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会计报告的概念范文
时间:2023-06-05 17:59: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财务会计报告的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我国现行的企业会计准则由财政部于1992年颁布,作为基本会计准则,其作用类似概念框架。随着会计理论的日臻完善,为使会计信息能更准确、客观地反映各种复杂的经济业务,我国陆续颁布了一些具体会计准则,但其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如体系不够完整,概念表述不够严密等等。
2006年2月,财政部了39项企业会计准则和48项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这套企业会计审计准则体系的建立,考虑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考虑了我国现阶段经济、法律、会计发展水平,同时也考虑了会计审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要求。可以说,既符合中国的具体情况,又适应会计审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趋势。它的建立对于提升我国会计、审计质量将发挥重要而积极的作用。现将新旧准则重点作一比较。
一、总则
(一)基本会计准则结构。大体来说,新准则的结构基本沿用了旧准则的形式,未做大的调整,新准则将“一般原则”改为“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将“财务报告”改为“财务会计报告”,将会计要素的计量单位列出来,增加“会计计量”一章,使其在旧准则划分为10章的基础上变为11章。
(二)财务会计报告目标。旧准则的目标为“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统一会计核算标准,保证会计信息质量”。新准则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及时修改了现行会计准则的目标,总体目标是“规范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行为,保证会计信息质量”。
旧准则未对财务会计报告目标予以规范和明确界定,使财务会计报告目标作用的发挥受到影响。新准则明确提出了“财务会计报告目标”概念, 并对财务会计报告目标进行了理论概括,即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执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财务会计报告目标”概念的提出,明确了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及其用途,不仅为建立和完善具体会计准则指明了方向,也为会计要素的构建、财务会计报告的设计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二、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关于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旧准则是从一般会计原则的角度来论述的,是对会计核算提出的要求,其结果使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作用只局限于会计信息加工处理的阶段,而弱化在会计准则制定、会计信息利用等方面的作用。而新准则十分注重会计信息质量,主要表现为:
(一)新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趋同,权责发生制原则作为基础假设体现在总则中,历史成本原则体现在会计要素的计量中,取消了“现行基本准则”中的配比原则和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
(二)根据社会经济现象复杂性以及有效地发挥会计如实反映经济活动的要求,新准则将“实质重于形式”明确作为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之一,并纳入了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体系。
(三)新准则与总体目标相协调,对旧准则中的“一般原则”作了补充和完善,将其改为“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更加强调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原则。
三、会计要素的定义及其确认标准
新准则体系下的会计要素仍保留现行的6要素分类,各会计要素的定义表述与现行的《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类似,但借鉴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内涵有所扩大,使之更加符合其质量特征,并确保了会计要素确认与计量的正确性。从新旧会计要素定义的比较中可见,新准则关于会计要素的表述,既注重其内涵的科学性,也能反映各个会计要素的本质特征与旧准则不同,新准则充分体现了基本准则的性质,即“准则的准则”,它通过对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所做出的原则性、概念性的规定,发挥了指导、评估具体准则的作用,所以,新会计基本准则完善和加强了它在我国准则体系中第一个层次的地位。同时,与旧准则相比,新准则在会计6要素的确认中体现了这样的确认标准:满足会计要素定义的项目,如满足与该项目有关的未来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或注出企业,且该项目具有能够可靠计量的成本或价值时,应当予以确认。经过这样的修改,将有利于进一步提高企业资产质量,充分揭示企业债务风险,可正确衡量经营业绩,并为会计信息需求者提供相关的会计信息奠定了基础。
四、财务会计报告
随着经济环境的复杂化以及人们对相关信息要求的提高,表外信息在整个财务会计报告系统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对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正确理解企业会计信息和做出经济决策有重要意义。新准则体系对报告体系进一步改革,它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规定之后,单列财务会计报告一章,对财务会计报告的内容作了原则性的规定。其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旧准则将该部分称为财务报告,而新准则使用的是“财务会计报告”。其名称的变化使新准则与《会计法》、《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中财务会计报告的称谓相吻合。同时“财务会计报告”与国际通用的说法一致,便于与国外沟通。
(二)旧准则的财务会计报告是指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书面文件,包括资产负债表、损益表、财务状况变动表(或者现金流量表)、附表 及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新准则的财务会计报告是指企业对外提供的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某一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会计信息的文件,包括会计报表及其附注和其他应当在财务会计报告中披露的相关信息和资料。可见,新准则不仅将“财务报告”称谓改为“财务会计报告”,其构成内容也发生了变化。
五、结论
篇2
一、财务≠会计
长期以来,关于财务与会计的联系和区别的争论一直未停止过,此类争论的焦点主要是“谁大谁小”的问题,即是“大财务”和“大会计”的争论。前者认为财务包含了会计,后者则认为会计包含了财务。通过长期的争辩,大多数学者认为,财务与会计是两门学科。财务是国家财政体系的基础,它从一产生就担负着筹集、组织、监督、正确处理和调整资金各种经济关系的重任;随着国内、国际经济的运营,还向外汇风险防范、国际避税等方面拓展。而会计则是确认、记录、计量和报告经济活动,并向相关利益者提供决策所用的会计信息。(刘晓棠、孔凡莉,2004)财务与会计的区别,综合起来有:
(1)会计与财务的概念不同
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全面地、系统地、综合地反映和监督经济活动的过程”,财务是“通过合理的财务制度安排、财务战略设计和财务策略运作,有效地培育和配置财务硬资源和软资源,以求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最大化和协调化,维持理财主体的可持续发展”。无论是理论研究、课程设置上,还是实务操作、职能科室的安排上,都是既有会计又有财务的,比如科研室有财务研究室,会计研究室,课程安排上有财务学和会计学.企事业单位的财务和会计功能也是分设的,这些都说明财务与会计是相并行而存在的,不是同一个事物。(刘晓棠、孔凡莉,2004)
(2)会计与财务的职能不同
财务与会计的概念不同。二者的职能也存在很大的差别。一般说来。会计的职能主要是反映和监督;财务的职能主要是预测、决策、协调和控制。会计的反映职能又可以分解为确认、计量、核算和报告职能,即会计是对企业所发生的一切会汁事项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会计的监督职能是指会计在对生产经营活动核算的同时.以国家的法令、法规和制度进行控制、干预和指导,确保生产经营活动合法、合理有序高效地发展。财务的协调职能是指协调企业与国家、企业与其他经济组织及企业内部各部门、各单位之间的财务关系的职责和功能.财务的控制职能是指通过编制财务预算,进行财务分析,来控制资金的筹集,使用和分配的职责和功能由于财务与会计在职能上存在差异,作为完成职能结果的财务报表与会计报表不应是同一种报表。(夏既明,2002)
(3)财务与会计的依据不同
会计核算的依据是国家的统一会计制度,具体会计政策、会计估计的选用由单位根据国家统一会计政策、结合单位实际情况选定的。而财务管理的依据是在国家政策法律允许范围内,根据管理当局的意图,单位制定的内部财务管理办法,享有独立理财自和自主决策权。(施逢武、田斌,2004)
(4)会计与财务的责任主体和责任对象不同
企业本质上是多边契约关系的总和,在信息非对称的条件下,企业的所有者和经营者在获取企业实际控制权方面处于有利地位,其他利小势微的主体利益很难得到保证,甚至受到损害,与此同时也影响着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所以会计工作要求本着客观、公允的原则对各利益主体负责。会计工作的责任对象就不仅仅是企业的所有者和经营者,还应包括国家财税及主管部门、银行等债权人,也包括企业的职工和潜在的投资者等。会计工作应负责向各利益主体提供客观、可靠、及时的会计信息,报告企业的财务状况、盈亏情况、偿债能力、企业发展前景等有关信息。各利益主体作为信息使用者,则依据会计所提供的信息,结合本主体的利益要求和财务状况,作出相应的决策。然而,实践中在较长时期一直未明确会计工作的责任主体,导致会计信息存在着严重的失真,甚至是恶意的编造和篡改,影响和误导了相关主体的决策。为此,新《会计法》第四条明确要求,“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单位负责人就是单位的法定代表人,公司或企业就是董事长。所以,单位负责人及其所控制的会计人员就是会计工作的责任主体。(许小青、廖春玲,2002)
(5)会计与财务的工作内容不同
企业财务工作的主要内容是理财,它包括资金筹集、风险预测、投资机会的选择、资产管理、成本费用开支范围及标准管理、盈亏计算与分配以及企业清算等。而会计的内容主要是从事核算及信息的提供工作,它主要包括会计的有关概念与定义,要求内容的确定,计算方法、科目设置及分类、核算程序、账务处理、报表编审及信息提供等等。(丛佩茹,1995)
(6)财务与会计的工作性质不同
从财务与会计的工作性质看,财务与会计有质的区别,归纳如下表:(汤业国、张宏伟,1996)
项目会计工作财务工作
工作对象资金运动中能货币计量的经济业务组织资金运动中的资金核定、筹集、运用以及分配各环节
工作方法设置账户、复式记账、填审凭证、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等预测、决策、预算、控制、分析、定量方法与定性方法相结合
工作原则客观、真实、可比、一致、稳健、重要、历史成本、明晰等适应环境平衡收支、系统协调、优化比例、灵活组织资金运动
工作目的提供系统的、完整的、真实的、有用的会计信息优化财务状况、控制风险,合理收益分配、增加所有者权益
工作依据会计准则体系企业财务制度、财务管理方法
工作程序取得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编制报表预测决策预算控制分析,是一种典型的管理活动程序
工作要求合乎规范与惯例,信息真实有用合乎管理目的
工作人员知识结构会计惯例、簿记、会计原理、专业会计、经营知识金融理论与实务、投资理论与实务、管理学、财务学、会计学
由此可见,财务和会计是两门学科,在会计准则中不宜使用财务报告、财务报表等财务学的专业术语,应当使用会计学的专业术语。因此,财务报告≠会计报告,财务报表≠会计报表。
二、报告≠报表
从汉语词组的含义上讲:报告①把事情或意见正式告诉上级或群众;②用口头或书面的形式向上级或群众所做的正式陈述。报表是指向上级报告情况的表格。(编辑室,1995)
从会计学科上讲:“财务会计报告由会计报表、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组成”;(《会计法》第20条)“财务会计报告是企业对外提供的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时期的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会计信息的文件。财务会计报告包括财务报表(作者注:称‘会计报表’更准确)和其他应当在财务会计报告中披露的相关信息和资料。财务报表至少应当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等报表及其附注。”(《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44条)。因此,会计报告≠会计报表,财务报告≠财务报表。
三、财务报告与财务会计报告、会计报表的关系
由前可知,财务报告≠财务会计报告≠会计报表。会计报表是财务会计报告的组成部分。“财务会计”有两层含义:一是指财务学和会计学(FinanceandAccounting);二是相对管理会计(ManagementAccounting)而言的企业对外会计——财务会计(FinancialAccounting)。国家制定统一的会计法规制度的初衷,就是要规范“企业对外提供的财务会计报告的内容、会计报表种类和格式、会计报告附注的主要内容等”,而“企业内部管理需要的会计报表由企业自行规定”(《企业会计制度•2001》第153条)。可见,会计准则中的“财务会计”是指的后者,即就是一般常说的“企业会计”。所以,在会计准则中统一使用“财务会计报告”更为科学。另外,自《企业会计制度•2001》颁发以来,国家就再没有单独制定财务制度,而是并入会计制度之中,从完善会计制度内容角度将财务制度的内容融化其中。所以,使用“财务会计报告”更加确切。财务会计报告是指企业对外提供的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会计信息的文件。会计报表是根据日常会计核算资料,通过归集、整理、加工、汇总,用以反映企业一定日期的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和现金变动情况的表式书面文件。编制会计报表是会计核算的一种专门方法,也是会计信息系统的最后环节和最终结果。
会计报表原称财务报表,是财务报告的组成部分。由于它的编制依据来源是会计核算,要遵守会计准则、会计法规,并以规范的格式定期反映,故理论界常将财务报表称为会计报表。
会计报表的基本特征:以会计核算资料为依据;需要对会计核算资料进行加工;定期编制;表格式为主;通用式(具有法律规范);资本运动(会计信息运行系统)的最终结果。财务报告、财务会计报告、会计报表三者的关系如下图:
结论:会计报表提法科学。在财务管理学中宜用“财务报表”;在会计学中宜用“会计报表”;在会计法规中宜用“财务会计报告”。
参考资料
1.财政部:企业会计制度•2001,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
2.编写组:最新企业会计准则讲解与运用,立信会计出版社2006年;
3.丛佩茹:企业财务与会计的关系,黑龙江财会1995年第9期;
4.汤业国、张宏伟:论财务与会计的区别,四川会计1996年第7期;
5.夏既明:会计报告、财务报表和财务会计报告辨析,会计之友2002年第3期;
6.许小青、廖春玲:试论财务与会计的联系和区别,江西财税与会计2002第3期;
7.施逢武、田斌:怎样区别财务与会计,中国工会财会2004第7期;
篇3
【关键词】 财务会计 报告 企业 信息
1. 财务会计报告应该提供的会计信息,不仅包括与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有关的会计信息,而且包括与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信息。
自1998年要求企业编制现金流量表以来,财务会计报告的使用者对与现金流量有关的会计信息越发重视。尤其是上市公司财务会计报告的使用者,由于担心利润纵,逐渐增加了对现金流量相关信息的使用。虽然利润从理论上讲依然是企业价值增值的一个最基本的度量,但是,从长期看,如果没有高质量的现金流与利润相伴随,利润本身的质量就值得怀疑。因此,财务会计报告重视与现金流量有关的会计信息的披露,是十分必要的。
此外,根据我国2006年2月15日的《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 一 财务报表列报》的规定,财务报表至少应当包括下列组成部分: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或股东权益,下同)变动表;附注。由此可见,财务会计报告所应提供的信息,不再限于过去所讲的“三大报表”(即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它还包括了所有者权益变动表。未来还可能根据财务会计博爱高使用者的需要,进一步增加披露内容。
2. 财务会计报告不仅要反映管理层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而且要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做出的经济决策。
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是会计理论界财务会计报告目标过程中形成的两大理论观点。在受托责任观下,财务会计报告的基本目标应该是以恰当的方式有效地反映资源手托着的受托经营责任及其履行情况。它强调实物资产的保护和资产价值的完整。按照这种观点,财务会计报告是一种控制和约束机制,协调着由于“两权分离”而形成的资金提供者与企业经营者之间的利益关系。
在决策有用观下,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就是为了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对他们的经济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第1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将财务会计报告的模板表述为以下三个方面:
(1)财务会计报告应当提供对现在的和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以及其他使用者做出合理的投资、信贷及类似决策有用的信息;
(2)财务会计报告应当提供有助于现在的和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以及其他使用者评估来自销售、偿付、到期证券或借款等的实得收入的金额、时间分布和不确定性的信息;
(3)财务会计报告应当提供关于企业的经济资源、对这些资源的要求权以及使资源和对这些资源的要求权发生变动的交易、事项和情况的信息。美国、英国等西方发达国家会计准则以及国际会计准则的确定,均采用了决策有用观。
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的产生有其各自的社会经济背景。受托责任观产生的基本社会经济背景是,资源的所有权与经营权是分离的,且资源的委托者与受托者之间的委托与关系是直接建立的。决策者有用观产生的基本社会经济背景是,资源的所有权与经营权是分离的(这与前者相同),但资源的委托者与受托者之间的委托与关系不是直接建立的,而是通过资本市场间接建立。
从我国会计发展的历史过程来看,受托责任观首先得到了强调。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决策有用观也日益受到了人们的重视。其中最重要的推动力量就是,伴随上市年公司发展而不断增加的投资者对企业价值评估和证券投资决策分析的需要。可见,我国2006年的企业会计准则强调财务会计报告应该同时满足反映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需要和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决策需要,正是反映了今年我国社会经济背景的变迁所带来的影响。
3. 财务会计报告的使用者,不仅包括传统上强调的股东和债权人,而且包括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等。
传统上,财务会计包括的使用者,在西方国家主要是指股东和债权人,在我国一项包括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也特别强调企业内部管理者。我国过去之所以一向包括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是因为企业多为国有,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在与企业的关系中扮演着双重角色,一般意义上的政府和国有企业的所有者。
之所以也特别强调企业内部管理者,是因为我国传统上没有独立意义上的管理会计,财务会计信息与管理会计信息浑然一体,如果不考虑企业内部管理者对会计信息的需要,财务会计报告就不能支持企业内部的管理决策和控制。但是,时至今日,企业内部管理者的信息需求可以通过管理会计系统提供,故财务会计报告无须专门强调对于企业内部管理的有用性。
无论在西方,还是在我国,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不断发展和变化,企业的生产和发展不再仅仅依赖与股东和债权人等传统意义上的利益主体,而且也离不开诸如政府、员工、客户、供应商及一般社会公众等利益主体。恰当处理与上述所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当然需要依靠一定的机制,财务会计报告便是一种重要的机制。例如,通过财务会计报告向外界披露企业在环境保护、社会捐助等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效,可以让社会公众了解到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从而使得那些社会责任履行比较好的企业,能过得到社会公众的更多支持。
4. 会计主体假设,也称会计实体假设,是指核算和报告会计信息的特定单位或组织。
该假设界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空间范围。我国《企业会计准则 一 基本准则》中规定:“企业应当对其本身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这一规定意味着,就企业而言,某一特定企业的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对象,应该也只能是该企业“本身”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而不应该包含该企业之外的其他任何组织或个人发生的交易或事项,无论这些组织或个人与该企业有着多么密切的联系。只有这样,该企业所提供的财务会计报告,才是对该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现金流量等方面的恰当表达。
根据会计主体假设,某一特定会计主体与其他任何组织或个人之见不应该有“模糊边界”,从而某一交易或事项是否属于该特定会计主体的会计所应该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对象,不应该存在模棱两可的现象。但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倾斜未必那么简单,也就是说,要准确划分会计主体,为其保持高度独立的会计账簿记录,实践中会遇到许多困难。
结束语
篇4
首先在解释“何为管理会计报告”之前应该先解释“何为管理会计”。IMA在2008年底公布的管理会计新定义:管理会计是一种包含了制定管理决策、计划和绩效管理系统,并且在财务报告系列和披露中提供专业意见,辅助组织战略制定和完善的职业。通过对比IMA在1981年的定义,我们可以发现管理会计的定义已经有所拓展,不再仅仅局限于对信息的收集、归纳、分析,作为一个信息提供者为决策者们提供信息支持,而是已经站上了制定管理决策、计划和绩效管理的高度,并且进一步在战略制定的过程中发挥着自身的作用。这也意味着国外管理会计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或者也可以说人们对管理会计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从而要求管理会计不断完善和创新。
我们也可以通过CIMA2006年给出的对管理会计四个阶段的发展分类认识到管理会计概念的演变,管理会计的具体职能在不断地强化,从最初的成本管理到价值创造阶段,很明显管理会计的工作变得复杂而艰巨。相比较于国外管理会计的研究,中国的管理会计研究明显滞后,潘飞(2010)总结中国管理会计学者经历的三个重要的研究历程:①大量介绍了国外先进管理会计研究成果;②站在中国管理会计实践的角度剖析西方先进的管理会计工具在中国应用的可能性;③在我国制造业尝试推进管理会计的案例研究,并向大样本的实证研究迈进。除此之外,其他学者也提出了我们需要认识到的目前存在的对于管理会计研究方向存在的误区还有:强调利用会计信息进行预测、决策、规划与控制,而不是探究为进行预测、决策、规划与控制如何提供会计信息。有学者指出管理会计改革与完善的方向应是将管理会计置于会计学的大框架下进行研究,将围绕管理会计本质和目标而进行的管理会计的确认、记录和报告作为管理会计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方法,提供管理会计报告应是管理会计目标与方法所决定的,正如同财务会计要提供财务会计报告一样。
基于本人的理解,从本质上管理会计并没有变,它是基于管理的会计。只是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商业模式的不断成熟,以及科学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在企业发展的道路上能够寻找到的突破口越来越少,而在实践中人们渐渐发现了管理会计在企业经营管理中体现出的一些成效。一直以来基于计算机技术的落后以及考虑到成本效益,管理会计一直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而现在这个阶段可以说管理会计的内驱动因和诱发动因都具备,当务之急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以科学的方法建立一套科学的管理会计体系。当然鉴于管理会计并不像财务会计一样经历了长时间的研究与实践,拥有一套较为完备且权威的准则体系,并且由于自身的特殊性,它往往需要在设计中应用权变理论,所以其研究难度肯定是不可小觑的。
二、何为管理会计报告
在阅读国内管理会计相关文献之后,本人发现在大部分文献中管理会计报告等价于内部报告。张先治(2005)在《论企业管理会计报告系统构建》中提出管理会计报告体系应该根据每个责任中心围绕自身的核心责任目标为依据形成资本经营报告、资产经营报告、商品经营报告和生产经营报告四大报告系统。张先治(2006)在《内部报告体系及设计》中也提出内部报告体系应该形成资本经营报告、资产经营报告、商品经营报告和生产经营报告四大报告系统。并且张先治在2008年发表的两篇文章中先后表示会计报告应包括对外报告(财务会计报告)和对内报告(管理会计报告),明确了将对外报告等同于财务会计报告,将对内报告等同于管理会计报告。而王仲兵(2009)在《企业会计信息结构重构:基于企业与市场的互动视角》一文中也指出,“企业与市场的边界通常被称为企业与市场的两分法,而正是两分法观念的存在造成传统意义的财务报告与管理会计报告间的差异,即简单地将财务报告视为对外报告而管理会计报告为对内报告。”他也是将管理会计报告和对内报告等同起来。
篇5
(一)公允价值
1.公允价值的内涵。IASB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认为,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当事人自愿据以进行资产交换或负债清偿的金额”。我国会计准则的定义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相似,只是作了“在公平交易中,交易双方应当是持续经营企业,不打算或需要进行清算、重大缩减经营规模,或在不利条件下进行交易”的补充。2.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目前国内会计界关于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存在多种不同的认识。概括而言,有学者认为公允价值计量是一种独立计量属性,我国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的第四十二条明确地将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并列为一种独立的具体计量属性;与之相对比,也有学者认为公允价值是一种复合计量属性,是现行市价和现值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复合计量属性,代表学者有谢诗芬、王建成和胡振国等;还有学者认为公允价值只是计量目标,公允价值只是人们期望达到的交易价格,是会计计量力图实现的一种理想目标,各种计量属性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具体估计手段。综合借鉴各种观点,我认为需要根据客观的会计环境,循序渐进的引入公允价值计量,不能超越现阶段的经济环境。具体而言,保证计量属性内部一致性和可比性前提下,条件符合时5种具体的计量属性都可以作为公允价值的估计手段。
(二)财务会计概念框架
1.概念框架的内涵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着重指导并评价财务会计准则的理论依据,最早由美国FASB提出。概念框架是指由目标及相关的基本概念组成的逻辑严密的体系,这些目标和基本概念可望引出前后一贯的准则,并对财务会计报告的性质、作用和局限性做出规定。会计假设和会计目标分别从客观层面和主观层面对概念框架的主体内容进行约束所以将会计假设和会计目标作为概念框架的第一个层次;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作为会计目标的具体化,会计要素作为会计对象的具体化,是概念框架的第二个层次;会计要素及其确认与计量和报告及披露是概念框架由抽象变为具体的成果则是概念框架的第三个层次。2.会计基本准则我国基本准则类似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在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建设中扮演着同样的角色,在整个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中具有统驭地位。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中,基本准则属于部门规章,是由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以第33号部长令签发的。基本准则包括了会计目标、会计假设、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会计要素及其确认、会计要素计量和会计报告。这些虽然体现了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内容,但是它只是法律规范,不能替代作为理论范畴的概念框架。因此,应该构建概念框架以便更好的指导和评价会计准则,符合国际趋势,弥补现阶段基本准则在指导会计实务上的缺陷。
二、公允价值视角下会计概念框架第一层次的构建
上文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思路:第一,新财务会计概念框架采用公允价值为主要计量属性。第二,本文采取“会计环境(会计假设)———会计目标———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会计要素———会计要素确认与计量———会计报告”的构建框架。本文将会计假设和会计目标作为概念框架的第一层次,将会计信息质量和会计要素作为第二层次,将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报告披露作为第三层次。下面我将具体讨论,在公允价值会计的视角下以基本准则为基础的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三个层次的构建。
(一)会计假设
会计假设从客观方面约束着会计信息的供给。基于会计环境的会计假设是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构建基础。会计假设对财务会计的处理信息的反映范围,时间分期,计量单位等基本方面做出了规定,为会计工作的展开提供了统一的基础。1.会计主体假设。所谓会计主体假设是指会计报告的记账主体,会计主体决定了会计信息的外延,即会计只为其会计主体提供会计服务。公允价值计量对会计主体假设并没有很大的影响,可以认为公允价值计量是会计主体假设的无关因素,在公允价值计量下,会计主体依然是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企业或者事业单位。2.持续经营假设。持续经营假设是指:会计所服务的会计主体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不会发生破产或者清算,将永续经营下去。公允价值会计下,要求必须坚持持续经营的假设。在公允价值的估价技术中,都需要企业能够持续稳定的经营。并且这一假设可以减少公允价值计量下提供会计信息的成本,从而增强公允价值会计的应用性和可行性。3.会计分期假设。会计分期假设是与持续经营相关的假设。它是指会计信息的提供需要人为的划分期间,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报表。公允价值计量下,仍然需要坚持会计分期的假设,由于会计分期的存在所以使得会计人员不可避免的将连续不断地企业运营过程分割开来,进而估计、判断会计折旧,摊销、坏账计提等会计政策,因此应该在制定会计准则时尤其要注意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4.货币计量假设。货币计量假设是指:会计核算应以货币作为计量单位。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就是价格,会计主要借助于价格进行核算,为了保持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应保证货币的购买力是不变的。如果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在名义货币下,资产的账面价值就是资产的真实价值,这样使得货币计量假设更具有可操作性,从而提高了企业会计数据的真实可靠性。5.半强式有效市场假设。除此以外,在使用公允价值之后,会计假设应当包括:半强式有效市场假设。采用公允价值会计的前提是公允价值的数据能够可靠的得到,而根据定义:公允价值是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即交易双方必须熟悉当前的市场情况,能够对资产或债务的价值达成一致。熟悉市场情况,也就是说,市场是公开透明的,能够被交易双方把握有关交易的相关信息,市场是公正的,交易双方能够获得相同的有效信息不存在信息不对称的状况,不存在投机的机会。
(二)会计目标
以会计目标作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逻辑起点,已成为FASB和IASB合作制定概念框架联合项目的共识。在财务概念框架中,会计目标应主要解决以下问题:财务报告的信息使用者;使用者对信息的主要用途;现行财务会计报告能提供的主要信息。1.会计假设与会计目标的关系。在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中,会计假设和会计目标都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各个会计准则制定机构都对会计目标有明确解释。IASB和我国的基本会计准则都对会计假设有明确的解释,FASB虽然改革了以会计假设为起点的概念框架制定模式,但是在新的概念框架体系中,许多具体的公告中都默认了会计假设。2.公允价值视角下的会计目标。公允价值会计强调计量,坚持真实反映,因此真实反映事实上成为会计的内在目标。应该看到“决策有用观”强调会计信息具有导致信息使用者做出差别决策的能力,公允价值会计视角下公允价值虽然是更相关的计量属性,但公允价值计量本身追求的并不是决策有用,而是通过真实反映,不误导信息使用者,达到与决策相关的目标。因此,从深层次分析,会计“决策有用”目标只是公允价值会计内在目标的外显。
三、公允价值视角下会计概念框架第二个层次的构建
(一)会计信息质量特征
会计信息质量是会计信息满足规定或潜在需要的特征和特性的总和。它是“会计信息为满足规定或潜在的需要而必须具备的那些特征和特性要求,它是进行会计选择时应追求的质量标志”。1.信息质量特征在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中的地位。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研究在整个概念框架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是连接财务报告目标和其他概念公告之间的“桥梁”。由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担当着承上启下的角色。会计理论界已经认识到建立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以及完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应继续加快构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逐步取代现行的企业会计准则。所以,在概念框架中最重要的概念是目标,仅次于目标的是会计的一系列信息质量特征。2.信息质量特征的内容。在IASB/FASB2006年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联合项目中,信息质量特征分为基本质量特征、增进的质量特征和报告的约束条件三大部分。基本质量特征包括相关性和如实反映;增进的质量特征包括可比性、可稽核性、及时性、可理解性;约束性条件有两个即重要性和成本5。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包括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相比于联合项目中的表述,我国的信息质量特征从内容上看已经比较丰富,但从形式上看有一定差距。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缺乏层次,没有对首要特征、主要特征、次要特征等进行说明。3.公允价值视角下的信息质量特征。在当前的会计实务中,公允价值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受到质疑,原因是公允价值的取得需要有严格的市场条件,当前的市场经济尚未达到理论要求,并且公允价值的估值手段中需要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在机会主义的威胁下,现阶段公允价值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仍然需要防范和监督。但是应该看到公允价值会计本身与会计信息可靠性并不矛盾。通过动态反映,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真实反映6;以此为基础,相关性和可靠性不再是矛盾的,可靠是相关的基础,而相关则是信息具备可靠性后的结果。公允价值计量的出现,对相关性和可靠性相互关系认识上的一次颠覆。公允价值计量是对会计要素的价值计量,其目的是实时反映会计要素的价值信息。它与会计信息可靠性的要求并不违背。
(二)会计要素
会计要素是指对会计对象按经济性质所作的基本分类,是会计核算对象的具体化。财务会计对象是企业以货币表现的全部经济活动,即核算和监督企业资金运动的全过程。财务会计要素是根据交易或事项的经济特征所确定的财务会计对象的基本分类。公允价值会计下,应当引入全面收益的概念。全面收益是一个广泛的收益概念,是指除了业主投资和分配给业主款项之外的一切权益上的变动。既包括已确认并已实现的损益,又包括已确认但未实现的损益,前者为传统损益表上的项目,后者则通过“其他全面收益”来反映,所有这些损益项目均反映在全面收益表中。从金额来讲,全面收益=净收益÷其他全面收益。因使用公允价值而产生的资产减值准备和资产重组收益,是已经确认但未实现的损益,应反映在全面收益表上的“其他全面收益”中。采取这种收益确认方式,可以减少企业操纵利润的动机,也将不会有人热衷于利用公允价值操纵利润。
四、公允价值视角下会计概念框架第三个层次的构建
篇6
近几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开展,从内部挖潜增效,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已成为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必然选择。财务管理活动是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关键环节,财务会计报告系统则是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为经营决策提供信息支持的职能。因此,建设好财务会计报告系统,是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实际需求。
一、财务会计报告体系的现状与评价
1992年实行两则两制的财务会计改革以来,财务会计报告经历了动态的发展历程。国有企业的财务会计报告从最初的三张主表,发展到如今财政部要求的大量附表和附注的披露,其内容在逐步地丰富和细化,既满足了企业对外披露信息的需要,同时也为企业经营管理者、决策者发挥了至关重要的支持作用。但是,也应该看到,目前的报告体系还远远满足不了现代企业高效管理的需要,财务信息细化的程度不够,披露的时效性较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效率。因此,有必要从全局的角度统筹规划财务会计报告的建设,使财务报告真正发挥其在财务管理中应有的作用。
现状一:企业可以做到会计核算电算化和财务会计报告的电算化,但是二者还没有有效地衔接起来
从企业自身的层面来看,企业的会计核算电算化和财务会计报告电算化已经初具规模,两者都有通用的软件系统支持,但是从会计账簿数据直接编报财务会计报告的功能一直没有实现。会计人员只能先通过EXCEL等办公软件系统拷贝账簿数据,然后粘贴到报表格式上来,这种半自动化的过渡导致会计人员无论是编制中期财务报告还是年度财务决算时,都时间紧、任务重,经常加班加点非常辛苦,但结果往往还不如人意。
现状二:财务会计报告仅仅满足对外披露的需要,还不能完全满足企业内部管理的需求
目前,无论是财务预算报表还是财务决算报告,由于有向上级主管部门上报的要求,编报时基本上以及时、较好地完成对外披露为主要目的。而企业内部日常管理对信息的需求显得匮乏,尤其在专项业务管理时,往往需要纵向和横向全方位的统计数据,但目前不能够随时获得,需要耗费大量人力和时间重新收集资料。信息资源不能共享造成了工作的无序和资源的浪费,显然要应对瞬息万变的经营环境是十分不利的。
现状三:财务会计报告中,预算报表、财务快报、财务决算中报和年报自成体系,缺乏相关性和整体性
目前,上述几套报表体系在管理上各立门庭,按照业务模块划分,不同人员有不同的分工。这样就使报表之间虽然基础数据相关,但是报表数据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信息数据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变得复杂,股东、董事会以及其他与企业相关的信息需求者不能够直观地解读财务指标,这对融资、投资等重大资本运营会带来一定的困难。
现状四:软件系统缺乏统一性和连续性,造成数据在企业间、不同报告期间不兼容,降低了数据的可利用价值
有些企业没有统一要求其下属企业的核算和报表软件,下属企业可以自主开发或购买软件系统,造成上下信息流传输不畅,转换工作量很大。同时,近年来软件系统的更换也造成企业的前后期数据不能兼容,直接影响多年经营数据的统计和分析。
总体上来讲,目前的财务会计报告一是缺乏系统性;二是深层管理的深度有待加强,缺乏统一的财务信息体系和系统开发是制约管理的瓶颈。
二、财务会计报告体系的核心――信息元素
从财务会计报告的现状可以看出,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财务会计工作手段已经发生了实质性的改变。如:会计工作的数据载体由纸张变为磁介质和光电介质;数据处理工具由算盘、草稿纸变为高速运算的计算机;互联网的出现实现了实时数据的直接输入输出。这些变化直接导致了会计披露目的的改变,由原来受托于经营者的事后反映和总结,转为倾向于向信息使用者提供更多的总结加前瞻性的预测信息,信息的有用性和实效性决定了财务会计报告披露的价值。因此,随着经济环境的发展,财务会计报告体系的建设应满足以下要求:一是信息数据的相对固定和统一,增强连续型、可比性和相关性;二是能够充分满足不同目的使用者对财务会计报告的需求;三是加强管理会计的应用,提升财务数据预测与分析价值。
为了达到上述目标,必须研究会计信息的披露形式和手段。经过多年的实际工作,我们发现由于信息使用者需求的日益增加,尽管目前财务会计的报表格式和内容一直在不断地完善,但是任何一套财务报表体系都不能说可以完全满足信息使用者的要求,因为使用者的动态需求使财务会计报告需要年年调整。鉴于此,财务会计报告体系应该打破固定格式和固定框架的限制,笔者建议引入“信息元素”的概念,以建设“信息元素型”财务会计报告体系来解决目前财务会计报告存在的问题。
(一)信息元素的含义
所谓信息元素,就是指围绕着财务会计报告这一主题设计的基本财务指标或非财务指标项目,犹如人体的“细胞”,作为独立的基本单元存在并具有既定的指标含义。
(二)信息元素的范围
1992年,我国的“两则两制”改革确定了基本的三张会计报表后,尽管对报表的披露要求不断细化、报表格式和内容一直在丰富,但是相对而言,会计要素的基本定义要稳定得多。2001年的《企业会计制度》对资产、负债等会计要素进行了重新定义,而2006年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体准则》对会计要素的定义又进行了重大调整。这次调整完全是按照2000年国务院的《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规定,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等六大会计要素进行了重新定义。将这些会计要素作为信息元素的范畴,可以为构建统一的财务会计报告体系打下良好的基础。
目前,从财务会计报告披露的内容来看,财务会计报告已经不仅仅局限在财务指标的披露上,包括企业基本情况以及生产技术性指标等在内的非财务信息也成为财务会计报告的一项重要内容。所以,信息元素的范围要大于单纯的财务或会计要素的范围,它是完全围绕报告披露和财务分析、财务预测及财务决策而设计指标并发挥功能的。
(三)“信息元素型”财务会计报告系统的构建
构建“信息元素型”财务会计报告系统的基本思路是以信息元素作为基本落脚点,将信息元素纵向分级划分,设定一级主干信息元素和二、三级分支信息元素,构成“信息元素树枝结构”,从而构建起财务会计报告披露信息的体系框架。具体步骤如下:
1.在基本层面上应将信息元素划分为“财务信息指标”和“非财务信息指标”两大类。2.将“财务信息指标”体系,分为“基本指标”和“比率指标”两种类型。其中:在“基本指标”下首先需要对现有的财务会计报告进行分析,寻找出报告中的基本信息单元,它们是计算其它比率指标的基础,也是披露的基本内容,对此进行初步分析,如“应收账款” 、“固定资产”等一级会计科目作为一级主干型信息元素;再在一级基础上设计二级信息元素,如“往来单位”、“坏账准备”等,以下级次依此类推。需要说明的是,在不断细化的过程中应将与报表项目有关的细节加以说明,如“长期借款贷款期限”、“实收资本的构成”等信息的相关性也归属在这里,作辅资料进行披露;“比率指标”部分必须借助“基本指标”中的基础信息,结合企业财务管理,重点设计可以作为信息元素存在的计算公式较固定的比率指标。这些指标公式明确、计算惟一,便于直接进行财务的分析、预测和决策。3.在“非财务信息指标”中按照目前披露的、有关企业的基本情况如人事、采购、生产、销售、质量管理等多方面材料进行披露,主要基于信息使用者的关键点需求进行披露。4.在指标间的逻辑关系上,需要测试并稽核,防止生成错误的信息元素。5.按照上述结构和内容开发财务会计报告信息系统,建立电算化环境下的“信息元素型”财务会计报告体系,实现最终的数据转换、收集、汇总等多种功能。
(四)信息元素的组成特征
从企业建立整体信息库的角度来看,为了便于在信息库中查找、筛选,一个独立的信息元素,至少应具备以下四方面的内容:名称、时间、填报单位、金额,这四项内容横向描述了该信息元素的基本特征。因为我们设计的出发点完全基于“某一信息元素”而不是“某一张报表”,打破了目前财务报告软件系统不能实现同一指标不同期查询、分析的局限。这样一来,只要按照这四项内容排序输入查询条件,就能够瞬间完成统计数据的收集工作,从而大幅度地提高工作效率和信息利用价值。
(五)信息元素的指标来源及其种类
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涉及方方面面,报表的披露详细全面,所以信息元素是一个强大的信息数据库。数据库里的指标可能成百上千,具体可分为以下几类指标:
1.可以从账簿中直接生成的财务指标
这些指标可以直接从账簿中取数,是形成报表主表和附表财务信息的基本来源。比如以“ 应收账款”、“应交税金”期末数等指标生成资产负债表,“主营业务收入”、“管理费用”本期数等指标生成利润表等等。这些数据有一级科目直接生成的,对于具体的科目披露还有从二级甚至二级以下级次会计科目中取数的情况,因此占信息元素的比重应该是最大的。
2.经过计算自动生成的财务指标
如果一项指标是从其他数据加工得来的,那么这项指标尽可能不作为信息元素,换句话说,信息元素以该指标(数据)从来源上直接生成,不需再分解为宜。但是如果某些指标计算公式固定,含义惟一,不产生歧义,也可以作为信息元素存在,但这些指标只占信息元素的少部分,比如“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等指标。
3.行业生产技术类的经济指标
这些指标是编报企业行业技术指标表的来源。具体来说可依据行业的不同而设计不同的指标,比如电力行业的“发电量”“设备利用小时”等指标。部分指标同样需要计算而成,比如电力行业的单耗类指标。
4.从其它统计渠道得来必须手工填写的基础数据
这些指标多为统计口径的指标,是编报“企业基本情况表”等报表的来源,比如从人力资源部门得到的“职工人数”、从统计部门得到的“工业总产值”等指标。
5.其它文本说明性指标
这些指标往往需要从多种途径中获取。比如有助于理解对外重大项目投资说明的“利率情况”、“预期完工年限”、“项目完工程度”,对被投资单位的“持股比例”、长短期借款中的“借款到期日”等指标。
三、财务会计报告信息化的实施
信息元素的构建和实施必须结合财务会计报告信息化的完成,财务会计报告系统开发的成败,是整个财务会计报告管理的决定性环节。与通用财务软件开发一样,需要专门的软件开发人员并结合企业内部会计人员共同开发。在开发过程中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一)可以实现从核算系统到报告系统的对接,能够直接从核算系统中取数生成信息元素。
(二)由于非财务信息的存在,可以借鉴分部式报告的观点,考虑让相关部门参与非财务信息的披露。比如,有关人力资源方面的信息可由人事部门协助披露;有关销售协议方面的信息由销售部门披露,披露部门从会计部门拓展到了人事、销售、计划等部门。
(三)在开发的过程中,除了按结构层次构建信息元素外,还可以将相对稳定的报表比如三张主表延伸开发,实现报表的实时生成,这样将大大提高披露的效率。
(四)信息系统生成后,将信息分为核心与非核心信息。非核心信息作为公共产品具有及时使用性,不需保密,可以对外公开;核心信息只由财务部门、企业高层管理当局和董事会主要成员垄断使用,不对外公开。
(五) 在建立信息元素的基础上延伸信息模型的建立。既然元素固定,就可以运用这些元素进行项目预测、决策分析、经营结果分析等,实现图表结合、基础数据与计算结果联动的目标,以更直观、简便的方式进行不同时期的比较和不同指标的平衡。比如,建立预算考核平衡计分卡模型、成本因素分析模型、不同时期经营成果对比柱形图、项目投资后评价模型等等,这些对企业的决策非常有意义。
另外,要注意秉承开放式的开发思想。即在开发过程中要考虑预留接口、将来有可能进行的整体信息化流程(如ERP)整合等,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实现信息的及时上报、传递和分析。
四、财务会计报告信息化的配套建设
真正贯彻和落实好这套财务会计报告信息系统,建设配套的外部环境非常有必要。
(一)建立相应的财会制度,提供制度保障
建设信息元素型财务会计报告体系至少应建立以下相关的财会规章制度:
1.明确财务会计报告中信息元素的指标解释
以指标手册的形式明确信息元素的组成、指标解释以及指标间的稽核关系等内容,使信息元素规范、有章可循,这种手册的优势在于设计内容相对统一,手册相对固定,而不是年年变更。
2.规范财务会计报告电算化操作的办法
主要包括两层含义:(1)在每个单位内部建立局域网环境下的财务会计报告电算化操作流程设计和权限分配,通过身份确认和密码设置等手段,使职责权限分工明确,保证软件系统操作的安全;(2)在上下级单位的报送过程中,利用互联网或系统远程网络建立相关的操作流程和权限,保证及时、准确地报送和接收数据,真正建立起通畅的财务会计信息流。
(二) 加强对财会人员的培训,保证执行效果
由于系统不仅需要实现软件功能的运用,而且要注重对未来信息的预测与分析,因此,加强对财会人员的财务和会计知识的综合培训,提高财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计算机技能显得非常重要。不仅如此,培训内容还应包括信息元素的讲解、软件操作培训、模型的设计和运用等。同时,还要加强对财务分析的培训,提高财会人员运用指标分析现状、提出处理或改进建议的水平。唯有如此,财务人员才能真正扮演好经济参谋的角色。
篇7
一、政策层面:对企业单位年度财务会计报告的监管正在进一步加强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的规定,财政部门负责对各单位财务会计报告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实施监督。财政部相关部门近年来一直根据法规的规定,对有关企业单位的会计信息质量进行常规检查,并公开会计信息质量检查结果。与此同时,证监会和保监会等有关业务主管部门也在法律法规所规定的职权范围内对所管辖的上市公司、保险公司的年度报告编制或者披露要求作出规范,并实施监督。多年来,财政部、中国证监会和保监会等一直是敦促企业单位贯彻实施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提高财务会计报告编制质量的重要力量。而在2003年又发生了新的变化,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国资委)和银行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银监会)的成立,加强了对国有资产、银行的监督管理,这其中包括对国有企业和银行财务会计报告监管的加强。而执行什么样的会计标准对于财务会计报告的质量深远,对于国有非企业和银行企业,财政部已经制定了相应的《企业会计制度》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但是在执行时间和范围上尚有差异。正因如此,2003年有关企业财务会计报告的质量与所执行的会计制度标准休戚相关。
按照中央的部署,所有国有企业在《企业会计制度》后,将用3年左右的时间于2005年完成执行《企业会计制度》的工作。为此,国资委在成立后不久,即与财政部联合了《关于做好执行工作的通知》,要求其所管辖的189家大型国有中央企业加强财务会计管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随后,为了保证《企业会计制度》的贯彻落实,国资委发文要求这些企业做好清产核资、摸清家底的工作。具体安排是:(1)对于2002年前已申请执行或已执行《企业会计制度》的有关中央企业,按照财政部规定的有关工作要求,只需做好有关资金核实工作,直接向国资委申报资产损失处理,可不再组织清产核资工作。(2)对于申请2003年执行《企业会计制度》的中央企业,清产核资主体工作时间为2003年9一12月,资产清查时间点为2002年12月31日,全部工作于2004年3月底结束。(3)对于申请在2004年或2005年执行《企业会计制度》的中央企业,清产核资主体工作时间为2004年1~6月,资产清查时间点为2003年12月31日,全部工作于2004年10月底结束。
由于2003年仍然处于向全面执行《企业会计制度》的过渡时期,所以,国资委于年末发出通知,就如何做好2003年度中央企业财务决算的工作作了部署,要求各企业在进行财产清查、债权债务确认和资产质量核实的基础上,组织好企业总部及所属子企业财务决算编制和报表合并工作。按照国资委的部署:(1)各企业要在2003年度财务决算编制工作中,结合企业清产核资工作,认真清理以前年度的潜亏挂账,如实反映遗留问题,经审批后合理消化和处理,并认真经验和查找原因;(2)企业在2003年度财务决算编制中严禁出现新的潜亏挂账;(3)所有境内外各级子企业(含全资、控股)、分支机构都应纳入年度财务决算编制范围;(4)企业所属经营性事业单位,应按规定执行统一的企业会计制度,尚未执行企业会计制度的所属事业单位,应将资产和财务数据并入企业财务决算报表中;(5)企业所属基建工程项目要与企业财务并账,尚未并账的应将基建项目的相关财务决算一并纳入企业年度财务决算报表中;(6)除特别规定外,年度财务决算应当经过注册会计师的审计。
毫无疑问,上述举措,一方面表明2003年年度财务会计报告的编制要求、标准等将大大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将可望得到进一步提升;另一方面也表明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和政府职能的转换,财务会计报告正日益成为政府有关部门和出资者获取企业有关财务信息,籍以评价企业绩效、实施监管的重要手段。除了企业财务会计报告的要求外,我国政府和非营利组织会计改革亦正在进行中,有关法规对于政府和非营利组织提供年度财务会计报告及其信息的透明度也正在提出更高的要求。如今年已经生效的《民办促进法》、即将出台的《基金会管理条例》和《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等,均对民办教育机构、基金会以及其他有关非营利组织要求提供年度财务会计报告作出了严格要求,从而会对相关机构、组织编制年度财务会计报告产生较大影响。
二、技术层面:提高年度财务会计报告的编制质量
按照我国会计法和《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的规定,企业编制的财务会计报告应当保证真实、完整。这就意味着任何企业在编制年度财务会计报告时,至少应当在年度财务会计报告中提供会计报表、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其中,会计报表至少应当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及相关附表。从技术层面上来讲,提高年度财务会计报告编报质量至少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从基本概念角度,企业应当严格按照《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规范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的定义来确认和计量企业所发生的交易事项,并如实反映于会计报表中。比如,对于那些已经不能给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流入的“资产”,实际已经不符合资产的定义,应当合理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对于那些已经发生的现时义务,或者潜在义务已经转化成现时义务,并能够可靠计量的,应当及时确认为负债等。
(二)从信息披露有用性角度,企业编制年度财务会计报告的目的是为了反映企业在年末的财务状况、全年的经营业绩和现金流量等信息,从而一方面可以解脱经营管理者的经管责任,另一方面可以向会计信息使用者传递与其决策有用的信息。从这个角度讲,企业财务会计报告的编制者应当尽量向财务会计报告的使用者披露充分的信息,这些信息不仅仅包括会计报表本身的信息,还包括会计报表附注信息,从而有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理解会计报表本身的信息。关于企业至少应当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的信息,《企业财务会计报告》和《企业会计制度》、《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等均作了具体规范,中国证监会对于上市公司年度会计报表附注披露的内容与格式也作了规范。另外,从保证财务会计报告信息的有用性和完整性角度,对于一些有助于理解会计报表内容的信息,即使其没有在相关准则、制度中明确规范,企业也应当在会计报表附注予以披露。
(三)从会计规范角度,应当继续完善我国财务会计报告规范体系。财政部目前正在深入我国会计信息使用者的特点和类型、对会计信息的需求、信息使用者的决策模型等,根据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来决定企业应当在财务会计报告中予以披露的信息,并正在加紧制定《财务报告的列报》会计准则,对于企业应当在财务会计报告中列报的主要内容作进一步的、详细的规范。
三、使用层面:年度财务会计报告应当重点关注的内容
前已述及,企业编制财务会计报告的目的是为了在会计信息使用者与企业管理层之间建立起一个信息沟通的桥梁,但是由于双方之间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和双方之间可能的利益驱动的不一致,我国企业的年度财务会计报告的质量仍存在一些问题,因此,会计信息使用者在使用和年度财务会计报告中需要予以特别关注。按照2002年度财务会计报告披露的有关情况,结合今年的特点,使用者在阅读和分析2003年度财务会计报告时,应当尤其注意以下几点:
(一)关注上市公司与关联方和潜在关联方之间的交易。尽管财政部已经了《企业会计准则——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和《关联方之间出售资产等有关会计处理问题暂行规定》等规定,对于上市公司利用关联方交易操纵损益的情况能够起到一定的遏制作用,但是基于关联方交易有可能存在的不公允性,报表使用者仍然应当特别关注上市公司从事关联方交易的程度、所占的比例以及定价的合理性等。另外,考虑到不少上市公司为了规避政策,采用“关联方交易非关联方化”的做法,所以,使用者还应当特别关注在财务会计报告中披露的上市公司与潜在关联方之间发生的交易。
(二)关注企业资产减值的处理及其影响。随着《企业会计制度》的执行,企业需要计提八项资产减值准备,这会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产生较大影响。但是,从最近几年的年报情况来看,一些企业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随意性较大,尤其是对于部分业绩较差的企业通过“巨额计提或者核销”、以待后期转回的办法来避免退市或者特别处理。比如,某企业在2002年对应收母公司和其他关联方的欠款全额计提了坏账准备,减少当期损益26.90亿元;某企业对应收账款等计提巨额准备,减少当期损益2.67亿元。而另一些企业则因调整计提,冲回前期计提的减值准备,而使业绩大幅上涨。如某ST公司2002年完成净利润278万元,而其中因冲回前期计提的坏账准备调增利润2232万元;某企业在1999年计提某楼盘存货跌价准备9331万元,在2002年又转回部分存货跌价准备3086万元,增加当年利润,对公司业绩影响较大。所以,在2003年年度财务会计报告中,使用者应当对于因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而对公司业绩的影响继续予以重点关注。
(三)关注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行为。由于会计政策变更可以采用追溯调整法,而会计估计变更只能采用未来适用法,所以其财务是不同的,另外,会计差错更正则在性质上就与上述两者不同。在实务中,某些通过混淆三者之间的关系来调节利润。为此,亦需要予以特别关注。比如,在2002年年报中,有些企业将会计估计变更当作会计政策变更处理,如某企业将坏账准备的计提由原来的应收账款余额百分比法变更为应收账款余额百分比法与个别认定法相结合,视同会计政策变更进行了追溯调整处理;有些企业将会计政策变更当作会计估计变更处理,比如某企业将存货计价方法由后进先出法改为移动加权平均法,作为了会计估计变更处理;有些上市公司将会计差错更正当作会计政策变更处理,比如某上市公司以前将本应计入当期损益的广告费用按照两年摊销,而在2002年更正为将广告费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公司将其作为会计政策变更处理等。
篇8
一、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定义
财务会计概念被称为一个专业术语提出,早些时期出现在1976年12月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颁布的《财务会计概念结构:财务报表的要素及其计量》和《概念框架项目的范围和含义》中。对此,将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第一次定义规定为:“被称为一部有序的章程,其具体的组成要素是制定的目标和相关一些基础理论概念。其可以形成相互统一的会计标准,同时还指出财务会计的本质、功能、限制力度。其主要的目的是用于辨别财务会计使用的标准与核心。”但在1980年5月通过FASB宣布的财务报告概念公告中明确的对概念框架的定义进行了一些改动,即:“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组成因素是目标准则和相关理论之间衔接的统一性,通过这些目标和基础理论概念的确立形成了统一的标准。并可以由已存在的财务会计与报告及方向来推动财务信息化的透明度,可以让人们及时了解财务状况,这样可以帮助一些资本市场和其它市场的正常工作,为大众利益提供人性化服务,但对于已存在的目标和基本理念来说并不是为处理财务会计与报告中的问题的,只是对已制定好的目标进行了一些方向上的定位,将其中所涉及到的概念用来处理所出现问题的方法。”
通过以上两种不同时期对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定义分析来说,两者最大的区别就是在于前者提出了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是一部章程,而在后者提出的定义中就将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是一部章程去掉了,给其定义为一种理论体系,或者可以说是对目标进行了方向上的确定,将其中所包含的一些基础理论概念进行了衔接、统一。而且,其不单单是对于财务会计来说的,也可以针对于财务报告来说。对于目前FASB所规定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中所概括的中心内容有财务报告的目的、传播相关信息的质量、一些相关组成的含义与特点、一些组成的确认和衡量等。
二、我国现阶段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内容
在2006年2月15日,我国财务部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关于企业会计准则与审计准则机构。在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介绍中指出了39项关于企业会计准则的内容,明确显示了是根据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状况与需求来进行制定的,从而形成了与国际管理相同的新企业会计准则,由此将我国的会计发展推向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对于整体的财务会计准则来说,其起到了一个指挥性的功能,而对这些准则的制定在2005年宣布的征求意见稿中又获得了更深的完善,就是要根据中国的具体情况,将其制定的核心趋向于国际会计惯例,从而确保概念框架发挥公平、有作用的准则标准,以此来稳定我国对财务概念框架的定义准则。以下是对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内容在改动前和改动后的比较,有以下几点变化:
1.把基本准则进行了全新的作用定位,同时还将准则名称进行了一些改动
因为在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准则中存在着基本准则与具体准则,以达到能够准确对二者的辨别,显现基本准则在法律中的准确位置,将旧的准则名称改成了《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在这项新的基本准则中进行了这样的规定:“企业会计的准则是由基本准则与具体准则组成的,对于具体准则的规定需要严格按照这项准则来进行制定”,这样就将企业会计准则中的概念框架准则进行了统一的作用方向,以此来确保不会出现在修订前的基本准则定位重复的现象,这一问题的解决呈现出了新基本准则的优点。
2.修改的同时还强调了会计目的
根据以上所述,对于没有进行修改之前的基本准则来说,其制定的会计目标太模糊,没有明确的解释说明,还缺乏了针对性的领导意图,以至于会造成前后之间的不统一而引起争论。而在新基本准则中就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完善,具体的设置是:“在财务会计报告中所制定的目标是根据会计报告中所涉及到的企业财务状况、结构运行状态、资金的流动量等与会计紧密相关的信息资料,从某种程度上突显了企业管理层履行责任的情况,帮助财务会计报告的使用者做出了经济性的选择。其中提到的财务报告的使用者是指企业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和一些相关单位以及社会公众等。”以此来形成了新的基本准则。除此之外,在制定的新基本准则中,把财务会计报告目标在进行修改之前中的会计一般原则、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位置,通过进行一步的调整将其调到了第一个章的总则中,放在了一个最高的位置,以此用来加强整个体系逻辑起点的作用。
3.明确提出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在新制定的基本准则中把会计信息质量特点和财务报表内的一些客观内容和计量中的一般原则进行了区分,将其特点独立的提了出来,这样就把会计信息在质量上的要求更加明确的提出。此时,还可以将发生的全责原则当作会计基础在总则中的一项规定,即历史成本因素是属于会计计量范围的。由于受到历史成本因素的影响,所以将历史成本原则写入了会计计量的相关规定中,又因为收入费用配比原则和划分收益支出都是组成会计内容的一个重要成分,用来进行详细的确认和计量,所以把收入配比原则和划分收益原则进行了删除,删除的这两项原则内容上是关于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的标准。
在新的基本准则中,明确指出了将财务会计目标作为导向,从而又增添了8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充分体现了信息质量的重要性,即信息质量的准确性、关联性、清晰性、比较、内容与形式、重要性、严谨性和快速性,在信息质量的这几项性质要求中,内容与形式是作为一个新的要求准则来加入的,这一项新要求的加入表明了我国近几年来的会计实务的发展与国际惯例要求的趋向要求。同时,对于在进行修改前的基本准则的相关内容也作出了一些调整。
4.重新定义会计要素,简化会计要素的讲解
由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不断完善,在制定的新基本准则中也将会计成分的定义进行了大幅度的修改。因为在2000年的时候,国务院颁发了《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在这一项报告条例中明确指出了企业在财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中的这几项会计成分做出了新的规划,从而将其替代了在没有改动之前的基本准则中与会计要素相关的一些制定。所以,在进行改动之后的新基本准则严格根据《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中的要求对会计要素进行了修改,特别是对于定义上,其组成成分是由很多个特点结合而形成的,将会计要素的定义趋向于科学化,使其在日后的运用中得到了良好的认可。
三、我国现阶段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不足之处
1.在会计信息质量特点上没有明确的层次划分,没有涉及到一些约束条件
根据以上所提出的新基本准则中对信息质量的要求做出了8项具体的要求,内容制定的虽然很严密,也符合我国的财务会计状况,但对提出的这8项信息质量要求没有进行明确的分层,在使用和阅览的过程中会给人一种模糊、混乱的感觉,这使得我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在整体上显得有很多的不足之处,这些不足之处影响了我国目前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在法律法规上的表现形式。若是将其融入到法律条文中来说,对于这些会计质量信息的要求也仅仅可以使用列表法将其一一列出来,但不会像国外那样将财务会计利用结构图的形式来表现出来,对于这样的表现形式来说,就给浏览的人带来了很大的不方便,也给浏览者的理解上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2.对会计计量的规定缺乏实质性的内容,无法指导具体准则的制定
根据新基本准则的制定,采用的制定原则是根据财务概念框架来对会计计量进行分析的,对于财务会计的一些规章制度中提到的一些条例是:“需要将一些主要的内容进行仔细的确认,若是确认结果过关了就可以将其记录进财务会计的报表中,还需要在财务会计报表中进行标注以确保在查找时给检查者带来方便,对于会计计量来说,一定要严格按照其性质来进行具体的操作,只有符合其要求才能保证资金的准确性。”若是需要对会计中的一些成分进一步计量,就要使用历史成本法或是使用重置成本法来进行详细的计算,将其中一些数值的计算价值用计量表达出来,由于会计成分的计量有很多不同的性质,还可以根据其不同的性质采取不同的计量方式,采用灵活多变的形式来进行有针对性的计量,这样才能够保证会计计量要素和成分的准确度。但在现有的会计计量方式中,并没有实现如此完整的计量方式,显得现有的计量方式有很多的不足之处,需要对其进一步分析研究,制定出有效、准确的计量方式,充分发挥财务会计计量以及会计计量要素在新基本准则中的指导地位,这些内容上的不足都说明了我国会计计量在规定上内容的缺乏程度,还需要做全面的补充。
3.财务信息列报中未对披露作具体的规定
在我国现存的财务报告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的地方,最突出的一项就是在财务信息列表中没有做出具体的规定,造成了财务信息列表内容的混乱,而由于财务信息列表是整个财务会计工作的一个中心内容,造成了整个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全部内容显得毫无意义。无论是任何一个体系,若是这个体系的中心出现了问题,那么就代表着整个体系工作的瘫痪,对于财务会计工作中的财务信息列表来说是一个性质的。因为在财务报告列表中概括了很多的内容,如财务报表、报表附注以及其它财务报告等,在其覆盖的三项内容中,财务报表的获取是根据对财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这两项步骤而获得的,对于报表附注来说是根据财务报告的信息来进行标注的,属于财务报告中的一种备注方式。而在我国现存的财务信息列表中,正是由于没有对其内容规定进行具体的披露而造成了财务信息内容的出错率较大,使得财务信息列表显得非常错乱。
四、我国现阶段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修改措施
1.将会计信息质量做出详细的特点划分
将新基本准则作为确保会计计量质量的基础条件,以此来对会计信息质量特点进行具体的分类,根据以上问题中所出现的疑问,将会计信息质量分为一般特征类别和层次性类别,并根据在对会计信息质量进行构建时的需要,将其作为我国的会计实施的目标来进行,这样才能够符合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与准则,才能够保证计量结果的准确性。还要重视在财务会计计量质量中的受托责任,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财务会计质量决策性的稳定。以此可以把会计信息质量的特点划分为会计信息内容质量与会计信息列表这两项内容,在前者中的主要特点是有准确性和关联性的质量特点,在此基础上又划分出了一些子质量特点,而子质量特点的内容有检验性、中间性、严格性、本质性等,而关联性的特点内容有预测性、反馈性、快速性等特点。以上是对会计信息质量中的一些特点进行的详细划分,以此确保了会计信息质量的层次分明,特点类别划分明确,充分展现出会计信息质量的清晰性、完整性、披露性。
2.会计计量性质的选择原则
在新的基本准则中提出了五类备用的计量性质,同时还规定了对信息计量的方式能够根据不同的性质来进行会计计量,而对使用的这些计量方式并没有做出具体的约束条件,缺乏解决问题的针对性,这样就形成了计量方法使用的混乱,造成计量结果的不准确性。所以,需要对会计计量的性质规定出一些具体的约束条件,做出对解决计量问题的针对方式,对每一种不同性质的计量方法,制定一个使用的范围,以此来提高会计计量的快速性和准确性。还要保证做出的会计信息质量性质的一些规定能够给企业带来良好的效益,根据企业的具体状况来进行规定,这样就保证了会计量的可操作性和实际性。
五、会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没有统一、规范的会计体系制度
根据对社会企业以及政府会计体系的调查发现,政府或企业并没有对自己内部的会计体系制定统一、规范的会计体系制度,从而造成了会计体系的不规范。而对于政府会计体系来说,对其标准目的的制定没有明确的指出,对于会计名称的规定只是被称为“预算会计”而不是“政府会计”,对于中国政府预算会计中的工作内容来说,具体包括了信息的回馈、数据的核算、监督机构、地方各级政府单位的收支预算等。对于企业的财务会计体系来说,主要包括了事业单位财产的指出预算、行政单位会计等内容。根据社会的进步,虽然政府和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对会计体系进行了一些完善,但依然不能满足现在的社会需求,在严格的规范体系上还是缺少了一些规章制度。
2.会计目标单一,会计科目过于简单
根据目前中国会计现行预算来说,其进行预算是为了确保监督预算任务的有效实施,从而确保会计计量的实际收支与预算收支的统一原则。但这些内容的实施是对预算管理服务上的要求过于充足,没有正确对待预算会计结果的信息回馈,造成了两者重视度的失衡。与此同时,从会计预算所反馈的一些简单信息中可以看出,会计预算向政府管理部分所提供的一些信息都是局限于年度政务的“收、支、结余”,并没有关于其他方面的信息回馈,这就显得会计信息反馈内容的单一性,造成了政府对会计信息的不了解,使政务无法对会计信息进行有效的整理和管理,对政府财务会计方面的预算没有起到任何的帮助。由于会计信息反馈的单一性,造成了会计科目的简单化,由于缺乏相关的会计信息作为制定会计科目的资料,而形成了行政事业单位核算科目的简单化,与现实中对会计科目的需求度不符合。
六、推进中国政务会计改革的措施
1.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政府会计体系
以推动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的顺利进行,需要构建符合国情的会计政策,还要确保改革后的会计体系与国际惯例的要求相对应,充分展示政府的受托责任,制定清晰地政府会计目的。对政府财务会计工作正常运作中所构成的资金流动,均需要归属于政府会计的计算范畴内,若是资金的用途不是用于政务,那么就不归属于政府会计的计算范畴中。所以,对于政府会计体系的进一步完善,需要将政府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作为主要的构成要素,这样有利于建立完整的政府会计体系。对于一些活动的举行不属于政府组织的,其所花费的费用就不应该由政府来出,应该由主办方来出,这部分资金不能纳入政府会计的核算中,这是因为会计准则有明确的要求,且会计准则的要求与行政单位有很多的不同之处,所以在日常的费用支出上不应该将其归属于政府财务会计体系中。若是以此种方法来改革政务会计体系,那么就会加强政务会计体系的内容和规则的透明度,其资金核算的内容也会很明确。
2.建立、健全中国政府会计法律体系
无论是任何组织和体系都不能缺少健全的法治环境,因为这一环境的建立能够让整个体系变得有安全保障。尤其是在中国政府会计体系中,建立、健全的法律体系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当政府在会计体系中建立了一项有针对性的法律措施后,才能够让整个会计体系变得有秩序,能够运作的更有效率。所以,对于现阶段我国政府会计体系的改革需要加强在法律上的规章制度。
3.建立健全中国政府财务报告审计制度
加强中国政府财务报告审计制度是不可缺少的措施,只有审计部门做好把关工作,才能避免腐败现象的出现,尤其是对于财务报告中的虚报、谎报、多报来说,需要严格审计部门按照相关规定给予惩罚,这让才能够确保中国政府财务报告的准确性和事实性,才能够充分展示审计部门的作用,保证政府财务会计体系的有效运行。
篇9
关键词:基本准则;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会计目标;会计要素
2006年2月财政部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要求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执行,同时鼓励其他企业执行。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简称新准则)是对1992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简称原准则)的继承、发展和完善。相比较而言,新准则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一、确立了具有我国特色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
葛家澍(2003)曾经指出:“各国在制定会计准则的过程中越来越感到:科学的会计准则应当在首尾一贯、内在严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否则就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在制定具体会计准则时可能产生的意见分歧”。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将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定义为:由目标和与它关联的基本概念组成的一个连贯、协调、内在一致的理论体系,用于评估企业财务报告,解决会计准则尚未规定而产生的新的会计问题,主要包括财务报表的目标、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财务报表要素、报表要素的确认和计量原则等基本问题。为会计准则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指导会计准则的制定,并对编制财务报表的准则、规定和程序等进行协调。长期以来我国没有一套完整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从原已的具体会计准则来看,由于缺乏统一的会计理论指导,没有明确的会计目标,导致会计基本概念不一致,存在各项具体会计准则之间互不协调、前后矛盾的现象。而新准则从会计目标、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财务报表要素到报表要素的确认和计量原则等方面作了明确的规定,即所谓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完整地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形成将为指导会计工作实践和具体准则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二、构建了一套完整的会计准则层级体系
我国原有的会计规范体系是在会计法的统领下由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体系共同组成的,即“制度”和“准则”两张皮的做法。其中,会计准则体系包括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两个层次,基本准则对具体准则具有指导作用,是制定具体准则的依据。原准则对会计核算的前提、一般原则、会计要素和会计报告作了原则性的定义和说明,从原准则的主要内容来看,相当一部分属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内容,如基本前提、六大会计要素的定义和部分会计核算原则等。具体准则主要对一般业务和特殊业务准则作了具体的规定,至今共了16项。由于原准则所规定的内容只起到原则性的指导作用,比较抽象,可操作性不强,财政部了《企业会计制度》、《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和《小企业会计制度》。随着会计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环境的巨大变革,原准则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和未来市场环境的需要,无法真正发挥理论上的指导作用,“事实上,在1993年实施的13个行业会计核算制度已经突破了基本准则的内容。可以这样说,基本准则的制定作为我国会计改革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其象征意义高于实际意义”(李玉环,2005.1)。新准则将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分为基本准则、具体准则和应用指南三个层级,“基本准则是纲,在整个准则体系中起统驭作用;具体准则是目,是依据基本准则的要求对有关业务或报告作出的具体规定;应用指南是补充,是对具体准则的操作指引”(楼继伟,2006.2)。新准则层级分明,互相衔接,避免了指导规范与具体规定、操作指南之间的相互矛盾与冲突,使不同层级准则的具体内容能够一以贯之,保证了准则体系的协调统一。
三、拓展了准则制定的法律法规依据
“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是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组成部分”(楼继伟,2006.2)。准则的制定是以一定的法律法规为依据的,原准则在第一章第二条中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制定本准则。”明确了《会计法》是制定准则的唯一的法律依据,未考虑相关法律法规之间的关联性,在司法实践中妨碍了其他法律法规作用的发挥。“在许多法律人眼中,《会计法》无非是追究责任的法律机制在会计———一个独立于法律界的专业领域———这一特定部门中运作的表现形式而已,其统领下的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也仅仅是由财政部门负责实施、针对会计人员、组织单位会计工作的一套技术规范,与其他经济法律制度相对脱节。”(刘燕,2005.5)新准则在第一章第一条中明确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准则”,制定准则的依据由原来单一的《会计法》扩展到以《会计法》为核心的相关法律法规,充分考虑各法律法规的相互关系,为消除《会计法》与其他法律法规之间的冲突铺平了道路,不仅保持了会计法制体系的协调统一,而且可最大限度的发挥相关法律法规在会计准则制定中的整体效能,为进一步完善会计准则体系奠定了基础。
四、会计目标定位上的差异
会计目标是在一定历史环境下,人们通过会计实践活动期望达到的结果,即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原准则并未明确我国的会计目标,仅在第二章第十一条中指出“会计信息应当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满足有关各方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满足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即所谓的“受托责任观”会计目标。这与1992年当时的市场主体是: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国家或政府作为资产的所有者不直接参与企业的经营、而是委托给经营者进行管理分不开的。以次目标所提供的会计报告起到了国家及相关部门做为出资人,了解和评价经营者经营业绩的作用。
随着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和股权分置难题的解决,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债权人及社会公众基于维护自身利益的目的,希望通过财务报告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以便做出相应的投资决策,为了满足广大投资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新准则在第一章第四条对会计目标做了明确规定:“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会计目标既反映了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受托责任观”,又体现了有助于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的“决策有用观”,集两种观点于一身,会计目标的明确和观念的升华,是新准则重大突破之一,以此目标所提供的会计报告将为维护投资者、债权人和社会公众的利益,促进资本市场健康稳定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五、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方面的差异
新准则突出强调了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在保留了重要性、相关性、可比性、及时性、一贯性、谨慎性要求的基础上,新准则作了如下修改:(1)将权责发生制作为一项假定前提。权责发生制下收入和费用是按照是否实现进行确认的,而不是以款项是否收到或付出来确定,因此当涉及到成本、费用与收入的配比和收入的实现等问题时,应以权责法发生制为前提假设。(2)为满足信息使用者充分理解并便于使用相应的信息,将明晰性改为了可理解性。(3)出于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可验证性和中立性的考虑,将真实性改为可靠性。(4)为突出会计核算中注重经济业务实质,而不仅仅停留在法律形式上,增加了实质重于形式的要求。
新准则关于会计信息质量的8项要求中,存在着一条清晰的脉络,由于新准则将会计目标定位于决策有用观与受托责任观的融合,只有重要的会计信息才能影响信息使用者的决策,才是值得提供的,因此,将会计信息的重要性作为其首要特征,为了便于使用者理解和使用,会计信息还必须具备可理解性;建立在重要性和可理解性基础之上的相关性和可靠性是会计信息质量的核心要求;可比性、一致性和实质重于形式是会计信息质量的次要要求;谨慎性要求对会计信息质量起修正作用。
六、财务会计要素确认与计量方面的差异
(一)新准则对六大会计要素的定义均采用了国际会计准则的“经济利益”这个术语,并对原准则中一些不太准确、不太完善的会计要素定义进行了修订:(1)突出强调资产的相关性和可靠性,使资产的确认更加谨慎。(2)修正了负债的重复定义,将负债定义为一种“现实义务”。(3)理顺了所有者权益的来源,明确指出所有者权益形成的来源,其界定比原准则更加清晰明了。(4)明确了收入的本质内涵,新准则将收入定义为:“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5)扩大了费用的外延,新准则将费用定义为:“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6) 引入了利得和损失的概念,将日常活动形成的部分计入利润中,而将非日常活动形成的部分计入资本公积中,明确了利得和损失的不同去向,更加符合国际通行的做法。
(二)明确了会计要素的确认标准。新准则明确了各个会计要素确认应满足的条件,而原准则中对此并没有明确的规定,这些确认标准从原则上对会计核算的内容进行了规范,当出现新的经济业务而具体准则和应用指南未作出规范的情况下,会计人员可凭借自身的职业判断,根据基本准则规定的确认标准判断其是否应作为会计反映的对象及如何进行反映。
篇10
[关键词] 新会计准则 财务会计 税务会计 发展趋势
一、协调趋势
第一、公允价值的运用
在新会计准则中,与旧会计准则最大区别就在与运用了公允价值。以进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为例。
税法进行了明确规定,将业务分解为出售一项资产和购进另一项资产是进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前提条件,同时,以相关规定为依据,进行资产转让所得或损失的计算确认。
在旧会计准则中规定,在确认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时,要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为基础。通常,在没有涉及到补价时,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之和便是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在涉及到补价时,在处理时必须分为支付补价和受到补价。一般情况下,在支付补价的条件下,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支付的补价、应支付的相关税费,这三者之和便是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在受到补价的条件下,首先要进行相关损益的确认,然后再进行换入资产入账价值的计算。在进行损益的确认时要满足下式:
换出资产的入账价值与补价与应确认的损益之差的差与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之和便是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
在新会计准则中有两种模式进行计量,一种是在进行换入资产的成本确认时要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为依据;另一种是在进行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的确定时要以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或者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为依据,但是满换交易具有商业实质这一条件,并且换入或者换出资产的公允机制具有可靠计量性,这是采用这种计量模式所必须具备的条件。在以换出资产账面价值模式进行计量时,不进行损益的确认,无论设计补价与否;在以公允计量为基础进行计量时,都要进行损益的确认,无论补价收到与否。也就是说,如果没有涉及到补价,换出资产的账面(公允)价值与应支付的相关税费的和变数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在涉及到补价时,换出资产的账面(公允)价值、支付的补价、应支付的相关税费这三者之和便是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新会计准则中采用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并且其规定与税法中的规定十分相似,因而不需要进行纳税的调整。
第二、利得损失的确认
利得和损失是新准则新提出的两个重要概念。利得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中所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入。损失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有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出。以债务重组为例,新旧准则在债务重组上的差异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债务重组定义、债务重组方式和会计处理。在债务重组定义上,新准则突出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的前提和债权人最终作出让步的业务实质。在债务重组方式上,新准则将旧准则中“以低于债务账面价值的现金清偿债务”和“以非现金资产清产债务”合并为“以资产清偿债务”,简化语言表达。在会计处理上,对债务人的会计处理,改变旧准则以账面价值为基础、增值部分计入资本公积作为权益处理的做法,引入公允价值的概念,以公允价值为基础确认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并据以确认债务重组收益;对债权人的会计处理,将重组债券的账面余额与收到现金、手让非现金资产公允价值、将来应收金额现值的差额,作为债务重组损失计入当期损益。
二、分离趋势
第一、会计目标的重新定位
新的《企业会计基本准则》将财务会计的目标明确表述为: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包括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和社会公众等。旧准则对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表述为:满足国家宏观经济的需要,财务会计报告的主要使用者是政府。由此可见,我国新的会计规范对财务会计的目标进行了重新定位,这无疑加大了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差异。
第二、谨慎性原则的运用
对谨慎性原则的运用新旧会计准则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以资产减值为例,新旧会计准则的主要差异体现在:提出了“资产组”、“总部资产”的概念;扩大了资产减值的使用范围,比如对子公司、联营公司和合营公司的投资;取消了对商誉的直线摊销,改为公允价值法,在各会计期末对商誉进行减值测试,对减值部分计入当期损益。且规定计提的减值准备一旦确认不得转回,除非资产出售、报废处置时方可。税法规定,资产发生永久性损害,经主管税务机关审核,方可调整至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并确认损失。由于新资产减值准备准则扩大了资产减值的使用范围,这就必然导致纳税调整事项的增加,扩大了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差异。
综上所述,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例如不同的服务目的、不同的目标、不同的核算依据、不同和核算内容、不同的程序和方法等。然而,纵观世界,财税合一、财税分离和财税协调了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发展的趋势。而在我国财税是将会“分离”还是“协调”,目前理论界还存在着较大的分歧,而,对于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的协调与分离趋势,新会计准则的与实施将会带来另一种影响。在宏观角度上,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分离是实在必行的,这主要是因为这两个会计的信息使用者的不同而导致的;然而,在微观角度上,尤其是在新会计准则的实施的影响下,税务会计和财务会计必将走向协调。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制定.企业会计准则 [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制定.企业会计准则指南 [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