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的专业课程范文

时间:2023-06-05 17:59: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会计的专业课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会计的专业课程

篇1

关键词:现代职教;中职;会计;课程体系;构建

构建现代职教体系是《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以下简称《决定》)提出的重要议题,为如何加快构建现代职教体系做出了部署。自2013年起我校与徐州财经高职校实施会计专业“3+3”分段培养试点工作,这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举措,提高了中职学校办学水平和吸引力,给中职学校学生拓宽了学习与就业通道。但我校会计专业在建设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难题,最突出的是专业课程体系难以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因此,必须合理构建现代职教体系下中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

一、构建现代职教体系下中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遇到的问题

与会计职业的快速发展相比,会计专业在教学计划、课程体系等方面都显得比较落后,难以适应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我校实施过程中发现了以下四个方面问题

1.会计专业课程目标设定不准确,部分专业课程内容重复

中职学校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初级会计技能人才,但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文化课课时偏多,甚至与普通高中的课程安排相近,导致学生不重视技能课学习,另外专业课程又与高职校的课程安排相似,部分课程直接使用高职校的教材进行教学,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如基础会计与企业会计、成本会计等课程之间的教学内容交叉较多,重复学习的部分很多,管理会计、会计核算、财务管理课程也有重复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导致不利于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

2.会计主干课程所占比重过大

在会计课程体系建设中,教学管理部门尽可能多地安排主干课程,把会计的基础理论知识作为重中之重,而与会计相关的课程知识偏少,如财政、金融、税收、法律等,导致教师、学生都跳不出会计、财务的框框,致使学生知识面狭窄,缺乏应有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知识,特别是宏观和微观经济知识,难以适应未来对会计工作的要求。3.会计课程体系中的课程设置单一中职学校一般以财政部统编或本校自编的教材作为教学内容,这些课程存在的缺点主要有:一是专业课程只要求学生学什么,而没有告诉学生怎么学,缺乏发展性;二是缺少引导学生如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案例课程,大部门是从理论到理论,课程形式固定单一;三是课程知识难度大,会计专业课程多数是沿用原来普通中专课程标准,没有分析中职学校学生学习能力弱、专业课程课时相对偏少等原因,造成专业课学习难度相对过大;四是专业知识陈旧,有的专业课知识内容陈旧,不能适应当前信息化时代催生的新技能;五是专业知识面广而全,专业课的教学目标不考虑学生毕业后就业的实际需求情况,部分内容与岗位技能要求没有联系。4.会计课程体系中实践环节课程偏少目前中职校专业课实践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开设2—3门模拟实验课,二是让学生自找实习单位外出实习,放任自流。这种单一的组织方式当然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构建课程体系时不能简单地把实践教学开设几门模拟实验课,也不能把它看成是走上岗位前的能力检验,而应把它作为一种教学手段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包括校内与校外、课堂内与课堂外、日常教学活动与课程测试等。课程体系中理论知识课程为主体,实践操作课程成了辅助,而且课时数偏少,导致实践课程安排随意性大。

二、构建现代职教体系下中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做法

1.完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课程设置要构建

“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课程体系,就要细致编制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设置可分成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技能课程。公共基础课程主要围绕文化素质进行设置,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技能课程主要服务于职业技能课程设置,课程设置的最终目标是满足学生对口升学和就业多种需求。文化素质课程中的文化课主要有语文、数学、英语、应用文、计算机应用,素质课程主要是德育、音乐、体育、美术、写字、说话、普通话等,还要根据学生未来的生存发展需要,选择性地开设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电子商务、社交礼仪等可以提高素质和适应岗位要求的自选课程。课程设置时,恰当合理融合文化课与专业课相关内容,关注学生的文化素养与专业素养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发展能力。职业技能课程主要有两类,一是专业基础课程,目标是训练学生必备的会计基本知识,熟悉国家相关法律、会计行业的规定及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掌握会计岗位的工作流程与职责,为后续学习专业技能课程做好准备。专业基础课程中可以设定2—3个专业方向,为学生自身发展提供必要的选择。二是专业技能课程,本类课程的教学项目有基本技能训练、综合项目训练、从业资格考核、岗位见习与顶岗实习等,基本技能训练在专业基础课程中穿插实施,综合训练项目训练学生掌握多种知识点融合的专项技能。专业技能课程是以考取会计从业资格证为核心的教学模块,所以中职学校应为学生提供机会,及时考取从业资格证书。“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课程设置不能只追求逻辑严密,要强调教学内容的“实际、实用”,要以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为出发点,坚决改变原有的“文化课+专业课+实训课”三段式教学,而应不断完善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授课内容与职业标准、实训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机制,落实好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

2.建立“专业理论+专业技能”相融合的一体化基础

课程体系,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系统性建立“专业理论+专业技能”相融合的一体化基础课程体系,为实施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提供可能,融合后的课程体系打破原有课程设置的“学科化”“系统化”的模式框架,强调理论知识“实用、适度”原则,强调以学生的技能训练为核心,理论与实践同时进行。例如:我校的《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教师恰当融合本课程中的理论与操作内容,创设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完成软件操作,让学生掌握会计电算化的专业技能。案例编写通常是以企业一个月的任务进行设定,设有单人操作、岗操作方式,单人完成时给出企业一个月的经济业务,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独立完成建账、初始化、日常业务及报表处理的整个流程,完成后提交规定的实训报告。岗操作先将全班学生划分为4—5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对小组内的学生按照会计岗位合理分工,承担相应的会计角色,明确个人职责与权限,完成业务处理,小组共同提交实训报告。融合后的“专业理论+专业技能”一体化课程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让课堂教学内容更接近行业岗位标准,体现“教、学、做”一体教学理念。

3.建立融合职业标准考评、会计从业资格考核与技能

大赛的专业技能课程体系,提升学生专业技能的层次性中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现有的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认证有着不可分割的知识体系关联,职业资格认证的考核标准直接反映社会对会计岗位专业人才的需求,以会计从业资格认证考试为导向,以考试认证促进教学和专业技能的提高,达到既让学生熟悉专业知识,又为学生取得从业资格证书提供帮助的目的。针对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范围和内容,可以对会计专业理论课进行有效的调整。如《会计电算化》课程,以财政部门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大纲为主要内容组织教学和实训,将会计理论、会计方法和计算机技术融为一体,掌握会计核算软件,对会计数据进行计算、分析和判断。随着职业资格认证考试的相关调整,不断提高理论教学的实效性。要注意设定与其他会计资格考试内容融合的空间,保证中职毕业生的终身可持续学习需要。在课程设置上还要注意《税收基础》、《经济法基础》等专业课程的开设时间,并保证课时数。同时结合会计专业技能大赛项目实施方案,把方案中的重点项目融合到相应的课程中,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的专业技能,要求专业教师要及时调整、更新、补充相应的专业知识,以适应技能大赛的需要。

参考文献:

[1]于楣.职业能力为导向的高职会计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16,(6).

[2]张慧.会计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途径[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9).

篇2

一、目前多数高职院校会计课程设置情况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会计课程体系设置按照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毕业实习四部分设置,主要强调会计知识体系的理论性、系统性和完整性。简单说,就是本科院校课程体系的简单版本。虽然理论体系完整,但忽视了就业市场的需求,缺少职业教育特色,在这种课程体系下培养的学生,理论研究上没有本科院校学生素质高,同时职业岗位要求的职业能力又锻炼不足,从而造成一方面企业找不到需要的人才,毕业学生又找不到合适的工作现象。虽然近几年在课程体系建设和课程教学中增强了对实践教学的重视,但往往是换个课程名称,围绕某一门课程增加实践教学内容,从整个课程框架体系来看,并没有根本的变化,不能解决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问题。

二、构建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几点建议

要想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必须树立全程实践教学的观点,构建“2+1”的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不仅仅是对专业教学内容的简单重组和改变课程名称,而是对原有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考核方式等一系列教学要素进行改革。

1.构建“2+1”的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原则课程体系构建应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体现会计岗位工作要求。通过对就业市场的调查和分析研究,我们认为,高职院校会计人才培养所需要的会计职业能力主要包括职业基本能力(主要指职业通用能力如团队合作、沟通等)和职业技术能力。职业技术能力主要包括职业基本技能(包括财经法规、电算化能力)、职业岗位能力(包括出纳业务、会计核算、成本计算分析、资金统筹管理、纳税筹划、内控设计等)、会计手工账务处理和会计电算化账务处理能力。在课程体系构建上,既要同会计工作岗位相衔接,又要体现与岗位工作相关的能力要求。根据企业会计人员的基本工作岗位能力要求,确定高职会计专业核心课程为《出纳实务》《财务会计》《税法》《经济法》《成本会计》《财务管理》《会计电算化》《综合会计实训》《审计学》和《财务报表分析》等。课程体系构建应以项目化教学模式为基础,体现会计岗位工作过程。会计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要求课程教学必须以项目化教学模式为主,因此在进行课程体系建设时,必须考虑项目化教学的特点,将相关的课程按照实践岗位工作技能要求整合,避免重复。课程体系构建应与职业资格证书衔接。因为国家要求从事会计工作岗位必须具备会计从业资格证书,除此之外,还将助理会计师证书作为学生的培养目标。因此,我们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上与这三个证书相衔接,将取得证书所需的考试科目作为课程体系的内容,按照时间安排建入课程体系,让学生循序渐进地取得上述证书。

2.“2+1”的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2+1”中的“2”是指职业能力课程学习的前二个学年,“1”是指第三学年到企业顶岗实习。在“2”的模块里,我们设置了“职业基本能力”“职业核心能力”和“职业拓展能力”三个模块。其中“职业基本能力”模块设置了会计职业入门、基础会计基本能力训练及出纳业务操作三门会计专业课程。“职业核心能力”模块设置了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会计电算化、税法、财务管理、财务报表分析和审计学七门会计专业课程。“职业拓展能力”模块以校内集中模拟实训为基础,对学生进行主要行业会计拓展,课程主要设置了工业会计模拟综合实训。通过以上模块的学习和实训,培养了学生掌握资金管理、会计核算、财务管理与分析、常用财务软件应用、会计电算化等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初步具备了从事相应行业会计工作的从业知识和实践动手能力、初步具备了助理会计师的理论知识与实践工作技能,并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能够满足出纳岗位、会计核算岗位、会计管理岗位、资金管理分析岗位、会计监督岗位的需要,能够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成为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专业人才。

3.“2+1”的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特色在整个教学体系构建中,贯穿的是全程实践教学的思想,体现了以下特色:专业课程教学全部在仿真实训室进行,利用仿真实训软件进行学习和训练,为实现做中学、学中做的实践教学提供了硬件基础;其次,在整个教学中,我们贯彻的是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项目化教学模式,我们每位教师都对相应专业课程按企业的工作过程进行了项目化改造,从而保证了职业能力岗位技能培养。

篇3

【关键词】会计专业;案例教学;适用性

会计专业与其他专业不同,它的应用性强,与其他类似经济类的专业相比,会计专业的专业能力强,就业形势一直保持良好状态。但是在传统教学方式下,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减少,传统的幻灯片模式教学缺少了实践操作的趣味性,由此高校在培养会计人才时会大大降低会计专业人才的质量。所以,在会计专业的教学中,针对学生的会计实践操纵能力的案例教学十分重要。

一、会计专业课程案例教学的重要性

(一)提高教师教学的课堂效果。学生通过自己分析每个真实案例,体会到会计这门职业在职场操纵时所遇到的问题,自主学习思考,对所遇见的问题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学生能够自主解决一些问题,对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能够因材施教,对不同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这种在课堂贯彻案例教学的模式,能够让学生体会到会计的工作,不同于书本简单的教授会计的概念,相比理论的知识,实践的课程更有利于学生吸收,这种教学模式更能够达到寓教于乐的形式,让学生对知识点也能够在实践中加深印象,牢固记忆。

(二)有助于培养学生能力。案例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当今的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会计专业出来的学生不仅仅要让他们做一名合格的出纳员,做一名高级会计,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许多在课本上学不到的能力。只有拥有综合素质的学生才能在社会中更好地发展。案例教学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到会计工作的不易,让学生成为拥有高素质的会计人员。对于会计核算上的不同信息,和需求者各种不同的要求,都会给学生带来在教科书中体会不到的经验。让学生以亲身体验会计的工作场景,进行会计工作模拟在线,从中自己发现所遇到的问题,在财务管理上出现的漏洞和怎样去设身处地解决问题,积累经验教训,并在某一方面下功夫。这为学生以后在从事会计相关工作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些都是课本上学不到的经验,在案例教学的熏陶下,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随之增加。

(三)增强教师队伍水平。案例教学会提高教师队伍水平。从事会计专业的教师很多都是留校教师,即使从事教学专业是会计,却从未在正式企业中从事过会计,在会计工作上缺乏一定的经验。因此,对于这类的教师,更应该开展案例教学,让老师也体会到在会计工作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案例教学需要老师进行教学资料的搜集,广泛研究和调查,搜集有关会计案例教学的资料并且进行整合。这样对于会计专业的老师也是一种学习,它能够提升教师的水平,让老师的课堂从死板变得更加生动。对于学生所问的实务性问题,能够迎刃而解。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不仅能够带动学生的积极性,也提升了整体教师队伍的质量。

二、案例教学所遇到的问题

(一)非真正意义上的案例教学。会计专业在许多高校中的讲课模式仍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即使用案例教学的方法来上课,但教师的思想观念并未转变,而只是在平常上课时添加了“案例”两字,在课程分析中,教师只是拿普通的案例作为课件供学生分析。这种“案例分析”不能从根本上让学生认识到什么是真正的会计。可以看出许多高校的会计课程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原有的会计教学观念,要想让学生真正了解会计工作,仅让学生了解案例题型是在形式上的教学,而非真正意义上的案例教学。

(二)案例教学资料要完善。会计课程的案例教学是围绕着一个个案例展开的,这就需要对案例进行筛选。但是当前我国会计案例的资料库仍然不完善。现在很多高校的案例都是借鉴国外会计案例做分析,这些案例看似丰富,跨国际教学,了解国外的会计工作是怎么运行的,但在实际中却不符合我国的会计运行工作。即使丰富了课堂内容,让学生开拓了眼界,但是无法达到预期的案例教学的效果。因此,要完善会计信息案例的资料库,以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讲授丰富的现实案例。

(三)不能灵活运用案例教学。案例教学在教学方法上有许多优势,但是在会计教学中并不一定要完全按照案例教学的方法来讲授。掺杂其他教学方法,结合其他的教学手段,能够更好地让学生吸收会计方面的知识。但也不代表每个知识点都需要运用到案例教学这种方法,在学习会计理论的课堂上,运用案例分析就达不到教学目标和效果。案例教学这种方法适用于会计职场上,有一定前提下的工作情景中,它还原了会计工作出现的实务问题,有一定的针对性。案例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理解会计工作,运用本专业的知识对出现的问题进行解决,从而能够让学生在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拥有判断分析问题的能力。因此,在理论课,概念课中不建议用案例教学的讲课方式,单一运用案例教学的方式会影响学生学习,灵活运用教学方法会让学生吸取知识的能力事半功倍。

三、会计课程案例教学的运用

(一)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离不开老师的引导的。在会计专业课程中,老师要对学生培养正确的学习态度,让学生知道学生本身就是课堂的主角,而不是老师的听众,在案例分析的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利用自身主动性去学习。而不是在课堂上只听教师的讲授,要对问题有自己的分析。在实务情境中,许多问题并不是只有一个解决方式,要让学生能够主动开动大脑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解决一个问题的同时要思考有没有其他的方法更好的解决方案。在财务分析中不同的学生思维方式不同会得出不同的结果。在判断这些结果是否正确的同时,也是分析会计问题的能力,要懂得。在会计案例教学中会有许多问题的结果不是一致的,要学会在团队中思考,分享各自的成果,对于出现的问题共享,这样才能有效达到案例教学的目的。

(二)完善实验室。会计教学会有很多接触到实战演练的内容,需要实验室的辅助。很多高校依旧停留在用会计账簿做账,而且因为仪器不够先进,达不到案例教学的要求。因此,要想达到会计课程的教学,就要对实验室进行系统的完善。实验室的设备完善后,学生的实践课就能够顺利开展,让学生亲身操作体会会计的工作,逐渐达到教学目标。

四、结语

在会计课程中添加案例教学这种授课方式,能够让学生对会计专业更加感兴趣,添加的情景模拟案例,会让学生亲身体会到案例的真实性,并从中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提高学习的主动性。老师也能够轻松完成教学,日益完成会计教学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欧亿容.会计专业课程案例教学的适用性及其教学方式探讨[J].中国大学教学,2011,6

[2]张冬燕,尉京红,张玲.会计专业课程案例教学优化对策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5,13

[3]冯银波.会计专业课程案例教学中教师的回应策略[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20

[4]刘丹.会计专业课程案例教学的策略与方法探讨[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10,11

[5]蔡彬.会计专业课程中案例教学的运用策略[J].东方企业文化,2013,12

篇4

一、 实行手工会计做账处理,通过实务来加强技能操作

手工会计操作是会计专业应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是了解会计实务操作的重要手段。通过手工会计实训,掌握会计的确认、记录、计量和报告。手工会计实验室按照会计工作环境和工作规范提供手工操作的各种实验资料和工具,模拟企业的实际经济业务,开展记账凭证的编制、账簿的登记、账表的装订等一系列会计工作中基础性的实验内容。通过实践不仅可以验证所学专业知识,而且可以获得书本以外的职业经验。

在职业学校教学中,实验资料与实际相差较远,学生所拿到的实验教程就是一些平时“例题”或“练习”的书面综合资料,虽然有附带的原始凭证,但是很多学生并不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不知道该如何利用原始凭证“读懂”题目,来编制记账凭证,因而缺少实际流程和实际岗位的模拟。这就要求在实际教学中建立手工会计模拟实验,通过实务来加强技能操作。例如:在会计技能实习中,我结合某企业实际发生的业务,让学生从最基本的原始凭证的填制入手,然后,根据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再根据记账凭证登记账簿,最后根据账簿编制会计报表。让学生掌握一套完整的做账内容,通过实际的账务处理,更好的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让每位学生最终成为一名合格的会计人员。

二、加强信息技术教育

随着社会的发展,职业会计教育应加强信息技术教育,使得学生具备熟练的计算机操作技能、会计信息化信息系统的设计、使用和维护技能,利用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建立各种分析模型等一系列新的技能,并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真正能力。这就要求职业学校会计专业应增开相关计算机课程(如数据库技术与应用课程、网络课程、信息管理课程等),提供合适的会计教学软件和配备相应的计算机实验室。便于学生熟练地在微机中进行账务处理操作,更好的进行会计电算化的模拟实验。

开展会计信息化的模拟实验,会计专业学生可结合所学的会计专业知识及计算机专业知识进行实验操作,将企业的供应商和企业内部的采购、生产、销售等业务密切联系起来,实现对供需链的所有环节的有效管理。它还实行企业业务与财务一体化,将企业供需链与资金链相对接,实现对企业的动态控制和各种资源的集成和优化,进而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掌握如何在企业内部实现信息共享,又如何与外部进行信息交流。使学生对所学理论专业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提高教学效果,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和创造能力。把信息技术与会计学科教学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进行开放式的教学。例如:利用虚拟现实完成现有实验条件下不能完成的实验;利用多媒体的图形、图像、声音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学习知识;利用强大的网络功能让学生查阅所需资料;利用电子邮件方式可以解决习题作业批改和答疑。使学生接受到更多、更新的知识,丰富和扩大学生的专业知识面。

三、改革常规卷面考试内容,加大对技能的考核

考试内容的变化,可以起到导向教学的作用,促进在一般课堂教学中贯彻实践性教学的思想,重视了技能教学,改进教学模式和方法。例如:对《基础会计》考试,引入凭证填制、账簿登记以及报表编制等操作题,分数占50%以上,并要求严格按规范操作,通过多年实践,师生欢迎这种实操考试,成绩显著提高。侧重于操作技能的考核,主要是以快和准为标准,应重结果的考核和评价,在实际操作上较为简单易行,其评价也多数采取等级制,如珠算的定级考试。但财会专业中存在大量的集操作和智力技能于一体的实践教学,而且多数侧重于智力技能,例如:算账、记账,涉及面广,对于它们的考核不能只重结果,更应重过程考核。规范性和准确性是其评价的主要内容,除此之外,还必须评价学生在实训过程中的态度,如:出勤情况、及时性等。因此,对于模拟实训的考评,可采取层层量化,最后等级化的评价方式。

四、紧密结合社会需求,拓宽学生知识面

篇5

关键词:能力本位;高等职业教育;会计专业课程;课程考核

作者简介:盛锦春(1969-),男,湖南汉寿人,常德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刘莉(1973-),女,湖南常德人,常德职业技术学院,讲师。(湖南 常德 415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省级课题“基于职业能力本位的高职会计专业教学改革实践研究”(项目批准号:XJK011CZJ061)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2-0156-02

2000 年1 月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明确了高职教育“职业性和应用型”的人才培养特征,指出要改革考试方式,除笔试外,还可以采取口试、答辩、现场测试、操作等多种考试形式,着重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试是课程教学整个过程必不可少的一环,对高职教育来说,基于专业培养目标的需要,考核的重要作用在于通过考核这种手段检验教学效果,获取反馈信息,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和技能的全面提高。

一、目前高职会计专业课程考核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教学考核,大多一直沿用传统的考核模式,这种考核模式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考核内容上,脱离会计、审计、理财、纳税申报等实际,忽视对实践技能的考核,缺乏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完美结合,这是不符合高职教育规律的。传统教育在课程教学上过分强调基本知识与理论的教学,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过分强调会计知识结构与理论体系,在实施会计课程考核时很自然地注重对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考核。教学目标注重会计理论知识的系统化,考核的内容自然也就体现出教学目标对知识认知的要求。这促使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死记硬背上,远谈不上对所学知识创新运用或举一反三。由于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就业岗位的实际需要脱节,极大地挫伤了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二,在考核形式上,大多数会计课程考试形式比较单一:笔试多,答辩口试少;闭卷多,开卷少。课程考核绝大多数以笔试为主,期终统一通过一份试卷来进行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这种考核形式是不全面的,由于受考核时间空间的限制,忽略了财会职业环境的氛围,无法反映出学生是否掌握、是否熟练的真实状况,并不能起到全面真实有效反馈教学信息的作用。成绩评定采用一次测试定成绩的终结式考核的多,数次形成式考核综合评价的少。忽视成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的结合,即“一考定乾坤”。笔试中以客观题为主的闭卷考试成为考试的主要形式,这种考核方式容易操作,但缺乏对技能的考核,不能全面准确地反映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真实水平,也容易导致学生作弊,对学生的诚信教育是个考验。

第三,在考核功能上,拨高了其选拔功能,未能发挥其反馈和激励功能。但现实中似乎教师和学生双方都在为最终的分数而“教”和“学”,偏离了课程教学目标,背离了高职教育以“能力为本位”的本质,考核过程往往是在课程整个教学过程结束后才进行考核,考核的结果纯粹只能起到给学生学习成绩排排名,决定学生是否要补考的作用。这种考核模式更多地体现出选拔和终结性评价的功能,是一种应试教育下的产物,考核所具有的反馈、激励功能就无法体现出来。

第四,在考核主体上,还不具开放性、多元化特点,考核标准的制订与实施脱离社会职业岗位实际需求,不符合会计职业岗位的从业要求。课程考核基本上是由授课教师自拟考试试卷,学生答卷,授课教师评卷。如财会课程,内控制度比较健全的企业,制单、出纳、稽核、记账、主管等岗位,既相互牵制又密切合作,是一个团队。而在考核中,忽视学生团队与学生个人的参与,缺乏对学生团队合作及协调能力的考核,基本上都是由课任教师单独进行,行业专家更是缺席参与考评,这违背了高职教育的开放性要求。这种状况下,教师成了课程考核的操控者,体现的是专任教师对学生的考核要求而不是职业课程对学生的考核要求。

二、职业能力为本位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考核变革思路

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考核变革内容,主要包括考试内容、考试形式、成绩功能、考试主体以及综合评分等几个方面的改革。

1.在考核内容上加大实践技能考核

注重实践能力、动手能力的考核,对于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例如“财务会计”课程,通过引入仿真原始凭证,考核学生对原始凭证的识别判断能力,审核、确认、记量后填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以及编制报表等实务操作,要求严格按《会计基础工作规范》操作。而不单单只是对发生的经济业务,给出一段文字描述,要求编制会计分录。如“财务软件操作实务”课程,平时可通过布置一个个项目或小任务来进行考核,还可进行综合考核。

按照现代高职教育理念,课程的考核应注重对学生职业实践能力的考核,而不仅仅是对知识的了解、理解和掌握程度的考核,这才是根本性的变革方向。

2.考核形式多样化

改笔试方式为机考方式。在电脑里可以模拟一个会计主体在一个月会计核算的全过程,教师通过E-Learning电子教学系统软件可以监视学生机的屏幕,随时了解学生学习后的反馈信息,及时控制教学进度。如果配置了某些会计教学软件,一般具有计算机自动评分功能,不仅仅在理论题上的实现自动评分,还可实现实操题的分步自动评分。这样,无论是形成式考核,还是期末终结性考核,都可最大程度地减轻了教师评卷工作量。

尝试采取教考分离,建立题库,将笔试挪到微机室中进行,既可以同时进行多门课程的考核,又可以让不同的学生抽取不同的试卷,从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作弊的概率,减轻了任课教师的负担。更重要的是还可通过采用小任务型的考核方式,实现由传统的期末一次性考试变为多次阶段性考核的模式。

测试学生知识的综合掌握和综合应用能力,可以采取大作业(课程设计)方式。如财务管理、财务报表分析等课程的考试,可以采取课程设计这种大型作业的考核方式。任课教师事先布置本课程设计的要求,下发精简的案例素材或由学生网上找相关教学资源,通过训练完成,如:筹资项目分析报告、投资可行性分析报告、财务分析报告等;再通过上台答辩来确定学生的最终成绩。这种考核,能提高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同时也能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

教职成[2011]12号文件中明确指出,高职教育推行学历文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相结合制度,使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能力相衔接,以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证书来检验学生专业技能训练的成效。相关实践课程可以要求学生选择参加其中一种职业资格认证,替代课程终结性评价,对于可以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课程,如基础会计、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和会计电算化;参加理财规划师职业资格认证的课程,如财务管理,实行以“证”代“考”,考证成绩就可以作为课程考试的成绩。

3.充分发挥考核的其他相关功能

从教育本质视角看,考试不是最终目的,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方法和手段,其功能在于选拨、诊断、反馈和激励。为了做好高职会计专业课程考核这一环节的工作,以充分发挥课程考核的功能,可以设计一些具有强烈激励作用的考核方法或手段。

通过形成式评价考核,随时检测学生学习的不足及症结所在。这样的信息提供给教师后,教师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学生得到改进,从而实时发挥出考核的反馈和诊断功能。

4.采用开放式的多元化评价模式

可以采取学生组建小组,以团体成员的名义出具成果报告。例如,“财务报表分析”课程就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家中小板上市公司,利用财经网络搜索该公司的财务资料,计算各种财务比率,结合当时的宏观微观经济环境、法律法规变化,按照杜邦综合法等方法进行财务报表分析,最后撰写针对该公司的财务分析报告。考核评价以老师评价为主,小组评价和学生自评为辅。

可以定期组织会计技能竞赛。这种技能竞赛能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操作能力、团体协作能力,对于在竞赛中获奖的学生,在确定其相关会计课程的综合评定成绩时,可以赋予以一定的加分奖励。比赛内容可以包括点钞、翻打传票、用友财务软件ERP-U872操作等会计职业岗位所要求的核心项目。

加强校企考评相结合。鉴于会计资料保密性的特点,每个单位接受实习学生,一般也只有一两个之多,况且即使接受了,也不一定会让他们接触单位的会计资料。长期以来,我国高职会计专业课程的考核是在学校这个圈子内部进行的,象牙塔内的教学内容和学习方式与实际的会计职业实践及需要还有相当大的差距。高职院校可采取与企业财务人员、会计师事务所、记账机构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实习基地,让学生身临其境动手实操。学院派专任教师定期巡回指导,随时掌握、督促、指导学生顶岗实践的情况。同时,聘请企业财会专家担任顶岗学生的实践指导老师,并最终由他们给出实习成绩,这些举措可使学生学习的的目的性更强,学习的东西也更为社会用人单位所接受。

5.科学恰当地综合评分

一要加大课程实验、实践环节所占成绩的比例;二要突出平时形成式考核(包括测验、作业、实验报告、课堂提问、学习表现等)所占成绩的比重;按“平时成绩+实践成绩+期末成绩”来综合评定成绩。

三、结束语

课程考核既是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元素,也是对教学活动效果测量和质量管理的工具。它与教学活动相互依存,协调发展。进行基于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高职会计课程考核模式变更可以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能积极地适应会计职业岗位的要求,更好地实现与会计行业工作的无缝链接,并且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詹文君.基于能力本位的职业院校考试改革[J].职业教育研究,

2007,(5).

[2]祝立英.课程考试方式改革实践探索[J].教学与管理,2006,(10).

[3]徐赟,王鹏.高职院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的探讨[J].科技信息,2012,(11).

[4]罗娟丽,陈敏娇,解晓慧,等.以能力为本位的高职刑事技术课程考核模式构建[J].当代职业教育,2012,(10).

[5]陈福军.能力本位观念下高职教育考试模式改革的思考[J].职教论坛,2005,(11).

篇6

[关键词] 中等职业 会计专业 课程改革

一、目前中职会计专业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传统的公共基础课过多,专业选修课偏少

目前,中职会计专业各课程教学实际布置中,一般有35%左右的课时布置的是公共基础课,如数学、语文、英语、政治与经济等;其他65%布置的是专业理论课和专业实践课,基本上没有设置专业选修课。因此,所有毕业生所学的知识一摸一样,没有个体差异,使得就业过程中的竞争加剧。

2.整个专业课程体系存在问题

中等职业学校现在的专业课程体系犯了一个战略性的错误:即未从职业本质出发,而是从学科派生出来的。在我国,从事课程设置开发的主要来自教育界的专家、学者,来自企业界的人士很少,从而使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职业学校毕业生岗位胜任能力不强。同时,我国课程体系的改革也一直是知识添加型,我们课程改革的处方就是添汤加料。这种增加新课、改革老课的做法,使课程设置越改越多,原先的内容重复交叉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又增添了专业课,比重过大,知识结构不合理,各门课程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与呼应等新问题。另外,课程体系中也未能发挥学生的特长,影响学生潜力的发挥,从而影响其人生的自信。因此,中职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必须打破传统模式,不断创新,以培养符合社会用人市场要求的综合性会计人才。

3.重理论、轻实践现象仍较普遍

我国会计专业从课程设置上看,是以学科为中心的一个结构庞大的学科体系,强调学科的完整与系统,导致在课程编排上出现重理论课、轻实践课的倾向,使职教课程失去特色。结合我国自身的教学体会,我们目前的教学基本是以理论课程为主,通常要占到总学时的65%以上,而实践操作动手能力的培养通常在毕业前夕做模拟实习,最后半年的时间到单位实习。在校的模拟实习达不到真正的实习效果,好的学生能够从前到后的做上一遍,而有的学生就。

基本没有自己的实训基地,通常将学生推向社会,虽说要求学生开具实习证明和实习单位意见,但假证明、假意见现象普遍。通过这种实践,学生动手能力和创造意识能提高吗?

4.课程考核方式单一

中等职业教育过程中,各课程的考核形式往往是笔试,没有其他一些灵活的考核方式。然而,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多数来自中考的落榜生,这类学生通常理论学习能力不强。在中等职业教育中继续沿用一成不变的笔试考核,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改革目前现状的思路

为解决上述课程建设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我认为必须进行新一轮课程改革。这次课程改革应强调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和发展能力,强调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以及动手实践和创新能力。为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重组课程体系,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公共基础课以“够用”为力度,坚持“少而精”,忌“多而滥”。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多数来源于普通高中入学考试的落选者,文化基础和认识水平相对较弱。对数学、语文、英语等公共基础课,应根据实际需要适当的降低教学要求,以学生“够用”为度,根据专业特点适当增减公共基础课课程内容。

专业课以“实用、实际、实效”为原则,适当增设专业选修课。为提高专业教学的效益性和经济性,体现培养人才的实用性,建议各课程教材内容进行合理整合,杜绝各课程之间教学内容的重复现象。坚持“实用、实际、实效”的原则,使学生学会必须要用的知识,同时又有时间和精力根据个人喜好选择专业选修课,提高自己的就业的筹码,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

2.增加课程考核方式

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比较单一,往往采取卷面笔试的方式,这不利于对学生进行综合考核。因此,对学生成绩的评价应根据目标多元化、方式多样化、注重学习过程的考核,采取卷面笔试和实际操作相组合、课内和课外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并应答应学生以会计相关资格证书作为相应科目的考评成绩,以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职业资格考试,在毕业时获得“双证”。

3.以能力为本位,建立合理的专业课程结构

在进行具体课程设置时,我认为应树立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观。作为职业院校,首先要进行会计职业分类,制定出会计职业标准,并在对会计职业活动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编制出会计专业教学计划、教学媒体,然后结合国家对会计职业的鉴定、考核体系实施培训、考核,使学生在毕业时取得会计专业相关资格证书(如会计从业资格证)。为此,应改变以教育专家和学校教师为主的职业教育课程编制方法,建立以行业和系统合作编制校本课程的制度,吸收企业家、专业技术人员等进入课程编委会参与课程的编制,这样所设置的课程能够满足企业用工的实际需要。具体设想是:以零基法来设计课程,不以原有的课程体系作为根据和基础,一切从零为起点去考虑,推行具有我国特色的“宽基础、活模块”课程。模块课程的实质是学习套件,即在学习的单元库中,根据特定的目的、学习者特定的需求选出合适的学习单元。不同的模块之间是可以自由组合的。模块课程有三个相互联系的特点:开放性、具体性和激励性。同时在会计课程编制过程中应增加会计人员职业分析、职责分析、任务分析等,每一分析的结果都与课程中一定的目标相对应,从而使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由传统的知识本位型向知识与能力兼顾的方向发展,使培养出的会计人员具有创造性与管理渗透性的知识结构。

4.注重实践课程的教学效果,积极推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

中职教育教学工作的最大特点就是要突破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学过程必须面向岗位职业的需求,针对岗位职业的实际,在做中学,在学中做,边做边学,手、眼、脑并用,使教学面向生产实践。作为会计专业,实践课至少占1/2。同时应将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进行有机结合,将有关专业设备和教学设备同置一室,将专业理论课与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重新分解、整合,安排在专业教室中进行教学。师生双方共同在专业教室里边教、边学、边做来完成某一教学任务,以达到看不出某节课究竟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的最高境界。为此我们应该努力推行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是从学生技能技巧形成的认知规律出发,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这就要求要有与专业和规模相吻合的课程设置。具体体现为:教学计划、课程大纲、教材,而课程是集中体现教育理念、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载体。随着科技进步,会计制度与国际会计的接轨,根据社会、企业对本专业人才提出的培养目标,我们需要重新整合并设置专业课,实行模块化的课程设置。模块可分三大模块,分别为文化基础课程模块、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及技能强化训练课程模块。其中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实行理实一体化教学,结合财政部关于会计从业资格考试标准,初步会计师考试标准的要求编入课表,阶段性完成教学。这种打破传统的专业课程体系,推行模块化的课程设置,着力构建以能力为重点,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题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必将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技能型紧缺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杨汉东.中等会计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设计和教学构想.职教论坛,2004,(7).

篇7

【关键词】高职;会计专业;就业导向;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0-0267-01

当前,我国经济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迅猛发展。作为专门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高职院校,如何加快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培养体制,开发以就业为导向的会计专业课程,构建一个以就业为导向,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目标要求的课程体系尤为迫切。

一、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路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是: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适应生产、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要实现这一目标,高职院校必须加强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课程体系是一个专业根据培养目标要求对所有课程进行合理组织和编排而形成的结构序列。课程体系构建的合理与否,直接决定着学生能力结构的合理性和实现程度。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要以就业为导向,在会计专业整个教学过程中,突出以会计专业学生顺利就业必备的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强调对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能力培养与素质教育相结合,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训相结合,教学内容与工作内容相结合,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培训相结合。

二、我国现行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体系与高职教育目标存在不适应性

高职教育强调的是“高等性”和“职业性”,但应该更强调其职业性。高职会计教育目标必须明确指出高职会计教育不是培养从事教学和科研人才,而是从事企事业单位实际会计工作的技术人才。

(二)不注重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的培养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课程不重视培养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培养的学生只是能够进行简单的会计账务处理,,会计职业道德显得更为重要。

(三)与企业人才需求结合不紧密

企业需要的是适应企业特点的技能型会计人才,但很多高职学生缺乏行业的会计岗位能力。由于熟悉会计岗位的时间太短,很难做到快速上岗,从而影响了学生就业情况,这源自于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与企业需求不紧密所造成的。

(四)课程涉及的知识面过窄

会计人员需求单位的分布领域非常广泛,覆盖了企事业单位、各级行政机关、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社会中介机构,等等。会计专业课程设置过窄会影响学生的视野,课程划分得过细,培养出的人才知识结构单一,使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受到制约。目前的会计课程主要学习工业企业会计,学会计的不懂银行会计、行政事业单位会计,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知识面和择业面。

三、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一)合理定位培养目标,树立全程实践观念

首先,高职高专会计专业应为“技能”型和“桥梁”型人才教育。其教育培养的会计人才应当能够将高级会计人才的劳动成果。其次,高职高专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就业为导向,定位于培养中小企业的会计主管人员和管理人员、地方主要企业的中层骨干会计人员及基层管理人员。

(二)进行会计专业调研,确定实践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

进行会计专业调研,不仅能掌握学生未来就业方向,还能根据调研资料确定有效的实践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学校每年利用暑假组织教师下厂实习,对地方企业的发展现状、企业会计岗位分工情况、企业对会计人才技能的需求、毕业生去向及用人单位情况、毕业生会计技能不足之处以及会计行业的发展趋势等众多问题进行调研。

(三)课程体系结构以会计岗位能力为本位,兼顾综合素质的培养

会计专业有自己明确的职业目标和职业能力要求。在构建高职高专会计专业课程结构时,应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从职业分析入手,对职业岗位进行能力分解,以形成以能力为核心、同时兼顾综合素质培养的课程体系。

(四)课程教学应突出实践应用操作

根据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特点,应建立以校内实训环节为主、校外实习教学为辅的实践应用教学形式。其实践操作应用能力应由简单到复杂、由单项到综合、由仿真到顶岗,呈螺旋上升态势,既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也符合职业教育规律,实现实践应用操作能力逐层递增。在基础会计之后应安排基础会计实训;财务会计之后应安排财务会计实训;成本会计之后应安排成本会计实训;会计电算化课程应每周两节理论讲授,四节上机实训;在学生到单位进行会计实践之前应进行一次会计综合模拟实训,将手工会计与电算化会计进行融合,这既是对学生以前所学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一次综合实训,又是对学生进行一次上岗前的培训,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五)课程体系结构应与职业资格证书相衔接

目前,我国经济建设中缺乏大量适应一线岗位工作的会计专业应用型人才。计算机等级证书、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会计电算化证书、助理会计师证书等都是会计专业学生就业的“绿卡”。设置与国家职业标准规范相衔接的课程体系结构,是深化高职高专会计专业课程改革,与就业市场接轨,培养与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相适应的人才的需要。将会计从业资格及职称考试要求融入到专业教育中,使学生有潜能获得证书,增强职业竞争力。

四、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实施效果

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充分体现了现代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最新理论,通过营造仿真化的职业环境和职业氛围,进行了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设计,创建了与实际岗位工作任务相一致的学习情境,整个教学活动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积累职业经验或策略,突出了对学生能力培养的专业化、教学环境的企业化和教学内容的职业化的鲜明特点,改变了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形成了主动学习的氛围,激发了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教学效果明显,真正做到实践与教学零距离。

参考文献

[1]吴倩.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会计实践课程改进措施[J].时代教育,2012,(17)

[2]张首楠.社会需求视角下的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研究[J].财会通讯,2012,(03)

[3]袁咏平.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会计专业“对岗施教”研究[J].中国商界,2010,(07)

[4]曾鸿英.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J].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07)

[5]秦佳.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会计专业校内实训基地的构建[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0,(06)

[6]周萍.高职高专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优化探讨[J].科教文汇,2007,(12)

篇8

关键词:素质教育 高职会计专业 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7(a)-0187-02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党和国家针对教育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素质教育思想一以贯之,强调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对于高等职业教育来说,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内涵是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本着这一核心内涵构建课程体系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集中体现,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保证。因此,构建基于素质教育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对高职会计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基于素质教育构建课程体系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1 指导思想

“坚持德育为先、坚持能力为重、坚持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理念,是基于素质教育构建课程体系的指导思想。

坚持德育为先的目的在于强调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学会做人;坚持能力为重的实质在于优化学生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坚持全面发展的目标在于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全面发展的教育。

(1)实现课程育人。将德育渗透到课程中,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会计观。

(2)着重能力培养。根据时代对未来人才的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

(3)提升综合素质。人才的全面发展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所在,必须坚持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统一,知识技能与身心健康的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1.2 基本原则

(1)在专业能力培养的同时,不能忽视职业道德、团队协作、沟通交流的培养。

(2)将顶岗实习,各类技能竞赛、社会实践等纳入课程体系,形成多样化的教育形式。

(3)强调理论课程内容的针对性,不追求系统性和完整性,以“必须、够用”为宜。

(4)加强实践教学,构建基础实践能力、专项训练能力、综合应用能力三层次的实践课程体系。

(5)设置具有前瞻性和基础性的课程群,以利于学生完善创业能力和具备职业迁移能力。

(6)课程设置主动适应行业对高职会计人才的要求,课程内容涵盖从业必备的知识及技能。将职业准入资格标准融入相关课程,实现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接轨。

(7)课程设置遵循统一要求和个性发展相结合,适当增加课程体系中选修课程比例,使学生可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个人兴趣,自主选择学习内容,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创造条件。

2 基于素质教育构建课程体系的设计思路

近年来,高职教育蓬勃发展,教育观念不断更新。高职教育从最初的“传授知识”培养模式发展为强调针对就业岗位的“能力培养”。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一种涵盖“能力培养”的注重学生综合素质提高,注重学生可持续发展培养的“素质教育”理念得到了广泛的认同。按照素质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构建的课程体系,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更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会计人才。

构建课程体系不是简单的各门课程的汇总,应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而设计的一个完整的教育思路。基于素质教育的高职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应根据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及人才培养规格,在培养模式上既不能借用普通高等教育的模式,又不能照搬中等职业教育的方法,必须形成具有高等教育基础与职业教育特征相融合的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体系。具体思路如以下几点。

2.1 确定培养目标、就业岗位和人才规格

(1)培养目标。

高职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具备会计、财务基础理论、会计核算、财务管理的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具备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跨岗位、跨职业、跨行业的职业迁移能力,具有健康的身心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2)主要就业岗位(群)。

①会计职业岗位:出纳、会计、稽核。②服务外包的业务流程外包(BPO)相关岗位:会计服务、财务服务。③会计师事务所及税务师事务所相关岗位:业务助理、记账。④银行及非银行金融机构相关岗位:银行柜员、理财岗位。

(3)人才规格。

包括知识要求、能力要求和素质要求,如表1。

2.2 分析现有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1)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教育方针理解不深入。

在现代社会,人从事终身不变职业的几率大为降低。因此,每一个人不仅会面对职业能力的提升,还会面对职业的变换。因此,高素质将是高职学生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的需求。与此相悖的是存在“仅注重学生职业能力,而忽视基本素质的培养”的问题。其主要表现是课程设置仅以会计专业就业面向岗位所需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安排。对以职业道德、沟通交流、团队协作、责任意识、诚信品质、敬业精神等为表征的社会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忽略了高职会计教育的根本任务,出现“泛职业化”的问题。

篇9

关键词:隐性知识 会计专业 原因 对策

1 隐性知识在会计专科学生学习专业课程中的理解

隐性知识是英国哲学家波兰尼Polanyi(1958)在名著《个体知识》中,从哲学角度提出的概念,Polanyi认为知识可分为两类:一种是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一种是隐性知识(implicit knowledge)。显性知识通常指那些可以用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字、公式加以表述的知识。但人类知识中某些个人“技能”、“感悟”、和“经验”或“诀窍”常常处于“难以言传”、“无法明示”或“缄默”状态,这些与显性知识相辅相成的知识就是隐性知识。一般而言,显性知识能够被人们以一定的编码进行表述,而隐性知识则是我们知道但是却难以表达的知识,如手工技巧、个人学习习惯等。

会计专业作为经济管理的一门热门专业,近年来由于新的会计准则不断得到更新,难度不断加大,对会计专科的学生学习而言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在实践教学中,专科学生遇到的问题,在一些本科院校有时是很难遇到的,比如对经济活动的理解,实际就是和货币有关的交易,而专科学生却认为经济活动就是经济活动,本身这个问题的理解就存在一个潜在的差距,是什么呢?经过多年实践,我们发现隐性知识的缺乏,可能是阻碍会计专科学生学习的很大障碍。鉴于此,隐形知识缺乏问题的解决就成为了当前会计专科学生学习的关键。

隐性知识在会计专科学习中还有它自身独特的含义,近年来,随着我国会计准则逐步向国际准则靠拢,中国会计实务也正在迅速走向国际,会计准则由规则导向变为原则导向,过去一个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运用已经在实务中出现的问题,将会大比重的上升,一些靠具体内容支撑的会计知识被灵活性较强的内容替代,会计估计、会计政策转变、关联方交易等知识使交易界限不再清晰,会计人员良好的职业判断成为会计学习的重点。这对于本身高考成绩就比较低的专科学生学习着实提出了挑战。良好职业判断的形成归根在于相关基础知识的学习。为此,本文所指的隐性知识是从会计专业专科角度出发的,特指本身在过去显性知识学习中掌握好的基础知识和养成的良好习惯。隐性知识缺乏即是指本身在过去显性知识学习中尚未掌握好的基础知识和尚未养成的良好习惯。

2 会计专科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中产生困惑的原因

2.1 隐性知识缺乏是根本原因 会计专科学生本身高考分数就差些,语文、数学和英语成绩相对较低,我们不认为高考分高就一定能力强,但是我们的专科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如果连基本的汉字都经常写错,计算数字就算简单的都不能很好的计算正确,就更别提如何理解相关经济业务的处理了。一句话的理解都能产生歧义,比如把自然灾害和自然损耗混为一谈,这种情况下,如何更好的学习会计准则,确实是让人感到困惑的。这只是主观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会计准则趋同国际化,许多知识需要动脑思考,如果没有良好的思维习惯,学习起来自然会感到吃力,比如:对于收入的确认不一定依据于开发票的时间,而是根据其风险和报酬的转移程度;再如:根据或有事项发生的可能性分别做出确认预计负债或者披露的判断。这些内容较难以表达,同时在传递的时候又缺乏明确的判断标准。学生学习起来感到困惑就不足为奇了。

2.2 努力程度不够是直接原因 显性知识可以通过老师的教授,正式的学习而获取,而隐性知识是专科学生在过去欠下的学习债务,特别是一些需要动脑筋思考的内容,需要个人的亲自行动,只有通过实践检验才能获得,具体来说就是“干中学”、“学中思”,而实际情况又怎样呢,专科学生大学时间一般为三年,本身时间就短,而大三又忙于找工作,做毕业设计,学习的时间可能最多为两年,在两年时间里,又有一些学生限于生活、感情等问题无法专心学习,特别是少数上课“三无一有”的学生,没有书、没有本、没有笔,只有手机,听课蜻蜓点水,更是无法掌握本身就有难度的会计准则。当然通过努力获得更好发展的学生也是大有人在,不过通过实践教学,我们发现努力程度不够的确是目前会计专科学生在学习会计课程过程中存在的直接原因。

2.3 课堂教学僵化是重要原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会计课程本身就是比较枯燥的,借贷性质、会计科目等相关专业名词,本来就是需要记忆的,如果在课堂教学中不能结合实际案例教学,仅靠单一的教学模式,学生是不能提起兴趣的。当然如果只是注重外在形式的教学,方法倒是有了,学生也有了兴趣,可知识是否就能学到呢?学习本身不管是什么专业都是需要付出辛苦的,特别是隐性知识,如果能十分快乐的学到这些枯燥的知识,而且会灵活应用,对于体系性的知识恐怕是困难的。如何让学生更好的学习知识是老师孜孜以求的目标,我们要在短时间内让学生学会、学懂、会应用,这只是外因,外因要靠内因才能起作用,因此教学形式问题只是会计专科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中产生困惑的重要原因。在高职学生学习成长的过程中,教师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加强对他们的关心和帮助,经常和他们交流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也会促进他们对知识的吸收和掌握。

3 会计专科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中产生困惑的对策

3.1 有意识的加大会计理论的学习,补充隐性知识 会计课程虽然在高职专科阶段主要是操作技能的学习,但是理论指导实践,如果一味的追求形式上的操作,学生在实践中就可能无法灵活应用,就不能很好的适应工作环境。理论源于实践,又反过来指导实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只强调实践操作而轻视理论,只会让学生变成机械性的劳动力,无法适应灵活多变的实务操作。了解理论产生的背景和发展历史,实际上也是在回忆过去操作中产生的问题和改进措施,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实践操作,同时增强学生的思考、思维能力,不断使晦涩难懂的会计准则实现更好的掌握。同时要加强隐性知识的补充,让学生对过去没有掌握好的显性知识进行巩固并培养良好的习惯。

3.2 要加强培养专科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高职学生的特点是独立思考能力差,但是培养高技能的会计专业人才,需要适应新会计准则运用的判断和分析能力,在原则的指引下,独立解决实际问题,对这方面能力的培养,我们可以采用实践教学、实验教学和开放式教学,在培养学生兴趣的同时,提高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专科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所犯的错误,经常会连自己都感到可笑,这和隐性知识的掌握有很大关系,因此经常独立思考,进行反思,对实践中发生的问题进行分析,自身的能力才能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3.3 培养专科学生的情商 多数会计专科专业学生期盼的愿望,进入本科院校的希望破灭,自信心受到一定影响,在学习上积极性不高,文明礼貌也不重视,在与人交流和沟通方面存在很大的障碍。而隐性知识的补充,很多情况下来自于人际的沟通,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比如:自己犯的错有时很难发现,但是别人却很容易辨别出来。因此培养这方面的能力,能很好的适应未来的会计工作,对这方面的培养可以通过更多的小组讨论、撰写分析报告等来实现。

3.4 在教学上采取激励措施,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知识的积极性 一方面老师在教学上要转变观念,采用多种手段进行教学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奖励,鼓励学生多读书,开阔视野,增强相关经济、金融等学科背景,了解会计处理的原理。同时对于课程的设置应本着“就业为导向”的指导原则,避免内容交叉,把有限的时间充分利用,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的实际问题,帮助学生提高掌握隐性知识。

4 结论

会计专科学生学习专业课程产生困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隐性知识的缺乏却是根本原因,它一方面影响着学生对会计准则的理解,另一方面在教学中,也影响着老师更好的传授知识,一个问题本来讲两遍就可以了,可能因为隐性知识缺乏的原因,需要讲十遍八遍。因此,有意识的在会计专科学生学习专业课程中,加入隐性知识的传授就显得很有必要了。会计准则的学习的确是有难度的,但是我们专科阶段的要求并不高,如何在两年多的时间里,使学生很好的掌握会计知识体系,培养“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的会计专业人才是我们每个理论和实践教育工作者应该亟待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会计司.新会计准则[M],2006.

[2]李刚等.原则导向、隐形知识与会计准则的有效执行[J].会计研究,2011(6).

[3]过琮瑶,谢淑芬,刘丹,韩怡,李天霞,谭晖,王秀梅.论高职高专会计专业创新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价值工程,2010(07).

篇10

[关键词] 管理职能; 教学改革; 会计信息系统; 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03- 0085- 02

会计信息化使财会职业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传统会计工作角色与岗位几乎丧失殆尽,从凭证输入、记账、成本计算,到报表编制,除了进行必要的操作管理与审核之外几乎都被计算机程序化替代,财会职业未来的生存空间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挤压,工作重心将在哪儿?如何去适应?作为一个职业而言,不得不去思考。作为培养财会专业人员主要基地的高等院校更有义务去思考这个问题。在会计信息系统中,财会人员工作的核心在于信息生产与使用,在我国企业中主要是前者。在生产流程自动化以后,财会人员的工作重点将转向流程的控制管理与信息的使用,尤其要重点挖掘信息价值。因此,信息化以后,财会人员的职能将主要转向信息使用价值的挖掘利用,这将对财会职业及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当然,这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会计信息系统作为一门信息化背景下财会职业培训的综合核心课程,将起到统领与桥梁的作用,因为所有其他课程的学习与知识的储备最终都要汇集到会计信息系统中的信息生产与管理应用。本文基于这一思路对会计信息系统的教学问题进行一些初步的探讨。

1 信息化背景下财会职业的胜任能力

在会计电算化及信息化背景下,财会人员的工作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生产与应用信息这一角度看,财会人员必须具备进行信息生产与信息处理分析等方面的能力,具体包括以下能力:

(1) 操作和维护财务软件。这是信息生产的要求,也是基础性工作。虽然流程化作业已使财会人员从大量繁琐的重复劳动中解脱出来,但仍有诸多的会计判断需要财会人员做出,而且社会现实中企业会计信息化水平参差不齐,许多企业还停留在传统的会计电算化阶段,软件的操作与维护仍然占据支配地位。在操作与维护软件过程中,操作是指完成会计信息生产流程各方面工作,包括凭证输入、审核、汇总、记账、结账及输出等内容,随着信息化程度的提高,这方面工作量将越来越少;维护则是对保证系统正常运行所采取的各项措施的总称,维护需要了解系统结构及运转原理,故需要强化会计理论的修养和计算机应用技术。

(2) 数据处理和分析技术。这是从信息应用层面而言,随着企业规模的膨胀及业务复杂程度的提高,对信息的把握、理解越加困难,尤其是对非财会专业背景的管理人员及外部信息使用者。因此,不同层面的信息需要财会人员进行处理分析,以满足各方面需要,而相应地,财会人员必须掌握一定的数据处理与分析技术,包括表格的处理、图形的应用、数据库技术等。

(3) 参与信息需求分析。会计信息系统及财会人员之所以有存在的价值,是因为能满足组织内外各方面对信息的需求。会计信息系统对内外信息使用者的满足程度是衡量信息系统质量高低的重要尺度,财会人员应该认真研究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尤其是管理中的信息需求,这样才能在系统开发及构建过程中不至于被动和无所作为,避免低质量会计信息系统的出现。但这要求财会人员有较高的会计理论水平与管理素养,懂得开发的基本方法、流程与原理,准确把握会计信息系统的本质。

(4) 构建模型解决实际问题。流程化处理固化了很多控制与制度,利于系统规范运行,但流程化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譬如,管理中的一些例外问题及一些管理软件工具中无法解决的问题,则需要财会人员进行相应及时的个别化解决。为此,财会人员一方面要更多掌握管理理论与方法,同时能运用计算机技术,创建各种财务、会计模型进行辅助管理解决实际问题,包括筹资、投资、分配决策及资金的日常管理等方面。

(5) 会计信息系统的日常管理。会计信息系统是一个严密的系统,在日常操作使用过程中,必须遵循一定的制度、流程、规则来处理,包括岗位职责的分工、文件的管理、操作流程及系统维护等。财会相关人员一方面要建立制度,同时确保其得以认真执行,这要求财会人员对会计信息系统的日常运行规程有良好的理解并具有较好的管理素质。

(6) 掌握现代会计信息系统审计的一般技术与方法。由于信息技术应用发展迅速,使会计信息系统的环境、处理手段与方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极大地改变了审计的环境和对象,审计技术方法需要调整适应。因此,对致力于从事CPA职业的财会人员,还得结合计算机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的特点,掌握现代会计信息系统审计的一般技术与方法。

2 会计信息系统课程在财会专业教学体系中的地位

会计信息系统的基本工作是分类、计算、排序及汇总数据,其他工作包括辅助预算、计划、控制、考核、分析与评价活动,更进一步涉及经营决策、资本运作、战略管理等高级管理活动。相应的财会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与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与这些活动需要的知识结构及能力密切相关。从目前的课程体系设计看,基础会计课程主要让学生明白会计工作的基本方法,即数据如何分类、计算、排序及汇总。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的重点在于会计分类处理,实质上它是数据如何分类、计算、排序及汇总的一个综合例子;成本会计则主要是学习成本如何对象化和计算汇总问题;财务管理、管理会计课程设计主要帮助学生能从事预算、计划、控制、考核、分析与评价等一般活动,做好投资融资工作,进一步辅助经营决策。而高级财务会计与高级财务管理则主要对一些特殊财务会计与财务管理业务处理方法进行讨论。除了高级财务会计与高级财务管理课程涉及业务活动略显特殊外,其他课程的职能活动都紧密依托会计信息系统,因此,相关课程的学习是基础,而会计信息系统则是各课程相关职能活动的汇合处,在整个课程体系中,会计信息系统课程处于连接点的中心位置,是各课程学习后的应用环节。一个基本的逻辑是:围绕会计职能构建会计信息系统,会计信息系统则是实现会计职能的载体和途径。会计职能决定会计课程体系的建设,会计专业教学课程体系的建设要围绕会计信息系统而展开,因此,会计信息系统课程在财会专业教学体系中处于综合性的地位,是桥梁、纽带和中心。

随着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职能日益扩大,社会对财会人才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日益流程化的管理,使财会人员失去了大量传统岗位,而新涌现的新需求岗位对财会人员是一个挑战,需要财会人员有更广的视野、更高的专业水平和独立准确的分析判断力。对于财会人员而言,这往往需要一个相当长时间的积累。在各课程的教学中,要改变教学方法,培养、锻炼学生思辨能力,使学生逐步具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要引导学生自学,扩大知识面和视野。财会工作流程化以后,财会工作的管理化趋势需要高素质的人才,高校在教学中必须未雨绸缪,才能使财会人员在未来工作中立于不败之地,会计课程体系的改革任重道远。

3 会计信息系统课程具体教学的探讨

在财会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中,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财务管理、成本会计、管理会计等主干课程是基础性的理论课程,教学目标重在对理论的理解与掌握。理论上而言,这些课程可以引入计算机技术进行相关教学,而且现实中也开发了众多软件用于辅助教学,譬如有的学校基础会计实验课程引入了计算机模式实验,但笔者并不太赞同。首先,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各课程都有自己的教学内容、范围与目标,各课程间有严谨的逻辑关系,每门课程在整个体系中都有自身的地位,必须合理分工,理顺课程之间关系,才能发挥整体的效应。第二,计算机教学往往是黑箱教学,更多内容是流程化、程序化的,教学效果难以保证,往往是事倍功半,欲速则不达,最终影响了本课程理论学习的效果。最后,这种教学方式也影响了会计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因为会计信息系统本身就是众多课程理论在计算机环境中应用的集中体现,是一门应用性课程。在整个专业课程教学体系中,各专业课程传授的是理论,是基础,而会计信息系统课程的重心是应用,可以说是目标,它受制于其他课程。本文在第一部分讨论了现代财会人员应具备的职业能力,相关职业能力需要相关课程予以训练培养,而这些课程学习的最终效果需要通过在会计信息系统课程中应用得以体现。下面结合现代财会职业能力的要求谈谈会计信息系统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