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的盈利性分析范文

时间:2023-06-04 10:04: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公司的盈利性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公司的盈利性分析

篇1

【关键词】先行指标;货币供应量;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一、引言

上市公司的盈利状况是众多人关注的焦点,有效地预测上市公司盈利增速顶部拐点和底部拐点,有助于投资者获取盈利和回避风险,也有助于企业和经济政策制定者进行有效的决策。企业的经营业绩同市场内的诸多因素息息相关,那些变动着的指标反映了诸多影响企业盈利状况的信息。鉴于此,我们可以通过有关的经济指标的走势来对上市公司未来的盈利趋势做出预测。本文借鉴国内外的一些先行指标体系,选取一部分指标,通过比较其与上市公司收入成本的走势关系判断其先行预测性。

二、上市公司盈利的先行指标的选择

上市公司的盈利等于收入减去成本。本文对上市公司的收入先行指标和成本先行指标分别进行探讨,综合收入先行指标和成本先行指标构成上市公司盈利的先行指标体系。上市公司整体收入增长的先行指标与经济先行指标相同,借鉴国内外比较典型的先行指标体系选择M2货币供应量、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新增信贷额这三个指标同上市公司收入增长走势进行对比探究其可否作为预测上市公司收入走势的先行指标。对于上市公司成本的先行指标体系则选取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贷款基准利率这三个指标来进行研究分析

2008年的金融风暴席卷全球,使世界经济陷入严重衰退。面对来势汹汹的金融风暴,中国政府迅速出台了一系列刺激经济增长的调控措施,使中国经济成功实现V形反转。受经济危机的影响,自2008年起中国经济的发展有着明显的起伏,较大的波动有利于对相关数据的走势进行对比分析,故本文选取2008年至2010年这三年的数据进行上市公司的盈利先行指标分析,有关数据来自东方财富网、RESSET金融研究数据库等财经网站和金融数据库。

三、上市公司盈利的先行指标的检验

(一)收入的先行指标体系

2008年9月份,美国次贷危机爆发,金融风暴迅速席卷全球。这场发源于美国的金融危机导致中国出口下滑,外需的疲软给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冲击。2008年上半年,企业的平均营业收入虽高于2007年同期,但同比增速逐期下滑。第三季度开始,上市公司平均营业收入开始走低,到了第四季度平均营业收入已经不及2007年同期。在全球需求与消费下降的市场环境下,众多的公司经营困难,面临资金链断裂、裁员、减薪甚至濒临破产。其后,在政府大规模的经济刺激计划和产业振兴规划下,我国经济开始回暖。2009年第一季度平均营业收入滑至低谷之后企业效益开始好转并稳步提高。

1.货币供应量M2

货币供应量,是指一国在某一时期内为社会经济运转服务的货币存量,根据流动性大小划分为四个层次。其中M2指广义货币,其数值是社会流通货币总量、活期存款、定期存款以及储蓄存款之和。货币供应量对经济的影响是通过利率进而影响投资实现的。货币供应量减少,利息率提高,此时政府采取的是紧缩的货币政策,政府要回笼资金,减少在社会中流动的资金,因此,投资和社会支出会相应的缩减。

这三年来,M2货币供应量逐月增加,一直保持着增长的态势。2008年的时候,M2货币供应量同比增速逐期下滑,于2008年年底到达一个最低值。进入2009年,M2货币供应量同比增速开始回升,并在2009年底达到一个峰值。之后,受货币供应量增长放缓和基数较大的影响,2010年M2货币供应量同比增速再次下跌。对比企业平均营业收入同比增速,营业收入同比增速是在2009年第一季度到达低谷,2010年初达到峰值,均晚于M2货币供应量一个季度。所以,M2货币供应量是营业收入的先行指标,提前三个月对营业收入增速走势做出预测。

2.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

固定资产投资是指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的经济活动,它是使社会固定资产增加,生产规模扩大,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手段。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投资与经济总量呈现同步增长的趋势,换言之,投资增长与经济总量增长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两者之间的关系表现为相互制约,相互促进,一方面投资对经济增长有着强有力的推动作用,投资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而另一方面经济增长水平又决定投资总量水平。

2008年第四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增速放缓,企业平均营业收入也在这一季度大幅度下跌,低于前一年同期。而后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增速开始上升,企业平均营业收入增速下跌放缓,也开始稳步回升。等到了2010年初,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增速再次放缓,一季度之后,平均营业收入增速也出现了下跌。所以,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作为企业收入的先行指标,当其增速放缓或下跌时,可以预测企业的收入状况也将不及前期,同比增速下跌。

3.新增信贷额

新增贷款指借款企业第一次向这家银行贷的款。假如贷款到期了,企业正常偿还了这笔贷款后,再次向银行申请贷款,这样也叫新增贷款。随着经济增长模式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转变,资本的投入同经济的增长之间的关系越发密切。信贷增速的回落将导致经济增长放缓。

篇2

一、会计准则与盈余管理的关系

随着中国股票市场的蓬勃发展,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出现了很大的波动,有鉴于此,从2007年开始,我国政府颁布的新会计准则就已在所有上市公司全面实施,以期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起到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通常意义上讲,会计准则制定得太宽泛,就会给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创造更多的空间,使其拥有更多的剩余选择权;而会计准则制定得太详细,则会导致会计人员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无法找到适用的处理方法。新会计准则的制定充分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具体而言,主要有资产减值准则、关联方披露准则以及债务重组准则,这些准则对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起到了一定的约束作用,但是在资产与负债的初始分类、后续计量以及公允价值的使用等很多方面都严重依赖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一些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往往会打新会计准则的“擦边球”以达到证券分析师的预期,这使得新会计准则在运用过程中面临着诸多的挑战[1]。

二、新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限制

(一)会计政策的强制性要求得到提高

新会计准则实施之前,上市公司一旦出现亏损不可逆转的情况,就会加大资产减值的计提力度,下一年再通过资产减值的转回,从而实现扭亏为盈,这也是实务界通用的盈余管理手段,而新会计准则对于长期资产减值的计提是不允许转回的,其目的是减少上市公司利用长期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新会计准则合并报表范围的确定更关注上市公司的实质性控制,这一变化对上市公司合并报表利润产生了很大影响,明确了公司所要承担的债务,同时也可以有效限制一些通过关联交易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发生。新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的使用作出了改进,明确了使用的前提和范围,以确保公允价值不被滥用。从新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限制中能够看出,会计政策的强制性要求得到提高,可选择性有所降低。

(二)会计政策的可操作性进一步细化

针对原会计准则可操作性不强的问题,新会计准则特别制定了资产减值原则,将销售价格改成公允价值,使得资产的可回收金额更容易被确定,同时也对如何确定资产的公允价值以及预计处置费用等问题提供了比较详细的操作指南。原会计准则要求上市公司以单项资产为基础计提减值准备,以确认相应的减值损失,而在实际操作中很难对单项资产的可回收金额进行确定,为此,新会计准则又引入了资产组的概念。此外,新会计准则还对创新金融业务以及套利保证等新业务的确认、计量和列表进行了统一规范,这些举措使得会计政策的可操作性进一步细化,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2]。

三、基于新会计准则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具体行为

(一)资产种类的划分

新会计准则在对资产种类的划分上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改变了原会计准则在细则上进行详细规定的做法,而是按照管理当局持有意图进行划分,这一改变使得上市公司披露的会计信息更加接近其真实的财务状况,但是这种划分方法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如管理当局的持有意图难以判断,变通资产的划分种类很容易给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留下空间。通常,对资产种类的划分来进行盈余管理的途径主要包括对金融资产的划分与对固定资产和投资性房地产的划分。

按照新会计准则的要求,对上市公司所持有的金融资产可以划分为持有至到期的投资、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以及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指的是到期日和回收金额可确定,上市公司有明确意图且有能力持有至到期的非衍生金融资产,对这部分资产应按照实际利率和摊余成本进行后续计量,持有至到期投资在债券发生增值时,上市公司对增值部分并不能进行确认;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指的是金融资产中的“补缺”账户,这部分资产伸缩性比较大,非常适合充当上市公司利润的调节器,在新会计准则下,上市公司所持有的可控出售金融资产正在逐年上升;交易性金融资产指的是以投机为持有目的且具有活跃市价的金融资产,在新会计准则下,由于这部分资产每期的公允价值变动都要转入当期损益,将直接影响到当期的净利,对上市公司而言,并不容易对这部分资产进行风险控制。

按照新会计准则的要求,上市公司持有房地产的目的是为了获取资本增值,那么该房地产将被视为投资性房地产,投资性房地产可选择使用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很多上市公司都看到了房地产中蕴含的巨大潜在收益,因此在新会计准则实施后,一些上市公司便将自用的房地产转换为投资性房地产,这种转换交易行为比较常见[3]。

(二)资产减值的判断

新会计准则大量引入公允价值,符合了目前上市公司投资决策相关的报表导向,但是并没有将对流动性资产计提减值损失的规范独立出来,当找不到造成资产减值的原因时,在原计提范围内就会将已计提的资产减值转回,这就为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留下了空间。为了防止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新会计准则下,资产减值损失一旦确认,在之后的会计期间不得转回,但这种规定并没有考虑到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的区别,固定资产在一定年限内需要对资产的账面价值进行计提累计折旧,某些上市公司在利润较高的年度会对固定资产计提大量的资产减值,使当期利润得以降低,同样也达到了平滑利润的目的。

(三)特殊交易的处理

为了对关联交易进行限制,新会计准则对关联方关系的认定、关联交易披露的范围、内容都进行了详细的规范,但是这些规范在实际运用中反而增加了上市公司进行会计操作的可能性。关联交易非关联化已经成为上市公司处理关联交易的一个趋势,借助中间企业对关联交易进行过渡,就可以达到规避会计准则的目的,关联交易非关联化主要体现在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两个方面,债务重组能够使原债务人获取重组利得,按照新会计准则,这部分所得将被计入营业外收入,如果原债权人发生重组损失,则被计入营业外支出;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就是以物易物,基于市场需求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能够降低上市公司的交易费用,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与资产重组类此,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也难以摆脱关联交易的怪圈,按照新会计准则的规定,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并不需要付出实际的现金流,账面调整的欺骗性更强。

篇3

【关键词】 会计准则; 上市公司; 盈余管理

一、盈余管理的定义

对盈余管理的定义,不管是在西方国家还是在我国,都还没有一致的定义。本文对盈余管理的观点是:盈余管理是一种在不违反法律、法规及会计准则的前提下,企业管理当局利用会计(会计政策变更等)或非会计手段(安排交易),利用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的漏洞或未涉及的领域(因为会计准则具有滞后性)以及会计原则的可选择性,凭借一定的职业判断,有目的地选择更有利于企业的会计处理方法,对财务报告中有关盈余信息披露或辅助信息进行管理、最终导致财务报告没有公允地反映出企业的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的行为。其目的是误导其他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经营业绩的理解,影响那些基于会计数据的契约,最终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或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

二、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和主要手段

(一)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

在我国资本市场上,诱发上市公司过度盈余管理的主要动机是:应付证券监管机构的监管政策,为了证券的公开发行及提高发行价格,后续再融资动机;防亏及保牌动机;炒作股票、提升公司形象动机;管理人员追求高额报酬动机。

在我国,企业上市的资格是一个稀缺资源,需求远远大于供给,只有少数企业能够得到发行股票的资格。股票上市的定价是和企业每股收益相挂钩的,也就是说企业的每股收益越高,股票的定价也就越高,也可以筹集到更多的资金。这就促使企业为了能够上市并达到一个较高的发行价格产生对盈余进行管理的强烈动机。当公司上市后,为了维持上市资格,在连续的三年中,只要有一年不是亏损的,即可保住上市公司的“壳”资源,盈余管理的空间比较大。税收动机也是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一个特殊的动机,尤其是我国税收优惠政策比较多的情形下,管理当局为达到避税的目的,更有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现在已有许多上市公司为高级管理人员提供高额奖金或认股权证,以激励其努力工作,创造业绩,实现公司目标,而用来反映经营业绩的会计盈余信息对他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有的管理当局为贪图巨额报酬,并为保住职位或升迁,则希望通过管理而使公司的盈利能达到预定目标。另外,隐性报酬与公司业绩呈正相关,而评价高管人员业绩的重要依据是会计盈余,故在隐性报酬的驱动下,上市公司管理当局也有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

(二)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主要手段

1.利用关联交易进行盈余管理。我国上市公司大部分是由国有企业改制而来,国企将其优质资产剥离出来,包装上市,原企业改造成母公司集团。许多上市公司的关联方交易采取了协议定价的原则,定价的高低完全取决于上市公司的需要,使得利润在母公司与上市公司之间转移。利用关联交易进行盈余管理,其实质是通过合法不合理的方式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将关联交易产生的利润向上市公司转移,而亏损则转出上市公司。其主要方法有关联购销,费用负担转移,租赁经营,资产转让,托管经营等。

2.利用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变更进行盈余管理。会计准则提供了企业在一定范围内选择会计政策和估计的权利以便能够更好地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但变更的影响要在会计报表附注中说明。因此有部分公司巧妙的运用了会计准则和制度的灵活性,通过会计政策和估计变更达到管理盈余的目的。

3.利用合并会计报表范围的变动。上市公司通过年度之间收购或出售等手段,增加新的子公司或减少原有的子公司,从而改变合并会计报表年报编报的合并范围,操纵公司当年或以后年度的合并利润表,为实现盈余管理大开方便之门。一些亏损的或盈利能力差的上市公司往往通过持股比例变化的手法,来改变合并报表的范围从而操纵盈余。通常的做法是在原合并范围的基础上减少一些亏损的或盈利能力差的子公司,或者增加一些盈利能力好的子公司,从而提升合并利润。

4.利用长期投资核算方法的变更。《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当投资企业占被投资企业权益的20%以上并对被投资企业有重大影响时,应采用权益法核算长期股权投资,否则只能采用成本法核算。按照成本法核算和按照和权益法核算的投资收益存在很大差异,有些上市公司出于调节利润的需要,利用对“重大影响”原则性规定上的模糊性,在变更股权投资核算方法上做文章。

5.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界定ST上市公司是否退市时,仅着眼于其是否盈利,而不考虑非经常性损益的影响,因此,作为企业利润总额的组成部分,非经常性损益由于其本身的特殊性质,往往成为企业管理者进行盈余管理的手段。在扭亏公司、微利公司中普遍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调节利润,这一现象也早就被一些实证研究所证明。

6.利用收入、费用的确认进行盈余管理。我国会计采用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进行会计核算,因此企业可以通过收入费用的确认来进行盈余管理。当企业当年效益很好时,为了对以后年度的利润有个确定的保证或者预期利润会下降,企业会采取递延确认收入,当以后期间才确认。这样可以平滑公司的利润,给市场一个稳定的趋势,可能让投资者认为企业发展良好,高估本期收益。相反的,企业业绩下降时,达不到相关政策的既定水平,因此可能会采取提前确认收入,以满足当期利益需求。与此相对应的就是费用的推迟确认和提前确认。

7.利用资产重组进行盈余管理。资产重组最初的目的是使企业优化资产结构、完成产业调整、实现战略转移等目的而实施的资产置换或股权转让等行为。资产重组具有使上市公司一夜之间扭亏为盈的神奇功效,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利用时间差,如在会计年度即将结束前进行重大资产买卖或股权置换重组,确认暴利;二是不等价交换,即借助关联交易,在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之间进行“以垃圾换黄金”的利润转移。

8.改变应计项目的确认时间和确认金额。权责发生制的会计原则赋予了会计人员在一定程度上主观界定应收、应付、待摊项目确认时间和金额的权利。在应计制下,预计一些损失或多摊销一些费用往往被认为是谨慎原则的结果,并不会引起外部信息使用者的注意。有些公司利用待摊项目达到隐瞒费用、虚增利润的目的。

三、现行会计准则与盈余管理

(一)会计准则与盈余管理的关系

会计准则从产生开始就肩负起了抑制盈余管理的使命。但是,由于它本身固有的特点,会计准则并不能将盈余管理完全抑制住。

会计准则是规范指导会计实务的。在一般情况下,会计实践的发展和新经济行为的出现都要快于会计准则的制定,在准则制定滞后的这个期间,企业可以有很长的自我判断和认定阶段来进行盈余管理。作为会计确认、计量的基础,准则规定的是权责发生制,因此在会计处理方法上就会产生预提、待摊、递延和分配等,将各个期间的收入与费用、收益与损失相配比。这样做的目的是更加准确地计量损益,真实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但是在确认和计量的过程中,就需要会计人员的自我判定、认定,在这个判断认定过程中,也就为盈余管理提供了空间。

会计准则是规范财务会计信息披露的,投资者及其他利益相关者要对一个企业进行评估,对会计信息的需求是必不可少的,会计信息很可能左右投资者的决策,使资本流向不同的地方。因此会计准则是各个经济利益相关方和准则制定者之间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利益各方的一个折中,因此在处理事务中,既有限制死的,但是同时也给各个企业有自我选择的机会,毕竟各个企业所处的行业,面临的环境条件不同,准则制定者不可能将所有面临的情况一一想到,也不可能将所有情况全部用准则规范。因此企业有根据自身所处的环境,在一个既定的大规则下,为了更好的反应企业的经济状况和经营成果,可以选择不同的处理方法。由于企业拥有这个选择权,因此就给盈余管理提供了操作的可能性。

盈余管理是在不违反法律、法规及会计原则的前提下,通过利用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漏洞或者可选择性以达到目的。因此会计准则天生为盈余管理创造了条件和方法,但是盈余管理和反作用也促进了会计准则的制订和完善。盈余管理的大量出现,导致资本配置不合理,产生不良的经济后果,使投资者对市场丧失信心,促使准则的制订者会重新考虑准则的制订和修改,重新达到一个均衡的水平。

可见,会计准则和盈余管理其实是相互作用的。现行会计准则对于会计中的计量,确认,披露和对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产生了巨大的改变,对盈余管理手段也会产生变化。既有抑制的一面,同时也会产生新的方法,因为盈余管理不可能完全消除。

(二)现行会计准则对盈余管理的抑制作用

现行会计准则主要是在会计估计和会计政策的选择项目上压缩了企业的选择空间范围,如在合并报表、资产减值、存货发出计价等方面的规定更加严格,从而规范和控制了企业对利润的人为操纵、粉饰经营业绩等行为,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本文将从会计的确认,计量,披露和对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等方面讨论现行会计准则对盈余管理的抑制作用。

1.在会计的确认方面,以往,亏损企业可以通过控股合并以达到扭亏为盈的局面,在现行会计准则中,明确规定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按照账面价值计量,不再按照公允价值进行调整,也不形成商誉,合并对价与合并中取得的净资产份额的差额调整权益项目;在编制合并利润表时,被合并方在合并以前实现的净利润在利润表中单列一项反映。

2.在会计计量方面,如在存货发出计价的方法中,取消了后进先出法,使上市公司的存货流转得以客观的历史成本计量。存货发出计价方法的选择会直接影响到当期费用的高低,进而对利润产生明显的影响。以往企业通过变更对存货的计价方法就可以达到调节当期利润水平的目的,新规定使上市公司利用存货计价方法进行盈余管理的途径被彻底堵死。如在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中,以往通过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和转回来进行盈余管理,为我国一些上市公司经常使用的重要手段之一,按照新的会计准则的规定,对长期资产计提的资产减值损失不能转回,只能在处置相关资产后,再进行会计处理;对于资产减值的情况,现行会计准则中要求进行披露以防止投资者的信息不对称和不能清楚了解公司情况,这样,一些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和转回进行盈余管理的空间将大大缩小。

3.在会计信息披露方面,力图减少信息不对称而引起的误导,帮助投资者作出正确的投资决策。对信息披露要求的加强体现在各个具体准则中。

在《企业会计准则第35号―分部报告》中,要求企业应当区分主要报告形式和次要报告形式披露分部信息,要求企业根据业务的性质,将其中的一种分部方式作为主要报告形式,另一种分部方式作为次要报告形式,不同的报告形式,所披露内容有所不同,目的是使投资者重点了解公司的情况。

在《企业会计准则第36号―关联方披露》中,要求加大关联交易的披露。要求以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判断是否为关联方关系,而不仅是法律形式;财务报表披露应根据一方对另一方实质上的直接或间接控制、共同控制或施加重大影响关系,或根据两方或多方实质上同受另一方控制关系确认关联方,并且规定在合并财务报表中,必须披露企业集团成员之间的交易和分别按关联方类别披露集团内部的关联方关系及交易金额。总的来说,新准则不仅加大了关联交易披露的范围和内容,而且将以往较为概括的要求明确化和具体化,增强了关联交易的透明度,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上市公司通过关联方交易进行盈余管理的不当行为。

在《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中,规定凡是母公司所能控制的子公司都要纳入合并报表范围,而不以股权比例作为衡量标准。合并财务报表的种类不仅包括合并资产负债表、合并利润表和合并利润分配表,而且还包括合并现金流量表、合并所有者权益增减变动表和附注三个部分,其中对合并现金流量表编制的规定及时有效地填补了现行实务当中的理论空白。剔除了企业通过分离手段,将经营业绩不好的子公司减少持股比例,而将其从合并范围中剔除或者是提高盈余公司的持股比例,将高盈利公司纳入合并范围最终达到增加企业利润的目的。并且新准则也在信息披露方面进行了规定,如“本期不再纳入合并范围的原子公司,说明原子公司的名称、注册地、业务性质、母公司的持股比例和表决权比例,本期不再成为子公司的原因,其在处置日和上一会计期间资产负债表日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金额以及本期期初至处置日的收入、费用和利润的金额”。这些规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上市公司通过整体出售或者减持股份的方式,将原来列在合并报表范围的子公司排除在当年合并报表范围外的盈余管理行为。

4.在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方面提出了新的标准。会计信息的处理很大程度上需要会计人员的专业判断。现行会计准则对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在《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准则中,递延所得税资产可确认上限的判断和期末递延所得税资产减值的判断;《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准则中,无形资产摊销方法和摊销年限的确定;《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准则中,一般借款利息支出的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等,这些都需要会计人员具有较高的专业能力和较强的业务素质。因此,新准则的实施对会计人员的专业能力和业务素质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迫使会计人员进一步加强专业知识学习,以不断增强其业务判断及业务处理能力;另外,还要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从思想上遏制利用各种手段操纵会计信息、损害投资者利益的做法,以提升会计信息的质量。

(三)现行会计准则下盈余管理的新空间

1.在会计确认方面,首先对无形资产进行了新的确认,新准则将公司内部的研发费用分为两个阶段处理:研究阶段的支出于发生当期直接计入损益;开发阶段的支出只要符合准则规定的条件就可予以资本化。但是一个企业的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的时点企业可以进行人为的控制,开发阶段符合条件的支出是相对模糊的、不容易区分的,并且企业的研究相对披露的信息较少,外部信息需求者掌握的内容较少。这个资产的确认给了公司很大的操作空间,当企业需提高业绩时,提高资本化支出;当需要降低业绩时,只需增加费用化支出。上市公司可以通过研发费用是否进入无形资产成本中,来控制企业的费用,以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同时对于无形资产的摊销方法、摊销年限也具有可选择性,并且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不予摊销。这在相当程度上增加了上市公司利用无形资产摊销进行盈余管理的可能空间。

其次是扩大了借款费用资本化的资产范围和借款范围,现行会计准则规定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是指需要经过相当长时间的购建或生产活动才能达到预定可使用或可销售状态的资产,这就意味着可以资本化的资产不仅包括固定资产,还包括需要相当长时间才可达到销售状态的存货和投资性房地产等,更为宽泛的资本化条件给上市公司带了更大的盈余管理空间。

2.在会计计量方面,首先是有条件地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新准则在投资性房地产、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易等方面都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计量可以较真实的反应企业当前的活动,但是我国的资本市场不够发达,市场不够完善,对于公允价值的确认还存在问题,因此上市公司可能不当使用公允价值,以达到盈余管理目的。

其次是固定资产仍然是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经常使用的一个科目。虽然现行会计准则规定企业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损失不允许转回,但在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折旧方法和预计净残值等方面还是可以进行会计估计变更的。当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及预计净残值和原先估计数有差异,应当予以调整。上市公司的固定资产价值一般较大,只要有证据证明其使用寿命和净残值与估计数有差异,就可以通过会计估计变更,采用未来适用法,简单地改变当期或者以后期间的折旧费用,达到企业盈余管理的目的。

3.在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方面,现行会计准则对会计人员的职业素质要求提高了,但同时留给职业人员判断的空间也增加了。如对商业性质的判断,无形资产中,研发费用的资本化支出和费用化支出的判断,对于收入、费用等的一个相应判断,都需要会计人员作出决定,如费用的递延和提前确认。根据权责发生制原则规定要求当期的收入与其相关费用应相互配比,然而现实中费用的受益期很难确定,费用如何在各个会计期间分配及分配多少需要一定的主观判断,上市公司管理层正是利用这一点,进行盈余管理。

由上述分析可知,现行会计准则在相当程度上从会计的确认,计量,披露和职业判断中缩小了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选择空间,限制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可能,但同时也在会计确认、计量和所需要从业人员职业判断的另一些方面给上市公司留下了盈余管理的余地,甚至扩大了上市公司管理当局的操作空间。从另外角度来看,只要会计准则为企业留有职业判断和估计的空间,那么盈余管理作为准则制订者和执行者之间的动态博弈就不可避免。

四、政策建议

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盈余管理是不可能消灭的,适度的盈余管理可以让各方都得到利益,但是过度的盈余管理行为造成的后果却是严重的,在我国现有的情况下,应防止过度盈余管理行为的负面影响。根据本文的研究分析,特提出以下几点意见供参考。

一是加强会计信息的披露。从盈余管理的手段中分析,不管企业怎么进行操纵,都会在会计的确认、计量和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中进行,因此应加强这些方面的披露,并且各方利益相关者也应重点关注这些信息。

二是改革、完善我国的监管制度。由于我国上市公司的上市资格、维持资格都和会计盈余有着莫大的关系,因此企业为了这些利益,就有动机进行盈余管理。为了消除潜在的诱发公司盈余管理的政策因素,就必须继续推进监管政策的市场化改革,对相关法规制度加以修改和完善,引入更多的评估机制,以弱化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加快股票发行制度的市场化进程。

三是继续完善会计准则,提高会计准则质量。会计准则是制约盈余管理的最为关键的因素,应该继续完善会计准则,提高会计准则的质量。在现阶段,完善我国会计准则的指导思想应该放在压缩会计准则留下的自由空间,最大程度地减少公司管理层的会计估计和职业判断;要尽量减少会计准则中的模糊性语言和概念,减少会计准则中可供选择的会计程序和方法,以缩小会计政策选择的空间范围;要着重研究被利用来进行盈余管理的项目及其案例,总结出其一般规律,并借鉴国内外学者对盈余管理实证研究的成果,对已颁布的会计准则不断进行修订。

【参考文献】

[1] 颜梦宏,傅蕴英.基于收益平滑动机的盈利公司盈余管理实证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9(3).

[2] 耿照源,邬咪娜,高晓丽.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J].统计与决策,2009(10).

[3] 于李胜.盈余管理动机、信息质量与政府监管[J].会计研究,2007(9).

篇4

[关键词] 公司治理;独立董事;盈余管理;路径及原因;措施

[中图分类号] F640 [文献标识码] B

盈余管理虽然在目前仍然是一个中性概念,但长久以来受到法律监管不完善的影响和个人利益的引导,上市公司管理层在进行公司的盈余管理经常会有过度盈余管理的情况,这不仅会对公司正常运营产生负面影响,降低会计信息质量,也会使资本市场的长远发展受到阻碍。为了控制管理层的过度盈余管理行为,需要有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独立董事制度作为公司治理机制中的组成部分,对盈余管理也能够产生有效地抑制作用。然而很多独立董事并没有完全发挥其在盈余管理方面应有的作用。

中国证监会于2001年8月颁布《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开始对国内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制度作出规范性要求,并在2014年由上市公司协会《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履职指引》作为修订。推行这些制度性文件是希望通独立董事规范、尽职的履行职责,能够对上市公司管理层的行为进行监督和约束,提高公司治理水平,进而抑制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独立董事能否对公司过度盈余管理发挥应有的抑制作用,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独立董事对盈余管理产生影响的路径分析

(一)掌握上市公司信息

为了使独立董事掌握上市公司的财务以及相关内外部信息,一方面,需要独立董事按规定出席股东大会、董事会和各专门委员会会议,了解公司内部的运行状况,特别是针对那些会为盈余质量带来重大影响的事项进行调查;另一方面,需要管理层充分的披露这些信息,积极的配合独立董事的调查,为独立董事营造良好的履职环境。

(二)对已有信息进行分析

在独立董事对掌握的信息进行分析,尤其是利用自己的财务知识鉴别管理层的盈余管理时,不仅需要独立董事合理的知识结构、专业的胜任能力、客观的判断,还需要独立董事有足够的时间、精力和积极性。

(三)提出建议并做出报告

在对上市公司的信息进行分析后,需要独立董事根据自己的分析和判断向董事会进行合理的提议,并向公众股东和监管机构根据自己的履职情况以及对公司的治理情况进行述职报告。

二、独立董事没有对过度盈余管理起到抑制作用的情况及原因分析

(一)独立董事没有发现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

独立董事没有发现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情况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信息不对称,另一种是专业胜任能力不足。

信息的不对称是在由于独立董事受出席的会议次数影响,对公司内部情况了解不充分,再加上独立董事一般都是在公司兼职,收集信息的时间和精力都有限,所以虽然可以通过对财务报表的分析发现管理层的应计盈余管理行为,但对于更加隐蔽的真实盈余管理行为没能进行有效的识别。虽然《履职指引》中对独立董事的现场工作时间做出了原则性规定,但是规定的时间不够,加上管理层可能会有意隐瞒,独立董事很难真正的掌握公司的实际情况。

专业胜任能力不足体现在独立董事的财务专业能力弱,知识结构单一。如果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行为的手段更加高明,加上独立董事对公司内部情况了解不够充分,就会使一些专业能力相对薄弱的独立董事难以判断管理层的盈余管理行为。虽然规定独立董事中必须有财务专业背景的独立董事,但是这些财务型独立董事可能没有更多关于上市公司所处行业的专业知识,对于上市公司的有些真实盈余管理行为同样难以分辨。

(二)独立董事发现但没有抑制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

独立董事发现但没有抑制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情况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进行消极的公司治理,另一种是与管理层或者大股东勾结。

独立董事进行消极的公司治理有两种表现,一种是选择辞职,“用脚投票”表示对该公司的不满,但是对辞职公告含糊其辞,另一种是继续留任,“坐领干薪”不参与或者仅在形式上参与公司治理。但引发这两种表现的原因,是现有的独立董事的任免和薪酬机制不够完善。独立董事的提名、选举和薪酬都是在公司的股东大会和董事会进行决定的,大股东和管理层都直接或者间接地参与了这个过程,独立董事因此很难对大股东和管理层进行真正的监督。虽然《履职指引》中规定公司不能无故辞退独立董事,但是仍可能对独立董事施加其他压力使他们对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保持沉默,不愿意再进行积极的公司治理活动也不愿意对外进行披露。并且独立董事的薪酬目前有很大的差距,因为识别真实盈余管理需要耗费时间和精力,所以薪酬过少会使独立董事失去抑制盈余管理积极性,相反薪酬过高又可能会使独立董事失去独立性。最终独立董事对于声望和利益的权衡会使他们做出辞职或者留任的两种不同选择。

独立董事与大股东或者管理层勾结有三种情形,一是与大股东勾结,通过盈余管理,协助大股东掏空公司的利润;二是与管理层勾结,协助管理层粉饰报表的行为,掩盖真实的盈余水平;三是与大股东和管理层串通一气,借由盈余管理掏空公司或是进行财务欺诈。这三种情形都是由独立董事失去独立性造成的,而这种独立性的丧失可能是独立董事职业道德的水平不够高、经济上的压力比较大和对独立董事的监管不够严格。

三、提升独立董事抑制公司过度盈余管理的具体措施

(一)加强独立董事的独立性:

独立行是独立董事履职的首要条件,可以分为形式上的独立和实质上的独立。形式上的独立在《指导意见》中有明确的规定,一般的上市公司独立董事都能够符合条件。而实质上的独立,很难真正的被衡量,这就导致现在的独立董事难以真正的履行自己的职责。

为了维护独立董事实质上的独立性,首先为了规避道德风险,需要独立董事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以及对独立董事履职情况的监督和考核制度,这样才能避免独立董事与管理层或者大股东相勾结的情况;其次为了使独立董事能够真正独立于大股东和管理层,需要健全的独立董事的任免制度,可以由其他独立监管机构提名再进行股东大会选举,并实行定期轮换;最后是为了同时维持独立董事的独立性和积极性,需要完善独立董事的薪酬制度,可以参考独立董事履职情况与薪酬关系的模型,再根据上市公司和独立董事的实际情况,由公司的股东、监管机构和独立董事三方共同议定薪酬和失效。

(二)完善独立董事的履职环境:

独立董事的履职环境可以分内外部两部分,内部履职环境包括对独立董事工作的配合程度、董事会结构、内部控制环境以及等,外部履职环境包括法律环境、社会监督环境等。

为了为独立董事营造良好的履职环境,一是提高公司内部对独立董事工作的配合程度,保障独立董事出席会议的次数并在合理范围内多召开董事会会议,使独立董事能够获取充足的信息;二是增加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的比例,虽然现有一些研究发现独立董事的比例与盈余管理关系不显著,但原因还是独立董事比例不够大,导致这些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无法与其他董事抗衡;三是需要公司运行良好的内部控制,避免发生大股东或管理层凌驾公司内部控制之上进行盈余管理的情形;四是使独立董事有行使权力以及维护权利的渠道,这就需要良好的法律环境;五是为了独立董事能够更好的履行职责,需要以社会监督为辅助,及时帮助这些独立董事正确的履行职责。

(三)强化独立董事的知识结构:

独立董事的知识结构主要包括财务、法律和公司经营业务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有大量的研究表明,有财务背景的独立董事能够更有效的削弱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提高盈余质量,这是由于财务型的独立董事可以通过自己的专业知识再结合公司财务以及相关的信息来对公司进行分析,最终实施有效的监督。

为了使独立董事能够实施更有效的监督,需要独立董事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合理的知识结构,这可能需要在每个相关的专业或领域都聘请专业人士,这样独立董事之间可以相互交流意见,对盈余管理尤其是真是盈余管理发挥更充分的监督作用。

(四)重视选用本地域的独立董事:

独立董事所处的地理位置对其是否发挥对盈余管理的削弱作用有很大的影响。本地的独立董事可以更多的出席会议,方便对上市公司进行调查,从而了解更多公司的信息,但是容易发生与管理层或大股东勾结的情况,影响独立性;而非本地的相比本地的独立董事可能会更多在获取信息的渠道和时间上受到限制,但是独立性较强。

根据已有的研究结论,发现独立董事本地化对削弱盈余管理有更积极的影响,所以还是应该加强独立董事的本地化,使之获取更加充足的信息,而在独立性方面,则需要多方的努力,共同维护。

[参 考 文 献]

篇5

【关键词】 并购;管理者;过度自信

一、引言

资本市场条件下,并购作为资本经营的主要方式得到了广泛运用。随着资本市场强大变革力量的推动,公司并购已成为现代经济社会中最有意义的经济活动之一。20世纪90年代,我国资本市场正式设立以来,上市公司并购活动就持续不断,并且随着相关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并购活动日渐成为我国上市公司寻求发展的重要渠道。

虽然并购活动日益活跃,但并购是否真的能产生绩效,理论界并没有统一的结论。而许多学者对上市公司并购绩效问题研究表明,目前上市公司并购大多是低效率并购或并购的长期绩效不显著。那么低效并购的原因是什么,既然并购是低效的,为什么仍有如此多的上市公司高管对并购乐此不疲?Roll(1986)以公司管理者过度自信的心理特征为依据,提出了管理者自大的兼并报价理论。他认为市场是高效的,但个人管理者有过于自信的倾向,管理者会对目标公司的价值有过于乐观的预测,从而在竞标中成为“胜者之诅”的牺牲品。自大理论表明,即使对价值无影响,并购也有可能发生,这一观点为研究公司并购行为提供了另一种视角,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低效并购可能与管理者过度自信有关。

本文从管理者自信这一独特视角研究公司的并购行为,全面分析了管理者自信对并购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阐述现有研究的问题及对策,以利于研究的进一步突破。

二、过度自信理论与管理者行为

过度自信理论发源于社会心理学,指由于受到诸如信念、情绪、偏见和感觉等心理因素的影响,人们常常会过度相信自己。正如Taylo和Brown(1998)所言,过分乐观的自我评价、不切实际的乐观情绪是常人思维中的一个典型特征。因此,过度自信现象在社会生活和经济活动中随处可见。

管理者过度自信,在一定意义上是一种认知偏差,是个体和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管理者一般认为自己所拥有知识的精确度要比实际上所具有的精确性更高,因此对事件发生概率的估计总是走向极端。很多研究表明公司高管通常比普通员工表现出更为显著的过度自信倾向(Weinstein,1980;Wang,2000;Alick和Klotz,1995等)。

对管理者来说,过度自信产生的优越效应可能会延伸到投资、融资等经济决策中。March和Shapira(1987)调查表明,管理者总是低估内在的不稳定性,相信自己能全面控制公司的经营业绩。Hackbarth(2004)研究表明,过度自信的管理者并不遵循融资优序理论。Ben David等(2007)发现,过度自信的CFO倾向于承担更多债务,且主要是长期债务。我国学者郝颖等(2005)在对实施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的研究中也有类似发现。并购是公司的一项重大决策,管理者是并购决策的主要实施者,本文着重分析管理者自信对公司并购行为的影响。

三、管理者过度自信对公司并购的影响

并购是企业的一项重大生产经营活动,是企业发展壮大的重要途径。并购是把双刃剑。成功的并购可以给企业带来良好的发展契机,使企业迅速实现对外扩张和资源优化配置,不成功的并购对企业却是一场灾难。因此,是否进行并购需要管理者谨慎决策。而管理者过度自信的非理却往往使公司高管不能理性决策,管理者过度自信对企业并购的影响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管理者过度自信在公司并购活动中常会产生两个问题:(1)委托问题。随着并购后公司规模的扩大,并购方管理者在并购后职权范围相应扩大,这时就会产生管理者与公司股东之间的委托问题。由于信息不对称,过度自信的管理者可能进行对公司不利而对个人有利的并购。(2)高估自身能力和并购协同效应问题。企业并购后,尤其是横向并购后,管理者是否具有管理并购后企业所需技能是很突出的问题。如果管理者盲目并购,过度自信地认为能够有效管理因并购而产生多元化的企业,就可能造成低效并购。并且管理者错误地认为并购能产生很好的协同效应,从而付出过高的并购对价也会导致低效并购。低效并购可能使企业面临高负债、股权分散等一系列问题,因此管理者过度自信使并购并未创造价值。

Roll(1986)在管理者过度自信影响公司并购方面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他提出管理者自大假说以解释并购中管理者的非理。Malmendier和Tate(2003)讨论了管理者过度自信与公司并购行为,通过实证证明了Roll的观点,同时还论证了在内部资金充裕、偿债能力强的公司,管理者过度自信倾向更为明显。Malmendier 和Tate(2005)进一步研究证明:管理者不愿用公司股票进行并购而倾向于用公司内部资源即现金流进行并购。这些研究都发现过度自信的管理者更可能实施价值破坏的并购活动。国内对此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目前一致的结论是我国管理者也同样存在着过分自信的现象。傅强和方文俊(2008)实证研究证明了管理者自信与并购正相关。

四、管理者过度自信与公司并购行为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衡量管理者自信的方法

目前,管理者自信与并购的实证研究还不能为理论研究提供强有力的经验支持,实证研究发展相对滞后,以什么变量衡量管理者过度自信是制约研究发展的瓶颈。目前度量管理者自信的方法主要有,1.以行权期内高管应出保已到期股票的最少比例及所持股权数量在行权期内是否净增长作为衡量的指标。此种方法的原理是高管不能像外部投资者那样可通过交易将拥有的公司股权卖空对冲风险。如果管理者一直持股到行权截止日或在行权期间内增持股票,则认为高管是过度自信的。目前该方法在国外应用较多。在国内由于股权激励计划缺少完备的实施条件,并且即使大量实施股权激励公司的高管在行权期内表现出相当一致的持股数量不变或增加的特征,但在多大程度上源于各地国有资产管理机构推行股权激励试点中存在的选择性偏见则具有不确定性。因此,此种方法尚不适用于我国。2.以管理者对公司的盈余预测作为衡量管理者自信的指标。Hriber和Yang (2007)通过研究发现过度自信导致过于乐观的盈余预测。Lin等(2005)将预测的公司年度盈利水平超过实际水平的管理者视为过度自信。余明桂等(2006)也以此种方法来研究管理者过度自信与企业激进负债的关系。这种方法是根据上市公司的年度业绩预告是否变化来判断管理者是否过度自信,如果预告业绩与实际业绩不一致,则该公司管理者为过度自信的。目前在我国使用这种方法还不成熟,仅仅依靠第3季度报告中的业绩预告并不足以说明管理者的自信行为,而目前还没有其他途径或资料专门提供管理者对盈余的预测信息。3.以并购次数衡量管理者过度自信。Aktas等(2006)认为,如果一个管理者进行多次收购,则可能体现出他过度自信的心理状态,即他可能高估收购收益,低估收购风险。因此,将进行过两次以上收购活动的管理者视为过度自信。吴超鹏等(2008)在管理者行为与连续并购绩效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中以首次并购成功与否来判断管理者是否过度自信。这种方法因为噪声过多,不能作为衡量管理者自信的主流方法。4.以商业期刊对CEO的评价作为管理者过度自信的度量指标。如果CEO更多地被商业期刊描述为自信和乐观,则管理者为过度自信。Deshmukh等(2008)均采用这种方法。这种方法因公信度可以借鉴,但目前中国还没有类似对上市公司高管进行系统评价的杂志。5.以消费者情绪指数或企业景气指数来度量管理者自信。Oliver(2005)以消费者情绪指数来衡量管理者过度自信。余明桂等(2006)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企业景气指数度量管理者自信分析管理者自信是否导致企业激进的债务融资。傅强、方文俊(2008)也用这种方法研究管理者自信与并购的关系。因为统计误差等干扰因素影响统计准确性,目前这种方法是否需要对统计结果调整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现有研究中,管理者自信本身并不存在良好的替代变量,而且无论是涉及管理者自信对并购影响还是其他方面的研究都主要采用档案数据,档案数据只能证明管理者自信与并购行为的相关关系而非因果关系。这两方面的问题使得这一方面研究的内部效度令人怀疑。因此,若采用实证分析方法,必须首先寻找一个在资本市场有效衡量管理者自信的变量。本文提议以心理学理论为基础的实验研究进行考察,通过模拟实验来检验管理者自信是否导致低效并购。同时结合现有的衡量方法建立一个衡量管理者自信的综合评价体系,将各个指标赋予相应权重加总后得分,确定不同企业管理者自信程度。

(二)有效防范并购活动中管理者自信的对策

从心理学的角度而言,过度自信对并购活动的负面影响难以从根本上消除,需要研究的是如何有效防范管理者过度自信,减少低效并购。已有学者对此的研究尚很不成熟。如Weston(2007)根据Jensen(1986)的研究结论(大量的自由现金流会导致管理者冒险)提出分红是解决自由现金流的好方法。我国学者傅强、方文俊(2008)据此提出成熟行业的上市公司多分红的主张。

本文主张建立有效的并购评估和资本投资团队,优化企业并购决策机制,防范管理者过度自信。大多企业都设有独立董事,企业可以充分发挥独立董事在并购项目评估选择时的作用。此外,根据行为学习理论,管理者可以通过不断地学习和认知,降低过度自信的倾向,实验研究也表明行为学习可以帮助管理者有效克服过度自信带来的盲目决策。因此管理者的素质培训和自身的认知培训及经验学习也是减少低效并购的有效途径。

五、结论及启示

影响公司并购行为的因素有很多,本文从管理者自信的视角研究公司并购,阐述了管理者自信对公司并购行为的影响及现有研究中的问题及相应的对策建议。

现有的国内外研究仅仅得出了过度自信理论可部分地解释公司并购事件频发与并购效率低下现象,而管理者过度自信在多大程度上驱动并购决策的产生还没有相关研究。管理者短、长期过度自信对并购的影响是什么,是否相同,既然过度自信作为一类人群固有的心理特征和行为规律,那么公司整体管理层和实际控制人即控股股东或相关的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也应该有过度自信的行为特征,他们的过度自信是否构成公司并购的动因等等,这些问题都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方面。另外,人的认知心理在一定程度上是与一定的社会制度相联系的,管理者行为会受到一些诸如国别文化及历史因素的影响。我国市场经济正处于完善阶段, 经理人市场远未成熟,管理者的非理表现不同于西方国家。因此,对管理者自信与并购行为的分析要以我国的实际情况为依据,如何选择一个合适的管理者过度自信替代变量,如何有效防范并购中管理者过度自信,提高并购质量是本文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冯根富,吴林江.中国上市公司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01(1).

[2] 郝颖,刘星,林朝南.我国上市公司高管人员过度自信与投资决策的实证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05(5).

[3] 郑长德.论经理人股票期权激励的有效性[J].中国管理科学,2001(5).

[4] 谢海东.基于过度自信理论的公司购并行为分析[J].现代财经,2006(10).

[5] 余明桂,夏新平,邹振松.管理者过度自信与企业激进负债行为[J].管理世界,2006(11).

[6] 吴超鹏,吴世农,郑方镳.管理者行为与连续并购绩效的理论与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08(7).

[7] 傅强,方文俊.管理者过度自信与并购决策的实证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8(4).

[8] 张荣武,刘文秀. 管理者过度自信与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8(1).

[9] 黄莲琴.管理者过度自信与公司融资行为研究综述[J].财会月刊,2009(5).

[10] Roll Richard. The Hubris Hypothesis of Corporate Takeovers[J]. Journal of Business,1986(2).

[11] March,Shapira. Managerial Perspectives on Risk and Risk Taking[J]. Management Science, 1987(33).

[12] Taylor, Brown. Illusion and Wellbeing: a Social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 on Mental Health [J].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998(2).

[13] Malmendier,Tate. CEO Overconfidence and Corporate Investment [J]. Journal of Finance,2005(60).

[14] Aktas,etc. Hubris, Learning and M&A Decisions: Empirical Evidence[N]. Working Paper,2006.

篇6

A重机是2003年12月注册在北京市昌平区科技园区的一家高新技术企业。公司目前的主导产品是服务于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和重要建筑工程的地基施工机械,如:旋挖钻机、电液桩机等。其主打产品――旋挖钻机自 2003年正式投放市场以来,受到市场广泛的青睐,市场占有率一直保持在35-45%之间,处于国产旋挖钻机制造行业的领导地位。

(一)A重机有限公司存在问题 2009年底,A公司财务分析人员李某按要求向甲分公司的负责人陈总提供关于甲分公司主要客户的产品盈利性分析报告。李某经分析,整理发现,2009年甲区域的主要规模客户有四个,分别是客户CS10001、客户CS10002、客户CS10003和客户CS10004,四个客户在2009年对甲分公司的采购额为人民币10852万元。其中,客户CS10001经营业务为融资租赁,根据客户需求向A公司定制旋挖钻机;客户CS10002从事出口贸易经营,其市场主要为俄罗斯,采购A公司的产品全部出口到俄罗斯远东地区;客户CS10003采购的设备全部用于其在海外承包的基础工程施工;客户CS10004施工全部面向国内建设项目。

每个客户的具体合同约定是:

(1)客户CS10001,购买钻机8台,价格为人民币442万元/台,总计3536万元。质量保证期为一年;交货方式为工场验收交货;运输费用由客户承担;包装为主机裸装;结算方式约定:客户首付40%货款提机。

(2)客户CS10002,购买钻机6台,价格为人民币468万元/台,总计 2808万元。质量保证期为一年;交货方式为工场验收交货;运输方式为铁路运输,费用由A公司承担;包装方式约定为主机裸装、配件普通木箱包装;结算方式约定:客户支付全款货款 95%发出设备,余款在货物到达指定客户单位地址时全部支付;每台钻机钻具配置为摩阻式5*12钻杆一根,1.5M和1.8M的双底捞沙斗和单底捞土斗各一个。同时补充约定,若在2010年再次购买旋挖钻机产品达到5台,不分设备型号每台返利人民币30000元。

(3)客户CS10003,购买钻机6台,价格为人民币458万元/台,总计2748万元。质量保证期为一年;交货方式为港口验收交货;运输方式为公路运输,费用由A公司承担;包装方式约定为主机塑料包装、配置配件熏蒸木箱包装;结算方式约定:客户支付全款货款100%发出设备.另约定,为客户提供售后服务的交通费用由客户承担。

(4)客户CS10004,购买钻机4台,价格为人民币440万元/台,总计1760万元。质量保证期为一年;交货方式为工场验收交货;运输费用由客户承担;包装方式约定为主机裸装、配件普通木箱包装;结算方式约定:客户支付全款货款30%发出设备,剩余70%货款在货物发出之日起一个月内按揭支付;每台钻机钻具配置为:摩阻式5*11钻杆一根,1.0M和1.5M的双底捞沙斗和单底捞土斗各一个。

依据公司客户盈利分析的要求,李某根据针对四个客户的合同约定着手其财务分析。李某首先在发货记录中找到了这些主机的成本。整理发现,根据四个客户的要求,钻机的主机设计基本相同,但又稍有差异。同时,四个客户订单的差异主要在于钻具配置不同,根据不同钻具的成本的,李某也取到了四个客户的合同约定钻具的成本。又由于该型号钻机的随车工具是标准化的,其成本是一样的。

经过整理、分析,李某计算并编制了有关四个主要客户盈利分析表,见表1:

经过对比可以看出,甲分公司销售给客户CS10002和客户CS10003的产品的盈利能力高于2009年公司43.78%的平均毛利率,两个客户属于甲分公司的明星客户,而销售给CS10001和CS10004的产品毛利率明显低于公司2009年平均毛利率,摊薄了公司盈利能力。

鉴于四个客户的销售毛利实际情况,李某形成自己的结论,并建议甲分公司针对该分公司在来年的销售业务中加大对客户CS10002和客户CS10003的销售,保持良好的盈利能力,同时可以考虑做出适当的价格让步或者相应的服务补偿;而对于CS10001和CS10004,由于销售给这两个客户的产品盈利能力相对较低,建议公司在2010年产品销售时尽量优先满足客户CS10002、客户CS10003,以争取公司利益的最大化。之后,李某将该分析报告交给了分公司主管陈总。

然而出乎李某预料的是,陈总在阅读了分析报告后表示,报告的数据是不能代表真正的客户关系的实际情况,因为分公司对四个客户所投入的资源是不同的,而且每个客户对于产品、服务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并指出,不考虑销售及其它相关费用,其建立在产品基础之上的客户毛利分析是不能真实反映分公司来源于四个客户的实际盈利能力的。

在传统成本计算方法下,由于营销、销售、技术和管理成本没有被分配给单个客户,因此由不同顾客消费行为的不同而导致服务成本的差别在利润计算过程中并未体现出来。将作业成本法应用到客户盈利性分析后,公司发现其中在一些高盈利顾客身上赚取了利润,但是又把这些利润贴到了亏损顾客的身上,公司只是赚取了其中的差额。因此,企业要想获得最大程度的利润,就必须清楚识别盈利客户和不盈利客户,对不同的顾客采取不同的策略,作业成本法便能使企业能够找到致使某些客户的服务成本较高或较低的原因,从而采取相应的方法进行管理。

(二)桩机机械产品盈利分析背景 作为典型的高薪技术工程机械制造行业公司,作为生产经营中极其重要的一极,随着销售业绩的迅速发展,公司每年在围绕产品销售方面也都有着很大的投入。从表2和表3中可以看出,历年营业费用在公司的费用组成中,营业费用占到了很大的份额,构成了三项费用的主体;详细数据见公司2005-2009年的简易损益表。

一般来说,工程机械行业受产品单台价值高、产品数量少影响,大部分工程机械制造厂商对于销售盈利能力分析一般做出产品盈利分析、区域盈利分析和客户盈利分析。

由于公司生产的桩工机械产品具有较强的盈利能力,相比产品盈利能力和区域盈利分析,公司的对销售盈利分析更侧重于客户盈利分析。目前公司的客户盈利是基于单台产品制造成本开展的。

二、基于作业成本法的客户盈利性分析

李某向财务经理反映了上述情况。财务经理在了解情况之后,责成部门资深财务人员牵头组织一支由营销、技术和管理部门的代表组成的客户盈利分析专项小组,开始发起了针对公司营销、销售、服务和管理成本的作业基础成本研究。

项目组人员对营销公司业务活动开始进行全面分析,首先在业务发生的时间序列上,公司产品的销售过程基本如图1所示三个阶段,在每个阶段甲分公司需要采取不同的行动。

以上过程的不同环节构成了营销的主要环节,同时公司在营销方面的投入也主要围绕以上环节展开。经过分析和梳理,项目组建立了甲分公司的销售作业字典和作业成本动因,具体见表4。

2009年公司内部核算报表披露,公司核算的甲分公司全年的各项费用具体情况如表5所列报。

经过统一的计算、分析、讨论,项目组考虑根据甲分公司的实际情况,将2009年的公司费用分配到甲分公司作业中,见表6。

经过分析,项目组开始对甲分公司的作业成本动因率进行计算,2009年甲分公司的销售订单共计40单,根据公司现行政策规定,公司可以为每一订单客户提供以此旋挖钻机手操作培训,每一期时间为15天,以此机手培训的驱动数为40次。基于不同合同的约定条款,产品包装、运输、产品推介会、接触客户、客户来公司考察费、业务提奖及资金占用等作业耗费的资源能够准确核算,因此采用实际发生的数据。在考虑资金占用损失时,公司设定的利息率为3%。业务提奖由销售奖、价格奖和货款回笼奖三部分构成,每个订单的具体金额平时已经确定。针对甲分公司的分析结果,项目组计算出了甲分公司的作业成本动因率,具体结果见表7。

客户成本指企业为吸引客户、服务客户及保留客户而产生的成本,包括花费在宣传促销、经营、服务及营销等活动上的费用(见表8)。广义的客户成本还包括销售给客户的产品成本。项目组在分析甲分公司的客户成本时是从狭义角度来考虑的。

为计算甲分公司的客户盈利性,项目组将甲分公司在 2009 年销售的旋挖钻机产品的制造成本同客户成本相结合,也就是进一步从广义的客户成本考虑该分公司的客户盈利能力,经过计算、整理,得出表9。

三、桩机客户盈利模型构建

对于甲分公司公司而言,由于其客户数量不是很多、客户需求的动态多样化、客户盈利性的动态变化,客观上要求公司围绕旋挖钻机这个典型的工程机械产品建立一定的管理模式对企业的客户实施动态管理。客户盈利金字塔模型成为分析客户盈利性、管理客户盈利性、提升客户盈利性的有效工具。

(一)建立客户盈利性排序表 根据每位客户盈利性的大小可以得出企业的客户盈利性排序表,即把企业的所有客户按照每一位客户所创造的利润大小进行排序。具体为:一是记录并核算各项交易内容。建立客户盈利性排序表的前提条件是企业要将发生的每一笔业务进行如实记录并核算,同时公司还要把每一笔业务按照客户进行归类,从而统计出每位客户在一定生产经营周期中发生的所有业务活动。二是计算单个客户订单的盈利额。将每个客户的销售收入扣减销售成本,包括产品生产成本、运输费用、客户交际费用、售后服务费和业务提奖等费用后算出每位客户为企业所创造的利润额大小。三是排序。根据客户利润额大小对企业所有客户进行排序,就可以得到一张企业全部客户盈利性排序表(见表10)。

从表12可以看到,基于作业成本法的客户盈利分析相比先前的基于产品制造成本的客户毛利分析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客户利润率最高的是客户CS10004而非毛利率最高的CS10002,同时,毛利率位居第二位的客户CS10003经过作业成本法的细分其客户利润率下降到了第三位。同李某先前的分析可以说大相径庭。对比附表10数据,甲分公司2009年的平均客户利润率为39.73%,单独从客户利润率角度来看,CS10001、CS10002和CS10003都摊薄了甲分公司整体的客户利润率。

(二)绘制典型客户盈利性分析柱型图 项目组在确定特定客户营业利润、客户利润率的基础上,绘制盈利性分析柱型图可以帮助销售人员直观地了解特定客户的盈利状况,如图3、图4所示。根据表可以看出,CS10001客户给企业带来的利润最大,有1147.77万元,该客户利润率仅37.98%; 而CS10004客户的利润虽不是最高的,但其客户利润率却是的最高的达39.97%。

(三)计算每个客户相关成本占销售毛利的百分比,并与标准百分比进行比较 为了进一步分析以上4位客户的盈利性,需要进一步确定造成4位客户盈利性不同的真实原因。为此,需要分别计算与客户相关的12种关键成本项目占每一客户销售毛利的百分比,并与这12种成本项目的标准百分比(本年所有客户各项成本占销售毛利的平均值)进行比较,如表13所示。

根据表13可知,业务人员清晰看到每个客户都有几项客户成本偏离了标准值。而CS10002和CS10003客户的运输包装费和接触客户远远超出了控制范围,也构成了两单交易的主要客户成本;CS10004客户的利润率较高,同期在业务提奖之外的投入较少也有着很大关系。

五、结论

基于以上从不同角度对A 重机有限公司甲分公司2009年客户盈利性的分析可以看到,作为典型的工程机械行业,公司管理人员可以了解产品及客户的盈利能力,其带来的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第一,客户盈利性分析可以帮助企业获取有用的信息,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第二,客户盈利性分析有助于企业对客户进行分层次管理。第三,客户盈利性分析可以深入贯彻作业管理理念,加强成本管理,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以作业成本法为基础进行的客户盈利性分析,使企业的作业管理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彼得・达切思:《业运营与客户价值》,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版。

篇7

【关键词】 房地产开发; 资本结构; 影响因素; 岭回归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4)29-0056-04

一、引言

近年来,房地产开发行业对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房地产业不仅可以拉动诸如建材、钢铁、化工、纺织等相关产业的投资,也可以拉动内需的强劲增长。正是由于房地产开发行业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越来越大,房地产开发投资一旦发生大幅波动,必然引起全社会经济的波动,从而影响到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经济结构的转型。因此,房地产开发行业的健康发展是维持经济稳定和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

房地产开发行业是资本密集型行业,也是资本敏感型行业,随着银行信贷开始紧缩,以及开发成本不断增长,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资金日益紧张。因此,采取实证研究方法对房地产开发企业资本结构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不仅有利于房地产开发企业进行恰当的融资决策,而且有利于其根据市场环境不断优化资本结构,同时也可以为国家出台房地产调控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关于房地产开发企业资本结构影响因素的研究,国内外学者都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分析。Marsh(1982)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公司规模与资产负债率显著负相关。Kester(1986)选取了1982―1983年之间的452家美国企业和344家日本企业的数据,实证研究得出,盈利性与成长性都对资本结构有显著影响,而公司规模对资本结构的影响却不显著。Titman和wessels(1988)选取了1974―1984年469家企业作为样本,运用因子分析的方法研究得出,盈利性与资产负债率显著负相关,企业规模与资本结构显著正相关,非债务税盾对资本结构没有显著影响。Fosberg(2004)的实证研究发现,盈利性与资本结构负相关。

袁泉(2011)选取了2006年至2009年的20家上市房地产公司的样本,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多元回归分析法研究得出,企业规模、盈利性都与资本结构正相关,许思宁(2011)通过选取资本结构影响因素的静态面板模型,对2009年的房地产上市公司进行的实证研究也得出了这一结论。关民、张彦(2011)以在香港上市的大陆房地产公司为样本,运用相关性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等方法进行实证研究分析得出,盈利性与资本结构显著负相关,成长性与资本结构显著正相关。陈艳杰(2012)选取2009年42家房地产上市公司为样本,采取因子分析和多元回归模型进行研究得出,盈利性与资本结构负相关,企业规模与资本结构正相关。张其秀、沈璐(2013)以2003年至2011年房地产上市企业为样本,对资本结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盈利性、非债务税盾和资本结构负相关,企业规模与资本结构正相关,成长性与资本结构不相关。

现有对房地产开发企业资本结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的大多数文献都是从其需求面展开研究的,少数研究资本结构供给面的也是从利率的角度来研究,很少有从需求面和供给面两个视角来同时进行研究。除此之外,很多研究者都选取了房地产上市公司进行研究,对未上市的房地产公司并未真正进行过研究,本文力图弥补这一缺陷。

本文将采用通用的会计指标,选取1997年至2011年的相关数据,建立计量经济模型,采用岭回归分析各因素对资本结构的影响,并提出解决对策。

二、规范分析

(一)盈利性

优序融资理论认为,由于交易成本存在和其他约束限制较少,内源融资要优于外源债务融资,而内源融资主要是使用留存收益;在以不对称信息理论为基础的分析上,内源融资相对外源股权融资而言,既不会引起股价的变动,也无需对外披露有关公司的发展计划或其他战略信息。可知,企业应优先进行内源融资,其次是债务融资,再次是股权融资。因此,可以预期盈利性与资本结构为负相关。

(二)公司规模

从规模与破产风险的角度来看,规模大的企业既有能力也愿意采取多元化经营战略,有效地分散经营风险,降低破产风险,从而给企业带来更为稳定的收益。因而规模大的企业具备更高的负债能力,而规模较小的企业由于经营业务单一,发展能力较弱,破产风险较大,不能承担较多的负债。因此,可以预期企业规模与资本结构为正相关。

(三)非债务税盾

依据国家会计准则和税法相关规定,企业所计提的折旧可以作为成本费用在税前进行抵扣。因此,如同债务利息,折旧具有节税作用。业界把像折旧这样可以抵税但又不同于负债的因素称为非债务税盾。因此,可以预期非债务税盾与资本结构为负相关。

(四)成长性

成长性好的企业有着良好的发展潜力,可以在较低的财务风险情况下借助财务杠杆效应不断扩大企业股东财富。原始股东为扩大规模往往对资金有着更多的渴求,同时为了保证控股权,往往会采取债权融资。因此,可以预期成长性与资本结构为正相关。

(五)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

金融学上,把利率看作货币的价格。可知,货币供应量增长率增长与利率变动是负相关的。央行可以通过货币政策对房地产市场进行调控,货币供应增长率的变化会影响到企业的融资成本,进而影响到企业的融资决策,从而影响到资本结构。因此,可以预期货币供应量增长率与资本结构为正相关。

三、实证研究分析

(一)变量和指标的选取

被解释变量为资本结构,用资本负债率Y来表示。

解释变量包括资本结构需求面和供给面两个视角的变量。其中,资本需求面变量包括盈利性、公司规模、非债务税盾和成长性四个方面。盈利性用总资产收益率X1表示,公司规模用总资产的自然对数X2表示,非债务税盾用本年折旧X3来表示,成长性用经营收入的增长率X4表示。资本供给面变量用货币供应量M2的增长率X5来表示。

(二)数据的选取

本文的房地产企业开发相关数据选自中宏统计数据库,货币供应量数据选自《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期限为1997年至2011年。

(三)研究模型构建

在确定变量后,尝试建立如下计量经济模型:

Y=β0+β1X1+β2X2+β3X3+β4X4+β5X5+μ

利用普通最小二乘估计进行多元线性回归,检验结果见表1。

模型检验的结果是,调整的R2=0.52,即52%的波动都可以用该模型来解释。方差分析结果:F=3.98,P=0.03,并且拟合误差率

y×100%=0.88%,说明回归效果极为显著。

但从表1可以看出,回归系数的P值绝大部分大于0.05,说明没有显著性。对各变量之间进行相关性分析,相关系数如表2。

从表2可以看出,各变量之间有较强的相关性,表明自变量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多重共线性。

(四)多重共线性检验

运用EViews对变量进行多重共线性检验,其结果如表3。

由表3可以看出,各变量的方差扩大因子均比较大,其中变量X1、X2、X3的扩大因子都在10以上,说明各变量之间有很密切的关系;矩阵X'X的特征值中最小的λ=0.007,可知回归模型的自变量之间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

(五)岭回归

岭回归估计方法相比最小二乘估计方法,具有更小的均方误差,可使用岭回归对上述回归进行改进。需要注意的是,岭回归参数是通过观察岭迹函数图来确定的。在均方误差的单调减小范围是否一定存在岭迹函数的一致平缓,理论上至今没有结论。而在岭回归实践中却屡屡可见对于已经较大的λ领域,个别甚至全部岭迹曲线仍然没有趋缓表现。另外,对于岭迹函数图的判断,不可避免地存在研究者的主观差异性。于是,本文对岭回归估计方法进行了如下改进:

1.均方误差要适度地优于最小二乘估计;

2.拟合程度只能适度地劣于最小二乘估计。

记D*=diag( xi )k'k,矩阵Q=(q1,…,qk)中qi是'的属于特征根λi的单位特征向量,H(i)=Dqiqt[c] D=(htt(i))k'k,[a][o][j][xi=TR(H(i))= hjj(i)],g=Q-1D*b。于是,岭回归估计的均方误差为:

MSE((λ))=σ2+

根据微分原理,均方误差的降幅条件为:

≥ε1

拟合误差的损失条件为:

≤ε2

运用EViews程序软件,选用不同的岭回归参数(本文选取的分布为0.00,0.001,0.0015,0.002,0.0025,0.003,0.0035,

0.004,0.0045,0.005),并计算相应的i(λ),0(λ)。最终得到各个岭回归参数对应的均方误差下降率以及拟合误差率,如表4。

根据上述改进原则,本文选取0.0025作为适当的岭回归参数。此时的均方误差降为66.70%,拟合误差率为0.89%。从而得到岭回归方程:

Y=45.88-2.86×X1+1.45×X2+4.61E-07

×X3+0.03×X4+0.11×X5

(六)稳健性检验

为了验证以上研究结论的稳健性,我们从变量的角度出发进行检验。

1.重新定义盈利性指标。在实证模型中,通过用营业利润率代替总资产收益率,重新定义自变量X1,并再次进行了以上所有回归分析,研究结论的方向保持不变。

2.重新定义非债务税盾指标。在实证模型中,通过用本年折旧与总资产的比例这一相对数指标代替本年折旧这一绝对数指标,重新定义自变量X3,并再次进行了以上所有回归分析,研究结论的方向保持不变。

(七)模型的经济含义分析

在岭回归方程中,通过观察各自变量的系数,可以得出被解释变量与解释变量的相关关系。

1.盈利性与资本结构之间的关系为负相关,这与规范分析的结论一致。考虑到交易费用的存在,以及为保证公司战略和投资项目的信息安全性,盈利能力越强的企业会越多使用留存收益,减少使用外部融资。

2.公司规模与资本结构之间的关系为正相关,这与规范分析的结果一致。从破产风险的视角来看,大规模的企业由于更愿意而且有能力采取多元化的经营战略,能够有效分散企业的经营风险,从而降低破产风险,故而能接受较高的资产负债率。

3.非债务税盾与资本结构之间的关系为正相关,这与规范分析的结论不一致。但由于系数值非常小,它对资产负债率的影响基本可以忽略。

4.成长性与资本结构之间的关系为正相关,这与规范分析的结果一致。同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盈利性、公司规模和货币供应增长率这三个因素相比,成长性对资本结构的影响显得相对较弱。这是由于成长性好的企业融资选择权更多,加之成长性对资本结构的影响是间接产生的,比如,企业原始股东对控制权的把握情况和对财务风险的偏好情况,成长性较好的企业会调整股利政策影响到内源筹资等,这些都会对房地产企业的资本结构有所影响。

5.货币供应增长率与资本结构之间的关系为正相关,这与规范分析的结论相一致。货币供应增长率下降,意味着利率的上涨,企业的贷款成本会增加,财务风险会增大。这将影响到企业的融资决策,企业将不得不采取股权筹资或其他筹资方式以代替债务筹资,降低资产负债率,从而改变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资本结构。此外,货币供应量增长率的减少意味着紧缩的货币政策预期,意味着政府对房地产市场过热采取了调控措施,房地产开发企业也以此作为调整资本结构的依据。

四、启示和建议

依据上文的实证分析可知,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会显著地受到盈利性、公司规模以及成长性的影响。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房地产开发企业在不断跑马圈地、规模越做越大的同时,必须保证能有效提高盈利能力。这是因为盲目扩大企业规模而忽视企业的盈利能力,对优化企业资本结构而言毫无意义。我们必须认识到,扩大企业的规模或是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都只是反映了房地产开发企业曾经或者现在的经营成果。房地产开发企业只有保持良好的成长性,才可以持续保持最优的资本结构。

本文认为国家在出台房地产政策,以及房地产开发企业在进行合理融资和优化资本结构时可以采用以下建议:

对于政府而言,第一,应当加强宏观政策调控。从资金供应量与资产负债率的关系可以看出,政府通过货币政策可以有效规范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行为。近十年来国家高频率地出台房地产政策,都意在严厉调控房地产开发市场。政府应该根据宏观经济运行情况,出台适当的房地产政策,对房地产开发行业进行适当有力的调控,从而促使我国房地产开发企业不断优化资本结构,规范生产经营,保持健康持续发展。同时,国家也应该针对房地产市场的投机行为,通过实行限购令、出台房产税等政策,抑制房价过快增长,保证房地产开发市场的稳定发展。

第二,应当健全完善相关税收法律。本文的非债务税盾的系数值虽然很小,却为正。在现实中,很多房地产开发企业置法律于不顾,采取偷税、漏税等方式获得更高的收益,一定程度上也说明非债务税盾与资本结构是负相关的。根据国家会计准则以及税法相关规定,企业中的折旧和摊销在财务管理中都能实现税盾作用。因此,国家必须健全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使企业合法利用折旧和摊销的抵税作用。

第三,应当拓宽企业融资渠道。目前,我国房地产企业的主要融资来源是银行信贷,融资渠道比较单一,企业财务风险较大。因此,必须尝试拓宽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融资渠道,可以将债券融资、发行基金、上市融资等融资渠道向房地产开发行业开放,从而使房地产开发企业选择最适合的融资渠道来满足自身的融资需求,这样能使企业有效降低财务风险。值得注意的是,政府必须保持相关监控和检查,跟踪房地产资金的流向,确保能真正用于经营发展而不是进行投机造成资产泡沫。

第四,应当注意影响资本结构的其他因素。由于实证数据的可获得性和研究能力的有限性,本文只选择了对资本结构有影响的五个重要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但事实上,对房地产开发企业资本结构有影响的其他因素还很多,比如资产结构、公司治理等。房地产开发企业应该注重自身资产结构,加强财务管理和内部控制,不断提高自身规范化程度,这样不仅能合理高效地使用已有资金,同时也更加容易进行融资,从而使房地产开发企业不断优化资本结构,持续保持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Marsh P. The choice between equity and debt: an empirical study [J]. Journal of Finance,1982,7 (1): 121-144.

[2] Kester W.Stock Price moving in response to stock issues under symmetric information. Journal of Finance,1986,41:93-105.

[3] Titman S,Wessels R. The determinant of capital structure choice [J]. Journal of Finance,1988,43 (1):1-19.

[4] Fosberg R. H. Agency problems and debt financing:leadership structure effects[J]. Corporate Governance,2004,4(1):31-37.

[5] 袁泉.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D].兰州大学,2011.

[6] 许思宁.房地产企业资本结构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山西财税,2011(12):32-34.

篇8

关键词:化学药行业中药行业专利

专利对制药行业的重要性

专利对制药企业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制药行业是技术创新高度密集的行业,具有高研发投入、高风险和高收益特点。一方面,从技术上讲,还原解析一种药品相对于研发来说难度要小得多,费用也低得多;另外一方面,药物的成分还必须公开,告知医生、患者以方便使用。这均导致新药非常容易被模仿制造,专利因而成为保护新药最有力的手段。当前国际上的制药巨头都是依靠专利保护其领先地位,专利产品的销售额占总销售额的比重高达40%。DavidE•Webber(2003)的研究说明,相对于化学、石油、机械、金属制品、冶金、电机、仪表、办公设备、汽车、橡胶、纺织等其他行业,专利制度对制药行业创新能力的保护最强。

在缺乏研发数据时,丰富的专利数据既可以作为企业层面技术创新活动的投入替代指标,也可以作为产出替代指标。专利指标研究的权威Griliches(1990)指出,尽管存在各种困难,专利统计数据仍然是分析技术变化过程的一个独一无二的指标。在得不到详细的研发数据时,目前专利数据至少能够作为衡量公司间发明活动水平差异的一个替代指标。在我国,上述结论有其特殊意义。我国企业的研发投入数据很难获得,对于企业技术创新研究,专利数据是不可多得的资源。利用企业层面的专利数据进行研究的尝试,对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研究有着积极的意义。

我国制药行业专利数据收集

医药专利数据虽然是公开的,但是要把专利数据变成可供研究使用的数据,还有不少障碍。企业实际控制的专利在专利库中记在不同的申请机构名称下,比如其分支机构的名称、企业收购的其它企业的名称、企业的原名(因为企业改制的原因,在我国企业更名的情况非常多)等等,甚至申请专利的分支机构也会更名。但是,政府专利机构收集的专利数据库只是把每一个专利记入每一个申请人名称下,不考虑申请人是否属于相同实体,也不记录更名、并购信息。

考虑到上市公司的年报、半年报以及上市材料都是向全社会公开的,信息的准确度也比较有保证,本文以上市公司医药企业为样本。由于多元化经营对利用专利数据进行的研究有一定的负面影响(Griliches,1990),在选择样本时不考虑主业不够突出的医药上市公司。企业样本确定及专利数据收集的具体办法是:

首先找出深沪交易所依据证监会行业分类指引标示的医药制造类公司,根据财务数据库提供的信息,选择“医药制造”业务上利润和销售收入两项都占50%以上的公司,去除不稳定因素(如主业变更),最后保留62家公司。然后,在中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网上数据库(该数据库区分中药药品和西药)中查找各公司注册的所有药品,判断该公司绝大多数药品是中药还是西药,将该上市公司列入相应行业。最后全部上市公司按行业分为化学制药31家,中药24家,混业经营7家。为了方便对比研究,本文排除7家混业经营上市公司。最后,以各上市公司母公司和2002年纳入财务报表范围的子公司为统计对象,在国家公开的专利数据库中进行全面查询,统计各公司3类专利的4年积累申请数。

我国制药行业专利数据的比较分析

1993年到2002年间,化学药和中药两个行业共55家上市公司共申请专利825件,其中发明专利248件(约占总数的30%),实用新型专利64件(约占总数的7.8%),外观设计专利513件(占总数的62.2%)。按照专利类型和申请企业所在行业分类,55家样本企业从1993年到2002年的专利申请信息统计如表1所示。

我国制药企业专利申请以外观设计为主,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数量较少

无论是化学药行业还是中药行业,外观专利在全部申请专利中均占有一半以上,中药企业甚至接近70%,平均每家中药企业拥有14.29条外观专利。化学药行业和中药行业实用新型专利分别占总申请数的7%和9%,比例相差不大。但是化学药制造行业的发明专利占总专利申请数的39%,而中药行业的发明专利申请比例只有25%的水平。

化学制药企业各类专利申请都少于中药企业

化学制药行业平均每家企业在统计范围内只申请了5~6条外观专利,而中药行业企业的平均外观设计专利申请是14.29条,专利申请远远比化学制药行业活跃。对比平均每家企业申请的实用新型专利数量,化学制药行业也和中药行业有较大差距。

制药企业专利水平与业绩的相关性分析

研究思路

为了考察制药企业专利申请水平与企业绩效的相关程度,采用方差分析方法。首先对化学药样本企业和中药样本企业按照专利类型和专利水平进行分组,然后用方差分析判断组间财务数据有无显著差异;最后对结果加以分析。

因为多数企业的专利申请数较低,每一次方差分析仅将样本企业分为两组。采用不同类型专利4年积累申请数的中位数为标准对企业进行分类,累计专利申请数小于中位数的企业称为A组,累计的专利申请数大于中位数的企业成为B组(可以分别从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外观专利角度进行三次分组)。采用中位数作为分组指标,主要是因为不管是哪个分行业、哪种专利申请,专利申请数为零的企业都不少,在分组时考虑平均数会被专利申请较多的企业拉高,专利申请多、但不是特别突出的企业容易分进低专利申请组。

方差分析结果及分析

在业绩指标确定上,本文拟与盈利能力和企业规模两方面考察专利与企业业绩的关系。本文选择了7个有代表性的指标进行方差分析。其中主营业务收入、利润总额、主营业务利润、主营业务利润率和总资产收益率是代表企业盈利能力的5个指标,而职工人数、资产总计是代表企业规模的2个指标。对A组和B组企业2002年的各项财务指标进行方差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方差分析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制药行业的专利申请水平总体上与企业盈利性水平和规模正相关。统计表明,在10%以下置信水平,存在组间差异的指标绝大多数都显示B组均值显著大于A组。本文选入的所有指标都是正向指标,指标值大就说明企业盈利状态好,规模大。因此,专利申请与企业绩效和规模有着总体上的正向关系。

中药行业的发明专利与企业盈利性显著正相关,但是在化学制药行业这一结论不成立。依照发明专利分组时,化学制药行业的两组没有一种盈利性指标和规模指标有显著差异;而中药行业的两组之间有利润总额、总资产收益率2个盈利性指标有显著差异。但中药企业在企业规模指标上没有显著区别,更加印证了两组中药企业的盈利能力有显著差异。

化学制药行业实用新型专利与企业盈利性和规模均呈现显著正相关,但是在中药行业这一结论不成立。在依照实用新型专利对企业进行方差分析时,发现化学制药行业B组在2个盈利性指标(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利润)和企业规模指标(职工人数、资产总计)显著高于A组,显著性水平达到5%以上。

化学制药行业外观专利与企业盈利性和规模均呈现显著正相关,但是在中药行业这一结论不成立。在依照外观设计专利对企业进行分组时,发现化学制药行业外观设计专利申请较多的B组有3个盈利性指标非常显著地优于A组,这3个指标分别是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利润、主营业务利润率。此外,表示企业规模的职工人数和资产总计指标也非常显著。中药企业的两组之间业绩只有资产总计1个指标存在较显著差异,盈利性指标差异均不显著。

以上分析结论与我国化学药和中药现状是吻合的。在化学药行业,我国主要从事仿制制剂药生产,尤其是原料药的生产,自主研发的新药非常少。例如,欧洲主要生产商已经停止生产的四环素、氯霉素、土霉素、链霉素等原料药产品,主要产地集中在我国。在缺乏研发能力,生产同质化产品的情况下,基本竞争环节主要集中在生产环节和营销环节。一方面,通过提高生产工艺水平,降低成本;另一方面,通过市场营销提高客户的品牌认知度。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正是通过提高这两个环节的竞争力,提高了企业的业绩。

而我国中医药行业与化学制药行业的本质区别就在于中药行业拥有自主研发能力,以当前资金与技术实力,中药企业通过努力,有能力进行自主研发。像太极集团、同仁堂、成都地奥这些企业正是因为拥有自己的拳头中成药产品,取得了良好的收益,获得快速成长。因此,体现新药能力的发明专利与中药企业的业绩密切相关。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中小企业板 资本结构 实证分析

一、引言

广义的资本结构指企业全部资本中所有不同性质的资本的与所有负债的比例。而狭义的资本结构则是指企业长期债务资本与长期权益资本的构成比例。现代企业在自身目标函数与收益成本约束条件下,为了实现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都希望能够选择合适的融资方式,寻求到最佳的资本结构。自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资本结构研究一直是公司财务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资本结构理论与投资理论、股利政策理论并称为财务理论的三大核心内容。2009年3月中国证监会正式《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管理暂行办法》,暂行办法于5月1日起正式实施,这标志着中国的纳斯达克板终于正式启航。然而,早在2004年5月27日,作为创业板过渡形式的深圳中小企业板已经启动,它的建立搭建了中小企业直接融资的平台,拓宽了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一个重要举措。截止2009年4月30日,共有273家中公司在深证中小企业板发行上市,总发行股本63.79亿元,总流通股本284.68亿元,总市值9268.4亿元,总流通市值3911.9亿元。中小企业板的服务对象明确为中小企业,在交易、信息披露、指数设立等方面都相对独立于主板市场。中小企业板作为创业板的过渡形式,在设立之初会比较接近于主板市场,逐渐向创业板市场靠拢。与主板市场相比,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是否受到一些不同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又扮演着何种角色?这些不同是否可以用西方的经典资本结构理论进行解释?能否通过这些不同为企业寻求到最优的资本结构,则是更具有现实的意义。因此,对中小企业板的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研究对不久将来在创业板上市的公司有着参考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 Bowen(1982)、Bradley(1984)都论证了美国不同行业之间公司的资本结构差异显著,同行业内公司的资本结构比较相似,而且行业平均负债率在一定时期内是相对稳定的,如医药、仪器、电子和食品类企业的财务杠杆要一贯低于造纸、钢铁、航空和水泥类企业。他们还指出,管制性越高的行业公司的财务杠杆往往较高。Titman和Wessles(1988)基于不同的资本结构理论提出了可担保资产价值、非负债税盾、成长性、独特性、行业分类(只限于制造业部门)、规模、波动性和盈利性八个资本结构的影响因素。同时,采用短期负债/权益账面价值、长期负债/权益账面价值、可转换债券/权益账面价值、短期负债/权益市场价值、长期负债/权益市场价值和可转换债券/权益市场价值指标来衡量资本结构。指出:独特性与负债水平负相关,退出壁垒高、研发费用高和销售成本高的企业会倾向于较低的负债水平;盈利性与当前负债水平/权益市场价值负相关,这与Myers的优序融资理论企业偏好内部融资的结论一致;短期负债率与企业规模负相关;可担保资产价值、非负债税盾、成长性和波动性对资本结构的影响程度不显著。Harris和Raviv(1991)对美国公司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资产负债率与公司规模、固定资产比例、非负债税盾和投资发展机会成正相关关系,与公司收益波动性、经营风险、广告消费支出和产品特殊性成负相关关系。公司规模、非负债税盾、盈利能力、有形资产比例、税收、成长机会、经营风险等因素对公司资本结构的影响显著。Booth等(2001)对10个发展中国家的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分别用静态权衡理论、优序融资理论和成本理论来解释资本结构差异的变量,研究发现影响发达国家公司负债比率的因素同样也影响着发展中国家的公司,并且影响的方向相同。但是资本结构在受到通货膨胀率、GDP增长率和资本市场发展状况等国家因素影响时,发展中国家的结果仍然与发达国家存在系统性偏差。

(二)国内文献 陈小悦、李晨(1995)选取了1993年3月31日以前在沪市上市的上市公司为样本,选择1993年7月到1994年3月共9个月的相关数据,研究发现:上海股市收益与负债―权益比率、公司规模负相关,与β值正相关。其中有关股市收益与负债―权益比率负相关的实证结果与Banzai(1981)有关美国股市的研究结果恰好相反,反映了中美两国资本市场的存在不同。顾乃康、张超、孙进军(2007)以1995年至2005年在沪深两市上市的中国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了BIC信息准则以及其他稳健性回归检验方法,在37个影响资本结构的变量中,最终识别出5个不随应变量不同、研究时段和年度不同、企业类型不同以及统计方法不同而改变的影响资本结构的核心变量:公司规模(正相关)、盈利性(负相关)、产业因素(正相关)、税收因素(正相关)、成长性(正相关)。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结合中国中小企业上市公司的特征,本文提出如下研究假设:

假设1:公司规模与负债水平正相关

公司规模越大,抗风险能力越强,破产概率相对于小规模公司而言越低。同时大规模公司的信息公开程度较好,债权人的监督成本较低,大规模公司更容易举债。我国的实际情况也表明,大规模公司往往能够相对容易的争取到银行贷款,同时也能享受政府扶持的信贷支持。就本文研究的中小企业上市公司而言,公司个体之间的规模大小也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所以中小企业上市公司的规模与负债水平之间也可能存在正相关关系。本文用公司总资产的自然对数值来衡量公司规模的大小。

假设2:盈利能力与负债水平负相关

根据优序融资理论,盈利能力强的公司有着充足的内部现金流量,能够首先满足公司的融资需求,所以公司的负债水平较低。本文用总资产收益率=净利润/总资产,衡量公司盈利能力的高低。

(二)相关性分析 各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分析得到表(5),可以看出:各自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均不显著,故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公司规模、可担保资产价值、成长性与总负债率正相关(与研究假设2、4、5相符),且公司规模、可担保资产价值与总负债率的相关性较强;盈利能力、非负债税盾、控制权集中度与总负债率负相关(与研究假设3、6、7相符),且盈利能力与总负债率相关性较强。

(三)回归分析 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如表(6)所示,可以看出,多元回归模型的决定系数R2=0.600894,调整后的决定系数R2=0.576637,说明该模型的拟合优度较好。F值为23.578411,在1%水平上显著,说明被解释变量与解释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是高度显著的。其次从各自变量的显著性检验来看,公司规模、盈利能力、可担保资产价值和成长性,建筑业、批发零售业、社会服务业均在1%水平上显著,非负债税盾和制造业在5%水平上显著,说明这些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线性相关程度高,其余变量未通过10%水平的显著性检验,说明与因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不显著。以行业类别为虚拟变量的回归多数未通过10%显著性水平,其原因可能与各行业类别的样本数量较少有关。对回归方程进行多重共线性诊断,结果显示,各自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不大,进一步利用Eviews计算各自变量的方差扩大因子(VIF)相对较小,故可以认为解释变量之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通过观察残差序列分布和进行White检验,发现回归方程不存在异方差现象。

五、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本文研究得到如下结论:(1)从行业层面来看,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因行业不同有着显著差异。这个结论与国内外的许多学者的研究结论一致,建筑业是资产负债率相对较高的行业,而运输仓储业师资产负债率相对较低的行业。 (2)从资本结构影响因素对总负债率的影响程度大小上来看,回归模型中各自变量的影响系数按绝对值排序如下:ROA(-1.222938)>NDT(-1.173823)>COLL(0.186385)>SIZE(0.104312)>GROW(0.05389),控制权集中度(GQJZ)对资本结构没有显著影响作用。第三,从资本结构影响因素对总负债率的影响方向上来看,公司规模(SIZE)、可担保资产价值(COLL)、成长性(GROW)与总负债率(TD)正相关,盈利能力(ROA)、非负债税盾(NDT)、控制权集中度(GQJZ)与总负债率(TD)负相关,这些结论与研究假设2至假设7一致。从上述结果可以看出,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影响因素与主板上市公司有许多相同的因素,但这些因素的影响程度与主板上市公司有着较大的差别,这与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自身的特征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相关建议 (1)改善制度环境。良好的制度环境是保障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持续健康发展的必备条件,政府的作用不容忽视。政府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规划的出台,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金融体制改革进程的加快,资本市场的完善,这些都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制度环境。完善中小企业间接融资市场,发展服务于中小企业的金融机构,扩大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大力发展服务于中小企业的金融公司、机构,创新金融工具,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发展和完善中小企业直接融资市场,创业板的运行规范还需要在实际操作中不断完善,上市公司筛选、信息及时披露、风险控制都是面前的困难。改进债券发行机制,加快债券二级市场建设和发展,建成适合于不同发行规模、发行方式、交易方式要求的公司债券市场。(2)充分重视行业特征因素。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存在显著的行业差异,建筑业资产负债率较高而运输仓储业资产负债率较低,不同行业之间的资产负债率差别也很大。这就要求上市公司充分识别自身所处行业的特征、行业生命周期阶段、行业内的竞争程度和进出壁垒高低等,以行业长期稳定的资本结构为参考依据,结合自身公司特征因素,综合权衡资本结构的抉择。(3)正确利用公司特征因素。完善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首先要强化董事会的地位和作用;完善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还要加强独立董事和监事会的监督职能,真正做到独立董事既“懂事”又“独立”,监事会的制衡职能充分发挥;完善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还要完善对管理人员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委托-问题是现代企业不能回避的问题。债务具有节税效应,这是财务杠杆利益,当公司未来现金流量稳定、充分时,具有一定的偿债能力的情况下,可以适度提高资产负债率,获取财务杠杆利益,增加公司价值。公司在经营过程中面临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资本结构的选择应该是权衡两个风险的结果,经营风险增加时,需要通过负债水平的降低来减少财务风险;经营风险降低时,由于预期未来收益稳定,财务风险较低,可以提供债务水平。同时,要依据公司规模适度负债,既保证公司正常经营的资金需求,又做到不会资金过剩,权衡财务杠杆收益与破产成本。

参考文献:

[1]曹志广、杨军敏:《国外资本结构理论研究述评》,《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2]陈小悦、李晨:《上海股市的收益与资本结构关系实证研究》,《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

[3]陈晓、单鑫:《债务融资是否会增加上市企业的融资成本?》,《经济研究》1999年第9期。

[4]范秀峰、李建中:《资本结构与中小企业股权融资的实证分析》,《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5]冯福根、吴林江、刘世彦:《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形成的影响因素分析》,《经济学家》2010年第5期。

[6]顾乃康、张超、孙进军:《影响资本结构决定的核心变量识别研究》,《当代财经》2007年第11期。

[7]Bowen,Bradley: Non-profit Accounting, Research Starters-Business, 1984.

篇10

为了创业的成功实行,我们对所创立的公司进行了一定的分析预测。首先是对温控疲劳仪市场行业的分析,包括需求分析与供给分析。根据我们对需求的调查,总结出温控疲劳仪的需求行业包括学院研究、航空业、工业、电子行业、动力机械公司、交通工程及水利建设等行业,为此们分别对这些行业展开调查。最后我们得出结论:在所分析的行业中,学院研究的需求比?^高,其中航天类院校的需求占比最大,达到50.10%,其次是工程类院校,占比40.14%,最后是温控需求的其他非学院行业,占比9.76%,所以公司会将目标市场主要放在各大航天类院校和工程类院校。供给方面,根据我们调查的20家疲劳仪销售厂家,调查发现,行业内大部分厂家75%都是只销售多种力控疲劳仪,而25%的厂家会提供温控疲劳仪,但是种类功能却很少。因此我们得出结论,在温控疲劳仪市场,需求是大于供给的,创立一家新的温控疲劳仪公司是可行的。

2.创立公司的策略分析

2.1对温控疲劳仪市场进行全面的供需调查与分析

市场调查是市场分析的基础,通过市场调查,系统的收集、分析市场情报,预测市场的发展趋势。市场调查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主要体现在发现和寻求疲劳仪市场需要的新产品,发掘温控疲劳仪新产品和现有温控疲劳仪产品的新用途等。在分析疲劳仪产品需求市场时,首先要了解我们的需求对象是谁,然后再展开全面的调查。可以通过资料搜索或者咨询相关行业人士确定产品的需求行业。其次要对需求行业进行分类,这样更便于接下来的统计调查。调查方面可以通过电话调查或者实地访问,在本次创业中,我们同样采取了电话调查和实地访问的方式确定了各温控疲劳仪需求行业的产品需求量,这样保证了调查的合理性与准确性。调查供给情况同样也是咨询了许多疲劳仪销售厂家的产品数量与种类,这样能更好的与自身公司进行比较。进行调查之后,就要对调查的结果进行详细的分析与总结,总结出供需市场中各个行业的市场需求或者供给占比,从而得出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关系。

2.2根据市场环境制定合适的市场营销战略

市场营销战略包括产品组合策略、产品价格、销售渠道及促销策略。要确定公司的市场营销战略,首先要了解整个市场环境。企业的战略分析应从宏观环境、中观环境和微观环境全方位地进行分析,宏观环境分析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和科学技术环境的分析;中观分析环境分析则是对企业所在的行业与市场环境进行分析;微观环境分析则是对企业的资源、能力、现状、文化等企业内部环境的分析。具体到行业竞争结构分析,美国哈佛大学迈克尔*波特教授在其所著的《竞争战略》―书中提出:任何一种行业都存在着五种竞争作用力,即:新进入者的威协、替代品的威协、用户议价能力、供应者议价能力和现在竞争对手的竞争,这就是波特的“五力模型”。在对疲劳仪市场环境分析之后,对公司进行明确的市场定位,STP即目标市场营销,是指企业根据一定的标准对整体市场进行细分后,从中选择一个或者多个细分市场作为自身的目标市场,并针对目标市场进行市场定位。定位之后,再考虑着公司的具体情况一一制定公司的营销策略。

2.3根据公司的性质及人员需求确定公司的组织结构

因为国内目前销售的温控疲劳仪较少,所以公司主要经营自控式温度循环疲劳试验机的销售。考虑到这是一家新成立的公司,并且主营业务也比较单一,员工的数量也比较少,但是责任分工明显,因此在企业组织机构的设立上采用比较简单的直线职能制。公司在总经理的领导下主要分为三个职能部门,即营销部、财务部和综合办。其中营销部下面又有销售部、市场部和技术部,综合办管理人事部和行政部。各个部门之间各司其职又互相帮助。直线职能制组织结构具有分工精细,责任清楚,各部门仅对自己应做的工作负责,效率较高,组织的稳定性较高等优点,适合新成立的公司。

2.4严谨的公司财务分析

决定公司能否成立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经济的可行性,如果公司成立后能够盈利,则可继续考虑项目进程,如果公司成立后无法获取利润,那就没有进行下去的必要了。既然要考虑盈利性,那就要核算出公司运营的成本以及预测收入,成本与收入的差即可判断盈利。疲劳仪公司运营的成本包括人员的工资及管理费用,前期的投资估算及融资信贷的财务费用、厂房租赁、以及仪器的研发、安装、升级维护等材料费用,共同构成了公司的成本。公司的收入包括销售产品和产品的收入。在这里我们对公司的前三年进行了财务分析,并根据每年的成本及收入,进行了盈亏平衡分析和敏感性分析,这是因为盈亏平衡分析得出盈亏平衡点,使决策的外部条件简单的表现出来,可以大致判断项目的抗风险能力,而敏感性分析能进一步提高决策的准确性。

2.5公司运营中必要的风险分析

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它的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管风险主体认知的程度如何,当具备了一定的条件后,风险就会如期而至;其次,风险具有隐蔽性、广泛性、不确定性和突发性,风险发生的时间、环节、大小、程度、危害均是不确定的;再次,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判断的能力受到各种条件的制约,预测风险的发生带有侥幸的人为色彩,必须通过风险分析对项目进行全程控制,才能把风险降到最低限度。公司的运营必然会伴随着各种可能的风险存在,因此有必要对公司将来面临的风险进行合理的分析。在风险分析方面,我们采用SWOT分析法进行公司的内外部风险分析,SWOT分析法能将公司内部资源与外部环境有机结合起来,是一种比较科学合理的分析法,适用于风险识别。识别出各种危险源之后,采用风险评估矩阵评估法对各项危险源发生的可能性与严重性进行赋值,确定需要重点注意的风险。最后针对这些比较严重的风险源一一提出风险控制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