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贸易交货方式范文

时间:2023-06-05 17:59: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出口贸易交货方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出口贸易交货方式

篇1

[关键词]贸易术语FOB风险防范

在我国的出口贸易实践中,最常用的贸易术语有FOB、CIF、CFR。选用不同的贸易术语,买卖双方所承担的责任、费用和风险各有不同。究竟使用哪种贸易术语对出口更为有利,并不能一言以蔽之,每个出口企业都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以及国外进口商的信誉状况来慎重选择。但是,近些年来在出口贸易中由于使用FOB贸易术语,而使出口企业蒙受损失的案例略有上升的趋势,在此有必要论述一下在出口时使用FOB贸易术语的弊端,以向广大的出口企业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与借鉴。贸易术语选择得恰当与否,将会对贸易双方当事人产生极大的影响,因为它关系到贸易当事人的切身利益。

一、FOB贸易术语的本质

FOB贸易术语原意是“船上交货(……指定装运港)”英文为FreeOnBoard(…namedportofshipment),是指在装运港当货物越过船舷时卖方即完成交货义务。买方从该时起承担有关货物的一切风险及费用。在FOB贸易术语项下买卖双方各自应承担的主要责任、风险和费用概括如下:

卖方必须提供符合合同规定的货物和单证;自付费用办理出口许可证及其他有关货物出口手续,缴纳出口税费;并按照约定的时间、地点将货物装上买方指定的船舶;承担在装运港货物越过船舷之前的风险和费用。

买方必须支付货款并接受卖方提供的交货凭证;自付费用取得进口许可证并办理进口手续;自费租船订舱并将船名、交货港口及时间,及时地通知卖方;承担在装运港货物越过船舷之后的风险和费用。

FOB贸易术语的使用有着悠久的历史,它的产生距今约有180余年之久。它仅适用于以船舷作为风险分界线的海上运输及内河运输方式。近年来,随着国际运输业的蓬勃发展,集装箱运输和多式联运方式已成为国际贸易运输的主流,FOB贸易术语已不适应现代的运输方式。为此国际商会(ICC)反复强调如果当事人不打算将货物越过船舷交付,应使用FCA术语。尽管如此,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国家的贸易商,仍然执著地使用FOB贸易术语,可见FOB贸易术语在实物界人士心目中根深蒂固的程度。

FOB本质上是在装运港船上实际交货的一种贸易术语,其结汇时间本应该是以交货付款为原则。但在国际贸易中由于买卖双方相距甚远,难于完成在卖方交货的同时买方支付货款的“实际付”操作,更多的是通过运输单据进行“象征付”,即卖方将包括海运提单在内的运输单据通过银行交到买方时,买方相应地对其付款赎单。在实际业务中,FOB贸易术语项下也常常采用这种信用证支付方式。

出口贸易采用FOB贸易术语时,由于买方负责租船订舱,使得卖方不能有效地控制象征货物的运输提单,这便给卖方留下了风险隐患。

二、出口贸易中使用FOB贸易术语的风险类型

1.卖方面临市场行情风险

在国际贸易中,一单出口业务一经签订,直到履行完毕,不仅要经过许许多多的操作环节,还要受市场行情变化因素的影响。买卖双方如有一方不恪守信誉,就会给对方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出口时采用FOB贸易术语,卖方更容易受市场行情的左右。现举一实例说明。

2002年江西T进出口公司向韩国Y公司出口3000匹手工夏布,以每匹FOB深圳28美金价签订,交货期为4月15日之前,付款条件为即期信用证。卖方在4月10日把货物运至深圳的笋岗仓库,等候买方的装船通知。可是临近装运期,买方却迟迟不来装运通知,卖方多次致电催促,但直至信用证装运有效期逾期,买方也无任何反应。据了解由于当时韩国市场行情不好,此商品价格一落千丈,买方便打了退堂鼓。因为夏布是季节性较强的商品,卖方唯恐积压,迫不得已地将货物降价转售他人,使其蒙受了不小的经济损失。

从此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租船订舱的装运主动权掌握在买方手中,一旦市场行情有变化,买方就可以种种理由拖迟装运,直至信用证过期,有的甚至反过来逼迫卖方降价出售。当然这种情况纯属买方违约,根据合同可以向买方索赔,但此类买方本身就无信誉可言,即使要向他们索赔,通过友好协商大多是无济于事的,只有通过国际法律机构来解决。但是,我国一般的贸易公司觉得打索赔官司即费人力又费物力,大部分只好自认倒霉。

2.卖方面临无法结汇风险

采用FOB出口时,由于买方负责签订运输合同,所以往往要求在提单的托运人栏里,注明买方的名头,这种情况如果是在买方付清货款的条件下未尝不可。但如前所述,国际贸易很难实现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实际交货”方式,只有通过递交代表货物物权的包括海运提单在内的运输单据,完成“象征货”。如果在提单的托运人栏里,注明买方的名头,那么在整个提单中找不到卖方与货物有任何关系。这样的提单一旦签发,卖方的风险之大不言而喻。

为了维护自身的权益,卖方不能接受提单的托运人栏里,注明买方名头的要求。卖方持有此类提单去结汇,要承担巨大的风险。要求在提单的托运人栏里打上自己名头的买方本身不值得信赖,带有这种条款的合同及信用证不能接受。

3.卖方面临欺诈风险

采用FOB出口时,由买方指定的船务公司或其的资信状况良好与否,直接影响着卖方的利益。近年来大量采用FOB出口的合同,买方往往不指定船务公司接货,而是指定境外货代公司在装运港接货。一些境外货代公司在国内设立办事处,不仅不具备实际装运能力,有些甚至根本未经注册。此类货代公司为了赚取费,根本不恪守海上运输法规以及履行承运人的职责,这样就给不法买方以可乘之机。

当卖方将货物交给买方所指定的货代时,货代签发给卖方的运输单据是货代提单(HOUSEB/L),这种货代提单并不具备海运提单“物权凭证”的性质;由于货代公司没有实际运输货物的能力,而为了运输货物,只能再与具有运输能力的船务公司签订实际的运输合同,此时货代所获得的这张单据才是真正的海运提单。按理说,货代应把此提单交给卖方,但是有些货代并不按规则操作。这样,在运输一笔货物时,就会产生两套运输提单。买方委托此类船代,目的就是为了从船代手中套取货物的提单。买方在开立信用证时,又往往增加一些苛刻条款,使得卖方制单时稍有不慎便无法结汇。卖方虽然掌握货代提单,但由于货代提单并不具备海运提单“物权凭证”的性质,这样实际上已经货款两空。事发后,当卖方追究货代责任时,往往已是人去楼空。因此,以FOB出口时,为防范此类情况的发生,卖方应坚决杜绝接受货代提单,以确保货款的安全回拢。

4.卖方面临货船衔接不顺风险

在出口货物时,船舶经常会受台风等天气状况的影响,而不能如期到港。当买方信用证规定的装运期临近,而买方所指定的船舶又未如期到港时,卖方要承担货物在启运港的仓储费以及在此期间货物灭失损坏的风险,直到货物上船为止。如果船舶能在信用证装运有效期内到达还算万幸,假如船舶逾期到达,那么卖方不仅要与买方磋商修改信用证装期及有效期等事宜,而且还要承担更长一段时间的货物在启运港的仓储费,以及在此期间货物灭失损坏的风险。这样会大大地影响卖方的资金周转,在市场行情不佳时,还有可能造成货物的积压。

在出口贸易中使用FOB贸易术语的弊端,不仅限于上述四种,在此不一一枚举。出口贸易中应尽量避免使用FOB贸易术语。

三、出口贸易中使用FOB贸易术语的风险防范

篇2

【关键词】国际物流成本;外贸公司;影响

一、引言

国际物流成本是指为了实现国际贸易,货物自生产完毕到投入销售的整个为国际贸易需要的物流过程所支付的成本总和。包括在出口国国内的物流成本、国际间的物流成本、进口国国内的物流成本。国际物流成本与国际商流成本共同构成了国际贸易的交易成本,是国际贸易成本的主要组成部分。我国的物流业发展历程较短,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其中主要的差距就体现在物流成本上,发达国家的物流成本比中国低廉将近一半,中国物流业成本占GDP超过18%,发达国家物流成本占10%左右比如德国物流成本只占GDP的7%-9%,美国的这一数字约为8%左右。而导致我国物流成本较高的原因主要有:

1、劳动力的成本上涨

物流业成本降不下来,劳动力成本的上涨是一个影响因素。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劳动者的工资水平也在不断提高,有25个省市提高了最低工资标准。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物流业的劳动力成本也必然涨,2012年物流企业人力成本平均增长15-20%。

2、物流企业所需的燃料的成本增加

我国成品油油价有涨有跌,但总体算来,涨多跌少。不仅汽、柴油的价格上涨,国际市场的船用燃料价格也在震荡攀升,2012年燃油价格相当于2000年的3倍左右,这对以国际市场船用燃料为主的航运企业无疑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3、用地成本较高

中国的地价是硬伤。假设以每亩100万元的价格来购买土地做物流仓储,价格约为1500元/平方米,再加上建设装修,每平方米又要增加1500元的成本,最终成本为3000元/平方米。目前市场上仓储出租价格为每天0.8元/平方米,这样算来要15年才能收回成本。

而物流成本较高一方面不利于我国的物流企业与发达国家的物流企业竞争,同时也对我国的进出口贸易造成影响。

二、国际物流成本对外贸公司的影响

外贸公司为了完成进出口贸易,需要将货物从出口国运输到进口国,而运输、仓储的费用将成为出口商品的价格构成,因此物流成本从以下几方面影响外贸公司:

1、地理位置影响外贸公司对目地国的的选择

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贸易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而非绝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的差别。每个国家都应根据“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的原则,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但是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的明显区别是跨境运输,交易对象即目地国的地理位置决定了跨境运输的路途长短,从而决定了国际物流成本的主体部分。外贸公司必须在衡量利益得失中充分考虑运费对利润的影响。

2、仓储成本影响外贸公司的贸易量选择

从下表1中可以看到,海运中物流成本除基本海运费和出口附加费之外,还包括码头费用即仓储费。库存与货物的体积密切相关,我们的理想状态是无论进口还是出口的货物都不在码头做过多停留,那么为了与理想尽量接近,即外贸公司都选择最优数量与方案尽量减少仓储费用,外贸公司都会以此为目标制定最优订货方案。

3、国际物流成本影响了外贸公司贸易术语的选择

贸易术语是用来表示成交价格的构成和交货条件,确定买卖双方风险、责任、费用划分等问题的惯例,通常采用英文缩写表示。因为其与交易的价格直接挂钩,因此也称价格术语。不同的贸易术语对交易地点,成本负担包括运输费、装卸费、仓储费、保险费等费用以及双方承担的责任进行了不同的划分和规定,国际贸易术语在国际贸易中运输和库存成本在物流成本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故外贸公司在对术语的选择都应格外谨慎。外贸公司选择适当的贸易术语,可以尽可能降低成本费用,减少承担责任的风险,提高收益。

简单举一个例子,我们可以从FOB和CIF价格术语的不同点入手:从价格术语后港口性质看,FOB后的港口指卖方所在国的海港或河港,而CIF后的港口指买方所在国的海港或河港,从费用构成和报价不一样看,FOB价格是考虑货物从原料购进、生产直到出口报关货物装到买方指定船舱同的一切费用和利润为止,而CIF则是在FOB价格的基础上再加上海运费和保险费。这只是众多贸易术语不同点的其中一二,贸易术语间的不同由此可见一斑。

三、国际物流成本的控制措施及建议

降低物流成本一般可以通过两个方面来实现:一方面在既定的经济规模、技术条件、质量标准条件下,通过降低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等措施,来降低物流成本;另一方面是改变物流成本发生的基础条件,提高技术装备水平,使物流成本降低。需要说明的是,物流成本控制目标的制定必须针对企业自身的特点,而企业物流成本控制的重点是时间、流动资金占用和运输,物流成本控制的目标应该针对以上这三个环节来制定。

1、关于运输成本的控制

运输成本的控制点主要在运输时间、运输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以及运输批量水平等方面,控制方式通常是加强经济核算,防止差错事故,做到安全运输等。通常的做法有三个:一是将远距离、小批量、多品种的商品运输整合起来,统一调度分配,并根据运输货物的密度分布和时间要求在运输过程中适当安排一些货物集散地,用以进行货运的集中、分捡、组配。这样就把小批量、近距离运输和大批量、长距离运输有机结合起来。二是尽可能实行回程配载,尤其是在长途运输中,回程配载对降低运输成本的作用十分明显。提高回程配载率的基本方法是实现运输市场的多元化和建立企业之间运输业务的合作关系等。三是注意实现线路优化,避免出现迂回运输或果园运输等不合理的运输现象。

2、关于库存成本的控制

减少库存资金占压,增加资金周转率,也是有效降低物流成本的方法之一。

库存成本控制主要在以下几个环节展开:(1)正确核定库存物料。(2)尽量减少不可用库存。(3)尽可能缩短交货运输时间,选择合适的交货和付款方式,选择正确的交货地点也可降低在途库存,因为买卖双方的距离越短,交货时间越短,库存量相应也可以降低。对预留库存来说,是要注意选择合适的交货方式。分批交货对买卖双方的预留库存都不会带来过大压力,而整批交货会大大降低购买方的预留库存成本而提高销售方的预留库存成本,所以,购买方尽可能使用整批交货的方式。

综上所述,不可否认物流成本对国际贸易及外贸企业正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降低国际物流成本迫在眉睫,是提高利润的不二法门。只有尽量缩短物流环节,降低每个环节所产生的支出,才能从根本上降低物流成本,从而使我国的外贸企业在现今的经济形势下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陆薇.企业物流成本初探[J].物流技术,2003.

[2]邓敏.国际贸易实务与融资[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篇3

关键词:出口;信用证;风险;对策

信用证业务要求贸易双方严格遵守信用证条款,信用证的当事人必须受《ucp600》的约束才能起到其应有的作用,买卖双方只要有一方未按条款办事,或利用信用证框架中的缺陷刻意欺诈,则信用证项下的风险就会由此产生。

1 出口商面临的风险

1.1 由于交货期、交货数量、规格等不符点而造成的风险

在具体业务操作过程中,常常发生出口方未按信用证条款规定交货的情况,如品质不符,数量与信用证规定有异,逾期交货等,任何一个不符点都可能使信用证失去其保证作用,导致出口商收不到货款;即使出口方完全按信用证规定出货,但由于疏忽而造成单证不符,也同样会遭到开证行拒付。

1.2 因软条款而导致的风险

有“软条款”的信用证开证人可以任意、单方面使单据与信用证不符,即使受益人提交了与信用证规定相符的单据,也可解除其付款责任。这种信用证实质上是变相的可撤销的信用证。常见的软条款有以下几种:①船公司、船名、目的港、起运港或收货人、装船日期等须待开证人通知或征得开证人同意,开证行将以修改书的形式另行通知。②货物备妥待运时须经开证人检验。开证人出具的货物检验书上签字应由开证行证实或和开证行存档的签样相符。③货到目的港后须经开证人检验才履行付款责任。④信用证暂不生效:本证暂不生效,待进口许可证签发后或待货样经开证人确认后通知生效。这些软条款,有些是进口商为保护自己的利益而采取的措施,有些则是恶意欺诈的前奏曲,但无论其初衷如何,这些限制性条款都有可能对受益人的安全收汇构成极大威胁。

1.3 正本提单直接寄进口商

有些目的港如中国香港、日本等地,由于路途较近,货物出运后很快就抵达目的港。如卖方同意接受信用证规定“1/3正本提单径寄客户,2/3提单送银行议付”的条款,则为卖方埋下了风险的种子。因为3份正本提单中任何一份生效,其他两份自动失效。如果一份正本提单直接寄给客户,等于把物权拱手交给对方。客户可以不经银行议付而直接凭手中的提单提走货物。如果寄送银行的单据有任何不符点而收不到货款,银行将不承担责任。实质上这是将银行信用自动降为商业信用。

2 信用证风险的防范措施

信用证决不是一种无懈可击的支付方式,银行信用不可能完全取代商业信用,也不可能完全避免商业风险,必须注意对信用证项下风险的防范。

2.1 加强信用风险管理,重视资信调查

外贸企业应建立客户信息档案,定期或不定期客观分析客户资信情况。在交易前通过一些具有独立性的调查机构仔细审查客户的基本情况,对其注册资本、盈亏情况、业务范围、公司设备,开户银行所在地址、电话和帐号、经营作风和过去的历史等等,进行必要的调查评议,选择资信良好的客户作为自己的贸易伙伴。在交易中,经常与业务员沟通交流,对业务员在交易过程中产生的疑点、难点问题给予指导帮助。交易后以应收未收帐作为监控手段,防止坏帐的产生,这样,可以最大可能地避免风险,为业务的顺利进行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2.2 努力提高业务人员素质

外贸业务人员应认真学习专业知识,不断提高业务水平,是防止风险的关键。随着竞争的日趋激烈,瞬息万变的市场对业务人员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贸易做法也越来越灵活多变,业务上如果不熟,碰到问题看表面而不看实质,对风险缺少充分的估计,盲目乐观,很容易造成巨大损失。从以往的应收未收帐的案例分析,绝大多数是由于业务员工作马虎,忽视风险而造成的。

2.3 重视单据对整笔业务的重要性

“单单相符,单证相符”是信用证的基本要求,正确交单议付则是最后结算的基础。作为进口方,可在信用证中加列自我保护条款,可要求出口商提供由权威机构(如sgs等)出具检验证书,也可派人亲自验货并监督装船,以保证获得满意的进口货物。另外,作为受益人,加强催证、审证、改证工作,认真审核信用证,仔细研究信用证条款可否接受,并向客户提出改证要求。在制单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单单相符,单证相符”原则,以防产生不符点,影响安全收汇。

2.4 保持高度的警惕性,与银行保持密切联系

开证行应认真审查开证申请人的付款能力,严格控制授信额度,对资信不高的申请人要提高保证金比例,落实有效担保。通知行应认真核对l/c的密押或印签,鉴别其真伪。议付行应认真仔细审核议付单证,确保安全及时收汇。

参考文献

[1]国际贸易惯例《ucp600》[s].2007.

[2]周贤舜,梁兰.信用证支付方式下出口商的风险防范措施[j].科技信息,2006,(4).

[3]张进先.审理国际贸易欺诈案的若干问题[n].人民法院报,2004-08-04

篇4

一、国际贸易结算的一般运作及其核心问题

《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规定,卖方必须“交付货物,移交一切与货物有关的单据并转移货物的所有权”(第30条),买方必须“支付货物价款和收取货物”(第53条)。可见,交货和付款是进出口业务中两个非常重要的环节。由于进出口贸易是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间进行,这使得国际贸易的交货和付款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分离的,于是可能出现进口商在付出货款之时未获得货物,或者是出口商在对货物失去控制之时未获得付款等情况。为了不使处在不利的一方遭受损失,这里涉及的关键问题是,对方是否能够履约。

只要进口商付出了款项,就证明他已经履约。在先交货后付款的情况下,进口商往往是确定出口商提供了合同规定的商品之后,才会履行义务。问题的关键是如何确定以及确定的可信度:亲自确定或者通过第三者代替自己确定?见到货物后才算确定,还是货物运抵本国就可以确定,甚至在货物生产地装船就可以确定?以上情形对应着不同的结算方式,它们都是进口商确定或监督对方是否履约的可使用的方法。但是,不同方法所达到的监督效果及所需的成本是不相同的。

反过来,如果出口商交了货,进口商反而不付款呢?因此,出口商往往根据基础合同中不同的贸易条件(Trade Terms)和运输方式考虑采用何种结算方式,以达到约束买方付款的目的。《200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按交货性质的不同,将13种贸易术语分为实质货和象征货两大类。在实质货情况下,出口商必须在合同规定地点将货物交由进口商控制,才算是完成了交货任务,此时付款赎单和承兑赎单都已不能代替货物的交付,因而信用证或托收方式不适用了。这类贸易术语包括了EXW、FAS、DAF、DES、DEQ、DDU、DDP等,这时出口商最好采用预付货款的方式;在象征货情况下,出口商以装运单据的交付代替货物的交付,进口商凭对方提供的齐全、正确、及时的单据付款。这时,单据衔接了贸易的全过程,较好解决了上述时空差距所带来的矛盾。FCA、FOB、CFR、CIF、CPT、CIP等6种贸易术语即属此类。

从理论上说,信用证和托收仅适用于象征货的贸易术语,此外,出口商还要考虑不同的运输方式对结算方式选择的影响。如果是海洋运输,出口商可以通过控制海运提单(物权凭证)作为约束进口商付款赎单的有效工具。此时,可以选用信用证或托收方式收款。但如果是航空、铁路或邮政运输,出口商发货后取得的单据并不代表单据项下的货物,此时信用证或托收就没有实质意义了。

由上述分析可知,不同的国际贸易结算方式实际上是双方用来监督对方履约的有效方法和策略。因而国际贸易结算的一般运作往往表现为在贸易单据(包括商业单据和金融单据)和资金的收付中通过银行的中介与监督,促使交易双方履约并尽量降低支付交易成本的信用活动,其中,信用是国际贸易结算的核心问题。出于当前国际市场竞争的需要,国际贸易结算方式的选择,实际上需要出口企业有效的融合银行信用的安全性和商业信用的灵活性,以达到均衡双方的贸易利益的目的。

二、制约我国出口企业理性选择国际贸易结算方式的主要因素

在国际贸易结算中,银行和进出口商都将面临信用风险。对于出口商来说,他能否对信用风险进行准确地把握和控制,直接关系着国际贸易结算方式是否是理性的选择。当前,我国出口企业在对信用风险的防范上普遍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和不足,具体表现为:

1.我国企业风险意识淡薄,企业内部的信用管理普遍缺失。我国大多数的出口企业其市场化的制度改革尚未完成,在内部治理结构上仍存在着那种资产处置权私有化而经营责任却公有化的弊端,企业没有强化风险意识的经济动力和压力。长期在这种内无动力、外无压力的环境中,出口企业已逐渐习惯了粗放营运。在企业的经营目标上,则存在着只注重销售业绩而忽视效益的观念,企业管理者为了应付上级主管部门业绩考核,或是迫于市场竞争的压力,片面的追求出口额,忽视了对交易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的风险控制,由此导致了在出口额增长的同时,逾期的海外应收帐款也越来越多。此外,在实际业务运作过程中,许多出口企业常将信用证视为整个交易过程的保障工具,认为只要严格做到“单证一致,单单一致”,出口商就可凭借装运单据很快取得货款,既安全又主动。然而,事实上信用证并不是“保险工具”,在使用过程中因其固有的内在缺陷而可能使出口商遭遇不开证,提供假信用证,开立“软条款”以及以“不符点”为由恶意拒付等问题。正是基于信用证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的这些诸多漏洞,它很可能使贸易的达成和贷款的支付事实上最终还依赖于商业信用。因此,问题的关键在于交易对象的选择以及在不同条件下各种结算方式的灵活运用。

2.我国贸易融资业务的风险控制要求过于严格。目前,我国银行将所有贸易融资授信业务纳入统一授信范围,企业信用等级必须达到A级以上方能开展贸易融资业务。根据这一规定,许多外贸企业的贸易融资需求是无法满足的。

以农业银行的做法为例,单个客户的最高综合授信额度原则上应该根据客户风险状况得出,但是银行对客户风险状况缺乏历史数据积累,因此无法据此来确定授信额度。在实际工作中,它是以客户偿债能力作为核定最高综合授倌额度的核心,控制指标主要为客户的资产负债率,对不同的客户信用评级采取不同的授信额度核定模型。显然,这些核定模型并不是完全建立在客户风险及财务状况综合评估基础之上,在实施过程,或者过于和客户的资产负债结构、资产规模紧密相关,或者过于强调第二还款能力(即进行有效足额抵押、质押、保证额等)。在不能提供明确的担保单位或具体的担保资料的情况下,无法合理核定授信额度。而那些新建的外贸客户一般只能达到A级评定标准,在不能提供明确的担保单位或具体的担保资料的情况下,也无法核定授信额度。

3.我国政策性金融手段还未完全融入国际贸易结算。在我国,2001年成立的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全部统揽了由中国进出口银行和商业性保险机构所剥离的出口信用保险业务,与中国进出口银行同时提供政策性金融服务。自成立以来,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为我国扩大出口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以2003年为例,共完成承保额57.1亿美元,同比增长107%。其中短期险完成42.6亿美元,同比增长143.6%;中长期险完成13.55亿美元,同比增长45.5%;担保完成9850万美元。当年出口信用保险保额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为1.3%,比上年提高近0.5个百分点。但是,我们也应注意的是到目前为止,我国投保出口信用险的企业数不足出口企业的8%,而这一数字在法国是40%、英国37%、荷兰25%、日本为30%、韩国也从1996年的13%上升为2002年的18%。这说明,我国的政策性金融工具在对外贸易结算中尚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目前我国尚无保险公司为商业银行开展“无追索权的应收帐款转让”业务提供保险,这意味着商业银行必须独自承担可能出现的信用风险,从而使得风险成本增加,实际收益率降低。

4.我国信用中介服务机构整体水平不高。在买方市场主导的国际市场竞争中,贸易双方的信息是不完全的,进口商往往具有信息优势,于是欺诈行为是否发生是进口商“自由选择”的结果。因此,提高出口企业对欺诈行为进行识别和惩罚的能力和成功率,是企业能否理性选择国际贸易结算方式的重要前提。为此需要由信用中介服务机构提供这方面的专业经验和知识,以用于对各种风险的分析和防范。目前我国虽然也有一些为企业提供信用服务的市场运作机构(如征信公司、资信评级机构、信用调查机构等)和信用产品,例如信用调查报告、资信评级报告等,但信用中介服务市场还存在严重的供需双重不足的局面:一方面,我国出口企业对信用产品的需求还十分有限,企业普遍缺乏使用信用产品的意识;另一方面,从信用服务的供给来看,国内有实力提供高质量信用产品的机构或企业还很少。同时,我国社会相关的信用数据的开放程度很低,很多涉及企业的信用数据和资料无法得到,从而使得出口企业无法依靠信用中介服务机构的管理比较优势,来增强企业在信息收集、信用评估等方面的能力,进而达到理性选择结算方式的目的。

三、进一步加强我国出口企业对国际贸易结算方式的理性选择

1.出口企业应在其内部建立一套完善的信用管理体系。我国出口企业能否最大限度的给予客户灵活多样的支付方式和富有弹性的支付条件以适应国际市场竞争的需要,其前提在于能否有效地对客户的信用风险进行识别、分析和评估,并在此基础上有效地控制风险和用最经济合理的方法综合处理风险。而这些方法和技术的落实和实施最终还有赖于企业在经营管理理念和管理组织制度方面的状况。因为,出口企业在国际贸易结算环节所面临的信用风险,实际上是产生于整个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的疏漏或缺陷。所以,企业的领导要充分重视这一风险的存在,并有必要根据自身的经营特点及实际情况,制定一套贯穿于企业出口各个环节的风险防范体系,从市场开发、签定合同、发货直至帐款回收。在这一过程中,企业应在内部形成科学的制约机制,使企业的交易决策权限和拖欠风险职责更加明确,以有效地控制应收帐款。

2.大力发展出口贸易融资业务,尤其是低风险的出口贸易融资业务。贸易融资有着不同于一般的流动资金贷款的特殊之处,银行在办理贸易融资时应将市场分析放在首位,重点考察的是一笔特定贸易的进展情况,应收帐款的真实性和可控性以及因此产生的现金流情况,而不是客户财务报告反映的整体偿债能力和信用状况。出口押汇、出口贴现、福费廷及出口保理都是为应收帐款提供的临时性资金融通,属于具有应收帐款作为还款保障的低风险贸易融资,应该大力发展。

篇5

    1.工作过程导向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全过程分析

    在实际业务中,国内外市场调研、进出口业务交易磋商非常重要,这往往是学生的弱点,也是课堂教学难以有效开展部分。另一方面,学生在工作中难以有效的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工作结合起来,导致教学工作跟实际业务相比有滞后性。

    1.1国内外市场调研

    在国际贸易实务课堂教学中,假设学生是某贸易公司的外贸业务员,将学生分成小组,并给各小组分配各种产品及目标市场,要求学生利用网络等资源收集目标市场的相关资料,对目标市场进行调研,撰写调研报告并进行PPT汇报。通过这个项目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国际市场调研的内容和方法。

    1.2交易磋商

    目标市场选定后,假设学生找到了潜在客户,要求各小组分别承担进口商与出口商角色,以给定的产品及产品的基本信息,运费信息、保险费等资料进行成本核算后根据实际业务情况完成询盘、发盘、还盘及接受过程,完成交易磋商任务。通过这个项目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交易磋商的环节及磋商的技巧。

    1.3合同条款拟订及签约

    交易磋商完成后,根据磋商结果拟订合同的主要条款。国际货物销售合同的主要条款包括货物的品名、品质、数量、包装、价格、交货和支付条件。课程的理论讲解按品名、品质、数量、包装、价格、交货和支付条件顺序安排,重点让学生了解各主要条款的基本内容及在签定中应注意的问题。通过这个项目的学习使学生能阅读合同、阅读信用证,并能根据给定的条件拟订一个完整的销售合同。

    1.4合同履行

    根据已拟定的合同,完成整个工作任务。比如,在备货环节,要求学生到生产企业参观,了解产品的生产流程及包装要求等。在落实信用证环节,要求学生根据外贸合同逐条审核信用证,指出信用证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具体改证要求,同时拟订改证函。在制作单据、交单议付环节,要求学生以给定的信用证,写出交单议付需提交的单据种类及对单据的要求。通过这个项目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出口合同履行的程序以及应注意的问题。最后是业务善后处理阶段,要求学生就本笔业务的相关情况与客户进行交流,并撰写善后函,目的是通过本笔业务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总之,整个过程的划分纵然是固定的,但在实践中可以根据具体的业务进行灵活处理。实践表明,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设计的课程教学,学生在学习成绩、对教学质量的评分、学生满意度等方面都有改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都有较大程度的提高。下面就对基于工作过程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的出口贸易教学设计进行粗浅讨论。

    2.基于工作过程的国际贸易实务教学设计实践

    依据工作过程理论,这里以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出口贸易为例来分析这一具体工作过程的分解和课程设置。为完成“出口”这一行为过程,我们首先需要完成出口准备、出口合同条款的拟订及签约、出口合同的履行、出口业务善后处理等四个行动领域。

    2.1对国际出口贸易行动领域分解

    首先,出口准备阶段。出口方公司经过市场调研后,通过外贸函电及寄送样品、报价单等方式与国外公司建立联系,完成出口准备工作。其次,出口签约阶段。出口方公司业务员与国外公司代表通过函电方式进行询盘、发盘、还盘等出口磋商流程,再签订进出口贸易合同,完成出口签约工作。然后,出口履约阶段。出口方公司备货、租船订舱,如果进口方是采用信用证方式结算,那么就开立信用证,双方履行合同。最后,出口善后阶段。对每一阶段再进行进一步的细分,看每一阶段还有哪些工作任务要完成,待明确了工作任务就可以确定行动领域。

    2.2按照工作岗位要求设置课程

    确定了行动领域后,就应当严格按照工作岗位要求来设置课程。对于行动领域中的出口准备阶段,要完成这个阶段的市场调研、寻找国外客户,就必须掌握市场营销技能。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中设置“国际市场营销”这个课程来支撑和实现。对于出口签约阶段,要完成与国外客户的询盘、发盘、还盘等工作,就需要有谈判技能,同时还需要掌握外贸英语的相关知识,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中与之相呼应的即为“商务谈判”、“外贸英文函电”,可以通过这两门课程的设置来支撑。

篇6

2004年4月22日,江苏中泰贸易公司与巴基斯坦进口商签订了两个集装箱的货物出口贸易合同,但双方并未在合同上注明交货期。

同年5月4日,外商开出了以江苏中泰贸易公司为受益人的信用证,并在信用证上规定最迟交货期为2004年6月30日。

但是,江苏中泰贸易公司收到信用证后,于5月30日才电告巴方进口商:第一个集装箱的货物将于7月底发出,第二个集装箱的货物将于8月底启运,要求外商将信用证装货期改为8月20日。

应江苏中泰贸易公司要求,外商同意将装货期由6月5日将改为7月28日。

由于工厂方面的原因,江苏中泰贸易公司未能在7月底装船,外商又不得不将装货期延至9月15日。结果,江苏中泰贸易公司仍未能在9月15日发货。

直至10月11日,江苏中泰贸易公司才将第一个集装箱的货物装船启运。发货前,江苏中泰贸易公司电告外商:货已备齐,请外商再度修改装货期。

此次,外商却明确表示不愿再修改信用证,但保证货物到港后,将会赎单提货。

货物启运后,江苏中泰贸易公司按CFR条款规定,于10月12日将发货情况电告外商,以便外商投保。不料,外商获知货物已在海上后,便向江苏中泰贸易公司提出降价要求,但遭到了中方公司的拒绝。在货物到港一个月后,外商仍然迟迟不予赎单提货。

于是,江苏中泰贸易公司打算将这批货物转卖给其他巴方进口商,可按巴基斯坦国家的海关法律规定:只有信用证指明的进口商才有权接收此批货物。因此,江苏中泰贸易公司不能将这批货物转卖给其他外商。

此时,江苏中泰贸易公司只能委托中国银行从开证行索回全套单据。然而,时间在一天天过去,货物滞港期间又遇到年终和我国春节,一直拖到次年即2005年3月。眼看着货物滞港近半年,各种费用不断增多大,再不处理,将会被巴基斯坦海关拍卖处理。

为此,江苏中泰贸易公司深感进退两难,举棋不定:第一,货款看来已无法收回;第二,若将此批货物运回,将产生一笔不小的费用,包括海运费、滞港费、港口费、拖舶费及其他杂费,共计达一万美金;而且,货物在长达半年的时间内一直敞在露天仓库,产品包装已破损不少,因此还需要支付一定的包装修理费。

情急之下,江苏中泰贸易公司不得不再次与原外商联系,并表示同意降价出售,但希望外商先电付70%的货款,江苏中泰贸易公司重新寄单。但是,外商却予以拒绝。

最后,江苏中泰贸易公司只好将货物运回,损失惨重。

可以说,在复杂的国际贸易中,很多企业在产品出口时,常常会面临更改交货期的困扰,从江苏中泰贸易公司的经历中,我们应该得出以下经验教训。

国无信不威,人无信不立。

签约时,江苏中泰贸易公司应该在充分考虑到各种意外因素的情况下,向外商做出交货日期承诺,而不是一次次地更改交货期,要求外商修改信用证。

究其根源,江苏中泰贸易公司错误地认为,合同上未订交货期,就可以不受约束。可事实上,按照国际《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规定,信用证与其可能依据的买卖合同或其他合同,是相互独立的交易。信用证一经开出,就成为独立于买卖合同以外的另一种契约,成为约束贸易双方的“隐性合同”。显然,江苏中泰贸易公司这方面的认识非常欠缺。

履约时,江苏中泰贸易公司违背了“有约必守”这一合同基本原则。既对外商已经就交货期做出了承诺,江苏中泰贸易公司就应该诚信遵守和切实履行自己的承诺,这是维持和发展正常的国际贸易所必须的。由于江苏中泰贸易公司一再违约,导致外商错过销售旺季,这就为外商拒绝收货、提出降价要求提供了理由;此外,因江苏中泰贸易公司违约在先,这也使得江苏中泰贸易公司在争取外方客户补救措施方面十分不利。

因此,在对外贸易中,我们应该遵循“重合同、守信用”和“有约必守”的基本原则,办不到的事情就不要轻易承诺,承诺的事情就应该认真履行。

要充分认识国际贸易付款方式的内涵和风险。

实际上,江苏中泰贸易公司对外商的资信情况和经营作风也不甚解,但在外商不同意再次修改信用证的情况下,仍将货物轻易发出,主观认为外商会赎单提货,这种做法是非常危险的。

因为,江苏中泰贸易公司并未意识到:装期已过造成的不符点,使付款方式由信用证变为托收,使这票货物已从银行信用蜕变到商业信用,丧失了开证银行对受益人的付款保证。

而在托收方式下,银行不再承担进口商必然付款的义务,出口商的收汇风险陡然增大。如果外商拒不付款赎单,在货物已到达港口的条件下,就必然会产生在进口地办理提货、交纳进口关税、仓储、保险、转售以致运回国内的损失。

江苏中泰贸易公司如果在发货前,能对付款方式的变化所带来的收汇风险有个比较清醒的认识和了解,也就不会贸然轻信外商的保证而将货发出,以致陷入十分被动的局面,遭受严重的经济损失。

在对外贸易中要努力做到知己知彼。

毫无疑问,从事国际贸易不仅需要充分了解本国的法规制度,而且还需要熟悉交易对象所在国的有关法规制度。除了掌握进口商的资信情况和经营作风之外,出口商还应了解进口国的贸易管制、外汇管制等方面的规定和进口国的商业惯例,以免收汇不着而造成损失。

开始,江苏中泰贸易公司原以为这批货在巴基斯坦比较畅销,届时可以很容易地转售给其他外商。但却没有想到,根据巴基斯坦的海关规定,信用证下的货物到港后,只能以开证人的名义清关,其他商人欲购此批货物需重开信用证,但货物到港日不能早于信用证开证日。

篇7

一、案情简介

根据《INCOTERMS 2010》(《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2010》)对CIF贸易术语的规定,该贸易术语属于适用于装运港交货的贸易术语,主要使用在海洋运输或者内河运输中。买卖双方在装运港的船上完成风险的转移,卖方负责货物在装运港装上船之前的风险。虽然该术语的使用范围主要适用于水路运输,而在实务中很多企业尤其是内地加工企业也习惯于使用该术语。

案例背景:2014年4月,国外某公司(下称进口方)同我国四川某企业(下称出口方)达成了一项进出口贸易合同,拟从我国进口一批玻璃工艺品共5000平方米,价格为为USD7.5/平方米CIF纽约,装运港为宁波港,合同还规定务必于6月中旬之前抵达目的港,采用门到门运输方式,双方约定采用信用证方式付款。出口方与承运人签订运输合同后,于5月份备货之后将货物交给了承运人进行运输,不料货物在运输途中运输车辆出现车祸,造成货物损失严重。得到车祸通知后,出口方立即将该情况通知了进口方,于是进口方向保险人进行索赔,但是当进口方向保险人索赔时,遭到了保险人拒赔,理由是保险标的物在发生损失时,被保险人对其并无可保利益,因此不予理赔。进口方认为在CIF合同下,卖方通过转让保险单来转移保险索赔权,买方在保险标的发生损失时,即使对其不享有可保利益,仍有权向保险人提起索赔,要求其赔偿,双方遂产生争议,后引起诉讼,法院经过审理,最后判买方败诉。

二、案例分析

该案例主要争议围绕着CIF贸易术语展开,根据《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2010》对该术语的解释,CIF的全文是Cost,Insurance,Freight(Insen Named Pon of Destination),即成本、保险、加运费(指定目的港)。卖方在装运港的船上进行交货,并承担货物装上船之前的费用和风险,在价格构成上卖方给买方的报价中要包括到达目的港的运费以及从出口国装运港到目的港的保险费。

本案例中买方没有得到保险人的理赔究其原因主要是在对保险可保利益的使用上出现了不同的理解。买方认为在CIF术语下保险由卖方办理,但是保险单的被保险人应该是买方,所以才会要求保险人对其进行理赔。而保险人认为被保险人只有对保险标的具有可保利益时才可得到赔偿。根据CIF贸易术语对保险的规定,一般情况下都是卖方作为投保人按照买卖合同中规定的保险金额和险别向保险人办理投保手续,交纳保险费,因此,保单上注明的被保险人名称应该是卖方,也就是说,此时保险利益的所有人是卖方。但卖方履行其交货义务之后,办理结汇时,要将保险单背书转让给买方,其后保险标的如果在运输途中遭遇保险人承保范围内的风险并导致货损时,由买方持保单和所需有关单证向保险人的理赔人提出索赔。换句话说卖方办理保险只是相当于替买方办理,实际保险单的被保险人应该是买方,因此才会有卖方只需购买最低险别的规定。在本案例中,发生货损的地点是在出口国工厂至装运港之间也就是在出口国国内,还没有到达装运港的船上,卖方还没有完成交货义务,应该属于卖方可保利益之内的范围,卖方在此时还不能将保单背书转让给买方,只有在卖方交货以后,才可以将保单背书给买方,实现保险权利的转让。

在运输方式上,CIF贸易术语只适用于海运及内河运输。而在案例中提到的运输方式为门到门运输,该方式属于集装箱运输货物交接方式的一种,而集装箱则属于典型的适用于多式联合运输的运输方式。《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2010》中针对国际贸易运输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多式联运专门引入了FCA,CPT,CIP三个贸易术语,其中CIP与CIF尤为相似,对于案例中的情况如果选择CIP贸易术语更为合适。

我方作为案例中的出口方所在地四川省地处内陆地区,装运港在浙江宁波港,要实现集装箱的门到门运输必然要经历长距离的内陆公路运输才可以将货物运往装运港、在合同中规定使用的CIF贸易术语对我方来说要承担从工厂到装运港装上船之前的一切风险,这对于长途运输来说我方要承担较大风险。因此,此时可以考虑使用EXW贸易术语,该术语对卖方来说只需完成在工厂装上运输工具即可,需要承担的风险是所有贸易术语中最小的,货物的出口报关、进口清关都由买方来完成。如果从降低我方作为出口方风险的角度考虑EXW(工厂交货)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三、案例反应的问题

(一)在运输方式上的问题和建议

在该案例中一个重要的分歧主要出现在CIF贸易术语到底是否适合使用在多式联合运输中,根据《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中的规定CIF适用于包括海洋运输在内的水路运输中。而案例中由于使用了集装箱,集装箱是典型的适用于多式联合运输的集合运输工具。案例中使用集装箱进行门到门的运输,在运输的过程中必然会涉及到多种运输方式的组合使用,也就是常说的多式联合运输。案例中的出口国发货人的仓库地处于内陆省份,因此去取货时必然涉及到公路运输或者是铁路运输,而离开出口国装运港之后的国际段运输又涉及到海洋运输这样的多式联合运输选用CIF就容易引发争议。

CIF贸易术语的产生主要是针对海洋运输这种运输方式的,当集装箱这种新兴的运输载体出现后,改变了传统的海洋运输一统天下的运输方式格局,并迅速成为了使用最广泛、认可度最高的国际货物运输方式,尤其在适用于多式联合运输方面的优势更是其他运输方式根本无法比拟的。为了适应新兴的国际货物运输方式,必然要对原有的贸易术语进行改革和完善,正式在此基础上《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在CIF的基础上引入了CIP贸易术语,该术语即继承了CIF贸易术语的各种优势,同时也很好的解决了CIF贸易术语只适用于海洋运输的局限性。因此,本案中对于贸易术语的选择应该选择CIP,而不是CIF。

(二)运输合同与贸易合同风险转移不同步的问题

针对本案例中使用的是CIF贸易术语而言,作为出口方的卖方来说要同时受到两个合同的制约。一个是卖方和买方之间的贸易合同,出口商作为贸易合同缔约的一方要承担从工厂一直到装运港货物装上船之前所有的风险。另一个是出口方与承运人之间缔结的运输合同在该合同项下出口方作为托运人委托承运人办理运输。

本案例中,货物发生损失的地点是在工厂到装运港的途中发生的,在该区域发生损失属于出口方己经将货物交给了承运人之后,按照运输合同的约定,出口方已经将货物交给承运人,交货之后发生的货物损失应该由承运人承担。

与此同时,在贸易合同项下,对于发生货损的区域出口方没有完成将货物交到装运港的船上,也没有实现自身的交货义务,同时要承担货物损失的风险。而出口方承担此风险却有其不合理之处,发生货物损失的区间货物己经交给了承运人,并且处于承运人的全面监管之下,出口方只是形式上的监督,这对于出口方来说极不公平。因此,在此区域发生货损之后,出口方在承担贸易合同项下货物损失的同时可以要求承运人赔偿其损失作为补偿。

篇8

第一,国际贸易术语的选用应与运输方式相结合。从目前外贸企业的长期使用习惯来看,最常用的就是FOB、CFR和CIF,这三种术语作为核心术语在内河和海洋运输方式中得以有效运用。但如今,国际物流行业突飞猛进,交通运输方式不断发生变化,集装箱运输、国际多式联运等现代化的运输手段越来越来普遍。这就要求外贸企业在签订贸易合同时不再拘泥于传统,而是根据实际需要选择与运输方式更为契合的术语,将FCA、CPT、CIP这类术语的使用范围扩大化,并逐步接受和启用DAT、DAP等术语。例如,在国际多式联运的运输方式下,如果用FOB、CFR、CIF来替代FCA、CPT、CIP加以应用,将会造成出口方因在贸易合同和运输合同下承担的交货义务不一致而遭受额外的损失。在货物交付承运人接管后,出口方对货物的实际掌控权丧失了,出口方完成了运输合同下的义务但没有完成贸易合同下的义务。所以,贸易术语的选用应该让贸易合同保持前后一致,避免出现货物交付和价格条件相矛盾的情况。

第二,应从规避贸易风险的角度谨慎选用国际贸易术语。在进行大宗货物的进口贸易时,如果是采用租船的方式,就应该尽量选用FOB等由买方负责租船订舱的术语。通过我方自行的租船,充分考察船方的信誉,避免卖方和船方的恶意勾结,在象征货的情况下,以伪造的提单来骗取货款,使我方蒙受付了款却收不到货的风险。在签订出口合同时,应尽量选择CIF、CFR等由卖方联系租船业务的术语,而对FOB等由买方联系租船业务的术语进行避免,从而最大程度地规避收汇风险。因为,在FOB条件下,我方必须把货物装至买方指派的船舶上。如果买方在签订合同后,因国际市场货物价格下跌等原因不愿履行付款收货的义务,可能会故意不派船或者延迟派船,这就让我方的货物不能按时装船,从而无法获得提单等相关单据,也就无法向银行交单结汇。同时,货物搁置在港口,必然产生额外的仓储和保管费用,货物还有可能遭遇意外事故而灭失或损坏,这无疑是对我方非常不利的。另外,贸易诈骗事件也是我方在对外贸易中需要重视和防范的。少数不良买家可能不按照正常程序向银行付款赎单,而是与承运人相勾结,在无单的情况下自行提货,然后宣告破产或者逃逸,造成我方财货两空的局面。

第三,在选用国际贸易术语时应考虑贸易港口的装卸条件和习惯。在贸易实践中,应该在确定具体的术语之前对贸易港口的实际装卸条件和港口的习惯做法进行充分调查。对买方而言,在涉及装卸条件比较差、装卸费用相对较高,或者在习惯上需要买方承担装船费用、卖方承担卸货费用的港口时,要力争选取贸易术语FOBStowed、FOBTrimmed或者FOBST。对卖方而言,在开展出口贸易时候要选择贸易术语CIFExShip''''sHold或者CFRExShip''''sHold。《2010通则》取消了船舷的概念,风险转移点改为货物自装运港装上船,即卖方承担货物装上船为止的一切风险,买方承担货物装上船后的一切风险。按照这种解释,当货物在装船时因吊钩不牢等原因跌落码头或者落入海中,损失都是由卖方进行承担。所以,在术语FOB条件下,卖方在指定交货的地点将货物交予承运人保管,其风险仍然存在。在如果签订了基于FOB术语成交的贸易合同,卖方对装运期和装运港要慎重规定,对船舶的运营情况和港口配套设施的运转能力要仔细考量。在与承运人订约之后,双方要加强联系,密切配合,从而保证船货的有效衔接,顺利完成卖方的风险转移。

第四,灵活选用贸易术语以增加我国的外汇收入。从宏观层面来分析,为了促进我国对外运输事业和保险行业的发展,增加在货运和保险上的外汇收入,出口企业首选术语CIF,在本国办理运输和保险,在对外贸易中获取利润的同时,在运费和保险费上也获得一定利润。其次,可选用贸易术语CFR。最后,再考虑贸易术语FOB。反之,如果是进口企业,则应该以FOB、CFR、CIF的顺序来选择。但是,如果在出口业务中,国外买方为了在运价和保险费上得到优惠,要求使用贸易术语FOB,自行租船订舱和投买保险,或者有些国家为了扶持自身保险事业的发展,规定其进口贸易必须在当地投保,不能使用CIF,在此背景下,我国作为卖方也可酌情同意,以促成贸易的达成,避免谈判破裂。

第五,对国际贸易术语的选用应明确其版本。在国际上,定义贸易术语的版本不尽相同,实际参照和应用情况还没有得到有效的统一。《1941年美国对外贸易修订本》和《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对术语FOB的解释有很大出入,《2010通则》较《2000通则》在贸易术语数量、分类、风险界限和内外贸适应性等方面都有所变化。因为国际贸易惯例本身并不同于国际法,只是得到经常遵守的惯常做法,它对贸易当事人没有强制力和约束性,贸易双方可以明确适用或者排除。国际贸易惯例在适用的时间效力上也不存在“新法取代旧法”的说法。所以,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贸易术语的混用、误用现象仍然存在。这就需要贸易伙伴在交易磋商和订立合同时对贸易术语的适用版本进行说明和讨论,以达成一致意见,不给日后的履约留下隐患。

2结语

篇9

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国际结算越来越需要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进行参与,信用证支付方式在这个过程中逐渐的形成。信用证支付方式的核心优势是把本来该由进口商履行的付款责任转移给了银行,从而能够一方面保证出口商尽快安全地收款,另一方面保证进口商能按时安全的收到货运单据。这样,从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国际贸易双方之间的信任问题。但是在使用的过程中,信用证支付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安全,为此,重点分析受益人在信用证支付方式下所面对的问题。

关键词:

信用证;国际支付;软条款;问题

中图分类号:

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0011502

在国际贸易中,出口结算方式直接影响到买卖双方的资金周转和融通以及各种交易风险和费用的负担,这关系到买卖双方利益的关键问题。随着我国出口贸易的飞速发展,我国的出口贸易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出口贸易中,采用信用证作为支付方式的情况愈加常见。一方面,出口方希望能够高效安全的收汇,另一反面,进口商业希望能够及时收到运输单据提到货物。以信用证作为支付方式,是把托收、汇付中的商业信用转换为银行信用,将本来该由进口商承担的付款责任转移给银行。虽然信用证是以银行作担保的,但是它不是绝对安全的支付方式,信用证支付方式的特点和操作流程也存在着风险。在实务操作中,银行所需要进行的最重要的工作步骤就是审核处理单据,只要各种单据无误,即可付款,而不需要审核货物与合同是否吻合,因此,这就给进口商提供了诈骗的可能性。也因此,在采用信用证为支付方式的贸易中,出口方必须要了解看清楚各种可能出现的风险,并对此进行有效的防范,以确保交易的安全顺利进行。

1 信用证的概念及其特点

1.1 什么是信用证

信用证是于19世纪时产生,其相当于国际贸易支付方面所发生的一次革命性的创造。这种支付方式是历史上首次使不在交货现场的进出口双方在执行合同的过程中处于同等地位。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进出口双方互不信任的问题,尽可能额保证了买卖双方以前只有在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时才会具有的安全感。信用证的本质是有条件的银行担保,是银行(开证行)应买方(申请人)的要求和指示保证立即或将来某一时间内付给卖方(受益人)一笔款项。卖方(受益人)得到这笔钱的条件是向银行(议付行)提交信用证中规定的单据,包含商业、运输、保险、政府和其他用途的单据。信用证也是出证人以自身名义开立的一种信用文件,就广义而言,是指由银行或其他人应客户请求作出的一项书而保证(written engagement),按此保证,出证人(the issuer)承诺,在符合信用证所规定的条件下,兑付汇票或偿付其他付款要求(other demands for payment)在国际贸易具的载有一定金额的,在一定期限内凭符合规定的单据的书而保证文件。信用证则都是由银行开立的,是指开证银行应申请人的要求并按其指示向第三者开据。

1.2 信用证的特点

当采用信用证结算时,受益人的收款有保障,特别是在出口商不了解进口商时,在进口商有外汇管制时,信用证的优越性更为显著。

信用证使双方的资金负担平衡。对于出口商来说,出运货物以后可以立即把单据卖给出口地银行以获得货款,还可以利用信用证做打包放款,因此,资金负担比付款和托收轻得多;对于进口商来说,开证时一般只需缴纳部分押金,获得单据时才支付全额,其资金负担比预付货款轻得多。

2 我国信用证使用现状

随着我国出口贸易的飞速发展,信用证结算方式的不足也日渐突显。一方面对于一些国家的进口商来说,开立信用证的手续复杂繁琐,而且时间较长,因此很多进口商不愿意使用信用证。另一方面由于信用证自身的缺陷和不足,经常会产生信用证欺诈等问题。因此它的使用比例是逐年下降。据相关数据资料显示,2005年出口企业选择信用证作为主要结算方的约有84.6%,而在2006年这一比例则仅为是55.6%。然而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我国信用证使用比例已经下降到50%以下。从国际贸易的发展的大趋势看,国际市场已经不可逆转地转变成了买方市场。而传统的信用证结算方式对出口商有利而对进口商收取货物的风险较大。因此,信用证结算方式在我国出口贸易中的比例日渐下降,越来越多的企业更加倾向于采用非信用证方式进行结算。

3 在使用中遇到的问题

因为信用证是基于银行信用,对于出口商来说较为具有安全性,因此在出口时较多采取信用证为结算方式。一般来说,出口方认为,只要按照信用证条款提交相应相符的单据,就能安全收汇,但事实上并非如此。原因有两点:第一,信用证本身的特点决定了信用证在使用中存在风险;第二,很多出口方并没有深刻理解信用证“单证一致、单单一致”的特点本身就意味着具备很大的局限性。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容易造成疏忽,从而导致巨大的经济损失。

3.1 拒付现象时有发生

拒付现象实际上经常发生,这不仅给信用证交易中的双方造成各种损失,也会影响合同契约的执行,最终甚至会造成进出口双方或某一方违约,更有甚者会因此而解除合同。对于出口方来说,拒付是最令人担忧的事情,也是其关联银行十分反感的事情。原因在于在信用证交易中,银行进行付款、承兑等都是以单据为依据,虽然有《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作为原则性指导,但是进出口双方会因为各种原因而导致拒付,常见原因包括:单据内容复杂,信用证条款不清,各国法律规定、语言文字意义、贸易习惯等差别,进出口双方的理解能力,适用条件不同等等。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只有进出口双方,尤其是出口方,严格按照《UCP600》中的各项规定,才能尽量减少产生拒付现象,才能在贸易中争取到自己的主动地位,避免产生交易纠纷和经济损失。

3.2 遭遇开证行倒闭

由于国际贸易中的第一付款责任是开证行,只要出口方提交符合信用证的单据,不管进口方是否赎取单据,开证行都要付款,因此在国际贸易中开证行的重要性是无以言表的。在我国,由于国情所限,普遍意义上认为银行是实力的象征,资金实力都很强大,似乎银行是从来不存在倒闭的风险的。但是许多国家与地区则不同,比如巴拿马,印尼等国家,国家对银行的管理很松散,名不副实的银行有很多,所以在遭遇金融危机,政局不稳定的时候,银行就很有可能倒闭,近年来的国际金融危机更是加剧了这种情况的发生。因此,作为出口方,在交易谈判时期的重点就是要确定开证行,深刻彻底的调查开证行的信誉,争取要求在一流银行开证。

3.3 信用证的伪造

信用证的伪造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1)开证行伪造。有些进口商伪造并不存在的开证银行为开证行。(2)冒用其他银行的名义开证。(3)无密压电开信用证。(4)采用假印鉴或签名开出信用证。(5)开证行名称或地点模糊不详或不名。(6)信用证金额较大、有效期短。对于伪造的信用证,如出口方没能发现伪造,将会导致钱货两空。近些年由于我国银行对于信用证的了解,这种性质的诈骗已经减少了很多,但是还是有不少诈骗团伙使用这种诈骗手段。

3.4 信用证中的软条款

所谓“软条款”信用证是说开证行可以随时单方面解除付款责任的信用证,这又称为“陷阱”信用证。软条款采用的诈骗手法较为隐蔽,从表面上看,软条款信用证是合法真实的信用证。实际上信用证中规定一些限制性条款,或条款不清,或责任不明,这样就把信用证变成实质意义可撤销的信用证。这种软条款的共同特点是权利的单向性,也就是出口方受制于进口方,当进口方要对出口方不利时,出口方找不到任何可以维护自身权益的办法。具体举例来说,开证人可以在信用证中要求出口方根本无法获得的单据,这样导致单证不符的情况,从而骗取货物。或者信用证的规定过于严苛,对出口商造成潜在的风险和危害。常见的信用证软条款有以下几种:(1)信用证生效的主动权在进口方或开证行手中;(2)信用证中存在限制性单据条款;(3)信用证中存在限制性装运条款;(4)开证行付款并非无条件付款而是有条件付款,如货到后要经过商检才可付款;(5)开证申请人故意在信用证中规定互相矛盾的条款。

事实上,信用证诈骗属于高科技,高智商犯罪,世界上没有一项措施能够防止信用证诈骗,因此只有受益人认真了解在使用信用支付中会遇到哪些问题,才能够从根本上避免被诈骗,从而顺利收汇。

参考文献

[1]张晨.信用证结算方式下受益人的风险规避[J].科技致富向导,2011,(12).

[2]万玉林,林璐.信用证支付方式的风险与应对策略[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3]郭晓洁.出口商在信用证支付方式下的风险及防范[J].中国市场,2008,(4).

篇10

汇款是指汇款人(债务人)主动将款项交给银行,委托其使用某种结算工具,通过其在国外的分支行或行,将款项付给国外收款人的一种结算方式。它是产生最早、使用最简单的结算方式,也是其他各种结算方式的基础。

汇款按照使用的结算工具不同,可以分为电汇、信汇和票汇。按货物、货款的运送及支付顺序不同,汇款方式在国际贸易实务中有两种运用方式:预付货款和货到付款。其中,预付货款对于出口商而言较为有利:既可以降低货物出售的风险,同时减轻了资金负担;货到付款则对于进口商较为有利:既可降低资金风险,也能先收货后筹款,相当与得到资金融通。如付款的期限较长,甚至可以将货物售出后,用所售收入支付款项。因此,用汇款方式进行结算,风险承担和资金负担在买卖双方之间不均衡。结算的风险(如货物运出后能否顺利收回货款以及货款付出后能否顺利地收到货物)和资金压力完全由一方承担,另一方则相对有利。

托收是指由债权人开立汇票,委托银行通过其海外分支行或行,向国外债务人收取货款或劳务价值的一种结算方式。虽然托收与贸易汇款都属于商业信用基础,但是跟单托收通过用单据代表货物控制货物所有权,从而将结算风险及资金负担在进出口双方之间进行了平衡。对于出口商来说,出口商通过控制货权单据来控制货物,不付款或承兑就不会交单。一般不会受到"银货两空"的损失,比赊销安全。对于进口商来说,只要付款或承兑,马上就能取得单据,从而得到货物的所有权,比预付货款方式安全。

在贸易实务中,托收按照是否附有货运单据可以分为光票托收和跟单托收。对不附有全套货运单据的款项的托收称为光票托收;对附有全套货运单据的款项的托收称为跟单托收。其中,根据交单条件的不同,跟单托收可分为D/P(付款交单)和D/A(承兑交单)。D/P(付款交单)按照付款的时间不同又可以分为D/P即期和D/P远期。不同的托收方式中存在的结算风险也有所不同。在D/P条件下,代收行在买方支付了全部票据金额以后才能将有关票据交给买方,这样卖方的货款得到了有效的保障。而在D/A下,代收行在买方承兑有关汇票后就可以将有关单据交付买方,这时卖方已经交出了货物的物权凭证,一旦买方的信用出现危机,到期不付款,卖方手中仅有一张已承兑汇票能约束买方的义务,仍可能遭受钱、货两空的损失,对于出口商来说选用D/A一定要慎重。

信用证支付方式是近年来国际贸易中最常见、最主要的支付方式。信用证(L/C)是开证行根据买方(开证申请人)的请求,开给卖方的一种保证承担支付货款的书面凭证。这种方式把应由买方承担的付款义务转化为银行的付款义务,从而加入了银行信用,由于银行承担了第一性的付款责任,有审单的义务,使得结算的程序更为严格、规范,对于买卖双方而言,结算的风险进一步得到控制;资金融通也更为便利。因此,该种方式被贸易各方广泛接受。

二、选择支付方式时应考虑的因素

由于各种支付方式的特点不同,因此在选择合适的支付方式时,应该考虑以下因素。

1.客户信用等级的高低。如果客户的信用等级很一般或是贸易双方是首次进行交易,应该选用L/C的方式;如果客户的信用等级较高,可以选用D/P,既可以达到即节省开证费的目的,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把握物权凭证的安全性;如果客户的信用等级非常高,就可以选用D/A甚至是直接T/T的方式。

2.货物供求状况不同。如果是畅销的货品,卖方可选择对自身有利的支付方式,如要求用L/C进行结算,甚至要求买方预付货款。如果是滞销的货品,则所选择的支付方式可能会有利于进口商,如D/A,甚至可以货到付款。

3.选用的贸易术语和合同金额的高低。不同的贸易术语对于买卖双方的责任规定以及风险分担有所不同,因此也应根据贸易术语不同来选择合适的支付方式。对于象征货组中的CIF和CFR,就可以选用托收和L/C的方式;而对于FXW和实际交货的D组术语,一般就不会采取托收的形式进行结算;对于FOB和FCA等术语,由于运输的事宜是由买方安排的,出口人很难控制货物,所以在一般情况下也不会选择托收的方式。另外,合同金额如果不大,则可以考虑选择速度较快、费用低廉的T/T方式或光票托收方式。

选择支付方式的最终目的是尽量降低结算的成本,分散结算的风险,促使进出口贸易的顺利进行。以上所列举的各个因素会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具体客观情况而对货款的支付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三、正确选用支付方式的建议

从国际贸易实践情况来看,单纯某一种结算方式总是不能满易各方的要求。面对不断变化的市场,有必要采用综合支付方式进行结算。

1.汇款和托收相结合。如:先采取T/T的形式预付定金10%,在装船后T/T合同款的40%,,剩余的50%采用D/P即期付款的形式。这种选择既能保证供货方及时履行发货的义务,又能约束进口人及时付款,同时节省了更多银行费用的支出,也节约了宝贵的贸易时间。

2.汇款和信用证相结合。如:定金的部分以T/T办理;主要的货款采用L/C的方式进行支付;至于一些余款,以T/T的方式进行。

3.托收与信用证结合使用。这样的组合既可尽量地避兔不必要的开支,也能对作为物权凭证的单据起到保护的作用。如将D/A和信用证和银行保函结合在一起使用,或要求使用由代收银行开具的银行承兑汇票,这样,原来的商业信用就被转变为银行信用,将出口商的风险转嫁给银行。

综上所述,国际贸易支付方式选择是否恰当,会直接导致出口人是否能够安全、快捷地得到货款。在选择时,不仅要考虑自己的风险,也要考虑对方的成本,力图达到双赢的日标。所以,要根据对方的资信等级、货物的供求状况、合同金额的高低、运输方式和种类、财务结算成本高低等因素来决定。同时,灵活运用组合的、综合的支付方式来进行国际贸易的结算,以分散结算的风险。

参考文献

[1]王立武.国际贸易支付方式的选择与风险.中外企业文化,2004(1).

[2]高增安.国际贸易出口方支付方式的理性选择.经济体制改革,2002(4).

[3]任晓燕,任哓鸿.论国际贸易支付方式的选择.商场现代化,2007(9).

[4]危英.论国际贸易结算方式最佳选择.求索,2004(11).

[5]余文华.进出口贸易中非信用证支付方式的运用模式.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人学学报),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