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情报监测范文

时间:2023-06-04 10:03: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研情报监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科研情报监测

篇1

第一章 轻轨市场概述

第一节产品定义

第二节产品用途

第三节 轻轨市场特点分析

一、产品特征

二、价格特征

三、渠道特征

四、购买特征

第四节行业发展周期特征分析

第二章 20xx-20xx年轻轨行业环境分析

第一节中国经济发展环境分析

一、中国GDP分析

三、固定资产投资

三、城镇人员从业状况

四、恩格尔系数分析

五、20xx-20xx年中国宏观经济发展预测

第二节中国轻轨行业政策环境分析

一、产业政策分析

二、相关产业政策影响分析

第三节中国轻轨行业技术环境分析

一、中国轻轨技术发展概况

二、中国轻轨产品工艺特点或流程

三、中国轻轨行业技术发展趋势

第三章 20xx-20xx年轻轨行业国内外市场发展分析

第一节 20xx-20xx年轻轨行业国际市场分析

一、轻轨国际需求规模分析

二、轻轨国际市场增长趋势分析

第二节 20xx-20xx年轻轨行业国内市场分析

一、轻轨国内需求规模分析

二、轻轨国内市场增长趋势分析

第三节 轻轨行业未来发展预测分析

第四章 20xx-20xx年轻轨行业各地区产销率数据分析

第一节中国轻轨行业产销率调查

一、轻轨行业工业总产值

二、轻轨行业工业销售产值

三、轻轨行业产销率调查

第二节中国华北地区轻轨行业产销率调查

一、轻轨行业工业总产值

二、轻轨行业工业销售产值

三、产销率

第三节中国东北地区轻轨行业产销率调查

一、轻轨行业工业总产值

二、轻轨行业工业销售产值

三、产销率

第四节中国西北地区轻轨行业产销率调查

一、轻轨行业工业总产值

二、轻轨行业工业销售产值

三、产销率

第五节中国华东地区轻轨行业产销率调查

一、轻轨行业工业总产值

二、轻轨行业工业销售产值

三、产销率

第六节中国中南地区轻轨行业产销率调查

一、轻轨行业工业总产值

二、轻轨行业工业销售产值

三、产销率

第七节中国西南地区轻轨行业产销率调查

一、轻轨行业工业总产值

二、轻轨行业工业销售产值

三、产销率

第五章 20xx-20xx年轻轨行业进出口分析

第一节 轻轨出口状况分析

一、出口金额规模分析

二、出口数量规模分析

三、出口价格分析

第二节 轻轨进口状况

一、进口金额规模分析

二、进口数量规模分析

三、进口价格分析

第六章 20xx-20xx年中国轻轨市场竞争分析

第一节 轻轨发展现状分析

第二节 轻轨市场竞争现状分析

一、生产厂商之间的竞争

二、潜在进入者的威胁

三、替代品竞争分析

四、供应商议价能力

五、顾客议价能力

第三节 轻轨行业发展驱动因素分析

一、轻轨行业的长期增长性

二、政府轻轨政策的变动

三、轻轨全球化影响

第七章 20xx-20xx年轻轨产业渠道分析

第一节 20xx年国内轻轨产品的经销模式

第二节 轻轨行业国际化营销模式分析

第三节 20xx年国内轻轨产品生产及销售投资运作模式分析

一、国内生产企业投资运作模式

二、国内营销企业投资运作模式

三、外销与内销优势分析

第八章 轻轨主要生产厂商发展概况

第一节、重点企业

一、企业概况

二、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分析

三、企业成长性分析

四、企业经营能力分析

五、企业盈利能力及偿债能力分析

第二节、重点企业

一、企业概况

二、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分析

三、企业成长性分析

四、企业经营能力分析

五、企业盈利能力及偿债能力分析

第三节、重点企业

一、企业概况

二、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分析

三、企业成长性分析

四、企业经营能力分析

五、企业盈利能力及偿债能力分析

第四节、重点企业

一、企业概况

二、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分析

三、企业成长性分析

四、企业经营能力分析

五、企业盈利能力及偿债能力分析

第五节、重点企业

一、企业概况

二、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分析

三、企业成长性分析

四、企业经营能力分析

五、企业盈利能力及偿债能力分析

第九章 20xx-20xx年轻轨行业相关产业分析

第一节 轻轨行业产业链概述

第二节 轻轨行业上游运行分析

一、轻轨行业上游介绍

二、轻轨行业上游发展状况分析

三、轻轨行业上游对轻轨行业影响力分析

第三节 轻轨行业下游运行分析

一、轻轨行业下游介绍

二、轻轨行业下游发展状况分析

三、轻轨行业下游对轻轨行业影响力分析

第十章 20xx-20xx年中国轻轨行业发展前景预测分析

第一节 20xx-20xx年中国轻轨产品发展趋势预测分析

一、轻轨制造行业预测分析

二、轻轨技术方向分析

三、轻轨竞争格局预测分析

第二节 20xx-20xx年中国轻轨行业市场发展前景预测分析

一、轻轨供给预测分析

二、轻轨需求预测分析

三、轻轨市场进出口预测分析

第三节 20xx-20xx年中国轻轨行业市场盈利能力预测分析

第十一章 20xx-20xx年中国轻轨产业投资机会与风险研究

第一节20xx-20xx年中国轻轨产业投资机会分析

一、地区投资机会研究

二、行业投资机会研究

三、资源开发投资机会研究

第二节20xx-20xx年中国轻轨产业投资风险分析

一、政策风险分析

二、市场风险分析

三、技术风险分析

四、财务风险分析

篇2

国家层面一直非常关注中小企业信息化问题,从2006年起,国家发改委、信息产业部、国家信息办就联合启动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程和百万中小企业上网培训计划,助力信息化和电子商务建设,该工程补列为“十一五”期间推动中小企业成长的重要内容。近几年工信部持续推出政策组合拳,不断推进中小企业的信息化进程,在解决中小企业获得科技创新、市场、融资等情报信息及帮助中小企业低成本、低风险地运用信息技术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中小企业科技情报信息服务现状与需求

一方面由于部分中小企业对科技情报信息的重视度还不够,另一方面由于自身经济条件及人员能力的限制,大部分中小企业内部没有设立专门的科技信息部门及单独的经费,中小企业获得的科技信息常常落后于市场,从而增加了自主研发、科技创新的难度,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就要充分利用科技情报信息,同时企业科技信息服务工作也是整个国家科技信息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技术创新周期缩短。市场瞬息万变。作为科技创新主体的中小企业对信息的需求将会愈来愈强烈。

目前。中小企业对科技情报信息的需求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

(一)竞争环境情报需求

竞争环境情报需求主要包括以下三种:一是国际环境情报,即国际政局变化,以及贸易对象国的经济增长、收入分配、消费偏好、市场前景、金融汇率走势、关税及贸易体制变更等;二是国内环境情报,即政策法规、市场需求、国民收入及分配、物价指数、利息变动以及产品客户、供应商、中介商等;三是科技动态情报,即基础研究、技术开发、成果专利、标准和人才等各方面信息,企业有效地了解和掌握竞争环境情报,就能大大减少环境变化带来的不确定性,准确地判断未来竞争环境的变化,保证决策的正确性。

(二)竞争对手情报需求

中小企业需要知道竞争对手在产品设计、技术标准、生产工艺、研究开发、扩展计划、产品价格、促销策略、知识产权、网络建设和使用等各方面的情报需求,这些信息对于企业的发展战略来说至关重要。

(三)战略实施情报需求

战略实施情报是指在把握竞争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基础上,做出长期的、主动的、全局性的战略行动后所反映出来的情报信息。这类信息关系到企业在竞争中的策略和行动,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动态性和博弈性,通常包括竞争对手的战略意图、行动计划、实施步骤、反馈机制等,以及实施竞争行为后竞争环境变化、其他竞争者反应和竞争态势的格局重组等方面的内容。

此外,企业内不同层次人员对信息需求的侧重点也不一样,决策者需要的是综合性信息,比如政策法规信息、专利文献、新产品信息和市场需求趋势等。以便制订企业生产规划,使决策和管理更加科学合理;科研人员、生产人员则最需要研发、新产品、技术成果专利、标准等各方面的信息,以保证企业的生产科研活动处于最佳状态:市场营销售人员需要的是产品或技术的市场信息、项目和产品进出口信息等,以确保产品畅销,企业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二、中小企业科技情报信息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现如今,国内面向中小企业的科技情报信息服务普遍存在着以下问题。

(一)服务功能链不完整,产业化程度不高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科技信息服务行业的产业化程度不高。由于基础建设没有得到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资源配置不够合理,目前仍以文献的收集、分析为主,虽然在方向上有所延伸,但缺乏有深度的产品。另外,由于没有成熟的产业体系和模式,机构之间各自为政。重复建设,不能有效整合信息资源,尚未形成低成本、高效率的整体科技中介服务链。

(二)服务机构竞争地位被动,公共信息零散

当前各地的科技信息服务市场单一,大部分服务机构仍是坐等企业上门,现有的科技信息产品远远不能满足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需要,在与国外机构的竞争中经常处于被动地位。此外,缺少具有实用价值、能反映地方产业特色的科技信息资源,行业之间、地区之间的公共信息资源往往处于分散状态,不能有效共享。

(三)从业人员服务水平亟待提高

科技信息服务要求对情报进行持续监测、跟踪、并深度分析,但目前科技信息服务从业人员的素质良莠不齐,许多从业人员的专业背景单一,没有经历长期、循环的培训,还有对市场的把握能力不足,难以开展深层次的定向咨询服务,因而导致了科技信息服务与企业日益增长的个性化需求之间脱节的局面。

三、解决中小企业科技情报信息服务存在问题的对策

随着社会、经济的转型,科技信息服务业的重要性会进一步提升,内涵也将更加丰富,伴随互联网络的迅猛发展,科技信息服务产业孕育了大量的机会,该行业即将迎来持续发展的繁荣期。为此,针对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以下思路对策。

(一)中小企业

中小企业对科技情报信息工作的重要性应该更加重视,只有充分了解市场,了解竞争对手,才能不断自主创新,生产出拳头产品,使自己充满生机。因此,不但要加强企业内部科技信息建设,培养专业人员,还要更多地借力社会科技信息服务机构,购买相关产品及服务,及时把握行业最新动态和市场趋势。

(二)地方政府

政府应加大科技资源基础投入。建设由地方政府引导、中小企业和科技信息服务机构参与的公共信息平台、科技成果信息库、区域内专利信息库、企业技术需求信息库等。实现本地区内信息资源共享:协调与国内其他地区的信息交流沟通,帮助企业了解最新行业动态,避免与市场脱节的供求。同时,大力培养本地科技信息服务龙头企业,鼓励其作大作强,与国际知名咨询机构接轨。提供有深度和广度的战略咨询等。

(三)科技信息服务机构

作为提供服务的主体,科技信息服务机构是整个链条上最为关键的一环,应该在服务机制、对策、网络和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不断为企业提供具有前瞻性、科学性和实用性的科技情报信息,所以不仅要从意识上改变,力求使自己适应市场,还要不断提高人员的业务水平。

1.强化主动服务意识、适应开放竞争的环境

由于用户需求有多样性、时效性、个性化等特点,服务机构应积极走访基层,开展广泛调研,随时跟进中小企业的要求变化。实时调整服务内容,开展个性化服务。例如。可以进行科技查新、知识产权查询、重点科技动态跟踪、信息分析与预测、行业决策情报等,并提供项目申报指导、项目查新、项目评估论证、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编撰申报材料等多种形式的产品,全方位地服务于中小企业,使科技信息工作在区域科技创新支撑体系中得到有效配置和共享,改变原来科技信息机构被动服务的局面。

2.强化与相关单位的协同工作机制

第一,加强与行业协会的协同交流。行业协会在整合行业资源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自诞生之日起,行业协会就与本行业内的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具备了较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科技信息服务机构应联合行业协会的组织优势,将分散在不同单位的本行业科技信息资源有效整合,形成系统、完整的行业科技信息资源体系,并建立行业内科技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机制。

第二。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互通合作。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与高校和科研院所产、学、研结合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但是现阶段企业和高校之间的渠道还不够畅通,科技信息服务机构可以抓住这个机会,寻找切入点,帮助两者建立有效的信息交流,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

第三,与其他地区建立情报网。与外地科技信息服务机构加强联系,建立跨地区信息共享服务网络,互通工作信息和动态,提供层次更多。范围更广的科技情报信息。

3.丰富服务内容,为中小企业提供特色资源和特色服务

要强化科技信息特色产品和服务,形成新的生长点。如可以为中小企业提供科技项目和科技计划的辅助管理、科技出版、信息资源整合和网络开发与服务等;开展教育和培训业务,争取成为当地的科技教育和培训的中坚力量:加快知识更新和技术更新,与国际上先进的研究方法和手段接轨,开发建设智能化情报收集、加工与分析研究平台:持续动态监测世界科学及技术前沿、世界一流研发企业、世界著名科学家监测及国际科技合作的最新情况,推出具有前瞻性的行业战略报告。

篇3

国内移动预订市场情报分析研究

平台经济的特点、现状及经验分析

大数据时代的战略管理研究

成飞公司竞争情报系统管理建设

微博分析工具的比较与评价研究

以自己的眼睛来发现技术和产业趋势

情报研究的有效性问题浅析

专利申请流程中的专利查新检索与专利情报分析

金融攻击:一种全新的隐型战争方式

基于广告信息的竞争对手分析研究

GE多元化发展中的关键举措分析

一家大型研发机构的竞争情报系统建设

民用飞机客户服务竞争情报工作初探

TRIZ理论在企业竞争情报中的应用探讨

关于企业竞争情报实践的另类思考

上市公司年报用于产业竞争情报分析

国际视野下青岛科技创新评价研究

共享经济开始改变世界

大数据思维与企业竞争情报变革

从竞争情报人员的年龄结构谈起

国内技术预见研究卓越机构及研究热点可视化描绘

企业“全员”情报体系运作与反思

共享经济开始改变世界

大数据思维与企业竞争情报变革

基于商业模式创新的新兴产业发展动态

国内技术预见研究卓越机构及研究热点可视化描绘

企业“全员”情报体系运作与反思

对我国实施竞争情报应用示范工程的回顾及反思

基于专利地图的全球甲壳质竞争态势分析

深度解读日本竞争情报的现状和特点

成熟期企业竞争情报机构业务重构方法研究

项目管理在竞争情报研究中的应用探讨

中国汽车行业竞争情报系统的模型构建与实证研究

中小企业竞争情报系统构建设想

情报工作如何面对众多“利好政策”

竞争情报信息源及其搜集策略研究

中小学课外辅导机构的竞争战略分析

大数据对竞争情报研究的影响分析

产业竞争情报的动态跟踪与监测研究

探析中小企业竞争情报系统能力的提升

SCIP2013年欧洲年会参访纪要及感受启示

大数据及其对科技情报工作影响的探讨

区域性企业竞争情报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探讨

基于熵权分析的珠三角知识竞争力状况研究

论台湾IT产业技术竞争情报的发展及其运行机制

基于关键词共现和词频统计的学科研究热点及趋势

论国家竞争情报在我国对外开放战略实施中的应用

篇4

1我国农业气象服务内容

1.1提供灾害性天气预报为农业部门及广大农民提供旱、涝、低温、霜冻等灾害性天气的长、中、短期预报,提示农民在气象灾害到来之前做好防灾准备。

1.2提供防灾、减灾的农业气象决策依据根据所研究的成果,提供抗旱、抗低温、防霜等技术和措施,提供灾情信息。

1.3农业气象监测利用卫星遥感和地面农业气象网数据,提供作物长势、灾情、土壤水分、天气气候条件等农业气象监测和预测信息,并分析气象条件利弊,提出趋利避害的农业生产管理建议。

1.4提供作物生长及农业气象产量预报提供播种、施肥、发育期、收获期预报。根据作物长势、面积及气象条件,进行农作物产量预报,定期向国家及省市提供预报结果,从而为农业经济发展服务。

1.5农业气候资源分析及区划每隔几年对全国各地农业气候资源进行系统分析,并进行分区,服务于全国农业结构调整和区域化农业生产发展。

1.6人工影响天气每年春季进行人工增雨飞行作业及人工防雹作业,防御灾害性天气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在全国防灾、减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7森林防火服务开展森林、草原火险气象预报,用气象卫星监测森林、草原火情。

1.8为生态建设服务生态环境变化与天气气候条件有直接关系,气象部门可提供对生态变化的监测结果,并提供与生态有关的气候环境变化资料及气候论证,为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基础依据。

2农业气象服务存在的问题

2.1服务与国民经济发展需要不适应随着农业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及市场经济的发展,目前提供的常规农业气象服务,特别是单一的农业气象情报服务,已不适应市场经济和农业生产多样化的需要。应及时调整目前农业气象观测的监测内容,根据当地种植的特色和需求,扩大农气观测项日,丰富情报服务内容,扩大服务领域,提高服务时效,并逐步开展精品经济作物的农业气象服务。

2.2仪器陈旧,人员知识老化仪器设备陈旧,现代化程度低,观测手段和方法简单,资料处理靠手工,技术更新太慢,人员知识老化,基础设施差,专业技术人员严重不足并且流失严重,农气服务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3拓展服务领域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农业气象和遥感业务服务领域拓展的空间广阔,但现阶段还存在不少问题:总体方案和实施方案尚不匹配,低水平重复较多,离形成业务服务能力还有较大差距,真正意义上的拓展和创新较少;对于综合性项目,缺乏统一的部署和安排,步子太慢,如调整农业气象观测内容,建立生态环境监测站等;农业气象业务服务的信息化(如农气报表)工作滞后,急需建立新一代农业气象服务现代化系统。

3发展对策与思考

3.1发展农业气候资源开发利用新技术建立一批农业气候资源、森林与湿地气候资源、草原气候资源等开发示范基地。加强特色农业、精准农业、设施农业的气象科研与应用服务能力,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及时、可靠的决策依据,为农民致富增收提供示范服务。以区域农业气候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为主线,研究区域农业自然资源的生产潜力及优化布局,进行农业自然资源的分区、分类及评估;为区域生态农业产业结构布局调整、农民致富增收提供气象保障服务。

3.2拓宽为农服务领域,改进服务方式在做好为大田农业服务的同时,要加强设施农业、特色农业和高附加值的“名、优、特、新”农产品的服务措施。同时,为保证气象信息的时效性和覆盖面,更广泛直接地发挥气象信息在农业生产和防灾减灾关键时期的重要作用,在为政府提供决策气象信息服务的同时,开展针对县(市)乡镇等基层服务对象的精细气象信息产品的开发和研究。要发挥现代通信技术快速便利的优势。

篇5

[关键词]院所协同 学科化服务 信息服务模式

[分类号]G251.5

1 引言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主要由国家科学图书馆(以下简称“国科图”)和研究所图书馆组成,作为中国科学院的文献情报支撑系统,其主要任务是为中国科学院的110多个研究所提供文献情报保障和服务,其主要服务模式有两种:国科图学科化服务模式、研究所图书馆服务模式。面对研究所用户群层次较多、数量较大,用户群体分散,用户群信息需求较为复杂的特点,现有的服务模式存在不少问题,需要进行改革创新,构建新信息环境下的基于学科的所级文献信息服务模式,才能更好地服务知识创新。

2 研究所文献信息服务支撑模式现状分析

2.1 研究所文献信息服务支撑模式现状

随着数字化、网络化的快速发展,科研人员的信息需求和信息行为发生了巨大变化。他们需要专业化的文献信息资源服务,个性化、学科化的知识服务,学科化、智能化的平台服务以及“授之以渔”的信息素养培训服务。现阶段,服务于研究所科研人员的主要有两种服务模式:学科化信息服务支撑模式和研究所图书馆信息服务支撑模式。

2.1.1 学科化信息服务支撑模式 国科图的学科化服务是一种新的服务模式和新的服务机制,它以用户为中心,以学科馆员服务为基本模式,背靠国家文献平台,依托院公共平台,面向科技创新基地、研究所、研究室、课题组和个人,建立基于研究所的、院所协同的、面向一线的服务机制,以个性化、学科化、知识化服务为手段,以提升用户信息获取与利用能力为目标,为科学研究的自主创新提供有力的信息保障。在资源保障方面,采取了全院开通+集团订购+单点开放+第三方渠道获取等方式保障多层次的文献需求,并注意加强薄弱所,扶植新建所、西部所、转制所的资源建设。在服务方面,采取学科化服务方式,建立学科馆员制度,组建专业的学科馆员服务队伍,提出责任到所、服务到所、创新到所、考核到所的目标。具体内容包括:“常下所、长下所”,用户需求分析,用户培训、信息咨询,学科情报服务,指导建设所级集成平台,培训所级文献情报人员等。

学科化信息服务模式体现了用户至上、服务第一的原则。与传统的图书馆服务相比,在服务模式上更加强调用户为中心优化资源、学科知识服务、战略情报服务等;在业务布局上更加强调合作,全馆面向全院统筹规划布局;在运行机制上调整为需求驱动、刚性耦合、效果考核、资源绑定。三年来,学科化服务取得了显著成效,研究所服务统计表明:2006~2008年学科馆员下所服务3084次、培训33059人;网络咨询24881次;VIP服务864人①。但仍不能满足科研人员知识化服务需求。通过对2009年1月学科化协调小组向39名学科馆员进行的问卷调查分析显示,研究所科研人员在专业文献和知识服务两个方面需求强烈②,在专业文献方面:①全文数据库的保障需求;②灰色文献的保障需求;③会议论文的资源保障需求;④产业化的信息需求;⑤对标准信息的需求;⑥对于专利信息,不仅局限于文献信息的获取,而更侧重于专利信息的分析与产业化(市场)预测研究信息。在知识服务方面:①深层次学科化服务需求;②学科动态监测及异常预警需求;③学科情报研究服务需求;④嵌入用户科研过程的知识服务需求;⑤研究所战略情报研究需求。

2.1.2 研究所图书馆信息服务支撑模式研究所图书馆(以下简称“所图”)是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服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所图的藏书偏重本单位的专业技术研究领域,面较窄,购书经费非常有限。所图具有专业资源特色明显、接近科研、了解用户、沟通方便等明显优势。因此,所图信息服务能力的提升将推动文献情报工作的创新和深化,能直接作用于用户的核心工作,支撑用户的学习与科研。目前,所图信息服务的内容主要包括资源订购、文献服务、咨询服务、论文引证、简单情报服务等,并呈现出以下的特点:①服务主体以资源建设为主;②服务手段以文献服务为主;③服务对象以母体研究所为主;④服务内容上参差不齐;⑤院所协同上,业务上有配合,但并未有机集成。

所图一般馆舍较小、馆藏较少、工作人员少,人力、财力等条件有限。从所图本身条件和服务出发,其信息服务工作普遍存在以下问题:①信息资源建设与科研人员对文献信息的需求增长不协调;②落后的服务方式与当今发达的科学技术不协调;③信息服务水平与国科图发展水平不协调。

2.2 现有研究所文献信息服务模式的不足分析

2.2.1 服务主体协同不够,影响对用户信息需求的征求和响应 首先,由于国科图与所图之间的服务责任交叉重叠,并对用户需求与反馈信息的路径缺少规范,用户信息需求送达的方向不明确,有时送达学科馆员处,有时送达所图馆员处,影响服务响应。其次,院所服务有合作,但并未有机集成,服务有时脱节。有些所图馆员与学科馆员配合较密切,也有些所图馆员积极性不高,甚至对学科馆员有抵触情绪,造成一些应该开展的服务项目还没有很好地开展起来,研究所基础文献服务还不完善。再次,对于一些分工交叉区域的问题、临时出现的新问题或职责范围难以明确划分的问题,所图馆员与学科馆员间往往衔接不通畅,影响服务效果。

2.2.2 信息服务流程不完善

国科图与所图的服务对象和服务项目相同或相近,但联系不够紧密,协调也有困难,阻碍了信息的有效流通。一个最终满足用户需求的文献信息流有时被置于国科图、所图无严格控制的分散状态。如果当中一个环节出现中断,则整个服务流程也将中断。研究所图书馆在资源建设、人才建设等方面都与国科图有一定的差距,因此服务能力相对较低,一般开展的是文献提供,参考咨询等服务,较少开展学科化服务;所图之间服务能力不均衡,与国科图协同度也有差异。服务能力相对较弱,与国科图配合度差的研究所科研人员获得的服务质量相对较差。

2.2.3 服务范围与效果受局限

面向研究所的两种服务模式由于服务职能的分割,信息的分散,使其不能优势互补、发挥整体的服务优势。学科馆员责任到所、服务到所、考核到所,但势单力薄,虽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开展普遍服务仍不能普及,深层次的学科化服务和学科情报服务较少。随着服务的开展,越来越多的科研人员需要学科化服务,但由于学科馆员对学科情报需求领域的了解深度不够,无法快速和准确对搜集到的文献做出判断和取舍,影响服务效果;另外,研究所的学科情报需求较为广泛,但做一个课题或项目耗时较长,学科馆员也不敢挖掘需求或接手太多的此类

任务。

3 构建基于学科的所级文献信息服务模式

3.1 基于学科的所级文献信息服务的目标

基于学科的所级文献信息服务就是使信息服务从基于图书馆端系统过渡到基于用户端系统,从作为第三方系统过渡到成为具体科研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从基于传统的文献信息服务过渡到基于学科的、专业的、个性化的、院所协同的信息保障和情报服务,保证信息服务的出发点与考核目标能够被定位在科学研究上。通过建立科技信息人员与科研人员之间的紧密合作伙伴关系,促使信息服务对科学研究负责而不单单对信息服务机构负责,从而扩大图书馆在科研活动中的影响力。通过它可以建立基于研究所的、院所协同的、丽向一线的服务机制,为科学研究的自主创新提供有力的信息保障。基于学科的所级文献信息服务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就是建立基于学科的院所协同的所级文献信息服务模式。

3.2 基于学科的院所协同的所级文献信息服务模式的特点

院所协同是指国科图与所图刚性耦合、彼此整体依赖、扬长避短、优势互补、高度配合开展学科化知识服务。基于学科的院所协同的所级文献信息服务模式呈现出以下的特点:①学科性、专业性。学科性是研究所最显著的特色,基于学科的所级文献信息服务模式要求学科背景和文献信息服务能力兼具的学科馆员为研究所科研人员提供专业性的学科知识服务。同时,研究所信息资源建设也要体现学科性和专业性。②个性化。满足用户个体需求的服务方式,可以帮助用户以最小的努力获得最好的服务。图书馆个性化服务以用户的个性化信息需求为起点,基于用户的信息行为、习惯、偏好和特点,为用户提供满足其个性化需求的信息服务。③协同性。“协同”反应了事物之间、系统或要素之间的配合性和整体依赖性以及由此引发的合作。协同性要求国科图与研究所及所图、学科馆员与所图馆员紧密配合,协同工作,满足科研人员日益扩大的信息需求。

3.3 基于学科的所级文献信息服务模式的组织形式

院所协同的信息服务模式主要有三种组织形式:资源层面的资源整合形式,技术层面的系统集成形式以及机构组织层面的机构合作形式。在实际操作中,研究所信息集成服务往往不局限于某一种形式,而是采取以用户为中心,多种形式交叉的策略。

3.3.1 资源整合形式 资源整合是以用户需求和学科需要为中心组织资源。所谓信息资源整合是以“系统”的理念,强化对信息资源的全面管理。即取代过去单纯以信息技术对信息管理的理念,主张对信息资源要综合运用技术、经济、人文的手段进行统筹规划,全面管理。其管理特征是自上而下、集中式、可控性、个性化和实时性管理。院所协同的信息资源整合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能仅限于技术或物理层面的整合,应当用信息资源管理的思想指导整合的全过程。要包括对院所信息资源整体架构体系的整合,对信息资源管理组织体系的整合,对信息管理技术的整合,对信息资源管理环境的整合以及对信息服务内容和方式的整合,实现信息资源的合理配置及有效利用。

3.3.2 系统集成形式 系统集成的最终目的是支撑协同服务,而协同服务技术支撑模式主要以互联网为基础:协同技术是在网络技术发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强调基于互联网跨区域、跨组织、跨部门的协作。以流程协同为主:流程管理主要是规范工作流程,促进业务发展。以人为本:协同技术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该思想体现在协同技术应用系统的功能排列、流程组织、操作方式等各个方面。体现在协同技术以人为中心来定义流程,流程管理中,“人”作为流程中的一类资源被关联,并且赋予相应的操作权限。

3.3.3 机构合作形式 机构合作方式的协同服务主要有两种模式:①线型系统服务模式,又分为水平协同模式和垂直协同模式。水平协同模式主要是指信息机构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发展方向与其他信息服务机构合作的协同模式。它是在一个平面上进行协调合作,涉及到的内容是综合性的,一般以各自的优势或需要加强的项目同其他信息服务机构合作,提高服务水平。而垂直服务模式主要是信息机构为了满足某一特定领域人群、特定需要而进行的协同合作。这种协同是在同一系统或同一服务链条上进行的纵向协同合作。利用这种方式进行资源共享,其内容集中且比较深入,并专注于某一领域,能长久地进行专业信息资源建设。②网络协同服务模式,主要是面向大众的或面向诸多用户群体的信息资源服务机构的常用模式。网络协同服务模式引入了项目管理的思想,采用项目协同服务模式。项目管理的思想主要是指集成信息服务机构,在业务单元、服务单元和管理单元的配合和分布上进行调整,打破原先界限分明的部门与岗位界限,将信息服务业务作为项目进行管理,传统的管理部门演变成内部服务中心,原有的业务体系进化为项目体系,形成矩阵式的内部组织结构。其战略目标是使各信息机构明确各自的优势与不足,吸取合作伙伴的先进经验,共同增强服务能力,提供专业、有效、丰富的服务。为避免机构间的重复建设和盲目竞争,信息服务机构必须形成和优化合作机制,加强沟通,统一标准,细化分工,切实合作。因此,项目协同服务模式是以项目为中心组织资源、提供服务。这种方式对传统服务形式和组织结构不作大的调整,仅在垂直管理机构中增加数条水平管理链和服务链,彼此纵横交叉,形似矩阵,也称矩阵协同服务。这一模式,需要从各部门抽调不同的专业人员,根据实际需要和能力组成多个横向临时性组织来完成不同的项目任务,方式灵活,组织柔性增强。它突出了用户的主体地位,将用户纳入信息资源整合和利用系统,项目组可以全程跟踪用户需求,对用户的深层次信息需求进行多角度、多层次挖掘。

3.4 基于学科的所级文献信息服务模式框架及构建路径

目前所级文献信息服务模式构建的主要目标就是构建基于学科的院所协同一体化的所级文献信息服务模式,具体是指把国科图层面的普遍服务、知识环境构建、知识服务、所级文献保障体系规划推进到院所一体化层面,如图1所示:

其构建路径主要包括以下4个方面:①规划引领。规划是指对未来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问题的思考,考量和设计未来整套行动方案。基于学科的所级文献信息服务从上到下共分为三个层面的规划:中国科学院学科化服务规划、国科图学科化服务规划以及所图学科化服务规划。具体规划内容包括学科化服务目标、战略地位、重点任务、政策规范以及协同机制等。②规范要求。规范是指确立的群体行为标准。可以由组织正式规定,也可以是非正式形成。国科图基于学科的所级文献信息服务规范主要是指基础服务基准和知识服务指南等。具体是指制订院所业务一体化建设指南和院所文献情报工作人员守则;明确基础服务和知识服务的相对统一的工作任务、服务规范、服务程序;规范人员所必备的基本素质和条件。③技术支撑。随着信息传输和处理技术的进步,信息服务越来越依赖于新技术的应用。构建基于学科的所级文献信息服务模式需要利用技术提升服务,如建立统一的自动化管理系统、研究所信息平台、研究所学科领域知识环境系统、所级学科情报服务系统、研究所机构知识库等系统,并有机嵌入用户工作流,形成国科图知识环境构建技术系统和学科化服务技术系统。④管理保障。有效的管理是基于学科的所级文献信息服务能够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主要是指各种机制的制定及有效运行。这些机制包括规划与资源配置机制,服务协同运行机制,人才持续发展机制,服务质量评价机制等。具体是指争取新增资源,以增量带动存量;服务协同推动所级服务转型与提升;建立完善、系统的员工发展和培训机制;用户评价推动院所协同、提升服务质量。

篇6

[关键词]情报学情报工作转化

[分类号]G350

现在,我们应站在历史的新起点上,以新的高度和视角审视情报学和情报工作的发展趋势,在理论与实践中寻求平衡,在各种观点的碰撞中抓住真正有价值的、有生命力的东西,结合我国国情,把握好学科方向和情报工作的定位。

随着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互联网的发展趋势是更大、更快、更安全、更及时、更方便、更有效、更可管理。据联合国互联网管理论坛(IGF)2007年11月的统计数据表明,最近10年来,全球上网人数增长迅速,网民从1997年的7000万人增加到2007年的12亿人,全世界互联网的用户数于2010年将达到22亿。2001年以来,我国互联网每年以2000万人的速度迅猛增长,到2008年6月为止已经达到2.53亿人,跃居世界第1位。互联网极大地拓展了信息空间,对于以信息为基础的情报学和情报工作来说,既要面对实体空间,更要面对虚拟空间,一些新的理论,新的实践和新的服务不断涌现,从而导致一个快速变革的情报学学科和情报工作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在理论方面,最为突出的是情报学的10大基本原理:相关性原理、离散分布原理、有序性原理、转化原理、小世界原理、对数透视原理、重组原理、隐藏原理、可视化原理、最小努力原理;其次是出现了定量学科:文献计量学、信息计量学、科学计量学、网络计量学(Webometrics)、赛博计量学(Cybermetrics),图1表明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此外,还有大量的论文在情报学前沿领域探讨,例如,情报检索,包括智能检索、基于内容的检索、自然语言检索、跨语言检索;情报分析研究,包括战略情报分析、竞争情报分析、专利分析、学科分析、知识演化分析、技术前瞻、跟踪监测研究、比较评价研究、预测预警研究等;计量分析,包括引文分析、共词分析、主题结构分析、专利计量分析、h指数计量分析、网络信息计量分析、赛博科学计量分析(Cyberscientometric analysis)等等;信息资源管理与知识管理,包括元数据、本体、语义、信息萃取、聚类、Web数据挖掘、智能搜索引擎、信息资源整合、开放存取、文本挖掘、知识组织、知识导航、知识审计、知识发现、知识传播、知识地图等等;网络用户行为研究,包括搜索信息用户行为研究、认知模型、HCI理论研究等等;情报学理论,包括信息构建和知识构建的理论、元理论、社会网络理论、信息哲学、信息生态学、社会信息学、信息化理论、泛在信息环境、数字鸿沟、震慑论等等;信息政策与信息法规,包括信息公平政策、开放获取政策、信息安全政策、知识产权保护、隐私权、信息伦理等等;数字图书馆,包括数字化文献资源整合、数字资源保存、数字图书馆与社会互作用等;信息经济与知识经济,包括信息资源的价值评估、信息产品与信息服务的定价与营销、智慧资本、智力资产管理、内容产业、知识服务业等等。然而,最难能可贵的是,情报工作者将理论转化为方法,并进一步将方法转化为工具,为本学科和其它学科的发展以及情报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推动。

理论是从实践中来,反过来指导实践,无论国外,还是国内,从事理论研究的人员都十分重视将理论转化为方法,进而产生工具手段。例如汤姆逊科学情报研究所(Thomson ISI)是国际上知名的科技情报服务机构。该机构的情报研究人员将文献计量学和科学计量学结合统计数学和软件设计技术,引入到情报服务中,不仅为全世界提供科学引文数据库(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艺术与人文引文索引(AHCI),而且还开发了一系列系统――ISI Web of Science,ISI 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ISI Web of Knowledge,具有SFX上下文敏感性链接(SFX Context-Sensitive Linking)等功能的知识发现和管理检索引擎,凭其独特的检索机制和强大的交互检索功能,将来源于学术期刊、发明专利、会议录、化学反应、研究资金、网站资源以及其它各种高质量信息资源整合在一个系统内,提供自然科学、工程技术、艺术与人文等多个领域中高质量的学术情报,兼具知识的检索、提取、管理、分析和评价等多项功能,有助于确定关键的科学发现,评估研究绩效,掌握科学发展趋势和动向,了解各个研究领域中最具影响力的国家、科研机构、科学家、论文和期刊。英国德温特公司(DERWENT)是全球权威的专利文献情报机构。它推出的DII(DERWENT INNOVATIONS INDEX)数据库,是将世界专利索引(WPI)和专利引文索引(PCT)的内容有机整合在一起,在情报研究人员努力下,发明了独创的分类编码和手工代码,能将不同国家授予同一项技术发明的不同的专利号合并在一个记录页中,聚成同族专利,从而对某一具体专利的全球专利授权情况一目了然,同时能进行快速检索、格式检索、专家检索、被引专利检索,协助各国科技人员检索和利用专利情报。各国也都在开发专利情报分析软件,如DERWENT DATA ANALYZER;韩国的INAS(有中国专家参与开发);美国的TDA和AUREKA;中国的汉之光华专利情报分析系统等等。在情报分析领域,各种各样的智能化分析方法和工具不胜枚举,数据挖掘方法和工具,知识发现方法和工具,知识结构演化的跟踪、监测和挖掘等方法和工具,情报预警方法和工具,经济和科技预测方法和工具等等。实际上,情报学和情报工作最大的魅力就在于以事实和数据为基础,利用本学科的原理、方法和工具达到预见性。

篇7

气象部门是个面向社会和公众的服务部门,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业生产结构不断调整、农业新技术的推进以及中国气象局发展战略的研究成果在气象事业发展中的应用。目前,我国现代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已经形成并得到长足发展,农业气象以国家、省、地、县四级气象基本机构开展,已成为气象事业基本业务。服务对象是各级常政领导机关和广大农民群众。通过灾害性天气预报服务、人工增雨等服务、农业防灾减灾服务、农业气象情报和预报服务,每年创造重大经济和社会、生态效益。农业、农村、农民对气象服务需求发生了很大变化。我们现行的农业气象工作的方法、途径也应与日俱增,随着新形势的发展要求得到提升,农业气象工作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二、农业气象服务存在的问题

1.基础业务有待提高。预报准确率、预报时效、精细化程度和预警能力及应急相应能力直接关系着农业气象的水平,随着农业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及市场经济的发展,目前提供的常规农业气象服务,特别是单一的农业气象情报服务,已不适应市场经济和农业生产多样化的需要。对各种突发性、灾害性天气、气候的预报及评估能力的提高是农业发展的基本需求,因此,提高农业基础业务是做好农业气象服务的根本。

2.仪器陈旧、监测和试验研究十分薄弱。我国目前的农业气象工作中,掌握大量的长期气候资料已不成问题,但同步的农业生态环境观测资料却十分缺乏,部分地区仪器设备陈旧,现代化程度低,再加上现阶段,我国农业气象研究应当以大量田间、野外观测数据为科学支撑。而大量的监测指标和观测仪器与模型不能配套,观测手段和方法简单,部分地区的气象资料仍靠手工处理,技术更新速度与基础设施完善速度相对的差别性,以及专业技术人员严重不足并且流失严重,农气服务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加强农业气象监测和试验研究,积累基础科学数据十分重要。

3.多学科交叉创新研究明显不足。农业气象只是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单一影响因子,对于综合性项目,在业务服务领域拓展明显不足,总体方案和实施方案尚不匹配,低水平重复较多,离形成业务服务能力还有较大差距,真正意义上的拓展和创新较少;一些农业气象问题既是自然因素,又与社会、经济因素有关。因此,农业气象必须进行科学创新,突破现有的学科局限,在农业气象学科与综合项目方面走出各学科交叉相融的道路。

三、我国农业气象服务发展思路与趋势

1.做好农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动态预报。加大农作物发育期预报方法与技术的研究,完善综合观测体系,分阶段建立当地主要农作物发育期气象业务预报的记录系统,在作物生长发育关键期做好重大农业气象灾害的预防,确保为农作物高产稳产提供更有效的相关保障措施。在动态预报方面,需大力发展长期有效的相关动态预报技术的应用与推广,积极拓展普及农作物以外的其他农产品产量预报技术,努力发展机理性强的作物产量预报模型,作为指导农业生产和安全预警提供科学信息。

2.发展农业气候资源开发利用新技术。建立农业多种气候资源相结合的开发示范基地,以区域农业气候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为主线,研究区域农业自然资源的生产潜力及优化布局,进行农业自然资源的分区、分类及评估;根据农作物的特色和当地的需求,扩大农气观测品种,丰富情报服务内容,扩大服务领域,提高服务时效,并加强其特色农业与精准农业、设施农业的气象科研与应用服务能力的结合,为区域经济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提供及时、可靠的第一手决策依据,为农业发展提供有利保障。

3.提高国家粮食安全气象保障服务。气候变化对区域粮食生产力可产生较大影响,应加强天气气候灾害对未来农业发展影响的分析评估,及适应性对策的研究。开展气候变化和极端气候事件对农业产量的影响研究。增强农业气候信息服务能力,进一步开展气候资源的调查和分析,合理开发和利用气候资源,为调整种植结构提出科学合理的建议,为粮食农作物高产、境收做好优质的气象技术服务保障。提高农业气象信息在国家粮食安全预警系统中的地位。

篇8

关键词 专业图书馆分会 学术年会 知识服务

分类号 G250

专业图书馆是我国图书馆事业三大主要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与公共图书馆系统、高校图书馆系统并列而存。专业图书馆分布于各行业中,覆盖了我国科研机构、政府体系、事业机构、非政府组织、厂矿企业等范围,是数量最大、种类最多的一类图书馆系统。根据1992年《中国图书馆与情报机构名录大全》的统计数据,当时的专业图书馆数量约8000-9000家。不同类型的专业图书馆规模都不相同,其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大型专业图书馆馆员规模可以达到百人以上,而小型专业图书馆则仅有一个馆员。如,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总、分馆)的工作人员可达500余人,馆藏图书合计达到千万册,直接的服务读者可达数万科研人员:而小型的中国科学院研究所图书馆的人员规模只有1-2人,馆藏数量万册,服务对象仅仅几十人。在中国专业图书馆体系中,科技类图书馆是主体,其规模较大,可以代表专业图书馆服务的发展方向。

中国图书馆学会专业图书馆分会(以下简称分会。前期名称为:中央国家机关和科学研究系统图书馆学会)是我国专业图书馆领域内最大的学术社团,分会现有团体会员单位近300家,主要来自国务院所属各部、委(局、办)、中央直属单位和科研系统的图书馆、信息中心。由分会主办的每届学术年会是专业图书馆领域最重要的学术会议之一,每年都吸引大批专业图书馆员乃至高校、公共系统的图书馆员参加。年会的主题均由分会学术委员会专家讨论提出。本文通过2001-2008年分会学术年会主题的演进,结合专业图书馆服务知识化的发展趋势,对专业图书馆知识服务新走向以及专业图书馆分会未来学术交流活动的基本取向进行探讨。

1 2001-2008年年会探讨热点演进

进入21世纪,图书馆事业在网络环境、信息技术的重塑下发生了重大变革,对于直接服务于国家创新一线的专业图书馆来说,这种变化无疑是难得的机遇也是严峻的挑战。面对机遇和挑战,专业图书馆开始认真思考和积极探索未来发展之路。

表1是进入21世纪后专业图书馆分会学术年会主题的演进。从中可以看出,从世纪初机遇与挑战的形势分析开始,到探索应对措施与途径,再到实践成果交流与学习,年会的主题在延伸、拓展,专业图书馆服务也在不断深化、推进。

・2001年年会开启了新世纪专业图书馆在WTO、知识服务业、图书情报业三者间内在关系的思考与探讨。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主任袁海波在会上介绍了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事业的发展战略及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的发展框架;时任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数字图书馆项目管理中心常务主任的张晓林博士作了“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工程与图书馆知识服务”的报告;清华同方介绍了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CNK/与专业知识服务的进展。使得专业图书馆员从理念上对知识化服务有了全面的认识。

・2002年年会探讨了入世后中国图书情报业面临的问题及应有的对策。有专家认为,入世后,中国图书情报业的社会环境将发生很大变化,市场特性更加明显,图书馆服务的公益性与盈利性将在总体上形成新的平衡,图书馆与其他社会部门之间的关系将得到调整优化等。

・2003年年会探讨了处于社会转型与经济转型并存时期的专业图书馆的生存与发展。年会就专业图书情报机构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定位和功能、知识管理与知识服务、知识资源组织与开发、知识管理与技术支撑、数字图书馆的知识管理与知识产权问题、利用竞争情报拓展专业图书馆的服务功能等问题展开研讨,交流了专业图书馆尝试开展知识化服务的产品与成果。

・2004年年会主题是“图书馆的品牌建设”,这也是图书馆业内首次集中以“品牌”建设为主题而展开的学术活动,其目的在于再次开启对市场经济与图书馆发展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引导我们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探索图书馆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的生存艺术和发展规则。会议通过对图书馆实施品牌战略的理论与实践、图书馆服务品牌的塑造、图书馆资源品牌的建设、图书馆文化品牌的培育与创建、品牌图书馆人力资源建设与管理、数字图书馆的品牌战略、图书馆的品牌管理等问题的讨论而形成以下共识:品牌建设对图书馆而言,是一个对内凝练共识、强化特色、提升品质的蕴意,从深层次讲,图书馆品牌建设是尝试探索图书馆在新的环境下持续、全面发展的行动方案。

・2005年年会是在中国图书馆学会当年的年会以分会场的形式召开,会议全面系统地分析了专业图书馆知识化服务的理念和实施途径,采用全场互动的形式,就“专业图书馆是精品店还是超市?”的话题,全面讨论了专业图书馆服务的“精品观”和“超市观”。

・2006年年会以“国家创新体系中专业图书馆的服务与发展”为主题,探讨专业图书馆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的地位、作用和任务,从而明确了专业图书馆的发展战略。会议首次将图书馆为企业开展深化服务作为年会讨论的热点之一。

・2007年年会以“专业机构知识服务的最佳实践”为主题,广泛深入地交流与探讨了图书馆事业创新发展中的知识服务的实践问题。年会涉及了图书馆知识服务前沿探讨;适应用户需求变化的图书馆服务模式探索(学科化、专业化信息服务,科技决策信息服务,企业决策信息服务、情报研究与咨询服务等)等方面。重点交流了专业图书馆开展知识化服务的机制建设,展示了新环境下服务模式的创新发展。

・2008年年会以“知识化服务进程中的专业图书馆:技术、方法和服务”为主题,从知识服务的组织技术、服务方法和服务工具角度,讨论了满足知识服务需要的资源组织方法、技术系统开发、平台工具建设、服务产品开发等问题。会议重点展示了多种知识化服务平台,并推出了一系列最新研究成果,如关于机构仓储、资源长期保存、开放存取、可视化分析工具、科研机构发展态势自动监测技术支撑体系等平台建设,专家们展望了Research Library 2020、专业图书馆2.0等未来发展态势。

2 专业图书馆服务的一些趋向

从上述年会主题的分析可以看出,专业图书馆尤其是科研类专业图书馆是我国文献情报服务的中坚力量。进入21世纪,专业图书馆在中国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大潮中,积极探索服务模式的转型与创新,并积累了大量最佳实践,创建出符合用户需求特征的专业图书馆文献情报服务模式。

2.1 以特色数据库支撑的特色服务

随着数字化资源的涌现,为适应专业图书馆服务转型的发展,专业图书馆机构面临新的资源结构和布局调整,数字化资源建设已经成为专业图书馆的重点任务之一。专业图书馆主要通过专业文献数据库的集团采购和建立特色数据

库来构建独特的数字资源体系,以实现专业图书馆的特色服务。如,2006年,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组织全院研究所图书馆在实现印本资源全面调整的前提下,调整电子文献资源结构,精细分析科研人员科技信息需求强度的频度分布,逐个资源逐个单位设计最佳的数字化资源供应方式,以最佳效率水平提高文献资源保障能力;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文献信息中心在组织引进国际农业与生物科学中心的CA-BI、联合国粮农组织的AGRIS、美国国家农业图书馆的AGRI-COLA等100余种国内外电子数据库的基础上,建设了中国农业科技文献数据库、国外农业科技文献数据库、中国农业图书馆馆藏文献目录数据库、农牧渔业科技成果数据库、世界农业发展动态数据库、中国食物与宏观农业数据库、中国农业经济分县基础数据库等各类实用型数据库50余个,总量达到1500万条。

2.2 以专业化为特色的文献信息服务

建立专业化的文献信息服务机制,开展面向专业化信息需求的服务已经成为专业图书馆的普遍服务内容之一,专题文献信息服务主要包括:专题检索服务和专业信息导航。如,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信息研究所建立有行业知名的“中国冶金信息网”、“世界金属导报”等网站,为行业提供着大量高附加值的专业数据库、统计数据库和特种数据库及专业信息导航功能;中国化工信息中心组织开发了中国石油和化工资源网,以中国化工信息中心的文献资源为基础,开发设计了大量的科技文献资源检索模块,开拓了各种不同的网络服务模式,使广大读者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得到最需要的信息。

中国专业图书馆机构组织了不同形式的专题文献信息导航服务网站,建立专题(垂直学科)门户,帮助用户从总体上把握各科技热点领域的发展现状、资源特色与信息获取途径。如,在NSTL支持下,各个成员单位组织了“纳米科学与技术信息门户”、“认知科学信息门户”、“水资源信息门户”、“可再生能源”、“食物与营养”、“环保科技”、“艾滋病预防与控制”、“农业立体污染防治”等。

2.3 以学科为基础的个性化定制服务

开展个性化服务是现代专业图书馆实现服务价值的主要形式,主要内容是依据科研工作者个人或项目的特定需求开展文献信息服务。在专业图书馆发展的现阶段,更需要结合科研用户的需求特征,组织加强主动的文献信息服务,组织学科馆员主动走入科研人员工作环境中。在此方面,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并取得显著成就。为推动面向科研一线的专业化文献信息服务,该馆尝试建立了学科馆员制度,在能源、信息科技、空间科技、先进材料和先进制造、微纳米、资源与生态环境、人口问题、农业科技、海洋科技等领域设立学科馆员,探索开展学科化服务。

中国专业图书馆在各自相应学科领域开展了大量的信息分析和报道服务。信息分析服务包括两类:面向学科和研究项目的信息分析服务;面向科技政策和战略管理的信息分析服务。在学科信息分析服务方面,中国医学科学院图书馆依据医学领域的发展状况,组织了《艾滋病科研动态》、《计划生育科研动态》、《妇幼卫生科研动态》、《生物医学研究动态》、《心血管科研动态》等多种信息服务,供全国医学人员研究;在科技政策和战略管理方面,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组织了科技政策、科技规划、科技计划门户网站;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组织成员单位开展专题情报调研,分析相关领域的学科研究进展、政策与战略,提供政策咨询报告。

2.4 建设综合集成文献服务平台

在组织数字化文献资源体系建设的基础上,结合各自服务特色,建立独立的文献信息服务系统。中国专业图书馆的数字化集成服务系统体现了以下特征:

・科学文献、信息和数据的跨界集成。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在实行重组整合后,重新规划了数字图书馆服务网站,采取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提升科研一线的数字化文献信息保障能力,建立以用户服务效果为评价标准,以建立嵌入用户环境为手段,整合电子资源体系和服务体系,提高用户检索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文献信息服务与科研过程集成。针对融入用户信息环境和科研流程的需求,国家科学图书馆组织开发了“个人桌面信息工具”,用户在浏览网页、编辑文件、邮件交流等过程中,能随时划词选择所关心的主题、数据或问题,及时自动接入到该馆的集成服务系统中,并能根据用户特征和流程需要链接相应的服务功能。

3 专业图书馆分会未来学术年会主要内容的设想

篇9

【关键词】 手足口病 档案管理 利用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病、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主要为肠道病毒coxA16及EV71,传染性强,易引起暴发和流行。中国卫生部于2008年5月2日明确将手足口病纳入《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丙类传染病管理,

— 医院手足口病档案管理的重要性

传染病的档案同人事、财务、病历档案一样至关重要,同时也是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手足口病属丙类传染疾病,建立健全其档案是预防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及医院科研发展不可缺少的一环,医疗机构管理好.利用好这一资料,不仅有助于预防传染性疾病的发生与流行,减少疾病对人民群众健康的危害,同时还能为医疗系统广泛开展应对传染性疾病的科技攻关活动提供第一手资料。

二 手足口病档案管理

1、手足口病档案管理主要的内容

手足口病属丙类传染性疾病,其档案内容从该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诊断标准、住院出院指征,疫情报告、流行病学调查、预防控制措施,会议记录,上级批示、宣传材料等全过程中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利用价值的文字、图样和声像记录等不同的材料。手足口病患者的档案应包括患者姓名、家长姓名、性别、出生日期、居住环境、联系方式、诊断依据、治疗措施、疫情报告及转归情况。

2、手足口病档案资料的收集

手足口病四季均可发生,并可暴发和流行,因此其档案收集归档范围也较广,据其有传染性、流行性、暴发性,可造成集体感染和家庭聚集发病,可以从医院、社区、学校来收集资料。

2.1、医院手足口病的档案收集

(1)医院按上级部门的统一布署成立手足口病领导组成员及分管领导的职责和相关科室人员的职责和任务。

(2)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治疗工作的标准、指导原则、方法及上级有关部门与本单位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收发文件、内部会议文件、记录、简报、统计报表、重要的电话记录、宣传材料、照片、录像带、录音带、电子文件等。

(3)手足口病流行病学调查、预防控制方案、工作总结、传染源、传播途径以及疫情报告、隔离、消毒、护理、治疗等资料。

(4)对门诊就诊病人、住院病人及其家属进行筛查、确诊、隔离、消毒处理、治疗形成的材料,其中住院病人形成的病历由病案室保管,门诊病历则由患者本人保管,以便复查时查阅,但医院应有详细的登记记录,包括姓名、性别、家长姓名、联系方式、住址、治疗、隔离措施等、对疑似病人、接触者要进行跟踪观察,并有相应记录。

(5)对医务人员进行相关知识培训情况,考核的记录,及预防和治疗手足口病医院各项经费的开支,相关设备的利用,如呼吸机、监护仪等。

2.2学校手足口病的档案收集,(尤指托幼机构)

(1)婴幼儿每日的体温监测记录,对玩具、用具、餐具清洗、消毒登记。

(2)对孩子可触及的进行消毒,专人负责记录。

(3)流行期间教室、宿舍进行通风、清扫的记录。

(4)发现患儿及时就诊的时间,并对其所有用品消毒记录。

(5)患儿增多时采取的措施、报告、上级指示的记录。

2.3社区手足口病的档案收集

(1)社区居委对手足口病的宣传材料、以及相互间交流的材料。

(2)对预防传染病发生所采取的措施的记录。

(3)社区患儿的就诊、治疗及转归,以及接触者的预防消毒情况。

(4)对手足口病患儿的报告记录以及接触者家长的心理反应。

3、手足口病档案的归档

(1)手足口病确诊病例需住院治疗的形成的住院病历则由病案室归档保存,保存30年。

(2)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流行病学的调查、疫情报告、手足口病防控领导组、电话会议记录、重要的电话记录及统计报表、简报、各医疗机构、社区、托幼机构的各种宣传材料、预防措施、工作总结、反映防控工作的录像、电子文件、照片等。卫生部关于手足口病的诊断预防指导原则、标准方法、医疗机构对手足口病的治疗、消毒、隔离措施、接触者、疑似病人的处理记录均由档案室保存,文字材料实行一文一件整理归档,声像、照片使用专用装具归档,电子文件则按国家并实施的《公务电子邮件归档与管理规则》的相关要求整理归档。

篇10

【论文内容摘要】学科馆员制度建设是信息时代高校图书馆工作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代表了图书馆今后发展的方向。文章对学科馆员制度的意义、工作职责、基本素质和未来发展等问题做了初步探讨,认为学科馆员制度很有现实意义,但需要积极稳妥地推进。

学科馆员制度发端于美国和加拿大。1981年,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图书馆率先推出了“跟踪服务”,美国、加拿大以及西欧的部分研究级大学图书馆也相继推出了“网络化馆员免费导读”服务等,这些模式奠定了学科馆员制度的基础。目前,这一制度在欧美大学图书馆得到普遍推行。清华大学图书馆1998年把学科馆员制度率先引人我国,随后在一些高校相继推行,成为高校图书馆提高学科专业水平的重要举措。本文试图对学科馆员制度的意义、工作职责、基本素质和未来发展等问题略做探讨。

一、学科馆员制度的意义

国外对学科馆员有不同说法,如学术联系人(Academic Liaison Librarian)、学科专家(Subject Specialist)、学科馆员(Subject Librarian)、研究支持馆员(Research Support Librarian)、学科咨询馆员(Subject Reference Librarians)、网络馆员(Network Librarian)等等[1]。国内对学科馆员尚无统一认识,一般是指熟悉馆藏资源,具有一定的学科专业背景或较深专业功底和较强的信息意识与信息服务能力的图书馆员,其职责是与院系或学科建立对口联系、主动提供深层次、有针对性的文献信息服务。建立学科馆员制度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适应社会信息环境变化的需要。信息技术高速发展使信息的获取途径增多,但信息资源在互联网的冲击下变得更加离散,信息更新的速度之快令用户检索和利用更加困难,而现代用户越来越需要一种系统化、专门化、个性化以及高技术含量的创造,这为学科馆员的出现提供了契机。

2、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基本功能的需要。高校图书馆是为学校教学、科研服务的学术性机构和文献信息中心,只有密切关注学校各专业、学科的发展现状、发展趋势,深入了解师生读者的文献信息需求,才能为促进教学科研工作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3、传统的参考咨询服务向纵深发展的必然结果。传统的参考咨询馆员是被动、问答式的事实咨询服务,网络环境下,要求馆员在深入了解各学科对专业信息资源的需求基础上,向用户提供有针对性的、主动的参与式服务,这体现了图书馆“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实现了“资源主导型”向“服务主导型”的转变。

4、构建合理信息资源体系的需要。它在用户与图书馆之间建立起一座沟通的桥梁,为图书馆正确收集各种用户情报,了解用户需要,提供最佳文献信息资源保障,有利于专业文献信息的合理组织与深层开发、利用。

二、学科馆员的工作职责

关于学科馆员的工作职责,Dennis W.Dickinson认为主要有两个方面:专业参考帮助(Specialist Reference Assistance)和“学科联络”(Faculty Liaison)[2]。吕艳华将学科馆员工作归纳为中介、指导、研究三个由低到高的层次。孙素云将学科馆员划分为四种角色,即学科资源的组织者、传播者、导航者以及学科资源利用的教育者[3]。综合众多观点,根据高校图书馆的功能定位和学科馆员制度的实施状况,学科馆员的工作职责一般应包括如下内容:

1、学科联络。与对口院系学科师生、主管科研领导及学术带头人建立经常性的联系,了解科研进展情况、信息需求和学科发展规划;及时通报图书馆最新的文献信息资源,听取对学科文献资源建设的建议和学科信息服务的要求推荐、选定学科专业文献资料,及时向采访部门反馈院系学科专业的文献信息需求;参与对口院系组织的有关学术活动,及时了解相关学科的发展动态。

2、信息服务。根据对口专业的需求,对馆藏信息资源进行整合、重建,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收集、分类、整理,建设特色数据库和学科导航;协助对口院系,对重点科研项目提供全程跟踪式的定题检索服务和决策参考服务;为科研立项与科技查新提供信息检索服务;建立对口院系重点学科的教师档案,开展个性化的信息服务;试用、评介相关学科的电子资源,为教师有效利用这些资源提供技术支持。

3、馆藏建设。包括了解本馆及合作单位馆藏学科资源,协助制定资源建设与规划,根据学科用户的意见制定采购计划,负责学科资源的著录、分类与管理以及资源建设质量的评价与控制等。

三、学科馆员的基本素质

学科馆员既是图书馆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又是某个学科专业的文献信息专家。在国外,大学图书馆的学科馆员必须是学士双学位(同时拥有图书情报相关专业和其它某学科学士学位)或硕士以上学历,拥有资格证书的资深专业从业人员担任,他们不但有扎实的图书情报专业知识,还有具体学科的研究经历。此外,国外图书馆特别强调学科馆员的沟通协作和网络技术应用能力。正是这种严格的职业制度,确保了图书馆学科馆员的业务素质和服务质量,保证了学科馆员制度的成功实施和发展[4]。

那么,我国高校图书馆建立这项制度,对学科馆员人选的基本要求又是什么呢?大多数研究者认为,学科馆员应具备以下素质和条件:强烈的信息意识;精深的图书馆学信息学专业知识;较高的外语与计算机应用技能,特别是网络信息处理技能;一定的对口专业知识背景或较深的专业功底;较强的沟通能力与公关能力;良好的服务营销理念与宣传推广技巧;较强的科研意识与参与科研活动的能力[5]。考虑到我国高校图书馆人才结构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作为学科馆员人选,应具备如下基本以下素质:

1、信息意识。面对庞杂繁多的文献信息资源,学科馆员应具有敏锐的信息意识和较强的信息组织加工能力,善于捕捉、发现和存储最新文献信息,随时监测学科及学科相关信息源的更新情况,把收集到的文献信息、经过分析研究,编制出二、三次文献,提供给用户。

2、专业基础。学科馆员应具备大学程度的学科专业背景和图书情报专业知识,全面了解和熟悉该学科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主要专业文献、参考工具和各种网络资源,以及学术研究的前沿和热点问题等情况。通过旁听院系核心教程、参加专业数据库的使用培训等继续教育的方式,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背景知识和综合能力。

3、网络技能。能够熟练应用计算机,掌握计算机信息存储技术、信息检索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等;熟悉电子文献、网络文献和多媒体文献的各种检索工具,在文献信息的查找过程中要有立体的、网络化的检索概念和思维定势。

四、学科馆员制度建设的现状和问题

自1998年清华大学图书馆引进学科馆员制度到现在,全国已有100多所高校图书馆相继实施了这一制度。清华大学最初从参考部选择若干具有学科专业背景的馆员,对口联系一个院系所,主要针对教师和研究生层面开展用户培训、资源推广、网络学科资源整理、搜集用户建议等方面的工作。1999年在岗位聘任中,进一步设立了专门的学科馆员岗位,在岗位聘书中赋予学科馆员明确的岗位职责和一定的工作量。2002年又将原来分散在各个服务小组的学科馆员集中,组成了专门的学科馆员小组[6]。目前,图书馆主页上明确显示有17名学科馆员/专业馆学科服务负责人,对口联系25个院系28位“图情教授”(图书馆教师顾问),每位学科馆员/专业馆学科服务负责人负责联系一个或几个院系,主要针对教师、研究生层面开展工作。“图情教授”的工作职责主要有资源建设、建议与反馈、指导学科服务和担当查新专家顾问。转贴于 又如武汉大学图书馆,从2000年开始实行学科馆员制度。图书馆组建了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理学、工学、信息学和医学6个学科工作组,共设置了34名学科馆员,对口负责本学科师生的信息服务工作,规模比较大,也较有特色。

学科馆员制度在一些重点高校实施效果较好,许多经验值得学习、借鉴。但其他大多数图书馆,由于馆员素质的局限和信息资源的不足,学科馆员开展的工作范围和支持力度不是很大。“在一片大张旗鼓宣传学科馆员的形势下,我们有必要对这个热潮进行冷静分析与思考。”[7]

1、人员素质的差距。图书馆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整体素质偏低,人才引进困难且流失严重。虽然学科馆员都是图书馆的技术和业务骨干,但真正既懂专业,又精通图书馆业务者不多。受自身素质的局限,学科馆员无力实施信息开发,难以实现学科咨询和用户培训的有机结合,更谈不上深度服务。学科馆员很难融入对口院系的教学科研中去,尽管很多高校图书馆聘请图情教授协助学科馆员的工作,但互动效果并不理想。

2、管理体制的制约。学科馆员基本都是兼职的,在担任学科馆员工作的同时,还要承担检索、咨询、教学等工作,无法有效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效果。并且,由于归属各个部门,学科馆员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也存在障碍,管理起来存在很大难度,这对学科馆员制度的开展极其不利。

五、思考和建议

学科馆员制度很有现实意义,代表了图书馆由“资源主导型”向“服务主导型”转变,由“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变的发展方向,它的建立有利于高校文献信息服务的学术化和专业化。建立学科馆员制度,选拔、发展和培养高素质的学科馆员人才,为他们提供物质和资源保障,让学科馆员全身心地投入到院系的学科建设中,为院系的学科发展和壮大提供优质的信息服务,是中国建设一流大学的一流学科所必需的支撑。但是,也应清醒地看到,学科馆员制度的实施,需要一定的条件,而目前我国高校在用户素质、馆员素质、馆藏资源等方面差别很大。因此,实施学科馆员制度应兼顾国情、校情及馆情,积极稳妥地推进,只有将其纳入正确的轨道,才能保证其健康快速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晓林.国际图书馆发展态势[J].图书情报工作动态,2002,(6).

[2]李春旺.国内学科馆员研究综述[J].图书情报知识,2004,(2).

[3]孙素云.试论高校图书馆实施“学科馆员”制度的措施[J].云南图书馆,2002(1).

[4]张敏.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的实施现状与改进研究[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

[5]张志莲.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研究综述[J].晋图学刊,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