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生儿科的发展建议范文

时间:2023-06-05 17:59: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新生儿科的发展建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对新生儿科的发展建议

篇1

[关键词]医疗机构;新生儿;病房建设;服务能力;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R1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616(2017)04-55-05

我国新生儿学科起步较晚,但自20世纪70年代至今,经过几十年的迅速发展,已逐渐形成了独立的学科。近年来,我国新生儿的救治水平大幅提高,新生儿死亡率由1991年的33.1‰下降至2011年的7.8‰,降幅明显。但随着我国二孩政策开放,新生儿科医疗服务资源越显匮乏。佛山市南海区作为广东省二线城市发展极具代表性的区域,医疗机构学科建设颇具规模。本研究通过对佛山市南海区开设产科的各级医疗机构开展全面的现状调查,对其新生儿病房的布局、建设、技术、设备、人员配置等情况作了全面的调研和评估,为加强广东省二线城市新生儿病房医疗服务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调查对象为佛山市南海区所有开设产科的医疗机构,包括三甲综合医院和妇幼专科医院,二甲综合医院,一甲医疗卫生院,共有17家。调查时间为2016年11月1~15日,本次调查研究覆盖全区所有开设产科的医疗机构。

1.2调查方法

由佛山市南海区新生儿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挂靠医院是佛山市南海区第六人民医院)设计《2016年南海区新生儿科服务能力现状调查表》,其内容包括人员设置及培养、开展的技术项目、业务量及技术指标、科研工作等。该调查表的Alpha信度系数与效度KMO系数均在0.8~0.9之间。

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开展调查活动,调查数据统计周期为2015年10月~2016年9月,针对各医疗机构新生儿科的布局、建设、技术、设备、人才等情况作全面的调研。参与调查的医院指定负责人,对各医院负责人进行集中培训。发放设计好的调查表,由各医院负责人收集、总汇、审核相关资料,并做好填报工作,对有疑问的问卷进行复核。

1.3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X2检验,P

2结果

2.1新生儿专业归属

佛山市南海区17家开设产科的医疗机构中,三甲医院2家(11.8%)、二甲医院8家(47.0%)、一甲医院7家(41.2%),其中开设产科但未开设新生儿科或新生儿病区的有1家(5.9%),设立新生儿科病床但归属于儿科的有11家(64.7%),独立设置新生儿科的有5家(29.4%),其中O置NICU的有3家(17.6%)。

2.2新生儿科(病区)的业务情况

病房收治病种前三位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肺炎、早产儿。前三位死因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33.3%)、新生儿重度窒息(26.7%)、早产儿和极地出生体重儿(20%)。新生儿窒息死亡率0.8%。

2.3新生儿病房和NICU开放床位数及年住院量情况

17家医疗机构中三甲医院、二甲医院、一甲医院新生儿科床位所占比例分别为24.4%、50.4%、25.2%;年住院总量所占比例分别为30.7%、47.0%、22.3%。三甲医院新生儿科床位、NICU床位均数及平均年住院量均明显高于二甲医院(P

2.4人员配置情况

佛山市南海区5家独立开设新生儿科的医疗机构总床位数为125张,而人员配置中,护士总数与开放床位比为0.82:1,医护比为1:2.49;新生儿科医师中高级职称占68.3%,住院医师仅占31.7%,中高级职称比例明显高于住院医师比例(X2=10.98,P

2.5产儿科合作,产房、手术室新法复苏及设备情况

各级医疗机构新生儿新法复苏的开展及产儿科合作率高达94.1%,但空氧混合仪、T-piece复苏器的普及率仍较低,分别为35.3%和29.4%。见表3。

2.6医疗设备情况

各级医疗机构配置率最高的医疗设备是温箱、光疗仪、复苏囊及喉镜等基本治疗和抢救设备,佛山市南海区尚未配置价格高昂的一氧化氮治疗仪。见表4。

2.7新生儿科技术开展情况

各项治疗技术的开展率为0%~94.1%,开展率最高的为新生儿气管插管术,各项诊断技术开展率为5.9%~88.2%,最高的为微生物培养。见表5。

3讨论

我国新生儿学科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成为儿科学、围产医学最为活跃的一个重要分支。本次调查研究显示,佛山市南海区的新生儿病房建设初具成效,新生儿诊疗服务已达到一定水平。

调查显示,佛山市南海区新生儿病房建设覆盖率较高,17家开设产科的医疗机构中,设新生儿科(病房)的有16家,达94.1%,个别二甲医院已建立较成熟的NICU,显示出佛山市南海区新生儿学科向着独立学科方向发展迅速。但目前我国尚未实施统一的新生儿科分级标准,本次研究也是按照医院级别分层,发达国家已建立较成熟的新生儿病房分级制度。封志纯也提出新生儿病房分级建设与管理的建议,希望能对推动我国新生儿学科的建设和规范发展做出贡献。

规模方面,平均新生儿病房床位15.6张,平均NICU床位1.0张,总体来说佛山市南海区新生儿病房建设已初具规模,但各级别医疗机构间差距较大。从各级医院新生儿床位开放及收治病人数来看,二甲医院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其他级别医院,分别为50.4%及47.0%,这表明二甲医院在佛山市南海区新生儿科服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人员配备方面,2010年卫生部印发《新生儿病室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中指出护士人数与床位数之比应当为0.6:1以上。按照《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的要求,到2015年,全国三级医院、二级医院的护士配置应当达到国家规定的护士配备标准,其中,三级医院全院护士总数与实际开放床位比不低于0.8:1,二级医院应不低于0.6:1。佛山市南海区5家独立开设新生儿科的医疗机构护士总数与开放床位比为0.82:1,体水平已达到其中三甲医院的要求。但本研究中计算的是新生儿科护士总数与注册床位比,目前大多数医院都存在加床现象,实际开放床位数远超过注册床位数。因此,如果按照实际开放床位数计算,则护床比的真正比率偏低。医护比为1:2.49,超过《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中对医护比1:1.2的要求,但与世界发达国家或地区相比仍明显低下,香港地区、日本、泰国、德国、英国等国的医护比例为1:4以上;芬兰、挪威、加拿大等国家医护比1:6以上。按照我国卫生部等级医院标准要求三级医院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医师的比例为1:3:5:7,佛山市南海区新生儿科医师组成结构不合理,主要以中高级职称为主,住院医师仅占31.7%,低年资医师偏少,后备力量不足。而“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后,我国出生人口数量增加,儿科医生短缺形势更加严峻。卫生人力资源是卫生资源中的基本要素,是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决定性资源。佛山市南海区新生儿科仍需增加医护人员配置的投入,在新生儿科医生就业和从业方面给予优惠,提高医护人员的待遇和社会地位,否则将影响本区新生儿科发展。

新生儿窒息是围生期新生儿最常见的疾病,同时是导致全世界新生儿死亡、脑瘫和智力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新生儿复苏作为围产医学产儿科配合的第一个切入点,是产儿科医护人员共同保护胎儿完成向新生儿平稳过渡的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其质量不仅影响新生儿存活率,而且关联着其生命质量。因此,新生儿复苏是新生儿医学的重要内容,注重基层医院培训与管理是降低新生儿窒息死亡率和致残率的关键。尽管佛山市南海区新生儿新法复苏的开展及产儿科合作率高达94.1%,但新生儿重度窒息仍为新生儿病房主要死因之一(26.7%),新生儿窒息死亡率达0.8%。另外,国外研究表明,新生儿复苏时使用纯氧会对新生儿产生伤害,达到目标血氧饱和度后应降低使用氧浓度,可达到更好的复苏效果,同时减轻高氧损伤。但佛山市南海区新生儿病房空氧混合仪及T-piece复苏器的普及率仍较低,分别为35.3%和29.4%,说明仍需加强佛山市南海区新生儿新法复苏技能培训及和这方面的设备投入。

篇2

【摘要】 目的 为避免某些医源性因素对新生儿造成伤害,确保新生儿健康成长。方法 作者对近年在临床遇见的因服用“深海鱼油”,而发生的新生儿不良临床表现和处理进行了回顾总结,同时对其可能的疾病诊断、发病机理作了探讨。结果 发现新生儿服用“深海鱼油”后分别出现的皮肤、消化道、呼吸道等不同程度的症状和体征,其最大可能的诊断为新生儿过敏,但造成过敏的确切成分有待进一步研究。结论 新生儿服用深海鱼油可产生某些潜在疾病,在新生儿也可存在过敏性疾病,且随着社会发展,新的过敏原会不断增加,作为保健品的“深海鱼油”并不适合作为新生儿维生素AD的补充。

【关键词】 深海鱼油;婴儿,新生儿;临床表现;过敏性疾病;保健品

新生儿具有特殊的病理生理特点,许多诊断、治疗方法难于在新生儿领域实现,因此新生儿疾病的诊断、治疗等方面受主观与客观因素的影响,尤其在药物使用方面。由于受到药物剂型、规格不足的制约,新生儿用药往往参照或套用婴幼儿、儿童甚至成人的用药剂量和方法,势必会对新生儿造成医源性伤害。作者在近2年中,遇见因服用某国内品牌的“深海鱼油丸”(简称鱼油)所致的新生儿不良临床表现5例,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病例来源于2010年3月-2012年3月门诊、住院患儿,男3例,女2例;均为足月顺产儿,单胎4例,双胎1例;出生时Apgar评分:10分3例,9分2例;体重3.38±0.15kg;均为母乳喂养、没有发热。均否认辅食添加及环境改变等,生后24小时内常规进行卡介苗、乙型肝炎疫苗预防接种,父母非近亲婚配,否认有遗传性疾病史,家属中有过敏性疾病史3例。

1.2 病例介绍

例1:男,24天,“全身皮疹4天”来院,因当地医生指导,家属自行购买鱼油,于生后17天每日1丸口服,服后3天出现全身皮疹,并逐渐增多就诊。查体:全身情况良好,颜面、躯干、四肢散在红色斑丘疹,压之褪色,少部分有少许渗出。血常规:Hb166g/L,WBC17.54×109/L,N0.78,L0.16,hs-CRP5.8mg/L。立即停用鱼油,炉甘石洗剂外用,皮疹日见减少,一周后消失,半月随访无特殊。

例2:男,23天,“阵发性哭闹,伴反复呕吐1天”来院。生后21天自行购买鱼油口服,每日1丸,2日后患儿出现阵发性哭闹,伴反复呕吐就诊。呕吐物始为奶样物,随后出现暗红色液体,且小便量有减少,大便每日2次,为黄色成形稀便。查体:阵哭,面色稍白,皮肤稍干,哭声响,反应可,无脱水征,前囟平,心肺(-),腹稍隆,脐带已脱落,干燥,未及包块,肠鸣活跃。大便常规:

黄稀。呕吐物检查:隐血++。停用鱼油,适量补液,对症处理。次日症状缓解,3天出院,半月随访无特殊。

例3:女,26天,“皮疹3天伴咳喘2天”来院,生后20天,服用鱼油3天,颜面部出现皮疹,隔日伴有轻微咳嗽、气喘就诊,纳食可,吸吮有力,大小便正常,病前否认有“呛奶”及异味刺激等病史。查体:新生儿面容,面色红,颜面部有较多红色点状皮疹,压之褪色,呼吸稍促,鼻翼无扇动,口唇不绀,无三凹征,两肺呼吸音粗糙,可闻及少许哮鸣音,心率150次/分,未闻及杂音。腹软,脐部干燥,已脱落。未及包块,肠鸣正常。胸片检查:两肺纹理增粗,肺透亮度增加。血常规:Hb154g/L,WBC15.24×109/L,N0.72,L0.16,hs-CRP4.8mg/L。血钙:2.1mmol/L。停用鱼油,布地奈德溶液气雾吸入治疗。次日症状缓解,皮疹约一周消失,半月随访如正常同龄儿。

例4:男,24天,“腹泻3天”来院。生后18天,口服鱼油(每日1丸),3天后突然出现腹泻,每日8-10次,量不多,为黄色稀水便,未见黏液及脓血便,偶有呕吐,小便略减少,吸吮有力。查体:新生儿貌,精神稍萎,脱水征不明显,肠鸣活跃。大便常规:脂肪球+。停用鱼油,适量口服补液,及对症处理,次日腹泻次数减少,一周后大便成形。

例5:女,25天,“皮疹3天,伴腹泻1天”来院。生后19天服用鱼油,3天后发现颜面部皮疹,隔日伴大便次数增加,由原来每日3次增加到每日7-8次,性状为黄色稀便,量一般,不发热,小便量减少不明显。查体:全身情况良好,脱水征不明显,哭声响,反应好,颜面、躯干部点状红色皮疹,压之褪色,心肺(-),腹稍隆,脐部干燥,脐带脱落,肠鸣活跃。大便常规:黄稀,脂肪球+。停用鱼油及对症处理。腹泻3天后改善,皮疹一周消失。

2 讨 论

2.1 关于诊断 新生儿期时间短暂,期间会经历解剖生理多方面的调整,任何不良刺激均可能给新生儿带来伤害。本组病例都在服用深海鱼油后2-3天出现相应不良临床表现,涉及皮肤、消化道、呼吸道。而且在停用鱼油并经适当对症处理后症状缓解,未产生更进一步后果,说明处理正确及时。但临床表现各异值得探讨。

病例均为足月顺产儿,纯母乳喂养,无发热,生长发育良好,预防接种后二周以上。例1主要表现为皮疹,例5为皮疹加上腹泻,在停用鱼油及对症处理后不日缓解,从皮疹的角度看,不支持病毒感染,也可基本除外因牛乳蛋白、疫苗接种等常见因素所致,符合因服用鱼油产生。例2表现为阵发性哭闹伴反复呕吐,例4为单纯腹泻,病前均否认辅食添加及环境改变,同样发生于服用鱼油后,且停用后对症处理症状消失,因此可以除外由于喂养不当或感染所致,支持服用深海鱼油造成的一种肠道表现。例3在皮疹后出现咳喘,结合年龄特点,常见病因为先天性支气管软骨发育不全、低钙喉痉挛,及感染性支气管炎症等,但处理上未使用钙剂、及相关抗感染,症状在应用布地奈德溶液雾化吸入2次后缓解,皮疹也短期消退,提示为某些致敏因素造成的支气管痉挛,病前否认“呛奶”及异味刺激等病史,故同样符合由鱼油所致。资料显示所出现症状均支持为深海鱼油所致的不良临床表现,最可能的原因为鱼油过敏,但是否为新生儿食物不耐受,或存在“有毒物”所致中毒也需考虑。前者应在生后不久出现,以腹泻为主,且次数频繁,大便有酸味,添加辅食方缓解,因此基本除外。后者从临床治疗后的转归看不支持。

关于过敏性疾病的诊断,依据为病史、体检、临床表现、过敏原皮肤点刺试验、血清食物特异性IgE检测筛查及食物回避试验与食物激发试验,而食物激发试验为确诊依据[1]。本组资料显示,临床病史、体检及表现可以佐证诊断为过敏性疾病,但由于新生儿的特殊性,相关的食物回避、激发试验等难于实施,实属遗撼。

2.2 关于过敏性疾病 近年随着儿科疾病谱的不断变化[2],过敏性疾病持续增加,累及约25%的儿童[3]。严重危害小儿生理、心理健康。引起了儿科专家的广泛关注,先后出台了相关的专题讨论、专家共识、诊治建议、临床研究[4-6]。基本一致的观点是特应性皮炎、胃肠道过敏症状是婴幼儿早期过敏性疾病的常见表现形式,与喂养方式、家属史、季节有关,人工喂养者、母孕期有过敏史及秋季发病率最高。随年龄增加,过敏表现逐渐由皮肤过敏、胃肠道症状转为呼吸道过敏性疾病,其IgE解导的免疫机制增加,对呼吸道过敏原的反应增强,而对食物过敏原反应减少。提示:食物过敏原在婴儿早期为常见。在食物过敏原的描述中指出:90%的食物过敏与牛奶、鸡蛋、大豆类、小麦、花生、鱼、虾、坚果类等8种食物有关[3],而牛奶蛋白是其中最常见的病因。本文报道的由于食入鱼油所致的新生儿过敏,国内未见报道。提示过敏性疾病在新生儿也存在,且随社会发展,新的过敏原在不断增加。

2.3 过敏性疾病发病机制探讨 在婴儿过敏性疾病的分类中,根据受累器官主要分为皮肤过敏症(特应性皮炎、血管性水肿、荨麻疹)、胃肠道过敏症(嗜酸性细胞胃肠炎)、呼吸道过敏症(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眼过敏症、全身过敏反应、过敏性休克),过敏原种类中以食物过敏、吸入过敏原过敏、药物过敏为主[5]。有人通过对婴儿早期过敏性疾病临床研究[6]认为:特应性皮炎、胃肠道过敏症状是早期过敏性疾病的常见表现,与喂养方式、家族史、季节有关,人工喂养者、母孕期有过敏史及秋季发病率最高。本组5例新生儿过敏性疾病的主要表现以皮疹、消化道及呼吸道为主,与研究报告一致,但过敏原介于药物与食物之间,而临床症状不严重,可能与新生儿免疫特点有关。

服用鱼油产生过敏的发病机制难于确定,张氏等[6]研究观察到:在婴儿早期约18.4%婴儿出现不同程度的特应性皮炎或消化道症状体征,通过对喂养方式的分析、比较,人工喂养婴儿发生过敏表现的慨率明显高于母乳喂养者,虽然不能确定为食物过敏,但可以推断食物过敏尤其是牛奶过敏是婴儿早期过敏性疾病的重要表现形式。同时发现,在母乳喂养中也存在一定的过敏表现的患儿,但明显低于人工喂养儿,提示前者食物过敏与其免疫系统发育不成熟、口服耐受未建立、消化道黏膜屏障通透性大、肠道正常菌群未建立、母亲孕期、哺乳期所接受、暴露的抗原等诸因素有关,后者提示母乳较牛乳对婴儿过敏更具有保护作用,缘于母中含有大量免疫调节因子如促炎因子、肿瘤坏死因子1α、白细胞介素β、抗炎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IL-10等及其相互平衡[7-9],

本组病例,均为纯母乳喂养,且仅3/5有家属过敏史,提示新生儿过敏性疾病的发生机理可能更为复杂。张氏观察[6]发现:过敏患儿随访前后血TIgE、ECP水平均不同程度升高,前者升高印证了对狭义过敏性疾病IgE介导免疫机制的认识,即Ⅰ型变态反应,常在进食数分钟内出现症状,可累及皮肤、呼吸道、消化道,这些症状常同时出现,但无特异性,随年龄增加IgE介导免疫机制增加。但越来越多资料表明非IgE介导免疫也是过敏性疾病重要发病机制,如嗜酸细胞介导(EOS)、IgG免疫复合物、T细胞介导等多种机制,常于进食后数小时或数天后出现症状[10]。本组病例服用鱼油致出现不良表现时间在三天左右,符合相关发病特点,同时症状相对较轻,提示并非Ⅰ型变态反应所致。

2.4 维生素AD与鱼油补充 鱼油,主要成份来自深海无污染的鳕鱼肝油、胶囊(明胶、甘油、山犁糖醇、纯化水)、食品添加剂(维生素E)等经过加工制成。富含天然维生素A、D以及二十二碳六烯酸(DHA),长期服用有利儿童健康,保护视力、皮肤和增强免疫力,促进钙磷吸收,但临床对新生儿应用没有相应资料。

关于补充维生素D,中华医学会2008年制定的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防治建议指出:婴儿出生后两周摄入维生素D400IU/d至2岁。应包括食物(人乳、配方奶、强化维生素D的非奶制品)、日光照射及相应维生素AD制剂的补给[11]。因此临床普遍达成共识,尽早补充维生素AD对小儿健康有益。但理解上有一定偏差,且对制剂要求临床相对比较模糊,认为只要含有相关成分者均可使用。

本组病例中服用鱼油完全是因家长不了解,加上商家误导所致,错误理解为维生素AD就是鱼肝油,鱼油等于鱼肝油。维生素AD为药物,制剂纯度相对较高,而鱼油是保健品,纯度相对低下,加上目前市售保健品良莠不齐,成份混杂,可能存有导致新生儿过敏或“有损健康”的因子,会增加新生儿过敏或其他疾病的发病风险,但确切的致病成份尚难于确定,有待进一步探讨。

本文从另一角度提醒同道,由于市经济冲击,以及医学科普知识普及率不高,百姓对医学常识的知晓率不足,造成误将保健品作为治疗用药者并非少见,加上国内保健品市场相对混乱,难免影响百姓身体健康,尤其在新生儿药物使用剂量、剂型不足及用药说明指导不到位等因素,容易造成年轻父母的误解,必须引起临床医师高度重视和关注。据相关资料介绍:深海鱼油为来自于深海鱼类加工而成的保健品,在常人眼中自然充满神秘色彩。假的多,真的少,功能多为虚假,能否提供营养成份值得探讨。并明确指出:深海鱼油适合中老年人,婴幼儿、孕产妇等慎用[12]。因此,即使深海鱼油中维生素AD含量达到婴幼儿的需要量,对新生儿仍然不合适。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儿童保健学组 《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婴幼儿食物过敏诊治建议.中华儿科杂志,2011,49(5):344-348.

[2] Bech JF.The effect of infection on susceptibility to autoimmune and allergic disease.N Eng J Med,2002,347:911-920.

[3] Sampson HA.Food allergy-accurately identifying chinical eactivity .Allergy,2005,60(suppl 79):19-24.

[4] 黎海芪.食源性过敏性疾病.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3,18(1):1-2.

[5] 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免疫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婴儿过敏性疾病预防、诊断和治疗共识.中华儿科杂志,2009,47(11):835-838.

[6] 张俊红,俆华,郑春莤,等.婴儿早期过敏性疾病的临床研究.中国医药杂志,2011,6(10):1226-1228.

[7] Prescott SL,Smith P,Tang M,et al.The importantce of early complementory feeding in the development of oral tolerance:concems ang contriversies.Pediatr Allergy Immunol,2008,19(5):375-380.

[8] Dietert RR.Deveiopmental immunotoxicology:focus on health risks.Chem Res Toxicol,2009,22(1):17-23.

[9] 吕志玲,黎海芪.食物抗原早期暴露与儿童食物过敏,中华儿科杂志,2010,48(8):588-591.

[10] Chatila TA,Li N,Garcia-Lloret M,et al.T-cell effector pathways in allergic diseases:transcriptional mechanisms and therapeutic targets.JAllergy Clin Immunol,2008,121(4):812-825.

篇3

【摘要】为了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更好地体现医务工作者劳动价值,解决好人民群众看病就医的难题,根据国家、省、市医疗改革的相关要求,按照《太原市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实施方案》等有关规定,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借鉴了其他试点城市医改成果,充分考虑我市经济发展水平,我市于2016年11月1日出台《太原市城市公立医院医药价格改革实施方案》,在全市12家公立医院试点执行。

【关键词】太原市 公立医院医药价格改革

医疗改革是当前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目前,我国医疗服务面临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社会稳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为了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更好地体现医务工作者劳动价值,解决好人民群众看病就医的难题,根据国家、省、市医疗改革的相关要求,按照《太原市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实施方案》等有关规定,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借鉴了其他试点城市医改成果,充分考虑我市经济发展水平,我市于2016年11月1日出台《太原市城市公立医院医药价格改革实施方案》,在全市12家公立医院试点执行。太原市妇幼保健院作为试点医院也列入其中。

此次医改以政府为主导,破除公立医院逐利机制,取消以药补医,建立新型医疗服务价格管理体制和机制,缓解医疗服务价格结构性矛盾,利用价格机制,引导患者合理分流,推动分级诊疗制度的实施,有效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促进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顺利开展为目标。医药价格改革的基本原则为“总量控制、结构调整、有升有降、逐步到位;分类指导,同步推进、统筹协调;三医联动,配套实施取消药品加成减少的合理收入,本着总量平移原则,建立公立医院举办主体补助”。通过调整医疗技术服务收费标准补偿80%,医院加强成本核算、节约运行成本负担5%,国家财政补贴15%”的合理补偿机制。运行了两个后,我认为此次医疗服务项目价格改革中存在一些问题,具体分析如下:

一、价格调整未涉及儿科体系,未体现儿科医务工作者的劳动价值

其中调整医疗技术服务收费标准补偿80%,通过合理提高诊查费、治疗费、手术费、护理费等体现医务人员劳务价值的服务收费和偏低的床位费。从而激发医务工作者提升技术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同时患者也能得到更好的医疗服务。此次价格补偿,共涉及诊查费、治疗费、护理费、床位费、社区卫生服务保健费、手术费、大型医用设备检查价格和检验价格八类2221项. 但在此次《太原市城市公医院医药价格改革实施方案》中,医疗价格调整五升两降中没有对儿科体系做出政策的倾斜,其中新生儿护理由12元调整为13元,新生特殊护理由5元调整为7元,新生儿静脉输液由10元调整为12元,但其他新生儿项目均未涉及。价格调整幅度相当少,完全不能体现儿科医务工作者的劳动价值,过低的价格无法调动大家提升技术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经调研,同样作为省会城市的济南新生儿护理为40元、新生儿特殊护理为20元、小儿静脉输液为20元,深圳市新生儿特殊护理定价52元,收费远远远高于我市。经成本测算,我院儿科体系整体亏损25%左右。其实在《全国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规范2012版》中,对“一般治疗操作”这一大类中有对“六岁以下儿童加收不超过30%”的明确规定,这部分项目包括注射、静脉输液、抢救、灌肠等所有基础治疗操作。在2005版中Ⅰ级护理是9元,新生儿护理是12元,其实也是体现了对儿科的30%的价格倾斜,即9*(1+30%)=11.7元。在我市这次医改调整的项目中,Ⅰ级护理是24元,新生儿护理为13元,价格竟然低于成人,这是背离了实际情况的,体现不出儿科医务人员护理时间长、难度大、风险大的价值。当前,儿科医疗资源紧张,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加强儿童医疗卫生服务改革与发展的意见》中提出:对于儿童临床诊断中有创活检和探查、临床手术治疗等体现儿科医生技术劳务特点和价值的医疗服务项目,收费标准要高于成人医疗服务收M标准。但是我市此医改均未涉及。

以下为我院涉及到的儿科医疗服务项目内容、成本测算:

二、保留方便门诊挂号费0.5元/人・次的收费项目不合理

个人建议应该取消。因为0.5元的挂号费作为与诊查费几乎捆绑,现实中容易产生歧义,很多患者误以为挂号金应是诊查费。同时根据医保政策,诊查费由医保统筹基金支付,随着云医疗、掌上支付出等各种医疗信息化的应用,网上预约或缴费要分别进入两个程序才能完成,患者者增添不便。现阶段取消挂号费也符合国家医疗服务的有关政策规定。

此次医改提出我市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原则上每两年评估一次,适时进行调整从而达到完善医药费管理制度,严格控制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切实减轻患者负担。 因此,我们从工作实际出发,提出以上两点建议,诚恳希望有关部门能充分调研,并考虑国家关于儿科体系的相关政策和成本测算数据,对我市儿科部分医疗服务项目的价格做出调整。

篇4

[关键词] 新生儿;肺炎支原体;难治性支原体肺炎;危险因素

中图分类号:R7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5200(2016)03-065-03

DOI:10.11876/mimt201603024

肺炎是新生儿常见病,也是导致新生儿死亡的常见原因之一。难治性肺炎是指经临床积极综合治疗后仍无法取得满意疗效的肺炎,与医院获得性肺炎(HAP)、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具有密切关联,常由大肠埃希菌、链球菌等病原体感染导致,该类患儿预后往往较差,死亡率较高[1]。随着近年来病原体变迁、易感人群结构变化与抗生素的不合理应用,新生儿难治性肺炎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为患儿家庭带来了明显经济和心理阴影[2]。因此,明确影响新生儿难治性肺炎发生的危险因素,是指导早期干预策略制定,降低难治性肺炎发生率、保证新生儿生长发育质量的关键。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261例肺炎患儿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均参照第8版《实用儿科学》相关标准确诊为肺炎[3],出生时间≤28d,住院时间≥7 d。排除合并其他原因所致感染或合并染色体疾病或先天性畸形患儿。

1.2 研究方法

参照Inamura等[4]定义的难治性肺炎判断标准[4],将经规范抗生素治疗≥2周后,临床发热、咳嗽等临床症状仍进行性加剧,胸部影像学持续进展患儿判定为难治性肺炎,作为难治组,将其他普通型肺炎患儿作为对照组。

分析2组患儿性别、胎龄、出生体质量、羊水性状、胎膜早破时间、Apgar评分等一般资料,将存在统计学差异的资料纳入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总结影响新生儿难治性肺炎发生的危险因素。比较2组患儿住院时间、肺炎疗程、住院费用等治疗情况及预后情况,分析难治性肺炎对新生儿预后的影响。

将上述数据采用SPSS19.0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先进行方差齐性检验,采用χ2检验,对影响新生儿难治性肺炎的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以P

2 结果

2.1 单因素分析

261例MPP患儿中,125例为难治性肺炎,其余136例为普通型MPP。2组患儿胎膜早破时间、Apgar评分、监护方式及是否胃管喂养、是否吸氧、是否吸痰/

插管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多因素回归分析

以胎膜早破≥24 h、Apgar评分≤7分等为自变量,以发生难治性肺炎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可见Apgar评分≤7分、胎膜早破≥24 h、胃管喂养、吸氧、吸痰/

插管5个指标是影响新生儿难治性肺炎的独立危险因素。见表2。

2.3 治疗情况及预后分析

难治组住院天数、肺炎疗程、住院费用高于对照组,其治愈率低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有报道指出,全球范围内每年新生儿死亡人数高达360万,占5岁以下儿童死亡人数的41%,其中接近100万新生儿的死亡原因为各类感染,包括败血症、脑膜炎、肺炎等[5]。由于新生儿特殊的解剖结构、免疫功能发育不成熟,加之抗生素的不合理应用,新生儿普通型肺炎极易转变为难治性肺炎[6]。

新生儿难治性肺炎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且该类患儿住院时间更长、需接受各类创伤性治疗,其肺炎迁延不愈风险更高[7]。难治性肺炎应以“防”为基础[8]。

本研究通过多因素回归分析,明确胎膜早破≥24 h、Apgar评分

过往研究表明,破膜>12 h时,新生儿感染风险即显著增加,而破膜≥24 h时,新生儿在母体体内即有可能发生感染,长期感染毒素的刺激往往导致免疫功能、内环境紊乱更为明显,且常合并消化、呼吸、心血管系统异常症状,组织细胞损伤明显[12-14],加之娩出后直接暴露于各类复杂病原菌环境中,混合感染所致难治性肺炎发生风险随之增高。Apgar评分≤7分的新生儿往往处于窒息、缺氧状态,需进入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接受监护治疗[15-16],NICU内大量复杂多变的常驻病原菌可能导致新生儿感染多重耐药菌风险上升,并演变至难治性肺炎。

在今后的临床实践中,建议在落实抗生素规范化应用的基础上,明确新生儿胎膜早破、Apgar评分等机体状态,在严格无菌条件下实施必要的侵入性操作,同时加强营养支持、免疫支持,降低难治性肺炎发生风险[17]。

此外,针对已出现难治性肺炎的新生儿,应在积极治疗的同时注重器官功能监测,及时纠正休克,保护脏器功能[18]。

参 考 文 献

[1] SHIN JE,CHEON BR,SHIM JW,et al. Increased risk of refractory 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 in children with atopic sensitization and asthma[J]. Korean J Pediatr, 2014, 57(6): 271-277.

[2] YOU SY,JWA HJ,YANG EA,et al. Effects of Methylprednisolone Pulse Therapy on Refractory 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 in Children[J]. Allergy Asthma Immunol Res, 2014, 6(1): 22-26.

[3] 张园园, 陈志敏. 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特征[C]// 浙江省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学术年会暨儿内科疾病诊治新进展国家级继续教育学习班. 2014.

[4] INAMURA N,MIYASHITA N,HASEGAWA S,et al. Management of refractory 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 utility of measuring serum lactate dehydrogenase level[J]. J Infect Chemother, 2014, 20(4): 270-273.

[5] LU A,WANG C,ZHANG X,et al. Lactate Dehydrogenase as a Biomarker for Prediction of Refractory 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 in Children[J]. Respir Care, 2015, 60(10): 1469-1475.

[6] 辛德莉, 马红秋. 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的发病机制[J].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12, 27(4): 233-234.

[7] QIN Q,XU B,LIU X,et al. Status of 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 in Chinese Children: A Systematic Review[J]. [J]. Advances in Microbiology, 2014, 4(11): 704.

[8] WANG L,CHEN Q,SHI C,et al. Changes of serum TNF-α,IL-5 and IgE levels in the patients of mycoplasma pneumonia infection with or without bronchial asthma[J]. Int J Clin Exp Med, 2015, 8(3): 3901.

[9] 陆爱珍, 王立波, 钱莉玲, 等. 上海地区单中心住院儿童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相关因素分析[J].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2014, 9(6): 411-415.

[10] 梅玉霞, 蒋瑾瑾, 蔡斌, 等. 儿童难治性支原体肺炎临床危险因素分析[J]. 临床儿科杂志, 2014, 32(12): 1138.

[11] OH JW. The efficacy of glucocorticoid on macrolide resistant Mycoplasma pneumonia in children[J]. Allergy Asthma Immunol Res, 2014, 6(1): 3-5.

[12] MIYASHITA N,KAWAI Y,INAMURA N,et al. Setting a standard for the initiation of steroid therapy in refractory or severe 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 in adolescents and adults[J]. J Infect Chemother, 2015, 21(3): 153-160.

[13] 陈志卿.新生儿难治性肺炎危险因素及病原学分析[D].福州:福建医科大学,2014.

[14] BECKER A,KANNAN TR,TAYLOR AB,et al. Structure of CARDS toxin,a unique ADP-ribosylating and vacuolating cytotoxin from Mycoplasma pneumoniae[J]. Proc Natl Acad Sci USA, 2015, 112(16): 5165-5170.

[15] 刘金荣, 彭芸, 杨海明,等. 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的表现特征和判断指标探讨[J]. 中华儿科杂志, 2012, 50(12):915-918.

[16] WATANABE H,URUMA T,NAKAMURA H,et al. The role of Mycoplasma pneumoniae infection in the initial onset and exacerbations of asthma[J]. Allergy Asthma Proc, 2014, 35(3): 204-210.

篇5

儿童各期,用药有特点

新生儿期 胎儿娩出后的28天内为新生儿期,这一时期,新生儿对药物代谢能力较差,药物在体内停留时间延长。例如新生儿应用氯霉素可致灰婴综合征(表现为呼吸困难、循环衰竭、皮肤苍白和发绀等)。

另外,新生儿肾功能还不成熟,需要8~12个月才能达到成人水平。故一些经肾排泄的药物如巴比妥类、氨苄西林、地高辛等的排泄较成人更为缓慢,应用时必须减量。

婴幼儿期 从药物代谢水平来说,虽然婴幼儿期已较新生儿显著成熟,但由于解剖生理的特点,在选用药物时仍应予以注意。如婴幼儿期由于吞咽功能较差,在必要时需对垂危患儿采用静脉注射,以快速发挥药物作用。

另外,由于婴幼儿期神经系统发育未成熟,患病后常有烦躁不安、高热、惊厥等症状,可适当加用镇静剂。镇静剂的用量,患儿年龄愈小,耐受力愈大,剂量可相对偏大。但是,婴幼儿对吗啡、哌替啶等品特别敏感,易引起呼吸抑制,不宜选用。

儿童期 这一时期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的特殊阶段,有些药物对儿童生长发育有较大影响,需权衡利弊后在医师指导下使用。如激素类药物可的松、泼尼松等,长期应用可使骨骼闭合过早,影响小儿生长和发育。再例如四环素可引起牙釉质发育不良和牙齿着色变黄,故8岁以下儿童禁用四环素类抗菌药物。

常见用药误区

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在儿科中的滥用较为严重,应引起足够重视。对非感染性疾病如一般感冒发热、单纯性腹泻不究其因,先用抗菌药物是不妥的。

家长对于抗菌药物的应用往往存在两个极端,一是对抗菌药物存在抗拒心理,在有明确用药指征的情况下仍然认为儿童不应使用,导致病情延误;另一种则是将抗菌药物视作“万能药”,无论是呼吸道还是胃肠道疾病,擅自应用,导致细菌耐药及药物毒副作用的发生。

解热镇痛药 发热是人体免疫系统对外界病原及毒素的一种防御反应,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当小儿肛温高于38.5 ℃时,应采用安全的解热药治疗。

解热镇痛药对胃黏膜有直接的剌激,同时会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和血小板聚集,影响对胃黏膜的保护,易诱发胃溃疡和胃出血,儿童消化系统较为脆弱,应用此类药物时应慎重。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解热镇痛药的单方、复方制剂种类繁多,应掌握其总服用量,避免重复用药,如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与百服咛糖浆,均含对乙酰氨基酚,过量服用可能会引起肝损伤,应谨慎使用。

感冒药 统计数字表明,全球非处方药(OTC)市场中,感冒药和咳嗽药的销售额仅次于抗菌药物居于第2位,然而,很多儿童非处方感冒、咳嗽药均为复方成分,若选择不当,易造成重复用药,发生不良反应,可能导致心悸、心室功能紊乱甚至死亡。

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已完成了对2岁以下婴幼儿使用OTC感冒咳嗽药的安全性评估,鉴于可能发生的严重和致命的不良反应,建议这类药品不适用于2岁以下的婴幼儿。

微量元素及维生素 很多家长认为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可长期无条件使用,有百利而无一害。但服用此类药物也需根据身体需要,若滥用或过量长期使用会产生毒副作用。如维生素A,小儿一次用量>35万国际单位可致急性中毒;浓缩鱼肝油6克(5万~10万国际单位/天,连服6个月)可致慢性中毒,出现周身不适、胃肠反应、头痛、骨及关节痛等慢性中毒症状。因此,微量元素及维生素绝非多多益善,家长应加以选择,合理应用,切不可过度依赖。

小儿用药注意事项

药物剂型与给药方式 随着医药科技的发展,儿科用药剂型较以往有了更多的选择,如滴剂、栓剂、贴剂等。剂型的改进,更加符合儿童用药心理,增加儿童用药的顺应性。

一般情况下,经胃肠道给药较安全,故小儿尽量口服或经鼻饲给药。皮下注射给药可能损害周围组织且吸收不良,不适用于新生儿。另外由于儿童皮肤结构异于成人,皮肤黏膜用药很容易被吸收,甚至可引起中毒,使用外用药时应注意。

药物服用时间 一般药物都是空腹服用吸收较好,但是对肠胃有刺激性的药物(例如红霉素类抗菌药物)建议饭后服用,以减小对肠胃的刺激。另外,很多药物的作用与人体自身的生物节律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若能掌握这些规律,可将药物的疗效发挥至最大,同时大幅降低毒副作用。例如糖皮质激素的分泌有明显的昼夜节律,峰值在早晨7~8点,谷值在零点。泼尼松、氢化可的松等药物可在每日清晨8时服用,增加疗效的同时减少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甚至萎缩的不良后果。

篇6

【摘要】目的 通过调查乙肝病毒感染产妇所生婴儿脐血乙型病毒性肝炎(HBV)5项指标,了解HBV传播特点,采取有效预防措施,阻断HBV母婴传播。方法:收集我县2008年1月-2010年12月50例HBV感染产妇所生新生儿脐血HBV5项指标检测结果。结果:50例新生儿中29例感染HBV感染率58.00%,其中母亲乙肝核心抗原(HBeAg)阳性者31例所生新生儿脐血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率高(29.03%),被感染率高(58%);HBsAg、乙肝核心抗体(抗-HBc)双阳性者所生新生儿脐血未检出1例感染。结论:母婴传播是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主要传播途径。进行婚前医学检查、开展孕前及孕期HBV检测HBeAg阳性者经有效治疗HBeAg转阴后再结婚或妊娠、为新生儿进行主动免疫和被动免疫是阻断母婴传播的三个重要环节。

【关键词】乙型病毒性肝炎(HBV) 母婴传播 预防阻断

我国为HBV感染高发区,每年约有80万新生儿通过母婴传播成为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携带者[1]。HBsAg阳性,尤其HBeAg阳性的母亲为主要的传染源。以往认为,HBV通过胎盘引起的感染约占5%-10%,但近几年较多资料证明宫内感染率较高[2]。母婴垂直传播是HBV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

本文通过对50例HBV感染产妇所生新生儿脐带静脉血中HBV5项指标检测,分析阐明我县HBV母婴传播情况。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收集我县2008年1月-2010年12月间750例产妇在县级医院住院分娩期间HBV5项指标检测资料,共检出50例HBV感染产妇,其中HBsAg、 HBeAg、抗-HBc3项阳性者25例,HBsAg、 抗 -HBe、抗-HBc3项阳性者13例,HBsAg、 HBeAg双阳性者6例,HBsAg、抗-HBc双阳性者6例,感染率6.67%。

1.2 方法 孕母住院分娩期间常规检测HBV5项,对乙肝感染孕母所生胎儿常规消毒脐带,用一次性负压采血管取脐静脉血4ml,采用酶联吸附法(ELISA)检测,检测试剂由上海荣盛生物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操作与结果判断严格参照说明书。

2 结果

以新生儿脐血HBsAg和HBeAg和抗-HBe阳性为宫内感染的标准,50例被检产妇中有10例其新生儿脐血HBsAg阳性、阳性率为20.00%;20例HBeAg阳性、阳性率40.00%;9例抗-HBe阳性,阳性率18.00%;17例抗-HBc阳性,阳性率34.00%;3例全阴性,占6%,孕妇血中抗-HBc可于妊娠21周后经胎盘主动转送致胎儿,因此,8月龄以下婴儿单项抗-HBc阳性,不能作为感染标志[3]。所以,50例HBV感染产妇其新生儿感染20例,感染率60%。

3 讨论

3.1 血清HBeAg阳性是HBV感染慢性化和预后不良的标志,本次检测HBeAg阳性母亲31例,其新生儿HBsAg阳性9例,阳性率为29.03%,HBeAg阳性20例,阳性率64.52%,由此可见:HBeAg阳性母亲其新生儿HBsAg、HBeAg阳性率较高,被感染率亦高。

3.2 血清抗-HBe阳性是HBsAg转阴和预后良好的标志,本次检测13例抗-HBe阳性母亲其新生儿HBsAg阳性者1例,阳性率7.69%、而抗-HBe阳性9例,阳性率69.23%,可见血清抗-HBe阳性母亲其新生儿HBsAg的滴度较低而感染率却很高。HBV感染可致肝癌,儿童HBsAg阳性者最终发展为肝癌者的相对危险性高,所以HBeAg和抗-HBe是乙肝疫苗接种对象的筛选和随访,各种临床类型HBV感染者的监护治疗, 抗-HBc母婴传播的阻断和肝炎的流行病学调查工作中两项重要的血清标志物。因此,对于HBsAg阳性母亲所生新生儿预防性注射乙肝疫苗前单纯做脐血肝功能和HBsAg检测远远不够,须做脐血HBV5项指标检测,结果全阴或单项抗-HBc阳性后方接种。

4. 综述 母婴传播是HBV感染的主要方式, HBsAg 和HBeAg同时阳性的母亲所生的婴儿HBV感染率高,婴儿感染HBV后其中95%会成为慢性携带者,最终可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癌。因此,采取有效措施预防母婴传播非常重要,预防HBV母婴传播主要应做到以下几点:

4.1 婚前保健是预防HBV母婴传播的第一道防线,通过HBV检测,动员未感染者接种乙肝疫苗进行预防,对HBV携带者进行有效治疗和卫生指导,对HBeAg阳性者,应待HBeAg转阴,抗-HBe检出再结婚或妊娠,可降低母婴传播的机率。将对下一代的健康成长起到重要作用。

4.2 孕产期保健是预防HBV母婴传播的第二道防线,预防HBV母婴传播应从妊娠前着手,及早进行HBV5项指标检测,无异常后积极注射乙肝疫苗进行预防是孕产期保健的关键一步,已被HBV感染者,应建卡登记,并定期复查HBV标志物,重点管理HBeAg阳性者,进行有效治疗和卫生指导,待HBeAg转阴,抗-HBe检出再妊娠;患急性肝炎的妇女最好待肝炎病情稳定两年后怀孕;已经怀孕者,经肝功能检查转氨酶持续升高者,应建议其尽可能终止妊娠,因此,开展孕妇HBV检测为实施阻断HBV母婴传播提供了依据,有利于孕期保健工作。有学者认为[4],为阻断HBV母婴传播,孕妇(尤其HBV感染孕妇)于妊娠28周起,每月进行一次HBIG(HBeAg阳性HBV感染母亲注射400IU,HBeAg阴性HBV感染母亲注射200IU)肌肉注射直至分娩,可以起到较好的宫内阻断作用。

4.3 婴儿保健是预防HBV母婴传播的第三道防线,围产期感染的婴儿,由于免疫功能不全,HBV-DNA可与婴儿肝细胞DNA整合,逃避了T淋巴细胞的攻击,使HBV不能被清除,80%将成为HBsAg持续携带者,严重影响了儿童的健康。注射乙肝疫苗及HBIG可有效阻断HBV母婴传播。单纯使用乙肝疫苗对HBV感染母亲所生婴儿免疫成功率为70%-90%。乙肝疫苗和HBIG进行主动被动联合免疫效果更明显。母亲HBsAg阳性经检测新生儿脐血未被感染者,应按照0、1、6免疫程序每次接种乙肝疫苗各20 ug(在新生儿出生24h内完成首针接种),经济条件允许的可加用HBIG,尤其母亲HBeAg也阳性的新生儿更应加用HBIG,HBIG及疫苗联合应用:HBsAg、HBeAg双阳性母亲的婴儿,在出生后24h内注射HBIG0.5㏕?㎏,42天时注射1㏕,3个月时在注射1㏕同时注射乙肝疫苗5ug,4个月及6个月时各注射乙肝疫苗5ug,近期保护率为100%[5],HBIG价格昂贵,并不是所有婴儿都必须联合多次注射。在高危地区HBsAg阳性母亲的婴儿可用HBIG0.06㏕?㎏,1个月后如抗-HBs产生,则应再注射1次;如抗-HBs为阴性,则不需要注射,因为此时婴儿可能已经被感染;在高危地区HBsAg阴性母亲的婴儿也建议注射1次HBIG0.06㏕?㎏,在非高危地区HBsAg阳性母亲的婴儿,只要在出生24小时内注射1次HBIG0.06㏕?㎏再按照国家免疫规划要求,完成24小时内及1月龄和6月龄儿童的三次乙肝疫苗接种[6]。以上处理原则对易感婴儿的保护率可达75%。一般认为HBsAg、HBeAg、抗-HBe3项阳性及HBeAg、抗-HBc2项阳性的孕妇均不宜哺乳,乳汁HBV-DNA阳性者亦不宜哺乳,目前主张只有新生儿接受过免疫,且仅HBsAg阳性的母亲可为婴儿哺乳。

另外、各地应加强各类传染病预防知识宣传教育,提高全民保健防病意识,扩大乙肝筛查范围,推广乙肝疫苗接种,倡导安全生活行为,督促安全注射,杜绝医疗感染,呼吁全社会多方面预防乙肝,以逐年降低乙肝感染和发病率。

参考文献

[1] 乐杰主编.妇产科学.第六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57

[2] 朱启容,段恕诚,徐华芳etal.乙型肝炎病毒宫内感染儿童三年随访.中华儿科杂志,1993,30(1):8

[3] 王凤兰主编,婚前保健培训教程.第一版,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7:151

[4] 胡毅文,刘慧明,袁静et al.国产及进口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效果的研究.中华儿科杂志,2002,40(12):733

篇7

【关键词】小儿乙肝疫苗 ; 社区接种

【Abstract】Objective:Pediatric hepatits B vaccine injection to prevent the epidemic of the disease. Medthod: New-born and infant in our community have been injected hepatitis B vaccine since1992.The vaccination rate has gradually increased and now stands at 99%.Results:Carrying rate of 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 shows an obviously decrease. Conclusion:Hepatitis B vaccine injection, which has sound long-term effect, is the most effective way to prevent infection of hepatitis B virus.

【Keywords】Hepatits B vaccine for kids; Community vaccination

乙型肝炎是由乙肝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要临床特征的急慢性传染病,严重者可发展成肝硬化和肝癌。我国是乙肝的高发区,约有10%--15%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携带者[1],而大多数乙肝病毒携带者来源于新生儿及儿童期的感染[ 2-3] 。儿童特别是新生儿,感染HBV不仅影响身体健康,而且成长过程中还会面临社会歧视,对其今后的人生有重要影响[4]。乙肝病毒存在于一切血液及分泌物中(如唾液、汗液、乳汁、宫颈分泌物等)。目前全世界尚未有根治乙肝及乙肝并发症的特效药物,唯一有效的预防措施是注射乙肝疫苗。我社区从 1992 年开始对儿童实施乙肝疫苗接种,接种率逐年提高,目前接种率达99%。

1 疫苗种类及效果

1.1 血源性乙肝疫苗

此疫苗是用无症状的HBsAg携带者的血液制成,故称血源性乙肝疫苗。目前已基本淘汰(原因是有引起血源性疾病的嫌疑和浪费大量的血浆)。

1.2 基因工程疫苗

利用基因工程研制重组DNA乙肝疫苗,目前多用酵母基因的重组疫苗。其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免疫应答特点与血源性乙肝疫苗基本相似,且多无严重的不良反应。

1.3 含前S蛋白的乙肝疫苗:

2 接种方法、部位与剂量

2.1 不同年龄阶段的接种部位

乙型肝炎疫苗全程需接种3针,按照0、1、6个月程序,即接种第1针疫苗后,间隔1个月及6个月注射第2及第3针疫苗。如果新生儿的父母均没有乙肝,新生儿接种乙型肝炎疫苗要求在出生后24 h内接种,越早越好。接种部位新生儿为臀前部外侧肌肉内,儿童和成人为上臂三角肌中部肌肉内注射。单用乙型肝炎疫苗阻断母婴传播的阻断率为87.8%。免疫成功的标志是乙肝表面抗体转为阳性,保护时间一般为2年以上,接种者可定期复查乙肝三系统,只要表面抗体依然存在,证明免疫能力依旧。

2.2 HBsAg阳性母亲的新生儿

对HBsAg阳性母亲的新生儿,应在出生后24 h内尽早(最好在出生后12 h)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 (HBIG),剂量应≥100 IU,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10 μg重组酵母或20μg中国仓鼠卵母细胞 (CHO) 乙型肝炎疫苗,在1个月和6个月时分别接种第2和第3针乙型肝炎疫苗,可显著提高阻断母婴传播的效果。也可在出生后12 h内先注射1针HBIG,1个月后再注射第2针HBIG,并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一针10 μg重组酵母或20μg CHO乙型肝炎疫苗,间隔1和6个月分别接种第2和第3针乙型肝炎疫苗。新生儿在出生12 h内注射HBIG和乙型肝炎疫苗后,可接受HBsAg阳性母亲的哺乳。

2.3 补种剂量

对新生儿时期未接种乙型肝炎疫苗的儿童应进行补种,剂量为5μg或10μg重组酵母或10μg CHO乙型肝炎疫苗。

3 间隔时间

乙肝疫苗接种后产生的抗体水平随时间逐渐下降。一般接种疫苗,注射3针后1个月97%的人都可测到表面抗体;第2年仍保持在这一水平;第3年降到74%左右,抗体滴度也下降。是否需要再次接种疫苗,主要是要在测定乙肝表面抗体的滴度后,决定何时再打乙肝疫苗。乙肝表面抗体滴度小于或者等于10国际单位/毫升者,应在半年内接种。抗体滴度大于10国际单位/毫升可在6年内复种。我国的多数学者建议免疫后3年内加强1次为好。

4 接种疫苗不产生抗体的治疗措施

4.1 有些人抗体产生较晚,被称为应答迟缓。对此可加注1~2针,或者重新接种疫苗,并且适当增加剂量。

4.2 可采用0、1、2、12个月的免疫程序。

4.3 在接种乙肝疫苗同时,合用小剂量的白细胞介素-2。

4.4 卡介苗或牛痘苗能增加对乙肝疫苗的免疫应答,可配合使用。

5 意外接触乙肝病毒者如何打乙肝疫苗

5.1 对未接种过乙型肝炎疫苗,或虽接种过乙型肝炎疫苗,但抗-HBs

5.2 接种过疫苗,并已产生乙肝表面抗体的接触者,如果乙肝表面抗体水平足够(抗-HBs ≥10 mIU/mL)可不必处理;

6 乙肝疫苗接种禁忌

6.1 乙肝、麻疹疫苗不可同时接种

6.2 乙肝疫苗可以和流脑疫苗、脊髓灰质疫苗、乙脑疫苗同时接种。最近注射过多价免疫球蛋白的小儿,6周内不应该接种麻疹疫苗

6.3 患急性传染病或其他慢性疾病者不能接种乙肝疫苗,患有皮炎、化脓性皮肤病、严重湿疹的小儿不宜乙肝疫苗接种,等待病愈后方可进行乙肝疫苗接种;患有严重心、肝、肾疾病和活动型结核病的小儿不宜乙肝疫苗接种;神经系统包括脑、发育不正常,有脑炎后遗症、癫痫病的小儿不宜乙肝疫苗接种;有腋下或淋巴结肿大的小儿不宜乙肝疫苗接种,应查明病因治愈后再乙肝疫苗接种;有哮喘、荨麻疹等过敏体质的小儿不宜乙肝疫苗接种;有血清病、支气管哮喘、过敏性荨麻疹及对青霉素、磺胺等一些药物过敏者,不宜乙肝疫苗接种。

6.4 发热、体温超过37.5℃应暂缓乙肝疫苗接种, 感冒、轻度低热等一般性疾病视情况可暂缓乙肝疫苗接种;

6.5 免疫缺陷或正接受免疫抑制药物治疗的,不宜乙肝疫苗接种。严重营养不良、严重佝偻病、先天性免疫缺陷的小儿不宜接种。

6.6 过敏性体质不宜乙肝疫苗接种

6.7 空腹饥饿时不宜预防接种。

7 讨论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一个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我国大多数乙肝病毒携带者来源于新生儿及儿童期的感染。由此可见,新生儿与儿童的预防尤为重要,所有新生儿都应当接种乙肝疫苗。这是因为新生儿对乙肝病毒最没有免疫力,而且免疫功能尚不健全,一旦受染,很难清除病毒而成为乙肝病毒携带者。因此,对HBsAg阴性母亲的新生儿可用5μg或10μg酵母或10μg CHO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注射3次(出生后立即、1个月及6个月)即可取得满意的预防效果。母亲HBsAg阳性的新生儿最好是联合接种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满三岁的孩子检查乙肝两对半,然后根据检查结果适时加强或重新按照乙肝接种程序接种。目前, 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病毒感染的最有效手段, 具有良好的远期效果[5]。。我国于1992年将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管理,对所有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但疫苗及接种费需由家长支付;2002年起正式纳入计划免疫,对所有新生儿免费接种乙肝疫苗,但需支付接种费;自2005年6月1日起改为全部免费[6]。实施乙肝疫苗接种后, 全国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携带者从1992年的9.75%降至2006年的7.18%,5岁以下人群已降到1%以下,减少乙肝病毒感染者1900万人。 由此可见乙肝纳入计划免疫,实施科学管理,责任明确,任务落实,对预防和消灭相应传染病,可取得良好效果。但要注意乙肝的抗体滴度随着时间推移会慢慢下降,因此,在抗体滴度较低的时候,及时追加免疫是最好的方法[7]。

参考文献:

[1] 付晓玲,张全奖,韦海潦.2552名2―14岁儿童接种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效果观察及分析[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7,41(3):231―232.

[2] 朱庆纪, 吴伟华, 冯道营. 苦参素和胸腺肽联合治疗小儿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J]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08, 23(13):1030 - 1031.

[3] 杨炳中, 何杨帆, 谭中友, 等. 拉米夫定、雷公藤总苷联合蝮蛇抗栓酶治疗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J].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08, 23(5):379- 380.

[4] 周贤雅,刘演艮,苏海燕,等.广州市416例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的免疫效果观察[J]. 临床医学工程,2008, 15(11):8- 9.

[5] 徐虹. 儿童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的流行病学[J].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08, 23(5): 323 - 325.

篇8

【摘要】目的:探讨妊娠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母婴临床护理分析。方法:对50 例妊娠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母婴进行护理观察与分析。结果:50例 GDM 中, 6例新生儿因早产儿生活力不足生后立即转新生儿科;44例新生儿均如期出院。有40例(80%)仅需饮食控制就能维持血糖在正常水平,10例饮食疗法5~7d血糖控制不满意或控制血糖后出现酮症,增加热量血糖又超标者用胰岛素治疗。其中50例进行产后6周的OGTT检查,有5例表现为糖耐量的异常,血糖恢复至正常的有45例,及时给予饮食运动干预,并建议增加产后随访,必要时进行内科治疗。结论:在临床工作中重视GDM 患者的饮食管理,加强护理,控制血糖,使血糖接近或达到正常水平,同时做好新生儿的观察及护理,可有效降低母婴并发症的发生。另外,帮助其建立科学合理的饮食习惯和良好的生活方式,对于预防 GDM 的发生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妊娠;糖尿病患者;母婴;护理。

妊娠合并糖尿病包括妊娠期糖尿病和糖尿病合并妊娠,由于对母儿威胁很大,其愈合与血糖控制与否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所以加强孕期监护及产褥期的护理, 可以改善妊娠合并糖尿病的结局, 降低母婴病死率。我院于2010年2月至2011年3月共收治50例GDM患者,现报告如下:

1 资料

1. 1 一般资料 我院于2010年2月至2011年3月共收治50例GDM患者,年龄 21~36岁,平均28.7岁。初产妇36例,经产妇14例。符合糖尿病诊断标准: 2次或2次以上空腹血糖≥5.8mmol/L和/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中有任何 2项或2项以上达到或超过正常值[1-3]。

2 孕产妇的护理

2.1 心理护理 孕妇得知患有糖尿病,特别是孕期及临产前才得知患有糖尿病者易产生恐惧心理、焦虑。一方面担心疾病及药物治疗对胎儿及新生儿的影响,另一方面担心疾病对自己身体的影响。护理人员应耐心细致地做好孕产妇的心理疏导,向孕产妇及家属介绍有关糖尿病的知识,嘱其孕期加强产前检查,遵医嘱进行饮食控制及药物治疗,适当活动,严密监护孕妇及胎儿状况,有效地控制血糖、尿糖,孕妇及胎儿都能平稳、安全地度过孕期、产期、产褥期。

2.2预防感染及产后出血 妊娠合并糖尿病孕妇抵抗力差,加上出汗多,易并发各种感染,如皮肤、阴道、切口等感染机率多,除按医嘱给予抗生素治疗外,要保持室内空气流通,环境清洁干净;产妇要保持全身清洁,每日擦澡更换内衣裤,按摩促进泌乳,观察全身情况,用0.1%洗必泰棉球每日2次擦洗会,并观察宫缩及恶露情况,监测BP、T、P、R。

2.3 饮食控制 饮食控制是治疗糖尿病的主要方法之一。指导孕妇妊娠初期不要特别增加热量,中后期必须遵照孕期所需热量来增加热量。母体空腹太久容易产生酮体,故建议少食多餐,每日5-6餐,以免体内酮体增加,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孕期应多进富含维生素及易消化的饮食,并注意铁、钙的补充。合理的饮食控制还可预防妊娠高血压疾病,早产及难产的发生、减少流产。

2.4防治高胆红素血症 高血糖及高胰岛素本身使胎儿代谢增加,机体耗氧加大, 致胎儿慢性缺氧,红细胞生成素增加,刺激胎儿骨髓外造血,导致胎儿红细胞增多症。由于大量红细胞破坏,胆红素产生增加,形成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生理性黄疸加重和消退时间延长。本组出现1例胆红素升高,给茵桅黄、吗咪爱、鲁米那等治疗10 日后痊愈出院。

2.5产褥期护理:产后随时监测尿糖、血糖,以防止低血糖或酮症酸中毒。因为糖尿病患者抵抗力低,极易患细菌性感染或霉菌性感染,因此预防产褥感染是十分必要的。要密切注意观察体温变化及会阴的伤口情况、子宫复旧、恶露量与性状,按医嘱合理使用抗菌素,防止双重感染。出院健康指导:产妇出院以后定期随访监测以巩固孕产期治疗效果,注意饮食结构合理,增加体育锻炼,保持体重在正常范围等,可以减少或推迟Ⅱ型糖尿病的发生。鼓励坚持母乳喂养以延迟儿童糖尿病的发生。

3 结果

我院的50例 GDM 中,6例新生儿因早产儿生活力不足生后立即转新生儿科,44例新生儿均如期出院。有40例(80%)仅需饮食控制就能维持血糖在正常水平。有10例饮食疗法5~7d血糖控制不满意或控制血糖后出现酮症,增加热量血糖又超标者用胰岛素治疗。其中50例进行产后6周的OGTT检查,有5例表现为糖耐量的异常,血糖恢复至正常的有45例,及时给予饮食运动干预,并建议增加产后随访,必要时进行内科治疗。

4 讨论

糖尿病是一种较常见的内分泌代谢障碍性疾病。妊娠可使糖尿病病情加重,血糖难以控制并易发生酮症酸中毒。糖尿病可使妊高征、羊水过多、难产及产后出血发生率明显增加,巨大儿、死胎、死产、胎儿畸形发生率增加,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低血糖、低血钙、低血镁等增加[4],由于妊娠合并糖尿病对母儿的危害较大,近年来经过努力,妊娠合并糖尿病孕产妇病死率明显减少,但糖尿病孕妇的并发症仍然很高。妊娠的早期筛查显得尤为重要,孕期及产后则需要加强监护与治疗,降低并发症,改善妊娠合并糖尿病的母婴结局。

本临床观察表明,GDM对母婴均有较大影响,饮食、运动及药物应用等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GDM的发生和发展。在临床工作中重视GDM患者的饮食管理,加强护理,控制血糖,使血糖接近或达到正常水平,同时做好新生儿的观察及护理,可有效降低母婴并发症的发生。另外,帮助其建立科学合理的饮食习惯和良好的生活方式,对于预防 GDM 的发生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杨慧霞.妊娠合并糖尿病的诊治进展[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06, 22 (1) : 5.

[2] 郑文化,魏双梅.妊娠期糖尿病对母婴影响的临床观察与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09 , 4 (8) : 126.

[3] 张红霞.妊娠期糖尿病母婴预后分析[J].现代实用医学,2009,21 (6) : 638.

篇9

【关键词】NUCU 新生儿 疼痛 干预

在临床诊疗?护理过程中,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极低体重儿)长时间?反复地疼痛刺激可引起心率加快?呼吸改变?耗氧增加?血氧饱和度降低等等不良反应,使病情加重,影响愈后?研究证实,[1]疼痛对新生儿可造成一系列近期和远期不良影响,反复的疼痛刺激可损害新生儿神经细胞的发育,引起一系列行为改变,如焦虑?注意力不集中?活动过度或紊乱等,这些对新生儿以后的社会交流?行为和自我调节能力会造成不良影响?因此NICU护理人员要认识到新生儿疼痛来源?疼痛对新生儿的影响及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减少?控制?消除新生儿疼痛?

一?疼痛的定义;

国际疼痛研究协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Study of Pain)将疼痛定义为:“一种不愉快的感觉和伴有实际或潜在组织损伤的情绪体验,属主观性感觉”?另有研究证实,新生儿出生后即具有疼痛感受能力,能够对有害刺激感知?传递?回应,甚至记忆?

二? 疼痛主要来源

1?NICU新生儿疼痛主要来源于各项侵入性操作(亦称致痛性操作),如足底挤压采血?动静脉穿刺?皮下和肌肉注射?气管插管?气道内吸痰?腰穿?留置胃管等,局部感染?液体外渗?皮肤灼伤?手术等更是可引起疼痛?还有因医护人员对疼痛的意识不强,操作时动作粗鲁,对较小的早产儿如更换尿布?体温测量?变换,撕揭胶布等日常操作也会产生疼痛,此外临床上的一些刺激性药物如氯化钾,磷酸肌酸钠,葡萄糖酸钙针等都可使患儿产生不同程度的疼痛?

2?1997年美国儿科学院环境健康委员会建议的NICU最安全的声音水平(45分贝以下)?而我们NICU的噪音如心电监护仪报警音?呼吸机?微量泵?输液泵报警音?电话?暖箱门开关等远远大于这个声音分贝,同时新生儿又长期暴露于明亮的光照环境中与疼痛密切相联,也是一种不良刺激?

三?有效的护理干预;

1?改善NICU病室环境,调节适宜的光线强度,对早产儿的暖箱,要遮盖以遮光性能好棉布,尽量为其营造一个舒适的环境以利于休息?控制噪音水平,及时处理各种仪器报警音,避免用力开关暖箱门?靠近婴儿床(包括暖箱和 辐射热台)说话声音要轻,保证NICU噪音控制在60分贝,以降低NICU中的压力刺激,避免加重患儿对疼痛感觉的刺激?

2?发展人文关怀,提供人性化护理?如新生儿皮肤薄?娇嫩,当遇到轻微外力或摩擦时,很容易引起损伤?疼痛和感染,用新型皮肤保护剂“人工皮”粘贴于内外脚踝?膝盖?肘部及其它骨隆突处,起到保护皮肤?减少擦伤引起的疼痛;避免把胶布粘到头发上,撕揭胶布前要先湿润胶布等;在进行各种操作和处置时动作轻柔,技术熟练,时机适宜,如采血和各种操作避免在新生儿儿睡眠状态下;各种有创穿刺操作要待消毒液干后再进行,以减少刺激;需要24小时静脉营养支持?频繁输液的患儿可给予中心静脉置管PICC代替普通留置针?静脉采血代替足跟采血等,尽可能的减少反复的有创操作刺激,减少患儿的痛苦;

3?给新生儿以舒适?有研究称屈曲可以放松肌体,使新生儿身心舒适;俯卧位犹如在“宫内”姿势,能减少其苦哭闹,减少能量消耗,睡眠时间长,还能避免或减少皮肤擦伤,从而降低新生儿的疼痛刺激?“鸟巢样”的给早产儿一种被环保的感觉,能使他们获得安全感?早产儿的暖箱里放置“鸟巢”,让早产儿睡在“鸟巢”里,犹如母亲的子宫一样,有边界感和安全感,给早产儿触觉感觉系统以柔和刺激,产生愉快情绪,提高自我调节能力,降低各种致痛性操作所产生的不适和疼痛?

4?抚触和“袋鼠式”的护理?抚触是通过肌肤接触给予新生儿温和的按摩?抚触带来的温和刺激可通过β-内啡肽的释放,迷走神经功能的改变以及5 -羟色胺(5-hydroxyl ttyptamine, 5- HT)的作用,满足新生儿情感上的需求,使其身心受到抚慰,消除孤独?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减少应激行为,从而使疼痛缓解,并促进婴儿生长发育,增强免疫力[2]?代鼠式护理将新生儿置于母亲胸前行皮肤接触,可减少新生儿的能量消耗,改善呼吸?提供他们所需的温暖和安全感,促进生长发育和母婴感情的建立,从而提高新生儿应对疼痛的能力?

5?非营养性吸吮是指在婴儿口中放置无孔“安慰奶嘴”,以增加其吸吮动作,通过吸吮刺激口腔触觉感受器提高疼痛阂值,促进5-羟色胺释放而产生镇痛效果?同时吸吮动作是新生儿的先天性条件反射,也能起到一定的安抚作用,分散注意力从而减轻疼痛?

6?各种致痛性操作后口服蔗糖或25%的葡萄糖液,可使哭闹?烦躁的的新生儿马上安静,其原理是可通过刺激甜味味觉达到激活体内内源性阿片的作用产生镇痛作用?夏传雄等[3]研究验证了25%葡萄糖液对新生儿因疼痛产生的哭吵有镇静作用?口服糖水时增加吸吮动作,给新生儿提供舒适感,更好地处于安静状态,从而减轻新生儿痛苦?

参考文献

[1] 陈锦秀,叶天惠.新生儿疼痛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

2005,40(10):787-789.

[2] 张金燕.新生儿的心理护理.临床医学,2002, 22( 9) : 62.

篇10

方法:采集新生儿的静脉血样,采用DXI-800化学发光分析仪测定血清的TSH。若检测结果TSH浓度>10mU/ml,回可疑患儿以复查TSH、T3、T4、以明确诊断,对确诊患儿进行治疗,纳入随访范围。

结果:本院5年内共筛查新生儿16325例,初筛显示阳性病例49例,确诊8例。根据筛查结果得出本地区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的发病率为0.05%,召回率97.8%。

结论:开展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的新生儿筛查工作可以有效降低该病的发病率,尽早地对患儿采取诊治措施可以有效避免由于该病引发的生长发育落后、智能低下等不可逆的病症。

关键词:先天性甲状腺功能降低新生儿筛查方法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3-0273-01

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多是由于患儿甲状腺先天性缺陷或因母孕期饮食中缺碘所导致的患儿甲状腺不发育或发育不全,患儿早期无明显表现,易被忽视而耽误诊治。患儿一旦出现症状,病情就无法逆转,该病对儿童智力发育影响很大,可导致患者生长发育迟缓、智力低下。因此,我国在1995年6月颁布的《母婴保健法》里就已将该病症列入新生儿疾病筛查的疾病之一。对新生儿进行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的筛查是及时发现甲状腺功能减低病症并进行及时有效治疗的重要措施。

1资料和方法

1.1筛查对象。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我县各医疗单位出生的新生儿16325名。

1.2筛查方法。在出生2~3天后并哺乳6次以上的新生儿静脉采血3ml,采用DXI-800化学发光器分析仪测定血清的TSH浓度测定结果用作初筛。若检测结果TSH浓度>10mU/ml,回可疑患儿复查TSH、T3、T4、以明确诊断,对确诊患儿进行治疗,纳入随访范围。并对筛查情况、发病情况、召回情况、随访情况和失访情况进行统计记录。

1.3诊断和治疗方法。对于初筛结果TSH浓度>10mU/ml,则复查T4,T3,如果患儿的TSH高,T3,T4低,则需结合X线龄与临床症状给予明确诊断。对于确诊者给予左旋甲状腺素进行治疗,用药量为:新生儿期每千克每天8~10μg,婴儿期每千克每天5~8μg。

1.4随访时间和内容。被确诊为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的患儿自接受治疗后,即被纳入随访范围。督促患儿定期复查,前期每半月随访一次至到患儿甲状腺功能恢复正常。随后,每6~12个月对患儿做生长发育、智力发育等方面的评估和设备复查,以确定是终止治疗还是继续治疗,并对康复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经统计,2008年1月~2012年12月共进行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筛查的新生儿16325例,初筛结果阳性49例,确诊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8例,其中男5例,女3例;8例患儿中早产儿1例;确诊时年龄3月的1例;8例患儿中,1例因家长主观认为发育正常而放弃治疗,其余患儿均接受治疗。经治疗,目前患儿身体、智力发育良好。从2008年到2012年筛查率逐年上升,年平均筛查率为93.2%;初筛可疑病例召回率为97.8%;从2008年到2012年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发病率逐年下降,年平均发病率为0.05%。

3讨论

3.1发病率和病因的探讨。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CH)儿科最常见的内分泌疾病之一,亦称为呆小病或克汀病。是由于患儿甲状腺先天性缺陷或因母孕期饮食中缺碘所致,造成胚胎期和出生前后甲状腺组织发育出现障碍和组织功能代谢异常,患儿出生时甲状腺发育不良或没有甲状腺组织,致使甲状腺激素合成障碍、分泌减少,导致患儿生长发育迟缓,智能低下。由甲状腺先天性缺陷引发的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称为散发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由母孕期饮食中碘含量偏低所致的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称为地方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

由于诱发该病的因素不详,世界各地发病率不同。我国目前开展的新生儿筛查结果显示CH发病率约为1:6000,稍低于国外本病发病率为1:4000的平均水平,在我国,西部累计发病率高于中、东部地区,这可能与西部多为山区、高原导致碘缺乏的因素有关。我地区开展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新生儿筛查工作迅速并取得明显成效。据统计我地区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发病率为1:2000,低于我国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发病率的平均水平。其原因可能是与我地区碘缺乏有关,也可能与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我地区居民对该症认识不足等因素有关。

甲状腺发育异常是导致染病的最主要病因。据专业统计,32%的患儿缺少甲状腺组织,4%的患儿由于甲状腺组织发育不完全,甲状腺出现异位的患儿占37%,还有27%是由于激素合成障碍或其他病因致使患儿患病。在我地区进行的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新生儿筛查确诊的8例患儿中,缺少甲状腺组织2例,甲状腺组织发育不完全0例,异位甲状腺3例,激素合成障碍3例,筛查结果与其他专业统计结果相吻合。

3.2症状与诊疗建议。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患儿早期在临床上无明显表现。患儿残留的甲状腺组织的分泌功能的强弱决定了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的症状出现的早晚及轻重程度。由于某些非特异性表现较为分散,常被误诊为先天性巨结肠、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先天愚型等,如若不能得到早期诊断,由于甲状腺激素的缺少会对中枢神经系统造成不可逆的损害。缺少甲状腺组织的患儿在出生一个半月后有明显症状。有部分残留甲状腺组织或遗传性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患儿,症状出现日期可退至数月或数年后。

一般医学认为,出生到发现患有该症的时间10个月发现者,智商值可达到正常值的80%,>2岁者,表现为生长发育迟缓、智力低下。因此早期诊断极为重要,治疗愈早愈好。越晚确诊,治愈机率越低,甚至失去治疗意义。

基于以上特点,要做到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的早期诊治,新生儿筛查才是最有效的措施。

3.3筛查意义和相关法律。通过有效的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筛查可以检出尚未表现明显症状的早期病例,提高了新生儿的早期诊断率,以减少不可逆生长发育障碍患儿的出现和降低由此引起的智能低下的概率,可以帮助无数家庭挽回幸福,极大地提高我国出生人口素质。可见,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新生儿筛查工作对家庭,对国家都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由于该病在遗传代谢性疾病中发病率最高,我国在1995年6月颁布的《母婴保健法》将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列入新生儿疾病筛查的疾病之一,我国又在卫生部颁发的《新生儿疾病筛查管理办法》中明确将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列入了新生儿筛查必检项目之一,该办法于2009年6月1日正式开始实施。但根据相关报道,我国虽然很早就开始了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新生儿的筛查工作,但是由于早起筛查覆盖率过低,导致我国该症发病率居高不下。因此这个现象提示我们要做好有关的宣传教育工作,可以通过新闻媒体、医院专栏张贴宣传画、向孕妇发放免费宣传页的方式进行大力宣传。让各级医务工作者和人民群众能充分认识到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新生儿筛查工作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顾学范,王治国.中国580万新生儿苯丙酮尿症和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的筛查[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4,38(2):99-102

[2]朱胜美,孙亦彩,伊俊美,等.滨州市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5,23(6):543

[3]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内分泌遗传代谢学组,中华预防医学会儿童保健分会新生儿疾病筛查学组.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诊疗共识.中华儿科杂志,2011,49(06):421-423

[4]胡唏江,肖芳,索庆丽,等.新生儿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筛查10年回顾.中国妇幼保健,2007,22(12):1612-1614

[5]黄晓春,伍小秋,黄荣彬,等.深圳市1998-2008新生儿疾病筛查结果分析.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09,24(4):220-222

[6]余尔玲,李晓丽,胡克兰,等.成都市203403名新生儿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筛查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5,13(6):540-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