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学习方法范文
时间:2023-06-05 17:58: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课堂学习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物理课堂教学;良好思维习惯;科学探究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4-0380-01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新课程标准在课程功能、内容、结构、实施、管理和评价等方面都比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此次课程改革不仅要改变教材内容,更重要的是要改变教师习以为常的传统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改变旧的教与学的方式,倡导一种全新的教学策略。新的物理课程标准,根据物理教育的特征和现化教育的要求,结合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审美认知规律,提出了以兴趣爱好为动力,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面向全体学生,注意个性发展,鼓励开拓创新,倡导学科综合等全新教育理念。要想实现课程改革目标,真正实践新课程,关键是要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笔者认为新课程物理课堂教学应特别注意以下几方面。
1.密切联系生活,让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
新课程标准中物理学科课程理念是"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也就是说,凡是生活中常见的,与人类活动息息相关的,或是社会需要的都可以作为教学内容。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善于寻找生产和生活中的物理因素,让学生把物理学习与已有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去思考、探索,从而形成新的物理知识。
如在"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增大"这一知识点进行教学时,教师列举一些生活中常见学生们又非常熟悉的例子。如"用打气筒给自行车车胎打气时,筒壁会发热。""用锯锯木材时,锯子也会发热。"由于把物理学习与学生生活经验结合起来,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生在轻松愉悦中顺利地完成了课程目标,掌握了新的物理知识。
2.充分发挥教师指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学生亲密伙伴,对学生在学习中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也就是说,在教学活动的组织,教学目标的确定中应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但在学生学习活动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起指导和引领的作用,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实践表明良好学习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产生对科学知识的主动探求,并力争让学生自己成为知识的研究者和发现者,亲身体验到人类驾驭知识,创造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自豪感,逐渐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究的良好学习方法。
如在"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中,教师为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和教师引导作用。首先举了一些生活中常见学生们也非常熟悉的例子。如"桌子不推就不动,树枝无风就不摇"。故意说"这些事实充分说明了力是产生运动的原因"。接着,又反过来举一些事例,如"已推动的桌子一松手就停止了运动"等等。故意说:"这些事实更进一步证实了上述结论。"然后提问:"我的看法对吗?"话音刚落,学生们就活跃起来。开始三三两两地讨论,进而是互相辩论,争得面红耳赤。渐渐地,同意教师"观点"的学生越来越少了。
为了把讨论引向深入,教师"顽固地"坚持原来的错误观点,并做了一个实验:拿起讲台上的黑板擦在讲台桌面上移动,一松手黑板擦就停止了运动。并用这个实验来支持教师"观 点",一下激起了许多学生的"攻击",他们纷纷举手发言,并列举大量事实来批驳教师的"观 点"。有的说:"踢足球时,脚虽然在球离开脚后,不再对球有推力,可球仍能继续前进";有的说:"射击时子弹离开枪膛后不再受火药的推力,可子弹仍能继续向前飞行并命中目标" 等等。甚至有的同学亲自到讲台上来用实验教师的"观点"。只要有一个同学同教师辩论,台下其他同学便都纷纷给他出谋划策,急切地期待着教师的失败。最后,教师"理屈词穷",只好宣布"投降",承认学生"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的正确观点,这时学生眼里都闪着兴奋的光芒,他们更体会到了探索知识、发现知识的乐趣。
在学生已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师又进一步提出了问题,运动物体在不受力时将如何运动?并要求学生用实验来验证自己的论断。于是课堂上再次出现了讨论的。同学们又纷纷动脑筋、出主意、共同讨论,设计各种各样的实验方案。最后教师从学生们的方案中筛选了一个较完整的进行实验验证,即用小钢球从相同高度的斜面上滚到三种粗糙程度不同的水平面上,观察比较小球在水平面上的运动情况与水平面粗糙程度的关系。再引导学生用推理方法总结得出了"牛顿第一定律"。
以上教学过程充分说明新课程物理教学活动是一个以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的师生互 动过程。不应再是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教师写、学生抄,这么一种教学模式。作为教师, 要善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当好探索知识的引路人,使学生的物理学习进入一个良性 循环,真正体会到学习的乐趣,逐渐掌握科学探究的良好学习方法。
3.重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自学能力是指运用已有知识去独立地获取新的知识的能力,它是一种综合学习能力。人一生中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只有少数是从教师那里"学"来的,大部分则是通过自学和实践获得的。这一特点在当今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就更突出地表现了出来。所以,一个人自学能力的强弱对未来个人成长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正如教科文组织负责人所说:"未来的文盲将不再是那些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中学阶段是学生自学能力迅速增长的关键时期。
在新课程物理课堂教学时如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呢?笔者认为主要是引起学生自学的兴趣。教师可根据教材具体内容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向学生提出自学中需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进行自学。这样可避免自学时的盲目性,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篇2
关键词:初中英语;课堂学生有效学习方法
本人从事英语教学十六年,对于英语课堂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也有许多想法。“学习”一词中的“学”,在英文中为learn 或study。学一方面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另一方面是学生自己自主学习的单边活动或学生们合作学习的多边活动。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关键在于看学生有没有学到有用的东西,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得如何。我在教学中,很注意向同行学习,注意平时的教学反思。通过实践、摸索,逐渐掌握了一套初中英语课堂学生有效学习的方法。现在写出来,与同行们共同探讨。
在进行英语课堂教学时,我认为应注意以下问题的处理:
一、抓好语法学习
小学英语与初中英语教材,在编写内容上重复得较多,中小学英语教材的衔接上存在着脱轨现象,严重地违反了教育学原理。语法项目等比较复杂,学生不易掌握。语法揭示了语言的内在规律。对于学习者来说,一定的语法知识有助于更正确和更标准地使用语言。
在语言学习过程中,不讲语法和语法讲得较少的做法是很危险的。所以在学生学习中,要腾出时间补上语法学习这一课。语法学习,也不能脱离语境――如能将语法知识融入语言材料中,通过阅读材料分析重点内容、强化难点等方法,让学生明白其中的内容。注意教材上每单元的Grammar Focus,让学生明白句意,再出现一些例句,明白归纳词和句的用法。另外,让学生做点语法练习。这样做,有百益而无一害。语法教学在基础英语学习中不能缺少,方法应多样。
所以,我们既不要谈语法“色变”,也不要脱离语言实践,而津津乐道于语法。
二、加大背诵力度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从孩子一开始学英语,就要注意指导学生去背诵。刚开始时,只需让学生背一两句话,逐渐地加大力度。由背句子,背对话,再到背诵长文章,教师要坚持每天督促学生朗读背诵。学生一旦养成此学习习惯,学习就成功了一半。
英语学习本无捷径可言,入门阶段需要死记硬背。许多英语名家都提倡学生背诵,如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梅仁毅先生就说过,“在基础阶段,或高年级,要努力背诵名篇,譬如说,背50~100篇,无论从语言还是从内容来说,这都是精华。背熟了,对了解西方文化和研究文字的运用都有好处。”真是至理名言。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对学生背诵能力的培养。
三、努力用英语组织课堂
1.用英语教英语,这应当成为英语课堂教学的要求之一,应倡导。尽量用英语讲课,语速自然停顿恰当,不给学生在大脑中进行英汉转换的时间。课堂上,教师如果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我深有感触。刚开始时,课上允许说汉语。慢慢地,等学生适应了,尽量减少汉语的出现。学生称我为“洋老师”,说我的课有趣,他们喜欢这种授课方式。
2.课堂应力求形式多样。每天课前热身对话,让不少学生抛弃“害羞、怕开口”的毛病。课前几分钟的说话练习,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营造课堂气氛,对学生起帮带作用。热身对话以新颖愉快的方式拉开教学帷幕,以迅速简洁的形式整合学生思维,从而把学生带入轻松活泼的教学活动中。
我在课堂上采用最多的是表演课。让学生对话表演,谈论图片、说喜欢的事物、讲故事等,把语言形式和语言意义联系起来。让英语课真正成为学生十分向往的兴趣天地。
四、打好基础
基础很关键。在刚开始英语教学时,应当抓好学生的语音关、书写关。
1.过语音关。教学生国际音标的读音、元音字母和字母组合的读音规则,让学生朗读单词。反复认真地模仿及大声朗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音和语调。对学生进行看、听训练的同时也要求学生反复模仿,养成良好的语音习惯。大声朗读对学生语感的形成,帮助会很大。
2.重视书写。要从刚开始就要抓好学生的书写,对学生的作业应该严格要求,不能听之任之。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作业要当面订正、指导。书写差的,指导学生进行规范的书写,图快不认真的,让他重做;抄袭作业的,提出批评,坚决杜绝抄袭现象。
五、注意文化教学
中国古时候儿童入私塾读书,读《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此外还读《千家诗》《唐诗三百首》,学英语也一样,让学生通过英语文章、材料等的学习,了解西方人说话、做事等礼仪知识,了解其风土人情。
在课堂内外,可以抽出时间去介绍西方礼仪和节日的知识。如在谈及西方的感恩节、圣诞节时,可通过VCD、多媒体、图片、书报资料等,让学生观看节目和阅读文字,感受节日的欢乐气氛。教师可在课外组织各种文化专题讲座。如外国节日、宗教习俗、餐桌礼仪、体态语和手势语等。教师也可帮助学生阅读一些英文故事、报纸杂志文章等,促使学生留心并积累有关文化背景、社会习俗等方面的知识,这将有利于学生跨文化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新课程实施以来,初中英语教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是也出现了许多新问题,如把“对话”当作问答,把“自主”变成“自流”,独自学习、探究学习等有名无实。
这一系列问题,值得我们思考和探索。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学习是一个值得深究的问题。
篇3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构建有效的数学课堂是我们每一个数学教师所追求的目标。在长期的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我认为必须注重对学生进行以下四种学习方法的指导。
一、“以旧习新”的学习方法
教育心理学的原理告诉我们:数学知识是有严密的知识系统,学生在学习和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也形成了相应的认知结构。 “以旧习新”的学习方法是数学学习活动中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利用旧知解决新问题,从而掌握新知。
例如,“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的教学片断。
1.复习。口算:
2.学生口算完后小结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然后把上面三道题改为
让学生观察改变后的三道题(从同分母加减法改成了异分母加减法),并尝试用以前的知识算出来。
3.指名学生板演计算过程,然后全班反思并总结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上述的教学过程充分利用新旧知识的分界点,引导学生动手动脑自己整合旧知,顺利掌握新知,实际上是在帮助学生自主建构,自主推理,培养了学生的数学课堂学习能力,有效地提高了数学课堂效率。
二、有序性的学习方法
有序性的学习方法对学生认知技能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这种学习方法掌握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的发展,运算的正确性及运算技能、解题技能的形成。这种学习方法的培养要求我们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树立起有序教学的思想,注重引导学生观察有序、操作有序、思考有序,让学生观察思考解答的全过程,说出分析操作的程序,并概括出解题步骤,把陈述性的知识转化成程序性的知识。
例如,分数除以分数的教学,学生理解算理推导出分数除以分数的法则“甲数除以乙数(0除外)等于甲数乘以乙数的倒数”后,再次要求学生观察解答的全过程,引导学生概括出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步骤:一抄、二改、三倒、四约、五乘。学生用这十字解题步骤来解题,计算的正确率明显提高,课堂实现了高效。
三、形成可逆联想的学习方法
联想可能是单向的也可能是双向的。双向联想是可逆联想。教育学的研究表明:学生解决问题时思维的灵活性与可逆联想有关,数学课堂教学中不引导学生领会教材内容的可逆性质,只重复形式单向的联系,会造成思维的呆板,学生如果形成可逆联想,对知识的理解就会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例如,教学长方形的周长公式,学生能熟练地计算长方形的周长后,教师可提出课后思考题:“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24厘米,长是7厘米,它的宽是多少厘米?”并让学生思考已知长方形的周长,求宽的公式是什么?第二天的课堂上重点让学生看长方形的周长图,先理解第一种解法:“用周长减去2条长所得的差是2条宽的和,再用所得的差除以2就求出了宽。”接着理解第二种解法:“用长方形的周长除以2,求出的是长加宽的和,再减去长就是宽。”并比较这两种解法哪一种比较简便,从而得出公式:宽=长方形的周长÷2-长。这样的课堂教学不仅教给学生思考的方法,而且开阔了学生的思路,培养了学生初步的逻辑推理能力,训练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四、“数形结合”的学习方法
数和形在客观世界中是不可分割且联系在一起的。数形结合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力,降低思维坡度,开阔学生思路,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使学生深刻理解知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重视这种学习方法的培养,经常运用直观图像来分散难点,启发思维,并教给学生画图分析的能力。
如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P38练一练:王老师为小朋友准备了一张长是32厘米、宽是15厘米的长方形彩纸,最多可以剪成边长是2厘米的正方形纸多少张?这道题的教学我采用如下步骤: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明确条件和问题;2.引导学生画图分析,先画一个长方形;3.引导学生分析每行可以剪几个?与长方形的长和正方形的边长有什么关系?从而得出“每行剪几个”等于长除以正方形的边长所得的商,列式为“32÷2=16(个)”;4.分析可以剪几行?与长方形的宽和正方形的边长有什么关系?从而得出“可以剪几行”等于宽除以边长所得的商,余数舍去。列式为“15÷2=7(行)……1(厘米)”;5.剪的总数怎么求?用每行的个数乘以行数。这道题的教学过程能让学生领会到图形在解决问题中的桥梁作用。
篇4
[关键词] 体育教学;自主学习;积极性;参与;方法
在新课改理念下,初中体育课堂教学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体育学习实践中,越来越多的学生不但掌握了体育技巧,还加深了对体育学习的认识,体育课堂教学内容的丰富性、方式的灵活性,都促使学生积极练习,主动参与。但仍然有部分学生由于各种原因,对体育课提不起兴趣,缺乏主动学习体育的热情,因此仍需要教师帮助培养其自主学习体育的兴趣和能力。
一、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主动参与体育学习意识
部分初中学生在体育课堂教学中积极性不高,主要原因是缺乏兴趣。在以往的体育教学实践中,教师在上课开始先给学生布置学习任务,然后给学生讲解练习技巧,最后就让学生根据讲解的内容开始反复练习。这样的教学方法单一、枯燥,学生对老师的授课模式已经熟知,没有一点新鲜感可言。这样的教学模式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怎么可能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呢?在新课改背景下的体育教学,要实现师生之间更多的互动。比如,学生在学习篮球的运球技巧时,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经验创设问题情境,如什么是快速运球?什么是变速运球?……以启迪学生的思维。问题的提出可以引发学生的思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老师还可以转换角色,请求学生帮助:老师的运球总是不理想,哪个同学能帮助老师?问题一提出,学生就会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同时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形成一种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
二、丰富体育教学内容,促进学生主动投入体育学习
初中体育教学内容比较固定,导致学生在学习体育理论和进行体育练习时感到枯燥无味,甚至产生厌学情绪。体育老师应该探索更多的方式方法,让体育教学内容更为充实,变得丰富多彩,从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学习和实践中去。初中生对游戏比较感兴趣,老师可以抓住学生这个心理特点,在体育教学中加入游戏这个环节,通过开展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游戏活动,巧妙地把教学内容渗透、融入其中,同时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学生参与体育学习的积极性自然就被调动起来了。热身活动是体育教学中经常做的一个环节,在传统教学中,老师一般是组织学生通过慢跑来进行热身,这样的方式学生越来越不喜欢,甚至成了学生反感的一项活动。如果老师能把游戏和热身运动有机结合在一起,学生就会更主动地参与进来,在丰富体育教学内容的同时,不断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
三、构建和谐的教学氛围,架起师生之间沟通的桥梁
一堂成功的体育课是建立在和谐的课堂气氛上的,这就需要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那么如何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呢?首先要尊重和理解学生。学生和老师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只有这样,才能缩短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消除学生的畏惧感,也才能得到学生的尊重。另外,对待学生要一视同仁,不能厚此薄彼,更不能歧视差生,相反,老师要多关心、理解、帮助他们。老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提出实施方案,引导学生积极探究讨论,提出合理建议,这样既完善了实施方案,又满足了学生的需要。课堂教学要体现民主性,使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统一,师生共同成长和提高。从教的方面看,老师要多和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有利于老师自觉地在教学内容和学生之间架起畅通的桥梁,使教学过程做到有的放矢;从学生学的方面看,通过让学生参与教学决策,学生感受到了老师对他们的尊重和信任,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四、了解学生的个体需求,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体育学习理念
每个学生自身的情况都不一样,因此学习需求也不一样。如果老师制定的学习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不相符,就无法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学生也就不可能自主学习。所以,老师在体育教学实践中,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考虑学生的需求,如轻松、愉快等情感需求,以及保持健康、终身体育习惯等长远需求。学生对体育学习的现实需求主要体现在对学习内容的选择上。一般情况下,学生都会选择一些比较轻松、有趣味性的体育内容,学生的这些需求无可厚非,但教师也不能随意迎合,要给予适当的指导和纠正。为此,老师要加强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和学习观,在了解学生个体需求的前提下,剔除其主观性和盲目性,在教学方法上要因材施教,确保每个学生受益;同时要不断学习,不断探索,掌握更多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自主锻炼的兴趣。
五、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为学生创造自我展示的机会
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成为学生的引导者,更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畅所欲言,为学生创设宽松、愉快、民主的氛围,使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发展,实现“好学、乐学”的课堂教学目标。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首先是要与学生一起设计课堂教学活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改变传统教学中的“一言堂”,在保证教学活动能够顺利实施的情况下,尽量满足学生的合理需求,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在关注学生主体地位的过程中,教师要尊重教材,教学内容要以教材为基础。教师要让学生在课前进行预习,给学生布置自主学习的任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另外,教师还应根据学生的兴趣来开展教学,如在练习弹跳时,女生可以跳皮筋,男生可以投篮,这样就实现了全员参与。
六、运用多元评价,帮助学生树立主动参与体育学习的信心
课堂评价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传统的教学中,老师比较注重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其实学生的接受和理解能力不同、身体素质不同,他们的学习效果自然就不尽相同。统一的评价标准会导致一部分学生的学习成果得不到认可,这样就会使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受到打击。在教学中,老师要运用多元评价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增强学生学习体育的信心。如在学习韵律操的时候,有的学生练习很认真,但还是会忘记某些具体的动作,老师要善于捕捉他们的闪光点,对他们的学习态度进行表扬,并帮助他们强化对动作的记忆。而对于那些不认真的学生,要分析原因,引导他们集中精力认真练习。这样,运用科学的评价体系,会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度。
综上所述,自主学习是实现初中体育课堂高效性的基础,教师要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欲望,要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发现、尝试、感受,实现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为终身体育学习和锻炼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曾志军.初中体育教学中“主体参与”策略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4,(03).
[2]徐敏.初中体育教学提升学生主动参与策略之我见[J].成功(教育),2013,(22).
篇5
关键词:合作学习 教学方法 大学课堂 师生关系
基金项目:课题项目名称:大学英语课堂合作学习对建构学生语言学习策略的指导和促进作用,课题编号:2011J14
一、大学教育现状
随着高校毕业人数逐年增加,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社会对毕业生各方面的能力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这就导致高校生不仅要掌握扎实的学科知识, 也必须具有人际交往的社会实践能力。那么怎样的学习策略才能使学生不仅充分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还能促进其综合素质的形成和发展,满足社会人才需求?
目前,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参与性较差,教师“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方法在中小学的基础教育中占据了主导地位,甚至延伸到大学及研究生专业教育。大学教育没有高考的压力,直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传统教学方法对于高校完全不能适用。采用何种教学理念和方法进行有效教学是大学课堂教学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主要是从当前全世界比较流行的合作性学习的教学理念来探讨在大学课堂中教师如何帮助学生进行更有效的课堂活动来提高教学效率。
二、合作学习理念与大学课堂教学
合作学习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很快引起了世界各国教育界的关注,被称之为“近几十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合作学习理念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也开始在我国试验、研究和应用,并取得较好的效果。
合作学习在《国务院关于高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被专门提及:“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由此可见,我国对合作学习相当重视。
合作学习是对传统教学手段进行变革的一种教学方式。合作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侧重于以群组划分来组织教学活动,目的是共同学习,共同进步,以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它注重通过合作来培养小组成员的能力,强调组员自己建构知识、发现知识和拓宽知识。
高校科目多样,系别各异,有百余人的大班授课,也有十余人的小班教学。考试分数不再是唯一的评判标准,综合能力的评价体系正在逐步完善。教师在大学课堂中采用过去的授课方式很难保证教学效果,也不能达到大学的教育目标,完成预期的教学任务。我们认为,合作性学习的教学方法和模式比较符合高校课堂的实际状况,可以作为教学方法改革创新的一种有益途径。
在大学课堂中,合作学习必须具备以下要素:第一,小组成员必须积极相互依靠,每个学生都要沉浮与共、同舟共济,一起找资料讨论解决教师布置的任务,彼此支持、帮助和鼓励才能取得共同的成功。第二,组员必须建立个体责任,以保证各成员都能融入小组学习中去,每个学生都应该分工清楚、权责明确,这样可以加强学生责任感,防止滥竽充数。第三,学生必须面对面地相互促进。面对面的交流可以直接了解对方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考虑角度,这远比自己做自己的最后分享一个答案重要得多,这种促进性非常高效,能更快更好地交换资源,填补信息量的差距。第四,学生必须学会高质量合作的社会技能。在教学中,知识的传授只是最基本的,社会技能的培养才是关键,比如领导、决策、建立信任、人际沟通和冲突管理等方面能力的培养在学生的知识结构中是欠缺的,教师应给学习者分析他们如何更好地运用各种社会技巧的机会。
合作学习理念应用于大学课堂的好处是不言而喻的,各种各样的小组活动有利于促进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小组中相互交流,互相尊重,共同协作,激发思维,克服胆怯心理。因此,如何应用合作学习理念进行大学教育是我们应该重视的问题。
三、合作学习的形式与策略
合作学习方法打破了传统课堂中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主从角色、上下级关系。学生是一切教学活动的中心,因此,大学课堂教学中,老师必须先处理好与学生的角色关系。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参与者、促进者和协调者,是起主导作用的因素,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中心,是主要参与者、合作者和研究者。一系列教学活动只有教师积极指导控制,学生充分主动配合,才会取得最佳效果。
在大学课堂,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如何以合作学习理念为指导来共同提高大学课堂教学效果呢?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考虑。
(一)学生之间合作
在学生与学生之间建立起安全、平等、宽松的心理氛围,这是合作教学中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合作。成员之间相互讨论问题,相互信赖,相互鼓励,为了解决共同的问题,人人都积极地投入,更直接有效地示范正确的思维方式,暴露和纠正彼此的错误观念。实践证明,合作学习不仅可以使学生思维处于积极状态,产生更多高层次的推理,形成更深入的理解和创造性思维,更有利于学生潜能的发挥,促进人际吸引。
在大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以下步骤安排课堂教学。
(1)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要求及班级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初步分组。小组形式是多样的,可以结对子,也可以由四五个人组成小组,可以是正式的小组,也可以是非正式的小组。
(2)针对学生知识基础、发展水平、能力差异的实际,将一节课设置为若干环节,每个环节都有具体任务,再确定学习目标。学生通过合作来完成预期的学习任务,达到学习目标。
(3)安排学生之间的协作讨论。教师设计讨论主题或布置合适的学习任务,在课堂上给学生留出充分思考的时间,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讨论,最后反馈给老师合作的成果,老师纠正错误,带领学生进一步巩固理解。
(4)对学生的课堂表现给予评价。评价的主体不应仅仅局限于老师,还应综合学生个人、学习小组的意见,在老师的引导下给出综合评价。除了对学习结果的评价,还应更加关注学生的成长与进步。
(二)师生之间合作
21世纪是知识更新速度飞快的时代,获取知识的途径也越来越多,学生在课下通过网络,利用网络聊天室、QQ或BBS都能够共享资源。他们即使隔着千山万水,却可以面对面聊天交流信息。但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学习的主要途径仍然是课堂教学。大学课堂教育要求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这种师生关系要求师生之间要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关系,师生之间也要坦诚相待,形成长期的探究气氛,才能使师生之间协调一致、齐心协力地完成教学任务。
老师要做的是仔细考虑学生在课堂上应该做什么以及如何组织教学。组织、引导、训练、培养学生学会所学的东西,使之学有成效。而学生要做的是自主学习,表现为个人的思考探究和与同伴合作学习,个人思考应先于与同伴开展合作活动,先思考,再合作讨论。这样个人自我认知水平和合作意识技能都能得以提高和培养。这种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老师辅导教学为辅的师生合作教学模式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需要,有利于培养既有专业知识和技能,又有独立性和合作精神的人才。
(三)教师之间的合作
教师之间彼此学习、合作,不仅是为了自身教学能力的提高,也为了学生之间开展合作学习树立榜样,最终目的还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达到教学目的。集体备课、共同授课和相互听课成为高校教师合作学习的形式。
集体备课是大学教学中的必要环节。教师上讲台之前,会以教研室为单位备课,对教的同一个课头、同一本教材,共同合作,撰写教案讲稿,提出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重点。教师间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分享他人的智慧成果,填补彼此之间的信息差距。这能有效提高教师讲课的效率,促使教师的成长,加强教师间业务和感情,发挥教研室的群众优势。
共同授课。大学分专业设置班级,多位教师共同合作上同一门专业的不同方向的课。教师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分担不同方向的课时量,为学生提供不同领域的专业知识,让他们领略到不同教师的风采。
互相听课也是高校教师互相学习合作的常见方式。听课老师在听课前要做一定的准备工作,熟悉教材,熟知教学内容的重难点,明确这节课的教学目标。针对这节课在头脑中设计课堂的初步方案,以便听课时有个对比。听课中认真观察和记录。看教者对教材的钻研、重难点的处理、教学方法的运用及教学基本功的展示,也看学生的课堂表现、师生之间的互动情况,还看教师主导与学生为主体的结合情况。听课后进行互相点评,肯定授课者值得借鉴与学习的亮点,更着重指出课堂中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并提出具有实效性的发展建议。
参考文献
[1] 李淑梅.论英语教学中的互动性合作学习[J].教育探索,2006
(4).
[2] 陈向明.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建设[J].教育科学研究,2003
(2).
篇6
关键词:高效课堂预习物理学习方法改变
“高效课堂”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作用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知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亲身体验学习活动过程的现代学习方式。教师努力为学生的物理学习提供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材料和环境,让学生经历学习的全过程,在体验中学习初中物理,增强学习的热情。
一、初中物理学习方式的转变对学生提出的新要求。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自我学习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所以,在以“主动参与、乐意探究、交流与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构建过程中,学生必须做到:
(1)在学习方式与学习能力方面,学生要有主动学习的愿望与兴趣。能运用各种学习策略来提高学习水平,能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调控和反思,能把不同学科的知识联系起来,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分析、解决问题,具有探究意识、问题意识、批判意识、求异思维和创新精神等。在探究学习中要力争做到:提出问题、搜集证据、处理信息、整理求证、表述结果。
(2)在交流意识和交际能力方面,要有强烈的交际意识和合作意识,能与他人一起确立目标并努力去实现目标;尊重并理解他人的处境和观点,能评价和约束自己的行为,能综合地运用各种交流和沟通的方法进行合作等。
(3)在个性和情感方面,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审美观和价值观,对生活、学习有着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拥有自尊和自信;能积极乐观地对待挫折与困难。表现出勤奋、独立、自律、宽容和自强不息等优秀的个性品质。
二、新的初中物理学习方式简介。
“高效课堂”倡导的学习方式主要有三种: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具体地说,它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学习者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学习者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学习者在学习中有感情的投入,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做出相应的调适。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学习。它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要素: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积极的相互支持和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地互动;对于个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整理;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寻求提高其有效的途径。探究学习是指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试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新课程课改以来,学习方式越来越多样化、个性化。学生的情感经历“兴趣盎然——跌宕起伏——身心愉悦”的过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明显增强。
三、初中物理学习方式的转变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实施新课程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教师必须做好以下四点工作:
(1)课堂上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形成新型的师生关系。新课程倡导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是形成良好学习氛围的先决条件。教师在课堂上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合作者、促进者。鼓励每个学生大胆尝试,敢想敢说,保护他们的每一个创造欲望。对他们取得的每一点进步,迸发出的每一点思维的火花,教师都给予适时适度的肯定、鼓励或赞赏,真正使他们在学习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2)教法灵活,使学生在活动中学得知识。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追求“活、趣、新、奇”,关注孩子们的生活经验、生活实际,通过多种形式创设情境,使学生始终保持良好的兴趣,逐渐变成持久兴趣。启迪学生发现问题、找出规律,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改变以往先讲规律,再机械训练的做法。学生在动手实践、合作交流中发现规律,不自觉地运用了数学归纳思想方法。
(3)注重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新课程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是要从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掌握合作方法,形成合作能力。学生通过小组交流,既提高了语言表达和口语交际能力,又学会了怎样合作学习。
(4)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探究学习。老师不包办代替,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在教学中能让学生观察的让学生观察;能让学生思考的让学生思考;能让学生表达的让学生表达;能让学生动手的让学生动手;能让学生总结的让学生总结。
“高效课堂”背景下,初中物理学习方式的转变是一个系统的综合工程,教师要改变角色,学生也要改变完全依赖老师的学习习惯和行为。只有师生齐心协力,共同合作,加大校本研究的力度,相信我们的努力必定会让学生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杨玉新.初中物理学习方法指导
罗辉.初中物理学习方法介绍
李金.学会初中物理的方法
篇7
【关键词】信息技术;探究性学习;实施策略
在教育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不在是教会学生基本操作那么简单,而是为了适应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而设置的必修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以操作性、实践性和探究性为特征的指定学习领域。这就要求我们信息教师能及时的改变教学模式,跟上学科的发展。因此,能否在本学科的教学中适切性地应用探究性学习,已经成为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教师必须要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能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教学中,我们要注重与现实的生活相联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正是根据探究式学习的特点,我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注重基础知识学习,让学生自己去实践。另外注重学生求知的规律性。新课改下的教学目标由一维变为三维,所以对学生在注重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强化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所以,教师要设计新颖、有效的探究性教学情境,去刺激学生的思维,使它与学生原有的思维定势相矛盾,产生知识上的不协调和冲突,这样才会激发起学生探索的兴趣和欲望。
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
灵感是一种直觉思维,是在长期实践、知识积累中而突然产生的富有创造性的思路,是认识上质的飞跃。灵感的发生往往伴随着突破和创新。Flash主要用于制作简易的动画,简单的点击操作便可以完成一部引人入胜的短篇。在小学和初中的教材中均有相关内容的学习。对于简单的动画创作,学生很容易上手,但要求他们自己进行创意是就犯了难,往往内容设计色彩艳丽,而内容空洞。我借鉴语文教学中对文章的续法,对我的课堂实例也采取“续编”,让同学们在课堂创作的蓝本基础上加进自己的内涵,这样同学们的思维不在是信马由缰,也不再是简单的内容堆积了。这样就为学生的探究活动设置了各种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新的情景与已有效果的差距,从而提出“续编”的内容,并写出实现的操作步骤。对于学生别出心裁的想法,标新立异的构思,哪怕只有一点点的新意,都应及时给予表扬,肯定其首创精神。
三、在探究性学习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
首先,由于探究性学习以学生为主体,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主要是学生自主设计、自主探索的,探究的时候往往与最初的预设有偏离,这就要求教师及时的进行干预,使学生始终在自己的框架内进行探究。这样才使整个探究的过程有意义。
其次,经历探究过程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积累知识的方法是探究性学习关注的三个目标。整个探究学习过程都需要学生全身心投入,如果探究预设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会大大的挫伤学生的探究兴趣。因此,教师要在探究前的方案设计中注重对学生的指导,通过主体的探索、研究求得问题解决,从而体验和了解科学的探索过程,形成自主探究、创新的意识和习惯,培养创新能力,增长知识,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的活动,让学生以科学家情态,去经历创作的过程和乐趣。
四、探究性学习方法在教学中存在的局限性
由于现行的课时是根据教材的基础内容设置的,所以在进行探究活动时时间不够充裕,限制了探究活动的开展。探究性的学习方式虽然很好,但不是所有的Flash课程都适合探究活动的开展,如基本工具的使用、动画创作的基本讲解等。很多动画的效果在同学们的设计下很有新意,但实现起来有很大的难度,主要是对FLASH绘画工具的灵活使用有一定的差距,及艺术构图等专业方面知识的缺乏等限制了学生的创作热情。从传统的教学模式到新的教学模式的转变需要一个过程,也需要教师的不断改进和学习,所以很多时候不能尽如人意。
总之,探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学习主动,更加有兴趣、有信心、有责任感地探索和解决问题。并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获得知识和技能,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这也同时要求教师不断的优化课程结构,为学生创造充满活力与和谐气氛的教学环境,不断开发学生的探究潜能,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人格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吴仁昌.学生学习内容疑难问题解析·中小学信息技术[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05.
篇8
在此背景下,我针对本班学生活泼好动、善于表现、求知欲望强烈的特点,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尝试了以下几种“小组合作学习”的做法:
1.识字合作。当预习完某一课的生字后,我常常让学生以同桌的两人为一组进行合作,互相检测刚刚自学完的生字。做法是:一人根据预习情况来讲解有关生字的音序、部首、结构、含义等知识,并可就这个生字如何识记发表自己的见解,另一个学生边听边检查,发现错误及时予以纠正。然后开始听写生字,一个学生读生字,另一个学生书写,在规定的时间内两人互换角色,最后再互相修改,及时订正。实践证明,这样以来,学生不但可以在较短的时间里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比较省力的完成生字的学习任务,而且印象也很深刻。
2.词语合作。语文练习中常有找近义词、反义词或者关联词造句等练习。如在一次训练过程中有这样一道题:“写出和下列词语意思相近的词”。其中有“安静”这个词。让学生单独一人思考完成练习,通常一个学生一般只能说出两三个,最多也不过四五个。于是,为了拓宽学生的思路,我让学生四人一组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和竞赛,比一比在一个小组中哪个人想出的词语最多,在全班范围内哪个小组想出的词语最多。果然,“众人拾柴火焰高”,最多的小组竟然想出了十三个相关词语,其中除了“沉静”、“宁静”等学生口头交流或写作时常用的词语外,甚至连“静谧”这个不常用的词语都想起来了。再如,我让学生通过合作的方式积累描写人物的词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了分工:有的小组找关于描写人物外貌的,有的小组找描写人物动作的,有的小组找描写人物神态的,还有的小组找描写人物语言的……等每个小组完成了本组的任务后,让各个小组推荐一名组内同学代表本组在全班中发言,并请其余同学记录相关的词语。这样,学生通过小组交流很快就积累了各种描写人的词语,无论是口头交流还是书面习作都变得轻松起来。
3.朗读合作。在语文教学中“朗读”一向是十分重要的训练。学生只有通过深入地读才能很好的理解文章的内在思想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因此在指导课文朗读的时候,可以根据课文的特点来确定合作的形式和方法。面对含有对话的课文,比如《金色的鱼钩》一课中就出现了大量的人物对话,其中老班长和战士小梁的对话最多也最为感人。为了让学生体会对话中蕴含的感情,我让学生二人合作分角色朗读,要求他们只读对话,删去中间的提示语不读,以加快语言的节奏,突出朗读内容的重要性,让学生尽快进入语言情境。再选出读得好的学生在全班示范朗读,然后师生评议,共同提高。在教学不含对话的课文时,一般是两人一组,一个人朗读课文,另一个人仔细听,发现对方读错的字、停顿错的句子就及时纠正,然后再互换角色,达到互相帮助,共同提高的目的。有时课文中会出现要求背诵的段落或篇章,这时检测背诵的情况也先通过小组间进行,即“一人背来一人听”,小组间相互检查完毕后,最后由老师来检查。
4.作文合作。在进行作文教学的过程中,针对题目的要求,让学生通过先审题,再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口头作文的合作。比如第十册“口语交际与习作七”的作文,首先让学生轻声读题目,然后小组间进行讨论,总结出作文的要求,再由小组派代表在全班发言,引导学生通过总结同学们的发言,得出本次作文的要求。即范围:写一个人;要求:运用本单元学到的写人的方法写出人物的特点来;写的要求:想―说―写―读―改―抄。在同学们明白了作文要求以后,就可以在自己的头脑中进行筛选,选择一个人,想想清楚,然后再在小组间,由一个人先说自己的作文构思,其他三个同学认真听,说完以后,由三个同学针对作文的要求,进行点评,接下来再互换角色,最后每一位同学根据同组同学的建议,结合本次作文的实际要求列出提纲,再依据自己的提纲完成作文草稿。初稿完成后,小组成员根据作文训练的要求在组内逐一宣读,参与评议,指出作文中的优点和不足。各小组成员根据组内评议情况再次修改自己的作文。
5.作业合作。不同智力水平、知识结构、思维方式的成员组合在一起,可以构成一个多元化的小组。不可否认的是小组成员在学习成绩、认知水平方面肯定会存在一些差异,所以我在设计作业时,经常设计一些分层次的作业,让学生自己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作业,这样既体现合作教学的整体性、统一性要求,又照顾到每个小组成员的差异,,避免了“一刀切”,促使各类学生都有热情参与,有能力参与,最后达到共同提高这一目标。
比如,学了《将相和》一文,我设计了这样的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这个故事讲给你的爸爸、妈妈或好朋友听。
(2)选择同学,合作表演课本剧。
(3)根据课文内容进行缩写,做到内容完整,语言简洁。
(4)完成作业后与小组内成员交流自己的作业及完成作业后的感受。
再如,学了《威尼斯的小艇》一文,我布置了如下作业:
“想当文学家的同学研究这篇课文的写作顺序:想当播音员的同学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想当小画家的同学根据课文内容,给课文配上插图:想当小导游的同学,设计一段导游词,介绍威尼斯小艇的样子和作用……完成作业后与小组成员交流自己的作业及完成作业后的感受”这样的作业设计,使小组成员既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作业,扬长避短,也在组内的交流可起到一定的互a作用。
篇9
所谓“二元目标”包括:素质教育目标、应试教育目标。那么如何来将这两类目标进行很好的融合,并能在教学实践中得以实现呢。笔者认为,小组合作学习方法应在该领域得到重视。小组合作学习方法,一方面具有课堂组织管理上的灵活性,另一方面也能将合作学习延续到课堂以外的地方。这样一来,便能涵盖应试和素质教育两类目标。
一、合作学习方法的课堂适应性分析
结合笔者的教学体会,合作学习方法的课堂适应性可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分析:
1.介入时机的适应性分析。尽管高中英语作为主课的形式而存在,但在有限的课时内教师不仅需要新课讲解,也面临着大量的习题讲解。因此,这里就需要考虑合作学习方法的介入时机。笔者认为,在复习课中来应用合作学习方法,能够较好的支撑起温故而知新的教学目标。究其原因在于,合作学习方法的应用在于帮助学生查漏补缺,从而在实施中能显著增强他们的课堂学习参与度。
2.教学形式的适应性分析。在二元目标导向下,教师不仅要促使学生巩固好已学知识,还要帮助他们拓展对已学英语知识的应用能力。可见,在应试和素质教育目标下,课堂教学形式应规定为“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课堂精讲为辅”。当然,这种规定只作为复习课的教学原则,在新课讲解中则并不适用。
二、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应用的难点问题
通过教学实践,笔者发现需要重视以下三个方面的难点问题:
1.合作学习时的课堂问题设计。与其它课程中的合作学习一样,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仍面临着问题设计需要。即小组成员将围绕着一个或一组问题进行讨论,并从中来获得对已学知识的巩固目标。那么高中英语教学内容包括:阅读、词汇、语法、作文、听力等部分,着力从哪部分入手进行问题设计便值得思考。
2.合作学习时的学习进度管理。应用合作学习的方法在于激发起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但在整个实施过程中不能放任学生自主来完成,而需要教师在其中起到进度管控的作用。因此,在两节课的时间内,合作学习要达到怎样的效果,以及要解决怎样的问题等,都需要教师在过程中进行推动和提示。
3.合作学习时的学习效果反馈。复习课的目的很显然,那就是增强学生对已学知识的巩固程度。那么他们是否巩固了,则依赖于对课堂反馈的评价。前面已经提到了问题设计,从而对问题的解答则构成了评价学习效果的关键之处。此时,以怎样的方式来完成问题解答,以及教师如何最后进行精讲,便构成了另一项难点问题。
三、问题导向下的实践途径构建
根据上文所述并在问题导向下,合作学习方法的实施途径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构建。
1.合理把握问题类型和问题的设计。笔者认为,问题类型的选择应掌握这样的原则,即该问题能发挥触类旁通的作用,从而带动学生对阅读、词汇、语法、作文、听力等环节知识的巩固。因此,笔者建议从英语句型中来进行问题设计,这样就能较好的起到关联作用。在问题设计上,应注重与当前的热点时事相联系,从而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合理界定教师的教学职能和角色。教师在其中的职能在于引导和管控,从而就需要在合作学习中建立起双向反馈的机制,这种机制绝不是传统的“你问、我答”形式。因此,在布置了课堂问题之后,教师的教学重点便在于了解各小组的讨论情况,并对学生的临时提问给予个别解答。特别这对句型问题的汉译英来说,只要能表达清楚原句的意思可以先不去考察句型的复杂性。
3.合理制订评价机制增强学生参与。以小组为单位来公布答案,既能激发起高中生的集体使命感,也能确保答案是在小组成员的共同讨论下来得出的。这时,教师应充分肯定各小组答案的合理性,在此基础上来完成最后的精讲。当然,最终的精讲仍在于将问题的解答导向在最优方案上。
四、案例
以语法教学为例,这里就教师精讲进行案例分析:
第一步(学):
笔者在讲解这项语法时,正逢神州六号发射成功,禽流感蔓延等,所以设计了以下例句:
Only through everyone’s effort can the bird flu be wiped out completely.
这样的例句由于现实生活给学生提供了理解语言的情境,所以学生易于接受。通过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的学习语法的语言环境,达到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
第二步(分层教学):
1.要求成绩中下水平的一组的学生,完成对该语法所出现课文中单词的记忆、强化。
2.要求成绩中间和以上水平一组的学生,完成对存在该句型阅读资料的阅读练习,并引导成绩最好的一组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的进行造句。
不难看出,小组合作学习在提升高中生英语应用能力上,还须不断完善它的环境适应性。我国高中教育的同质化环境阻碍了学生学习天赋的发挥,从而就需要英语教师能够在赏识教育理念下边鼓励、边探索,最终来实现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有效结合。
篇10
高中阶段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作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必须最大限度地启发和鼓励学生积极进行数学实践及数学探索活动,充分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过程中获取数学知识,得到解题快乐,增强求知欲,树立自信心。”笔者结合二十余年的教学经验,认为在新课标下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有助于提升学生学习效能和教师教学效率。
一、探究性学习与传统教学相结合法
探究性学习是高中数学课堂中引入的一种新的学习方法,它以全方位的开放为前提,强调让学生在实践和探索中学习。新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高中数学课程还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教学模式。探究性学习在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以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等方面的作用得到了很多老师的共识,但在实际教学中却没有多少老师愿意花时间去实施,究其原因,除了老师的能力原因外,教学任务重、教学时间紧、高考压力大,使教师只顾完成教学任务,根本无暇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从而无法将新课程所倡导的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落到实处。对于这一问题,笔者认为有效的方法即是将探究性学习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二、变式教学法
所谓变式教学,即利用问题变式的方式进行教学。变式一般有过程性变式和概念性变式。过程性变式是通过变式展示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从而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形成知识网络,使学生抓住问题的本质,加深对问题的理解;概念性变式是利用概念变式和非概念变式揭示数学概念,进而建立新概念与已有概念的本质联系。新课程理念倡导基础知识的教学,不应求全,而应求联;基本技能的教学,不应求全,而应求变。因此,变式教学对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基本概念和基本思想,强化训练数学基本技能,培养数学思维有重要的作用。
三、课堂教学多样化法
充分利用教具和多媒体进行教学是使课堂教学多样化的重要方法,实现学科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是新课程理念的一个重要主题,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信息技术在中学教学尤其是数学学科的教学中越来越体现出其优越性,可以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抽象为直观;能够拓宽课本知识体系,拓宽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拓宽和加深课堂学习的内涵和外延。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帮助师生完成许多原先没法亲自动手完成的实践活动,然而生命的活性是任何模拟图像无法取代的,传统的黑板、粉笔、挂图、模型等工具,录音机、幻灯机、放映机等电化教学手段仍有用武之地,只有从实际出发,寻找最佳结合点,把各种教学工具和教学手段充分结合使用才可得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四、开放式思维教学法
新课标的数学课堂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开放式课堂,教学过程充满了多元性、不可预测性和不确定性,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作用是“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教师可以像绘画艺术家一样“蜻蜓点水”,留出大片“空白”,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在求知的过程中主动地探索、积极的思考,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开放式思维,从而让学生体会到自我参与感与创造感,得到心理的满足。在课堂上,可以通过“课堂提问”让学生大胆假设,独立思考,放飞思维,从而调动学生积极思考、积极主动获取知识,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把一些知识或问题留给学生,给学生暂时的知识空白,让学生到课外的知识海洋中去寻找、去发现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重要途径。
五、预设教学与生成教学相结合法
传统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强调预设教学,忽视生成教学,不接受教案以外的东西,而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教学活动过程和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倡导生成教学,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张扬个性,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教师是“先行组织者”,需帮助学生在“已掌握的知识”和“需要掌握的知识”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教师需面向全体学生,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设计出相应的预设教学活动。而多样化和个性化激活了数学课堂,是数学课堂焕发出生命力,教师应抓住机会,鼓励学生使用独特、新颖的解题方法,引导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和生成。
六、梯度教学法
在教学课堂上会遇到很多的例题和习题,由于学生的基础和数学能力参差不齐,如果题目超前、超难、超活,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长期如此,学生可能失去学习的激情和兴趣。因此,应在教学中应采取梯度教学法,例题的选配除了要有典型性、示范性、针对性外,还要控制难度,巧设角度,增设坡度。在整堂课里的题目设计有层次,新而不花,活而不乱,深而不难,实而有效,使学生循序渐进,从易到难,学生完成一个小题,相当于上了一个台阶,完成最后一个大题,像是登上了山峰,使学生颇有成就感。对于那些相对于我们普通学生来说综合性强难度较大的好题,教师可以将其分解成几个学生易于接受的小问题,让学生逐步求解,最终完成这一大题,层层深入,给予后进生更多的关照,通过日积月累,学生的能力会逐步提高,好的学生比以前更好,差的学生也会比以前更好了。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学习方法的重要途径,正确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不仅能够丰富课堂,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习的能力。而数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其课堂教学方法尤为重要。新课标要求教师在促进学生积极学习的同时,要在推动教育思想的转变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上下工夫,探究性学习与传统教学相结合法、变式教学法、课堂教学多样化法、开放式思维教学法、预设教学与生成教学相结合法以及梯度教学法的应用将有效地保证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学习水平。
参考文献:
[1]肖万祥,冯辉梅. 中学课堂有效教学的20条建议 [M]. 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8.
[2]赵国忠. 教师最需要什么[M]. 杭州: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课堂提问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