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数字化教育范文

时间:2023-06-04 10:04: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小学数字化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小学数字化教育

篇1

关键词: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 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20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18—0082—04

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和共享是教育信息化的基础和关键,为全面了解韶关市中小学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现状,以期找出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思路,推进韶关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使数字化资源更好应用于教学中,2011年3月我们对韶关市中小学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现状进行了调研。

一、调查问卷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采取问卷调查方式,共开展了两项调查统计工作,一是学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情况调查,二是数字化教育资源应用情况调查。学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情况调查面向学校行政领导,调查内容包括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资金情况、数字化教育资源来源和拥有情况、数字化教育资源应用环境情况,发放问卷100份,回收97份。数字化教育资源应用情况调查面向一线教师, 调查内容包括数字化教育资源应用需求、获取数字化教育资源主要途径和影响数字化教育资源应用的因素,发放问卷300份,回收问卷293份。为使调查问卷具有代表性,按市区学校、县城学校、乡镇学校2∶3∶5,高中、初中、小学2∶3∶5的比例发放问卷进行调查。为保证调研的质量,我们还对部分学校领导和教师进行了访谈。

二、调查情况分析

1.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资金情况

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资金来源如表1所示。从该表可以看出,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资金来源全部靠学校自筹,本级财政和上级财政投入比例为0。说明国家财政划拨的经费用于学校正常运作上,在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方面基本上没有投入。在学校经费日益紧张情况下,投入不能得到可靠的保障是阻碍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的最大问题,这种情况从表2中非常清楚地体现出来,近三年数字化教育资源没有投入的学校有67所,占调查对象的67%,有投入的学校30所,但其中有23所学校的投入在1万元以下,这些数据既反映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资金严重缺乏的现实,又说明了学校数字化教育资源更新缓慢、内容陈旧的原因。

2.数字化教育资源来源和拥有情况

从表3可以看出,拥有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学校有46所,占调查对象的46%,但受建设资金的影响,很多学校只能自力更生去建设自己的数字化教育资源或没有去建设数字化教育资源,这两类学校有85所,占调查对象的85%。拥有10~100G及以上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学校有7所,占调查对象的7%,拥有10G以下1G以上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学校有39所,占调查对象的39%,没有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学校有51所,占调查对象的51%。(见表4)全市中小学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总体来说规模小,部分流于形式,这反映了学校虽然开始主动去建设数字化教育资源,但对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的观念和认识有待提高,对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和应用对学校发展所起的作用认识不深刻。这从访谈得到证实,部分学校存在升学率至上、急功近利的思想,缺乏对资源共建共享的各种应用、评价和激励机制,教师缺乏对资源建设和应用的兴趣和热情,存在能避则避的心态。

3.数字化教育资源应用环境情况

通过“创强”和教育装备建设工程,推进多媒体教学进入学校班级,全市“班班通”的情况比较理想,“班班通”平均率中学达到了124%,小学达到了38%。(以每三个班配备一间多媒体教室统计。)全市有290多所中心小学及以上学校接入韶关基础教育专网,建有校园网的学校数量较多,建有完整校园网和简易校园网的学校有77所,占调查对象的77%,说明教师应用数字化教育资源的环境比较完善。(见表5)

4.数字化教育资源需求

如表6所示,教师对数字化教育资源的需求主要有论文、多媒体素材、优秀课堂实录、试题、教学课件和案例。教师对各种资源的需求差别不大,但对论文需求排在第一位让我们有点意外,说明教师对自身发展关注比较多,主要应用在评职称、上公开课、出试题等方面,即利用数字化教育资源进行辅助工作比较多,真正把数字化教育资源应用于教学各环节的比较少。

5.获取数字化教育资源的主要途径

如表7所示,有62%的教师通过互联网获取数字化教育资源,23.3%来自市级资源库,9%来自自己制作,3.3%来自其它途径。可见现阶段互联网是教师获取数字化教育资源的主要途径,这也和全市中小学数字化教育资源规模小、内容陈旧、分布不均衡、市基础教育专网建设比较好有很大关系。

6.影响数字化教育资源应用的因素

表8是影响数字化教育资源应用的因素,32.3%教师认为因自身技术水平而影响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应用,46%的教师认为因资源库因素而影响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应用,这两项数据这占了调查对象的78.3%,这说明我市广大教师制作课件和应用课件的水平比较低,还需进一步加强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同时全市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分布零乱,规模小,没有统一管理体系,搜索功能差,查找资源困难,也打击了教师使用的积极性。访谈中教师反映最多的是访问资源库需要账号和密码,而不同的资源库需要不同的账号和密码,让教师不胜其烦。

三、存在的问题

随着校校通工程、教育创强工作等不断实施,目前韶关市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应用环境基本满足教师的使用需要,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和应用也有了一定的基础,特别是市级资源中心经过几年建设,已初具规模。但就全市整体情况来看,数字化教育资源在总量、结构、内容、应用上存在很多问题,需要多方合力,数字化教育资源才能得到可持续健康发展。

篇2

P键词:数字化教学资源;小学数学;利与弊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让多媒体技术进入到课堂中,这给教学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并且在优化小学数学教学方面也发挥出了较为关键性的作用,要想创设出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地突破难点就需要变教学抽象性为形象性,让学生的学习更加轻松,也让学生的数学学习倾向于生活化。在多媒体技术发展的今天,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发挥出教学的优势,让教学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展现出新的魅力和活力,以下笔者就对数字资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使用的利弊进行研究和探索。

一、数字资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弊端分析

(一)为使用数字技术而使用,课堂教学本末倒置

当前在很多小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仅仅为了迎合学生的需要,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过于追求教学形式的创新和新颖,在教学中有动感的表现,有更加美化的图片还有更多更为强烈的色彩和动画,这样的课堂看起来非常热闹,但是学生所学习到的知识寥寥无几,也基本是在形式上对学生有吸引的作用,事实上给学生造成了诸多的干扰和误导。学生的注意力完全在花哨的多媒体上,忽视了内部的教学内容,这种华而不实的课件,会让学生的精力耗尽,影响最后的学习效果。

(二)忽视了学生的主置

学生在整个认知活动当中处于主体性位置上,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也是学生和教师的交流过程,教师和学生能够相互间产生影响,因而形成有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环境。在数学课堂上过多地使用数字资源就会给学生学习提供更多的多媒体资料,在信息的传递过程中比传统方式更有效率,但教师缺失的是不能对学生进行情感方面的教育,也不能发挥出传统教育的优势作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沟通变少,这样就极大地阻碍了学生的发展和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情感性沟通。

二、数字化资源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优势分析

(一)使用数学教学资源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字化教学资源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还能逐步提升学生的参与度。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在课堂上使用多媒体资源、数字资源、用图片、视频、模型的方式展示数学学习内容能够让学生集中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和更加强烈的求知欲望,给学生创建更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被动状态转变为主动状态,也能够让学生在较为热烈的学习氛围中感受和学习到知识。

例如,教师在教学生学习“相似数”的过程中,很多课本上的内容都是非常枯燥无味的,教师要想能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愿望就需要在网上搜集一些数字化资源和数字化资料,例如,教师对学生进行提问,谁了解东方明珠电视塔的高度是多少?我国的长江东大桥有多长?今年我校的总人数是多少?这些数字信息可以使用视频的方式播放出来,通过鲜活的信息让学生了解相似数的概念。

(二)使用数字化资源去突破学习的难点,对课堂形式进行优化

多媒体具有动静结合的特点,声音和颜色等等都能够叠加使用,这样就可以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具体化,调动学生的多方面感官,以此解决一些抽象、难于理解的问题,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能够听懂晦涩难懂的内容,还能有突破性地了解难点。例如,教师在讲解“平均数”的过程中,要想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对平均数进行了解就可以让学生自己搜集资料,自己动手制作出长方形或者是正方形,通过演示和移动之后,了解平均数的概念,有缺漏的地方就需要进行补缺,突破重点和难点。

另外,数字化的资源还能对学生的思维起到启发性的作用,让教师开拓出更多的学生思维空间,让学生在学习中有更多的自由性发挥,积极探索数学学习中的奥秘,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数学的数字化资源运用下辅助学生学习,让学生具有更多的创造性。

综上所述,本文对数字化教学资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利与弊进行了分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数字资源需要区分对待,看到数字资源的两面性,发挥优势和长处,避免短处和缺漏,让数字资源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出最大的作用,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提升数字资源使用的有效性。

篇3

关键词: 数字校园;教学资源;一体化学习环境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01-0022-03

数字校园是以高度发达的计算机网络为核心技术,以信息和知识资源的共享为手段,强调合作、分享、传承的精神,是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有机结合的新型教育、学习和研究的教育环境。这种新型的、开放式教育模式提供了适应学习者个性化成长和发展需求的学习环境和自主选择多种媒体组合的学习资源、能够创新的运用和创造资源。数字化校园是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以及科学规范的管理对校园内各类信息资源进行整合、数字化以后进行统一的用户管理、统一的资源管理和统一的权限控制,最终实现教育信息化、决策科学化和管理规范化。1主要包括校园基础信息化环境的建设和校园应用系统的建设。其中,校园基础化环境包括校园网络化环境,基本的信息化终端,数字教室。校园应用系统应包括基础应用系统和功能应用系统。

1 当前数字化校园中教学资源建设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1)教学资源平台开发的较为成熟,但没有足够的资源投入,造成教学资源匮乏的情况。即通常所说的“有车无货”。

2)数据中心的建设与统一身份认证在建设中数据准备不足,缺乏数据标准,对于一卡通和数字图书馆的建设问题较大。

3)由于学校规模、经济基础、信息化进程、应用水平等不同,其在数字校园规划、设计、应用等方面差异很大,而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着一味追求开发课程的数量,反而忽略了教学需求的需要,对教学质量评价、维护和管理关注不够。

4)网络教学平台成为简单内容的传送系统或课堂搬家的工具,并没有从深化辅助课堂面授教学和绩效支持高度去研究、认识和应用。

5)随着教育教学信息化的深入,课程资源、课程资源库、教学平台、教务管理缺乏有效整合,各自为战,形成“信息孤岛”。

6)有的教学资源库开发以后不能及时进行更新,知识陈旧,无法提供后续的有效服务。

7)资源建设思路不够开放,缺乏分布存储和统一管理的理念。

2 资源中心建设的意义

韩锡斌等人在2005年提出了数字校园的5E架构,即E-Learning, E-Research, E-Management, E-Service以及E-Living2,将数字校园分为五个基本层次:计算机网络设施、网络基本服务、基于网络的数据仓库、应用支撑系统、信息服务系统五个层次,提供的基本职能可以归纳为:组织管理、教学活动、学术研究、公共服务和学校社区服务。笔者认为,首先,数字校园资源中心应当是一种全新、开放、拥有丰富信息和良好支持服务能力的资源共享环境。最大限度的保持了信息的完整性。教师能够利用资源中心开展主动式、协作式、研究型的网络教学,学生可以利用资源中心丰富的内容获取高质量,可信赖的信息资源,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其研究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习和创造的能力。其次,资源中心提供了统一的用户交互接口,可以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与知识管理,提高了资源的使用率,将教学模式的革新、学习资源的利用和建设等整合到自身的功能中来。第三,教学资源中心具备的自我动态扩充的能力,通过信息和信息推送等方式,将资源制作的权利直接下放到一线用户的手中,同时,为了方便用户主动的参与教学资源的构建,应当提供简单易用而又丰富强大的编辑功能,对内容、形式、流程等方面进行个性化构建,从而保证知识的有效更新。最后,资源中心支持数字校园其它应用支撑平台,教学资源中心应当能够通过开放式接口方便快速的与数字校园的管理、科研平台进行信息交换,从而有效地促进高质量教学资源和智力资源的共享。

3 数字化校园中教学资源架构的理念、思路、内容与原则

3.1 设计理念和思路

数字化校园中教学资源需要在“共享、聚合、交互”三个方面加以建构,所谓共享,是指通过各种方法、技术和策略对数字校园中分布的数字化教学资源统一规划、整合和共享。聚合是指综合运用相关的技术标准达到多种形态的分布资源共享的目的,解决多个层次上的资源共享问题。交互,是指为不同类型用户提供良好的、易操作的使用环境和开发手段,提供个性化的资源使用、开发与信息决策支持服务,建立起遍布校园的教学资源节点,集成网上各类教学资源,开放式地向全校甚至全社会提供全方位的教学资源(信息)服务。

3.2 数字校园中教学资源的内容

笔者根据自身特点,提出适合笔者所在学校的数字化校园教学资源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网上学习资源库以及网上学习平台。网上学习资源库主要内容如图1所示:

网上学习资源库可以根据教学种类分为不同类型,以资源数据库的相关性分为不同级别,并建立适合多用户进行分布式管理的大型教学资源管理系统。可以根据不同的院、系、教研室进行自主分层,合理的建立教学资源子库和不同专业的资源库,方便师生进行教学资源的上传、下载、分类、检索与共享等。建立网上学习平台的目的是提高网络教学质量,更好的帮助教师进行课程、作业管理,更加有效的支持学生的学习,帮助师生之间进行互动交流,并对网络教学进行管理和监控,进一步减小时间、空间对教学的限制。一个好的网络学习平台应当具备以下主要功能:

1)课程管理功能:能够创建和设置课程,实时进行课程的编辑、导入和导出。

2)课程功能:支持教师根据课程内容和活动定制教学路径,根据教学进度有选择、分步骤地将内容给学生。

3)同步交流功能:同步交流功能能够帮助师生实现实时的教学行为、随时分享教学资源、教学信息,通过同步交流进行解惑答疑、分享学习心得。

4)异步交流功能:通过论坛、邮箱、协作白板、教学服务器等教学协作工具进行异步交流。

3.3 教学资源架构的原则

在构建数字校园的教学资源时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指导原则:

1)以硬件建设为基础:良好的硬件条件是各个平台能够顺畅运行的前提条件,应当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最大限度的提高系统的负载能力,建立基于数据库的网络化知识共享、搜索、交流和管理的平台,逐步采用基于互联网的全新教育技术服务模式,以满足各个单位和个人的使用需求。

2)以软件建设为核心:教学资源服务中心、网络教学平台、教学参考资源平台、精品资源课程中心、电子图书馆等软件平台的建设,直接决定了整个教学资源的质量,因此,构建层次清晰,高度共享,灵活开放、应用方便的软件支撑环境对教学资源架构极其重要。

3)以满足使用者的应用需求为目的:教学资源的服务对象是广大使用者,架构时应当充分考虑使用者的实际需要和技术水平,全方位的提供灵活多样、方便快捷的服务,在内容上也要不断进行更新。

4)以高效的管理为保障:有关部门要对教学资源建设的重要性有高度的认识,尽可能的提供良好的软硬件条件,制订相关激励政策,建立良好的规章制度,以保障相关工作稳步持续向前发展。

4 教学资源中心的架构设计

在上述理念与原则的指导下,对数字校园的资源中心进行了设计与构架,图3是资源中心的各功能模块的基本结构。

数字校园资源中心主要由共享型网上学习资源库、网上学习平台、通用模块以及信息模块四个子系统组成,网上学习资源库主要功能是建立知识体系,利用知识管理对资源进行采集、存储、加工、组织和再利用,建立知识库体系,最终生成科学的教学研生态系统;网上学习平台的主要作用是通过各种方法论和技术手段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积累和创新,科学建立学习路径,良好的呈现知识导航,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知识体系,并在一定程度上进行知识的传播;通用子系统和信息子系统的主要的作用是进行资源管理工作,规范数据标准,完善基础数据组织,进行数字资源整合,进一步规范平台使用者的角色定义,按角色和用户个性化定制资源、知识与构件规范与标准,对其进行组织和整合,建立完善的网络教学平台;通讯连接和安全服务以及数据交换服务子系统主要功能是进行网络管理,通过分类元数据管理等功能进行资源整合,制定数字资源研发的标准,保障网络安全和畅通,具备诸如数据库的访问量、访问频次等统计功能,提供诸如域名服务、目录服务、文件传输和用户认证等基础网络服务。

5 解决问题的几点建议

1)数字校园中教学资源的构建应当以网络为基础,科学地制定数字校园规划、设计与实施方案,率先深化教学与教务管理信息化使信息资源数字化,对教学资源进行系统、全面、有目的地规划、建设和应用。

2)形成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高等学校教学、科研、管理及校园文化生活的新形态,构建适应信息社会要求的高校的办学新模式。

3)数字校园中教学资源的构建需要学科教师的积极参与,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能力,勇于尝试新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4)处理好校园网络基础、教学与管理支撑平台、网络教学资源、资源与知识数据库管理、一线教学应用、以及应用效果评价之间的关系,特别是提高应用和评价的质量。

5)加速松散耦合的教学与教学管理“一体化”环境的构建。尽可能的采用规范的标准框架体系,为各种数字资源提供统一的检索界面,建立各数字资源之间的联系,将数字资源整合为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最大限度地发挥数字资源的效益。

6)构建校级、省级和国家极标准化的分布式优质网络教学资源中心。

6 总结与展望

资源中心的构建在数字校园建设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该文结合数字校园资源中心构建的实践,探讨了资源中心在支持网络教与学、实现资源的共享与知识管理、资源自我扩充以及与其它数字校园应用支撑平台相结合等方面的现实意义。提出了注重“共享、聚合、交互”的资源构建理念,并对资源中心软件平台的若干设计原则和关键问题进行了探讨。由于我国高校层次和办学条件和方向不同,在进行数字资源架构时,需要注意从规划、建设、应用、管理等各方面进行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分阶段分层次地建设,使之真正成为便捷化,网络化、个性化的服务型数字资源,为使用者更加优良的服务环境。

参考文献:

[1] http:///view/959300.htm.

篇4

【关键词】课堂教学;远程教育;资源运用;优化教学

随着国家远程教育项目的实施,我们农村学校也搭上了信息时代的快车,让我们得到了从“天”而降的宝贵资源。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能够转变我们的教育教学理念,开阔我们的视野,优化我们的教学手段,改革我们的评价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校的教育教学发展。我们要充分利用好现代远程教育网上提供的各类资源服务教学,缩短地区教育差距。然而,如何有效、高效的运用这些资源,优化小学数学教学呢?下面就我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谈谈我的做法:

一、运用远程教育资源,优化小学数学“概念”教学

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根据教材的内容和教学需要,化静为动,动静结合,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能直观生动展示图形的变化,有效地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使教与学充满了生机,使学生学得主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逐步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

例如在教学“角的概念”一课时,我应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先在屏幕上显示一个亮点,然后用不同颜色从这一亮点作出两条射线,同时闪烁着这个亮点及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使学生看后马上能悟出角是怎样形成的。再分别闪烁出亮点和两条射线,使学生认识角各部分的名称。又将一条边固定,另一条边移动,形成大小不同的各种角,让学生认识到角的大小跟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跟边的长短没有关系。通过这样动态显示,将那些看似静止的事物活动起来,化静为动,使学生获得正确、清晰的概念。

同时,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教具演示、学具操作,为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让学生多种感官协同活动,在活动中把学生推到主体地位。这样既使学生的思维随着动手操作活动而展开,又使一些抽象的数学知识变为学生可接受的形式,解决了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如,“分数”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初次学习分数有一定的困难。我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先运用远程教育资源里的“媒体演示”,出示四个月饼,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可以分得多少个?两个月饼呢?一个月饼呢?这样引出1/2;再引导学生把准备好的图形,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各种形状的纸片折一折,要求使两部分同样多,然后把这些纸片沿着折痕剪开,能完全重合,这样引出“平均分”,再让学生观察每份是整个纸片的1/2,再把正方形的纸片平均折成四份,分别涂上其中的1份、2份、3份,认识涂色部分分别有几个1/4 ,即分别是整个纸片的1/4 、2/4 、3/4 。这样的操作活动,步骤清楚,要求明确,重点突出,优化了小学数学概念课的教学。

二、运用远程教育资源,优化小学数学“计算”教学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思路训练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知识的产生、发展、形成过程中,他们的思维有时会“偏离”学习的轨道。而利用课件操作演示,有助于学生掌握计算方法。如:教学“加减混合”内容时,教材出现两个例题来说明加减混合的含义及运算顺序。我在教学中运用计算机网络,整合教材,用小动物生动活泼的形象,创设它们生活的场景,让学生有充足时间来模仿与体验,领悟计算的顺序。教师带领同学们来到海洋动物园参观,海豚们正在举行游泳比赛,先游来4只站在了起跑线上,后又游来了3只,没等发令枪响就有2只游走了。怎么办?有的同学说“再给一次机会”,有的说“犯规了按照现在的要求,应该退出比赛”。综合大家的意见“再给一次机会”,教师在主机上操作鼠标,点击画面,没想到这两只又犯规了,一致建议2只海豚退出比赛。同学们纷纷拿起鼠标,拖动两只海豚离开比赛场地。在拖动的过程中同学们不仅领悟了计算顺序,而且受到生动的思想教育:只有遵守游戏规则,才能在任何时候赢得游戏的最后胜利,违反规定就会被淘汰出局。参观完海洋动物园,老师和同学们来到花果山,听小猴子搬西瓜的故事“先在瓜地里摘了4个,拿不下摔坏了一个,它又去摘了2个,小猴子弄不清它有几个瓜了?”在教师的组织下,同学们急忙到瓜地里为小猴子帮忙,亲自操作演示,利用键盘输入算式,讲明计算顺序。这样通过计算机设置富有情趣的故事情节,让学生亲临事物发展的过程,学生学得轻松,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运用远程教育资源,优化小学数学“图形”教学

乌申斯基曾说过:“如果最初的教学充满了形象、色彩,就能够为儿童多种感官所接受、我们就能使自己讲授的知识为儿童所接受”。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能融声、形、色等为一体的功能,通过生动、形象、动态地演示有关知识的形成过程,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的同时,还能化难为易,帮助学生较好地掌握知识。

例如,我在教学《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时,首先,利用课程资源里的媒体展示复习长方体的体积怎么求?学生可能会答出“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我继续引导学生想到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统一公式“底面积×高”。然后,复习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把圆等分切割,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找出圆和所拼成的长方形之间的关系,再利用求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导出求圆面积的计算公式。接着,我又提问: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呢?大家仔细想想看,能不能把圆柱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求出它的体积?让学生相互讨论,思考应怎样进行转化。指名学生说说自己想到的方法,有的学生可能会说出将圆柱的底面分成扇形切开,教师给予表扬。在这时,教师利用远程教育资源中下载的“圆柱的体积”的FLASH课件,直观形象地演示一个圆柱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的过程。此时,全班学生全神贯注地观看演示,脸上露出好奇欣喜的神色。特别是那些思考过程和演示相同的学生更是兴奋不已,他们的内心深深地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接下来,教师简单几个提问后问学生:把圆柱拼成近似的长方体后,体积发生变化没有?圆柱的体积可以怎样求?学生积极讨论,很快总结出圆柱体积计算公式。

四、运用远程教育资源,优化小学数学“解决实际问题”教学

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十分有限,他们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适当的运用课件演示,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分析题意,从而找到正确的解题方法。如,我在教学“相遇问题”时,由于学生缺乏实际的生活经验,不理解什么是相对而行,什么是相遇问题。于是,就在计算机屏幕上显示一段路程,表示两地的距离,随后在路的两段走出两个小同学。提问:大家想不想知道甲、乙两同学是怎样汇合的?让我们来点按鼠标吧!屏幕上的两个同学就以不同的速度面对面的行走起来,经过4分钟,两人在同一地点相遇。通过画面的动态演示,学生理解了“相向”、“相遇”,感悟到了求路程的一般方法,即甲的速度×时间+乙的速度×时间=路程。探究情境,获得成功,学生激动的心情无以言表。此时,我又引导学生进一步的探究“求路程还有其它的方法吗?”用“速度和”来乘相遇时间得到路程,学生很难理解。计算机网络得天独厚的优势,既可以帮助教师突破这一难点,又能够调动学生动手的积极性。我便在第一种解法的静态画面上,将表示1、2、3、4分钟甲、乙两人各行走路程的线段游离出来,在画面上移动,引导学生分析游离线段的联系“哪些线段之间相互有关系,用鼠标能否把它们结合在一起,你发现了什么?”动态画面有情有境,形象兼备,人机交互,把抽象的数量关系,融合到形象的生活之中,在加上教师情声并茂的设疑,行动语言的暗示、肯定、点拨使学生在兴趣昂然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顿悟。

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运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不但有利于教师的教学,而且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的负担。当然,远程教育资源教学的优点远不止这些。它需要我们从教学进程最优化的角度去研究,充分发挥远程教育资源的优势,使远程教育资源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篇5

论文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程;信息化资源库;建设应用

一、引言

《基于网络环境的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课题,被教育部、中央电化教育馆列入“十一五”全国现代教育技术研究规划的重点课题之一。该课题是在新一轮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施行,推进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进一步加强现代教育资源建设。积极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推进信息技术与新课程的有效整合的大背景下重新提出的。课程信息化、信息化资源建设是职业院校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但是,在许多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程的信息化资源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出现网上开放和共享的资源很少.跟不上当前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步伐.更不能支持职校生学习方式的全面变革。随着教育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和我省专业课程改革的深入,各农村职校已经意识到专业教学资源短缺是制约教育信息化发展及课程改革的“瓶颈”,也纷纷加大了力度。进行信息化资源库的建设。但由于缺乏信息资源标准及各校选用的专业教材不统一,因而各校专业课程资源库的建设自成体系。无法实现有效的交流和共享,大量低水平、重复开发的工作,带来了人力、物力的浪费。

二、中等职校专业课程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的理论基础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活动是学生通过一定的情景,借助教师与同学的帮助。通过“协作”和“会话”的方式达到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学习始于学生已有的知识、态度和兴趣,学习通过学生已有的知识、态度和兴趣与新的经验相互作用而发生。教学过程就是保证学生亲身体验的独立建构过程。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信息化课程资源建设中应体现四个特点:一是情景的创设:二是学生作为认知主体的体现:三是教师主导作用的体现;四是知识的意义建构过程的呈现。

2.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认为:学生自身具有学习的能力.当学习符合其自身的目的时才会有意义。当学生负责任地参与学习过程时,就会促进学习;涉及学习者自我发起的学习,是最深刻的学习。同伴学习和小组学习,可促进学生主体的学习。以人本主义理论为指导.信息化的课程资源建设应体现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设计;二是学习动机的激发;三是学习主动性的调动

3.教学设计基本理论

教学设计是应用系统方法分析和研究教学问题和要求,确定解决他们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教学步骤,并对教学结果做出评价的一种计划过程与操作程序,以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为理论基础,其目的是优化教学效果。

基于信息化课程资源的课堂教学设计,应注意以下四个方面:一要强调教与学的结合;二要重视学习环境的设计,包括情景创设的设计、协作学习的设计、信息化资源的设计;三要重视教学过程的动态设计;四要重视可操作性。

三、中等职校专业课程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的基本流程

教师在已经深入了解职校生学习特点的基础上.按照中等职校专业课程标准及知识体系结构,来设计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与开发的基本程序。其过程如下所示。

建设步骤:

1.确定开发工具和方法:设计课程系统的框架.确定课程信息化资源的功能,根据教学需要及现有的条件.初步确定用哪种方法实现。

2艘集所需资料:根据课程的内容,搜集所需的资料,包括文字、图片、图像、动画、视频等。

3.设计流程图:根据课程的内容及资源结构,设计、开发课程信息化资源系统的流程图。

4.制作信息化资源:利用各种软件制作课程信息资源,包括脚本的编写及具体的编程实现等。

5.模块测试与集成:分别对各个模块进行测试.对已实现的各功能模块给以有效、合理的集成。

6.资源:对网站站点进行调试并。

四、专业课程信息化教学资源开发的应用课例分析

专业课程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在实际应用中可采取“专题研究模式”。“专题研究模式”是在普通资源利用模式、专题网站教学模式基础上发展提高的模式。在该模式中,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Learn with IT).学生作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者.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获取信息、交流信息,并最终以电子作品的形式完成研究任务。如图1所示。

下面以专业课教学中运用“专题研究模式”自主学习的课例来具体说明。

教学课题——“学习白炽灯线路的安装”,教学过程设计见图2、图3所示。

针对这种教学方式.教学活动结束后.我们进行了问卷调查。

通过调查结果可知,大多数学生认为信息化资源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能提高自己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许多同学喜欢这种教学方式,认为这种教学方式更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学习轻松愉快。课外大部分学生能按照老师的要求,主动地利用信息化资源去学习。大部分学生也认为这种教学方式值得在其它课程教学中推广。

五、专业课程信息化资源开发与应用的教学反思

1.利用专业课程信息化资源进行教学,在优化教学模式,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多个感官等方面确实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再加上教师精心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指导,有助于实现让所有学生参与学习,主动探究,提高学习兴趣,提高教学的效果。因此,在专业课程资源建设方面,要针对职校生基础和专业课程的特点,精心设计,努力达到针对性、知识性、趣味性相统一。

2.在专业课实验实习课堂上,实验课件的选用.要符合科学性、可视性、变量的可调性、使用的便捷性等特征。做实验前,让学生课前预习,查找到相关的网络资源,明确实验的目的、内容、步骤.实验时用信息化资源辅助教学,实验后运用资源来验证。这样实验效果会更好。

篇6

关键词:中小学实验室;数字化管理;装备管理系统

中小学实验室数字化管理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中小学实验室内的教育装备进行账务资料管理,这种管理模式不仅打破了传统以手工为主的管理模式,同时也加强了中小学实验室管理信息的准确性与时效性,杜绝、减少了因管理漏洞造成的教育装备流出带来的危害。中小学实验室数字化管理是基于装备管理系统构建而成,主要依靠先进的电子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从而使中小学实验室管理朝着无纸化、数字化方向发展,同时这种技术也促使中小学实验室的管理与教育信息化接轨,对促进我国中小学教育事业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1.中小学实验室传统管理的现状分析

现阶段大部分中小学实验室管理依旧停留在人工管理状态,其中以教育装备总账、教育装备明细以及报损单等都由手工制作,这种传统的手工记账方式受到人为因素限制,会导致账目记录存在漏洞、账目潦草混乱以及查询困难等,同时传统的手工记账本在储存过程中也容易出现损坏与丢失。中小学实验室管理过程中因人为因素会造成漏记,而教育装备出现漏记后对学校年度统计造成很多影响,同时也会出现管理漏洞造成的中小学实验室教育装备流出事件,这对中小学教育事业发展带来很多影响,所以随着新一轮课程标准深入执行到中小学教育事业中,这种以手工为主的传统管理模式已不适应中小学教育发展要求。实验室教育装备管理和实验教学管理是中小学实验室管理的主要内容,传统的管理模式与新时期教育事业发展要求过于脱节,而且部分中小学虽然构建了教育装备管理系统,但大部分教育装备管理系统只是作为形式般的存在,而没有将教育装备管理系统有效运用到实际中,所以当前中小学实验室管理过程中依旧存在很多问题。

2.中小学实验室数字化管理的实践

装备管理系统是为了中小学教育装备数字化管理而设计的,其不仅可以运用到中小学实验室教育装备管理,同时也适用于中小学其他教育装备的管理中,对促进中小学教育装备管理信息化、网络化以及现代化有着重要作用。中小学实验室数字化管理是利用网络技术,将中小学实验室数字管理计算机与装备教育管理中心相连接,中小学实验室数字化管理端主要功能是实验室教学装备管理与实验教学管理,同时也可以通过计算机对实验室教育管理装备信息进行查询,录入与输出实验室教育装备管理信息。根据中小学实验室管理特点可以将数字化管理分为以下三点:

2.1中小学实验室教学装备帐的数字化管理

现阶段我国中小学教育正在不断向着现代化方向发展,而新时期的中小学实验课程也增添很多教学仪器,不同学科的实验课程教学工具有几十种或上百种,而且不同的教学工具在编号、名称、规格以及结存数上都有很大差别,传统实验室管理模式工作效率十分低下且准确性得不到保障。现阶段中小学实验室数字化管理中运用Microsoft Excel,实现中小学实验室教学装备帐的电子账册管理模式,电子账册录入人员可以根据不同学科的教学工具进行分组录入,然后根据学科名称重新命名所属电子账册名称。电子账册在使用过程中不仅具有储存简单这一特点,同时在相关教学工具信息查询过程中相对更加便捷,而且电子账册在使用过程中可以通过备份防止其丢失,在数据修改与数据统计方面相对更为简单便捷,可以根据中小学实验室教学用具实时信息进行数据更新,极大的提高了中小学实验室教学装备记账的工作效率,也方便实验教师在线查询。

2.2中小学实验室教育装备的数字化管理

教学装备管理是中小学实验室管理中的重要部分,只有优秀的教学装备管理才保障中小学实验教学的开展,所以中小学实验室管理人员要根据教学工具种类建立电子档案,电子档案中包括教学工具的编号、规格、数量以及存放位置等,按照不同学科的教学工具类型统一到一个文件夹中,这样在教学工具使用过程中可以准确查找、更新以及录入数据信息。中小学实验室教育装备的数字化管理中要将教学工具摆放位置特别标注,这样可以在繁多的教学工具目录中快速找到其摆放位置,在查找过程中可以通过输入教学工具名称就可以获取摆放位置,从而减少人工管理中因位置摆放不清楚导致的查找困难,所以中小学实验室教育装备数字化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3中小学实验室教学资料的数字化管理

中小学实验课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教学资料信息,管理人员需要大量的时间对这些资料信息进行整理,传统的教学资料管理模式整体效率十分低下且准确度有限,所以只有利用电子计算机和网络对其进行数字化管理,才能有效提高实验教学管理工作的效率与质量。中小学实验课程开始之前教师要根据课程需要制定仪器目录文本,然后通过网络及时聊天工具发送给实验室管理人员,管理人员可以按照试验要求提前准备教学工具,这样可以避免因事件影响导致的实验课程受限问题,同时也可以有效提高中小学实验室管理效率与质量。管理人员在课程结束后对教学用具进行回收,同时也要注意统计教学用具的损耗信息与使用信息,然后在电子计算机上将所收集到的信息进行记录,同时也可以便捷的将实验教学资料统一收集,并在计算机上设置独立的文档存放相关实验教学资料,以备下次不同班级进行教学实验课程时可以再次使用。

结束语:

中小学实验室数字化管理对教育事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同时也可以确保中小学实验课程的效率与质量,对减少因人为因素造成的教育装备损失有着重要作用。中小学在发展中要注重对教育装备管理系统的使用,将其有效运用到中小学教学管理中,这不仅有利于中小学实验教学课程的开展与创新,同时也可以促进中小学教育事业在新时期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竺春阳,任伟平.中小学实验室数字化管理的实践与研究.设备管理.2008

篇7

万州区地处长江三峡库区腹心,属西部典型贫困山区。现有各级各类学校445所,其中农村中小学284所。近年来,万州区针对农村中小学量大、面广、点多、质弱的实际,坚持把教育信息化作为推进城乡教育统筹发展的重要战略,以数字化校园建设为契机,加快推进全区教育信息化,积极抢占现代教育制高点,为全区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1 高度重视,数字化校园规划科学实用

数字化校园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领导的高度重视。万州区委、区政府于2010年3月召开了数字化校园建设启动会。成立了以分管教育的副区长为组长,政府相关部分负责人为成员的“万州区数字化校园建设领导小组”,把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作为学校基础建设、民心工程纳入党委、政府的议事日程。万州区教委结合把万州建设成重庆第二大城市的要求,提出了“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推动教育现代化,实现万州教育事业跨越式发展”的总目标。

万州区教育信息技术中心在反复论证的基础上,根据编制的万州区教育技术事业发展规划,制定了《万州区教育信息化与装备工作“十二五”规划》。着力用五年时间,将全区各级各类学校建设成为“数字化校园”,使万州区教育技术装备总体水平达到库区领先,实现基础教育信息化目标。

2 建立机制,数字化校园建设有序推进

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成功与否,是关系学校发展,实现教育信息化的着力点。万州区从2010年全面启动“数字化校园”建设工作以来,建立了规划、建设、培训、管理、应用和科研等运行保障机制。一是成立了“万州区数字化校园建设专家指导组”,加强统筹领导,落实工作责任;二是按照“统筹规划、分类要求、分步实施、注重实效、适度超前”的原则,制定了《万州区数字化校园建设实施方案》;三是对全区学校的分管领导和技术人员进行了集中培训,解读了数字化校园建设实施方案,统一了全区“数字化校园”建设标准、模式和建设要求;四是设立教育技术装备建设专项资金,采取政府投入,学校自筹等形式多方筹集、落实建设资金;五是全区各级各类学校分校制定了数字化校园建设实施规划,成立了相应的工作机构,建立了领导负责制;六是区教育信息技术中心设专人深入学校督促、指导建设工程,扎实有效地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七是把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纳入学校督导评估体系;八是建立了教育教学科研体系。

3 加大投入,数字化校园建设初见成效

科学规划,重在建设,而建设最大的问题就是“钱”。为保证建设顺利进行,万州区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来保证建设经费。区教委和区财政局共同下发《关于建立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长效经费保障机制的通知》,落实了农村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的20%,统筹用于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和教育装备标准化建设。两年来,万州区累计投入4174万元用于数字化校园建设。

目前,全区已建成数字化校园17所,达到13%;全区学校“校校通”已达到100%;建有校园网学校68所,74所学校实现了“班班通”;建有多媒体网络教室372间,教师电子阅览室26间;建有中小学计算机教室125间,计算机14328台,生机比达到14∶1(义务教育阶段生机比)。

通过两年的努力,实现了万州区教育四张网(教育城域网、学校校园安全视频监控系统网、行政审批网、农远工程天网)的平稳运行和应用;搭建了OA办公、万州教育、万州教育技术、农远工程管理、教育资源、学生学籍管理、教育装备管理、校园监控管理、财务管理、校舍管理十大平台。

4 强化培训,数字化校园管理措施有力

加强师资培训是当务之急。采取有针对性的集中培训、积极组织教师、技术人员参加重庆市级教育技术培训,并按年度计划完成区级培训工作。同时,还按照“研培结合、以研促培”的工作思路,充分利用各类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提高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为数字化校园应用奠定基础。

在管理中,万州区教育信息技术中心加强对建设学校的指导、管理、检查和督导。我们按重庆市的要求,结合学校的实际,制定了设备管理、应用考核、科研推广等制度。出台了《万州区数字化校园应用考核细则》,对数字化校园的应用评估做了详细的规定。并率先在重庆市将教育督导引入数字化校园应用的考核之中。

5 注重普及,数字化校园应用逐步深化

万州区坚持“应用引领发展”和“宁可用坏、不能闲置”的理念,围绕教育资源的推广和应用。一手抓建设,一手抓应用,积极应用信息技术改革教学模式、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我们成立了万州区教育资源建设办公室和万州区教育资源库平台开发小组,成功搭建起了具有万州特色的教育资源库平台,并逐步上传各类教育教学资源,建立起教育教学资源体系,实现全区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在全区开展“数字化校园”专项教育科研课题研究活动,经过区教育规划办的评审,有2校的30项课题获得立项。组织万二中、响水初中申报了《教育信息化促进课程改革的创新研究》重庆市级课题,并立项。万州区教育信息技术中心还申报了国家级课题《区(县)数字化校园建设与应用的研究》,引领教师加强对数字校园的应用。

篇8

(一)电大网上教学面临挑战1999年秋,广州电大开始实施教育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探索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条件下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框架以及相应的教学模式、教学管理模式及其运行机制。这对电大的面授教学、电视教学提出了挑战。广州电大不遗余力投入资金开发校园网站、双向视频系统、远程教学平台、多媒体教学资源等,推进网上教学的实践。然而,网上教学资源少、网速慢、网页打不开、视频看不了等问题时常困扰着学校。鉴于现代远程教育具有“大、新、高”②,涉及面广,教育用户多,科技含量高,对技术的依赖比较强,技术的投入、资金的投入都较多的特点,广州电大决定另辟蹊径,引入市场机制,寻求与企业的合作,进行公司运作,探索产业化运作方式,确保技术力量到位,加快推进多种媒体教学资源建设和应用。

(二)建设历程和阶段性成果广州数字化终身学习公共服务体系十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历程大体可分为:酝酿论证(2001)、务实开创(2002-2003)、稳步推进(2004-2006)、飞速发展(2007-2009)、全面覆盖(2010年以来)五个阶段。在酝酿论证阶段,广州电大多次研讨校企合作建设广州远程教育中心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提出合作伙伴必须具备的六个基本条件,制定了《广州远程教育中心项目建设建议书》,明确其功能定位与发展目标③。2001年1月签署了合作共建协议④,2002年4月广州远程教育中心作为数字化学习服务的运营机构正式运作。在务实开创阶段,初步建成了国内规模较大开展网络远程教育的硬件以及系统软件平台,为广州电大7万余名开放教育师生提供远程学习支撑平台服务。启动了“广州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项目,首创国内教师继续教育数字化学习新模式。开通国内同行业首个教育服务中心———969300教育热线服务。在稳步推进阶段,以承担建设、运营广州市“十一五”重点工程“教育e时代”工程为契机,逐步拓展应用服务项目,相继开展了“广州八一远程教育学院”“、广州普法网”“、广州专业技术人员公共必修课培训”项目,为驻穗部队官兵及其家属、公职人员以及专业技术人员提供数字化学习公共服务。在飞速发展阶段,启动了教育部“教育技术培训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广州试验区和“广州市公务员培训网络大学堂”,为广东省中小学教师、广州市各区县和市直机关公务员提供远程继续教育服务。开通广州教育宽带网,为中小学生家庭提供教育主题宽带服务。成立数字化教育研究院,与华南师范大学共同建立数字化教育研究所、培养创新基地、博士后工作站。在全面覆盖阶段,参与实施“职工素质教育工程”,为全市企业职工、工会干部以及全体市民提供远程数字化终身教育服务,相继启动了“广州职工教育网”“、广东省旅游服务人员培训网”、“智慧校园教育云服务”、“ee职业教育网络学院”等10多个应用项目。并与杭州电大就“构建杭州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达成战略合作协议。

二、广州数字化终身学习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理念与思路

广州数字化终身学习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是在明确的理念指导下,依照清晰的思路加以实施,从而建设发展起来的。

(一)以践行终身学习,实现无处不在的教育为建设理念广州数字化终身学习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立足广州,面向珠三角地区,为各行各业教育受众提供普及性、公平性、低成本的远程数字化教育和公共服务。践行“有教无类”的终身教育理念,致力于打造无处不在的教育,广泛深入学校、家庭、社区、企业、机关、军营,建立数字化学习中心,真正实现教育零距离,让学习者实实在在感受到“教育就在身边、学在身边”⑤。并在提供服务的实践中,始终坚持全面教育、数字化教育、个性化教育、均衡教育、绿色教育的理念。

(二)以构建区域数字化终身学习公共服务体系为建设目标国家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宗旨是“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广州数字化终身学习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以构建广州终身学习体系为发展方向,配合广州建设学习型城市和区域文化教育中心的目标,努力建设成为覆盖广州地区的远程与继续教育中心、高等教育服务中心、职业教育服务中心、基础教育服务中心,最终成为华南地区的远程教育中心和数字化终身学习公共服务体系。

(三)以服务广州各类社会人群和组织的终身学习为功能定位以适应和满足广州各类社会人群与组织的终身学习为宗旨,面向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领域,为电大和网络学院提供教育项目运营及网络平台支撑服务;面向基础教育领域,为中小学提供教育资源和信息化服务以及网上个性化辅导服务;面向职业教育领域,为各机关、企事业单位及各类人员,提供适应知识更新、技能提升所需要的非学历教育、职业资格和终身学习服务;面向社区教育领域,为相关机构提供社区教育资源开发和平台支撑服务。

(四)以校企合作、企业运营的市场化机制为运营模式与高科技IT企业合作是国际远程教育发展的主流模式。广州数字化终身学习公共服务体系实行校企合作建设,主办、牵头单位是广州电大,具体运营由广州远程教育中心承担。广州远程教育中心是独立的、面向社会提供远程教育服务的企业机构,依照教育产业的管理方式以及市场规律进行管理和运作,通过不断增强市场营销意识、质量意识、品牌意识、成本意识、服务意识等,提升远程教育服务水平和效益。

(五)以整体规划、分步实施、边建设边扩展为实施步骤建设广州数字化终身学习公共服务体系是一项开创性实践,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模式可以借鉴。同时,从技术环境的搭建、多媒体教学资源的开发、教学管理模式的构建到运营方式的确立,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采取了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策略,以电大远程开放教育为首个项目投入运营,紧紧抓住政府和市场“两只手”逐步扩展,探索数字化学习与服务模式、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

三、广州数字化终身学习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实践与成效

按照上述理念和思路,广州电大积极搭建一流的数字化学习环境,大力拓展数字化教育服务范围,逐步形成了一套独特、有效、成熟的运行机制和服务模式。

(一)搭建一流的数字化学习环境数字化学习环境是构建全民终身学习公共服务体系的基础,具体包括硬件环境、软件平台和数字化学习资源等。为满足广州学习型社会建设和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应用需求,广州数字化终身学习公共服务体系在国家级中心机房配备了近100台网络设备、服务器、存储硬件设施,建成10GB骨干互联网网络接入及网络系统,具备支持100万活跃用户在线学习的网络承载能力,能支持10万级用户同时登陆平台进行在线视频学习。实现了对学习用户安全、可靠的数据管理,为学习者打造了快速传输优质教育信息资源的网络教学通道。建成了具有自主版权的、智能、可定制的教育软件平台体系,开发具有视频点播、视频会议、即时通讯、视频直播等关键教学工具的现代化、数字化网络教学平台,能支持百万规模用户在线学习,可实现用户的分层分级管理,满足各种远程教学模式的应用需求。组建了专业化的资源建设团队,根据教育项目需求设计教学目标、内容体系和教学设计方案,依托现代化多媒体资源制作环境和资源制作专业服务体系,整合建设了面向职业教育、政府行业培训、中小学教育、高等学历教育、生活能力教育领域、满足多层次教育形式需求的数字化教学资源,总量达到10TB,形成高质量、规模化的终身学习资源库,为市民终身学习提供了强有力的资源支撑。

(二)拓展教育项目及应用服务范围数字化教育项目及其推广应用,是广州数字化终身学习公共服务体系生存与发展的关键。为此,公共服务体系深入调研广州市场需求,主动加强与政府、高校、行业、企业等的合作,在高等教育、政府行业教育、职业教育和中小学教育等领域广泛开展数字化教育应用,为社会各类人群搭建起通向终身学习的桥梁。在高等教育领域,致力于为高等院校开展远程学历教育提供数字化学习支持服务,提供基于PC、平板电脑、智能手机和智能电视等终端一体的远程教学支持服务,实现教学系统、教学管理与教学资源等内容的整合,实现学校教学的移动化以及数字化校园的扩展和延伸。目前正为电大远程开放教育提供教育云服务,为华南理工大学远程学历教育提供合作专业的教学支持服务。在政府行业教育领域,致力于为区域范围内的公职人员的终身学习和行业继续教育体系的建构提供服务,开展了中小学教师、公务员、专业技术人员、普法人员、工会干部、企业职工、旅游从业人员、部队官兵等政府、行业各类人群的数字化学习。截止2012年,广州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共培训110多万人次,广州公务员网络大学堂共培训150万人次,广州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网共培训32750人次,广州普法教育网累计访问量达248672人次,广州八一远程教育学院累计访问量达215273人次,广州旅游从业人员网服务于全省130万旅游、服务从业人员的岗位培训。在职业教育领域,适应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和学习者职业发展的需求,打造“ee职业教育网络学院”,按照产业分类和职业类别,建设了包括服务类、生产制造类、管理类、金融类等各行各业的“进阶式”职业教育项目体系。实施职业导向式网上与网下相结合的培训和鉴定一体化模式,提供职业教育培训、考试的一体化服务,实现了随报随学随考。在中小学教育领域,用心建设了“智慧校园教育云服务”项目,搭建家校共育环境,实现学校教育延伸至家庭。通过向中小学校提供“教育云服务”,助力提升中小学生参与活动绩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构建了中小学生专属的“教育宽带”,营造健康的网上学习环境,为广州千万家庭提供教育服务。建设了“ee小学语文作文同步辅导网络学院”等一系列中小学数字化教育项目,让区域内的中小学生都能共享优质资源,接受名师教育,体验名师课程,促进教育公平。

(三)探索数字化学习模式及其质量保证体系质量是数字化终身学习公共服务体系的“核心竞争力”,基于网络的数字化学习对公共服务体系的质量保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广州数字化终身学习公共服务体系针对学习者特征与网上学习特点,探索构建了全新的网上教学模式及其质量保证体系。一是汇聚社会优质资源提供网上教学服务。整合利用电大和社会优质师资,积累了2800余位远程教育、职业教育、中小学教育专家和教师,实施高效的网上教学服务。二是不断完善学习支持服务体系。构建了全方位、多渠道的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具体包括满足教学组织需要的“教学教务支持系统”、支撑学习用户服务管理的“客服管理系统”、面向学习用户的“互联客户帮助中心”及客服专线系统“969300教育服务热线”,具备大规模的学习支持服务运营能力,实现对学习者的随时、随需、个性化服务。三是健全网上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建立了学习需求与学习效果评价反馈制度,开展定期与不定期对学习用户的问卷调查研究。建立了网络督学、网络辅导教师、网络班主任的三位一体教学管理服务体系,以及相应的教学管理流程与服务规范,并强化了网络督学机制。网上教学模式及其成效得到了用户的充分肯定。问卷调查显示,学习者对网上学习有了新的认识,普遍接受网上学习方式,网上学习满意率及基本满意率平均达80%以上。

(四)创建“政府+电大+企业+学习中心”的管理模式数字化终身学习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既需要建设单位的有力组织和智慧,也需要参与各方的配合和支持,更需要政府的统筹和主导。广州数字化终身学习公共服务体系探索建立了“政府+电大+企业+学习中心”的业务管理模式,政府职能部门主导、电大牵头实施、广州远程教育中心运营、学习中心服务,形成四维互动的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政府职能部门作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管理的主导行政力量,负责统筹、协调与监督,出台有关配套政策,投入必要的资金,支持平台的建设和应用。同时作为购买服务方,促进教育项目的开展。如广州市教育局设立了数字化学习专项资金,出台了有关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相关文件,建立了广州市教师远程培训中心,有力地促进了数字化终身学习平台的建设和应用推广。广州电大作为牵头单位和实施主体,承担终身学习平台、资源的建设统筹和组织管理,依托现有的教学和管理队伍,负责平台硬件环境建设、学习平台规划设计、教学资源开发、教育项目整合、国有资产管理与维护等。广州远程教育中心作为专营机构,按照市场机制运作,承担终身学习平台运维推广工作,负责网络运营环境建设,为网络教育项目提供运营管理和远程教学在线支持服务,拓展网络教育项目业务。学习中心作为终身学习公共服务的终端,承担教育项目在当地的招生、宣传推广和教学支持服务,不断完善数字化学习环境建设,为学习者提供从咨询到考试的一站式学习支持服务。

篇9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管理;数字化

中图分类号:G633.67?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7-0225-02

20世纪末,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主任尼葛洛庞帝的《数字化生存》一书给人类的生存与思考打上了新的时代烙印,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已经带来教育的革命。在中小学教学科目中,在信息技术与这些科目的整合过程中,信息技术课起着重要的基础和示范作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数字化”对其他科目也有着重要的示范作用。通过几年的探讨,结合本人开发的《信息技术课堂助手》系统为例,谈谈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数字化”。

一、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现状

从2002年起,全国中小学均已开设信息技术课,各级各类中小学校都配备了多媒体网络微机室。经过多年磨练,教师的教学经验、教学能力、专业知识水平均有大幅度提高,部分教师已经成长为学者型或专家型教师。各种教学资料、教学软件、管理方法、教学理念丰富多彩,可以说现在的信息技术课生机勃勃。可是信息技术课课堂教学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尤其是对学生的评价。用考试和测试软件能方便地检测学生成绩,但是不能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不能对学习过程进行评价,不能检测“学生是否学会学习”,“学生能否自主学习”。也有些教师提出不用考试而用“电脑制作”,用“学生电脑作品”来评价学生的学习和信息素养,我认为这种方法虽然比考试的方法有了进步,但仍然有缺陷,也就是说教师评价的也只是最后的结果,看不出学生制作的过程中出现的挫折、解决的方法、创新思维的获取等,所以说这种评价方法也不全面。

二、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数字化”的可行性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数字化”系统的软硬件配置的可行性:现在所有中小学微机室软硬件配置均已达标,并且已实现联网功能也就是说每个微机室都是一个局域网,在硬件上已具备了课堂教学“数字化”的可能。微机室操作系统都采用WINDOWSXP以上版本并且配备了常用应用软件。实现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数字化”的基础软件环境也是可能的。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数字化”系统开发的可行性:首先,现在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数据库软件日趋成熟,教育软件的开发一日千里,所以从技术上实现是可能的;其次,经过多年进修学习,现已涌现出很多专家学者型信息课教师,他们有着丰富的一线教学经验和高超的软件开发技术,相信在专家的指导和帮助下可以成为合格的开发成员或顾问人员;第三,开发出成熟的、功能强大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数字化”系统,并可以延伸至信息技术学科以外的其他学科,有着乐观的商业前景。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数字化”系统应用的可行性:全国有着数量巨大的中小学校,信息技术课堂“数字化”系统有着广泛的用户群。广大学校领导渴望有效的课堂教学的改革成果;广大信息技术教师渴望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对学生学习过程做出客观的评价,同时渴望降低劳动强度从繁重的教学工作中解放;广大学生渴望客观的评价体系,感受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数字化”系统,可以向其他各学科推广,有着巨大的社会效益。

三、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数字化”的主要功能。

1.计算机管理教学功能。这里所说的概念不是计算机辅助教学而是管理教学,目的是提高工作效率,减轻信息教师的负担。主要功能包括:(1)动态提醒服务,即提醒教师教学进度、学生考勤、该对哪些同学课堂提问(最初使用时使用随机点名提问,或让积极举手的同学回答),还包括日常管理如闹钟功能、动态提供当前日期、时间、上课的班级、节次、课代表任务、本日微机室课表等等提醒。(2)提供考试成绩管理、课件管理、教案编辑管理、课堂练习管理、教学后记管理其他教学资源管理等功能。教案和课件应按课时编号。(3)提供学生签到功能,计算机随机点名提问功能,计算机根据课堂提问次数及回答问题情况智能点名功能。(4)提供教师查询功能,能查询教学进度、特殊情况、班级情况以及每个同学的日常表现记录。(5)提供机器使用情况、维修情况记录及其他功能。

2.详细记录学生的成长历程。记录每节课,每个学生的各种表现。包括考勤记录,操作练习情况记录,教师课堂提问及回答情况记录,课堂学生示范情况记录,小组讨论情况记录,电脑作品创意情况记录,电脑制作进度及问题记录,学生提问问题记录,学生纪律情况记录,自定义项目记录等等。记录的方式主要以“课堂教学‘数字化’系统”电脑自动记录为主,以教师和学生输入为辅。

3.学期末评估功能。对各种记录都要量化,量化方法可采用10分制或100分制。根据全部同学记录日志,在学期末不但对每个同学评估量化而且对每个班级量化,也对整个年级量化。在对单个学生量化时包括量化得分,还要有按课时绘制的成长曲线。得分情况不必公布,教师通过对学生的评估,确定因材施教的方法。

4.系统的开放功能。例如可以对记录的项目管理的项目自定义,既可以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只使用部分功能,也可以添加新功能。

5.其他人性化设计的功能。如根据当前日期时间,按照课程表自动调用上课班级、学生名单;系统可后台工作(放于系统托盘),不影响屏幕;系统设置简单(只设置时间表、课程表、班级和学生名单等)。

四、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数字化”系统的实现。

系统要求有明确的以课时为单位的教学进度表;微机室要有固定的课程表、上课时间表;学生在微机室内有固定的机器号;学生名单应包括班长、课代表及各小组组长;教师教案、课件、练习和考试内容或其他资料有相应的课时编号。

硬件平台:多媒体网络微机室

篇10

关键词:数字鸿沟 中小学教师

教育 信息

一、问题的提出

(一)数字鸿沟的本质以及中国数字鸿沟的现状

数字鸿沟,即“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困者之间的鸿沟”。这个概念是自因特网出现后才提出来的,它指的是那些拥有信息时代工具的即得者(haves)以及那些未曾拥有者(have-nots)之间出现的数字经济财富的差距。这种落差会随着互连网的应用继续拉大,信息富有者更能轻而易举地获取有效信息,并将信息转化为利润,而信息贫穷者在信息的获取上举步艰难,或者无法及时获取可以改善自身处境的工作信息,相对的结果是陷穷者越穷,富者越富的境地。所以数字鸿沟的本质就是以因特网为代表的新型技术在普及和应用方面不平衡,它意味着因特网发展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在新的全球“信息革命”中面临“知识贫困”和“信息贫困”。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远远落后于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因此,我国在参与和发展数字经济的能力也相对比较弱,在缩小数字鸿沟上处于很不利地位。就中国内部而言,群体与群体之间、东西部地区之间也存在着明显的经济上的差异。并且这个差异随着信息技术革命进行而愈演愈烈,中国将沦为贫富差距最大的国家。

历史的长河告诉我们,贫富差距是引起社会不安定重要因素,引起阶级斗争的潘多拉之盒。从近两年看,中国的信息化发展是成几何级的,但和别的国家比,很多地方简直不堪一提。实力不足,技不如人,自然处处受到制约。“落后就要挨打” 这个浅显的道理在数字鸿沟继续扩大的背景下是可以想象的。

(二)缩小数字鸿沟必须教育先行

要解决数字鸿沟的问题,必须找到数字鸿沟的病症所在,而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痛急乱投医。不可否认,经济鸿沟是数字鸿沟之所以发生的根本原因,数字鸿沟最终也必将拉大经济差距。但在数字鸿沟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经济差距了,那时的经济差距是怎么形成的?除了政治体制、地域环境,风俗人情等因素外,教育是一个很大的因素。英国撒切尔夫人曾经说:“我们需要受过良好教育、训练有素的、富有创造性的青年人,如果今天的教育落后,明天国家的业绩就会落后。”随着现代化新型技术的应用,教育越来越成为解决数字鸿沟这个问题的关键,其两者的关系可以这样表示:

由该图可以看出,教育与数字鸿沟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它们互相影响,互为因果的。因此,中小学教师在这一场信息技术革命中占中坚力量地位的,对缩小数字鸿沟具有重大的作用的。目前,教育仍是我们获取知识的最主要的途径,同时,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型技术如空气一般渗透各个角落,它作为信息平台、工具平台、管理平台逐渐改变我们的工作、消费、通信、和娱乐的基本方式,越来越在社会财富的创造中占据重要地位。所以必须通过教育这个重要途径提高全民族的数字化生存能力。

(三) 教师在教育中的地位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辉煌的职业”。千百年来的教育实践告诉我们:教师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无法替代的教育力量,教师的任务就是培养一批社会有用之才,他们肩负着传播文明,开发人类智慧、塑造人类灵魂的神圣使命,因此,教师更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教师育人本质上是一个个性化的工作,教师怎么教书,怎么影响学生的人格,这些都依靠教师自身的理念、能力、修养和学识来把握、处理。相同资质的学生遇到不同的教师,受到不同的教育,走向不同结局。正因为如此,教师在人才的培养上占举足轻重的地位。在信息化教育中,中小学教师必须把培养学生的目标定位在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高度上,从宏观的视角去考虑学生的发展。

二、中小学教师在缩小数字鸿沟方面的现状

尽管目前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开展得轰轰烈烈,表面上看,数字鸿沟问题已经从娃娃抓起了,填平数字鸿沟似乎指日可待。但是,种种现象表明,数字鸿沟正在扩大。从大环境下看,政府的政策、资本的投入、教育改革方案的制定、教育信息化的主要配置等等,都是导致这种结果的因素。但缩小数字鸿沟不仅是一个解决硬件和技术问题,也是个意识和理念的问题。要缩小数字鸿沟,仅仅技术上的创新还是远远不够的。互联网只是一种工具,它并不是灵丹妙药,缩小数字鸿沟需要教育工作者提高自己的责任意识,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意识溶进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在信息技术的教育中高瞻远瞩,将学生培养成具有良好素质的信息时代的人才而不懈努力。

目前的中小学教师在缩小数字鸿沟上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有待引起重视:

(一)中小学教师对数字鸿沟的认识不够

中小学教师要教育别人,自己要先受教育,要照亮别人,自己心中要有光明,要点燃别人,首先心中要有火种。21世纪是一个信息化时代,教师知识与观念的更新显得比以往任何时代更刻不容缓。数字鸿沟是自互联网出现以后的新名词,教师如果对这一概念认识不够,就会出现“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情况。教师对事物的认识态度直接影响他在具体工作中的表现,教师对学生是有师范作用的,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摄入在学生的眼里,印在学生的心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模仿自己的老师。从目前来看,中小学教师在这一块的认识比较浅,即使有教师知道这个概念,也不一定知道缩小数字鸿沟对社会发展的重大影响,不一定知道数字鸿沟继续夸大的最终结果是民族的存亡。中小学教师对数字鸿沟认识不够深刻直接影响教师对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视程度。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直接影响教师对学生学习目的、价值取向的定位。

(二)应试教育下中小学教师对学生的信息素养不够重视

以考试为手段,以分数为依据的应试教育是中国教育的特色,自信息技术课程的开展以来,应试教育的弊端更是淋漓尽致的体现出来。在绝大部分地区,中国中小信息技术课程是作为会考课程,或者选修课程的,这就导致了绝大部分中小学教师对它的忽视。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很多中小学教师对它视而不见,甚至错误地把它当作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绊脚石,认为这样的课程只会占用学生宝贵的时间,只能转移了学生的注意力。从某个角度讲,它的确与高考无关,与升学率无关,与评职称无关,与涨工资无关。但它却与学生信息素养有关,与学生的后期发展有关,与中国人才的整体素质有关,与能否缩小数字鸿沟有关,与民族的存亡有关。作为一个新时代的人,信息素养被反复证明为社会有用之才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可是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很少有中小学教师会真正考虑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否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更多的中小学教师给学生定的目标就是升学,别无其他。这不仅与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脱节,更与信息化社会的需要脱节。

(三) 中小学教师自身不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

在中小学,我们普遍可以看到这样现象:部分信息技术中小学教师所教的内容单单只够应付学生的会考,课堂上只是照搬信息技术教科书的理论知识,更无拓展性可言,可想而知,学生听了便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中小学教师一旦应付完会考就高枕无忧,没有压力,没有竞争。平时不重视自身信息素养的提高,也不重视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忽视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兴趣,抑制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是不具备信息素养的。除了信息技术老师,其他课程的教师信息素养更是让人担忧,不懂得如何利用网络资源,不能迅速快捷的获取有效信息,不懂如何利用现代化的工具使教学效果最优化,如何为学生做表率?信息素养是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的集科学的信息观念、信息意识、信息道德、信息技术知识和信息技能于一身的关于信息的综合素养,教师缺乏了信息素质,就无法影响他的学生,在缩小数字鸿沟的进程中就无法起到榜样作用。

(四)把信息技术教育等同于计算机教育或者等同于信息科学知识教育

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一定信息素养的综合性人才,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综合能力,尤其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而计算机教育的目标则是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知识和操作技能。很多时候,很显然,这种等同方式把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大大裁减为计算机教育了。信息技术课程的开展目的不是应付会考,而是提高学生对信息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信息技术教育不能被理解为上信息技术理论知识课,也不能被理解为是一种对有关电脑信息技术的各种软件产品“使用方式说明”的教育。它应该是一门富有教育意义的教育课程。在网络时代,中小学教师必须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和灌输者的角色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课程的开发者、群体的协作者、信息资源的设计者和查询者,学生的学术顾问者。例如,中小学教师有意识地利用网络进行教学,将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到教学之中,把教室扩展到校园网、互联网上,使资源在全校甚至全国、全球范围共享。在网络教学中运用全新的教学模式和全新的教学设计思想。这样,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信息化的教育,体会到信息技术带给我们的快捷和丰富。网络教学较之传统教学,其特点是信息容量大,传输速度快,交互性、渗透性强,多媒体,无形化。它具有满足所有人的教育需求的潜力。它可以让任何人都能随时随地接受到个性化的教育。

三、中小学教师在缩小数字鸿沟方面的作用

既然数字鸿沟是关系到整个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严峻问题,那么如何缩小数字鸿沟,增强民族的竞争能力也成了每个社会人应尽的义务和责任。众人皆知,在这个数字时代,竞争的优势在于具有一定信息素养的人才,而人才的培养靠教育,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师。未来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中小学教师是基础教育的先锋,更应该有缩小数字鸿沟的紧迫感和危机感。从数字鸿沟的本质上看,数字鸿沟产生和继续扩大的原因是以因特网为代表的新型技术在普及和应用方面不平衡,因特网作为一种工具,它从一开始被人熟悉、到应用,到普及是必须要依靠教育的,而基础教育的首先执行者是中小学教师。教师的历史使命和全部任务,就是教书育人,就是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新型合格人才。在信息时代,中小学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培养传统意义上的知识性人才,更需要培养具有良好信息素养人才。

在数字鸿沟这个全球问题中,中小学教师是否具有宽广的视野,是否具有“全球观念”,是对缩小鸿沟具有重大作用的。特别中小学教师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影响很大的。中小学教师有他自身的特性,除了传授知识,其另外一些品质通过示范体现出来。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缩小数字鸿沟产生作用:

(一)中小学教师是学生信息技术知识传授者

1996年经合组织(OECD)在一份报告中指出,“人类正在迈进一个以知识(智力 智慧)资源的占有、配置为基础,进行知识生产、分配、使用(消费)为最重要因素的经济时代” 在信息技术革命的今天,衡量人才的标准已经由知识的积累改变为知识的检索和知识的创造,人应该在最短的时间内,用最有效的方法获得原来不知道的知识,这是新时代学习能力的象征。知识的检索和创造是离不开信息平台的,互联网是各种信息平台中作用最大的工具,信息时代的人才必须学会这种信息工具,学会数字化的生存,这就要求教育重新考虑培养人才方式。因特网作为一种工具,对它的学习、使用离不开中小学教师的指导。中小学教师为学生学习信息技术提供了技术支持和理论支持。

(二)中小学教师缩小数字鸿沟的责任意识影响学生的信息素养

教育的信息化是缩小数字鸿沟的关键因素,数字化人才是21世纪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中流砥柱,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事业能否在21世纪顺利进行的中坚力量。他们肩负着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肩负着把祖国建设成为富强、文明、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使命。认识到数字鸿沟仅仅是中国在以因特网为代表的新型信息技术方面的差距,在其他很多方面我们与世界发达国家也有较大的距离。虽然我们在一些领域取得了世界领先的成就,我们也应有“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意识。中小学教师在缩小数字鸿沟上的责任意识是将“忧患意识”与“进取意识”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忧患”转化为动力,推动自身实际的“进取”行动,它既具有时代的特征与中国国情紧密联系,又是对国家、民族和社会主义事业高度负责精神的体现,也是忧患与乐观的有机统一。

中小学教师如何将他自身对数字鸿沟的责任意识转化为学生的忧患意识,激发产生学习科学技术的动力呢?如果中小学教师一味的向学生灌输数字鸿沟理论知识,大谈在网络中落伍的后果等等,这样是没有效果可言的。任何一个中小学的中小学教师都不能做到使他的学生科学的、清醒的认识数字鸿沟问题,因为不同的年龄段的人对事情的理解方式不同,深度也不同。我们无法让一个刚开始接触计算机的孩子从民族存亡的高度来理解网络。但学生如果没有一定的信息素养,是无法适应将来的社会的。这是一个现实矛盾。

但是,我们不能忽视中小学教师的另外的特性,那就是示范性。中小学教师之所以具有强大的教育力量,不仅是因为中小学教师是知识的象征,更是由于中小学教师的人格具有示范性的特点。中小学教师对数字鸿沟的认识,以及在缩小数字鸿沟中所表现出来的责任意识在潜移默化之中熏陶了学生的思想,在学生的思想上打上深深的印记。这种作用在某种程度上比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教育制度更具有教育力量。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中小学教师对学生思想的形成会发生巨大的影响,中小学教师不仅仅用自己的学识教人,也要用自己的品质教人,一个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的中小学教师,他将抛弃在工作中自身的利弊,投身到为社会培养所需人才的实际行动中来。

具体的说,在应试教育体制下,中小学教师不得视升学率为学校教育的唯一任务,并不遗余力地抹杀学生对网络世界的好奇,尽可能消灭一切与升学无关的事物。他们无论是清醒的还是迷茫的,无论自觉的还是盲从的,对升学率的追求近乎一种颠狂状态,这从中,还渗透着部分教师功利心理。这种功利心理使得升学率继续巩固它压倒一切的地位。一个具有责任感的老师必须应该着眼未来,淡泊考试分数,淡化应试的过程,重视学生的信息素养的培养,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教学最优化,鼓励学生利用网络寻找问题的答案,利用现代化工具来解决身边的问题,在言传身教中,激发他们对网络的兴趣,促进他们对数字鸿沟的初步理解。中小学教师作为最受学生关注的人物,他所表现出来的言行举止都可能在学生中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

中小学教师对信息素质的重视,直接会影响学生对社会信息化的理解,对自身信息素养重视。最终影响缩小数字鸿沟的进程。教师的责任意识与数字鸿沟的关系是:

(三) 中小学教师通过亲自参加社会活动而影响社会

在数字鸿沟的现实问题下,中小学教师的任务,不仅仅在学校教育、教学、科研,还延伸到社会中,因为中小学教师是分布较广、人数较多、具有较高科学文化水平的知识分子群体。数字鸿沟一个全球问题,是当代国际社会普遍面临的、关系到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严峻问题,缩小数字鸿沟就要实现的基本标志就是“人人享有信息”。中小学教师通过知识的形式服务于社会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中小学教师作为变革的因素与社会各方面的接触和协作也越来越密切。中小学教师通过参加社会活动,积极改造社会环境,在各种活动中,以自身的模范行为影响身边的人对数字鸿沟的认识,促进整个社会学习信息技术良好风气的形成。中小学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影响社会对数字鸿沟的关注:

1、

向学生家长宣传信息素养对发展的重要性

不可否认,众多家长也是应试教育的顽强拥护者。他们也是学生的教育者,因此,他们也需要认清应试教育与素质的辨证关系,与其等他们后知后觉,不如让教师先行动起来,向学生的家长宣传教师不仅对学生具有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家长也同样有教育作用的。

2、

宣传数字鸿沟的知识,促进群众对它的认识

教师作为知识分子,通过社区的活动,向周围的群众讲解数字鸿沟知识,宣传缩小数字鸿沟的重要性,提升公民缩小数字鸿沟的责任意识。这将直接影响缩小数字鸿沟的进度。

3、

鼓励更多的人通过网络参与教育、培训、娱乐、购物和交流

缩小数字鸿沟必须学会数字化生存,教师作为具备一定信息素养的人群,在平时的生活中帮助身边的人使用新型技术,鼓励更多的人利用网络改变自己的生活,将数字化生存的理念深入人心。

四、强化中小学教师在缩小数字鸿沟方面责任意识几种途径

(一) 对师范生进行数字鸿沟的国情教育、使命感教育

师范教育是培养中小学教师的摇篮,科教兴国是我国的战略决策。师范教育具有超前性,更应该面向未来。因此,提高中小学教师缩小数字鸿沟的责任意识的途径重要的一点就是对高校师范生进行科学的忧患意识教育,其途径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历史教育、国情教育、国际形势教育和使命感教育。坚持对师范生进行历史教育,使师范生牢记“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只有懂得中国的昨天,才能理解中国的今天,把握中国的明天。强化师范生的忧患意识教育,主要是培养他们对国家和民族命运及前途的牵挂和责任,是爱国主义的忧患意识教育。爱国主义的忧患意识是以忘我为特征的,带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体现出积极参与社会变革的忧国忧民思想。自古以来,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是中华民族仁人志士高风亮节与伟大人格的标志。从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都反映出中华民族深沉的忧患意识。面对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这种责任意识发展为救亡图存的爱国理想,面对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任,这种责任意识就发展为振兴祖国的爱国理想。

在轰轰烈烈开展信息化革命的当代,这种爱国主义的忧患意识可以激发师范生以及在职教师强烈的主人翁意识,关心国家、关心社会、关心世界,关心中华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的发展和前途,并将这种关心转化为发奋学习报效祖国的动力,自觉地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甘愿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奉献自己的青春的行动。

在师范教育中,充分利用大学生对信息技术感兴趣的有利条件,引导他们认识信息化带来的技术革命对中国的机遇和挑战,认识中国在信息技术方面与世界先进国家之间的差距,激发他们产生科学的忧患意识,唤起他们对国家命运的极大关注,使他们能够立足于社会主义事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顽强拚搏、努力学习。在不久的将来,这种忧患意识就会转化为努力工作报效祖国的实际行动,以这种实际行动来推动中国信息化前进的脚步。

(二)重视师范生以及在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以及信息素养的提高

优先发展师范教育、教育和培训高素质的中小学教师,实际上已经成为参与国际竞争的一项先导性的战略措施。经济建设已经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提高全民族素质,迫切需要培养成千上万优秀的人民中小学教师,中小学教师的信息素质,不仅直接影响着中小学生信息素养,而且对社会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从而对缩小数字鸿沟起到推动的作用。

信息素质是中小学学生必备的基本核心素质之一,而基于信息和网络环境下的中小学教师,其自身的信息素养如何直接影响着受教育者的信息素质。有调查认为,在我国教育技术发展较快的地区尚有1/3中小学教师对教育技术知识不甚了解或根本不知道。无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的匮乏是制约教育信息化进程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制约缩小数字鸿沟进程之一。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加强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培训的目标除了使受培训的中小学教师掌握必要的计算机及其网络知识,正确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并制作相关课件,还应该树立网络教育的服务观,强化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功能。

(三) 淡化中小学教师的应试教育倾向

素质教育下,中小学教师要冒风险。素质教育教的是“死”内容以外的综合能力,就会有学生上不去,评价方式难以确定,这时候,人们就会抱怨教学的失败,中小学教师就会顶着失业的压力。因此,素质教育比应试教育难度大。另一方面,应试教育使得中小学教师更多考虑升学率的问题以及升学率对自身带来的利弊。在近期利益的驱使下,中小学教师就容易视眼前利益而不顾学生、社会的需要。这就需要广大中小学教师淡化应试教育的倾向,强化素质教育理念,强调学生利用网络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作为一个中小学教师,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应试教育的弊端,并将素质教育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工作中,向学生中做好表率作用。学校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淡化教师的应试教育倾向,强化素质教育理念。

1、对教师的创新的成果给予激励

创新型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学生。教师的创新行为应得到学校的肯定,并给予一定的奖励,在教师中间树立榜样。

2、尝试改变传统的评价方法。

“一考定终身”是应试教育的最大特点,以一次考试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成果是不全面的。衡量学生最终成绩可以以形成性考核和课程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即平时成绩和课程终结考试相结合,这样,在强调重视学习过程的同时,淡化了教师应试教育倾向。

3、尝试改变教育思路

首先教师必须具备创新的意识,然后去积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将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融入到课堂中来,而不是为了应付考试做死题。

五、结论

当今世界正发生着人类有史以来最为迅速、广泛、深刻的变化。以信息化发展水平为主要特征的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教育先行是缩小数字鸿沟的关键所在。教师是教育的核心,而中小学教师作为分布较广、人数较多、具有较高科学文化水平的知识分子群体,在缩小数字鸿沟方面越来越体现出他们的作用。但由于数字鸿沟是一个较新的概念,众多教师仍不能站在民族存亡的高度来看待数字鸿沟问题。当我们尽情地在网络世界里享受信息文明时,我们很少意识到,这种文明带来了新的贫富差距。发展信息化教育、破除旧的观念,冲破应试教育的束缚是缩小数字鸿沟关键的关键。

本文通过研究分析,提出了中小学教师通过他们的知识性、师范性、教育性等特性来影响周围的人对数字鸿沟的认识。并在多个方面提出如何提升教师在缩小数字鸿沟方面的责任意识。中小学教师必须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否则就毫无意义。我们正处在一个全球开放的时代,数字化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标志,数字化的时代赋予了中小学教师巨大的职责,中小学教师应具有宽广的视野,在缩小数字鸿沟的进程中,为培养新一代具有信息素养高素质的人才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胡延平,跨越数字鸿沟——面对第二次现代化的危机与挑战[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11月出版.

[2] 冷德熙,关注中国数字鸿沟 [M],科学出版社,2002年1月.

[3] 秦麟征,教育差距和数字鸿沟[J],改革与思考.

[4] 陆履平,杨建梅 信息化:中国缩小“数字鸿沟”的必然选择[J],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9月 第3卷第3期.

[6] 王荣德,教师人格论[M],科学出版社,2001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