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科研课题设计范文

时间:2023-06-05 17:59: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临床科研课题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临床科研课题设计

篇1

中华医学会临床流行病学学会、中国临床流行病学协作网和中华医学杂志编辑委员会于1998年7月联合召开了全国临床科研设计专题研讨会。会议研讨分析了当前我国临床医学科研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的对策(详见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1999年5期264页《全国临床科研设计专题研讨会纪要》一文)。会议呼吁广大临床医学工作者要进一步重视临床医学研究的科研设计,以提高临床医学研究质量,使有价值的研究课题获得预期的成果,实现临床医学的现代化和科学化,更好地为人民的健康服务。现就诊断性试验和临床治疗性研究设计中的某些问题进行简要评述。

一、诊断性试验设计

任何拟研究的新的临床诊断性试验,务必要以公认的标准诊断方法作为试验研究的金标准。用这种金标准诊断阳性者为病例组,阴性者为对照组。健康人群不应作为临床诊断性试验的对照。两组对象的例数要根据试验的假设水平,计算两组研究对象的最低需要的样本量,新的诊断性试验要同步地施检于两组对象。这样两组对象将会获得真阳性与假阳性、真阴性与假阴性的受试者例数的结果。这样就可以按公式计算新试验的敏感性(sensitivity)、特异性(specificity)、患病率(prevalence)、准确性(validity)、预测值(predictivevalue)及似然比(likelihoodratio)等指标,而不仅仅限于某些论著报道的阳性率及阴性率。如果涉及到对同一种疾病同步应用多种诊断试验,进行比较研究以筛选最佳诊断试验者,则可同时将各自试验的连续变量,分别设定不同的临界值(cutoffpoint),计算出一系列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指标,绘制出ROC工作曲线,分别计算各个试验的ROC曲线下的面积(AUCROC),作各试验的AUCROC比较,哪一个试验的AUCROC最大,则该诊断最有价值。从这种设计方法与结果中所提供的具体指标和数据,是评价诊断性试验质量和水平的科学依据,以指导临床医生合理应用有关诊断性试验于病例筛选、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临床实践。

二、临床治疗性研究设计

前瞻性的临床治疗性研究设计,最佳的设计方案为随机对照试验(RCT)。从5种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统计,1985年发表的640篇论著中,RCT仅8篇(1.3%);而1995年发表的954篇论著中,RCT有40篇(4.2%),无论从绝对数字与百分比看,确有上升。涉及到研究设计并影响研究质量的主要问题如下。

1.研究对象的诊断问题:入组研究对象的诊断标准非常重要,涉及到研究课题的质量基础。因此,一定要准确无误,并为公认。然而,从报道的论著中却发现,有的全国性多中心大型协作的研究课题,诊断标准存在着某种缺陷,不能不影响其质量与水平;有的重点课题仅考虑入组病例诊断的严格性,而排除标准竟设计了17项,使合格的纳入对象仅占整个患该病人群的10%左右,而90%左右的病人却被排除。即使该研究的结果有高度的内在真实性(internalvalidity),其代表性也仅为10%左右。因此,对于治疗性研究纳入试验的对象,其诊断标准无论在设计方案内或在发表的论著中,一定要交待准确,符合公认的诊断标准。根据课题研究的目的,宜制订合适和可行的对象纳入和排除的标准,在保证研究质量的前提下,一定要考虑研究成果的代表性和今后推广的受益面。

2.研究方法中的随机问题:随机对照不是“随便”对照,一定要按照真正的随机抽样或随机分组的正规方法执行。因此,在研究设计方案和论著中要交待清楚和具体,使读者了解报道的结果确实是真正的随机对照试验而非“随便”对照。随机分组后的试验组及对照组的研究对象,除试验和对照的措施之外,他们之间可能影响疗效及结果的主要临床特点的基线状况一定要相似,而且差异无显著性。这样,就能使试验组和对照组最终的试验结果有可靠的可比性。否则,将会影响研究的质量。此外,对于成千上万例大型多中心RCT研究课题,由于样本量很大,随机分组后组间的临床基线差异性可能并不显著。即使差异显著,最后可以应用分层分析的方法进行比较分析。因此,对研究质量不会造成不良影响,故这种大样本的研究可以不强调基线的可比性。

3.治疗试验疗效假设水平的设计:一项新的治疗性试验措施或药物,当投入临床试验时,总是期望其效果比对照组为佳。因此,在研究设计中,应该有试验组的疗效水平及其与对照组相比疗效差异水平的假设(hypothesis)。这种假设必须有赖于临床前期研究的科学依据或者以预试验的结果作为依据。有了这些假设数据,又规定了α-错误及β-错误的容许水平,就可以应用相应的样本量的估算公式,计算出研究课题的最低样本需求量。这样才能为整个研究工作的安排和样本来源的可行性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从我国发表的治疗性文献分析,疗效假设水平的设计十分稀少,RCT报道的样本量最少为10例,最多达15000例,绝大多数为数十例。可见,这方面的设计内容十分薄弱。据国外文献报道,对此十分重视。

4.治疗性试验的科学性和安全性:治疗性试验的试验措施或药物,包括对照性治疗措施在内,一定要有科学依据,而且要安全有效。务必要遵照世界医学会制订的关于人体试验的赫尔辛基宣言,我国有的科研课题或多或少地存在这方面的缺陷,是值得注意改进的。

5.统计学方法的正确应用问题:临床治疗性研究要涉及到疗效测试的指标及其影响疗效的有关因素、预期结果的数据资料及其类型、统计分析的方法和类别(如单因素和多因素相关性分析),以及统计软件的选择等。因此,统计学方法的选择与应用必须贯穿于整个课题设计以及资料分析和处理之中,而不是等到研究结果出来了,才找统计师帮忙处理数据资料。如果这样做,科研质量是难以保证的。我国许多临床科研论文数据的统计学处理,之所以在方法上存在问题或不够正确,估计多与此有关,需要改进。

三、科研道德问题

临床科研的重点,是研究人类疾病的诊治和预防,是关系到改善人民的健康、促进医学事业发展的大事,一切研究课题和发表的学术论文,一定要有科学的依据,要遵照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能损害病人的利益,要有崇高的医德和科研道德,否则必将造成害人害己和身败名裂的结果。针对临床科研中的某种趋势,为防患于未然,建议中华医学会各杂志编委会和编辑部,除加强对论文的学术内容的审查和评价外,最好增加一份供稿法人单位对稿件提供伦理考核合格的保证书,如发现稿件有违反科研道德及医德或弄虚作假的证据者,建议中华医学会在各杂志公布作者及其单位名单,在限期内一律不予刊登该单位的学术论著。

篇2

健康网讯:

医学科研是以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康复规律,从而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为目的的. 因此,医学科研是一种复杂的认识过程,要求有严肃的科学态度和严格的研究程序,方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然而不能将医学科研神秘化,视为高不可攀和只有科研单位才能进行. 医学科研主要包括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前者需要一定理论水平和科研条件,后者则孕育在日常医疗工作中,只要能博览群书,善于思考和总结就能够找到适合自己条件的课题.

1 选题(立题)

科研立题是科研成败的关键,首先要明确要解决的问题和要达到的目的,然后根据查新和翻阅资料了解其先进性和科学性,并根据理论和实验经验对拟研究的课题进行科学的预测,最后必须确定课题的可行性,以本单位的条件和实际情况确立切实可行的课题. 作者已完成科研课题12项,在早期限于条件主要从事临床应用研究,如首先在熟练掌握大肠镜检查技术的前提下,确立了“经大肠镜逆行插管阑尾造影新技术研究”、“回肠镜的临床应用研究”、“小儿纤维结肠镜临床应用研究”、“经内镜高频电摘除消化道粘膜小肿瘤的临床应用研究”等课题. 随着消化病实验室的建立及设备条件的改善,进而转向应用基础研究,确立了大肠癌的实验研究“大肠癌2级防治研究”等课题,20世纪90年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广泛应用于科研领域,我们又申请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HPV与胃癌的病因关系研究”而步入分子生物学领域. 由此可见,只要能密切结合客观实际,进行科学观察和思维,都能确立合理的科研课题. 如在缺乏实验条件的单位,则可开展临床疗效观察,以揭示新的治疗方法. 或对一些临床的早期诊断进行系统研究,都能作出一定贡献.

2 设计

课题确立后科研设计是保证课题能否取得预期结果的重要因素,如设计不合理、不严谨,就会导致整个研究工作失败,造成人力、物力和时间的浪费. 作者在大肠癌的实验研究中,因设计不合理,200只大白鼠,6mo的时间,未建立成功一个大肠癌的模型,浪费了资金和宝贵时间,后改用二甲肼进行重复实验,成功的建立了大肠癌的动物模型. 因此,研究设计时,应以坚实的业务知识、统计学知识和科学的方法学做基础,认真考虑处理因素和科研对象的设计,试验方法与观察指标的设计,对照分组的设计,还要注意实验误差的控制和统计学处理的设计,方能设计出严谨、科学、高效的科研程序.

3 科研方案的实施

科研设计的正确实施,需要有训练有素、精通科研全过程并进行过预实验的人. 在实验过程中严格按操作规范进行,正确搜集研究对象或标本,运用科学的观察法、实验法和调查法,切忌主观片面,应客观的实事求是的记录和评价一阶段搜集的资料,为得出正确结论奠定物质基础.

4 统计学处理

科研工作者对自己从实验或观察中所获得的大量珍贵资料,应严肃对待. 首先应认真检查所得资料的科学性和真实性,然后运用正确的统计学法和数学法对资料进行数量分析和统计学处理,从中发现规律性,为得到正确结论提供依据.

5 科研结论

篇3

中图分类号: G42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8-2409(2007)06-1380-02

随着现代医学科技的迅猛发展,提高医学本科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已成为医学教育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如何提高医学本科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已成为医学本科教学质量高低的关键问题之一[1]。医学生不仅应具有广泛的自然科学知识和坚实的医学专业知识,还必须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然而,在医学院校的课程中,缺乏对学生科研能力系统性的开发和培养,即使有一些相关课程也由于缺乏临床知识而使学生停留于纸上谈兵。必须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重视科研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成为基础扎实、知识面广、科研能力强的高级医学人才。

1 医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途径

我校充分认识到培养医学生科研训练和开拓创新能力的重要性,注重发挥综合实力较强的优势,确立了培养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临床实践能力和医学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方案。而要完成预定的科研任务,至少需要具备以下10种能力:检索文献的能力、收集资料的能力、阅读文献资料的能力、鉴别资料的能力、归纳综述能力、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逻辑思维和分析综合能力、创新能力、文字表述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2]。

为此我校在长期的医学教育改革实践中,把科研能力训练作为教学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明确规定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实习结束后集中10周进行专题科学研究。要求学生在导师指导下,学习查阅、分析文献资料,对科研课题进行周密、科学的设计,处理实验数据及分析实验结果,最后写出论文。科研训练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收集素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为今后开展临床或基础医学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2 医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方法

为使医学生具有基本的科研能力,在一年级就要有针对性地开设如文献检索与利用、如何利用图书馆、中外文工具书及数据库、医学信息、医学情报学等选修课程,为学生查阅科技文献提供必要的基本知识。同时选择性地开设模糊数学、医学统计学、科技写作等课程,使学生具备数据处理、论文撰写等基本能力。

为确保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从2005年开始由校团委发起倡议,鼓励学生参与科研课题的研究,每年划拨一定经费作为学生科研专项基金,对学生科研课题进行资助,营造科研氛围。学生科研课题主要参与对象为大二、三年级的医学本科生。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自由选择指导老师,在老师的指导下确立科研方向,完成课题项目的设计。课题立项后,课题组人员在老师的指导下实施课题项目,包括动物实验、指标检测、数据分析和整理、社会调查等。在完成以上任务后,指导老师根据学生的能力以及课题完成的情况要求学生撰写科研论文和综述文章,并争取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科研论文。在整个研究过程中,从申报课题到实验操作和论文撰写,采取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操作,指导教师全程跟踪指导的教学方式,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又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3 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效果

目前,2005年度的学生课题已近尾声,部分学生论文已在省级刊物上发表。该项科研活动已取得了初步成效,在广大学生和老师中产生了很大反响。

3.1 参与科研实践,促进学生自我发展

在导师的指导下,学生经历了查阅文献、科研设计、有关实验技术的学习,进行了实验操作(或病例分析总结)、结果分析、统计处理、撰写和论文答辩等一整套科学研究的训练,医学生的科研能力得到系统的培养。学生在这种学习环境中,通过积极主动的学习和思考,自学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阅读中外文献能力、思维动手能力、写作能力都得到培养和提高。

3.2 开拓学生的视野、拓宽知识面、增加信息量

在整个科研过程中,在教师的言传身教下,学生们亲身体会到科研工作的艰巨性、科学性和群体性,体会到科研工作不仅是一件艰巨而复杂的劳动,更需要有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高尚的医德和强烈的献身精神。通过学生的共同协作与积极探索,也培养了学生们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及团结协作的科研精神,增强了他们的责任感。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学会用科学、严谨和富有创造性的思维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3 促进临床科研工作的开展

由于临床医疗工作极其繁忙,致使一些科研项目不易起步,接受科研训练的学生恰是临床科研工作的一支有力的生力军。原来一些缺乏人力而未开展的科研题目,在学生的积极参与下,已逐步开展起来,并获得成功。

4 加强医学院校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体会

4.1 健全制度体系,规范培养工作

完善的制度体系是开展持久有序的培养工作的前提与保障,同时也是培养工作走向科学化、规范化与整体优化的必然要求。

4.2 建立相对稳定的指导教师队伍,严格要求学生

本科生科研活动,是相对松散的教学模式,难免有部分学生甚至教师在立项后重视不够、投入的时间不够,以致课题不能及时完成或敷衍了事。这就要求挑选一批有学术造诣、作风严谨、认真负责的教师担任学生的指导教师,建立一支较为稳定的指导教师队伍。不但使学生们受到正规的科研训练,还要言传身教,培养学生扎实求实的作风,克服浮躁、急功近利的心理和行为,为学生们今后从事科研探索打下坚实的基础。

4.3 鼓励低年级学生参与,扩大覆盖面

为培养具有较好科研能力的医学生,扩大覆盖面和影响力,鼓励低年级学生参与课题研究。虽然,低年级学生的专业基础较差,但可以通过科研实践了解专业知识、提高实验技能,循序渐进,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与学习热情。

4.4 完善科研奖励机制,激发师生科研热情

对学生科研进行考核,项目合格的学生获得相应的学分,给老师计算一定的教学工作量,成绩突出者可申报教学成果奖。在物质上加大对本科生科研论文的奖励投入,鼓励本科生发表科研论文。

培养医学生的科学研能力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要的环节,医学院校应加大对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力度,以适应未来医学科学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陈静芳,周光纪.如何加强医学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5,(4):48-49.

篇4

关键词:医学科研档案;归档管理工作;现状;应对策略

1 医学科研档案的定义

医学科研档案管理是科研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研活动的重要环节,所以,必须将其纳入科研计划、管理制度和有关人员的工作中,并与计划管理、课题管理、成果管理等工作紧密结合。同时,在工作过程中,必须实行科研工作和建档工作“四同步”管理,即下达计划任务与提出归档要求同步,检查计划进度与检查科研文件档案材料同步,验收、鉴定科技成果与验收、鉴定科研档案材料同步,上报等级、评审科技成果与档案部门出具科研课题归档情况的证明材料同步。这样做的最终目的是确保医学科研档案的完整性、准确性、系统性和安全性,以便于开发利用,从而实现医学科研档案工作从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转变,为医院工作和社会发展服务。

2 医学科研档案归档管理工作现状

2.1 科研材料收集不全面

医学科研档案的内容本应十分丰富,但是,如果医学科研档案的管理工作没有完整的管理体系和完整的资料,将会直接影响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同时,也会降低医学科技档案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医院前期大多科研档案仅保存了最终的申报、审批材料,一些重要的科研项目形成的科技材料未归档,只是在科研人员个人或课题组内部保存和管理,给科研档案的整理、归档和医学科研档案的日常管理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困扰。

2.2 科研档案管理制度不完善

由于医学科学研究的时间跨度大――少则数月,多则数年才能完成,导致哪些资料应该归档,什么时间收集整理,各种补救措施的施等问题未能及时形成统一的制度规定。管理制度不健全,缺乏有效的制约手段是导致医学科研档案完整、全面归档的执行和落实力度不足的主要原因。

2.3 科研工作人员缺乏归档意识

医院科研人员往往只重视科研活动的过程和科技成果的鉴定与报奖,对科研档案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其管理技术也不精通。这直接为科研档案管理工作增添了难度,根本无法保证归档质量。虽然医院成立了综合档案室,但是,科研档案管理人员都是以兼职人员的身份来管理资料,在时间和精力上得不到保障,同时,科研人员和兼职档案管理人员都缺少必要的档案知识。

2.4 科研档案有效利用与开发不够

鉴于医院建院时间较长,受医疗用房场地的限制,各门类档案无法集中统一管理,所以,只能分室管理,保管方式不达标。在迎接等级医院评审前,医学科研档案没有完全使用专用的统一档案柜和规格统一的档案盒来盛装保管科研资料,而且对书面材料、磁带、光盘等资料缺乏科学的分类、编排,导致科研档案的保管质量下降,损害程度加大,保管期限缩短。另外,医学科研档案的专业性和成套性又导致科研档案的归档质量欠佳,医院对档案的利用和开发力度不够,也未将科研档案与科技生产活动联系起来。

3 加强医学科研档案管理的策略

3.1 实行了科研课题全过程管理

为了保证医院科研资料的完整性和科研档案的真实性,应采取科研课题研究全过程的档案管理方式。

3.1.1 立项指导

因为临床科研人员不熟悉档案收集程序,所以,在科研立项时,由医院综合档案室专职档案员协同科教科的一名兼职档案员,根据科研设计内容,将科研项目的归档内容和要求书面告知项目负责人,并对其进行指导,同时,兼职档案员具体负责该项目所形成的各种文件材料的收集工作。

3.1.2 中期检查

在科研项目开展的过程中,要求科教科的兼职档案员及时了解和掌握科研项目的进展,检查项目每一阶段应形成的原始材料,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以确保研究活动中原始材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3.1.3 参与验收

在科研课题结题验收前,要求项目负责人将该项目的全部文件材料送科教科审核,兼职档案员要认真检查原始资料、实验记载形成和管理情况、验收研究材料的形成质量。

3.1.4 审核鉴定

医院综合档案室档案员要全程跟踪研究项目,确保材料的完整性,保证科研档案的质量。科研项目结题后,科教科的兼职档案员将档案移交到医院综合档案室,由医院综合档案室专职档案员按照科研档案的归档要求审核鉴定项目的档案材料,并将它们集中归档到医院综合档案室。当各项目组课题申请上级验收、鉴定、申报科研成果时,都可以按照规定程序向医院综合档案室借阅。

3.2 建立健全医学科研档案管理制度

依据《档案法》和国家相关管理条例,结合医院的实际情况和具体要求,制定了包括《医学科研档案接收保管制度》《科研档案整理制度》《科研档案借阅制度》等在内的一系列可行的科研档案管理规章制度,并明确科研档案资料管理的责任和义务,明确了各科室在档案管理中扮演的角色,明确规定了科研人员和科研档案管理人员在档案移交、接收、管理和利用等工作中的任务,使归档和立卷有标准、借阅有规定、管理有制度,确保医学科研档案各项基础工作落到实处。

3.3 全面提高科研人员的归档意识

3.3.1 加大宣传力度,强化认知

利用医院局域网、OA 办公系统和短信平台贯彻落实《档案法》的相关内容,使广大医务人员真正认识到科研档案是医院资源而并非个人的私有财产。积累和形成医学科研档案的过程对医学事业的发展有极为重要,它是取得科研成果的重要基础,在医疗工作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因此,应当正确认识档案与医疗工作的关系,将医学科研档案的形成过程当作医疗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觉提高对科研档案的认识,主动搜集和移交科研档案,使之真正起到真实记录医学科研工作全过程的作用。

3.3.2 加强档案业务知识的培训

组织医学专业技术人员参加档案业务方面的培训,让他们学习更多这方面的知识,让科研管理人员和科研人员掌握医学科研档案的基本知识以及医学科研档案保存、收集、归档和移交的基本方法。同时,聘请档案专业管理技术人员指导科研人员完成科研课题、成果归档工作,并制作相关课件为他们进行业务指导,结合课题、成果实例向科研人员详细讲解医学科研档案的存档方法和要求,从而增强他们的科研归档意识,提高归档材料的质量。

3.4 提高医学科研档案的利用和转化价值

运用行政手段和方法集中统一管理档案是建立科学的档案管理体系,实现档案工作标准化的基础。针对医院档案保管基础设施比较差的问题,医院加大了对档案工作硬件、软件设备的投入力度,重点改善了现有科研档案的管理条件,配备了收藏音像图片资料、电子数字资料的设备,保证档案资料的存放符合保管要求――分门别类,整齐规范,保证室内空气、温度、湿度要求,做到防火、防潮、防盗、防虫等,进而为利用者方便、快捷地查找档案资料创造了条件。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医学科研档案是科研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医学研究和医疗实践的真实记录,是医学科技知识的载体,它具有专业性强、成套性强、连续性强和综合性强等特点。

参考文献

[1]白琳茹.浅议加强医院科研档案规范化管理[J].继续医学教育,2011(06).

篇5

一、在研究生选拔上,热爱中医是前提,立足临床是核心

临床型中医研究生培养目的必须是将来能在临床第一线运用中医技术服务大众。在导师选择研究生时,必须强调学生对中医的热爱与自信力,如果没有这一前提,学生就不会主动去学习掌握中医知识与技能,而仅把三年的学位培养作为自己获取高一级职位或留在高一级城市工作的资本,缺乏主动钻研中医基础理论、经典著作和临床技能的动力,也就根本谈不上提高自身中医修养与中医临床能力。临床研究生的培养是为将来担负中医临床工作培养人才,故临床能力的培养是整个学位培养的核心内容,离开了临床这一核心内容的培养,让学生三年的培养周期仅围绕导师的某一课题度过,或做实验,或做流行病学调查,而没有让学生有机会到各个相关科室第一线进行临床管理与诊疗,那三年培养周期结束后可能成为“只专不博”或空有其名的硕博士,其实际临床能力甚至不及长期工作于临床一线的本科生,而由于有硕士学位,这类学生毕业后又往往自视甚高,不肯担任住院级临床工作,不愿从临床第一线做起,猛补自己临床实践能力的不足,而成为类似于“鸡肋”的“人才”,这将影响中医的发展,也是临床中医人才培养的失败。

二、在研究生培养方式上,学生广泛自学与导师言

传身教相结合,着重培养临床思维能力我曾是一名上海中医学院五年制临床博士研究生,感谢我的导师陈湘君教授,她为我设计了一种立足临床,中医为主的中西医结合培养模式。在研究生第一年,我即开始跟随导师门诊随诊,同时导师又推荐我跟随我院内科名家胡建华、姚培发等其他内、外科老中医学习,熟悉常见病及专科病症的中医临床诊治方法。第二年开始,我即赴西医单位专科病房与门诊学习,跟随西医风湿名家陈顺乐、顾越英教授学习专科的西医诊治方法及实验室技术。自第三年开始,我参与完成了上海5家三甲医院119例皮肌炎的中医证型及预后的家庭访问及统计,并在导师指导下完成了自已中医诊治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与实验研究的毕业课题设计,同时以此申报国家中管局课题获得成功。在进行科研课题的同时,完成了两年的内科一级科室,包括急诊、心监、功能科室及风湿病专科病房的实习,实习时基本独挡一面地参与床位管理、门诊及科室一线值班等住院医师工作,通过两年的锻炼,临床能力基本达到了高年资住院医生水平。故在毕业后很快适应内科门诊及专科病房工作,顺利晋升主治医师。从我的培养历程来看,除了在导师指导下的中医理论与技能的学习外,更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在研究生期间除学校规定的课程外,还借阅了大量的中医著作及本专业西医著作,边学习边实践,将学科的中西医理论基础知识在临床中加以消化实践,逐步提高自己的临床思辨能力。我觉得我的以自学与名家带教相结合、理论学习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模式是值得推广的,虽然我当时是五年制完成的临床博士生培养,时间相对于三年制的硕士生培养较宽裕,但如果现行的三年制临床研究生的培养参照我的培养内容,将临床实践的时间扩大到两年,并希望能够尽量涵盖所有与专科相关的临床科室的轮转,适当压缩理论课时间,将理论课学习与课题设计与完成的内容穿插到两年的临床实践中,强调学生自学与广泛阅读相关专著的培养内容,这样,或可收到良好效果。

三、在临床技能培养中强调胆大心细、虚心求教,要学会沟通技巧

要培养出一个临床型研究生,不仅要着重培养其胆大心细的工作作风,并要适当培养其沟通技巧,既要能虚心向上级医师请教,更要勇于实践思考。只有在临床实践中不断培养自己的决断力、洞察力,这样才不会失去寻找蛛丝马迹的临床诊断依据的机会,又不会因为纠结于一些不必要的问题而耽误治疗时机。建立良好沟通的前提是每个医生能够做到换位思考,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一切从病人的需要出发,而不是从自我利益或面子出发,这样一定能够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良好的医患关系反过来也会提高诊治的正确性并促进诊治的依从性。

四、在毕业课题选题上,做到科研与临床紧密结合,并学会临床病例总结技巧

临床研究生与一般临床医生的不同之处在于他已经经历了科研思路的培训和科研技能的培养,对于临床所遇到的实际问题应该学会带着科研的眼光去看,去钻研,从中总结规律,发现问题,并在解决问题中提高自己的能力。并对临床病例的收集和撰写也会主动进行归纳总结,而不是流于形式盲目书写。在临床病例总结中,寻找用药有效的规律,或临床现象的规律,从而提高自己的诊治水平,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科研课题的申报或撰写高水平的临床学位论文。在此方面的培养上,导师的指导作用相当重要,因为许多临床型研究生多是应届毕业生,既缺乏临床经验,又缺乏科研思路,加上刚开始临床,临务一多,很容易流于形式地完成一般住院医师的病史书写,就算完成临床实习,却又缺乏钻研精神及总结能力,而导师站在自己的高度可以高屋建瓴地为学生指明需要深入研究或总结的临床经验及临床现象,确定目标后让学生围绕相关主题进行文献检索、技术培训及临床病例收集。故培养导师的作用不容小视,其前提是导师必须有一定的科研精神及丰富的临床经验,并在研究生培养上能够有一定的时间精力保证。

篇6

1.现状分析

我国高等医学院校于20世纪80年代相继开设医学检验5年制本科专业。随着形势的发展,国家教育部医学检验专业(101001)纳入新成立的一级学科医学技术类(1010)之下,授予理学学士学位,学制也改为四年。自2013年起,所有医学检验本科均调整为四年制。因此,对于原来以培养五年制医学检验本科的院校来说,鉴于部分较早设立四年制医学检验本科的院校并未要求毕业论文设计;如何使医学检验专业教学适应新形势,培养高素质医学检验应用型人才,对于原来培养五年制医学检验专业的院校,是否保持五年制方案的毕业论文要求,是需要探讨的重要问题。

毕业论文是本院医学检验专业本科教学培养方案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目的是通过毕业论文这一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分析和解决学科内某一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科研能力得到一次完整的综合训练。同时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树立严谨的治学态度,为毕业后独立进行科学研究打下良好基础。

我校自2002年开办五年制医学检验本科以来,一直严格要求学生在实习阶段由实习单位高年资带教老师结合检验工作实际,进行毕业研究论文设计、实验工作、分析汇总、撰写毕业论文、返校论文答辩等环节。使学生从实际工作出发,培养实用科研能力。在五改四大背景下,我校仍然在培养方案中明确维持毕业论文要求。现我结合我校以往培养过程,分析探讨医学检验本科生毕业论文要求对培养医学检验应用型人才的必要性。

2毕业论文各环节对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分析

2.1实习基地的选择

医学检验本科生毕业论文工作的开展是在各实习基地进行的。因此,实习基地的选择不仅要充分考虑到实习医院的临床规模,更要求实习医院有带教实力的充足的、高素质的论文指导教师。我校在开始实习之处,经过多方努力,在上海、江苏开辟了多家知名大学的附属医院作为实习基地。对于指导教师的选择,与实习单位积极沟通,实习医院检验科均安排责任心强、理论基础扎实、实践经验丰富、有各级科研课题并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论文导师,且实行导师一对一的指导方式,为保证论文质量奠定了基础。

2.2论文选题

选题是进行论初也是最关键的一步,选题得当决定了论文研究的意义和创新性。选题鼓励学生结合导师现有的科研课题,在对本专业的现状进行调研,提出课题的初步方向或题目,由导师分析结合学科发展方向后确定。有条件的实习医院在选题时应尽量结合一些前沿技术,如最近质谱技术在微生物鉴定中的应用。这样,从选题开始就使得论文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2.3论文开题

选题完成后,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阅读相关文献,对所选择的研究课题进行初步了解,并整理出课题设计的目标、内容、试验方案及预期结果,形成开题报告。该阶段锻炼学生查阅、理解、消化和提炼文献的能力,好的开题报告应在总结文献的基础上,提出具有创新性的实验或设计方案,是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每个实习点均有多名实习同学,相应有多名带教老师,带教老师组成指导组,学生围绕课题设计进行PPT演讲。导师组对课题立项、方案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并指出存在的问题,为课题的顺利进行提供依据,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2.4课题实验研究

实验研究是学生真正进入课题中的阶段,该阶段是毕业论文的核心。在实验研究开始,指导教师应严格要求,并在实施过程中,逐步让学生独立实施,并做好详细的实验记录,导师定期与学生沟通,对研究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时给予指导,关注实验进度,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该阶段积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可以同学间先讨论分析问题,网上查找资源,尝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运用掌握的知识对实验内容和结果进行及时分析处理,对实验方案进行可能的修正,学会对结果进行分布总结。该阶段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2.5论文撰写

我校毕业论文大纲要求由综述及科研论文组成,综述要求学生围绕科研论文,査阅大量文献,总结出课题目前的现状及发展方向。科研论文由标题、摘要、正文、参考文献等四个方面内容构成。要求学生参考相应格式文献,立论正确,依据充分,数据资料准确,正确认真严密结合自己的实验结果,利用图表等手段表述自己的研究成果,论证推理严密,统计推导指导教师认真评阅、仔细修改,督促学生保质保量完成论文写作。该过程能够锻炼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及综合分析能力。

2.6论文答辩

论文答辩是训练学生进行科研汇报的良好途径。论文按临检血液、免疫、微生物、生化检验等专业分组。答辩评委会由本校附属医院医学检验专家及资深任课老师组成,根据分组情况,论文先由相应专业组专家函审,初审合格同意答辩,如问题较大提出初步整改意见,修改后参加答辩。答辩过程包括学生陈述、评委提问、学生回答、评委打分等环节,该过程充分锻炼学生归纳总结、口头表达及临场发挥的能力。

3结语

篇7

1专业发展趋势

临床免疫学检验是一门研究免疫学检测理论、技术及其在临床检验中应用的重要学科,其发展经历了早期的完全依赖目测自然发生的免疫反应(如凝集反应)、目测加速的免疫反应(如免疫电泳)、借助仪器检测标记性免疫反应、半自动和全自动化检测几个阶段。随着相关学科技术的飞速发展,目前临床免疫科室的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但是经典的免疫学检测理论和技术依然是现代免疫学检测技术的基础和核心,对基本知识、理论和技术的掌握依然是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主要培养目标。

2新时期大学生特点

当前我国生于20世纪90年代的年轻一代已经步入大学殿堂,作为在社会急速转型时期成长起来的新世纪大学生,其认知特点有较为明显的自身特点和时代烙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新鲜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反应敏捷,思维大胆,但是由于身处一个信息获取十分便捷和内容极其丰富的社会,造成他们往往只能选择简单接受和快速处理,缺乏一种对具体问题深入思考和分析的耐心;

(2)当代大学生的独立自主意识相对以往更加强烈和突出,表现在学习过程中就是不愿意只是简单地接受传统的说教为主的学习方法,在接受新知识,新理论时总爱问诸如“是这样的吗?”的类似问题,其可贵之处在于敢于向传统提出质疑和挑战;

(3)受当前就业压力的影响,当代大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目的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具体表现就是从以兴趣为导向转向了以实用为导向的学习模式,其功利性明显增强。由此可见,根据现代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兴趣,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因材施教是取得预期效果的重要保证。

3实验课程改革规划和实践

实验课程的开设不仅是帮助学生掌握已有的理论知识,更应该在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其创新能力上发挥重要作用。以往由于教学经费、实验场地及师资力量等因素,免疫学检验实验课主要以演示性、验证性实验为主,教学内容在编排上相互之间衔接松散,比较单一分散,不利于学生形成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同时缺乏综合性和研究性实验课程,不能满足学有余力的学生进一步发展的需要。为此,本校在保证必要基础性实验的基础上,减少演示性和验证性实验,增加和强化综合性实验,有选择性地开展研究性实验的原则,按照进阶式教学规律,将3个层次的实验内容

(基础性、综合性、研究性)分别按不同的模块类型,如免疫血清的制备和鉴定、不同疾病的免疫学检测和细胞免疫功能检测3种方式进行重新编排并实施。前者包含了可溶性抗原和颗粒性抗原的制备、免疫动物、沉淀反应、凝集反应和盐析法纯化抗体,全部实验完成以后大部分学生对临床免疫学检验方法的整体轮廓和基本流程有了一个初步整体的认识。针对标记免疫技术部分,本校按照不同的疾病类型,开设了感染性疾病的免疫检测、肿瘤免疫检测、超敏反应的免疫检测和自身免疫疾病的免疫检测模块,将不同检测指标和检测技术按照疾病类型进行分类和归纳,比如在做乙肝感染指标检测时,本校同时用聚合酶链反应和胶体金法对同一份标本进行检测,由于灵敏度不同有可能同一份标本会出现不一样的结果,这样就可以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进而归纳出各种不同检测方法的优点和缺点。对于那些目前无法开设的内容,比如电化学发光技术,本校将临床上电化学发光仪的工作流程拍成教学录像供学生学习。在实验课程后期将教研室教师承担科研课题的部分内容和学生自己设计的研究课题作为研究性实验内容引入,让大家分组设计实验方案并在课堂上以PPT的方式和大家分享,部分同学还可以直接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进行更深入的学习。与此同时,本校在实验课程的考核上进行了相应调整,建立和实施以创新能力考核为主的实验考核体系,重点考核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核体系包括2个部分:(1)基本操作技能考核,包括平时实验操作和期终实验操作考试;(2)科学思维及综合运用所学临床免疫学检验知识的能力考核,包括对给定的科研课题实验方案设计的评价,对参加的研究性实验和实验报告总结,不仅要考查学生是否真实地记录了实验结果,更要考查其是否对实验结果进行了认真分析和讨论,并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结论。

4效果评价与不足

篇8

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是不同于其它文理科的,必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多需要在临床实习和学习过程中深刻理解认识疾病。在理论教学与临床教学的时间安排上,基础型研究生的理论教学时间确实偏长,但并没有达到实际所要求的精度和深度,反而导致部分学生形成了松散浮夸的恶习,以至于在后期的临床教学中,对忙碌的病房生活不习惯,甚至恐惧,产生混完一年随便做个课题赶紧毕业的想法。精简压缩理论教学的时间势在必行,新学期即将开始的半年制理论教学应该是积极的,严格学分控制是保证质量的组成部分,缺一不可[2]。必要时将理论教学时间,安排在临床教学期间,将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可能更有价值。

2按主治医师的标准加强临床实践技能

在临床教学中,应给临床研究生更多临床实践、动手操作、抢救危急病人的机会。导师在这一环节中起关键作用,制定严格的培养计划,有计划地实施培养计划,不能安排轮转专业小组后就不管不问,应该协调全科,针对性带教,除了导师外还应该有专职资深上级医师带教,安排他们值班,全面完成各种疾病的处理、各种操作和技能的完成[3]。因此,在每个阶段导师都应进行跟踪式考核,研究生阶段的临床能力培养成果可直接关系到学生以后的临床工作能力。除了完成本专业方向临床实践培养时间外,有针对性地扩大轮转的范围,使其对其他相关和常见的临床知识增加认识,全面掌握,对将来提高临床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能力,开阔思路、视野是相当有帮助的。

3培养学生研究分析问题和科研教学能力

加强对导师研究方向的了解和专业学术科研课题的选择:学术课题的选择过程,实验思路、实验方法的设计,是研究生培养必须经历的步骤,可以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不管是学术型研究生还是临床型研究生都应该培养这样的能力。为了完成任务必须做到:提前与导师沟通,了解导师的研究方向;提前查阅文献关注学术前沿,多接触专业研究问题;了解国内外新的研究动向,必须阅读至少50篇国内文献和50篇国外文献是必要的,力争要看的更多,综述要尽早完成。自选课题进行研究也是可行的,但应避免不切实际的高难度,应具有可操作性、减少主观盲目性、加强针对性,使之确实能解决临床诊疗工作中的疑难问题,这对学生的要求更高,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需要更高的悟性,需要更扎实的功底[4]。如果有导师的指导完成会相对容易些,应该鼓励自选课题,因为这更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9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 疗养院;人才培养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sis the method and countermeasure for the training of the professional of Chinese medicine combined with western medicine in military sanatorium. Methods We take several methods, such aspost-training, mid-career studies, academic certificate-enhancing to strengthen the training of the professional of Chinese medicine combined with western medicine. ResultsThe cost on training and benefit were increases year by year during 2005 to 2007.Conclusion The professional of Chinese medicine combined with western medicine were the main component of professional staff, the training of them should be emphasize in sanatorium.

【Key words】 Professional of Chinese medicine combined with western medicine;Sanatorium;Personnel training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我国医疗市场行业内部的竞争日趋激烈,人力资本的投入成为医疗行业竞争胜负的重要因素。近年来,疗养院普遍把体检保健、疾病康复、养生咨询等作为首选发展方向,中医中药其独到的保健康复效果在疗养院业务建设中的作用和地位日益凸显。如何加强中西医人才队伍的培养与使用,提高对外开放和在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形势的生存与发展,成为疗养院建设与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现将我院2004~2008年对中西医结合专业人员的培养及效益情况分析如下,希望为军队疗养院建设、合理利用卫生资源提供参考。

1基本情况

1.1人员基本情况2005~2007年我院中西医结合医务人员数量不断上升,到2008年,我院共有中西医结合医务人员16名,占现有医务人员的14.1%,与2004年的8人占8.9%相比,全院中西结合医务人员的比例增加5.2%;研究生以上学历人员有7人,与2004年相比增加5人;现高级技术职称人员5人,中级职称6人,初级职称5人,与2004年的高级职称2人,中级职称2人,初级职称4人比,人员数量增加,人才结构、人才梯次更加合理。

1.2中西医结合人员培训投入情况2005年以来,平均每年中西医结合专业人员外出进修2人、参加培训4人、参加学术会议10人,13篇,人均投入培训经费

1 200元,中西医结合岗位人均创收35.4万元;而2004年全年中西医结合专业人员外出进修1人,参加学术会议2人,4篇,人均投入培训经费560元,中西医结合岗位人均创收8.9万元。通过一系列的有计划、有目的的培训,提高了中西医结合医务人员的个人能力,发展了科室业务,提高了科室知名度,也给疗养院带来了可观的收益。

1.32005~2007年中西医结合科室创收情况我院中西医结合岗位有中医科、康复科、理体疗科,采用药物、针灸、推拿、理疗、现代康复等手段,主要从事运动系统、心脑血管系统及神经系统疾病的中西医康复。2005~2007年,3个科室收治人次稳步上升。

2培养的主要方法和手段

2.1立足本职,开展岗位练兵围绕岗位职责,在医务人员中广泛开展业务训练活动,通过明确和细化中西医结合各类职别人员的工作标准,突出业务技能训练,使岗位练兵有目标,监督有依据,考核有标准。在拟订岗位练兵计划时,注重短期目标与长期规划相结合,注重理论学习和临床应用相结合。充分利用日常早交班、查房、病历讨论、临床带教等时机,严格落实训练计划,确保训练时间、人员、效果、内容四落实。实践证明,立足本职岗位开展训练,是不断提高医务人员履行岗位职责能力的有效手段之一。能最大范围覆盖训练人群,是有力的训练手段之一。

2.2择优送学,培养技术骨干根据院明确的“强特康扩”的建院发展思路,我们把健康管理、专病疗养和疾病康复三个学科作为技术骨干培养的重点方向。在年度考评的基础上,选拔优秀中西医结合人员推荐参加军队、地方举办的骨干培训和学科带头人培养。积极鼓励中西医结合人员参加研究生考学。5年内,有2人取得博士学位,3人取得硕士学位,2人被推荐为军区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现在,这些同志都已经成为各科室的骨干力量,部分人员还引进了本专业新技术和新项目,如我院应用的Brunnstrom方法、Bobath 方法、Rood方法等较先进的运动疗法,在骨伤康复、心脑血管病康复及运动系统疾病康复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并收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2.3医研并重,互相提升由于疗养院任务和服务保障对象的特殊性,高层次疗养技术和知识难以提升,临床实践机会少。按照医研并重、互相促进的思路,有效地解决了疗养院搞科研难的问题。针对部分医务人员科研意识不强的问题,我们建立了科研奖励机制,将个人的科研与医疗放在同等位置,凡是获得科技成果奖的科室和个人,不仅予以一定的奖励,还与职称评定、级别晋升、立功受奖等挂钩,目前,在我院技术人员中科研服务于临床、临床总结出科研的思路已经深入人心。

2.4名医帮带,搭建人才梯队为加强科研建设力量,吸引、保留中青年技术骨干,加快培养速度,进一步带动和提升中西医学科建设的质量和层次,按照“不为我所有、能为我所用”的原则,建立了特聘专家来院工作制度。现院区有特聘专家4名,定期来院交叉坐诊、教学查房,并对单位技术建设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帮助“顶层”设计,提出咨询意见和建议。同时,院区积极推荐优秀中青年技术骨干跟随特聘专家参与院外科研合作。通过系统性、长期性的有序培养,院区中西医结合科研课题立项逐年增加,去年有一项科研课题获得军队科技成果三等奖。

2.5合理安排经费,最大限度发挥训练效能我们在积极鼓励医务人员参加军地专业学习和申请基金课题的同时,制定了《参加学术活动规定》和《科研课题管理办法》,对项目、人员、经费使用等做了详细规定。外出参训的同志返院后安排科室或全院业务讲课,扩大学习效应。对立项的课题,定期进行审定,促进科研课题按期保质顺利结题。

3讨论

我院是一所以西医为基础发展起来的疗养院,经过多年建设,逐渐发展成为集康复与保健为一体的预防和康复疗养院。实践证明,中西医结合人员是疗养院专业技术队伍的重要组成。培养中西医结合专业人才是疗养院学科建设中人才储备的重点。在人才培养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3.1培养方向与目标必须以人为本要选择热爱军队疗养工作和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医务人员作为培养对象的首要条件,这是开展和搞好中西医结合工作的前提[1]。如果对军队疗养工作和中西医结合工作有模糊概念、缺乏主动学习的欲望和行动,就不能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创新突破的精神不足,就会造成卫生人才资源的浪费,就会阻碍中西医专业的学科建设。

3.2培养方向要与军队疗养院的总体建设目标相一致根据疗养院和科室建设目标,确定培养计划。要综合考虑学科建设中人才、设备、技术、编制设置等多重因素,确保培训内容、效果两落实。培养计划的制订力求详细、准确,在落实过程中,不要轻易改变计划内容,最大程度的保持培训的长期性和序贯性。

3.3中西医并重发展现代医学的迅速发展源自循证医学,而循证医学的最主要措施就是大规模的前瞻性干预随机临床研究[2]。中医是祖国传统医药经验的积累和沉淀,中西医结合的优势在于取两医之长、补两医之短。人体作为统一的有机体,病情的发生和转归不仅与各系统脏器有关,也与自然和社会有密切的联系。在临床实践中应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3],在对人体进行医疗干预时,必须根据个人的特点,选取最有效、最经济的方法与手段。

3.4建规立制,善于引导激励要制定出激励其努力学习、刻苦钻研的保障措施[1]。规范考核机制,创造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可以极大地调动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由被动学变成主动学,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实践证明,良好的用人机制有力地促进了中西医结合人才的成长,目前,人才梯次合理,有比较充足的后备力量储备。现有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床位100张,学科带头人在军地有较高的知名度。

我院实践证明,立足现有,主动求变,采取针对性强的多种培训手段,可以有效地解决人才结构不合理、工作主动性不足、科研创新能力不强、适应新任务能力不完备等问题,达到优化干部队伍知识结构,强化中西医技术骨干队伍建设的目的。今后,我们将继续加大中西医结合人才的培养,加快医疗器械等配套设施的建设,不断提升我院中西医结合医疗服务水平,满足军队疗养员和地方康复保健人群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张志深,于庆麟,崔东晖.培养中西医结合人才需考虑

的几个问题[J].中国卫生经济,1997,16(171):41

2黄绍烈,汤益明,徐炽度,等.中西医结合人才应具备的

素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5,13(1):40

3卢传坚.浅析中西医结合医疗服务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篇10

前言法国哲学家迪卡尔所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医学统计学属于一门方法学,是医学科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保证医药科研工作的重要手段已写入有关文件的要求中,是医学院校各相关专业、各层次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为其进行医学实践、科学研究、学习其他课程和阅读专业文献打下必要的统计学基础,促进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1]。作为21世纪的中国高等医学人才,不仅应具备完备的知识结构与精湛的医疗技术、完善的人格和高尚的医德医风,还应具有应对各种挑战的心理素质和敢于攻克医学难关的毅力,最重要的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了能在医学教育领域与国际接轨,培养创造型、开拓型的医学人才,我们结合医学临床与科研实际,从学生知识水平和教学内容实际出发,尝试采用PBL教学法,改革医学院校必修课程医学统计学的教学方式,探索医学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1医学统计学PBL教学的必要性

医学统计学是建立在数理统计基础上的一门逻辑性较强的应用学科,是医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门工具学、方法学。医学统计学教材中出现了大量的公式,部分公式显得复杂,容易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望而止步。传统以授课为基础的学习(lec-ture-basedlearning,LBL)的医学统计学教学中,教师备课主要是以教科书为主,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梳理和串联各个知识点,侧重于在课堂上进行某一章节理论知识讲授,很少向学生介绍医学统计学中新的领域、研究进展以及存在的问题,然后布置学生相应章节的作业,学生利用计算器或统计软件套用课本例题格式,参照课本公式进行统计运算,单纯做练习、交作业,学生没有正确理解统计学中的概念含义以及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在分析医学问题时不知道如何正确应用统计学原理和方法,甚至对资料的设计类型、性质和分析目的都是模棱两可的。随着科学的进步和医学的发展,各种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日益增多,医学领域中研究的内容也将更加的深入和多样,观察指标将更加复杂化和多元化,传统的医学统计学教学内容和方法越来越不能满足现代医学生的需要,更不利于医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PBL(problem-basedlearning,PBL)教学法,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于1969年在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创立,并于1993年在爱丁堡世界医学教育会议中得到推荐,其在医学教育中是指:以临床问题作为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和引导学生把握学习内容的教学方法,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的小组讨论教学。与传统以授课为基础的学习(lecture-basedlearning,LBL)相比,更受到学生欢迎[2-4]。有研究表明PBL教学法在医学统计学教学中的效果显著,值得推广,能提高医学统计学教学质量[5]。

2医学统计学PBL教学的内容

医学统计学PBL教学法其特征是"以病人疾病问题为基础,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导",教师引导学生从病人疾病问题开始去学习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根据教师的技能和使用的设计方法不同,它可以有许多不同的形式。

2.1联系工作实际,开设案例讨论课

开设一定数量的案例讨论课,充分发掘调动医学生日常的生活经验去体验、理解统计学的各种概念与原理。这样,由浅入深,由简而繁,在静态的书本知识和动态的实际应用之间架起桥梁,将实际工作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引入到案例讨论中,将这些问题的解决与统计学分析思路的形成结合在一起,激发学生的兴趣、热情和创造思维能力,以提高学生灵活运用和综合运用统计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2评述医学期刊已中的所用统计方法

向所教学生布置如下作业:例如课外时间到图书馆或利用网络资源查阅各类医学期刊,重点看医学统计分析部份,要求每个学生阐述论文中的统计学方法及其作者的统计分析过程,论文中统计方法有无误用情况,并对误用原因加以评述和讨论。例如要遵守数学上的规则与习惯,如小数点及各个位数应上下对齐,一个多位数的数值不能分写成两行,等号不能写在一行的末了而应写在第二行的开头等等各种统计符号必须写正确,汉字、阿拉伯字与外文字母必须写清楚,不能写成模棱两可。让学生认识到统计方法应用条件的严格性和统计分析的严密性,提高学生正确运用统计知识的能力。

2.3进行统计应用能力训练

统计学的用处不单单是数据处理,更重要的是实验设计。很多学生不能很好地把握两者之间的关系,认为统计学的目的就是在实验完成之后进行数据处理,对于设计不合理的实验,想通过统计学方法来弥补,其实这是一种非常错误的想法[6]。在医学统计学学习中,实验设计和调查设计是应用广泛、内容抽象、教师难于讲解、学生难于真正接受的内容。为使学生彻底掌握实验设计和调查设计基原则、方法、步骤,在教学中,采取了以问题为基础的PBL教学方法,根据本校的科研课题,筛选出典型的实验设计和调查设计的科研项目,在课堂上就课题的研究目的,从研究对象、观察指标,如何控制误差和偏倚,样本含量的确定及根据随机化原则采用何种类型的实验设计或抽样方法进行讨论,进而引伸到教材中归纳的重点掌握的原则、方法及注意事项方面。

2.4参加教师的科研课题

医学统计学是一门应用性学科,为了使学生学以致用,在医学统计学教学实践中,可结合科研课题,进行应用能力训练,在实践中培养提高科研能力[7]。很多学生对老师的科研活动很关心,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例举自己工作、科研中遇到的实例,学生通过参加教师的科研课题,通过阅读科研论文等了解了科学研究的整体过程,指导建立起一整套正确的科研方法,包括查阅文献--立题----科研设计--实际操作--整理资料--数据处理到写论文的整个过程,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及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严谨的科学态度,并让学生对医学统计学、科学研究产生兴趣和激情,从而培养其科研能力。

3医学统计学PBL教学的过程

3.1建立教学小组和集体备课

包括典型案例的准备、教材的编写、参考文献的查阅、教师集体备课及试讲,反复探讨教学方案。

3.2课前预习

预先将案例发给学生,并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针对案例提出若于思考题,供学生作为预习训论之"基础",要求学生查阅参考文献并结合案例进行预习。

3.3分组讨论#p#分页标题#e#

分成小组,在各位教师辅导下,"以病人疾病问题为基础"对案例进行充分的讨论。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学生讨论的方向,学生在分析案例时教师加以启发其中的统计思维和统计知识,并对学生在预习中的一些疑问加以解释。通过临床案例讨论和分析,让学生较早接触临床,减少说教式教学负担,培养学生学习能力[8]。

3.4学生发言

讨论结束后,每组推选一名学生小结并发言。

3.5归纳总结

教师在听取学生汇报发言后,给每组点评,并针对小组讨论中存在的共性问题作一些补充解答,对整个课程的内容加以回顾总结,通过案例掌握一些相关的统计基本概念和原理方法,例如总体与样本、同质与变异、参数与统计量、抽样误差、小概率事件及假设检验等,最后归纳本课程的重点内容。

4医学统计学PBL教学与医学创新人才的培养

4.1有利于提高高校教师素质

医学创新人才的培养离不开高素质医学教师的辛勤培育,而医学统计学PBL教学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提高高校教师素质的一个过程。"予人一杯,己有一桶"。教师要开展医学统计学PBL教学,课前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比如医学统计学中编写教材和临床典型案例的准备、问题的提出等。这个过程要求教师从不断去学习、探索、创新;扩大了教师知识面.有利于基础与临床研究有机结合;把医学统计学领域的最新成果以及学术界正在争辩的论题随时溶进教学内容中去;身体力行地站在创新的最前沿去教学生和开拓学生,使他们尊重、热爱创新,培养科研意识。在PBL教学实施中"问题"本身的质量和水平直接影响着学习的效果,因此,精心设计课程的问题显得非常重要。在围绕"问题"提出及解决的过程中,除了需要具备解决问题的专业素质和能力外,还必须掌握相关的学科基础知识,调动相关的各种能力,因此,教师自身的整体素质得到有效地提高。而在课堂教学中,PBL教学法要求教师从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和协调者,即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指导、计划、组织和协调,注重培养学生自我学习及获取信息和知识的能力,精心营造氛围,诱导、激活学生的创造欲望和创造行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4.2有利于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PBL中的这个"P"是指问题problem,通过"P"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求知欲和好奇心是激发创造力的基础,也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是人内在学习的动力。在医学统计学教学中我们采用PBL教学,以经典案例入手,问题为先导,学生为中心,培养医学生学习兴趣,能促使学生积极收集、整理有关问题的资料,主动地参与学习讨论。例如一个经典案例:坏血症的治疗--医学历史上第一次有效控制的干预试验。当时英国对这病采用的治疗方案有6种:苹果汁;桔子和柠檬;醋;泻药;硫酸丹剂;大蒜和芥子。针对这个案例提出统计问题,问题1是如何比较这6种治疗方案的效果好坏?这就需要医学统计学相关知识。1747年5月20日,Lind医生将12名病情相同(似)的患者带到一艘船上,分为6组,每组2人,分别给予下列6种干预:A组:每天饮1夸脱苹果汁;B组:服25滴硫酸丹剂,每天3次;C组:服2匙醋,每天3次;D组:每天饮约半品脱海水,服缓和的泻药;E组:每天食2个桔子,一个柠檬;F组:每天服由大蒜、芥子等成份组成的干药。问题2是Lind医生为什么要在同一条船上作该实验?问题3是研究对象的选择为什么要强调病情相同?通过问题让同学们深入思考,引导医学生学习医学统计学的兴趣,同时培养其医学统计学的思维和科研意识。

4.3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终生学习的能力

自主学习和终生学习的能力是21世纪医学创新人才的基本能力,一个医学生在学校所学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而医学知识具有无限性,现有的医学知识和技术应用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科技的发展而变得陈旧、过时。人们常用"鱼"和"渔"来比喻"知识"和"学习知识"。如果每天都想吃"鱼",靠其他人将"鱼"送上门无疑是不长久的,最好的方法是学会如何"渔(捕鱼)"。现代医学教育的在校医学教育-毕业后医学教育-继续医学教育三阶段统一体的概念表明,在校医学教育只是基础阶段,是为毕业后接受进一步医学专业培训做准备的阶段。通过自学和终身学习才能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时刻把握最新科技发展动态,并获得科研成果。传统的医学统计学教学模式使学生养成被动吸收知识的习惯,而医学统计学PBL教学,就是在经典案例或待创情景中,围绕问题而不是围绕课程程序的学习,其强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相对真实的问题情境中,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带着一种积极要求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锻炼学生经常查阅资料,利用网络资源共享,获得相关的背景资料,进行加工处理、分析、综合,升华为自己的观点,再与自己所要解决的问题联系起来,解决疑问,掌握相应的知识与能力的目的,并逐步树立一种"自主学习观",学生不仅掌握了学习内容,而且掌握了学习方法,培养了自学能力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利于培养探索精神,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创新意识,实现"鱼"向"渔"转化。同时,通过这样的环节,学生熟练掌握了文献检索技能,提高了文献识别及质量评价和汲取学科前沿知识的能力,这样有助于启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对创新能力的培养极为重要[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