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生物学实验范文
时间:2023-06-04 10:03: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病原生物学实验,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重新编写课程标准,突出护理专业特色
本研究在原有教学大纲的基础上,重新编写了护理专业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的课程标准,新编写的课程标准,突出专业导向,注重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依据高职高专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设定,要求学生掌握专业所需知识和相应的实验技能,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实验教学在本门课程的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方面通过实验课教学可以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消化理解,学懂学透;另一方面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特别是职业相关的实验技能,同时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本门课程实验课安排24学时,每次课8学时。第一次课是细菌培养技术与消毒灭菌,实验内容跟护理岗位联系密切,是护理专业学生必须的掌握的实验操作技术;第二次课是显微镜油镜的使用与病原生物形态观察,是基本的实验技术,也是学生对理论知识认知的重要辅助手段。第三次课是免疫学试验,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免疫学理论,同时密切联系临床实际应用,使实验教学与护理岗位很好地融合。本次课程标准将原有零散的小实验内容和技术,进行归类整合,整合后的大实验更能突出体现专业导向及人才培养目标,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本次改革实验教学内容的选取紧紧围绕专业的需要循序渐进,与理论课相辅相成,满足了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
2合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优化教学资源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已经普遍应用到课堂教学,并且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层出不穷,例如微课视频,多种辅助教学的录像、动画及学生的实验结果照片、精品课程网站资源等,其应用于实验教学无疑具有积极的作用。以往的实验教学,枯燥乏味,因为可利用的教学资源有限,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影响了教学质量。而现代技术手段的应用大大地弥补了传统实验教学的不足,提高学生的实验兴趣,优化了教学资源[2]。例如,原来是老师示教后,学生即开始实验操作,但示教的效果往往并不理想,这是因为学生较多,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仔细观察到老师的操作,并且有些实验操作,不是观察一次就能掌握的,而老师受时间等因素限制,不能重复多次示教,所以学生照猫画虎式的操作在所难免,很难达到实验教学的目的。引入微课小视频示教[3],可以就某些操作详细示教,并且可根据需要重复多次,当然这不能代替教师的实际操作示教,而是要将微课视频恰当地应用于教师示教前后播放,使学生真正掌握本次实验的操作程序,从而完成正确操作,掌握了操作技能。值得注意的是现代化教学技术,只是辅助教学的手段,不能随意滥用,要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根据护理专业学生特点进行选择,并合理安排应用时间和顺序[2],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3教学设计遵循学生的认知能力,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内容涉及医学免疫学、微生物学和人体寄生虫学,因此不仅理论内容繁杂抽象,难以理解,而且实验课类型也不是单一的,包括形态型、技能型、验证性、设计型等多种类型[2],对于高职高专护理专业学生来说学习有一定的难度,因此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和恰当的教学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以往的实验教学程序过于机械,教师讲解、教师示教、学生操作、教师总结四位一体,缺乏互动,学生被动地完成实验。本次改革打破传统模式,以学生为中心细化教学设计,首先导入新课以护理岗位相关的生物安全事件、与临床工作相关技术等,示教环节改变单一的由老师示教,而是辅以微课视频,示教结束后不是马上开始实验,而是学生分组讨论,每组总结汇报标准操作程序和实验注意事项,教师和同学认为无误,再开始分组实验,实验过程由老师指导,学生互相监督,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最后的实验总结也由学生来完成。在教学中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任务引领、小组协作、讨论式和案例教学法等[4]。经过这样设计的实验教学,符合高职高专学生的认知能力,其中每一步都涉及学生的能力培养,如护理专业学生所必须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5]。教师也通过教学设计,在实验的每一个环节,培养学生的无菌操作观念、求真务实精神和严谨的学习态度,并将生物安全教育渗透到教学的始终。通过实验课教学不仅培养了护理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提升了护理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了实验教学目标。
4考核方式理实结合,客观实效
以往实验考核以出勤、实验报告为主。根据护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本次改革对于护理专业的学生加入了实验理论(笔试)和实验操作考核,进行理实结合的考核方式。考核的实验项目包括革兰染色、显微镜油镜使用、细菌分离培养等基本操作,以及临床检验项目的实验设计理论。操作考核分两部分,在实验课中对每个同学每次实验的操作要有评价,同时在期末要以抽签的方式进行操作考核,评分标准为操作是否正确,结果是否正确,实验过程是否严格无菌操作等[6]。上述考核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协作精神、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合理的考核方式,无疑对教学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有效地提高了实验教学质量和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5实验教学改革效果评价
本次实验教学改革在2015和2016级护理专业开展,课程结束后,随机抽取200名学生,以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教学反馈。学生对实验教学效果的总体满意率较高,达到97.6%,对现代化技术的应用认可率达到96.3%,对实验教学中采用的多种教学方法满意率也较高,达到95.3%-97.6%,调查所开设的实验课内容中哪些实验项目感兴趣,发现对于护理岗位技能相关的项目感兴趣率达到90.3%-97.3%。同学们对实验教学锻炼了动手能力和提高综合素质也给予了积极的回应,肯定率分别为97.7%和96.3%。通过实验课成绩分析,改革后的成绩也比以往高,各项考核成绩的分布也更合理,可见本次实验教学的改革收到了满意的效果。
6小结
本文探讨了护理专业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教学改革,是在调研的基础上,编写新的课程标准,基于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实验教学内容进行了新的筛选与整合,整合后的实验更贴近护理岗位要求,在时间和内容分配上更加合理。并且引入现代化教学手段,精心进行教学设计,采用多种恰当的教学方法,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贯穿于教学环节的始终,显著提高了实验教学效果,对护理专业医学基础课实验教学改革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苗英慧.高职护理专业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教学的改革与探讨[J].继续医学教育,2016,30(5):17.
[2]杨朝晔.现代教育技术在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教学中的合理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3,31(2):47.
[3]卢英芹.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在病原生物学实践教学中应用研究[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16,11(3):290.
[4]贾淑平.案例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在护理《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中的教学效果比较[J].现代预防医学,2013,40(6):1199.
[5]周密,李哲,王艳艳.以专业为导向的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6,20(7):1234.
篇2
关键词:病原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探讨
病原生物学实验是病原生物学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实验教学主要通过实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忽视了实验教学的固有规律及在培养学生素质和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面对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人才竞争的日趋激烈,旧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已不能满足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医学人才的需要。为不断提高病原生物学实验教学质量,在我校全面实行实验课教学改革的推动下,经过几年的实践和探索取得了较好的实效。
1让学生参与实验准备,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及创新意识
实验前准备实际上是对课堂理论学习内容的再构造。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学生只知道按部就班做实验,验证相关理论知识,实验准备都是教师预先做好的,其结果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实验准备工作,使他们在主动积极的心理状态下获取知识信息,激发学习的兴趣和学习主动性。
1.1师生角色的转变 ①学生为主、教师为辅。改变以往实验中教师主动教学、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②"提高"学生地位,"降低"教师身份。在以往的实验中,学生害怕做实验,不敢操作,担心教师的批评,束缚了学生的操作能力。教师与学生以"同学"、"朋友"的身份,提醒、讨论实验中的问题,使他们乐于接受、敢于动手,快乐心态的学习,有利于挖掘其创新潜力[1];同时,学生对教师的反作用又促进了教学相长。
1.2通过参加实验准备,学生不仅巩固了以往所学的实验技术,同时加深了对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理解和认识。例如,革兰氏染色乙醇脱色这一步是染色成败的关键,学生通过参与实验准备,认识到染液的配制、菌龄等也是染色成败的重要因素。
2调整实验课内容及时间安排,着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病原生物学实验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科学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传统的实验课从属于理论课[2],安排实验内容少,没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参加实验设计和准备,使学生的动手机会越来越少。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综合素质。我们的做法是: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内容体系、不同着重点,对实验课内容及开课时间做适当的调整,如细菌总论结束再进行实验,将细菌的培养、细菌的形态与结构、细菌的染色等内容相联系的实验集中做。这样既节约时间,又不浪费资源,实验效果非常理想。
3自主设计实验
让学生根据病原生物学实验的基本理论,结合每个学生的兴趣,设计一个与病原生物学有关的实验方案,写出小论文,使学生独立创新能力得到展示。
3.1对病原生物学基本原理和基础理论理解更深入。如通过"牙垢中微生物的检查",学生不仅懂得了微生物在人体中的分布,同时进一步理解了革兰氏染色法的原理。
3.2掌握了病原生物学实验的研究方法 通过自主设计实验,学生掌握了一些病原生物学研究方法,并对病原生物学实验的全过程比较熟悉。如通过对"肠道杆菌的分离及初步鉴定",熟悉了微生物分类鉴定的基本方法。
3.3实验技能得到提高 通过自己设计实验,每个小组的学生都强化了病原生物学实验的基本实验技术,这是规定内容实验课上无法达到的。在规定内容实验课上,学生每次学到的是一项或几项实验技术,而在自主设计实验过程中,学生要综合应用这些技术,并且要反复实践。如对微生物实验中的取样、菌种分离、纯化、初步鉴定等病原生物学基本技术非常熟悉;对一些具体技术如培养基配制、无菌操作、细胞染色配制、简单发酵技术等就更加熟悉了。
3.4查阅文献、论文写作、科研水平得到了提高 在实验过程及论文写作过程中,每个实验小组都查阅了相关的资料和文献[3],在这一过程中锻炼了查阅文献的能力。实验完成后每个实验小组都按正式格式完成论文写作,在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过程中,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自主设计实验的训练,学生对如何从事科研工作的全过程有了初步的认识,对如何选题、查阅资料、设计方案、完成实验、实验总结等环节进行了初步尝试,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并为今后继续学习奠定了基础;同时自主设计实验对教师的素质和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检测、修改同学设计方案的过程中,要查阅相关文献,这样才能对方案的可行性进行判断和修改,对促进教学起到了积极作用。
4建立健全实验教学考核评价体系
4.1加强对实验教学的指导、监督、考核和管理,建立了适应新课程的实验教学指导体系,强化对实验教学的过程管理和监督考核,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实验教学活动。
4.2建立和完善学生实验操作考核、评价制度。根据教育部和省教育厅的有关规定和我校的实际情况,制订了适合实际的学生实验操作能力考核办法及相应的评价标准,促使实验教学得到有效落实。①将学生实验操作能力考核纳入考试范围。②学生毕业实习前实践技能操作不合格不得参加临床实习。
虽然我们在病原生物学实验教学中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但教学改革的路还很长。如何合理利用实验室资源并加强科学管理,我们将在教学改革的道路上继续探索。
参考文献:
[1]医学微生物学教学的改革与思考[J].基础医学教学,2000,3:40-41.
篇3
[关键词] 病原生物学;实验室管理;生物安全
[中图分类号] G642[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 1673-7210(2012)04(b)-0172-02
为了适应医学院校的发展特点,建立面向21世纪的新实验教学观,构建实验教学和科研可持续发展,发挥实验室的整体功能,川北医学院于2003年成立相对独立的病原生物学实验中心,同时这也是该院实验教学体系改革的一大重点。实验室是实验教学和科学研究的基础平台,实验室要有高效有力的管理机制才能为教学和科研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热带病研究所是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多元融合、学用兼善”作为实验教学的基本理念[1],并将这一理念贯穿于整个科研和实验教学活动。在体制上,实验室同教研室处于同等重要位置,研究所人员即为教研室教师,教学与实践的严密结合;在资金投入上,申请课题获得科研基金,并且实行立项拨款、专款专用的经费使用办法;在人员管理上,根据科研实验课题内容优化组合,相同方向的实验人员编成一组,资源共享,以达到资源优化配置;在仪器设备管理上,实行个人托管、负责制,使用预约制等。从资源优化配置、经费使用、实验仪器配置、实验室人员的管理措施等方面都能促进实验室建设,加强实验室的有效使用,提高科研实验的创新性。借鉴以上管理方法与经验,便于其病原生物学实验室在管理建设上更加高效与人性化。
1 建立健全实验室各项规章制度,推进建设管理
建立完善的管理体制是做好管理工作的重要保证。健全实验室各项管理制度和严格的监督机制,才能保障实验室的正常安全运作,保证科学研究和实验教学正常开展。热带病研究所(即寄生虫学实验室)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是预防医学和诊断治疗研究基地、培养众多优秀科研创新人才、开展学术交流的一个重要平台,是科学技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2]。实验室的各项规章制度,如“仪器设备购买制度”、“仪器操作使用制度”、“仪器使用预约登记制度”、“实验材料申购制度”、“病原生物安全制度”、“学生实验教学的管理制度”和清洁卫生管理制度等,这些都加强了实验室的有效管理。实验室人员人手一册“实验室管理规范手册”和“实验室常规操作手册”,就将各项制度归纳其中,便于随时学习参考。同时还创建各种档案,如“实验仪器设备档案”、“实验仪器维修档案”、“实验室人员出入档案”和“实验资金使用档案”以及“实验技术操作流程档案”等。实验室各项档案的建立,真实记录和反映了实验室科研教学活动,可对以往的工作做出具体的总结和分析,及时找出问题解决问题,有利于实验室管理和科研工作的进行。通过以上一系列措施,逐步形成了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的实验室管理模式。
2 合理布局,统筹规划,资源共享
实验室内部的合理布局是做好实验室管理与建设的前提,实验室资源的开放共享是今后应用型科研院校实验室建设的发展方向[3]。病原生物学实验室因其专业特点,经常与病原微生物接触,故分区严谨、标识鲜明。实验室内有专门放置电泳仪、离心机、水浴槽的实验台等;还有放置常用药品、染料瓶、试管架、接种器具等的壁柜;专区专用,如学生清洗器皿专用区、公用试剂区、实验员准备台专用区及特殊操作区等。学生的实验分组进行,有相应所需试剂配套使用;同时,实行组长负责制,实验完后,负责卫生及实验器材、试剂的清点。中山医学院热带病研究所不同研究方向的实验室之间,比较大型先进、精密、贵重设备进行共享,实验技术和相关材料分析技术也不断进行交流学习。实验室设计布局合理,实验流程完善,实验资源共享,并且通过实验室之间的开放学习,使实验室的利用率大大提高,才能充分发挥实验室为学生获取知识、提高创新能力和提高科研水平的作用。
3 加强病原生物学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
生物安全是一个系统的概念,指用基因修饰生物、病原微生物、外来有害生物等生物体可能产生的潜在风险或现实危害的防范和控制[4]。病原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的目标[5]在于最大限度地避免病原微生物对从事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的实验室工作人员和学生的危害;同时最大限度地避免危险生物因子向实验室外扩散并导致对环境的污染和对公众的伤害;并且最大限度地保护被试验因子免受污染,保证实验顺利开展。并且要求实验人员具有强烈的责任心,监督实验人员做好个人防护措施, 避免实验室内感染的事件的发生。在使用有毒有害物质时必须戴口罩、手套等,用完后及时放回指定存放地点,并将漏出的试剂擦干净,并作相应处理。如实验室常用的微生物是大肠杆菌,虽不是强致病型,但沾此菌的试管和平皿应放在指定位置,由值日生统一灭菌清洗。对于化学危险品、、有害生物、电离辐射、高温、撞击以及水、气、火、电等危及安全的作业区域,不仅设有防护隔离措施,还用区域名称(如“剧毒危险”等)的标牌配合警示图形来表示该区域的危险性,提醒大家注意。
4 实验室日常事务管理和监督制度
日常事务管理有序、有节是体现管理者管理水平的指标之一。中山医学院热带病研究所在这方面体现尤为突出,也制订出多项管理和监督制度,把实验室管理的井井有条。如:①考勤管理制度:实验人员到实验室后应先签到,分为早中晚三次,按照实际到达时间进行签到。这样便于导师了解研究生做实验情况以及大致了解实验进程情况。②实验器材仪器管理:对实验器材仪器进行托管形式,即“个人负责制”,就是把实验室的重要仪器设备如离心机、冰箱、PCR仪分给个人托管,使用者要预约登记在册,便于托管者查询和维护。③杂物管理:实验室日常需要的文具、物品及其他实验的小物件等由实验室主管统一购买、保存,需要时在网上实验器材申购系统登记后,找主管领取。如要外借,需在《实验室试剂及物品外借登记本》登记,便于清楚物品的流向。④实行值日制度:每周安排两名研究生值日,主要是负责实验室的卫生清洁、常用的实验物品的清洗消毒、实验常用试剂的配置以及实验材料的补充准备等。⑤外来实验人员管理:非本实验室或本课题组人员来做实验时,需提前与导师或课题组负责人联系,经同意后,填写《外来人员实验登记表》交与负责人方可进行实验,并且要遵守实验室的管理规定。这些日常事务管理和监督制度的有力执行,大大提高了科研实验的效率。
5 提高实验室管理人员能力,优化实验队伍
提高实验室人员素质,调动实验室人员积极性是保障实验室良好运行的关键点[6]。实验室人员队伍,不仅包括在职教师,还有实验准备人员,最重要的是有各个年级的研究生,他们是实验室的主体。这只队伍整体素质普遍较高,但是管理能力有所不同。故因人而异、因个性特点不同分配不同的管理任务,这种方式对实验室的有效管理尤为重要。如有的研究生对仪器操作流程很熟练,导师就分配实验仪器让之管理;如有的研究生对实验材料和试剂很熟悉,尤其对不同公司生物制品的优缺点了解自如,就可以让他(她)负责相关材料或试剂的购买等,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做到人人懂管理,个个会管理。实验室管理者不仅要有管理能力,而且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对实验室的仪器设备、药品等有详尽掌握。如了解到某些仪器使用期限到了,必须停止使用,更换新仪器,否则超期使用会带来巨大隐患或危险;经常检测实验仪器的灵敏度,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有感染性的病原微生物培养时,严密监测,防止感染物的泄漏。实验室选配德才兼备的实验人员,集管理能力和责任心于一体,更重要的是具有科研创新和教学服务的精神,就能做到实验室管理高效与人性化。
6 建立科学评估与考核制度
中山医学院热带病研究所对实验室人员实行定期考核、科学评估,将实验设备的有效使用和维护、实验室的生物安全情况、新进研究生对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的掌握程度、值日期内卫生情况、课题进展过程等,作为对实验室管理评估和考核的重要依据。通过定期考核与评估来督促实验室人员调整工作方向,提高管理水平,加强专业素养。同时采取奖励机制,如发放工资的形式奖励卫生值日优秀研究生;如研究生在读期间发表SCI收录的论文,根据影响因子的点数不同给予不同金额的奖励,或是申报国家发明专利并得到公开或者授权等,也给予较高金额的奖励。这些措施能最大限度地激发研究生和实验人员从事科研工作的积极主动性和创新性。
病原生物学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是一项长期、持续发展的工作,实验室涉及到致病微生物与寄生虫,其感染性大,危险因素多,在基础医学中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殊性,因此科学化人性化管理尤为重要。实验室建设在制定具体政策时要参照了优秀实验室管理先进模式[7],但不能完全照搬这些模式,要开拓新的思路,站在巨人肩上秉承求是创新的精神,根据学校的特点和培养目标来确定实验室建设,逐渐制定出一套适应本校病原生物学实验室管理制度,形成科学化与规范化管理的良性循环模式,使之能更好地为科研与实验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潘蕾.国家级文科综合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8):114-117.
[2]国家科学技术部.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Z].2002,4:3.
[3]陶兴魁,钱玉梅,冯志敏.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J].宿州学院学报,2011,26(8):105-107.
[4]汪宏良,骆明波.临床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28.
[5]李正凯.生物安全在临床实验室管理中的地位和重要作用[J].当代医学,2011,17(12):36-37.
篇4
关键词:研究性 病原生物 免疫 教学
研究性教学是指教师正确引导学生依据所学知识进行研究、分析,并且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解决策略,从而使学生们有效的完成知识积累,培养学生探索问题的能力。本文将简单阐述在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课程中开展研究性教学模式的重要性及意义,同时,将目前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并提出有效的改进建议与对策。[1]
一、研究性教学模式在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课程中的作用地位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社会对病原生物与免疫学领域研究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使得培养病原生物与免疫学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成为了相关院校教育活动的重点目标。虽然传统教学活动能够有效地将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课程相关内容传授于学生,但是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创新性思维得不到有效拓展,使得学生毕业后鲜有人能满足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发展下的人才需求。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观念,不仅要提高学生们的认知水平,即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相关知识掌握程度,同时还需要落实素质教育政策教学目标,即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及综合素质能力,从而使得学生们更好地满足于当今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开展就能够很好的实现上述教学目标,使学生们具备较高专业知识水平的同时综合素质以及主观能动性也得以显著提高。[2]
二、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教学现状及问题分析
1.课时严重不足
以高职高专护理专业教材为例,《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共三篇,包括医学免疫学、病原微生物学和人体寄生虫学,共计35章节,课时的安排为36至72学时,课时不足严重影响学生知识的积累和综合能力水平的提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关于医学微生物与免疫方面的研究成果日渐丰富,而较短的授课时间势必限制学生们的认知水平。但是,如果增加该课程的授课时间则会影响其他课程正常开展。因此,只有对医学微生物与免疫学课程教学时间以及其内容进行合理的规划与优化,才能有效解决课时不足的问题。[3]
2.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目前,该课程常见教学模式是由任课教师传授理论知识,同时指导学生按照相关实验课计划进行实验操作。这种教学模式一定程度上可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以及探究问题的能力。但由于课程本身较为抽象晦涩,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学生表现出对所学内容缺乏兴趣,甚至课后不愿意主动复习,并且对理论知识不进行深入思考,以至于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课程质量呈直线下降趋势。同时,在开展实验课程活动中,学生们因没有全面掌握相关理论知识而束手无措,甚至有些学生对实验的目的以及研究对象均不明确,严重影响到整体教学质量及水平。[4]
三、应对策略
1.根据专业学科体系调整教学内容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课程为一本教材,由医学免疫学和微生物学两部分组成。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免疫学的相关研究成果日益丰富,其作为独立学科已逐渐渗透于其他学科领域,与此同时,免疫学原理、免疫实验技术逐渐在相关研究过程中得到广泛应用。然而当今的医学微生物免疫学教材内容相对陈旧,加之授课时间严重不足致使课堂教学无法满足学科发展的需要。因此,需要在不影响其他学科教学时间以及教学内容传授的基础上,对本课程的教学时间以及内容进行重新调整与优化,从而使学生们既能够了解免疫学研究的新进展,又能够提高其专业水平。微生物部分,可将微生物课程中的生物学特征以及医学微生物的分类进行系统的概述,合理的删减微生物学各论内容,从而实现医学微生物学内容概述性、综合性目的。同时,教学教师需要改变教学思路与教学方法,加强对学生微生物的免疫性、致病性与防治原则的讲授,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5]
2.改变教学模式
教师需要积极响应国家素质教育政策的相关规定,以培养学生们主观能动性以及综合素质能力为教学重心,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与创新,应用新的教学方式作用于课堂活动。以研究性教学方法为例,教师可以为学生们设立一个研究题目,然后指导学生2-3人组成一个讨论小组,要求每组学生自主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或者图书馆文献来搜集与课题相关的资料信息,然后对所搜集的资料信息进行整合汇集,每组选出一个代表以论述或PPT的形式在班级内进行公开答辩。最后由教师进行归纳总结,将其中发现的问题指出并帮助学生们改正。此方法的应用不仅有效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动力,而且使得学生们的综合素质能力得到了全面发展。[6]
四、结论
综上所述,研究性教学模式不仅提高了学生们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这种教学模式之下的学生交际能力以及探索问题能力均得到明显改善。因此,研究性教学模式在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教学活动中的应用与推广,必将为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的教育教学提供良好的契机和平台。
参考文献:
[1]董艳芬,梁燕玲,孟金兰,邢德刚.开展大学生科研活动 提高综合素质的方法探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7(11):48-50.
[2]张宇燕,杨洁红,黄燕芬.研究性学习在中医院校中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J].中国校外教育,2013,6(12):77-79.
[3]刘爽,魏巍,朱金玲,张金波,张淑红,杨昕艳,吴祥红,王英敏,姚海涛.医学遗传学实验教学中实施研究性教学的探索实践[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1,8(10):45-46.
[4]Dong Wei Zhang Junfeng Zhan Qin. Study on research-based teaching in microbiology and immunology for undergraduates of Chinese medicine[J]. CHINESE MEDICINE MODERN DISTANCE EDUCATION OF CHINA,2014,12(4):78-79.
篇5
Abstract: the pathogenic basis of Microbiology and Immunology (“avoid disease”) experimen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cultivating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students ability. Aiming at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traditional experimental teaching, from the training problem, the ability to analyze and solve problems starting found that students[1], carry out “avoid disease”comprehensive experiment, through the optimization of “avoid disease” experimental teaching content, stimulate the enthusiasm of students in active learning and other measures, give full play to the unique role of experimental teaching to improve students theoretical knowledge and practical operation ability.
keyword :“avoid disease” experiment teaching comprehensive experiments explore evaluation
“病免”实验课作为理论与实际、知识与能力的融合点,对于全面素质教育尤其重要。随着卫校的扩招,不同层次的学生迅速增加,教学课时又不断减少,而现代医学教育要求我们培养主动适应社会发
展、具有独立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学生。为此进行实验教学改革,实
施综合性实验教学模式,改变传统课堂上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加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2],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以在幼儿园蛲虫感染检测中进行该项及相关理论知识学习和实际操作能力的锻炼为例进行探讨。
1 方法与步骤
1.1实验器材的准备 实验准备看似简单操作起来却存在许多问题,此过程考虑越周全就越好,学生自行准备实验器材的过程可以培养其动手能力。学生积极参与实验的准备工作也是一个重要环节[3],促使
学生熟悉器材,实验操作起来更得心应手。
1.2虫卵的检测 按幼儿的人数分配学生,确保人人有动手操作的机会。采集完标本带回实验室镜检,教师指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引导找不到虫卵的学生究其原因以确保无漏诊。实验目的是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不仅掌握了蛲虫卵的辨认方法,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
1.3反馈检查结果提出指导性建议 学生将检查结果及时反馈给家长,按学到的驱虫防治知识提出指导性建议。蛲虫病极易重复感染,幼儿园的集体生活往往导致多名幼儿同时感染,需集体治疗才有效,且“防重于治”。 因此对家长及幼儿进行普及卫生知识,协助患儿找出患病原因是非常必要的。
1.4相关实验拓展 根据蛲虫病传播的特点,蛲虫传播创造机会最大的是手-口-手的传播方式,为引导幼儿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紧接着开展了与蛲虫感染相关联的一系列病原生物实验。实验涵盖了培养基的制备、常用消毒灭菌器(高压蒸汽灭菌器)的使用、皮肤消毒试验、细菌的生长现象、细菌的涂片和革兰氏染色法、显微镜油镜的使用和保护法、细菌的形态观察等六个实验。
1.5卫生宣教 实验结束,同样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反馈并引起大家的关注。针对蛲虫病的流行特征,学生绘制了卫生宣传小报发放,给孩子和家长们普及了防治蛲虫病的卫生知识,并给孩子们传授了正确洗手的方法。
1.6 科普论文撰写 围绕蛲虫感染检测开展的综合实验结束后,教师布置科普论文撰写的任务,给学生讲授医学论文的撰写、医学文献的查阅及医学统计学基础知识讲座;指导学生利用图书馆及网上资源进行搜集文献资料,对实验结果的数据进行采录及统计学分析。做好撰写科普论文前提准备工作后学生开始着手写作,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学生可以随时找教师进行指导,教师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修改意见。
1.7 考核评价方法 在报名参加调查活动的2011级护理专业学生中随机抽样确定实验组(162人)和对照组(186人),在课程结束后、考试前进行了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学习效果的评价。期末通过理论(占60%)及操作考试(占40%)进行客观评价,对两组学生的成绩的总分、理论分数、操作分数进行统计学检验(t检验)。所有调查数据均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与讨论
2.1 考核评价结果
2.2 讨论
受当前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培养的医学生存在着知识面窄、动手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及解决问题能力差等问题。教师以“填鸭式”的教学模式灌输知识,学生只注重知识的记忆,缺乏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忽略了综合分析的技巧和知识发现的过程,知识的遗忘率很高,学习效果不佳。
综合性实验是指实验内容涉及本课程的综合知识或与本课程相关课程知识的实验,要求运用综合的实验方法和手段,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形成综合的学习与培养[4]。传统的实验教学偏重于对理论知识的验证,培养学生动手、思维、自学的能力欠缺,学科与学科之间缺乏联系性,造成理论与实践脱节现象。在教学中实施综合性实验教学模式,可以培养学生学会从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将已有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在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独立思考、提高自学能力和终身学习技巧方面较传统教学法有独到之处。本次调查结果也表明综合性实验的教学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教学(P
“病免”课程的实践性较强,实验教学的重点应该是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学以致用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传统实验教学较死板、枯燥,难以调动学生积极性。实施综合性实验让学生及早投入社会实践,使学生在有限的实验课时内对实验内容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为了更好地取得家长及幼儿的配合支持,学生必须运用和巩固所学理论知识,主动增加相关课外读物的时间来拓宽知识面,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熟悉和掌握寄生虫、细菌学检验操作技能;促使实践技能、综合能力及整体素质得到了提高,这些结论均在本次实验调查中得到验证。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的精神和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素质。此外,还可以提高学生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以及社交和合作能力。而这些能力是一个符合“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具有独立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合格医学生所必备的能力。
篇6
关键词: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导学案;对分课堂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0-0009-01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是高职护理专业的医学基础课,也是一门重要的桥梁课。其由病原生物学和医学免疫学两部分,其中病原生物学又包括医学微生物学和人体寄生虫学。病原生物学部分内容繁杂,知识零散,免疫学部分又较抽象,很难理解。而在平时的教学中也存在诸多方面的不足,无法满足护理专业的需要。本课程结合现代临床护理理念,对整体课程进行改革,突显服务宗旨。我们取得了一些成效,也发现了一些不足。
1.改革内容
我院护理专业采用的是"十二五"国家规划教材、卫生部规划教材、高职高专护理专业用书《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由我院基础医学部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教研室的教师担任各班理论课教学任务。
1.1 理论课程内容改革。病原生物与免疫学中的免疫学基础部分免疫学基础历来被认为枯燥、抽象、难学,加之学时有限,进一步加深了课程的难度。我院以培养实用型卫生技术人才为目标,注重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课程内容选择严格遵循实用、够用原则,加强了与护理专业跨学科及同行间的集体备课,结合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制订切实可行的课程标准。强化一些和护理专业相关性高的章节的课时,如免疫应答、超敏反应等;删减某些与护理专业关系不大的章节,如MHC、免疫学诊断及免疫学治疗等,体现工学结合;对于细菌学总论、病毒概述、寄生虫概述、及常见病原生物内容的讲授严格遵照课程标准执行。重点讲解近几年流行比较广泛、引起社会关注较高的病原生物,如流感病毒、登革热病毒、埃博拉、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结核分枝杆菌等。一些通过接种疫苗等方法可以或已经得到有效预防的病毒,例如脊髓灰质炎病毒、麻疹病毒、百日咳鲍特菌,在教学过程中可酌情安排为自学内容,删减了一些与护理专业关联性不是很强的内容,如病原生物的变异机制、致病机制等。
1.2 实验课程内容改革。实验课程进行了较大的改革,总共进行 6次实验,8项实验项目。其中病原生物学部分包含两个综合性的实验,其中实验一为培养基的制备,物理、化学因素对细菌的影响、细菌生长现象观察、显微镜的使用和保养、细菌基本形态观察、革兰染色法及药物敏感试验;实验二为各班小组分别通过细菌的沉降实验,观测学院不同地方的细菌含量,并书写论文。通过这些实验,使学生牢固树立无菌观念,掌握实验室无菌操作技术,提高生物安全意识,防治医院内感染。
1.3 教学模式改革。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导学案结合对分课堂的教学模式。以导学案整合教师的教案、学生的学案及评价的案卷于一体。用导学案模式,引导学生学习,授课方式则将讲授模式和讨论模式相结合,在教学时间分配上教师讲授和学生讨论各占一半,以避免教师独角戏,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舞台,让大学课堂焕发出青春活力。在这一教学模式中,教师在不同的教学阶段分别充当不同的角色,如讲授者、评价者以及点评者,相应的学生角色分别为知识的接受者、发现者、交流者;这种相互交流的模式,提高了课堂的效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1.4 教学方法改革。我们主要采取医学教育中较为成熟的PBL教学法,将学习设置到临床情境中,通过让学生合作解决临床情景中的问题,并且知识点隐含于问题背后,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先由教师提出抛出情景案例,让学生在课后带着问题学习、思考,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鼓励学生上讲台大胆发表不同见解,这样就增进了教与学的交流与互动,加深了师生间的相互理解,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及表达能力和创新意识。
1.5 考核方式改革。我们改变了以往只注重结果的考核形式,将考勤、随堂检测、情景演练、提问、实验报告纳入考核体系,大大加强过程性考核比例,更注重学习过程的考核。而理论考核则以护士资格考试大纲为参考,体现了考核的实用性及职业性。技能考试则以锻炼学生的基本技能为主,强调无菌技术、无菌操作,突出岗位能力的培养。这样的考核方式更促进学生自主、创新的发展,体现我院培养理念。
2.改革成效
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让师生的交流增多,在课堂授课、批阅课后作业、辅导答疑的过程中,都能够及时发现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且加以改进。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不断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学习知识的同时,锻炼了其思维能力,加之教学内容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且更贴近临床,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但此种教学方式也相应的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导致少部分学生产生厌倦的心理。所以我们还需,积极的探索,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以培养出更多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郑端增.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 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 2014(1):75-77
[2] 刘娜娜.高职护理专业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 2015, 33(18):76-78
[3] 杨朝晔.高职护理专业《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建设与改革探讨[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2010(1):72-73
篇7
【关键字】重大传染病病原体 多媒体 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20-0007-01
一 研究目的
突破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改革课堂教学结构,推进病原生物学中重大传染病病原体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应用的进程,探索符合现代教育思想的新型教学结构模式。教学设计力求突出多媒体组合教学的特点。整体优化教学过程,有效地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快对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达到突出重点、难点,解决问题,实现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二 研究对象
以2005级医疗本科学生共120人作为主要研究对象。2005级病原生物学总学时数为54学时。其中,实验课为12学时。
三 研究方法
1.组织教师制作重大传染病多媒体课件
第一,素材收集、加工。收集及制作重大传染病病原体相关图片、文字素材、病例素材、其他学校网络信息。
第二,多媒体课件制作。与结核病防治中心等部门联系,将相关重大传染性疾病病原体的实验研究过程及研究进展的实验内容(包括讲解、实验操作、注意事项等)录制成多媒体课件,包括动画、图片、声音讲解、文字,有交互性。
2.确定教学内容的知识点和教学目标
将每次课的学科知识划分为若干个条目(知识点),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划分所要达到的学习水平层次,确定教学目标为了解、熟悉、掌握。对微生物学实验课程讲授内容重新整合,将以往没设立的重大传染性疾病病原体如结核分枝杆菌、SARS病毒、HIV病毒、鼠疫杆菌、霍乱弧菌、肝炎病毒、阮粒等的分离培养、生化鉴定等技术与微生物实验的基本操作技术结合,以启发式教学方法,师生互动,以多媒体课件的形式为主体完成教学改革内容。
3.完善课堂教学结构,形成多媒体组合教学
依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特点和需要选择恰当的教学媒体,让学生清楚地观察到实物镜下的标本,加深印象。多媒体组合增大了信息容量。把现代媒体与传统媒体有机结合,共同参与课堂教学全过程。选择设计教学媒体按“学习内容—教学目标—媒体选择三维模型”的模式来选择媒体组合。在教学过程中,多媒体与显微镜有机结合,实现课堂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4.改进考试、考核方法
将以往没有涉及的重大传染性疾病病原体的实验内容加入到实验考核中去,并且与理论考核结合,占有学科期末成绩的一定比例,以引起学生的充分重视。
5.分析课题实施效果
第一,对相关实验考核情况进行分析。
第二,通过问卷调查和意见反馈进行效果分析。
四 研究结果
从学习评价的结果可以看出,这一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效果是十分显著的。它充分发挥了以现代教学媒体为中心的多媒体群的作用,优化了教育传播过程,显著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在教学结束后,我们还对教学方法、教学整体效果和提高学习兴趣等多个方面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效果比较发现,多媒体教学改革优于传统教学,其优秀率(P
五 结论
综上所述,多媒体教学在微生物学实验课教学中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它充分说明了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中运用多种媒体是必要的。通过对教学实践的探索,我们最终建立了多媒体组合教学实验应用于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的教学模式,它是教研室成员共同努力的结果,进行多媒体组合教学引进重大传染性疾病的相关实验内容的设计是成功的。重大传染性疾病多媒体教学引进实验课是教学手段的一次大的变革,教师应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其教学方法,从传统教学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得微生物实验教学改革在今后的教学中取得更为显著的成绩。
参考文献
[1]谢响明.微生物学教学改革初探[A].宋维明.高校教学改革· 探索·实践[C],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91~93
篇8
关键词:课外知识大讲赛;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创新性学习
“病原生物学”学科是我校的校级重点学科,“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程是一门中医类基础课程,我校各专业各层次的中医类专业都开设了这门课程。从历届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反馈来看,此课程的免疫学部分抽象、复杂、深奥、难懂,微生物学部分内容庞杂,学生学习过程中感觉枯燥。
近年来,学科也进行了一定量的教学改革,比如普遍采用多媒体教学,综合运用包括图像、动画、音频等多种媒体信息进行教学等,使学生加强了感性认识,但在教学方法上,大多还是采用老师台上讲授,学生被动听讲的方式,还是没有脱离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大程度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与创新性学习,就成为了本次活动的最终目的。
一、 课外知识大讲赛的组织方式、比赛形式、结果判定
“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程课外知识大奖赛活动在全校本学期开设这门课程的所有班级中进行,采取兴趣报名的方式,由4~7人组成一个兴趣小组,以竞赛小组形式确定一个竞赛主题,广泛查阅国内外资料,设计制作PPT,走上讲台,以第一人称讲解,小组成员互动,共同完成一个主题,一起展示才艺。从而深刻理解课程内容,掌握基础知识,扩充视野,最终达到提高本门课程教学效果,为培养有独立思考能力、有专业兴趣、能进行创新性学习的医学人才服务。
首先班级初赛,由本学期本课程任课老师主持,在班上举行,每班可以组织若干兴趣小组,通过任课老师和班上全体同学一致评定,每班筛选出一到两个优胜组,参加下一轮的复赛,本学期共有开设“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程的班级40多个,初步筛选出了近50个优胜小组进入复赛。
然后院级复赛,由我校“病原生物学”校级重点学科牵头组织复赛,学科全体老师作为评委,复赛采取百分制,根据分数由高到低择优原则,通过复赛,最终竞赛出12个小组参加校级决赛。
最后校级决赛,由我校团委与教务处联合主办,“病原生物学”重点学科承办,10位教师和20位学生组成复合评委,教师评分占总分的60%,学生评分占总分的40%,计分中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计算出学生的平均分。评分依据是:课件内容(30分);语言生动性(30分);仪表形象与气质(10分);板书与PPT(10分);内容的趣味性、知识性、创新性(20分),总分100分。通过决赛,按评分高低按平均分高低决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其余的为优胜奖。在颁发的奖状上罗列小组全体同学的姓名,分别盖上校团委、教务处、“病原生物学”重点学科的公章。
二、以牛田田小组为例解读本次课外知识大讲赛的意义
牛田田小组为一个六人组,小组选定了结核病这一临床常见传染病为主题,广泛搜集课外知识,精心设计、组织、制作PPT与演练,通过不断闯关,进入决赛。决赛时他们首先通过几组结核病临床病例图片展示结核杆菌(TB)的危害并导入主题,接着讲解TB的流行趋势,确定结核病是目前传染病的头号杀手,紧接着分别从“回顾往昔”“科技之光”“双剑合璧”“展望未来”四个方面讲解结核病的历史认识与治疗过程,并分别分析中医和西医疗法各自的优缺点,以及中西医结合疗法的优势,最后以动漫的形式讲解利用中西医的优势,分析出采用中西医结合“双剑合璧”治疗结核的可行之处,并指出中西医结合是目前和未来治疗结核病的主要发展趋势之一,也是治疗最成功的方法之一,还指出作为中国的新生代中医力量,我们应该为祖国的医学事业贡献自己的努力,把我国医学发扬光大。通过评委的评分,这一小组最终获得竞赛二等奖。
二、课外知识大讲赛的意义及对培养学生创新性学习能力的启示
大学教育一直以来都存在“满堂灌”的现象,老师在课堂上教授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如何提高大学教育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化被动为主动,一直是高校本科教育面临的问题,不同的学者也从不同的角度对大学教育改革进行了丰富的探索。
例如,周密等在教学中采用开放式教学法――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积极主动的参与者,在教学过程中挑选某些章节内容以专题的形式留给学生,学生课下自学查资料,课堂上再由学生讲解,其他同学补充、讨论,最后由教师归纳总结、点评。[1]通过这种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郭文涛等采用案例式教学、问题式教学的教育方法,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为核心,达到了预期的效果。[2]刘英等在暑期带领学生下到各级卫生防疫系统、传染病医院等机构进行参观调查活动,以进行现场教学,把课堂教学与临床实践结合起来,效果斐然。[3]通过这次“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外知识大讲赛的成功举行,同学们开阔了视野,丰富了知识,加深了对本门课程知识的理解,特别是提高了学习本门课程的兴趣与积极性,锻炼与提高了创新性学习能力。从获奖的同学的期末考试成绩来看,他们的期考成绩要普遍高于班上未积极参与活动的其他同学。
“病原生物学”重点学科这次组织的课外知识大奖赛活动,是学科教改活动的一系列课外科技活动的首场活动,学科还将继续探索课外知识抢答赛、课外趣味知识运动会、课外论文竞赛等形式各异的多场教改活动,以期进一步深化“病原生物学”重点学科的教学改革,并逐步构建起完整的“病原生物学”重点学科教改活动体系,为大学生创新性学习能力的培养服务。
参考文献:
[1]周 密,李 哲,王艳艳,等.病原生物学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3,17(10).
[2]郭文涛,赵 青,朱利伟,等.新时期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3,11(18):102―103.
[3]刘 英,张丽红,杜幼芹,等.加强病原生物学学科融合,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培养[J].中国病原生物学,2013,8(04): 384―385.
篇9
【关键词】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课堂教学 效果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3C-0137-02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是一门以研究病原生物和机体免疫功能为核心内容的科学,是联系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学科。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毕业后I临床检验、无菌操作等实际工作的能力,而近年来,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课程面临课时严重缩减、很多卫生职业学校实验室建设设备落后及不配套、学生在校的操作与医院实际操作严重脱节等困境,加上学生的基础差等原因。形成“教师上课难”和“学生听课难”的现状。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提高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的课堂教学效果,笔者经过2年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激发学生非智力因素
在学习中,智商很重要,但情商也很重要。除智商因素是学习能力能否进行的前提外,情感、动机和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作用也很重要。教师在讲授生物与免疫学基础课程课本内容时应对学生讲述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课程在临床的基础地位,与学生交谈,了解学生对免疫学的密切基础理论课程――生物学、遗传学等的掌握情况,并阐明其中相关联系,帮助学生运用基础知识来理解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课程,利用自习时间组织学生到医院临床参观微生物检验室,使学生对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课程感兴趣,并在“实验操作”的教学活动中不断强化。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动机、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稳定的学习情绪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充分发挥学习的主体性。
二、改革教学方式
改革课堂教育方式是课堂教学优化的突破口,更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从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课程的学科特点出发,笔者在教学中进行了以下几种教学方式相结合的尝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情境教学模式
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作为一门医学基础课,与生活实际联系密切。医学生特别是中专一年级医学生,迫切希望自己能学以致用,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难题。在教学中应时时关注学生这一需求,创设用理论解释实际问题的实用情境,使学生感到知识的价值,学习的积极性也就由此而生。例如,学了艾滋病病毒,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艾滋病没有疫苗;学了乙肝病毒的实验室检查,让学生来分析一张乙肝病人“两对半”化验单;学了淋球菌设问:人类为什么会感染淋病,其他哺乳动物也一样吗?在引导学生对上述问题进行大胆猜想时,不要求学生解释猜想的逻辑过程,鼓励学生异想天开。即使学生的猜想与科学理论互相矛盾,也应因势利导,让学生从错误中学习,以期豁然开朗,求得顿悟。这样既可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可使学生感到他们所学知识的重要,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对学习缺乏信心,产生畏难情绪,主要是因为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了较多自己无法解决的困难和挫折,而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却能使他们产生轻松愉快的情绪。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想方设法为学生创设成功情境。例如,在做细菌的药敏实验时,引导、启发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来检验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包括细菌接种、药敏片的排放、抑菌圈的测量,这样学生对实验原理、过程有直接参与的乐趣,有了成功的体验,大大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
(二)质疑――讨论式教学模式
质疑―讨论式教学模式为:“指导预习――提出问题――开展讨论――反馈练习”。如模拟临床病例讨论会,先为学生提供病人的临床资料,设立讨论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发言,让他们各抒己见。教师在听取他们的发言中进行适当的提示、评论、总结。改变过去上课由老师讲、学生听,辅导课由学生问、教师答的传统教育方式,使学生有机会显示自己学习的主动性,激发求知欲和主动学习的动机,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判断能力。
(三)应用多媒教学法
多媒体教学画面清晰、重点突出,更具有简洁的表格、图片动画,图文并茂,能演示一些动画变化,使抽象的知识简单直观化、形象化。采用多媒体教学法,可使教师教得生动、丰富、形象,学生学得轻松、牢固,在医学微生物学课程中使用多媒体教学是可行的,素材来源多,过程易操作,教学效果好,是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方法,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集体备课
集体备课能够使教师集思广益,通过研讨促教学,最终形成资源共享。集体备课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中久已通行,对全国中小学教师而言已经是教学活动的常规。而中职学校中集体备课活动经验较少。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是一门与其他生物学科、临床医学学科广泛交叉的前沿学科。学科知识覆盖面广,内容更新快,深奥抽象,通过教学实践“教”与“学”皆不易。而且由于教学课时不断减缩,如何取舍教学内容,采取何种教学方法都给教师的个人备课和教学带来不小的困扰。通过集体备课,正确分析教材,针对各部分特点制定授课计划,便于集思广益解决教师个人解决不了或解决不好的问题,使教师向备课的“互补创新型”转换,形成“资源共享”。集体备课能形成良好的教研风气,让每一个参与者收获更多的思想和方法,可以大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四、增进师生感情
笔者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学生对某学科感兴趣,便会去专心学习,一些学生喜欢某位教师,因而努力学习该教师所教的学科,有时甚至是该学科恰恰是他们以前不感兴趣或感到困难的学科。相反,一些学生不喜欢某教师时,他们便会对该教师所授的科目产生厌倦,不乐意学习该科目。这表明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不可忽视的因素。有了学习的兴趣才会产生学习的动机,才会去追求、感知,去接受新的知识,才能提高学习的效果。学习兴趣的产生取决于教材的内容及教师的授课外,师生情感交流也起着重要作用,师生在情感交流中,教师情感居于主导地位。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对学生满腔热情,为学生学好知识创造恰当、适宜的情感氛围。以良好的意志、兴趣、情感等博得学生的好感,成为值得他们尊敬的教师,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在教学中还应注意课堂“视觉语言”的发挥,用生动、准确的“视觉语言”去打动、吸引学生。应以饱满的热情上好每一节课,让学生从教师的眼神中感受到鼓励;应关心、热爱每一个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感受到“老师在期待我”;应用自己的眼神、语气表达对学生的爱,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息,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五、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其理论主要来源于大量的科学实验。实验课的教学任务是训练学生熟练掌握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技术和操作规范,其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技术的同时,巩固并增强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培养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实验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即观察、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其次是通过实验获得或发现更多的新理论、新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再次是通过实验课教学培养严肃的工作态度、严密的科学实验方法和严谨的工作作风。最后是通过实验教学,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本学科实验方法和基本技能。同时,在进行训练的过程中,培养他们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严谨求实的学风,以提高综合的素质,为日后护生在进行无菌操作等临床护理实践操作中打下扎实基础。
六、丰富考核及评价标准
篇10
关键词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 空间教学 教学特点
随着教育信息化教学的不断推进,基于世界大学城的课程空间资源建设越来越受到关注,这种教学模式也在逐步探索与实施。作为高职院校,必须抓住有利时机,保证高职教育信息化建设真正成为职业教育的助推器,实现高职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为适应新的教育教学形势的发展,提高教学质量,我院举行了教师课程空间教学比赛,经过教学实践,充分证明了该种教学信息化手段的有效性,成为我院推进信息化教学的新动力。《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是所有医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核心课程。该课程覆盖专业广,课程基本知识对学生专业课程学习及今后工作持续力的发展至关重要,因此,该门课程信息化课程改革成功与否,影响深远。本文就《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空间课程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究,将从以下几点来阐述了空间课程的定义,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空间课程教学模式特点、意义及不足。
一、世界大学城的产生与运用2010年6月,湖南省教育厅在全省高校中推广“大学城”网络学习平台,使高校教育网络化、信息化。大学城空间是以Tag、RSS、Wiki、Web2.0、SNS、Blog 等为核心,依据六度分隔、AJAX、XML 等理论,以远程教育为核心,综合了远程教学、及时通讯、网络办公、全民媒体、商务管理、个性化数字图书馆等功能的远程教育互助平台。高职院校为了适应“国际化、信息化、标准化、模块化”的要求,把职教新干线引入教学和管理工作之中,在大学城空间里,教师和学生建立了各自的平台用以交流和学习,利用大学城空间教学对于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具有积极意义。
二、传统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课程教学特点传统教学模式下,将《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课程教学资源分解为医学微生物学、医学免疫学、人体寄生虫学三大模块。通常都是分模块教学,由于医学微生物学与人体寄生虫学教学通常都是按照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防治原则这一主线讲解,知识点繁多,需要记忆的内容多,造成课堂容量大、教学课时少的难题。而医学免疫学理论性强,涉及面广,新理论新技术不断引入,知识更新快,内容繁杂、不直观,似乎呈现出“概念堆砌”和“逻辑无序”现象。学生普遍反映难理解不易懂。在该种模式下,学生很容易淡忘,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三、基于世界大学城的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空间课程教学特点1.教学空间网络化教师们利用空间重新解构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将课程教学资源分解为医学微生物学、医学免疫学、人体寄生虫学、电子教案、课件、案例分析、视频、活动开展、作业批阅、科研等部分,并把相关资料上传到大学城空间,形成系统性的课程库和模块化的资源栏目。教师还运用超链接技术制作表格化电子教案或图像教案。运用表格化教案教学使教师的教更加系统、深入,学生的学更加便捷、自主。2.教学方式交互化在大学城空间,教师和学生可以创造性建设个性化的空间,包括收藏、分享、群讨论、、交友、通讯等功能。在群组式师生互动平台中, 教师可建立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课程群组,将授课班级的学生加入到空间群组中,教师在群组中发表本课程主题的帖子,如生活中常见的微生物与寄生虫新论、新近流行的感染性疾病如禽流感、手足口病、免疫相关现象的讨论等来和学生进行网络互动。群组的建立,使教学空间从教室延续到网络中,教学时间自由化。通过群组互动的交流形式和教育模式,师生之间的关系更加趋于平等。3.教学活动协作协作化是指在大学城空间里,跨年级、跨专业、跨学院等之间的学生能进行分工合作、资源共享、课外讨论,他们通过大学城空间平台,一同探讨工作中的案例或书本案例、实验室中最新相关检验水平或日常感染性疾病的预防,从而获得理论与现实的结合及其知识的运用与深化。同时,大学城空间也为教师相互之间信息的传递与交流,教学技术和心理咨询技术的学习与互助,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
四、基于世界大学城下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教学模式意义将课程资源空间化,引入空间课程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在学好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课程的同时,提高了学生计算机应用水平,方便了学生随时随地享受优质教学资源,打破时间空间障碍,开拓了学生学习的课外资源,扩充了学习容量,为师生交流、解惑搭建了更好的平台。该模式是信息化教学的一种体现,在新时代,信息化是教学的必然趋势,只有适应新的时展要求,适应新的教学模式,才能在教学改革中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服务学生,服务社会。
五、存在的问题与不足1.硬件投入与校园网建设推行空间教学,受经济水平的制约,学生没有电脑,就很难保质保量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直接影响教学水平和老师布置任务的初衷。另外,在学生上网高峰期,网速很慢,有时明显出现浪费时间的弊端,有待于进一步改进网络。2.学生素质有的学生计算机水平较差,难以适应网络教学的新形势。学生来源不同,基础差异很大,为完成教师作业,存在抄袭的情况,甚至比传统作业抄写起来更方便,也是违背我们空间课程教学的初衷的。
参考文献:
[1]刘洪宇.解构工作,重构学习,构建互联网空间资源课程[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2-4.
[2]刘洪宇.空间革命――高职院校开放发展的新起点[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8-14.
[3]陈鸿俊.谈世界大学城教师个人空间的六大功能[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5):87-88.
[4]李楚梅.基于网络空间平台的英语教学模式探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2,(1):182-183+222.
[5]谢泉峰.世界大学城职教新干线平台空间群组与课堂教学互动模式构建[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4-7.
[6]百度百科.大学城[EB/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