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学数字启蒙教育范文
时间:2023-06-04 10:04: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幼儿学数字启蒙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幼儿 肢体语言 英语学习
肢体语言,又称态势语言,指通过手势、眼神、走动、表情等方式来达到传递信息的一种方式。美国心理学家艾伯尔•梅柏拉研究表明:语言信息传递的总效果=7%的文字+38%的有声语言+55%的肢体语言。由此可见,在幼儿英语启蒙教育中使用肢体语言,不仅使语言变得生动有趣,而且还有了非常直观的视觉感受。而0~6岁是儿童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在幼儿阶段通过肢体语言进行英语启蒙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那么,我们该如何从肢体认知角度,对幼儿进行具体的英语启蒙教育呢?以下是本人的几点认识和见解,供大家探讨。
一、通过动作表情对幼儿进行英语启蒙教育
首先,在幼儿英语启蒙教育中,通过动作为英语学习增添一丝亮色和活力。例如,学单词hop,jump,skip时,通过动作把三个单词表现出来,不用多加解释,只要做单脚跳的动作,孩子们就会说出:hop hop hop,做双脚跳的动作,得到他们的快速响应:jump jump jump,做向前跳的动作,孩子们会大声地喊:skip skip skip。通过这种动作达到相互交流、表现,使幼儿在直观轻松的环境中进行学习认知,有利于幼儿的学习与掌握。
其次,在幼儿英语启蒙教育实践中,手势语言对于增强启蒙教育效果不可低估。手势语言能以各种不同形态的造型,通过描摹事物的复杂状态,向幼儿传递我们潜在的心声,从而显露出我们心灵深处的情感体验。因此,我们要充分合理地运用手势语言进行英语启蒙教育。例如,我们可以用手心向上表示“stand up”,向下表示“sit down”等等。
此外,我们的眼睛也可以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例如,在幼儿英语启蒙教育中我们可以有意识的让门敞开着,然后向眼睛望望门,对幼儿启发说“Please close the door.”幼儿明白后,走过去把门关上,我们再肯定地点点头,“Thank you.”得到了这样的赞许,孩子心里会乐滋滋的。以这个过程中,一个眼神不仅让孩子读懂了我们的意思,同时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句子“Please close the door.”英语启蒙教育中,我们的目光不仅可以沟通我们与幼儿之间的心灵,达到情感的双向交流,而且有助于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因此平时应把目光放在幼儿身上,观察幼儿的一举一动和心理状态,相应地调整自己的行为。这样就能收到很好的启蒙教育效果。
最后,在幼儿英语启蒙教育中,我们蕴含丰富信息的面孔常常是幼儿关注的目标,我们的面部表情直接对幼儿产生心理影响。因此在幼儿英语启蒙教育中,我们应努力做到微笑中露热情、严肃中显慈祥,告诉孩子们“We are happy.”给幼儿以轻松自如,在这样的气氛下,我们传递的信息就易于被孩子们接受和理解,就能更好地实现启蒙教育目标。
二、通过肢体语言激发幼儿英语学习的积极性
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在幼儿英语启蒙教育中,我们可以通过肢体语言激发幼儿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幼儿有效的英语学习是在认知发展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发生的,同时还受到情感动机的影响。那么在启蒙教育中如何把幼儿参与学习的热情激发出来,将幼儿主动获取英语信息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呢?我们发现除了要使用各种各样的教学辅助手段,进行丰富有趣的活动情境创设外,更需要我们用灿烂的笑容、热情的语调、高昂的情绪、丰富的肢体语言自始至终的感染每个幼儿,这样可以使他们做出积极的回应。此外,我们可以将儿歌、歌曲、对话、单词等,通过配上形象、夸张、生动、有趣的动作,将这些静态的英语知识转化成为幼儿可以更容易理解的动作语言、身体语言、表情语言等动态语言,从而达到让幼儿在轻松愉悦的互动氛围中学习语言的目的。比如,在幼儿学习英语数字1-10时,我们可以选择那首琅琅上口的歌曲《数字早操》:One和Two起来点点头,Three和Four起来晃晃脑,Five踢踢腿,Six弯弯腰,Seven、Eight蹦蹦跳,Nine和Ten总爱睡懒觉。这样枯燥的单词学习变的更加形象生动了,还进一步加深了幼儿的印象。幼儿在边唱边跳的过程很快记住了这十个英语单词。之后,再请幼儿仔细聆听CD,让幼儿边听边随着CD的节奏进行肢体律动。
三、用肢体语言去进行纠错
在幼儿英语启蒙教育中,由于他们是在不熟悉的语言环境中学习与汉语完全不同的第二种语言,因此,在这个启蒙教育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错,特别是刚开始学时的发音问题。由于英语发音动作复杂、发音部位隐蔽,具有不便于观察与模仿的特点,再就是英语中的语音大多数均为汉语语音中没有的音,且发音方法和习惯与汉语有很大的差别,这些客观原因的存在就很容易造成幼儿发音错误。例如,孩子们常常会将英语中的部分短元音一概发作长元音,还有就是将所有的闭音节发成开音节。如:将[buk]发作[bu:ka]。还有的幼儿会把frog(青蛙)说成flo-ger,把tree(树)说成tee等等,当出现这些情况时,我们可以利用肢体语言进行纠错,例如,轻轻的抚摸他(她)的头,告诉他(她)“Have a try again?”(再试一次);我们还可以蹲下身体,让幼儿看清楚我们发音时的嘴形说:“Look at my mouth.”或者用手指着嘴巴说“Say it with me.”(请跟我一起说)。通过这样用各种体态语言把我们心中宽容的态度表达出来,用这种方式接纳幼儿的错误,同时也给予幼儿支持和鼓励,使幼儿们在错误中获得经验,从而为下一步的成功做准备。帮助幼儿树立信心并鼓励幼儿大胆的开口说英语,积极肯定幼儿的成绩。
通过以上的研究可以看出,在幼儿英语启蒙教育中,我们通过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的动作,都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使幼儿感受到爱和支持、信任。因此,在今后的幼儿启蒙教育中,我们应进一步去研究肢体语言,利用一切机会,有效运用体态语言,增强启蒙教育效果,千万不要吝啬运用微笑和肢体语言向幼儿发出积极的信息。
参考文献:
[1]孙国强,张立.对幼儿英语启蒙教育的研究与分析[J].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2]陈雅,赵志坚.你对肢体语言了解多少[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12).
[3]李林.对体育语言在幼儿英语教育中的效果研究[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2008,(34).
篇2
幼儿数学教育是指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他们自身的活动,对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以及空间关系进行感知、观察、操作、发现并主动探索的过程。幼儿园数学作为数学教育的启蒙教育,教师应正确引导幼儿认识数学,提高幼儿的兴趣,激发儿童的求知欲,为今后更好地学习数学打下基础。那么,在幼儿教学中,如何做好幼儿数学的启蒙教育呢?
一、兴趣是学好数学的前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幼儿学习的动力。幼儿数学启蒙教育决不能单纯教知识,而必须寓教于乐,在幼儿感兴趣的游戏或活动中渗透粗浅的数学知识,让幼儿在感知知识时获得满足感。只有当幼儿对某一学习产生了浓厚兴趣后,他们才会全神贯注地参加进去,并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接受知识。
数学是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来的,是无处不在的。教师应做有心人,善于发现身边的数学,并以生活中的数学为学习切入点生成生活化的数学。如在“有趣的数字”中寻找幼儿生活中所熟悉的日历、时钟邮票、图书、衣服、电话机、遥控器、针筒等物品,让幼儿在找找、玩玩、说说中发现生活中有趣的数字现象,并想象如果生活中没有数字会怎么样。让幼儿带着问题寻找生活中的数字,说说它的用途,使幼儿在生活中用一双寻觅的眼睛,不断获得新的经验。
二、提供学习数学的机会和条件
1.把要学的知识编成小故事
故事是幼儿最喜爱的一种文学形式,通过故事教学,能增长幼儿知识,发展智力。孩子都爱听故事,尤其是在听故事的同时,如果老师边讲边出示故事中的事物,那么幼儿的兴趣就更浓了。因此,我常把教学内容编成简短的小故事,让幼儿以听故事的形式来学习。
2.在游戏中学习
幼儿最喜爱的活动应该是游戏。我们可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动活泼的游戏紧密结合起来,使幼儿摆脱枯燥、抽象的数学概念,在欢快、轻松的氛围中主动参与,自发地学习,在应用数学活动中获得有益的经验。幼儿游戏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如运用多种感官的游戏、运动性游戏、智力游戏、竞赛性游戏等。在游戏中要注重环节的情境性。小班幼儿的情绪容易受感染,生动的游戏情境能牢牢地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使他们忘记自我,完全地投入到情境的角色中去,从而主动地感知数学。所以,教师在设计游戏时,要注意情境的安排要有助于幼儿掌握数学初步知识,有利于幼儿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的发展。情境不要太新奇、复杂,以免分散幼儿的注意力。
3.在“运动”中学习
由于年龄原因,幼儿更喜欢运动,顺应这一年龄特点,我注意将数学练习和运动即体育游戏结合起来,让幼儿在运动中学数学,收效也很明显。如:“拍皮球”是个传统的体育游戏,我结合“1”和“许多”的教学和3以内的点数,在原来的游戏中增加了“拍一下”“拍许多下”“拍一下”等,让幼儿练习双脚边跳边回答:“跳一下”“跳许多下”“跳一下”。改编后的体育游戏更切合教学实际,也更有利于幼儿掌握教学知识。
三、重视学习过程,培养幼儿的推理能力
不论结论是否正确,都应尽量让幼儿说出思考的过程,培养幼儿举一反三的能力。如帮助幼儿理解传递概念时可告诉幼儿有3个物体,其中A比B大,B比C大,问A和C比,谁大谁小?幼儿仅回答A大于C是不够的,还要启发幼儿说出这种结论的推理过程,并用实物的排列向幼儿展示相应的判断过程。这样做的好处是,时间长了,幼儿会懂得,任何事物的发展不仅有结果,还有过程。
四、关注全体,注重个体差异
幼儿数学启蒙教育,虽是初浅的数学知识,但对于这么多的孩子来说,其接受能力是各不相同的,对于这种参差不齐的掌握,教师应采取积极地辅导工作,课间、午间、晨间、游戏活动都将再次成为良好的辅导时机。对于新教的内容,总有个别幼儿不能及时掌握,这时课间活动将是最好的时机,足以让幼儿在失败的扫兴中重新振作,为幼儿的成功提供了条件与帮助,使幼儿最终享受成功的喜悦,使幼儿对以后的学习有了信心。对于个别能力较弱的幼儿,我除了进行个别辅导外,还借助于家长这一方面的可利用资源,让家长协助我做好孩子的后补工作,我们运用来园离园的短短几分钟相互沟通,使家长了解指导的方法和内容。让幼儿在落后的跑道上多了一位引导者、支持者,使本来不喜欢学习的孩子对数学有了学习欲望。
五、注重五大领域的有机整合
篇3
一、探寻幼儿科学启蒙教育实施路径
(一)不断开发科教创新区科学教育资源。调查幼儿园所依附的高教区中可利用的人才、环境、物质等方面的科学教育资源,科学、合理、有计划地加以挖掘和利用,从而丰富本园的探究性科学游戏活动的题材和内容,为本园的科学启蒙教育服务,以培养幼儿热爱科学的情趣,拓展幼儿的科学知识视野。与服务外包职业学院数字媒体系、苏州工业园区国际科技园、独墅湖图书馆顺利牵手挂牌,建设翰林科学教育实践基地,扩展园本科学教育实践基地的范围。
(二)精心打造幼儿园科学教育特色环境。挖掘园内一切可以为幼儿园科学启蒙教育利用的有利条件,抓住重点、突出特色,营造适合幼儿园科学启蒙教育的物质环境和心理氛围。探索环境因素与幼儿主动探索之间的内在关系,以幼儿园公共环境、专业活动室、活动教室为载体,充分考虑不同年龄段幼儿的适宜性和可操作性,包括具体的选材、设计、呈现方式及布置等,以最大限度吸引幼儿积极参与自主探究的游戏活动。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科学探究性游戏。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科学领域的有关精神为指导,着重研究幼儿探究性游戏活动的目标确定、内容选择和游戏形式,逐步研究具体可实施的科学启蒙教育策略,以激发幼儿对探究性科学游戏活动的兴趣和探究欲望,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逐步开拓以集体教学活动、科学区角、科技大空间专业活动室多元化科学游戏活动形式。
二、落实幼儿科学启蒙教育师资培训
(一)教师发展中心系列培训。全园教师参加课题研究,结合教师发展中心计划,进行相关的系列培训活动。如:新教师对课题方案的解读学习、专家科学教育的专题讲座、公益科技讲座、翰林讲坛之科技大空间的环境创设及管理、班级科学区域创设、观摩区社会领域组展示活动、科技大空间自制材料分享、科学探究性游戏策略研讨、身边的科学---魔术分享等。组织教师外出参观西题迪斯儿童科技营、西交利物浦大学科技展参观、科教创新区图书馆流动科技馆,通过系列培训,多通道多途径地提高教师科学活动的教学能力和自身的专业素养。
(二)专题科学教育论坛活动。开展科学教育论坛活动,通过子课题组长介绍课题开展的情况、取得的成果、存在的问题,教师纷纷以课题组成员的身份参与到论坛发言中。子课题一的成员分别从资源地走访我们该准备什么,如何在各种资源中挖掘出适合幼儿的资源并加以利用两个方面畅谈自己的想法;子课题二的成员则是从幼儿园的大环境、科发室环境、班级科学区角的创设展开了讨论;子课题三的成员将自己在实际带班中实施科学探究性游戏的经验、感悟与大家分享。活动中,老师们畅所欲言,在分享交流的过程中受益匪浅。
三、丰富幼儿科学启蒙教育活动内容
(一)教师活动
1、开展小专题研讨及汇报活动。全园十八个班级均参与小专题研究,通过收集资料、实践研究、小组讨论、集中反思来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2、各年龄段一课三研、同题异教活动。每月一课三研、同题开课的活动由原先单一的集体教育活动而拓展为涵盖专室活动、科学区游戏兼而有之的多元形式。既丰富了活动的形式,又积累了一定活动的带教经验。
3、科学教育专题讲座活动。与美国知名科学教育机构“西提迪斯”合作,开展少儿科技专题讲座活动,让幼儿走进形式多样的科学活动从而更加积极参与科学探索,并在科学活动中发展创造性和想象力,培养独立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幼儿活动
1、翰林科技节活动。学年以翰林幼儿园科技节为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展现多元化科学游戏活动形式。各年龄段开展不同类型的科技活动,大中小班分别以利于幼儿动手动脑的亲子科技玩具、科技环保拼贴画、科技小报的形式揭开了热烈的科技节帷幕,有游戏、有魔术,丰富而有内涵,闭幕式上展现了一年以来的科学精品资源课,幼儿在科技节中有收获,有成长。
2、科学探究性游戏活动。以游戏的形式开展各年龄段科学活动,重点在科学领域教学活动、科技大空间专室活动、班级科学区角活动中进行。内容选择适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和现有水平,重点突出实践性、操作性。
篇4
【关键词】幼儿数学启蒙教育
幼儿数学启蒙中首要解决的问题是要引起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兴趣是一种认知倾向,属个性特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幼儿学习的动力。兴趣可以激发儿童的求知欲,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那么,如何提高幼儿的兴趣,使其能集中注意力,积极、主动地学习,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呢?教师首先应该明确:幼儿数学启蒙教育决不能单纯教知识,而必须寓教于乐,在幼儿感兴趣的游戏或活动中渗透粗浅的数学知识,让幼儿在感知知识时或得满足感。只有当幼儿对某一学习产生了浓厚兴趣后,他们才会全神贯注地参加进去,并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接受知识。在平常与孩子的接触中,我发现幼儿都很喜欢听故事。抓住孩子的这一特点,在设计数学教学活动时,我尝试采用了以下一些教学方法。
一、幼儿园数学教育含义
幼儿园数学教育是通过直观教具,使幼儿从具体材料和游戏活动中进行抽象,由外部的感知活动内化为内部的思维活动,并用语言促进思维,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的教学活动。数学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决定了幼儿园数学教育对幼儿发展的重要作用。
幼儿数学教育是指幼儿在教师或成人的指导下(直接指导或间接影响),通过他们自身的活动,对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以及空间关系(包括数、量、形、时、空等几方面)进行感知、观察、操作、发现并主动探索的过程,是幼儿发展思维能力的过程。
二、把要教授的知识编成小故事
故事是幼儿最喜爱的一种文学形式,通过故事教学,能增长幼儿知识,发展智力。孩子都爱听故事,尤其是在听故事的同时,如果老师边讲边出示故事中的事物,那幼儿的兴趣就更浓了。因此,我常把教学内容编成简短的小故事,让幼儿以听故事的形式来学习。如教幼儿学习认识“1”和“2”时,我编了这样的故事:“今天小兔到小二班作客,他带来了很多礼物,准备送给小朋友。是什么礼物呢?边讲边出示实物:一张纸,一本书,一盒蜡笔,一盒彩泥。这些都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呢?”通过这样的演示,幼儿很容易地认识了“1”。认识“2”时,也用了同样的方法。教师以小兔的口吻、小兔的角色进行教学,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丰富幼儿的感性认识。但是,同样的角色和内容,不适宜于编成教学内容相仿的小故事。例如,在认识“3”和“4”时,如果再以小兔到小二班作客这样的故事出现,那幼儿一定不会再有兴趣了。此时,我把小兔这一角色改为布娃娃,以布娃娃过生日为题材,布娃娃买了许多东西来请客人们吃,买了哪些东西呢?教师出示水果,让幼儿数一数有多少水果,从而认识了“3”。接着,又出示糖果,再数一数,从而认识了“4”,最后,布娃娃和小朋友一起玩游戏,请小朋友按要求取相应的雪花片,做相应的动作等等,从而进一步认识了“3”和“4”。在这种宽松氛围下,幼儿学得开心,教师教得轻松。这种方法也符合幼儿以无意注意为主的记忆特点。三、请幼儿担任故事中某个角色
幼儿不仅爱听故事,而且更喜欢参与到故事中去。因此,在设计某些教学活动时,我会请幼儿担任故事中的角色,激励幼儿更加认真地听故事,参与故事。如教幼儿学习分类,我请幼儿为故事中的大象和老虎分饼干,激发了幼儿的责任心,促使他们认真听清楚分类的要求。因为只有听清了要求,才能当好饲养员。幼儿在担任饲养员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学会了分类。再如,在复习认识数字1~5,并学习用点子表示数量的活动中,我让幼儿担任故事中的主角,请他们去公园看花。看到了漂亮的花,学着用点子表示花朵的数量。再让幼儿看了点子猜猜有几朵花开了。通过这种方法,幼儿在参观公园的情境中,不仅听了故事,而且,
积极地参与了故事,学到了相应的数学知识。
四、幼儿担任的角色有操作机会
心理学上说:当无意记忆的材料成为活动对象时,记忆的效果就会提高。因此在活动中应多为幼儿提供操作机会,让幼儿尽可能的多动手操作。我在设计故事情节时,尽量为幼儿提供这样的机会。如前面的例子:给老虎、狮子分饼干;参观公园看花等也是如此。再如教幼儿学习对应比较多少时,我还是请幼儿担任饲养员,按照一定的要求给小动物喂水果。在喂水果的过程中,幼儿很轻松地学会了对应比较多少。
五、帮助故事中的角色
每次的数学活动,教师都会对幼儿提出一些要求,久而久之,幼儿对教师的要求会没有兴趣,懒得理会,如何使幼儿乐意地按要求去做呢?我在编故事时,常会把一些数学操作要求变成故事中的角色求助小朋友的事情。故事中的角色往往是幼儿喜欢的,他们会乐意地去帮助故事中的角色,这样一来,就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如学习交替排序时,我就以布娃娃爱吃排好队的饼干为由,要求幼儿发放饼干,圆饼干交替排好队,幼儿为了让布娃娃乐意吃自己的饼干,就会很认真地按要求去做。这时,教师出示布娃娃,拿着布娃娃来到幼儿中间,排好队以布娃娃的口吻表扬幼儿,如此一来,小朋友特别的高兴,排饼干也更起劲了。
篇5
【关键词】幼儿 数学启蒙 教育
幼儿数学启蒙中首要解决的问题是要引起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兴趣是一种认知倾向,属个性特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幼儿学习的动力。兴趣可以激发儿童的求知欲,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那么,如何提高幼儿的兴趣,使其能集中注意力,积极、主动地学习,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呢?教师首先应该明确:幼儿数学启蒙教育决不能单纯教知识,而必须寓教于乐,在幼儿感兴趣的游戏或活动中渗透粗浅的数学知识,让幼儿在感知知识时或得满足感。只有当幼儿对某一学习产生了浓厚兴趣后,他们才会全神贯注地参加进去,并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接受知识。在平常与孩子的接触中,我发现幼儿都很喜欢听故事。抓住孩子的这一特点,在设计数学教学活动时,我尝试采用了以下一些教学方法。
一、幼儿园数学教育含义
幼儿园数学教育是通过直观教具,使幼儿从具体材料和游戏活动中进行抽象,由外部的感知活动内化为内部的思维活动,并用语言促进思维,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的教学活动。数学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决定了幼儿园数学教育对幼儿发展的重要作用。
幼儿数学教育是指幼儿在教师或成人的指导下(直接指导或间接影响),通过他们自身的活动,对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以及空间关系(包括数、量、形、时、空等几方面)进行感知、观察、操作、发现并主动探索的过程,是幼儿发展思维能力的过程。
二、把要教授的知识编成小故事
故事是幼儿最喜爱的一种文学形式,通过故事教学,能增长幼儿知识,发展智力。孩子都爱听故事,尤其是在听故事的同时,如果老师边讲边出示故事中的事物,那幼儿的兴趣就更浓了。因此,我常把教学内容编成简短的小故事,让幼儿以听故事的形式来学习。如教幼儿学习认识“1”和“2”时,我编了这样的故事:“今天小兔到小二班作客,他带来了很多礼物,准备送给小朋友。是什么礼物呢?边讲边出示实物:一张纸,一本书,一盒蜡笔,一盒彩泥。这些都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呢?”通过这样的演示,幼儿很容易地认识了“1”。认识“2”时,也用了同样的方法。教师以小兔的口吻、小兔的角色进行教学,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丰富幼儿的感性认识。但是,同样的角色和内容,不适宜于编成教学内容相仿的小故事。例如,在认识“3”和“4”时,如果再以小兔到小二班作客这样的故事出现,那幼儿一定不会再有兴趣了。此时,我把小兔这一角色改为布娃娃,以布娃娃过生日为题材,布娃娃买了许多东西来请客人们吃,买了哪些东西呢?教师出示水果,让幼儿数一数有多少水果,从而认识了“3”。接着,又出示糖果,再数一数,从而认识了“4”,最后,布娃娃和小朋友一起玩游戏,请小朋友按要求取相应的雪花片,做相应的动作等等,从而进一步认识了“3”和“4”。在这种宽松氛围下,幼儿学得开心,教师教得轻松。这种方法也符合幼儿以无意注意为主的记忆特点。
三、请幼儿担任故事中某个角色
幼儿不仅爱听故事,而且更喜欢参与到故事中去。因此,在设计某些教学活动时,我会请幼儿担任故事中的角色,激励幼儿更加认真地听故事,参与故事。如教幼儿学习分类,我请幼儿为故事中的大象和老虎分饼干,激发了幼儿的责任心,促使他们认真听清楚分类的要求。因为只有听清了要求,才能当好饲养员。幼儿在担任饲养员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学会了分类。再如,在复习认识数字1~5,并学习用点子表示数量的活动中,我让幼儿担任故事中的主角,请他们去公园看花。看到了漂亮的花,学着用点子表示花朵的数量。再让幼儿看了点子猜猜有几朵花开了。通过这种方法,幼儿在参观公园的情境中,不仅听了故事,而且,
积极地参与了故事,学到了相应的数学知识。
四、幼儿担任的角色有操作机会
心理学上说:当无意记忆的材料成为活动对象时,记忆的效果就会提高。因此在活动中应多为幼儿提供操作机会,让幼儿尽可能的多动手操作。我在设计故事情节时,尽量为幼儿提供这样的机会。如前面的例子:给老虎、狮子分饼干;参观公园看花等也是如此。再如教幼儿学习对应比较多少时,我还是请幼儿担任饲养员,按照一定的要求给小动物喂水果。在喂水果的过程中,幼儿很轻松地学会了对应比较多少。
五、帮助故事中的角色
每次的数学活动,教师都会对幼儿提出一些要求,久而久之,幼儿对教师的要求会没有兴趣,懒得理会,如何使幼儿乐意地按要求去做呢?我在编故事时,常会把一些数学操作要求变成故事中的角色求助小朋友的事情。故事中的角色往往是幼儿喜欢的,他们会乐意地去帮助故事中的角色,这样一来,就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如学习交替排序时,我就以布娃娃爱吃排好队的饼干为由,要求幼儿发放饼干,圆饼干交替排好队,幼儿为了让布娃娃乐意吃自己的饼干,就会很认真地按要求去做。这时,教师出示布娃娃,拿着布娃娃来到幼儿中间,排好队以布娃娃的口吻表扬幼儿,如此一来,小朋友特别的高兴,排饼干也更起劲了。
篇6
争当小生命的真心关爱者
教育对社会发展,人类发展,儿童成长都至关重要。无论是高等教育、中等教育、初等教育,还是幼儿教育,面对的都是人。当然,生命体存在的幼儿,稚嫩、脆弱、需要成人,更需要成才,需要国家的培育,特别需要我们教师的关怀、理解、呵护、培育、教诲。这种关怀和理解表现在教师对生命的敬畏、珍惜和挚爱,对生命早期智慧的敏感、惊喜和支持,对生命规律和生命潜力的认识、理解和尊重。教师要深刻地懂得生命的完整性,懂得快乐童年对于生命发展的积极意义。无知的小儿童是祖国的花朵,也是祖国的未来,他们那脆弱的肢体和稚嫩的心灵非常需要我们呵护,一个个活泼可爱的小生命更需要我们无微不至地关怀,
甘当幼儿宽容的教育者
在文化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中,任何一个民族再也不可能无视其他文化形态的存在,也不可能不从“他者”的文化语境去看待和反思自身的文化精神。显然,我们对自身文化的了解和理解是对他人文化的一种包容。因此,在整个多元文化的现实中,我们教育工作者应在教学实施中应该塑造一种宽容的精神,富有宽容的思想境界,做一位名副其实的宽容教育者。
宽容是不可多得的美德,也是一种崇尚的优秀品德。宽容意味着对多样性的尊重、接受和赞赏。这种多样性包括文化的多样性,人之为人的方式或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宽容就是要承认并尊重这种多样性和差异性,就是区别间的和谐与和善,因而在不同文化层次与不同人群之中更需要宽容,才会使人们相处和睦、和谐。宽容是使不同特征的人和睦相处的惟一途径,也是由知识、公开性、沟通、思想良心和信念自由培育起来的对多样性、多元化的尊重、接受和赞赏。在经济全球化、科学现代化的今天,多元的文化需要宽容,世界的和平与共荣更需要宽容。
我们培育儿童从启蒙教育就应该灌输一种宽容思想,培养一种宽容精神,时时处处应以谅解、宽容的精神来教育儿童,并使他们充分意识到将来他们也应该以宽容的姿态对待社会、对待人民并奉献于人类。所以我们教师本身应带头宽容对待一切,更应该宽容善待儿童,促进对儿童个体差异的尊重,对儿童独特而奇异的精神世界的应格外尊重,对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不同阶层的儿童的平等对待与热情款待。
篇7
一、科学实验要简单易操作,让幼儿易获成功体验
科学教育活动在我们的生活中比比皆是,幼儿对一些科学现象充满强烈地探究欲望,但是他们却不知如何探究,胆怯却又充满好奇,那么这一阶段就是科学实验的初期,教师组织幼儿做科学实验时,要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以及心理特点,可以选取那些操作简单、现象有趣的实验让幼儿探究。
传统的磁铁、声音、弹性、转动等都是生活中的常见物品和现象,与幼儿的生活息息相关,对幼儿来说,具有直观的经验。在具体探究过程中更能充分让幼儿体验到操作的简易,寻求知识的快乐。比如在执教大班《有趣的声音》教学活动时,先通过生活中的各种声音引发幼儿的兴趣,接着让幼儿操作、实验物体碰撞产生声音,这些都是小眼睛能具体感知到,小手都能做到的内容。那耳朵听到声音又是什么原理呢?于是在幼儿探寻声音产生的过程中,老师演示了小盒子上蒙上气球皮,小纸屑跳舞的实验,模拟耳膜被振动后就能听到声音的现象,孩子们完全被吸引,探究的欲望非常强烈。进行实验时,这些操作环节简单,现象明显,对每个幼儿来说,都没有失败的体验,都能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功,得到老师、同伴的积极评价,这样不仅培养了幼儿的探究兴趣,更初步培养了幼儿的自信心,对于操作实验活动也就更喜欢了。
二、逐层提供操作材料,让每个幼儿在原有基础上都有提高
由于遗传及后天教育的不同,每个幼儿的理解水平、动手能力均不尽相同。因此,在组织幼儿进行科学探究活动时,要考虑到幼儿的个别差异,比如在准备材料时,要注意提供层次不同的操作材料,让每个幼儿在实验的过程中都能找到成功的喜悦,多种能力都有提高。如大班科学教育活动《塑料容器上的秘密数字》,幼儿通过反复查找、联系生活经验等方法,找到塑料容器上的数字,参与活动的幼儿都有收获。在此基础上有些幼儿却发现回收标记中的数字不同,将探究过程提上了更高的层次,能力强的幼儿通过猜想、知识储备,寻求答案,破解数字的秘密;能力弱些的幼儿则在与同伴、老师的交流、帮助过程中,了解了这些数字的真实意义。逐层提高这种方法不仅培养了幼儿的发现能力、交流交往能力,更激发了幼儿的提问能力、解疑释疑能力。不同的幼儿在经过努力后都体验到了成功,达到了“跳一跳够得着”、“吃好还能吃饱”的目标,避免了等待现象。每位幼儿根据自己的能力在活动中都能体验到成功感。由榜样激励引导能力稍弱的幼儿进行有点难度的实验,在探索过程中又会收到另外的探究效果,大大调动了幼儿进行科学活动的积极性。
三、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3 ―6岁幼儿的自我评价能力比较差,他们对自己的评价绝大多数来源于成人和同伴的评价。因此,教师对幼儿的鼓励与赞扬对幼儿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幼儿在老师的积极评价中能找到探究的兴奋点和操作的兴趣。因此在组织科学活动时,教师不仅是幼儿的支持者、合作者,更应是发现者,特别注意发现幼儿的亮点、闪光点,随时给予鼓励。如中班科学教育活动《好听的声音》,教师带领幼儿在寻找不同的物体发出不同的声音的环节中,有些幼儿能力较差,总怀疑自己的耳朵,这时候老师对他说:“再听一听,老师相信你。 ”在互动过程中,教师用一些肢体语言或信任的目光或鼓励的话语,形成良好的心理环境及人文氛围,幼儿在无压力但有动力的环境中积极探究,昀后他们成功了,眼光中闪现出成功的喜悦,老师与之共享。师生间的评价、生生间的评价,通过多种不同的评价,幼儿会得到不同的信息,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总结与反思,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多次成功,促进幼儿自信心发展
在科学活动中探索实践取得成功,使幼儿对自己不再怀疑,认为自己是能干的,有挑战难度的能力与信心,逐渐地培养了幼儿较强的自信心,这种自信不仅体现在科学活动中,还迁移到其他的活动中,使他们敢于面对困难,挑战困难,能迎难而上。比如在组织活动时,教师以提问的方式导入,孩子们迟疑,忐忑,在老师亲切、平和的激励引导中慢慢地融入,终于放开自己,然后围绕科学活动课题提出了很多的问题,比如:小肚皮也有弹性吗?小动物听到声音也和我们人类一样吗?老师你的方法是你自己想的吗?等问题,幼儿的表达欲望比较强烈,质疑的能力得到大大的提高。这种以幼儿为中心,民主、活泼的课堂情境对培养幼儿勇于探索的精神是多么地难能可贵,为幼儿今后的成长埋下了自信的伏笔。
篇8
关键词:生命教育 学前教育 德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7-0073-02
1 生命教育的内涵
“生命教育”是美国上世纪60年代针对社会中的吸毒、自杀、他杀、性危机等危害生命的现象的一项对策而来的。[1]清华大学樊富珉教授:生命教育指教导个体了解、体会和实践“爱惜自己、尊重他人”的价值性活动。
教育的产业化及对金钱的追求是当今中国教育最大的问题之一,教育的功利化,学生个人全面发展和自由成长的权利被忽视。[2]当今中国社会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接受教育的机会越来越多,但不幸福感、空虚感弥漫,物质可以令人富有却不能令人幸福,唯有健康积极的教育能够拯救迷茫的心灵。人生是一辈子的“马拉松”,不在于走的多快,而在于走的多远以及沿途的风景。然而世俗的教育、激烈的社会竞争使人们不得不终日承受“百米冲刺”的压迫,假如没有在幼年接受生命教育的启蒙,一生将会痛苦不堪,难以承受生活的压力,甚至轻视生命。
世界卫生组织2004年公布:每年约100万人死于自杀,大于死于战争和谋杀的死亡人数。到2020年,这一数字将上升至150万。另外,每年约有1000-2000万人自杀未遂。[3]死亡是生命存在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思考死亡,也就是思考生命的意义,之所以死亡是人类亘古不变的话题,是因为死亡为生命加以期限, 人才能倍加珍惜,便显得生命是如此珍贵。
2 学前儿童生命教育分析
学前教育是针对胎儿至入学前儿童的。学前教育包括胎儿教育、婴儿(初生至3岁)教育、幼儿(3岁至6岁)教育,推动儿童当下的身心发展,让孩子更加顺利的适应小学教育,为儿童的终身发展进行启蒙教育。[4]学前教育目前被众多的家长所误解,学前教育并不是“让娃娃赢在起跑线”,这是现代人典型过早的“精英教育”,关注的不是孩子童年的健康成长,而是功利成就。“精英”是社会普遍的价值观中的成功人士,他们为社会贡献正能量,完成自身的梦想,受到人们的尊重。在经过传统教育模式的筛选之后,大多数的人显然归于平凡,结果内心失落痛苦,造成了更多生命的过早凋谢。教育是面向大众的,不是为了一小部分人。盘点时下围绕中国教育的话语,我以为,概括其病症的最流行词汇莫过于“应试教育”,指示其出路的最高拼词的词汇当推于“素质教育”。无论是哪种教育,都要建立在生命教育之上,人要学习健康的人生态度,保障身体健康。对幼儿进行生命教育并不是必须成为社会精英,是让每个孩子发挥自身最大潜力,为社会创造价值,获得人生的满足感,塑造生命的伊始。
学前儿童生命教育的意义在于:尊重学前儿童,尊重大自然和社会,帮助孩子与天地万物建立和谐的关系,使孩子更健康、安全、快乐的成长。在尊重孩子兴趣和能力的基础上,引导孩子学会尊重和珍惜生命。生命教育的出发点是生命,由于学前儿童的心智尚未发展成熟,学前儿童的生命教育就要落实到生活中具体事物之中。教育要遵循儿童生命发展的内在逻辑,采取更为生动浅显的方式使孩子们从小事中感受生命存在的意义。[5]
幼儿生命教育可以涉及认识自我教育、安全意识教育、死亡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性教育等内容,最重要的是树立健康的生命观。生命教育让孩子懂得保障安全、自我防护,也要学会关爱他人,体会到生命的幸福感,生活本身就是一种幸福,从而心怀感恩的珍惜爱护一切的生命。健康教育是为儿童的发展提供有计划的学习经验的过程,旨在提高儿童对有关健康科学的认知水平,以健康的心态对待自己与他人,从容的面对生理、心理的疾病或状况,永远保持乐观积极的生命态度。[6]
总之,进行生命教育的启蒙最佳时间就是学前阶段。智力教育要在生理基础发育之水平适当的时候开展,由于学前期儿童特殊的人生阶段,尽早令幼儿理解生命的意义,就越能防止悲剧的发生,为其一生奠定积极的人生态度,创造人生的美丽绽放。无论是成人还是儿童,生命教育刻不容缓。
3 学前教育期进行生命教育的思考
全世界每年都有100多万14岁以下的儿童死于意外伤害。我国意外伤害占儿童死因总数的26.1%,而且这个数字还在以每年7%至10%的速度递增。学前期间的儿童,受到外界的影响作用最大。是自我意识、性格、生存技能、世界观等的最初形成阶段。作为教育者必须抓住这一关键期,让学前儿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树立健康的生命观念。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幼儿有独立的人格和自身的权利,因此幼儿园要肯定幼儿受教育的主体地位。幼儿发展具有个体差异性,有其自身发展特点和规律。教育者首先要树立正确的观念,教导孩子走向生命的快乐而不是一味追求功利性成功。针对不同的孩子,教师要研究其发展水平、学习方式、个体经验和能力,尊重他们的选择,使之爱上幼儿园的集体教学活动,主动参与学习。让孩子带着愉快的心情主动求知以及与他人友好相处。生命教育体现在生活的点滴,它是令大人或孩子都感到喜悦的教育。《幼儿园指导纲要》[7]中的指标,明确了学前教育工作者、幼儿园对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要求。
李阿芳、杨晓萍指出,当前幼儿园课程实践中生命意义的缺失现象严重,课程内容太过照搬教材,课程评价形式单一,课程实施忽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教师主导作用太大。幼儿园关注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并付诸实践,幼儿园的教育不仅仅是培养智力和生活能力,在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使其感恩生命的存在意义,促进幼儿个性化、多元化发展是学前工作者的使命。[8]实施学前生命教育要充分考虑到当地的风土人情,经济、人口、政策状况等,结合幼儿、父母的意愿和幼儿园的资源。
生命化教育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对生命的感受。生命化教师不只是要求一般的具备知识、能力和道德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求对教育、生命有着独特的体验、感悟、关怀和追求。[9]生命教育启蒙之于老师,使教师在实践、研究的过程中更为用心地研读孩子,让教育更有意义;充分利用幼儿园生命教育的资源,开展各具特色的丰富课程,使孩子不过分以自我为中心,开始关注其他的生命,明白生命都是值得尊重的,与天地万物和谐相处,了解到自己在大千世界中是多么渺小,敬畏自然,同时又认识到每个生命都是那么神奇和独特,都有着各自不同的责任和意义,不断的实现自身的价值,世界因自己而更加的美丽。学前儿童的生命教育不仅仅让孩子热爱生命,而是让他们从生命起点找到人生的方向,一生保持一颗爱世界、爱自己的童心。
参考文献:
[1]肖川.生命教育的三个层次[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6(3).
[2]郑晓江.生命教育演讲录[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12.1-2.
[3]中国日报网站[EB/OL]. http:///20040910/n221972012.shtml.2004.09.10
[4]郑也夫.吾国教育病理[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9.3-11.
[5]冯建军.生命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3.366-368.
[6]朱家雄 汪乃铭 戈柔.学前儿童卫生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7.198-200.
[7]幼儿园指导纲要(试行)[M].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1.11.1.1-2
[8]李阿芳、杨晓萍 试论幼儿园课程实践中生命意义的缺失[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07.379(9).7.
[9]冯建军.生命化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3.236-240.
篇9
数木棍还是上楼梯,现在看似区别不大的两种数学启蒙方式,实则可能会将孩子们引向喜欢理解创新和乐于听话遵从两个完全不同的发展方向,而机械记忆的过度练习更容易挫伤孩子们的内在学习兴趣,因此小学初期的教师和家长不能不重视数学学科内在的的文化意义,并在此基础上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数学文化 数字阶梯 小学教育 启蒙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3.5
一年级小学生入学已一月有余,孩子学校的数学教师在见面会上提出要家长们准备二十根小棍,以备进一步的数学加减法学习――这一要求当场震惊了许多人,一些家长小声嘀咕,二十以内或十以内加减我家孩子早就会了,根本没用过这东西,数小棍的方法也太落后了。
学习数学之初利用直观教具展示以利理解的确是必要的,很多家长初教孩子数数和计算十以内加减时也多是就近取材,用手指头或者其他的直观物体。一年级上册数学课本也有一些利用小棍、糖果做加减练习的例题,比如认识数字一时就在旁边画出一根木棒,或者一颗糖果;认识数字二时就在旁边画出两根木棒,或者两颗糖果;进行简单的加减时,则用两堆木棒分别代表两个数字,由教师或者家长指导孩子数出总数。但问题在于,这些都是在孩子们初始接触数学,还不能理解符号化的一二三四五是什么意义时使用的,而在大部分孩子都能理解数字的含义而只是运算还不够熟练时再依靠这些实物来学习计算,将数的关系具体成一堆木棍和另一堆木棍,岂不是会促使部分孩子计算稍大点的数时“手指不够数脚趾,脚趾不够哭鼻子”?
与这件事情类似的是,几周后时候这位数学老师又要求准备一包二加上三等于几、九减二等于几这样的口算卡,要求孩子们每天读两遍直至这个学期结束――笔者没有调查多少孩子按要求做了,反正笔者家孩子因为已经能比较熟练的口算百位数的加减,所以没买也没背过这些卡片。老师并未因此批评他,但孩子依然对数学课有意见,说“大部分同学都会了,老师还把那几道题说来说去,我们都觉得数学课没意思!”。
肯不厌其烦的对待落后一点的孩子,说明这是一位很负责任的老师。但是以如此单调的重复练习方式来对待不会或者不熟练的孩子,笔者认为并不是一种好办法。
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而符号化和严谨的逻辑推理是数学抽象的关键。虽然小学只是入门阶段,但儿童学习数学的核心目的同样在于培养理性精神和严谨的思维方式。而且正因为是在启蒙阶段,孩子们的的抽象逻辑思维刚刚开始萌芽,整体认知从无序向有序发展,此时良好的数学学习是儿童未来数学素养生成与发展的基础。启蒙时期能不能够培养正确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运用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对儿童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发展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对儿童今后的整体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因此,小学数学学习不仅要求孩子们掌握基本的计算技能,更要求培养孩子们的抽象思维、推理能力、创新意识等,以便为其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2]。
那么数小棍和背诵口算卡的方式有利于达到这个要求吗?数数使用的手指头或者木棍,实质类似于我国古代使用的算筹,并没有完全符号化,而且操作中强调的是牢记法则和操作熟练化,对儿童的思维发展尤其是数学思维的发展,并无多大的促进作用。背诵口算卡则只是对记忆速度和准确性的训练和推崇,往往导致很多孩子”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出个单纯的计算题回答的很准很快,改变一下语境变成简单的应用题立刻一头雾水不知怎么办――这一点在很多小学生身上都不罕见。笔者家的小朋友幼儿园大班时已经能够和邻家的一年级小朋友抢答很多应用题,甚至有时可以为其解疑答难,但单纯的计算题尤其是较大数字的加减口算则明显速度落后,但经过一年的自然成长,现在他计算的速度和质量早已超出了一年级的教学要求,这也是数学老师在他并没有准备小棍和口算卡的情况下“网开一面”不予追究的原因。
但笔者家的小朋友在既往数学学习的过程中也并未使用过小木棍和口算卡一类的教具,简单的一加一、二加三等是在初步认识数字时用实物一边学数数一边加减慢慢理解掌握的;而认识和计算十以内、二十以内以内数字时笔者自制了如下图所示的、介于直观实物计算和完全符号化的竖式计算之间的数字阶梯。
数字阶梯的优点首先在于能够一目了然符号化的数字之间的关系。因为它实质上是一种数形结合思想的运用,通过“以形助数”来结合抽象的数字符号和形象的阶梯,可以直观的比较抽象化的数字的大小多少,使问题简单化。有些孩子数数能数到一百,却不知道十和十五谁大谁小,谁多谁少;更多的初学加减的孩子,数数七根木棍再数数八根木棍,点数好几遍才能分清哪个是七哪个是八,再排好队看半天才能确认哪个多哪个少。而通过数字阶梯来认识数,在学数数的同时很容易就能够理解数字所代表的的大小多少,不用颠来倒去的折腾,兼具直观与符号化的优势。
同样的,数字阶梯也很便于用于理解相邻数、偶奇数等数学概念。楼上楼下谁和谁是邻居,谁住双数层谁住单数层这种比喻很容易让五至六岁孩子理解这些数学概念,甚至负数的概念通过数字阶梯也可以提前引入,五至六岁儿童可以很轻松的理解掌握。
数字阶梯最大的的优势显示在二十左右的加减法中。在数字一至五的加减计算中,数阶的优点尚不明显。因为总和小,直观的几颗糖或木棒数起来并不需要多长时间,而且这个阶段实物更便于他们的理解。但在进入数字十左右的认识尤其是二十左右的认识和加减学习时,数字阶梯对数字之间关系的显示更加直观简洁,也更符合数学本身的逻辑思想。譬如九加三,用一般教材上显示的数数法,很多孩子要从一开始一直数到十二,而用数字阶梯,我们可以引导孩子直接从九往上数三个数,看到的就是十二;再比如十三减五,用原来的数数法,很多孩子要从十三根棍子中取出五根,再数出剩下的数量,不仅需要的时间长,还因要数的数量多容易出错,而运用数字阶梯,只需要从十三往下数五个,就可以确定得数为八。在这个过程中,运用数字阶梯进行计算的优点不仅在于计算结果的正确性与计算的快捷性,更重要的是数木棍是一种直观情境学习,类似于最原始的算筹运用。而数字阶梯则已进入符号化和逻辑推理阶段,是数学思想的启蒙运用,这对于儿童个体的思维能力发展是一种质的促进,对其今后的发展有着难以预期的积极作用[3]。
数字阶梯和算盘在构造排列上有一定的相似度,但不同的是算盘仍然选择了以实物代表数字,不H数数时仍需直观物体到符号化之间转换,加减计算时同样不如数形结合紧密的的数字阶梯更明了,更能解释数字间的逻辑关系。而且数字阶梯的运用只是为了便于理解数的关系,作为数数计算与列竖式计算之间的一个过渡阶段,在儿童进入竖式计算学习之后就可以放弃了,因为竖式计算更为明确的揭示了数字之间的十进制关系,并且已经进入完全的符号化。而算盘的使用则容易使部分教育者再次陷入过于强调口诀记忆和技能程序化的泥潭。
口算卡的诵读则属于单纯的记忆练习问题。首先没有结合对数字和加减法实际代表意义的深入理解,单纯的要求诵读实质上就是一种机械记忆而非有意义的学习,练习效果很难持续提高和突破。从要求准备口算卡到目前已有一个多月,每日诵读的任务还没有叫停,这就从侧面证实实际收效并没有达到熟练或者比较熟练的预期要求,因此很难排除这些每日诵读的孩子并不真正理解数字符号和加减口诀意义的可能。
其次,如果孩子确实理解了数字本身和加减所代表的内在含义后,正常的课堂练习已基本可以满足孩子们的练习需要,稍微落后一点的孩子也完全可以通过少量渐进的练习来促进记忆。尤其是如果孩子能够正确回答或判别情境问题里的数量关系,那么偶尔的计算错误、不熟练是完全可以容忍的。因为孩子从理解到表现出完全掌握会有一个延迟反应的过程,随着时间的推进、练习次数的逐步累积会逐步好转,完全没有必要要求孩子们一再练习诵读甚至要求倒背如流。这不仅不再是高效的、有效的学习,而且还会挫伤孩子们的内在学习兴趣,使有趣的数学学习变成一种枯燥的折磨。
作为人类科学技术进步的基础,数学是一种具有方法论性质的科学,数学学习的核心不在于养成熟练的演算技巧,而是养成数学意识和数学思维习惯。学前期和学龄初期是个体数学素养生成与发展的基础阶段,此时看似区别不大的数学启蒙方式,实则影响内隐而长效,可能会将孩子们引向完全不同的发展方向。一个人较长一段时期内甚至一生是以熟练、快捷、准确的记忆水平而自豪,还是以具备理性精神,拥有发现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而自豪;是以完美的遵循前人固有的规则、服从权威为荣还是乐于探索、以寻求真理为乐[4],往往在这一时期已经形成隐形的框架,以认知结构的方式关键性的影响此后的学习。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如此沉重的问题自然不能归咎与小小木棍和口算卡,然而管中窥豹,部分教师和家长僵化的思维和落后的教法,确实在很多时候成了孩子们发展的禁锢。起点差之毫厘,终点去之千里。是以入学之初,教师和家长更应该既了解孩子们的真实发展水平,又理解数学学科的文化意义,并在此基础上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见微知著、防患于未然。
参考文献:
[1]王宪昌,刘银萍. 也谈数学文化与数学教育的关系――兼与张楚廷先生、黄秦安先生商榷[J]. 数学教育学报,2002,03:36-39.
[2]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EB/OL].http://.cn/xxsx/jszx/xskcbj/.2012,02,21 .
[3]郝连明,刘鹏飞,徐乃楠. 中西方数学价值观差异及其影响――兼论中国古代筹算衰退的原因[J].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02:154-156.
篇10
关键词: 童谣 幼儿 语言训练
童谣是幼儿启蒙教育的重要手段,很多家长都会选择利用熟悉的童谣锻炼幼儿的语言能力。以一种欢快活泼的语言形式提高幼儿语言学习兴趣,锻炼他们的发音技巧。在学前教育阶段,教师更是利用这种教学方式促进幼儿语言学习。那么,童谣在幼儿教育中究竟有什么良好的作用呢?本文将一一探讨,以期找到一种比较合理的幼儿学前教育方法和手段。
一、童谣对幼儿语言习得的促进作用
童谣指“一种以儿童为主要对象的歌曲,曲色多半较为简单,歌词亦浅白和富教育意义,使儿童容易明白”。童谣简单,押韵,内容直白,记忆比较容易。这些特点适合幼儿的语言训练活动。利用童谣进行幼儿语言教育,在幼儿发音、记忆、阅读和再创造上都存在优势。
(一)对幼儿发音的训练
童谣或者说儿歌都有押韵的特点。押韵给幼儿的感觉就像是在做游戏,读起来朗朗上口,比较有活力。
例如:一颗星,孤零零/两颗星,放光明/三颗四颗五颗星/照的天上亮晶晶。
这首小儿歌是在幼儿教育中经常出现的。从儿歌中,我们发现,“星”、“明”、“晶”这三个字的音符都是押的后鼻音“ing”。幼儿在读的时候有一种跳跃的感觉,可以纠正幼儿前鼻音和后鼻音的认读。
除了这些常见的儿歌以外,还有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民谣。这些地方特色的民谣包含很多具有地方特色的东西,如《月亮谣》、《摇啊摇》等,歌谣中的物和生活非常贴近,适合幼儿掌握。
例如:小小狗,常开口。走一步,咬一口。(剪刀)
这是生活中的民谣,以谜语形式出现。这三个字都有“ou”在其中,有押韵效果,增强幼儿掌握的趣味性。“狗”、“口”等字的出现,让他们能一边随意吟唱,一边学习发音。
(二)对幼儿记忆的促进
人的记忆经常在重复中进行。形象记忆和反复记忆是我们教育幼儿时常用的方法。儿歌的唱诵可以不分场合,不受时间限制。幼儿在反复唱诵的时候会加深记忆内容。
例如:虫虫飞,飞到家家去/家家不赶狗,要咬虫虫手/家家不杀鸡,虫虫飞回去。
从歌谣中我们知道“家家”、“虫虫”、“鸡”、“狗”这些日常生活中可见的物,幼儿能一边读一边联想到这些常见的内容。每当遇到这些物的时候,会不由自主地想起这首儿歌。同时,当幼儿在唱这首儿歌的时候也会想象这些歌词中的物象。像上一首童谣之中的一到五的数字可以在儿歌中反复记忆,使单调枯燥的数字变得生动有趣。
(三)对幼儿阅读能力的培养
阅读虽然不是直接的语言训练,但是阅读活动对提升幼儿语言能力的作用是不可否认的。一般幼儿教育非常重视阅读训练。学前教育阅读活动中,幼儿偏爱那些有图画、简单的文字,而且喜欢一边阅读一边跟着小声读出来。幼儿遇到朗朗上口的童谣阅读时,记忆会特别快。学前教育课本中常选择儿歌作为训练内容。
例如:飞机飞,火车跑,轮船呜呜叫。把我带到北京去,你说好不好?
这首儿歌在幼儿读本中曾经出现,幼儿阅读的时候可以想象出快速飞过的飞机、跑过的火车和呜呜叫的火车。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他们的阅读兴趣就被激发出来,如果此时配以图画或者视频,则效果会更好。
(四)对幼儿语言再创造的影响
幼儿具有极强的模仿性,在掌握歌谣的过程中会对一些歌谣用偷换、引用、转换等方式进行再创造。特别在儿歌唱诵之中,一旦发现字音相近的字就可以编入歌谣中,形成新的结构。幼儿之间的互相传唱又使歌谣以一种全新面貌出现在幼儿面前。儿歌内容的添加和改变是幼儿语言的再创造活动。
例如:桥啊桥啊,两头翘/扁担扁担,两头穿孔/梭子梭子,白璞璞的……
这种开放式的儿歌结构可以促进幼儿思维开发和语言再创造能力培养。幼儿、家长和教师都可以随意在其中添加内容,形成一种往复的结构形式。在原歌谣的基础上,添加内容又形成新歌谣。
童谣的再创造活动给幼儿语言训练和习得构建了一个平台。利用这个平台,幼儿可以利用童谣的结构特点进行模仿和再创造。儿歌除了对语言习得有帮助以外,对幼儿的小肌肉训练和协调训练等都有极大作用。幼儿喜爱表演,在传唱儿歌的时候如果辅之以动作,那么幼儿的记忆将更加深刻。
二、利用童谣练习语言时的注意事项
童谣对幼儿语言学习的好处是确实存在的。我国各民族都曾经将民谣中的儿歌作为幼儿启蒙素材。在现代教育中,儿歌的作用也在被不断强调。
(一)把握适度原则
学前教育活动中,很多教师会运用儿歌训练幼儿的习惯培养及语言能力等。但是很多教师片面运用儿歌,以儿歌为万能钥匙。这肯定是不可以的,因为幼儿的培养包含内容很多,儿歌只是一个辅助方式。适当运用儿歌可以使幼儿感到高兴、快乐、新鲜,但是大量运用儿歌会使幼儿记忆疲惫,甚至混淆,造成幼儿的厌学情绪。因此,教师和家长运用儿歌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一个“度”的把握,坚持适度原则。
(二)注重激发幼儿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