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单位财务制度范文
时间:2023-06-04 10:03: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行政单位财务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是指对于行政事业单位的日常工作中的财务收入、支出、预算、分配等方面进行全程的监督和管理。《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以及《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颁布实施也让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有了一个基本的准则及管理体系。这也是我国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以及社会发展与国际接轨的需求。对比旧的管理制度,新的管理制度体系与准则更规范、更具体、更具备原则性。但是,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和经济改革步伐的持续前进的大环境下,行政事业单位的内外环境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因此,在服务对象以及服务方法也必然要发生很大变化。取得与支出资金的渠道、方式也与过去有比较大的不同。有鉴于此,新时代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应遵循更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原则,从管理层次、管理要素以及管理内容各方面建立更适应新形势的体系。我们也可以从行政事业单位中对于财务管理以及资产管理两个方面存在的问题来分析现今财务管理制度的现状。
(一)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所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财经纪律观念淡薄, 相关财经法律法规制度执行不严格, 在日常办公中依旧是按照以往的习惯、经验来处理问题,对于财务管理程序、手续和规则不去严格遵守。
2. 财务工作缺乏持续以及连续性,经常存在财务人员变动的情况,客观事实上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造成了不小的阻碍和波动,也是形成死账、烂账的原因。
3. 一些单位对于现今财务管理中支票、发票的管理严重不足,没有严格按照财务管理制度制定相关的票据管理规范,即使制定了相关制度也没有严格实施到日常工作活动中。
4. 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制度的更新和修正往往不够及时,管理制度的落后容易导致出现一系列财务问题和纠纷。
(二)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方面的现状及问题
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 货币资金的管理存在漏洞,导致资金管理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例如一些单位的出纳、会计等职业存在一人身兼的情况,并没有按制度严格分离,且单位对出纳的工作监督管理不到位,对库存现金的清查盘点不严格。公款私存、白条抵库以及大额资金流动使用现金支付等现象依然存在,例如:各类行政事业性收费、罚没收入等资金收入不入账,租金、抵押款等本应列入单位财务会计部门账内或交存专用账户的资金收入未及时入账,通过虚构支出、资金返还等方式将单位资金转入财务管理账户外的私人账户设置小金库等现象。
2. 固定资产管理不规范,目前仍有许多行政事业单位对固定资产的流量和存量管理不够严格,普遍存在轻管理、重构建的情况,固定资产的维护、使用、出借、调拨、报废等等方面的管理不规范,导致使用效率低下以及资源浪费等现象的普遍存在。造成了国有资产的无谓流失。
二、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进行完善和加强,建立有效的互相约束和管理机制在国家宏观管理机制和相关规章制度下,行政事业单位也要因地制宜、对症下药,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和存在的漏洞等方面, 建立切实可行的会计核算流程和财务管理制度, 进一步完善对于财务管理方面的管理机制, 并在日常管理和监督工作中严格执行。对单位财产的审批流程,现金的管理,审批权限的制定,财务预算及计划的制定实施,资金的支出、收入、筹集使用等等方面,都应有具体且明确的规定。并且遵循可操作性及适用性原则, 在财务制度条文制定的表述上尽量做到通俗易懂,一针见血。并且能够紧密结合日常会计核算的内容,避免空话、虚话和套话。单位流动资金、固定资产等都必须定期审核,必须做到账账相符。并且应定期对单位会计核算流程以及财务管理制度的执行效果进行评核, 做到及时更新以保证不落后于国家财经法律法规的相关变动。
(二)完善的资产管理制度,是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重要的一环第一,加强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根据相关规定《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和《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所列条例对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列出健全的管理制度。第二,管理制度中包括国有资产登记制度、财产清查制度、固定资产入库验收规范、制度等,以及单位固定资产的监督管理制度,严格确保实行,以确保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完整与安全。
(三)强化预算管理,加强预算约束力度与核算精确性在行政事业单位日常财务管理工作流程中对收入支出资金预算的制定和执行消耗了非常大的工作比例,可以看出,预算管理在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所以,不仅在编制预算时要尽量精确,还应加强预算制定和执行的监督力度,保证在预算的制定和执行情况一整个工作流程顺利进行,并且不偏离实际。绝不能出现只重预算执行、忽视编制和评价工作的现象,另外,加强细化预算收支项目,贯彻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措施,保证预算与实际基本相符。
(四)强化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队伍建设,确保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1. 在行政事业单位中,各部门领导应主动发挥带头作用,组织学习财务管理制度以及国家相关的财务管理法律法规,并认真贯彻到平常的工作中,能够充分认识到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在日常工作中切实、认真的履行财务管理制度。2. 提高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人员素质教育水平,定期组织单位中财会及审计人员学习,不断提高财会及审计人员的各项素质,在今后的财务管理工作中更加得心应手,且能够严格遵守财务管理制度相关规定,在财务管理日常工作中严格按照相关制度施行。定期举行相关的业务培训,加强财务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更新知识结构,提高业务和政策水平。保证整个财务管理团队能够适应新时期财务管理新形势的需要。并对表现突出的人员予以相应的奖励。
篇2
第一,与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相结合,加强管理。
一是随着高端电子科技的应用,银行业获得巨大的发展。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同一家银行不同网点的通存通兑、不同家银行银联卡的通存通兑等新的银行服务形式越来越普及,安全度也越来越高,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可以利用银行高科技的电子货币产品,改革现行的财务报销制度,加强对现金的管理,从而加强对预算实施情况的监督,杜绝利用职务便利虚报销,假报销的不良现象,实现对预算编报情况的评估,进一步确保预算编报的科学合理,确保预算的认真施行。现行的财务报销制度是由出纳将现金从银行取出进行分发,新的报销制度可以不用去银行取现,直接将报销金额打人报销人的银行存折或卡。可以开设专门为在行政机关工作的人员报销使用的银行存折或卡。
二是具体实行措施。与银行签定协议,确保卡的使用性能,并约定将卡的利息由银行自动转存入相应单位账户。按报销制度的规定完成相关财务审批手续,由出纳向银行申请财政用款额度,再将录有报销人姓名,卡账号,报销用途,报销金额的盘拷给银行,由银行,取得的回执作为会计凭证与报销单一起装订保存。开卡的人员。如果是市一级的行政机关,机关工作人员需每人开一张卡,二层机构的机关领导成员需每人开一第卡,此外二层机构报账员开一张卡,基层机构报账人员开一张卡。报销。市一级机关的会计将需要提现报销的会计赁证交由出纳,出纳根据会计递交的会计赁证,制作包含开卡人姓名、卡号、用途、金额的电子表格交由银行,将报销金额打人相应报销人的公务员卡。二层机构的报销是由报销员将报销用的会计赁证按级别上报审批完成后,交由上一级机关报账,再统一由市一级机关的出纳将报销金额打人报账员的卡。加强核对,分清职责。会计负责审核用途及金额是否与报销单一致,出纳负责审核报盘是否与回执一致。财务主管定期不定期限进行审计检查,并对不符负总责。加强监督。每一季度要求银行打印所有公务员卡的入账情况,报账员的卡还应打印出账情况,并要求有电子版应该注意保存,一年的数据还应刻录成光盘作为会计档案。由会计核对二层机构报账员及基层机构报账员的公务员卡使用情况,如是否及时将报账款项进行分发,二层机构的报账总额是否与基层机构的总额一致,并抽取一些报销单据进行检查,有瞒报,虚报,乱报现象应立即向财务主管领导汇报。规范款项用途的编写,便于日后的查询与核对,同时有利于对报销款项的分类与汇总。通过对卡对账单的分类排序,将各类现金款项分类汇总,加强对预算执行情况的监督和当年度预算编报情况的评估以及作为下一年度编报预算的依据。
第二,规范财务报销程序。
一是规范发票报销行为与手续。列入政府集中核算的单位凡报支金额在100元以上的一律要使用税务发票或省财政部门监制的票据。个别特殊情况的,要经单位监督小组负责人审核签名、主要负责人签报后会计核算中心每月集中一次提交监察室核准。规范公款报销凭证,确保发票内容真实,报销手续完备。会议赞报销要按规定编制,按审批权限报批,并附会议通知文件、参加会议人员名单、会议结算清单和会议费发票;接待费报销要实行相关制度,附正式发票和接待费用结算清单,且每张发票都要有经手人、审核人的签名;车辆维修要有审批单;房屋修缮要有具体的造价、审核、依据、验收手续等,发票票面金额超1000元的,应有经手人、财务人员签字,交由单位监督小组审核,且报支时要实行转账,不能用现金直接支付。
篇3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
一、当前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单位预算管理意识不强
集中表现在部门预算编制时粗糙、不全面;在预算执行过程中,一些单位不分轻重缓急,资金移用现象屡见不鲜;更有一些单位,完全没有部门预算概念。诸如此类,消耗了政府微薄财力,削弱了政府集中财力办大事办要事的能力。
(二)单位绩效观念较差
首先表现在改善办公条件时不考虑支出性价比,追求档次、讲排场,造成功能过剩浪费。其次,在安排支出时,不考虑经费能力,对旅游考察、培训、招待费等福利性支出控制不严,挤占专项资金等。
(三)内部财务管理松懈
行政事业单位往往不重视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对不相容岗位没有分设,个别单位甚至出现会计出纳一人兼职的现象。有些主管部门领导尤其是分管财务的领导忙于自身事务,对下属单位疏于管理和监督。
(四)资产管理薄弱,管理方式亟需创新
资产管理是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一个比较薄弱的环节。主要表现在:一是资产账实不符。如某机关大楼,投入运行已愈十年,而其资产至今还没有在单位账中反映出来。二是资产收益处理违规情况较多。2010年,审计部门查出的某单位将房屋租金17.1万元、固定资产变价收入3.3万元转入工会,用于发放职工慰问金、节日补贴、旅游费等。三是部分单位资产使用效益低。四是资产处置不规范。有些单位对资产处置未实行公开制度;有的闲置资产长期不处置,造成无人管理而毁损。
(五)纳税观念淡薄,造成税收流失
随着经济的发展,许多行政事业单位有了不少的应税收入,如出租房屋、门店,将单位内部食堂承包给他人经营等,部分单位在取得这些收入时,未向税务部门缴纳相应的税费或没有缴足税费。此外,随着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的增长,大部分单位未按规定足额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
另外,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上还存在违规对外借款、担保;违反政府采购规定自行购置物品;乱收费;凭借权力截留下属单位资金;会计核算不规范,反映的会计信息不真实等其他问题。
产生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单位领导财经法纪意识淡薄,对财务工作重视不够。这是当前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问题发生的主要原因。很多单位领导认为只要不把单位的钱装进自己口袋就行了,其他的都不重要。二是有些单位在任用会计人员时,没有考虑到会计工作的特殊性,任用一些连最基本的财会知识都不具备的人员担任会计,编制出的会计凭证、登记的账簿、报出的报表无法满足单位财务管理的需要,对财务管理相关政策规定不熟悉,对发生的经济事项不能作出正确判断,不敢对违纪行为提反对意见,也不及时报告,失去了会计监督的作用。
二、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建议
(一)进一步提高对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重要性的认识
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提高资金的运行效率和使用效益,是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的重要目标。各部门、各单位应站在战略高度支持单位健全内控制度,加强财务管理,确保禁令畅通;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要通力协作,努力构建财政――主管部门――单位三级财务管理体系,按照各自的职责,履行好相应的管理权限。
(二)进一步完善预算管理,着力提高资金绩效
一要增强单位财务预算管理意识和预算管理能力,把有限的资金用在最急需、最有效的地方,切实提高资金绩效。二要扩大单位部门预算管理范围,将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活动置于“阳光”监督之下。三要适时完善财务管理,根据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支出实际,结合存在的问题,适时修订相关支出标准和指导规范,如差旅费标准、车辆费用定额标准、办公装修标准、设施配备标准等,使单位财务支出管理有章可循。
(三)进一步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提高资产使用效益
一是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资产管理,理清资产存量;二是整合财政资源,及时发现闲置的资产,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益;三是对资产进行规范化、透明化的管理,提高其使用绩效。
(四)建立激励与约束并存的财务管理机制
当前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活动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自,干部职工个人利益也随经济发展得到了同步提升,为保持长远的可持续发展,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活动中暴露出的一些突出问题,有必要建立和完善制衡机制,规范行政事业单位财务行为:一是规范各类考核奖励,适时出台收入调节办法。由政府牵头,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各项考核奖励政策进行清理归并,同时为合理调节收入悬殊差距,在适当时候对奖金福利发放超过一定额度的单位实行平峰填谷,控制个别单位收入分配的过快增长。二是清理各单位自行发放和提高标准的各类补贴,对巧立名目和超标准发放的各项补贴福利要予以追回,上缴财政,以规范奖金补贴行为。三是建立单位财务重点支出统计报告制度,特别要对个人奖金福利、单位接待费、旅游考察费、车辆费用等指标进行定期统计分析,控制支出总额,防止腐败和浪费。四是健全单位财务收支分析制度,当单位财务收支赤字或发生不平衡时,应暂停发放奖金福利,并从严控制其他一般性支出。五是推进资金使用的效益审计和绩效评价,近年来推出的效益审计和绩效评价工作给有关单位敲响了禁钟,一些单位已认识到管理好钱用好钱的重要。六是对有关单位重大资金的使用情况向社会进行公示。
(五)健全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监督体系,严肃处理违法违纪行为
健全财务监督是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有力保证,现阶段在巩固监察、财政、审计等国家监督基础上,还要加强部门单位内部审计监督,建立健全国家、单位、社会三位一体的财务监督体系;要充分利用现行会计集中核算的优势,凭借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实行重点监督、专项监督与日常监督的有机结合,提高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规范化水平;要以贯彻执行《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为契机,加大对违反财经纪律单位以及单位负责人和相关责任人员的处罚力度,对查处的违法违纪案件要在媒体曝光,以起到有力的威慑作用。
综上所述,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随社会经济发展而不断的变化,财务管理的手段也需要不断的创新。随着财务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笔者乐观的认为,行政事业单位现有的问题会逐步得到解决。
篇4
一、基于新会计体制背景下财务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
事业单位与企业单位有所区别,并不以盈利为主要工作目的,多属于国家行政单位,主要职责为履行政府部门在社会、教育、科研等领域的建设职能,是服务性的单位。事业部门的财务管理主要是对服务项目的资金进行统筹、管理、记录、核实等工作。由于财政收入、支出与国家财政管理体系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单位的财务管理体系应在保证高效性的基础上,确保收支平衡。然而,财务部门在事业单位体系中的管理模式仍旧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新旧制度之间的过渡衔接问题
新会计管理制度的颁布与实施,使得现阶段适应原有会计管理规定的财务人员,需要对新制度重新进行学习、适应。与此同时,新颁布的会计管理制度相较于过去的管理规范来说,对财务问题进行了细化。新旧制度衔接过程中的问题具体表现为:原有的财务项目余额结转缺乏规范性,没有对账目进行底稿记录;对项目经费没有进行制度大类划分,如按照科研与非科研、行政管理以及后勤保障等支出内容进行项目归类。在实际账目管理记录过程中容易出现账目混淆的情况,也不利于后期的对账、清账;报表数据收集、归类、处理过程中,出现漏报、错报的现象,导致财政统计出现偏差等。针对以上几种问题,相关财政部门应及时采取措施规范财务管理工作,在保证事业单位资源合理配置的同时,充分发挥行政部门的社会服务职能。
(二)财务人员的专业化水平参差不齐
在事业单位的财政部门中,人?T的变动小,流动性不强,职工之间的年龄差距较大,实际业务处理水平有所差距。入职时间较长的员工对新制度的接受度不高,习惯以原有的财务处理经验解决问题,因此存在观念较为陈旧的问题。与此同时,新入职的员工虽然具备较强的理论知识,但实际的业务处理存在实践经验不足的情况。除此之外,由于缺乏竞争性,事业财政管理阶层与职员积极性不强,组织的新制度培训工作效率不高。
(三)财政部门的管理监督制度不健全
财政部门是保证事业单位项目经费,为社会服务提供经济支持的部门。因此,在发挥财政部门职能的过程中,要对财务状况进行全面、系统的监督管理。然而,部分财政单位的管理监督机制仍旧存在着不合理的情况,实行的管理规章缺乏针对性与实践性,不仅造成了财务项目支出不明确、实际使用缺乏计划性与可行性的不良后果,还会模糊了年度预算的功能,使得财政出现项目统筹不全面,制度执行力度不足的情况。这种对财政资源的浪费,导致了事业单位一些项目预算超支,而部分环节经费紧张,无法实现服务社会的根本目标。同时,还存在收支管理、记录流程监管不严,项目建设单位随意扩大财政支出范围,项目资金难以真正的专款专用等问题。监督管理机制的漏洞,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巧立项目套取资金、挪用款项、资金挤占等状况出现的可能性。
(四)单位内部财政业务流程不规范
事业单位的重要资金收入来源包括财政与自有两部分,因此,财政管理规定的改革,也使得单位资金的实际核算工作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财务管理的会计、报账、核算等项目的分工不明确,权责模糊。部分银行会将印鉴交由出纳保管,这种情况不仅会造成财政管理的安全隐患,还使得单位的项目责任难以划分。部分单位的款项没有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清账,使得一些借款时间过长,超过催缴的有效期限,出现坏账,造成财政损失。
二、保证新形势下财务管理效率的有效举措
为进一步提升财务管理的科学性与规范性,财政人员应该熟练掌握新的会计管理制度,树立严谨、正确的财政理念,明确各环节的责任划分,确保核算、报账等环节的规范工作,为事业单位的服务职能提供有效的保障。
(一)按照新会计管理体制设置不同科目
财政管理人员应该在充分学习新会计管理规定的基础上,按照规定内容进行业务处理,设置相关科目。与此同时,管理阶层也应结合财务管理的实际情况,增加、减少、拆分科目的明细,提升财政处理的效率。新会计制度区别于以往的财务管理规定,将单一的列支转变为根据业务性质划分的分类列支,具体项目包括科研、管理、后勤、支撑、离退休等七项内容。以支撑支出的项目为例,在进行年度收支处理时,应将支撑支出按照一定的比例转入到科研支出中来,然后开展年度的结转处理工作。在进行会计科目的编号设置时,不能全部打乱,应该按照单位内部的编号设定标记,便于后续会计凭证、账目查阅、账簿登记等工作的顺利进行,为财务系统的信息化管理提供便利。财务管理人员填写会计凭证、账目时,应同时填写科目的编号与项目的名称,避免只填序号不填名称的情况出现。值得注意的是,在新旧规章进行衔接时,应保留科目的底稿,方便后续查阅工作。
(二)提升财务工作人员的整体业务水平
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使得财务法规的具体管理细节被不断填充、更新,为此,财务部门的工作人员应该坚持学习相关的财政新规,填充自己的专业储备知识。管理部门可以通过奖励机制,鼓励财务人员不断的提升自己,将专业职称等级与工资福利挂钩。在单位内部定期邀请专家学者进行专业知识讲座,并鼓励员工在研讨会上进行工作总结,为新规定的推行打好基础。除此之外,财政工作人员还可以在提升财政业务管理专业水平的基础上,学习网络信息等方面的技术,将电子数据处理技术运用到实践的财政项目统计中来,保证数据收集、处理的全面性、便捷性,简化业务办理流程。采用以老带新模式,一帮一互助合作,将老职工的实践经验和新职工的理论知识更新联合起来,提升财务人员的整体财政处理业务水平。
(三)强化单位内部的财政监管力度
单位内部应建立以财务部门为核心的内部控制规程,对内部控制规程的总则、内部控制机制建设、各类业务内部控制等进行明确分工,将单位内部所有部门联系起来,加强风险防控、规范操作流程,如单位的部门预算业务,各个业务部门根据计划和任务上报预算建议书,需经过单位内部职能部门审核,财务部门负责全面审核,综合平衡汇总数据,上报管理层审核,审核后上报上级部门审批等。各个部门根据分工审核业务,排除风险点。将内部控制制度在单位内部宣传,使得单位职工全员积极参与,提高认识,覆盖单位层面和业务层面所有业务。
(四)将责任进行细分,推行岗位责任制
单位财务负责人应对财务人员进行明确分工,制定财务人员岗位责任制。根据财务人员的业务水平、学历、能力等情况进行分工,取其所长,补其所短。充分发挥财务岗位的传帮带作用,建立会计岗位AB岗制度,每个岗位应至少具备两名及以上有能力胜任的财务人员,能够保证主岗人员空缺的情况下,另一名替补人员可以及时补上,保证岗位的连续性。在岗位设置时,要遵循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原则,会计审核岗与出纳岗相分离,银行印鉴应各自保管,不得交于一人保管;预算编制岗与预算审核岗相分离,保证预算编制的科学性与准确性。会?岗位应制定定期轮换制度,做到一人可以胜任多岗,人随岗位的变动而变动,使每一名财务人员都是多面手。
篇5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 财务内部控制 监督机制 构建分析
对于目前我国的行政事业单位来说,在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上还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使行政事业单位在工作成果和效率上受到非常大的制约,同时也对我国财政部门节流任务的完成以及各个部门实施的预算制度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下面就来简单介绍一下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在财务的内部控制和监督机制的构建上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意见。
一、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在内部控制方面存在的不足之处
(一)内部财务控制和管理制度不够健全
首先在单位财务的控制和管理制度上,很多的事业单位并没有建立完整的,已经成文的内部财务控制和管理制度,在实际的操作中没有严格的制度作为依据,在管理上也是比较随意的,也有一些部门虽然有比较规范的内部财务控制制度,但是比较片面,在制度上有很多原则性的问题,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并不会起到作用。其次就是有些制定出的财务制度比较老套,并不能与实际的操作方法相适应,缺乏与单位的实际情况适合的对财务进行分析的制度。
(二)在会计管理的基础上还存在一些欠缺
很多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人员工作能力和素质较低,没有专业性的辨别和判断的能力,这样就造成在执行制度的时候会存在一些错误和偏差,最终对财务工作的效果和工作执行的效力产生了非常严重的影响,还有很多单位没有进行规范的财务岗位设置,会普遍存在混岗现象,没有将一些不相容的职位进行有效分离,存在一人担任多项职务的现象。在会计的核算上也存在不准确的现象,在对原始单据的管理上存在不规范现象,在科目的设施上也比较随意,不能严格按照规定出具会计报表,业务与会计核算发生的时间不相符。
(三)在财务管理上没有必要的风险意识
很多行政事业单位在财务的管理上没有一定的风险意识,也没有制定相应的应对风险的措施。有很多的行政事业单位认为自己属于政府的职能部门,主要的工作就是管理和公共服务,不能将上级所调拨的款项和资金用到规定的地方,有很多人会认为行政事业单位应该很少从事经营类的活动,根本就不存在什么经营风险,但是他们却对在工作中遇到的一些社会风险忽略了,没有进行必要的风险分析,也缺乏相应的应对措施。
(四)内部审计和监督机制比较薄弱
很多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和监督机构的设置没有实际作用,对日常的会计工作以及生产经营的活动也没有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由于这项工作主要是由各部门的领导来直接负责,所以就缺乏一定的独立性,使单位的经济行为不能得到有效约束。外部的监督机构受到弱化,没有对内部控制的失效者产生一定压力,各部门的工作没有进行相互配合,导致综合监督力量没有有效形成,对于预算单位财务管理的工作没有采用有效措施,对于查出的问题要也没有进行严格处罚,扭曲了执法刚性。
二、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部监督与控制机制的建议
(一)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并夯实管理基础
作为行政事业单位来说,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应当贯穿决策、执行、监督等全过程,覆盖单位的各种业务和事项,具有全面性。通过了解与调查,目前大部分单位内部控制制度还只是停留在会计部门的层面,对本单位业务流程和关键风险点的控制涵盖不全,对会计机构流程以外控制涉及较少或不全面,内部控制的互控、他控作用不明显,重要业务和高风险领域的控制不突出。完善的制度和合理有效的基础管理是事业单位赖以生存和发展所必备的条件,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针对于不同的单位,要实行不同的内控制度,因为各个单位都有其独立的运营机制和管理模式,想要实现效益的最大化,应当建立比较先进的半军事化的内部运营制度和扎实的管理基础,只有严格执行制度,单位的财务管理和运营才会畅通无阻。
(二)增强业务人员的素质和修养,进一步加大培训力度
无论哪一个行业,对于其员工来说都应具有一定的专业素质和道德修养,对于行政事业单位来说更是如此,这是最根本最起码的要求。要安排专业的人员对业务和会计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在熟练本职业务的同时更要加强个人素质的学习和提升,因为员工的素质和工作的态度将直接影响到其参与的工作的质量,因此作为管理人员一定要加强这一方面的培训监督,保证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强化内部审计和监督机制,充分发挥各主管部门的监督职能
由审计部门牵头的内控制度审计调查工作,拟每三年开展一次;各项审计活动应对内控制度的管理情况注重监督,形成长效监督机制;通过各责任部门的各类工作检查来监督制度的管理情况,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协调指导制度的建立与执行,形成对内控制度监督管理的长效机制。要进一步明确内部调控和审计的关系,作为审计部门则主要负责对管理的内部系统进行全面有效的再审计和再监督,还要在评审和监督中做到始终保持独立性,对于管理部门存在的内部控制上的缺陷要及时的进行督促,为内部控制部门更好地完善提一些可行性的建议。
三、结束语
内部控制制度是各个单位得以长久生存发展的重要竞争力,要在思想上充分认识,并且付诸于实际行动,发挥其重要的控制和监督职能。
参考文献:
[1]李晓欢.浅谈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的措施[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1(07)
篇6
【关键词】财务风险管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
一、理论概述
为了保证COSO新框架在我国得到广泛的推广与施行,国家相继颁布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与《企业内部控制规范》,这标志着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已经基本组建完成。《指引》的颁布使得《规范》的内容更加丰富,尤其是对企业风险的关注方面。有效的提高了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使得相关的法律规章制度可以在企业的日常工作中得到更好的贯彻与执行。由于我国的事业单位属于非盈利机构,而基于COSO内控新框架而颁布的《规范》,只是鼓励其他非上市大中型企业执行。所以,《规范》及其《指引》在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中是否适用,便成为了我们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
二、财务风险管理与内控制度之间的关系
财务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存在着区别,但是从目前的发展态势上来看,风险管理在发展中逐渐产生了取代内部控制的倾向。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控制范围方面,风险管理控制的范围更大,内部控制作为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内容必将受到风险管理发展的影响,不断被细致的划分开来。第二,内部控制的关注点主要在与企业的财务报告方面,而风险管理会在此基础上对非财务报告也进行关注。第三,财务风险管理的出现,使得原内部控制框架中的风险评估中的要素得到了有效的拓展,并创造出了以目标设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与应用管理等四个部分构成的主要因素。
在我国,财务风险管理机制开发的较晚,导致了我国的财务风险管理工作始终处在不断探索、谋求发展的阶段。在这个阶段,财务风险管理没有必要为了内部控制中存在着的缺陷而放弃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在研究二者之间关系的时候,我们不能因为二者之间的差异就将其区分对待,还要注意二者之间存在的联系,促进二者之间的结合。由此可见,财务风险管理工作是以内部控制为依托展开的,内部控制的目标则是通过控制风险来体现自身价值的。所以,要确保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得到切实有效的贯彻,就需要充分的考虑到预算资金财务风险管理的基本要求,并将其作为内部控制的核心构架来看待。
三、行政事业单位内控构建的方法
在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并不以营利为目的,其主要的目的在于创造社会公共价值,提供社会公共服务。因此,行政事业单位在内控建设方面的空间与企业存在着相当大的区别,而且其内容也并不简单。而《规范》与《指引》在颁布的时候虽然也可以适用于行政事业单位,但是其内容主要还是针对企业。因此在建设以财务风险管理为核心的行政事业单位内控体系的过程中,可以采用以下策略:
1.优化内控环境,加强风险管理意识
内控意识不仅是内控环境中的重要内容,也是确保内控制度健全实施的重要保证。对于行政事业单位来说,内部控制在行政事业单位中发挥的空间并不充足,很容易成为一种形式主义的代表。因此,要想保证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得到切实、有效的落实,就必须注重其内部软环境的建设。上到机关领导,下到基层员工,都要将增强风险意识,以增加风险管理的凝聚力作为工作中的重点,以保证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更为有效。具体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1)要培养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工作人员的风险意识,加强风险知识的培训,使风险管理在单位内部形成一种文化,建立良好的氛围。
(2)要明确风险管理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并签订工作责任状,一旦因风险管理方面出现了问题,对单位内部造成了损失,应当对责任人进行处罚,并对相关人员施行追加处罚。
(3)为了保证国家公共财产的安全不受损失,应当将行政单位的预算资金风险管理纳入机关目标考核的管理项目中。
2.在内控制度中,设定科学合理的风险管理目标
明确预算资金风险管理的目标可以提高内部控制的执行效率。内部控制的存在可以使预算资金的管理更为科学有效,避免了预算资金发生不必要的浪费与流失。行政事业单位在预算资金的使用上与企业单位有着本质的区别,行政事业单位是为了追求预算资金的社会效用最大化,而企业更加看重企业自身利润的最大化。因此,在设计行政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的时候,除了要将预算资金的合理性纳入目标以外,还必须要加强对预算资金的管理和国有资产的管理,以免由于疏忽管理造成的损失,而且要注重预算资金的使用绩效,避免资产的闲置与浪费。
四、结论
财务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在行政事业单位的日常工作中,虽然存在着许多区别与差异,但是二者是可以相互结合,互为指导的。因此,在工作当中,我们应该以预算资金风险管理为核心,有效的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要建立严格的财务预算控制管理体系,强化内控制度,提高办事效益,要保持财务风险管理的制约性与内部控制的监督性,使两者之间可以相互协同,共同发展。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工作人员的内控意识和职业素养,提高单位的整体形象。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行政单位 财务内控 制度建设
目前,行政单位的财务内控制度虽然取得一定的成绩,但仍有许多方面存在缺陷,如:财务制度不健全、会计核算不实、预算控制力差、财务风险防范能力偏低等,导致我国行政单位的财务内部控制管理的前景不容乐观。下面,我将对我国单位财务内控的现状进行具体分析。
一、行政单位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现状
(一)财务制度不健全,会计核算不实
行政单位的财务内控制度不完善,会计基础工作不到位是现在普遍存在的现象。有些事业单位的业务流程不规范,过于简单化,许多非税收入没有严格按照收支两条线进行管理,致使国有资产流失严重,许多国有资产私有化。有的行政单位甚至私设账外账,虚设财务报表,产生各种违法行为。同时,没有严格遵照“不相容岗位相分离”原则,比如,有的单位记账人员与保管人员为同一人,给单位的管理工作带来不便,也为单位资产安全埋下隐患。同时,财务会计基础工作薄弱。许多单位会计人员专业素养偏低,业务能力不高,缺乏责任感和法律意识。在实际工作中,工作没有明确要求,缺乏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没有制定规范的法律法规,财务制度随意性大,导致有的工作人员在财务核算上出现偏差,无法准确地追究相应的法律责任,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得不到保障。
(二)资产、预算管理不足,忽视财务风险评估
在许多行政单位,资产管理不清晰,财务管理与资产管理不一致甚至脱节,财务人员对资产管理现状缺乏全面的认识和了解,导致大量资产不实,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甚至有账无实,国有资产流失浪费严重。有的收入和支出管理不明确,随意扩大开支范围,虚报开支。单位预算没有计划性,有些预算措施也没有贯彻落实,现金使用管理缺乏严格的审批制度。另外,缺乏健全的财务风险评估体系。在行政单位,大部分领导干部享有特权,的现象屡见不鲜。考核制度不完善,从会计的角度看,考核指标的数字是通过单位的会计报表所得,可是,随着经济环境价格的变化,价格变动的市场时间是可以根据价格进行计算,即使在一张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上,资产形成的不同会导致报表时点上会计要素的价值与其账面价值的历史成本不一致,影响了资产增减变化的真实性。
二、改善行政单位财务内部控制的措施
(一)健全行政单位财务内部控制制度
首先,完善行政单位财务 内部控制制度,建立责任牵制制度,建立完善行政单位内部的稽核制度、内部审计制度和财务公开透明制度,明确划分职责权限,促使不同岗位进行相互监督。建立资产使用审批程序,确保资金来源、使用有帐可查。强化单位内部审计制度,单位领导需要加强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视,大力支持审计工作的开展,保障审计措施有效实行,确保使审计部门具有独立性,对审计部门审计人员严格审核,着重培养他们的责任心和法律意识,提高其专业技能水平。其次,加强会计基础工作建设。注重会计人员的素质教育,尤其是道德教育,会计人员应尽量使单位的财务信息全面真实、完整可靠。
(二)推动行政单位预算管理控制和风险防范体系的建立
科学的预算可以使单位资源得到最优配置,事业单位管理人员从思想上重视对预算的管理,制定严谨的科学的预算编制,对收入和支出实行统一管理,对各项目预算严格细则化,定期对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核查,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改进措施,提高预算管理的控制绩效。
建立健全财务风险机制。首先,建立高效的财务风险控制的机制,加强对企业风险的评估与控制,对财务风险主要做到事前、事中、事后全程控制。事前对某一项目的风险和收益通过概念分析法、风险决策法等方法进行权衡、分析, 制定较大弹性的措施方案,从而有准备地预防意外。在生产活动中,运用定量分析法对财务状况进行观察、计算、监督,及时调整方案,力争将风险降到最低。对于已经发生的风险,需要整理相关资料,建立风险档案,总结风险经验,避免再次发生同样的意外。其次,加强对财务风险的制度控制,主要有约束控制、激励控制、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等三个方面。内控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杜绝“特权”现象的发生,对于越权采购,有权拒绝受理,对于重大事项,集体探讨决定。通过绩效激励机制,可以有效地排除价格因素对单位资产价值变化的影响。另外,在单位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包括岗位责任制度业务流程制度收入审核制度支出审批制度凭证查验制度现金管理制度票据管理制度会计核算制度考核奖励制度内部稽核制度和内部审计制度等。
三、总结语
综上所述,单位的财务内控制度对单位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促进了资金的使用效率,提高了内部控制的管理水平。但是由于单位内部财务信息复杂多变、信息掌握不全和管理人员思想的局限性,使得单位内部财务控制管理困难,所以,出现内控管理制度不健全、财务风险加大等问题。因此,各行政单位需要不断加快内部财务控制制度建立步伐,综合运用全方位、全过程的管理模式,不断地总结经验,探索创新,逐步改善财务内控制度,促使行政单位健康有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晋建军.强化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控制度建设[J]. 中国经贸,2011.9(14):47-48
篇8
关键词:会计集中核算 存在问题 管理优化 方案设计
我国公共财政体系的健全,离不开会计集中核算制度的应用,为此我们要确保会计监督的强化,以促进行政单位内部资金使用率的提升,促进腐败现象的减少。为此我们对会计核算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进行合理分析,以找到目前工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采取措施,积极目前会计核算运作环节中的难题。
一、会计集中核算的特点剖析
会计核算集中核算制度是应用于单位资金使用系统的有效模式,它满足了行政单位的内部经济管理的需要,通过对相关环节的财产部门会计核算中心的设立,实行其内部系统的财务系统管理,它实现了对单位出纳环节、会计环节的取消,通过对报账员的设立,以促进行政单位内部的财务管理的发展。在此过程中,实现对会计委托记账方式的有效应用,实现会计核算环节、监督环节等的有效统一,确保行政事业单位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目前来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健全,我国的会计集中核算制度的基本运作模式日益发展,实现了机制环节的有效创新。
会计集中核算过程中,该模式实现了由单位内部财务管理到会计核算中心集中处理的过渡,缺了会计人员的独立性,单位领导阶层与会计人员之间没有领导联系,有效避免会计信息作假现象的发展。会计集中核算模式实现了会计监督环节和财务审批环节的相脱离,这种脱离,形成了一种有效的相互监督,行政单位拥有财务审批的能力,会计核算中心拥有会计监督的能力。这一系列的监督体系的优化,促进了会计集中核算模式的健全发展,此模式的不断健全,也促进了会计凭证业务和存放管理工作的相脱离。其中,会计凭证的处理权利由会计核算中心掌握,会计稽查人员按照会计稽核制度的相应制度规范,进行会计凭证任务的监督,确保财务管理环节的有效监督。会计核算中心在运作过程中,要受到不同环节的制约,比如财政内部的监督制约、各预算环节之间的相互监督。审计部门要做好审查环节的工作。实现对预算单位财务环节的有效控制,确保会计凭证任务的稳定运行。
2.会计集中核算模式的推动,促进了会计业务相关环节的公开,这促进了会计业务活动的透明性运行,一项会计业务的开展要经过相关会计人员,比如会计核算中心的审核会计、会计主管等环节,一些涉及资金较多的业务环节,还要经过会计核算中心相关领导的审批。这种业务处理受到各国环节的有效控制,能够有效避免暗箱操作,确保舞弊行为的减少。
二、关于会计集中核算存在弊端的分析
1.在会计集中核算过程中,也容易出现一系列问题,比如财务管理工作环节和核算工作环节的脱离,不能实现这两者的有效协调,在具体会计工作中,财务管理环节是由原单位掌握的,而相关核算工作却由核算中心的相关会计人员去执行,这不利于会计核算环节与财务管理环节的有效结合,不利于财务管理的有效展开。一般来说,行政单位的有效发展,离不开其内部会计核算环节与财务管理环节的结合,两者相互促进,而现在两者出现分离的情况,显然是不利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财务管理环节的稳定运行的。有些行政事业单位对此缺乏必要的认识,不能实现与相关环节的有效协调,从而导致了行政事业单位资金管理质量效率的低下。
2.在会计集中核算时间过长中,也出现了实际支出与财务支出标准较大差异的情况。这不利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对于资金管理的有效控制,出现相关规则制度落实不到位的问题,如何确保工作制度的落实,如何促进经费的节约,是摆在行政事业单位面前的关键问题,这个问题关系到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相关环节的稳定运行。
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也出现工作环节本身与行政事业单位本身规范制度相背离的情况,一些硬性的规则也不利于实际工作的正常展开,比如对超标开支的严格规范,不利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各个业务环节的正常展开。我们也要确保财务管理制度的统一规范性。确保其财务制度开支标准的统一性,以有效促进行政事业财务系统内部各个环节的有效协调,促进对超出规定开支的财务业务进行监督合适,严格按照财务制度行事,确保会计监督工作的稳定运行,以有利于减少腐败的情况。
3.我国的会计核算中心的相关操作环节依旧是不健全的。缺乏有效的监督,不利于实现对会计集中核算过程的整体环节的监督控制,出现核算中心对财务单位的监督职能的滥用情况,却难以实现对自身会计核算中心的有效监督。我国的会计核算中心的运行缺乏必要的激励制度,难以有效调动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也缺乏相应的会计人员考核与考评制度。 监督面难以拓宽,难于真正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由于核算中心人员有限,而财务单位又非常多,根本没有能力和条件对单位实施严格的会计监督。对行政事业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从形式上起至了监督作用,但由于各单位的财政自,资金使用权没有改变,核算中心会计人员只能从形式上认定凭证的合法性,这就给单位造成了可乘之机。
三、会计集中核算的优化措施
为了促进会计集中核算模式的有效推展,我们要进行预算会计制度的深化,确保相关环节的核算方法的更新,以满足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实行对实物资产管理环节、预算编制环节、备用金等使用环节的有效规划,促进会计核算中心相应环节的改革,确保预算编制环节与资金支出计划环节、实物资产总量控制环节的有效协调,促进行政单位的内部管理控制。合理设置银行账户,会计核算中心在央行开设预算内专户、在商业银行开设预算外资金专户、在商业银行开设财政专户,以便用于与财政国库、预算单位在行开设的财政零余额户、单位零余额户的清算。预算单位还应分别在商业银行开设单位零余额户、小额现金账户和其他资金账户。
篇9
1.会计工作的法规体系有所改变
原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法规体系为:《会计法》《事业行政单位预算会计制度》;新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法规体系为:《会计法》《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也即事业单位的会计法规在会计制度这一层次上已与行政单位会计法规相分离,并采用“准则”加“制度”的规范模式。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与行政单位会计制度相分离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纳为这样几个方面,即事业单位与行政单位:
(1)性质不同。即事业单位属于公益性质,行政单位属于政权性质。
(2)经济业务活动的内容不同。即事业单位主要从事事业活动,生产精神产品;行政单位主要从事行政活动,维持社会运转。
(3)财务管理的要求不同。即事业单位可以严格实行“核定收支,定额或者定项补助,超支不补,结余留用的预算管理办法”,预算一旦确定,一般不予调整;但行政单位则可能不一定能严格实行如事业单位的这种预算管理办法,可能需要根据行政管理情况的变化,适当增加预算的弹性,国家不能一天没有行政管理。
(4)对市场的依赖程度不同。即事业单位,尤其是有条件走向市场的事业单位,其对市场的依赖程度要比行政单位大,也即事业单位可能会有一笔数字较大的事业收入;但行政单位没有相应的“行政收入”,只有财政拨入经费。
(5)收支情况复杂程度不同。即事业单位收入来源多渠道,如有财政补助收入、上级补助收入、附属单位缴款、事业收入、经营收入等渠道,支出使用多用途,如有事业支出、经营支出、对附属单位补助、上缴上级支出等用途;而行政单位收入的来源主要依靠财政拨款,一般只有拨入经费和预算外资金收入,支出也主要是用于行政管理方面的支出,一般只有经费支出,行政单位一般要求与所属经济实体脱钩。事业单位实行“准则”与“制度”规范模式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纳为:
(1)事业单位涉及的行业较多,如科研、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行业在经济业务内容、活动方式、对财政拨款的依赖程度、会计核算的要求和会计管理水平等方面差别较大,必须有较高层次的会计准则规范,以确保各行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比性。
(2)会计准则由于其层次较高,因此,内容不可能具体,为便于实务工作者实际操作,就有必要再根据准则制定制度,制度就比较详细具体,基层单位可以依照其规定具体操作。改革后的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法规体系更加完善。
2.会计与财政的关系有所改变在《原制度》中,将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的内容混合在一起,如“第四章货币资金的核算与管理”,“第五章全额预算收支的核算与管理”,“第六章预算外收支的核算与管理”等等,内容杂乱。在《新制度》中,着重规范了会计核算工作,突出了会计核算的方法,而将财务管理的要求全部纳入《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和有关行业财务制度中。这样,《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与《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和行业财务制度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通过改革,会计与财务的关系得到了理顺。
3.会计主体有所改变在《原制度》中,将事业单位的会计主体认为是预算资金活动,即“以预算资金活动作为记账主体”。这使得事业单位变成了是国家财政的一个报销单位,事业单位加强自身经济管理的观念淡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第四条明确规定“会计核算应当以事业单位自身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为对象,记录和反映事业单位自身的各项经济活动。”这就从概念上明确了事业单位是一个会计主体。事业单位会计主体的确立,有利于事业单位加强自身的经济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同时也有利于事业单位以主体的身分参与市场竞争,谋求自身发展。可以认为,事业单位会计主体地位的确立,是这次事业单位会计改革的最主要的内容之一,事业单位会计要素的改变、会计核算平衡公式的改变、预算内外资金核算方法的改革以及会计报表的改变等,都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事业单位的会计主体地位。
4.确定了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在《原制度》中,只注重对具体会计核算方法的规定,没有对指导会计核算工作的一般原则作出全面而系统的规定。这种情况对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质量带来很多不利的因素。《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第一次集中、全面而又系统地提出了11条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这11条一般原则是:客观性原则、适应性原则、可比性原则、一致性原则、及时性原则、清晰性原则、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原则、配比原则、专款专用原则、实际成本原则、重要性原则。会计核算一般原则的确定,对于统一协调各部门、各行业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具有重要的作用。
5.会计要素有所改变在《原制度》中,设置了三个会计要素,即资金来源、资金运用和资金结存。很明显,这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事业单位围绕资金运动组织会计核算,不确立事业单位会计地位。《新制度》对此作了根本性的改变,确定了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五个会计要素。这五个会计要素的设置,体现了事业单位的会计主体地位,有利于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更好地满足各有关方面的需要,也有利于国际交流。
6.记账方法有所改变在《原制度》中,记账方法规定采用资金收付记账法。这与当时事业单位的资金主要依赖财政预算资金以及由此采用收付实现制的记账基础相关。《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第八条规定“会计记账采用借贷记账法”。改变记账方法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
(1)目前的事业单位已经形成收人来源多渠道、支出使用多用途的基本格局,经济业务越来越复杂,资金收付记账法难以适应,而借贷记账法有一套完整、严密而科学的方法体系,能适应新形势下经济与社会事业发展的需要。
(2)目前,企业会计通过改革,已经全部采用了借贷记账法,国际上也普遍使用借贷记账法,为与国内企业会计以及与国际会计交流方便起见,事业单位也采用借贷记账法非常有必要。
7.会计核算平衡公式有所改变在《原制度》中,会计核算平衡公式为:资金来源-资金运用=资金结存。该公式是一个资金平衡公式,无法全面、正确地反映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和收支情况,没有体现事业单位的会计主体地位。在《新制度》中,会计核算平衡公式为:资产=负债+净资产。采用这个公式不仅有利于在会计核算上能明确区分债权人权益和净资产的增减变化,而且还能全面反映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为政府提供宏观管理所需要的经济信息,为事业单位本身提供有利于加强自身经济管理的有用的信息,为有关方面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新公式体现了事业单位的会计主体地位。
8.会计科目的设置有所改变在《原制度》中,事业单位的会计科目按全额预算管理、差额预算管理和自收自支预算管理
单位分别设置三套会计科目,并且还按预算内资金和预算外资金分别设置两套会计科目。会计科目的设置不可谓不复杂。在《新制度》中,所有事业单位统一设置一套会计科目,即会计科目不再按三类预算管理单位设置,也不再按预算内外资金设置,而是按新的会计要素设置。这样设置会计科目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
(1)《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取消了三类预算管理单位的区别,所有事业单位可以认为全部是接受财政的补助,无非是补助金额的多少,补助的金额也可以为零。这样,在各事业单位之间,就不再是阶梯式的差别了,而是平滑式的差别,这有利于国家对各事业单位进行更为科学的经济管理。由此,事业单位的会计科目也没有必要再区分三类预算管理单位,分设三套会计科目。
(2)《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对事业单位实行“事业单位预算应当自求收支平衡”的做法,即事业单位预算内外的资金实行统一运行,综合平衡的做法。因此,会计科目也没有必要再区分预算内外,分设两套会计科目了。应该说,《新制度》科目的设置,比《原制度》更科学更简明。
篇10
1.违规处置国有资产。
一是低价变卖国有资产。个别单位以小车修理费高及耗油等原因,未经国有资产部门审核,将未达到报废年限的小车低价出售给相关单位和个人。此外,审计也发现,其他一些固定资产也因种种原因,出现同样情况;二是将单位用途不大的固定资产,随意赠送给相关单位,如:我们在某行政单位审计中,发现其将一台10万元余元的闲置设备,未经国有资产批准,随意赠送给相关单位。
2.国有资产账实不符。
一是个别单位部分国有资产划给下属单位使用。审计发现,某事业单位与下属公司国有资产理顺不清,部分国有资产有账无物,多年来,上百万资产无偿划给下属企业所有,账面未见国有资产租赁收益,该单位理由是支持企业改制所为;二是部分自行购置的国有资产未纳入固定资产账管理,形成账外资产,大大增加了国有资产流失的风险。审计发现,一些单位将购置的国有资产未纳入财务管理及未建立固定资产卡片;三是无偿赠送国有资产。审计发现,个别单位将购置的小车等国有资产无偿赠送给有利益关系的单位和部门,但财务账面未作处理,造成国有资产有账无物。
3.将房屋等国有资产无偿租赁给相关单位。
一是个别单位与原下属公司未完全政企脱钩,始终保持“明脱暗挂”关系。审计中发现某行政单位与下属企业“明脱暗挂”,将房屋无偿租赁给原下属公司,原下属公司则列支部分应由该行政单位承担的临时工工资等费用;二是个别单位将食堂、招待所等无偿承包给个人,单位则在食堂、招待所列支部分招待费,以冲抵房屋租金。
4.个人占用国有资产。
审计发现,部分单位因固定资产管理不善,公车私用的情况随有发生,部分电脑、照相机等办公用品也常为私人占用。
针对以上情况,提出如下建议:
1.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对财产物资采购、验收、领用和保管要建立健全严密、有效的管理制度,用严格的制度来约束人、管理人。
2.严格按照财务制度来进行固定资产账务处理,无论是自行购置的财物或是受赠的固定资产,一律按固定资产管理,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国有资产部门批准,不得随意处置及转借国有资产,对于已交付使用但未进行工程决算的新增固定资产,应按财务制度规定预估入账。
3.保管和使用人调离单位时,应及时办理固定资产交接手续,任何人不得自行处置、挪作私用国有资产。
- 上一篇:企业合规监管
- 下一篇:幼儿园老师备课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