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洁文化建设综述范文
时间:2023-06-05 17:59: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廉洁文化建设综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企业文化 贵州石化 建设途径
一、中石化贵州分公司企业文化调查分析
1.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管理相结合。把制度整合在良好的企业环境和文化氛围中,使之成为一种理性化的文化行为,成为办好企业最持久、最牢固的软件。贵州石化通过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严格执行“三重一大”制度,签订廉洁自律承诺书,积极开展“廉洁文化进企业”、 廉洁文化“五个一”活动,都是将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结合的一种表现。企业文化理论将企业管理视为一个整体,它所强调的不再是采取个别管理方法或手段所获得的暂时或局部的功能与效益,而是一种整体功能和长远效益。
2.树立员工主人翁意识。企业员工在良好的文化氛围中,得到了无声的培养、教育,升华了精神境界和道德情操,从而自觉地树立起正确的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贵州石化在全省系统继续开展了以“反对自由主义”为主题的第二轮思想解放活动,坚决反对“怕事、躲事、拖事”的不良思想和行为,并设置了“敢于管理责任津贴”,增强了员工的主人翁意识,提高了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知度。
二、企业文化存在的问题
1.对企业文化建设的认识程度不够。企业为忙于生计,不被残酷的市场所淘汰,只能更多地考虑企业当前所处的位置和现状,忙于追求自己的短期利益,而对于相对注重长远利益的战略无暇顾及。本研究所调查的石化公司认为企业文化就是制定和执行企业的规章制度,就是遵循老员工传承下来的行为标准、工作规范,把企业文化看成是一旦形成就长久不变的信条,领导和员工没有创新意识,公司上下没有形成创新的氛围和机制。
2.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短视行为。优质的企业文化系统,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自我更新。在一定程度上,目前一些企业文化也存在着“短视”行为。本文通过走访调查,发现所调查的公司的门口、走廊、接待室到处都是标语、口号,职工每天开例会、念口号、唱厂歌等,但是管理却是另行一套。公司上上下下都在谈“以人为本”,都在喊要做到“以人为本”,但是到底怎么才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却没有人认认真真深入研究过。
3.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盲目抄袭倾向。很多企业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将别人的说法经过改写变成自己的理念,在没有充分考虑客观情况、自身特点、决策层缺乏统一认识的情况下,盲目效仿别人的经验。调查发现,有些石化公司虽然在企业宗旨中加入了危机、竞争、合作等词语,但是却没有真正理解其深刻内涵,企业员工的行为活动中也没有体现出这些意识。目前仍有许多人将进入石油销售公司看作是捧到了金饭碗,进入公司后自认为后顾无忧、不思进取。
4.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管理缺少共融。从企业的建设与发展进程看企业管理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经验管理、制度管理和文化管理。有些企业有文化,有很多经验和规章制度,但就是未能将二者融合,结合品牌战略,上升为适应现代市场需求的企业文化管理。调查表明,我国有些石化公司在进行企业文化理念宣传中没有做到一贯性、持续性,而贵州石化公司也存在这些问题:“今天开始明天结束”、“走马观花”。员工所知道的仅仅是公司写在纸面的几个字而已,对于其正在的内涵,如何才能在实践中贯彻这些理念,员工并不清楚。
综上所述,企业文化建设对于企业的建设与发展至关重要,但我国大多数的企业文化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要建设良好的企业文化,绝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有正确的认识企业文化的态度,结合公司的实际情况,树立企业核心价值观,提高团队精神。
参考文献:
[1]刘光明.企业文化[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78
[2]曹锡仁.中国文化比较导论[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2:4-13
[3]李玉明.基于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文化研究[D].长春:东北农业大学,2003
[4]王振宇.企业文化创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问题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04
[5]王吉鹏.企业文化的路怎么走?[J].中国石化,2005,1
[6]黄建新.企业文化的相对独立性不可忽视[J].煤炭经济研究,2002,4
[7]陈国荣.以先进的企业文化谱写崭新的篇章[J].江苏纺织,2005,1
[8]马虹.关于对建树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的探讨[J].天津纺织科技,2004,1
篇2
关键词:企业党政 工作质量标准 实践 思考
1.引言
从企业内部来讲,马克思理论指出企业管理根本在于建立各种行之有效的机制来充分调动企业员工的主观能动性,从企业外部来讲,市场经济体制下要求生产企业提供综合的服务体系,建立系统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运作机制和规范规程提升企业公共服务意识。这些现代企业的需求都需要有执政能力卓越和廉政先进的党风建设支持,推行企业党政工作质量标准意义重大。
2.企业党政工作质量标准要点
企业党政工作的质量标准最主要的目标是提升党政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升企业运营效率,发展创新工作方法,主要的工作要点就牵涉多个方面。首先,标准要促使工作人员养成学习习惯的良好保持良好,使之成为一种生活态度、生活习惯,制度要从员工学风着手,形成以学促用和学以致用的良好氛围,从实践需要出发,从现实需要出发。让企业员工将熟知真会、吃透弄懂和规范行为作为首要学习任务,以学习推动工作,以自我改变达成自我超越,适应新形势下企业党务党务的迫切需要。先进的理论学习和积极的思维探索最后要服务于实干,党政工作要起到促使员工敢于做而且善于做的能力,坚持自己的工作原则,敢于履行自身职责,对于不对的操作敢于抵制到底。质量标准先进的党政工作对其作用只会是加强,绝不会是削弱,党政工作者要坚定信心,发挥自己工作岗位的指导性作用。此外,创新是党政工作的生命力所在,党政工作人员要着眼党政工作实际,想办法、动脑筋、干实事,深入研究每一项工作,制订详细可行的计划,明确工作细化目标,责任人安排到位。还有就是党政工作的质量标准应做到细致入微的工作作风,各项工作都要分解落实目标细化处理,从根本上解决部分党政工作、党政部门工作责任不明确而出现的问题。
3.企业党政工作质量标准的推行实践
3.1 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流程化管理工作
企业党政工作的标准效率和办事质量必须要求工作流程规范完善、科学严谨,各部门各单位的每项工作开始前要进行系统梳理,建立实施流程图,每个流程图又要明确细化责任工作和责任人。在具体的工作项目中把握重点,首先是明确工作依据,严格按照相关规章规程,做到依法行政;其次清楚工作阻碍约束条件,流程图中清除障碍,保证科学合理安排工作;再次清除交接环节责任部门责任项目,明确规定责权利,做到职责清晰;此外明确各个分项标准,建立健全监督考核机制;最后详实记录工作要点,建立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监控生产各个环节。完善的流程化管理体制目标是达到凡事有据可查、凡事有人监督、凡事赏罚分明、凡事有人负责、凡事有章可循的效果。
3.2 制定科学的质量标准,符合企业自身特色
根据有关标准关于企业自身文化建设、组织机构、工作目标、工作依据、工作程序、工作职责、工作保障和考核考评等方面的规范规定,企业制定自己的党政工作标准需综合考虑多方面的特点。首先是企业的政治性特点,把握国有企业突出的政治特性,强调自身党政方向,要求企业干部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其次是企业的特有制度建设,从体制源头上减少甚至预防腐败等不良现象的发生,以廉洁高效企业形象塑造属于自己的制度特征。再次重视企业的文化建设,积极向上健康融洽的企业文化不仅能提高企业的党政工作质量,更能提高生产工作效率,实现企业的高效高产运营。此外就是工作程序化标准制定和实行,严格严谨建立规范程序,对企业各项工作进行规范化要求,明确各个工作细节的标准规定。还有完善的监督考评机制建立,实行各项党政工作监控操作体系,不科学不合理行为及时发现,迅速制止。
3.3 重视实践运行效率,坚持品质完善提高
企业党政工作质量标准重在精心组织、培训强化,总结经验、共同发展和狠抓落实、严格监督。人员培训方面,必须在各单位成立专家组,指导各项具体工作流程化操作,包括对党政工作质量标准体系原理和表达的培训,从而提高相关人员对质量标准体系的认识和理解。经验总结方面,从兄弟企业观摩学习着手,互相交流工作难题和解决方案,对于相关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并推动发展的部门和个人进行奖励,充分发挥其带动作用和技术优势,推动党政工作质量体系的深入发展。落实监督方面,制定明确的奖惩政策,对积极工作并在流程操作中争先创优者进行丰厚奖励,对于违规操作无视集体利益者进行严厉惩处,监督管理部门权利实际化,在纠错评审方面把握重要实权。
企业党政工作的质量标准最主要的目标是提升党政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升企业运营效率,发展创新工作方法,主要的工作要点就牵涉多个方面。实现企业党政工作质量标准,应把握好三个环节:一是要制定出各项工作的标准和时效要求;二是要按照标准确定出不同的考核内容和考核办法;三是要建立健全以检查、督促为主要方式的考核体系,使每项工作有安排、有部署、有反馈、有落实、有结果。
4.深化企业党政工作质量标准的思考
企业党政工作的质量标准深化发展无法一蹴而就,这是一项细致严谨、全面系统、实效又注重创新且需要长期坚持长远规划的政治工作,具有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坚持企业党政自身建设的核心要求,制定具体化的标准操作流程规范,建立健全监督管理制度和企业实干风气的塑造都需要投入大量的工作。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信息化;高校;内部审计;质量管理
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生命。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化校园建设工程的推进,高校信息化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各种管理信息系统得到应用和集成,导致审计对象数据化、审计线索模糊化、审计风险多样化。因此,结合审计资源相对有限与审计需求不断增加、审计任务日益繁重与审计质量相对偏低的现实,研究信息化环境下高校内部审计质量管理面临的挑战及相应的提升策略显得十分必要和紧迫。
1高校内部审计质量管理现状评价
审计质量有广义(审计工作整体质量)和狭义(具体审计项目质量)之分,审计质量管理以满足使用者需求和审计质量持续提高为核心,是一个涉及审计机构、审计人员、审计规章、审计方法、审计项目等诸多因素的持续的、动态的系统过程,高校内部审计也不例外。当前,高校内部审计质量管理的措施主要包括但不限于:(1)提高审计取证的精度,加强对审计实施方案、工作底稿、审计报告的复核;(2)加强内部审计人员的后续教育,增强其专业胜任能力;(3)修订和完善内部审计规章制度,优化内部审计流程;(4)突破传统财务收支审计的局限,不断提高咨询业务比例,探索内部控制审计、绩效审计、管理审计的发展方向;(5)运用计算机辅助审计,降低审计成本,提高审计效率。总体而言,随着重视程度的提高,内部审计项目质量和内审工作整体质量都呈现出提高趋势,高校内部审计趋于同内部治理良性互动的方向发展,由监督导向逐步转变为服务导向,在实践中日益关注风险,体现出增值型内部审计理念。但是,实证调研结果表明各高校内部审计机构设置模式、内部审计工作管理模式、业务类型、人力资源状况不同,内部审计依然存在传统账目基础审计、事后审计所占比例过大,对学校经营风险、内部控制、管理绩效关注不够等问题,内管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不充分,管理层和教职工对内部审计的认识和理解存在偏差。就内部审计质量管理而言,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但不限于:(1)审计队伍建设滞后,内审人员的培训和后续教育缺乏针对性、层次性、实效性;(2)内部审计职能定位强调了监督性,而忽视了服务性、内向性以及控制职能、评价职能、咨询职能;(3)缺乏内部审计文化建设和有效的审计沟通,难以增进被审计单位和人员对内部审计的认知和支持;(4)内部审计资源整合和审计结果运用受阻,独立性得不到保障,降低了内审机构和内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5)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审计效率、审计信息资源共享未能实现实质性改进。
2信息化环境对高校内部审计质量管理的挑战
2.1内部审计理念亟需转变。CIIA将内部审计定义为组织内部的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和评价活动,它通过审查和评价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来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国家审计“免疫系统论”为高校内部审计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然而,高校内部审计因缺乏完备的委托-关系这一基本前提而出现认知和定位的偏差,内向型的评价、控制、咨询活动所占比例偏低,工作理念尚未上升到帮助学校提高决策水平、改善经营管理状况、实现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既定目标的高度。信息化环境下,高校内部治理结构、内部控制方式发生变化,经营管理活动潜在风险增加,亟需内审机构和内审人员以风险为导向,以增加学校价值为目标,坚持事前、事中、事后相结合原则,有效参与内部治理。
2.2传统审计领域和方法受到冲击。已有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高校内部审计业务中账目基础审计、制度基础审计、风险导向审计所占比例依次递减,并且传统的监督性业务依然占据主导地位。信息化环境下,需要将管理信息系统作为审计对象,需要运用审计抽样软件、接口软件、分析软件进行样本抽取、数据获取、配比分析,需要分析和评价学校内部各项经济管理活动基于信息技术手段而面临的潜在风险,这些都将严重冲击传统审计领域和审计方法。与此同时,现有内部审计人员数量不足以及专业胜任能力欠缺,使得代表内部审计发展方向的内部控制审计、风险管理审计、效益审计以及咨询、评价业务受到阻碍,运用计算机辅助审计和现代审计方法提高审计效率的必要性进一步凸显。
2.3内部审计风险加剧。信息化环境在给高校内部审计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在无形中加剧了内部审计风险。一方面,数据生成、存储、传递方式变化造成审计线索隐蔽化、审计取证动态化,信息系统本身成为审计对象增加了审计难度,内审人员依靠原有的知识和技能无法胜任信息化环境下的审计工作;另一方面内审人员将在短时间内面对财务、业务、管理方面的复杂信息并进行审查、评价,博弈难度和失察的可能性加大。此外,虽然运用审计软件采集、计算、分析数据具有速度快、精度高等优势,但审前数据分析不充分,原始凭证、账簿、报表人工审核不足,审计软件跟踪程序设置滞后,都将加剧审计检查风险。
2.4内部审计管理手段和效率面临升级。科技进步和信息化进程的加快,推动了高校管理体制及内控制度的变革,在对财务管理、教学科研管理、招标采购等产生较大影响的同时,也对高校内部审计参与学校治理、提升自身管理手段和效率提出升级要求,内审人员在审计实践中,不能仅局限于对各个功能要素进行孤立的审计,还要对各个要素之间的关联活动和相互作用的效果进行审计,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从总体上对审计目标进行动态、系统的审计评价。当前,高校内部审计面临审计资源有限与审计需求增加、审计任务繁重与审计质量偏低并存的矛盾,整合内部审计资源、提高审计效率、实现审计管理手段的现代化成为信息化条件下的必然选择。
3信息化环境下提升高校内部审计质量的策略取向
3.1转变内审理念,更新内审人员知识结构。要坚持全面质量管理的原则,立足于信息化环境对内部审计质量的升级要求,通过部门会议、个别交流等形式,统一认识,实现内部审计功能定位由外向监督到内向服务的转变,树立增值型内部审计理念,切实通过防范风险、查处问题、完善治理的相互作用体现内部审计“免疫系统”功能;要突出层次性、针对性、系统性,增强内审人员后续教育培训效果,避免培训流于形式,使内审人员及时更新已有财务管理、会计、审计专业知识,不断丰富经济统计、工程建筑、计算机、法律、管理知识;要制定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的方案,提升准确应用审计标准、正确识别控制薄弱点和审计重点、保持合理职业审慎、进行有效审计沟通等方面的专业胜任能力。
3.2拓展审计领域,创新审计方式方法。高校内部审计需要通过积极拓展审计领域、不断创新审计方式方法,进而提供高质量审计产品后,才能实现“以为立位”,提升其权威性并发挥“免疫系统”功能。随着信息生成速度加快、信息容量加大,内审人员要把握信息化环境下内部审计发展方向,将信息系统纳入审计对象,及时了解和评价学校管理信息系统的结构、流程以及内部控制措施。要强调信息接收、处理的及时性、有效性,加大非现场审计,实施“参与式”审计。要区别对待系统开发、应用程序、数据文件三类审计业务,探索程序追踪法、平行模拟法、受控处理法、数据检测法、嵌入审计程序法等方法的具体运用和创新。
3.3强化风险意识,控制内部审计风险。学校管理者和教职工对审计工作期望和要求越来越高,内审人员的责任和风险也越来越大。鉴于信息化环境下高校内部审计所面临的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加剧,应强化内审人员的风险意识,使其充分认识审计风险所具有的普遍性和客观性特点。要坚持廉洁从审,总结经验,增进内部沟通协作,通过审计数据之间的相互比对增加发现审计线索的可能性。要建立健全风险管理模式,实现审前风险预测和评估、过程控制、分析和修正审计结果的有机结合。要确定合理的审计抽样范围,提高审计取证精度,严格进行审计质量检查,准确评价和定性审计发现。
3.4推进信息化建设,构建内部审计管理信息系统。信息化环境要求运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实施和管理内部审计工作。推进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要充分发挥计算机辅助审计优势,运用计算机审计技术对被审计单位有关计算机信息系统所存储和处理的数据进行审计,提高审计效率,节约审计资源,加大审计检查覆盖范围。要主动适应学校事业发展、内部控制改善、内审转型升级的要求和信息化硬件基础、软件基础、人力资源状况,不断丰富内部审计法规库、案例库、专家库、数据库、中介机构库信息资料,逐步构建网络化管理体系,充实审计项目管理系统、审计资源管理系统、审计业务管理系统和审计信息化保障系统,实现标准作业、便捷操作、过程可控、资源共享等目标。
作者:夏午宁 陈丽 单位:南京晓庄学院纪监审办公室
参考文献:
[1]韩传模.内部审计质量管理的探索与实践———全国内部审计质量管理理论研讨论文综述[J].中国内部审计.2013(01):3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