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智能监管范文
时间:2023-06-05 17:59: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效智能监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职业技能鉴定是对于人才职业技能的一种专业性的测试考核,依据严格的测试流程以及评价标准对于人才进行测试考核,对于达到要求的人才授予相应的资格证书。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对于人才的职业技能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广大高校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加强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完善的人才评价以及职业技能评估体系。
2高校职业技能鉴定的价值和作用
2.1有利于提升高校人才的整体素质
传统高校人才管理以及人才培养运行机制具有计划性较强的特点,不能够根据高校发展的实际要求来灵活调整教学计划以及教学管理,这样就使得高校各部门机构存在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使得高校不能够正确与企业之间形成有效的沟通,高校对于社会上的人才需求层次也没有较强的认识,这就导致了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够满足社会需求。而通过充分发挥高校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的作用,可以正确引导高校的人才培养方向,使得高校在教学资源共享、信息的整合以及人才培养规划等方面形成正确的认识。转变以往只对于学生进行理论知识教学的策略,加强高校学生的职业技能培训,不断提升高校人才的整体素质。
2.2有利于推动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教研创新能力
以高校职业技能鉴定为依托,转变高校的教学观念,从而有力地推动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当今高校的发展,都在努力打造属于本高校的专业特色,倡导尊重个体、弘扬个性,体现人文关怀精神。以高校职业技能鉴定为纽带,加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切实把实现教师专业技能的提高以及培养职业化的技术、管理人才作为高校发展目标。转变教师教学观念,加强对于教师职业发展以及教学培训,使得在岗教师能够认识到培养符合社会要求的学生才是教学的目标。不断运用高校自身优势,形成高校的特色化人才培养,结合本校人才的培养规划,对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遴选,这样可以更好地对教师的专业性技能进行培训和提高。而且通过对高校的办学方向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高校的具体情况,不断建立健全高校的人才培养创新机制与运行环境,激发高校教师人才的教学创新能力,真正为社会培养出一大批适销对路的优秀职业人才。
2.3推动校企联合,提升学生就业能力
高校拥有着专业的科研机构,其能够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人才,而企业能够利用高校的科研成果、专业的技术人才以及研究思路去解决企业生产经营中遇到的技术问题,从而实现企业的经营绩效的提升。但是这两者之间想要形成良好的互动,那么就需要高校职业技能鉴定中心作为媒介。高校职业技能鉴定中心通过对学生的职业技能进行鉴定,及时将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反映给高校,而高校根据企业的要求以及专业的特点以及要求,培养出符合企业要求的人才。通过高校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可以进一步明确高校在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的地位,根据社会上对于人才的需求程度以及要求,不断提升学生理论结合实践的能力,将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放在与理论教学等同的地位,培养出一批能够面对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要求的综合型人才。通过与企业之间的直接或者间接交流,可以进一步摸清企业各岗位对于所需人才的技术、能力、知识素质等要求,从而有针对性地调整学校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策略,从而使得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更能适合企业的岗位要求。
3高校职业技能鉴定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原则
为了适应新形势下经济发展的要求,提升我国人才的职业技能与职业素质,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依据GB/T1900-2000族国家标准制定了《职业技能鉴定机构质量管理体系标准》(以下简称为《标准》)。《标准》为我国高校职业技能鉴定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提供了依据,明确了高校职业技能鉴定机构的质量方针和目标,阐述了高校职业技能鉴定的职责、流程、服务范围等内容,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以服务社会为中心
《标准》强调高校职业技能鉴定要以服务社会为中心,将社会的需求作为职业技能评估以及证书发放的准则。对于高校职业技能鉴定机构来说,其为企业的人才准入把关,因此企业的需求对于其工作的影响是重大的。高校职业技能鉴定机构要将服务社会作为焦点,全面提升鉴定服务能力,全方位协调学生就业与企业人才引进两者之间的关系,促进高校人才的“产销”一体化。高校职业技能鉴定结构要全面贯彻质量管理体系的相关要求,不断规范自己的职业技能鉴定能力与公信力,提高学生以及社会企业的满意度。因此在体系建设中,要时刻关注顾客的满意度评价,及时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从而全方位地提升自己的服务质量。
3.2明确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
高校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应该深刻贯彻《标准》精神,立足本机构自身特色,根据本机构的发展要求制定出合理科学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进一步强化机构的服务职责意识,明确服务的内容、服务方式、服务态度以及服务的范围,针对企业对于不同类型人才的要求,制定出详细的职业技能鉴定评价体系,对于职业技能鉴定流程、鉴定的质量要求等内容要实时纳入到监控中。高院职业技能鉴定结构应该依据制定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明确下一步的发展规划,促进鉴定服务工作有序开展。依据机构的总计划将任务下发到各个子机构或者部门,明确相关职能部门的工作职责,将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落实到具体的部门以及相关的责任人,提升职业技能鉴定质量。
3.3落实不同质量管理体系文件要求
高校职业技能鉴定质量管理体系是一项系统科学的工程,因此应满足不同文件的要求,稳步有序开展体系建设工作。按照《标准》的相关要求,质量管理体系分为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文件这三个层次。质量手册是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其为高校职业技能鉴定体系提供建设方针和建设目标指导;质量管理体系的第二层次为程序文件,程序文件主要是对质量手册中关于质量建设方针以及建设目标进行解释,对于纲领性文件进行解读,对于质量管理中相关联的活动流程以及活动规范进行说明,保证质量管理活动能够落实下去;作业指导文件是质量管理体系的执行层次,主要是岗位说明书、支持性文件、质量记录表三个方面对于质量管理体系的具体执行进行论述。这三者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依存,共同组成了质量管理体系的执行层次。
3.4遵循质量管理体系的基本管理原则
质量管理体系是系统的工程,需要每一个环节相互配合、相互依存,只有在每一个环节中遵循质量管理体系的基本管理原则才能够保证各个环节的衔接。在质量管理中应该紧紧把握资源统筹、职业鉴定规范、鉴定信息公平、鉴定质量改进四大管理过程,加强高校职业技能鉴定机构的内部建设。为了提升职业技能鉴定流程的规范性以及公平性,应该落实内部评审、外部评审、评审复测以及纠错、改正评审错误及最终认证评审这五大保证措施,为全面提升鉴定服务质量提供制度保障。
4高校职业技能鉴定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的实践
4.1全面落实质量管理体系
人才进入企业工作的前提是人才已经获得法定的职业技能资格认证,同时获得相应的职业技能资格也是企业对于高校学生的要求。因此只有按照要求已获得的职业技能资格的人员才能成为企业认可的人才,才能够享有企业相关的福利待遇,因此为了提升人才素质,需要在职业技能认证中全面落实质量管理体系,为企业的人才引入把关。根据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与特殊性,按照相关的标准进行职业技能资格认证,这样一方面能够提升不同专业人才的准入标准,提升人才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也能够加快“学生”向“员工”主体角色的转变,促进人才培养体系的形成。
4.2突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评价与认可
受制于现有的条件,我国高等院校职业资格专业认证的制度和体系仍然处于实验阶段,尚未形成一整套完善的人才的评价与认可的制度体系。因此需要对高校各专业职业资格认证的组织工作加以全面协调和管理,建设更加权威、专业的人才评价与认可组织机构。在进行职业资格认证时,高校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应该根据高校的办学要求以及办学理念,制定专业培养目标与科学的专业评估标准体系,通过不断考核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各方面应达到的水准,进而对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进行鉴定。同时在鉴定中不能单纯地以考试成绩作为学生能否通过鉴定的唯一标准,而是应该建立一整套理论加实践的考评方法,既能检测出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程度,也能够鉴定出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保证通过职业资格鉴定的学生都是符合企业要求的人才。
4.3实现档案信息、文件有效管理
档案信息工作是高校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之一,而当前很多档案管理人员对于档案信息工作缺乏足够的认识。因此需要转变档案管理部门工作人员档案信息工作观念,真正将服务社会的观念融入到现代化人才职业技能档案信息工作。随着信息化不断发展,人才职业技能档案工作的信息化建设也越来越重要。通过强化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及时地将通过职业技能资格认证的人才信息公布在高校职业技能鉴定机构的官方网站上。建立有效的信息利用机制与监督机制,对于涉及到的重要的档案信息要组织实践各环节的职能特征,将档案相关的信息进行详细记录。逐步完善信息化档案生成制度,确保档案的形成完整性。减少并逐渐杜绝档案信息网站建设中信息缺失、网络连接失败等不良现象,确保档案信息来源的安全性与可靠性。
4.4完善高校职业技能考评指标
对于高校职业技能职业鉴定来说,是通过不同的鉴定指标来考核被测试者的不同指标下的得分,然后通过相应的计算公式来计算被测试者的总体分数,最终确定被测试者是否达到考评的要求,因此指标选取的科学与否关系到高校职业技能考评体系是否准确。因此基于质量管理体系下的高校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应该在鉴定流程、鉴定方法、鉴定人员的专业化程度、鉴定过程记录、职业证书的发放等方面形成完善的监控管理指标,促进高校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稳步有序进行。
5结语
篇2
【关键词】高职院校图书馆 服务技能 创新
高职院校应紧紧抓住自身发展的大好机遇,加大图书馆基础建设的投资力度,改善藏书与读者的学习条件。保障给读者提供一个舒适、安静、优雅的绿色学习环境。毫无疑问,这必然会激发读者浓厚的读书兴趣,提高读者的阅读效果。
图书馆的读者服务工作是建立在丰富的馆藏文献基础上,馆藏质量是关系到图书馆的工作水平和服务能力的高低。第一,应从提高书刊的采集质量入手,以读者的需求意向为依据,购买质量高且适于读者的图书。第二,应根据高职院校自身特色来组织馆藏。高职院校的特点是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高素质的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的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图书馆应充分考虑到这个特点,一要突出应用性,多采购一些偏重于实际操作教学参考书,使学生能够得到今后从事职业有关的实用知识,以便于未来的工作实现良好的对接;二要突出专业性,根据本校开设的专业有重点的组织馆藏;三要突出应变性,高职院校图书馆应服从和服务于本校专业设置的调整和教学内容的变化,图书馆在组织藏书时应适时调整馆藏重点。只要符合高职教学特点的馆藏,才能真正发挥馆藏文献的作用,更好地位广大读者服务。
当今以知识创新为主要特征的知识型信息化社会,以读者服务为核心的图书馆必须认清形势,把握机遇,注意深入细致剖析自身状况(如信息资源、馆舍技术设备等),走与自身特色相适应的道路。高职图书馆必须不断加强必要的网络信息化、自动化相关硬件设施建设,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多媒体技术,大力开发并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电子资源,实践读者服务工作的高位创新。当前,高职院校图书馆的文献资源走虚拟馆藏与实物馆藏相结合的道路是完全可行和必要的。以实物馆藏保障读者的基本需求,而虚拟馆藏则用以保障科研人员的检索与研究需求。加强各个高职院校图书馆间交流协作,进一步建立高校馆藏互联互通文献网络,实现资源的优势互补。同时要重点建设具有本馆特色的馆藏文献书目数据库和专业数据库,用自己的特色馆藏为他馆提供服务,走文献资源分工协调、共建共享之路。高职院校图书馆只有着力发挥已有的专属特色优势,扬长避短,苦练内功,解决困难,与时俱进,才能更好地为读者服务,为社会服务,从而提高其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
图书馆环境在育人、管理在育人、服务在育人,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人人都是教育工作者。学生读者是高职院校的主要读者群,做好读者教育工作是图书馆服务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高职院校图书馆要根据高职学生的素质特点和图书馆的发展状况,充分利用各种形式进行读者宣传、培训和教育,如通过阅读辅导,文献检索讲座等方式,向读者传授利用图书馆文献检索知识及各类文献资源的掌握方法。图书馆还应承担起普及网络知识的培训任务,开展形式多样的计算机技术、网络信息技术及电子资源检索技术的培训活动,提高读者上网技能、培养读者信息检索能力,使读者尽快掌握并充分享受现代技术手段带来的好处。要让读者了解图书馆的借阅规则和违章处理办法等各项规章制度。读者只有了解图书馆,学会了利用图书资料的方法,才能真正提高图书馆的服务效率和质量。同时,需要经常收集教师读者需求信息加以分析,动员与发动广大教师参与图书馆建设并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加强数字化文献资源的建设与图书馆网站的功能有效发挥,让教师在自己的办公室通过电脑与网络来共享阅读,节省教师的时间和精力,可与教师部门合作开展更多的文献深度服务工作。
学校对教师的科研工作提出的要求,在具体的某一科研项目中,图书馆工作如何切入内容,积极发挥参考咨询作用,这是图书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等路径,开展参考咨询项目,工作人员在掌握软件运用的基础上,需博览细读相结合地分析图书馆中的信息,做好知识管理与科技查新等有价值的参考咨询工作。作为教学和科研基地,图书馆应适应时代的发展,更新服务意识,树立新的服务思维。
建设一支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素质馆员队伍是搞好读者服务工作的最重要的前提,馆员的素质关系到服务工作的创新落实和高职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没有复合型、综合素质高的馆员,就谈不上为读者服务工作创新。为此,要积极制定并实施人才引进战略,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的良好气氛,给优秀人才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和天地,最大限度地发挥馆员的聪明才智。要积极深入的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推进传统服务向现代服务升级,打造高效能的服务型的图书馆,不仅如此,在更多的时候,我们需要向企业学习服务的规范与操作的细则。当我们看到肯德基店“广开不走样时”时,阅读《走进科学》、《名人传奇》《探索发现》等系列思考性图书时,我们不得不思考我们的现状,如何要更好摆正角色?如何将“敬业”做到位?如何将热情与激情转化到工作中?我们是该学习雷锋了,在工作实践中将雷锋精神与我们服务作一嫁接,用平凡的岗位“钉子”精神做好工作、做细工作,按照高职院校图书馆标准,按照标杆基准提高自身建设,严要求,通过实践与探索不断收集与积累,才能真正发挥高职院校图书馆应有功能,才能更好更全面的为读者服务。总之,图书馆员必须与时俱进,强化自身的学习与提高,勇于接受和挑战新事物,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不断开拓读者服务工作的新方法、新思路和新手段,以扎实高效的工作满足读者多样化需求,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开发盘活这个宝贵的资源资本。
“一切为了读者”,读者的存在是图书馆存在的必然。今天的读者需要有相适应的读书馆服务。了解读者、熟悉读者充分掌握读者的变化,对于大学新生的学习来说,图书馆是第二课堂,与中学不同,大学的学习需要靠自觉性,单靠掌握课堂的书本知识,熟悉课堂的笔记,是远远不够的,课堂上老师的讲解只是浓缩的知识精华,内容只是沧海一粟。针对初学者,不妨通过行之有效的活动,不断地吸引更多的读者,通过各班学生干部桥梁作用,将图书馆的宣传深入班级,将图书馆的引力如磁场一样扩展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从而扩大读者群。
篇3
【关键字】图书馆;建筑;智能化;建设;建议
一、绪论
20世纪8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与建筑技术对人们生产、生活方式产生着不同程度的影响,为了顺应时代的科技化发展,建筑的智能化特点成为建筑设计未来的发展重点与趋势。图书馆作为高校的重要的信息建筑,是高校的知识核心与科技密集的阵地,目前越来越多的高校对图书馆智能化建设更加重视,图书馆建筑正在发生着模式的转变,为了适应功能与信息的协调发展,高校图书馆建筑智能化建设成为图书馆建设的重中之重。
二、图书馆建筑智能化内容
智能化建筑指的是利用现达的科学信息与通讯技术对建筑进行自动化监控与资源管理,使建筑物性能与功能更加优化,更加安全、便利的服务于人。
高校图书馆智能化是基于建筑本身,包括图书馆专业化业务与建筑管理的综合网络系统,特点是自动化与网络化,很好的将科学建筑技术与建筑技术融合在一起。图书馆智能化发展不仅为广大师生提供了节能、舒适、高效的图书馆办公环境,兼具现代化的通讯与信息功能,还有着健全的图书馆管理机制,为高校智能化图书馆的建设提供了有效途径。
图书馆建筑智能化包括楼宇自动化、信息自动化、办公自动化[1]。图书馆建筑楼宇自动化也就是将计算机技术融入实际设备与机制的管理中,比如:空调与照明系统、保安与消防系统等。办公自动化是指通过媒介设备进行内外计算机网络的连接来实现服务管理与信息财务管理。通讯与信息自动化是图书馆建筑智能化的重点,是利用数字交换机与传输设备将整个图书馆建筑系统密切联系起来的过程,有利于系统内部的信息通讯与信息交换,有利于完整的图书馆建筑智能化体系的形成。
三、对我国高校图书馆建筑智能化建设的建议
近年来,我国高校图书馆建筑智能化建设有了很大的进步与发展,原有的图书馆被动的模式已经不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要求,因此向科学化、信息化转变。现阶段,我们图书馆建筑的智能化在很多方面还需要进行探索与改进。
3.1实现建筑的科学化、增强信息的网络化
首先从图书馆建筑本身来考虑,应协调楼宇与外部环境的联系,利用相应科学、合理的国家要求与标准对楼宇进行管控与施工,保证每层楼的各项业务稳妥与可靠,在提供舒适生活环境的同时,保证工作人员与学习人员的安全;对于布线,应把握其可操作性与简便性,这样会有利于减少维护成本与工作量,有利于业务的不断发展与各项系统的顺利实施。
图书馆在高校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作为信息载体与传播媒介,在某种程度上来讲是整个高校信息资源丰富度的重要标志。旧的图书馆系统不利于资源的广泛利用与传播,导致大量图书资源的闲置与浪费,所以我们要摒弃这种固有的模式,对图书馆的整体资源进行总和、分类,利用有效的科学技术进行线上、线下的传播,使知识系统内部高效率的流动起来,让更多的老师与学生受益,而
高校图书馆的知识资源信息网络化是如今高校图书馆建筑智能化建设的方向与趋势,信息整合是信息交流的前提,也是图书馆建设的基础步骤,我们要高效、准确的对资料的整合并且归置,安排调控好图书的布局与摆设。定期对图书信息进行整理、更新,确保不同种类的图书完善,确保缺少图书能尽快补齐。只有大力加强高校图书馆资源信息的网络化发展,才能使资源达到最好的共享状态,为老师与学生提供更优质、快捷的无数服务,才能为高校图书馆智能化建设奠定好基础。
3.2实现图书馆管理的现代化
高校要实现智能图书馆真正的智能体系,必须改革与优化管理系统,实现管理系统的现代化与自动化。首先要建立完备的管理系统,比如办公与图书管理系统、电力与网络系统、多媒体与电视系统、给水供热系统、广播与娱乐系统等。各个系统的采购与实施需要进行缜密的考量与可行性分析,在保证系统的实用性的同时,兼顾经济效益,经过方案的合理制定再进行系统的建设与维护。系统刚刚建成之后,要经过试用与测试,检验其合理性与安全性,将不同功能的系统归置成统一的操作模式,并且做好相关的记录,为以后的系统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便利。
随着社会科学与信息的发展,信息资源的质量、种类与数量都与日俱增,面对繁杂的信息库,以往的管理人员在材料信息收集过程中面临着巨大的障碍,而现在计算机与多媒体的发展转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与载体,高校图书馆可以利用电子书、多媒体等的形式进行图书信息的传播与推广,信息化手段与媒介的出现就对现代化的管理人员的素质提出了要求,不仅要求图书管理员对图书信息的处理方式的熟练,还应对很好的掌握信息化操作技术,利用现代化的智能手段进行图书信息的管理。比如:利用电脑建立图书信息的互联网系统,对图书信息进行编排、统计与个性化筛选,将繁杂的图书信息简单明了地展现在网页上,通过网页清晰的界面进行图书资料的管理,为广大师生提供了便捷的图书查询、借阅、归还的方式,加速了高校图书馆管理的现代化进程。
3.3实现图书馆观念创新与技术智能化
实现图书馆的全面智能化,必须加强图书馆管理观念的转变与创新,加大管理人员对新兴科学技术的应用,提高对图书资源的技术处理技能与水准,提高对各项设备的使用技能,为图书馆技术智能化提供技术人才的基础保障,有利于图书馆智能化与网络化建设。在思想上,要倡导广大师生树立资源共享的观念,形成普遍良好的信息交流与传播环境。
高校图书馆的智能化建设的过程离不开技术的创新与改革,比如说RFID智能化图书馆技能,我们应加强对科学技术的应用,建立先进的图书馆资料管理系统,强化图书信息的准备分类与定位,建立通过作者、发行日期、出版社都可以找到相应图书的引擎搜索,使图书管理系统更加优化;建立安全性的图书的门禁管理系统,以保证图书资源的安全性,减少图书的丢失带来的经济损失,以完备的管理系统减少管理人员的工作失误;借阅系统的建立为广大师生提供了很大的便捷,增加了图书馆借阅的人性化;通过身份证件的识别进行图书信息的自动录入,有利于图书的高效率与智能化管理。
四、结语
高校的图书馆建筑的智能化建设有利于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有利于实现图书信息资源的共享。在图书馆的建设中,应重视科学技术的引进与创新,实现图书管理的网络化与现代化,为高校图书馆智能化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篇4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师;实践教学;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5-0025-02
培养实践性较强的应用型、技能型专门技术人才,是许多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培养目标的实现很大程度上与专业教师自身的实践教学水平及综合能力息息相关。没有实践教学经验的教师不可能培养出具有实践能力的学生,因而教师实践能力的提高是确保实践教学质量的关键。
一、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能力结构
高职院校教师的招聘来源主要有两种:一是大学毕业生,这部分教师在高等职业学校教师中所占比例较大。尽管他们具有较高的学历,但均是从学生到教师,没有医院和企业工作的实践经验,实际操作能力普遍较差;二是医院和企业的专家教授,这部分教师的比例较小。他们在来到高等职业学校之前已经具有较强的医院和企业工作能力,但在来到高等职业学校后,其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很少再从事以前的临床工作和企业技术操作工作。较少接触医学新进展、新技术、新设备,随着医学不断的发展,他们原有的一些医学实践知识逐步老化,已不能适应新的医院和企业岗位要求,从而导致这部分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下降。从目前高等职业学校教师的现状我们看到,高等职业学校教师在实践教学能力方面普遍较差,亟待提高。
二、高职院校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提高方法
高职院校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欠缺不仅影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还影响了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为了解决教师实践能力较弱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切实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以培养出适合行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一)采用多种途径引进人才
从高校引进的硕士生、博士生,虽然具有较强的理论知识,但实践技能尤为缺乏,必须通过到医院和企业实践培训才能适应教学的要求,因而适合作为学校的科研人才储备,以利于学校的长远发展。学校需要一些已经具备实践经验的教师来承担教学任务,多途径引进人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引进医院和企业中具有较强工作经验、实践能力的专家教授来校任教,他们掌握着最新的医学动态信息,掌握医学领域的最新知识、最新技术,这些知识是在短时间内很难获得的。他们缺乏的是作为教师的教学技巧,但他们的学习能力一般较强,将他们引进学校后,通过专门的教学技能培训,使其同时掌握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的实践教学技能,一定会成为一名优秀的名师。从医院和企业不断的引进人才,还可以避免实践知识的落后,使学校的教学跟得上科技的发展步伐。从医院和企业引进的专家教授还可以对其他实践能力较差的教师进行技能的培训,起到“传、帮、带”的作用,促进教师整体实践能力的提高。
(二)医院坐诊与校企合作,提高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
目前,多数医学高等职业学校都建立了多个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和附属医院,采用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利用社会资源来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在教师的实践能力培养方面,我们也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校外实习基地,来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学校聘请医院和企业具有丰富经验的专家到学校进行专业讲座,与教师沟通交流,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学校还可以请医院和企业的专家对教师进行实践培训,全面的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同时学校定期派教师到医院和企业进行业务实践,直接接触工作实际,边实践,边学习,掌握最新的技术和管理信息,把行业的最新成果引入教学,这对于那些毫无实践经验,从校门到校门的教师来说,是提高实践教学能力的最有效途径。由于各行各业都是不断发展的,对于那些已经具备一定实践教学能力的教师,也要不断的进行实践方面的锻炼,才能确保知识的不断更新。对于新引进教师,在承担教学任务之前,学校应先派他们到实习基地进行一段时间的实践技能训练,从根本上提高他们的实践教学能力。学校和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不仅能确保学生实习工作的顺利开展,也能保证教师顺利的到各个岗位进行学习和锻炼。在校企合作中学校可以为企业进行理论知识的培训,实现双赢,使企业更愿意接纳教师进行实践。
(三)加强附属医院建设,校内实训室建设
校企合作的方式有效地利用了社会资源,学校投资相对较小,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就是专业教师授课时间和实习锻炼时间发生冲突,尤其在专业教师缺乏的情况下,这种矛盾尤为突出。教师如果授课,就没有足够的时间到企业实习,更别说挂职锻炼;教师如果到企业去学习,专业课的授课任务又没有保障。建立校内实训室是解决这种矛盾的较好方法。学校根据专业需要建立相应的实习厂或模拟实训室,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这样教师可以到实习厂或实训室进行实践训练。通过实训室的实习,教师的实践能力将会不断提高。由于校内实训室在时间安排上可以机动灵活,解决了校外实践时间紧的难题。同时模拟实训室也有自身的优点,可以把实际工作的各环节精炼到一起,节省了大量的学习时间,这也是校外实习基地所不能做到的,校外实习不可能在短期内把各个工作环节都系统的学习到,受时间限制较大。对于校内实训室投资较大的问题,教师可以利用在实训室中所学为企业解决一些技术难题,还可以利用实训设备为企业提供相应的技术培训,最大程度的发挥实训室的作用,为学校创造经济效益。
(四)聘请医院和企业的专家教授兼职教师
国外的许多职业学校都聘请了一定比例的兼职教师,这些兼职教师为职业学校的实践教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我国兼职教师比例较小,并且多数是其他职业学校该专业的教师来承担相应的课程,不过是职业学校之间的一个交流,而真正来源于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较少。聘请企业高级技术人员做兼职教师,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实践能力较低的问题。对于兼职教师的问题,多数职业学校认识不够,不愿意聘请企业人员来校讲课,原因在于兼职教师的授课费用高于校内教师,并且管理困难。其实兼职教师的聘用在一定程度上既解决了校内教师实践时间难以保证的难题,又解决了建立校内实训室大量经费投入的困难,同时最重要的是这些兼职教师会带来行业最新的技术和信息,使实践教学更加贴近工作实践,紧跟行业的不断发展,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掌握行业的最新动态,具备更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因而聘用兼职教师的综合效益较高,是解决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实践能力较差的重要途径。对于兼职教师教学能力相对较弱的问题,学校可进行一定的培训,尽可能的使兼职教师固定化,以确保教学质量,并利于教学管理。在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方面,学校应制定有利的政策和措施,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教师参加实践应和授课享受同等待遇,同时在职称评定等方面也应把实践能力作为评审的条件之一,这样才能使知识与能力并重,全面促进教师实践能力的提高。
三、结论
总之,通过各种渠道切实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建立一支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教师队伍,才能培养出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以促进专业更好的发展,使高等职业学校更好的适应行业发展的需求,这也是高等职业学校生存和发展的根本。
参考文献:
\[1\]涂珍梅.加强实践性教学提高学生综合素质\[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06).
\[2\]肇立春.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实践能力\[J\].辽宁高职学报,2008,(5).
\[3\]李金良.谈高职教师的教学能力结构\[J\].现代技能开发,2002,(05).
篇5
一、发挥现有网络优势,实现全省食品质量监管的集中统一
我省区域纵深近1800公里,辖区面积大,监管范围广,为提升食品质量监管的科技含量,省局建成了具有“统一集中受理,分工协作办理,应急指挥调度,信息汇总分析,消费警示公示”等五种功能相结合的行政执法监管网络体系,形成了以省级指挥中心、市(州)、县(区)工商局、专业分局和工商所四级联网。在此基础上,开发完成了12315消费者申诉举报软件系统、工商综合业务软件系统、食品质量监管网络软件系统等,实现了消保维权和食品质量监管的网上咨询、网上受理、网上调度指挥、网上跟踪督办、网上应急处置。从此,从消费者申诉举报、执法检查、食品质量监测、案件查处等途径获得的信息以及消费者协会、各行业协会提供的食品质量的信息,均集中于省局中心数据库,进行综合分析,统一调度,形成食品质量监管网络使食品质量监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二、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强食品质量检测
为强化食品质量检测,2006年省局投资800余万元给全省工商系统配备了1台食品安全监测指挥车、17台食品安全检测车和500个食品安全快速检测箱,建起了18个流动食品检测室和500个监测站(点),并开发了全省食品质量监管网络系统软件。为确保全省系统食品安全检测工作有序开展,2006年9月,省局组织对18台食品检测车的36名车载仪器工作人员进行了统一培训,对500个食品安全检测箱1000余名工作人员以市、州局为单位组织了分片巡回培训,提高了食品检测人员的操作技能,为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监管提供了人才和技术保证。
三、完善规章制度。促进食品质量监管的规范化
篇6
关键词:高校德育工作者;素质能力;情感沟通;人格力量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9-0029-02
高校德育工作者特指从事“两课”教育的教师和政工干部、学生管理工作者。[1]他们贯穿德育工作的全过程,既是组织者,又是实施者,在培养和引导学生健康成长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颁布实施,在开创了高校德育工作的新局面的同时,也给高校德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目标。在新的形势和任务下,高校德育工作者要认识到提高高校德育工作者素质能力的必要性,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能力,发挥其在学生成长中的重要作用。
一、高校德育工作者素质能力建设的必要性
1.时展的必然要求。《意见》颁布实施以来,高校德育工作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地位有所提升,队伍有所充实,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是,从市场经济环境对高校的影响来看,德育工作形势严峻,从人才培养的目标看,德育工作任务艰巨。《意见》指出,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目前,高校德育工作者的素质能力方面还未达到这方面的理想状态,仍需努力改进。
2.学生成长的客观需求。新时代学生的思想是充满活力的,成长的需求是多方面的,高校德育工作的价值集中体现在引导学生健康积极成长方面。高校德育工作者既是学生的人生导师,更是学生的知心朋友。《意见》指出,高校德育工作者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改进和创新工作方式,紧紧围绕学生成长的需求,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教育方式,引导学生健康积极成长。这些也给高校德育工作者的素质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二、高校德育工作者素质能力建设的重要作用
1.表率示范作用。教育者的言行对于学生的影响最大。高校德育工作者的人格力量,具有行为示范的作用,它能使教育者成为最可信服的行为榜样。建国以来年来涌现的雷锋、焦裕禄、孔繁森等一大批先进典型以其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人格特点在学生中产生了极大的感染力和号召力。当代大学生不仅仅关注先进人物,更注意从身边的人身上寻找榜样的力量。因此作为学生周围的德育工作者更要身正为范,把高尚的人格力量转化为成为无声的命令,规范学生的行为,引导学生把知与行统一起来,实现教育实践的目的。
2.情感沟通作用。情感沟通,能够使人们互相交换彼此的观点和意见,表达喜怒哀乐的情绪,分担挫折,分享快乐,进而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2]。实践证明,情感沟通能够进一步激发人潜能,调动人的积极性。高校德育工作者自身的素质和修养能够感染学生的精神和热情,强化学生自觉改造思想的动力,从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三、高校德育工作者素质能力建设的重要方面
1.要有坚定的政治方向。正确的政治方向不仅支配一个人对人生观和社会理想的正确选择,还是培养高尚道德品质的坚实基础,同时也是人生追求的内在动力[3]。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就是无论在任何复杂多变的时期,都要坚持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定不移地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捍卫者。高校的德育工作,关系到培养党的事业合格接班人的问题,因此,只有具备正确的政治方向的人才能承担起这样艰巨的重要任务。高校德育工作者要有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要有求真务实、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较好地解决问题。高校德育工作者要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用于开拓的精神。要不断加强思想政治学习,提高政治素养,在大是大非问题上切实做到头脑清醒、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在正确把握形势,分析自我价值的基础上,研究新形势下高校德育工作的特点,摸索出新方法、新举措。
2.要有高尚的人格力量。人格力量指一个人在性格、能力、气质、道德品质等方面具有的很强的吸引人的力量[4]。为人师表者的责任,决不仅仅是知识灌输,而在于人格的培养。乌申斯基说,教师对于青年学生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力量”。因此,德育工作者自身的人格力量对于学生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的德育工作者要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加强自身学习,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道德素养。要有合理完整的知识结构,用坚持不懈的精神诠释好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实质。要有良好的性格气质和情感态度,言行有度,仪态有方,愿意和学生做知心朋友,善于和学生交流,以一种内外兼修、和谐统一的人格形象激发学生积极向上、追求进步的热情。
3.要有较强的工作能力。新形势下的德育工作对于德育工作者的具体工作能力也提出了挑战。第一,要有敏锐的观察力。高校德育工作者要走进寝室、走进课堂,从学习和生活等多方面、多角度地关心学生,善于从中发现学生的思想变化,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教育工作。第二,要有调查研究能力。德育工作者要把相对枯燥的政治理论讲深讲透,又要使学生乐于理解和接受,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面对新形势、新时期出现的社会焦点问题、难点问题,德育工作者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地做好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工作。第三,具备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高校德育工作者要善于利用QQ、微博等现代媒体平台来宣传正确的观点。语言要态度明确,贴近生活。高校德育工作者要教育、引导好学生就必须要有较强的表达能力,以以达到说服人和教育人的目的。第四,要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高校德育工作的任务之一就是把领导、群众方方面面的思想统一起来,把各方面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把各路人马的职能、作用都发挥出来[5]。高校需要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从多方面、多角度影响学生正确的思想观点的形成。这就要求高校德育工作者具备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与多个部门和相关人员沟通交流,确保活动的顺利开展。
实践证明,高校德育工作者自身的素质能力在引导学生健康成长,促进时代稳定发展的工作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高校德育工作者应当充分重视并积极提升自身的素质能力,紧跟时代步伐,在实践中探索适宜发挥德育工作重要作用的途径,促进高校德育工作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3]刘文芳.论高校德育工作者的素质[J].四川教育学报,2001,(6).
[2]高新华,张国欣.情感沟通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临沂医学专科学校学报,2002,(25).
篇7
强化高职院校长忧患意识
忧患意识是人的一种精神自觉,是一种清醒的预见意识和防范意识,涵盖着对事物发展的科学预见和积极建构,表现出的是人们对改变事物现状的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能动性。院校长的忧患意识,直接影响着所在院校对内外环境变化的反应力和行动力。
如果院校长缺乏忧患意识,这所院校就不会有很强的变革意愿和创新动力,就容易在竞争中遭受挫折甚至失败。作为一名院校长,不仅自身要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还要善于营造危机氛围,增强教职工的危机感,激发教职工的求变意愿和进取精神,凝聚推动变革和创新的动力。
培养并不断增强高职院校长的忧患意识,首先要不断强化院校长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具有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的院校长,才会常怀忧患之思,始终保持清醒头脑。才能在问题和困难面前不回避、不畏惧,敢于应对风险、迎接挑战,并善于在困境中主动播撒希望、把握方向和机遇;才能在成绩和荣誉面前不自满、不陶醉,勇于自我变革、开拓创新,并善于在顺境里主动预见危机、发现问题,规避发展风险,做到解忧于端倪、防患于未然,始终把握发展的主动权。
第二,要培养院校长联系实际进行深层次探究与批判性反思的习惯。忧患意识来源于人们对历史经验的深刻认识,来源于对现实与未来发展的深层思考。作为院校长,要重视总结历史的经验与教训,善于从高职教育发展进程和规律中获得忧患的自觉,增强自我变革的意识和能力;还要立足现实,注重研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在处理和解决现实矛盾的实践中获得忧患的体验,不断增强应对和处理各种复杂问题的信心与能力;更要着眼于将来,正确分析判断高职教育和院校自身发展的形势与趋势,从对未来发展趋势的把握中升华忧患意识,增强用战略眼光谋划与推动发展的能力。
第三,要加强监督和管理,建立有利于激发院校长忧患意识的机制和环境。院校长忧患意识的形成,既需要其内在的精神自觉,也需要有外部的鞭策与激励。建立科学合理的监督与激励机制,对于唤醒和激发院校长内在的自觉意识具有重要作用。要建立并不断完善对高职院校长的考核与奖惩制度,为增强院校长忧患意识提供制度保证。
强化高职院校长教育思想领导力
教育思想领导力,是院校长领导能力的核心与基础,它不是出自于领导者的“权力”影响,而是来自于那种教育思想家的独特人格魅力,主要包括形成、传播与实践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的能力。
高职院校长的先进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源自其丰厚的教育理论修养和长期办学实践的积淀。因此,作为高职院校长,必须把自己从繁杂的事务性活动中解脱出来,自觉按照政治家和教育家的要求,不断加强自身理论修养和实践锻炼。既要自觉坚持联系实际,深入学习研究政治与业务理论,用先进理论武装头脑,持续更新和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又要坚持学以致用,自觉运用先进理论指导实践,并注重在办学实践中总结积累经验,深化对高职教育特点与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不断提升理论修养的层次和水平。既要牢固树立素质教育、终身教育、能力本位教育、实践教育、创新教育等现代教育思想和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教育教学观和科学发展观,树立“以人为本、质量立校、依法治校”和办人民满意教育的理念,树立校企合作、开门办学、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理念和树品牌、创特色、建一流的办学理念等;又要时刻把握时代脉搏,积极自觉地结合办学实践进行经常性的理性探索与深层次思考:今后一个时期内学校的办学目标是什么?用什么样的教育思想、办学理念去实现本校的办学目标?在新的形势下,这种探索与思考越自觉、越深入,院校和院校长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动力就越强。
强化高职院校长战略规划能力
战略规划能力,是指院校长在敏锐洞察影响学校未来的内外部环境的基础上,准确把握与处理关系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全局性、根本性、长远性问题的能力。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长队伍的战略规划设计与实施能力总体上还比较欠缺,这种状况与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需要形成反差,成为制约高等职业教育上台阶、上水平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在高职院校长能力建设方面,应着力加强和深化发展战略研究,要紧密结合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工程的实践,培养并迅速提升高职院校长战略规划的设计与实施能力,使他们成为具有较强战略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够把握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具有先进教育理念和国际视野与战略眼光的院校发展的总设计师。
设计制订战略规划的过程,就是以院校长为首的决策团队在先进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的指导下,在对院校所处内外环境、资源条件等要素进行系统和理性分析判断的基础上,科学确定院校发展目标与定位、整体设计院校发展愿景和行动方案的过程。主要包括如下五个环节:
一是进行战略环境的分析与判断。这是制订战略规划的基础,既要分析校情,认清自我;又要分析高职教育本身的发展态势与国家政策导向,认清方向;还要分析社情,把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态势及其对高职教育的要求等,准确定位。在此基础上,对自身发展的优势与劣势、机会与挑战等作出准确判断与科学预测。
二是确定战略目标并将其量化。这是战略规划的核心。战略目标大多是某种定性化的愿景描述,必须将其量化,以便实施。如对高职院校来讲,要重点建设哪些专业、形成什么样的专业建设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建设什么样的师资队伍及创造何种实训条件、培养引进多少专业带头人、建设几门核心课程和精品课程、开展哪些应用技术研究与社会服务,以及何时完成上述任务,实现预定目标等等,这些都是对目标的量化与分解,是保证战略规划可操作、可监测与可评估的基础和前提。
三是进行目标分解。既要按部门分解,明确各部门和每个成员的目标任务。又要按时间分解,合理划分阶段并详细确定不同阶段的目标和具体任务。还要确定战略重点,明确院校总体战略、项目(如专业、师资、课程等)战略和部门战略各阶段的重点目标任务。突出战略重点、抓住关键环节,对于战略目标的顺利实
现具有决定作用。
四是制订行动计划。这是确保战略规划得以实施的重要环节。在明确战略目标和战略重点的同时,还要全面深入地考虑影响战略实施的领导风格、组织结构调整、组织文化、资源满足程度、管理变革支持等因素,在认真分析战略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风险与问题的基础上,制订具体可行的应对措施(即行动计划),以及相应的资源配置方案和其他必要的监控与保障措施等,这些措施越清晰、越具体,战略规划的可操作性就越强。
五是形成战略规划方案和报告,并在认真评审与优化的基础上,进行全面部署和周密安排。把战略规划变成全校上下的共同追求,是保证战略目标得以实现的关键。同时,还应注意的是,战略规划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院校的发展和环境的变化,要及时对其进行相应的调整与完善,这样才能保证战略规划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战略规划的设计与实施,是构建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根本性举措。它不仅具有引导、激励和凝聚本校师生员工的巨大作用,而且还具有一定的示范与辐射作用,能够成为引领和促进相关院校乃至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例如:伴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新兴行业职业不断涌现,为了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许多高职院校积极进行的新专业建设、新兴行业职业标准开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课程教材和培训软件的研制等,对于促进相关院校同类专业建设与促进行业职业发展等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再如,全国第一批28所国家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各具特色的“建设方案”,都是比较成熟的战略规划范例,不仅是指引各院校自身示范性建设的基本纲领,也是引导其他院校乃至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标和路线图。
培育并不断强化院校长的资源整合能力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高等教育办学自主化、办学主体多元化和资源配置市场化更加明显,高校管理正经历着从传统单一的行政管理模式向经营管理模式转变。这就迫切需要领导者树立高校经营管理理念,不仅要按教育规律办事,还要学会按市场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
高校经营管理的根本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提高院校资源利用效率与效益,其实质就是通过整合与利用院校现有资源、开发与利用潜在资源,对各种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最大限度地将资源转化为运行能力,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竞争能力优势,以创造更多价值。
所谓资源整合能力,是指院校长对院校内外可以调动与利用的人、财、物、信息、市场、文化和公共关系等不同来源、不同层次、不同形态的资源进行筹措、选择、配置与开发利用,从而发挥各种资源最大作用的能力。资源整合能力决定着高职院校长的经营管理能力和水平。纵观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领军院校,它们所具有的共同特点之一,就是这些院校的院校长都具有较强的资源整合能力,都具有比较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比较善于经营管理学校。
一般讲,有了资源并不等于就有了能力,院校的各种可用资源只是其形成能力的基础,这些资源要转化成能力,就必须对其进行优化配置与合理开发,将其整合为各种具体的运行能力。所以,即使拥有再多再好的资源,若不进行有效的整合与开发利用也无法形成现实能力,还可能会造成资源的闲置和浪费。
目前,高职院校资源短缺现象普遍存在。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院校自身的原因,如:有些院校规模扩张过快,资源需求与增长难以同步,导致资源相对短缺;有些院校内部资源整合不到位、配置不合理,造成了资源浪费,致使原本不足的资源更加紧张;有些院校只重视了有形资源(人、财、物等)的整合,却忽视了无形资源(思想、理念、文化等)的整合,弱化了共同价值取向的引导,致使资源作用发挥不充分。也有政府投入不足和政策引导、统筹协调不到位的原因,如:一些高校相对集中地区,在图书馆、体育馆、实训基地等共享型公共设施建设上,由于缺乏政府的统筹协调和统一规划,致使院校各自为政,出现大量重复建设现象,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在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的合作上,由于缺乏政府的政策引导和制度规范,使院校资源与行业企业等社会资源难以共享,校企合作、产学结合困难重重等。要解决这些问题,政府的财政支持和相应的政策引导固然重要,但在现行的体制机制下,增强院校长的资源整合能力更加重要。
篇8
关键词:专业技能;关键能力;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120X(2016)17-0058-02收稿日期:2016-04-13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XJK013BZY008)。
作者简介:李庆(1972―),女,长沙卫生职业学院基础医学部主任,副教授,硕士。
*通讯作者:钟焱(1984―),女,长沙卫生职业学院科研处干事,讲师,硕士,E-mail:273547200@qqcom。
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家有关政策的支持下,我国高职教育迅速发展,为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提供了大量高级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但在各种质量衡量评价中,高职院校毕业生专业技能差、关键能力低等问题都相当突出。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全球人才市场对技术密集型人才的素质、知识、技能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高职人才培养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关键所在。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关系千家万户的幸福,而维护人民健康的重要保障的医卫类人才却严重不足,且国内医患矛盾突出,适应时代要求培养高质量的医卫类技能型人才是当前社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医卫类高职院校学生专业技能和关键能力的培养现状
专业技能是从知识和技能掌握方面来考核高职院校学生,包括知识运用、实验技能操作等,具有专业性、实践性、稳定性、具体性等特点[1]。关键能力是从个人素质方面来检验高职院校学生是否全面发展,包括身体素质、人生观、价值观、社交能力、心理调节能力、创新能力等。1972年德国联邦劳动力市场与职业研究所所长梅腾斯第一次提出“关键能力”的概念,并把关键能力看作是“加入日益复杂的,不可预测的世界的工具”。
我国现阶段的高职教育仍处于“专才阶段”,国内大多医卫类院校都非常重视学生医学知识的培养,侧重技能掌握的考核,如护理专业的学生每年可参加各类技能竞赛、顶岗实习等,且大多院校历年“三好学生”的评选仅仅参考学生成绩这一指标。大多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单独的护理专业技能或者是关键能力上,有学者提出高职教育要突出“能力本位”,将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放在首位[2];护理人员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精良的专业技能,有一定的自主性和独立性,通过与护理对象的交流互动,体现护理专业的功能、内涵和价值[3]。这种片面的人才培养方式仅侧重了对学生知识和技能的灌输,严重忽视了学生关键技能其他方面素质的培养,很多高职院校的护理学生在医院面对医患矛盾时,只会胆怯退后。
德国的职业教育是全球职业院校学习的典范,他们在人才培养方面要求教师把“关键能力”培养贯穿到各个专业和各门学科之中,与自己的学科专业及相关的课程内容实现有机结合,并通过灵活应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的关键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美国则非常注重学生的跨专业训练和团队合作,全面提升护理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沟通能力、应对能力和创造力 。另有研究发现个人信仰和价值观会影响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正确引导个人的信仰和价值观可提高学习效果,增强学生适应社会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国内医卫类高职院校把专业技能和关键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研究的相对甚少,将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关键能力二者并重,才能走出一条职业教育办学成功之路。
二、专业技能和关键能力协调发展的途径
(1)实施协同创新,汇聚办学资源。
高职院校的发展应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完善高职院校制度体系,健全决策咨询机构,力争做到“决策自下而上,执行自上而下”。当今,3D打印已如火如荼地渗入了医学的各个方面,如骨骼重建、肢体修复等。在中国制造2025与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论证上,有专家提出当前医类复合型3D打印人才极其缺失。现阶段高职院校应将专才培养与通才培养相结合,采用“嵌入式”模式协调发展学生的专业需求和兴趣需求,加强校企合作、校校联盟等,让学生在获得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充分了解社会发展需求,接触社会发展实际。
(2)凝聚发展合力,加强师资建设。
人才队伍建设是现代高职院校发展的重要内容,师资综合素质的优与劣直接关系到学生培养的质量。医卫类高职院校可遴选拥有高学历、高职称、高素质的三高骨干群,通过“传、帮、带”等形式提升各专业中青年教师的综合能力,并采取定期考核和优胜劣汰滚动制度,多途径、多模式加快培养和选拔优秀教师。在学校外部,可通过“送出去”的方式将各专业教师送入国内外高校或企业进行深入学习,全方面、多层次提升教师水平。如华中科技大学的调查研究发现,将教师送出国学习可提高教师的国际化程度,在教学中更注重知识的全球化,提升学生的国际竞争意识。在人才全球化的背景下,西方大学也非常注重教师的国际交流学习,甚至有学者对西方大学教师国际流动的类型及特点进行了分析,为我国教师的外出学习提供了重要启示。
(3)创新人才培养,满足产业发展需求。
探索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层次技能型人才的新途径,应遵循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相结合、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三大原则。高职院校的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通过师徒关系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有学者认为“现代学徒制”非常适用于医学人才的培养, Lim等在“学徒制模式教授医学放射学课程”的研究中发现,强制性参与学徒制的学生对该课程的掌握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这种培养方式对学生成绩会产生明显的有益影响。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对学生的培养也至关重要,现代教师认为医学再严谨也需要幽默感和文艺精神,不枯燥的教学模式能让学生学会寻找学习工作中的快乐,以后他们就可以用良好的状态影响到病人,给病人信心。学生个性发展对其自我学习和自我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影响,学校应当给予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空间和舞台,Naresh等研究调查发现:在医学教育和课程设计中,医学生个性的正确引导对学生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医卫类高职院校还可通过建设第二、第三课堂拓展学生兴趣,开展学生社团、专业协会、社会实践等锻炼学生的适应、协调及沟通等方面的能力,开设心理辅导及特色成长辅导室等提高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
三、展望
综上,各大职业院校将以个体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实际工作中所需能力为向导,注重能力目标的设定,结合科学的评测手段,运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一体,协调发展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关键能力,对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何伍吉高职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研究――以Y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9.
篇9
关键词:高职会计;技能;抽检
中途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一、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技能抽检的意义
通过建立实施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技能抽查考试标准,进一步推动会计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优化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提高职业院校教学质量,提升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水平,增强会计专业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实现本专业学生零距离上岗的目标。该技能抽查标准以为高职教育和社会经济提供服务为宗旨,建立教师的教学标准、学生的检验标准和行业企业的职业操作标准,从而在全社会范围内逐步形成统一的职业操作规范,提升会计行业的整体操作水平,为社会经济建设提供真实、完整、优质的会计信息。进一步加强专业建设和管理,调整优化专业结构,深化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校办学水平全面提升。
二、高职院校会计技能抽检目前存在的问题
2010年12月,湖南省教育厅对高职院校数控、会计、动漫3个专业类的08级在籍学生开展了专业技能抽查,按10%的比例,共随机抽查了50所高职院校1608名学生。其中会计类抽检情况为:会计类抽检专业为财务管理专业(代码620201)、会计专业(代码620203)、会计电算化专业(代码620204)、会计与审计专业(代码620206)、审计实务专业(代码620207)。应参加技能抽查学校42所,实际参加抽查学校42所。应参加技能抽查学生1009人,实际参加技能抽查的学生996人,参考率98.7%。实际参考学生中,成绩达到合格标准的779人,合格率78.2%。到2014年会计专业都一直未被抽检过了,估计今年会计被抽中的可能性特别大。
技能抽查的实施对检查学生技能水平,起到了显著作用,但一些高职院校在参加此项技能抽查过程中遇到了一些的困难:比如抽检是针对高职院校大三的在籍学生,大三学生基本上处于待实习状态,在校课程很少,管理起来比较困难;再者,技能抽考的考核内容比较全面,抽考的范围比较广,既包括手工会计又包括电算会计。其中:会计手工操作技能模块包含原始凭证的填制与审核、记账凭证的填制与审核、试算平衡表的编制、会计账簿的设置与登记、财产清查的会计处理、会计报表的编制、纳税申报表的编制、会计档案的整理与装订等8个典型工作项目;会计电算操作技能模块包含账套的初始化设置、记账凭证的填制与审核、系统记账与结账、会计报表的生成与输出、账簿的查询与输出、账套的备份、财务分析和Excel在财务中的运用等8个典型工作项目。抽查要求是学生能按照企业的操作规范独立完成,并体现良好的职业精神和职业素养。这些对于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业务处理能力的综合性要求比较高;最后会计技能抽检的方式是由湖南省教育厅相关组织机构组织抽考,由组考机构组织被测学生从试题库中随机抽取试题进行测试;被测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个人独立完成测试任务。抽检的随机性很强,有时间限制,这就意味着必须要求每一位学生都能熟练操作这些技能。
基于这些实际困难,技能抽检目前存在一些问题:
(一)缺乏必要的专业培训老师
为了技能抽检,指导老师根据抽检规程和精神共同研究训练项目内容和训练指导方法。在研究抽检规则的基础上,经过大家讨论协商,制定出一个比较完善的训练计划,然后根据计划,安排训练内容、训练步骤,同时根据学生的训练反馈不断进行调整,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最好的训练效果。
想法是好的,但困难也是实在的。电算由于受机房和软件限制一直是学生的一个薄弱环节,通过抽检前培训我们发现涉及到的购销存供应链模块时,学生回答的都不理想,分析原因主要是以往的课程中从未接触过,而我们在这一块的师资相对匮乏,所以培训前我们只能让学生自己摸索,也没有邀请系统的专业培训老师来我校进行现场指导,从而影响到学生考试时的成绩。
(二)教学课程的内容设置没有紧跟抽检要求
技能抽检是专业的风向标,反映了行业最新的技术、知识与要求,而我们在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上往往还是以前的老一套,没有紧跟技能大赛的要求及时更新,与时俱进。像这次电算的供应链模块以前的教学中都没有涉及过,学生在短短的时间内必须从头开始自己摸索,临时抱佛脚根本不可能取得好的成绩。手工会计中涉及到很多关于税的具体业务,平时的税务课程没有作为重点来讲,导致学生专业知识不扎实,考试时不会算做不出速度慢,进而影响考试成绩。
(三)专业培训不够扎实
本次技能抽检的辅导教师本身平时教学任务都比较繁重,虽然辅导老师在完成了日常教学之外,大部分时间都扑在训练学生工作上,即使是节假日也没休息,但人的精力毕竟有限,培训的过程中,还是存在不够扎实的现象。
(四)缺乏与其他学校的信息沟通和交流
2010年的抽检给省内的很多学校提了个醒,就是要注意校际间信息沟通交流工作,今年很多学校之间都开展了交流活动,都在争取做到知己知彼,取长补短。而我校由于时间原因,没有开展此类活动,对抽检对手缺乏了解也成为我们比赛的一个短板。
三、高职院校会计技能抽检改进建议及措施
(一)与时俱进是必须坚持的原则。要从两个方面来开展工作,一方面教师需要不断的进行专业学习,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教研室应该根据行业和大赛的最近要求多安排教师参加一些实操性强针对性强的培训学习。另一方面专业课程和教学内容的设置紧也要紧跟行业和技能大赛的要求,做到“常变常新”。
篇10
用学习型组织理论改造职能科室,可以打造一支高效的管理团队,这在学习型企业整体创建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一、创建学习型职能科室的重要意义
1、创建学习型职能科室是学习型企业创建工作整体推进的需要。创建学习型企业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上到下各个环节齐抓共建。职能科室作为企业中间管理层的代表,在创建学习型企业过程中担负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从企业领导层看,职能科室是决策执行机构,创建学习企业需要职能科室积极响应,创造典型。在普通职工心目中,职能科室人员也是领导。各职能科室率先建塑学习型组织,充当排头,能够更好地起到上行下效的作用,更好地营造全员学习的浓厚氛围,提高整体创建水平。
2、创建学习型职能科室是提高职能科室工作绩效的需要。职能科室的整体效能取决于每名办事人员效率的高低。创建学习型企业,通过科室组成人员不断学习、追求超越,可以极大地提高科室人员的竞争意识、危机意识、忧患意识、开拓能力等与企业发展密切相关的能力,解决小成即安、小富即满、归罪于外等与企业创新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通过创建工作的深入推进,培育和形成新的管理文化,使职能科室的工作更加富有弹性,适应企业各种发展变化的需要,促进企业各项工作蓬勃发展。
3、创建学习型职能科室是构建和谐工作氛围的需要。学习型组织提倡的是团队学习,倡导的是团队精神。创建学习型职能科室,可以促使职工在团结协作、相互学习中,实现共同进步目标,在不断优化管理、优化服务、优化秩序中,锻造一支优秀职工队伍,创造一个优美的工作环境,不断增强部门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提高职工的团队精神、敬业精神、创新精神,为企业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氛围。
4、创建学习型职能科室是科室人员自身发展的需要。当前知识飞速发展,《21世纪世界预测》一书中指出:最近30年产生的知识总量是过去2000年产生的知识量的总和;到2020年,知识的总量是当前的3-4倍。一个学生一走出校门,就有一大半知识过时了。在这样的时代,人要求得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取得事业上的成功,就得不断的学习,不断的用最新的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创建学习型职能科室,可以增强每名科室人员的学习力,不断提高适应生存的能力、适应社会的能力,保证自身发展需要。
二、创建学习型职能科室的有利条件及注意事项
创建成学习型职能科室,具有十分有利的条件:首先职能科室人员自身素质相对较高。这是一个无论在学历、文化层次上,还是在技能水平、心理素质上等各个方面都具有相对优势的群体。他们肯于接受新事物,理解能力强,只要在思想上充分认识到建塑学习型组织的好处,就能顺利地转变观念,自觉地融入创建活动中来。其次,职能科室成员自我发展意识强。这些人一般情况都有一个强烈的发展愿望,他们都有提升自己能力、业务水平和工作效率的意愿,这是创建学习型组织最有利的条件之一。第三,每个职能科室人数适中,适宜开展团队学习和系统思考,有利于实现自我超越。一般情况下,每一职能科室的人数在几人或者是十几人。这种规模对于组织团队学习是最有利的数目,并且成员之间文化基础相似,可以很快形成共同进步的学习氛围,这也创建学习型组织一个极为有利的条件。
虽然职能科室存在这些有利条件,但在具体创建过程中也要把握一些注意的事项,主要有:
1、转变观念,树立新型学习理念。创建学习型职能科室是无法通过行政命令来推行的。必须借助引导等柔性方式,促使职工观念转变,让职工从自身需要出发,自觉、自愿、充满乐趣的投入到学习中来。首先要引导职工树立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理念。据统计,一个人一生中80%的知识是在工作的过程中学习的。要把工作作为提高能力的主要途径和重点内容,通过学习促进工作,通过工作提高学习成果。二是引导职工学会反思。只有勇于正视自身的缺点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才能摆脱习惯的观念和经验的套路,产生奋勇前进的不竭动力,取得一个个新的进步。
2、结合实际,制定自我超越目标。不同的职能部门有不同的业务要求和工作特点。这就要求在创建学习型组织过程中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确定学习目标和学习的方法。财务部门与经营部门不同,生产部门和安检部门也存在着差别。只有突出自身的业务特点和工作要求,有针对性地选择学习内容,制定适宜本部门的自我超越目标,才能为职工所接受,才能起到促进工作的目的,才能实现提高工作效率的目标。
3、分工合作,培育团队协作精神。学习型组织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互助学习、团队学习,在相互启发、相互激励这样一个互动的学习过程中,达到全员共同提高的目的。首先,学习资源要实现共享。学习的资料和书本等学习资源实现共享,是团队学习的一个基础,大家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共同进步目标。其次要互帮互助,共同进步。共同学习、共同研讨的过程中本身就是一个团队学习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大家共同体验互教互学的乐趣,既增长了知识、彼此的感情,同时也将培育出团队协作的良好氛围。
4、丰富载体,提高创建工作实效。好的内容要有好的形式支撑。职能科室创建学习型组织要想取得实效,也要在选择载体上下些工夫。要不断丰富学习的内容,在突出“精专”的情况下,向“博广”拓展,以培养复合型人才。要不断是创新学习的方法。由单纯的教、学向自学、研讨、网络化学习等方式上转变,切实增强学习的效果。要创新机制,鼓励学习。职能科室虽然没有实行“有证上岗、无证待岗、多证加薪”的权力,但是仍然可以通过一些正负激励手段促进职工学习,让职工体验生命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