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范文

时间:2023-06-04 10:04: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

篇1

一、规划编制的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坚持安全发展理念,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紧密结合我省安全生产实际,正确处理安全生产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的关系,治本和治标的关系、专业监管和综合监管的关系。按照省政府和国家安监总局的总体要求,凝聚社会各界力量,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科学制定我省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

二、规划编制的原则

(一)目标明确,科学可行。以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为依据,确定我省安全生产五年发展的基本目标,科学规划,提高规划的先导作用。

(二)切合实际,针对性强。在我省现有安全生产水平的基础上,结合我省产业结构高危行业比重较大、企业本质安全水平偏低的现状,围绕国务院确定的“到2020年,全国安全生产状况实现根本性好转”目标,做好我省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工作。

(三)统筹规划,上下衔接。确定规划指标、安排规划项目时,既要做好与本级政府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的衔接,又要注重与上、下级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的衔接,还要保持与安全生产“十一五”规划的衔接。

三、规划编制的主要内容及分工

《江西省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既是江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重大专项规划,也是关于全省安全生产整体工作的综合性规划,规划期为五年。主要内容包括:1、安全生产现状与形势;2、指导思想与目标;3、规划重点任务;4、重大工程(项目);5、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等。

(一)《江西省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内容涉及的部门多、领域较广,本着分工协作的原则,由省安委办牵头组织规划的编制,涉及综合监管行业的规划,由省公安厅、省交通厅、省煤监局等安委会成员单位协调配合,并按照工作职能负责编写有关内容;涉及省安监局直接监管行业的规划,由省安监局有关处室和局属单位编写相关内容。

(二)设区市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按当地政府的要求,分别由各设区市安委办组织编制,同级政府相关部门予以配合。各地要将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列为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专项规划;其中,亿元地区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工矿商贸就业人员十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煤矿百万吨死亡率、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4项指标要纳入本级政府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指标体系。

四、规划编制的步骤

全省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大致分为五个阶段:

(一)调查研究和文本起草(20__年3月~11月)

1、进行全省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总体框架的调查研究和初步设计。

2、相关行业、省安监局相关处室就所监管行业安全生产的发展规划提出建议(素材)。

3、在总体框架设计基础上,提出全省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的基本思路,起草规划文本(草案)。

(二)衔接协调(20__年11月~12月)

完成与全国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和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衔接和论证。

(三)公开咨询(20__年1月)

通过网站和其他媒体,印发“征求意见稿”等方式,广泛征求专家学者、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

(四)专家论证(20__年2月)

1、组织评审委员会对总体规划文本(草案)进行论证和评审。

2、根据社会各界的咨询意见和专家评审意见,对“十二五”规划文本作进一步修改和完善。

(五)审批(20__年3月~4月)

江西省安全生产“十二五”发展规划文本报省政府审核,以省政府办公厅名义。

五、加强领导,落实机构和人员

(一)成立全省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协调解决规划编制工作中的重要事项。

篇2

一、确定“十二五”发展思路和制定“十二五”规划情况

我委在2010年初就开始着手“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后于12月制定出《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经过民主讨论,征集意见,于2011年3月正式颁布。“十二五”规划是全面掌握区经济社会现状的基础上制定而成,指导思想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赶超发展为主题,以转型升级为主线,以民生幸福为根本,紧紧围绕进位赶超,跻身皖北振兴前列的总体目标,深入推进工业强区、商贸富区、科教兴区、开放活区四大战略,全面实施产业提升、城区扩容、承接合作、统筹发展、民生和谐、生态建设六大工程,加快建设经济繁荣、人民富足、生态文明、宜居宜业的新,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通过工业强区战略、商贸富区战略、科教兴区战略和开放活区战略,“十二五”在将建设成为淮海地区电力能源基地、生态文化核心区、城市转型样板区、城乡统筹示范区产业承接主平台。“十二五”规划的编制为区的发展指明了奋斗方向。

二、制定和落实“十二五”规划发展主要指标情况

“十二五”期间区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围绕“领先、皖北争先”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全力实施“621百亿,441跨越行动”。即:“十二五”全区五年累计固定资产投资达到600亿元,到2015年工业总产值超过200亿元,地区生产总值迈上百亿平台;打造食品加工、机械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四大支柱产业,培育现代物流、商务服务、文化创意、休闲旅游四大现代服务业,将经济开发区建设成销售经营收入超百亿元园区。经过五年时间,在经济总量、城乡建设、人民生活、公共服务与生态环境等方面实现大跃升、大改善、大跨越。

三、落实政策完成情况

篇3

一、主要工作

(一)认真学习,全面贯彻中央和全省扶贫开发会议精神。及时召开了全市扶贫办主任、专干学习贯彻会议,学习并贯彻落实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

(二)广泛动员,启动“十二五”扶贫开发工作。认真总结了“十一五”扶贫工作经验,表彰了“十一五”扶贫开发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分析了“十二五”扶贫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三)明确责任,建立扶贫工作新机制。明确了全市“十二五”扶贫开发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基本原则和主要措施。建立了一个市领导挂点帮扶、市直单位定点帮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对接帮扶的工作新机制,将市直各单位定点帮扶工作情况列入全市年度目标管理考核内容。

(四)科学规划,勾画扶贫发展新蓝图。举办了全市“十二五”扶贫开发整村推进规划培训班,共培训人员380人。我市100个扶贫村“十二五”规划总投资56390.5万元,规划拟建设完成基本农田建设及改造3.126万亩,新建通村公路454公里、村内道路修建257公里,危房改造1418户,建设维修学校及幼儿园86个,建设改造卫生室56个,发展种植业6万亩,养殖业103万亩,安全饮用水入户16663户。

二、存在困难与问题

一是需要扶持的贫困群体数量依然庞大,消除贫困难度加大。

二是财政扶贫资金的投入不足,基础建设欠账多。

三是扶贫主导产业的发展不平衡,产业培植难度大。

四是动员组织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和扶贫济困的力度不够。

五是扶贫系统干部的管理机制、业务培训不足。

三、下步打算

(一)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全省扶贫开发会议精神,全面实施“十二五”扶贫开发规划。

(二)督促落实整村推进规划,改善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做好100个扶贫村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

(三)努力培植发展主导产业,增加农民收入。引导贫困村结合本地特色资源、传统技术、农民意愿和市场需求选定贫困农户有能力参与并能成功的项目,并把扶贫主导产业的发展与产业项目龙头企业的发展联系起来。

(四)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提升农民自我发展能力。认真实施“雨露计划”,加强贫困农民职业技能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同时,做好扶贫系统干部的培训工作。

(五)发挥党员干部帮扶作用。主要是督促市直帮扶单位副科级以上干部与贫困村贫困户“一对一”结对帮扶工作的落实。

(六)完善和落实定点扶贫工作考核制。市直各单位定点帮扶工作情况列入全市年度同标管理考核内容,扎实认真做好年终考核工作。

篇4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更新规划理念,突出规划重点,改进规划方法,促进我市经济跨越式发展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二、主要任务

研究提出我市“十二五”期间的战略目标、发展思路、发展重点和对策措施。全市“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着重在以下几个层面展开:

(一)开展重大问题研究。结合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充分吸收2008年以来省、市出台的一系列重大决策和研究成果,重点加强对“十二五”时期的发展环境、思路目标、结构调整、产业布局、城乡区域、科教文化、改革开放、人民生活、资源环境和生态保护等重大问题开展前瞻研究,理清长远发展思路。重大问题目录由市发改委会同市直有关部门确定,以招标和委托方式组织开展研究。

(二)编制“十二五”规划纲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是总体性、纲领性的规划,在各类规划中处于“龙头”地位,是编制专项规划、区域规划以及制定各项经济发展措施和年度规划的依据。市“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由市政府提出、市人大审议批准。起草工作由市发改委牵头,市直有关部门参与。

进度安排分四个工作阶段:

第一阶段:前期准备和研究阶段(2009年5月至6月底前),向市政府提出编制“十二五”规划工作方案,对规划工作进行动员部署,开展重大课题前期研究工作,做好“十二五”总体规划执行情况的分析评估工作。

第二阶段:基本思路研究阶段(2009年7月至12月底前)。研究确定我市“十二五”总体规划思路以及各个专项规划的基本思路,征求各部门对规划基本思路的意见和建议,并组织专家对基本思路进行论证。听取市人大财经委和市政协专门委员会的意见和建议。充分征求各方面意见,修改完善后报市政府审定。

第三阶段:纲要基本框架、专项规划草案研究起草阶段(2010年1月至6月底前)。根据市政府编制“十二五”规划纲要的基本思路,形成“十二五”规划纲要基本框架草案,完成各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的研究起草工作,在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的基础上,就发展战略、宏观管理目标、重点领域的发展方向和对策措施等,与市直有关部门衔接。

第四阶段:规划纲要草案起草完善、审议阶段(2010年7月至12月底前)。完成规划纲要草案起草工作,组织专家开展咨询论证,经市政府审定后,提交人大审议批准。

(三)编制重点专项规划。重点专项规划是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特定领域为对象编制的规划,是规划纲要在特定领域的延伸和细化,是指导该领域发展、决定该领域重点工程和安排政府投资的依据。重点专项规划由市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确定,市直有关部门牵头负责起草,报市政府审定。

具体分工及阶段:2009年7月至12月底前,市发改委在广泛征求市直各部门意见的基础上,确定我市“十二五”重点专项规划题目及牵头部门和参与单位。各牵头部门和参与单位组成“十二五”重点专项规划专题组,提出工作方案和规划草案的编制提纲。2010年6月底前,各重点专项规划专题组完成重点专项规划框架性草案,并报送市发改委。市发改委就重点专项规划草案中的重大问题,会同市直有关部门、有关县(市)区政府进行衔接协调。2010年12月底前,各重点专项规划专题组对重点专项规划草案作进一步论证和修改完善后,形成送审稿,由市发改委会同市直有关部门上报市政府审定。

(四)编制区域发展规划。区域发展规划是规划纲要在特定经济区的细化和落实。区域发展规划的主要内容是把经济中心、产业聚集区、基础设施以及限制开发区等落实到具体的地域空间,是编制县(市)区规划、城市规划和其它规划的重要依据。要根据省“经济区”区域规划,结合我市实际,提出我市的区域发展规划。具体工作包括:进一步完善市生态功能区建设规划、市“嫩江-爱辉-逊克”矿业经济区开发建设规划、沿边开放带发展规划,组织编制市“嫩江-五大连池-北安”南三县农业产业综合开发规划、“五大连池-孙吴-界江”黄金特色旅游开发规划、市园区(工业园区、物流园区、对俄贸易加工园区)“十二五”建设规划。由市直有关单位负责修编起草。

(五)编制各地“十二五”规划纲要。各地“十二五”规划纲要由各地提出,同级人大审议批准。各地“十二五”规划纲要的编制,要符合市“十二五”规划纲要的总体要求,并与市重点专项规划、区域规划等相关规划相衔接。各地“十二五”规划纲要的编制,应尽可能与市“十二五”规划纲要编制工作同步并略有超前。各地发展改革部门要在“十二五”规划纲要经本级政府审定前,就规划纲要草案中的支柱产业、跨地区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和布局、重要的资源开发项目以及其它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的规划内容,与市发改委及有关行业主管部门进行衔接。各地规划纲要经同级人大审议批准后,送市发改委备案。

三、编制要求

(一)认真做好“十一五”规划执行情况评估。各地、各部门要对本地、本部门“十一五”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全面总结成功经验,找准存在的突出问题和主要矛盾,为编制“十二五”规划提供依据;同时,认真总结“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经验,改进“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

(二)突出规划重点。科学界定规划编制领域,把规划重点放在政府履行公共职责的基础设施、重要资源、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等领域。这些领域必须编制规划,且要做深做实,增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使之切实成为政府审核项目、安排投资的依据,为企业决策、引导社会投资方向提供参考。要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原则,认真分析“十二五”期间面临的重大战略性问题,围绕重点任务、重点领域、重点区域以及重点项目等,研究提出解决问题思路和对策措施。对一般性竞争领域,政府规划的内容主要是规范市场秩序,制定政策导向,以促进公正、公平和公开的市场竞争环境的形成和完善。

(三)加强重点项目的前期研究工作。重点项目是落实规划建设任务的重要载体,是实现规划目标的重要手段,是规划的重要支撑。在以政府为主体的规划中,重点项目主要是指应由政府配置资源的交通、能源、水利、环保、生态、市政、教育、科技、文化等建设项目,也包括一些应由政府协调建设、不直接参与投资的支柱产业大型项目。要尽早启动新建项目的前期研究工作,研究提出一批关系全局、意义深远、带动作用强、政府组织实施的重点项目,明确“十二五”期间需要建设的公共产品、基础设施、可持续发展的重点项目,并做好论证工作,为做深做实专项规划打好基础。

(四)加强规划间的相互衔接。规划之间的衔接协调是保障规划科学性、有效性的必要环节。衔接协调的内容包括:宏观调控重要指标、支柱产业、基础设施、重要资源开发以及关系全局的重点项目布局和主要对策措施等。要做好市“十二五”规划体系内总体规划纲要与重点专项规划、区域发展规划、各地规划纲要衔接,避免冲突,保证规划思路的统一和规划的可行性;尽量使本市规划和省、国家各类规划相衔接,充分体现国家和省要求,以使我市发展尤其是重点项目建设获得国家及省的大力支持;增强规划的全局性,加强部门间分工合作,防止规划部门化,形成规划在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上的合力;做好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与空间规划衔接,把各项发展思路和措施落到实处。

(五)增强规划编制民主性和科学性。加强调查研究,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集思广益,增强规划工作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使政府决策能更好地反映民情,提高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水平。在规划编制过程中,要认真做好规划编制的基础调查、信息搜集、课题研究、项目论证等前期工作,并采取座谈会、协调会等多种形式广泛听取有关方面意见,特别要注意倾听利益相关者的意见和建议。在规划编制程序上,要建立和完善规范化的民主制度、衔接制度、论证制度、公布制度、评估制度等。要改进规划评估论证方法,除本部门、本系统专家参与评估论证外,还要注重吸收相关部门专家参加评估论证。

四、保障措施

篇5

成就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人均住房面积得到了显著的改善。用最通俗的一句话就是在1978年的时候城镇人均是6.7平米,现在是人均30平米。

二、对经济的贡献,包括对投资的拉动、对就业的拉动、对相关产业的拉动,包括对地方财政收入的贡献,等等。

三、对城镇面貌的改善和对城镇化的推动,起了积极的作用。

房地产业确实存在一些问题,像一些城市房价过高,一些地方中低价位、中小套型住房供应不足,保障制度滞后,中等偏下收入家庭的困难问题凸现,房地产业开发模式传统粗放、资源能源消耗大,中长期的住房建设相对滞后。特别是这两年一些地方的房价过高,已经成了社会关注的一个焦点。

为了促进房地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要继续贯彻执行国家的调控政策,也要针对问题来认真地思考“十二五”期间房地产业的发展思路是什么、走势怎么样。

关于房地产业的发展思路

思路应该是一个指导思想,一个层面就是国家在“十二五”的规划里面提到的一些指导思想,就是以科学发展观为主题,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坚持把结构调整作为主攻方向,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重要支撑,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重要的着力点,把改革开放作为强大的动力,促进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这是作为国家层面提出来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对各行各业都是实用的,对房地产行业也是实用的。

另一个层面就是结合房地产行业,提出四个方面的思路,也可以说是指导思想。

思路一、坚持以人为本,把改善广大居民居住条件,提高人民群众的居住水平,实现人人享有适当的住宅,作为发展我国房地产业的主要目标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满足我国城镇居民的基本住房需求和合理性的改善需求。“十二五”期间能否解决城镇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问题,直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能否如期实行的问题。

思路二、要正确运用政府调控和市场机制两种手段,加强和改善房地产宏观调控。既要强化政府职责、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的力度,加快棚户区改造发展公共租赁住房,加快建立和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住房保障制度,又要坚持住房市场化基本方向,完善房地产市场体系,促进存量房市场和租赁房市场的发展,提高土地、资金等要素供给的市场化程度,有效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努力实现总量基本平衡、结构基本合理、价格基本稳定。

思路三、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有效型社会的要求,加快房地产行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合理引导住房建设和消费,大力发展省地、节能、环保型的建筑,有效地节约资源、能源,保护环境和节约用地,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思路四、在统一政策指导下,各地区因地制宜分别决策,使房地产业的发展与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与相关产业相协调,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与相关产业相协调,促进我国城乡住房资源的充分利用和社会经济的长期、稳定、健康发展,同时落实地方政府在稳定房地产市场和住房保障方面的责任。

关于房地产业的走势

第一个走势:房地产市场在“十二五”期间的发展空间还是很大的,而且“十二五”期间它仍然是属于数量增长和品质提升的阶段。

依据一、城镇化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目前的城镇化率只有46.7%,“十二五”期间要达到52%、53%左右,“十二五”规划提出要把农民工逐步转为城镇居民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任务,这个量是很大的,城镇化率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就是一千多万人,过去有1.6亿左右的人没有享受到城市待遇,这些人要逐步享受城市待遇。城镇化和我区域经济一体化也有关系,按照城镇化的进度来看,房地产市场将逐步地由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东部地区一些主要城市的城镇化率是70%多,中西部地区普遍只有35%到50%,房地产的开发潜力是在中西部地区和二三线城市。

依据二、城镇的自住性的需求、改善性的需求很大。1985年到1990年是我们国家人口出生的第二个高峰期,按照年龄来算就是“十二五”期间是他们成家立业的时候,而“十二五”期间每年毕业的大学生大概有600万。当然这两个数字可能是重合的,但不管怎么样,这一部分人需要住房。

依据三、国家对服务业的支持和人民消费升级的需要。像旅游地产、商业地产发展的空间很大,产业结构的调整给产业园区的发展空间也很大。

依据四、不少地方旧城改造、棚户区改造、城中村改造现在的量增大。

基于上面所述,可以肯定“十二五”期间房地产的发展空间是很大的。

第二个走势: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是“十二五”时期的重要任务。国际经济形势不确定的因素很多,房地产市场和宏观经济的关系又太密切,尤其在通胀压力比较大的情况下、在房价比较高的情况下,目前的政策肯定还要继续贯彻执行,而且今后在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同时,更会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或者灵活性的措施。我们相信宏观调控的方法肯定是更多地采取财政、信贷、土地等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但是必要的行政手段也可能是难以避免的。

要考虑短期的宏观调控政策和长期的发展政策相结合。长期发展政策包括了两大块,一是公共住房政策,是解决人人有房子住的问题;二是产业政策。产业政策就是怎样保持房地产业的平稳、健康发展的政策,譬如土地供应怎么保证、信贷怎么保证、金融制度怎么创新、财税制度怎么跟上去,组织政策怎么样?监管政策怎么样?一定要力求把短期的调控和长远的发展建设结合起来。

第三个走势:房地产行业转变增长方式任重而道远。现在,都在讲以转变增长方式作为主线,房地产行业也要把这个问题作为主线。

第四个走势:强化政府的职责,加大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力度,发展公共租赁住房是“十二五”时期相当重要的工作。据媒体报道2011年可能要开工一千万套保障性住房,说明国家对保障性安居工程的力度更大。

第五个走势:房地产业的结构调整将是一项很重要的任务。对房地产业来说,调整结构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一是住房保障和市场供应的结构。毫无疑问住房保障的比例要提高,市场供应上则支持自住性的需求,而且要遏制投资性的需求。

二是销售住房和租赁住房的供应结构。要通过信贷、税收,尤其是通过税收政策引导老百姓把多余的房子推向二手房市场,通过增加租赁住房的结构比例来解决老百姓住的问题。

三是新房和二手房的结构。二手房的结构比例也要提高。

四是住房产品的套型结构即套型面积的问题。不少地方大面积的房子开发得比较多,但是我们国家资源、能源不允许,所以今后肯定是提倡以中小套型为主,将来新建的房子可能以100平方米左右的三居室的房子为最适宜。因为“十二五”期间,可能户均2.7人,100平方米就是每人平均30平方米。

五是住宅和非住宅的结构。非住宅包括了像旅游地产、商业地产、园区地产。通过信贷和税收政策来调整住房供应结构,满足不同收入家庭对住房的自住性的或合理的改善性需求,抑制投机性的需求。

篇6

一、乡消防事业发展的趋势分析

1.我乡产业结构的调整需要消防事业随之调整

经过“十一五”期间的经济快速发展,同时,从当前义务消防队所担负的职能来看,我乡义务消防队的主要任务仍然是以较为单一的火灾事故扑救为主。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乡消防工作的重点领域也要随之进行调整,消防队伍的任务要从以较为单一的火灾事故扑救为主向以处置抢险救灾、突发事故等抢险救援为主进行职能转变。同时,对消防队伍的建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更加专业的训练以及相关的设施。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我乡消防工作有一个新的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同时也是我乡工作的重心所在。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为了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村消防事业的快速发展不可或缺。长期以来,我乡消防事业的工作重心在城镇,对农村重视不够,这也是近几年农村消防事故多发的重要原因。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我乡未来几年的消防工作要着重加强农村的消防事业,加快公共消防设施的建设,增加农村消防队和专兼职消防队员的数量,加强农村消防设备的更新换代,真正构建起城乡一体的消防防护体系。

3.建设“平安”、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我乡消防工作积极发展

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国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乡党委、乡政府提出了建设“平安”的口号,其主旨就是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保障社会生命财产的安全,这是“以民为本,以人为本”指导思想的根本体现。然而,近年来随着我乡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乡的火灾形势也十分严峻。不同程度地暴露出了我乡消防安全责任不够落实,消防基础落后,消防装备不能够适应现代火灾扑救需要等深层次问题。

这就要求乡的社会消防工作要快速发展,加大配备救援装备的力度,提高救援装备的适宜性和有效性,将消防队伍建设成为一支防患有力、救援有效的队伍,真正使之成为一支集灭火战斗和处置各类自然灾害、工业事故、群众救援、突发事件的重要力量。

二、“十二五”期间消防工作规划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十二五”期间我乡消防工作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全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统一布置,遵循现代火灾预防、灭火、救援的客观规律,按照乡党委建设“平安”的要求,以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为主线,以建立健全我乡综合防灾救援体系和预防重特大火灾尤其是群死群伤恶性火灾事故为目标,以科技进步和科学管理为动力,全面提升消防工作水平,提高全社会抗御火灾的整体能力,为我乡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人民安居乐业创造良好的消防安全环境。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科学发展和有序推进的发展原则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来统领消防事业的发展全局,坚持协调发展,有效统筹消防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将消防事业的发展置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布局之中。立足于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变迁的实际需求,着眼于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安全保障要求,统筹协调发展;坚持城乡统筹,大力加强农林消防工作;坚持依法治火,严格落实消防法律法规、技术规范和消防工作责任制,坚持预防为主,不断改善城乡防火安全条件;坚持科技先行,依靠科技进步不断提升防火、灭火和救援能力;坚持以人为本,全面提高公民消防安全素质,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构建公共消防政府负责、企业消防企业负责、区域消防区域合作联建共享、行业消防行业统筹联建共享的消防体系和消防体制,形成“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单位全面负责、群众积极参与”的消防工作格局。

2.注重整体和突出重点的建设原则

一方面要立足于消防事业的实际需要,注重整体业务水平的提高,按照城乡一体化的建设要求,统筹排布全乡的消防力量,大力加强农村消防工作,不断改善城乡防火安全条件。另一方面要以抢险救援工作体系为重点,整合社会各界力量,加强消防体系建设,切实增强消防综合保障能力。

3.统筹规划和提高资金使用绩效原则

按照政府为主导,其他投资方式为辅的融资模式来统筹规划“十二五”期间的消防事业发展,将消防事业发展投入纳入政府公共财政体系的重要内容,形成分工明确,政府、企业、区域、社会各方责任落实,资金保障有力,工作到位的消防建设推进体制,形成公共消防政府分级负责,积极探索消防事业发展融资渠道的社会化、多元化、专业化发展的形式和途径,力争做到消防建设的科学化、集约化、合理化和适度化。

(三)主要目标

1.总体目标

通过全面实施“十二五”消防规划,到“十二五”期末,实现消防工作责任制落实,群众消防安全意识明显增强,社会消防安全环境明显改善,建立健全包括水上、陆地、空中于一体的各类灾害事故救援体系和城乡一体化的火灾防御体系,全社会对火灾和其他灾害事故的抗御能力明显提高,基本适应我乡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2.具体目标

——坚持公共消防设施的建设、消防人员的增加、消防设备的配置与消防规划相一致,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要在增加设备、人员、公共设施数量的同时,也要提高质量,节约利用水、电、土地等自然资源。高度重视消防信息网络的建设,以信息服务为纽带,实现软件无线调动、网络调度、统一指挥、互相配合,调度指挥系统最终达到“一体化设计、多信息融合、多部门联动”实战管理目标,着力提高火场态势的感知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

——在人员训练、设备配备、公共消防设施的建设上为建设“平安”奠定坚实基础。各地产业结构、生活环境的差异必然要求消防工作也要与之相适应,切实建设一个平安的。

——从灭火救援的实战出发,因地制宜采取多种方式,重点解决消防水源不足、消防装备量少质差以及消防队点稀少等影响消防灭火救援能力的突出问题,切实提高城镇抗御火灾的整体能力。要制定多种形式消防队伍建设的具体办法,为多种形式消防队伍发展提供政策保障。派出所要加强对多种形式消防队伍的业务指导和培训,形成灭火、抢险、救援的综合能力。

——消防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通过加快消防信息化的建设,提高灾害的监督管理和信息的收集、处理、传输、共享能力,提高信息的综合利用率,为队伍的快速反应、协同作战、指挥决策提供强有力的信息支撑,构筑一个突发灾害救助体系。

三、“十二五”消防事业规划的重点领域

(一)促进公共消防基础设施建设

1.加强消防水源的建设

随着小城镇建设开发和通乡通村油路的建设,各类建筑会随之增多,应同步建设消火栓等消防基础设施。鼓励农村地区建设消火栓。消火栓不足的,要充分利用水库、河道修建消防取水口。供水部门应结合管道的扩建、改建或更新,保证消防给水管道水量足、压力足,满足消防供水要求。乡政府所在地应修建公共消防蓄水池,水井等消防设施;建筑施工单位也应积极修建本单位消防蓄水池、水井等储水设施。突出加强消火栓的建设,城乡道路按国家要求每120米设置1只消火栓;住宅区道路每80米设置1只乡政消火栓;道路十字路口在四个转角处分别设置消火栓。对于新建设(改建)的住宅区,应按照上述要求进行建设。

2.加快义务消防队建设

要根据乡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把消防队建设纳入城乡(镇)总体建设规划,使消防队建设辐射至农村地区,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消防救援格局,形成消防救援网络体系。消防队建设应按照街道5分钟、50户以上自然寨8分钟、其他农村地区15分钟的要求,进行建设。根据不同村寨的规模确定消防队伍人数,保证救援力度。

(二)完善城镇消防专项规划的编制

坚持统一规划、分级管理的原则,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城乡消防规划建设管理规定》,抓好城乡(镇)消防规划并将消防规划纳入城乡总体规划,确保公共消防设施建设与城镇和乡村建设同步实施;并根据总体规划一并实施,同步建设、同步验收。新城镇(街道)建设在抓好总体规划的同时要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同步抓好《消防专项规划》的编制、实施工作,做到一步到位。农村的消防规划要根据农村的特点和城乡一体化的进程,抓好消防水源、消防道路、消防安全布局等规划建设。

(三)进一步提高消防装备现代化程度

要坚持科技先行,依靠科技进步不断提升防火、灭火和救援能力。“十二五”期间的消防装备,按照“种类齐全,结构合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适度超前”的原则进行配备。具体应根据我乡的产业结构和火灾特点有侧重地落实配置。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消防责任体系建设

乡人民政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消防工作的意见》(国发[2006]15号)和《关于进一步落实消防工作责任制的若干意见》(公发〔2004〕4号)等法律、法规和文件精神,把消防工作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纳入本级政府的工作目标。认真落实各单位的消防责任制和各重点协作区的联防联建共享消防体系的责任制。建立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切实可靠、不留死角、高效运作的责任体系。按照现行事权、财权划分原则,建立政府分管领导牵头、有关部门领导参加的消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并协调解决消防工作重大问题,进一步加强义务消防队力量的建设。

乡人民政府对不符合城乡消防安全布局的易燃易爆危险物品生产、储存场所等重大火灾危险源,要限期搬迁;对无法保证消防安全的,要责令停止使用。派出所要加强本地区的消防监督工作,切实加强火灾隐患的源头控制,研究本地区火灾特点,掌握火灾规律,提出针对性措施和意见,要充分发挥义务消防队作为应急抢险救援专业力量的骨干作用。

(二)保障消防资金投入,确保消防事业的健康发展

建立健全政府、企业、行业、区域消防建设分工明确、责任落实、工作到位、保障有力的责任体系。乡人民政府按照我乡“十二五”期间的消防总体建设情况,加大对公共消防的投入,将公共消防投入作为政府公共财政投入的重要内容,进一步明确消防投入渠道,城乡消防维护费,根据城乡发展需要逐步增加消防正常维护经费的投入;基本建设经费、消防装备经费、义务消防队经费,有计划地安排,有效支撑消防事业发展。

(三)加强消防法制建设

1.完善地方消防法规

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为依据,分步制订符合实际、便于操作的相关地方消防法规。2010年制订《乡人员密集场所消防安全管理办法》;2011年制订《乡消防监督简易检查规定》;2012年制订《乡村居消防安全管理办法》。

2.加大消防监督执法力度

积极开展消防违法违章行为的查处工作,坚决整治严重威胁公共安全的重大消防安全问题,严厉打击消防违法犯罪活动,改善消防安全环境。完善消防执法质量考评制度和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建立健全内部执法监督机制,进一步规范消防监督执法行为,切实加强消防监督执法队伍建设。

以消除火灾隐患和查处消防违法违章行为为重点,严格落实公安派出所对农村、居民区和辖区授权列管单位的消防监督检查工作,严防失控漏管。

(四)加强消防事业发展研究工作,落实消防事业发展规划

在“十二五”期间,将致力于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平安”。在新的发展形势下,消防事业应该更加注重发展趋势的研究,更好地理顺“十二五”期间消防事业发展的趋势以及消防事业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按照《“十二五”消防事业发展规划》的要求,切实抓好我乡的消防工作。

篇7

1.行业的电子政务现状及问题

自2004年国家局组织开展以“有传输、有流转、有档案、有网站”为主要内容的办公自动化建设以来,电子政务相关规章制度逐步建立;电子政务基础运行平台基本形成;内外两个门户网站运行良好;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日益完善。目前我省行业坚持以政务需求为导向,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积极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办公自动化、行业内外网站、专卖管理、权力运行管理、办事公开民主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投资管理等政务系统不断开展。形成了覆盖几乎所有政务管理的信息化系统。电子政务建设在提高办公效率、转变工作方式、推进管理创新、提升服务水平等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为提高我省行业经营管理效率作出了重要支撑。

但行业电子政务建设仍处于发展阶段,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缺乏整体规划,相关政务应用系统建设开发标准尚不统一,系统间互联互通及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程度仍不高;二是目标要求与业务需求不够明确,电子政务建设、管理、运行机制还不够完善:三是建设与应用发展还不平衡,网上审批应用不够深入本文由收集整理,电子政务的效果尚未得到充分发挥。

从对行业电子政务的现状来分析,电子政务发展的趋势是从以办公自动化和内外门户为主的建设逐渐向一体化的烟草电子政务大平台的方向转变。

这个转变集中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深化办公自动化建设,实现网上审批、在线办理;二是加大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共享协同力度,实现办事公开、民主管理:三是拓展电子政务服务功能,实现信息公开、按需服务。

2.电子政务平台建设总体思想

行业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思想是:紧紧围绕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推行电子政务,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要求,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需求为导向,以深化应用为重点,以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主线,以集成整合为手段,大力推进信息化与烟草政务深度融合,切实提高行业电子政务建设水平、应用水平、服务水平,有力支撑“卷烟上水平”。

按照行业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思想,结合辽宁烟草电子政务建设现状,辽宁烟草电子政务建设的总体思路是:以行业电子政务建设意见为指导,全力推行“应用为引、协同为纲、融合为体、共享为用”的辽宁烟草特色的电子政务平台建设。

“应用为引”指的是,电子政务平台的建设应以辽宁烟草电子政务的具体应用需求为出发点,解决以往电子政务系统多而分散带来的信息孤岛问题、以辽宁烟草电子政务“大应用”为引领,开展电子政务平台的建设工作。

“协同为纲”指的是,电子政务平台的建设要根据烟草电子政务应用需求大多是跨单位、跨部门的特点,以电子政务应用“大协同”为纲要,将协同应用的思想贯穿电子政务平台的建设。

“融合为体”指的是,电子政务平台的建设要突出决策指挥层、管理控制层与业务执行层,三个层面应用的融合一体,电子政务的决策、管理与业务执行要深度融合,将电子政务平台建设为真正的立体式的企业级的应用平台。

“共享为用”指的是,要按照行业信息化集成整合的思路,统一各项技术标准,以体验共享、数据共享、应用服务共享为具体的技术手段,为电子政务平台建设提供全面的,有力的技术支撑。

3.电子政务建设的主要内容

行业电子政务建设的主要任务是:面向政务管理创新和服务型政务体系建设要求,深化行业电子政务应用,进一步提高依法行政、履行职责的能力,进一步提高行政效率、提升行政效能,进一步拓宽服务领域、增强服务能力。

一是以网上办文为基础,提高协同办公水平。

二是以网上办事为重点,提高在线监管水平。

三是以网上专卖管理为亮点,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四是以信息资源利用为主线,提高政务服务水平。

以辽宁烟草电子政务“依法行政、综合监管、政务服务、内部协同”四个政务业务域为方向,满足战略决策规划层面、管理控制层面,业务执行层面三级应用,实现辽宁烟草电子政务的“大应用、大协同、大融合、大共享。”

电子政务平台建设遵照“整体规划、分布实施”的信息化建设原则,建议在一阶段,首先完成以下内容的建设:

3.1以辽宁烟草“大协同”为目标的政务协同办公应用的建设。

以电子公文管理为载体,通过固化流程、公开过程、协同业务,实现辽宁烟草政务业务集中审批。一是进一步完善公文审批。实现面向行业的公文审批全流程管理,做到公文审批网上申报操作简便、审批过程规范留痕、督办查询信息及时准确、审批结果公开透明,提高审批事项办理的规范化水平。二是推动公文审批与业务管理相融合,管理信息系统为公文审批提供实时业务数据支撑,同时公文审批过程与结果动态反馈到管理信息系统中,从公文审批向跟踪审批结果执行过程延伸,不断完善“前台流程审批、后台数据支撑、前后台业务贯通”的网上审批系统。三是逐步建立网上审批业务的运行制度和管理监督机制,以信息为载体、以技术为手段、变规范为程序、变监管为

控制,固化相关审批制度与审批流程,确保网上审批系统有效运行。

3.2以辽宁烟草“大共享”为目标的电子政务基础技术平台建设。

推进行业电子政务建设,要遵循烟草行业信息化总体技术架构,通过门户集成、应用集成、流程集成与数据集成,保障电子政务的业务协同、信息共享、安全稳定运行。

从辽宁烟草电子政务建设现状来看,要真正打破以往电子政务应用系统,越来越多,越来越分散,而产生的信息孤岛现象,就必须要以企业级应用的视角构建一个电子政务应用的基础技术平台,要按照行业信息化建设的总体架构要求,通过soa的面向服务设计的架构,来构建一个电子政务信息完全共享,电子政务应用与服务完全共享,流程完全统一、用户使用场景统一共享的基础技术支撑平台,为辽宁烟草电子政务的“大应用、大协同、大融合”提供最全面的技术支撑与保障。

介于上述情况,考虑到辽宁烟草“十二五”信息化规划方案,既要具备符合国家局要求的严谨和统一性,又要具备创新和引领发展的先进性等特点,电子政务部分进行优化和重组,形成以“网上专卖、网上监管/监控、政务服务、网上办公/办事”四大业务领域及对应业务单元。

中国烟草行业“十二五”信息化发展规划中间的五大重点建设任务中间,首要建设的就是电子政务工程,明确提出要构建行业电子政务管理平台,进一步深化办公自动化建设,实现网上审批、在线办理;进一步加大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共享协同力度,实现办事公开、民主管理;进一步拓展电子政务服务功能,实现信息公开、按需服务。要重点抓好行业完整统一的专卖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切实发挥信息化在依法行政、规范执法、依法经营、依法管理中的有效作用。

结合上述指导思想,辽宁烟草应该就现有、在建及预期建设的烟草信息化项目(政务范畴内)进行有效的架构和梳理。

规划及建设方式

架构规划

国家局在烟草行业“十二五”信息化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中间,明确提出未来烟草信息化的建设的基本原则为“统一性、系统性、规范性、安全性”。

辽宁烟草在规划电子政务平台建设的过程中,紧扣上述原则,严格按照“行业三统一、企业四统一”的总体要求,规划和建设辽宁烟草电子政务平台。

建设步骤

建设电子政务平台,使之能够在总体设计下,应用统一的标准、采用统一的技术、遵循统一的规范,将工作流与信息流有机结合,形成以数据为核心的信息共享模式、以流程为核心的业务系统模式,最终提高资源共享水平、提升标准化水平、促进集约化管理、创新it管理模式,是辽宁烟草“十二五”信息化规划中间关于电子政务平台建设的核心内容和最终目标。

根据业界的技术发展及理论基础,结合现有项目建

设的情况,在国家局“十二五”总体纲要的指引下,辽宁烟草“十二五”信息化规划中电子政务平台的建设,应该分五步来走:

1)以非核心业务的信息化建设为切入点。

2)分批次、有步骤、模块化的构建电子政务平台的基础软、硬件平台,形成支撑辽宁烟草电子政务平台的基础技术平台。

3)以非核心业务的信息化应用为验证环节,结合辽宁烟草自身特点,进行合理的评估和裁剪,最终形成具备辽宁烟草特色,全国领先的“集成应用模式”。

篇8

一、充分认识加强用能管理工作的紧迫性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今后五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16%,并将合理的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我省也制定了对能源消费强度和能源消费总量实行“双控”的政策。至“十二五”期末,市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比2010年下降19.5%,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降低25%以上。下达给我区任务为“十二五”期间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9%、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降低25%以上。应对经济社会发展要求,能源供应将成为重大的制约因素。进一步加强用能管理,完善用能机制,提高用能效率,是确保我区完成省市下达的“十二五”节能目标任务的硬性要求,也是从实际出发,统筹节能工作与经济协调发展,实现能源利用方式调整,拓展发展空间的现实途径,更是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需求,实现社会和谐稳定的现实需要。

二、进一步明确加强用能管理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把控制用能总量和能耗强度作为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突破口,按照“控制总量、降低单耗、强化责任、建立机制、夯实基础、倒逼转型”的思路,保障合理用能,鼓励节约用能,限制低效用能,禁止过度用能,实现能源使用的高效配置,不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确保完成省市下达的“十二五”节能目标和能源消费总量目标任务,为我区实现“经济强区、科技新城、生态家园、幸福”的总目标提供有力保障。

(二)目标任务

全面完成省、市下达的“双控”目标:即能源消费强度和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目标。能源消费强度目标是:到2015年,全区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率、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率完成省、市政府下达的目标,即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比“十一五”期末下降19%以上,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25%以上。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目标:至“十二五”期末,全区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省、市下达的目标之内,能源配置更加合理,用能效率显著提高。

三、强化举措、严格管理,切实提高我区用能管理水平

(一)加强新建项目准入管理

1.统一管理,分级负责。在区委、区政府统一领导和省市管理部门的指导下,完善全区分工负责,分级管理的用能管理工作机制。对于新上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在进行节能评估和审查前,乡镇必须先行审核把关。对年综合能源消费量10000吨标准煤(含)以上的新建或扩建项目,在引进签约或进入报批程序前,须经区长办公会议讨论。

2.总量控制,占补平衡。按省市下达的我区能源消费总量,排定全区工业用能增加总量,并按年分解至各乡镇,由乡镇负责,实行总量控制,占补平衡。乡镇新增的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除按照省、市、区有关节能审查的规定执行外,在上报区节能主管部门审核时,须明确新增用能量在区下达增量指标内消化,或淘汰相应落后产能进行用能等量或减量置换。

3.有保有压,控制单耗。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升级,降低高能耗产业的比重;实行有保有压政策,限制高能耗产业的盲目发展;提高用能水平,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工艺、技术、设备和产品;严格新建项目评审制度,将项目能耗情况纳入评审范围,对项目单耗高于1吨标煤的,除对我区经济和产业发展起到关键作用的项目以外,原则上不进行审批。

4.年度控制,周期结算。按照分级负责的要求,以乡镇为单位,按年结算,实行用能总量控制;对引进能耗水平低,经济效益高,财政贡献大,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产品附加值高的优质项目,新增用能总量所在乡镇当年度未能消化的,可在下一年度或数年内统一结算,但新增用能总量不可超过区下达的“十二五”期内新增的用能总量。

(二)积极推进节能降耗工作

1.继续加快节能降耗项目建设。“十二五”期内,每年排定的节能降耗项目不少于60个,总投资额不少于3亿元,年节能量不少于3万吨标准煤。

2.积极推进建筑节能。提高建筑中的能源利用率,在保证提高建筑舒适性的条件下,合理使用能源,不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民用建筑建成后,建设单位组织竣工验收时应当对建筑物能效进行测评,测评不合格的,不得通过竣工验收。竣工验收报告应当包括能效测评结果。

3.加强公共机构节能管理。充分发挥公共机构在全社会节约能源资源中的表率和示范作用,严格按照《区公共机构节能“十二五”规划》,培育和强化公共机构节能意识,推动公共机构节能全面发展,提高公共机构节能法制化、规划化水平。至2015年末,人均能耗比2010年下降15%,单位建筑面积能耗比2010年下降16%,建立完善的公共机构节能组织管理、监督考核、宣传培训、技术支撑、市场化服务和监督考核等五大体系。

4.全面推进商贸流通服务业用能管理。在各类零售批发、市场等经营场所,严格执行节能标准,最大限度地节约照明、空调用电,积极争创绿色饭店,引推广使用节能技术和产品,开展用电、用水、用气、用煤等节能降耗活动,争取用5年时间,批发零售业实现万元营业额节电20%以上,住宿餐饮业实现万元营业额能源消耗降低18%以上。

5.加强清洁生产。将清洁生产作为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鼓励企业不断改进设计,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与设备,减少或避免生产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积极推动区内有条件的企业进行清洁生产审核,“十二五”期间,每年完成清洁生产企业15家以上。

(三)加快淘汰落后产能

按照国家、省、市的有关要求,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为先进产能腾出发展空间,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及必要的行政手段,进一步建立健全淘汰落后产能长效机制。

1.加速淘汰印染企业。根据《省淘汰和禁止发展的落后生产能力目录(2010年本)》和《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促进工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力争在2013年前将年生产能力3000万米以下或环保不达标的印染企业全部实行关停并转,在2015年前将年生产能力5000万米以下的印染企业实行关停。

2.加速淘汰小矿山、矿山无宕面机组、小铝合金加工等落后产能。“十二五”期间,将技术含量低,用能总量大,用能水平低,有环境污染的落后生产设备或生产工艺逐步限期淘汰,重点是3米以下的水泥粉磨站、环境污染较严重的小铝合金加工冶炼、西部山区小矿山、矿山无宕面加工机组以及用于童装加工的老式缝纫机等。

(四)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

深入贯彻中央、省、市有关发展可再生能源文件精神,利用我区地理环境和产业优势,通过向上争取补助和区政府财政专项补贴等方式,加快实施可再生能源,余热余压利用等消费量不纳入总量考核的可再生能源项目,以减少我区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十二五”期间,我区将重点实施南太湖风力发电、标准厂房屋顶太阳能发电等项目。同时,加大太阳能开发利用力度,大力推广使用太阳能,积极进行生物质能开发研究和产业转化。

(五)提高用能水平

1.积极推进“两型”企业示范建设。在重点行业推进“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两型”企业试点示范工作。充分发挥大型企业(集团)、重点耗能企业的骨干支撑和示范带动作用,培育一批先进高效用能示范企业。

2.完善企业用能监察体系。进一步加强能源监察力量配备,大力开展能源审计工作,对年综合能耗5000吨标准煤以上的企业启动能源审计,每年能源审计5家以上。组织年综合能耗1万吨标准煤以上的企业开展能效对标管理,加强锅炉等高耗能特种设备节能审查和运行监测管理,组织年用电1000万千瓦时以上重点用电单位开展电平衡测试。

3.进一步加强有序用电。在确保合理生活用电的前提下,突出企业用电与企业工业增加值、税收贡献率挂钩,将有限的能源配置到能耗水平低、经济效益好、财政贡献大、发展潜力大的行业、企业和用能单位,严控高能耗和产能过剩行业企业用电,实现能源的高效配置。并依据《省执行差别电价政策企业认定管理办法》、《省超限额标准用能电价加价管理办法》等省市相关文件规定,逐步推行差别化电价、惩罚性电价。

4.加强能源管理人员队伍建设。建立健全企业能管员队伍,加强对年综合能耗5000吨标煤以上重点耗能企业的能管员配备和业务培训,提升其能力素质,使之成为我区企业加强用能管理的主力军,在“十二五”期间建立和完善企业节约用能与能管员考核奖励相挂钩制度。

(六)完善政策机制

1.加大财政支持。在区财政工业发展资金中安排节能专项资金,并每年保持一定的增长比例,主要用于支持节能产品开发、生产、推广应用和节能降耗示范项目等用能形式的创新,形成支持节能降耗的稳定资金渠道。积极向上争取国家节能专项资金,制定和完善对节能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的财政补助政策。

2.强化监督机制。加强能源统计和计量管理,要进一步加强能源统计人员的培训和队伍建设,完善统计指标和统计网络体系,强化对能耗指标数据的审核,确保数据真实可靠。各主管部门要对能耗目标执行情况进行监测分析,建立工作通报制度。完善节能监督管理体系,加强对全区节能降耗工作的日常监察,对高耗能行业、大企业集团的用能情况要重点检查,并实行常态化的监察机制。

篇9

一、加强政治学习,不断提高理论水平

今年以来,我局不断加强理论学习,着力改变影响我县旅游业改革建设的思想观念、发展思路、措施方法和体制机制,提升实力、增强活力,推动旅游业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通过不断的学习,在大局观念、工作纪律、工作效率、工作创新等方面有较明显的转变和提高,也使全局干部职工的政治素养和业务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和加强,为做好全年工作奠定了坚实可靠的思想基础,推动我县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积极开拓,争取项目建设

1、半年来,我局通过不懈的努力,与3月份完成了《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报告》初审工作。目前针对提的问题进行完善修改。

2、通过积极争取,我局争取到两个旅游星级厕所建设指标。近日已签订责任书,厕所选址及设计工作正在着手准备。

三、四、深入调研,拓宽思路,推进我县旅游业开发步伐

根据《转发县发改委关于若羌县开展“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的通知》精神和要求,我局抓紧落实完成《若羌县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前期工作,及时确定了《规划纲要》,明确指导思想、编制任务等方向,为旅游业“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改变观念,强化服务,提高我县旅游接待能力

今年1--4月份,我县共接待旅游人数8129人次,同比增长18%。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22万元,同比增长19%。根据统计所得数据,我县旅游人数呈增长趋势。

五、强化安全生产,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

根据县委、县人民政府及巴州旅游局的要求,我局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我局与我县各大宾馆(酒店)、农家乐(风情园)签订了《20__年度安全生产责任制》,切实把安全生产工作落到实处。

六、保质保量完成其他工作

我局在人员少的情况下,按照有关要求,做好“法治进单位”、保密工作检查验收工作。同时积极完成了我局上半年安全生产、精神文明建设、综合治理、计划生育等工作。

七、下一步工作计划

1、督促完成《若羌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报告》的编制工作;

2、抓紧落实旅游星级厕所建设工作,积极争取资金到位。

3、加强与疆内外各大旅行社的联系,促进阿尔金山旅游活动的开展;

4、加强宣传促销,提升若羌旅游业的地位;

5、加快康拉克旅游景区的建设运行,力争尽快进入营运阶段。

6、做好“楼兰文化节”相关工作。

八、存在的问题及困难

1、我局人员少,给日长工作的开展带来诸多不便。

篇10

 【关键词】高校  发展规划  战略管理  监控评估

         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和《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五规划纲要》的相继出台,目前,很多高校都正在完成或已经完成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科学制定了符合本校实际发展和满足本校发展需要的发展的中长期发展规划,接下来的问题便是如何加强高校发展规划的实施管理,贯彻发展规划的指导思想、落实发展规划的行动举措、实现发展规划的期望目标、使发展规划真正成为推进高校科学发展的行动纲领。本文就如何实施规划的科学管理,增强发展规划的可操作性等问题进行了初探。

         一 广泛宣传,深入人心,营造规划纲要实施的良好环境和舆论氛围

         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完成后,首要的工作就是应加强对发展规划纲要的宣传工作,强化全校师生员工执行规划的自觉性,提高全校师生员工规划纲要的执行力,为规划纲要的贯彻落实创造良好的环境和舆论氛围。

         1.充分调动,群策群力

         可以通过在全校范围内召开各种类型、各种层次、各种范围的座谈会,如派、离退休老领导、现任领导、中层管理干部、各学院院长、中青年骨干教师、学生代表等专题研讨会,在座谈交流中统一思想,集中民智。

         2.广泛宣传,充分解读

         通过校报、校园网、高校广播电台等相关校园媒体广泛宣传发展规划,请学校领导、规划编制专家和工作人员对规划进行详细解读,增强全校师生员工对学校规划纲要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的认同感。

         通过交流,建立师生对学校发展的信念和动力,形成对学校发展目标的认同,使规划的制定和实施过程成为统一发展目标、协调各方利益的过程,增强广大教职工对学校的归属感,增强学校的向心力,最终完成发展目标,实现高校的科学跨越式发展。

         二 分解目标、明确责任,增强规划纲要实施的可操作性

         高校应根据学校的整体规划,结合各院系和机关处室等直属单位的实际情况,将学校总体建设目标分解到各个二级单位并建立涵盖所有成员的责任人体系,使每个人的工作都成为实施学校整体发展规划的个体责任,这样才能使发展规划的各项指标扎扎实实地落到实处。 

         具体来讲可以分为三步:第一步,学校领导将制定的发展规划总目标分解为近期、中期和长期三个阶段的目标,任务分解到年度工作计划和年度工作要点,并安排学校督查部门对重点工作进行及时的督查;第二步,将分解的子目标、任务再分解到学校各组织(职能)部门和学院,形成各二级单位的目标,就这一步而言,可以与一些高校实行的校院二级单位目标管理相结合;在年初,制定和签订目标任务书的时候就按照发展规划的任务目标,进行年度分解,并具体细化;年底进行考核时,根据目标完成情况进行奖惩;第三步,各组织(职能)部门内的每位教职工确定自己为实现部门目标的个人目标,将发展规划和个人岗位职责结合起来,作为教职员工年度考核和干部任期绩效考核的依据。

         纵向分解目标的目的是形成一个整合一致的管理目标体系,即高层次的总体目标是低一层次分目标的依据,而低一层次的分目标应服从于高一层次的总体目标的要求,这样通过目标网络把组织中的所有成员组织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合力,使整体充满生机与活力。

         三 加强监控、有效评估,确保发展规划落实到位

         1.建立科学的发展规划评估体系

         发展规划管理是由发展规划制定、发展规划实施和发展规划绩效考核等构成的系统性管理,不同的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高等学校应有针对性的制定一系列的绩效考评指标,对发展规划的各部分、各阶段、各层次进行绩效评估和偏差分析,一直到最后的总评估。在规划实施监控中,总结发展规划实施与监控的经验与教训,做出是否持续发展规划、调整发展规划、重组发展规划或终止发展规划的决定。

         2.建立起发展规划管理的调控体系

         高校应及时进行发展规划分析评估发现并准确判断发展的最佳机遇,通过发展规划选择评估及时获取和处理发展规划执行情况与发展规划目标的差异,通过发展规划绩效评估,对发展规划目标完成情况的分析、评价奖惩和调控,有效地实施发展规划管理的事前、事中和事后控制。

         只有将发展规划分析评估、发展规划选择评估和发展规划绩效评估有机结合,不断地将发展规划制定过程与发展规划实施过程融为一体,才能建立起发展规划管理的调控体系,有效地实施发展规划管理。

         总之,在规划实施过程中,要加强规划的宣传、评估、控制和管理,建立一套围绕规划开展工作的运行机制,并将规划落实工作与目标管理、学校人、才、物等资源的配置紧密结合起来,使规划真正成为全校师生员工的行动指南,确保高校“十二五”期间的科学发展,为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和《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五规划纲要》肩负高校应有的责任。

         参考文献

         [1]袁仁贵.全面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深入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11(6):1~8

         [2]郭必裕.高校战略评估对战略管理调控机理初探[j].现代教育科学,2010(1):8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