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监管问题范文

时间:2023-06-05 17:59: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市场监管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市场监管问题

篇1

【关键词】市场失灵 审计监管

一、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到飞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得到不断的完善,注册会计师审计为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和稳定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然而,在中国证券市场和注册会计师审计蓬勃发展的同时,一幕幕触目惊心的财务造假事件不时地矗立在我们的眼前,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和深刻的反思。会计师事务所以牺牲审计质量为代价出具虚假审计报告的不良局面不仅未得到有效的遏制,反而愈演愈烈,使得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低下问题已经十分严峻,注册会计师行业面临空前的信任危机。本文正是以此为背景,分析我国审计市场上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规范我国审计市场的相关建议,从而达到提高证券市场审计质量的目的。

二、市场失灵的定义及其表现

市场失灵是指场无法有效地分配商品和劳务的情况,也就是说现在的市场机制在有些情况下没有办法进行市场的有效配置。

市场失灵的表现有很多,本文就列举几个与本文有密切相关的表现:

(1)市场的外部性。市场体系不能有效地处理市场所带来的市场外部经济利益和市场外部经济不利等问题。经济的外部效应意味着有些市场主体可以无偿地获得外部经济利益,而有一些市场主体却要蒙受外部不经济带来的损失,而这些损失是无法得到补偿的。(2)公共产品问题。公共产品是指那些能够同时供许多人共同使用的产品和服务,而且供给它的成本与享用它的效果并不伴随使用的人数规模的变化而变化。因为公共产品具有消费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特征,使得市场没有个人愿意提供公共产品,但是如果缺乏必要的公共产品就不能满足社会经济的客观需求,因此,社会资源的配置的效率就会大大的下降。(3)不完全信息的问题。市场调节要求完备的信息和经济主体的经济人的理性才能发挥作用。而事实上,由于信息不对称的情况的存在,就会有可能导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这样就会破坏市场的正常秩序,从而影响了市场的优化配置的效率。

所以,当出现市场失灵的情况的时候,市场机制难以有效地发挥市场优化配置的功能。既然市场机制存在市场优化配置方面的低效和无为的情况,那就必须进行政府干预,有政府采取行动对行动加以控制和改善。由此看来,审计监管具有其存在的必要性。

三、审计市场监管的现状

当前,我国涉及审计定价的相关文件和标准存在着以下问题

(1)缺乏统一的审计定价标准。我国存在诸多涉及审计定价的法律、法规、制度、意见。这些文件大多是指导性的,缺乏可操作性,从而使得它们对审计定价的实际规范力度有限。因此,尽管当前存在多种规定,但我国目前缺乏事实上统一的计费标准。除此之外,审计定价的计费依据也各不相同。(2)缺乏对审计风险的考虑。在实务中,大部分事务所采用的是与被审计单位资产总额相联系的收费方式,较少考虑业务的复杂程度和审计风险因素。事实上仅仅按照资产总额计价的收费标准为上市公司随意压低审计定价提供了机会和借口,损害了审计行业的正当利益。(3)政出多门,多头监管。从整体上看,我国审计定价的政府管制存在着政出多门和多头监管的现象。在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对审计定价进行管制的同时,其他政府部门出于种种考虑,从主管行业或者区域特征出发,也对涉及事务所收费的领域施加监管。在缺乏统一定价标准的情况下,这种多头监管进一步加剧了审计定价的混乱,损害了行业利益。

五、审计市场监管的相关建议

(1)实行政府管制和行业自律相结合的监管模式。我国审计市场尚不完善,市场运行的自由程度偏低,市场调控能力弱,对会计信息反应的灵敏度不高,风险防范能力比较薄弱。在这种的市场环境下,应该合理确定政府的职责,并加强市场力量的作用,建立以政府监管为主、政府管制与行业自律相结合的监管模式。(2)成立一个权威性的政府监管机构,避免多头监管。从长远看,我们可以在国务院下设立一个由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国资委、中央银行以及税务总局等权威的部门的领导来组成一个专门的监管协会。这样可以降低对审计活动重复检查所带来的社会资源的浪费,以及各个部门之间的规定相互矛盾的情况,还可以调动行业的积极性,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熟悉行业环境及其技术专长的优势,提高监管的效率。(3)区分监管重点,细化行业自律组织的工作。审计行业是一个专业性强、风险高、组织形式有别于一般企业的特殊行业,这一基本特点决定了相对于政府直接管制,行业自律组织的自我监管在诸多方面更为细致深入。政府和行业自律组织如能够区分各自的监管重点协同配合,将有助于改进审计定价监管的现状。

六、结论

既然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不能有效配置社会资源,就只能通过监管来干预而实现。本文结合了我国审计市场现状和我国的国情以及美国的PCAOB的思想,提出可以在国务院下设立一个由各个政府权威部门的领导组成的监管机构来执行我国的市场监管。这种方式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同时也符合我国的国情。

参考文献

[1]盛丽,苏洪艳.上市公司内部审计监管对策分析.知识经济,2010年02期.

[2]李海洪.财务舞弊和审计监管的相关问题.现代经济信息, 2010年11期.

[3]蒋品洪.注册会计师审计监管:从规则导向到原则导向. 会计之友,2010年第10期

[4]刘姚.浅谈经济高速增长下的审计监管.现代经济信息, 2009年10期.

[5]安琪.经济高速增长下的审计监管问题研究.现代商贸工业,2008.7.

篇2

一、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县集贸市场整治工作的不断深入,城区及农村主要乡镇集贸市场交易秩序得以好转,交易环境得以净化,但农村市场点多面广,交通不便,经济欠发达,农民识假、辩假能力不强,客观上给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各种违章违法行为突出表现为“三多二难一淡薄”。

_、假冒伪劣产品多。在许多集贸市场或自营的小店铺,假冒伪劣产品堂而皇之地摆在货柜上,洗发水和洗洁精、蜂蜜和食用油等常用的日用品尤为突出,在学校周围的店铺里,“三无”的零食、玩具、学习用品等充斥其间,然而销售这些商品的店家,不仅没有受到举报揭发,以其低廉的价格颇受当地群众和学生的“欢迎”。

_、无照经营店家多。特别是一部分农村的自营小店铺,没有经过工商税务等部门审查登记就擅自经营,甚至搞副食、药品、农药等跨门类经营。由于本身不合法,所以在销售商品时以盈利为第一目标,以店铺能开多久算多久,能赚多少算多少的经营准则,今天被查封了,过了几天又换了地方开。这种打一枪换一炮的做法,使得无照经营店铺比较多,为各种假冒伪劣产品提供了方便的销售网络,极大地增加了查处工作的难度。

_、非法生产加工窝点多。我县是农业大县,在交通便利的城乡结合部,各种非法生产加工窝点隐藏在居民楼内,设施简陋、卫生环境差,针对农民消费水平低的特点,生产加工价格低廉而不符合食品卫生要求的产品。这些非法窝点除了有店面的直接销售外,还有一些采取送货上门的办法,将不合格的产品直接送到农村的自营店铺。非法生产加工窝点与无照经营的店铺相成,构成了假冒伪劣商品生产、流通、销售的完整网络。

、行政监督管理难。市场的监管涉及到工商、卫生、技监、食品药监等部门,但除了工商部门在乡镇设有基层所外,其他部门均没有派出机构。面对地域广阔的农村市场,各部门协调难度大,就更加凸现行政监管力量的薄弱,以致于对农村市场的监管出现了盲区。

_、农村维权难。在农业生产资料消费方面,农民的消费维权存在很大困难,比如取证难,对一些伪劣种子,发现问题的时间跨度长,且受土壤、施肥、气候等多种因素影响,在取证时困难重重;再如鉴定难,不仅有法律效力的鉴定部门非常有限,而且涉及“三农”的鉴定部门更少,这给农村维权工作带来很大不便,许多申诉案件因此,而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处理。

_、农民安全消费意识淡薄。与城市居民日趋成熟的消费理念相比,农民安全消费意识十分淡薄,其中固然有识别假冒伪劣商品水平不足的原因,但更重要的原因是对假冒伪劣商品可能能的危害性认识不足,低廉的价格往往成为农民在购买和使用商品的时最主要因素。农民安全消费意识淡薄,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各种假冒伪劣商品在农村占据大部分市场。

二、监管措施

(一)加大宣传力度,引导群众参与打假维权行动。

_、采取适合集贸市场特点的宣传方式。目前的宣传工作主要是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进行以法律、法规宣传。还应多采取一些可行的宣传方式。如在农村集贸市场、村委会、寺庙等群众聚集的地方,定点分发宣传册、宣传单;再如在村委会、集贸市场的宣传栏、黑板报上进行政策法规的宣传,同时对一些维护消费者权益的典型案件进行展示,来提高宣传最佳效果。

_、针对消费者的需求提供咨询服务。根据消费者的需求,有的放失地进行宣传,可以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春耕时节,组织力量进行种子、劣质农药化肥、地膜等方面的知识宣传,提高农民鉴别假种子、劣质农药化肥、“三无”生产用具的能力;而在中秋、春节等节假日里,举行大米、食用油、糖果等食品方面的知识宣传,提高农民对食品安全重要性的认识。

_、建立面向农村的宣传阵地。可充分利用地方电视台,以固定的电视栏目,建立面向全县农村、农民的宣传阵地,使电视台成为农民群众普及法律知识、了解市场信息、提高产品鉴别能力的窗口,成为宣传诚信经营典型、打击制假售假窝点案例的阵地。

(二)加强监管力度,建立符合市场实际的监管办法。

_、加强市场监管力量。我县市场点多面广,农村市场商品集中交易少,分散交易多,这需要一支强有力的监管队伍。目前,基层工商所的人员少,管辖的乡镇又多,日常的登记、商标广告、合同管理等工作,占据了大量时间,加上交通、通信工具不足,对商品质量和分散隐蔽的制假售假违法行为的打击成效有限。因此,对涉及农村市场监管的工商、商务、卫生、食品药监、技术监督等职能部门,要联合执法、协同配合,才能形成执法合力。对不法分子以极大的震慑力,避免出现单个部门执法力量薄弱的局面。

_、改革市场监管方式。目前全县集贸市场,相当一部分都自发形成的,规模不一,有的占道经营,有的归属不清,没有明确的开办单位,日常的市场秩序无人维护,监管难度较大。因此,应首先明确各市场的归属者和开办者,加强引导、督促其办理登记手续,合法经营。在依靠行政机关依法监管的同时,逐步建立起市场的自我监管、自我约束机制,推动我县市场走向规范。

_、增加市场监管手段。由于检测手段等条件的限制,许多假冒伪劣商品只能凭执法人员的经验来识别,对深层次打假缺乏必备的检测设备和必要的检测手段,而送检需要较高的费用和较长的时间,不能保障假冒伪劣商品得以及时查处。因此,工商机关要进一步丰富市场的监管手段。一是要根据小额销售假冒伪商品的情况,制定处罚细则,加大处罚力度,避免这些经营者钻法律的空子,逃避处罚;二是要推广农药残留快速检测办法,加强对集贸市场销售的农民自产自销的农产品的检测。

_、落实市场日常管理制度,加强市场巡查工作,建立健全台帐制度,深入展开红盾护农工作,做到有问题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实现各项职能到位,避免上级责任追究及连带事故的发生。

(三)加强引导扶持,推动各类店铺走上规范化轨道。

_、简化审批手续,将无照非法经营变为有照合法经营。对农村边远、交通不便的地区,简化审批手续,并分期、分批入户登记,把证照送到经营户手中。对经济落后、家庭困难的给予一定优惠减免政策,使之纳入正常的监管范畴,引导其走上合法经营、诚信经营的道路。

篇3

关键词:证券 自律监管 行政监管

证券市场作为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及其重要的推动作用。证券市场特有的筹集资金、资产重组、公司价值发现及风险提示等功能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国经济健康、稳定运行的必要条件。由于证券市场运作机制复杂、资本虚拟性等原因,产生风险的可能性极大。实践表明对证券市场进行监管可以提高运行效率,防范和化解风险,使证券市场更好地为国民经济服务。

一、我国证券市场监管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以沪深交易所设立为标志,中国证券市场短短十几年走过了国外证券市场上百年的自然演进的发展过程,应当说政府的积极推进功不可没,然而毋庸讳言,年轻的中国证券市场在快速成长的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

1.监管制度缺乏长远规划

中国证券市场从无到有,发展到现在的规模,成绩斐然。然而,由于市场发展迅猛,政府监管部门疲于应付大量繁杂的日常事务性工作,不经意忽略了对市场发展急待解决的根本的监管制度建设。为了尽快解决一些短期显的问题,往往采取急救办法,甚至以行政命令的方式强行调控市场,虽然暂时缓和了事态,但是很可能为日后的市场发展和监管工作带来了意想不到的隐患。

2.监管存在滞后性和弱效性

尽管我国证券监管机构近年来加大了对欺诈与操纵的打击力度,但行政监管往往是事后监管,监管存在显著的滞后性和弱效性。

(1)滞后性。从违规行为的发生到监管机构做出处罚,往往历时弥久,监管行为存在明显的滞后性。如“中科创业”、“亿安科技”操纵股价行为在发生数年以后才被发现,而“琼民源”事件的查处过程竟长达两年。另一方面,监管力量相对有限,调查费用不菲,一些市场欺诈行为未被处理,成为漏网之鱼,使违法者产生侥幸心理,铤而走险。

(2)弱效性。对违规行为处罚显得过轻。如民源海南公司动用银行贷款和透支操纵“琼民源”股价非法获利6651万元,查处后除了没收非法所得以外,仅处以警告和罚款200万元了事。实际上,对上市公司违规行为的处罚却转嫁到公司股东身上,并无过错的中小股东往往受害最深。对应承担直接责任的违规公司的高管人员处罚过轻,弱化了监管效果。

3.证券监管决策缺乏科学性

目前我国的证券监管体制决定了中国证监会是证券市场的唯一监管机构,一方面提高了证券监管决策实施的权威性,但另一方面却可能有损决策的科学性。我国的证券监管机构作为政府代表,除了承担监管职责以外,还担负着培育和完善证券市场的职能,而当前经济体制改革中的焦点问题――金融体系的创新与改革――是一项牵涉到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这些背景决定了不同领域的金融法规政策之间存在高度的相关性和制约性。比如,证监会的某项措施可能符合单一证券监管目标的最优化,但由于与其他金融管理机构处于分割状态,其监管决策未必能达到国家整体金融及经济发展的最佳效果,因此证券监管决策缺乏科学性在所难免。

4.对投资者的保护机制不够完善

海外成熟的证券市场对投资者的保护主要途径有:(1)投资者教育机制。对投资者在证券市场基础知识、证券法律法规等方面加强教育,尤其是加强市场风险教育,有利于投资者熟悉市场、认识市场运作的客观规律。(2)投资者诉讼机制。投资者可以通过集团诉讼等方式,对作出虚假信息披露的公司提讼,并且比较容易获得相应的赔偿。(3)投资者赔偿机制。国外的证券市场通常设有赔偿基金:一方面,可以提高投资者入市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可以构建防范系统风险的缓冲机制,由市场风险引起的损失可以得到有效的赔偿。目前,我国的投资者教育机制刚刚起步,投资者诉讼机制和赔偿机制还未真正建立并发挥作用。

二、完善我国证券市场监管的对策建议

证券市场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实践表明对证券市场进行监管可以提高运行效率,防范和化解风险,使证券市场更好地为国民经济服务。其中,与中国证券市场的实际情况相适应的高效率的证券监管是保障我国证券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

1.证券市场监管法律制度建设问题

确立证券市场监管机构的法律地位,进一步明确证券监管机构法律地位的条款和细则;加强立法建设,增强证券监管法律制度体系的完备性和配套性,提高法律体系的统一性和整体性;增强证券监管法律法规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强化法制内容的实效性;建立健全证券监管法律法规的实施机制,杜绝有法不依的现象,加大执法力度;适应证券网络化和市场开放的发展趋势,尽快制订适宜的相关监管规章制度。

2.从规范和发展两方面抓好上市公司的监管工作

在加强上市公司监管的同时,努力为上市公司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以监管激励上市公司持续发展。加强证监会派出机构监管职能,建立健全派出机构监管绩效考评机制。重点加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监管,增强信息披露的有效性。加强上市公司监管的制度建设,切实搞好上市公司监管工作。

3.完善独立董事制度

首先,确立独立董事应有的社会地位,提高独立董事参与上市公司最大决策的程度,培育并建立独立董事人才库;其次,明确区分独立董事与监事会的不同职责,充分发挥独立董事在上市公司规范运作中的作用;最后,加强关于独立董事的法规和各项规章制度落实的监督,完善独立董事制度运行的外部环境。

4.健全证券市场监管体制

建立一个主体多元化,结构多层次,相互协调又相互制衡的高效的证券市场监管体制,逐步改变目前仅由证监会单方面垄断监管规则制订的局面,缩小行政监管直接作用于市场的范围。让证券交易所和证券业协会等自律监管主体来填补行政监管收缩后留下的空白,强化自律监管对行政监管的制衡,多方面约束并尽可能减少政府机构执法中腐败现象的发生。

除了上述几个方面的问题以外,值得一提的是,对监管者的监督在我国几乎还是一片空白,因此要努力推动监管的法制化和市场化,建立有效的权力制衡机制,包括内部制衡机制和外部制衡机制,保障公众及媒体的监督权力,强化社会舆论监督。

参考文献:

[1]易宪容.美国金融业监管制度的演进[J].世界经济,2002(07)

[2]高西庆.证券市场的发展和监管必须正确处理三个关系[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2(02)

篇4

关键词:服务理念 市场监管 措施

加强服务理念是我们当今社会对各行各业提出的一个要求,我们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政府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这也就要求国家各部门中要时刻牢记党和政府的宗旨,牢固树立服务理念。在市场监管中,相关主管部门既是一个管理者又是一个服务者,在进行市场监管时,以一个服务者的姿态进行管理,建立起一个更加和谐的干群关系。

一、当前市场监管中存在的问题

(一)监管者监管理念存在偏差

在现在的市场监管中,监管人员的监管理念存在严重偏差,已经与监管机构的宗旨背道而驰。市场监管是为了维护整个市场的良好秩序,构建一个和谐的市场环境,积极解决相关问题,消除矛盾。而现在部分监管人员在行使监管职责时却偏离了这些原则,在监管过程中粗暴执法、与部分商家起冲突制造矛盾、监管人员行为不文明等,这些情况的主观因素就是监管人员的监管理念有偏差,监管人员应该时刻树立一个“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对遇到的问题要加强沟通,促进问题的解决,避免使用粗暴的方式执法。这样的做法只会激化矛盾,而无助于问题顺利解决。所以,市场监管人员要及时纠正理念,让监管行为回归正轨。

(二)市场监管部门监管方法不当

一般情况下市场监管由工商管理部门或者城市管理部门负责,对市场进行监管是市场监管部门的基本工作,保障着市场的正常运行,而相关部门在进行市场监管时经常会出现监管方法不当的问题,造成了很多执法冲突。比如市场中对市场中摊位乱摆的情况的处理,多数执法者对这种情况会采取强制驱离措施,或者会对商贩的相关物品进行没收,这样的做法有欠妥当,一方面容易使双方矛盾激化,另一方面也会使商贩生活状况更加艰难。出现这种情况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市场监管部门没有提供充足的市场摊位给商贩,从而导致了摊位乱摆的现象的出现。监管部门的这种做法只意识到自身是监管者的角色,而自身作为一个服务者的角色给忘记了。所以市场监管部门在执行市场监管时要注意方法的选择和运用。

(三)市场监管存在漏洞

市场监管工作不仅只行驶管理权,还需要提供相关基础设施服务,保障市场安全,保证食品安全,打击不法商贩,这些都是市场监管部门的工作。从近年来的新闻报道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市场发生了火灾、盗窃等事件。出现这些问题就说明市场监管工作存在着漏洞,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另外,近年食品安全问题也频发,像之前发生的“毒韭菜”事件,这也说明了市场监管部门没有做好食品把关工作,这是其工作中的失职,应当追究责任。所以市场监管工作要做全面,多方面共同监管治理,保证市场的和谐发展。

二、基于服务理念解决市场监管问题的措施

(一)加强服务意识

对于上边的市场监管中存在的问题,首先需要改进的就是要加强服务意识,只有在意识上首先开始转变,才能对实际的监管行为产生影响。政府工作人员是人民的公仆,市场监管人员在进行监管时服务意识要强于管理意识,认真解决群众遇到的问题。比如上边提到的商贩乱摆摊位的现象,之所以商贩会乱摆摊位是因为正规摊位不足,为了生计其不得不在不被允许的地方摆放摊位,对于这种情况,如果监管人员采取粗暴的方式将其驱离,将会使其境遇更加艰难。监管人员应该以服务者的角色帮助这些商贩解决摊位问题,让其在合适的地方经营,这样不仅解决了问题也同样使商贩的生计得到了保障。从服务角度出发和从管理角度出发,对市场监管人员而言是两种不同的事情处理模式,从服务者角度出发会更有利于事情的解决,会使最终的处理结果更令人满意,而从管理者的角度出发,更容易使矛盾激化,不利于事情的解决。

(二)改善监管方式

市场监管人员的监管执法方式也应当得到改善。从服务理念出发,监管方式也应当是更趋于服务性质的,而非粗暴式的。以近年来经常被曝光的城市管理中城管人员的执法行为为例。城管人员的暴力执法行为经常见诸报端,使城管形象急剧下降。这主要就是城管人员的执法行为受到了争议,我们所见的就是城管殴打人员,强制没收商贩商品等,这样的执法行为于服务理念相差甚远,是暴力执法。在城管人员与人民群众之间已经造成了巨大的隔阂,也加剧了城管和人民的矛盾,城管成了众矢之的。所以从服务理念出发,市场监管人员的监管方式必须进行改善,要以一种更加温和的方式进行监管执法,把矛盾及时化解,使矛盾发生转变,向好的方面发展。

(三)弥补市场监管漏洞

上边介绍到在市场监管中还存在有很多不足之处,这就要求在市场监管过程中把相关漏洞加以弥补。从服务理念上讲,市场监管部门要提供完善的市场服务。维护市场的正常秩序、保证市场安全、加大监督市场质量安全。在维护市场秩序方面,要加强日常巡逻,对出现扰乱市场秩序的事情要及时处理,把问题及早解决。保证市场安全方面,首先要检查安全措施和设备是否完备,保证消防设施和消防通道的齐全,在出现火灾的情况下能第一时间施救,使市场人员和财务安全得到最大保障。还要加强市场内食品等的安全验收,现在食品安全事件越来越频发,市场监督不到位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所以市场监管人员一方面对进入市场的食品等要做好验收工作,另外对已经进入市场的食品要定期进行抽查,保证食品安全。这些方面的工作都是市场监管需要做的服务工作,要在市场各方面提供完善的监管服务,使市场监管更加完善,服务品质更好提升。

三、结束语

服务理念是我们现在社会中各行各业都需要树立的一个理念,良好的服务可以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也能带来良好的声誉。在市场监管中,监管人员也要以一个服务者来开展市场监管工作。在市场监管中增强服务理念,更有助于监管工作的开展,对于在市场监管中遇到的问题和矛盾也能以更好的方式化解,所以服务理念要在市场监管中进一步贯彻和加强。

参考文献:

篇5

今年三月,市六届党代会监督委员会与市委宣传部、市党联办、市科协以及部分市党代表组成监督检查组,对全市科技、文化、卫生、法律“四下乡”活动进行了一次监督检查。在监督检查中,发现我局在“四下乡”工作中,还存在“农资管理不够严格,农民反映种子有时一天一个价”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我局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认真研究、制定整改方案,全面落实整改措施,整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现将我局整改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整改取得的基本成效

四个月来,我局按照整改方案要求,以农资市场监管为重点,从完善制度、规范农资经营行为入手,不断创新执法监管机制,大力推行文明理行执法,扎实开展“放心农资下乡进村”示范建设,全面净化了农资市场,较好地维护了农民利益,树立了“敬业为农、优质服务、文明执法、廉洁高效的良好形象。

一是建立了一套系统化的农资监管新机制。农资经营备案制、缺陷农资退回制、农资经营档案制、农资经营者信用等级分类监管办法得到全面贯彻落实;“农资案件投诉一个号、信用等级公示一块牌、农资经营一本帐、价格信息一个源、部门监管一张网”的“五个一”监管措施受到广大农民的一致认同。

二是净化了农资经营市场。在全市建成农资“放心店”106家,比去年新增82家。近年来,在我市没有发生一起重大农资坑害案件以及因农资质量引发的重大农业生产事故,也没有发生因农资问题引发的食品安全事故。全市农资质量总体上要好于前几年水平。种子、肥料质量合格率达到95%以上,农药合格率上升了5个以上百分点,广大农民用上了“放心肥”、“放心药”和“放心种”。

三是提高了执法队伍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执法方式不断转变,执法行为进一步规范,执法工作得到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整体执法能力和服务水平明显提升,为促进全市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法制环境。近年来,我市农民增收的速度明显加快。今年上半年,我市农民人平实现现金收入3378元,同比增长7.5%。预计到年底,全市农村人平纯收入将比去年增长10%,达到6600元以上。继去年被湖北省政府法制办、文明办、纠风办联合发文表彰为创建全国“十佳行政执法单位”活动先进单位后,我市今年被正式列入全国31个“放心农资下乡进村”示范县(市)名单。

二、整改的主要做法

(一)坚持把健全监管制度,严把农资入市关作为加强农资管理的重要手段

一是建立农资经营备案制。对进入宜都市场的农资品种一律严格登记备案,得到我局农业执法大队认可后方可进行经营销售。对试验示范用种子,除登记备案外,还要按照规定要求设置。对无证无照经营、超范围经营、一证多点、滥批乱发种子的,由我局和各工商分局联合查处。四个月来,全市共备案农作物品种76个,农药品种141个。

二是执行缺陷农资退回制。种子销售前,要求先送检,对质量不合格的,我们一律责令经销商迅速退回;已少量销售的,要>!综合执法大队组织的正季鉴定。凡农药经销商经营的农药产品标签不合格和质量不合格的,一律按要求退回。四个月来,共组织正季鉴定品种36个,退回缺陷农资品种3个。

三是完善农资经营档案制。购进种子要有随货同行的调运检疫证及购货发票,销售种子要有凭证,凭证要有完整的记录;经营农药要建立档案,进货要有凭证,销售要有记录,同时要加强档案资料的规范化、科学化管理。今年来,我们在全市106家农资经营户中执行了全市统一的销售凭证制度,积极引导消费者建立农资使用台帐,注明经销商户、品种、数量、规格等内容,目前已在全市“五大现代农业示范区”中广泛应用,涉及农户3.3万户,覆盖农田面积14.5万亩,并已逐步推广应用到全市各乡镇处。从近年农残检测结果来看,我市农村使用高毒高残农药情况基本绝迹,农残超标率明显降低,为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打下了良好的工作基础。

(二)坚持把创新监管机制、净化农资市场作为提高农资管理水平的关键措施

一是开展分类监管。与市畜牧兽医局、市工商局联合制定了《宜都市农资经营者信用等级分类监管办法》,并争取市领导以政府办名义全文转发。根据这一办法,我们与工商部门共同对全市397家农资经营户进行了信用等级确认,其中,确认a级信用等级66户、b级298户、c级33户,同时,将统一制作的标识牌挂在各经商门店前的显著位置,推行“公示一块牌”。a类为绿色,表示为守信;b类为蓝色,表示为信用较好;c类为黄色,表示为信用一般。以此提醒农资消费者,加强对他们的正确引导,促进农资经营者自律。

二是公开经营承诺。要求全市所有农资经营户签订守法经营承诺书,公开承诺不经营假冒伪劣农资、高毒高残留和国家明文规定禁止生产、经营、销售的农资品种,并广泛接受社会监督。

三是实行动态管理。对发生坑农害农案件和不服从执法管理的经营者按规定降级,并向社会公示;对能规范经营,发生质量事故后能积极配合执法部门足额按时补偿农户并挽回损失的,我们承诺在下一年度评定过程中保留原信用级别或调升一个级别;另一方面,对诚实守信、规范经营的a级经营户,我们尽量减少执法检查次数,并加强正面宣传,引导农资消费者购买其经营的农资品种;对守信度差、经营不规范的经 营户,则集中执法力量,加大监管力度,逐步规范其经营行为来升级信用等级或将其淘汰出我市农资经营市场。对2家违规经营的农资经营户进行了降级处理;对3家有轻微违规经营行为的农资经营户给予了降级警告,目前正在整改之中。

(三)坚持把转变执法方式、维护农民利益作为加强农资管理的根本目标

四个月来,我们坚持以人为本,把保护农资经营者、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尤其是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放在第一位,将妥善化解农村社会矛盾、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作为执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严格规范执法行为,积极转变执法方式,推动了农资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是规范执法行为,公开接受监督。制定实施了《宜都市农业生产事故鉴定实施办法》、《宜都市农业生产事故鉴定专家组工作规则》;建立了宜都市农业生产事故鉴定专家库,配备各类农业专家34人;在全局严格执行农业行政执法责任制、公示制、错案和过错责任追究制、限时办结制和办案任务交示单制,提高了办理涉农案件的权威性与准确率。为了增加执法工作的透明度,我们在设立举报电话的同时,为所有执法人员印制了“农政执法联系卡”,注明执法人员姓名、执法政号、联系电话和投诉(举报)电话,发放到服务对象手中,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受到农资经营者和消费者的一致认同。

二是坚持宽严相济,开展理性执法。我们坚持预警与惩治相结合,准确把握农政执法工作的原则性与灵活性,变处罚为主为服务为主,变事后处罚为事前监管,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科学处理预警与惩治、管理与处罚、鉴定与调解、执法与服务的关系,树立了良好的执法形象。四个月来,我们出执法人员300余人次,执法专车80余台次,共立案查处涉及农药、种子的违法违规行为27起,没收违法经营种子108公斤;检查肥料品种74个,抽检复混肥品种9个,查处肥料事故7起,结案率100%,为农民挽回经济损失近60余万元。

三是加强部门配合,注重法规宣传。在贯彻落实《种子管理法》、《农药管理条例》等涉农法规过程中,我们与市工商局、畜牧兽医局、质监局、物价局、环保局、公安局等单位建立了良性、灵便的应急机制。只要一方接到投诉,即相互通报情况,明确牵头单位,及时组建专班,在第一时间深入现场展开调查,在全市范围内构建了一张全方位、全时段的农资质量监管网,彰显了部门配合的强大威力。另一方面,我们充分利用《宜都农业》报、宜都农业网及“农讯通”短信息等载体,坚持常年不懈抓宣传,免费发放涉农法规资料5000余份,组织全市农资经营户集中培训期314人,让经营户知法守法,提高了广大农民的识假辩假能力。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及今后的打算

回顾四个月来的整改工作情况,我们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上领导要求还有一些差距,农资监管工作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死角,同时也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目前对农资价格,还需要采取经济手段或行政措施抑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势头,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民收入;执法人员的“参公管”身份既不利于其本人的职称评定,也不利于稳定队伍,稳定人心。少数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面对、处理相对人时存在思想顾虑,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执法工作力度。另一方面,涉及农资案件的办案经费难以足额保证,全部由农业部门承担目前不太现实,应该纳入财政预算等。这些问题影响了执法和监管工作的效率。

篇6

关键词:职业篮球;市场;监管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808(2012)01-0014-04

职业篮球的优化运行需要一个健康、有序、稳定的市场环境,但由于职业篮球市场自身存在失灵现象,因此要克服这种缺陷就必须对其进行市场监管。长期以来受到我国职业体育管理制度供给不足的影响,在我国职业篮球市场的发展中就不可避免的存在—些不规范事件,这大大阻碍了我国职业篮球的进一步改革和发展。在这一背景下,篮管中心等有关部门应对其进行市场监管就显得十分必要和紧迫。文章分析了我国职业篮球市场监管的概念、监管的现状、内容以及应采取的监管措施等问题,深入剖析了加强我国职业篮球市场监管的必要性,以期为相关部门提供意见和建议。

1职业篮球市场监管的概念

杨铁黎博士在《职业篮球市场论》一书中对职业篮球的定义是以职业篮球俱乐部为实体,以职业篮球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竞赛为基本商品,为获取最大利润为目的的经营体系…。所谓职业篮球市场是指以职业篮球竞赛的商品形式向消费者提供职业篮球竞赛产品或对职业篮球物质产品和劳务而进行交换的场所与交换关系;而监管是指利用一定的手段对市场主、客体不规范行为的监督和管理,以达到合理配置市场资源的目的。由于职业篮球市场具有天然的缺陷和不足,比如在篮球市场中交易的投机和逐利性、市场买卖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以及为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而产生的职业道德和信誉的低下等现象,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职业篮球的正常发展,因此,必须对职业篮球市场进行监管,以实现职业篮球市场建设的有序化、健康化和持续化。文章对职业篮球市场监管的定义是指政府管理机构利用其职能对职业篮球市场运行的监督和管理;也就是对市场主体的活动和行为以及市场客体进行的监督和管理。

2我国职业篮球市场监管现状及存在问题

中国篮球职业化改革的萌芽始于1995年,至今已举办了17个赛季。在品牌建设、赛制改革、外援引进、外教、赛事包装与营销、职业篮球文化建设等方面较专业队体制下的中国篮球进步明显,整体上看职业篮球市场要素体系基本搭建。但由于职业篮球市场自身存在失灵问题,因此,在这一期间中国篮球市场出现了一些比如假球、黑哨、赛制不稳定、球员转会资格异化、薪金竞争无序以及俱乐部利己主义、部分人员道德素养不高等现象,部分现象见表1所示。而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是过度相信了市场的力量,忽略了职业篮球管理职能部门的监管作用,进而造成了我国职业篮球的发展既失去了原有举国体制的优势,又未能充分按照职业篮球市场的规律力、赛,最终直接导致我国职业篮球长期处于这样的畸形发展窘态。

目前从我国职业化篮球改革来看,市场监管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我国职业篮球市场监管机构设置不完善、不清晰,导致其监管职能不能完全发挥,进而造成我国职业篮球市场在某些领域出现了市场秩序混乱的现象。其次,由于职业篮球市场监管政策不完善,在职业化改革中出现了投机、个人逐利行为,导致无法对其进行制裁和惩罚。再次,由于职业联赛部分人员的道德和信誉机制失灵以及职业篮球市场信息交易的非对称现象使我国职业篮球市场监管链条断裂、缺失。最后,职业篮球市场监管者自身也存在执法中不公平的情况。因此,更要建立对市场监管机构和监管从业执法人员的再监管机制。

3我国职业篮球市场监管地位的阐释

我国目前应当建立的是政府执法部门与行业协会双轨支撑的市场监管模式。体育市场监管关系,即政府通过行业协会等机构对市场进行监察、引导和管理活动中产生的经济管理关系。市场监管是我国职业篮球管理机构对职业篮球监管的重要组成体系之一,旨在构建基本的职业篮球市场要素体系,维护公平的篮球市场竞争秩序,充分发挥职业篮球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我国职业篮球市场监管的主要领域包括职业篮球市场中竞赛的不公平竞争、球员与外援的交易、俱乐部准入制条件、俱乐部发展不均衡调整以及其它投机和逐利等各种市场不良行为。因此,职业篮球市场监管在我国职业篮球改革和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一是有利于克服职业篮球市场自身失灵、规范职业篮球市场交易秩序和减少市场交换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二是能保障和促进我国职业篮球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整体水平的提高;三是我国职业篮球市场监管为充分发挥职业篮球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创造条件;四是加强我国职业篮球市场监管建设可以加快我国篮球职业化改革的进程和质量。

4加强我国职业篮球市场监管的必要性分析

我国职业篮球联赛的健康运行必须依赖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职业篮球市场环境,而职业篮球市场监管的责任就是为赞助商、俱乐部、媒体、球迷、运动员等参与方营造这样的环境和氛围。职业篮球市场本身就是一把双刃剑,它不是万能的,也有自身的缺陷和弱点,市场失灵隋况时有发生,而市场监管能有效克服这种失灵,纠正市场的错误以促进职业篮球市场的协调发展。

4.1有助于建立完善的市场秩序

由于职业篮球市场自身存在失灵的情况,也就无法形成稳定的职业篮球市场秩序,进而造成了职业篮球市场资源配置效率的损失,同样,在我国职业篮球的改革中也存在这样的情况。回顾我国职业篮球改革的历程中其市场失灵的情形屡有发生,因此,造成了我国职业篮球市场主客体要素体系不能规范的进行,严重破坏了职业篮球市场秩序的建立。从当前我国职业篮球的改革现实看,政府职能部门介入和监管职业篮球市场是十分必要和紧迫的。对此,应采取有效的职业篮球市场改革路径:首先,政府通过运用经济性的政策和手段来建设、监管和促进我国职业市场的有序化和规范化程度;其次,职业篮球管理者坚决惩治、打击破坏职业篮球市场秩序的行为,对其进行全方位的监管;最后,一旦发现违反游戏规则者实行“一票否决制”,为建立职业篮球市场秩序创造良好的环境。

4.2有利于制止假球、黑哨、投机和逐利等不规范行为

“假球、黑哨、官哨”等现象严重玷污了职业篮球联赛的品牌形象。职业篮球市场监管鼓励联赛参与者通过合理、合法的手段追求自身或单位组织的利益最大化,但监管的重点是对机会主义投机和逐利行为进行监督和管理,坚决铲除通过不正当手段来获取名次或经济利益的行为。龚正伟教授在《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体育一一当代中国体育伦理构建研究》一书对“黑哨”、“黑球”的概念、滋生和泛滥的 原因以及危害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提出了遏制“黑哨”、“黑球”需要德法并举的措施。要制止这些不规范的现象和行为,篮管中心监管部门要坚决实行“一票否决”的制度。对我国职业篮球市场监管的措施主要有以下五种:一是与公安、工商、税务、司法等部门联合成立对职业篮球市场的监管组织机构,成立中国职业篮球联赛监管委员会;二是建立俱乐部行业的自律机构和监管机制;三是制定效率现实的惩罚政策;四是充分发挥媒体机构的监督作用;五是建立对监管者和监管机构再监管的激励相容机制。

4.3有助于培育职业篮球市场的道德和信誉机制建设

道德和信誉机制的失灵会导致市场交易主体的道德和信用水平严重低下。在中国转轨的背景下,我国篮球职业化改革中有部分参与篮球市场的主体道德和信用水平不高,造成了职业篮球市场道德和信誉机制失灵的情况。比如—些“黑色”事件、破坏规则的现象等等,这些都阻碍了我国篮球职业化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因此,道德、信誉水平的不高和自身运行机制的失灵是造成我国职业篮球市场秩序较为混乱的源生原因之一。良好的信誉机制可起到规制作用,说到底,建立信誉就是牺牲眼前利益换取长远利益。因此,就必须依靠政府监管的力量强制性的建立规范的职业篮球市场秩序。

4.4最大限度的减少在职业篮球市场中信息交易的非对称现象

我国篮球职业化改革中,在外援引进、国内球员流动、赛事招商、俱乐部准入等方面存在一些交易不对称的现象,直接挑战了我国职业篮球联赛发展的公平与效率,严重破坏了正常的职业篮球市场交易制度。而这种交易信息不对称通过3种方式影响职业篮球的市场交易秩序:一是增加了职业篮球市场交易的不确定性,阻碍了市场的交易存量,从而减少了市场的正常交易秩序;二是由于交易信息的不对称,拥有信息多的一方就会欺诈另外一方,以获取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并施加不公平的行为,损害对方的利益,从而使对方做出与我国职业篮球市场发展相左的决定;三是职业篮球市场交易信息的非对称增加了各个环节之间的交易成本,造成了我国职业篮球资源的流失和侵蚀。因此,为最大限度的减少职业篮球市场交易中信息非对称现象,就必须借助政府监管的力量来维护主办方、俱乐部、参与人、赞助商、球迷之间稳定的交易和规范的职业篮球市场交易秩序。

4.5我国职业篮球市场监管功能的实现路径

为加强和实现我国职业篮球市场监管必要性的认识和操作,需建立我国职业篮球市场监管体系功能模型。从图1中可以看出:首先,我国职业篮球市场主体与客体的有机统一、协调发展和相互融合是我国职业篮球市场监管的核心内容和最终目的;其次,职业篮球市场监管必须发挥遏制假球、黑哨、市场投机与逐利等不良现象的功能,同时我国职业篮球自身也要加强职业篮球市场道德与信誉建设、减少篮球市场交易中的非对称问题,以体现我国职业篮球市场监管功能的整体性和统一性;最后,通过对我国职业篮球市场监管机制的正常运转,维护职业篮球的市场秩序,实现我国职业篮球联赛的健康、持续和有序发展。

5结语

我国职业篮球市场改革中出现的假球、黑哨、投机和逐利行为;市场道德和信誉建设氛围不良以及交易中的信息非对称现象是加强我国职业篮球市场监管的根源和必要条件,目前职业篮球市场监管机构存在设置不完善、监管执行不力、监管功能和效果不好等问题。对此,篮球主管部门首先应加强对我国职业篮球市场监管必要性的思想认识;其次以篮管中心为核心组织,联合总局、公安、工商、税务以及司法等部门建立独立的中国职业篮球监管机构和执法队伍;最后制定详细的监管政策,以严格的惩罚措施制止我国职业篮球市场发展中的不规范活动或行为。

参考文献:

[1]杨铁黎,职业篮球市场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7.

[2]郭跃进,论市场监管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4):26.

[3]王晓蕾,我国体育市场规制研究[J],法制与社会,2009(12):144.

[4]龚正伟,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体育——当代中国体育伦理构建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9:45-51.

篇7

【关键词】建筑市场;问题;管理对策、

前言:

目前,建筑业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但在建筑市场蓬勃发展的过程中,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家、自治区关于整顿和规范建筑市场秩序的各项政策法规,并结合实际,采取有力措施,使我市建筑市场管理工作更规范,市场建设、招投标工作、工程质量、安全生产、文明施工企业改制等各方面都有明显提高,建筑市场管理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依然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已经影响了建设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需要我们认真加以研究和解决。

1 建筑市场的特点

建筑产品作为建筑市场交易的标的物,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特点:

1.l 固定性。建筑产品位于特定的地点,与土地相连,具有固定性,属于不动产。它只能通过物权凭证和债权 契约来实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转移。

1.2 高耗费性、耐用性

建筑产品一次性投入巨大,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投资的风险都较大。它不仅体积大、价值大,生产周期和使用的寿命也比较长。建筑产品的价值逐步损耗,通常采用折旧或租金形式收回。

1.3 流动性

建筑产品的生产人员和生产过程具有流动性,施工工艺、机具配置、劳动组织以及生活设施等,都需随生产地点、规模和施工周期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1.4 多样性、单件性

建筑产品具有多样性和单件性,一且形成便不可逆转,也无法更换。

1.5 社会性

建筑产品的社会影响特别大,其投入使用直接威胁到国家、集体、他人的财产安全和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牵扯到方方面面的权益。

2 我国建筑市场存在的问题

2.1 规范建筑市场管理的法律法规不多,管理力度不够,执法处理不严

目前,我国尚无一部权威的建筑质量管 理法,现有的单行法规相互衔接不够,且有相互重叠和矛盾 之处。从建筑市场的执法和管理的情况看,也并不乐观。一些监督、监理机构和人员形同虚设,不按规定监督;不按规 定验收,造成建筑质量存在隐患而不能及时发现、价格欺诈 和面积缩水行为没人去管,购房消费者受到了不公正待遇无处投诉等现象,严重扰乱了我国建筑市场秩序。

2.2 招标台前幕后交易

一些建设部门把低造价当作选择施工企业的唯一标准,在招投标前后搞幕后交易,迫使施工企业签订两份合同:一是中标合同,二是降低造价合同,迫使一些信誉高、质量管理好、资质较高的施工企业退出竞争,而承接工程的施工企业,只能靠降低管理投入来保证运行。还有一种情形就是强行“摊派”,将装修、水电安 装及铝合金门窗等列在土建工程项目之外,由建设单位安排 个体包工头施工。

2.3 建筑市场监督和监理混乱

目前,我国已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建筑市场管理和监督体系,但遗憾的是运作的结果并不令人满意,其中最突出的是不负责任,行政领导不按市场规律和科学办事,在决定工程监理和验收等关键环节上领导一个人说了算,使很多原本有效的机构被从中架空,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造成管理力度不够,执法管理不严,使工程验收和监理流于形式,工程质量隐患不能及时发现。

3 完善我国建筑市场的几点对策

3.1 加快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

按照《建筑市场诚信行为信息管理办法》和《建筑市场各方主体不良行为记录认定标准》要求,尽快建立起全国建筑市场统一信用信息平台,整合现有资质、质量、安全、招投标违规处罚、拖欠工程款等系统,及时披露市场主体诚信情况,尽快形成失信惩戒和社会监督机制。

3.2 管理部门设置和建筑市场管理内容、方式必须创新

国家、省(市)、县要设置建筑市场专门管理机构,这些机构与市场综合管理部门相互协调,涉及市场公平、秩 序、反垄断等管理监督工作由综合部门负责,涉及建筑生产本身过程安全、质量以及市场准入清出、市场保证等工作由建筑管理部门负责。国家建筑管理部门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制定程序,制定产业发展政策,提出市场管理法律和法规制定建议和草案,重点依法行使监督管理权和产业政策指导权,推进建筑市场的开放和统一。省(市)建筑管理部门做好区域市场的监督管理,市县(区)建筑管理部门具体依法监督管理建筑项目安全、质量和企业经营行为规范等具体工作。

3.3 加强有形市场建设,使项目发包方、承包方、中介机构都纳入有形市场管理

有形建筑市场是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产物,其建立的目的就是消除在转轨时 期会出现的不正当竞争的手段。在《招标投标法》颁布后的2002 年3 月,国务院就转发了国家建设部、监察部等部委联合的《健全和规范有形建筑市场的若干通知》的文件,说明国家的法律和法规对有形建筑市场的肯定。在发挥有形建设市场作用的同时,可以将信息化技术应用到招投标过程中,使发售标书、公布评标办法等公之于众,以保证信息的 公开透明引入更多竞争者,接受参与者的监督。

3.4 完善招投标制度,规范招标行为

严格执行《招 标投标法》,进行建设工程的承包和发包。如何根据《招标 投标法》制定相应的切实可行的招标投标实施办法,引导企业尽快与国际接轨,是招标投标法律界的课题。同时要继续完善招标投标制度,研究出台《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资格审查办法》,研究经评审的合理低价中标的评标办法,解决最低价中标带来的弊端;加强招标投标过程和政府投资工程的监管,明确招标投标中建设单位和评标专家的责任,严肃查处招标投标活动中违法违规行为。

3.5 加强执法监察,充分发挥法制在建筑市场中的作用。

①开展建设工程项目的执法监督,就是要进一步贯彻中央宏观经济调控措施,全面开展建筑市场综合治理,有效地规范建筑市场行为,从制度上、管理上、监督制约机制上消除建筑市场种种混乱现象。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同监察、计划、工商等部 门密切况合,通力合作、主动工作,搞好综合治理,完善管理法规,健全管理制度、建立监督机构和加强对违约违纪问题的查处力度。③要集中力量,狠抓重点。在执法监察中要特别注重对承发包这个环节的监督和检查,注意发挥群众和新闻舆论的监督作用。④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及其招投标、工程质量监督等管理机构,在加大管理力度的同时,必须制定严明的纪律。建立有效的监督制度,切实加强自身行为的约束和规范,特别要建立起公开办事制度,增强工作的透明度,公开各种审批的内容、标准、程度和要求,明确审批时间,自觉接受公众和社会的监督。

3.6 培育建筑市场健全的价格机制

为了使价格真实反映市场的供求情况,必须深化建筑市场价格机制的改革,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全国统一的工程项目划分、计量单位和工程量计算规则;对人工、材料、机械等消耗量制定指导性定额,指导工程发包方编制标底价格或预算价格,也指导建筑企业编制报价定额,逐步使工程承发包价格实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宏观指导,由市场主体招投标,竞争形成价格的目标。同时要建立以招投标为龙头,由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一是必须遵循价位规律和等价交换的原则,形成以市场价格为主的价格机制;二是取消计划价格,培育市场价格,实行全价分离,人工、材料、机械等价格根据市场变化随行就市,然后待时机成熟后价格完全放开由市场去调节,从而提高企业的收益率。

篇8

【关键字】房屋建设工程;质量问题;监管;探析

房屋建设工程质量监管的定位是受政府委托,代表政府实施工程质量的监督管理,也是政府监管职能在工程质量管理领域的细化与延伸,是宏观控制工程质量的有效监管措施和具体体现。本文结合工作实际,对当前房屋建设工程中质量问题的特点和常见的质量问题进行了分析和阐述,并就如何加强与改善质量监管措施进行了深层次的探讨。

一、房屋建设工程质量问题的特点

1、质量波动性大

是指房屋建设工程因构件和材料所具有的多样性特性,而使工程建设区别于普通工业产品的流水线模式,质量容易出现波动,且波动性较大。

2、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工程质量容易受到技术因素、人为因素和材料因素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对工程质量问题的解决应从多方面进行考虑。

3、存在隐蔽性的特点

房屋建设工程因不同工种和不同工序之间的交接较多,且中间产品多,使质量容易出现隐蔽性的特点。

4、终检局限性大

建设工程竣工后的质量检验,对房屋建筑质量的提高会显得微乎其微,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工程的质量问题。为此,对房屋建设工程的质量控制,应坚持以预防为主,并切实做好在施工过程中的监督管理,以保证质量目标的顺利实现。

二、房屋建设工程中常见的质量问题

1、主体工程的质量问题

(1)在砌体工程中,质量控制的关键在于砌筑砂浆的方法和砖、砂浆的质量。因此较为常见质量问题是由于砌筑不当而产生的位移、裂缝和排水不当以及砌筑质量不过关等等。

(2)在钢筋工程中,质量控制的关键在于钢筋入场的控制、钢筋的捆扎和现场加工。因此常会因钢筋保存不当和入库问题而引发钢筋质量的降低,使钢筋不能满足后续工程设计的要求。另一方面常见质量问题是因为钢筋绑扎固定时,接头对接错开、接头出现错误、产生位移等情况的出现所导致的。

(3)在模板工程中,质量控制的关键是模板的安装和预埋。常见质量问题是因模板工程处理不当所导致的墙面不平整和模板粘连,墙体混凝土厚度不一致,边角不正、不直等等。

(4)混凝土工程中,质量控制的关键是混凝土的配制和浇筑。常见质量问题有混凝土配制比不当,所导致的混凝土出现裂缝、麻面和起泡问题;浇筑程序不当,所导致的漏浆、烂根等问题;保养不当而出现的楼面、楼板凹凸不平以及崩裂、裂缝的产生。

2、土方工程的质量问题

土方工程的重点工程有基底开挖和保护,回填土和夯实,大体积混凝土工程等等。

(1)基底开挖和保护工程中,常见质量问题有基底超挖、开挖尺寸不足、边坡过陡等方面。

(2)回填土和夯实工程中,容易出现因施工不当而导致的施工现场积水和地基不稳等情况发生。

(3)大体积混凝土工程中,常见质量问题是因为错误操作而引起的混凝土裂缝问题。

3、其它相关工程的质量问题

(1)装修工程中,常因基层处理不当造成的找平层空鼓、开裂和起砂,防水层渗漏和空鼓,屋面积水等质量问题。

(2)机电工程中,常会出现冷热供水管道出现漏水、渗水和滴水,管道渗漏、堵塞,采暖热水管运行不畅,散热器不散热或冷热不均等质量问题。

三、房屋建设工程质量监管的有效措施

1、质量监管的信息化建设

加强房屋建设工程的质量监管信息化建设,并使之与不良行为公示和行政处罚进行有效的结合,以提高质量监督管理的权威性和科学性。通过质量监管信息化的建设,能够及时的对强制性技术标准的执行情况进行统计,并及时的发现工程建设过程中的不良行为,对违规的各方行政主体进行应有的行政处罚。同时,还应加强对工程建设中的相关机构和单位的不良记录的管理工作,通过信用的建设,从市场监管的角度,把不良记录与工程招投标和企业资质进行挂钩,并将不合格的工程质量责任主体清除出建筑市场,以促使房屋建设行业的质量监管得到进一步规范,从而使建设工程的质量得到保证。

2、树立全面的质量意识

在房屋建设工程中,树立全面的质量意识,并以此开展质量通病的综合治理。同时,还应在确保建设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尽量加大对现有工程的环保、节能和使用功能的监管力度。质量意识的核心是在工程建设中体现出全面质量的概念,为此,不仅在施工中需加强对现有工程结构质量控制,还需保证房屋建设工程具有较高的环保、节能水平和良好的适应功能。

3、推行监管告知制度

在施工过程中,推行监督管理告知制度,受监单位应对相应工作的开展进行支持和配合。通过告知制度的实施,能使建设单位的各个方面的责任主体从建设工程开始,就能够拥有知情权,了解到监管工作所进行的内容、方法、方式和手段,以达到调动受监单位在工程建设中自我约束、自查自纠的自觉性和约束性,进而降低和避免质量行为的错误以及质量事故的发生。

4、加强施工巡查工作

房屋建设工程的重大质量问题通常是发生在主体和基础结构的施工阶段,因此应重点对这两个阶段的工程质量加以控制,并加强施工巡查工作,以确保整体工程的质量。特别是对基坑围护、地基验槽、基坑开挖、管线监测、大体积混凝土的浇筑、钢筋绑扎、地下防水工程等工程环节,更应当进行重点的巡查和抽查工作。

5、做到监管与服务相结合

在房屋建设过程中,积极参与到各部门所遇到的技术难题中,并认真帮助进行协调和处理工作。真正做到在质量监管工作中只设路标,不设路障,并服务于工程多方面,但同时又根据国家和地方的相应规范和标准进行严格质量监控,以消除工程中可能出现的质量隐患和在使用功能上所存在的缺陷。

6、强化监管部门的内部管理,并加强事前的预控

作为房屋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执法人员,自身素质的高低将对工程质量监管水平造成直接的影响。因此,需加强对房屋建设工程强制性条文的学习,并将其真正落实到工程施工质量监管的各个阶段中,使工程质量得到有效的保障。同时,还应加强对工程参与各个部门的质量意识的培养。坚持“执法要严,帮助在先”的原则,在房屋建设工程正式开工之前,就依据相应的法规,组织各部门的监督管理会议,并明确告诉其相应职责,提出具体性的要求,使工程的参与各方能真正做到目标明确,职责分明。

7、完善工程质量的投诉和受理程序

应妥善处理对房屋建设工程的质量投诉,在接到投诉以后可由质量监管部门积极的对施工、建设、物业等相关单位进行组织,对工程所发生的质量问题和责任进行分析与落实,督促相应工程单位尽快制订出的解决方案,并妥善的设置专人进行处理。

总结:

质量是房屋建设工程的生命,也是永恒不变的主题,容不得半点马虎。为此,工程质量监管机构应不断完善各种监管手段和措施,以充分发挥出自身对质量监管的主导作用,并不断探索在新形势下质量监督管理模式的要求,从而使工程质量管理水平得到全面提高,为构建幸福、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杨东峰,王国贵.浅谈房屋建筑工程施工监管[J].黑龙江冶金,2012(1).

[2]何国智.试论建设工程的质量监督[J].科技创业月刊,2006(12).

篇9

【关键词】土建施工;现场理性管理;关键问题;建筑施工

土建现场管理是工程项目管理中的重要环节,直接关系到现场施工管理的质量以及工程主体项目造价的高低。结合众多的国内外土建施工管理活动能够看出,企业需要加强对土建施工现场的管理,才能够提升企业管理的综合质量以及技术水平,进而提升企业的生产力和经济效益。土建施工现场理性管理是当前时代对土建施工管理的具体要求,对于企业的发展也能够产生重要的影响。本篇文章主要结合土建施工管理的实际情况,对土建施工现场理性管理关键问题进行浅析,希望能够对土建施工现场理性管理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和借鉴意义。

一、土建施工现场管理的内涵

土建施工现场是劳动者运用劳动手段,作用于劳动对象,完成一定生产作业任务的场所[1]。施工现场管理即为借助科学的管理理念与管理方式,对施工现场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组织以及协调等等,并且适当借助激励机制等先进的管理思想,全面提升土建施工现场管理的质量与管理的效果[2]。土建施工现场管理能够保证土建施工工程的科学、有序开展,解决土建施工过程当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快速达到生产目标,为企业的发展创建良好的条件。

二、土建施工现场理性管理的必要性

土建施工现场理性管理是提升企业生产力与经济效益的要求,是现代化大生产背景下对土建施工需求,也是市场竞争环境下对土建施工现场管理的要求。

(一)提升企业生产力与经济效益的要求

土建施工现场理性管理是提升企业生产力和经济效益的要求,能够彰显企业的管理理念与管理质量。企业需要加强对土建施工的现场理性管理,从而在产品的选择、质量的管理等等方面加以严重监管和控制,从而避免不良问题的发生,也能够降低土建施工后质量问题的发生几率,改变土建施工过程当中施工计划性较差、操作性较差以及浪费问题比较严重的问题[3]。

(二)现代化大生产背景下对土建施工需求

加强对土建施工现场的理性管理是施工现场现代化管理的实际要求。现代化大生产背景下,要求土建施工也需要在提升速度的同时,不断增强管理质量和生产质量。建筑企业要适应现代化大生产的要求,就必须实现企业管理现代化[4]。企业现代化大生产的特点是专业化、协作化,土建施工现场理性管理,可以将现代化大生产的特点与要求融入土建施工管理的过程当中,从而使土建施工能够实现标准化、规范化以及科学化的现场管理,满足现代化大生产对土建施工管理的实际要求[5]。

(三)市场竞争环境下对土建施工现场管理的要求

土建施工现场理性管理是当前时代背景下对土建施工现场管理的需求,是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对土建施工管理企业所提出的必然要求,对于企业的发展和壮大具有重要的影响。现代体检施工企业需要壮大和发展,那么则需要对土建施工过程当中的产品、施工流程等等进行全面的控制与管理。土建施工现场管理的质量高低能够直接影响着建筑企业在激烈市场竞争环境与不断变化市场环境中的地位,只有不断的提升土建施工现场管理质量,才能够使建筑企业长时间立于不败之地,不断提升建筑企业在市场中的份额。

三、土建施工现场理性管理方法

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土建施工现场理性管理可以通过加强对现场理性管理的重视程度,构建完善的现场理性管理制度,注重以人为本的理性管理理念等方式进行湿度创新,完善土建施工现场管理模式,提升土建施工现场管理质量。

(一)加强对现场理性管理的重视程度

土建施工企业每日都需要同参与施工现场管理,施工现场对于企业的日常经营和发展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可以说土建施工现场管理是企业整体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6]。施工企业的壮大与发展离不开土建施工现场的科学性、有效性管理。施工企业如果想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和财富,则需要结合土建施工的实际情况,在深入研究与分析的基础上,加强对施工现场的管理,从而获得更多为丰富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土建施工现场管理质量的提升,首先要求土建施工单位的相关领导与负责人员要加强对土建施工现场理性管理的重视程度。土建施工企业管理人员可以将现场理性管理融入于企业管理中,明确为施工现场的核心管理理念。

(二)构建完善的现场理性管理制度

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土建施工现场理性管理工作的开展需要全面而科学的制度保障,进而使每一个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都能够按照要求进行理性管理和工作,也能够对每一位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产生一定的约束性作用,使建筑企业能够朝着科学性、规范性的方向发展。

建筑企业需要结合自身的实际发展情况以及市场发展环境,制定人力管理制度以及施工计划管理制度等等,对施工过程当中的各个活动、细节进行明确的制度规定。在明确的制度规定下,体检施工单位可以结合现场管理制度实施计划性的管理和调控,控制土建施工工作的进步以及土建施工的质量,也能够完善现场管理人员的工作内容,一旦出现任何问题可以及时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避免更大问题的发生和发展为企业所带来的不良问题。

(三)注重以人为本的理性管理理念

土建施工现场理性管理能够直接影响土建施工进度的快慢以及质量的高低,对于成本的控制、产品的质量以及生产效益都能够产生重要的影响。知识经济时代下,人们对于管理的理念以及管理的方式更加注重,科技的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趋势的逐渐加快,使人们开始意识到科学管理和科技的重要意义。

全方位、多角度的实现土建施工现场综合性管理,为企业生产力和经济效益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建筑企业在明确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可以适当借助激励机制,更加关注人的价值与人的主观能动性,将施工人员以及管理人员工作的质量直接与他们所得的工资相关联,激发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与工作热情。

结束语

施工企业的壮大与发展离不开土建施工现场的科学性、有效性管理,土建施工现场理性管理是提升企业生产力与经济效益的要求,是现代化大生产背景下对土建施工需求,也是市场竞争环境下对土建施工现场管理的要求,对于企业的发展以及土建施工质量的提升均能够产生重要的影响。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土建施工现场理性管理可以通过加强对现场理性管理的重视程度,构建完善的现场理性管理制度,注重以人为本的理性管理理念等方式进行湿度创新,完善土建施工现场管理模式,提升土建施工现场管理质量,加强对施工现场的管理,解决土建施工过程当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从而获得更多为丰富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曹礼文.土建施工现场理性管理的探讨[J].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4,07:153.

[2]孙宁.土建工程现场管理的科学管理经验研究[J]. 赤子(上中旬),2015,02:133.

[3]都郁,杜鹏宇.基于土建施工现场管理的现状提出管理措施[J]. 四川水泥,2015,02:53.

[4]何德胜. AP1000核电工程项目中SC结构土建施工管理研究[D].南华大学,2012,(09):1-45.

篇10

关键词:分包管理;问题;对策

Abstract: our country most of the construction task in the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project management is the construction general contracting company will service team and own used machinery and equipment, supplied materials are organized. Low degree of specialization, service quality is not stable, general contracting to spend a lot of manpower and resources to service team management, contractor management level has also been, not improve. Along with the construction market competition is intense, so contract management is quite important, but in the subcontract management in the process of implementation also appeared some problems, this article made a simple discussion on these questions and measures is given.

Key words: the subcontract management; The problem; 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TL37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1、实践中分包管理常见问题

1.1分包商工程质量不佳

(1)、分包商材料方面质量问题,以次充好。这一点,无论分包商信誉好坏,均有可能出现。因为分包商在本专业上有信息优势,技术价格知识较非专业人员丰富,在投标竞争中,得标价已很低的情况下,为了获取最大利润,最佳选择就是以次充好,鱼目混珠,材料性能上相近,但品质价格上相差很远,这样做既隐秘又安全。如防水涂料,油性的和水性的,结果相近,但价格相差很大;如铝合金门窗,同样的样式,但材料壁厚或合金品质不同,价格悬殊很大;如钢筋可能检验实验结果均合格,但出产厂家的不同,其质量和价格也相差很大,焊接上就会出问题;如水泥可能实验结果也合格,但旋窑和立窑水泥的稳定性和价格就会有很大差别;如胶合板几乎相同的板材,但执行新标准(环保)的和执行旧标准的价格就差别悬殊。材料问题可能使总包方付出了成本,埋下隐患,质量风险还要承担。材料质量问题很普遍、很隐秘、也很敏感,比较施工质量问题在价值上的损失更大。对策:合同中详细指明材料品质、品牌、性能参数等,现场严把材料关,总包方应深入了解相关材料技术知识和市场信息,提高业务能力,赌住分包商的空子。

(2)、施工质量问题,不符技术规范。这种问题较表面化,容易引起重视。此问题各种研究非常多,此处省略。处理对策:动态检查,研究质量缺陷、分析原因,指定改进计划,实施和敦促承包商改进。

1.2分包商现场管理人员和技术工人素质不高由于部分分包商从事简单工作,人员素质不高,影响工程质量或进度。对策:合同询价阶段注意考察分包商施工技术能力、人员素质;施工前,采用样板工程的方法,实际考察,防止低劣素质人员进入;总包方要坚决督促分包商采取措施增加投入,更换或培训或改善现场人员;必要时总包方也可直接介入,安排专人专项管理,以总包方的技术能力支持分包商,弥补分包商的能力不足情况。

1.3分包商工期拖延工期拖延的原因很多,一般来说,双方都有原因:总包可能整体计划缺陷,工作面没有创造出来,协调不够;分包方可能人力物力投入不足,人员、机械周转不及,管理不善。对策:总包应先加强现场实际进度的检查监控,缩小进度更新周期;了解实际的情况制定计划;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赶工措施,包括激励和惩罚措施;充分沟通,谋取业主和相关各方的理解支持。此问题各种研究非常多,此处略。可查阅相关资料。

1.4分包商只顾自身施工管理,忽略项目整体系统性这是分包管理常见问题,处于节约成本,保护自己,分包商总是专注于个体的施工管理的,并且总是内敛的。主要表现在:文明施工逃避责任,可能是别人造成的,不管;生产质量推卸责任,别人污染的缺陷,不修;工具和材料、工作面独占使用,宁可作废决不予人。这种局面给项目的管理造成很的困难,总包管理人员往往主要是协调这些东不沾边西不靠的事情,而且由于相互推委,往往不能很好解决,不仅增加项目成本,而且降低项目整体效率。对策:如前所述,在合同中要求分包商有协调配合义务。现场管理要通过日常协调事件的处理,采用奖励惩罚等激励手段,强化分包商主动配合总包商管理的行为,弱化分包商内敛行为。教育分包商树立项目整体的系统观念。

1.5总包商逃避自身义务一般来说,总包商由于自身的地位优势,较容易逃避义务,总包方逃避义务,一定是在分包逃不掉的,能逼使分包方接受的情况下发生。所以对分包商来说,总包逃避义务,则一定面临损失。对策:分包商应经常的提醒总包商:必须履行合同义务,否则将对项目造成危害。区别的对待具体事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果总包逃避义务,我将面临损失,如不接受,将有更大损失,则考虑接受;如接受与不接受,其损失相当,则考虑不接受,同时要有同期记录的观念,以便作为日后谈判的条件。

2、对未来建筑工程项目分包管理的探讨

2.1、专业化程度更高专业化程度更高,使总包向管理方向分化,分包商则向专业施工更精分化。总包对分包的依赖度要增加,更多的具体施工任务要寻找分包商来完成;分包商将专注于其专业核心竞争力,分包商的一些不重要的辅工作将会外包,由更专业的分包商来完成。

2.2、组织更灵活,组织界限将模糊,总包项目团队也将出现分化,总分包将更多的以针对任务的临时性团队组合(任务小组)来完成工作。项目组织将会更趋灵活的组建,分包商会更多的参与总包的项目团队工作,合同的联系使各方更趋于平等合作的关系。项目会有更多的补充协议。

2.3、管理将更规范化合同管理的地位将更重要,项目正式信息沟通会更规范,工作程序会更加规范和严格。

2.4、分包商授权度更高分包商权力会增大,总包商会更趋向于向业主提供更周到的服务。对分包商的授权会增大,更多的具体施工由分包商完成,善于自我管理的分包商更受欢迎,分包商将趋于更多的自我管理。

3、结语

以上是本人在从事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工作中,由自己经验和知识积累,提出的对分包管理的模式的一些看法。由于市场竞争的加剧,建筑工程项目业主也变得更加专业化,质量和服务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任何建筑企业都有增强竞争力、降低成本、提高利润的需求,专业化的趋势不可避免,企业不会是大而全了,而是精而强了。这种趋势将使企业压缩规模,专注于提升核心竞争力,将更多使用外包的形式,利用更有效率的资源。现代项目管理有着很强的整合能力,对完成有外包参与的任务有着很强的管理能力。如何在项目管理中做好分包形式的管理工作呢?相信这样的问题并不仅仅是建筑领域,也是其他行业所共同面临的问题。本文提出的“采用集权式的公司发包,授权项目的管理实施,采取矩阵式的组织管理结构,着重于合同管理和生产过程目标管理的方式”,只是分包管理的一种方式,只是提出一种供借鉴的办法。在实际工作中,怎样管理,应该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采用“实事求是”的态度,创造性的发挥。

【参考文献】

[1]、徐蓉,工程建设总承包管理,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