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金融业务范文
时间:2023-06-05 17:59: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村金融业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摘要:农业相对于工业和服务业来说,它的资金使用有这样的特点:资金规模较大,资金周转周期长,资本回报率低。也就是说,农业是一个社会资源使用效率低的部门。目前,在中国农村金融中,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是当前农村金融体系的功能并不能满足农村金融的需要,弱化了农村金融对“三农”问题的支持。
关键词:农业;金融业务;“三农”建设
中图分类号:F03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15015601
1引言
所谓的“三农”也就是指农民、农业和农村。银行业作为促进社会资源优化配置,引导资金流向的重要产业部门和职能部门,在解决三农问题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是,农业在一国产业中又有其特殊的地位,是一国人民生活的基础,关系着国家的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必须得到有力的支持和发展。在近期出现的世界性粮食危机更证实了农业的重要性。这就要求了金融业在引导社会资源配置时,要利用一系列的政策和方法使资金流向农业而不是追随着利润高的产业,忽视农业。
2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功能缺失分析
2.1农村金融产品与服务的供给缺失
从农村金融组织机构来看,机构形式单一,数量不足,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错位。由于国家的金融机构定位安排,使得正规金融形式单一且机构的覆盖率较低,业务服务不到位。农业发展银行业务品种匾乏,主要集中在粮棉油的购销储活动范围,支农力度不足;中国农业银行实行商业化改革,业务定位转向城市及经济发达区域;农村信用社“一枝独秀”,势单力薄,难以支撑整个“三农”的金融需求;邮政储蓄又不断从农村吸储资金但又不能用于农村经济发展。正规金融的缺位,使得内生于农村经济的非正规金融如民间借贷挤入农村金融市场,尽管有其非合法性,但在有的地区成为农村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动力。据国际农业发展基金的研究报告,中国农民来自非正规金融市场的贷款大约是正规信贷机构的四倍。
2.2制度供给缺失以及农村金融机构功能弱化
从金融制度供给角度来看,我国农村金融确实存在金融供给的总量不足、有效需求的地区性差异大等特点,但仍属于制度供给缺失所致。由于农村金融市场发育迟缓,存在着经济学家罗纳德•麦金农和爱德华•肖所说的金融抑制,农村金融与经济发展陷入“双抑制”怪圈。中国农村金融体系及体制的变革都是沿袭自上而下的政府主导的制度变迁的结果,存在严重的制度缺欠和制度供给不足的表现,这与我国“以农养工,以农养城”的整体经济发展战略导向是分不开的。从表象上看,我国农村金融抑制有三种表现形式:一是供给型金融抑制,即农村金融机构少、资金量小,供给总量不足。二是需求型金融抑制,主要是由于商品化、货币化程度低,贷款难以及民间金融“挤出效应”等。三是供需结构型金融抑制,主要表现为农村金融机构以存贷款业务为主,保险、证券、信托、、结算等业务极少。
3金融机构产品与服务创新的功能界定
3.1农户的金融需求
是指以一家一户为农业生产经营单位的农民的金融需求。研究发现,中国农户的金融需求现阶段表现为:道义小农和理性小农并存,生产性资金需求与生活性资金需求并存,“舒尔茨一波普金命题”在我国成立。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户倾向于单一型金融需求,低收入水平的农户其贷款用于生活支出的比例较高。由于非生产性支出往往占更大比重,故非农业生产性需求凸显出来,生活性借款比重加大。非农业生产性借贷需求和农业生产性借贷需求结合在一起,中国农村的生产性借贷需求呈上升趋势。而经济发达地区,农户的资金需求是收入等级越高的农户,其远离农业生产的程度越高,经营性资金需求加大,综合的金融需求、与城市趋同化的金融需求凸现。
3.2农业金融需求
农业金融需求,是指现代农业在生产、经营、加工和流通等各环节中,其生产和经营主体(包括农户和各种农业组织)所产生的金融需求。从广义上说,现代农业的价值链不断延长,正逐步呈现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管理、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的基本根据。农业产业链向产前、产后和流通领域不断延伸,种养加工一条龙、产供销一体化各环节不断整合,新农业正在衍生出多元化的商业金融关联市场。农业金融需求可以按照农业生产过程划分的生产性农业金融需求和经营性农业需求;按照需求主体划分,分为农户的生产性金融需求和农业组织的生产经营性金融需求;按照农业组织形式的类型,可以划分为农产品初级产品――种植、养殖业的金融需求、农产品加工企业、农产品流通企业以及多种经济形式联合体的金融需求。
3.3农村金融需求
农村金融需求泛指农村地区及县域经济区域性的各种个体和组织的金融需求,他们包括一般农民和种养专业户、乡镇企业务工人员、农村经济组织、乡镇工业及建筑企业、乡镇政府和村民委员会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承担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需求的社会管理机构等。随着新农村建设战略的实施,我国农村金融需求呈现这样的特点:县域经济发展使商业金融客户群体不断扩大,金融需求层次不断提高。目前县域人口占全国人口的70%以上,县域创造的GDP也占全国的50%。民营经济、特色经济、板块经济、劳务经济等多元化经济发展形式出现,乡镇企业、中小企业出现集群化特点,农业和非农业分离的格局开始打破,城乡交融的格局开始形成,这一过程中的金融需求呈现了多元化、差异化的特点。同时,在相关领域又形成一个与“三农”密切关联又相对独立的庞大产业市场,商业性金融资源潜力非常大,对农村金融机构的服务与产品创新要求也很高。
4以实现金融功能为目标加快金融创新
4.1必须解决创新的动力问题
在现有农村金融的制度框架下,应引入竞争机制,在市场定位中解决好商业化运营的高盈利模式和“支农”的低盈利模式的社会功能矛盾问题。况且孟加拉国的“乡村银行”及在亚洲获得成功的小额信贷的成功经验,证明了农村金融市场不是没有潜在市场前景。同时,要完善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以及中外农村新型村镇银行、贷款机构及社区银行的经营管理机制,完善法人治理机构,为金融创新提供保证。
4.2构建多层次的农村投融资体制
农村金融需求主体对投融资商品的需求表现出较强的地域性和层次性特征,不同阶段、不同人口群体、不同产业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较大差异,由此导致的金融需求也不一致。所以应该建立起“政策性―合作性―商业性”农村金融体系,农户就可以通过政策扶植维持简单再生产,在合作金融支持下实现初级层次的扩大再生产,在商业性金融的竞争条件下,真正具备经营能力的农户可以实现高级层次的扩大再生产。
4.3解决好农户信货抵押的问题
可以在土地金融、保险、衍生金融产品等方面探索创新,如农业保险、租赁、期货、银行卡、理财以及代收代付等业务,满足农村多元化金融服务需求。在新一轮的我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中,要完善金融政策、法律、法规的规范与指引,完善金融监管职能,保持农村金融体系的平稳运行。
参考文献
[1]张丽.完善三农金融服务体系的政策建议[J].济南金融,2005,(9).
[2]黄坤.农村金融体系改革:金融功能观视角下的反思[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7,(3).
篇2
【关键词】农村商业银行 小微金融 发展建议
占我国企业总量97.3%的小微企业作为我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塔基”,其良好发展对于鼓励自主创新、吸纳社会就业和创新社会管理都具有非常深远的影响。近几年不断出台的扶持政策让小微企业看到了曙光,也令一些中小型银行更明确了发展小微企业的战略定位,然而,融资难仍然是制约小微企业发展的瓶颈。在当前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且急需配套相应金融服务的关键时期,农村商业银行应该在立足地方、服务三农、服务中小企业的理念下重新认识市场环境,把握时机,促进自身与小微企业的良性互动与共同发展。
一、开展小微金融业务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培养、稳固客户群,开辟新的利润区域
随着公司债券、股票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大中型企业通过直接融资的规模将日益扩大,对银行贷款的依赖程度将逐步降低。同时,农民收入水平的逐渐提高及农村产业化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农村地区小微企业的不断发展和壮大,产生了更多的金融服务需求,这些为农村商业银行小微金融业务的发展提供了客观必要性。农村商业银行应依据自身处于农村、服务三农的地理人文优势及决策链短、机制灵活的管理优势,为小微企业提供短、频、快的资金需求,进而拓宽和稳固客户群体,开辟新的利润区域。
(二)有利于树立良好社会形象,服务地方经济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各界对于银行履行社会责任情况日益重视,而农村商业银行作为土生土长的“草根银行”,更应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利用自身人缘、地缘优势协助当地政府扶持小微企业发展,执行“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经营理念,切实履行相应的社会责任,树立良好社会形象,进而获得当地居民及中小企业的认可,形成良性循环。
(三)有利于优化自身客户结构,有效分散风险
在金融脱媒、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大客户的争夺战是越来越激烈,同时大客户对于银行的粘性也越来越差,农村商业银行应该审时度势,利用自身优势重点发展小微金融业务,尽早占领潜力巨大的小微企业贷款市场,实现客户多元化,有效分散风险。同时,积极进行打包、交叉销售,针对小企业主、个体工商户等推进私人银行、理财及贵金属等中间业务的发展,提高综合盈利能力。
二、小微金融业务发展建议
小微金融业务是农村商业银行实行战略转型和“二次腾飞”的战略性业务之一,对客户结构、业务结构调整,切实转变增长方式和盈利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下面给出几点发展建议:
(一)转变思想观念,顺应政策导向,明确市场定位
随着金融脱媒及利率市场化的发展,银行业的经营环境日新月异,对于由农信社改制而来农村商业银行来说必须尽快从依靠传统业务及大中型企业信贷模式中走出来,重新认识小微企业,把其“缺点”看成“特点”开辟新的业务领域、实施蓝海战略。顺应政策导向,坚持改制不改向,深化“服务三农,服务社区,服务中小微企业”的经营理念,从盯住大中型企业客户“锦上添花”放贷款,到为小微企业“雪中送炭”,真正以服务者的身份积极主动地帮助小微企业发展壮大。同时,转变小微贷款只是协助政府实施的扶贫手段认识,事实上小微信贷是农商行推动利润增长的重要力量,是在未来残酷的金融竞争中屹立不倒的核心支撑。
(二)优化小微信贷部门组织结构
现在一些农村商业银行已设立了小微金融部,在二级支行也设立了小微企业专营中心。但是在二级支行里,客户经理往往承担着贷前调查、业务营销和贷后管理等不相容职责。在业务开展过程中,很难保证客户经理能严格执行贷前全面调查,贷后持续重视风险预警信号。为此,建议在小微企业专营中心设置业务营销部、信贷审批部、风险管理部三个相互独立而又相互制衡的部门,其中,业务营销部主要负责前期信贷市场开发、客户需求调研、细分客户类型,受理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并收集贷前所需资料;信贷审批部主要负责评定客户信用等级并建立客户信用数据库,根据客户特点及需求并结合自身产品种类实施审批授权;风险管理部主要负责风险控制和贷后追踪监管,及早发现风险并采取相应措施控制风险、降低风险。
(三)加强信贷产品创新,优化业务操作流程
因前期对于小微金融业务重视不够及小微企业自身类型多样、经营模式灵活多变等原因,目前针对小微企业的金融产品种类不多且创新不足,不能贴近市场、贴近客户,真正有效为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农村商业银行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对经营理念、经营模式和经营手段大胆创新和突破,建立以“量化的市场调研、简化的业务流程、多元化的产品服务”为目标的小企业专业服务体系,提升小企业业务的核心竞争力。调研产业链上各个角色的利益关系及利益诉求点,分析它们金融需求的特点及经营周期各阶段的现金流入、流出和沉淀特点,针对小企业成长初期、快速发展期、成熟期等各阶段测算融资需求额度,配套特色产品和服务方案,形成特色产品与全方位服务并行的金融服务体系。
(四)创新风险管理理念和工具
从监管统计数据看,全国小微企业贷款不良率比企业贷款平均水平高出近一倍,其中单户500万元以下小微企业贷款的不良率比平均水平高出四倍,因此,做好小微金融必须以守住风险底限为根本前提,而创新风险管理理念和工具是必由之路。首先,加强内部控制体制的建设和完善,构建风险防范机制,在全行范围内营造重视风险防范或控制的氛围,培养信贷风险管理文化,让员工认识到如果控制不好风险造成坏账,之前的工作和付出都将付之东流。其次,对信贷管理人员的进行持续培训,加强对员工素质的培养,通过培训专业的小微企业信贷管理人员,提高其业务技能、对风险的敏锐度和道德守法意识。再次,借鉴和参考国内外比较成功的银行小微信贷风险管理模式,引进先进的风险识别、风险计量方法,通过数据挖掘分析和风险量化技术对以信用风险为主的各类风险进行量化分析,对贷款进行质量监测和早起风险预警,防范化解风险。
(五)建立与业绩挂钩的约束激励机制
针对微小企业业务特点, 农商行要制定专门的业绩考核和奖惩机制,侧重对信贷人员的正向激励,将信贷人员收入与其业务量、效益和贷款质量等综合绩效指标挂钩, 形成责、权、利相结合机制,充分发挥信贷人员在有效控制风险前提下对小微企业信贷工作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的营销潜力和活力,达到银行、小微企业、信贷人员三方共赢。
三、结束语
2013年7月20日起央行开始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七折下限,同时对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不再设立上限。贷款利率的放开意味着企业融资渠道将多元化,将促使企业根据自身条件选择不同的融资渠道,如大中型企业将更多通过债券、股票来直接融资,为金融机构增加小微企业贷款留出更大的空间,提高小微企业的信贷可获得性。农村商业银行要以此为契机,顺应金融环境变化,加快小微产品创新,利用人缘、地缘优势快速抢占市场,提高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郭锋,王玉梅.浅析商业银行小微金融业务面临的困境及对策[J].时代金融, 2013(01).
[2] 何虹.促进商业银行小微金融业务发展的政策建议[J].金融与经济,2011(11).
篇3
【关键词】农村金融 失地农民 再就业服务 对策
认识不到位导致一些人把失地农民利益问题看成简单的经济补偿问题,对失地农民再就业重视不够,扶持措施力度不够。一次性经济补偿无法解决大多数失地农民的长远生计。近年来,各级政府越来越重视对失地农民的安置就业问题,特别是对失地农民的金融扶持上,目前,农村信用社挑起了支持失地农民再就业金融服务的重担,但是为失地农民再就业提供金融服务仅靠农村信用社一家金融机构是远远不够的,无论从业务品种还是资金实力讲都不能满足社会需求,笔者认为还应当从以下方面在农村金融为失地农民再就业服务的问题上进行完善。
一、为失地农民创业提供金融政策支持
失地农民群体的出现几乎全都是因为经济发展需要,即城镇化造成的,所以他们所处的地理位置一般在城乡结合的郊区,配套设施发达,创业机会多。众所周知,创业是需要启动资金的,而大多数失地农民手头的资金都很有限。所谓“拆二代”也只是少数情况。目前我国针对下岗失业人员、贫困学生等弱势群体相继出台了金融支持办法,对他们在再就业、求学中的资金困难给予支持,而对失地农民却没有相关规定,成为金融支持政策上的一个“盲点”。笔者认为,应当从两个方面入手,解决此问题:一方面,实施失地农民创业贷款实行利率优惠制度,根据失地农民的具体情况实施不同比例的贷款贴息,贴息由地方政府在财政预算中进行安排,具体操作可以仿照下岗职工再就业贷款。另一方面,出台有利于支持失地农民创业的,切实可行的金融政策。国家应借鉴下岗职工小额贷款管理办法,尽快出台失地农民小额贷款管理办法,金融机构应完善失地农贷款的门槛设置,制定可操作性强的实施细则,根据当地实际建立高效、简便的小额担保贷款担保模式。针对农户贷款担保难的问题,可以采取保证金的方式,担保资金可考虑从地方政府从土地收益中和失地农民的土地补偿费中按比例各提取出一部分,保证金的管理可以委托担保机构,也可以存入同级财政部门指定的银行,由财政部门与银行协商明确各自的职责,下岗职工再就业贷款的管理模式很值得借鉴。
二、丰富传统信贷产品功能,创新信贷产品种类
俗话说“创业难,守业更难。”这对于平均文化水平不是很高的失地农民来说更是如此。企业要发展就要有资金,创业不是一劳永逸的,在当今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要想让自己的企业健康长久的经营发展下去,除了所从事的行业要有市场竞争力之外,更重要的是离不开资金的雄厚。失地农民创业成功后的企业处于成长阶段,要继续创新或扩大再生产,就必须继续投入资金,然而现实是资金的紧缺。所以,仍需要金融机构的继续支持。笔者认为金融机构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尝试:第一,研究并推出适合失地农民的理财产品。失地农民的补偿金性质特殊,对于他们来讲是救命钱,所以保本是第一位的,他们一般都投资于购房、教育等消费,很少投资其他领域,保本浮动型理财产品就可以达到提高资金的受益和流动性。除此之外,迫切需要保险公司创新养老保险产品,以增强家庭抵御风险的能力,消除失地农民后顾之忧。第二,要不断丰富现有信贷产品功能,让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农户联保贷款惠及所有失地农民。包括放款授信额度的上限;加快村镇信用建设,扩大信用评定范围,拓宽农户联保贷款范围;中央银行应根据失地农民的现状,及时调整贷款用途的限制,使再贷款用途更加宽泛,适用性更强。第三,不断创新信贷产品满足失地农民的金融需求。特别是要根据失地农民的金融需求,不断创新信贷产品,扩大小额农贷经营范围,把失地农民的创业经营纳入信贷支持之中,开办低利率的失地农民创业贷款,建立财政支持联动的贴息制度,为失地农民提供资金供应平台。金融机构是可以在不违反相关市场规则和政策的情况下不断拓展对失地农民的金融服务空间的。前提是借助有效的风险管理、成本控制和激励机制等管理手段,运用合理的产品、价格等市场策略,如:可开办“失地农民小本贷款”,该产品可设立目标从事个体经营、家庭作坊和微小企业的失地农民,贷款最高额可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状况结合失地农民需求综合而定,限期在三年以下,还款采取按月等额分期方式,将资信状况和担保方式与利率联动。担保方式创新方面,政府也应当为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承担起责任,毕竟这个群体会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会越来越庞大,如果解决不好会直接影响社会的稳定。为此,政府应当作为担保人,为失地农民提供担保服务,这也可以提高金融机构为失地农民提供资金支持的积极性。
三、通过支持中小企业间接促进失地农民就业
创业本身蕴藏着很大的风险,个人对风险的偏好不同和承受能力不同以及个人的文化层次不同,导致创业尽是少数人的选择。大多数人宁愿选择不冒险,有一份稳定的工作。而对于失地农民来说,保证受益更关键。找一份稳定的工作就成为预防失地农民贫困的最好办法。绝大多数失地农民具有强烈的就业意愿。但是,相当一部分企业随着技术水平和资本密度程度的提高,对劳动力的需求减少,并且我国属于劳动力富余的国家,就业难是社会面临的严峻问题,逐年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得很多高学历人才转向中小城市、中小企业就业,甚至不惜从事体力劳动。而失地农民的就业机会因为自身素质和知识结构的局限主要集中在对劳动力需求较大,对技术水平要求不高的中小企业。中小企业大多资金来源单一,技术力量落后,发展不景气,在市场经济的夹缝中生存。导致失地农民工资性收入就没有保障,就业岗位不稳定。加大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有利于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从而为失地农民就近、就地转型创造机会。所以,金融机构要不断创新信贷支持机制,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特别是要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和加工企业的发展,促进企业对失地农民的就业吸纳。对农民来讲,失地意味着收入、资产、权利和地位的改变,经历的是一次经济和生活上的剧烈震荡,一直以来维持生计的农耕生产体系被摧毁。新的谋生方式的建立不仅可以解决经济上的后顾之忧,还可以稳定失地农民心理上因失地产生的心理巨变。通过支持中小企业间接促进失地农民就业,可以解决一大批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进而使得经济社会的发展得以稳定。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银行西安分行课题组.对金融支持失地农民再就业的调查与思考[J].中国金融.2004(16).
[2]戴硕.下岗失业小额担保贷款应惠及失地农民[J].金融博览. 2010(07).
[3]刘莉亚.金融支持农村城镇化建设的探讨[J].河北金融. 2007(01).
篇4
小额信贷作为一种有效的扶贫手段,它的实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农村经济的发展,然而,对农村金融机构以及广大农户和农村微小企业来说,无论从贷款发放的角度,还是从取得贷款的角度,农村小额贷款仍面临诸多的短板和瓶颈制约。要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业生产、提高农民收入,就必须进行农村金融机构的改革,促进农村小额贷款业务发展。
一、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现状
一、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现状
农业与农村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而我国的农村金融体系是一种很典型的不发达的、以银行中介为主的金融体系。目前构成我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主体是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三大金融机构,作为主要面向中国农业、农村和农民的金融机构,它们共同形成了一种政策金融、商业金融与合作金融分工协作的农村金融格局。除此之外,邮政储蓄机构、保险公司、信托投资公司、农村合作基金、小额信贷以及非正规的民间私人借贷组织等也在农村从事着一定的金融活动。
农业与农村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而我国的农村金融体系是一种很典型的不发达的、以银行中介为主的金融体系。目前构成我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主体是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三大金融机构,作为主要面向中国农业、农村和农民的金融机构,它们共同形成了一种政策金融、商业金融与合作金融分工协作的农村金融格局。除此之外,邮政储蓄机构、保险公司、信托投资公司、农村合作基金、小额信贷以及非正规的民间私人借贷组织等也在农村从事着一定的金融活动。
虽然,农村中从事农村金融的机构并不少,并且近几年农村各类新型金融机构也较快地发展,但长期以来农村金融服务处于低层次、低水平阶段的总体格局并没有完全改变。
虽然,农村中从事农村金融的机构并不少,并且近几年农村各类新型金融机构也较快地发展,但长期以来农村金融服务处于低层次、低水平阶段的总体格局并没有完全改变。
1.农村金融机构布局十分不平衡。形式上看:20世纪90年代初已初步形成了以农村信用社为基础。农行和农发行政策金融各司其职、彼此分工且相互配合的农村金融体系。但实质上。自20世纪90年代末到本世纪初,工、农、中、建四家国有商业银行的机构和资金纷纷撤出农村地区,许多基层支行变成只揽存不批贷的“储蓄银行”,用于县区及以下乡镇的贷款总额直线下降。我国唯一的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农业发展银行基本上只负责粮棉油收购资金的发放和管理,其支持农业发展职能名不副实。邮政储蓄机构通过农村机构,将大量农村资金抽走。而在本轮农村金融改革中涌现出来的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等新型金融机构,其诞生地和经营网点一般也是在经济相对较为发达的地区和集镇,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和边远地区服务的金融机构十分有限。
1.农村金融机构布局十分不平衡。形式上看:20世纪90年代初已初步形成了以农村信用社为基础。农行和农发行政策金融各司其职、彼此分工且相互配合的农村金融体系。但实质上。自20世纪90年代末到本世纪初,工、农、中、建四家国有商业银行的机构和资金纷纷撤出农村地区,许多基层支行变成只揽存不批贷的“储蓄银行”,用于县区及以下乡镇的贷款总额直线下降。我国唯一的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农业发展银行基本上只负责粮棉油收购资金的发放和管理,其支持农业发展职能名不副实。邮政储蓄机构通过农村机构,将大量农村资金抽走。而在本轮农村金融改革中涌现出来的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等新型金融机构,其诞生地和经营网点一般也是在经济相对较为发达的地区和集镇,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和边远地区服务的金融机构十分有限。
2.农村金融服务品种单一,服务水平都相对较低。在业务品种上依然以存、贷、汇老三样为主。目前,农村金融服务需求逐步多样化,一般农户的小额信贷与龙头企业的大规模资金需求并存;普通的存贷款服务与各类银行卡的支付结算和理财等服务需求并存,而现有的农村金融服务品种很难使这些方面得到有效的满足。
2.农村金融服务品种单一,服务水平都相对较低。在业务品种上依然以存、贷、汇老三样为主。目前,农村金融服务需求逐步多样化,一般农户的小额信贷与龙头企业的大规模资金需求并存;普通的存贷款服务与各类银行卡的支付结算和理财等服务需求并存,而现有的农村金融服务品种很难使这些方面得到有效的满足。
3.小额农贷业务基本上仍由农村信用社一家独揽,农信社机构成为普通农户唯一资金支持者。从目前实际情况看,不但国有商业银行及农发行等大银行不愿意发放农户小额贷款业务,就是后起之秀如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也有“嫌贫爱富”的苗头和迹象,即对城镇工商企业或个体工商户态度比较积极,而对普通农户和农业贷款需求缩手缩脚甚至于“退避三舍”。
3.小额农贷业务基本上仍由农村信用社一家独揽,农信社机构成为普通农户唯一资金支持者。从目前实际情况看,不但国有商业银行及农发行等大银行不愿意发放农户小额贷款业务,就是后起之秀如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也有“嫌贫爱富”的苗头和迹象,即对城镇工商企业或个体工商户态度比较积极,而对普通农户和农业贷款需求缩手缩脚甚至于“退避三舍”。
二、农村金融机构发展小额贷款业务的制约因素
二、农村金融机构发展小额贷款业务的制约因素
1.农户信用观念差、信贷风险大、放贷成本高。在农信社业务开展之初,由于之前政府部门教育引导不力、信用社宣传教育不够以及农民自身诚信意识不足等原因,导致部分农户对小额农贷的认识误差。致使导致农信社资金无法及时回收,使整个农村信用环境一落千丈。较差的信用环境会给农村金融机构经营造成很大的风险,及于此,其他金融机构一直视农户为信用边缘群体。信贷风险大、放贷成本高直接影响农村金融机构的放贷积极性。更甚者,某些金融机构对于开展农户小额贷款的业务是望而却步,从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农村小额贷款业务的持续发展。
1.农户信用观念差、信贷风险大、放贷成本高。在农信社业务开展之初,由于之前政府部门教育引导不力、信用社宣传教育不够以及农民自身诚信意识不足等原因,导致部分农户对小额农贷的认识误差。致使导致农信社资金无法及时回收,使整个农村信用环境一落千丈。较差的信用环境会给农村金融机构经营造成很大的风险,及于此,其他金融机构一直视农户为信用边缘群体。信贷风险大、放贷成本高直接影响农村金融机构的放贷积极性。更甚者,某些金融机构对于开展农户小额贷款的业务是望而却步,从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农村小额贷款业务的持续发展。
2.农村贷款担保制度缺失,制约了小额贷款的发放。在现行信贷政策条件下,银行是否贷款取决于担保抵押资产是否充足。而我国农村小额贷款难,重要原因就是缺乏担保和抵押品。由于多数农户家庭经济规模小、经济状况差、缺乏有效的抵押品,而很多农村中小企业都是小规模经营,注册资金较少,可用作银行贷款抵押的资产不足,同时知名度低,实力有限,往往由于无法提供有效抵押和担保而得不到银行小额贷款资金的支持。
2.农村贷款担保制度缺失,制约了小额贷款的发放。在现行信贷政策条件下,银行是否贷款取决于担保抵押资产是否充足。而我国农村小额贷款难,重要原因就是缺乏担保和抵押品。由于多数农户家庭经济规模小、经济状况差、缺乏有效的抵押品,而很多农村中小企业都是小规模经营,注册资金较少,可用作银行贷款抵押的资产不足,同时知名度低,实力有限,往往由于无法提供有效抵押和担保而得不到银行小额贷款资金的支持。
3.农业保险机制缺位,增加了金融贷款风险。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作为农业大国,我国平均每年有近5亿亩农作物受灾,而灾难损失目前仍然主要依靠民政部门实施的政府灾害救济和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以商业方式推进的农业保险进行补偿。这两种灾难补偿远远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需要。由于经营农业风险太大,保险公司大多不愿开办农业保险。这样金融机构更不愿意冒险贷款给农业,农户的小额贷款业务也出现缺位。
3.农业保险机制缺位,增加了金融贷款风险。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作为农业大国,我国平均每年有近5亿亩农作物受灾,而灾难损失目前仍然主要依靠民政部门实施的政府灾害救济和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以商业方式推进的农业保险进行补偿。这两种灾难补偿远远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需要。由于经营农业风险太大,保险公司大多不愿开办农业保险。这样金融机构更不愿意冒险贷款给农业,农户的小额贷款业务也出现缺位。
4.农村小额贷款管理成本较高,金融机构放贷积极性较低。一是银行通过实地检查、电话访谈、抽查账户交易记录等方式开展贷后跟踪检查,监控资金使用情况的成本较高;二是由于信息不对称,对于后续贷款资金真实用途及预警信息很难采集。这些就直接影响了金融机构放贷的积极性。
4.农村小额贷款管理成本较高,金融机构放贷积极性较低。一是银行通过实地检查、电话访谈、抽查账户交易记录等方式开展贷后跟踪检查,监控资金使用情况的成本较高;二是由于信息不对称,对于后续贷款资金真实用途及预警信息很难采集。这些就直接影响了金融机构放贷的积极性。
5.政府监管流于形式、实效低下。目前,我国已建立起农村小额贷款监管体制。依照有关规定,金融机构开展业务,依法接受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监督管理,与投资人实施并监管。但实际操作中,由于县一级的银监局办事处已撤销,当前具体的监管任务都交由各试点成立的地方政府各部门联席的管理部门执行。而这些管理部门不具有行政主体资格,致使监管流于形式、实效低下。
5.政府监管流于形式、实效低下。目前,我国已建立起农村小额贷款监管体制。依照有关规定,金融机构开展业务,依法接受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监督管理,与投资人实施并监管。但实际操作中,由于县一级的银监局办事处已撤销,当前具体的监管任务都交由各试点成立的地方政府各部门联席的管理部门执行。而这些管理部门不具有行政主体资格,致使监管流于形式、实效低下。
三、发展农村金融机构农业小额贷款业务的设想
三、发展农村金融机构农业小额贷款业务的设想
1.提升金融机构发展农村小额贷款业务的内驱力。目前绝大多数农村银行业金融机构过于偏重开拓大客户信贷业务。然而,同业竞争过于激烈,其只能采取降低放贷门槛(下调利率和放低文件审批等)措施,来赢得所谓的大客户,贷款风险无法得到有效补偿和防范;对于贷款集中度问题进一步恶化,最终只能采取贷款收回或资产转让手段处理。故而,农村银行机构特别是中小银行业机构应当明确自身的市场定位,发挥自身优势,把发展农村小额贷款业务作为自身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并积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促进该项业务的发展。
1.提升金融机构发展农村小额贷款业务的内驱力。目前绝大多数农村银行业金融机构过于偏重开拓大客户信贷业务。然而,同业竞争过于激烈,其只能采取降低放贷门槛(下调利率和放低文件审批等)措施,来赢得所谓的大客户,贷款风险无法得到有效补偿和防范;对于贷款集中度问题进一步恶化,最终只能采取贷款收回或资产转让手段处理。故而,农村银行机构特别是中小银行业机构应当明确自身的市场定位,发挥自身优势,把发展农村小额贷款业务作为自身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并积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促进该项业务的发展。
2.积极有效探索银企合作发展农村小额贷款模式。金融机构应当利用自己信息收集这方面优势去积极了解和扶植当地优势、特色农业的发展,开展产业化龙头企业(基地、专业合作组织)服务工程,通过农业龙头企业产业化发展带动当地农户发展生产,进而刺激农户信贷需求。在此基础之上,探索 “公司+基地+农户”、 “专业市场+农户”等多种农业产业化与农户相结合的贷款发放模式。
2.积极有效探索银企合作发展农村小额贷款模式。金融机构应当利用自己信息收集这方面优势去积极了解和扶植当地优势、特色农业的发展,开展产业化龙头企业(基地、专业合作组织)服务工程,通过农业龙头企业产业化发展带动当地农户发展生产,进而刺激农户信贷需求。在此基础之上,探索 “公司+基地+农户”、 “专业市场+农户”等多种农业产业化与农户相结合的贷款发放模式。
3.创新担保方式,运用多种担保方式防范、分散和转移风险。对于农户而言,缺乏有效担保手段是其无法取得足额贷款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担保创新方面,在不违反法律前提下,对于财产权益归属清晰的各类动产和不动产,都可以试点用于贷款担保。当前,农户联保、担保公司担保、大型农用生产设备抵押、农村住房宅基地抵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质押等多种担保方式在一些地区已经得到推广和应用。农村银行机构应加强与保险公司合作,通过贷款与农业保险结合方式,分散贷款风险,及时弥补由于自然灾害等因素而导致的损失。
3.创新担保方式,运用多种担保方式防范、分散和转移风险。对于农户而言,缺乏有效担保手段是其无法取得足额贷款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担保创新方面,在不违反法律前提下,对于财产权益归属清晰的各类动产和不动产,都可以试点用于贷款担保。当前,农户联保、担保公司担保、大型农用生产设备抵押、农村住房宅基地抵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质押等多种担保方式在一些地区已经得到推广和应用。农村银行机构应加强与保险公司合作,通过贷款与农业保险结合方式,分散贷款风险,及时弥补由于自然灾害等因素而导致的损失。
4.深化农村中小金融机构金融运作管理,实现可持续发展。农村金融机构可根据自身战略发展尝试建立事业部性质的农村小额贷款专营机构,建立独立的信贷审批机制、风险定价机制、成本利润核算机制、风险管理机制、激励约束机制和专业化的农村小额贷款人才队伍,加强自身的小额信贷运作管理,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4.深化农村中小金融机构金融运作管理,实现可持续发展。农村金融机构可根据自身战略发展尝试建立事业部性质的农村小额贷款专营机构,建立独立的信贷审批机制、风险定价机制、成本利润核算机制、风险管理机制、激励约束机制和专业化的农村小额贷款人才队伍,加强自身的小额信贷运作管理,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5.建立合作风险补偿机制,增强农村金融机构抵御风险的能力。宏观风险源主要来有政策风险、法律风险、市场风险、行业分析和信贷风险等;微观层面风险源大体有合作协议风险、道德风险及运营风险等。为维护金融机构与农户合作的可持续性,政府应考虑建立合作风险补偿机制,建立“金融机构与农户合作风险补偿基金”。该资金部分可以交由政府财政支付,每年设定提取的特定比例数额,市县级政府要再辅助于相应的配套措施对此机制进行支持。该补偿基金实行专款专用,专用于金融机构对涉农贷款的增量进行相应的风险补贴,对涉农贷款风险控制较好的金融机构进行奖励等。以此增强农村金融机构抵御风险的能力。
5.建立合作风险补偿机制,增强农村金融机构抵御风险的能力。宏观风险源主要来有政策风险、法律风险、市场风险、行业分析和信贷风险等;微观层面风险源大体有合作协议风险、道德风险及运营风险等。为维护金融机构与农户合作的可持续性,政府应考虑建立合作风险补偿机制,建立“金融机构与农户合作风险补偿基金”。该资金部分可以交由政府财政支付,每年设定提取的特定比例数额,市县级政府要再辅助于相应的配套措施对此机制进行支持。该补偿基金实行专款专用,专用于金融机构对涉农贷款的增量进行相应的风险补贴,对涉农贷款风险控制较好的金融机构进行奖励等。以此增强农村金融机构抵御风险的能力。
6.整治农村信用环境,增强贷款诚信保障。在加强农村信用环境建设,培养农民信用意识,提高农民信用观念等方面,政府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一方面当地政府可以将农户的借贷信息录入征信系统,出台各项规章制度,建立健全奖惩机制;另一方面要及时进行政策方面的相关宣传教育,使诚信还贷的观念深入人心,逐步培养、强化农户的信用意识。
6.整治农村信用环境,增强贷款诚信保障。在加强农村信用环境建设,培养农民信用意识,提高农民信用观念等方面,政府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一方面当地政府可以将农户的借贷信息录入征信系统,出台各项规章制度,建立健全奖惩机制;另一方面要及时进行政策方面的相关宣传教育,使诚信还贷的观念深入人心,逐步培养、强化农户的信用意识。
7.改革农村金融管理体制,加强农村信贷业务监管。可在银监会设立专门的农村金融机构小额贷款业务审理中心,主要负责审查农村金融机构对支农的小额贷款业务的工作,再将其监审结果与该金融机构所享受的政府扶持政策挂钩,以此给金融机构评定等级,从而促进其支农小额贷款业务的发展。
7.改革农村金融管理体制,加强农村信贷业务监管。可在银监会设立专门的农村金融机构小额贷款业务审理中心,主要负责审查农村金融机构对支农的小额贷款业务的工作,再将其监审结果与该金融机构所享受的政府扶持政策挂钩,以此给金融机构评定等级,从而促进其支农小额贷款业务的发展。
(作者单位:石河子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篇5
关键词:农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经营模式;创新能力;差异化程度;客户结构;营销管理;品牌效应
个人金融业务是银行在经营中按客户划分市场,对居民个人和家庭提供的全方位、多层次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以满足其金融需求的业务活动。我国农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顺应时代潮流,在近年来已经进行了各种有益的探索,个人金融业务服务开展速度很快,业务产品层出,但从全国范围内来看,仍然处于“试水阶段”。与国内外先进银行相比,除总体业务发展战略、内部管理、考核机制的完善有差距外,还存在市场营销工作中资源整合能力差、产品创新能力低、现有的理财概念狭窄、业务发展滞后等差距,因而需要尽快找准问题,逐步完善提高。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 经营管理仍主要以产品为中心,而不是以满足客户需求为中心的经营模式
银行领导是高端客户的推销员,客户经理是企业客户推销员、理财师、柜员是大众客户推销员。虽然也是全员营销,但未形成合力,并不是一个高效的营销系统。例如目前金融产品中,核心部分还是储蓄产品,因为每个银行都有揽存款的任务,一线业务岗位任务尤其重。所以当储户到现金窗口办理存取款业务时,工作人员就会劝说客户继续存款或者购买保险。而理财中心的员工则希望现金窗口的工作人员能向客户宣传其它的理财产品,比如说基金或者理财帐户等。但是现金窗口的员工认为自己的任务完成起来都比较困难,更不用说帮忙宣传跟自己没有关系的业务。理财中心的员工都是从事过窗口业务,深知窗口客户资源的优势,但是现在分成了两个服务区域,虽然现金区可以把存款额在10万以上的客户名单给了理财区,但打电话向客户介绍理财产品效果不太好,态度好的往往敷衍说等下一次去银行时到理财中心看看,态度不好的干脆说没时间,感觉上好像是理财中心求现金区介绍客户给他们,这多少让理财中心的员工心情郁闷,大家工作都是为了整个企业,又都是一个支行,怎么能这么不团结?而现金窗口员工则觉得你们的任务为什么要我们帮你们完成,那我们的任务谁来帮助?
2 产品创新能力不足,市场调研不足
基于个人金融业务产品是上级行分派的,任务指标也是上级定的,因而基层行只是做单一推销,未能做成功的个人金融产品组合,或捆绑式销售,做成多个客户可以选择的理财方案。成功的产品策略必须拥有增长率和市场份额各不相同的产品组合。高增长的产品需要有现金投入才能获得高市场份额,低增长的产品则应产生大量现金,这两类产品缺一不可。
3 个人金融业务服务不到位,差异化程度低
目前,农业银行向客户提供的个人金融业务产品,与他行产品相比,同质化问题比较严重,除了产品推出速度与他行存在差异外,多数服务趋同,产品和服务很快可以相互“复制”,无法形成真正的特色。尽管已建立多间“金钥匙理财中心”,意在为VIP客户提供全方位个人金融业务服务。理财室装修格调清新,设施齐全,不仅可满足VIP客户洽谈业务、办理业务所需,还提供舒适的休闲区,供目标客户小憩,便于拉近距离,交流沟通。硬件环境有了,但理财中心内仅有些基金、保险销售宣传单,以及当期销售的理财产品介绍,配有一个理财师,没有个人金融业务产品的完整介绍,也没有理财方案及理财流程介绍,很难传递理财中心为个人客户融资,个人财产保值增值理念,对客户来说,现在的这种个人金融业务只能说是一种技术服务,而不是让客户真正获得效益的智能服务。因为有些复杂的保险条款常常需要寿险推销员通俗化的解释才能让人弄明白,然而目前由银行的很多保险在理财室里却少有人主动地向顾客推销介绍。一些新的国债、基金等的收益、风险情况也是平常百姓所不熟悉的,单单看一下宣传册,尤其是一些老年人根本就很难弄明白。而针对普通客户的理财服务仍然只停留在很浅的层次,只是提供现有的理财产品和普通的网点服务,以及部分咨询服务,在理财产品的营销宣传和服务上针对性不强。理财中心给客户印象仅是一个基金、保险,以及本外币理财产品的卖场。
4 科技支持力度不够,导致客户结构不理想
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由于各种原因,或自身开发有难度或等总行统一,至今尚未正常运营,而无法挖掘数据,营销人员很难及时了解个人客户单位、效益怎样,辖内有多少家庭、每个家庭成员的基本情况、职业收入等相关信息,很难按一定的标准将众多客户的需求进行分层管理,使营销服务趋于表面化和同质化,难以培养客户的忠诚度。
5 个人金融业务队伍建设亟待加强
受各种因素影响,个人业务理财经理和客户经理队伍难以建成。一方面,个人客户经理特别是个人金融业务经理队伍不足,阻碍个人金融业务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个人金融业务队伍素质参差不齐,目前,农业银行B分行取得个人金融理财师资格证的员工只有8人,远不适应个人金融业务规模,而且大部分取得金融理财师资格和参加过理财经理培训的专业人才仍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6 个人金融业务宣传不得力
宣传作为促销手段之一,低成本,高效率,应该引起管理层高度重视。农业银行B分行理财产品基本靠网点张贴的传单,和客户的口传,极可能漏掉一些大客户和潜在客户。农业银行B分行有一个网站,栏目有新闻,内部员工通知事项,下载中心等栏目,鱼龙混杂,理财专栏在右下角,很不起眼,其内容仅仅是一些过期的基金知识,以及一些过期的基金行情,及保险的基本知识,对目标受众定位不明确。
7 个人金融业务营销管理还是粗放式,客户仅停留在柜员的头脑中
随着客户经理或管理人员离职,转向其他行,带来客户尤其个人客户的流失;和新型商业银行相比,对营销人员激励不够,或者是激励机制不够完善,严重挫伤前线人员的积极性,在潜在客户挖掘中处于弱势;再者,促销手段还是比较简单,一些管理人员仍然未能认识到个人金融业务是银行业竞争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是无可避免的趋势,他们依然认为,国内金融监管采取分业经营体制,银行不能直接经营证券、保险等行业。现阶段开展个人金融业务仍不具备条件,在考核体制、分配机制等相关配套等激励系统措施不到位,仍然存在“重对公、轻对私”的传统思想,认为个人业务花时间、费工夫、见效慢,做一笔个人贷款与做一笔对公贷款所花费的心血相差不大,但收到的成效相差很远,个人收入上不去、单位业绩上不去,追求短期利益现象严重。
8 品牌建设不足,缺乏知名品牌效应
农业银行理财品牌“金钥匙”理财中心起步晚,其内涵外延正不断丰富中,与招商银行的“金葵花”、汇丰银行的“卓越理财”,在品牌认知上还又差距。
总之,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发现,新兴商业银行以其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清晰的业务发展思路,几年来对个人金融业务的持续投入,市场竞争力逐年增强,在潜在客户营销中占据了明显的潜在优势,使得农业银行面临保住现有客户不流失、挖掘潜在客户群体等市场压力。因此,在多方博弈的过程中,机遇与挑战并存,农业银行要积极学习和吸收国内外同行的先进经验,精心做好细致周密的市场调研,在扫描市场营销环境的基础上分析竞争对手及客户,制定科学动态的营销策略,健全奖励和激励制度,调整考核分配制度,细分市场,确定目标客户,提高理财品牌的知名度,进一步巩固和发挥其在个人金融业务领域专业性和服务态度等方面的优势,更好地满足或超前满足客户的需求,才能在竞争中抢得先机,在市场中赢得主动。
篇6
关键词:“互联网+”;农村金融机构;转型;创新
中图分类号:F32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15)12-0050-05
当前,“互联网+”方兴未艾,从国家决策层到具体的市场实践主体,都在密切关注并积极推动其发展。“互联网+农村金融”是未来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新方向。在此背景下,传统农村金融机构必须加快向互联网金融转型,向消费者提供多样化、个性化而又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做大做强,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互联网+”背景下农村金融的深刻变革
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对信息的整合,打破了传统金融模式在时间、空间、成本等方面的约束,对创新金融模式、完善金融市场、推动金融结构性改革具有积极意义。“互联网+”背景下,农村金融模式加快进行重构整合,运行机制和运行轨迹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①
1.市场主体多元化
“互联网+”背景下,商业银行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互联网延伸到哪里,金融服务就拓展到哪里。同时,网上金融业务低廉的成本也刺激了市场的神经,一些互联网大鳄开始借助互联网涉足金融业务。2014年,阿里巴巴启动“千县万村”计划,投资100亿元布局农村金融,面向农村开展支付、微贷、理财等金融服务。②由阿里巴巴旗下的蚂蚁金服等发起成立的网商银行,将农村用户作为三大目标客户群体之一,着力开展农村金融业务。京东金融与格来珉中国合作,运用众筹平台推动格莱珉中国业务开展,主要在农民小额贷款、消费贷款和创业贷款等方面开展业务。2015年3月,哈尔滨银行推出了专门针对农村地区客户的手机银行――“农金手机银行”,将涉农特色业务内置其中,农户可直接通过手机银行提交贷款申请,免费还贷,实现随贷随还。③随着互联网在农村的普及和推广,互联网企业及其旗下的金融机构,迅速进入农村市场开展金融业务,农村金融市场主体日益多元化。
2.市场竞争白热化
“互联网+”时代,随着农村金融市场竞争主体多元化,金融机构的业务竞争也日趋白热化。各路商业金融资本厉兵秣马,纷纷使出自己的“杀手锏”,深耕农村金融市场。一是国有银行特别是农业银行、农信社开始依托网上银行提供涉农信贷业
收稿日期:2015-11-15
*基金项目: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农村小型金融机构发展的机制再造与风险防范研究――基于河南20个县的调查”(2012CJJ058)。
作者简介:唐晓旺,男,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郑州450002)。
务。如农业银行面向农民推出“惠农卡”,提供小额信贷服务;一些信用社、农商行也借助电商平台提供在线支付服务。二是新兴互联网金融机构大量涌入农村金融市场。近年来,随着国家逐步放宽金融市场准入,网商银行、微众银行等互联网金融机构相继成立。这些金融机构纷纷看好农村金融市场的巨大潜力,投巨资进入农村金融市场提供金融服务。三是一些民间借贷机构借助于互联网提供涉农信贷。这些民间借贷机构以其灵活性、便捷性,成为农村金融市场上的一支重要生力军。
3.客户群体分散化
从客户群体看,互联网金融定位于“长尾”群体,颠覆了银行“二八”法则,奠定了以零售业务为主的特征。同时,信息技术的应用也降低了资金融通的交易成本和信息透明度,而便捷的渠道、低门槛的准入和人性化的操作,使得客户面快速无限延伸,并形成了独特的需求方规模经济。④如阿里巴巴推出的理财工具――余额宝的人均投资额度不到2000元,但其总规模可能超过四大银行的总和;阿里巴巴旗下的蚂蚁金服、京东商城旗下的互联网金融公司借助于电商平台提供的消费信贷每笔大多几十元,但一天的总规模却能达到大型银行一年的消费信贷量。此外,从客户的年龄层次看,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互联网日益覆盖所有年龄层次,而不单是80后、90后群体,这也决定着互联网金融的客户向所有年龄层次客户分散。对传统农村金融机构而言,“互联网+”背景下,客户分流的影响将愈发凸显,留住老客户和拓展新客户的难度都将越来越大。
4.业务办理智能化
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过程也是信息科技与金融不断融合创新的过程。互联网金融具有信息、成本、效率方面的巨大优势,越来越多的金融服务以网络的方式提供。在“互联网+”背景下,第三方支付公司如支付宝、财付通、微信支付等大量涌向农村市场,这些公司依托电商平台开展网上支付业务,为客户提供便捷、快速的金融支付服务。目前,很多互联网银行开始通过互联网提供在线存贷款服务。如浦发银行提供的“浦银点贷”业务,可以通过互联网全程在线办理贷款业务,智能化水平非常高。就农村金融机构来说,必须不断完善自身的科技水平,提高业务办理的智能化程度,为广大客户提供便捷、高效的现代金融服务。
二、“互联网+”背景下农村金融机构的优势与不足
农村金融机构具有扎根农村、服务三农、贴近百姓的优势,也有资金规模小、科技水平低、员工素质差等先天的劣势。
1.主要的优势
第一,点多面广,贴近农民。农村金融机构的网点遍布城乡,深入农村,贴近乡土,在信息同步和对称性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与此同时,农村金融机构长期扎根农村积累的信任感和具体经验知识,是其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在“互联网+”背景下,许多农村金融机构适应农民的需要,纷纷开展线上业务,提供在线金融服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第二,经营灵活,政策倾斜。农村金融机构大多是小微金融机构,作为服务“三农”的主力军,国家在存款准备金率、经营范围、业务品种、税收政策等方面都给予了农村金融机构一定的倾斜。在此背景下,农村金融机构在利率定价上有较大的自,在信贷审批和决策流程方面具有较大的灵活性。这一特点在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尤为重要,有利于农村金融机构轻装上阵、灵活经营,在互联网上赢得相对竞争优势。
第三,客户众多,潜力巨大。农村金融机构与其所服务的农村客户的感情联系十分密切,积累了具有较高认知度和忠诚度的庞大客户群。在县乡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已经逐步涌现出经济效益较好、市场前景广阔、注重社会信誉的高端客户群体,这一群体很容易转化为农村金融机构的优质客户。“互联网+”背景下,这些潜在的客户群将成为农村金融机构拓展业务的宝贵资源,成为农村金融机构耕耘互联网的核心竞争力。
2.存在的不足
第一,科技手段相对落后。“互联网+”背景下,金融业务的开展主要依托网络进行,金融业务的提供需要信息系统及金融机具的支撑。目前,受制于资金实力,我国农村金融机构信息系统相对落后,仍然是一个个信息“孤岛”,没有形成全国统一的信息网络系统。信息系统的不统一,影响着客户体验和跨区域客户发展,也不利于对数据进行实时整体分析。此外,农村金融机构在硬件配置、结算手段等方面对科技的运用还有待加强。很多农村金融机构还未开发出微信银行、网上贷款、网上商城等系统平台,网上银行和手机银行客户体验性较差,系统没有大数据分析处理能力,导致农村金融机构在农村金融发展的新形势下处于劣势。
第二,客户层次相对较低。“互联网+”背景下,金融机构的很多业务将通过互联网以线上的形式开展。目前,由于文化教育程度比较低,广大农民对新兴电子产品认识度和掌握度偏低,无法理解和操作复杂的软件程序,制约着农民通过互联网金融办理有关业务。在很多地区,农村金融机构拥有的大量客户群体多是线下客户,居民对于存折的接受程度优于银行卡,也限制了农村金融机构开展互联网金融业务。
第三,产品创新能力较弱。“互联网+”模式下的在线金融业务,操作上更加注重便捷性,往往只需简单的验证即可完成。与其他金融机构相比,当前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在经营形式、金融产品等方面的创新能力相对不足。农村金融机构推出金融产品时仍采用传统的风控防控手段,需要客户提供各种各样的资信证明,影响了客户体验。虽然有些金融机构推出了惠农卡等金融创新产品,但这些创新业务所占比重较小,对金融机构的贡献较少。
第四,人才储备依然不足。互联网金融要求农村金融机构员工具备互联网技术以及金融数据量化分析、金融产品创新、金融建模、风险控制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然而,长期以来,农村金融机构人才管理模式相对落后,工作环境与薪酬缺乏吸引力,工作压力大,结构不合理,人才流动频繁,缺乏高素质、创新型的金融人才。从学识层次、年龄结构、创新能力等方面来看,农村金融机构当前的人才队伍还与互联网金融时代的要求存在一定的距离。
三、“互联网+”背景下农村金融机构
转型的目标定位在“互联网+”背景下,金融机构网点的虚拟化突破了金融机构经营的时空限制,降低了金融机构的业务成本,提高了金融机构服务消费者的能力。基于农村金融机构的经营环境、技术装备、综合实力和市场定位,农村金融机构要加快从传统金融机构向互联网金融机构转型。未来一个时期,农村金融机构将面临组织再造,线上银行、科技银行、社区银行、特色银行、普惠银行、绿色银行将成为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的目标和方向。
1.线上银行
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冲击下,金融媒介日益多元化,互联网正日益成为开展金融业务的重要平台。商业银行借助于互联网,把传统柜台办理的一些业务如存款、贷款、转账、开户等转移到线上经营,业务办理的便捷性、时效性大大提高,客户的体验也显著改善。近年来,我国银行业非常重视发展互联网银行,相继成立了深圳前海微众银行、浙江网商银行等互联网银行。区别于传统银行,这些互联网银行不设实体网点,不经营现金业务,而是通过网络数据对个人信用进行分析和运行业务,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线上银行。借鉴这些经验,未来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将依托电商平台,更多在互联网上开展业务,提供在线金融服务,打造新型线上金融服务提供商。
2.科技银行
随着电子银行等信息化产品的不断研发,第三方支付渠道开通,农村金融机构的信息管理面临巨大考验。长期以来,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的数据量非常庞大,但缺少科学的梳理分析,造成数据资源闲置。提高系统安全性,加强系统建设,做好数据信息的整理和维护,成为农村金融机构创新发展的重中之重。“互联网+”背景下,农村金融机构要依靠科技实现突围,打造科技金融的典范。一方面,农村金融机构可以在与互联网平台的合作中学习借鉴数据处理模式,建立大数据系统,分析客户的金融行为、服务体验、支付偏好,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的优质服务平台。另一方面,农村金融机构可以通过资源整合和共建共享,建立统一有效的科技信息平台,判断异常交易,建立实时异常行为报警机制,及时处理问题,保障客户资金安全,提升客户信任度。
篇7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一边在促进城市的快速发展,一边在改善着农村农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在这个调整的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农村金融转型和金融机构多元化发展的问题了,因为农村金融转型的根本是来自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又说明了农村经济结构已经从“种植型”基础劳作转化成“产供销”一条龙产业化生产结构了。
2、中国农村金融机构的分布
目前,在我国设立的金融机构中,只有中国农业银行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专门开设了涉农、支农业务,农村信用社等机构虽然也有一部分业务范围涉及农业项目,但是它们属于地方金融机构,而且国字号金融机构里,农发行是惟一一家农业政策性银行,通俗点说就是国家只允许农发行以国家信用为基础募集资金,而且允许一定范围内的政策性亏损。其它所有金融机构都被列为商业银行序列,有的是没有被允许开设涉农业务,有的是资金状况达不到开放涉农业务的条件,总之,目前在农村金融机构中,只有农发行的业务覆盖范围最广,支持力度最大。
3、农村金融机构的转型与多元化
按照国家的有关政策,有的金融机构是没有开设涉农金融服务项目权限的,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由于国家和各地方对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较大,纷纷出台相关的优惠政策,农民对这些政策的理解和应用也越来越充分,在拓展农业项目中的规划也很实际,所以出现的项目资金缺口就很明显了;再加上允许开设涉农项目的金融机构资金状况有限,就严重影响了许多涉农项目的进展。有些农户为了项目进度,甚至打算利用民间借贷,由于农业项目的回款周期较长,这种民间借贷很容易造成资金链断裂的情况出现,进而影响整个农业项目的进展,所以东北、内蒙古等地已经多次发生了因为涉农民间借贷而引发的治安甚至是刑事案件。
这样一来,就给整个涉农金融业务带来很大的压力,一方面是农户“吃不饱”,一方面是金融机构“不敢吃”。这其中不能仅仅靠国家的政策调控来解决问题,因为我国现有的金融机构都有自己明确的业务发展方向,盲目的允许金融机构跨行业发展金融业务的话,对于国家整个的金融业资源宏观调控是不利的。因此,有的地方采取了三方甚至是四方合作的方式来有限度的发展涉农金融业务。其具体操作模式是,由农发行作为主导单位,原有的基础性涉农业务不变的情况下,增设专项涉农金融服务业务,这些业务的资金来源由其它商业银行提供,信贷还款计划由当地政府出具。这样一来,商业银行满足了地方政府的金融需求,而地方政府又提供了相应的信贷担保,农发行又充实了信贷资金,农户虽然需要出具比以往更多的法律文书,但是相对于国字号的信贷资金和民间融资而言,还是正规的金融机构提供的金融服务,被信任度要高很多。这其中虽然有一部分是涉及跨行金融业务的,但是由于信贷主体是地方政府,而且金融资金又相对处于可控的管控范围之内,所以在政策上还是行得通的。截至目前,已经有海南、内蒙古、河北等地的金融机构尝试性进行这种金融业务,参与提供金融服务的机构也增加到邮政储蓄银行和建设银行等金融机构。
涉农项目有了充足的资金作为后盾之后,项目开展的进度和优势就显现出来了,以往传统的种植型基础农业项目已经不能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了,现代化的农业经济是以产地为优势的产供销一条龙深加工格局,在这种发展和变化中,金融机构的服务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以往的农村金融机构资金流动多局限于本地,优势农业项目涉及的金融服务范围也不过相邻的几个省市而已,但是随着农业项目从属地化发展拓展到海外市场甚至是欧美市场,原来的金融服务结算业务已经不能满足农村需求了,必须开发新的涉农跨境结算业务。在这个跨境结算业务的拓展中,其实也存在着一定的政策局限性,农发行作为农业政策性银行,对扶持农村经济发展肯定是当仁不让的,但是要是做跨境业务结算的话,肯定没有其它商业银行的业务经验和优势资源多,所以在这其中,许多金融机构也采取了和信贷业务一样的方式,采取三方联合的形式来提供金融服务。即以当地农业项目资源为基础,由当地政府组建本地企业,由农发行提供基础结算账户,再经由具备跨境结算业务的银行向海外银行提供金融服务项目。这样一来,降低了农业项目的资金回笼压力,也减少了商业银行的金融风险压力,虽然说在其中产生了一笔跨境结算的基础费用,但是这些支出就像是给业务结算提供了保险一样,既方便又安全,各方都能各取所需。这项业务是随着农业产品的出口项目而推动的,中国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等金融机构已经会同北京、山东等地的农产品加工企业陆续开展了此项全新的金融服务项目。
4、农村金融机构多元化发展格局
基于农村经济格局的新变化,农村金融机构的服务内容也在发生着改变,金融业管理机构应该着眼于农村经济未来发展的潜力,在加大对农村金融机构的立法约束力同时,着手修订适合现代化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的金融经济政策,适当放宽其它商业银行对涉农项目的金融服务项目的同时,也要加强其它商业银行与农行、农发行之间的协同合作,尤其是在跨区、跨境业务结算过程中,需要增加相应的政策扶持力度。当然,这个过程中,中央政府宏观调控的力度不能放松,其它商业银行的涉农业务资金投入必须控制在适度范围内,从而有效控制银行不良资产的产生。
篇8
关键词:农村地区;手机银行
中图分类号:F832.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24-000-01
手机银行,是指利用移动终端设备和通信信息系统完成银行类金融业务。这种新型的金融服务方式可以避免空间、时间的限制,无障碍开展电子化银行业务,该类业务成本低、速度快、服务类型多样,是目前传统柜面业务的有效补充和延伸。[1]随着农村信息化建设和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手机已经成为农村居民的日常生活用品,且智能手机的占比份额也在逐步扩大。通过手机银行完成金融业务,弥补农村地区金融基础设施不足、替代传统网点式物理服务空间的基本条件已经具备。
一、手机银行在农村地区推广的可行性
1.农村手机上网的比率较高。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调查统计,2009至2012年,我国农村手机网民人数突破从7000万增长为11722万人,连续保持两位数的增长率。可以说,农村居民主要的上网终端设备即为手机,通过手机开展农村地区金融业务的时机已经成熟。[2]
2.农村手机银行节约成本。相对于银行的传统柜面交易,手机银行明显成本较低。来自世界银行扶贫协商小组(CGAP)的调查显示,银行实体网点的运营成本是使用电子移动设备成本的30 倍,特别是手机银行能够使运营成本降低50% 左右。手机银行在方便用户的同时也减少了银行的成本。
3.手机银行的交易方式符合农村地区发展要求。随着国家经济改革的深入和城镇一体化的发展,农民的收入和教育水平不断提高,对于银行业务的需求也愈加旺盛。加之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带来的大量农村人口流动,使农村地区对金融需求日益增长。《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5》的数据显示,2014年年末流动人口数达到2.53亿人。依据经济改革和城乡人口变动趋势预测,至2020年,我国流动迁移人口将逐步增长到2.91亿,年均增长600万人左右,其中,农业转移人口约2.2亿人。这些农村流动人口会带来更多的金融服务需求。
二、农村手机银行可采取的发展模式
1.由农村地区银行体系主导。该模式是指利用农村地区已有银行类金融机构和物理网点,由农村地区金融机构如农业银行、农商行、农村信用社等展开手机银行业务,即已拥有银行账户的农户可以利用手机进行账户查询、转账支付、投资理财等金融服务。在已有银行账户的农户广泛使用这一方式的同时,可以有效利用手机互联网分享及邻里宣传,吸引还未开设银行账户的客户人群申请开立。该模式适用地区,需要具备较为完善农村金融机构体系,有具备办理特殊业务的物理营业网点,民众对银行较为信任等条件。利用农村金融机构的公信力,扩大银行业务范围和拓展非银行账户客户,节约农村金融机构运营成本,提高金融业务村级服务效率。但是农村地区也具有自己的地区特点和产业特点,需要针对不同的个人要求和农副业生产特点,对手机银行业务进行地域化改造,使之符合当地农户的使用需求。
2.由移动运营商主导。该模式是指借助运营商自身建设的较为完善的信息通讯网络为农村居民提供移动银行服务,该模式主要适用于无基层金融机构的农村偏远地区或交通不便地区。该地区民众进行金融业务的成本较高且不便,但是具备完善的移动终端通信系统,可以无障碍开展手机银行业务。此模式可有效填补金融空白,发挥普惠金融特性。同时,为了防止移动运营商发生高息揽存等扰乱金融秩序的不法行为,可将手机存款账户开立在合作银行,由银行经营,电信运营商仅仅作为移动终端的服务机构,不涉及资金的存储和运用,降低金融风险。
无论是何种手机银行发展模式,都需要趋利避害选择使用。这两种模式各有利弊,应充分利用其特点,根据不同地区的条件和资源,酌情考虑,选择适合地区特点的发展模式。若选择农村地区银行体系主导模式,现有银行网点应在全面推广之前,进行有步骤的试点行为,总结试点过程中发生的问题和经验,使之形成较为符合当地特色和完善的手机银行发展模式。选择运营商主导模式的地区,应该充分发挥电信运营商网点覆盖率高的特点,同时加强金融风险保障和监管,提供更为安全有效的金融服务。
三、农村手机银行存在的问题
1.对于手机银行认识不足。目前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的从业人员,往往认为传统银行柜面业务是机构发展的主要手段,忽略了手机银行的发展前景,在进行业务营销时也没有对农户开展有效的讲解和宣传。
2.手机银行客户群单一。农村手机银行基于其自身终端的限制,许多金融类服务无法提供和延伸,只能满足最基本的金融业务需求,这大大限制了农村手机银行的客户群拓展,使得大部分客户群集中为中低端客户,缺乏高收益业务对象。
综上所述,因势利导是农村手机银行发展的主旋律。不论选择何种模式或是创新何种模式,都需要建立在对业务地区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教育水平、消费习惯等因素,注重技术创新和业务创新,确定适用的技术平台、主要业务和业务模式,针对不同群体、不同地域的农民推出多层次、差异化的特色手机银行产品。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农村金融;发展路径
农村金融的发展有助于推动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促进农村的发展,是“三农”问题解决的有力辅助力量。但是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在农村开展金融发展需要获得多方面便捷的同时,也存在一定困难,需要充分掌握农村金融发展现状,提出行之有效的发展对策。
一、“互联网+”时代的农村金融机构现状
农村金融机构在规模、能力范围、服务产品等各方面都比城镇金融机构水平要低一些。但是农村金融在一定程度上与民众生活紧密相连,影响着农村居民的生活状态,影响着“三农”问题的改善情况。农村金融机构普遍存在融资能力差,金融技术水平滞后,金融机构员工整体综合素养缺乏,从而导致农村金融机构发展受阻。
(一)农村金融机构发展优势
农村金融机构散步范围广,数量庞大,与农民产生紧密的生活联系。金融机构分布广泛可以有效地覆盖目前大部分农民实际需求,农民可以不需要耗费太多的精力与时间就可以就近到附近的营业点办理金融业务。由于在地缘上的接近性,农民会自然地与居住地附近的金融机构产生亲密感,在农村基层建立起较高的品牌效应,深得农民群体信任。随着“互联网+”的发展,金融机构开设网络银行,金融服务更为便捷,办理业务的流程更为顺畅,提升了农民对金融机构的满意度。其次,农村金融机构会针对农村实际情况享受国家的优惠政策,业务办理更为灵活多样,符合农民多样性需求。农村金融机构在规模上处于较小的状态,主要是单个机构服务的人群数量较少,小机构可以降低机构覆盖率的成本,同时提升机构工作的灵活性,有效地解决基层农村的“三农”问题,国家在此方面也提供了较大的支持力度。国家对农村金融机构的税负要求相对较低,这样可以有效地促使金融机构更好地服务于基层,优化服务水平。在利率上有一定程度的浮动空间,有助于金融机构自由行的定价处理,不必受政府的绝对性控制。在贷款的发放审批与流程处理上也有自己的自,从而提供农民更多的便捷性,提升机构本身的市场竞争力,让经营服务更为灵活与人性化。其三,服务对象数量大,有较大的发展潜能。农民群体在我国范围内占据了较大的人口比例,因此,农村金融机构的服务人员实质上是占有较大比例范围的,数量众多,具有较大的市场空间。
(二)农村金融机构发展劣势
当下农村金融发展有众多的优势特点,但是也有自身的局限性。在农村基层,其网络环境相对不发达,基础建设成本高,特别是农村居住分散,不如城市人口集中化居住带来的基础建设成本低的状况。单位面积内的基础设施建设的利用空间小,因此,在投入建设上缺乏足够的动力。在基层农村开展互联网金融由此也会受到局限,无法有效连接更大的网络空间,信息数据收集整理也相对较难。甚至有部分的农村金融机构更多的依赖传统支付与结算手段,对于网络化技术的运用较少。其次,客户受教育程度低,对于互联网知识与运用能力相对较弱。即便懂得操作也容易出现操作失误或者上当受骗的情况。对于互联网业务的运用在心理上存在排斥与恐惧感,更多的信赖传统方式。其三,农村金融工具相对陈旧,缺乏创新性的改良。城镇方面由于“互联网+”的发展,更多的人可以得到便捷的金融业务办理服务,甚至足不出户就可以办理金融业务。在农村更多地处于传统模式状态,需要操作更多烦琐复杂的程序,从而来提供业务保障,这样会导致时间耗损严重,客户自身的体验感受较差。虽然会进行创新工具的提供,但是在实际使用中比例较少,不被认可,仍旧停留在传统服务产品中。其四,由于农村地处偏远,对于高水平人才而言更多的愿意留在大城市发展,因此导致农村金融机构人才缺乏,整体工作人员素质不高。对于金融分析能力与金融知识知晓度高的人才较为缺乏,同时也没有合宜的人才储备管理,无法有效地吸引专业人才,整个人才激励制度也缺乏实质有效性,年轻的优秀人才不愿意留在基层。
二、基于“互联网+”时代的农村金融发展路径
(一)推动金融机构经营模式的网络化发展
“互联网+”的市场发展氛围下,农村金融机构需要不断的结合互联网优势来优化金融机构经营模式,为农民提供更为便捷、丰富的金融服务。要深入到基层实施后金融机构互联化经营的理念,开放思想,做好工作人员的意识转变与基层农民群体的观念教育,做好互联网思维的宣传,让基层农村对于互联网化发展有充分的认知。通过互联网化的经营方式来有效的挖掘农村金融市场,促使金融机构经营方式的改良与变革,促使创新发展。要充分意识到互联网化带来的挑战与机遇,借鉴国内外经营的优秀经验,依据实际情况做合理化的选用与改良。充分的了解所服务的客户对象,了解其实质的服务需求与服务操作特性,要做好客户情况的探求来个性化定制属于目标客户的互联网经营模式。要充分分析当下互联网化经营发展的背景,及时的调控基层农村金融发展规划,掌握市场发展的主动性。要充分运用大数据来辅助业务运营开展,了解客户的基本情况,做客户“画像”,了解客户基本行为特点,从而挖掘客户的潜在金融服务需求,设计对应的金融服务产品,做好客户分类服务发展。
(二)优化智能服务与服务意识
互联网背景下可以有效地推进服务的智能化发展,农村金融服务也应该顺应市场的变化与需求,不断地吸收互联网金融的灵活便捷,改变传统农村金融机构服务模式单一与呆板的运作状况,提升服务质量。要让基层服务人员有充分的服务意识,做好员工培训管理,保证专业的服务知识储备与服务态度;其次,需要做机构服务系统做优化升级,提升系统操作的智能化水准,从而有效的优化服务效率与品质,让客户体验感受升级;其三,需注重智能系统平台的开发与搭建,有效地与其他互联网平台合作,提供民众便民服务,同时开发出客户多样化需求,让金融机构与其他机构能够达到资源共享,为客户量身定制多样化的服务产品,甚至可以开发专业的APP软件,让智能客户端服务与金融机构日常业务得到融合,让客户通过互联网业务来优化整体服务感受。
(三)优化金融产品
面对市场激烈的竞争以及农民群体丰富多样的金融需求,需要优化金融产品,从而有效的提升金融机构实力。要充分的利用互联网技术与市场形势,推动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要开展金融机构网络业务功能,提供多样性的金融服务功能,从而有效地让客户享受到更便捷的服务。从传统相对封闭性、陈旧性的服务功能中发展出更为开发多功能的服务,让金融产品丰富化、人性化、先进化,提升客户对金融产品的满意度。注重现代智能设备的利用价值,尤其是智能手机与电脑的运用,开通金融机构自身的微信平台与网络银行功能,有效的让客户做好网络自助银行业务办理工作,提供转账汇款、业务查询、信息提醒等多种金融业务功能,优化工作效率的同时也提供给客户更多的便捷性。要开展金融电商平台,利用客户资源,将客户资源能够转化为银行自身的优势资源,与其他电商平台合作,做好信息数据的利用,拓展出新的银行营销平台,同时也可以从中衍生出新的金融产品。
(四)注重金融系统平台的开发利用
要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的优势,有效地做好客户数据信息的整合汇总与分析,从中结合银行自身情况做好资源转化利用。促进线上与线下资源的整合运用,优化服务功能。做好客户数据分析,依据客户情况做好对应服务产品的推送。充分注重大数据、云计算能技术的运用,优化整体机构运作的智能化、信息化水平,减少传统人工操作的低效率与低质量问题,避免基层人才缺乏导致的金融业务开展困难。可以有效地通过智能技术来辅助基层金融产品的客户开发工作,减少基层人力资源消耗。基层工作人员只需要懂得基本的系统操作运用能力,其他的分析匹配能力可以交由远程控制或者智能化处理,有效地提升服务水平,保证服务质量的统一性。
农村金融机构发展需要在原有基础上更大程度地跟上互联网发展步伐,在服务老一批客户的同时,需要更多地考虑新客户的实际需求,丰富金融产品,优化金融服务,从而有效的提升客户的忠诚度,为机构发展提供动力。
作者:赵海城 单位:天津农商银行
参考文献:
[1]阙方平.“互联网+”时代的农村金融发展之路[J].银行家,2015(12):37-40.
[2]俞胜法,陈嘉轶.普惠金融时代农村金融的探索与思考[J].清华金融评论,2015(12):36-39.
篇10
农村金融更受重视
乡镇企业在市场经济的浩淼船队中,属于“小舢板”,但“扎根农村,服务农村”的特点,使金融危机对他们的冲击不是那么直接。在大船队纷纷被狂浪卷噬的时候,小舢板们不仅可以灵活地调整自己的市场策略,同时,也可以获得一些特殊的机遇,比如比以前更多的融资额度。
国际金融危机加大了中国银行业的经营难度,对于相对缺乏应对周期大幅波动经验的中国银行家来说,中国经济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进入下行周期,政府的货币政策剧烈变动,这两座“大山”压在银行的肩上,让其倍感压力。
尽管这样,大多数的银行家对中国未来的经济走势和银行业的发展都持比较乐观的态度。一方面,因中国的经济形势在国际经济环境下算是“风景独好”,银行业不至被拖疲;另一方面,金融危机的形势之下,支持中国银行业长期发展的社会变革因素并没有改变,居民理财意识的提高、对金融服务要求的提高、财富收入结构的变化,一直是中国银行业高度关注的三项长期变化趋势,这些趋势将会给银行经营带来新的机遇,让他们从“红海”的搏杀中腾出更多精力,来关注此前注意力稍逊的地方,农村金融市场正是其中之一。
在市场动荡、难以预测的情况下,农村金融呈现出小而稳的特点。银行业作为整个金融行业的领头羊,支持农村金融发展,既可帮助农村居民实现金融改革,同时也拓展服务范围,夯实业务基础。
农村金融业务成为各银行关注的市场,但据报告显示,各类银行在参与农村金融的意愿度、方式选择上仍然存在不同。几乎一半的未上市银行高管认为,着手推进开拓农村金融市场很有意义,而上市银行高管中同意这个观点的约占14%。在开拓农村金融业务的方式上,40%的银行高管表示将“与现有农村金融机构开展业务合作”,27%的银行高管表示会“发起、参股设立的村镇银行”,另有13%则表示会“参股、重组现有农村金融机构”。
由此可见,金融危机让银行业调整方向,从农村金融业务中储备力量,厚积薄发。乡镇企业的财务管理层若能利用自己的专长,帮助企业领导把握这个机会,可谓大功一件。
加大扶持中小企业
中小企业是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大的企业群体,2008年下半年,诸多中小企业因资金断链铩羽而归,诸多职业CFO还未等大展拳脚,就不得不因四处筹钱却无力回天而扼腕称叹。
报告中,“中国银行业对未来公司金融业务的发展重点”一栏,有80%的银行都选择了中小企业贷款。可以看出,银行家对中小企业关注度提高,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越发凸显出来。在对银行高层所做的访谈中,绝大多数银行高管表示,中小企业贷款具有发展潜力,在遵循可持续发展和风险可控的原则下,可以考虑增加投放规模。
新能源行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可能成为国家未来的一个经济增长点,中国银行业对新能源行业贷款的支持力度加大,有47%的中国银行业高管选择新能源行业作为贷款投放重点。
中小企业业务收益高、发展潜力大,备受青睐,能吸引银行对其增加信贷投放,但银行在加大信贷投放的同时,也强调业务发展与风险管理之间的平衡。控制风险的手段之一,便是把不良贷款严格控制在低水平。根据调查报告的内容可以预测,当前良好的贷款质量状况将在未来3年得以继续保持。在访谈中,有一半以上的银行家认为,未来3年中不良贷款率会控制在1%~5%之间。
此外,调整信贷结构,加大防御性行业贷款的投放力度,加强对纯量资产的风险排查,以及对业务前期的风险审核力度,这些都是银行业管理风险的有效手段。所以,即使银行业有大力扶持中小企业之心,也仍然会对企业的前景和经营模式做比较周详的考核。因为在金融危机之下,企业的盈利状况多变,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也造成产业景气转换,银行业不可能对此无动于衷。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在信用风险管理方面,外向型经济比重较高的珠三角地区将承受更大的压力。
海外征途结伴而行
即使全球金融危机下,中国银行业并未改变国际化进程。同时,中国企业在金融危机中寻找发展机会引发的“海外并购潮”,也需要银行业更多的支持。
虽然有极少部分银行高管认为,中国银行业的海外发展战略会因金融危机而受阻;但大多数银行家并未觉得危机会改变中国银行业的国际化战略,只是,银行家表示都会谨慎看待当前的海外并购机会。
银行业的国际化战略还出现这些现象:
1. 国有商行艰难“走出去”。
国有商业银行虽然通过采取并购,或者设立分支机构的方式初步实施了海外战略,消除了海外经营的陌生感,但在“走出去”的战略中仍有重重压力。单就国有商业银行的调查可以发现,银行家将走出去的最大困难归结于“自身管控能力有限”,而不是对海外环境和制度缺乏了解。所以,在国有商业银行迈出国际化的一步时,要在提高自身管理水平方面多练内功,同时注重经验的整合和理念的设计。
就笔者所知,一些政策性银行此时表现出更大的竞争力。例如,属国务院领导的政策全资拥有的国家政策性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作为中国管控的进出口结构、对外研究机构和外国政府贷款的转贷机构,这已经变成了船舶出口、高新技术出口等海外投资领域的主力银行,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政策性融资的主渠道。借助政策性银行的力量,可以帮助CFO更有效地拓展海外市场。
2. 战略投资者多元化。
几乎所有的银行家都同意,引进战略投资者是中国银行业改革发展的重要举措。未引进战略投资者的受访银行中,有54%表示有引资计划,长三角地区受访的银行中“尚未引进战略投资者,但有此计划”的比例为71%,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在中国银行业改革的背景下,提高自身管理水平、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显得尤为重要。
3. 外资银行未构成有效竞争。
- 上一篇:财务报表结构分析
- 下一篇: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