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财务与会计范文

时间:2023-06-05 17:59: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公司财务与会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公司财务与会计

篇1

Key words: financial and accounting treatment;security company;risk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19-0066-03

0 引言

财务与会计处理风险是指公司在财务活动中,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使得账务管理出现偏差,致使公司存在遭受经济损失的风险[1]。自深圳特区证券公司开始试办以来,我国证券公司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成为金融市场上一支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证券行业加大力度进行业务创新及转型,在监管层放松管制和鼓励创新等一系列政策的推动下,证券行业释放出巨大的发展活力,证券市场获得了迅速发展。证券行业业务范围不断扩宽,产品类型日益丰富,资产规模持续提升,盈利能力和资本实力不断增强。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证券公司面临着巨大的观念冲击、市场冲击、业务冲击、人才冲击和技术冲击,证券公司间的竞争更加激烈,整个证券市场能否健康快速发展成为普遍关注的问题。证券公司面临着诸多财务风险,比如净资本规模较小,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差,收入结构不均衡,业务同质化严重,公司业绩很容易受股市行情影响等等。如果公司没有有效的识别财务风险并且采取有效的财务风险防范措施,那么将极其不利于证券公司的健康规范发展。随着市场的透明化、信息化、监管手段的完善化及法规化、证券市场的国际化,证券公司必须积极应对证券行业的发展要求,建立相应的风险管理机制以面对来自各方的危机。财务风险是一种很重要的不容忽视的风险,而财务与会计处理风险管理是财务风险管理基础,因此,如何规避财务与会计处理风险,成为公司加强管理核心问题之一。

1 研究综述

在发达资本市场,在证券公司风险管理方面的研究已趋于成熟。我国作为新兴的资本市场,证券市场的发育还不是很成熟,在证券公司风险管理方面的研究相对较晚,尚处在理论探讨与经验借鉴的阶段。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研究开始重点关注于证券公司的风险管理。刘恩禄、汤谷良(1989)第一次系统论述了财务风险的概念、特征及原因,探讨了企业该如何管理财务风险[2]。

一些学者对证券公司的风险来源、表现形式和特征等进行了相关研究。毕秋香等(2002)按照证券公司的风险来源以及风险的特征,将证券公司所面临的全部风险划分为五大类,即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和法律风险,并且针对每一个风险的具体成因进行了归纳[3]。曾嵘(2006)根据证券公司的不同业务类型将风险主要分为四大类,分别是证券经纪业务风险、承销业务风险、自营业务风险和其他业务风险,同时具体研究了每项业务具体面临的各种风险,例如对于证券经纪业务风险而言,又可将其分为经营风险、操作风险、业务拓展风险和IT技术风险等[4]。

部分研究主要从证券公司内部控制的角度研究其风险控制。陈共炎(2005)从会计控制的角度研究了证券公司内部控制问题。他首先分析了我国证券公司会计制度演进的状况,然后总结了影响我国证券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因素,并结合一些证券公司的实际情况进行具体分析,最后提出应当通过建立集中管理的财务制度提升证券公司会计的完整性和真实性,以充分发挥会计在风险控制中的作用[5]。冯玉明(2006)通过对上市公司2008年财务数据的实证分析,认为加强内部控制可以有效防范企业的财务风险[6]。王学峰(2007)结合内部控制的国际惯例和中国证券公司的实际情况,从证券公司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必要性、证券公司内部控制体系的构成要素及控制目标、控制主体及层级、控制客体与范围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为我国证券公司构建了较完整的内部控制体系[7]。张玺(2013)针对我国证券公司存在的风险管理问题,提出要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建立以净资本为核心的监管体系、加强行业信用评级制度管理、建立健全证券从业人员的监督机制[8]。段丽巧(2013)分析了金融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从财务内部控制环境、财务管理职务配置的优化等方面提出加强内部控制的对策[9]。

一些学者重点关注了证券公司财务风险,并对其特征进行研究,提出了切实可用的风险管理办法。许明波(2005)通过分析证券公司财务风险的基本特征和财务风险,设计了全面、系统、逻辑一致的风险识别和评估的指标框架及风险动态监测框架[10]。孟祥霞(2007)从理论研究角度出发,认为应注重基础理论,加强财务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和管理模式研究,强化财务风险文化、风险管理教育和财务风险管理责任观[11]。俞邵峰(2013)对证券企业财务风险的界定与特征以及证券企业财务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展开分析与探讨,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一些加强证券企业财务风险控制与管理的有效举措与建议[12]。

但是,相对于其他大多数企业而言,证券公司的数据很难获取,尤其是财务方面的数据,更是缺乏,这给证券公司财务风险管理方面的研究带来较大困难。证券公司财务与会计处理风险管理方面的研究较少,而财务与会计处理风险是财务管理风险的基础,决定了证券公司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可靠性,尤其是一些证券公司希望通过在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的方式进行融资,更是要保证财务与会计处理的真实行与合规性。因此,本文的研究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结果可以为我国证券公司的财务与会计处理的风险管理提供借鉴。

2 我国财务与会计处理风险的现状

国内关于财务与会计处理风险的研究比较细致,涵盖了财务印鉴管理、发票管理、银行存款管理、涉税、会计档案管理和实物资产管理七个方面,落实到了实务中可能出现的具体问题上面,并给出了较为详细的解决方案,这对于证券公司日常账务处理有非常大的借鉴意义。

但是国内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

首先,风险研究缺乏理论指导。研究内容都是从微观层面着手,以上研究问题虽然较为全面,但是并不能涵盖财务与会计账务处理的方方面面,并且多从实际问题出发, 并不能对整个证券行业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其次,研究缺乏普遍性。国内的研究多从某一个证券公司的角度出发,分析该公司存在的问题,所以研究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这样虽然各个公司能够处理好自身问题,但是该公司的经验不能对其他公司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研究缺乏共性。

再次,缺乏全面的风险控制体系。研究内容较为分散,多针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风险并没有一个全面的控制体系,导致在财务与会计的日常处理中通常是出现了问题才能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这样将会把证券公司置于一个风险较大的环境中,风险控制十分被动。

3 我国财务与会计处理风险的识别和应对

3.1 我国财务与会计处理风险的识别和应对思路

财务与会计处理风险管理是财务管理工作的基础。只有真实准确的财务信息才是管理层决策的有力支持和有效依据,才能够满足外部客户的需求。针对上述研究不足,本文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改进:

第一,研究财务与会计处理风险的理论基础。应当跳出微观层面的研究,从宏观角度出发,深入了解证券行业的财务风险,找到解决问题的理论支撑,对于现有问题及未知问题都具有普遍的理论意义。

第二,总结研究证券公司面临的风险问题的共性。公司财务与会计处理风险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财务人员缺乏风险意识,未严格执行公司财务管理制度,公司内部财务监督缺位等方面的因素。这些原因具有普遍性,研究应当针对整个证券行业,并非某个证券公司的某些财务与会计风险问题。因此,应当总结风险问题的共性,结合理论基础,形成一些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风险控制对策。

3.2 风险识别

本文通过查阅文献,并对我国几个规模和市场影响力较大的证券公司及其营业部进行走访调查,总结出证券公司财务与会计日常处理主要风险如表1所示。

4 结论及建议

4.1 结论

财务与会计处理风险管理是财务管理工作的基础。只有真实准确的财务信息才是管理层决策的有力支持和有效依据,才能够满足外部客户的需求。拥有完善的内部财务与会计处理风险控制机制是保证证券公司成长的关键。

本文通过总结分析国内证券公司财务与会计处理风险控制的研究成果,发现证券公司财务与会计处理普遍存在七种一级风险:财务印鉴管理风险、发票管理风险、银行存款风险、涉税风险、会计档案管理风险、实物资产管理风险和经纪人账务处理风险。上述风险分别对应若干个二级风险,并针对各个风险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

4.2 建议

篇2

[关键词]公司治理 环境财务会计

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近年来在我国越来越受到各方的关注。在本世纪初,环境会计的研究一度成为理论界的一个热门话题,如(耿建新、刘长翠, 2003;牛文元, 2002;孙兴华、王兆蕊, 2002;肖序, 2003;徐瑜青等, 2002;张百玲, 2002)。尽管如此,环境会计的研究一直停留在前沿介绍性质的表面层次,少有具体深入的分析。

顺应目前国内理论界对会计学的划分,环境会计也大致可分为两个分支,环境财务会计与环境管理会计(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Accounting,或简称EMA)。由于法律环境的薄弱,环境成本大多仍然体现为社会的外部性。EMA的引入并不存在足够的市场动力,到目前为止,国内真正意义上的EMA研究可以说还未出现。而在对环境财务会计的研究中,不少学者秉承着原有财务概念框架的思路,按会计目标、要素等等一系列概念的顺序,一一给环境财务会计对号入座,如(陈检生、贺广宇, 2007;耿建新、焦若静, 2002;牛文元, 2002;孙兴华、王维平, 2000;孙兴华、王兆蕊, 2002;唐兴莉, 2003;王红娟, 2005;肖序, 2003;许家林、王昌锐, 2006;张思纯、孙兴华, 2008),进行构想分析。尽管在某些研究的潜在设定中,国有企业的行政公司治理生态被默认为前提假定,但总体来说,几乎没有人对现代财务会计学的起点――公司治理――进行专门的探讨,这不能不说是一件怪事。

在资本市场高度发展的经济体中,解决所有人与控制人之间的问题,这既有可能表现为传统的股东与管理层间(Holmstrom, B, 1979;Jensen, M C and Meckling, W H, 1976),也可能表现为控制性的大股东与一般的小股东间(Claessens, S, Djankov, S and Lang, L H, et al., 2000;Johnson, S, La Porta, R and Lopez-de-silanes, F, et al., 2000),赋予了财务会计学这个概念全新的意义。解决委托双方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一系列后果,是会计信息这种工具被广泛使用的主要意义。因此了解我国企业公司治理的现状,从而分析设定环境财务会计的需求与构成,是更合乎逻辑的研究思路。

根据Wind数据库的统计,截止至2008年6月,我国的上市公司中,实质控制人为国家性质的公司数占59.92%,而其中实质控制人为地方政府的又占69.95%;此外即使在民营企业中,也大多与地方政府有着较为紧密的关系(Fan, J P, Wong, T J and Zhang, T, et al., 2007)。由于我国的上市公司普遍存在控制性股东,公司治理中的问题也就集中表现为大小股东间的关系,环境财务会计的需求也就取决于其是否能够降低控制性股东与小股东间的成本。

由之前的数据统计可以看出,中央及地方政府对上市公司的控制有较大的参与度,而目前国内企业环境行为的成本主要来自于政府相应的法规监管(李建发、, 2002),这种监管一般由中央政府推动,而由地方政府执行。此时不论是以中央政府为实际控制人的行政机制,或者是地方政府扮演重要作用的其他企业,企业的环境行为的经济后果自始至终来自同一作用主体,而对企业价值来说,成为一个接近于内生性的变量。这时环境财务会计信息的披露,很难带来成本的下降,因此也就不存在披露的需求。

在(李建发、, 2002)所做的问卷式调查研究中,也验证了本文的这一推断。根据该研究,大部分企业对环境信息披露的理解片面狭隘,且热情不高。但该文随后提出的建议仍然囿于准则的建立及政府的监管,我们认为这未必是真正能够问题的办法,要改变这种情况,应当考虑改善企业的公司治理,降低目前一股独大的程度,实质控制人过于强势,以及退出一些不必要的政府干预。

由于股权集中度较高以及政府在实际控制中参与度较大等企业公司治理的特点,原本应当属于外生性的环境行为经济后果,成了实质控制人自身的博弈,从而使得这种信息的披露从逻辑上分析无助于降低企业的成本,从而提升企业的价值,从而也无法获得企业的支持。这是本文将公司治理与环境财务会计结合,而推断出的结论,对将来进一步的研究应当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我们认为未来的研究可以考虑分析目前国内企业对环境财务信息自愿披露的程度与企业控制链中政府参与的程度两者间的关系,这样的研究结果将进一步推动我们对这一问题的理解。

参考文献:

[1]陈检生,贺广宇.试论环境资产与环境负债的计量. 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2]耿建新,焦若静.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初探. 会计研究, 2002;1

[3]耿建新,刘长翠.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及其相关问题探讨[J]. 审计研究, 2003

[4]李建发,.我国企业环境报告:现状、需求与未来. 会计研究, 2002.;4

[5]牛文元. “绿色GDP”与中国环境会计制度.会计研究, 2002.;1

[6]孙兴华,王维平.关于在中国实行绿色会计的探讨. 会计研究, 2000.;5

篇3

关键词:财务危机 Logistic模型

财务危机预警问题是财务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而且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建立财务预警模型,对企业财务危机进行预测,对于保护投资者和债权人利益、对于政府部门提高对企业的宏观监控质量以及规范证券市场等方面,都将起到重要作用。

一、文献综述

(一)Logistic模型的选用和预测准确率研究国外对于企业财务危机预警模型的研究已有七十多年的历史,产生了一元分析法、多元分析法、Logistic回归分析法、人工神经网络等多种方法,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Logistic回归分析代替判别分析法,在财务危机预测研究领域占据主流地位。Logistic回归方法没有严格的假设条件,不要求数据的正态分布,因而其参数估计比判别分析更加稳健;而且对于二分类总体判别问题,具有较好的区分效果。国内直至20世纪90年代末才开始有关于这一方面的学术研究出现,其中都借鉴了西方较为成熟的模型或理论,并结合中国的特色加以研究。近年来,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国内学者对这一领域的研究越来越重视,有关财务危机预测研究的文献日益增多。从这些文献看出,国外的研究方法在中国的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测中均得到了应用,而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在这些文献中占了很大比例。但不同文献Logistic模型的预测准确率有较大的差异,如吴世农等(2001)的Logistic模型总体预测准确率为93.53%;赵息等(2007)建立的Logistic模型在发生财务危机的前两年,模型判断正确率在90%以上;乔卓等(2002)研究发现提前两年和提前三年其Logistic 模型的预测准确率分别达到81.16%和76.81%;姜国华等(2004)的模型对ST公司的预测准确率为64%。这些预测效果的差异,一方面是由于样本和变量选择范围不同造成的,另一方面是由于有些研究在预测效果判别等方面的缺陷造成的。

(二)样本规模的选择对于样本规模的选择,Logistic模型要求大样本规模。因为Logistic模型运用最大似然估计法估计模型参数,最大似然估计具有一致性、渐进有效性和渐进正态性的统计性质,然而保持这些性质的前提条件为样本规模要很大。国外一些资深研究人员认为最大似然估计的大样本性质一般维持得较好,即使在中等规模(比如样本数为100)的条件下,也能够接受。而样本规模小于100时使用最大似然估计的风险较大(王济川等,2001)。而国内有些文献的样本规模小于100,其研究结果的有效性和稳健性就值得怀疑。如洪梅(2007)以40家公司为样本建立Logistic预测模型,以0.5为分界点,模型总体预测准确率为86.1%;宋鹏等(2009)以80家样本公司所建模型的总体回判正确率为95% ,对35家预测样本的总体判断准确率80%;而胜等(2004)利用32家样本建立不同的预警模型进行比较,在试图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时发现指标变量难以进入模型,建模失败,这也说明了样本规模对Logistic模型的建立有直接影响。对模型预测效果的判别,大部分文献都采用分类表对模型预测准确性进行评价。采用分类表判别预测模型预测效果时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对分界点的确定以及对预测结果的解释方面。有的作者没有说明分界点的确定依据,如崔学刚等(2007)以34家危机公司与66家非危机公司作为样本公司建立Logistic模型,采用0.34为阙值概率(分界点),得出总体预测准确率70%,危机公司预测准确率70.6%,非危机公司预测准确率69.7%,但没有说明分界点的确定方法;有的文献对分界点的确定做了说明,但不具有普遍适用性,姜秀华等(2002)选用42家ST公司和42家非ST公司为研究样本,借助贝叶斯公式,判断最佳分界点为0.1,得到模型的回判准确率为84.52%。但文中利用较低的分界点(0.1)对ST公司进行外推判别能够得到很高的判别准确率,不代表模型的总体预测准确率高。

(三)样本比例和分界点的选择有些文献当危机公司和非危机公司的样本比例不是1:1时,仍简单地采用0.5为分界点,影响了预测结果的准确性。如鲜文铎等(2007)利用61家ST公司和183家非ST公司作为估计样本,并利用60家ST公司和180家非ST 家公司为验证组,研究结果显示,以0.5为分界点时,标准Logistic 模型对ST 公司、非ST 公司和总体样本的预测正确率在估计样本中分别为68.9%、96.2%和89.3%,在验证样本中分别为73.3%、91.1%和86.7%,可以看出其模型对非ST 公司的预测准确率远高于对ST公司的预测准确率,由于非ST 公司样本数大于ST公司样本数,而使模型对总体样本预测准确性也高估;赵息等(2007)选取了35家财务危机公司和67家非财务危机公司作为样本,建立了基于主成分分析的Logistic预警模型,以0.5为分界点,分析结果表明在发生财务危机的前两年模型判断正确率在 90%以上,在发生财务危机前的第3年,判断正确率为74.51%。其研究发现ST 公司的误判率高于非ST公司的误判率,但却认为是由于报表粉饰引起的财务数据扭曲导致。还有一些文献当危机公司和非危机公司的样本比例不是1:1时,只采用类R2、HL指标说明模型拟合优度,而没有对分界点和模型预测准确率进行说明。如浦军等(2009)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利用2007年40家ST样本、103家非ST样本建立了相应的Logistic财务危机预警模型,只用类R2表示模型拟合优度较好。曹德芳等(2005)选用21家工业企业ST公司和104家非ST公司,采用HL指标说明模型拟合优度,也没有说明Logistic模型预测准确率。

本文拟在克服以上缺陷的基础上,利用2008、2009年最新的财务危机公司为研究对象,建立新会计准则背景下的Logistic财务危机预测模型,利用ROC分析确定最佳分界点,并利用分类表和ROC曲线对模型的预测准确性和实用性进行判别。

二、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对于财务危机的界定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观点,国内绝大多数学者在其研究中将上市公司因财务状况异常而被特别处理(ST)作为企业陷入财务危机的标志。但本文比较赞同崔学刚等(2007)的观点,将首次亏损作为财务危机的界定标准。原因主要为首次亏损是公司财务状况恶化的开端,而且这种界定有助于获取足够大样本量,满足Logistic模型对大样本的要求,也使研究更具一般性。本文以近三年首次出现亏损作为上市公司财务危机的界定标准,当净利润小于0时,因变量Y取1;否则为0。本文共选取了474家上市公司,其中2008年首次出现亏损的公司119家,2009年首次出现亏损的公司39家,随机选取截至2008年连续三年盈利的公司238家和截至2009年连续三年盈利的公司78家作为配对样本。样本筛选过程中,剔除了金融保险类公司和近三年财务数据不全的公司及发行有B股、H股的公司。数据来源于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和讯网等权威证券网站。为了分析不同样本规模对预警模型最佳分界点及预测准确性的影响,在进行实证分析时,将474家公司进行两次随机分组,第一次按危机公司和非危机公司1:1的比例分组,第1组取158家公司作为估计样本,第2组158家公司作为检验样本;第二次按危机公司和非危机公司1:2的比例分组,第3组237家作为估计样本,第4组237家作为检验样本。各类样本年度分布见(表1)。

(二)变量选取本文以本年度(定义为第t年)是否首次出现亏损为因变量,首次出现亏损取1;否则取0。以前一年(定义为第t-1年)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为自变量。本文综合考虑企业偿债能力、获利能力、营运能力、成长能力、获取现金能力及公司治理等多方面的因素,选取了37个指标作为自变量。具体指标分别是反映偿债能力的指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现金比率、流动资产对负债总额比率、营运资产与总资产的比率、现金与总资产比率、资产负债率、有形净值债务率、权益乘数;反映盈利能力的指标:净资产净利率、扣除非经常损益后的净利润率、总资产报酬率、销售净利率、成本费用利润率、主营收入毛利率、主营收入税前利润率、主营收入税后利润率、每股收益、扣除非经常损益的每股收益;反映营运能力的指标: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固定资产周转率、净资产周转率;反映发展能力的指标:主营收入增长率、净利润增长率、净资产增长率、固定资产投资扩张率、总资产扩张率、可持续增长率、超常增长率、经营现金净流量增长率;反映现金获取能力的指标:主营业务现金比率、每股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资产的经营现金流量回报率;反映盈利质量的指标:非经常性损益比率;反映公司股权结构的指标: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

(三)研究方法Logistic模型是一种非线性判别的统计方法。在二分类Logistic模型中,通常用Y代表因变量,它的取值有两种可能(如危机公司为1,非危机公司为0)。X=(X1,X2,…,Xn)表示自变量。P用于表示Y在特定条件下的发生概率。P通过下式求得:

系数可以按照一般回归系数那样解释,一个自变量的作用如果是增加事件的对数发生比Ln[p/(1-p)],也就增加事件发生的概率P,反之亦然。由于Logistic回归中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的关系是非线性的,Logistic模型估计未知参数时采用最大似然估计。本文的研究目的是利用上市公司的财务指标和股权结构指标构建Logistic模型,对上市公司发生财务危机的概率进行预测。评价Logistic预测模型预测效果常用的工具是分类表,在分类表中可以计算出样本总预测正确率、灵敏度(Sensitivity)和特异度(Specificity)等指标。但分类表预测准确性取决于分界点(Cutoff point/cutoff value)的确定,在模型一定情况下,不同分界点会导致完全不同的预测准确性。因此本文首先利用ROC(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曲线确定最佳分界点,然后根据分类表结果和ROC曲线下面积估计模型预测准确率。ROC曲线分析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分界点的移动,获得多对灵敏度和误判率(1-特异度),以灵敏度为纵轴,以误判率为横轴,连接各点绘制曲线,然后计算曲线下的面积,面积越大,判断价值越高。灵敏度就是把实际为真值的判断为真值的概率,表示通过预测模型准确预测出发生事件占实际发生事件的比重。特异度就是把实际为假值的判断为假值的概率。误判率就是把实际为假值的判断为真值的概率,其值等于1-特异度。本文中灵敏度=被正确预测为危机公司的样本数/实际发生危机的样本公司数。特异度=被正确预测为非危机公司的样本数/实际非危机公司样本数。误判率=被误判为危机公司的样本数/实际非危机公司的样本数。总体准确率=被正确分类的样本数/样本公司总数。

三、实证结果分析

(一)独立样本T检验由于所选自变量较多,各项指标间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影响回归分析的准确性,因此在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前首先利用财务指标的独立样本T检验对自变量进行筛选。检验结果表明,当危机公司与非危机公司样本比例为1:1时,在两类企业之间有显著差异的财务指标共12个,当危机公司与非危机公司样本比例为1:2时,在两类企业之间有显著差异的财务指标共15个,其中有10个指标与样本比例为1:1时相同。检验结果见(表2)、(表3)。可以看出,危机公司与非危机公司在现金流指标、主营业务盈利指标、非经常损益比率以及固定资产和总资产扩张等几类指标有显著差异。危机公司利用现金进行偿债的能力、投资扩张能力、获取现金流的能力以及主营业务的盈利能力都比较差。从(表2)看出危机公司的净利润增长率显著高于非危机公司,但其扣除非经常损益后的净利润率显著低于非危机公司,说明危机公司的利润增长主要源于非经常损益的增长,说明其盈利质量较差、盈利缺乏可持续性。

(二)回归分析以本年度(定义为第t年)是否首次出现亏损为因变量,首次出现亏损取1;否则取0。以前一年(定义为第t-1年)通过T检验的财务指标为自变量,进行单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剔除统计不显著的变量指标。同时,通过相关系数矩阵检验各个自变量之间的多重共线性,按照单变量检验显著性从高到低的标准选择进入预测模型的变量,最终得到两个危机预测模型,危机公司与非危机公司样本比例为1:1时所得模型为M1,危机公司与非危机公司样本比例为1:2时所得模型为M2,模型回归结果见(表4)和(表5)。可以看出,如果上市公司收益中非经常损益比率越高、净利润增长率越大,即当上公司通过增加非经常性损益大幅增加利润时,公司下一年亏损的可能性越大,而公司主营收入毛利率高、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率高,而且经营净现金流及其增长率大时,说明上市公司盈利质量高,下一年出现亏损的可能性小。当流动资产对总资产比率越高时,公司资产流动性越强,公司下一年出现亏损可能性小,这一点与奥特曼Z记分模型结论一致。

(三)Logistic风险预警模型评价对Logistic 回归模型的评价主要有三个方面:模型总体显著性、拟合优度与预测准确性。

(1)模型总体显著性检验。模型总体显著性检验采用Omnibus Tests of Model Coefficients检验,该指标类似于多元线性回归中的F统计量,表明了模型自变量对因变量的总体解释能力。从(表4)和(表5)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M1、M2两个模型的卡方统计量分别为32.735和27.213,对应Sig. (相伴概率p值)均为0.000,说明两个模型均通过了总体显著性检验,模型自变量对因变量的解释能力较强。

(2)拟合优度评价。拟合优度反映了模型匹配观测数据的程度。如果模型的预测值能够与对应的观测值有较高的一致性,就认为这一模型拟合数据。否则,将不能接受这一模型,而需要对模型重新设置。当Logistic模型中自变量很多,或者自变量中包含连续性变量的情况下,应采用Hosmer-Lemeshow(HL)指标判别模型拟合优度,而且HL指标被认为是估价Logistic回归模型拟合优度方面应用最广泛的指标(王济川等,2001)。在具体应用时,检验的是模型预测值与实际观测值之间的差别,判断标准是查看Sig.值,如果是sig>0.05,即说明模型预测值与实际观测值之间没有显著差别,即拟合方程与真实的方程基本没有偏差,也就是说HL指标的Sig.值越大越好。(表4)、(表5)显示模型的H L拟合优度检验结果,M1的卡方统计量为5.249,Sig.(相伴概率p值)为0.731,M2的卡方统计量为7.82,Sig.(相伴概率p值)为0.451。两个模型的Sig.值均远远大于给定的显著性水平0.05,表明模型M1和M2较好地拟合了数据。

(3)最佳分界点确定及预测准确度评价。本文利用Spss中Analyze――Roc Curve命令,绘制了两个模型的roc曲线,见(图1)、(图2)同时确定各模型的最佳分界点。根据统计理论,危机公司与非危机公司的判别错误率与分界点关系的方向相反,二者此消彼长。即当分界点值逐渐增大时,非危机公司判别错误率逐渐减小,危机公司判别错误率逐渐增大,反之亦然。因此,从统计角度来看,不存在使得危机公司和非危机公司判别错误率都达到最低的分界点值。在实际应用中分界点的确定一般需要根据使用目的和判别错误成本来定。对于筛选性质的研究,往往选择在容许的特异度情况下,尽可能使灵敏度高一下;对于确认性研究,往往在灵敏度容许的范围内,选择使特异度高一些的分界点。但判别错误成本的测定比较困难,不同使用者出于不同的使用目的考虑,对于判别错误成本的测定方法可能也不一致。因此,绝大多数学者在研究中回避了这一问题,本文的研究也未考虑判别错误的成本。在不考虑判别错误成本的情况下,本文将非危机公司判别准确率与危机公司判别准确率之和最大时(即总体判别准确率最大,判别错误率最小)对应的分界点确定为最佳分界点。通过以上方法确定最佳分界点之后,各个模型的预测准确率如(表6)和(表7)所示,本文同时列出了分界点为0.5时的预测精准确率进行对比。从(表6)可以看出当危机公司与非危机公司样本比例为1:1时,最佳分界点(接近0.5)处的总体预测准确率高于以0.5为分界点的总体预测准确率。从(表7)中可以看出当危机公司与非危机公司样本比例为1:2时,以0.5为分界点时,会低估危机公司预测准确率(灵敏度),高估非危机公司的判别准确率(特异度),由于非危机公司样本数多于危机公司样本数,从而导致模型总体预测准确率高估。(表6)与(表7)显示,当危机公司与非危机公司样本比为1:1时,最佳分界点分布在0.5附近,而当危机公司与非危机公司样本比为1:2时,最佳分界点分布在0.33附近,即最佳分界点与危机公司在总样本公司中所占比例比较接近。此结果也与崔学刚等以34家危机公司与66家非危机公司作为样本公司时采用0.34为分界点,姜国华等(2004)选用33家ST公司和778家非ST公司作为样本公司时采用0.04为分界点相一致。本文推断这种现象不是巧合,而是有其必然性。因为Logistic模型如果拟合较好,则模型就应该反映样本公司的总体情况,如果样本总体中实际发生危机公司所占比率为α,则根据Logistic模型计算出的所有样本公司中发生危机的概率也应为α,因此采用α为分界点,所预测结果与实际情况最相符。M1估计组和检验组ROC曲线图如(图1)和(图2)所示,其横轴是非危机公司的判别错误率(1-特异度),纵轴是危机公司的判别正确率(灵敏度),ROC曲线越陡峭,ROC曲线面积越大(指ROC曲线下边部分面积),预测模型的稳定性和判别精度越高。按照国际通行值, ROC曲线面积如果能达到0.7,该模型即可应用于实践。本文模型M1估计组的ROC曲线面积达到0.758,而且其检验组的ROC曲线面积达到0.735,说明模型稳定性和判别精度较高,可以应用于实践。M2估计组及其检验组的ROC曲线面积分别为0.699和0.662(限于篇幅,文中没有列出图示),说明模型尚不足以应用于实践。

四、结论

根据前文分析,得出如下结论:危机公司与非危机公司的差别主要体现在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发展能力及经营现金流的获取方面。偿债能力差异主要为危机公司的现金以及营运资产在总资产中的比例显著低于非危机公司,其偿还到期负债的能力较差;盈利能力方面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危机公司主营业务盈利能力差并且盈利质量不佳,利润中非经常性损益比例较大,说明其持续盈利能力不强。发展能力方面的差异主要表现为危机公司的固定资产扩张速度和总资产的增长率都显著低于非危机公司,说明危机公司发展潜力不足。另外研究发现危机公司的经营现金流指标显著低于非危机公司。

参考文献:

[1]吴世农、卢贤义:《我国上市公司财务困境的预测模型研究》,《经济研究》2001年第6期。

[2]赵息、肖铮、何辉渝:《Logistic模型在上市公司财务预警中的应用研究》,《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3]乔卓、薛锋、柯孔林:《上市公司财务困境预测Logit 模型实证研究》,《华东经济管理》2002年第10期。

[4]姜国华、王汉生:《财务报表分析与上市公司ST预测的研究》,《审计研究》2004年第6期。

[5]王济川、郭志刚:《Logistic回归模型: 方法与应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9期。

[6]胜、梁梁、殷尹:《不同模型在财务预警实证中的比较研究》,《管理工程学报》2004年第2期。

[7]崔学刚、王立彦、许红:《企业增长与财务危机关系研究》,《会计研究》2007年第12期。

[8]姜秀华、任强、孙铮:《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警模型研究》,《预测》2002年第3期。

[9]鲜文铎、向锐:《基于混合Logit 模型的财务困境预测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年第9期。

[10]傅文:《基于Logit模型的上市公司财务预警分析》,《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5年第8期。

篇4

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中小企业是市场经济中最具有活力和创新力的组成部分,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但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往往忽略了财务会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导致出现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因此,中小企业必须充分认识到财务会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预防性采取应对措施,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稳步发展。

一、中小企业财务会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发展战略不明确,导致财务资源浪费

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发展战略往往起着“牵一发动全身”的作用。如果企业缺乏明确的发展战略,可能导致企业盲目发展,难以形成竞争优势;如果企业发展战略过于激进,脱离企业实际能力或偏离主业,将会导致财务资源浪费甚至危及企业生存。

(二)监督机制不到位,导致财务会计管理工作混乱

中小企业大部分是民营企业,呈家族式结构,所有权与经营权的高度集中,领导者对企业财务会计工作干预、操纵过多,导致财务会计管理工作混乱,另外,中小企业往往内部机构设置简单,没有专门的内部审计部门,财务会计监管不力,审查不够,会计信息严重不实,这种模式给企业的财务会计管理带来了负面影响。

(三)风险意识淡漠,导致财务会计工作难以为继

中小企业的管理者早期白手起家,管理思想落后,财务会计管理的风险意识淡漠,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将会面临诸如流动性风险、利率风险、信用风险、税收筹划风险,许多中小企业因为没有流动资金无法进行正常的生产经营,无法偿还到期债务而导致企业停业破产。如果中小企业管理者缺乏现代财务管理观念,没有将财务会计管理纳入企业管理的有效机制中,将会使财务会计管理工作难以持续发展。

(四)协同效应不佳,导致财务会计管理工作孤立

在中小企业中,各部门往往各自为政,各司其职,人们普遍认为财务会计管理工作就是财务会计部门的工作,人为地把财务会计部门与其他管理部门完全割裂开来,形成经营、财务“两张皮”,使财务会计管理工作成了无源之水,其作用得不到应有的发挥。

(五)融资渠道单一,导致财务会计管理工作无力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通常需要注入大量的资金,如果中小企业凭借自身的资本积累不仅发展速度缓慢,而且难以适应市场竞争,最好的方式就是外部融资。由于中小企业投资规模小、财务会计管理不规范等因素,在融资的过程中很难达到银行、担保公司的条件,有时只能采用民间融资的渠道解决资金需求,由此造成中小企业的资金供给不足,财务成本严重偏高,导致财务会计管理工作无力,大大阻碍了中小企业的发展。

(六)管理基础薄弱,导致财务会计管理工作疲软

中小企业的财会人员普遍素质偏低,没有经过专门化、系统化的知识教育,难以适应现代财务会计管理的要求,如对现金管理不严,造成资金闲置浪费或短缺不足;对应收账款管理不力,造成资金回收困难周转不畅;对存货控制薄弱,造成库存挤压、毁损,对固定资产管理疏漏,造成企业财产损失。如果财务会计人员缺乏主动作为、主动管理的思维和方法,将导致财务会计管理工作疲软。

二、加强中小企业财务会计管理的建议

(一)细分市场,明确企业发展战略

中小企业一般实力较弱,没有足够的资金实行多元化经营分散风险,企业可以通过细分市场,发挥自身优势,集中有限的资金,明确企业短期、中期、长期的发展战略,进行专业化经营,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新”的原则,提高产品创新能力和市场占有率,使财务资源发挥最大效应。

(二)加强监督,创造良好财务会计内控制度

中小企业领导者应充分认识到财务会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工作,不越权行事,建立科学的财务会计管理制度;同时建立内部审计制度,在企业财务会计管理过程中,对资金活动的来龙去脉进行监督和指导,坚决制止管理层凌驾于控制之上、违反财经纪律、营私舞弊等行为,促进企业提高经营能力和经济效益。

(三)防范风险,保障财务会计运营安全

在市场经济中,中小企业管理者以及财务会计人员一定要树立风险意识,面对经营环境的变化,时刻关注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种风险,特别是流动性风险,统一风险偏好和风险承受度,变被动接受为主动管理,防患于未然,保障财务会计乃至整个企业的运营安全。

(四)通力合作,凸显财务会计管理价值

现代财务会计,应该是整个企业的“大财务”概念,财务管理不仅仅是财务会计部门的事情,还涉及公司的方方面面、上上下下,公司的领导者、采购人员、生产人员、销售人员等非财务会计人员更需要掌握运用一定的财务会计管理方法和技能,实行资源优势互补和共享,保证财务会计管理工作服务整个企业发展战略。

(五)拓宽渠道,优化财务会计工作环境

中小企业在发展壮大过程中,一方面要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和资产质量,满足金融机构贷款要求;另一方面,要积极与政府部门沟通汇报,取得财政资金支持企业发展;中小企业还可成立中小企业基金、建立中小企业担保机构,多方位拓宽企业融资渠道,低成本吸收资金,创造良好的财务会计工作环境,更好地促进企业健康快速发展。

篇5

【关键词】财务困境;事务所变更;审计意见

一、研究背景

国内外关于处于财务困境的公司变更会计师事务所的相关研究很多,得出的结论也是大同小异。

1、国外的文献

Schwartz和Menon(1985)对濒临破产的上市公司发生变更会计师事务所的动机进行了研究,他们发现处于财务困境的上市公司更容易发生变更事务所的行为。Bryan、Tiras和wheaktley(2001)也从研究了处于财务状况不佳的企业与发生事务所变更行为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二者呈现了重大的负相关关系,他们研究发现如果事务所发生了变更,其结果就不能很好的识别出濒临破产的公司了。

2、国内的文献

我国对于事务所变更的研究相比西方国家比较晚,大部分学者关注的都是关于事务所变更的影响因素,他们主要是从经济学的角度对这些因素所起的作用进行了解释。其中,耿建新和杨鹤(2001)以我国近10年的发生变更事务所的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他们发现处于财务困境的上市公司比财务状况好的上市公司容易发生事务所变更。杨华(2004)以沪深两市A股2004年年报和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2004年《年报审计情况快报》为基础,采用实证方法研究了上市公司财务指标、上市年限长短、审计意见变更、事务所规模、事务所变更、是否ST、地域位置等因素与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审计意见类型之间的关系。是否ST即是本文所指的是否处于财务困境。朱小斌(2001)指出:在经济低迷的时候发行股票的公司比在经济繁荣的市场中发行股票的公司更容易发生事务所的变更。事务所如果遇到了财务困境那么其发生变更事务所的几率更大

二、引言

对于处于财务困境的公司,他们的决策层以及聘用的会计师事务所双方都有破坏他们之间委托审计关系的动机。因为不管对于上市公司还是对于会计师事务所财务困境都有一定的压力。美国学者Smith比较了早期139例会计师事务所变更前后的审计意见,发现前、后任会计师事务所之间存在意见分歧、这些分歧都是在上市公司收到非标准保留意见之后发生的。从而造成了上市公司的财务困境以破产危机成为引发会计师事务所变更最有可能的动因。所以,本文以公司财务困境为目标动因,以其为对象研究我国沪深两市上市公司事务所变更的后果及影响。

三、上市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变更情况

从2008年~2010年的数据从下表来看,我国在这三年间上市公司总数呈现一个加速增加的趋势。变更总数在2009年呈现了一个大幅度的增加主要是由于当时我国的会计师事务所正掀起一个合并的浪潮。本文研究的引起事务所变更的原因主要是自愿性的变更,因此这里不考虑合并更名的非自愿性的变更原因,将合并变更的原因剔除后可以发现我国这三年会计师事务所变更是呈下降趋势的,在变更的上市公司中ST类得上市公司数有所增加。与变更数形成了一个负相关的关系,由此可以看出我国深沪两市处于财务困境的上市公司进行会计师事务所变更占总变更数呈现了上升趋势。越来越多的处于财务困境的上市公司进行会计师事务所变更,其目的究竟如何我们缺乏相关的统计数据不得而知。本文数据来自于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审计快报、国泰安数据库及和讯网等相关网站。

四、2010年会计事务所变更原因披露及后果

以2010年深沪两市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2010年总共有120家上市公司进行了事务所的变更,未披露的49家,达到了40.83%。共有13类变更原因:其中有18家公司因为合作时间过长要求定期更换,15家是因为企业合并发生了重大资产重组,8家上市公司给出原先事务所业务繁忙的更换理由。其他还有诸如合同到期、首次公开发行、与事务所时间安排不一致能理由。从2010年上市公司对事务所变更的披露情况来看,还是存在着披露不够详尽,缺乏相应的规范,甚至有些公司未对变更原因进行披露。这无疑使我们分析研究上市公司变更事务所的动因的数据缺乏准确有力的支持,从而造成我们得出的结论缺乏说服力。

再以审计意见的变化作为我们评价会计师事务所变更的后果,据数据可知,审计意见不变的占76.67%,不能比较的13.33%,审计意见缓和的占6.67%,加重为3.33%。我们观察审计意见缓和的8家上市公司中,7家是出于财务困境的。

五、2010年ST类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变更情况

2010年深沪两市上市公司一共有2562家,其中ST类的上市公司一共有127家。处于财务困境的上市公司进行事务所变更的比率为21.26%,非ST类的上市公司的比率为3.8%。由此可以看出出于财务困境的上市公司较其他上市公司更倾向于进行会计师事务所的变更,且比率高出好几倍。

进行会计师事务所变更后,处于财务困境的上市公司审计意见达到缓和的有7家,占总比的5.51%,而非ST类得公司审计意见得到缓和的只有1家,占比1.08%。与之相比较,可以发现,处于财务困境的上市公司变更会计师事务所之后审计意见得到缓和的比率是其他公司的五倍多。由此我们不免对处于财务困境的事务所变更会计师事务所的动机有所怀疑,ST类的上市公司是不是利用更换会计师事务所来进行购买审计意见,避免被退市的危险?

为了对这7家处于财务困境的上市公司审计意见在更换事务所之后得到缓和是否属实进行评价,本文选取了每股收益率为评价标准,对这7家ST类上市公司2009年与2010年的每股收益率进行比较。我们发现,其中两家ST类的上市公司2010年的每股收益率非但没有得到改善,甚至下降了很多。基于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处于财务困境的上市公司具有重大的利用更换事务所进行审计意见购买的嫌疑。

六、结论

通过对上述统计数据的相关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处于财务困境的上市公司较其他上市公司更倾向于进行会计师事务所的变更,同时,他们变更之后审计意见得到缓和的比率也比其他公司高。此外,处于财务困境的上市公司在变更事务所之后审计意见得到改善但并不是所有的公司每股收益率都相应的得到了增长,具有通过更换会计师事务所进行购买审计意见的重大嫌疑。

七、政策建议

1、完善上市公司事务所变更原因信息披露制度

在进行相关数据查阅的过程中,本人发现我国上市公司事务所对于变更原因的信息披露杂乱无章,随意性很大,有的甚至没有进行披露,这必将造成今后的审核调查无迹可寻。同时,给予上市公司隐瞒变更事务所的真正原因,进行暗想操作。所以完善好相关信息披露制度,特别是对处于财务困境的公司的信息披露炙待解决。我们可以规范会计师事务所变更信息的披露内容、提高信息披露的质量。上市公司在年度报告中应该清楚明确的披露会计师事务所变更的实质原因,不能用诸如“事务所业务繁忙、无法安排审计业务;事务所处于异地‘等模糊不清的原因进行搪塞。对于与前任事务所有分歧的,要说明分歧的原因、内容等。

2、加强上市公司变更会计师事务所行为的监管、加大惩罚力度

为了杜绝购买审计意见的出现,对于审计意见得到缓和的上市公司,监管部门可以进行重点审核。监管部门可以征询前后任会计师事务所对于上市公司的财务评价报告及询问事务所更换的真实情况。同时会计师事务所也要积极配合监管部门的调查,恪守相关职业道德、真实、诚信的给予答复,认真做好评价工作。对于处于财务困境的公司要提高警惕,进行更认真、全面的调查审核。同时,对于发现有购买审计意见行为的上市公司要严惩不殆。例如进行惩罚性的罚款、甚至降低其评级。提高购买审计意见的成本,减少该种行为的出现。

3、加强前任与后任会计师事务所的联系机制

处于财务困境的上市公司基于新接任的事务所可能对公司事务不够了解的目的从而进行事务所的变更,来达到其目的。所以,做好前后任的会计师事务所之间的联系,一方面可以使后任事务所更加了解上市公司的情况,另一方面通过评估,也有助于发现上市公司是不是因为不满前任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意见而处于购买审计意见的目的进行了事务所的变更。

4、增加会计师事务所从业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与职业道德素质、对于违规者严肃处理

会计师事务所作为审计报告的制定者,对于审计报告的真实可靠性承担了主要的责任。加强会计师事务所从业的专业技术水平有助于发现公司财务报告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同时,对于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有助于减少会计师事务所与处于财务困境的上市公司同流合污的情况。发现有会计师事务所及其从业人员出具不真实的审计意见来谋取利益的要严肃处理。引入事务所评级制度,除了对违规的事务所进行惩罚性的罚款,对直接责任人员进行相关的民事、刑事处罚外,严重者可以对该会计师事务所进行降级,由此来增加其违规的成本。

八、文章的局限性

第一,由于沪深两市的上市公司整体对于事务所变更的披露情况较杂乱无章,由此造成本文对于事务所变更的真实原因无从得知,文中所记载的原因并不代表真实全面的情况。

第二,本文只是选取了2010年的数据,也只能对于这一年进行相关分析,缺少往年比较数据,不能得到具有时效性的实在肯定的结论。

第三,由于本人知识有限,得出的结论以及提出的政策建议不免有不妥之处。

参考文献

[1]李东平,黄德华,王振林.“不清洁”审计意见、盈余管理与会计师事务所变更[J].会计研究,2001(6).

[2]吴粒,杨丰嘉.从会计师事务所变更看审计质量:一个实证分析[J].财会通讯,2004(11).

[3]刘斌,彭凌.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对会计师事务所变更的影响研究[J].财会通讯,2005.

篇6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的市场经济持续繁荣,国家之间的经济往来日益密切。在紧急危机爆发之后,我国受到了危机余波的冲击,国内企业的公允价值会计受到了影响。不同国家的学者对公允价值有着完全不同的看法。一些学者认为公允价值毫无意义,一些学者确认为公允价值可以彰显投资市场的透明度。为了发挥公允价值的积极作用,我国学者必须把握财务会计的本质特征,对公允价值会计进行精确分析。

二、公允价值概述

1.内涵

所谓的公允价值,就是当天交易产品或资产所需要支付的价值。公允价值在会计报告中占据着重要位置,是投资者参考的依据。在核算公允价值的过程中,需要对产品或资产的交易环境进行测评,判断买卖双方的交易意愿。在公平交易的背景下,二者所?f调的价格,就是最终的公允价值。

2.来源

对公允价值的来源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公允价值主要源自市场价格和未来的现金流量贴现。市场价格比较容易把握,在获取市场价格时,需要对市场报价进行获取和验证,将市场价格作为公允价值的基础。现金流量贴现的难度比较大,在现金流量贴现的过程中,需要计算产品或资产的折现率,以及市场价格的亏损率等等。

三、将公允价值计量引入企业的必要性

1.优化企业会计报告

首先,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可以优化企业会计报告。在企业进行交易的过程中,合约成为重要的交易形式,产品或资本被记录在合约之中,不再具有实体形态,传统的历史成本逐渐落后于时展的潮流。如果在此时应用历史成本进行会计核算,只能在合约真正具备法律效率时,才能计入会计报告之中,但是在合约过程中,企业的经济效益也会出现亏损情况。在引入公允价值计量之后,可以在合约未履行之前,把合约期间发生的业务计入到会计报告之中,对资本或产品的市场价格进行判断,实现合作双方的信息互通。

2.提升企业经营业绩

其次,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可以提升企业经营业绩。在未应用公允价值前,企业在核算经营效益时,需要计算收入与投资费用的差额。事实上,企业除了交易环节会产生费用和收益外,资产流动环节也会产生成本和效益。应用公允价值后,企业在核算经营效益时更加全面,财务会计不仅要计算收入成本差额,还要计算交易资产或产品的公允价值,以及在市场价格发生变化之后,公允价值的增幅和降幅。经过会计核算,会计报告的精确性将大大提升,企业根据会计报告,可以确定自身的发展方向,提升竞争实力,降低财务风险。

3.维护企业实物资本

再次,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可以维护企业实物资本。不同企业的生产能力不尽相同,为了实现企业的循环生产,需要把投入的生产能力进行大规模回收。在应用传统历史成本进行会计核算时,生产能力并没有计入到核算范围之内。在引入公允价值计量之后,生产能力是重要的核算内容,需要对生产能力的市场价格进行预估,并根据生产能力的市场价格制定回收方案,保障企业的有效权益。

4.解决收益分配问题

此外,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可以解决收益分配问题。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很容易出现收益分配不均问题,导致企业和投资者发生矛盾,阻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对于一些非实物资产,我国并没有形成严格的划分标准,企业只能按照历史成本进行估算,根据资产的历史成本进行划分。值得注意的是,市场经济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上述分配原则很容易导致利益超分配的问题出现。在调和企业和投资者之间矛盾的过程中,公允价值计量的作用得到了凸显。公允价值可以计算资产的实时价值,优化资产分配。

5.提高会计决策质量

最后,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可以提高会计决策质量。企业在进行会计决策时,需要以会计报告作为依据。在会计报告中,公允价值计量是最重要的参考项目之一。一方面,公允价值计量可以提升会计报告的精确性,帮助企业经营者制定科学的发展决策;另一方面,公允价值计量可以弥补历史成本核算的不足,提高企业会计决策的质量和水平。

篇7

财务与会计处理风险管理直接关系到公司的核心竞争力,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公司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强化财务会计处理风险管理已成为众多公司面临的重要问题。证券公司也不例外,在我国证券市场日趋成熟,竞争愈来愈激烈的大背景下,对证券公司财务与会计处理风险管理进行研究与探讨,有助于我们审视公司内部潜在的风险,进而从控制与管理风险的角度提高公司的财务管理效率。本文从证券公司财务与会计处理风险的表现形式出发,在对财务与会计处理风险产生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证券财务与会计处理风险管理控制的对策。

关键词:

财务与会计处理;证券公司;风险管理

0引言

财务与会计处理风险是指公司在财务活动中,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使得账务管理出现偏差,致使公司存在遭受经济损失的风险[1]。自深圳特区证券公司开始试办以来,我国证券公司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成为金融市场上一支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证券行业加大力度进行业务创新及转型,在监管层放松管制和鼓励创新等一系列政策的推动下,证券行业释放出巨大的发展活力,证券市场获得了迅速发展。证券行业业务范围不断扩宽,产品类型日益丰富,资产规模持续提升,盈利能力和资本实力不断增强。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证券公司面临着巨大的观念冲击、市场冲击、业务冲击、人才冲击和技术冲击,证券公司间的竞争更加激烈,整个证券市场能否健康快速发展成为普遍关注的问题。证券公司面临着诸多财务风险,比如净资本规模较小,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差,收入结构不均衡,业务同质化严重,公司业绩很容易受股市行情影响等等。如果公司没有有效的识别财务风险并且采取有效的财务风险防范措施,那么将极其不利于证券公司的健康规范发展。随着市场的透明化、信息化、监管手段的完善化及法规化、证券市场的国际化,证券公司必须积极应对证券行业的发展要求,建立相应的风险管理机制以面对来自各方的危机。财务风险是一种很重要的不容忽视的风险,而财务与会计处理风险管理是财务风险管理基础,因此,如何规避财务与会计处理风险,成为公司加强管理核心问题之一。

1研究综述

在发达资本市场,在证券公司风险管理方面的研究已趋于成熟。我国作为新兴的资本市场,证券市场的发育还不是很成熟,在证券公司风险管理方面的研究相对较晚,尚处在理论探讨与经验借鉴的阶段。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研究开始重点关注于证券公司的风险管理。刘恩禄、汤谷良(1989)第一次系统论述了财务风险的概念、特征及原因,探讨了企业该如何管理财务风险[2]。一些学者对证券公司的风险来源、表现形式和特征等进行了相关研究。毕秋香等(2002)按照证券公司的风险来源以及风险的特征,将证券公司所面临的全部风险划分为五大类,即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和法律风险,并且针对每一个风险的具体成因进行了归纳[3]。曾嵘(2006)根据证券公司的不同业务类型将风险主要分为四大类,分别是证券经纪业务风险、承销业务风险、自营业务风险和其他业务风险,同时具体研究了每项业务具体面临的各种风险,例如对于证券经纪业务风险而言,又可将其分为经营风险、操作风险、业务拓展风险和IT技术风险等[4]。部分研究主要从证券公司内部控制的角度研究其风险控制。陈共炎(2005)从会计控制的角度研究了证券公司内部控制问题。他首先分析了我国证券公司会计制度演进的状况,然后总结了影响我国证券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因素,并结合一些证券公司的实际情况进行具体分析,最后提出应当通过建立集中管理的财务制度提升证券公司会计的完整性和真实性,以充分发挥会计在风险控制中的作用[5]。冯玉明(2006)通过对上市公司2008年财务数据的实证分析,认为加强内部控制可以有效防范企业的财务风险[6]。王学峰(2007)结合内部控制的国际惯例和中国证券公司的实际情况,从证券公司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必要性、证券公司内部控制体系的构成要素及控制目标、控制主体及层级、控制客体与范围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为我国证券公司构建了较完整的内部控制体系[7]。张玺(2013)针对我国证券公司存在的风险管理问题,提出要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建立以净资本为核心的监管体系、加强行业信用评级制度管理、建立健全证券从业人员的监督机制[8]。段丽巧(2013)分析了金融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从财务内部控制环境、财务管理职务配置的优化等方面提出加强内部控制的对策[9]。一些学者重点关注了证券公司财务风险,并对其特征进行研究,提出了切实可用的风险管理办法。许明波(2005)通过分析证券公司财务风险的基本特征和财务风险,设计了全面、系统、逻辑一致的风险识别和评估的指标框架及风险动态监测框架[10]。孟祥霞(2007)从理论研究角度出发,认为应注重基础理论,加强财务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和管理模式研究,强化财务风险文化、风险管理教育和财务风险管理责任观[11]。俞邵峰(2013)对证券企业财务风险的界定与特征以及证券企业财务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展开分析与探讨,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一些加强证券企业财务风险控制与管理的有效举措与建议[12]。但是,相对于其他大多数企业而言,证券公司的数据很难获取,尤其是财务方面的数据,更是缺乏,这给证券公司财务风险管理方面的研究带来较大困难。证券公司财务与会计处理风险管理方面的研究较少,而财务与会计处理风险是财务管理风险的基础,决定了证券公司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可靠性,尤其是一些证券公司希望通过在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的方式进行融资,更是要保证财务与会计处理的真实行与合规性。因此,本文的研究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结果可以为我国证券公司的财务与会计处理的风险管理提供借鉴。

2我国财务与会计处理风险的现状

国内关于财务与会计处理风险的研究比较细致,涵盖了财务印鉴管理、发票管理、银行存款管理、涉税、会计档案管理和实物资产管理七个方面,落实到了实务中可能出现的具体问题上面,并给出了较为详细的解决方案,这对于证券公司日常账务处理有非常大的借鉴意义。但是国内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首先,风险研究缺乏理论指导。研究内容都是从微观层面着手,以上研究问题虽然较为全面,但是并不能涵盖财务与会计账务处理的方方面面,并且多从实际问题出发,并不能对整个证券行业具有理论指导意义。其次,研究缺乏普遍性。国内的研究多从某一个证券公司的角度出发,分析该公司存在的问题,所以研究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这样虽然各个公司能够处理好自身问题,但是该公司的经验不能对其他公司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研究缺乏共性。再次,缺乏全面的风险控制体系。研究内容较为分散,多针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风险并没有一个全面的控制体系,导致在财务与会计的日常处理中通常是出现了问题才能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这样将会把证券公司置于一个风险较大的环境中,风险控制十分被动。

3我国财务与会计处理风险的识别和应对

3.1我国财务与会计处理风险的识别和应对思路

财务与会计处理风险管理是财务管理工作的基础。只有真实准确的财务信息才是管理层决策的有力支持和有效依据,才能够满足外部客户的需求。针对上述研究不足,本文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改进:第一,研究财务与会计处理风险的理论基础。应当跳出微观层面的研究,从宏观角度出发,深入了解证券行业的财务风险,找到解决问题的理论支撑,对于现有问题及未知问题都具有普遍的理论意义。第二,总结研究证券公司面临的风险问题的共性。公司财务与会计处理风险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财务人员缺乏风险意识,未严格执行公司财务管理制度,公司内部财务监督缺位等方面的因素。这些原因具有普遍性,研究应当针对整个证券行业,并非某个证券公司的某些财务与会计风险问题。因此,应当总结风险问题的共性,结合理论基础,形成一些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风险控制对策。

3.2风险识别

本文通过查阅文献,并对我国几个规模和市场影响力较大的证券公司及其营业部进行走访调查,总结出证券公司财务与会计日常处理主要风险。

4结论及建议

4.1结论

财务与会计处理风险管理是财务管理工作的基础。只有真实准确的财务信息才是管理层决策的有力支持和有效依据,才能够满足外部客户的需求。拥有完善的内部财务与会计处理风险控制机制是保证证券公司成长的关键。本文通过总结分析国内证券公司财务与会计处理风险控制的研究成果,发现证券公司财务与会计处理普遍存在七种一级风险:财务印鉴管理风险、发票管理风险、银行存款风险、涉税风险、会计档案管理风险、实物资产管理风险和经纪人账务处理风险。上述风险分别对应若干个二级风险,并针对各个风险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

4.2建议

应当建立事前预警、事中控制、事后完善的风险控制体系。将对于风险的把控时间提前,提高应对风险的主动性。具体来说首先应该建立风险预警系统。通过风险预警可以尽早发现并识别公司面临的各种财务与会计处理风险,并对风险程度进行大致的评价,为中期的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做铺垫。其次应当严格公司财务规章制度,明确职权分工,明确财务责任,对财务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财务人员风险意识及控制风险的能力。最后,应当强化内部控制与监督,完善风险的控制及规避,总结风险产生的原因及解决方案的经验教训,为以后处理由此类风险带来的问题提供借鉴。

作者:文妮 单位:国泰君安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湖南分公司

参考文献:

[1]孙晓明.企业财务管理风险及控制研究[J].财会研究,2011(22):43-56.

[2]冯辞.浅析证券公词树务风险管理[J].中国科技信息,2005(4):42-43.

[3]毕秋香,何荣天.证券公司风险评估及指标预警系统设计[J].证券市场导报,2002(10):7-8.

[4]曾嵘.试论我国证券公司的风险管理[J].贵州社会科学,2006(5):29-31.

[5]陈共炎.证券公司会计制度与风险控制问题探讨[J].证券市场导报,2005(1):43-47.

[6]冯玉巧.刘娟娟.证券公司有效风险管理体系探讨[J].证券市场导报,2006.

[7]王学峰.中国证券公司内部控制体系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7(10):38-42,48.

[8]张玺.浅析证券公司风险管理[J].中国证券期货,2013(3):45.

[9]段丽巧.对加强金融企业倒务风险内部控制的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3(16):235-236.

[10]许明波.证券公司财务风险管理研究[J].证券市场导报,2005(1):48-54.

篇8

彭韶兵教授1984年毕业于湖南财经学院工业经济系工业会计专业本科,获经济学学士学位;1987年毕业于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会计学方向硕士研究生,获经济学硕士学位;1994年破格晋升为副教授;1996年师从我国著名财务学家郭复初教授,攻读财务方向博士研究生,2001年取得经济学博士学位;2001年晋升为教授。

彭韶兵教授1987年起任教于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长期奋斗在财务与会计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的第一线。他的教学层次包括本科、硕士研究生、MPAcc、MBA、博士研究生。他主编、参编《管理会计》、《财务管理》等教材9项,担任教育部“十一五”规划《财务管理》教材主编,其编著的《会计学》教材获教育部2002年优秀教材二等奖。

彭韶兵教授潜心研究,治学严谨,有扎实的会计理论基础,突出的财务研究方向,丰厚的科学研究成果。他长期致力于会计理论与会计准则、资本市场与公司财务领域的科学研究,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资本市场财务与会计、国有资产管理与财务、财务与会计基本理论。彭韶兵教授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4部,主持国家级及省部级科研课题9项,并分获省部级、学会等优秀科研成果奖20余项。

篇9

股份制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总的看来,实行的是多级管理,多级核算系统。股份制企业集团的核心企业(母公司)和控制企业(子公司),应当实行财务隶属关系的统一。集团本部财务管理的主要工作是:负责编制统一的财务计划。同时集团本部负责对外办理结算和办理银行借贷,统一筹措集团发展所需的资金,统一核算盈亏,统一管理集团的共同财产和股金,并负责集团的对外投资管理。此外,负有制定集团内部财会制度,指导下属企业财会工作的责任。集权式财务管理体制的实施方式是否正确,对企业的正常运作及发展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要不断对集权式财务管理体制进行创新。

一、集团公司集权式财务管理体制的框架设计

集团母公司分割财权的主体是董事会(或经理办公会)―总经理―财务副总经理―财务经理(财务部)及财务职能处室,这四个层级都是行使财权的主体。

在集权式财务管理模式下,母公司凭借其原始资本的权力,将子公司的重大财权集中到母公司,并把母公司的财务管理权力渗透和延伸到子公司。根据财权的不同种类,我们分别就集团母公司与下属子公司的财权配置做出如下构思:

(一)融资决策权

为了更好地控制整个集团的融资风险,保持合理的资本结构,避免因融资不当而危及集团生存,母公司应牢牢把握以下融资决策权:重大投资项目的融资,超过资产负债率安全线的举债融资,导致母公司股份比例变动的融资,增加子公司注册资本的融资,子公司的并购融资与租赁融资,发行债券、发行股票,以及子公司改制中所涉及的融资问题。母公司在集中重大融资权的同时,赋予子公司的融资决策权仅限于:在资产负债率安全线内的限额举债、提存的折旧费、税后利润留成、与自行决策的投资相配合的融资,如流动资金借款、拨改借款;子公司自行决策的融资项目,则应由母公司审查或备案。

(二)投资决策权

对外投资权应高度集中于母公司,全资子公司、控股子公司没有对外投资决策权。对内投资决策可采用集权基础上的适当分权,母公司对控股公司的分权程度要大于对全资子公司的分权程度。流动资产投资决策权以及简单再生产范围内的技术改造权利完全交与子公司;在扩大再生产范围内的固定资产投资,应给予子公司限额投资决策权,超过限额的投资项目必须由母公司审批,或者按子公司自有资本的一定比例确定内部投资权;在一定时期内,无论投资项目多大或投资额多少,只要投资总计不超过比例,子公司都可以投资,超过比例无论项目大小都不能再投资。

(三)资产处置权

子公司的对外长期投资、无形资产、关键设备、成套设备、重要建筑物、限额以上的资产、资产重组涉及的资产处置必须经母公司审批,流动资产及其余资产的处置可由子公司自主决定,但需报母公司备案。子公司拥有资产的日常管理权。母公司对子公司重要资产的处置拥有监控权。

(四)资本运营权

子公司的对外投资、合并、分立、转让、改制等资本运营活动决策权限集中在母公司,各子公司一般没有这一权限。集团公司财务部应该拥有更大的资本运营管理权限,以适应集团发展对财务管理提出的新要求。

(五)资金管理权

母公司实行集团内部资金集中统一管理。具体来说,就是将集团内部的资金结算、各子公司超过限额的对外资金支付、子公司在银行开设账户、子公司的资金收入以及子公司间的资金调剂等事项由母公司统一办理和审批。子公司主要负责资金的日常管理、制定资金内部管理办法、编制资金收支计划、组织资金收支平衡、进行资金收支业务的核算。为保证子公司经营的灵活性和零星开支需要,母公司应该给予子公司限额以内的资金支付权。

(六)成本费用管理权

集团母公司通过预算控制手段(下达预算―检查进度―考核结果)对各子公司和下属单位的成本费用进行间接管理。另外,集团子公司和下属单位所计提的各项税金、基金及附加费、保险费应集中汇缴至母公司,由母公司统一对外缴纳、统一管理和监督。

(七)收益分配权

在集权方式下,全资子公司的可分配利润应该由母公司统一支配、调度,但从子公司的持续发展角度考虑,有必要给予子公司一定比例的利润留成,全资子公司的收益分配方案由子公司董事会制订,上报母公司审批后执行。而对于控股、参股子公司,其收益分配方案由董事会制定,并经子公司的股东大会或股东会审议通过。

二、集团公司集权式财务管理体制的模式构建

在集权式财务管理体制下,笔者认为集团公司财务管理应该采用“七大中心”的模式。

(一)投资管理中心

集团投资和子公司投资应纳入集团财务战略规划,并通过财务预算管理对各类投资活动的现金流量进行控制。母公司应牢牢控制对集团发展结构与控制结构产生直接或潜在影响的决策管理权以及例外投资事项的处置权。母公司投资管理的主要职责有:建立健全母子公司投资立项、审批、控制、检查和监督制度;汇编全集团投资活动的现金流量预算,参与重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方案的制定;审核子公司自行决策的投资项目及子公司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长期性资产的变动情况;会同规划发展部门制定集团公司及其子公司的对外投资决策方案。

(二)融资管理中心

在集权式的融资管理模式下,子公司不得擅自对外举债和吸收外部资本,母公司财务部应高度集中对外融资管理权,应承担的管理职责具体如下:提出发行债券,发行股票、吸收外部投资等重大融资事项的方案,严密监控集团资产负债率和借款风险;制订集团对外担保管理办法;对子公司自行决策的融资事项进行必要的检查和监督,审核子公司授权范围内的对外融资申请,审核子公司融资活动的现金流量预算:并汇总编制全集团融资活动的现金流量预算,实施负债总量控制和资本结构调整优化。

(三)资金结算中心

如何把母子公司分散的资金集中起来,降低资金持有水平,保证集团重点项目的资金需要,是集团资金管理面临的重要问题。资金结算中心集中统一管理整个集团的资金,具体工作主要有:统一管理子公司的银行账户,调剂集团内的资金余缺,核定子公司对外付款的定额:审核预算外付款申请,审核子公司内部贷款申请;主持集团内部往来结算管理,组织集团流动资金管理;控制全集团流动资金存量和应收账款总量。

(四)资本运营监控中心

集团领导层行使集团资本变动及资本经营活动的决策权,资本运营管理部门具体负责管理和监控集团资本运行过程及资本经营活动。其主要工作如下:拟订母公司增加或减少注册资本的方案,拟订子公司资产重组方案:审批子公司重要资产的处置方案:制定母公司的税后利润分配方案;落实集团内各单位的集团资本保值增值的责任;依法审定子公司税后利润分配方案;对资本运营过程实施跟踪监控。

(五)税费管理中心

实行税费的统一缴纳和集中管理,有利于集团整体的税负最小化,也有利于改善集团与征缴机关的关系,提高集团统一调度和运作资金的效率。税费管理部门对集团内各种税金、计提的费用与基金实行集中管理,统一征缴。其主要工作为:分析研究国家的税法、费用征管规定与基金管理制度;协调并处理好集团公司与税务、社会保障等机构的征缴关系;制定集团税费管理政策及税费筹划方案;指导和督促子公司各种税金、费用、基金的计缴;制定全集团的年度纳税计划、费用计提计划、基金计提与缴纳计划,加强基金账户的日常核算和管理。

(六)财务预算控制中心

预算是母公司对子公司实施有效财务控制的重要手段。当前集团财务预算管理应紧紧抓住效益预算与现金流量预算,不断拓宽财务预算管理的范围,提高预算精度,加大财务预算执行情况的考核力度,真正使预算起到刚性约束的作用。母公司在财务预算控制体系中的主要工作内容如下:制订预算编制规程,指导各子公司及直属单位编制年度财务预算,汇总编制全集团财务预算,检查和监控预算执行过程情况,对预算执行过程中的偏差提出处理建议:审核子公司提出的预算目标调整申请;组织集团内部各单位财务预算完成情况的年度考评工作;提交财务考核与评价报告;审核预算执行单位的预算外支出申请。

(七)财务会计管理中心

财务会计管理部门具体负责财务会计管理体系的运行,主要从事财务与会计的业务管理、集团内部财务人员的管理等工作,以保证集团财务与会计工作的规范和高效。具体工作应该有以下方面:建立健全集团内部资本与财务管理办法;制定集团子公司统一的会计制度;研究并制定集团公司的财务与会计政策;检查监督集团内部各单位的财务会计工作;统一管理集团财务部下派财务人员,对财务人员负有教育培训、工作指导、业务考评、资格管理等职责,统一对应由母公司核算的会计事项进行会计处理;督促各下属单位及时提交各种会计资料,据此进行汇总,以及编制合并会计报表;加强集团会计电算化网络系统的建设;实施对下属单位会计信息的随时调用和跟踪监控,建立全集团财务分析系统,及时分析和掌握各单位的经营情况和财务状况。

为确保集权式财务管理体制能够有效运行,集团公司还必须从财务组织机构、财务机制、财务制度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制定并实施相关的保证措施。

篇10

【关键词】财务集中管理;会计机构;职能设置

近年来,许多企业集团开始开展财务的集中管理。特别是随着网络的发展和财务软件、管理软件的广泛推广和应用,对财务进行集中管理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原国务院国资委主任、党委书记李荣融同志在2008年中央企业财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财务集中管理是国内外优秀企业经营管理的共同特点和普遍趋势”,“中央企业要大力推进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集团化财务管理体系建设”,“压缩管理链条,减少管理级次,努力实现财务资源的集团化运作和集成式管理”。

广东电网公司作为南方电网公司下属最大的省级电网公司,积极响应国家和中央的号召,不断致力于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创新财务管理模式,实现高度集中管控的集约化财务管理模式。随着财务管理职能的转变,如何构建与之相适应的会计机构成为实施财务集中管理模式必须解决的问题。本文试从理论出发,结合实际情况。对财务集中管理模式下的会计机构及职能设置问题进行探讨。

一、财务集中管理模式概述

(一)财务集中管理的涵义

财务集中管理是在网络环境下实现集团公司统一核算制度、统一报告制度和统一管理制度的一种新的管理理念和模式。财务集中管理要求把企业集团所属公司的财务状况全部列入母公司的核算和管理中。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企业的组织形式日趋集团化,许多集团企业的组织结构倾向于扁平化和网络化,跨行业、跨地区的情况大量出现。这些变化客观上要求加强对整个集团的监管,特别是要加强对企业集团的财务监管,而建立财务的集中管理是加强财务监管,控制财务风险、促进集团公司稳步健康发展的有力手段。

(二)财务集中管理的优点

财务集中管理有利于强化资金控制,从而最有效地使用全集团的存量资金。实现资金的有效运转。财务集中管理为落实财务管理措施和集团的重大决策创造有利条件,加强核心企业监控能力,杜绝所属企业的内部人控制现象。保证了集团内部财务目标的统一协调。财务集中管理可使集团的各个子系统在有效实施战略规划中产生聚合效应。同时最大程度降低企业集团的经营成本。财务集中管理可以使公司决策层得到最真实可靠的财务信息,在对下属企业实施绩效考核时有理有据,有利于有效实施绩效管理。财务集中管理可使核心企业的财务管理职能得到最大限度发挥,大大提高了成员企业经营协同效率,降低了经营风险,并在提高财务信息质量、加强财务信息沟通、降低财务费用等方面具有更多优势,有利于实现企业整体利益的最大化。

二、会计机构设置的原则

会计机构是指单位内部设置的办理会计事务的组织。会计人员是指依法在会计岗位上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建立健全会计机构,配备数量与质量都相当的、具备从业资格的会计人员,与工作要求相适应、具有一定素质和数量的会计人员,是各单位做好会计工作,充分发挥会计职能作用的重要保证。

(一)会计法对会计机构设置的要求

《会计法》规定,各单位可以根据本单位的会计业务繁筒情况决定是否设置会计机构。但是。无论是否需要设置会计机构,会计工作必须依法开展。

《会计法》第二十二条规定了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个体工商户和其他组织的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的职责。主要包括:依法进行会计核算;依法实行会计监督;拟定本单位办理会计事务的具体办法;参与拟定经济计划、业务计划,考核、分析预算、财务计划的执行情况;办理其他会计事务。

(二)财务集中管理模式对会计机构设置的要求

1 在纵向的核算层级上,建立扁平化的财务管理体系

财务集中管理模式从组织架构上要求压缩管理链条,减少管理级次。对电力企业而言,需要取消分局和用电管理所的二级会计独立核算部门,将会计核算职能集中在省公司总部和地市供电局(分公司)及子公司两个层级,实行“机构统一、人员统一、制度统一、资金统一、核算统一”的“五个统一”。

省公司总部可基于局域网或远程网的集中核算运作方式,对所属单位的财务收支实行“集中管理、统一开户、分户核算”,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子公司和分公司仍然作为会计主体,并单独设账核算;各分、子公司仍然拥有理财自和资金使用权。省公司总部按照批准的所属单位资金收支预算和有关规定进行资金使用控制,并负责向各单位及时提供会计资料和信息,满足各单位经营管理对会计核算的要求,做好核算服务。

2 在横向的管理职能上,实行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相分离

我国传统的财务与会计机构设置模式是一个企业只有一个会计机构,财务与会计不分家。但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以及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建立和完善,这种单一型模式已不能满足大中型企业管理工作的需要。对比传统上会计机构扮演的“账房先生”角色,未来财务管理职能更强调其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财务监控和决策支持作用,将财务管理置身于战略伙伴的高度。实现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双重职能。为更好地突出和落实这两种职能,需要实行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相分离,设置一个高效的财务与会计机构,将原分散在会计机构各业务分部中的核算职能集中在会计核算中心,按业务类别涉及的专业职能,按照适应性、明确性、高效性、成本效益和全面性的原则设置相应的管理中心。

三、财务集中管理模式下的会计机构及职能设置构想

(一)横向会计机构设置及管理职能定位

,在财务集中管理模式下,集团公司总部财务部门可按财务管理核心职能设立财务战略规划、预算管理、资金管理、资产管理、会计核算、财务监控、综合管理等“七大中心”(图1),各司其职、共同协助。

1 财务战略规划中心

财务战略规划中心的管理职能是研究、策划集团的中长期筹资策略、多元化投资战略、资本运营、税务规划等财务战略规划,其主要职能包括:参与规划集团资本运作方案。制定集团公司及所属单位的对外投资决策方案和利润分配、股利分配政策;制定集团会计核算制度与程序、财务管理制度与财务规范;制订集团对外担保管理办法:汇总编制全集团融资活动的现金流量预算,实施负债总量控制和资本结构调整优化;审批所属单位重要资产的处置方案,落实集团内各单位的集团资本保值增值的责任;分析研究国家的税法、费用征管规定与基金管理制度;制定集团税费管理政策及税费筹划方案。

2 预算管理中心

全面预算管理是集团母公司对子公司实施有效财务控制的重要手段。集团预算管理应紧紧抓住效益预算与现金流量预算,不断拓宽预算管理的范围,提高预算精度,加大预算执行情况的考核力度,真正使预算起到刚性约束的作用。因此,预算管理中心的管理职能主要包括:协调并组织集团公司各部门年度预算及相关预测的编制,并编制集团企业年度预算或预测;制订集团财务指标并对集团内所属单位指标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参与评议固定资产更新改造、大修理预算;参与集团融资、投资计划的编制工作;撰写财务分析报告。反映公司经营情况、预算指标完成情况及财务预警,并对公司业务及经营提出建议;配合财务战略规划中心对集团融资、投资、利润分配和股利分配提供财务意见;对预算完成情况进行监督、分析、汇总。

3 资金管理中心

如何把母子公司分散的资金集中起来,降低资金持有水平,保证集团重点项目的资金需要,是集团资金管理面临的重要问题。集团公司总部财务部门可以成立资金管理中心集中统一管理整个集团的资金,其管理职能主要有:参与制订集团具体筹资方案并负责开展融资活动;统一管理集团内各所属单位的银行账户,调剂集团内的资金余缺;核定集团内各所属单位对外付款的定额,审核预算外付款申请;主持集团内部往来结算管理,组织集团流动资金管理;控制全集团流动资金存量和应收账款总量。

4 资产管理中心

资产管理中心主要负责对存货、固定资产、在建工程等资产的管理,以提高投资效益为目标,从根本上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优化资源配置,提高集团资产的利用率,确保资产保值增值。其管理职能主要包括:制定集团的资产管理制度、物资管理制度、工程决算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并检查督促实施:根据集团整体发展规划,积极开展提高投资效益的研究;确定集团最佳存货水平,审核物资采购合同,组织对闲置资产进行回收、保管、调剂利用及处置;负责固定资产建卡工作。并对资产进行动态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办理集团资产的调拨、转让和报废手续及申报资产损失;开展集团公司及所属单位的资产评估、产权转让有关工作;组织办理工程项目竣工决算,分析工程概预算执行情况并提出管理建议;组织编制集团及所属单位的资本性投资项目年度预算。

5 会计核算中心

信息技术环境下,财务集中管理的前提是财务核算的集中,只有核算层面集中,能够提供统一、真实、共享的会计信息,才能进而实现控制层面和决策层面的集中。会计核算中心主要负责会计管理体系的运行,具体从事会计核算和会计管理业务,其职能包括以下几方面:建立健全集团内部财务管理办法,制定集团统一的会计制度、会计政策、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统一对应由母公司核算的会计事项进行会计处理,指导集团各所属单位的财务会计工作;督促各所属单位及时提交各种会计资料,编制集团合并会计报表,编写有关财务报告及汇报材料;建立健全集团财务分析系统,及时分析和掌握各单位的经营情况和财务状况,为其他管理中心的财务管理和经营决策提供基础财务数据。

6 财务监控中心

财务监控是企业为保证其经营活动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内部规章制度的要求,而在企业内部采取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制度和措施,是确保企业自身能够持续经营和加强企业内部管理需要的业务监控。因此,集团企业会计机构应设立独立的财务监控中心,对集团的经营活动进行检查监督,其主要职能包括:参与审核集团公司重大经济合同的订立,对合同的执行情况进行财务监督;开展内部审计和效能监察,审查集团内部各单位管理控制制度的履行情况,针对管理和控制的缺陷,提出建设性意见和改进措施;分析投融资、企业重组并购、重大风险业务领域的财务风险,提出风险控制标准和措施。制定风险预案。实行风险预警、风险分析评价和报告制度;建立健全企业集团内部会计控制体系,加强内控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查和实施效果的评价;建立稽核制度。审核记账凭证、会计报表、财务报告。

7 综合管理中心

综合管理中心主要负责会计机构的日常管理事务和提供后勤保障,其主要职能包括:负责会计档案的管理工作,组织、协调各项外部检查和审计工作;负责有价证券、收据、发票、财务公章、银行印鉴的保管及使用管理;负责纳税申报、税费缴纳等税务相关工作;统一集团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建设规划,并负责系统的应用管理及日常运维工作;组织进行集团年度财务决算审计和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工作;负责开展对集团总部及各所属单位财务人员的教育培训、绩效考核、资格管理等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编写财务工作计划及总结、会议纪要等材料,负责部门内的文书处理。

8 “七大中心”相互关系(图2)

在财务集中管理模式下设置的会计机构中,财务战略规划中心是“七大中心”的“指挥部”,它管控着集团财务管理活动的起点,其他管理中心在其统筹规划下有序开展各项财务管理活动,履行各自管理职责;会计核算中心是财务数据的“生产基地”,它负责为其他管理中心的分析决策及时提供准确的数据和资料;财务监控中心发挥着“眼睛”和“保健医生”的作用,对其他管理中心的管理活动查漏补缺和提供改进建议;综合管理中心是整个会计机构的“后勤部”,为各管理中心在人力资源、信息系统方面提供各种软件及硬件支持。

(二)纵向会计机构设置及管理职能定位

1 会计机构隶属关系

集团总部统一建立会计机构,总部财务部为整个集团会计机构的管理中心,由总会计师直接管理。各分、子公司财务负责人由集团总部财务部直接指派。各分、子公司会计机构必须接受集团总部财务部的统一管理、业务指导和检查考核。集团下属各分、子公司具体的会计机构设置应能承接上述七大中心的管理职能,起到上传下达的作用,保证集团总部管理制度和经营决策的有效执行。

2 相关职能定位

集团总部财务部负责全集团财务管理制度及财务政策的制订、投融资决策、资金宏观调度和管理、财务风险监控和管理、预算执行情况监督,对下属企业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工作实施宏观管理并定期进行检查、培训和考核等。

各分、子公司财务部为二级核算部门。负责所在单位的会计核算,为集团总部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提供财务数据资料,并承接总部财务部在预算管理、资金管理、资产管理、风险管理等管理方面的相关职能,实现集团财务管理目标和管理措施在各分支机构的落实。各分、子公司财务部应积极参与所在单位的日常管理和运作,为本单位的经营管理与决策服务。

【主要参考文献】

[1]李荣融.总结经验 开拓创新 促进中央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再上新台阶[EB/OL].中国政府网,2008-04-16.

[2]何玉英浅议企业集团的财务集中管理[1].企业经济,2007(3).

[3]李立宁.对企业集团会计集中核算的探讨[J].审计与理财,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