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课题研究方法范文
时间:2023-06-05 17:59: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研课题研究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口述史研究方法的特点
1.口述史的概念
口述史既是一门学科,也是一种研究的方法。1948年,哥伦比亚大学的艾伦・内文斯(Allan Nevins)教授创建了口述史研究中心,第一次提出口述史的概念,并运用其研究方法记录、整理美国部分重要人物的回忆,由此,现代口述史研究作为一个新领域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20世纪80年代,国内学者也开始了口述史的研究。尽管目前关于口述史尚未有一个明确权威的概念,但多数学者认为,口述史就是运用录音或录像设备,通过访谈或口语叙述的方法收集口头史料来研究历史的一门学科。同时,由于口述史是一种通过对话方式来收集历史事件的重要资料,所以,口述史又可以视为一种研究方法。
2.口述史研究方法的特点
口述史研究的方法主要是访谈、收集、资料整理和分析、下结论,其中,最基本的研究策略是借助录音或录像设备的口述访谈法,其本质上属于质性研究的方法,具有质性研究的特征。除了质性研究的一些特点之外,就口述史研究方法而言,还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
(1)动态性。口述史是一种对话,强调研究者和受访者之间的互动,所以体现出一种动态的效果。另一方面,由于口述的史料或资料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也反映出某种动态性。同时,口述访谈虽然是研究者有计划的访谈,但是访谈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很多新的素材和观点,可能会改变原有的访谈计划,口述史的研究方法也可以适应这种变化,是动态性的呈现。
(2)生动性。与单纯的文字记载相比,口述史研究方法重视录音和录像技术在访谈中的运用,所收集的史料或资料具有很强的生动性。北京大学张寄谦对于西南联大师生的口述史采访所收集的资料,以及齐红深教授主持“日本侵华教育史”研究过程中收集的口头回忆史料都很好地体现了生动性的特点,令人过目不忘,印象深刻。
(3)草根性。口述史研究方法突破了以往历史研究的局限,一反“政治史”或“精英史”的传统,使得普通大众成为研究的主体或主角,体现出很强的平民化或大众化趋势。这种研究方法更强调研究者和被访谈者的平等关系,重视研究者以及被访谈者的自我实现和自我表达,尊重和维护口述史料的原生态面貌。
(4)易用性。录音、摄像设备是口述史研究方法的重要载体,应该说,技术的进步使得今天我们可以随时随地开展口述访谈和资料收集。录音、摄像设备的普及与发展,也使口述史方法越来越体现出它的简单、方便、易用,这也是口述史研究得以迅速推广的重要原因。
二、口述史研究方法在课题研究中的作用和意义
伴随着中小学教育科研的蓬勃发展,中小学教育科研课题的研究方法也从过去单一的量化研究过渡到“质”“量”并重,质性研究更适合运用在一些很难量化或不能量化的研究之中,它能够更好地促进人们对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的理解和把握。例如,教师职业道德的状况,仅靠量化的统计和分析是无法准确描述的,必须辅以质性研究的方法,通过观察、访谈等手段,更全面、深入、具体地收集资料,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得出结论,才能使研究者和社会大众全面了解教师职业道德的状况。当然,对于课题研究的主体――广大教师而言,这种质性研究方法的掌握与应用也有一定的难度,不仅需要准确而生动的文笔,还需要占用教师大量的时间。
口述史研究方法本质上就是一种质性研究,这种研究方法所表现出来的特点,又恰到好处地弥补了现有质性研究上述的不足,因而在中小学的课题研究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1.可以丰富课题研究的方法和手段
目前教师开展课题研究的方法总体来说较为单一,基本采用实验法、调查法、观察法、访谈法等手段,其表现形式也大多是文字、图表和图片。限于文笔和篇幅,所呈现出的文字或图表都是经过选择和加工的,这也使得研究者往往无法将研究实施的过程真实地再现。以访谈法为例,即便研究者和受访者高度合作,顺利完成访谈任务,研究者也没法完全将访谈过程和内容完完整整地再现出来,必须花费大量时间加以整理,进行提炼、精简和概括,在研究成果中也只能以片段或节选的形式予以呈现。而采用口述史研究方法则可以通过录音、录像真实地还原访谈的过程和内容。此外,口述史研究方法还有助于研究者对研究的对象进行深入、具体的记录,将“文字、声音和图像”相结合,形成对研究对象的“立体化”表达,使访谈的问题典型、具体、深刻。
2,可以为课题研究提供生动的案例
案例研究是中小学教师从事教育科研的常见形式,也是一种课题研究常用方法。案例研究中至关重要的是必须对含有问题或疑难情境在内的典型事件的实际情境进行动态性的描述,这关系到案例及案例研究的成败。目前的中小学课题研究中的案例大多是以文本形式呈现的,这对研究者的文字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一旦不能客观、真实、生动地描述案例,就会使案例变得枯燥乏味,降低案例的应有价值,更有甚者还会使案例得出的启示或结论受到质疑。在课题研究中应用口述史的研究方法,则可以减少文字水平不足带来的诸多问题,这样的案例不仅形象生动,真实还原了研究的场景,和文字相配合更是相得益彰,不仅可以避免那种课题研究常见的单调和枯燥,还可以让人全方位多角度地品味、解读案例,获得超越于研究者的启示和感悟。
3.可以完善课题研究的过程性资料
当前中小学教育科研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教师的课题研究缺少过程性资料的支撑,往往一个研究课题只有开题报告和结题报告,客观上形成课题研究的形式主义和走过场,这样的结果难免使人对教师的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作用产生质疑。究其原因,尽管确有一部分教师在研究中急功近利,存在研究的形式主义问题,但是也有很多教师是由于缺少时间和条件记录、整理自己的研究过程,以至于必须结题时拿不出反映研究过程的资料,尤其是那些重要的观察、访谈或座谈的记录材料。口述史研究方法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研究者可以利用录音录像设备,甚至是具有录音录像功能的手机,随时随地记录教师自己研究的过程和研究的内容,再进行一些简单的加工即成为具有支撑作用的课题研究过程性资料。这样的研究方法,还可以使课题研究过程不再是单纯的文字表达,更成为一种立体、生动的展示。
4.可以强化教师课题研究的主体意识
篇2
一、课题研究的三大优势
课题将充分利用新作文杂志社广泛联系各个层次的作者,联系一线老师及一线中小学、高校作文教育教学专家的作者资源与专家资源优势,为课题提供精到实用的学术信息支持;将发挥杂志发表推广的媒体优势,为课题研究的新鲜思想观点、新鲜经验做法提供第一时间推广传播支持;将依托新作文杂志社隶属山西出版传媒集团的出版平台与课题研究同步开启课题研究阶段性、总结性出版计划,动态出版生成课题研究专著等课题成果。
二、课题研究的三对关键词与三大基本方向
第一对关键词是:梳理与总结。与之对应的一大方向是全面梳理活跃在当下中小学作文教学实践中的方法与内容、思想与流派,为宏观上把脉中小学作文教学的现状提供切实的依据。第二对关键词是:研究与推广。相应的方向是选择写作学界、作文教学界前沿的理论与体系,研发先进理论,与教学一线实践对接并推广可行方法与途径,实现科研理论向教学实践的产业化转变。第三对关键词是:创新与发展。与之对应的方向是集大家智慧,百花齐放,催生更为新鲜的作文教学新理念、新方法。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范畴
1.作文教学目的、原则研究
新课标所制定的作文教学目标与作文教学实践距离研究,微观课时、单元、学期、学年作文教学目标的设定及结构研究,以“自悟”为目标的作文教学目的研究。
动力学原则、先放后收原则、自悟原则、大量读写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因地制宜原则、个性化原则等,从这些原则中查找最根本、最普适的规律,并进行概念的准确界定。
2.作文教学内容与过程研究
兴趣、主题、结构、语言、语感、思维、文体、技法训练与方法研究,作文过程中思维外化与内化对比研究,作文基本功构成及提高研究。
作文步骤研究,作文教学阶段整体目标、知识结构及序列安排研究。
3.作文课堂组织研究
课堂实施过程研究,不同地域、不同家庭背景、不同经济发展环境下作文教学的因材施教问题研究。课堂结构、课堂组织形式类别、个别辅导、小课堂、大课堂等。
4.作文教学教材研究
各类(含社会培训)作文教学教材特点及各自适用情况分析研究,作文教材编写与使用的应用原则研究,不同作文教材应用策略对比研究。
小学、初中、高中作文教材内容编排序列研究,小学、初中、高中各类相关训练的衔接研究,教材的结构、内容、容量、呈现形式研究。
5.作文教学教师研究
作文教师素养的构成研究,作文教师素养的提高途径研究,专职与非专职作文教师教学效果对比研究,不同教学风格与方法的教师对学生的影响研究。
6.作文教学资源研究
家长、学校教学资源,作家、教研机构等社会智力资源,作文教辅图书资源,作文专业报纸、杂志资源等诸多作文教学资源的优势与不足,开发与利用研究。
7.作文教学评价研究
作文评价的方法与途径研究,作文评价中的道德因素介入研究,作文评价的结果使用研究。作文升格的标准、方法研究。
8.现作学前沿理论与实践推广研究
言语生命动力学理论与实践推广,非构思写作学理论与实践推广,题型写作理论与实践推广。
9.传统写作及写作教学理论批判与借鉴研究
叶圣陶、张志公、吕淑湘、梁启超、朱自清、张中行等作文教学理论研究
10.现代心理学、脑科学、思维科学与写作教学关系研究
作文教学中的左右脑协同思维的策略研究,中国人独特语言区对于作文教学的影响研究,学生语言发展心理进程对写作能力的影响研究,写作思维学研究。
11.作文教学新媒体教学手段研究
作文教学软件的开发与应用研究,网络时代作文教学的新特点与新方式研究,作文报刊对学生作文水平的影响研究。
12.作文考试与日常作文训练研究
小学作文考试与学生作文心态能力发展影响研究,中考作文研究,高考作文研究,中、高考作文与日常作文训练的关系研究。
13.各级各类作文培训专项研究
培训的规模、教材、方法、时间、效果、影响等研究。
14.作文教学流派梳理
建国以来形成的各种作文教学与实践研究。
15.国外及港台作文教学研究
美国、日本、韩国、英国、新加坡、台湾、香港等作文教学研究。
16.读写直通策略与方法研究
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作文学法的指导研究,以作文教学为主体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全面提高的对比研究。
17.作文教学跨门类借鉴研究
其他学科对作文的影响与借鉴研究,音乐、美术、戏曲、电影、电视等艺术门类对作文教学的借鉴研究。
18.涵养、自悟、自修、自审、自改、内生作文动力培植研究
对学生内在文化修养、道德修养、非智力因素养成的研究,自悟、自修、自审、自改能力养成研究,写作动力内在的自生长形成机制研究。
四、子课题申报条件
1.本着双向选择、自愿参加、相互支持、共同发展的原则,履行必要的审批手续,申报子课题,成立课题组。
2.子课题组负责人要有较强的作文教育教学和一定的教科研能力。原则上要求具有小教高级、中教高级、大学副教授以上职称,具备较高的科研组织指导能力。子课题组负责人必须是子课题研究的实际主持者和指导者,并在实验研究中承担实质性任务。
3.子课题组负责人所在的单位,必须领导重视,建立相应的组织系统,有完成子课题组研究任务的相应专业力量。
4.具备相对稳定的作文科研教改队伍和组织机构,并设置固定专员和总课题组定期联络,沟通、汇报工作。
5.除执行本方案的各项规定之外,还要遵照总课题组的相关要求,履行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五、子课题的申报立项、开题、培训
1.各学校在总课题研究的框架内,自主选择子课题的研究目标和内容,制定课题研究计划(子课题选题指南见附件一)。
2.填写《中小学作文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子课题申报表,一式四份加盖公章后交总课题组秘书处。子课题申报截止日期至_______月底(子课题申报表见附件二)。
3.由总课题组组织专家完成对参加子课题学校的资格立项审定。
4.陆续审定合格的学校统一参加总课题组召开的课题立项开题培训会议(时间及地点另外通知),届时统一颁发“十二五”科研课题立项证书及课题学习资料。
六、课题的组织管理
为了认真抓好课题研究,落实总课题与子课题研究实施方案,由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分会秘书处《中小学作文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总课题组负责课题的管理工作:负责制定总课题研究方案,负责对子课题研究方案进行审定,对研究成果进行审核;组织对子课题的研究进行指导、培训、评估、检查;由总课题组秘书处承办课题的学术交流、研讨活动和成果推广等活动。
本课题管理采取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相结合,集中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方式。总课题组依据课题进展情况组织相关的研讨、培训、交流、考察;各地区的子课题学校也可以自行组织相关活动,邀请总课题组给予指导与支持。
总课题采用公开申报、审批,分子课题研究方式,鼓励各子课题承担学校和个人以校为本,切实优化研究过程。希望研究者树立成果意识,注重课题研究对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效果。一般情况下,承担子课题研究时间为2~4年。
希望参与单位自愿给予总课题一定的研究经费支持,额度由双方协商决定。
七、《中小学作文教学法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组秘书处联系方式:
曹 韧:0351-5256554 15535812691
聂艳宏:0351-4195579 13203419770
曹晓花:0351-5256564 15034062154
张东萍:0351-5256564 13754818519
附件一:《中小学作文教学法理论与实践研究》子课题申报指南
附件二:《中小学作文教学法理论与实践研究》子课题申报表(附表二略,该表可登陆新作文网站省略下载)
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
附件一:
中国教育学会“十二五”教育科研规划课题
中小学作文教学法理论与实践研究子课题申报指南
一、作文教学目的、原则研究
1.新课标所制定的作文教学目标与作文教学实践距离研究。(小学、初中、高中)
2.微观课时/单元/学期/学年作文教学目标的设定及结构研究。(小学、初中、高中)
3.以自悟为目标的作文教学目的研究。
4.作文教学原则研究。
二、作文教学内容与过程研究
5.兴趣、主题、结构、语言、语感、思维、文体、技法等作文内容分类训练方法研究。(小学、中学)
6.学生作文基本功构成及提高研究。
7.作文教学阶段整体目标、知识结构及序列安排研究。(小学、初中、高中)
三、作文课堂组织研究
8.不同地域、不同家庭背景、不同经济发展环境下作文教学的因材施教问题研究。
9.作文课堂结构、课堂组织形式类别、个别辅导、小课堂、大课堂等研究。(小学、初中、高中)
四、作文教学教材研究
10.社会作文培训教学教材特点及各自适用情况分析研究。
11.人教版语文教材中作文教学教材特点及适用情况分析研究。(小学、初中、高中)
12.苏教版语文教材中作文教学教材特点及适用情况分析研究。(小学、初中、高中)
13.语文版语文教材中作文教学教材特点及适用情况分析研究。(小学、初中、高中)
14.作文教材编写与使用的应用原则研究,不同作文教材应用策略对比研究。(小学、初中、高中)
15.作文教材内容编排序列研究。(小学、初中、高中)
16.小学、初中、高中各类作文相关训练的衔接研究。
17.作文教材的结构、内容、容量、呈现形式研究。(小学、初中、高中)
五、作文教学教师研究
18.作文教师素养的构成研究,作文教师素养的提高途径研究。(小学、中学)
19.专职与非专职作文教师教学效果对比研究。(小学、中学)
20.不同教学风格与方法的教师对学生作文写作影响研究。(小学、中学)
六、作文教学资源研究
21.家长作文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策略、方法、效果研究。
22.学校非语文教师作文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策略、方法、效果研究。
23.作家、团体、教研机构等社会作文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策略、方法、效果研究。
24.作文教辅图书资源作文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策略、方法、效果研究。
25.作文专业报纸、杂志资源等诸多作文教学资源的优势与不足、开发与利用研究。
七、作文教学评价研究
26.作文评价的方法与途径研究,作文评价中的道德因素介入研究,作文评价的结果使用研究。
27.作文升格的标准、方法研究。
八、现作学前沿理论与实践推广研究
28.言语生命动力学作文理论与作文教学实践推广运用研究。
29.非构思写作学理论与作文教学实践推广运用研究。
30.题型写作理论与作文教学实践推广运用研究。
31. ______写作理论与作文教学实践推广运用研究。
九、传统写作及写作教学理论批判与借鉴研究
32.叶圣陶作文及作文教学思想的批判与借鉴研究。
33.张志公作文及作文教学思想的批判与借鉴研究。
34.吕叔湘作文及作文教学思想的批判与借鉴研究。
35.梁启超作文及作文教学思想的批判与借鉴研究。
36.朱自清作文及作文教学思想的批判与借鉴研究。
37.张中行作文及作文教学思想的批判与借鉴研究。
38.______作文及作文教学思想的批判与借鉴研究。
十、现代心理学、脑科学、思维科学与写作教学关系研究
39.作文教学中的左右脑协同思维的策略研究,中国人独特语言区对于作文教学的影响研究。
40.现代脑图研究成果在作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41.学生语言发展心理进程对写作能力的影响及教学策略研究。
42.写作思维学研究。
十一、作文教学新媒体教学手段研究
43.作文教学软件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44.网络时代作文教学的新特点与新方式研究。
45.各类作文报刊的优势、特点以及对学生作文水平的影响研究。
十二、作文考试与日常作文训练研究
46.小学作文考试与学生作文心态能力发展影响研究。
47.中考作文研究。
48.高考作文研究。
49.中、高考作文与日常作文训练的关系研究。
十三、各级各类作文培训专项研究
50.小学作文民间培训的内容、方法、教材、规模、时间、效果、影响等研究。
51.中学作文民间培训的内容、方法、教材、规模、时间、效果、影响等研究。
十四、作文教学流派梳理
52. ______作文(法)专题研究。
十五、国外及港台作文教学研究
53.美国作文教学研究。
54.日本作文教学研究。
55.韩国作文教学研究。
56.英国作文教学研究。
57.台湾作文教学研究。
58.香港作文教学研究。
十六、读写直通策略与方法研究
59.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作文学法的指导研究。
60.以作文教学为主体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全面提高的对比研究。
十七、作文教学跨门类借鉴研究
61.学科作文研究。
62.不同艺术门类对作文教学的借鉴研究。
十八、涵养、自悟、自修、自审、自改、内生作文动力培植研究
63.学生内在文化修养、道德修养、非智力因素养成与作文关系的研究。
64.学生作文自悟、自修、自审、自改能力养成研究。
65.写作动力、动机内在自生长形成机制研究。
申报者可以某一地区教科研部门为单位申报区域性课题,也可以学校为单位申报学校课题,还可以个人单独申报个人课题。
上述课题供申报者参考,申报者可以结合本单位或个人的实际情况,在总课题总的研究方向的前提下,自行拟定课题进行申报。
上述课题从18个大的研究方向分解出60多个子课题,申报者可以结合自己的研究条件,将子课题进行合并,选择大的研究方向为研究范畴进行申报。
篇3
关键词: 省属普通高校 研究生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课 问题 解决思路
一、研究生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课的主要任务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是指社会科学研究为发展和完善社会科学理论在搜集和整理社会科学实践经验数据并开展理性思维的过程中所采用的一切途径、手段、工具和方式。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一般包括方法论、研究方式、具体研究方法。[1]方法论问题历来是社会科学研究的关键问题,方法论的突破意味着相关学科领域研究深化。然而在我国,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学的发展与更新一直比较滞后,尤其是在大部分省属院校研究生教育对学生研究方法训练的系统性和前瞻性还存在明显不足。重视研究方法是一门学科趋于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跟社会科学理论同等重要,社会科学方法论甚至构成了社会科学理论的核心。
研究生阶段的人才培养,要培养研究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科学研究,提高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生阶段的社会科学方法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解决学生撰写学位论文乃至今后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和工具问题。提高研究生运用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能力,对学生论文写作能力的提升大有益处。规范研究生的研究方法还能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层次。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对实证研究方法的教学,使受教育者在研究生阶段培养理论联系实践,尊重社会事实,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良好研究素养,为将来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奠定基础,为我国社会科学的发展作出贡献。
二、省属普通高校研究生培养与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存在的主要问题
首先,在省属普通院校,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应用的整体基础还比较薄弱。通过对所在院校社会科学类研究生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课的教学经验总结和对吉林省部分省属高校有关教学情况的个案研究发现,目前一些省属高校尚缺乏掌握主流研究方法即实证研究全部技能的研究人员和培养这些人才的教育机制。一方面,部分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的指导老师所掌握的资源(纵向和横向的课题经费)不足以支撑实证研究的支出。另一方面,部分导师和其学生还没有很好地形成优势互补的研究团队,理论研究上多进行规范分析,而缺乏实证的研究。当前部分研究中体现出研究者对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掌握还不够成熟,或者重理论而轻方法。
同时,在部分省属普通院校,对研究方法领域的教学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我与部分同行交流,以及在授课和接受一些研究生关于论文中方法方面问题的咨询的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面临的方法方面的问题亟待解决。比如不会选题,对研究问题的确定偏重于依赖专家或导师意见,难以在符合专业方向的论域里发展出感兴趣又有能力操作完成的论题,不会界定研究问题,不知道什么是好的、能激发读者兴趣并且有价值、潜力的选题,等等。有些学位论文没有研究问题,研究的论域和论题都没有明确的界定,把研究的论域具体化为论题的时候存在一定的困难。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也许不是单纯的研究方法方面的不足,但是通过方法方面的引导,可以改善在选题过程中的盲目性。再比如,有的研究论文没有明确的研究假设。学位论文应该如何提出研究问题或研究假设?不少论文在这个方面比较混乱。[2]一些学生只在导论中提到研究目的、研究问题或假设,而在后面的文献回顾及研究方法等章节均没有涉及研究问题或研究假设。显然是为了提出研究建设而提出研究假设。还有学生在论文文献回顾中,根本就没有涉及文献回顾所涉及的有关其他研究与本研究之间的关系。还有一些论文在提出研究假设时很突然,前人的研究成果与自己的假设之间的逻辑关系没有介绍清楚。此外,还有一些论文中对统计学的一些基本方法,如均值比较,相关分析等不理解统计软件给出结果的含义,这些都直接影响了学生学位论文写作和其今后的研究能力。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初步估计一方面与这些院校的生源跨专业甚至跨学科现象比较多有关,另一方面也与这些社会科学类研究生缺乏应有的方法方面的指导有关。
以上问题反映出了研究生的研究方法实际应用和方法课教学中的一些缺陷,希望能在教学中引起重视,加强对学生在这方面的训练或指导。
三、教学中解决问题的思路
1.促进研究生选题能力的提高
研究生在自己的研究方向上选择“合适”的研究题目,并开展研究,也许不是研究方法课能够解决的问题。但是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学位论文的选题无论如何都是不能回避的问题。在授课的初期,应该在讲授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基本问题后,在进行讲授研究设计、研究假设、研究方式、研究方法等内容之前,用适当课时通过实际案例,介绍哪些是合适的选题或好的选题,某些选题存在哪方面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去鉴别、分析、讨论、思考。引导学生在自己进行选题之前,要先会鉴别他人的选题,督促学生阅读其研究领域内重要的刊物和作者的文献。
2.着力解决研究规范性问题
科学研究要遵循学术规范,包括选题的确定、研究的设计、数据的收集和分析、结果的表述、论文的结构等。加强研究生研究方法的训练,重要的一环就是强调学位论文的撰写要遵循学术规范。一方面是对研究程序的理解问题,如研究问题或假设与文献回顾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是对研究方式和方法的深化问题,如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之间的关系如何结合使用,什么样的问题适合定性或定量研究。教学中应采用研究生论文的案例(包括部分学生的课程论文与学位论文的研究方法分析与鉴别、课堂与调研作业)进行教学,在经验层面探寻研究生科学研究中的方法欠缺,澄清存在的问题,找到优势。从研究选题的论域、研究问题、研究假设、统计假设、统计分析、软件应用、结论讨论等方面分析研究生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规范,进行案例比较和分析,加深学生的直观理解和印象。对于统计基础薄弱的学生,则应深入浅出地介绍如何根据研究目的与数据类型选择统计方法,为学生应用、解释统计软件输出结果奠定基础。
3.明确研究生与本科生方法课的差异
研究生阶段的方法课与本科生阶段的方法课,除了在深度、课时方面存在不同之外,在教学的方法与侧重点上也存在很大的区别,其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也不同。如果说本科生阶段的研究方法教学还主要是传授有关知识,那么研究生阶段则应该促进学生掌握实际研究的能力。把知识过渡到实际的研究与科研论文撰写能力,要考查知识结构与实践能力是如何建构的。总结、归纳研究生与本科生社会科学类研究方法课程的教学的异同,特别重要的教学环节是实践教学。通过课内实践和一定强度的课外实践作业,通过“亲历”,激发学生进行社会科学研究的热情,使学生投入研究对象或研究对象所在的社会情境中去,自发地掌握科学研究的规范与技巧。包括文献综述写作的训练、主要研究方式的应用、问卷的设计、访谈技巧等,都需要亲自操作才能有深刻的印象。因此,教师要加强教学过程的课外督导,以对学生高度负责的态度提供具体的、个别的指导。
综上所述,加强研究生在研究方法方面的训练,能使他们掌握并运用所在学科领域的研究方法,提高论文写作能力,并为今后的学术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对研究生阶段的培养任务与要求有明确的认识,又要充分考虑到省属普通院校的生源实际情况,采用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着力解决研究生研究过程中不会研究或研究不够规范的问题,协助学生从研究问题的确立入手,发展既具有研究价值又具有实证特点的研究问题,并深化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使之规范地开展研究,提高研究层次,从而切实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林聚任,刘玉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22-24.
篇4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可靠性;重要性;准则;方法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起因是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壮大,计算机的发明方便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对社会生产力的变革以及经济模式的变革等有重要意义,人们的发展模式也逐渐进入了信息化时代。现如今,计算机技术发展十分迅速,但是也有很多缺陷。我们一直担忧的关键问题就是计算机网络的可靠性,如果不提高网络的可靠性,用户势必会面临很多的安全隐患,例如信息漏洞等。一旦发生网络可靠性的情形,一定会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在这篇文章中,我们会一一的阐述影响计算机网络可靠性的相关要素,我们也会探索应对这些问题的方针,用这样的方式不断提升计算机网络的可靠性。这样一来,人们可以更加信赖计算机网络,更加放心使用计算机网络,有助于提升我们工作和学习的效率。
现如今,使用计算机网络的用户们全都关注的问题就是是否计算机网络能够一直可靠的运转工作,不会被其他要素干扰。从根本上来说,计算机网络的可靠性也是计算机技术最基本的,现如今是信息化的时代,社会上大大小小的事物都会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个人,公司甚至是国家都需要运用计算机技术,有关可靠性的问题,主要的特征是规模较大,异构程度很高,从工程实践的角度剖析影响计算机网络可靠性的相关要素,假如可以准确的引导构建可靠性高的计算机网络,确保在运转的过程中不被其他要素扰乱,突破由于局部破坏导致的计算机网络整体出现故障的不足,能够尽快的恢复故障,全面的进行监督管控。探索作用计算机网络可靠性的相关要素,给以应对问题的方针,有着十分关键的实际作用。他能够确保计算机各个影响要素之间的独立性,一个影响要素的发生尽可能的避免其他要素对计算机的影响,人们使用计算机的风险降低,安全性得到了一定的保障。
1计算机网络以及可靠性的定义
对现如今的整体情形分析剖析我们能够发现,实际上计算机网络是分布在不同领域的计算机和专门的外部设备相互联系结合在一起的有着巨大功能和规模的系统,利用计算机可以更加便捷的传输相关资料和信息,共享相关的数据。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现在社会中扮演着十分关键的角色,网络技术是从二十世纪初逐渐广泛使用的,在熟悉利用了计算机技术的产品以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直到现在,无论是人们的日常生活还是网络采购,甚至是许多科研工作都需要利用互联网科技。
计算机网络可靠性相对来说是系统性的,是经过了长时间的发展的,这一系统已经愈发的健全,现如今网络化和信息化愈发的明显,在网络领域安全性和可靠性是至关重要的。我们所说的计算机网络可靠性的含义指的是:在一定的限制条件和时间段里,计算机网络能够确保网络的联通以及满足需要的能力。它可以展示出计算机网络的框架结构。现如今,计算机网络一旦出现问题,势必会造成很大的影响,会从各个领域爆发危机,例如政治经济领域以及文化领域等等,都要面对巨大的压力。因此我们要尽可能的预防计算机发生故障,一旦出现计算机故障,要及时的提供解决方案,避免造成巨大的损失和伤害,确保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性。
2影响计算机网络可靠性的因素
要确保人们的生活和工作能够顺畅的进行就要确保计算机网络的可靠性,现如今计算机网络可靠性技术系统依旧有很多不足之处,研究发现,以下是主要的作用原因:
2.1使用的设备质量是否合格
计算机在联网的过程中利用客户终端的最大优势就是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对计算机网络的可靠性产生一定的影响。将网络的应用设施之间的信息相互交流沟通有一定的可靠性。与此同时,在计算机网络中,应该运用那些符合标准的网络线路,局部要系统化,在某种程度上能够提升网络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2.2运用的技术好坏
一般情况下,计算机网络的规模相对较大,而且因为厂家不同,研发的网络系统也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些系统一起组成了计算机网络,Y构十分的繁杂,有很强的综合性特点。所以,在管控计算机网络的过程中,要尽可能的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要选取和自己的管理相吻合的软件,在这样的前提下应该配置相对标准和负荷要求的网络结构。除此之外,计算机网络的相关工作者要加强自身的技术素质,计算机网络对技术的要求相对较高。从业工作者的技能水平会直接影响计算机网络的性能状况。不断提升职业技能,每隔一段时间就进行系统的培训,尽可能的确保网络系统的顺畅运转,充分的发挥职能的作用。
2.3计算机拓扑机构
结合现如今的发展状况,通常情况下计算机的拓扑结构有四种,一种是总线型,还有就是环形,第三个是星型,第四类是混合型的。计算机和计算机之间的连接线路职能是一种类型,大部分都是点对点的传送相关信息进行共享,在总线型的结构里,大部分计算机都是利用网卡直接连接使用的。但是由于所有的计算机在传输信息的时候运用的是同一个总线,所以在传输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冲突,导致传送信息失败,有时候会导致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瘫痪,总线型花费的成本相对较低,但是可靠性不高,所以,计算机拓扑结构会作用于网络系统的安全性,我们要选择合适的拓扑结构。
3提高计算机网络可靠性的详细举措和方案
3.1容错性的设计
容错性设计指的是并行整个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线路,然后对冗余进行核算,这样一来,使用计算机的用户可以紧密的连接在关键的网络点上,连接的模式转变成双网络的模式,网络的容错性也有了很大的改善。可以确保每个使用计算机的人在出现网络故障的时候,不会影响其他使用计算机的用户。
3.2双网络结构设计
双网络结构是在之前的基础上加固备胎的网络,在这样的前提下,对冗余进行核算不断提升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容错性能。采用这样的设计,一旦主网络发生故障导致死机的时候,所有的网络也不能继续使用,这个时候就可以采用备份的网络系统,代替已经被损害的网络,如此一来可以确保整个计算机的信息能够正常的传送。
3.3整体网络体系设计
前沿的设备以及网络结构等都会对整体的网络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产生一定的影响。如果网络结构是分散形式的,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代替集中形式的网络结构,这样的网络系统更加符合现如今时代的需求,也和计算机网络的设计需求相互吻合,人们在网络的高速上的设计需要也得到了满足,构建了分层次的网络设计模式。
篇5
随着主体教育思想在教育界地深入,许多教师已在自主学习研究方面作了一些探索,自主学习的研究得到广泛的关注。福建省中小学“指导——自主学习”教改实验,上海中小学研究型课程的探索与实践,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何克抗教授在现代建构主义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主导——主体”的教学模式等等。
主体参与型课堂教学模式有以下积极意义:
①可以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主体参与型课堂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有选择的机会,学生对教学进度可以提出建议,学生与教师一起设计教学方案,学生对教学过程可以适当调控,同时参与教学结果的评价。
②可以使课堂充满活力。好的教学气氛的前提条件是互动、民主。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实现了教学中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有利于满足学生的表现欲、发展欲,激发他们的学习激情,从而使师生都体会到教学是一种人生的良好享受。
③有利于形成和谐的教学人际关系,增进学生与教师的交流与合作,主体型课堂教学设法使学生主体参与,使学生具有良好的人格特征,有利于他们的人际交往。
④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高质量的教学需要承赖于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共同作用,主体参与型课堂教学是它们二者谐振的有效机制。非智力因素是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保障,传统教学最大的弊端就是忽视了非智力因素的充分调动。事实表明,只有当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动机,当他们的认知和情感都融入教学而实现自觉、自主地学习时,才能达到最优化的教育效果。
⑤有利于增强教学的社会性,促使学生形成强烈的责任感,形成良好的合群性,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社交技能。
主体参与型课堂教学方法步骤:
1 课前导学
目的: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动机、引导课前预习、带着问题进入课堂。
载体:导学提纲教学案一体化个体二次备课优化各种教学要素(主要是教师、学生、内容和环境)
1.1 创设问题情境。
1.1.1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要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当天所要解决的问题上来,帮助学生对教学目标的知识体系作必要的知识准备和心理准备。通过问题情境的设计来促使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并带有明确的指向性。
1.1.2创设问题情境应达到以下要求:
①使大多数学生通过所创设的问题情境集中注意力,使学习得以顺利开始。
②明确教学主题,使学生更快地进入学习领域,产生明显的意识倾向。
③学生对自己的学习需要和学习状态价值,得到明确的意识信号,形成一种价值倾向,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自觉性。
④为了适应不同学生的自我意识和智能水平,创设问题情境就要给学生比较充裕的时间。
⑤创设问题情境的工作不但在学习过程中的前期要予以重视,而且在教学的全过程中都需要加强,只是在不同的学习阶段中表现出不同的特点而已。
1.1.3 创设问题情境应着力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从本质上讲,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做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中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培养。问题意识是指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问题意识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从而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问题意识还可以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就不可能激发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更不可能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
1.1.4 如何进行课前问题设置(课堂问题设置)。
①课前问题设置应紧扣大纲、教材和课程标准及高考命题改革方向,紧扣基础知识、重点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能力、基本态度和办法。
②课前问题设置要切合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知识基础,要针对学生的不同的学习能力和水平,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设计出的问题要包含多种水平的层次,适合不同水平学生的要求,不要太易也不要太难。
③课前问题设置要便于课堂上展开“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教学。设置出的问题要有启发性,能启发学生去思考探求。同时便于在课堂上讨论,以便在师生之间进行多次质疑、讨论、交流和评价。
④课前问题设置要新而有趣,特别要反映出最新的科研成果,实际应用背景和有价值的史料。
1.2 激发学习动机——非智力因素的核心。
1.2.1 激发学习动机,应达到下列要求:
①学生在情境体验和教师的诱导下,表现出具有情绪感受色彩的集中注意,并因主观奋发而导致活动的力度增加。
②学生在奋发的学习状态中对学习材料的区分和选择将变得易于进行。他们会对学习材料作出有意义还是无意义,重要还是次要的判断。这时学习的行为的方向和目标就具有决定的意义。这时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具体的学习目标的激励,以保持学生的学习动机。
③学生表现出强烈的学习意向(认知内驱力)。
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认知需要上升为情感需要。
1.2.2 学习动机的激发和维持。
①动机是在需要基础上产生的,对学生加强学习目的性教育,要达到学习是学生的必需的目的。
篇6
关键词:护理本科;临床教学方法;探讨
护理本科教育以培养高素质、强能力与现代社会需求相适应的高质量护理人才为目标。临床实习是护理本科教育的最后环节,是学校教育的延伸,是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关键,是培养护生独立工作能力、综合动手能力的第一步。因此,护理本科临床教学工作就尤为重要,对护生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为了提高护理本科临床教学质量,我们进行了临床教学方法的规范化。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0年和2011年在我院实习的护理本科生48人。
1.2方法 从以下几方面规范:
1.2.1教学管理模式 实行四级管理,即在主管院长领导下的科教科-科室护士长--科室教学组长--科室带教老师逐级管理、负责的管理模式。此方法,一方面加强了对临床教学工作的督查,另一方面有利于及时有效的上传下达,保证了护生的学习、工作顺利。
1.2.2临床带教模式 由科室高资历、护师以上职称的优秀护理人员带教,传授本科室的理论知识、临床各项操作技术、各项基础护理工作、本专业前沿发展动态,加强综合素质教育,达到三个层次要求:
1.2.2.1基础实践层次 "三基"、"三严"为基本要求,以培养护生热爱护理专业、有严谨的科学态度、临床基本操作技能、解决问题能力为主。
1.2.2.2专业综合实践层次 以培养护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护理管理、护理教育、科研能力为主。
1.2.2.3社会实践层次 以培养护生的实践能力、社会适应能力、沟通合作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为主。
1.2.3 临床实习方式
1.2.3.1实习方法 根据实习分组在临床各科室进行轮转,每个科室2~4w,实行"一带一"的带教方式,期间必须参加科室小讲课、护理查房、科研论文、全院业务讲课等,出科前进行科室的理论、操作考试,分数计入实习手册,带教老师填写实习鉴定及有关记录。
1.2.3.2实习结束时,由院领导及护理专家组成的考核组对本届护理本科生进行严格的理论及操作考试,择优录取优秀学生留本院或推荐在其他医院工作。
1.2.4带教老师规范化培训 临床护理教师的教学能力,是学科教学能力的具体体现,不但具有普通教学能力的共性,更有着自身学科教学能力的特殊性,是影响护理临床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1]。临床实习期间,学生是通过观察老师的工作行为,最初理解和建立对护理工作的概念 。带教老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带教老师必须进行严格筛选,每年1次,时间2w。从工作年限、学历、基础理论、操作技能、沟通组织能力、教学经验、科研素质、思想品德等方面综合考评,选出优秀的带教老师,进行规范化培训,以提高带教质量。
1.2.5护生岗前规范化培训 护理本科生普遍认为自己从事护理职业"大材小用",专业思想不牢固,因此,就必须掌握学生心理特点和思想动态,提高其学习积极性。时间是2w。培训内容:
1.2.5.1素质教育 进行职业形象、职业道德、护士职业礼仪和行为规范、人文科学及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宣扬"南丁格尔"精神,使护生明确护理是科学、艺术与爱心的结合,并在工作中自觉规范自己的言行,尽快完成角色转换。
1.2.5.2业务技术 医院简介、相关的规章制度、院感知识、围手术期的护理、危重患者的护理、整体护理、护理文书的书写以及临床常用护理技术操作等,为护生进入临床打下坚实的基础。
1.2.6护生就业指导 随着医学的发展,高新技术的应用,系统化整体护理工作的开展,对护理人才的知识、技能,职业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用人单位在招聘新护士时,要求其具备的条件就更高,因此,护生就业指导是很重要的,为毕业生就业做好指导和服务,有非常大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重点开展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2.6.1护理本科生就业前培训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注重心理素质、实践能力、表达能力、交际能力、应变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培养。
1.2.6.2指导护生上岗证考试:提高专业能力,拓宽就业渠道。
1.2.6.3建立信息网站 建立健全毕业生就业能力状况信息库和用人单位信息库,以提高就业推荐的准确性。
1.2.6.4定期与各大医院沟通:了解进人情况,为护生收集就业信息,联系就业渠道,推荐就业岗位。
1.2.6.5组织召开就业招聘会、报告会、护理人才交流会:为毕业生和社会用人单位创造"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公平竞争机会,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2结果
提高了临床教学质量,提高护生综合素质,提高了本科护生实习效果。随访,48名实习生毕业后,47人在全国各三甲医院就业,1人在二甲医院护理部直接任职,使护理本科生在三甲医院就业率达97.9%,就业率是100%。
3结论
临床实习是护理教育的关键环节,是护生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重要过程,是护生向护士角色转化的必经途径。临床护理实习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向社会输送的护理人才的质量[2]。提高临床护理教学质量对培养适合当今护理模式和时展需要的合格的、高素质的、实用型人才起到关键的作用[3]。只有规范临床带教模式与方法,合理设置教学内容,因人施教、因材施教,才能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护生实习效果、提高护生综合素质,为就业做好指导和服务,才能使本科护生达到学以致用,成为适应新世纪发展所需要的高级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潘颖丽,谭坚玲.临床护理教师教学能力观与教学能力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护理教育,2012,08:52.
篇7
关键词:廊坊经济;可持续发展;对策
本文为2008年廊坊市哲学社会科学指导性研究课题成果(立项编号:2008047)
中图分类号:F12文献标识码:A
一、外资对廊坊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一)廊坊利用外资现状。一是利用外资总量逐步扩大。截至2007年底,廊坊共计批准设立外资企业1,282家,吸收合同外资38亿美元,实到27亿美元。2008年第一季度,廊坊实际利用外资8,363万美元,同比增长了23.7%。二是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2007年新批准服务业外商投资项目11个,合同利用外资7,971.8万美元,同比分别增长83%和120%倍,增长速度快于制造业。2008年一季度共批准外商投资服务业企业6家,批准合同外资10,510万美元,分别占批准企业个数和批准合同外资的46.2%和76%。而且,在新批外商投资企业项目合同中,三产吸收外商投资占63.4%。三是多元化投资体系尚未形成。虽然有来自6大洲的不少国家和地区外商来廊坊投资,但外资来源主要集中在亚洲地区。2008年第一季度新批外商投资项目中,亚洲地区投资项目为12个,占项目总数的92.3%,投资总额为39,812万美元,合同外资额为13,472万美元,分别占全市总量的98.6%和98%。四是外商投资主体多形式并存,外商独资企业呈明显上升趋势。2007年通过外商投资企业联合年检的企业中,合资企业159家、合作企业16家、独资企业235家、股份制企业2家,分别占企业总数的38.6%、3.9%、57.1%和0.5%。
(二)外资在廊坊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近年来,廊坊实际利用外资水平逐年提高,FDI的投资效应在廊坊增加外贸出口、缓解资金紧缺、产业结构调整、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增加财政收入和扩大就业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作用。在出口贸易中,三资企业一直处于主力军地位。2007年1~10月份,廊坊市各类企业共完成出口102,771万美元,其中三资企业出口57,319万美元,占总额的55.8%。同时,外商资本所承载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也直接刺激了相应行业内部产品的更新换代和前沿关键技术的渐趋完善和成熟,带动了传统骨干产业不断升级,从而促进了全市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为进一步打造新型产业链,营造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的经济投资环境,实现廊坊外向型经济跨越式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廊坊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一)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巴伯把可持续发展称为,“在保护自然资源的质量和其所提供服务的前提下,使经济发展的净利润增加到最大限度”;经济学家皮尔斯提出,“当发展能够保证当代人的福利增加时,也不会使后代人的福利减少。”可持续发展最早起源于经济发展理论的研究,无论可持续发展外延到何种程度,其核心问题仍然是一个经济问题,是一个多种利益的选择取舍问题,是全球有限资源与人类无限需求的矛盾问题。“可持续发展”是中国经济生态化进程所遵循的最高原则,也代表着中国经济生态化进程的最高价值目标。
(二)廊坊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紧迫性。廊坊作为一个生长在国际大都市夹缝中的小城,其发展劣势显而易见。廊坊在充分认识近年来取得的良好成绩、享受经济迅速增长喜悦的同时,更应该看到廊坊面临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对廊坊经济的新挑战。一是居住人口数量急剧增加,但整体素质不高,高层次、高科技人才缺乏。二是资源相对短缺。廊坊市的淡水资源、土地资源相对紧缺,尤其是土地资源,已经临近它的“外延”开发极限。如果在“内涵”上不加以调控,则本土的自然资源将面临危机,最终制约经济的持续增长。三是环境质量控制难度加大。日益增多的居民以及不合理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使廊坊的环境质量控制工作难度日益增大。私家汽车数量的迅猛增加,不但直接影响了空气质量,而且对当前交通基础设施不完善的廊坊来说,是个极大的挑战。四是社会治安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利用外资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一)利用外资与可持续发展的相互促进关系。一方面合理利用外资能加快该地区经济增长,从而有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也有助于改善投资环境,进而有助于引进外资和促进外资利润再投资,两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关系。外资的大量引入,的确对廊坊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带动了廊坊的外贸出口,扩大了廊坊企业的经济规模,并产生了很强的产业关联效应和溢出效应,促使本地企业的竞争效率和技术进步,也是廊坊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另一方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引进外资,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有助于优化引进外资的硬环境。通过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改善城市和工业基础设施的结构与状况,促进交通运输、邮电通讯、能源动力、给水排水、防火设施、环境保护等各大系统的完善,改善住宅、商业网点、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娱乐旅游以及其他服务性设施,逐步重视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修缮与开发,营造旅游环境、开发自然风光等。只有通过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才能够为全社会提供一个环境优美、设施齐全、服务便利的大环境,从而也为外资企业和外籍人士到廊坊投资兴业创造条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有助于优化引进外资的软环境。积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客观上要求经济管理体制的逐步完善、经济政策的逐步科学化,促进政府机构和市场中介组织的服务效率、服务质量的优质化,为外来投资者提供良好的经营环境。积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客观上要求政治体制的不断完善,法制环境的不断优化,促进政治稳定、社会安宁、治安环境改良,保护了外商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为外商投资者提供良好的政治环境。积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客观上要求整个社会的文化水平和全社会成员文化素养不断提高、劳动者文化素质与技术熟练程度的提高、管理人员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当地协作配合能力的提高,这些为外资提供了良好的人文环境。投资环境是影响投资是否得到丰厚回报的关键因素,因此外来投资者首先考虑的就是投资环境问题。如果能为外商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成就事业的沃土、优美的生活环境,那就必将会出现外商纷至沓来,经济腾飞的崭新局面。
(二)利用外资与可持续发展的现实矛盾冲突。不合理利用外资也会造成经济增长的缓慢,甚至是破坏投资环境,阻碍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如果不注意可持续发展,那么投资环境就会恶化,不利于引进外资和外资企业利润的再投资,两者之间也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外资的逐利动机妨碍实现可持续发展。资本输出国的本性是要获取超额利润,至于是否有利于东道国经济的长远发展,资本的输出国则很少考虑。在廊坊投资的外商,基本上属于国际私人投资,而私人投资的唯一目的就是盈利。外商私人投资者对于环境和资源的保护或是否可持续发展往往缺乏责任感,正所谓“借宿者不修房”就是这个道理。如果我们的环保意识强,对于自然资源的要求限制多,则有可能无形中赶走一些外商。
四、利用外资与廊坊经济可持续发展对策
(一)树立“合理利用外资”观念,谨防“被外资利用”。利用外资是一柄双刃剑,它可以促进本土经济的发展,也可能给本土经济带来波动,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充分利用它积极的一面而将其消极作用减至最小程度,引导并调控外资为廊坊的经济发展服务。利用外资的最终目标是实现经济本身的协调发展和经济、社会与生态的协调发展,简言之,也就是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实现利用外资的可持续性。而资本的逐利性决定了外商在海外投资过程中,很少考虑资本输入方的长期发展,如果我们认识不到这一点,那结果就是我们被外资利用,甚至失去某些产业的主导地位,失去我们的市场,以至于外商“打一个喷嚏”,我们就得“感冒”的外资依赖型经济。
(二)充分发挥宏观调控和科学管理作用,合理确定利用外资规模。利用外资的规模。把利用外资的重点从重数量、重速度转移到重结构、重质量、重效益上来。树立产业结构优化新观念。注重引资的关联效应,提高产业结构的耦合质量和产业间的协调,避免重复设置。在利用外资的同时应适度保护国内民族产业,切实保护重点企业,避免因外资的大量涌入而给本土企业带来大的冲击。政府应密切注视金融安全,加强外债监管,防范金融风险,尽量使廊坊吸引外资达到最佳规模。
(三)重视知识产业的发展,引导外资向知识产业倾斜。在知识经济时代,高科技和经济融为一体,制造业与服务也融为一体,提供知识和信息服务逐渐成为社会主流,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虚拟化的知识产业有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另外,随着我国服务业市场的逐步开放,廊坊服务业利用外资还有很大潜力。一些领域外资进入少与对外开放程度有关,如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商务咨询、物流、教育等,这些领域外资流入的少,我们要从体制和政策方面克服障碍积极引导外资流向这些产业。
(四)重点吸引国外中小企业到廊坊投资,努力争取国际大型跨国公司的资金。吸引外商投资,必须要有针对性,不能没有重点。目前,国际大型跨国公司对投资环境的新要求包括集聚经济、城市化、外资集聚程度等几方面,但对于廊坊来说,这些条件都不具备。所以,我们应该把国际大型跨国公司的投资作为力争的对象,而把吸引一般外商投资作为重头戏。同时,在吸引国外中小企业投资过程中要有重点,选择一些发展前景好、技术含量高、真正适合的合作项目,有的放矢地招商引资,将资金引向廊坊确实需要投入的领域。目前,廊坊的外资来源主要是亚洲地区,而这些地区大多非常注重人情和人际关系,这就要求我们在服务上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在态度上以诚相待,发现投资者的真正需求,并做到言而有信。
(五)塑造良好的城市形象,增强廊坊竞争能力。所谓城市形象,是指一个城市的内部公众与外部公众对该城市的综合实力、外显前进活力和未来发展前景的具体感知、总体看法和综合评价,它包括经济、社会、科技、生态、环境、文化等各个方面,涉及城市发展规模、发展水平、发展质量和发展速度、发展模式、增长方式等内容。良好的城市形象对内可以增强区域的凝聚力、向心力,人人为区域的发展目标而努力,发挥最大的潜能;对外可以提高城市的社会知名度,吸引人才,提高城市的国际竞争能力。
篇8
关键词:资源共享课;交互答疑
【项目课题】本文系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十二五”高等教育科研课题“JSP程序设计课程教学资源共享建设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14G27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0、引言
随着时代的进步,信息化进程的高速发展,以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为依托的信息技术正在被教育教学领域广泛应用[1]。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也在高校信息化时代逐步向高等校园教育延伸,各种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系统软件的发展孕育而生并被广泛应用。它不仅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通过各种动态化信息为载体(如图、文、音、像等),生动形象地向广大师生传授知识与技能,使得教学效果大为提高,为传统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生机。因此,多媒体资源共享课平台的引入解决了高校传统教学形式单一的弊端,使得课堂生动、形式新颖,增强了课堂渲染力;提高了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优化了课堂教学;为学生提供大量丰富有趣的学习材料和海量的信息资源,并通过大量视听教程与素材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进而使学生逐步自主地建立起自己的知识体系,增强对知识的认知水平,积极主动探究、挖掘新领域的知识与技能,提高创新能力。
与此同时,多媒体资源共享课伴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和推广使得教师与学生之间搭起了一座彼此沟通的桥梁与纽带,教师和学生主体之间可以围绕共同问题进行彼此相互交流与探讨,提高了教学的互动性,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升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同时能够实时答疑解决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难题,极大提升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教学效果。因此,随着网络技术和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如何更好地探究实现多媒体资源共享课的交互与答疑方法将成为多媒体资源共享课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1、多媒体资源共享课交互答疑方法的现状分析
多媒体资源共享课是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完美结合的新一代课程教学技术,交互答疑则是多媒体资源共享课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加强教师和学生彼此之间的交流,帮助辅导学生解决疑难问题使其获取正确解决方法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同时为教学效果的反馈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平台和参考依据。然而,现阶段多媒体资源共享课交互答疑交流方式主要以Web BBS讨论、在线聊天讨论、Email电子邮件等通过单一的交互工具实现交互答疑方法,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彼此间的交互答疑,但效果不是很理想,具体表现在:第一,异步交互工具(BBS论坛、Email等)与实时交互工具(QQ、语音聊天室、视频会议、交互式白板等)彼此之间缺乏合理的过渡,不能够灵活运用,缺乏整合,没有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一个协调的整体。第二,针对网络环境下的教学交互答疑活动缺乏强有力的管理监督,经常出现交互答疑时闲聊多、关于学习的讨论少,即便是关于课程知识的讨论,也常常出现偏离主题的现象,无法实现良好的交互答疑效果,缺乏合理有效的管理机制。第三,交互答疑的方法手段比较单一,主要是人工答疑方式,缺乏自动性,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
2、多媒体资源共享课交互答疑方法探究
2.1异步交互工具与实时交互工具的灵活运用与整合
多媒体资源共享课交互答疑模块中应将异步交互工具和实时同步交互工具有机的结合起来,在BBS、新闻组等异步交互工具中嵌入QQ、语音聊天室、视频会议、IP电话等实时同步交互工具,使其形成一个完美、协调的整体,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提供多种交互答疑工具。与此同行,各个交互答疑工具彼此之间能够合理的过渡,彼此之间能够无缝连接,能够灵活的运用并能够相互通信而不排斥。由此,教师和学生彼此之间能够依据自身喜好和实际情况灵活的选择交互答疑沟通方式,通过多种交互答疑方式呈现疑难问题解答,为学生提供可视化的解答指导,使解答的过程充满趣味性,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进而将各个交互答疑工具的作用发挥到极致。
2.2 拓展自动答疑功能,实现交互答疑的自动化、智能化
多媒体资源共享课交互答疑应拓展自动答疑功能,使得大部分学生在学习课程时遇到难以解决的疑难问题时,能借助自动答疑功能模块寻求帮助,学生能够第一时间找到疑难问题的解决之法,提高了解答疑问的效率。同时,自动交互答疑功能能够充分兼容并嵌入一些著名的搜索引擎(如Baidu、Google等),使得自动答疑不仅能在自己的资源库中搜索与疑难问题相匹配的解决方法,而且还可以通过搜索引擎在浩瀚如海的互联网上检索相符的疑难问题,搜索相应答案。
如果自动答疑功能模块在相应的资源库中无法检索到与相应疑难问题对应的答案和学习资料,则自动将疑难问题转发给相应的辅导教师进行人工交互答疑,教师答疑后将此疑难问题及答案提交到疑难问题资源库中,并进行更新。随着资源共享课学习者所提出的疑难问题不断增加,自动交互答疑资源库将会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完善,更大程度上实现交互答疑的自动化、智能化。
2.3 全文检索技术、中文分词技术的嵌入与改进
多媒体资源共享课自动交互答疑过程中,如果基于关键词进行疑难问题答案检索,则对学生抽取关键词语的能力要求较高,一旦使用的关键词不当则无法检索到自己需要的答案。同时,中文每个词之间没有固定的分界符,语法结构多变,同样是一些词语,排列顺序不同,语义就大不相同,中文比之英文要复杂的多、困难的多,如何仅仅依靠关键词进行匹配查询,难以提高查询结果的准确率与覆盖率。因此,将全文检索技术、中文分词技术、文本挖掘技术、中文语义检索技术嵌入到自动交互答疑方法中并能进行一定的改进,使得疑难问题的检索具备一定的智能性,能够快捷、准确、方便、全面的检索到与自己问题相关的正确答案提高交互答疑的准确性与智能性,同时也能够检索与此问题相关的一些疑难问题的答案及相关网络资源,使得学生能从检索结果中获取更多的相关学习信息,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与技能面。
3、结语
多媒体资源共享课的交互答疑采用异步交互答疑、实时交互答疑、自动交互答疑的方法,使教师与学生彼此之间的交互答疑、沟通交流更为便捷,加强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使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同时,教师则可以通过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进而了解学生在学习上的难点,从而调整和改进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对于保障和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玲.“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建筑装饰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教学中的探索研究[J].赤子,2015,(06):80.
[2]姜翠玉,吕志凤,徐永强,宋林花.有机化学网络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15,(03).
篇9
教育是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每个公民的发展基础和基本权利。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努力,我国基础教育取得了举世公认的巨大成就。但是,由于历史和制度性的原因,教育资源分布严重不均衡,教师专业化发展缺乏切实有效的途径,学校之间缺乏有效的专业互助与共享联系,教育如何摆脱“唯分数论”的现实困扰等一系列问题,仍然是基础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学校作为公共教育的细胞,其活力所在、发展的动力和能力所在,越来越成为教育质量能否得到普遍提高的关键。尤其在中国已加入WTO的大环境下,以及2001年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实施与深入推进的教育现状下,学校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而近年来我国计划生育政策推行的显著成效带来生源骤然下降的社会现实,也同时带给学校必须实现“以质取胜”的生存挑战。因此,寻找并激发学校内在的发展动力,帮助学校建立有效的自我发展机制,成为当前教育内部首要关注的话题,也成为学校管理者亟待解决的问题。“校本研究”“校本培训”“校本发展”等这些校本教育的策略和话题成为当前的教育热点。
基于时展的要求和教育实践的需要,顺应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为帮助广大学校探寻新的发展起点,确立新的发展方向,由教育部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南山附属学校、北京市崇文区光明小学、北京市第二实验小学、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小学、重庆巴蜀小学和新世纪课程网发起,并依托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和西南师范大学等著名高校和中央教科所及其他教育研究机构,共同开展“新世纪学校发展”课题研究。
该课题旨在通过整合各方优势资源,通过严谨有序的调研、论证、资料分析、实验等课题研究过程,和广大学校共同探索新世纪学校发展之路;同时,将契合学校发展之需,有的放矢地开展有针对性的、个别化的干预研究和个性指导;并通过定期的课题交流活动和制度化的信息分享工作,为广大学校的发展建立一个教育思想传播、经验交流、实践探索的公共社区。
二、 研究的预期目标
“新世纪学校发展”课题将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引,以“严谨求实、探索创新、分享争鸣”为特色,以“打造名校、培育名师;创建一流学术社区、塑造未来教育家”为目标,汇集当代教育研究与实践的精粹,以迅捷的速度、便捷的方式传播国内外最新的教育科研成果和信息以及来自教育实践中的典型案例,使教育理论研究与一线实践深度结合,为适应新世纪发展的学校建设提供理念、方法和操作手段的咨询和指导,提高学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加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并致力于帮助每一所学校,每一位追求进步、渴望提高个人素质和能力的校长、教师和学生获得持久的成功。
具体而言,预期达到如下目标:
1、 促进学校管理者教育观念和管理能力的专业化发展;
2、 改善学校管理,创建新时期下学习型的学校组织;
3、 提高教师教学能力与个人素质,建设一流的教师队伍;
4、 提高学校、教师教科研能力,完善学校教科研制度;
5、 总结并提升优秀经验,树立学校品牌;
6、 增进与专家、同行间的交流,构建一流的、具有广泛影响、独具特色的学术社区。
三、 研究内容
“新世纪学校发展”课题将主要围绕以下内容展开一系列研究:
1、 学校办学特色:真正的名校并不依托于外在,而是依托于其内在丰富且深刻的思想追求与精神传统。办学特色是一所学校灵魂的体现,它决定了学校的发展方向和规模。“新世纪学校发展”课题研究拟将通过全面的调研和剖析,和学校一起探索、建设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并基于此构建学校的发展规划。
2、 学校管理:优质的管理是学校办学理念得以贯彻落实、教师队伍得以建设、教育教学水平得以提高的关键因素。学习型组织是近年来国际流行的一种先进的管理模式,它强调员工改善心智模式、形成共同愿景、构建学习团队、不断自我超越,在全员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引领下促进组织的发展。“新世纪学校发展”课题研究拟将以学习型组织的管理思想为先导,在学校管理中增进教师民主参与和自主发展的权利和空间,改善学校管理,尝试创建新时期下学习型的学校组织。
3、 学校教科研:高质量的教育教学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开展教育科学研究是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为此,“新世纪学校发展”课题研究拟将以调研、座谈的方式,结合学校办学特色的需要,剖析学校已有的教科研工作,并提出改进建议。同时,以干预研究的方式,切实培养学校、教师的教科研能力,完善学校的教科研制度。
4、 课程实施与建设:随着课程结构的调整和三级课程管理模式的提出,新课程从一个全新的高度将课程实施与建设地纳入到学校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中。为此,“新世纪学校发展”课题研究拟将通过总结、借鉴国外有关课程实施与建设的研究成果和优秀经验,帮助学校充分挖掘学校、社会丰富的教育资源,在努力实现高质量实施国家、地方课程的同时,形成反映时代特色的、灵活多样的“国家、地方、学校”三位一体的学校课程体系。
5、 教师专业化发展:每一次划时代的教育改革,都必须依据教师这支队伍来实现。因此,教师专业化发展永远是教育研究中最为热点的研究课题。“新世纪学校发展”课题研究拟将依据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分析新时期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本要素、影响因素,并通过干预研究的方法,探索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途径、策略和方法,为打造名校培养一批优秀的教师队伍。
6、 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核心,课堂教学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为此,“新世纪学校发展”课题研究拟将通过前期调研和现场评估,分析学科教师课堂教学的现状,并结合教师专业化发展及教师教科研能力的培养,在干预研究中促进各学科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7、 学生发展:学生的发展状况最终反映了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及教育教学质量。因此,“新世纪学校发展”课题研究拟将通过前期调研,结合学校办学特色的需要,通过相关学校管理、教师队伍建设等干预研究,共同探讨和完善新时期下促进学生有效发展的教育教学活动,并将之纳入规范化的学校管理体系和运作之中。
8、 信息技术:以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教学和学习的重要工具,信息技术素养不仅是科学素养的重要基础,也成为基础教育的重要培养目标。为此,“新世纪学校发展”课题研究拟将在国外大量先进经验和研究成果的基础,和学校一起探索如何避免简单、误用的“电灌”现象,而将现代信息技术和课堂教学进行科学、有效的整合,在促进课堂教学效益提高的同时,促进学生、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的提升。
9、 家校与社区协同教育:教育是关系国计民生和需要整个社会参与的大事。因此,新时代要求学校走出象牙塔,注意吸纳家长、社区及其他社会人士的意见、要求和建议,在与外界的良性互动中不断发展。“新世纪学校发展”课题研究拟将在调研和座谈的基础上,分析该校协同教育的现状,并挖掘可能的家长及社区教育资源优势,结合国内外的优秀经验和研究成果,设计、规划新时期下家校与社区协同教育的新模式、新思路。
四、 研究方法与过程
针对本课题研究的各项内容,“新世纪学校发展”课题研究拟采用多样化的方法开展研究,促进学校的专业化发展。研究拟分为前期调研、干预研究、成果展示三个阶段,以确保实验学校能够在研究过程中获得最大化的专业支持。
在各个研究阶段,“新世纪学校发展”课题的研究方式主要遵循“标准模版+个案研究”的原则。即,通过科学、标准的研究程序,在前期大量研究的基础上,形成关于各研究内容开展研究的标准模版,以确保研究在不同实验学校进行的科学性与标准化;同时,在模版中留有适应不同学校发展需求的选择与调整空间,根据学校发展的需求,无论在前期调研,还是干预研究、成果展示阶段,开展个案研究。
(一)前期调研
根据课题实验校的要求,课题组专家将以问卷调查、访谈、座谈、资料分析、现场观察、情境测验等不同的方式,围绕“新世纪学校发展”课题研究的内容,深入课题实验校展开前期调研。调研的目的,主要是收集有关信息和数据,并结合课题实验校的具体需求和现实条件,给出详细且有针对性的诊断评估报告。
根据课题实验校的要求,诊断评估报告可以是围绕学校发展形成的全方位报告,也可以是围绕某一内容形成的专题性报告。报告中还包括相对应的学校发展建议,供学校制定下一步发展计划时参照。发展建议应具有可操作性,并应反映出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
各研究内容的调研方案及工具另见研究细案。根据课题实验校的不同要求,细案中的相关内容可做适当调整。
(二)干预研究
干预研究主要是指根据课题实验校的要求,在对学校发展诊断评估的基础上,课题组专家有针对性地、个别化地制定干预计划,并根据干预计划以课题研讨、现场指导、在线交流、模拟训练、实验基地、校际协作、挂职流动等不同的方式,提供相应的咨询、指导、培训等专业支持服务,并以内部通讯、期刊杂志、图书资料、光盘录象、会议纪要等不同的方式,提供各类研究动态、优秀实践经验、国内外专题研讨、专题培训等信息服务,帮助学校实现预期的发展目标。在干预研究中,课题组专家主要负责制定干预计划,为计划的实施提供专业支持,监督并随时调控计划的执行情况,评估计划的实施效果等专业指导环节。
干预研究的一个重要目的不是强化或形成学校对专家的依赖,而是通过寻找并激发学校内在的发展动力,帮助学校建立其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内在机制,即帮助学校建立自身的“造血”机制,从而使学校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发展自主权。
各研究内容的干预研究方案另见研究细案。根据课题实验校的不同要求,细案中的相关内容可做适当调整。
(三)成果展示
“新世纪学校发展”课题组将整合已有的资源优势,跟进课题研究的进程和课题实验校的发展状况,定期、不定期地组织系列学术研讨和课题实验校自助交流活动,通过展示各项课题研究的成果与进展,创设信息高度集中的合作交流平台和一流的、独具特色的学术研讨社区。成果展示的目的,旨在争取更多的社会理解和专业支持与参与,从而增强“新世纪学校发展”课题持久的生命力,形成广泛的社会影响力,为“新世纪学校发展”课题实验校创建“新时期,新教育”的品牌创造条件,进而推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化。
成果展示的主要方式有:
以年会的方式,每年定期召开一次“新世纪学校发展”大型研讨会,内容包括:
对一所课题实验校进行全方位或专题性诊断评估;
围绕诊断评估专题,遍邀国内外教育名家针对最新教育学术进展进行专题报告;
获得理事课题实验校荣誉的学校优先。
每两年举办一次“新世纪学校发展”国际研讨会,内容包括:
聚集国内外教育界学术权威、教育行政官员、媒体精英和知名校长等人士,交流不同国家学校发展动态和趋势,研讨热点问题,探求学校发展最佳途径,促进学校向多元化、信息化和全球化发展,促进校长进一步提高专业化水平。
分专题,每两年进行一次阶段性研究成果交流与评比。评比结果将专门结集出版。
把握改革动态,不定期举办有关“新课程与学校发展”的专题讲座或培训。
推荐课题实验校的研究成果在《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光明日报之光明网》、《新课程》、《学科教育》、《教育理论与实践》《素质教育大参考》、《小学语文教师》、《小学数学教师》等核心教育期刊、杂志和媒体上公开发表。
此外,“新世纪学校发展”课题研究还将根据课题实验校的实际需要,支持课题实验校在当地发起校长沙龙、校长论坛、举办课题研讨、校际互访、送教育下乡、论文评比、教学大赛、信息技术培训等丰富多彩的课题实验校自助交流活动,并提供必要的策划、组织和学术报告等专业支持。随着课题研究的逐步深入,“新世纪学校发展”课题研究还拟将编辑出版“新世纪学校发展”课题组丛书,收录课题实验校的优秀学术论文、学校管理案例、校长访谈、“新世纪学校发展”课题组活动选集等精华内容,并请教育名家、名师予以点评。
五、 研究课题成员
“新世纪学校发展”研究课题成员主要由专家组和课题实验校构成,还可酌情包括一些个人成员。
1、“新世纪学校发展”专家组:
主要包括来自全国十五所高校中教育部下设的各大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以及各高校、科研机构中教育管理、教育与心理、课程与教学等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和一批全国知名的名校校长。
其中,专家组核心成员全程参与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研制和实施工作,现均为各课程改革综合项目组或学科标准研制组的负责人或核心成员,对于把握新课程理念及国内外教育发展动态有着深刻的见解。
2、“新世纪学校发展”课题实验校:
为确保课题实验校在当地的“品牌”形象,同时为促进课题实验校在当地形成专业互助团队,建立可持续的内在发展机制,原则上每地级市3-5所实验校。
3、“新世纪学校发展”个人课题组成员:
除学校以外,可酌情考虑一些有志于以教育事业为己任的学校校长个人、有潜质的学校学科骨干教师,以及部分致力于教育研究的地方学科教研员、教师进修学校教师等,以“个人课题组成员”的身份参加。
所有的课题实验校和个人课题组成员,原则上必须经过课题申报程序,经“新世纪学校发展”课题批准,正式颁发项目通知书。之后,实验校或个人成员将享受课题组成员相应的权利,并承担相应的义务。
六、 课题实验校和个人成员的权利与义务
1、权利:
课题实验校和个人成员均可享有本课题研究的所有内部资料和信息,并分享本课题组的各项研究成果。此外,课题实验校有权参与本课题的各项研究,并获得相应的专业支持;个人成员主要参加面向个体的专业化培训、教科研指导、学术交流等专业服务。具体权利如下:
享有“新世纪学校发展”课题提供的各类诸如在线交流、内部通讯、研究资料、会议纪要、图书资料信息,以及校际参观、与国际国内名校名师互访、评优活动等系列综合;
优先参与“新世纪学校发展”课题组织的各项交流、研讨活动,包括考察互访、专题培训、课题研讨、现场观摩、模拟训练、校际协作、挂职流动、教学互助、评优竞赛等,获得理念提升、方法引领,增进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在“新世纪学校发展”课题面向社会公开组织的各项培训或专题研讨活动中,均可享受优惠待遇;
篇10
关键词:任务 现状 对策
高中英语写作是测试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一种方式,它不仅要求学生对词汇、句型有丰富的积累和对语法的熟练掌握,也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因此可以说,写作是英语学习的目的之一,也是英语综合运用能力测试的最好方法之一。然而,这也是许多学生头痛的考题,往往出现费时费力不讨好的尴尬局面。
一、学生写作较普遍性问题
由于英语是母语以外的另一种语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和领会的侧重点各有不同,因此对该学科知识面的掌握不尽相同,常常出现以下问题:
1.心态慌乱学生在写作时,特别是在考试时,因惧怕时间不够用,往往一看见题目就开始写,缺乏通篇布局与思考,忽视题目中的要点和提示。因此常出现遗漏要点和偏离主题的情况。
2.缺乏素材有的学生看了题目后,似有千言万语却不知从何说起。往往是思考良久而无词可存。
3.行文结构单一、重复英语写作结构忌讳单一、重复,要求灵活多样。然而学生在写作时受中文提示的影响,加上求快求稳的心理,不敢也不会使用灵活多样的表达方式和较复杂高级的词汇和句式,使文章单调、枯燥、乏味。
4.把单词做简单的堆彻一些简单的术语会让学生无从着手,这时学生就会按中文的意思和习惯将单词机械地堆彻在一起形成“中式英语”。
二、中学生英语写作现状调查及其原因分析
1.调查对象调查对象是高一2012级四个班的318名学生。我校是省级重点中学, 在中学中属于中上等水平,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2.调查方法考虑到尽量确保调查的真实性与可靠性,以便全面了解农村高一学生的英语写作现状及其与教学方式的关系,我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法。问卷调查属于定量研究,具有客观、准确的特点。本次发放问卷318份,收回有效问卷318份。问卷在参考《课标》的基础上,结合我校教学实践,问卷采用单选题、是非题和简答题形式,共设计了10个问题。每个项目后面有1-5 五个选项。这10个项目分别归属于学生当前写作水平,写作教学方式,批阅,评价及学生对现行方式的满意度、要求(调查表略)。
3.调查结果及评价。(1)总体情况。为了更清楚地了解学生使用各个项目的情况,对表中的10项进行了统计。结果如下:(图略)(2)从各项问题统计来看,学生从初中升入高一,英语写作水平一般以上的学生占59%,在写作教学上教学一般采用的是方法传授式,占51%。63%和62%的学生对现行的写作教学方式和写作话题不感兴趣。68%的学生不能活用教师所给的各种不同题材的模板,说明高一学生并未形成语篇意识,掌握各种体裁的写作方法。同时,从表中看出,58%教师批阅周期多为一周,不能及时讲评分析作文,反馈不及时,对学生写作积极性难以起到激励和促进作用。在激励方法和评价方面,92%的老师采用评比的方式。评价手段、形式较单一。总之,调查显示高中生对现行的写作方法满意度低于40%,我们对目前的写作训练方法和教学模式有必要改革,创设出一套高效的英语写作训练法,来帮助学生提高英语写作能力及综合运用英语的水平。
三、结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除学习者个别差异因素外,写作教学方式、情感因素和评价机制对学生的写作动机和写作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影响和制约作用。农村高一学生需要一个更好的英语学习环境,包括更丰富的可理解语言输入,特别是口头输入;包括更多的练习和使用英语的机会。“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认为,引导学生运用写作方法和策略,培养高中生英语写作能力至关重要。培养高中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不仅可以促进英语学习,而且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责任感、自主性、独立性、自我导向性和自我效能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内在写作欲望,使学生产生良好的学习心态,在学习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促进语言学习。基于上述分析讨论,提出以下建议:1.教师引导下的“探究学习法”比教师的“方法传授式”更受欢迎。为了把学生调动起来,突出他们的主体地位,教师应把“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的学习形式引入课堂。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有着重要意义。写作是学生根据自己的领悟和体验,运用英语进行有效书面表达的过程。只有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自己去体验写作的过程,才能形成技能和能力。在写作教学中,贯彻上述思想,对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有很大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