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评估的形式范文
时间:2023-06-04 10:03: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风险评估的形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摘要:自适应共振模型是为了能够分类任意次序模拟输入模式而设计的,它可以按任意精度对输入的模拟观察矢量进行分类,较好地解决了前稳定性和灵活性问题,同时能够避免对网络先前所学的学习模式修改。本文将ART2模型应用于信用风险评估,通过实证比较研究,结果显示应用自适应共振模型进行信用风险评估在精度和准确性上,都优于其他神经网络模型和统计方法。
1统计方法用于信用风险分类评估存在的局限性
对信用风险评估一类主流方法是基于分类的方法,即把信用风险分析看成是模式识别中的一类分类问题—将企业划分为能够按期还本付息和违约两类。其具体做法是根据历史上每个类别(如期还本付息、违约)的若干样本,从已知的数据中发现其规律,从而总结出分类的规则,建立判别模型,用于对新样本的判别,这样信用评估就转化为统计中的分类问题。传统的统计模型主要基于多元统计分析方法,根据判别函数的形式和样本分布的假定不同,主要的模型有:多元回归分析模型、多元判别分析模型(MDA)、Logit分析模型、近邻法等。其中以多元判别分析模型和Logit分析模型应用最为广泛,已有大量商业化软件。
尽管这些方法在国外有大量应用,但是大量实证研究(Altman,1983;Tam & Kiang,1992;Altman,et al,1994)结果发现:(1)企业财务状况的评价可以看作是一类基于一系列独立变量基础上的分类问题;(2)企业财务状况好坏与
财务比率的关系常常是非线性的;(3)预测变量(财务比率)可能是高度相关的;(4)大量实证结果表明,许多指标不成正态分布。而统计的方法却不能很好地解决以上问题。由此可见统计模型的最大优点在于其具有明显的解释性,存在的缺陷是过于严格的前提条件。如多元判别分析模型(MDA),它要求数据服从多元正态分布、等协方差、已知先验概率和误判代价等要求,而现实中大量数据严重违背了这些假定(Eisenbeis,1997)。引入对数变化可在一定程度上改进数据的非正态分布,但一方面变换后的变量可能失去经济解释含义,另一方面仍没有满足等协方差的要求;应用二次差别分析(QDA)虽可解决等协方差问题,但一方面没有满足正态性假设,另一方面当数据样本小、维数高(指标多)时二次差别分析的性能明显下降,而样本少、维数高正是我国信用数据的显著特点。实证结果还表明二次差别分析对训练样本效果较好,而对测试样本并不理想。除此以外,多元判别分析模型适用于成熟行业的大中型企业,因为这些企业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规范性,其发展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参数统计方法易于给出较准确的结果及合理的解释。然而这类方法是静态的,需要根据地区、行业经济情况的变化不断地调整参数,甚至进行变量的调整。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引入了Logit分析模型和近邻法。Logit分析模型不需要假定任何概率分布,也不要求等协方差,但是当样本点存在完全分离时,模型参数的最大似然估计可能不存在,模型的有效性值得怀疑,另外该方法对中心区域的差别敏感性较强,导致判别结构的不稳定。近邻法不要求数据正态分布,但当数据的维数较高时,存在所谓的“维数祸根(Curse of dimensionality)”——对高维数据,即使样本量很大,其撒在高维空间中仍显得非常稀疏,绝大多数点附近根本没有样本点,这就使得“利用空间中每一附近的样本点来构造估计”的近邻法很难使用[4]。
2应用神经网络进行信用风险评估的意义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估是复杂的过程,除了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的各种特征的评估外,还须对企业的非财务状况进行评估,而且又涉及宏观经济环境和产业结构、产业周期的影响;除了客观的评估外,还依赖于专业人员依据经验进行主观评估。神经网络是一种具有模式识别能力,自组织,自适应,自学习特点的计算机制,它的知识编码于整个权值网络,呈分布式存储且具有一定容错能力。神经网络对数据的分布要求不严格,也不必要详细表述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神经网络的这些特征使之成为信用风险分析方法的一个热点。
建立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估模型必须依赖于一组已知的函数集合。要求这种函数集合在任意精度上可以逼近实际系统,从数学上讲,这就要求这个集合在连续函数空间上是致密的。目前已经从理论上严格证明了只用一个隐藏层的神经网络就可以唯一地逼进任何一个连续函数。多层神经网络为系统的辨识和建模,尤其是非线性动态映射系统提供了一条十分有效的途径。非线性动态映射系统的神经网络建模被认为是应用神经网络的最成功的范例。
影响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估的机理很复杂,无法建立精确的非线性动态模型,而人工神经网络擅长处理非线性的、关系不确定的十分复杂以至于数学模型难以描述的问题。对于分析时间序列数据,由于人工神经网络能识别和模拟数据间的非线性关系,不需要正态分布和先验概率等条件的约束,能针对新增样本灵活的训练再学习,因此优于其他统计方法,同时由于网络本身具有自学习的功能,预测结果相对精度较高而且稳定性好,因此应用神经网络可以通过对网络的训练,掌握借款人的财务特征的非线性函数关系。神经网络是由许多神经元构成的,它对系统特性的记忆表现为各个神经元之间的连接权值,单个神经元在整个系统中起不到决定性作用,一个经过训练的神经网络可以按相似的输入模式产生相似的输出模式,当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估系统因某些非财务风险因素和判断误差过大的财务风险因素造成输入模式变形时,网络仍可以保证稳定的输出。
神经网络可以逼进任意复杂的非线性系统,神经网络的转换函数能够非线性地响应冲击,例如,像覆盖比率这样的财务比率超过最低水平(如AAA级)时,超过这个阀值的增加值不会对信用质量有什么影响。线性回归不能以这样的方式限制响应程度,神经网络的转换函数却能实现。神经网络以并行的方式处理信息,具有很强的信息综合能力,因此神经网络理论在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分析和实施对信用风险的主动控制中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由神经网络构成的非线性模型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在根据多个训练样本企业的财务特征建立神经网络非线性系统后,如果企业类型、财务特征和非财务特征发生变化,神经网络可以通过学习,建立企业信用的非线性函数关系,并且不需要改变网络的结构和算法。
综上所述,对于那些无法建立精确的动态判别函数模型的非线性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估,可以将神经网络理论应用于风险评估当中,撇开企业财务因素、非财务因素和企业信用状况复杂的非线性机理,建立起非线性风险映射近似的动态模型,使这个模型尽可能精确地反映风险映射关系非线性动态特征。通过该系统我们能够计算对各种输入的响应,预估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状况及其发展趋势,进而能够使用各种信用工具对风险进行主动控制,促进商业银行的智能化风险管理系统的建设和发展完善。
3基于自适应共振理论的信用风险评估模型
一个公司财务状况的好坏往往是企业自身、投资者和债权人关注的焦点。因为一个营运良好、财务健康的公司可提高自身在市场上的信誉及扩展筹资渠道,以使投资者信心倍增。相反,一个陷入财务困境和濒临破产的企业不仅乏力吸引投资,还让原有投资者面临巨大的信用风险。
由上文的分析中我们知道,对企业财务指标的分析,传统的分类方法尽管有它的优点但本身也存在一些局限性。作为研究复杂系统的有力工具,神经网络能处理任意类型数据,这是许多传统方法无法比拟的。通过不断学习,能够从未知模式的大量复杂数据中发现其规律。神经网络方法克服了传统分析过程的复杂性及选择适当模型函数形式的困难,它是一种自然的非线性建模过程,毋需分清存在何种非线性关系,给建模与分析带来极大的方便。该方法用于企业财务状况研究时,一方面利用其映射能力,另一方面利用其泛化能力,即在经过一定数量的带有噪声的样本训练之后,网络可以抽取样本所隐含的特征关系,并对新情况下的数据进行内插和外推以推断其属性。
目前我国银行机构主要使用计算贷款风险度的方法进行信用风险评估——在对企业进行信用等级评定的基础上,考虑贷款方式、期限以及形式因素,进而确定贷款的风险度。其中作为核心的信用等级评定,是通过对企业的某些单一财务指标进行评价,而后加权平均确定的。该方法的最大缺陷在于指标和权重的确定带有很大的主观性,使得评级结果与企业的实际信用状况有很大出入,因此需要引入科学方法来确定有效指标,并建立准确的定量模型来解决信用评估问题。
针对这种形势,根据我国商业银行的具体情况,结合国际上目前较为流行人工神经网络技术,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自适应共振理论的信用风险评估方法。
3.1自适应共振理论(ART)介绍
自适应共振理论(Adaptive Resonance Theory)简称ART,是于1976年由美国Boston大学S. Grossberg提出来的。他多年来一直潜心于研究用数学来描述人的心理和认知活动,试图为人类的心理和认知活动建立统一的数学理论,ART就是这一理论核心部分,又经过了多年的研究和不断发展,至今已经提出了ART1、ART2和ART3共三种结构。ART网络作为模式分类器较好地解决了前面提到的稳定性和灵活性问题。使用ART网络及算法具有较大的灵活性以适应新输入的模式,同时能够避免对网络先前所学的学习模式修改。ART是一种能自组织的产生对环境认识编码的神经网络理论模型,由于横向抑制是自组织网络的特性,ART采用了MAXNET子网结构,该网络采用横向抑制方法增强并能选择具有最大值输出的一个节点。
ART模型的算法过程如下:
第一, 将一个新样本X置入节点;
第二,采用自下而上的过程,求得: ;
第三,运用MAXNET网络,找到具有最大输出值的节点;
第四, 通过自上而下的检验,判断X是否属于第j类,即如果有 ,则X属于第j类, 是警戒参数。如果上式不成立,转到第六步,否则继续。
第五, 对于特定的j和所有的i更新 和 ,设t+1时刻 , , , 。
第六, 无法判断X是否属于第j类,抑制该节点返回到第二步,执行另一个聚类的处理过程。
本文所使用的神经网络模型就是ART2神经网络模型。ART2神经网络是为了能够分类任意次序模拟输入模式而设计的。它可以按任意精度对输入的模拟观察矢量进行分类。
3.2应用ART2神经网络进行信用风险评估的可行性分析
通过上文对ART2神经网络的介绍,笔者认为将ART2神经网络应用于信用风险评估具有统计方法和其他神经网络算法无法比拟的优势。首先,ART2神经网络较好地解决了稳定性和灵活性问题,它可以在接受新模式的同时对旧模式也同样保持记忆,而其它类型神经网络所记忆的样本个数有限,由此可见,ART2神经网络随着输入样本数的增加,它作为模式分类器分类的精度也越高,所覆盖的样本空间也越大。其次,ART2神经网络是边学习边运行的无监督学习,所以它不存在像BP算法那样需要进行几小时甚至更长时间的训练过程,也就是说ART2网络具有较高的运行效率和较快的学习速率,这一点对于解决像信用风险评估这样的复杂问题来说是相当具有优势的。再次,ART2神经网络与人脑的某些功能类似,能够完成识别、补充和撤销的任务。这三种功能在英文中称为Recognition,Reinforcement和Recall,可简称为3R功能。识别功能在上文已经介绍过,下面对补充、撤销功能做些简单介绍。补充功能包含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每当ART2系统对输入矢量的类别作一次判决即是给出矢量所属类别的输出端编号,根据此判决,系统可以采取一种“行动”或者作出某种“响应”。这和人总是根据对外界情况的判断来决定自己的行动相似。(2)人在识别时对于所有被识别的类并不是一视同仁的,识别过程受到由上向下预期模式的很强制约。这样就会使得人们在某些情况下只关心几种类别,而对其他类别则“不闻不见”,这种集中注意力的本领可以使人们在混乱的背景中发现目标。在客体发生某种变形或缺损或者有强噪声情况仍能对其正确分类。我国商业银行进行信用风险分析的起步较晚,有关的信息往往残缺不全,ART2网络的这种在混乱中集中注意力发现目标的功能更适合我国的现实数据情况。撤消功能的作用与补充功能相反,这是指某些不同的观察矢量在初步分类时被划分成不同的类别,但是通过系统(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又应判定它们属于同一类。由此可见基于ART2网络的这些功能,应用ART2神经网络进行信用风险评估相当于人类专家进行信用风险评估的建模过程,而且ART2神经网络与人类专家相比进行的评估更客观、更有效、更精确。最后,ART2神经网络可通过调整警戒线参数 (门限值)来调整模式的类数, 小,模式的类别少(对分类要求粗), 大,模式的类别多(对分类的要求精细),这一点是其他方法无法比拟的,我们可以通过调整 值对输入网络的财务数据进行传统的两级分类(即违约、非违约两类),也可以通过提高 值对输入网络的财务数据进行国际通用的五级分类(即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五类)。Altman、Marco和Varetto与意大利银行联合会合作在其经济和金融信息系统中首次进行了将神经网络应用于企业的经济和金融问题诊断的试验,试验的研究结果表明,将企业的财务状况分为正常、关注和次级三类比分为正常和问题两类困难得多,而ART2神经网络却可以通过 值的调整灵活地实现该功能。
综上所述,笔者选择算法复杂的ART2神经网络进行信用风险评估。并且设计了一个自适应共振网络,对信用风险分析进行了实证研究。
3.3基于ART2模型的信用风险分析的实证研究
下面以某国有商业银行提供的90多家企业客户为对象,应用自适应共振理论对这些企业客户的财务数据进行信用风险评估。对于输入到神经网络的财务比率的选择,参照国内财政部考核企业财务状况及国外用于信用风险评估所使用的一些经典财务比率指标,一共挑选出包括企业盈利能力、企业营运效率、企业偿债能力及企业现金流量状况等二十余个指标,考虑到指标间的相关性,利用SAS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回归分析,得出以下几个比率:
经营现金流量/资产总额(流动性)
保留盈余/资产总额 (增长性)
息税前利润/资产总额 (赢利性)
资产总额/ 总负债 (偿债性)
销售收入/资产总额 (速动性)
某国有商业银行提供的样本数据有90多家企业的财务数据,数据质量不高,有些企业财务数据缺失严重,经过对样本数据的初步审查,删除了不合格的样本40多个,最终得到有效的样本为55个,其中能够偿还贷款的企业34个,不能偿还贷款的企业21个。
评估的准确程度用两类错误来度量,在统计学中,第一类错误称为“拒真”,第二类错误称为“纳伪”。在信用风险评估中把第一类错误定义为把不能偿还贷款的企业误判为能偿还贷款的企业的错误,第二类错误定义为把能够偿还贷款的企业误判为不能偿还贷款的企业的错误。显然,第一类错误比第二类错误严重得多,犯第二类错误至多是损失一笔利息收入,而犯第一类错误则会造成贷款不能收回,形成呆帐。
在应用自适应共振模型进行信用风险评估的同时,笔者也使用了统计方法和经典的BP神经网络模型对同样的样本数据进行了信用风险评估,以便比较验证自适应共振模型的评估准确性。
统计方法使用的是可变类平均法,可变类平均法是由Lance和 Williams(1967)发展的,计算距离的组合公式为:
Djm=(Djk+DjL)(1-b)/2+DkLb (1)
参数b介于0到-1之间,DkL——是类Ck与CL之间的距离或非相似测度。笔者使用SAS统计软件中提供的可变类平均法对样本数据进行了聚类分析。
BP神经网络的结构包括输入层5个节点,用来输入5个财务指标比率,输出层1个节点(取值为1表示能偿还贷款,取值为0表示不能偿还贷款),另外还有一个隐层,隐层包括5个隐节点。网络的有效性采用K组交叉检验的方法进行验证,也就是将样本分为K组,其中K-1组为训练数据,第K组为检验数据,这里将样本数据分为两组,第一组用于训练网络,包括11个违约的企业和16个非违约的企业,第二组作为检验数据,包括10个违约企业,18个非违约企业。该方法使用MATLAB语言编程实现。
ART2模型包括输入层为5个节点,用来输入5个财务指标比率,输出层3个节点,分别表示信用风险的三个级别(正常,关注,可疑),这里应用ART2模型将信用风险分为三个级别有如下几个原因:(1)将信用风险分为三个级别,比前面使用统计方法和BP模型方法将信用风险简单分成两类(违约、非违约)更容易把握风险的程度,更接近实际信用风险评估的需要,也更贴近于国际通用的五级分类标准。(2)通过ART2网络门限值参数的调整可以将信用风险分为国际通用的五级分类标准,这也正是ART2模型的优势所在,但是ART2网络是信用风险分析混合专家系统的组成部分,它的评估结果要作为输入,输入到专家系统中,以便信用风险评估专家系统进行定性及定量的综合评估,考虑到专家系统的规则的数量和知识库的规模对系统执行效率的影响,因此这里将信用风险分为三类。有关专家系统的详细说明,将在下一节讨论。下面给出ART2模型网络的参数设置:a=10,b=10,c=0.1,d=0.9, =0.2, 。由于ART2模型是无教师指导的网络,因此不用训练,直接输入数据,网络自动进行信用风险评估。其中评估的结果:正常、关注两类属于非违约企业,可疑为违约企业。该方法使用C语言编程实现。
下面给出三种方法的最后评估结果见表1
表1 训练样本和测试样本的误判
训练样本 测试样本
第一类错误 第二类错误 总误判 第一类错误 第二类错误 总误判
统计模型 8(38.01%) 9(26.5%) 17(30.9%)
BP模型 2(18.1%) 1(6.1%) 3(11.1%) 3(30.0%) 4(22.2%) 7(25.0%)
ART2模型 4(19.1%) 5(14.7%) 9(16.3%)
通过表1的比较结果可以看出对于统计方法和BP模型自适应共振模型的误判率是最低的,说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另外需要说明的一点是,这里所使用的企业样本数据偏少,而且噪声过多,数据的质量不是很好,这样的数据作为初始数据输入网络对网络的评估的准确性有一定的影响,虽然ART2这种集中注意力可以在混乱的背景中发现目标的特性使得它的评估的准确性比其它两种方法要高,但是笔者相信如果初始输入网络的数据质量再提高一些,网络的误判率会更低。
参考文献:
[1] 张维,李玉霜,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分析综述,《管理科学学报》[J],1998年第3期,20-27。
[2] 朱明,杨保安,基于知识的银行贷款分类系统,CJCAI2001[C],231-235。
[3] 黄娟,冯玉强,王洪伟,基于联接归纳推理的信贷风险评估集成智能系统,《计算机应用研究》[J],1999年第9期,74-16。
[4] 王春峰,万海晖,张维,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估及其实证研究,《管理科学学报》[J],1998年第1期,68-72。
[5](美)约翰.B.考埃特,爱德华.I.爱特曼,保罗.纳拉亚南著,石晓军等译,《演进着的信用风险管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6] 李志辉,《现代信用风险量化度量和管理研究》[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年。
[7] R.R.Trippi and E.Turban, Neural networks in finance and investing[M], chicago: Irwin professional publishing,1996。
[8] Dick San-Cheong cheung, Kwok-Wa Lam and Sheung-Lun Hung, neural networks for credit scoring model, intrlligent data engineering and learning perspectives on financial engineering and data mining[M], published by Springer,1998,55-62。
篇2
【关键词】 糖尿病;皮肤急性湿疹;皮损修复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 由于血糖升高, 可引起一系列症状和体征, 使包括皮肤在内的身体各器官发生异常。由于微血管和周围神经病变, 常导致皮肤营养障碍, 出现皮肤受损, 继发细菌、真菌感染, 如处理不当, 易形成慢性溃疡, 深层组织破坏, 目前尚缺乏有效的防治方法[1], 导致住院时间长, 费用高, 病死率及截肢率高。据赵梓纲、吕世超报道,糖尿病湿疹发病率为30%~40%。并且, 通常其皮肤病临床表现和并发症更严重。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 糖尿病发病年轻化趋势, 如何促进糖尿病急性湿疹的早期愈合, 恢复皮肤的屏障功能, 防止并发症的产生, 提高生活质量, 是医学领域研究的课题之一, 现将作者2009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 收治38例的临床经验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38例, 男性18例, 女性20例, 年龄42~76岁, 病程3~10 d, 平均5 d。皮损分布, 双下肢小腿伸侧20例, 占52.6%, 足背单侧10例。占26.3%, 手掌双侧8例, 占21%, 皮损面积1 cm×1 cm~5 cm×6 cm;经常失眠者35例, 占57.9%, 血糖最高29.76mmol/L, 最低者在正常范围。血液分析:嗜酸性粒细胞增高25例, 占65.8%,中性粒细胞降低26例, 占68%。所有患者心电图正常, 肝肾功能正常。所有患者均符合急性湿疹的临床诊断标准, 均采用门诊治疗。
1. 2 治疗方法
1. 2. 1 调理 ①生活调理:避免外界刺激, 忌用热水烫洗、过度搔抓, 不用碱、皂等化学物质。②饮食调理:严格遵守糖尿病饮食, 控制烟酒、浓茶、咖啡、辛辣、海鲜等等刺激性饮食, 以清淡为宜。③精神调理:烦躁失眠者, 可口服天麻素胶囊。
1. 2. 2 全身治疗 ①控制血糖, 使空腹血糖尽量控制在大致正常范围。②选用抗组织胺药, 必要时两种配合。③机体免疫功能低下者, 口服甘露聚糖肽。④清热祛湿,可口服黄芩、黄连、黄柏。或中成药一清胶囊。
1. 2. 3 局部治疗 ①皮损发生于四肢者, 抬高患肢。②2%的湿疹洗剂(黄芩、、茵陈、明矾各100 g)洗患处, 30 min/次, bid。应用胰岛素8~16U+庆大霉素8~16万U(2~4 ml)+山莨菪碱注射液10 mg, 湿冷敷创面, 30 min/次, b.i.d.。③皮肤瘙痒, 可外用复方吲哚美辛酊(贵州宏奇药业有限公司), t.i.d.④对于搔抓而形成溃疡者, 可用YG-30 型He-Ne 激光理疗仪(波长632.8 nm, 功率30 mW, 给予光导纤维束照射, 每次二三个穴, 每穴3~5 min , b.i.d.。两周为一个疗程。
2 结果
全身病情稳定, 皮损瘙痒消失, 皮肤无渗出, 创面修复良好, 无并发症发生。夜间睡眠好, 疗效满意。
3 讨论
3. 1 全身综合治疗是病情稳定的基础 糖尿病患者皮肤组织内含糖类物质高 , 其浓度是血糖浓度的三分之二, 容易发生细菌和真菌感染, 使得皮损经久不愈。出现急性湿疹时, 由于剧烈瘙痒, 搔抓而使得皮损加剧, 形成溃疡, 皮肤的屏障功能被破坏。因此, 全身综合治疗, 尤其是病因治疗, 更有利于皮损的修复。
3. 2 局部处理是皮损修复的前提 糖尿病性皮肤急性湿疹, 由于剧烈瘙痒、皮肤的渗出等, 极易形成皮肤溃疡。局部使用胰岛素可改善局部组织细胞的能量代谢, 加速氨基酸进入细胞及促进蛋白质合成, 同时也抑制脂肪分解, 进而加强组织修复功能, 增强抗菌能力。应用山莨菪碱, 可扩张血管, 改善皮损局部血液循环, 从而促进皮损创面愈合。应用庆大霉素有抗菌消炎作用。中药黄芩、黄连、、茵陈、明矾, 具有清热、祛湿、收敛作用, 外用可加快皮损坏死组织、污垢的清除, 湿冷敷又可使使创面上的脓液脓痂等得以充分引流和脱落, 并可加速脱痂, 促进焦痂分离。复方吲哚羙辛酊, 具有抗炎脱敏抑制真菌作用。医学研究表明:He-Ne 激光照射治疗糖尿病性皮损的作用机制是, 利用其穿透性较强的特点,能降低末梢神经兴奋性和减少炎症递质如5-羟色胺等而减轻瘙痒, 又因其可以加强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促中性粒细胞趋化,增强溶菌酶和干扰素(IFN )-γ等细胞因子作用,从而促进炎症吸收和消散[2] 。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城市埋地燃气管道;风险评估方法;适用性;穆氏法;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TU996 文章编号:1009-2374(2016)10-0068-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6.10.033
现如今,国内外比较重视城市埋地燃气管道风险评估研究,以此期望通过研究找到一种比较适宜的风险评估方法,最大程度地提升城市埋地燃气管道的应用寿命,减少安全事故,真正获得经济与社会效益,保护人民利益。
1 城市埋地燃气管道风险评估方法研究现状
美国学者最早开始对城市埋地燃气管道风险评估方法进行研究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但是评分法的运用则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于现代人们越来越重视油气输送管理,相关学者也加紧对管道体系加深了研究。现如今,国外管道完整性管理体系已经非常先进。从拟定工作计划、流程和文件到进行管道风险分析、了解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和事故后果、制定预防和应急措施、定期进行管道完整性检测和评价等,内容包括管道设计、施工、运行、监控、维修、更换、质量控制和通信等全过程,并贯穿管道整个运行期。目前这一管理体系在油气长输管道管理中日益受到重视。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已开展了有关油气管道安全评价的系列研究及应用试验工作。在我国最早由潘家华教授在九五期间,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和国家质量技术监督总局联合组织了“油气管道检测与安全评价技术研究”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十五科技计划中,进一步将城市燃气管道的风险评估作为重点研究内容。国内油气长输管道的风险评估技术法由于城市燃气管道风险影响因素众多,从设计、施工、操作到第三方破坏、腐蚀破坏、后果研究等方面多达几百个相关因素,加之我国城市燃气管道建设初期并没有建立相应的历史数据和原始设计资料库,管道投入使用后的运行情况完全依靠人工记录,大量资料缺失,这些客观情况增加了建立城市埋地燃气管道风险评估方法和模型的难度,削弱了城市燃气管道原始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目前在城市埋地燃气管道风险评估方面尚未形成系统、完整的风险评估技术。
2 城市埋地燃气管道风险评估方法的适用性
2.1 穆氏法适用性分析
穆氏法是城市埋地燃气管道风险评估常用的一种方法,该方法考虑的问题比较全面,既对管道系统安全性因素进行了分析,又对管道中输送的介质泄露产生的后果进行了分析。现如今,长输管道普通应用穆氏法,而且效果比较好。但因为长输管道并不能等同于城市埋地燃气管道,两者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因此穆氏法也不能贸然地、毫无顾忌地应用在城市埋地燃气管道风险评估中,这是由于如下原因:
2.1.1 评价对象和因素权重处理方法不适用。
第一,穆氏法主要是以油气长输管道为研究对象,以此无论是构建的模型,还是应用的方法都是以该研究对象为主。而城市埋地燃气管道对油气长输管道有着明显差异,尤其是结构以及应用环境差异最为明显,基于此,穆氏法无法直接对城市埋地燃气管道进行相应的风险评估。
第二,城市埋地燃气管道风险多种多样,而且每一个风险自身又包含着众多复杂关系,这些关系因素相互制衡、此消彼长。这些复杂关系都是客观存在、不可消除的,正是因为如此,城市埋地燃气管道应用的环境不同,所呈现出的风险类型也不同,必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而穆氏法得以应用的前提条件就是保证各个风险因素毫无联系、彼此独立,显然与城市埋地燃气管道风险因素并不相符。
第三,穆氏法认为管道系统发生事故的原因主要有第三方破坏、腐蚀破坏、设计不合理、操作失误。这四方面因素所占总分为100分,每个因素各占25分,这样的分配实际上对于城市埋地燃气管道来说并不合理,因为每个因素对管道的影响程度并不相同,自然在风险评估中也应当占不同的比重。据国外有关机构调查显示,管道风险所占比重最大的是第三方破坏,为40%;腐蚀破坏次之,占30%。但是我国的城市埋地燃气管道却并非如此,风险所占比重最高的是腐蚀破坏达到56%,而第三方破坏为30%。这就说明国家地理、人文环境差异、工况差异、管理体制差异等都会影响管道风险所占比重的差异,所以不可能使用一成不变的分析方法,否则将会影响风险评价的准确性,更会影响未来的使用性。
2.1.2 穆氏法中需要的某些参数国内难以提供。我国城市埋地燃气管道无论是前期的设计规划方面,还是后期的管理运行方面,都具有中国特色。穆氏法涉及到的很多方法对策并不合适我国特殊期情况。比如穆氏法中有“直呼系统”,但是现在我国却不能提供应用此种方法的条件。再比如,我国的城市埋地钢质燃气管道,通常情况下都是埋设在车行道下,还与市政其他管线进行交错埋设,这就使得很多测试方法,比如“密间隔测量”法不能应用,即便能够应用,读取的数据也无法确保正确性。再加之埋地钢质燃气管道错综复杂,拥有着众多的附件,因此管内检测工作无法有效进行,此种情况下,穆氏法进行的风险评价内容无法做出得分判断。
2.1.3 穆氏法中的腐蚀模型不适用。
第一,穆氏法中有关腐蚀性的风险分析,其中所占比重比较大的为对内腐蚀以及大气腐蚀,两者共占40%,但是这两项内容对于城市埋地燃气管道而言并不需要。
第二,长输管道因为使用的是外加电流阴极保护,如果防护层没有任何的缺陷,基本上土壤不会对其造成过大的腐蚀,所以穆氏法并未过多地考虑土壤腐蚀性风险因素,所占比重仅仅为4.2%,而且只是对土壤电阻率一个因素进行分析。
某些城市埋地燃气管道可能具有比较大的防腐蚀性,也未能进行阴极保护,土壤腐蚀势必会构成比较大的风险,而且存在的风险因素众多,不仅仅有土壤电阻率,还有土壤酸碱度、含水量等。
2.1.4 穆氏法中没有考虑到或考虑不周全的因素。
第一,城市埋地燃气管道通常是埋设在城市人口集中地区,时常存在违章占压问题,这些问题必须加以考虑,但是长输管道通常埋设在野外,因此基本上不会出现违章占压问题,所以穆氏法并不需要考虑。
第二,长输管道由于埋设在野外地区,一旦出现风险,着重对人口密度进行分析即可,但是城市埋地燃气管道却不同,不仅要分析人口密度,还需要分析财产损失、人员伤亡以及抢救过程中所进行的投入,甚至还需要考虑一些无形损失,比如企业形象等。
综合上述分析,可以明显发现穆氏法不能直接应用在城市埋地燃气管道风险评估中,否则会产生比较明显误差,需要对此种风险评估方法进行改进,而后再加以验证,方可使用。
2.2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使用性分析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来自于模糊数学,以模糊集理论为基础,以模糊关系合成为基本原理。此种风险方法在城市埋地燃气管道中使用,既能够将某些风险因素定量化,还能够确保真实性,简单实用。因此相比较而言,模糊综合评价方法能够更适用于城市埋地燃气管道中。具体表现如下:
2.2.1 理论基础非常成熟。
第一,此种风险评价方法来源于模糊数学。所谓模糊数学简单的说就是通过运用数学方法来对一些模糊的问题进行分析。所谓模糊性,主要指事物自身带有的不确定性、不分明性,这是事物自身所带的客观性,并不是因为人为因素无法达到而产生。模糊数学就是利用精确数学来解释一些不分明的事物,以便人们更好地理解。模糊数学自创建至今已经有半个世纪的历史,无论从各个方面来讲都比较成熟。
第二,此种风险评价方法能够使用于模糊、不确定以及资料缺乏的事物建模中。有些系统非常复杂,诱发性系统事故非常多,而产生影响事故后果的各个模糊因素也非常多,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与实际工程更贴近。我国绝大多数城市在建设埋地燃气管道时基本上都未建立数据库,因此风险评价资料比较缺乏,应用此种风险评价方法完全可以弥补这一不足。
2.2.2 符合城市燃气管道风险评价发展需求。我国开始对城市埋地燃气管道风险因素进行评估研究时,最初的思路是找到所有影响燃气管道效能的因素,而后找到这些因素规律,再构建函数模型。但是在实际研究分析中发现,影响燃气管道效能的因素有很多却无法确定,而且还无法量化,此时即便是应用函数模式,最终的评价结果也具有比较大的偏差,这对我国城市埋地燃气管道风险评估发展非常不利。基于此,我国需要一种能够对多种不确定因素进行评价的方法,由此通过模糊数学引入了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2.2.3 符合城市埋地燃气管道现实情况。
第一,此种风险评估方法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工作人员可以依据现实城市埋地燃气管道情况来对确定评估结构以及因素,最大程度地利用现有资料来构建评估模型,因此最终获得的结果也与实际相符合。
第二,此种方法还能够应用在系统庞大而且比较复杂的城市埋地燃气管道中,工作人员运用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将各自彼此相关联的因素进行归类,而后进行相应的评价,逐步逐级展评价,所取得的结果比较真实。
3 结语
综上所述,可知迷糊综合评价方法比穆氏法更适合应用在城市埋地燃气管道风险评估中。这主要是因为穆氏法研究评估对象并不是城市埋地燃气管道,而是长输管道,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而模糊综合评价评估法具有成熟的理论,符合我国城市埋地燃气管道发展现状,同时还能够最大程度地做到主客观统一。
参考文献
[1] 赵新伟,李鹤林,罗金恒,霍春勇,冯耀荣.油气管道完整性管理技术及其进展[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6,(1).
[2] 何吉民,李艳红,李志鹏,张永刚,冯宝鹤.埋地燃气管道的风险评估技术[J].煤气与热力,2005,(11).
[3] 孙永庆,张峥,钟群鹏.燃气管道风险评估的关键技术和主要进展[J].天然气工业,2005,(8).
[4] 杨林娟,沈士明.工业风险分析与评价方法综述(一)[J].压力容器,2005,(7).
[5] 彭善碧,李长俊,刘恩斌,张维鑫.油气管道剩余强度评价方法[J].石油工程建设,2005,(3).
[6] 储小燕,沈士明.南京市天然气利用工程管道的风险评价[J].油气储运,2005,(3).
篇4
风险管理是护理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护理服务质量的根本保证。随着公众健康知识水平的提高,法制观念和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医疗护理承担的风险越来越大。如何保证安全护理,发现风险隐患和降低护理风险系数是护理管理者的首要任务。
许多国家已经或正在把住院病人跌倒、自杀作为临床护理质控的显性指标。评估住院病人跌倒、自杀危险性已被公认为是有效和必要的防范对策。
根据卫计委《医疗服务质量检查活动方案》的内容, “为加强医疗机构安全管理,关于有防范非医疗因素引起的意外伤害事件的措施”;结合医院开展“以病人为中心”医疗安全百日专项检查活动,提高医疗安全意、,改进医疗安全管理。我院护理部按照我国患者安全十大目标的要求,为防范与减少住院病人意外事件的发生,制定了护理质量监控工作流程。
1 住院病人意外事件危险性评估的内容
1.1病人信息 :科室 、床号 、姓名、性别等。
1.2 项目:年龄、意识、感觉、精神、行动、药物等。
2 评估方法 对所有住院患者在入院时即进行危险性因素的评估
2.1年龄 老年患者机体各器官功能逐渐减退,感觉迟钝,行动迟缓,反应慢,住院期间由于环境的改变和生活习惯的改变、疾病的影响,容易发生意外跌倒。超过70岁(包括70岁)患者属高危人群。
2.2 意识与认知 老年痴呆是常见的老年病,几乎所有的老年痴呆病人都会出现心理行为异常,如情感异常、幻觉妄想、行为活动异常、饮食睡眠障碍[1]时给予计分。
2.3 视觉 老年性白内障、老年性黄斑病变[2]、糖尿病或高血压引起的视网膜病变、屈光不正、眼外伤、外伤引起的视网膜震荡及玻璃体积血等均属于视觉障碍,是易引起意外的危险因素。
2.4 精神因素 住院病人自杀的主要原因:有缺陷的个性特征;对疾病缺乏正确的认识和了解;难以承受沉重的经济负担;难以忍受的躯体痛苦(如癌痛);家属的冷漠和抛弃等是住院病人自杀的主要原因[ 3 ]。
2.5药物因素 因患者坠床与使用散瞳剂、镇挛抗癫剂、利尿剂、镇痛剂、降压药、降糖药等具有相关性,护理人员在此类患者入院时即应评估患者潜在坠床因素[4]。
3 评估结果 以上五种评估内容合计达到一定分值后即提示为高危人群。
4 评估流程
4.1 首先,在病人入院后当日护理人员应评估病人的危险因素,确立高危人群的类型。
4.2 填写《住院病人意外事件危险性评估表》相关部分。
4.3 达到高危分值后采取相应措施。
4.4 上报护理部进行质量控制。
5 预防措施的落实
5.1 确定具有跌倒、坠床的危险因素时,做好跌倒、坠床的前瞻性护理是预防病人受到意外伤害的有效护理措施。如给躁动患者加床档及保护性约束;在易发生跌倒的危险场所张贴温馨提示,床边挂防跌倒、坠床警示牌。
5.2 对有自杀倾向病人加强病房安全,密切观察病情,勤巡视,告知家属有关注意事项,给病人以心理支持,减缓心理冲突,矫正情绪的失衡状态,提高病人的应对能力[5]。
5.3 对于以上护理预防措施书写在护理记录中。
5.4 提供安全的环境:各项检查均由专人护送,对特殊的老年患者做好重点交接班。病区清洁工作后摆放醒目的防止滑倒警示牌,床头挂防跌倒,防坠床警示牌,并给予护栏床。据报道,老年患者33%的跌倒发生在夜间,夜间多次上卫生间发生跌倒最多。因此,夜间开启夜光灯能有效减少跌倒的发生。卫生间和浴室均设有防滑垫,旁边设有扶手和呼叫铃,以便紧急情况下需要帮助时使用。
5.5 准确识别患者身份:做好智力状态评估,同时佩戴手腕带。填写科室、姓名、床号、住院号、药物阳性等信息,以便识别。进行治疗护理时要被动叫名,并查看手腕带。
6 小结
护理风险是一种职业风险,它既有客观决定因素,又有可控制的一面。只有强化护理人员的风险管理意识,提高护理人员对风险的识别、评估及防范能力,落实护理风险的管理制度,对风险事件高危人群、风险事件易发环节加强管理,才能保证患者安全及医务人员的安全。
在落实患者安全目标的过程中,医疗、护理过程的管理者应该以风险管理理念为指导,完善相应的工作制度,改进工作流程,制定护理风险的防范措施及应急预案,加大风险监控,以降低护理缺陷事件的发生率。
篇5
摘要:从阐述风险导向审计在石油销售企业开展的实践出发,指出建立行之有效的损耗评估体系,减少全国范围内成品油经营单位在近年来一直呈现的亏损状态,也为企业降耗提供保证。
关键词:风险导向审计;石油销售企业;行之有效 ;损耗评估
随着国际审计准则和我国2006年颁布的新的审计准则,先后引入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概念,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理念也成为整个审计行业发展的大势所趋。
一、风险导向审计形成的原因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审计业及审计学界迎来了一个新的快速发展时期,“四大”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和学术界纷纷对审计基本方法进行全面研究,开发新的审计方法。德勤针对银行高水平的固有风险、经营风险与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并存的特点开发出了AS/2审计系统。安永进行审计创新,也对风险导向审计方法的开发,形成了企业经营环境分析的系统方法。
在审计行业快速发展的我国,为了规范注册会计师的执业行为,提高执业质量,维护社会公众利益,促进我国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2001年8月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了《内部审计规范》,同年10月1日实施;近年来,石油销售企业全面宣贯实施风险导向审计,现结合石油销售企业多年来损耗居高不下,损耗管理难度大的实际情况,提出建立行之有效的损耗评估体系,达到降耗增效的目的。
二、石油销售企业分环节损耗管理存在的问题
XX销售企业,2009年销售成品油201.94万吨,发生在途损耗1206.46万元,站耗1329.55万元;吨油损耗为12.56元/吨,由此可见,损耗管理之重要。
油品损耗管理主要涉及正常损耗和非正常损耗。一般而言,正常损耗按物理原因划分为蒸发损耗和残漏损耗;按工作环节在油库分为运输损耗(含铁路运输损耗、公路运输损耗和水上运输损耗)和保管损耗(含储存损耗、输转损耗、灌桶损耗、装车损耗和卸车损耗)。非正常损耗包括事故损耗、盗油损耗及零星洒漏损耗。
针对油品是一种以液态形式存在的商品,它的流动性及易挥发易渗透性决定了在收、发、存过程中是会发生正常损耗,这也是国家政策认可的,国家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季节和不同油品分类,分别下达了损耗幅度。而非正常损耗则是人为的,也难以控制,本文主要就较为隐密的非正常损耗提出建立奖惩分明损耗评估体系。
(一)批发环节损耗问题
1、炼厂向销售企业的油库发油。炼油厂向油库发油,虽经过了内部计量,不过是参考数,它发出的油有效数量来源于油库的验收。炼厂出于自身利益计,不会使用一种对己不利的计量器具发油,但这对己有利的误差又在国家允许范围内,比如仪器误差为+0.2%,那么油库在接收998吨时按1000吨与炼油厂结算,也就是说,油库从中损失了2吨。这还不包括装卸、运输中的损耗。如出一辙XX公司地处西南边陲,成品油从西北、东北调入,运距较远,形成单个油罐车损耗在500公斤以内,炼厂不进行赔付。就此问题,能否考虑以接收方量油为准,完全按照国家标准执行。
2、油库向各加油站发油。以我们某油库为例,它们与加油站实行“吨升交接”。例如:某加油站购10吨汽油,油库便将之换算到体积“升”,在换算中使用什么样的密度值按公司统一规定,但得出的体积数还是否与10吨相符,就存在争论问题。在通过流量计发油时使用公示密度,如公示的密度为0.745,而实测密度为0.735,油库采用0.745(或许更大)的密度,10吨汽油变成13422.8升,如采用0.735的密度,则变成13604.4升,中间相差182升;即油罐车装满油后不动,也可能产生损耗。
(二)零售环节损耗问题
1、目前,油库实行“升升交接”,也就是按一种规定的密度将油品换算成体积量x发付到加油站,加油站必须销售出X量的油品。温差对油品(尤其是汽油)体积的变量影响非常明显。一般情况下,加油站地埋罐中的油品在夏天比外面的温度低,冬天比外面的温度高。油库的储油罐都在露天,罐内外油品温度恰好与加油站相反。所以,加油站每售一定量的油与油库发出同样多的油在大多数情况下所得出的误差是一个相反数。
2、业内人士皆知,出于对使用方考虑,加油机生产厂家一般会将误差设为正值,对千千万万用户来说,这种允许的误差值而是可以接受的。
3、自实施体积交接后,内调油品因密度差造成的吨升换算损耗放在源头油库环节进行管理,但实质上,吨升换算是只有当油品销售后才能发生,油库内调就计算密度差损耗明显与未实际销售事实不符,同时也造成加油站自实施体积交接后损耗量相对较大。
综上所述,油库从炼厂发油环节,不是由销售企业所能控制的,但可以通过进一步细化管理,在国家规定标准内达成共识;而在油库保管环节来说,产生溢余油是完全可能的;销售企业根据实际情况将密度换算存在的“吨升换算损耗”就规定放在各加油站考核,加油站也应该产生溢余油;或者直接在加油站进行地罐交接,即以加油站的油罐收到油为标准进行结算。
三、建立行之有效、奖惩分明的损耗评估体系
基于油品损耗了解,对哪些固有风险可以实行避免,转移或接受并予以控制的风险管理策略,探讨建立损耗切实可行的损耗评估体系。首先在行业范围内牢固树立降耗就是增效的责任意识,充分发挥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奖惩分明体制。其次通过库站日常管理所掌握的实际情况,如出入库量、操作流程等各类数据信息,结合同地区、同行业的损耗数据,利用信息化平台,设立预警值。最后设立损耗管理基金,制定奖惩制度,从而形成建立行之有效、奖惩分明的损耗评估体系。
1、损耗评估的工作内容
对评估分析中发现的问题分别采取约谈、调查核实、处理处罚、提出管理建议、移交审计监察部门查处等方法进行处理。
2、损耗评估的指标
分为通用分析指标和特定分析指标两大类。通用分析指标包括铁路损耗率、储存损耗类、综合损耗率指标等。
3、损耗评估的对象
主管质量安全管理部门负责管理的所有库站损耗。
损耗率异常变化、连续三个月排名损耗率靠前、日常管理和例行检查中发现较多问题的损耗库站要列为损耗评估的重点分析对象。
4、损耗评估的方法
损耗评估工作按照管理责任开展;对同一库站损耗评估的多个环节要相互结合、统一进行,避免多头重复评估。
5、损耗评估结果的处理
对于评估结果表明降耗有效的库站,损耗评估中发现的问题,应区别情况作出相应的处理:(1)提请基层库站自行改正。对于明显是由于错报的账表册存在问题,可以现场要求整改。(2)约谈损耗责任人。对于连续三个月损耗高于平均水平或高于同地区同类库站损耗水平,可以约谈库站管理人员,共同分析存在损耗较大的原因。(3)实地调查核实。通过约谈损耗责任人,对于存在的实际问题需进一步到现场核实,如有必要,可以由损耗评估人员现场连续居住一个月以上,参与经营管理至盘点日,再次评估损耗的合理性。
(4)移交审计监察部门处理。对于发现库站明显存在盗油现象的库站,移效审计监察部门核实处理,对于审计核实后,经审批后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移送检察部门处理;对于在现场抓住的盗油现象,可以直接要求当地公安机关参与,严惩不贷。
(5)作出评估分析报告。每月由损耗评估小组做出损耗评估分析报告,并进行相应的奖惩。
6、损耗评估工作的管理
损耗评估是一项综合性工作,需要各级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分工协作。
(1) 质量管理部门参照安保基金,设立损耗管理基金,奖惩分明。原则上对正常损耗连续一段时间降耗明显的库站给予奖励 。(2)质量管理部门公司库站规模,结合自身损耗评估工作能力,制定评估工作计划,合理确定工作量,对重点油库每年至少重点评估一次。(3)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手段,广泛收集和积累同行业各类损耗管理信息,提高损耗评估水平。(4)经常对评估结果进行分析研究,提出加强损耗管理工作的建议。(作者单位:中国石油云南销售公司)
参考文献:
[1]《内部审计具体准则》
篇6
【关键词】健全完善 社会稳定 风险评估机制
建立和完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对于进一步提高各级党委和政府依法决策、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水平,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不稳定因素,把各种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1.河南省完善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的成效
通过近几年的不断探索,河南省基本建立了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各级各部门推行实施稳定风险评估工作局面基本打开,稳定风险评估工作在维护全省政治社会稳定上作用日渐凸显。
2007年7月,河南省委、省政府研究出台了关于对涉及群众利益的重大决策事项进行评估的意见,对评估的原则、范围、程序以及评估成果的运用都作了明确规定,要求各级党委、政府把这项工作作为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关键环节,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凡对涉及群众利益的重大决策事项不进行评估,或在评估中搞形式主义、弄虚作假,造成决策失误,引发突出问题和,给改革发展稳定造成严重影响的,要严肃追究决策单位主要负责人和相关人员的责任。河南省从2007年7月开始全面推广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已在实际工作中显现出强劲的生命力。2007年下半年,河南到省初访的批次和人次分别比上半年下降4.4%、14.7%,到省集体上访的批次和人次分别比上半年下降23.7%和38.5%。河南很多地方严格落实运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大量矛盾纠纷被化解在基层萌芽状态。渑池县对在建项目和新上项目全部进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其中有的项目经评估未通过,被停建、缓建或被重新立项评估,使矛盾纠纷苗头在基层提前得到化解。漯河市在开发拆迁沙澧河沿岸房屋工程中,长达30多公里的沿河两岸涉及5699户居民、27000余人、房屋面积136万平方米的拆迁量,在短短两个月的时间内顺利拆迁完成,没有发生一起上访事件。其成功经验,就是事前严格进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并根据评估意见采取切实有效的稳定工作措施。而在极少数地方,由于没有落实评估机制,曾经引发影响社会稳定问题,河南各级党政部门分别通过责任倒查,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和“谁惹事、追究谁”的原则,先后对有关单位和责任人进行了通报批评和责任追究。省委、省政府要求,要通过进行重要决策评估,把好涉及群众利益的决策关,实现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实施重大项目评估,把好重要建设项目的论证关口,确保项目工程成为民心工程;进行动态评估,把好工作执行中的跟踪关口,加强决策实施和项目建设过程的监督;进行重要人事任免评估,把好人事任免前的民意关,完善干部队伍科学管理考评体系。
为从源头上减少不稳定问题的产生,2010年4月30日,河南省委、省政府印发了《关于深入推进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对涉及重大工程建设、拆迁改造、土地征用、国企改革有关重大决策及涉及群众利益方面的事项进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将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作为重大事项决策的前置条件强力推进。目前,全省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进展顺利,多数省辖市都出台了配套制度,全省158个县(市、区)中,已经有130个制定了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实施意见。今年以来,全省共有1016件决策事项进行了风险评估,经评估不予实施的有105件,占风险评估总数的11%,从源头上减少了一大批社会矛盾的发生。2001年9月20日河南省省政府公布出台加强法治政府建设实施意见,提出将不断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民生政策的出台关乎万千家庭的切身利益,以后,我省出台重大民生决策、项目时,都要进行合法性、合理性、可行性和可控性评估。政府部门要把风险评估结果作为决策的重要依据,对未经风险评估的事项,将不能作出决策。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将作为重大决策的必经程序,对未履行必经程序的重大事项不得作出决策。另外,重大决策听证制度将进一步完善,并扩大听证范围,规范听证程序,科学合理地遴选听证代表,听证意见将作为决策的重要参考,意见采纳情况及其理由要以适当形式反馈或者公布。
2.河南省完善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存在的问题
目前河南省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建设,经过不懈努力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处于探索阶段,评估指标的设置,评估方法的运用,实际操作程序的规范等还不尽完善。一些地方没有真正转变认识和理念,存在发展不平衡,仍由一些县市区尚未建立重大社会风险评估机制,一些地方虽有风险评估机制制度但流于形式,未进入实践操作层面,有地方即使开展了工作,但评估工作不规范等问题。
篇7
关键词:雷击;风险评估;评估技术;探究
中分类号:U652.5文献标识码:A
引 言
青海省海西州气象局是国家设立的一个事业单位性质的气象局,其工作涉及范围非常的广泛,为青海省人民的生活提供了保障。在海西州行政区域内组织对重大灾害性天气跨地区、跨部门的联合监测、预报工作,及时提出气象灾害防御措施,并对重大气象灾害做出评估,为海西州人民政府组织防御气象灾害提供决策依据。总之,青海省海西州气象局对于青海省天气的详细研究对于当地民众的生产生活都产生了深刻的积极影响。
一、雷击风险评估技术现状
(一)雷击风险评估技术的发展应用
进入21世纪后,科学技术发展的非常迅猛,进而带动了一系列的科技的发展,其中对于作为研究各种天气状况的青海省海西州气象局来说,研究雷击风险评估对于提前防范和认识雷击的严重后果具有重大的意义。当然,雷击风险评估是认识和评价雷击风险最有效和最适当的方法之一,所以说雷击风险评估技术也就显的更加的重要了。好的雷击风险评估技术对于雷电天气所造成的影响和灾害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能够将一次雷电天气所造成的影响准确的分析出来,进而避免造成进一步的危害。雷击风险评估技术的发展应用经历了很长的时间,对于青海省的雷电天气来说,雷击风险评估技术就非常的适用青海省海西州气象局。由于青海省的海拔普遍比较高,所以也就更容易产生雷电天气,雷击的可能性也是更加的大,所以采用先进的雷击风险评估技术对于雷电天气产生的影响来说也是非常的重要的,不仅仅对民众的生产生活产生的积极影响。
对于雷击风险评估技术的发展应用来说,先进的雷击风险评估技术往往能够带动雷击风险评估的最大科学化,另一方面科学化的雷击风险评估才是当今社会雷击风险评估技术的主流,因为科学化的雷击风险评估无论对于雷击风险评估的质量还是造成的影响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下面我将通过一张图表针对雷击风险评估技术的发展应用进行详细的说明分析,并通过对比先进的雷击风险评估技术和一般的雷击风险评估技术,这样才能达到雷击风险评估的最优化效果,如下图表所示:
(二)雷击风险评估技术的特征分析
雷击风险评估技术的特征分析对于雷击风险评估来说同样不可或缺的,雷击风险评估技术的特征分析对于雷击风险的评估同样是非常重要的。雷击一般是伴随着暴雨天气一同形成的,所以雷击风险评估需要考虑到暴雨天气的影响因素。暴雨天气一般是降水量非常的巨大,还会伴随着雷击和闪电的发生,所以对于雷击风险评估来说,其特征分析需要对暴雨天气的特征分析规划在内,那么我将通过不同的方面针对雷击风险评估技术的特征进行详细的分析。首先是雷击发生时的天气因素分析,一般雷击的产生是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所以这个方面的因素需要认真的考虑。其次是雷击产生时的能量释放因素,这个就比较复杂了,不同的条件下产生雷击的能量释放大小也不同,有些雷击释放的能量非常的大,所以我们会听到很大的雷声,这些能量就通过声音的形式释放出来的。
在探究了雷击风险评估技术的特征后,气象站的工作人员会根据雷击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进行各方面的评估探究。对于青海省的天气状况来说,由于青海省的特殊地理条件,海拔比较高气候条件恶劣,所以往往雷电更加能对当地的民众造成一定的伤害和影响。另外,在人口稠密的平原地区,雷电灾害会对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的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对于高原地区和平原地区的雷电灾害都要进行系统仔细的研究,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的了解雷电灾害发生的机理,才能够对雷击风险的评估技术特征分析的够透彻,进而可以得到有关雷电灾害的最新消息。总之,对于雷击风险评估技术的特征来说,需要气象站对于不同的雷电灾害做充分深入的研究,这样才能得出最可靠的雷击风险评估结果。
二、雷击风险评估技术的探讨
在雷击风险评估技术的探讨中需要对雷击风险评估的方法进行充分综合的探究。那么对于雷击风险评估方法的综合应用探究来说,需要掌握雷击风险评估技术的基本方法,这些方法对于气象站的工作人员来说都是必须掌握的。在对雷击风险评估技术的探讨中,评估的技术非常重要,气象站往往需要掌握最新的评估技术才能够在雷击风险评估中占据绝对优势,才能对雷击风险评估做出合理科学的探讨。气象站在雷击风险评估技术的探讨中,需要针对具体的情况做一些针对性的实验模拟,这些模拟实验对于工作人员研究雷击风险评估技术会有很大的帮助作用。在雷击风险评估技术的探讨中,科研人员会根据不同种类的气候条件下的雷电灾害进行讨论,这样更加有助于工作人员对雷击风险评估技术进行深入的探讨。
三、结语
本文通过对雷击风险评估技术的探讨做了具体详细的概述说明,通过青海省海西州气象局的相关监测和数据支持对未来的青海省天气状况都有了一些详细的了解,对于及时的掌握青海省的天气状况有着积极的影响。其次,对于雷击风险评估技术的探讨对于全国各地区共同对抗雷电灾害也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兴龙,丁新亚.Excel在建筑物雷击风险评估计算中的应用[J].建筑电气.2007年12期.
篇8
关键词:中央银行;风险评估;瓶颈制约;框架再构
中图分类号:F832.3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31(2011)06-0030-06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1.06.09
风险评估是指识别和分析相关风险并确定应对策略,它是风险管理的核心,是内部控制的基础,也是选择恰当的控制活动的关键。没有高水平的风险评估,则意味着内部控制就是无的放矢,内部控制就会流于形式。近年来,基层央行严格按照《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内部控制指引》(以下简称《指引》),扎实开展风险评估工作,进一步优化了风险管理环境,提高了风险管理水平,增强了风险防控效能。但从基层央行风险评估的现状来看,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瓶颈问题亟待解决。
一、基层央行风险评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风险评估组织机制薄弱
风险评估工作是整个风险管理过程的重要环节,建立风险评估组织有助于及时有效地开展风险评估工作。中国人民银行在机构设置上实行分支行制,总行与分支机构之间存在一种委托关系,因此就产生了风险与机会主义行为。但是,目前人民银行系统在风险评估组织机制方面不够健全,未设置专门的风险评估机构和管理部门,风险评估工作一般由内部控制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或内部审计部门承担,容易造成职责不清。风险管理机构应该承担风险评估的具体工作,而审计部门只是对风险评估工作的充分性和有效性进行监督。内部审计部门具体负责风险评估工作,有损于审计的公正性和独立性。内部审计人员只能以咨询顾问的身份参与协助风险评估,而不是直接负责风险评估事宜。由于基层央行缺少一个权威的风险管理机构,在人民银行各分支机构之间和专业部门之间出现内部控制管理各自为政的局面,部门之间内部控制内容相悖、内部控制监督检复、片面强调部门对口等问题也因此产生。同时,由于内控管理机构缺位,对全行风险管理缺乏统一协调,一些业务环节控制过度,也有一些业务领域控制不足。由于控制过度,具体经办人员为了简便,试图摆脱过多的内部控制,形式上的控制过度和事实上的控制不足并存。由于内部控制管理机构的缺位,造成专业部门在风险管理上的本位主义思想盛行,一味强调本部门业务工作的重要性、风险防范的必要性,而不顾基层行的人力资源状况[1]。
(二)风险评估人员专业素质匮乏
目前,基层央行内审人员知识结构老化,部分人员长期不从事具体业务操作,对业务部门业务的新变化、新要求和新特点不熟悉,难以全面深入分析各业务部门的风险情况,从而对内控风险评估量化管理结果产生一定影响。从各业务部门风险评估人员配备而言,目前基层央行开展风险评估的人员层次相对较低,一般都是兼职的业务人员,未配置专业的风险评估人才。评估人员由于缺乏系统的风险管理知识培训和教育,分析评价能力受限,风险识别不够全面,风险分析结果较为粗糙,难以满足日常风险管理工作的需要。部分风险评估人员业务知识的更新跟不上人民银行业务发展的速度,工作理念的转换跟不上内审工作转型与发展的要求,制约了风险评估质量的提升。同时,部分风险评估人员查错纠弊的能力较强,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往往不足,使风险评估的服务与咨询价值难以实现。
(三)风险识别和分析方法单一
目前人民银行风险评估涉及到金融管理、货币信贷、外汇管理、财务管理、会计结算管理、国库业务、货币发行管理、反洗钱管理、征信管理等十多个方面,而《指引》只提供了框架性意向指导,并未对相关业务提供专门的内部控制风险评价办法。因此,每项业务具体的风险无法定量、定性评价。当前,基层央行风险评估人员在对风险进行鉴别、估测和分析过程中,往往更多地依赖于个人经验,甚至凭主观臆断,习惯运用传统理念和方法,仍停留在以定性分析评估为主的阶段,缺少严密有效的计量和定量分析评价。较少运用矩阵分析、COSO例举法、Courtney方法等分析评估方法,科学性、客观性与说服力不强,据此得出的风险评估结果往往可信度不高,或者说不够准确,模糊不清。日常开展风险评估程序不够合理,风险评估环节的职责不够明确,评价手段不够先进和科学,风险评估时间较长,效率较低,质量不高。作为一线操作者,业务部门人员很容易只关注业务流程是否方便、适用,而忽略风险点。与此同时,监督部门对风险判断的客观性不足,缺乏实践检验和说服力。从基层央行现状看,监督部门主要指内审、事后监督和纪检监察,在来自一线业务部门的原始信息很少,同时被有效传递而是有选择性地传递以至在传递过程中信息层层。“失真”或“过滤”的情况下,监督部门凭借已经公认的风险、对照制度进行检查的主观认识来做出对业务部门风险的基本判断。业务部门对公认的风险没有异议,但对监督部门主观认为的风险部分质疑,怀疑监督部门人员没有具体操作业务系统,情况不明,阻碍了内部控制机制的发展。
(四)风险评估制度和预警机制滞后
目前,基层央行开展风险评估工作没有独立规范的制度要求,仅包含在内部控制建设的相关文件中,风险评估规定不够全面,执行起来比较困难。因为风险评估制度滞后,多数管理者将风险评估甚至风险管理的责任转嫁给内部审计部门,认为这是内部审计部门的职责,让内部审计部门承担很多风险评估,造成监督者与管理者职责界定不清。风险评估制度不健全,日常风险评估工作缺少统一的评估标准和尺度,对被评估单位风险控制状况的优劣没有客观公正的评估依据,各单位和职能部门对风险识别和分析的结果往往无法衡量和比较,风险评估作用难以充分发挥。2006年以来,部分基层央行由内审部门为主先后组织开发了内部控制评价系统、业务控制系统,旨在实现有效内部控制、风险预警和风险评价。但由于这两套系统均独立于业务部门操作系统之外,不仅需要一线操作人员重复操作,增加了操作人员负荷,还不能实现风险的适时预警[2]。加上各风险指标衡量标准不可量化或量化不足,使得评价结果欠权威,可信度低,仍然无法实现开发系统的目标。
(五)风险评估长效机制和风险防范流程缺失
一是风险评估长效机制缺失。风险评估工作应该是一个连续的循环往复的过程。有的单位和职能部门将风险评估工作作为阶段性工作来抓,没有把风险评估当作一项长期性、系统化工程来推进,时紧时松、时断时续。一些单位和部门思想上存在一劳永逸的观念,排查出的风险点时间较长。对于已经识别的风险点未及时更新,对于隐匿的新风险点未能认真重新梳理。在风险应对效果评价方面未能结合具体实际情况进行再分析、再评价。已经制定的风险应对措施未能随着人员、流程、系统和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风险控制方案所起的作用逐渐弱化一些单位和部门的风险评估报告,主体为对发现问题的罗列,对一些问题的表述过于详细,而缺乏对问题性质严重程度的分析提示,对评估发现的重大问题难以引起足够的重视,对改进内部控制和风险防控的价值不高。
二是风险防范流程缺失。从业务风险的表现形式来分析,当前基层央行风险防范缺乏系统的流程。首先是缺源头防范,新制度、新系统软件推广前,多数选择操作部门测试,未与风险挂钩、未进行风险信息和技术的处理。其次是缺乏风险运行状态监测,在操作和重要业务流程运转中仅关注完成每笔业务,没有实现对风险和剩余风险的辨识、分析和持续监测。再次是缺后续防控措施,各类检查中发现了问题往往就事论事落实整改,没有随机开展风险预测,进而促进事前防范,导致制度修订不及时。同时,也没有对风险防范成效定期检查,风险处置得当与否关注较少。缺乏风险评估长效机制和系统的风险防范流程,其实是组织内隐含的最大风险。
二、基层央行风险评估框架的再构路径
(一)建立健全基层央行风险分析与评估框架,整合归口风险防范职能
一个健全有效的风险评估体系是基层央行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是防范和化解各种风险的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径。建立健全中国人民银行风险分析和评估框架(见图1),使其切实可行,是基层央行有效开展风险评估工作的重要基础。人民银行总行和分支行应成立高规格的风险管理委员会以及按业务条线划分的专业风险评估小组,由单位内具有丰富管理经验的人员担任,定期对整体风险状况进行仔细评估,筛选出较高风险及以上风险点。进行风险监测和风险控制管理,要充分支持风险评估工作的开展,保证风险评估工作具备足够的人力、物力以及信息技术水平,及时了解风险评估工作的开展情况,成立独立于审计、监察部门以外的风险管理部门,主要职责是组织日常风险识别、风险监测和风险分析,负责建立各业务条线的风险评估模型,收集整理风险评估资料,及时评估分析风险状况,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相关职能部门在风险评估过程中要各司其职,既要明确分工,又要通力合作,积极发挥作用。如财务部门要及时向风险评估部门提供准确的财务信息数据,内部审计部门要定期对风险评估体系的准确性、可靠性、充分性和有效性进行独立审计和评价,风险评估部门要向审计部门提供直接的第一手资料和记录,法律部门应当能够有效识别、评估潜在的法律风险[2]。整合监督资源,将内审、事后监督、行政监察等部门进行合并,设立一个直接隶属于行长领导的、集独立行政检查监督及业务审计和内部控制于一身的内部控制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全行的风险管理策略制定、风险评估与确认、预警与控制。在目前基层央行成立独立于审计、监察部门以外的风险管理部门或整合监督资源之前,建议实行风险事务相对集中管理,可将基层央行的六类基本风险的风险评估职能整合归口到各综合管理部门。即:法律和声誉风险评估由办公室负责;资产和操作风险评估由会计、事后监督部门负责;信息技术风险评估由科技部门负责;效率风险评估和跨职能部门的重大决策风险评估由内审部门负责。
(二)加强风险评估队伍建设,开展内部控制自我评估
一是加强风险评估队伍建设。目前,要通过制定风险管理人才培养计划、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引进专业风险评估人才、建立风险评估人才库等手段,不断提升风险评估人员的整体素质。支持和鼓励风险评估人员参加中国银行业从业人员风险管理师资格考试,掌握风险评估理论、风险识别以及风险评估方法,提高实际风险评估综合工作能力。同时,风险评估人员应加强自我学习,包括中西方内部控制理论的学习,风险管理理论与实务、央行业务知识与技能,经典案例分析的培训,还可聘请学者专家来现场授课,了解国际、国内风险评估工作的先进方式、方法以及发展趋势,及时掌握金融形势和动态,学会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和信息技术手段分析监测风险,不断增强风险识别、分析、监测的专业技能,力争成为复合型的风险评估人才。二是开展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控制自我评估(Control self-assessment,简称CSA)是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大力推荐的组织监督和评估内部控制的重要工具,它体现了内部控制系统评价的崭新观念,是内部控制系统评价方法的新突破。人民银行应顺应内部控制评价发展的新趋势,学习和借鉴CSA的合理方法,适时开展控制自我评估,使业务人员了解哪些控制环节存在缺陷和可能引起的风险,并主动予以改进。而不是在审计人员指出问题后被动采取措施,从而促进职能部门加强管理、改进业务流程和完善风险控制。并适时引入外部独立审计,可以弥补内部评价主体在独立性方面的缺陷,增强内部控制评价的约束力。
(三)严格计量和划分基层央行风险水平和等级,科学设定风险评估标准
一是风险水平计量。将基层央行面临的固有风险分类(如决策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管理风险、法律风险等),分别给予一定的权重,并结合组织的主要流程以计分的方式,评诂固有风险的大小。其次,评估各流程的控制水平。再次,将固有风险减去控制水平得到剩余风险,根据剩余风险分配审计资源,制定审计计划,确保对最关键的领域进行审计,对审计项目本身的投入产出比进行评估,力求每一项审计都能实实在在地发挥作用。
二是风险等级划分。基层央行对潜在的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按发生频率、产生危害、波动范围等指标,分别评定风险等级,将风险级别按一定的序号或代码进行标注,以便对风险进行分类控制,便于在实现风险最小化的同时降低风险控制成本。基层央行进行风险分析时,应充分考虑外部和内部因素,可采用定性或定量的方法进行风险分析。风险等级应该在现有高、中、低三个等级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分,可划分为高风险、较高风险、中风险、较低风险和低风险五个不同的风险等级。按照风险程度和风险级别分别赋予风险等级不同的分值,如高风险值为0.9,较高风险值为0.8,中风险值为0.7,较低风险值为0.6,低风险值为0.5[3]。
三是评估标准设定。不同地区、不同单位的岗位风险具体情况千差万别,要对其进行评价比较,就必须要有一个可以用来衡量的评估标准。具体分为正常、基本正常、关注、重点关注和风控失效五级标准。一级为“正常”:指被评估部门各项规章制度健全,在各个环节均能有效执行风险防范,能对所有风险进行主动有效识别和控制,无任何风险控制盲点,防范措施适宜,管理效果显著,但在执行中存在个别不规范行为。二级为“基本正常”:指被评估部门各项规章制度基本健全,在各个环节能够较好执行风险防范,能对风险进行识别和控制,防范措施基本适宜,管理效果较好,但在执行中出现少数不规范之处和少数一般性违规问题。三级为“关注”:指被评估部门各项规章制度基本健全,但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在岗位风险防范措施执行方面缺乏一贯的合理性,存在风险隐患,管理效果一般,在执行中还存在有章不循、执行制度不到位的情况,出现了一些一般性违规问题。四级为“重点关注”:指被评估部门各项规章制度不够健全,重要部门、环节的风险防范措施没有真正落实,执行制度不严,管理机制较为混乱,业务开展安全性差,出现了严重的违规问题,存在较大的风险隐患。或被评估部门岗位风险防范制度存在严重缺失或岗位风险防范制度明显无效,存在明显的管理漏洞,管理失控,存在重大安全隐患。五级为“风控失效”:指被评估部门各项规章制度严重缺失,重要部门、环节的风险防范措施流于形式,执行制度松懈,管理机制混乱,业务开展安全性很差,风险控制失效,存在很大的风险隐患和明显的管理漏洞,发生了重大责任事故或案件。风险评估结论为“正常”的分值为90(含)~100分,“基本正常”的分值为80(含)~90分,“关注”的分值为70(含)~80分,“重点关注”的分值为60(含)~70分,“风控失效”的分值为60分以下。
(四)在COSO框架下对内部控制“五要素”进行分别评估并加权计算,构建基于内部控制框架下的中央银行风险评估模式
我们认为,中央银行的相关风险在现有的内部控制框架内是可以有效管理和控制的。中央银行的风险管理模式是在内部控制框架的风险管理,其主要特点是将风险管理内容嵌入内部控制的各个因素(环节),从这些要素(环节)入手,强调风险的识别、评估和积极应对,防范和控制风险。风险管理以内部控制目标为目标,是为内部控制服务的。本文直接对被评估对象的风险进行计量、划分和设定,也可以在COSO框架下对内部控制“五要素”进行分别评估并加权计算,并以此确定被评估对象的风险等级和风险评价结果。此方法主要是对内部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等这五大类指标分层分级设定评价内容、评价标准、分值等。评估采用百分制,评估结果和五大类指标标准分均为100分,对五大类指标设定不同的权数,其中内部控制环境15%,风险评估20%,控制活动50%,信息与沟通5%,监控10%。其公式为:基层央行内部控制评价综合评估得分=内部控制环境得分×15%+风险评估得分×20%+控制活动得分×50%+信息与沟通得分×5%+监控得分×10%。然后,根据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各项指标打分并加权计算后,依据内部控制评价综合得分确定被评估对象的内部控制评价和风险等级及风险评价结果(见表1)。
(五)建立风险评估预警机制和控制系统,强化风险评估组织实施和应对策略
1.建立基层央行风险评估预警机制。基层央行应建立健全岗位风险防范评估预警机制。预警机制包括预警人员、预警机构、职责和权限,以及应急处置方案。预警人员由评估组织在各部门聘请(部门内有事后监督人员的可由其兼任),预警人员要求素质高、责任心强、业务精通,负责发现部门内岗位风险,并向预警机构发出预警信息。预警机构应下设在评估组织内,可由评估组织人员兼任组成,负责在收到预警信息、收到发生重大责任事故或案件信息、收到“关注”标准以下(含关注标准)岗位风险评估结果时,启动应急预案,并组织实施。当发生重大岗位风险时,应急处置方案要明确预警机构、预警人员各自的职责和义务,以及应采取的措施。评估组织在组织开展日常岗位风险评估的同时,还应对突发性的岗位和岗位风险评估结果不理想的评估对象进行关联风险评估。
2.建立基层央行风险预警控制系统。基层央行风险控制系统应涵盖风险管理基本流程和内部控制各环节,包括信息的采集、加工、分析预警、测试、传递、披露等。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对各种风险能够计量和定量分析、测试。运用风险矩阵实时反映重大风险涉及的各管理及业务流程的监控状态;利用数据抓包等技术,对重大风险业务适时监测报警。满足风险信息相关知识的管理和共享。该系统应由风险管理部门和各风险涉及的管理及业务流程部门共同集成,并根据实际需要不断进行改进、完善和更新。
3.强化基层央行风险评估处置措施和应对策略。一是根据评估结果及评估报告所反映的情况,针对被评估单位或部门岗位风险防范中存在问题的性质及严重程度,可分别采取以下一项或多项管理措施。包括:约见被评估单位或部门第一负责人谈话;就评估对象岗位风险防范中存在问题可能引发的风险,向被评估单位或部门进行书面提示和警告;要求被评估单位或部门对岗位风险防范中存在的问题限期整改;加大现场检查力度及频率;建议调整管理层;建议调离有关人员。二是根据评级结果,建议对评定为“基本正常”和“正常”的部门,给予不同档次的奖励,并作为职务、职称、工资晋升以及评先评优的条件之一。三是根据评级结果,建议对评定为“关注”的部门给予一定处罚,并取消年终评先资格。四是被评估部门评估结果在“重点关注”及“风控失效”的,在执行前款处罚的同时,对部门负责人降级使用。五是对岗位风险防范评估中发现的严重违反行政法规的行为,追究行政法律责任;触犯法律的,根据有关规定,移交司法部门处理。
参考文献:
[1]田力.以内控薄弱环节研究为突破口,全面加强基层人民银行内控机制建设,中央银行内部控制理论与实践[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8.
篇9
【 关键词 】 军校学员;信息安全;风险评估
Cadets’s Information Security Risk Assessment Problems and Solutions
Hu Peng-wei 1 Ding Yong-chao 1 Wang Bo-wei 1 Cheng Li-fu 2 Zhang Le-ping 3
(1.Secon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Health Services Corps Shanghai 200433;
2.Secon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Health Services, Public Health Management Shanghai 200433;
3.Secon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Computer Shanghai 200433)
【 Abstract 】 Rapid development and wide application of the Internet provides convenience for the majority of the cadets getting information, meanwhile, make a huge challenge to information security.So, Expand the cadet information security risk assessment of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the information security risks the cadets facing, point out the problems of information security risk assessment, and the specific implementation of countermeasures.
【 Keywords 】 cadet; information security; risk assessment
1 引言
军队院校信息化建设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初开始,如今军校教育教学、机关办公、学员管理等基础业务对网络信息系统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同时面临的信息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复杂多样化、越来越隐蔽化。虽然学校采取了安全监测、入侵防护等安全技术措施,但由于学员网络安全保密意识不强,网络安全技术掌握不到位的欠缺,管理方法针对性不强,军队院校学员网络安全风险高,以至网络安全事件甚至泄密事件时有发生。而卫勤军校学员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均有可能会涉及并接触到更多的军事秘密,面临的信息安全问题更加严峻。因此,迫切需要对卫勤军校学员的网络信息安全现状及风险因素进行客观有效的分析和评估,依据评估结果为针对军校学员的网络信息安全管理提供指导,进而有针对性地采取综合性网络安全风险的有效管理措施。
2 军校学员信息安全面临的风险
2.1 网络信息环境复杂,安全风危险性高
信息时代,互联网的应用已经深入到各个领域,但其共享性、开放性和互联性的特点,使得环境越来越复杂,危险不安全因素越来越多。
一是网络黑客攻击。网络攻击包括黑客攻击、病毒感染以及针对性军事机构、军队人员的网络监视,如军校附近的企业、网络监听。目前信息系统技术发达,网络黑客可以通过极限攻击、读取受限文件、拒绝服务以及口令恢复等一系列技术获取信息,对军队保密安全形成威胁。学员在使用网络时感染病毒导致文件丢失、破坏,发生严重的安全事故。此外,针对军事机构和军事人员的网络监视并不少见, 增加了军校学员网络信息安全的风险。
二是网络陷阱。特别是一些博客、论坛,借军事爱好、讨论敏感话题、套取军事信息此外,有些人在网络上设置陷阱,一旦发现军人身份的网络用户便主动接近,通过交流和获取军队内部信息。同时,由网络海量信息形成的巨大信息流,其中掺杂着诸多不良信息,更有人借网络进行非法活动的传播,对大学生进行鼓动和教唆,严重危害学员身心健康。现代社会的多元化很大程度上反映到了互联网上,随着网络的发展,论坛社区、交友网站的兴起,微博、QQ、MSN等交流交互方式的流行,智能手机的广泛应用,吸引着军校学员接触网络,给学员自身、学校甚至军队的信息安全都带来很大的威胁。
三是病毒感染网络沉迷。互联网的虚拟性极大程度地吸引着学员不断接触网络,其中网络恋情和网络游戏是最主要的沉迷对象。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在形成过程中的大学生分辨能力和自制能力较差,加上军队院校相对封闭的环境,部分军校学员沉迷于网络恋情或网络游戏而不能自拔,安全意识更加薄弱,往往将自身信息和军事机密信息透漏出去,甚至引发安全事故。
2.2 信息安全意识差,抵御能力弱
一方面随着智能终端的不断研发,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上网方式已经不再局限于计算机,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以及各种无线网络设备都可以方便连接网络。学生作为网络的主体,网络信息安全意识差,依赖上网方式的多样化和便捷性频繁的接触网络。另一方面,随着微时代的到来,微文化流行,参与便捷,加之学员的信息安全意识不强,将校区所处的环境图片、课件、听看到的信息、消息等随手转发到网络上,给学校和军事机构带来严重的安全隐患。更有甚者,学员利用网络散播不良信息,参与黑客等网络破坏活动,给国家和军队带来严重的损失。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的互联网,是广大军校学员获取信息的有效途径,同时也对信息安全形成巨大挑战。互联网大量的信息集成,是对每个涉足互联网人员的冲击,没有强烈的安全意识,很容易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在管理方式上,大多数只停留在接受口头安全教育的层面上,没有意识到现代高端的信息技术和间谍技术带来的威胁。
2.3 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差,处理方法少
目前军校面临的信息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复杂多样化、越来越隐蔽化。虽然杀毒软件、防火墙、入侵检测等安全技术的应用起到一定的防御作用,但由于管理方法针对性不强,对于安全事件的处理不到位,信息安全事故依旧不减。军队院校是培养军队专门人才的特殊教育训练机构,互联网、校园网、军事信息综合网等各类网络广泛应用。军校学员在生活、学习过程中,有机会了解和掌握军队的编制体制、方针政策、武器装备等涉及军事秘密等信息,而针对军校学员的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办法少、科学性不强,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一是宣传式教育过于形式化。大多数学校的网络信息安全教育是以口头说教、安全讲座、安全知识考试以及教育传单的形式展开,而这些宣传式的教育流于表面,没有真正让学员体会到现代网络环境存在的风险,也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网络行为所造成的安全隐患。
二是限制网络使用效果不明显。为了防止安全保密事故的发生,学校常常用会限制学员的网络使用,但是这种 “堵”的方式只能限制了学员对学校网络和网络设备的使用,学员依旧可以方便选择通过其他智能终端使用网络,而且这种方式与现代信息社会格格不入,阻碍和影响到了学员正常获取学校正常教学、办公信息和知识的途径,引起教学办公人员的不满。这些办法并没有真正加强学员的安全意识以及阻止安全事件的发生,也为信息安全带来了风险。
3 军校学员信息安全评估存在的问题
3.1 针对性不强,评估指标不完善
目前大多数军校都会定期对网络进行检测和维护,对于信息安全的风险评估大多数侧重于网络硬件和软件的基本情况,忽视了针对学员的信息风险评估。认为通过限制使用就可以避免风险,这样不但浪费了资源,也没有真正起到降低风险的作用。很多风险评估没有针对学员的评估指标,或者没有深入研究学员的网络行为,其指标缺乏有针对性,导致评估在学员信息安全防范措施这一环节上的薄弱。
3.2 科学性不高,风险量化能力差
对于军校学员的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大多数指标是定性的,而定性的安全风险评估无法准确地确定风险的大小,无法对安全风险进行精确地排序,从而难以确定系统面临的真正风险。这就要求军校学员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工作所运用的评估方法必须具备一定的量化能力。量化风险评估分析方法的关键在于输入参数的量化。对制定的量表进行有效的赋值,并在此基础上归类分析是量化评估的难点,而目前军校在对学员进行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时,处理这些量化难点做的还不够到位。
3.3 系统性评估流于形式,对评估结果没有充分利用
多数军校只有上级安全部门进行的检查评估时才进行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工作,并没有进行自评估,或者自评估的次数少,不能及时发现学员存在的信息安全隐患。风险评估在国内发展的时间较短,在军校学员中开展系统性的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军校引入的并不多,所以评估的形式欠科学性。同时评估流于形式,有些军校虽然开展了对学员的评估,但不能根据评估结果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失去了评估的意义。
4 军校学员风险评估实施策略
4.1 提高重视程度,采用先进管理方法
提高对学员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的重视程度是决定风险评估效果的关键因素。首先,军校工作人员在对学校整个信息系统进行风险评估时,应当把对学员的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单独列出,着重从伦理道德、纪律规范、网络技能和网络行为等方面进行评估,提高学员的安全思想意识。其次,要引进先进的管理办法,不能只停留在宣传式教育和限制网络上。宣传形式要新颖,可以用实例向学员宣讲,同时模拟真实的环境,让学员参与其中,从而加深印象,提高意识。管理上可以对学员进行跟踪监测,发现学员在网络使用上的漏洞,将其列为控制的关键环节加强管理;也可以对学员进行调研,了解学员对于网络行为和信息安全的认识程度,及时进行针对性教育。同时,领导层面要加强重视,才能提供更多的人力物力支持评估工作。各级干部和学员要抓好落实,养成良好的安全习惯,配合好风险评估工作。
4.2 深入研究风险,有针对性地建立指标体系
合理有效的评估指标体系是进行风险评估的基础要素。建立有针对性的评估指标体系:一是要要充分调研学员信息安全存在的风险,跟踪学员的网络行为,发现关键环节;二是要把握指标体现建立的原则。首先是一般性原则,包括系统性原则、典型性原则、导向性原则、针对性原则、简约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以及可延续性原则。风险评估设计要考虑到学员心理行为、网络安全技术和安全管理制度等多方面因素,依照一般性原则的同时也要综合考虑这些特殊因素;三是要多维度建立评估指标体系。依据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成熟的理论和方法,根据对军校学员网络行为的研究结果,从法律法规、伦理道德、安全保密和安全技术等维度入手,在每个维度中确立定性和定量的指标,建立网络安全风险评估架构。
4.3 充分利用评估结果,将风险评估制度化
在完成了对学员信息安全风险的评估后,要对采集的数据进行科学的分析。针对学员的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存在大量的定性指标,具有结构复杂、不确定性和非线性的特点,传统的权重赋值方法精度低。人工神经网络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的科学方法,它模仿人大脑的工作机理和思维本质,通过数学模型与计算机的结合,所建立起来的一套智能的系统。目前,人工神经网络已经发展了十几种,适用于不同的实际问题来建模。而径向基神经网络因其能够逼近任意的非线性函数,解决系统内在难以解析的规律,因此在实际评估的过程中能很好地处理主观与客观的指标,得到较为完善的评估结果。针对评估结果,学校应当采取一系列管理措施,并制定长期的网络使用规范和有关信息安全的纪律条例,并根据新的问题进行修改和完善。把对学员信息安全的风险评估制度化、规范化,真正展现发挥风险评估的效果效用,从而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贾玲.军校网络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研究[J]. 武警学院学报,2010(8):95-96.
[2] 贾卫国,许浩,王成.军校网络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工作探讨[J]. 计算机安全,2009(9):78-80.
[3] 孙利娟,刘彩红.高校信息安全教育问题研究[J]. 电脑技术与知识,2010(8):30.
[4] 刘枫.大学生信息安全素养分析与形成[J]. 计算机教育,2010(21):77-80.
[5] 申时凯,佘玉梅. 糊神经网络在信息安全风险评估中的应用[J]. 计算机仿真,2011(10):92-94.
[6] 黄婷婷.网络安全防御管理研究及对策[J]. SILICONVALLEY,2010(6):107.
[7] 赵军勇. 网络信息系统技术安全与防范[J]. 广播电视技术,2011(4):9-11.
[8] 任丽平. 加强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J].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4(5):97-100.
[9] 巢传宣.大学生网络安全问题研究[J]. 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10(5):54-57.
[10] 韩立群.人工神经网络理论、设计及应用(第2 版)[M].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9):164.
[11] 郝文江,武捷.三网融合中的安全风险及防范技术研究[J].信息网络安全,2012,(01):5-9.
[12] 任伟.无线网络安全问题初探[J].信息网络安全,2012,(01):10.
[13] 郎为民,杨德鹏,李虎生.基于SIR模型的智能电网WCSN数据伪造攻击研究[J].信息网络安全,2012,(01):14-16.
基金项目:
基于神经网络模型的大学生网络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及对策研究;项目级别:校创新能力基金;项目编号:ZD2012039。
作者简介:
篇10
关键词:新农保;风险评估;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F84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972(2011)03-0062-05
一、引言
目前,各地新农保试点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实现新农保制度的全覆盖。那么,新农保制度建立起来之后,能否实现“可持续”的目标呢?其在运行的过程中会面临哪些风险?这些风险又该如何进行识别和衡量?这就需要建立一个新农保风险评估指标体系。新农保风险评估指标体系是指由能够评估新农保制度面临的风险大小、并有着内在联系的主要指标按一定逻辑构成的体系。本文将在对新农保风险识别的基础上,设计出一个新农保风险评估指标体系,以便于随时监测新农保风险,并促进新农保制度的可持续发展。
二、新农保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
(一)新农保风险评估指标的选取
从制度建立和运行程序上来看,新农保风险包括制度设计风险、筹资风险、基金投资风险、操作风险和给付风险。下面分别从这五个方面来选取新农保风险评估指标。
1.制度设计风险
制度设计风险主要表现为精算风险。根据《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国发(2009)32号]的规定,新农保个人账户养老金计发月数为139元,这一制度设计是否合理呢?计发系数过低,会导致参保人未死亡个人账户养老基金就提前支付完毕,出现收不抵支的现象;计发系数过高,又会导致个人账户养老基金的大面积剩余,无法实现制度的预期效果。因此,可以选择个人账户养老金计发系数作为评价新农保制度设计风险的一个指标。另外,制度预设的养老金替代率水平也会影响新农保制度的风险。替代率水平过低,无法实现新农保制度“保基本”的目标,替代率水平过高,又会给筹资主体带来负担,这里用新农保供给替代率与需求替代率之差来衡量。其中,新农保供给替代率=农村老年群体领取的养老金/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新农保需求替代率=农村老年群体基本生活消费支出/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
2.筹资风险
新农保制度尝试从筹资模式人手,改善农民参保不能享受财政补贴的局面,提高农民参保积极性。新农保的筹集模式为“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因此,新农保的筹资风险包括个人筹资风险、集体筹资风险和财政风险三部分。个人筹资风险可以选择农民的最大缴费能力与新农保个人缴费率之差来衡量。其中,农民的最大缴费能力=(农民人均纯收入-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农民人均纯收入;新农保个人缴费率=农民的缴费数额/农民人均纯收入,由于新农保有多档缴费率(缴费标准),这里选取最低缴费率。新农保集体补助资金来源于集体经济,集体经济实力主要依靠集体积累和乡镇企业利润,因此,这里选择集体积累和乡镇企业利润作为集体筹资风险评估的指标。新农保的财政补贴既有中央财政补贴,又有地方财政补贴,可以选择中央财政对新农保的年补助数额占中央财政收入的比重来衡量中央财政风险;地方财政对新农保的年补助数额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来衡量地方财政风险。
3.基金投资风险
新农保基金投资风险分为现行模式下的基金投资风险和未来进入资本市场的基金投资风险。现行投资模式下,新农保基金面临的最大风险就是基金贬值风险,我们选取实际利率(为名义利率与通货膨胀率之差)作为风险评估的指标;未来新农保基金进入资本市场投资运营,会面临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等各种风险,新农保基金进入资本市场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获取更高的投资收益,因此,这里选择实际投资收益率(为名义投资收益率与通货膨胀率之差)这一指标来衡量。
4.操作风险
从风险产生的原因上来看,操作风险可以分为人员因素、内部流程、系统缺陷以及外部事件引发的操作风险。这里按照风险产生的原因来构建操作风险评估指标体系。人员因素引发的操作风险包括内部欺诈风险、人员配置不足风险、失职违规风险、知识技能贫乏风险;内部流程引发的操作风险,可以从新农保经办机构内部流程的规范化程度来衡量;系统缺陷引发的操作风险可以从系统设计不完善和系统维护不完善所产生的风险两方面来衡量;外部事件引发的操作风险包括基金投资的委托风险、养老金的欺诈冒领风险以及农民拒保、断保的风险等。
5.给付风险
给付风险是一个综合性的风险,制度设计、筹资、投资、操作等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产生给付风险。例如,政府筹资不力,政府财政出现赤字,新农保基础养老金会出现给付风险;个人账户养老金计发系数过低,老年人口预期寿命延长(出现长寿风险),投资没有产生预期回报,挤占挪用基金、欺诈冒领养老金等风险的存在会导致新农保个人账户养老金给付风险的出现。以上导致给付风险出现的诸原因中,除长寿风险外均出现在了制度设计风险、筹资风险、基金投资风险和操作风险中。因此,为避免交叉和重复,这里仅将长寿风险作为给付风险评估的指标。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设计出我国的新农保风险评估指标体系。
(二)基于AHP的新农保风险评估指标权重赋值
AHP(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即层次分析法,它由专家和决策者对所列指标通过两两比较重要程度而逐层进行判断评分,利用计算判断矩阵的特征向量确定下层指标对上层指标的贡献程度,从而得到基层指标对总目标而言重要性的赋权结果。其具体计算分析过程如下。
1.构造指标两两比较的判断矩阵
对每一层次单个因素的相对重要性,由数值形式给出判断,并写成矩阵形式,如表1所示。矩阵表示相对于总指标A而言,各子层指标Bi的相对重要性。通常取1,2,……,9及它们的倒数作为标度,其标度含义为:随着标度的增大,两指标相比,一个指标比另一个指标的重要程度越来越高。
2.层次单排序和一致性检验
层次单排序是根据判断矩阵计算,相对于上一层某指标而言,本层次与之相联系指标的重要性次序的权值,它归结为计算判断矩阵的特征根和特征向量问题,即对判断矩阵B,计算满足BW=λmexW的特征根和特征向量,并将特征向量正规化,将正规化后所得到的特征向量w=[W1,W2,…WnJT作为本层次指标b1,b2,……bn对于其隶属指标Ak的排序值。
为了检验判断矩阵的一致性,需要计算它的一致性指标CI,定义CI=(λmex-n)/(n-1)。当CI=0时,
判断矩阵具有完全一致性。λmex-n愈大,CI就愈大,那么判断矩阵的一致性就差。并且需要将CI与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进行比较。RI的取值见表2。
CI与RI的比值称为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比率。如果判断矩阵CR=CVRI<0.10,则此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否则就需要对判断矩阵进行调整。通过专家指标权重赋值可以得到各层次单排序的结果(限于篇幅此处略去计算过程)。
3.层次总排序
如果总指标A隶属的n个指标B1,B1,…,Bn对A的排序数值向量为w(A-B):(a1,a2,…,an),Bik对指标Bi的层次单排序数值向量为w(Bi-Bik):(b1,b2,…,bk),(i=1,2,…,n),那么,Bik对A的数值向量为a*iW(Bi-Bik。表3中各指标后面的数字表示层次总排序的权重。层次总排序权重也就是新农保风险综合评估各指标的权重。
三、新农保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运用方法
建立起新农保风险评估指标体系,风险指标确定后,对每一个指标确定不同风险状态的临界值,依此确定每个指标风险大小的标尺,即风险评估的标准。然后通过模拟计算出单个风险评估指标以及综合风险评估指标具体数值的大小,并根据上一步确定的风险评估标准判定出各个指标以及整个新农保制度综合风险的大小。受篇幅和数据所限,下面仅给出确定新农保风险评估标准和判定风险大小的方法,不作具体的分析。
(一)单个指标风险大小评估的方法
上文所构建的新农保风险评估指标体系中,既包括定量指标,又包括定性指标。对于定性指标,一般无法从数量上对其做精确的测量,故在实际操作中可运用德尔菲法,通过对定性指标评级打分的办法将其转化为定量指标。这需要首先确定出各指标的风险等级,可将风险按从大到小的顺序分为六个等级,经专家论证确认,把各指标可能导致新农保风险的最大风险评估值定为1,然后按照一定公差递减,定出其他相应水平的风险评估值,如为0.8、0.6、0.4、0.2、0。新农保领域的专家对各定性指标的实际风险值按上述六个等级进行打分,并获得一致意见,确定出各单项指标的风险值大小。
对于定量指标的风险评估,在实际操作中要稍微容易一些,因为定量指标值的大小可以直接计算出来,前文关于新农保风险评估指标选取的内容已对各定量指标具体的计算公式做出了说明。然而,并不是有了计算公式就能立即得到各指标的数值,因为有些计算公式中的变量本身也是需要通过相关计算分析才能得到,这也说明了风险评估的复杂性。此时,所计算出的各定量指标值还不是最终的风险值,可采取与定性指标相同的方法,确定出各定量指标的风险等级及对应的数值。以新农保基金实际投资收益率为例,假定实际投资收益率为负100%的风险评估值定为1,若递减公差为0.2,则新农保基金实际投资收益率所对应的风险大小等级标准如表4所示。只需将通过实际调查所获取的定量指标值与不同风险大小标准值进行比对,确定定量指标值风险值的大小,进而可判定出各指标的风险等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