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形势分析范文

时间:2023-06-05 17:59: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宏观经济形势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篇1

一、利好数据背后藏隐忧,经济好转趋势尚难定论

5月份,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出口、投资、消费)均现积极信号。出口经过4月份的下探后大幅反弹,同比增长15.3%,较上月上升10.4个百分点。投资在房地产、基建投资的支撑下出现企稳迹象,1—5月份累计同比增长20.1%,较1—4月份继续下滑0.1个百分点,不过下滑速度明显放缓。当月增速则上升0.9个百分点至19.9%。名义消费同比增长13.8%,较上月下滑0.3个百分点。不过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11%,较上月略升0.3个百分点。在需求趋好的情况下,工业产出增速也有所上升,5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6%,较上月小幅回升0.3个百分点。

5月份经济数据没有继续恶化,显示出一定程度好转的迹象。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今年4月份较去年同期少一个工作日,5月份较去年同期多一个工作日,由此产生的基数效应不容忽视。特别是近期外部实体经济并没有明显积极的变化,出口却出现超过10个百分点的反弹,这或许更多的是来自于数据扰动等短期效应,实际情况恐怕不容乐观。而投资虽现企稳迹象,但动力仍然较弱,消费也增长乏力。总的来看,5月份利好的经济数据背后仍然藏有隐忧,宏观经济形势还很难做出趋势性向好的判断。

出口大幅反弹缺乏需求支撑。5月份,我国进出口总值为3435.8亿美元,同比增长14.1%,当月进出口规模刷新去年11月创下的3341.1亿美元的历史纪录。其中,进、出口规模双双创月度历史新高,当月出口1811.4亿美元,增长15.3%,较上月上升10.4个百分点;进口1624.4亿美元,增长12.7%,较上月上升12.4个百分点。

3、4月份进出口增速连续下滑,并维持在10%以下低位,5月份则双双大幅反弹。但是我们很难找到内外需明显转暖的证据来支撑这样的大幅反弹。这样的反弹恐怕主要是由于上述所说工作日变化导致的基数效应等因素的扰动,实际的出口形势依然不容乐观。

从主要出口地区来看,5月对美国出口同比增长22.99%,与4月相比上升了13个百分点。对欧盟出口同比增长3.43%,与4月相比上升了5.81个百分点,结束了连续两个月的负增长。对东盟同比增长28.05%,与4月相比上升了22.67个百分点,对亚洲地区的日本、韩国、香港同比增长分别为13.03%、6.25%、15.87%。

从近期的欧美经济情况来看,美国近期新出炉的GDP及新增就业情况远低于市场预期,失业率更是不降反升。欧元区失业率持续上升,PMI频创历史低点,欧债危机更是不断升级。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速也持续放缓。由此可见,5月份出口的大幅反弹没有得到外部环境明显改善的验证。此外,5月对美出口强劲可能还和汇率因素有关,自5月初起美元兑人民币持续升值,这或称为拉动中国对美出口的一个重要因素。对欧出口上升则还可能受到另一个短期因素的影响,即欧洲杯的举行从而拉动了中国对欧出口。

总的来看,5月份出口的反弹缺乏外部绝对需求的支撑,更多的是一些短期效应,缺乏需求支撑的出口反弹或难以持续。未来出口维持10%以下低位增长仍是大概率事件,而外部经济中的一些不确定性可能带来的风险更值得我们高度警惕。

房地产、基建支撑投资企稳。1—5月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108924亿元,同比名义增长20.1%,增速较1—4月份继续回落0.1个百分点,不过回落幅度明显收窄。5月份同比增长19.9%,较上月上升0.9个百分点,投资增长现企稳迹象。在三大投资领域中,1—5月份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18.5%,增速比1—4月份回落0.2个百分点。5月当月房地产投资增长18.2%,较4月份上升9.0个百分点。制造业投资累计同比增长24.5%,较上月略升0.1个百分点,保持相对稳定。在国家“稳增长”的背景下,交通运输、公共设施等基建投资整体继续上升。具体来看,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累计增长19.4%,较上月上升0.4个百分点。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累计增长-6.4%,较上月上升1.6个百分点。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累计增长9.3%,较上月上升0.9个百分点。此外,施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和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累计增速分别回升1.5和0.4个百分点,也体现出国家稳定投资增长的导向。

5月份房地产投资累计增速仅略下滑0.2个百分点,降幅明显收窄,当月增速则大幅反弹,超出市场的普遍预期。当月增速的大幅反弹存在基数扰动等影响,不过观察近期形势可以发现,房地产市场的确出现了回暖的迹象。首先从本月数据来看,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累计继续呈现同比负增长的态势,不过降幅较上月分别收窄1.0和2.7个百分点,呈现量价齐升的态势,也从数据上验证了市场所谓的“红五月”。在整体经济持续下滑的背景下,近期全国多个地区继续“微调”房地产调控政策,央行年内已两次下调存准率,6月8日更是3年多来首次下调了利率。尽管6月份的降息不能解释5月份房地产市场的回暖,但在宏观经济持续下行的情况下,国家稳增长力度不断加大,市场对房地产的预期也开始改变。央行近日的调查显示,15.7%受访居民准备购房,为去年以来最高值。统计局的5月份70个大中城市住宅销售价格数据显示,在70个大中城市中,5月份房价环比上涨的城市数量比4月份增加了一倍。同时近期,北京、深圳、广州等城市住宅成交均价也纷纷走高。这些现象均说明房地产市场确实出现了回暖迹象。在此背景下,房企拿地热点也向积极方向转变。1—5月份,土地购置面积和成交价款增速分别较上月回升0.6和3.7个百分点。

尽管房地产市场出现了回暖迹象,中央也的确提高了对地方微调楼市的容忍度。不过中央调控房地产市场的总基调仍然未变,至少目前来看,楼市调控放松要重述2008年的历史几无可能。同时未来经济形势仍然严峻,在这种背景下所谓的“刚需”恐怕难以支撑房地产市场的持续反弹,房地产投资恐仍将继续下滑,可以预期的是,在国家稳增长的背景下,这种下滑的速度和幅度将放缓。不过另一个值得我们注意的问题是,在调控的限制下住宅市场较为低迷,而商业地产则一片红火。今年1—5月份,办公楼和商业营业用房投资分别同比增长44.7%和31.6%,均大幅高于住宅以及整体投资增速。我们要提醒的是,在经济基本面较为低迷的情况下,资本大量涌入商业地产将吹大并引发其泡沫的破灭。

总的来看,房地产的反弹和基建投资回升以及制造业投资的稳定支撑了5月份整体投资的企稳。5月份,发改委集中审批了一批投资项目,不过这在5月的投资数据中表现并不明显。在国家稳增长甚至保增长的背景下,未来投资有望逐步企稳回升。尽管难以再续2008年“四万亿”的投资盛宴,投资稳增长依然被放在了重要的位置。真正值得担心的是这次投资再刺激还会积累更大的产能,而外部消费需求难以复苏,国内分配改革难以启动,更大的过剩危机在后面。

消费名降实升但仍增长乏力。5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715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3.8%,较上月回落0.3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较上月回升0.3个百分点。1—5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名义增长14.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9%)。从环比看,5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0.84%,继续呈现回落态势。

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5月份,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4536亿元,同比增长13.7%,低于4月份的14.0%,乡村消费品零售额2179亿元,增长14.3%,低于4月份的14.6%。剔除价格因素,5月份城乡与农村消费增速10.7%与11.4%,分别高于4月份的10.6%和11.2%。从具体商品来看,日用必需品类和汽车消费企稳,降幅在0.5个百分点内,但家电、家具和家装持续回落,降幅超过1个百分点,表明房地产消费链依旧处于调整中。

总的来看,由于物价水平的快速回落,5月份名义消费增速继续下滑,不过实际增速有所上升。受制于我国收入分配改革的滞后,在内外整体需求疲软的情况下,我国消费增长很难表现出独立的走势,加之前期消费刺激政策的退出,消费增长表现乏力。从未来形势来看,随着国家新一轮消费刺激政策的陆续出台,实际消费增速有望继续企稳,不过在价格水平快速回落的情况下,名义增速恐将继续下滑。

工业产出回升趋势未定。5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9.6%,比4月份加快0.3个百分点。分轻重工业看,5月份,重工业同比增长9.8%,增速较上月回升0.9个百分点;轻工业增长9.1%,是2010年2月以来的最低点,增速下滑1.2个百分点。重工业增速回升是5月工业增速超出预期的主要原因,而轻工业增速回落则拖累5月工业增速。重工业的回升与投资的企稳相关。具体来看,通用设备、铁路船舶等运输设备业、电气机械和电力热力等重工业行业同比增速较上月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发电量、水泥、十种有色金属和汽车等主要产品产量呈现显著回升。从产销率看,5月份产销率下降0.2个百分点至97.9%,反映企业库存有所上升。总的来看,虽然5月份工业产出增速出现上升,不过如果考虑到工作日的因素,实际的增长情况仍然不容乐观。而在需求持续低迷的情况下,目前工业仍处于去库存阶段,短期内工业增速仍将波动调整。

二、物价水平短期加速下行,通胀压力进一步减轻

3月CPI同比出现反弹,4月重拾回落态势,5月份则延续了回落的趋势。5月份,CPI同比上涨3.0%,较上月下降0.4个百分点,涨幅创23个月新低,环比下降0.3%。5月份CPI构成中,新涨价因素为1.26%,相比4月份回落0.32%,翘尾因素为1.74%,相比4月份回落0.08%。因此,5月份CPI的回落,主要是新涨价因素的作用。食品价格继续呈现季节性回落,5月份,食品价格同比上涨6.4%,较上月回落0.6个百分点,环比下降0.8%。食品价格的下降主要是肉类与蔬菜价格下降所致,其中猪肉价格环比下降3%,蔬菜价格环比下降6.9%,其他食品价格小幅上涨。非食品价格上涨动力趋弱,同比上涨1.4%,较上月回落0.3个百分点,环比持平。受油价下调影响,非食品价格中交通通讯及服务的价格同比下降0.1%,环比下降0.3%。

5月份,PPI同比下降1.4%,降幅较上月继续扩大0.7个百分点,同比创30个月新低,环比结束了连续3个月的正增长,下降0.4%。其中加工工业PPI同比持续6个月为负表明终端需求的疲软,而原材料和采掘业PPI同比出现了30个月来的首次下降,表明下游需求疲软逐渐传导至中上游。

5月份CPI加速下滑,通胀压力得到进一步减轻。而进入6月份后,随着气温升高,部分瓜果类蔬菜上市量增加,预计将带动蔬菜价格继续回落。国际油价的大幅下跌也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输入型通胀压力,就在5月份CPI公布的当天,国内成品油价格再度下调。经过两次成品油下调之后,一季度油价上涨幅度基本被消化,交通运输、物流等用油单位有望明显减负。进入6月份后,CPI翘尾因素将大幅下降,有利于CPI同比增速的继续下降。在目前经济保增长需要政策加大预调微调力度的情况下,CPI这一下降趋势则为货币政策的放松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从而为稳增长政策的加力提供了政策空间。而5月份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在4月同比下降0.7%的基础上加速下滑,同比下降1.4%,PPI指数已连续3个月负增长,显示目前经济增长形势的进一步恶化,反映出目前产能过剩矛盾加深,这也是上一轮四万亿刺激政策的后遗症。

三、货币供应增速有所上升,新增贷款超预期增长

5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同比增长13.2%,比上月末高0.4个百分点。反映企业短期资金周转的狭义货币(M1)余额同比增长3.5%,比上月末高0.4个百分点。5月新增人民币贷款为7932亿元,同比多增2416亿元,高于市场普遍预期。

尽管市场普遍预期5月份新增贷款将较4月上升,不过实际贷款规模仍然超出市场预期,为2011年2月以来的第二高水平,仅次于今年3月的1.01万亿元。值得注意的是在新增贷款中,中长期贷款比重较上月明显提升6.2个百分点至34%,显示出稳增长政策的效果在逐步显现,投资需求有所好转。不过该比重仍然处于低位(2011年平均为45%左右),短期贷款和票据融资占比过大的问题依然突出,表明当前投资需求仍处于低位;而票据占比居高不下显示政策推动范围之外的贷款需求仍然疲弱。5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较多,是货币供应量增速小幅回升的主要原因。另外,5月18日,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下调0.5个百分点,对于货币供应量反弹也具有一定贡献。但M1和M2之间的剪刀差与上月持平,依然处于历史高位,企业活期存款占比较低的状况仍未显著改善,表明当前实体需求仍然疲软,企业活力以及投资意愿有待提高。

二季度以来我国经济下行压力明显加大,因此稳增长被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预调微调力度加大,国家重点项目审批提速,信贷需求有所回升。从后期来看,稳增长政策的效果将进一步显现,信贷需求随着政策放松逐渐恢复,而且6月初的降息使得融资成本降低,企业的融资压力将有所减缓,融资需求也将增加。而从放贷规律来看,二季度放贷在全年占比为30%,与一季度规模持平,4、5两月共放贷1.5万亿元左右,这说明6月份还需投放1万亿元左右。从银行的角度来看,5月的降存准率使得流动性压力减小,而央行将存款利率上限提高至1.1倍,引入竞争机制,银行可以自主在限定范围内调整利率,吸引存款,减少存款流失现象,从而减少存贷比限制对放贷的影响。从信贷结构和供应增速来看,当前的实体经济仍然偏弱,终端需求依然疲软,因此实体需求有待随着政策的刺激进一步释放,货币政策还将继续朝着宽松的方向发展。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流动性环比将不断趋松,但在基数的影响下,货币供应同比增速仍有可能波动。

四、投资稳增长恐将加剧我国产能过剩矛盾

5月份经济数据出现了多处利好。不过考虑到工作日带来的基数效应后,这种利好恐怕需要打一个折扣,实际经济增长情况不容乐观。央行在数据公布前三年多来首次下调了基准利率或可成为佐证之一。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出口的大幅反弹并不值得乐观,投资增长仍在波动企稳,消费也表现欠佳。由于外部环境依然不稳,欧美等国家经济复苏不稳,不确定性风险较大,外需仍然是我们需要首要关注的经济增长风险,在这种情况下国家重启了投资稳增长。

在经济下行风险不断扩大的情况下,保持一定的投资力度以稳定经济增长确有必要,不过投资虽然是需求,但不是最终需求,而是迟早要变成供给的需求,所以增加投资对总量平衡的最终影响不是增加了总需求,而是增加了总供给。在2009年出台“四万亿投资”刺激政策时,中国的生产过剩矛盾实际已经很严重,在四万亿投资盛宴之后这一矛盾继续深化。这从今年以来钢铁行业出现罕见的全行业大幅度亏损中可见一斑。而在目前的经济形势下,国家不得不重新拾起投资这根政策大棒。不过正如我们上述所说,这次投资再刺激还会积累更大的产能,而外部消费需求难以复苏,国内分配改革难以启动,更大的过剩危机在后面,这是我们必须正视的问题。

篇2

关键词:国际环境;经济形势;经济展望

中图分类号:F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9)03-0026-05

一、国际环境

(一)全球经济增长步入下行通道

美国次贷危机是此次全球经济衰退的导火索,随着金融危机对世界实体经济冲击力度不断加大,全球经济下滑态势并没有得到缓解。反而在加速恶化,主要经济体的零售陆续陷入负增长。为了摆脱全球性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以及避免流动性过度收缩对实体经济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世界主要经济体已进入降息周期,美国、日本、欧元区、印度、中国、韩国等国均已大幅降息,随着通货紧缩的逐步显现,将有更多的国家进入降息周期。全球或将长期步入低利率时代。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2009年1月份的报告,经济危机已导致发达经济体正遭受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新兴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正在经历严重的经济下滑。在IMF对全球经济展望中,一是预计2009年全球经济增长将急剧减速到0.5%,远低于前几年的强劲增长,这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最低增速;发达经济体2009年经济增速将收缩2%。其中美国、欧盟、日本经济分别收缩1.6、2.0、2.6个百分点;发展中国家2009年经济增速将放缓至5.5%,其中中国、印度分别增长6.7、5.1个百分点。二是预计全球经济增长将在2010年逐步复苏,增长率将回升至3%。但是前景不确定,复苏的时间和步伐也将取决于强有力政策的实施;发达经济体2010年经济增速将增长1.1%,其中美国、欧盟、日本经济分别增长1.6、0.2、0.6个百分点;发展中国家2010年经济增速将上升至6.9%,其中中国、印度分别增长8.0、6.5个百分点。

(二)国际能源价格暴涨暴跌

国际能源价格走势是全球经济衰退程度的重要观察指标之一,2008年国际原油经历了一轮完整的牛熊周期。波动范围之大前所未有,纽约、伦敦的石油期货价格在7月份双双突破每桶147美元的“天价”,此轮油价上涨是自1972年以来世界油价第三次显著上涨,从2002年一直延续到2008年7月,持续上涨了近6年时间。然而,受金融危机不断向实体经济扩散影响,油价在触顶后快速回落,导致12月份纽约商交所原油期货结算价收于40美元/桶以下。这对于需要大量进口国际能源的美国和中国等经济体来说,油价的高位回落将有利于经济复苏,而对于依赖出口原油的俄罗斯等国家来说,则会进一步加剧经济的延缓程度。

(三)全球就业形势日益严峻

随着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的蔓延,全球就业形势日益严峻,越来越多的欧美国际大公司陆续出台竞相裁员计划,大规模的裁员计划将会加速全球经济衰退步伐。近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宣称2009年将新增加近5000万个失业者,全球总失业人数将达到2.3亿人。约占全球总劳动人口的7.1%。以美国、加拿大和欧元区为例,一是美国各行业就业人数普遍下降,包括制造业、建筑业和服务业在内的多数行业纷纷宣布裁员。美国2008年12月份失业率上至7.2%,创下1993年1月份以来的最高水平,并且未来几个月内失业率将触及8%甚至更高水平。二是加拿大2008年12月的失业率增至6.6%,连续第二个月超过市场预期,这也使得加拿大失业率水平创下2006年1月以来的最高水平。三是欧元区2008年12月份失业率由11月份修正后的7.9%上升至8.0%,创两年新高,在欧盟成员国中西班牙失业率最高,达到14.4%;拉脱维亚次高,达到10.4%;德国2009年1月失业率也上升至7.8%。

二、2008年我国经济持续升温态势已扭转

受全球经济走弱、国内雨雪冰冻和特大地震等众多因素影响,2008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经历了严峻考验,2008年成为我国整体经济增长由升转降的趋势转折年,上半年面临巨大的通货膨胀压力,下半年经济下行态势明显,结束了连续五年保持两位数的强劲增长态势,以及房地产市场、股票市场趋冷。2008年全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00,670亿元,比上年增长9.0%。分季度看,一至四季度分别增长10.6%、10.1%、9.0%、6.8%,自2007年二季度以来连续七个季度的下滑显示我国经济增速正在加速下滑。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34,000亿元,增长5.5%;第二产业增加值146,183亿元,增长9.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2.9%,增速回落5.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120,487亿元,增长9.5%。

(一)国内投资继续保持较快增长

受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惯性作用,宏观经济形势急转而下并没有导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在2008年出现大幅下滑,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与去年基本持平。2008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72,291亿元,比上年增长25.5%。增速比上年加快0.7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48,167亿元,增长26.1%,加快0.3个百分点;农村固定资产投资24,124亿元,增长21.5%。

(二)市场销售增速创1996年以来新高

2008年我国城乡消费依旧旺盛,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08,488亿元,比上年增长21.6%,增速比上年加快4.8个百分点,创出自1996年以来的新高。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额73,735亿元,增长22.1%,加快4.9个百分点;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34,753亿元,增长20.7%,加快4.9个百分点。

(三)外贸总额下滑以及贸易顺差创新高

2008年全年外贸进出口总值达到25,61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7.8%,结束了自2002年以来连续六年保持20%以上的增速。2008年全年出口额达14285亿美元,同比增长17.2%;进口额达11331亿美元,同比增长18.5%;全年实现贸易顺差2954.6亿美元。前三季度,对我国经济产生巨大推动作用的进出口贸易整体上趋于平稳和理性,均持续快速增长,但是内外需萎缩和人民币升值等多重因素导致第四季度外贸增速从高位快速回落,下滑速度远超出市场普遍预期,11月份进、出口总值出现自2002年以来首次负增长。

(四)居民消费价格和生产价格总水平出现大逆转

2008年全年CPI增幅5.9%,创1996年以来新高,涨

幅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受年初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和劳动力成本上升引发的成本推动型通胀、春节引发的需求拉动型通胀、国际粮油价格上涨引发的输入性通胀等因素共同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水平在2月份达到8.7%,创12年新高,并在2-4月份连续三个月超过8%高位。随着金融危机愈演愈烈,在消费信心下滑、财富缩水和食品价格回落等因素共同作用下,居民消费价格水平从5月份快速回落,12月份降至1.2%。2008年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全年增幅6.9%,涨幅比上年提高3.8个百分点。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增速走势也演绎了同消费价格指数类似的峰回路转,在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带动下,在8月份创出12年新高10.1%;随后大宗商品价格下降促使PPI增速连续四个月大幅下滑,12月同比下降1.1%。

(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明显回落

2008年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781元,比上年增长14.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4%。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761元,比上年增长15.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0%。从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名义增速和实际增速看,双双都比2007年明显回落,尤其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速较2007年回落3.8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速也回落1.5个百分点。

(六)信贷投放集中在两头

从信贷投放来看,信贷投放主要集中在年初和年尾两个阶段,2008年四个季度的信贷投放量都在1万亿元以上,其中四季度最多,达到1.43万亿元;一季度次之,规模为1.33万亿元。2008年11-12月份新增信贷大幅增加,两月新增信贷超过1.2万亿元,主要原因是在保增长的政策措施下。宽松货币政策开始落实,金融机构加大了一些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贷款投放以刺激经济。

(七)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速出现回落

2008年货币供应量增速从高位回落,M1增速由年初的20.72%回落至9.06%,M2增速由年初的18.94%回落至17.82%。2008年末,广义货币(M2)余额47.5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7.8%,加快1.1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16.6万亿元,增长9.1%,回落12.0个百分点;流通中货币(M0)余额3.4万亿元,增长12.7%,加快0.6个百分点。全年货币净投放3,844亿元,比上年多投放541亿元。

三、2009年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展望

全球经济危机尚未见底,我国外需萎缩、大量中小企业倒闭、社会就业压力急剧扩大,2009年全球经济增速还将延续2008年放缓势头。整体上看,2009年我国经济增速将继续呈现回落态势,且短期内难以调头,预计2009年宏观经济增速呈现前低后高走势,外贸持续低迷、全年投资增速将出现前低后高走势,城乡消费两旺的形势难以持续,通货紧缩风险日益加剧。2009年政府将以“扩大内需”为重点、以“增收、减负、调结构”为宏观调控方向,继续执行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一)外贸持续减速将导致贸易顺差步入下行通道

在外贸方面,虽然国家多次出台出口退税政策以支持出口企业,但是由于国际经济形势恶化趋势还没有明显改观迹象,出口退税政策在缓解出口下滑中的整体效果并不是很理想,预计2009年我国出口仍将延续目前快速下滑趋势,向发达经济体出口增速将会出现明显回落;国内需求受经济放缓影响将导致国内进口继续减速;受进口总额回落幅度将低于出口总额回落幅度影响,贸易顺差将会步入下行通道。

(二)固定资产投资前低后高

在投资方面,在国内经济增速持续下滑、原材料价格下跌,以及政策时滞效应影响下,2009年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回落趋势还是难以改变。2008年年末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刺激经济计划以保增长,而固定资产投资将是2009年国内保增长的实际落脚点,随着2009年投资项目的逐渐展开和经济刺激效果的逐步显现,预计2009年下半年投资增速将会有所回升,并在年底维持一个较高水平。

(三)城乡消费两旺形势难以持续

在国内消费方面,受金融危机逐步向实体经济扩散影响,一是内外需求快速下降导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面临较大回落压力;二是资产价格大幅缩水对消费也会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财富缩减会直接导致居民消费水平随之下滑,预计城乡消费两旺的形势将难以持续,在2009年上半年消费景气下滑程度会愈加明显,尤其是房地产和汽车消费可能比市场预期更严重;在2009年前三季度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将延续回落态势,第四季度将会缓慢复苏。

(四)通货紧缩日益加剧

在物价方面,2008年食品价格和非食品价格均保持较高水平,整体经济和需求下降将会导致物价快速回落;另外,我国需要进口大量的国际原油、铁矿石等国际大宗商品,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走势对我国物价走势也存在一定影响,这势必增加了2009年我国物价走势的不确定性,预计2009年上半年我国物价水平将呈持续回落态势,从2008年2月份开始将会连续几个月出现通货紧缩现象,但如果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在2009年下半年反弹,那么2009年下半年我国可能摆脱通货紧缩状况。

四、2009年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判断

按照当前宏观经济发展态势,2009年我国从2月份开始就会出现通货紧缩现象,同时外贸、消费和投资的放缓将导致我国经济形势十分严峻,因此无论是从防止通货紧缩还是刺激经济增长的立场出发,政府都应该继续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财政政策。

(一)进一步实施适度“宽松”货币政策

受全球经济趋缓、国内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影响,2009年我国经济增长趋势将维持2008年的趋缓势头。2009年信贷能否得到持续扩张,直接关系到流动性和货币供应能否得到有效增长,为了增强市场信心、改变银企双方对经济情景的预期以及扩大全社会对信贷的潜在需求,建议央行继续运用存款准备金、公开市场操作等数量型货币政策手段加大“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力度,特别是2009年上半年应加大降息和调低存款准备金率力度,建议在一季度末一次性降息54个基点和降低存款准备金率1-2个百分点。在汇率政策方面,应适当减缓人民币升值步伐加强对出口企业的支持力度,2009年如果人民币升值幅度过大、升值时间过急,都会对相当一批企业造成致命的打击;同时,考虑到2009年国际经济环境变化节奏将会加快,央行应增强应对多种可能冲击的灵活性和调控力度。

(二)继续加大积极财政政策扶持力度

继续支持四川地震灾区重建工作,加大对出口企业、三农、社会保障、医疗、教育等方面的扶持力度,一是在保持出口税收政策基本稳定的同时,继续提高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出口退税率和增加出口退税产品种类;二是适当提高个税起征点,初步建议将收入所得税起征点提高30-50%,从而间接增加居民实际收入和最终拉动消费;三是加大对社保、医疗等体制改革方面的投入,进一步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提高教育和医疗服务水平:四是加大对低收入群体的补贴力度和增加政府转移性支出规模,提高中、低收入群体和广大农民的收入水平,开拓农村消费市场。

(三)全方位促进就业增长

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扩散导致大量中小企业裁员和倒闭,社会就业压力不断加大。建议相关部门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确保今年就业形势基本稳定,一是加大对就业有较大影响的服务行业的扶持力度,多鼓励和扶持民营资本进入;二是完善就业援助制度和建立创业扶持基金,逐步引导创投基金支持自主创业,健全职业培训制度和加强对困难企业进行就业补贴等。

篇3

一、一季度经济运行情况分析

(一)农业生产稳定,农民增收形势比较严峻

2008年,粮食总产量达到52850万吨,比上年增产2690万吨,增长5.4%。粮食总产和单产双双创历史最高水平,为宏观经济乃至整个社会的稳定提供了基本保障。预计2009年粮食产量保持稳定的可能性较大。

近几年农民增收的一个主要来源是农民外出打工收入的增长。春节之前,外出务工劳动力回流问题已经显现。根据农业部最近几次的调研,返乡农民工的数量约占外出农民工总数的10%左右。在当前形势下,农民外出打工收入增长可能会大打折扣,甚至出现下降。这有可能导致2009年农民增收的速率降低,甚至停滞。

(二)工业生产有所复苏,企业利润大幅下降

2009年1―2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8%,按可比天数计算增长5.2%;2月份当月同比增长11.0%,自去年10月以来增速首次高于10%,工业生产有所恢复。

1―2月,我国国有企业实现利润为1217.7亿元,同比下降了43.7%,这一降幅比去年同期增加了43.3个百分点。其中,中央企业累计实现利润为1059.6亿元,同比下降了33.3%;地方国有企业累计实现利润为158.2亿元,同比下降幅度高达72.5%。其中,电力、交通、钢铁、有色行业在今年1―2月都出现亏损,而石油和汽车等行业的利润也都延续了去年大幅下降的趋势。煤炭企业的利润虽然保持增长,但增速已经明显放缓。

(三)消费品市场状况良好,消费增长平稳

今年1―2月份,全国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080.4亿元,同比增长15.2%,比去年同期回落了5个百分点。考虑到1―2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下降0.3个百分点,涨幅比去年同期回落8.2个百分点。如果剔除价格的因素,社会消费品零售实际增长率仍高于2008年各月的实际增长水平,表明消费品市场状况仍比较良好。中国人民银行2009年第一季度全国城镇储户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一季度城镇居民一度高涨的储蓄意愿明显回落,消费和投资意愿回升。

消费需求增长的稳步提速,不仅对于防止经济过快下滑起到了重要缓冲作用,而且进一步缩小了消费与投资增长速度的差距,有助于经济发展方式逐步由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向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四)固定资产投资仍保持快速增长,房地产投资增幅下滑

1―2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0276亿元,同比增长26.5%。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完成投资4486亿元,增长35.6%,固定资产投资仍保持快速增长。通过扩大投资拉动内需是当前宏观调控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方面,对当前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十分重要。

2008年,我国房地产市场步入新的调整期。今年1―2月,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2398亿元,增长1.0%,增长幅度较低,相对上年同期降低了31.9个百分点。由于房地产产业链较长,而且是此轮经济扩张的支柱产业,它的周期性调整,对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以及GDP增速带来较大负面影响。近期,中央和地方政府相继出台了大批关于促进经济增长、稳定房地产市场的政策措施,这些政策的累积效应将逐步显现。预计2009年房地产市场继续向下的空间有限。

(五)出口贸易增速降幅巨大,外贸形势日趋严峻

据海关统计,今年1―2月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2667.7亿美元,比去年同期(下同)下降27.2%。其中出口1553.3亿美元,下降21.1%;进口1114.4亿美元,下降34.2%。贸易顺差438.9亿美元,增加59.6%。2月份当月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为1249.5亿美元,比去年同期下降24.9%,略好于上月的同比下降29%。其中,出口649亿美元,下降25.7%,较上月的同比下降17.5%有较大程度恶化;进口600.5亿美元,下降24.1%,低于上月的同比下降43.1%。

商务部最新的一份企业调查报告显示:2009年一季度的出口形势十分严峻。一是大多数企业预计今年一季度出口将持平或下降。二是2008年第四季度企业在手订单急转直下,有63%的被调查企业的在手订单同比有所下降,降幅为20%。三是企业成本上升的趋势有所放缓,利润下降更为明显。

鉴于金融危机向全球实体经济的冲击仍在加深,2009年我国外贸形势依然严峻,预计全年进口和出口将出现负增长。

(六)物价持续走低,凸显通货紧缩压力

2009年2月份,CPI同比下降1.6%,6年来首度出现负增长;PPI下降4.5%,降幅比上月扩大1.2个百分点。未来一段时间内,需要密切关注物价走势,在防止通缩的同时又要注意刺激经济增长措施可能产生的通胀因素。

(七)货币供应量持续充裕,贷款大量增加

2009年2月末,M2余额为50.71万亿元,同比增长20.48%,比上月末高1.69个百分点;M1余额为16.65万亿元,同比增长10.87%,比上月末高4.19个百分点;M0余额为3.51万亿元,同比增长8.28%。

2月份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33.06万亿元,同比增长24.17%,增幅比上年末高5.44个百分点,比上月末高2.85个百分点。在发达国家银行体系大规模去杠杆化和收缩信贷的形势下,我国银行体系能够保证信贷规模具有一定幅度增长,缓解企业在不利条件下的财务困难,体现了我国银行体系长期稳健经营和国家宏观调控的实际效果。

(八)财政收入延续下滑趋势,财政收支压力继续增大

2009年1―2月,全国财政收入10239.84亿元,比去年同期减少1315.55亿元,下降11.4%。其中,中央本级收入5168.41亿元,下降20.2%;地方本级收入5071.43亿元,下降0.1%。财政收入延续了去年4季度以来的下滑趋势。2009年,在积极财政政策的大背景下,政府投资力度可能继续加大,财政收支压力进一步增大。

二、国际形势分析及其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一)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是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

首先,此次金融危机是首次在经济全球化、金融全球化背景下爆发的金融危机,影响波及范围超出了1950年代以来任何一次危机。其次,此次金融危机是全球经济失衡长期累积的产物。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化进程加快,一方面,发展中国家以出口为导向的制造业竞相发展,投资与产能过剩问题严重、价格下跌,同时一些发展中国家,如东欧、印度为了实现快速增长,严重依赖政府赤字;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制造业纷纷向低成本国家转移,为了维持国内消费增长、支持反恐战争,美国的国际收支和财政收支状况长期恶化,由此形成了全球经济的结构性失衡。再次,此次危机所造成的损失大大超出预期,据亚洲开发银行估算,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金融资产价值的下降已逾50万亿美元,相当于一年的全球经济总产出。

(二)2009年全球经济增长继续下行

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机构最新预测数据显示,2009年世界经济将下降0.5―1%,出现60年来的首次负增长。其中,发达国家经济将下降3%至3.5%;而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的情况略好,今年将增长1.5―2.5%。全球贸易量将大幅度减少。各主要贸易国的出口增速已急剧下滑,甚至出现大幅萎缩。根据世界贸易组织(WTO)预测,2008年世界贸易增长率约为4%,比2007年下降1.5个百分点;2009年世界贸易将出现负增长。此外,全球面临着巨大风险。金融危机影响范围日益扩大,加速向新兴市场蔓延。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影响加深,使全球商品活动减弱,威胁国际贸易与资本流动。大幅振荡的国际油价等都威胁着未来几年国际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

三、2009年第二季度及上半年主要宏观经济指标预测

2009年一季度是我国经济最困难的时期,经济增长仍将持续回落的状态,但回落的幅度不大。预计GDP增长6.2%,第二季度GDP增速开始回升,上半年GDP增长将达到7.0%。(主要预测结果见表1)

四、当前需要重视的几个问题

(一)充分估计困难,做好中长期应对准备

第一,此次金融危机的严重性决定了其调整可能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各国将把主要精力用于调整本国经济,贸易保护主义会重新抬头,这些因素可能造成全球化进程的停滞。

第二,美国金融危机对其国内消费增长影响巨大,而其恢复有待于资产价格的稳定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从目前情况看,这两方面条件的形成可能需要较长时间,因此此次危机的恢复需要较长时间。

第三,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取得了年均9.8%的长期快速增长。但与此同时也积累了不少问题,特别是长期形成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和结构性矛盾尚未根本改变。对经济发展中这些长期积累问题的调整与我国本轮经济周期连续多年上升后的周期性调整,都要求适当放缓经济增长速度。

(二)正确认识外需问题

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外需下降的影响,要比亚洲金融危机冲击时大得多,但并不是说完全丧失外需。近年来,中国出口商品的竞争力被削弱了,由此导致我国在主要出口市场上的份额受到影响。日本贸易振兴机构(JETRO, 2008)的调查数据显示,2008年一季度,日本进口增长了22.7%, 其中,从美国和欧盟进口分别增长了10.2%和10.3%; 从东亚14个经济体进口增长了12.9%( 从东盟10国进口增长25.6%),但从中国进口只增长了9.7%。数据显示:2008年1―8月份,美国进口增长速度还保持在12%,但来自中国的进口增长却只有6%。相反来自巴西的进口增长20%、来自俄罗斯进口增长50%、来自印度的增长10%。日本市场也是如此,进口增速为28.6%, 从中国进口只增长了13%,而印度则是23.1%, 来自巴西和俄罗斯的进口总额也在上升之中。同时,中国企业在美国市场的份额,2007年是16.9%,而2008年1―10月份已经下降到10%。可见并非外需下降,而是我国出口商品竞争力下降,但是竞争力下降却被误判为外需下降。

从理论上说,只要有竞争力,即便市场需求下降,不仅不影响增长速度,甚至还可以扩张市场份额。最明显的例子是服务外包。2008年受金融危机影响,美国有43%的公司计划削减IT方面的开支,金融行业49%的信息技术部门都计划削减预算,许多企业不愿上新的外包项目,欧美和新兴市场国家的金融服务外包的发展将在一定时期内不同程度减速或下滑。2008年1―2月,金融业价值2000万美元以上的大型外包合同数量从130份减少到大约100份,而合同总金额也从180亿美元下降到110亿美元。然而,这并没有影响到中国服务外包的快速增长的趋势。根据统计,中国2008年1―8月份,服务外包出口合同执行额超过48亿美元,比上年全年的20.94亿美元增长了91%以上。这说明,外需下降并不绝对导致出口速度减缓,关键是出口产品是否有竞争力。

(三)重视地方和社会投资配套机制问题

我们模拟了在一些基本假定条件下,外需受到不同程度冲击下实现经济增长保八的投资方案(见表2)。

结果表明:2009年要应对在外需困难情况下通过投资增长实现“保八”目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大体应在21―23万亿元之间,名义增长率大体在24―32%之间的范围内,实际增长率大体在22―26%的范围内。这样的投资增长力度应该是很大的。2008年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名义增长率为25.5%,但实际投资增长率仅为15.3%。以实际增长率为准,这意味着在消费增长与去年持平,外需增长为零甚至为负的情况下,2009年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应比2008年至少要高出6个百分点以上,才能确保2009年“保八”目标实现。而如果消费增长也同时降低的情况下,则要求2009年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应比2008年可能要提高10个百分点。由此可见,仅靠政府4万亿扩大内需的投资来带动总体投资增长,难度是很大的,在当前形势下,必须进一步努力增加投资。

扩大内需措施和产业振兴的规划实施能否有效地实现短期保增长、长期扩内需和调结构的预期政策目标,关键在于落实中央扩大内需的投资激励措施。目前我国的投融资体制决定了中央政府的投资规划基本可以迅速贯彻和实施。这样,扩大内需措施和产业振兴规划实施能否有效地实现预期政策目标的关键就在于落实地方和社会投资配套机制。但是,目前中国的地方和社会缺乏有效的市场化配套投融资机制。现行《预算法》等法律限制地方政府实行赤字融资、发行债券、市场借贷,因此地方政府只能依靠规费、土地批租收入、国有企业产权转让收入和税收返还等预算外资金以及国债和地方政府专项基金等方式配套投资。企业和社会融资渠道相对简单而且缺乏市场化利率指导投资收益。如果没有配套政策和措施来引导和确保地方政府和社会投资到位,那么,中央投资一方面可能不足以引导实现保增长、扩内需等预期政策目标;另一方面可能还会威胁中央政府的财政收支平衡和可持续性,以及在长期内抑制居民消费能力。

此外,还特别需要高度重视的是,不能为了短期内刺激经济增长的需要,就又回到粗放的、低效率的投资模式上去,绝对不能为了尽快上项目就乱投资。理论与实践经验都表明了,经济增长与投资有紧密的联系,经济增长的模式与效率同投资的模式及效率存在着高度的相关性。因此,如何有效地发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特别有效提高投资对经济增长潜力的作用,对转变中国经济增长方式乃至经济发展方式都是至关重要的问题。

(四)密切关注产能过剩可能重新抬头

在2003―2007年的经济高增长周期中,我国经济整体呈现产销两旺的态势,企业赚钱很容易,只要产品生产出来了就不愁没有市场,生产资料特别是原材料价格上涨很快,产能过剩问题不那么突出。

在这一轮经济上升周期,我国GDP的增长速度均保持在10%以上,然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速度却保持在20%以上(23.9%到27.7%之间),是GDP增幅的两倍多,而同期最终消费支出即使按照当年价格计算,其增长速度也仅在10%上下,最高的2007年也不过16%。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意味着新的产能不断投放到市场中去,而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与GDP增速以及最终消费之间10%以上的缺口,意味着释放的产能大量的被出口消化掉了。随着出口需求增长的急剧下降,很多产业的产能过剩将重新出现。为了扩大内需,国家提出4万亿的投资计划,其中有一些过去不能批或者缓批的项目匆忙上马,这4万亿投资如果不能合理引导,很有可能进一步加剧某些行业的产能过剩。

五、政策建议

(一)力争实现“保八”增长目标,注重经济增长的协调性和长期可持续性

“保八”是我国经济增长阶段的要求。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快速发展时期,产业结构升级是这一时期增长的主要内容,这也是我国现阶段经济增长长期高于发达国家的原因所在。发达国家是在产业结构未发生大幅度变化基础上的增长,其增长主要来源于各个产业整体生产率的提高,这种增长的深层基础是生产要素微观效率的改进。而对于通过结构转变实现增长的我国来说,增长来源大部分是生产要素从低生产率产业向高生产率产业转移的结果。这种增长从产业整体角度看,既不会表现为产业工资总体水平的提高,也不会带来产业总体利润率的提高,而只是表现为转移出的那部分生产要素的生产率的改变。因此,我国8%的增长率很可能只相当于发达国家1―2%的增长率,为了从微观层面保证各产业的运行,我们必须保持比发达国家更高的增长率。“保八”是保证就业增长的需要。保增长才能保就业,保就业才能保民生。我国目前每年城乡有上千万的新增就业人口。保GDP增长之所以重要,说到底,是因为它能够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而解决就业问题不仅是一个涉及面广泛的民生问题,而且关系到社会稳定。“保八”是财政增收的需要。财政支出的增长具有刚性,为了保持财政收支的基本平衡,财政收入必须有相应增长。

在保增长、扩内需、扭下滑的同时,还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这两方有矛盾的一面,但又有相互促进、相互交叉的一面。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和增效益有利于提高经济增长的协调性和长期可持续性;而保增长、扩内需、扭下滑,可以为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和增效益提供必要的市场需求基础和物资、资金的供给支持。两方要有机结合起来,既可应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又可解决我国经济增长中长期存在的问题,提升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国家整体竞争力。

(二)要在优化投资结构的基础上适时加大投资力度

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重点在于改善投资方式,调整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率,要在优化投资结构的基础上实现投资适度地快速增长。一方面,要引导、鼓励增加民间投资,建立有利于中小企业信贷的金融政策环境。另一方面,要加大政府财政性的公共投资,并充分利用好财政的公共投资,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财政在民生方面的支出比例,促进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合理调整。政府积极加强民生工程建设,才能改变居民收入与支出预期,释放居民消费潜能,扩大居民消费能力,从而改变拉动内需单纯依靠增加投资的方式,实现投资消费双拉动,并从根本上解决投资偏高消费偏低这一结构失衡的深层次矛盾。

(三)采取各种政策措施,挖掘消费增长潜力

消费水平的高低,最终取决于收入水平和对未来预期。首先,必须扩大就业,就业才能创造新价值,才能增加总体收入。因此,国家要继续实行再就业工程,进一步制定相关优惠政策,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积极鼓励居民创业,鼓励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尤其是鼓励发展第三产业,以扩大就业。其次,通过税收与转移支付这两个手段,建立起财富的二次分配体制,调节过高收入,保障最低收入,缩小居民收入差距。再次,扩大“家电下乡”的服务范围,增加对农民的购物补贴。最后,增加公共教育卫生服务,扩大覆盖面,加快城市保障性住房建设,提高基本生活保障水平。

(四)采取更强有力的措施促进出口,稳定外需

正确使用出口退税的政策杠杆。刺激出口增长的路径依赖是上调出口退税率和放松出口退税政策,但是这种惯性选择要考虑财政合理负担和出口退税政策的准确定位,不可滥用,否则也会导致不良后果。对出口贸易的救助,要特别考虑调整人民币汇率,这既是减轻财政压力的有效办法,也是保持出口贸易合理增长的需要。此外,进一步改善对外贸易环境,在进出口管理、通关便利化、进出口税收、外汇管理等方面,采取必要措施,支持优势企业和产品出口,鼓励金融机构增加对中小出口企业贷款,拓宽外向型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制定适当的财税金融政策,激励企业开展自主创新,培育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国际竞争力的拳头产品,促进出口产品结构优化和质量效益改善。

(五)积极主动利用经济增速减缓时期价格涨幅同时减缓的条件,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第一,抓住机遇,大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危机在对经济体造成损害的同时,也是经济体被迫进行强制调整的过程,也是孕育产生新机遇的过程。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表明,每一次大的外部冲击都是中国经济调动资源、促进体制改革、培育新增长点,从而推动中国经济迈上新台阶的重大机遇。

第二,抓住机遇,加快推进资源要素价格改革。利用国内农产品价格上涨压力逐步减轻,国际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全面回落的有利时机,适时出台价格和税收调整政策,解决定价机制中的扭曲现象。

篇4

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十分迅速,从1978年至2012年经济的年均增长速度接近了10%。1978年,我国的GDP总量位居全球第10,而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了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占全球GDP的比重也从1980年的2%增至目前的10%以上。我国目前已经由改革之初的低收入国家变为了中等偏上的收入国家。近几年来,我国对经济体制结构进行了一定的改革而且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来看,我国2012年GDP总额超过51.9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7.8%,人均GDP达到了6000美元。2013年,我国经济的预定增长目标为7.5%,截止第一季度,国内的GDP总额为118855亿元,同比增长7.7%,比去年同期回落0.4个百分点。

二、我国宏观经济发展形式分析

从第一季度的统计数据来看,我国2013年的经济发展情况还是不错的,但是其中还蕴含着一定的内外风险。

(一)GDP增长速度放缓

2013年的经济增长主要会受到投资高低的影响。尽管消费需求将继续不足,而且会在短期内受到继续下调的压力,但是也会手动相应政策的有利支持。随着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重点由投资转向消费与就业,鼓励消费者进行消费。两者相抵,2013年的消费水平会保持与前几年的增长水平持平。由于国际经济环境目前还较为低迷和紊乱,这就导致了我国的出口经济将继续走低。

(二)房市在此调整,房地产泡沫逐渐终结

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主要是靠过剩的流动性及房价的大涨带来的刺激。流动性过剩是由于政策的过于宽松以及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大量储蓄有关。从数据上来看,2012年下半年的货币政策放松过度,应该加以纠正。房地产泡沫之所以越吹越大,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房价的不断上涨可以弥补购买力的缺口,并促使投资需求不断扩大。2013年下半年房价将重新调整,逐步进入熊市,进一步推动宏观经济的进一步下行。

篇5

关键词:结构突变;宏观经济运行;双变量结构突变模型

一、 引言

识别和诊断出我国主要宏观经济变量之间关系的稳定性以及可能发生的结构突变对我国经济造成的影响,增强我国经济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对保持我国经济的稳定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发现,我国学者多是针对某单个经济变量的时序路径的结构转变点进行检验,虽然得到了一系列重要结论,但对这些变量之间关系的稳定性以及可能发生的结构性转变没有进行深入研究。因此,本文将基于双变量结构突变模型,利用Andrews统计量和Bai子样本过程以及Hansen异方差固定回归元自举法对我国主要宏观经济变量之间关系的稳定性以及可能存在的结构突变点进行检验,并根据这些结构突变点发生的位置和阶段来判断和预测我国宏观经济运行趋势。

二、 宏观经济时间序列的结构突变检验

首先,双变量回归模型可表示为如下形式:

yt=?茁0+?茁1xt-1+?着t,t=1,…,T(1)

其中,yt为t时刻的被解释变量,xt为t时刻的解释变量,?着t为随机扰动,满足?着t∈N(0,?滓2)。(1)式可以用列向量表示为:

yt=x′t-1?茁+?着t(2)

其中,xt-1=(1,zt-1)′,?茁=(?茁0,?茁1)′,zt为一个备选的解释变量。由于回归方程的截距项?茁0和斜率系数?茁1都对解释变量yt的条件期望(即E(yt|xt-1))有影响,所以假设在?茁0和?茁1中都有可能存在结构突变点是合理的。所以,假定(1)式在k时刻存在一个结构突变,那么双变量结构突变模型可以表示为:

yt=x′t-1?茁0+?着t,t=1,…,k(3)

yt=x′t-1(?茁0+?啄)+?着t,t=k+1,…,T(4)

其中,?茁0=(?茁00,?茁01),?啄=(?啄0,?啄1)′,(3)式和(4)式用矩阵表示为:

yt=X?茁0+X0k?啄+?着(5)

其中,yt=(y1,…,yT)′,X=(x0,…,xT-1)′,X0k=(0,…,0,xk,…,xT-1)′,?着=(?着1,…,?着T)′。

为了全面描述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特点以及检验我国主要宏观经济变量之间关系的稳定性,我们选取国内生产总值(Yt)作为被解释变量,用居民消费(Ct)、固定资产投资(It)、政府支出(Gt)和净出口(EXt)这四个宏观经济指标作为解释变量,应用双变量结构突变模型对模型中可能存在的结构突变点进行检验和分析。数据样本为1992年第1季度至2014年第1季度,数据来源为《中国经济景气月报》和《中国统计月报》。

在根据方程(5)构造我国宏观经济变量的结构突变模型以前,我们首先对这五个变量的平稳性进行检验,原因在于,利用Andrew(1993)给出的supF统计量检验结构突变需要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都要满足平稳性的要求。单位根检验结果表明,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这五个变量均为非平稳时间序列。针对Andrew supF统计量在变量非平稳的情况下无法识别模型参数的条件分布和解释变量边际分布的缺陷,Hansen(2000)提出了异方差固定回归元自举法,有效地解决了Andrew supF统计量的有限分布不能适用于解释变量存在均值突变、方差突变或单位根的情况。因此,本文将采用Hansen(2000)的算法结合Andrew(1993)给出的supF统计量对模型的结构稳定性进行检验。

根据方程(5),分别以居民消费Ct、固定资产投资It、政府支出Gt和净出口EXt这4个变量作解释变量对国内生产总值Yt做回归构建双变量结构突变模型,得到的估计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我们可以看出,应用supF统计量对总体样本进行结构突变检验,结果表明以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分别作为解释变量得到的回归模型都显著拒绝不存在结构突变点的原假设。而j统计量的检验结果也显示这4个双变量结构突变模型都至少存在一个结构突变点。虽然四个模型中突变点的发生时间不尽相同,但均说明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主要宏观经济指标之间的关系发生了一定程度的结构突变。

具体来说,消费与国内生产总值之间的关系在2005年第3季度发生了结构性转变,这是由于从2005年7月开始,国际市场原油价格上涨,国内成品油一度处于供求紧张状态,我国部分地区甚至出现了原油短缺的现象,不仅给我国消费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也导致消费对GDP的贡献率有所下降。投资作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为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投资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工业 (特别是制造业)和社会服务业投资快速增长,在投资总额中的比重持续上升,有效地改善了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在1994年~1999年期间处于长时间的收缩与衰退状态,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复苏和快速增长。对于财政支出来说,发生结构突变的时间与1998年我国开始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时间正好吻合。由于我国经济自1992年以来连续7年处于下滑态势,1998年底我国政府推出了一系列发行建设国债,调整税收政策,增加政府投资的积极财政政策,成为这一时期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主要是靠净出口,1997年下半年,始发于泰国的东南亚金融危机,给全球经济带来了巨大冲击,全球贸易和经济增长明显减慢,我国经济也受到了严重影响,出口增长近于停滞,失去了对经济增长的有效拉动作用。

为了检验模型中是否可能存在多个结构突变点,下面根据Bai(1997)子样本估计方法进一步对以上4个模型进行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表2的结果显示,由消费作解释变量的回归模型中存在2个结构突变点。突变点发生的时期分别在1995年第2季度和2005年第3季度。对于投资来说,Bai(1997)子样本估计方法验证了模型中仅存在1个结构突变点。而对于政府支出和净出口来说,则存在多个结构突变点。在1998年第1季度、2001年第1季度和2003年第3季度政府支出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发生了结构突变。在净出口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在1995年第2季度、1997年第2季度、2000年第2季度和2003年第2季度发生了结构突变。

基于以上检验结果,我们选取其中的部分突变点,利用Bai和Perron(1998,2003)子样本估计方法对每个子样本区间进行参数估计,结果如表3所示。

从表3中,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出,在结构突变点分割的各样本子区间内模型的截距项和斜率发生突变的情况。

对于消费来说,在2005年第4季度到2014年第1季度这个样本区间内发生了显著的斜率突变,说明石油等原材料价格的居高不下严重影响了平均消费水平,进而导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直接拉动效应降低。在第3个子样本区间发生了显著的截距突变,说明这种情况在第3个子样本区间内并没有发生明显的改善,同时回归系数继续降低0.4个百分点。对于投资来说,则是截距项发生了较大程度的提升,第2个子区间截距是第2个子区间的7倍左右,这与我国投资在2001年左右加大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增速的实际相符,同时我们注意到,进入21世纪,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有所降低,原因与这一阶段我国固定投资波动较大有关。对于财政政策来说,1998底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有效地改善了在金融危机等外部冲击造成的全球经济发展减缓对我国经济的不利影响,这体现在1998年第3季度~2003年第3季度样本子区间的截距项显著大于第1个样本子区间内的截距项,虽然回归系数有所降低,但相对于居民消费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政府支出(包括政府投资和政府需求)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仍然较强。财政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主导作用开始减弱,但由4.94回归系数来看,财政政策对保持我国经济稳定发展依然具有良好效果。最后,对于净进口来说,三个子样本区间内的回归系数都发生了显著的结构突变,说明作为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之一的净出口来说,东南亚金融危机对我国国际贸易的冲击和影响非常显著,进而导致进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显著降低,但随着2001年我国成功加入国际贸易组织和国际贸易环境的改善,进出口呈现强劲增长态势,净出口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0%,说明我国的经济增长仍然是主要依靠进出口来拉动。

三、 结构突变点检验结论和经济政策启示

本文基于双变量结构突变模型对消费、投资等主要宏观经济变量与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之间关系的稳定性和可能存在的结构突变点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金融危机、石油冲击等外部冲击下以及自身体制改革的双重作用和影响下,我国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和进出口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作用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结构突变。

2005年的石油等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冲击对我国消费的影响作用较大,进而导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发生了显著的结构突变。21世纪初我国投资结构的调整使得投资也有效改善了金融危机和世界性经济衰退对我国经济增速减缓的不利影响。与此同时,受到政策因素影响较大的财政支出则由于自身的政策调整使得政府支出与国内生产总值之间的关系在1992年~2014年间发生了3次显著的结构突变,而对于最容易受到外部冲击影响的进出口来说,1998年~1999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也严重阻碍了进出口对我国经济的拉动作用,多个结构突变的存在也验证了进出口波动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影响。

研究发现,在我国,主要依靠投资和净出口的经济增长模式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从长远来看,特别是在复杂的国内国际环境下,完善投资环境和投资机构,充分发挥财政职能和财政政策作用,逐步从依赖投资和进出口的经济增长模式转变到以消费拉动为主,消费、投资和进出口三者协调发展的增长模式,降低外部冲击对我国经济的不利影响,对保持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进入2014年,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不确定性和挑战依然存在,如何更加准确及时的诊断和识别出外部冲击和来自体系内部冲击对我国经济造成的影响,增强我国经济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是值得继续深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Andrews, D.W.K., Tests of parameter in- stability and structural changes with unknown change point, Econometrica,1993,(61):821-856.

2. Bai, J., Estimation of a change point in multiple regressions,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97,(79):551-563.

3. Bai, J.and Perron, P., Estimating and testing linear models with multiple structural changes, Econometrica,1998,(66):47-78.

4. Bai, J.and Perron, P., Computation and analysis of multiple structural change models, Journal of Applied Econometrics,2003,(18):1-22.

5. 刘金全,金春雨.郑挺国:我国通货膨胀率动态波动路径的机构性转变特征与统计检验.中国管理科学,2006,(2).

6. 王少平,李子奈.结构突变与人民币汇率的经验分析.世界经济,2003,(2).

7. 梁琪,滕建州.中国宏观经济和金融总量结构变化及因果关系研究.经济研究,2006,(1).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十二五’期间我国经济周期波动态势与宏观经济调控模式研究”(项目号:10ZD&00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新形势下非线性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在我国货币政策规则评价中的应用”项目号:71203076);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十二五’期间我国经济周期波动态势与经济政策调控模式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分析”(项目号:11YJC790158);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中国城镇化进程中新生代农民工收入状况与消费行为研究”(项目号:2013M530961);吉林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新形势下中国农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与传导机制研究”(项目号:2012BS051)。

篇6

关键词:宏观经济 失业 现状 成因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失业及失业率则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宏观经济健康与否的重要指标。目前,失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中非常突出的问题,更是全社会所关注的焦点问题,我国现阶段为什么会产生大量的失业人口,应怎样认识当前社会出现的失业问题,失业现象在发展过程中呈现怎样的趋势,应采取什么措施解决它等等,这些现在都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

一、我国的失业现状

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程度不断加深,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过渡,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双轨运行的渐进式改革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形成,宏观经济从短缺逐渐转向相对过剩,制度调整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压力加大。经过三年的宏观调控,1996年,我国经济成功实现“软着陆”。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市场疲软,企业停产倒闭、产业萎缩的现象,国企改革步伐加快也使隐性失业趋于显性,再加之适龄劳动人口增加,使得经济转轨时期我国的失业问题更加凸显。在“人口红利”导致的劳动力供求总量失衡、经济结构调整导致就业弹性下降以及宏观经济政策偏差导致企业库存积压、劳动力需求不足的大背景下,20世纪90年代末期我国迎来了建立市场经济体之后的第一次失业高峰。到1998年底,全国登记失业人员达571万人;截至2003年,国有企业共有将近3000万名职工下岗。

受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出口增速迅速下降,危机通过产业链迅速向实体经济蔓延,为出口企业提供能源、物流、原材料和服务的相关企业也随之受到影响,很多企业陷入困境;该影响又通过产业链和消费等途径迅速波及其到他行业,通过沿海地区向内陆地区传播,对我国经济和就业造成了严重冲击。再加之我国经济体系自身存在的产能过剩、高度依赖出口、中小企业抗风险能力弱等问题,使金融危机对经济和就业的影响进一步加剧。企业就业岗位大幅减少8.1%。有约近2500万名农民工失去就业岗位被迫返乡。城镇失业率上升,导致困难群体就业更加困难。全国城镇新增就业出现持续大幅下降。就业需求空间急剧压缩,导致新成长劳动力就业极其困难。在2009年上半年抽样调查中,城镇16~24岁青年失业率达11%以上,比平均失业率高出1倍左右。我国出现建立市场经济之后的第二次失业高峰。

从现状可以看出,我国的失业问题呈现出以下特点:

首先,失业率并没有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而成严格的下降趋势。尤其是近些年,这种下降趋势更不明显,这与传统的产出增加2%会使失业率下降1%的奥肯定律相违背。我们可以利用近些年的相关统计数据,通过建立模型加以分析来更清晰的认识到这个问题的存在。

其中,失业率与GDP增长率之间的关系可表示为:

:失业的波动, ,:GDP的波动, ~N(0, )

通过对带有自回归的线性方程式进行回归分析,可得:

可见,失业率随产出的增长而下降的幅度非常之小,甚至有增长的趋势,这不得不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

其次,经济增长所创造的就业机会远落后于新增的失业人数。据统计显示,2010年全国就业人数为76105万人,比上年末减少1890万人。年末城镇就业人员34687万人,比上年末净增加3567万人,乡村就业人员为41418万人,比上年末减少5457万人。而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90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失业率仍然居高不下。由此可见,虽然经济迅速发展,而且每年可以带来更多新的项目工程和就业机会,却无法满足劳动力市场的需求。

再次,失业与空岗并存的结构性失业。一方面大量的失业人员和毕业生在到处寻找工作机会,而另一方面国家和企业每年也会提供相当多的就业岗位,但却总是存在着失业与空岗同时存在的现象,这其中的原因也值得我们深思。

最后是失业人群的年轻化。以前,由于国企改革而下岗的人员多为40-50 的职工。这些人年龄偏大,并且在专业技能方面也有所欠缺,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所以,为了企业将来更好的发展而下岗,也许可以理解。而现在,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具备良好的素质和专业知识,却也加入了失业大军,每年这些大学生都在为了找到工作而四处奔波。

二、我国失业现象的成因

1、人口因素所引起的劳动力过剩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总人口数约占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在如此庞大的人口基数下,虽然我国一直以来坚持计划生育的政策,但还是处于劳动年龄人口不断增长的阶段,每年城镇新增劳动力的供给超过千万。再加上已有的劳动力数量,使得劳动力的供给大大超过了对其的需求。在这样巨大的人口压力下,对有限岗位的竞争也就日趋激烈,由此而导致的就业压力就非常明显的。

2、结构性失业因素

随着农村经营方式的转变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是必然的趋势。据统计显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部分省份是农村劳动力的主要输出地区,而东部地区则是主要的输入地区。2004年,中西部地区农村流动劳动力就业占全国农村流动劳动力就业的67%。在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70%的去向是东部地区,而且多聚集在省会城市、地级市、县级市等。由于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向城镇,对城镇人员就业势必会造成很大压力。而且,经济结构的调整要求市场对劳动力资源进行重新配置,以适应其变化。因此,在配置的过程中,大量素质较低、专业技能落后的劳动者就难以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而被淘汰产生失业。同时,新兴产业的迅速发展,使适合该产业发展需求的劳动力出现了暂时性短缺,从而造成了失业与空岗并存的现象。此外, 地区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不平衡等原因,也会导致大量的失业人口。

3、二元劳动力市场的反差所引起的自愿失业。

在我国当前城市劳动力市场中,二元现象越来越明显:第一劳动力市场是指具有城市户口的劳动者,他们一般具有一定的技术和较高的文化知识,具备较好的工作条件,工作环境较为舒适,工作稳定并受到制度政策的保护,如劳动保护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等等。而第二劳动力市场主要是针对农民工等外来务工人员的,他们中大多数不具备较高的技术和文化知识,提供的就业岗位也是一些工资较低且不稳定的脏、苦、累的岗位。再加之由于目前我国市场机制的不健全,诚信缺失以及第二劳动力市场几乎不受制度政策的保护,使得第一劳动力市场的失业者一般不愿意进入到第二劳动力市场去就业,因此形成了城镇失业人员在第一劳动力市场的非自愿性失业和在第二劳动力市场上的自愿失业。二元劳动力市场的反差成为了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的一大障碍。

篇7

关键词: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宏观调控。

一、我国宏观经济概括。

从宏观环境来看,中国经济目前正处于实现平稳增长的关键时期。由于中国经济面临的通胀压力较大,并且调整经济结构的难度日益增加,因此中国将稳增长、抑通胀和调结构确定为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与之相适应,中国需要在维护宏观经济稳定的基础上对宏观调控政策进行积极的改革,促进中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

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具有几个方面的特点:一是采取有效措施,在2010年逐步消除全球经济危机的不利影响,并实现了较为显著的经济发展,具体表现为:首先,中国的宏观经济由低谷转入回升阶段,并驶入稳定发展的轨道。其次,内生性的增长机制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其三,2010年中国出口的增长势头有所恢复。这些经济发展成果的取得,是促进今后中国经济发展有利的基础条件。二是中国经济处于“十二五”这些都是我国经济发展所取得的成果,也是当前及以后我国经济发展具有的基础及优势。其次,我国的经济发展当前还有一个非常好的发展机遇,那就是“十二五”开局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为我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创造了诸多有利条件。具体来说在“十二五”规划中有以下几个方面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有利条件:一是“十二五”规划中的七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可以进一步优化我国的产业结构;二是“十二五”规划中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新布局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实现快速增长创造了条件;三是逐步拓宽了民间投资领域逐,对投资环境进行了不断优化;四是收入分配改革为居民收入增长加快提供了体制性保障;五是就业的增加和收入分配的改善为我国经济发展继续保持繁荣稳定提供了保障。

(二)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存在的急需解决的问题与矛盾。

中国经济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了显著的发展不平衡、发展不协调及发展不可持续的矛盾。首先就是我国的通胀预期还存在,通胀压力甚至有增强的趋势。虽然说当前的总体物价基本平稳,但是我们要看到在多种影响因素综合作用下,诸多抑制和推动物价上涨的因素在2011年的中国经济发展中仍然还是存在。其次,令世人瞩目的房地产市场调控仍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虽然在去年2011年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相继推出后,市场上的商品房销售价格有走向平稳的趋势,但是随后的房地产市场又有了继续反弹上涨的态势。出现这样的情况的一方面是因为房地产市场发展长效调控机制缺失,另外一方面最主要的还是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对房地产的过分依赖,这就导致了房地产调控目前来看还主要依靠的是短期的行政措施,所以调控效果是非常不理想的。最后,信贷高增长的同时,贷款难问题也同时存在。当前的货币信贷增长可以说还是非常迅猛,一直都运行在高位。但是我们又看到很多的中小企业发展又遇到了资金短缺的问题,这样就出现了一方面信贷宽松,另外一方面贷款又难同时存在的问题。所以当前的货币政策宏观调控有很大的阻力和困难。

二、当前我国宏观经济调控路径的选择。

为了保持我国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当前必须在保持中国宏观经济运转相对稳定的同时大力推行更多的合理科学的宏观调控政策,增强中国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一)当前我国宏观经济的调控首要任务就是要继续加强通胀预期管理。

首先,当前必须要大力扶持农业生产,确保粮食供应充足,要对农业产品市场运行机制和市场规则加以大力监管,以便防止炒作投机,同时避免以农产品为主的生活必需品的价格快速上涨,确保价格稳定,另外还要对国际市场大宗商品及农产品等价格变动高度关注,以便能及时采取有效应对措施缓解输入型通胀带来的压力。其次就是要适度提高存款利率,要对信贷规模进行合理控制,进一步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步伐,要采取有效措施来促进合理均衡汇率的形成。最后就是要通过采取法律及必要的强制行政手段来积极完善市场监管体系,对市场过度投机行为加大打击和监管力度。

(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确保我国经济稳定增长。

为了确保我国的经济发展平稳,对财政支出结构进行优化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通过优化财政支出可以保障投资规模合理快速的增长。具体来说首先就是要对投资项目进行合理的完善和管理,对于可能出现的国际金融危机要做好充分的应对准备。其次要通过努力优化投资结构来严格限制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同时对于代表了高科技的新能源及新材料要给予大力资金支持,只有这样才能培育出新的经济增长亮点。除此之外,政府还要逐步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不断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资,对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要加大投资倾斜力度。

(三)加快改革步伐,积极推行市场化改革和制度创新,以便能有效解决影响我国经济增长的深层次问题。

具体来说主要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除了要调控好农产品的市场价格,还要加快对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的调整步伐。积极构建包括煤、电价、天然气及成品油等在内的资源性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价,彻底来改变资源要素价格长期不合理的情况。二是要不断加快垄断行业及部分国有企业的改革步伐,可以通过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来在国有企业内部推行公司治理制度,还可以积极引导民间资本能够进入到部分垄断行业的领域中来。三是在我国经济内在增长动力不够强大和世界经济复苏不到位的大形势下,国家为了刺激经济发展采取的积极的财政政策不要过早停止,相反还要继续采取更多的必要的财政政策来刺激当前的经济发展,以确保我国的经济能保持持续回升的发展态势,同时能有效缓解经济发展的压力。

参考文献

[1]杨晓光。2011年我国经济形势分析与展望。中国科学院院刊,2011-01.

[2]耿庆峰。当前我国经济形势及宏观调控对策研究。现代金融,2008-05.

[3]王月。对2011年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的观点综述。银行家,2011-02.

[4]王延南。2011年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前瞻。中国货币市场,2011-01.

[5]王小广。2010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及2011年展望。企业管理,2011-01.

[6]刘伟。当前中国的经济增长与宏观调控。企业经济,2010-03.

[7]王多宏。当前经济形势下宏观调控方面的思考。生产力研究,2010-05.

篇8

关键词:产出缺口;经济增长;Kalman滤波;AD-AS模型

文章编号:1003-4625(2009)01-0043-06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Global financial tsunami is caused by American Sub-prime crises and the financial crises are transmitting to industrial economics, so Chinese economy is facing more and more uncertain factors and it’s of great importance to analyze macroeconomic trend of China and to adjust policies. We construct special model by adopting Kalman filter to estimate the potential output and output gap of China, then we forecast the long-term trend of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 acceptable interval of output gap and economic growth. Furthermore, we analyze the key factors that influence short-term economic fluctuations in the framework of AD-AS model theoretically, and give relevant suggestions using empirical and theoretic analysis.

Key Words: Output Gap; Economic Growth; Kalman Filter; AD-AS Model

美国发生的金融风暴不可避免地引起了全球金融市场的剧烈震动,从各国央行的联手救市到以应对金融危机为主题的第七届亚欧峰会,各国协作防范和化解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已成为当务之急。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经济同世界经济的联系日益紧密,全球金融危机使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多,中国经济发展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

由此,将实证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研究中国的宏观经济走势,进而为及时调整经济政策提供依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拟从潜在产出与产出缺口角度实证分析我国宏观经济形势,测算我国长期经济增长趋势、可接受的产出缺口区间与经济增长区间,进而在AD-AS模型的框架下从理论上分析影响短期经济波动的关键因素,预测宏观经济走势,最后依据实证与理论分析的结论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一、基于产出缺口对宏观经济运行的实证分析

(一)潜在产出与产出缺口的界定及估算方法的选择

潜在产出与产出缺口是分析宏观经济运行态势的重要工具。产出缺口是在潜在产出基础上引申出来的概念,而潜在产出是一个易描述而难以把握与测算的变量。凯恩斯主义认为潜在产出是由长期总供给能力决定的,是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所有要素充分利用而可能达到的最大产出值。新古典主义定义潜在产出为实际产出的趋势值,认为实际产出在与潜在产出很小的偏离范围内波动,且产出缺口可正可负(若实际产出超过潜在产出,则称为产出正缺口,反之称为负缺口),而依凯恩斯主义理解的潜在产出的波动并不一定服从围绕实际产出波动的规律。

估计潜在产出的方法总体上可分为统计分解趋势法和以生产函数法为代表的经济结构关系估计法两大类。从目前我国的实际出发,考虑到生产函数形式确定以及某些必要指标取得的困难,本文采用统计趋势分解法估算潜在产出与产出缺口。具体而言,选用近年来国外较为流行的Kalman滤波――以状态空间形式表示的多参数动态系统――这一强有力的迭代算法进行估算。

本文选取从1978年至2007年的年度GDP数据①,根据GDP平减指数剔除不可比因素,得到GDP的可比数列。2008年GDP年度数值根据2008年一至三季度数据及增长率推算(同样处理为可比数据)。由此可得GDP的时间数列{GDPt}。

(二)建立基于状态空间形式的多参数动态系统

量测方程:GDPt=GDP-TCt+GDP-It,t=1,2,…,T(1)

状态方程:

GDPTC=GDPTC++=+, t=1,2,…,TGDPI=GDPI+…+GDPI+(2)

其中,GDPTC,GDPI分别代表GDPt的趋势循环要素(潜在产出)和不规则要素。GDPI的AR(p)模型的自回归阶数p=2,以上各式中的,,均为随机干扰项。

注意到该模型建立在变量数列{GDPt}为一阶单整数列的基础上,故在使用模型前先对数列{GDPt}进行单位根检验。

这里使用ADF检验方法。由于数列{GDPt}具有明显上升趋势,在进行检验时选择包含常数项和时间趋势项,由SCI准则确定滞后阶数为2。经验证,在水平值下不拒绝序列中含有1个单位根的原假设(本文略),故对GDP的一阶差分数列进行同样的ADF检验,输出结果如表1。

ADF检验结果表明,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原假设,数列中含有1个单位根,即{GDPt}是一阶单整数列,满足模型需要的前提条件。

表1单位根检验结果

(三)Kalman滤波实证结果:长期经济增长趋势、可接受的产出缺口区间与经济增长区间

根据量测方程与状态方程编写的EViews程序并运行即可得到潜在产出数列{GDPTC}。这种估算方法实际上是建立在新古典主义对潜在产出的定义之上,从而可以依(3)式方便地得到较为直观的产出缺口,得到产出缺口数列{GDPGAP}。

GDPGAP=×100(3)

对数列{GDPTC}进行对数化处理再取平均值可得到中国潜在产出平均增长率约为9.58%,对产出缺口数列{GDPGAP}取平均值可得平均产出缺口约为0.28%。根据推算,2008年产出缺口约为0.33%,已接均值。

从经验研究和实证分析角度看,可以把一个较长时期内潜在产出平均增长率视为这一区间的经济增长趋势(或路径)。根据我国经济体制变革和宏观经济运行的特征,把1978-2008年以来我国潜在产出平均增长率视为这一期间的经济增长趋势或经济运行路径是比较恰当的。从而,根据前述实证所得的潜在产出平均增长率9.58%可以视为中国经济长期增长趋势②。

图11978-2008年中国产出缺口变动轨迹

当实际经济运行或实际经济增长率在趋势线(9.58%)上方时,经济中就会出现产出正缺口,这意味着资源已经被过度利用,并且缺口越大,经济越热。反之,当实际经济运行或实际经济增长率运行在趋势线下方时,则会出现产出负缺口,这意味着资源会出现闲置,经济会变冷,并且,负缺口越大,经济就越冷。以横轴表示时间(年),纵轴表示产出缺口(%),可以做出1978-2008年我国产出缺口变动的图形(如图1所示)。

图1描述了我国1978-2008年间产出缺口周期性变动的轨迹,这也是中国经济周期性波动的轨迹。中国长期产出缺口的平均值为0.28%,这就是说,中国经济保持9.58%的长期增长趋势使得产出缺口平均保持在0.28%。这意味着,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高增长是以过度利用资源,包括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为代价的。但是另一方面,中国经济要想保持9.58%这个较高的增长率,就要求产出缺口平均为0.28%。

不妨把产出缺口区间[-0.28%,0.28%]看做是中国经济可接受的产出缺口区间,相应的,把经济增长区间[9.3%,9.86%]看做是中国经济可接受的经济增长区间。这就是说,经济运行在产出缺口区间[0,0.28%],虽然在过度利用资源,但是这种“过度”是我国经济体可以接受的,相应的所维持的高增长区间[9.58%,9.86%]也是中国经济可以接受的。如果经济体一段时间运行未超过上述区间的上限,即在上述正可接受的区间内运行,那么经济体自身运行机制会让经济收缩到产出缺口区间[-0.28%,0]、经济增长区间[9.3%,9.58%],因为前期经济的扩张是经济体可接受的。相应的,这种收缩也是经济体可接受的,换句话说是中国居民、企业和政府可以接受的,即其所造成的产出的减少、失业的增加、物价的下降都是可以接受的。如果考虑到我国实际情况,中国经济可接受的产出缺口区间可为[-0.3%,0.3%],中国经济可接受的经济增长区间可为[9%,10%]。

这里要特别注意的是,上述分析是建立在历史实证的基础上,中国经济今后还能否以这种经济增长方式来维持经济高增长,经济增长的路径是否改变,这些要受诸多因素的影响,需要具体分析。

二、基于AD-AS模型对宏观经济走势的理论分析

(一)建立基于AD-AS模型的理论分析框架

AD-AS模型为从长期和短期、需求和供给方面分析宏观经济提供了一个方便有效的框架。在AD-AS模型下潜在产出与产出缺口是按照凯恩斯主义界定的,而前文按新古典主义界定估算的产出缺口可以方便地在该模型下表示。凯恩斯主义强调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在当前世界金融危机下,市场自发调节难以奏效,在这一特殊的情况下,应用凯恩斯主义经典模型分析中国经济波动与走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建立纵轴表示价格(P)、横轴表示产出(Y)的直角坐标系,以AD和AS分别表示短期的总需求曲线和总供给曲线,以LAS表示长期总供给曲线,则其与横轴的交点Y*表示潜在产出。根据Kalman滤波的实证结果,我国2008年初经济运行处于正缺口,在AD-AS模型中可由图2(A)表示①,图中AD1与AS1的交点所对应得横坐标Y1表示实际产出,依定义,Y1与Y*之差表示产出的正缺口|Y*Y1|②。值得注意的是:价格水平却不是AD1与AS1的交点的纵坐标,而是AD1与LAS的交点的纵坐标P1,原因就是在产出正缺口的情形下,总需求提高会发生乘数效应的阻断,使得价格提高的幅度大于产出增加的幅度,引发通货膨胀,这也解释了我国当时物价持续走高的原因。

(二)中国当前已进入经济收缩期

同样由前述实证结果,至2008年第三季度,我国产出正缺口缩小,实际(均衡)产出向趋势线回归,中国经济步入收缩期③。基于图2(A),新的产出应位于Y1与Y*之间,并靠近Y*,从而AD和AS曲线必然至少有一条向左移动。也就是说,或者总需求降低,或者总供给降低,或者二者均降低。由此,我国当前经济运行状态可由图2(B)表示,即AD1向左移动至AD2表示总需求降低,AS1曲线也向左移动至AS2表示总供给降低,长期生产能力――潜在产出趋势线LAS保持不动,则AD2与AS2的交点横坐标Y2表示当前的实际产出,Y2与Y*之间的距离|Y*Y2|表示产出正缺口,同理仍然是AD2与LAS交点的纵坐标表示当前的价格水平P2而非新均衡点的纵坐标。显而易见,2008年一季度至三季度,产出缺口由|Y*Y1|减少至|Y*Y2|,价格水平也由P1下降至P2,注意到由于乘数效应阻断的存在,价格下降幅度不如产出下降幅度大。换句话说就是国民收入下降幅度小于物价下降幅度,当前仍面临通货膨胀的压力。另一方面,由于价格变动总是滞后于产出变动,也就是价格黏性的存在,在收缩期,伴随产出正缺口的缩小,实际产出趋于潜在产出,价格存在继续下降的空间,只不过时间上滞后,从而在经济政策的调整中必须考虑到这一时滞问题。

诚然,图2(B)中除了Y2位于Y1与Y*之间而且靠近Y*这一结论由前述实证分析可以直接得出,总需求、总供给甚至潜在产出的变动是我们直接给出的,下面将对其合理性以及由此进行预测的可靠性给予说明。

图22008年AD-AS模型下产出缺口变动示意图

(三)短期的经济波动不会改变中国的长期经济增长趋势

一个国家的长期经济增长趋势主要取决于影响长期总供给方面的因素或者说是决定潜在产出的因素,这些因素大体上可归为三类:第一是生产要素投入量,第二是生产要素效率,第三是制度安排与创新。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包括资本投入及资本积累、劳动投入以及自然资源的投入;生产要素的效率主要体现在技术进步、知识积累和人力资本积累等方面;制度安排与创新既包括企业制度的安排与创新,也包括经济制度的安排与创新。2008年以后,可以预见10-20年中影响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上述因素不会发生根本性的逆转,因此,经济的长期增长趋势不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这样说,并不意味中国经济增长趋势在未来10-20年总可保持模型计算出的9.58%左右的平均增长率。

首先,美国次贷危机将导致美国――世界最大的经济体和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经济的疲软,以及全球金融危机的蔓延,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将放缓,这必将会影响到中国的出口贸易,而作为我国经济增长三驾马车之一的出口的减少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

其次,加入WTO后的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紧密相连,随着开放程度特别是金融业开放的不断深化,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将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的重要因素。本次金融危机引发世界经济衰退,不可避免地冲击我国宏观经济运行。

再次,我国自改革开放至今,经济保持平均9.58%的高增长率,对应平均产出缺口0.3%,是以过度利用资源(包括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为代价的,基本的经济常识告诉我们,这种增长方式是不可能长期维持的,这也是可持续发展决不能容忍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保持经济平稳增长的必由之路。

综上不难得出:经济增长趋势会出现小幅持续下移。不妨假设未来10-20年中国长期增长趋势是9%,至少维持在8%以上。这就是说,按照凯恩斯主义定义的潜在产出,也就是图中的长期总供给曲线LAS的位置保持不变向左小幅移动。对于2008年第四季度到2009年甚至2010 年,可以合理地假设LAS曲线位置保持不变。

(四)中国经济经历短期供给冲击

1.自然资源的短缺已难以支撑过快的经济增长,资源约束问题凸现。根据Kalman滤波实证结果,产出缺口从2007年一季度的1.02%上升到四季度的4.76%,经济增长过快,同时近年来经济规模急剧扩大,这意味着产出缺口增加1个百分点,要比过去多消耗好几倍的资源。

从资源利用程度看,我国目前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采和对自然环境的严重破坏是显而易见和众所周知的。当前我国的自然资源已经被过度利用,甚至劳动资源也已经出现了结构性短缺,这对一个拥有丰富劳动资源的人口大国来说是少见的。自然资源的短缺已经难以支撑过高的经济增长率,必将对未来的经济增长构成有效的资源约束。

2.自然资源和劳动资源的结构性短缺必然导致生产成本的上升,进而使短期总供给降低。受国内外自然资源短缺以及国内劳动资源结构性短缺的影响,2007年原材料、能源、机械设备等产品的价格上升,劳动工资水平上涨,依据宏观经济原理,本期要素价格上升不可能不抬高下一期的生产成本。

此外,2008年中国南方雪灾、汶川地震,三鹿奶粉事件,无疑对我国短期总供给造成负面影响。上述分析从2008年的PPI变动也可看出:6.1%(1月),8%(3月),8.8%(6月),10.1%(8月)。可见,成本的上升减少了短期总供给,图中AS1曲线必然左移。

3.供给冲击之后的短期总供给不是影响我国经济短期波动的主要因素。根据宏观经济理论与各国实践经验,短期总供给较短期总需求稳定,特别是我国在2008年经历一次供给冲击后短期内总供给也应该保持相对稳定。

更重要的是,在当今世界经济疲软的情况下,供给的变动更多地取决于需求的变动,无论是生产者还是消费者都不同程度地对经济失去信心,在这种预期下生产者提供的产量将减少,他们将观望总需求的变动:如果政府调控有力,总需求回升,他们会增加产量;如果总需求依然低迷,没有厂商愿意增加供给。

也可以说,总供给的短期增减都是相对于总需求而言的,从而在对当前中国经济的分析中假定总供给短期内不变是合理的。由此,无论是理论分析还是政策制定,都要更多地关注总需求,短期总供给不是影响我国经济短期波动的主要因素。

(五)短期总需求的变动成为经济运行的关键因素

1.多因素共同作用使得2008年总需求呈下降趋势。决定总需求的因素包括影响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需求和来自国外部门的需求等诸多因素。

第一,CPI从1月份的7.1%一路攀升到4月份的8.5%,尽管5月起有所下降,直到7月仍在6.3%的高位,价格水平的上升将会导致国内有支付能力的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的相对减少,进而总需求降低。

第二,为控制经济发展过“热”,2007年以来,我国政府不断收紧银根,出台多项抑制经济过热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并且政策的紧缩力度不断加大,直到2008年9月才停止紧缩性的经济政策。由于经济政策效应的传导具有滞后性,2007年从紧的经济政策对经济收缩的作用在2008年产生效应,而且2008年上半年仍在施行的从紧的经济政策,仍会在2008年下半年及2009年产生效应。这些紧缩性政策主要针对2007年以来不断高涨的总需求(特别是投资需求),在2008年政策产生效应,总需求下降,而且同样由于效应时滞,可以预见总需求还会继续下降。

第三,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海啸正在向实体经济传导,以美国为首的中国主要贸易伙伴国经济疲软,占我国总需求较大比重的国外部门需求显著下降也使得国内总需求呈下降趋势。

2.总需求的变动将成为我国经济波动的关键因素。按照经济理论,一国经济的短期波动主要是由于总需求的变动决定的,特别是在短期总供给保持相对不变的情况下更是如此。那么可以就此认为中国经济波动的关键因素就是总需求吗?在经济收缩的进程中,产出缺口是否会进一步缩小直至进入正可接受区间[0,0.3%],产出是否会跌破趋势线进入负可接受区间[-0.3%,0],产出是否会进一步下降使得负产出缺口进一步加大,超过可接受区间使经济转入萧条?

上述问题又可概括为经济收缩的深度。不可否认其内在决定因素是经济运行固有的周期性、固有的自动调节性――这是难以控制的,在AD-AS模型下的分析可以揭示出其外在影响因素就是总需求,或者说总需求是产出变动的直接体现。

第一,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全球金融危机正使得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经济疲软,作为世界主要经济体的中国不可能不受到影响,不考虑其他国际联系,只考虑作为我国经济增长三驾马车之一的出口的减少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而目前这种传导刚刚开始,这种使产出向潜在趋势线回归的动因将持续。图(2)B中,在AS2保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只有AD2曲线继续左移即总需求继续降低。

第二,即使国外经济形势没有发生如此巨变,如前述分析,我国经济在2008年一季度也达到“拐点”掉头向下进入收缩期。而根据以前年度的经验,产出正缺口会逐渐缩小,实际产出回归甚至跌过潜在产出,出现产出负缺口,这是经济自发调节必须的过程。如果经济一定期间位于产出缺口[0,0.3%],那么自发的调节也会位于[-0.3%,0],无需多言,这是经济自身运行机制所决定的。但我国的情况是产出缺口长期超出0.3%,那么如果任由经济自身调节,其收缩的深度一定会跌破-0.4%的产出负缺口(所以需要政策调节使之不跌破该下限)。仍然由图2(B)可知,只有让AD2曲线持续左移即总需求继续降低。

第三,实际产出缺口在2008年一季度已经开始回落,而紧缩性的经济政策至第三季度才停止,经济政策效应的时滞会让产出在原有自发调节的基础上继续减少,如果不及时调整经济政策,产出缺口跌破-0.3%转入萧条是可能的。这在图2(B)中仍然只能是AD2曲线的继续左移即总需求继续降低。

综上所述,及时调整经济政策,控制经济收缩在产出缺口区间[-0.3%,0.3%],或者说经济增长率不低于8%非常重要,因为如果能够控制,则避免了经济的大起大跌,而且也不会对世界本已低迷的经济雪上加霜。根据到此为止的分析,不难得出:经济政策的制定必须针对总需求,把握时机与力度出台政策以提高总需求,通过对总需求的调节熨平经济波动,防止经济波动演变为经济危机。

三、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分别基于产出缺口和AD-AS模型对中国宏观经济进行实证与理论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中国经济增长的趋势或路径用平均经济增长率表示约为9%,这也是潜在产出趋势,短期的经济波动不会改变我国长期经济增长趋势。受到增长方式以及外部经济环境的影响,我国长期增长趋势不可避免地将小幅下移。但仍可以预见未来10-20年中国经济增长趋势至少维持在8%以上是可能的也是必需的。

第二,中国可接受的产出缺口为[-0.3%,0.3%],对应的可接受的经济增长率为[9%,10%]。此区间内:扩张期可以保持我国经济发展所需的增长速度,同时物价的上涨在可容忍的范围内;收缩期可视为经济自发的有效调节――对一定期间处于正缺口过度利用资源高速发展的调节与缓冲,可以看作正常的收缩,不必恐慌。从长期看,受增长路径下移的作用,产出缺口区间也将“下移”,如果能够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不再以过度利用劳动力和自然资源为代价,产出缺口区间长度可能会缩小,意味着经济波动会更平缓,实现稳定发展。

第三,中国经济运行自2008年一季度出现“拐点”,经济掉头向下进入收缩期,经历一次短期经济波动。这是经济体内在运行机制对一段时期以来产出持续正缺口、过度利用资源以达到高增长的自发调节,是不可避免的,产出缺口向可接受的区间上限缩小但仍有继续缩小的空间。同时,国外经济危机、国内经济政策时滞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将使产出缺口继续缩小至0.3%以下、产出跌破潜在产出趋势线、甚至冲出可接受的产出缺口区间的下限进入非正常的收缩期――萧条期。

第四,中国2008年经历一次供给冲击后短期总供给应暂时保持相对稳定、更多地取决于总需求的变动,这使得总需求成为产出变动或经济波动的外在影响,或者说总需求是产出变动的直接体现。从而,经济政策就可以直接针对相对较易调控的总需求调整,而不用再去针对难以把握的内在经济调节机制。这就是说,针对总需求制定经济政策,把握时机与力度出台政策以提高总需求,通过对总需求的调整熨平经济波动,防止经济波动演变为经济危机。不可否认,宏观调控政策应该在特定的条件下进行(或加强),尤其在经济出现波动的特殊时期,从经济运行长期来看,应坚持走以市场自发调节(或配置资源)为主导政府宏观调控为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路。

根据以上结论针对本次经济波动可以直接得出如下政策建议:

第一,把握时机持续实施扩张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并坚持以财政政策调节为主。当前产出正缺口逐渐缩小,经济增长率逐渐向趋势线下降,考虑到原有紧缩性政策的效应时滞,必须停止紧缩的经济政策,转而实施扩张的经济政策。考虑到增税和减税效应的不对称性,在经济收缩期应以财政政策为主。考虑到新的扩张性政策的效应时滞,在经济增长率逼近9%时适当加大财政政策力度,跌破趋势线后应再次施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对于调整总需求中可能出现的物价波动,可以考虑采用相应的货币政策调节。

第二,在世界经济疲软的环境下,必须想方设法拉动内需――我们认为主要是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涉及消费者和企业两个部门。刺激企业的投资需求,除了税收方面的财政“优惠”外,可以适当运用降低贷款利率、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等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对于刺激消费者的消费需求,我们认为应该关注房地产市场,特别是商品房市场。商品房对大多数现在有购买能力而持观望态度的消费者仍是奢侈品,需求价格弹性较大,适当降低商品房价对当前经济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第三,经济政策的最佳目标是使经济增长在可接受的区间内,最差则是不使经济增长率低于8%进入萧条期,出现经济过冷。事实上只要政府愿意,就是举借1万或2万亿元的国债来拉动经济增长,以保持至少8%的经济增长率也不是不可能的。事实上,2008年三季度的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已高达207998.47亿元,这就为政府通过举借国债,在极端的经济情况下运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刺激经济增长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从中国经济运行的长期来看,一方面,不应再通过过度利用资源的方式达到高增长,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保持中国经济稳定发展的客观要求。另一方面,政府宏观调控必然牺牲一定的效率,应坚持以市场为基础,充分发挥市场自发配置资源、调节经济的能力,以政府宏观调控为辅,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路。

参考文献:

[1]谢太峰,王子博.论我国近期的产出缺口与通货膨胀[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8,(8).

[2]Alberto Musso and Thomas Westermann. Assessing Potential Output Growth In the EURO Area [J]. OCCASIONAL PAPER SERIES, ECB, 2005.

[3]Andrew Harvey.Forecasting structural time series models and the Kalman filter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recasting. Elsevier, Vol 8(4), December.

篇9

关键词:汇率波动;SVAR;经济运行;实证分析

作者简介:陈安(1970-),男,宁夏盐池人,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博士研究生,任职于恒丰银行西安分行,主要从事汇率制度改革对宏观经济影响的研究。

中图分类号:F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12)03-0156-06收稿日期:2011-08-16

一、文献综述

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核心是汇率水平和汇率的决定机制改革,而最终要通过汇率水平价格传递机制来对经济产生作用。1994年、2005年和2010年我国进行了3次汇率制度改革,对中国经济产生一定影响。特别是2005年以来汇率持续升值,国内通胀加剧。到底人民币升值和汇率波动会对经济运行产生多大的影响,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对于汇率改革对宏观经济运行的影响,国内许多学者在借鉴国外实证研究方法和模型的基础上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在理论方面,张斌等(2006) 在贸易品―非贸易品两部门模型中,从理论上讨论了真实汇率外生条件下部门之间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对产业结构与贸易余额的影响。张瀛(2008) 借鉴OR模型分析框架,分析了不同汇率制度下金融市场和商品市场一体化程度对需求政策、利率泰勒规则、财政供给和劳动供给政策有效性的影响;并以中国年度数据进行数值模拟,检验了开放条件下宏观政策的有效性。在实证分析方面,何新华等(2003)采用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制开发的中国宏观经济季度模型,就人民币汇率升值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影响进行模拟分析。范金等(2004)采用社会核算矩阵技术,从一般均衡分析角度,以2005年中国社会核算矩阵为冲击对象,分析了汇率变动的影响。卢向前等(2005) 运用向量自回归(VAR)方法,研究1994年~2003 年人民币实际汇率波动对我国进出口的影响,并且检验了马歇尔――勒纳条件和“J 曲线”效应的存在。戴金平等(2005)用协整方法分析净出口、外国直接投资和实际汇率之间的长期关系。魏巍贤(2006)利用CGE(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 研究升值的宏观经济影响。谷宇等(2007) 运用需求导向模型,使用1996年第1季度至2007年第1季度的数据,对中国宏观经济运行机制的长期和短期特征进行了描述,并对这一阶段的人民币汇率升值问题模拟分析。

这些研究存在一定的缺陷,实证分析大多使用单方程计量模型,仅从宏观经济的某一个局部出发来分析各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忽略了汇率变动的内生变量的影响,引出误导性的研究结论;在多变量多方程实证分析时,一些方法的合理性存在争议。同时,实证分析理论基础不完善导致分析结论的解释力不强,无法规范描述整个经济结构,很难区分内生和外生变量,更无法深入分析实证结果背后的经济机制,很难提出有理论支撑的政策建议。本文尝试考虑我国特殊汇率和利率制度安排下的经济结构,建立一个一般均衡模型,以理论化汇率变动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二、模型的设定与估计

(一) 数据来源及处理

为提高研究结论可信度,必须保证有足够大的样本数量,为此本文选用月度数据。样本的时间区间为从1995年1月到2011年2月,样本容量为195。相关指标的数据来源及定义见表1。

表1 相关变量的定义及数据来源代码定义数据来源进入模型P国内物价水平月度定基CPIp=ln(P)Y国内实际产出月度工业增加值增速y=ln(Y/P)内生EX出口月度名义出口额(单位:美元)ex=ln(EX/P)IM进口月度名义进口额(单位:美元)im=ln(IM/P)MS名义货币供应量M2ms=ln(Ms)外生i名义利率1年期定期储蓄存款利率ER名义汇率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月末值er=ln(ER)

表2 相关变量的描述性统计量汇率利率出口进口国内物价水平国内实际产出货币供应量均值2.071 3.880 5.851 5.703 4.634 2.523 12.145 中位数2.113 2.250 5.698 5.610 4.620 2.566 12.108 最大值 2.13310.980 7.301 7.202 4.819 3.293 13.529 最小值1.883 1.980 4.505 4.070 4.584 0.648 10.744 标准差0.075 2.763 0.852 0.850 0.044 0.385 0.742

其中,国内物价水平P,选择以2000年9月为基期的定基CPI来表示。国内实际产出Y,本应选择实际GDP表示,但是考虑到我国GDP数据只公布到季度,缺乏有关GDP的月度数据,我们再此选择月度工业增加值替代GDP。但是,在2006年12月以后的工业增加值的绝对数据不再公布,只公布工业增加值增速,考虑到数据的完整性,我们没有直接选择工业增加值,而是选择了月度工业增加值增速。对于进出口的处理,相对简单。名义货币供应量我们选取的是广义货币供应量M2,原因是M2包含居民储蓄存款以及企事业单位定期存款,这些存款是作为经济主体的居民和企业在我国特定经济结构下自主决策的结果,因而比单纯的M1更具代表性。由于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水平低,缺乏一个有代表性的利率,我们不得不选择1年期定存利率代表市场利率。上述7个指标的数据均来自于Wind 资讯在线数据库。除了汇率、利率、价格指数和货币供应量之外,其他3个指标都除以定基CPI折算成实际值。除了利率,其余6个指标均取对数值。为克服季节性因素的干扰,对所有内生变量数据使用Census X12方法进行了季节性调整,本文的相关计算由Eviews5.0完成。表2给出了处理后的各变量的统计描述量。

(二)模型设定

若A为满秩矩阵,即det(A)≠0,则联立方程组(1)有唯一解。即只有满足这样的条件,宏观经济系统存在唯一的均衡状态。求解这个联立方程,我们就可以得到均衡时的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名义货币供应量、价格水平、实际进口额和实际出口额。借助这一模型,我们可以分析,作为外生变量的汇率变动,对其余5个内生变量的均衡值的影响。

由于本文的研究重点是关注作为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结果的名义汇率变动对宏观经济运行的影响,为扩大样本容量由于本文使用月度数据,而国外价格水平和产出的月度数据不可得,因此后面的分析将忽略其影响,假定其在模型(1)中对应的系数为0。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发现给定外生变量,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名义货币供应量、价格水平、实际进口额和实际出口额5个内生变量之间存在一个一般均衡结果;但是由于系统的复杂性,我们并不知道内外生变量变动对宏观经济系统运行的具体作用的方向和强度,要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必须通过实证分析估计相关的参数。

为解决SVAR模型中识别不足的问题,得出对B的估计,增加对于对同期向量的约束,根据方程组

(三)模型检验和估计结果

1.滞后阶数的确定

利用SVAR模型得出可靠的研究结论的前提是,必须为SVAR模型确定合理的滞后阶数,而SVAR的滞后阶数取决于相对应的VAR模型。为此,我们首先对式(1) 的VAR模型进行滞后阶数检验,检验结果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依据LR、FPE、AIC和HQ等四项标准,最优的滞后阶数均为2。表给出的滞后阶数为4, 在SC标准下,最优滞后阶数为1。综合考虑,我们建立滞后2阶的VAR模型。

2.稳定性检验

在运用VAR进行估计的时候,需要考虑所选用模型的稳定性。估计出的VAR系统的稳定性,是进行理论分析和进行脉冲响应分析的前提。表4给出了对滞后2阶的VAR模型(1)进行稳定性检验的结果。检验结果表明,所有的单数跟的绝对值均小于1,即均落在单位圆内,说明对应的VAR模型是稳定的,具备进行脉冲响应分析的前提条件。

3.估计结果

首先进行滞后2阶的无约束VAR模型估计,可以得出式(1)中所有参数矩阵。在VAR中增加式

根据式(3)提供的对应关系,可得出式(2)所对应的SVAR模型中的所有参数。

三、人民币汇率波动对宏观经济运行分析

根据上文对SVAR模型的估计,我们可以利用脉冲响应函数来研究外生的人民币名义汇率变动对5个内生变量的影响。

(一)外生冲击的内生响应函数的算法设计

通过上述估计,我们已经得到SVAR系统的原始结构,即所有系数矩阵已知、3阶滞后的(2),记为式(4)

由于本文设定的模型中,内生变量均是总量的对数值,可以证明响应函数是总量函数的增长率。以出口为例:

根据以上算法,我们可以计算出人民币汇率变动对产出、进口、货币供应量、价格等其余内生变量的影响。

(二)汇率升值对进出口的影响

图1给出了实际出口对数对升值冲击的响应曲线。其中实线为响应曲线,虚线为5%的置信区间。横轴是滞后月份,共分析滞后10 年(120 个月)的情况。在图1中,人民币升值1%滞后,最初引起的出口变化是负向的,在最初的16个月出口对于人民币汇率升值所作出的反应都是负的,即出口是下降的,从第17个月开始,下降的响应开始转向,下降趋势停止,出口量响应函数开始出现上升。从累计响应(图2)来看,需要更长的时间,正向响应才能把负向响应完全抵消掉,在第104个月(8.67年滞后),累计反应才开始出现正值。

图3中,进口的响应一开始也是以负向为主,并且在第1个月的负向响应最大,在第1月中进口下降的响应要比出口更明显。从第2个月开始,负向的响应基本就表现出了不断衰减的趋势,在第12月负向进口响应函数开始为正向。

为了使讨论更加直观,我们综合进口和出口两个方面,考虑净出口的响应。图4给出了根据式(6)计算出的净出口绝对量累积响应曲线,其中冲击发生前的进口量和出口量均被标准化为1,计价单位为人民币。

我们发现,人民币升值使得净出口表现出明显“L曲线”形状。人民币升值对进出口的累积影响,在最初是正向的,在最初的4个月(1季度)的时间内增加了净出口。但之后净出口的累积响应开始为负并持续下降,约在2 年以后达到相对稳定状态,但稳定状态的累积响应仍为负。这意味着人民币汇率升值对净出口的长期影响是负向的。汇率对贸易余额(净出口)的作用机制,大致通过三个途径:价格效应、数量效应和实际汇率效应。在上述三种效应中,价格效应和实际汇率效应的作用方向是一致的,即改善净出口,数量的影响与其他两个效应相反,汇率升值对净出口的最终影响,则取决于三者作用的叠加。需要指出的价格效应的时滞最短,数量效应和实际汇率效应要真正发挥作用,都需要一定时间,时滞较长。

的累积脉冲响应函数

从实证结果看,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初期影响表现为净出口增加,恰恰是价格效应起效快,而且在最初的时间里占优势的具体表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后来起效的数量效应逐渐在增加,不从第5个月起超越价格效应和实际汇率效应开始占据优势。总体上,从长期影响来看,数量效应是主要的,价格效应和实际汇率效应的影响不及数量效应。

(三)汇率升值对产出、名义货币供应量和价格的影响

从图5可以看出,人民币汇率升值对实际产出增速(我们使用的工业增加值增速)的影响只在短期内较为显著,在最初的4个月是负向响应,从第5个月开始转为正向,但正向响应的绝对量要小于负向响应,并且保持了不断衰减的趋势,在大概第50个月之后稳定在比较接近于0的水平上。从累积影响看,人民币汇率升值,是以实体经济增速的降低为代价的,尽管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代价在不断减小。

对于产出的影响,是影响进出口之后的连锁反应的一种体现,人民币汇率升值通过妨碍进出口增长,进而起到影响产出增速提高的作用。

从货币供给的响应(图6)看,是比较明确,汇率升值引发的货币供应量的变动始终是正向的稳定的,无论是分期响应还是累积响应。我们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以升值为主要表现形式的人民币汇率改革,动摇了原有的盯住汇率制度这一反通货膨胀的坚实基础,从而为货币供应量的持续攀升提供的可能;升值为表现形式的渐进式的汇率制度改革,采取了渐进的形式,这给各国的投资者留下了更大的想象空间――将来人民币有可能继续更大幅度的升值,形成了人民币升值的稳定预期,这导致大量国际游资融入中国,进一步将推高中国货币供给的可能转化为现实。

从物价的响应函数(图7)来看,在短期内,这种影响是负向的,从第17个月开始,响应函数开始转向,并稳定在一个比较低的正向水平上。从累计反应来看,正向的响应始终无法完全抵消负向响应,整个响应图线成“U”形,无论从长期还是短期来看,人民币汇率升值导致的物价变动均是负向的。造成影响的原因是,短期内,人民币升值导致很多出口产业转向国内市场,加剧国内产能过剩,下游厂商提价空间有限,从而导致CPI走低;中期内,由于美元走强及全球需求不振,大宗商品价格可能在目前水平维持振荡持稳,而人民币升值会导致进口商品价格下跌;从更长的期限来看,随着企业经营状况恶化,前期信贷形成的坏账逐渐暴露,银行将收缩信用,

导致部分货币退出流通,滞留在银行体系内。

四、结论

通过前面的实证研究,得出如下结论:

1.人民币升值总体上不利于净出口和实际产出的增长。

2.人民币升值导致在近期和将来货币供应量的不断增长。

3.人民币升值总体上有利于控制通货膨胀。

本文的结论是基于实证分析所得,在论证汇率制度改革带来的升值对宏观经济冲击时,采用了SVAR向量自回归模型,能分析内生性变量、外生变量以及经济理论支持下的经济结构内部系统相互变量的作用和冲击关系。人民币升值利与弊是最近学术界争论的热点,升值的趋势也是难免,本文主要贡献在于通过实证分析得出单方面升值不利于经济增长结论。同时从理论上讲,升值会减少外汇储备,降低外汇占款带来的基础货币投放,减少货币供应量,但是本文实证分析得出的结论与之相反,这也是本文主要的创新之处,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会是刺激需求的国内货币政策相关。

综合来看,人民币升值在抑制通货膨胀的同时降低了产出增长率,这说明在经济过热期间,人民币汇率升值的政策或许是一剂良药。因而在2006 和2007 年采用的汇率升值政策值得肯定。但是,受次贷危机的影响,我国经济近来出现了滑坡的迹象。鉴于人民币对美元已经升值17%及人民币汇率政策的巨大作用,未来应该暂缓升值人民币甚至考虑适当的暂时贬值。因而单纯以升值为主要形式的人民币汇率改革需要有更灵活的表现形式,或者允许贬值,或者是允许双向浮动并扩大浮动区间。

其次,更大幅度的升值改革,必须辅以有效的刺激消费的政策相配合。我国在世界经济分工的链条中处于下游,企业利润空间狭小。人民币升值因而对出口企业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已经不少内外资企业出现困难甚至倒闭。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抢占上游空间。在目前世界经济已有的增长潜力耗尽,新的增长点尚未出现时,这在短期内难以实现。因此,要容忍更大幅度的人民币汇率升值,必须有有效的刺激内需政策相配合。强调的是,这里的刺激内需应主要指刺激消费,而非投资。在我国GDP中消费占的比重还不到40%,投资占GDP的比重超过50%,已经显出一定的畸形特征。此时,再用巨额投资来拉动内需的做法已不可取,必须辅以有效刺激消费政策。

①模型的具体推演过程从略。

参考文献:

范金,郑庆武,王艳,袁小慧.2004.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对中国宏观经济影响的情景分析:一般均衡分析[J]. 管理世界(7):29-42.

谷宇,高铁梅.2007.人民币汇率波动性对中国进出口影响的分析[J]. 世界经济 (10):49-57.

何新华,吴海英,刘仕国.2003.人民币汇率调整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影响[J]. 世界经济(11):13-20.

卢向前,戴国强.2005.人民币实际汇率波动对我国进出口的影响:1994-2003 [J]. 经济研究 (5):31-39.

魏巍贤.2006.人民币升值的宏观经济影响评价[J]. 经济研究 (4):47-57.

张斌,何帆.2006.货币升值的后果:基于中国经济特征事实的理论框架[J].经济研究(5):20-30.

张瀛.2008.经济开放度与中国需求政策的有效性[J]. 经济研究(3):48-59.

OBSTFELD M, ROGOFF K E.1995.Exchange rate dynamics redux[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3):624~660.

(编校 :少卿)

The Empirical Analysis of RMB Exchange Rate Fluctuations Impact

on Macroeconomic Running

CHEN An

(School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Xian 710061,China)

篇10

目前,中国银行业的利润增长主要源于生息资产规模和净利差上升带来的净利息收入。在盈利模式转型的刺激下,手续费和佣金净收入的持续快速增长对银行营业收入贡献度也在逐年增大。

2011年中国内地17家上市银行净利润合计人民币8867亿元,增幅29%,较2010年下降约4个百分点。其中五大国有商业银行增幅为25%,低于其他上市银行平均44%的利润增幅。此外,17家上市银行存款增速明显放缓,银行吸存压力日趋严峻。

在2011年各行的利润构成中,净利息收入较2010年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涨幅为18%-41%。2011年17家上市银行的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持续快速增长,对营业收入的贡献度上升至18%。不过,净利息收入仍然是营业收入增长的主驱动力,这与我国银行业主要依赖资产规模扩张和存贷利差密切相关。

当前宏观经济形势下,银行业也在不断调整自己的战略策略。今年一季度经济增长有所放缓情形下,银行在借贷方面的谨慎性也有所增加,而这是个好时机,银行业在明确战略定位后可以借此进行结构调整和转变,利润增长不能再依赖于传统的利差收入。

银行业绩高速增长的环境已经不再,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随着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一方面银行贷款的谨慎性上升,另一方面企业的贷款意愿也下降。

从营业收入的组成看,大型商业银行的收入结构较其他上市银行更为多样化,大型商业银行2011年手续费和佣金净收入占比平均为20%,高于其他上市银行13%的占比。这意味着大型商业银行对于存贷利差的依赖性较其他上市银行要小,能够更好地应对利率市场化带来的挑战。

2012年随着国内经济增长速度的放缓和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中国银行业连续多年不良贷款余额和比率双降的情况可能受到挑战。

上市银行的资产质量虽然在2011年总体保持稳定,平均不良贷款率由2010年末的1.14%进一步下降至2011年末的0.97%,但去年四季度部分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却有所反弹。2012年一季度末上市银行不良贷款余额3712.97亿元,较期初增加15.65亿元,增幅为0.42%。其中,有10家上市银行不良余额出现反弹,有4家上市银行不良率出现上升。银监会的数据也显示,截至3月末,我国商业银行实现净利润3260亿元,较上年同期保持了20%左右的增速,但总体不良贷款余额却上升至4382亿元,较去年末的4279亿元增幅达2.4%。从区域来看,银行不良贷款主要来自于受民间借贷及中小企业经营困难影响较大的长三角地区。

在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方面,2011年的清理规范工作总体上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大部分上市银行的政府融资平台贷款占比均较上一年度有所下降,但依然面临挑战,主要是还款方式合同补正和补充合法有效抵质押物两个关键环节的进展较慢,部分平台项目面临巨大还款压力,隐性平台融资逐渐增加。

不过就今年而言,在经济增速明显放缓的背景下,风险更大的可能是受到出口下滑影响较大和产能过剩较为严重的行业,这些行业贷款出现不良的可能性会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