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低碳生活的建议范文
时间:2023-06-04 10:03: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低碳生活的建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大学生;低碳生活;环保;节能;践行;调研
一、低碳生活的概念与意义
(一)低碳生活的定义
“低碳经济”在当前是个经济发展中的热门话题,其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而相应的,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的就是“低碳生活”的概念了。所谓低碳生活,就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就是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的生活方式。低碳生活代表着更健康、更自然、更安全,返璞归真地去进行人与自然的活动。
(二)低碳生活的意义
低碳生活时一种简约、简单、简朴的生活方式,它通过个人生活和企业运作过程中适度减低碳量排放量来达到集体总和碳排放的减少,达到保护环境,促进文明的发展,从而促进整个地球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可以说低碳生活是生态文明的前提与基础。
1、创导低碳生活对社会的意义
低碳生活的推行有利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建设。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提高空气的质量,延缓温室效应的发生。同时大力推行低碳生活方式也可以使人们提高对环境的保护意识,增强科学普及拉近与发达国家的距离。有利于增强人们的节约意识;有利于缓解能源紧张,减轻环境压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低碳环保的实现还有有利于推动经济的发展,促进新型环保产业的发展并且逐步的替代一些落后的高能耗产业,使人们的生活水平更加的绿色健康。
2、低碳生活对个人的意义
每个人都是社会的组成部分。养成低碳生活的好习惯,有利于我们形成正确的价值体系,对于以后工作生活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
学会低碳生活有利于传到健康高效生活方式低碳生活是目前新的一种生活方式,象征着新的理念的形成。低碳生活既是一种生活方式,同时更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环保责任,是健康绿色的生活习惯,是更加时尚的消费观,是全新的生活质量观,对我们来说既是时尚的,也具有很好的现实意义。这就要求人们树立全新的生活观和消费观,减少碳排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低碳生活将是协调经济社会发展和保护环境的重要途径。
二、大学生对于低碳生活的认识现状---基于问卷调查的分析
(一)大学生对于低碳生活的认识现状
本次调研共发放了500份问卷,通过课余时间在校园内随机发放以,经整理统计后得到的数据显示,大学生对低碳生活的认识及实际行动存在以下问题:
1、大学生缺乏对低碳生活的关注
在发放的500份问卷中,被问及你是否了解低碳概念时,3%的同学表示没听说过,了解低碳和基本了解的只分别占到30%和25%,有45%的被调查大学生表示不了解低碳概念,对于网络高度发达的当今,有近一半的同学不了解,还有30%的同学对其没有基本认识,说明大家对低碳环保的认识和了解还不够,我们大学生还缺乏对低碳生活的关注。可见我们当代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对于低碳生活的关注还远远不够,在低碳环保方面更是缺乏系统的了解和指导。调查显示我们大学生生活习惯不好浪费成自然的消费观念和我们对低碳知识认识不足够有很大的关系。
2、大学生还未做到真正将“低碳”体现在行动中
我们在问卷中提到了几个具有代表大学生生活中是否注意低碳的具体生活细节问题。
(1)根据调查问卷数据统计显示,被问及“朋友之间互赠礼物时,是否采用精包装?”的问题时,只有18%的人,认为包装没必要精装,以环保为主,大部分人视情况而定,另外有17%的人则认为一般都买精装,显然缺乏环境保护意识。可见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当代学生对于环保低碳没有主观认识,缺乏低碳环保的主动性。
(2)根据调查问卷数据统计显示,被问及“食堂吃饭是否会剩饭”时,从不会剩饭的只有占到总数的14%的比例,24%,的人经常会剩饭,62%的同学表示偶尔会剩饭剩菜。绝大部分同学都有这种不好的习惯。虽然食堂上的宣传口号和宣传标语,随处可见,桌上墙上到处都是,但是同学们剩饭剩菜现象仍然不见减少的趋势。
(3)根据调查问卷数据统计显示,被问及“夏季空调合理温度”时,虽然有60%的同学认为应该将空调设置在26度以上,任然有接近40%的同学将空调温度开到了20度到25度之间,甚至开到了20度以下或者更低,可见还有相当多的同学只注重自身的清凉而无视空调排放的氟利昂对臭氧层的破坏以及对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的严重损害。
由以上的三个例子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虽然有意识到低碳生活的意义,有心参加低碳生活并接受低碳宣传教育。但是主要仍停留在理论基础上,生存在现代社会虚荣、物质的风气中,或多或少影响到我们大学生的生活方式,没有让我们真正付诸行动,而是受社会影响,有选择的适当的进行低碳生活方式。
3、大学生低碳生活方式动机不纯
由此我们对大学生低碳生活方式的出发点和动机进行了调查。调查数据显示,当代大学生在选择低碳生活方式时,存在很大的挑选性,不是全面接受和以低碳生活为主要出发点考虑和行动的,而是出于对低碳生活方式的新潮和时尚等别的目的,只有2%的学生在买东西的时候从环保角度考虑,几乎一半的同学从时尚新潮考虑购买。例如,在具有时尚新潮气息的节能电器选项中几乎100%同学认为自己会接受并使用该电器。而在一次性消费品的选项中则应为贪图方便只有30%的同学认为可以不使用一次性用品,大部分同学都认为为了方便会选择使用。此外,iphone的热销和富士康代工厂污染员工中毒事件频频,却仍然在世界上大卖特卖就是很典型的大学生忽视环保,只注重部分环保产品的新潮性质而忽视环保本身的伪环保案例。由此可见在低碳生活的普及上还存在很大问题和障碍。
(二)大学生低碳生活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从以上调查问卷的结果可见,大学生践行低碳生活存在的困难和原因主要可以从主观和客观两大方面来看。
首先,主观上,大学生对低碳生活的认识不够。当前大学生有很大一部分并不关注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中的热门问题,还停留在自己的小空间里。即使在新闻中看到听到“低碳”的概念,也会觉得离自己很远,因此就更不会去想作为个人,应该如何去实践低碳生活。此外,由于缺乏对低碳生活重要性的认识,就会导致大学生对低碳生活的重视不够。在很多时候仅仅停留在“被低碳”的层次上。
其次,外在环境的刺激不到位,这主要体现在学校和社会对“低碳”概念的宣传教育不够。由于大学生主要的生活环境是学校,学校在低碳消费知识的普及上存在着不足,学校不仅没有相关系统的课程,而且很少有相关宣传普及活动,只有少量的学生或学生社团自发的活动,显然缺乏系统性。此外,当前社会中对于“低碳生活”的行动也不足坚定。以塑料购物袋为例,只要顾客花费几毛钱,就可以买到一次性购物袋。这样塑料购物袋还会大量使用,因为它的使用成本太低了。所以说这种采用收费的方式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三、加强大学生低碳观念的建议
(一)树立正确的低碳观念
树立正确的“低碳消费”的意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根本问题。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是通过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实现的。思想本身并不能实现什么,要实现思想就要付诸实践。但毋庸置疑的一点是,我们必须要先树立正确的意识,然后通过发挥我们的主观能动性,把意识付诸于行动,从而为“低碳社会”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当代社会,消费已成为推动社会自身发展的重要的因素。在大学扩招的背景下,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在校大学生人数连年上升,客观上也拉动了内需。当代大学生是市场中庞大而活跃的消费群体,他们的消费牵动着许多产业的发展,他们的消费观念影响社会未来的消费潮流。大学生在社会环境和消费广告无孔不入的刺激下,大学生的消费心理、消费对象、消费形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二)积极宣传低碳生活理念
经调查数据显示,大部分同学都认为自己会参加低碳生活的校园活动,只有8%的同学表示不回去。看来对于,接受环保宣传知识,大部分同学都是持支持态度的。由此可见,在大学生普遍接受的宣传,应该在学校内开展比较有效和容易实施。能够提高学校同学的低碳生活意识。可以通过现场答疑解惑、播放宣传片、发放宣传材料等形式,让同学了解了“低碳生活指南”和“垃圾分类指南”等环保行为,建议每周需同学搜集有关环境污染危害和环保意识的资料并写下自己的感想,综合生活实际,列举低碳行为,“变废为宝”的活动。通过一系列互动和宣传让同学们学会简单的辨别哪些是可回收的垃圾、有害垃圾和不可回收的垃圾。希望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低碳环保的生活理念。学校也可以开设低碳教育课程。
四、大学生践行低碳生活的措施
(一)寝室生活
提到学校住宿,不得不说我们男女生寝室夜间灯火通明,通宵不息这一怪现象。由于大学生们正值壮年,年轻力壮,活力十足,所以在大学生寝室无论男生女生,通宵现象大行其道。加上高年级学生可以自带电脑以后,通宵这一现象就更加频繁了。这样的生活状况,不但不利于节约低碳生活的方式,也不利于大学生第二天的上课效率。经常有学生在宿舍通宵,到了上课的时候就埋头大睡,不仅仅无法听课,而且会影响课堂氛围。对此现状我们建议可以联系学校后勤处在宿舍里开展“熄灯一小时”等活动,每个月,或者每个学期都固定一个日期举办该活动。宣传低碳环保的重要性。
(二)在校饮食
在饮食方面建议我们大学生三餐最好在校食堂食用,减少订外卖,减少使用一次性餐具浪费资源的频率,而且可能会有害身体。学校周边固然有很多小吃,各种风味,但是不排除其中存在很多安全问题。建议学校禁止外卖送进寝室楼,既可以保护学生财产安全,又促进学生下楼吃饭,从而从侧面减少了一次性用品的使用。
(三)外出交通
大学生可以充分利用地理和社会环境优势,对于坐落在市区(杭州市)的学校,自行车租赁十分方便,只要一张市民卡就可以在市区各个自行车存放点借存自行车。随处可见的自行车存放点对于租借自行车十分方便。建议大学生办理市民卡或公交卡,出门都使用自行车代步,既不会受到交通拥堵的影响,又可以行赏沿途的风光。同时进行骑单车宣传低碳活动,呼吁大学生走出寝室,去户外活动,组织大家骑车环绕西湖骑行。既锻炼身体,有益健康,又促进宣传环保知识,十分有意义。对于坐落在郊区的学校,可以充分利用公交车,尽量少坐的士,让公交车“公共交通”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五、结论
低碳经济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未来低碳经济将会在经济发展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倡导和推行低碳生活方式是发展低碳经济的根本和前提条件。随着低碳生活的推广和影响的扩大,大学生这一社会主流人群对低碳生活方式随暴露出不小的问题,值得我们去调查研究并提出改变方案和建议。倡导大学生低碳生活对整个社会推广低碳生活方式发展低碳经济有极为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因此,对于大学生低碳生活的各种问题,我们有必要去深刻剖析其原因,不断探索改变这一现状的措施,使当代大学生养成低碳生活的好习惯。
参考文献:
[1]薛妙勤.低碳生活的伦理基础[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34-46.
[2]李培志.低碳生活:城市生活方式的转型[J].理论界,2011(8):37-38.
[3]王莉群.倡导低碳生活方式推进向低碳经济转型[J].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3):60-62.
[4]李文华.低碳经济视角下的低碳生活方式[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11(4):69-61.
[5]刘淑美.推进低碳生活革新人类幸福观[J].湖南科技大学马克思学院经济视角,2011(7):10-11.
[6]向章婷.浅议低碳生活的推广路径[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73-74.
[7]葛金田.发展低碳经济,促进发展模式和生活方式转变[J].济南大学校报2011(7):61-71.
篇2
【关键词】大学生;低碳生活;意识;行为
1.研究背景和目的
随着工业经济的发展,环境形势越来越严峻,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增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全球的气候。因此,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实现可持续的“低碳”是非常迫切的。所谓低碳生活(low-carbon life),就是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力减少,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从而减少对大气的污染,减缓生态恶化。大学时代是培养正确世界观、人生观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的低碳教育、体验,形成良好的学习、生活、思维方式,对未来的人生态度、人生目的、人生价值的选择举足轻重。低碳生活,对大学生来说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习惯。高校低碳校园建设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而培养大学生个人低碳行为,则成为建设低碳校园最核心的一个方面,也是最终的目的之一。课题组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了解大学生低碳生活的认知度以及实践情况,针对大学生在低碳生活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提出合理的建议,引导大学生培养正确的低碳理念和生活方式。
2.大学生低碳行为的现状
课题采用自编的《大学生低碳行为问卷调查》,对南昌地区几所高校的150名大学生通过网络及问卷的方式进行了调查。本次共发出160份问卷,调查的四个学校和各占40份,收回150份,有效问卷145份,纸质120份,网络问卷25份。问卷的有效率为93.75%。在受访者中,26.8%是大学一年级学生,20.2%是大学二年级学生,30.4%是大学三年级学生,22.6%是大学四年级学生。本次问卷调查设计中涉及了“大学生对低碳生活的认知情况”、“大学生的日常低碳行为”、“低碳生活的意愿调查”、“对低碳生活的建议”4个方面。在对问卷调查的分析中,我们发现大学生对低碳生活的认知水平比较低,日常行为习惯有待改进,参与低碳意愿不够强烈等问题。
2.1 大学生对低碳的认知水平尚浅
虽然有73.1%的学生认为应该倡导并开始低碳生活,但是只有20.7%的学生熟悉低碳生活,有一定了解的学生占24.8%,其余的仅仅为听说过低碳生活。由此可见,真正了解低碳知识的学生并不多,增强大学生低碳意识迫在眉睫。
2.2 大学生的日常低碳行为有待改进
调查结果显示,很多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会更多地考虑自身的方便和生活习惯。在宿舍里,仅有15.2%的学生会对使用过的水进行二次利用,同时能做到随手关灯、避免电器待机的学生仅仅只是一小部分。此外,大多数学生比较喜欢使用一次性餐具,经常使用的占学生总数的39.3%,而且在就餐的时候往往是剩余饭菜多,将近有一半的学生会浪费粮食。在购物方面上,有75.2%的学生从来都不会自带购物袋,同时在挑选所需商品时大多数学生不会考虑是否节能环保。
2.3 大学生对低碳行为参与的意愿不够强烈
虽然有72.4%的学生会积极参加学校开展的关于低碳环保的活动,但是有一半的学生在日常生活随心所欲,不顾生态成本,有23.5%的学生消费理念虚荣,追求奢侈。说明大学生有低碳意识,但是从意识转化为行动确有一定的距离。
3.大学生低碳意识淡薄原因分析
根据大学生对低碳生活的认知、行为和参与意愿等调查来看,造成大学生低碳意识淡薄的原因来自各个方面。主要包括大学生自身、学校、家庭和社会这四个方面。
3.1 影响大学生低碳意识薄弱的主观因素在于大学生自身
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部分学生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个人的生活习惯比较随意,在平时的消费过程中慢慢的形成了不良的消费理念和习惯,比如“一次性消费”、“过度消费”和“奢侈性消费”等,这些理念伴随的是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3.2 影响大学生低碳意识不足的客观因素主要包括学校、家庭和社会这三个方面
首先是学校,大学课程里很少有关于低碳的课程,并且大多数大学生没有自主学习的意愿。根据调查显示,数据中有51.7%的大学生表示自己所在的院系并没有开设相关环保低碳的课程,16.6%的学生选择校园里从来不会举行关于低碳的一些相关活动,77.9%的学生选择了学校很少举行低碳活动。其次是家庭,由于低碳理念是新兴概念,父母无法对子女进行低碳的教育和指导,加上对孩子的宠爱,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对于低碳行为的细节并不在意,让孩子养成随心所欲的生活方式和习惯。最后是社会,我国的低碳教育起步较晚,社会上制度还不够完善,同时宣传的力度不强。
4.大学生低碳行为的改进对策
低碳概念已经成为社会各界瞩目的焦点,低碳生活理念教育是环境教育转向理念教育的之后的一次进步,大学生的低碳行为教育尤为重要,针对以上调查结果所分析的原因,提出以下对策来加以改进。
4.1 提高自我低碳意识,加强自我约束能力
低碳行为的养成关键在个人。养成良好的低碳生活习惯和环保理念,绝不破坏低碳行为,绝不姑息无视及破坏低碳行为者,坚决倡导低碳生活,是每个大学生该有的共同意识。学会站在他人角度上想问题,而不是一味的自我为中心,日常生活中要以身作则,加强自我低碳意识,约束自我行动。合理利用水资源;随手关灯,节约用电;避免使用一次性餐具;逛街自带购物袋;外出时尽量以步代车或是搭乘公交车;消费时注意购买节能型产品,时刻为低碳生活贡献一份力量。
4.2 完善教学体系,实现同校同责
高校完善教学知识体系,加设相关低碳环保的课程,增强大学生低碳意识。倡导和规范低碳生活理念和行为,通过举办大学生低碳行动微博展、大学生节能环保创新作品展、低碳生活图片展等活动,积极宣传低碳理念,倡导低碳生活方式。成立“低碳环保社”,由在校大学生自愿加入,起低碳生活的校园领导作用。平时,大量宣传低碳生活,每月设立固定的“低碳活动周”,活动期间评出最佳个人奖、最佳团队奖。另外,寝室之间要相互监督,做到一人低碳,全寝低碳。
4.3 充实家庭教育,培养全家低碳
学生家长应注意孩子的非智力因素的开发与培养,增强孩子的环境道德意识和社会公德心。家长在日常的生活中向孩子灌输低碳出行的同时,还要提高自己的环境道德意识,在家庭出行时不使用一次性餐具和一次性塑料袋,尽量选择国内低碳旅游地等,加深孩子对“低碳”的认识,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4.4 制定法律法规,加大社会宣传
国家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对低碳行为的约束,鼓励支持低碳行为,对无视或破坏低碳生活者进行批评教育。政府作为推广低碳经济、低碳生活的牵头人,可以通过社会专业环保组织在校园开展低碳的讲座,宣传印发《低碳生活守则》等形式,传播低碳生活的基本知识,大力引导大学生逐步向低碳生活转变。其次,作为舆论导向的媒体,应加强低碳生活的宣传报道,对大学生的低碳行为典型事例,进行系列专题报道,彰显示范效应。
思想决定行动,有了低碳环保的意识,自然而然,就会有日常的低碳行为,为地球降温,是每个身为地球儿女的职责。作为当今21世纪的大学生,更应成为地球母亲的保卫者,从自我做起,从校园做起,为校园低碳,更为社会低碳、全球低碳平添一己之力。
参考文献
[1]赵梦柳.碳补偿人人有责[J].科学健身(健尚),2011(4).
[2]赵中建.全球教育发展的研究热点——90年代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篇3
关键词:低碳生活;养成教育;持续发展
2011年9月,湖南省安乡县城东小学成立了课题组,正式开始进行小学生低碳生活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
1.创建校园文化,养成低碳习惯
学校以构建绿色校园、生态校园为目标,将绿色环保理念贯穿于整个校园建设过程之中,力求学校与自然的和谐,与深厚文化底蕴相统一,努力构建低碳文化校园。(1)校园环境建设的生态化。合理规划花坛绿地,种植花草树木,每个教室由学生精心创设了图书角、绿意角,力图创建出绿色花园式学校;进校门映入眼帘的是温馨的提示语“今天你低碳了吗”;校门一侧创办了低碳宣传园地;校园内随处可见低碳警示语,整个校园,处处都充盈着低碳的芳香,焕发出低碳的活力。(2)校园管理机构的制度化。低碳校园文化建设要从组织机构、规章制度、阵地建设等方面形成完备的制度体系。用完备的管理制度给置身其中的每一个人提供低碳行为准则,使每个人通过对制度的理解、实践而将制度内化为低碳行为习惯,最后升华为低碳精神惯性。学校以校长为主抓,以教导处和德育处为管理机构,将低碳校园建设纳入学校年度计划,建立学校低碳工作目标责任制,建立完善学校低碳制度,落实水、电、办公用品的节约工作,健全学校低碳管理体系和督导评价体系,加强工作领导和组织协调,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引领全体师生创建低碳特色文化校园。(3)校园低碳文化的土壤化。低碳文化是一片土壤,学校一旦形成自己的低碳文化,它的每一个成员就会从这片土壤中吮吸营养,发展成长。哪怕一拨又一拨人从这里离开,他们带走的仅是个人的智慧,却带不走学校特有的文化,只要这片土壤存在,就会有更多的人从这里成长起来!以学生个体作为低碳教育的立足点,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制订好低碳活动的计划,确保低碳活动的制度化和经常化。处处践行着低碳生活,抓实低碳生活,抓实低碳工作,讲求活动实效。我们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引领师生践行低碳生活,养成低碳行为习惯,创建校园低碳精神文化。学校将每年的4月28日定为学校的低碳节。在低碳节,学校将邀请社会各界参与我们的低碳节活动,倡导社会各界关注环保事业,共同体验分享低碳生活的快乐,通过学校这片肥沃的低碳土壤,实现低碳生活理念的普及,达到共建低碳社会,打造美丽家园的目的。
2.践行低碳行为,打造低碳校园
(1)加强低碳环保知识教育。我们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强低碳环保知识教育,利用学校低碳宣传栏、各班教室黑板报定期进行低碳环保知识宣传;在红领巾广播站增设“低碳生活小当家”栏目;各中队定期开展“与低碳生活同行”的中队活动;提倡中、高年级学生阅读《人与自然》《创造改变生活》《养成低碳生活好习惯》《低碳环保百问百答》《低碳生活与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的低碳生活》等书,写出读书感悟,定期交流与评比;每个学期进行一次全校性“低碳生活我先行”知识抢答赛。(2)开展一系列低碳实践活动。每班设立4名低碳小达人,负责班级低碳生活的践行和管理,定期向课题组研究员交流情况,并提出整改建议。让我们的“小皇帝”在家里做好用水用电用气的记录,评选校园“绿色幸福之家”。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到步行街广场、超市门口、政府机关进行低碳宣传,倡议全体动员,践行低碳生活。组织中、高年级学生参观自来水厂、造纸厂,了解水和纸来之不易,了解污水处理过程,倡导节纸节水。在各种聚会用餐场合做劝导员,不追求奢华生活,拒绝一次性用品,督促践行“光盘行动”。学校每个学期开展一次“低碳跳蚤市场“活动,将玩过的玩具、看过的书、穿不了的衣服等拿到市场上,以物换物或低价出售,在培养学生良好的经济观念的同时,让他们感受低碳生活、旧物循环利用带来的快乐。(3)与学科融合,低碳环保进课堂。一是将低碳教育与学科教学中的国情教育、资源开采与保护、环境教育、可持续发展等内容相结合,与校本课程的课题研究相结合,以灵活多样的形式,纳入学校课堂教学,真正落实低碳教育进课堂。如,语文学科中,就某一低碳问题进行演讲、编故事、写建议书等,成为“低碳生活”的实践者和倡导者;科学学科中,进行动、植物的养殖,开展低碳科学实验、考察等活动,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养成节水、节电、节气的习惯;体育学科中,督促学生多进行阳光体育活动,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手工制作课中,利用废物进行一些有趣的小制作,用旧饮料瓶、纸盒、碎布等,制作成布娃娃、烟灰缸、笔筒、帆船等,用旧的挂历、报纸,制作风筝、装饰画等。二是结合各学科教材,进行了“高效‘低碳’课堂的教学策略”综合科教学竞赛活动。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自编校本教材《低碳贝贝总动员》,作为学校地方课程教材使用,充分发挥低碳教材的功能,创建低碳校园。全校同唱《低碳贝贝》,全校同诵《低碳三字经》。提倡老师布置低碳生活专题作业:如环保作业——制订个人或家庭“低碳生活”计划,处处节电、节水、节气;健身作业——跳绳、踢毽子,坚持每天半小时阳光运动;生活作业——要求低年级学生学洗红领巾、扫地、整理自己的房间,中高年级学洗衣袜、帮妈妈做家务,做生活的小主人。
3.立足学生未来,注重低碳生活养成教育
低碳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不仅能培养学生节约能源的习惯,而且也可以通过对这一习惯的培养带动学生在其他方面习惯的养成,还能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综合素质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学生作为创造力最为出众的群体,能在践行低碳生活理念的同时,结合自己的所学,在开发新能源、研究新产品、改造旧物品等方面,发挥自己的创新思维,为节能减排提供新的思路。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践行低碳生活,从小事做起,从自身做起。制定班级《低碳生活准则》,张贴在各班教室,要求全体师生按准则严格约束自己。在学校,每天中午红领巾广播站提醒:“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今天你低碳了吗?”用三分钟的时间,师生交流当天的低碳行为:少开了一次车、少买了一件衣服、少开了一会电脑、少看了一会电视、少买了一次零食、节约了一个塑料袋等,这样就把抽象的口号变成具体的行为,养成时时处处低碳的好习惯。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师生们的许多陋习不见了,水龙头不再滴滴答答;开灯无人、白日灯的现象没有了;废纸、饮料瓶也放进了收纳袋里;用过的中性笔丢笔套的人少了,换笔芯的人多了;饮水机、电脑不用时都及时关闭了,校园出现了一派新面貌。
篇4
城市低碳族
记者在西安采访中发现,许多“80、90后”的环保节能意识更让人欣喜。他们通过同学、同事、“车友团”、“QQ群”等许多社交圈交流低碳生活的心得,并成为一种时尚的生活潮流。“最后一个离开房间的,要随手关灯和电源;尽量使用充电电池,MP4电池用完再用在遥控器上……”这就是许多西安年轻人“低碳生活”的基本理念。
“晕,我今年光是买衣服就导致了285千克二氧化碳的排放!”在西安招商银行工作的范瑞雪最近加入了“低碳生活”QQ群,在网友们的推荐下,她初次接触到“个人碳足迹计算器”这一新鲜玩意儿。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平时以“环保小尖兵”自居的范瑞雪,竟然也是个二氧化碳排放大户。“庄稼地里种植的棉花、亚麻,历经漂白、染色等工艺变成纱线、面料,制成成衣之后经过物流和使用、洗涤,直至最终变成垃圾掩埋降解或焚烧,原来服装制作的每一个环节都在排放着二氧化碳。”范瑞雪向记者复述她刚学到的环保知识,一脸惭愧地表示,“要成为一个合格的‘低碳族’,我还有很多生活细节需要改进,比如少买衣服,少开汽车,外出吃饭时自带筷子……”。
伴随着“低碳生活”理念的流行,“低碳族”已经在西安青年群体中集结壮大,在西安各大高校的校园网内,以“低碳”为主题的网页和帖子层出不穷。“低碳生活”,英文为low carbon living,意指通过减少生活作息中所消耗的能量,从而降低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排放。“低碳族”则是低碳生活的践行者,他们以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为原则,对日常生活中的种种能源损耗坚决抵制,有些市民还通过种树等方式对自然界进行“碳回报”。
其实,生活中有很多低碳细节是可以做到的,在西安东仪厂工作的张聪说自己多年前就开始注意生活细节,淘米水用来洗脸洗手,绝对是天然的美白品;用废旧报纸擦玻璃,玻璃光洁明亮;用过的面膜纸也不要扔掉,用它来擦首饰、擦家具的表面或者擦皮带,不仅擦得亮还能留下香气;喝过的茶叶,把它晒干,做一个茶叶枕头,既舒适还能改善睡眠……这些看似与减排无关的细节其实都能直接或间接地减少碳排放。过“低碳生活”,不仅能给自己减负,也为地球减压。
低碳农业新概念
渭南市位于关中平原东部,素有“陕西粮仓”的美誉。去年,渭南市市委、市政府提出大力发展“一村一品”新思路。市长徐新荣说,今后渭南将以调优果菜、调强畜牧、调特观光农业、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为重点,帮助农民发展“一村一品”,走低碳农业致富路。
2009年,渭南市大力推进“低碳农业”、生态农业发展,重点打好“绿色”、“有机”牌,如今“低碳”生态农业不仅成为陕西渭南农村的亮丽名片,也成为农民重要的致富手段。
在渭南市临渭区官道乡吴振亚的印象中,过去他们村猪圈乱搭、柴草乱堆、垃圾乱倒、污水乱流,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进村先捂鼻。现在,这样的状况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一个村在林中、路在花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的“花园式生态新村”已初步建成。乡上推行沼气建设,实施“一池三改”工程,从根本上改变了村容村貌,广大妇女做饭不再烟熏火燎。农户还结合主导产业苹果,形成了“猪―沼―果”无公害生产模式。
在陕西关中农村,农业生产中水、肥、燃料的使用技术正随着低碳时代的到来面临革新。调查显示,采用传统的水灌和施肥方式,水利用率低,容易导致地下水源缺乏和土地盐碱化,同时造成施肥不均匀、肥料浪费严重等情况。若改用滴灌、喷灌、微灌等科学节水灌溉、施肥方式,则可减少30%~70%的用水量,避免水分深层渗漏和地表流失,改善土壤盐碱化,同时提高20%~90%的农作物产量,既减少水、肥的使用量,又能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蒲城县龙池乡农民陈文仓瞅准节水灌溉技术中最先进的节水方式――膜下滴灌,去年一举发展拱棚西瓜150亩,销售收入突破50多万元。
渭南市蒲城县在县财政项目的支持下,大力推进拱棚西瓜膜下滴灌工程,目前已经推广10000亩大棚西瓜、2000亩果树的滴灌面积。膜下滴灌技术与大水漫灌相比,减轻了大棚内的空气湿度,降低了病虫害发生程度,每亩可节约农药投入80元以上;随水施肥可使灌溉水利用率达90%,肥料利用率达60%,减少了水向深层渗漏及营养元素的流失,实现了农业生产低碳排放。此外,随水施肥还可以减轻灌溉和施肥的劳动强度,并有利于标准化生产,提高品质。据了解,拱棚西瓜采用膜下滴灌技术,每亩可增产200~500公斤,增加纯收益近千元以上。
政协委员献策低碳经济
前不久,一份由陕西省政协科技委员会、九三学社陕西省委联合撰写的《陕西省实施低碳经济战略的对策与建议》的调研报告,送到了陕西省委、省政府。在实地调研和分析论证的基础上,该报告就“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战略绘出路线图,并就如何实施提出详尽对策与建议。
篇5
国家大力推进教育改革将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倡导将课本知识变为实际生活中的技能。当前低碳生活的理念已经为民众所熟知和重视,通过学校的教育将这种理念从一种口号变为实施操作层面的措施很重要,把这种理念贯穿到整个生物学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亲身体验,通过各种活动,使低碳生活进入学校,走进家庭,培养学生对低碳生活的认知度,这样才能让学生充分体会自然的深奥与神奇,了解保护地球环境的重要意义。这篇论文对低碳生活理念与生物教学的结合进行了一些探讨,提出几点改进生物教学的建议。
2、将生物学科教学与低碳生活相关知识相融合的改进方法
2.1将低碳生活理念与生物教学内容有机结合
从生物学科的教材内容上看,教材原有的各类动物、植物的知识已经涵盖了一部分低碳生活的要素,教师应该根据现有的教学内容进行改进,适当突出含有低碳生活知识的部分、紧跟新闻时事,根据学生的兴趣使生物教学更加系统化与层次化。例如在生物与环境章节融入环境对生物物种生长发育及分布的影响、生态环境危机及低碳发展的相关理论,在现代生物技术等题教学中组织学生到污水处理厂进行参观,在直观见证现代污水生物处理技术应用的同时培养其节能节水的低碳行为。此外,在教学实践中,组织学生搜集低碳素材,设计低碳生活闷卷并在校园一定区域内进行问卷调查社会实践。同时,制作低碳牛活宣课件进行校吲内低碳宣教。这些低碳教程的合理渗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2让生物学科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
生物学科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相关知识,并且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困难,为今后更深一层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面对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态势重视环保工作也非常重要,因此让学生领会多姿多彩的生物界的同时还要了解很多环境保护的知识,这些理论知识可以帮助他们了解自然,热爱自然。而且还要让他们理解低碳生活,低碳经济。了解人类的索取会给自己和其他生物带来什么样的后果。生物世界是很奇妙的,生物种类繁多,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这些知识在教材中都有详细的讲解。生物和他们所拥有的基因已及与它们生存的环境形成了现在这个高耗能经济,这种经济发展造成无序的抛弃、污染、垃圾、核废料正成为地球生态向前延续的巨大障碍。在理论知识的讲解中多与实践相联系,可以组织学生认识常见的动植物,试着给它们分类,了解它们的习性,收集标本都可以让学生学会如何和身边的生物相处,让他们学会尊重生命。保护地球。
2.3利用多媒体的现代化技术平台提高教学水平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中,将计算机多媒体平台作为生物知识的教学平台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平台拥有的动画、声音、图片等媒介能让生物学知识呈现出更生动立体的面貌。这些媒介都有助于让生物知识在学生脑海中留下更深刻的形象,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师在生物学课件的制作中,应该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将大纲上的知识难点深入浅出地通过多媒体教学平台传授给学生,这种教学方式比传统挂图、板书等教育手段减少了众多弊端。如基础理论的很多微观知识点晦涩难解,因此这部分知识尤其注重动画、声像、影视等多媒体技术及资源的利用。实践证明,通过动画显示显微镜下的中期细胞中的全套染色体的多媒体教学方式可以取得较好效果。实践证明,利用多媒体技术和声像教学法不仅可以让学生快捷,轻易地掌握理论知识,还恰好切合了低碳环保的教学理念,有效降低教学资源的浪费。
3、结语
篇6
关键词:农民;低碳环保;环保意识
所谓低碳环保,就是指在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生活理念的引导下,减少生活上、工作中碳排放量以保护生存环境的意识行为。为了解遵义县农民的低碳环保意识与行为,我们对遵义县农民进行了问卷调查。
1 根据183份问卷得出以下调查结果
1.1 非常了解“低碳环保”,环保意识较强
10.38%的人非常了解“低碳环保”,环保意识较强,生活中能把自己知道的低碳环保常识落实到位,基本没有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现象。
1.2 了解“低碳环保”的部分内容,环保意识不够强
49.73%的人通过广播、电视等媒体部分了解“低碳环保”,能运用自己知道的低碳环保常识到生活中去,但生活中仍然存在部分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现象。
1.3 听说过“低碳环保”,但不太了解,环保意识相对较差
37.16%的人不太了解“低碳环保”, 环保意识相对较差,不能运用自己知道的低碳环保常识到生活中去,生活中存在较严重的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现象。
1.4 没听说过“低碳环保”, 环保意识相对很差
2.73%的人没听说过“低碳环保”, 环保意识相对很差,日常生活中存在较严重的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现象。
2 调查结果反映出农民低碳环保意识与行为中存在的问题
2.1 个人低碳环保意识不强
通过调查,了解到多数农民对低碳环保的认识水平还很低,生活中随处出现污染环境、浪费能源的现象,如烧煤或烧柴煮饭、炒菜、烧水;电视摁下遥控器后不彻底关机;饮水机等电器不用了不立即拔掉插头;垃圾从不分类便丢弃;年轻人赶潮流,经常更换衣物;家用卫生纸随处可见;洗脸水等直接倒掉而不会二次利用;为了方便经常使用塑料袋装物品等。
2.2 政府的宣传力度不够
分析调查问卷,发现大多数人通过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体来了解低碳环保,这种宣传方式具有一定的社会效应,但无法衡量农民的接受程度。多数农民表示在农村无正式的低碳环保宣传,即使在农村社区大家公共休闲娱乐的地方,宣传公告栏里有时出现部分低碳环保内容,也很少有人认真去看。
2.3 农村经济发展较慢
当今社会,只有发展农村经济,才能促进农民增收,低碳环保生活方式在农村的推广才有保障。调查发现,农村经济发展较慢。农村经济发展较慢是多方面因素影响的结果。文化程度较高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多外出打工,在家务农的多是文化程度较低、思想观念落后、小农经济意识较浓的老人、妇女,这直接影响了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近年来国家投入了不少资金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但由于地域广,历史欠账多,使得相对投资有限,农村基础设施总的来说还较差。农村技术服务体系不健全,人员少,经费不足,技术不能及时更新,不能及时推广普及。
3 针对问题提出的强化农民低碳环保意识与行为的可行性建议
3.1 增强农民的低碳环保意识,强化农民的低碳环保行为
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是低碳经济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点目标。做好村委会工作,将各村村民召集在一起学习,呼吁低碳生活,引导农民群众养成较好的节约型生活习惯,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如推广使用节能灯节约用电;电视屏幕调暗一点,延长其使用寿命并节约用电,同时还可保护眼睛;用电饭锅煮饭,提前淘米并浸泡十分钟;洗脸、洗脚、洗衣、洗菜的生活废水可收集起来二次利用;不要经常买不必要的衣服等。
通过多种形式降低废弃物的排放,以达到当地环境所能承受的范围,实现农村低碳生活中的低污染。如积极推广节能型的居住房屋,更好地运用保温、隔热、环保、节能型材料,提升房屋的采光比例;充分利用太阳能,改燃煤温室大棚为太阳能温室大棚,种植反季节蔬菜,使用太阳能热水器洗澡、洗菜、洗衣,普及使用太阳能;将沼气建设与厨房、厕所改造相结合,运用生活垃圾、牲畜粪便等来发酵并生产出沼气用于做饭、照明,沼渣、沼液则作为有机农肥使用。
3.2 充分发挥舆论的作用,加大政府的宣传力度
地方政府应通过各种渠道,采用各种方法对农民进行低碳环保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的低碳环保意识与行为。政府要积极建立和完善关于低碳环保的相关法律法规,引导和规范用能行为。政府可培养骨干,在条件成熟的村庄建立低碳生产、生活示范户、示范村,组织农民参观学习,发挥模范表率作用。政府要大力宣传低碳环保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使低碳环保成为全社会的主流意识,把低碳环保的实施作为生产和生活中的头等大事来抓。鼓励农民探寻和应用低碳生活技巧,推广使用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争做低碳生活的创新者。
3.3 加大财政经费方面的投入,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我国农村,特别是中、西部经济较落后的农村,经济发展绝大多数依赖于政府的积极支持与帮扶。全面加大财政经费方面的投入,切实提升政府在农村地区低碳经济发展当中的地位,从而促进农村低碳经济的全面发展非常必要。如太阳能温室大棚的建立、使用技术推广;垄作免耕技术的推广;退耕还林、还草而产生的经济林种植、生态林种植、牧草种植、时令水果采摘园建立;沼气池的建立、使用技术推广;喷灌、滴灌等节水灌溉技术的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推广等都需要政府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
参考文献:
[1]向章婷.浅议低碳生活的推广路径.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1).
[2]闫晓静.低碳经济背景下的新农村建设刍议.科技经济市场,2015(02).
篇7
关键词:大学生;低碳生活;态度
作者简介:廖灵芝(1982-),女,湖南宁乡人,西南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云南 昆明 65022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云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课题编号:GY11022)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7-0216-02
低碳生活(Low-Carbon Life)是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的生活方式,也是一种经济、健康、幸福的生活方式。在全球化背景下它已是各国积极关注的重要议题,我国也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要比2005年下降40%~45%的长远目标,并号召各地区、各部门、各行业结合自身实际开展低碳发展实践,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为我国未来社会建设的主力军――大学生,理应是践行低碳理念、传播低碳文化的生力军。本研究以云南省部分在校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展示其低碳生活态度的现状,并寻找切实有效的措施培养和提升其低碳生活态度,为大学生履行普及低碳知识、倡导低碳活动、践行绿色低碳生活的责任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调查概况
本次实地调研于2012年4月份实施,以云南省昆明市四年制本科大学生作为调查总体,选取西南林业大学、云南大学、云南师范大学、云南农业大学、昆明理工大学5所大学中的500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每个学校分配样本100人,500个样本采用偶遇抽样的方法确定。整个调查发放调查问卷共计500份,收回问卷500份,在收回的问卷中剔除漏填及填答不符合要求的无效问卷,最终获取有效问卷455份,回收率为100%,有效率为91%,有效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见表1。本调查所有数据处理采用SPSS软件统计。
二、大学生低碳生活态度现状的调查结果
弗里德曼(Freedman)认为态度是个体对社会事物的心理反应倾向。其将态度构成理解为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成分,三者一般协调一致。本研究即从认知、情感、行为倾向三个方面设计问卷调查内容,以获取大学生低碳生活态度现状的真实数据。
1.大学生对“低碳生活”的概念认知良好
在455份有效问卷中,“听说过”低碳生活的有430人,占样本总数的94.5%,“没听说过”的有25人,仅占样本总数的5.5%。从对低碳生活内涵的理解方面来看,有44份为非常了解,占9.7%;有368份为一般了解,占73.6%;有43份为不了解,占9.4%,七成以上的大学生对“低碳生活”内涵的理解在了解层面上。由此可见,大学生对低碳生活的认知状况良好。
2.大学生对低碳生活方式的情感表现为好
在设计调查问卷时,对于大学生对低碳生活方式的情感表现,并不是以直接询问低碳生活方式好与不好来进行调查,而是通过两种方式间接进行推断。
一是依据大学生支持环境保护的态度和有保护环境的责任感、道德心,通过调查大学生对低碳生活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的认识,来判断大学生对低碳生活方式是一种怎样的情感表现。在455份有效问卷中,认为低碳生活与环境保护关系十分密切的有368人,占样本总数的80.9%,认为关系一般的有44人,占样本总数的9.7%,认为和自己无关的有43人,占样本总数的9.45%。九成大学生认为低碳生活与环境保护是相关的,由此推断大学生对低碳生活方式是积极支持的。
二是列举十项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发生的行为(这些行为也是大学生生活中典型的低碳行为),通过其评价结果的均值来判定。在问卷中罗列了十项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发生的行为,设计了“非常好”、“比较好”、“一般”、“不好”、“非常不好”五个选项,分别对应“5分”、“4分”、“3分”、“2分”、“1分”五个评分等级。视十个行为同等重要,算出总平均分,来判定调查对象对低碳生活行为的情感倾向。在455份有效问卷中,对十项生活方式的评价和均值如表2所示。十项行为总平均分为4.06分,也就是说大学生认为生活中的低碳行为是比较好的,由此来推断大学生对低碳生活方式是积极支持的。
3.大学生对低碳生活方式的践行意愿积极
在问卷问题设计时,承接对上面十项行为的评价,告知被调查者这些行为都是低碳行为,进行践行意愿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有37.8%的大学生愿意在以后的生活中践行低碳行为,有48.1%的大学生不仅自己会践行,还会带动身边的人共同践行低碳生活方式,总比例在八成以上。以此推断大学生对低碳生活的行为倾向是积极的。
从表3的相关分析来看,低碳生活认知、低碳生活方式的情感、低碳生活方式的践行意愿之间是显著正相关的关系,三者之间相互影响。因此,大学生的低碳生活态度是正面积极的。
三、大学生的基本特征与低碳生活态度调查结果的相关分析
利用SPSS软件进行相关分析前,将调研结果附上虚拟值。大学生的基本特征变量为性别、生源地、就读学校、就读年级;大学生低碳生活态度现状反应在三个方面:低碳生活认知、低碳生活方式情感、低碳生活方式践行意愿。虚拟值设定如下:
性别:男=1,女=0;
生源地:农村=1,城市=0;
就读学校:西南林业大学=1,云南大学=2,云南师范大学=3,昆明理工大学=4,云南农业大学=5;
低碳生活认知:没听说过=1,听说过但一般了解=2,听说过且非常了解=3;
低碳生活方式情感得分:总平均分0~2分=1,2.1~3分=2,3.1~5分=3;
低碳生活践行意愿:不会,不想改变现在的生活方式=1,无所谓,只要不影响自己的生活=2,会,自己做好就行=3,会,还会带动身边的人=4。
利用SPSS软件计算各变量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见表3),研究各变量间的相关性。
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性别与低碳生活方式践行意愿显著负相关,女生践行低碳生活方式的意愿更强,这与女生生活细致、节约是分不开的;生源地与低碳生活方式情感得分显著正相关,农村学生更支持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生活认知与低碳生活方式情感得分和低碳生活方式践行意愿显著正相关,说明大学生对低碳生活的理解越深入,低碳情感倾向和低碳践行意愿就越好。但是就读学校和就读年级与低碳生活认知、低碳生活方式情感、低碳生活方式践行意愿之间并没有显著相关性,说明低碳生活态度在年级和学校之间并没有显著差异性。
四、大学生低碳生活态度改变建议
弗里德曼(Freedman)认为态度的一种重要功能表现为决定人们对外界事物的判断与选择。从大学生积极的低碳生活态度来看,这个群体对低碳生活行为的选择会是正面的,然而积极的低碳生活态度与真实的低碳生活行为之间存在着距离,因此应积极提高大学生将低碳行为付诸于实践的几率。
弗里德曼(Freedman)认为态度的改变包括方向上的改变和强度上的改变。从方向上来说,应该改变小部分大学生对低碳生活不关注、不支持的态度;从强度上来讲,还需强化大部分大学生积极的低碳生活态度。
1.加强学校低碳教育,扩大低碳信息宣传面,加强低碳概念认知深度
学校的低碳教育是大学生获取低碳信息最方便、最快捷、最有效的方式。在调查中发现获取低碳信息的途径:公益广告占33%,新闻、网络等占20%,上课占16%,听讲座占14%。可见,学校教育途径并没有发挥其主导作用。实际上,学校可以通过设置专门的课程、讲座、学校网站专栏宣传、校内宣传栏、社团活动等多样化的形式宣传低碳信息,增强大学生接触低碳信息的可能性,加强其对低碳信息的理解深度,尤其应注重加强对男生和城市学生的强化教育。
2.成立低碳生活方式试点校园,用案例激发正面情感
低碳行为是不是真的麻烦?低碳行为究竟能带来怎样的价值?如果将这个答案用事实告诉大学生,会激发他们的正面情感。选择一所大学作为试点校园,制定低碳行为制度规范,让所有大学生参观试点校园的低碳行为、参与试点校园的低碳活动,同时在试点校园建立低碳行为效益对比台账。
3.成立低碳生活志愿者服务队,增强大学生践行意愿
每个高校都可以让积极主动践行着低碳行为的学生组建低碳生活志愿服务队,让他们深入同学中,做低碳生活的引导者,做低碳行为的监督者。做到时刻提醒身边的同学改正高碳行为,做到发现身边同学的低碳行为,并从物质上和精神上给予其适当奖赏,让低碳行为成为一种时尚,成为大学生的生活规范。
参考文献:
[1]田晨.低碳是一种更好的生活方式――访国家发改委能源所能源系统分析和市场分析研究中心主任姜克隽[J].世界环境,2008,(2):1-2.
[2],牛文元,曹效业,等.2009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3]何月珠.大学生“低碳生活”理念教育的路径探究[J].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0):106-108.
[4]宋兴怡,等.当代大学生低碳生活认知、态度与行为调查研究――以太原市四所高校为例[J].中国电力教育,2012,(1):118-120.
篇8
关键词:低碳;废旧衣物;回收再利用
中图分类号:X7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9-0288-01
一、概况
近年来大行其道的快时尚、高速流通意味着浪费是无法避免的。时尚品牌的销售主要面向大学生,他们大都未形成成熟的消费观念,容易追求时尚,很少关注材质与面料。赶时髦的后果,容易导致换衣频率过快,堆积起大量废旧衣物无从处理。为了倡导低碳环保的生活消费模式,同时满足广大消费者快速转换的时尚需求,把“快”时尚变成“绿”时尚,废旧衣物回收再利用的提倡与实行是十分必要的。
二、废旧衣物回收再利用现状调查结果与分析
1、调查目的:本项目针对大学生废旧衣服的处理方法及对废旧衣物对环境污染的认知等问题做了调查。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探讨废旧衣物回收再利用的实现与倡导大学生低碳生活的理念。
2 调查过程:本项目以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于2011年10-12月在绍各大高校投放问卷300余份,回收有效问卷246份。此外还通过网络发放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87份。全部有效问卷共433份。
3、调查结果:通过调查结果发现这方面研究尚处于萌芽阶段,但一些潜在的问题已逐渐浮出水面,相对比较典型的问题表现如下:
(1)缺乏政策保障:环境保护是一个全球性的话题,旧衣物的回收再利用工作不仅要提升民众意识,官方的支持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建立有效激励机制,明确政策保障将有利于回收工作的开展。
(2)回收渠道有限:目前我国的回收渠道非常有限,缺乏专业回收机构。而一些发达国家的回收渠道则多样化,包括通过各种慈善机构上门回收等,全民普及,使废旧衣物的回收再利用形成一种风尚。建立多种回收渠道是开展废旧衣物回收再利用的基础。
(3)民众观念落后:目前国民大多数观念落后,旧衣物再循环意识较薄弱,导致废旧衣物多半是被扔掉而不是用于回收或捐赠。
三、废旧衣物回收再利用的实施建议
根据实际情况与现有条件,我们没有办法去改变市场上衣服设计的面料,也没有办法阻止快时尚的流通,但是我们可以对低碳的倡导改变人们的生活模式和消费理念。通过项目实践,针对废旧衣物循环再利用方法,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1、材料的循环再利用:任何衣物都是由一种或多种可认知的面料构成的,衣物被废旧之后,其构成衣物面料的材料本身的性状并没有发生改变。可以通过政府部门明确政策保障,建立有效激励机制,积极推进废旧纺织品回收再利用技术的研究与开发,鼓励并推动企业开展旧衣物回收再利用。
2、功能的循环再设计:功能的循环再设计就是指在发挥服装原有的功能的基础上,运用它的造型对其进行再设计,发展出多样组合方式的变化,并构成可以适应各种形态的多样化的产品。在大多数废弃服装中,它的口袋、腰头等部分都可以拿来利用。通过将艺术造型方法和创新的思想运用在这些废弃的衣物上,重新定位它们的使用功能,利用拼接、打破、解构等手段赋予它们新的形态,为这些废弃纺织品带来二次生命。
3、道德情感的循环再利用:世界各地尚有大面积的贫困地区与贫困人员,需要全社会去帮助,与其衣物废弃后直接丢弃或掩埋还会对环境造成不良的影响,不如捐助给需要帮助的人。而废旧衣物回收再利用恰好解决了他们的烦恼,既能助人为乐又为环保事业做贡献,两全其美。这里就需要制定针对旧衣物回收再利用评价体系,设立规范的废旧衣物回收机构与回收渠道及健康的运行机制。
四、结语
让淘汰的废旧衣物重新实现利用价值,不仅仅是实践了绿色低碳环保的生活理念,更是助人为乐的爱心体现。当然这也需要全社会形成氛围,只有大家都参与进来,才能使这项环保的事业持续开展下去,有效第减少可再生资源的浪费,进一步促进我国走向低碳环保的资源节约型社会道路。
本文为2011年度绍兴市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基于“低碳·快乐·时尚”理念下的废旧衣物回收再利用的实现与研究)成果。
篇9
一、活动概述
1.活动目标
(1)向社会倡导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崇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行动。
(2)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为实现这一目标,活动中进行了功能分组,见下表。
■
2.各组体会
(1)资料收集组。
王同学:对于低碳理念,我们小组的成员开始也是一无所知。但是,网络、报刊、杂志帮上了忙。根据检索的资料,综合诸多媒介的表述,运用平时所学说明文作诠释的方法,我们拟出了低碳经济、低碳生活的概念。
陈同学:我原以为没水喝,是离我们很遥远的事情,但看了盐城水污染事件的视频后,我有很深的感触。还记得父亲讲的他小时候在河里游泳嬉闹、捞鱼摸虾的那些故事,每每想起,总觉得那是一些多么令人神往的童年趣事呀。
(2)问卷调查组。
郭同学:一组组的调查数据用事实告诉了我们,在我们这个地区,绝大多数人对“低碳”这个词很陌生。即使有少数人知道,也仅仅是听说过而已,并没有真正理解它,更不用说具备低碳意识、有低碳行动了。
方同学:我想,不就是找几个人填一下嘛,这有什么难的?看见一位做生意的大叔,我就迎上去对他说:“哎,帮我填一下。”结果他像看怪物一样看着我,惹得同组的同学捂着嘴笑得直不起腰来,我还真有点不好意思。通过这次问卷调查活动,我感觉到在社会生活中,要想很好地和别人特别是陌生人沟通,就要有技巧。
(3)宣传创意组。
周同学:最基础的低碳生活理念是低耗能、低排放、低污染,我们如果进行垃圾分类投放,就能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同时又能宣传和体现低碳生活的理念。于是,我们在全年级发出了垃圾分类投放的倡议。
郭同学:为了进一步宣传低碳生活,让低碳理念深入人心,我们小组的三位同学还编了快板呢。“竹板一打咯喳响,各位听我说端详,低碳经济要发展,低碳生活要提倡。低碳经济是什么?首先必须搞清楚,低耗能、低排放、低污染,抓住基础不能放。”
(4)采访报道组。
崔同学:我们首先采访了丁校长。从丁校长亲切的话语中,我听出了他对践行低碳理念的热忱,感谢校长对我们这次活动的支持。
杨同学:我们还采访了东台市环保局宣传教育科的王科长。他结合实际从工业、农业、生活等方面介绍了政府在节能环保、倡导低碳经济等方面所采取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并对我们的活动提了一些指导性的建议,这让我们受益匪浅。
3.活动评价
从学生们真切、深刻的分享话语中可以感受到本次活动效果良好、意义突出。正如东台市环保局薛局长所说:“这是一次成功的综合实践活动,多彩的活动形式以及活动中同学们所展示出来的热情深深地感染了所有人,这次活动的开展是非常有益的,希望大家能将活动继续深入下去,让低碳理念深入人心。”
二、活动小结及反思
1.小结
回顾整个活动过程可以发现,本次活动遵循了“服务—学习”的理念,实现了预期的目标。服务学习促使学生自主规划、积极尝试,努力调动自己多方面的知识、技能,学会处理实际问题,为社区提供积极的服务,在此过程中体验成功,理解概念并形成自己的概念体系,形成对社区的归属感与责任感。
2.反思
篇10
关键词:低碳;新农村住宅
1 引言
哥本哈根全球气候大会,把低碳经济理念推向了社会发展的前沿。中国政府已承诺,到2020年,将单位GDP的碳排放量比2005年减少40%45%。
2005年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前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农村的住宅建设将会不断扩大。因此重视农村的住房建设,利用政策、经济、科技等途径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将对实现我国减排目标,推动低碳经济进展起到重要作用。
本文从低碳角度出发,对新农村住宅建设所面临的低碳化问题进行思考,探讨新农村住宅建设的低碳化发展策略,并提出若干建议。
2 新农村住宅建设的背景
我国农村人口基数大,住宅总量大且增长速度快,其在建设、使用过程中消耗了大量能源,碳的消耗与排放量与日俱增,这在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尤为突出。
2005年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并指出:长期以来农村房舍、街道建设缺乏规划,污染问题凸显,并要求在新村镇建设过程中,做一个长期规划。在《纲要》的指导下,各省市纷纷制定了相应的新农村建设规划方案,要求组织设计一批平面布局合理、功能齐全、节能安全的设计方案,引导农民应用新技术、新材料,建设新型住宅。
在这样的背景下,探讨农村住宅设计的低碳化途径,加强农村节能减排,尽量减少建筑建造、使用全过程中CO2的排放,对推动我国新农村建设的低碳化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2 传统农村住宅建设模式
传统农村住宅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技艺,且选址考究,注重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一些构造作法节能环保,且具备很强的适用性,具有诸多优点。但由于农村住宅普遍缺乏技术支持,且配套设施不足,从而导致房屋采光、隔热、排污等不合理,功能区分粗略,卫生条件差。下文中详细分析了传统农村住宅建设中的优点及不足,为我国新农村住宅建设的低碳化发展提供借鉴及参考。
2.1传统农村住宅的优点:
2.1.1就地取材、造价低廉
传统农村住宅一般采用地方建筑材料和结构形式,有造价低廉、取材便利、可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的优点,选取地方材料可以降低运费、节约能源并减少运输过程中对大气及生态环境的污染,不仅降低了施工阶段的造价,还减少了使用过程中的维护费用,有利于环境保护。
2.1.2因地制宜、减少工程量
传统农村住宅选址考究,注意因地制宜。建筑或沿山脚蔓延,或顺溪流平伸,或随坝场向四面扩展,因势利导,最大限度地利用地形从而减少工程量,降低成本,节约能源。
2.1.3部分构造作法节能环保,适用性强
传统农村住宅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技艺。一些构造做法在降低建筑能耗方面起有重要作用,且在当今仍然有很强的适用性。例如:利用住宅的两面坡屋顶与屋架水平吊顶之间构成一个三角形的封闭空间,冬天保温、夏天隔热:采用整体抬高半层的方式,下部空间作为储藏、工作间等用途,同时可以起到防潮、保温作用。
2.2传统农村住宅的缺点
2.2.1空间、土地、人力等资源浪费
我国农村住宅建设多为村民的个体自发行为,很多地区没有乡镇总体规划,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加上长期以来,农村住宅建设的粗放管理使住宅建设极其分散,杂乱无序。不少农民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在经济好转的情况下,建新房弃旧房,一户多宅,使得占用良田、浪费土地现象严重。
另外,由于农村住宅建设普遍缺乏技术支持,大量工程无证设计、无证施工,导致现有农村住宅功能落后。不少地方依然沿用20世纪50-60年代的房屋格局,不符合现代居民的生活习惯与要求。且有些居民的建房观念落后,一味追求传统的建筑格局或是按个人意愿进行设计,造成功能交叉、空间划分混乱,大多数农民住宅存在着“大而不当”的问题,这也是导致空间和土地浪费的一个重要原因。
再者,从房屋的施工看,传统农村均以家庭为单位,建筑规模小,建设时间短,很多地方没有专业的施工队伍,通常是在村里找几个泥工、木工师傅凭借自己的经验来修建房屋,建造技术落后,导致施工周期长,物料采购、运输、人力上都存在极大浪费。
2.2.2基础设施落后,环境污染严重
由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配套设施相对缺乏,从而导致不容忽视的环境污染问题:农村每年产生约1.2亿吨生活垃圾,几乎全部露天堆放,脏乱差现象严重;生活污水每年超过2500万吨,随意排放,对周围河流、湖泊污染加重;居民生活取暖排放的废气对当地的空气也造成一定污染:当前农村大部分畜禽粪便等各种垃圾都被直接排放到环境中,不但造成禽畜粪便和人粪尿的严重浪费,还对水体、土壤、空气等造成了极大污染。
2.2.3建筑能耗高,再生能源的使用率低,缺乏节能理念和措施
由于长期以来农村没有相关的节能标准、公众对节能的重要性缺乏足够认识、农民建造技艺落后等原因,农村住宅建设中对墙体、屋顶、窗户、地面采取的节能设计和措施滞后,有的甚至空白,导致房屋的采光、隔热、排污等很不合理。防漏、防潮、保温等性能差,住宅建成后的使用和维护能耗大,不利于维护绿色生态环境。
另外,据相关调查,我国农村在生物质能、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使用上,只有太阳能的使用率高一些,其他能源的使用效率都较低,且绝大部分的生物质材料用于炊事,造成大量能源的浪费,不符合农村建筑的可持续发展要求。
3 新农村住宅建设的低碳化途径
新农村住宅在设计和建造的过程中,应对传统农村住宅持批判继承的态度,保持其低碳性的作法,并对其不足之处进行改善。前文中已分析并总结传统农村住宅的诸多优点,在新农村住宅的建设过程中,要对当地居民的生活和居住建筑进行深入研究,充分发掘当地的建筑文化,传统农村住宅长时间积累的丰富建造经验与技艺,是新农村住宅建设的基础。同时利用政策、经济、科技等途径,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推动低碳经济在农村的发展。
3.1科学合理规划
农村生产生活的基本单元是以家庭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在设计中可以采用组团式的布局方式,形成具有层次的空间构成模式,既符合传统农民的生产关系,又有利于土地资源的保护和产业的集中。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施工,改变以家庭为单位的零散、粗放的建筑施工,以便从住宅的施工、使用、回收利用各
环节控制农村住宅的高能耗、高排放问题。
3.2从住房的建设、使用等各环节控制碳排放,建立资源循环利用的设计理念
农村住宅设计中,需考虑资源循环利用,建立物质、能量循环体系。在规划设计阶段,考虑耐久性、构件易拆除更换等资源循环措施;尽量选用低碳建材,就近取材、集中用材,降低运输成本。在施工生产阶段,考虑废料回收后进行再加工形成新材料加以使用,例如可采用钢结构、新型墙材、石膏砌块等可回收建筑材料,提高资源利用率。在住宅使用阶段,可对农民生活的废弃物进行加工,生产沼气,形成资源的循环利用;合理设置建筑门窗,引入自然通风,以满足室内换气和通风散热的要求,又要保证建筑物密闭性,避免空气渗透造成热损失。充分利用自然采光,消除采光死角,减少照明能耗。在住房隔热方面,改善建筑物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减少围护结构的室内外传热,稳定室内温度,减少能量损失,进而减少采暖、制冷等设备的能量消耗。
3.3推广低技术措施,实现生态节能设计
3.3.1保温隔热技术
房屋的体型设计需紧凑,力争最小的建筑体型系数,以减少室内外的热传递。在一些条件合适的农村地区可使用乡土保温材料来达到保温隔热的效果,如农作物纤维块、草泥粘土等建筑材料,具有施工简单、价格低廉、坚实耐用等优点。另外,设计上可采用墙体绿化及种植屋面,或者结合构造采用屋顶架空层,来改善房屋的热工性能。这些措施均能达到间接减排的作用。
3.3.2自然通风技术
自然通风技术可有效改善建筑热环境、节约空调能耗。通过合理的场地设计和建筑设计,调整建筑物的朝向、平面布局及空间组织,利用地形、植物等并结合传统的自然通风手段,使通风形式多样化,如天井、冷巷、廊道等,以取得良好的通风效果。还可利用烟囱效应于建筑高处和低处开孔形成竖向通风,或结合当地气候条件采用通风屋顶、首层架空等设计方法,来加强通风效果,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
3.3.3自然采光技术
农村建筑面积小且分散,利用自然采光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通过合理布置建筑朝向。房屋坐北朝南排布;合理设计房屋尺度,减少建筑体型系数:南窗设计成利于采光的大窗等方法,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自然采光,节约电能和其他常规能源。
3.3.4太阳能、生物质能综合利用技术
根据当地自然条件,选择太阳能以及沼气作为主要的可再生能源。目前,太阳能技术发展迅速,已有不少应用成果。利用太阳能集热装置或太阳能电池板,为住宅提供能源,可降低常规能源的使用比例,减少CO2的排放量。我国农业废弃物资源丰富,推广使用生物质能是保护环境、提供能源、保持农田可持续发展一举三得的措施。目前的沼气技术,具有成本低,操作简单等特点,应用情景良好。住宅结合沼气工程设计,把生活、生产、能源、环保等因素综合考虑,达到物质经济最大限度地循环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