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教育发展分析范文

时间:2023-06-05 17:59: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数字教育发展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数字教育发展分析

篇1

关键词:融资约束;预算软约束;金融发展;企业投资效率

1.融资约束与预算软约束的含义

1.1 融资约束的含义

经典的财务理论认为,在完美的资本市场中,由投资需求带来的资金需求,可以用内部资金或者外部融资来满足,这两种融资方式是可以相互替代的。但是在现代的财务理论中,由于信息不对称、成本等现象的客观存在,外部融资的成本往往是大于内部融资的,当企业进行外部融资时,往往会受到一定的限制,这就产生了融资约束的问题。当企业受到融资约束问题的困扰时,可能会不得已放弃高投入的项目,最终可能会导致企业价值的降低。

1.2 预算软约束的含义

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国有企业在发生财务困难时,政府往往会向发生财务困难的国有企业提供贷款、补助,甚至是追加投资,亚诺什・科尔奈 (1986)把这种现象称作是预算软约束。从预算软约束的定义中可以看出,预算软约束问题主要存在于国有企业。国有企业由于预算软约束现象的存在,其真实的融资约束会被掩盖。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很多国有企业效率低下的现象,与预算软约束相对应的是预算硬约束。所谓的预算硬约束就是让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下的国有企业自负盈亏,政府对于由企业投资决策不当导致的亏损现象不负有救助责任。所以为了提高国有企业的投资效率,实现国有企业的预算硬约束具有重要的意义。

2.从融资约束与预算软约束的视角探究金融发展对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

国外对于金融发展与企业投资效率的关系研究,都遵循着这样一条思路:金融发展―企业融资约束是否得到缓解―企业投资效率是否得到提升。国外学者对于金融发展会使企业的融资约束得到缓解这一观点基本认同,并认为金融发展对企业融资约束的影响途径和机制是多方面的。但是融资约束的缓解对于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国外学者还存在着分歧。例如Stulz(1990)认为企业持有的现金较多时,往往倾向于过度投资,持有现金不足时,而又过于保守,企业的价值会受到一定的负面影响。但是Denils和Sibilkov(2010)则认为持有较充足的现金,会让企业保留那些高投入的项目,会增加企业的价值。国外学者普遍认为金融发展能够提高企业的投资效率。他们研究发现,在发达的金融市场中,朝阳产业获得的投资较多,夕阳产业获得投资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发达金融市场资源配置的高效率。另外,金融市场的发展能够降低成本,减少企业外部融资约束,提高企业的投资效率。

国内学者借鉴了国外学者的研究思路,结合我国资本市场的实际情况,得出了金融发展可以缓解企业融资约束的普遍结论。但是国内学者的研究主要是从总量的角度去研究金融发展对于企业融资约束和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并且很少从微观的角度去研究金融发展对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目前,还可以在以下两方面进行深入研究。第一,细化金融市场,分析金融子市场的发展对于企业融资约束的影响;第二,深入分析金融发展对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而不是分析金融发展对企业投资规模的影响。进一步的研究分为以下四点:

2.1 金融发展对不同性质企业的融资约束具有不同的缓解作用

根据现有的研究证明,金融的发展可以缓解企业融资约束。这是因为发达的金融市场往往加快资本的流动以及市场信息的传播,从而减少信息不对称现象,降低企业的外部融资成本。但是,我国目前的金融市场正处于金融约束的环境中。另外,我国政府部门不仅仅为金融和生产部门创造了租金的机会,相关的政府部门还参与到了租金的分配过程中去。这就不可避免的导致在租金的分配过程中出现偏向国有制企业的现象。这种现象主要体现在国有银行对于国有企业的资金支持,而中小型的民营企业在向银行贷款时,往往会面临借款难的问题。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并未完全的市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影响巨大,所以我国金融的发展对于不同性质企业融资约束的缓解作用是不一致的。根据翟淑萍(2014)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看出,我国金融发展对于国有企业的融资约束缓解作用是巨大的,但是对于非国有企业并不具有融资约束的缓解作用。另外,国有银行等金融机构对国有企业融资约束缓解起到的作用大于股票市场。这一研究结论与上面的分析是一致的,这说明,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更加有利于缓解国有企业融资约束。

2.2不同金融子市场的发展对企业融资约束具有不同的缓解作用

一般来说,金融发展缓解企业融资约束的途径有两条,第一,金融的发展会增加金融机构的数量、扩大金融机构的规模,金融市场上可以借入的资本量会增大,这都有助于缓解企业的融资约束。第二,金融的发展会让金融市场在资源的配置过程中更加高效,促进市场间资本与信息的流通,减少企业的成本,最终达到缓解企业融资约束的作用。但是我国幅员辽阔,金融发展不均衡,不同的区域金融发展水平往往差距较大。另外,我国金融发展的结构也不是很均衡,主要体现在企业的直接融资市场与企业的间接融资市场发展不均衡。我国的股票市场虽然经历了20多年的发展,但仍然不是很成熟,企业在股票市场上进行融资受到的限制较多,企业的外部融资仍然是以向金融机构借贷为主。不同区域不同的金融机构数量和规模对于缓解当地企业的融资约束起到的作用是不一样的。例如翟淑萍(2014)对2006-2011年我国不同省份的金融发展程度的研究,结果发现,北京、上海、广州的金融发展程度最高,对企业融资约束的缓解作用也最大。这就说明我国不同金融子市场的发展对企业融资约束具有不同的缓解作用。

2.3 金融发展对于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

根据国内外学者关于金融市场对企业投资效率影响的研究思路,金融市场的发展能够缓解企业的融资约束,进而对企业的投资效率产生影响。在我国的资本市场中,金融发展能够提高企业的投资效率,但是对于不同性质的企业,起到的作用是不同的。上文的分析中,我们已经认识到金融发展对于国有企业融资约束的缓解作用更强。由这一结论,我们可以推导出,相比于民营企业,金融发展更能够提高国有企业的投资效率。有关学者根据我国股票市场以及金融机构发展的实际情况为基础,实证研究了金融发展通过融资约束机制对企业投资效率产生的影响,结果发现金融市场的发展能够提高企业的投资效率,但是国有企业投资效率提高的更为明显,民营企业投资效率提高的幅度很小。这就说明金融发展更有利于国有企业投资效率的提高。另外,研究发现金融发展给国有企业带来的融资约束的缓解与国有企业投资效率的提高并不同步。这一现象表明金融发展对于提高国有企业投资效率的积极作用被其他一些因素弱化了。这些因素制约着国有企业投资效率的提高。

2.4 预算软约束对投资效率的影响

国有企业融资约束的缓解与企业投资效率的提高不同步,表明了还存在其他因素影响着企业的投资效率。本节就从预算软约束的角度分析其对国有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预算软约束是指国有企业发生财务困难时,政府部门对国有企业进行的一系列救助行为。这样的救助行为往往会掩盖住国有企业融资约束的真实水平,并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了国有企业的过度投资行为,导致国有企业投资效率的低下。从另一方面来说,预算软约束的存在阻碍了国有企业投资效率的提高。一般认为,当企业的负债率很高、财务杠杆很大时,企业的风险会增大,企业的投资会趋于保守,经理人盲目的投资行为会受到遏制。然而,根据田立辉(2005)的研究发现,当国有企业经营中存在预算软约束时,财务杠杆越大的国有企业对政府的预算软约束预期越强烈,最终会导致相关的公司治理机制失效。然而民营企业则很少存在这样的情况,当民营企业的财务杠杆变大,风险增加时,民营企业经理人员会减少盲目投资行为。这些都说明了在我国国有企业的经营中,预算软约束的现象的确存在,预算软约束掩盖了国有企业融资约束的真实水平,弱化了金融市场发展对国有企业投资效率的积极作用。

3.结论

首先,我国企业普遍存在着融资约束的问题,金融的发展对于缓解企业的融资约束是有积极作用的,但是不同性质的企业得到的融资约束缓解程度是不同的,一般来说,国有企业获得的缓解作用更强。国有银行偏向于国有企业。其次,我国的金融发展并不均衡,这种不均衡也导致了不同区域的企业获得的融资约束缓解程度不相同。另外,金融发展通过融资约束机制来提高企业的投资效率,但是不同性质的企业投资效率的提高程度是不一致的,国有企业投资效率的提高幅度更大。最后,金融发展会促进国有企业投资效率的提高,但是也受到预算软约束的限制。所以,应该在促进金融发展的同时,硬化预算软约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企业投资效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袁卫秋.投资效率、现金持有与企业价值――基于融资约束视角的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4(2):103-111

篇2

【关键词】高校 数字媒体 艺术教育 现状 改革策略

由IT和CG技术当作中心的数字媒体行业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多个行业之间的相互融合以及快速发展,逐渐对于人们生活以及工作模式造成影响,已经成为了促进全球经济发展的新的产业,有着极大的发展力和良好的发展前景。我国数字媒体这个行业最近几年处于快速发展阶段,需要大量的数字媒体专业人才。因此,下面将进一步分析高校数字媒体艺术教育的现状和改革策略。

一、高校数字媒体艺术教育的实际情况

(一)教学体系不健全。由于进入新的数字时代,以往教学方式明显无法满足教学方面提出的需要。部分高校在参考国外办学经验的过程中,在课程构造和设置以及教学形式这些方面实施了变革,获得一定的成效。但是因为数字媒体艺术属于一门新兴的艺术模式,当前还不具备相应的理论沉淀,我国针对这方面的教学明显不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并且这门课程属于文科和理科以及艺术和技术集一身的综合学科,必须要相关学科知识当作理论根据,实施艺术创作。而高校过度重视对于软件的学习,大部分高效设置的数字媒体艺术课程其实包含很多软件操作类的课程,仅仅停留在技术方面,没有重视艺术方面的创作,数字媒体艺术没有对应的理论知识,完全成为了软件实践类的学科。

(二)师资力量不足。由于我国很多高校开设了数字媒体艺术教育这个专业,专业教师匮乏这一问题逐渐凸显。目前这个专业的教师,通常均是别的专业转型到这个领域当中,不管是理论还是技术方面均存在大量的问题。我国大部分高校艺术设计教育条件还停滞在之前的基础上,不具备要求数量和质量的专业设计教师以及设施,促使大量的教师被一人多用,有些甚至超过自身擅长探索的艺术领域,这也是当前高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存在的比较严重的问题。

(三)教学内容和方式以及设备不完善。数字媒体艺术这个专业属于艺术性和技术性融合极强的学科,这就对于教学内容和方式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必须要摒弃以往艺术教学的方式。另外,还要具备相应的新设施当作支持和保证。新的思想和创意以及技术不断加快发展,不断开发出新的软件,教学设施的持续更新换代直接引发一场数字艺术行业的变革。而高校在实际教学的时候,大量教学方式以及理念和技术设施问题,因为很多因素无法解决,导致其难以真正落实到教学当中。

二、高校数字媒体艺术教育改革策略

(一)重视学科整合改进体系强化沟通。数字媒体艺术这门课程属于一门跨学科和多学科融合的综合型学科,培养出不仅懂得艺术设计特点,同时还掌握计算机图形艺术设计,并且能够操作有关应用以及后期制作软件的复合型人才,是目前数字艺术设计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社会对于数字媒体设计人才方面的需求属于多样化的,要求其教育必须要走不一样学科和专业的交叉和整合这个发展道路,全面的专业课程,对于培养现代人才多种素养以及思维能力,还有组织和沟通以及实践能力等一系列的能力十分有利。我国高等教育,特别是高等的新媒体艺术教育,一定要体现其总体观点以及全面思想。针对学科交叉结合的理念,击破同一个校园当中不一样院系之间的界限,以及高校之间的界限,每个学院和系部均能够相互合作和促进,进而培养出全面发展的设计艺术人才。

(二)强化专业师资力量。数字媒体设计课程教学实施改革,课程构造和师资团队的构建起到决定性的影响。第一个,作为新媒体艺术教育教师,必须要进一步扩展视野,更新理念和知识,特别是数字媒体艺术这门复合型新兴艺术学科,要求教育必须要不断充实自身的理论知识,及时的获取和掌握新媒体艺术发展情况,可以站在某个高度抓住最新和最尖端的信息。新媒体艺术属于一门综合性极强,并且发展速度极快的艺术模式,所以,必须要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和信息,持续优化自身知识系统。并且,高校还要尽可能的完善当前教师培训制度,可以给大量年轻教师提供更加深入学习的机会,进而强化专业师资力量。

(三)提升实践环节。数字媒体艺术教育当中一个主要特点就是它的实践性,要求高校必须要给予社会实践高度的重视,由创新文化行业加快发展当作契机,加强产和学以及研的融合。数字媒体艺术教育必须要给文化创新行业发展提供服务。在有关发展纲要当中明确表示,我国必须主要发展就中类型的文化行业。而苏子媒体艺术几乎大部门均和文化行业相关。经过具体项目的研究和开发以及制作,增强高校艺术教育和社会之间的衔接,提升学生实践设计和制作的能力,对于总体行业系统良好的循环十分有利。当前在我国开展艺术设计教育当中,不具备相应的设计时间,这也是影响我国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学生培养质量的一个主要原因。因此,数字媒体教育专业的师生一定要主动寻求并且制造条件,把专业教学和实践联系在一起,进而确保学生能够拥有极强的社会适应以及竞争能力。并且还要最大限度发挥社会实践基地具有的桥梁功能,充分利用高校科技和教育以及人才资源,和企业以及地方发展要求结合,研究并建设社会实践和生产实习场地,进而不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结束语:通过本文对高校数字媒体艺术教育现状以及改革策略的进一步分析和阐述,使我们了解到当前高校数字媒体艺术教育的现状不是十分乐观,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严重限制了培养人才的水平。通过采取重视学科整合改进体系强化沟通,强化专业师资力量,提升实践环节等改革策略,能够有效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推动数字媒体艺术行业的发展。因此,希望通过本文的阐述,能够给高校数字媒体艺术教育方面提供一定的参考,进而给我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才,加快该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东雨.高校数字媒体艺术教育现状与思考初探[J].现代装饰(理论),2013,02:83-84.

[2]张文,殷俊.高校数字媒体艺术教育改革创新研究[J].艺术教育,2016,06:130-131.

篇3

访谈嘉宾:

北京教育和网络信息中心 潘克明

重庆市电教馆 杨宏

上海市浦东新区教育发展研究院 谢忠新

山东淄博电教馆 邵秀蔚

记 者:本地区在数字校园建设和应用方面进行了哪些创新性的措施与规划?

潘克明:我认为北京市在数字校园建设中,比较有特色的是这样两方面工作:

第一,2004年,市委、市政府在北京市教育大会上确立了2010年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首都教育改革发展总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北京市做了大量基础性的工作,例如:在全面建设校园网的同时,为每一所中小学配发了“学籍管理系统”(即CMIS),该系统中存储了各学校师生的基本信息及数据;配合高中课改的相关要求,为每所高中学校配发了“高中课程管理系统”(主要完成模块学习及选修课程的设置、学业成绩管理、学分管理等)和“高中综合素质评价系统”(主要完成对学生个性特长、身体素质、各方评价等方面的管理),涉及高中学校日常管理的若干方面。上述工作,使学校的数字校园实现了与CMIS系统的数据对接、共享,避免了地域性的重复采购或重复录入。

这样就从市级的层面,通过整体规划、设计、投资、建设、管理,为数字校园合理建设和有效利用奠定基础。

第二,北京市在2007年就启动了数字校园建设实验校的项目,为“十二五”首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做好准备,目的是组织一批有水平、有条件、有能力的学校先动起来,探索“十一五”后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与发展的问题。对这批实验校,北京市从制定方案时就开始具体指导,各学校的方案历经近三年的论证、修改与完善,直到2011年春才得到基本批准。我觉得这样做也很好,脚踏实地、不搞群众运动、不搞领导工程,而是强调科学性、合理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

杨 宏:2000年,重庆市就已经开始推进数字校园了,主要是按照在中小学实施信息技术课程和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基本要求开展相关工作。重庆市教委在2002年将市信息技术示范校的标准与要求纳入了市级示范初中和市重点中学的建设要求。经过十年发展,信息技术教育示范校的达标结构虽然与数字校园的要求基本一致,但示范校的创建还是属于对部分学校的要求,并不是普遍的目标。

2009年,在市委和市政府支持下,由市教委、市经信委和市科委联合制定了重庆市数字校园建设实施方案(渝教科〔2009〕50号),其总体目标为:力争用五年时间,完善我市教育信息化“五大体系”建设,即建立覆盖全市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学校及社会的教育网络互通体系,建设基础教育、中等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相互融通的资源共享体系,建立面向现代化教育、科研、管理、社会服务的各类应用服务体系,建立有利于教育信息化持续健康发展的运行保障体系,建立加快IT产业发展的教育信息化人才支撑体系。我们从该目标可以看出,数字校园从原来的中小学扩展到中职、大学;从学校教育体系扩展到继续教育(社会教育);从学校课程实施发展到IT专业技术人才培养。

邵秀蔚:山东淄博市自2003年开始,在部分学校开展了以教师信息技术应用培训为主线的数字校园建设项目,取得了良好成效。2005年,淄博市先后确立实施了基于博客的网络教研、信息技术助力英语教学创新、信息技术支持小学语文提前读写教学、技术促进课堂有效交互、自适应评测优化传统教学评价等一系列信息技术创新应用项目,突破传统教学的一些“瓶颈”,促进传统教学问题的解决,借助项目实施引领信息化发展。学校根据自身实际,选择适宜的应用项目,以项目效益带动学校整体信息化水平的提升。2009年,淄博市提出实施数字校园创建工程,制定数字校园建设的推进规划、进程、激励机制,同时鼓励学校自主、创新发展。为了配合数字校园创建工作,我市同步启动中小学信息化领导力建设校长研修活动,通过专家讲座、案例分析、实践反思、定期会诊相结合的多种途径和方式,突出“做中学”。校长需要针对学校实际制定信息化发展规划,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信息化的学校文化建设等方面制定计划,借鉴先进经验,在实践中创新发展。同时,我们加大了对中小学网络管理教师的培训力度,落实网络管理教师持证上岗、定期培训制度,提高校园网络运行维护的技术保障能力和管理服务水平;结合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课题研究、信息技术应用项目,加强一线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的研讨交流和培训,做好骨干教师的培养工作。几年的实践证明,这一系列策略的实施产生了预期的成效,实践过程加深了中小学校对信息化的理解,培育了一批技术应用示范项目、示范校园,彰显了技术的教育价值,提升了整个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总体实力。

记 者:您认为推动数字校园建设和应用的核心是什么?

谢忠新:数字校园建设是一项受多种因素影响与制约的系统工程。用系统论的思想来思考数字校园建设,将有助于数字校园的推进。数字校园系统中包含应用层、基础支撑层和服务保障层,其中数字校园的具体应用是核心,应用层外面是基础支撑层,基础支撑层外面是服务保障层。教育信息化发展至今,数字校园的重点应该从硬件、各类教育教学资源、平台的建设,转向关注信息技术的应用。数字校园的应用不仅包括信息技术在学校管理中的应用,还应该包括信息技术在校本研训、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等方面的应用。数字校园的应用应该关注学校教师与学生在日常教与学中的普及应用情况,注重信息技术对学校核心业务的支撑,即有效支持教与学;还应该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利用信息化手段对教学成效进行全面诊断,对课堂教学进行有效指导与评价;还应该注重技术对学习的支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邵秀蔚:数字校园没有固定的标准模式,每所学校的发展状况与需求不同,数字校园建设的侧重点也应不同。在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实践中,我们不断认识到,要以学校的需求为基点考虑数字校园建设,只有唤起学校对于信息化的应用需求,才能有效推进数字校园建设,也才能真正发挥信息化的最大效益。同时,也要注意用行政推动、评价机制等策略,在面上推广普及数字校园的成功经验和成果。

人的信息化是关键。信息技术发挥作用的关键在于人,没有人的信息化就不可能实现学校的信息化。数字校园建设的实践证明,一个学校信息化的发展取决于学校中的三个角色:校长、教育技术中心核心骨干、信息技术应用骨干教师。一个好校长是一所好学校,一个校长的信息化领导力水平也决定着一所学校的信息化发展程度,校长要带头用技术,或者明白并支持用技术促进学校发展。教育技术中心核心骨干要有学校信息化的规划设计、实施能力,要精通技术应用的相关要素。一线教师中要有信息技术应用的骨干,能够自觉自愿地尝试在教学中应用技术,并起到带领作用。

信息化环境是基础。信息化环境建设是实施数字校园的基础条件,根据学校应用需求,整体规划设计和分步实施,要考虑设备及网络架构的科学性、先进性、开放性,以够用、适用为前提,适度超前。环境应依据应用需求而建,只有基于学校教育教学需求的信息化建设才是有效的,唯有需求才能调动发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才能有创新的动力和活力。

教学信息化是核心。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教育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和变革。在这一系列的变革中,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学习和个性化学习是最本质的两个变化。数字校园的核心就在于通过信息技术融入学科教学,促进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提高教学效益,减轻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的学业水平,拓展师生个性发展的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记 者:您认为数字校园应该如何实现区域的均衡发展,哪些措施更有利于促进教育公平与提升教育质量?

潘克明:从当前情况看,由于全国各地的经济、教育基础不同,数字校园建设可能仍然会存在一定的数字鸿沟。如果地域性的经济与教育的差距继续拉大,那么这个数字鸿沟也必然会越来越大。我想,这个问题随着国家对教育的投入比例不断加大,政府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投入不断增加,东西部的差距和数字鸿沟一定会逐渐缩小。

从技术层面上看,数字校园可以使数字技术的优势得到最充分的发挥。人们可以利用数字校园,通过数字技术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这对缩小教育的差距,促进教育的均衡化发展,进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公平,是具有十分重大意义的。

从人的认知规律的角度看,数字校园及其相关技术与设备,能够使人们的学习方式得到革命性的变革,例如:由依赖书本的学习转向利用资源的学习,由依赖教师的学习转向学会自主和合作学习,由接受式的学习转向探究性的学习,由缺乏个性的线性学习转向张扬个性的非线性学习,由局限于学校和教室的学习转向超越学校围墙的学习……这些转变,对人们学会学习和对人的终身发展肯定会产生革命性的影响。

谢忠新:一个区域中各学校数字校园的发展水平是不平衡的,一般会有几所学校在数字校园建设中做得好,如何把这些学校作为区域数字校园的领头学校,以领头学校带动其他学校发展,是区域推进数字校园时需要思考和探索的课题。围绕如何推进区域内中小学积极而有效开展数字校园建设这一目标,可以采用“领衔+参与”的模式开展校际联动,扩大资源共享,缩小学校间在数字校园水平上的差距,促进区域教育信息化的均衡发展。

“领衔+参与”模式包括了主体、共同愿景、具体做法等要素。区域以“领衔+参与”模式推进数字校园建设,需要明确这些要素的具体内容,围绕这些要素有效推进。

主体的确定。一种推进模式必须有相应的主体,数字校园建设的主体是学校,包括领衔学校和参与学校。领衔学校应该在数字校园的应用上已经形成一定的经验、做法和成绩。领衔学校和参与学校之间是一对多的关系,即一个领衔学校与3个~5个参与学校组成联动的团队,一组“领衔+参与”联动团队中的参与学校有多个,便于参与学校教师间进行交流与讨论,同时参与学校之间要形成相互竞争。

共同愿景的制定。领衔学校与参与学校联动团队确定后,需要深入讨论联动工作的具体目标以及数字校园建设的具体方案,而这项工作应该由领衔与参与学校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共同商讨决定,同时,也要邀请相关专家进行适当的指导。

具体推进的做法与要求。领衔学校在推进过程中,根据共同愿景和推进方案,为参与学校提供人力、智力、资源等方面的指导和帮助,定期与参与学校开展工作研讨。参与学校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推进的工作计划,确定工作重点和任务,在领衔学校的引领、帮助下,按照工作计划有序地开展各项工作。

杨 宏:近十年来,很多地方的信息化建设促进了学校的发展,但是,“翘翘板”现象比较突出,也就是一些信息化建设走在前面的学校与一些条件差的学校(特别是农村地区学校)差距越来越大。2003年~2007年,国家实施的“农远工程”在区域均衡发展方面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为促进我国中小学教育公平做出了显著的成绩。在“教育信息化工作座谈会暨2011年全国电化教育馆馆长会议”上,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指出,教育信息化是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支撑环境和创新动力,是国家信息化的“基础工程”,关乎千家万户。因此,数字校园绝不应该再停留在示范校的概念上(虽然示范很重要),而应该成为一个基础的、普遍的建设要求。我们在外考察时发现,日本、韩国的公立中小学校,其信息化条件是按照学生人数来配置的,即按照一定的标准,有多少学生就给配备多少电脑;而我们不是,我们地区与地区之间、校与校之间的师机比和生机比差异之大令人惊讶:如果你从城市走到农村,你有一种从第一世界走到第三世界的感觉,这种状况显然不利于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提升,是需要改变的。教育公平的问题其实还体现在很多微观现象上,比如课堂上,学生存在知识基础及认知能力上的差异,但是,很多教师在运用信息技术设计课程资源的过程中,都比较忽视差生的状况和理解能力。这说明,教育公平的真正落实者是实施课堂教学的人。因此,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的提升不能忽视对教育者的教育。

记 者:如何通过数字校园的系统平台,实现本区域内信息与资源有效整合与共享?

潘克明:本地区的资源有效整合与共享是通过区域性系统平台来实现的。欲达此目的,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对各个学校的数字校园建设实行统一的技术标准和元数据标准,否则一个学校一个样,共享与整合谈何容易,更别说“有效”了。第二,应该将网络中心建设成为能够为各个学校提供全方位服务的数据中心、资源中心、互动中心、管理中心和维护中心。第三,必须加强各地的网络建设,加大流量、加快流速,以保证各个用户能够随时随地地利用和共享资源。第四,要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如网络安全管理制度、网络信息的审查制度等,并加强网络平台的运营机制建设,大力鼓励共建共享。第五,要获得政府财政的支持。

谢忠新:区域在指导学校开展硬件基础设施的建设与运行维护同时,更应该关注学校信息化人力资源的建设,关注各种系统平台的整合,避免出现“信息孤岛”现象。随着信息化发展愈加深入,各类数字校园的信息系统规划、管理、应用与评估不再那么简单,学校需要一位全面负责数字校园规划与应用、给校长提供数字校园决策建议的信息主管。他们需要最终能领导数字校园发展战略的制定,提供学校高层决策所需的信息支持,负责数字校园的宏观规划与管理,指导数字校园系统软件的各项应用与评估。数字校园系统平台的建设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整体规划,统一重新开发各种系统;二是在原有各种系统平台的基础上进行系统的整合。无论是哪种方式,必须实现学校内各种系统的单点登录与数据交换,实现数据的互连互通。同时,区域在推进数字校园建设过程中,还应该关注区级与校级不同学校之间同一类系统平台的互通,通过系统平台实现网络资源在区域内、学校间的共建共享,从而为区域内学校的均衡发展提供技术服务与支撑,以数字校园带动教育均衡化发展。

记 者:对于当前各地如火如荼的数字校园建设热潮,如何建设完善的评价体系?

潘克明:数字校园的评估工作应当从一开始就抓住不放,评估的重点是实用性。我国某个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在数字校园建设实验中有这样一个统计:

从这个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到,软件的平均预算占预算总数的69.2%。这说明,他们将数字校园建设的重点放在了软件上面,放在了提高应用效益上面。

因此我主张,对数字校园的评估要重视技术方案的合理性、可行性,更要注重它的实效性。对于原有的设备设施,能用的一定要用,不要盲目追求“朝前看”、“十年不落后”。在建设和评估数字校园的时候,一定不要忘记了对数字教室的建设与评估,教室是中小学教育教学的主战场。我们“教书育人”的总目标,主要是通过教室实现的。

谢忠新:数字校园评估是指根据数字校园建设的目标,系统、科学和全面地采集与分析数字校园建设与应用过程中的有关信息,确定影响数字校园应用推进的因素,分析数字校园建设与应用推进的具体内容、过程和方法,制订相应的评估指标体系,由此进行分析和综合判断,建立评估活动的档案,为改进和优化数字建设与应用提供依据,为政府部门了解与分析区域数字校园应用推进情况提供支持,为政府部门制定推进数字校园建设的措施与方案提供决策的依据。区域在构建数字校园评估体系过程中,需要思考数字校园评估的维度,把握数字校园评估的导向。第一,基于系统视角构建评估指标体系,应该从三个维度开展有效评估:一是数字校园应用推进的过程与成果评估,重点应该关注数字校园在学校中应用的过程和应用的成果;二是数字校园的基础支撑因素评估,即对学校数字校园基础设施、学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和学校信息化人力资源进行评估;三是数字校园的服务保障因素评估。第二,数字校园评估的导向。对学校数字校园建设与应用推进的情况进行分析与诊断,发现存在的问题和经验,并让学校明确应该改进的目标与方向,从而更有效地推进数字校园建设。

篇4

【关键词】ICT;图书信息服务;数字图书馆;教育;内涵

一、引言

近年来数字图书馆改变了图书馆的形貌,然而数字图书馆的议题,经过十余年来的发展,大都还是注重在技术层面,而服务的面向,相对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不论图书馆的类型为何,其传统功能都在保存人类知识,教育社会大众,提供民众生活、工作和学习方面的信息,以及提供阅读休闲的功能(保存、教育、信息、休闲)。数字图书馆的议题,似乎不应该只停留在科技的层面,图书馆的功能应该借助新科技,加以发扬。和系统科技主导正好相反的另一个现实层面,就是读者服务的实施。目前的数字和虚拟环境,促使图书馆读者服务的现实,实际上已超越传统图书馆中面对面咨询服务。

目前虽有少数图书馆积极培育虚拟参考服务人才,然而多停留在单一的科技使用,例如使用录影、即时通讯,或电子邮件(e-mail)等,也还只是少数图书馆的尝试。以上的现象,不论数字图书馆课程,可能偏重系统科技面,而忽略服务管理面;或图书馆服务课程,可能忽略科技发展,仍守在传统的服务型态。这些问题攸关未来图书信息人才的专业竞争力,值得转型中的图书信息学课程规划者审慎观察研究。

二、基于ICT的数字图书馆教育内涵

(一)课程科目

Chu对美国图书信息学课程科目进行内容分析,发现数字图书馆是所谓网络时代之后,产生的“新课程”,在原来的核心课程清单中并没有。也有学者分析了图书信息学中的数字图书馆课程进度表,希望从指定阅读书单中,了解数字图书馆课程是否有所谓的核心知识。研究同样发现,数字图书馆课程的指定阅读书单中,没有核心书单,但有核心作者和核心期刊。这个现象,其中有一种解释是,教学者每学期经常更新指定阅读书单,所以很难从中发现共同的书单。从课程进度表来分析数字图书馆的教学内容来看,课程进度表包含的模块单元有:模块一:概览、模块二:馆藏发展、模块三:数字物件、模块四:信息/知识组织、模块五:系统架构、模块六:空间、模块七:服务、模块八:典藏和保存、模块九:专案管理、模块十:教育和研究。这十个单元,如同传统图书信息学导论课,将所有导论的议题包含于其中,类似学门的知识领域介绍。

(二)书单主题

从阅读书单的主题加以分析来看,包括的议题有:馆藏数字化、数字出版、多媒体、媒体格式、系统结构、系统应用等;从阅读书单内容的数量来看,书单中数量最多是计划和管理,其次依次是系统架构(architecture)、馆藏发展、信息/知识组织、概览(150-200)、服务、保存、数字物件,空间和数字图书馆教育与研究最少。这一分析结果所显现的各主题的书单数量,在符合数字图馆发展历史中,偏重科技和系统架构。书单的结构未来是否会有所改变,乃要视图书信息专业对于数字服务议题的重视,是否与时俱进。

(三)课程教学

有关数字图书馆课程的教学方面,跨校、跨学科、远程教学也是一种趋势,例如维琴尼亚科技学院(Virginia Tech)电脑科学系Edward Fox教授,就和北卡罗莱纳图书信息学院Wildemuth教授共同开发一套数字图书馆课程模块,希望该课程,无论从图书信息领域(LIS)或电脑科学(CS)毕业,都能够培训数字图书馆馆员,具备平衡的能力。该课程经过两个阶段审查测试,第一阶段为专家审查,第二阶段为实际营运测试、修正模块,并收集相关课程补充资料。而该跨学科领域的数字学习课程设计,是根据Fox教授领导的Virginia Tech数字图书馆研究实验室所发展的5S理论开发的数字课程。5S 包括串流(streams)、结构(structures)、空间(spaces)、情境(scenarios),和社群(societies)。串流是指各种媒体的整合表达;结构是指课程内容有目录、索引、超文件等组织;空间是指2D或3D的虚拟空间、地理信息系统等;另外要注意学习者了解的情境,以及学习社群的角色安排等。

数字图书馆课程的重要性是不容回避的,根据数字图书馆的定义,显然这门课不应该是一门技术的课程,有关的教学内容和实施方法还在发展之中,需要进一步探讨和了解。换而言之,除了系统、馆藏、服务、典藏、组织等议题之外,服务和管理层面的知识也十分重要,应该要和实体的图书馆服务密切整合,例如版权协商、智财权管理、资料库、系统行政管理、人事和专案管理、可用和使用者服务、技术和结构后设资料等议题,也是数字图书馆教育课程之中需要涵盖的主题。由于数字图书馆同时受到不同学科领域的重视,有学者曾建议图书信息学领域(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LIS)有关数字图书馆课程内容方面,应进一步划出数字图书馆的范围和边界,研究了解图书信息学之外的数字图书馆其他的领域,例如电脑科学、医学信息学、数字人文学等的差异,以便进一步制订独特的课程内容。

(四)远程教学

至于远程图书馆服务会议方面,1982年开始,在密苏里州圣路易市举办“第一届远程校园图书馆服务”(First Off-Campus Library Services Conference,1982),以后陆续举办,平均每两年举办一次,早期有时隔三年,有时隔一年。这个会议的主要发起和参与者,大都是大学中的远程教育和图书馆员,早期的会议内容大都是如何提供服务,如何评价远程学习者的图书馆信息服务。近几年来,信息传播科技改变了教育和信息传递的方式,促进数字学习发展,图书馆也极力追求创新的信息服务,期盼能够提供与时俱进的数字信息服务,支援教育功能,因此近十年来该会议论文的议题及其分布状况,涉及远程离的图书信息服务项目,以及信息传播科技的需求和发展,便十分值得分析探究。

三、小结

目前对于图书馆各项借助ICT延伸的服务和管理面缺乏注重,事实上在虚拟参考服务方面,则需要ICT有关的技能,包括学习平台、信息分享平台、线上沟通等技能等。这些现象显示图书信息学课程设计,需要关注、加强科技和图书信息服务的融合。本研究建议在有关图书信息服务的相关课程方面,能够重视ICT的应用,加强ICT延伸服务教学;而数字图书馆课程,能够从ICT系统面的焦点转移,不仅注重科技和系统设计,且能够全面关注ICT延伸出来的图书信息服务面和管理面,以使未来图书信息学,包括数字图书馆课程,能落实ICT和信息服务之间的融合。

参考文献

篇5

我国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现状分析

国家层面日趋重视,建设势头总体良好

目前,我国已经颁布了一系列相关文件对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进行规划和指导,表明我国的教育资源建设已经开始逐渐受到国家层面的关注和重视。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教育改革和发展不仅要积极“探索多种方式利用国外优质资源”,同时还要“加强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而《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则更细致地明确了“缩小基础教育资源鸿沟”是基础教育信息化的首要任务。

国家相关政策的颁布从整体层面给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的发展提供了大环境的便利。但是,这些政策并没有对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的细节进行要求和规定。近年来,国家层面实施的一些具体举措,标志着《规划纲要》和《规划》的逐步落实,其中就包括国家精品开放课程项目的实施。国家计划在“十二五”期间,建设5000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这代表了我国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呈现一种积极的发展趋势,也给资源建设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希望。

各级各类资源网众多,水平参差不齐

目前,从国家到省市,再到学校,各级教育资源网都在如火如荼地建设着。这些由政府牵头建设的教育资源库和资源网为教师提供了大量的教育资源。除此之外,一些以企业为主体运营的资源网也逐渐受到教师和学生的青睐。这些资源网的特征是受营利驱使,资源涉及的范围较广、类型也较多。而有些企业运营的资源网目的性也较强,如外语资源网站中仅提供和外语学习、外语考试相关的资源等,这种形式极大地减少了学习者搜索资源的时间。

目前,我国国内充斥着大量资源网站,但是总体来看水平参差不齐。政府牵头建设的各级资源网中资源重复率过高,资源海量但是质量问题堪忧。企业运营的资源又无法得到专业的审核和质量保证。尽管这些问题已经被提了很多年,但是现状依然不容乐观。

资源本身数量丰富,问题仍较多,对资源的内涵认识不足

海量的资源给教师和学生带来了过多的负荷,他们很容易在资源寻找中迷航,无法找到适合的资源,这也是很多教师认为目前建设的资源无法满足他们实际需求的关键原因。而资源本身存在的问题也很多,许多学者都已经针对这个问题提出了很多想法,如资源内容陈旧、形式单一、类型不丰富、表现形式单调等。

笔者在研究了大量资源后发现,我国目前的资源从内涵上来说,也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很多人认为,资源就是像教案、学案、课件这样的学习和教学材料,实际上并非如此。在AECT关于资源的定义中明确指出,资源不仅仅是一些帮助学习者学习而设计的材料,同时还包括技术、工具、环境、人力等。目前我国资源建设中提供的大量资源都局限于学习和教学材料方面,缺少对学习工具、环境等资源的重视。

国外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新发展

国外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起步较早,发展也较快。近年来,国外教育资源建设也逐渐出现了一些新的发展,其中的一些经验可以供我们借鉴和参考。

高度重视资源可获得性

教师和学生能否更快捷和方便地获取到想要的优质资源,是国外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一直关注的重点问题。国外在资源的可获取性方面一直做得较好,如我国学者一直关注和研究的美国Gateway教育门户网站,就是以教育资源的搜索和获取为重点进行开发和维护的。美国密苏里大学主题资源网站eThemes的开发也是类似于这种模式。虽然我国很多学者提出汲取这种经验已有多年,但是目前我国仍然没有着重于教育资源搜索的网站,大多还只是资源的简单堆积,很少关注到资源能否更容易地被学习者获取和使用。

资源评价机制完善

资源评价仍然是国外资源建设十分重视的关键环节。对资源进行评价有利于保证资源的质量,同时也可以增加用户对资源建设的参与程度。如Gateway网站就可以针对不同重点开展自我评价,用户也可以在资源页上直接进行评分;美国莱斯大学的开放课程资源平台Connexions则采用了“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评价机制。这种对资源的评价同时也是资源“存活”和“再生”的指标,可以促进资源不断健康发展。

资源建设与其他服务创新整合

国外资源建设的创新性主要体现在资源的提供不再局限于资源的堆积和搜索,而是结合各种新技术、新理论、新思想创新资源建设模式。如美国的Thinkfinity网站,它不仅为教师提供了免费的优质资源,同时还为他们提供了讨论、分享、建立组织的平台,以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化的目的。同样,ReadWriteThink网站也在提供文学类资源的基础上,为用户提供了阅读工具、互动交流等多种服务。这种资源建设与其他服务整合的方式,拓展了资源建设的范围,也使得资源与其他领域实现跨领域互通,不仅仅促进了资源的利用和再生,也有利于资源建设与其他领域的共赢发展。

通过对国内外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新发展的分析和研究,笔者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尝试提出关于教育资源建设可能的未来趋势,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资源类别清晰化:建立细化的资源主题和分类原则,一方面是对资源本身进行分类和标识,另一方面也在技术层面便于搜索和获取。

动力机制多元化:未来的动力机制将是政府、高校、企业、社会、个体等多主体的多元合作,只有这样,才能有效促进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体系的均衡稳步发展。

建设模式多样化:单纯的资源堆积已表现出明显的不足,未来的建设模式将会呈现多样化的趋势,如资源共建共享模式、资源与其他服务创新整合模式等。

篇6

成都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胡韬

贵 州 师 范 学 院 王平瑞

贵 州 师 范 学 院 任翠娟

摘要:数字化实验已经在基础理科教育中得到了广泛的开展,其重要性已经得到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认同,然而很多教育第一线的教师对数字化实验教学的过程掌握得并不是很熟练,无法有效地利用数字化实验提高教学效果。针对这一情况,文章将数字化实验教学过程对教师知识结构的需求做了简单的分析,力求为广大数字化实验教师群体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提供可行的建议。

关键词 :数字化实验;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21-0037-0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 年贵州省教育厅重点课改项目“高师理科专业教学论课程引入数字化实验教学体系的建立与内容研究”(编号:021811)的阶段性成果。

教育部于2006年和2010年颁布的“初中理科教学仪器配备标准”与“高中理科教学仪器配备标准”中均明确要求中学各理科实验室必须配备计算机数据采集处理系统,也就是数字化实验教学系统。由此可见,数字化实验已经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而且已经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大范围地开展,近年来西部地区也有部分条件较好的中学配置了数字化实验设备。然而,在数字化实验教学的实施过程中,部分教师因为对这种新式实验设备不够了解,缺乏相关的知识与技能,不能够有效地发挥数字化实验设备的优势,顺利地实施教学。部分教师存在对数字化实验认知不足,无法实现通过数字化实验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中学理科实验教学中的数字化实验是指借助传感器将力、热、光、点、PH值、气体浓度等多个目标测量量转变为模拟电信号,而后经过量表对比处理转变为与测量量对应的数字信号,进而由计算机对不同测量数据进行实时采集、后台分析处理、及时呈现的实验方法。因此,数字化实验在传统实验的基础上附加了以传感器为起点的实验操作步骤,要想顺利地实施数字化实验教学,实验教师对此过程需要有一个全方位的了解。为此,实验教师应该掌握一定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包括本体性知识、计算机多媒体知识、条件性知识。

一、本体性知识

本体性知识(Noumenal Knowledge)是教师从事学科教学的知识基础,为教师所拥有的某一具体学科的知识。根据数字化实验的基本内容,它的本体性知识包括学科本体性知识和传感器基本知识两大类。

1.学科本体性知识。具体的数字化实验教学必定有特定的内容和教学目的,因此,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是传播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的的必备条件,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这里的学科专业知识也就是学科本体性知识,是每个教师自己从事的专业方向所特指的学科性知识体系,包括学科基础知识、学科性思想方法、学科史等,是教师开展教学传播过程的知识性基础。

实验教师必须对从事的学科知识体系有全面的理解,熟悉学科原有实验方法和原理,全面地总结其优缺点,发现其不足之处和可改进之处,针对这些缺点探索解决之道,判断是否需要采用数字化实验方法,以及如何通过数字化实验改进实验教学效果等。

2.传感器基本原理。传感器在数字化实验教学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传感器基本原理是教师所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否则无法顺利进行后续实验步骤。这里的传感器基本原理是指数字化实验中使用的各种传感器的基本工作原理。

数字化实验中传感器作为一种测量工具,主要有转换方式、响应时效、精度、量程四个基本属性。转换方式是指传感器中的敏感元件对测量物理量进行信号转换的方式,它决定了其他三个属性;响应时效是指当输入信号变化时,传感器输出信号随之变化的快慢,变化越快,时效越低,性能越好;精度又叫分辨力,是指传感器能感受到被测量量最小变化的能力;量程是指传感器所能感受的测量量变化范围。比如,测量温度是依靠测温物质的测温属性随温度的变化来实现;热敏电阻温度传感器是依靠在特定电压下,通过测温电阻的电流随温度的变化来测量温度。因此,要使用电阻温度传感器来测量温度,就必须让测温电阻与被测物体直接接触才能实现,同时热传递的时效性决定了传感器的响应时效。教师在进行实验教学设计时,必须根据传感器的四个基本属性和目标测量量选择合适的传感器,设定合适的参数,否则就无法达到实验目的。

二、计算机多媒体知识

由于数字化实验需要使用计算机来进行数据的采集、分析、呈现和存储,因此计算机的操作就成为了数字化实验的必备技能之一。

1.计算机基本知识。在进行数字化实验时,往往需要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量纲组合、变换、视觉呈现、文件保存等,因此,实验教师必须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基本知识。这里的计算机基本知识,是指计算机的硬件结构、运行原理、数据类型、存储方式等。这些知识的基本理念和运用方法全部包含在计算机程序语言之中。建议实验教师至少了解一门计算机语言,以便理解计算机程序运行方式,根据实际实验的具体内容和特点,设计数据采集和分析的步骤,甚至开发新的数字化实验。当采集到所需的数据后,时常需要将这些数据保存下来以便后续处理或者再次使用,这便需要借助传感器及其配套软件来实现。传感器的配套软件一般都提供数据的直接保存和通用格式导出功能。直接保存的数据文件通常只能由同一厂家设计的软件使用,其优点是能够通过配套软件还原为数据采集时的原始状态,教师甚至可以使用这个功能脱离传感器进行教学。缺点是通用型不好,其保存的数据文件不能用于各种通用的数据处理软件。导出功能则通常是将数据保存为逗号分割符文本文件或者数据表格文件,然后再使用Origin或者EXCEL等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再根据处理所得的数据进行视觉化数据呈现。如此看来,具备扎实的计算机基本知识不仅可使数字化实验顺利进行,而且对提高实验数据的应用性有着重要的作用。

2.多媒体教学理论。多媒体教学系统是指以计算机为中心,集成多种视听设备,形成多种媒体信息共同作用于学生的教学软硬件系统。数字化实验教学一般在数字化实验室内进行,这类实验室通常都配置有投影仪、数码展台、音箱等多媒体教学设备,同时还为学生配备了联网的计算机。这样的条件为教师对学生进行多感官刺激,实现多方位的教学内容传播方式提供了必备的硬件资源,也就是说,数字化实验教学是在多媒体网络实验室中进行的。因此,数字化实验教学需要多媒体教学理论的指导,实验教师同样应该掌握多媒体教学技能。多媒体教学理论是关于以计算机为中心,将文字、图形、声音和视频图像等多种信息媒体共同应用于教学过程的相关知识理论。包括视听辅助教育理论、多媒体硬件构成知识和多媒体课件制作技术等。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教育技术手段,可发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络技术优势,弥补实验室内有限条件的不足,能够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条件性知识

条件性知识是保障教师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重要条件,涵盖了教师进行教学时需要的心理学、教育学和教学法知识。林崇德认为,条件类知识是目前教师最为缺乏,却极为重要的一类知识。

1.心理学知识。学生的发展是中小学教育的目的和根本归宿,心理发展是学生发展的主要内容,促进学生心理发展是教学的重要任务。教师要通过教学来促进学生心理发展就必须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赫巴特早就指出,要把教学过程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之上。也只有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之上的教学才是科学、有效的教学。对于实验教学来说,了解并遵循学生心理规律是成功、有效开展实验教学的必然要求。实验教师应该掌握基本的心理学知识和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及规律,也只有具备了这些心理学知识和实验教师才能针对实验教学中的具体问题,科学地分析学生的学习心理,并采取科学的教学措施。实验教师的心理学知识除了学生身心发展知识外,还应包括学生习学心理知识和教师教学心理知识。学生身心发展知识主要是关于学生发展的一般特点和规律的知识,学生学习心理知识是关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特点和规律的知识。具体到数字化实验中,就是要掌握数字化实验教学实质上是引起学生发展哪些变化,如何以学习理论为指导来改进数字化实验教学,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等方面的知识。教师教学心理知识包括教学设计心理和教学过程中教师心理与学生心理的交互影响等。具体到数字化实验中,就是要学会根据数字化实验教学的特点和教学设计的心理过程,科学设计数字化实验;要学会切实分析数字化实验教学中师生可能产生的心理现象和心理相互作用,科学地组织数字化实验。

2.教育学和教学法知识。教育学是研究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它包括宏观教育和微观教育教学的理论和实践原则。教学法则更多的关注如何教学,如何通过具体的实际教学促进学生发展。教育学知识有利于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更新教育观,提高教育理论修养,倡导教师用科学的、与时俱进的教育思想指导教育教学行为。教学法本身是教育学学科研究的内容,但教学法更集中地关注实践中的教育教学行为,正因为如此,教学法知识对实验教师有着更为直接的指导意义。对于中小学教师,主要应掌握普通教育学知识,具体包括:从宏观上掌握教育与社会及个人的关系,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掌握教育过程中的主要环节及其规律;掌握主要的教育内容及其特点;掌握教育教学的基本原则;掌握教育条件、教育措施、教育环境等因素的特点、运用与改进。数字化实验有了这些教育理论的指导,将会大大增强其有效性和育人性。教学法知识是教育学中关于教学的规律、原理、方法、原则等的具体化,主要涉及到如何教、如何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等内容。数字化实验教师要结合数字化实验的特点,学习和研究提高数字化实验教学效果和效率的实验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薛耀锋,祝智庭等.上海市中学数字化实验教学现状抽样调查与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3,(1):88-93

[2]朱淑华,唐泽静.教师知识结构的学理分析——基于对西方教师知识研究的回溯[J].外国教育研究.2012.11(39):118-126.

[3]张福瑞. 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天津大学学报,2006,10(1):14-15.

篇7

科学发展观既是经济工作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也是解决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过程中各种新矛盾新问题的基本原则。作为基础教育的一个基层学校,担负着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的责任。学校特色品牌建立是学校持续发展的生命力,学校的特色发展必须根植于教师专业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面对学校教学条件和环境急剧变化的情形,如何借助技术进步的力量,构建课程文化,进一步凸显教育信息化,提升教学的有效性,从而促进学校、教师与学生的发展,是本次调研必须着力解决的。通过调研,梳理学校在特色品牌建立与学生发展方面所取得的主要成就及基本经验,找准问题,突破难点,提高全体教职员工的科学发展能力,促进自身专业化发展,提升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有效教学的质量,创建适合学生学习的数字生活,促进学生终生学习能力的提升。

二.调研形式和方法

问卷调查(全校与随机相结合)、召开座谈会(教师和学生)、个别访谈

三.调研结果分析

(一)所取得的主要成就及基本经验

1.明确了学校特色品牌

09年4月,区教育综合督导觉得学校的教育技术仅仅是教学工具,如何形成学校品牌还需进一步梳理。通过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我们确立办学理念:创造适合孩子快乐学习的数字生活,办学目标:构建以教育技术与学科整合为核心,以基于网络的社会、家庭、学校协作办学为手段的数字化校园。 “数字化学习”成为学校的特色项目。

2.明晰特色品牌与学生发展的关系

学校的特色品牌必须促进学生发展,这就需要增强课程的领导力与执行力。

通过扎实深入地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加强了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决策能力。根据“数字化学习”这一特色品牌,我们首先明晰了学校的课程文化核心价值观:创造适合孩子快乐学习的数字生活;培养具有鲜明教学风格的个性化教师,具有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的研究型教师团队;培养具有记忆力、理解力、创造力、行动力的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聪明有情趣之人。

“数字生活”是指通过数字化环境,改善学生教育和学习生态,使管理者、教师、学生、家长、社会人士生活在期间,结成伙伴关系,在这个空间里交往、互动和对话,学会合作、探究和创造。

3. 架构“数字化学习”的课程建设

结合科学发展观学习活动,我们认真学习了上海市课程标准,学校在设置课程框架时,根据上海市二期课改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探究型课程结构布局,以学生发展为本,凸显教育技术与学科整合优势,构建系统的、科学的、多元化校本课程。

三类课程的建设均包含三个基本要素,即:数字化学习环境、数字化学习资源和数字化学习方式。基础型课程的校本实施以交互式电子白板、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化环境构成的数字化学习环境为平台,利用数字视频、数字音频、多媒体软件、在线学习管理系统等数字化学习资源进行情景探究学习,有效促进师生互动,提高课堂质量。

拓展型课程分为限定拓展课和自主拓展课。数学类、英语类限定拓展课在1对1的数字化环境中,利用“数字小英雄”、“敏特英语”等多媒体学习软件,进行自主发现、探索性的学习。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能力和兴趣选择不同的难度水平进行知识建构。

探究型课程在统整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对信息技术、嘉定乡土类主题进行归类,在各学段形成系列,汇编《走进信息时代》,出版《嘉定名胜特产》。让学生在网络环境中,利用博客、moodle平台等空间进行合作讨论式学习以及问题解决式学习,学习交往与合作的方式,进一步感受信息时代是一个数字化的世界。

4. 开发“数字化学习”的校本课程

学校以现代课程观为指导,充分利用校内外的网络资源及人力资源,进行课程开发。英语学科根据学生记忆单词难的困惑,与敏特昭阳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合作开设了快乐英语拓展课。通过学习,旨在增大学生的词汇积累量,提高学生英语写作和阅读分析水平。数学学科利用ibm公司赠送的美国数学课程学习软件《数字小英雄》,开设了数学思维课。充分发挥家长在“学术、技能、特长、爱好”等方面优势,在moodle平台上开设各类研究型课程。

5. 导向“数字化学习”的专题研究

篇8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要关注“人”本身的价值,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在人口众多的中国,教育资源相对不足,要达成新课程改革提出的目标,必须跨越时空,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建设相应的有效机制,并采取合适的策略才能实现。当前智慧校园的建设,给高中学生个性形成与自主发展提供了契机,为学生有效学习提供了途径。笔者结合学校智慧校园建设的具体实践,就如何支撑高中学生在数字环境下的个性学习进行了初步探究,下面将围绕探究过程,展开具体描述。

探究背景

1.政策层面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高中阶段教育是学生个性形成、自主发展的关键时期,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强自立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提出了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基本方针与发展任务,其中提到:要面向未来,“努力为每一名学生和学习者提供个性化学习、终身学习的信息化环境和服务”,要“建设智能化教学环境”,“探索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新模式”,“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笔者认为,当前教育的有关政策突显以下关键内容。

(1)教育应关注学习者自身的生命状态,突出学习者全面、自主而有个性地发展。

(2)教育要通过创新的模式和方式方法,为学习者创设符合其认知规律的环境,提升学习者的学习效率与效果。

创建学生个性的学习环境,满足学习者对教育需求的“私人订制”,在教育资源相对不足的中国国情下,需要良好的信息化环境去支撑。

2.学校基础

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先后经历了从应用软件建设到数字校园建设,再到智慧校园建设三个时期,建设了支持不同业务形态的软件应用体系,形成了数字校园普遍使用的基本面。目前学校正在开展数字互动课堂实验,并已着手研究技术支撑下的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理论认识与思考

结合实践研究与对个性教育的思考,笔者提出如下几点认识与思考。

1.对课堂定位的思考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渠道,是培养学生的主阵地。对课堂的定位直接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面对现代教育发展的主旋律,我们总希望培养更多具有自主探究精神的、有健全人格和个性特质的学生,因此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课堂形态,已经不满足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笔者认为,现代的课堂,应是师生在教师设置的情景中,就学科内容及其蕴涵的学科思维所进行的师生对话的空间,是积极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高级认知发展的重要场地。

2.智慧校园支撑师生教与学核心业务的几个层次在学校教育发展过程中,随着教师对教育信息化认识的不断加深,智慧校园在支持学校教学核心业务及师生个性发展方面,呈现出以下五个逐渐深化的特点。

(1)支持教与学的信息管理。在这一层次中,智慧校园的核心功能将体现在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课程信息管理、选课信息管理、个性化学业成绩查询等方面,以给师生提供便捷的信息管理、查询等服务。

(2)支持资源动态积累与教学互动。当智慧校园有效解决了基本的信息管理后,师生将在教学资源的丰富性、便捷性、互动性等方面产生诉求,智慧校园主要功能也将扩展到提供良好的资源积累与互动环境上,从而对教学核心业务提供有效支持。

(3)面向评价,支持教与学的个性化诊断。在学生成长过程中,每个个体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都有独特的发展特质。如何让其充分发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以帮助其按自己的特质,自主发展,在传统教育形态,我们的经验会显得苍白无力。在智慧校园中,伴随技术在教与学过程中的应用,学生的学习与认知行为能以数据形式得到自然的积累,再经过智慧校园内嵌的智能分析、反馈与可视化技术,能给师生提供及时、有效的个性数据,为教师进行个性化施教提供研判依据,为学生的自我发现提供了契机,从而促使学生有效、自主地学习。

(4)面向个性学习,提供智能引导体系,支持学生个性学习与发展引领。当智慧校园较好支撑了教与学的个性诊断后,在很大程度上,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将得到激活,建设有针对性的个性化学习资源与智能推送体系,助力学生有效学习,将成为智慧校园建设要重点推进的事情。

(5)面向学校整体的教育工作,提供基于大数据的分析技术,用于支持师生及学校健康、科学与持续发展。智慧校园在这一层次要着重解决的任务是:从已形成的大数据中,去挖掘不同学生群体的认知特点与发展规律,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挖掘学生个体的发展特质,为教师或学校尽早实施个性教育提供契机,较好地促使每一位学生成才。

3.关于智慧校园内涵的认识

智慧校园是数字校园发展的高端形态。结合学校建设实践,我们认为,智慧校园是在数字校园已建成的基础数字环境(如校园统一资源管理环境,泛在网络学习环境,数据、消息、资源、系统融合互通的技术支持环境等)支撑下,利用情景识别与感知、数据挖掘与关联、智能分析与推送等技术,构建面向师生服务,支撑个性发展的智能应用系统。其最终宗旨是服务学生个性学习与发展。

实践思路与策略

1.实践思路

(1)在技术环境上,构建基础的、支持学生泛在学习的技术支撑体系。如:校园无线网络;数字校园基础运行支撑体系;面向学习过程的集成化学习工具支持环境(如具有勾圈点画功能的有痕工具、学习行为记录与智能分析工具、评测与反馈工具等)。

(2)在数据与资源环境上,构建基于学习过程的个性数据积累与资源分享体系,营造良好的应用生态。这里面主要包括:学生学习过程数据的自然采集;支撑学生学习与认知发展的资源体系建设;支撑学生个性学习的社群资源建设。

在以上内容基础上,借助智能技术,为学生个性学习构建生态的专递数据与资源体系,促使学生自主而有效地学习。

(3)在使用环境上,创设相关机制,营造常态化、个性化的数字应用环境。聚焦课堂,推行以数字互动课堂为核心的新型教学体系建设,促进数字化学习常态发生;聚焦课外,推进以社群资源、个性资源为主体的自主性、个性化学习。

2.主要策略

(1)以课堂为切入点,推行数字互动课堂教学实验,通过智慧校园环境在课堂中的应用,促使数字学习常态发生。

为开展数字互动课堂实验,笔者学校创办了数字化学习特色班,选择了语文、数学、英语三门学科,开展数字互动课堂实验。由于在高中开展此实验还处于摸索阶段,学校为此建构了较为全面的数字互动课堂保驾护航体系,为数字化教与学的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到目前为止,开展数字互动课堂实验的班级已扩展到了9个班,文科综合学科的教师们已自发进入了该实验。

要有效开展数字互动课堂实验,促进数字学习常态发生,除了常规保障外,我们认为学校层面需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第一,做好师资深度培训与数字互动课堂实验的发展规划工作,形成教师主动参与、积极探究的新局面;第二,引进课题资源与发展平台,维持并推动教师积极探究的热情;第三,重点培育具有良好教育思想的教师,以教育与技术深度融合的角度,开展教与学的实践引领探究。

(2)以数据积累与资源应用为核心,通过恰当的应用入口,搞好生成性数据与针对性资源的自然积累,做到数据、资源的生态应用。

在数据积累方面,依托平板终端设备,以课堂互动教学、考试、作业等为入口,搭建具有知识主线的软件应用,自然积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有效数据;通过技术创新,实行师生由传统使用模式向新型应用环境的平滑过渡;借助智能抽取技术与学习分析技术,向学生提供个性化数据传递与诊断分析,帮助学生把握自己的学情,提高学习效率。资源积累方面,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主线,立足微课、问答、社群三个维度,以面向对象的资源建设方式,展开资源建设。其中,微课内容以面向学科重点、难点、疑点等内容开展建设;问答方面则以注重构建面向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碎片知识管理体系,关注学生群体认知与多维度思考。社群则关注社会建构主义理论支撑下学生学习圈的相互影响,关注学生在群体中的有效学习。

笔者所在学校推出了数字互动课堂软件、基于平板的作业与考试系统等平台,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数据进行了自然积累;建设和推进了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的三维几何课件模型、微课程等有针对性的学习资源,其中微课程建设已经在生物、语文等学科中深度开展。以上平台与资源,比较受教师与学生的欢迎,值得深入建设与推进。

(3)以系统融合、智能分析、情景感知与推送为核心,面向学生学习过程,做好学习平台的整合设计,最终通过软件系统的智能导引与反馈,为学生自主与个性学习提供智慧支持。

篇9

关键词:移动智能终端;数字校园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03(2013)13/15-0022-03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如今我国许多高校正在向管理信息化、教学信息化、科研信息化迈进,逐步实现用户在校园生活、学习中的网络化参与和交互,实现数字化校园的创建与发展。当前,移动智能终端与移动网络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与成熟,为高校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更为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技术支持工具,使得在数字校园中无缝学习、泛在化学习得以实现,更为数字校园的教学信息化、管理信息化、科研信息化以及师生网络参与的实现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一、数字校园概述

(一)数字校园的内涵

由于我国对数字校园研究起步较晚,数字校园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数字校园的概念还没有达成统一的界定。在孙丹江,黄洪伟老师的《构建数字校园 提升办学效益——谈我校构建数字校园的探究》一文中认为,“数字校园”是指学校在教学、科研管理、学生学习、家校联系、办公管理等工作全过程中运用校园网实现学校办学的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是以数字化的方式来体现我们的工作、学习、交流与管理的校园生活[1]。赵国栋教授认为“在当今信息技术广泛应用的时代背景下,以提高运行效率、推动管理改革为出发点,教育机构在管理、教学、科研及社会服务等方面来规划、建设与应用各种现代信息通讯技术工具的过程,可称为“教育信息化”、“校园信息化”或“数字校园”[2]。杨铁军老师在《“数字校园”智能化的探讨》一文中,认为数字校园的发展目标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建立多层次、创新型、开放式的学校,提高办学的质量和效益。以新的人才观、教学观和管理理论指导,超越传统的管理模式,培养适应信息社会要求的创新型人才,向社会化、终身化的虚拟大学发展[3]。

(二)我国数字校园发展现状及分析

我国对数字校园的研究开始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目前,我国数字校园的出版刊物和书籍较少,主要有江东兴教授写的《数字校园初露端倪》,初步诠释了数字校园的概念和组成部分,提出构建数字校园的支撑系统主要包括校园一卡通、数字图书馆、虚拟实验室、目录服务与协同工作,并以清华大学为例介绍了数字校园建设的情况[4]。2007年,刘青云老师发表的《数字时代打造数字校园》一文中,讲述了数字校园的内涵和意义,数字校园的组成及功能和数字校园的建设趋势[5]。2012年赵国栋教授在《从数字校园到电子化民主:高校信息化未来发展趋势的分析与探究》一文中,提出了“数字校园6E理论”重新认识和理解高等教育信息化的观点[6]。当前,我国数字校园研究主要集中在规划设计、建设与部署模式、数字校园中的新媒体与新技术应用、应用与评价、管理体制与机制、教育信息化领导力、绿色与生态数字校园7个方面。2012年李奕发表的《三代数字校园的建设和展望:从机会均等到质量提升》一文,将数字校园划分为三代,他认为目前我国还处在第二代数字校园建设中。他认为数字校园将是一个全新的育人环境,它的出现将深刻地改变整个校园的生活方式,乃至人们受教育的方式和学习的方式[7]。

二、移动智能终端概述及在数字校园中的应用现状

随着互联网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移动智能终端也随之在社会中普及开来,人们开始通过移动智能终端设备来进行学习、交流、办公、参与活动,等等,移动智能终端打破了传统的时间、空间、地域的限制,可以使人们随时随地学习、交流、办公,让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变得更加的方便快捷,丰富多彩。移动智能终端即具有多媒体功能的支持音频、视频、可视化、数据等多功能终端设备。目前国内外在校园中使用的移动智能终端设备主要有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手持智能设备、智能手机、ipad、电子书、电子阅读器等。

由于移动智能终端携带方便、轻巧、快捷能够提供随时随地的学习支持等特点,被许多高校陆续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早些年,在美国、英国、新加坡等国家陆续开展了移动学习的项目研究。在这些研究中,美国、英国、澳大利亚这几个国家的手持智能设备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其中,美国在2001年启动的Palm Education Pioneer Projct项目奠定了北美地区移动学习教学应用研究发展的基本方向,主要体现在提高人手一机拥有率、开展可扩展的高可用性手持式设备教学应用软件研究、为教师提供教学材料和资源以方便他们将手持设备整合到课堂中[8]。在2002-2005年间WHIRL项目的研究结果表明,手持设备在课堂教学中开展频繁、高效的测评活动方面具有激动人心的效果。据调查,当前,美国已有超过2亿的学生使用智能终端设备获取资源和解决问题。智能终端设备在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在我国,尤其是2010年ipad的出现,使得平板电脑在课堂教学中受到关注,并逐步引入课堂,但目前还未普及。目前,在数字化校园中,智能终端设备已被高校师生广泛应用于学习、工作当中,为学生学习、生活和教师办公提供了方便、快捷的强大的工具支持。

三、移动智能终端对我国数字校园发展的影响

近年来,国内外信息技术发展取得了举目成就,如移动智能手机、电子书、ipad、平板电脑、电子阅读器等高科技产品的出现和快速普及,使得全世界信息化、数字化步伐加快,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受到了巨大的影响,然而它对我国数字校园的发展也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但是,技术是把双刃剑,它带给我们的影响是具有两面性的,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只要我们能够客观地权衡利弊,正确审视技术带给我们的不利因素,我们可以通过努力克服它或者避免负面影响的产生,使我国的数字校园能够健康、快速、稳步发展。

(一)移动智能终端对数字校园发展的积极影响

1.泛在学习、无缝学习成为可能

当前,我国许多高校信息化建设已取得了很大成果,诸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都拥有了强大的校园网络、数字化图书馆、开放课程资源、远程教育等为学生提供了高质量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条件。然而,这样优越的学习条件和学习环境,却会因为时间、空间、地点许多因素影响到它的利用率;但移动智能终端设备ipad、平板电脑、电子书、智能手机的出现不仅解决了这个问题,并且使校园生活和学习更加方便、快捷,由于它携带方便、轻巧,学生学习、教师办公可以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可随时随地运用多种方式获取知识进行学习,泛在化学习、无缝学习已不再遥远。

2.适合个性化学习,激发学生兴趣

我们知道,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学生亦是如此。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兴趣爱好、学习风格和对同一事物的不同看法,并且对于同一个知识点不同学生原有认知程度也是有差别的,所以,对学生实施因材施教是十分必要的。移动智能终端就能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需要和实际情况,自主进行学习和知识建构。此外,还可利用移动智能终端进入学习网站、开放课程、讨论社区等资源库进行学习,与教师、学生进行交流、沟通、探讨问题和解决问题。让学生逐步培养起良好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创造力,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3.有利于实现高校教学信息化、管理信息化、科研信息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在教育中的广泛应用,传统的教学模式、管理模式已难以满足当前学习者、教师的要求。首先,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应用,将传统单一的以书本、粉笔、黑板为主要教学工具、以固定教室为教学场所、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为教学、学习工具、教学形态多样化的网络环境支持下的以学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学生可以通过数字化的学习软件、网络学习平台、讨论社区等展开多元化的交互协作学习。在这种教学模式中,不仅教与学的方式发生了变化,教师与学生的角色也发生了变化,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启发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学生则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进行自主学习、在线学习,实现自我发展。面对课堂、网络、社会空间多样化的学习环境和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多媒体化的学习资源,移动智能终端的广泛使用,使得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学习环境能够充分利用。由于移动智能终端设备的轻巧,携带方便,可以使学生随时随地根据需要进行学习和资源获取,同时,可以促进学生多参与高校活动和决策。同时,智能终端设备也方便了教师和管理者随时随地地处理业务,教师、管理者可以通过移动终端处理高校业务和科研管理,真正实现了高校教学信息化、管理信息化和科研信息化。

4.移动智能终端更加便于师生进行网络参与,实现数字校园民主

赵国栋教授认为“数字校园民主”是指在信息技术所构建的数字化校园环境中,以教育民主化思想为指导,以各种基于校园网的新技术媒介和工具为手段,在学校管理、数字和校园生活等方面推行和实施决策民主化、管理民主化、师生关系民主和教学民主化的综合过程[9]。在校园网络参与过程中,移动智能终端为我们提供了轻巧、可携带、快速、方便的网络参与工具,使得网络参与变得及时、方便、多样化,更有利于实现数字校园民主。

(二)智能终端对数字校园发展的负面影响

1.移动智能终端界面对学生视力影响

信息技术促进了新的教学模式、管理模式的转变,当前,在高校中,电子书、ipad、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移动智能终端正逐渐被学生和教师们所使用,并且具有好的发展前景。但是,我们不难发觉,这些设备的长期使用,影响到了我们的视力,会导致视力下降,所以,这就更加要求我们科学用眼。

2.移动智能终端质量和安全问题给高校师生带来身体上的伤害

如今,我们处在一个信息化、数字化的时代,智能终端设备也已在全社会乃至全世界普及,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但在生活中我们会经常遇到这些设备由于质量问题出现致死、辐射、死机致使资料丢失,遇到由于网络病毒侵入致使移动智能终端系统瘫痪、资料泄密等问题。因此,提高紧惕,防止隐患的发生是必要的。

3.促使网络成瘾、游戏成瘾

信息化时代,智能手机、电脑、平板电脑、电子书、iPhone及ipad等这些终端设备,尤为智能手机、ipad已被人们广泛使用。无论是在吃饭时、坐地铁时,还是无聊时,通常这些终端设备就成了我们的玩伴,玩游戏、聊天、看电子书、看视频等,适当地使用,它可以调节我们的心情,让我们的生活变得充实和快乐;但是,如果我们使用不当,沉溺于网络或者游戏,这将对我们的身心发展带来很大的危害。

4.容易造成校园网络舆论危机

校园网络舆论危机是指与校园内部相关的热点问题由于没有妥善处理,在网络上形成的大范围的关注、讨论,对高校师生权益造成损害或者对高校的社会形象产生负面影响的事件[10]。据调查,在高校几乎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学生至少都有一部智能手机,学生们可以随时随地参与到高校的讨论社区、论坛中,交流与分享自己的所见所闻,发表自己的观点,还可通过微博、社交网站传播到网上。这就使得在高校中突发的、尤其是具有负面影响的事件很容易造成校园网络舆论危机,给学校声誉造成不利影响。因此,高校应加强校园文化宣传力度,并予以高度重视。

四、文章总结

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有效融合,才有了校园的信息化、数字化,数字化校园民主的出现才有了可能。我们不能否认,在校园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中,移动智能终端承担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角色。它促进了泛在化学习、无缝学习的产生和发展,可以说它是数字校园、信息化校园快速发展的催化剂;也使得高校管理人员、教师的工作打破了时间、空间、地点的限制,促使其向泛在化和无缝化目标前进。但是,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的是技术是把双刃剑,我们必须好好把握,客观、正确看待它带给我们的双重影响,这样才能确保数字校园的稳步、健康、快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孙丹江,黄洪伟.构建数字校园 提升办学效益-谈我校构建数字校园的探究[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09,(20).

[2][10] 赵国栋.谈数字化民主、数字化学习与交互式视频课件[Z],2013,7.

[3] 杨铁军.“数字校园”智能化的探讨[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2,(3).

[4] 王运武.我国数字校园建设研究综述[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1,(4).

[5] 刘青云.数字时代打造数字校园[J].今日科技,2002.

[6] 赵国栋.从数字校园到校园到电子化民主:高校信息化未来发展趋势的分析与探究[J].北京教育,2012,(06).

[7] 李奕.三代数字校园的建设和展望:从机会均等到质量提升[J].中国电化教育,2012.

篇10

关键词:数字校园;教务应用;成绩分析

中图分类号:TP315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11-0009-03

一、教务应用系统建设概括

2009年7月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下文简称:理工附中)提出了《理工附中数字化校园方案》,在学校教师和管理者需求的推动下,学校数字校园从起步时运用率很低到目前全校范围内大规模使用,从开始只有一些简单功能到目前已经有20多个应用模块。我校数字校园现在已发展成为由资源库、教务应用、应用管理、周程通告、短信平台、微课社区、阅卷助手等应用模块构成的信息化平台。其中教务应用、应用管理等模块在数字校园建立初期就已经存在,而随着教育改革地不断深入以及信息技术对于教育的影响,数字校园的应用系统也在外在推动和内在需求的双重影响下不断发展完善。

二、教务应用系统中的子模块

教务应用系统中有:学籍管理、智能排课、成绩分析等子模块,这些子模块所涉及到的内容是学校教务工作中的重要内容,这些子模块的功能也在日常教务管理工作的需求下不断完善,大大提高了相应教务管理工作的效率。教务应用系统中成绩分析模块的完善过程就充分体现了教务管理的需求,推动了应用模块的发展,进而提高了教务管理工作效率。

1.成绩分析模块

2013年之前教务应用系统中虽然有成绩分析子模块,但是该模块并没有被老师们使用。通过调查笔者及同事了解到:成绩分析模块是由提供数字校园平台技术的公司设计,该模块设计时并没有深入了解学校管理层、教师及学生的使用需求,仅仅提供了成绩录入保存、基本统计数据(平均分、优秀率等)两项功能。其中成绩录入保存功能在上级教育部门提供的成绩平台中已经存在,而统计数据又无法满足老师们的分析需求,导致该模块未被启用。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我校陆云泉校长特别重视学生成绩的收集与分析,通过学生成绩的跟踪和分析可以了解学校教学的发展状况,进而可以研究制定改进措施改善教学现状。为此陆校长要求改进“成绩分析模块,提出了将教育统计中的z分数(标准分数――便于跟踪学生的成绩,对比不同学科之间的关系)引入模块的需求。为了能够让成绩分析模块更好地为教学管理服务,笔者作为成绩分析模块改进的负责人广泛了解教师和教学管理者的需求,并对各种需求进行了分类整理,发现需求主要集中表现在如下几点:

(1)作为学生成绩档案管理的一部分,保存记录学生成绩,并为学生提供成绩证明;

(2)对当次考试成绩进行分析,为教师提供改进教学的依据;

(3)跟踪分析历次考试成绩,了解教学发展状况,为学校制定、改进教学计划提供依据;

(4)操作简便,更易于表现分析结果。

为了能够将各种需求以科学的方式呈现、简便地操作使用,笔者参考了教育部门的中高考成绩分析,了解成绩分析的主要对象和方法;同时参阅了关于教育统计方面的书籍,了解如何运用专业的统计知识呈现,使得分析更具有科学性、更利于教师和管理层准确把握教学状况,精确定位;结合自己曾经作为年级主任对于成绩分析的经验以及使用各种软件的感受,设计了改进成绩分析模块的《理工附中数字校园平台成绩统计分析系统方案》。

如图1所示为该方案的设计框架,方案中详细提出了成绩统计分析的主体内容,其中基本统计量包括平均分、优秀率、及格率、低分率、标准差、z分数(或标准分:对z分数做线性变化)、最高分、最低分、极差等等。每一种统计量可以对班级、年级进行统计,在班级和年级统计量里面可以对部分量再进行分类统计,例如:对男女分类统计。每一种统计量不仅可以对单科进行统计,还可以根据需求选择部分科目总分统计,例如:统计主科总分: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总分情况,也可以统计全科总分。这些统计量中个性化的需求可以由老师自主选择生成,并且可以将个性化的选项按照需求进行排序,使得系统具有一定的个性化和交互性。成绩分布图可以体现年级成绩的整体分布,利于整体把握教学状况。利用z分数折线图(或柱状图)可以跟踪学生或班级单科、多科及总体发展变化的趋势,z分数“雷达图”可以比较一次考试中学生各科发展是否均衡,如图2所示。

整个方案力求在设计上尽可能科学有效地实现老师和管理者的需求,在操作上具有交互性且简便易行,在信息呈现上通过图、表等直观表达形式表现统计数据。为了能够实现方案的设计想法,不断与提供数字校园公司的工作人员进行沟通,反复商讨确定方案的具体设计及相关实现细节。通过两年实践――意见反馈――调整改进――再实践的过程不断完善“成绩分析”模块,现已基本上实现方案中所设计的内容。在实践过程中老师们从一开始的不太关注转变为主动使用,并且不时地咨询一些统计量含义、模块使用的方法、如何看待图表等问题,不断地为我们提供改进的建议,促使我们的设计更具有针对性,更为实用。

目前成绩分析模块不但减轻了老师们自己分析成绩的负担,而且还为老师进一步深入分析提供了证据,大大提高了工作的有效性。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考试情况的详细分析和历次成绩跟踪,让学生可以自我分析发现问题,从而自发改善学习状况。

2.学籍管理、智能排课等模块

在教务应用系统中不仅成绩分析模块是从学校需求出发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服务,学籍管理、智能排课等其他模块的设计也满足了学校教学管理的实际应用。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不断汇总使用者的反馈意见,调整需求,改善并简化操作,逐渐改变了相关管理模式,提高了学校的管理效率。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教育改革继续深入进行着,例如全国高考改革、全国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等项目的启动等将会给学校教育带来巨大的影响,教学模式、评价方法等都需做出相应的调整。为了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改革变化中的教育教学管理,我校结合改革方向继续研究我校自身的特点及需求,提出具有理工附色的改革方案,并依此提出具体的技术需求,优化并增加数字校园中的相关模块以服务于教育教学管理。

3.学生成长档案模块

在教务应用领域方面,我们准备在现有成绩分析模块的基础上搭建旨在综合评价学生的学生成长档案模块,帮助教师、学生、家长全面评价学生。目前我校参加了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实验区工作,作为海淀区实验学校,可以学习评价学生不同方面的不同评价方法,借此更为科学有效地设计改进学生成长档案模块。目前已初步形成了学生成长档案平台的设计方案。方案围绕品德发展水平、学业发展水平、身心发展水平、兴趣特长养成、学业负担状况等评价指标框架进行设计。方案涉及的内容主要包括:学生成长记录的内容、学生成长记录的呈现方式、成长档案积分、成长综合指数、诊断评价与建议五方面内容。

(1)成长记录主要包括:学生个人信息、个人愿景、学业水平、社会实践、身心健康、兴趣特长等;

(2)成长记录呈现方式借鉴各大社交网站的呈现方式,力求让学生喜欢使用,真正发挥其记录成长的作用;

(3)成长档案积分借助现有评价指标研究成果及我校经验给学生不同指标赋予积分,并换算成各分项指数;

(4)成长综合指数借助雷达图如图3所示,及折线所围成面积生成学生个人的成长综合指数S=(a1a2+aa+a3a+aa+aa+aa)sin;

(5)诊断评价与建议最终根据学生的各项指数、综合指数和档案具体内容形成评价,并给出建议以帮助学生综合发展。

通过与公司的产品设计人员深入沟通后,该方案的部分设想已经具有雏形,研发人员已经进入到软件的实现环节。未来我校将会局部进行试用,收集老师和学生的使用意见,根据这些反馈建议和国家在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中不断取得的成果改进我校的学生成长档案模块,从而科学有效地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为我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