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建筑设计标准范文
时间:2023-06-04 10:04: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智能化建筑设计标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智能建筑;系统;智能建筑设计
中图分类号TU-8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1)45-0043-02
1 智能建筑
1.1 智能建筑的定义
人类的生活居住环境由山洞,逐步发展为茅草屋,石筑房屋等等。人类的生活方式也由群居演变为分阶级等级居住。各种用途的建筑物也在逐步发展。社会的进步也演化出不同风格的建筑方向。量变的积累,引发质变。建筑设计的不断发展进步,智能建筑设计的出现是必然的。智能建筑是建筑的一个质的飞跃。它将建筑的定义提高了一个层面。
对于智能建筑的定义,各集团,研究中心有着各自不同的看法。美国智能建筑研究中心提出:智能建筑是通过建筑物的结构,系统,服务和管理,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的最优化组合,为人们提供一个投资合理,又具有高效,舒适,便利的环境。国际智能工程学会说:建筑设计包含了可提响应的功能,用户对建筑物的适应性,及信息技术的灵活能动性。智能建筑是系统的综合,安全,有效,舒适,节能,使用功能强,充分利用投资,最重要的一点是可以满足用户实现高效率的需要。
我国从2006年12月29日并于2007年7月1日正式实施的《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2006,原《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2000同时废止。该标准对智能化集成系统,信息设施系统,不同类型的办公建筑,交通建筑等提出具体设计要求。同时也重新审定了智能建筑的定义:以建筑物为平台,兼备信息设施系统、信息化应用系统、建筑设备管理系统、公共安全系统等,集结构、系统、服务、管理及其优化组合为一体,向人们提供安全、高效、便捷、节能、环保、健康的建筑环境。
1.2 智能建筑系统设计
1.2.1 智能化集成系统(IIS)
通过统一的信息平台将不同功能的智能化系统联系成一个整体,最后形成具有信息汇集、资源共享等综合功能的系统。
1.2.2 信息设施系统(ITSI)
为确保建筑物与外部信息通信网的互联及信息畅通,对语音、数据、图像和多媒体等各类信息予以接收、交换、传输、存储、检索和显示等进行综合处理的多种类信息设备系统加以组合,提供实现建筑物业务及管理等应用功能的信息通信基础设施。
1.2.3 信息化应用系统(ITAs)
以建筑物信息设施系统和建筑设备管理系统等为基础,为满足建筑物各类业务和管理功能的多种类信息设备与应用软件而组合的系统。
1.2.4 建筑设备管理系统(BMS)
顾名思义,是对建筑设备监控系统和公共安全系统等实施综合管理的系统。
1.2.5 公共安全系统(PSS)
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来维护公共安全,以及时应对社会的各类突发危险事件而构建的技术防范系统或保障体系。
1.2.6 机房工程(EEEP)
为提供智能化系统的设备和装置等安装条件,以确保各系统安全、稳定和可靠地运行与维护的建筑环境而实施的综合工程。
2 智能化设计原则及实例
智能建筑开始于80年代,其鼻祖是坐落于美国康涅狄格州哈特福德市的“城市广场”(CITY PLACE)。它是由一座金融大厦改造成的。随后,英法等发达国家开始注重设计发展智能化建筑。根据相关材料介绍,目前美国的智能建筑占新建筑的70%,日本的智能建筑占新建筑的60%。我国智能建筑所占比重较少,正处于初期发展阶段,但是也取得了较显赫的成绩。
2.1 智能化设计原则
智能化建筑代表了建筑一个新的层面,首先它必须有创新设计意识。不断的创新才会有发展。逆流而上不进则退。其次,智能化建筑要体现实用性以及人的中心地位。智能化建筑主要是为人们营造一个和谐稳定,便利,低耗能的环境。智能化建筑一旦脱离实际,一味地追求高端、华丽,将失去原本服务人民的基本意义。再者,智能化设计应当与先进的多媒体技术、通讯技术、安全防控技术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样的智能化建筑才能为人们提供更好的服务。
2.2 智能化建筑设计要点
2.2.1空间多样化设计
为适应不同消费者的喜好,建筑设计需要向多层面发展,由平面设计延伸至三维甚至四维设计。
2.2.2节能性设计
低耗能是智能化建筑的应具备的显著特点。比如,汇丰银行于2006年在墨西哥城金融和酒店区的中心设立了新的总部,该办公楼获得了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颁发的领先能源与环境设计建筑评级体系认证。这一荣誉的获得要归功于大楼先进的照明技术和控制系统。办公楼层均采用开放式设计。采光自然。同时配备专门设计的M51光学系统和T8 4100 K灯管,照明光感令人感到舒适。每个照明灯具都可以单独控制,并且此套照明设备可以根据光线的强弱,来调节亮度,节省了大量的能源。减少了灯光污染。
2.2.3系统设计
智能建筑由多个系统优化组成。每个系统都可发挥其最大优势。例如,烟台市银贸大厦是一座集办公、商场为一体的综合性建筑。建筑面积1 500m3。大厦智能化系统包括楼宇自控系统,安全防范系统,停车管理系统,紧急广播/背景音响系统,有线电视系统,多功能会议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为了达到高要求的智能化系统水平,设计师们在设计上严格按照智能大厦3A系统的集成模式对整个大厦进行智能化设计。以信息技术为连接将各个子系统联系在一起。并使各子系统达到最优化利用。
2.2.4灵活性设计
智能化建筑是高端信息技术的产物,其基础仍是建筑设计。应将信息系统的线路相对集中,隐蔽,营造一个更宽阔的空间,减少压抑感,为人们营造舒适的环境。适当的加高层高可以方便日后的升级改造等工程。
3 结论
本文通过对建筑工程实例的列举指出,我们要不断地学习并深化各种智能化系统,提高建筑的智能化设计水平,学习各国的先进智能化建筑设计方法,为人们营造一个和谐,稳定,高效率,低耗能的工作及居住环境,并能提高人们的工作效率与激情。这是一个高度信息化社会所应具备的基本要素。同时也响应我国《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2006,向人们提供安全、高效、便捷、节能、环保、健康的建筑环境。
参考文献
[1]崔芳丽.智能建筑设计法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
[2]刘雨.浅谈智能建筑设计[J].华章,2010(9).
篇2
关键词:智能建筑;标准;设计;
一.智能建筑的概念
我国目前公认的定义为:“智能建筑是以建筑为平台,兼备建筑设备、办公自动化及通信网络系统,集结构、系统、服务、管理及它们之间的最优组合,向人们提供一个安全、高效、舒适、便利的建筑环境”,说的具体一点,就是以综合布线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桥梁,综合配置建筑及建筑群组成的多功能子系统,从而实现对通信网络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建筑及建筑群内各种设备(空调、供热、给排水、变配电、照明、电梯、消防、安全防范的设计)等的综合管理。
二.智能建筑主要特点: 1环境方面 : (1) 舒适性
使人们在智能建筑中生活和工作,无论心理上,还是生理上均感到舒适。为此,空调、照明、消声、绿化、自然光及其它环境条件应达到较佳和最佳条件。 (2) 高效性
提高办公业务、通信、决策方面的工作效率;提高节省人力、时间、空间、资源、能量、费用以及建筑物所属设备系统使用管理方面的效率。 (3)适应性
对办公组织机构的变更、办公设备、办公机器、网络功能变化和更新换代时的适应过程中,不妨碍原有系统的使用。 (4) 安全性
除了保护生命、财产、建筑物安全外,还要防止信息网信息的泄露和扰,特别是防止信息、数据被破坏,防止被删除和篡改以及系统非法或不正确使用。 (5) 方便性
除了办公机器使用方便外,还应具有高效的信息服务功能。 (6) 可靠性
努力尽早发现系统的故障,尽快排除故障,力求故障的影响和波及面减至最小程度和最小范围。 2功能方面 : (1)具有高度的信息处理功能。 (2)信息通信不仅局限于建筑物内,而且与外部的信息通信系统有构成网络的可能。 (3)所有的信息通信处理功能,应随技术进步和社会需要而发展,为未来的设备和配线预留空间,具有充分的适应性和可扩性。 (4)要将电力、空调、防灾、防盗、运输设备等构成综合系统,同时要实现统一的控制,包括将来新添的控制项目和目前还被禁止统一控制的项目。 (5)实现以建筑物最佳控制为中心的过程自动控制,同时还要管理系统实现设备管理自动化。
三、建筑设计和智能建筑的关系
l 概念上。从我国对智能建筑的定义来看,不管是从哪个角度分析,智能建筑工程系统都离不开建筑结构、建筑形式、建筑功能、建筑组合、建筑的高舒适性和建筑艺术的处理,而这些正是建筑设计中的主要范畴。建筑结构影响着智能建筑的综合布线的合理性,建筑形式和功能影响智能建筑使用智能的效果,合理的建筑空间组合给智能建筑带来便利和灵活性,建筑的高舒适性给智能建筑的综合性管理带来生机,建筑艺术处理又给智能建筑增添无比的光彩。建筑设计的未来发展将给智能建筑未来发展和运用留下广阔的空间,也就是说,一个优秀的建筑设计充分考虑到了未来智能建筑在新技术上的运用,为智能建筑设计向高一档次发展奠定基础。因此,一个建筑智能系统工程设计的好坏,建筑设计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2.综合协作。智能建筑工程应不单纯是指建筑电气智能化系统工程,还应涉及相关的专业和领域,其相互间的发展水平是相适宜的。另一方面,与传统工程相比系统集成逐渐成为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的关键核心技术之一,而系统集成的趋势则体现在一元化的管理。尽管目前所指的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仅仅是狭义的电气范畴,其所涵盖的专业领域仍是非常广泛的,涉及建设、信息(电子、邮电)、公安(消防、安防)、广电(广播、电视)、电力、机械等行业。建筑设计为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综合布线创造方便的空间,智能建筑为建筑设计打破传统思想,掌握新理论,适应新科技.引出了一条思路,要求建筑设计各工种人员不断更新知识,掌握现代科技,紧跟时代的步伐,否则将被现代科技所淘汰。建筑设计和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是相辅相成、密切配合的。
3.建筑设计是龙头。设计一个优秀的智能建筑。首先,它的建筑结构、建筑形式、建筑功能、建筑组合和建筑艺术处理的设计也是优秀的,建筑设计起着龙头作用,相关工种的密切配合,也需要建筑、结构两大龙头专业去带动、协调。一般民用建筑设计院,建筑智能化系统工作主要靠设置的建筑、结构、设备、电气、经济五大专业来完成,各专业互相配合、相互协调。因智能建筑在我国刚刚起步,各方面均缺乏设计经验,系统集成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承包商(集成商)的自身素质和职业道德, 影响智能建筑设计效果。所以建筑设计要带好头, 使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健康发展。
4.规范化。建筑设计和智能建筑之间需要一个设计标准和设计规范联系在一起,两者之间应是一个协作、协调和综合管理的体现,应是对现有标准和规范的优化、提炼和补充,具有超前和可持续发展意识的指导性文件。受国情所限,实际运作中执行政策法规不规范带来的不良影响最为严重,存在各自为政、各自划分势力范围, 处处人情一本帐,以及地方保护主义等现象,不利于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的健康发展。因此, 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呼唤综合管理体制,迫切需要各相关产业部门根据建筑市场发展的需求, 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标准,来协调规范市场。任一产业部门统管或独管的想法都是不符合客观规律的,也是不现实的, 更易引起认识上的混乱和摩擦。现代产业制度更应提倡协作、协调和综合管理
四、建筑设计、智能建筑体系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
设计方面, 主要是缺乏统一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设计标准和相应的设计规范.还有设计单位专业设置不配套, 计划管理以及分配不合理。设计人员无章【程)可循, 不同的设计人员对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的理解与界定也有可能不同,从而使设计错位的原因很多, 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 建筑师、结构工程师们的建筑智能化意识相对淡薄,对此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作为两大龙头专业未起到应有的作用。而目前充当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工作主角的电气专业, 仍沿用着传统的“强电” 和“弱电” 划分, 人们已习惯把将来最为活跃的新技术, 如现代计算机技术、现代控制技术、现代通讯和网络技术、现代图形显示技术等一股脑地划归“弱电” 范畴,而这些正是建筑智能化技,术发展的综合体现, 这就决定了人员、知识须不断更新, 才能追上时代科技进步的步伐。现状使设计人员难以应付,过分依赖于承包商及设备供应商, 往往生搬硬套.结果可想而知。另一方面因工作量增大带来的计划安排出图时间和分配比例不合理,也制约着设计的成败,从现有专业配制及计划管理来看, 即使有能力也没有时间较好地完成设计工作,这是很关键的因素, 也是普遍存在的问题。
综上所述, 不从设计体制上改变现有模式, 必将约束智能建筑的发展。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探讨解决的方法:
1.尽快制定出一套统一的具有可操
作性的设计标准和相应的设计规范。
2.设计单位配套全智能建筑设计班
子,加强建筑智能化意识, 系统掌握智能建筑的知识。
3.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标准,来协调规范市场。尽快制定“一体化”统一的施工验收标准和规范。提高系统承包商(集成商) 的自身素质和职业道德,用标准和法规来约束他们的敬业行为。
4.维护管理运行方面, 由于智能建筑在我国刚刚起步缺乏经验, 没有这方面的人才储备,主要表现在维护管理人员素质偏低,服务及技术支持欠佳, 不能保证系统的正常开通, 影响智能化系统功能的发挥。因此, 应尽早尽快培养这方面的人才, 以适应现代技术的发展。
篇3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 发展 ,建筑技术也日新月异,智能建筑的概念从出现以来,在国内可以说名声四起,智能家居、3A、5A级楼宇等广告词随处可见,但真正能称为智能建筑的又凤毛麟角,往往造成投资浪废,又没达到投资目的,仅仅起到广告作用,是十分可惜的。
何谓智能建筑?在 中国 国家标准《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2000)中的定义如下:“它是以建筑为平台,兼备建筑设备、办公自动化及通信网络系统,集结构、系 统、服务、管理及它们之间的最优化组合,向人们提供一个安全、高效、舒适、便利的建筑环境。”由此可见,提供安全、高效、舒适、便利的建筑环境的建筑才能 称之为智能建筑。但此定义还忽视了一点,“节能环保”。笔者认为,为达到上述目的做成的耗能建筑也不能称其为智能建筑。由于该标准忽视了节能环保方面的 问题 ,其代表能耗的供电标准“甲级标准(办公室)宜按60vA/m2以上考虑”;“乙级标准(办公室)宜按45vA/m2以上考虑”;“丙级标准(办公室)宜 按30vA/m2以上考虑”,暂且不说智能建筑标准分级的合理性,智能建筑的标准越高耗能越多,显然是不 科学 、不 经济 的。当然量准越高,系统越多,但这些系统俗称弱电系统,耗电很小,利用这些系统去合理控制楼字设备是可以达到节能目的。
另外,此标准罗列了建筑智能化系统的各子系统,没有强调其他专业的协调配合,这样就很容易引起这样的误解,有了这些系统就是智能建筑,有了哪些系统就是甲级智能建筑、有了哪些系统就是乙级智能建筑等等。
因此我们应明确智能建筑的含义。建筑智能化系统(Building InteHigent system)是智能建筑中 应用 的电信息系统,包括通信网络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建筑设备监控等系统以及智能化集成系统。智能化系统是智能建筑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智能建筑是 一个综合的系统化工程,建筑、结构、水、采暖与通风、电气等专业构成有机整体,犹如人的身体,只有各个器官协调作业,才能表现为健康状态。智能建筑的“智 能”,也就是要建筑像人一样,能“知冷知热”,自动调节空气、水、阳光照射等,创造既节能又安全、健康、舒适的环境。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人们的工作效率,减 少“楼宇综合症”的发生。
由此可见,智能建筑设计标准并不是仅仅涉及一个弱电专业,要由各专业相互配合,如建筑专业在做方案时,就应当考虑太阳光的利用与人工照明的关系 以及热辐射的作用等等。不能只考虑建筑外形,连结构的合理性都不考虑,把有限的资金都放在外形上,有可能就应了那句“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话,就不可能 做成智能建筑;再如室内空气质量的好坏,主要与空调系统方案有关,但也不仅仅只是通风专业的事,与建筑的合理性及电气控制是否到位都息息相关。因此智能建 筑是多学科、多技术系统的综合体,不根据最终的效果,仅仅根据智能化系统的多少或功能的多少分出个甲、乙、丙等级来是不合理的,也不利于指导设计、节约投 资,往往还造成相互攀比,系统不与建筑规模及建筑形式相匹配,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如上所述,智能化系统是智能建筑的必要条件,可见智能化系统在智能建筑中站着举足轻重的位置。下面是智能北系统的组成及主要功能。
l 通信网络系统(CNS)
它是楼内的语音、数据、图像传输的基础,同时与外部通信网络(如公用电话网、综合业务数字网、 计算 机互联网、数字通信网及卫星通信网等)相联,确保信息相通。在以前也称为通信自动化系统(CAS)(Communication Automation System)。主要包括:
1.1电话通信系统
建筑或建筑群的固定电话通信系统应根据建筑物的用途、规模、使用属性以及公用网的具体情况,可选择接人远端模块局或采用虚拟交换、自设独立的数字程控用户交换机(PABX)或综合业务程控用户交换机(ISPBX),并应与公用电话交换网连接。
1.2计算机网络系统
智能建筑本地网络的安全,应根据实际需要分别在通信子网和高层或应用系统中采取措施。计算机网络系统应为管理与维护提供相应的网络管理系统,并应提供高密度的网络端口,满足用户容量分批增加的需求。
1.3卫星通信系统
可设置多个端站和设备机房或预留天线安装位置和设备机房位置,供用户接受和传输数据和语音业务。
1.4有线电视系统(含闭路电视系统)
提供当地多套开路电视和多套自制电视节目,并与卫星系统联通。
1.5无线通信系统
建筑物由于屏蔽效应出现移动通信盲区时,设置移动通信中继收发通信设备。
1.6公共广播系统
公共广播系统的类别应根据建筑规模、使用性质和功能要求确定。公共广播系统一般可分为:业务性广播系统、服务性广播系统、火灾应急广播系统。
1.7会议系统
会议系统应是音频系统(电声、建声)、视频系统(投影、摄像、录制)等多系统的综合设计,所选用的音频、视频设备、计算机等的网络传输、语音与 数字设备接口、终端等应符合相应的国家标准、规范。会议系统应实现计算机语音、文字、图形、图像、自动监管、多媒体实时同步网络传输、系统控制一体化功 能。
1.8.同声传译系统
(1)同声传译一般可设有(3+1)或(4+1)种语种,国际会议可设有(6+1)或(8+1)种语种;
(2)同声传译传输方式可采用有线同声传译和无线同声传译;
(3)会议室译员间的位置应设置在主席台对面或主席台的两侧(或二层较高位置),应使译员能观察到发言者的口型。
(4)译员间的大小可参照国际IS02603推荐的尺寸高2.3m、宽2.5m、深2.4m设计。
2 办公自动化系统(OAS)
办公自动化系统是 应用 计算 机技术、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和行为 科学 等先进技术,使人们的部分办公业务借助于各种办公设备,并由这些办公设备与办公人员构成服务于某种办公目标的人机信息系统。主要包括:
2.1物业管理运营系统
物业管理运营子系统应以高效便捷的方式来协调用户、物业管理人员、物业服务人员三者之间的关系应能实现对投入使用的建筑物、附属配套设施、设备生产及场 地、用户、服务、各类资料及各项费用以经营目标方式进行管理,同时对建筑的环境、清洁绿化、安全保卫、租赁业务、建筑物内各类机电设备运行与维护实一体化 的专业管理。
2.2办公管理系统
办公管理子系统应能在日常办公中通过办公自动化系统协助管理人员对办公事务过程中大量的信息进行 分析 、整理、统计,协助领导对各项工作的分析、决策提供公文管理、会务管理、档案管理、 电子 账号、人员管理、领导活动安排、突发事件处理、书面意见处理等功能,应能实现电子公告、规章制度、公用电话等公共服务功能。
2.3信息采集系统
信息采集子系统应具有物业信息服务、新闻、 科技 、 金融 信息服务、用户个体服务、文化娱乐且务、生活保障服务等功能以及电子显示屏信息另查询功能。
2.4网终管理系统
网络 管理子系统应配置适宜、使用方便,为计算机网络的日常运行维护和监控提供有力的保障。
2.5智能卡管理系统
智能卡管理子系统应能对各种功能的智能卡实现统一的管理,如身份识别、员工考勤、车辆停泊、持卡消费、门禁等,并进行各类计费管理。
3 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BAS)
将建筑物或建筑群内的电力、照明、空调、给排水,防灾、保安、车库等设备或系统,以集中监视、控制和售理为目的,构成综合系统。根据功能的不同,可分为捆个子系统。
传统上所说的3A建筑,即是上述的CAS、OAS、BAS的简称,5A建筑是3A又加上防火自动化系统FAS(Fire Automation System)和保安自动化系统SAS(safe Automation System)。国际上,FAS和SAS通常包含在BA中,国内由于管理原因,通常把FAS、SAS与BAS分开。
4 防火自动化系统FAS
火灾自动报警与消防联动控制系统的设计要求,应符合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火灾自动报警系 统设计规范>等有关规范的规定。火灾报警与消防联动控制系统按消防部门要求独立运行。可将火灾报警器输出的报警信号传送给建筑物设备监控系统或智能 化集成系统的监控中心,但楼宇自控系统对消防系统只可监视不应进行控制。对于空调、风机、配电等平时由建筑物设备监控系统控制的设备,火警时应受消防系统 控制,应确保火警控制的优先功能。
5 保安自动化系统SAS
设计应根据被保护对象的风险等级确定相应的防范级别,满足整体纵深防护和局部纵深防护的设计要求,以达到所要求的安全防范水平。
5.l入侵报警系统
根据各类建筑安全防范部位的具体要求和环境条件,应分别或综合设置周界防护、建筑物内区域或空间防护、重点实物目标防护系统。
配电视监控系统
根据各类建筑物安全技术防范管理的需要,电视监控系统应对现场情况进行有效的监视和记录,并可提供对各类报警信号及时、迅速和可靠的复核手段。
5.3出入口控制系统
智能建筑的主要出入口、通道、财务室总出纳、金库、重要办公室等处设置出入口控制装置。出入口控制系统由出入口对象(人、物)识别装置、出人口信息处理、控制、通信装置和出入口控制执行机构等三部分组成。
5.4巡更系统
巡更点应设在主要出入口、主要通道、紧急出入口和各主要部门。安防人员的巡查报告方式可以采用在线瞳离线方式。对实时性要求高的项目应采用在线方式。
5.5汽车库(场)管理系统
在汽车库(场)的人口区应设置出票机或读卡器,并应在汽车库(场)的出口区设置验票机或读卡器。
另外,综合布线系统(GCS)Generic Cabling System是建筑物或建筑群内部之间的传输网络。它能使建筑物或建筑群内部的语音、数据通信设备、信息交换设备、建筑物物业管理及建筑物自动化管理设备 等系统之间彼此相联,也能使建筑物内通信网络设备与外部的通信网络相联,是为上述系统提供物理通路。建筑智能化集成系统Intelligent Integrated system是将建筑物内不同功能的智能化子系统在物理上、逻辑上和功能上有机连接起来,在开放标准的硬件和软件平台上,实现各有关系统之间可相互操作和 资源共享,形成一个综合化的管理系统。
由上述可知,智能化系统 内容 丰富、种类繁多,每个智能建筑要把所有系统都包罗进去是不可能的,因此设计时应根据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建设总投资、管理要求等综合考虑,确定与建筑物功能 相适应的建筑智能化系统中各子系统的设计标准,应侧重各子系统的有机结合,注重智能化系统集成,强调综合性、统一性和各子系统的关联性,利用计算机网络技 术,使传统的智能化子系统互联、互通、互操作,达到资源共享、功能得以提升和降低成本的目的。
参考 文献
1 中国 国家标准.《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2000)
篇4
针对当前我国智能建筑设计的现状来看,其存在的问题也是比较多的,其中最为基本的一个问题就是当前智能建筑在设计过程中存在着明显的标准不统一问题,各个区域、各个省份都存在着独有的智能建筑设计标准,甚至是各个智能建筑企业也具备着各自不同的设计标准,因此,这种设计标准的不统一对于智能建筑的发展和融入智慧城市建设中就会产生一定的干扰,基于此,在今后的智能建筑设计中,应该重点加强对于相关标准的统一,并且这种统一还应该重点围绕着智慧城市的建设来进行,确保其标准的完善有助于智能建筑充分的融入到智慧城市建设中去,实现其应有的价值和作用。
2规范智能建筑设计理念
对于智能建筑充分的融入到智慧城市的建设中去来说,还应该重点从智能建筑的设计理念入手,规范其设计的基本理念,提升其设计的水平,就能够更好地保障智能建筑融入到智慧城市的建设中去,具体来说,就以往的传统建筑设计来说,一般都是采用自下而上的设计理念进行具体的设计,即先设计好整个建筑项目的分系统,然后再综合成为整个的建筑项目整体,而就智能建筑的设计来说,应该是自上而下的,首先应该针对整个的智能建筑整体进行有效地规划设计,进而才能够对于其分系统进行设计,如此才能更好地实现智能建筑的作用和价值,这一点和智慧城市的建设也是想通的,即在智能建筑的整体设计中,应该充分的考虑到智慧城市的建设问题,考虑如何促使智能建筑更好的融入到智慧城市的建设中去。
3充分应用B/S访问模式
对于智能建筑的使用来说,其智能化是最为突出的一个特点,对于这种智能化特点的实现来说,充分的应用各种门户技术以及优化访问模式是极为必要的,就当前的智能建筑设计来说,其在具体的访问模式设计上应该优先选择B/S访问模式进行构建,这也是确保智能建筑应用效率提升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也得到了实践的证明;并且从智慧城市建设的角度来看,在智能建筑中合理的运用B/S访问模式还能够有效地促使智能建筑更好的融入到整个智慧城市中去,值得在今后的智能建筑设计中采用。
4加强智能建筑的集成效果
对于当前的智能建筑应用来说,其集成效果也是必须要严格注意的一个重要方面,切实提升智能建筑的集成效果能够有助于提升整个智能建筑各项功能和作用的协调性,因此,对于具体的智能建筑相关集成技术就应该进行充分的关注,确保其对于集成技术的选择和使用能够达到最佳的效果,就当前的应用现状来看,以往常用的一些ODBC技术、OPC技术等都很难满足当前智能建筑集成化的基本要求,必须要选择更为先进、更为适用的新型集成技术,比如充分的运用Web服务以及IP以太网等进行集成平台系统的构建就能够在较大程度上实现智能建筑的集成效果,并且还能够对于智慧城市的融入发挥一定的作用和价值。
5充分运用智能云计算技术
对于智能建筑的设计和使用来说,云计算技术在当前发挥着越来越关键的作用和价值,并且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中也应该充分的运用这种云计算技术,因此,对于智能建筑的设计应该重点加强对于云计算服务平台的构建,充分的运用云计算技术来提升其平台的服务质量,保障其智能建筑的应用效率,促使其更好地和智慧城市的建设融为一体。
6加强对于维护平台的构建
对于智能建筑的使用来说,运行维护平台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这种运行维护平台的构建确实能够在较大程度上提升其智能建筑使用的效果和水平,一般来说,对于智能建筑运行维护平台的构建都是采用第三方模式进行建设,这也就需要相关管理人员必须要加强该方面的管理和控制,保障其运行维护平台的可靠性,而这也必然是促使智能建筑融入智慧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7结束语
篇5
关键词:建筑智能化,科学技术,办公空间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telligent technology application domain more and more widely. In the office, so as to realize intelligent design can not only improve the working efficiency of the personnel, is also reflect contemporary design of the most important aspects of the human natur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building intelligent office building the influence of to design, and based on this new office space is discussed the design of the mould design.
Keywords:intelligent build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fice space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引言
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了建筑行业智能化的发展趋势,而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传统的办公空间设计模式已经满足不了当代办公的需求。新型办公空间设计不仅要能给室内办公人员提供一个较好的办公空间,提高工作效率,同时还要能满足人们的视觉和感官享受,实现人性化的设计。建筑智能化是当代办公空间设计的发展趋势,如何在办公空间中合理的嵌入智能化技术,建设新型的办公空间是建筑设计人员关注的焦点。
1.建筑智能化的影响分析
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模式,新科学技术在办公室中的广泛应用也使办公室的工作方式和组织结构发生了变化,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影响到办公建筑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空间应变能力增大
受生活方式和科学技术的影响,传统的办公室比较简单,具备一般简单的使用功能即可,而且对空间的要求较小,能容下基本的办公设备和预留一定的活动空间即可。建筑智能化改变了这种格局,为了达到办公手段自动化的目的,就要在办公室内添加很多智能设备和安装大量的通信系统,计算机、传真机、电视图像显示器等等电子设备成为办公的基本工具。例如传统的建筑设计基本模式为:
这个建筑设计过程在通过制图桌和晒图机就可以完成,但而随着CAD技术的应用,当前的建筑设计过程大致为以下程序:
为了满足新的建筑设计的需求,就要添加计算机设备,打印机设备等电子设备。因此,需要更多的办公空间来容纳这些设备。另外,每个设计人员也要配备电脑台的位置。从上面分析可以看到,当前的办公空间需求与传统模式相比,明显要大很多。
1.2建筑设备及结构专业要预留位置
除了上述建筑面积发生变化外,还要预留一定的位置,来预防其它设施的安装,例如:
(1)要预留足够的电线、电缆设施,甚至网络环境,以便能在未来的情况下使用。
(2)由于通信系统和自动化系统的要求,必须做好电力系统的供电保障工作。
(3)建筑结构必须考虑将来安装计算机、晒图机等设备,地板架空等铺设管线的增加荷载问题,屋顶架设无线及配电设施等要求增加的荷载。
(4)要根据实际情况,在一定面积内要增加强电配电间及电信配电间供垂直方向配线等的问题。
1.3提高办公空间质量
办公环境的智能化大大的提高了人们的工作效率,原来的文件传递工作变成了电子计算机上的“无纸文件”传输,办公室管理人员通过办公室监控器及通信设备进行高效率的工作命令传达。在设计中需要注意的是,办公室人与机的关系不是对立的,应该从整体上来考虑它们的关系,予以相应的设计形式,协调二者的关系。办公环境应特别注意排除干扰因素,增加室内休息空间,以提高脑力劳动的效率,这也是和“以人为本” 或“绿色建筑” 等设计概念相一致的。总之,建筑智能化促进了办公空间质量的良性发展,体现了更多人性化的设计因素。
2新型办公空间的平面设计
2.1大空间设计更灵活
按照当前的设计标准,办公平面主要分为三类:线型、交叉型和点面型。每个设计类型都有相应的特点和各自适应的设计场景。
(1)线型平面在一些面积在120m2以内的中、小型空间的办公楼设计中比较适用。通常的设计模式是将中间走道将整个办公楼一分为二,为了获得较好的自然采光效果,进深在6m左右最为合适。线型平面在部分行政办公楼中也可以使用,如果该形式应用在银行、税务、海关等办公空间设计时,由于这些办公室要求采用较大的流动性强的办公空间,这时就可以利用走道划分出两个单独的、进深不同的空间,分用途使用:大进深作为办公空间,而进深相对较小的可以作为辅助空间。这种情况下的大进深在9m左右最适合。
(2)交叉型平面主要用于将在同一平面上所形成的自然单元根据需要划分为多个隔开的办公空间,供不同的办公主体使用,常用的平面类型如下所示三种:
(3)点面型平面是当前高层办公建筑设计中应用最普遍的形式。这种平面类型以结构受力作为主要的设计因素,将核心筒布置在中心,将核心筒布置在中心,不仅可以加强员工直接的联系,而且可以提高建筑面积的利用效率。
2.2化整为零的单元空间
单元空间是指将统一个平面划分为若干个隔离开来的办公区间,可以根据需要布置成单间办公室,也可以布置成“开敞式” 办公室。这种方式充分利用空间的聚合与分散,将空间内部的灵活性以及兼顾性有效的联系在了一起。这种建筑空间的不定性与信息时代办公组织的不定性相吻合。现代建筑设计理论认为建筑的不定性越大,适应性就越强,对空间大小也有明确的划分:为小空间为9~40m2,,中等空间为40~120m2,大空间为120~140m2,超大空间为400m2以上。化整为零的单元空间将会成为以后办公的一种趋势。
3新型办公空间的剖面设计
3.1智能化对办公室净高的影响
办公室净高的确定是以国人均身高以及常采用空调和采光方式为标准来确定的,一般认为2.4~3.0m最适合,考虑到心理因素的影响,净高与办公面积的关系如下表:
办公面积(m2) 100以下 100~500 500~1000 1000以上
最小净高(m) 2.4 2.6 2.8 3.0
(1)在设计时,一般认为大空间办公室的理想面积在400m2左右,再结合上表,认为净高在2.6m最合适。
(2)会议室中通常安装投影仪、远程会议通讯等设备,而且开会时,人流量大,净高主要设备尺寸决定,通常都在2.6米以上。
(3)大堂及门厅为了体现出整幢办公楼的风格和档次,给予人们较好的视觉效果,其净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而定,通常都会较高。
(4)走廊作用是通行,为了充分利用走廊空间以及衬托出办公环境,净高要求到2.1米即可。
3.2智能化布线对层高的影响
智能化布线是将各种线路有序、有效组织在一起。当前,智能化布线的标准基本都是统一的,大致可以分为以下8类:
布线方式 所需高度 备注
预埋管布线方式
架空双层地板布线方式
地坪线槽布线方式 现浇结构板厚≥200mm或设70mm的垫层
单元式线擂布线方式 楼板厚155mm
干线布线方式 楼板厚155mm 电组沟处楼板厚180mm
扁平电级布线方式 扁平电缆厚2mm
网络地板布线方式 楼板厚150mm
顶棚布线方式 吊顶增加100mm以上 需协调处理
净高2.4~3m,智能化布线0.02~0.35m是当前比较常用的设计标准。这样的建筑层高设计理论值为3.52~4.95m。值得注意的是,智能化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人,因此可以在分析了人的生理及心理因素基础哈桑,适当提高层高可以让人放松,减缓疲劳的速度。在当前,在综合考虑经济条件、布线方式、环境协调及人的心理等诸多因素综合考虑之后,最常用的层高为3.8~4.2m。
4结束语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现代化办公楼对建筑设计人员提出了新的挑战。为了适应新型办公空间的设计需求,设计人员要充分了解建筑智能化对办公建筑设计的影响,要结合实际的办公需求,使得最终的设计成果不仅能满足工作的需求,还要从人的角度出来,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充分体现出当代办公设计人性化的特点。
参考文献
[1]范剑威,程羽薇,刘聘.现代办公楼创新设计研究—以江苏省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办公大楼建筑设计为例[J].中外建筑,2012,(02).
[2]王健.办公建筑智能化系统设计要点[J.智能建筑与城市信息,2011,(06).
篇6
关键词:华东智能建筑优势WTO挑战
一.华东地区智能建筑的发展概况
华东地区具有广阔的巨大的智能建筑市场,是中国经济最发达地区之一,智能建筑市场(包括大厦及小区)启动早,市场大,今后将有更大的发展,是WTO以后国外企业必争之地,也是国内企业必争之地。由于华东地区资金雄厚,据不完全统计,迄今为止,上海已新建智能大厦四百多幢,智能小区二百多个。其中已建成的优质工程有上海博物馆、金贸大厦、上海期货大厦、久事复兴大厦等号称上海智能建筑“四大天王”,新建浦东国际机场,上海大剧院,上海科技城也都闻名天下。江苏省迄今为止已建成智能建筑二百余幢,小区一百五十多个;南京中信大厦,总医院新病房大厦及江苏省政协大厦都为优质工程。聚福园、天地小区是建设部小区示范工程。
浙江人杰地灵,是我国东南沿海技术和经济发达地区,也是一个建设大省。1997年建成使用的浙江日报社大楼,在浙江省首次开通了楼宇自控系统,堪称是浙江省第一座达到3A配置的智能化大楼,从而揭开了浙江省智能建筑建设的序幕;1998年建成的浙江省外经贸联建大厦和华浙广场都是代表当时浙江省先进水平的智能建筑,其中华浙广场还代表浙江省参加了建设部组织的优秀智能建筑评选活动。目前浙江省已建成的智能化大楼主要有浙江世界贸易中心、杭州电力调度大楼、浙江省建行大楼、杭州铁路新客站、浙金广场、杭州五洲大酒店、浙江省商检大楼等约90余座,主要集中在杭、宁、温地区。
二、入世对中国智能建筑业的要求
我国已加入WTO,进入WTO意味着我国经济完全融入国际化市场,必须遵守WTO的原则和规定。根据WTO协议市场准入原则和国民待遇原则,将使我国智能建筑技术面临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更加剧烈的市场竞争。而我国现行的建设事业政策法规和行业管理体制与WTO的规则和国际通行模式存在较大差异,调整改革完善现行体系和体制的任务相当艰巨,形势紧迫。
我国加入WTO后经济发展的国际化,必将对各种建筑,尤其是办公建筑的智能化水平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不仅对新建的办公楼,而且对量大面广的已有的办公建筑的改造也带来了智能化需求。
WTO对我国智能建筑要求具体表现在:
1.根据《建筑领域加入WTO后的对外承诺》,我国加入WTO后五年,允许外商成立独资企业,取代外商在我国现有的办事处机构,他们可以直接在我国签定内贸合同,从而使产品和工程质量有了进一步的保障。
2.按WTO取消数量限制和关税减让原则,我国将降低对外市场准入程度,届时会有更多智能建筑产品和系统进入中国市场参与竞争,为我们提供更大的选择余地,并得到更多的实惠。
3.随着国外企业参与我国智能建筑行业的竞争,他们会把国外成熟的管理体制、规范的运行程序和操作技巧带入中国,有助于提高中国智能建筑行业的整体水平。
三.华东地区优势
1.学会健全,学术活动活跃。
以上海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温伯银总工为首的上海专家,在全国率先于1994年成立上海智能建筑工程研究会。这是全国第一个智能建筑学会组织,成员有高校、设计院及企业技术人员几百人,它集中了上海智能建筑界科技精英。在组织报告会、展览会(上海历届智能建筑大型展览会)、验收评估上海甲级智能化大厦(如上海久事复兴大厦等)起了巨大作用。温总和上海同济大学程大章教授(正副会长)的贡献已载入中国智能建筑历史,功不可没。以陈众励、瞿二澜、赵济安、王东伟高工及上海大学赵哲身教授等为代表的中青年骨干专家已经成长,在国内也有较大影响。
1996年,以南京建筑工程学院(现改为南京工业大学)建筑智能研究所、江苏省建筑设计院及东南大学建筑设计院为主体成立的江苏省土木建筑学会智能建筑学术委员会,在国内也是较早成立的智能建筑学术组织,成员有二百多人,每年举办学术年会,奉行“技术开放,市场开放”方针。常年举办学术报告会及国内外厂商新产品报告会。自办了省内杂志《智能建筑信息》。
2001年以浙江省建筑设计院为主体成立的浙江省土木建筑学会智能建筑学术委员会。虽成立时间不长,但青年一代学会领导骨干力量成长很快,成员已发展到几百人。在组织浙江省智能建筑报告会、展览会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2.编写出台智能建筑标准。
1995年上海市出台智能建筑设计标准(DBJ08―47―95),它是以上海华东建筑设计院内部标准修改而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智能建筑标准,为全国规范智能建筑设计市场起了示范与指导作用。2000年在建设部领导下,以温伯银总工为首的编制组率领团结全国专家编制出台了我国(乃至世界上)第一个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2000)开创了中国智能建筑新纪元,填补了空白。评审专家认为该标准已达到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水平。
1998年,在江苏省建委领导下,在温总关心指导下,江苏出台了江苏省建筑智能化设计标准(DB32/181―1998),1999年获得建设部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999年又出台了三个标准:
(1)江苏省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检测规程DB32/365―1999
(2)江苏省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实施及验收标准DB32/366―1999
(3)江苏省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评估标准DB32/T367―1999
构成了整套标准,促进了省内IB的发展;2001年中信实业银行南京分行大楼(28层4.2万平方米)通过检测验收与评估获得江苏省首幢甲级智能化办公大楼称号。
3.撰写论文、编写著作,成果丰厚。
1995年上海华东建筑设计院首先汇编出智能化建筑论文选,其中温总、瞿二澜、赵济安高工等论文在国内影响很大,开创了全国建筑建筑论文的先河。1996年上海华东设计院温总为首的编写组又出版了大型经典著作―《智能建筑设计技术》。目前正在修订将出第二版。上海举办了历届高水平智能建筑报告会,如中国超高层建筑技术研讨会具有国际影响。
上海同济大学程大章教授等编写出版了《住宅小区智能化系统设计与工程施工》(同济大学出版社2001.6)以及《智能化大楼的建筑设备》(中国建工出版社1997.11)。
上海九海金狮物业公司诸建华总经理在总结上海久事复兴大厦兴建及物管经验与陆伟良教授合作于2002年8月编写出《智能建筑物业管理》一书(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
浙江省建筑设计院杨绍胤教授级高工先后编写出二本著作:《智能建筑―原理、规划和设计》(1999.2)以及《智能建筑实用技术》(2001年)。
4.华东地区具有广阔的巨大的智能建筑市场
目前上海正申办2010年上海国际世博会。预计2008年上海高层建筑将达2000幢,据国外某公司称,世界最先进的智能建筑新技术可去中国上海参观。江苏目前正兴建南京地铁工程(8个站,投入72亿),南京玄武湖隧道工程(3公里),由于江苏省申办成功2005年全国第十届运动会,日前正在南京新建奥体中心。相应的体育场馆新建22个,将在江苏省无锡、苏州、常州等地新建。南京市在河西新城开工投入120亿,打造十大标志性建筑。南京国际经贸广场,维多利亚国际商务中心,夏华国际广场、南京中大科技大厦、联强大厦、紫鑫中华广场、欧洲城、东成大厦、浙江国际贸易中心、东渡大厦等。南京市将兴建十大体育工程:全民健身中心、皮划艇激流回旋场地、马术赛场、中山门竞技中心、击剑比赛训练馆、龙江体育中心二期网球工程、南京中山国际公园、环湖体育带及南京足球训练基地。
目前浙江在建的智能化大楼约有上百座,市场红火,其中有杭州凯悦大酒店、杭州国际金融大厦、杭州国税局大楼、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杭州日报大楼、杭州海关大楼、杭州第二长途电信枢纽大楼、浙江省人民大会堂、杭州滨江区行政中心、元华广场、湖州市中心医院、义乌中心医院、湖州市能源调度中心、湖州市行政中心、嘉兴市行政中心、东阳市行政中心、安吉县行政中心、永康市行政中心、温州晚报社大楼等。杭州地铁工程也已启动。浙江省智能建筑近两年后来居上,已兴建上百栋智能大厦,数百个智能小区,近期还在杭州兴建杭州大剧院、杭州市民中心、浙江电力大厦等均以大量巨额资金投入,近期新建智能工程发展之快、数量之多已名列全国前茅。
5.华东地区拥有大量外资企业生产基地及实力雄厚的智能建筑工程承包商
在建设部已获得系统集成和单项资质的有近百家,其中上海市27家,杭州地区20家,南京地区28家。他们都承担过上海金茂大厦、上海浦东机场等上百项智能工程,取得了营建大中型智能工程的经验,有着较好的声誉。大量外资企业生产基地及办事处均落户上海。
四.做好工作、迎接WTO挑战
1.认清国际智能建筑发展趋势,推动智能建筑健康发展。
2l世纪是信息社会知识经济时代,同时又是生态文明时代。从总的方向,国际先进生产力水平正在运用已掌握的建筑智能化高新技术,探寻人类生存、生产和生活聚居环境空间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当前智能化建筑直接利用的技术是建筑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自动化技术。在21世纪的智能建筑领域里,信息网络技术、控制网络技术、智能卡技术、可视化技术、流动办公技术、家庭智能化技术、无线局域网技术(含Bluetooth技术)、数据卫星通讯技术、双向电视传输技术等等,都将会有更加深入广泛地具体发展应用。特别是开放性控制网络技术正在向标准化、广域化、可移植性、可扩展性和互可操作性方向发展。
但是,智能化技术只是手段,智能建筑作为一个整体建筑物业产品的技术发展来说,“可持续发展技术”才是2l世纪智能建筑技术发展的长远大方向。因而,除继续利用上述现有智能化高技术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外,新兴的环保生态学、生物工程学、生物电子学、仿生学、生物气候学、新材料学等等技术发展,正在渗入渗透到建筑智能化多学科多技术领域中,实现人类聚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从而在国际上也形成所谓“可持续发展技术产业”。目前,欧洲、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也正在开发利用这些高新技术去处理垃圾、污水、废气、公害,节能、节水,消除电磁污染,资源可持续利用,建筑人工生态环境等等:也正在尝试运用高新技术有规模建设智能型绿色建筑、智能型生态建筑,“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
2.认清与国际先进技术的差距,努力向国际标准靠拢。
2l世纪的可持续发展智能建筑技术必须将工作、居住、休息、交通、通讯、管理、公共服务、文化等各种复杂的要求,在时间空间中结合起来。
由于智能化建筑系统是多学科、多技术的系统集成整体,因而开放式可互操作性系统技术的规范化、标准化,就成为实现智能化建筑及其产品设备与系统的产业化技术水平的核心关键。目前国际楼宇业界公认认同较先进的开放式系统行业协议标准技术有两个:一个是美国Echelon公司的LonWorks技术的LonTa1k标准协议;另一个是美国采暖、制冷与空调工程师协会(ASHRAE)制定的《楼宇自动控制网络数据通信协议(BACnet)》BACnet同时还成为美国国家标准及欧共体标准草案。两者都是基于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开放系统互连模型”(OSI)的。因此两者在开放系统技术上是可以互相补充互为依存的,前者着重现场控制域,后者着眼于信息应用域。而且BACnet的协议层次里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的五种选择中就包含有LonTalk协议。况且两者技术都正在不断地完善发展,至于我国智能化建筑在开放式互操作性系统技术发展研究上严格讲尚未真正起步,差距颇大,亟待投入。南京工业大学智能建筑研究所正在开发国产化楼宇自控新系统。
3.努力搞好学(协)会工作
按照WTO的原则和规定,加快行业协会自身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规则,调整优化行业的组织机构,成为增强行业自律的自治组织,协助政府建立一个有序和公平的竞争市场。建设部已批准即将成立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工程智能分会。这是我国加强管理智能建筑业的大事,华东地区作为地方学(协)会要在上级学(协)会的领导下努力做好贯彻执行工作,加强市场管理,防止低价恶性竞争,保证工程健康实施。有条件时争取成立地方行业协会。
4.加强团结,加强合作,共同提高学术水平
华东地区以目前三地(上海、浙江、江苏)学会要加强团结,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要在举办报告会、展览会等方面加强合作,促进学术水平的共同提高。同时,积极参加全国性学术会议,有条件时争取举办国际智能建筑研讨会,以提高我国学术地位与声誉。
5.加强宣传,提高建设业主的认识,搞好定位和管理能力
由于部分业主对智能建筑的过于迷信,必然导致“重建设轻管理”的思想,他们认为既然“智能”就应该无所不能,更有甚者将该项目的投资仅作为提高“身价”的目的,不清楚智能化建筑工程是当前信息化时代物业管理重要的基础,认识不到日常运行中所需的微利投资能得到高额利润的回报。因此,建议应该有国家政府部门尽快出台相应的政策、管理规范和服务体系,强制性的将系统日常运行管理纳入正常轨道,提高全社会的经济效益。
6.协助政府搞好注册电气工程师复习培训工作,提高工程技术人员水平
据了解,国家人事部将在2003年6月第一次开考注册电气工程师。其中,建筑电气业属于此系列,智能建筑弱电设计师大部分也要参加此系列考试。目前,有关单位正在编写复习参资料,建议华东地区也要作好考试复习培训工作。最后作者衷心希望华东地区智能建筑业在国家有关部门领导下,在业主、设计师、工程技术人员以及专家努力下,营建出更多的高质量优质智能建筑工程。
参考文献
1.徐兴声,《WTO与我国智能化建筑技术发展对策的思考》,《城市?建筑智能系统》,2004.4,P34―P38
2.路更可,《试论面对入世我国智能建筑业的发展的对策》,《城市?建筑智能系统》,2002.2,P31―P34
篇7
【关键词】智能建筑;问题分析;对策
1 智能建筑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我国在五十年代后期引人智能建筑技术,截至近几年,我国已建成相当数量的智能建筑,从相关资料的信息反馈来看,东部、沿海一带经济发达地区如浙江,房地产开发面积每年在600~700万m2,其楼盘中具有智能化功能的占到大部分。然而,这些所谓的早期的社区、住宅智能系统,在设计时,追求信息化系统的大而全,但配套设施却不完善,因此建成后难以启用,成了建筑物昂贵的摆设。有些建筑,智能化系统能正常运行,但真正发挥作用的约占20%,很多项目不能正常运行,能够使用的系统仅占45%,有35%的系统因各种原因不能运行,而且,很多智能建筑在使用或运行一段时间后因发生故障无人修复而弃用。
智能建筑运行状况的不良表现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系统完全处于停运状态,此类项目基本大多是在80年代末建成的,通过商订货,安装后的系统调试、验收及运行培训工作不规范,后期技术服务没保证,即便出现问题也找不到原来的订货商,找到了订货商也会因种种原因导致费用很高;(2)系统虽然在运行,但只有显示而不能自动控制,这种状况较多,自动控制部分能正常运转的项目不多,自动控制系统全部运行,能够实现设计要求并经济运行的项目少之又少,这种情况在近几年来,因开发商和质监部门加强了对供货商或商资质的审查,通过合同方式对设计、调试、验收、培训及后期服务作了明确规定之后,智能建筑的整体情况方有所好转。当然,致使智能建筑不能正常运行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对智能建筑定义的认识和理解不正确是一个重要原因,设计上的不完善,供货商的集成配套能力优劣,还有施工单位的项目实施能力与水平等多种因素交杂。
因此,对智能建筑的现状需要进行细致认真的分析和研判,总结经验,持续改进,从源头上分析解决。如:设计不完善,建筑设计院所各专业成龙配套,人才荟萃,但技术力量主要集中在建筑设计、结构设训、水、电、暖设计等五个专业,能真正开展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的人员稀缺。而系统集成商的人力资源队伍中,绝大多数技术人员是智能化系统设计人员,对智能化系统各子系统技术有较为熟练的把握和理解,对设备产品也比较熟悉。可是问题恰恰出在这部分人员身上,几乎没有建筑设计培训经历,对建筑设计了解浮浅,施工图设计质量强差人意。并且由于智能建筑的建筑、结构、水、电、暖等各专业设计均交由设计院设计完成,系统集成商只能单纯做智能化设计,设计整体上难与各专业配合。可是,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施工图却几乎无需审图公司审查,使得智能化系统工程施工图与施工总图之间断链。多数智能建筑在土建施工开始之后才进行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由于智能化系统工程施工图不送审;或因审图公司没有相应的智能化设计审图人员,审图成了走形式。施工图设计质量得不到有效监督和审核。有些工程项目智能化设计与建筑设计是同步进行了,但因为评审者多为有关主管部门,导致智能化技术设计部分无人评审。再有,智能化技术产品的质量也是影响智能建筑正常运行的一个关键因素,集成不配套,运行不协调,经济效益的发挥更是无从谈起,对于投资失效,造成资金浪费的大都由于楼宇自动化系统((BAS)的失效而产生,因为楼宇自动化系统运行的正常与否将决定智能建筑的自动控制部分的运行,若无法实现工况自动转换,就无法有效利用室外新风来节能降耗,在目前的智能建筑中,显示部分基本上都能保证正常运行,因为它不直接影响工作,所以也就引不起业主们的高度重视。
2 对智能建筑应对问题的方法
(1)加快智能建筑标准的制定,智能建筑中楼宇自动化系统正常投运率低,导致投资与能源大量浪费的现象虽然已引起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并成立了专门的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专家工作委员会,但该委员会作为建设部勘筹设计司的顾问,参谋和助手,协助政府制定有关标准、规范与行业法规的工作还需加快进行。智能化建筑设计标准如何制定,标准制定的是否合理,是否可执行,是否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是要引起标准制定者的高度重视。
(2)尽快完善智能化建筑设计规范,设计规范相当于设计过程中必须执行的“法律”,国家颁布的设计规范也就是建一设单位与设计单位必须遵守的法规。智能化建筑涵盖了诸多人性化、智能化的内容,但切不可忽视的是智能化建筑的安全胜,没有安全性保证,舒适性和使用性都无法保证。安全性的基本要求是要保障人身与设备安全。在智能化建筑中,设备投人昂贵,人员相对集中,安全性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智能化建筑必须严格按照设计规范实行设计,我国目前设计规范一般都按专业制定,它要求各种类型的建筑物设计都须遵守。因此,智能建筑设计规范应尽可能集成现有规范,没有必要专门为智能建筑研定设计规范,通过对现有多个规范的统合,实现设计、施工和验收人员在理解和执行方面的一致,为建设工作有序开展提供基础性规范保证。智能建筑的实践活动中,我们注意到在计算机网络系统以及控制系统在安全防护方面的国家相关规范规定不够明确,洽洽这些问题对智能化建筑的运行产生的影响还较大,影响系统稳定的运行是必然的隐患,严重的则可能损坏价格昂贵的计算机系统,造成投资的重大损失,安全防护的缺陷将会使系统数据遭到破坏,尤其是对大型的计算机网络系统数据破坏带来的损失更是难以弥补。虽然智能化建筑是一门技术先进的新的学科,但智能建筑必须遵守国家有关规范与法规,当国家有关规范与法规不能满足智能建筑的要求时,应由相关政府部门及时对国家有关规范与法规进行认真论证、补充或修订。
3 智能建筑行业发展应注意的工作
(1)加强对智能建筑的宣传。目前,不少房地产开发商和消费者在智能建筑方面所知甚少,认识不足,因此,有必要大力宣传智能建筑的巨大效益,以提高大众对智能建筑的重视程度,继续推动智能建筑事业的蓬勃发展。从智能建筑能满足使用者安全、快捷、舒适、节能、方便、高效等方面的要求着力宣传。
(2)尽快培养智能化系统集成商。当今市场上的智能系统集成公司真正能称得上是智能系统集成商的很少。当务之急是通过市场引导系统集成公司,积极鼓励科研院所技术攻关,将研发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充分发挥国产计算机系统的优势,采取国内国外相结合的集成思路,通过消化引进,逐步提高元器件国产率和质量,形成规模化的智能化系统集成商。
(3)提升“集成”设计能力。针对多数设计部门对智能化产品和智能设讨不甚熟悉,集成设计弱的现状,应引导智能建筑设计部门不仅要注意智能化系统集成设计,而且要注重建筑平台方面的考虑,从而提升建筑结构的灵活性、适应性。
(4)组建合格的施工队伍。目前,我国的建筑施工人员,智能建筑施工经验缺乏,施工安装效率低且_质量不高;施工中每个阶段的控制指标和测试报告的内容和格式的规定以及竣工验收的条件和相关文件等,仍偏重于定性验收,而忽视了定量验收。针对这种现状,施工企业应加强培训,引人高技能人才,组建具有较高技术能力的专业施工队伍,也是智能建筑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内容。
篇8
关键词:建筑设计智能建筑设计管理结构设计屋顶设计节能设计
中图分类号:TU7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4(b)-0079-01
智能建筑是指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向建筑行业的应用与渗透,是当代高科技与古老的建筑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它完美地体现了建筑艺术与信息技术的结合,现已成为评价综合经济国力的具体表征之一,并将以龙头产业的面貌进入2l世纪,成为当今世界各类建筑特别是大型建筑的主流。
1 智能建筑的功能与价值分析
当前信息化、网络化以及电子商务的时代,使人们对建筑物的高效化和多功能的要求也随之提高,智能建筑应运而生。智能建筑是信息时代的必然产物,集中体现了信息社会中的信息特征,建筑物智能化程度将随科学技术的发展而逐步提高。智能建筑是建筑艺术与计算机和信息技术有机结合的产物,是社会信息化与经济国际化的需要。智能建筑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系统,在一个智能建筑的生命周期中,建筑结构的生命周期最长,而一般的硬件和软件设备有5~7年的生命周期,有的自动化系统仅有两至三年的生命周期。如果智能大厦系统做成开放式系统,它就能不断吸收新的技术,更新旧的设备,从而使整个智能化系统设施运行得更好。随着可以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建筑材料科学和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智能建筑不仅需要计算机控制,也需要相应功能的智能建材的配合。智能建筑是为了支持建筑内的所有活动,增强对使用变化的应变能力,并保证建筑空间的安全,健康和节能,智能建筑的基础和出发点在于结合每一个具体建筑的特征和性能,智能建筑的设计必须提倡个性化设计。个性化设计就是坚持以大系统、动态运行的角度进行建筑对象和使用对象的系统分析,针对特定建筑的具体需求,根据系统运行状态,深入到特定细节的设计。
2 设计智能建筑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主要问题
设计智能建筑的过程中应该结合智能建筑的功能与系统特点,要以统筹兼顾的原则为出发点,平衡智能建筑各功能和各系统的关系,取得最佳的智能功能,做到对智能建筑优势和长处有效发挥的保证。在设计过程中要从下述几个重点问题入手。
2 . 1 做好智能建筑设计的过程管理
一是,在智能建筑设计前,应该明确《智能建筑设计标准》的内容和内涵,使《智能建筑设计标准》中的硬性规范部分得以遵守,进而做到对智能建筑设计质量的保证,为智能建筑经济性、实用性提供保障。二是,要建立智能建筑设计的管理目标,要将智能建筑的舒适度,智能建筑的环境作为管理的主要内容,通过对温度、空气、湿度、光线、噪音等方的调控能力和控制水平评价,为智能建筑设计提供必要的参考和规范。加强对智能建筑结构设计的管理,要从智能建筑的结构形式、智能建筑的层高、智能建筑的力学结构特点方面入手,综合考虑智能建筑的结构稳定性,以做到对智能建筑结构隐患的有效控制。要从智能建筑的功能体现入手,严格审查智能建筑空调系统、供水系统、供电系统的功能,避免出现功能上的死角,确保智能建筑的功能稳定与完整。
2 . 2 做好智能建筑的结构设计
智能建筑的结构设计应该从墙面、地面与天花板三个个重点环节入手,地面设计中应该根据智能建筑的特点选用架空的方式,这样可以扩大地面下空间,使弱电系统和强电系统能够做到物理隔离,不但方便施工,而且也有利于建筑改造。墙面设计中应该考虑智能建筑中各功能设备的接口和位置,一般采用外接方式,在墙面上设计出设备的接线口、位置,以利于传感器和设备的功能实现和准确控制。设计天花板的过程中应该结合暖通、消防系统的功能与特点,设计出相关系统的走线、出口,以实现智能建筑的通风、供暖、消防、照明等各项功能。
2 . 3 改进智能建筑的屋顶设计
屋顶是智能建筑设计的关键部位,屋顶是智能建筑与大气和环境敞开和交换的重要部位,很容易产生热能的交换和积累,进而影响到智能建筑的居住性能、使用性能。同时屋顶也是智能建筑功能性设备的主要布设位置,雨水收集器、太阳能热水器、通信基站、风能设备在楼顶大量集中,造成智能建筑楼顶空间资源和电磁资源的紧张。应该在智能建筑屋顶的设计中积极考虑保温隔热处理,阻断智能建筑屋顶产生热交换的可能。同时要根据智能建筑的整体需要综合考虑屋顶功能设备的布置,优化屋顶空间资源,降低楼顶设备产生噪声、震动和电子辐射的可能,提升智能建筑屋顶的功能性和安全性。
2 . 4 加强智能建筑的节能设计
智能建筑的一个根本特征是能源利用的高效率,应该在智能建筑设计过程中从系统的角度出发,认真做好节能工作,通过节能器具、系统的设计,降低智能建筑能耗的标准,控制智能建筑能源方面的消费,综合而全面地节约智能建筑运行的能源成本,实现智能建筑在节能状态下的可持续发展。
3 结语
智能建筑是应用信息技术,集成智能设备而形成的新型建筑类型,从历史的角度看智能建筑的出现是经济、文化和科技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智能建筑的出现使人们生活环境、交往条件和居住空间得到了重新优化。在智能建筑的设计中应该把握科技与建筑发展的方向,要结合市场的需要和文化发展的趋势,从《智能建筑设计标准》的全面解读出发,控制智能建筑的关键环节与要点,积极进行智能建筑设计的创新,在不断研究和不断实践的前提下,创建智能建筑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 徐莹.现代智能建筑中的空调设备自控系统[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09(7).
[2] 葛红,刘雪峰.建筑智能化存在问题以及改善对策分析[J].中国住宅设施,2009(9).
[3] 陆伟良.论《智能建筑设计标准》的特征及实施[J].工程设计CAD与智能建筑,2000(11).
[4] 陆伟良.智能建筑设计标准的分级及其实施方法探讨[J].广东建材,2000(2).
[5] 陈卫华.浅谈智能建筑在设计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12).
作者简介:
篇9
工程概况
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紫金大厦坐落在中国的硅谷中关村高科技园区的中心圈内,地处西北三环交汇处,紧临知春路地铁站,与微软中国公司近在咫尺,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具有不可替代的商务优势。紫金大厦共有三栋独立建筑,总建筑面积为36118.88平方米,其中最高建筑为地面15层,地下2层,大厦结构合理,整体造型新颖气派。
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主要承担专利业务工作及相关的服务性工作,受理专利申请,收缴专利费用,从事专利申请相关事物的查询、咨询等工作。本次综合布线项目的建成,不仅可以使专利申请人方便、快捷地递交专利申请文件,还可以提供更直接、更高效的咨询服务,为专利申请人节省了时间、降低了成本,缩短了申请专利周期。
大厦要求整体智能化系统功能和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以及确保专利事务信息的保密和安全,因此选择一个技术先进、性能优异、日后保障有力的布线系统显得尤为重要。作为一座面向21世纪的建筑,其最终建设目标是:根据实用和适用的原则,建设大楼内的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通信自动化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并对这些系统进行有机的一体化集成,构成整个大楼的智能系统,从而为大楼内的设备提供安全、稳定的运行环境,为用户提供高效、便捷、舒适的学习环境,为业主提供安全、节能、便于维护管理的环境,最终使本项目的智能系统达《智能建筑设计标准》的甲级要求。紫金大厦的智能化系统建成以后,应体现高效节能、安全舒适、无限通讯、集成度高、稳定可靠等优点。
设计原则
实用性:系统设计根据大楼规划有的放矢,从实际需要出发,注重性价比。
先进性:系统设计应采用技术成熟、性能先进的产品结构,保证大楼的智能化应用在10年内不落伍。
开放性:各子系统的设计应围绕大厦智能化综合管理平台,开放通讯协议和接口,高度集成。而且,只要具备相同以太网协议的设备均可接入大厦内部网络,扩展功能和端口。
安全性和可靠性:设计应考虑系统长期运行的稳定性,是否能够安全可靠。此外,在网络通讯方面应采取防病毒、防黑客措施,保障不受破坏。
兼容性和扩展性:系统设计除规划近期的实施方案外,还考虑中远期的扩容和发展规划。不同类型的产品均容易集成,使整个智能化系统随着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不断得到充实和提高。
专业性和规范性:系统设计应遵循国内外最新的行业规范,建成后应优于国际规范要求。
设计标准
智能化建筑具有多门学科互相融合,且高度集成房屋建筑、通信、计算机和自动化控制等各种新科技的大成,因此涉及范围及为广泛。工程建设项目必须按照相关的工程建设标准去具体实施。紫金大厦综合布线系统工程遵循了下列国际和国内标准:
1.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GB/T 50311-2000
2.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验收规范 GB/T 50312-2000
3.智能建筑设计标准 GB/T 50314-2000
4.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 GB/T 50339-2003
5.国际标准 ISO/IEC 11801
6.欧洲标准 EN50173
7.美国国家标准 TIA/EIA-568A
8.美国国家标准 EIA/TIA-569
方案设计
紫金大厦设计信息点9700个,其中语音信息点4200个,数据信息点5500个。数据主干采用TopLINK5000系列OS1单模和TopLINK300系列OM1多模光纤,语音主干采用HiSPEED30-Cat.3大对数非屏蔽双绞线;水平系统采用HiSPEED50-Cat.5e线缆。综合布线方案经过严格挑选,采用SIMON电气SimNET综合布线全系列产品。
以下针对“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紫金专利大厦”综合布线系统各子系统详细介绍:
1.工作区子系统
工作区信息点采用带活页防尘盖SimNET系列信息面板,它可以时刻保护接触金针。同时采用IDC塑封绝缘技术可防止因空气潮湿和灰尘可能导致布线系统链路性能的下降。同时色码清晰,便于端接。兼容T568A &T 568B线序。锁扣灵活,易于嵌入面板,适用于所有SIMON面板。该面板采用美国GE专业工程PC塑料材质,防火、抗冲击、永不退色,可经受100度水温60分钟情况下不变形、不变色。跳线采用SimNET系列机制成型跳线。
2.水平区子系统
水平子系统是连接楼层配线间到工作区子系统之间的链路。包括水平布线和信息插座、电缆终端及交换。所有支持数据的水平子系统均采用SimNET超五类非屏蔽双绞线,为适应网络发展与数据语音可换性,所有信息点均采用用超五类非屏蔽双绞线。SIMON超五类非屏蔽双绞线采用由四对相互绝缘的实心铜导体构成,铜导体规格为24AWG。线缆采用紧密扭绞技术,改善电缆近端串扰(NEXT)性能。均通过ETL以及信息产业部测试认证。电气特性、物理性能完全满足紫金大厦当前以及未来对网络传输的要求。充分满足10M/100M/1000Mbps网络升级的要求。
3.楼层配线间子系统和设备间子系统
在每个单体建筑的机房和楼层配线间,选择标准规格的19英寸机柜,用于安装布线相关设备,楼层配线间子系统每个42U机柜信息点严格控制在200个点以内,以便留出合理的空间用于网络设备的安装。
在该项目中,数据部分配线架采用了SIMON EzMANAGE系列24口配线架,该配线架具有如下特点:
模块化:配线架端口采用了标准的模块化设计,其基础部分适合国际性和地区性的要求。配线架正面每端口自带活动防尘盖,防尘盖为防脱落设计。
通用性:机柜内安装的24口模块化通用型配线架,不仅支持超五类及六类RJ45模块的通用,同时还支持非屏蔽及屏蔽系统的应用。
稳定性:24口模块化通用型配线架设计结构独特,其中架内不锈钢等电位弹性紧固支撑、后部T形电缆固定及带盖的防撞保护遮罩,都为HiSPEED 60非屏蔽及屏蔽系统的长期稳定性能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方便性:配线架防护罩与配线架主体之间为抽屉式扣锁关系,正面抽出并下垂30度角的配线架主体,方便了用户在机柜正面安装及维护。配线架正面自带标签标识位,并另配标签供备用。配线架两侧自带活动钮扣,可对配线架主体进行灵活锁定及解锁,方便维护。
安全性:根据TIA/EIA-607标准规范的要求,配线架后部配有接地导线。
4.建筑群子系统和垂直干线子系统
各独立建筑采用TopLINK 5000系列室外单模光缆,在每个单体楼内垂直主干采用TopLINK 300系列室内多模光纤。语音主干使用三类25对大对数缆。根据客户的实际情况和要求,每个楼层配线间和该楼的设备间增加两条6类UTP线缆,作为数据光纤主干的冗余备份。
结束语
篇10
关键词:建筑技术 绿色 智能化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uilding technical level of China's increasingly fast, the attendant is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become the world's lead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uilding. So green intelligent building has become the theme of building the world and the leading of the future building.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status of green building and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telligent building situation.
Key Words: building technology, green, intelligent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工业革命后,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这引发了包括能源危机在内的各种资源短缺。因此,绿色建筑应运而生。绿色建筑的特点第一是节省,第二是环境友善。节省指的是节省资源、能源,简单用两个词来形容是少消耗、少排放,既少消耗资源与能源,又少排放不利于人类生存和生态平衡的物质。绿色建筑对全社会来说是观念问题,对建筑师来说,既是观念问题又是技术问题。
1 建筑节能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进程的高速发展,我国的建筑能耗逐年大幅上升,已达全社会能源消耗量的32%,加上每年房屋建筑材料生产能耗约13%,建筑总能耗已达全国能源总消耗量的45%.我国现有建筑面积为400亿平方米,绝大部分为高能耗建筑,且每年新建建筑近20亿平方米,其中95%以上仍是高能耗建筑。如果继续执行节能水平较低的设计标准,将留下很重的能耗负担和治理困难。
2推广绿色建筑刻不容缓
建筑活动是人类对自然资源、环境影响最大的活动之一。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阶段,年建筑量世界排名第一,资源消耗总量逐年迅速增长。因此,必须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到目前为止,国内强调Why和What层面的问题比较多,谈How的问题比较少。发达国家在很多年以前主要就开始研究How的问题了,How包括地域性的问题、可操作的问题。而国内的某些研究缺乏实质性的内容,他们热衷于归纳流派、主义、风格特点,有的研究生态建筑的造型特点的建筑师,如同研究感冒药的形状和色彩而忽略药学本身的“研究者”,感冒患者会要求医生开“绿色、椭圆的药片吗”?这两个方面都是我国和国外的差距。
因此,推广绿色建筑需要政府发挥出强大的决策作用,或是说国家层面要体现出鼓励政策。如很多开发商为了实现绿色策略,为保护环境花了很多钱,当然也包括其在宣传策略上的投入,但毕竟是多投入了,他们多投入的是为了整体的环境,而不仅仅是为了自己;再如对中水和太阳能的利用,有多少企业能够得到政府的减免税优惠政策,最终这样的开发商还有积极性吗?如果政府没有这样的政策,绿色建筑是不可能真正推广的,靠有觉悟、有兴趣的人去做是很难成功的。如在德国使用太阳能光电板,会得到政府的补贴,美国也是。这样,投资商、开发商就愿意更多地去做这件事情了,市场前景也好了,产量扩大后价钱自然下来了,形成良性循环。
3绿色建筑的发展策略
3.1绿色建筑的能源观:绿色建筑的能源观是节能和环境,能源对于大量使用机械空调以及人工照明的老式建筑就意味着生命,他们对资源的高耗,是直接导致能源稀缺的重要因素,也是大气污染的创造者。为了减少能源的消耗,绿色建筑改变设计观念,依靠高科技节能技术,从而提高能源的使用率和开发出新的能源,从而来实现能源使用上的自给自足的效果。
3.2 绿色建筑设计观和环境气候之间的联系:随着现今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实现了用机械空调改善生活以及工作环境,但是它们的污染性以及高能耗,使得我们人类付出了经济和能源以及环境污染的巨大代价。为了克服它的弊端,绿色建筑的设计按照人体的舒适要求以及环境气候等条件来设计的。他注重地方性气候与建筑之间的关系。其实,我们对于环境舒适以及健康的要求,往往不需要空调也能够得到满足,就行我国北方的窑洞,即使室外温度是零下20度,室内温度却仍然保持在15度左右的舒适气温。所以,从绿色建筑的设计观来看,辅助设备系统是其次,最主要的是大自然,它是主要的供给者。因此,照明可有太阳光来提供,采暖从人体或者办公设备中获得。考虑地方性气候特点的设计,它可以在任何技术层次上面使用,因为绿色建筑中,气候包含的格格因素是当做资源来考虑的。提高气候资源的利用率以及充分利用是考虑地方性气候特点的设计本质。我们将他的原理和未来的科技智能技术,控制技术等各种节能技术结合在一起,一定会构成丰富的绿色建筑前景。
3.3绿色建筑在技术与环境上,体现环境保护的特点:绿色建筑要求建筑的外层材料和结构,它是要作为能源转换的界面的,必须具备能够调节气候的能力,让室内的气候稳定。随着信息、自动化、新能源等技术的日益发展,在绿色建筑中,这些高技术都将得到有力的运用,例如建筑表面安装太阳能电池。可以提供照明等需要的能源等。
3.4绿色建筑也做到因地制宜,规模化与产业化。我国不同地区的气候、地理环境、自然资源、经济发展与社会习惯等都有着很大的差异。不同类型的建筑因使用功能不同,其消耗资源和影响环境的情况存在较大差异。从规划设计开始应结合当地气候环境设计出对当地环境最少、尽量应用当地材料等方法来实现因地制宜的绿色建筑设计。我国目前建设市场总量大的产品为住宅与办公、商场、旅馆等公共建筑。也是主要的消耗资源的建筑类型。首先以此类产品为主做到绿色。从绿色建筑设计的专门化与绿色建筑工业产品的产业化等环节优先发展。最终实现绿色建筑的规模化与产业化。
3.5建筑全寿命周期内的绿色与功能矛盾统筹考虑。建筑从最初的规划设计到随后的施工、运营及最终的拆除,形成一个全寿命周期。关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意味着不仅在规划设计阶段充分考虑并利用环境因素,而且确保施工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最低,运营阶段能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低耗、无害的活动空间,拆除后又对环境危害降到最低。绿色建筑要求在建筑全寿命期内,最大限度地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与保护环境,同时满足建筑功能。这几者有时是彼此矛盾的,如为片面追求小区景观而过多的水,为达到节能单项指标而过多地消耗材料,这些都是不符合绿色建筑要求的;而降低建筑的功能要求、降低适用性,虽然消耗资源少,也不是绿色建筑所提倡的。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五者之间的矛盾必须放在建筑全寿命周期内统筹考虑与正确处理,同时还应重视信息技术、智能技术和绿色建筑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与工艺的应用。
4智能化建筑的发展形势
为了迎接21世纪全球化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当今世界产业结构已正在向高增值型与知识集约型转变。智能化建筑的兴起与发展,主要是适应社会信息化与经济国际化的需要,也是人类社会进步生产力发展的必然需求。智能化建筑是建筑技术与电子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已成为21世纪房地产投资开发的主导方向。智能化建筑正是当代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建筑)产业本身,带动产业优化升级与产业结构调整,最典型最具体、最直接的体现形式。
智能建筑的“智能化”,主要是指在一憧建筑物内进行信息管理和对信息综合利用的能力。这个能力涵盖了信息的收集与综合、信息的分析与处理以及信息的交换与共享;楼宇设备自动化控制也是信息处理的一种形态。
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技术过程的主要内容有:建设单位对智能化系统工程建设需求分析,方案的咨询和可行性报告,系统的设计和设备选型,工程的施工和监理要求;系统集成商作深化系统设计、协调、督导,还有系统的实施、试运行和验收以及峻工后物业管理。
智能建筑系统集成不是多种多样产品设备的简单集合,而是指一种“能力”。它能够把现有的先进高新技术,巧妙灵活地运用在现有的智能建筑物系统中,充分发挥其作用和潜力。
智能建筑系统集成技术是借助于楼宇设备自控系统、通信网络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把现有分离的设备、功能、信息等综合集成一个相互关联、统一、协调的系统之中,用于综合建筑物的各个环境。
根据欧洲智能建筑集团(EIBG)的分析报告,国际上对智能建筑技术的发展,大致划分成三个技术发展阶段:1985年前为专用单一功能系统技术发展阶段;1986年―1995年为多个功能系统技术向多系统集成技术发展阶段;1996年以后为多系统集成技术向控制网络与信息网络应用系统集成相结合的技术发展阶段。整个技术发展是随着计算机技术水平的发展而跟着发展的。
据不完全统计,在2000年底,我国各地累计已经建成及正在建的不同类型(含智能住宅小区)智能化建筑(包括自称的)总数早已超过上千幢(项)。但绝大多数属于处在上述第二阶段技术发展之中,且由于多方面原因,技术开通达标率普遍不高,多数效益效果不理想。
自从1997年10月国家建设部颁布了我国智能建筑领域的第一个法规性文件,即建设部建设[1997]290号文《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管理暂行规定》之后,实行了市场准入制度,出台了中国《智能建筑设计标准》国标,我国智能建筑的发展已从随意混乱无序开始逐步走上规范有序。但也仅仅只是在设计阶段环节开了个头,要真正达到全程全面提高我国智能化建筑技术发展总体水平,路还很长,问题还很多,任重道远。
我国进入WTO意味着国内经济完全融入国际化市场,必须遵守WTO的原则和规定。根据WTO协议市场准入原则和国民待遇原则,将使我国智能化建筑技术面临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更加剧烈的市场竞争。而我国现行的建设事业政策法规和行业管理体制与WTO的规则和国际通行模式存在较大差异,调整改革完善现行体系和体制的任务相当艰巨,形势紧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