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旅游调研方案范文

时间:2023-06-05 17:59: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生旅游调研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大学生旅游调研方案

篇1

近年来,贵州财经大学积极融入贵州省大扶贫战略,将大学生双创工作与党建扶贫紧密结合,逐渐摸索出一套“党建搭台、专业唱戏、电商扶贫、创业助力”的新模式,既激发了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又为解决贵州扶贫攻坚中的实际问题提供了可行的方案

一园三区,打造创业孵化基地

作为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贵州财经大学始终高度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和创业精神。从2003年起,连续组织学生参加“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并多次获得金奖;2010年,建成创新创业实训中心;2012年,获团中央、国际劳工组织批准,成为全省首家“大学生KAB创业教育基地”;2013年,获批成立“大学生KAB创业俱乐部”。

在创新创业实训中心的基础上,学校组建了贵州财经大学科创园。科创园遵循“整合资源、搭建平台、开放共享、服务双创”建设理念,致力于打造良好的创业生态环境,为入园企业提供一流的软、硬件服务。园区规划为“一园三区多模块”的总体布局,主园区为花溪校区创新创业园,同时拟在河滨校区与贵阳市政府共建大数据双创园,在鹿冲关校区与云岩区政府共建大数据产业园。

创新创业园建筑面积15000平方米,包含创业孵化示范区、跨界创客空间、跨界众创咖啡、企业家讲坛和校企共建创新创业实训平台等。依托学校已有的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中心,建有创新创业类实验室34间,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拥有实验教学系统(软件)60余套,开设创新创业类课程20门,各类实验项目178项,已培养出一支素质高、结构合理、具备创业实战能力的师资队伍,现有创新创业导师100多人。

为更好地开展双创工作,2015年,学院将创新创业园沿街门面全部用于学生创业,一些创业团队表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其中,天天奇旅团队致力于打造省内深度旅游精品线路,实现营业收入130多万元;阿尔法旅游团队针对大学城师生出行难的痛点,与客运公司合作,成功运送2万人次大学生安全回家、返校,实现营业收入251万元;尧米科技团队研发出智慧照明专利并签下615万元的大单;智邦之家团队通过开展“互联网+”驾考业务,实现网上流水3200多万元,营业收入240万元。饮水不忘思源,今年,智邦之家向种子基金注资1万元,明年还计划拿出更多的钱资助贫困的学弟学妹读。

2015年12月,贵州财经大学科创园入选省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目前,科创园入驻企业已达50家,校企合作共建双创平台4个,参与创业学生人数近400人,产值4000余万元。预计到2020年,实现在孵企业100家以上。

创新创业,为育才注入新活力

2015年5月,贵州财经大学在全省率先成立正处级的双创机构――大学生创新创业管理办公室。随后,学校立足“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在认真总结双创工作经验和成果的基础上,制定了《贵州财经大学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工作实施方案》。

篇2

关键词:酒店管理;创业;人才培养方案

从1999年开始,由于我国连续大幅度扩大普通高校的招生规模,扩招后的毕业生就业问题日趋严峻,已经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稳定,成为制约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瓶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提出,“要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鼓励高校积极开展创业教育和实践活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也明确提出,“创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近年来,湖北省教育厅、湖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办公室等领导单位高度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为此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政策,从客观上促进了湖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发展,酒店管理专业创业教育项目人才培养正是在这种大好形势下孕育而生的。

一、湖北省旅游市场展望

湖北省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在充分利用现有文化娱乐设施的同时,主要旅游城市和重点旅游景区可规划建设面向旅游者服务的旅游娱乐街区与现代和传统相结合、高档和低档相结合、表演性和参与性相结合的各类旅游娱乐场所。可见这些政策将对以酒吧为载体的创业教育项目提供了一个利好的发展前景。

二、全国酒吧经营情况

酒吧的兴起与发展与整个中国的经济、社会、文化都有密不可分的关系,酒吧的步伐始终跟随着时代,我国城市中酒吧最多的三个城市为北京、上海和深圳;消费人群主要有在华的外籍人士、留学生、本国的生意人、白领阶层、艺术家、大学生、娱乐圈人士及有经济能力的闲散人士;酒吧装饰风格以客源为依据设计各异;酒吧类型主要有校园酒吧、商业酒吧和音乐酒吧;经营面积从20平方米到600-700平方米不等。

三、酒店管理专业创业教育项目选择

旅游学院对旅游类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进行了深入的调研,经调研发现旅游行业具有创业门槛低、效益回报快等特点,主要产业集中于酒吧、饼屋、经济型酒店,特别适合大学生创业发展,一期项目主要围绕以酒吧为载体的创业项目,主要基于以下原因:投资少、周转快、收益高,风险小,有利于个人及合伙经营;不需要太高的技术工艺和复杂的生产环节,有利于创业者进入;信息灵通,对市场反应灵敏,可根据顾客的需求改变经营重点和经营方向;选址灵活,方便顾客就近消费;管理层次少,决策过程简单,营销决策快而准,调整迅速;可随时改变店堂布置、吧台陈列,给顾客经常带来新的感受;服务方式灵活、周到,使顾客感到随意、亲切;雇佣人员少,且设备较简单,有利于降低成本,具有大酒店没有的价格优势;多以经营地方风味的饮料品种为主,符合顾客口味,具有群众基础;所经营的酒水产品多以经济实惠为主,符合我国以中、低消费为主的消费水平。

四、创业教育项目人才培养指导思想

创业教育才培养方案以湖北省旅游“两圈一带”的发展规划为指导,以创业为导向,以创业能力为本位,以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创业品质、创业知识为目标,按照工学结合的课程开发思路,以实体酒吧经营为载体,形成具有武汉职业技术学院特色的酒店管理专业创业型人才课程体系,培养湖北旅游经济型小型娱乐业所需要的创业型旅游人才。

五、创业教育项目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面向武汉城市圈、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和长江经济带的小型娱乐业,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创业理想的,有亲和力、敢于创新、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判断力强的,熟练掌握创业基本知识、酒吧专业知识和服务经营管理知识的,具有市场意识、会经营与管理、懂卫生与安全的创业型人才。

(二)人才培养规格(见表1)

六、创业教育项目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创业型酒吧管理人才是具备各种能力与素质的综合型人才,既要熟练掌握酒吧各个岗位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又要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经营管理能力,还应具备一定的创业知识、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整体采用“理论+服务实战”、“理论+调酒实战”、“理论+经营实战”、“理论+创业实战”的四阶段模式。第一阶段,理论学习酒水服务基本知识,实践主要内容为酒水服务基本技能训练;第二阶段,理论学习调酒基本知识,实践主要内容为调酒技能训练;第三阶段,理论学习经营管理知识,实践主要内容为酒吧经营;第四阶段,理论学习创业知识,实践主要内容为创办校外酒吧。

七、创业教育项目人才培养课程模块设计

以酒吧行业对创业人才的要求为依据,以酒吧创业人才能力培养为主线,以该行业职业标准为根据,在企业直接参与下构造专业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以四段式人才培养模式为依据,以酒吧业主能力分析为基础,根据酒吧主要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和工作任务,按酒吧主要岗位的工作过程程序化课程结构;围绕酒吧各主要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选取教学内容并在人才培养的各个相关环节对课程教学的实施、运作、管理、评价等进行系统安排,形成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能力本位课程体系,同时结合本校“喜达菲”对外经营实训基地体现“做中学”的实景实境实际运行的实践教学模式,促进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质的提高,并为学生创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八、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教学方法

创业教育项目理论教学体系以创业项目相关的理论知识构成,但强调知识的“必需够用”,务求教学方式的灵活多样,以讲授、研讨、调研相结合的开放式学习为主;实践教学体系以创业项目的真实经营活动为载体,突出学生自主经营为主、实践教师督导为辅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对于经营方式的纠错、领悟和归纳,从而迅速形成经营经验。

九、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的社会影响

本院酒店管理类酒吧创业教育项目在学校内部和社会上取得了良好影响:首先,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创业教育项目试运营20多天时间里,人气急剧攀升,吸引了不少师生来此消费,每天的营业额近千元。其次,社会影响较大,项目运营取得的成果在“武汉职业技术学院网”、“楚天都市报”、“新华网”等多家网站和媒体报道,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再次,学生收获较大,学生参与酒吧的创办,对订货配送、酒吧布局、设备购置、广告宣传、产品定价等都有具体了解,动手能力、管理运行能力大大提高,比一般实习更能锻炼人、考验人。最后,教育界与旅游界高度重视与支持,从该培养方案的开展以来,湖北省旅游局局长张达华和人事教育处处长徐勇及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对旅游教育创业人才培养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另外,22所湖北省内高校的旅游院系领导、教师及对开展旅游教育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与品牌专业建设进行研讨,学习了旅游类创业项目办学新思路。

十、结束语

目前,创业教育人才培养在学校内部和社会上取得了一定的影响。但是随着创业教育项目的推进,旅游学院加大了创业教育中心内涵建设的力度,需要总结上一期项目的经验和规律,不断优化创业人才培养方案;另外,在政策引导和扶持方面还需要得到政府和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如自筹资金不足,小额担保贷款申请制度落实、贴息扶持、职业培训补贴、社会保险补贴等政策的支持都是影响项目是否能持续良性发展的关键,也是项目吸引大学生能否持续加入的关键,在此,我们希望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能够培养更多有创业梦想的人!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2009〕3号[Z].2009.

2.北京大学中国区域经济研究中心.武汉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4-2020)文本(评审稿)[Z].

3.郭凡.如何开一家有特色的小酒吧[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篇3

[关键词]课程地图;应用型人才培养;行业需求调研

[中图分类号] G64 [文I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6-0125-03

高校对于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的首要问题,是应该详细了解用人单位对于应用型人才的素养和能力的具体要求,通过了解企业对于学校提供的课程的意见反馈,来调整以往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在此基础上,编制课程地图可以清楚地反映应用型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帮助应用型高校学生清楚明白地进行未来职业生涯规划。[1]

一、调研方法说明

本次调研的目的是通过行业人才需求的调研,初步确定人才规格、基本素养和核心能力,进而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编制课程地图打好基础。本次调研通过E-mail方式对67家企业进行标准化问卷调查,返回140份问卷;对其中的43家不同行业、规模和所有制形式的企业进行详尽的实地访谈,弥补内容深度的不足。标准化问卷回收后,利用spss.Statistics.17.0进行数据分析,同时,与实地访谈的结果进行对比和印证,使得我们的分析结果的信度和效度的可靠性有保障。

调查组通过E-mail方式对67家企业进行标准化问卷调查,调查对象是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员工,其中进行实地访谈的43家企业的调研对象主要是企业高管和部门主管。从调研的地域来看,广东省有26家,海南省有22家,其余32家在全国其他省市。在实地访谈中,从所有制性质看,调查对象有29家私营企业、7家外资企业、4家国有企业和1家混合企业;从所处的行业看,主要集中在制造业、旅游服务业、信息服务业三大行业;从规模看,调查的企业中有15家是1000人规模以上,8家是200~1000人规模,21家是200人以下规模。

二、调研结果分析

(一)行业的岗位需求

通过对本次调研的数据进行分析可得知,目前各行业对人才紧缺度反应不一致,认为非常紧缺的比例为3.6%,认为比较紧缺的比例为23.74%,而72.66%的企业认为对人力专业人才已满足需要。从这一数据可以看出,人力专业人才需求在海南及广东区域已基本满足。

(二)行业的人才需求

1.关于职业资格证书

助理人力资源管理师证书在企业中的关注度,是我们关心的问题。通过数据分析可知,65.47%的企业认为人力资源管理师证书重要,其中认为非常重要的比例为23.74%,认为比较重要的比例为41.73%。这要求人力专业学生在校期间一定要提前了解未来就业市场对职业资格的要求,做好充分准备。

2.关于英语等级和计算机等级

48.92%企业对人力专业毕业生英语的等级要求为CET4及以上,其中35.97%企业对英语等级要求为CET4,12.95%企业需要CET6,而46.76%企业对英语水平没有要求。这一结果在现实中也得到印证,大部分私营企业和国企对英语水平要求不高,而外资企业和合资企业对英语的口语能力要求较高。

63.98%企业对计算机能力有要求,其中30.95%企业认为人力专业毕业生应达到计算机一级水平,而33.03%企业认为应达到计算机二级水平。虽然28.78%企业认为没有要求,但依据现代的工作方式和工作环境,计算机能力的重要性很明显。

3.关于课程重要程度排序

依据实际工作情况,笔者对11门学科基础课程的重要程度进行了排序。按照排列的重要性,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NO.1 人力资源管理,NO.2 管理学,NO.3 市场营销学,NO.4 财务管理,NO.5 劳动经济学。该结果对人力专业的教学计划安排和课程设置有重要影响。

依据实际工作情况,笔者对11门人力专业课程的重要程度进行了排序。按照排列的重要性,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NO.1 管理沟通,NO.2 薪酬管理,NO.3 培训与开发,NO.4 工作分析,NO.5 组织行为学。该结果对于专业课程的重新设置具有指导作用。

4.核心能力和基本素养

在人力专业毕业生应该具备哪些核心能力方面,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达成一致意见,依次是:NO.1 沟通能力,NO.2 解决问题能力,NO.3 团队合作能力,NO.4 适应能力,NO.5 遵守职业伦理,N0.6组织策划能力,NO.7领导能力。实地访谈还增加了以下方面的核心能力,具体包括:分析总结能力、灵活变通能力、信息收集处理能力、突发事件处理能力、人际关系敏感度。

在针对应用型人力专业本科毕业生应该具备哪些基本素养方面,问卷调查的结果依次是:NO.1 独立思考与创新能力,NO.2 基本社交礼仪,NO.3 健康人格,NO.4 人文涵养,NO.5 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实地访谈的结果显示,除了问卷中的五个基本素养,还增加了两个基本素养:一是抗压能力,二是敬业精神。

(三)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素养与核心能力

综合对企业的实际调研一手数据,结合以往确定的培养方案中关于人才规格、基本素养和能力的表述内容,我们初步拟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素养为:1.共通素养:创新意识、保持热情、健康人格、适应与学习能力、基本社交礼仪。2.专业素养:良好沟通、团队合作、职业道德、情商与抗压能力。

初步拟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能力为:人力资源敏感度、分析与决策能力、团队激励能力。

三、基于课程地图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构建

课程地图的概念始于20世纪70年代,随后台湾地区一些高校开始引入课程地图的理念,近年内地也有部分高校的部分专业开始使用课程地图,用于直观地展示教学计划的各个环节的关联。[2]许多高校引入课程地图的目的,是考核学生的学习成果能否具体反映在所制定的教学计划、课堂教学和学习效果测评中,从而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最低要求。[3]

为响应教育部倡导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三亚学院进行了基于行业需求调研的课程地图编制的尝试工作。根据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所进行的关于人才的基本素养和核心能力的需求调研结果,结合业界人士的意见和建议,同时也结合三亚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走向调查,根据三亚学院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的构想,学院构建了基于行业素养与核心能力需求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地图,如下图1所示。

根据三亚学院的人才培养构想,大学生应当具备基本素养、专业素养和创新创业素养。大学生基本素养由通识课程实现,具体分为公共基础课程、公共选修课程和公共基础课的实践教学模块。这些模块教学和实践指向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养中的共通素养部分。大学生的专业素养由专业课程模块完成培养,具体包括专业入门课程、学科专业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实验环节以及实践教学模块。这些模块指向学生应具备的专业素养和核心能力,同时指导学生的职业发展规划。

其中专业方向课程的形成基于地方经济发展的特殊性,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定位,所进行的企业需求调研以及三亚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走向分析,以及参考其他高校的经验,初步确定两个专业方向:一个是人力资源管理师方向,另一个是旅游+方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素养由创新创业课程模块构成,该部分模块与专业课程模块一起指引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

四、存在问题及改进建议

应用型大学可以通过行业需求调研来了解行业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实际需求。编制反映应用型人才需求的课程地图,可以使学生“适应性地学习”,真正培养业界所需核心能力之专业人才,达到“毕业就可就业,就业即可上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6]

1.根据调研结果,结合国内其他同类高校的经验,应该对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核心课程进行提炼,模块化其他专业课程,使教学内容对应企业的具体岗位要求,使学生能根据自身的特点和期望,进行有针对性的未来职业生涯规划。

2.学生在校期间需要更广泛地接触实际工作,这是这次调研得到企业管理者和员工最多的反馈意见。相应的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应包括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比如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作业类型、考试方法和内容、毕业论文等环节。学院还需要针对90后学生的特点,探索因材施教的有效、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同时探索互联网教学的有效形式。

3.通过此次调研可知,企业普遍反映学生实践能力不足,需要大力增强实践经验。许多企业提出应该加强校企合作,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将与海南省内外有意愿合作的企业展开深度合作,在日常教学环节中尽量使教师及学生尽早接触实际工作现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以使其适应企业的实际要求。

[ 参 考 文 献 ]

[1] 董文娜.课程地图是什么?[J].教育发展研究,2014(17):56-63.

[2] Timothy G Willett.加拿大和英国医学院校的课程地图[J].复旦教育论坛,2010(3):90-93.

[3] 柯晓玲.国外高校课程地图探析[J].高教探索,2012(1):59-62.

[4] 王春梅,陆珂珂.质量视野中的台湾高校课程地图――基于台湾东华大学的案例[J].复旦教育论坛,2014(3):78-82.

篇4

一、就业与旅游管理专业的学习状况:基于2个案例分析

(一)访谈对象

分别选取1名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和1名在校生进行访谈和分析。某高校2012届旅游管理毕业生小嘉(女生),广州人,现在某美容美发公司做助理(半年)。曾在某国企做过后勤服务(1年)、某房地产公司担任办公室助理(1年半),毕业三年跳槽2次,皆因企业经营困难结构性辞退员工。三份工作按月薪酬(含各类福利)分别是3000、5000、4000。某高校2013级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小张(女生),韶关人,现在大二第二学期,在学校期间曾获得三等奖学金1次,担任班长,学生会秘书部副部长,已考取导游证,有1次带团经历;参加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广马”比赛志愿者。

(二)访谈内容

就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质量的相关问题展开访谈。关于职业规划的问题。小嘉毕业临近三年,已经换了三份工作、三个行业,可以看出职业选择不太稳定,当被问及本人时,也承认“大学期间有做过一些职业规划,但就业时受到挫败就很快就被,然后现在陷入了没有规划,迷茫的状况”;小张大一期间上过职业规划课程,也参加过职业规划大赛,因此她“准备以后从事与旅游管理有关的电子商务行业”,目前也朝着这一方向在学习充电,不过小张也坦言“不清楚目前的规划到毕业时能否找预期的工作”。关于专业认同感的问题。小嘉和小张高考填写志愿时“旅游管理专业”都不是第一选择,但对这一专业也不反感,随着大学期间学习的深入,逐渐对专业有所了解,认同感也不断提高,学习的动力和成绩也不断提高。关于就业与实习的问题。小嘉毕业后,没有选择酒店或旅行社等旅游管理相关专业和职业,原因是“待遇低、职业发展空间不广以及对专业能力要求不明显”,因此,她情愿选择办公室、后勤等对专业要求不高的行业和职业。小张也曾到旅行社带团实习,发现旅行社和旅游产品同质化问题很严重,旅游从业者门槛低等问题也很突出,影响她今后的职业选择。关于未来发展的问题。小嘉目前从事美容业,她认为这是权宜之计,今后还是希望考取公务员,但不考虑旅游管理相关行业,认为这一专业和行业准入门槛较低,并且薪酬不够吸引人。同时,通过小嘉了解其同班同宿舍同学,发现该班级30人,从事与旅游管理有关的仅5人,大部分都所学非所用。经随机调研,部分毕业生也认同小嘉的说法,认为旅游管理的专业性不突出,且当前我国旅游业发展随快,但市场不完善,准入条件不明确,影响了就业信心。

(三)访谈结果与分析

从微观角度来看,小嘉对自身职业能力、就业目标存在不自信的现象,认为求学期间对专业既能掌握不够熟练,实践能力有待提高,毕业时对与专业有关的行业和就业认知度也不够,导致就业质量不高。而小张也认为目前参与到旅游管理的实习体验还不多,对自身的就业竞争力和今后是否在本专业发展信心不足。从宏观角度来看,在旅游行业快速发展的今天,旅游管理专业的开设和人才培养反而有所下降(具体见表1、表2),表明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旅游人才市场需求间存在严重错位。因此,从人才培养质量的角度来看,一方面,旅游业的广袤发展空间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能力要求,要求具有相应的专业素养、实践能力与适应意识;而另一方面,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培养注重理论教学,毕业生缺乏行业和岗位所要求的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这种人才需求与人才培养间的严重错位,导致了旅游管理缺乏高素质人才,也导致了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不高,从而造成结构性失业以及行业发展不健康这两类“双输”局面。如何让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适应市场的需求,适应用人单位的要求,是推动我国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关键,也是提升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办学特色的关键。

二、脱离市场需求:当前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模式的弊端

(一)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就业相脱轨

高校在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目标设置时,主动性、创新性和时代性不够,更多是以学校和教师为中心进行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较少考虑市场发展的新变化,同时对学生的学习诉求和职业期望关注不够,导致人才培养与社会脱轨,与就业市场脱轨,也与学生发展期望值相脱轨,当学生毕业就业后,未能顺利从事本专业职业。

(二)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就业相脱轨

旅游行业的应用性、广泛性和特色性,要求从事旅游管理的人才具有较强的学习意识、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包括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理论知识、专业实践、综合适应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等等。然而,受到学时的限制、教学条件的制约等,高校每学期对旅游管理相关课程的开设的课程数量、学分数、教学形式都过于理论化、大班教学化、应试化,无法针对旅游行业的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教学,其培养方案与企业以及行业的实际要求不相吻合,导致学生走出社会后难以学以致用,屡遭挫折。

(三)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与就业相脱轨

当前,不少高校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未摆上重要议程,简单的一日游、一周实习以及在学校周边地区简单参观作为实践教学,导致原本设定较为合理的实践教学流于形式。究其根源,在于一些高校受到经费、师资力量等方面的局限,有些高校尚未建起酒店管理模式实验室、旅游讲解实操室,也较少组织学生到旅行社、景区景点、酒店等相关行业和企业进行实习和实训,导致培养的学生更趋向理论型、知识型,实践型、应用型人才较少,由于实践能力的薄弱,导致部分学生未能成为高素质的旅游行业人才,因而脱离旅游行业从事其他行业,导致旅游业的巨大损失。

(四)高校旅游管理学生职业期望与就业相脱轨

在旅游管理专业的求学学生中,相当比例是被调剂到该专业,并非第一志愿选择旅游管理专业,自身专业认同感和学习动力不够强。此外,社会和媒体一些关于旅游业、旅游导游的一些负面新闻媒体等对学生的影响,导致部分学生从求学开始就存在消极、抵触甚至消极情绪,要么寻求转专业,要么学习不主动。还有部分学生对旅游管理专业认知不够,认为旅游管理就是做导游、在旅行社或酒店工作,就是负责吃喝玩乐,或是认为旅游管理专业面广、专业性和应用性不强,进入门槛低、晋升渠道少,这些都会影响学生的职业决策。事实上,这些肤浅活片面认识都与旅游管理就业不相符合的。旅游行业、旅游企业的经营管理、旅游资源的规划、开发与保护等问题,都是在实际工作中才能接触,都与学生在校期间的职业期望有所差异,因此,部分学生就业后的不适应性由此而生。

(五)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文化活动与就业相脱轨

部分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参加更多通识教育和校园活动,如“三下乡”、志愿服务等等,这固然有利于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但与旅游行业相关的校园文化活动偏少,覆盖面不广,参与度不高,活动质量不高,导致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学理论,缺少机会运用理论,对专业的认知仅仅来源于课堂,第二课程较为乏力。例如,模拟导游、旅游管理突发事件技能大赛、旅游文化战略调研、旅游规划调研等创新创业类主题实践活动,都有利于提高旅游专业学生的应用技能,更与就业相结合,这些偏偏是高校目前所缺乏的。

(六)高校旅游管理师资队伍建设与就业相脱轨

师资队伍是教育的重要保障。我国旅游管理教育起步较晚,缺乏一支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很多教师都是半路出家或转行而来,并且高学历高素质的旅游管理教师和专家较少。部分教师队伍建设重视学历与科研,不注重教学或实践,导致教师难以胜任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的旅游教育。例如,有些高校专业教师从来没有考取导游证也没有从事过旅游管理的实践实务,对以就业为导向的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缺乏足够的经验和理论知识,不利于人才培养。

三、以就业为导向的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模式创新

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从理念、制度、机制到教学实践等,都要进行改革创新,牢固树立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为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基于对毕业生和在校生的个案访谈,以及结合当前教育的现状,当务之急是进行以下方面的创新。

(一)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理念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决定着决定行动,针对当前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弊病,当务之急是要从深层次的理念分析,以就业为导向,以旅游管理职业技能为主线,开展教育模式理论创新。换言之,要改变学科型、纯理论的人才观,树立以行业为先导、满足旅行社、新型旅游用人单位需求的应用型人才观;改变以全面掌握理论知识为本位的教育质量观,树立以能力为本位、以旅游职业技能为核心的新型人才质量观;改变以课堂为中心、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教学观,树立以课堂与职场相结合、以旅游管理实践为特色、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观,切勿把旅游管理等同于一般的管理专业,缺乏特色化,也切勿把旅游管理打造成旅游专业,缺乏高端化。

(二)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旅游管理专业是应用性、实践型极强的专业,其人才培养也需要足够的实践平台和资源。因此,要以就业为导向,建立健全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实验、实训、实习“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分阶段、分层次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和专业素养的培养和训练。可采取渐进式的实践教学体系,即课内基础阶段、课外强化阶段、校外深化阶段“三位一体”。课内基础实践阶段主要包括旅游管理知识课程演示、课堂体验、课堂互动,主要在课堂和校内实训基地开展;课外实践强化主要包括课外创新创业活动、专业竞赛、课堂作业课外化等,此阶段主要在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园文化基地进行;校外实践深化阶段主要包括日常外派服务、校外技能培训、假期社会实践、定期见习、综合实习、顶岗实习等,主要在校企合作基地和企业、用人单位进行。“三段渐进式”实践环节紧密,学分互通、学时互用、学习互动,有利于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其中,要以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推动旅游管理实践教学。一方面,高校通过与企业畅通互惠互利的渠道,引导企业支持建设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另一方面,高校可依托校友资源和合作企业资源,建设一批常态化的实习基地和用人单位。总之,要以就业为导向,营造仿真的职业环境按照旅游行业内在规律,为学生提供在设备设施、经营环境、消费需求等方面与真实企业相一致的校内实践教学基地,让学生真正在实践教学中增强见识,提高职能,整体上形成就业竞争力。

(三)优化校企合作方式,订单式培养应用型旅游管理人才

协同创新培育人才是社会发展的趋势,也是高等教育与企业合作的共赢目标。要在产学研合作的基础上,进行人才培养的深度合作。遴选一批优质企业,通过订单式的模式,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校企作为培养主体,共同选派教师、共同制定教学大纲、共同进行素质培养,通过以就业为导向,以企业为引导,以行业为引领,确保旅游管理这一专业的人才适应性强,用得上、留得住,也为企业的长久发展提供源源不绝的人力资源,更为缓解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难、就业质量不高提供突破口。在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尤为注重的是标准要高,资源要好,切勿把学生当作企业的实习生和临时工,否则,培养的人才只打上某个企业的烙印,而并非旅游行业优秀人才的标签。例如,暨南大学中旅学院依托深圳华侨城集团(集团董事长同时兼任中旅学院院长)的旅行社、酒店、景区景点,让学生在4年大学学习过程中一边学习、一边实践,到各个部门顶岗操作,取得良好的实习效果。

(四)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社会的潮流。旅游管理专业应用性极强,旅游行业大有作为,因此,要鼓励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结合社会和国家政策,积极进行创新创业实践和体验。要立足大学的学校特色和旅游管理专业特色,以创新引领大学生创业、以创业促进大学生就业,从组织动员、平台建设、资源整合、氛围营造等方面出发,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推动大学生勇于创新、敢于创业。一是完善创业课程体系,开设《创业基础》《创业概论》《商业计划》等选修课,开展创业大讲堂、创新与创业论坛、创业咖啡沙龙,对旅游创业理论进行全方位、系统的介绍;二是培育创业竞赛文化,在开展校园科技文化节时,鼓励学生结合旅游行业新常态,组织开展大学生创业精英训练营,举办大学生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业计划大赛,对于优秀项目要进行一对一导师制的培育。三是推广创新创业实训,为有意向落地、创新特色较为明显的大学生创业项目,要给予资金和政策支持,特别是发挥“互联网+”的时代特色,鼓励旅游管理学生开展新型旅游方式创新,打造新的旅游行业模式。

(五)加强师资建设,建设“双师型”的旅游管理教师队伍

篇5

 

前言

 

在实践教学中,笔者发现在旅游过程上忽视了少数民族的就餐问题,景区附件没有清真餐厅,新疆同学无法解决饮食问题,旅行社导游只是不收取他们的餐费,但没有提供便捷的清真餐厅交通地图,而七月正是伊斯兰教的开斋节,饮食上无法得到解决,只能以水果及超市里卖的标有清真字样的方便面充饥。这让我们联想到目前对少数民族的服务存在许多缺陷,在旅游过程中没有深入了解少数民族独特的风俗习惯和禁忌。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指出旅游是追求精神愉悦,比生理需求更高层次,但目前发现在少数民族旅游过程中还没有解决好他们的生理需求,此类问题亟待解决。对于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如何提升对少数民族游客的服务技能具有现实意义。

 

一、调研开展方式

 

我们小组成员陆续开展了调研活动,首先提出访谈及调研问题,采用SWOT分析法筛选问题,在新疆、广西等地开展实地调查,并利用问卷星等软件在网上开展调研,采取了线上线下结合模式。网上问卷共设置100份,有效问卷95份,实地访谈涉及瑶族、维吾尔族、回族等,访问人数总计达60人,主要采用结构访问法,再把其关键字转换和录入,利用SPSS软件绘制成相关图形。

 

访谈对象主要涉及景区的游客,少数民族游客为主,同时也涉及到许多旅游管理专业相关的老师及旅游从业人员,从中汲取了他们的一些看法与建议。

 

二、少数民族旅游人才需要的必要性

 

从少数民族旅游者的角度(主体角度)来论证庞大的旅游市场以及对于少数民族旅游服务人才的稀缺。随着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少数民族作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应当引起人们的重视。“一路一带”的发展不断要求我们在旅游服务过程中提升质量。从两个方面阐述少数民族旅游服务上人才的稀缺性及存在的问题。

 

(一)教务上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目前本科教学主要以理论形式开展旅游管理相应的学术研究,实战经验相对比较单一,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中主要以理论研究展开,完成相应科目学习并未涉及少数民族旅游服务技能,只是单一的从认识层次到理论层次,缺少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职业技术院校只注重实际操作能力,这两种都不是培养旅游服务人才的科学方案,只会形成典型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在教务上虽然主要触及理论知识的学习,但是实践操作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个性化旅游服务人才技能的不足

 

在对待少数民族旅游问题上,我们不能简单地套用一般的常规的旅游服务模式,针对不同的市场需求我们要采取不同的服务方式,这也是旅游业未来发展的趋势。目前我们对于少数民族旅游产品的设计单一,在旅游接待方面没有提前了解少数民族游客的风俗习惯,不能更好地提供相应的设施和服务,导致在旅游过程中使得少数民族碰到多种问题。旅游服务人员也没有相关的经验和常识,没有储备对少数民族的各种知识,导致出现问题时无法得到妥当的解决。

 

三、改进对少数民族游客服务的措施

 

(一)校企合作开展少数民族旅游服务人才培养

 

在学校教务方面,校企合作学校通过实训课程、专家讲座等形式开展,包括对少数民族文化的研读,相关资料的收集以及对游客的行程安排,校企合作中让旅游管理学生进行实践性的服务,开展技能服务大赛,大力推动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服务积极性。

 

旅游管理专业的少数民族学生,应该具有思考自身旅游过程中的辩证意识,站在整个少数民族的立场上,提出问题及解决措施,为提升对少数民族游客服务技能贡献自己的想法。在切实体会的基础上提高自身对于本民族的服务技能,并在落实到实践当中。

 

(二)提升少数民族游客服务技能的学术研究

 

笔者发现到目前为止许多从事旅游的工作者们都没有了解甚至没有考虑到该问题的存在,关于少数民族游客服务技能的相关学术研究也少之又少,研究空间广,但需要专业的学者重视该问题,进行跨学科合作研究,对待此问题形成深刻的思考,指导旅游工作人员的实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三)尊重和宣传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

 

我们要宣传少数民族的文化和传统,使广大的人民群众对其有适当的了解。此外,政府也应当引起重视。只有尊重并且足够重视少数民族,才能够更好的对他们提供服务。而且少数民族自身也应当对他们在旅游过程中碰到的问题进行思考,并设法提出解决的方案。

 

四、结语

 

查阅图书文献,与之相关的论文少之又少,项目研究空间十分广阔。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角度出发,作为多民族融合的项目小组开展此项问题探讨非常有价值,提出了相关切实可行的方案。

 

对少数民族旅游的研究不仅仅停留在实践上,而应该从实践到系统的理论,任何实际操作都离不开科学的指导,国内旅游作为一门比较年轻的学科,自然需要科学的理论支撑,形成完整的体系,把理论合理地运用到少数民族游客服务过程中具有指导意义,希望读者多多关注。

篇6

 

国外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最为典型的有德国双元制模式、澳大利亚TAFE教育模式、美国合作教育模式。由于国外和国内具体环境的差异,国际现有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在国内旅游高等教育中直接移植应用往往会遇到一系列的问题。①国内高校在这方面也积极探索形成了一定的办学模式,如工学交替/岗位实习实践的浅层次实习基地式合作模式;校企联合的中层次实习就业基地合作模式;人才订单与股份合作等深层全方位合作模式。每一种模式都在一定条件下和一定的企业发展环境中适应和发展,和市场发展、企业需求有机结合。本文主要探索地方本科旅游专业在校企合作发展理念下专业的建设发展思路。

 

1 以企业人才需求为导向,以岗位技能培训为核心,形成了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

 

(1)人才培养方案调整。本学年先后在11版、13版人才方案的基础上,依据学院人才培养要求及地方旅游经济发展的需求,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认真细致的修改和完善,将专业方向分为三个方向:酒店方向、景区方向、旅行社方向,并参照同类院校的课程设置,调整了课程体系,每个方向设置六门课程,使得专业培养方案方向更为细化、针对性更强,课程安排更为合理科学。

 

在培养方案中,以“高素质+强技能”为教学理念;以“四段式”实践教学模式为切入点;以三个培养方向为主线,在课程设置上,注重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熟练的专业技能、可持续发展的职业能力。加重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的课程比重,构建实践教学课程模块,利用导游模拟实验室、餐厅、宾馆客房实训室等校内实习基地,开展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培训。在实践教学中,要求学生从最简单、最基本的服务技能培训做起,定期进行岗位轮换,教师和同学对其工作流程进行指导评价,做到人人参与,个个过关,熟练掌握。从而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渗透与理解,并掌握前厅与客房服务、餐厅服务及管理最基本的技能、技巧,积累从业知识和提升职业技能。

 

(2)提高授课质量,完善课程建设。按照专业综合改革计划,2015年内本专业所有课程实现了教案、讲义、大纲、课件、试题库的建构。目前,建立两门校:级精品课程旅游政策与法规、旅行社经营与管理、3门优质课程:旅游景区管理、旅游地理学、旅游学。在校级精品课程建设的基础上,力争申请省级、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

 

2 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重视教学内容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进,提高课程教学水平

 

(1)多媒体授课。专业建设过程中,不断更新教学内容,积极推进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多媒体授课时数超过95%,使用效果良好。

 

(2)邀请国内外名师、知名旅游企业高级管理人员来校来我院兼职,定期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培训。根据专业特点,聘请校内外专家进行动态教育和讲座。加强专业教育,通过举办名师讲座、专题讲座,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热爱专业、热爱学习的良好风气。

 

(3)积极开展学生创新思维训练,培养开拓性思维能力。通过开展创新教育报告、创新思维大赛、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课程小论文等活动,提高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创新欲望,调动创新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3 加强实践教学建设,稳定教学实践基地

 

(1)校内实训实验室建设:建设有旅游管理实验室、客房、前厅管理实训室、餐厅管理实训室,能保证旅游管理专业的校内实训教学。

 

(2)构建学生专业技能发展平台:成立生态旅游协会,举办第三届导游模拟大赛。

 

(3)建立校外见习、实习基地:先后与义乌国际大厦、陕西世纪金源大饭店有限责任公司、秦始皇兵马俑景区、华山旅游管委会、骊山国家森林公园、北京市中西国际旅游行社西安分公司、中国国际旅行社西安分公司等签订共建实习基地协议,每年外出专业见习旅行社两次,景区参观2次,大四学生分别第一学期在义乌国际大厦、三亚国际酒店进行集中岗位轮训,为学生将来尽快适应工作,进行了有效的对接。加强对学生实习的过程管理,建立校企共管的机制,建立学生实习档案库,建立学生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考核评价制度,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的表现直接与毕业鉴定、实习学分挂钩。②

 

(4)积极参与地方旅游资源建设。2014年7月中旬,12级旅游管理专业30名学生在专业教师带领下,参与渭南市旅游资源普查与调研,学生运用相关知识,对全市区旅游资源进行摸底,并以微博、通讯稿件等形式对渭南旅游资源进行宣传,增长了见识,开拓了视野。

 

4 以大赛为依托,以项目驱动,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与实践能力

 

(1)以学生旅游团队为平台,以“导游大赛”为契机,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学生就业期望值和社会需求差异较大影响了学习动力不足,生产的产品(毕业生)质量不高——社会需求不足。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刚毕业,基本从事基层琐碎的管理工作,对学生来说,内心产生失落,如何提升学生的管理素质和管理技能,是专业培养的难题。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旅游管理专业利用生态旅游这个学生团体平台,开展“明日之星”导游模拟大赛,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

 

(2)和地方旅游部门合作,积极参与渭南旅游资源开发与建设,扩大专业知名度。2014年7月中旬,2012级旅游管理专业30名学生在专业教师带领下,参与渭南市旅游资源普查与调研,建立“渭你而来”微博平台,在渭南旅游网、腾讯网等平台每日调研通讯报告,景区照片,扩大了渭南旅游资源的知名度,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吃苦精神受到了旅游局领导的肯定,30名学生被评为旅游资源普查“优秀调研员”。通过该活动,建立了旅游管理专业和旅游局的产学研关系,为以后专业人才培养与地方旅游发展需求有机结合奠定基础。

 

5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

 

(1)提高教师专业技能,培养双师型教师。一流的教师造就一流的学生,师资队伍的建设关系到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成败,③因此,师资是影响旅游院校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旅游教育的专业队伍建设无论在数量上还是结构上都远跟不上旅游企业的迅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实践经验表明,对于从事高等院校教学工作的教师,可采用与企业签订挂职锻炼协议的办法加以培养,以丰富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行业经验。为了提高教师专业技能,鼓励年轻教师通过考博、在职学习不断提升自身学历,先后安排专业教师外出学习2人次;要求所有专业教师参加教育部网络在线学习,按期完成课程学习任务。同时鼓励老师在相关企业兼职,并邀请校外专家、企业高级管理人员来我校做专业讲座,与师生进行交流,开拓视野,提升技能。

 

2014年7月中旬,2012级旅游管理专业30名学生在专业教师带领下,参与渭南市旅游资源普查与调研,在为期20多天的调研摸底中,双方关系融洽,初步建立了较为良好的产学研关系,为专业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发展构筑了桥梁。

 

(2)队伍建设成效;依据专业综合改革项目,建立了专业建设团队,校内共六人,外聘旅游局专家2人,并对其进行分工,经过一年的工作建设,团队成员职业道德良好、教育教学基本功扎实、教学效果优良、科研成果突出,是一支合格的专业教师队伍。

篇7

通过仔细研读“提升大学城”方案可知,其中所提到的五大工程之一———生活设施改善工程,旨在提升大学城教育、商业、生活配套。根据《实施广州大学城提升计划工作方案》中“大学城配套建设计划”明确表示,政府将完善大学城商业网点布局规划,引进大型品牌连锁超市和知名商业服务机构,增加大学城购物、娱乐等商务设施;建设大学城中华小吃一条街、步行街,引进适应国际学生的酒吧、咖啡厅、西餐厅,满足不同层次和类别的师生群体需求。这些新的规定都为大学城的商业发展带来了明确的政策指引。同时,方案中提到了要在大学城内打造产学研创新孵化基地、大学生创业培训基地、大学城特色旅游基地,说明大学城的商业管理应当充分利用大学城自有资源,这为北亭广场的未来发展带来了创新的思路。

2北亭广场商业现状

2.1访谈调研

通过对大学城北亭广场现存商铺的访谈调研,我们收集到以下信息:

(1)换了几回东家的电影院早在半年多前关闭了。据了解,即便电影院推出会员制,凭会员卡可以以低至18元的价格看一场电影,但顾客还是少得可怜。

(2)同期开业的真功夫、麦当劳、NIKE、李宁品牌折扣店,后两者在一个多月前相继退出大学城,而前两者虽然仍在营业,但经营状况惨淡,门可罗雀。靠近广州大学的商铺几乎全部关闭,一片衰败,而靠近华师那边的商铺却依旧坚挺,还在营业的七八家自行车店时常有客人光顾,最近还新开了一家。

(3)现存的便利店,金海港面包店和万宁,人流较多的时候为周末,顾客主要是村民和来大学城骑车的自行车爱好者,附近大学的学生很少。据万宁负责人透露,其商铺平时客流量极小,早上10点开门到中午12点平均每小时才一两个人,而且多数只逛不消费。

(4)广场的管理十分糟糕,每天晚上6点半准时关闭所有入口,有好几个出入口甚至常年封闭,晚上广场内部也不开灯,员工连去洗手间都不敢。

(5)当问及北亭广场的不足时,万宁负责人表示管理不善是最大的问题,其次就是交通不便,距离消费群体太远,而小洲便桥的封闭更是雪上加伤。再者退出的商铺越来越多,北亭广场的人气越来越少、人气越来越差。据该负责人预测,万宁在不久的将来也会退出北亭广场,现在只是等待上级的撤出通知。综合各方信息内容,我们认为北亭广场商业发展现状可概括为:①大量商家撤出,沦为空城。②人流量小,人气不足。③管理无序,秩序混乱。④交通不便,远离消费群体。

2.2问卷调研

对于大学城的主要消费群体———学生,我们做了一个网上调查(受访者均为大学城学生,这里随机抽取了100名学生作为分析样本)。由于受访者中90.77%为大一大二学生,他们入学时北亭广场内部的店铺基本完全撤出,所以调查结果中并没有体现与定位失误相关的观点。根据数据显示,93%的受访者表示去过北亭广场,而去过北亭广场的受访者中有83.33%表示极少去,这是为什么呢?结合问卷中“北亭广场的交通方便与否”这一问题,调查结果反映66.67%的受访者认为交通不方便。而在7%回答没去过北亭广场的受访者中,60%选择没去过北亭广场的原因是“交通不便,路程太远”。可见交通问题是北亭广场未旺先衰的一大病因。

2.3调研总结

结合访谈调研、问卷调研及实地考察记录,我们对北亭广场商业管理发展的状况作出以下调研总结,并提出相应的问题解决思路。

3商业管理新探索

3.1理论应用

根据对北亭广场现状的分析和探讨,我们借用“产品的五级发展模式”理论,即“OnionModel”,对整体发展规划进行剖析。“产品的五级发展”理论,即通过对商业营销发展的先后主次程度进行分类,通过层层之间的联系和排序,决定商业发展的计划和步骤。

(1)管理(发展起步期)

我们发现由于北亭广场所有权及管理权的不明晰,以及承包商的频繁变换,导致大量商家退出经营。所以,对北亭广场的改造,首先要明确所有权及管理权归属问题,并引进具有良好服务口碑的物业管理公司(可考虑参股)。

(2)人流(发展初期)

解决人流的方法在于利用大学城本身学生资源,在北亭广场开展招聘会、美术展、建立大学城创业实践基地,并以商务写字楼为起点,吸引创业人员、企业人员入驻。考虑到交通问题,对写字楼推广销售的同时,北亭广场将提供沟通联系大学城南北地铁站、城内各主干道出入口的往来穿梭巴士(为日后商业发展提供交通保障)。

(3)优势特色(发展中期)

北亭广场需打造区别于其他商业区,但又具备自身优势的产品领域。这里将整合原有繁荣的自行车商铺,建立大学城自行车商城,提供自行车租赁、维修、购买、装备等服务。同时,以大学生品牌折扣店为噱头,整合多家品牌公司,以中低档价格销售换季、清仓等非当下的品牌服装、用具,以此契合大学生追求时尚、消费经济的特点。

(4)配套设施(发展中期)

商业区的繁荣与其本身配套设施建设密不可分,相应的餐饮、酒店及超市需同步发展起来。由于人流的注入对饮食方面提供大量需求,餐饮应为主导。同时,结合物业管理,对公共卫生设施等进行合理布局。

(5)增值业务(发展成熟期)

增值业务主要以建立主题酒店、新鲜潮流娱乐项目、特色美食文化城为主,以此商业拓展,达到原北亭广场期望打造的综合型商业中心。

3.2商业管理实施步骤

3.2.1前期

(1)更换物业管理公司。

在整体经营计划中,我们提到过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管理问题。重新进行招投标,引入有经验的负责任的物业管理商,整顿现有的物业管理乱象,提高管理水平,构建高效有序的管理秩序,为广大商户及消费人群提供舒适安全的工作及消费环境。

(2)引入写字楼商户。

在解决好管理问题后,重振北亭广场亟需稳定消费人流的创造。为了写字楼的功能发挥完善,除了教育培训机构外,我们还将对旅行社、人才市场、设计公司和岛外公司进行招商。旅行社、人才市场、设计公司与大学生的生活、工作密切相关,引入北亭广场,将有助于吸引大学生人群到北亭广场进行咨询、消费。岛外公司的招商也攸关重要。由于建立了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北亭广场能为它们提供来自各所高校、各个专业的优秀的人才资源,而且北亭广场铺租相对于广州市区便宜很多,这两大方面的优势将吸引大学城外的公司进驻。

(3)创业实践基地招商。

在创业实践基地的招商中,我们会将重点放在与大学城高校签订创业协议。通过每所高校在学校内进行人才吸纳,我们鼓励更多的大学生以实习生的角色参与到商场商户的日常经营中。同时以优惠政策鼓励高校大学生自己来当铺主合伙或者个人投资做一些小本经营,例如格子店、淘宝街等。

3.2.2中期

在前期招商引资策略获得成功的基础上,北亭广场将进行中期的招商引资。重点是品牌折扣店的引入,以及现有自行车店的壮大。

(1)引入品牌折扣店。

在完成前期对北亭广场核心价值的挖掘和提供后,在中期,我们注重于其潜在价值的培养。因此,我们将参考过去耐克品牌折扣店在北亭广场的成功经验,展开与更多知名品牌的合作,如李宁、匹克等,打造大学城奥特莱斯商城,吸引更多的大学生顾客。

(2)壮大自行车店。

目前在北亭广场已有数家业绩良好的自行车店,整体而言渐成规模。我们计划引进更多的知名自行车店铺和主营不同类型自行车的店铺,形成集群效应,同时构成竞争,让自行车爱好者有更多的消费选择,在北亭广场形成一个独具特色的自行车产业。

3.2.3后期

为了使北亭广场的发展之路更为长远、稳定,在长期来说,我们注重于发展北亭广场的附加价值。

(1)引进娱乐设施。

在娱乐设施在招商引资上,我们将汲取过去的失败经验。由于认识到以前的影城、电玩城无论是初期投资还是运营维护过程都耗资极大,而且大学城GOGO新天地在电玩城方面已经构成强势竞争者,我们将独辟蹊径,走成本较低的招商路线,引入不同新鲜元素,例如年轻人所喜爱的桌游、密室逃脱等新式娱乐方式。

(2)多主题酒店。

为了和大学城已有的华工大学城中心酒店或者广大商务酒店相对奢华的环境形成区别,我们为北亭广场量身定做,走低价、舒适的竞争策略,将酒店经营分为三大主题,分别进行招商引资。①价位较低的家庭式旅馆,主要针对学生群体。②价位中等的大学城风情客栈,主要针对游客群体。风情客栈可以分多个主题房间。例如大学城风光房,配有落地玻璃,可以眺望外环和小洲村的风光。③价位中等的经济型商务酒店,主要针对工作人员、老师等群体。

4总结

篇8

一、高职高专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现状

教育部网站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院校总计2442所,其中,高职(专科)院校1297所,占据半壁江山[1]。然而据统计,全国1000多所高职院校中,多数还未将信息素养教育课程列入教学计划。适合高职学生培养目标和要求的信息素养课程教材和教学模式更是匮乏[2]。虽然近年来少数有条件的高职院校逐渐开展一些信息素养相关的教学活动,但无论是在培养目标还是培养内容与方式上均没有形成体系。具体表现为:多数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多将计算机应用能力作为人才能力构成的组成部分,却鲜少涉及信息素养,以至于对应的学生在这方面的知识学习与实践能力培养是片面的。在部分开始实施信息素养教育活动的学校,多以开设课程为主要形式,内容上主要侧重文献检索技能的介绍,对于信息环境、信息知识、信息意识和信息道德等要素涉及较少,具体教学内容的设计与高职学生实际需求相背离。单调的教学形式加上枯燥的教学内容,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热情,教学效果不理想。

总之,目前高职院校信息素养教育的推进步伐相对缓慢,辐射优势尚未形成。究其原因,首先,各育人机构对信息素养重要性没有形成统一认识,致使人才信息素养教育游离于培养计划之外,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尚不清晰。其次,目前高校推行信息素养教育的主体是图书馆,而高职院校图书馆在规模、资金、人力资源方面的力量相对薄弱,在落实与执行信息素养教育存在很多困难。再次,有关信息素养的整体研究相对于时展与现实需求比较滞后。

二、梯级分段式信息素养培养体系的构建

随着信息技术和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信息素养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展、日渐丰富。目前,有关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及信息素养的基本内涵在学界已形成共识。有学者认为,信息素养要求具备“知道/Know”、“获取/Access”、“评价/Evaluate”、“利用/Use”和“合理合法/Ethical,Legal”等五项能力[3]。虽然我国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和评估指标体系尚未颁布,但经过近些年的努力,已经形成一些成果。

2008年,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在成为国家示范性高职高专院校以来,一方面,积极推进校园信息化建设,倡导信息化教学手段,着力推行探究型、资源型、合作型等教学与学习方式;另一方面,积极投入力量,鼓励进行研究,逐步提升高职人才信息素养能力。结合现代职业技术人才的能力需求以及旅游专科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遵循高职院校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建构的逻辑顺序,参照当前国内外有关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素养能力标准及指标体系的研究成果,经过近三年的研究与实践,笔者尝试构建“基本信息素养普及、专业信息能力强化、综合信息能力实践”的梯级分段式信息素养培养目标体系。目标体系内容,详见图1。

梯级分段式的信息素养培养模式旨在以提升学生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水平为基础,以提升学生的专业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信息实践能力为目标,结合学生在校学习三个阶段的特征,将信息素养教育目标体系化,教育要素模块化,因需设计不同的教育活动形式,采取多渠道、多部门联合培养的途径,使信息素养培养贯穿学生在校学习的全过程,具体培养方案设计,详见图2。

培养体系的构建注重梯级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学习特征设计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和培养方式。对于刚从中学进入大学的一年级新生,抓住学生求新求变的心理,引导学生树立自主学习的意识,逐步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主要内容包括学生对信息环境的感知,信息意识的训练,信息基本知识的掌握,不同类型信息资源的检索策略与方法,以及信息法制和信息伦理道德知识的普及。可通过新生入学培训、举办讲座报告、播放电影视频等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为学生专业学习奠定坚实基础。二年级的学生在具备一定自主学习能力和方法的基础上,关键是解决专业学习和专业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因此,此阶段主要是通过嵌入课堂教学、融入实训项目和参与学生活动的方式指导学生了解所学专业的现状和发展方向,提高专题调研方面能力和解决专业中遇到的其他信息素养方面的问题。三年级的学生大多在进行步入工作岗位前的准备,这个阶段学生在校时间相对有限,因此应该侧重信息能力的综合应用与实践。借助学生的专业实习、职业规划以及毕业设计等机会引导学生提升信息意识,正确进行信息分析和信息应用等。

三、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生信息素养培养实践

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主要由学校图文信息中心作为实施主体、学生处、教务处、各教学系部辅助配合,依据教学阶段和各要素模块设计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逐步推行信息环境教育,普及信息素养知识与能力,强化专业信息能力和综合信息能力。

(一)创新新生入学教育方式,推行信息环境教育

“校景合一、道业贯通”是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的治校理念。近些年学校积极推进校园3A景区和智慧校园的建设。在信息素养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对新生入学教育进行了积极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参观智慧化的景区校园。通过精心设计旅游线路,由校园导游员分批次引导新生认识现代化的校园环境。其中,欧、美、日、韩等情境式一体化教室,电子商务管理模式下的休闲农庄,用于虚拟现实教学的180度环幕演示厅以及由地质博物馆、天象馆等构成的现代科普园区是智慧校园的主要组成部分。通过参观,有助于学生在熟悉校园各功能区域的同时很好地感知信息化的校园环境。

体验现代化的图文信息中心。一是利用图文信息中心的环幕演示厅以图文讲解的方式对图文信息中心的结构布局、功能概况以及各功能区的应用指南及注意事项向学生作整体介绍;二是由图书馆年轻骨干组成的“导游队伍 ”分批次带领学生进行体验并负责解答学生在体验过程中的提问,使学生对图书馆的服务内容、资源体系及使用方法有一个充分的认识与了解。

自2012年创新新生入校教育方式以来,全校两级15个专业的3300多名新生接受了“参观体验式”入学教育培训,基本实现新生全覆盖。

(二)灵活设计教学形式,普及信息素养知识与能力

举办信息素养相关专题讲座。专题讲座作为一种具有特定主题的公开学习形式,具有节时、高效、适用的特点,适合要素模块化的教学设计,是普及信息素养基本知识的理想途径[4]。自2010年起,学校图书馆充分把握世界读书日、大学生校园读书节以及新生入学培训等活动时机,发挥图书馆空间资源、信息资源、人力资源的优势,与学校学工处、教务处等积极联合对学生开展信息素养专题讲座。

开设信息素养与信息能力选修课程。信息素养的核心是信息能力。自2010年开始,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图书馆针对全校有需求的学生开设《信息素养与信息能力》选修课程,每学期课程开设30学时,由来自图文信息中心不同部门和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组成教学团队,运用多媒体教室和数字资源阅览室,采用课堂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的方式,应学生的需求进行信息素养知识普及、专业信息资源检索与应用的指导。

播放信息法制与信息道德题材的视频和电影。图文信息中心是高校的文献信息集散中心,是大学生的“第二课堂”。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图文信息中心环幕演示中心采用180度柱状环幕硬件,以及虚拟现实教学软件,除了满足教学和会议交流需求,还具备数字影院的功能。近年运用环幕演示厅播放宣传信息伦理道德的相关电影、教育视频等,如播放视频《网络信息安全》、电影《搜索》等,采取寓教于乐的形式,比较符合现代学生的学习心理,学习效果明显。

嵌入专业课程教学。在国外,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早已被许多重点高校作为重要教学方式,甚至是评判信息素养实践是否成功的原则[5]。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于2013年正式启动学科馆员服务。通过学科馆员积极与学校各系部联系,一方面,为教师提供课程教学有关的咨询和信息支持服务;另一方面和专业教师协作指导学生完成课程作业、调研报告等。如在旅行管理系的《导游实务》课程中,围绕“旅游线路设计”主题,与专业教师协作指导学生通过图书、期刊、数据库、网络等信息源查询信息,完成学习任务。

(三)主动创造教学机会与条件,强化学生信息实践能力

开辟数字资源阅览免费体验区。学校图书馆开辟了数字资源阅览免费体验区,配备专业教师现场示例和指导学生查询和使用馆藏数字资源。自2012年免费体验区设立以来,进入数字资源阅览室的学生人数与数字资源的使用量呈现大幅增长。此外,结合图书馆“旅游特色数据库”的建设项目,积极鼓励有兴趣的学生参与专业信息资源的搜集与建设,在实践中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指导学生提升就业信息素养。对于高职院校学生来说,多数是要在毕业后直接从事专业技术工作。自2011年以来,学校开始举办大学生职业规划节,旨在扩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的认知度,提升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针对当前毕业生对就业信息辨别与处理能力不强的问题,学校图书馆积极把握“大学生职业规划节”活动时机,与学生处协作围绕学生的就业信息辨别与获取,个人简历制作和求职过程中的信息道德规范以及创业者应该具备的信息素养等方面开展讲座与指导,帮助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少走弯路,从而顺利就业。

信息素养教育的根本是使学生成为一个拥有自主学习能力的社会人。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在推行信息素养教育活动过程中,坚持理论与实践并行的理念,紧密结合学校育人目标加强研究,积极争取学校相关部门支持,努力探索适合学校特色和学生需求的信息素养教育模式。经过近几年的研究与实践,已取得一定成绩,但在如何细化与提高馆员素养嵌入专业课程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摸索和落实。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学校(机构)数[EB/OL].http://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 e/s7567/201309/156873.html,2013- 09-04.

[2]郭向勇.信息素养教程——高等职业教育必修课程[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

篇9

一、地方经济对旅游人才的需求情况分析

地方大力发展经济,为高职旅游专业的发展及建设带来了契机。我们也一直在努力探索既符合高职的教育特点又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道路。所以,我们必须走出校门,请专家以及市场高手,共同来探讨旅游业的建设应如何与地方经济发展接轨的问题。通过行业走访和市场调研,我们发现,因为市场上劳动力过剩,且缺乏高素质高技术的专业人才,所以经济发展过于缓慢,旅游业要想高速、高质量发展,一定要依赖大批的既有旅游业的管理理论,又有很强的旅游岗位工作技能以及综合的职业素质的人才。为此,我们应改进人才培养措施,分析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让学生在校积累更多的相应的知识和能力,切实做好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准备。

二、高职旅游专业学生职业素质现状分析

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学校教育应将技能教育放在首要位置。然而素质教育就显得有点勉为其难了,因此而造成了高职学生在素质培养的培养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且有研究表明,人成功的85%是取决于就业的积极态度,15%是来自其本人的职业技能。因而,从此角度来说提升大学生职业品质是帮他们实现社会化的过程。这也是有关大学生素质提高的关键所在。但目前旅游业的学生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对旅游职业的认识不到位。旅游专业的学生在选择专业的时候往往缺少职业热情和职业意识。许多的学生在选择此专业时大多是根据喜好旅游喜欢玩的感性选择,很少有把旅游当做职业来选的理性认识,其实他们并不是爱好旅游事业。

(二)缺少吃苦耐劳的品质,意志力薄弱。学生从未意识到对从事旅游业的辛苦程度,又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不管是在旅行社或者酒店工作,旅游业一直是个较辛苦的行业,与学生的粗浅认识有很大差别。因此对于刚毕业的学生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三)沟通能力和应变能力有待提高,而且主动性很差。旅游业的大部分时间都是服务,很难满足每个顾客的要求。投入率很高,沟通能力差的人很难出色地完成各项任务。

(四)在协作精神和团队精神方面是十分缺乏的,现在的高职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思考问题长以自我为中心,依赖性很强。当今职场却需要协作能力大于独自表现的人才,这也是很多单位用人时重视的品质。

三、结合地方的旅游资源及特点,有效的提高旅游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并加大全新服务意识与服务地方经济的力度。

(一)注重对职业生涯的规划,加强职业意识教育。从学生们选择了这个职业开始,要注意要求学生关注旅游行业的新闻,积累行业案例。

(二)树立责任心,培养吃苦耐劳的品质。多让学生同社会接触,在此过程中,锻炼自己,让他们渐渐懂得用自己的双手改变命运,要勇于承担责任,做一个敢于承担家庭重担的人。

(三)在实习实训中,要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写作能力和团队精神的培养。让他们深刻体会到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中得到的成功的喜悦,从而培养集体意识。

(四)重视感情教育,提高同学间的沟通能力,有意识的营造一个学生愿意表达,乐于倾诉的学习环境,以增强师生情感。让学生善于审美,学会感恩,提高关怀能力,在做中学,在学习中提高。

(五)为地方经济的发展积累知识,注重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本地的旅游资源要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渗透着博大精深的文化,才能吸引更多的游客。但由于学生积累的知识不够,阅历较浅,因此很难深入的解读历史,为游客精致讲解,显得没有生命力。还有的学生对有需要帮助的游客视若无睹,针对此类情况,主要有以下措施。

(1)请当地专家学者作报告。地方旅游品牌的建设需要对地方旅游资源要有充分的了解,学校可以邀请一些当地的专家为学生开设讲座,以生动形象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学生了解本地区的旅游文化。

篇10

摘 要: 旅游业受体验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向关注个性化、私人订制方向发展,旅游者更向往“新、奇、特”的个人参与性体验。文章从体验经济视角下旅游业的发展探讨当前高职旅游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困境,提出对高职旅游创业教育模式的分析与思考。

关键词: 体验经济 旅游业 高职院校 创业教育

随着社会的发展,消费的“体验获得感”作为价值追求越来越受关注,而这种“体验性”无疑是旅游业最显著的特征,越来越多的学者将旅游的本质认同为“体验”并聚焦研究,许多优秀的旅游企业已经认识到旅游是向消费者提供各种各样自我需求体验,并留下深刻的回忆。而目前高职院校在旅游人才培养中大多局限于关注人的技能培养和就业需求导向,缺乏创造力和创新性,就业质量不理想。高职院校应与时俱进,积极探索体验经济下旅游创业人才培养模式,贴近行业发展,强化创业教育和培育,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环境下开辟符合高职院校自身特色的创业教育模式。

一、体验经济概念解析

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派因和詹姆斯・吉尔摩最早提出“体验经济”这一概念,并在1999年出版的《体验经济》一书中明确了“体验经济”的定义:“企业以服务为舞台,以商品为道具,以消费者为中心,创造能够使消费者参与,值得消费者回忆的活动。”还指出,人类经历了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后,将迎来体验经济时代,商品和服务已远远不能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需求,彻底满足人们的个性化消费欲望的各种体验产品将成为未来经济增长点。体验经济在以客户中心基础上,更看重消费商品时的个性体验与满足。可以说,在体验经济时代,顾客购买的不仅仅是一种商品或服务,更是一种体验,甚至是一种情怀。

二、体验经济对旅游创业的启示

(一)旅游产业的体验经济属性

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随着人的需求得到满足,人的天性越来越得到释放。旅游能满足人们较高的心理、精神需求,每个人都希望有一场能满足自我需求的充分自由的旅行。从观光式旅游到个性化旅游,从大众消费到小群体私人订制,旅游行业与体验经济高度吻合,随着旅游新业态的发展用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旅游者变得越来越有经验,也更加难以取悦,期望自己的时间和金钱能够得到最有效的利用。旅游者们的需求日渐多样化,旅游产品也要更加多元化,如“旅游+教育”,其中游学、教育是核心需求,“旅游+体育”及“旅游+康养”其侧重点在于健身康体养生保健等方面。另外,如同原来大家愿意花钱买服务一样,现在人们进一步追求新的价值“美好的回忆”。比如某旅行社根据三八节活动特意为某单位女性顾客设计了一次旗袍秀,在西湖边上游船、散步、拍照,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顾客反馈非常好,感慨这次旅游体验回到了最美丽的年华。

(二)体验经济下旅游产业的发展趋向及对旅游创业的影响

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旅游消费者呈现出不同的消费层次和喜好。目前报团游主要是老年人和特定的群体,自驾游主要以家庭喜欢探险、追求绝对自由行的人为主,研究表明,这类出游方式人数虽然保持增长,但随着长距离旅游需求的扩大,此类消费者越来越青睐于定制游。

在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环境下,传统的“坐等上门式”经营已经不适于市场竞争,作为旅游经营者,只要抓住广大消费者的真正需求,打造独一无二的体验产品,就能在创业中快速站稳脚跟。因此,旅游业的实践创新需要创业者调查了解市场需求,更耐心细致地倾听普通旅游者的心声。作为旅游方面的创业,不管是线上还是线下,小微企业还是旅游业巨头,都要回归产品与服务的本质,认识到“体验”的独特之处,设计一些针对性强、新颖的、有创意的旅游产品,让消费者在旅游体验后产生心理满足感、值得回味而不是浮光掠影、走马观花。近些年,越来越多的旅游企业更关注有效满足顾客私人订制的需求,高校旅游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逐渐倾向于旅游服务策划、旅游信息整合、旅游商品设计及旅游营销管理等相关方面。

三、当前高职院校大学生旅游创业现状

(一)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创业现状

据国家旅游局数据中心公布,截至2015年,我国旅游院校总数2307所,在校学生达79.7万人,根据麦可思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旅游管理专业一直是黄牌甚至是红牌警告专业,就业形势并不乐观。相对于本科生,高职学生的处境更为尴尬,一方面企业和社会存在天然的偏见,认为高职生基础比较差,综合素质较低。另一方面,高职生的教育经历表明,在校期间,专业教育以基础导服为主,以培养导游人才为主,创业教育、综合教育较少,毕业后大多只能从事从较低工资和较辛苦环境的基础导游业务工作,很少参与核心旅游产品研发、策划及营销,工作流动性较大,持续性差,真正走创业道路的很少,创业成功的更少。以浙江省舟山市某所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两个年级200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有创业意向的达到63.7%,但真正进行创业特别是从事旅游相关方面的创业只有1%~5%,主要集中在开办民宿、户外拓展、小型旅行社等方面。究其原因,主要是存在a品定位不准、人脉有限、资金不足、资源欠缺等困难。

(二)高职院校旅游创业教育现状

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是以就业为导向的应用型人才,但是并没有把创业教育放在比较重要的位置,某些高职院校并未形成长效的创业教育机制,没有足够的经费支持,缺乏足够且富有经验的创业教育资源,因此提供给学生的创业教育仍停留在就业指导、职业规划方面等,创业教育一带而过,并不系统。在形式上,笔者通过与多所高职院校的学工部、就业辅导中心的相关工作人员交流,了解到现在大部分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和选定,一般是通过三种途径:举办创业技能大赛,从中选拔和再培训创业人才;全校规模的设置相关选修课,开设创业教育课程;另外,邀请知名企业家或以创业校友榜样开办讲座,以此激发学生的创业动力和热情。虽然有一定的成效,但是形式过于单一,深度不够,尤其是创业实践环节几乎为零,对大学生创业的帮助有限。作为高职学校旅游管理专业在日常教学中设计有关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教育目标和有关课程其实非常有必要,比如有的高职院校在日常旅游电子商务教学之外,还加入了当下微商创业的内容,可是微信营销不仅仅是发发朋友圈、广告轰炸这么简单,还需要运用背后大数据,寻找潜在客户,进行有针对性的推送,如果高职院校的教师参加相应的培训,开设相应的课程,以自己创业经验带动学生,效果则会更显著。

四、体验经济视角下高职旅游创业教育模式的分析与思考

(一)构建基于学生认知和产业发展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当前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培养课程体系较为松散,某些学校甚至缺乏此类课程,创业教育不受重视,不成体系,没有考虑学生的需要、社会的需求,成了理论上的说教和营销,缺乏实践意义,这样对学生的启发引导作用可想而知。旅游创业教育课程设计应该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从学生接触的事物引入分析,课程过于理论化或目标过于宏大遥远,都不能引起学生的创业共鸣。同时还应结合产业发展需求,进行体验式教育,让学生清楚当前旅游行业的发展趋势,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充满信心,并有持久的创业热情,认识选择走怎样的道路才能获得较快的回报或成功。完整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应该贯穿整个在校学习,既有理论学习,又有实践指导,注重旅游策划、特色产品设计、旅游营销等内容的教授,并伴随相应的考核,赋予相应的学分,使之成为学生从专业知识到社会实践的过渡桥梁,而不是以简单的毕业前就业指导代替创业教育。

(二)打造富于创业实践经验和完整知识体系的教师团队

高职院校旅游专业的教师往往以导服专业课程授课和学生实习指导为主,首先教师的观念需要转变,不能仅仅局限于教书育人,更应该具有前瞻性眼光和行业发展的洞察力及创业实际操作能力。当前某些学校鼓励教师创业办民宿、旅行社,提高自身的创业能力,将这种课本里学不到的体会式知识,运用到创业教学中,在指导学生创业时就能很好地结合案例进行讲授,给学生以最直接的创业教育。现在的学生热情、积极,有干劲,但是缺乏实际操作能力,教师在给学生上创业实践课程的时候,可以带动学生一起创业,让学生参与其中,体验过程,了解到现在旅游行业的发展不仅停留在服务好、讲解好,更注重体验性、创新性。学校可以把旅游创业课程教学设计成选题创业培养,以学生自主创业想法为主,打造一支专业创业培育师资队伍,从选题、搜集资料、设计方案、方案评审、方案实施落地到实际运营都有专门的创业导师进行“跟踪式”服务,保障创业的可行性和成功率,让创业变得不再难。

(三)创建基于就业实践平台的创业多元化扶持机制。

学校毕竟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并不能及时反映外界最新的动向,在体验经济背景下,旅游产业的发展动向最早来自社会。社会力量的参与,能虼来新鲜的、前沿的资讯和信息,但是学校与企业、当地政府部门并没有开展深层次的合作。以就业为基础,逐渐向创业过渡,在与就业实习单位合作时,学校与企业双方不应停留在实习和用人层面,而应该积极发觉和挖掘学生的最大潜能,让他们适度参与产品的研发、策划和营销,也是一种双赢。学校要加大对学生创业的支持力度,从平台搭建、资金扶持到团队保障、社会接轨都有一套完善的机制,并通过积极与社会建立“产、学、研、创”全面合作关系,以自身优质的人力资源、创业方案和对产业经济发展细致的研究为资本,吸引社会、政府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项目政策、经费、场地等支持,双方互惠互利、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创造良好的创业人才培养环境,给学生更广阔的空间,更多的参与应用创新创业项目的锻炼机会,提高自身的创业能力,让创业再不遥不可及。

(四)充分挖掘当地旅游和社会资源为创业试点提供题材与服务

创业教育可以从身边先做起,把课堂搬到旅游景点,学生作为游客进行体验式课堂,同时结合地方旅游资源特点,充分挖掘地方优势作为创业平台,体现当地旅游文化特色,与当地旅游主管部门和旅游公司建立创业合作关系,通过调研充分了解当地旅游资源现状和游客特点,进行市场细分和景点细分。学校可以组织创业大赛、创新实验大赛,邀请公司负责人或者选派部门主管作为参赛学生的“创业教练”,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提高,另一方面在企业的指导下使学生的创业更接地气,更接市场,更易被社会认可和欣赏,少走弯路。对于在比赛中表现突出、可行性较高的创业方案,学校要积极促进孵化,通过自身建设创业基地,提供后续支持服务,可以通过网络或招标途径,吸引有意者投资,帮助他们创建自己的企业和实现有效的经营,以创业促进就业。

参考文献:

[1]胡红梅.论体验经济时代的旅游业发展[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37.

[2]刘雨涛.中国旅游业从“量变”向“质变”飞跃的机理研究――从旅游新业态视角谈游人才培养[J].特区经济,2012(1):146-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