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合规监管范文
时间:2023-06-04 10:03: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企业合规监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企业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规范化管理;建议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8-0191-01
一、前言
会计核算作为会计的一个基本职能,既是会计工作的重点,又是会计工作的核心。随着市场经济和国家经济的发展与完善,企业在面临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所以,要想使企业在挑战中获得发展的机遇,就应该对企业会计核算实施规范化管理。与传统意义上的会计核算相比,现代会计核算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对过去发生过的经济活动进行事后核算,还包括事中核算和事前核算。所谓事中核算,就是在计划的执行过程中随时监督管理计划的执行情况,使其按照预期的计划进行。而事前核算就是说在经济发生之前作出预算,从而为管理者进行决策提供依据。因此,要想实现企业的快速发展,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实现企业会计核算的规范化管理。然而,基于我国的国情与现状,大多数企业在企业g--~+核算这方面做得并不到位,存在着诸多相当严重的不规范现象,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提高对会计核算规范化管理的重视。
二、会计核算管理在企业中存在的问题
2.1 企业会计从业人员没有较高的职业素质
近年来,拥有会计证的人员越来越多,而这些人中的一部分只是通过自己努力或者参加培训机构的培训获得了从业资格证书,很少接触甚至没有接触过会计方面的专业知识。相对于那些拥有大专以上会计学历或者已经取得助理会计师职称的从业人员来说,他们更容易进入企业进行工作,从事企业的会计工作。因此,这就导致了企业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普遍低下。除此之外,有些企业的会计人员是由外来人员兼职担任的,对企业的会计核算的质量和效率不负责,这也是导致企业会计从业人员没有较高职业素质的原因。
2.2 建立的账册不符合会计制度的规定
目前,大多数企业不建立自己的账册,就算建立了账册也基本不符合会计制度的规定,而设立账本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应付相关部门的检查,并不是考虑到自身管理的需要。在设置会计科目时也没有按照国家会计制度的规定使用会计科目,更不会遵循企业核算的一般原则。同时,收入和费用也存在许多的问题,经常发生实际情况与账本不符的现象,使得账本形同虚设,加大了会计核算的难度。
2.3 从业人员和会计机构不按规定配置
企业在经营管理时,为了减少经营成本,大多数企业采取不建立专门的会计机构的措施。在招聘会计从业人员时,有些小型企业并不按照统一的招聘方法面向社会招聘,而是将自己的亲戚朋友或是亲戚的一些亲戚朋友安排在会计的工作岗位上,不仅使会计核算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得不到保障,还影响了会计核算的质量。因此,无论是会计人员还是会计机构都没有按照会计制度的相关规定进行配置。
2.4 内部监督机制不健全
由于在定额管理、财务清查、成本核算、计量验收等方面存在问题,导致企业内部监督机制不健全,没有充分发挥会计核算监督和反映的职能。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企业的管理者利用自己的地位或权利非正常干预企业的会计工作,或者对企业的会计人员施以经济利益方面的诱惑,使得会计职能的作用下降,更使得会计核算失去了对企业经营管理监督的效果。
三、对企业会计核算规范化管理的建议
3.1 加强财会人员的管理及教育培训
首先,企业应该按照相关的会计制度,根据自身业务的多少建立相应大小的会计机构,再为其配置具有较高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的优秀会计人员。其次,会计人员作为企业的一名职工,企业的管理者应对其工作和生活等方面进行关系和帮助,做到不对其工作进行非正常干预。对兼职的会计提出基本的会计核算要求,从而保证会计质量的提高。此外,对会计从业人员要进行定期的教育培训和考核,保证会计学习并掌握新的会计和税法方面的知识。只有不断的学习新的知识并熟练的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才能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才能满足会计核算的需要。
3.2 建立健全的企业内部监督管理机制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企业的内部监督室企业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拥有健全的内部监督管理机制至关重要。内部监督管理机制对企业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财产的完整性和安全性、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和合规性提供保障,对企业的日常生存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通过建立健全的企业内部监督管理机制不仅能为企业的会计核算提供便利,更能保障会计核算的实施。
3.3 发挥外部监管的作用
影响企业会计监督职能发挥的主要原因是内部监督管理制度的不健全,因此,企业可利用中介机构等外部监管部门对企业的会计和税务事项进行监管,从而起到帮助企业实现会计核算规范化管理的作用。同时,很多企业都有违规、违法进行会计管理操作的现象,而税务机关并不能对这些情况进行完全查处。因此,可以结合多个部门对违法行为进行检查并处罚,加强企业的管理,杜绝违规、违法行为的出现,达到企业会计核算规范化管理的目的。
四、总结
由此可见,规范化管理能使会计核算工作有效的进行,把一个企业即将发生或者已经发生财务收支和经济活动转换为有价值的信息资料,为日常经营管理和决策提供依据。企业会计核算规范化管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对企业长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实施企业会计核算规范化管理的过程中,企业将注意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制定科学有效、合理可行、积极正确的措施,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企业会计核算管理规范化。
参考文献:
[1]明文婷.企业会计核算规范化管理探究.商情,2013(28).
[2]王文华.企业会计核算规范化管理措施.现代经济信息,2011(8).
篇2
关键词:电子文件;归档工作
中图分类号:G2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随着企业计算机网络的建成和生产过程中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众所周知,工程档案很重要,不仅起到历史凭证和工作查考的作用,而且是历年来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三标一体”管理体系检查中不可缺少的依据,公司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工程档案,尤其是电子档案,对于提高勘察设计工作效率起着极大的作用。因此,保证电子文件的完整、安全和有效利用势在必行。
1.设计企业电子文件归档工作的现状
1.1电子文件的完整性
项目设计工作由立项到竣工验收,一般设计周期时间长,需要多名设计人员参与项目的设计,项目设计电子文件大都分散保存在设计人员各自的工作电脑内,设计人员对电子文件保管意识不强,文件随意保存。如果在设计周期内发生人员岗位的变化、或者工作电脑故障,造成电子档案丢失,从而影响了项目设计文件的完整性。
1.2电子文件的真实性、准确性
电子文件内容多而复杂、专业性强、项目文件往往要经过多次修改,部分设计企业的归档工作往往靠设计人员的自觉性,他们本身设计工作任务重,觉得归档工作麻烦,只是随意归档文件,对于电子文件归档的意识比较淡漠。再加上档案管理员不一定能够清楚确认文件是否为最终版本,或者如何鉴定为有价值的文件,只能设计人交什么文件过来就收什么,造成电子档案的文件版本众多,文件归类不清晰。对于文件的真实性及准确性就无从保障了,从而降低了档案利用的功能。
1.3电子文件的管理人员职责不明确
部分设计企业的电子文件归档职责不明确,有的是由设计人自己保管,文件的分散保管,使项目设计文件不完整,也易造成文件的流失,不利于管理,发挥不了文件的再利用价值。有的是由计算机与信息中心管理,由于计算机人员对档案工作较为陌生,无法判断电子文件的实用性、真实性。不能有效地接收有保存价值的电子文件。实践证明,电子文件的归档接收及电子档案的管理以档案管理专业人员为主较好。
2.加强电子文件归档的重要意义
2.1设计文件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普及,大量电子文件不断涌现,无纸化办公是必然趋势,及时、有效收集电子文件,科学管理电子档案是档案工作者的职责。为了保障电子文件得到及时归档,档案部门必须在科学推动电子文件归档的工作中,密切结合本企业实际情况与信息管理工作的结合,将电子文件归档纳入本单位的归档制度体系建设之中。
2.2电子文件归档是时展的必然要求,其不仅缩短了档案从接收到提供利用的流程,而且使档案管理流程扩展到电子文件生成、移交、存储及利用等各个阶段,从而实现了资源共享,提高了利用效率。
2.3设计企业设计文件重复利用率较高。如在设计过程中形成的数字三维模型可以使设计人员看到其中的任何一个剖面及其有关的参数,并对设计中的任何部分加以修改;可以使不同的设计人员同时在同一张“图纸”上工作并且互相知道修改的内容;工程项目有些技术条件相同的工程经常直接套用已有工程的图纸,大大提高工程设计效率。
3.完善电子文件归档管理制度
3.1档案人员要适应信息技术和档案事业的发展,必须采取积极措施抓好知识更新,引进、消化、适应信息技术的成果,使档案人员拥有广博的知识,以适应信息技术发展的需要。可以肯定,加快档案人员知识结构的变革,多途径、多层次培养人才,是档案工作迎接信息技术革命最根本的对策。
3.2科学有效地开展电子文件归档工作,其工作着眼点要高,实施立足点要实。在规划电子文件归档工作时,应密切结合本单位办公自动化与信息管理工作的实际。从保证工作质量的大局出发,顺应电子文件归档工作的规律,摸清电子信息产生的源头,促使电子文件归档纳入办公自动化和信息管理的工作程序,建立切实可行的电子文件归档制度。
3.3加大电子档案工作的宣传力度,加快完成由传统管理模式向现代管理模式的转变,由传统管理理念向现代管理理念的转变,增强对电子文件的归档意识,认清电子文件的特点及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积极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归档材料与数据的安全。
3.4电子文件所涉及的问题广泛、受到的制约因素多,仅仅依靠档案部门是难以完成的。因此,应当由档案部门具体实行规划、统筹电子文件归档管理活动。电子文件形成部门、计算机与信息管理部门协助完成电子文件归档业务。电子文件形成部门熟悉业务,了解电子文件历史关联,对于鉴定电子文件的价值富有“话语权”,是电子文件归档管理工作的主要责任者。计算机与信息管理部门作为设计与维护信息管理网络、管理电子信息的专业技术部门,双重功能集于一身,可协助开发集中统一的信息管理系统,使之成为电子文件的“集散地”与“汇集点”。建立电子文件网络归档专用系统利用计算机网络系统,建立电子文件归档专用子系统,将所有具有保存价值的电子文件通过专用系统传递给档案部门。这大大减轻了设计人员的负担。档案部门既掌握电子文件归档的原则、方法,又了解全局情况,能有效地发挥统筹全局、把好关口的作用;另一方面又是标准化的组织者与实施者。这种“三位一体”的电子文件管理运行模式,可以有效保证电子文件归档管理工作的质量。
3.5无论电子文件的归档格式与其生成、发送或者接收的格式相同与否,都必须能够准确地表现原来生成、发送或者接收的内容;保证记录电子文件形成、处理、归档过程中的各类凭证信息真实、可靠;对电子文件的形成、积累、鉴定、归档实行有效监控,保证管理工作的连续性;能够识别电子文件的发送、接收人员与时间。保障电子文件的真实性。
3.6档案部门根据企业为设计人产值分配环节中制定产值申报工作前的档案、电子文件归档管理规定。在电子文件归档过程中,各单位要按电子文件移交目录及有关说明归档(移交)。由项目负责人检查及鉴定电子文件,并移交档案部门进行归档,有效归档电子文件是项目负责人的职责之一,应将其纳入质量管理体系文件中。必要时辅以一定的行政、经济手段,保证电子档案的质量,确保项目电子文件的准确性。项目负责填写《项目资料归档清单》一式两份,交档案部门接收人签字确认,一份项目负责保存,另一份档案部门存档备查。
3.7档案部门必须将各业务部门移交的、具有保存价值的电子文件存放于档案部门的专用服务器内,由专业电子档案管理员管理。电子文件按年份、项目编号、项目名称建立完整的项目电子档案,在不断地文件补充下,项目电子档案越加完整。服务器设置防火墙等杀毒软件,在拷入文件前先要对文件进行扫描杀毒,防止在拷入文件时把计算机病毒带入服务器。定期对服务器的数据进行拷贝备份,防止因为服务器硬盘的损坏而造成的数据丢失。
3.8服务器内的项目电子档案提供日常业务查询利用等服务,依据内容的密级层次,设置企业人员访问、查询权限级别,进行有效的管理。并加载档案加密功能,免于文件的外泄。有效保护企业的电子档案信息安全。
3.9竣工验收完毕且已经完工的项目电子档案都必须进行刻录光盘备份,提取存放于服务器内完整的电子档案,以项目名称、项目编号为单位,可刻录在多张光盘内,但一张光盘只能刻录一个项目的项目资料。建立光盘档案号、备份前的检查情况、备份负责人、盘内文件的份数,光盘起始盘号、归档日期等详细内容的光盘信息档案,以便备查。
3.10光盘应当存放在具有防磁性能的柜子中,以保证光盘的稳定性。由于电子文件载体与传统纸质载体有明显区别,其存放环境和防护设备除调温、调湿、防水、防盗、防光、防虫、防尘、防鼠、防雷电等外,还应具备防磨损、防强震、防病毒等措施。
参考文献:
[1]余慧玲.试论电子档案的归档、保管与利用[J].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9,30(7).
篇3
【关键词】建筑安装企业;财务管理;会计核算;特征;方法;策略
一、引言
财务管理在建筑安装企业管理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主要是因为通过财务管理,可以有效改善工程项目决策、控制项目成本、掌握项目资金运转状况。所以,通过加强财务管理,保证建筑安装企业资金充足,从而为实现建筑安装企业可持续、长远发展战略目标提供充分的保障。
二、建筑施工企业项目会计核算规范
建筑、安装项目的生产周期较长。多以月、年作为计算单位,有的工程建设周期长达几年、十几年,决定了建筑施工企业不同于其他企业的会计核算特征。现根据建筑施工企业项目内容,梳理出以下会计核算规范。
1.收入的归集与结转
(1)预收工程款项的核算
按照与甲方签订的合同条款约定,收到甲方预付工程款项时,应借记“预收账款”科目。
(2)工程进度的收入确认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的规定以及《企业会计准则第15号―建造合同》的规定,建筑安装企业可采用完工百分比法核算,按照完工进度确认收入与成本。
每月末,应由公司工程部或项目管理部门编制所有在建工程项目的工程进度实施情况报表,按照现场实际情况反映工程完工进度,并估算完工资金量(含设备材料和施工费用)。为提高核算准确率,应尽量提供工作量签证单,由施工单位编制,交由工程监理单位签字确认,报经工程建设单位(甲方)认可。以增强收入确认的可信度。财务部门参照与甲方签订的施工合同、施工总工期,按照月度工程进度报表,确认收入金额,贷方计入“主营业务收入”科目。如企业已收到甲方资金大于确认的收入,借方冲抵“预收账款”科目;如企业已收到甲方资金小于确认的收入,借方计入“应收账款”科目。
2.单项工程成本的归集与结转
(1)预付工程款项及物资采购费用的核算
按照企业与外包施工队及物资供应商签订的合同条款约定,支付对方预付工程款项时,应借记“预付账款―xx单位”科目。
(2)工程实施过程中费用的归集
企业按照约定支付工程进度款项时,应借记“工程施工”科目,按要求每个项目必须进行单项核算。二级科目应下设工程项目明细。
(3)月度工程成本的确认与结转
按照《企业会计准则》中收入与费用的配比原则,在建工程项目的成本应与月度收入一并进行结转。
如何合理确认成本金额呢?应由企业负责编制概预算与结算的部门,向财务部门及时提供单项工程的概预算、项目成本估算及毛利率等相关数据。财务部门核实数据后,用(合同收入―毛利)×实际进度来确认成本,将“工程施工”部分金额结转计入“主营业务成本”借方科目。
“工程施工”余额不足结转成本怎么办?成本费用如果在没有取得发票等凭据的情况下,进行估算挂账。就与税法所得税的相关规定有所冲突,税法要求企业成本必须据实列支,不得虚列开支。所以企业必须超前进行收入与费用配比筹划,防范于未然。应编制年度工程项目结转与清算的计划,标明每个单项工程清算与结算的任务与时间结点,以加快对外成本结算,配合好项目收入的结转。
3.工程项目完工结算
工程项目竣工投运后,企业相关部门应及时编制工程决算书,并清理外包施工、设备材料等各类合同执行情况,如需审计的,应取得审计报告。财务部门按照资料对该项目进行清算,调整前期已入账的收入与成本金额。并对应收账款进行催收,对应付账款进行后续支付。
三、提高建筑施工企业项目会计核算管理水平的方法
1.提高会计从业人员专业水平
在建筑施工企业项目会计核算中,会计核算从业人员专业水平直接决定核算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此,现阶段推进建筑施工企业转型升级,通过会计培训活动不断提高会计从业人员专业水平是必要要求。通过会计专业培训活动,让会计核算人员巩固知识基础,从培训活动的实践操作和交流讨论活动中,促使会计核算人员可以学习和借鉴其他行业会计核算的有效方法,从而为建筑施工企业会计核算方法优化和创新提供充分的保障。
2.加强跨部门沟通,建立重要信息共享平台
应加强企业各项目管理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与重要信息的及时传递。通过计算机信息网络系统,可建立工程项目结算信息平台,将工程项目全过程管理中的各个关键时点与重要信息,如:项目开工时间、工程进度、概预算数据、合同签订金额、竣工投运时间等等均录入系统,使工程管理部门、计经核算部门、财务部门等相关部门实现信息共享,加强信息传递的及时性,提高各自工作效率。
四、优化提高建筑施工企业项目会计核算实施的策略
要将这些会计核算方式落实到位,首先,必须增强建筑施工企业负责人对会计核算的重视,重视对会计核算方法的优化和创新,就可以为会计核算方式的落实奠定坚实的基础。其次,建立健全会计核算制度,为了确保会计核算结果的精确性。建筑施工企业必须根据工程施工特点,建立健全会计核算制度,使得会计核算在开展工作时有理可依,严格按照制度规范展开会计核算工作,就可以为工作质量提供充分的保障。最后,核算不仅仅是会计人员的职责,企业相关部门与人员必须与会计人员密切配合,为了避免出现推诿扯皮的情况,应将责任分解落实到各个部门与人员,利用责任的影响力提高各部门从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从而为优化提高建筑施工企业项目会计核算实施提供充分的保障。
五、总结
综上所述,会计核算在建筑施工企业财务管理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提高建筑施工财务管理质量水平,实现对会计核算方式的优化和落实是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王祥垒.新形势下影响建筑民企财务预算管理执行力的因素初探[J].财经界,2015,(12):191-192.
篇4
经国务院批准,现对企业符合离休条件的职工病假期间工资待遇规定如下:
一九四九年九月底以前参加革命工作的相当行政公署副专员职务或行政十四级以上的干部,一九四五年九月二日以前参加革命工作的相当副县长职务或行政十八级以上的干部,一九三七年七月六日以前参加革命工作的干部和工人,在病假期间工资照发。
本规定从下达之月起执行。
篇5
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劳动合同管理和规范企业劳动关系的意见》已经省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关于进一步加强劳动合同管理和规范企业劳动关系的意见(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 2001年4月)
全文为进一步完善劳动合同制度,规范和理顺企业劳动关系,维护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依据《劳动法》及有关法规、规章,结合我省实际,提出以下意见:
一、关于加强劳动合同管理
(一)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应当签订劳动合同。已建立劳动关系未签订劳动合同的行为属于违法行为,应予以纠正。用人单位与新建立劳动关系的职工(含临时用工和农民工)必须在录用、接收后即订立劳动合同。劳动合同的试用期应当包括在劳动合同期限内,最长不超过6个月。用人单位不得先试用,后签订劳动合同。
劳动者不能同时与两个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用人单位实际录用了尚未与原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关系的职工,应即办理劳动关系变更手续。
(二)原用人单位分立或合并、重组后,由分立和合并、重组的用人单位与职工重新协商签订劳动合同。
用人单位派到合资、合作、联营、参股单位工作的职工,可与原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关系后与现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也可由原用人单位与现用人单位之间签订劳务(输入或输出)合同。
实行租赁、承包经营的用人单位,租赁人和承包人为该用人单位招用职工,由该用人单位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
(三)用人单位不得以劳动者入股作为建立劳动关系的前提条件,或者以入股取代劳动合同关系。不得以职工不入股为由解除职工劳动合同、安排下岗或者对劳动权利作限制。
(四)用人单位应确定劳动合同的具体管理部门,对劳动合同签订、续订、变更、终止和解除各个环节进行动态管理。用人单位应在劳动合同期满前30日与职工协商办理劳动合同续签或终止手续。
(五)劳动合同签订、续订、变更、终止和解除后,用人单位应在15日内报送当地劳动保障行政部门鉴证。各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要严格按照《劳动合同鉴证实施办法》的规定审查鉴证劳动合同,对所鉴证的劳动合同应进行登记、整理、保存、归档。对到期的劳动合同及时督促用人单位办理续订或者解除手续。
二、关于理顺和规范劳动关系
(六)用人单位未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或者劳动合同到期时未及时续订而形成事实劳动关系的,应在本意见下发后30日内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劳动合同的期限应当包括形成事实劳动关系的时间。
(七)用人单位今后不得再办理停薪留职手续。在本意见下发之前已办理的停薪留职协议期限超过2001年底的,应于2001年底终止。用人单位应立即通知其限期返回,由用人单位安排工作岗位,并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用人单位无岗位安排的,或劳动者不愿意签订劳动合同的,可解除劳动关系。
(八)对因患病或非因工负伤而长期病休的职工,由用人单位报经同级劳动鉴定委员会参照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程度鉴定标准进行劳动能力鉴定。被鉴定为1-4级的,应当退出劳动岗位,终止劳动关系,按有关规定办理退休、退职手续。被鉴定为5-10级的,由用人单位安排适当岗位,劳动者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另行安排的适当工作,可解除劳动关系。
职工患病或非因工负伤在医疗期内不得解除劳动合同。劳动合同期限在医疗期内到期的,劳动合同期限顺延到医疗期满。
三、附则
(九)各级劳动保障监察和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应将劳动合同管理、规范和理顺劳动关系纳入日常工作范围,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认真受理并及时处理此类劳动争议。
(十)本意见中通知劳动者的形式,应以书面形式直接送达职工本人。本人不在的,交其同住的成年亲属签收。直接送达确有困难的可以邮寄送达,以挂号查询回执上注明的收件日期为送达日期。只有在受送达职工下落不明,或者用上述送达方式无法送达的情况下,方可通过新闻媒介通知,自发出公告之日起30日后,即视为送达。
(十一)本意见适用于我省境内各类用人单位和与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
篇6
关键词:金融监管;风险管理;合规文化
中图分类号:F832.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4392(2007)09―0050―02
一、合规风险及合规文化的概念
通俗的理解合规即符合规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从银行本体上讲,其核心价值理念及经营管理的一切制度、标准和程序必须符合控制经营风险和外部监管的要求;二是从形式上讲,是银行核心价值理念及内部各项规章制度与外部监管要求相契合、相一致的动态过程。
巴塞尔银行业监管委员会发表的《合规和银行的合规职能》手册将合规风险定义为“银行由于未能遵守适用于银行业务活动的法律、法规、条例、相关自律组织标准、行为规范而导致的法律和监管制裁、重大财务损失或声誉损失的风险”。
合规文化是合规管理的最高境界,合规文化的核心是法制监管的文化,即银行依法经营,政府依法监管。培育良好的合规文化,就是要建立一个良好的法制监管环境和普遍的合规意识,这既是政府和银监部门的职责,也是银行同业以及广大客户共同努力的方向和结果。
二、加强合规风险管理和培育合规文化是银行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合规管理作为一项核心的风险管理活动,是当前银行业有效控制各类风险的重要手段
2006年12月11日,中国银行业已全面对外开放,而天津滨海新区作为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鼓励在金融改革和创新方面先行先试。在挑战和机遇面前,全面加强合规风险管理与合规文化建设,提高经营管理的有效性,既是行业监管部门监管的需要,也是银行业努力追求的目标。
(二)强化合规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顺利推进的基础保障
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核心就是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健全自我约束、自我控制的经营管理机制。完善公司治理、加强内部控制和合规管理建设是有机统一的整体,同时只有真正落实银监会关于《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指引》的各项要求,建立健全完善的合规风险管理体系,切实消除内部控制中的各种隐患,有效杜绝各类违规问题发生,才能赢得政府、投资者和社会各界对农行股份制改革发展的信心,促进股改顺利实现。同时,合规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决定着企业、团队和员工的具体行为,营造良好的合规文化环境,强化全员合规意识,将使合规成为一种竞争优势。
(三)合规风险管理是注重发展质量、保证安全经营的最基本要求,也是提升内控能力的有效保证
只有各项业务发展的每个环节都能做到合规,真正做到人人、事事、时时合规,发展的质量才能得到保证,发展才没有后顾之忧。近年来银行业发生的案件说明,外部欺诈和内部违规相互交织,导致不少银行形成风险和损失。而外部欺诈只要遇上内部违规,一般都会成功。通过合规决策、合规管理、合规操作来识别、预警和控制风险,使经营管理的安全和效益得到保障;通过培育良好的合规文化,使银行的各项制度和机制真正落实。银行才能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三、加强合规风险管理和培育合规文化的关键环节和着力点
(一)尽快建立起适应监管要求和各行自身管理需要的合规管理组织架构和制度体系
一是健全合规管理组织架构。银监会和各总行均提出推进合规风险管理工作,需要独立且职责明确的合规管理部门或团队、岗位作为基础。各行应尽快设立法律与合规部和合规风险管理领导小组,各银行分行及所属各支行也要按业务条线设置专(兼)职合规人员,落实专职、兼职合规岗管理制度和职责。
二是明确合规管理部门与其他部门的职责关系,完善并推进合规管理相关机制。具体的讲就是各银行要保证规章制度制定的科学、可行、务实,并负责贯彻、督导、跟踪和检查;各下属行部要做到将规章制度传导好、执行好、落实好。天津农行已根据银监局和农总行的要求制定“一个规划”、推行“四项制度”。即建立起“合规风险管理工作规划”,并逐步在全行推行“违规问责制”、“合规管理绩效考核制”、“诚信举报制”和“违规行为积分制”。
(二)以合规从高层做起为主线,切实增强队伍执行力
合规从高层做起,应突出四个方面:首先作为一名管理者必须先做到懂合规、知风险;其次管理者必须身体力行、带头遵规;第三合规管理工作要行长亲自抓,并设有责权明确的首席合规总监;第四合规从高层做起要体现奖罚分明、令行禁止。从而覆盖全员,带动整个员工队伍合规经营、诚信守法,有效增强行业的执行力。
(三)加强自律监管,有效落实合规管理责任制
合规管理部门是银行三道防线中第二道防线的牵头部门和主要负责部门,位于事前和事中监测风险,所以合规管理的组织架构以及专业部门的自律监管工作是对合规管理内容实施纵向落实的最有效途径。因此加强自律监管,突出各业务部门的合规管理职责,应成为银行业推进合规风险管理、强化内部控制的重要手段和工作方法。分支行都要建立自律监管责任制,加强考核监督,杜绝走形式,坚持谁的业务谁监管、谁出制度谁去贯彻落实和跟踪反馈、谁的问题谁负责整改和督办,这样才能做到监管一次问题就少一些、监管一次同类问题就不应再犯、监管一次管控水平就有所提高。
篇7
“思想文化——政策制度——组织行为”的合规风险管理基本框架已经形成,并开始在我行经营管理实践中发挥功能,功能发挥的过程同时也是检验和修正上述框架的过程。我们已经认识到:健全而又灵活的合规功能是银行从事业务的基本前提,合规的功能除了体现在战略层面外,还能广泛应用于日常业务运作的协助、顾问和监控;此外驱动合规功能发挥的因素还有银行产品的复杂化和业务间的不断交叉,这些都使得合规管理的功能更加重要也更加复杂。
在我行的探索和实践中,合规风险管理初步发挥了以下功能:
(一)确保法律、规则和准则得到遵守的功能。只有遵守法律、规则和准则,才能避免遭受法律制裁、监管处罚以及随之而来的声誉损失。不仅如此,法律、规则和准则本身对银行经营管理和风险控制内在规律的描述和总结,有其内在科学性。自觉学习、运用和遵守上述规则,有利于银行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在避免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同时,提高驾驭风险的能力。但“术业有专攻”,银行高级管理层、专业技术人员和操作人员不可能像法律、合规风险管理人员一样对法律、规则和准则有全面深刻的把握,他们既有可能判断失误,过失违规;也有可能裹足不前,错失良机。这就需要合规风险管理部门对法律、规则和准则进行跟踪和解读,明晰尺度,并最终将其“翻译”成为极具操作性的规程和手册,为建立长效的遵章守制机制奠定基础。此外,合规风险管理部门还通过积极揭示合规风险成为决策时的重要参谋,并促使管理层在决策时主动在监管要求、合规以及商业利益问寻求到均衡,以将违规风险降至最低。
(二)整合流程,促进业务发展的功能。如同刘明康主席在首届合规年会上指出的“当前几乎所有中资银行的业务流程都存在重大弊端,仍只是部门银行,而不是流程银行”,我行正试图以合规为契机,整合流程,明确各职能部门在流程中的位置和作用。为此,总行合规部负责对重要规章的审查,以及规章执行后的评价等,以确保不同部门颁布的规章能和谐统一,能够对同一业务有相同的规定,而不是相互矛盾使基层无所适从;我行还在规章制定中贯彻“问责制”原则,使行内规章符合法律上的逻辑规范。此外,合规部还积极介入部室职责划分和全行授权管理,积极创建“权责明确,衔接紧密,授权控权相统一”为特征的总行部室内部以及总行与分支行之间的关系。
“合规创造价值”的途径在于嵌入业务促发展。合规要敢于说“不”,但是合规不能只说“不”,如果一项业务只是某一点上存在不合规,不能因此就否认整个业务的可行性,应该力图将合规升华成为一种存在可能性的艺术,既“挑刺”,更要“拔刺”,在防范风险的基础上优化方案。只有这样,合规的价值才能体现,合规的功能才能发挥,合规部门才能得到全行的尊重。合规文化才能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三)良好企业文化的培育和形成功能。合规是良好企业文化的重要特征和必要内核,合规管理机制的建设过程也是良好企业文化培育和形成过程。银行经营应当注重稳健和操守;既关注结果,也要关注过程;不能“只问结果不问过程”、“成王败寇”或者“一俊遮百丑”;可以倡导“在发展中解决问题”,但是决不能“用发展来掩盖问题”。
合规就是使银行经营管理符合法律、规则和准则的过程,法律、规则和准则虽然属于技术性法规,是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内在规律的描述和总结,但在其背后同样也蕴藏着公平、正义和诚信的理念,对其遵守的过程,就是实践这些理念的过程。一家合规的商业银行必然拥有良好的企业文化;而不合规的银行,企业文化必定是错位和扭曲的。
(四)监管接口的功能。**农商银行成立合规部门,实施合规管理不仅有源于自身的强烈需求,也是顺应银行监管部门的监管要求。合规的监管接口功能主要是通过银行内部合规与外部监管的“有效互动”来实现的。一是合规部门负责对监管部门下发的监管文件等进行阐释,并从专业的合规角度向高级管理层提出有效执行的意见和建议,同时给予员工理解这些文件的指导,并对文件的执行持续跟踪。二是对于监管文件不明之处要求监管部门给予解释,以准确把握监管意图。三是根据监管部门的要求代表银行参加监管文件的制定过程,积极反馈意见和建议。通过“有效互动”,可以有效促进外部监管规则的内部化,实现“主动合规”,同时有利于保证银行特别是中小银行在监管规则制定过程中的话语权,主动争取有利于自身未来发展和业务创新的外部政策。
二、合规风险管理机制的健全与完善
**农商银行在合规风险管理机制建设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初步形成了一套系统的工作方法;但毕竟合规是一项新生事物,其在“移植”进入银行肌体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面临着排斥和吸收,同化与异化的反复。在这一过程中,既需要我行改变原有经营管理习惯以适应合规;也需要合规接纳和“容忍”我行现状,自我修正以实现尽快融入。合规风险管理机制的健全和完善能有效地加快这种适应和融入的过程,为此,银行应争取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突破。
首先,促使合规不断深入地“嵌入”业务。“嵌入”主要有三种途径:一是程序上嵌入,实现合规对具体业务的全流程控制,重点对流程中的风险点进行排查,对存在较大隐患的风险点进行持续监测和评估,并向管理层报告和建议;二是人员上融入, 合规部应与其他职能部室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合规工作人员不仅要熟悉法律法规,还应该掌握业务条线上的工作规程和方法,以期与职能部室和操作人员有相近的知识背景和共同的对话平台;三是树立合规管理的服务意识,合规应以促业务发展为己任,积极为业务部门和操作人员提供合规咨询与帮助,避免合规风险,并为业务和产品创新提供业务支持。
其次,控制合规管理成本,拓宽合规的价值创造途径。合规创造价值,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会带来成本,控制合规成本不是指要减少对合规管理的正常投入和资源支持,而是要减少合规对现有银行管理体制的冲击。正常的合规风险管理应维持对经营者和营销人员雄心壮志的一种制约和平衡,如果不当就有可能挫伤其斗志,从而不利于正常的经营和发展。为此,我们力图向全行干部员工传递一种理念,即好的合规风险管理应对所涉及的业务人员提出正面的建议、顾问和协助;合规风险管理应是一种寻求可能性的艺术,既要敢于说“不”,但又不能只说“不”;同时合规风险管理应该在流程整合与优化具体业务方案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三,建立合规风险的识别和监测体系,明确报告路线。
篇8
严格做到依法监管确保执法监管到位
科学监管的核心是依法监管。实现依法监管,首先要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做到执法监管到位,是构建“三位一体”监管体系的关键。确保监管到位,必须提高执法监管的能力水平,丰富执法监管的手段。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到:
一要提升自身监管素质。要履行好监管职责,必须打造一支高素质的监管队伍,为实现科学监管目标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药品监管是一项专业性和技术性很强的行政执法工作,这就要求食品药品监管工作者既要有较强的法律法规知识和丰富的业务理念知识。要注重加强执法人员的政治理论、法律法规、业务知识学习和培训,不断提高监管人员的学习创新能力、依法行政能力、调查研究能力和应对各类复杂局面的能力。要强化监管知识学习,采取以案说法、模拟办案、集中研讨、以会代训等形式,指导交流监管工作经验,创新监管方法,提高监管能力,拓宽视野,在执法的实践中加快成长。
二要不断创新监管方式。创新是力量的源泉,创新是事业发展的动力。药品监管工作者要不断加强对新情况、新问题的研究,积极探索药械市场监管规律,创新食品药品监管方式。随着形势的发展,我们监管部门需要在监管思路、监管模式、监管手段上有所创新,要变事后监督为事前规范,变事后处罚为事前预防。首先,要体现监管的专业化,要对监管的法律法规,以及对辖区内监管对象的管理水平和信用状况做到了如指掌。其次,要体现监管的精细化。按好、中、差,实施分类监管的思路,采取不同的策略、标准和方式,提高监管的针对性、有效性。第三,要体现监管的科学化。不仅要告诉管理相对人“不能做什么”,更多的还要告诉他们“应该做什么”或“应该怎么做”。第四,要搭建网络监管信息平台,集企业信息、举报信息、监管信息于一体,提高科学监管的技术手段。此外,还应积极探索和实践分片综合监管模式,优化人员组合,调动和提高个方面的工作积极性。
三要完善技术支撑体系。要加强稽查装备投入,为稽查人员配备手提电脑等设备,实现稽查信息化,提高稽查工作效率。使用快检技术,使监、检结合的药品抽验体制不断趋于完善。要健全药品抽验管理机制,建立规范、科学的药品抽验管理机制,制定药品抽验操作规范,防止主观因素对药品技术监督工作造成的影响,增强药品抽验的针对性,提高监督抽验的靶向率,最大限度地发挥药品技术监督的作用。
四要规范依法监管行为。第一,要严格执法。对于各种违法违规行为,都必须严格依法查处,切实履行好药品监管职责,坚决杜绝渎职、越权、滥用权力及徇私枉法现象的发生;第二,要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在实施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等行政行为时,要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坚持实体与程序并重,科学执法,规范执法。由于药械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比较大、广,因此,在作出对行政相对人不利的行政处罚时,更要主体明确、事实清楚、程序合法、量罚合理、适用法律法规准确;第三,要进一步强化对行政行为的监督。严格执行行政执法公示、行政执法投诉、执法人员基本行为规范、重大行政处罚备案、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和行政执法评议考核等执法监督制度。严肃查处以收代罚、以罚代刑、、随意处罚等违法行为。
五要构建起大稽查格局。根据实际,将监管与稽查职能优化组合,将行政指导、经济处罚等监管手段有机结合,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形成了“以稽查为中心,实施综合监管”的大稽查工作体制。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完善举报投诉机制;完善药品监督协管员、信息员奖惩措施,调动其积极性。
开展诚信体系建设发挥企业自律作用
追逐利润最大化是企业的本能,不可能有绝对完善的监管制度。因此,要引导企业提高自律意识,使企业真正树立是药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的意识。一要强化宣传教育。通过宣传教育促使企业认识到诚信生产经营的重要性,加强对其法律法规的教育,提高法规意识。二要开展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实行分级分类管理,将诚信体系建设与日常跟踪检查等工作紧密结合,建立企业动态监管档案,实施分级分类管理,将行政指导、经济处罚、道德约束等手段有机结合,为企业营造了公平竞争的信用环境;四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自律作用,推动医药企业“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规范、自我发展”。
篇9
关键词:公司监管;合规成本;自愿性退市
中图分类号:F27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1)04-0032-04
一、合规成本和中小股东保护:张还是弛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资本市场呈现不均衡的发展局面。普通法系的国家和地区的发展远远优于大陆法系的国家和地区。根据Coffee教授的概括,当今世界公司治理模式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以美国、英国等股权分散为代表,伴随它的是发达的资本市场,严格的市场信息披露和高度的透明度,其中,收购在监督公司运作中扮演着最终的角色;另外一种是控股股东模式的公司治理机制,与这种机制共生的是比较弱的证券市场,控股股东能够在控制公司过程中获得丰厚的利益,市场的信息披露和透明度也不强,收购偶尔起作用,银行在监督公司运作中起不小的作用。[1]
为何同样是经济发达国家却有着发展程度不一的证券市场?学界做了不少努力和尝试进行解释。LLSV等学者就认为,法律规则及其执行的力度影响着一个国家资本(包括证券和债券)市场的规模,因为投资者更愿意投资于一个能够有效地保护其利益的资本市场。[2]他们还认为普通法系在保护中小股东利益方面优于大陆法系。因此,大陆法系国家普遍存在的股权集中是投资者保护不足的一种适应性反应,即投资者通过集中持股来对抗法律体系对其保护的不足。[3]事实上,除了少部分最富裕的普通法国家之外,世界上公众公司的主要股权模式为集中型。世界资本市场的发展现状经验性地验证了LLSV的观点。虽然LLSV的观点受到不少人的质疑,但还是被广为接受的,在法与经济(law and finance)领域成为最有影响力的学派之一。
对投资者的保护力度决定了投资者对市场的认可度,认可度又直接影响到资金的流入和市场的流动性,资金充沛必然能够增加上市企业的融资收益,从而也吸引优质企业前来上市,形成良性的互动。无疑,对于投资者的保护是需要成本的,简单而言这种成本主要有两大类:一是监管部门的监管成本,包括高效公正监管体系的建立,法规的制订,专业稽查人员的雇佣,纠纷的解决,等等;二是企业的合规成本,企业对所上市的证券市场的规定的理解,相应机构的设立,专业人士的聘任及整个内控合规体系的维持等也是需要大量投入的。
对于企业而言,上市的过程是一个合规的过程,即符合上市地和交易所各种各样的规定,如治理结构的调整、信息的披露、专业人士的聘任、文件的提交和审核等。合规的主要目的在于保护中小股东免受欺诈、降低各方交易成本、维系整个资本市场的正常运作,良好的合规体系是维系投资者信心的重要保证。同时,合规又涉及各种各样的成本,企业是以商业运作为基础的,投入的最小化和收益的最大化是基本的商业原则,如果企业的合规成本过大,上市的欲望必将抑制。只有当受益大于成本时,上市或者维持上市对公司才有吸引力。如果高成本的合规成为一个广泛性的问题,那么整个资本市场的发展和经济的效率也将受到抑制。合规和中小股东的关系既统一又矛盾,过分地强调合规或者规范过于严格,会加大交易成本、影响上市的积极性和抑制证券市场的活力。如果标准过于宽松,则不利于中小股东的保护,影响投资者的投资积极性,难以吸引投资,使得证券市场缺乏流动性。如何处理好两者张弛的关系是一个永远没有标准和答案的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需要在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每次金融危机之后,总有增强合规监管的呼声。
然而,整个富有活力和竞争力的资本市场的建立并不仅仅依赖于交易所等监管当局的监管和企业本身对合规的努力,同时也有赖于各种各样配套制度的完善。这种制度包括但不限于司法体系的可信任度、市场中介组织的发展程度、市场的公平参与度、机构投资者、经理人市场、产品和要素市场的发展程度,等等。对于交易所的监管和企业本身的合规,是一个比较容易实现的目标,对于各种各样配套制度的完善,却绝非一朝一夕之事,对新兴经济体和资本市场尤其如此。对于全球性流动的投资者和拟跨境上市的企业,其选择的标准也不仅仅局限于监管效率和合规的成本,而会对一个资本市场的各项因素进行综合性的考核。
二、外国企业的跨境上市与自愿退市:美国和日本的教训
跨境上市成为近几十年来国际资本市场一大亮点。吸引企业跨境上市的主要因素有比较低的融资成本,国际性的广泛的股东,交易流动性的增强和声誉的提高,等等。跨境上市,尤其是到声誉很好的发达资本市场上市,对很多公司有很大的吸引力。尤其是发达资本市场对上市审核的标准更多是基于经济考虑而非政治考虑,上市的审批程序透明规范,具有可预见性,能够给拟上市企业的成本投资提供可预期的收益;监管机关普遍比较独立透明,廉洁高效,非商业性成本比较低,同时辅之以发达的专业机构市场提供中介服务,使得成本支出物有所值;发达资本市场往往有着严格的公司监管和披露等要求,有利于提高公司治理水平和稳定性,对股东和管理层都有益处。另外,跨境上市能够在国际资本市场上宣传和推广公司的业务,提高公司在业界的声誉,有助于开拓市场。Saudagaran和Biddle的研究表明,会计和监管要求是选择上市地点和交易所的重要条件。[4]虽然在非母国的交易所上市会增加很多的成本,如会计制度的协调、文件的翻译、信息披露程序的增加、聘请更多的中介机构和专业人士、上市维持费,等等,但更多的情况是收益远大于成本。
除了跨境上市,跨境的自愿性退市也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自愿性退市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比如公司被收购、公司发展战略的改变等。除此以外,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维系上市的成本高于受益,于是,自愿性退市便成为企业的选择。在世界主要资本市场上,企业在外国交易所退市的情况总体而言还是很少见的,但是却有两个例外,一个是有一些外国企业在美国的交易所自愿退市,另外一个是不断有外国公司在东京交易所退市。[5]在这两个国家交易所退市的原因有相同和不同之处,其中合规成本是重要的共同原因之一。
美国在安然危机之后通过了Sarbanes-Oxley法。该法的主要目的是提高会计报表的质量和可信度,避免欺诈和提升公众的信心。该法的Section 404要求公司设立制度定期检验其内控系统以确保财务报告的准确性,并要求经理在特别经理报告中披露其检查的情况,还规定外部审计师对经理的这一职责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和审计。该法大大增加了关于公司的披露报告和治理的真实有效性,比如,审计的会计师不能再给同一家企业提供咨询或者其他服务,以免产生利益冲突而没法发现或者故意隐瞒公司的不良财务状况。该法规能避免利益冲突,但却提高了企业的成本,从而导致了一波退市潮。Eldridge和Kealey(2005)研究了《财富》1 000名单里面的企业样本,发现自2003―2004年,其支付的审计费用平均增加了67%。[6]Marosi和Massoud的研究则表明,该法所导致的直接和间接的合规成本(表现为披露、治理、审计等成本)的增加是导致企业自愿退市的重要原因之一。间接成本比如公司在审核和披露信息时产生的费用,直接成本则普遍表现为会计费用的增加。[7]Sarbanes-Oxley法中监管要求带来的合规成本导致大量外国在美上市企业退市这一现象也得到了其他学者的验证。[8]因此,该法在业界受到广泛的攻击。杜克大学和CFO杂志联合进行的调查便将合规成本的增加作为美国公司最关注的三大因素之一。[9]Eldridge和Kealey的研究还表明了快速成长型企业难以及时更新其内控体系,因而会潜在地导致违规,从而间接地提高合规成本。于是,高速成长型的企业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难以完全合规的情形,这不但受其发展阶段的影响,同时也是经营方式所决定的。
在日本,东京交易所在1973年底设立国际板(Foreign Stock Section),然而其国际板的业绩却很惨淡。比如从1973年12月―2007年12月,共有66家美国企业在该交易所自愿退市(包括10家因被收购而退市)。[10]对于外国公司在日本东京交易所自愿性退市的原因,传统上人们将之归咎为严苛的合规要求和高昂的维持上市的成本导致维持上市得不偿失。这的确是重要的原因之一。著名的德国商业银行(Commerzbank)在接受学界调查时就坦言准备日文的披露文件也是维持上市的一个主要障碍。分析人士也指出:平均1个外国公司在日本维持上市的年费用是1 400万日元,其中的80%用于将财务报告翻译成日文。[11]和美国情况不同的是,新近的研究表明,大量外国企业在日本退市的最主要原因还不是因为其严苛繁琐的监管要求和高昂的合规成本,而在于日本经济的持续萎缩低迷,导致股东基数小,股市流动性不佳,成交量随着下降,无法实现融资的目的。[12]如2011年瑞士联合银行(UBS)在东京交易所退市,其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近年该公司股票在该交易所的成交量非常小(小于全球交易量的1%)。[13]
在中国经济如此迅猛发展的情况下,经济低迷导致流动性不足的问题并不存在,中国巨大的经济总量为建设一个繁荣的资本市场打下坚实的资金基础。优质外国企业对中国投资者的吸引力非常大,然而,这并不能表示中国在酝酿设立的国际板必能取得优异的成绩,充足的资本只是必要而非充分的条件。日本的上市标准和企业信息披露制度等合规体系已经有了多年的发展,为全球所认可。而中国资本市场的制度性条件远远不如日本,如果我们不在市场制度性建设上下苦功,国际板就可能昙花一现。
三、制度性建设:竞争力的根本保障
中国资本市场在短短十几年的发展历史中,虽然还有诸多的不足,但是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通过到海外上市,达到发达资本市场的治理要求,再到设立国际板,吸引国外公司到中国上市,这是一个促进中国资本市场与世界的接轨和融合、做大做强的过程。到境外上市和吸引外来企业到中国上市,在合规方面一个最大的不同就是从被动地接受他人的标准到主动地提出中国的标准,同时前者是企业个体性的行为,而后者是整个资本市场的系统。在中国国际板创立的初期,有很多治理要求的差异,如语言的不一致等都会给合规带来很多挑战。我们可以自己创造规则,但是这些规则无疑必须建立在可行和有效率的基础之上。如果放松合规的要求,导致在中国上市的外国企业普遍存在欺诈、造假等行为,不但会使得中国投资者蒙受巨大损失,同时投资者们也自然会用脚投票,外国企业在中国上市将没法受到投资者的认可,难以实现融资的目的,从而会让中国的资本市场失去吸引力。如果规定过于严苛,则会普遍地提高维持上市合规的成本,对上市公司也失去吸引了。如果我们无视证券市场的不足,那么中国证券市场很容易成为国际资本大鳄掠夺财富的地方;同时,如果我们惧怕挑战,不敢于尝试,则会裹足不前,影响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因此,如何处理好两者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另外,一个可行的平衡途径就是只允许已经在发达资本市场上市的优质公司同时在中国上市。首先,能够在发达资本市场上市本身就表明该企业已经有了符合发达资本市场合规要求的公司治理体系,这时在中国上市可以大大降低合规的风险。其次,有利于内外资本市场的融合,尤其是中国资本市场借鉴发达资本市场的经验,促进中国市场的后发优势。吸引有着良好公司治理的外国公司进入中国资本市场,还能形成鲶鱼效应,促进国内公司向其看齐,因为投资者的资金流向将会成为有力的推动因素,从而不断提升国内公司的治理水平。同时,它还能给本国投资者提供无需跨国就可以投资外国优质企业的机会,增强投资的多样性,乃至更广泛地带来其他资本市场的先进理念和管理水平,提高整个资本市场的制度性优势,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在全球资本市场,吸引资本的竞争是非常激烈的。对于交易所而言,他们都面临着全球性的竞争,很多国外交易所对中国这一庞大的资本市场和未来的发展潜力虎视眈眈。世界上主要交易所都加大对中国企业的公关力度,力求在未来的发展中占据先机,如东京交易所于2008年在北京设立了北京事务所,为吸引中国企业到日本上市铺路搭桥,对于外国企业要求除了部分文件外,提交给东京交易所的文件可以用英文等。同时,世界资本市场和交易所的竞争不仅仅是上市费用的竞争,更主要的是制度性的竞争。而在中国,制度性机制的缺失正是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最大障碍,而不存在像日本那样经济低迷的问题。
中国股市的创立初衷是为国企融资解困,一开始,诸多市场机制及概念并未受重视,如公司业绩、上市机会的平等性、高效的市场中介组织,等等。而这些机制的缺失恰恰给后来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及中小股东的保护埋下致命的隐患。[14]中国保护中小投资者法律制度的欠完善,尤其是执法方面存在的问题也由来已久。
如何提高我们的监管水平,发挥制度优势,在给投资者提供更多投资选择的同时,保护投资者利益,避免中国资本市场成为外来资本大鳄的“提款机”,同时又能有效地降低监管和合规的成本,吸引更多的优质国外企业前来上市或许是摆在我们面前更为艰巨的难题,而解决这一难题的关键有赖于整个制度的系统性建设。
参考文献:
[1]John C. Coffee, Jr., “The Rise of Dispersed Ownership: The Roles of Law and the State in the Separation of Ownership and Control,” The Yale Law Journal, 2001, Vol. 111, No. 1, p3.
[2]Rafael La Porta, Florencio Lopez-de-Silanes, Andrei Shleifer & Robert Vishny, “Legal Determinants of External Finance”, The Journal of Finance, 1997, Vol. 52, No. 3, p1149.
[3]Rafael La Porta, Florencio Lopez-de-Silanes, Andrei Shleifer & Robert Vishny, “Law and Finance”, 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98, Vol 106, No. 6, p 1152-1153.
[4]Shahrokh M. Saudagaran & Gary C. Biddle, “Foreign Listing Location: A Study of MNCS and Stock Exchanges in Eight Countrie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1995, Vol. 26, No. 2, p. 320.
[5]Shinhua Liu & John D. Stowe, “The Shareholder Wealth Effects of Voluntary Foreign Delistings: An Empirical Analysis”, Applied Financial Economics Letters, 2008, Vol. 1, No. 4, p 199.
[6]Susan W. Eldridge & Burch T. Kealey, “SOX Costs: Auditor Attestation under Section 404”, Working Paper, University of Nebraska at Omaha (2005).
[7]Marosi, Andras, and NadiaMassoud,“You Can Enter but You Cannot Leave...” : U.S. Securities Markets and Foreign Firms, The Journal of Finance 2008, Vol. 63, No. 52477-2506.
[8]Eugenio J. Cárdenas, “Mexican Corporations Entering and Leaving U.S. Markets: An Impact of the Sarbanes-Oxley Act of 2002?” Connecticut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2008 Vol. 23, No. 2, p. 281-368.
[9]Peter Iliev, The Effect of SOX Section 404: Costs, Earnings Quality, and Stock Prices, The Journal of Finance, 2010, Vol 65, No. 3, p 1163.
[10]Shinhua Liu & John D. Stowe, “The Shareholder Wealth Effects of Voluntary Foreign Delistings: An Empirical Analysis”, Applied Financial Economics Letters, 2008, Vol. 1, No. 4, p 200.
[11]Uderche-Rangau, Loredana & Carugati, Andrea, Foreign Delisting and Domestic Stock Value: Multiple Frameworks, Different Views?, paper for the 3rd international workshop, financeCom 2007 Montreal, Canada, December 2007.
[12]Uderche-Rangau, Loredana & Carugati, Andrea, Foreign Delisting and Domestic Stock Value: Multiple Frameworks, Different Views?, paper for the 3rd international workshop, financeCom 2007 Montreal, Canada, December 2007.
[13]见UBS官方网站的新闻稿http://省略/1/e/media_overview/media_americas/releases?newsId=174640。
[14]Leng Jing, 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Financial Reform in China’s Transition Economy,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2009), p 123-124.
Compliance Cost and Protection on Small and Medium Shareholders
Cai Wei
(Laws Department, Hong Kong University, Hong Kong, China)
篇10
[关键词]金融体制; 改革; 合理性; 温州
[中图分类号]F8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2)10-0115-02
作者简介: 徐亦军(1967-),男,工程师,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温州瓯海支行行长,研究方向:金融管理。戴友余(1990-),男,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温州分行,研究方向:金融管理。
一、温州作为全国金融体制综合改革试验区的合理性
1.温州作为金融改革试点历史长远
早在1987年6月15日,中国人民银行就批准了《温州市利率改革试行方案》,温州成为国内第一个利率改革试点城市。试点利率改革,主要围绕利率体系,同时增加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开拓资金市场和加强银行企业化管理等,其主要目的是搞活金融,促进经济发展,更好地发挥商业银行在经济活动中的杠杆作用。经过十多年的利率改革,温州形成了“双轨制”利率体系的新格局。
2002年,中国人民银行开始为利率市场化改革投石问路。温州成为全国进行农村信用社利率浮动改革试点的8个县(市)之一,也是利率市场化改革试点的重点地区。温州农村信用社的存款利率浮动幅度为[1,1.3],即存款利率最高上浮不得超过国家法定利率的30%,在此范围内,温州农村信用社可自主实行不同金额、不同档次的浮动存款利率政策。
温州作为中国人民银行总行重点关注的试点城市,具有20多年的金融改革历史,这次又被国务院批准作为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也就顺理成章。
2.温州经济长期保持快速增长和创新发展
根据温州市统计局关于温州市2012年1-6月份主要统计指标显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达18184元,同比增长10.7%,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达8526元,同比增长11.5%,温州作为率先进行利率市场化的经济发达城市,长期以来保持了增长势头。同时,其半年工业总产值高达1904.59亿元,以民营经济为主导的温州产品占据了很大的国内市场份额,温州经济长期以来保持了快速性。
温州作为金融体制改革的先行者,最先允许民资入股商业银行,以增资扩股为手段作为商业银行发展的主要切入点,积极吸收强化民营、私营企业入股,优化商业银行股本结构,完善了法人治理结构;首先改造、重组农村信用社,以明晰产权、合理分配为改造重组的切入点,增资扩股,改造股本结构,最后实现法人治理,最终使农村商业银行和实行统一的法人体制的联社更好地为个体私营企业服务,为“ 三农” 服务;最早成立中小型企业担保公司,即以龙头企业为发起人,创建投资担保公司,同时向社会募集一定的资本金,其中财政以1∶1的资金,银行以两倍以下的贷款额配套,以此形成共同投资基金,对中小企业股本进行投资或者融资担保,通过投资公司资本运行和银行信贷共同支持,为中小企业筹资提供了新的渠道。温州经济的发展具有创新性,因此被作为金融改革综合试点城市具有其示范性和合理性。
3.有利于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和民间借贷问题
目前温州出现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和民间借贷问题,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温州民营经济发展至今,已经积累了丰厚的剩余资本,然而实体经济经营已经落后于简单地依靠资本投资获利,温州的游资表现很活跃,而产业转型却表现为明显动力不足;二是中小企业经营风险高,无法给投资公司一个稳定的投资预期,且大多数不具备安全的放贷条件,因而银行惜贷,投资公司也敬而远之,同时,囿于政策的门槛,中小企业不能像国有企业那样获得融资便利,于是,温州当地的中小企业苦于融资无门而面临资金链断裂的威胁,因此就形成了民间借贷市场。然而,高回报必定带来高风险,同时高利贷的问题会随之出现,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实现民间借贷合法化。综上所述,温州作为金融改革综合试点合情合理。
二、温州金融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1.民间金融合法化,将其纳入国家信用保障体系。颁布的金融改革12项中提到要规范发展民间融资,制定规范民间融资的管理办法,建立民间融资备案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民间融资监测体系。
2.将民间金融融入到地方金融中去,让两者互利互助。12项中要求加快发展新型金融组织。鼓励和支持民间资金参与地方金融机构改革,依法发起设立或参股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组织。符合条件的小额贷款公司可改制为村镇银行。
3.给予民间金融良好的投资环境。如研究开展个人境外直接投资试点,探索建立规范便捷的直接投资渠道。积极发展各类债券产品,推动更多企业尤其是小企业通过债券市场融资,建立健全小企业再担保体系等。
4.完善民间金融地方管理、构建其信用机制。发展专业资产管理机构,引导民间资金依法设立创业投资企业、股权投资企业及相关投资管理机构。拓宽保险服务领域、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完善地方金融管理体制、建立金融综合改革风险防范机制等,以此来防范民间金融风险的发生。
三、改革的方向和措施
1.充分市场化
充分市场化是指在开放的市场中,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遵循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规律,实现资源充分合理配置,从而实现效率最大化,简单地说就是利用价格调节达到供需平衡的一种市场状态。具体措施上,温州民间金融面对快速增长的经济,必须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对市场准入、资金价格、微观治理和金融运行实现以市场机制为核心导向的资源配置。例如在微观治理方面要实现金融信息的公开、公正,为金融机构间营造公平、公正环境。
2.金融监管化
金融监管化,就是加强金融监管,保证金融市场稳定运行。温州金融监管应努力由原来的强调行政审批的合规性监管逐步向以市场合法合规为导向的风险监管转变。作为金融监管部门的银监局、证监局等应加强对温州民间借贷的研究与监管,提高监管人员的业务能力,并加强与发达城市监管部门的交流和沟通,充分交换信息,密切合作,以提高温州金融自身的发展能力,最终有效地防范温州金融风险。同时,应大力促进温州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商业银行应在组织结构、人事管理、决策机制、授权授信、职务分离及内部审计等方面学习、借鉴国内外发展良好的商业银行先进经验并加以改进,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不仅对银行风险防范也对温州民间资产的良性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建议可以在温州设立类似“金融监管协调委员会”的部门,该部门主要负责指导协调金融监管的工作,为金融参与单位提供一个沟通、磋商与决策的场所,同时协调各成员单位的相互关系,搭建金融信息平台,建立健全金融风险和金融危机预警和应对机制,还可以受理及处理金融机构对金融监管部门的投诉,为市场公平化创造条件。此外,民间自建的服务和安全评估公司也是实施有效监管的重要助力,例如由鹿城区总商会下属22家民企出资500万元组建的温州民间借贷登记服务公司,助推了温州金融监管化的健康发展。
3.民营金融规范化
民营金融规范化就是要规范民间金融活动。早在1996 年国务院就公布了《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可见我国规范民间金融活动早已起步,但对于温州这个特色城市来说,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办法并不完全适用,温州应结合自身实际探索出有特色的民营金融的规范办法。笔者对民营金融规范化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1)创办民营银行。温州民间对融资有着旺盛的需求,其实这也是民营银行发展的最佳环境,温州地区可以由自然人或企业发起,通过定向募集民间资金来组建民营银行,民营银行可以拓宽民间融资的渠道。同时,民间投资者一般具有很强的投资能动性和自觉性,他们根据市场的需要做出灵敏的反应,创造出更好的投资形式,因此,民营银行可以给予民营金融很好的投资环境和融资导向。
(2)建立小额信贷机构。建立小额信贷机构有很多形式,最普遍的是建立小型投资机构和信用互助社。小型投资机构就是由民营企业或个体经营者投资入股设立,资金来源是其自有资金,可以吸收社区成员入股用来购买邮政储蓄资金,也可以向其他金融机构进行融资,接受合法组织和个人的信托存款,其资金运用的主要方向就是为中小型民营企业或个体工商户提供融资支持;信用互助社是完全由民间资金发起成立的具有互质的信用合作组织,合作组织内部是资金的来源和服务对象,同时可以通过信托存款委托和贷款等方式与外部资金进行交流,以保持互助组织具有适度的活力。建立小额信贷组织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多的合规化融资,为金融合规化提供强大的助力。
(3)加强合规文化建设。仿效国外进行优秀金融合规推广和合规文化宣传,使温州民营金融的经营活动与法律、法规和准则相一致,宣传合规文化,重视合规教育,明确各部门各单位的合规责任,建立有奖有罚的激励机制,最终使所有参与者能够从合规做起,人人合规,人人有责。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企业盈利能力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