿元资金黑洞,其成因是一部分被贪污、挪用,其他则属于经营管理不善导致的债务。高校决策风险的评估可以通过设计决策机构设置、决策程序和监督机制三个二级指标进行度量。
(二)内控风险
内部控制(以下简称内控)是指对高校经济业务从会计核算、运作管理等方面制定一系列实现权利制衡、相互监督的规章制度、职责划分和岗位安排等,包括集体决策制度、经济责任制度、总会计师制度、二级单位会计委派制度、经济责任审计制度、货币资金管理制度等。内控风险是指由于内部控制制度缺失、设计不合理以及执行不到位等给高校造成财产损失、资源浪费等方面的风险,具体可以通过以下三个二级指标来度量:制度设计的健全性、合理性和执行的有效性。
(三)业务风险
业务风险是指高校进行经济事项管理和核算的财务管理业务导致的问题,如预算是否合理、科学,执行是否到位;投资是否进行了可行性分析,是否对其进度进行了跟踪管理和效益分析;贷款规模和结构是否合理,负债水平是否过高;是否存在乱收费、高收费现象等。财务业务风险可以通过预算管理、投资管理、贷款管理和收费管理等四个二级指标来评估。
(四)人员风险
人员风险主要是指高校财务人员自身素质和作风原因导致出现经济和财务问题,如贪污受贿、收取回扣以及因为业务水平造成的工作失误和失职等。在这方面的风险评估二级指标主要包括职业道德和业务水平。
根据以上分析所建立的高校财务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如下页图1所示。
三、基于模糊综合评判模型的某高校财务风险水平评估
(一)财务风险水平评估因素集
高校的财务风险管理水平评估涉及的因素很多,本文重点选取图1的四个因素作为某高校财务风险水平评估的因素集U:U={决策风险,内控风险,业务风险,人员风险}。
(二)确定财务风险水平评估的评语集
对高校财务风险水平的评估,就是对影响财务风险的各因素进行评价和判断。如果因素表现好,则风险低,对应的评语为满意程度的高低。满意程度低,则风险高;满意程度高,则风险低。由此根据“满意程度”设置对各因素评估的评语集V 为五个等级:V={很高,较高,一般,较低,很低},得分分别为(1,2,3,4,5),该分值越高说明风险越大。
(三)确定财务风险水平影响要素的权重向量A
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评价因素权重,就是构造比较判断矩阵,在各层元素中进行两两比较;表示针对上一层次因素,本层次与之有关因素之间相对重要性的比较。结果见表1,具体计算过程略。
(四)建立从U 到 V 的单因素评判矩阵R
本文选取一组具有代表性的专家(包括高校主管部门专家、财经专业人士、外部审计人员等共20人)组成风险水平评判组,由其对该高校财务风险水平进行评价。专家组成员在对该校相关经营运作和财务管理业务进行较深入了解后,独立地对该校财务风险水平的因素给出评价等级。通过专家对“决策风险、内控风险、业务风险和人员风险”四个因素的二级指标进行模糊评判。
以“内控风险”的二级指标为例,通过调查统计获取如下数据:认为其在“健全性”这个二级指标的风险很低(即满意程度很高)的有4人,表现较低的5人,一般的6人,较差的3人,很差的2人。则对影响高校财务风险水平的内控风险的二级指标“u2 1”评语隶属度分别为:0.20,0.25,0.25,0.20,0.10,模糊向量u21=(0.20,0.25,0.25,0.20,0.10)。
同样可以求得其他因素的所有二级指标的模糊向量,因为以上评判结果均满足归一化条件,由此得到二级模糊评判矩阵。(表1相关内容所示)
(五)计算结果
四、结论及建议
通过以上计算的模糊综合评价矩阵最终结果为(0.20,0.24,0.29,0.18,0.09),即对该高校财务风险满意程度{很高,较高,一般,较低,很低}的最终评价结果分别占了20%,24%,29%,18%,9%。根据这一结果,直观来说该校财务风险水平评估结果不是很乐观,比例最大的是满意程度“一般”;按照加权平均法,得分为3.28(=0.20×5+0.24×4+0.29×3+0.18×2+0.09×1),介于“较高”与“一般”之间,该分值的隶属度为0.66(=3.28/5)。即如果一所学校财务风险水平最低情况下的满意度以100%计算,那么该校财务风险水平满意度只有66%。
综合以上评价方法及其结果比较,可以知道该校的财务风险水平已经处于中等偏高的水平,应提醒有关部门重视,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对风险进行管理和控制。
高校财务风险涉及定性和主观的因素较多,对其进行准确的定量评价较为困难。笔者利用在高校的实际财务工作经验和相关的专业理论,结合某高校的实际情况,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对高校财务风险水平进行评估,提出了对高校财务风险进行评估及预警的思路。这对高校重视财务风险,加强管理,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当然,从实践角度来看,各级指标的选取、权重的确定还有待于在实务中进一步完善。
【主要参考文献】
[1] 陈伟光.新形势下提高高校财务管理水平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6,(9).
[2] 李华军,魏良华,邓彦.论高校财务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J].财会通讯,2007,(12).
[3] 庞庆华.现代综合评价方法与案例精选[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篇10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发展,提高企业规范运营水平,强化企业风险防控能力,是我国企业面临的新课题。面对新一轮国企改革的深入和企业间竞争的加剧,完善内部控制,提高经营效率,已经成为国企一个突出而又迫切的问题。文章从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现状入手,深入剖析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并提出了基于风险管理的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模式的构建。
关键词:
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内部控制模式
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体制、模式的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但因缺乏有效的内部管理,部分企业出现了重大风险,如中海油新加坡事件、巨人集团事件、三鹿奶粉事件等,从某种方面来说是内部控制及风险管理不到位造成的。因此强化企业内部控制管理,防控风险发生是企业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选择和出路。
一、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体系存在设计缺陷。内部控制制度虚而不实,完全按照内部控制理论制定制度,造成内部控制制度指导性差。同时内部控制范围上略显狭窄,针对发展战略、企业文化,社会责任、内部信息传递等方面缺乏内部控制要求,造成内部控制制度涵盖的内容与成熟的内部控制要求不符。
(二)风险评估缺乏系统性管理。内部风险识别工作并没有全面开展,对于可能发生的重大风险事项及重大事项的风险点,虽也进行了风险的识别,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识别工作体系。特别是企业在操作业务过程中,涵盖了部分风险点,但并没有形成企业自身的风险识别成果。
(三)内部控制活动过程管理不到位。国有企业虽然具有一定的规章管理制度,但因制度设计缺陷及制度条款粗放,执行弹性很大,造成公司某项工作开展过程中只重视工作结果,忽略过程中带来的遗留风险及过程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等问题发生。
(四)审计部门独立性及业务能力不强。通常国企的审计部实际隶属于公司管理层,从而缺乏一定的中立性,进行内部审计时,会受到管理层影响,从而导致监管不利。国企业务未成体系化,重要业务集中在集团内部的财务审计工作,审计人员素质相对较弱,且企业流程,制度,风险识别存在缺陷,造成审计工作开展的局限性较强,最终无法形成有效的审计结果。
(五)信息传递存在障碍。信息管理职能缺失,造成信息传递受阻,横向纵向的信息沟通都没有有效的流转路径,因受企业文化及管理方式影响,存在很强的信息壁垒,部门之间缺乏有效沟通,本位主义严重,从而造成了企业生产经营因信息不畅而推进缓慢。部分信息存在失真,可能造成经营障碍及决策失误,存在重大经营风险。
(六)缺乏内部控制自评价。内部控制的自评价体系缺失,没有内部控制自评价体系,造成企业内部控制执行缺乏监管体系及后评价,如企业并没有形成内部控制手册,且尚未建立内部控制矩阵及风险矩阵,企业无法根据内部控制手册对内部控制问题进行及时汇总,进而进行自我检验,从而导致企业管理水平得不到有效提高,应对风险能力较差。
二、基于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模式构建
(一)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互动机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风险管理是以内部控制为基础的,其出发点都是保证企业能够平稳有效的进行运转,都是为企业目标体系服务的[1]。风险管理突出了风险过程管理的应用,内部控制突出规范管理的应用[2]。相对于内部控制而言,风险管理增加了一个观念、一个目标、两个概念和三个要素[3]。对应风险管理的需要,企业应该有一个独立负责风险管理的职能部门。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比起来,在包括的主要内容的深度,涉及企业管理的领域上,都有所扩大风险管理的发展,是基于内部控制衍生出来的,本身就是建立于原先内部控制框架的基础之上的,是对原有内部控制框架的延伸。
(二)基于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模式设计。以内部控制五要素为构建基础,针对这五方面,要在目前基础上予以改善。在体系构建过程中,要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将风险管理内容融入到五要素当中,其中扩展内部环境的范围,加入风险管理的机构及功能设置,此外将内部控制中的风险评估扩展为风险管理,将风险事项识别、评估、预警及风险事项的应对统一纳入到风险管理的理念当中。基于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要突出风险管理职能机构的作用,风险管理组织框架在整体内部控制中的布置与延伸,内部控制环境中的组织机构设置,风险管理中的风险识别,评估,建立风险矩阵及风险地图,控制活动中的风险预警与风险应对,监督过程中的风险自评价等,都需要有落地操作执行机构,新的模式中,风险管理机构的独立与职能定位清晰,是风险管理开展的核心所在,目前根据设计,已经将该部门的职能进行了准确定位,发挥其作用,将对内部控制的完善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要逐渐将企业的流程管理体系作为重点进行建设,流程清晰,就能保证有良好的工作方向与执行监督,并可通过流程体系管理,识别各项业务的流程风险点,从而进行有效控制。在风险发生时如何处理风险,归根到底是要有风险意识,预防意识,企业只有具备了风险管理意识,才能够在内部控制过程中及时发现风险,评价风险,解决风险,这同时还要求管理层及员工提高自身素质,能够具备洞察力与判断力,才能将企业打造成为一个具备风险管理文化的企业。
三、基于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保障措施
(一)优化内部控制环境。首先,进行核心业务模式优化;其次,制度体系查缺补漏;再次,建立风险管理职能机构;最后,建立评价与奖惩机制。
(二)强化控制活动。加强全面预算工作的全程化管理,是提高内部控制水平的关键环节之一。在公司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中,通过流程管理,来完善内部控制的应用;通过信息化固化流程,来规避流程风险事项发生的可能;通过信息化的操作设计,来降低人为产生的不确定风险。
(三)监督与自评价。要保持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确保内部审计工作不受外在因素或管理层的干涉,确保内部审计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和独立性。实行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双重监管,审计监察部,可对风险管理的执行进行监控,检查并加以反馈,提示管理层解决内部控制存在的风险管理问题。企业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建立合适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以风险矩阵,风险地图及内部控制手册为基础,从内部控制、风险评估、流程风险点和外部监管等四方面建立评价内部控制机制。
参考文献:
[1]金权,唐丽茹.论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J].品牌,2015.7.
[2]王及源.内部控制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作用[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