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经营风险管理范文
时间:2023-06-05 17:59: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海外经营风险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中国跨国公司;跨国经营;外汇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830.7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2-0151-02
外汇风险是指在跨国公司的国际经济活动中,以外币计价的资产、负债、收入、费用、现金流量的本币价值由于各国货币市场汇率的变动而产生的损益,进而影响跨国公司本期利润和未来现金流量的风险。外汇风险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外汇风险指企业在跨国经营活动中进行外汇交易时产生的一切风险,包括国家风险、政治风险、信用风险、汇率风险等一切风险;狭义外汇风险仅指根据跨国公司的作用对象及表现形式而划分的3种外汇风险,即交易风险、经营风险和折算风险。因此,对中国海外企业跨国经营来说,首要的是正确地认识并有效防范与规避这些狭义的外汇风险。这也是本文要讨论的主要内容。
一、海外企业外汇风险管理的外部环境
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2010年6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这表明,人民币汇率更深层次走向国际化,并开始以市场为导向,从而使得企业跨国经营面临的外汇风险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复杂、更难预料,外汇风险已成为改变跨国公司经营业绩的一个主要原因[1]。
1.人民币汇率波动幅度增大
2008金融危机后,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为了弥补对中国的贸易逆差,继续对人民币汇率施压;同时,随着全球经济的继续复苏,各国的经济受到通货膨胀和经济发展的影响,导致人民币价值波动的幅度增大。
根据国际清算银行测评,自2005年7月中国实施汇率改革以来,人民币有效汇率已经表现出走高的趋势,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人民币兑其他货币都保持升值趋势。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保持升值态势,兑其他货币的汇率呈多样性变化,汇率的不确定性增加。跨国公司的投资往往分布在世界各地,往往在同一时间进行多币种的收入和支出经营,汇率变化的多样性将增加跨国企业预测汇率以及管理外汇风险的难度。
2.外汇管理政策不利于海外企业集中管理外汇风险
跨国公司对外汇资金一般进行集中管理,这样有利于提高资金运作效率,并加强监控子公司。跨国公司的总公司会制定统一的外汇风险管理策略,根据本公司的实际情况进行市场调查研究,并对此提出完善的建议。分布在各个国家的子公司遵循总公司的外汇风险管理策略与建议,从而实现各个子公司以及整个企业的外汇风险得到合理、有效的控制。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第九条规定,“境内机构的经常项目收汇收入必须调回境内,不得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将外汇擅自存放在境外。” 此规定限制了跨国公司总公司对各个子公司的统一调度,因为我国跨国公司以及各个海外的子公司的每一项收支都要一一结算。这样,不但加大了跨国公司外汇的业务量,增加了公司管理成本,而且限制了企业日常运行的效率,对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消极影响非常明显。
3.企业的外汇风险管理对宏观经济环境有依赖性
外汇风险的管理离不开跨国公司外部金融环境。在一个相对完备的经济环境中,跨国公司能够借助货币期货、货币期权和货币互换、远期合约等金融工具对冲公司遭受的外汇风险。但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相对落后,衍生金融工具品种单一,金融市场不成熟,对跨国公司进行外汇风险管理的帮助不大。国内银行提供的外汇保值金融产品较少,增加了跨国公司的外汇风险。本质上,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人民币利率仍由官方制定,远远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的利率形成机制。而非市场化的利率无法对衍生外汇产品进行的合理定价,从而限制了较为复杂的外汇衍生产品的推广与创新。
二、海外企业跨国经营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由于体制性的原因与“走出去”战略在实践上起步晚,虽然随着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我国跨国公司的外汇业务快速增长,但外汇风险管理还不能适应业务发展的需要。
1.避险意识及能力不强
我国大部分跨国公司进行国际经营贸易的时间较短,普遍缺乏外汇风险管理意识和主动性,忽视外汇风险管理,难以规避外汇风险。有些跨国公司管理层认为,外汇风险管理业务部门在跨国公司经营中增加了运营的成本,而无法带来利润。汇率风险管理所体现的价值被跨国公司忽视,风险管理对于跨国公司的必要性难以得到体现。此外,跨国公司忽视对以往的外汇风险管理工作的总结,不能够改善外汇风险管理,因而只能继续遭受外汇风险带来的损失。
2.缺乏完备的外汇风险管理监控体系
我国大部分跨国公司没有一个相对完备的外汇风险管理体系。跨国公司没有设立独立、专业的负责外汇风险管理的机构。在我国跨国公司的实际经营中,涉及外汇的业务往往由其他人员兼职,并没有专业的国际金融人才团队负责这部分业务。跨国公司财务人员不具备系统的外汇知识和有效的外汇业务技巧,无法运用有效的手段对冲外汇风险,故而汇率波动日益剧烈的变化也无法得以适应。
在中国,跨国公司外汇风险缺乏有效的监控系统,无法有效的识别公司所面临的外汇风险,也不能对外汇风险进行管理、预测和度量。
3.缺乏成熟的外汇风险管理手段
首先,在外汇风险的测算中,没有充分考虑利用企业财务报表和相关会计信息系统、全面地分解、量化外汇风险,造成对外汇风险管理方法的选择缺乏全面、系统、精确测量的基础。
其次,在外汇风险管理方法的选择上,这些企业更侧重利用资本市场和金融工具,而往往忽视建立健全的外汇风险控制系统。当然,这与缺乏全面、系统、精确的测算系统有关。当面临外汇风险时,我国跨国公司很难规避外汇风险,而且也很难对外汇风险做到一个整体的统筹安排。
三、加强我国跨国公司外汇风险管理的建议
我国海外企业跨国经营的外汇风险主要是经营风险和交易风险。大部分中国跨国公司的外汇风险主要来源于进、出口汇付和外资利用。跨国公司的经营行为产生上述净外币头寸时,因为外币汇率可能发生变化,公司将无法避免外汇交易风险。而且,在我国商品出口贸易中,占有较大比例的是劳动密集型产品,需求价格波动幅度较大,汇率的变动也会影响此类商品的需求,所以突然的汇率波动将使公司面临较高的经营风险[2]。
1.提高企业风险防范意识
我国企业管理层和财务人员对金融工具不熟悉,金融市场及金融产品的创新相对落后,对许多潜在的外汇风险认识不足。因此,我国跨国公司应对外汇风险的危害引起足够的重视,提高外汇风险管理意识,关注影响汇率变动的基本因素,关注各国经济、政治因素、金融因素、央行政策及市场预期、突发事件等对汇率变动的影响,而且风险防范措施也应当及时制定。
2.增加外汇风险管理专门人才的储备
只有拥有大量专门人才的储备和运用,才能做好外汇风险管理。现在,由于知识结构的不同,使得财务人员在外汇风险管理中面对专业化的问题时显得力不从心。我国的专业的国际金融人才短缺,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的高级管理人才尤其是稀缺。因此,加快吸引和储备人才,建立和完善外汇风险管理系统势在必行。
3.建立完善的外汇风险管理体系
(1)建立一个健全的外汇风险管理部门,配备专门的外汇管理人员并对员工进行定期培训。健全公司在管理模式、组织结构、风险评估、实施步骤等方向形成的体制系统[3]。
(2)建立和完善的外汇风险管理体系,包括识别外汇风险、选择不同类型风险的测量和管理手段以及事后风险管理的评估系统,将外汇风险造成的损失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
4.提高利用金融工具防范外汇风险的能力
目前国内大多数银行都有能力为企业提供规避外汇风险的工具,如远期结售汇业务、远期外汇买卖、外汇期权等业务,都能较为有效地控制外汇风险。同时,企业也可以通过外币应收票据贴现、投保货币保险、短期外币信贷安排与货币透支等方法来减少外汇风险。
参考文献:
[1] 潘卫华,张国强.跨国公司外汇风险管理[J].甘肃农业,2006,(3):195-196.
篇2
开源:强化优势集成重在“突围”
今年元月31日,中建总公司中标国内最大的、合同额近47亿元人民币的中央电视台新址工程。这是该公司继去年承接合同额近40亿元人民币、世界楼顶最高的上海环球中心以及合同额31亿美元的一批著名海外工程项目后,为全体中建人新年献上的一份拜年厚礼。而参与这些工程项目投标、与国际国内著名对手竞争并取得胜利的,大都是中建总公司近几年应对市场激烈竞争,集成集团优势资源、实施重点突围而诞生的精锐之师―――中建国际建设公司、中建三局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建一局集团公司。用中建总公司总经理孙文杰的话说,就是通过整合集成集团内优势资源,从传统国有企业中重点突围出来的企业。目前,中建总公司已形成了中国海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建国际建设公司、中建一局、中建二局、中建三局、中建八局六大优势企业,这六大优势企业完成的合同额和经济效益分别占中建总公司70%和90%以上。
中建总公司是我国目前规模最大、国际竞争力最强的建筑集团。在国际权威机构2004年公布的世界最大225家国际承包商排名中, 中建总公司排名第17名,成为唯一进入前35名的中国企业。但中建总公司作为国有传统企业,和其他国有企业一样,在发展壮大过程中都存有体制单一、机制不活、包袱沉重、企业管理粗放、经济效益不高等许多通病,最终造成企业竞争力不强。而面对中国经济市场化、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入世后日趋白热化的竞争,传统国有企业那种单一的体制、僵化的机制以及“拖儿带仔上战场”的模式,即不能应对国内市场国际化的竞争,又不能应付国际市场与跨国集团的竞争。作为中建总公司而言,由于身处完全竞争行业,既不占有国家大量投资,又不占有国家专利,更得不到行业和地方保护,唯一出路就是靠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对此,中建总公司通过强化“结构公司化”措施,在全系统组织优势企业进行重点突围,目的就是通过企业重组进行优质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发展壮大适应国际国内市场激烈竞争的新企业,并以新体制、新机制来提高企业竞争力。例如中建总公司整合国内外承建业的优势企业、优质资产和优秀人才,组建成立了国内外经营一体化的“中建国际建设公司”。整合境内外优势地产企业和承建企业,并引进外资相继组建成立了“中海地产股份有限责任公司”、“中建三局工程建设股份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优势企业重点突围”不仅使国有传统建筑企业在实现产权多元化、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上迈出了艰难的第一步,还有效地促进了企业市场的大开拓、大发展。中建国际建设公司组建之后,近两年的新签合约额都在170亿元左右,去年完成营业额112亿元,较重组前的2001年分别增长了116%和165%,利润总额增长了100%;中建总公司在境外上市的中国海外发展有限公司,去年初以来集资融资超过5亿美元,有力地支持了集团地产业务和投资业务的拓展;中建三局股份公司营业额去年也过百亿大关,经济效益更是再上台阶,并被中国企业家联合会等评选为“2004年中国最具成长性企业第一名”;中海地产股份公司营业额亦突破50亿元,“中海地产”还以26亿元的品牌价值荣膺“2004年中国地产行业品牌第一名”。实践证明,这种分散的资源优势一旦成功整合集成,便显示出1加1大于2的市场竞争力,显示出“优势更优”的整体优势。上海环球金融中心、中央电视台新址这两大举世瞩目工程的中标,就集中体现了总公司资源集成、重点突围的巨大作用。与此同时,在“优势企业重点突围”思维的推动下,中建总公司一批困难企业也居危思进,创新求变,一些企业市场开拓迅速扩大,并在短短二三年内走出困境,一举摘下连年亏损的帽子。
节流:强化集权管理重在堵漏
2000年的年度报表上显示,中建总公司完成营业额551亿元,利润仅0.45亿元人民币。如此大规模和如此小利润形成了巨大的反差,稍有不慎,企业就将陷入亏损。什么原因造成企业经济效益如此低微?在近两年每年一度的企业经济活动分析会上,中建总公司在综合分析企业内外情况后,认为管理粗放是企业经济效益不高的主要原因。其中法人机构林立、企业级次多,管理链条长,机构臃肿的问题不仅导致企业经济效益低下,还成为腐败的温床。比如,一个第三级次的公司,在一个城市就有七八个分公司,这些机关人员臃肿,资源内耗严重,管理费居高不下。更有甚者,由于人权、财权、物权都沉淀在工程项目上,上级必须向下级说好话,下级才会给“面子”交给上级一点投资管理费。对此,中建总公司把着力点放在了调整企业组织结构上,在全系统强力实施了以集中人财物为内涵的“法人管项目”的管理创新。他们按“商业化、集团化、科学化”的要求,强力推行了对同城分公司的清理裁减,缩短管理链条直接减少了管理费的支出,据统计,2003年就整合机构800家,当年节约管理费1.7亿元,企业“跑、冒、滴、漏”现象得到有效遏制。同时,中建总公司加大了“资金财务集中管理”、“劳务分包集中招标”、“大综材料集中采购”等一系列集权管理措施,这些措施不仅降低了企业管理费用,还大大避免了腐败行为。中建八局通过大力推进资金集中管理,妥善地解决了规模扩张与资金短缺的矛盾。目前,中建八局已经在北京、南宁、广州等三个地区建立了地区资金结算中心,去年,他们通过网上银行,集中资金收入38亿元人民币,保证了全局资金的平稳运行,减少了银行费用的支出。中建一局则通过材料集中采购,大大降低了成本。自去年8月以来的5个月,一局在北京地区材采购钢材总量就达67000多吨,保守测算降低成本345万元。正是强化了基础管理,中建总公司的“堵漏增效”工作才开展得卓有成效。在前不久总结完成国资委绩效考核中“成本费用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这一指标时发现,2004年,中建总公司百元收入管理费率与2000年相比,减少2.10个百分点,而减少的这2.10个百分点却蕴藏着极大的经济效益。据测算,如果用2000年的管理水平完成2004年的工作量,中建总公司当年便减少管理费支出18.5亿元;也正是因为管理水平迈上了新台阶,中建总公司近几年减少亏损企业27家。
增效:强化风险管理重在制度
在2002年中建总公司企业管理会上,中建总公司罗列了一系列因乱投资、乱担保、乱拆借使企业蒙受重大损失的案例。其中“九五”期间,中建总公司“由45个人办的45件事,造成损失9亿元、潜亏2亿元”的事件更是触目惊心!会上,一些同志愤慨地说,10个企业风里来雨里去赚来的效益,还填不满一个企业、几个人造成的失误大坑。中建总公司分析后认为,决策失误造成的效益流失,是企业最大的流失。所以,在国有企业体制改革还没有实质性进展的情况下,要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必须以制度创新为手段,通过规范化运作来提高企业风险管理水平。因为只有止血,才能强体;只有堵漏,才能增效。
为此,中建总公司近几年从制度、机制、流程监控上建立了三道风险管理的防线。一是针对中建总公司管理上存在的问题,相继制定出台了内容涵盖企业决策管理、财务资金管理、投资风险管理、改革改制管理等内容的数十个管理文件,从制度上规范了决策风险管理。二是对重大投资项目、企业改革改制等重大问题,建立了调查研究、专家论证,“两会决策、分工负责”的机制,从审批程序上规范了决策风险管理。首先是成立企业改革发展专家委员会、资金财务管理专家委员会等专业论证委员会,所有重大决策都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经过这些专家论证;论证通过后再经“两会决策”―――总经理常务会和党组会讨论通过后方可实施;第三道防范线是规范运作、过程监控。即通过审计监察、调研督办加大实施过程中的监控力度,按“运行规范化”的要求随时纠偏佐正,做到论证讲科学、决策靠依据、操作有监控,以使“决策科学化”落到了实处。
与此同时,中建总公司对海外经营面临的“风险与机遇共存”、“风险与死亡共存”更是高度重视。
首先从“结构公司化”防范企业风险。
即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从“有限责任公司”的特点上降低海外经营风险。正是考虑到海外经营的风险,中建总公司在海外的一些机构大都以有限责任公司运行。比如成立了中国海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建总公司美国有限责任公司、中建总公司新加坡有限责任公司、中建总公司泰国有限责任公司、中建总公司菲律宾有限责任公司等。这样,公司经营得好,效益是总公司的;即便某个海外公司出现风险,因其“有限责任公司”的特点,风险不至于追朔到总公司。比如中国海外集团公司,当年中建总公司仅拿出100万元港币在香港注册,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中国海外集团公司已成为特区最大的集工程承包和地产发展于一体的中资建筑集团,年营业额170亿港元,2004年纯利润达到15亿港币;累计上交中建总公司的现金23亿元人民币。
二是特别强调海外经营“管理法治化、运行规范化”。
即通过制定严密的制度和预警预案来规避和减少各类风险。国际工程承包由于其特殊性,不但存在着国内承包工程中的所有风险,还有一些政治等特殊风险。中建总公司因此制定出台了预警和风险管理文件,比如严禁从事期货、股票等高风险业务;对风险相对较高的房地产投资等也严格控制。同时,坚持实施授权清晰的管理制度,强化防范风险的措施。中建总公司对驻外机构主要负责人的授权十分清晰、适度。一切经济活动实行了集体决策和“双签制”(决策层领导和监督层人员共同审核)。从风险防范的制度和规范的流程上,减少海外经营的风险。
三是进一步强化“决策科学化、处理系统化”。
篇3
一、我国石油企业国际化经营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石油消费的对外依存度正在迅速攀升,中长期无下降势头,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的迅猛增长,特别是近五年来,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接近10%,石油需求迅猛增长,加之国内原油增产疲软,几大油田均以进入滑坡阶段,使我国成为石油消费增长最快的国家。为了改善石油企业对进口石油的依赖状况,为我国获得较大的石油安全供应权,我国石油企业加快了国际化经营的步伐,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我国石油公司的跨国经营总体来说仍然处于初级阶段,我国对进口原油仍然依赖,在市场规模、管理经验和人力资源,以及核心竞争能力方面,均无法与国外几大石油公司抗衡,打破国际现有的油气资源垄断格局,从国际油气市场中分得“一杯羹”,这都是比较困难的事。对此,我国石油企业必须要有正确的发展战略、市场定位,要根据国际市场的变化采取相应的应对的策略,巩固当前成果,稳步向前推进,逐渐实现跨国经营。
二、我国石油企业国际化经营存在的问题
石油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更是各大国之间激烈争夺的战略资源。随着世界石油资源争夺战日趋激烈,资源输出国逐步加强对资源的控制,世界优质油气资源基本上已经被几大跨国公司瓜分殆尽,中国石油企业在严峻的形势下实施跨国经营,海外资源开发和原油供应方面将面临空前困难和风险。特别是在此过程中,某些国家蓄意散播 “中国”的谣言,给中国企业跨国经营带来更为剧烈的全球竞争。为此,笔者结合各大材料,分析认为,我国石油进行跨国经营的问题来自以下三大方面:首先是来自政府方面的问题,其次是来自石油企业内部的问题,最后是来自全球经济环境下的风险问题:政府方面的问题主要是给予石油公司跨国经营的相关扶持政策有待进一步完善,对原油进出口及国外承包等的服务贸易的政策需要进一步支持;企业自身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跨国经营模式单一、人才匮乏、投资决策缺乏实际性、国际文化冲突;企业面临的国际环境风险,如抵御各国之间的经济风险、政治风险以及运输安全风险。
三、促进我国石油企业跨国经营的对策
(一)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我国政府完善相应的鼓励政策。制定适合的的税收、财政、信贷政策。构筑适合我国石油公司国际化经营的支持体系。并把石油安全保障放到议程中,为我国石油跨国经营创造良好的国际氛围。同时,政府应放宽石油投资项目投资限额,简化审批程序,和完善石油公司海外投资管理制度,设立海外油气风险勘探专项基金,鼓励海外石油公司进行国际融资,积极加入国际油气市场和国际资本市场竞争。
(二)提高企业自身的竞争力
1.采用合作式,多元化管理,积累经验。我国仍处于国际化经营初级阶段,经营经验明显不足,因此要向全球有影响力的大型石油企业学习,吸取其经验,与其联合投标或组队施工。这样,既可提高中标率、分散风险、获得利润,更重要的是学到他们的高效完善的勘探开采技术以及严格系统的国际化经营的管理经验,健全自己的经营管理模式和培养自己的优秀作业团队。
2.培养国际化人才。拓宽人才培养渠道,增加国内外高校培训,实践培训,加大国际化人才的培训力度,围绕石油企业国际化经营发展重点,积极拓展境外培训渠道,加快培养外向型人才,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管理经验和技术,使企业的人才实力同国际接轨。同时,更新人才工作理念, 创新人才管理机制。
3.改善投资决策。石油企业应完善健全一套具有实际性的跨国经营项目投资评估体系,做出科学准确的决策。通过综合评估结果,把政治相对稳定、开采成本较为低廉、储备资源较为丰富的国家,作为海外项目的目标国。
4.加强跨国文化管理。导致文化冲突的原因是不同的文化具有不同的价值观,人们总是对自己国家的文化充满自豪,大多数人总是有意无意地把自己的文化视为正统,而认为外国人的言行举止不可理解。因此,我国石油企业需要在企业内部逐步建立起共同的价值观和经营观。我们要尽可能地消除这种种族优越感,尊重并理解当地文化,以平等的态度交流。在此基础上,找到两种文化的结合点,发挥两种文化的优势,提高员工的凝聚力、向心力。
(三)加强我国石油企业的风险管理
我国石油企业要规避跨国经营风险,除前文提到的政府给予的财政补贴、低息贷款、减免税收等政策的扶持外,还应建立国外石油企业相关风险协调机制,建立我国石油企业同合作伙伴国沟通的平台,从而尽可能避免国际政治和经济风险。同时,在进入海外市场时,应改变策略,实施非控股股东合资,以“份额资源”或“份额油”的债务形式投入,留给当地政府或民间更多的海外资源企业的股权。这样,石油企业才能有效的解决政治冲突,规避政治壁垒,降低政治风险。
石油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的关键因素是,积极培育石油企业跨国经营能力及管理能力,加强国际化人才队伍建设和培养,采取有效措施规避国际化经营风险。通过开展国际化经营,实现油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确保石油国外供应的安全,为国民经济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森.我国石油企业国际化经营战略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09年第20期,第7-8页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9年
[4]网友评论:《世界原油供需形势解析》,国际石油网,http://in-en.com/oil/html/oil-13281328941123489.html/(阅读时间:2012年2月3号)
[5]卢汉,胡勇.国际油价泡沫中 中国石油企业何去何从[J].财经界(学术)2010(6),第71-72页
[6]王春梅.石油企业的企业文化与企业发展的战略关系[J].现代企业文化,2010(33),第20-22页
.西安石油大学,2010年
[8]范秋芳,戴秀芝,李平等.中国石油企业海外经营风险及对策[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5(4),第1-3页
篇4
【关键词】海外投资;风险;风险管理
自改革开放以来,为了鼓励和支持有比较优势的企业对外投资,带动商品和劳务出口,打造有实力的跨国企业和著名品牌,中国政府提出了‘走出去’这一国家战略。中国企业家及承包商最初就是在中国政府“走出去”的思想指示下,且受大量廉价的政府支持贷款驱动,进军海外的。政府的鼓励与支持帮助这些最早‘走出去’的企业抢占了一定的市场份额也带动了中国企业走出国门进行海外投资的浪潮。
然而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国门,积极拓展国际海外发展空间,海外投资所面临的各类风险也愈加明显,成为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必须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 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现状
(一)收购并购比重大
据统计,2012年1月到11月之间,中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达到625亿美元,同比增长25%。在对外直接投资项目中,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项目令人瞩目。首先是中国重型工程机械制造商三一集团获得了领先的混凝土泵制造商普茨迈斯特的控制权。接下来是中国光明食品表示它正在收购英国著名谷物产品企业维他麦60%的股份。近期,肉类生产商双汇集团宣布将收购美国最大生猪及猪肉生产商史密斯・菲尔德。中国企业越来越倾向于收购并购具有一定实力及行业知名度的企业以开拓企业国际市场并加强品牌效应。
(二)侧重新能源
虽然在世界范围内石油等传统能源仍然占主导地位,然而不可持续资源毕竟会被新能源取代。研发探索新能源已成为各国重要课题。中国企业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加快了对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例如,以水电业务为主的国企三峡集团在国际局势中找准定位,战略决策定为在2020年成为国际一流的大型清洁能源集团。2011年底三峡集团竞标成功,以26.9亿欧元 收购葡萄牙电力集团21.35%的股份并且与葡电集团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2012年底,三峡集团的子公司三峡国际在并购后期投资3.59亿欧元购买葡电集团新能源公司(风电业务)49%的股权。
(三)中国海外并购日益呈现高溢价并购的特点
为了达到在海外并购竞标成功的目的,中国企业特别是国企在竞标交易中,所报出的价格远远高出目标公司市场价值的正常水平。业内人士称之为“中国溢价”。受次贷危机的冲击,一些欧美企业或公司的评级等级降低,加之人民币的升值,都刺激了中国企业全球‘抽底’的进程。然而为了实现收购的目的,缺乏对市场的客观认识及冷静的态度,相当一部分企业选择溢价收购并购海外企业。美国当地2012年的研究报告显示,2008年“中国溢价”的平均值仅为10%,到2011年,平均值跃升至近50%。在2012年的能源方面的并购案例中,三峡集团收购葡电集团的报价相当于葡电股份当日股市收盘价加53.6%的溢价。中海油对尼克森的要约收购价较尼克森的股价溢价61%,更是创造了“中国溢价”2012年的记录。
二、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风险
(一)政治风险
所谓海外投资就是在他国中投入本国的资本,因此国家的政治状况会多多少少影响到企业的海外投资,这是不可避免的。例如,在很多非发达国家和地区出现的政权更迭、政局不稳以及民族冲突,甚至爆发内战或国家分裂的情况,政治风险存在的可能性也比较高。近期,利比亚内战、埃及与泰国等地的暴乱冲突,给中国海外企业造成了极大的损失。所以,企业在进行海外投资活动的过程中,应采取积极措施尽力减少政治风险带来的消极影响。
(二)自然风险
企业在海外投资会涉及到设立子公司或者与其它企业进行合作、合资经营、合作开发等状况,因为在投资的过程中会涉及到厂房的建设以及设备调修安装等一系列情况。所以,投资国的自然环境应该作为重点考虑的因素,投资应最大化地避免地震、火灾、台风、大水、冰雹等自然灾害带来的影响;另外,像降水量、气温也会给材料的储备、运输和生产销售带来严重的影响。
(三)市场风险
无论是任何的投资形态,市场风险都会在其中产生一定的影响。一方面,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价格的波动、竞争的强弱、人们消费心理的变化以及群体文化的发展,都能从直接投资的角度上对于材料采购和成品销售来讲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另一方面来看,股票市场的价格和市场利率的变动则会从间接投资的角度上影响股票和债券。
(四)管理风险
中国的国情现状是具有跨国经营能力的人才相对缺乏,因此,中国企业在推进企业的国际化进程中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人才,具有海外背景和适合海外经营的管理人才。语言能力作为企业选拔海外管理人才的标准已经满足不了需要,企业还需要考察选派人员专业技能和对异文化的较强适应力,具体表现在对当地文化、人际关系的适应性以及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学习新知识的能力。而目前存在的问题则是, 企业由于缺乏有效的评估和培训而盲目的外派,这样会极大地提高外派的风险。
(五)财务风险
大体上,财务风险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资金来源。海外投资建厂所需资金除部分由国内筹集以外,很大一部分资金来源于海外的各类贷款。这其中贷款利率高低、期限长短以及币种软硬,都可能会给投资带来风险。二是资金的周转。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面临资金周转不灵的情况,如长期拖欠贷款、资金被长期占用等,生产就难以为继。三是贷款的归还。贷款行为具有法律约束力,需按约归还,如果到期不还,必须承担违约责任,所以企业需要具有严格的贷款归还计划,减少超期不还给企业发展带来的困扰。四是货币汇率风险。汇率风险一般包括本币、外币和时间三个因素。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本币和外币的兑换会发生变化,影响企业对资金的使用,从而发生汇率风险。
三、中国企业海外投资风险的对策
随着信息化、经济全球化和自由化趋势的不断增强,中国综合国力的逐步提升,国内企业境外投资的发展非常迅速。然而,如何提高境外企业效益和应对境外投资风险,已经成为中国企业对外投资中面临的主要问题。由于境外投资的复杂性,即使最专业的金融机构,也无法保证其贷款项目个个顺利,但我们仍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降低这些风险带来的损失。
(一)做好对投资所在国政治、经济形势的评估,注意借助大型国际投资咨询公司的专业力量。
企业应在投资前通过专家咨询和实地考察等方式,对投资所在国的政治经济状况和对外资的优惠政策进行综合评估,境外企业设立后也应由专门的机构对海外经理人员提供的当地各种政策动向的情报进行分析。由于评估工作较强的专业性,一般企业因为实力有限,需要借助咨询公司这类中介机构的专业知识。目前来说,国内还没有成熟的海外投资咨询公司,对于比较大的境外投资项目,虽然考虑到昂贵的咨询费用,但为减少投资风险,还是有必要委托国外的大型投资咨询公司进行评估。
(二)通过保险手段减少系统风险产生的损失
企业可以通过加入保险等方法减少境外投资的风险,如世界银行于1988年成立了多边投资保险机构,它和国家之间的多边条约一起为对外直接投资中的国有化等系统风险提供了条约保证,当损失发生时可以申请国际赔偿,为企业的境外投资提供国际保障。
(三)改变投资方式,实行海外企业本地化战略
从投资方式上说,应尽量采用合资形式,以取得一定的本国企业身份,使合资方分担一部分投资风险;对资源开发等敏感领域的投资根据所在国情况可以债务形式出资,通过产品分成获得收益,避免直接取得控股权所带来的国有化风险;如果投资主体具有品牌、技术、管理优势也可以像麦当劳那样采取特许经营的形式,做到既节约资金、降低了直接投资风险,又提高了市场份额。在境外企业经营中采用本地化战略,通过多雇用当地员工,来尽量实现采购本地化。
(四)经营风险可能出现在境外企业的任何一个部门,它来源于企业的无效管理和决策失误,也贯穿了境外投资的全过程。防范经营风险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境外投资要着眼于增强投资主体的核心能力
核心能力的强弱是企业实施境外投资的首要制约因素,也是决定境外企业抗拒经营风险能力的重要指标。不论在境外新设企业还是直接收购境外股权,境外投资成功的关键在于是否发挥和增强了投资主体的核心能力。
2、实行内部诊断制度,完善境外企业的治理结构和管理结构
形成完善的治理管理结构是境外企业应对经营风险的前提条件。首先,加强对境外企业的财务监督完善其内控机制,避免 “多本账”等问题。其次,当海外企业的投资所在国外部治理机制健全,母公司可以借助外部治理环境的强监督作用来安排内部治理,实现对海外企业的有效治理和控制。最后,母公司应把内部诊断制度作为完善境外企业治理管理结构的重要手段,对境外企业的经营管理情况进行定期的内部评估,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篇5
论文关键词:中小企业;对外投资;风险
以乡镇企业为代表的中国中小企业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得以迅速发展,尽管中小企业在中国经济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但其在国内市场上一直居于劣势地位。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为中小企业开展海外投资提供了机遇和动力,但据有关专家保守估计,2009年中小企业海外投资项目多为损失惨重。如何正确认识对外投资风险,及时进行风险应对、风险防范,已经成为中小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 中小企业对外投资的必要性
国际间竞争及生产分工协作日益全球化。经济全球化促进了资金、商品和资本的全球流动,中小企业的竞争对手不再局限于国内大型企业,它还包括国外的大型公司和中小企业。为应对全球化带来的严峻挑战,实现跨国经营和海外投资成为中小企业必然的发展趋势。
中小企业所处行业竞争性相比于大型企业更强。有统计资料显示,处于竞争不太激烈的行业(如石油工业、航空航天工业等)中的企业几乎全部属于大型企业,而中小企业几乎百分之百处于竞争性行业。毫无疑问,中小企业在国内处于行业较为劣势而企业自身实力不强的双重压力之下。
世界范围内贸易壁垒的增加。2008年的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全球经济愈发不景气,世界范围内弥漫着贸易保护主义气氛。贸易壁垒的增加极大阻碍了中小企业的出口,开展海外投资,实现当地生产、当地销售是应对全球日益加强的贸易壁垒的一个有效方法。
市场的激烈竞争、行业的劣势、贸易壁垒的增加,已经威胁到中小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市场、原材料、技术等方面的问题都要求企业主动“走出去”。这不仅有利于其开拓国际市场,实现资源的全球配置,更可以让中小企业学习海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企业自身的国际竞争力,最终改变目前所处的不利形势,谋求企业的长久发展。
2 “温州哈杉”对外投资微观风险分析
任何投资都是有风险的,投资收益与投资风险如影随形。对中小企业而言,投资也像一把双刃剑,风险与收益并存,但其风险又具有它自身的独特性。
哈杉鞋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哈杉”)是集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温州首家跨国公司,于1991年以手工作坊起步。1995年,哈杉开始进军俄罗斯市场,并与当地温州同行展开了激烈的价格战,后受到俄罗斯贸易壁垒的严重打击,致使企业无法在俄罗斯打开市场。为了摆脱中国制造业在世界市场上无休止的价格战和同质化竞争以及绕开各国反倾销政策,哈杉选择在海外建厂。哈杉最大的海外投资是于2001年在尼日利亚建立的哈杉大西洋实业有限公司。
2.1 资金短缺,导致项目无法实施
2008年金融危机的发生,使部分实体企业转向资本市场的投机活动,而哈杉坚持着自己的生产计划。2009年,温州当地一家商业银行突然中断哈杉2000万元的贷款,这一资金链的斩断,直接减慢了哈杉的发展进度。当时,哈杉还在制定其在尼日利亚下半年一倍甚至两倍的生产计划,银行的终止贷款让哈杉措手不及,哈杉不得不缩小其海外生产的规模。资金短缺且融资困难目前已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对外投资最为突出的瓶颈。我国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发放贷款的依据主要是产品有市场,企业有效益。对于生产型的中小企业而言,如果暂时出现销售困难、市场前景不好,就难以获得贷款。在居高不下的通货膨胀率下,金融机构更是减少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将有限的贷款额度给予大型企业。在直接融资方面,对中小企业的限制要比大型企业更为严格。因而,中小企业不仅不能获得规模扩张所需资金,在技术改造、设备更新方面的资金更是十分匮乏。融资渠道的受限,让中小企业的对外投资项目很可能由于资金需求无法得到满足而无法实施。
2.2 产品科技含量低,缺乏国际竞争力
哈杉初期以接受代工生产(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s)订单为主要业务,它维持了哈杉的初期发展。2000年以后,哈杉每年可以接到的代工订单数渐渐减少,企业利润因此下降,OEM业务已经不能再作为该企业的核心业务。于是,哈杉转向自主生产普通男鞋,欲以低价销售策略占领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随着温州的意尔康、奥康等具有其自身品牌的制鞋企业走向海外市场,哈杉的低价鞋渐渐失去吸引力。哈杉的产品滞销,市场份额渐渐缩小,企业陷入危机。我国中小企业大多数属于以半机械化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企业投入技术开发的经费约占全国研究经费的40%,远远低于发达国家70%的水平。产品技术科技含量低、技术创新能力差、产品技术容易被模仿是中小企业普遍的缺点。同时,我国中小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主要属于防守型,目的多是转移国内过剩的生产能力,因此企业在对外投资时,缺乏品牌意识,不具备核心竞争力。低价取胜的经营模式也导致了市场所在国、地区的反倾销行为,使得许多产品的海外市场丧失殆尽。
2.3 缺少具有国家化经营能力的人才,企业管理水平低、缺乏战略眼光
2005年,哈杉生产的鞋大部分滞留在尼日利亚的仓库中,经过调查发现并不是尼日利亚没有自我消化的能力,问题出在管理层。哈杉的管理层自信可以处理好与当地合作者的高管之间的关系,而事实上哈杉管理层在与多家零售商签订合同时存在争论,签订合同后,零售商故意减少该企业产品的上架率。我国中小企业的投资策略主要是国内员工的海外经营。目前中小企业对外投资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没有完成海外投资的当地化,大部分的投资是简单的将国内员工转移到海外。中小企业人员国际化素质普遍不高,尤其是在国际营销、国际标准规范、国际投资等一些对外投资的关键条件方面,企业缺乏优秀人才。这恰恰与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须有通晓国际惯例、熟悉国际市场规律及国际贸易法则的管理经验丰富、善于把握国际市场动向的复合型经营管理人才的要求相违背。中小企业依靠管理人员的市场经验和直觉把握市场,因而容易作出不科学的决策,难以形成自己的国际化营销模式和建立稳定的消费群体,更难以与其它国际经济实体进行竞争。
2.4 市场信息反映不畅,信息反映机制缺失
中小企业的海外投资在与东道国企业展开竞争时,往往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在竞争中处于劣势,这加剧了决策风险以及经营风险。企业在对外投资中若购销渠道不畅,则易将企业带入绝境,增加企业的破产成本、减少企业的经营收益。哈杉在尼日利亚建厂的初期,为了降低市场调研的成本,企业主要依靠上游和下游合作者来了解市场状况。依靠二手信息来了解市场,使哈杉只能掌握滞后的信息,企业多次错失快速进行产品调整的时机。企业对外投资是一个长久持续的过程,中小企业必须全程进行监督,快速洞悉国际市场,充分预测市场变化。而我国中小企业没有实现企业的信息化,未建立信息反应系统,国际市场信息收集比较滞后,信息资料的处理和反馈功能比较弱,缺乏对国际市场全面、动态的了解。一方面,让企业难以及时掌握对市场所反映的信息,失去对市场潜在发展机会的把握,阻碍了自身的国际化进程,另一方面也可能让企业错失退出市场的时机,尤其是在投资项目出现亏损时,不能及时进行商业止损。
3 对外投资的风险控制对策
在任何投资中,风险都是客观存在而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风险又是可控的。中小企业可以通过正确地认识风险并采取相应防范和管理措施,使风险降到最小的程度,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3.1 融资多元化,并编制资金预算
在国内不能保证资金需求的情况下,中小企业更应该实现融资多元化,灵活运用各种融资渠道和金融工具,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和降低融资风险,尽量在东道国进行融资,尤其是境外企业所需短期流动资金。这样既能满足资金需求又因为使用同一币种,规避了汇率风险。同时,在遭遇资金紧缺的困难下,编制详尽的投资预算、进行投资全程控制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显得尤为重要。中小企业在做出投资决定之前必须根据投资对象和投资方案编制详尽的预算,确定可能需要的资金量。预算的编制必须做到方法科学、内容全面,防止因为事前低估所需资金量,事中又无法保证随时有额外资金的支持,最终导致投资项目的失败。哈杉于2006年已将重心转移至销售、研发上,但是其仍保留小部分传统的加工贸易,目的是利用加工贸易资金回笼快的优势,为企业周转提供资金。同时哈杉也积极和当地的政府、金融机构沟通,实现在投资地的融资计划。
3.2 加快技术创新,培育核心竞争力
中小企业能否走向国际市场并保持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关键在于企业是否能形成并保持核心竞争力。只有着眼于培育企业的核心资产,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大力开发核心产品和核心技术,中小企业才能在国际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2003年,哈杉开始意识到品牌的力量以及名牌产品必须有一个过硬的技术力量作支撑,企业提出了由产品走出去转变为整体走出去的理念。为突破款式设计的瓶颈,2004年哈杉通过收购意大利著名鞋企威尔逊公司,充分发挥其在研发、工艺技术、品牌影响力的优势,改进企业自有品牌“HAZAN”的设计和生产,提高产品整体的竞争力。
3.3 培养优秀人才,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发展、管理水平的提高需要大批跨国经营人才,需要掌握了新的经济理论知识、具备领导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能力的优秀人才。从长期来看,中小企业可全面推行岗位培训,聘请国际企业管理、财会等专家学者到企业中开设培训班,培养企业跨国经营的人才。另外,中小企业必须重视对东道国本土人才的利用,一方面是由于我国中小企业在产品研发人才和市场营销人才方面的相对短缺,另一方面是由于东道国本土人才更加熟悉本土市场,能更快地对当地市场需求的变化做出反应。为了能让企业管理水平得到提高,哈杉在社会上大量招聘高级专业性人才,并重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哈杉建立了灵活的用人机制,切实将企业利益、兴衰与每一个员工切身利益紧密地结合起来,这对企业的健康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篇6
关键词:内部控制;瓶颈;突破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0-00-01
应当看到,内部控制制度是现代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只要企业存在经营活动,就需要有相应的内部控制,因此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已成为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但是不可否认,在运行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瓶颈。
一、内部控制中存在的瓶颈
由于企业对内部控制的认识还停留在浅显的感性认识阶段,所以导致认识不到位,管理制度不健全等诸多问题,具体而言:
1.思想认识不到位。相当多的管理者认为内部控制就是内部监督,把其看作只是一种文件和制度;更有甚者把内部成本控制、内部资产安全控制等视为控制,内部控制的认识思想高度不够。不可否认,企业管理人员的内控意识强弱对内部控制的执行起着重要作用,企业管理层对内控是否重视,对整个企业内部控制起着关键作用。企业员工是内控制度的具体执行者,员工对内部控制认识不足,法律意识淡薄,甚至利用内部控制不严的漏洞发生违法违等行为,都会严重影响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效果。
2.机制不完善。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及公司管理密不可分。许多公司虽然设立了董事会、监事会,但在实际工作中,监事会、董事会的监控作用严重弱化,企业未能从根本上建立符合企业发展需要的公司治理机制,但是很多公司或者没有内部审计机构,或者建立的内部审计机构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以至于董事会、监事会的监控作用严重弱化,内部激励与约束机制得不到制度保证,没有从根本上形成真正的法人治理结构,未能充分发挥制衡作用,产生了大量无为的内耗,无形中提高了公司的经营成本。
3.实施不到位。一般情况下企业的预算由总经理组织编制,报董事会批准实施,实际情况下董事会由于对财务信息并不是了如指掌,不可能对预算提出实质性意见,因而职权弱化现象十分突出,由此出现内部人控制现象,削弱了预算管理的计划、协调和控制的作用,为内部控制留下了隐患。还应当看到,企业还存在着一些管理的盲区,这些区域出了问题以后常常是互相推卸责任,无法追究责任,最终不了了之,这都给企业造成了负面影响,也阻碍了企业的持续发展。
4.奖惩不分明。企业控制活动还存在着大锅饭现象,奖惩不分明,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即使有详尽的计划但没有人去考核、去检查,员工执行制度的积极性不高,考核机制流于形式,使得内控制度执行不力表现在企业的各个方面。须知,制度再先进、再完备,但若在没有有效控制、考核的情况下,都很难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
5.专业人员素质不高。企业多元化的经营要求内部会计人员必然参与到企业的这些经济行为中,知识多元化,不仅要能懂财务知识,而且还要精通企业的各项相关业务。绝大多数会计人员知识面较单一,缺乏与经营、管理、生产等相关的知识和经验,难以从实际工作的深层次上发现问题。
二、突破内部控制瓶颈的策略
1.树立内部控制理念。企业规模迅速扩大,业务日益繁杂,企业最高管理当局,不可能事事都亲自过问,必须建立健全制度,使各项业务的处理标准化和程序化,使人员的职责分工制度化,使一切手续的执行规范化,使全体工作人员能按规定有条不紊地进行工作,并能做到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以防范错误和弊端的发生,保护业主的财产不受损失和侵占,有利于管理方针的贯彻和经营效率的提高。
2.建立健全控制制度,从严执行。企业应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和管控机制,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组成治理结构,明确各自职责,各负其责、协调运行、有效制衡,明确制定企业各部门、各岗位的职责及权限,使员工清楚各自在内控系统中的位置和角色;要强化监督考核激励机制,提高员工的积极性。
3.做好控制环境建设。控制环境主要包括塑造企业文化,它对于员工的控制意识有着重要影响,是各项要素作用发挥的基础。企业内部控制的贯彻执行也受控制环境的直接影响。企业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需要管理层特别是高级管理层必须带头对企业的内部控制法则严格遵守。
4.加强风险评估。企业只有加强对风险的评估,内部控制效率和效果才能给得到提高。因此,企业必须对风险评估重视:首先,在进行经济活动时,应当确定相应的目标,必须建立可分析、管理、辨认的相关风险的控制机制,由此能够对面临的风险了解和控制。其次,加强对内部和外部风险的分析,如自然灾害、经营环境的变化、企业改组、海外经营、新技术的应用等。再次,环境变化后的风险管理,如公司扩大规模、调整公司经营的战略目标等。
篇7
我国银行业在海外大幅增加跨国并购交易的规模和数量的同时,必须加强对并购风险的管理。银行业的跨国并购是一项充满风险的银行经营组织活动,从前期并购融资到并购程序实施,再到后期银行并购整合管理阶段,不确定性因素贯穿其间,这些不确定性因素即意味着银行并购产生巨大风险及造成损失的可能。金融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是银行并购风险的根本来源,对金融经济形势、法律法规以及市场竞争状况缺乏准确的判断和预测,对目标银行缺乏足够的资源控制(如产权、信息、客户等资源),对自身实力未能准确估价、并购战略定位与策略选择的失误以及并购实施过程中的突发因素等,都可能成为银行并购夭折的原因,而为并购筹划与实施付出的成本则全部付诸东流。
一、银行业跨国并购的风险类型
比较通行的方法是按引起环境不确定性因素的归属类别来划分,一般将由于全局性所引起的风险,叫做系统性风险,包括社会风险、政治风险、制度风险、法律风险等。在银行跨国并购过程中,主要表现为国家风险,这些风险起因于银行的外部环境,对银行机构主体而言是不可控的风险。由于非全局性的不确定性因素引起的风险称为非系统性风险,包括经营风险、商业风险和财务风险等,在银行跨国并购过程中,可以将这些风险概括为操作风险,贯穿于整个银行并购的全过程,这些风险可以通过改善银行机构的微观内环境来控制(如图1)。在银行并购过程中,与非系统性风险因素相联系的成本具有可控性。在任何金融经济环境中,银行并购的系统性风险与非系统性风险总是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
(一)国家风险
银行业跨国并购与国内并购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涉足海外市场,在海外市场从事跨国并购及并购之后的业务经营。犹如体育比赛中置身“客场”,面对与本国迥异的政治体制、经济体制和法律体制,跨国金融机构在从事跨境金融交易时,会因金融交易主体所处的国家环境因素发生变化而遭受收益与损失的不确定性。自亚洲金融危机以来,国家风险对跨国银行安全性的影响日益显现,尤其是对跨国信贷业务的影响巨大。例如,1982年由于墨西哥、巴西等国政府的重新安排债务使得10个最大的美国中心银行总的国家风险暴露达5600万美元。又如,2002年以来,由于拉美地区经济形势动荡不安,阿根廷金融危机不断恶化以及巴西和乌拉圭金融市场的动荡,致使欧美一些大银行在该地区的跨国信贷业务损失惨重。据统计,仅2002年第一季度,包括花旗、汇丰控股和JP摩根大通在内的7大银行的阿根廷业务损失总额就达85亿美元。可见,加强对国家风险的测度与评估已经成为跨国银行顺利实施并购的重要保障之一。
具体来看,跨国银行并购的国家风险有以下一些特点:
(1)国家风险具有复杂性。国家风险是各种风险因素的综合反应。这些因素互相交错,共同发挥作用,从而使银行管理者难以对其进行准确预测。对跨国银行而言,国家风险与其他风险不是并列的关系,而是一种交叉关系,在国家风险之中,可能包含着信用风险、汇率风险或流动性风险。
(2)国家风险具有不可抗性。国家风险与东道国的国家、东道国有关金融法律、法规以及东道国对外资银行的政策等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东道国通过国家及政治行为对跨国银行并购的影响和干涉使得银行难以抗拒。
(3)国家风险具有传染性。在一个大的国家(或地区)危机中,一国的信用风险整体恶化可能导致许多私人契约无法履行,被称为债务人集体风险(或国内经济风险),债务人集体风险和传染可以导致信贷资产相当大的损失,当然包括对国外债权人的债务,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足可以说明这一点。还有金融业的全球化以及通过业务、信用和清算系统形成的跨国银行网络更加增大了跨国银行国家风险的传染性。
(二)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是指银行在跨国并购的整个具体实施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风险。一次并购活动大致由三个阶段组成:准备与设计、谈判与实施、管理整合。这三个阶段面临的风险是:
1 银行并购前筹划阶段风险
银行并购的准备与设计阶段是银行并购活动的起点,这一阶段工作的成效直接影响到整个并购活动的成功与否。这一阶段的风险主要表现为决策失误风险,例如,并购银行未能正确制定收购标准,或错误地选择了收购对象所面临的并购风险。
2 银行并购中实施阶段风险
在银行并购谈判实施阶段其风险主要来源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市场风险。并购银行在确定合适的并购目标后,若相关信息过早被释放,则目标银行的股价会有大幅的波动。这样就可能导致并购银行会付出更高的收购价格,甚至放弃并购行为。二是资产评估风险。由于目标银行在国外,并购方银行很难准确获得目标银行的经营业绩、财务状况等重要资料,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现象。市场信息收集的可靠性差,从而对目标银行在当地潜在销售能力及远期利润估计困难,目标银行商誉等无形资产价值也难以估计。对银行价值评估的方法和标准多种多样,且各种价值评估体系存在偏差,目标银行提供失真的财务报表,对重大事项不如实告知,均加大了银行跨国并购的风险。
3 银行并购后整合阶段风险
当银行并购活动发生法律效力后,就进入对目标银行的物质资源、人力资源、企业文化进行重新调整的整合管理阶段。此时银行面临的风险主要有:一是企业文化整合的阻尼风险。不同银行在不同的管理模式、经营理念的指导下,会形成不同的企业文化。无论是银行间的强强结合还是强弱结合都有可能出现因银行的企业文化难以相容,在合并后的文化替代过程中导致严重的文化隔阂和文化冲突,给银行并购带来阻尼风险。二是利益冲突风险。合并后的银行将面临如何恰当处理相关利益主体关系的问题。银行兼并(特别是跨国兼并、涉及的利益主体比较多,如果整合后的银行不能很好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就可能引起被并购银行的混乱,使得并购重组的目标难以实现。
二、我国银行业跨国并购的风险控制
(一)国家风险的控制
借鉴发达国家对跨国银行国家风险的度量、评估和管理
机制,我国银行机构在加速海外扩张的进程中,无论是政府监管部门,还是跨国并购的银行自身,都应该加强对国家风险的评估与管理。
1 建立国家风险评估的专业评估机构
如前所述,全球有许多对国家风险进行测量与评估的专业服务机构,除了前面介绍的那些国际上有名的机构外,许多国家也有专门的机构对国家风险进行分析与评估,如日本银行债研究所制定的国家风险评估等级、德国经济研究所制定的国家风险预警系统、美国纽约国际报告集团编制的国家风险国际指南等。我国目前缺乏这种专业的国家风险评估机构,商业银行在海外的经营和投资大多参考国际评估机构对各国国家风险的评级,没有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风险评级体系。值得一提的是2005年底,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了我国首份《国家风险分析报告》,对包括韩国、日本、英国、美国等60个与我国外经贸交往较为密切的国家所存在的国家风险进行了分析和评级,是迄今为止我国第一份具有中国视角和特色的国家风险分析报告,填补了我国在国家风险分析和评估方面的空白,但其分析主要是为中国外贸企业服务,对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境外投资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并不十分专业。因此,国家应成立一个专门的国家风险评估机构对各国的国家风险进行评估,为我国银行的跨国并购提供东道国的详细资料,减少并购的风险。
2 建立发展国家风险评估的专业服务机构
对国家风险进行评估,银行需要风险量化数据和模型,这些数据的收集和模型的制作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去完成,单靠一家银行去做,一方面成本高,另一方面也会造成资源浪费,如果有专门为国家风险管理提供配套服务的专业咨询机构及服务机构,将会大大节约成本及提高工作效率。在美国,出现了提供风险量化管理模型和数据业务的咨询服务机构,许多大银行都使用他们的服务,而这些银行开发的有些模型和计算的参数甚至成为行业标准,对我国商业银行而言,尤其是中、农、工、建等在海外有大量分支机构的大银行,迫切需要有这样的一些专业服务机构提供服务,为他们提供国家风险评估依据,帮助其引导资本安全流动,提高资本投放效率,并为其海外的分支机构安全经营提供帮助。另外,国家还应成立一个专门的海外金融投资管理委员会,其行政设置可归属中国人民银行管理,如果中国金融机构在海外经营或是并购,当东道国发生国家风险时,它可以作为专门负责机构出面交涉协调以减少损失。它的存在一方面可以提高协调的权威性,另一方面由专门机构出面可以减少成本提高效率。但为了防止政府意志的作用过于强大,避免主观独行,在这个机构中必须有相当发言权的非官方专家参与。
3 采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国家风险进行评估
以往我国银行对国家风险的评估,大多以定性评估为主。定量评估少,宏观评估多,微观评估少,而目前西方银行国家风险的评估主要以定量评估的方法为主。从我国商业银行目前的发展趋势看,越来越多的银行在境外成立了分支机构开展银行业务,对这些境外机构所在国国家风险的评估是我国银行在海外发展的前提。为了能准确、客观评估东道国的国家风险,我们应该采取更为科学的评估方法,逐步由以定性评估为主发展为以定量评估为主并且将两种评估模式相结合的方法去评估和分析东道国的国家风险。
(二)操作风险的控制
1 并购前筹划阶段风险的控制
此阶段银行跨国并购风险控制的主要重点是在明确的海外扩张战略下,做出正确的跨国并购决策。
第一。在明确的跨国发展战略下,做出科学的跨国并购决策。任何一家银行要进行跨国经营也必须像在国内经营一样。要有一个非常明确的跨国经营战略。我国银行业的跨国并购一般是看中对方的市场份额、管理技术、业务范围等方面的优势,在物色到目标银行后,应尽可能与目标银行进行沟通以获得其善意的配合,以避免目标银行的误解而采取一些反收购措施致使跨国并购面临巨大的风险。必须明确,银行业的跨国并购是我国银行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长期发展战略,不能只注重眼前收益,更要关注长远收益。
第二,科学选择目标银行。我国银行跨国并购目标银行的选择是一个科学、严谨的分析过程。实施并购的银行要在自我评估及对备选目标银行基本情况充分了解的基础上进行并购的可行性论证,并在分析并购所能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基础上选择目标银行。
2 并购实施阶段风险的控制
第一,全面搜集有关目标银行的财务信息以减少信息不对称。搜集目标银行的有关财务信息可以从当地权威性的咨询银行获得信息,可以从国际著名评估机构获得,还可以从该目标银行的客户那里搜集信息,也可以从该银行内部倾向并购的管理人员那里获得真实的信息。由此可以更准确地掌握该目标银行资产的潜在价值,从而更有效地降低资产评估带来的风险。这种搜集信息的过程,也为并购者了解当地金融市场状况及金融政策提供了机会,有利于并购者利用金融工程来化解并购中的金融风险。在外汇市场上运用货币互换及利率互换、远期利率协议、远期汇率协议、期货交易与期权交易等工具来减少因利率、汇率变动带来的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也可以在证券市场上利用股票期货或期权、股份指数期货或期权等交易工具来有效降低股票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
第二,科学评估目标银行的资产。为防止跨国并购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资产评估风险,对目标银行资产评估可以使用以下方法:(1)对目标银行资产进行成本收益分析。我国并购银行为避免使用东道国目标银行资产时出现成本大于收益的情况,应对目标银行成本与收益进行比较,若收益大于成本,则目标银行的资产是可用的,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反之则说明使用目标银行资产不可行,在并购完成后,应立即把目标银行中不经济的资产出售,使损失最小化。{2)适度评估目标银行的商誉等无形资产,银行的商誉等无形资产是评价一家银行实力与信誉的重要标志,要对银行的商誉进行评估,首先对目标银行的商誉进行市场调查,商誉高的可以作为无形资产评估,商誉欠佳者则不进行无形资产评估。
3 并购整合阶段风险的控制
篇8
【关键词】 新会计准则; 销售行业; 深远影响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了包括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在内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实施,标志着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之间实现了实质性趋同,是促进中国经济发展和提升中国在国际资本市场中地位的非常重要的一步。
一、新会计准则的创新对销售行业的影响
(一)新增加的会计计量属性――公允价值对销售行业的影响
基本准则第九章对会计计量问题进行了系统的规定,除了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和现值等已有的计量属性外,特别增加并强调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明确规定“在公允价值的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公允价值的应用、计量成为此次准则修改中的一大亮点。公允价值模式符合会计发展的趋势,能够较好地反映销售企业的市场价值和盈利能力。与历史成本等其他计量属性相比,公允价值能够直接反映销售企业有关资产所带来的未来经济利益、有关负债所牺牲的未来经济利益的信息。
(二)变更发出存货的计价方法对销售行业的影响
新《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第14条明确规定:“企业应当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或者个别计价法确定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取消了现行准则中所允许的发出存货计价采用“后进先出法”和“移动加权平均法”的规定。所谓“后进先出法”,即销售企业在核算成本时,参考的是最近购入的原材料存货价格,而“先进先出法”,则是参考最早购入的原材料存货价格。在原材料价格一路下跌时,采用“后进先出法”,显然扩大了销售公司的利润率,而用“先进先出法”,则缩小了销售公司的利润率,原材料价格上升则反之。可以说,“先进先出法”更侧重于反映销售公司长期的经营情况。
(三)取消资产减值损失转回对销售行业的影响
新的《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第17条明确规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这是新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实质性差异之一,资产减值计提是此次修订的重点。这条新规定截断了销售公司调增利润的一大途径。以前,有不少销售公司都在利用减值准备调节利润,特别是一些ST销售公司,往往在前一年大幅计提减值准备,又在第二年以种种理由进行转回,造成盈利假象,其实销售公司的主营仍无起色。新准则一经实施,转回的准备无法体现为利润,这种手段无疑将失效。
(四)将债务重组收益计入营业外收入对销售行业的影响
新债务重组准则改变了“一刀切”的规定,将原先因债权人让步而导致债务人豁免或者减少偿还的负债计入资本公积的做法,改为将债务重组收益计入营业外收入,对于实物抵债业务,引进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属性。按新规定,一些无力清偿债务的销售公司,一旦获得债务全部或者部分豁免,其收益将直接反映在当期利润表中,可极大地提升其每股收益水平。
(五)所得税会计核算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对销售行业的影响
《所得税》准则是本次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中修订的一项重要内容,新会计准则彻底改变了原先的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此前,销售企业可以采用应付税款法和纳税影响会计法(包括递延法或债务法)核算所得税,这里的债务法为损益表债务法。而新准则明确废止了以前的会计核算方法,要求销售企业一律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所得税。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扩大了可转回差异的核算范围,以前的损益表债务法只核算时间性差异,不能处理非时间性差异以外的暂时性差异,而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可核算所有的暂时性差异,包括时间性差异和非时间性差异以外的能转回的差异。在这种方法下,直接得出的递延所得税资产、递延所得税负债余额,能直接反映其对未来的影响。
(六)变革合并会计处理方法对销售行业的影响
与《合并会计报表暂行规定》相比,新的《企业合并》准则的变革与创新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第一,合并报表基本理论和合并范围的变化。新的合并财务报表准则所依据的基本合并理论已发生变化,从侧重母公司理论转为侧重实体理论。合并报表范围的确定更多地强调“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运用,要求对所有母公司能够控制的子公司均需纳入合并范围,而不一定考虑股权比例,所有者权益为负数的子公司,只要是持续经营的,也应纳入合并范围。这一变革,对销售公司合并报表利润将产生较大影响。
第二,企业合并会计处理方法的变化。目前中国的销售企业合并大部分是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这不一定是合并方和被合并方双方完全出于自愿的交易行为,合并对价也不是双方讨价还价的结果,不代表公允价值,因此以账面价值作为会计处理的基础,以避免利润操纵。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包括吸收合并和新设合并)双方可以讨价还价,是双方自愿交易的结果,因此有双方认可的公允价值,并可确认购买商誉。新的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合并对价按资产账面价值进行会计处理,是从我国资本市场的现状和市场经济发育的实际出发,谨慎地使用公允价值,规范企业盈余管理行为,提高企业利润的可信度。
这一变革,将对销售公司合并报表利润产生较大影响,阻断了一些销售企业利用分离若干子公司,缩小持股比例,将经营状况不好的业务从合并范围中剔除,从而粉饰企业集团业绩的惯用伎俩。与此同时,新准则也可以防止一些企业通过关联交易调节利润。
(七)扩大借款费用资本化的资产范围对销售行业的影响
在新《借款费用》准则中,扩大了借款费用可以资本化的资产范围。准则规定借款费用如果可直接归属于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的构建或者生产的,应当予以资本化;需要经过相当长时间构建或者生产活动才能达到可使用或者可销售状态的资产,可以作为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这包括固定资产和需要经过相当长时间的构建或者生产活动才能达到可使用或可销售状态的存货、投资性房地产等,并且,如果相关资产的构建或生产占用了专项借款之外的一般借款的,被占用的一般借款的利息费用也允许资本化。另外,借款费用扣除项目规定更加严谨科学。
二、新会计准则对销售行业发展的深远意义
(一)新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能有效地提高销售行业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
新会计准则体系在规范销售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行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满足投资者、债权人、政府部门和企业管理层等有关方面对会计信息的需要方面作了较大的修改,使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与财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相关,从而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和未来情况作出客观的评价或预测。
(二)新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有利于提高境外销售市场信息的可比性
目前,会计准则全球化趋同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而且最近几年趋势越来越明显。截止到2006年,已经有97个国家表示将直接采用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制定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随着我国经济开放程度越来越高,活跃在国际贸易和境外资本市场的中国销售企业更需要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化,从而为全球投资者提供更加透明可靠的财务信息,实现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正如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主席戴维・泰巴爵士在2006年2月15日新准则会上的致辞中所说:“中国企业会计准则吸纳了国际投资者所熟悉的会计原则,这将使投资者更加信任中国资本市场和财务报告,也将进一步刺激国内和国际资本投资。对于正在全球经济中扮演越来越重要角色的中国销售企业来说,企业会计准则获得国际认可有助于降低企业在海外经营时遵循不同国家和地区会计标准的成本。”
(三)有利于中国销售企业参与国际经济竞争
中国的销售企业越来越多地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经济竞争,按老制度编制的报表,与按国际标准编制的报表差异很大,业绩反映明显不同,必然影响国外投资者对数据真实性的信任。对于有海外上市计划的中国销售企业,国内、国际准则的不同是这些企业进入国际资本市场的一大障碍。为克服这一障碍,中标销售企业不得不编制多套财务报表,编制成本巨大,同时还要花费大量精力向投资者解释两项会计标准对企业业绩的影响,进一步增加了融资成本。
(四)有利于销售企业科技创新
新准则将无形资产的开发划分为两个阶段: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研究阶段的支出计入当期损益,即费用化;而开发阶段的支出,如果能够满足相关条款规定时,可进行资本化处理,计入无形资产。在旧会计准则中开发阶段的支出是不能资本化的。开发费用资本化将显著提高科技销售企业的自主创新意识,提升科技及创新类企业的业绩,减轻经营者在开发阶段的利润指标压力,从而促进销售企业在研发方面的投入。会计准则的这一调整一方面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另一方面也鼓励了企业科技创新,体现了国家对科技及创新类企业的政策扶持。
(五)提高销售企业的管理水平,防范经营风险
公允价值计量基础的引入和金融工具相关准则的出台,要求销售企业必须加强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制度建设。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衍生金融工具大量涌现,新准则及时对衍生金融工具提出了确认、计量和报告的要求,将有效防范和控制企业的风险。新准则对销售企业会计信息的披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有利于销售企业和广大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沟通和交流,进一步促使销售企业建立起有效的激励、监督与约束机制,完善治理结构。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销售行业竞争也日趋激烈。新准则的实施对我国销售行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笔者相信我国销售行业一定能够尽快适应,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06)[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