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家乡经济发展的建议范文

时间:2023-06-04 10:03: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促进家乡经济发展的建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促进家乡经济发展的建议

篇1

你们好,在2005年春节即将到来之际,我们特邀XX籍在京人员欢聚一堂,开展这样一次特别的联谊活动,目的是要为在北京工作的同乡搭建起一个资源和信息平台,建立XX同乡与家乡之间联系、沟通的桥梁,促进同乡间的联系、交流和互助。首先我介绍一下我们一行的七位同志:XX县委副书记、县长、县政协主席XX同志,县人大常委会主任XX同志,县委副书记XX同志,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XX同志,副县长XX同志,县政协副主席XX同志。

在筹备本次联谊会的过程中,得到了各位同乡的积极响应,大家不仅献计献策,而且在人力上、财力上、精神上都给予了实实在在的支持,各位同乡用实际行动表达了对家乡的热爱和关切。请允许我代表XX县“四大家”领导班子和XX60万父老乡亲对各位的到来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和最衷心的感谢!

参加这次联谊会的,共有80多人,其中有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有政府机构高级干部,也有白手起家,艰苦奋斗,成就一番事业的老板、经理,不仅如此,我们还有相当多的同乡,事业发展都处于强劲的上升势头,前途不可限量。我深深为我们同乡所取得的成就感到骄傲,也倍受鼓舞,你们的成功也就是我们的成功,事实证明,勤劳智慧的XX人,完全有素质、也有能力在北京这块经济发达地区参与竞争。我也相信,再经过几年的时间,我们的同乡中一定会涌现出更多的大企业家、职业经理人和高级公务员。

下面,联谊会正式开始。首先进行第一项,观看介绍XX情况的宣传影碟,时间20分钟;

下面进行第二项,请XX县委副书记、县长、县政协主席XX同志介绍XX的有关情况,时间20分钟;

下面,进行第三项,请来宾代表发言。

刚才,大家观看了我们制作的专题片;XX同志代表县委、县政府对XX各方面的情况作了介绍;在座的各位畅谈了对XX的感受,特别是对加快XX发展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在此,我深表感谢!我们回去后将认真整理大家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并积极采纳落实到行动中,有关情况也将及时反馈给大家,绝不辜负大家的厚望!

借此机会,我也高兴地告诉大家,近年来,我们的家乡正面临着许多新的发展机遇:

一是区位条件得到改善。XX境内路网纵横,XXXX等省道和襄荆高速公路贯穿县境,从XX到武汉仅有2小时车程;XX位居汉江“白银水道”中游,江汉航线的开通,使水运更加便利。同时县内重点路段的改造正在进行,通村公路将于明年相继竣工,届时我县的交通条件和区位优势将得到较大的改善。

二是各种资源优势逐步得到开发。XX有富庶的农业资源,盛产优质棉、优质稻、双低油、花卉苗木、优质畜禽、名优水产品。其中XX龙米、XX石头鱼曾被列为宫廷贡品。小李子藜蒿、长湖荸荠、纪山龙米、洪森香米、蛟龙皮蛋获国家绿色食品证书。境内已探明的矿产有石膏、石灰岩、粘土、硅质水泥原料、红土、天然气等,地下蕴藏着较丰富的盐化矿物和石油等10多种资源,这些资源正等着我们去利用开发。同时,XX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正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

三是领导班子得到加强。省委、市委从我县经济发展的大局出发,给我们配备了一些年富力强有工作经验的班子成员,提出了“兴工富县”的经济发展战略,明确了“全党抓经济,重点抓工业,突出抓招商,着力抓环境”的总体思路,同时狠抓了干部思想作风建设,全县上下形成了人心思变、人心思干的良好氛围。

四是有高素质的“老乡兵团”支持。以北京为主遍及海内外的家乡骄子,是我县一笔巨大的宝贵资源和财富,你们干有所成,爱乡情切,从各个方面对家乡给予的关心和支持,更将使家乡发展如虎添翼,辉煌待时。

各位乡亲、各位朋友,XX是我们共同的故乡,家乡的建设和发展需要我们共同的支持和参与。我希望你们能发挥“跳出XX看XX”的地缘优势,为家乡的经济发展提供好的思路和建议;利用你们信息灵通、宾朋众多的人际优势,为加快XX发展牵线搭桥,提供更多的项目和资金;发挥你们学富五车、知识渊博的智力优势,利用出差或休闲时间,回家乡为我们的干部讲学授业,把你们的奋斗历程、成功经验带到XX,帮助广大干部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你们甘洒在家乡的汗水,XX人民不会忘记;你们为家乡所作的贡献,XX人民更不会忘记!

同志们,朋友们,今天的相聚虽然短暂,但大家的乡情更浓,亲情更深,友情更长。希望这次联谊会在架起北京同乡与家乡联系桥梁、服务家乡建设的同时,也拉紧天南海北特别是北京地区老乡们的联系纽带,加强团结,密切合作,相互支持,共谋发展,辉煌各自的事业,开创更美好的未来。

篇2

论文内容摘要:本文阐述了日益繁荣的商帮经济及其反哺现象,分析了商帮经济对地方经济的反哺机理,指出地方政府应以开放的思维发展商帮经济,并就如何发展商帮经济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新时期商帮经济的发展繁荣

我国商帮历史悠久,曾经出现过一些著名的商帮,如晋商、徽商、甬商、鲁商、潮商等等。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商帮经济又开始出现并日益繁荣起来,形成一种独特的具有明显地域特色的新型商帮文化。如浙商著名的“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的勤奋吃苦精神;徽商多儒商,诚信仁义;晋商俭约自律、诚信不欺;上海商人精明、谨慎;苏商主张实业为主,商贸为副,强调信誉为本,精细作业;温州商人喜欢外出经营找市场,做生意先从小处入手,善于推销;鲁商务实、精明、忠心、谨慎;豫商出自商业发源地,热情、忠厚、诚信;闽商眼界开阔,富于冒险进取;粤商市场敏感性强、接纳和包容性强、讲求实效和稳健、注重实干和苦干等等。

2006年5月,首届中国商帮峰会在浙江杭州举行。浙商大会、徽商大会、闽商大会、潮商大会、豫商大会等各大商会组织的大会接连召开,逐渐赢得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从而获得显著的社会影响力及社会地位。学者们也开始探索各自地域人文因素对于商人品格的形成和企业发展的影响。当今商帮呈现出一个新特点,即不局限于原有的地域而遍布天下,其发展对于其发源的地域经济所产生的相互影响与作用,在学术领域也日益受到重视。

商帮经济的反哺现象

当今,许多商人在异地发展起来后,开始通过各种方式回报家乡。据调查显示,浙江省在外从事商贸流通业的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经营的产品70%以上产自浙江,估计年营业额在2500-3000亿元,约占省内相关产业产出的30%,而原料、货源出自浙江或产品返销浙江的比例也相当高。同时,浙商“反哺”浙江的形式也日趋多样化。

在中原,也树起了豫商的大旗,河南省有关政府部门专门成立了豫商联合会,与海内外各地豫商联系紧密,每年定期在河南各地市轮流召开豫商大会,加强各地市和省内外豫商的联系,以各种优惠政策和高效的办事作风吸引海内外豫商集聚中原,参会人数逐届增多,签约项目数量大幅增加。

商帮经济对地方经济的反哺机理分析

伴随外地商帮反哺现象的增多,反映出纯粹地域概念的“xx经济”正在向基于网络的“xx人经济”转化,这种变化反映出新的商业价值观对狭隘的地域概念的突破,营造出新的开放动力机制。地域概念是静态的、稳定的,而“人”是动态的、发展的,众多的本土籍商人走出去参与外部经济循环,其流动性带来了本地商业文化和思维模式的异地复制,获得了成功后又通过反哺而创造更为广泛的商业网络,促进本土经济的发展。

从古至今,“乡情”都是永远割舍不掉的情结。首先,本土商人走出家门,艰苦创业,在思想上带着文化的烙印,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发挥其聪明才智,展示家乡的形象,并可带出去一批创业者,为更多的家乡人就业提供机会。根据浙江省政府经济协作办公室的调查统计,目前浙江在外省(区、市)创业人员约400万人,创办各类企业9万余家,累计投资额5320多亿元,年营业收入超过1万亿元。即浙商每年在省外创造的财富,已经相当于浙江省2005年全年的GDP。其次,本土商人走出去,一方面可以促进本土产品的输出,一方面可以把外地的信息、技术、管理经验传递回家乡,促进本地企业的进步与升级,甚至直接成为本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最后,本土商人走出去可以作为重要的联系平台,为本土政府进行招商引资和更多本土企业到外地投资发展牵线搭桥。因此,“xx人经济”的发展,对于本土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政府发展商帮经济的对策建议

当前,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合作共赢已成为竞争的新趋势,联盟成为新的战略价值取向。由上述分析可知,“xx经济”的立足点在地域,而“xx人经济”的立足点在“人”,“xx人经济”突破了传统地域经济所依靠的个人关系网络资本的封闭性,这会实现商帮经济与本土经济的双赢。因此,政府应本着发展“xx人经济”的开放新思维,鼓励资金、技术、人才大胆“走出去”,开拓更大的发展空间;更要“引进来”,引入更多的资本、项目和合作的商机,以人的发展促进地域的发展。

政府发展商帮经济的主要方式是一方面鼓励省内的企业走出去,创造效益,塑造品牌。一方面通过政府有关政策的引导及优良投资环境的构建,促使已经外迁的企业通过回迁、开办子公司、项目输入等方式回报家乡,具体对策如下:

第一,建立企业家数据库。政府应搜集省内外本籍商界人士的具体情况,包括企业的产品和市场情况、所属行业类别、企业家的创业历程等,分析其所属产业结构及特点,建立数据库,为资金、项目、产业链的资源整合奠定信息基础。

第二,促进省内的企业走出去。支持有比较优势的企业到省外乃至国外进行投资、贸易和其他经济合作,带动商品和劳务出口,创造效益。帮助其解决融资、人才、技术、信息、管理等发展障碍,加大推介和宣传力度,强力塑造商业品牌。尤其是对具有本省特色的产业集群进行品牌塑造,树立形象。

参考文献:

1.向荣.浙商反哺浙江:现状、理性认识与引导政策建议[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7.1

篇3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同志们:

你们好,在2005年春节即将到来之际,我们特邀XX籍在京人员欢聚一堂,开展这样一次特别的联谊活动,目的是要为在北京工作的同乡搭建起一个资源和信息平台,建立XX同乡与家乡之间联系、沟通的桥梁,促进同乡间的联系、交流和互助。首先我介绍一下我们一行的七位同志:XX县委副书记、县长、县政协主席XX同志,县人大常委会主任XX同志,县委副书记XX同志,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XX同志,副县长XX同志,县政协副主席XX同志。

在筹备本次联谊会的过程中,得到了各位同乡的积极响应,大家不仅献计献策,而且在人力上、财力上、精神上都给予了实实在在的支持,各位同乡用实际行动表达了对家乡的热爱和关切。请允许我代表XX县“四大家”领导班子和XX60万父老乡亲对各位的到来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和最衷心的感谢!

参加这次联谊会的,共有80多人,其中有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有政府机构高级干部,也有白手起家,艰苦奋斗,成就一番事业的老板、经理,不仅如此,我们还有相当多的同乡,事业发展都处于强劲的上升势头,前途不可限量。我深深为我们同乡所取得的成就感到骄傲,也倍受鼓舞,你们的成功也就是我们的成功,事实证明,勤劳智慧的XX人,完全有素质、也有能力在北京这块经济发达地区参与竞争。我也相信,再经过几年的时间,我们的同乡中一定会涌现出更多的大企业家、职业经理人和高级公务员。

下面,联谊会正式开始。首先进行第一项,观看介绍XX情况的宣传影碟,时间20分钟;

下面进行第二项,请XX县委副书记、县长、县政协主席XX同志介绍XX的有关情况,时间20分钟;

下面,进行第三项,请来宾代表发言。

刚才,大家观看了我们制作的专题片;XX同志代表县委、县政府对XX各方面的情况作了介绍;在座的各位畅谈了对XX的感受,特别是对加快XX发展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在此,我深表感谢!我们回去后将认真整理大家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并积极采纳落实到行动中,有关情况也将及时反馈给大家,绝不辜负大家的厚望!

借此机会,我也高兴地告诉大家,近年来,我们的家乡正面临着许多新的发展机遇:

一是区位条件得到改善。XX境内路网纵横,XXXX等省道和襄荆高速公路贯穿县境,从XX到武汉仅有2小时车程;XX位居汉江“白银水道”中游,江汉航线的开通,使水运更加便利。同时县内重点路段的改造正在进行,通村公路将于明年相继竣工,届时我县的交通条件和区位优势将得到较大的改善。

二是各种资源优势逐步得到开发。XX有富庶的农业资源,盛产优质棉、优质稻、双低油、花卉苗木、优质畜禽、名优水产品。其中XX龙米、XX石头鱼曾被列为宫廷贡品。小李子藜蒿、长湖荸荠、纪山龙米、洪森香米、蛟龙皮蛋获国家绿色食品证书。境内已探明的矿产有石膏、石灰岩、粘土、硅质水泥原料、红土、天然气等,地下蕴藏着较丰富的盐化矿物和石油等10多种资源,这些资源正等着我们去利用开发。同时,XX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正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

三是领导班子得到加强。省委、市委从我县经济发展的大局出发,给我们配备了一些年富力强有工作经验的班子成员,提出了“兴工富县”的经济发展战略,明确了“全党抓经济,重点抓工业,突出抓招商,着力抓环境”的总体思路,同时狠抓了干部思想作风建设,全县上下形成了人心思变、人心思干的良好氛围。

四是有高素质的“老乡兵团”支持。以北京为主遍及海内外的家乡骄子,是我县一笔巨大的宝贵资源和财富,你们干有所成,爱乡情切,从各个方面对家乡给予的关心和支持,更将使家乡发展如虎添翼,辉煌待时。

各位乡亲、各位朋友,XX是我们共同的故乡,家乡的建设和发展需要我们共同的支持和参与。我希望你们能发挥“跳出XX看XX”的地缘优势,为家乡的经济发展提供好的思路和建议;利用你们信息灵通、宾朋众多的人际优势,为加快XX发展牵线搭桥,提供更多的项目和资金;发挥你们学富五车、知识渊博的智力优势,利用出差或休闲时间,回家乡为我们的干部讲学授业,把你们的奋斗历程、成功经验带到XX,帮助广大干部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你们甘洒在家乡的汗水,XX人民不会忘记;你们为家乡所作的贡献,XX人民更不会忘记!

同志们,朋友们,今天的相聚虽然短暂,但大家的乡情更浓,亲情更深,友情更长。希望这次联谊会在架起北京同乡与家乡联系桥梁、服务家乡建设的同时,也拉紧天南海北特别是北京地区老乡们的联系纽带,加强团结,密切合作,相互支持,共谋发展,辉煌各自的事业,开创更美好的未来。

“相知无远近,乡音总关情”。各位朋友,XX的山山水水在日日夜夜思念您们,家乡的父老乡亲时时刻刻在翘首盼望您们。作为XX人民的代表,我真诚地欢迎大家“常回家看看”,看看当年共同奋斗在黄土地上的父老乡亲,亲身感受XX在改革开放之后所发生的巨大变化,争取为XX明天的振兴,作出自己的贡献!

篇4

一、近年来“三争”工作取得的成效

(一)争取项目方面:项目工作作为我市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几年的努力,一批产业项目和基础设施项目呈现出非常喜人的发展势头。20万千瓦风力发电项目、迪赛诺生物制药、上海纺织产业园、某某港码头二期工程等一批重特大项目纷纷开工建设,仅今年上半年新开工千万元以上项目76个,其中5000万元以上项目25个,亿元以上项目13个;竣工千万元以上项目41个,比上年同期增加5个。

(二)争取资金方面:近年来,我市争取资金总量逐年大幅递增,呈现非常喜人的势头。20*年,全市共争取上及各类扶持资金4.9亿元,同比增长88%;20*年,全市共争取上及各类扶持资金5.5亿元,同比增长15%;20*年,全市共争取上及各类扶持资金6.5亿元,同比增长18.3%;20*年仅上半年就到位各类扶持资金2.5亿元,同比增长38.9%。

(三)争取政策方面:相关部门和单位发扬“钉子精神”,不怕困难,通过不懈努力,终于使某某港一类口岸获得国家批复、某某经济区区域环评获得通过;交通、国土等部门利用与上级部门的良好关系,为争取项目、争取资金取得政策上倾斜与扶持,有力的支持了项目落户和地方经济发展。

二、我市近年来的“三争”工作主要特点

(一)认识统一,全社会“三争”的浓烈氛围初步形成。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将“三争”工作作为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加快地方经济发展的突破口来抓,出台了一系列招商引资、争取政策和争取项目资金的目标责任文件,并建立健全了工作督查、落实、奖惩机制,集中全市上下的精力和智慧,千方百计引进项目、资金,争取国家政策扶持,借助市外资金来强力拉动县域经济发展。市领导经常对“三争”工作进行调度、督查和调研,并亲临谈判桌与外商老板谈判,亲率有关部门负责人到上级部门跑项目要政策,极大地鼓舞了全市上下争取项目、资金、政策的士气。

(二)重点突出,对接产业政策和投资方向成效显著。随着某某港一类口岸的正式开放,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国家对沿海地方经济建设的扶持力度加大,给我市争取项目、资金、政策带来了良好的机遇。为此,全市各有关部门认真研究国家产业政策和投资方向,积极筛选与国家资金投向相对接的重点项目,精心做好前期准备,有的放矢加大力度跑,收到了良好成效。仅今年上半年,抓住国家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和实施通乡公路硬化工程的机遇,争取了4100万元的省道332改造资金、3200万元的国道204改造资金、2865万元的农村公路建设资金等;抓住国家实施农业综合开发的机遇,积极向上申报争取了新丰镇土地整理、南阳镇吉兴等村土地整理、网河地区土地整理等项目,共获得近亿元的国家专项资金扶持,这些重大项目的实施对改善我市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经济发展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三)畅通渠道,“三争”工作外部环境不断完善。通过加强与某某籍在外人士的联络,增进了解,培养感情,充分发挥“人脉关系”来助推某某经济发展,是“三争”工作的一大法宝。通过成功举办系列招引活动,聘请“三争”信息联络员,组织各种联谊会等形式,广泛联络在外老乡,增进他们对家乡的了解,激发爱乡热情,与许多外商老板建立了长期友好的关系,许多老乡表示将为家乡的建设和发展出资出力。通过跑市跑省、跑部进京,经常到上级部门联系工作、联络感情,定期或不定期邀请上级部门的领导来我市视察工作、检查项目、了解困难,争取上级的理解和支持,目前已与中央、省、市许多部门建立了相互信任的关系,为争取项目、争取资金、争取政策奠定了基础。

三、存在的问题

我市“三争”工作虽然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绩,但整体水平还不高,工作思路和方式方法与新形势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一些工作的“短腿”逐步暴露出来。

(一)基础性工作还不够扎实。一是项目库建设滞后。目前还没有一个全面、权威的项目库,几个职能部门虽储备有项目,但零乱、分散,且储备的项目没有完整的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建议书等有深度的资料,更谈不上项目建设信息网的建立,软件和硬件设施都有一定程度的滞后。二是资料准备不充分。有的单位申报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不充分,项目建议书、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等基础资料不全面,技术水准达不到要求,得不到上级部门的认可;有的单位信息闭塞,工作被动,不善于结合本地实际挖掘项目资源,不积极捕捉“三争”工作的有关信息,使不少机会白白流失。三是个别单位不注重关系的理顺。有的单位平时与上级部门和在外乡友不联系、不交往,有事才找人家帮忙,“平日不烧香,急时抱佛脚”,所以人家往往只是表面应付,甚至产生反感;有的则是跑回一个项目后就对上面不闻不问,不继续进行感情联络,搞一锤子买卖,往往是“跑一个项目,丢一个码头”。

(二)工作机制还不够健全。目前我市的“三争”工作基本上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作机制,制约了工作的规范有序开展。我市虽然有专业的招商局,但是懂业务、会招商、会争取政策资金的人才太少。如何挖掘项目,如何准备项目资料,如何项目信息,如何包装项目争取有关支持,有了项目如何跑、往哪跑、有些什么策略,许多部门的同志对此一脸茫然。由于缺乏跑项目、争资金、要政策的基本知识,不懂其中的基本技巧,往往导致工作的盲目性,常常是事倍功半。

(三)部分项目落实难度较大。有的单位对项目重争取轻服务,认为项目跑回来了就万事大吉,没有对项目进行全力服务,导致许多项目迟迟不能上马,甚至流产、夭折。一方面,一些项目资金和配套资金无法及时拨付到位,影响了项目建设进度;另一方面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特别是一些与投资项目息息相关的配套设施跟不上要求。如港区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给入园企业的选址和开工建设带来难度,也影响了后续项目的引进。

四、做好“三争”工作的对策建议

项目是地方经济发展的“内动力”,资金是地方经济的“催化剂”,政策是发展地方经济的“助推器”。通过争取项目、争取资金、争取政策是扩大招商引资、调优经济结构、增强发展后劲必然要求,是实现更好更快发展的必由之路。当前的形势要求我们必须牢牢把握国家投资向基层倾斜、国际国内资本加速流动、产业加速转移的趋势与机遇,坚定不移地把“三争”工作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

(一)树立全新“三争”理念。争取项目、争取资金、争取政策是推进经济发展、壮大地方经济总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重要途径。因此,全市各级各部门要树立全新的“三争”理念,着力强化“三种意识”。一是强化“能争”意识。树立“不怕磨破嘴、不怕跑断腿、不怕丢面子、不怕遭失败”的“三争”精神,自觉绷紧做好“三争”工作这根弦,特别是各单位主要领导要坚持“从我做起,向我看齐,由我负责”,形成“领导带动、活动推动、部门联动、企业主动”的“三争”工作新格局。二是强化“会争”意识。“三争”实践证明,仅有工作的热情还不够,知道如何争取才是成功的基础和前提。既要了解有关政策,又要了解各方信息,及时调整“三争”工作思路和对策措施,做到有的放矢。三是强化“善争”意识。各单位要注重“三争”工作的技巧,加强与上级有关部门领导和外地老乡、客商的感情联络,广交朋友,广结人缘,用个人的品行和人格力量赢得上级领导和投资者的信任,建立起真实友谊,保持长久关系,为“三争”打下坚实的感情基础

(二)扎实做好“三争”基础工作。一是要加大项目库建设力度。建议建立全市项目总库,明确主管部门,配备专业人员,建立项目建设网站,全方位收集项目信息,全面整理和规范项目,及时开发和补充后续项目。一旦有了看得见、摸得着、信得过、有前途的项目,向上争取就有了依据,民间投资就有了方向,外商投资也就有了载体。二是要加大项目筛选和储备力度。把项目建设与本地资源利用和产业开发紧密结合起来,做到产业不论一二三、项目不论大中小、资金不论多与少、对象不论外和内,千方百计多储备项目。三是要确保项目申报质量。市各部门和单位要及时掌握国家宏观政策的走向和外商投资热点的趋向,紧紧盯住国家部委、省级部门、国内外大公司、大集团、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及时搞好与当前国家政策和外商投资相对接的重点项目前期准备工作,高标准编制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等资料,提高项目申报质量和招商引资的成功率。

篇5

乡土历史,是指家乡或故乡的历史。广义上的范围,是指本市、本省甚至是邻省等大片地区。狭义上是指本村、本镇或本县的历史。乡土之情是人之常情,故而人皆有之。乡情寄托着人们对自己家乡的无限眷恋,家乡的一草一木、人文历史都能够激发人们热爱家乡的情怀,所以开发乡土历史校本课程资源,既有利于丰富现行历史教学资源,又能激发学生探究和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怀,让社会文明得到传承,让乡土文化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发展,实现历史学科课程目标的教育价值。乡土历史自然资源人文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规定:“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中提到:“在教学内容的编排上,各板块的学习内容(指的是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六个学习板块)应适于学校的学年及学期教学计划,并留有适当的余地,为各地区进行乡土历史的教学提供一定的空间”。在“教学建议”部分,第9点明确提出“要积极开发和充分利用各种历史教学资源,尤其是乡土历史资源,充分发挥乡土历史的教育功能。”其实,现在的中学生是喜欢历史的,但他们不喜欢枯燥无味的历史课。他们普遍缺乏历史感、对我国的过去和现在的状况了解不多,对本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了解更少。要解决这些问题,就不能仅仅从历史教科书和教师教学能力方面下工夫了,还得研究历史课程、开发历史课程资源、丰富历史课程内容,教师要充分的整合历史教学资源,使历史课程内容适合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习到更加丰富的历史知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历史具有其独特的学科性质,拥有丰富的课程资源。这些课程资源包括文字资料、影视资料、历史文物、历史遗址、遗迹等。其中,地方的乡土历史是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广阔的开发和利用的前景。由于每一个地区都有着丰富的人文景观和文化遗产,能够为乡土历史教学活动提供丰厚的教学资源,也是一座教育学生、激励学生立志为建设家乡而努力奋斗的思想宝库。因此,开发和利用乡土历史资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乡土历史的开发和利用是学生了解家乡的重要基础学生是家乡未来的建设者,必须了解家乡的过去与未来的经济发展特点,才能更好的规划和建设家乡。家乡经济的发展既需要有良好的自然条件,也离不开政府政策的扶助与引导。为此,有必要开发乡土历史资源,让学生了解家乡经济发展的有利或不利的自然条件、地理位置、人口的数量和素质、人口的分布特点、政府的发展规划等问题,才能因地制宜的发挥地域资源优势,发展特色经济,改善人们的生活条件,提高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所以,开发乡土历史校本课程,让学生了解家乡的经济发展特点和前景,培养一批有知识、有远见、立志为家乡建设而努力探索奋斗的年轻人,是促进家乡发展的重要基础。二、乡土历史的开发和利用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资源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加理宁说:“关于爱国主义教育,是从深入认识自己的家乡开始的”“家乡是看得见的祖国,祖国是扩大了的家乡”。要想让学生立志为建设家乡而努力奋斗,就必须让学生了解家乡的优势所在,只有了解家乡,才能热爱自己的家乡。让学生了解家乡的最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将乡土历史融入课堂,让学生熟悉家乡丰富的人文景观和具有特色的民族文化遗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热爱家乡的情怀。例如我们连南县,虽然不适合发展农业,但是却有着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资源,适合发展旅游业。我们县的自然景观主要有被称为“南粤桂林”的“万山朝王”“瑶乡化石”――千年瑶寨南岗、“四季天湖”――板洞天湖等。连南素有“广东小桂林”之称,著名的旅游文学家武旭峰曾为连南的美丽自然景观著《醉美连南》一书,并赋诗一首“觅景无需到桂林,好色不必去四川,五岳归来看黄山,黄山归来看连南”,高度赞誉了连南的美景;连南还是经典民族乐曲《瑶族舞曲》的故乡,这里有被授予国家历史文化名村称号、被称为中国瑶族第一寨的南岗千年古寨,有先后被广东省文化厅命名为“广东省民族民间艺术(瑶族长鼓舞)之乡”、被国家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艺术(瑶族长鼓舞)之乡”的油岭新村,有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瑶族耍歌堂”和“瑶族长鼓舞”等人文资源。通过多年的努力,我县目前已经建成初具规模的南岗千年瑶寨、油岭歌堂、三排瑶寨、地下盘王宫、涡水相思树、城北盘王庙歌堂等风景名胜;我们以千年瑶寨、“瑶族耍歌堂”、篝火歌舞等形式来展示连南八排瑶的原生态风貌和艺术精华,八排瑶浓郁而奇特的文化底蕴和淳厚古朴的民族风情,已经成为连南县民族旅游业的名片,“连南瑶族风情游”已成为广东省旅游热线的成熟品牌之一。我们以走出去或请进来等形式来展示自己的民族特色,引凤筑巢,以此促进连南经济的全面发展。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顺利举办了五届中国(连南)瑶族文化艺术节,增强了瑶族文化的品牌效应。为了加大民族文化旅游招商的力度,2011年我们已经启动了瑶山商业步行街、广东瑶族博物馆、瑶族音乐城、九寨一湾生态温泉小镇、瑶族舞曲实景演出等旅游大项目建设,总投资超过30亿元。这些旅游景点的建设和经营都需要我们新一代的连南人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睿智和规划,加入更多新的元素,让它们更富有魅力,吸引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观光。我们坚信未来3~5年,连南将成为广东最有特色、产业配套最完善的旅游目的地。这些丰富的乡土历史资源,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资源。三、乡土历史的开发和利用为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兴趣提供更大的可能每一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历史发展渊源,但是我国绝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没有自己的文字。他们的历史起源大多数都只是口口相传,没有文字记载,一些文物古迹也缺乏有效的科学保护,即使有少量的历史文献也都只是躺在档案室里,并没有编入到现行历史教材中,所以大多数人对自己家乡的历史发展渊源都不熟悉,尤其是青少年一代。随着现代社会文明的不断发展,我们的青少年一代的少数民族不断被汉族所同化,语言、衣着、发式、生活习惯等都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体现在衣食住行方面的民族元素日趋减少,少数民族历史及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令人堪忧。新一代的青少年是未来家乡的建设者,肩负着本民族文明的传承与发展的重任,应该让他们记住本民族的发展历史,传承本民族的优良传统,更好的建设自己的家乡。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少的青少年由于受读书无用论的影响而学风日下,不少学生无心向学、经常缺课;学生们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同学之间相互攀比:比吃穿、比享受,沾满了社会上的不良习气,他们对各学科的学习都缺乏兴趣。为了改变学生学习历史学科的态度,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热爱乡土的情怀,增强学生建设家乡的责任感,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我们将乡土历史开发成校本课程渗透到历史学科教学中。通过两年多的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对乡土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学习乡土历史,让学生感受到历史就在身边、在现实生活中,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学科的兴趣,使沉闷的历史课变“活”了。四、乡土历史的开发和利用是提升教师能力的重要契机由于乡土历史资源非常丰富,文献资料很多。因此,面对浩瀚的文字资源,历史教师必须依据历史线索、历史主题和时间顺序进行精心筛选,选取最具有代表性的核心内容编成乡土历史教材。教师们将乡土历史校本课程内容应用到历史课堂教学中,这是教学方法和内容上的突破和创新,需要历史教师具有较强的综合运用历史教材的能力,所以,在开展乡土历史的研究和教学实践中,教师的专业素质得到了提高,教师的专业化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著名教育家徐特立说过:“最原始的、最基本的、最唯物的教材就是乡土教材”。要使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更有效,很有必要通过具体生动的史实教育来实现,乡土历史具体真实亲切,学生们容易感知和接受,引起情感共鸣,是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的好素材。乡土历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开发利用历史乡土资源的热情,还唤醒了学生保护历史乡土资源的意识。丰富学生的乡土人文知识,可以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和社会责任感,这对家乡发展和人才的培养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作为一线的历史教师,必须肩负和完成这一历史使命,让乡土历史的精髓世代传承。

参考文献:

[1]武旭峰.醉美连南.广东旅游出版社.

[2]连南瑶族自治县概况.民族出版社,2008.

篇6

一、__县公路现状

__县属非铁路沿线,西距省城__市180公里,东距佳木斯市190公里。全县有两条省级公路,其中:哈肇公路116.11公里,铁通路(现称鸡讷公路)53.9公里,乡级公路47条208.077公里,村级公路44条138.671公里。

多年来,由于__县受自然、经济、区位等因素,公路建设远远落后于经济社会发展进程,20__年之前,__县硬化公路只有__镇过境路4.65887公里,通乡通村公路硬化率为零。省级公路__段只有24公里的二级砂石路,其它都是三级、四级或等外路砂石路,道路泥泞、难以通行,抗灾能力低。20__年未,全县乡村路面建成白色路面2条,17.7公里,完成通达公路35条28.8公里,剩余路无路面。1999年由交通局争取市交通局投资3000万元,县投资400万元建成15公里小方通白色路面(建在江南方正境内)打通了__与哈同高速公路的瓶颈,__去往方正哈同路仍需靠轮船摆度,北与铁力市隔山无法通行,哈肇公路仍成为我县连接外县市的主要通道。公路建设的落后严重的滞约了__经济的发展。

20__年以来,国家加大了对公路建设的投入,在农村公路建设上“十一五”期间国家实施了农村公路建设千亿元计划,__县委、县政府紧紧抓住这个历史机遇乘势而上,举全县之力,全力推动公路建设。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交通局加大融资力度,20__年至20__年的四年间,融资1.5亿元,投入到农村公路建设之中,建设3条乡级白色路面43.8公里,村级路白色路面60条189公里,通村率已达93.9%。哈肇公路__西段建成白色路面二级公路45.492 公里。目前,公路建设方兴未艾,今年9月—10月交付使用的鸡讷公路和松花江大桥是黑龙江省干线网络“三射、四横、六纵”规划中的横二线,也是铁通公路铁力至通榆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__至铁力的开通,使我县公路又增加了一个与外市、县连接的出口,实现了南北贯通。哈肇公路东段(__镇至清河镇)今年已立项准备开工建设,设计里程70.618411公里,于20__年11月份竣工。农村公路将完成19项52.5173公里的建设任务,到20__年末,通村公路通村率将达95%,公路建设前景形势喜人。

二、公路建设促进了经济发展

几年来,__县的公路建设以形成了以省级公路为龙头,以县乡道为支架。以村道路为支脉,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公路交通网络。公路基础设施的迅猛发展,推动了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1、极大的方便了人民群众的出行,促进了农村城镇化进程,接受大中城市信息辐射作用明显增强,推动了乡(镇)、村基础设施不断扩展,缩小了城乡差别,加快了城乡一体化建设。

2、交通环境的改善,进一步优化了地方投资环境,使广大农村资源优势迅速转化为经济优势,吸引了大批外地客商到乡镇投资创业,近年来各乡镇招商引资的数量和规模大大超过了以往时期,不仅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安排了闲置农村劳动力,使农民收入得到了提高。

3、公路建设的发展促进了县旅游业的发展,为县旅游业提供坚实保证,随着青山桥的开工建设,铧子山林场到凤山镇青山村13公里农村路的建成,将铧子山旅游景区和岔林河漂流景区相连通,极大的缩短了两个景区的往来时间,使登山旅游和漂流融为一体,不仅为游客提供了便利的旅游环境,更为我县旅游业发展提供了良好交通环境。

4、实现了农村客运网络一体化,新开辟农村客运线路3条,调整和发展区域旅客运输车辆12台,达到村村通客车,极大的发便了人民群众的出行需要。同时,农村购私家轿车增多,仅去年下旬到现在,全县农村购置的轿车达60多台。农村公路的发展,为新农村建设发展提供了先决条件。

三、我县公路建设中的困难和问题

(一)我县是非铁路沿线,哈肇公路与鸡讷公路是我县与处界连接的重要通道(二级白色路面),公路等级低,公路服务功能远远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使我县接受大中城市的幅射作用比外县明显减弱。

(二)至20__年底,省级哈肇公路仍有70.618411公里的砂石路面,全县四个乡镇没有通上白色路面,严重滞约了乡、村经济的发展。

(三)农村公路网络化水平低,通达深度不够,虽然我县村屯大部分座落在公路主干路旁,但从整个农村公路网看,还处于初级阶段,通达深度明显不足,特别是村与村、屯与屯之间未能连成网络,“断头路”和瓶颈路较多,自然村屯通公路总量不足。

(四)筹措公路建设资金压力很大,资金问题将成为制约农村公路建设持续健康发展瓶颈。农村公路不同于干线公路,其建设资金主要靠各级政府和群众的力量来解决。上级所拨付的资金为补贴性质,单靠上级的补助资金修建农村公路是远远不够的。况且我县是省级贫困县,财政收入较低,落实配套资金难度较大,一是农村税费改革后,乡镇政府没有财政收入,不可能拿出钱来修路,只有实行“一事一议”的办法来筹资,但“一事一议”又受筹资额和筹资范围限制,群众筹资修路的积极性不高。二是建筑材料如:水

泥、砂、碎石等价格的提高,大大增加了造价成本。三是工程造价较低,质量难控制,虽然我们加大了质量管理,但也难免出现质量偏差。 (五)农村公路缺少养护资金,农村公路白色路面建成后,后期的管养工作成为一个重要问题,农村公路养护体制还没形成,养护配套资金还没落实。目前,农村公路的养护处于肓区。

(六)农村公路路政管理机制还没有建立,缺少必要的管理手段和执法权,使公路处于无人管理的肓区。

四、加快我县交通公路的几点建议

(一)要加强领导,高度重视交通公路建设工作。公路建设工作牵涉面广,工作量大,关系到方方面面,需要各级各部门的密切配合和大力支持。今年,哈肇公路东段即将施工建设,各种复杂问题会接踵而来,在县公路建设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各成员部门要高度负责,本着“谁的孩子谁抱,谁的问题谁解决”的原则,高效率的解决和协调各种问题,矛盾不上交,工作不推诿,全力做好公路建设工作,为交通公路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同时,建议各级乡镇政府加大公路建设的重视和支持力度。

(二)哈肇公路省里投资为每公里200万元,资金不足部分由县里自行匹配,我们建议,县里应无偿提供石场、土场、砂场,这样可以减少财政压力,弥补匹配资金不足的问题。

(三)目前公路建设发展很快,但是偏远村屯公路的基础很差,虽然通达工程给偏远山区解决了出行难、看病难和上学难的实际问题,但通行能力差,抗灾能力弱。20__年以后,国家对公路建设不再给予补贴,再修公路就由县里全额解决,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有限时间,对偏远村屯和较大自然屯的公路列入改造项目,根据偏远村屯的道路大型车辆很少进入通行的特点,建议可修3.5米宽的白色路面,既解决偏远村屯公路畅通的问题,也大大的提高偏远村屯的公路等级和抗灾能力问题。

(四)多措并举,筹措农村公路建设资金,农村公路建设面临最大困难是资金问题,建议县政府在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允许下,在不增债务包袱前题下,通过以下办法筹集农村公路建设资金。

1、交通部门争取点。交通局要积极、主动多立建设项目。

2、财政部门补助点。建议县政府对农村公路建设给予更多的资金投入,补助标准提高到每公里 万元。

3、乡镇自筹一点。在群众自愿的原则下,用好用活“一事一议”政策,用民主的方法筹集资金。

4、社会捐资一点。可发动企业和各方面人士对家乡建行赞助。同时,全县所包扶单位把用于包扶资金投入到农村公路建设上,这样可以在国家不再为农村公路建设投入补贴时,我县已完成农村公路建设。

5、项目资金上列一点。在扶贫项目、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中列出一部分用于农村公路建设。

(五)建立管养体系,完善路政管理。结合费改税政策,建立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体系,将原收费人员转岗并入路政管理部门。要明确农村公路管理内容,责任体系,事权划分,资金渠道,养护标准等;制定技术性的标准规范,包括养护质量标准,养护操作规范,检查评定方法等。

进一步完善农村公路路政管理,县人大应对县农村公路管理立法,赋予交通部门执法权限,保证农村公路产权、路权不受侵害。

(六)建立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资金,县财政应给予必要的资金给予补贴,用于农村公路建设。

篇7

    (一)民族大学生的基本特点

    1.缺乏学习经济法的实践基础民族学生上大学前大多没有接触过法律,他们耳熟能详的是本民族的风俗习惯。他们的生活观念、思维方式及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模式一般是按照耳濡目染的生活习惯进行。交通不便、经济落后使他们缺乏理解经济法律的实践基础,赶“大巴扎”将富余的农产品进行简单的商品交换很难有接触股票、证券的机会,而这些恰恰是学习公司法、证券法的实践要求。因此民族学生学习法律的理论、实践基础很差。2.对当地经济发展状况较为熟悉新疆民族大学生都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他们将来也大都留在新疆工作。对本地经济发展状况及未来规划都有自己的见解。古丝绸之路商品经济的历史传统、丰富的矿产资源、19省市的对口援疆以及喀什、霍尔果斯经济特区的建设使新疆经济显现出强有力的后劲。因此结合当地经济发展讲解经济法,引导他们找出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加以讨论、分析,逐渐渗透经济法理论,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具有“相对失落感”民族大学生在家乡是各个民族的佼佼者,从小就受到村民、老师的宠爱。然而到了以汉族学生为主的大学校园,由于语言不通、基础教育落后造成的学习上的障碍,他们的地位一落千丈,甚至平日的交流也局限在自己本民族学生之间。虽然学校组织的民汉互动拉近了民汉学生之间的距离,但用第二语言学习的困惑造成的学业成绩的差异使民族学生总处在被帮助的地位,角色变换使许多学生不适应。因此,增强其学习能力,恢复其自信心尤为重要。4.对学习法律的渴望和热情近年来选择法学专业的学生与日俱增,我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大部分同学选择法学专业是为了将来能够通过解决纠纷、减少交易成本来促进新疆经济发展,为和谐社会的建设发展做贡献,并成为当地的“民族法律专家”。民族学生性格直率、坦诚,他们学习法律的热情很高。只要教学方法适当,调动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取得法学课程的良好成绩并非高不可攀。

    (二)塔里木大学法学民族大学生的调查分析

    1.汉语水平较差虽然民族学生在入学的第一年经过了一年的汉语学习,汉语水平有很大的长进,但是由于他们在上大学之前基本没有接触过汉语,总体上看凭他们的汉语水平,即使不存在汉语法律转换成维语去理解的中间环节,要想精通深奥的法学理论是勉为其难。2.不愿意学习经济法理论由于用第二语言学习法学比用母语学习困难得多,况且目前的情况是汉语老师用汉语讲解汉语法律,语言转换造成的知识上的偏差更加剧了民族生理解的难度,而学生期望的维语老师用维语课本讲课在法律人才奇缺的新疆几乎是不可能的。这种情况下,用学生喜欢当地经济法案例授课就顺理成章了。课堂上尽量用案例、举例讲解法学概念和理论,笔者甚至认为,有时可能我们的举例不太准确,但只要是能帮助同学理解,就可以应用于课堂。“师傅领进门,巧妙在个人”,如果连门都进不了,何谈掌握、创新。3.想从事法学研究的人较少经抽样调查,想通过司法考试,从事法律职业民族学生占95.4%,将来考研、考博,从事法学研究的占4.6%。这也符合新疆法学大学生的总体培养目标———多出、快出实用性法律人才。此外,对少数志愿考研、考博的学生,可要求他们多阅读法学理论的书籍,打好坚实的法学基础,因为这部分同学将来要参与民族研究、民族教育,为培养更多的优秀民族法学大学生服务。

    二、对民族大学生的经济法教学的几点建议

    (一)对尖子生个别指导

    对少数汉语基础好,志愿考研的同学进行个别辅导,根据他们的兴趣爱好指定参考书,课堂上的理论性的难题由他们来回答。努力培养一批精通法学理论的民族大学生,为以后的民族生教学科研培养师资力量。

    (二)课堂教学重点向司法考试倾斜

    课堂教学以经济法案例为主,用案例、举例等方法导入经济法理论,学习法学理论的目标定位是更好地理解法条,尽快为民族地区培养大量的法律人才,以解新疆法官、检察官、律师匮乏之急。

    (三)加强民汉互动

    开展民汉法学辩论赛、法庭对抗等活动,迅速提高民族生的汉语言转换能力,达到学汉语课本像学维语课本、听汉语老师讲课像听维语老师讲课一样,不明白的地方可及时请教汉族同学,适当降低考试难度以增强其学习的自信心。加强师生互动,建议老师兼任班主任,多与同学们交流,及时解决民族生学习、生活中出现的问题。

    (四)引导学生调查当地经济

    民族大学生是他们本民族的骄傲。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让他们意识到自己对本民族的繁荣发展有一种历史的责任感。鼓励他们搜集本民族经济发展的文化、历史、风俗习惯加以研究、融合并发展完善。针对反贫困等实际的民生问题研究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中的相关法律,拓展其实务操作能力的同时也增强了他们课堂上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篇8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城镇化对安徽省经济增长等方面影响,分析出城镇化对安徽省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很大的推动力,并针对存在问题,提出加快发展安徽省城镇化水平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 :城镇化; 区域经济;影响

城镇化是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文明的大趋势,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即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会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本文选取世界公认的综合性较强衡量城镇化水平的最基本的指标——城镇人口,文中均运用该指标来衡量城镇化发展的水平。

近几年安徽省国民生产总值连续保持较高水平的增速,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城镇化水平在不断提高,但同时伴随新的问题——区域发展不平衡。本文从城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理论出发,分析城镇化对安徽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并提出加快安徽省城镇化进程、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安徽省城镇化发展基本状况

安徽省地处中国东南部地区,处于长江、淮河中下游,全省国土面积达到13.96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45%,居全国第22位。2014年末,全省常住人口达6082.9万人,居全国第8位。安徽省现辖15个省辖市和2个地区。省辖市和地区管辖43 个市辖区、6 个市、56 个县、927个镇、330个乡及251个街道,省会合肥是安徽省最大和经济最发达的城市。2014年,安徽省的城镇化率达到49.2%,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安徽省城镇化水平有所提高,城市面貌得到改善,城市的综合能力逐步加强,已经形成阶梯式的城市布局体系。但和我国城镇化率54.77%相比差距仍然很大,在中部六省中,安徽省城镇化水平仅高于河南,位于倒数第二。

二、城镇化对安徽省区域经济发展影响的实证分析

1.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城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经济发展,目前GDP、人均GDP 等都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为了剔除人口规模等的影响,本文认为选取人均GDP来衡量经济增长比较合理,通过表1可以看出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安徽省经济发展一直呈稳步上升状态。

2.城镇化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分析

近年来安徽产业结构也在不断升级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25.56%、36.41%、38.03%演变为2014年的11.48%、53.74%、34.79%。总体变化趋势由图1可知,第一产业增加占GDP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产业占GDP 比重稳步上升,2014 年略有下降,但在三产业中占GDP比重仍最高,说明第二产业为安徽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部分,工业化持续蓬勃发展,第三产业则呈现为先上升后下降又上升的趋势,意味着安徽省整个国民经济结构得到不断优化,基本遵循产业结构演进的规律。

3.城镇化对就业的影响分析

虽然安徽省城镇化水平显著提高,但对农村劳动力的吸收能力仍较薄弱,近几年随着地方招商引资发展,解决了一部分人就业问题,但农村劳动力仍以去外地务工为主。当然随着安徽经济的不断发展,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会对吸收广大农村劳动力具有巨大潜力,下面就从就业总量和就业结构两方面来描述安徽省城镇化对就业的影响。

(1)城镇化对就业总量的影响。通过图2可以看出,随着安徽经济不断发展和城镇化水平的稳步提高,安徽省的从业总人数呈稳步上升趋势,农民就业人数近两年来虽然略有下降,但和全省从业总人数的变动趋势具有较强的相似性,其主要原因在于安徽省是农业大省,农村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大,农村就业人口对于全省就业人口总数变动具有决定性作用。所以在此基础上若加快安徽省城镇化水平,实现劳动力合理地转移,将会带动城镇和农村就业总人数的不断增加。

(2)城镇化对就业人员结构的影响。从图3可以看出,随着安徽省城镇化不断发展,安徽省三次产业从业人员结构发生较大变动,主要表现为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呈明显下降趋势,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都呈明显上升趋势,由此可见,安徽省劳动力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正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这也是安徽省产业结构逐步优化的表现。

4.城镇化对居民生活质量的影响

由表1 可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及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安徽省城乡居民生活水平都有了较大的提高,但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始终显著地高于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另外我们可以看出近年来城乡居民收入之比有明显下降趋势,表明城镇化发展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但因为基数的不断增加,虽然该比值在下降却也表明城乡收入差距在不断扩大。

三、提高安徽省城镇化水平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对策

为了加快安徽省城镇化进程,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1.深化体制改革,加快制度创新城镇化过程中存在户籍、金融等方面的制度性障碍,所以要建立新型户籍管理制度,逐步放宽中小城市落户条件,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有序地转移;深化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逐步建立面向所有非农产业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障体系;改革金融投资体制,以多种金融手段促进各种农业产业和乡镇企业的发展,推动第三产业发展,增强城市经济实力。

2.继续加强和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安徽省城镇基础建设要以政府为主导,企业和社会共同支持发展。首先要加强政府的领导,制定相关政策扩大政府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其次政府通过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及措施,积极吸纳企业和社会资金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中;最后对于有限的资金要提高利用效率,在保证覆盖率的前提下,尽可能提高基础设施的质量。

3.完善教育制度,提高区域人口素质

通过实施与农村现代化和城镇化要求相符合的教育及培训,帮助大多数青少年提升自身素质,使得他们能在产业结构转变及社会转型过程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那少数离不开家乡离不开土地的青少年能够成为与城市文明平等对话的现代意义上的农业生产者。通过鼓励青少年接受高等教育,能够更好地发挥人力资源,运用他们的创新能力促进区域经济更快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闫化强.安徽省区域经济差异与协调发展研究[J].安徽大学,2013(5).

[2]张英.黑龙江省城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互动关系研究[D].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2008(3).

[3]郑红雨.安徽省城镇化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J].南方农业,2014(8):24.

[4]杜煜.城镇化对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J].河南科学,2014(11):11.

篇9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6B-0029-02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的依据,是集中体现和反映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载体。长期以来,我们都使用国家课程,随着我国的社会经济和科技文化的发展,国家课程常常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新课标指出:“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建立新的教学方式,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在高中地理教学中,通过开发利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展乡土地理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

乡土地理是指我们出生地和成长所在地区的自然条件、社会、科技、经济和人文等方面反映本地区群众文化的一系列的内容,具体包括具有本地区特色的自然景观、物产资源、语言文化、民间艺术、民俗民情等资源。横县享有“中国茉莉之乡”的美誉,是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沿江近海靠城的重点县域。其地形四周群山环抱,中部平缓开阔,形似一个盆地。郁江自西向东横贯县境中部流去,地势亦是由西向东倾斜。气候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最适宜于喜温作物的生长,矿植物资源丰富。同时,横县具有2100多年的历史,其在历史长河中形成的自然地理文化、人文文化、民俗文化等内容对于横县高中的地理教学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把横县的乡土地理资源引进高中地理课堂,并加以实践的结合,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意义巨大的。

一、高中地理教学中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意义

(一)促进学生对家乡地理环境的认识,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乡土地理课程所讲授的是学生们熟悉的家乡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但是毕竟学生的认识只是感性认识,并没有上升到理性的认识层次。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就是把学生的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帮助学生进一步地理解家乡的地理环境。而且目前进行的新课改是非常重视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的,“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乡土地理课程资源中存在着许多学生所熟稔的事物,通过对这些事物的研究学习,能够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与其生活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

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在教学中的开发利用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其所生活的地理环境,而且可以促进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我们经常教育学生要对祖国、家乡怀有一颗热爱之心,但是这往往难以触及学生内心真正的情感,须知人的强烈的情感是要基于了解和熟悉的基础之上的。只有当学生去了解了家乡的环境,才能热爱家乡。存在决定意识,人的实践来源实践。生动的乡土地理课程教学,可以把家乡鲜活地呈现在学生面前,留在学生的记忆中,可以转化为学生热爱家乡情感。

(二)乡土地理课程可以将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传统的地理教学中,仅仅是讲授课本上的知识和理论,往往流于空洞,学生也觉得部分知识晦涩难以理解,再加上缺乏实践的锻炼,更加剧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困难。要想让学生准确掌握地理知识,很重要的途径就是借助乡土地理课程教学加强地理实践。在乡土地理课程教学中可以将学生带到附近的山地去观察、体验,看一看、比一比,自然就会一目了然。通过地理实践将感性的知识和理性的知识有效地结合起来,既让学生理解了概念,又进一步地加深了印象,从而把学生难以理解的地理知识形象化、具体化,突破了地图和书本的局限性。

乡土地理课程中开放的乡土地理环境、丰富的乡土素材、开放的学生亲身实践研究的系统,都有利于学生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结合乡土地理资源,教师通过指导学生从身边、本土的现象中发现问题,运用相关的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方式,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构建了平台。除此之外,在乡土地理课程的实践中,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和探索能力。所以,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不是只向学生传授乡土地理知识,还能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

(三)更好地为家乡的建设服务。一般来说,许多的高中生在将来会是家乡建设的直接参与者。高中地理教学中结合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可以使学生的乡土地理知识更加地完善,这无疑对将来家乡的建设和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教育应该是学以致用的,做到“教给学生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意味着要把本土的自然、社会、经济、文化甚至是发展理念等多方面的内容融合起来,提升学生对家乡的自然环境、经济发展、人文环境、资源的开发等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让学生对家乡的建设和发展进行理解和反思,为学生在将来参加家乡发展建设做出充分的准备,为家乡的乡土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更好地促进家乡的发展。

(四)给地理教师的教学提供参考。教师作为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的中流砥柱,把本土的地理知识进行总结概括,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有选择地加入乡土地理素材进行说明,理论结合实际,再加以社会实践,不仅有利于加深学生的理解,提高教学效率,还能够为其他的地理教师进行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提供参考,为其他的地理教师更好地运用形象的乡土地理素材做出说明,利于地理教师的专业素质的发展完善。地理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和素质进行恰当的选择,同时也给其他的地理教师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上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对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建议

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要在地理教学中突出实践性,在内容上要体现出本地的地方性和时代性,在教学方式上要灵活多样,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高中阶段,学生面临着升学压力,怎样在地理教学中更好地融合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加强地理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师在整个教育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对学生具有导向性,所以教师的专业素质的提升是不可忽视的问题。首先,地理教师在平时中要注重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包括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素养的培养,既要博学又要精通。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中,要及时地了解横县的地理等相关知识。例如,要熟悉横县的亚热带季风气候、横县“古八景”等相关内容,做到在教学中巧妙地融合起来,等等。其次,学校等相关机构应该定期举行地理教师的培训学习,紧跟时代的步伐,又要具有针对性。强化地理教师的乡土地理课程意识,帮助地理教师树立新的乡土地理课程资源观。同时,要定期举办地理教师的乡土课程开发交流会,让更多的地理教师进行有效的交流实现资源共享。总之,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过程中要始终把教师队伍建设放在首位,提高地理教师队伍的整体专业素质水平。

(二)逐步完善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条件。目前,横县的大部分高中在乡土地理课程开发的条件上还存在一些不足,而且部分高中的地理教师在对已有的教学设备等课程资源的利用还是较低。学校、教师应该尽可能地逐步完善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条件,例如教学设备的装置、地理园的建设、有关资料的存贮等方面应该做到逐步完善。地理教师也可根据乡土地理课程的教学合理地运用板图、板画等教学用具,或者自行动手制作一些简易的乡土地理教具。在完善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条件方面,要做到学校和教师相合作,逐步完善,为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进行乡土地理实践活动。乡土地理课程更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融入乡土地理课程资源,教师要根据教材和内容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践活动。例如,在讲到“河流地貌的发育”中的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时,可以有计划有组织地带领学生到横县的郁江边进行实地的考察。又如,在讲到地形地貌和等高线中的鞍部、山谷、山脊等内容时,可以带领学生到横县县郊的太平山或者娘娘山等山地进行查看,让学生比一比,看一看,自然会一目了然。总之,地理教师要学会合理地利用联系乡土地理的实际活动,做到心中有数,更好地利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进一步开阔学生的视野,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篇10

内容摘要:本文在分析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的基础上,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路径选择的成本收益进行比较,并对县域经济发展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发现我国人口流动的实践和托达罗模型提出的背景极为相似,即农村劳动力大量剩余并涌入城市和城市失业现象并存。文章最后指出,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是最佳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托达罗模型 农村剩余劳动力 县域经济

问题提出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出现了规模庞大的农村劳动力流动现象。到2008年,乡村劳动力占全国总劳动力的72%,长期处于流动状态的农业人口约1.4亿,大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0%,其中农民工大约有1亿人。庞大的农村劳动力流动,成为我国市场经济建设与社会全面发展的一大特色。农村劳动力的大规模流动伴随着工业化进程和城镇化建设,给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个方面带来了巨大影响。农村劳动力流动是农村劳动力寻求经济上出路的一种行动。十七届三中全会也明确提出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是一个重要途径。

此外,农村工业发展相对迟缓也是限制农村劳动力就业的一个方面。作为农村工业主体的乡镇企业,面对剧烈的国内外竞争,正处于改革和调整时期,总体上不景气,对劳动力的吸附能力明显减弱。同时,农村工业企业布局高度分散,形不成区位优势和集聚效应,对第三产业的带动能力不强,很难为农村提供较多的就业机会。本文基于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试图为我国农村人口的流动问题寻求解决途径。

托达罗模型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相关文献综述

国外对农村劳动力的研究重点在引起农村劳动力流动的作用上,是什么原因促进农村劳动力流动的,主要研究在城乡就业的不均衡和收入的不对等上,随着数学对经济学的丰富,对这种原因的分析更深入,在模型的精确度和方向上都有了很大突破。

国内学者除了积极借鉴西方理论,对已有西方模型进行修正外,更重要的是中国学者更关注农村劳动力流动分析的细化,在其原因及受教育程度、组织,影响和政策上,更注重研究的实践意义,这些研究为我国农村现代化进程提供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为政府制定政策和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巨大的智力支持和依据。主要包括:以向乡镇企业流出的农村劳动力为对象的研究,农村劳动力的流出和跨区域流动的因素分析研究,从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动力分析,从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和受教育程度分析,从农村劳动力的流向和组织性分析等。

国内对托达罗模型的研究并没有突破托达罗框架,主要是托达罗模型的政策含义在中国的适用。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托达罗模型政策的追随

我国当前存在着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城市就业形势又相当严峻,要全面解决中国的就业问题,可以借鉴托达罗人口迁移理论,实现城乡综合就业(蒋智华,2000;黄宁,2003;唐珏岚,2005),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不宜走城市化道路,应走“农村就地转移的道路”。实现农村劳动力向小城镇的转移,是我国人口城市化的重要途径(王晓云,2007)。张海涛、杨为燕(2007)应用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通过对我国农村劳动力就业状况分析,认为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农村发展的最佳路径选择。

(二)对托达罗模型政策的修正

国内有一批学者反对对托达罗模式的照抄,认为托达罗模型不符合二元结构转换的实践,特别是不符合中国这样一个大国的情况(周天勇,2001),托达罗模型的政策实践给经济发展带来乡村人口增长过快、生态环境恶化、发展成本太高、比较劣势无法转化为比较优势等后果。同时会导致农业发展低水平均衡、经济增长低效率和经济结构低级化等消极后果(王学真、郭剑雄,2002)。马颖、朱艳红(2007)通过计量检验得出结论,推进中西部城镇化战略以扩充中西部城镇吸纳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容量,是目前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一种可以考虑的选择。

(三)从人力资本角度分析托达罗模型的政策含义

教育在解决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中的作用不容忽视(伍向文、沈薇,2004),托达罗模型对解决发展中国家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有一些与我国的实际不适应。应根据我国的国情选择城乡统筹发展、共同吸纳的方式,进行户籍改革及制度创新,建立适应农民需要的培训体系及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田朝辉,2006;朱熠,2008)。

(四)对托达罗就业概率的修正

肖文韬、孙细明(2003)对托达罗人口流动行为模型进行修正,认为决定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是迁移的预期净收入,即托达罗模型的预期收入中考虑工作目的地的生活费用之后的收入。工作目的地的生活费用是决定迁移者能否找到工作和是否留下来工作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了提高在城市中找到工作的概率,他们的迁移和工作生活决策基本上是有目的、有准备的理。衣光春、徐蔚(2004)在中国二元制度的背景下,建立了一个在前提、变量及政策主张诸方面不同于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的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模型,指出在中国特殊的制度背景下影响农民作出外出务工决策的主要因素是其流入城市的净收益现值,并对决定这一现值的各变量进行了考察。

发展县域经济的路径选择―成本收益比较分析

(一)农民务农的成本收益

务农成本,令其为CA。根据古典生产函数Q=F(L, K),这里L指劳动力, K指资本, F指支配投入转变为产出的技术,即产出是在一定技术条件下由劳动、资本决定的,一定产出的成本即一定量的物质资本投入量和劳动力投入量。

对于我国农民来说,务农的成本有:第一,物质资本K。包括用于购买种子、化肥等的流动资本和用于拖拉机、收割机等劳动工具的固定资本。第二,劳动力L。用劳动时间加以计量,所以也可以认为是劳动时间的投入,包括种植、收割、采摘、作物生长期的看管及农产品销售。第三,采用新技术所花的成本。包括劳动工具的改进与更新,新品种的引进、新的种植方法的采用等所消耗的直接成本,和一些引致的技术成本,主要是产生于新技术对劳动者素质提出了新要求从而进行的技术、农业知识的培训。

务农的收益,指务工的机会成本,令其为YA,YA等于农民一年总收入Y扣除各项税费T, 即YA=Y-T。

(二)农民就近务工的成本收益

务工成本,令其为CI,包括可用货币计量的经济成本和不能用货币计量的非经济成本。

经济成本主要是农民进入城市后城市化所带来的共同利益而付出的成本,包括用于进城的路费和路途其他开支的旅途成本,为获取在城市的暂住证和就业证及其他相关证件而形成的证卡成本,由寻找工作过程中的开支而形成的房租、饮食、日用品、医疗等生活成本。

非经济成本包括离开家人、家乡产生的思乡情绪的心理成本,受到当地居民不良看法与对待,社会歧视等,各种务农时所享有的权利的丧失,如选举权、子女受教育的权利与机会等。

务工的收益,令其为YI,主要包括农村劳动力进城的就业收益,这种收益可分化为以下方面:

货币性收益,即农民在城市就业所获得工资和其他货币收入。由于一般情况下,城市的工资水平比农村要高,因而对农村劳动力有强大的进城拉动力。

技能性收益,即在城市务工的各项劳动中所获得的工作技能以及有关的各种知识,在一定意义上,这是他们进城后所获得不用自己投资的无形的人力资本。许多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力在积累了一定技能性收益后,返回家乡开办企业,成为当地经济增长的推动力。

文化性收益,指在城市中所分享到的城市文化环境及其他方面的收益。

(三)农民的成本收益分析

由托达罗模型可知,当YI*π > YA时,农民会选择外出务工。那么,如果农民工选择去较远的地方(尤其是大城市)务工,则一定满足下列的条件:

YI近-CI近>YI远-CI远(1)

YI近*π>YA(2)

在我国目前,一个家庭中的一个劳动力出外打工,可由家庭其他成员替补他的工作时间,因此,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不会带来农业生产的损失,也就是说其机会成本很低或者为零(周天勇,2002)。事实上,农村劳动力在城市不管是否找到工作,都要支付一定的生活成本,而且这一成本一般比他们在家乡的生活成本要高,有些情况甚至可能要高得多。不难得出CI近

县域经济发展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关系分析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对农民增收的影响

首先,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使得从事农业的劳动力减少,从而带来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进而使得人均农业收入增加,人均农业收入的增加是农民收入增长的一个重要方面。

其次,农村劳动力转移使得农村居民的时间资源得到更充分有效的利用,从农业部门转移出去的劳动力,到非农产业部门就业,这也使得农民收入得到了提高,非农产业收入构成了农民收入一个很重要的来源。1990-2006年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结构变化情况(见表1)。从表1不难发现,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继续推进,非农收入(尤其是工资性收入)的上升趋势将得以持续。非农收入作用的提升表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状况已经成为影响农民收入的一项决定性因素,转移的数量越多、速度越快,对农民增收的促进作用就越强。(郝枫、赵慧卿,2006)。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分析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结构效应对我国经济增长有重要作用,这种资源再配置效应对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尤其突出。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不仅有助于农业的发展,提高农民的收入,闲置的农村劳动力在非农产业的就业,也能带动县域第二、三产业的发展,从而繁荣农村经济。

(三)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程度的关系

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社会分工就越发达,而分工越细,非农部门就越有可能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非农部门就业岗位的数量决定着对农业部门剩余劳动力的需求量。因此,县域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由于其第二、三产业能提供较多的就业岗位,不仅能使当地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就地向非农业转移,还能吸纳大量外来劳动力就业。

全国各省市区县域经济与剩余劳动力数量比较(见表2)。由表2可知,县域经济的发展好坏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关系重大,即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与农村劳动力剩余程度关系密切,大体呈反向关系。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越少;相反,经济发展水平越低的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越多。发展县域经济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途径。

结论与对策

本文着重于在托达罗模型下分析我国农村人口流动的问题,意在得出是否可以用托达罗模型的政策建议缓解目前的状况。通过对我国农村劳动力就业现状和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的分析,不难发现,我国人口流动的实践和托达罗模型提出的背景极为相似,即农村劳动力大量剩余并涌入城市和城市失业现象并存。而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是最佳的路径选择。

发展县域经济,加快小城镇建设,有利于低成本、高效率地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我国目前县域基础设施建设还不够完善,因此应在完善县域基础设施的同时推进小城镇建设。

发展县域经济,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可以更多地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因此要进一步推进县域综合改革,扩大县级经济管理权限,优化县域经济发展环境。

发展县域经济,有利于发展农村第三产业,提高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就是要优化产业结构,加大对农业这一“弱势产业”的扶持力度,增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内部吸收能力;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作为发展重点,提高第二产业的就业比重;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加快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促进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优化。同时,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和农民工培训工作,提高农村人力资本质量。

参考文献:

1.蒋智华.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启示.经济问题探索,2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