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对孩子进行数字教育范文

时间:2023-06-04 10:04: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如何对孩子进行数字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如何对孩子进行数字教育

篇1

关键词 专门的数学教育活动 渗透的数学教育活动 幼儿教育

中图分类号:CG610 文献标识码:A

Using Effective Strategies to Develop Children's Mathematical Ability

TANG Dan

(Zhuji Huansha Children's Education Group, Zhuji, Zhejiang 311800)

Abstract The early childhood stage is the critical period of transition from the previous stage to the concrete operational stage of computing, mathematics teaching plays an irreplaceable important role. How to make children's mathematical "move"? So that children get a " understanding" to learn key math skills and abilities? With a problem, I own reality, aimed at working with peers on how to better do math teaching, study and exchange views.

Key words specialized mathematics education activities; penetration of mathematics education activities; preschool education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幼儿阶段作为幼儿积极获得基本概念和学习基本技能的关键期,决定了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的重要性。它不仅要求教师要有意识的对幼儿进行数学启蒙教育,更是将数学教育活动转化为促进幼儿发展的主要途径。所以,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平常工作中,除了要不断领悟、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通过专门的数学教育活动和渗透的数学活动对幼儿进行数学教学,同时要积极的启发、引导家长,寻求他们的配合,共同激发孩子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自然、愉快的数学教学,努力让幼儿的思维“动”起来,让幼儿的小手“动”起来,让家园的合作“动”起来。积极支持、引导孩子在游戏、生活中学习并应用基本数学概念,轻松地获得 “理解地”学习关键的数学技能和能力,在快乐、自由、满足的氛围中构建新知识。

1 独具配方――组织“灵动”的数学活动

1.1 灵活设计环节,激发幼儿自主探究

专门的数学教育活动作为向幼儿进行数学教育的主要活动形式和途径,要求教师首先摆正自己的角色位置,尊重幼儿,把幼儿当做活动的主体。让幼儿尝试在先,教师指导在后,理解和支持每个幼儿的探索愿望和行为,鼓励、激发幼儿按自己的逻辑与方式进行探索活动。例如:在中班下学期《编车牌号》活动中,笔者没有按常规的教育方法,直接示范教幼儿怎样编。而是一开始先请幼儿说说生活中的数字,联系自己的认知经验思考回答,在充分激发他们兴趣的同时,引出问题。熊妈妈的孩子遇到了困难,想用1、2、3三个数字进行编号,要求每个号码中,都必须用到这三个数字,且不能重复。然后组织幼儿按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尝试提出解决办法。在观察幼儿交流过程中,对幼儿之间出现的不同意见,没有急于告诉幼儿谁对谁错,而是鼓励幼儿自己独立进行思考,大胆提出意见,小组得出结论。接着组织幼儿对小组的操作情况进行展示,集体分析、讨论,引导幼儿通过比较,验证,自然的发现数字的排列方法,掌握排列规律,解决问题。最后又通过用4、5、6三个数字帮熊爸爸的汽车编车牌号的环节,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知识,让刚学的数排列概念得到再次的应用和落实。通过本次活动的有序开展 ,不仅让幼儿在讨论过程中分享了彼此之间的经验,而且使幼儿在轻松、游戏的学习氛围中顺利完成教育目标。另外针对每次活动中发现部分幼儿由于个性、能力、环境等各项因素的关系,造成出现不积极参与活动的幼儿,我就采用开火车、小组竞答的方式,积极地创设机会每个幼儿。在自然的氛围中,慢慢培养幼儿的参与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通过活动让被动的幼儿逐渐变得主动起来。一段时间后,就不时有家长来反映,说孩子活泼、主动了好多。

1.2 设置多解问题,培养幼儿发散思维

数学能力是指是否善于从多角度、多层次、多途径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活动中让幼儿对问题进行多解,培养幼儿发散思维的积极性。在数学活动前,每次都根据本班儿童的实际情况,针对不同的内容收集、设计一些非常性问题。例:“给我说说……”、“你对……有什么看法”、“你发现了什么”等开始的一些问题。因为这些“发散性问题”往往没有一个正确答案,而是给幼儿提供了一个创造、猜测和实验的机会,让孩子逐步感悟到多种类型的问题解决策略。长此以往,相信以后幼儿遇事就不会只用一种方式处理,而变得拥有灵活、变通的态度和能力。例如:在中班上学期的“小动物住哪里”活动中,没有按常规设计一些问题。如“小猫住第几层” “小狗住第几层” “小羊住第几层”,而是设计了一些让幼儿了解、观察小动物互相之间的关系的问题。如“小猪的楼上是谁”、“它住第几层”、“二层楼第三间住的是谁”、“它的对面是谁”,尽量做到避免只有“是”“否”两个答案的提问。通过尝试用多角度的问题,启发幼儿去发现小动物之间的联系,灵活的思考问题,加深幼儿对空间、方位概念的认知能力。再如在“分苹果”活动中,打破传统的数组成的学习仅限于两个数的组合这一不成文的规律,而是启发幼儿根据自己的能力,用多种方法凑成一个数,当发现幼儿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及时进行表扬、鼓励,激发幼儿用自己的方法解决数学问题的积极性。让幼儿通过自己的思考、操作,获得理解和建立数及组成的概念。

1.3 利用标记卡,培养幼儿独立学习能力

数学活动中,教师经常会碰到由于幼儿不识字,导致操作练习无法独立进行的情况。对此,如果教师一一进行示范、讲解的话,一方面不利于培养幼儿正确的学习、思考习惯,另外一方面也会造成由于幼儿能力的差异、人数相对较多等实际原因使活动场面出现混乱的情况,怎么办?一次偶然的机会,笔者发现幼儿对标记的认识、设计比较感兴趣,而且易接受,操作起来得心应手。那么何不试试用标记来替代操作材料中的文字,解决不识字的难题?于是在自由时间,我开始有意识的对幼儿进行了一些认识、理解、设计标记、标记卡的活动,为运用做好充分的准备。

2 无孔不入――渗透“活动”的数学教学

2.1 利用区角游戏,对幼儿进行数学知识渗透

苏联著名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说过:“游戏对于幼儿是学习,是劳动,是重要的教育形式。” 幼儿的生活离不开游戏,游戏作为向幼儿进行数学教育的重要途径,不仅可使幼儿摆脱枯燥、抽象的数量概念,让幼儿得以在欢愉、有趣的氛围中参与、体验、感受和学习初步的数学知识,而且,作为课堂活动的延伸,让幼儿的知识得到了很好的落实。鉴于此,注重对区角环境的创设、材料的投放、内容的设置等细节。在保证幼儿按自己的意愿自主地选择活动内容、方式和伙伴的同时,让每个幼儿的小手动起来,使孩子在一个具有相对开放、自由、自立的环境中按自己的学习方式、速度实践、操作、发现、解决问题。

2.2 日常生活环节中的数学知识渗透

从一个特殊的视角看,直观的物质世界的万物,都是由一定的“数”、按一定的形和序构成的。幼儿有关的数概念和基本技能大部分来自自然和非正式活动,它们的获得离不开其生活的背景与环境。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有机的将有关数、量、形、时、空等概念渗透于各个环节中。

(1)室内活动,例:

A、充分利用晨间谈话、活动等待的时间,统计小朋友的缺、出勤情况;说说今天是怎样来园的;及组织幼儿玩“听铃声按要求回答”;小组集体顺数、倒数;开火车单独接着数等小游戏,培养幼儿对数概念的理解和感知力。

B、利用室内走廊、主题墙、盥洗室等环境,布置有关时间、空间、分类、守恒、排序等与数学内容相关的立体画面,并在旁边的搁架上放置一些相应的操作材料。让环境教学变单一为多样,变平面为立体,变视觉刺激为多种刺激。例:通过杯子上的数字标签、衣筐上的序号、走廊上的1~10格子图、小朋友生日表等,培养幼儿对数学的感知能力。

(2)室外活动,例:

A、外出前,尽可能按不同要求让幼儿进行排队,如:按高矮、性别、座位前后顺序等来排队;再如,在上下楼梯时,组织幼儿一边走、一边数数楼梯的数量。让按某一特征进行排序及数数等数概念和技能,在幼儿的生活中得到运用、实践。

B、散步时,可有机、灵活的让幼儿观察小花园中的树木有几株?有哪些不同的种类?各有多少?谁最多?谁最少?小道上有些什么图形?由哪些形状组合而成?等等问题。在认识、复习数、量、形知识的同时,使幼儿知道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数学、体验数学的重要性、,从而引发他们探索、学习数学的兴趣。

3 相辅相成――构建“互动”的数学环境

首先,针对家长对孩子的数学学习非常关注,但存在相对缺乏幼儿教育知识的特点,通过召开家长会、举办家长讲座、组织亲子活动、家园联系栏宣传、利用家校通平台请个别家长谈谈自己的教育经验等方法,让家长明白幼儿数学教育不仅要让幼儿掌握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全方位提高家长的育儿能力。例:针对大班幼儿,我们就组织家长参加由小学教师主讲的“让孩子快快乐乐上小学”专题讲座,不仅让家长了解孩子即将面临的小学生活,而且让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不同情况做一些有针对性的准备,帮助孩子顺利度过关键期。

其次,根据最近学习的数学知识以及孩子的掌握情况,及时与家长沟通、交流,让家长明白孩子最近学了什么数学内容?在家里如何引导孩子对该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并通过各种途径向家长宣传家庭中切实可行的各类教育活动、建议等。

实践证明,渗透的、整合的数学活动充斥在幼儿生活、活动的各个环节中。作为工作在一线的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幼儿思维的特殊性――感性、具体;认识到只有应用于生活的数学教育活动,才能使幼儿真正体会到数学与自然、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到具体的教学中只有灵活运用、相互融入,让幼儿的数学“动”起来,才能更好完成数学教育任务;认识到只有善于挖掘和利用各种机会,让幼儿多看、多动、多说、多问、多表现、多思考,才能让幼儿自然、充分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才能为幼儿日后的数学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黄瑾.学前幼儿数学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篇2

关键词:游戏活动;数学教育;幼儿

中图分类号:G61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5-0072-02

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正因为数学有这两性和辩证的特点,决定了数学教育将成为发展幼儿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而有效的途径,有人形象地将数学誉为“思维体操”。因此,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也就成为幼儿数学教育中的重要任务之一。在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认为,数学是一种抽象、枯燥、乏味的活动,如何使用数学教育成为发展幼儿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呢?本人认为:寓数学教育于游戏之中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许多游戏中蕴涵着数学教育,教师要善于利用游戏这一手段,挖掘发现有关数学教育内容。

一、情境游戏中的数学教育

幼儿阶段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为主,在数学教育界活动中,教师应根据这一特点,为幼儿创设一定可感知的情境,提供感性材料,为幼儿亲自参与活动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幼儿在取得在丰富感性经验的基础上获得知识技能。如小班幼儿学习“1”和“许多”,教师就和幼儿开展《小白兔拔萝卜》《小山羊种菜》《鸡妈妈和小鸡》等情境游戏,让幼儿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获得知识。例如:小朋友扮小兔子,老师扮兔妈妈。兔妈妈带小兔到地里拔萝卜,每只小兔拔一个萝卜,然后把拔来的萝卜一个一个地放在篮子里,这时篮子里就有很多很多的萝卜,很多很多就是许多。这时就告诉小朋友,一个一个萝卜…放在一起就变成了许多。之后再把萝卜一个一个地分给每一个小朋友,再告诉他们,许多又可以分成一个一个的。通过类似这样的情境游戏,让孩子们感知“1”和“许多”这个数概念。

二、操作性游戏中的数学教育

数学教育从内容上来看,是抽象、枯燥的,它不像故事那样有人物、地点、情节,那么能吸引人。但是,数学教育中可感知性和可操作性还是极强,如“1”,任何一个物品都可以用“1”来表示。因此,有心理学家概括出“物质材料是通向抽象数学世界的桥梁”。所以说,幼儿学数学离不开对物质材料的操作活动,只有通过操作活动,幼儿才能具体地理解数概念,直接地体验到物体的形状、数量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等。如分类、排序、分割、拼合几何形体,测量、等分等都要让幼儿亲自去操作,在操作活动中,掌握知识经验。所以,在数学教育活动中,教师应努力为幼儿提供各种实物、玩具、图片、卡片等物质材料,让幼儿通过操作去探索和建构数学知识,去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操作游戏应伴在幼儿各个年龄阶段的活动中。

三、结构游戏中的数学教育

结构游戏是幼儿非常喜爱的活动。幼儿在很小的时候就会坐在一堆积木中不停的拼拼、摆摆、垒着玩,而且是百玩不厌。幼儿入园后,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对结构游戏由无目的拼搭到有目的的拼搭,由按自己喜好的拼搭转变为一种探索、发现的乐趣。在结构游戏中,幼儿通过与各种结构材料的直接接触、摆弄、拼搭,学习了物体的颜色、形状,直接感知物体的大小、长短、粗细、宽窄、厚薄等特征。同时,在建构的过程中,学习空间方位的辩别。小班幼儿年龄小,生活经验不足,他们可以通过结构游戏掌握几何形体的基本特征,学会用不同形体的积木拼搭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像桌子、椅子、小床等。中大班幼儿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经验、知识经验都较小班幼儿来得丰富。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有了很好的发展,他们在结构游戏中的内容也就更加丰富和多样性,他们能用已有的经验,通过与不形体的接触、拼搭、建构,逐步学会区分客观世界中形形的物体,发展了空间知觉和空间想象力。

四、角色游戏中的数学教育

角色游戏是数学教育的一种很好的延伸活动,在角色游戏中,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通过模仿和想象扮演各种角色,反映周围的现实生活。而在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存在着各种事物的数量、形体、度量、时空等关系。因此,在角色游戏中,幼儿很自然地会对有关数学知识技能加以练习和运用。

例如角色游戏中的基本主题“娃娃家”,这个“家”的成员,有一定的人数组成,家中有一定数量的物品,要把“家”办好,家庭成员要将玩具、物品等摆放整理好,这些都可以成为对幼儿进行数学、形空间等数学教育活动。另外“公共汽车”“邮局”等主题,都蕴涵着几何图形、分类、序数、基数、运算等数学关系。因此教师要善于为幼儿确定角色游戏的主题,创设相应的游戏环境,提供游戏的材料,让幼儿自主地开展好游戏,然后根据游戏活动的进展,把握好游戏中的各种机会,对幼儿进行数学教育。

五、利用体育游戏对幼儿进行数学教育

在各年龄段的体育游戏中,我发现都可以进行数学教育活动。小班的幼儿在玩“小兔跳”的游戏中,我让幼儿根据我的口令跳一下或许多下,区分“1”和“许多”;中大班的幼儿根据我说的数字结成朋友,如念口令“3”,就3个人抱在一块儿;念口令“6”,就6个人抱在一块儿;我还将写有“1~10”的数字头饰,分别戴在幼儿头上,按我说出的数或拿出的卡片,玩复习相邻数、数的组成等“找朋友”游戏。如出示“8”,那戴“7”和“9”的幼儿便迅速站在“8”的两边。找找“6”由什么数组成,那可热闹了,戴“1”“5”,“2”“4”,“3”“3”便迅速站在“6”的两边手拉手,这样的体育游戏,既锻炼身体,又学到了不少数学知识,真是一举两得啊。

六、利用亲子游戏对幼儿进行数学教育

篇3

【关键词】幼儿园 教育 家长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2(a)-0218-01

幼儿园教研活动主要研究教师在自身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如何以教师力所能及的策略和方法解决这些问题,然后让教师从中获取经验,提升属于教师自己的理论,最终使教师在态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都有所进步。由此可见,园本教研最直接的目的是解决教师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借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但其终极目的都是指向幼儿的发展,并最终带动幼儿园自身办学水平的提高。

教师和家长在学前教育实践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教师掌握着丰富、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技能,家长则带着不同的职业文化背景,并对孩子有着更为全面的了解。因此,园本教研活动如果能充分调动多方利益主体共同参与,保证在教研实践的各个层面都能实现家园之间的有效沟通,势必会增进家园之间的相互了解和支持,促进教师与家长对孩子的理解,最终真正实现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质量的共同提高。

在我园园本教研活动中积极引入家长的参与,在教研活动中我们把小班作为教研载体,大胆尝试和探索充分发掘利用家长资源,引领家长了解并参与幼儿园的数学教学教研活动,营造出浓厚的家园合作教研氛围,从而共同引导幼儿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提高幼儿数学认知水平;促进幼儿的数学能力发展。

我们以小班数学活动“6的形成”为载体,开展了有家长参与的教研活动。首先我们对家长发放了家庭数学教育活动记录表,家长在家中完成6的形成的教学;接着由教师对家长的教学活动过程进行分体,完成教师评价活动记录表;接着教研组进行第一次教研,教师们对家长在家中开展“6的形成”的教育活动记录进行分析和研究。经过研讨我们认为多数家长主要存在的问题是:第一,家长对6的形成的概念不清晰。第二点,家长教学的层次比较紊乱。第三点,家长在教学的过程中,启发引导不够充分,缺少孩子自己探索研究,没有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寻求答案的过程。多数家长只是重目标,不重过程,总是急于把答案呈现在孩子面前,殊不知孩子学习数学的意义和乐趣就在与思考探究的过程当中。家长们的教学有点也非常明显,就是能够运用孩子熟悉的操作材料进行操作。

第二次教研活动,我们请家长来园,家长与教师面对面交流,讨论。并请家长观摩由我们教师组织的数学教学活动“6的形成”。首先我们就家长们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几个突出的问题与家长进行了交流。如:老师与黄粱轩家长交流中说:黄梁轩的爸爸把6的形成和6的分解还有6的加法运算混合在一起,实际上6的形成是数量概念,而6的分解是数群概念,6的加法是运算概念。所以6的分解和6的加法相对于6的形成来说是比较抽象的概念。这个是不适合小班幼儿学习的,因为小班幼儿特点是具体形象性;教学的层次比较混乱,6的形成应该是在充分的理解了5的基础上感知5加上1是6,6里面有6个1,而他的爸爸在导入环节中就让孩子感知六的数量,这个是对孩子学习的过程不太适合。还如:与胡彦博妈妈交流时,老师们认为家长得教学存在形成与分解组成概念有些混淆。从概念上讲数字的形成是指自然数的来源,是量的概念。但是却把它作为一个数的分解与组成,这依据某种共同属性将物品或多个物品聚集的一个过程,它是数群的概念,是让孩子了解部分与整体的一个过程。针对家长们不知道该如何引导幼儿学习的问题,我们老师给家长提出了建议,并举例:妈妈这里有一个橘子,宝宝这里有五个橘子,放在一起有几个橘子呀?橘子怎么会变成六个呢?在这个过程中启发孩子,让孩子自己去探索,让他懂得5个橘子添上1个橘子是六个橘子。同时,家长们在教学过程中也有很多闪光点,家长们能运用孩子身边的东西进行教学,如:黄粱轩爸爸在数量的感知环节中,运用了玩具鱼和饼干两种不同的材料,小班幼儿学习数学应该考虑到孩子的具体形象性的思维特点。那么把幼儿学习的过程融入到操作材料的这个过程中是符合小孩的学习规律的。还有的家长在教学中融入了情感教育,如:刘雅文妈妈活动的结束环节让孩子把饼干分给家人,增进家人的情感交流,这种做法是非常值得肯定的。

通过我们与家长深入的交流,家长们都表示,参加这个活动都深受启发,一位妈妈这样说,平时家里进行数学教育都是我讲孩子听,然后觉得很简单的内容孩子怎么就是搞不明白,如1和1合起来是2,他就不能明白,我就很急躁,就用强制性的态度告诉他,让孩子学,还发孩子的脾气,我现在知道这样做是不对的,把大人的意识强加到小孩的头上,使孩子对学习产生厌恶的情绪。参加了这次活动,我会改变自己教的内容和方法,与老师多交流探讨,真是要好好学习,不是要懂得很多,但是在小班年龄段孩子应该要了解什么还是需要知道的。

篇4

活动区活动已成为当前幼儿园实施素质教育、推进幼教改革的一种重要的教育活动形式,它使幼儿教育过程真正建立在幼儿全体性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从而实现幼儿园教育活动的根本性变革,促进幼儿全面素质的形成、发展和提高。因此,活动区的创设和指导直接影响着幼儿的活动水平。

在日常实践活动中,我们发现在活动区的创设和指导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归纳为:

1.区角设置形式化。多种区角的设置能为幼儿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但我们的老师往往在区角设置上追求形式花俏,内容不全面,设置的几个区角几乎都集中在某一侧面,忽视了其他教育功能的体现。例如:有老师为幼儿创设了几组区角,一组剪纸,一组吹画,一组粘贴,一组串珠,一组编辫子,一组玩小棒,猛一看,花样挺多,材料也蛮丰富的,但这些活动都属于美工类或操作类活动,缺少了探索性的活动,显然是不恰当的。

2.区角材料投放单一。区域活动中材料的投放是决定幼儿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它直接影响着幼儿的兴趣,使幼儿在玩耍中巩固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增强学习的效果。但是由于我们的教师对区域活动的目标、形式、指导等理解认识比较肤浅、笼统,对不同年龄幼儿的生理心理特点与发展水平等把握不够,以致于在投放中也存在着诸多问题,例如材料提供缺乏科学性、层次性。幼儿的学习是一种个体性的学习,由于遗传、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幼儿间存在着个体差异,且这种差异表现在方方面面,有能力、思维、动作、观察、表征等方面。正因为有着差异的存在,教师在材料提供上要更多地思考怎样使材料促进不同幼儿更有效的发展。

3.教师指导欠恰当。我们教师在活动中充当的角色是“知识的传授者,纪律的维持者,矛盾的调节者”,由于一昧强调以“幼儿为本”,所以教师就东走走西看看,未能注意观察了解幼儿的活动情况,参与孩子们的共同活动就相应比较少,故不能引发孩子主动参与活动的兴趣,指导随意性较大。

那怎样创设活动区角呢?做法如下:

1.要坚持以幼儿为主体。小班幼儿感知事物的经验少,动手能力较弱,多数幼儿不能单独活动。因此,区角数量不宜设置太多,也不宜太复杂,应以幼儿喜闻乐见的形式为主,如“娃娃家”、“故事角”、“饲养角”等。

中班幼儿已有了感知事物的初步经验,基本能够独立进行区角活动,区角数量要适当增加,以充分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和认知兴趣,可增设表演、美工、科学等内容的区角,如“音乐厅”、“手工角”和“科学角”等。大班幼儿的语言表达、动手操作和逻辑思维等能力有了较大提高,这时,既要大量增设活动区角,又要适当增加难度,如在科学区中增设“海底世界”、“宇宙探索”、“机械操作”等活动角。在区角创设过程中,要注重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

2.要具有相对的动态性。不断变化发展的教育环境,有利于激发幼儿的求知欲和探索欲,有利于幼儿多元智力的开发和个性的发展,因此,活动区角要具有一定的动态性和可变性。当某些角区已不能适应幼儿实际发展需要时,要及时予以撤换,如大班的“娃娃家”、“小商店”、“小影楼”等。区角内容要不断更新,如:墙画要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服装店”要适合季节时令,“娃娃家”要符合现代家居特点等等。投放材料的品种和数量也要经常变化,尤其是当幼儿对某些活动材料失去兴趣后应及时更新。转贴于

那怎样指导幼儿的活动区活动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充分发挥区域的实效性。我们教师应放手让孩子们大胆地去参加区角活动,去布置活动的场所,并且逐渐把集体活动内容融入到区角活动中,使他们同伴之间共同学习、共同操作、共同探索,从而得到发展、得到提高。另外教师要多观察了解幼儿区角活动的情况,了解孩子们喜欢玩什么、不喜欢玩什么,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引导孩子主动参与各区角的活动,让各区角都“活”起来。

篇5

一、观察分析:闯关游戏的实例再现

教师根据近期“好吃的水果”主题内容,在益智区设置了三项挑战任务。第一关相对简单,让幼儿根据提供的进货单,从一筐水果图片中,找出本次活动所需要的水果品种和数量,这个环节需要幼儿进行比对和点数。第二关增加难度,在每个水果图片背后有计算题目,幼儿需计算出水果价格(题目含10以内加减、点数、分合等),然后把水果图片插入墙面上对应的数字卡槽内,这个环节需要儿童进行10以内的加减运算。第三关难度增高,即根据设计好的订单,把这些水果“快递”到对应的楼房格子内(楼房用纸盒制作,多层多格),幼儿需根据每种水果的单价,合算出订单总价,再快递水果到指定位置。为了便于幼儿在完成闯关后进行自我检验,老师提前在篮子的底部贴上合计后的正确数字,让幼儿自检。完成这三关,幼儿可以得到一张奖励贴纸,活动结束。

上述三关中场景和材料的变化,以及协助幼儿计算的小细节,这里不再一一详述。但我们不难看出,这是一份以计算练习为主的操作材料,教师想通过数量的叠加,在每一关增加挑战难度以提升幼儿的思维水平。

其实,类似于这样的游戏闯关策略,如今在区域活动实践中频频出现,比如卖电影票、帮恐龙找家、破译藏宝图等。尽管外显形式有不同之处,但设计原理相同。教师一般将运算分解到几个预设的情境和程序中,引导幼儿运用算术的、推理的、逻辑的经验,逐步探索出最后的正_答案。

二、批判反思:闯关游戏的价值偏离

值得肯定的是,闯关游戏较原先游戏的简单预设,显然有了更深入的思考。此策略最初的出发点在于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延展幼儿专注投入的时间,随着难度和挑战不断升级,逐步呈现出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的思维过程。本文列举的闯关策略看似复杂丰富,实质却体现出一种单线性思维和游戏性的弱化,儿童须沿着教师既定的路线一步步进行,才能获得唯一答案。操作过程中的体验和指向结果单一,迷失了它的价值诉求,出现了不应有的价值偏颇与疏离,不利于幼儿的学习探索和终身发展。具体表现在:

1.覆盖发展的可能性:任务指向的答案是唯一的,就像一份有着固化答案的试卷,只有对错,没有选择和商量的余地。沿着这样的逻辑,幼儿唯一能做的只能是按照教师单方面设计的闯关程序,陷入被动作业的场景,不会生发更多解决问题的机会。为答案“打工”,与书面题目交流,覆盖了很多发展的可能性。这样封闭式的任务,不便于孩子重复探索,教师指向哪里孩子就操作到哪里。长此以往,幼儿也就失去了内在主动参与的热情。

2.导致情感的单向性:虽然是借水果快递为主线索,隐含了同伴订单的互动,然而这里的情感成分还是不够的。活动以成人的认知逻辑闯关,先购买水果,再计算数量,最后完成水果快递任务。对于儿童究竟是如何理解和再现生活中的快递的,教师缺少关注,幼儿只需按照预设逻辑,在区域环境中,与图片和墙面说话,缺乏积极的沟通和情感互动。不仅如此,有些教师为了增强游戏的挑战性和趣味性,不惜过于追求难度的设计,其结果必然会因为难度太高不能达成目标而给幼儿带来挫败感。

3.造成发展的短效性:以作业方式进行数量的探究,容易陷入枯燥无味的境地,丰富的探究活动始终被单一的数字计算所束缚,所以即便闯关结果正确了,幼儿也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并且闯关结果的正确只说明了练习程序没有出错,并不能真正唤醒幼儿对数学的兴趣。即便有些老师关注闯关脚本的设计,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操作材料,但由于活动本身游戏性和自主性的缺失,使其成为一种程序复杂、难度较高的重复训练,仅着眼于数字运算的能力,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所以利用价值不高。

三、调整策略:闯关游戏的修复重塑

无疑,如果我们的闯关游戏是为了闯关而设关,就会失去游戏与学习之间的平衡,失去主动探索的因素,此策略也就失去了意义。因而,在关注到这些问题之后,为慎防在游戏之路上跑偏,我们有必要对闯关游戏的核心价值进行再思考,对闯关游戏的设计与实施进行再调整,通过内容的拓展、情节的延展和程序的放手等来逐步提升区域活动闯关游戏的含金量。

1.拓宽内容的选择度。有更多选择才有更多精彩,区域游戏提倡多角度拓宽游戏内容,教师不必拘泥于主题名称,而要从幼儿的经验出发,提供生活中更多的图片或实物供幼儿选择。鼓励孩子自主搜集快递游戏需要的物品,自己选择和决定使用快递图片还是实物,也可以在丰富的水果图片里选择喜欢的水果作为当天快递物品。在第一关可以把水果图片放在不同位置,有的可以悬挂在一定高处,设置一定的摘取动作难度,几名幼儿需要共同借用工具“采摘”水果,然后自己数一数“战利品”,即各类水果收获了多少个,用数字在小桶上做出标记(如果第二关出现缺货情况,幼儿还可以再回来取,多出和剩余多少的运算在实际操作中自己把握和体验)。

2.延展情节的温暖度。益智类游戏所蕴含的数理、逻辑的思维,并不是在简单的数字加减中呈现的,而是与和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相联系的。当幼儿面对的不再是冰冷的数学题目,而是有趣的游戏情境和材料工具、充满变化的同伴时,区域活动会更有温暖更具吸引力。如此,第二关计算水果图片上的数量,可以调整为操作者与其他区域幼儿互动,每次由游戏者发出10张空白订单卡,邀请同伴填写需要多少水果。游戏互动不仅限于本班同伴,也可以是同龄班弟弟妹妹、幼儿园其他岗位工作人员等。在设计每一个游戏时,都可以把这种更广泛的社会往纳入其中,带给幼儿更真实更温暖的游戏体验。

篇6

本调查报告的分析数据来源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网络问卷的调查结果,调查主要是在北京、大连、宁夏、郑州、青岛、成都等省市进行。调查对象包括学生、家长和教师。其中,共收集到有效问卷数据包括:学生版68 812份,家长版83 427份,教师版13 616份。考虑到一至三年级小学生的识字量及理解能力有限,可能会在作答上遇到困难,因此本研究仅以四至九年级的学生数据作为分析对象,其中:四年级12 633人(18.4%),五年级18 529人(26.9%),六年级13 438人(19.5%),七年级11 244人(16.3%),八年级9 402人(13.7%),九年级3 566人(5.2%);男生34 969人(50.8%),女生33 843人(49.2%)。

二是攀登阅读平台上学生阅读情况的数据跟踪统计结果,用户包括从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共17万名学生。

研究工具有:自编《中小学生阅读状况调查问卷(学生版)》《中小学生阅读状况调查问卷(家长版)》《中小学生阅读状况调查问卷(教师版)》。调查内容主要包括阅读时间、阅读偏好、阅读兴趣、阅读方法、校园阅读环境和家庭阅读氛围6方面内容。

结果与分析

(一)从总体看,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课外阅读状况良好,但逾两成学生反映“不知道该读什么书”

本次调查表明,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在闲暇时间最喜欢做的前3项活动分别是:课外阅读(61.1%)、看电视/电影(44.8%)、听音乐(43.8%)。从喜欢课外阅读的中小学生比例来看,小学生(66.9%)要高于初中生(50.6%)。

学生课外阅读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开阔视野、拓展知识面、提高修养(68.8%)、提高学习成绩(53%)或满足兴趣爱好(52.7%)。学生阅读具有较高的主动性,具体表现在,83.9%的学生出自于主动选择,仅有11.5%的学生是被老师要求进行阅读、4.6%是被家长要求的。

本次调查还表明,学生阅读时间较少。从课外阅读时间看,有30.9%的学生表示每天花在课外阅读的时间不足30分钟,还有39.5%的学生表示阅读时间不到1小时,只有21.8%的学生表示每天阅读时间超过了1小时。

导致课外阅读时间不足的最主要原因,有42.8%的学生反映是功课太多,23.8%的学生反映不知道该读什么书。从功课太多的原因比例来看,初中生为50.1%,远超过小学生31%,也说明初中生的课业负担明显高于小学生。

(二)从阅读媒介来看,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更倾向于纸质图书,但初中生对数字阅读的兴趣明显高于小学生

从阅读媒介来看,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最喜欢纸质图书阅读的比例(73.5%)占绝对优势;而在喜欢的数字媒介中,手机阅读(17.3%)要远高于电子阅读器和电脑阅读(3.5%)。可见,手机阅读已成为中小学生青睐的数字阅读方式。其中,小学生喜欢数字阅读的比例为20%,而初中生占比为38.6%。可见,初中生对数字阅读的兴趣明显高于小学生。

关于家长对阅读媒介的态度方面,调查发现有97.3%的小学生家长认为纸质书阅读的方式最好,支持数字阅读的仅占2.7%。而初中生家长中,认为纸质书阅读较好的有87.5%,支持数字阅读的比例为12.5%,远高于小学生家长。可见,初中生家长对学生进行数字阅读的宽容度更高。

家长对数字阅读的看法中,72.7%的家长“因为担心对孩子视力有损害”,而反对数字阅读;12.8%的家长“因为担心孩子阅读不健康的内容”而反对数字阅读;4.6%的家长因为“电子书不用支付高额书费”而支持数字阅读,9.9%的家长“因为数字阅读较为方便”支持数字阅读。

(三)从阅读兴趣来看,学生偏好小说故事类,但教师推荐书目与学生阅读兴趣的匹配性较低

从阅读内容兴趣来看,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排名前6位的分别是:小说类(46.2%)、童话故事类(31.5%)、教辅类(25%)、历史类(24.2%)、动漫卡通类(23.2%)、科普类(20.1%)。可见,中小学生选择科普类图书的比例相对较低。

来自攀登阅读平台的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以来学生认证测试完成的193.4万册图书的总数据中,科普类图书占比为11.72%,相对寓言童话类(29.71%)、故事类(23.7%)、小说类(23.56%)而言,仍属较低。同样,来自攀登阅读热门图书行榜中,排名前200位的图书中,科普类图书也仅占8%,而故事、小说、寓言童话等图书则占到88%,同样也显示出科普类图书的阅读有待加强。学生阅读书目的类型有待引导和均衡。

本次调查表明,学生阅读书目主要来源于:老师推荐(68.6%)、同学推荐(64.8%)、父母推荐(37%)。而教师推荐的阅读书单,分别依据:名师名家推荐(54.3%)、教育主管部门推荐(42.4%)、名校推荐(31.7%)、学生反馈推荐(27.3%)。这一数据反映,学生反馈推荐得书目占比较低,教师推荐书单时较少考虑学生的反馈。

攀登阅读平台的数据统计同样也反映了教师推荐书单时较少考虑学生阅读兴趣的问题。我们对比了学生的热门阅读书单和教师推荐书单(阅读量和推荐量在前100名的书单),结果表明这两个书单中重合的部分只有32本,教师推荐的书单中,学生喜爱的书目只占32%。

(四)从阅读方法和策略上看,大部分学生缺少科学系统的指导

科学的阅读方法和策略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成功阅读的保障。本次调查显示,仅有17.5%的学生有写读书笔记的习惯,而82.5%的学生没有这样的习惯。其中,有33.7%的学生会在老师的要求下才写。而在读书批注方面,只有20.7%的学生会在阅读中经常做批注,56.3%的学生有时做批注,而23.0%的学生从来不做批注。在阅读流畅性方面,14.4%的学生反映会用手或笔指着来读,有31.8%依然会逐字读,而只有35.7%的学生能够做到流畅性阅读。

本次调查发现,只有29.2%的学生反映在学校经常得到过阅读方法与阅读策略的教师指导。对教师的调查结果也显示,“对学生缺少科学系统的阅读方法和策略指导”在校园阅读推广工作难点中排在第三位。而在家庭中,只有22%的学生表示“会经常得到家长在阅读方法、阅读策略方面的指导”。

(五)从校园阅读情况看,阅读支撑软环境已初步形成,但缺乏有效的监控及评价方法

此次调查发现,88.9%的教师反映学校设立了阅读课程,但只有55.7%的教师反映学校经常开展课外阅读活动。

在校园中,学生们是否会交流课外读物。结果表明,有26.2%的学生选择他们会和同学经常交流课外读物,有63.7%的学生选择有时会交流。此外,33.9%的学生选择教师会经常布置课外阅读任务,49.7%的学生选择教师有时布置。

在对教师进行的“校园阅读推广工作难点”的调研中,排名前3位的分别是:难以评估学生的阅读效果(39.6%),缺乏方便的方法来衡量学生的阅读量(35.6%),对学生缺少科学系统的阅读方法和策略的指导(35.3%)。总体来说,缺乏有效的监控及评价方法是当前校园阅读推广困难的主要方面。

(六)从家庭阅读氛围来看,家长对学生的阅读参与程度较低

对家长是否与学生一起阅读的调查表明,有14.6%的学生选择“家长会经常与自己共读一本书”,有39.6%学生选择“家长基本不与自己共读一本书”。亲子之间是否会交流阅读体会,只有17.1%的学生选择“家长经常”与自己交流课外阅读体会,而34.7%的学生选择家长“基本不会”与自己交流课外阅读体会。在督促孩子阅读方面,只有28.0%的家长表示会经常督促孩子阅读,还有21.4%的家长表示对孩子的课外阅读情况“从不过问”。总的来看,家长对学生的阅读参与程度较低。

家长自身阅读方面,25.9%的学生选择父母在家基本不阅读,只有24%的学生选择经常阅读。此外,家长阅读量明显低于学生,一年内阅读量少于5本的家长高达83.8%。

对策与建议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策略,提升学生阅读核心素养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阅读能力的养成对其终身学习和发展都有积极的意义。中小学阶段,学生读什么书、怎么读书、形成什么样的阅读习惯将会影响其一生的成长。阅读是一种复杂的行为,“学生只有通过阅读才能学会阅读”。

学校要在点燃学生阅读的热情上下功夫,让学生走好阅读第一步。通过良好的校园阅读氛围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每一个学生爱上阅读;通过科学有效的指导培养学生的阅读策略,在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同时,探索如何开设体系化的校园阅读课程及阅读能力提升机制,使课外阅读促进课内学习,课内学习反过来又刺激课外阅读的积极性,从而得以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二)借助“互联网+”,构建校园阅读的监控评价体系

为深层促进校园阅读的开展,须进一步搭建立体化的课程促进体系和实施有效的效果评价手段。一方面,在学校传统阅读活动开展的基础上,将学生的课外阅读与学校课程和学科教学进行有效融合,这是拓展学生阅读空间,丰富阅读体验,提升学生阅读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另一方面,积极借鉴北京市门头沟区、东城区及大兴区,山东青岛等地区所开展的“互联网+阅读”的跟踪评价模式,借助互联网工具,建立学生终身阅读的电子档案,实现对学生阅读数量、阅读效果的量化跟踪及监控评价,通过科学的评价,获得学生阅读行为习惯的个性化数据,从而对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针对性的阅读指导,使校园阅读推广工作得到更有效的落实。

(三)引入新媒体手段,构建中小学家校合作阅读共同体

家庭阅读环境及家长的阅读指导对于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以及阅读能力的提升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阅读推进工作中,应充分发挥学校对家庭阅读的引领作用,尝试引入现代新媒体手段,建立家校合作阅读的沟通、协作信息平台,通过网络平台的搭建,构建促进中小学生阅读的家校合同共同体,使学校更好地将阅读课程、阅读要求、阅读活动等信息传递给家长,并且加强教师对家长的帮助和指导,提升家长的阅读指导能力;同时,也使家长更深层次地参与到学生的阅读活动中来,积极主动配合和推动学生的阅读,实现家校阅读氛围的统一,达到阅读效果的一致。

(四)落实全民阅读行动计划,为学生阅读的整体提升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社会阅读氛围和社会基础配套环境,是影响学生阅读的重要因素。在倡导全民阅读的过程中,需要将社会相关资源与校园阅读进行有效整合。一方面,在儿童出版领域,为校园阅读建立公共基础书目查询和分级评价机制,使不同年龄段、不同年级段的学生都能方便、快捷地找到适合阅读的图书;另一方面,充分整合公共图书馆、社会绘本馆以及阅读推广人等相关资源,与学校进行密切融合,为学生的阅读素养提升提供便利和良好的社会环境。

相关链接

美国少儿阅读推广模式

作为国民教育和国家竞争力的重要衡量指标之一,阅读是美国政府几十年来一直积极倡导的行为模式。美国教育部的网站上曾显著地写着:“能够阅读的孩子,是能够学习的孩子。而能够学习的孩子,将在学校和生活中获得成功。”

1.政府持续推动

1994年,全美教育进展评估委员(National Assessment of Education Progress)的一项报告显示,美国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有40%达不到基本的阅读水平。这项数据引起了美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克林顿于1997年发起了一项“美国阅读挑战”的阅读运动,目标是让所有美国儿童在小学三年级末就具备独立有效的阅读能力。布什政府延续前任做法,于2001年发起了《不让一个孩子落后》(No Child Left Behind)的法案。2009年奥巴马就任美国总统后,他分别提出《美国振兴及投资法案》和《冲顶计划》作为教育指导方针,继续将美国阅读行动向深度和广度推进。

2.构建分级阅读标准和体系,保护学生的阅读兴趣

美国有几套完善的阅读分级标准和体系,如蓝思(Lexile)、阅读促进计划(Accelerated Reader Search Engine, AR)、阅读发展评价体系(Development Reading Assessment, DRA)、阅读校正体系(Reading Recovery)、阅读数量分级体系(Reading Counts Level)等。阅读分级体系的核心理念是将出版物的难度等级与儿童阅读能力水平做一个匹配,实现“把合适的书籍、在合适的时间、以合适的方式送到孩子的手中”。

3.科学的监控评价措施,保证学生的阅读效果

州或地方学区规定了学生的阅读数量,并用信息技术手段来监控学生的阅读行为,并且将学校的阅读情况与政府资金支持进行关联。

调查者说

寻找校园有效阅读之路

近年来,从国家层面的全民阅读计划到中高考改革以及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都共同指向了学生阅读素养的提升。各地学校都相继举办读书节、读书周、读书月等活动,很多学校也都在积极打造书香校园。总体来看,我国中小学校的阅读推广活动,发展势头良好,效果也十分明显。

但是在势头良好的另一方面,并不说明我们校园阅读促进工作毫无问题可言,不需要我们反思和提升。笔者通过走访国内外学校的调研对比发现,我们在阅读推广的热情中需要冷静思考当前还存在的问题,从中探寻科学有效的发展路径,从而让校园阅读促进工作走向实效。

当前,部分中小学校阅读促进工作的目标还不够清晰,思路不够明确,教师难以明确定位校园阅读的相关活动。在学校走访中,很多教师表示:学校开展的阅读活动多,但是能提供的阅读方法和策略指导较少;学校图书馆的馆藏图书多,但是受学生欢迎的图书少;学校提的阅读要求多,但是跟踪监控手段少。此外,很多教师也反映,由于老师工作繁忙,无暇涉猎大量的儿童读物,因此在给学生推荐图书时存在一定的困难。

篇7

【关键词】幼儿教育特色课程自然环境

一、在幼儿教育开设游戏化课程的意义

幼儿教育就是重在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提高幼儿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的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幼儿主动探究世界的能力和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以及体验发现的乐趣。幼儿正处在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他们有活动的需要,有认识周围世界的需要,有操作物体的需要及反复练习的需要。而游戏有动作,有活动,有玩具和游戏材料,幼儿乐于从事生活化的游戏,并易于在游戏的形式中接受教育。因此,游戏化课程是最适合幼儿全方位的培养与提高的一种有效途径。

二、游戏化课程的内涵

游戏化课程是指课程实施过程成为游戏或具有游戏特征的过程。它具有游戏性、主体性、开放性及综合性。游戏性是指非游戏活动而是游戏化,主体性是指幼儿有选择权和决定权,开放性是指不同需求、不同层次的幼儿去操作、去体验的过程,综合性强调的是联系以及彼此的一种融合,无论是从游戏中经验的获取,还是能力的表现都是以整个的方式进行的,因此游戏化课程是最具综合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

三、游戏化课程的具体开设的策略

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为幼儿提供丰富的、取之不尽的游戏活动素材。触手可及的自然资源、区域活动的开设等都是幼儿园可利用的教育资源。

(一)利用本土资源

大自然的资源是非常广阔、非常丰富的;是一片丰沃的田野,也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金矿,其教育价值无处不在。只要我们广大幼儿教师大胆去尝试、探索,就能寻找出一条合适的教育模式,就能让孩子们扎进家乡教育资源的“沃土”之中,从小领略、认识本土资源,并深深地融进了他们心灵深处,绽放朵朵鲜花。

(二)创设生命区

要让幼儿珍爱生命,就应该让幼儿去感受和了解生命。对幼儿来说,感受和了解生命又是从具体直观的种植和饲养开始的。在校园的空地上可以设置专门的种植区域,根据季节的变化种各种植物。春天我们组织孩子们动手挖土坑,种上花生、豆子等,让孩子们数数种子的个数,亲手种下种子,待植物发芽,组织他们观察幼苗、拔草等等。饲养小动物,春天时饲养蚕宝宝,让孩子观察蚕宝宝如何吃东西、结茧;夏天,可以养蜗牛,看它的爬行、小小的壳,给它们制作小窝。种植和饲养活动是一个综合的活动,在参与和观察的过程中,孩子们会体会生命的发生与发展,不仅仅是植物和动物个体的特征、生活的不同,重要的是让孩子们去体悟一种生命,也能丰富幼儿关于动物与植物的关系、人与动物的关系、动物与天气等条件的关系等方面的经验。

(三)创设智慧区

益智区的教育功能主要帮助幼儿发现、了解,并展开探讨的区域,每种材料的不同,幼儿的操作方法不同,幼儿在活动过程中所获得知识经验也就不同。因此教师要有挖掘活动材料多用性的意识。例如:投放各类积木,让幼儿进行数数、分类、排序等,让幼儿形成数的概念,发展了幼儿的思维能力,促进幼儿智力发展。在活动区中,投放的数字卡片,有数字的呈现,后面还有点数的图案,这样就发挥了它的多用性。根据幼儿的发展需要,提供不同难度水平的材料。活动区材料的投放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对材料的投入要有计划、有目的,不要把材料一下子投入进去,应分期分批的不断更新,由易到难,不断吸引孩子主动参与活动的兴趣,使他们有新鲜感。

(四)学会废物利用

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环境为我们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必需的资源和条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已经作为一个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提上了各国政府的议事日程。保护环境,减轻环境污染,遏制生态恶化趋势,成为政府社会管理的重要任务。幼儿的环保意识的教育也成了我们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利用废旧纸盒等,制成了“汽车、高楼、坦克”等,用废纸盒和幼儿的绘画作品做成一个彩色电视机,陈列在教室的一角。我们巧妙将废旧素材变成幼儿教育的活教材,激活幼儿的创造灵感。还利用废旧的饮料瓶等做成花盆,栽种上小植物,装扮教室。让孩子们知道变废为宝的存在,培养环保意识。

篇8

一、在游戏中导入活动,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活动导入对教学过程至关重要。以游戏的形式导入课题内容,既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又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如在组织大班数学活动《看图列算式》的导入部分时,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对1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的掌握情况,我采取“乘火车”游戏,让每个孩子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活动前为每个孩子准备一张印有10以内加减法算术题的车票,当我将游戏规则介绍完后,孩子们迫不及待地拿出车票,认真地算着车票票面上的算术题,然后根据游戏规则说出票面上的算术题的答案,找到相应的车厢,从而在说说、玩玩中帮助幼儿复习巩固10以内数的加减运算能力。把小朋友喜爱的游戏活动运用到教学中,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以游戏的方式展开,有效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1.在游戏中提高幼儿的数学认知能力

幼儿思维发展的主要特点是具体形象性,这种思维是在直观行动思维的基础上演化而来的,其发展离不开具体的形象和幼儿自身的生活经验。因此,幼儿的数学认知活动离不开感知和动作的参与。直观形象的数学游戏可以在幼儿“具体形象的思维”与“抽象概念的数学知识”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帮助幼儿理解掌握概念、法则等知识,引导幼儿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形象的“数字歌”、“找邻居”、“找朋友”、“送信”等游戏都是借助幼儿的表演动作和生活常识理解数学知识。

例如组织小班数学活动《比较大小》时,在活动刚开始时,孩子们听说要帮助猫咪穿衣服高兴极了,纷纷到生活展示区,找到同类的两种物体(红颜色的大裤子或黄颜色的小裤)进行大小的分类,并用较完整的语言回答:“红颜色的大裤子送给大大穿或黄颜色的小裤子送给小小穿。”这种经验的主动获得,激发了孩子们学习的兴趣,使幼儿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在给大小分类、送礼物的游戏中,孩子们人人都能积极参与和动手,在整个游戏活动中兴趣很浓,一点也不觉得枯燥。通过以游戏形式开展数学活动,小班幼儿在感知知识的同时获得满足感。

2.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情感

数学游戏能创造生动活泼的教学局面,把数学教育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对幼儿没有精神的束缚和压力,有利于智力的全面发展。幼儿就是在游戏中、在玩中一天天长大和进步的。如在中班数学活动《数月饼》教学活动中,我通过中秋节小熊做月饼来过节,引起幼儿数月饼的兴趣。在师幼一起数月饼时,我说不同的月饼要送给不同的人,如大的圆月饼是送给熊爸爸的,带有小兔子图案的长方形月饼是送给小白兔的,这样提高了幼儿的积极性。幼儿都能根据月饼的大小、形状数出月饼的个数,学会按月饼大小、形状进行分类并记录,突出了活动重点,同时还学会分享。这样,不仅把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有趣,简单重复的练习也因游戏而变得生动起来,小朋友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更可以丰富和深化儿童的情感,从而陶冶儿童的性情。

3.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自我意识很强,合作意识比较薄弱,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很不利。从小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是非常有必要的,在平时数学活动设计时,我会尽可能多地安排一些合作内容,活动中鼓励幼儿合作,从中体验合作的乐趣。例如:在小班综合活动《我和瓶子做朋友》中,我以“瓶子”为主线给每个瓶子画上了点数,以小班幼儿熟悉和喜爱的“猫”为主角,用游戏和拟人化的形式灵活整合各个领域的知识,设计一系列活动过程,如找朋友合作给瓶宝宝喂豆豆、瓶乐会、送瓶宝宝回家等。在这当中孩子们不知不觉地学会了相互配合、分工合作,同时还获取了一些基本颜色、按颜色配对等数学知识,可见数学知识促进了幼儿游戏的深入。另外,同伴也是幼儿观察学习的榜样,活动中合作能力强的与合作意识、合作能力弱的一起游戏,能让孩子体验合作的愉快,激发幼儿进一步合作的内在动机,使合作行为更稳定、自觉化。

4.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人有两件宝,双手和大脑;双手能做工,大脑能思考”。教育家陶行知这句浅显易懂的话,蕴含着十分深刻的哲理。许多数学知识要通过幼儿的亲身实践,才能更好地理解,融入数学知识的游戏或者说将数学活动设计成游戏形式更受幼儿的欢迎。幼儿是在教师为其提供的数学环境中,通过自身与环境的接触,自由探索,动手、动脑、动口,在游戏中融入数学教育,更好地激发幼儿的兴趣,提高幼儿学习的积极性。

三、在游戏中结束活动,巩固幼儿所学的知识

篇9

合情推理是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在某种情境和过程中推出可能性结论的推理。合情推理就是一种合乎情理的推理,主要包括观察、比较、不完全归纳、类比、猜想、估算、联想、自觉、顿悟、灵感等思维形式。合情推理所得的结果具有偶然性,但也不是完全凭空想象,它是根据一定的知识和方法做出的探索性的判断,因而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教会学生合情推理,数学发展史中的每一个重要的发现,除演绎推理外,合情推理也起重要作用,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是相辅相成的。在教学概念之前,先让小学生猜想、发现一定的规律、内容,在教师教学时,让学生对照自己的猜想提出检验、完善、修改,然后加以类比,在这一系列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运用的不是论证推理,而是合情推理。

2.培养小学生数学推理能力的渠道

2.1促进学生良好计算习惯养成

有的学生计算能力低,固然有概念不清、没有真正理解算理、没有熟练掌握算法等原因,但没有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也是重要原因之一。有的审题习惯差,往往只看了一半就动手去做;有的书写不规范,数字、运算符号写得潦草,抄错数和符号;有的没有验算习惯,题目算完了事。针对这些现象,我们认为,要想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让学生掌握一些方法。我们将研究如何在课堂教学、课外练习、考查测试中促进学生良好计算习惯的养成。

2.2利用课堂教学提高学生计算能力

有关计算方面的基础知识广泛分布于小学数学的各册教材中,要求每位数学教师必须熟悉各册教材的教学要求,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年龄特征以及知识基础精心设计教案,灵活调控教学过程。在强化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注意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力求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计算教学过程与方法。受传统教学观念的支配,许多教师奉行“熟能生巧”原则,实施计算教学中的“题海战术”,致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厌恶计算、害怕计算。认真阅读新课标,不难发现对计算的要求提到了“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这就要求我们积极转变教学观念,把教学目标更多地定位于计算本身存在的思维历程,定位于如何开展计算课教与学的活?樱?让学生主动、愉快地参与计算,感悟计算的魅力,品尝计算的乐趣,提高计算的能力。实现算法多样化。“鼓励算法多样化”是新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理念。算法多样化的本质是让学生从自己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出发学习新知识,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而探寻解题的方法。处理好算法多样化与算法优化的关系,追求算法的合理与灵活。在教学中提倡一题多解、各抒己见。加强口算和估算教学。口算也称心算,它是一种不借助计算工具,主要依靠思维、记忆,直接算出得数的计算方式。《新课程标准》指出: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首先要从口算能力着手。要求口算的必须口算,多动脑筋,联系简便方法。

数学课程标准在发展学生的数感方面明确指出: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估算是发展学生数感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保证计算正确的重要环节,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很有益处。在计算前进行估算,可以估计出大致结果,为计算的准确性创设条件;在计算后进行估算,能判断计算有无错误并找出错误的原因,及时纠正。在学生的日常口算和笔算过程中,无论是计算前估算或者是计算后估算,都有一定的价值。

2.3发挥家庭教育对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积极作用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有效补充和自然延伸,对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学生生活在家庭中,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也是至关重要的。而今,家长对孩子都寄予了较高的期望,重视孩子各方面能力的提高,尤其重视孩子的数学学习,有些家长在自己督促、辅导孩子的同时还聘请家教人员进行数学辅导。但是,现在家长比较关注孩子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孩子参加专门的“奥数”辅导,对孩子计算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家庭教育对提高学生计算能力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因此我们将研究如何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独特的功能,加强家校联系,与家长互相沟通、互相促进,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对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支持作用。

3.培养学生小学生数学推理能力的措施

3.1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良好计算习惯的培养首先从书写开始,要求学生认真书写阿拉伯数字和运算符号,拿到题目后认真审题,看清楚题目要求,想明白算理,然后再算,算后仔细检查,作业要写得干净整洁。培养学生在计算时一丝不苟、严肃认真、及时检验的习惯。只有在教师严格要求下反复训练,坚持不懈,良好的习惯才能逐步形成。我们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做到:细心观察,认真审题,仔细抄题,书写工整,题做完后从多角度进行验算,并检查。经常这样要求,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就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错误。

篇10

【关键词】幼儿园;数学;教学

数学教育是幼儿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数学的抽象性特征,使得它在幼儿教学中成为难点。如何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地完成《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所规定的任务,培养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呢?为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体会。

一、在幼儿园活动中体现数学

新《纲要》的字里行间也无不向我们透露着“整个世界就是孩子的课堂”,在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中,任何物体,任何现象都与数学有着密切关系,教师要引导幼儿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关系,真正做到让幼儿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成长。利用生活的间隙时间,我们开展“我的飞机起飞了”的游戏,以同伴之间的问答形式展开。“我的飞机起飞了。”“飞到哪里去?”“飞到10号家里去。”10号幼儿站起来问:“我的朋友在哪里?”这时10的两个相邻数9号和11号小朋友就得马上站起来回答:“你的朋友在这里!”以反应快的朋友担任下一个起飞者。以此类推。这个游戏开始时会有些难度,主要是复习数的相邻数以及训练幼儿思维的敏捷性。游戏深受幼儿喜爱,融入数学知识的游戏或者将数学活动设计成游戏,则更受幼儿的欢迎。因为利用游戏形式进行抽象的数学知识的学习,能够有效地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幼儿思维的积极性,使幼儿在愉快的情绪中轻轻松松、饶有趣味地学习数学。有人说,幼儿是在摸、爬、滚、打中认识周围世界的,由于年龄原因,小班幼儿更喜欢运动,顺应这一年龄特点,我注意将数学练习和运动即体育游戏结合起来,让幼儿在运动中学数学,收效也很明显。如:“拍皮球”是个传统的体育游戏,我结合“1”和“许多”的教学和3以内的点数,在原来的游戏中增加了“拍一下”、“拍许多下”、“拍三下”等,让幼儿练习边双脚跳边回答:“跳一下”、“跳许多下”、“跳三下”。改编后的体育游戏更切合教学实际,也更有利于幼儿掌握数学知识。教师应在各领域中渗透数学教育,将数学内容与其它课程整合,让它们之间相互促进,相互渗透,共同提高。例如,在绘画、泥工活动中,幼儿可以获得有关空间、形状、对称意识以及体积、重量等感性经验;在健康活动中,幼儿可以有更多的机会形成空间方位意识;在科学教育中,幼儿可以自然地运用测量、数数等方法发现物体之间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关系,提高数学应用意识,发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艺术欣赏活动中,我们可以让孩子欣赏自然界中蕴含数学美的物体,如贝壳、花朵、蝴蝶、向日葵花盘等,使幼儿感受排列形式上的秩序美与和谐美,感受数学的魅力。

二、在日常生活中学习数学

新《纲要》指出:“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概念。”日常生活中包含了大量学习数学的机会,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教育资源,引导幼儿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懂得数学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例如:孩子们发现方向盘是圆的,很多房子的屋顶是斜的,幼儿园的玩具形状、颜色、大小不同。上下楼梯时数阶梯,进餐时将碗筷一一对应,整理玩具时可按形状、颜色分类。散步时可说说花草的数目、形状、颜色。互外活动时可说说自己所处的位置等等。幼儿在轻松自然的生活情景中获得了数学知识和经验,增强了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在日常活动中,教师应随机地引导幼儿学习数学,使幼儿在没有思想负担的情况下,自然、轻松、愉快地获得一些初浅的数学知识,从而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在幼儿的一日生活环节之中如:早上来园、晨间活动、区域活动、常规、教学活动中随处有数学的影子,这时我们就要及时的捕捉,为孩子所学。如:晨来园中,来的孩子的多少,就让孩子知道了一个量;男生多少,女生多少,就让孩子知道了多与少,甚至学会比多比少的感念。如在常规喝水、洗手时让幼儿明白1个小朋友用1个杯子、1块毛巾并知道小朋友和毛巾、杯子一样多。如果有一个小朋友没来就会多出一个杯子、一块毛巾。在进餐时通过分勺子让孩子感知一一对应的方法。如:分手工纸或画纸,老师便请每组一个幼儿先数一数自己组的人再按自己组的人数数出相应的纸张并分发给每个幼儿。这其中也感知到数与量的对应。学习数学就是要在实践中拿来用的。值日生工作不仅培养了幼儿为别人服务的劳动意识,而且在实践操作过程中也考验了他运用数学的能力。开饭前将幼儿分成若干组,每组5-6人,每次选出一位值日生,要求点数本组人数,说出总数。接着按本组人数点数碗筷,要求做到每人两个碗一双筷。训练幼儿点数、总数及做事的条理性。值日生轮流做,开始会出错,慢慢地情况就越来越好了。在户外活动中学数学。拍球游戏时,我们班进行了比赛活动。谁拍球多谁获胜,在拍球的过程中其他幼儿数数,然后做好记录,决出胜负,孩子们在活动中都非常认真。这个活动既锻炼了幼儿拍球技能,也锻炼了幼儿数数能力。在发放饼干的时候,我让幼儿数一数饼干上的花纹有几个,然后再吃掉它。孩子们数完后进行了交流,然后开心地把饼干吃掉,这也锻炼了孩子数数的能力。

三、结合幼儿实际,培养幼儿主动学习数学

整合课程下的数学活动,不应看成是单纯的教师讲授、演示,孩子们倾听、观看的灌输式教学过程,而应该是有机的灵活的将数学活动融入主题,强调教师为孩子们提供观察、操作、试验的机会,并鼓励和支持孩子们自己动脑动手,大胆探索,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的过程。例如,认识相邻数。我们在“我的朋友”主题中,设计了“数字宝宝”找朋友的活动,老师扮成数字宝宝“2”嘟着嘴在发愁,怎么了?原来她找不到自己的朋友了。她的朋友是谁呢?孩子们在一起互相讨论,然后根据讨论的结果将找到的朋友送给“2”宝宝,通过讨论和探索,孩子们知道了,原来“2”宝宝的朋友是她的邻居,是离她最近的数,也就是比她大1和小1的数。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不能闭门造车,把数学教学渗透到幼儿园各科教学中去,使幼儿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既发展了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又培养了幼儿的艺术兴趣,也陶冶了幼儿的情操。如,在“神奇的10元”教学中,教师首先和幼儿一起在美工区制作各式糖果,并标上价钱,然后,在教室的另一角布置成糖果店,最后,展示1、5、10元,让幼儿分辨他们的不同并介绍之间的关系。给每个幼儿10元,活动结束时,请幼儿说说买了什么糖果?花了多少钱?剩下多少钱?帮幼儿把买糖果的货币组合记录在白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