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技术学习范文
时间:2023-06-04 10:03: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数字技术学习,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学习资源共享;元数据标准;元数据收割协议;认证Web服务
【中图分类号】G40-057【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0)06―0066―05
一 数字化学习资源共享的概念和基础
1 数字化学习资源的概念
从广义上讲,学习资源指支持学习的任何事物,包括物质形式的和非物质形式的。非物质形式的学习资源包括教育制度、人际关系、学习氛围等等。物质形式的学习资源又可以分为人力资源和非人力资源。人力资源包括老师、同学、朋友、专家等等。非人力资源从大到小包括教学设施(例如图书馆和教室)、教学设备(例如投影仪和各种实验仪器)、学习工具(例如计算器和各种文具)和学习材料(例如教材和各种多媒体音像资料)。狭义的学习资源仅仅指学习材料,也是通常意义上的学习资源。
学习材料是学习者要学习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等学习内容的载体。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这些学习内容载体的形式出现了数字的和非数字两种。非数字的学习材料包括传统的印刷教材、各种挂图、模型和标本等等。根据中国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CELTS-41的定义,数字形式的学习材料分为媒体素材(包括文本、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和动画)、案例、文献资料、资源目录索引、常见问题解答、试题、试卷、课件、网络课程九类,这些都可以称为数字化的学习资源。
在国外的数字化学习研究中,也将数字化学习资源称为学习对象,是指“提供给教育者、学生和自学者使用和重用,以支持学习或学习支持活动的任何可再生和可寻址的数字资源”。通常学习对象是结构化的学习资源,即使用IMS内容包装规范打包好的学习资源。
由于我们国家早期建设的很多资源库的资源形式多种多样,为了不造成财力、物力和人力的浪费,在考虑资源共享的问题时,必须能够重用这些资源。因此本文中的数字化学习资源采用CELTS-41中的定义,但也不排除经过了教学设计,并进行了结构化表示和包装的学习对象。
2 数字化学习资源共享的基础
无论是原始的素材资源,还是经过了教学设计的课件和网络课程,以及打包好的学习对象,学习资源共享必须满足两个条件:1)资源是自包含的;2)资源是可寻址的。
资源的自包含性是指资源是独立的,即资源不依赖其他资源可以单独存在。同时自包含性还意味着资源可以作为单一文件进行传递,而不是包含多个文件需要传递多次。
资源的可寻址性是指学习资源能够通过网络地址进行唯一标识,即一个资源必须有一个网络地址,并能够通过这个地址访问到该资源。当然一个资源可以有多个网络地址,反之则不然,即一个网络地址不能标识多个资源,而只能标识一个资源,否则会造成资源的无法识别,进而造成无法访问和传递。
二 数字化学习资源共享的层次和机制
数字化学习资源共享问题的产生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分散存储;二是各个数字化学习资源库系统之间由于认证、技术体系和技术路线不同造成的互操作障碍。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共享就是要解决这两方面的问题,包括以下层次[1]。
1 数字化学习资源的集成与发现
解决资源分散式存储的方法是为资源建立统一的目录索引,称为资源的“集成(Gather)与发现(Discovery)”。资源的集成与发现的基础是区分数字化学习资源库中的两类信息实体:资源(Assets)和元数据(Metadata)。资源指的是数字化学习资源本身,元数据指的是数字化学习资源的描述信息。资源的集成与发现都与元数据有关。资源集成与发现的前提条件是各个资源库必须为资源提供元数据。
为资源建立统一目录索引的第一步是资源的集成(Gather),就是将各个分散的资源库中的元数据进行收集,并集中存储在同一个地点,称为“信息中心”。信息中心收集元数据的方式有两种:推(push)和拉(pull)。推是由各个资源库主动向信息中心提供元数据,拉是由信息中心主动向各个资源库索取元数据。
由于元数据提供了资源的详细描述信息,所以信息中心可以向最终的资源用户提供资源的检索服务,称为资源的发现(Discovery)。用户检索的条件信息与元数据进行匹配,同时检索的结果信息也是元数据信息。信息中心可以利用元数据信息提供灵活多样的资源检索服务。资源集成与发现的原理见图1。
2 数字化学习资源的传递与交换
资源的集成与发现是在元数据层次上进行的,可以实现学习资源的统一查询和检索,但没有涉及到学习资源的统一传递和交换。即学习者或学习支持者在公共资源目录上可以查询到某个资源,只是返回了元数据,而不是资源本身。实现资源传递与交换的条件是资源库之间必须具有统一的认证以及数据传递协议。
通常用户在信息中心检索资源,在信息中心返回的匹配资源的元数据中包含资源的网络地址。用户选择某个资源要求进行传递时,信息中心根据元数据中的资源地址向相应的资源库发送传递资源的请求。资源库首先会要求认证,用户提供认证信息,资源库认证后再将资源传递给用户。这一过程称为资源的传递(delivery)。如果资源的传递发生在资源库之间则称为资源的交换(exchange)。此外如果一个资源库主动向另外一个资源库传递资源也属于资源的交换。前者称为请求(request),后者称为提交(submit)。资源传递和交换的过程见图2。图中虚线属于资源的集成与发现。
三 数字化学习资源共享的技术标准分析
根据数字化学习资源共享的层次与机制,数字化学习资源共享需要元数据、元数据收割和认证服务三方面技术标准的支持。
1 学习资源的元数据标准
资源集成的基础是资源库必须为资源提供元数据,目前国际上的元数据方案有很多,在教育领域应用的主要是Dublin Core和IEEE LOM。Dublin Core起源于图书馆领域,用于数字资源的描述和交换,由于其广泛的影响力在教育方面也有所应用。IEEE LOM是针对学习资源开发的,是目前最有影响的学习资源元数据标准。IMS Metadata、SCORM中的元数据都与它一致。我们国家的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中有CELTS-3、CELTS-41和CELTS-42三个元数据方案。其中CELTS-3是IEEE LOM的本地化,两者完全一致。CELTS-41为九类学习资源扩展了相应分类元数据元素,主要应用在高等教育领域。CELTS-42是针对基础教育开发的,是Dublin Core、IEEE LOM和CELTS41的选择与组合。不同的元数据方案定义的元数据元素有所不同,但可以相互映射和转换。当然映射和转换时可能出现信息丢失。表1是IEEE LOM和Dublin Core之间的简要对比。
目前主要使用IEEE LOM(CELTS-3),在某些需要简化的场合使用Dublin Core,如果需要为某类资源提供额外信息则使用CELTS-41。
2 数字化资源的元数据收割标准
资源集成的方法是将各个资源库的元数据收集起来存储在一个地点。元数据的收集又称为元数据收割,可以参考的标准主要是OAI-PMH(OAI元数据收割协议:Open Archives Initiative Protocol for Metadata Harvesting)[2]。
OAI-PMH的原理如图3所示。OAI协议定义了两个角色:数据提供方和服务提供方。数据提供方相当于各个资源库,它存储学习资源及其元数据。服务提供方相当于信息中心,它收集元数据并向用户提供检索服务。数据提供方和服务提供方通过OAI请求和OAI响应来实现信息的传递。一个服务提供方可从多个数据提供方处获取元数据,而一个数据提供方可向多个服务提供方提供元数据,两者之间是多对多的关系。
OAI定义的请求包括GetRecord、Identify、ListIdentifiers、ListMetadataFormats、ListRecords、ListSets共六个。OAI请求以HTTP请求表示,每个请求至少有一个以key=value形式出现的参数,多个参数用符号&隔开。例如要列出资源库an.省略/OAI-script中标识符为oai::hep-th/9901001,元数据格式为Dublin Core的记录,相应的OAI请求为:
an.省略/OAI-script?verb=GetRecord&identifier= oai::hep-th/9901001&metadataPrefix=oai_dc
OAI-PMH响应必须是形式良好的XML实例文档,并且XML数据必须是有效的XML方案。下面是对上面的OAI请求的响应:
metadataPrefix="oai_dc">an.省略/OAI-script
...
OAI-PMH协议支持多种元数据方案,例如本文中列出的IEEE LOM(CELTS-3)、Dublin Core、CELTS-41等等,前提是资源库必须提供元数据,可以通过List Metadata Formats得到数据提供方支持的元数据方案。
3 认证服务标准
用户根据元数据提供的网络地址向资源库发送传递请求以后,资源库需要进行用户的认证,目前在数字化学习领域涉及到认证服务方面的标准中可以参考的是IMS CC中的Authorization Web Service[3]。
IMS CC认证服务的原理如图4所示。IMS CC的认证服务是学习者在学习管理系统中运行通用弹夹学习包中的某个需要认证的资源时,学习管理系统和认证服务系统之间进行的认证通信。
IMS CC认证服务的认证消息是使用Web服务SOAP协议进行传递的。首先(1)学习管理系统向认证服务提供学习包的标识符及学习管理系统的地址,(2)认证服务要求提供密钥,(3)学习管理系统向认证服务提供密钥,(4)认证服务根据密钥返回认证结果。整个消息传递过程如下面的代码所示。其中LMS代表学习管理系统,WS代表认证服务。
LMS:
Cartridge ID
The LMS’s URL
WS:
License Agreement
Please enter key:
Key
Text
LMS:
Cartridge ID
The LMS’s URL
A Key
认证通过:
WS:
The Key passed by LMS
Expiration Date
认证未通过:
WS:
< auth:Invalid>
The Key
A Message
当认证服务应用于资源库的学习资源传递时,学习管理系统相当于资源库,认证服务由各个资源库提供。认证消息的传递发生在用户使用的软件(可能是信息中心,或者是专门的资源搜索工具)和资源库之间。用户向资源库请求传递资源时,资源库会通过认证服务进行认证,再根据认证结果决定是否向用户传递资源。资源传递可以使用HTTP或FTP协议。
四 小结
本文探讨了数字化学习资源共享的基础、层次与机制,并简要分析了可以参考的技术标准。由于学习资源共享需要解决很多问题,因此应该分步骤地实施。首先各个资源库应该为自己的资源提供完整的元数据描述;其次某个地区,或者某个领域,例如教师教育、图书馆等等可以进行元数据的收集,建成资源信息中心。最后再尝试开发统一的资源库互操作接口。
在技术标准方面,除了前面介绍的几个,IMS早期还开发了一个资源库互操作标准,称为IMS DRI[4]。IMS DRI为不同技术体系下的资源库互操作提供了一个全方位的框架。重点描述了提交/保存(submit/store),搜索/提供(Search/expose)、聚集/提供(Gather/expose)和请求/传递(request/deliver)四种互操作接口,如图5所示。在此基础上定义了进行互操作的消息格式,其中也包含了认证信息。消息的传递使用SOAP协议,资源的传递使用FTP和HTTP协议。此外该框架还考虑了访问控制、资费管理、目录服务和注册服务等问题,但计划在将来开发。DRI提供了实现资源库互操作的基本思路。此外目前IMS正在积极开发一个名为学习对象发现与交换(LODE:Learning Object Discovery and Exchange)的标准,也值得关注和跟踪。
参考文献
[1] 何克抗.我国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的现状及其对策[J].电化教育研究,2009,(10):5-9.
[2] OAI.Open Archives Initiative Protocol for Metadata Harvesting[S].
篇2
学科定位:注重能力 培养创新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世界各国对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给予高度重视。普遍共识是: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意义在于,它是培养信息时代国家、民族发展所需竞争人才的关键,是蕴蓄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基础。而对于每个受教育个体的价值在于,信息技术教育可帮助每个个体做好应对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的准备。
同样,美国在2010年《国家教育技术标准》中强调,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不能只关注技术层面的教学,更为重要的是,教师要善于运用信息技术支持对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富媒体交互和物联网的出现,带来了传统教学媒体所无法比拟的特性。这些特性能让学习者利用合适的信息技术工具和手段,主动地获得相关的信息,从而获取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与策略。这使得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不仅掌握了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提升了信息素养和实践与创新能力。因此,研究在信息时代下如何将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有机结合起来,支持学生更好地学习,是很有价值的。
初步实践:系统分析 初显雏形
基于以上思考,我们就如何构建信息技术学科的数字化学习环境进行了初步的实践与探索。我们以小学信息技术学科为落脚点,在一定范围内进行了功能性调研,并以祝智庭教授的电子书包三层框架理论为指导,形成数字化学习环境雏形。该系统包含三个单元:学生端、教师端、教学服务中心。其中教师端、学生端都属客户端,支持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教学服务中心为核心,全面支持教师端、学生端各项应用,包括资源存储、信息推送、实时交互和数据分析处理等。
学生端包含四大模块:电子课本、学具箱、学习中心和个人成长袋。其中,电子课本是核心,融入了电子教材、富媒体、学具及同步拓展资源,既方便学生课前自习,也满足教师整班教学。学具箱是所有学具的集合,能帮助学生探究知识、理解概念、提升思维,如思维导图、各类互动工具、编程工具(Scratch程序、LOGO程序)等。学习中心包括同步课堂、拓展学习。其中,同步课程服务学生课前、课后的学习,有效地解决学生差异性问题;拓展学习为学有余力的学生设计,是与本课相关的拓展性知识。个人成长袋记录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点滴,如练习奖励、随堂练习成绩、电子作品、考试成绩都会记录在内,伴其成长。
教师端包含学生端的全部功能,此外还具有教学管理和课程管理两大功能。其中教学管理中心可对教学设计、教学活动(分项目学习、论坛讨论、小组合作、测评系统模块)和教学资源(分阅读类、多媒体、资源包模块)进行管理和编辑。通过教学管理可有效组织课堂教学,对课堂同步资源进行实时推送,学生登录后就能接收到教师提供的教学资源。课程管理中心则主要包括学生管理和成绩管理两部分。
作为教学服务的基础平台,教学服务中心端主要提供了教学管理和课程管理功能。教学管理主要包括师生的基础信息、成绩数据统计等。课程管理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静态资源,包括阅读性资料、多媒体素材、工具资源等;另一类是交互教学活动,包括作业模块、论坛交流、项目学习、测评模块等。在课程管理中,所有模块都由教师进行设置,学生端会随之变化;不同教师、不同的教学课程资源及课程设计,对应的学生端也会有所不同,这样既实现了以教师为核心的班级化特色教育,又和学生端保持相对一致。
三大单元相互协调,全面支撑着整个数字化学习环境,其中最主要的是学生端,它以电子教材为主,加入学具盒和教学服务两大模块。这样的设计既能满足学生在课堂中的班级化学习,又实现了自主个性化学习。同时增加其多媒体性、交互性和即时通讯,有效拓展了学生的学习时空。下图是我们设计的电子课本结构图。
从图中可以发现,我们的数字化学习环境不仅是简单的教材电子化,而是将它变成一个“能说话”、“会回答”、“善交流”的课本,并且融入学具、教学资源、教学活动和通讯等功能,形成一个综合、多元的学习活动载体。问题提示、动画演示则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问题和强化记忆,从而轻松攻破知识难点。
应用实践:启迪智慧 点亮课堂
课堂实践是检测效果的最好方法。为此,该系统成型后我们开展了多次课堂实验,姑苏区骨干教师在苏州市范围先后执教了《重复命令》和《过程的修改与调用》两节课,在教学中具有以下优势。
1.实时帮助,告别困惑。在教材的重点、难点处都应设置“小帮助”,当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碰到疑问时,只要点击“小问号”——帮助文件即可。这些帮助可由音视频、动画组成,很好地解决了学生对知识点的困惑。由于学生具有个体差异,他们碰到的困惑有所不同,这样就可以让其根据切身需要来选择,在这样的环境下也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2.互动交流,集思广益。交互、互动理念的引入实现了一些在传统教材中无法呈现的功能。如难点解答、智能判断等,最重要的是它的实时交互性,实现了师生和生生之间的多重“互动”。如学生遇到困难时,可通过推送功能将自己的错误程序以图片方式上传到教师端,教师可以将“疑难杂症”与学生共同分析,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3.点滴记录,多元评价。根据学习内容的需要,在电子课本中会有相应练习。当学生完成练习后,系统会给予评价。若答错了,会有鼓励的话语,激励学生再次尝试;若答对,则会给予肯定,加“”予以鼓励。另外,学生也可上传作品至平台,与同学互相交流阅览,并能相互给予评价,学生登录平台后在学习中心便可看到自己获得的所有成绩,教师也能关注到每一位学生的情况。
4.既是学具,又是教具。不仅满足了学生的学,也满足了教师的教。学生可根据自己能力选择不同梯度的练习,做到择材自习;学具的调用,丰富了知识与概念获取的方法与途径,加强了学生知识的内化和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总结反思:找出关键 提升亮点
在开发与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资源量大、技术新颖”往往被视作为其优势,其实不然,信息时代的海量信息会把孩子吓倒,让孩子更为疲惫。只有将有效的知识进行合理筛选,才能符合孩子的认知特点。另外,只关注技术层面的开发是远远不够的。为学生构建数字化学习环境的最终目标是让孩子学得更好。不是所有的先进技术都适用于孩子,孩子的生理、心理都有其特殊性,因此在操作习惯、易用程度、呈现方式上要基于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在呈现方式上要注重媒体的多元性,要选择合适的媒体丰富学生的课程资源,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层次性。在课程内容的编排上,要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培养孩子的高级思维能力、实践应用能力,尽可能给学生以真实的任务,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自然地运用信息技术获取信息、分析调试,最终形成作品。
在该环境下教师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必须采用“先学后教,少教多学”的教学方法,但也要鼓励学有所长的学生利用系统提供的各类拓展资源挑战自我,让每一位孩子都有不一样的发展。
篇3
论文摘 要:对外汉语写作教学较之其他技能的教学研究数量较少,随着汉语教学的全面发展,这一领域逐渐受到关注。拟将数字技术、网络学习的理念引入汉语写作训练,探讨如何利用网络写作的学习模式消除学习者的畏难情绪,提高写作技能。
汉语写作技能专项训练虽然重要,却常常被学习者忽视。一项对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印尼留学生的调查显示,除了部分希望获取学位的学生表示出对“汉语写作”有兴趣外,大多学生都不愿意在写作方面下工夫。(郝红艳,张念,2005)这种学习者中普遍存在的消极态度必然导致写作教学工作开展得步履维艰。早在1996年,吕必松先生就针对汉语写作课存在的诟病提出:“在通常情况下,笔头表达至少需要两个条件,一是想写,二是能写”,而一直以来作为写作教学主要教学手段的命题作文,“往往是跟这两个条件相违背的,因为老师出的题目不一定是学生想写的,即使想写,在初级和中级阶段也不具备自由表达的能力。”因此,如何让汉语学习者在自然的状态下写出自己真实的生活状态,如何激发学习者的写作热情并使其实现完整表达,是汉语写作教学目前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给我们提供了多种多样的选择,也提供了进行教学改革的机遇。2003年,何克抗教授引进了“混合学习”(blended learning)的概念,“混合学习”主张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e-learning(即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利用超文本的整合性和网络传播的互动性激发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技术不仅仅是手段,技术是一种展开的方式。”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以电脑作为写作工具,以因特网作为写作、传播媒介,利用数字技术构建对外汉语网络写作的学习模式是当下值得关注和研究的课题。
一、网络写作的非物质性便于学习者自然、随意地写作
大多数学习者在运用第二语言进行笔头表达时,都会有一种如临大敌之感。这种感觉不仅仅源自于有限的语言能力对思维的羁绊,而且由于以纸张为载体的文稿能够真实地反映出学习者的写作过程(包括逻辑上的调整和内容上的修改),所以,学习者往往在手写表达时更慎重、更紧张。
传统笔纸写作要求学习者必须严格遵守文字表达的线性逻辑。一旦词语由头脑中的形象转变为纸上的文字,就具备了物质性,成为真实具体、冥顽不灵的客观实在。正因如此,学习者对于纸质文本的修改往往建立在对原有文字的抗争和拒绝之上——涂抹或圈除不适合的文字,在旁边加上替换的词语。也正因为纸面大小的限制,容不下蔓延的思绪,受不起肆意地涂改,所以学习者下笔之前常是凝思勾画,在心中先行酝酿。
相较于纸笔写作的“意在笔先”,网络写作基本上实现了文字对思想的同构再现。
网络写作依赖电脑操作而完成。随着手指在键盘上快速敲击,对电脑发出指令,学习者可以将头脑中的语句直接以磷光体像素的形式反映在显示屏上。而显示屏上显现的字符不过是暂时存储的密码,学习者可以根据需求随时对其进行修改,删除、改写、插入即时发生而不著痕迹。换言之,网络文本仅仅是学习者写作结果的展示,而与写作过程是百般纠结还是兔起鹘落没有任何关系。个体的痕迹从写作中全部抹去,正像德里达所指明的那样,电子写作中产生的文本具有非物质化与反逻各斯中心主义的特点。因此,电脑环境下的写作与说话十分类似,学习者头脑中的语言、书写、显示屏上显现的字符同步发生、合而为一,网络文本成为对于思维着的整体进行的变幻不定的模拟。于是,学习者可以卸下因语言能力有限而造成的思想上的包袱,在电脑环境中自由地表达自己,对不足意之处反复修改、编辑,使随意适心的写作成为可能。
二、网络写作环境的真实性有利于学习者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意义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在教与学过程中的中心地位;强调彻底摒弃教师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模式,将学生由知识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随着信息科学脚步的迈进,“网络现代教育的特征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供了技术层面上的支持,其学习环境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主张的学习环境相一致,体现了学习的自主性、情景性和社会性。”(李新民,2006)在创建建构主义学习模式上,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实施网络环境下的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辅导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不失为一种有效途径。运用媒体技术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写作学习,大致可以通过以下四个步骤完成。
1.创设情境。新学期开始,首先向学生介绍写作教学的总体计划和学习策略,并将由教师预先在局域网或互联网创建的论坛介绍给学生。教师可以鼓励论坛中的每位学生彼此关注,形成圈子,第一时间捕捉其他同学的言语信息做出反馈、展开交流,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
2.确定主题。教师根据学生群体的基本情况及关注视角,选择出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发放与主题相关的背景资料,让学生面临一个需要立即去解决的现实问题。教师在向学生提供讨论主题的同时,将与讨论主题相关的目标词语、常用句型等一并展示给学生,鼓励其发言时使用本学期课本中新学的词汇。
3.协作学习。教师和学生约定好上网互动的时间、时长,鼓励学生由写短句开始,最终实现段落表达,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回应或质疑其他同学的看法,抑或就语言问题向其他同学求助、指出其他同学表达上的语法错误等。通过观点交锋的形式,重在培养学生充分表达思想的习惯,努力让学生把想说的说出来。
教师根据学生在网络讨论时出现的问题和反馈意见及时总结和调整计划,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将讨论主题集中在学生最为敏感的话题上。每个主题以一周为周期。周期末,教师整体评估学生参与网上交流的表现, 集中讲解写作技巧和普遍性、典型性的语言问题,并鼓励学生继续下一个主题的讨论。
4.效果评价。讨论结束后,学生以书面作业的形式将讨论的情况与内容整理好上交给老师。由此,学习者能够充分巩固和强化讨论时已涉及的词汇、用法,利用有关经验的同化或重组实现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
“学习环境是学习者在开展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赖以持续下去的情况与条件。具体到网络环境下的协作学习环境就是指利用计算机和网络通讯等技术构造的、提供各种学习条件以支持个性化学习,并促进学习者交流合作以完成学习任务的虚拟学习场所。”(谢舒潇、黎景培,2002)互联网能够为语言学习者提供无焦虑的写作环境,能够给予学习者最真实的交际场景及各种可理解的目标语使用实例,基于任务的实时网上互动能够加强意义的协商,激发学习者创作的兴趣。因此网络写作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理想中介。
三、网络写作媒介的多样性宜于学习者扩大写作视野、丰富写作内容
传播学者普遍认同,网络传播集历史上的一切传播方式: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于一身;将传统中分置于不同媒介的符号,如文字、声音、图画整合在一处。因此,利用网络载体的写作训练必然具有多样性的特点。
传统写作认为:写作是人类运用文字、符号进行记录、交流、传播信息的语言活动,是排除图像、声音、动画等多媒体符号的创作过程。而网络环境下,学习者的写作成果已经不是单一的文字文本,而是融合了表格、图片、动画、音频、视频等多种符号的多媒体文本。论坛写作时,学习者可以根据需求插入上述媒介符号作为文本内容的补充,既丰富了写作内容,又使写作过程生动、活泼起来。
另外,网络文本的超链接功能扩展了写作的内容、延伸了学习者之间的关系。所谓超链接是指包含在每一个页面中能够点击进入其他页面的链接信息,用户点击链接而跳转到它所指向的页面。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浏览相互链接的页面,拓展阅读的空间,增加写作资料的储备,进而扩大写作视野、实现完整表达。教师在向学生提供写作背景资料时,可以将资料中的语言点讲解和补充说明设置为超链接的形式,一方面不会破坏背景资料的完整性,另一方面也保持了页面的整洁美观。同时,学习者也可依照语言能力的不同选择是否需要超链接的帮助,使量体裁衣、因材施教的学习理念落到实处。就学习者而言,超链接为汉语写作者交流思想、反馈信息提供了跳转阅读、实时交流的可能。网络文本是一种非线性的网状结构,没有固定的顺序,不要求读者必须按照固定的顺序阅读,因此,论坛交流过程中,学习者可以任意选择阅读的页面对任意内容进行回复,打破传统写作从文字到文字、从开头到结尾、从书面到书面的线性写作形态。
结语
现作理论认为,写作是一种高级认知活动,是一种“发现意义的过程。”应用数字技术构建对外汉语网络写作的学习模式正是引导写作主体去传播信息、表达思想、发现意义。此种模式下的汉语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角色的转变,关注学习者表情达意的逻辑思维,培养汉语书写逻辑形式。此外,教师应当培养并具备网络环境下对学习者的写作行为进行监控和评估的能力,督促学生用目的语持久参与评说与讨论,鼓励学生用已学或正在学习的词汇表达,对词不达意、内容空洞、衔接不畅的作品给出适当的意见和修改参考。
参考文献:
[1] 吕必松.二十世纪的对外汉语教学.中国语言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2] 李新民.构建大学英语多媒体网络教学模式的探索[j].外语电化教学,2006,(2).
篇4
关键词 数字逻辑与数字系统 基础 核心 实验
1 定位为基础核心课程
“数字逻辑与数字系统”课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及相关专业的基础核心课程,首先定位要明确,对于刚入校的低年级学生来讲,教师一定要有打好其扎实基础的信心、责任与方法,教师不仅要有教好本课程的责任,还要有引导学生入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方法与责任,故教人者同时兼顾着指引学习者进大门(计算机学科)与入小门(数字逻辑与数字系统)的责任。
(1)对不同的学校、专业来说,无论是硬件、软件、应用或其他相关专业,各校有自身的基础、底蕴,故对各专业的分类,要求会有所偏重,但“基础”、“核心”应该不可动摇。
(2)无论是本科、专科,还是其他层次类型的学校(公办、民办、独立学院、自考、函授、高职院校)都应重视本基础核心课程的教学。
对“数字电路与数字系统”,教育部在各类相关的教学大纲中均规定为必开课程(其重要性在此也不必多说)。
2 领导的重视程度
各高校计算机院、系领导安排此课程的相对重视程度至关重要。
(1)主讲教师、助教、实验课技师要安排精兵强将。我们可比喻上课效果按下棋的段位来分,教授上课未必是九段,讲师也可以是九段。即要由那些课上得棒并且有责任心的人员进行教学。
(2)有较稳定的教学、研究小组。现在较普遍的问题是有些教师搞科研或因其他原因,常常出差,出现换、停课次数较多的现象,必然影响教学效果。应该建立一些制度,如带实验临时由研究生轮流带不行;教师常出差不行;课程从头至尾必须由固定的老师完成,不能像办讲座式地轮换人员。
(3)领导、教师、实验技师经常要注意学生的反馈意见,随时掌握教与学、示范与动手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解决。本课程既要学理论,又要动手做实验,各环节要环环套上。
(4)选一本恰当的教材,在充分尊重主讲教师的基础上,给予一定的把关。虽然计算机及相关专业要开设数字电路课程,但是由于不同的学校、专业的要求,着重点、学生的层次有所不同,在选择教材时也有所区别。这里强调的是“恰当”,即适合学生的层次并经过实践证明选用此教材达到了好的效果。比如我们南京大学计算机系选用的是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新世纪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教材系列中的《数字逻辑与数字系统》(白中英主编)教材,这是针对普通高校本科生使用的获奖教材,经过论证和试用到正式选定使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3 主讲教师一定要负责
选定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且有责任心的主讲教师(同时也是相关教研小组的负责人)是关键的一环。
(1)主讲教师要经常与实验师、助教、学生沟通。
(2)相对来说,各角色要分工明确。
①主讲教师是主线、核心队员。
②实验师首先要教会每个学生真正自己动手(这是一道坎,有人会用别人做好的东西去冒充,硬件上手和软件上手不一样,现在电脑很普及,软件上手实践机会多,而硬件要有相应的实验条件提供)做好基础实验;其次才是谁做得更复杂、更好的问题。
③对助教主要要求他发现、总结学生作业及实验中的问题,特别是带有普遍性的问题。
(3)教研小组负责人对各类人员要有考核,亲自与学生沟通,及时了解本教学小组成员的工作成效,比如耐心程度,对学生的态度,设备、器材的损坏率等。
(4)积极与院、系领导打交道,以便保持本课程在获得支持、重视程度、投资更新等方面的地位。
4 结合调查意见
结合学校、教务处等有关部门对学生的教学抽样意见调查,将本课程的得分、评价与其他课程作比较,以便相互促进、提高,本作者所主讲的数字逻辑电路课程在综合评分中总是名列前茅。本课程有自身的独到之处,讲课、实验做得好具有得分优势,而如果不重视实验,做得不好结果正相反。
5 课时的安排要适当
各学校要根据自身的情况及所选用教材的建议课时,综合考虑实际课时的确定。比如我校计算机系所选用的教材参考课时为64学时,我们认为这是最低课时数,我们是偏重软件的学校,对于为数不多的硬件课程要保质保量,主讲教师要根据情况增加课时,应在正常顺序教课的基础上,对于:(1)学生学习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2)习题中带普遍性的问题;(3)增加的某些内容、补充的典型例题等由主讲教师在课堂上讲效果好。另一个要注意的问题是现在普遍采用电化教育,上课放投影,教师如果不掌握好进度(往往难以掌握),学生会无所适从,应给一定时间要求学生记笔记,并给予反应上的缓冲时间。我们试过两个班级做记笔记与不记笔记的对比,最终有一定时间记笔记的班级在学习效果、考试成绩方面均优于不记笔记的班级,现在学生普遍不愿记笔记、不愿动手,这是要引起注意的一种新的惰性。
6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积极性
在整个教学的各个环节上要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调动起同学们对本课程的学习、动手作实验的积极性。
(1)通过形象的比喻(要结合内容与进度)激发学生兴趣
比如学习基本逻辑运算及电路时,将其比喻为建高楼,需要先了解砖、钢筋、水泥等基础建筑材料;当学生学到可以设计一些较为简单的电路时,既要肯定又要激励,可比喻为,你可以用砖等基础材料搞创作了,不过还仅仅停留在搭个羊圈、盖个马棚的水平,必须进一步学下去;而在教材基本上讲完后,可比喻为,你现在相当于可以建造人住的普通房屋了,但你要造高楼大厦,建筑精品还需努力学下去。这样类似的比喻学生印象深,已有不止一个已毕业的学生遇见我闲谈时提到教师比喻建筑之事,有的学生对我姓什么都有些模糊,但建筑之事不忘。
(2)激发学生的好胜心
现在的学生普遍好表现,好展示自己,给他舞台,他会用十足的心思。比如讲触发器时,对主从J―K触发器的基本逻辑图,我对学生说,谁5分钟看懂并能正确讲给我听就封他为高手,10分钟看懂水平还可以,15分钟还未看懂就别自己看了;而对维持阻塞D触发器的逻辑图,谁8分钟看懂是高手,12分钟看懂还可以,18分钟还闹不明白就别自己看了。
学生说他学到了相关知识,并能做题目了,我封他水平还可以;要做高手必须用尽量短的时间讲得让别人听懂,这对教师也存在挑战,教师自己懂的东西能否尽快让学生也懂,这是个考验。
(3)结合就业
告诉学生现在硬件越来越重要,其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就业机会和工资待遇大有提高,现各大学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学生动手能力普遍不够,会编大型程序的人不多,会硬件设计的人就更少了,若想粮袋里的粮食多一些,那就先跟老师把数字逻辑电路这一基础课学好。如果学生拿着自己设计的硬件作品去找工作,往往比拿一软件作品还管用(别人一看你硬件都会设计,那么普通编程也应该没问题)。
7 目前国内高校本门课程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
作者经过对国内各层次的高校数字逻辑电路课程的教学、实践及相关教材的调研,发现了一些问题。
(1)使用教材较为陈旧,讲授内容缺乏时代性。
①教材不少,但更新较慢,有的教师有惰性,不愿轻意换教材或使用更新版本,这与教师太忙,学校重科研、轻教学等多种原因有关。
②出版社与作者对如何更新已有版本的教材缺少沟通。比如涉及到报酬如何算等问题。实际上如果使用同一书的更新版本,既节省教师的备课时间,又有延续性,出版社书的销量也可以增加,这样效果较好,所以出版社应与相关作者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
(2)只讲授“功能部件”级范围,不涉及“数字系统”级范围。
①与教学计划的革新、课时安排有关。
②与主讲教师、助教、实验技师的观念、水平的提高,知识的更新有关。
③与学校设备、器材的经费投入有关(这不完全是任课教师的问题)。
(3)不少院校将本课程交给电子系教师讲授,因而与后续课程不易衔接(理论教学、实践教学都会存在问题)。
①外系教师的责任感通常与本系教师有差别。实验师、助教的配备也有问题,有的学校还可能是私下请的,无工作量、无考核,只给课时费了结;有的可能连实践课内容都砍掉了。
②对不同专业的后续课,培训人才的侧重点会有较大的偏差,比如对软、硬件设计的结合等问题。
③我们应该偏重围绕计算机这一专门的数字系统进行研究,可称是一种纵深研究,而电子系是一种横向的广泛的研究。
(4)硬件设计语言本科生采用ABEL-HDL语言较易掌握,效果较好,而用VHDL语言效果相对差些。
(5)所用实验设备较为落后,这会涉及到经费的投入问题,有的学校微机购置了许多,而数字电路实验设备却很陈旧,甚至没有。
(6)硬件课程受到挤压,有的地方把数字电路和模拟电路课程合并,有的甚至作为讲座性质或干脆砍掉不上了。这些都是有待规范、解决的问题。
总之,应在把“数字逻辑与数字系统”课程真正作为计算机专业基础核心课的原则下,各校结合自己的情况,在教学、实践的各个环节上引起足够的重视,认识到基石与空中楼阁的含义,如果没有学好先行的基础课,那么后续的专业课也是无法学好的。
8 小结
本文是作者根据自己在多年的教学中对数字电路课程的地位、授课过程中所经历的课程内、外的某些相关问题而进行的总结,以及一些较为成功的经验,并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独特看法、观点。同时对国内一些不同层次的学校作了调查、研究,借鉴了一些经验,并指出了存在且有待克服的问题,对于那些正在讲授数字电路课程的青年教师或即将讲授本课程的教师是值得一读的。作者自认为是从事计算机教育教学实践中取得的一个小小成果,且具有普遍意义。
参考文献
[1] 白中英. 数字逻辑与数字系统.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2] John M. Yarbrough 著. 数字逻辑:应用与设计.李书浩,仇广煜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篇5
关键词:学习参与 数字化资源 教学应用 策略
新课程树立“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追求“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教学宗旨。如何凸显师生在课堂上的双主地位,已显得十分重要。在课堂教学中,学习参与是学生主体性作用的充分体现,也是衡量有效教学的显著标志[1]。21世纪优质数字化教育资源缺乏也严重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受传统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影响,当前我国课堂仍存在诸如环节老套、学生参与低、扩展补充少等问题[2],致使学生兴趣不足、动手能力低下,难以实现师生、生生间的充分交互与反馈等。因而研究基于学习参与的数字化资源教学应用,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应用价值。
一、学习参与
1.学习参与和学习参与度
学习参与是指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各种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行为[3],是教育活动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学生思想、情感和行为的表现。而学习参与度为学生学习参与的程度。学习参与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是其主动地通过新旧知识经验间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而建构自身知识体系的过程[4]。对教师而言,提升学生的学习参与度是一种教学策略或方法;研究学习参与,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
2.学习参与的影响因素
学生的学习过程受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影响。而智力因素承担着信息的加工、处理等,非智力因素指兴趣、动机、性格和意志等心理因素。前者属于认识活动,影响学习的快慢、学习的效果;后者是意向活动,决定学生是否愿意学习,也是影响学习参与程度的重要因素。
在非智力影响因素中,学习动机、自我效能感、学习意志力、感知到的教学水平、课程满意度等都对学生的学习参与起着重要作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的动机越强、自我效能感越高,投入学习的时间和精力就越多,态度越端正、积极,参与度越高;而意志力越高,则表现为越能克服一切外界的困难,投入到学习中;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课程满意度越高,也越能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参与度。此外,学生的年龄、认知结构等,也一定程度上影响其参与度。
3.学习参与的提升策略
学习参与度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因而促进学生的学习参与尤为重要。首先,教师在教学准备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心态、完善专业指导、展示教师和课程魅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进行挫折教育,使其正确对待课堂学习;其次,知识呈现要情境化,个性化、情境化、有针对性的乡土教学资源,可以激发参与热情,促进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深层次的认知参与;第三,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时间分配合理、教学流程科学、实施可控、互动有效,通过及时的作业反馈、小组成果公开、同伴评论和讨论等一系列措施,营造参与氛围,提高参与意识;第四,制定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巧妙的评价设计可以激发学习热情,进而实现以评促学,提升参与度。
二、底只资源
1.数字化资源的内涵及优势
资源是教育信息化建设中的基本问题,设计开发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是当前教育信息化深入落实、持续发展的基本任务之一。数字化资源是指经过数字技术处理即可在多媒体计算机或网络环境下运行的多媒体材料资源[5],按类型可划分为文字文本、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动画等,体现为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视音频动画资源、教育网站数据库等。
数字化资源可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共建共享,提高教师工作效率;改变传统“语言+板书”形式,利于课堂组织管理;教学内容媒体化、多样化、交互链接式呈现,不仅丰富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兴趣,还可优化教学过程,实现因材施教、个性化教学;通过数字化资源设计开发,培养教师信息素养,提升信息技术水平,加快其专业化成长。
2.优质数字化资源的设计与应用原则
优质数字化资源的设计,需在教学系统设计思想的指导下,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把握教学适用性、科学性、开放性、直观性、便携性、经济性等原则,与传统资源相结合,丰富学生想象力,培养自主发现问题、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拓展思维空间、培养创新能力,确保课程教学目标的达成。
数字化教育资源是教育资源组成中的重要部分,其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信息技术环境下师生的多元化需求,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及数字化生存能力,提高教育教学效率。
三、基于学习参与的数字化资源设计
1.学习参与对资源设计的重要性
目前数字化资源建设中出现海量资源但又贫乏的现状,主要是由于建设机制不合理、交互性差、参与性低、不支持个性化教学等。此外,在进行资源设计时,参与式学习环境的建立也至关重要。因此,参与式的数字化资源,为学生营造真实的问题解决和知识探究情境,学生将通过主动投入、积极参与对知识的建构和发展,对促进课堂教学、培养实践和创新能力、提升教学效果以及实现个性化教学是十分重要的。
2.基于学习参与的数字资源设计策略
在学习过程中,交互的发生是学习参与的本质表现,因此学习参与可体现为人机互动、人际互动、认知互动三个层面。
(1)强化人机互动,提升资源的人性化、情境化设计。人机互动指人通过与计算机输入输出设备,以有效的方式实现对话的一种互动方式,包括计算机通过输出或显示设备给人提供大量信息和提示、人通过输入设备给计算机输入有关信息及回答问题等。在资源设计中体现在人性化的用户界面、结构化的资源组织、情境化的资源呈现等。
(2)强化人际互动,提高资源的协作学习设计。人际互动是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互,可以强化原有知识体系,也可能通过思维的碰撞,产生新的火花,形成新的知识内容。数字化资源应将人机交互进行拓展,强化人际互动,让学生接触更丰富的信息和资源。数字化资源设计,可以增加交流讨论区、分工合作等,强化学生间的协作学习,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参与度。
(3)强化认知互动,促进知识的自主建构设计。认知互动属于深层次的参与互动,也是影响学习者深度学习的关键因素。设计数字化资源时,在激发学习兴趣、提高积极主动性基础上,要强化对学习者的认知互动,促进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自主建构,表现在强化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学习内容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深化课堂训练与测试等。
四、教学案例设计与应用
1.教学资源设计与开发
在设计策略指导下,以多媒体课件为例,展示数字化资源的设计、开发与教学应用。基于学习参与的多媒体课件制作,是在完善多媒体课件开发一般模式的基础上,即需求分析、教学设计、系统设计、脚本编写、素材准备、课件制作、调试运行及评价与修改,强化学习过程中参与而成,如图1。
笔者以小学英语为例,选取PEP小学英语五年级上册《In a Nature Park》部分内容,利用Adobe Flash CS6、Photoshop CC等软件,结合小学英语特点,制作的多媒体教学软件,如图2。该课件可打包为可执行文件,在脱离编辑环境下能够良好顺畅地运行。
该课件分为单词学习、课文内容、情境模拟、巩固练习、课外拓展五个模块。单词学习模块介绍了需要掌握的单词、拼写、音标、读音及形象化的图片展示,加上单机交互操作,可以让学生深层次、全方位的学习单词;课文内容模块呈现了全文拼写及对话,可以通过学生间的协作对话,强化人际交互;情境模拟模块,通过“动画+拼写+朗读”方式,强化认知交互,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度学习;巩固练习模块分为连线题、选择题、想一想三个环节,通过多种形式,配合即时反馈技术,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性,提高参与度;课外拓展模块,通过一首歌曲、配合动画呈现,激发兴趣,同时拓展英语学习。“说明”模块,用于在网络等渠道进行传播时对资源总体介绍、保护版权等。
2. 教学案例应用及讨论
笔者在所在单位附属小学进行实践,并作为该节课程教学的实施者、辅助者,参与了教学环境的创设、教学过程的实施,与师生积极互动交流,及时了解实施情况。
首先,教师利用课件可逐步引导学生学习。界面简单、画面友好、导航清晰、操作便捷、提示到位,交互性强、内容完整、设计合理,动画生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兴趣。
其次,教师也可将课件发给家长,O督学生温习。由于该课件可作教学辅助型课件,也可作自主学习型课件,所以可让家长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促进家校沟通。
为深入检验基于学习参与的数字化资源设计策略及多媒体课件的实践应用,笔者深入一线课堂观察、访谈。结果显示,通过实践,学习者的兴趣、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了明显提升,学习参与度也大幅提高。但同时也发现一些问题或限制,如受环境条件限制,课堂上教师讲解、操作仍较多,学生主体性提升不够等,需后续做进一步研究。
在梳理相关概念的基础上,从人机、人际、认知三个交互层面构建了基于学习参与的数字化资源设计策略和多媒体课件制作模式,并进行实践。应用表明,其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习参与度,同时“双主”的教育理念得以体现,丰富了优质教学资源库,从而深化了新课程改革。
――――――――――
参考文献
[1] 赵秋锦,王帆.教学应用型微博社群中的学习参与实证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4(11).
[2] 邓敏杰,马源颖.基于VRP的三维学习课件设计与开发[J].软件导刊,2015(8).
[3] 裴娣娜.发展性教学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
[4] 侯志军,张巧梅.“学生学习参与”研究的发展阶段及价值分析[J].煤炭高等教育,2012(1).
篇6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数字信息技术同样给美术教学带来极大的变革。抓住数字信息技术带来的机遇能够对美术教学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在这种背景下,将数字信息技术与美术教学进行整合是一种非常必要的工作。
基于此,本文在此对数字信息技术与美术教学整合的实践进行研究,以期能为有关人士提供有益参考。
一、数字信息技术下美术教学内容的改变
首先,数字信息技术创造了一个新的媒介,即网络平台。网络平台不但为人类带来了高速的传播能力和信息收集能力,同样为当代的美术开拓了一条新的发展道路。
以数字信息技术为基础诞生了以鼠绘、Flash制作、图片处理为代表的现代美术形式。简单地说,数字信息技术将传统的美术形式进行拓宽,发展了以信息技术为媒介的现代美术。
因此,在美术教学中可以积极地引入这一类的内容,对传统的美术教学内容进行变革。例如,学校可以开展Photoshop软件的学习,培养学生基本的图片处理能力和鼠绘技巧。还可以结合信息技术课程开展Flash制作的美术课程。其目的就是培养出更加适应时代背景的新型人才。
当代的学校必须重视数字信息技术给美术教学带来的改变,以此为基础增设美术教学内容,才能够让学生更加迎合市场和社会。
二、数字信息技术下美术教学方法的改变
数字信息技术也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使用现代化的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将原本较为枯燥和抽象的教学内容通过数字信息技术进行填充,使其变得生动有趣,以此加强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传统的教学方法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在不断的观察练习中完成教学。利用数字信息技术,教师可以使用课件、教学视频等方式,将观察的教学内容通过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
例如,教师可以利用数字信息技术将一种物体进行拆分,并且将物体进行翻转,让学生可以轻松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物体进行观察。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还可以搭配详细的教学讲解,让学生深刻了解不同观察方法带来的效果以及技巧等。
三、数字信息技术提供了更多的美术教学资源
数字信息技术还为美术教学提供了更多的资源。依靠数字信息技术所带来的高速传播能力和信息资源整合能力,使得教师可以利用数字信息技术轻松地获取更多、更高质量的教学资源。
篇7
0引言
近几年来,随着高校的学生数量不断增多,全国高等院校也崛地而起,发展迅速,规模不断壮大,主校区对应的分校区比比皆是,管理也随之混乱,管理分散。而多校区管理的现象使得学校不得不发生变化,这样就需要了一种新型的教育管理模式,而数字艺术教学管理系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出来的。这样的系统可以供校领导、师生的交流,可以查阅管理信息资料,提高管理效率,可以有效的实现教学互动。
1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数字艺术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将新兴技术和理念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运用数字媒体技术的能力,使其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
在现阶段,国外的技术相对于我国较为先进,软件使用率也较高。而在欧洲等发达国家,数字教育已经趋于完善。
在国内,我国的数字教育还很缓慢,而我们的也在不断更新和突破,向现代化靠拢。由于国内外的文化与接受的程度不同,我国数字艺术教育更是进程缓慢。为了适应国内人才需求,我们也在不断的吸取国内外的经验,发展一条适应我们自己的改革之路。同时,我国内也有一些教学管理软件也得到了突飞猛进的成果。
2交互理论
交互是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而在教学中的交互指的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双方都具有主观能动性,借助虚拟化的数字艺术教学系统进行沟通与联系。这样的功能软件可以拉近师生的距离,促进沟通。
系统中的交互可以理解为用户与用户之间利用数字艺术教学系统进行沟通和交流,既是老师与学生的交流和反馈(课程的指导,资料的借阅等)
3系统设计七大模块
该系统通过建立七大模块,分别是:用户管理;教师信息管理;课程管理;选课管理;成绩管理;信息管理;教学互动管理模块的设计,用于记录师生、课程等基本信息,用于存放学生选课等关系,建立良好的数据库,便于师生方便快捷查阅课程资料,完成学校的课程学习。
(1)用户管理设计:由于系统所涉及的用过甚多,这就需要有一个程序用于整合资源,功能模块多样化,对不同人群的权限有所区别,来保障数据库的安全。
(2)教??信息管理:教师信息管理设计主要用于修改学生信息,录入成绩,查寻教师信息等,通过该模块,可以查寻教师的授课情况以及资历。
(3)课程管理:课程管理是教学的基础,该模块可以展示课程的介绍,采用先进的3D数字技术展示课程介绍,以便于学生更直观的了解自己所学的课程。
(4)选课管理:根据学生专业计划,供学生选择选修的课程,学生可以在网上选择自己所要学习的课程,从而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5)成绩管理:该模块是体现学生对学习课程掌握程度的好坏,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是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学业的重要考评。学生可以用于查询学分,老师用于考评学生学分进行统计,衡量一个学生能否顺利通过该考试的重要凭证。
(6)信息管理:信息管理是记录了学校、师生的个人信息等,涵盖非常广泛,该模块注重信息的更新与维护。实时更新学校近期动向,教师调动以及学生课程安排情况等。
(7)教学互动管理:教学互动管理是数字艺术教学系统的核心模块,该模块可以是教师更好的引导学生下载良好的适合学生学习的知识,而学生可以很好地利用该模块,学习教师分享的知识,更好吸收和消化,学生可以在该模块提问,教师进行答疑,真正的实现了教学互动。
4系统的实现
通过对教师信息类、学生信息类、课程信息类、选课成绩类、信息管理类、用户管理类的实现,在数字设计艺术教学系统实现的过程中的关键技术类的实现,利用3D技术,可以是我们更直观的了解数字艺术教学系统。
篇8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数学;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就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现代教学思想与方法进行课堂教学活动的一个整体概念。教师利用电脑对图形、数字、动画乃至声音、背景等教学需要进行综合处理,使得易于理解和掌握,使学生能利用计算机提取资料、交互反馈、进行自学,让数学中的学习能力、探索能力、实验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小学生个性潜能发展的方向。
一、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资源有效整合的优势
(一)通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资源的整合,改变传统教学观念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的整合,应致力于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学观念,努力引导学生学习简单的数学、学习有趣的数学、学习鲜活的数学。信息技术形象逼真的屏幕图象和动画,能使呈现的内容更充实,更形象生动,更具吸引力,给学生耳目一新之感。把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到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就是要改变教师的“满堂灌”现象,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在活动中构建知识体系。
(二)通过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的整合,发展学生的思维
数学是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形象思维为主转向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过渡阶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以把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进行有机整合,运用信息技术,在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使抽象的数学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使学生的思维经历“抽象―具体―抽象”的过程,逐步实现学生思维特点的顺利转化。
(三)通过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方式的整合,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计算机接入网络成为终端之后,既是探视信息海洋的窗口,也是作用于信息海洋的码头。带学生进入网络环境进行教学,给学生以更广阔的学习探究空间,也给学生以更多展示个性的机会,因为网络是无边的,网络也是互动的。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入网络,查询资料,以补充课本教材信息的不足,还可以引导学生参加网上互动交流……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资源有效整合的有效途径
(一)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学生之所以对数学感到枯燥、无味、怕学,其原因之一是由于数学知识本身的抽象性和严谨性所决定的,再者就是受传统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局限,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多媒体技术融入课堂教学中可以对有关的教学内容进行分层显示,诱导学生深入浅出,从而达到融会贯通。例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如果让学生动手操作,学生的思维局限了方法,如果我们利用多媒体技术编制分割、结合、移动等多角度相结合的课件,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让学生感受到知识运用的多样性,保持其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维持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
(二)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应弥补教材中的不足。
笛Ы滩闹杏行┮求进行实践操作的教学内容,由于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不可能让学生亲临其境,从而限制了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探究空间。实验中,我们利用计算机技术与数学课程资源的整合,可以给学生呈现出一个虚拟现实生活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获得学习体验,学会在信息环境中学数学、在生活实际中用数学。从而,使学生主动构筑自己的学习经验,以弥补教材的不足。
如“长方体和正方体”“统计”和“可能性”,是五年级“虚拟现实”的情境,让学生兴奋不已,极大激发了他们强烈的参与欲望,学习热情空前。其间,学生主动参与互动,个性化思维得以充分展示,每个学生自然而然地把所学的知识与生活实际,通过计算机技术紧密地整合在一起,缩短了教材内容和生活经验之间的距离,既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的整合,应致力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数学是抽象性、逻样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形象思维为主转向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过渡阶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以把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进行有机整合,运用信息技术,在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四)信息技术中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应具有良好的交互性。
设计和运用多媒体课件应将学生放在首要位置,应有针对性地设置一些“教师、学生、多媒体”交互性的活动,尽可能地引导学生学会动口、动手和动脑来解决问题。必要时可出示一些引导性的图文和动画,也可设置相关的游戏,让学生积极参与,在快乐中学到知识。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整合,是数学教学改革中的一种新型教学手段,能创设逼真的教学环境、动静结合的教学图象、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积极主动地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但信息技术融入课堂,只能是一种辅助手段,并不能替代教学环节,要让课堂教学就得更精彩,应把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中的优点有机结合起来,取长补短,发挥其在教学中的优势。
参考文献:
篇9
本节内容是高中信息技术教材《信息技术基础》必修(教育科学出版社)第七章“信息资源管理”中的第二节“个人数字化信息资源管理”,《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对第七章第一、二节合并提了一点标准,具体是:“通过实际操作或实地考察,了解当前常见的信息资源管理的目的与方法,描述各种方法的特点,分析其合理性。”通过学生亲身体验,感受信息资源的重要性。
二、学情分析
从目前盐城市初中信息技术教育状况看,不同层次、不同学校信息技术教学状况不同,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也参差不齐。我们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程度不是很高,学生只懂得一些简单的操作甚至有的学校信息技术课都开不全,相反有的学校却很重视,学生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高一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对信息获取、信息加工和表达以及对信息资源管理过程有一定的了解,但因每位学生价值取向、思维不同,水平仍参差不齐。
三、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认识个人信息资源管理的重要性,了解当前常见的个人信息资源管理的与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能运用信息资源管理的思想,按实际需要合理选择常用工具,管理个人数字化信息资源。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和比较信息资源管理的优势,逐步提高个人数字化信息资源管理的操作技能和应用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掌握各种个人数字化信息资源管理的方法。
(二)教学难点:合理选择各种个人数字化信息资源管理方法管理个人信息。
五、教学策略
学生通过第一节的学习已经对信息资源管理的重要性有了初步的认识,本节先由实例创设情境引入,采用任务驱动法,学生在明确任务的基础上通过实践,体验并讨论总结各种个人数字化资源管理法的特点。
六、教学方法
问题解决法、探究法及四步教学法。
七、教学过程
(一)预习环节
1.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信息资源管理从 手工管理
方式向以计算机为主导的数字化管理方式转变。
2.下列英文缩写中,意思为“个人数字助理”的是(B)
A.FTP B.PDA C.MP3 D.PC
3.英文缩写Blog的中文含义是(A)
A.博客、网络日志 B.个人数字助理
C.视频高密光盘 D.运动图像专家
(二)新课导入
身边的信息资源管理
师:陈×同学喜欢收集邮票,邮票本有很多邮票,但他不懂得管理这些邮票,请同学们运用已有的生活常识帮他画一个邮票管理的结构图。
学生小组合作画出结构图,同时让部分同学进行展示。
(三)探究环节
1.任务一 师:这是用PDA管理个人事务的一个简单例子,下面请同学们分组讨论我们生活中有哪些东西具备这些功能,请同学们写下来。
展示小组合作讨论结果,并在纸上写下来,到大屏上展示。
2.任务二 用资源管理器管理本地计算机资源
师:(1)在计算机中如何快速找到自己所需的文件
学生讨论2分钟,并找两位同学回答,揭示答案:
需明白文件放在何处,明确其具体路径;
在计算机中利用资源管理器来管理(打开资源管理器的
方法)。
(2)通过教师讲解让学生弄清文件和文件夹的概念
师:文件和文件夹在计算机中的存储,我们可以比喻成我们文件放在包里一样,文件夹是用来放文件的,那么我们打开包拿文件的过程就好比我们双击文件夹后打开某个文件的过程。
文件夹:用来存放文件
文件:图形、图象、文字、声音、影片、数据、课件、程序
(3)学生演示利用资源管理器管理资源的事例
师:请同学们利用资源管理器打开E盘音乐,看一看音乐文件夹下的文件管理是否合理,如不合理请做出调整。
学生经过小组合作探究,请出两组同学,首先指出不足的地方,然后进行操作演示。
3.任务三 请同学们根据P143页图7-5收藏夹的整理过程,打开一个你喜爱的网站并建立爱好文件夹最后将网页快捷方式添加到收藏夹中。
4.任务四 下面是王×同学的财务日记,请同学们帮他用电子表格文件进行整理,并对他的财务进行统计运算,最后用饼图表示他的各项收支情况,并分析这个同学的收支是否合理。
教师在走动的同时进行适时点拨,并对关键部位进行提示。学生积极利用电子表格分析王×同学的各项收支情况,并分析收支是否合理。
(四)课堂小结
师:经过今天这一节课的学习,同学们你们学到了什么了?
生:踊跃回答。
篇10
【关键词】数字艺术 工作室 专业拓展 跨学科 学科交叉
在这个变革的时代,我们共同站在数字艺术的十字路口,传统美术教育格局面临重新洗牌,艺术学科需要重新调整的关键当口,为中国数字艺术下的教学方式与人才培养模式贡献出自己的办法与思考、经验与个案来,是中国高校艺术教育共同面临的问题。本文以笔者所在的西安美院影视动画系专业格局调整和专业教学改革为例,对艺术高校教学体系及运行机制创新,作一个粗浅和试探性的阐述。
学科梳理促进教学观念的更新
2009年4月,西安美术学院在应对计算机技术迅猛发展和数字艺术及相关理论不断完善的当口,整合学院原有动画、摄影、影视摄影三个专业①,成立影视动画系,并于同年开始招收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专业本科生。系部涵盖的四个本科专业多属于不同的一级学科②,但在今天看来,随着数字技术发展和网络时代的来临以及数字媒体艺术的出现、繁荣和普及,这些原本不属于同一级学科的专业,在学科构成上却存在着内在关联,因为他们共同面临着“数字技术”的洗礼与改造,原本属于专业自身的媒体均被新兴的数字媒体所更新。摄影的创作手段已经被数字照相机、计算机数字技术、电子输入、输出等技术与手段所取代;影视摄影的影像采集和剪辑环节也已经被数字摄像机、电脑影像制作中的数字视频剪辑处理环节所代替;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主要创作重心也已经从电影现场舞台、场景搭建转移到了前期数字虚拟布局和后期电脑数字特效的方面中去了;而动画艺术更是在逐格绘制传统动画的基础上,采用更加便捷的电脑图形图像技术,使数字技术全方位地进入了动画绘制的过程中,改变了动画艺术的创作方式,大大提升了艺术表现力度。
数字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影视动画系自成立之初,就肩负整合优质教学资源、重塑专业定位、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等一系列重大课题,同时,注重发挥美术学院“强造型,重创意,艺术气氛浓”的优势,培养造型能力强、审美素养全面、创新精神突出的高素质数字艺术人才,我们的探索与实践主要集中于以下几方面:
1.拓展格局,推进学科交叉融合。我们以数字艺术相关专业――动画、摄影、影视摄影、戏剧影视美术四个教研室为核心,不断完善课程的系统性、专业性、研究性,适应社会对数字艺术人才的需求,对当代艺术发展的趋势,深化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科交叉,优化技术流程,拓展专业格局等问题进行探究。实行教研室下的工作室制,在三个专业教研室中,设13个专业方向与技术结合的工作室,工作室在三年级最后一个学期进行遴选,四年级进入工作室全面展开专业创作,实行教学自主,这种机动的工作室机制,打造出小而精的教学团队,推出一批品牌课程,并在系内形成优质课程共享。
2.优化模式,搭建流程化的课程体系。影视动画系推行“1+2+1”的教学模式,一年级侧重造型、数字艺术概论基础;二、三年级着重专业技能与方法,四年级创作与实践。2009-2014年两次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依照数字艺术的各类型创作模式突出流程概念,改造课程环节的设计,增设、修订20 余门新课程。采取夯实知识型课程、提高技术型课程、增强实践型课程、增加项目型课程、突出课题型课程的方式,不断优化课程内容。同时编著《三维动画流程》(2009年教育部课程改革立项教材)、《动画场景设计》(2010年教育部立项教材),这些是以影视动画系课程改革与经验为示范,成为国内此类专业教学的规范案例。学校在教学当中十分重视学生作业向作品的转换,注重以教学展览来总结教学经验、推出教学成果,达到“以展促学”的目的,近五年,我影视动画系在校内外举办各类教学展35 场。
3.搭建术与艺结合的实验教学平台。影视动画系秉持工作室+实验室相结合、艺术与技术相统一的教学定位,其目标是为促进其技能与理论、素质与创新的协调发展,锻造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统筹协调,实验教学定位合理,已形成有利于本科生、研究生、博士三级培养的教学创作实践环境。同时加大实验室建设的专项投入,建立完善数字教学中心、定格动画实验室、传统银盐冲印、影视摄影棚、图片摄影棚、影像剪辑室、数码影像处理实验室、人物造型实验室、影视空间造型实验室、影视特效实验室、声音采集实验室、美术工坊等12个实验室平台,被教育部授予“国家级实验示范中心”的称号,保障教学与人才培养的顺利开展。
4.项目型课程实践的重大突破。项目型课程是影视动画系课程改革的重点,自该系建立之日起就强调以项目实践带动教学,课题研究推出成果,设计一些有针对性、主题性、目标明确的实践内容,选择一些具有文化意义、示范作用、学术价值的课题,引入课程教学,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寻找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几年来,完成6项国家级、省级重点教学改革立项,分别是:①2009-2011年教育部使用信息技术工具改造课程项目:三维动画流程;②2009-2011年陕西省高校教改(重点攻关):项目型课程的探索与研究――基于汉唐帝陵数字化艺术考古;③2009-2011年:普通高校教学资源共享机制研究,省级教改立项;④2011-2013年:动画专业方向的拓展与实践――高校实验室教学体系及运行机制创新研究,省级教改立项;⑤2012-2014年“长安艺术云・陕西艺术资源云计算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省级科研立项;⑥2011年《动画场景设计》,教育部文化部规划教材。根据项目,建立三个课程网站,其中包括实验教学网络中心、三维动画流程与动画教学网站以及陕西艺术云资源网站,这些大量的教学资源内容,对课堂教学起到很好的补充。
5.社会合作广泛交流。坚持将教学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作能力、加强制作和动手能力。2009-2010年,以动画专业教师和三年级的学生,共同承担中央电视台的《孙静修爷爷讲西游记的故事》动画片60集、近500个人物、场景、道具的造型设计,受到业界的一致好评。与数字媒体领域的优秀企业共同开办“三业项目”(三业是指专业、行业、就业),通过具体的项目型、技术型、课题型的专业学习,使学生了解并掌握行业需求,积累社会实践经验,助其便捷、顺畅地走向就业岗位。项目核心是“培训前置计划”,将学生在进入工作岗位前必须完成的培训环节以及相关的专业技术的资格认证,科学合理地安排到本科教学阶段中,有效节约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前的成本,促其职业规划能力,同时也提高企业选人、育人、用人效益。
数字艺术下高校教学体系及运行机制创新
“数字艺术”是对原有的许多艺术样式在数字技术背景下的融合与交叉,并非一个全新的、独立的、单一的艺术样式,这一理念促使艺术类高校的教学体系集体转型,同时在“创造”新的教学体系下探究教学模式的构建。寻找它们在数字技术背景下的各种可能性,搭建知识系统的完整性,以此作为教学模式设计的出发点。影视动画系依托学院的美术优势,学生不仅经过招生时的严格考核和入学后的系统造型训练,而且深受学院各系部艺术风格的熏陶,掌握了较强的视觉造型艺术技能。以此为基础,学生学习电脑艺术造型和数字格式的影像采集造型,具有了深厚的审美修养和较高的专业技能水准,身处艺术院校和艺术前沿的影视动画系师生,更是将“创新”当成了功课和座右铭。注重教师队伍的培养,制定相关政策,形成思想素质好,学术水平高,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较为合理的实验教师队伍,建立一套规范的实验室开放管理制度,做到了实验项目、实验内容开放,仪器设备共享,施行灵活的运行机制。
数字艺术融汇性、开放性、全球性的特点,深层次地影响其教育模式的构建。以数字艺术为核心的教学体系,在课程更新、方法重构、资源共享、机制优化等方面,都贯穿着开放与创新的意识。搭建符合当今时代的特征的教学体系,从专业的学科特点出发,以已建和新建的现代化模拟实验室为依托,将本专业全学程的主要实验内容统筹整合,注意其内在联系及其与理论教学的关系,构建出一整套以基本操作为主,突出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并兼顾学生个性发展的实验教学新体系。在此基础上,本着效率和效益优先的原则,建立实验教学高效、低耗、安全的运行机制,实现实验室资源、设备的优化配置,并建立科学的实验室管理制度和评价考核体系。以实验室为依托的工作室制是本专业教学的改革,是教学方法的创新,创建了具有特色的实验室运行机制。
注释:
①摄影专业1995年9月起招收专科生,1999年9月起招收本科生,原设于版画系;动画专业2001年9月起招收本科生,原设于设计艺术系;影视摄影专业2002年9月起招收本科生,原设于版画系。
②《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是高等教育工作的基本指导性文件之一。它规定专业划分、名称及所属门类是设置和调整专业、实施人才培养、安排招生、授予学位、指导就业,进行教育统计和人才需求预测等工作的重要依据。
参考文献:
[1]霍炬:《应用型高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构研究》,《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
[2]廖祥忠:《数字艺术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
[3]贺楠、李木子、赵锐:《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动画专业教学体系的研究》,《艺术研究》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