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录播室汇报材料范文
时间:2023-04-01 21:33: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学校录播室汇报材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2018年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在学校党委领导下,在学校领导的关爱和支持下,积极创新工作、提高思想定位、提升服务质量,圆满地完成了部门工作任务和学校部署,总结如下:
一、党务工作及政治学习方面
二、信息化建设方面
1、校园网线路维护更及时,保障上网服务,网络覆盖更全面。校园网全年线路故障及时处理,加班加点保障网络稳定运行,完成锅炉房(老干部)、二号楼五楼六楼辅导员办综合布线、求智楼所有房间接入、学生四公寓五公寓内网络施工等,提升网络覆盖。
2、核心网络优化整理,提升校园网安全稳定。加强核心网络管理,优化核心机房电源、线路、设备摆放,将原来的三层网络结构优化成大二层,提高管理效率降低风险故障点;清理整合设备,对超期设备进行断电、下架,加强虚拟化率、节约能源。
3、加强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积极学习贯彻《网络安全法》相关要求,加强上网人员安全意识、业务技能培训,举办网络安全宣传周活动,充分发挥网络安全设备功能,对发现的安全事件及时处理,全年无事故。
4、提高网站、信息系统平台安全管理。门户网站、OA平台等主管平台全年值守,确保数据安全无事故。同时还帮助相关部门建设管理作风整顿网站及网络举报直通车系统、党代会网站、学院第二届“我最喜爱的老师”评选活动网络投票系统、信息公开网站、思想道德网站、解放思想大讨论网站等10余个网站平台建设、维护、使用培训等技术支持。
5、在OA办公平台建立“提升师生信息化水平”专栏,定期信息,提升学校整体信息化素养。
6、全年为各部门提供上门、远程技术服务600余次,解决各类疑难问题。
三、服务教学
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承担着全校9个计算机教室、6个外语语音室、38个多媒体教室、2个录播教室及学术报告厅等近60个信息化教学场所的日常管理,负责对近800台(套)的教学设备进行管理和维护工作。。。。。
四、电教工作相关支持
1、完成学校布置的音视频录像编辑制作工作。包括院党课、冬残奥会冠军回家乡接机、芬兰商务代表团来我校体验冰壶、学院重大会议、运动会、新生开幕式、毕业典礼和、中东欧大学生嘉年华、等活动、四六级考试保卷全程录像、大冬会火炬接力活动接力和演出录像、哈尔滨之夏我校专场演出录像、冬残奥会冰壶代表团来我校交流录像、国家教育出版社的冰雪丛书,花样滑冰、冰球、高山滑雪单板滑项目视频制作、研究生考试出题录像,阅卷录像、人事处招聘全程录像等。
2、多媒体教室维护管理相关工作。包括:配合中心和厂家对两个教学楼教室多媒体设备换新的安装调试工作、维护第一、二号教学楼新旧多媒体教室设备110余件次(包括电脑软硬件故障、电脑系统重装、投影故障、电子白板失灵,等一系列使用过程中发生的问题)、报废年限久远无使用价值的多媒体设备、培训老师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等。
3、学术报告厅使用情况。年度内各种大型会议,各系迎新见面会,学院党课、优秀运动员上课、高雅艺术进校园以及就业指导的各种招聘会等会议和学生活动使用报告厅共计300多次(多数是在中午、晚上和假期时间进行)、暑假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来我院学习交流使用报告厅提供服务保障工作、保障学工部和团委在报告厅组织的学生活动,其中大部分时间均为假期休息时间、杭州体育局代表团来我院学习交流、张家口体育局代表团来我院学习交流、利用休息时间配合厂家安装调试led屏幕等。
4、完成新闻专业课教学和新闻专业实验室使用管理工作。具体包括:完成体育摄影基础,体育摄像基础、体育摄影与摄像等专业课的教学工作任务,配合新闻专业进行实验课40余节,高清演播室、平面媒体实验室和非线性编辑实验室的安装调试工作,培训新闻专业师生实验室使用等。
五、完成学校部署工作方面
除了保质保量完成本职工作外,中心还对学校部署和临时安排的工作全力支持。具体包括:中央财政相关材料撰写与整理,省机要局建设保密传输系统项目相关工作,完成“**”、 “十一”期间网络安全值守、并每天向上级部门汇报,滑冰馆赛事网络直播相关技术支持,省教育厅网路安全检查相关工作等。
六、存在不足
篇2
此次考察我们发现,美国的精英教育抓得早、抓得实、抓得卓有成效,这些学生总是充满思考的兴趣、探究的激情、创新的力量。美国人一边号召不让―个孩子掉队,一边悄悄把少数英才少年紧紧抓住,对他们进行卓有成效的培养。他们研究的各种课题,如攻克癌症、制造火箭、开发新能源、做火星探测器等等。显示着他们是在做真研究、真课题,做推动人类进步的发明创造,这些真研究都是精英教育的必修课程。
培养更多适应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已成为教育改革的重任。面对“创新”这个命题,柳州铁一中学从以下方面开展教育工作。
一、创新办学理念,转变育人观念
跨入新千年时,我校领导班子提出了“以能本管理促生本教育”的崭新办学理念。即通过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其治教、执教能力,以求得学生的最好、最适宜的发展。该理念的核心是以生为本,通过能动的、服务型的管理,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学校提出了“提高执行力”的要求,让教职员工集中精力打破将理念转化为行动之间的障碍;学校重点强调要“注重细节”,将理念落实到细致入微的管理过程中;学校通过报告会、校园网和校刊等,把“生本教育”的理念反复宣传,让教职工化为自觉的意识和行动。此外,学校还进行了“高中生人文素养培养”研究、高中“生本教育”策略与实践研究、民族地区示范性高中“生本教育”策略与实践研究等课题的研究学习。切实让“生本理念”推动学校的发展。
“能本管理”的最大收益是教师育人观念的转变。老师们不再对学生求全责备,而是根据学生的特长和兴趣,挖掘学生潜力,因势利导,引导学生走向成功。以我校今年保送北京大学的黄雨舟同学为例,他在初中毕业后,一门心思只想上职高。是被妈妈哄着进我校的,刚开学他就迟到多次,作业不按时完成,甚至根本不写,他还申请不上晚自习。他的班主任通过了解才知道,他经常泡在图书馆。常常忘了时间;作业只做新题,对做过的题目不感兴趣;不喜欢的学科,常应付了事,喜欢的学科,作业笔记记得工工整整;他想上职高,是觉得职高才有自由发展的空间。对于这样一位个性学生。学校和老师以宽大的胸怀给予理解与包容。我对班主任讲:特殊的学生要特殊对待!允许他不来上晚自习,学校的计算机工作室允许他随时使用。根据黄雨舟数学思维超强、对计算机兴趣特高的特点,我们指定了专门老师给他指导,并提供参加相关竞赛的机会。老师们充分尊重黄雨舟的兴趣爱好,极大地激发了他的学习热情。他在2009年3月广西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以《鼠标笔信号发射器》研究课题获得计算机科学类一等奖;2010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黄雨舟又以优异的成绩获得广西赛区一等奖,再次获得高考加分和保送资格。2011年,他参加北京大学保送生考试,以96分的数学成绩得到北大认可,被北大电子信息科学专业录取。
二、创新课程设置,培养探究意识
课程影响着学生的终身,有什么样的课程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早在2000年秋季学期,我校就在广西率先开设了研究性学习课程。我们具体开展的步骤有三个阶段: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总结阶段。
在准备阶段,由学校确定课题,成立课题小组,以校长为组长,以教务主任、教科处主任和各学科骨干教师为主要成员,负责论证课题,制定研究方案。为了提高师生对研究性学习的认识,我们一方面组织课题组教师集中进行学习,一方面邀请研究性学习指导专家到校作专题讲座,还组织教师到上海、宁波等地参观学习。
在实施阶段,教师最初是指导学生进行选题、论证课题。学校每周安排两个课时,组织学生利用校园网和图书馆等资源,对课题进行充分的论证和展示交流。在课题方案确定后,学生按课题计划开展深入的调查和研究。研究的方式有以资料研究为主、社会实践为辅的文献研究式,有以校内研究为主、校外活动为辅的半开放式,有以校外活动为主、校内研究为辅的开放式,还有整个过程都在实验室进行的实验室研究方式,等等。不管运用何种方式,我们都强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为主,引导学生大胆地设想、置疑,勇于去探索、实践。在学生完成调查研究任务后,开始进行课题总结,整理研究材料,讨论、撰写研究报告,用课件形式进行成果汇报和评比。
在总结阶段,我们收集、整理学生子课题资料,出版《柳铁一中研究性学习成果集》,将学生的优秀成果向新高一年级学生推广,而这对新同学顺利开展研究性学习具有导向和示范作用。
研究性学习开展十多年来,我们共编辑出版了4册学生研究成果集。2004年第一本成果集《磨砺出青锋》出版,得到了专家们的认可。同年,自治区教育厅编写《广西高中研究性学习教材》,书中收录的学生课题成果5篇,我校就占了4篇。
在研究性学习的基础上,我校还开展了科技创新项目研究和竞赛。我们的做法有三:一是在研究性学习中发现有价值的课题,安排老师进行一对一的重点指导,提高课题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践性;二是通过与高校联手,让学生参与高校的研究活动,让高校老师或学生指导学生研究,提高学生项目的层次;三是利用家长和社会的资源,扩大科研视野,提升项目的研究水平。2010年,我校07级的曾政、王胤奎两位同学的两个创新项目在广西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均获―等奖,还人选全国决赛二等奖和三等奖。
三、创新社团活动,锻炼动手能力
创新教育的关键一环是学生要成为教育活动的主体。而学生社团完全具备这一条件。我们正是通过扶持发展学生社团,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校的文化建设中来。并在自身实践中获得创新体验和文化熏陶的。这些学生社团包括校园电视台、文学社、爱乐乐团、动漫社、街舞队、爱心社、环保小组等。在众多学生社团中,校园电视台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格外光彩夺目。
我校的校园电视台创办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最早只是进行一些教学和学校新闻的录播工作,后来发现许多学生喜欢它。于是便扩大规模,更新设备,将电视台拓展为学生创新教育的―个新天地。如今,校园电视台成为了最受学生欢迎的社团,电视台由学生自任台长、记者、编辑,自主采编、播放、反馈。新招的高一新生在高二的“师傅”和老师的指导下,每人都要体验从创意、拍摄、配音,到后期剪辑制作的所有环节,学习电视制作技术的全过程。十年来,共制作节目200多期,在全国学生电视节目评比中获金奖的作品有15个,银奖12个,铜奖20多个。
四、创新科技平台,提升科学,素养
科技创新是时展的要求,也是国家民族复兴的重大课题,学校创新教育必须紧扣这一时代脉搏。我校的做法
是努力搭建科技平台,让学生感受科技前沿的气息,激发创新的激情。平台建好了,人才就不是单独地出现,而是成批地涌现。
信息学竞赛是我们最早打造的一个科技平台。早在1984年,当信息技术初见端倪时。我校就将计算机列入课表,同时成立计算机小组学习程序设计,1987年开始组队参加信息学竞赛,十三次蝉联广西团体冠军,2004年被自治区教育厅授予特别奖。
随着科技的发展,我校紧随科技的脚步于2005年成立了机器人工作室。这是―个更为开放的平台。机器人工作室的主要课程涉及机械制作和CAD机械制图、机械结构设计、电子电路与程序设计等。新颖实用的校本选修课程,吸引了大量对科技活动感兴趣的同学。其学习方式以任务驱动为主,将一个大项任务划分为若干小项,并与学科知识内容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解决问题能力和动手能力,让学生体验“做中学,学中做”。这几年机器人小组学生在参加国际级竞赛中,获金牌3枚,银牌2枚,铜牌1枚,获国家级竞赛金牌11枚,银牌4枚,铜牌4枚。
2011年6月14日,《中国青年报》以《从丹麦王子手中领过奖牌的高中生》为题,大篇幅报道了我校“发明痴人”何兴平的事迹。2008级的何兴平学习成绩平平,但却酷爱创新发明,高考前一个月他还在研究改进他的“嵌入式系统的远程语音智能报警器”。这个发明,是他高一时提出的研究性学习课题,他家里曾因担心影响学习而给他种种限制,是学校科技工作室给予了他大力支持。他三年锲而不舍,最后取得了成果,获得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今年4月,这个项目获邀参加丹麦青少年科学家竞赛,获得铜奖。
五、创新育人方法,探索培养模式
柳铁一中的创新教育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面临许多困难,存在许多疑惑。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认真学习领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精神,思考如何“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推进培养模式多样化,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我们提出了今后创新教育的新思路――创办“飞和创新教育实验班”,跟著名企业联手,与高校合作,与研究机构联系。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新路子。这个设想已经在新高一年级实施,实验班将在课程设置、教学管理、学生评价等方面进行深度的探索与改革,力争在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和方法上积累经验。
篇3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提出,要培养学生信息化环境下的学习能力,开展多种方式的信息技术应用活动。在这个过程中,不能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与学的工具,因为信息技术课程本身还承担着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目标,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加工处理信息、交流信息的能力。因此,我们提出了海淀区信息技术与北京市地方课程的整合实验,确立了信息技术课程与北京市地方课程互为载体的整合模式。信息技术课程的目的、任务与地方课程教学的目的、任务整合在同一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信息技术课程和北京市地方课程的学习成果以计算机作品的形式呈现,在探究地方课程任务过程中提升信息素养,在信息技术营造的教学环境中实现地方课程目标的新型教与学方式。
在整合研究过程中,每所实验学校根据自身的资源,开展具有特色的整合研究。例如,北大附小结合北大数字图书馆资源,开展“禁毒宣传小讲堂”系列活动;五一小学利用参观禁毒基地,邀请家长进入学校开展社会大讲堂等多种形式,引领学生深入了解预防教育的内容,并以演示文稿的形式展现学生的理解和认识,实现两个学科教学目标的落实;北航附小在创建博客的过程中提高了学生对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认识;东北旺中心小学引导学生通过发送电子邮件、创建和使用博客等方式向身边的人宣传垃圾分类、绿色出行、低碳生活等内容;理工附小通过引导学生撰写调查报告了解身边的环境;育鸿学校通过制作电子报刊,增强了安全意识,掌握了一些防范措施和逃生方法……在实验中,通过研究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在解决专题课程授课质量问题的同时,提高了信息技术教学的实效性。
结合学校优势资源开展课程整合研究
北京大学附属小学 何立新 李岩
结合北大数字图书馆资源,开展“禁毒宣传小讲堂”系列活动
在结合地方课程开展预防教育的过程中,北大附小根据学校的信息特色,倡议学生以北京大学数字图书馆作为搜索资料的重要途径,进一步深入研究预防知识,并扩大教育面向的对象范围,向全校学生开展宣传,开展“禁毒宣传小课堂”活动。
系列活动一:利用少先队广播进行意识渗透
厚积而薄发,如果没有对知识的感性认识,就无法激发学生的认知需求,无法引起学生内心深刻的思索。活动要有一定的法律知识基础和研究环境。教师利用每周一下午班队会时间和中午广播时间,在全校范围内进行广播宣传,向学生普及预防的常识,宣传“禁毒宣传小讲堂”活动,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
系列活动二:利用信息技术课进行案例研究
只有对预防形成自发的认知,才能真正在行为上得以体现。因此,除了在课堂上介绍预防知识之外,组织学生形成研究小组,利用课下时间主动研究、分析法律案例,自发学习、深入探究,为最后的“禁毒宣传小讲堂”做准备。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利用北大数字图书馆收集、筛选资料,利用网络向法律专业人士请教课堂的重点,并用各种数字化手段,如画电脑画、制作PPT演示文稿、制作宣传小报、拍摄视频等,向其他学生汇报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系列活动三:开展“禁毒宣传小讲堂”活动
教师组织所有学生参与研究,然后从小组合作研究的成果中筛选出优秀案例,对案例进行合理规划与整合,成为“禁毒宣传小讲堂”的基础材料。在学生自愿报名的基础上分配角色,将扮演不同角色的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分头准备。在“禁毒宣传小讲堂”中,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和展示优秀作品,也可以根据作品内容拍摄成小电影。教师指导学生演讲和表演,在全校进行直播或者录播。
系列活动四:制作“禁毒宣传小讲堂”活动主题展板,进行全校展示和宣传
在开展“禁毒宣传小讲堂”活动的同时,教师和学生及时整理、搜集相关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在每一节小讲堂结束之后,由学生自行设计、制作“禁毒宣传小讲堂”相关的主题展板。在学校的阳光大厅进行展示、宣传,加强“禁毒宣传小讲堂”活动的宣传力度,更强化了全校师生预防、远离禁毒的意识。
开展课程的实践研究,探究了解学情的新模式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不停留在教育教学理论研究的阶段,更加重视整合教学的实践探究,把理论与实际教学真正结合起来。北大附小独立承担了地方课程《四课》的教学设计和海淀区信息技术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整合的方案。
1. 明确“前测”思路,精心设计课程,实现“生本”教学
为了更有效地把握学情,做到教有所依、有的放矢,我们在每一课独立设计了教学前测。教学设计从学生入手,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准确地把握学生的真实状况,从而开展更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实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思想。对学生进行前测主要采取的是课前座谈与课上网络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精心设计具有连贯性和系统性的地方课程。以下是北大附小承担的地方课程《四课》的教学设计。
2. 总结前期研究,展示课题成果
随着对课题研究的深入,我们在研究后期对整合课程的设计进行反复地修改,力求能体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质特点,即在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课程教学活动、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后使其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利用信息化加工工具让学生进行知识重构。
借整合东风 扬课改之帆
北京海淀区五一小学 张雪刚 庞盛
五一小学在北京市中小学地方课程与信息技术课程整合项目的带动下,通过北京市主题教育“预防教育”与海淀区信息技术课程整合实验,进一步推进信息技术与北京市地方课程及其他学科整合,形成具有五一小学特色的信息技术校本教材。
参观禁毒教育基地,初步获取信息素材,将信息技术与德育有机结合
2012年3月,五一小学五年级师生来到北京市禁毒教育基地,参观了禁毒教育展览。
学生们在聆听讲解员讲解的同时,参观了橱窗中的展品,还向讲解员学习了“参与禁毒,人人有责”的手语,并就相关知识点进行了提问和讨论。在参观过程中,学生们被形象、生动的雕塑作品、实物展品以及“鲜花与蛇”等互动游戏所吸引,这一活动为学生创设了感性的、理想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们体会到什么是以及带来的危害。这次参观活动不仅是一节生动的预防宣传教育课,同时达到了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学生们还纷纷把展品的文字说明、实物以及禁毒手语用照相机和DV机拍摄了下来,获取了初步的信息资料。
利用多方资源,开展社会大讲堂,确定研究主题与方向
五一小学学校规模较大,家长资源丰富。学校利用家长资源搭建了能够拓展学生视野的“社会大讲堂”。 在筹划“社会大讲堂”活动时,信息技术教师结合将要进行的“演示文稿制作”学习,提前布置好任务,使学生带着问题参与到活动中,有针对性地记录感兴趣的内容,初步确定自己的研究主题,为形成自己独特的演示文稿作品打好基础。学习任务布置之后,学校邀请了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第一分院以及海淀区禁毒大队从事法律工作的家长走进“社会大讲堂”,他们带来了鲜活的案例与学生们一起分享。生动的案例、精彩的讲解,将枯燥的预防知识转变成学生易于接受的形式。这样的活动引发了学生多角度、多层面的思考,使学生确定了各自的研究主题与方向。
夯实课堂教学,提升学生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凸显课程整合优势
通过参观禁毒教育基地、专家讲座等课外活动,信息技术教师适时适度地点播引领,使学生在自觉主动的参与中,产生了与同学交流分享的强烈愿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由教师发挥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的作用,培养他们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在信息技术与预防教育整合的课堂教学中,体现出既帮助学生形成对的正确认识,又使课堂成为学生学习交流和展示认知成果的技术平台的特点。
课改实验实施过程中,项目组专家以及海淀区信息技术教研室教师多次来校进行指导,为我们明确了目标,解答了阶段性的困惑,为实验的开展提供了理论支撑与帮助。最终使五一学校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绽放了新的活力,凸显课程整合的优势。
结合学校科技节,提升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落实德育目标
学习的目的在于学以致用。我们充分利用交流、展示等学习环境要素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他们应用和发表信息的能力。结合学校科技节活动,信息技术教师将学生制作的演示文稿作品制作成展板,并通过班级作品展评,选拔出禁毒志愿者,向其他年级同学进行禁毒知识宣讲,从而实现由“远离”、“拒绝”向通过使用信息技术手段“参与禁毒宣传”的逐步转变,树立社会责任感,达到知、情、意、行的高度统一。
整合课程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化,具有可充分拓展的课程空间,这些优点无一不让我们感到欣喜,但我们深知课程改革任重道远,我们刚刚启程,期待更多同行和我们一起走在课程改革的路上。
网络:开拓课堂教学新模式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附属小学 方东
小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教学就是要根据小学生的各种发展需求,引导学生从家庭、上学路上、社区中发现环境问题,尝试研究身边的事物和现象,并从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引发学生思考,在解决问题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可持续发展的意识,逐步养成可持续发展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
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网络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形式,不仅能够处理各种媒体信息,实现人机交互功能,而且能够将多媒体信息资源在互联网上传递与共享,从而形成一种理想的学习环境,为学生们对“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学习提供了一个平台。
运用网络广播教学功能提出新需求
如教学六年级上册《绿色环保宣传——创建博客》一课时,教师利用网络广播功能,回忆了前几课与别人交流的方式:小组合作、QQ聊天室、电子邮件等。接着提问:“还有环保的与别人交流方式吗?”学生回答:“飞信、博客、微博……”这时,教师提出今天的任务是:我们要更广泛地宣传环保知识,创建属于自己的博客。
在创建博客过程中提高学生对“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认识
当学生对博客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后,教师便可以布置任务:在网上建立自己的博客;博客建立后,将《绿色家庭环保公约》发表在自己的博客上,在发表过程中学会博客的使用。同时,在阅读其他同学的博客时既可以借鉴别人的公约内容,又可以学习“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知识,提高对“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认识。
在博客展示中加深学生对“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认识
在博客展示过程中,教师能够利用网络广播将每位学生的博客通过“学生演示”展示给全班同学,并请他读一读自己的博客内容。在阅读过程中,加深对“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知识的认识,从而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小学信息技术学科和“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整合的教学,通过发挥信息技术教学的优势,促使教师由以前的“讲”转变为“导”,将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创造一种良好的学习环境,形成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和“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学的有机整合。
利用信息技术整合优势
促使学习效能最大化
北京海淀区东北旺中心小学 苏岩
研读教材,恰当选取整合内容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必须重视结合学科领域的特点、教学目标的要求,应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环境,整合有关课程资源。在北京市地方课程《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教材中涉及了许多相关的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同时又与学校的主题活动、校园景观寓意不谋而合,因此我们决定将六年级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发送邮件”与“创建、使用博客”等教学内容与之有机整合,让学生从身边的现象、活动入手,在加深对环境保护的认识过程中学习信息技术,同时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增强其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合理应用,课堂凸显整合优势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主题教学以学生生活中的实例为基础,引导其对“绿色、环保、低碳、可持续发展”等内容开展讨论和探究。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和途径,可以将讨论和探究开展得更加深入和有效。我们让学生在课前搜集绿色家庭的相关资料,在课堂上抛出“什么是绿色家庭?”“你们的家庭是否属于绿色家庭?”“怎样做才能成为绿色家庭?”等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情况和搜集到的资料,利用即时通讯工具阐述自己的观点,引发讨论,进而形成共鸣,使接下来深入的交流变得顺理成章。
学生针对不同的环境问题进行探讨,并通过发送电子邮件、创建和使用博客等方式向身边甚至更多的人宣传垃圾分类、绿色出行、低碳生活等内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主动使用已有的知识来搜集、整理、加工、传递信息,不再只是为用而用。
巧妙延伸,促使学习效能最大化
通过学习,学生对“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有了初步的理解,同时也认识到利用网络交流工具能够扩大宣传范围,引起更广泛的关注。为了将教学内容得以延伸,我们安排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对学校的太阳能集电设施、垃圾分类回收活动进行深入的了解,将整个过程发表在自己的博客上。这一安排得到了学生们的积极响应,相关内容在博客上不断更新,资料性内容逐渐被身边的实际问题取代,关注度节节攀升。在学期末,精心组织学生开展了“东北旺中心小学绿色长廊——优秀博客展评”活动,通过加关注、写评论、网络投票等方式,号召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学校全体学生的参与率达到60%以上,三到六年级参与率达到了75.2%。经过整合的教学内容在活动中得以有效延伸,学生利用网络工具表达和交流信息的能力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为其进行其他的学习和活动奠定基础,这些都使得学习效能最大化成为可能。
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北京理工大学附属小学 王杰
从小培养学生的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理工附小的“手拉手地球村”成立于1998年,14年来,学校坚持每月回收一次,将可回收的资源再利用,通过向学生讲解地球变暖的知识,认识地球形态及现状,以保护环境、节约回收、帮助伙伴为主题,以环保教育和组织环保实践为目的,开展了一系列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的主题班队会。学生将多年来的成果汇总,建立了关于地球村的网站。学生通过网站,更多地了解了环保知识,在环保方面人人争做“环保达人”,从小树立了环保意识。
利用信息技术课撰写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调查报告
众所周知,北京的生态问题非常严峻,我们面临节约用水、节约能源、垃圾处理、合理绿化等一系列问题。要想找到问题的答案,可以采用调查研究的方法。教师布置调查任务,力求多给学生发散思维的空间,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并确定研究方向。在实施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做事的计划性,不盲目地去为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学会分析问题,练习设计方案;指导收集资料,明确调查方法,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完成。教师带领学生通过上网查阅有关资料,收集素材,并对搜集的资料进行分类管理。其中一组针对北京理工大学校园内的环境进行生态调查,撰写了调查报告《关于北京理工大学生态环境的调查与研究》。通过调查研究,学生了解了自己所居住的环境,提高了运用信息技术设计调查问卷、处理调查数据、制作调查报告的能力。
重交流,培养学生的相互学习与合作的意识
信息技术与地方课程整合,并不是仅仅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的工具,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的学习环境,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这正是创新人才培养所需要的。
展示《调查报告》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教学内容,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本组的调查结果,认真倾听他人的汇报,对一些有争议的数据结果,大家会认真讨论,评价的内容也越来越准确。一方面,从调查报告的过程与结果去分析是否合理,另一方面,学会了从技术与制作方面进行分析与评价。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评价极为重要,它是学生再提高的前提。选择的题目不一样,评价的方式及内容就不一样,教师要充分做好课前准备,有些课题需要教师提前查找相关资料,给学生一个满意的答复。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有了意想不到的收获,它让信息技术更好地为人类服务,促进了师生的可持续发展。
乘课程整合东风 为生命安全护航
北京育鸿学校 李效庆
立足信息技术课堂,找准契合点
北京市地方专题课程涵盖预防、安全应急与自护、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等内容,每册教材独设一个专题。在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下,信息技术课程的模块化结构使得任务载体选择范围非常灵活。两种课程的特点为整合找到了契合点。针对学校特点,我们选择六年级信息技术同“安全应急与自护”专题开展整合研究。
教学中,通过学生用Word软件制作电子报刊,以安全专题课程为任务载体开展整合。首先,教师在交流中引导学生充分利用互联网进行搜索,找到大量意外伤害或自然灾害案例和数据统计。学生切身感受灾难降临时生命的脆弱,而儿童则是主要受害者。然后,教师展示印尼海啸中一名10岁的英国女孩通过自己课上所学知识提前发现海啸前兆,挽救了几百条生命的案例。使学生懂得了灾难虽然可怕,但并非不可预防或逃生。
在此之后,学生开始制作电子报刊,搜索、保存和整理资料,进行素材准备,综合应用Word软件的技能,完成报刊制作。其间,学生之间以小组为单位团结协作,在教师的点拨与帮助下,共同完成了电子报刊作品。在同学们的提议下,将优秀作品利用校内显示屏、橱窗等进行展示,在全校宣传安全知识。
实现学科优势互补,拓展新视野
通过信息技术与安全专题课程的整合实践,避免了专题课程课时安排随意、无法保障的现象,为其找到了实施的园地。同时,为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载体拓展了新视野。学生利用网络搜索,对找到的数据和案例产生了更深的思考。学生在利用信息技术完成电子报刊的过程中,对搜集的信息不断进行筛选、加工和梳理,并用所学技能予以整体呈现,其规划设计、技术应用、审美能力在报刊的制作过程中得以展现,学生的综合素养得以提高。
信息技术与安全专题课程的整合提高了课堂实效,使学生受益终生。学生通过制作电子报刊,得以熟练应用信息技术,增强了安全意识,掌握了一些防范措施和逃生方法。整合使两个学科的教学目标得以有效落实,起到一箭双雕的效果。信息技术在整合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其工具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