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教育大讲堂范文

时间:2023-06-04 10:04: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数字教育大讲堂,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数字教育大讲堂

篇1

关键词:健康教育;新媒体;微信公众平台

新媒体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有线网络等渠道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的媒体形态[1],健康教育工作者要积极利用新媒体进行大范围、有效的健康知识宣教。因此,要鼓励健康教育工作者使用微信,加强对微信常识和操作技能的学习,掌握微信这种新媒体的使用方法,进行成本低、覆盖面广的健康教育[2]。在微信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天津市健康教育中心开通了“天津健康教育”“天津健康大讲堂”官方微信。“天津健康教育”官方微信主要各类健康教育信息,“天津健康大讲堂”官方微信主要健康讲座现场信息、健康讲座视频。这两个微信公众平台加强了传统传播方式与新媒体的融合,完善了天津市健康教育体系。为了解天津市健康教育中心官方微信使用情况,我们进行了调查研究,为微信健康教育方式在全市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本次研究以天津市健康教育中心开通的“天津健康教育”“天津健康大讲堂”官方微信为对象,收集其创建以来的全部数据信息,分析公众通过使用这两个平台获取健康知识情况。同时讨论如何使健康教育形成一个立体的多元的传播体系,建立更符合公众需求的健康教育模式。

1.2方法

收集2014年7月至2016年6月天津市健康教育中心“天津健康教育”“天津健康大讲堂”官方微信公众平台的数据,对公众关注情况、微信内容阅读情况及反馈信息等进行分析。

2结果

2.1“天津健康大讲堂”微信公众平台关注人次

两年来,“天津健康大讲堂”微信公众平台关注人次呈明显上升趋势(见表1)。

2.2“天津健康大讲堂”微信内容阅读次数

对“天津健康大讲堂”微信内容阅读次数,按照从图文页阅读、从公众号会话打开、从朋友圈打开、分享转发、微信收藏5方面进行统计,结果见表2。其中从图文页阅读次数最多,微信收藏次数最少。

2.3“天津健康教育”微信公众平台关注人次(见表3)

表3显示,两年来“天津健康教育”微信公众平台关注人次呈明显上升趋势,从2014年7月至2016年1月,关注人次逐月上升,2016年2月关注人次突增,随后出现人次的高位波动现象。

2.4“天津健康教育”微信内容阅读次数

按从图文页阅读、从公众号会话打开、从朋友圈打开、分享转发、微信收藏5方面,对“天津健康教育”微信内容阅读次数进行统计,结果显示从图文页阅读次数最多,达697983次,微信收藏次数最少,为1465次。阅读次数从高到低分别为从图文页阅读、从朋友圈打开、从公众号会话打开、分享转发、微信收藏。

3讨论

3.1借助新媒体开展健康教育工作,对疾病预防控制宣传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健康教育中心可以借助报纸、广播、电视、网站、微信、微博等大众传媒工具,大力宣传卫生保健知识和疾控中心对外服务项目等。微信在现阶段被广泛使用,在健康宣教方面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经统计,本中心两个微信公众平台关注者达23575人次,通过开设疾控动态、疾病预报、健康教育、卫生法律法规、有关政策信息等专栏,方便基层群众和职工获取卫生知识,了解最新疾控工作动态[3],为提高公众健康素养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3.2微信公众平台的特点

(1)微信普及率高且使用方便,具有比传统传播媒介受众更广、针对性更强等特点。2016年2月由于本中心开展了一次健康素养巡讲师大赛活动,“天津健康教育”微信关注人次出现突增现象,达28328人次,至2016年6月一直处于高关注度状态。可见,组织健康教育活动可以吸引微信关注者,虽然需要投入较多人力物力,但能有效拓展健康教育范围,效果较好。(2)微信可以传递文字、图像、音频、动画等信息,形式多样且新颖,与传统利用文字或图片的健康教育模式相比,更容易被公众接受。关注者可以通过直接阅读、朋友分享、收藏等多种途径了解微信内容,关注健康信息。调查结果显示,仅从图文页阅读一项两个微信平台达到733656次,另外从公众号会话打开、从朋友圈打开和分享转发达到183060次、227447次、44265次。这表明微信公众平台使健康宣传教育成本大大降低,并达到广泛传播的良好效果。

3.3微信公众平台在健康教育中的应用优势

当今网络信息传播迅速,内容纷繁复杂,真伪难辨。官方微信公众平台的开通为公众辨别信息、去伪存真提供了科学依据,可以有效减少伪科学对公众的不良影响。微信平台还具有用户投票、问卷调查、用户留言等功能,改变了传统的单向传播模式,能够及时有效地收集用户反馈信息,了解公众需求,丰富传播内容。此外,微信的应用也增强了健康教育信息的时效性,传播速度更快,传播范围更广,开展二次传播更加便利。随着新媒体健康教育战略的提出与实施,健康教育工作曾面临的人才力量薄弱、健康教育手段缺乏创新、从业人员综合素质普遍不高、专业技术能力低的状况均得到了有效改善。但面对现阶段健康教育经费短缺的难题,怎样用最少的人力、物力来扩大健康教育的影响力,提升公众健康素质,是健康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挑战。因此,应进一步加强健康教育从业人员规范化培训,对其综合能力(包括新媒体使用、工作方法、人际交往沟通、组织管理、调研、科研等)进行系统全面的培训。此外,健康教育内容要具有科学性、需求性、新颖性、兴趣性等特点,让更多的人受益。同时,建立以政府或健康教育相关机构为主导的信息平台,传播权威的前沿的健康知识,打造一个更先进、更开放、更具有时代特征的传播系统[4,5]。

参考文献:

[1]胡洋,刘秀荣,魏娜,等.北京健康教育微博体系初建参与者网络及微博使用习惯的现状分析[J].中国健康教育,2014,30(8):706-708.

[2]张艳,沈调英,王兆钢,等.应用微信平台开展健康教育的实践[J].浙江预防医学,2016,28(1):90-92.

[3]董秀晴.推进“疾控文化品牌”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13(1):35-36.

[4]刘松涛.社会化媒体概述与发展趋势[J].科技信息,2014(3):290-291.

篇2

一、网络教育资源建设的理念

中山大学网络教育资源建设形成了有自身特色的理念:

1.系统性

网络教育资源作为中山大学数字化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系统工程。正确处理资源建设与各个学科之间的关系,建立网络教育资源统一管理门户系统,真正从系统观出发,实现统筹协调发展,科学发展,网络教育资源才能避免重复建设。

2.规范性

由于网络教育资源的复杂性和多样性,造成资源的不易管理和利用。为了更有效地促进各类网络教育资源的建设,促进各类资源之间的数据共享,提高网络教育资源检索的效率与准确度,保证资源建设的质量,制订网络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是十分必要的。为此,中山大学根据教育部教育信息技术标准化委员会的学习元数据规范(CELTS-3)和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CELTS-41.1),结合中山大学网络教育资源建设的实际情况,制订了《中山大学教育资源描述规范与技术要求》、《中山大学网络课程技术规范要求》、《中山大学网络课件技术规范》、《基于网上资源利用的教改试验研究规范要求》和《立体化教材建设规范要求》。

3.开放性

中山大学的教师、学生和校友可以用中山大学的网络身份证(NetID)登录中山大学网络教育资源建设网站,访问、点播、下载网络教学资源。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山大学网络教育资源将逐步向社会开放,网络教育资源公平地开放和共享,是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必经之路。

二、网络教育资源建设的成果

网络教育资源的传输、储存、管理和应用,必须依靠网络教育平台提供技术支撑。在网络教育资源统一管理门户系统的框架内,中山大学引进和开发了五大数字化学习平台。这五大数字化平台,构成中山大学数字化教学环境,实现了网络教育资源的传输、储存、管理,为中山大学的数字化教学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技术支撑。

1.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resource)

中山大学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是一个由学校各学科的教学资源集合而成的公共网络教学资源管理平台,其内容广泛,资源的类型主要包括:媒体素材(文本类素材、图形/图像类素材、音频类素材、视频类素材、动画类素材)、教学课件(网络版和单机版)、文献资料(学术论文、研究报告、专著)、教学案例和试卷等。中山大学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的资源由学科老师根据教学所需要进行建设、更新和管理,中山大学网络与信息技术中心提供硬件和软件的技术支持。

2.BlackBoard数字化学习平台()

中山大学于多年前引进了BlackBoard数字化学习平台,采用负载均衡架构技术,把该平台分为本科、研究生系统和远程教育系统,分别用于在校本科生、研究生校内跨校区的远程教学和中山大学网络教育学院的远程教育。目前,BlackBoard数字化学习平台校内本研系统上线网络课程1347门,中山大学网络教育学院远程教育系统上线网络课程468门。

3.逸仙网络大讲堂()

中山大学名家大师荟萃,他们优秀的品格和精湛的学术造诣熏陶着一代代莘莘学子,形成了良好的学术风气。中山大学逸仙网络大讲堂是一个集校内外知名专家学者讲座的视频点播、实时直播平台。目前开设的栏目有:中外优秀文化讲座、文理医拓宽视野名师系列讲座、博雅讲座、名师名家讲坛、医学名家讲座和院系讲座等,内容十分丰富。目前,中山大学逸仙网络大讲堂有各类讲座1090部,点播超过165000人次。

4.知识社区()

中山大学知识社区旨在为中山大学的师生提供一个个性化的交流和展示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师生可以就共同关心的话题进行讨论,可以将个人的想法、技能、观点和经验等通过该平台进行归类、管理,建立个性化的个人空间,向人展示,与人分享。

5.移动学习()

2010年8月25日,中山大学正式登录苹果iTunesU。中山大学通过iTunesU平台,为全球学习者提供免费的下载内容,包括教学讲义,语言课程,学术讲座和演讲,校园新闻和学生活动等,用户可以一次下载iTunesU的音频和视频作品,也可以订阅整个课程,订阅下载项目可以自动推送更新,从而获得实时可用资源。

三、问题及对策

1.资源搜索

随着教育信息化进程的推进,在网络教育平台上运行的教育资源种类越来越多,内容也越来越丰富,给资源的搜索带来一定的困难。虽然每个资源平台都有自己的资源搜索功能,但对于广大师生和校友、甚至社会大众来说,这样的资源搜索功能远远不能满足要求。因此,基于中山大学数字化校园建设的五个统一的理念,建立一个网络教育资源门户网站,把多个平台上的教育资源信息集中起来,提供方便快捷的检索服务,这样可以解决教师和学生资源搜索难的问题。网络教育资源门户网站没有放置任何教育资源本体,主要是一个教育资源元数据描述的记录数据库加一个搜索引擎,把各类教育资源联系在一起,为教师、学生提供大量的教育资源信息服务。网络教育资源门户网站的建设,可以参考美国教育资源门户网站(/)的经验。

2.教师的积极性

调查发现,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对参与网络教育资源建设并不积极,或有参与,但不积极维护和更新资源。教育资源的建设不是一步到位,而是一个动态的建设过程。教师的积极性直接影响着网络教育资源的质量和知识的更新。分析原因,主要是教师认为从事网络教学和网络教育资源建设所付出的精力和时间要比传统教学多。在国外,也有类似的研究,美国公立与赠地大学史隆全美在线学习委员会(APLU-SloanNationalCommissiononOnlineLearning)2009年的调研报告显示,64%的教师认为从事网络教学所付出的精力和时间比传统教学多;涉及网络教学资源和网络课程开发时,更有85%的教师认为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和时间。为了调动教师参与网络教育资源建设的积极性,要对症下药。对教师从事网络教学和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额外付出,应该建立稳定的长期有效的补偿和激励机制。另外,要关注教师在从事网络教学和网络教学资源建设时的额外付出消耗在哪里,如何通过技术支持和更加周到的服务尽量减少他们的额外付出。只有通过提供技术支撑、优质的服务,以及长期有效的补偿和激励机制,鼓励更多的教师积极参与网络教育资源建设,才能开发出高质量的网络教育资源。

3.网络教育资源评价

篇3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建设高水平全面小康社会,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的目标,以发展为主题,大力建设和谐文化,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把融入中心、服务基层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断完善传输快捷、覆盖全区的文化宣传传播体系;以奋发向上的优秀文化产品、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让群众共享先进文化建设成果,在提升新市民素质的同时,增强地区的人文品质魅力,促进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提升*文化软实力。

二、以新目标引领文化发展

一个主题活动。以“繁荣•和谐•共享”为主题,精心策划举办第二届“和谐文化社区行”系列活动。

两个创建。争创国家一级图书馆,争创南京市新闻宣传先进区。

三个确保。确保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工作顺利开展,确保创建文明城区不丢分,确保创建“平安*”添光彩。

四个品牌。精心打造四个文化活动品牌。即:“贯彻*精神在*”、“小康*迎奥运文化之旅”、“*改革开放三十年辉煌成就巡礼”、“文化大讲堂•新市民素质提升在社区”。

“五建五送五走进”活动。积极推进文化关爱:建一个五星级文化站、建8个文化服务精品社区、建10个书香*家庭、建10个特色文化家庭、建两支特色文化队伍;为社区(村)送200场演出、送100场电影、送100场有奖竞赛、送100场培训、送10000册科技图书;和谐文化走进社区、走进家庭、走进校园、走进军营、走进外来务工人群。

四个实施。实施《*台区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台区优秀文化产品创作计划》、《*台区有线电视用户发展竞赛计划》、《*台区免费文化活动计划》。

三、以新重点支撑文化发展

(一)有线电视高位发展

确保有线电视数字化整转工作顺利开展;坚持有线电视网络与道路、住宅小区建设同步,制定、实施《*台区有线电视用户发展竞赛计划》,新发展用户6000户,建设有线电视地下管道10公里,新增专业网网点10个;提高服务质量,确保全年有效投诉为零;为3000户城乡低保户减免有线电视初装费、收视费各50%,为特困独生子女家庭减免有线电视初装费55%;确保全年安全传输无事故。

(二)群众文化繁荣发展

一是打造文化精品。积极争创国家一级图书馆,巩固、扩大国家一级文化馆成效,提高全区文化阵地、文化活动、文化培训全覆盖的质量。围绕《*台区优秀文化产品创作计划》、《*台区免费文化活动计划》的制定、实施,瞄准全国“群星奖”、省“五星工程奖”,创作高质量的文艺作品300件,确保有10件作品获市级以上奖。

二是打造文化品牌。围绕“贯彻*精神在*”、“小康*迎奥运文化之旅”、“*改革开放三十年辉煌成就巡礼”、“文化大讲堂•新市民素质提升在社区”等系列主题,举办大型文化活动20场;积极参加江苏省20*年少儿音舞节、第八届南京文化艺术节、南京市少儿艺术团队文艺比赛等系列文化活动。

三是推进文化关爱。围绕“五建五送五走进”活动,坚持和谐文化走进社区、走进家庭、走进校园、走进军营、走进外来务工人群;积极举办文艺汇演、文化擂台、书画笔会、摄影比赛、歌咏比赛、读书征文等活动;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深入开展“送戏、送书、送电影”等活动,发散“文化*”魅力,增强“和谐*”的凝聚力、辐射力。

(三)新闻宣传跨越发展

一是坚持正确导向。加快建设双向传输宣传平台,围绕中心,弘扬主旋律,大力宣传报道我区贯彻落实*精神和先进典型,在全区营造奋发向上大发展、团结拼搏争贡献的舆论氛围。开办“*改革开放三十年辉煌成就巡礼”专栏节目;组织采访、播出广播电视新闻稿件5000条以上,其中在市和市以上获奖8条以上,自办专题节目达6个,联办节目3个以上。积极向《*信息》、《江苏文化报》投稿,撰写调研文章,扩大宣传面。

二是强化队伍建设。以创建市新闻宣传工作先进区为目标,进一步完善措施,不断提升新闻采编播人员素质,持续健全通讯员、监听监看员队伍和创优顾问队伍例会制度、业务研讨制度、创新创优制度等,充分挖掘新闻队伍潜力,千方百计提升新闻宣传质量,争创全市新闻宣传先进区,不断增强“和谐*”的影响力。

(四)文化管理规范发展

一是严格管理。坚决实施权力阳光系统工程,严格文化执法队伍建设,严格依照法规完善管理制度;充分发挥街道文化站、“五老”监督员和行风监督员作用,放大“协管网”、“执法网”、“科技网”作用。加强文化娱乐场所和“小耳朵”查处力度,加强对印刷业的监督管理,认真开展“百日安全整治”和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活动,加强对娱乐场所、网吧的巡查;积极配合公安部门开展禁毒活动;严厉查处网吧接纳未成年人,全力优化人文环境,确保文明城市创建不丢分,争创全市文化市场管理先进区。

二是优质服务。真诚为文化经营者提供法律法规和政策辅导、业务培训、信息引导,促进文化市场高起点、高质量发展。

(五)文物保护延伸发展

做好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确保文物保护“两个100%”;举办浡泥国王客逝600周年暨浡泥国王墓发现50周年纪念活动,传承传统文化;完善区、街道、村和社区三级文物保护网络,举办1期文物法律法规培训班;完成浡泥国王墓、邓愈墓、刘智墓维修工程方案;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组织开展20*年度“文化遗产日”和中小学生“20*南京文博之夏”夏令营系列活动,提高全民文保意识,配合全区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做好跟踪服务。

(六)文化产业加速发展

一是实施区《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创新文化产业发展思路和方法,培育文化产业项目,丰富文化产业项目信息库,积极争取省、市文化产业引导资金对我区文化企业的扶持,为重点签约项目的推进及重点招商项目的突破提供政策支持及相关服务。

二是积极筹备参加南京市重洽会、金洽会、文交会等,主动出击,捕捉信息,攻克难点,谋求大发展、大繁荣、大贡献,争取经济贡献额提升2个百分点。

三是积极做好*创意园挂牌国家级动画产业基地及相关招商工作,全面提升文化软实力。

(七)文化队伍持续发展

一是以教育为抓手,提升素质。在全系统宣传贯彻*精神,坚持每周党课、每月“文化大讲堂”等教育,打造学习型部门、创建“五型”机关,提升干部职工、街道文化(广电)站长和社区文化辅导员队伍的专业技术水平及服务大局意识,提高文化服务能力。

篇4

街道是市委市政府、区委区政府所在地。近年来,我们以“博学”理念为引领,培育学习组织,整合区域资源,创新学习载体,学习型社区建设取得初步成效。去年,作为唯一代表,被评为全国数字化学习型社区建设实验街道。

培育学习组织。我们把学习组织的培育作为学习型社区建设的重要抓手,发展壮大一批以传授技能、传播知识为主要内容,以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追求的社会组织。人力资源有限公司成立于年,是全市唯一一家街道成立的以就业见习和创业技能培训的中介机构。自成立以来,共举办60期创业和就业见习培训,3000多名大中专毕业生及下岗失业人员通过就业技能学习,70%的人员实现了就业和再就业,其中,有200多人走向创业,并带动更多人就业。去年,园公司还与国际劳工组织合作,开设了SYB、IYB创业培训课程。今年“三八”节前夕,与晚报创业大讲堂合作举办了“创业,让女性美、让梦想飞”女性创业专场交流活动。公司用学习改变命运的生动实践,不仅点燃了学员的学习和创业热情,更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中国劳动保障报》专题刊发了街道的做法和经验,省市妇联、市人社局领导给予高度评价。院士专家服务站发育于东大教职工相对集中的大学社区,由等两位院士和等七位专家教授组成,开设了“院士讲堂”、“院士信箱”、“娃娃院士小课堂”、“企业发展顾问”等免费服务项目,以贴近群众、贴近企业、贴近生活的形式,为不同层次人群的发展学习需求提供指导和帮助,让社区居民在家门口就享受了“学术之美”。“站长”教授获得了年度九三学社全国优秀社员及市好市民荣誉,日报等媒体对院士专家服务站进行了大篇幅报道。以义工网为代表的NGO组织积极参与学习型社区建设,他们不仅带来了爱心,还搭建了公教一村社区爱心辅导站、新村社区“”爱心课堂等常态化的学习平台,大量志愿师资力量参与教学,学习内容涵盖课业、国学、科普、文体、文明、礼仪等,受到居民群众的广泛好评。

整合区域资源。以图书馆、省美术馆为代表的当代一流文化场馆和以总统府、新村纪念馆为代表的近现代历史文化景区,是独有的学习教育资源。我们与场馆、景区建立了长期良性合作机制,在活动选题、学习形式上,将博学理念积极融入对方的服务宗旨和发展需求,赢得支持,共同服务社区各类人群。两年来,我们会同图书馆先后举办了家庭教育、经典诵读等讲座二十余次,开办了两场分别针对老年人和新市民的电脑学堂,还举办了5所学校百余名学生参加的“绿色青奥”网络知识竞赛,组织到省美术馆参观十余次,受众逾6000人次。集聚等一批名校资源,是我们开展学习型社区建设的又一富矿。“社区、学校”合作更是的传统特色,已经形成了德育教育进校园和社会实践进社区的双向互动机制,每年相关活动的参与量达数千人次,《我的祖国我的家》、《我与低碳生活》博客征文大赛分别收到3000多篇作品,产生了较高影响力。

创新学习载体。分别创建于年的《》网站和年的《》,是博学传播和实践的两大强势载体。截止目前,《》网站访问量已达58万余人次,学习博客的注册用户达3500多人。以门户网站为基础的《博学》社区教育网络媒体群初步形成。《以数字化学习为特色的社区教育活动取得良好效果,相继在全国、省、市刊物和平台20余篇;健康人生》系列网络视频教程被命名为全国社区教育特色课程;《学习365综合平台的研究》被评为全国重点研究课题;《推进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形态发展》参与了全国终身学习论坛、教育发展论坛等学术交流活动。《》报在创刊时定位为区域文化传播媒介,设“博学”专版,内容涵盖文明创建、学习型组织建设、科普、心理、创业就业指导等。每份小报受众覆盖14000个社区常住户和2000余家企业,已累计发行464000份。街道的“一报一网”,不仅是街道与社区居民群众沟通交流的信息平台,更是居民群众自我管理社区事务、关心社区公益事业的学习平台。

今后,我们将以贯彻全市会议为契机,进一步传播博学理念,高标准、高起点打造学习型社区,努力建设人民幸福社区。

篇5

1 微课实践的背景

随着对微课研究的不断深入,微课的概念与定义也经历了不断发展的过程。国内首先提出“微课”概念的胡铁生就对其做了三次修改:微课又名微课程,它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在线网络视频课程。在本定义中,强调了微课的网络课程这一属性,从这一属性来看,微课并不是一个新事物,而是继承了网络课程的可重复性、交互性等特征。但也因其时间短、聚焦小、内容精及可重组性高等特点更加适合学习者的碎片式、自主性学习。

我们认为,在基础教育领域,微课主要有三大领域的应用和发展。

一是作为信息化教育资源。按照资源颗粒度的大小,可以将传统的信息化资源分为三类:一类是小颗粒的图片、视频、音频、动画、教学设计等,这类资源不能单独使用,必须与其他资源结合起来才能形成相对独立和完整结构;一类是半结构化的教学课件、专题网站,是相对完整资源内容,能够直接使用,也可以修改扩充,但重组性差;另外一种是以精品课程为标志的课堂实录,这种资源相对完整,但不够精炼,更多的是教师展示,作为资源的有效性和利用率都不高。基于传统数字资源的特点,微课,作为一种新型资源,其短小精悍、半结构化的特点,既能够相对完整、有针对性地聚焦主题,又符合人的注意力特点。随着覆盖面的增加和质量的提升,微课甚至能够逐渐形成另一种形式的电子教材。

二是为网络教研、教师发展提供新思路。一方面作为资源,微课使得网络教研的内容更加丰富,也因其短小的特点解决了以往网络教研中课例视频时间长,难以迅速聚焦研究点的问题。另一方面,微课作为面向学习者的视频课程,鼓励的是自主学习、个性学习,这也给教研带来了新的思考,提供了新的研究角度,我们的教研要从研究集体教学(一对多)转向研究个别化教学(一对一),从关注学生的集体学习到个别学习,从关注学生的课堂学习到课外学习,这才能让教育研究更加完整,也通过微课扩大了学校教育对学生发展的校外延伸影响。

三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阶梯。无论是美国新墨西哥州胡安学院的戴维・彭罗斯运用于在线课程的微课,还是可汗学院最初用作远程辅导的微课,微课的兴起都源于学习者的自主学习,最终的服务对象也是学生。微课的目标群体不是管理者、不是教师,而是学习者,这也是微课的核心特点。通过精炼的视频,配之以恰当的学习地图(学习流程)和其他资源与反馈,学习者能够既能够有系统地学习课本知识,也能够选择性学习,拓展课堂和书本,将学习的触角伸向更远。对于教师来说,这也使得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加可视化。

2 区域微课资源建设与应用实践

自成都市2014年初组织开展首届微课大赛以来,温江区走进了微课实践之路并迅速发展起来。温江区有良好的教育信息化环境基础,全区所有学校实现了有线和无限网络双覆盖,师生随处随地都能够上网获取学习资源,所有教室配备了交互式多媒体,教师人手一台电脑。在资源与应用方面,全区4所学校建立了未来教室,实现了一对一数字化教学。多年来,各学校都坚持录制优质视频课程,累计上百节,并多次入选成都市优质视频课程资源。基于良好的软硬件基础,温江区微课不断实践、迅速发展,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理念先行――打好“认识”之根基 微课作为教育信息化的新生事物,是教育现代化的新教育形式,其理念更加贴近教育本质,微课的制作和应用都需要重新的认识,微课的制作更多地落在一线教师身上。教师对微课的认识与理解直接关系到微课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微课的使用效果。

为此,分三条线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纵向系列学习。

1)“骨干培训”系列。主要针对学校骨干教师和教学行政的开展理念培训。在骨干教师培训的基础上,还通过教研室分学科开展了培训,使得全员教师对微课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和认识。

2)“温江大讲堂”系列。温江大讲堂自2013年开办以来,每月举行一次,内容涉及学校管理、家庭教育、教育信息化等主题,每期全区数百名教师参与。温江区将微课作为教育信息化主题的子内容,面向全区所有一线教师,内容既有微课制作技术培训,也有成功应用案例分享。

3)“专题教材”系列。为更好地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温江区编制了《教育信息化资料汇编》,作为内部学习材料,不定期发放到每所学校,供广大师生学习和了解前沿发展。另外,温江区教育局还通过办公发文平台发送带有局长阅读笔记的微课文章,带头研究微课,形成良好的学习探究氛围。

机制保障――搭建多级实践平台 在微课实践的初期阶段,为了制作出更优质的微课,更深度地应用微课,温江区逐渐探索出三条实践之路。

1)两条线同时开展。微课制作比赛既是优质微课征集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学校和教师关注和研究微课的重要手段。建立了两条微课制作通道,一是“自上而下”:由市级统一选拔和组织骨干教师录制微课。二是“自下而上”:通过一师一微课活动,逐级(校―区―市)推选。我们以活动为契机,通过“充分解读活动要求――学校同伴互助制作――优秀案例展示”等环节,扎实活动过程,让活动成为微课实践的催化剂。温江区寿安学校罗春教师的微课《大中国――小苹果版34个省级行政区》在全国教育领域引起了强烈反响,在2014年全国优质地理数字课程资源评选活动中还荣获了特等奖。

2)搭建教研平台。将微课纳入常规教研活动中,通过公开课、研讨活动,探究微课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使用。

3)充分做好推广宣传。成都市教育局建立了微课资源平台――成都数字学校(http:///),通过该平台统一展示全市优质微课。温江区所有师生都注册并激活了该平台,师生可以免费观看所有微课,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建立自己的班级和课程。通过统一平台,实现了优质微课资源的共享、宣传。温江区永盛学校黄仕文老师作为第一批骨干教师录制了多节微课,收入成都数字学校。

立足应用――把握微课核心价值 无论微课制作如何精良,内容如何精彩,其落脚点都在教师和学生的使用体验。温江区微课的应用主要体现在“翻转课堂”和“未来教室”两个方面,为“理念引领实践”和“装备促进应用”提供了典型范例。

1)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温江区翻转课堂的实践不是自上而下的行政推动,而是教师们在外出学习、培训的基础上,在新观念新想法引领下自然而然萌发的尝试,由某个班的个别化尝试逐渐转化为一个班的常态化教学模式。在温江区东大街一小,经过近一年的实践,形成了“课外翻转”“课内翻转”两种模式。课外翻转主要用于信息技术课程,教师为学生提供微课、学习导航、任务单等多种学习资源,由学生在课外自主学习并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同学之间也能够互相看到作业并及时指出问题,给予指导。课内主要解决学生的共同问题、个别辅导和交流展示。课内翻转主要用于语数外等小学高段学科。在一年的实践中,执教老师最大的感受是学生在学习上变得主动了,爱思考了。

2)基于微课的未来班级。未来班级是温江区信息化提升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未来班级覆盖无线网络,有两个以上交互式显示屏,师生人手一台平板,配有相应的教学管理和互动平台,充分满足了一对一学习的需求。相比较翻转课堂,未来班级实现了对微课资源和课程的动态管理,学生任务的统一评价和反馈,在减轻教师管理负担的前提下,也更加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超前与拓展学习。

上述措施也是温江区进行微课实践的三个发展阶段,按照胡铁生对我国微课发展三个阶段的归纳:“微资源构成”认识与实践阶段、“微教学活动”认识与实践阶段、“微网络课程”认识阶段。温江区发展还处在前两个阶段,并且有交替、并行发展的特点。要真正实现微网络课程,达到学生利用课程自主学习的目标,我们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做,还有很多问题有待探索和解决。

3 区域微课实践的思考与建议

纵观我国微课的发展,都还处在“多点”的探索阶段,还没有形成线、面的趋势,这其中既有技术层面的问题,更多的是管理规划的思考还不够全面。对于区域微课实践我们有以下几点思考。

要清醒地认识微课作为学习资源的本质属性 无论是以视频为主体的发展初期,还是以网络课程为核心的高级发展阶段,微课本质上都是学习资源。作为资源最需要考虑的是使用,因此在微课制作初期就要考虑到如何让微课好用、易用,广大师生愿意用。一是要严把微课的质量关;二是要明确使学习资源,而不是教学资源;三是微课内容的全面性和系统化;四是要建立微课的出入机制,让资源流动起来;五是建立微课的共享机制,促进教育资源的公平。

完善微课配套管理与应用平台 从使用上看,微课面向两类人群:教学者与学习者。目前,笔者还没有发现能够同时满足这两类人群的平台出现。国内微课网站主要是面向教师的优秀案例评选和展播平台,如中国微课网;有少数面向学生的在线学习,如微课网(收费)。不难想象,教学者的需求要能够找到合适的资源、建立自己的班级课程、建立学习任务、评价目标和反馈学习效果等。尤其是面向基础教育领域,教师要解决如何指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学习者的需求是要能够找到合适的资源、有学习导航(知识地图)、自定义学习计划、能够实现同伴交流、在线测试和帮助等。这些配套的管理和资源对于自主学习尤为重要,甚至决定着作为资源的微课使用效果。例如,成都数字学校虽已初步形成了集“资源、教学、学习”为一体的平台,但配套管理性能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理性看待微课,关注应用效果 随着微课在教学应用、自主学习领域的发展,对微课资源应用效果和学习效果的关注需要逐渐加大。把握资源建设和应用的关系,建立“资源促应用,应用完善资源”的良性循环,使微课的生命力更加持久。

篇6

新讲座的主题为“提高健商,营造健康”和“女性的骄傲”。郭教授向大家讲述了“健商”的概念,引用了大量事例说明健康的重要性,并呼吁大家改掉以往忽略健康的错误行为,在今后的生活中坚持以保健为先,预防为主,做到珍爱生命,呵护健康。讲座中,现场女性读者既沉浸于郭教授风趣幽默的讲述之中,也对自己以往错误的健康观念进行了深刻反思。讲座结束后,现场的每位女性读者还收到了一本特别的节日礼物――《人人健康》杂志,这份特殊的妇女节礼物也寄予了“人人健康大讲堂”栏目对广大女性读者的美好祝福。

健商,是指珍爱生命、呵护健康的一种智慧。包括对生命与健康的认知,理解以及知识的拥有和具体方法的掌握。主动地使人体在生理、心理、社会道德、行为等诸方面达到健康完美的状态。还包括生病后的心理调适、战胜疾病的信心和毅力,以及带病生存的乐观情绪和包容疾病的情怀。

“健商”的由来

2001年,加拿大籍华人、著名保健专家谢华真教授首先提出“健商”(HQ)概念。宏观上说它是指一个人已经具备和应当具备的健康意识、健康知识和达到并保持健康身心的方法。

其实,早在我国远古时期,就已经有了“健商”的认知和理念。大约在两千四百多年前,也就是战国时期,古人便明确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这句话出自我国古代医学名著《黄帝内经》一书,它的意思是,不要等到已经有了病才去看病,而在未生病时就应当加以防范。“圣”的主要含义是聪明,“圣人”也就是聪明人,即人中之杰。实际上就是指拥有健康智慧的人。这一理念一直影响着世世代代的中国人。时至今日,我们还常常讲起神医扁鹊的故事,确实令人寻味。

一天,魏文王问扁鹊:“你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哪一位最优秀呢?”

扁鹊回答:“长兄卓越,中兄优秀,我最差。”

文王疑问:“为什么你最出名?”

扁鹊答:“长兄治病,治病于病情发生之前,由于常人不知道他事先铲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出去。中兄治病,治病于病情初起,常人多认为他只能治轻微小病,所以他的名气只及本乡。而我治病于病情严重之时,众人都看到我在经脉上穿针管放血、在皮肤上敷药甚至做些大手术,由此评判我医术高明,名气因此响誉朝野。”

扁鹊的故事孕育的哲理我很认同,“事后控制不如事中控制。事中控制不如事前控制”。这说明早在几千年前名医扁鹊和那个年代的人就已经有了对健商的认识。

高智商≠高健商

2007年3月,全国政协委员姚凯伦提供了这样一组数据。我国知识分子平均寿命为58岁,低于全国平均寿命10岁左右;北京中关村知识分子平均死亡年龄为53.34岁,比10年前缩短了5.18岁;还有资料显示,中年知识分子死亡率超过老年人的两倍,死亡年龄段多为45岁至55岁,最近5年来,中国科学院所属的7个研究所和北京大学的专家、教授共有135人谢世,平均年龄只有53.3岁。

多么令人痛心的数字。造成这些高智商的人英年早逝的原因是什么呢?答案是他们的健康商数不够高。终日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超负荷的工作、巨大的心理压力、复杂的人际关系、多变的信息……他们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紧张、忙碌和快节奏。即便身体感到不舒服也总是以没有时间为由不去就诊,时间一长,小病拖成大病,大病拖成了不治之症。

CCTV2007年2月播报我国青少年自杀事件频发,其中2004年19人,2005年15人,2006年9人,三年共计43人,这些高智商的,已经跃过龙门的姣姣者,为何停止了他们青春的脚步,放弃了健康和生命?放弃了自己多彩的一生?是学习压力?是爱情挫折?是前途迷茫?还是人际关系?……我看,是“健商”出了问题。他们从娘胎里开始接受“胎教”,重智商的教育方法,使他们从小就缺少了“健康智慧”的培养。对于生命和健康要么无知,要么知之甚少,要么无暇问津,要么任意亵渎……才使得不该发生的事件频频发生,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高智商≠高健商,而高健商,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培养起来的,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努力,健商应当也必须从娃娃抓起。

健商与健康

简言之,健商就健康智慧,是珍爱生命,呵护健康的理念和能力,也就是健康意识,健康知识和健康方法的拥有。

著名影星李媛媛,是一位深受广大观众爱戴的美丽女人。她在“围城”、“上海的早晨”、“世纪人生”中扮演的角色妩媚、典雅、睿智、坚强、自尊、自信、给人们留下了挥之不去的印象。正当她的未来如日中天,风光无限的时候,却匆匆走完了41岁的生命历程,告别了嗷嗷待哺的孩子,告别了家人,告别了亲友,告别了社会,给人们留下了不尽的遗憾和伤痛。

她得的是子宫颈癌。子宫颈癌若能早期检查、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可以完全根治的。发现得早不仅无损于生命,就连子宫也有可能保留下来。我们不禁要问她是毫无觉察?还是体验无望,就医无门?囊中羞涩?……我想都不是。李媛媛生前这样叙述:细细地回忆这段时间来身体的感觉,尤其是怀孕过程中的一个个细节,其实是有征兆的,只是我自己疏忽了……。而她忽视的正是十分重要的健康意识。她没有引起重视,没有进行相应的检查,更谈不到早期治疗,一个美丽的生命就像夜空中迅速划过的一颗流星,明亮而短暂。

一位更年期妇女,由于不了解此期的生理、心理变化,常常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和老公吵架,家人也缺乏应有的知识和关爱。有一次,老公加班没有回家,她就胡思乱想,一夜未眠。第二天老公一进家门,她便劈头盖脸地和老公吵起架来,情急中她喝了滴滴畏,抢救无效死亡。使一个原本和睦幸福的家毁于一旦。假如她和她的家人能够懂得一些更年期的知识,能够及时前往医院治病,或者主动地进行心理调适,这样的悲剧便不会发生。

篇7

关键词:智慧教育;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0-01

当前,教育信息化正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教育已从单纯技术设施的集成化,提升为整合了技术、人才、服务等各类资源的巨型知识网格平台和公共知识服务体系。智慧教育是在信息化环境下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对于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培养创新人才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智慧教育的内涵

我国智慧教育作为智慧城市的核心内容部分之一,是一个由政府、学校、企业三方共同参与构建的现代教育信息化服务体系,更加突出强调的是校园内的智慧教育,因此,从狭义的角度理解,智慧教育是在传统教育的基础上,借助物联网、云计算、虚拟化等先进的信息技术,紧紧围绕教师和学生这两个关键主体,转变教育、教学方式,整合、共享区域内的科研、教学、管理等教育资源和应用系统,以实现智慧化的服务和管理。

二、我国智慧教育的建设现状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加快我国智慧教育建设,提高信息化和智能化对教育发展的贡献度,推动教育现代化发展,为加快实现我国教育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构建学习型社会,建设智慧型教育环境”。

自2010年起,我国一些城市相继出台了智慧教育的发展规划,建设的侧重点和思路各不相同。上海在智慧教育建设的过程中紧紧抓住两条主线,一条是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另一条是智慧教育应用的研发,先后提出了“数字教育工程计划”和“数字课程资源+移动学习终端+教育服务平台”的模式,并且以“上海学习网”为依托,为市民提供在线学习、终身学习档案建立等服务。2013年,上海建成全国首个100G主干教育宽带网,开通了文献资源“共知、共建、共享”服务平台、网上公益课堂、高校 “跨校认证”等平台,实现了教育资源远程共享。广州以“一网一平台两库四中心” 为重点,研发了天河部落、师生多媒体创作天地、网络教研系统、易时代3D仿真虚拟机器人系统、中高职虚拟商务中心等一大批特色应用项目。南京市在确保各级学校、教育行政部门及教育事业单位全部静态10M以上光纤接入的基础上,建成了资源总量达到3T的南京市中小学教育教学资源中心,应用了“交互式电子白板”、“Moodle平台”、“教育博客”、“小学数学万用拼图”、远程网络教研等教育信息化技术,还实现了区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90%的教育行政许可事项网上在线办理。宁波更加注重教育云平台的建设和教育资源的共享,强调任何人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借助电脑、数字电视、手机等各种云端设备进行主动、高质量和个性化的学习,最具代表行的是“191网校”项目,宁波市教育部门组织拍摄了宁波本地名特优教师的课堂录像或讲座,推出“网络公益家教”“名师大讲堂”等专题栏目,内容紧贴新课改的重点难点,创新了网络教学模式。

三、智慧教育建设问题分析

目前,我国智慧教育的建设还存在以下主要问题:1.缺乏有效的顶层设计。“智慧教育”是在“智慧城市”的理念下衍生发展而来的,出现的时间较短,国内也尚无一个成功的模式可以借鉴,尚未形成一个普遍认可的智慧教育基本体系架构。2.忽视“软实力”的发展。国内智慧教育的建设都在比拼校园网络普及率、教育教学设备、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等“硬实力”的建设,但是却从根本上忽视了人才培养、公共教育资源服务体系等“软实力”的发展。3.“信息孤岛”难破解。在省、市、县,每个教育系统都有自己独立的教育信息中心、教育数据库、操作系统,甚至是市区之内的不同学校之间也有自己独立的校园网,造成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重复建设,“信息孤岛”大量存在。4.教育体制保障问题。由于智慧教育提出的时间比较短,目前仍存在着原有的教育评价体制、教育管理体制等与智慧教育建设不相适应的问题。

四、主要对策和建议

1.发挥教育主管部门在智慧教育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建立良好的教育体制保障

智慧教育建设工作的开展既要有长远的发展规划,又要能根据形势变化不断调整信息化发展方向和策略。这就要求教育主管部门要发挥主导作用,推进智慧教育建设的整体工作。首先,建立智慧教育建设领导小组,统一指导智慧教育工作的开展,从源头上避免各自为政,资源浪费;其次,保证教育信息化投入的持续增长,优化教育信息化资金的投入比例和投入偏向,确保各项建设投入的持续有效性;再次,建立教育工作问责制,将落实情况纳入年度目标考核范围和领导干部考核指标体系。

2.加强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合理规划和配置,提高建设效益

一是以信息化应用需求为导向,完善各级各类学校的信息化环境建设;二是合理规划和配置资源,促进校际之间信息化建设均衡发展;三是采购绿色环保IT基础设施,打造绿色IT新产业。

3.推进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促进优质教育均衡化发展

优质资源的匮乏以及效用低下一直是我国智慧教育发展的新“瓶颈”。首先,关注用户需求,建设精品数字课程;其次,建立教育资源共享以及数据交换平台;再次,制定数字资源建设标准,建立和完善区域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整合共用机制。

4.创新师生的信息素质培养方式,深化信息技术在学校、社区、家庭中的应用

智慧教育是智慧的人和智能的技术的互动,没有了人的作用,再智能的技术都无法发挥作用。因此要加强家、校互动网络建设,增强学校对社会、社区的服务功能,设立“信息技术社区服务日”、文明上网监督家委会等,鼓励学校加强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

篇8

“独生爸妈”渴求育儿新理念

我国的独生子女政策从1978年开始实行,至今已累计出生了9000万名独生子女。而今,第一代独生子女陆续进入婚育高峰,由此催生出一个新名词――“独生爸妈”有人测算,到2035年,夫妻双方都是独生子女的家庭比例在上海、北京、广州等大城市将超过七成。

当“独生爸妈”还在向父母撒娇时,自己却已经为人父母。这些昔日的“小皇帝”“小公主”,在社会角色转换中常遇难题:怎么给宝宝选玩具?如何选择好奶粉?怎样甩掉小“牛皮糖”?……

针对上述问题新爸妈如何对策?据了解,当今育儿知识正由传统意义上的口口相传过渡到更为多元和科学。新媒体、专业书籍、长辈传授经验,是当今育儿“三大法宝”。 央视少儿节目主持人鞠萍在《谢宏真道理》新书首发式上采访谢宏。 著名影视演员方青卓助阵谢宏新书首发。

随着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繁重,许多年轻的爸爸妈妈把孩子交给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去抚养。隔代之间容易建立融洽、和谐的关系而且祖辈养育孩子的经验优势可以弥补年轻父母经验不足,但俗话说人老心慈,再加上孩子都是独生子女,祖辈们难免对孙辈过分呵护甚至溺爱,导致育儿方式情感化,不利于孩子性格的健康发展和独立性的培养。普遍拥有较高学历的独生父母们往往更渴望通过其它途径获得育儿新理念。在育儿网络化的今天,年轻的妈妈们借助网络的力量确实拓宽了育儿知识的来源并得到了很多便利,可“网络求医”是一把双刃剑,网络育儿知识良莠不齐,真真假假的网络信息需仔细甄别。相比之下,通过正规渠道出版,并且作者、评价、销量都很好的育儿书籍更为可靠。

《谢宏真道理》上架

新手爸妈变专家

《谢宏真道理》一书,由贝因美董事局主席、首席育婴专家谢宏先生亲自撰写,书中蕴涵了贝因美成功生养教理论的精髓。此书源于唯一一档来自跨学界与产业界育婴专家主讲的专业大众访谈节目。2009年1月,谢宏先生应北广传媒优优宝贝数字电视频道邀约,开办了中国第一档以专家名字命名的早教访谈节目《谢宏真道理》。这档节目以“明育儿之道,说父母真言”为核心理念,通过现场访谈明星及妈妈团加场外网络连线互动的方式开创了一个“两种话语圈,两个交流场”的双向开放式节目新形态。

栏目开办将近两年的时间里,邀请到100多位影视文化名人明星爸妈,他们与贝因美首席育婴专家在节目中深度交流激情碰撞。节目播出后好评如潮,被称为“育儿知识金课堂”。应广大电视观众的要求,谢宏先生和栏目组决定将该节目的最精彩部分进行重新整理出版,使育儿的理念和内容能够更集中更有针对性更实用地帮助更多的年轻父母。

《谢宏真道理》以娓娓道来的对话、循循善诱的问答,从一个父亲、专家、从业者的角度,用轻松晓畅易懂的语言为新手爸妈们解决在生育、养育、教育孩子时遇到的各类难题。“为人父母是人生的必修课”、“孩子意味着什么”、“道不尽的奶粉安全问题”、“快乐教育――真正的赢在起跑线上”……这些话题是每一个新家庭面临的切实问题,每一对新父母都急切地想知道答案。集结了贝因美百场成功生养教理论精粹的《谢宏真道理》中,育婴专家将为年轻父母们答疑支招。

贝因美成功生养教――宝宝成长的说明书

孩子出生不带说明书,年轻的父母面对这个娇弱的生命,总会有些不知所措。贝因美董事局主席、首席育婴专家谢宏先生独创育婴新理念――“贝因美成功生养教”理论体系,从优生优孕开始,从人的初始状态入手,用“意识发生论”帮助父母成功把握孩子早期教育的关键期;提倡亲职教育,指导年轻夫妇如何成为称职父母;同时注重婴幼儿合理营养与良好习惯、健康身体与健全人格的全面养成。

在成功生养教理论的指导下,贝因美生养教咨询服务中心在2003年成立,以全心全意帮助中国宝宝健康成长为原则,从生育、养育、教育等多个层面提供全方位的咨询服务。生养教咨询服务中心以通俗易懂的育婴讲座、时尚新颖的孕妇活动、轻松愉快的亲子游戏等活动形式,将贝因美成功生养教育儿理念传播给新父母。与此同时,贝因美育婴专家队伍,在全国各地开展育婴知识推广活动,向全国约145万名年轻家长传播贝因美成功生养教育儿知识,帮助父母逐渐了解并建立科学先进的现代育婴观念,引导父母成功把握孩子成长关键期,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

自2005年开始,贝因美将每年的11月11日定为“育婴专家节”,在这一天,贝因美集合全国知名早教专家、家庭教育专家和婴幼儿家庭互动,以期达到帮助父母建立科学生养教理念的目的。如今,“育婴专家节”已成为一个提供全面育婴资讯、为育婴专业人士与父母搭建桥梁、传播科学育婴理念的平台,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2010年2月14日情人节,贝因美在北京了中国首部《亲爱文化蓝皮书》,第一次提出了亲子文化的命题,倡导把以“孝”为中心的传统亲子文化转化为以“爱”为中心的新型亲子文化,开展一场全民旅的亲子文化运动.重塑亲子文化,提高国民素养。为此,贝因美还在杭州注册成立了亲子旅游公司,计划每年投资一亿多元,策动上万户家庭参加亲子游活动希望借助旅游这种家庭交流的特殊形式,倡导成功生养数理念,寓教于乐,寓教于游。

为人父母是世界上最奥妙的学问,贝因美成功生养教就是亲职教育,是指导新手爸妈为人父母的必修课。贝因美成功生养教从生育、养育、教育三个维度教爸爸妈妈怎样成为一个称职的父母,用科学、系统、全面的育婴知识与理念帮助父母造就冠军宝贝。经过多年探索实践,贝因美已成为名副其实的集“生育、养育、教育”于一体的真正的育婴专家

篇9

进入新世纪以来,学校大胆改革创新,以“立足东城,服务社会,促进全民终身学习和人的可持续发展,建设多元开放型学校”为办学宗旨,坚持“以学历教育为基础,以非学历继续教育为重点,以社区教育为特色”的发展定位,大力倡导终身教育理念,发展成人教育、社区教育、市民教育,主动适应首都建设学习型城市的需求,探索开放型成人教育模式,积极促进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办好百姓身边的大学。

继续教育的基地,区域应用型人才的摇篮

1.改革教学模式,强化实践教学

为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建设,把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落到实处,东城区职工大学不断强化适合成人学习特点的实践教学环节,突出专业和科研优势,加强课程改革和专业设置,完善实践课程体系,更新实践课程内容,丰富实践教学手段,提高实践类、应用类课程比例。加快实验室建设,完善硬件设施,利用现有教学设备、师资力量和专业优势,整合校内实践教学资源,建设学生校内实践创新基地和实践模拟平台。为改变成人高等教育过分强调理论教学的现状,强化学生应用技能培养,学校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按职业、岗位素质的需要和培养学生技能的需要设置实验和实践环节,组织和帮助学生开展创新性实验,逐步形成基础实验、专业综合实验和创新实践相结合的三级层次,构建了以实验教学、社会实践、专业竞赛、专业实习、毕业设计和论文为主要环节的实践教学体系,满足成人高校应用性专门人才培养的需求。

各专业充分利用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技能,积极开发建设实验实训室,起草ERP沙盘模拟实验室建设方案和《东城职大“3+X”学生创意创业孵化平台》试验项目等,结合专业特点组织学生开展多种竞赛活动,促使学生把所学知识转化成实践能力。学校尝试将工学交替、半工半读纳入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加强学生适应企业、适应社会的能力。

2.加强校企合作,适应社会需求

学校紧紧依托首都核心功能区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密切关注行业发展趋势和人才市场需求,积极与市场、行业接轨,鼓励学生走出课堂,通过听讲座、参观交流、实地考察、市场调研等方式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学校将课堂搬到政府产业规划机关、传统工艺基地和城市建设工地,请区领导、工艺美术大师、规划建设专家现场授课;同时将公司引进校园,建立校企协作实践基地,不断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和应用操作能力。通过与企业合作建设实践基地和专业实验室,不仅让专业成果接受业界检验,而且也让专业资源的社会效益最大化,更好地履行其服务社会的职能。

3.整合专业资源,服务区域建设

多年来,学校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专业培养目标,立足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服务东城区经济文化建设。例如,学校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对接区域产业发展的需求,多次参与东城区重大设计项目,如龙潭湖体育产业园形象设计、前门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的资料收集和设计等。这些结合学校专业特色和地方实际的举措,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为学生建立起更实际、更具体、更有创新空间的大基地,为学生以后直接进入区域建设的各种工作岗位,提供最真实的专业实训。

在履行教育职能的同时,学校尽最大可能让社会共享专业教育资源,支持学习型社区文化建设,回馈社会、惠及市民,如整合专业教学资源,建设特色专业网站平台,实现资源共享;紧扣社会热点,策划社区视觉形象识别系统设计;承办政府(原崇文区)折子工程,编写市民教育读本;利用自身专业资源,参与民间传统文化设计创新研究;开展以“新东城区视觉形象设计”为主题的毕业设计实践;利用专业资源,开展社区市民摄影培训等。这些活动为服务区域经济、提升市民素质与修养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得到了市、区级领导的肯定和支持,同时也受到了社区居民及企业的普遍欢迎,极大地提升了学校声誉和社会贡献度。

社区教育的龙头,为学习型城区建设服务

1.数字化资源平台

学校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大对终身教育网站的投入,使适合居民需求的数字化学习资源拥有量达到较高水平,尽最大可能让社会共享教育资源,支持和参与学习型东城建设。为提供方便快捷的社区教育服务,学校利用现代化教育手段,建立了社区教育学习型网站。2012年,学校完成了对“社区教育网”的全面改版,进一步提高网站服务功能。目前,数字网络平台共享的课程已有20门,点击量达数十万。同时,学校还将各街道、社区及相关委办局的特色课程资源进行收集、整理和分类,统一放置在社区教育网站,供各单位查询,实现全区课程资源的共享最大化。

2.社区教师队伍建设

为提高社区教育师资水平,注重发挥各专业的人才优势,学校从职业道德、业务素养、交往技能等方面着手制定教师培训方案,成立了以学校教师为主体的社区教育师资库,开发系列社区教育工作者培训课程,举办“社区教师系列培训”,全年开设10门课程,采取自主学习、系统讲授、实地考察、分组讨论、撰写论文等培训形式,提高社区教育专职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全力打造一支高水平的社区教育专职教师队伍,为学习型城区建设和社区、市民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3.社区教育理论研究

学校不断加大对社区教育、学习型城市建设的理论研究,承担了多项市级、区级课题,用研究成果指导学习型城区建设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校社区教育理论研究工作呈现三个特点:一是与社区教育发展需求相结合,破解关键性问题,如“社区教育资源整合模式调查研究”这一课题,探索符合发展社区教育的三种模式,力求解决指导本地区开展社区教育发展的方向性问题。二是发挥科研引领示范作用,推动社区教育工作的创新开展。市级政府委托课题《市民公共资源库和网络平台建设》就是围绕创新社区教育模式,推动数字化学习社区的建设。三是围绕市民需求,加强社区教育的实操性和现实性。北京市教科院委托课题《市民教育课程设计、开发与实践研究》与《市民教育方法、途径、特色及效果评价的研究》,反映了课题工作的针对性。

办好百姓身边的大学,做人民满意的教育

1.举办讲座培训,构建终身学习体系

一是发挥基地优势,开设社会文化类课程和讲座。举办初、中级老年电脑班、书法培训班、摄影培训班、国画培训班,举办“收藏与鉴赏”“家庭理财”等各类讲座百余场,参加人数近万人,效果良好。二是以百姓学堂为载体,深入街道、社区开展形式多样、喜闻乐见的教育讲座。发挥区域社区教育龙头单位作用,组建讲师团,从居民学习需求出发送课进社区,结合社区居民日常家庭生活等实际举办百姓讲堂60余讲,内容涉及科学健身、休闲娱乐等,受到居民好评。

2.开展社区活动,丰富市民生活

学校以“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为契机,为社区市民搭建展示学习成果、交流学习心得的平台,深受市民欢迎。学校先后组织开展市民大讲堂、全民读书、中华经典诵读、“低碳生活,我来创意”社区设计俱乐部活动,举办市民业余棋类比赛、北京市数码摄影大赛和东城区“第三届清风墨韵市民书画展”等活动,丰富市民文化娱乐生活,展示市民风采。这些活动的举办,满足了市民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丰富了市民的业余生活,在和谐家庭、和谐社会、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篇10

【关键词】数字化;书院制;学习个性化;价值取向

【基金项目】本文系全国社会科学基金“十三五”规划2016年立项课题“基于核心素养的书院制育人模式的实践研究”(课题批准号:BHA16014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07-0065-02

托马斯・弗里德曼在《世界是平的》一书中指出,数字化世界的出现转变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动力,同时也改变了教育的发展需求和运行方式。美国新媒体联盟的地平线报告显示,越来越多的新技术被应用到教育教学领域。人们在不知不觉中适应着新技术带来的变革,作为学习者,对于知识智能的获取方式,也因为数字化网络的融合而悄然发生着显著的转变。当传统书院制育人模式遇上数字化时代的科技光影,必将形成现代书院制数字云学习的个性化价值取向。

一、数字化可订制课程班,让学习内容个性化

书院制作为中国教育史上与官学和私学平行交叉发展的一种教育制度,萌芽于唐末,鼎盛于宋元,普及于明清,改制于清末,是集教育、学术、藏书为一体的文化教育机构。宋明的书院,更多承袭了私学各有所本、自由讲学之风习,以传播学术思想为职志,学习内容不同于官学固定、单一的朝廷核定教材,而是取决于书院学术主流及山长、教师所长,较为灵活而宽泛。这种兼具私学自由灵活和官学规制精致的独具特色的教育组织形式,本身即带有鲜明的个性化特征。

融合数字化网络优势的“现代书院制”,更加注重运用数字网络整合课程内容与学习资源,通过灵活多样的育人渠道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精英人才。拥有千年府学渊源、百年新学传统的苏州中学,就在原有紫阳学院的基础上增建了道山书院、春雨书院、碧霞书院,积极探索数字化时代的“现代书院制”学习课程。

匡亚明实验班,与南京大学的“三三制”本科教学改革有机对接,采用“辅导员+双导师制”,实施ABC三类课程,建立“双城记”网上指导系统,注重兴趣、思想、创新的价值观取向,致力于观念革命、课程革命、学习革命、评价革命,通过南大讲堂和纳米、机器人、设计控制与航模、电子、量子等多元自主课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个性化创新意识。

卓越课程班,引进美国维克森林大学的卓越课程,依托量子馆开发量子科技课程,邀约南加州学院、爱特精英和新东方三家社会培训机构网络加盟,借助“工程坊”将青少年科技教育体系化,包括3D打印、机器制造、纺织工程、汽车工程、木工金工、航模等八项课程,均以选修课的形式向全校推出,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尽最大可能彰显“现代书院制”下学生课程规划与学习内容的数字化与个性化。

二、数字化多元交互平台,让学习渠道个性化

在中国古代书院制度下,学生学习的主要渠道有二,一是聆听书院山长或讲学大师的“升堂讲说”和“学术会讲”;二是借助书院丰富的藏书自由读书和独立钻研。据说“书院之所以称名者,盖实为藏书之所”,藏书的目的正是为了自修读书,即便是明代后期的书院会讲十分重视不同学术观点的论辩交流,自修研究和质疑问难仍是学生的主要学习渠道。

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为现代学习者提供了更为丰富多元的学习渠道。为探索“现代书院制”下的数字云学习渠道,苏州中学基于学生个性成长与终身发展需求,精心打造“未来教室”数字化交互学习平台。

“极课大数据”学情分析系统,通过“图像识别”“云计算”“大数据分析”等前沿技术,对学生作业错题和考试数据实现常态化采集、专业化分析、智能化管理,方便学生快速整理个性化错题,让学生随时随地把学习任务做得更有意义。互联在线的极课教师平台与家长平台,方便了学生快捷沟通与共生发展。

StarC云端一体化学习平台,让学生依托StarC教育云基础环境,集成海量优质学习资源构建、智能学科辅助工具、在线学习社区以及第三方服务等,自主开展个性化学习,必要时还可与教师、家长、同学在线沟通、释疑解难,实现了学习过程的网络化融合,学习渠道更多元,学习过程更有趣,学习方法更个性,学习效果更显著。

目前在苏州中学“现代书院制”的育人模式下,越来越多的学生习惯于借助微博、微信、QQ、慕课、智叟、知网以及校内图书电子平台等,来完成自己个性化的学习任务。数字化时代的学习范式,也正在向包括在线学习、混合学习和协作学习的融合型多元平台转型,并日益彰显学生个性化学习的价值取向。

三、数字化自主学习策略,让学习方法个性化

古代书院作为知识分子求知问学的精神家园,在学术会讲实`中多会形成各具特色的学习指导策略,例如宋代朱熹就曾创造“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著紧用力、居敬持志”的“读书六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尽管如此,受时代与条件所限,书院学子除通过书院藏书、聆听会讲和实践体悟等自修方法之外,并无太多个性化的学习方法,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近现代媒体的变更与纷呈。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学习方法个性化的诉求越来越鲜明。苏州中学基于“现代书院制”的平台,积极为学生提供个性化自主学习策略。例如允许学生携带自己的移动设备参与学习,可随时随地通过网络与老师、同学开展信息沟通或小组学习。数字化媒体设备丰富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方法:设计个人选题探究学习方案,整理个性化课程学习笔记,记录薄弱学科典型错题集,分享课外阅读心得体会,编辑个人优秀作文电子书,制作唐诗宋词音乐课本剧,发表课外小发明成果演示,分析个人学业发展数据信息,开展数字化渗透选修学习研究等。

比如在《数字技术中的化学》选修课上,就有学生通过加载智能化的传感器、数据采集器和实验分析软件包,实现了理科实验的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有的学生借助数字技术认识了非电解质与强、弱电解质,有的学生则运用数字技术来理解离子反应的实质,从某种程度上弥补现有实验器材的不足,有效促进了学习中对知识的深度掌握,且提升了学习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思维。

数字化学习环境具有传统课堂所不及的优势,学生具备更强的数字化学习技能,会获得更广泛参与协作学习的机会。如今在苏州中学,基于“现代书院制”的管理理念,数据开放、资源共享、学习自主、课程自选、网络沟通、成果分享等,正在成为一种新的学习价值观取向。

四、数字化国际互联成果,让学习评价个性化

数字化时代的个性化学习,对传统学习评价提出了新的挑战。长期以来,无论是传统书院制,还是现代班级制,学习评价均显得单一而有弊端。伴随数字化应运而生的新课改实施以来,评价机制逐渐走向生本化、多元化、个性化和过程化。既着眼于工具理性角度,又看重价值理性的表现;既重视静态分析,又看重动态评定;既关注量化评价指标,也重视质性的评价认定。

苏州中学基于“现代书院制”的评价机制,正是着力让评价运行多维度、多领域、多层级、多样化,让学习成果的呈现与评价更趋个性化,让每一名学生都有获得感与成功感。针对学生个人学业,学校依托数字化思维导图分析,制定了《学生学业水平自我评价手册》,引导学生科学确定人生的目标、定期测评成长的轨迹,及时调整学习的方法,追求更优的学习形态。针ρ生学习共同体,学校运行数字化团队评价机制,让学生在团队中积累集体精神与成功体验。

例如天文社的刘君达同学酷爱天文,历经长期而艰苦的努力,摘取了亚太地区天文奥林匹克竞赛金牌,迄今已成功发现了16颗新小行星,并获得国际小行星中心确认。辩论社代表队曾进军在马来西亚举办的亚洲中学华语辩论赛,成为第一个冲入“精英杯”亚洲中学华语辩论公开赛决赛的中国代表队。魔方社团曾举办了世界级的魔方公开赛,吸引了国际众多媒体的关注,赢得了世界魔方学会的高度评价。综合素养社团代表队出战“美国学术十项全能”比赛,多位同学斩获全球总决赛奖牌,等等。他们切身体验着“互联网+”给千年府学带来的个性化学术便捷,充分享受着数字化时代书院制学习评价带来的价值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