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阶思维课堂范文

时间:2023-06-04 10:03: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阶思维课堂,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阶思维课堂

篇1

摘 要:在信息时代,获得知识的途径多样而便捷,学会思考和创造显得更为重要,作为教师授于学生知识不如教会其思考,而思考是思维能力的高级表现。内容就高阶思维能力的界定、其培养的必要性及在课堂中的表现,结合本学科教学策略进行探讨,试图检测怎样的课堂教学有利于学习者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高阶思维;地理课堂;教学策略

信息时代对人才的培养不再满足于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创新、决策和团队合作等能力已成为衡量人才的重要素养。新课程改革也注重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其隐含着对高阶思维能力的要求,这种要求也是学生实现终身学习的需要。

一、高阶思维的界定及教学的必要性

布鲁姆研究认为人的思维分为六个层次(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记忆、理解和应用属于低阶思维,而高阶思维则超越简单的记忆和信息检索,利用信息和概念去解决一个个难题和任务。具有高阶思维的人能把学习材料看成是系统的、有联系的,能M行归类和类比,并把琐碎的信息组合成有体系的整体,他们应用合理的逻辑和判断准则来学习,教师一般都称这些学生为“聪明”或“思维活跃”。

高阶思维的形成以低阶思维为基础,用于建构高阶思维技能的低阶思维技能,如:读、写、记忆等,在目前学校教育中得到了足够的重视。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不应当把学习仅仅归纳为不断地积累知识和训练记忆。死记硬背会让学生变得迟钝和愚蠢,这既有害于学生的健康,又不利于学生的智力发展”低阶思维是人该具有的基本能力但却有其发展上的局限性,过多的读写、记忆会加重学习的负担。

在信息时代,信息的记忆和检索可以让信息技术(电脑和网络)来承担,个体所需要的是操纵信息、分析信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创造。为了学生发展需要,学校教学就该有意识地重视学生高阶能力的发展和培养,这有赖于恰当的课堂教学设计和高阶学习模式的支持。

二、注重高阶思维培养的课堂教学的特点

(一)以学生为中心而非教师控制

传统课堂通常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后,让学生进行大量、反复的练习及巩固,此过程中教师期待学生理解和记住课堂内容,学生的学习往往停留在机械学习或死记硬背上。在高阶思维教学下的课堂,需改变教师和教材对教学的控制,鼓励学生的课堂参与。

注重高阶思维的课堂支持学生公开表达观点,愿意表达和尝试表达比表达了什么更重要,在此过程中提供给学生发展思维技能的机会,激发学生学习。这种课堂以积极有效的提问方式作支撑,在问、答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评价、创造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参与,观察学生反应,并积极作出

回应。

(二)关注学习过程而非知识传递

传统课堂中教师的目标重心是将知识传递给学生,并确保他们掌握知识,这种过度强调学生知识获取的教学方式会阻碍学生的思维发展。注重高阶思维发展的课堂把关注重点从知识结果掌握转变为对学习过程和意义的理解。教会学生推理和思考是高阶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目标,在这样的课堂上可以观察到三个特征:能听到学生在解释、推理、描述模型或交流他们的观点;能听到教师询问学生有关为什么、是什么及怎么办的问题,这些问题不是能简单用一个字即可回答的,它需要学生认真思考、具体阐述;能观察到学生在解决常规任务的过程中明确自己用的是哪些程序、哪些原理、哪些规律。

(三)问题设置开放性而非封闭式

思维大师杜威认为:封闭式问题是有明确选项和指向性的问题,学生只能按照既定的方向思考,学生也易在非A即B的答案中禁锢了思维。而开放性问题是没有明确指向性的问题,学生可以在较广的范围内思考,答案具有不确定性,这有利于学生在思维的发散中更多地联系自己的生活和实际,也更有利于教师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或不解之处。

开放性问题如:观察世界洋流分布图,你发现了什么规律?此类问题让学生通过自己观察发现规律和问题,提供给他们推理和想象的机会,联系已有知识,试着去总结和比较知识获得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此类开放性问题,能打开学生的分析、评价、创造之窗。

三、地理课堂中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让课堂内容“任务”化

“要使思维、思考成为名副其实的脑力劳动,那就必须使思维有明确的目的性,也就是说,要使它具有解决任务的性质”(苏霍姆林斯基)。所以只有在讲课开始或讲授知识前就使学生明确认识到,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必须搞懂或解决什么问题,才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并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深处发展。

基于这点,在地理的课堂教学中必须有任务(问题)的提前预设,目前任务(问题)设置有两种,一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单元问题(以本节课的知识、能力要求分解而出);二是面向各小组或部分学生的单独任务;前者多以“学案”方式呈现,后者多在活动设计中给小组分配任务。但不管是哪种形式的任务,都要使任务(问题)体现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需要,任务(问题)应该是挑战性的、可行的和有趣的,而不是学习者只要通过简单收集、整理、拷贝就可以完成的,在这样的任务(问题)的设置中要体现学生对信息进行深度加工的要求,能体现建构主义思想。

(二)让课堂提问多“开放”

正如上文所述,“问题”是打开思维的钥匙,高阶思维必须有开放性问题来激励,开放性问题有其相应的提问方式,在地理课堂中可多做如下几种形式的提问:

1.比较、发现类问题。这在自然地理现象的分布、地理规律的呈现中可多用,问题如:南方城市和北方城市的空间分布有何不同?你能区分温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吗?这类问题让学习者自己去观察和发现知识,加深对表象的认识。

2.证明、阐述类问题。在地理成因分析中此类问题比较多见,问题如:为什么会出现沙尘暴?沙尘暴是在怎么样的地理环境中产生的?启发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并培养阐述观点的技能,提高综合分析能力。

3.选择、决策类问题。在地理问题的解决中,如工农区位的选择、工程路线的选择、工程建设可行性的决策,需要问:你觉得哪个路线的选择更为妥当,原因是什么?这类问题旨在引导学生辩证地看问题,评估利弊,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和决策能力。

4.假设、推理类问题。许多地理事物的发展都具有其规律性或逻辑性,这容易产生推理类问题,如:当黄赤交角为20度时,你能想象四季和五带会发生什么变化?这类问题多新奇,且能打破现有格局或现象,对学生的吸引力比较大,使学习乐于探究,能让学生联系地去看事物和现象,并提高创新能力。

5.质疑、批判类问题。质疑和批判本身是深入思考的结果,这种精神是学生独立学习和终身学习所必须具备的。这类问题如:你相信全球变暖是人类造成的吗?你有更好的解决方法吗?学生在批判和修正所遇到的知识时,思维是积极的,学生乐于去冒险,此时在讨论和辩论中高阶思维能力就提高了。

(三)让课堂氛围宽松、民主

课堂氛围的宽松表现在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静态思考和语言表述,正如普林斯顿大学的卡尔(Carl Schorske)认为学习不是一件能被持有和传递的东西。它是一个过程。就提高高阶思维能力而言,学习作椤肮程”必须得到充足时间的保证。思考需要时间,表达需要时间,教师必须在预设过程中留有时间给学生。甚至可以为了学生的需要和课堂教学的实际,突破原定教学课时的限制,调整教学计划。

开放性问题所引导下的发现、决策、批判、质疑让课堂具有太多的不可掌控性,并可能出现挑战教师和教材的可能,这些需要教师的尊重和信任,教师只要放下权威和专制,平等、宽容、欣赏地看待学生的思考过程和劳动结果,学生才愿意参与课堂和积极表达。所以,教师必须注意课堂中的措辞用语、态度和神态,创造有利于学生个性张扬的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具有明确的高阶思维培养的课堂能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发展更多的能力,也能让课堂教学更有效,这值得我们教师思考与实践。

参考文献:

[1]杜威.我们怎样思维 经济与教育[M].姜闵文,译.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2]钟志贤.教学设计的宗旨:促进学习者高阶能力发展[J]. 电化教育研究,2004(11).

篇2

关键词:和谐高效;思维对话;理解;尊重;相信;鼓励;倾听

构建“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课堂的关键是师生之间的和谐,师生之间的有效对话。师生关系和谐的根本在于教师要理解学生。只有正确理解了学生,才能做到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只有正确理解了学生,才能做到互相尊重、平等对话、共同发展;只有正确理解了学生,才能做到民主和谐、积极主动、科学高效。在教学中,要努力创造尊重、信任、宽容、友爱的和谐师生关系,只有实现这种和谐关系才能更好地实施教育教学目标,才能让学生积极思维、畅所欲言,达到“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课堂的最高境界。

一、理解学生就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尊重学生的差异

美国著名作家和教育家爱默生曾精辟地指出:“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人可以一无所有,但一定要有人格尊严,让学生觉得你尊重他了、理解他了,他就会自尊自爱。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人”,都是“上帝”赐予我们的一件艺术品,学生无论是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能力,还是兴趣爱好、理想信念、自制能力都存在差异,否认这种差异,就意味着教学方法的单一、教学态度的粗暴、教学结果的低效。这就需要我们教师从每一个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关注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需求,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独特体验,与学生共同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中,共享成功的喜悦,使他们体验学习的乐趣,成为学习的主人。“我尊重每个学生,不仅仅让他们感到我和蔼可亲,更重要的是我理解并尽力满足他们的内在需要,无论是学习上的,心理上的,还是生活上的。”有的教师埋怨学生不好,埋怨学生难教,这往往正反映出我们的方法太少,不能因材施教,满足不了每一个学生的需求。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讲的话发生共鸣,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有的教师学科知识水平比同学科教师都要高,但课堂秩序很差,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教学成绩不高,原因在哪?不能尊重学生,自恃清高,好高骛远、急功近利,只注重知识的灌输,不能与学生平等交流、民主对话,满足不了学生在知识与情感上的需求,久而久之,学生与你不和拍,师生思维与情感上不能产生共鸣,甚至出现了严重的脱节,有了很深的隔阂,这恐怕是主要原因吧。只有当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时,以无微不至的关怀打动学生时,其高尚的品德、出色的教育和真诚的情感才能赢得学生的爱和敬意,教师的尊严丰碑才能在学生的心中树立起来。多从与学生情感交流上下工夫,从学生实际出发,平等对待学生,与学生交朋友,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沟通了,和谐了,学生亲近你了、信任你了,愿意学了,你不用费太多工夫,学生知识就掌握了,能力也就提高了,学习成绩自然就上去了。我们不提倡压制学生,让学生怕你,靠强迫取得好的成绩,这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我们要的是师生平等,与学生互相沟通、互相尊重,而不是惧怕,不单纯是教师把知识教给学生,而是要求教师虚心学习,成为课堂合作学习的一员,与学生共同探究、教学相长。

二、理解学生就要相信学生的智慧和能力,相信学生的发展

创造开放、公平的教学环境,做到平等教学。要相信每一位学生,相信他们的智慧和能力,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互动中来,成为教学的主体。听课过程中,仍发现我们相当一部分教师的课堂缺乏与学生的对话,一节课喋喋不休,大讲特讲,就想把自己准备的知识尽快讲完,甩给学生,这样心里就塌实了。岂不知你已经把你与学生的关系颠倒了,你成了主角,学生只是看客、听众,与课堂无关的角色,因此把学生讲得昏昏欲睡,你讲得越多,他记得越少,学生甚至一节课不动,口手脑不动,还谈何思维对话?这样的课堂,学生的能力如何得以发展?一般情况下,提出问题后,要给学生考虑的时间,这就是学生思维的过程,这也是学生自己与自己对话的过程。在我们的课堂上也有让学生思考的时间、提问题的时间,但是,时间太短,学生思考不充分,思维不活跃,思路没打开。在这里,教师把它只是看成了一个教学步骤,不得不用罢了,不是当成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必要过程。为什么?说到底,一是对学生缺乏信心,二是觉得耗时太多、过程太长、效果不明显,还不如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记下来,背过来得了,既省事又能短时间内提高成绩。长此以往,学生成了盛知识的容器,教师让“我”记什么,“我”就记什么,不会自己思考,不会自己提问题,更不会自己学习。经常有教师感觉上课气氛沉闷,说学生启而不发,问而不答,没法弄了,其实,静下心想一想,根源在哪?在教师。学生在等你告诉他答案,他正准备记呢。是我们教师扼杀了学生质疑、思考的天性,是教师制造了沉闷压抑的课堂,你说这样的课堂能高效吗?学生的智慧和能力能挖掘出来吗?学生的素质能得到长久的发展吗?在课堂上,教师不要表现得太多,扎扎实实地让学生多学一点,相信学生在不断的思考、质疑中,能力会得到提高,智力会得到发展,也许这个过程很长,但只要去做,一定会有成效的,不做,一定是一无所获的。

三、理解学生就要鼓励学生的优点和长处,鼓励学生的进步

“经验告诉我们,任何一个学生的心灵深处,都有想做好孩子的愿望。教育的使命和教师的任务就是要呵护这种愿望,让学生从小就有一种良好的心态,学会自信,学会欣赏自己,赶走内心的自卑,树立创造者的自尊。”教师要学会唤醒,唤醒学生沉睡的人性,挖掘内在的潜能,培养成功的自信,点燃激情的火焰,张扬独特的个性,放飞理想的翅膀。充分张扬学生的优点和长处,及时发现学生的进步,捕捉学生思维中的闪光点,因势利导,鼓励学生课堂上质疑问难,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手脚也动起来,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俗语道:“人怕敬,鬼怕送。”所以,教师应该欣赏学生的优点和长处,多发现学生的进步,教学中要以表扬为主,多鼓励少批评,对学生不要体罚,不要训斥,不要高高在上,而应该做一个和气的人,一个严谨的人,一个值得尊敬的人,一个堪为人示范的人。我们有的教师太吝啬了,从不给学生鼓励和赞美,只看到学生不好的一面,还美其名曰“严师出高徒”,好像教师天生就是来挑毛病的。好学生是夸出来的,夸学生对教师来说,只是一句话的事,而对学生却可能是一辈子的事,上课积极回答问题,你就多夸他几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有创意,你就竖起大拇指;作业认真、准确率高,你写上一句鼓励的话。他高兴了,产生了前进的动力,就会把学习看成一种乐趣,这样就会进步。当然,鼓励表扬并不意味着学生出现错误或失误就不能批评,这也有一个因人而宜的问题,恰当的批评甚至惩罚都是非常必要的,能达到激励作用的批评、惩罚是我们应当提倡的。

四、理解学生就要倾听学生的心声和想法,倾听学生的表达

课堂上要营造自学思考和平等对话的良好氛围,生与生,师与生融为一体,实现零距离接触、无障碍沟通,让学生尽情地表达自己的体会和收获,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感想,教师应该虚心倾听、耐心解答,真正实现师生和谐的思维对话,创建高效的课堂效果。教师要走进学生的心里,经常询问学生对自己教学的感受。蹲下来听一听学生的意见,让学生评一评课,对我们应该很有好处。要达到师生之间的和谐,不仅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还应该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听一听学生的委屈和苦闷,俯下身子,放下架子,深入了解学生的生活,解决学生的心理和生理问题。对于学生出现的问题,教师们不能简单的粗暴指责,而是应该善于做个倾听者、疏导者,和学生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放下包袱,轻装上阵,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你有感情,喜欢听你的话。如果一位教师只教学,从不与学生交往,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可望而不可及,那么,即使你的学问再高,教学再好,学生也不一定喜欢你。学生遇到问题,你给他出个主意,他心里就会佩服你、相信你,就会听你的话,这也是有的教师教学水平不是很高,但学生愿意跟他学,而且成绩不低的原因。

理解是人们内心的真诚呼唤,理解是人与人的对话、心与心的碰撞、情与情的交融。让我们走进学生的内心,走进学生的生活,从“一个鼓励的眼神”做起,从“一句温暖的问候”做起,从“俯下身子与学生交流”做起,做到细心、耐心、恒心、信心,让尊重和理解落到实处,和谐的师生关系将不再成为期待,思维对话型课堂将会绽放出美丽的花朵,结出累累的硕果。

参考文献:

[1]于永正.成功源于反思[EB/OL]. blog.cersp.com/index/1003517.jspx?articleId=412970

[2]窦桂梅.窦桂梅与语文教改的三个超越[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3.

篇3

翻转课堂是近来藉由科技所产生的一种教学模式,是指将课堂知识讲授和学生课后作业的顺序对调。认为可以将有限的课堂时间用于问题解决或讨论等教学互动,以发展学习者分析、综合和创新等高阶能力。基于Bloom高阶教育目标理论,对基础医学翻转课堂教学设计进行论述。

【关键词】

信息化教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1Bloom教育目标分类理论

Bloom教学目标分类是以Bloom为代表的美国心理学家受生物学、图书馆分类学理论和实践的启示通过多人的共同努力,多次实验和修改提出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包括认知、情感、运动等三大领域[1]。平时应用更广泛更多的是认知维度,其从低阶到高阶分为知道、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六个层级,每个层级都有特定的意义和行为特征,其中分析、综合和评价属于高阶能力。Bloom教学目标分类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思维过程,符合人类的认知规律[2]。相对于以往抽象的知识、技能和素质教学目标分类,更能突出培养学习者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2发展高阶能力的意义

2.1高阶能力是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的要求

对卫生职业教育行业专家和临床医技能手的访谈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多数岗位工作任务涉及关联性较强的不同基础医学课程的知识点和技能点,原有按单一学科特点设置的基础医学课程不能较好的与工作岗位需求相适应。为了突出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注重分析、迁移和创新等高阶能力的培养。

2.2重视学习者高阶能力的发展,是国际信息化教学发展的主要趋势

信息时代改变着各行各业的运行模式,教育行业也不可能置身世外,如何利于信息技术促进教育的发展和变革,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更好地服务于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已成为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长期以来,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始终未能有效地定位和实现自身的作用。基本上是嫁接在传统讲述法教学的基础上,局限于低阶能力的训练和低阶知识的学习[3]。目前国际上越来越重视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高阶能力的培养,因此改变直接作用于学习者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效的教学模式成为一种必要。

3翻转教学

翻转课堂是近来藉由科技所产生的一种教学模式:所谓翻转,是指将课堂“知识讲授”和学生课后作业的顺序对调。实际作法是将课堂讲授的部份录制成微课,当作作业让学生在课前先观看,而将有限的课堂时间用于练习、问题解决或讨论等教学互动,以发展学习者高阶能力。教师课前发放导学案和微课。导学案提出相应的引导性问题,以引导学生进行课外的自主学习、资料查阅和准备讨论提纲。微课是把原来要在课堂上讲授的内容分段录制成5~10min的微视频,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利器,分段的微课打破了课堂直线式的进行方式,便于学生控制自己的学习进度,必要时可重复观看较为难懂的部份。课堂中,采用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教师收集和整理典型临床病例,精心设计PBL、CBL或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案例,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承担课堂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责任,为学生创设合作交流的空间和发挥独立见解的机会,以锻炼学生分析、综合等临床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翻转课堂单元教学设计。

4翻转教学注意事项

翻转课堂的重点不在于教师自制微课来教学,而在于教师如何进行教学设计,高效进行课堂互动。翻转课堂可以让学生自行学习属于单向传授的知识,而将面对面的时间用于解决个别问题,且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及评估等等高阶能力。认为翻转课堂就是在家看教学微视频是一种误解,翻转教学真正的目的应该是将课堂时间用作更深入的学习活动上,因为讲课其实仅是最基础层次的学习活动。并希望将学生从知识接收者转化为主动学习者,而且教师并非知识守门人,应该是学习过程的设计师与分析师。有观点认为翻转课堂并非创新的教学方式,在既有的教学方式中,指定学生先进行课前阅读书本章节,然后在课堂进行讨论的方式,即是一种翻转教学。但不论其是否为一种创新的模式,科技工具的普及的确提高了其可操作性,多了一种贴近新时代的教学模式。

作者:袁鹏 沈华杰 李树香 单位: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基础医学部

参考文献

[1]L.M.安德森.学习、教学和评估的分类学: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修订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35-47.

篇4

1.时代背景的需要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如今社会对于未来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变化,不仅需要获取和加工信息的能力,高阶思维能力也成为未来人才所必备的能力。与此同时,新课程改革将原来课程的单一知识性目标改为了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设定强调了对学生能力,尤其是思维能力的培养。所以,如何在课堂教学中面向高阶思维能力培养,并提出有效的教学模式或者策略,成为了当今教师思考的问题。

2.课程标准的需要

目前,《7~9年级初中信息技术实施纲要》指出,信息技术学科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发展学生积极学习和探究信息技术的兴趣,巩固良好的信息意识和解决各类问题的意识与能力。由此可以看出,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多以意识、兴趣、操作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为重点目标,关于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培养暂时没有体现。

3.校本课程开发的需要

校本课程的开发,以“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从学校的实际状况和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发展学生特长,由学生自愿报名选课,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信息技术校本课程涉及内容广泛,如动画制作、图像处理、视频制作、网站开发、电子期刊创作,而开发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对学生能力发展的重视要远远大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同时,在校本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的素质能够得到提高,一些好的教学方法可以借鉴到平时的教学课堂中。所以,本研究选择《Flash MV创作》校本课程为研究载体,以面向高阶思维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为研究对象,希望其成果可推广到其他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以求促进课堂教学优质、高效。

高阶思维能力的理论分析

高阶思维能力是国外教育界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高阶思维能力的概念源自布卢姆的认知目标分类理论和加涅的学习理论。随后很多理论研究相继开展。被国外许多学者所认可的高阶思维能力是指布卢姆认知目标分类当中的分析、综合、评价能力。但是也有学者对此进行了改进,如劳伦?瑞思尼克对高阶思维的主要特征进行了阐述,马札诺则将高阶思维能力扩展为八个核心思维技能。除了对高阶思维能力的分类和内涵进行广泛的讨论外,关于如何培养、发展学习者的高阶思维能力,以及如何评价,也受到了国外学者的关注。相比较而言,国内对于高阶思维能力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某些高校的教育技术领域研究者开始关注其理论或者实证研究,而在基础教育领域里,尤其是一线教师对这方面的研究还非常少。

校本课程的教学策略

本研究认为,高阶思维能力就是指布卢姆认知目标分类当中的分析、综合、评价能力。

结合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关于“制作动画作品”的目标要求,可以得出在Flash MV创作中需要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具体内容有:欣赏分析Flash MV作品,比较Flash MV与其他信息表达方式的联系与区别,分析Flash MV在信息表达方面的独特性;在Flash MV制作原理的指导下,总体设计Flash MV作品;剖析或者详细设计Flash MV作品;综合、灵活使用动画工具,表达动态信息或描述动态过程;用发展眼光评价自己与他人的Flash MV作品。由此,本研究认为,面向高阶思维能力培养的《Flash MV创作》校本课程的教学策略可以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1.欣赏分析现有作品,激发创作灵感

《Flash MV创作》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是欣赏多样的Flash MV作品。课前教师需要准备不同类型的典型作品,以便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欣赏作品,获得参考价值,从而激发其创作灵感。关于作品的类型划分可以包括:(1)作品的观看对象,如儿童、青少年、成人;男生、女生;熟悉的人、陌生的人。(2)作品的主要素材,如手绘、图片。(3)表现形式:音乐为主,画面陪衬;画面为主,音乐陪衬。这个策略主要针对学生的分析与评价能力,分析比较不同类型的Flash MV的信息表达方式。另外,需要懂得欣赏作品,这样学生的评价能力也将有所提高。

2.确定表达主题,总体设计作品风格

学生的创作灵感被激发出来后,下一步就需要将灵感付诸实现,而作品实现的前提就是确定作品所表达的核心,即作品主题。在主题的指导下,总体把握作品风格,如唯美、Q版、简约、幽默等。显然,这个策略主要针对学生分析与综合能力的培养。

3.剖析作品内容,设计分镜头脚本

作品主题、风格确定之后,下一步就是将表现的作品内容一一分解,并制作分镜头脚本。分镜头脚本是前期规划作品的根基,是将创意转变成镜头语言的工具,是Flash MV的预指导,主要分为文字脚本和绘画脚本。当然由于课时限制,可以只选择文字脚本。这个策略主要针对学生分析能力的培养。

4.选择合理工具与方法,开发Flash MV作品

脚本给出了素材的组织形式以及最终的呈现方式,学生对脚本进行分析之后,归纳出所需的素材种类、数量、内容等,并利用网络、媒体工具搜索信息,创作素材。选择使用一定的工具与方法,利用所准备好的素材,按照脚本当中的逻辑顺序以及素材的组织形式,将素材进行集成,最终创作完成作品。所以,这个策略针对学生分析、选择、综合能力的培养。

5.归纳、整理、创作过程性资料,撰写综合性报告

作品开发完成并不是最终成果,需要学生整理归纳,将先前的创作过程性资料以报告的形式一一陈述,主要包括前期分析、总体设计、详细设计、实施开发的阶段成果。这个策略主要针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6.展示评价作品,交流创作心得

篇5

【关键词】深度学习;浅层学习;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整合;课程资源;高阶思维 信息技术

一、概念阐述

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最早是由美国Ference Marton和Roger Saljo基于学生阅读的实验,针对孤立记忆和非批判性接受知识的浅层学习于1976年第一次提出的关于学习层次的一个新概念。

浅层学习(surface learning)是一种机械式的学习方式。学习者为了完成任务被动地接受学习内容,把信息作为孤立的、不相关的事实来接受和记忆。这样的学习导致了对材料进行表面的、短时的记忆,不能促进对知识与信息的理解和长期保持,以至于学生在课后不久就忘记所学知识。浅层学习者需要外力来驱动学习,学习的目的就是在测试或考试中取得成功,他们仅关心的是下一次考试的知识内容。

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是指在基于理解地学习的基础上,学习者能够批判地学习新思想和事实,并将他们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能够在众多思想间进行联系,并能够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做出决策和解决问题。深度学习是一种学习策略,与浅层次学习相比,深度学习强调了学习者主动的学习、批判性的学习。

为了更好的了解深度学习,我们列表来对二者进行对比:

通过上表对比分析,我们发现,从学生方面看,学生的学习更多时候是浅层,学习更多依赖死记硬背,学习中很少反思自己的学习目的、学习方法及学习效果,造成了常常把学习内容看成一个个独立的苍白知识点,而没有把各知识点有效联系起来,通过一堂课的学习,很多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没有实现对原有的超越,没有融会贯通所学到的新知识,长此以往,就影响了学习效果。

二、深度学习对中小学课堂教学的启示

1.贯穿深度学习理念,能更好地促进“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

所谓“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指教学过程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和社会现象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的社会、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在这种学习方式中,如果我们贯穿深度学习理念,便能够使学生在合作互研过程中实现知识的迁移,达到融会贯通。

2.贯穿深度学习理念,能更好地整合课程资源

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有位教育专家也说过这样一段话,“教育要更好地发挥其作用,必须整合一切可以利用的技术和资源;课堂要想更高效,应当整合一切课内外资源。”从实践看来看,整合能有效地推动课程的完善和实施。所谓整合,就是通过整顿、协调重新组合,就是把一些零散的东西通过某种方式而彼此衔接,从而实现信息系统的资源共享和协同工作。其主要的精髓在于将零散的要素组合在一起,并最终形成有价值、有效率的一个整体。近年来,课程改革虽然让学校有了更多的课程自,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以课文、小知识点为单位的碎片式教学。要改变这种状况,只有进行课程整合,才能带来教学的春天。整合课程和资源仅仅是手段,终极目的是育人。只有贯穿深度学习理念,才能更好地把今天的“育人”与未来人才需求相统一,从而使育人目标在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落地,实现最佳的优化组合。整合课程资源包括:一是从形式上整合学校的学科教学、综合实践活动、班会活动、社团活动等。二是从内容上整合学校的基础性课程内容,以整个单元、整本教材为整体,将知识、经验与生活相结合。三是对教学设计的整合,包括教学流程的创新、教学方式的变革和教学模式的综合运用。

3.贯穿深度学习理念,能更好地培养高阶思维

美国教育家布卢姆将思维过程具体化为六个教学目标,记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其中记忆、理解低阶思维。应用、分析、综合、评价为高阶思维。高阶思维是高阶能力的核心,主要指创新能力、问题求解能力、决策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国家十二五教育规划发展纲要》中也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力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这就明确了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已成为我们教育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那么,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必须要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发展学习者高阶思维能力包含系列新型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如:创新思维,更注重培养学生“阐述观点的能力”,“创造观点的能力”,“评估观点的能力”,“批判观点的能力”,“质疑观点的能力”等等,这就要求我们今天的课堂,教师必须贯穿深度学习理念,实现从关注知识传递到关注学习过程的目标转换,实现从知识、能力、方法升华到学生的思考、倾听、质疑、批判,达到价值观。

4.贯穿深度学习理念,能让信息技术能更好地服务学习

目前,许多教师投入到信息化教育实践中,取得了研究成果与经验。但是,目前的信息化教育中,人们更多注重的是教学所用的形式。学生热衷于信息化教育形式的新颖与独特,而本身的能力并没有实质的提高。这种情况若长此以往,必将危害到整个教育信息化进程。要解决这个弊端,只有贯穿深度学习理念,才能让信息技术能更好地服务学习。深度学习是双主体的,学生与教师都是深度学习的主人。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利用不再是为了“低认知水平”学习服务的课件制作与演讲,而是要关注教学环境的设计与开发,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学活动的组织,教学过程的评价及教学后的反思。

综上所述,深度学习理念,对我们的教育和课堂教学有诸多好处。我们教师要理解深度学习,并把它贯穿到我们的教学中,我相信,我们能培育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王珏.杜威的教育思想与深度学习[J].教育技术导刊,2005(9)

[2]孙银黎.对深度学习的认识[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7(4)

篇6

关键词 “课堂活动”深度设计 活动特征 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03-0016-02

所谓阅读教学的“课堂活动”,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与安排下,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地占有时间、进行有形式也有内容的学习语言、发展智能、培养情操的操作演练;就是课堂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目标,充分地想办法让学生“活”起来、“动”起来。习惯于教师独占讲台的课堂,基本上都没有像样的课中活动。所以,虽然“课堂活动”只有四个字,但是要把它做好,做得有深度,却也是不简单的事。

一、语文阅读教学“课堂活动”深度设计的特征

(一)“课堂活动”的深度设计意味着理解和批判。“课堂活动”深度设计是一种基于理解的教学,强调学习者批判性地学习新知识和思想,把它们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在各种观点之间建立多元连接,在审度评价的同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二)“课堂活动”的深度设计意味着联系与构建。“课堂活动”的深度设计在教学预设中,应该设计出学生可以积极参与的学习活动;如任务驱动的教学设计尽量的让任务情景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这样可以保持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让他们真正“动”起来。

(三)“课堂活动”的深度设计意味着迁移与应用。因为教学设计尽量的让任务情景与学生的生活场景联系起来,学生有生活积累,因此回答踊跃,知无不言;收获成功后,学生学习有了范本,学习动力充盈,这样更利于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

二、语文“课堂活动”深度设计的要点与策略

(一)目标的确定――发展高阶思维能力

布卢姆等人对认知领域的学习结果目标分为“知道、领会、应用、分析、综合及评价”六个层次,其中“知道、领会”这两个层次主要是事实的描述、记忆和初步理解;而课堂活动的深度设计则更多地对应“应用、分析、综合、评价”这四个层次,是在记忆和理解的基础上更注重高级认知水平的发展和技能的获得,是一种高阶思维能力的体现。可以说,高阶思维能力是“课堂活动”的深度设计的核心特征。

(二)内容的重组――设置知识建构的主题(或问题)

知识是相互联系的一个整体,但传统课堂存在着知识碎片的问题,片断和分散式的学习只适合对基础知识的考核,不利于知识的深入推进。“课堂活动”的深度设计的内容特点是基于问题的多维知识整合,知识建构是适合学生深度的活动。以主题(或问题)为形式的知识建构,有效地实现知识的系统化学习。主题(或问题)通常是课堂所要学习的重难点,即把学习设置到真实复杂的结构的问题情境中,结果通常是情境化、问题化、任务化和多维化的。

在进行“课堂活动”设计时,需要教师全面地分析教材、深度地挖掘教材、灵活地整合教材,即将教材的内容打散并重新组合,并提取极具有问题探究性的核心问题,使内容具有“弹性化”和“框架式”特征。

在重新组织和设计“课堂活动”的内容时还应注意:

1.知识的哪些特征使它易学或难学,哪些内容更适合或不适合哪种类学习,哪些知识内容能促进学习者的深层学习?

2.设计的内容是否对学习者知识建构有一定的发展?

3.设计的主题是否能够有效地吸引学习者的注意力,是否能让学习者有足够的空间自由发挥?是否能体现集体的智慧和力量?

4.设计后的内容是否使学习者在新旧知识、概念、经验间建立联系?

(三)阅读教学“课堂活动”深度设计步E

1.课前谋动。阅读教学的“课堂活动”必须充实而富有内涵,活动中创设了几个文本问题,让课堂教学回归生活,让学生在生活化的资源中体验、感悟、提升。教学中可“跳出”教材,高屋建瓴地围绕既定的学习目标,设计“看”“听”“闻”“感”“写”等活动组织教学。每一活动的设计都由目标出发,最终回归目标。活动的设计遵循“内容活动化”,学生不断扩展的生活中去挖掘丰富的课程资源。整个活动的实施都有赖于教师课前的谋动意识和精准的谋动计划。

2.个体灵动。课中,让学生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生本互动中发生思维的碰撞,激活课堂。同时老师注意挖掘学生课堂中生成性的资源为教学服务,达到教师与个别学生的灵动。

篇7

一、观察的缘由

课堂是学校培养人才的主渠道、学生学习的主场所,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连结点,是人才成长的起跑线和社会发展的奠基石。大学课堂教与学状况的好坏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A大学于2011-2012学年上学期举行了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

二、观察设计

本次教学观察的对象是A大学40名青年教师的赛课视频,40位青年教师都是35岁以下各学院选的优秀教师。观察形式是13名同事使用同一份观察量表同时对40名青年教师的赛课录像进行观察。观察的内容主要有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数据结果及分析

1、在38种教学行为中,40位参赛教师中用得最多的是以下十种。

2学生的认知层次情况

教师们在课堂上开展得最多、历时最长的教学活动是讲述,在30分钟的课堂中平均使用7次,历时平均达到900秒(即15分钟),占据了课堂的一半时间。而学生练习和实践的频率平均只有2次,历时只有111秒,只是理论讲授时间的1/9。由此,可以看出,整个课堂还是以教师为主导,教学模式还是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表2的数据也说明老师们的教学目标设计大部分处于低层次阶段,即知识和理解上。重点是要求学生能够理解所讲授的理论知识,而很少涉及到分析、评价和创造等高阶的能力目标设计。

3、学生的参与度平均是:1.67,即为中等。学生的参与度,一共有1分、2分和3分,即低中高三个等级。而平均参数只是1.67,说明学生的参与度处于中等。

四、大学课堂教学的应然状态以及A大学青年教师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大学课堂教学的应然状态

1、大学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的特点

大学教师不仅是既成知识的传递者和传播者,更是未知知识的研究者与创造者。我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早有“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的明见。可见,积极从事科学研究,创新知识是大学教师的重要使命。

2、大学课堂教学的应然状态

大学课堂教学的理想状态应该是(1)教学理念:建构主义理念。(2)价值取向:知行合一。(3)教学组织形式:自主、合作和探究。(4)教学内容:超越文本、有所创新。(5)教学设计:灵活、弹性、递归。(6)师生关系:双主体、互动对话关系。(7)教学效果:高阶化发展。

(二)A大学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现状

根据观察,我们发现A大学青年教师的教学理念还是较传统,绝大部分课堂都是师讲生听的传统课堂。以教师和授课内容为中心。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实践能力、反思能力和质疑习惯的培养。教学目标的设计大部分还处于低阶能力的要求。

(三)A大学青年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教学理念传统。很多老师在课堂上总是津津乐道地向全体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一味地把既成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而很少鼓励学生去反思、质疑或批判一些现有的观点或去探索未知的知识。

篇8

一、图形组织者graphic organizer

图形组织者是视觉形式的元认知工具,它可以帮助教师分析教学内容和设计教学步骤,利用各种图表:如思维导图,故事发展图,维恩图,大纲,网络图等形式去梳理教材,并在课堂上帮助学生理清教材内容的内在逻辑。教师经常使用图形组织者,并教会学生使用它们,会大大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外研社新标准《英语》(三年级起点)(以下同)五年级下册Module 5 unit1 It’s big and light. 本课主要内容是Lingling要回中国,但是她的包坏了,Ms Smart 陪她去百货商店买新包,从中她们比较了三种款式的包,black bag,green bag,blue bag,并最终选择了blue bag。笔者教授此课最初设计的板书是这样的表格:

It’s… black bag green bag blue bag

nice, big light big and light

but… heavy small

m然该表格的条理很清楚,但方式古板,无法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无法体现文章内在的逻辑。后来笔者使用了维恩图,再次设计了板书,如下图:

原本的表格形式的填空,学生即使完成了,也只锻炼了低阶思维能力――理解力,而维恩图能比较事物共同点和不同点,通过填写此图,学生可以锻炼高阶思维能力――分析力,而且能从图中一目了然地看出最后选择blue bag的原因。这有助于学生在课堂外使用维恩图去分析解决类似的问题。

二、问题设置引导学习

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带着疑问去探究学习,这比教师照本宣科地讲授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更能锻炼思维能力。关键是如何设置问题才能到达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最佳效果呢?

首先,整体设置问题,不能一开始就对细节进行提问。因为思维具有完整性和逻辑性,把握好全局才能更好地理解细节和局部,同时也不会使学生的思维支离破碎。比如笔者开公开课时,《英语》五年级下册Module 3 unit1 I She had eggs and sausages. 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Who had eggs and sausages? 虽然在设计上,从揭示课题,到认读课题,再过渡到该问题显得很自然,但其实犯了破坏思维完整性的错误。因为这不是一个整体性的问题,而是课文内容的一个细节。如果改为What’s Lingling’s Email about? 从而得出文章的主题“English food”,会更好。

其次,以布鲁姆的认知维度为参考设置问题。在布鲁姆得的目标分类学中,思维分为低阶思维能力:记忆,理解,运用和高阶思维能力:创意,评价,分析。在课堂上设计的问题应当难易问题结合,层层推进,使每个学生都获得英语学习的成功体验。比如笔者在《英语》五年级下册Module 4 unit1 I Let’s make a home library. 这课设置了这些问题:

(1)What are they going to make?

(2)What did they do first?

(3)Can you list the kinds of books here?

(4)What books are on Shelf A/B/C?

(5)Sam and John can’t find the book. Why?

(6)What’s your suggestion when making a home library?

其中有整体性问题,如问题(1),记忆性问题,如问题(2),(3),(4),理解性问题,如问题(5),以及创意性问题,如问题(6)。层次递进,使学生深入理解文本,锻炼了思维能力。

在小学英语课堂中使用图形组织者可以帮助教师深入理解文本,更好地备课,也能在课堂上引导学生锻炼思维能力。同时设置层次递进问题,引导探究学习,促使课堂以教为中心走向以学为中心,深化课堂改革,提升学生思维品质。

参考文献:

篇9

不管在什么地方只要有人的劳动,这个地方就一定会产生人的灵感之光,这是一条自古以来亘古不变的创造规律。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在自己的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也往往会闪现出灵感的光芒。

曾记得有一位刚刚踏上教坛的青年语文教师在上课时凑巧飘起了鹅毛大雪。上课的铃声已经响过好几分钟了,然后学生的视线仍然时不时地停留在窗外飘洒着的雪花上,偶尔还轻声地交谈几句。这位青年教师看到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想让学生专心听课,试了几次但是不见成效。很明显,学生的表现对这位年轻的老师来说有几分突然,如果以强硬的态度呵斥学生肯定会适得其反。这位青年教师看到外面的雪花,灵机一动,不如顺势引导:“窗外飘起了一片一片的雪花,这一片一片的雪花自古以来能引起多少人们的奇思妙想,坐在教室里的我们每一个人也一定对雪花有独到的认识和见解。”这样一讲,所有学生的注意力都被自然地被吸引过来了,这位青年教师灵活地变化了教学的内容,因势引导地在雪花这个事物上面进行发挥,让全班同学在五分钟内以雪花为对象,编辑一个句子来表达自己对雪花的感情,同时运用学过的古诗文名句名、格言、谚语等,但是一定要紧紧地扣住“雪花”的“雪”字,出乎意料的是大部分的同学说出了很多令人赞赏的好句,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了,课堂效果出奇的好,博得了所有听课教师的肯定。在课堂上,这位青年教师随机应变地改变预定的教学内容,可以说是这位青年教师脑子里灵感火花的呈现。

像以上这类情况,在每天进行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广泛地存在着。正常地说,在语文教师的课堂之中,存在以上灵感现象的教师占百分之九十以上,其中每堂课都出现灵感的现象估计应该占到百分之十以上,时常出现的也应该占到百分之七十到百分之八十左右。

然而,语文课堂教学中出现的的灵感到底是什么呢?可以这样认为: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灵感就是上课教师在处理突发事件时所采取的突变性措施所取得的一种突破性的创造性认识活动。语文课堂教学的灵感是一种突发性的创作活动,来无影,去无踪,它的产生是没有任何预兆的。从认识的过程的角度来看,它是一种突变性的创作活动,它可以打破人的常规的思路,为人类的创造性思维活动突然地开辟一个全新的境界。

语文课堂教学中出现的的灵感现象,自然有着它的独特的特点:

第一,课堂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个定位的确定,使得作为语文课堂学习主体的学生,经常是突发性情况的制造者。

第二,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的知识量、智商、阅读面等各方面都存在着差异,经常导致作为教学主体的教师难以一下子做出相应的反应。

第三,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力量——语文教师,他的专业能力、知识水平等综合素养将直接影响着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对突发性情况的触发。

第四,在语文课堂教学之中,不管教师的教学案怎样的详细、整洁、课前备课时考虑问题的全面,然而,这还只是做到了把握住了自己。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灵感不就是不可把握的了吗?既然不可把握,难道还有什么必要去研究它吗?对这个问题,我们如果分析一下灵感产生的环境、过程,就可以弄清楚这个道理。

首先,从哲学的角度来看,灵感这种具有突破性的创造性认识实践活动,它的发生也和别的创造性思维认识活动同理,也来自于实践。

其次,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灵感”这个词在心理学当中并没有相应的概念与之相吻合,但是“直觉”这个词和“灵感”有相似之处。所以,很多心理学家以为,思维和直觉过程是经常交织在一起,不可能独立存在的。

确实,灵感是人类发生在认识实践的最高阶段的心理反应。在这个最高阶段,外边的客观事物只有在创造者有准备的主观心灵作用下,才有可能从起出发点转化为的一种“灵光”,这种被转化的“灵光”需凭借有准备的头脑才能捕捉到;如果缺乏有准备的头脑,即使机会再多也会也不会引发这种“灵光”。

就灵感激发体系中触发信息的源头来看,一类是偶然之间的机遇激发的某种灵感,另一类是创造者内心积累的意识。在现实中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实践中,假如教者可以注重视每一节课上的的突况,比如学生的神态、语言、动作、课堂表达甚至于课堂上的上课气氛等,善于抓住并和脑海中考虑着的实际教学内容结合起来,反复地在理性逻辑上进行比较、触类、旁通,就能够擦出灵感的火花。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教师首先要有创造力,而灵感就是一种独具魅力的创造性认识活动。那么,让教师灵感的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势吧,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化作灵气浮动、灵机丛生、灵性飞升的艺术天地吧。

参考文献:

[1]车文博《意识与无意识》

篇10

这次讲座由相炜老师主讲,相炜老师是山东省临沂市教育科学研究中心高中科科长兼高中地理教研员。讲座内容由七个部分组成-新时代、新课程、新课标、新教材、新体系、新方案、新一轮自主命题。他讲解的主要目的是研究高考导向,优化教学策略,提高备考效益。

这次讲座让我受益良多,我总结如下:

1.新高考强调情境的真实性,贴近生活。强调学习过程的建构性,不仅仅需要知识的再现,需要学生不断重建知识体系,用到新的问题中。强调知识的迁移性,突出学生迁移能力考查。重视解决实际问题。

2.2020年山东卷高考题与全国卷相比,难度并没有降低,地理知识覆盖面增大,试题向全国卷靠拢,如综合题,主要以“主题+话题”层层设问递进,体现思维纵深考查,增加了画图题,体现了对学生数理分析、作图能力的考查。

3.山东卷试题需要认真研究,对2021年参加新高考的省份有启发作用。

4.新测试突出了一个“新”字,凸显了一个“深”字,“深”体现在考查学生思维认知水平的深度和广度。认知水平、思维能力与创新意识考核成为本轮高考改革的主旋律,特别是批判性思维的考查,在学科考查中表现特别突出。体现了一个“广”字,考查学生平时的阅读、见识、视野和知识积累,考查学生理性思维和正确价值选择和判断,考查学生从社会大课堂所学、所见、所思,考查学生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

5.学生存在的问题有:考生见识窄,阅读能力亟待提升。独立思考能力欠缺。学科素养与学科思维欠缺。调动运用知识能力不足。计算能力与书面表达水平不高。答题方法、技巧和规范不足。

学生答卷存在的问题有:基础知识不扎实,概念理解不准确;信息读取不到位,分析问题不全面;逻辑思维不清晰,主次不分较零乱;时间分配不合理,表达结论欠规范。

6.教学存在的共性问题有:复习过程无计划,盲目追求进度;复习内容无整合,方法手段单一;频繁刷题无筛选,重复训练少反思;过量消耗无功效,理念陈旧不对路。

7.高考怎么考?需要研究高考地理试题,大主题,小切口,深挖掘。以不变应万变,四项能力要求未变,教材内容未变,变的是体现立德树人和核心素养的思想。

8.高三地理复习策略,强调地理思想,是地理有“魂”;注重地理知识、原理、规律探究,是地理有“理”;联系现实生活,是地理有“用”;尝试多种表达,使地理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