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培计划意见和建议范文

时间:2023-06-04 10:04: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国培计划意见和建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国培计划意见和建议

篇1

关键词:高职院校 国际化 人才培养模式

在经济全球化与信息网络化的形势下,教育国际化已成为必然趋势。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国际化人才的重任。因此,如何适应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探索国际化的办学模式,从而建立符合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规律特点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相应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与创新,是当前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为顺应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趋势,提高教育国际化水平,日照职业技术学院坚持开放办学的原则,较早的开展了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积极探索国际化的办学模式与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模式。

一、日照职业技术学院中丹合作办学项目

2006年5月,经中国驻丹麦大使馆推荐,日照职业技术学院与丹麦尼尔斯布鲁克哥本哈根商学院(Niels Brock Copenhagen Business College )签署了物流管理专业专科合作办学协议。2008年7月,两个学校联合招生、共同培养中国计划内高考考生。申请并通过尼尔斯布鲁克哥本哈根商学院物流管理专业英文论文答辩的学生,可以获得日照职业技术学院和哥本哈根商学院两个学校的专科毕业证书,并可以继续赴丹麦攻读哥本哈根商学院物流管理专业本科课程,成绩合格后,获得哥本哈根商学院的本科学历与学位。

日照职业技术学院中丹合作的物流管理专业以双方优势专业为依托,引进丹麦尼尔斯布鲁克哥本哈根商学院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材教法及师资等教育资源,日照职业技术学院和丹麦教师联合开展双语教学,同时聘请了国内大型物流企业有三年以上管理经验的高级管理人员开展实践课程项目的教学。至今,已经有三届168名毕业生顺利完成学业,3人赴丹麦继续深造,其余毕业生全部就业,他们分布在山东荣庆物流有限公司、日照港务局等国内物流业从事生产和管理工作,学生对项目的满意度和用人单位满意率分别为99.58%和96%。该项目为日照职业技术学院借鉴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高技能国际化人才,探索和完善中外合作办学模式、深化教学改革、完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二、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路径

1.国际化的课程设置

为适应现代物流的国际化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借鉴丹麦先进的教育理念,结合中国的实际国情,尼尔斯布鲁克哥本哈根商学院与日照职业技术学院共同讨论,准确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了学生培养计划、制定专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及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课程,形成了系统的模块化、国际化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从而培养具有国际意识、国际交往和国际竞争能力,熟练掌握现代物流基本原理,熟练运用与现代物流相适应的管理、经济、法律与技术等综合性知识,具备现代物流管理优秀的工作态度、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和高超的技能,能在各类物流企业从事国际国内物流经营生产与管理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为了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中丹合作物流管理专业按照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技能三大模块设置课程,形成了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与人交流沟通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专业动手实践能力的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大一下学期开始,引入了丹麦尼尔斯布鲁克哥本哈根商学院的组织管理(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物流学(Logistics)、质量管理(Quality Management)、跨文化交际(Cross Cultural Relations)、商务经济学(Business Economics)、国际市场营销学 (International Marketing)等8门优质课程,实行全英文教学。其中跨文化交际(Cross Cultural Relations)课程的开设增加了学生的国际知识和外国文化,培养了学生的国际观念和国际交往能力。为有效地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该专业的中丹两国教师密切合作,突出实践教学项目与专业岗位工作的一致性,精心设计了来自国际国内物流业的11个经典实践实训项目,开设了国内物流企业内训课程,三年级下学期与物流企业合作进行企业实地培训,从而实现学生“零距离上岗”。该专业还引进了国际执业资格证书课程,将职业资格认证(物流师、报关员、全国货代员从业资格证)标准纳入课程建设,为学生就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国际化的教学方式

在教学上,中丹物流管理专业全面借鉴丹麦先进的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课堂上,更加注重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与交流,更加注重实践项目在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在所有的理论课程中,全部采用实际的案例式教学;更加注重实践教学项目在教学中的应用,利用实际项目对学生进行能力的训练和提高。项目实践是课程教学的主线,以项目实践开展课堂教育教学活动,更加关注学生能力的培养,课堂讨论贯穿课程教学的始终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活动和项目实践使学生愉快的掌握了理论知识,强化了学生的职业认识,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也为学生将来学业的深造和就业以及职业的转岗和迁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国际化的师资队伍

为保证中丹合作物流管理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并不断提高该专业的办学水平,日照职业技术学院选拔了7名物流管理专业精通英语的教师与丹麦尼尔斯布鲁克哥本哈根商学院的4名专业教师以及来自国内物流大企业的3名兼职教师共同成立了中丹合作物流管理专业教研室,中方的教师全部为硕士研究生,同时有5名教师具有国外教育经历。中丹双方教师共同制定教学计划、探讨教学内容的设置,研究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模式。项目合作期间,丹方还每年免费培训日照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的6名专业教师,以使该专业的教师能够密切跟踪国际物流业最新发展。来自国内物流企业的兼职教师则从事实践课程的教学和学生实习的指导工作,他们会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参与教学计划特别是实践课程教学计划的制定工作。

4.国际化的教材

中丹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的是国际化的物流生产经营和管理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在此过程中,引进国外物流管理专业的原版教材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一方面,原版教材的引进可以促进学生对物流管理专业专业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原版教材可以非常准确地传递先进的物流管理理念。因而,日照职业技术学院中丹合作物流管理专业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教材,从第二学期开始引进的丹麦尼尔斯布鲁克哥本哈根商学院的8门优质课程。但原版教材的引进,也加大了教学的难度和成本,学生阅读理解的难度加大,为了达成教学效果,日照职业技术学院中丹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师们根据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编写了相关辅导教材,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使用和理解原版教材,在这个过程中,教学相长,教师和学生的水平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5.有力的教学保障措施

为了中丹物流管理专业合作办学的顺利实施,中丹双方共同成立了联合管理委员会,负责研究和制定该专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中丹双方建立了定期会议制度,交流工作信息、研究解决有关问题,制定并落实各项教学措施。联合管理委员会负责该教学项目的教学组织与管理;定期安排丹方专家进行教学指导、讲座交流、参加开学毕业典礼和论文答辩;组织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学生参加外方考试、赴国外院校继续深造等等。

良好的教学条件是中丹物流管理专业办学的基础。一是为中丹物流管理专业设立班级专用教室。二是设立了教学管理办公室进行教学管理工作。三是设立外教专用办公室。四是建设了专用多媒体语音室,便于外语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强化学生英语水平和实践教学环节,保证中丹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质量。由于职业需求的特殊性,要求该职业的人员既要掌握现代经贸、运输与物流理论和技能,又要具有较高的英语能力。一般在第四学期安排专业外语学习。课外活动时间鼓励学生加强语言学习,确保第三学期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力争通过六级考试,具备外语会话交流能力。为后续专业课的全英文授课创造条件。课外活动时间鼓励学生参加学校的英语角、英语对外社团等活动来提高英语水平及运用英语交际的能力。为促进学生对物流管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把握,我院每年都安排学生定期到国内先进物流企业参观学习,每年都举行物流管理专家论坛,让学生了解国内外物流发展的现状,把握物流发展动态。

在学生管理方面,由专职辅导员按照学院要求组织学生安全教育,加强学生住宿、生活、交通等各方面的安全管理;开设人文素质课、召开主题班会、加强教育引导,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鼓励学生参加有意义的社团活动,活动情况纳入学生考核评定;学生奖学助学,则根据学生德育、智育、体育三方面成绩综合考评,评选落实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学院奖学金、丁肇中奖学金、系部奖学金等奖项。

三、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经验

通过中丹合作办学,日照职业技术学院的高职国际化人才培养实践取得了初步成果,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

优质课程的引进丰富了高职教学内容。中丹合作物流管理专业引进了丹麦的优质教育资源,吸收了国外职业教育先进教学理念和教学经验,充实并丰富了教学内容,更新了教学和管理理念,提高了办学质量。对我院提高教学质量,扩大办学规模,服务区域经济,突出办学特色发挥了积极作用。

优质项目的实施全面提高了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水平。中丹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师在合作办学的过程中,通过与国外教师合作,赴国外学习和培训,获得了大量的国外关于物流管理专业方面的新知识和新理论,一方面,提高了他们英语应用水平,拓宽了理论知识,开拓了视野;另一方面,发达国家教师的敬业精神,对教育的热爱和对职业的忠诚也强烈的影响着他们更好的教书育人。物流管理专业教师通过教学实践增长了教学经验,提高了教学实践能力,使他们迅速地成长为“双师型”、“双语型”符合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要求的师资。

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实践提高了学生的市场竞争力。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需要既具备专门知识和能力,又具备国际视野的国际化人才。为实现国际化人才的培养目标,合作办学为学生提供了趋向国际化的学习环境。中丹物流专业毕业的学生,不仅具备本专业的专业技能,外语水平较高,而且通过丹方外教来我院授课,使学生了解了国际通行的惯例、法规、国际经贸常识以及文化、习俗、礼仪等,具备了基本的国际社会人才标准,为学生就业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

中丹合作办学扩大了对外交流与合作。中丹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顺利实施,为日照职业技术学院与国外院校合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带动了学校机电、旅游、汽车等专业与国外院校的合作,学校在与丹麦尼尔斯布鲁克哥本哈根商学院合作的基础上,2009年再次合作申报了“中丹旅游管理专业”,并相继与韩国新星大学合办了“中韩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合作专业,与澳大利亚戈顿继续教育学院合办了“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其中与韩国合作举办的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被确立为地方财政支持的国家示范建设专业,极大地拓宽了学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领域和范围,提高了学校的国际知名度。

四、结束语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是我国高职院校借鉴国际经验、提升自身教育质量、培养高素质的国际化人才等方面的重要途径。面对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教育国际化的机遇和挑战,高等职业教育要确立国际化理念,从实际出发,立足实践,不断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提升高等职业院校的国际化办学水平。

基金项目:2012年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立项项目《高职院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研究》( 项目编号:2012632)。主持人:韩邦云

参考文献:

[1]赵彦志.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国际化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基于东北财经大学萨里国际学院的人才培养经验.[J]文教资料,2010(3)

[2]杨林、褚绍绵.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及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辽宁高职学报,2003(4)

[3]陈昌贵.跨国教育:一个不容忽视的新课题[J].高等教育研究,2006(4)

[4]张晓琴、温婷.浅析中外职教集团化办学的共性和差异性[J].中国成人教育,2013(17)

[5]陶学恒、崔远慧等.依托中法合作项目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研究《价值工程》2011(5)

[6]李辉、孙文军.日照职业技术学院中丹合作办学的改革措施;《商场现代化》2012(9)

篇2

一、培训学员对培训满意度调查结果

对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表明:培训学员对本次培训的满意度还是非常高的,在整个调查过程中有99%的学员对培训的项目满足学习需求的程度、研修(培训)资源、研修(培训)方式方法选择、主讲和指导教师水平、用餐和服务质量评价内容表示满意(见表1),表明本次培训的课程安排、培训教师能力、组织形式、管理服务等方面的内容安排合理。

二、培训学员访谈总结本次培训的主要成果

在培训中和培训结束后分别组织召开了两次培训学员座谈会,针对培训中和整个培训的各项内容进行座谈和讨论,通过两次座谈会总结了本次培训的主要成果。

(1)10天60课时的培训,按照预定的培训计划,顺利实施了培训,达到了预期的培训目标。所有学员都圆满完成培训任务,全员结业。调查问卷的反馈意见显示全体学员对培训整体效果表示非常满意。

(2)在培训过程中积累了培训视频资源,将逐步形成培训资源库,为学员的后续发展提供长远支持。

(3)收集并整理了所有培训学员的作业,内部整理了学员教案集、说课集和问题集。

(4)在培训过程中,学员与学员之间、学员与培训教师之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为以后开展合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5)学员在培训中记录下自己的培训感悟,与培训单位建立了深厚友谊。

(6)通过培训课程的学习,学员自编的一套100人的小型团体操、30余个自编小学游戏,可以为今后的培训提供丰富的素材。

(7)学员通过两位日本学校体育学专家的授课,对日本小学学校体育有了一定的了解,开阔了眼界,获得了巨大的收获。

(8)在培训过程中培训主讲教师队伍与培训管理队伍也得到相应的锻炼,对于优秀培训团队的建设和培训水平的提高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学员对本次培训提出的优点和不足

通过培训后的调查问卷统计分析,调查和总结本次培训的优点和不足之处,为以后的培训提供经验和总结。

1.学员认为项目的优点或给学员留下深刻印象的是:

(1)东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的“红歌教师”年丰老师最受爱戴。

(2)国培课程中的实践课教学比例比较多,能够达到培训总课程的50%,是和以往的培训大不相同的地方,是我们学员最喜欢的课程。

(3) 培训中邀请到国外专家授课,也是在其它培训中没有经历过的。

(4)课程设置针对性强,班主任团队工作细致、周到。

(5)接待工作、服务工作使学员感动。

(6)重视体育教师的教学技能和实践运动技能的培训,学到真正的本领。

(7)管理团队认真、负责的态度。

(8)教学与服务团队。

(9)管理团队服务态度与质量。

(10)服务团队周到细致,课程安排针对性强,切中要点。

(11)生活和服务、课程设置。

(12)培训教师队伍阵容强大,每一位教师上课都那么认真、投入、有激情,从他们身上看到了体育教师的品格。

(13)教育科研。

(14)课程设置,培训资源,培训方式,团队管理。

(15)教学内容的安排和讲座专家的安排。

(16)班主任刘俊一老师及志愿者们给予了我们无微不至的关怀。

(17)印象最深刻的是年丰老师,他的激情、精神、教法、口令、3-3-5式的掌声,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18)培训目标的设置,培训主讲和指导教师水平高,班主任及助教的敬业精神,培训课程和活动内容丰富。

(19)能够根据学员需求及时调整培训活动。

2.学员对改进该项目的建议与意见是:

(1)希望进一步加大实践课的教学。

(2)理论课内容需要进一步贴近小学体育教学的实践。

(3)希望培训资源完全共享。

(4)培训时间太短,有点蜻蜓点水。

(5)日程安排不要太紧,要考虑不同年龄层次的人。

(6)适当增加学员的研讨活动。

(7)希望有更多的交流与研讨的时间。

(8)“破冰行动”放在培训之前可能效果显著。

篇3

关键词 “国培计划” 乡村教师访 名校 实施 建议

教育部、财政部自2010年开始实施的“国培计划”取得很大的成效,培训教师700多万人次,其中农村教师占96.4%,极大提高了广大农村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2015年,教育部、财政部设置了“国培计划”中西部项目乡村教师访名校培训项目,要求教师培训者组织参训教师进入发达省市的优质中小学,以发现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为驱樱通过访名校跟岗实践的形式,改变参训教师的教学行为,提升参训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2015年,作为专门的省级教师培训机构,福建教育学院通过公开竞标的方式获得了中西部五个省区(以下简称“五省”)的“国培计划”中西部项目乡村教师访名校初中化学培训任务,并顺利完成,获得委托单位和参训教师的高度好评。

一、乡村教师访名校培训项目参训教师需求分析

通过文献分析、问卷调查、专家咨询、个别访谈等方式,我们对五省参训教师的培训需求进行了调研。针对调研发现的问题,我们认为参训教师的培训需求主要有:更新化学教育教学理念;进一步学习掌握化学相关知识;提升化学教育教学能力;提升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的能力;开设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辅导和学校安全与法制专题课程。在此基础上,确立了培训的主题――深化新课标理念,提升农村教师教育教学能力。

二、乡村教师访名校培训项目的设计和实施

1.在首席专家和项目负责人带领下进行方案的研制、论证与修改

“国培计划”中西部项目一般采取公开招投标的方式遴选培训承担机构。项目申报书中要求成立项目管理团队和设立首席专家。在首席专家和项目负责人的带领下,认真研读中西部各省的招投标文件,按照文件的要求进行培训需求调研,确立培训主题和目标,并研制方案,撰写申报书。有些省份还要求首席专家和项目负责人进行现场答辩、论证。在此基础上,相关省份“国培计划”负责部门会根据网络平台专家匿名评审或者专家现场论证意见列出可能人选承担培训机构名单,并请申报单位根据专家的评审意见修改方案和申报书。通过多次反复修改,项目团队撰写的培训方案和申报书可以更好地符合委托省份参训教师培训需求,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在项目负责人和教学班主任的主持下进行项目的实施

获得项目承担资格后,项目负责人和教学班主任着手按照培训方案和申报书的规划,组织项目团队进行项目的实施。在收到委托省份参训教师信息后,第一时间通过邮箱、QQ群或问卷星网站等途径,向参训教师进行培训需求问卷调查,以便进一步修正培训方案,并撰写出培训实施方案。开班式上,项目负责人和教学班主任围绕培训理念、培训需求调研、培训主题、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培训模式、培训要求、学员任务、考核方式、培训预期成果等内容向参训教师作全面介绍,以便参训教师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培训过程中。每一门课程或活动前,项目负责人和教学班主任对该课程或活动设计的意图进行深入说明,帮助参训教师认识该课程或活动在整个培训中起什么作用或要达到什么目标;课程或活动结束后,项目负责人或教学班主任对该课程或活动进行深入总结或提升,帮助参训教师进一步提炼课程或活动的收获,并形成一些观念性的认识。项目实施过程中,项目负责人和教学班主任通过个别交流、座谈会或课程测评等方式及时了解参训教师的意见或建议,及时改进培训方案,调整培训内容和形式。培训过程中,教学班主任根据培训时间的长短,有针对性地制作3~4期精美的、有指导价值的、专业性的培训工作简报。培训结束后,项目负责人和教学班主任根据委托省份的要求,撰写提交相关的培训总结材料。

3.在行政班主任和班委的带动下进行学习共同体的构建

乡村教师访名校培训项目的参训教师来自于同一个省份的不同县的农村初中校,参训教师之间互相认识的并不多,培训时间一般为10天或15天。在短暂的培训时间内,要使参训教师都可以积极主动地加入到培训过程中,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就显得相当重要。在从委托省份获得参训教师信息后,项目团队行政班主任第一时间建立了班级QQ群、班级微信群、班级网络研修平台,并发送短信或打电话邀请全体参训教师加入。在QQ群和微信群里,行政班主任通过培训方案、回答参训教师问题、福州市和福建教育学院简介等方式,与参训教师们建立了良好的互动关系,并根据参训教师信息和交流情况,初步遴选培训班班委队伍,将参训教师进行分组。开班式结束后,行政班主任负责组织参训教师开展“破冰之旅,团队建设”活动,在活动中参训教师们自主选出了各组的组长以及班长、副班长、学习委员、生活委员、文艺委员等。课后,行政班主任组织班委召开班委会,对班委的工作提出要求。有了强有力的班委队伍,行政班主任构建班级学习共同体的工作就更为顺利了。整个培训过程中,在行政班主任和班委的带动下,班级的学习共同体得到了有效构建,并在培训过程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形成了“班委自治”氛围,带动了更多的参训教师自觉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4.在项目团队和一线名师的导引下进行访名校跟岗实践

乡村教师访名校培训项目的突出亮点之一在于引入了访名校跟岗实践环节,要求实践性课程不少于50%,要聘请一线优秀教师担任指导教师,通过访名校跟岗实践活动,让参训教师通过观摩体验优秀教师示范课进行反思,以期对参训教师返校后的教学行为改进有所帮助。为实现教育部的这一意图,项目团队遴选了一大批优秀的一线名师作为实践指导教师对参训教师的跟岗实践活动进行全程指导。这些优秀一线名师包括来自一线的国培专家、特级教师、省名师、省学科带头人、教研员、高级教师、优秀青年教师等。在访名校跟岗实践过程中主要采取的是示范课观摩、同课异构、同课二次异构、研讨课现场诊断、课例研究、名校课程介绍、名校文化考察、心得反思等形式进行。在这个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一线名师的实践指导教师作用,让一线名师与参训教师共同探讨解决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互相交流经验和看法,既帮助参训教师解决了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实际疑难问题,也培养了一批可以承担乡村教师培训工作的一线名师队伍。

5.在网络研修平台的助力下进行自主反思与改进方案撰写

在集中培训过程中,项目团队建立了乡村教师访名校专题网络研修平台。网络研修平台的一个重要作用在于参训教师在参加培训的每一天,都可以根据当天的课程或活动撰写研修心得或体会,全班教师均可以登陆平台阅读其他教师提交的研修心得或体会,进一步巩固了学习共同体。在专家讲座理论引领、名师跟岗实践示范指导、同伴小组交流互助的基础上,参训教师通过观摩、体验、感悟,结合所在学校实际情况和学生生源情况,撰写返校以后课堂教学改进的方案,以期通过教育教学理念的改引领自身教学行为的改变,从而实现教育部所期待的“先体验、后反思、再实践”的要求。这样的培训设计里,培训的结业并不代表着培训班的结束,项目团队还要对参训教师撰写的改进方案进行指导修改,并督促参训教师返校后进行实践。

三、乡村教师访名校培训项目的实施建议

1.全面把握不同省份参训教师培训个体需求

在进行五省“国培计划”中西部项目乡村教师访名校培训项目申报和实施后,发现五省的参训教师总体需求是一致的,但是由于各个省份选派的参训教师年龄、教龄、职称、所在学校等方面的差异,参训教师个体的培训需求并不完全一致。比如,有的省份选派的参训教师大部分参加工作时间都不足五年,有的省份选派的教师参训工作的时间基本都超过了十五年;有的省份选派的参训教师高级教师占大多数,而有的省份选派的参训教师中学二级和中学一级占大多数;有的省份选派的参训教师全部是乡村一级的教师,而有的省份选派的参训教师里面有部分来自于县城学校。在从委托省份获得参训教师信息后,要第一时间通过各种途径对参训教师进行培训需求的再调研,以全面把握不同省份参训教师的培训个体需求,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用富有吸引力的课程和灵活多样的培训模式将参训教师吸引到培训中来,让尽可能多的参训教师都获得最大的收获。

2.全面保障不同省份参训教师生活需求

后勤生活保障对于参训教师能不能全身心、愉快地参与到培训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中西部省份与中东部省份在生活、饮食、作息时间等方面都有较大差异,这些差异需要引起项目团队的足够重视。在培训前,项目团队可以通过网络搜索、与学员交流、咨询了解相关省份情况的人员等多种方式了解掌握不同省份参训教师的不同生活需求。比如,有两个省的参训教师到东部沿海城市参加培训存在时差问题,这就需要在培训过程中适当调整每天的课程或活动时间,并帮助参训教师逐渐适应;沿海地区饮食方面偏好海鲜鱼类,口味偏清淡,中西部地区偏好面食,口味偏辣偏重,沿海地区雨季偏多,冬天阴冷没有暖气供应,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项目承担机构和项目团队在培训前广泛调研了解,在培训过程中尽力为参训教师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和条件。教育部对“国培计划”项目的质量进行了学员匿名测评,参训教师满意率最低的一般都是食宿条件这一项。2015年承担的五省乡村教师访名校初中化学培训结束后,对参训教师进行了匿名测评,参训教师对我院提供的食宿条件非常满意率都超过了90%。

3.组建专门专业的培训项目专家导师团队

要真正通过“国培计划”项目的实施帮助参训教师解决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提升教育教学能力,这就要求培训承担单位组建一支专门专业的培训项目专家导师团队。该导师团队既要有高校培训专家,又要有教研员和一线名师,形成“三人行”导师团队,全程指导参训教师。项目团队在培训过程中,应该用自己的专业指导让参训教师感受到项目团队成员除了是自己生活上的朋友,更重要的是自己专业成长过程的导师。在培训过程中,可以采用“双导师制”,由高校培训专家担任参训教师的理论导师,由教研员或一线名师担任参训教师的实践导师。或者可以根据需要结合采用“主辅导师制”,由高校培训专家担任理论导师,教研员或一线教师担任实践导师,他们共同作为主导师的基础上,聘请国内知名高校的知名学者担任辅导师,共同指导参训教师。

4.构建灵活多样的访名校跟岗实践模式

项目团队要设计好访名校跟岗实践环节的实践方案,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比如示范课观摩、同课异构、同课二次异构、研讨课现场诊断、课例研究、名校课程介绍、名校文化考察、心得反思等形式。我们比较不赞同直接将学员分成若干小组,将这些小组成员分散到若干个不同的学校,由所在学校的优秀教师直接接管,参训教师直接跟着所在学校的优秀教师进行学习的方式。因为初中化学学科每周的课程并不太多,加上一线名师自身工作繁忙,无法全程兼顾参训教师,也无法完全按照项目团队的实践方案落实,效果会大打折扣,无法真正达到访名校的目的。

篇4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教师的来源主要是高校毕业生,实践经验欠缺,实践能力偏弱,无法有效开展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这种现象已经引起各高职院校以及研究学者的重视,并开展了各项研究。李蕊在《高职教师顶岗实践实施策略建议》一文中指出要建立顶岗实践长效机制。王升平在《高职专业教师顶岗实践培养模式的有效性探究》一文中指出,通过直接脱产下企业顶岗实践的方式提高年青教师的实践能力。张君维在《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实施途径探讨》一文中主张建立专业教师顶岗实践基地。这些研究都在探讨高职教师实践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但忽视了一个问题就是企业方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参与进来,以及如何提高企业的参与积极性。

2企业顶岗国培对高职教师成长的意义

2.1实际意义

第一,建立高职院校教师实践能力成长通道。通过企业顶岗国培项目,提高企业参与对教师培养的积极性,接纳教师融入企业,使高职教师在实际对应的工作岗位中提升实践操作能力,实现理论与实际的无缝对接。通过在企业顶岗实践,教师可将书本中的理论知识与企业实际经营中的先进专业技术进行无缝对接,从而达到知识和技能的水融境界,剔除与当前知识背景不相符合的老化理论,吸纳与时俱进的专业技能,在顶岗中见“真知”。第二,调动校、企、人三方的参与积极性。通过企业顶岗国培,可有效开展深度校企合作,提高高职院校教师实践能力,提升实践教学效果,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人才。教师深入企业履行专业岗位职责,企业员工进入院校担任专业课程教授工作,行业与专业间的共性与差异,在不断的学术研讨与技能实操中使专业知识在幅度上和纵深处逐步得以体现,企业岗位的设置、项目专业的变更、专业核心课程的修改、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等,都应在持续交流和合作中走向深入,并有凭有据。

2.2理论意义

第一,政策意义:是对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意见》中关于顶岗实践国家级培训的政策实施研究。有助于政策更好的发挥其价值,使政府、学校、企业共同参与教师顶岗实践培训,有助于保障培训质量。第二,在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科学的管理之下,企业同行间的优胜劣汰,使市场成为教师企业顶岗实践结果的最终裁判,角色的转变,无形中增强了教师的责任感,形成主人翁精神,从而建立具有创新理念的教学结构与思维。

3研究内容

3.1顶岗国培在高职教师实践能力方面发挥的作用

高职院校教师通过参加企业顶岗培训项目,了解产业未来发展趋势、工作组织方式、管理模式等基本情况,学习与所教专业相关领域中的新知识、新技术,掌握专业岗位的操作技能。在职业教育理念、思维模式、实际工作需求等方面总结企业顶岗在促进教师实践成长能力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

3.2分析高职人才培养的客观规律及其对教师的要求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要求,教师顶岗实践是培养真正的“双师型”教师,保证教育质量,实现高等职业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办出高等职业院校特色,提高专业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有效途径。

3.3政、校、企共同制定培养方案,保障培训工作有效实施

由政府教育部门与企业联合开展的企业顶岗国培成为促进高职院校教师实践能力成长新的重要途径,由多方共同参与保障培训的顺利实施,使得这一途径具有较大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

3.4完善相应的配套服务体系

第一,加强与企业领导的沟通,使企业领导认识到,国家级师资培训的重要意义所在,进而协调好生产管理与教师培训的关系,把优秀的技术人员分配到培训班上作为指导教师对参培教师进行培训。第二,加强学员管理,建立科学的国培学员考评体系,提升国培证书含金量,建议将培训成绩作为学员晋升职称、认定双师素质的有效凭据;以促使学员和所在单位更加重视国培。

4亟待解决的问题

4.1企业的开放度

由于企业参与顶岗国培更多的是带有公益的性质,接收教师顶岗实践的企业不够重视,参与面小,参加企业顶岗国培的教师只占高职院校教师比例的一部分,因而无法真正获得企业岗位实际有效信息,普及面受到限制。需要建立良好的合作机制,使企业能更多的参与到职业教育中来。

4.2教师参培的规模

2011年到2013年三年间的企业顶岗国培项目共计划培训教师数量占高职院校教师数量不到30%,规模偏小,需联合更多优秀的企业,政府部门提供更多的政策、资金支持,鼓励更多的教师参加培训,使高职院校教师实践能力呈现整体性的成长趋势。

4.3后期的应用实效性

篇5

[关键词]乡村;英语教师;培训

职业培训是教师职后专业提升及职业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保障之一。为了完善教师培训,提高乡村教师的专题素质,2010年,国家教育部、财政部共同下发实施“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简称“国培计划”)的通知,启动了“国培计划”的实施工作。“国培计划”的实施对于提高乡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推动乡村教育教学改革,更好服务于乡村教育教学活动,促进乡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有重要意义。自“国培计划实施以来,乡村教师的培训现状及需求如何?如何使培训与乡村教学实际相结合?本文结合桂林师专“国培计划”英语学科项目实施的情况,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听课、查看学员总结等方式,分析乡村英语教师培训的现状及培训需求,并对乡村英语教师职业培训提出相应对策。

一、乡村英语教师培训现状

2015年,桂林师专参与“国培计划”实施的英语学科项目包括:乡村教师访名校项目和送教下乡项目,共六项,以小学英语教师培训为主;学员构成为:桂林市和百色市的乡村小学英语教师,共计428人。笔者通过参与该项目的管理、问卷调查、听课、访谈、查阅学员总结等形式,对乡村英语教师现状及培训情况有了一定了解。

(一)乡村教师师资力量较为薄弱。在以上六项“国培项目”实施前,我们对项目县的乡村英语教师现状进行调查得知,乡村小学英语教师师资力量较薄弱,相当部分是转岗或兼职英语教师,有的是语文、数学老师转岗教英语,有的是音乐老师转岗教英语。他们参加的培训以转岗培训为主。存在英语专业基础亟待提高的问题。

(二)乡村教师参加培训机会参差不齐。项目县边远乡村的教师走上教师工作岗位后,很少有机会参加培训。原因是学校边远,师资缺乏。教师如果去参加培训,就会造成无人代课的情况。近县城的乡村小学的教师参加培训的机会较多。原因是学校近县城,资源共享的机会多。也有学员谈到,由于县教育局在培训人员安排上统筹不够,有的学员参加了好几次培训,有的一次机会也没有。

(三)乡村教师对培训效果的认识莫衷一是。绝大多数乡村英语教师对参与培训活动,加强自身学习,不断改进和完善自己具有一定的愿望。有的学员谈到,他们很愿意参加培训,出来接受新观念,开阔视野。但也有学员认为参加培训用处不大,因为乡村教学条件的限制,在培训中获得的新观念,新方法回到乡村学校用不上,反而带来很大的反差和失落感。

(四)培训内容不符合乡村英语教育教学实际。以往的培训存在教学手段过于前沿或现代化的问题,乡村英语老师通过培训后,难以将这些内容用于教学实践。此外,部分学员反映,以往参加过的一些培训,培训方式比较单一,通常采用讲座形式,培训理论课时多,拓展活动少。

二、乡村英语教师培训需求

在对桂林师专2015年“国培计划”英语学科项目的学员进行访谈中,我们了解到乡村教师的培训需求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项目设置需求。随着“国培计划”的深入开展,参加培训的乡村英语教师数量在不断增多。调查和访谈显示,国培计划项目中“送教下乡”和“乡村教师访名校”项目是乡村教师普遍欢迎的。送教下乡项目,集中在项目县城某学校进行培训,对大多数学员而言,学习生活都相对方便。乡村教师访名校项目,集中在桂林市几所名校进行跟岗培训,这个项目形式受刚毕业不久的年轻教师普遍欢迎,这类乡村教师年轻,思想活跃,勇于改革,加上没有家庭方面的负担,他们迫切希望接受新的信息和新的观念。

(二)培训内容需求。乡村英语教师对培训内容的要求包括:1.根据乡村与城市教学条件差异,适合乡村教师教学的培训内容2.结合乡村英语教学实际,涉及乡村小学英语教学方法的培训内容。3.少理论,多实践和互动环节的培内容。4.同课异构,促进教学的培训内容。5.课件、微课制作的培训内容。

(三)培训方式需求。调查显示,在国培计划,访名校、顶岗置换、送教下乡和网络研修项目中,超过60%的学员希望参加名校的跟岗或送教下乡。在培训形式上,85%的学员希望同课异构及课堂教学展示,70%的学员希望专题研讨与交流互动,55%的教师希望专家授课。

(四)培训团队需求。构建完善的培训团队,提高培训团队的综合素质,这是落实“国培计划”,提高乡村教师培训效果的重要条件。调查发现,乡村教师最需要的培训者是优秀的一线教师和教学名师,90%的教师希望一线优秀教师担任培训教师,65%的教师希望教学名师担任培训教师,也有25%的教师希望高校教师担任培训教师,另外有不到10%教师希望学校领导、教育行政主管领导担任培训教师。

(五)保障条件需求。“国培计划”的实施和乡村教师培训效果提升,促进教师队伍职业发展,离不开相应的保障条件,主要包括培训时间、管理方法、培训经费等。调查表明,80%的学员希望在学期工作时间内参加培训,以摆脱繁琐的教学任务和家庭琐事,进行7――10天的脱产培训;30%学员表示短期培训可在寒假或暑假进行。80%以上的学员倾向于每次培训时间不超过10天。在培训管理方式上,85%的学员认同学分制管理,同时还希望根据学院的具体情况实行人性化管理。

三、乡村教师职业培训的有效对策

为促进教师培训发展,结合培训工作需要和“国培计划”的要求,我们根据乡村教师培训现状及需求分析,从以下方面人手,采取对策。

(一)重视调查研究,科学实施培训项目。乡村英语教师培训是一项有目的、有计划的工作,为促进“国培计划”有效实施,我们做了大量调查研究工作,了解学员的基本情况和培训需求,明确培训的目的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并在教师培训队伍、培训场地、资金、设施等方面做好准备工作,为乡村教师培训提供条件,有利于乡村教师职业培训和培训效果提升。

1.重视培训前的调查研究,了解培训需求。我们在培训前对学员开展问卷调查,并与项目县教育局进行座谈对接,了解他们对培训的愿望和建议,并对这些意见和建议整理归类,制定有效的培训方案,提高培训的针对性,提升乡村英语教师培训效果。

2.明确培训目标,制定培训计划。确定培训目标非常关键的内容,首先要明确“为什么培训”,并深入学习“国培计划”文件的精神实质,准确把握培训目标和要求,了解培训需求和参与教师的基本情况。有针对的制定培训计划。重视培训成果转化,推动乡村英语教师职业发展。探索出具有针对性、时效性的乡村教师培训方案,并创新培训内容、形式和途径,推动乡村英语教师培训工作顺利进行。

3.注重教师培训队伍质量和课程资源的开发。为了让学员在培训期间能了解到国内前沿的教学理念,学有所得、学有所用,我们聘请区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桂林市教科所小学英语教研员、区教育局小学英语教研员、桂林市一线小学高级教师组成培训团队。她们将自身多年实际教学与教研员的经验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带领学员对新课标进行了全面的解读,并将许多实用的技巧现场演示给学员。她们丰富的知识面、扎实的基本功、风趣幽默的授课风格,带动学员思考,引领学员前进。

(二)精选培训内容,合理设置培训方案。在明确培训目标的前提下,精选设计培训内容和形式,加强培训过程的管理,有效组织乡村教师培训的各项活动。

1.紧跟目标制定培训计划,科学合理安排培训内容。课程设置以学员需求为主线,以“两部分,三维度”的形式展开,分别是专题讲座、课堂教学观摩和同课异构实践两部分,着眼于专业理论、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三维度。培训内容模块包括专业理念、课程发展、教师专业发展等模块及相关专题。

2.围绕计划采取形式多样的培训形式和方法,注重学以致用。在培训形式和方法上,根据学员的具体特点,精心设计培训形式,采用“参与式专题v座+名师课堂观摩+同课异构展示+学员实践汇报+后续跟进”的“多样交融”的培训模式,增加互动和体验活动,突出乡村英语教师主体参与意识,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形成互动的培训场景,并通过相互交流和反思,加深对培训活动的感悟,总结经验,让乡村英语教师相互学习和进步,提高培训的实效性。

创建“学员讨论QQ群”,为学员们提供一个相互交流学习的平台,既可以交流学习期间的总结、心得、体会,也可以探讨、交流学习过程中的疑问,还可以分享学习期间的各种音像、课件资料。邀请授课专家人群,解答和指导学员的困惑及问题,巩固训后的效果。

通过形式多样的培训形式和方法,帮助学员转变思想观念、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同时强化他们的英语语言素养,提高他们对教材的驾驭能力和教学活动设计的创新能力,提升他们的教学科研能力。

(三)采取多元化考核评价方式。采取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由授课专家、一线教师及管理团队组共同组成考评小组根据学员的表现进行全面客观地评价。考核成绩由学员的出勤情况20%,课堂参与40%,展示及任务20%,总结性成果20%构成。

篇6

关键词:职业学校;教师培训;专业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01C-0048-05

为落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1〕14号)和省教育厅、省财政厅颁发的《关于“十二五”期间进一步加强职业院校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苏教师〔2012〕35号)等相关文件的要求,江苏围绕全省师资建设,特别是职业院校师资建设重点工作,全面规划和统筹国培、省培等项目任务,合理安排各项目培训计划,科学优化项目培训内容与方式,狠抓过程管理与质量监控,切实提高全省职业学校教师培训的质量和成效。

一、“十二五”江苏推进职业学校教师培训专业化的背景及主要成绩

职业学校教师和管理者素质提升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基础,是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支撑。总体而言,“十二五”期间江苏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仍然面临着“量缺”和“质低”的问题。全省职业学校专业教师数量严重不足,生师比远远超出教育部规定的20∶1左右的标准,个别学校生师比高达27、28∶1,部分专业甚至超过30∶1。2011年,全省308所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达到92.46万人,但专业教师数仅为4.4万人,难以较好地满足常规教学和管理需要,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同时,大量教师难以适应职业学校教育教学要求。一方面,师范院校毕业的教师普遍缺乏专业素质和动手能力;另一方面,普通高校毕业的教师普遍缺乏教学理论和教学技艺,其共同不足是缺乏企业背景和经历,不具备“双师”素质。

针对现状,省、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教育规划纲要,全面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师资工作会议精神和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意见》,出台一系列的制度文件,采取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创新培训工作机制,完善教师企业实践制度和兼职教师聘用政策,着力加强职业学校师资和管理干部队伍建设。一是适应职业教育稳定规模的要求,不断充实教师队伍数量。根据省级教育、人事部门统一部署,市、县根据省定编制标准,明确地方职业学校教师编制,解决生师比过高的问题。二是满足职业教育教学提高的要求,明确职业学校教师素质要求。2012年起,省教育厅先后制定各大类主要专业“双师型”教师标准,完善了“双师型”教师认证和职称评审制度;开通中职教师正高级职称评审;制定中等职业学校特级教师标准和五年制高职校名师标准并组织开展了评选。同时,注重加强中职教师的师德建设,完善师德规范,严格考核管理。三是加快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创新职业学校教师培训及管理模式。积极探索和建立“产教结合、研训一体”的职业教育教师培训新模式。2012年,成立省“职业教育教师培训中心”,打造教师培训发展新平台。中心以“服务行政、统筹资源、优化管理、发展教师”为理念,坚持“打造公共项目、开发公共产品、提供公共服务”的定位,着力提高职业教育教师培训的质量和效能。在全面落实国培计划,完成专业骨干教师、青年教师企业实践等各项任务的基础上,每年度组织完成近7000人的省级面授培训。各培训基地不断创新培训形式,丰富培训品类,提高培训质量。各地从地方实际出发,组织开展国培、省培未能普及到的专业或类别培训。

五年间,江苏完成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4171人,组织完成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3967人。其中,出国研修101人,骨干校长及相关培训374人,专业带头人培训172人,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1846人,青年教师企业实践581人。

组织完成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省级培训26759人,年均超过5300人。其中,出国研修1500余人,新课程/专业带头人培训5809人,骨干教师培训5052人,技能竞赛专题培训4638人,管理者培训3975人,其他专项培训2810人;另外,教师网络培训2975人。

二、“十二五”江苏创新职业学校教师培训工作的主要做法与成效

为贯彻落实国家、省提出的重点支持提高教师素质、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工作要求,积极构建国培、省培、市培和校培联动机制,积极调动和统筹各方力量,指导各培训基地强化重点和特色项目建设,加强培训前、中、后的全程管理,着力于实现全省中职教师培训的规范化、专业化、信息化和国际化。

(一)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和优化培训项目安排

全省教师培训项目在落实国家、省关于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总体要求和任务的基础上,突出围绕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工作和重大工程安排年度教师培训项目和计划,遵从“服务教育行政中心工作,破解课程教学改革现实难题,满足学校教师专业发展需求”基本指导思想,按照从“校培、市培再到省培、国培”的培训项目顶层设计思路,科学规划设计,坚持“按专业、分类别”逐级提升培训层次。特别是,在各项目中贯彻、突出教师专业标准的要求,落实国家对合格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引导广大教师逐步建立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规范,促进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建立专业发展的基本准则,以此构建教师培养、培训、考核等工作的基本依据。

各年度职业学校教师主要包括出国研修、集中式基地培训、网络培训等形式的9大类、180余项培训。其中,国家级培训3类、111项,达750余人;省级集中培训6类、70项,达6600余人;省级网络培训近3000人。尤其是,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和教育改革的进展,设置了“指性人才培养方案实施及教学模式改革研训”,加大了德育课教师、班主任、团委书记等对象的培训力度;响应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以及适应教育部关于在大中专院校开展创业教育的要求,设置创业教育指导与管理者培训等。2015年首次实施网络培训,共开设9门课程,上半年和下半年分两期共培训2975人次,经考核,培训合格率达99%,培训反响较好。

(二)加强制度建设,推进培训项目实施和管理规范化

完善职业院校教师培训制度,使培训工作各环节有章可循,是提升职业院校教师培训工作整体水平、满足教师专业化发展需求的重要保证。职业学校教师培训工作高度重视对教师培训的政策引导和制度规范,出台了《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国家级和省级培训管理办法》《江苏省中职校新入职教师培训管理办法》《江苏省职业院校教师培训优秀项目、优秀个人、优秀单位评选管理办法》等职业学校教师培训工作的政策文件,严格机构遴选、项目准入、经费使用等各个环节要求,强调把考核验收作为强化培训效果的重要抓手,保证培训工作高效稳妥推进,着力推进教师培训组织、实施、考核等规范化、科学化,切实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要求各院校制定符合校情的教师培训规划及教师培训制度,重视制度建设在教师培训中的作用。

教师培训中心成立由行业、企业、示范职业院校、本科院校、科研机构、行政部门等专家组成的职业教育教师培训专家委员会,充分利用和发挥各有关单位专家优势,围绕培训需求、项目设置、过程管理、考核评价等方面加强培训项目的顶层设计和持续优化。为确保培训项目的落实到位,省教育厅、培训中心多次召开由省职业教育教师培训指导委员会专家、高等职业学院和大市职教师资培训负责人、培训项目负责人等参加的专家联席会,充分听取专家们的咨询意见;组织进行严格的省培项目基地的申报和评审工作。

(三)实施过程监控,强化教师培训的质量改进

教师培训中心着力完善国培、省培项目执行情况的报告制度、考勤考核制度和督导问责制。在省教育厅师资处领导下,教师培训中心组织省职业教育教师培训指导委员会部分专家分批次对省培、国培项目基地的实施情况进行专项督查调研与评估。在培训项目开班前,组织国家级、省级培训单位和项目负责人参加培训者培训班,加强对高职教师培训工作的认识,明确培训任务和职责;在培训项目实施过程中通过参加座谈会、随堂听课、问卷调查、电话随访等多种形式加强培训项目的质量监控。近三年来,完成全部项目的学员满意度问卷测评以及培训过程资料收集、整理;组织项目基地分项目类型进行了多次专题总结与评估,完善学员培训过程管理要求和青年教师企业实践协议等规范;加强基地管理,优化培训内容,改进培训方式,分年度针对培训项目、课程内容、学习形式、师资水平等方面开展中期巡视和结业检查等,实施国培学员培训结业考核,并进行国培成效调查和反馈。针对国培、省培项目,综合过程管理、结果评价等多方面因素,经省教育行政部门同意,进行了省培优秀学员、省优秀培训项目、优秀培训管理者的评选、总结与表彰。

教师培训中心在项目实施前深入调研,编制年度培训计划,要求全省职业学校通过《教师培训管理信息平台》填报年度教师培训需求,根据培训需求和教育部任务指标安排年度培训任务;在项目评选中引入竞争择优机制,实行培训项目招标制,严格项目评审,遴选高质量、符合高职教师需求的项目施训。建设并完善职业学校“教师培训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强化从学员报名管理到项目实施的过程管理,再到项目评估与结果管理等,利用信息系统落实和强化职业学校《教师培训管理办法》等系列文件要求,着力推进以全省职业学校教师培训综合管理系统为信息纽带,构建连接地方管理部门、中等职业学校、培训基地的服务管理体系,加强信息的横向沟通,增进基地与地方管理部门、中职学校以及教师的互动,提高服务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同时,充分发挥综合管理系统的功能整合优势,推进培训专家库建设、学员网络评价、管理数据分析等工作。

(四)创新培训模式,着力提升教师培训实际成效

我省对于以讲授型为主和以实践型为主的培训进行分类管理,积极创新培训模式,提升参训教师的培训体验,革新培训手段和模式,积极探索理论传授与实践操作相结合、集中授课与师生互动相结合、分组交流和自我研修相结合、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等方式,采取分阶段、模块化培训课程,分为集中授课、小组在线研修和个人自主研修等,形成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模式。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鼓励培训单位开发网络培训课程,开展网络研修。教师培训中心重点根据中职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和职业教育改革的重点领域,自2014年立项先后投入近200万元通过自主开发的方式,开设了语文、数学、加工制造、交通运输、信息技术、财经商贸、旅游服务以及班主任等“8+1”门、共计近千学时的网络教师培训,不仅创新了培训形式,为广大教师参与培训提供更多机会,创造在岗学习的便利条件,而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增强学习互动和反馈,有效控制学习和作业进度,提高过程监控成效。

教师培训中心重点对由省级部门负责实施的青年教师企业实践项目进行了改进、论证,先后组织近50家企业完成了5个年度近60个专业共计近1000人的企业实践培训。根据确保专业对口、突出专业优势的原则,为每个企业配对了牵头院校,由院校、企业共同拟定培训方案,分段组织实施,并强化项目、任务在教师实践培训中的引领作用;严格学员考勤和纪律,及时处置突况,确保培训工作有序、高效开展。其中,江苏护理职业学院、江阴人民医院承担的“护理专业青年教师企业实践项目”对所探索的“三三三”研训模式进一步深化,不仅构建了校―企―校多方联动的机制,而且形成了一批文本、图片、视频以及微课等资源,初步实现了教师培训与教学实践的充分结合,为探索产教融合式教师培训和学习模式积累了宝贵经验。该项目成果获得省教学改革研究成果二等奖。

(五)完善保障体系,确保教师培训项目有效运行

教师发展是办好教育事业的根本保证,办好职业教育的核心在于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省教育、财政等部门对职业学校教师培训给予了高度重视,在资金投入、时间安排等方面形成了制度保障。我省将职业院校教师培训工作纳入全省教师教育培训工作的总体工作进行统筹安排,省财政安排了O钭式稹F渲校自2011年起省财政每年对中等职业教育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和青年教师企业实践项目在中央财政资金外分别按照0.9万元/人和1.8万元/人予以省财政补贴,每年度资助金额达到800余万元;每年单列省级培训专项资金近1500余万元。同时,建立市、县、校分级投入、分层实施的多级培训体系,为广大教师创造了更多学习和发展机会。

建立健全教师培训的项目管理制度,在项目设计、项目申报、培训形式、管理责任、项目评价等环节明确具体要求和措施。在项目设计方面,以“双师型”教师职业素养、专业水平、教学能力等的提升为重点,提出明确学习任务;在项目申报方面,探索申报、审批制,由符合项目要求的高等院校、职业学校、科研机构、行业企业等自主申报;在培训形式方面,推进集中授课、企业实践、网络学习等多种形式,通过专家引领、小组研修、互动交流,体现多样、开放、灵活的特点,以适应教师专业发展和终身学习的诉求;在管理责任方面,采用项目负责人制,加强对培训项目的组织和管理。教师培训中心开发了专门用于全省教师培训管理的信息化平台――江苏省中职教师培训信息化管理系统,集成于“江苏教师教育网”,完成了全省中职教师全部信息的入库以及省培网上报名、管理工作。

(六)推进督查考核,构建教师培训项目评价机制

教师培训中心注重加强培训成果总结和问题改进,每年度组织培训基地等有关单位编写《年度教师培训工作总结汇编》《教师培训简报》《职业学校教师培训专题调研报告》,组织编写《职业学校教师培训年度规划》。2015年下半年,省教育厅成立职业院校教师培训“十三五”规划专项调研小组,深入高职院校、承担培训任务高校以及行业企业开展为期两个多月的专项调研。调研小组主要采取专题座谈会、个人访谈、网络信息反馈等多种形式就“十二五”期间教师培训成效与问题、“十三五”培训需求等问题展开深入探讨,广泛听取意见,初步形成《职业院校教师培训“十三五”规划专题调研报告》和《初步方案报告》。

在项目评价方面,采取过程管理和绩效评估办法,通过过程抽查、查阅材料、问卷调查、学员访谈、专家评议等方式,建立质量监测和反馈机制。在国培、省培项目的质量与成效方面,无论是从对项目执行情况的专项督查、调研座谈会以及中期成果汇报,还是从中职教师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学员满意度测评调查来看,所有项目计划落实和组织实施的总体情况良好。近年来,省级培训平均参训率达98%;国家级培训平均参训率达90%。各培训基地高度重视,组织严密,管理规范,从课程设计、报名管理、考勤制度、师资配备及后勤保障等方面,达到《培训管理办法》的要求,取得良好成效。“江苏教师教育网/中职教师培训信息化管理平台”中的学员满意度测评的“参培率、参评率和好评率”等三项综合考评指标均超过95%。

三、江苏职业学校教师培训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建议

近年来,我省各地、各培训单位高度重视,组织管理规范,在课程设计、学员管理、师资配备及后勤保障等方面逐年改善,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但在总体上,还存在着以下突出问题:第一,培训工作的计划性有待进一步增强。一是国家、省、市、校虽然建成了职业教育教师培训的基本框架和网络,但分层培训的定位、分工有待加强统筹规划和设计。二是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对教师培训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尚不平衡。“学校发展教师、校长成就教师”的理念未能形成普遍共识,在执行培训计划上各地的执行力度表现不一。三是学校普遍缺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规划,突出地表现在对教师派遣缺少统筹规划,对教师参训要达成的目标并不清晰。第二,培训工作的科学性有待进一步提高。一是国培、省培计划与市、县、学校的教师培养培训及日常工作安排未能建立有效的衔接机制,学校对派遣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高,资格把关不严。二是培训项目、课程设置及其实施对教育教学实践、教师发展需求的有效关注还需进一步提高,需要进行科学改进和优化。三是培训形式相对传统、单一,师资和教学资源不够多元化,有待强化整合企业资源。第三,培训工作的有效性有待进一步强化。一是培训管理的系统性制度和相关政策亟待完善,教师参加培训的相关保障制度和激励制度有待进一步健全。二是亟需制定与行业、企业合作的教师教育培训制度,缺乏适应职业学校教师培训要求和推进培训工作创新的有效制度基础。三是对培训基地工作的绩效考核制度不健全,成效评价、信息反馈和改进措施等还不完善。第四,培训工作的创新性有待进一步改进。一是教师培训总体上在内容模块化、管理规范化等方面程度还不高,亟待健全培训工作手册等标准化制度文件。二是培训的学员评价和效能考核尚不健全,教师岗位的后续培养与工作衔接有待完善。三是教师培训的数字资源还很缺乏,培训管理信息化刚起步,需要进一步加快培训工作的信息化进程,完善教师学习电子档案。

篇7

【关键词】 幼儿园教师国培计划;短期培训;问题;对策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切实加强幼儿教师培养培训,提高幼儿教师队伍整体素质”。随后,2010年11月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国十条”)指出:“重视对幼儿特教师资的培养”;“建立幼儿园园长和教师培训体系,满足幼儿教师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三年内对1万名幼儿园园长和骨干教师进行国家级培训。各地五年内对幼儿园园长和教师进行一轮全员专业培训。”在云南省“国培计划”乡村幼儿园骨干教师短期培训中,笔者作为国培助理参与其中,发现在整个培训过程中对幼儿教师的评价中存在着一些不足。

一、 培训教师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一) 评价主体单一化

评价主体即为评价者,是实施教师培训评价职责的、具有独立评价意识、见解的人或者群体。云南省“国培计划”乡村幼儿园骨干教师短期培训的主要参与者是培训的投资方、培训的组织方、参加训练的学员、培训专家、幼儿园方面、班主任、国培助理等。幼儿教师培训中的主体主要是幼儿园园长以及班主任、国培助理。在整个培训过程中,评价主体忽视了参训教师、同事对自己的评价。这种评价主体的构成没有多角度、全方位的对参训学员进行评价,没有体现参训学员的主体性,注重了外部评价,忽视了内部评价,影响了整个评价的客观性。

(二) 评价内容不全面

评价内容是指对参训教师评价包括的内容,在云南省“国培计划”幼儿园骨干教师的培训中评价的内容是多样的。主要评价内容有考勤表、见习记录表、活动设计方案以及教育活动的组织。教师评价内容不完整,表现在整个评价内容缺少师德素养、科研能力方面的评价。此外,参训教师来自不同的地区,教龄、需求、学历、经验等各方面具有差异性,评价内容要考虑到全面性,尽量符合不同背景的参训教师的需要。

(三) 评价过程不完整

参训教师的培训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包括培训前对参训人员的需求调查、培训过程中资料的收集、对参训教师的考察以及培训结束后跟踪评价。但实际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某些环节不到位或者缺少了一些环节,导致了评价过程不完整。比如在参训人员的身份考核,有些参训人员是在小学任职,并不是在幼儿园教学,却被当地有些部门强制要求参加此次国培,使得整个培训价值降低。

二、 改善培训教师评价的对策与建议

(一) 促进多元化的评价主体

评价主体要体现多元化。多角度、全面的对参训教师进行评价。参训教师在评价中应处于主体地位,一方面,从培训开始到培训结束,参选教师要进行全面、整体评价,包括对待培训的态度、学习的积极性、教育活动、自己的收获等,对自己进行自我调控、自我完善以及自我修正。其次,不能忽视同事的评价。同事与参训教师每天生活在一起,一同参与培训,对参训教师比较了解,同事对参训学员的评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 构建合理的评价内容

首先,根据培训总时间,合理安排培训内容。在时间上合理划分理论知识学习、幼儿园跟岗研修、师德修养、科研能力各方面学习的比重,针对参训教师的需求,有重点的进行培训,让参训教师在有限的时间里接触到不同的内容,扩展自己的视野。

其次,在培训中对参训教师进行满意度调查。经过几天的培训,各项工作已经步入正轨,参训教师对培训的流程有了初步的感知,及时对参训教师进行满意度调查,尽快得出结果。针对参训教师的需求最大化的进行调整,使满意度的价值发挥到最大化。

(三) 统筹完整的评价过程

美国肯塔基大学教育政策与评价系教授Thomas RGuskey提出了一个教师专业发展评价模型,该模型包括了5个评价层次:一是学员反应;二是学员学习;三是组织的支持与变化;四是学员对新知识和新技能的应用;五是学生的学习结果。

首先,培训前注重参训教师的评价。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调查查询教师自身的需求以及自身的发展水平,然后对参训教师做出恰当的评价。其次,通过在培训过程中见见习记录表、活动设计方案以及组织的活动等资料,形成一个档案袋,根据档案袋的资料对参训教师做出一个初步的判断。再次,培训结束后,进行跟踪评价。调查参训教师是否将所学到的各方面的知识运用到所在幼儿园。第四,参训教师接受培训后,回到工作岗位。所在幼儿园的变化以及对教师的影响都是评价参训教师的资料。最后,参训教师实施后对幼儿产生的影响。比如,在幼儿园环境创设方面,教师增添了本民族地区特有的装饰,幼儿的参与度、积极性明显高于之前的活动,可以判定参训教师对培训内容进行了有效利用。

作者简介:

倪纪梅,(1989.03-),山东泰安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学前教育课程方向。

参考文献:

[1] 徐夏,陈兆兰.以机制创新为保障,促进培训质量提升[J].继续教育研究,2013(10).

篇8

1.1强调结构合理,向一线倾斜

培训者既包含来源于国培专家库的理论前沿领军人物,也包含有着丰富的一线教育实践经验的教研员和优秀教师。按照国培精神,培训者优先遴选“国培计划”专家库专家,重点遴选一线优秀教师和教研员,省域外专家原则上不少于35%,一线优秀教师、教研员不少于50%。从培训者队伍结构的要求可以看出对一线优秀教师作为培训者的重视,这也是基于对参训教师的实践与实际的关注。通过一线优秀教师参与培训,发挥其种子和示范作用,一线优秀教师用自身的实践为参训教师提供示范榜样作用。

1.2强调团队力量,各方优势互补

各培训机构要组建专家团队,设立首席专家,负责方案设计和统筹指导等工作。组建名师讲学团,保障“送培送教”有效实施。其中专家的作用在于引领,帮助参训教师进行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提升;一线优秀教师和教研员的作用在于提高培训的实效性,因为她们贴近一线教师教育实际,能够有针对性地解决参训教师的现实问题;省域外专家的加入在于促进各地优秀教育经验的交流与分享。各方均有各自优势,最重要通过培训者会议和座谈交流加强彼此之间协作,围绕共同的目标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参训教师素质的提高。

2多种角度增强培训资源的实用性

2.1基于农村幼儿教育实际开发培训资源

“有学者通过分析农村幼儿教师现状的特殊性入手,提出挖掘与利用存在于农村独特的民间游戏以及丰富的自然物质作为培训课程资源。”[3]同时我们需要注重结合时代特点,引导学员探索新形势幼儿教育方法;适时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和《3-6岁儿童学习和发展指南》等增添到培训资源中。根据参训教师需要积极开发《幼儿园教师应知应会集成》、《农村场域中的模块化课程资源包》、《幼儿园一日教育活动范例》、《幼儿园保育教育典型案例集成》等相关培训读物提供给参训教师,为参训教师未来的工作提供借鉴和实用的指导。

2.2基于培训教师个体需要开发培训资源

在培训课程资源中我们可以增设选修模块,如幼儿舞蹈创编、农村幼儿园玩教具制作、农村幼儿家庭亲子教育、农村幼儿园创意美术活动、农村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幼儿园区现场创设等不同的小规模培训活动,各位学员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满足学员的个性化需要。

3多种手段提升培训过程的实践性

为提升农村幼儿园教师培训过程的实践性,我们综合运用实地考察、现场观摩、问题研讨、微格训练、实训操作等培训手段。在培训过程中,师德和理念模块采用互动交流、案例研讨和经验分享等培训手段;专业知识模块采用任务驱动、情境分析和问题研讨等培训手段;专业技能模块,抓住学员专业技能薄弱点,采用现场观摩、示范操作和技能训练等培训手段。一方面组织学员到优质幼儿园现场观摩考察保教活动;另一方面聘请优秀一线教师(教研员)上示范课进行教学研讨。在观摩与研讨之后,为参训的农村幼儿园教师提供汇报展示的平台,由各参训教师开展成果汇报活动。培训过程中具体培训手段运用情况如下。实地考察:培训初组织学员到幼儿园进行实习考察,观摩幼儿园环境和一日活动的组织与实施,直观了解幼儿园教育;任务驱动:引导参训学员明确学习任务,带着实践案例、问题单、学习笔记、教学观摩与反思以及提交和学习成果展示等任务积极参与到培训过程中;专家讲座:讲座中具体采用案例学习、问题研讨和参与式讨论等方式;观摩示范:幼儿园班级环境创设与利用、一日生活安排与保育、游戏活动支持与引导、教育活动计划与实施等专业技能的学习将采用此方式,同时辅以典型案例研讨;现场实操:幼儿园玩教具制作、幼儿舞蹈表演与创编、幼儿行为观察与评价、师幼沟通等技能的学习主要采用现场实操的方式;工作坊:针对学员的需求由一线优秀教师或者学校专业教师开设除培训课程外的主题工作坊。如农村幼儿园创意美术、农村幼儿园民间体育游戏开发、农村幼儿园乡土资源开发等工作坊;送培送教:通过名师现场示范课观摩、学员教学活动成果展示及半日活动观摩等环节,组织学员互评、专家点评,以研讨、互动的方式开展送培送教活动。

4多方合作建设网络研修平台

通过建设网络研修平台,为参训教师提供系统化专业支持。积极探索建设教师网络研修社区,打造教师学习共同体,建立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相结合的机制,促进教师培训常态化。目前农村幼儿园分布比较分散,教师难以集中,这也是造成农村幼儿教师缺乏专家指导的主要原因。为此通过网络建立专业人士、培训部门工作人员以及培训者多方合作机制,借助建设网络研修平台来解决这一问题。通过网络平台实现“专家—培训者—教师”之间的不间断的有效互动,专家以及一线优秀教师可以在该平台上进行答疑,还可以定期开展专业交流活动和优秀教育资源共享活动。这一平台不仅是培训者与参训教师之间交流的平台,还可以成为参训教师之间交流互动的平台,通过此平台参训教师形成网络学习共同体,共同解决幼儿教育实践问题。

5多种思路规范项目管理和质量监控

5.1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规范过程化管理

培训前制定一系列相关的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具体包括农村幼儿园教师培训方案;幼儿园教师培训工作教学督查制度;培训首席专家岗位职责;培训授课教师岗位职责;培训班班主任职责;培训后勤保障人员岗位职责;农村幼儿园教师培训班学员管理办法;培训班学员安全教育及管理办法;农村幼儿园教师培训学员评优办法;培训班班委会工作条例。通过这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保证培训工作顺利高效的进行。

5.2实行“双班主任”制,实现全面有效的管理

在培训过程中,每个培训班设教学班主任和生活班主任各1名。教学班主任负责做好本班学员的教学辅导管理,通过召开班会和座谈会组织交流研讨,收集学员反映的问题并及时反馈。生活班主任负责做好学员的食宿安排,严格进行考勤,妥善处置学员意见和建议。班主任每日要及时查看班级日志,了解学员培训情况和学员意见,及时进行处理,同时每日记录工作日志,对培训组织工作进行总结和反思,促进工作不断完善。培训管理方面两位班主任要通力合作,要细致入微。班主任可以组织开展多样化的活动引导学员之间进行互动交流。在培训之初,可以组织学员进行破冰的心理活动,增进学员之间的了解。在培训中采用学员分组的方式,一方面方便在培训现场进行小组讨论,另一方面方便以小组为单位开展业余活动。在培训结束的时候可以采用汇演方式或作品展示方式进行结业。

5.3公开化的质量监控

采用信息化管理手段,通过网络平台公开培训实施方案、培训团队、培训资源目录、培训简报以及培训者培训效果评价和参训教师学习情况等。通过问卷调查、座谈、访谈和课堂观察等形式,进行培训专家教学质量评价,收集、反馈培训对象对培训的意见和建议,根据教学评价和培训对象要求及时改进工作。

篇9

连锁企业 人才任用与管理之非常道

11月5日―6日,在中国经营连锁协会的组织下,百余企业的人力资源负责人齐聚郑州,参加第三届中国连锁业人力资源高峰论坛。大会了《2008年中国连锁业人力资源报告》,报告显示,缺乏管理人员、个人绩效考核难、人员流动大是连锁企业在人力资源中遇到最棘手的三个问题。

参与此次调查的共有来自24个省的93家企业。就人员流失问题,调查数据指出,上一年度行业内企业中层管理人员(店长)的流失率为5.4%,填表的企业中流失率最高是30%;基层管理人员的流失率为18.65%,其中有7家企业的流失率超过50%。人员的高速流失,为企业的人才培养、稳定发展等都带来很大的问题。

今年国家推出新的《劳动合同法》,企业人力成本提高;金融危机又导致消费市场疲软,这些都是企业面临的前所未遇的挑战。面对新的形势,人力资源部门如何助力企业的长期发展,成为众企业关心的焦点。

针对这些现实问题,论坛设置了“组织与文化”、“应对人力资源挑战”和“高效培训体系”三个论题,来自沃尔玛(中国)、华润万家、埃森哲、百思买等大型连锁企业的人力资源副总裁分别结合本企业的情况,讲述如何认识人力资源部门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以及如何更好的发挥人力资源部门的助推作用。

在被迫改变之前主动求变

―沃尔玛(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副总裁王培

如果在今天,你还认为人力资源部门只是处理人事关系,那不得不说你落伍了。对于一个成熟企业,或者有志于长久发展的企业来说,人力资源部门的作用早已经提升到一种树立并完善企业文化的战略地位。沃尔玛(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副总裁王培在演讲中充分强调了这一点。她讲到,在企业发展的各阶段,人力资源部门都担负着建设并传播企业文化的作用,而这一点正是通过对员工的培训做到的,通过他们把企业文化传播给更多的人。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根,根如何决定了企业的成长状况。尊重个人、服务顾客、追求卓越三点是沃尔玛的核心文化,贯穿在沃尔玛发展的所有阶段。但是面对新的形式,企业必定要以变革谋求不断的发展,相应的企业文化要适应外界形势的变化不断调整,为企业的整体变革做好基础准备,人力资源部门在其中的重要作用就是对形势做很好的判断,抓住各阶段企业文化的建设重点。

企业发展初期,最重要的任务是让企业文化深入人心。王培介绍说,围绕沃尔玛的核心文化,他们设计企业文化海报,推行沃尔玛文化墙的建设,让员工每天都能从视觉上感受到沃尔玛的企业精神。在尊重个人方面,通过门户开放、草根会议等形式让每个员工都能无障碍的把意见和建议传达给沃尔玛任何级别的管理人员。同时通过良师益友计划,在企业中形成传帮带的氛围,通过这种形式,员工之间可以互相学习,为自己的职业做出更好的规划。

在企业快速增长模式下,人力资源部门需要时刻警惕企业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比如管理层的官僚气息加重,企业运作中遇到的瓶颈等等,人力资源部门需要通过员工培训、人事管理制度的建设克服这些问题。同时这个阶段重要的任务还有建立和培养多元化的人才库,为企业的长久发展打好基础。

员工是企业的最大财富,好的企业必定为员工提供好的愿景。在市场快速变化的情况下,吸引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成为人力资源部的重要职责。建立良好的人才培训发展体系,营造良好的员工大家庭氛围无疑是达到最好效果的不二法门。为此沃尔玛为员工设立了明确的事业发展蓝图,为员工在沃尔玛的成长设立了时间表以及各个阶段的努力目标。同时通过“快乐之声卡拉OK比赛”,“跳蚤市场”等活动营造了良好的工作氛围。

演讲的最后,王培引用了杰克・韦尔奇的名言:在被迫改变之前主动求变。企业要这样,人力资源部也要这样,当企业发展遇到瓶颈的时候,助力企业渡过难关。

01

链接:

沃尔玛门户开放政策

沃尔玛一项体现民主,增强员工主人翁感的重要措施。具体内容是鼓励员工如果有问题,或者有建议、有好的想法,都可以跟上一级的领导沟通。但是如果他的问题就出在更高一级的管理层,或者他认为上一级的管理层不能公平的解决问题,可以到更高管理层反映问题。比如他可以到人力资源部专门负责员工关系的组反映问题;他也可以直接到总裁,甚至可以到美国总部反映问题。人力资源部保证这个渠道的畅通。同时,如果出现有的人因为反映问题而打击报复别人,沃尔玛有专门的部门参与进来,做全面的调查。

沃尔玛的良师益友计划

这个计划基本上涵盖了公司所有的关键人才。公司设有导师库和弟子库,导师与弟子进行一对一的交流。为了保证这个计划的质量,沃尔玛会安排各种培训,告诉他们怎么做才能使得他们相互利益的最大化,并经常设立会议,让他们交流彼此的最佳实践。

篇10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进行,分为管理专家组(专家组)和专业学位研究生组(学生组)。专家组共27名专家积极参与了咨询,并填写了调查问卷。其中,院内专家10人,来自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和研究生管理人员。院外专家共17人,分别来自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武警后勤学院附属医院、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山东省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昆明医科大学附属二院、扬州苏北人民医院、江苏省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上海市长海医院等各个与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管理与培养相关的专家人员。专家中职称为正高的有19人,副高8人;教授17人,副教授10人;担任职务中,参与研究生管理工作专家3人且参加咨询的27人均为临床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导师。工作年限在10年以下1人,10~20年7人,20年以上19人。在本文中纳入了学生的意见作为指标设定的依据,共30名在读的临床专业硕士研究生参与了问卷调查即学生组。

1.2方法

根据重庆医科大学《“双轨合一”临床专业硕士培养方案》,新版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通过前期大量的文献调研和专家访谈,并结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现有的临床专业硕士研究生考核项目与内容制订了3个一级指标,15个二级指标及43个三级指标,形成了初步的临床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考核指标体系[5-6]。根据所形成的初步体系设计调查问卷,并结合李克特(Likert)五分度量表法在问卷中设置1~5的重要性打分(越重要,分值越高);设置熟悉程度1~5打分(越熟悉,分值越高);同时设有“是否纳入该体系”及“是否可实施”等选项对指标进行评价与筛选。用德尔菲法及学生问卷调查法对指标进行筛选及评价。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对得到的问卷数据进行了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问卷回收情况分析

本研究共发放学生问卷30份,专家30份,学生问卷回收率为100%,专家问卷回收27份,回收率为90%,每一项条目的回答率均为100%,问卷完成情况良好。两组部分专家与学生对问卷中一些条目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如学生问卷中提到了对于科研能力这一项指标的考虑,认为科研能力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比较重要;专家问卷中也提到了在二级指标中建议增加临床一线工作时间,认为目前临床医学专业硕士有重科研,轻临床的现象。

2.2学生意见与专家意见比较分析

本文采用德尔菲专家咨询法,学生问卷调查法来征求研究生指导教师、研究生管理专家和在读的临床专业硕士研究生对于考评体系的意见。

2.2.1通过t检验对专家组和学生组分别对指标体系的重要性打分和熟悉程度作出分析,在一、二、三级指标中多数意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专家组对于指标重要性评价的均数和熟悉程度评价均数普遍大于学生组数据的相应值。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在考核评价体系中处于被动,对关于切身利益的考核评价过程了解程度较低。

2.2.2问卷中针对每一个指标提出了“是否可实施”和“是否纳入体系”两项问题,两组对象对于一级指标和三级指标的意见一致性较高,在二级指标中,学生组与专家组针对轮转出勤、业务学习能力、医德医风等几个指标“是否纳入体系”的意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专家对于以上几个指标纳入体系均无异议,而有部分学生不建议将以上几个指标纳入考核指标体系。

2.2.3通过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得出的研究结果表明,专家与学生对于考评体系的一、二级指标意见协调性较高,而三级指标中存在较多P>0.05,Spearman相关系数r值较低,存在两者意见不相关的情况。如在三级指标中,“是否按轮转顺序进行”这一指标所得r=0.22215,P=0.0967,专家与学生意见存在差异,专家对于这项指标的重要性评价远高于学生,说明学生对于轮转的顺序没有足够重视。

2.3指标体系权重结果分析

本文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法对学生与专家对于指标打分相关性的计算,用因子分析法对指标权重计算。最终得到以下指标体系,并对各项指标赋予了权重。出科考核、年度考核、结业考核为3个一级指标;轮转出勤、临床实践等为15个二级指标;是否按轮转顺序进行、是否按规培内容轮转等为43个三级指标。

2.4指标体系的适用性与可靠性分析

研究表明专家版问卷的克朗巴哈(Chronbachα)系数为0.92,学生版问卷的克朗巴哈系数为0.90,专家组问卷与学生组问卷的信度均大于0.9,具有较高的信度,结果表明本次研究所制订的考核指标体系适用于临床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考核评价。

3讨论

本文研究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考核指标设定时参考了大量相关文献[7-11],同时也参考了重庆医科大学临床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指标采用了因子分析法对专家意见中指标重要性打分进行数据分析得出了表1中的指标权重。一级指标中,年度考核所占权重最高,其次为毕业考核、出科考核,专家对于年度考核的重视程度较高。二级指标中,毕业操作考试、医德医风等指标权重较低。本研究中的专家遍及全国多个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均为研究生导师,对于研究生培养工作经验丰富,对本研究的问题较为熟悉。多位专家的参与也保证了本次研究的可靠性。目前国内对于临床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考核指标体系的研究方法多采用Delphi专家法,本研究将临床专业学位在读研究生的意见也纳入指标的设定当中,考虑到考核指标体系直接作用对象的感受,更有利于临床专业硕士研究生管理工作者对于考核指标体系具体工作的开展。在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培养改革至今,我国已有许多高校开展了针对其考核指标体系的研究,大致分为,按考核内容划分[12]、按考核方式性质划分、按考核阶段划分等[13],本研究将考核体系按照考核阶段设定的基础上增加了年度考核作为阶段性考核的一部分,更有利于评价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每一年度的学习情况与工作能力,为保障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卫生部.教育部卫生部关于批准第一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的通知[EB/OL].(2012-11-09)[2015-10-07].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163/201404/xxgk_166952.ht-ml.

[2]教育部,卫生部.教育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关于批准第一批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高校的通知[EB/OL].(2013-05-06)[2015-10-07].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836/201305/152422.html.

[3]胡伟力,陈地龙,陈怡婷,等.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双轨合一”的难点及对策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30(2):41-45.

[4]袁羽西,冯跃林,陈地龙,等.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医德现状调查分析[J].重庆医学,2014,43(12):1524-1525.

[5]黄春基,高加蓉,任家顺.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28(7):115-116.

[6]王洪恩,高立,潘兴丽,等.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构建研究[J].西北医学教育,2013,32(5):910-911.

[7]时文馨.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临床实际能力考核指标体系的研究[D].青岛:青岛大学,2013.

[8]雷笑瑜,张勇,黄卓,等.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双轨合一”培养模式分析[J].现代医院管理,2015,13(2):65-67.

[9]蔡秀英,倪健强,段晓宇,等.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4(8):367-369.

[10]刘艳阳,赵栓枝,孟晶莹,等.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与住院医师培训相结合培养模式的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27(10):9-10.

[11]肖松舒,蒋建发,薛敏,等.浅谈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的问题及建议[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27(11):129-130.

[12]鞠学红,王滨,管英俊,等.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能力培养与考核[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21(6):16-1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