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培训内容范文
时间:2023-06-04 10:03: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数字经济培训内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现今,数字化强势席卷全球,极大的促近了社会经济、环境的发展,为信息社会、商务模式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数字化的存在,反映出中国经济、社会的部分特点。数字化经济不仅提升了电子商务的质量、生产效率,而且对提高我国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对我国劳动力市场产生了强烈的影响。由此可见,关于数字化经济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的研究尤为必要,对加强劳动力资源配置、优化,确保我国社会、经济长远发展等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一、我国劳动力市场的现状
长期以来,劳动力在我国市场经济体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对我国经济的转型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而且其与市场供求等存有密切的关系。经调查发现,我国劳动力市场供给主要由新增劳动力、事业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等构成。根据研究结果显示,劳动力市场在我国劳动力配置、劳动力数量、优化中越来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现代服务业对劳动力的需求日益增加
随着信息技术、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第三产业的发展也越来越繁荣,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一系列利好因素,这使我国第三产业所占经济比例越来越高。与此同时,现代服务业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农业、工业等传统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呈下降趋势,而服务业则恰恰相反。服务业的飞速发展,为劳动力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成为我国解决就业问题的主要路径。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服务业每年创设的就业岗位约为700万。这极大的促进了我国就业难问题的解决,对于提高就业率,降低社会矛盾起着积极的作用。
2、大学生就业形势较为严峻
近年来,我国多家民营企业、传统制造企业倒闭。然而,每年毕业的大学生数量却不断攀升,这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此外,大学生缺乏一定的社会资历、工作经验、实践技能等,其在就业过程中自身核心竞争力较为薄弱。
3、缺乏新兴产业高技能岗位人才
在实际调查过程中,笔者发现大多数劳动力受教育程度较低,新技术、高科技人才极度匮乏。统计资料明确指出:拥有良好教育背景的劳动力约占所有劳动力的10%,其余的劳动力没有人力资本,其就职方向大都倾向于简单的劳动体力。就当前来看,社会特别渴求新兴产业高素质人才。
二、当前数字化经济对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实践证明,数字化的普及,有利于实现我国经济转变(传统工业经济转变为数字化经济你)的目标。与此同时,数字化给我国环境、社会、经济等带来了更严峻的挑战,主要表现为工作方式、劳动力市场结构、运营机制等内容。根据实际从业经验,笔者将数字化经济对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影响概括为以下内容:
一方面,数字化经济直接影响劳动力市场。对于数字化经济而言,其以数字化技术为基础。当前,数字化技术不断发展、创新,在改变劳动方式(劳动力加劳动工具)、手段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比拟的作用。因此,数字化经济环境中,我国劳动力市场必然受到其的影响,从而在微观、宏观层面发生一定的变化。
另一方面,数字化经济影响劳动力的供求关系。数字化经济的蓬勃兴起,促使新产品、服务需求产生,对市场供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劳动力市场对资源进行重新配置、优化,从而影响到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
三、国外劳动力市场对我国的启示
毋庸置疑,数字化经济加速了经济全球化、人力资源的流动。数字化经济形势下,互联网普及率明显增高,对经济投入、产出等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工作场所的优越性发生了转变,工作场景、模式的虚拟化逐渐引领潮流。笔者以美国劳动力市场为案例进行分析,其对我国的启示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工作模式得以丰富
数字化经济背景下,社会、经济、生活等发生了相应的改变,工作模式亦是如此。自2000年以来,远程就业开始兴起,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2、高素质人才需求量不断攀升
就美国数字化经济而言,其制定、出台了很多关于远程就业的法律法规,以提升劳动力市场资源配置、优化效率。此外,美国开设技能培训课程,以提升劳动力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从而满足社会、企业对复合型人才需求。与此同时,美国极其重视引进国际人才,为保持高科技竞争水平提供有力保障。上述这些内容,对我国更好地配置、优化劳动力资源等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四、结束语
数字化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升电子商务生产率、质量等方面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数字化经济时代,就业模式、劳动力资源流动等发生了巨大变革。为更好地应对数字化经济形势,我国应采取构建互联网就业平台、对劳动力进行科学培训、转变高校育人方案、引进国外优秀人才等有效措施。希冀,在社会各界的不断努力下,我国劳动力资源配置、优化等能够取得长足的进步。
参考文献:
[1]何枭吟.经济数字化对美国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及启示[J].经济问题探索,2013(08):130-134.
[2]李剑玲. 数字化经济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2015(07):47-48.
篇2
关键词:欧洲新技能议程;技能不匹配;职业资格;透明;互认
一、欧洲新技能议程提出的背景
尽管教育和培训的教学与组织由欧盟成员国具体开展,但由于成员国面临技能不匹配、技能短缺、数字技能需求加大、劳动力老龄化、人才流失、人口迁徙流动等共同挑战和发展机遇,需要采取欧盟层面的统一行动。欧盟委员会应通过制定共同行动、框架和指南发挥协调作用,并通过分享专业知识和良好实践为成员国应对挑战提供支持。“欧洲新技能议程”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于2016年6月正式提出的,旨在改善技能的教学效果和认可度,使欧洲人民尽早掌握广泛的技能、欧洲的人力资本得到有效利用,从而推动实现欧盟“推动就业、增长和投资新发展”(A New Boost for Jobs,Growth and Investment)的政治主张。
(一)7000万低技能劳动者面临失业、赤贫和被社会排斥的危险
欧洲的经济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全体人口的技能水平。欧盟应使劳动者掌握相关技能并拥有被认可的资格,充分利用这些技能驱动创新和提高竞争力,从而为较高的生产力、可持续的竞争力提供基础。全球化、技术进步、数字化、绿色经济、人口老龄化、对工作与生活平衡的需要,改变了工作的性质及所需的技能。研究显示,欧洲约有7000万人口缺乏足够的阅读和写作技能,计算和数字技能的掌握情况也不容乐观。这些技能的缺乏,致使此类人群处于失业、赤贫和被社会排斥的高危状态。在欧盟,25~64岁人口中有23.4%的人未接受过高中教育,只有29.9%的人拥有本科学历。欧盟成员国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存在巨大差异:立陶宛、捷克、爱沙尼亚、斯洛伐克、波兰和拉托维亚25~64岁人口中接受过高中教育的比例不到10%,马耳他、葡萄牙、西班牙和意大利的这一比例高达40%以上;罗马尼亚、意大利和马耳他25~64岁人口中拥有本科学历的比例不到20%,而瑞典、卢森堡、芬兰、爱尔兰和塞浦路斯的这一数值则高达40%以上。
(二)技能不匹配的普遍存在导致欧洲人力资源未得到有效利用
在迅速变化的全球经济中,技能是吸引投资的拉动因素、创造和增加就业机会的催化剂,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国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欧洲未来的繁荣依赖于对其人力资本的最佳使用。然而,欧洲人力资本的有效利用由于技能不匹配――某种技能的供给与需求不平衡――而变得复杂。技能不匹配包括宏观经济上的技能不匹配和工作不匹配两大类:前者指总体水平上个人拥有的技能与劳动力市场的技能需求不匹配;后者指就业人口所拥有的技能与其工作所需的技能不匹配。宏观经济上的技能不匹配可通过低技能、中等技能和高技能人口就业率差异的相对离散程度来测量,低技能和高技能人口就业率呈现巨大差异的国家,通常具有相对较高的宏观经济上的技能不匹配,需要对劳动力市场或教育体系进行政策干预以缓解结构性失业现象。尽管绝大部分欧盟成员国过去十年采取了很多措施来改善宏观经济上的技能不匹配,包括通过培训等方式提高人口的工作技能,但西班牙、葡萄牙、希腊等国由于经济危机,低技能劳动者正面临严重的失业问题,技能不匹配问题进一步恶化。此外,有研究显示,欧洲很多高素质的青年人从事的工作并不能与其才智和愿望相匹配,40%的欧洲雇主认为其招聘不到拥有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合适人员。[1]
欧洲新技能议程是一项新的综合性技能计划,要求成员国、社会伙伴、行业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共同致力于提高技能质量以及技能在劳动力市场的实用性,使欧洲人民尽早掌握当前和未来工作所需的广泛技能,最终提升欧洲人口的就业能力、竞争力,促进经济增长。欧盟委员会就业、增长、投资与竞争力事务副主席于尔基・卡泰宁(Jyrki Katainen)指出:“在世界快速变化的形势下,我们应对欧洲最宝贵的财富――我们的人民进行投资。欧洲人民需要广泛的技能来实现其作为积极公民和工作上的潜能。技能对繁荣、工作、经济增长和可持续福祉来说,至关重要。欧洲新技能议程的目的是,既不让一个人落后,又要使欧洲形成能驱动竞争力和创新的高端技能。”
二、欧洲新技能议程的主要内容
为确保欧盟人民接受合适的培训、获得合适的技能,欧洲新技能议程制定了十大行臃桨浮R槌讨赋觯“数百万欧洲人面临失业,我们需要尽一切可能使其掌握不断变化的劳动力市场所需的技能。十大行动方案确定的方向正是欧盟能大有作为的领域,包括确保更好地理解欧盟的技能资格,制定技能指南帮助低技能的成年人学习必要的读写、计算和数字技能。”从内容上看,十大行动方案主要涉及提高技能形成的质量和相关性、使技能和资格更加透明和更具可比性、改善技能情报和信息以提供更好的职业选择三个方面。
(一)制定“技能保证”,帮助低技能劳动者掌握最基本的读写、计算和数字技能
为减少欧洲低技能劳动者的人数,欧盟委员会建议与社会伙伴、教育和培训机构合作制定“技能保证”(Skills Guarantee)。“技能保证”以未接受过高中教育的成人(25岁以上)为目标群体,面向“青年保障”计划(Youth Guarantee)未覆盖的在业和失业人员。通过三个步骤使低技能劳动者掌握最基本的读写、计算和数字技能,达到高中水平或欧洲资格框架(European Qualifications Framework,EQF)中的第4级水平,增加人们获得并维持满意工作、提高生活质量的机会。三个步骤包括:技能评估,即鉴别现有技能和技能培训的需求;培训机会提供,即根据个人和当地劳动力市场的具体需求量身定制并提供培训机会;确认和认可,即对习得的技能进行确认和认可。成员国应与社会伙伴、教育和培训机构、地方和区域政府开展合作,实施适合各自情况的、灵活的技能培训计划。在成员国实施技能保证的过程中,欧盟委员会将通过欧盟社会基金(ESF)、“伊拉斯谟+”计划(Erasmus+)、就业和社会创新项目(EaSI)等给予经费支持。
(二)审视欧洲资格框架,提高资格的透明度和可比性
欧洲资格框架是欧洲层面统一的职业资格框架,以“学习结果”为核心,以知识、技能和能力为主要要素,将职业资格分为8个等级(见表1)。为推动各国职业资格的透明度和互认,欧盟各成员国都建立了各自的国家资格体系(National Qualifications Frameworks,NQF)。学习者、毕业生、教育和培训机构以及雇主都可以通过欧洲资格框架,进一步理解和比较不同国家、不同教育和培训体系的职业资格。欧洲新技能议程对欧洲资格框架进行审视,目的是使职业资格更加透明、更易于比较,使学习者、工作者和雇主更好地理解工作申请者应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这也将促进对第三国公民①就业资格的比较与了解。
(三)建立数字技能和工作联盟,使欧洲人民具备足够的数字技能
欧洲新技能议程的所有行动都强调重点发展数字技能。2014年的数据显示,欧盟国家约40%的人口不具备数字技能或数字技能低下,并存在显著的国家差异,其中,罗马尼亚的这一比例高达80%左右。不远的将来,几乎所有的工作都要求工作者具备一定水平的数字技能,数字化单一市场(Digital Single Market)每年将带动4150亿欧元的经济增长。因此,数字技能对创新、经济增长、就业和竞争力提升至关重要。到2020年,欧盟国家信息通信技术(ICT)领域将有75.6万空缺岗位,然而,有39%的企业声称面临招聘不到合适、熟练的ICT专业人才的困难。“数字技能和工作联盟”(Digital Skills and Jobs Coalition)以已有的解决欧洲青年失业问题的“数字工作大联盟”(Grand Coalition for Digital Jobs)为基础,将协同欧盟成员国共同制定和实施数字技能战略,并号召教育机构、就业部门和企业等利益相关者参与其中,吸引ICT部门、ICT使用部门共同为欧洲人民提供培训,打造数字精英人才库,确保欧洲人民具有足够的数字技能。
(四)制定部门合作的技能蓝图,解决技能短缺问题
“部门合作的技能蓝图”(Blueprint for Sectoral Cooperation on Skills)是商业、贸易联盟、科研和教育培训机构、政府部门等关键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合作框架,目标是制定具体的技能要求,以满足短期和中期的技能需求,支持整体行业战略的发展。它将首先在正面临严重技能短缺的汽车、防卫、航海技术、纺织-服装-皮革-鞋类、空间(对地观测)、旅游六个部门进行试点,随后将拓展至建筑、钢铁、保健、绿色技术和可再生能源领域。传统产业以及新兴产业部门可能需要许多未在学校教授的技能。部门合作的技能蓝图通过企业-教育机构合作关系提高技能的相关性,提供了清晰的战略、解决这些问题的新工具,以对劳动力市场的技能需求做出更好的回应。它将动员产业、培训和教育机构,鼓励私人投资,确保更好地利用欧盟和国家资助项目。具体来说,部门合作的技能蓝图通过行业导向的“三步走”方案,为具体部门设计技能解决方案:一是收集技术差距及其对经济增长、创新和竞争力潜在影响的证据;二是将部门的战略转化成工作和技能的预测与行动;三是在国家和区域层面建立欧盟部门伙伴关系,并拓展至更多部门。
(五)开发第三国公民技能分析工具,提早鉴定并分析移民的技能和资格
2014年,约230万第三国公民获得欧盟居留许可;2015年,约130万人向欧盟申请庇护。一方面,居住在欧洲的非欧洲国家移民的技能和资格水平较低,另一方面,2/3的受过良好教育的第三国移民就业于技能水平中等及以下的工作岗位或面临失业。因此,需要采取相关行动提高移民的技能水平和资格,以及帮助其运用已有的技能和资格融入劳动力市场;而对受过良好教育的移民来说,提高对已有技能、资格的利用以更好地融入劳动力市场非常必要。“第三国公民技能分析工具”(Skills Profile Tool Kit for Third Country Nationals)将提供及时的支持服务,尽早鉴定和分析移民的技能和资格,为欧盟成员国支持移民融入劳动力市场提供最佳实践参考,并为移民提供在线语言学习以帮助他们尽快融入欧洲社会。例如,欧盟委员会将对移民接收机构的工作人员培训提供支持,以加快认证程序,分享有关资格透明和认证信息的最佳实践等;欧洲新技能议程将通过“伊拉斯谟+”项目为新来的移民和避难者提供在线语言学习机会,未来3年将有10万名避难者享有在线英语课程的学习机会。
(六)修订欧洲通行证框架,帮助人们做出职业和学习选择
“欧洲通行证”(Europass)通过个人简历、欧洲技能护照、语言护照、通行移动证、补充文凭、补充证书六个标准化文件为欧洲公民的技能、资格和经历认证提供服务,通过与教育机构开办者结成社会伙伴关系共同解决职业资格的透明性问题。然而,目前它不H技术上过时,而且在应对不断变化的教育、培训和劳动力环境时也面临诸多问题(如无法记录非正式学习结果)。为此,欧洲新技能议程将修订欧洲通行证框架,使欧洲公民寻求工作或培训时能得到更有效的技能和资格认证、帮助雇主理解劳动力的技能和资格、帮助教育和培训机构界定并交流课程内容。新欧洲通行证将通过一个用户易于掌握、提供职业生涯发展和学习选择的在线工具为人们提供更广泛的服务,如技能和职业资格的建立生成器工具,欧洲技能和资格的自我评价工具和信息,制定开放标准以更易于信息、技能和资格的认可等。新欧洲通行证将运用欧盟“技能全景”(Skills Panorama)中的数据进行信息采集和大数据分析,为人们在职业发展和学习的选择方面提供准确、及时的信息。
(七)提高技能的相关性,使职业教育和培训成为人们了解工作实际、适应劳动力市场需求的第一选择
对年轻人来说,尽早掌握广泛的技能非常重要,它有助于年轻人找到能发挥其潜力的工作,成为积极、自信的公民。劳动力市场需要更多的创新和创业技能,然而,只有约1/4的人口在学业完成前拥有创业经历。为帮助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公民更加了解工作实际,欧盟委员会将提供一系列服务促进知识共享、学徒制关系网的建立与合作。最近发起的“青年公约”(Pact for Youth)将提供10万个学徒、实习和入门级工作机会,创建1万个企业-教育机构合作伙伴关系。为使职业教育成为第一选择,欧盟委员会将与众多利益相关者密切合作,在2016年12月开办欧盟职业教育与培训技能周(European VET Skills Week)活动,通过学校层面的质量保障体系以及支持措施,改善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劳动力市场结果。
(八)审查《关于终身学习关键能力的建议》,厘清21世纪所需的核心技能
为适应近十年的经济和社会变革,欧盟委员会建议成员国审查2006年的《关于终身学习关键能力的建议》(Recommendation on Key Competences)的实施情况。它将对21世纪工作和生活所必需的核心技能达成共识,并将其引入教育和培训课程、国家技能战略。对《关于终身学习关键能力的建议》的审查,将有助于成员国更好地描述、培养、评估、确认、比较正规、非正规和非正式学习环境中形成的核心技能与相P能力,尤其强调创业技能(使人们更富有创造性、主动性、创新性)的培养,包括制定有利政策使年轻人在走出校门之前就能获得具有实践性的创业经历。与此同时,欧盟委员会制定了两个具体的框架来确保对数字技能(DigComp)和创业技能(EntreComp)的理解与培养。
(九)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和培训中技能形成的质量
欧洲新技能议程提出应尽早提供优质教育,为人们未来的能力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为帮助学生和教育机构评估学习结果的相关性,欧盟委员会将对高校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以完善毕业生在劳动力市场如何发展进步的信息。来自毕业生的有关其工作和职业发展的反馈信息对高校和政府来说非常有价值,跟踪调查将反映毕业生的工作类型、劳动力市场趋势的相关信息,有助于毕业生对所受高等教育的优点和不足提出反馈建议。跟踪调查也为未来学生及其家庭做出学习选择提供信息和指南。已有部分成员国采用不同的方式采集这些信息。欧盟成员国将开展合作,对毕业生的工作、适应工作的难易、如何运用技能和知识等提供更加完备的、具有可比性的信息。
(十)加强分析和经验分享,对有效解决人才流失问题的最佳方式提出建议
经济危机、市场体制机制等多方面的原因,导致许多欧盟成员国面临“人才流失”问题。2012年,有2.5万~3万名葡萄牙人前往安哥拉发展,这与20世纪70年代的情况大相径庭。那时,成千上万的安哥拉人和安哥拉的葡萄牙移民离开安哥拉前往葡萄牙发展。在西班牙,去墨西哥发展的毕业生人数持续上升,2012年最后一季度这一数字达到7630人。ICT行业是欧洲经济的新支柱,该领域的人才需求量以每年3%的速度增长。然而,由于该领域的毕业生和工作者人数正在萎缩,导致人才紧缺。数字技能差距正在扩大,失业人口数量也在不断增长,这需要政府和行业联合采取行动来缩小这一差距。为此,欧盟委员会将和企业、社会伙伴和教育机构一起,在国家和地区层面共同解决这一问题。[2]
三、思考与启示
在许多国家,职业教育和培训正面临形象不佳问题。缺少投资、有限的质量管理和在晋升阶梯中“没有前途”,致使雇主对职业教育和培训持有消极的看法,学习者往往对职业教育和培训兴趣不大。欧洲的教育和培训政策制定者意识到了这一问题,职业教育和培训必须密切联系经济发展,适应知识社会发展和就业质量提高两种需要,能够为处于不同生命阶段的人们提供学习和培训的机会。为此,欧洲新技能议程的一个重点就是通过提高技能的质量以及在劳动力市场的相关性,增强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吸引力。毕业生的工作类型、劳动力市场需求信息,将有助于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内容和教学过程;数字技能和工作联盟的建立、部门合作的技能蓝图的制定,将为职业技能的培养及其相关性提供及时、准确的情报和信息。我国职业教育与培训机构应密切关注经济和行业发展的需求,及时调整课程教学内容和模式、能力培养结构等,为各级各类工作者职业技能的提高提供切实有力的支持,有效提高其就业、寻求可持续工作的能力。
欧盟始终把提高技能和资格的透明度和可比性从而实现人员的自由流动作为职业教育与培训发展的优先议程。技能与资格的互认,消除了人们在欧盟成员国之间、不同教育体系中学习的障碍,促进工作流动性和终身学习,能有效缓解技能不匹配、职业流动不充分带来的结构性失业。因此,欧洲新技能议程继承了《里斯本战略》以来的一系列举措,通过制定“技能保证”、修订欧盟资格框架和欧洲通行证、审查《关于终身学习关键能力的建议》的实施情况等一系列措施,增强不同国家和教育体系间的透明性和相互衔接,以促进劳动力在不同职业和地区间的自由流动,实现充分就业。区域经济一体化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趋势,这必然要求人员和劳务的自由跨境流动,而技能和资格的透明与互认是首要前提。在此背景下,如何使我国职业教育系统更好地服务国家“走出去”战略,是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我国可借鉴欧洲新技能议程提出的相关举措,通过构建政府、行业与职业教育机构的合作关系,参照欧洲资格框架和欧盟成员国的国家资格体系制定我国的技能和资格框架体系,逐步与国际标准接轨,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在国际就业市场上具有竞争力的人才。
注释:
①第三国公民通常指处于申请他国绿卡过渡时期的移民。在欧洲,第三国公民通常与“外国国民”和“非欧盟国家的外国国民”一起使用,指既不来自当前居住的欧洲国家,也不来自其他欧盟成员国的个人。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互联网+;数字乡村;乡村振兴;数字鸿沟;发展路径
数字乡村不仅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也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1]。山东省在《数字山东发展规划(2018-2022年)》和《山东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政策文件中明确提出实施数字乡村战略,互联网在乡村的快速普及和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使城市和乡村联系越来越紧密,城乡联动、融合发展在技术上成为可能,但数字乡村建设才刚刚起步,城乡数字鸿沟仍然存在,还有加大的趋势,鉴于此,开展基于“互联网+”的山东省数字乡村发展路径研究具有很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山东省数字乡村发展现状
近年来,山东省数字乡村发展迅速,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1数字基础设施全面提升。随着“宽带山东”战略的深入实施,数字基础设施支撑能力得到稳步增强,国家超级计算济南中心运算速度和综合技术水平位于国内前列,全省所有城区、行政村实现了光纤全覆盖,城乡家庭互联网接入能力基本达到100Mbps,乡村数字基础设施也不断的得到完善,但乡村信息基础设施支撑能力亟需增强,农村尤其是偏远山村,因其居住分散且基础设施差,导致网络建设成本很高,运营商无法收回成本,不愿意建设农村网络,设备商提供商也不愿意花费精力进行农村网络创新方案的研究,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还不广泛。1.2电子政务建设深入推进。全省政务服务平台基本实现互联互通,各服务平台的核心业务信息化应用加速,“一次办好”改革全面推进,基本实现了公众和企业网上办事“一号登录、一站受理、一网通办”[2],全省政务信息系统集成整合共享工程明显提升了政府数字化管理和服务水平,但在农村,电子政务治理还比较薄弱,公共服务的数字化建设还需稳步加强。1.3信息惠民水平大幅提升。在数字山东的带动下,智慧城市建设全面推进,农村宽带建设已普及,信息进村入户工程成效初显。在教育、医疗、养老和社会保障等各个方面的信息惠民政策宣传和普及、信息服务平台的使用及惠民水平都得到了大大提高,形成了城乡共享的优质教育文化资源,缩小了城乡之间的差距。1.4农村数字发展环境持续优化。“互联网+”和市县级大数据服务平台的建设,使农村数字化发展环境持续优化,农业信息技术成果越来越多的得到转化和推广应用,但是不同地区之间差距明显。鲁西南是淘宝村集聚区,菏泽市淘宝村、淘宝镇数量位居全国前列,从地区分布来看,开展跨境电商的村主要位于沿海地区,特别是拥有外贸传统的城市,如青岛市等。同时电子政务标准及规范体系不断完善,网络空间法治化取得积极进展,显著提升了网络安全防护和处置能力[3]。
2山东省数字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2.1城乡数字化鸿沟进一步拉大。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下,城乡“数字鸿沟”是山东省数字乡村战略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4]。传统意义上的城乡“数字鸿沟”集中体现在基础设施配套和公共管理措施上。调查统计结果显示:缺乏网络设备与上网条件、缺乏文化知识与上网技能两者相互作用和影响,共同构成了制约数字乡村建设的瓶颈[4]。由于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和受教育程度存在很明显的较大差异,城乡居民的互联网理念和对信息知识的应用就存在着较大差异,城乡“数字鸿沟”不断以新的形式呈现,其更多的是体现在对信息技术的掌握、理解和使用上,阻碍了农村培养数字化生产力的进程。还有一些地区在引导搬迁、撤并村庄时忽略网络设施和信息服务完善,促使了新的城乡“数字鸿沟”的形成。2.2农村信息失联、情感失联、财富流失及空心化严重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中青年农民都选择进城务工,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留守妇女也逐渐增多。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留守儿童、老人和妇女对现代信息技术和智能设备的应用很少,导致了乡村的信息失联以及情感失联。大量中青年农民的进城,使得农村土地也被大量闲置起来,无人耕种,加剧了乡村财富的流失,乡村空心化严重。这是现代化和城镇化的必然产物。2.3农村数字化发展水平各地区不平衡。目前,我省农村数字化发展各地区很不均衡,发达地区与一些偏远、落后的地区农业农村信息化水平差距较大,农业信息技术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比例差距也比较明显。淘宝村的出现,破解了农村信息化的难题,缩小了城乡数字鸿沟,如:滨州博兴县、菏泽曹县和郓城县等、青岛市即墨等淘宝村数量都位居全国前列。2.4农村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我省农村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我省移动宽带用户、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等指标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种植养殖、加工、集配、运输、仓储、营销、支付、消费等整个流程的数字化设施建设还比较薄弱,产地仓、冷链物流、信息网络、购销网点等方面的建设还需加强,智能电网、智慧交通、智慧物流、智慧农业建设任重道远。另外农村的互联网理念淡薄,缺乏网络设备与上网条件、缺乏文化知识与上网技能也是影响数字乡村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2.5缺乏专业的人才培养机制和平台。在农村数字化建设中缺乏专业的科学技术指导和技能培训,没有完善的培训机制和管理机制。虽然在农村开启了社区教育实验,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有些数字化学习平台的构建还不完整,学习资源不丰富,根本无法满足学习者的需要。另一方面部分村民没有电脑和智能手机,不会上网也限制了数字化学习平台的使用,而且绝大部分人上网只是娱乐,对学习农业新技术不感兴趣。2.6乡村治理和公共服务数字化水平比较低。“互联网+党建”工作开展不到位,村干部老龄化严重,党务、村务、财务不能实现网上公开,乡村现代化治理能力进程缓慢,“互联网+政务服务”不能实现乡村覆盖,缺乏“一门式办理”“一站式服务”的综合服务体系,乡村治理能力和体系亟待加强。数字技术和信息化建设带来的在线诊疗和在线教育等公共服务发展缓慢。因此利用互联网技术加强乡村综合治理能力,提高公共服务的数字化水平,使村民真正获得数字化带来的便利,是数字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3山东省数字乡村建设的发展路径
3.1加强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建设数字乡村首先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优化资源配置,各级政府部门应响应《数字山东2020行动方案》,积极推动“百兆乡村”建设,统筹推进移动和固定宽带网络的IPv6发展,推动智慧广电网络建设,支持培育和引进开放的国家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和农业农村观测网络基础设施和应用体系[5]。继续加快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在整个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推广和应用,大力发展农村数字经济,推动农业领域的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发展进程,提升产业数字化水平,实现传统农业向数字化农业的转型。3.2加快建设数字政府。在基础建设的同时还应加快建设数字型政府,加强各行政部门的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办理,力推政务服务“一次办好”,并进行机制和体制改革,推进线上线下政务服务一体化。地方政府做好促进农村数字经济发展的制度供给工作,建立或者健全一套适合当地农村数字经济发展的促进政策,特别是要制定出一套适合当地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优惠举措,补足数字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制度体系,营造适合数字经济发展的良好制度氛围。同时,协调各级政府部门,为农村电子商务服务主体提供必需的物质和资金支持,以此来引导和激励当地的数字经济发展。3.3消除城乡“数字鸿沟”,建设幸福乡村。首先,加强乡村信息化教育,培养信息化技术人才,把握好“互联网+农业”的发展机遇,利用现代科技建设数字乡村,使农民得到更大的收益,愿意留下来,不断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数字化建设的重中之重。利用数字化、现代化设备来实现智慧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其次,鼓励农民积极接触和参与到农村电商中去,彻底打破农民信息贫困锁定的藩篱,为农村数字经济的发展注入活力。不断丰富乡村网络内容,构建数字乡村新系统,不断完善乡村信息化建设和农村数字产业,让更多的农民就地就业,使农民获得幸福感,改善农村信息失联、情感失联及财富流失等问题,建设幸福乡村,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真正缩小城乡“数字鸿沟”,助力农村数字化建设的全面开展。3.4加强信息化人才队伍培养。专业化信息人才的紧缺是数字乡村建设亟需解决的重大问题,已成为制约数字农村发展的重要因素,而本土农民是建设数字乡村的内生动力。首先,以本土农民为主,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目前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农村进城务工人员越来越多,农村中种地的人大量减少,大量的土地进行了流转,集中到少数人手中,形成了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趋势,因此,在发展农村数字经济的同时应提升农民的信息化素养,积极培育实现智慧化农业的新型职业农民。其次,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利用好各种培训平台,让农民成为懂信息、懂数据、懂技术的新时代农民,提升乡村信息化水平,进而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再次,建立健全人才培育、引进及激励机制,为各类人才到农村创业提供政策支持和良好的发展环境。3.5构建乡村大数据平台。山东省大多数农村地区的数字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以及平台的信息资源的收集、加工、传输、服务不健全,涉农电商的发展空间十分有限。需要政府制定相关政策、规划发展乡村大数据平台,整合数据信息资源,加强乡村信息资源的共享、兼容和公开,利用“互联网+”模式建设具有乡村特色优势的大数据系统,借助大数据促进数字乡村的快速发展。3.6数字乡村文化建设。在加强数字化基础建设的同时,还应加强数字文化建设,提升村民的信息化素养,尤其是乡村传统文化是农村数字化建设的灵魂,以无形之力推进着乡村数字化的进程。首先,改变文化宣传方式,除了采用传统的公告栏外,还可采用微博、微信、网站等各种形式实现农村各项政策和事务的线上宣传,在乡村营造起良好的信息化氛围。其次,在培育新型农民的各种培训中,加入传统文化的元素,使农民在接受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理念同时,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逐渐提高村民的数字化素养。最后,利用新闻网站、学习强国及各种媒体平台,宣传数字农村的建设,讲好数字乡村故事,形成全社会共建共治共享数字乡村建设的良好氛围。3.7建立健全数字化乡村治理体系。在乡村政务工作和乡村治理中深化数字化建设。首先:利用互联网技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农村领导班子应改变传统思维,改变意识,从思想上树立农村信息化的观念,不断学习国家以及山东省关于农村数字化建设的相关政策和文件,并积极落实到位。其次:将农村的各类资源纳入到乡村大数据平台,实现资源的优化整合和数字化管理,建立“一门式办理”“一站式服务”的综合服务体系;再次:积极开展“互联网+党建”工作,定期开展党员信息化学习和培训,鼓励党员带领群众一起发家致富,探索农民在线交流议事模式,激发农民参与决策的积极性。最后:开展“互联网+政务服务”,真正实现党务、村务、财务的网上公开,推动形成积极互动的农村基层自治体系,建立健全数字化乡村治理体系。
4结语
目前我国正处在乡村振兴的关键时期,山东省将数据和信息融入乡村振兴全过程,统筹推动城乡信息化融合,加快推动山东数字乡村建设,使网络信息化在全省农村社会的影响不断扩大。论文在分析了山东省农村数字化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深度挖掘乡村数字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农村数字化发展的路径,以期助力乡村振兴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静.分四阶段扎实推进数字乡村建设[R].经济日报,2019-5-18.
[2]丛楷力.从“碎片化”到“整体性”:地方政府数据开放治理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9.
[3]2019全国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水平评价报告[J].新疆农业科技,2018(6).
[4]毕耕.”软硬兼顾”解决数字乡村发展难题[N].光明日报,2019-09-25(11).
篇4
关键词:出版数字化; 编辑; 素质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数字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对我国工业经济各部门的影响日趋凸显,传统出版社产业作为同数字技术联系最为紧密的几大领域之一,其产业形态正发生这根本性转变,数字出版已经成为所有出版人都无法回避的命题。在国外,数字出版已经成为世界出版业发展的方向和潮流,许多国际大型出版集团如培生教育、麦格劳-希尔、汤姆森等纷纷投入数字出版平台的建设,掀起了全球出版业数字化改造的。在国内,《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纲要》也已明确将数字化的出版和传播当成出版业现代化的关键之一,列为“十一五”期间的攻坚战,据统计,截止2008年年底,我国有300家报社开展了数字报业务,电子期刊总量已达到9 000种。可见,数字化时代凸显了出版社作为内容提供商的重要地位,而处于内容提供核心和出版社工作中心环节的编辑,如何把握出版业趋势,探索数字时代编校工作新的模式,将自身素质与能力向新的领域、新的业态转变,就成为我国广大学者关注的热点问题。
1 出版数字化背景下编辑素质的重构
数字出版时代,编辑工作的范畴早已远远越出传统出版社编辑工作的范畴,涉及到报刊、广播、电视、音像、电子出版、戏剧、展览、电影乃至网络传播、手机等更多领域,越来越广泛和深刻地影响着人们思想和社会生活。因而,作为文化产品内容的选择者、策划者、加工者和推荐者的编辑,其素质构成也呈现出新的特点。
1.1 数字技术素养 在数字出版时代,信息传递方式已经有线下转移到线上,传统编辑工作中“一支笔”“一张纸”式的工作方式也伴随之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取而代之的是计算机屏幕式的编辑工作方式,编辑在采写编辑稿件时越来越离不开电脑。因而,编辑人员不但要熟练掌握电脑和网络使用,了解和掌握电脑和网络常见故障的排除技术,包括排除一般硬件和软件故障等,还必须精通如Windows、Word、Excel、Access等办公软件,并能利用它们建立出版业资料数据库,充分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如Web2.0等,能够真正熟练一系列数字化的采编、摄录、存储、传输等工具,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性人才。然而,目前在我国出版业内运用数字技术的意识普遍滞后,大多数从业者尤其是出版社各级编辑任习惯于旧的业态,对数字出版持观望态度。除少数出版社所有的稿件从编辑到制版整个流程全是在网上完成的外,大多数出版社内部信息化的程度比较低,大部分编辑仍然是夜以继日地处理一大堆稿纸,不知道使用现代的信息工具,编辑的信息技术素养亟待提高。
1.2 多元文化素养 随着网络传播的多媒体、超文本、分组交换、同步传播、交互性特征等数字技术的不断普及,使的信息接收者可以冲破信息发送者单向内容传播的束缚,实现可选择的同步互动交流,受众既是信息的接收者,又可成为信息的制造者,编辑、作者、读者之间的联系由间接变为直接,由被动变为交互。因而,在数字时代,作者、编辑、读者的交流范围空前广泛,相较于传统被动的阅读者,现代读者更加愿意积极地参与到编辑过程中,提出自己的想法、观点。有鉴于此,现代编辑除了要继续与作者继续保持密切的联系外,还要注意与读者保持频繁的互动。这就要求现代编辑具备跨学科、跨领域、跨行业的知识,既要掌握政治、经济、文学、管理等人文类非新闻专业知识;也应该了解最新的自然科学发展动态,如新能源、生命科学、环境科学、空间科学等。这样才能开阔视野,拓宽思路,提高同作者和读者的沟通质量,进而获得工作中的灵感与进步。
1.3 媒体策划素养 数字技术带了传播方式的快速变革,使得作者、编辑、读者的媒介接触习惯不在仅仅局限于传统单一线性的新闻传播模式,而拓展至利用光介质媒体、网络媒体、移动媒体等进行多层面多形式的报道,形成跨媒体出版。相应的,传统文字编辑也逐步转变成为集文字、摄像、录音、图像等各种工作于一身的多媒体综合编辑,肩负着将内容资源进行统一数字化加工和生产,制作成图书、报刊、光盘、网页等产品供用户以各种媒体形式进行阅读、检索、查询、分析和共享。因而,现代编辑必须适应数字化、网络化时代受众对媒体体验、媒体偏好的变化,不仅增加知识储备,包括新媒体知识等,如Twitter、微博、网络多媒体等,还必须具备媒体策划、媒体营销等专业素养。通过认真学习和把握各种媒体的传播的方向、传播功能和传播质量,对媒体进行再认识和再组织,综合利用历史和现实媒体为作者、读者提供的一切可能传播手段。此外,编辑在学习媒体策划的同时,还必须具备一定的法律意识,以避免在媒体策划过程中卷入名人官司、肖像权、名誉权、盗版书等法律诉讼案件。
2 出版数字化背景下编辑能力的提升机制
数字化媒体时代,编辑具备高素质能力已成为时展的需求,面临着比传统出版工作更大的提升挑战。现代编辑应该成为复合型人才,成为“多面手”,在胜任传统媒体技术的同时,熟练掌握并运用网络等现代高科技设备技术;通个设置合理的提升机制以跟随数字出版的步伐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胜任数字出版时代的编辑工作。
2.1 改变思想观念,树立创新意识 在更具有开放性和动态性特点的数据环境下,现代编辑作为出版社创新的原动力,只有树立创新意识,才能促使出版社延正确的方向不断创新和发展。因而,现代编辑应把增强网络意识作为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方面,充分认识信息时代编辑工作的全新含义,紧跟信息网络化的步伐;改变传统的单向思维,更新以往的旧观念,运用当前最新最快的网络技术,学习编辑工作的现代化手段,从而更快更好地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以体现高校编辑工作的时代性。这不仅要求出版社编辑具备广博的知识和良好的智能结构,而且需要广大编辑更新传统思想观念、调整知识结构和工作模式,加强社会活动能力,善于同兄弟单位和各类人群打交道,处理好同作者、读者的各种关系,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加速实现编辑工作 现代化。
2.2 转变学习方法,树立终身学习的目标 面对日新月异的数字出版时代,媒体技术和知识更新的周期的越来越短,对编辑的工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编辑要不断地策划新选题,开拓市场,为广大读者生产出最新最美的精神食粮,就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因而,首先,从编辑自身的角度上看,要求编辑树立终身学习的目标,通过学习不断更新专业知识、编辑知识、基础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才能够即保持出版物在学术上的领先性、开拓性,还保持出版物的科学、时尚和先进;其次,从出版社角度的角度看,管理层应制定“实现自我价值”、“自我学习”的策略,重视编辑的心理教育和工作引导,建立完善的编辑学习培训制度,激发编辑的学习动力和热情,引导编辑置身于市场竞争大环境下看待学习和工作,使想学、爱学、怎么学成为编辑的自觉行为。
2.3 由传统的文字管理向内容管理转变 数字出版时代,广大编辑肩负着将内容资源进行统一数字化加工和生产,并以各种媒体形式提供给读者进行阅读、检索、查询、分析和共享。在这种形式下,传统的读者或受众,逐渐演变为内容消费者。因此,编辑工作的重点也逐步由传统的文字编辑转变到内容管理解决方案上,即为出版社的知识产品提供原创-->编辑加工-->生产制作-->传输-->阅读消费等的一体化服务。具体而言,首先,可以通过在数字化出版平台或内容管理系统内搭建一个作者和编辑协同工作的网络平台,在平台的虚拟工作区中,作者、编辑、审稿人员、版式设计和封面设计人员等可以进行各自的工作并互相进行沟通,打破原先编辑部门、版式设计部门和校对部门三大部门各自为政的现状,以编辑为主进行协同作业,形成一体化的内容解决方案。其次,给予编辑短期的心理培训,让编辑们通过学习和交流了解作者和读者的心理特征,可以让编辑根据具体的情况,给自己或对付作者的心理问题进行专业的分析和解决,从而为读者和作者提供深层次的内容服务。
2.4 搭建学习和交流平台,营造良好的学习工作环境 与整个产业链上的各方加强沟通与互动学习,已经成为现代编辑提升自身能力的重要途径。1)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以研讨会、讲座的方式开展编辑业务的交流与学习,有计划地组织编辑进行业务知识培训。支持编辑人员业余时间参加在职培训、继续教育,提高编辑人员的业务素质、学历层次。鼓励编辑人员积极参加同他们业务有关的社会活动和各种学术活动,多多与同行及技术行业的精英进行交流,积极勇敢地参与培训。通过召开研讨会、举办讲座等形式,邀请业界成功人士。从规律性的角度阐述精品图书、畅销书的运作机制和运作手法。2)发挥专家和骨干的作用,努力搞好传帮带。社内的老编辑退休后,只要身体健康、本人愿意返聘,都可以在社内干。另外,还要引进业内的退休老专家来社工作,对年轻编辑人员进行传帮带,帮助青年编辑提高业务素质。
参考文献
[1] 王印东. 网络出版对传统编辑出版的挑战及对策. 理论建设,2007(04).
[2] 段嫩芝. 编辑应如何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编辑之友,2003(05).
[3] 唐艳秋. 传统出版应对数字出版的挑战分析. 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8(06).
[4] 余朝晖、佘斯勇. 科技期刊编辑网络应用能力的构成及培养策略. 广西梧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03).
篇5
【关键词】数字化;测量技术;矿山测量
随着现代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对矿业产品的需求量逐渐增大,间接地对我国矿山建设和生产中的测量技术的要求也在提高,因为这不仅关系着矿山中员工的安全问题,也关系着采矿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生产效率。在矿山作业中应用数字化测量技术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矿山测量的准确度,任何测量上的疏忽不论是对工作人员还是企业的经济效益都是不利的,应用数字化测量技术可以提高工作人员的安全性,提高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工作效率,间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由此可以看出,积极运用现代测量技术提高矿山测量精度已经成为矿山测量质量提高的关键技术,在矿山测量中应用数字化测量技术已经成为大势所趋。
一、数字化矿山测量技术概述
现代经济的发展增加了矿产品的需求,矿山测量的准确度越来越影响矿业企业的经济效益。因为它不仅影响到矿山开采和生产的科学性,更影响矿山生产的安全性。将现代数字化测量技术应用于矿山测量工作中能够有效提高矿山测量精度,提高矿山产品的质量,为矿业企业发展指明方向,提高矿业企业生产安全管理效果。数字化矿山测量技术中的三维数字化软件技术、数字化地形图技术、光电测距高程导线测量等技术应用于矿山测量中很大程度上降低矿山测量人员的工作量,相反的提高矿山测量的工作效率和产品质量,为矿山企业安全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数字化的应用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矿山测量的技术水平。由于数字化测量技术对矿山测量工作的重要促进作用,矿业企业管理者必须清晰的认识到运用现代测量技术开展矿山测量对企业发展的积极作用,加大测量工作投入、提高矿产品的质量,为矿业企业综合市场竞争力的提高奠定基础。
二、矿山测量中数字化测量技术优势分析
各种类型的数字测量技术应用于矿山测量中可以降低工作人员的劳动量,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促使矿山企业安全发展。具体的来说,在矿测量中通过计算机仿真技术等数字化技术对矿山的地形地貌进行准确的勘探,在电脑上获得有效数据,制定开采方案;同时数字化测量效率高,能在短时间内获取有效的数据,快速制图,在工作中还可以对工作进度实时监测,给管理者提供工作指导依据;数字化测量技术应用范围较广,矿山测量精度较高,重要的是,数字化测量技术涵盖了空间信息技术、内外业一体化测量技术、三维可视化技术、数字摄影测量技术、数字化地形图测绘以及变形监测技术等内容,因此涵盖范围非常广,不仅可以降低矿山测量的工作量,同时也能够保证测量的精度与准确度。
三、数字化测量技术在矿山测量的应用
1、提高对数字化测量技术应用重要性的认识
如果数字化测量技术能在矿上测量中顺利的进行,必须使矿山企业管理者深刻的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同样数字化测量技术对工作人员的技术要求也很高,企业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增加矿山测量技术的资金投入量,建立技术培训机构,加强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品,促进测量技术在矿山企业中应用。从长远意义来看,数字化测量技术正逐渐成为矿山测量的主要发展方向。企业应重点引进和开发数字化测量技术在矿山测量中的应用,以增强企业矿山测量的数字化,提高测量的精确程度和测量的速度。
2、矿山测量中的数字化测量应用技术
数字化测量技术包括三维可视化技术、空间信息技术、测量数据资料的数字化处理技术、数字化绘图等技术,大大提高产品的生产效率和质量。三维可视化技术能够清晰地描述地面以及地下众多地质现象,采集矿山有效数据,通过计算机进行分析,建立数据管理平台,帮助工作人员全面了解矿山信息,为工作提供指导依据;由GPS\RS和GIS技术组成空间信息技术,对矿山的地理位置进行定位以及全天候的检测,获取信息,通过RS技术对信息进行扫描、摄影、传输和处理,对矿山完成地形图测绘和模型制作,应用GIS技术对模型分析防范,提供空间及动态地理数据资料,充实企业的数据库;作为数字化测量体系中重要组成技术的测量数据资料的数字化处理技术,将AutoCAD、VB或者是C++等软件进行二次改造,建立完善及功能多样化的数据处理系统,对文字、图形、图标及模型等多种形式资料进行分析,为数字化测量以及数字化制图提供全面的基础数据服务;数字化绘图技术就是将已获得的数据进行处理,绘制矿山分析图,通过计算机画图可以避免尺寸影响,随时修改,节省时间。
3、以数字矿山为基础开展数字化测量工作
数字矿山是以信息化、自动化和智能化带动矿业企业改造与发展的重要理念,其科学实施有助于实现矿业资源绿色开发与利用、实现矿业企业新兴路线的实施。综合全面的应用数字矿山的信息可以帮助企业员工进一步认识数字化技术,认识数字化技术在矿山测量中的重要性,同样能使矿业企业管理者们认识到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作用,引进数字化测量仪器,加大设备和技术培训的资金投入,促进企业数字化测量工作的开展,这些工作的开展以及相关政策的实施能正确指导企业矿物质资源合理运用,明确矿业企业未来发展方向,同时也指出了数字化测量技术应用对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矿山生产安全保障的重要性,这都为现代数字化测量技术在矿山测量的应用提供良好的基础,促进了现代矿山测量的发展。
四、结束语
当下,信息化技术快速发展,数字化测量技术逐步被矿业企业所引用,以成为矿业企业测量技术中的主流技术,通过一些企业的生产效果可以看出,数字化测量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矿山测量效率和体改了产品的质量,重要的是提供了矿业的安全性,保证员工的安全,激发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为了使数字化测量技术能在矿业企业中更好的应用,相关企业应加强对技术人员的培训工作,增强员工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技能。按照自动化水平高、智能化程度高以及精确度高的要求,完善数字化测量体系建设,运用数字化测量技术进行矿山地理分析,并且对产品生产中产生的数据进行实时分析和动态信息监测,及时做到资料收集和应对各种突然出现的不利情况,保证矿山生产工作健康顺利的开展。
参考文献
[1]刘洪顺.矿现代矿山测量工作中数字化测量技术的应用[J].建矿业资讯,20056.1.
[2]杨佳.GPS技术在矿山测量的应用分析[J].矿业工程,2009.12.
篇6
【关键词】基层;档案管理;数字化
档案管理数字化,是新时期档案工作的发展潮流,更是对基层单位档案管理工作的迫切要求。
1.实施档案管理数字化的优越性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经济系统基层企事业单位在档案管理工作上仍然停滞在原始的手耕笔种阶段,加快推进基层档案管理数字化建设势在必行。与传统纸质档案手工操作,归档、查阅检索效率低下相比,数字档案具有明显优势:
一是数字(电子)档案的引入极大丰富了档案管理的内容。图像、音视频档案的引入具有直观、真实和更具说服力的特点,和纸质档案共同编档,从形式上实现了档案完整性的统一,进一步充实和完善了档案的内容。
二是数字(电子)档案的引入有效提高了档案管理工作效率。现代计算机技术使人们从手工直接建档的枯燥乏味的工作中解脱出来,破解了立卷归档、检索查找等复杂繁琐的工作瓶颈,减轻了档案管理的劳动强度,有效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三是数字(电子)档案的引入有力保障了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数字(电子)档案克服了传统文档卷宗在立卷上主观随意性强、标准很难统一的弊端,应用计算机对档案进行数字化管理,即完成从档案到数字档案的转换,这就更加有利于发挥档案原有的时效价值,实质性地提高了档案管理工作质量。
四是数字(电子)档案的引入适应了档案管理的保密性要求。电子档案的电子化管理克服了传统文档保密性差的缺点,利用电子技术手段可以轻松地将档案加密或将档案检索查阅方式设置为单份或单张文件提供,这样查阅者就无法接触其他无关的文件,从而保证了文件的保密性。
2.推进基层档案管理数字化的必要性
现代社会已经步入了网络社会时代,数字技术的加入,在提高档案管理工作整体效率的同时,也推动了档案信息服务内容和方式的根本变革。未来数字化档案信息服务通过档案利用活动,综合开发档案信息资源,进而实现快速传播档案信息内容、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公众档案信息需求,以实现全社会资源共享。基层档案工作是社会档案系统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基层档案数字化直接影响社会档案整体数字化进程。然而严峻的现实是,基层企事业单位的档案管理数字化转换工作迟滞,距离先进地区还有很大差距,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企业和经济发展。
因此,要高度重视经济系统基层档案数字化建设,扎实开展基层档案数字化普及工作,提高认识,加强落实,努力实现从以档案实体保管和利用为重点到以档案信息的数字化建设为重点的工作重心的转变,积极稳妥地推进基层档案工作的规范化、数字化、网络化建设。
3.推进基层档案管理数字化建设的举措
根据经济系统基层档案管理现状,具体提出三点建议:
3.1转变工作观念,培树服务理念
从“档案袋”时代向“笔记本”时代过渡,基层工作人员必须从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入手,勇于改革,学会适应,认真学习新形势下经济系统档案管理工作的新知识、新要求,尽快掌握数字时代驾驭档案管理工作的手段和本领。同时,积极转变观念,以档案信息化建设为契机,结合地方经济实际,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认真分析档案数字化建设对传统档案管理模式带来的冲击,充分认识基层数字化建设的的紧迫性和必要性,进一步明确自身肩负的重大责任和历史使命,认真学习,积极实践,稳步提高经济系统基层档案管理与利用数字化水平,逐步完成从档案管理者到档案服务者的转变。
3.2健全工作机制,完善服务体系
在过去,档案工作不作为地方政府重点工作,未被列入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范围,档案大都被打入“冷宫”,随着改革的深入和政府职能的转变,幕后的档案工作骤然转入台前,档案工作的社会化服务职能凸显,迫切需要建立档案管理常态化工作机制。结合当前数字化建设需要,基层档案工作,尤其是经济系统的基层企事业单位,承担着经济发展的重要责任,更加有必要进一步规范和加强引导,建立健全检查备查机制、及时反馈机制、安全防范机制等。同时,加快档案服务体系建设。以数字化引入为契机,抓紧完善基层单位的基础性工作。尽快完成档案数据库的建立,打造信息开发利用的基础数据,以开展档案综合服务。加快建立统一的数字交换平台,推进档案管理并网工作,要严格内网纵向管理,畅通外网横向服务。
3.3强化宣传教育,加强队伍建设
档案工作的社会化和常态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数字化建设大大推进了这一进程。要加强宣传,积极引导,努力形成全社会高度重视、积极配合,为人民管理档案,档案服务人民的良好氛围。加强对档案工作者职业道德教育、强化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增强档案工作的主动性。同时,加大对档案利用者的宣传教育力度,提高档案利用效率,强化档案的社会服务功能。结合基层档案管理数字化建设,打造档案信息服务的人才队伍。新时期档案管理工作不仅需要档案专业人才,也需要计算机、网络技术人才。当前地方经济系统基层档案队伍存在的普遍问题是,人员知识结构老化、现代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缺乏。基于此,抓好基层档案管理的人才队伍建设是做好档案工作的关键,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基层档案队伍是推进基层档案数字化工作的基础。要加强人才专业培训,努力引进人才,善于发现人才,全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基层人才队伍。 [科]
【参考文献】
[1]张虹.档案学基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篇7
论文摘要:以知识和信息为中心,以网络为基础的新经济时代的到来,给统计信息要随着经济发展不断进行改革,在技术,设备,人才,服务等方面进行创新,以适应新时代的需要。随着新世纪的到来,人类在经历了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的历史阶段之后,正在进人一个以数码知识、网络技术为基础。由信息推动,以创新为核心,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可持续发展的新经济时代。
新经济具有与传统经济有别的某些特点。首先,新经济是知识经济。相对于以土地资源为基础的农业经济和以原材料、能源和资本为基础的工业经济,新经济是建立在知识的生产、传播和使用基础之上的知识经济。其次,新经济是数字经济、信息经济。基于数字化信息革命的信息高速公路和因特网的诞生和发展,使得信息采集与传播的速度和规模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信息产业获得迅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信息产业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第三,新经济是网络经济,因特网的诞生和发展,引发了一场空前的信息革命,从根本上改变着人类杜会的经济活动方式,特别是商业交换活动方式。建立在现代通信、电子计算机、信息资源、生产交换及消费等各自网络化及相互渗透交织而形成的综合性全球信息网络基础上的网络经济与知识经济的结合,构成了日新月异蓬勃发展的新经济。第四,新经济是创新经济,创新是新经济的基础。首先是观念的创新,新经济需要新思维、新观念。其次是模式创新,包括制度、行为、组织结构等,只有运行模式不断创新,经济和杜会才会充满生机和活力。再次是技术创新,只有技术的创新,才能不断创造出新的市场需要,诱导出新的生产与竞争,推动经济不断发展。
在以知识和信息为中心的新经济时代,谁先拥有信息,谁就占据主动,谁就能处于不败之地。快速掌握各种必要的、准确的信息,是科学管理现代杜会的关键。统计信息是管理现代杜会所必需的最垂本的信息,是进行科学决策最重要的依据之
一、是新经济时代社会经济信息的主体。
新经济时代的到来。既给统计信息产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也带来了不可多得的发展契机。加速统计信息现代化建设,不断进行统计信息创新是新经济时展的迫切需要,也是统计工作本身的迫切需要。
(一)统计伯息技术的创新
高新技术发展的集中代表和最主要的技术领域就是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是各种电子技术的总和,包括信息获取技术,如感测技术、统计信息标准化技术等;信息处理技术,如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等;信息传输技术,如通信技、网络技术、卫星技术等;信息应用技术,如控制技术、数字压缩技术、系统集成技术等。统计信息在新经济时代条件下,要想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最直接的表现就是现代信息技术在统计领域中的广泛应用。
(二)统计倍息设备的创新
信息技术在统计中的广泛应用.必须有相应的高新技术设备的支持,这是统计信息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物资条件。统计信息现代化建设对高科技信息设备的需要不仅体现在信息设备的数量上。更体现在信息设备的技术性能上。高科技现代化的信息设备的引进和普及是我国统计信息现代化建设的首要任务。虽然计算机及网络在我国各级统计部门已经得到基本普及,但高档次的大、中型计算机还很少.不能满足对某些复杂的统计数据的分析、处理的需要。加速统计信息现代化建设,必须将高科技的信息设备广泛应用于统计作业系统。
(三)统计倍息生产开发的创新
21世纪的人类社会是一个数字化的社会。所谓数字化是用0和1两位数字编码来表达和传输一切信息的一种综合性技术,即电话、电报、数据、传真、图像等各种信息全都变成数字信号,在同一种综合业务网中进行传输。数字化是统计信.息现代化中的核心技术,通过数字化,各类统计信息得以规范化、标准化,从而有利于统计数据的采集、传输和处理等。信息内容数字化要求统计部门将各类信息的开发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加快实现统计表格标准化、统计指标休系和编码标准化,使统计指标、统计分类及其编码具有统一性和唯一性。另外,通过建立以数字方式存储的统计数据库,有利于统计信息查询、管理及统计信息的传输和处理,从而使各级统计信息系统的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四)统计倍息人才的创新
新经济时代是一个重新认识人的作用的时代,人的素质和技能成为知识经济实现的先决条件。统计信息能否适应新经济的要求.关键是统计信息产业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
由于现代统计在理论休系上、调查方式上、信息处理技术上的进步和发展,使统计信息具有来源广、扩散性强、需求量大、用途广等特征,对统计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将统计部门建成社会经济信息的主体部门,重要的是培养一支知识结构合理的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但我国目前统计工作人员的专业结构比较单一,群休中大多数是只熟悉统计知识业务的统计专业人员。人员的知识面抉窄,专业过细问题尤为突出,既满足不了用户对统计信息资源的要求。也不利于统计工作向横向和纵深发展,为此.必须加强各类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训。要建立科学的培训机制。对原有的统计信息工作人员进行各种技能(尤其是现代信息技术,如计算机操作、软件开发、联机检索上网查询等)和各种素质(主要是知识素质、政治素质)的培训及培养。培训可采取多层次、多内容、多形式、多途径井经常化制度化。新晨
(五)统计倍息服务的创新
我国的统计信息服务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相比,特别是同发达国家现代化的统汁信息服务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信息产业和信息市场不发达。现代经济社会,信息是产品,信息的开发、交流需要有信息市场才能实现,信息市场是信息商品经营和信息有偿服务活动的场所,是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各类统计咨询服务部门、统计师事务所、信息有限公司、情报中心、数据库等还只是一个部门或信息机构,信息交易还处在咨询及中介服务上,服务方式也常以信息会.临时专题交易会等形式出现,在新经济条件下.加快发展统计信息产业和统计信息市场,实现统计信息商品化,把统计数字变成商品。进人市场流通.实现服务方式有偿和无偿并举。其次,服务架道多样化(公开、临时交易、个别提供等),服务手段多元化(广播电视、书报杂志、信息互联网等),满足各个层次、各种群体对统计信息的需要。另外,统计信息的服务态度、服务观念、服务体系、服务质量也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更新提高。
篇8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数字资源;利用率
1 公共图书馆数字资源利用现状
数字资源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和通讯技术、高密度存储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将文字、音频、视频等信息数字化,并通过因特网传输提供给人们使用的资源。数字资源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商业数据库,二是自建数据库,三是网络资源(数据库除外)。与传统印刷型资源相比较,数字资源具有不受时空限制、检索和传递速度快、使用灵活方便、支持多用户同时使用等特点。目前,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公共图书馆,特别是省级以上公共图书馆以及其他经济发达地区文献购置经费情况良好的公共图书馆,在数字资源的建设上都有很大的投入,购买和自建了不少的数据库,数字资源成了整个馆藏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有调查表明,各公共图书馆引进或自建的资源数据库除少数利用率较高外,大部分利用率不高,有的利用率很低。以笔者所在的浙江图书馆为例,为了开发、开放更多方便读者的网上服务,完善我馆的网站建设,2006年6月图书馆对到馆读者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一共发放908份调查表,回收了865份,回收率为95.3%。调查结果显示:在“经常使用的网站栏目”项中,选择数字资源的读者占17.2%;在“目前使用的图书馆网上服务”项中,选择使用数据库检索的读者占22.2%;在“读者选择使用栏目”项中,选择专业数据库的读者占47.4%。由此可见,数字资源的利用率并不高。目前,各公共图书馆对数字资源的建设都很重视,不少图书馆开始朝着数字化方向发展。可是,数字资源的利用率未能与数字资源的建设同步增长。这是我们的服务不到位,还是因为我们的读者对数字资源不感兴趣呢?数字资源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势必会给公共图书馆的数字资源建设带来消极影响,这个问题很值得研究。
2 影响公共图书馆数字资源利用率的四大因素
2.1数字资源建设缺乏实用性、针对性
目前,国内各种类型图书馆购置的数据库以文摘索引数据库、全文期刊数据库、学位论文数据库、专利文献数据库为主。这些数据库的专业性很强,比较适合教师与科研人员教学或科研需要,因此对高校和科研机构图书馆来说是必须的,并且一般都具有很高的利用率。而对公共图书馆来说,其实用性就值得商榷。国家图书馆2002年对ElsevierScience全文期刊数据库的利用有过详细统计,发现其利用量只有清华大学同期利用量的4.08%,只有中科院图书馆的5.32%。我馆也采购了EBSCO、NetLibrary等外文数据库,使用率也比较低,即使《中国学术期刊》之类常用数据库,与杭州市的高校图书馆相比,其利用率也存在明显差距。公共图书馆的读者分散、层次不一、需求复杂,如果公共图书馆一味地购买学术性或稀有性资源,完全套用高校和科研机构图书馆的数字资源建设模式,所引进的数据库缺少针对性、实用性,就不能充分满足读者多样的需求,势必造成资源的浪费,影响图书馆数字资源的使用效益。[1]
2.2馆内使用模式的限制
出于著作权保护和商家销售策略的原因,图书馆购买的数据库绝大多数限于馆内使用,或是封闭式镜像,或是采用IP控制,前者还需要很大的硬件投入与维护。这种馆内使用模式难以适应公共图书馆用户分散性、需求多样性的特点。由于高校和科研机构图书馆都有本单位明确的读者对象,用IP控制方式可以使用户在家里、办公室、宿舍或实验室等属于校(院)局域网IP段的任何一台电脑都可以访问利用。对公共图书馆来说,情况却完全不一样,它的IP段在其馆舍内,读者要利用图书馆购买的网络数据库,只能到图书馆来,因此难以发挥网络数据库不受时间、地点限制的特点。部分读者不愿只为查找几篇文献而耗时耗力到图书馆来,转而利用互联网上的开放性资源寻找其他替代文献。[2]从而使网络数据库在公共图书馆的利用率大打折扣。
2.3公共图书馆对数字资源的宣传和对用户的培训不够
公共图书馆是为公众服务的社会文化机构,它的读者除了部分教学科研人员外,更多的是中小学生、普通公民,其中不少读者经济比较困难、文化程度不高,他们在数字资源的获取能力上无疑属于弱势群体,对数字资源的认知度比较低。因此,从实际利用情况看,虽然部分读者已了解并开始使用常见的数据库资源,但总的来看普及度还远远不够。[3]图书馆引进数字资源后,只是通过网页进行推荐,很少再做深入的宣传介绍和引导,使得相当数量的读者根本就不知道图书馆可以提供哪些数字资源。在我们的虚拟参考咨询服务里,经常会有读者询问如何进行资源检索,可以检索哪些资源,这充分说明我们的宣传没有跟进,服务没有到位,致使大量有价值的数字资源沉睡库底。
2.4检索方法繁琐,检索效率不高
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各类电子图书、电子期刊和数据库层出不穷,各个数据库的检索平台各不相同,数据库收录的内容重复现象也越来越严重,还存在版权、收费等问题。因此,读者在检索某个课题时,必须分别逐个进行重复的步骤进入不同的数据库,检索结果还会重复,查全率、查准率都比较低,这也是影响公共图书馆数字资源利用率的主要原因之一。
3 提高公共图书馆数字资源利用率之对策
3.1公共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应体现公共图书馆服务全社会的特点
公共图书馆作为一个为全民服务的文化机构,在数字资源建设上,除了要考虑到教学科研人员需要外,还需要考虑到为数更多的普通读者的需要,使公共图书馆的数字资源能惠及整个社会群体。购买一些学术性、专业性数据库是完全必要的,但应该把更多的精力财力放在提供法律法规政策、教育就业培训、文化艺术娱乐等与群众工作生活密切相关的普及性、实用性资源上,努力做到贴近时代、贴近普通民众的文化需求。[4]现在网络资源数量巨大,各种信息质量不一、真伪并存,对科学研究而言,除了可以广见闻、知消息外,真正有科研价值的并不多,但对普通公众来说基本上都是有实用价值的信息。这些信息大量是免费的,公共图书馆可以有选择、有针对性地对某些方面或某些类型的网络资源进行采集和保存,将它们组织成自己的数字资源的一部分。全国各级人大和政府各部门都公开大量的法律法规条例,它们都是与居民的工作、生活密切相关的,但这些信息存于各部门的门户网站,并非每个人都能了解到。公共图书馆就应广泛收集、集成相关政务信息,向读者提供这方面的咨询服务。除此之外,公共图书馆也可立足于本地,围绕本地区工农商贸等经济建设的特点和文化体育日常生活的需要,自建各种类型、各种主题的地方文献数据库,方便普通居民。如鞋业是温州市的支柱产业之一,也是温州最具地方色彩的一个行业,温州市图书馆就于2001年自建了“中国鞋都图书馆”,为制鞋人士提供全方位的信息咨询、资料检索、鞋样设计、专业培训、多媒体制作等一系列服务。
3.2不同地域、不同层级的公共图书馆在数字资源建设上应有不同的侧重面
公共图书馆由各级文化行政部门领导,自上而下形成一个从国家图书馆到街道乡镇图书馆所构成的体系。在这个图书馆体系中,大城市和省会城市的公共图书馆拥有丰富的学术信息资源与地方信息资源,拥有较为先进的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人才,因此,它们实际上起到了地区性中心图书馆的作用,必须承担为科学研究和管理决策服务的任务。所以这类图书馆的数字资源建设要学术科研与知识信息普及并重。县(区)级和街道、乡镇公共图书馆更多地承担着基础文献信息服务和普及文化科技知识的任务,这一类型的图书馆可考虑购置一些偏重文化普及的商业数据库。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可考虑一些价格不高的学术性专业性数据库,用有限的资金引进切合本馆实际并且利用率高的数据库。
3.3构建数字资源系统整合平台,简化检索过程
由于数据库不能统一检索,给读者查找信息带来极大不便。这就要求图书馆通过一定的方式,将数字资源有效地整合到一起。数字资源的整合是一个由计算机网络和相关技术构成的系统,实现数字资源的集中管理,跨平台、跨数据库检索。换言之,也就是对不同的数字资源实现无缝集成,建立统一的索引,实现数字资源的统一入口检索和排序等,然后根据用户的需要,经过用户没有感知的一系列中间处理过程,如经过启动标引系统、经过翻译处理、利用信息导航和搜索引擎调用不同的数字资源进行信息查找,最后把检索的结果经过整理和去重后回馈给用户。[5]让用户可以通过一个检索入口检索到所有馆藏数字资源,而且是统一的检索、浏览界面。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高效检索。
3.4加强馆藏数字资源宣传,使广大读者对数字资源有所了解
图书馆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更好地为读者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需求。图书馆不断地创新、不断地丰富馆藏建设、丰富网络信息资源,其目的都是为了服务于读者。而大多数读者可能对图书馆的工作和现状一无所知或了解甚少。虽然图书馆投入了大量资金和人力,建立了网络系统,丰富了网络资源,但是如果忽视了对外宣传工作,仍以守株待兔的工作方式等待读者上门,那么再好的网络资源无人知晓,也不能很好地为读者服务。[6]可见,要让数字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就必须对数字资源进行宣传。要充分利用图书馆网站,介绍图书馆新购买的数据库及使用方法,让读者随时了解图书馆数字资源的最新动态。要在图书馆大厅开辟数字资源宣传栏,把宣传工作做得更细致、更深入,增进读者利用图书馆数字资源的意识。还可以向读者发放包含有馆藏数字资源介绍等内容的宣传手册,使来馆读者对馆藏资源有初步了解。总之,采取多种宣传方式,扩大宣传范围,使更多的读者对数字资源有所认识,这是提高数字资源利用率的关键。
3.5加强用户培训,提高读者利用馆藏数字资源的技能
公共图书馆的读者在利用数字资源方面多数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图书馆应该把培养读者的信息意识与获取信息的能力,作为自己的责任和义务,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和培训工作,定期或不定期的开展网络资源使用技术讲座活动,激发用户的信息需求,提高用户获取信息的能力。举办各种短期培训班,采取上机实际操作,使他们掌握数字资源的检索方法,随时获取自己所需的信息。这些讲座或培训要体现公共图书馆的社会公益性,都应是免费的。[7]这样做既使读者对图书馆产生信赖与亲近感,也对图书馆的数字资源进行了宣传,有利于提高图书馆数字资源的利用率。
[参考文献]
[1]余华.公共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误区与对策[J].河南图书馆学刊,2007(1):23—24,27.
[2]周江.关于数字文献高效利用的思考[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14):50—51.
[3]孙杨民.提高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利用率的对策分析[J].情报探索,2007(2):94—96.
[4]范并思.基层公共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理念、原则与方案[J].图书馆论坛,2005(6):190—195.
[5]王艳秀.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利用探讨[J].情报探索,2007(4):47—49.
篇9
本文将简略分析数字化教室对中学教育教学各环节可能产生的影响。
一、数字化教室对中学教学常规管理的影响
在课堂里实时录制的教学过程信息,可以在学校局域网连接的任意一台电脑上同步直播,这是数字化教室的一项基本功能――监控功能。这种功能可以为学校常规管理提供方便,如教师和学生的出勤情况,以前靠人工检查,误差率较高,而现在通过监控功能变得既省人工又省时间,而且准确率大大提高。再如这种监控功能还能增加一些新的学校常规管理。以往靠人工不可能完成的项目――能检查教师在教学过程是否用普通话,是否按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进行师生互动交流,是否经常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等。这样做的直接结果是改变了传统教学常规管理偏重教学表面现象,转变到更注重对教学内在品质的管理,能成倍提高教学常规管理对整个教学效果的指导作用。再如教学常规管理中有一项重要的内容是“优质课”评选,赛讲、“公开课”、“示范课”等,传统的做法是主讲教师备好课后在讲台上讲授,听课者逐一讲评各位教师的讲授,很显然,课堂教学评价要求反映讲授者真实教学水平,应该在教学的自然环境中进行,要求没有听课者干扰(心理干扰),教学活动要自然,放得开,不做作,不弄虚作假。数字化教室完全能满足以上要求,不仅如此,为了追求真实,学校可以让听课者不进教室,在事先不通知讲授者的情况下进行“优质课”的评选、进行“公开课”、“示范课”等活动,这样,在常规教学管理中,数字化教室所起到的作用是很不错的。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起到明显的导向作用,引导每位教师严格按新课程改革发展要求进行教学活动,而不是只在赛讲中执行,在平时教学活动中则随意违背新课改的要求。二是能贯彻有效性原则。学校对每位教师的教学活动在监控器的作用下,努力上好每一节课,使学校的教学目标有效地得到实现,如哪一节课不达标,可以迅速有效地指正,修改,迅速回归符合要求的状态。三是能贯彻普及性原则。学校常规教学的管理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能覆盖到每一位授课教师,管理者可以很方便地透过监控器对全体老师的教学活动做出评价。
二、数字化教室对教师培训的影响
数字化教室中采用的音频和视频信号通过学校的局域网传输到中心控制室,可以存储起来,这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另一项基本功能:存储功能。
每所学校都有一些受到学生热捧的“名师”,还有些有经验的老教师,就是这所学校的优质教育教学资源。为了弘扬这所学校的优质教学成果和教学理念。传承教学风格,我们可以通过数字化教室,大量而高效地录制名师的课堂实录,通过存储功能,既及时保存了优质教学资源,也为更广泛的资源共享打下基础。这有助于优质课在全校范围甚至更广泛的范围内传授。
在教师培训方面,一方面是刚参加工作不久的青年教师向有经验的老教师学习,向本校的名师、向校外的名师学习,通过调取他们的录像即可。另一方面,青年教师可以透过学校局域网互相听课。青年教师通过重播自己一堂课的视频资料,肯定成绩,分析问题,为自我纠正奠定基础。青年教师也可以通过让别的教师对自己的一堂课的全面分析、评价、提出整改意见。
当然教师培训的内容很宽泛,数字化教室让教师培训取得更直观的基础素材,对实际取得的效果,善莫大焉。
三、数字化教室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在教室,有时会因病、因事而耽误一节或几节或者几天的课程学习。学生耽误了上课,可以在学校局域网调取相关的课堂视频,随意点播已贻误了的课堂授课,即便没有误课,也可以对自己不太懂的章节重新温习一遍或几遍,起到补课的作用。
四、数字化教室对教育教学工作发生作用的理论分析
现代经济学有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是由三位美国经济学家――约瑟・斯蒂格利茨、乔治・阿克尔洛夫和迈克尔・斯彭斯提出的。我们把这个经济学理论运用到常规教育教学管理之中会发现:社会对学校内部信息存在信息不对称,学校管理者对教师的具体教学活动信息存在不对称,教师与教师之间在各自的具体教学活动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
在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这些信息不对称产生了很多我们不愿看到的诸多现象:有的教师只有在赛讲中才使出浑身解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而在平时,又恢复到以前懒懒散散的状况;有的教师置学校管理规定于不顾,不讲普通话,上课迟到,早退、无故坐着讲课等;教师之间则存在着“文人相轻”的现象,我已掌握的做题的技巧怎能轻易通过听课的方式让同行知晓,于是,每逢同行听课,绝不把“绝招”亮出来。
根据信息不对称理论,正因为信息不对称,必然出现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逆向选择是指掌握信息较多的一方利用信息优势刻意隐瞒相关信息,获取额外利益,客观上导致不合理的利益分配行为。道德风险是指占有信息优势的一方利用不被对方观察到的隐蔽行动使对方利益受到损害的行为。我们把以上教育教学活动中不愿意看到的现象归结为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数字化教室的出现,则打破了能产生教育教学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两种不良后果的土壤――信息不对称。除逆向选择,降低道德风险,有了可靠的物质基础。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做好教育教学管理,为人民满意的教育,充分发挥数字化教室的信息发现、反馈功能,一定能产生惊人的效果,让我们拭目以待,21世纪的教育一定能取得辉煌成就。
篇10
李玉春处长解释说,上半年测绘工作的“有为”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首先,开展了2012年1∶10000地形图基础测绘的前期工作,包括申请航摄计划,协调落实国家对我区航摄任务项目经费计划申报,实施1∶10000地形图测绘的基础控制测量;安排鄂伦春自治旗1∶10000基础测绘扶贫项目经费537万元,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更新地形图项目经费458万元;第一季度完成鄂伦春自治旗400多幅1∶10000地形图的喷绘任务,完成乌审旗500多幅1∶10000地形图喷绘任务。
其次,全面推进了“数字城市”的建设。已完成了“数字呼和浩特”、“数字满洲里”项目技术设计书的评审、审批、备案及共建共享合作协议的签订工作;完成了“数字鄂尔多斯”、“数字阿拉善”项目技术设计书的评审工作。启动了已立项9个盟市“数字城市”的项目,并拟开展二连浩特市、锡林郭勒盟、乌兰察布市“数字城市”的建设项目。
再次,加强了测绘资质管理。按照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的要求,全面部署开展了今年测绘资质的年度注册工作。目前,全区共有测绘资质单位550家,应参加今年年度注册的286家,经过审查,通过注册285家,注销1家。上半年新审批资质单位45家,升级4家,增加业务范围1家。同时,对所有的资质单位都实行了网上审查和审批,通过加强资质管理这一有效手段,对我区测绘市场的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 上一篇:安全生产风险防范具体措施
- 下一篇:金融交易的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