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教育的意义范文
时间:2023-06-04 10:03: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数字教育的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现代媒体的受众面广,不仅针对学生,而且将通过学生,带动家长、带动全社会学会真正敬畏生命、珍爱生命、守护生命,构筑起全民安全防范教育体系。
(一)安全教育数字化的意义
1.用数码技术,以形象的、动态的、交互的方式讲解安全知识,寓教于乐。让学生在体验和演练的过程中树立“生命高于一切”的观念,尊重生命。在培养生存能力和训练应急避险技能的互动过程中直观、感性的学习和接受安全教育的内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相关问题能运用正确的方法规避和解决,并能将知识举一反三,提高生存技能。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多媒体触摸屏、LED展示屏等现代多媒体传播手段,通过生动、形象、丰富、多样的多媒体教育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直观的“避险自救”知识普及教育,教学生掌握避灾的常识和技巧。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宣传教育活动,这将使少年儿童有兴趣学习如何“用知识守护生命”。以电子出版物为例,分为可以观看的动画视频和互动性的动画游戏两个部分。动画视频以演示、讲述为主。电子出版物拟设计虚拟人物形象,如生命守护小精灵、生命守护神爷爷、小朋友平平、安安等,将一些抗灾避险知识以生动的语言、形象的画面表现出来。学生通过观看动画视频了解各种交通、自然灾害、溺水等事件发生的原因、学习急避险技能。在掌握一定常识后,学生可以通过电脑或触摸屏参与互动性动画游戏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例如在选择题中,选择一种选项后,即有相对应的动画形象显示出选择的结果:选择答案错误即会看到非常严重的后果,选择正确答案则会得到数码的精神奖励。电子出版物经过悉心策划,将丰富的内容融入生动有趣的故事中,动画角色设计活泼可爱,语言自然,不生硬说教。画面制作使用painter、illustrator、photoshop等平面设计软件与flash等交互设计软件,并配合AE软件制作效果,三维软件制作场景。形式生动,交互性强,寓教于乐,注重应用是电子出版物的特点。使各年龄阶段的学生在有限的课堂以及课余时间娱乐中学习到有用的紧急避险、防患于未然的知识与技能。电子出版物通过生动、形象、丰富、多样的多媒体教育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避险自救”知识普及教育,培养学生生存能力和训练应急避险技能,以有限的投入满足广大师生、家长的需要,最大可能避免学生安全事故的发生,进而将构筑起全民安全防范教育体系。
2.数字载体和呈现方式还有利于安全教育内容的时效性和跟动性。伴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安全教育已经不再囿于过去简单的形态和内容,少年儿童所面临的安全隐患类型多、形态新,数字技术构架下的安全教育平台和载体可以随时更新,突出新情况下的高发问题及解决方案。可以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群体、不同季节和不同问题分别解决。这扩大了安全教育的范畴和概念,同时,也扩大了受教育的人群,有利于不同群体的少年儿童找到自身所面临的困境并得到及时的帮助。
3.数字化还有助于构建复合型安全教育公共平台。安全教育公共平台除了有传播安全知识的作用,还将发挥“构架少年儿童和社会之间交流的桥梁”等功能。少年儿童作为国家的未来,需要社会的关注。其中,离异儿童、遭受暴力创伤的儿童、留守儿童、孤儿、残疾儿童、艾滋儿童等弱势群体需要更多的关爱。网络的优势在于它可以让更多的人聚焦在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问题上,给予物资和精神上的救助;网络还可以针对少年儿童问题的焦点,引发公众的反思,并有利于相关部门采取措施,改善症结,消除弊病。充分考虑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从身体和心理方面对学生加以引导和辅导,使少年儿童得到全面发展。
(二)期望
篇2
高校英语教学中整合运用数字化技术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两个方面上,具体内容如下。
(一)丰富了教学内容
数字化技术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不仅使得英语教学方法变得多样,同时还大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使以往过于单一的教学模式得以改变,教学内容通过图片和声音的方式展现出来,这种生动形象的教学模式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同时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以前使用黑板的教学模式对所展现的教学内容有限制,而借助数字化技术的优势,教师可以通过课件展现更多的教学内容,使得教学内容得以丰富,为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成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只是一味地听老师讲课,自主学习的主观意愿不强,这种简单枯燥的学习模式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非常不利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升。而数字化技术在高校英语教学中应用,以其独有的优势,使得高校英语课堂不再索然无味,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积极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促进了他们学习成绩的提升。
二、现阶段高校英语教学中数字化技术的应用所存在的问题
高校英语教学中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两方面:一是传统教学模式和数字化技术没有很好地融合,二是教师没有对数字化技术进行合理运用。具体内容如下。
(一)传统教学模式和数字化技术没有很好地融合
众所周知,传统的教学模式使高校英语课堂比较枯燥,但是它也有数字化技术所没有的优势,那就是教学的灵活性。虽然数字化技术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方面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但是其所展现内容是教师在上课之前设定好的,在课堂进行的过程中是不会变化的,然而又由于很多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接受能力不同,而一成不变的数字化技术不利于全体学生的提高,而传统教学模式,可以有效避开数字化技术的弊端,教师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教学内容的讲授。同时,学生的英语教学不能只是依靠课堂上内容的学习,更重要的是要在生活中能够加以灵活运用。如果教师过度运用数字化技术,让课件展示占据了大部分的课堂时间,那么教师就无法和学生进行有效沟通,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也无法进行有效掌握。
(二)对数字化技术没有合理运用
高校英语教师在运用数字化技术的过程中,既不能不用数字化技术,也不能一味地让学生观看视频和图片,而是要掌握好分寸。如果在一节课中,教师过多地使用数字化技术,而忽略了学生是否真正吸收了所学的知识,这样会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重点偏移,特别是那些自主性不强的学生,总是将注意力集中到视频的播放上,一旦教师在特殊情况下不使用数字化技术,这些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不利于学生成绩的提升。
三、高校英语教学中应用数字化技术的有效途径
(一)学生应对数字化技术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虽然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方面确实有其独到之处,但是,学生自身也应对数字化技术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要明白数字化技术得以应用的本质目的是提高其英语学习的成绩,不只是影像资料的播放,学生只有对数字化技术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才能端正学习态度。
(二)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传统教学模式加以优化升级,从而让现有的教学模式和数字化技术能够有机结合,将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出来,在为学生营造良好学习氛围的同时,还能促进学生英语知识水平的提高。在下课之后,教师也要经常和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关注他们的生活,并对其不正确的思想进行引导,更为重要的是,教师应因材施教,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要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来给予相应的指导,再加上数字化技术的利用,就会使得学生对英语学习更加地喜爱,为学生英语学习成绩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提高教师数字化技术应用水平
篇3
摘要:数字时代,信息更新迅速。在职编辑的继续教育是转变编辑思想、提升编辑素质、保证和提高出版物质量的有效措施。明确在职编辑继续教育的必要性,分析在职编辑继续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办法,探索在职编辑继续教育培训创新策略,对于完善和构建在职编辑继续教育的长效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数字时代 在职编辑 继续教育
出版数字时代随着数字化浪潮汹涌而来,传统的出版业遭遇前所未有的冲击而最好的出路就是转型升级。面对出版行业职业环境的“变脸”,只熟悉传统编辑出版业务的从业人员已显得力不从心。目前出版产业从职业化向产业化发展的现状致使出版社对只熟悉纸质媒体加工的传统编辑已不再“趋之如骛”,转而对既有专业背景、又懂编辑加工技术的高层次人才的张开怀抱。
新闻出版署署长柳斌杰多次强调:“数字出版已经成为现代信息传播的重要形式。……培养一批既熟悉专业出版知识,又掌握现代数字出版技术和善于经营管理的复合型出版人才,是刻不容缓的艰巨任务。”①如何实现在职编辑从传统带到现代的“华丽转身”,在职编辑的继续教育迫在眉睫。
数字时代媒介融合打破了出版业格局,冲击着传统出版的生存和发展,极大程度上促进了编辑职业角色和功能的改变。跨媒介传播机构以及新型互动传播技术的发展,对编辑提出了新要求,编辑的角色和功能正在变化。
数字时代的出版物是一种集印刷、音频、视频、互动性数字媒体为一体的具有战略意义、可操作性、深刻文化意蕴的新媒体产物②。编辑在纸质和数字混合二元出版时代的意义不再是单一的“编辑工作”,而是包括出版资源的整合、筛选、价值评定、内容和形式制作、市场营销、售后服务以及反馈信息收集等在内的多元工作组合。
时代变迁和实践进步对在职编辑继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对老年、中年和青年编辑有不同的教育重点,继续教育担负起更新老年编辑思想,加强中年编辑对从业环境认识从而使他们做出自身调整,对年轻编辑则从职业道德和技术更新的层面做出要求以应对新媒体时代的职业需求的责任。
2.编辑工作的特殊性要求编辑保持学习
编辑的职业定位是“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编辑通过文字向读者传播着世界观、方法论,传播着价值取向,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编辑工作是整个出版工作的中心环节,因此编辑人员不能落伍。
无论是在信息收集、组稿策划、文字纠错还是排版设计,传统出版时代这些环节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数字时代编辑工作增强了对网络平台、信息技术、多媒体转换等现代化技术的应用,降低了劳动力提高了工作效率。这要求编辑人员必须具有与此相关的技术能力,比如利用各种搜索引擎查找到策划及编辑所需的资料信息检索能力,利用计算机处理素材并加工成媒介传播所需的成品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同时,数字时代是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真真假假无所不包,编辑的独立意识比以往任何年代都容易受到外界信息的干扰。编辑工作需要迅速有效地抓住有价值的信息,同时还要自我抵制偏差认识和误导,通过职业判断做出新颖的选题,不随大流,不被经济效益所左右而忽略了社会效益。
时代的进步要求编辑时刻保持学习的心态,了解行业发展方向,掌握最前沿的资讯和最新技术,避免固步自封,要做到与时俱进。
二、在职编辑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应对办法
1.培训时间短,授课时间不灵活
2010年颁布的《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第七条规定:“出版专业技术人员每年参加继续教育的时间累积不少于72小时。其中接受新闻出版总署当年规定内容的面授形式继续教育不少于24小时。其余48小时可自愿选择参加省级以上新闻出版行政部门认可的继续教育形式。”
虽然国家有明确学习时间的规定,但是在实际贯彻落实的过程中,大多数只是走形式。虽然目前新闻出版局现在规定每年选择不同时期举行三至四期培训,让在职编辑选择合适自己的时间参加,看似培训方式变得灵活了,但是一般继续教育也只有三天时间,培训时间短。大多数安排的是工作时间,虽然让自行选择时间,但仍然有部分编辑难以调配工作而无法参加。
2.继续教育培训以专业性和基础性为主,缺乏开拓性和前沿性
笔者曾经从事编辑工作四年,参加过继续教育培训。传统培训基本程序第一部分是编辑的职业素质培养,第二部分是编辑职业技能培训。讲解的内容包括重申编辑的职业道德、图书的整体制作流程概述、编校规范和常见编校错误讲解以及图书质量管理规定、国家出版管理条例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等的讲解。无论是职业素养还是职业技能的讲解,都是最浅显的的内容,与普通出版社入职培训相似,毫无新意。
面对在职编辑继续教育的种种问题,必须采取有效的应对办法,以求达到解决问题并让继续教育达到更好的效果。
一是合理安排在职培训的时间和地点。调整地方在职编辑继续教育培训由各省市新闻出版局下属机构举办的方式,将组织继续教育的权利下放到出版单位内部,出版社根据实际情况安排时间自主进行在职培训,这样能够结合本出版社的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也能促进出版单位内部的学习氛围。
二是培训内容要随时更新,不能简单重复往年的知识点。特别有关出版的法律法规最新变化和针对出版行业专业技术革新方面的内容。同时,继续教育课堂可以扩充讲解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的相关知识,增加知识面,增加编辑工作的思路。培训方式宜采用案例教学,可借鉴工商管理培训模式,通过实例分析编辑实战中的成败得失,总结推广好的经验。另外,近年传媒市场上成功的策划案例,侵权或盗版事件的来龙去脉,最新出版法规的政策变动及带来的影响,还有参加全国书展的见识等等,这些都是即时信息,在岗编辑因为工作时间关系不能随时获得这些资讯,在课堂上分享这方面的内容有助于开拓眼界。
第一,提高在职编辑对继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继续教育是顺应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知识生产即知识的创新与技术的创新。创新靠人才,人才靠教育。因此在职编辑必须随时接受教育更新知识系统,守好信息传播第一线。
第二,做好需求调查,按需施教。在职编辑的继续教育属于非学历的成人教育,是针对已经从事编辑工作的人员进行相应的岗位培训。因此,继续教育的讲解人员在设置教学内容上要贴近编辑工作实际,积极征询政府机构、院校专家、业界人士的意见和建议,特别要听取本地区一线编辑人员对专业培训内容的诉求,紧紧围绕职业提升有针对性地制定培养方案。
第三,额外提供相关信息,培养编辑的自我学习能力。随着出版产业的发展,出版单位期望编辑人员从单一型人才逐步成长为集策划、组稿、加工、设计、营销于一体的全能型人才,如果单纯想借助于继续教育内容的学习,由于培训时间短,内容受限,在课堂上引导编辑在生活中自我学习的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在职培训的模式除了主管部门组织的集中培训、远程网络培训,还可以通过一些专业网站来弥补日常学习的需求,比如“我要自学网”可以学到编辑相关软件的操作,“百道网”是出版、数字出版与阅读产业的门户网站,提供国内外优质全面的出版、数字出版产业的研究文章与资讯。“钛媒体”网站关注新媒体,也关注传统媒体,资讯丰富及时更新,有助于了解最新的新媒体资讯。提升编辑的自学能力,养成热衷探索的习惯,将不断增强从业人员的职业信心,更加明确编辑的职业道路和未来的职业前景。
第四,强调提醒,培养编辑工作中的风险防范能力。在竞争年代,现代编辑充分展现发现文化、组合文化、创新文化呈现方式的能力。信息的多样性呈现和保密问题成为一对矛盾体,因此在工作中发现稿件中可能存在的风险,书稿内容是否与党和国家的现行相关政策相悖,是否存在泄密和侵权等问题成为编辑的一个工作防范重点。风险防范是老问题,但永不过时。
第五,注重引导,培养编辑自我调节解压能力。据国内一知名网站调查显示,约九成记者编辑处于亚健康状态,造成记者编辑身体状况堪忧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缺乏运动锻炼、饮食没有规律引起的肠胃疾病以及腰椎颈椎长期超负荷。除了身体的压力,编辑的长时间的精神压力也会影响工作效率。在继续教育培训课程中应提醒编辑注意自查工作压力和心理压力,有意识地自我疏导,保持身心健康。
四、结语
时代在进步,技术在革新,雅典著名政治家梭伦“活到老学到老”这句话任何时候都不过时。传媒出版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必须对每年在职编辑的进行继续教育,在职编辑也要根据自身的岗位需求工作和生活中的不断学习不断总结提升综合能力,在行业内获得更大发展,在新时代为繁荣我国出版事业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关加利.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加强复合型出版人才培养.中国新闻出版网.http:///content/2009721/news_49496.shtml,2009-07-21.
[2]陈一新.媒介融合:应从“一起”走向“一体”[J].新闻知识,2009, (11)
[3]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管理规定[S].2
篇4
关键词: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改革;理论教学;实践教学
DOI:10.16640/ki.37-1222/t.2016.22.257
0 引言
近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对“数字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研究各高校都非常重视,有许多好的成果。启发式教学模式、多元化教学模式、信息化教学模式、设计立体教学体系、项目驱动教学模式等;运用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仿真技术等构建各种现代化教学平台也具有实际意义。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应用能力及工程实践能力,是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方向,也是“数字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难点与重点[1][2][3]。
1 教学改革的方法探索
(1)整合优化课程的教学内容。针对目前微电子技术飞速发展的现状,我们将集成芯片的实现工艺这些以前略讲或自学内容引入课堂正式讲解,进行优劣工艺对比,加深学生对器件选择的理解;针对EDA技术在硬件系统设计方面的迅速流行,我们以HDL语言示例和maxplus教学软件等方式将EDA技术讲解引入课堂演示,加深和引导学生对数字电路设计的感性认识。(2)精心设计教学内容,积极探索教学改革。经过多年的摸索和经验积累,目前“精讲多练”教学实践,教学方式已基本形成。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我们一般采用“讲”2/3学时,“练”(包括课堂练习、课堂研讨、课后作业、配套练习等方式)1/3学时的方式,将讲练结合,同时利用课外时间,多角度开设课程讲座,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开展“启发性”、“探究性”教学。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使学生由被动的继承式学习为主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教学效果得到明显提高。在教学过程中,大量应用了电子教案,我们还利用很多EDA软件以及自己设计的演示程序,通过生动形象的演示加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通过将讲解式、对比式、讨论式、启发式、习题课等多种教学方法有机融合在一起的多种教学方式。同时,我们将科研成果引入到教学环节,加强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3)大力加强教学与实验的结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课程教学及实验教学工作中引入EDA软硬件进行教学示例演示,积极开展“数字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的“项目式管理”工作,理论联系实际,建立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和培养学员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进行实践阶段学习,鼓励学生实验创新。本着“强调基础、拓宽专业、突出创新”的原则,充分发挥开放性实验室和电子创新基地的实践作用,对原有以验证实验为主的实验内容进行了改革,将验证性实验改为以虚拟仿真实验为主,以原理理解为目的;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专门开设了“数字电子技术课程设计”、和“综合电路实验”课程,使学生的实践创新训练难度逐渐加大,由专题设计到综合设计,逐步提高创新水平。(4)多方面综合评分的考核方式。在课程的考核方式上,采用了多方面综合评分的方法,淘汰了“一考定乾坤”的考核方式,强调平时作业和实验教学,期终卷面考试成绩仅占总成绩50%;期中测试占总成绩20%;实践性教学环节(实验、课程设计等)则采取单人单组“现场验收制”考核方式(考核成绩占总成绩30%),提高了学生动手能力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实践中有创新的学生,在考查考核等方面予以奖励。
2 教学改革取得的教学成果
(1)提出新的教学体系,适应发展趋势。组织教师探讨“数字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改革,提出了“数字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新的体系结构。新的教学体系结构将现代PLD发展和EDA技术和经典的数字电子技术的基础理论教学有机结合;将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有机结合;将课程设计与本科毕业设计有机结合,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字电子技术理论的本质,同时减少了学时。(2)采用先进教育手段,提高学习积极性。广泛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积极探索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4]根据本课程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的特点,综合使用板书和多媒体教学手段,不断改进和优化电子讲稿,将理论讲解和计算机辅助分析(EDA软件)有机结合,相得益彰,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3)全面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果。从课堂讲课、讨论、实验、实习、考核等教学环节进行“数字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了教学效果。(4)结合教学内容,参加各类竞赛。结合“数字电子技术基础”教学内容,组织学生进行课外科技活动,深化了教学内容,取得了突出成果。依托上述开放式实验平台和学生电子创新实验室,组织了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湖北省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挑战杯电子制作竞赛等课外科技活动。
3 结束语
“数字电子技术基础”课程具有自身的体系和特点,既具有很强的理论性、系统性和完整性,又具有很强的工程性、实践性,我们在教学进程中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平台相结合,根据教学内容与特色,引入EDA软硬件进行教学示例演示以及“项目式管理”工作过程等“启发性”、“探究性”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改革能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应用能力及工程实践能力,改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刘金华.“数字电子技术基础”课程引入案例教学的探讨[J].黄石理工学院学报,2009,08(15).
[2]周伟英.工程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电子教育,2011,03(10).
[3]卢超,蒋媛,卢进军,翟宝清.基于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的数字电子技术课程创新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08(20).
篇5
数字艺术教学,必须创新思维模式,从教法上作为突破口,使得数字化技术应用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用艺术的思维方式指导学生实际技术为主要目的。建立起完善的绩效考核体系。
1.创新艺术思维方式数字艺术要遵循数字技术实现的规律,创作顺应信息时代气息的作品。在教学中,传统与现代、中式与西式要融会贯通于数字信息的时代背景下,创造出个性鲜明的数字艺术作品,尤其注重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发展我国的综合国力。
2.理论够用,实践主导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本着理论够用,注重技能的方法来主导教学。如电脑美术专业来说,素描、色彩、三大构成是艺术专业的基础课程,专业课的软件教学毋庸置疑,立体构成教学也可以采用数字三维软件制作立体构成作品的形式开展教学,只不过在制作的过程中运用形式美的规律来塑造空间的立体形态,用三维软件来具体实现。
3.数字艺术教育要紧密联系生活艺术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包豪斯的著名导师康定斯基在其教学中力主学生对于生的观察,使得至今对现代艺术教育也具有很深远的影响。学生的数字艺术作品应该要反映生活,在数字艺术教学中,鼓励学生贴近生活,观察生活,如观察植物形态、动物的形态和习性、社会生活中的人等,在头脑中获取生活感悟,为艺术创作的积累素材。
二、数字艺术教育的重点是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数字艺术教育不是培养的技术工人,也不是培养艺术家,数字艺术是技术和艺术结合的载体,要求师生熟知数字媒体行业的内在关联、数字技术发展态势,拓宽视野,加强校企合作,培养创新能力。
1.培养市场需要的数字艺术人才以市场为导向培养创新思维的数字媒体人才,应从数字媒体设计艺术学科的专业优势出发,结合当前市场发展态势,提出学科的发展思路:一方面要利用其专业优势和特色,发展从言传身教的传统培养方式向培养天赋、独创性和个性风格等的转变,另一方面也要继承旧体制的优良传统,组合画家、设计师及学校和企业合作计划。实施“校企合作”,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全新教学模式,在实践中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使学生掌握数字媒体制作技术,学会把握市场需求,为将来个人发展奠定基础。
2.双师结构与合理设置课程数字媒体理论研究课程包括:基础造型、色彩基础、数字媒体艺术概论、数字媒体技术、媒体媒介研究、媒介项目策划与设计、交互媒体、数字游戏娱乐、音频音像产品设计、美学欣赏等。从课程开设的内容我们可以清晰的知道数字媒体艺术教育课程诠释了数字媒体艺术的本质和表现形式,该学科所涉及的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交互技术、媒体设计和艺术基础知识等,对综合课题有所侧重,非常明确地体现了艺术与技术结合的特征。针对数字媒体研究课程的多样、复合、交叉等性质,某一个课程或某一个技术的突出已经不足以完全胜任数字艺术教育的要求。数字艺术教育实践的发展要求复合型的具有双师结构的教师队伍和双师技能的教学能手,既有扎实艺术功底和超前的创意思维,又要掌握最新的数字技术。因此,数字媒体艺术教育必须以灵活多样的方式培养出数字媒体专业教育所需要的复合型教师。
三、结束语
篇6
从这些观点可以看出:今天的资本,已经没什么个性了。
今天介入中国艺术圈的资本,大多要求明确的资金回报率,不会投资在短期内没有现金回报的艺术家身上。他们喜欢把一些艺术家形容作“潜力股”,没人觉得这种称呼有什么问题。一个艺术家只是一支股票,他的价值只在于投资回报率。
中国早在明清两朝就已发生资本介入艺术圈的事情,盐商的资本就对中国的绘画、紫砂壶、家具、园林、文学、诗词等,造成极大的推动。盐商的资本,也是很有个性、有审美的。
明清以来,盐业收入成为政府税收的重要部分。盐商之中也出了许多巨贾豪富。传统的中国社会,以功名、官位和文采决定个人的威望与地位高下。尽管盐商腰缠万贯,依然被看成缺乏文化修养的暴发户。为了进入主流文化圈,提高社会地位。盐商仿效文人举办各种风雅活动,广交文友,与士子、书画家密切往来,甚至不惜一切代价,求购扬州八怪等当红艺术家的字画,将一批生活潦倒乃至寄居于祠堂、古寺的画家供养在私家园林之中。当时的江春、贺君召等巨富人家就安置过扬州八怪中的、黄慎、李鳝、金农、高翔等人。
与此同时,盐商还会出资资助书画家乘船四处游览,让其开阔视野。盐商所珍藏的历代绘画名迹,也为书画家们赏玩研摹构建了重要的平台。
明清盐商的资本不但影响了艺术家的生活,同时影响了艺术家的创作。扬州八怪逆潮流而行,没有遵从当时正统的仿古画风,反对食古不化,强调作品的自然、真实和强烈的个性,改变了旧时的审美观念,建立了扬州画派的新风范,而这些与盐商的资助使其衣食无忧是分不开的。
对比进入艺术圈的资本,我们可以发现,明清盐商的资本影响艺术的方式与今天的资本完全不同。
1、盐商都没想到索求资金上的回报。
2、盐商不但购买艺术家的作品,并且从生活上给予照顾。例如:盐商把艺术家安置在家中,为其解决基本生活保障,避免政治、世俗对艺术家的影响与冲击。并且给艺术家提供开阔眼界的平台。
3、盐商中的不少人并不是简单地附庸风雅,他们自己本身就是画家、建筑师,对艺术有自己的标准与品味。他们会自己挑选艺术家,不受外界的影响。
4、盐商对艺术有明确的主张,美第奇反对宗教的禁欲主义,盐商反对仿古风,他们对旧秩序、旧审美不屑一顾,有意识地确立新的审美标准。
因此,没有盐商,扬州画派肯定不是现在的模样。
而今时今日进入中国艺术圈的资本,他们对成功非常熟悉,但是对艺术却并不熟悉。资本不惜工本地包装、推出了一批艺术家富豪,也成就了一批收藏大家。但是对中国当代艺术建立新秩序、新审美并无多大帮助。资本对改良今天的中国当代艺术的生态也并无帮助。在大众眼中,甚至在一些传统书画家、传统藏家眼中,当代艺术依然是没有根基的“妖魔”。
中国当代艺术如何在全球化之中确认自身的坐标?如何有效地影响公众、影响文明进程?当代艺术如何在未来确定核心价值?今天的资本并没有考虑这些问题。
我们知道明清的盐商,对艺术最大的贡献就是改变了旧时的审美,建立了新的审美标准,建立了艺术江湖的新秩序。因此,艺术创作不是一场技术的比赛,它是一种审美标准反对另一种审美标准的事业。建立新秩序、新审美应该是资本影响艺术的最高目标,而不是仅仅留下几座私人美术馆。
有意建立审美新秩序的艺术家和资本应该认识到:在艺术史中,“背叛”不仅仅一个词或者一个概念,而是艺术进程的全部现实。艺术的进步就建立在对旧审美、旧秩序的“背叛”之上。
篇7
关键词:高校艺术教育;民间美术资源;教学应用;实践
为进一步传播与弘扬历史文化、民族精神,教师需要将民间美术资源应用于高校艺术教育工作,充分挖掘民间美术资源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不断丰富高校艺术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从而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
一、高校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在新时代的教育背景下,高校艺术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日益凸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艺术教育工作的质量和效率。第一,在素质教育的影响下,部分高校积极改革艺术教育方式和教学观念,但是在具体的艺术教学实践工作中,依然存在艺术功能被弱化的问题。一些教师缺乏对艺术教育的正确认识,在教学过程中仍然以以往的教学观念为主,未能将文化方面的内容与高校艺术教育充分结合,导致相关教育资源在高校艺术教育中的应用效果不理想。第二,部分高校在艺术教育中依然存在教学方式过于单一的问题,通常以教师为中心,向学生灌输有关的知识内容,缺乏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导致课堂教学气氛过于沉闷,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这对提高高校艺术教育工作质量产生了不利影响。第三,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虽然高校多数教师会使用多媒体教学,但是在网络资源共享的互动教学平台共建方面依然存在不足,未能构建网络化资源共享平台,不利于让学生了解更多与艺术教育有关的地方美术资源或艺术资源,以致高校艺术教育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第四,加强艺术资源的渗透与传播,需要结合相应的实践活动和教学活动。当前,部分高校的艺术教育在开展实践活动方面存在不足,未能结合当地美术资源或民间美术资源为学生开展丰富多样的艺术教育实践活动,在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方面缺乏力度,进而弱化了高校艺术教育中的育人功能,未能充分发挥高校艺术教育在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和民风民俗方面的作用。
二、民间美术资源在高校艺术教育中的应用意义
在立德树人的教育背景下,将民间美术资源应用于高校艺术教育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可以更好地培养创新型和综合型人才。第一,民间美术资源的应用有利于在高校艺术教育中充分体现我国民族文化与精神,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民间美术丰富多样、形态各异的特点,并意识到民间美术资源是广大劳动人民勤劳与智慧的结晶,从而不断培养学生传播民族文化与精神的意识。同时,民间美术资源中包含丰富多样的、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在高校艺术教育中应用民间美术资源,有利于丰富高校艺术教育内容,创新高校艺术教育形式。如,福建省惠安女服饰、泉州梨园戏中蕴含丰富的民间美术资源,其独特的价值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与精神。学生通过高校艺术教育学习这些艺术资源和艺术内容,有利于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从而培养民族精神。第二,民间美术资源的应用,可以更好促进地方民间美术资源的保护与发展。随着多元文化的不断发展,部分学生对于民间美术资源的重视度有所降低,比较追求新潮文化,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不愿意多花时间了解民间美术资源,如此便会影响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在高校艺术教育中融入民间美术资源,加强对民间美术资源的传播与应用力度,有利于让更多年轻人了解民族文化和精神,从而有效实现对民间美术资源的传承与发展。第三,在高校艺术教育中应用民间美术资源,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对于高校艺术教育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当前,一些学生的艺术基础知识较为薄弱,缺乏对高校艺术教育本质的全面认识。通过应用民间美术资源,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于艺术文化的审美能力和理解能力,丰富学生的艺术知识面,使其更好地感受民间美术资源蕴含的传统文化精神,进而形成尊重民间美术资源和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第四,在高校艺术教育中应用民间美术资源,有益于学生改变创作认知。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结合不同文化的民间美术资源,更好地体现民间美术资源中蕴含的不同艺术表现形式和情感表达特点,进而为作品增添更加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教师要不断强化学生对于色彩的认知能力,进一步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融入高校艺术教育课程的学习。
三、民间美术资源在高校艺术教育中的应用策略
1.提高对美术资源应用的重视度
将民间美术资源与高校艺术教育相结合,首先,高校必须提高对于民间美术资源的重视度,转变艺术教育观念,结合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加大对民间美术资源的应用力度。其次,在高校艺术教育课程建设过程中,教师要深入挖掘民间美术资源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以剪纸艺术为例,在高校艺术教育中,教师可以向学生传授剪纸的相关手法,也可以将服装设计中的镂空、刺绣等与民间美术资源有关的内容分享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这些艺术作品进行借鉴和学习,强化学生对于民间美术资源的认识和理解。最后,在高校艺术教育工作过程中,教师可以将民间美术资源的历史故事分享给学生,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让学生对民间美术资源形成深入理解,从而将民间美术资源在高校艺术教育中的应用落到实处。
2.采用多样化的高校艺术教育方式
在高校艺术教育中,为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认知能力,教师和高校需要采用多样化的艺术教育方式,更好地将民间美术资源应用于高校艺术教育。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方式向学生讲解与民间美术资源有关的艺术作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可以通过动画或视频短片等形式,为学生展示民间美术的相关内容,为高校艺术教育注入新的生命力。另一方面,高校可以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和不同专业的特点,为学生开设不同形式的实验课。以服装设计专业为例,在艺术教育过程中,高校可以成立专门的扎染实验室,引导学生结合民间美术资源和专业学习内容,设计、制作相关的纺织产品等。这种方式有利于促进高校艺术教育与民间美术资源的有机结合,不断培养学生的现代设计能力和文化创新意识,进而有效促进民间美术资源在高校艺术教育中的传承与弘扬。此外,在高校艺术教育中,高校也可以聘请民间美术大师和传承人,为学生讲解与民间美术有关的教学内容,丰富高校艺术教育形式,从而让高校艺术教育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参与民间美术资源学习与传承的积极性。
3.构建网络资源共享的互动平台
在高校艺术教育中,高校可以借助现代化教育方式和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网络资源。通过网络互动共享平台,教师要寻找高校艺术教育与现代学生特点相符的民间美术资源,提高民间美术资源的宣传力度,从而更好地强化学生对于民间美术资源的认识。高校可以结合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与学生共同构建网络互动共享平台,并通过平台定期向学生推送相关的民间美术资源,引导学生通过网络互动共享平台进行互动和交流;也可以通过该平台针对某一个话题,让学生讨论与交流相关的民间美术作品,让学生在平台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进而使高校艺术教育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
4.积极开展艺术教育的实践活动
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艺术教育需要积极开展艺术教育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活动实现民间美术资源在高校艺术教育中的应用。如,高校可以结合学生的学习需求,采用校企合作的方式,与企业共同创建民间艺术创意产业基地。在产业基地中,校企联合开展丰富多样的艺术教育活动,可以将民间美术资源渗透到实际项目中。又如,高校可以采用聘请企业创意人才向广大学生讲解民间美术作品的方式,更好地实现学生与产业人才的互动和交流,从而提升高校艺术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再如,高校可以采用专题讲座、美术作品比赛等方式,引导学生接触民间美术资源,弘扬与传播民间美术资源的重要性,让学生在一系列教育实践活动中形成更加活跃的艺术思维,积极、主动地参与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播,从而最大化地提高高校艺术教育质量。
篇8
关 键 词:数字化技术 科学与艺术 艺术设计教学
艺术设计是艺术、科学和技术的交融结合,从本质上看,即是艺术与科学技术统合的产物,它以科学技术为基础,用艺术设计的方式创造实用与审美结合的产品,为人类的生活服务,满足人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多种需求。当下设计不再仅仅是一门技术,或是一门技术和艺术的简单相加,而是一种文化。它不仅关系到产品的设计,而且肩负着对新的生活方式的设计。所以,设计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就成了设计教育的主体内容,设计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有创造力的现代设计人才,而教育、教学的方法和目标则是关键。
一、艺术设计教学必须与时俱进
随着人类社会进入到信息时代,计算机与网络的应用日益普及,计算机作为设计工具在现代艺术设计领域里已是必不可少。计算机的普及与互联网的应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和数字化生存方式的出现必将给我们的设计理念、设计方式带来巨大的革命,传统的设计教育理念、设计教学方式也亟待改革和重新整合。我们说21世纪是“创意经济时代”,亦是“设计时代”,经济建设急需具有现代设计观念、具备相当专业设计水平的设计艺术人才。因此现代设计教育应该紧跟时代的变化,要不断创新和不断发展,认真地研究如何与现代技术结合。
信息社会,高新技术在层出不穷地涌现,譬如电子艺术、新媒体艺术的发展,正在冲击着传统艺术的载体;材料科学的进步,纳米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促使产品的加速更新换代;建筑科技的发展,也正在使智能建筑、生态建筑走进人们的生活,这些都令我们应接不暇。信息时代需要新型的设计艺术人才,这对设计教育提出了一项新课题,即必须立足设计教育发展趋势,推进艺术设计教学改革研究,更新观念,树立新型的现代设计教育思想,把艺术与科学紧密地结合起来,把高新技术直接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去。
这就要求在现代设计教育中,教师的教学观念必须有强烈的时代概念,高校的教师更要不断地学习,以使自己的思维跟上快速发展的时代。国家教育部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改革规划中提出: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改革更新培养模式,调整课程结构,用现代文化、科技发展新成果充实和更新教育内容,逐步实现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育方法和手段的现代化。
二、 数字化技术给艺术设计教学拓展了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
目前在我国教育领域已经广泛采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益,并由此引发的教育观念、教育手段、教学模式和教育结构的改革已成为共识。高效率是生存的前提。因此,在讲究时间和效率的现代社会里,教育应该毫无疑问地更加重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以艺术设计教育为例,将数字化多媒体引入课堂,能明显地使课堂变得更生动直观,可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通过计算机将艺术学科的主要课程连接起来,可以优化课程结构,节约课时,减少繁琐的表现技法的练习,而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构思和创意上。计算机的智能化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让教师和学生及时看到艺术创造预想的效果。设计教学中欣赏、启发和参与极为重要,它们使我们能真正认识到设计的真实内容。在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数字化技术使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课程体系及课堂结构发生巨大变化,也使艺术设计教学具有了传统教学方法无法比拟的优势,主要体现在:
转贴于
1.数字化技术能够有效地启发和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
在艺术设计教学中,多媒体数字化技术进入课堂发挥了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的优势。在教学中通过数字化教学手段把学生难以直接感知和领会的事物现象在短时间内直接呈现出来,这样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扩大了学生的视野,还能启发和引导他们进行创造性思维,抓住自己的感觉,融入自己的理解,表现出自己创意设计的精神。判断、捕捉并保住自己在汲取他人设计养分中出现的既能符合设计美学原理,又能发自内心的点滴新意,并不断积累、融通和表现,是设计创作乃至形成自己设计风格的重要因素。利用多媒体数字化技术教学,也有利于照应设计专业学生个性差异。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程度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的难度加以控调,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解决了学生个体对事物领会过程中构成的理解差异,使整个课程进度保持统一。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各种具有创造性的教学方法,激励学生从发散性思维中选出最佳方案,并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学习如何分析、解决问题,把教学、试验、科研有效结合起来。
2.数字化技术有利于信息交流、教学互动、资源共享
篇9
2.国内发展现状。到了2006年,我国逐渐提出了建立具有创新型国家的全新理念。伴随着这种宏观观念的引领,使得中国设计艺术教育对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迎来了最为全新的发展。随后,具有创意性的理念逐渐引入设计艺术,高校有关数字艺术专业的教学活动也随之应运而生。到目前为止,据相关数据统计,在我国有80%以上的学校设立了有关艺术设计类专业,有数百所高校设置了动画专业学科。从这些可以看出,媒体艺术类专业已经成为我国非常普及的教学专业之一。虽然办学规模在扩大,但数字媒体艺术的基础理论研究、专业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方向等重要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很好解决。
二、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教育的发展策略
1.运用多学科交互式培养人才。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课程作为一门具有跨学科、多学科相互结合的综合性学科体系,在高校的教育教学当中既能够更好地对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以及审美能力进行提高,而且还能够促使学生熟练操作各种计算机绘图软件以及对后期制作程序进行了解,从而成为当今高校教育教学当中最受关注的学科体系。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市场对于有关数字媒体人才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加,而这种需求也在朝着多元化发展,因此,在对学生进行培养的过程当中,应当融合不同的专业和学科进行交叉式教学,只有这样,才能对现代人才的思维能力、交际能力以及实际能力等进行提高,从而不断适应国家经济发展与市场的需求。
2.构建优秀的专业师资队伍。在高校实施数字媒体艺术教学,主要取决于学校对师资队伍结构以及建设方面。首先,教师是进行教育教学最为重要的引路人,作为对数字媒体设计进行教育的工作者而言,拥有广阔的视野、牢固的理论基础,尤其是针对数字媒体艺术教育这样具有综合性特点的新兴学科来说,更需要教育者能够不断拓展自己的专业知识,及时敏锐地意识到新媒体艺术的发展动态,并能够实时捕捉一些最新的、前沿的媒体信息。除此之外,数字媒体艺术作为一支迅猛发展的艺术形式,要不断融入新知识以及新信息科技,从而不断完善教学体系。而且,学校应当不断加强专业教师的培训工作,促进其知识理念的更新和拓展,有效引进青年教师,为教育教学工作引入新的“血液”和活力,从而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
3.理论联系实践,强化“产、学、研”相结合。对于数字媒体设计艺术教育而言,关键是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作为高校而言,应当将培养具有专业性和实践性等综合型人才作为主要前提和培养方向,因此,在进行教育教学的过程当中,应当不断融合“产、学、研”相结合的教育理念,将社会发展产业、学校学习以及科研进行有效结合培养,以培养学生创意性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践能力,从而不断发展和促进教育的实施和完善。
4.定期举办专业学术讲座,促进学生知识理论体系的提高。学校还应当在一定的时间内,对国内外知名专家、数字媒体研究者或者是相关专业的企业家进行邀请,这些研究者作为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领军人物,对数字媒体艺术以及相关的教育都有其独特的见解。通过他们的讲座,学生可以从其思想当中去了解数字媒体专业目前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更重要的则是可以开阔他们的视野,了解更为全新的思想方式以及教育理念,同时还可以了解到这些研究者在数字媒体专业当中已经获得的相关成就,对学生今后的发展以及学习都有非常关键的作用。
篇10
关键词:教学资本主义;边缘化;商品化;职业化;去专业化
中图分类号:G649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610(2013)05-0087-06
“学术资本主义”又被称作大学的“商业化”、“商品化”或大学的“创业”, 是目前西方大学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发生的最重要的变化,因此,它是高等教育学者日益关注的话题。
狭义上的“学术资本主义”是指一种现象或行为,包括大学、大学里的集体或个人的“市场或类似市场的行为”[1]6,即以营利为目的的商业行为。大学本身作为行为者参与市场的形式多种多样,如美国学者斯洛特(SSlaughter) 和莱斯利(LLLesile)总结的那样[2]13:
大学投资公司,持有股份;大学以资金支持实验室里的研究走向市场,成为商业产品(专利)的开发者和所有人;大学以合伙人的身份将员工的活动、知识和产品卖给私人企业,与之签订商业合同; 不管是公立还是私立大学已远不是往昔的“象牙塔”, 其在私有化和商业化中的作用已远远超出国家实验室以外的任何其他公共组织。
而大学里的集体或个人“或为自己,或为学校赚钱”的现象也很多见,在理工科主要表现为与企业合作,包括“科研成果转化,开公司,拿专利,开办研究园,提供咨询”等等[3]。而在人文和社会科学则主要表现为教师参与校内外的各种“自由职业”,如办培训班、兼课、提供咨询等等。
广义的“学术资本主义”是指一种理念或意识形态,即是在全球经济化条件下,新经济主义的意识形态对大学理想、使命、功能、性质和相关大学的政策制定等等的渗透,使之或多或少都带上创造财富和盈利的色彩。具体地说,又可分为“科研资本主义”和“教学资本主义”(或称“教学创业主义”)。前者是就学术研究的市场化而言,后者是指教学,主要是本科生的教学市场化而言。
在“学术资本主义”条件下,大学在实践其传统功能,如教学、科研、服务方面发生了深刻、迅捷又悄然无声的变化。研究大学“学术资本主义”现象的文章著作众多,大多数学者的目光都定格在大学学术研究的市场化,而比较忽略“教学资本主义”对大学本科教学的冲击和渗透。学者罗兹(GRhoades)和安德森(MSAnderson)区分了“科研资本主义”和“教学资本主义”,才引起人们对“学术资本主义”条件下教学的关注。美国学者斯洛特和罗兹在研究中发现,真正深入大学活动的方方面面,对大学的公共职能带来冲击,并引发大学内部的权利结构重组的不是科研而是教学的市场化。尤其是对一些人文社科的学科来说,他们参与市场的主要方式之一就是“教学资本主义”。
本文拟深入剖析美国大学 “教学资本主义”在本科生教育上的四个方面的表现:进一步边缘化、商品化、职业化及以及教师地位相对于行政人员地位的弱化,目的是总结经验教训以便给中国大学提供借鉴。虽然“教学资本主义”的概念对中国大学相对陌生,但在实践方面,中国大学其实运用的是同样的理念,步入同样的陷阱和困境。
一、美国大学本科教育的边缘化
“教学资本主义”给本科生教育带来的最直接的冲击就是本科教育进一步的边缘化。教学,尤其是本科生的通识教育,在西方国家有悠久的历史,然而在美国大学中,科研和教学两大功能每每争夺学校资源和教师的时间,而教学渐渐被边缘化的状况也是有目共睹的。如学者费尔怀若(J.S.Fairwheather)的研究表明,在美国大学教师对教学的投入和收益成反比。教学时间越多也意味着晋升越慢,收入越低。而且传统的以教学为主的文理学院如今也以科研而不是以教学来决定教师是否能获得终身制、以及是否晋升、奖励等等[4]。
在“学术资本主义”条件下,科研和教学的互相挤压更为白热化。大多数的行政人员和教师更倾向于加大对科研的投入,因为科研能带来更直接的名声和经济收益。特别是一些有商业潜力的项目能直接使“大学教师的工资翻上好几倍。而一些资深的行政人员也希望能通过特许权使用费来增加收益,既能充实他们能直接支配的资金,也能向其他学校显示他们的竞争力”[1]89。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大学会减轻教师的教学工作量,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有商业潜力的研究。一些教师干脆“用科研基金和咨询的收益来‘买断’教学的时间”[5]。因此,教学活动被更深刻地边缘化、在大学里被视作繁重、无创造性的工作、终身制的教师们也尽量予以回避。
二、本科教育的商品化
“教学资本主义”的另一特征是教学本身的商品化,即如美国学者埃克尔(PDEckel)所说, “大学转向课程和教学活动来寻求盈利的机会,以期赢得市场中的一席之地”[6]。教学本身成为商品和盈利的手段,虽然从某种角度来说对教学改革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更多的是对教育作为 “公共产品”的目的和理想的背离,带来机会不平等,质量下降等等深远的忧患和社会问题。
教育商品化背后的逻辑是“谁出钱,谁受益”,这就和教育的公共性发生了深刻的矛盾。美国学者拉巴瑞(DFLabaree)指出教育是“公共产品”,不管个人有没有出钱,都有权受教育,因为教育的最终受益者是整个社会[7]。教育培养的是“有责任心的公民”和有创造力的劳动者。如果个人因为某种原因没有受到教育,不仅个人丧失人生和经济的机会,社会也会因此承受损失和负担。
而教育商品化的结果与“扩大受教育的机会,保障多样性民主”的公共目的存在严峻的对立。美国学者罗兹(GRhoades)和斯洛特在对“教学资本主义”考察中发现很多大学都根据支付能力取舍服务对象,比如专门为有支付能力的人(如在职的公司员工)设置短期、方便、回报率高的课程。他们批评这种做法将“低收入和少数人种的学生排斥在教育之外。而我们作为一个国家在半个世纪以来却在努力地扩大这些人群的受教育机会……这是对大学最基本的民主使命的背离”[8]53。这些学者为教育以营利为目的而排斥社会公平的现象敲起了警钟。
在“教学资本主义”环境下本科教育质量下滑的现象也受到人们的关注。教育商品化与教育质量的关系向来是有争议的话题。一般的观念认为教育商品化使学生和家长作为教育消费者的权利得到强化,学校作为服务的提供者会更加注重质量、创新、效率和服务的多样化。如美国学者斯洛特和罗兹发现美国自90年代末期开始把助学贷款发放给个体的学生和家庭,而不是直接拨款给大学,其隐含的逻辑就是赋予学生和家长“用脚选择”的权利,即是说在不满意的情况下就可以离开,以此来“惩戒院校,督促他们提供更好的服务”[1]45。然而这种看似合理的观点在“教学资本主义”的实践过程中受到人们的质疑;更多的学者提出“消费者满意”不能简单地等同于“教学质量提高。”
首先,由于信息不对称,学生作为消费者没有能力判断教育质量的高低。比如说,美国大学比较普遍地采用“印象管理”的策略,想尽办法维持良好的公众形象,建设公共关系,却忽略他们努力制造的大学形象是否和大学的现实相符。斯洛特和莱斯利在文章中分析说,美国招生部门每年花大力气吸引学生,如散发传单、邀请学生参观大学等等,却不注重教育服务的实质的提高,他们所能做到的只是让学生消费者“感觉很好”[9]。
其次,如今人们不看重文凭的背后个人有多少才能或技术(文凭的使用价值),而只考虑文凭能给他们来多少现实的利益,如好工作、高收入等等(文凭的交换价值)。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作为消费者并不真正在意教育的过程和内容。学者萨义德(ESaid)曾经指出,真正的大学教育就是要刺激僵化、定式的思维模式,大学教授最不应该的就是让听众的自我感觉良好。恰恰相反,要让他们难堪乃至恼怒[10]。而如今的大学教授却只想要迎合学生需要,让他们满意。学者莫莱(LA Morley)写道,她在课堂上“不邀请嘉宾做讲座,不鼓励学生演讲,不介绍有争议的内容”[11]。总之,作为大学教授,她本人不得不避免一些她本人认为很重要但学生可能不会适应的教学方式和内容。
再次,教育如果以盈利增收为目的,一些大学必然的做法就是降低成本,达到利益最大化的目的。美国大学如今普遍大班上课、师生较少课外接触的时间、开设网络课程,“基本上是因为很多政策制定者和管理人员都相信网络授课能降低成本”[8]52。另有研究表明,暑期是大学开设短期速成的课程、增加收入的大好时机。这些课程周期短,学生能在集中的时间很快拿到学分,因而比长学期的课程还要受欢迎。同时,美国大学各院系还热衷开设短期的研究生课程,这些课程学费高,为期短,实用性强,尤其是“不用写论文”,招生的对象基本是各大公司在职人员。学者罗兹和斯洛特则把这些课程称作“研究生兼容”课程,即是说,为节约成本,学校通常都请研究生或兼职教师来授课[8]52。这种情况在美国不是个别的。
三、本科教育的职业化
本科教育的商业化必然导致教育的职业化,如美国学者岗波特(PJGumport)所说,热门好找工作的专业必然要扩张,而其他专业要缩减。学生和家长希望他们的教育投资能有所回报,最直接的回报就是找到满意的高薪工作,那他们也就顺理成章地要求本科教育传授与工作相关的技能,甚至把工作技能看本科教育惟一的内容和目的。不光是学生和家长,国家、地方、学校的政策的制定者有时也把毕业生在工作市场上的表现看作评估本科教育的重要标准。如今教学评估只重结果不重过程,如不再问是否教授治校、是否面对面授课、全职教授的比例多少,图书馆设施怎样,只问“输出性”的指标,如毕业率和就业率。而本科教育的职业化,就造成教育内容和理念的狭隘,导致和传统通识教育的对立,如美国学者咖卜(WNGrubb)和拉若森(MLazerson)所指出的,如今“大多数大学生可不认为本科教育和公民教育、学术教育和道德教育有什么关系”[12]9。
许多通识教育的坚定支持者认为本科教育职业化是大学的短视行为,是以短期的经济收益换取了长期的社会效益的结果。如学者埃克斯勒若德(PAxlerod)认为,所谓特定的工作技能很容易过时,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的要求;他还通过数据说明从长远来看,文理学院的毕业生比应用专业的毕业生事业更成功,挣钱更多[13]。美国学者咖卜和拉若森认为本科教育职业化深化了美国大学的分化,进而强化社会的等级分化[12]9。如果说处于美国大学最底层的社区大学传授最基本的技能,而州立综合大学和一般的私立大学教授稍微高级的技能,而知名的大学培养高级的管理和专业人才,那么学生以后收入和社会地位就在跨进校门的时候就决定了,以后很难改变。虽然大学从来都是社会再生产的工具,但是如果说大学的等级决定了“技能”的等级,从而进一步限定了学生人生轨迹和经济机遇的话,那么大学教育在社会再生产、阶级分化中的作用就会无限强化。
虽然批评者众多,但本科教育职业化还是被看作教育发展不可阻挡的潮流和趋势,正如美国学者咖卜和拉若森所说,如果这一趋势继续下去的话,“市场和自由选择的逻辑就会占领大学。大多数大学就会沦为高级的商业学校”[12]16。这一看法是很对的。
四、大学权力结构重组与教师地位弱化
“教学资本主义”的盛行,即教学活动以经济规则组织起来,以赚钱为目的,大学就自然分化成管理、决策阶层,决定教学活动的市场营运、预算、规划、评估等等,而教师则成为实践管理决定、承担教学任务、接受考察的被管理者。这一现象又被称作“新管理主义”或“去专业化”(Deprofessionalization)。它表明在西方大学有悠久和深远历史的“专业自治”和“共同管理”传统的式微,在本科教育领域表现尤其明显。
“专业自治”是指既然大学的主要日常活动和功能都依赖教师的专业知识进行,大学教师就有权组织起对大学的教学和科研内容、形式、过程、结果等自决,无需接受外来干涉和监督。通常大学教师的自主自治权通过“终身制”得到制度性的保障。“共同管理”是指大学教师和行政人员共同参与管理大学的日常事务和运作,美国大学教授协会(American Association of University Professors)对教师和行政人员两大群体如何各司其职又如何相互协作做了明确的规定,“教师的职责范围包括以下基础领域:课程,学科,教学方法,研究,教师地位和与教育相关的学生生活”,而行政人员的权力范围包括“财政及其它非学术性的领域”[14]。由于大学的核心功能是教学与科研,行政起的作用是协助、协调保障核心功能顺利地完成,所以教授处于中心的地位。
由于美国大学体系的多样化,精英私立大学与等级结构底层的社区大学的组织和管理模式大相径庭,很难用语言准确概括曾有的模式及其变化轨迹。但许多学者指出,美国大学在“学术资本主义”条件下不同程度地经历了“管理革命”,即教师中心地位失落和管理阶层的兴起。这一情况在现时的美国大学具有普遍性。
大学教师“自治”的基础――“专业”因本科教育的边缘化、模式化而失落。传统意义的本科教育,类似于师傅带学徒的过程,教师传授知识的内容和过程都是个性化的、创造性的、独一无二和不可替代的。而新条件下的教学追求的是效率和效益,教师课程的内容变得重复、可以替代,教师和学生之间不再是长期、密切、有深度的关系。教师不再掌握学生教育的全过程,而只是学生也许会选、也许不会选某门课程的任课教师。学者温特(RWinter)形象地把过去的大学教师比喻为手工业者,而现在的大学教师则是流水线上的作业工人[15]。手工业者掌控从选料、到生产、到产品面市的整个过程。而在新的条件下,学生的教育过程被分割成许多简单独立的部分,个体的教师只是不断地重复其中一部分简单的劳动,因而教育过程对教师失去意义。
这即是说,在“学术资本主义”条件下,教师只需完成简单、重复、可替代的劳动,无需“专业”的深度、原创和唯一性。所以传统的教师“专业自治”失去了“专业”的基础。而且出于成本考虑,美国的大学虽然没有像英国大学一样直接取消终身制,但开始大量雇佣临时教师授课,而且逐年呈大幅增长趋势。这些教师与大学一年签一次约,虽然工作经年也不会拿到“终身制”。与“终身制”的教授不用担心被学校解雇而享有最大程度的学术和言论自由不同,这批临时教师是大学里“有弹性”的员工,即大学随时可以根据需要增招或裁员。所以对他们来说,想要掌控教学的内容、形式、过程和结果基本缺乏制度的保障。
相对于教师地位的衰落,大学里“管理”群体的力量却在不断地崛起。这种管理的力量来自于我们通常所说的富有官僚色彩的“行政”,也来自于大学里新兴的“管理”阶层,他们是大学员工里“拥有高学历,既不同于教师,也不同于行政人员”[8]50的第三群人,即是指大学里的专业的管理人员。“他们有[管理]专业协会,学术会议,学术期刊,有指导他们业务的专业知识……美国的管理模式就是越来越倚重的专业管理人员,而大学教师相对于他们成为被管理的专业人员”[16]16。比如大学里负责科技成果转化,负责招生,负责教学评估的部门员工,都隶属于这所谓的“第三群人”。在“教学资本主义”条件下,专业的管理人员在大学的市场营运和对大学教师的监督的工作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而曾经在美国大学占主导地位的“共同管理模式”,即学术和行政共同决策管理学校日常事务的模式因本身的弊病和遭受诟病而逐渐式微。首先,让大学里大大小小的教师、教授委员会决策大学大大小小的事务,即让平常秉承互不干涉原则的教师达成共识,是相当大的人力和时间的消耗,被看做是提高大学管理效率和效益的首要障碍。尤其是在“效率”当先的市场运作规律之下,大学教师即无市场的经验,又不能快速决策以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要求,所以甚至连“课程”这样在传统上认为当之无愧隶属于教师权限范围的决策权也旁落到了管理人员手里。
再者,许多学者批评教师作为利益团体很难理性地做出有利于大学市场发展的决定,如埃克尔在研究大学如何裁减专业等“艰难决策”过程时,转引对大学教师的批评时说,“教师不会也不准备做出艰难决策,相对于考虑整体利益,他们更倾向于维持现状”[17]。即是说,美国大学教师曾经享有大学和公众最大程度的信任,认为他们会在专业知识和公益心的基础上做出正确选择因而赋予他们最大限度的自由的传统,已经渐渐消失了。美国大学教师不仅在大学日常事务的管理权渐渐衰弱,还会受到学校内部和外部(如州政府)的层层监管和问责。他们的确在“学术资本主义”条件下成为罗兹和斯博恩(BSporn)所说的“被管理的专业人士”[16]16。在美国大学,这一情况还在进一步发展。
五、结 语
本文介绍了美国大学“教学资本主义”现象,即市场逻辑和价值在教学领域的应用,导致本科教育的边缘化、商品化和职业化,以及教师地位的弱化。虽然学术资本主义在美国大学乃至全球许多国家是不可阻挡的潮流,许多学术资本主义的批判者也都认为不可能也不需要再回到大学“象牙塔”的理想状态,但美国本科教育的过度市场化还应当引起高教研究者及政策制定者的注意,尤其是因此给许多优秀的传统,如教育公平、通识教育和“共同管理”模式等带来的冲击。美国学者莫和曼(KMohrman)指出,世界许多国家大学的改革都以美国模式为模板,而中国追求国际化和世界一流大学的过程中也常常以美国大学为榜样和超越的目标,然而美国大学有许多“不可学习”的地方[18]。“教学资本主义”恰恰是美国大学在全球化竞争中陷入的误区和具有警示作用的一个方面。
中国大学自1992年来经历了相当程度的市场化,尤其是在国际化和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过程中,与美国在本科教育乃至整个高教发展方向上有趋同的倾向,如本科教育的边缘化、商品化和职业化。而且,中国大学与美国大学相比具有缺乏自治传统、过度行政化等特点,中国大学教师的地位在 “教学资本主义”条件下进一步弱化。但与美国本科教育完全依照市场逻辑操作不同,政府管理在中国高教的一系列市场化的改革中起到既促进又阻碍的作用。所以中国本科教育的变化相对于美国呈现更复杂、矛盾更多的特点。尤其是政府和大学的行政在解决市场负面效应的过程中,加重对大学教师问责制度,把教师看作本科教育质量的惟一承担者和严厉问责对象,没有考虑本科教育在市场作用力下的系统变化,其实是加重了本科教育市场化的负面效应。虽然中国的许多学者对本科教育市场化的一个或多个方面已有研究,但目前鲜有学者从比较的角度系统研究中国本科教育市场化与国外教育变化的异同及从中汲取应有的启示和经验。本文系统述评美国大学“教学资本主义”的情况,意在希望有更多的学者引起对“教学资本主义”的关注,更深刻地揭示美国大学在市场化方面的问题和对我们的警示作用。
参考文献
[1]Slaughter, S. & Rhoades, G. Academic Capitalism and the New Economy: Markets, State, and Higher Education[M]. Baltimore: MD: The 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2004.
[2]Slaughter, S. & Leslie,L. L. Academic Capitalism: Politics, Policies and the 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y[M]. Baltimore, MD: 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97.
[3]Anderson, M. S. The Complex Relations between the Academy and Industry: Views from the Literature[J]. The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2000, 72 (2): 227.
[4]Fairwheather, J. S. The Mythologies of Faculty Productivity: Implications for Institutional Policy and Decision Making[J]. The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2002, 73(1): 26-48.
[5]Blumberg, P. D. From “Publish to Perish” to “Profit or Perish”: Revenue from University Technology Transfer and the 501(c) (3) Tax Exemption [J]. PA Law Review, 1996-1997, 89:132.
[6]Eckel, P.D. Capitalizing on the Curriculum [J]. 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 2003, 46 (7):866.
[7]Labaree, D. F. Public Goods, Private Goods: the American Struggle Over Educational Goals[J].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1997, 34(1): 39-81.
[8]Rhoades, G. & Slaughter,S.Academic Capitalism in the New Economy: Challenges and Choices[J]. American Academic, 2004,1(1).
[9]Slaughter, S. &. Lesile, L. L. Expanding and Elaborating the Concept of Academic Capitalism[J]. Organization, 2001, 8(2): 154-161.
[10]Said, E. Representations of the Intellectual: The 1993 Reith Lectures[M]. London: Vintage, 1994: 9.
[11]Morley, L. A .Comedy of Manners: Quality and Power in Higher Education[M]// Trowler, P. R. eds. Higher Education Policy and Institutional Change: Intentions and Outcomes in Turbulent Environments. Buckingham, MK: The Society for Research into Higher Education and Open University Press, 2002: 135.
[12]Grubb, W. N. & Lazerson, M. Vocationalism in Higher Education: The Triumph of the Education Gospel[J].The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2005,76.
[13]Axlerod, P. Values in Conflict: the University, the Market Place, and the Trials of Liberal Education[M]. Montreal, Canada: McGrillQueen’s University Press, 2002: 66-83.
[14]转引自:Rhoades, G. Democracy and Capitalism, Academic Style: Governance in Contemporary Higher Education [C]. Paper Presented to the Governance Roundtable, Santa Fe, NM, 2003:25.
[15]Winter, R. The University of Life plc: 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M]//Smyth, J. eds. Academic Work, Buckingham, UK: SRHE and Open University Press, 1995: 129-143.
[16]Rhoades, G. & Sporn, B. New Models of Management and Shifting Modes and Costs of Production: Europe and the United States [J]. Tertiary Education and Management, 20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