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作业风险分析法范文

时间:2023-06-05 17:59: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安全作业风险分析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安全作业风险分析法

篇1

【关键词】建筑施工安全;风险;评价;分析

一、引言

随着当前我国经济和社会的飞速发展,建筑施工的规模也在不断的扩大,而建筑安全直接关系到个人、家庭和整个社会的命脉,同时也是我国社会稳定的前提之所在,因此,包括建筑施工企业在内的各单位务必引起足够的重视。不过,虽然目前很多建筑施工企业已经意识到建筑安全管理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建筑施工环境的复杂、项目的多样性以及建筑施工安全技术的有待完善等多方面因素,仍然需要对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工作进行完善。而在本文中,主要对建筑施工安全风险分析与评价这一安全管理的关键工作进行了探讨,希望可以为相关的理论和实践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助力我国建筑施工项目能够顺利的展开。

二、建筑施工安全风险管理概述

对建筑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风险进行科学的管理,是进行事故避免和预防的重要基础,因此,相关管理人员要务必重视建筑施工安全风险管理工作,主动分析,超前预防。安全风险分析主要是对设备设施和人身不安全因素,按照风险大小进行辨识分析,从设备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等进行风险分析。在安全风险分析中,要根据检查标准或规范和易于发生事故原因,结合工程建设的环境和特点、管理现状和技术要求等,强化项目经理、项目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作业人员安全教育,并深入查找问题,对可能出现的各类安全风险做出详细记录和汇总分析,分析结果要可靠真实。只有这样,才能对安全风险的准确度进行客观的把控,从而为提前预防和控制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提供必要的数据。

三、建筑施工安全风险的识别分析

(1)安全风险识别的概述

所谓建筑施工安全风险识别,是指在建筑施工中,相关的风险管理人员在收集相关资料和调研结果之后,通过一定的方法对还没有发生的潜在风险和客观存在的各种安全风险进行系统归类和全面识别。在建筑施工中的安全风险控制的主要对象为危险源,其是建筑安全管理的重点所在。对建筑施工安全风险进行识别是需要基于一定的系统化的程序进行的,该程序不仅复杂而且细致,要根据建筑工程项目风险的特点,依靠对客观的统计、资料的积累和风险的纪录进行归纳、整理和分析,根据工程项目风险的特点,采用具有针对性的识别方法和手段。

(2)危险源的主要类型

笔者根据当前建筑施工项目的主要特点,按照施工人员从事的专业类别,对主要的危险源进行了分类,主要有以下几类:

四、关于建筑施工安全风险的评价方法

(1)建筑施工安全风险评价概述

建筑施工安全风险评价同样是安全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通过该环节可以有效地对建筑施工中可能发生的安全风险或者可能造成的伤害程度进行判定。只有通过有效的建筑施工安全风险评价方法,才能有效保障施工人员的安全施工作业。同时,建筑施工安全风险评价务必针对建筑施工管理的全过程进行,将其中存在的安全风险或者危险因素进行科学评价,并针对评价结果采取科学的方法,判定每个环节的安全风险等级值,同时基于该种等级值采取有效的措施对风险进行规避,以确保安全施工作业的展开,保障施工人员的生命健康安全。

(2)风险评价的基本方法

根据建筑施工项目的主要特征,当前应用的风险评价方法主要有定量评价、半定量评价以及定性评价三种主要的类型,其中后两类方法的应用最为普遍。直接判定评价法、安全检查列表法、故障树分析法以及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是其中几种具体的分析方法。对于直接判定评价法来说,存在着如类比法、对照经验法以及物体材料性质分析法等,而填写工地级、公司级以及班组岗位对电气设备、吊装以及起重机械的安全检查表则是安全检查列表法的内容。故障树分析法,英文简称为FTA其是以事件、事故以及故障作为方法的起始,在逻辑关系的分析下,对其可能产生的失效状态、后果原因等进行研判。

(3)LEC法在建筑施工安全风险中的应用

LEC法即是上文所描述的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其是根据D=LX-EXC公式,对工程项目的作业风险D进行判定,D越大说明风险值越大,需要采取一定的控制措施对风险进行控制。而针对建筑施工的安全风险评价过程主要是:

首先,对员工在某种具有潜在的危险的环境中作业的危险性进行评价,而评价的方法主要是采取“打分”的策略,将影响安全的主要因素的分数进行罗列,并计算出总分,通过总分的大小还对危险性进行判定。而判定危险性的主要公式为:危险性=LEC。在该公式中,L代表安全事故危险事件发生的概率,E则是代表员工在危险环境中暴露的频率,C是危险的严重程度。

然后,将收集的信息按上述标准进行评分,将所得分数填入职业安全卫生风险评价表中,并计算三个指标的连乘积,得出危险性,并根据相应的分值确定风险程度。

最后,由管理者代表及相关部门人员,根据风险程度分级确定出重大安全卫生风险,制定出重大风险汇总表,并以此作为确定职业安全卫生目标和指标的主要依据。

五、结语

综上所述,安全风险分析与评价方法在建筑施工风险管理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需要提起足够的重视。但是,笔者认为,在建筑施工安全风险分析与评价方法的运用中,不能仅仅要目光局限在建筑施工企业本身,而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建立一个综合的安全控制体系,只有这样,才能有效促使建筑施工项目可以顺利的实施,以进一步促进我国建筑业的和谐、健康和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田琼,周基. 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高层建筑施工安全评价分析[J].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5,05:79-82.

[2]赵艳莉. 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中的危险源评价及管理方法分析[J]. 建筑,2014,11:63-64.

[3]李晓刚. 安全风险评价在高层建筑施工中的分析[J]. 山西建筑,2014,24:273-274.

篇2

[关键词] 风险 风险管理 安全生产

一、引言

20世纪80年代中期,自改革开放、实行市场经济体制以来,国外各种介绍风险管理的理论与书籍被介绍到中国,风险管理的课程已经逐步在走进大学课堂。风险管理教学、研究和应用开始起步,企业经营领域的风险管理专著开始面世,在许多大型工程的建设过程中,也已开始应用风险分析的理论,风险管理研究已成为管理学科研究领域中重要的课题。

风险管理力求把风险导致的各种不利后果减少到最低程度,使之正好符合有关方在时间和质量方面的要求。一方面,风险管理能促进决策的科学化、合理化、减少决策的风险性;另一方面,风险管理的实施可以使生产活动中面临的风险损失降至最低。

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没有专门的人员或机构进行企业风险管理活动,每个人或部门往往只针对自己工作中的风险独立地采取一定对策,缺乏系统性、全局性。企业中的风险管理基本上是一种被动式管理;企业中风险管理活动往往是间断性的,缺乏系统、科学的风险管理理论方法指导。

构建企业风险管理体系,是在对相关信息采集的基础上,分析可能导致生产活动中出现风险的根源性因素,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发现企业各生产环节管理与运作过程中的潜在风险。充分重视企业风险管理,建立风险管理体系,并对风险分析的理论方法进行全面、深入、细致的研究,将对成功实现企业目标,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起到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

二、风险管理的内涵

1.风险的含义

风险和危险是不同的,风险包含着一种不确定性,每个结果的概率是可知或可以估计的,而危险则只意味着一种不好的预兆。因此,有时虽然有危险存在,但不一定要冒此风险,我们要想方设法去改变风险发生的条件,使之不发生,甚至带来转机。综上所述,可以这样定义的风险:风险就是活动或事件消极的,人们不希望的后果发生的潜在可能性。具体地说,风险一般应具备以下要素:(1)事件(不希望发生的变化);(2)事件发生具有不确定性;(3)风险的影响(后果);(4)风险的原因。

将风险表示为事件发生的概率及其后果的函数,即

R=f(P,C) (1)

式中,R--风险,P-概率,C-后果。

风险和不确定性是我们很容易混淆的概念:不确定性是客观事物永远发展变化的客观特性,是产生风险的原因。虽然风险和不确定性这两个概念经常互相使用,但它们并不是一回事。不确定性仅仅考虑事件发生的肯定程度,而风险则要考虑事件发生后果的严重程度。

不确定性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并不完全是坏事,关键要看不确定性是在向着我们希望的方向发展,还是相反。再次说明,风险是针对不希望发生的事件而言的,它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发生的可能性;

(2)一旦发生,后果的严重程度。

由此知道,有两类事件的风险性质是没有争议的,一类事件是“高可能性,严重后果”,对这类事件可以立即判定属于高风险问题;另一类事件是“低可能性,轻微后果”,对这类事件我们可以立即判定属于低风险问题。有两类事件的风险等级的判定是容易引起争议的,它们是:

(1)高可能性,轻微后果;

(2)低可能性,严重后果。

这两类风险性质的判定与个人的主观判断有很大的关系,不同的人由于持有不同的立场、观点,以及所处的环境不同,会有不同甚至相反的判断。图中的后果严重程度如果逐步增大的话,人们在做出决定时会越犹豫,在这种情况下,对项目风险等级的判定会更加依赖个人的解释。这时,主管人员一方面要依靠不同领域的专家,另一方面也要做好准备,对判定风险问题作最后的决断。

2.风险管理的含义

风险管理涉及到各个行业,每个行业都有其自身的特点,企业风险管理是指生产过程中,风险管理部门对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因素进行识别、分析、评估,以最低成本实现最大的安全保障的过程。

从表层上分析,风险管理就是对生产活动或行为中的风险进行管理,从深层上研究,风险管理是指主体通过风险识别、风险量化、风险评价等风险分析活动,对风险进行规划、控制、监督,从而增大应对威胁的机会,以成功地完成并实现总目标。风险管理的主体是管理人员,客体是生产活动中的风险或不确定性,大型、复杂的生产活动过程应设置专门的风险管理机构和相应的风险负责人。

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由风险的识别、量化、评价、控制、监督等过程组成,通过计划、组织、指挥、控制等职能,综合运用各种科学方法来保证生产活动顺利完成;风险管理技术的选择要符合经济性原则,充分体现风险成本效益关系,不是技术越高越好,而是合理优化达到最佳,制定风险管理策略,科学规避风险;风险管理具有生命周期性,在实施过程的每一阶段,均应进行风险管理,应根据风险变化状况及时调险应对策略,实现全生命周期的动态风险管理。

三、风险管理过程及方法

风险管理过程包括风险规划、风险识别、风险评价、风险处理和风险监控几个阶段:

1.风险规划

风险规划,指决定如何着手进行风险管理活动的过程。风险规划确定一套完整全面有机配合、协调一致的策略和方法并将风险其形成文件的过程,这套策略和方法用于识别和跟踪风险区;拟定风险缓解方案;进行持续的风险评估,从而确定风险变化情况并配置充足的资源。在进行风险规划时,主要考虑的因素有:风险管理策略、预定义角色和指责、各项风险容忍度、工作分解结构、风险管理指标体系。

规划开始时,我们要制定风险管理策略并形成文件。早期的工作是:确定目的和目标;明确具体区域的职责;明确需要补充的技术专业,规定评估过程和需要考虑的区域;规定选择处理方案的程序;规定评级图;确定报告和文档需求,规定报告要求和监控衡量标准。如有可能,还要明确如何评价潜在资源的能力。

风险规划过程的运行机制是为风险管理过程提供方法、技巧、工具或其他手段、定量的目标、应对策略、选择标准和风险数据库。其中,定量的目标表示了量化的目标;应对策略有助于确定应对风险的可选择方式;选择标准指在风险规划过程中制定策略;风险数据库包含历史风险信息和风险行动计划等。

风险管理计划在风险规划中起控制作用。风险管理计划要说明如何把风险分析和管理步骤应用到项目之中。该文件详细的说明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处理和风险监控的所有方面。风险管理计划还要说明项目整体评价的风险的基准是什么,应当使用什么样的方法以及如何参照这些风险评价基准对项目整体进行评价。

2.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第一步,即识别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面临的、潜在的)的所有风险源和风险因素,对它们的特性进行判断、归类,并鉴定风险性质。风险识别的目的是减少的结构不确定性。亦即发现引起风险的主要因素,并对其影响后果做出定性的估计。该步骤需要明确两个问题:明确风险来自何方(确定风险源),并对风险事项进行分类;对风险源进行初步量化。

风险的识别是风险管理的基础,应是一项持续性、反复作业的过程和工作。因为风险具有可变性、不确定性,任何条件和环境的变化都可能会改变原有风险的性质并产生新的风险。对风险的识别不仅要通过感性认识和经验进行判断,更重要的是必须依靠对各种客观统计资料和风险记录进行分析、归纳和整理,从而发现各种风险的特征及规律。

常用的风险识别方法有:专家调查法(头脑风暴法、德尔菲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情景分析法、故障树分析法等。

我们简单介绍一下目前应用广泛的故障树方法。故障树方法简称FTA,是用于大型复杂系统可靠性和安全性分析的一个有力工具。利用FTA来分析一个系统时,我们关心的是找出造成某个不希望的事件(顶端事件)发生的各种可能原因,FTA使用演绎的方法找出使顶端事件发生的可能的次级事件,反映了各次级事件引起顶端事件发生的逻辑关系,这种关系用图形表示出来就像一颗以顶端事件为根的倒长着的树,故障树因此得名。

3.风险分析和评价

风险分析和评价是在对风险进行识别的基础上,对识别出的风险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估计风险发生的概率、风险范围、风险严重程度(大小)、变化幅度、分布情况、持续时间和频度,从而找到影响安全的主要风险源和关键风险因素,确定风险区域、风险排序和可接受的风险基准。在分析和评价风险时,既要考虑风险所致损失的大小,又要考虑风险发生的概率,由此衡量风险的严重性。

风险分析和评价的目的是将各种数据转化成可为决策者提供决策支持的信息,进而对各风险事件后果进行评价,并确定其严重程度排序。在确定风险评价准则和风险决策准则后,可从决策角度评定风险的影响,计算出风险对决策准则影响的度量,由此确定可否接受风险,或者选择控制风险的方法,降低或转移风险。在分析和评价风险损失的严重性时应注意风险损失的相对性,即在分析和评估风险损失时,不仅要正确估计损失的绝对量,而且要估计组织对可能发生的损失的承受力。在确定损失严重性的过程中,必须考虑每一风险事件和所有风险事件可能产生的所有类型的损失及其对主体的综合影响,既要考虑直接损失、有形损失,也要考虑间接损失、无形损失。风险影响与损失发生的时间、持续时间、频度密切相关,这些因素对安全生产的影响至关重要。

风险分析和评价的方法主要有:专家打分法、蒙特卡罗模拟法、概率分布的叠加模型(CIMM模型)、随机网络法、风险影响图分析法、风险当量法等。

4.风险处理

风险处理就是对风险提出处置意见和办法。通过对风险识别、估计和评价,把风险发生的概率、损失严重程度以及其他因素综合起来考虑,就可得出发生各种风险的可能性及其危害程度,再与公认的安全指标相比较,就可确定的危险等级,从而决定采取什么样的措施以及控制措施应采取到什么程度。有效处理风险,可以从改变风险后果的性质、风险发生的概率或风险后果大小三个方面提出多种策略。

5.风险监控

风险监控就是通过对风险识别、估计、评价、处理全过程的监视和控制,从而保证风险管理能达到预期的目标。监控风险实际上是监控生产活动的进展和环境,即情况的变化,其目的是:核对风险管理策略和措施的实际效果是否与预见的相同;寻找机会改善和细化风险控制计划,获取反馈信息,以便将来的决策更符合实际。在风险监控过程中,及时发现那些新出现的以及预先制定的策略或措施不见效或性质随着时间的推延而发生变化的风险,然后及时反馈,并根据对生产活动的影响程度,重新进行风险识别、估计、评价和处理,同时还应对每一风险事件制定成败标准和判据。

风险监控还没有一套公认的技术可供使用,由于风险具有复杂性、变动性、突发性、超前性等特点,风险监控应该围绕风险的基本问题,制定科学的风险监控标准,采用系统的管理方法,建立有效的风险预警系统,做好应急计划,实施高效的风险监控。

风险监控应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它的任务是根据整个(风险)管理过程规定的衡量标准,全面跟踪并评价风险处理活动的执行情况。有效的风险监控工作可以指出风险处理活动有无不正常之处,哪些风险正在成为实际问题,掌握了这些情况,管理部门就有充裕的时间采取纠正措施。同时,建立一套管理指标体系,使之能以明确易懂的形式提供准确、及时而关系密切的风险信息,是进行风险监控的关键所在。

风险监控的主要方法有:审核检查法、监视单、风险报告等。

四、总结

风险管理是一个全寿命的动态过程,与管理的四个阶段,即启动、规划、实施和结束阶段密切结合,渗透在寿命周期的全过程之中。在企业有效开展风险管理能够促进各单位决策的科学化、合理化,减少决策的风险性,能为企业提供安全的经营环境,能够保障企业经营目标的顺利实现,能够促进企业经营效益的提高。无论从理论还是从实践的角度来说,大胆创新、探索性地恰当运用风险管理的理论与方法,已成为关注的一个热点,对于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加强安全保障、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符志明:航天风险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1

篇3

关键词:地铁;盾构法;施工风险管理

前言

近些年来,盾构法逐渐在地铁工程施工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但是,在应用该施工方法进行的过程中却存在沉降风险、不可预测的地质风险、障碍物风险以及其他作业风险等,都可能会给盾构法的施工造成影响,对此,必须采取相关的应对措施,本文主要对地铁盾构法施工风险管理进行分析,希望可以为行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帮助。

1 地铁盾构法施工中的常见风险分析

1.1 沉降风险

在使用地铁盾构法施工的过程中,会引起施工位置周围土体的沉陷、松动,直观的表现出了地表沉降的现象[1]。然而,盾构法施工时周围土体的沉降,将会对附近的建筑物、地下管线等造成严重的影响,如,建筑物倾斜、裂缝、地下管线开裂、坍塌等现象时有发生。从物理学的角度上来分析,沉降风险的存在,主要是地铁盾构法施工过程中对地层土地造成剪力破坏,从而产生沉降风险。

1.2 不可预测的地质及障碍物风险

众所周知,地铁盾构法在施工的过程中,需要进行地质勘探,一方面要了解施工地区的地质情况,而另一方面则是要了解地下存在哪些障碍物,以便于在施工过程中及时规避这些风险[2]。但是,在实际地质勘测的过程中,由于地质勘测的困难,不能完全保证地质勘探的全面性、真实性、可靠性,很难预测穿越地层的地质情况以及障碍物,从而为地铁盾构法施工埋下了不可预测的地质及障碍物的风险,甚至在施工过程中会出现一些安全事故,后果不堪设想。

1.3 其他作业风险

在地铁盾构法施工的过程中,除了以上所提到的常见风险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的作业风险,例如,换刀作业风险、盾构机压气作业风险、隧道内运输作业风险等。无论是哪种风险的存在,都将会对盾构法施工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质量隐患等,甚至会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而且,由于地铁盾构法的施工位置是在地下,一旦发生故障造成的影响极大。

2 地铁盾构法施工风险管理措施分析

2.1 积极做好风险识别工作

通过以上对地铁盾构法施工中常见的风险分析了解到,当前地铁盾构法施工中存在多种风险因素,任何一项风险因素都将会对施工质量以及施工安全带来极大的影响,为了做好风险管理工作,需要对其进行风险识别,及时发现风险、规避风险,进而有效的避免或降低风险对施工带来的影响[3]。首先,应加强地铁盾构法施工风险的评估,打破传统风险评估的单一方式,要以多元化、多层次的方式对盾构法施工的风险进行联合评估,建立健全风险评估体系,确保评估过程中发现施工中潜在的风险因素,全面提高风险评估的合理性、科学性。其次,要准确的识别地铁盾构法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风险,主要采用经验数据分析、实验论证、专家咨询等方式来识别地铁盾构法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因素,以便于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例如,盾构法施工中涉及到的地下水状况、沿线地质条件、周围建筑物、穿越的地下管线等,这些具有特殊性的因素,在盾构法实施时也应制定具备特殊性的如辅助加固法、施工方法、盾构选型、施工管理等条件进行改进,有针对性的做好风险的规避及应对方案。另外,在风险识别的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地质条件、盾构选型、隧道施工过程、水文条件、重难点施工环节、施工技术等,并将其综合起来,并列出盾构法施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清单,确保清单的条理清晰、层次分明,从而有效的提高施工风险管理的有效性。

2.2 建立健全的应急预案

地铁盾构法施工风险的管理主要以预防为主,当然,也有一些风险是我们无法预知的,这类风险具有突发性、随机性等特征,而在风险发生时,为了避免或降低风险带来的损失,要在最短的时间内采取风险应急预案,才能有效的做好风险的处理工作,因此,地铁盾构法施工风险管理应用的过程中需要建立健全的应急预案,当然,应急预案的建立应按照规范流程进行(如图1所示)[4]。首先,相关管理部门的人员应重视应急预案的制定和完善,同时还要结合自身多年的工作经验对以往发生的风险问题进行总结和归纳,并制定出相应的应急预案,以便于在类似风险发生的情况下,及时采取对应的处理措施,从而有效降低风险带来的损失。其次,盾构法施工风险管理部门人员,应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以及灵敏的反应能力,这样才能及时察觉到风险,并在风险发生的第一时间内做出有效的应对措施,从而有效的降低地铁盾构法施工风险带来的损失。

2.3 加强对地铁盾构施工风险管理

通过以上对地铁盾构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地铁盾构施工过程中存在很多的可预测因素以及不可预测因素等,同时,对应的风险也存在可预知风险和不可预知风险等两大部分,为了避免风险对施工带来的损失,必须做好地铁盾构施工的风险管理工作[5]。首先,应对地铁盾构施工进行全面的分析,例如,施工周边环境、地质因素、施工目的、施工技术要求等,通过全面的分析才能更好的完善相应的风险应对措施,从而确保地铁盾构法施工的有效性,有效的规避了一些可预知的风险。其次,应对可能引发地铁盾构法施工风险的各项因素进行管理,从而有效的规避风险,例如,施工进度、施工技术、施工成本、施工人员、施工质量等,加强各个环节的管理,才能切实有效的做好地铁盾构施工风险管理工作,从而有效的规避或减少风险对地铁盾构法施工质量带来的影响。

众所周知,在应用地铁盾构法在施工的过程中,涉及的因素比较多,不仅包括大量的施工材料,还有多元化的施工技术以及多岗位的技术人员,任何一项因素都有可能给盾构法施工带来影响。另外,地铁盾构法施工环境,如地质地貌、周围环境、建筑设施、地下管线等,都可能会引发地铁盾构施工安全事故,因此,加强对地铁盾构法施工的风险管理是非常有必要的。通过以上几部分的分析不难看出,在地铁盾构法施工风险管理应用的过程中,对控制和规避风险有着极大的作用,从而有效的降低了风险带来的损失。

总结

综上所述,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地铁行业的发展也极为迅速,为城市带来更便利的交通。然而,在应用地铁盾构法进行施工建设的过程中,却由于我国地铁起步较晚、经验不足的现象,使得出现一些风险对施工质量造成极大的影响,对此,必须将施工风险管理有效的应用到地铁盾构法施工中,从而有效的提升地铁盾构法的施工质量以及施工安全,对推动地铁行业的发展有着极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晶,谭跃虎,王鹏飞,江巍.地铁隧道施工过程中风险分析与控制[J]. 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04)

[2] 周红波,何锡兴,蒋建军,蔡来炳.地铁盾构法隧道工程建设风险识别与应对[J].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2014(03)

[3] 陈自海,陈建军,杨建辉.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盾构隧道施工风险分析[J].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2013(06)

[4] 龚彦峰,胡威东,梅江兵.郑州轨道交通1号线盾构法区间隧道技术总结[J]. 铁道标准设计. 2013(11)

篇4

关键词:项目风险;风险管理;风险识别;风险控制

中图分类号:C9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1)34-0073-02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对项目风险认识也在不断发展、深化。环境风险管理作为现代项目风险管理在环境保护上的应用,其研究方法遵循风险管理的普遍理论,在当代全球环境风险危机日益加剧的严峻形势下,其现实意义与应用前景越来越受到全球及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目前,在我国的建筑工程项目运行时,干扰建设工程项目的因素时有出现,造成工期延误、成本增加和质量低下,极大地影响了项目目标的实现。所以规避风险,加强风险管理,成为促成项目成功的决定因素。因此,研究项目的风险管理对企业、对社会都有着重要的价值。

一、项目风险相关概念

1.风险的含义。风险的概念可以从经济学、保险学、风险管理学等不同的角度给出不同的定义。风险和危险是不同的,风险包含着一种不确定性,每个结果的概率是可知或可以估计的,而危险则只意味着一种不好的预兆。因此,有时虽然有危险存在,但不一定要冒此风险,我们要想方设法去改变风险发生的条件,使之不发生,甚至带来转机。综上所述,可以这样定义风险:风险就是活动或事件消极的、人们不希望的后果发生的潜在可能性。具体地说,风险一般应具备以下要素:一是事件(不希望发生的变化);二是事件发生具有不确定性;三是风险的影响(后果);四是风险的原因。

将风险表示为事件发生的概率及其后果的函数,即:R=f(P,C)公式中,R―风险,P―概率,C―后果。(如下图)

风险和不确定性是我们很容易混淆的概念:不确定性是客观事物永远发展变化的客观特性,是产生风险的原因。虽然风险和不确定性这两个概念经常互相使用,但它们并不是一回事。不确定性仅仅考虑事件发生的肯定程度,而风险则要考虑事件发生后果的严重程度。

不确定性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并不完全是坏事,关键要看不确定性是在向着我们希望的方向发展,还是相反。再次说明,风险是针对不希望发生的事件而言的,它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发生的可能性;一旦发生,后果的严重程度。

由此知道,有两类事件的风险性质是没有争议的,一类事件是“高可能性,严重后果”,对这类事件可以立即判定属于高风险问题;另一类事件是“低可能性,轻微后果”,对这类事件我们可以立即判定属于低风险问题。有两类事件的风险等级的判定是容易引起争议的,它们是:高可能性,轻微后果;低可能性,严重后果。

这两类风险性质的判定与个人的主观判断有很大的关系,不同的人由于持有不同的立场、观点,以及所处的环境不同,会有不同甚至相反的判断。后果严重程度如果逐步增大的话,人们在作出决定时会越犹豫,在这种情况下,对项目风险等级的判定会更加依赖个人的解释。这时,主管人员一方面要依靠不同领域的专家,另一方面也要做好准备,对判定风险问题作最后的决断。

2.项目风险管理的含义。项目风险管理涉及各个行业,每个行业都有其自身的特点,企业风险管理是指生产过程中,风险管理部门对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因素进行识别、分析、评估,以最低成本实现最大的安全保障的过程。

从表层上分析,项目风险管理就是对生产活动或行为中的风险进行管理,从深层上研究,风险管理是指主体通过风险识别、风险量化、风险评价等风险分析活动,对风险进行规划、控制、监督,从而增大应对威胁的机会,成功地完成并实现总目标。风险管理的主体是管理人员,客体是生产活动中的风险或不确定性,大型、复杂的生产活动过程应设置专门的风险管理机构和相应的风险负责人。

项目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由风险的识别、量化、评价、控制、监督等过程组成,通过计划、组织、指挥、控制等职能,综合运用各种科学方法来保证生产活动顺利完成。风险管理技术的选择要符合经济性原则,充分体现风险成本效益关系,不是技术越高越好,而是合理优化达到最佳,制定风险管理策略,科学规避风险;风险管理具有生命周期性,在实施过程的每一阶段,均应进行风险管理,应根据风险变化状况及时调险应对策略,实现全生命周期的动态风险管理。

二、项目风险管理过程及方法

项目风险管理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建立了风险管理的系统过程,从系统的角度来认识和理解项目风险,从系统过程的角度来管理风险。,一般项目风险管理过程包括风险规划、风险识别、风险评价、风险处理和风险监控几个阶段。

1.风险规划。风险规划,指决定如何着手进行风险管理活动的过程。风险规划确定一套完整、全面、有机配合、协调一致的策略和方法并将风险形成文件的过程,这套策略和方法用于识别和跟踪风险区;拟定风险缓解方案;进行持续的风险评估,从而确定风险变化情况并配置充足的资源。在进行风险规划时,主要考虑的因素有:规划开始时,我们要制定风险管理策略并形成文件。早期的工作是:确定目的和目标;明确具体区域的职责;明确需要补充的技术专业,规定评估过程和需要考虑的区域;规定选择处理方案的程序;规定评级图;确定报告和文档需求,规定报告要求和监控衡量标准。如有可能,还要明确如何评价潜在资源的能力。

风险规划过程的运行机制是为风险管理过程提供方法、技巧、工具或其他手段、定量的目标、应对策略、选择标准和风险数据库。其中,定量的目标表示量化的目标;应对策略有助于确定应对风险的可选择方式;选择标准指在风险规划过程中制定策略;风险数据库包含历史风险信息和风险行动计划等。

风险管理计划在风险规划中起控制作用。风险管理计划要说明如何把风险分析和管理步骤应用到项目之中。该文件详细地说明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处理和风险监控的所有方面。风险管理计划还要说明项目整体评价的风险的基准是什么,应当使用什么样的方法以及如何参照这些风险评价基准对项目整体进行评价。

2.风险识别。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第一步,即识别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面临的、潜在的)的所有风险源和风险因素,对它们的特性进行判断、归类,并鉴定风险性质。风险识别的目的是减少结构不确定性,亦即发现引起风险的主要因素,并对其影响后果作出定性的估计。该步骤需要明确两个问题:明确风险来自何方(确定风险源),并对风险事项进行分类;对风险源进行初步量化。

风险的识别是风险管理的基础,应是一项持续性、反复作业的过程和工作。因为风险具有可变性、不确定性,任何条件和环境的变化都可能会改变原有风险的性质并产生新的风险。对风险的识别不仅要通过感性认识和经验进行判断,更重要的是必须依靠对各种客观统计资料和风险记录进行分析、归纳和整理,从而发现各种风险的特征及规律。常用的风险识别方法有:专家调查法(德尔菲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情景分析法、故障树分析法等。

简单介绍一下目前应用广泛的故障树方法。故障树方法简称FTA,是用于大型复杂系统可靠性和安全性分析的一个有力工具。利用FTA来分析一个系统时,我们关心的是找出造成某个不希望的事件(顶端事件)发生的各种可能原因,FTA使用演绎的方法找出使顶端事件发生的可能的次级事件,反映了各次级事件引起顶端事件发生的逻辑关系,这种关系用图形表示出来就像一颗以顶端事件为根的倒长或横躺着的树,故障树因此得名。

3.风险分析和评价。风险分析和评价是在对风险进行识别的基础上,对识别出的风险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估计风险发生的概率、风险范围、风险严重程度(大小)、变化幅度、分布情况、持续时间和频度,从而找到影响安全的主要风险源和关键风险因素,确定风险区域、风险排序和可接受的风险基准。在分析和评价风险时,既要考虑风险所致损失的大小,又要考虑风险发生的概率,由此衡量风险的严重性。

风险分析和评价的目的是将各种数据转化成可为决策者提供决策支持的信息,进而对各风险事件后果进行评价,并确定其严重程度排序。在确定风险评价准则和风险决策准则后,可从决策角度评定风险的影响,计算出风险对决策准则影响的度量,由此确定可否接受风险,或者选择控制风险的方法,降低或转移风险。分析和评价风险损失的严重性时应注意风险损失的相对性,即在分析和评估风险损失时,不仅要正确估计损失的绝对量,而且要估计组织对可能发生的损失的承受力。在确定损失严重性的过程中,必须考虑每一风险事件和所有风险事件可能产生的所有类型的损失及其对主体的综合影响,既要考虑直接损失、有形损失,也要考虑间接损失、无形损失。风险影响与损失发生的时间、持续时间、频度密切相关,这些因素对安全生产的影响至关重要。

风险分析和评价的方法主要有:专家打分法、蒙特卡罗模拟法、概率分布的叠加模型、随机网络法、风险影响图分析法、风险当量法等。

4.风险处理。风险处理就是对风险提出处置意见和办法。通过对风险识别、估计和评价,把风险发生的概率、损失严重程度以及其他因素综合起来考虑,就可得出发生各种风险的可能性及其危害程度,再与公认的安全指标相比较,就可确定的危险等级,从而决定采取什么样的措施以及控制措施应采取到什么程度。有效处理风险,可以从改变风险后果的性质、风险发生的概率或风险后果大小三个方面提出多种策略。

5.风险监控。风险监控就是通过对风险识别、估计、评价、处理全过程的监视和控制,从而保证风险管理能达到预期的目标。监控风险实际上是监控生产活动的进展和环境,即情况的变化,其目的是:核对风险管理策略和措施的实际效果是否与预见的相同;寻找机会改善和细化风险控制计划,获取反馈信息,以便将来的决策更符合实际。在风险监控过程中,及时发现那些新出现的以及预先制定的策略或措施不见效或性质随着时间的推延而发生变化的风险,然后及时反馈,并根据对生产活动的影响程度,重新进行风险识别、估计、评价和处理,同时还应对每一风险事件制定成败标准和判据。风险监控还没有一套公认的技术可供使用,由于风险具有复杂性、变动性、突发性、超前性等特点,风险监控应该围绕风险的基本问题,制定科学的风险监控标准,采用系统的管理方法,建立有效的风险预警系统,做好应急计划,实施高效的风险监控。

风险监控应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它的任务是根据整个风险管理过程规定的衡量标准,全面跟踪并评价风险处理活动的执行情况。有效的风险监控工作可以指出风险处理活动有无不正常之处,哪些风险正在成为实际问题,掌握了这些情况,管理部门就有充裕的时间采取纠正措施。同时,建立一套管理指标体系,使之能以明确易懂的形式提供准确、及时而关系密切的风险信息,是进行风险监控的关键所在。风险监控的主要方法有:审核检查法、监视单、风险报告等。

三、项目风险管理的意义

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的迅猛发展,项目的规模化以及技术和组织管理的复杂化突出了项目管理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作为项目管理的重要一环,项目风险管理对保证项目实施的成功具有重要的意义。项目风险管理的研究和推广应用,对于项目组织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项目风险管理能促进项目实施决策的科学化、合理化、降低决策的风险水平。项目管理利用科学的、系统的方法,管理和处置各种项目风险,有利于该项目的项目组织减少或消除各种经济风险、技术风险、决策失误风险等,这对项目科学决策、正常经营具有重大意义。

2.项目风险管理能为项目组织提供安全的经营环境。项目风险管理为处置项目风险提供了各种措施,从而消除了项目组织的后顾之忧,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到各种项目活动中去,保证了项目的稳定发展。

3.项目风险管理能够保障项目组织经营目标的顺利实现。项目风险管理的实施可以使项目组织面临的风险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并能在损失发生后及时合理地提供补偿,从而能够使项目组织增加收入和减少支出,并获得稳定的、不断增长的盈利,保障组织目标的实现。

4.项目风险管理能促进项目组织经营效益的提高。项目风险管理是一种以最小成本达到最大安全保障的管理方法,它将有关处置风险管理的各种费用合理地分摊到产品、过程之中,减少了费用支出。同时,项目风险管理的研究与推广不仅对单个组织有重要意义,而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都有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家远,刘春乐.建设项目风险管理[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4.

[2]李存斌.建设项目经济效果风险分析的函数偏导法[J].技术经济,1983.

[3]李正.投资的经济效果及其风险分析[J].北京水利电力经济学报,1987.

[4]郭仲伟.风险分析与决策[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87.

[5]崔介何.企业工程管理[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6.

[6]闫培善,王成.企业内控精要[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7]茅亮.面向综合集成研讨厅的风险决策技术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 2008.

篇5

内容摘要:企业组织结构需要创新,系统思考的方法在企业组织结构创新及其风险的识别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本文运用系统思考的方法从定性的角度对企业组织结构创新进行风险识别研究。

关键词:组织结构创新 风险识别 系统思考法 定性 反馈环

企业组织结构创新风险分析

(一)企业组织结构创新

职能式、事业部式、混合式和矩阵式,这几种常见的组织结构有着各自明显的特点和适用性,已经不太适合当前企业高速发展而不确定性加大的现状,为了促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有必要在合适的时候创新组织结构。Deborah Ancona,Thomas A kochan指出,网络化、扁平化、柔性化、多元化和全球化是新组织模式的五个特征。

(二)企业组织结构创新风险的形成机理

企业组织机构创新过程中存在两方面风险:首先,企业组织结构创新会受到很多的阻力,这些阻力主要来自企业原有文化、组织运行惯性、员工素质不够、技术设备低劣、市场竞争激烈等,从而有可能会使组织结构变革的效果达不到预期,由此产生风险。其次,在企业组织结构创新的大氛围下,企业价值会有所改变,而这种改变会影响企业对组织结构创新的评价。

在企业组织变革这个创新的过程中,总是受到内外部因素的制约,由一个平衡达到另一个平衡,产生新的企业价值以及人为的评价,这种评价有好有坏,便对企业产生了影响。由于以上方面的影响,产生了企业组织结构创新的风险。

企业组织结构创新风险识别方法

(一)系统思考法的引入

企业风险的识别一般有分解分析法、故障树分析法、表上作业法等10种常用方法。这些方法各有局限性,企业组织结构创新风险的识别方法有待创新。本文引入系统动力学中的系统思考法。

系统思考来源于系统动力学,它是将事物当作一个整体,以系统、联动的视角来看待事物的现状和发展,注重事物各部分间的联系,通过相互协调以解决更加复杂的问题的一项技术,是一套适当的、用来理解复杂系统及其相关性的工具包,同时也是促使协同工作的行动框架。

(二)系统思考法的运用

运用系统思考的关键在于理解因果链,通常使用系统循环图来捕获这种因果链。当“原因”方面的上升导致“结果”方面的上升时,就产生一个“+”型连接;当“原因”方面的上升导致“结果”方面的下降时,就产生一个“-”型连接。一系列连续、闭合的因果链组成系统循环架构图,这些因果闭合链被称作反馈环,它是所有事物抽象出的基本结构。反馈环有正负之分,其区别就是整个闭合环路上的“-”型连接数的奇偶性,正则为偶,负则为奇。

正负反馈环各有其用,首先,正反馈环在系统闭合环路中不断地通过运行而放大最初的效果,因此也叫增强回路;其次,负反馈环在系统架构中,则主要是寻求稳定或试图达到一个稳态,所以也称作调节回路。现实中任何系统都是由众多的正负环来构成的。运用系统思考方法,最重要的是掌握三样基本元件,它们分别是正反馈环、负反馈环和时间延迟。其中,一个变量在发生作用之后,一段时间才能有其相应的成果,这种现象被称之为“延迟”。

基于系统思考法的企业组织结构创新研究

(一)组建企业组织结构创新的系统循环架构的原则

组建企业组织结构创新的系统循环架构,是对企业组织结构变革和探寻风险的首要内容。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作为动因触发了企业组织结构创新。企业组织结构创新的实质是达到一种新的稳定状态,在达到这个状态的过程中,会有创新带来的收益为其提供动力,同时也有因创新而产生的成本成为创新的阻力。由于动力与阻力的相互作用,企业组织结构创新活动不可能无限进行,当动力=阻力时,即创新收益-创新成本=0时,即达到平衡点,企业组织结构创新就会停止。

(二)企业组织结构创新系统循环架构的形成过程

为了避免组织结构运行的低效率,增强企业对市场变化的适应能力,从而提高客户满意度,增加企业受益,企业进行组织结构创新。创新时首先要结合实际情况和创新趋势设定创新的目标组织结构。目标组织结构与原有组织结构的差异、原有结构的惯性再加之市场环境、企业文化等因素的作用对组织结构创新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目前,组织结构创新的目标是扁平化和分权化,实现少层次、宽幅度、跨越性管理,以客户和流程为中心等。运用信息技术,组织可以达到管理幅度扩大、跨层次和跨部门团队数量增加的作用,同时提高协调的效率。管理层次的减少、管理幅度扩大又势必会增加横向关系的协调工作,从而影响管理效率。

企业组织结构创新的另一个不利结果是带来更大的不确定性,对于员工的安全感、满意度等有负面影响,从而影响企业的市场反映能力和企业收益。在创新过程中企业进行创新投入,这些投入可用于改善信息技术条件和员工的教育和培训,增强创新能力。然而,创新的各种投入也增加了创新成本,给创新带来负面影响。

总之,企业组织结构创新风险作为创新风险的一种,具有复杂性、多样性、系统性等方面,因此对其识别更需要结合以上循环关系,做出循环架构图,从系统的角度来整体思考,如图1所示。

企业组织结构创新风险的系统思考和定性识别

(一)反馈环的正负之分

图1显示,企业组织结构创新的系统循环架构是由一系列被称之为反馈环的闭合链组成的,其中包括正反馈环和负反馈环,共有18个。

例如:由企业组织结构创新、管理层次、协调关系数量、协调成本、协调效率、员工工作效率、市场反应能力、客户满意度、企业收益、创新投入所组成的反馈环中的“-”型连接数的偶,起到强化作用,是一个正反馈环,记为A1(见图2)。

篇6

Abstract: Tobacco brand risks form a great threat to the sustained profitability of brand. In order to manage the risks effectively, brand risks should be identified overall and systematically first. Based on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concept of tobacco brand risks, the approach of HHM is used to identify the risk factors of tobacco brand, and systematic analysis is made from various aspects. It is to be the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next step to access, monitor and control those risks.

关键词: 卷烟品牌;风险识别;HHM

Key words: tobacco brand;risk identification;HHM

中图分类号:F2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7-0118-02

0引言

中国是全世界最大的烟草生产国与消费国,其烤烟种植面积、烤烟产量、卷烟产销量、吸烟人数等均为世界第一[1]。由此,可以看出中国的卷烟市场是一个潜力十分巨大的消费市场。但是,目前国内卷烟品牌仍然处在“多而不强”的阶段,国外烟草巨头正在以各种方式抓紧、加强对我国烟草市场的渗透。

伴随着各种内外部环境的冲击,我国烟草行业大多数卷烟品牌都面临着众多的风险。国内品牌之间竞争异常激烈,国外烟草巨头又伺机进入国内市场,国内市场即受到行业政策的压力,又面临着异常激励的潜在竞争[2]。面对众多的风险,如何有效地识别、防范和管理品牌风险,是我国烟草企业急需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为了对卷烟品牌风险能够进行有效地管理,必须要对这些风险进行全面、系统的识别,风险识别是风险评估、监测、控制的基础,只有在多视角、多方位识别风险因素的基础上,才能进行高效的风险评估、风险控制等等。本文为了对卷烟品牌风险进行全面、系统的识别,采用了更加全面的HHM分析法,HHM分析法的运用能够更加完整和全面的捕捉和展现卷烟品牌风险的内在特征和本质。

1卷烟品牌风险的概念

目前,风险的定义还没有在学术界达成统一的共识。有的学者认为风险是损失机会和损失可能性;有的学者认为风险是损失的不确定性;长期以来,统计学家把风险定义为实际结果与预期结果的离差或者概率。本文认为,风险的定义是事件未来可能结果发生的不确定性。

在本文中,从风险的一般原理出发,烟草品牌风险可以界定为品牌的持续盈利能力受到不利因素冲击而导致的不确定性。在卷烟品牌建设中,由于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薄弱点,各种不利因素通过影响这些薄弱点来达到影响卷烟品牌的目的,当卷烟品牌受到各种不利的外部因素冲击时,品牌的持续盈利这一结果将会变得不确定。

虽然不同的风险源冲击能够产生了不同的风险,但是这些不同的卷烟品牌风险具有下面共性的特征[3]:①客观性和普遍性。卷烟品牌风险的出现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②不确定性。不确定性是风险的本质,它反映了一个特定事件在未来有多种可能的结果。③潜在性。风险的出现只是一种可能,这种可能成为确实的事实还需要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④可控性。烟草企业可以通过运用适当的方法回避风险,或者降低风险发生的损失程度。

在给出了卷烟品牌风险的定义和特征的基础上,本文将运用HHM分析法对卷烟品牌风险展开完整、系统的识别,帮助烟草企业了解各种潜在的品牌风险,提高烟草企业风险管理能力。

2基于HHM的卷烟品牌风险识别

卷烟品牌风险识别是对烟草企业面临的各种风险进行确认的一个动态的和连续不断地过程[4],卷烟品牌的风险识别作为烟草品牌风险管理的第一步,是卷烟品牌风险管理的基础阶段,风险识别的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卷烟品牌风险管理的成效,卷烟品牌风险识别的目的就是要找出影响卷烟品牌持续盈利能力的主要风险。一般地,可将风险识别分为三个环节:筛选、监测和诊断。在这三个过程中,都使用疑因估计、仔细检查和征兆鉴别三个相同的元素来描述风险识别流程[5],具体如图1所示。

下文采取HHM法(等级全息建模)来识别卷烟品牌风险,HHM法是一种全面的思想和方法论,其目的在于展现一个系统(在其众多的方面、视角和维度中)的内在不同特征和本质[6]。思想的主旨是:复杂系统及其组成部分无法以单一视角、单一模型来描述,而用多个独立的描述模型则又不利于模型间的通讯,HHM将复杂系统以互助、协作的方式分解为部件、子系统等等级,每个等级都是完整系统的某一特定视角结构[7-8]。HHM法为卷烟品牌风险识别提供了良好的理论框架,具有多个角度、多个层次的特点,相对于常用的风险清单法、流程图法、组织结构图法、德尔菲法等等,HHM法提供了全息视图,能够更加全面的辨识出绝大多数的风险[9]。

本文结合烟草企业管理者经验及头脑风暴法,采用HHM模型较为全面系统地对卷烟品牌风险因素进行了辨识,并将卷烟品牌风险分为外部环境风险、生产价值链风险、商贸流通价值链风险和行业竞争与企业决策风险,更精确的风险来源分类如图2所示。

因为在本文中,主要考虑的是卷烟品牌在市场中的风险,所以本文不对生产价值链风险进行研究。下文将对外部环境风险、商贸流通价值链风险和行业竞争与企业决策风险进行简单分析。

2.1 外部环境风险外部环境风险因素主要包括社会变革、经济运行、烟草商业模式、消费结构和新闻事件。

2.1.1 社会变革风险主要包括政治风险、政策法规风险、文化风险和技术应用风险。社会环境变革作为约束企业行为的外界力量,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必须认真面对的。

2.1.2 经济运行风险主要包括经济环境风险和财政收支风险,经济环境风险是指当经济出现不景气的时候,会对卷烟品牌带来一定的风险,主要包括通货膨胀、通货紧缩和GDP变化;财政收支风险主要指财政赤字,财政赤字可能导致国家增加对烟草企业的税收,降低烟草企业的利润。

2.1.3 新闻事件风险主要指媒体中负面事件,在信息爆炸的今天,负面的社会舆论,很有可能对烟草品牌发展起到致命的破坏作用。

2.1.4 消费结构风险消费结构关系到人们在消费过程中在烟草方面的支出比例,消费结构的变化可能导致人们在烟草方面的消费支出明显减少。

2.1.5 烟草商业模式风险主要包括市场行政分割、分销渠道、烟草经济地位等。烟草公司作为中国烟草总公司设在各地的独家分销商,其商业模式在特定的经济社会环境中形成,但是随着宏观环境的变化和烟草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变化,会逐步弱化,从而导致结构性风险,导致一系列运行方式的不确定性,并可能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导致整个行业的洗牌式动荡。

2.2 商贸流通价值链风险商贸流通价值量风险因素主要包括营销策略、货源保障、仓储运输、零售意愿、客户服务、正牌可得性。

2.2.1 营销策略风险营销策略是指企业根据历史销售记录和已有的销售合同,综合考虑企业的发展和现实的市场情况制定的一定时间范围的销售指标(数量或金额),企业以此为龙头来指导相应的生产作业计划、采购计划、资金筹措计划以及相应的其他计划安排和策略。主要包括市场供需、市场营销、价格制定等风险。

2.2.2 货源保障风险主要包括信息传递保障、沟通保障、物流服务质量、供应商供应保证等风险。货源保障性关系到烟草品牌的持续性,卷烟货源得不到保障,很容易使市场出现倒卖、涨价等情况,破坏品牌的市场秩序,不利于卷烟品牌的良好发展。

2.2.3 运输仓储风险运输仓储是卷烟在市场流通中的保障,是产品的储存和流通过程,其风险性主要集中在流通的过程中,运输仓储风险因素主要包括运输方式、运输工具、作业人员、意外事故等。

2.2.4 零售意愿风险零售意愿直接反映了顾客的需求情况,是品牌在市场流通中的直接表现,是品牌面对竞争和环境变化所做的决策。零售意愿风险因素主要包括潜在竞争、各市场价差、零售商订货意愿、零售预期利润等。

2.2.5 客户服务风险客户服务作为卷烟品牌在市场流通中的后期服务,为品牌成功构建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客户服务风险因素主要包括人力资源、客户关系管理、顾客预期、客户投诉等风险。

2.2.6 正牌可得性风险正牌维护是卷烟品牌在市场流通中的终端,目的是保护品牌溢价度、认可度等不受侵害,它是品牌维护和管理的关键。正牌可得性风险因素主要包括正品供应、打假力度、防伪标识等。

2.3 行业竞争与企业决策风险行业竞争与企业决策风险因素包括品牌定位、品牌规格组合、短期行为、竞争品牌、品牌营销、品牌保护、网络保障和非市场支持力。

2.3.1 品牌定位风险品牌定位关系到消费者对卷烟品牌的感觉和认知,其风险因素主要包括功能定位、质量定位、包装定位、广告定位和价格定位等风险。

2.3.2 品牌规格组合风险品牌规格组合即公司所拥有的不同卷烟品牌的规格组合,一般可以从四个要素分析:宽度――品牌的数量,广度――所有规格的价格上下限,深度――每个品牌平均包含的规格数量,关联度――各品牌规格在分销渠道、消费者选择方面的关联程度。其风险因素主要包括品牌线弹性、规格组合策略、规格功能替代性、品牌的互补性风险。

2.3.3 短期行为风险短期行为风险包括销售性短期行为和短缺经济行为风险。销售短期行为风险:在各种销售服务无法满足的情况下,过分的强调销售利润,是销售短期行为的典型表现,不利于品牌的维护,主要体现销售服务规范的降低,导致销售服务满意度的下降。短期经济行为风险:产品计划变化是指企业进行的一些短期经济行为,如某个短期项目的实施,导致的主打品牌生产、销售计划的变更等事件;或者是短期经济行为导致企业成本压力而不得不压缩在主打品牌上的投入,进而引发品牌风险。

2.3.4 竞争品牌风险竞争品牌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品牌危机的潜在发生,其风险主要包括竞争品牌性价比、竞争品牌产品质量、潜在竞争品牌的进入等风险。

2.3.5 品牌营销风险品牌营销作为企业创造品牌价值、形成品牌效应的营销策略和过程,其风险因素主要包括品牌个性、品牌传播、品牌销售、品牌建设等风险。

2.3.6 品牌保护风险品牌保护的目的是防止来自各方面的侵害和侵权行为,其风险因素主要包括商标保护、防伪技术、品牌渠道控制、打假行动等风险。

2.3.7 网络保障风险网络保障体系关系到卷烟品牌生产活动的正常运行,其风险因素主要包括组织保障体系、质量保障体系、生产保障体系和企业文化保障体系风险。

2.3.8 非市场支持力风险非市场支持力是指政府、社会公众等非市场因素对卷烟品牌管理的影响,其风险因素主要包括政府、社会公众、媒体、供应商关系、分销商关系等。

通过运用HHM模型分析,本文从多个视角图像来辨析了外部环境风险、商贸流通价值链风险和行业竞争与企业决策风险的风险来源,但是风险识别是一个动态性和连续不断地过程,需要针对环境的变化持续进行,HHM采取反复迭代的方法将能够很好的满足要求,完整地捕捉所有的风险来源[10]。

3结束语

卷烟品牌风险严重地危害到了卷烟品牌的持续盈利能力,为了对品牌风险展开全方位、多维度的管理控制,进行系统的风险识别是十分关键的步骤。

本文面向卷烟品牌在市场中的风险,运用HHM(等级全息建模)进行了全面的风险识别,克服了传统风险识别方法缺少系统性和完整性的不足,为进一步的风险识别、监测、控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文提出的HHM法辨识卷烟品牌风险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动态和持续不断的过程,所以在卷烟品牌风险识别的过程中,应该重复运用HHM法来识别卷烟品牌风险。

参考文献:

[1]赵全意.探索中国烟草的品牌之路,中国经贸导刊,2001,(22):32-33.

[2]荆志瑞.卷烟品牌风险管理研究[J].价值工程,2007,11:133-135.

[3]周彦.基于HHM的工程项目风险评价与控制[D].中国地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4]刘笑霞,李明辉.现代企业风险管理的系统化过程[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4(4):76-81.

[5]3C框架课题组.全面风险管理与实务[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8.

[6]Yacov Y. Haines,(译).风险建模、评估和管理[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7]刘政方,吴广谋,王旭东.基于HHM的新产品开发风险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9(4):161-163.

[8]巫英,向刚,杨一杰.基于HHM的企业持续创新过程中的经营者人因风险识别研究[J].科技进步与决策,2010,27(14):68-72.

篇7

一、全面风险管理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近年来,我国的商业银行对信用风险的防范作了大量工作,但形势仍然严峻,特别是不良资产,并未从根本上解决。面对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形势,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深入,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必然加剧。同时随着业务,操作风险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形势的发展越来越需要城市商业银行具有全面风险管理的体系。

的城市商业银行缺乏全面风险管理的思想观念,目前实行的是部门分散管理的风险管理方式。各个部门从上到下制定了不少的规章制度,但这些制度很多变成了墙上贴着的制度和书本上写着的制度,而不是实际运行中的制度。构筑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就是要克服目前的这种混乱状态,将风险管理变成流程管理和系统管理。

二、全面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

(一)全面风险管理的内涵与层次

按照监管部门的风险层次划分,商业银行的风险可以分为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和市场风险。

信用风险是指交易对手或债务不能正常履型合约或信用品质发生变化而导致交易另一方或债权人遭受损失的潜在可能性,是商业银行面临的重要风险。

市场风险又称价格风险,是指由于被用于交易的资产或可交易的资产的价值发生变化而导致损失的风险。可以分为利率风险、汇率风险、股市风险、商品价格风险(期货风险)。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市场风险主要是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

操作风险是指由于不完善或失灵的内部控制、人为的错误、制度失灵以及外部事件给银行带来直接或间接损失的可能性。操作风险包括诸如控制风险、信息技术风险、欺诈风险以及和商誉风险等。与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相比,操作风险有显著不同支出:操作风险大多是在银行可控范围内的内生风险,与收益无关;而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更多表现为外生风险,与收益相关。

就当前来说,信用风险是最主要的风险,直接表现就是不良贷款上升,业务指标恶化。按照新的监管标准,不良贷款率不得高于5%.操作风险则主要取决于日常管理的效率。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和汇率改革的推进,市场风险离城市商业银行越来越近。

(二)全面风险管理下的内部控制

实施全面风险管理的关键在于构筑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系统,来落实风险管理的要求。在构筑内控体系时,要运用现代金融工程的成果,创造性运用各种金融工具和策略解决金融财务问题。

城市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体系的标准应达到:风险内控有标准、部门有制约、操作有制度、岗位有职责、过程有监控、风险有监测、工作有评价、事后有考核。在这样的标准下设计的风险内控体系,要做到覆盖事前、事中、事后各个风险管理关键环节。这也是监管部门对商业银行风险内控体系建设的基本要求。

未来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侧重点应放在事前预测与事中控制方面,决不会在事后风险处置上。风险管理落脚点是在于建立相应的内控体系方面,一个完整的内控体系包括:内部控制组织体系、内部控制岗责体系、内部控制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体系、内部控制工具体系和内部控制考评体系。

三、构筑符合全面风险管理要求的内控体系

(一)内部控制体系的总体思路

1、基本要素。一个完整的内控包括五项要素:内部控制环境、风险识别与评估、内部控制措施、信息交流与反馈、监督评价与纠正。

2、基本框架。按照以上基本要素要求,设计的城市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体系的具体,应按如下路径展开:内部控制组织体系、内控岗责体系、内控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体系、内部控制工具体系、内部控制考评体系。在设计过程中,可以考虑按总行、分支行两个层次展开,并始终保证与巴塞尔协议和银监会的要求一致,力求体现绩效考核、内部审计和外部监管三者的一致性。

(二)业务流程、管理流程与风险点

无论是业务流程的风险控制平台,还是管理流程的风险控制平台,都必须依赖岗位责任的设置来实施银行内部风险管理的控制。作用在于,提示管理者根据风险预警信号设计和实施风险拦截的对策。

建立并不断优化流程,目的就是在于建立一个有效有效控制风险的平台。按照这一思路,业务流程的建立应按照产品线来设计,并贯彻以下几个原则:1、品种完全覆盖。2、内控操作完整独立。3、可计量并有预警功能。目前城市商业银行的业务流程运行体系基本上按照这一思路设计并运行,需要强化的是评价与预警功能。

管理流程建立在业务流程之上。管理流程设计按照管理部门层面特征,按管理级次设计。城市商业银行按照总行和基层行两个层面设计,并结合业务流程。分领导班子管理流程、人力资源管理流程、计划财务管理流程、信贷审批流程、与核算管理流程、法规管理流程、安全保卫管理流程、稽核监察管理流程、机管理流程、公司业务管理流程、个人银行业务管理流程、房地产业务管理流程、国际业务管理流程、中间业务管理流程、资产保全业务管理流程。各行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合并设计。

在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的设计中,通过文字图表来明示风险点。内部控制的关键就在于管理行为覆盖全部风险点,从而控制风险。比如,银监会关于加强操作风险管理的通知中提到的“13条”,就是13个风险管理的关键风险点。风险管理说到底,就是要贯彻“全面覆盖、重点监控”的思想。

(三)内部控制与岗责体系

岗责体系存在于一定的组织结构下,岗责体系的设计必须服从于内部控制组织结构体系。它是风险管理信息传递和全面风险管理具体的实现途径。

1、岗责体系设计原则。根据城市商业银行岗责体系现状,结合银行业趋势,主要遵循全面风险管理、风险管理与业务管理平行作业原则、矩阵式报告制度原则、精简效率原则、相互牵制原则、协调配合原则、程式定位原则等7条原则。

2、岗责体系分层设计。根据管理级次,分总行和分行(支行)两个或三个级次设置。与常规设置不同的是,总行层面的风险管理岗位设置,除了设置风险管理委员会、风险管理部之外,为了将全面风险管理思想贯彻于全部业务活动中,必须在所有业务职能部门设置风险管理科室或岗位,明确负责对部门所负责业务的风险的监测、记录、报告、考核等工作。各分支行的风险管理,主张仅设立风险管理部统一实行风险控制与管理,只有业务规模较大支行在各业务职能部门内设立风险管理岗位。

3、风险管理职责必须明确。之所以考虑通过组织体系来管控风险,主要是通过组织与人力保证管理责任的落实。风险管理职责的明确,主要通过岗位职责描述和授信授权书进行,授权范围内事项分别由风险管理岗和风险管理部负责,风险管理委员会则主要是制定规则和处理例外事项。风险管理的关键则是,一是所有业务必须进行风险监控,绝对不能有游离于管理之外的业务;二是符合重要性要求的业务必须贯彻集体决策的原则,集体决策的规则必须有效。

(四)内控体系的衡量与评价

1、风险管理技术与工具

(1)信用风险。信用风险管理技术包括风险识别、度量、管理策略等多个方面。传统信用风险度量技术包括:专家评定制度、信用评分、信用评级和贷款风险度测算。,城市商业银行主要采取上述方法一种或多种组合。这些方法尽管具有简便明了,易于理解,对实践操作环境要求不高的优点,但缺点也十分显著:一是主要以会计账面价值为基础,但会计数据并不能全面反映公司的实际状况和前景,因而难以发现借款人经营状况中更细微、更快速的变化;二是主要借助定性,主观随意性较大,在防范道德风险上有缺陷;三是效率较低,耗费人力时间过多。因此国际银行业开始采取开发数学模型来度量信用风险,《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提出了相应的内部评级法。目前国际金融界较流行的内部信用风险模型有:KMV公司的信用监控模型、JP摩根的信用度量术模型、麦肯锡公司的信贷组合观点模型等。

(2)市场风险。主要包括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利率风险是指由于利率的变化,可能导致的资产的回报率变得更低或负债变得更为巨大。这种风险针对利率敏感型资产和敏感型负债而言,它直接利差,从而影响盈利。汇率风险又称外汇风险,当商业银行经营外汇业务时,汇率变化可能导致银行相关资产变低或负债变大,从而对银行形成亏损。市场风险的综合度量技术主要有风险状况图、VaR方法、压力测试法、情景分析法等。

(3)操作风险。对操作风险的度量,国际上一些银行开始对风险因素进行跟踪,但多数银行的跟踪还处于初级阶段。只有少数银行采用程度不同的统计技术来评估风险,方法主要有基本指标法、标准化方法、内部衡量法、损失分布法等。但关注操作风险的度量及管理无疑对城市商业银行具有特别重要的前瞻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