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教育资源建设范文

时间:2023-06-04 10:03: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数字教育资源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数字教育资源建设

篇1

关键词:教育资源建设;教育信息化;数字

中图分类号:G20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14-0008-03

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基于政策要求下的网络教学资源库和资源应用服务支持平台的建设则是一项基础性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也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因此,研究和探索教育资源库建设更具现实意义。本文试图通过分析我省教育资源建设现状,提出我省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的方向和思路。

一、我省教育资源建设现状分析

“十一五”以来,浙江省加强了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开发力度,实施了《浙江省教育资源建设规划(2008-2010年)》、“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高等教育精品课程、高校数字图书馆等建设项目,推进了全省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基础教育建立了以特级教师网络工作室、农村青年教师成长网络工作室和学科协作组为三大特色的浙江教育资源网,日访问量5万余人次;高等教育建立了国家精品课程200余门,初步建成数字图书馆并部分投入使用;大部分地区初步建成了市、县、校(高校)三级教育资源应用网站,为教师日常教育教学提供了资源。师生应用数字资源的能力与积极性得到一定提升,数字化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的格局初步形成,全省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初具规模。

虽然我省教育资源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随着教育发展与改革的持续推进和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资源建设与教育现代化要求、各类教育发展需求,资源应用平台的服务能力与满足个人学习智能化、个性化服务要求之间的矛盾日益明显。目前,我省教育资源在内容上还不够丰富——基础教育资源主要限于义务教育段资源,学前教育段与高中教育段资源薄弱,面向学生的资源大量缺乏;职业教育缺乏支持专业课程改革的全省性教育资源库;高等教育精品课程资源分散存储,没有得到充分整合与共享;特殊教育资源的形式和内容有待研究与实践;教师继续教育需要创新培训模式、促进专业发展;终身学习资源不能满足不同群体学习者的多样性、个性化要求。在资源建设上,往往采用从上至下的建设机制,建设的资源与实际使用需求之间存在一定差距,省、市、县(市、区)、学校都投入了相当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资源建设,但因未形成共建共享有效机制,资源建设未形成合力,各方面教育资源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在资源的应用上,静态资源简单堆砌的较多、使用率不高,缺乏互动性参与、协作性参与的优质教育资源,已建设的优质资源缺少建立应用推广与反馈机制,使资源得不到有效的应用和优化。

二、教育资源建设思路

我省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范围涉及基础教育到终身教育各学段,资源使用对象多且差别大,资源内容与形式多样,建设相对复杂,结合当前资源建设和应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探索了以下几方面的建设思路:

(一)在资源内容上的建设

教育资源建设的最终目的还是服务于教育教学。所以,资源的建设应以需求为导向,从教育教学的实际需求出发,充分考虑教师学生的实际需要。我们通过座谈调研、发放调查问卷、总结以往资源建设项目等形式了解了我省各类教育对数字资源的实际需求,提出了建设目标和建设内容。

1.主要建设目标

为缓解各类教育资源需求矛盾,基本建成涵盖基础教育、中等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特殊教育、教师继续教育、社区与终身教育的全省性教育教学资源库,加强数字化教育资源体系建设;为增强资源应用平台的服务能力,基于云计算技术建成以浙江教育资源网为核心,融合各类教育资源网站、为学习者提供个性化的数字化学习环境和海量学习资源为主要内容的数字化终身学习支持服务平台;最终实现建立多层次、智能化、开放式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库和数字化终身学习支持服务平台的建设目标,全面支持教师教育教学和专业发展需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满足各类学习者“人人、处处、时时”的学习要求,形成资源广泛应用的格局。

2.主要建设内容

(1)数字化教育资源库

一是基础教育。为促进中小学课程资源的建设和利用、提供较为完备的课堂教学资源,建设覆盖各学段的学科资源库;配合即将启动的高中新课改,促进高中多样化办学,均衡教育条件差异,丰富课程资源,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建设多学科、多类型的高中选修网络课程;为大力开展基于网络的学科教研、资源汇聚、交流讨论与教学指导活动,开设特级教师(教育专家)工作室、学科网络教研组、教育教学论坛等各类网络教育社区;开辟面向全省学生的网络学习与活动频道,搭建学生自主学习环境;建立内容齐全、形式多样、方便选购的教育资源超市,鼓励广大资源厂商、教育机构和教师积极建设优质资源,形成有偿共享与资源互换平台,以满足学习者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篇2

关键词 互联网+教育 教育信息化 数字教育资源 均衡发展

信息技术的全面渗透以及在国家所倡导的“互联网+”社会发展前提之下,“互联网+教育”必然成为当前社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主旋律。而且在这种社会背景和教育背景之下,数字资源的广泛使用和各种学习媒体的大众化,必将深刻地影响教育的发展,引起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和教学组织形式的改变,甚至不久的将来会在教育界引起一场革命。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非常时期,今后一个时期,特别是“十三五”建设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期,这对我国各级各类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和数字资源的有效利用及快速推进等方面来讲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因此,这也是继续深化数字教育资源在农村小规模学校建设的关键期。面对农村小规模学校在我国基础教育发展中的重要价值和发展问题,利用数字教育资源项目的建设来提高农村小规模学校的教育质量,解决城乡数字教育鸿沟,促进义务教育以及农村教育的均衡发展是一个新的突破口闭。因此,继续深化农村小规模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的建设不容懈怠。

一、农村小规模学校数字教育资源建设的现状

自从《关于全面启动实施“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的通知》颁布之后,全国28个项目省份开始响应,各地积极主动、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和数字教育资源进行教育教学。首先,开齐了国家规定的课程;其次,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最后,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开拓了视野,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安徽和湖北等地探索了同步课堂、传递课堂等针对教学点的教学组织模式,中心学校或县镇学校教师通过视频互动方式为教学点学生开设过去无法开设的国家规定课程;贵州印发文件指导全省教学点开展资源应用;海南组织全省教学点应用现场观摩活动;福建、宁夏等地开展了送教下乡活动向教学点无偿发放优质资源;河南建立了“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支撑平台”提供适用本地教学需求的配套资源;甘肃、宁夏举办了送教下乡的活动,对农村小规模学校数字教育资源的建设和投入使用进行思想指导和技术扶持;四川万源市在探索实践中形成了“人停机不停,师生堂堂用”的局面。各地自创模式、普及应用,对促进“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全面实施做出积极努力。

尽管数字教育资源的使用在农村小规模学校初见成效,但是教育信息化在教育技术领域内作为一项刚起步的新生事物,在建设和发展运用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难题,但是要实现数字教育教学在农村小规模学校健康、科学、持续的发展,必须解决好当前数字教育资源在践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1.教学点数字教育设施配置不理想。经费问题受到限制

首先,各个教学点配置好所需的信息化多媒体设备是进行数字化教育的基础,其核心问题在于网络是否畅通无阻,如若不是,则优质教育资源就不可能达到共享的效果。但我们发现这些处于偏远地区学校的多媒体设备五花八门、来源不齐,而且使用问题也比较大;同时宽带也没有完全开通,有些开通了宽带的地区网速也比较慢,基本无法进行教育教学。还有一些交通不便的地区因为开通宽带需要学校独自承担铺设线路和维护费用,因而也没有开通,这些问题都严重阻碍了数字教育资源的建设。其次,在一些学校多媒体设备安装良好、网络畅通的情况下,是否能够充分利用网络优质教育资源也面临一些问题,比如教师在使用示范课程时发现,示范课程既无法在线看也无法下载,必须进行注册,更有甚者都不知如何使用。由此可看出,优质教育新资源并没有得到合理的应用。最后,就是关于经费的问题。由于各个学校多媒体使用的电费、网费都要学校自己承担,为此有些学校的信息化教育流于形式,有名无实,这也是一些教学点无法安装宽带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些问题都严重阻碍了数字教育资源的建设。

2.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教师培训缺乏实际操作方面的内容

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教师的信息化培训是决定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能否充分有效利用的决定性因素。但是在进行教师信息化培训过程中,由于数字教育资源在农村小规模学校建设中缺乏经验,没能把握住教师信息化培训内容的侧重点,进而使得农村教师的信息化培训流于形式,没有达到应有的目的。其主要问题在于对教师进行信息化教育教学的培训过程中过于注重理论和指导思想方面的培训,而忽视了实际操作方面的内容,进而使得教师的信息化培训脱离了实际操作。其结果便是教师在培训之后并没有真正学会对多媒体设备的使用,反倒感觉使用多媒体进行教育教学难度太大、对教学没有太大的帮助。由于教师信息化培训没有真正落实而流于形式,致使一些本来就不愿意使用多媒体授课的教师严重丧失了对多媒体设备的使用热情,从一定程度上减弱了数字教育资源的使用频率,造成了优质教育资源的浪费。

3.教学点教师对使用数字教育资源缺乏兴趣。数字教育资源应用能力低

由于地理环境的局限性,偏远地区教学点条件艰苦,缺乏优秀教师,师资问题比较多:如老龄化问题、兴趣问题、低学历问题、配置不合理问题、信息素养低等问题,这些都严重阻碍了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有效、合理、充分的利用。首先,教学点师资问题的薄弱性是农村教育质量低下的重要原因。再加之许多客观原因,山区教学点极其缺乏优秀的年轻教师,主要还是由代课教师、转正教师以及大专毕业生构成。因此他们与正规的师范类本科毕业生具有本质上的差别,他们缺乏基本的信息技术能力以及能够满足与信息化教学相对应的学科基础。同时对信息化教学缺乏热情与兴趣,面对新生事物不够积极、不愿意去学习,在教学方面更加注重讲授。其次,教学点教师的数字教育资源应用能力低,这主要是由于其教学点教师配置不合理所引起的网。其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缺乏正规院校毕业的年轻教师,他们的专业知识、信息化教育教学的技能都比较全面,可以给教学点带来新的理念,促进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的发展;二是教学点教师学科结构不合理,语文和数学教师比较多,而英语、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等学科的教师则严重缺乏。

4.教学点信息化教学设备缺乏专业维修的技术管理人员和指导人员

从目前农村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项目的建设来看,其共同的不足之处是每个学校几乎都没有专业的多媒体设备维修人员。所以每当教学点遇到多媒体设备的维修问题时,学校便只能上报教育局委派相关的技术人员进行处理,或者停用。根据案例中农村教学点多媒体的使用情况来看,各教学点的信息化教育设备都缺乏这类人才的引用,不能保障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及时、有效、充分地利用数字教育资源进行教育教学。

二、农村小规模学校数字教育资源建设的改进策略

以目前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中所出现的问题为研究对象,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地分析、讨论,从而研究出相应的改进策略,是当前深化和持续发展数字教育资源建设项目的必要举措。面对基础教育数字教育资源在建设中存在的若干问题,我们不仅要严格按照国家项目的实施要求,同时也不能忽视在利用数字教育资源进行教育教学的过程中结合有效的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思想的重要性。有效结合数字教育资源在农村小规模学校建设和使用过程中的政策依据与理论依据,联系实际,把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在建设中所出现的问题作为下一阶段的发展目标,持续深化数字教育资源项目的建设,在实践中总结经验,从而研究出相应的改进策略。

1.加强农村各教学点教师使用数字教育资源的思想观念

加强教师积极使用数字教育资源进行教育教学的思想观念是数字教育资源充分发挥作用的必要条件。特别是对于那些年龄比较大的教师,他们对多媒体教学缺乏兴趣,也不主动去尝试,甚至都不愿意去学习多媒体的使用。还有些教师只在公开课或者评优课的时候才迫不得已去使用,主动性不够。这一切教师的问题基本都可以归结为他们对于利用多媒体教学的思想观念不够积极,总觉得利用多媒体进行教育教学耗时耗力,容易让学生分心。因此,我们必须打破这种落后的思想局面,力促农村教师积极使用数字教育资源。

2.选择性能良好、操作简便一致的教育信息化设备

对于数字教育资源的设备问题,建议选择其工作性能良好、操作比较简便而且统一的信息化设备。尤其对于农村小规模教学点而言,尽可能配置新的一致的多媒体设备。统一的数字教育资源设备有利于教师之间进行使用经验的交流,促进教师对教育信息化技g的掌握。操作简单的设备可以提高教师使用数字教育资源进行教育教学的积极性,同时操作简单的设备也有利于信息技术比较薄弱的教师进行教学。尤其是在教师老龄化严重的农村学校,教师的信息素养不高,学习新技术的能力相对落后,因此操作简便的多媒体设备也有利于这些年龄较大的教师学习和使用。

3.进行信息技术扶持,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针对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教师培训缺乏实质性内容的问题,建议当地教育局加强实践方面的培训,只注重理论与指导思想的培训是明显不够的,甚至可以说是肤浅的。数字教育资源建设项目的核心问题就是有效充分地利用比较前沿的信息资源,因此加强教师的信息化技术就明显重要于其理论的学习。通过理论的学习,在实际的操作中掌握多媒体设备的使用。对于这种操作技术比较强的培训,应该力促一些专业人员到学校进行现场指导,开展实地操作演练。比如,近些年兴起的送教下乡,在一线教师队伍中帮助教师进行学习。

4.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使用数字教育资源的积极性

充分调动起教师和学生使用数字教育资源的积极性才能进一步保证数字教育资源建设项目的真正落实,否则光有设备而无人使用,数字教育资源的建设也就流于形式,多媒体设备和优质教育资源也就造成浪费。鼓励教师使用数字教育资源进行教育教学,逐渐让他们感受到使用数字教育资源所带来的便捷和高效,从而充分利用数字教育资源进行教育教学工作,大力发展农村小规模学校在“互联网+”背景之下的教育信息化强度,促进农村学生更好地掌握信息技术,以便在长期的数字资源教育工作中可以与教师相互探讨,在一定程度上达到教学相长。同时,数字教育资源的大众化也对于农村学生更好地适应这个时代的发展变化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篇3

为了实现我国高等教育的健康快速发展,满足发展过程之中对于教育教学资源的需求,从1957年开始,各大高校之间开始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高校图书馆区域的资源共享与分配,并在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之中,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共享体系:CALIS(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CADAL(中英文图书馆数字化国际合作计划)、CASHL(中国高等人文社会科学文化中心),通过这三大体系,我国已初步现实高校图书馆教育资源的共享,与教育教学资源的高效交互与科学使用,随着各大高校的不断发展,学校之间不断进行合作式教学活动的探讨,逐步形成地域性的高校图书馆教育教学资源的共享,从而形成高校图书馆区域共享体系的立体化与多元化。随着信息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教育教学数字化进行不断加快,在高校图书馆区域共享之中,逐渐形成一个文献资源共享体系,形成了一系列各具特色的教育教学资源数据库,虽然高效图书馆区域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建设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是从实际的发展情况来看,其中依旧存在着一些问题与缺陷。首先现在各大数字化资源信息库并没有形成真正的同一体系,缺少同一的标准与认知方式,访客在不同的高校图书馆共享区域获取获得同一标准的信息服务,很难实现教育教学资源的共享与交互。

二、高校图书馆区域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建设的途径与方法

为了进一步提升高校图书馆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建设的质量,保证信息资源的合理使用,充分发挥数字媒体、信息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在教育资源共享建设中的作用,就需要针对我国高校图书馆区域共享建设的实际情况,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弥补其发展的缺陷与不足,真正意义上的实现高校图书馆区域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的共享建设。

(一)实现教育教学资源同一的门户服务。

借鉴国外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区域共享的先进经验,进行同一门户服务的构建。而这一门户服务体系的构建要求访问相关门户网站的用户,能够在资源搜索的过程之中,对整个共享平台上的资源进行浏览,只需要一次检索就能够对同一平台上不同系统之中的资源进行查阅,不再需要相过去那样需要对每一种不同的信息资源所处的子系统进行了解,只用通过构建这一个开发的、同一的门户服务才能够真正意义上的实现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在公共区域的共享建设,才能够实现高校图书馆教育教学资源的整合与配置,提升共享建设的便捷性与管理的科学性,极大的方便了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在高校区域共享建设之中的可操作性,提供更为便捷的资源共享服务,为高校的健康发展提供了便捷。

(二)进行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的标准化与规范化。

从实际使用情况来看,虽然我国高校图书馆数字化资源的规模与数量十分巨大,但是由于其在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的开发与整合的过程之中,缺乏统一的规范,在缺乏标准化与规范化的高校图书馆共享建设之中,各类数字化的教育教学资源得不到有效的利用,存在着重复构建的情况,从而造成信息资源使用效率的低下,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现阶段高校图书馆区域共享建设难度增加的局面,为了实现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的优化,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进行教育资源的分层处理,将不同难度、不同类别的教育教学资源进行整理,从而逐渐在教育教学资源数字化的过程之中,形成一个立体式的资源网络,在同一的加工与整合标准之下,成一个规范化的信息查询体系与高效的数据库体系。并在这一基础之上,形成高效的管理体系,实现高校图书馆区域共享建设中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的及时更新,与区域之内资源的高效共享。建立奖励机制,鼓励区域内的各大高校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共享建设之中。

三、结语

篇4

〔论文摘要〕分析高校图书馆区域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共享系统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时区域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共享系统今后发展应着重关注的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极大地推进了教学资源数字化与网络化的发展进程,使越来越多的教学资源成为网络上可以被描述和访问的资源。这些资源不仅包括单纯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媒体资源,而且还包括结构性较强的案例、试题、网络课件、专题学习网站、课堂教案、讲授型教材等资源,甚至还包括了网络服务。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快速增长以及各种数字化教学资源管理系统的建设和应用使得有效整合并合理配置分散的教学资源,扩大教学资源的覆盖范围和服务范围成为可能。近年来,如何最大程度地共享区域内的教育教学资源已成为学界的研究热点。本文以广东省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共享系统的建设为列,就高校图书馆区域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建设的有关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思考。

1高校图书馆区域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建设的发展背景

我国高校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共享始于1957年的图书馆协作活动。目前,围绕高等教育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三大全国性信息资源共享服务系统,包括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CASHL)和中英文图书数字化国际合作计划(CADAL)。已显现成效的区域性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系统主要有:北京地区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保障系统(BALIS)、天津市高校文献信息保障系统(TALIS>和江苏省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7ALIS)等一批有代表性的典型项目。与全国性高校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相比,区域性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由于具有应用推广相对顺畅、工作开展更易统一、计划实施更易协调、经费投人更易落实等特点而得到了快速发展。

1997年,广东省启动了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联合建设工作,由华南师范大学图书馆牵头,组织全省高校图书馆开展图书文献的联合采购和数据加工工作。2001年在省政府、省教育厅的关心和支持下,建立了以华南师范大学图书馆为管理中心的广东省电子图书馆,后改名为广东省网络图书馆。该系统采取以财政投人为主,各加盟院校图书馆付费为辅的方式,开展了部分数字资源的集团采购。但由于经费投人不足及组织协调等因素,系统发展不太理想。2005年,财政拨款方式的改变使得广东省网络图书馆数字资源共建共享项目停止运作。2006年,在省教育厅的统一规划和协调下,由省财政投人900万元的建设资金,采取以学科为龙头,以6个省属院校为依托,通过项目立项方式建立了6个广东省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中心:以南方医科大学图书馆为主承建的“医学资源中心”、以广东工业大学图书馆为主承建的“工学资源中心”、以华南农业大学图书馆为主承建的“农学和生命科学资源中心”、以广东商学院图书馆为主承建的“经济学、管理学和法学资源中心”、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图书馆为主承建的“外国语言学资源中心”和以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图书馆为主承建的“高等职业技术资源中心”。其目的在于针对全省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建设目标,构建一个技术较先进、学科较齐全、资源较丰富、内容较全面的实时交互性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共享服务系统,对分散的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并合理配置,使其更有利于统一管理、搜寻、共享、评价,扩大教学资源的覆盖范围和服务范围,弥补和改善全省高校教育资源不足和分布不均衡的状况,实现全省高校数字资源建设的整体规划和协调发展,减少重复投资,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满足资源共享的迫切需求。

2广东省高校图书馆区域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共建设的发展

自批准立项以来,广东省区域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建设在省教育厅的统一领导、关心和支持下,资源建设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如各分中心搭建了数字资源应用平台,引进了一些专科数据库资源,自建了一些特色数据库,并将项目前期已确定的教育教学资源建设内容从最初的医学、农学、生命科学、工学、语言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高等职业技术资源等9个学科进一步扩展,增加了中医学与中医药等学科。由于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是一个不断积累和持续发展的过程,需要长期的建设与维护,因此到目前为止,各分中心的资源体系和管理平台尚未实现统一门户、统一平台、统一认证、统一标准和统一格式。当前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1)缺少面向各学科中心的统一服务门户;

3对区域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建设的几点思考

区域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建设是一个跨馆、跨部门和跨学校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参与其中的图书馆通力合作与全面支持,需要参与学校相关部门的分工合作、科学管理,统一将学校的教学资源提供给图书馆存储并对外提供服务,需要参与学校在政策、立项、资金、人力统筹等方面给予支持,同时更需要本区域教育行政机构出面统一组织协调,统一规划实施,统一制定有关资源共建共享的法律、法规作保障,并制定具有可执行性与可操作性的配套措施,以确保教育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稳步健康发展,切实避免项目建设流于形式。

3. 1在强化项目管理中心职能的同时,注重明确各分中心的权利与责任,建立起有效的教育教学资源共享管理方式

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中心建设的核心应该是通过建设分布式资源网络系统,实现对资源目录的集中管理和资源数据的分布式存储。因此,系统采取的管理方式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在机构上要建立一个职能部门—管理中心,在为各分中心提供全面技术支持、服务、培训的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其决策、执行、协调、监督和检查等职能,建立开展信息资源共享活动的方法和程序,通过定期召开进展汇报会的方式,加强各分中心之间的沟通与联系;

所谓“透明式”统一服务门户,是指从用户的角度看,可以在一个系统上浏览整个平台中的数字资源,并且只要通过一次检索便可以覆盖平台中所有的系统,不需要知道资源的位置就能够获得所需要的数字资源。统一服务门户是构建教育教学资源中心的核心问题,是整合教育教学资源的重要纽带,是教育教学信息集散的中心,是面向用户服务的窗口,应具有界面友好性、功能可扩展性、系统安全性、使用方便性和管理智能性等优点。统一门户将由各分中心的资源建库系统和元数据中心节点系统组成。其中建库系统应由项目管理中心向各分中心统一推荐,以便使运行平台具有相对一致的起点和整体性。统一门户的功能主要包括:进行资源的加工和,实现元数据的统一管理以及对象数据的分布建设、管理和服务等,从而确保建设的资源具有良好的共享性和互操作性。

3. 3参照国内外相关的数据采集加工标准。注重制定教育教学资源中心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规范

长期以来,虽然很多学校的资源库里存放着大量的资源,但由于在教学资源开发行为的规范、制作内容的要求、管理平台的功能等方面都缺乏一个统一的标准,很多资源都属于低水平重复建设,从而导致资源开发效率低和资源质量不够优化,同时这也是造成目前教学资源难以交流和共享的一个原因。

针对这一状况,在进行资源集成和整合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信息资源不同层次、不同深度的加工与揭示,有效地构筑起一个呈立体网状分布、具有知识关联性、能够向用户提供智能化访问和服务的知识系统,必须尽早地建立教育教学资源采集、加工和标引统一规范,确保在统一的元数据框架基础上,实现管理中心、各分中心和用户之间最大程度的资源共享。

3. 4针对资源中心教学服务的重要功能,明确用户需求,确保资源中心的可用性与实用性

建设教学资源中心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教学,使师生能够在数字化信息环境下,全面、快速、方便、有效地检索、利用、组织和交流信息。因此,资源中心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功能上都要充分地考虑教与学的双向需求,使教师、学生能方便地获取所需信息,真正地为教与学创造一个现代化、网络化的知识环境,提高师生合理使用资源中心的积极性。当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资源建设和资源使用脱节,资源中心还不能对教学资源进行有效的组织,因而无法确保其与教育教学各环节很好地融合在一起。

3. 5制定考核激励指标,采取激励政策,吸引区域高校图书馆参与各学科中心的资源共建共享

对积极参与各学科中心资源建设的图书馆采取考核激励政策,是实现资源共建共享的一项重要举措。它不仅可以保证资源中心建设的质量,而且也能够保证共建项目的可持续发展与完善。考核内容包括共享资源利用率、服务响应速度及用户满意度等。其中,共享资源利用率应该作为主要的核定指标。建议在政府主管部门的支持下,设立专项资金对参建图书馆参与共建共享的资源予以经费补贴,按各参建图书馆提供共享的数据量和用户实际使用量进行补贴。

3. 6各分中心要注重对教学信息进行及时的更新和维护,通过各种办法和手段,解决动态信息的更新,确保资源服务的时效性

当前,由于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的制造者和提供者—各学科的专业教师大多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他们往往在教学资源的建设和获取方面较为孤立,缺乏必要的信息和技术指导,导致资源无序排列、低水平重复建设、内部缺少祸合性的现象较为突出。各学科中心作为资源建设的组织者和设计者,不仅要参与内容的规划、标准的确立、评价指标的编制、技术培训和指导的提供等,而且还要通过各种途径、方法和技术手段调动专业教师的参与热情,帮助他们解决在资源建设和应用中遇到的问题,确保教学资源建设始终处于良性循环中。

篇5

论文关键词:CELTS;规范;教学资源;图书馆

随着信息技术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应用的日益广泛和不断深入,高等职业教育信息化的内容正逐步从基础设施的建设转变为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高职院校图书馆为了优化教学环境,提高教学质量,一直在探索并努力构建教学资源系统。然而在实际应用中,发现已建教学资源无论是从内容或者组织管理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如何增强资源内容的适用性,如何实现网络环境下各个不同教学资源平台之间的互操作性,充分体现它们之间的数据交换与资源共享,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图书馆自建数字教学资源现状分析

数字教学资源固名思义,主要是指基于互联网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即在信息技术环境的支持下,经过数字化处理,可以在计算机上或网络环境下运行的多媒体材料或教学系统,具有网络化、数字化、规范化、可跨平台跨系统共享与交换等特点。

通过对多家图书馆数字教学资源的走访和调查,发现:

(一)教学资源只求数量而忽视了教育和教学性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把眼光放在了收集更多的教学资源上,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教学资源系统容量都很大,而里面的教学内容却与教学实际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造成了教学资源的可用性不强。

(二)资源中高职教学特色体现不鲜明

在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中,重视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培养是高等职业教育得以快速发展的根本途径,技能训练、实训练习应该是贯穿始终的重要教学内容。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建设的资源库主要以文本、视频、课件、素材等这类传统的资源为主,有利于技能训练的虚拟多媒体和实景展现实操演示的资源比较匮乏。

(三)教学资源数据不标准、不规范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在开发教学资源时采用的标准不一致,在资源库的结构、资源类型、资源属性等方面缺乏规范,各个平台、系统之间无法交换和共享资源,许多同类资源重复建设。

(四)教学资源系统的动态维护效果差

资源库建设应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随时充实和更新。教学资源库的丰富、发展、更新问题,是在资源库建设、使用的整个过程中随着专业知识理论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而应贯穿始终的常抓、常建、常新的问题。

二、CELTS对教学信息资源库构建的意义

(一)我国CELTS教学资源建设规范标准

CELTS(ChinaE-LearningTechnologyStandards)中国网络教育技术标准,是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委员会研究制定的国家标准,它包含5类标准:指导性标准、学习环境相关标准、学习资源相关标准、学习者相关标准和教育管理相关标准。《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CELTS-31是针对资源建设而制定的资源开发指导规范。本规范的目的是为资源的开发者提供一致的标准,以统一开发者的行为,达到资源基本属性结构的一致性,以实现资源在区域内的广泛共享,并为学习者或教育者等对教育资源的查找、评估、获取和使用能获得最大效率而提供支持。同时也为不同资源库系统实现数据的共享和互操作提供支持。

(二)CELTS对教学信息资源库实现的功能

1、提供标准的数据文档格式,实现不同系统之间的数据互换

资源库的结构、资源类型、资源属性等方面缺乏规范,这使得资源不易管理和利用,各个平台、系统之间无法交换和共享资源,许多同类资源重复建设,造成人力物力上的浪费,本规范为开发者提供了一致的标准,利于数据互换与共享。

2、有利于用户对资源内容的定向检索

CELTS提供了对教育资源属性进行XML标记的格式约束,提供了编写相应DTD文档或Schema文档的依据,用于实现对资源基于内容的定向检索,以提高在互联网上搜索所需教育资源的效率,并可根据要求细化到不同的层次,如细化到某道试题或某幅图片的粒度上。

3、为教育资源的多种表现形式提供了可能

同一套XML文档可以采用多种XSL定义显示方式,这意味着某一教育资源既可以朴素简单的形式呈现,又可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呈现,具体表现形式由不同的教育情境来决定。

4、为教育资源的多种加工处理方式提供了可能

教育资源具有一定的封装性和可分解性。单个的教育资源可以封装成一个完整的学习对象,也可以分解成几个学习对象,这些可通过CELTS的描述来确定学习对象的粒度。由于它们采用标准化的统一标识,因此在用户查询、搜索、使用时,可以通过规范的实例,即教育资源属性标识来过滤、选择特定主题的学习内容,从而简化并快速地更新、搜索和管理内容的过程。

三、高职院校图书馆有关教学资源的内容建设

职院校要加强建设针对性强的专业教学资源,除提供各专业“必需、够用”的各类型学习资源外,要特别提供有利于学习和掌握应用技能的资源类型,如专业图片素材、虚拟仿真课件、实况操作视频、情景视频等,以及相关专业的高新技术知识和各种最新动态、相关职业背景前沿等。

下面就高等职业教学资源建设中应该重点建设的几种教学资源做重点介绍:

(一)高职特色的多媒体素材资源

我们这里所讲的多媒体素材主要指与高职专业学科有关的文本、图形/图像、音频、动画、视频等,目的是提供直观形象的资料。如机电、机械专业需要的机械结构图片、常用的零/部件模型模具实物图片,工作原理或加工等过程的三维动画,旅游专业需要的景点风光视频等。

(二)高职特色的多媒体课件资源

建设多媒体课件资源,即可以整合本校教师已有的优秀课件资源,也可以购买或者从网上或从其它兄弟院校获得适合本院校的优秀课件资源,最后通过网络共享成为学校的共享教学资源。老师可以通过网络借鉴使用其中比较优秀的课件资源,取长补短,学习先进的教学思想、教学设计,学习先进的制作技术,从而提高教学课件的质量;学生也可以通过课件资源网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自主学习,实现课堂教学的延伸。

(三)高职特色的视频教学资源

在多种多样的数字化学习资源中,高职院校的学生比较喜欢的就是视频教学资源。视频中真实的情景、真实的操作、真实的教师手势、体态和面部表情等,既能够传达教学内容,,又能帮助理解、引发兴趣,使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快,维持学习时间久。视频教学资源主要来自购买的VCD/DVD教学片,录制的卫星电视教学节目,拍摄的讲座、课堂教学、实验实训教学实况和专门制作的教学片等。

(四)高职特色的精品课程资源

精品课程资源则是网络课程中的精品资源。精品课程应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可以为多数高校教师学习借鉴,也使更多的学生享受到优质教育。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提出了“千门精品课程上网络,打造高教新质量”的精品课程建设目标。所以高等职业院校要把精品课程建设作为教学资源建设的重点来建。

(五)提高科学人文素养的视频资源

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除了需要了解本专业应用行业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外,还需要加强文化道德法纪等方面的修养。所以高职院校要重视利用校园网络资源库,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建设相关资源,并引导学生学习,这样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将大有裨益。

篇6

关键词:艺术教育资源;CELTS;元数据;XML绑定;层次模型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8)24-1230-02

Research on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Art Education Resources Based CELTS

SHI Jiao-fang, SUN Hong-wen

(Computer Center, Suzhou Art and Design Technology Institute, Suzhou 215104, China)

Abstract: In the field of art education, resources are difficulty to be shared and exchanged, and cannot serve for self learners. The reasons of this situation were because the construction of education resources was not standard and the constructing route was unique. To resolve this problem, according to the China E-Learning Technology Standards (CELTS), an expandable metadata layer-model for art education resources was provided. The model is bounded with XML in terms of the XML language, and the design and realizing of metadata are described. Also, the effective route of resources construction was studied and the corresponding constructing strategies were given.

Key words: art education resources; CELTS; metadata; XML bounding; layer-model

1 引言

在艺术教育领域,教育资源的建设现状不容乐观,主要存在以下两个问题:一是能实现网上开放和共享的数字化资源较少,相当部分资源不能适应教学管理平台上的一致性管理和交换的要求,导致资源的共享与交流受到区域性和平台性限制。学习资源共享是指一个学习对象可被多个学习系统利用,系统互操作性则是指多个系统及组件之间能够交换与使用彼此的信息。用标准化办法保障网上艺术设计学习资源共享和系统互操作,对资源属性编码,使其能够符合《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是解决该问题的根本途径。二是资源建设观念仍然局限于为教师的课堂演示服务,不重视为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创造更为广阔的知识空间,也不注重为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提供知识服务。艺术设计教育对创造性的更高要求使这一矛盾显得尤为突出。

2 CELTS标准规范

CELTS(China E-Learning Technology Standards)中国网络教育技术标准[1],是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委员会研究制定的国家标准,它包含5类标准:指导性标准、学习环境相关标准、学习资源相关标准、学习者相关标准和教育管理相关标准。《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CELTS-41)是针对资源建设而制定的资源开发指导规范,其核心是按照资源类型的不同,制定了一系列相关的资源属性标注标准,从而为不同资源库系统实现数据的共享和互操作提供支持。CELTS-41规范提供了以下三个层次的属性标注:

1)核心集。任何类型的资源都必须具有的属性标注,开发者应严格遵循;2)通用可选集。与教育资源密切相关,并对各类教育资源都适用的属性集合,根据用户需求和开发者开发过程作为参考属性有选择地使用;3)分类扩展集。根据资源的特点,制定与该类资源技术特征密切相关的属性。

3 规范的扩展

艺术教育学习资源作为特殊教育领域的资源,既要符合一般教育资源的内容包装规范,又应根据其特点制定与其特征密切相关的属性,对规范进行必要的扩充。建立艺术教育资源元数据标准是应用CELTS规范的有效工具。由此,我们确定艺术教育资源元数据的属性的三个层次:核心集定义了标识、标题、资源格式、大小等通用信息;可选集抽取了不同类型资源的特性属性,如视频素材的帧数、视频采样率、音频采样率等;扩展集则重点建立资源的评价指标,如重点和难度:由资源提供者根据学习内容确定,可用等级分将学习内容分为0~1之间的一个等级值;网络评分:资源使用者给予的评价;影响因子:统计该资源被其他同类别素材资源引用的次数,表征资源与其他资源的关联性及相应的影响;下载次数:统计资源被使用者使用的频度,反映资源的有效利用率;曝光时间:资源被使用的日期时间;所属章节和知识点:描述章节信息以及关联的知识点。如表1是一个视频资源的元数据实例。

元数据扩展集重点采集了资源使用者的评价,资源的使用情况,资源的知识点等信息,这些信息都是为了促进对资源的重利用而实现互操作,促进对资源的检索引用,促进学习者自主应用资源自主学习。

4 艺术教育资源库的总体结构和资源的开发流程

系统总体结构:在艺术教育中,素材资源是教育教学的强有力支撑,素材资源又与学科知识点及发散性艺术教育形式相关联。因此,我们在艺术教育资源的开发中,将媒体素材库置于底层,素材库的更新支持着课程的同步更新。同时采用文件管理系统与关系数据库结合的方式对多媒体资源进行存储和管理。多媒体资源的各种属性保存在数据库中,而具体资源仍然以文件的形式存储在硬盘中,它们之间通过数据库中的名称和存储路径来建立关联。系统总体结构见图1。

表1某一视频资源的元数据实例

图1 艺术教育资源库总体结构

在我们的探索性研究中,资源的开发建设流程有三个步骤:

1)素材的收集与编制。素材是艺术设计教育不可或缺的内容支持,不管是教师教学的需要还是学生学习创作的需要,离不开大量各种形式的素材。图片、声音、动画、视频是艺术设计教育教学中应用最广泛的素材。素材来自于教师的课前准备、课中授课、课后总结;来自于学生的学习过程:模仿、想像、创作;教师的示范,学生的作业都是最鲜活的资源,除了作品结果,灵感产生过程的记录更是学生学习的最好素材。

2)对原始资源进行必要的筛选和优化,再进行数字化处理。对收集和编制的原始资源,结合教与学的实际需要,根据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和教学理论的基本要求,进行必要的教学设计,筛选和优化出我们需要的教学资源。同时进行必要的数字化处理。如数字化视频存储有多种格式:AVI格式、Quick Time 格式、MPEG格式和流式媒体格式。网上实时传输教学使用的视频素材主要使用流式媒体格式。

3)对资源进行包装,使其成为标准化的元数据。根据CELTS的相关标准和艺术教育资源规范的扩展,学习资源中引用的素材必须要经过描述,也就是要符合元数据标准。在系统中所有的素材都放在媒体素材库中,这些素材引用时需要有相应的元数据信息,由元数据信息生成描述性的XML文档,这是教育资源元数据信息与XML的绑定。1998年,Semantic Web在XML的基础上又提出了新一代互联网资源描述框架语言(Resource DescriptionFrame,RDF),RDF建立在XML的语法基础上,是处理元数据的基础[2]。

设计架构为:利用内容包装规范(CETS-9)将资源的物理位置和以章节为顺序的逻辑结构建立关联;用内容包装中的metadata(LOM规范)描述每一个逻辑结构单元所包含的资源。

实现步骤可分为二步:

1)结合“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的要求选取所有必需数据元素、可选数据元素和特定扩展数据元素,最终设计出相应的元数据模型。

2)在XML Schema的语法要求下,设计出描述教育资源的XML文档[3]。对于扩展数据元素,进行自定义。如对表1的视频资源,每一个Video文件中包含教师一次上课录制的内容,可能涉及多个章节或多个知识点。这种情况在Organization中是属于多节点的,每个节点对应这个Video文件的一个时间段(如从第4分钟到第15分钟是讲述某章节、某知识点的),对此,(Organization)下节点(Item)是可以扩展的。用名字空间xmlns:keyan.sgmart=/contentpacking_extend_ns/1.0来定义这个扩展。扩展后XML绑定文件的其他部分不变,只是在resourse/file元素下增加timestamp元素如下:<keyan.sgmart.timestamp begin=“320” end=“652”/>,(以秒为时间单位)。

以下是Organization节包装章节案例结构的XML绑定实例。

色彩

色彩

第一章静物

练习一

第二章风景

经过以上流程,资源元数据已经构建完成。

元数据是资源库系统的基础,不管是资源的存取、检索,还是不同资源库之间交换数据,都需要元数据的支持。

在元数据的基础上,利用艺术教育资源管理系统实现教学资源元数据的添加、删除、修改、属性描述、预览等功能,建设成为满足艺术设计教与学需要的艺术教育资源中心。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委员会.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Z].2001.

[2] 张惠文.基于XML的元数据架构[J].情报科学,2002,(10):1072-1074.

篇7

一、数字化校园的背景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都在加快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步伐,教育信息化程度已成为当今世界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我国教育部在“全国教育事业十五规划”和“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强调:要把教育信息化工程列入国家重点建设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

2000年教育部了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决定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实现我国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近几年来,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取得飞速发展,许多学校完成了“校校通”工程,实现了“班班多媒体”,并在此基础上,开始着手建立第一 代的“数字化校园”,并进行信息化教学改革实验。

二、数字化校园的内涵

数字化校园建设是网络环境下学校教育适应信息社会的需求,实现自身与社会不断发展进化的必然选择。教育信息化作为学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化校园建设是其根本目标,也是当前普教系统深化教学改革,提高办学水平的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数字化校园”是以网络为基础,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实现从环境(包括设备、办公空间、研究空间、教学空间等)、资源(如图书资料及专业数据库、教案与课件、多媒体资源等)到活动(包括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办公等)的数字化,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为师生提供网上信息交流的环境,提升传统校园的效率,展现学校的办学特色,创建电子校务、教育资源、虚拟社区及网络服务的数字化,虚拟教学环境,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科研和管理水平与效率的目的。

三、数字化校园的功能规划(总体结构与功能设计)

数字化校园包括软件和硬件两大部分,其中硬件的投入可以根据资金和现状陆续投入,以实用、适用为主,有一定的前瞻性即可。目前,我市的各个学校数字化校园的硬件建设已经基本满足目前的需求,但仍存在着各种差异。

而软件的科学、系统投入却是大多数学校在最初建设数字化校园时没有重点考虑过的。

数字化校园核心的内容是“应用系统集成”,概括地说就是:一个基础平台+N个应用系统+统一的门户(1+N+1),信息门户是指面向所有用户提供统一的个性化门户,将各种应用集成起来;应用系统是数字化校园的具体实现;基础平台是为各个应用系统的集成提供一系列的基础服务。

四、提升现代技术装备在教育教学中的管理效能

1.校园网络

校园网的建设是数字校园建设的基础,校园网一般采取三层交换结构,即主干交换(1000兆以太网)、区域交换、楼宇交换(千兆进楼、10/100兆自适应到桌面)。校园网络采用有线及无线相结合的方式遍布校园。配有以病毒防范、黑客防范、故障监测和故障报警等为内容的校园网安全体系,如:信息的存储、后援及容灾系统等,以保障网络的安全运行。

2.多媒体教学系统(教室多媒体系统)

多媒体教学系统一般包括:计算机系统、中控、投影机、视频展台、幕布、音箱等设备,可以帮助教师实现教学内容的多媒体呈现,改变知识呈现方式,改变教与学的方式;为新课程教学创新实践提供信息化的课程资源环境和多媒体互动教学环境。

3.多媒体网络教室

多媒体网络教室是一间有教师机和几十台学生机连成局域网的机房,可配置投影机、服务器等其他设备。能够实现网络教学,具体的功能包括:教师屏幕广播、语音教学、学生演示与监控转播等,还可以屏幕录制、文件分发、分组教学等,另有电子点名功能、班级模型等辅助功能。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室进行授课,使得教师与学生的交互更加自然、灵活,多媒体网络教室可用于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和普通学科的交互式网络教学使用。

4.校园广播系统

校园广播系统是中小学使用最频繁的系统之一,一般具有调频调幅广播、扩音、录音磁带及CD片音频放送等功能,具体包括以下功能:

(1)自动定时、定区、定点、定曲目播放、可设置作息项数量不限。

(2)轻松实现不同区域播放不同音源。

(3)软件自带监听功能,可对任何状态下的区域或终端进行监听。实时掌握被监听区域、终端的工作情况及播放内容。

(4)定时转播、自由点播等。

(5)消防联动报警。

目前,一般学校的广播系统设计为一套综合性校园智能广播系统,在教室端采用多通道可寻址调频广播系统,楼道、操场、礼堂采用定压分区广播系统的,整个系统设计简单,便于实现,经济实用。校园广播系统对教学及管理提供十分方便的各项功能。

5.一卡通系统

校园一卡通系统是数字化校园的基础工程,它可以为数字化校园提供全面的数据采集平台,结合学校的管理信息系统和网络,形成全校范围的数字空间和共享环境,可以为学校管理人员提供具有开放性、灵活性、面向学校的应用服务管理平台、是管理科学化的必要前提和基本途径。

真正意义上的“一卡通”概念应该是“一卡一库一线”,即一条网络线连接一个数据库,通过一个综合性的软件,各系统资源共享,实现对一张卡的设置、管理、查询等功能,可以实现“一卡在手,走遍校园”的设想,具有电子身份识别和电子钱包的功能,替代校园传统的日常生活所需的教师工作证、学生证、借书证、食堂就餐、学校医务室的医疗、体育馆各种体育娱乐设施使用和现金交易,达到证件、考勤和消费、娱乐、餐饮等收费的全电子化和智能化。

6.理化生数字化实验室(仿真实验室)

传统的实验手段存在着误差大、数据采集慢,物理量无法直接测量、读数不方便等问题,更为重要的是数据处理手工完成,效率低,误差大。这些弊端严重制约了新课改的顺利进行。数字实验设备具备“实时实验”的功能,数据采集、处理和图线描绘都由计算机完成。

理化生数字化实验室的建设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弥补常规教学和实验中以点代面、以特殊代替一般的不足;解决了实验教学教师难于讲解、学生难于学习、预习和复习的问题;拓宽实验范围,延长了实验仪器使用寿命,提高了仪器利用率;教学和实验的空间和时间得到有效延伸,突破了传统实验中教室和实验设备的局限。

7.电子白板

电子白板兼具传统的黑板和多媒体教学的双重优势,而且弥补了后两者的不足,以灵活便捷的实用功能赢得了大家的认可。教师真正体会到电子白板教学既可以像传统的黑板一样随意涂写勾画,又可以满足多媒体教学的各项要求。电子白板教学的实施,必将引领中小学教育教学快速发展,实现质的飞跃。

电子白板结合了传统黑板与投影幕的优势,不仅能充当投影幕,在课堂中展现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电子白板的电磁感应笔还可以代替鼠标,直接在白板上实现电脑操作;学生也可以通过利用在电子白板上拖动对象回答教师预设的问题,教师还可以使用电子白板的标注功能,随意地在播放的课件内容上作标注,圈点出教学重点,随意书写注释内容。互动式电子白板实现了教师与课程资源之间互动交流,构成了互动课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8.安防系统

校园安全系统是一个以安全防范为目的,具有防侵入、防盗窃、防抢劫、防破坏、防爆炸功能的专用设备、软件有效的组合成一个有机整体,构成一个具有探测、延迟、反应综合功能的技术网络。

9.其他

篇8

【关键词】云计算;区域性;高校数字教学资源;建设模式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2)06-045-06

随着云计算技术引入我国,各个领域的专家针对云计算的基础设施建设、资源的高效利用及有效共享性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在此基础上教育云、资源云、企业云等一些新鲜词汇应运而生。云计算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手段,其拥有的强大优势也得到世界各大企业青睐。根据IT市调机构的预估,2013年全球云计算市场规模将达到950亿美元,更将云计算列为IT产业未来十大趋势之首,其报告指出未来五年云服务的平均年成长率会高达26%,世界500强企业中,将有400强使用各种方式不同的云服务。鉴于当前云计算及其理论体系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因此,基于云计算技术来构建区域性高校数字教学资源已具备良好的理论和技术基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地提出了“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即要求通过资源库的建设、优质资源引进、网络课程开发、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创新网络教学模式等手段来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普及和共享。在此政策的提出之前,国家就已经采取了相关的措施,优质教学资源的建设也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例如,中国高等教育数字图书馆(CADLIS)、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CNK/)和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等等。国内的一些学者也较早地关注数字教学资源的“区域性”问题的研究,都试图采用区域性来解决教学资源的孤立、重复、低质以及难以共享等问题,探求一种合理的区域性高校数字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服务体系。另一方面就是我国高校群体庞大,数量较多,地域分布比较散,各高校之间差异性大,在目前的条件下也很难实现高校的优质资源共建、共享、共用。基于以上问题笔者提出了利用云计算的强大功能来解决高校数字教学资源共享所遇的瓶颈问题。

一 云计算概述

1 云计算简介

随着各个领域的专家研究云计算的深入,对云计算的概念提出了各种不同的想法,以至于目前没有统一的定义标准。美国国家技术与标准局(NTST)信息技术实验室给出的云计算定义相对比较全面、系统。它指出云计算是对基于网络的可配置的共享计算资源池,能够方便地,随需访问的一种模式。这些可配置的共享计算资源池包括网络、服务器、存储、应用和服务,并且这些资源池也以最小化的管理或者通过与服务提供商的交互可以快速地提供和释放。这样的云计算有5个基本特征:一是客户按需获取服务;二是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获得网络访问;三是模块化划分各独立的资源池;四是快速的提供和释放资源;五是服务可被监控和控制。

2 云计算的服务体系

云计算的本质是访问者通过网络提出各种服务的请求,因而其服务体系的构成应以服务为核心。如图1所示的物理层、虚拟层、平台层和应用层是该服务体系的核心部分,加上用户访问层和管理层一共六个部分构成了云计算服务体系的整体结构。

(1)用户访问入口

用户访问入口是访问者与云服务系统的接口,是一种可视化的操作界面。访问者可以通过Web浏览器进行注册、登录和获取相应的云服务权限,其呈现的界面如同本地计算机操作桌面系统。

(2)服务目录

服务目录是一个云服务的列表清单,访问者在获得云服务相应权限后,即可从中选择需要使用的云服务。

(3)物理层

物理层是底层的基础设施层,拥有大量的软、硬件和网络设备,提供大量的服务器资源、计算资源和存储空间资源。

(4)虚拟层

虚拟层是将底层基础设施虚拟化,构成一个共享,按需分配的资源虚拟化环境,为上层提供虚拟资源服务。

(5)平台层

平台层是基于虚拟层支撑上层的云服务,是连接虚拟层和应用层的纽带,主要用于检测和响应应用层提交来的用户服务请求,动态分配虚拟层的各种虚拟资源。

(6)应用层

应用层是云计算数据中心和用户的接口,主要是向不同的用户请求提供不同的云服务。

(7)管理层

管理层是贯穿在云计算各层服务中,包括安全管理、用户管理、服务目录管理、服务任务管理、服务资源管理、部署管理和服务监控等。

二 区域性高校数字教学资源的内涵与现状

1 区域性高校数字教学资源内涵

高校数字教学资源指的是各所高校所拥有的,用数字技术处理的,可以在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环境下运行的各种物质、人力和信息资源。而区域性高校数字教学资源带有“区域性”的特征,这里所指的区域性是指在一个特定的地理区域内以各个高校为单位共建、共享、共用数字教学资源。主要包含以下几个内涵:(1)区域性高校数字教学资源是以区域为空间载体,具有系统性、整体性、莱联性、相对独立性和时空差异性。(2)区域性高校数字教学资源的建设和发展要相对脱离于各高校,有其自身独立的发展途径。(3)涉及多主体的利益关系,如:区域内教育管理部门,资源研发部门,各高校相关部门以及师生等。(4)建设区域性高校数字教学资源促进了该区域内教学资源均衡配置以及教育信息化的均衡协调发展,对提升其教学效果产生了深刻影响。

2 区域性高校数字教学资源现状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基地,拥有着丰富的数字教学资源和建设人员。随着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不断深入,数字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应用也卓有成效,然而区域内各高校对数字教学资源的应用效果却并不乐观。一方面从教学资源自身出发,不同区域的优质教学资源表现出极大的“贫富”差距,经济发展落后地区的资源配置明显匮乏于经济发达地区,表明了各高校数字教学资源分配不平衡。再者,区域内各高校对于数字教学资源建设大多数以自建为主,共享不足,不能满足各高校师生教与学的需要。还有各高校的管理体制存在问题,成为数字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主要障碍。

另一方面从数字教学资源的共享出发,多年来区域内的各高校相继开发制作了精品课程库、课件库、试题库等数字教学资源已经上传到网上,但是由于各高校在设计开发教学资源时,使用的硬件软件、网络编程语言不同造成教学资源平台的通用性和兼容性较差。其次区域内各高校的服务器大多采用Browser/sever网络结构进行集中式地访问教学资源,这种方式容易造成网络阻塞,导致访问者对教学资源的获取不通畅。还有就是对于现有的网络资源学习,学生以自学为主,缺乏师生互动的氛围,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当前的高校数字教学资源服务体系已经不能满足高校师生教与学以及科研的需求,需要创建一个新兴的、全面的、多元的区域性数字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服务系统,进行有效的整合该区域内各高校数字教学资源,实现区域内数字教学资源的最佳均衡配置。

三 基于云计算的区域性高校数字教学资源建设可行性分析

随着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深入,高校的数字教学资源建设取得快速发展,南京大学在此方面的研究已经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其通过建设数字化共享平台,有效地整合南京大学全校丰富的优质资源,为实现远程教育和其他分类教学活动提供有力的数字支撑服务,着重体现整合、共享、持续和实用四大特色。笔者以南京大学数字教学资源建设的四大特色为依据,结合上述教学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基于云计算建设区域性高校数字教学资源的可行性。

1 数字教学资源的整合

“整合”就是将不同种类的数字化教学资源按照一定的分类标准和规范进行整理并作有机集成。云计算最大的性能就在于资源的整合,它的根本出发点就是信息的融合,存储并通过网络服务进行共享,这个使得用户可以最大限度地整合资源。区域内各高校在云计算技术支持下,依据本校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进行分布式的教学资源开发制作,并进行模块化的规划设计,将教学资源建设成精品课程库、课件库、教学案例库、教学音视频库等模块,然后利用云计算的灵活扩展性,将该区域内各高校教学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形成各高校共建的云计算数字教学资源中心,为该区域内的各高校师生提供优质的数字教学资源。

2 数字教学资源的共享

“共享”就是对数字教学资源进行集中管理和均衡配置,云计算支持下可以将区域内物理分散的数字教学资源集中化,减少教学资源建设的重复率。另外,云计算能还实现统一访问入口途径。区域内各高校师生可以使用注册后的用户名、密码在不同的教学平台上统一认证。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获得所需的数字教学资源,实现区域内各种数字教学资源的高度共享,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率。

3 数字教学资源的持续

“持续”体现在教学资源的开放性上,要求方便资源的在线更新与资源的及时扩充,即对教学资源管理和服务的易扩展性和可维护性。云计算具有灵活的扩展性和伸缩性,可以轻松扩展虚拟化资源,只需增加网络服务器的数量即可提供更大的计算资源和存储资源,提高区域内数字教学资源发展的持续性。

4 数字教学资源的实用

“实用”就是指高校师生和资源服务管理的全面性、系统性,包括教学资源的获取和上传,搜索资源的简易程度以及后台管理等。云计算的实用性主要体现在基础设施的配置上,区域内各高校无需购买昂贵的服务器也无需支出大量的经费维护和管理,将所有涉及的计算和存储都放在云端进行,而师生只要拥有可联网的终端设备即可随时随地地获取云端教学资源,大大减少高校在信息化建设中购买软硬件的开支,既方便高校师生对于教学资源的获取,又达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四 基于云计算的区域性高校数字教学资源建设模式

1 模式的保障管理机制建设

基于云计算完成对区域内数字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共用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作为建设主体的各高校必须健全保障机制,改善管理体制,优化整合各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管理部门,并且加强各高校管理部门之间的相互协调,统一规划与管理。要求组建一个“区域性数字教学资源管理小组”,小组成员由区域内教育主管部门领导和各高校教学资源管理部门的领导组成,这样的领导小组具有一定的决策权,便于资源建设和管理的实施,其次还要求在各高校设立教学资源管理小组的分支,形式一个系统的管理机制。领导小组成立后,根据不同的工作形式,组内成员分成三个不同的子部门:监督指导部门、资源建设部门、技术实施部门。如图2所示。

监督指导部门:组内领导层次,主要负责区域内教学资源建设和管理等各种规章制度的制定以及资源规划和调配措施的建立,并定期召开各高校数字教学资源建设和共享的协调会,指导各高校数字教学资源建设和共享的实施。有着监督、指导、决策和检查的功能。

资源建设部门:组内资源建设和管理人员层次,主要负责资源库中各种教学资源的建设和管理,即采用相应的标准和规范对上传的各类教学资源进行审定,交流,筛选和评价。如针对教师上传的课件、教案、视频课程等教学资源的筛选,确保建设优质的数字教学资源。

技术实施部门:组内技术人员层次,主要负责该服务体系的基础设施建设,云计算服务平台的构建,运行环境的设计开发以及后期的软硬件设备和服务器的管理与维护等。

2 模式的逻辑模型构建

目前大多数高校使用的仍是基于校园网的教学资源,校际之间缺乏统一标准和统筹规划,系统性和兼容性较差,导致校际之间的数字教学资源很难实现共享。其次是区域内各高校之间普遍存在着应用系统水平低下,缺乏统一的资源管理器。因此,从区域内数字教学资源共建共享视角看,各高校现有的教学资源建设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学习者的需求,出于此原因笔者提出了基于云计算建设区域内数字教学资源的逻辑模型,即各高校采用分布式共建、共享、共用数字教学资源的模式,具体模式构成如图3所示。

区域内各高校根据自身的学科优势和特色专业建设相关的优质教学资源,并将其统一上传到云端服务器上进行集中的管理,作为访问端的各高校师生无需知道所需的教学资源在哪台服务器上,只需要通过Web浏览器即可打开服务目录(学资源目录)就可以不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访问云端的教学资源。

3 模式的“两大主体”构建

(1)区域性数字教学资源的构建

区域性数字教学资源建设是该服务体系构建的两大主体之一,其建设的目的就是将该区域内各高校的优质教学资源整合,进行集中的管理和分配。以实现该区域内教学资源的均衡配置,减小校际之间在教学资源上存在“差距”。不过区域内的大部分资源分布在各高校、教育部门以及部分教师的手中,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和资源的有效共享,形成了资源“孤岛”现象。众所周知在一定区域内各所高校的数字教学资源差异性很大,存在其优势的学科资源也必然存在相对薄弱的学科资源,如何在校际之间实现优质资源的优势互补、取长补短,达到优质资源使用效果的最大化,提高区域内各高校教学质量,是各高校值得思考的地方。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真思考后提出一种基于云计算的整合优势来促进区域内高校数字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具体的模型如图4所示。

在区域内教学资源构建中,要求在充分调研论证,做好师生需求分析的基础上,由各高校根据其自身的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分布式建设相应的数字教学资源,然后通过网络上传到云端服务器上,最后在云端利用云计算的高度扩展性将各高校上传的优质教学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根据学科类型进行模块化设计,形成各学科类独有的教学资源,例如,理学资源、哲学资源、文学资源等。每个学科资源库中都有相应的媒体素材、试题、试卷、教案、课件等素材类教学资源库。而作为云客户端的各高校师生只需要可以联网的终端设备就能够通过Internet访问和使用云端各种数字教学资源。

(2)云计算服务平台的构建

云计算服务平台是其服务体系构建的另一个建设主体,即从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层次促进数字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它是高校数字教学资源的载体。服务平台的搭建要考虑到教学资源的因素,二者是相互支撑的,缺一不可。不仅如此,还要充分利用好“区域性数字教学资源管理小组”的职能,根据各高校现有的基础设施状况进行合理分配资源来构建。

图5所示的位于架构最底层的是物理层也称为资源层,主要包含服务平台中所有物理设备,包括服务器,网络设备、存储设备和其他硬件设备。这些硬件设备主要有区域内各高校集体提供。虚拟层位于资源层之上,其作用是按照高校师生及其服务的需求从底层选择资源,从而形成不同规格的计算资源,即虚拟机。平台层位于虚拟层和应用层之间,主要任务是提供云服务开发和运行的环境,方便高校师生对教学资源的开发和使用,也方便技术人员对云服务平台的管理和维护。应用层位于最上层,提供各类教学相关的应用软件,是高校师生和云服务体系的接口,提供最基本的网络服务、计算服务、存储服务等。云计算操作系统包含各个管理中心,是负责云计算数据中心基础软件、硬件资源管理监控的系统软件。通过其系统性的管理实现云计算的三层服务,即云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云平台即服务(Paas)、云软件即服务(Saas)。云计算服务平台的搭建为区域内高校师生提供了优质教学资源的高效获取途径。

4 模式的实现机制

客户端的交互接口是以Web Services方式向访问者提供各种应用服务,这种方式无论对教师教学还是学生学习,使用设备都是要求最低的,即可用最低配置获得最大化的教与学效果。然而设备要求降低也扩大了访问终端设备的范畴,不再局限于笔记本电脑,各高校师生通过移动手机、I口ad等移动设备即可进行随时随地地学习,扩展了室内课堂教与学,真正使移动学习和终身学习得到了践行。

高校师生基于云计算服务体系获取数字教学资源的方式很简单,只需要注册即可获取相应的权限,然后进入虚拟化的桌面,获得一定的虚拟化计算资源和存储资源,对该用户权限内的可用资源进行管理和分配。

5 模式的评价机制

哈瑞顿曾经指出:评价是关键,如果不能评价就不能控制,如果不能控制,你就不能管理,你就不能提高。如此看来评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基于云计算的数字教学资源获取也可以看成是社会服务的一种新型服务模式,也应该具备社会服务评价的各种指标。在市场营销的领域中,客户对于服务质量的评价主要关注于两个因素:一是服务过程质量与服务结果质量的区别;二是服务质量的五个维度。下面以市场营销角度来评价云计算服务的质量:

(1)云计算服务过程质量与服务结果质量

第一层面是云计算服务结果,基于云计算的区域性高校数字教学资源建设是否对各高校教师的教学、科研有帮助;是否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有帮助。

第二层面是各高校师生对服务过程的总体印象,主要来源于服务平台和服务的数字教学资源两大建设主体。服务平台要关注其访问速度、信息检索简易程度、导航的清晰度、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等。服务教学资源评价是针对数字化教学资源自身的一些特点评价,主要有内容的科学性、客观性、全面性、可行性、导向性等。还要关注内容的更新程度。

(2)云服务质量的五个维度

一是可靠性,从云计算系统构建要实现的目标出发进行评价,主要考虑区域内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共用的程度;二是对高校师生的回应,主要从回应要及时,提高师生交流的互动性维度进行评价;三是可信任度,主要从系统稳定性、安全性和资源的科学性方面进行评价;四是对高校师生的个人关注,主要从高校师生对数字教学资源需求分析角度进行评价;五是有形资源,主要从服务平台软硬件和服务器等物理设备出发进行评价。

五 基于云计算的区域性高校数学资源建设注意我问题

1 教学资源建设要整体规划,促进优质资源建设

区域性数字教学资源的建设要求各高校在资源建设部门的领导下,统一规划设计。不仅仅局限于各高校教学资源的简单堆积,而是要依据其自身的学科优势分布式建设各类的优质学科资源库,防止资源的低质、重复的建设。其次要将云端的资源分学科集中式的建设和管理,即采取集中式和分布式相结合的方式促进该区域内优质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要充分发挥“区域性数字教学资源管理小组”在宏观调控和战略指导上的作用。另一方面对于各高校数字教学资源的建设要符合一定的规范和标准,对于共享的各类教学资源要进行审定,交流,筛选和评价,确保建设优质的教学数字资源。

2 云计算平台建设要符合规范标准,促进共建共享

云计算服务平台的建设要求各高校在技术实施部门的领导下,采用相同的软硬件设备和同一种网络编程语言进行搭建,建设成本区域内各类数字教学资源共享的标准平台,有利于各类教学资源的系统开放性和灵活共享性。

3 重视任务与激励相结合,促进主动建设

基于云计算建设区域性高校数字教学资源,一般有两种不同的方式:一是各高校现有资源的上传;二是各高校的对新资源的开发。相比于前者,后者对于资源的更新和可持续使用显得更为重要。资源的建设多采用任务驱动的形式,各高校师生在“区域性数字教学资源管理小组”协调和统一规划下,合理安排各学科教学资源的开发任务,避免教学资源的重复建设。不仅如此,还要充分调动和鼓励各高校师生开发教学资源的积极性,如提供一定的资源开发资助经费,培养师生在建设教学资过程源中的主人公意识等。这样,不仅可以强化和锻炼教师、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还能够有效提升学科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和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实现学校、教师和学生三者的共同发展。

4 重视应用,促进教学质量有效提升

目前,在网络资源建设和使用上普遍存在一种倾向,即重开发而轻应用。各高校和教育部门对资源的开发研究相当重视,反而对资源后续的使用研究关注较少。因此,在资源开发后要加强对平台和资源的应用,只有在应用过程中,才能检测教学资源对各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程度。也只有重视对其的应用,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学资源的功能和作用,有效的提升各高校的教学效果。

篇9

论文摘要:高职院校要想在未来社会中继续保持原有的地位,且能有效地发挥其应有的社会职能,为社会培养出符合需要的职业人才,就应从根本上改变大学教学思想和教学组织管理策略,将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与信息社会发展方向有机结合起来。现代教育技术是实现现代化教育的重中之重。

我校现代教育技术建设在校领导的关心、支持、领导组织下,在组织领导机制、基础设计建设、教育资源数字化建设、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初具规模,成立了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实施校园网建设、电化教育建设、教学资源建设、管理维护与推广等工作。先进的多媒体教学系统的运用,校园网络的全面建设与运用,迎合了信息时代对教育的要求。

一、现状

利用校园网络,我们建立起教学资源库、多媒体网络教学,方便了学生网络学习和交流环境。

教学资源库为教师和学生服务。教师自我开发或采购收集网络课程、教学软件、多媒体素材建立起教学资源库,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提供设备和技术条件,支持校内教师的课件开发工作,实现网络学习、资源共享和网上交流等活动,便于资源获取和协作学习。课件操作主体由老师转换为学生。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信息平台,根据自身的学习水平,自主选择有意义的学习。

多媒体网络教学是建立在网络基础上的多媒体系统,即多媒体网络系统,把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紧密结合起来,大大提高了单机多媒体系统的功能。它不仅具有各种媒体信息处理和人机交互功能,更重要的是利用网络联机达到了设备共享、人力共享、信息共享,顺应了21世纪信息时代对知识快速更新的要求,是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趋势。

图书馆提供的有关图书资料的信息,包括藏书检索、书籍内容简介、期刊目录、报纸摘要等,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直接与Internet联结,形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海量资源库,方便了学生和老师网上讨论或通过电子邮件交流沟通。

现代教学技术不仅有效促进了学校教学,也给学生足够的学习自主权,使学生积极主动思考。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独立思考以及对老师提出的各种问题的应答能力也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二、存在的问题与应对措施

传输数据量大、数据传输的实时性要求高,同网络传输速度有限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多媒体网络教学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对信息的合理存储及有效管理认真加以探讨,并通过高速的网络连接手段实现多媒体信息的快速查询与存取。 教师缺乏科学合理实用的教学设计,教材不能合理应用,教学条件不能充分发挥作用。要选择适合发挥多媒体网络特性的教学内容,并根据不同的教学要求,采取不同的多媒体网络教学手段,针对多媒体网络教学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摸索出新的教学方法,开发出新的教学模式,开阔思路,启发思维,强化多媒体网络意识,培养探索和创新精神,进行科学的教学设计。

教师使用教育技术媒体授课的思想观念不够。有一小部分教师,特别是年老的教师,他们认为粉笔+黑板的教学模式就够了,没必要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有的从来都不上一堂多媒体课,因而他们运用多媒体技术的能力也十分匾乏。

教师运用媒体的技术不高。我们技术中心每年都对老师进行多媒体技术培训。有的老师认为会做PPT就行了,没必要学习技术。特别是新型多媒体教学系统的引人,教师对新系统的基本操作不熟练,使得每堂课都需有专亚人员为他们纠正操作错误,或者是指导他们操作,严重情况会造成系统罢工而无法上课。

学校对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的宣传力度不够,认为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课堂教学,而运用媒体的技术可以由教育技术专业人员来完成,这样就造成了教学与技术的脱节。

另外,信息化人才队伍水平不足,也阻碍了教育技术发展。

篇10

关键词: 现代教育技术 教育资源网络环境

随着多媒体技术,Internet 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使教育技术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有关网络环境下教育资源开发和应用的研究,必将成为现代教育技术研究的重大课题之一。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高等教育在资源建设方面做得较好,而中小学尤其是农村中小学在网络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面做得还远远不够。很多学校建立的校园网由于缺乏教学信息资源,而难以发挥在教学中应有的作用与效益,造成了设备的大量闲置与浪费。教育资源的缺乏已严重制约了校园网建设的发展,成为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巨大障碍。网络上可供实际教育使用的资源很少,并且由于Internet上资源分散,使人感到寻找需要的教育信息犹如大海捞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使用Internet进行的有关教学活动。另外,即使网上有内容丰富的教学资源,但不少教师和学生缺乏必要的网络知识和技术手段,不能有效利用。

如何为广大师生提供便捷、优质的教育资源成为现代教育技术从业者的一个课题。我认为,教育资源建设主要包括内容建设和管理机制建设两个方面。要探讨资源建设,首先要摸清、找准目前教育资源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育资源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资源开发过于追求系统化,缺乏针对性。目前资源内容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厂家批量提供。二是学科教师开发。我认为,完全由厂家提供资源缺乏针对性、系统性,对教学缺乏支持,可用性较差;而由教师制作的资源,仅满足了个别(自身的)应用需求,难以系统化、规模化。

2.游离教材建设之外,忽视对教与学的研究。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也就是美国人刮起的“第三次浪潮”)。教育信息化硬件环境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而效益投入就成为极其迫切的要求,再加上经济效益的驱动,就迫使多媒体教育资源的建设仅限于素材的开发.而游离于课程教材建设之外。

3.资源管理及建设思路不够开放,没有长远发展的空间。在资源管理及建设思路方面,缺乏分布式存储和城域网内资源统一管理的理念,这些问题不仅导致资源检索困难,而且导致资源维护和共享的困难,使教育教学不能适应实际需要,资源库之间无法做到资源共享和互操作。

4.彼此独立,底层技术和规范不统一。在教育资源的建设中,参与建设的主体除了学校还有急于推进本地区教育应用的教育信息技术部门,更有出于盈利目的的企业,但它们彼此独立,底层技术不统一,缺乏技术规范和有效的建设模式,资源分类和对于元数据的处理不规范。彼此之间缺乏沟通和融合,相互间不能做到优势互补,形成一个个信息孤岛。

5.库与库间不融合,造成使用不方便。这些出于不同建设主体的资源库,如果应用于同一学校,就会出现彼此独立、互不相关等问题,对使用造成极大的不便。更为严重的是,各资源管理系统之间相互冲突,无法同时使用。

二、建设一批服务教学一流资源的必要措施

1.构建网络教育资源平台。构建网络教育资源平台是本文研究的硬件设施。网络教育资源平台的构建包括两大类内容:一是建设教育教学资源网站;二是不断开发、丰富充实教育教学资源。平台的构建需要一大批具有较高素质的网络技术人才,拥有较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具有较强的教育科研精神。网络平台的建设既给广大师生提供了丰富的教学素材,可以最大限度地占有资料;又让学生充分发挥网络的开放性、互动性、直观性作用,及时主动多渠道地获取知识,进而形成创新能力。

2.整合并管理所有教育教学资源网络课程和素材。教学资源建设是网络化课程资源开发的重点,具体从素材与网络课程两方面进行整合并管理。(1)素材:所有素材建设都必须围绕课程来进行组织,它是以课程为基本单位组织实施,统一服从网络课程建设的要求。同时素材建设必须有一个标准,这样素材才有更多的利用价值和更长的生存周期。它主要包括以下大类:媒体素材、题库、试卷素材、课件与网络课件、文献资料、常见问题解答、资源目录索引,等等。(2)网络课程:在网络上开设的课程。网络课程正成为远程教育体系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对教学资源库而言,网络课程也是一个必须在建设初期就纳入考虑的重点。

3.建立并不断完善网络资源管理评价体系。不断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提高师资队伍的信息素养,充分发挥专职计算机教师及计算机爱好者的作用,成立CAI课件开发小组。按照“分阶段、分层次、学以致用”的思路,加强对教师现代化教育技术应能力的培训。建立Internet中局域网教育信息数据库。要建立激励体制,充分调动网络信息管理员、学科资源管理员的积极主动性,及时审核,及时更新网络资源,以满足教育教学的需要。

4.充分利用网络教育资源辅助教师教育教学。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广泛运用,网络的逐渐普及,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应逐渐发生变化。教师要吃透《新课程标准》,贯彻教改精神,树立教育教学新理念,熟悉现代教育技术尤其是网络信息技术,充分利用网络教育资源辅助教师教育教学。将网络化教学与管理面向更多的教师和学生;在网站建设方面,将进一步引进技术,扩充版块,补充内容,将增加图书和电教教材管理、学籍管理、成绩管理、考试题库管理等办公自动系统;建立学校自己的网校进行网上辅导、网上答疑等,同时增加教师频道和家长频道内容,整合优质教育资源,开展网上师资培训,同时开办家长学校,架起学校和家庭之间的沟通桥梁,提供社区教育服务;将进一步扩充素材库,不断动态优化,提高资源的适用性、多向互动性和智能性,建成一流的教学资源库,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5.利用网络教育资源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及创新能力。教师可根据学科教学特点,结合教材内容,有意识地向学生提出教学重点和难点,要求学生能在网络环境下,自主完成学习任务。为了使学生在网络环境下有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教师必须发挥“导航”员的作用,为学生提供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的搜索目录。学生可以利用网络,随时随地从网上根据教师的导航点拨,自主搜索,自主学习,全面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和能力。

三、结语

在现代信息技术日益蓬勃发展的今天,为了充分利用校园网络资源和人才资源优势,将提出创造性建议:搭建安全高效的网络教育资源管理平台,开发并整合丰富、实用、优秀的网络教育资源,为师生提供完善的网络服务支持,有利于推行开放式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实现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的突破,从而使教育教学更趋向互动化、自主化、人文化,进而提高整体国民素质。

参考文献:

[1]王娟,杨剑英.以学科教育资源建设促进区域性教育信息化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1,(02).

[2]陈夫义.解读高中新课程系列讲座四 资源建设与管理[J].网络科技时代,2007,(23).

[3]吴刚平.建立课程资源的良性运行机制[J].江苏教育,2009,(05).

[4]劳明宇.浅析中小学课程资源建设[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8,(09).

[5]刘洋.中小学网络课程资源建设的思考[J].中小学电教,2008,(Z1).

[6]崔玉婷.北京市高中样本校课程资源建设情况研究[J].教育科学研究,20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