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金融服务体系范文

时间:2023-06-04 10:03: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知识产权金融服务体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知识产权金融服务体系

篇1

关键词:知识产权;金融运用;服务体系

1知识产权金融运用模式相关概念

知识产权作为无形资产之一,通常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体现,同时,又能够为企业带来超额利润,对国家宏观经济的发展也有着重要作用。知识产权的金融运用是指企业将知识产权作为质押物,与各种金融资源相融合,完成融资等多种商业目的,其中知识产权主要包括专利、商标、著作等,而金融资源活动则包括投资、信贷、担保、典当、证券、保险等。在这之中,无论是哪一种金融运用模式,都需要进行知识产权价值评估和风险评估。

2国内知识产权金融运用模式及其创新

2.1国内典型知识产权金融运用模式

目前国内典型知识产权金融运用模式是IP融资担保模式,这一模式主要借鉴的是美国M-CAM公司运用模式。但目前为止,国内部分地区已基本形成“评保贷投易”五位一体的知识产权金融运用模式,这一模式是以“专利价值分析指标体系”为核心,以此来评估知识产权的价值,为广大投资者提供投资参考,而国有融资担保公司与债券基金则提供担保增信,以降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贷款风险,但从目前的运行情况来看,效果不佳,主要是因为运用流程比较复杂,不同环节的金融机构之间的交接不够流畅,并且不同环节的金融机构都设置不同标准的限制条件,互相之间的关系不够协调,这给知识产权的金融运用带来了一定的不利影响。

2.2国内典型知识产权金融创新运用模式

随着国内互联网金融的蓬勃发展,知识产权的金融运用也与互联网金融资源相互融合,开创了一“知识产权(IP)+互联网信贷(P2P)”的新型互联网金融运用模式,这一模式主要依托大数据、移动互联网技术来对知识产权进行价值评估,而互联网金融机构则为其提供融资服务等需求。此外,国内还有“知识产权质押+P2P众筹”“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产品”等多种知识产权金融运用的创新模式。从以上对国内知识产权金融运用模式的介绍可以看出,国内知识产权金融运用模式也多以质押为主,而服务模式则以政府与企业共建的模式为主。

3我国知识产权金融运用模式创新受到的制约

截至到目前,我国知识产权金融运用模式逐步增多,知识产权金融运用模式的创新浪潮日益强劲,但从实践情况来看,我国知识产权金融运用模式的创新依然受到以下几方面的制约。

3.1知识产权金融运用的法律体系与政策制度不完善

知识产权的金融运用主要是通过质押贷款、技术入股、证券化等方式来进行融资,在收益与风险并存的基本前提下,想要促进知识产权金融运用模式的创新,规范化发展是必要前提,而相关法律体系与政策制度就是确保知识产权金融运用规范化发展的保证。近年来,虽然我国政府和社会各界日益重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并出台了《著作权法》《专利法》《商标法》等一系列知识产权法,但针对知识产权用于金融领域的法律法规则存在诸多空白,2015年出台的《关于进一步推动知识产权金融服务工作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助力创新创业的意见》等政策文件主要是针对知识产权金融服务模式的建立,缺乏对知识产权金融运用模式创新的指引,同时,也缺乏对知识产权金融运用行为的规范,并不能从法律体系和政策制度的层面来为知识产权金融运用营造良好的创新基础与标准。而在地方政府方面,大部分地方政府出于风险防范、政绩、责任等因素考虑,对于辖区内知识产权的金融运用多依照中央政府的政策来进行,在知识产权金融运用实践过程中没有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因而知识产权金融运用模式存在水土不服的现象,极大的影响地方知识产权金融运用模式的创新。

3.2知识产权金融运用的组织关系不协调

目前,我国金融管理体系正在向混业管理模式迈进,但仍是国家集中管理为主,而国家针对知识产权金融运用的管理多针对银行、保险、证券、信托等金融机构。知识产权金融运用模式的创新,不仅仅只依靠这些传统金融机构的研究探索,还需要互联网金融这些新兴金融机构的参与,而最为重要的是拥有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企业或团体,只有这些组织团体共同参与,构建和谐的组织关系,才能进一步促进我国知识产权金融运用模式的创新。但从目前国内金融机构与知识产权拥有企业或团体的关系来看,以银行、保险为主的传统金融机构显然与需要通过知识产权来进行融资的企业或团体之间的地位不平等,二者之间的组织关系较不协调,主要表现为金融机构提供的知识产权金融服务产品对于需要通过知识产权来进行融资的企业制定了诸多比较严苛的限制条件,如企业规模、担保、授信等,同时,还有知识产权金融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资产评估费、担保费、登记费等,但大部分需要利用知识产权来进行金融活动的企业多为创业企业或急需大量资金的企业,这些严苛的限制条件都是知识产权金融运用的直接障碍,使得知识产权的金融运用面临成本高效率低的局面,严重影响了知识产权金融运用模式的创新。

3.3知识产权金融运用的价值评估与风控体系不完善

与地方政府畏惧知识产权金融运用风险的情况类似,大部分金融机构也存在畏惧知识产权金融运用风险的现象,因而在经营过程中也多倾向于传统金融服务业务,不愿意开展知识产权金融运用的创新,同时,在知识产权的价值评估方面也多是谨慎与保守态度,即便是专业的评估机构,也由于风险的问题不愿意接受知识产权相关的评估业务。而在担保机构方面,知识产权的质押形式、担保主体与担保风险都还未形成规范化的标准和流程,保险机构方面也是如此。以上种种都为我国知识产权的金融运用产生了一定的不利影响。此外,截至到目前,我国还没有面向全国的知识产权金融运用平台,相对于传统金融机构而言,网络金融对知识产权的金融扶持情况要相对较好,但依然无法满足我国大量知识产权拥有组织的需求。

3.4缺乏知识产权金融运用的服务模式

对比国内知识产权金融运用情况,欧美地区发达国家知识产权金融运用的创新情况要远优于国内,除了在制度体系要比国内完善之外,在知识产权金融运用的服务模式上也要优于国内。而国内知识产权金融实践形式多以质押融资、知识产权保险为主,知识产权证券化、信托等金融运用产品类型还处于试点阶段,与此同时,国内各类型金融机构在提供知识产权金融服务时,也多处于各自为战的局面,没有建成相对完善的知识产权综合服务体系,因而使知识产权服务缺乏灵活性,前文所提到的各类型金融机构对知识产权金融运用设置条件过于苛刻、过于死板就是印证。此外,国内目前还缺乏针对知识产权金融运用的辅平台,大部分知识产权的拥个人或团体无法获得较为全面的知识产权金融运用指导,处于咨询无路,不了解政策和风险的局面,这势必会影响我国知识产权金融运用模式的创新。

4推动知识产权金融运用模式创新的建议

4.1完善知识产权金融运用相关的法律与制度体系

知识产权金融运用的发展与创新离不开法律法规与政策制度体系的支持,从国家层面来讲,应当在当前知识产权相关法律的基础上,结合金融行业的实际情况,来不断完善现有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同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应制定应用于金融运用领域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健全知识产权金融运用法律体系。对于地方政府而言,应当以国家政策为蓝本和底线,结合地方实际情况来研究适用于本地区的条例和办法,促进本地区知识产权金融运用模式的规范化发展与创新。对于行业内部而言,应当与其他类型的金融服务行业类似,制定行业自律守则或内部管理制度。

4.2完善知识产权金融运用的组织关系

无论哪一个行业想要取得发展,参与者之间和谐的市场关系是必要前提,针对当前国内知识产权金融运用市场中,参与的众多组织间关系不和谐、不平等的问题,应当从众多金融机构入手,适当更新经营理念,在保证自身盈利的基础上,适当降低服务门槛,改变过往高高在上、等待客户上门的态度,主动宣传本机构所能提供的与知识产权金融运用相关的服务和产品,并为知识产权拥有者真实讲解各类型知识产权的合理运用方式,拉近与客户之间的关系。同时,广大金融机构也应当互相合作,深入交流,共同研究知识产权金融运用相关内容,共同参与到知识产权金融运用的创新当中。

4.3完善知识产权评估与风险管控体系

知识产权评估是知识产权金融运用的基础,想要推动知识产权运用模式的创新,就必须要相对完善的知识产权评估体系,给予知识产权一个科学、合理的价值表述,众多金融机构才能给予合理金融产品、服务模式和价格。具体可以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评估知识产权的理论和经验,结合国内市场的实际情况来制定规范而又灵活的评估标准,同时,健全信用评估体系,在国家征信系统的基础上,建立专门针对知识产权金融运用的信用评估机构和信息平台,及时更新知识产权价值和信用评估信息。做好了价值评估之一的基础工作,还需要健全知识产权金融运用的风险管控体系,这需要政府、相关金融机构、科技企业等众多参与者共同努力,共建知识产权金融运用的风险评价体系,尽可能实现风险分散,同时,在条件成熟时还应当建立与SPV类似的风险隔离机制。为了保护投资者或投资机构的合理投资收益,应当制定合理的投资退出机制,从而完善知识产权金融运用的全部链条,促进知识产权金融运用的稳定发展。

4.4建立多元化知识产权金融服务模式

目前国内知识产权金融运用模式相对较为贫乏,目前仍止于质押融资与保险,而证券化与信托也只处于初步试点阶段。想要推动知识产权金融运用模式的创新,还需要健全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因此,需要评估、担保、交易等多种金融机构共同参与,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知识产权金融服务模式。在此基础上,还应当建立知识产权综合服务体系和综合服务平台,在提升知识产权金融服务模式灵活性的同时,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知识产权金融运用的指导与咨询,同时,还应当进行对极强知识产权从业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整个行业的服务水平和质量,促进行业技术水平的提升,为行业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为知识产权金融运用模式的创新打下基础。

5结语

综上所述,国内知识产权的金融运用还处于初级阶段,现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在不断夯实基础的前提下,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先进经验,结合国内实际情况,应当从完善知识产权金融运用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体系、完善知识产权金融运用组织关系、完善知识产权评估与风险防控体系、建立多元化知识产权金融服务模式等方式来推动知识产权金融运用模式的规范化发展和创新。

参考文献

[1]杨建华.中关村知识产权金融创新的探索、实践与思考[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4(05).

[2]李后建,张宗益.金融发展、知识产权保护与技术创新效率——金融市场化的作用[J].科研管理,2014(12).

[3]刘海波,刘亮.知识产权商用与创新驱动发展[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6(09).

[4]王立军,范国强.知识产权金融服务体系构建研究[J].现代商业,2016(25).

[5]宋志秀,宋俊怡.高新技术产业知识产权证券化融资方式研究[J].当代经济,2016(34).

篇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09.039

0引言

科技是人类文明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引擎,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知识技术密集化为标志性特征,集高效益、高成长、低耗能等优势于一身的产业组织集合,依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将生物医药、高端装备、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以及新能源汽车等七个产业纳入战略性新兴产业范畴,该产业不仅是我国抢占世界科技创新制高点的前沿阵地,更是我国供给侧改革和产业结构优化的主要抓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经济特征决定了其发展极其依赖技术创新,所属企业的价值形成过程正是在消耗有形资产形成无形资产的过程,因此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必然伴随着以知识产权为代表的智力型轻资产的不断积累和优化。反过来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知识产权数量和质量也更能反映该产业的发展水平。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技术创新和产品量产需要持续、大量的资金投入,因此充分利用富集的知识产权进行质押融资就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突破资金瓶颈的关键渠道,而针对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防控的研究更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1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方式的比较与选择

1.1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融资差异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相比最大的差别和优势在于知识资本密集,该产业下的企业,高端人才集聚、创新能力强并且拥有大量自主知识产权,这也决定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成长性和先导性。基于这些技术经济特征,它的融资模式与传统产业相比也存在显著的差异性,如表1所示。

不难发现,有形资产相对规模较小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间接融资获取资金的难度较大,而丰富的知识产权为企业提供了优质的质押品,为企业获取直接融资提供了便利。

1.2知识产权融资方式的匹配性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经济特征决定了其融资方式,行业内处于初创期和成长期的中小科技型企业数量较多,由于规模小、固定资产少、缺乏实物担保,导致了企业资产的弱质性和间接融资的低效性。同时也应看到,战略性新兴产业拥有独特的融资路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

首先,该产业拥有的大量知识产权可以提供丰富的融资质押品。技术密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知识产权的“主产地”,自我国知识产权战略实施以来,包括专利、版权在内的各项知识产权申请量和授权量都在大幅增加,知识产权的质量也不断提升,这都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奠定了基础;其次,战略性新兴产业自身特点更适合采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方式。不同于传统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投入和高成长必然伴随着高风险,而缺乏质押品,又进一步推高了融资成本,因此知识产权质押是一种更适合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的可选路径;第三,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能推进知识资本与金融资本的快速融合,将知识产权资产未来预期收益贴现到企业资产中,有助于资本市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的价值挖掘和发现。根据上述论证,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将替代传统融资方式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的主要渠道。

2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的诊断与甄别

知识产权作为一类典型的无形资产,相比有形资产,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较大,这给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带来了更多风险。整体来看,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源于评估、法律和变现三个层面,风险承担主体有:出质企业、金融机构、评估机构、担保机构、政府部门等。风险信号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流程的各个环节逐级传递,因此要有效的识别质押风险,需要了解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主要流程,以便风险释放时能够采取针对性措施予以隔离和防治。

2.1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程序展示

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流程相对较为复杂,参与主体多元化虽有助于分散烫平风险,但也导致融资链条的延长,信号传递时滞性增强,风险释放环节增多等问题,我们把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流程展示如图1。

2.2融资流程中面临的主要风险

风险存在于流程的各个阶段,融资链条越长,风险释放的环节就越多。从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一般流程上看(图1所示),首先在知识产权出质之前,需要将具体的专利、商标和版权等质押品进行法律审核和价值评估,生成评估报告作为知识产权标的物的基础要件,此阶段面临的主要风险是:评估风险和权属风险;其次在知识产权质押给过程中存在担保风险和侵权风险,最后一旦企业无法偿还质押贷款,知识产权标的物在处置上可能面临变现风险。

2.2.1知识产权评估风险

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在作价融资的过程中存在评估失准的风险,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评估标准和评估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尤其是细分行业的技术认证体系和知识产权评估制度尚未完全对接,此外,技术更新速度加快对评估准则的时效性提出更高的要求;二是知识产权评估方法的选择会导致评估结果的差异,因此根据标的物特质进行评估方法选择的适当性和权威性都有待进一步规范和明确;三是知识产权信息的获取和处理能力直接关系到评估结果的准确性,无论是信息披露水平还是评估机构处理信息的专业能力都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评估误差的大小。

2.2.2知识产权法律风险

知识产权的法律风险主要表现在权属争?h和侵权争议两个方面,权属争议一是由于发明人与权利人不统一,例如发明人在工作岗位上研发获取的创新成果,而知识产权的权利人则是所属单位;二是知识产权保护期到期或因未及时付费导致权利失效,这些因素都影响权属的稳固性。侵权争议主要反映在技术仿冒和授权转让上,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大量中小科技企业对知识产权法了解相对较少,一旦陷入知识产权侵权的纠纷中,质押融资进程将会受阻,资金运转难以为继。

2.2.3知识产权担保风险

战略性新兴产业内的中小企业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实践中普遍面临担保风险,根据优序融资理论,资金薄弱的技术类中小企业在无法顺利实现内源融资时,才会转向债务融资,然而利用非实体的知识产权进行融资本身具有高风险特性,金融机构通常引入担保机构来承担大部分风险,由于高风险推高了担保机构受理门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成本也水涨船高,担保期限短,质押率低,担保歧视普遍存在,提高了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企业利用知识产权质押获取融资的困难和风险。

2.2.4知识产权变现风险

从图1的流程中可以看到,担保机构在质押人无法偿本付息时,将通过交易和收购等处置方式将知识产权变现,从而实现债权人权益。知识产权变现是质押融资流程的后续环节,也是担保机构维护债权人权益的兜底环节,其风险主要源于交易机制不健全、交易市场不活跃等因素带来的流动性不畅。这意味着即便金融机构获取该项知识产权权利,也不可避免因放贷资金无法及时回笼带来的持续损失,如果变现风险不能得以防控,将大大抑制资本市场参与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活动的积极性,并加深金融机构和担保机构对知识产权质押的歧视性。

3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防控措施

3.1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质押风险补偿机制

知识产权本身的弱质性时常无法仅凭资本市场充分发挥融资功能,出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先导性、技术性对产业结构优化的带动作用考虑,政府应通过构建风险补偿机制予以支持,设置专项基金和制定优惠政策,从风险疏导和政策补偿两个层面提升金融机构和担保机构参与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积极性,改善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融资的市场环境。

3.2规范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金融服务体系

从流程图上看,服务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服务机构有:资产评估公司、律师事务所、信用评级公司、知识产权交易中心、知识产权局、行业自律组织以及金融机构和担保机构等,这些服务机构里有中介组织也有政府机关,共同构成了知识产权金融服务体系,同时也应看到我国知识产权融资起步较晚、发展滞后,就配套服务而言,无论是价值评估的专业化水平、商业化激励机制,还是知识产权交易制度、政府信息引导功能都有待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大力推进和完善专业化、科学化、标准化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配套服务体系是降低资本市场资源错配风险的重要保障。

3.3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信用清单数据库

战略性新兴产业中,企业对商业信用的重视程度存在差异,因此要降低企业融资过程中的违约风险,应提高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过程中的违约成本,构建“负面清单”数据库,统计和录入企业信用相关信息,加强对企业知识产权的权利稳固性、财务经营状况、信息披露情况等进行跟踪。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信用状态透明度,有助于增强投资者信心,降低知?R产权质押融资业务风险。

3.4强化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功能

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流程的退出机制就是知识产权

变现,在企业贷款到期无法偿付时启动知识产权的变现程序,知识产权局通过交易中心以拍卖方式进行处置,交易的活跃度和平台运作效率决定了质押资产的流动性。当前各地知识产权交易中心主要提供:价值评估、法律确权、上市交易、资金结算、项目推介、融资托管、政策咨询等服务,但处置效率和水平参差不齐,标准化、智能化水平与欧美等国相比尚有差距,因此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加强与金融服务机构以及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优化交易功能,缩短运作时滞,降低知识产权变现环节带来的风险损失。

篇3

【关键词】小微企业 技术创新 软环境建设

一、引言

小微企业是鞍山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是吸纳就业的重要渠道。近年来,随着国内通货膨胀,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上升,鞍山市小微企业利润空间被进一步挤压,生存越发艰难。为破除困境,必须将经济增长动力从物质要素投入为主转向创新驱动为主,通过技术创新,提升产品附加值,加速产业结构升级。

技术创新是企业与外部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外部环境又从环境要素的特征角度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与硬环境相比,软环境更容易因企业规模不同而产生差异。软环境正日益成为影响小微企业技术创新的更为关键的环境要素,建设良好的软环境已成为政府促进小微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举措。结合鞍山市实际情况,本文将小微企业技术创新软环境建设研究重点集中在政策法律环境、融资环境、人才环境以及科技环境四个方面。

二、鞍山市小微企业技术创新软环境分析

(一)政策法律环境

稳定、持续的政策环境引导企业、投资、市场的活动方向,完善的法律环境规定了企业的行为准则并为企业成长提供可靠的保障。自2012年颁布实施《鞍山市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条例》以来,鞍山市共出台相关政策措施13项,为小微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但这些政策的颁布时间尚短,且多以实施方案、指导性意见为主,地方性法规较少,缺少权威性和强制性,难以做到有法可依。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不够,知识产权保护的相关工作还停留在培养小微企业主知识产权意识的阶段,对知识产权侵权行为缺乏地方性法规监管,对违法行为惩处力度不够。

(二)融资环境

技术创新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需要良好的融资环境做支撑。近年来鞍山地区金融机构改进金融服务,创新信贷产品,先后成立65家小额贷款公司、4家村镇银行,逐步建立了多层次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体系,加大信贷投放,拓宽小微企业融资渠道,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小微企业融资主要依靠民间借款以及金融机构贷款。小微企业贷款金额少,资金利用效率低,且大多无审计报告、无规范的财务报表等资料,致使银行贷款单位成本高于大中企业贷款。由于技术创新风险性很大,大型商业银行在满足政策指标的前提下,对进行技术创新的小微企业往往惜贷。一些城市商业银行和中小金融机构限于经营管理水平不高,自身发展能力不足等问题,服务能力还有待提高。

(三)人力资源环境

充足的高科技人才是企业技术创新成功的关键因素。尽管鞍山市利用中国海外学子创业周、中国留学人员科技交流会等活动平台,积极开展院校合作、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适时召开高端科技人才洽谈会等方式全方位引进高端科技人才,但由于与一二线城市相比缺乏对高科技人才的吸引力,且引进高端科技人才成本较高,单个小微企业根本负担不起,使一系列人才激励措施无从实施,小微企业技术创新一直面临人才供给不足的困境。

(四)科技环境

小微企业资本存量少,承受风险能力差,企业主多数选择收效快、成功率高、风险小的集成创新或引进消化吸收后创新,这样就需要大量可靠的技术供给渠道。鞍山市先后创建了17家科技企业孵化器,与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为域内企业搭建科技平台,成立鞍山科技大市场为全市统筹科技资源、技术交易、设备共享、成果转化提供全方位服务,为鞍山市小微企业技术创新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

三、建设鞍山市小微企业技术创新软环境的对策建议

(一)优化政策法律环境

进一步简化行政手续,保持现有政策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尽快出台专门针对小微企业技术创新的地方性法规。通过政府采购等方式支持小微企业技术创新。规定每年政府采购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产品必须占据一定比例,或模仿美国模式,要求中标大企业必须将一定百分比的任务外包给小微企业。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加强监管,严厉打击知识产权侵权行为,在地方性法规中制定相应的惩罚性赔偿条款,加大对侵权行为的惩处力度。

(二)完善金融服务体系

大力发展中小金融机构,扶持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融资性担保机构的建立和发展。建立政策性金融机构,为小微企业发放长期低利息、无担保贷款,提供免费或优惠金融服务,支持小微企业技术创新。引导小微企业将融资渠道转向以直接融资为主,政府搭建天使投资平台,为企业和天使投资人牵线搭桥,使天使投资人或风险投资基金成为小微企业技术创新的融资来源。完善“信用鞍山”的建设,健全鞍山市小微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建立区域性、分级信用担保体系,提高金融机构、投资机构和小微企业之间的信息透明度。

(三)改善人才环境

政府搭桥,提供各种实习机会,拉近小微企业与高校毕业生的距离,让毕业生了解企业。市、区级政府联合高校召开小微企业招聘专场,在就业、落户政策上给予一定倾斜。利用政府或民间职业教育机构,对小微企业职工进行技术培训。以各产业园区为依托,财政出资资助高科技人才、项目的引进,使高科技人才、项目成果不仅仅服务单一企业,而是惠及整个园区的小微企业。

(四)加强科技环境建设

推进现有产学研合作,开拓新的院士工作站、高校研究院的建设。提升科技孵化器的孵化能力,根据鞍山地方产业特色引导孵化器向专业化方向发展,专门针对特定行业特定领域进行成果转化,根据小微企业在产业链所处位置分层次培育,通过价值链的联系使园区内企业彼此联系起来,通过专业化分工形成上下游关系,防止企业盲目引进项目搞重复建设,引导企业向“专精特新”有序发展。切实推行科技创新券。

参考文献

[1]范钧.区域软环境对中小企业竞争优势的要素作用机制[J]. 经济管理,2008(13):86-89.

[2]周彩云.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的成长环境分析――以天津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14(16):126-130.

[3]李名梁,刘婧竹. 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环境及政策支持体系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4(03):80-84.

篇4

一、陕西省科技金融的政策环境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金融体系以及科创道路改革的不断推进,科技与金融的结合不断深入,科技创新创业资金来源从最初单一的行政拨款,扩展到了目前的多元化金融工具和金融市场,包括科技财政投入、科技贷款、风险投资、科技资本市场、科技保险、科技担保等。陕西“关中-天水经济区”是2011年全国16个科技和金融结合首批试点地区之一。近年来,陕西省充分认识到科技与金融结合的重要意义,把建立科技与金融结合的协调机制摆在重要位置,陆续出台了多个重要地方法规和政策性文件,初步构建起保障科技与金融结合试点工作顺利开展的政策法规体系。

2012年5月,陕西省人大颁布《陕西省科技进步条例》,其中明确规定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在信贷等方面支持科学技术应用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从法律角度确保科技金融工作的开展。2012年9月,陕西省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陕发?z2012?{4号),提出要推进科技金融结合试点,建立科技贷款风险损失补助机制,探索建立科技保险补贴机制、补偿机制,支持科技企业上市融资,设立基金支持企业科技成果转化、分担金融机构科技贷款风险。随后,陕西省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的若干意见》(陕政发〔2012〕39号),全面安排部署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工作。2012年10月陕西省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金融业发展改革的意见》,对陕西省金融业发展改革提出了具体的任务和措施,其中一项就是加强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建设,以国家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首批试点为契机,积极开展科技投融资服务模式创新。2014年7月,陕西省政府批准陕西省科技厅增设科技金融处,全面负责组织开展科技金融试点工作。

按照陕西省委、陕西省政府关于科技与金融结合工作的总体部署,陕西省科技厅会同有关部门,相继出台了相关配套保障政策。如与财政厅、银监局联合出台了《陕西省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资金使用管理细则》;与财政厅联合出台了《陕西省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管理暂行办法》;与人民银行西安分行、省农业厅联合制定了《关于金融支持陕西省农业科技创新,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指导意见》。西安市、宝鸡市、咸阳市、榆林市以及西安高新区、杨凌示范区等省内8个地市和国家高新区、农业科技示范区作为省级科技金融试点地区先行先试,为全省科技金融工作开展起到了带动示范作用。这一系列政策法规,相继确定了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工作的重点任务、主要目标和具体措施,确保了陕西省科技金融结合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政府部门促进科技金融结合的做法

(一)构建风险担保补偿机制。调查显示,陕西省出台《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管理暂行办法》后,已到位基金总额近5亿元,出资设立的子基金资金总额约12亿元,目前已投入70余家科技型企业。其中西北地区第一支科技天使投资基金―西科天使基金(一期),累计扶持初创类企业50多家,其中20%的项目已完成二轮融资,部分项目陆续计划在新三板挂牌。陕西省内各科技金融试点地区均积极设立专项基金,构建风险担保补偿机制。西安高新区建立了5亿元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设立了2000万元科技保险专项资金池,以及1亿元科技信贷风险补偿资金和5000万元融资性担保业务补贴专项资金。杨凌示范区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每年拿出1000万元参股创投资金。宝鸡市设立了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全市270多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进入风险补偿企业名录。

(二)培育科技型企业直接融资能力。目前,陕西省科技型拟上市企业后备资源库入库企业达70余家,陕西省科技厅支持培育的拟上市企业中已有27家成功挂牌上市,其中25家企业在新三板挂牌。自2011年以来,陕西省先后通过科技统筹创新工程、重大科技创新专项计划项目,支持上市、挂牌企业科技创新项目70多项,经费支持超亿元,显著加速了科技要素向企业聚集,有效提升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直接融资能力。

(三)搭建银企对接融资服务平台。陕西省建立了科技金融超市,组织全省证券、律师、担保、咨询等100多家服务机构为科技型中小企?I开展中介服务。陕西省科技金融信息服务平台开通了全国首条科技企业融资服务热线,围绕科技企业融资和相关金融服务需求,开展常态化科技金融结合系列讲座,举办各项培训及银政企对接活动,提高企业自身意识和运用金融工具解决资金问题的能力。

三、金融行业支持科技创新的措施

(一)人民银行西安分行加强窗口指导和政策指引。人民银行西安分行结合陕西省经济发展特点,将科技金融作为贯彻和落实信贷政策的重点内容,加大窗口指导力度,推动政策实施,构建政策落实机制,有效增强了金融机构服务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自2013年起,人民银行西安分行在每年的信息政策指导文件中,均将科技金融作为重要组成部分,引导金融机构加强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建设,以国家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首批试点为契机,积极开展科技投融资服务模式创新;鼓励商业银行设立专门为科技企业服务的科技支行;加大金融机构考核中对科技企业贷款指标的评分比重;鼓励商业银行、担保公司、创业投资公司等开展“投贷联动”、“投贷保联动”、“保贷联动”等服务创新,扩大知识产权质押、股权质押、应收账款质押等融资业务总量;重点引导和扶持具有高成长性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创业板或中小板上市;积极推动科技保险,建立保险补贴机制,创新科技保险产品。

2015年,人民银行西安分行在《关于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助推陕西追赶超越的指导意见》中提出,“充分发挥银行业金融机构信息、资金优势,加大与产业基金、私募基金、信托、证券、保险等业态的协作,开发符合科技企业需求的交叉性金融产品,打造涵盖科技企业全发展阶段、全方位的支付结算、融资支撑、信息咨询综合金融服务体系,推动科技贷款风险补偿和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模式进一步普及。”2016年,人民银行西安分行结合西安市高新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需求,专门出台了《关于金融支持西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的指导意见》,推动西安高新区打造科技金融示范区。目前,陕西省科技企业贷款余额约370亿元,为1300多家各类科技企业提供了资金支持。

(二)银行业金融机构强化意识,提升金融服务质量。在人民银行西安分行及有关部门的引导和推动下,陕西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围绕科技与金融结合,以科技型企业为核心客户目标,积极探索科技型企业特色金融服务,取得了一定成效。一是成立专营机构,优化服务流程。早在2013年,陕西省在全国率先推出了科技支行管理办法,陕西省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已累计成立20多家科技支行。在管理上,陕西省科技支行基本比照小微金融服务的模式,注重战略定位、强化组织领导、加大资源配置,实施专业团队、专属产品、专有流程、专项补偿的四专经营模式,同时在岗位设置、人员配备、财务费用等方面给予一定倾斜。在服务流程上,各商业银行针对科技型企业资金需求特点,通过制定科技贷款管理办法、优化审批流程的方式提升科技企业贷款服务质量。部分金融机构对单户授信总额500万以下科技型小微企业贷款取消行业预警限制,并配以专项“信贷工厂”服务模式,实行产业集群批量审批授信,同时争取上级行下放审批权限,提升审批效率。

二是加强银政合作,争取政策扶持。针对科技型企业轻资产、缺少抵押物的特点,陕西省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强与省科技厅的合作,利用省、市级财政部门设立的风险缓释基金及各类担保基金,签订合作协议。21家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与西安市科技局对接,于2015年8月正式与西安市科技局、西安市财政局签订《科技金融合作协议》,成为“西安市科技金融合作银行”成员单位,将在今后为科技企业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此外,部分金融机构分别与西安市高新区金融办签订《西安高新区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债务融资风险补偿合作协议》,与陕西省科技厅签订了《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科技金融业务合作协议》;与陕西省科技厅合作,成为“陕西省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资金”的托管银行,借此不断创新金融产品和业务模式,发挥补偿资金的杠杆作用。

三是突破自身局限,推动产品创新。在借助政府加强增信的同时,各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探索开展专利权、知识产权、采购订单、应收账款等无形资产抵质押业务,探索研发针对性强的科技信贷产品,通过技术要素和资金要素的有机融合,改善科技企业资金不足现状。一些商业银行成立了科技金融研发中心,借助自身或政府部门的大数据平台,推出了“环保数据贷”、“创业贷”、“税金贷”等系列产品,建立线上、线下金融服务平台,简化信贷审批流程,实施精准营销。2015年,陕西省成功办理了全国首例知识产权(专利)质押P2P融资业务。

四是促进多元融资,搭建综合服务平台。除了信贷资金支持外,陕西省金融机构联合科技企业积极探索投贷联动、投债联动业务,发挥银行业金融机构信息优势,打通PE\VC、产业基金、信托、证券、保险等多种直接融资渠道,为科技型小微企业提供全程“融资+融智+融信”综合金融服务。例如部分金融机构整合多方社会资源推出“股债贷”,为科技企业提供“股权融资+债权融资”服务;或通过融资租赁、表外融资、出口信贷、综合保理等产品的综合运用,大力发展投行业务,推进各?标准化、非标准化债券融资业务;同时,联系各类政府职能部门及其他行业商会,组织召开形式多样、种类丰富的产品推介会,及银企对接交流活动,不断拓宽企业融资渠道、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五是加大创新力度,开展投贷联动试点。2016年4月,人民银行、银监会、科技部联合印发《关于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创新力度,开展科创企业投贷联动试点的指导意见》后,人民银行西安分行随即深入国开行、中国银行陕西省分行、恒丰银行、北京银行西安分行、西安银行5家试点银行开展调研,了解各行投贷联动试点业务推动情况和面临的困难,促成金融机构与政府相关部门合作,协调落实风险补偿等政策顺利推出。截至目前,全部试点行均制定了投贷联动实施方案或操作办法,设立投贷联动领导小组或领导机制,成立了专营机构负责科创企业投贷联动金融服务,并积极与政府部门、科技园区、担保机构、风投机构合作。下一步,部分试点行将对股权投资机构入股的企业提供一定比例的准信用信贷支持,并锁定被投资企业顾问、IPO配套及资金结算等全面业务,切实帮助科技创新企业拓宽融资途径。

四、科技金融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专业水平不足。科技型企业多为专业领域创业型企业,生产经营技术性强,产品属于前沿高精尖类型,其面向的市场和需求主体与传统企业有较大区别。各银行业金融机构科技支行虽然已经配备专门的营销团队,但营销人员欠缺专业知识,不熟悉科技型企业的产品特点和市场需求,在办理知识产权、专利权质押贷款等业务时,无法对商标权和技术专利的市场价值和前景进行准确研判,加之对风险心存畏惧,办理业务时积极性不高。

(二)银企信息不对称。科技型、初创型企业大部分处于孵化期、投入期,经营管理规范性较差,财务制度不健全,金融机构无法有效掌握企业财务、资信等情况,无法判断企业的真实经营情况;与此相对应,科技型、初创期企业对政府、金融机构的扶持政策、信贷政策、申贷要求等也知之甚少。同时,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的存在依赖于一定法律条件,以商标权为例,法律规定有效期限一般为10年,而在有效期内可能因诉讼、仲裁等被确定为无效、侵权,最终导致被质押商标权失效。由于权属信息的不对称,导致无形资产质押率较低,目前中国驰名商标质押率为30%-40%,省市驰名商标仅为20%-30%。

(三)金融中介体系不健全。目前科技创业创新领域,政府部门已推出了担保和风险补偿措施,但总体看,政府补偿基金使用条件较为严格,撬动作用尚需提高。如陕西省建立了科技贷款风险补偿基金,以科技贷款逾期最终本金损失金额的50%为限,给予银行业机构风险补偿,但同时又规定,一家银行5年内获得风险补偿额上限为1000万元,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放的积极性。另一方面,金融机构主要依赖第三方机构对知识产权进行价值评估,但市场上缺乏权威评估机构,不同评估机构对于同一知识产权评估价值经常差异较大。

(四)配套管理机制不顺。科技金融差别化考核机制尚未普遍实施。调查显示,目前金融机构针对科技金融服务的考核机制与其他业务基本一致,特别是对科技支行的考核中,仅有个别机构在信贷规模、绩效评定、不良容忍等方面进行了政策倾斜,与科技金融的特性相比,目前的考核机制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金融机构业务人员拓展业务的积极性。同时,据金融机构反映,在进行股权、知识产权等资产抵质押时,相关手续较为繁琐、耗时较长、便利性低、评估费用高,影响了企业融资效率,加重了企业融资成本。此外,目前科技金融领域统计口径模糊,标准不一,不利于实时对科技金融相关情况开展监测。

(五)直接融资水平滞后。近年来,陕西省直接融资业务发展较快,直接融资在社会融资规模中的比重显著上升。但从参与直接融资的企业结构看,能源、资源、基础设施建设类企业占据主导地位,科技型企业直接融资占比不到1%。同时,由于陕西本省产业基金、私募基金、信托、证券、风险投资等规模较小,且主要集中在西安市,科技企业获得股权投资的数量少、金额小。从新三板上市情况看,目前陕西省新三板上市的科技类企业不足40家,占科技企业的比例也处低位。

五、改善科技金融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构建科技金融信息沟通机制。建议政府推动搭建信息共享平台,集中提供扶持政策、风险补偿、企业信用、纳税、社保等相关信息记录,便于金融机构综合判断;科技部门通过互联网搭建综合服务平台,为科技企业提供政策咨询、专业辅导和相关培训。银政企三方应共同构建交流合作机制,通过组织召开座谈会、融资洽谈会,达到共享信息、宣讲政策、推介产品、对接需求,共同推动科技金融服务发展的目的。

篇5

一、文化产业资金需求特征

(一)高风险

文化产品是非必需品,也是体验性产品,消费者只有在消费行为发生之后,才能形成消费评价,而消费评价带有较强的个人主观色彩,这就导致文化产业的需求群体存在一定的随机性和选择性,供需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加大了资金回报的不确定性。对于部分追求稳定收益的资金来说,文化产业无疑是高风险产业。

(二)前期投入大,周期长

文化产业项目尤其是一些文化基本建设项目的投资相对比较集中,项目初期资金消耗量大,不像多数实体产业的投资可以相对分散在各个阶段。以电影制作为例,前期投入大,90%以上的投入都集中在电影的拍摄和后期制作阶段,而宣传和拷贝所用资金相对较小,从前期的制作到后期的发行时间跨度很大。投资周期长在动漫制作中表现更为明显,动漫作品主要靠衍生品获取收益,市场培育往往不是短期就可以完成的。

(三)成本的递减性

文化产业属于固定成本高、边际成本低的产业。初期的固定成本投入量大,当固定投资成本生成以后,在扩大产品规模时边际成本会快速降低甚至为零。以激光唱盘的制作为例,首张光盘的制作成本很高,如果大量复制则边际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这表明文化产品以规模为上,缺少规模则难于市场化。

(四)要素的综合化

文化产业具有轻资产特性,其需求包括资本、技术、信息和人才,这些要素在产业内部的不同行业间相互渗透与融合。现代意义上的文化产业涵盖领域更加宽泛,与计算机、通讯等行业互为依托,信息技术与创意相融合共生,延伸了文化产业的既有领域。可以说,知识、技术、创意、管理和品牌等在文化产品的价值形成过程中相互促进。文化产业的资金需求不仅来源于有形资产的驱动,也来源于无形资本及人才的驱动。

二、文化创意产业融资存在的问题

影响文化产业融资的因素较多,包括文化企业自身的内部缺陷、外部的金融创新不足及社会服务体系建设的滞后等。针对这一情况,课题组对杭州市区文化企业进行了抽样调查,共向50家企业发放了问卷,回收的有效问卷35份,回收率70%。  

如图1,对35家样本单位进行的问卷调查发现,文化企业认为融资难的原因首先是担保难,占比43%,选择抵押品不足的占20%,认为金融创新不足和中介服务体系不健全的分别占23%和14%。

(一)融资渠道单一

目前我国文化产业的投资以国有资本为主,民间资本流入不畅,激励社会力量参与文化产业的倾斜政策还不成体系。同时,国内的中小金融机构数量有限,结构比较单一,尚未形成多种金融机构差异竞争与互为补充的格局。在多元化、多渠道的资金供给体系没有形成的环境下,大多数文化单位的融资渠道只能以银行为主,渠道的单一导致文化企业银行信贷的可得性低。以杭州为例,截止2013年末,全市文化创意产业主营业务收入低于5000万元的规模以上企业有2268家,获得全国首家文化金融专业服务支行——文化创意支行贷款的企业为60余家,总贷款金额为5.7亿元。①课题组的调查结果也显示,获得银行贷款的企业仅占在被调查企业的28%,低于内部融资和民间融资的比例(见表1)。

(二)直接融资能力偏弱

我国的资本市场与发达国家相比,多层次的市场体系还不健全,导致了中小企业通过资本融资很困难。目前为企业提供股权融资的主板、中小板和创业板,因容量有限无法满足文化企业的上市融资需求。此外,上市条件要求严格,一些市场前景很好但暂时没有达标的文化企业被拒之门外。企业上市所需的多种中介服务形成了较高的成本压力,中小文化创意企业往往难以承受。在债券市场,中小企业的融资难度也相当大,公司债还没有形成市场气候。以上这些原因造成了中小文化企业直接融资困难。课题组调查的企业中,仅一家通过信托渠道实现融资,其他企业均没有直接融资(见表1)。

(三)中介服务体系不健全

文化产业的市场价值是以意识形态为基础的经济价值,目前对文化企业价值等的界定缺少刚性指标。文化企业以无形资产为主,对无形资产的评估牵涉到企业品牌、知识产权以及人力资源等。要实现金融与文化的产业融合,需要有健全的中介服务体系。中介服务是连接文化企业和金融机构之间的桥梁和隧道。中介机构可以为金融机构提供版权价值评估、资信调查、项目筛选、还款能力调查、版权保护等服务。此外,中介机构可以帮助文化企业进行风险管理、增信提级和融资方案策划等。目前,我国面向文化领域的专业评估、专业调查等中介机构缺乏,影响了文化与金融的融合步伐。

(四)金融服务的创新不足

文化企业尤其是创意企业的无形资产比重较大,缺少有效的抵押物,通过知识产权抵押获取贷款的基础还不坚实,国内银行开展知识产权抵押贷款的态度并不积极,这与我国内知识产权市场培育不够、知识产权评估服务水平不高相关,也与国内银行机构的产品创新意识不强有关系。文化创意企业创新能力相对突出,一般拥有独立的知识产权,产品的前景较好,。创意企业尤其是中小型创意企业的所需贷款金额不大、贷款次数频繁且对时效的要求高,这就要求金融机构在信用评级和贷款管理方面采取有别于一般企业的措施,而目前进入金融机构放贷时并没有把文化创意产业的高成长性放在突出位置,贷款审批流程也没 有差异,难以满足文化企业的融资需求。

三、金融创新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机制构建

(一)思路

解决文化产业的融资困境,必须遵循市场规律,运用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基础性功能,促进国有资本、社会资本和国外资本通过公平的市场竞争有序流入,构建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的资金供给体系,对行政部门、文化企业、金融机构、行业组织等进行合理的角色定位。以市场运作为主、政府扶持为辅,通过政策引导,加快金融创新,形成各方资金参与、规范运作的文化产业融资机制。

(二)运行机理

金融创新支持文化创意产业融资的运行机制是指在融资流程中要素间的作用和调控方式,是文化创意产业融资体系的各个主体的参与机制,其运行有赖于素间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制约,具有高效、有序、协调的功能,契合了资金供需主体——文化企业(需求方)和政府、信贷、中介(供给方)的利益交汇点,实现相融共生。

(三)基本原则

一是服务增值和价值渗透。与技术与文化产业融合创造服务产品形态、提升产品附加值相似,文化金融的融合能够有效延伸原有产业的价值内涵,提高产业增值能力。这种增值功能对于强创造性、密集智力型和广泛产业关联性的文化产业而言表现更加明显。

二是功能提升和要素供求。金融创新支持文化创意产业融资,自然离不开要素支撑。文化产业融资涉及的智力要素与资金要素,其发展需要适宜的环境和氛围,借助价格信息和供求机制,处理两者的融合比例及结合方式,满足要素供求双方的利益平衡点,以此引导要素有序流动、推动以智力和资本为核心的要素系统实现更高水平融合,促进金融服务文化产业效能的提高。

三是业务拓展与效率提升。文化与金融的融合以资本为纽带进一步拓展资源配置的空间和效率,体现了有着功能差异的行业对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提升的渴求,最终促使业务边界不断拓展,经营范围不断扩大,产业价值链条持续延伸,催生出新型业态,并带来规模效应和经济效应。

四是政府引导与市场竞争。金融与文化融合的深化,将会培育出更多有影响的相关中介组织,为金融创新服务文化创意产业融资提供良好环境支撑。在融合过程中,政府通过政策引导,调节市场失灵,营造宽松自由的环境,促进市场竞争机制的形成和融资目标的实现。

(四)内容构成

1、融资机制

(1)多元化的投资主体。通过财政资金、信贷资金、境外资金、民间资金的广泛参与,促进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和竞争机制的形成,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步伐。单一的投资主体要得以改变,需要进一步加强文化产业法律规制建设,出台更多的扶持政策,提高各类投资者的积极性,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

(2)多样化的投资方式。鼓励以资金、人才、技术、创意等入股投资,支持以独资、合资、联营、合作、参股、特许经营等多种方式投资文化产业,以此提升软件资源的吸引力,争取市场资金的投入,丰富文化企业投资方式。

(3)多样化的融资渠道。鼓励文化企业借助债券、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以及中小企业集合债等工具融资,引进风险投资基金、私募股权基金,发展融资租赁、集合信托,允许商业银行对文化企业实行债权转股权,将风险投资与贷款相结合,使其分享文化产业的未来收益。针对文化企业通常缺少质押物、抵押物的现实,鼓励开展收益权或应收账款融资、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等信贷创新业务。

2、保障机制

(1)评价机制。文化企业大多以知识产权、创意及品牌价值等无形资产为主,财务报表上很难量化体现,由于投资者和文化企业对无形资产的价值评估有差异,无形资产的价值无法准确衡量使投资者心中无底。需要建立针对于文化产业实际的信用评级机制,解除银行及投资者的后顾之忧。

(2)融资服务平台。通过融资服务平台,构建投资人数据库、企业数据库以及文创企业投融资电子服务网络,汇聚文化项目、产品、人才、信息和创意等资源,向目标投资人进行定向推介。在文化产业政策、发展规划、企业经营状况和项目发展情况等方面做到信息共享,借助中介服务为文创企业提供投融资方案、资金结算、登记托管等一站式服务。

(3)信用担保机制。文化产业融资难的根本是企业信用不足,瓶颈在于担保难,需要建立文化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确立文化企业信用制度和信用评价标准。可以由政府组建面向文化产业的专业担保机构,也可以通过资金扶持、损失补贴等方式委托第三方担保机构,实现资金专项管理、市场化运作,担保机构按照财政资金的出资额确定担保余额总量额度。文化产业信用担保体系能否持续有效运作,关键在于政府的参与程度。

(4)保险机制。积极运用商业保险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的风险管理职能,发展以著作权、商标权、专利权、出版权等无形资产为标的保险产品,同时开展文化产业贷款保证保险,为文化企业的增信提级提供服务,从而提高商业银行的贷款安全系数。

3、支撑机制

(1)中介服务机制。加强针对无形资产的登记、评估、流转等中介服务机构建设,完善无形资产的登记、评估、流转及托管方面的制度,形成高效规范的无形资产流转市场。

(2)人才培养机制。文化企业的经营管理人才不足,尤其是具有资本运作及文化资源的复合型人才更加缺乏,可以借助高校的资源平台,提高产学研合作,对接文化产业的人才需求,进行多层次、多类型的文化专业教育,设置与文化产业融资紧密相连的专业,并利用海外教育资源,聘请国外专家参与文化产业发展。

(3)专家参与机制。组建有关专家、行业代表、文化企业、公务人员组成的决策咨询委员会,提供文化产业投融资服务,建立联席会议制度,为有关部门的决策提高咨询服务。

四、金融创新支持文化创意产业融资的对策

(一)以金融功能融合推动融资方式创新

通过金融体系内部的功能整合,促进信贷、基金、债券、信托、保险等多种工具相接连,形成综合金融服务平台,与不同发展阶段的文化企业融资需求进行对接。

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扶持成熟的规模较大的文化企业在主板市场上市融资或再融资,通过定向增发、公开增发等再融资方式做好并购和重组,不断提高企业实力和品牌影响力。对成长前景较好、科技含量较高的中小文化企业,帮 助其在条件成熟时在中小板、创业板上市。帮助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发行企业债、集合债和公司债,积极为中小文化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集合票据等方式融资提供便利。

发挥商业保险的独特作用。支持保险行业根据文化企业的特性开发适合文化企业需求的险种,鼓励开发以著作权、出版权、商标权、专利权等无形资产为标的物的险种。发挥信用保险的担保功能,推广银保担企合作的信用保险+担保资金+银行信贷资金+文化企业组合融资模式,吸收保险资金对重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重点文化产业项目以债权和股权等方式进行投资,利用出口信用保险为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出口提供保障。

推进知识产权证券化。对文化企业来说,知识产权证券化在满足其融资需求的同时,依然保有知识产权的自主性。在这种方式中,权利人通过对他人授权来实施知识产权,再将当前或未来预期的收益通过载体进行证券化。由于证券化的标的非知识产权本身,发起人在证券化交易后依然可以保有和管理知识产权。就文化企业而言,发起人在融资的同时还可以进一步改良或应用知识产权,使其进一步提升价值,且相对节省了成本。

积极探索夹层融资。影视产品通过可优先股或转换票据的融资方式,这种方式的回报和风险介于股本融资和优先债务之间。其融资的稀释程度要比股市小,可以根据特定需求进行调整,付款要求也能视企业现金流状况确定。

(二)加强文化产业的金融生态建设

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培育出更多更成熟的文化金融市场的参与主体,提高文化产业的市场化程度,促进知识产权交易市场体系的完善,提高银企双方在评估、转让、定价环节的效率,塑造良好的文化产业发展氛围和金融生态。

(三)营造良好的投融资环境

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撑,针对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现状,政府在解决文化企业的融资方面要承担更多的责任。虽然政府在推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的角色不可替代,但仅靠政府来完全解决文化产业也是不现实的,政府通过政策引导和财政资金的撬动,吸引各种市场主体积极参与,是解决文化企业融资难的前提。

(四)强化文化创意产业的信用担保体系建设

中小文化企业融资困境的根本原因是信用不足。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政府推动面向文创企业的信用担保机制建设,降低银企双方的信息不对称程度,通过政策引导、财政资金的撬动及市场化信用担保主体的运作相结合,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担保体系,是解决这一问题的现实途径。

注:

①《2013年杭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分析》,杭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办公室简报,2014年第1期.

参考文献:

[1]吕倩.文化产业金融支持模式创新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1.

[3]蔡尚伟,钟勤.对我国发展文化金融的初步探讨[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4)

[4]涂永红.在创新中破解文化产业融资难题[J].前线,2012(1)

[5]胡志平.产业融合视角下我国文化金融服务的兴起与创新[J].求索,2013(5)

[6]李会丽.陕西文化产业投融资机制研究[D]. 西安工业大学,2011

篇6

【关键词】民营企业 自主创新 路径

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现状分析

随着自主创新步伐的不断加强,民营企业500强已成为自主创新的重要主体。2010年,民营企业500强中240家被省级以上科技管理部门认定为高科技企业,89家建成“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60家关键技术来自自主创新,127家设立博士后工作站;有6家企业共获得7项国家科技进步奖,126家获省政府科技奖励,23家获全国工商联科学技术奖;322家共拥有有效专利47120项,发明专利20662项,占专利的43.8%。2011年4月,中国民营上市公司数量首次突破1000家,达到1003家,民营上市公司的平均毛利率、平均净利率、平均营业收入增长率、平均资产负债率、平均流动比率均高于国有及其他类上市公司。这充分显示出我国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正在稳步增强,为产业的不断升级提供保障,为促进民营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目前民营企业的自主创新仍受到诸多内外部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如何突破这些约束条件是实现自主创新要解决的难题。我们知道市场是自主创新环境的缔造者,政府是自主创新的引导者,民营企业则是自主创新的主体,基于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现状及面临的主要难题,民企实现自主创新除自身不断努力外,需要合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

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路径

构建以民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第一,加大民营企业自主创新投入强度。首先,整合现有资源,扶植民营企业发展壮大。企业规模与自主创新效率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企业规模的变化,将从根本上带动自主创新形式的变化。因此,要有条件地推进一批初具规模的民营企业通过收购、兼并、重组等资本运营方式,形成民营企业的集团化和规模化扩张。

其次,加大民营企业自主创新人力资本投入。一方面,完善创新人才吸纳机制。通过定期招聘会、人才洽谈会加大高层次创新人才公开招聘力度,高薪聘请企业核心技术人才,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相关创新技术人才兼职于民企,加强人才储备和梯队建设。另一方面,改进人才激励机制。实施人力资本产权化,允许各种形式的技术、知识入股,使企业创新者通过产权参与创新分配,激发创新者自主创新的积极性,防止成果流失或被无形损耗。

最后,加大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研发投入强度。增加研发投入强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能增加新产品的技术含量及利润,从而为进一步增大投入强度提供资金保障。因此,要不断提高民营企业对科研投入的主动性,加大研究开发投入,使其科技投入增长比例大于销售增长比例。

第二,大力提高民营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首先,进行准确的创新定位。进行创新定位是民营企业的首要工作,通过分析民营企业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民营企业需要选择一种适合自身发展的自主创新模式。其次,逐步实现民营企业发展由跟踪模仿到自主创新的转变。以民营企业现有研发能力、营销能力、管理能力,积极组建专门从事科技创新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或企业技术中心,实施技术水平高、关联度大、带动性强的发展项目,抢占技术制高点,突出原始创新。进行民企技术提升、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使其产品向系列化、标准化、规模化发展。最后,探索以专利、标准为手段参与高端竞争。

合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第一,实行支持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财税政策。税收优惠应具有时效性。改变民营企业一经认定就长期享受优惠的现状,对于有较高经济效益的技术开发项目给予短期的税收优惠支持,对于基础性研究给予长期税收优惠。民营企业面临的最为突出的问题是技术成果市场化,因此税收政策应将倾斜的重点放在技术成果转让阶段;改变税收优惠投资后激励的做法,加大对企业自主创新投入的所得税前抵扣力度,完善支持科技企业孵化器的税收优惠政策;增加间接优惠方式,比如提取技术开发基金、加速研究开发仪器设备折旧、研究开发费用超额扣除等;加快增值税由生产型向消费型改革,降低税率、减免税收和延长税收宽限期等;扩大对民营企业增值税即征即退政策的适用范围;对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所需关键零部件减免关税和进口增值税。

第二,加强民营企业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适当整合知识产权行政管理部门,将专利、商标和版权保护融为一体,若知识产权纠纷中同时涉及专利、商标和版权问题,工商局、知识产权局和版权局可开展联合打击假冒和侵权的执法活动;加大保护民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体系,民营企业要充分认识到建设自主创新成果产权体系的重要性,设置独立的部门对自主产权的取得、拥有、转让、维权、打假等行为进行规范化管理,自觉保护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技术,对自主创新产品立项、设计开发、市场推广、专利申请、产权归属及商业保密进行系统管理并形成体系;适当降低民营企业的维权成本,减轻民营企业损害赔偿的举证责任,降低维权难度,拓宽损害赔偿数额计算途径,降低维权成本,便利民营企业权利人维权;加大执法力度和侵犯知识产权的处罚力度,对严重侵权行为如假冒、盗版等,可根据其主观过错大小适当加重侵权人的赔偿责任,必要时依法予以民事制裁,以充分保障知识产权发明人和设计者的合法权益。

第三,优化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研发的融资体系。积极探索以政府财政资金为引导,政策性、商业性金融为支撑,广泛吸引社会资金的民企自主创新研发融资体系。

首先是以政策资金扶持为手段,调整政府财政支出结构,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对民营企业重点科技研发和重大技术给予一定的政策资助,加大对知识产权信息网络和服务的资金支持力度。地方财政也应建立相应的资金帐户,对中央财政经费不足部分给予适当补充。其次是优化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研发的金融服务体系。各商业银行应视条件加大对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人民银行则要加强对信贷业务的管理调度,建立健全鼓励民企技术创新的知识产权信用担保制度和其他信用担保制度。同时,鼓励民营企业依法开展多种形式的互融资担保,大力推进科技保险,为民营企业提供融资服务。最后是吸引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创新活动,增加科技投入,促进境外资本进入科技风险投资市场,鼓励风险投资业的发展,满足民营企业吸纳资金的需要。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第一,构建支持自主创新的多层次资本市场。民营企业应综合运用上市和非公开股权融资等直接融资方式,满足其不同规模和不同成长期的融资需求;积极推动民营企业发行企业债、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公司债等债券融资工具,不断拓展融资渠道;推动发展技术产权交易市场,解决技术拥有者和资本所有者对接中的信息不对称,为创新成果转化提供服务;加快三板市场建设,积极为民营企业在国内外上市融资创造条件;民营非上市公司可依托产权交易中心和证券公司,探索非上市股份托管和投资基金的场外交易;引导民营企业扩大投保覆盖面,发挥保险资金融通功能;培育多元化风险投资主体,进一步发展民营企业风险投资基金。

第二,完善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一方面,加快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科技中介机构是联结企业和大学、研发机构的桥梁。因此,必须大力培育和积极引进一批专业化水平高、服务信誉好的服务骨干,建立科技经纪人机制,不断扩大科技中介服务的市场容量,形成网络化、社会化、产业化的中介服务体系。

另一方面,构筑中介服务体系平台。包括:构筑公共创新平台,通过该平台,促进创新要素诸如创业风险投资、产业技术咨询、技术转让等的流动、集聚和高效利用,为自主创新提供技术支撑和技术服务;构筑资源共享平台,建立分行业、多层次的知识产权公共信息网络和服务体系,保持各级知识产权管理部门、行业协会和民营企业的网络畅通,实现网络对接,资源共享。积极为民营企业营销、品牌、研发等提供专业服务;构筑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构建专利、专有技术、工艺配方、软件等科技成果的网上技术交流和交易平台、知识产权转让许可交易平台等,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商业性应用,加快民营企业自主创新成果的产业化步伐。

篇7

关键词:中小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政策支持

中图分类号:D922.2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62X(2012)06-0115-006

科技型中小企业是我国技术创新的主要载体和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以创新带动就业、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成立和发展过程中,融资始终是需求迫切但又面临诸多现实困境的难题。一方面,科技型中小企业在研发、购置厂房与设备、扩充产能等方面急需资金支持;另一方面,科技型中小企业缺乏有形的实物财产提供担保,而拥有的知识产权用于质押担保时又难以被银行接受。虽然我国1995年《担保法》就将知识产权纳入可以质押的权利范围,但该制度实施十多年来进展缓慢,收效甚微。从制度设计上看,知识产权质押担保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是有效契合的,但在实施效果上却产生了巨大落差。

一、科技型中小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

现实选择与政策目标实现

(一)知识产权质押与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担保的有机契合

运用知识产权进行融资担保,既是基于科技型中小企业财产结构的现实选择,也是金融机构针对不同市场主体差异化的金融需求,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内在要求。

1.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财产结构决定了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是现实选择

与国有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尤其是小型微型企业的财产构成中,房屋、设备等有形财产普遍较少,难以用不动产或动产设立抵押或质押作为融资担保方式。与劳动力密集型的中小企业相比,科技型中小企业以拥有商标权、专利权、版权、技术秘密等知识产权作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多从事技术的研发、转让、咨询与服务等活动,自主知识产权是企业财产的主要甚至全部组成部分。

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财产结构,决定了以有形物的不动产、动产为客体的抵押、质押难以适应其融资担保需求,而以知识产权为客体的权利质押,有效地契合了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担保和财产构成。因此,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可谓为科技型中小企业“量身定做”,是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担保的现实选择。

2.国家信贷扶持政策的实施为科技型中小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提供了契机

基于产业政策考量,为切实缓解小型企业融资困难,国务院及其有关部门先后出台政策,明确金融机构对小型企业的信贷规模要求。2009年9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都要建立小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完善中小企业授信业务制度,逐步提高中小企业中长期贷款的规模和比重。2012年4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意见》进一步指出,银行业金融机构对小型微型企业贷款的增速不低于全部贷款平均增速,增量高于上年同期水平,对达到要求的小金融机构继续执行较低存款准备金率。商业银行应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信贷政策的小型微型企业给予信贷支持。

此外,国家金融管理部门纷纷出台规定,细化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信贷措施。2008年3月,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发出《关于在从紧货币政策形势下进一步做好小企业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要求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在执行宏观调控政策的前提下,努力增加对小企业的有效信贷投入。要把对小企业的信贷倾斜作为优化信贷资产结构的具体措施,在年度信贷规模中单列计划、单独管理、单项考评。2010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关于进一步做好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要把改进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扩大中小企业信贷投放作为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信贷经营业务的重要战略,确保小企业信贷投放的增速要高于全部贷款增速,增量要高于上年。2011年5月,中国银监会《关于支持商业银行进一步改进小企业金融服务的通知》指出,引导商业银行继续深化六项机制(利率的风险定价机制、独立核算机制、高效的贷款审批机制、激励约束机制、专业化的人员培训机制、违约信息通报机制),按照四单原则(小企业专营机构单列信贷计划、单独配置人力和财务资源、单独客户认定与信贷评审、单独会计核算),进一步加大对小企业业务条线的管理建设及资源配置力度,满足符合条件的小企业的贷款需求,努力实现小企业信贷投放增速不低于全部贷款平均增速。2011年5月,中国银监会《关于支持商业银行进一步改进小型微型企业金融服务的补充通知》提出,商业银行应加大对小型微型企业的贷款投放,努力实现小型微型企业贷款增速不低于全部贷款平均增速,增量高于上年同期水平,并重点加大对单户授信总额500万元(含)以下小型微型企业的信贷支持。

由此可见,虽然中小企业融资时普遍存在有形财产担保不足甚至缺失,但国家对中小企业尤其是小型企业的信贷规模逐年增加,这就为科技型中小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提供了契机。

(二)科技型中小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政策支持的目标实现

政府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给予政策支持,不仅仅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内银根紧缩给中小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资金需求所带来冲击的重要举措,更重要的是在于,基于国家的产业政策、知识产权发展战略等需要,通过扶持政策的出台及其推行,实现中小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以切实发挥其在增加就业、促进经济增长、科技创新与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具有明显的政策目标。

就一般意义上说,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本是企业与银行间的市场行为,政府的职能是服务而不是直接参与。但基于应对世界范围内的金融危机,尤其是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从政策层面上看,政府对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不能仅仅是鼓励,而是要积极引导和推动。2007年修订后的《科学技术进步法》第18条规定:“国家鼓励金融机构开展知识产权质押业务,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在信贷等方面支持科学技术应用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2008年《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将促进知识产权创造和运用作为战略重心之一,并提出促进自主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化、商品化、产业化,引导企业采取知识产权转让、许可、质押等方式实现知识产权的市场价值。2009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为切实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难,提出鼓励建立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对金融机构发放小企业贷款按增量给予适度补助,对小企业不良贷款损失给予适度风险补偿;完善财产抵押和贷款抵押物认定办法,采取动产、应收账款、仓单、股权和知识产权质押等方式,缓解中小企业贷款抵质押不足的矛盾等。2012年国务院的《关于进一步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意见》指出,支持小型微型企业采取知识产权质押、仓单质押、商铺经营权质押、商业信用保险保单质押、商业保理、典当等多种方式融资。由此,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已不再纯粹是企业与银行双方作为私主体之间的一种商业化市场交易活动,而成为一种金融创新与科技创新相结合的具有显著政策目标因素的活动。[1]

政府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予以政策支持,有助于拓宽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真正实现知识产权的市场价值。与有形物的抵押、质押等担保方式相比,知识产权质押具有更大的风险性,突出表现在价值评估与变现等方面。银行基于信贷资产安全性考虑,对知识产权质押持审慎态度。这正是知识产权质押“叫好不叫座”的关键所在。因此,政府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予以政策支持,是实现国家产业政策、知识产权战略等多重目标的具体举措。

二、科技型中小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中的

政府角色

(一)科技型中小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中的政策支持措施

1.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试点

为积极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促进知识产权运用,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难,自2008年12月起,国家知识产权局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试点工作,已先后批复了3批16个城市开展此项工作。2007年以来,在不到3年的时间里,各类企业已通过知识产权质押获得贷款160亿元人民币,为前11年总额的3.2倍。[2]

2.建立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相关机制

为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工作,拓展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完善知识产权质押评估管理体系,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发展,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银监会、国家知识产权局、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国家版权局于2010年8月《关于加强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与评估管理,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通知》,提出建立促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协同推进机制、创新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服务机制、建立完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管理机制、完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评估管理体系、建立有利于知识产权流转的管理机制。

此外,一些地方政府及其相关部门结合当地实际,就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制定了具体的推进与管理办法,将国家政策与措施具体化。

归纳近几年尤其是2008年以来国家和地方政府所出台的规定,在促进中小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政策支持方面呈现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政策目标上,从鼓励、引导发展到促进、推动;二是适用区域上,从试点城市发展到几乎覆盖全国各地;三是推进机制上,从单一部门推进发展到多部门的协同推进;四是内容上,从原则性规定发展到具体乃至量化规定。例如,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领导小组2010年8月通过的《关于推进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工作的意见》规定,金融机构在向企业提供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时,原则上知识产权质押所占贷款规模的比例应不少于30%;根据企业信用等级不同,政府部门实施20%至40%的差别化的贷款贴息政策;凡符合中关村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条件的,对获得贷款支持的企业给予20%至40%的利息补贴等。

(二)政府在科技型中小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中的责任与定位

从国家层面上看,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到进一步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再到加强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与评估管理,支持中小企业发展,虽然主线都是破解融资难这一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但政策支持的对象越来越明确,措施越来越具体。

科技型中小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政策制定乃至实施的关键在于政府,明确政府在其中的责任,准确定位政府在其中的作用,是实现既定政策目标的核心所在。

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地方政府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中,积极推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其典型模式有四:一是政府创造环境推动型,政府部门为银行推荐优质的科技企业,由银行遴选接受知识产权质押,并承担贷款风险;二是政府补贴融资成本型,政府主要提供贷款贴息支持,贷款风险主要由商业性担保公司承担;三是政府出资分担风险型,主要以政府为背景的中介机构行使担保职能,引导银行贷款;四是政府行政推动型,受贷企业与放贷银行均由政府指定,贷款行为是完全的政府指令行为。[3]上述四种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模式中,市场化运作程度、政府所起作用、风险承担主体等明显不同。

1.政府在科技型中小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中的责任

就法律层面而言,我国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并不存在缺失与障碍。一方面,在《担保法》、《物权法》所规定的权利质押中,知识产权是依法可以质押的权利类型;另一方面,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国家版权局在原有知识产权质押登记规定的基础上,分别于2009年和2010年制定了《注册商标专用权质权登记程序规定》、《专利权质押登记办法》和《著作权质权登记办法》,以规范知识产权质押登记,保障债权实现,促进知识产权的运用和资金融通。

企业与银行的信贷行为本为商业化的契约行为,适用于契约的制度安排。但基于契约的有限性以及国家知识产权发展战略、产业政策的考量,对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经济活动给予产业政策支持又是必要的。即使经济发达国家,基于产业政策等考虑,对中小企业也存在不同形式的政策支持。我国《中小企业促进法》设专章规定了对中小企业进行资金支持,要求中央财政预算应当设立中小企业科目,安排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实际情况为中小企业提供财政支持。将对中小企业的财政支持写进法律文本中,有助于强化政府责任,推动中小企业融资难的解决。2012年4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意见》提出,2012年,将中小企业专项资金总规模由128.7亿元扩大至141.7亿元,以后逐年增加;中央财政安排中小企业发展基金150亿元,分5年到位,其中2012年安排30亿元。虽然中央政府对小型微型企业的财税支持力度明显加大,但上述基金都有明确的政策导向和针对性,与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仍有较大缺口,中小企业经营活动中的基金需求尚需通过商业模式从金融机构获得,知识产权质押担保的政策支持仍显必要。相对于有形财产担保,知识产权质押担保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完善其风险分担与补偿机制无疑是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关键与难点。财政部等六部门出台《关于加强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与评估管理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通知》,提出建立完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管理机制,构建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多层次风险分担机制,探索建立适合中小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特点的风险补偿机制。这些政策精神需要地方政府加以落实,强化责任意识,以切实推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状况。

2.政府在科技型中小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中的定位

在当前中小企业融资难已成为普遍现象、严重制约其生产经营乃至科技成果转化的背景下,政府基于实现知识产权发展战略和实施产业政策的需要,通过出台具体的政策措施,组织、推进知识产权的质押融资是非常必要的。但就经济活动而言,政府的基本职能是服务,作为信贷法律关系双方当事人的企业与银行都是商事组织,二者从事商事活动的成本与风险负担自应遵循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规律。在服务乃至推进中小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中,政府不能因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而忽视银行的合同当事人地位,乃至干预其经营自。为进一步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银监会不仅要求银行的中小企业贷款要达到一定比例,而且要求中小企业贷款的年增长率不得低于所有贷款的年增长率。作为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监管部门做出如此规定是其权力与职责所在,而政府在推行此项金融政策时应谨慎行事。2011年3月财政部《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构风险管理办法》第5条明确规定,担保机构应自主经营,独立核算,依照规定程序对担保项目自主进行评估和做出决策。担保机构有权不接受各级行政管理机关为具体项目提供担保的指令。

政府对中小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除给予贴息等资金外,更多是营造环境和构建机制等政策层面上。政府财政设立科技专项资金,用于包括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在内的中小企业融资的贴息等。政府相关部门通过设立不以盈利为目的的科技担保公司,以建立和完善科技型企业融资担保体系。我国目前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贷款业务的是商业银行,即使为国有控股银行,发放贷款的对象、规模等也应由其独立选择和判断。政府部门不可能对某个企业、某笔具体贷款业务对银行发出行政指令,而是通过政策支持和搭建平台,引导乃至推动银行对一定类型的企业予以贷款支持,以实现国家和地方的产业政策目标。

三、科技型中小企业知识产权质押

融资中政策支持的完善

我国目前对中小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政策支持方式主要分两类:一类是对企业的融资成本包括贷款利息和其他融资费用的补贴政策,另一类是对金融机构及中介机构的贷款风险分摊政策和促进融资积极性的奖励政策。但除北京、上海和广东外,大部分地区呈现政策目标单一、支持标准和力度不一、规范性不足、支持前景不甚明朗等问题。因此,现有的政策支持措施虽然在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并产生实际效果,但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诸多不确定性及其风险性,仅靠现有的政策支持尚显不够,有必要进一步完善。

1.降低中小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成本

中小企业虽有融资之内在动力和紧迫需求,但通过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实际成本也是其选择实施的重要考量因素。与有形财产的融资担保相比,即使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能够被接受,但也存在诸多现实困难,企业面临诸多压力。一是融资期限较短,企业还款压力大。以专利权质押为例,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统计简报》对2009年我国专利权质押登记情况的统计分析,专利权质押期限不足1年的占6.5%,达到1年不足2年的占47%,达到2年不足3年的占16.7%,即专利权质押期限不足3年的占总登记量的七成。二是授信额度小,融资比例低。发明专利权的授信额度不超过25%,实用新型专利权不超过15%,商标专用权不超过30%。三是融资成本过高,企业负担重。企业进行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的成本除利息外,还包括评估费1.25%、律师费1.25%、担保费1.5%等。[4]政府虽然出台中小企业贷款的贴息政策,但金融机构在接受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时,往往上浮基准利率,中小企业的实际融资成本仍然较高,负担过重。为此,中小企业在运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时,政府在政策层面不仅要有贴息措施,而且在中介机构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中介服务时,也要给予税收减免、补贴等政策,从而降低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制度的实现。2012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意见》将规范对小型微型企业的融资服务作为缓解小型微型企业融资难的措施之一,规定除银团贷款外,禁止金融机构对小型微型企业贷款收取承诺费、资金管理费。开展商业银行服务收费检查。严格限制金融机构向小型微型企业收取财务顾问费、咨询费等费用,清理纠正金融服务不合理收费。

2.化解中小企业知识产权融资质押中介机构的风险

在中小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中,评估、律师等中介机构发挥重要作用。2006年年底,交通银行北京市分行在全国率先推出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业务,这款新金融产品由交通银行北京市分行联合北京市经纬律师事务所、连城资产评估有限公司等设计出的一套知识产权贷款模式,评估公司需对用于质押的知识产权进行价值评估,律师事务所对用于质押的知识产权的合法性进行评估。虽然评估等中介机构在从事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活动中也收取手续费,但与其在办理此项业务中的成本付出以及负担的风险相比,收益与风险不成比例。鉴于中介机构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中承担的风险与取得的收益失衡,一些有能力的中介机构从自身利益出发不愿意开展此项业务,使得这项业务的推广遇到障碍。有学者认为,作为公益事业风险的承担者,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应当首先是由政府财力支撑的非盈利性组织。[5]但中小企业知识产权融资质押涉及中介机构较多,完全由政府财力支撑并非可行。从现有政策支持看,对科技担保公司的担保补贴已有规定,但其他中介机构的政策支持尚未涉及。有学者主张,对中介机构的政策支持不应仅限于担保机构,还应包括评估机构和律师事务所等。[1]

3.发挥政策性金融机构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应有作用

中小企业融资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出于产业政策等考虑,政府在中小企业融资中扮演重要角色,负有更多的责任和担当。美国1953年成立中小企业管理局(Small Business Administer,SBA),其不直接向中小企业发放贷款,仅向放贷者提供担保。因此,从本质上说,SBA为政府担保机构。[6]日本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主要是以“日本政策投资银行”为代表,单独由日本商业银行进行的融资比例较少见,具有鲜明的政策主导的特点。有学者指出,我国要进一步推进知识产权担保融资的发展,可以通过政府另设专门“政策投资银行”来处理知识产权融资。[7]

从知识产权融资质押的实施效果看,政府对申请贷款中小企业的财政补贴政策、对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贷款奖励和风险补偿以及对评估等中介机构的奖励和补助政策固然必要,但从长期和可持续性来看,应当注意发挥政策性金融机构的作用。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支持的指导意见》提出,建立和完善科技型企业融资担保体系,要求各级科技部门、国家高新区应设立不以盈利为目的、专门的科技担保公司,已设立的地方可通过补充资本金、担保补贴等方式进一步提高担保能力,推动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多方分担机制。除此之外,国家还应通过拓展政策性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并积极发挥其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中的应有作用。与商业信贷相比,政策性银行贷款利率较低、期限较长,有特定的服务对象,其放贷支持的主要是商业性银行在初始阶段不愿意进入或涉及不到的领域。而我国目前的三大政策性银行尚未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面临传统的职能定位已不适应新时期经济发展要求以及业务领域未能按经济发展的需要作相应的动态调整等问题。我国的政策性保险包括社会政策保险和经济政策保险两大类型,其中经济政策保险是国家从宏观经济利益出发,对某些关系国计民生的行业实施保护政策而开办的保险,目前尚未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对此,有学者提出设立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国家担保制度,由国家设立政策性的保险机构,对于进入机构开展知识产权质押业务的风险予以承保。当企业到期不能清偿债务时,金融机构通过处置质物未能充分实现债权时,由该保险机构给予未实现债权的补偿。[8]2012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意见》在缓解小型微型企业融资困难方面,出台了相关的配套政策,提出积极发展小型微型企业贷款保证保险和信用保险。加快小型微型企业融资服务体系建设。深入开展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为创新型小型微型企业创造良好的投融资环境。大力推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继续执行对符合条件的信用担保机构免征营业税政策,加大中央财政资金的引导支持力度,鼓励担保机构提高小型微型企业担保业务规模,降低对小型微型企业的担保收费。改善信用保险服务,定制符合小型微型企业需求的保险产品,扩大服务覆盖面。推动建立担保机构与银行业金融机构间的风险分担机制。这些配套政策的实施,将极大改善科技型中小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环境,有力缓解融资难问题。

参考文献:

[1]陶丽琴等.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中政府支持政策的实施与完善[J].法学杂志,2011,(10):40-43.

[2]赵建国.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试点第三批名单确定[N].中国知识产权报,2010-7-9.

[3]陆铭、尤建新.地方政府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16):92-96.

[4]赵永新.知识产权质押叫好如何叫座?[N].人民日报,2009-9-3.

[5]余丹、范晓宇.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担保融资的风险防范[J].科技与法律,2010,(2):66-69.

[6]左玉茹.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热的冷思考——基于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模式与美国SBA模式比较研究[J].电子知识产权,2010,(11):48-49.

篇8

[关键词] 科技金融;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

[中图分类号] F8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0037(2017)2-67-3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inance Supporting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Sun Mingyan

(Shenyang No. 11 Middle School, Shenyang Liaoning 110034)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China'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inance supporting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based on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upporting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y, from the aspects of lack of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consciousnes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inance and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y, short development time and imperfect system of China'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inance, poor development ability of supporting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and lack of compound talents, , put forward to establish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inance and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y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ideology, strengthen the ability construc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inance serving for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introduce and cultivat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inancial high end talents and applicable compound talents and other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inance; support;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科技金融是科技和金融交R融合的产物,科技金融的权威定义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部部长、研究员赵昌文首次明确提出,“科技金融是指促进科技开发、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一系列金融工具、金融制度、金融政策与金融服务的系统性、创新性安排,是由向科学与技术创新活动提供融资资源的政府、企业、市场、社会中介机构等各种主体及其在科技创新融资过程中的行为活动共同组成的一个体系,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和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1]。”

当前,中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面临巨大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我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成效相比西方发达国家差距很大。突出的问题是我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缺乏资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企业融资渠道狭窄,融资难、融资贵[2]。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其发展与科技金融息息相关,离不开科技金融的支持。当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资金的来源主要是政府投入为主,企业投入为辅,科技金融支持次之。我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资金投入不足已经成为影响和制约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主要瓶颈。要促进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稳步发展,真正实现经济增长转型,必须建立健全科技金融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体系。因此,支持高科技行业发展的科技金融的地位就显得越发重要[3]。

1 科技金融支撑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状况

1.1 建立复合式投融资体系

1.1.1 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融资平台。搭建了以知识产权为载体,合规、高效、可控的融资平台。当前,国内不少地方政府已开始运行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综合国内这方面的发展情况而言,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运作模式主要分为上海模式、北京模式、武汉模式三种情况。上海模式的主要特征是“银行+政府基金担保+专利权反担保”;北京模式的主要特征为“银行+企业专利权/商标专用权质押”;武汉模式的主要特点是混合上海模式和北京模式优点的“银行+科技担保公司+专利权反担保”混合模式。这几种模式主要涉及银行、企业、政府、担保公司等多方主体。截至目前,全国各地知识产权融资项目已聚集超过3 000个,其中,正式在知识产权融资平台上进行融资的项目已达到800个。

1.1.2 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信用共同体。地方政府与银行签订了战略性新兴产业信用共同体协议,建立健全科技金融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新模式。银行与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签信用合约,合约约定按一定比例提取风险准备金,风险准备金在贷款发生过程中提取,目的是银行和企业共同承担资金风险。战略性新兴产业信用共同体实现了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银行、政府新型合作模式,增强了银行新的金融产品提供的灵活性,而且服务高效快捷,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资金后盾。

1.1.3 设立“新三板”开拓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融资新渠道。国家为了使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批准设立“新三板”,主要服务于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使战略性新兴产业更方便快捷地进行股权融资,“新三板”在2012年9月20日,国家工商总局注册成立后,便加快完善资本市场功能,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服务,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科技创新,促进了全国各地民间投资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发展。截至目前,共有近万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成功在“新三板”挂牌。“新三板”为我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快捷强大的融资渠道。

1.1.4 壮大风险投资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服务。风险投资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发展中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国家出台相关政策,推动风险投资快速发展壮大,并使风险投资基金快速集聚。到目前,全国风险投资基金管理企业近万户,注册资本近4万亿元。全国风险投资活跃度持续提高,风险投资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实现了和谐发展的局面。

1.2 建立多层次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金融服务模式

1.2.1 建立服务于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的科技金融专门服务机构。为了给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提供充裕的发展资金,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快速发展,快速实现创新动能转换,完成国际和地方经济发展转型,我国从省到县,各级政府热情高涨,纷纷成立了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发展的科技金融集团,并持续建立了与科技金融有关的科技贷、科技保、科技租、科技信用管理等专业公司,组建并完善了服务于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产业科技贷、科技保、科技租等全方位的科技金融服务模式。

1.2.2 建设科技资本快速对接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渠道。银行与企业直接对接、风险投资直接和企业对接、产业资本和企业直接对接十分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发展,一方面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直接学习了科技金融融资方式方法,另一方面条件成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可以直接融到心仪的资金。面对这种旺盛的需求,各级政府积极搭建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和科技金融机构直接对接的融资服务平台,连续举办科技金融机构与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直接对话对接活动,搭建了科技金融机构与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直接的对话对接渠道,不但盘活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各类资产,还大大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1.2.3 创意创新科技金融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新模式。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发展业态不同,阶段不同对资金需求各不相同,为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发展,科技金融机构通力合作,协同创新机构积极探索服务于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科技金融品种创新,开发出了企业集合债券、信用贷款、票据、知识产权质押等科技金融新产品,拓展了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融资渠道。同时,为解决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有些地方政府开拓性地创办了“科技金融超市”,“科技金融超市”不但涵盖数十家科技金融机构,还有数十种科技金融产品,除能够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外,还为科技企业“量身定制”融资方式[4]。

1.3 科技金融中介服务体系建设取得进展

1.3.1 征信系统逐步完善。各级政府和科技金融机构通力合作,在部分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中进行了征信体系建设,从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政策环境、融资平台、信用担保、科技金融支持、激励机制等践行征信体系建设,既改善了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的融资环境,又促进了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自身管理建设和科技创新。

1.3.2 科技金融中介服务力量逐渐壮大。随着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的快速崛起,其对科技金融需求越来越旺盛,顺应资金的迫切需求,各级政府建设了各种科技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同时,基于市场本身自发成立了林林种种的投资机构、融资机构和诸多科技金融中介机构,这些机构依托互联网技术构建网络金融、网络银行,提供科技金融服务,将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与金融机构合作,承担着金融机构非核心业务的外包,降低金融机构的管理成本,全方位扩大金融机构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的覆盖面。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科技金融中介服务力量日益壮大,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作用日益凸显。

2 科技金融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发展的突出问题

2.1 科技金融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发展思想意识不足

在中国科技发展历史与金融历史中,企业大多数时间处于弱势地位,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表现得尤为突出,在较为强势的金融机构面前,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融资信心不足,使用金融工具能力有限,不能准确地认识自身,并根据自身情况使用相对应的科技金融产品。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对金融知识研究不够,缺乏相关能够掌握科技金融知R、熟悉科技金融不同产品融资流程的人才,导致在融资时材料不规范,屡屡碰壁。另外,由于体制机制和历史原因,处于强势地位的金融机构,面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时,天生缺乏服务意识和协同发展意识,从而使得诸多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融资不畅。

2.2 我国科技金融发展时间短,体系不完善,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能力差

我国科技金融发展时间短,各方面都不完善,不论是聚集科技资本能力,还是评估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发展能力都比较差,加上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风险相对较大,科技金融机构出于逐利本能,往往将资本投向风险相对较小的国有企业或者上市公司,对技术好、资金匮乏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视而不见,制约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2.3 科技金融机构缺乏既懂金融又懂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科技金融业是技术密集和智力密集型产业,对人才的要求特别苛刻,尤其是在服务于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时,要特别了解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的技术水平、专利价值、创新团队优点与缺点,才能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做出正确的判断,才能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做好科技金融产品创新,既满足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的需求,又规避风险,促进科技金融机构快速健康发展。我国目前科技金融领域既懂科技又懂金融的复合型人才严重匮乏,导致科技金融机构科技金融产品原创型稀少,而且技术含量低,不能满足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

3 科技金融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策

3.1 确立科技金融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发展思想意识

科技金融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实质上是休戚相关、荣辱与共的关系。科技金融不可能一直占据优势地位,战略性新兴产业也不能一直处于弱势,长期不平衡发展对哪一方都不利。所以,确立科技金融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发展思想意识,从本质上认识到双方协同发展,不但互惠互利,而且更有利中国经济转型,是多方共赢的事业。基于此种思想,针对各类科技金融机构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管理人员,做好相关思想学习和培训工作,加强科技金融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发展思想意识。

3.2 强化科技金融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能力建设

一是大力发展各类科技金融机构,提高风险投资、天使投资、科技基金、科技银行、科技担保、科技保险等科技金融机构的数量和质量;二是大力发展科技金融中介服务机构,运用互联网技术,大力发展科技金融中介,为金融机构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之间,搭建畅通的融资渠道;三是建立完善科技金融风险补偿机制。政府要适当提高科技金融机构风险补偿金比例,研究制定对科技金融机构的风险补偿办法和奖励办法,降低科技金融机构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时的风险;四是制定科技金融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引导和鼓励科技金融机构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五是强化科技金融机构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流程和服务标准,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融资标准化建设,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顺利融资。

3.3 引进培养科技金融高端人才和适用复合型人才

一是制定相关科技金融高端人才和培养适用复合型人才相关政策,加大引进和培养科技金融高端人才及适用复合型人才的力度,完善“刚性引进”和“柔性引进” 策略,坚持“刚性引进”和“柔性引进”并重,鼓励科技金融高端人才通过多种方式为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服务;二是搭建由政府牵头,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信托机构、金融中介机构等参加的科技金融高级专业人才引进平台,为引进科技金融相关人才做好服务;三是在高校开设科技金融专业,培养科技金融人才;四是开展科技金融机构人员深度培训,使其掌握科技金融服务技能,能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融资提供质服务。

参考文献:

[1] 赵昌文.科技金融[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2] 张新铭.河南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困境与出路[J].人民论坛,2014(8).

[3] 王新新.战略性新兴产业理论研究及路径选择[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8):52-57.

篇9

【关键词】科技金融,产品,科技企业,创新能力

科技创新是人类发展的动力源泉,把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推动企业发展的现实动力,实现其创新价值,离不开金融的支持。然而,由于中小科技企业往往缺乏可供抵押的固定资产,难以依靠传统的抵押贷款从银行获得资金支持,制约了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和企业创新发展。利用科技金融产品,解决中小科技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是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的一个关键环节。目前,国内外出现了不少新型的科技金融产品和模式,根据中小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合理采用这些新型的科技金融产品和模式,对于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对于提升创新能力,具有重大的作用。

一、典型的科技金融创新产品

(一)知识产权质押贷款

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是指以企业合法拥有的、经专业机构评估价值后的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等知识产权为抵押,向银行申请贷款的一种科技金融模式。这也是最早出现的一种科技金融产品模式。

1.知识产权质押的含义

知识产权质押是权利质押的一种,用于那些没有固定资产但有较多知识产权的科技企业贷款时,为保证债务人履行债务、债权人实现权利的一种担保制度。可把知识产权质押理解为债务人或第三人将其依法拥有和控制的知识产权中的财产权作为债权的担保,来督促债务人履行偿债义务、以保障债权人权利的实现。如果债务人到期无法履行债务时,债权人有权依法处分该知识产权以获得价款。其中,为债权提供知识产权担保的债务人或者第三人为出质人,债权人为质权人。质押标的则是被质押知识产权具有的财产权利。

2.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常见的三种模式

(1)保证资产收购价格模式:是指当企业向银行等金融机构提出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请求时,由知识产权质押担保机构或信用担保机构等中介服务机构做出承诺,保证知识产权质押到期时,由该机构用预定的价格予以收购。当企业到期不能偿债时,如果提供融资的金融机构处置质押的知识产权有困难,可以用预定的价格出售给提供到期收购价格保证机构。

(2)分工合作责任制模式:是一种联合担保模式,指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中,律师事务所和评估机构等专业中介机构在贷前审查,贷后管理和资产处置等阶段为银行和借款人提供专业服务,并在其责任范围内向银行承担赔偿责任。

(3)风险补偿模式:由政府设立、企业联合设立或者由政府而后企业共同设立专项基金,当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的企业到期无法偿还借款时,由专项基金对贷款银行在处置抵押品后仍然不能收回的贷款给予全部或者部分补偿。

(二)科技贷款

一些科技型中小企业往往没有什么资产可用于抵押、质押,但公司的各类技术证书齐全,产品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有比较好的远期市场前景。针对这类企业,一些金融机构专门为它们开着科技贷款业务,如国开行开发的六个科技贷款项目:重大科技项目贷款、产学研贷款、科技园区贷款,科技中小企业贷款,高科技创业贷款,创投基金贷款。北京银行的“高新技术企业创新研发贷款”等。这些贷款在利率上比起传统贷款利率实行一定的优惠,其抵押、质押形式也比较简便,无需固定资产抵押,只要有合适的担保人,就可以为他们提供贷款,贷款方式更具灵活性。对扶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能起到较大的作用。例如:大唐电信公司在研发TD―SCDMAD时,需要大量资金,国开行经过考察,认为其技术前景较大,在大唐电信公司没有抵押的情况下,给他们提供了三百亿的资金支持,这些资金支持,有力推动了TD―SCDMAD标准的和核心技术的研发及其产业化。目前大唐电信的TDSCDMA技术在国内得到广泛的应用,这一贷款项目也取得了较大的收益。

(三)“软件贷”与技术合同结合的贷款模式

北京市经信委联合北京银行推出的“软件贷”,是一种专门针对软件企业的贷款模式。软件企业不用固定资产抵押,只需用软件产品登记证书作质押,结合公司软件项目的一些合同情况,无需担保机构担保,就有可能从金融机构获得融资。例如,某软件公司签下了一笔合同金额上亿元的大单,但开发这项新产品,需要在软件、硬件上进行上千万元的研发投入,这对于缺乏现金流的软件企业来说,压力非常大。通过“软件贷”,企业可以用合法有效的软件产品登记证书做质押,辅以企业现有应收账款和软件著作权证书质押等多种方法来获得贷款。

(四)科技租赁模式

是指企业通过向科技租赁企业支付租金以获得所需的用于科学研究、科学测试、生产中试等各种科研设备的使用权。科技租赁属于经营性租赁。科技租赁通过“仪器金融,以租代买”的理念,在助力中小企业应对资金流动性趋紧、缓冲客户高速成长和资源欠缺矛盾等诸多方面都体现出巨大的价值。科技企业通过以租代买,避免固定成本居高不下,使创新企业赢得更多软资产;通过科技租赁可高效集约地利用有限资金,有效规避企业成长新机会中携带的大量风险;通过科技租赁,企业在资产所有权可灵活转移的前提下能够更好地借助于外部资源。

(五)众筹融资

1.众筹融资的内涵及其类型

众筹是一种基于互联网进行大众筹资的融资模式,融资者借助互联网众筹融资平台,在互联网上展示某一产品或创意,网民如果觉得该项目值得支持,可以直接出资支持该项目。项目获得足够支持,则所筹资金用于项目开展,如未获得足够支持,则把筹集资金返回出资者。通过这种方式,融资者可以争取大众的支持,了解项目的发展前景,进而将大量投资者的小额资金汇集在一起,以支持项目的后续进展。而出资支持项目的大众,则能以较少的资金,得到股权、债权、奖励等形式的回报。

根据众筹参与者的融资形式及回报方式不同,可以将众筹划分为四种类型:捐赠众筹、奖励(回报)众筹、股权众筹和债权众筹(见表1)。

2.众筹促进技术创新的作用

众筹平台可以降低投融资双方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并促进企业技术创新。众筹作为一种创新融资模式,可以激发企业进行科技创新。在中小型科技企业发展过程中,技术创新是核心。但在技术创新投资中,企业与相关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会导致企业难以获得资金支持。而众筹平台一方面要求企业(融资者)通过多种形式对项目(产品)进行全方位介绍,另一方面规定企业必须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融资计划。这些要求促使企业非常认真地对待项目(产品)方案,直接提高项目透明度。同时,由于相关投资者有着不同的投资需求和专业知识,他们可以直接对项目提出问题和意见,企业会对投资者提出的问题认真解答,并根据意见和观点评估完善方案。因此,众筹平台通过融资程序的设计以及投融资双方的互动交流,降低了产品的市场风险和投融资双方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并能有效促进中小型科技企业的技术创新。

二、不同时期企业的科技金融产品需求特点

根据产业生命周期理论,一般将产业的成长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初创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和衰退阶段。不同发展阶段的中小企业对融资有不同要求,从企业创办一直到企业因种种原因而退出,都有对融资的不同要求。一般来讲,投资者对中小企业的投资往往也是阶段性的,企业成长的阶段性特点是帮助投资者确定各阶段投资额度的主要依据之一。从中小企业的发展周期看,不同阶段所需资金有不同特点,不同渠道的资金对不同时期的偏爱程度也有所不同。为此,企业必须从战略的高度对企业各个阶段的融资问题拟定整体性规划,并根据自身所处的阶段有针对性地开展融资活动。

(一)初创期

初创期的企业所需的资金并不多,投资主要用于新技术或新产品的开发、测试。在初创期内,企业的创业者们可能只有一个创意或一项尚停留在实验室还未完全成功的科研项目,创办企业也许还是一种梦想。在这个时期,创业者需要投入相当数量的资金进行研究开发,或者对自己的创意进行测试或验证。一般来说,此时期所需的资金并不多。在这个时期,如果这个创意或科研项目十分吸引人,需要吸引被称为“天使”的个人风险投资者。个人风险投资者的作用不容小觑,尽管其提供的资金可能不多,但其丰富的阅历和经验能够为创业者们提供很好的建议和勾勒未来的蓝图,这一点对于初出茅庐的中小企业创业者而言尤为重要。此外,中小企业的创业者也可以向政府寻求一些资助。互联网众筹融资,尤其是股权众筹,是比较适合中小型科技企业初创阶段的融资需求的科技金融产品。

在企业初创期的构思阶段,企业自身也需要判断项目是否值得投资,此时,采用奖励类众筹和捐赠类众筹融资模式,一方面可以为项目提供资金来源,更重要的是,企业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对项目进行调研分析,通过广大投资者的回馈信息了解项目是否具有前景。在初创期的确定阶段,企业存在较大资金缺口,这时基于股权的融资活动(股权类众筹)可以为融资者提供有效的资金支持。一方面,股权类众筹平台可以为企业筹集到足够的资金;另一方面,也可为相关投资者提供既得利益。同时,天使投资在这个阶段亦可介入。采用众筹的科技金融手段,可以为初创期的中小型科技企业提供了有效的资金来源,有利于企业的研发成果或引进技术市场化,缓解科技型企业初创时的资金压力,从而推进了企业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二)成长期

企业成长期。产品研制成功,中小企业的创业者为了实现产品的经济产业价值,着手筹建公司并进行试生产。创建期需要一定数量的“门槛资金”(数量由项目和企业的规模决定),资金主要用于购买机器、厂房、办公设备、生产资料、后续的研究开发和初期的销售等,所需的资金往往是巨大的。只靠创业者的资金往往是不能支持这些活动的,并且由于没有过去的经营记录和信用记录,从银行申请贷款的可能性也甚小。因此,这一阶段的融资重点是创业者需要向新的投资者或机构进行权益融资,这里吸引机构风险投资者是非常关键的融资内容。因为此时面临的风险仍然十分巨大,是一般投资者所不能容忍的。更为重要的是,由于机构风险投资者投资的项目太多,一般不会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因而特别强调未来的企业能够严格按现代企业制度科学管理、规范运作,在产权上也要求非常明晰,这一点从长远来说对企业是很有好处的,特别是对未来的成功上市融资。在成长期和成熟期,风险投资、私募资金的注入可以确保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高速成长期过后,企业已经具备足够的市场占有率,这时企业也可以通过大型金融机构获取信贷融资。

(三)生存期

在生存期,产品进入市场推广阶段。中小企业大多处于这个阶段,产品刚投入市场,销路尚未打开,产品造成积压,现金的流出经常大于现金的流入。存在商业模式不稳定,产品市场不成熟,管理不规范等问题,造成中小企业融资成本高,难度大。究其原因有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中小企业普遍成立时间短,规模小,可抵押的实物资产少,其融资途径有限,大部分主要依靠银行的债权融资。二是受原材料价格上涨,人力资源流失和产品市场剧烈变动等因素影响,中小企业面临的风险较高,其抵御风险能力较差,作为提供重要融资途径的银行也不愿意贷款给中小企业,因此,企业必须多方筹集资金以弥补现金的短缺,此时融资组合显得非常重要。由于股权结构在公司成立时已确定,再想利用权益融资一般不宜操作,因此,此阶段的融资重点是充分利用负债融资。可采用知识产权抵押贷款、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贷款、软件贷等科技金融手段。

(四)成熟期

在成熟期,企业已有自己较稳定的现金流,对外部资金需求不像前面的阶段那么迫切。现金入不敷出和要求注入资金局面已经扭转。与此同时,企业拥有较为稳定的顾客和供应商以及比较好的信用记录,取得银行贷款或利用信用融资相对来说比较容易。但企业发展非常迅速,原有资产规模已不能满足需要。为此,企业必须增资扩股,注入新的资本金。原有的股东如果能出资当然最好,但通常是需要引入新的股东。在成熟期的后期,企业的融资重点是逐步完成企业的上市的工作,也就是从资本市场上进行直接融资,企业上市后,企业融资已不再成为长期困扰企业发展的难题。,同时,也可以使风险投资成功退出,使风险投资得以进入良性循环。由于国内主板过高的门槛和向国有企业、大型企业倾斜的政策,中小企业、民营企业比较适宜在二板、创业板市场上市,也可考虑到美国的纳斯达克市场和香港的创业板市场上市。

三、发展科技金融扶持科技中小企业的对策建议

1.做好“政府引导+民间投资”

对于如嘉兴这类民间资本比较发达的城市来说,比较适宜的科技与金融模式是“政府引导+民间投资”模式,政府资金的投放上进行引导,逐步吸引民间资金进入。

一是完善财政科技支出结构,加大对初创期企业支持力度。财政投融资手段具有较强的带动作用,能够为民间资本成为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主体创造条件。因此,应在持续增加财政科技投入的同时,扩大财政在科技产业前端投入比例。二是加快发展风险投资。制定和实施促进风险投资业发展的财政资助政策、税收政策、信贷担保政策等,为风险投资的发展创造一个有利的政策环境。三是发挥好信贷风险补偿资金杠杆作用。制定信贷风险补偿投入递增计划,逐年加大资金投入,扩大科技受惠企业数量。同时,将政府对企业的资质审核职能授予专业评估机构,提高风险补偿资金使用效率。成立“科技担保基金”等类似办法,解决科技型企业融资担保物不足、融资信用低下的问题;四是积极建设科技金融试验区,发展小额贷款,鼓励科技型企业上市融资,并给予相应的服务和奖励。五是构建以科技商业银行为核心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鼓励金融创新。要依据科技创新的特点,积极开展金融创新,重点是创新金融服务和创新信贷品种。

2.完善知识产权投融资体系

完善知识产权投融资政策,支持知识产权质押、出资入股、融资担保。探索与知识产权相关的股权债权融资方式,支持社会资本通过市场化方式设立以知识产权投资基金、集合信托基金、融资担保基金等为基础的投融资平台和工具。鼓励开展与知识产权有关的金融产品创新,探索建立知识产权融资机构,支持中小企业快速成长。

3.完善创业投资体系

大力发展科技风险投资,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放大效应,增加科技风险投资供给,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实现风险资金来源多元化,完善风险投资的退出机制。完善科技企业信用体系,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建立科技型企业信用评级体系,根据科技型企业的科技项目实施结果、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科技奖励等情况,开展专项信用评级工作,引导金融机构在科技金融服务中广泛应用评级结果。

大力培育壮大天使引导基金、种子基金,创投机构加大对早期项目的投资。综合运作阶段参股、跟进投资、天使投资、风险补偿、绩效奖励等方式,吸引境内外创投机构落户,引导各类创业投资基金加大对种子期和初创期高科技企业的投入。

大力推进科技金融中介服务体系建设,强化科技金融信息共享,实现高新技术企业与政府部门、金融管理部门、银行机构、融资担保和价值评估机构的有效对接。壮大科技金融人才队伍,加快建立健全人才引进、培养、任用和评价制度,优化创新创业人才队伍结构,完善人才发展的支撑平台。

篇10

【关键词】县域金融 法律服务体系 构建理论 实践探讨

一、构建县域金融法律服务体系的分析

(一)必要性分析

县域金融法律服务是伴随着金融业务在县域不断发展而产生的,是对金融业务的补充和促进。特别是当前金融业务的种类不断创新、业务对象不断拓展,而法律法规的稳定性相对较强,行业规范又相对滞后的情况下,法律服务正好起到这样一个粘合剂的作用,可以填补上述体系间的空隙,实现法律和金融的双向促进。因此,作为处理和消弭矛盾、纠纷的第一道防线,县域金融法律服务必不可少,构建体系化的金融法律服务更是势在必行。

(二)可行性分析

1.政策条件。近年来,国家及地方政府均出台了依法行政的相关政策规定,一行三会也结合金融业务出台了规范金融服务的一些规定,特别是对农村金融服务问题先后以银发[2008]295号、银发[2010]198号文件提出了具体要求,加之各行都有内部的监督检查制度或规章作支撑。

2.人员条件。包括人民银行在内的各金融机构都有领导分管法律事务工作,都设有法律专兼职人员或外聘有法律人员,有的还单设法律事务部门,对基层分支机构的法律工作进行具体指导,而且各金融机构都采取积极措施加强了法律事务工作人员的培训。

3.实践条件。近年来,各行的法律事务工作人员不同程度地参与了本行的法律合同审查、债权纠纷诉讼、法制宣传及其他类型的法律活动,不但在实践中提高了法律知识的应用操作能力,而且在法律实践活动中密切了与政府、政府职能部门、公检法和各金融机构之间的联系。

(三)效用分析

1.有利于整合县域金融法律资源。县域金融法律资源主要是基层银行业、保险业、典当业及部分小额贷款公司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构建县域金融法律服务体系,不但可以在执法检查、法制培训、法制宣传等方面提升工作效果,而且可以在风险防范、诉讼维权等方面大大降低成本,实现金融法律资源利用最大化。

2.有利于提高县域政策传导效应。基层金融机构作为政策落实和反馈的一线单位,对上级行决策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检查货币信贷政策落实情况、审核信贷资金的安全性,对频发案件的预警都离不开法律的保障,因此县域金融法律体系的构建有助于信贷政策在基层的传导和落实。

3.有利于优化县域金融法律环境。构建县域金融法律服务体系不但可以协调各金融机构在法律工作步伐,而且可以通过权威、公正、合理的形式使基层行的金融争议在最短时间内解决,提高群众的维权意识,实现县域法律意识的提升,促进金融生态的改善和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二、构建县域金融法律服务体系的实践

(一)人民银行自身建设

1.立足业务工作,夯实法律工作制度。由于当前人民银行依法行政的工作格局尚未完全形成,内外部机制还不够协调,出现了业务工作和法律服务衔接不紧密或相脱节的问题。特别是在当前依法行政的风险正由传统执法领域向金融服务领域延伸的背景下,有必要立足货币发行、国库会计、反洗钱、外汇管理等主要业务需要,结合辖区实际情况,逐步完善和创新法律服务的方式并为行政执法活动提供完备的依据。如抚州中支针对残顺人民币兑换章规格小、覆盖面窄、盖印位置不固定、要素不全等缺陷,在法制部门的探讨和帮助下,设计了新型残损人民币兑换章,不但2007年2月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实用新型专利权”,而且在当地银行业机构推广运用四年中残损人民币兑换张数和金额分别平均增长8.1%和21%,兑换差错率由0.75%下降到了0.1%{1}。

2.探索合作途径,优化法律服务手段。近年来,基层人民银行法律工作的重心是对央行各项对外职权运行中或运行后的情况进行书面审查、现场检查,因此法律工作的“监管”意味要远远大于“服务”,这样不但法律工作开展范围有限、手段有限,而且开展的难度也较大。在当前“大金融服务”的概念下,人民银行的服务水平要提高,就需要借鉴和利用整个金融系统甚至是系统外资源,改进现有的服务手段和方法。如长沙中支在湖南省人民政府支持下,通过省政府门户网站直接提供金融服务,及时披露行政许可事项及相关业务流程,并提供相关业务表格下载服务,截至2008年7月末表格下载实际使用26464次{2}。

3.加强专业实践,拓宽法律培训渠道。人民银行系统特别是基层人民银行没有独立的内设法制机构,专职从事法律事务的工作人员占比不足10%,其中法律专业本科学历以上的占比更少。在现有人员条件下,仅仅依靠系统内培训来提高法律工作人员的素质,已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特别是近年来人民银行发生各类复议和涉诉案件增多,法律工作人员的理论知识、操作技能与案件需要已存在较大的脱节。为此,需要加强与系统外的专业领域、专职人员的沟通交流。如张家口市中心支行与该市中级法院合作,新建了“金融司法服务信息系统平台”,并建立了金融司法培训基地,利用司法系统的专业优势资源,加强辖区银行从业人员的法律培训,同时加强了司法部门对金融机构的法律支持,有利于实践中进一步开展金融维权。

(二)与金融机构合作

1.健全金融法律服务考核机制。县域金融法律服务是一项整体性的工作,涉及的金融机构多、服务项目杂、业务差异大,需要制定一个适用面较广的考评标准,而且从提高认识的角度,也需要将其与其他业务一并纳入执行信贷政策效果的考核当中。如新余市中心支行建立了符合辖区各行实际的金融服务环境评价制度,通过评价协调小组专项评价、日常评价小组抽查、各界代表参加的“金融服务质量评议会”打分评测,对全市8家金融机构及181个金融网点从柜台服务环境、信贷服务环境、科技服务环境、法律服务环境等方面评析,使残损币兑换、币种不全、便民设施不完善等问题得到了改善{3}。

2.畅通金融投诉渠道。目前,县域金融法律服务最大的空白区域就是投诉的处理,主要表现为内部处理为主、解决手段单一、缺乏权威性、没有再纠错机制,而群众对县域金融服务水平认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则莫过于金融纠纷或争议得到妥善处置,这将是提升县域金融服务水平的最佳着手点和主要突破口。如晋中市中心支行创建了“金融服务110”,开通了业务受理电话3110110,将全市528个银行业金融机构营业网点和14家证券保险公司的100个营业网点纳入了服务网络,受理人民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主要业务的咨询、举报、处罚及纠纷处理,不但缓解了城乡金融服务差异化的问题,而且化解了过去解决金融服务纠纷和群众投诉中存在的受理单位中立性和权威性不足的问题。截至2009年12月15日,共接听社会各界业务咨询700多次,处理举报纠纷61起。

(三)与政府相关部门合作

目前,基层人民银行合作的部门多是公检法、住房公积金中心及部分公用事业单位等,合作方式主要是为上述部门提供金融信息服务,包括查询企业或个人信用信息、利率信息及计算、提供金融支付手段等。如湖南引导公用事业单位通过小额支付系统收费,老百姓只需开立一个银行账户,就可足不出户完成水、电、气等各种缴费,截至2008年6月全省有26家公用事业单位通过定期借记业务收费,共办理定期借记业务35.16万笔,近50亿元{4};临汾市住房公积金中心对当地居民王某15万元贷款申请时,查询其信用记录发现申请人已在3家金融机构办理了贷款业务,累计金额达15万元,负债较多,因此仅为其确定了5万元的贷款额度,有效降低了公积金贷款的风险{5}。

三、构建县域金融法律服务体系的路径选择

上文所举典型事例仅是近年来人民银行县域金融法律服务的部分实践,但是管中窥豹可略见一斑。县域金融法律服务体系的实践不但可行,而且是大有可为,将随着金融业务在基层的拓展而不断丰富、不断创新。人民银行作为国家金融机构的核心,在县域金融法律服务中也应当选择这样的路径,即以“人民银行――金融机构――政府部门――社会大众”为同心圆横向构架,以“人行基础业务――金融机构基础业务――其他新业务”为纵向构架,实现金融法律服务水平的整体提升。

注 释

{1}《中国人民银行信息文选》(2009年度),《抚州中支设计并推广新型残损人民币兑换章 改善残损人民币兑换工作取得成效》,第359页。

{2}《中国人民银行信息文选》(2008年度),《湖南省金融服务创新综合试点成效明显》,第421页。

{3}参见《中国人民银行信息文选》(2007年度),《新余市中心支行建立金融服务环境评价制度成效显著》,第310页―第312页。