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的重要价值范文

时间:2023-06-05 17:59: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茶文化的重要价值,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茶文化的重要价值

篇1

关键词:茶文化;高校教育;思想教育;应用模式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持续深化,如何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已经成为高校教育教学的重中之重,特别是提出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人才以及“四个服务”要求的新形势下,如何更好的开展高校学生思想教育,积极探索“多元化”教育模式,应当成为高校学生思想教育必须认真研究的重大问题。茶文化作为我国具有悠久历史以及能够与现代文化相融合的文化体系,茶文化中的“理敬清融”理念,能够与高校学生思想教育进行有效的结合,进而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以及价值观塑造。尽管当前一些高校已经开始重视思想教育与茶文化的结合,但在具体的运用过程中,仍然没有对其重要性有深刻的理解,而且运用的也不够到位,还存在一些误区,因而必须对此问题进行深入研究,这将有利于促进高校思想教育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1茶文化在高校学生思想教育中的运用价值

茶文化起源于中国,其意为在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特征,主要包括茶道、茶德、茶精神、茶学、茶艺等。茶文化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范畴,并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可以说它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浓缩,中国茶文化发展形成过程中不难发现其蕴藏了大量丰富的教育素材,深入发掘其教育功能效果显著。从古至今诸多文人雅士将品茶作为体悟人生和励志的手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党的十以来,中央高度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茶文化,由于其具有很多思想性,因而能够在高校学生思想教育中发挥作用,特别是在当前高校学生思想观念发生深刻变化的形势下,将茶文化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更具有重要意义。一是能够提升学生思想境界。茶文化是我国的“文化瑰宝”,在全世界都具有很高的声誉,特别是在传承与发展过程中,茶文化已经形成了洒脱、宽容、仁爱等一系列文化体系和文化内涵,因而其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和引导价值。从这一点来看,茶文化可以与大学生思想教学紧密结合起来,能够使茶文化中蕴含的丰富思想内涵用来开展思想教育,比如“茶艺、茶德”可以用来教育学生提升自身的修养以及培养自身的能力,特别是“理敬清融”文化,能够对大学生具有很强的教育价值,对于提升大学生思想境界具有十分重要的引导作用,因而一定要重视茶文化在思想教育中的重要价值,通过有效的结合,最大限度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二是能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当前很多大学生身心健康问题已经是一个普遍性问题,特别是一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相对比较薄弱,这与“德才兼备”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很多大学生心灵十分脆弱,因而一定要加强对他们这方面的教育工作。将茶文化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能够对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特别是茶文化“和敬融礼”的精神,使大学生能够对此有更加深刻的认识,这样能够解决大学生的一系列困扰和困惑。茶文化还能够陶冶大学生的情操,使大学生通过茶文化让自己对世界、对社会、对人生、对自己有更加深刻的认识,进而能够使大学生的人生观得到升华、世界观得到改进,这必然有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三是能够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当代大学生,是对高校教育提出的新要求,这就需要加大这方面的工作力度,特别是在思想教育方面,要在这方面下更大功夫。从总体上来看,我国的茶文化不仅历史悠久,而且还属于“集大成”的文化,可以说属于中华民族的财富,对于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使大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价值,比如“茶道、茶礼、茶德”蕴含是丰富的文化内涵,不仅可以培养大学生的文化素质,而且也能够提升大学生的修养,更能够使大学生的思想品德得到提升,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在为人处事上,都会使学生变得成熟,同时也会提升自身的承受能力,而不再是“玻璃娃娃”。

2茶文化在高校学生思想教育中运用存在的问题

尽管当前一些高校在开展思想教育方面,已经对茶文化进行了一些研究,而且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说明茶文化在促进思想教育方面具有一定的支撑作用,但从总体上来看,仍然存在诸多不足之处,需要引起重视。一是重视不足。高校在开展思想教育的过程中,尽管一些学校已经开始运用茶文化,而且也有目的的开展了一些课程,但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不足,而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重视程度仍然不够,还没有将运用茶文化作为重中之重,只是开展了一些渗透的工作,因而效果并不理想。还有个别高校在开展思想教育方面,虽然认为茶文化具有很强的作用,但在教育教学方面,却存在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甚至不要的问题,这样的思路根本不可以将茶文化更有效的应用于思想教育当中,而只能是一种形式主义,效果也不可能理想。二是缺乏融合。从当前一些高校的运用情况看,尽管已经将茶文化纳入到思想教育当中,但在具体的运用过程中,融合度相对较低,同样会制约运用的效果。比如从茶文化来看,不仅包括简单的茶事活动,而且还有很多的延伸以及文化活动,比如茶戏剧、茶故事、茶诗等等,这些都能够运用到思想教育当中,但当前很多高校还没有对这些内容进行有效的开发和利用,同时也没有与思想教育进行深度融合,特别是很多教师本身对茶文化的理解就不够深入、也不够到位,在具体的教育教学时也根本不可能起到很好的融合效果,这一点一定要引起重视,教师一定首先要深入了解、体会和理解茶文化,进而进行融合教学。三是实践较少。当前一些高校在运用茶文化的过程中,实践内容相对较少,更多的是一些“理论说教”,但与茶文化相关的一些实践活动少之又少,这就无法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茶文化的内涵,而只能是了解一些相关的理论,“知行合一”的目标根本无法体现。众所周知,对于茶文化来说,既来源于生活,同时又高于生活,应当多开发一些与茶文化有关的实践项目,并且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教育、引导以及服务的功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茶文化在高校学生思想教育中有效运用的对策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特别是按照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人才的要求来看,在开展高校学生思想教育方面,应当将茶文化作为重要的内容和模式,坚持问题导向,着眼解决当前高校学生思想教育运用茶文化方面存在的不足,重点在以下三个方面取得突破。一是提高重视程度。对于高校来说,要想使其文化的作用得到发挥,首先必须高度重视茶文化的运用,要鼓励、支持、引导,这样才能起到作用。这就需要高校在开展学生思想教育方面,一定要将茶文化纳入到思想教育体系当中,特别是要充分发挥茶文化“集大成”的重要优势,积极探索运用茶文化开展思想教育的有效模式。高校应当加大这方面的投入力度,比如可以建立“茶文化学堂”,这样能够使学生更加直接、更加具体、更加深入的接触茶文化。而是要真真切切的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入手,积极引导教师学习茶文化、运用茶文化。二是强化相互融合。在高校学生思想教育方面,要想使茶文化更好的运用其中,至关重要的就是要做好“融合”这篇文章,否则根本不可能起到效果。要想使茶文化更好的融合于思想教育当中,一定要对茶文化进行深入的挖掘,找出茶文化当中能够与思想教育相融合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使茶文化的作用得到发挥。比如教师在运用茶文化的过程中,一定要对茶文化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运用“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方式,找出茶文化当中的“现代气息”,并与之有效结合,进而融入到思想教育当中,这需要广大教师进行深入的研究,首先自己就要成为“茶道、茶艺、茶德”的“高手”,在此基础上,才能开展思想教育,才能让学生信服。三是加大实践教育。“知行合一”是思想教育的重要目标,同时也是重要的教学方法,在运用茶文化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实践教育。在这方面,高校一定要为教师开展茶文化实践教学开辟渠道,应当加大这方面的投入力度,比如可以多与茶艺馆进行合作,一方面可以对茶艺馆进行宣传,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茶艺馆开展一些实践教育,让学生切身体会到茶文化的生活气息,而不只是简单的说教。要高度重视学生实践内容的拓展,高校以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成立“茶文化社团”,既有利于宣传茶文化,同时也有利于让学生在“茶文化社团”中进行实践锻炼,同时还可以开展一些茶文化论坛、茶文化相关方面的比赛活动,更应当开展一些庆典,这样能够使学生参与其中,达到“知行合一”的教育目标。通过对高校思想教育如何更好的运用茶文化进行分析和研究,由于茶文化属于传统文化,而且还具有“集大成”的特点和优势,因而能够更好的应用于思想教育,特别是对于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等都具有重要价值。必须下力气解决,特别是要在提高重视程度、强化相互融合、加大实践教育等方面下功夫,使茶文化的作用得到更有效的发挥,使其成为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模式,推动高校学生思想教育取得新的更好的成效。

参考文献

[1]邢雯芝.茶文化在高校教育中的价值与实现[J].福建茶叶,2015(5):58-60.

[2]李瑞.中国礼文化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J].教育导刊,2013(1):33-35.

篇2

关键词:茶元素服装;人物形象设计;表现状况;应用思路

人物形象在进行具体设计中,外在服装和内在精神都对整个人物形象有着重要影响和推动力。而茶元素服装作为一种融入了具体茶文化理念和生态绿色茶元素的服装,其中所蕴含的精神理念和价值思维能够被我们成熟、系统化融入到当前所开展的形象设计过程中。

1茶文化的发展历程认知分析

茶文化元素在具体发展的过程中,其之所以,能够实现全面传承和深度融入,其关键在于其中包含全面而系统化的文化要素,同时在于该文化艺术元素在发展应用过程中,其最大价值在于融入了时代化的特点和价值内涵,因此更有应用必要性。在人物形象设计过程中,如果能够将茶元素服装的价值内涵与该设计体系全面结合,从而实现整个人物形象从内到外的全面提升。同时更关键的是,茶文化元素中所具有的情感理念和价值内涵,也让我们了解整个茶文化体系,形成了具体支撑,茶文化理念内涵对人们的影响是多元化的,尤其是其能够对理解和认知该文化体系的人予以行为上的全面支撑。尤其是随着该文化体系的科学化水平不断提升,其中所蕴含的茶元素内容值得被我们应用,当然茶元素与服装和日常生活之间的结合度也实现了具体而全面化的提升。

2茶元素服装的具体建设机制认知

茶元素服装作为融入完善茶文化元素基础上的服装设计活动,其在当前整个时代背景下,有着重要应用价值。而围绕茶元素所形成的一系列复合型元素内容,其不仅有着浓厚的文化内涵特征,同时,实际上也展现和诠释具体的理念内涵。茶元素服装就是整个茶文化体系成熟发展的重要表现,通过对茶元素服装的设计思路及制作工序和价值内涵进行具体剖析,可以看到在这一元素中,其中不仅是对茶文化理念的传递和表达,同时更重要的是茶元素服装的制作工艺和具体方法,实际上,也成为我们了解茶文化体系过程中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当然,该服装元素在融合过程中,其不仅内涵上的关联和影响价值,同时也是具体情感的诠释和表达。事实上,结合当前人物形象设计活动开展的具体要求看,想要实现其最佳设计效果,就必须选择合适的元素予以支撑,尤其是通过融入必要、合适的设计理念内涵,特别是精妙人物形象设计方案的整体融入,从而满足人物形象设计的具体化诉求。在人物形象设计过程中,其形成的特征,以及其中所孕育的内涵,都表达了一种成熟的认知观念和文化思维,极具现实意义。茶元素服装在应用过程中,其从表面上看是具体元素的应用,但是从本质上看,实际上是茶文化与服装设计活动具体结合的中要求诠释。

3人物形象设计的影响思路认知

实际上,人物形象是什么?是具体的人物风格,还是其语言方式,乃至行为特点等等。客观而言,人物形象的整体内涵是复杂的,可以说,我们无法用某一种具体、客观的理念或者观点来对其形成全面、精准的概括。但是在整个人物形象进行外在展现和诠释表达时,其使用的服装特点,尤其是服装造型、服装的色彩搭配等等,都能对人们理解这一人物特点形成全面、直观的认知印象。在认知任何一个人时,其前提就是对其客观外在进行精准和直接认知。从服装的出现及应用状况看,服装实际上是人们生活理念成熟发展的重要表现,而且在社会生活日益发展背景下,尤其是随着社会大众生活品质感不断提升,服装生产、设计水平也实现了全面而具体的提升,更重要的是服装作为一种重要的生活元素,其在人们大众的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而全面的应用。当然,虽然从表面上看,服装只是一种简单的生活元素,但服装从出现到如今的成熟发展,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具体而完善的文化体系。从服装设计到元素筛选,乃至客观、具体的搭配,实际上都是一种文化诠释和表达。在对人物形象进行具体认知和理解过程中,我们往往会将外在服装打扮与具体的人物形象形成全面而具体的关联。可以说,在社会大众的审美理念和传承思维中,其往往会将衣着服装状况,与人物形象之间形成直接关联。当然,对于人物形象设计活动开展来说,其影响因素是多样化的,但是很多因素无法直接具体的予以变革,但是相对而言,只有做好服装设计活动,并且将其与人物形象搭配之间形成具体关联,从而才能实现整个人物形象设计活动的最佳效果。

4茶元素服装在人物形象设计过程中的具体表现

在服装设计与应用过程中,茶元素也有着合适完善的应用表现,无论是茶服加工制作,还是茶服元素的融入,都是传统茶文化应用优势的集中表现。尤其是随着当前茶叶产业科学水平不断提升背景下,茶叶产业元素内容认知不断成熟,特别是很多服装在制作过程中,其将茶染技术和材料应用到整个服装设计过程中。正是茶元素内涵与服装设计活动的具体结合,从而实现了整个茶元素服装设计活动的价值呈现。实际上,认知人物形象是从精神层面来具体认知该活动的具体过程,而想要展现良好的精神形象,离不开具体情感内涵的诠释和表达。当然,想要实现整个服装元素价值应用的最佳效果,就必须注重在选择合适的元素基础上,注重恰当情感的诠释和表达,通过多样化思维的集中融入,结合与人物形象具体展现之间的有效结合,从而实现整个人物形象设计活动开展的最佳效果。在人物形象设计过程中,不同的服饰色彩,乃至服饰的具体款式,甚至是服装的特点和内涵都对整个形象设计有着重要影响,结合茶元素服装的具体内涵和价值理念看,系统化、全面化的服装设计思路,能够在展现独有文化理念的基础上,提升社会大众的具体全面认知。客观而言,人物形象设计是一种基于具体理念和价值定位基础上的活动,完善的设计理念不仅能够让我们品味到其中所具有的积极影响力,同时更重要的是在茶元素服装设计活动中,所融入的生态理念和价值内涵,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能够让人们准确认知整个设计背后所具有的独特内涵。

5茶元素服装在人物形象设计过程中的具体应用机制

随着当前社会发展不断成熟,文化在整个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影响力不断提升,服装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极其重要的内容和价值元素,其中所应用的色彩搭配理论和价值内涵,甚至是服装设计方法等等,都有着系统化的价值内涵。当然,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服装对人物形象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就当前时展状况看,形象要求,尤其是良好的形象要求日益重要。可以说,做好形象设计,其不仅是服饰搭配的要求,同时也是从外在形象美与内涵精神美的全面融合。在现行社会中,人物形象是整个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而想要做好人物形象设计的妥善开展,外在服装的应用与提升有着重要价值。在人物形象设计活动中,服装元素有着重要影响力,服装中所表现的艺术张力和具体情感内涵,都发展成为人物形象表现过程中的载体,而在服装元素价值应用发挥过程中,其需要在注重设计定位的确定前提下,合理选择设计元素,特别是通过将具体的人物形象设计要求与整个服装色彩及内涵完善融入,从而传达出整个形象设计过程中所融入的情感内涵和价值特征。可以说,服装也是一种具有语言说服力和情感内涵的载体,而对于人物形象设计活动开展来说,应用好服装元素,也能帮助我们塑造更为丰富、立体化人物形象,进而实现价值元素之间的全面融合。

6结语

在茶元素服装应用到人物形象设计过程中,我们对服装的要求和价值认知,已经不再是单一的外在服装,更重要的是服装中所具有的品质和内涵,更是具体设计情感的诠释和表达。因此,在当前人物形象设计过程中,想要更好应用服装元素,就必须确保整个服装的品质内涵与具体的人物形象特点之间形成合理匹配和全面结合,只有气质与特性相匹配,才能确保茶元素服装应用与人物形象设计活动开展的全面结合。

参考文献

[1]王佳慧.茶服设计及其网络营销策略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02):127-129.

[2]郝尔启.古代服饰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秦兵马俑铠甲元素在现代服装中的设计运用[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3):152-154.

篇3

关键词:茶思维;初中语文;教学创新

茶文化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在不断的完善过程中,形成丰富的内涵,使其在当代仍然散发活力,与其他文化构成我国传统文化体系。茶文化以物质文化为支撑,代表着民族的信仰和观念,也展示出茶文化和茶思维的强大生命力。这种特色文化与语文文学知识有着密切的关联,面对长期以来初中语文教学内在乏力,外在创新度不足的情况,引入我国特色茶文化,促进语文教学内容的创新变革,可提升学生好的人文底蕴,并实现自我意识的提升。而如何有效融合茶文化与语文知识,推动语文教学的全面优化,是新时期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

1茶文化思维方式与内涵

我国作为茶叶的发源地,在长久的发展中形成具有物质元素和文化精神的文化体系,而茶思维作为文化之上对个体有着价值引导力的内容,极具艺术和文化价值。中国茶文化的传播,不但需要对文化精髓进行传播,还需要借助茶思维来看待事物和解决问题,发挥茶文化体系更为深刻的作用。从育人的角度来看,茶思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茶思维蕴含积极进取的精神,茶文化有着物质层面的内涵,因为茶叶生产与农业劳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并在不断的发展中,汲取各类文化内涵,形成文化交融的形态。早在两千多年前,茶文化就融合当时社会中最具影响力的儒家思想,为茶文化赋予新的内涵。其中影响茶文化最多的就是“修身”这一理念,要求饮茶者在文化氛围中沉淀自我,注重自我的方式和提升,发挥自己在社会中的价值,为社会做出贡献。二是茶思维蕴含中庸的价值追求,茶文化内涵中的“和”强调人与社会和自然的和谐共处,应如同茶叶生长一般,学会尊重规律并顺从规律。强调人们在学习和生活中,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规范自身的思想和行为,通过一言一行感染人并改变人,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并保持人际关系和社会氛围的稳定。

2茶思维下初中语文教育教学创新的价值所在

2.1丰富语文人文底蕴,增强学生知识贮备量

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为通过文学知识的讲解,帮助学生积累文学知识,并形成认知观念,为学生奠定认知世界的基础。针对这一目标实施的教学内容,大多以古文学和现代文学为主,其中古文学蕴含着大量的传统文化和传统观念,表明茶文化与语文这类人文学科有着密切关联。以此为突破口,立足茶思维将更多茶相关的理念和文学理论,融入到初中语文教学中,可增加语文人文底蕴,为学生带来更多的思考、增加语文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和全面性。茶文化在长久的发展中,与艺术和其他文化的融合,形成具有特色的茶艺、茶经、茶诗、茶歌等,其中最具特色的诗词歌赋,可成为特色的教学资源,促进学生对文化知识的全方位认知。而贴近学生生活的茶文化,更能够降低传统文化的理解难度,提升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同时,借助书籍等载体开展阅读活动,可使学生了解茶文化的内涵,以及发展的历程。使学生深入了解茶文化,以及我国传统文化精髓,形成对文化的认同感,并逐渐生成文化自信,不但使我国本土文化在青年群体中得到传承和传播,还利于奠定茶文化重要的地位,促进茶文化以及茶思维的推广与发展。

2.2培养学生审美情趣,优化学生的道德素养

教育改革深入的背景下,初中语文强调对学生学科素养的培育,改变以往教学模式过于关注学生成绩的问题,使教学重心落实到思想引导和道德素质扩展上,凸显现代教育的重要价值。学科素养要求学生具备文化知识,并能够利用知识解决生活问题。茶文化经过几年的积淀和传承,形成特色的文化体系,有着丰富的文学载体,蕴含着大量的道德思想,并在发展中完成品质的传承。从茶文化发展的角度作出分析,茶文化与饮茶的行为和习惯有着密切的关联。而各民族群众在饮茶中注入的精神力量,使茶文化形成特色的哲学体系。在人们饮茶和感受茶文化营造氛围时,能够展示出大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茶叶自身所具有的保健功能,以及浓厚的文化气息,更是对饮茶者进行熏陶,增加自我管理和修身养性的意识,促进思想品质和素养的提升。例如借助茶相关的阅读材料,挖掘其中蕴含的哲学道理,以此为案例为学生讲解相关的内容,使学生会从不同角度了解哲学含义,激发茶文化的教育功能,全面优化中学生的素养和道德品质。使学生在日益复杂的社会中,能够有着崇高的理想,有着对文学等较高的审美观念和情趣,自觉抵制负面和不良的文化,实现学生更加健康的成长与发展。

2.3促进传统文化传播与传承,扩大传统文化影响力

初中阶段的学习作为学生确立学业目标,形成较强文学基础的关键期,只有学生有着对学习正确的态度,并形成对我国文化的认知能力,才能提升我国青年学生的素质水平,为国家发展和社会的建设提供后备力量。然而,由于网络技术的广泛普及,使成长在网络时代的中学生,受着多元文化的影响,表现出思想观念的多元取向。而对于初中语文教学而言,学生对我国文化的不认可,不但阻碍传统文化的传播,还降低语文教学的成效。为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思想的引领,并借助创新的方法和内容,减少学生学习的抵触感。利用特色茶文化,引导学生树立茶思维,了解积极进取的精神,以及修身养性的必要性。在无形的渗透中,改变着学生对传统文化刻板的印象。使初中学生在思想发展的关键期,受到茶文化的浸润,激发内心的强大能力,并受到其影响,表现在语文学习中,更具主动性和创造性,而对于文化的传承,也有着较为深刻的理解,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最具有希望的青年群体,为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也实现自我的价值和理想。

3浅谈茶思维下初中语文教育教学创新路径探索

3.1深入挖掘优秀茶思维教学素材,丰富初中语文教学内容体系

在初中语文教育教学创新中,深入挖掘优秀茶思维教学素材,不仅有利于丰富初中语文教学内容体系,实现语文教育教学整体创新,还可进一步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营造浓厚茶思维教育氛围,为培养学生良好茶思维能力,激发起学习兴趣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初中语文专业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注重多途径深挖茶思维教学素材,围绕教学目标,重构语文教学内容体系,以实现对教学内容的创新。由于我国教育主管部门在编写初中语文教材题型时,缺乏对茶思维内容的融入,而导致整个语文教学计划中缺少相关内容的体现。所以,就需要围绕茶思维,重新修订初中语文教材,增加一些茶方面的教育内容。有助于促进茶思维与语文教育教学相融合,对于培养学生良好思维能力,具有一定帮助。首先,在编写初中语文教材内容时,可以单独将有关茶思维的历史名篇定为一章节,在其中编写一些关于茶的发展历史、诗歌、文章及发展历程。也可将茶思维相关内容打散编写进教材内的各个章节中,实现对茶思维的完全渗透,以保证对茶思维的培养更加持续,对学生造成的影响也更加深刻。其次,初中语文专业教师还可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在互联网平台中广泛搜索有关茶思维的教学素材,整合语文教材内容,构建线上语文教育资源库,作为语文教材内容的拓展。以此来为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做支撑。此外,如果教材内容编写周期较长,那么语文教师也可通过自定义一些茶思维相关教材,在与内容相适配的语文课堂中,为学生普及一些关于茶思维的知识与内容,对于促使学生形成更为立体的知识体系,增强学生文化素养具有重要作用。

3.2基于茶思维渗透创新教学模式,有效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成效

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手段,只有在教育教学中采取多样化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才能有效集中学生课堂注意力,引导其全身心投入到知识学习当中,有效集中课堂注意力,实现高质量学习与教学课堂。因此,茶思维下的初中语文专业教师所选择的教学模式,应以渗透茶思维为主,根据目前初中阶段学生个性特点、个体差异情况、发展需求等。秉持“以生为本,因材施教”育人理念,建立在尊重学生课堂话语权与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对语文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创新,进一步提高语文教学成效。首先,为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课堂趣味性与文化性,语文专业教师应积极引进现代化教学手段。包括翻转课堂、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在线课堂、情景创设、案例导入等先进教学模式。围绕茶思维渗透目标,对语文课堂教进行创新。对于营造浓厚茶思维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加深学生对茶思维的学习与掌握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在教学相关内容时,语文专业教师可事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整合制作语文教学内容、茶思维内容融为一体的多媒体教学视频,时长为5~10分钟左右。之后在课堂教学环节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进行播放,引导学生在一边直观地观看教学视频,学习相关知识,一边受茶思维的影响,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茶思维。同时,还可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通过为学生表演一些功夫茶,让学生直观地观看功夫茶全过程,并邀请学生上台学习表演与品茶。在这种直观的教学情境中,学生的注意力便会更好的集中,对茶方面的知识也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与掌握,从而能够更加积极地和教师进行交流,了解并学习茶思维。

3.3依据茶思维开展多样化实践活动,有利于实现“知行合一”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入茶思维,可通过将茶思维中的知行合一融入到语文教学中,做到目标明确,有的放矢。首先,可通过将茶思维与初中语文实践教学活动相结合,事先设定以“三个一”为核心的能力目标,即“一笔兼有文质的文章”“一口流畅的口语表达”“一种合乎情理的思维模式”。之后在积极组织开展以茶思维为主题的朗诵、辩论、演讲、模拟情景小舞台等课堂实践活动,来引导学生尝试采取一种合乎情理、开放谦虚的思考形式,积极参与各类实践活动,从而达到培育学生正确茶思维与三观的目的。其次,应结合生活实际,强调实践活动开展的连续性与层次性。在具体实践中,可根据不同学生个体差异情况,合理分配相应实践学习任务,来保证实践教学活动开展的针对性。比如,有的学生写作能力良好,可鼓励其撰写能够体现茶思维的小剧本、主办报刊等,发挥学生写作优势,突出学生闪光点;比较容易羞怯自卑、不善言辞,则可尽量鼓励其多参与一些与茶思维有关的演讲、朗诵及课本剧的语文教学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综合学习能力,促使学生整体素养得到显著提升。同时,还可针对不同阶段学生设计不同实践学习活动,有利于真正落实因材施教素质教育理念。比如,针对低年级的初中生,应引导他们积极参与演讲、朗诵、课本剧的活动,强调解除他们的心理束缚,增强学习自信心;针对高年级阶段的初中生,鼓励引导他们定期参与社会调研、热点分析、基地实践等活动,鼓励他们走出校园,到社会上、茶企业中参与各种实践活动,有利于促使学生充分展现自身知行合一的能力,从而达到提升自我、发展自我的目的。除此之外,还可通过定期在学校内组织饮茶文化内容演讲为主题的竞赛或茶文化知识问卷比赛等活动,围绕学生日常所学理论知识设置相应学习问题与任务。有利于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茶思维的知行合一思想,从而在生活中自觉将自身所学理论知识进行实践,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3.4促进语文诗词与茶思维深度融合,进一步丰富学生知识储备

通过以茶思维为载体,加大对茶诗的学习,教授识茶、泡茶、品茶等技能,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茶文化,品味茶汤的魅力。对于促使学生进一步领略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受茶文化的不断熏陶,逐渐形成良好茶思维具有重要作用。比如,在教学坡《水调歌头》:“已过几番风雨,前夜一声雷,旗枪征战,建溪春色占先魁”等等。此词详细记述了采茶、制茶、点茶的情境和品茶的口感与体验,并将之描述得极为生动传神。因此,在学习此首诗词时,需要教师先教导学生学会怎样采茶、制茶、点茶等专业识茶知识。之后在诗人品茶感受的引导下,亲自感受茶叶的滋味与口感,使学生形成一种仿佛品了甘露一般舒畅的感觉。其次,还可通过在校内建设茶艺室,带领学生亲自到茶艺室进行自主泡茶、品茶与点茶,细细品味茶的甘甜、有神,从而便能深刻体会孙东坡先生的真情实感,认识到孙东坡先生为何独爱饮茶的真正原因。最后,在通过将诗词与茶思维相结合,生成特色创新校本课程,实现流动的校园文化,为学生营造浓厚茶思维渗透氛围。总而言之,初中语文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不但要认识到学科素养的重要性,还要始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改变当前青年学生发展动力不足,学习被动的局面。然而,长期受到传统应试教学体制的影响,教师往往会过于重视教材内容的讲解,忽视对学生价值观的引领,以及丰富教学资源的应用,使学生接触到人文知识过于片面,自身的素养和道德品质得不到发展。面对新的挑战和要求,初中语文教学应主动转变观念,以茶文化为特色,将相关的文学知识带入到课堂中,并在阅读、写作等教学环节中,渗透茶思维和茶文化,增加语文的人文底蕴,丰富语文教学的层次感,有效带动学生,参与到知识的学习和理解中,不但完善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还激发学生文化传承的意识,促进茶文化在当代的发展,也实现语文育人效果的显著提升。

参考文献:

[1]马心忠.核心素养下中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C].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智能学习与创新研究工作委员会.2021课程教学与管理研究学术论坛论文集.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智能学习与创新研究工作委员会: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智能学习与创新研究工作委员会,2021:249-255.

[2]闫立兵.多媒体互动教学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创新策略研究[A].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1年“互联网环境下的基础教育改革与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1:2.

[3]张永琪.茶文化视角下中华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的渗透分析[J].福建茶叶,2021(04):198-199.

[4]刘玉兰.基于茶文化的中华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的渗透分析[J].福建茶叶,2020(12):222-223.

[5]李冬梅.妙笔生花花常在,灵动写作作不绝——论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的创新[A].四川省科教创客研究会.2021年科教创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三期)[C].四川省科教创客研究会:四川省科教创客研究会,2021:2.

篇4

关键词:高校;茶艺社团;校园文化;意义

传统文化在高校校园中的传承,对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发挥着不容忽视的推动作用,而以社团形式推动我国传统文化在高校校园中的弘扬,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性,并促使传统文化更好地推动学生成长。茶艺文化在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展现出了独特的魅力与吸引力,在高校中开设茶艺社团,不仅能够丰富高校校园文化内容,而且能够引导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向着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

1利用茶艺社团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在当前高校工作中,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得到了高度的重视,但是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仍旧有许多问题制约着校园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其中传统文化建设的弱化以及校园文化呈现的封闭性与功利性倾向,都决定了利用茶艺社团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1.1传统文化建设的弱化

我国传统文化在高校中传播,有利于陶冶学生情操、丰富学生知识、活跃学生思维、升华学生的精神境界,从而促使学生强化自身社会责任感、文化责任感,并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与民族自豪感。由此可见,在高校校园文化中重视传统文化建设工作的开展,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在科技迅猛发展的新时代,高校与大学生群体都体现出了更加重视时代文化精神建设与科学文化精神建设的倾向,特别是竞争意识、创新精神的培养得到了重点强调。这种强调是无可厚非的,因为在社会节奏与生活节奏逐渐加快的今天,高校必须通过培养学生的这些品质来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但是在此基础上忽略传统文化建设却是一种有失偏颇的做法,同时也难以让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体现出中国特色。因此,在高校中开设茶艺社团等具有中国传统文化色彩的社团,是推动校园文化建设中时代精神建设与传统文化建设得以平衡的必要策略,同时也是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体现中国特色的必然要求。

1.2校园文化的封闭性与功利性

校园文化的发展要求校园文化建设体现出开放性,即通过对社会优秀文化的汲取,来丰富校园文化并推动校园文化的创新。但是在高校文化建设实践中,校园与社会之间的文化交流存在着一定的障碍,许多高校将校园文化建设局限在校园当中,与社会相关的文化活动并不多。虽然许多学生组织会自主开展社会文化活动,但是由于学生群体欠缺丰富的阅历与成熟的思想,难以取得良好的成效。在此背景下,校园文化建设难以实现对社会优秀文化的有效汲取,从而凸显出了创新与发展动力的欠缺。另一方面,在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中,功利性倾向也逐渐显现,这种倾向体现为高校以及学生群体将功利性动机当做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动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校园文化的发展空间甚至会导致校园文化向错误的方向发展。而茶艺社团的建设,能够为高校及大学生群体提供一个与社会优秀文化开展交流与学习的组织载体,并且这种蕴含丰富传统文化的学生组织也能够向学生传达出积极向上的思想,从而推动校园文化向着精致雅逸的方向发展。

2高校茶艺社团的开设对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意义

通过分析利用茶艺社团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可以发现,高校茶艺社团的开设对于强化高校文化建设中的传统文化社会工作以及解决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封闭性与功利性问题具有着重要意义。除此之外,高校茶艺社团的开设,对于丰富校园文化内容、推动校园文化净化也能够发挥出重要的作用。

2.1丰富校园文化内容

当前高校中的学生社团涉及到了多样化的领域,这些社团具有灵活的活动方式,同时也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通过引导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可以让学生在社团活动中学习更多的知识,并让自身的课余文化生活更加多姿多彩。茶艺社团在高校中的开设,同样能够发挥出丰富校园文化内容的作用,这种作用不仅体现在拓展学生茶艺知识、推动学生利用茶艺开展交际方面,而且也体现在对传统文化的弘扬方面,这对于实现高校、学生与差异文化的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通过在高校中开设茶艺社团,能够为大学生群体提供一个学习茶艺知识的平台。虽然当前大学生群体都对与茶和茶艺相关的基础知识具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大部分学生都是浅尝辄止。缺乏学习茶艺知识的平台,是造成大学生对茶艺以及茶文化缺乏了解的重要原因之一。事实上,茶艺文化中包含着多样化的知识内容,如对茶叶种类的认知、对茶叶与茶具的选择、泡茶技艺以及融合各类艺术形式的茶艺表演等,通过对这些知识内容的了解学习,对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具有着重要意义。另外,茶艺蕴含着丰富的精神文化内容,如茶道精神、待客礼仪、茶德、茶禅意味等,这些内容的推广和普及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推动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能够发挥出重要作用。其次,高校通过开设茶艺社团,能够为大学生群体提供一个交际的平台。交际属性是茶艺文化中重要的组成内容,通过在高校中开设茶艺社团,能够引导学生自主组织各类茶事活动,使大学生群体拥有以茶会友的平台,能够将更多的课余时间用于交际而非热衷于一些诸如网络游戏等极具娱乐性又缺乏教育价值的活动。同时,通过参加茶艺社团开展交际活动,大学生群体的协作精神、团队能力也能够得到较大程度的提高,并促使大学生群体在理解茶艺中的“和合”思想基础上实现高校和谐文化的建设。最后,高校通过开设茶艺社团,能够推动传统文化在高校中的传播。茶艺的发展与我国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都具有紧密的关联,在这些传统文化中,不乏一些极具教育价值的思想内容,通过开设茶艺社团、推广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于大学生思想素质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如茶艺与儒道释思想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其中入世思想、乐道精神与和合思想等,能够对大学生个体的自我提升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入世思想能够引导大学生群体自强不息并努力实现自身价值,乐道思想则能够引导大学生群体通过茶感悟人生并提升自身精神境界,和合思想则能够引导大学生群体与他人、与自然构建一种和谐的关系等。由此可见,茶艺社团在拓展大学生知识、推动大学生交际以及弘扬我国传统文化等方面都能够发挥出重要的作用,通过在高校中开设茶艺社团,不仅能够丰富校园文化的内容,同时也能够推动校园文化内容向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这对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以及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都具有着不容忽视的积极意义。

2.2推动校园文化净化

在大学生群体进入高校校园之后,虽然课程较少但是却更加忙碌,由此可见,高校校园中具有着丰富的文化内容,能够填充满大学生群体的课余时间。但是客观而言,当前高校中的校园文化体现出了庸俗化的倾向,即具有娱乐性质的文化内容较多,而具有启迪价值的文化内容却十分欠缺,诸如走廊文化、厕所文化以及课桌文化等,与高校的社会角色定位以及高校校园的文化发展方向欠缺契合性,而这些低俗文化堂而皇之的存在,给高校校园文化的净化与先进性的体现带来了很大的障碍。而根植于我国农业文明的茶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了传统优秀文化的影响,并在千年的沉淀中体现出了稳定的特征。通过茶艺社团的开设,可以推动茶文化在高校中的弘扬,这对于净化高校文化环境具有重要价值。首先,茶艺社团的开设,能够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实现物质文化建设与精神文化建设的协同发展。茶艺与茶文化本身就实现了物质与精神的紧密结合。茶叶有丰富的种类,并且在香气、色泽等方面都具有多样化的特色,同时,茶艺融合了艺术、利益、道德等多个层面的文化因素,因此,茶艺社团对于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不仅体现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或者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等单一的方面,而且能够推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与精神文化建设的结合。其次,茶艺社团的开设,能够推动校园文化实现高雅文化建设与通俗文化建设的协同发展。茶艺具有着雅俗共赏的特征,在茶艺发展过程中,文人品茶、宫廷茶宴等展现出了茶艺高雅的一面,其中,与茶艺相关的茶诗、茶词也在这些高雅文化的熏陶下具有了更高的艺术性。而对于民间而言,饮茶是一种重要的习俗,茶艺也具有通俗化与大众化的特征,这种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的文化形式,推动着茶故事、茶传说以及茶谚语等文化的发展。通过在高校中开设茶艺社团并对茶艺文化做出全面的传播,可以让大学生群体认识到茶艺所具有的两面性,同时也可以推动校园高雅文化建设与通俗文化建设的协同发展。最后,茶艺社团的开设,能够推动校园文化实现审美文化建设与娱乐文化建设的协同发展。茶艺具有丰富的审美性。在茶艺表演过程中,精致的茶具、优美的音乐以及精湛的茶技等,都能够带给人以美的享受。同时,在观看茶艺表演的过程中,人们也能够放松身心、体验和谐之美。由此可见,茶艺本身具有审美性与娱乐性,因此在高校中开设茶艺社团,可以有效推动校园审美文化建设与娱乐文化建设的有机结合。由上可知,茶艺社团的开设对于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高雅文化建设、通俗文化建设以及审美文化建设和娱乐文化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开设茶艺社团并组织茶艺活动,能够有效抵制高校校园文化中庸俗文化的盛行和庸俗文化对大学生思想的消极影响,推动高校校园文化的净化。

3结语

当前校园文化建设中传统文化建设工作的淡化以及校园文化发展方向的封闭性和功利性等问题,急需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向高校校园传播发展。在此过程中,具有着极高审美性与文化性的茶艺文化对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发展能够发挥出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我国高校应当重视茶艺社团的作用,并通过强化对茶艺社团的扶持、推动茶艺社团建设制度的完善、提高茶艺社团指导教师素养等策略来为高校茶艺社团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从而确保茶艺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能够充分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林育真.茶艺社团与中职生就业能力的培养[J].电子制作,2015,06:163-164.

[2]程善兰.发挥茶艺社团在大学生精神文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J].中国西部科技,2010,25:90-91.

[3]周玲,侯艳,居倪萍,邵宛芳,吕才有,周红杰.以茶艺团建设为龙头培养高素质特色人才[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7:184-186.

篇5

我国的标志设计有着久远的历史,其与人有着密切关系。远古时期,人们为了方便记录、记忆,常用画图、文字等作记号,用以增强事物的识别性。人们最初只是用简单的文字图形表达某种意义,经历长时间的演变和完善后,形成以象征图形为主的具有多种复合寓意的视觉传达形式,即标志。例如,太极八卦图、个人印章、商铺标识等。北京同仁堂标志,模仿汉朝瓦当造型,圆形里面中间是“同仁堂”仨字,左右是两条对称的“龙”的样子。同仁堂标志外形是圆形,是中药剂型药—“丸”的象征,两条龙为草叶形,创意来自中药里下药的蛤蛎形象,意味“中药和龙都是中国独特的传统文化”,有着重要价值。“同仁堂”字体上面有一个圆形,代表着珠子,寓意同仁堂是中国医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从整体上看,象征“二龙戏珠”,是“吉祥安泰”、“祝颂平安与长寿”之禅意。这样的图形标志赋予了同仁堂丰富的文化内涵,寓意深广,成了中国老字号商标之一。从上述内容不难看出,禅宗文化图形应用于标志设计领域,早已有了上千年的历史。在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禅宗文化图形不断被应用与创新,形成了特有的表现特色,即注重“形”的提取、“意”的沿用、“神”的延伸,讲究的是“形意神”合一。

1、“形”的提取

现代图形标志设计长期以来一直强调从我国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在禅宗文化图形基础上进行创新设计,既能表现深刻的情感和深厚的文化,又能形成具有新颖创意和全新寓意的图形标志。很多标志将禅宗文化图形和现代设计元素结合起来,提取了禅宗文化图形表现形式中最精华的部分并加以整理运用,搭配现代设计元素,形成了具有全新寓意和创意新颖的图形标志。例如《禅意东方》杂志,其内容主要是描述各种高端设计的居住空间风格,收录了很多极具东方文化特色的居住空间设计,与更多人分享东方文化的精粹。其标志设计创意来自古典的“印章”+“祥云”,印章是中国常见的标志,祥云是禅宗文化图形的一种形式,它波涛汹涌,喻意兴旺发达。“禅”字更是禅宗文化图形的直接表现,代表着东方文化特有的大智慧。印章、祥云、“禅”字,勾勒出了一个极具喻意、博大豁度的图形标志,为杂志塑造了一个文化深厚且丰富的形象。加之,主色调为古典红,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代表了热情、奔放、激情,具有易识别、醒目的特点,极具中国风特色。再如,陈幼坚设计公司(AlanChanDesignCompany)标识,运用了我国传统文化中“四喜娃”图形。四喜娃图案是一对胖墩墩的小男孩,穿着肚兜、光着屁股,活泼可爱。但仔细看的话,实则是四个娃娃巧妙的连在一起,两个弯曲身子,侧卧在床,两个直立身子,状似行走,喻意吉祥如意,表达人生美好的愿望。这是中国人比较喜爱的常见的禅宗文化图形。设计公司借用“四喜娃”图形,搭配渐变的黄色,用黑色做底色,既保持了原图形,又增强了现代感,借用其寓意表达祝公司发展顺利、兴旺发达的美好愿景。

2、“意”的沿用

在现代图形标志设计中,更注重“意”的沿用,也就是传统图形中所蕴含的思想和文化的传播。例如,上文提到的《禅意东方》杂志标志、设计公司标志,都是既提取了禅宗文化图形中精粹,又沿用了图形的寓意,希望借其寓意为自身树立一个崭新且符合战略目标的形象。除了寓意沿用外,更为重要的是传播其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例如,深圳水上乐园标志,借用了“太极图”图形,但又不完全是“太极图”,好似翻腾的水文图案,配上“彩虹色”,十分符合水上乐园玩乐的主题。同时两个不同颜色、有差异的水文图案蕴含着变化统一的哲学理念,传递着禅宗文化中的“动静观”、“生生不息”的传统思想。再如,曼妮芬•龙凤系列的标志,引用了“龍”字的型,凤凰的外观,彰显了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民族气质。而这一系列产品采用了龙凤刺绣、中国红,将中华民族优秀的锦绣图腾及民族文化特色展现地淋漓尽致。

3、“神”的延伸

受中国传统审美取向的影响,我国现代图形标志设计不注重写实,侧重于传达企业或产品理念。所以,禅宗文化图形在图形标志设计中的应用更强调“神”的延伸,使产品与标志形神合一。例如,陈幼坚先生设计的“MrChan”陈茶馆机构形象标志中“佛手轻拈一片茶叶”,与禅宗起源的“拈花微笑”典故有异曲同工之妙。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喝茶也蕴藏着许多禅机,故有“禅茶文化”。设计师用此标志,将企业理念及品牌内涵形神兼备的表达出来,对“茶”产品的阐释准确到位,这异曲同工、以心传心的方式便是禅宗文化的宗旨。

二、结语

篇6

[关键词] 艾尔肯・阿热孜先生;语文研究;维吾尔语文

一、语文的研究在维吾尔学者中的历史地位

语文的研究在维吾尔学者比欧洲学者早于一千多年。早在11世纪《突厥语大词典》编著者麻赫穆德・喀什噶里研究中古突厥语的语音、语法、词汇、文学和文化诸多方面的丰富而生动的材料、而且保存了当时有关突厥各部落的社会与历史的大量的语文材料,因而是一部重要的文献。主要是进行比较和从历史角度来研究语文学。研究的兴趣是在突厥语族诸语文之间的关系。以及重新来勾画在历史上这些语文之间的关系。这个研究只有在了解古代各突厥语文之间的联系的基础之上才能进行。

二、艾尔肯・阿热孜在在语文研究中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艾尔肯・阿热孜先生从事维吾尔语文研究,其学术思想明显受到中国学术传统的影响,根源主要在于中国学术界历来对中国语文有精深的研究。维吾尔语由于存在着汉语借词而不同于其他突厥语。这是由于维族汉族人民之间有长久的历史联系所造成的。但是在大量维吾尔语论著中,对这个问题竞很少专门的研究。在中央民族大学进行了长期实际工作,精通语的艾尔肯・阿热孜先生第一次进行了语相互作用问题的深刻的科学研究工作,阐述了翻译理论,翻译技巧和翻译实践等问题。在维吾尔语教学工作中也有实用价值。艾尔肯・阿热孜学术著作的意义还在于他开辟了翻译学中相当重要的一项研究活动。

1、艾尔肯・阿热孜先生在中央民族大学接受了这种学术之风。他在《裕固族与〈格萨尔传说〉》论文中指出:“《格萨尔传说》的文化学术风格,以及由此表现出的文化变异特征,这部繁博宏富的著作多元文化风格的重视。对裕固民族自身文化却缺乏系统地阐释,忽略了裕固族自身文化对《格萨尔传说》的产生所起的最重要最直接的影响作用。《格萨尔传说》不是裕固文化史上突如其来的文化舶来品,而是裕固民族文化发展积淀的必然结果。任何民族的文化都植根于其民族文化的土壤,任何民族文化的成果都是其民族文化意识映射。因此,描述孕育《格萨尔传说》的裕固文化学术思想背景,体味《格萨尔传说》凸现的裕固人的文化忧思,对于理解《格萨尔传说》具有重要的价值。《格萨尔传说》的出现不是偶然的文化现象,它是裕固文化发展到成熟阶段的必然结果。集中而具体地体现了裕固文化学术思想,因而确立了它在裕固文化史上不可憾动的地位。

艾尔肯・阿热孜先生探讨《我国摩尼教与它的渊源研究》论文中关于产生摩尼教的文化背景,摩尼教虽然将置于世界佛教文化和中国佛教文化的总进程之中,但却无意间淡漠了它所流溢着的强烈的维吾尔摩尼教文化意识,忽略了它的维吾尔摩尼教文化流变积淀的过程,使人感觉维吾尔摩尼教仿佛横空出世,仿佛无根之树。所以,只有把摩尼教放在维吾尔佛教文化历史进程中去考察,才可以充分展示其在维吾尔佛教文化历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价值。

2、艾尔肯・阿热孜先生维吾尔文字史的问题框架,并不仅仅只是提供了一条重构“中国维吾尔文字史”的新线索,他对维吾尔的历史和现状,具有较为丰富的知识和认识,对于摩尼教、佛教,特别是伊斯兰教对维吾尔传统文化的影响也有独到的见解。这不仅开阔了他的研究视野,丰富了他的研究内容,也提高了他的研究水平。他已经发表的《历代维吾尔文字史研究》《维吾尔族茶文化》《我国摩尼教与它的渊源研究》《世界裕固族研究总论》《鄂尔浑石碑的现代维吾尔翻译与我国的研究状况》等10多篇论文,很好地体现了他对维吾尔文化和文学的认识水平和研究能力。他的论文,材料丰富翔实,立论新颖独到,论证严谨科学,文笔清新流畅,受到中国突厥学研究学者的关注,是一位很有发展前途的年轻学者。目前,他正在撰写《〈西部裕固语〉研究》专著,这是他多年来系统研究裕固族渊源文化的结晶。

三、总结艾尔肯・阿热孜先生对语文研究的意义影响

总起来看,艾尔肯・阿热孜先生语文研究相关学术思想的发展脉络是清晰可辨,特点明显的,并呈现如下的规律:首先,他在继承了中国民族语文学的基础上,受中国学术界传统的影响,进入中国民族语文领域从事语文研究。其次,他从研究维吾尔语文关系入手,进而强调土耳其,突厥诸族维吾尔语文的内部之间的语文交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以维吾尔语文的特点。

最后,艾尔肯・阿热孜先生在语文交流的实践研究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认识到语文交流的重要性,与此同时艾尔肯・阿热孜先生深入研究维吾尔语文的同时又指出与土耳其语文学,古希腊文化思想之间所形成的同与异,由此推断21世纪是维吾尔语文重新发扬光大的重要时期。

篇7

一、爨阵八法

“爨阵八法”的烹饪之道,主要是“天灶,地灶,红案,白案,生案,水案,凉菜案,配菜案”八法技术,且每一种技术都有相对应的厨行术语。厨房讲究布局要合理,才能使工作协调方便,水案、配菜案靠近天灶,水案张发干货及过油,换热水方便。配菜师傅将配好的菜递给天灶师傅烹调,速度快,效率高。红案、白案要上蒸笼,靠近地灶最方便。古诗“天地分南北,生冷各西东。水配一天灶,红白靠地锅。”就是这个意思。爨阵八法对于初学者来说,即形象又生动,言简意赅,易学好记。

(一)天灶

天灶布局一般以两排相对,成井字形,这样工作顺手方便,速度快。天灶是厨房的龙头,天灶一动,其他各部门都跟着忙起来,因此天灶的位置极其重要。烹饪中术语云:“井字布局宜四方,南出北应八面忙。龙头一动作作起,虎尾一扫处处清。”天灶厨师要求动作灵活、敏捷,要对天灶每个火眼的作用、功能、火力的大小运用自如。古时在外支锅造饭,用三块大石头对称放置,上放容器,下面烧火,用来煮熟容器里的食物。这种原始火灶,经不断改进,形成高炉灶。这种高炉灶是用土坯磊成的,后来也有用砖磊制,炉子呈圆形,肚大口小,下有炉条。过去遇到红白事,厨师外出干活就不用备炉子,直接用一些砖,和一些泥,随砌随用,干完活一脚蹬倒,因此又叫“一脚蹬”。现在农村有时还用这种方法。

(二)地灶

地灶又称地锅、蒸锅,分生蒸、熟蒸、清蒸、老蒸、嫩蒸、拍粉蒸、扒蒸、红蒸等,对掌管地灶的蒸工要求极高,既要掌握地灶的习性、火候合理,运用时间适度,还要对其它各作了如指掌。地灶主要是为水案蒸发、生案蒸熟、红案熘透、白案蒸制、天灶加热、凉菜案制熟。在出菜的过程中,既要及时又要蒸熟馏透,是八作中极其重要的一环。菜肴装进笼屉,笼屉一层一层扣好,火焰旺,气势足。术语说得好:“地锅功夫在蒸工,有酥讲嫩定时间;但得肉酥鱼鲜嫩,技法抢时应争先;生蒸熟熘要准时,红白两案配合稳;原料以汽分大小,适度时宜出笼准。”

(三)凉菜案

凉菜案是制作冷菜的工种,把各种动植物性原料经过加工成形烹制成熟或腌制入味晾凉后装盘。冷菜是筵席的开始,是开路先锋,其主要方法有腌制、拌、炝及酱、卤、熏、煮等热制冷吃。冷菜“用料要全面,荤素宜相兼。量匀色有异,调味法善变”,要百菜百味,刀工细腻,拼摆整齐,色彩搭配协调,荤素搭配合理,形态饱满,构思巧妙,给人以赏心悦目的感觉,诱人食欲。正如术语所说“鸾刀穿梭快如飞,丝条块片切一匀。摆尽人间大地物,巧夺天工绘彩云。”

(四)配菜案

配菜案是八作中的重要工种,配菜人要知识丰富,通晓各种动植物原料的品质、性能,分档取料,做到物尽其用。配菜师傅要知识丰富,通哓古今宴席的规格,合理配膳、科学配伍,常被尊为厨房的“主管师傅”。“五湖珍品握在手,四季时鲜运掌中。洞察天时知性能,运筹得当配有功。”这说明配菜师傅的重要性。配菜师傅要“配菜取料量材用,陪衬有色宜重形。切片有法齐而整,多样菜品均不同。”配菜时要注意色彩、形状的合理搭配,要“配形不宜乱,顺色应改变”,如果“宾主不分清,配成也无功。”

(五)红案

红案又叫熟案,其主要工作是熟料扣碗,因其扣菜中红菜居多,所以叫红案。术语说:“红案技术在扣摆,鸡鸭鱼肉熟出骨。原料面子要整齐,调味技法各有术。”“反扣鸭子正扣鸡,鱼块仰扣肉顺皮;野味剁条鼋宜整,甜菜摆面果装心”。是说鸭子从鸭背开刀剔净骨,用胸脯作面子整扣碗中,加汤下调味蒸酥烂,因为用胸部作面子,谓之“反扣”;扣鸡用鸡的背部作面子,谓之“正扣”,然后放入调料,加鸡汤、盐上蒸笼,蒸至鸡酥烂;瓦块鱼、虎头鱼等鱼类都是皮朝下扣入碗中,此为“仰扣”;红烧肘子、虎皮肉、米粉肉等都是皮朝下顺摆,上桌时反扣过来,形态美观;甲鱼,因整只形状美观,所以扣碗应整扣,成菜美观大方;扣八宝甜饭,要在碗底先摆上各种果脯,成美丽图案,也可摆上吉祥图案或文字,再放调过味的熟糯米上笼蒸透,翻扣盘中,上笼蒸熟。

(六)白案

白案,指的是面点厨师运用各种原料制作干、稀主食或花样点心,以供筵席之用。“能掌古菽粉,善制四面珍;味适八方主,十指技艺深”。技艺高超的面点师能用各种五谷杂粮等原料制作不同形状、不同风味的主食和点心。这些点心,荤素兼备,甜咸适口。“推扒折叠与包擀,蒸烤炉炸技艺全;甜咸荤素品味多,只在手法千万变”。制作点心技法很多,和面要用推、扒、揉、搓等技法,才能使面团柔、软、弹性好。包馅、擀皮,样样精通;蒸、烤、炸、煎烹调方法多样,甜咸荤素品种众多,这些方面关键在于手法的变化和技术的全面。白案师傅与配菜师傅要相互协作,既分工又合作,才能做好适合不同档次、不同规格筵席要求的点心,增添筵席特色。

(七)生案

生案,即运用各种刀法,将原料加工成形以便于配菜,或直接交给天灶、地灶,由掌勺师傅上火烹制。生案加工生料,所以厨师首先要学会使用各种刀法。刀法是指行刀的各种技法。“降龙伏虎仙人路,怀中抱月除邪奸。”是说批刀的持刀方法和运用批刀批原料的过程。持刀的右手食指伸直,紧贴刀背,形如仙人指路,大拇指在刀上,中指在刀下捏住刀,无名指、小指握住刀把,左手四指稍微分开按住原料,右手从外向怀里一推一拉使刀运行,将原料批成片,两只胳膊松肩曲肘,成圆形,好象怀中抱着圆月亮。“切前剁后片中间,劈砍灵活剔用尖。托刀削皮砸用背,八法用刀各不一。”是说一刀多用的方法。除刀工外,生案还要负责上浆、整鸡及整鱼出骨、烤鸭上叉等。总之,生案要会运用刀工处理原料,还要会其他技术,以便互相协作,提高工作效率。

(八)水案

水案是发制干货原料的工种。由于很多原料特别是高档原料,其季节性和区域性都比较强,产地和消费地相距甚远,为了使山珍海味易于储存和运输,人们往往把这些原料制成干品,便于长久保存,使非产地的人们也能吃上山珍海味。干货原料涨发方法多样,有水发、油发、碱发、蒸发等,尽可能使干货原料涨发到接近鲜品时的状态,去除异味增加香味,便于烹调和食用。

二、徐州饮食文化的形成

(一)历代名人雅士的诗文轶事,推动了徐州饮食文化的形成

徐州号称龙飞之地、将相之乡,文人墨客、艺术大家,数不胜数。历代名人雅士在徐州留下了大量的、脍炙人口的饮食文化史料,这些为徐州饮食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战国时期,“烹子事主”的易牙,晚年流落于徐州,求教彭祖的烹饪之道,其创制的“易牙五味鸡”及用于齐桓公会诸侯的“八盘五簋”筵流传至今。后人为纪念这位大师,历代都有以易牙命名的饭庄。楚汉相争,项羽称霸都彭城,开国大典的“龙凤宴”一时传为佳话,后有人题诗云:“一餐龙凤宴,尝尽天下鲜;珍馐佳寰宇,疑是上九天”。刘邦讨伐英布,回故里集名师、汇珍馐大宴百官百姓,击筑作《大风歌》,名扬天下,后有人赞云:“集四海琼浆高祖金樽于故土,会九州肴馔铿膳秘以彭城。”可见筵席盛况;其“沛公狗肉”更是誉名全国。苏轼不仅是位才华超群的文豪,也是一位美食家兼烹饪大师,他善于调味,精于食道,写有《老饕赋》、《炖肉歌》等,自号老饕。在徐州任知府时,有“回赠肉”、“金蟾戏珠”、“五关鸡”、“醉青虾”,亦称“东坡四珍”,写有大量的饮食诗文。后有人题诗赞“东坡四珍”:“学士风流赞老饕,烹调有术自堪豪。四珍千载传佳话,君子无由夸远庖。”唐代名歌妓关盼盼,不仅能歌善舞,还擅长烹调,曾为大诗人白居易做过两次令人赞叹不已的佳肴,一道是“油淋鱼鳞鸡”,一道是“葱烧孤雁”。徐州古迹“燕子楼”现在犹存,清末名人钱食芝曾题诗云:“千年故事已成古,名楼佳肴传世人。”唐宋时期,韩愈好饮食,曾亲自创制了不少名菜,如“愈炙鱼”,在徐州广为流传。随父来徐州的白居易,爱吃一种鸭子,因其字“乐天”故称“乐天鸭子”。明朝刘伯温三次来徐,对徐州名菜“炒苔菜荚”赞不绝口,相传还曾亲自指导厨师做了“南煎丸子”、“酿苦瓜”、“里脊苦瓜”、“莲子苦瓜”、“野味三套”五个菜。从其著有的《多能鄙事》卷一至卷三的饮食部分,可见其对饮食极有研究。清光绪年间,徐州名人文兰若,笃钟于饮食文化,对烹饪颇有研究,有“文老饕”之称,家传有《大彭烹事录》及《东坡食谱》(后毁于十年期间)。清末民初,徐州名人秀才钱食芝,不但常以诗书画自娱,还对烹饪既有擅长又有研究,曾写有“红黍是好友,白鱼我仇人;鲜莪长交往,狗肉冤更深”等诗文。徐州名菜“三军占鳌头”,就是抗日名将李宗仁在徐州指挥抗日时,徐州名厨胡德荣老前辈特意做的一道菜,寓意深刻,深受李宗仁的喜欢。名人在徐州,很多都与徐州菜结下了不解之缘,如刘邦皇后吕雉的“牝鸡抱蛋”;梁王朱温的“独占鳌头”。这些名人雅士与徐州烹饪的不解之缘,无形中推动了徐州饮食文化的发展。

(二)独特的地理环境,扩大了徐州饮食文化的影响

徐州位于江苏省的西北部,是苏鲁豫皖四省交界之地,处于华北平原的南部,黄淮平原上。京沪陇海铁路在此交汇,京杭大运河傍城流过,黄河故道横穿市区。作为交通要道,齐鲁文化圈和吴越文化圈相交之处,千百年来南北方的交流使徐州人既有北方人特有的豪爽、热情,也有着南方人特有的细腻,这是由历史已久的生活习惯和文化底蕴所造成,也铸就了徐州独特的饮食文化风格。徐州周围有山有水,古语云:“三片平原三片山,故黄河斜贯一高滩”。仅山就有50余座,水有故黄河、奎河、京杭大运河、云龙湖、微山湖、骆马湖。夏季暖热湿润,高温多雨,冬季干燥寒冷,雨量较少,全年光照充足,积温高,降水较为充沛,水分资源比较丰实。这些气候和地理环境为徐州地方饮食文化的特征提供了物质条件。由于徐州与山东毗邻,受孔孟礼教遗风的影响较深,在徐州地方饮食文化中,饮食礼仪文化尤显突出,来人接待、座位安排、敬酒敬茶礼节等都有一定的讲究,这些礼仪文化,大大丰富了徐州饮食文化的内涵。如徐州人喜食鲤鱼,因鲤鱼的“鲤”与“礼”谐音,“鱼”与“余”谐音,在古代,徐州就有“鲤鱼跳龙门”之说,民间有“无鲤不成席”的俗语,且鱼菜上桌,鱼头必须要对着主宾或年长者;因“鸡”与“吉”谐音,含有吉利的意思,因此徐州酒席中必不可缺少鸡。诸如此类,举不胜举。徐州地处淮海经济区中心,其饮食文化也辐射到周边地区,徐州周边地区的一些饮食习惯、饮食习俗等大多与徐州接近或相同,在几千年的饮食文明中,徐州与周边地区的饮食文化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形成了独特的地方饮食特色,扩大了徐州饮食文化的影响。

(三)特色突出的饮食习俗和民间风俗,奠定了徐州饮食文化的基础

徐州乡土菜,量大实惠,重油、重盐、重色,善用葱、姜、蒜、香菜、小茴香等辛辣食物调味,口味多辛辣,制作上多简洁方便。徐州人爱吃蝉、蚕蛹、豆虫、蝎子等奇特食物,甚至连水中的杂草、难闻的臭椿豆都当成一种美食。徐州人喜食辛辣,爱吃葱、姜、蒜、香菜、芥菜、茴香菜、辣椒等刺激味重的植物性食物,且特别喜爱生食,家庭中常制作“拌五毒”(青椒、大葱、生姜、蒜瓣、香菜切丝同拌)来下饭,这大概和徐州人的性格有关。徐州一带和山东南部一些地方,并沿着陇海线均属“辣椒带”,在一些凉拌菜中大多喜欢放一些香菜、葱、姜、蒜泥、芥末等。家庭烧炒菜,也爱放辣椒,好像不带辣味不刺激,除此以外,还有一些奇异的食风,如喜食麻辣兔头、卤羊耳、羊蹄、狗蹄等,这些都造就了徐州乡土菜奇特的风味,也无形中增加了徐州乡土菜的魅力。俗话说“五里不同俗,十里改规矩”,这是徐州周围地区的真实写照。徐州市辖邳州、新沂、睢宁、丰县、沛县五个市县,各个市县的乡土菜也有区别,由于风俗习惯不同,因此,各地的乡土菜在原料的选用和风味上也有所不同。徐州的“伏羊节”全国仅有,“冬吃三九,夏吃三伏”,羊肉系列菜更是枚不胜举。“夏吃伏羊”、“冬至母鸡汤”是徐州地区特有的民俗,不同节日和节气,也有不同的饮食风俗,这种食俗与古代祭祀、中医学理论、阴阳五行、节气变化、民俗习惯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四)历代流传下来的名菜、名点和名宴,提升了徐州饮食文化的内涵

徐州菜点经过历代流传和创造,形成了系列名菜、名点。徐州菜作为江苏菜的四大风味之一,其特点是:华而实、丽而洁;浓而不浊、淡而不薄;以鲜为主、兼蓄五味;擅长炸、烹、溜、炖、蒸、扣等技法,取料广泛,注重食疗。如“羊方藏鱼”、“易牙五味鸡”、“龙凤会”、“冬瓜四灵”、“雪花八卦鸡”、“养心鸭子”、“东坡肉”、“糖醋四孔鲤鱼”、“蜜三刀”、“蜂糕”等等。这些名菜点是徐州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徐州饮食的历史和创造,是徐州饮食文化的重要资源。筵席是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筵席的规格和组成可反映一个地方的文化和经济的发展,也能窥视其地方食俗的一般规律,徐州古今筵席较多,很多地方资料均有记载,从这些筵席的规格、形式可以窥见徐州古代饮食文化的发展状况和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徐州古典宴席“龙凤宴”相传是西楚霸王项羽定都彭城举行“开国大典”时,由虞姬娘娘亲自设置的,取料严格,仅限于鳞羽两族动物,没有蔬菜,高贵典雅。“凤鸣宴”与鹿鸣宴、鹤鸣宴齐名,取料于地方名产,兼以精工烹调,充分发挥地方名厨擅长的烹饪技艺。“宴”取意于一年二十四个节气和人生的大中小三个不同时期,故又称“三八宴”。道家“太极宴”包含着道家文化的深邃含意,与之相应的道家风味宴席还有“太虚宴”。“洞房宴”、“大十样”、“水十样”“八盘五簋宴”等是徐州传统婚丧嫁娶筵席,丰盛简单、实惠大方,体现了地方的日常饮食习俗。徐州筵席除上述外,还有大三滴、中三滴、小三滴、五吉筵、十全筵、狗全宴、菩提宴、五福面席、四四药膳鸡宴、六六药膳鸡宴、彭祖养生宴、彭祖百寿宴、沛公宴、高祖宴、素八珍、三八托荤宴、三五宴、八仙宴、四四宴、海参席、三汤五割宴、五菜平头宴等,近年来还开发出了一些新的筵席,如彭祖营卫宴、鸿门宴、东坡宴等。

(五)特色鲜明的物产、特产,充实了徐州饮食文化的内容

徐州物产丰实,为地方菜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蔬菜品种繁多,常年不断青,一年四季有别。其中比较有名的土特产如铜山的韭黄、苔菜;邳州的苔干、辣椒、搅瓜、白果;新沂的板栗,骆马湖的银鱼,沛县微山湖的水藕、菱角;丰县的牛蒡;徐州当地的青萝卜等。野生蔬菜众多,食用普遍,如荠菜、扫帚菜、马兰头、枸杞头、南瓜稍、马齿苋、榆钱、槐花、山芋梗叶等。家畜、家禽饲养历史悠久,且久负盛名,有猪、马、羊、驴、牛、鸡、鸭、狗、鹅等,清代《调鼎集》中就有“徐州风猪天下闻名”的记载。徐州原料歌云“东猪西羊青山鸡”,“东猪”指铜山一带饲养的猪,“西羊”是指丰县的山羊,“青山鸡”指铜山青山泉乡一带养的优良鸡。另外,还有沛县的家狗,邳州的家兔等均闻名全国,这都充分反映了徐州当地的肉品丰富优良。徐州境内有微山湖、骆马湖、大运河、云龙湖等水域,水产品一年四季不断,“微山湖的四孔鲤鱼”天下闻名,1956年视察徐州时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骆马湖有银鱼、青螺、青虾,且一年四季有鲤鱼、鲢鱼、草鱼、扁鱼、桂鱼、甲鱼、鳝鱼、青虾、田螺、河蚌等应市。由于有山有水,故徐州野味众多。最早记载的“雉羹”就是利用野鸡制作而成。除此之外还有野鸭、刺猬、鹌鹑、斑鸠、麻雀、野鸽、野兔、獾狗等应市,乡土菜中常用这些原料制作菜肴,如烧野鸡、炖野鸭、野兔烧宽粉等,“野味五套”还是徐州的传统名菜。其它各种原料制品丰富多彩,豆腐、腐乳、抽油、萝卜榨菜、山楂糕以及家庭腌制的各种酱菜等,举不胜举。其中邳州八义集臭豆腐、睢宁的绿豆饼、徐州万通酿造厂的青方和山楂糕等均为驰名全国的地方名产。众多的地方名特副食品,也为徐州菜增加了独特的风味,如徐州万通酿造厂的酱油、米醋;睢宁古邳的甜油、抽油;新沂沙沟的小磨香油;邳州的大蒜、尖椒等,徐州的萝卜榨菜、八义集的腐乳等也常用于菜肴的调味。徐州人民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不仅掌握了各种原料的特性和食用,创造出了众多精品菜肴,还发明了多种制作方法,如腌制、风制、干制等,说明了徐州地区不仅物产丰实,而且对其使用,还有一整套经验。这些物产为徐州菜的制作提供了物质保障。

(六)风味独特的地方特色小吃,丰富了徐州饮食文化的内涵

风味小吃是指在口味上具有地方特殊风格的食物或食品的总称。地方风味浓厚,往往选用地方特有原料、工艺及调味,既有地方的饮食习惯,又包含着地方的饮食风俗,具有明显的地方饮食文化特征,能反映当地的物质及社会生活的全貌,既可作为早点、宵夜的食物,又可作为筵席的菜点使用,特色分明,风味独特,通过对地方风味小吃的品尝,能了解当地的人情风貌。徐州是古代及现代的商贾云集之地,商业发展迅速,饮食业也是集百家之长,特别是风味小吃,具有浓厚的地方特征。如久负盛名的辣汤、饣它汤,由来已久,盛行于徐州一带,他处均无;绿豆丸子汤(煮馍),是最大众化的汤点;牛肉汤、羊肉汤常年应市,配以状馍、烧饼,风味独特;玛糊、油茶鲜香味浓、营养丰富,具有食疗作用;热粥则粥味浓香,粘稠可口;豆脑更是鲜醇而嫩,辣而不烈,其它的还有“蛙鱼”、“火烧”、“煎包”、“烩面”等等,风味独特,别具一格。

(七)独特的烹饪技法,增添了徐州饮食文化的亮点

徐州菜注重技法,善用蒸菜、地锅、拔丝、熬、炒、煸等技法。蒸菜是徐州最常见的乡土菜之一,一般选用新鲜的蔬菜,如芹菜叶、莴苣叶、扫帚菜、槐花、榆钱、春不老、萝卜、胡萝卜、茭白、牛蒡等,洗净晾干后,拌以面粉,上笼蒸熟,食时拌以蒜泥、辣椒酱等,炒制也可。地锅是过去农村省时省事的做法,现则流行于市肆,有些店铺专卖地锅,并且开店到南京、北京等地,极受欢迎。方法是把原料加工后放入锅中与调料煸透,加水,锅底烧木材,快出锅时,锅四周贴上面饼,又称“老鳖溜河沿”,有饭有菜,过去农村忙时,为图省事,多选用地锅,原料可荤可素,实用大方。“拔丝”是徐州烹饪技法一大亮点,技术难度大、要求高,特别是喜宴中不可缺少的;“熬”法是徐州最常见的方法,相当于“烧”的技法,用于“熬”的菜肴很多;扣蒸也是徐州常用的技法之一,如“米粉肉”、“虎皮肉”、“肘子”、“三鲜”等。这些技法突出了徐州烹饪的技法特点,为徐州饮食文化增添了又一亮点。徐州饮食文化在4000多年的形成和发展中,除上述因素外,宗教饮食,特别是道家饮食也对徐州的饮食文化具有一定的影响,另外,徐州的茶文化、酒文化等也对徐州饮食文化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徐州饮食文化资源在其发展中不断得到丰富壮大,形成了现在这种璀璨夺目的饮食文化状态。

三、徐州传统饮食文化特征

彭祖对人类的贡献主要在于烹饪术,导引术及房中术,尤其以养生而被历代人们所奉承。因为彭祖制羹献尧帝,因而有了以人名而命名的城市———彭城,也因为制羹献尧,而被奉为烹饪行业的祖师爷,由此,在彭城产生了由人名而命名的风味菜点———彭祖菜,证明彭祖对世人的影响是大的,贡献是突出的。过去徐州北门有一彭祖庙,殿庙有一巨鼎,殿内有“提雉烹羹”的壁画。彭祖的影响至大,连后来的孔子对他也是推崇备至,孔子、荀子、吕不韦等先秦思想家都有关于彭祖的言论,《史记》等史书也有关于他的记载,道家更是把他奉为先驱和奠基人之一,许多道家典籍都有其养生理论。一九五二年十月二十八日夜,乘火车来到徐州,在接见徐州市领导干部时说:“徐州应是养生学的发祥地。尧时有位叫籛铿的,是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第一位养生学家。尧封他到大彭,也就是徐州市区周圉这块地方,建立了大彭国。”“彭祖为开发这块土地付出了极大的辛劳。他带头挖井,发明了烹调术,建筑城墙。传说他活了八百岁,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长寿之人,遗留下养生著作《彭祖经》。”他还说:“彭祖在历史上影响很大,孔夫子就非常推崇他。庄子、苟子、吕不韦等都曾论述过他。《史记》中对他有记载,屈原诗歌中也提到过他。大概因为他名气太大了,到了西汉,刘向在《列仙傅》中竞把彭祖列入仙界。”徐州传统饮食文化是以彭祖饮食内容为载体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文化现象,是徐州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施精神文明赖以产生的前提和基础,它与徐州的历史、区域、经济、民俗、物产、烹饪技法等密切联系,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标志。徐州饮食文化的内容丰富,包括徐州传统饮食文化、烹饪原料文化、小吃文化、主食文化、菜肴文化(名菜、小吃、小菜)、面点(糕点)文化、早点文化、烹调技艺文化、日常食俗和节日食俗文化、食品文化、饮食礼仪文化、饮食器具文化、饮食方言文化、宴席文化、饮食养生文化、饮食诗文文化、名人饮食文化、餐饮经营文化、茶文化、酒文化等,因此,开发和研究徐州传统饮食文化资源,能够有效地促进徐州旅游和经济的发展。在烹饪方面,彭祖为徐州的后人们留下了许多经典菜品,包括其传人所创作的一些精品,至今仍在流传。徐州历史悠久,历代文人辈出,有着灿烂的饮食文化。有人认为徐州菜就是彭祖菜,彭祖菜就代表徐州菜,徐州饮食文化就是徐州传统饮食文化,成然,二者有相关或很大关系,但绝不是一个概念。什么是彭祖菜?它包含的含义及范围又是什么?徐州传统饮食文化有什么特征?因人名而命名城市,又以人名命名的菜品流派并冠以文化范畴,在全国是绝无仅有的。因此,要对徐州传统饮食文化进行研究,挖掘和整理,必须弄清彭祖菜的内涵,所涉及的范围、内容,牵强附会、摸棱两可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在现今社会里,如何鉴定为彭祖菜?徐州传统饮食文化有何特征?徐州的地方菜是不是就是彭祖菜?地方菜和彭祖菜有什么区别?是我们研究徐州传统饮食文化的前提。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广义的彭祖文化是指与彭祖有关的一切生活方式和为满足这种生活方式进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创造,以及基于这些方式形成的心理和行为。其具体内容包括三个层次:一是彭祖物态文化,指与彭祖有关的遗迹、遗存;二是彭祖制度行为文化,指由彭祖或其后学所创造的系列“养生之术”,以及各种纪念彭祖的风俗习惯、行为礼仪、谚语故事等;三是彭祖精神心理文化,指人们在长期的养生实践和意识活动中形成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心理性格等。狭义的彭祖文化则是指彭祖开创、经后人完善的、以养生长寿为目的的、以摂养、导引、烹饪、房中等系列养生术为手段的生命哲学,以及对中国民族精神所产生的影响。徐州传统饮食文化是指人类社会生活中相关的饮食活动、饮食思想,在长期的饮食活动中创造出的一种文化现象,彭祖因“雉羹”而被誉为厨行的祖师爷,作为烹饪鼻祖、烹调的创始人,历代厨师顶礼膜拜、代代相传,开创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先河,也形成了独特的徐州传统饮食文化。

(一)历史悠久,辐射范围大

徐州传统饮食文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的帝尧时期的彭祖饮食思想,也就是徐州传统饮食文化形成的初期阶段。彭祖善治羹献尧帝,开创了人类饮食文化的开端,也使受封地彭城成为人类生产和饮食文化发达的地区之一,历经历代的发展并得到了发扬光大。战国时期,宋弃睢阳而都彭城(钱穆《战国宋都彭城考》),当时彭城是“商贾云集,酒楼食肆,星罗群布”,饮食业发展繁荣;楚汉相争,项羽都彭城,虞姬娘娘制作“龙凤宴”,以示显贵;刘邦得天下,定都西安,为取父悦,“东食西迁”,把丰沛饮食影响扩大;东晋时期,徐州曾南迁至京口(今镇江)。由此可见,徐州传统饮食文化在全国的影响之大。如前所述,徐州名人墨客辈出,留下了大量饮食文化历史资料,徐州传统饮食文化也随之传播开来。因此说,徐州传统饮食文化是徐州传统饮食文化的渊源,徐州传统饮食文化发展和壮大了徐州传统饮食文化。

(二)取料广泛,工艺独特

徐州地理独特,有山有水,气候温和,物产丰富,这为徐州传统饮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在徐州的饮食生活中,不仅有日常饲养的家畜、种植的蔬果、湖塘中的水鲜、山间的野味,还有一些特殊野草、野菜、动物等,聪明的徐州人把这些原料加工成各式各样辅助食品,并把优质的食物培育成当地的名优特产。在徐州的汉画像石中就有烹饪原料鸡、鱼、兔、雁、鹿等;有庖人凭案宰牲、烧火作菜等场面。在烹调技法上,善于煮、炖、炒、熬、煸、拔丝等技法,发明创造了地锅这种既饭又菜的特殊技法,现已流传全国。

(三)四季有别,个性突出

徐州饮食,四季有别,不同的季节其饮食品种更迭交替,顺其自然,取料有方,讲究顺时而食,不同的节气有不同的饮食之道。但也有个性突出的地方,徐州人食羊肉,“冬吃三九、夏吃三伏”,按照中医学观点,夏季天气炎热,羊肉温补性强,不宜夏季食用,适宜冬季进补,而徐州吃伏羊的历史却由来已久,可以追溯到彭祖时期,彭祖的“羊方藏鱼”从传说中可以看出创制于夏季,这在全国绝无仅有,突出了徐州传统饮食文化的个性所在。

(四)口味以鲜为主,兼蓄五味

鱼羊为鲜,说明彭祖注重调和滋味,达到身心愉悦,由此说明,彭祖善调五味,徐州菜就是继承了彭祖菜这一特点,这与徐州菜的“鲜咸适度,以鲜咸为主,习尚五辛、五味兼崇,清而不淡、淡而不薄、浓而不浊,风格淳朴,注重实惠,别具一格。其菜无论取料于何物,均注意‘食疗、食补’作用,善用葱姜蒜等辛辣刺激食物调味,乡土菜则偏重于重油、重盐、重辣”的特点是一脉相承的。

(五)内容丰富,注重饮食养生

徐州饮食文化中的彭祖菜,最大的特点是养生作用,因彭祖相传活了800岁,这与他的饮食养生的观点是不能分开的。如“彭祖选用云母作为食养原料制作“云母羹”,可谓别具一格,说明彭祖对食物的食性有一定的经验。《本草纲目》云,云母有“冶身皮死肌、中风寒热、除邪气、安五脏,益子精、明目,久服轻身延年。下气坚肌,续绝补中,永五劳七伤。虚损少气、止痢,久服悦泽不老,耐寒暑”等功效,并说“久服云母”,能“颜色日少,长生神仙”。可见云母对延年益寿有一定的作用。“水晶饼”、“乌鸡炖薏”等食养菜品对养生延年的疗效,同样也受到了后人的重视。彭祖的养生延年经验,后被历代名人重视,并沿袭其法。由于彭祖是古代公认的最老的寿星,因此。后人的长寿著作广为流传。以上可见,彭祖开创了中国食养的先河。其相传弟子们制作的菜品类似的也很多。相传易牙三访彭城拜师,得到了彭祖直系传人的真传,后来为齐桓公九会诸侯制作了“八盘五簋”筵席,最后落脚徐州,开有“易牙阁饭庄”。后人有诗:“雍巫膳馔祖铿,三访求师古彭城;九会诸侯任司庖,八盘五簋宴王卿。”其养生的药膳在彭祖菜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彭祖的直系传人,从史记上无以考证,但从过去厨师的“行谱”中,及当时名人的诗句中可找些一般线索。康有为有诗云:“元明庖膳无宋法,今人学古有清风;彭城李翟祖篯铿,异军突起吐彩虹”,诗人提及的的李崔系康熙年间名厨,虽无直据可考,但也可参考为彭祖传人是一代代传下来的。

四、徐州传统饮食文化的发展和保护措施

(一)政府重视,明确目标,准确定位,挖掘和保护徐州传统饮食文化

徐州饮食文化资源的开发,政府要占主导地位,要实施战略工程,明确徐州饮食文化资源在徐州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出台相关优惠政策,促进其发展壮大,特别是在旅游窗口中发挥作用。近几年,徐州政府在“彭祖文化节”、“伏羊节”等活动中,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但真正的对“彭祖饮食”、“伏羊节美食”等饮食文化的研究还没达到一定的深度,在全国的影响还不大,这将需要政府重视,准确定位,相关配合,深入研究。如东坡饮食文化、楚汉饮食文化、金瓶梅饮食文化、道家饮食文化、地方名菜名点、风味小吃特产等要作为专项课题来研究,政府给予一定的研究经费,形成系统的、全面的饮食文化资源,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此外,还要有一定的部门来指导餐饮经营,把徐州的饮食文化引导到餐饮经营中,把徐州餐饮服务业与假日经济、旅游经济、食品加工等紧密结合,带动徐州经济的发展。

(二)挖掘和保护徐州传统饮食文化,突出文化展示,彰显徐州城市文化底蕴

展示和整合徐州饮食文化资源,是扩大群众对徐州饮食文化资源了解的重要途径,徐州有如此众多的饮食文化资源,人们了解甚少。因此,政府应做好展示和整合徐州饮食文化资源方面的工作,如在彭祖园文化景区建立徐州饮食文化博物馆、饮食文化长廊、刻篆饮食诗文碑林、开设彭祖饮食消费区;在汉文化景区开设两汉饮食文化区;在珠山公园开设道家饮食文化区;在东坡广场开设东坡及名人饮食文化区;在户部山开设徐州古典饮食一条街、风味小吃一条街、名特产一条街等,把徐州的饮食文化融汇到旅游、休闲、娱乐等之中,把城市建设和美食街区相结合,展示徐州丰富的饮食文化,激起人们对徐州饮食文化的兴趣,扩大群众对徐州饮食文化资源的了解,提高饮食消费,把徐州的饮食文化资源转变为生产力。

(三)挖掘和保护徐州传统饮食文化,提升徐州饮食文化的层次和品位

人们对美食的追求,是人类正常生理机能的体现。当食物已不再是简单的品尝和满足食欲时,就必须要提高饮食文化的层次和品位,只有提高饮食文化的层次和品位,才能加深人们对饮食文化更深层次的认识。央视《舌尖上的中国》播出后,在全国引起极大反响,激起了人们对中国饮食文化的兴趣,也使人们对饮食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因此,欲提高徐州饮食文化的层次和品位,提高人们对徐州饮食文化的认识,应将继承和创新、过去与现在、传统与改革有机的结合起来,把徐州的饮食文化融汇到不同的层次和品位中,应根据市场需求,合理布局,既要有现代高档的餐饮消费场所,也要有浓郁文化氛围的餐饮消费环境,既有大众化的社会餐饮,也要有经济实惠的特色饮食,这样才能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品位人群的需要。

(四)注重特色及品牌开发,突出特色塑造,打造徐州城市名片

研究和开发徐州饮食市场资源,应注重在特色上下功夫,注重风味饮食和特色产品的开发和研究,打造特色鲜明的徐州饮食品牌;利用现代的新技术、新工艺以及现代的科技手段,挖掘老产品,推出新产品,对一些老字号、品牌老店、名菜名点等应给予恢复,把重视老字号餐饮企业的发展,作为提升徐州城市品牌的重要契机,如徐州过去的“宴春园”、“宴霖园”、“功德林”、“慈航园”、“易亚阁”等传统名店,它们都是徐州地方精神文化的重要财产;应不断丰富特色小吃,利用品牌优势,不仅吸引大量的旅游人员,还要让他们把饮食产品带出去;把“打造餐饮品牌,营造美食氛围”作为塑造城市形象,提高城市市场运作能力的重要手段。

(五)扩大宣传,提高服务质量,促进徐州饮食和旅游的结合

应不断加强宣传,通过各种比赛、美食节、旅游等活动,宣传徐州的饮食文化。饮食市场的活跃程度,反映了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饮食文化蕴藏在各种饮食活动中,这些活动,服务质量是关键,要从产品设计制作、产品包装销售、服务过程跟踪、诚信经营程度、服务意识强弱、人员素质高低以及质量标准建设来控制和完善饮食市场的质量服务体系,才能使饮食市场获得有效的、持续的发展。徐州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旅游资源丰富,高速铁路傍城而过,高速公路四通八达,方便快捷,人口流动量大,饮食与旅游应紧密结合,通过不断宣传徐州的饮食文化,推动徐州旅游业的发展。应把徐州的饮食文化资源转化为生产力,形成具有徐州特色的旅游饮食,把旅游的饮食需要融入到地方的饮食文化之中,在这个过程中,服务质量是关键。

(六)加强人才培养和对徐州饮食文化的研究,推动徐州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徐州饮食文化资源丰富,在对徐州饮食文化资源进行深入的开发和研究中,人才是关键,要培养一支能挖掘和整理饮食文化资料的专业队伍,把徐州饮食文化分门别类挖掘和整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研究徐州饮食文化的内涵,研制和开发徐州饮食文化中的精品,把饮食文化应用到社会实际中去,把文化转变为生产力。可以通过发展职业教育,培养专业人才,对职业教育学校给予政策和财力上的支持和扶持,创新人才培养机制,营造良好的人才培养氛围,吸引和留住更多的人才;要提高餐饮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文化素质,培养适合现代经济发展、既熟悉饮食文化又能熟练操作的技术人才,提高他们对徐州饮食文化的认识,提高徐州饮食文化的层次和品位,使徐州饮食文化资源更好地为现代社会服务。徐州饮食文化研究会,已组织部分专家学者,着手整理“徐州饮食文化丛书”,该丛书将对徐州传统饮食文化进行挖掘、整理、分类、编辑出版。

(七)加强交流,通过各种美食文化节活动,弘扬徐州传统饮食文化

要不断加强地域和人员之间的交流,把“走出去、请进来”作为城市沟通、扩大城市新形象的重要纽带。近年来,杭帮菜、粤菜、淮扬菜、川菜等开设了不少餐饮企业,对我市餐饮业也有一定冲击,但要合理的加强交流,利用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这也是对徐州饮食文化的不断补充;要加强外出学习,参加各种大赛,学习新的具有现念的饮食文化和餐饮管理经验,来提高徐州饮食文化的内容;要加强学者对行业的指导,加强院校对学生的培养,使从事餐饮行业的人员对徐州饮食文化有更高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徐州饮食文化的内涵,更好地为地方发展服务。美食文化节是弘扬徐州饮食文化的重要途径,徐州举办大型美食文化节活动较少,除了每年一度的“伏羊节”外,大型美食节几乎没有,一些餐饮企业为了宣传和促销,可以适时搞些小型美食节。作为中国烹饪的发祥地,烹饪鼻祖的诞生地,徐州有众多的内容可以搞美食节活动,如“彭祖美食文化节”、“两汉美食文化节”、各种节气时令美食文化节等。我们要向盱眙龙虾节那样,把徐州的美食节做向全国,做向世界,要把徐州美食与文化有机结合,创意出既有美食享受、又有文化氛围的各种活动,如庙会、厨师节等。这样,才能吸引全国及世界各地人们的眼光,把徐州的饮食文化推向世界,提高徐州的声誉,加快徐州的经济发展。

(八)通过非遗申报,造就一批传统饮食文化品牌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